卷一 淳熙三山志
卷二
卷三 

敘縣

閩,宅東南,負山而舐海。(底本作「負山而舐海」,庫本同,崇抄作「負山而抵海」。)由建、劍至嵩溪,巖壑夾駛不留。其間州、縣若鎮,雖僅啟廓,竟不能容與十數里。道出甘洲,山川揖遜,乃百里如掌。海潮漲鹵至東峽,(東峽位置,對西峽而言。本誌「驛鋪」、「江潮」等篇所述「西峽」皆指今烏龍江峽口,則東峽當別在其東閩安鎮一帶江流狹束處。)激淡潮而西。脈絡敷貫,委蛇詳緩。州治其中,有中州氣象。縣十二,瀕海七。福清,距海六十里;長樂,二十里;閩,五十里;連江,二十里;羅源,十五里;寧德,縣東;長溪,十里。依山三。古田、閩清、永福。挾江二。侯官、懷安。按國初吏部格:(底本於「吏部格」之旁,以小字校改「格」為「括」,崇抄及庫本皆作「格」字,據改。)「戶二千以上為『望』,千五百以上為『緊』,千為『中』,五百為『下』。 」今「中」縣,並主、客戶皆萬以上。姑以建置先後為次雲。

閩縣

連江縣

侯官縣

長溪縣

長樂縣

閩縣 〔望〕

州東南隅。閩越故都--冶。漢末為侯官。吳屬建安。晉太康三年,置晉安郡,省典船校尉,(本誌卷一《敘州》有「吳景帝時置曲郍都尉」之說,於此《敘縣》中復有「省典船校尉」,卷二十《職官》又作「曲那都尉」,註「又曰典船校尉」,知是東吳時之同一官職,並存之。)立原豐。置原豐縣,郡治在焉。侯官仍舊。隋平陳,郡廢,改縣曰原豐。與侯官俱為原豐。開皇十二年,改為閩。至大業初,置郡,復治閩縣。偽閩龍啟元年,長興四年。改為長樂。三年,仍舊。永隆三年,天福六年。又為長樂。四年,仍舊。

東--西 九十三里。

南--北 八十里六十步。

 東 連江縣界,九十二里。

 西 侯官縣界,一里。

 南 福清縣界,八十里。

 北 懷安縣界,縣治後,絕河。

 東南 長樂縣界,七十五里。

 西南 懷安縣界,十七里。

 東北 懷安縣界,二十里。

 西北 懷安縣界,一里。

十二鄉 三十七里

鳳池西鄉 縣東南。舊名雙桂鄉。有都尉、聯榮、上仁、棠陰、崇賢五里。今並為崇賢。

崇賢里 縣治,在城。

鳳池東鄉 縣東二十里。舊無東字。有清謹、新昌與今三里為五。今並焉。

歸善里 (底本作「歸善里里」,衍一「里」字,據庫本、崇抄刪。)前、後嶼。

鼓山里 阮洋、灰崎、磕下石、劍山(石如劍痕,臨江)

桑溪里 獵嶺。

晉安東鄉 縣東七十里。舊無「東」字。

海曲里 湖江山,在海中。

合浦南里 浮崎、洋嶼、猴嶼、閩安鎮。

北里 (舊名海濱里)鐵場、殷嶼、翁崎。

海畔里 王晡山(海中)、海雷石(波濤所穿,其下成竅,風搖則訇然有聲)

晉安西鄉 縣東五里,舊名靈芝。有清平、永樂、習賢、易俗、孝義為五里,今並為三里。閩越王郢塚霥,縣東田鄉。

孝義里 鷓鴣、秋竹、鵝鼻嶺。

瑞聖里 大乘前、竹嶼、橫嶼。

易俗里 舶塔頭、東嶽前、奉真橋(元豐三年,道士顏象環作)、草參亭橋(靖國年作)、茶園山(王延稟為李仁達敗,奔之)(底本作「奔之」,庫本同,崇抄作「奔之處」。)、茶山館(舊閩縣尉廨也。崇寧三年敕以常平錢置漏澤園,遂於此創。今為東禪菜園,即雞公巷口也)

