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清稗類鈔
◀上一類 服飾類 下一類▶

服飾 编辑

  服飾,章身之具也。《漢書》云:「五威將乘乾文車,駕坤六馬,背負鷩鳥之毛,服飾甚偉。」男女服飾截然不同,大率男樸女華。而宣統末之上海,男女乃皆趨於華矣。

皇帝服飾 编辑

  皇帝冬朝冠,薰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各四,飾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朝冠,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明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裏同。袞服,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其章,左日右月,前後萬壽篆文,間以五色雲。春秋袷,夏以紗,冬以裘,各惟其時。朝服,色用明黃,惟祀天用藍,朝日用紅,夕月用月白,披領及袖俱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五,衽正龍一,襞積前後團龍各九,裳正龍二、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間以五色雲,下幅八寶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積行龍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間以五色雲。朝珠,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珍寶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松石,雜色惟宜。縧皆用明黃色。朝帶之制二,皆明黃色。一用龍文金圓版四,飾紅寶石或藍寶石及綠松石,每具銜東珠五,圍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淺藍及白各一,下廣而銳,中約鏤金圓結,飾寶如版,圍珠各三十。佩囊文繡、燧觿、刀削、結佩惟宜,縧皆明黃色,大典禮御之。一用龍文金方版四,其飾,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黃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銜東珠五,佩帉及縧,惟祀天用純青,餘如圓版朝帶之制。中約圓結如版飾,銜東珠各四。佩囊純石青,左觿、右削,並從版色。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裏,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棉、袷、紗、裘,各惟其時。吉服朝珠,珍寶隨所御。吉服帶,用明黃色,鏤金版四,方圓惟便,銜以珠玉雜寶,各從其宜。左右佩帉純白,下直而齊,中約金結如版飾,餘如朝帶。常服冠,紅絨結頂。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隨所御,裾左右開。常服帶如吉服。乾隆辛未,欽定雨冠之制二。其一,頂崇而前簷深;其二,頂平而前簷敞,皆用明黃色。氈及羽緞、油綢,惟其時。雨衣之制六,皆明黃色。一如常服褂而長與袍稱,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自衽以下加博焉。上襲重衣,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兩重均加掩襟,領及紐約皆青色。一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下為襞積,無袖,斜幅相比,上斂下遞豐,前加掩襟,領及紐約如衣色,或油綢為之,不加裏,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袍稱,以氈及羽緞為之,月白緞裏,領及紐約如衣色。一如常服褂而袖端平,前施掩襠,油綢為之,不加裏,領用青羽緞,紐約青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領,長與坐齊,以油綢為之,不加裏,袖端平,前加掩襠,領用青羽緞,紐約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用黃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斂下遞博,上前加淺帷為襞積,兩旁綴以紐約,青色,腰為橫幅,用石青布,兩末削為帶以繫之。一前為完幅,不加淺帷,均以油綢為之。行冠,冬以黑狐,秋以黑羊皮或青絨,均如常服冠之制,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裏,緣如其色,上綴雨纓,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長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及花文隨所御,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色用明黃,左右佩繫以紅香牛皮為之,飾金花文䤹銀環各三。佩帉以高麗布為之,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中約以香牛皮束,綴銀花文佩囊,明黃圓縧,飾珊瑚。結、削、燧、雜佩各惟其宜。行裳,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石青布為之,氈袷各惟其時,冬用鹿皮或黑狐為表。

皇子服飾 编辑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時,上綴朱緯,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裏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舍林,飾東珠五,後綴金花,飾東珠四,頂如冬朝冠。端罩,紫貂為之,金黃緞裏。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裏同。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間以五色雲。朝服之制二,皆金黃色。一披領及裳皆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襞行龍六,間以五色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裳行龍八,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平水。朝珠,不得用東珠,餘隨所用,縧皆金黃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吉服冠,紅絨結頂。蟒袍,色用金黃,版飾惟宜,佩縧如帶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紅色,氈及羽紗、油綢惟其時。雨冠頂平而前簷敞,用藍布帶。雨衣,一如常服袍而袖端平,一如常服褂而加領,長與坐齊,均前施掩襠。雨裳,前為完幅,腰為橫幅,用石青布。自皇子以至宗室公,雨冠、雨裳之製並同,今不贅言。

親王以下服飾 编辑

  凡宗室有爵者之冠服,親王朝冠,與皇子同,端罩,青狐為之,月白緞裏,若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朝服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若賜金黃色者,亦得用之。吉服冠頂用紅寶石,若賜紅絨結頂者,亦得用之。餘皆如皇子。

  親王世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三,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

