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淳熙三山志
卷三
卷四 

敘縣

福清縣

古田縣

永福縣

閩清縣

寧德縣

羅源縣

懷安縣

福清縣

〔望〕

州東南百二十里。《舊記》百七十七里。唐聖歷二年,析長樂南八鄉置萬安縣。因鄉為名。天寶元年,改為福唐。梁開平二年,改為永昌。唐同光元年,復為福唐。偽閩龍啟元年,改為福清。或曰:「晉天福初改為南臺縣」。考,未見。

東——西 百二十里。

南——北 百四十七里。

 東 大海,五十里。

 西 興化軍百丈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南 大海,百二十里。

 北 長樂縣石尤嶺分水為界,二十五里。

 東南 海。

 西南 莆田縣縣嶺分水為界,六十里。

 東北 長樂縣薛田嶺分水為界,五十里。

 西北 閩縣常思嶺分水為界,六十五里。

七鄉舊十鄉 三十六里

太平鄉 縣東五里。舊有龍興、崇賓裏,後入永東、永西、海壇三里。

永東裏 通海橋(俗名河頭,舟楫所萃。天聖五年,以木為之。元祐中,增十三間,名坦履。紹興中,知縣黃童以橋南勢卑,增築八梁)

永西裏

修仁裏 (舊屬永樂鄉)

海壇裏 (海中間,八百里,戶三千)

萬安鄉 縣西南,四十里。舊有文秀鄉,以翁諫議承贊得名;嘉祐省,隸萬安。

萬安裏

新豐裏 (舊屬太平鄉)

靈德裏

蘇田里 (舊屬文秀鄉,有裏、外,今並。)萬安橋、鐵場橋。

光賢裏 (舊屬文秀鄉。翁承贊之居)

安香裏 (舊屬文秀鄉。相傳雪峰真覺僧歸莆中,囊山僧妙應迓之,舉香問訊)

崇德鄉 縣東南五十里。山亭鄉,舊有遵義、遵教、靈瑞、時和裏,今並附近諸鄉。

欽唐裏

惇和南裏 (舊有惇和北裏,今並)

歸化北裏

南夷北裏 (舊屬山亭鄉)

拜井裏 (閩王審知築占計洋,鑿井無水,拜而得之)

安夷南裏 (舊屬山亭鄉。)

孝義鄉 縣南二十五里。舊有萬壽、桑裏。後並。

棲仁裏

江陰裏 (舊屬崇德鄉)

臨江裏 徑江、躡雲橋(元豐初作。名鰲江橋。政和五年為亭。淳熙初,改今名)(底本於「臨江裏」下有此註文,庫本同,崇抄所無。)

南匿裏 (舊屬萬安鄉)

歸化南裏 (舊屬崇德鄉)

長東鄉 縣西四十里(舊有長樂西鄉,此為東鄉。後並西鄉。此遂去「樂」字)

文興裏 (舊無)

清元裏 (舊半屬西鄉)

永壽裏

新寧裏 (舊屬西鄉,有裏、外裏,今並)

方興裏

感德鄉 縣東二十五里(舊有鳣庭裏。今並)

仁壽裏

潯洋裏 (舊屬孝義鄉)

新安裏

方成裏

永賓裏

方樂南裏 (舊有北裏,今無)龍江橋(闊五里,中浮六丈。政和中,增四十二間。林舍人遹《記》,以「連滄巨浸」名。劉提刑嶠改名「永平」。紹興中,林少卿栗改今名)

永樂鄉 縣西十二里。舊有常樂、元福、立德裏。後並。

永福裏

清遠裏 (舊屬萬安鄉)

善福裏 (舊屬長樂東鄉)士林橋(水陸院之左。開寶五年創,治平元年修)、無患橋(近林真君煉丹之地。相傳:飲其水者無疾患。今改為「龍津」。林樞密希《記》)、交溪橋(宣和四年作)

遵義裏 (舊屬山亭鄉)