高蓋南鄉 縣南十五里。舊無「南」字。有仁德、方勝與今三里為五。今並焉。

時升里 (舊龍政里)浮橋頭、下渡。

仁豐里 蓋竹、高蓋、仙人井。(底本作「仙人非」,據崇抄改。)

光德里 高湖。

高蓋北鄉 縣南十里。舊烏石鄉,(底本作「烏石鄉」,崇抄同,庫本作「鳥石鄉」。)有周鼎、下惟、(底本作「下惟」,庫本同,崇抄作「下帷」。)令德與今二里為五。今並焉。

加崇里 王阪洋、橫山頭、河口、烏石洋、(底本作「烏石洋」,崇抄同,庫本作「鳥石洋」。)上、中、下航、釣龍臺(閩王時,江邊號新市堤。翁承閤還朝,審知餞行於此)

高惠里 木道、河口、五龍塘。

崇善東鄉 縣南七十里。舊名希福東鄉,凡四里。

還珠北里 扈嶼。

南里 橫嶼。

榮繡里 麻溪。(舊名西集里。淳祐戊申,待制侍郎陳公塏為鄉帥。誥詞云:「榮哉此行!何殊晝繡。」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立「榮繡坊」於大義。蓋陳氏世居此地。鄉貴觀文殿學士毅齋鄭公性之書扁。里遂以「榮繡」名)(榮繡里名及以下註文,皆記淳熙成誌後六十餘年事,當是後人所加。各本皆有之。但文字各有出入:底本作「陳公塇」,庫本作「陳公瑄」,崇抄作「陳公塏」,查本誌三十一卷朱貔孫序及《宋史·陳塏傳》,當是「塏」字,據改。又底本「知閩縣帥與徒士民之請」,崇抄作「知閩縣帥從士民之請」,庫本作「知閩縣師輿從士民之請」。查本誌「公廨類二·善溪廟」條,記及陳塏為鄉帥,率知閩縣師輿致禱事,可互證,因據庫本改。又「榮繡里」是淳祐後改之里名,本誌水利、僧寺等卷仍書「西集里」。又此里為「陳氏世居之地」,又稱塏為「鄉帥」。查《宋史·陳塏傳》作 「嘉興人」,當是遷居久後還鄉任職者。)

方嶽里

崇善西鄉 縣南七十里。舊名希福西鄉。(底本作「舊多希福西鄉」,參前條「崇善東鄉」註文,知是「舊名希福西鄉」之誤,正之。)有永慶、慕賢與今三里為五。今並焉。

待仕里 塔林、方山。

清廉里 段塘、虎頭。(底本作「虎□」,缺一字,庫本同,據崇抄補。)

靈岫里 館前、劉嶼。

開化東鄉 縣東九十五里。舊無東字。有受善里與今二里為三。今並焉。

光俗里 營前、籌崎、竹嶼。

至德里 洞江、澧瀆。

開化西鄉 縣東南三十里。舊溫泉鄉。有歸化、崇信與今三里為五。今並焉。

歸仁里 盧螺、石步。

永福里 舊永安里、城門山。

高詳里

贊賢鄉 縣南百里。(底本作「縣南百□」,缺一字,據崇抄補。)

紹惠里 瑯崎。

欽仁里 焦溪。

歸義里 蔗崎、枕嶼。

積善里 青布、苦竹。

安仁鄉 縣東十七里。

接賢里 白浮。

仁惠里 城門、龍泉、盧下。

永盛南里 石鼈。(後為雷所震,斷之。今半猶存。)

北里 (舊勝殘里)磕下、筋竹、石山(有自然井水甘美)