  郡王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四,後綴金花,飾東珠三。補服,色用石青,繡五爪行龍四團,兩肩前後各一。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貓睛石一,左右佩縧如帶色,餘皆如親王。

  世子貝勒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三,後綴金花,飾東珠二。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各一團。朝服、蟒袍不得用金黃色,餘隨所用。朝服通繡蟒文,皆四爪,蟒袍亦如之。朝珠,縧用石青色。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二,佩縧皆石青色,餘皆如郡王。

  貝子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六,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二,後綴金花,飾東珠一。吉服冠,頂用紅寶石,皆戴三眼孔雀翎。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朝帶,色用金黃,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東珠一,餘皆如貝勒。

  鎮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五,上銜紅寶石。夏朝冠,前綴舍林,飾東珠一,後綴金花,飾綠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用紅寶石,不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雙眼孔雀翎。端罩,紫貂為之,月白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方補。朝帶,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如貝子。

  輔國公朝冠,頂金龍二層,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餘皆如鎮國公。

  鎮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

  輔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

  奉國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豹。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視三品。

  奉恩將軍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虎,惟衣裾四啟。帶用金黃色,凡宗室皆如之,覺羅帶用紅色。

  自親王以下,冬行冠如冬吉服冠之制,氈、貂各惟其時,翎頂隨其所得用。夏行冠,織玉草或藤絲為之,上綴雨纓。行褂,色用石青,長與坐齊,袖長及肘。行袍如常服袍,減十之一,右裾短一尺,色隨所用,棉、袷、紗、裘,各惟其時。行帶,佩帉素布,視常服帶帉微闊而短,版飾惟宜,縧皆圓結,帶色金黃、石青各隨其所得用。行裳,藍及諸色隨所用,左右各一,前平後中豐,上下斂,並屬橫幅,氈、袷惟時,冬以皮為表。其制下達庶官,凡扈行者冠服並如之。

  乾隆壬寅,奉旨,宗室王公子弟各給官頂,其餘閑散宗室,概予四品頂戴。

額駙服飾 编辑

  額駙,皇室、皇族之婿也,布差等。固倫額駙冠服,視貝子。吉服冠,頂用珊瑚,戴三眼孔雀翎。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東珠一,左右佩縧皆青石色。吉服帶,色用石青或藍。和碩額駙冠服,視鎮國公。吉服冠,頂用珊瑚,戴雙眼孔雀翎。朝帶,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餘皆同。郡主額駙冠服,視武一品,朝帶用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縣主額駙冠服,視武二品。郡君額駙冠服,視武三品。縣君額駙冠服,視武四品。朝帶,䤹金方鐵版四。鄉君額駙冠服,視武五品,朝帶視縣君額駙,餘皆同。若固倫額駙爵在貝子以上,和碩額駙爵在鎮國公以下,冠服各從其品,郡主額駙以下皆如之。

  乾隆乙未,奉旨,在京公主所生之子,至十三歲時,如係固倫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固倫額駙品級,和碩公主所生,即給予伊父和碩額駙品級。

民爵服飾 编辑

  民爵者,異姓之公、侯、伯、子、男也。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文武一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端罩,貂皮為之,藍緞裏。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四爪正蟒。朝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俱石青,片金緣,冬加海龍緣。【文武四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文三品、武二品以上皆同。】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皆四爪。曾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朝珠,珊瑚、青金、綠松、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及京官翰詹科道、侍衛、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有職掌官皆得用。】朝帶,色用石青或藍,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貓睛石一,佩帉下廣而銳。吉服冠頂用珊瑚。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吉服帶,佩帉下直而齊,版飾惟宜。雨冠、雨衣及裳,均用紅色。

  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綠松石一,餘皆如公。

  伯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朝帶,鏤金銜玉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侯。

  子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麒麟。吉服冠,頂用珊瑚,餘皆視一品。

  男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獅。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視二品。

文武品官服飾 编辑

  文武品官者,京外文武正、從一品至未入流之官也。文一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下銜紅寶石。補服,前後繡鶴,惟都御史繡獬豸。朝帶,鏤金銜玉方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餘皆如公。武一品補服,前後繡麒麟,餘皆如文一品。

  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文三品以上皆同。】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補服,前後繡錦雞。朝帶,鏤金圓版四,每具飾紅寶石一。吉服冠,頂用鏤花珊瑚,餘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補服,前後繡獅,餘皆如文二品。