古田縣

〔望〕

州北二百八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洞豪劉彊(本誌多處述及古田洞豪歸唐之事,但其名或作「劉彊」或作「劉疆」不一。因從底本中多數,統一為「彊」。)等三人以土地、人民歸於都督李亞丘。乃遣楊參軍招致林镕《記》作「溢」。等千餘戶,咸曰:「祖父咸亨中來此潛焉。因古昔田畝墾辟而居。」以聞於朝。明年,立縣雙溪之匯、屏山之南。平陸三十五里。《新唐書》謂:「永泰二年,析侯官、尤溪置」,誤。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從轉運使楊克讓之請,乃遷治於水口。今嵩溪驛乃縣庭。端拱元年,仍舊。轉運使崔策請,即從之也。(底本作「即□□也」,缺二字,庫本作「即從之」,據崇抄補。)

東——西 八十三里。

南——北 二百五十里。

 東 連江縣界,百四十里。界首至縣二百里。

 西 南劍州界,百四十里。界首至縣二百里。

 南 水口鎮,八十里。

 北 建寧府界,百四十五里。界首至府二百里。

 東南 侯官縣界,百七十里。界首至縣百九十里。

 西南 閩清縣界,八十里。界首至縣六十里。

 東北 羅源縣界,三百里。界首至縣六十里。

 西北 建寧府界,(底本作「建寧府□」,缺一字,崇抄只作「建寧府」,不示缺,據庫本補。)八十里,界首至府九十里。

四鄉 十三里

建東鄉(底本作「□東鄉」,缺一字,庫本只作「東鄉」二字,不示缺,據崇抄補。)

保安裏 東溪、感溪、屈鬥、轉水、鳴玉橋(下有磨劍石)、戴星州、平沙橋、龍津橋、勸農橋、溫泉橋、仙巖、花巖井、尖峰、小尖峰、醴醻山、上坊龍潭、下坊龍潭、古城山、環屏山、花山。

崇禮裏 白沙、淩橋、茶亭、螺坑、風伯林、龍井、桃花塢、五花山、玉山、大仙峰。

瀨溪裏 破石、車竿、(《寰宇記》云:瀨溪、積善二里,南唐保大六年,(底本作「南唐□□六年」,缺二字,庫本同,崇抄則作「南唐武德六年」。按武德為唐初年號,當時古田未建縣,亦未設南劍州。南唐李璟年號升元,有六年,亦未治及南劍。惟有李璟於保大四年破建州滅王延政,南劍、古田為其所轄。因補正為「 保大六年」。)隸南劍)今有瀨溪、白銀峰、後溪龍潭。

和平裏 神前、芋洋、小鱟、(底本作「小鱟」,庫本同,崇抄作「小黌」。)谷口、黃田、林洋(皆驛路)、潮魚橋、湯橋(半屬閩清)、清潭橋(舊從朱坑鋪前渡)

恩惠鄉 舊有長安裏。今無。

慕仁裏 天宮嶺、羊角、洪頭、筋竹、黃柏口、桃洲、高家遊、覆船嶺。

新興裏 左拔、副拔、平湖、石崎山。

橫溪裏 橫口、東西溪、銀場窟、黃柏造山場、栗木洋。

新俗裏 (舊名洛陽。出牡丹、芍藥。建中靖國元年改)包地、白溪、庵溪、青溪。(崇抄無「新俗裏」之下整段註文。)

元和鄉

邵南裏 金坑、倒坑、胭脂籠、牛頭嶺、甘溪、潭溪。

安民裏 辜洋、廖洋、蘇洋。

青田鄉

安樂裏 西寮、蓋竹、杉洋、徐阪、皮寮、西溪、潭書(皆造竹紙)

移風裏 (舊無)竿舟、(崇抄作「竽舟」。)嵩舟、西溪、白籰、若洋造山場、石龜(口眼悉具,長二丈,廣八九尺。一人登其上,亦微動)、寶泉山。

順委裏 (犯御名,改為順)黃柏、茶洋(造竹紙)