開化里 洋下、連阪、林浦邊、郡崎、上下董。

連江縣 〔望〕

州東北九十里。《舊記》:百六十里。晉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晉志》、《宋志》皆有溫麻縣。隋開皇中,省入閩縣。唐武德六年,復析置。其年改為連江。以縣治連接江水,故名。崇寧三年,尚書省以縣萬戶,(底本作「以孫萬戶」,庫本作「以系萬戶」,據崇抄改。)擬差京朝官知。

東--西 九十五里。

南--北 百十五里。

 東 海,二十里。

 西 懷安縣界,四十里。

 南 閩縣界,二十五里。

 北 羅源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 海,三十五里。

 西南 閩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 羅源縣界,百二十里。

 西北 懷安縣界,九十里。

七鄉舊五鄉 二十四里

寧善鄉 縣東南四十里。舊有豐邑,後並。

欽平上里 東塘村。

下里 白沙浦通津橋(初,梁石為步,中流以舟濟,號中濟。政和甲午為十八梁)

崇德里 桑嶼、東路、上下於塘(在海中)(庫本、崇抄作「竽塘」。)關嶺、蛤沙、北交(舊有鎮,今廢)、大小亭山(昔黃氏兄弟載寶沒於此,遂二處立廟)

永福鄉 縣南二十四里。

新安里 荻蘆。

安慶里 赤沙渡、赤沙館。鄭崎。

永貴里 (舊有上、下里亭,並。)船步渡、荻蘆寨(有渡)、二沙鎮(今廢)、後浦。

太平鄉 縣西四十里。

光化里 羅崙渡、潘渡。

清河里

臨江里 泗口、湯洋、長圓、盧溪(舊有北嶺鎮,後廢)

安仁里 上屯、東岸、白巖、中屯、陂西、天鑿、長溪、下屯、菜洋、東岸渡、七猴渡。

名聞下鄉 縣西北七十七里。

安義里 辛洋溪、丹洋、下屯、洪路。

中鵠里 南阪山、黃巖村。(舊名通化。唐張瑩嘗有詩:「一箭不中鵠,五湖歸釣魚。」景德中,以更里名)

敦賢里 翠林山。

安定里 洋尾、東充。

名聞上鄉

加賢里 九彎溪、西際。

下里 麥浦。

進賢里 東塘、黃坑。

歸仁里 (舊屬太平鄉)米令橋頭。

五賢上鄉 縣東北百五十里。

集政里 上洪、(崇抄有旁註改「洪」為「鴻」。)白鵠、下廉、麻村、臨海。

安德里 狀元坊(以鄭侍講鑒兩優釋褐,名)

招賢下里 (舊不分上、下里)峽口鎮(今廢)

五賢下鄉

保安里 瓷窯、管瀆。

建興里 浮曦、赤石村。

招賢上里

侯官縣 〔望〕

州西南百步。唐武德六年置,治州西江岸,水陸三十一里。貞觀五年,省入閩縣。長安二年,析閩縣西十二鄉復置。貞元五年,洪水漂壞。後團練觀察使鄭叔則奏,移入州城。元和二年,省;五年,復置。先是同長樂省,(底本作「先見同長樂省」,崇抄同,據庫本改。)仍置場征,世不便,(庫本作「民不便」。)遂復置。偽閩龍啟元年,改為閩興,以長樂為侯官。三年,皆復舊。

東--西 百八十里。

南--北 二百九十里。

 東 閩縣界,五十步。

 西 永福縣界,八十里。

 南 閩縣加崇里,二里。

 北 懷安縣崎山界,五里。界首至縣,二十里。

 東南 閩縣寧越門,一里。

 西南 永福縣筇溪村,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東北 懷安縣界,二里。

 西北 閩清縣仁溪埕,百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十鄉 五十里

桂枝鄉 縣西南二里。以唐陳去疾登元和十四年科第,改名。劉若虛作「陳淑」。《唐登科記》無「陳淑」,有「陳蜀,閩縣人」。

榮親里 (舊名延福。咸平五年,劉若虛登第,授大理評事,知溫州永嘉縣。解任歸鄉時,王父母、父母俱無恙。謝侯泌因改今名以寵之。若虛自記,仍賦詩)