  文三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補服,前後繡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提法使繡獬豸。朝帶,鏤花金圓版四。吉服頂用藍寶石,餘皆如文二品。文三品以上有職掌大臣,許穿貂皮朝服,此外不得濫用。武三品朝冠,冬惟用薰貂。【文四品以下皆同。】補服,前後繡豹,餘皆如文三品,惟朝服無貂緣,且無端罩。一等侍衛孔雀翎,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餘皆如武三品。

  文四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藍石一,上銜青金石。補服,前後繡雁。朝帶,銀銜鏤花金圓版四。吉服冠,頂用青金石。蟒袍通繡八蟒,皆四爪。四品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端罩,猞猁孫為之,間以貂皮,月白緞裏。武四品,補服,前後繡虎,餘皆如文四品。二等侍衛孔雀翎。端罩,紅豹皮為之,素紅緞裏。朝服,翦絨緣,色用石青,通身雲緞,前後方襴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餘皆如武四品。

  文五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補服,前後繡白鷴,惟監察御史繡獬豸。朝服,片金緣,【文武七品以上皆同。】色用石青,前後方襴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糚緞,冬夏皆用之。朝帶,銀銜金圓版四。吉服冠,頂水晶,餘皆如文四品。文五品以上,得掛朝珠,騎馬拴踢胸,惟翰詹科道,不論品級,均得掛之。武五品,補服,前後繡熊,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三等侍衛戴孔雀翎,端罩,黃狐皮為之,月白緞裏。朝服如文五品之制,惟用翦絨緣,餘皆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

  文六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補服,前後繡鷺鷥。朝帶,銀銜玳瑁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文五品,惟無朝珠。武六品,補服,前後繡彪,餘皆如文六品。藍翎侍衛戴藍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如三等侍衛,餘皆如武六品。

  文七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補服,前後繡鸂鷘。朝帶,素圓版四。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繡五蟒,皆四爪,餘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補服如武六品,餘皆如文七品。

  文八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金。補服,前後繡鵪鶉。朝服,用石青雲緞,無蟒,領袖皆青倭緞,中有襞積,冬夏皆用之。朝服,銀銜明羊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補服,前後繡犀牛,餘皆如文八品。

  文九品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花銀。補服,前後繡練雀。朝帶,銀銜烏角圓版四。吉服冠,鏤花銀頂,餘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補服,前後繡海馬,餘皆如文九品。

  未入流冠服制如九品。

  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尚書房翰林,南書房翰林,奏事處,批本處行走人員,皆用紅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紅色,緣用青色。七、八、九品文武官,凡有頂人員雨冠,中用青色,緣用紅色。凡緣,皆前二寸五分,後五寸。軍民雨冠用青色。凡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以上官,御前侍衛,各省巡撫,皆用紅色。二品以下文武官,下至軍民,皆用青色。其明黃色行褂,則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長、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領及凡諸臣之蒙賜者,皆得服之。

  文五品以下,惟都察院衙門、提法司衙門各官,不論品級,朝服披領,均得用糚緞蟒緞貂皮。如上賜或王貝勒賞給者,亦准其服用。

士庶服飾 编辑

  舉、貢、生、監謂之士,其他雜項謂之庶。會試中式貢士朝冠,頂鏤花金座,上銜金三枝九葉。吉服冠,頂用素金。舉人吉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金雀。袍,青綢為之,藍緣,披領如袍飾,帶如文八品。吉服冠,頂銀座,上銜素金。貢生吉服冠,鏤花金頂,餘皆如舉人。監生吉服冠,素銀頂,餘皆如貢生。生員吉服冠,頂鏤花銀座,上銜銀雀。袍,藍綢為之,青緣,披領如袍飾,帶如文九品,吉服冠頂如監生。外郎、耆老冠頂以錫。從耕農官,袍,青絨為之,頂同八品。補服,色用石青,前後繡彩雲捧日。袍,青絹為之,上加披領,腰為襞積,不加緣,月白絹裏。祭祀文舞生,冬冠,騷鼠為之,頂鏤花銅座,中飾方銅,鏤葵花,上銜銅三角,如火珠形。袍,綢為之,其色,南郊用石青,北郊用黑,祈穀壇、太廟、社稷壇、朝日壇、帝王廟、文廟、先農壇、太歲壇,俱用紅,夕月壇用月白。前後方襴,銷金葵花。帶,綠綢為之。武舞生,頂上銜銅三稜,如古戟形。袍,綢為之,通銷金葵花,餘具如文舞生袍之制,帶如文舞生。祭祀執事人,袍,綢為之,其色,南郊用石青,北郊用黑,不加緣,太廟、先農壇、太歲壇,俱用青色,藍緣,祈穀壇、社稷壇、朝日壇、帝王廟,俱用青色,石青緣,夕月壇用青色,月白緣,帶如文舞生。樂部樂生,冠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袍,紅緞為之。一前後方襴繡黃鸝,中和韶樂部樂生執戲竹人服之。一通織小團葵花,丹陛大樂諸部樂生服之。帶,綠雲緞為之。鹵簿輿士,冬冠,以豹皮及黑氈為之,頂鏤花銅座,上植明黃翎。袍如丹陛大樂諸部樂生,帶如祭祀文舞生。鹵簿護軍,袍,石青緞為之,通織金壽字,片金緣。領及袖端,俱織金葵花。鹵簿校尉冬冠,平簷,頂素銅,上植明黃翎,袍及帶如鹵簿輿士。