永福縣

〔緊〕

 州西百二十里。唐永泰二年,節度李承昭析侯官、尤溪縣各一鄉置。號永泰。《新唐·志》:「咸通二年,析連江及閩置。」誤。皇朝崇寧元年改今名。避哲廟陵名。

東——西 百五十五里。

南——北 百二十里。

 東 侯官縣界,六十里。

 西 南劍州尤溪縣界,六十五里。

 南 興化軍興化縣界,七十里。

 北 閩清縣界,四十五里。

 東南 興化軍界,八十五里。

 西南 泉州德化縣界,百里。

 東北 侯官縣界,七十五里。

 西北 閩清縣界,六十里。

三鄉 十四里

豐和鄉 縣東七十里。舊裏五。後並永泰為「唐元」。

待旦裏 (抵侯官,皆危居、斜耕之地。)東新橋(旁有款驂亭)、湯泉。

保安裏 大小妃山(越王葬二妃於此。鑄鐵蓋以掩之)、湯泉。

永安裏 大樟、大宵、官獵、(庫本作「大霄、觀獵」。)東洋。

唐元裏 創嶺、石人坑、巖村、郭店、龍嶼、福清十八溪路。

通化鄉 縣南三十步。

開平裏 縣市(平政橋,在重光寺前。以木作十八盤,用舟三十六乘之。盤長一丈四尺,闊一丈;舟長三丈,闊四尺。紹聖四年作)通京橋、宣和橋、政和橋、太原灘(下石刻「太原」二字。相傳:唐大中初,王令罷秩,艤舟於此。邑中餞行,暮夜未返。其夫人題詩一章:「何事潘郎重別筵,君心未斷妾心懸。太原灘下相思處,猿叫山山月滿船。」政和三年,知縣陳武佑以刻石)、方廣巖、極樂巖、六洞仙巖、永泰鎮(今廢,縣南五里有大湯、小湯)、陳山。

光德裏 大小洋、北山、鍾山、古◆〈火〈門外東內〉〉、圓埕、蘇坑。

新豐裏 魚坑、辜洋、黃坑口、湯泉、白面。

平蓋裏 (高蓋山下)黃柏洋、花林莊、東坑口、上下拔、謝洋。

安樂裏 杉洋、永安橋(通興化、尤溪)白腰、胡鼻、毗坑、朱洋。

和平鄉 縣西南九十五里。

歸義裏 洑口、龍湘、石瀨、登沖、溪東、葛洋。

永津裏 (庫本作「龍津裏」。)(舊曰新津,居人沿溪)峬嶺、陽井(溪流石上,六尺)

義仁裏 洪面、拏板、後池、辜嶺。

感應裏 五十、鼈坑、大獵、(庫本作「大豨」。)柳園。

保德裏 濁水塘、貫尾、際門、沖口。


閩清縣

〔中〕

 州西北百二十里。唐貞元中,徐絳記元和中,誤。(底本無「誤」字,庫本同,據崇抄補。)觀察使王翃析侯官縣十里,(底本及庫本、崇抄皆作「觀察使王雄 」,查本誌卷二十「秩官·郡守」表中,貞元八年任觀察使者,各本皆作「王栩」。檢《唐書·王翃傳》,其姓名當是「王翃」,則以上各本作「雄」、「栩」者皆誤,今悉正之。)置梅溪場。《新唐書》雲「置縣」,誤。梁乾化元年,王審知以為閩清縣。縣路,僧法箋開,治通避峻,頗有條理。

東——西 八十里。

南——北 百二十里。

 東 侯官縣仁德裏,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

 西 南劍州尤溪縣松陽裏,(底本「南劍」下無「州」字,庫本同,據崇抄補。)七十里。

 南 永福縣新豐裏,五十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北 古田縣和平裏,七十里。界首至縣三十里。

 東南 侯官縣守仁裏,十五里。界首至州百二十里。

 西南 永福縣平蓋裏,百里。界首至縣五十里。

 東北 古田縣邵南裏,六十里。界首至縣六十里。

 西北 尤溪縣松陽裏,七十里。

二鄉 十里

奉政鄉 縣東北三十里。

宣政裏 天王渡、(底本作「天□渡」,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白塔渡、鍾湖(山半,內有湖泥如浦漵,生蘆荻。相傳:中有積水,應海潮盈縮。旱,禱雨於此)(底本作「應海潮盈□□旱禱□□□□」,缺六字,崇抄作「應海潮盈禱雨於此」,不示缺。庫本作「應海潮盈縮旱禱雨於此」,據補。)石竹山(底本脫 「石竹山」三字,據庫本、崇抄補。)(縣南二十里,山半有靈壇石,巧如畫屏。)、猴嶼(相傳:山下有穴,水流相通。猴猿多居之,有佛跡盤石上)、鵲仙橋。(底本「石竹山」及「猴嶼」以下註文與庫本同,崇抄之文字順序稍異。)

安仁裏 白面山(天晴望之,巖石隱隱如人面而白)、溫泉。

金沙裏

賀恩裏 (唐乾符中,有池錫家,天雨錢數萬。夜夢人送鐵鎖二,至旦,果得。後有鶴盤旋下庭。號其山曰朱頂,林曰白鶴。至今子孫家焉)