聚星里 城內。

永平里 城內。

東孝悌鄉 縣南八十里(舊無東字)

安平里 陳湖。

馴翚里 小目溪。

永欽里 柳橋。

處仁里 (舊屬桂枝鄉)

孝順里 (城西草市)

美宅里 祭酒嶺(俗呼為「進酒」。湛溫,光州人,事王延翰,官至御史大夫、國子祭酒。時,延稟守建州,與延翰有隙,遣使覘之。延翰命溫往餞,因鴆之。溫嘆曰:「唇亡則齒寒,吾寧以一身代萬人肝腦塗地。」引卮獨酌,斃於嶺下)

西孝悌鄉 縣西百里。舊修文鄉。

揚名里 赤岸。

惠化里 赤岸。

齊禮里 塘岸。

招賢里 石門。

順平里 石門。

勝業鄉 縣西十五里。

新安里 瓦埕。

孝成里 新道、玉山(宿猿洞之西南,偽閩望祀之所)

正節里 廊回。

方興里 後塢。

方樂里 洪塘。

修仁鄉 縣西南七十里。

永康里 橫棣。

遷蝗里 南嶼。

綏平里 坎下。

靈鳳里 高崎。

海平里 曇崎。

永安鄉 縣西北百六十里。

嘉祥東里 大湖洋。

西里 白沙。

保安上里 大目溪(崇慶院前豐澤潭。相傳:龍每二年一興,(底本作「相傳龍□二年一興」,缺一字,庫本作「相傳有龍二年一興」,崇抄作「相傳龍每二年一興」,據補。)興則暴雨漲溪,沖梁突岸。乃以鐵纜纜之,上鑄鐵佛,縫罅皆藏鐵。自此不為患。)

下里 蒙溪。

永興里 黿村。

清化里 黿村。

守仁里 仁溪、湯背。

石門鄉 縣西北八十五里。

九功上里 甘蔗。

下里 甘蔗。

歸德里 唐舉。

萬安里 彭蜞。

東太平鄉 縣西北百二十里。

興禾里 嶼頭。

東安里 黃沙嶺。

安仁里 雪峰、湯院。

加川里 後尾。

疇川里 後尾。

西太平鄉 縣西北百二十里(舊原豐)

仁德里 大、小若。(底本有關各處皆作「大小若」,庫本同,崇抄原亦作「若」字,又再添加「竹」頭,遂成「箬」字。按今地名是「大、小箬」,或非宋代原名,仍從其舊。)

旗亭里

誌節里

惇和里

永寧里 (以上四里,地名侯官鎮)

五芝鄉 縣西南百里,舊令善鄉。

閩光里 (《方輿記》:月嶼。出蟟蛤,號蟟沙(底本作「出潦蛤,號潦沙」,庫本同,據崇抄改。)

清政里 (舊曰「貞正」,避仁廟諱,改)白鶴。

三秀里 黃岸、江口。

新興里 古靈。

吉壤里 龍湖。

長溪縣 〔望〕

州東北。水陸五百四十五里。《舊記》:八百五十六里。唐武德六年,析連江置。尋省以為寧遠鎮。長安二年復置。縣南有溪數十里,通海。寧遠故城遺址今尚存。或言:「長溪,唐嘗升為松州。」按《舊唐志》:武德中,括州管松、嘉、臺三州。(底本作「括州管松、嘉、合三州」,庫本同,據崇抄改「合」為「臺 」。)七年,廢松州為松陽。則長溪未嘗為松州也。