  皇太后、皇后服飾

  皇太后、皇后冬朝冠,薰貂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夏朝冠,青絨為之,餘皆如冬朝冠。金約,鏤金雲十三,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八,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一等東珠各二。吉服冠頂用東珠。

  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片金緣。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一繡文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繡文前後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縧,其飾珠寶惟宜。

  朝袍之制三,皆明黃色。一披領及袖皆石青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有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一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一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片金緣,中無襞積,裾後開,餘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縧,飾珠寶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十一,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綠松石各二。

  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宜。縧皆明黃色,綵帨綠色,繡文為五穀豐登。佩箴管、縏袠之屬,縧皆明黃色。

  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石青行龍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

  龍褂二,皆石青色。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龍袍三,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一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采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一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

  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皆明黃色。

  皇貴妃、貴妃、妃嬪服飾

  皇貴妃朝冠,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珍珠一。朱緯上週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二,飾東珠各一,間以珊瑚。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二等東珠各二。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明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垂珊瑚各二。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龍褂,色用石青,繡文五爪金龍八團,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行龍四,下幅八寶立水,袖端行龍各二。龍袍,色用明黃,領袖皆石青,繡文金龍九,間以五色雲,福壽文釆惟宜,下幅八寶立水。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開。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明黃色,餘皆如皇后。

  貴妃冠服垂縧,皆金黃色,袍色亦用金黃,餘皆如皇貴妃。

  妃朝冠,頂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週綴金鳳五,飾東珠各七,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十一,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三等東珠各二。綵帨繡文。龍褂繡文為雲芝瑞草。吉服冠,頂用碧玉、亞玉,餘皆如貴妃。

  嬪朝冠,頂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共九,珍珠各十七,上銜石?羅子。朱緯,上週綴金翟五,飾東珠各五,珍珠各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綠松石結,貫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龍銜四等東珠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綵帨不繡花文。龍褂繡文,兩肩前後正龍各一,襟夔龍四。袍皆用香色,餘皆如妃。

皇子福晉服飾 编辑

  福晉者,皇子、親郡王世子之妃也。皇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三層,飾東珠十,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七,小珍珠三十九,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青緞為帶,金約,鏤金雲九,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紅片金裏。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

  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龍四,後行龍三,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朝袍用香色,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繡文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襟行龍四,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裾後開。領後垂金黃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東珠七,間以珊瑚,兩端垂金黃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一,蜜珀二,縧皆金黃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結佩惟宜,縧皆金黃色。冬朝裾,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龍粧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頂用紅寶石。吉服褂,色用石青,繡五爪正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蟒袍用香色,通繡九龍。吉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縧金黃色。

福晉以下服飾 编辑

  親王福晉吉服褂,繡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餘皆如皇子福晉。

  親王世子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九,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六,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每具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餘皆如親王福晉。

  郡王福晉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八,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五,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金黃縧二,末亦綴珊瑚。金約,鏤金雲八,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吉服褂,繡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餘皆如世子福晉。

  貝勒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七,上銜紅寶石,朱緯,上週綴金孔雀五,飾東珠各三,後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石青縧二,末綴珊瑚。金約,鏤金雲七,飾東珠各一,間以青金石,後繫金銜青金石結,貫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二,末綴珊瑚。朝褂,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朝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領袖,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四爪蟒。領後垂石青縧。領約、朝珠、綵帨縧皆石青色。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蟒各一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繡九蟒。餘皆如郡王福晉。

  貝子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六。金約,鏤金雲六。吉服褂,前後繡四爪行蟒各一團。餘皆如貝勒夫人。

  鎮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五。金約,鏤金雲五。吉服褂,繡花八團。餘皆如貝子夫人。