永寧鄉 縣西山五十里。

蓋平裏 石屋山(巖下有石屋、仙人棋局)

護仁裏 薛丕山(產石花異果。(崇抄作「產名花異果」。)相傳逸人薛丕於此居)

仁壽裏 大渭仙峰(崇抄、庫本作「大帽山峰」。)(峰接永福界,有鼓聲,或一月三五鳴,或不鳴。經年雲常覆其上,旱則禱之)、龍爪橋(溪旁四爪痕猶在。旱,禱即雨)

孝順裏 龍都巖(高百丈,常有雲氣不散。時聞仙樂聲。(底本作「曉聞□聲」,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改。)側有靈洞院)

苑丘裏

居仁裏 仙人跡(入溪岸磐石上,(底本作「□溪岸磐石上」,缺一字,據崇抄、庫本補。)長一尺五寸、闊八寸,入石一寸。旁有石臼,深八寸)(底本作「石白深八十」,庫本同,據崇抄改。)


寧德縣

〔中〕

 州東北三百里。唐開成中,析長溪、古田二縣地置感德場。(底本作「感德□」,缺一字,據崇抄補。)偽閩龍啟元年,升為縣。

東——西 二百里。

南——北 三百二十里。

 東 長溪縣鹽田江松門為界,三十五里,亦至海。

 西 古田縣安樂裏,百二十里。

 南 羅源縣飛泉嶺,十五里。

 北 政和縣秦溪西裏,二百三十里。

 東南 海。

 西南 羅源縣興成裏,百里。

 東北 長溪縣,二百二十里。

 西北 建寧府,四百五十里。

三鄉 十里

安東鄉 縣東南五里。

陵山裏 小場、蚶崎、殊溪、三焦、飛泉鎮(今廢)、梅花、釣崎。

臨海裏 杯竹。

金溪裏 趙公橋(舊在橫山。淳熙中,以讖移於渡船)、赤鑒浦渡、石碧村、百丈漈、龍潭(灌田數十項)

霍山鄉 縣北七十里。

水漈裏 長境渡、西溪渡、霍山溪、關棣鎮(今廢)

霍童裏(底本作「霍同里」,庫本同,據崇抄改。) 黃大夫湖旁、程黨渡、霍山井(霍童山中,廣五丈。相傳中有海鰌,久晴,升木為雨;久雨,升之必晴)

安樂裏 龜村、赤溪、斑竹。

青田鄉 縣西百五十里。

東陽裏 芹溪、外渺、東渺、顯聖巖。

安遠裏 章溪、桃花溪。

感德前裏 穹窿村、(崇抄作「穹蔭蔭村」。)聖湖、杯竹。

後裏 福輦、石唐常斛、葛仙翁巖。

羅源縣

〔中〕

 州東北百六十里。唐大中元年,觀察使韋岫以連江縣一鄉為羅源場。偽閩龍啟元年,升為永貞縣。皇朝天禧五年,改為永昌。避皇太子名。乾興元年,改為羅源。溪名,亦姓也。初,治水陸寺西,雙溪之間,地卑潦。官物陷溺,即配富民償。慶歷八年,土民陳智津、倪昱等擊登聞鼓奏,理之。乃移今治於舊縣東北。

東——西 七里。

南——北 一百里。

 東 寧德縣界,四十五里。

 西 連江縣界,二十五里。

 南 連江縣界,三十五里。

 北 古田縣界,六十里。

 東南 連江縣界,抵海四十里。

 西南 連江縣界,二十五里。

 東北 海,十五里。

 西北 古田縣界,六十里。

三鄉 十二里

崇德鄉 縣東南。五里。舊與北社為八里。

安金裏 四明山、雙石橋(名金釵)、三石橋(名崇德)、鯽魚嶼。

拜井裏 松崎山。

梅溪裏 (舊有上、下里,山居)

新順裏 石鼈。

善化裏 (舊有上、下里,最險僻)

常熟鄉 縣東北十五里。舊有遷明、新豐裏,後置招賢裏。遂並之。

招賢裏 (舊無)鏡樣(瀕海險僻)

徐公裏 仙茅山。

臨濟裏 (白巖山下,瀕溪)