東--西 八百四十五里。

南--北 六百三十里。

 東 海,十里。自海至榆星嶼,二百里。

 西 建寧府界,二百三十里。界首至政和縣,百七十里。

 南 海,百里。

 北 處州界,三百六十里。界首至龍泉縣,三百里。

 東南 海,十里。

 西南 寧德縣界,百五十里。界首至縣三十五里。

 東北 溫州界,二百里。界首至平陽,一百里。

 西北 處州界,四百里。界首至縣,三百里。

 四鄉 二十二里

勸儒鄉 縣東北。唐林嵩登乾符二年第,觀察使李晦表請改鄉里,因敕賜今名。

擢秀里 (底本作「折秀里」,庫本同,據崇抄改。)赤岸、鹽埕、文翁橋、飯溪、沙江渡、龍首橋、三沙峰火寨。(「三沙峰火寨」,崇抄於「峰」旁添改「烽」字,疑非舊名。)

望海里 斂村、太姥山、村、(底本作「□村」,缺一字,庫本作「文村」,據崇抄補。)三陀九嶺、(崇抄作「王陀九嶺」。)益溪、大小圓塘、白露、鹽埕(六十六竈)

遙香里 白林橋、翁潭、王孫、雁溪、三尖。

育仁里 南北鎮、後埕、沙埕(縣四里)

廉江里 桐山、駱駝嶺、百秤。(崇抄作「百祥」。)

靈霍鄉 縣西南六十里。

萬安里 大小黃沙、獅頭、鹽埕(與擢秀里百二十五竈)、金波橋、宣化橋、(底本「宣□橋」,缺一字,據崇抄補。)戢田(縣北)、龍首山(崇抄作「龍貢山」。)(西脅有清泉,病者飲輒愈)

溫麻里 石背、東灣、鹽田。

柘陽里 蓋竹、蟬洋、重魚、羅浮。(崇抄作「羅魚」。)

沿江里 古漏、蘇洋、大流港。

秦溪東里 東屬、下益、才良。(底本作「下益才良」,崇抄作「下盃方良」,庫本作「下盃才良」。)

西里 大小籰、黃崎、深浦。

永樂鄉 縣西北二百里。

仁風里 龍臯、茜洋、黃蘭、秦溪口、白沙、大梅。(底本作「大海」,庫本同,據崇抄改。)

西興里 白沙、廉村、薛家阪(唐進士薛補缺令之所居。其孫芳杜,為人正直。既死。鄉人為立祠,與令之同祠。立亭曰「清風」)(底本作「唐□□□□□今之所居」,缺五字,且誤「令之」為「今之」,又「為人□直」、「與□之同祠」皆缺字,據庫本補。)

欽德里 繆洋、雞嶼、牛嶺。

平溪里 大小魚溪、西溪、麻竹、斜灘。

歸化東里 察洋、湖邊。

西里 松潭溪、船潭。

安東鄉 縣東南九十里。

安民里 (縣南十里。地形飲海中作蜂腰。(底本作「蜂要」,庫本同,據崇抄改。)東名上限,西名下限。往嘗截之通潮,以不能而止。歲春夏交,有跨魚掩至,其積如山)鹽埕、沙舌、高平山(俗傳:菖洪嘗遊其上,有丹鼎、丹竈)

新南里 咤崎(舊有浙津驛在八尺瑯玕頭,今廢)

連海里(底本作「建海里」,據庫本、崇抄改。) 蚶硯石、苦竹(濱海之民,多「滬業」。《輿地志》:「海濱漁捕,張兩翼,潮上,即沒以取魚。謂之「滬業」)(底本作「扈業」,崇抄同,庫本作「滬業」。按,陸龜蒙《漁具詠序》云:「列竹於海澨曰滬」,據改。)

招賢里 (舊無)上下角、西臼、蠣澳、大小金鹽埕(同安民里輸寧德縣)

長樂縣 〔緊〕

州東南百里。曾師建《記》:百二十里,潮信也。唐武德六年,析閩縣地為新寧縣,在敦素里平川。距今縣十五里。尋改為長樂。上元元年,防禦使董玠以其卑湫,移治吳航頭。元和三年,省入福唐縣。五年,復置。偽閩龍啟元年,改為侯官縣。三年,仍舊。永隆三年,改閩縣為長樂,長樂為安昌,明年仍舊。