  輔國公夫人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四。金約,鏤金雲四。餘皆如鎮國公夫人。

  鎮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一品命婦。

  輔國將軍夫人冠服,均視二品命婦。

  奉國將軍淑人冠服,均視三品命婦。

  奉恩將軍恭人冠服,均視四品命婦。

公主以下服飾 编辑

  公主以下至鄉君,皇室、皇族之女也。固倫公主冠服,制如親王福晉。和碩公主朝冠、金約,制如親王世子福晉,餘皆如固倫公主。郡主朝冠、金約,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和碩公主。縣主朝冠、金約,制如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晉,餘皆如郡主。郡君朝冠、金約,制如貝子夫人。朝褂、朝袍、領約、朝珠、綵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貝勒夫人,餘如縣主。縣君朝冠、金約,制如鎮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貝子夫人,餘皆如郡君。鎮國公女鄉君朝冠、金約,制如輔國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鎮國公夫人,餘皆如縣君。輔國公女鄉君,朝冠頂鏤金二層,飾東珠三,金約,鏤金雲三,餘皆如鎮國公女。

民爵夫人服飾 编辑

  民爵夫人者,異姓公侯伯子男之妻也。公夫人冬朝冠,薰貂為之,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四,上銜紅寶石,前綴金簪三,飾以珠寶,護領縧用石青色。金約,青緞為之,中綴鏤金火焰,飾珍珠一,左右金龍鳳各一,後垂青緞帶二,紅片金裏。耳飾,左右各三,每具金雲銜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繡文,前行蟒二,後行蟒一,領後垂石青,雜飾惟宜。朝袍,藍及石青縧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繡文,前後正蟒各一,兩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無襞積。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處,行蟒各二。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領約,鏤金為之,飾紅藍小寶石五,兩端垂石青縧二,中各貫珊瑚,末綴珊瑚各二。朝珠三盤,珊瑚、青金、綠松石、蜜珀隨所用,雜飾惟宜。縧用石青色。綵帨月白色,不繡花文。冬朝裙,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各惟其時。吉服冠,薰貂為之,頂用珊瑚。吉服褂,色用石青,繡花文,團蟒。袍,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通九蟒,皆四爪。

  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三,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

  伯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二,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侯夫人。

  子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伯夫人。

  男夫人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紅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子夫人。

命婦服飾 编辑

  命婦,文武品官之妻也。一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上銜紅寶石,餘皆如公夫人。二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頂鏤花珊瑚。餘皆如一品命婦。三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紅寶石一,上銜藍寶石。吉服冠,頂用藍寶石。餘皆如二品命婦。四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青金石。朝袍,片金緣,繡文,前後行蟒各二,中無襞積,後垂石青縧,雜飾惟宜。朝裙,片金緣,上用綠緞,下石青行蟒糚緞,皆正幅,有襞積。吉服冠,頂用青青金石。蟒袍通八蟒,皆四爪。餘皆如三品命婦。五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水晶。吉服冠,頂用水晶。餘皆如四品命婦。六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上銜硨磲。吉服冠,頂用硨磲。餘皆如五品命婦。七品命婦朝冠,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上銜素金。吉服冠,頂用素金,蟒袍通五蟒,皆四爪。餘皆如六品命婦。

詔定官民服飾 编辑

  國朝冠服,純用遼、金、元遺制,論者皆能言之。而太祖即位盛京,已有旨更定章服。世祖初定鼎時,尚沿明制。順治丁亥,諭範文程、剛林、祁充格曰:「文職衙門不可無領袖,今爾衙門較前改大,爾三人可用珠頂玉帶。」

  國初,牧令之坐堂及下鄉也,亦襲明代衣冠之舊。蓋不如是,則人民不能知其為官,抗不服從耳,後始以漸改革。

  是年十一月,復詔定官民服飾之制,削髮垂辮。於是江蘇男子,無不箭衣小袖,深鞋緊襪,非若明崇禎末之寬衣大袖,衣寬四尺,袖寬二尺,襪皆大統,鞋必淺面矣。即幼童,亦加冠於首,不必逾二十歲而始冠也。

  國初,人民相傳,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優不降之說。故生必從時服,死雖古服無禁;成童以上皆時服,而幼孩古服亦無禁;男子從時服,女子猶襲明服。蓋自順治以至宣統,皆然也。猶不解妓降優不降之說,及國初秀才、舉人之猶服明服耳。

  高宗、仁宗垂意服飾

  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於漢誠似矣,而於滿則非也。」乃止。

  或曰,巴克什達海庫爾纏嘗勸高宗用明代服飾,高宗曰:「我輩若寬衣大袖,則左佩弓,右挾矢,忽遇碩翁科羅巴圖魯勞薩,挺身突入,能禦之乎?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盛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也。」