羅平裏 洪福山。

同樂鄉 三屯。縣西七十五里(舊曰「屯」,今曰「裏」)

霍口裏 (梧桐山下,瀕溪)

黃重裏 (羅漢山下,瀕溪)

林洋裏 山𡼢。


懷安縣

〔望〕

 州西北二十里。皇朝太平興國六年,郡守何允昭奏:閩縣劃疆,不啻百里,戶僅二萬。吏患簿籍繁,征輸遠。請析九鄉,八千戶置。初治芋源江北三十里。(底本作「芉源」,庫本同,據崇抄改。)咸平二年,轉運使丁謂奏移石岊。民便之。始廣故驛為今治。

東——西 八十五里。

南——北 二百一十里。

 東 連江縣界,七十五里。

 西 侯官縣界,十里。

 南 侯官縣界,四十里。

 北 古田縣界,一百七十里。

 東南 閩縣界,二十六里。

 西南 侯官縣界,三十里。

 東北 連江縣界,八十里。

 西北 侯官縣界,三十五里。

九鄉 四十四里

敦業鄉 州城北。

鐘山裏 (周廣順二年,林嗣宗《鍾山記》:「螺湧一巒,奇木秀聳。老竹、毛松,高凸倚□」)(底本於「秀聳」以下作「老竹、毛松高凸倚□」,庫本「秀聳」以下無註文,崇抄全無註文。)

擇善裏

開化裏

 (以上三里附城)

太平裏 (城北。《十國紀年》:「王延翰葬閩縣太平山。」即「太平地藏」也,為「普同墳」。紹興十一年,鄉民請為之。張丞相浚乃令芙蓉僧營於北門之外。男左女右,各廣二丈二尺深二丈,為四穴,以待不能葬者。乾道六年,黃監簿啟宗請於府,為三墳於天王院之東,則謂之義塚)

忠信裏 興聖坑、陶穴(有九十五家,佃官池。唐相王摶謫朱達回,卒於此。因葬閩山塔院西)

感應鄉 縣下以西十八里。

贊城裏

西安裏 後浦。

清平裏 (舊曰清義)後山(舊為陶竈。政和初,知縣吳與乃禁之。今陶跡猶隱於荒莽之中)

安康裏 (舊曰安義)縣市。

欽德裏 文山(鄭山人居。黃尚書裳石其路,往謁之)(底本作「黃尚書裳五其因往謁之」,據庫本、崇抄改。)

八座鄉 縣東北二十里。

觀風裏 (附城)東瀆(東湖,嚴高築城日,與西湖同開鑿,今皆為田,人猶呼之,亦有「湖堘」之號)

孝仁裏

溫泉裏 (多湯泉)龍窟山。

高遷裏 盤石(相傳:越王時,運米至浮倉,此石在湖中,因號)、炭田。(底本於「高遷裏」下註文完整,庫本同,崇抄不載。)

稷下里 北嶺。

靈山鄉 縣東北二十五里。

越城裏

立德裏

懷賢裏 (《十國紀年》:葬夫人任氏於閩縣鳳池山。後忠懿王亦葬焉。今鳳池寺山也。唐同光四年,改葬永福山,則遵化裏蓮花山也。後唐賜《神道碑》,張文寶撰。王氏在閩者無噍類。今惟甥劉氏歲時祀之)

寧碁裏 桑畬(底本作「桑金」,據庫本、崇抄改。)(《舊記》余善塚在閩縣西北十一里,今隸懷安)。

遵化裏 桃枝嶺。

侯官鄉 縣西北二十五里。舊有崇江裏,後並。

清泰裏

北平裏

靈運裏 桐口(偽閩通文四年,王昶奔至梧桐嶺)

安定裏

德風裏

超勝裏

江陽裏

承平鄉 縣南三十里。

接下里

黃信裏

順安裏

孝悌裏 (以上四里跨江)南洲、黃江。

安上裏

移風鄉 縣西南四十里。

長壽裏

崇福裏

清善裏

勻化裏

楊崎裏 (以上五里在江南)

積德鄉 縣南五十里。

恭順裏 湖襄。

勝平裏 仙崎。

高陽裏

待賓裏

孝廉裏

同樂鄉 縣北四十里。

施化裏

興城裏 (二里。界古田、閩清、羅源)龍跡石、壽山石。

 卷二 ↑返回頂部 卷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