東--西 百二十里。

南--北 六十五里。

 東 海澳,三十五里。

 西 閩縣界,一里。水路百二十里至縣。

 南 福清縣界,五十里。

 北 山外大海,取連江縣界,(底本作「取」,崇抄同,庫本作「去」。)百二十里。

 東南 千零里至東洛。水路百二十里。

 西南 泉元里至石尤嶺,(各本均只作「尤嶺」二字。按其下「泉元里」條,有「石尤嶺」。又卷三「福清縣」亦記「北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知脫一「石」字,補之。)三十五里,福清縣界。

 東北 新開里到當西澳,水路百二十里,外連江縣界。

 西北 賓興里至閩縣苦竹溪,水路十五里。(底本作「小路」,據崇抄改。)

四鄉舊七鄉 三十二里

善政鄉 縣西一里,並永泰鄉為之。(廉風、建興、崇德、敦素、崇賢,舊屬永泰。)

賓賢里 (舊德致里。因鄒異中經明行修科改。)河南臨水渡,出首石(縣主山,高二十餘丈,廣數十里,中有泉。四望皆水也,又名「四水口」)、縣驛(縣南十五步)、臨水驛(縣西一里)、吳航頭(相傳夫差略地至此,未必然)

逍遙里 黃彈嶺。

進賢里 桃坑(源出董平山)

廉風里 董平山。

建興里 (距海半里)

清平里 沙坑。(距海半里。縣濱海處多沙,風飏飛積,小成坡,大成山,歲歲遷徙無定,撲面瞇目,(底本作「撲面昧日」,據庫本、崇抄改。) 無所不至;而米谷、飲食中殊無之。亦異也。)

崇德里 北湖(距海三里)

敦素里 (舊縣治,距海五里)

崇賢里 晁石。

仁義里 獲溪橋(源出大山陽,流入演江,江闊九里,深十一丈,東流二十里入海。昔有二龍起於江中,白歸山陽,則白龍潭也;黑居山陰,則祥雲潭也。有人於潭側獲卵殼,大如鬥)

昌化鄉 縣東南十里,並依德鄉為之(海濱、崇化、良田、千零。舊屬依德)

絃歌里 石梁。

海濱里 東石。

崇化里 流水。

良田里 江田。

千零里 社下、鐘門驛(今無)

崇仁里 湖東。

和風里 河下、雙髻石。

招賢里 竹𡏷。

永勝里 千歷。

二難鄉 縣西南五里,舊崇丘鄉。以潘循、潘衢同登祥符元年第,改。後並安時鄉之昆由、依福、靈石、泉元、歸義里。

同榮里 (疑更「歸義」為之)參溪、破石潭(下有石柱廟)、摶紗潭(深不可測,嘗有以紗一摶測之,不至其底)

崇丘里 大邊、洋門。

信德里 小邊。

嵩平里 白田。

(上三里,舊屬閩縣。咸平二年,以煎鹽之鄉與閩縣惟界一嶺,私販叢至。踰境即非所部,閩之弓手倉卒莫至,遂以隸之)

泉元里 石尤嶺、白巖山。

依福里 (前曾村)

靈石里 小門。

昆由里 百石堰、黃龍潭(底本作「黃龍潭」,庫本、崇抄皆作「黃新潭」。)(歲旱,雩之。昔有巫者妻漚麻潭側,見黃龍首藉其上,馳以告其夫,夫以告縣。往祈之,俄而大雨)

芳桂鄉 東北二十五里。

新開里 梅花村。

方樂里 東皇村。

大宏里 (以林犯御名思中宏詞,(林慎思,長樂人,字虔中,唐咸通十年,以博學宏詞第進士。本誌因南宋孝宗名「慎」,故避諱以「犯御名」三字代之。)奏名)大石、渡橋。

萬安里 相村、祥雲潭(舊名「玄雲」。祥符中,避聖祖名,改。旱,禱即應)

敦化里 古爛嶺。

 卷一 ↑返回頂部 卷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