  列朝鑒於北魏之崇效漢俗,因以自弱,故力欲保存其固有尚武之俗。康熙以後,八旗子弟漸有不習騎射即於文弱者。聖祖迭加申飭,垂為厲戒,後且及於婦女。乾隆己卯,高宗諭曰:「此次閱選秀女,竟有倣漢人妝飾者,實非滿洲風俗。在朕前尚爾如此,其在家,恣意服飾,更不待言。嗣後但當以純樸為貴,斷不可任意妝飾。」此一事也。乙未又諭曰:「旗婦一耳帶三鉗,原係滿洲舊風,斷不可改節。朕選看包衣佐領之秀女,皆帶一墜子,並相沿至於一耳一鉗,則竟非滿洲矣,立行禁止。」此又一事也。嘉慶甲子,仁宗諭曰:「今鑲黃旗漢軍應選秀女,內纏足者竟至十九人,殊為非是。此次傳諭後,仍有不遵循者,定將秀女父兄照違制例治罪。」此又一事也。

服飾沿革 编辑

  國初,袍褂有用紅綠組繡者。其後吉服用紺,素服用青,無他色矣。康熙朝花樣,有富貴不斷、江山萬代、歷元五福諸名目,又有暗紋蟒服,如宮制蟒袍而卻組繡者。袍褂皆用密線縫紉,行列如繪,謂之實行。袖間皆用熨摺如線,滿語名曰赫特赫。後惟蟒袍尚用之,他服則無之矣。

  燕居無著行衣者。自傅文忠公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名得勝褂,其後無論男女,燕服皆著之。色料初尚天藍,乾隆中,尚玫瑰紫,末年,福文襄王好著深絳色,人爭效之,謂之福色。嘉慶時,尚泥金色,又尚淺灰色。夏日紗服皆尚棕色,貴賤皆服之。襯服初尚白色,嘉慶時,尚玉色,又有油綠色,國初皆衣之,殆沿前代綠袍之義。高宗惡其黯然近青色,禁之。嘉慶時,優伶皆用青色倭緞、漳絨等緣衣邊,以為美飾,如古深衣。奴隸輩皆以紅白鹿革為背子。

  士大夫燕居,皆戴便帽,其製如暖帽而窄其簷,上用紅片錦或石青色,緣以臥雲,如葵花式,頂用紅絨結,頂後垂紅縵尺餘,老少貴賤皆冠之。惟老人夏日畏早涼,用青緞縫紉襯涼帽下,如帽頭狀,初不以為燕服也。至氊帽之尚沿明式,皆農夫、市販之服,人皆賤之。嘉慶時,盛行帽頭,蟠金線組繡其上,且有以明珠、寶石嵌之者,如古弁製,惟頂用紅絨結頂,稍異耳。士大夫皆冠之。春秋間徜徉市衢,欲求一紅纓綴冠者,未易見。氈帽,則以細毯為之,簷用紫黑色,或有綴金線蟠龍為飾者,非復往日樸素,為士大夫冬日之燕服。往日便帽之製,不復睹矣。

大內之服飾 编辑

  后、妃、主位以及宮眷之常衣,皆窄袖長袍,髻作橫長式可尺許,俗所謂把兒頭者是也。

江浙人之服飾 编辑

  江浙之服飾,不僅大異於北,即在南方,亦為特殊。蘇州風俗澆薄,康熙時之服飾,奇邪已甚,時有作吳下謠者,可想見之。謠云:「蘇州三件好新聞,男兒著條紅圍領,女兒倒要包網巾,貧兒打扮富兒形。一雙三鑲襪,兩隻高底鞋,到要准兩雪花銀。爹娘在家凍與餓,見之豈不寒心?誰個出來移風易俗,喚醒迷津,庶幾可以闢邪歸正,反樸還醇。」

  光緒中葉以降至宣統,男子衣皆尚窄,袍衫之長可覆足,馬褂背心之短不及臍,凡有袖,取足容臂而已。帽尚尖,必撮其六摺,使頂尖如錐,戴之向前,輒半覆其額。其結小如豆,且率用藍色。腰巾至長,既結束,猶著地也,色以湖或白為多。

  順、康時,婦女妝飾,以蘇州為最時,猶歐洲各國之巴黎也。朱竹垞嘗於席上為詞,贈妓張伴月,有句云:「吳歌《白紵》,吳衫白紵,只愛吳中梳裹。」

  上海繁華甲於全國,一衣一服,莫不矜奇鬬巧,日出新裁。其間由樸素而趨於奢侈,固足證世風之日下,然亦有由繁瑣而趨於簡便者,亦足見文化之日進也。衣由寬腰博帶,變而為輕裾短袖,履由高底仄頭,變而為薄底闊面,皆於作事行路,良多利益。光緒末,暑則鵰毛扇,寒則風帽、一口鐘。鵰毛扇價甚昂,一柄須十餘金,後則易之以五寸之紙摺扇,廉而且便,風帽、一口鐘亦易以大衣。此由繁瑣而趨於簡便之一端也。

  光緒時,滬妓喜施極濃之胭脂,因而大家閨秀紛紛效尤,然實始於名妓林黛玉,蓋用以掩惡瘡之斑者也。自女學堂大興,而女學生無不淡妝雅服,洗盡鉛華,無復當年塗粉抹脂之惡態,北里亦效之。故女子服飾,初由北里而傳至良家,後則由良家而傳至北里,此其變遷之跡,極端相反者也。

汴人之服飾 编辑

  汴中男女衣服,喜用青、藍兩色土布,洋布極少,綢緞更稀。孩童則紅衣為多,甚至上下通紅,名曰十二紅。婦女則衣長袖大,褲必紮腿,然不著裙,髻圓足小,面抹濃粉。行路時,老幼均用拐杖拄之,或且策蹇以代步,宣統時猶然。

歸化人之服飾 编辑

  山西歸化城男女衣帽無別,惟女子以珊瑚、瑪瑙相累作墜。耳環長寸餘而下銳。卷黑布如筒,貫髮其中,垂於兩肩。亦有耳垂兩環者。項帶銀圈,或數珠。紅錦作帕,有以八字分貼項後者。習尚最重帽,以露頂為羞。

陝西人之服飾 编辑

  國初,漢中風俗尚白,男女皆以白布裹頭,或用黃絹,而加白帕其上,或謂為諸葛武侯帶孝,後遂相沿成俗。漢中太守滕某嚴禁之,始漸少。西鳳諸府亦然,而華州、渭南等處尤至。凡元旦吉禮,必用素冠白衣相賀也。

甘肅人之服飾 编辑

  甘肅地左僻,服飾樸素,尤甚於陝。光緒時,民皆衣褐,《孟子》所謂「褐寬博」是也。褐以羊毛織成,有粗細二種,粗者可禦寒,細者中有微孔,可袪暑。同、光間,回匪猖獗,左文襄公度隴,始申命將吏,闢道路,徠商旅,勸種棉,習織布,且自攜南方百蔬之種移植金城,於是甘人始得衣絮布矣。

太平人之服飾 编辑

  四川太平氣候和煦,與巴塘、裏塘相類。然以風多而寒,五月披裘,不以為異。衣非布帛,其取材也,粗者為羊毛所織之毪子,精者為羊領下白毛所織之氆氌。色尚紫,長短不一。女所服必長,以無袴也。衣亦有以呢或羽毛為之者,然絕少。至皮帽、革靴,非家富而充里正者,不能具也。

  男女均喜以布帕包頭,以價廉耐久,且煖於帽也。婦女常衣,多青藍二色,如遇年節及慶賀事,則尚紅綠。衣寬博,不著裙,面不施脂粉,髮髻不籠以絲網。小兒未成童者,於項上荷銀圈,婦女亦多效之以為美觀。

  女不梳沐,首如飛蓬。間亦有結辮之處女,然皆盤於首而不下垂。耳環較之內地大數倍,與戒指皆嵌珊瑚。手釧多以銀為之。胸懸蜜蠟串。亦衣皮,若暖,即卸之,圍於腰。

川西人之服飾 编辑

  川西之布拉克底部落、巴旺部落,男女服飾,與金川略同。惟未嫁女子無裙褲,上衣尤短窄,用麻枲、羊毛雜組若貫錢索數百條,長近尺許,束腰際,垂揜前陰,如簾箔然。取獸革裹其尻,股髀以下赤露無纖縷。風吹日曬,色若炙脯,貧富皆然。土人云,處女恥言裙袴,蓋必嫁後而始具也。

索倫達呼爾人之服飾 编辑

  索倫達呼爾人以麅頭為帽,雙耳挺然。披麅服,黃毳蒙茸。至夏,則婦女多跣足。

烏蘭察布盟人之服裝 编辑

  蒙古男婦之服相同,均甚寬大。男子衣色多藍紫,女子衣色多紅綠。靴帽之製,亦無分別。衣前後開衩。男婦就地遺矢,衣覆於地。冬之褲無襯,夜亦無被,臥時以足踢衣領,倒覆於身。然婦女亦能自製衣服。

  烏蘭察布盟未嫁之女均梳辮,如壯男。既成婚,乃梳雙髻,盤兩耳旁,垂兩頰,以方二寸許之銀片夾之,上嵌珊瑚等物。額有護髮銀片一枚,後腦銀片大小各三,均鑲嵌珍寶。耳環下墜,練長尺許,下綴三小繐,如鞭鞘然。王公格格之護髮飾品,則以金製,耳環之外,又有抹額,以珠鑽、珊瑚綴結而成,光耀奪目。貧者護髮以銀片,無鑲嵌,亦有以白銅嵌色石、玻璃而成者,亦奇麗可觀。婦女妝飾均運自歸化。

  男女胸前皆置一佛,曰懷中佛,男以銅製,女以布製。苟有獲罪於其佛者,則視為不共天日之仇。佛之外又有牟尼珠一二串不等,晨起必手牟尼,閉目叩齒,誦佛號數百遍。

  喇嘛衣尚黃紫,位尊者首無緯暖帽,頂覆黃緞,式如牛角,角尖披散黃絨,馬褂外套皆黃緞,履官靴。次者帽平頂,頂亦黃緞,間有紅緞者。位低之喇嘛,通常服紫呢袍,黃帶束腰,誦經時外罩紫袈裟。

郭爾羅斯人之服飾 编辑

  內蒙古之郭爾羅斯人,大率有冠帶,冠上頂珠,青、黃、赤、白之色皆有之,台吉之多可以想見。其壯丁則曰奴才,無冠帶,派入札薩克府當差。札薩克任意賜各種頂戴,於是章服亦與齊民有別。台吉家之男丁,一墮地即為台吉,故台吉之增益無量。其奴才則台吉役之,札薩克役之,因無人權,則遁為喇嘛。喇嘛勢力貲產,無一不優勝於平民。青海蒙古則不然,盟長與旗主皆役使部眾,【不論旗主封爵等級,部眾皆呼之曰王爺,稱各旗之福晉、命婦概曰王娘。】然不得任意賞給頂帶。其於部眾,概謂之百姓。百姓有功,旗主稟由青海長官賞以頂翎,百姓可與長官直接也。惟章京之家,冒名頂替者多。家有章京,其兄弟子姪已成丁者,皆可代為章京。然有要事,仍須本身出以辦公,家屬不得代之。

新疆蒙人之服飾 编辑

  新疆蒙古人之禮服,同於滿人,喜著青色裲襠,冬襲素質羊裘,謂之勒楷得擺,周緣絨邊,副以青釧。男女冬夏單袴,出門,或貫以羊皮之褌。女子布袍無緣,綢繆緄佩,髮辮繁镺,耳環、腕釧、約指,多以金銀、珊瑚、珠寶為之,矜尚珇麗。婦人冠金純解帽,頂結紅絨或紅絲,長穗小幘,長袍瘦袂,接下長帔,【婦人長袍如兩截衫,窄袖對衿,下截如圍裙曳地。郭注《方言》:「裙,俗人呼接下。」即此義也。】外罩長袖裲襠,直衿鉤邊,周以編緒,此婦人禮服,有事必服之。童子冠式不一,製與滿、漢同。其貂皮冠謂之窩爾圖。【式如官帽,頂綴紅絨毬,後簷開縫,綴綢帶四。】

哈薩克人之服飾 编辑

  哈薩克之男女,所服之衣,貴賤不分。曰袷袢,圓襋窄袖,不結紐,長及於膝。男敝前衿,以左衽掩腋,束以皮帶,帶刻金銀,嵌珊瑚、珍寶諸石,左懸皮囊,右佩小刀。婦衣較長,當胸純以金絲編緒,綴以環鈕,衣之前後繁繫小囊,【盛零物,便於取用,】繽繽如也。

  男女衣皆以黑色為上,白為次。雖盛夏,裨襦襂複,以蔽日光。春冬則外襲皮裘,厥名曰恫。富者以貂、獺、猞猁諸皮,貧者羊裘澤身,襯白布及五彩。禪襦有袖而無衿。女之屬衣,下圍之如繞領,其長曳地。男子著皮帔高帽,內襯幧頭。女之皮帽,方頂闊簷。嫁後,則以花巾斜絭於頭,逾一二載,其姑為易戴白布面衣,曰雀洛汁。其製以白布一方,斜紉如袋,巾首至於頦,而露其目,上覆白布圈,後帔襜襜然,下垂肩背,【長二尺餘。】望而知為婦裝也。

  皮靴謂之玉底克,皮襪謂之黑斯,皮鞋謂之克必斯,皆以牛革為之。婦女較窄小。踵底之木,高二三寸,連鐵釘,踏地錚然作響。其入室也,脫之,置門外。室中人數,視履而知。婦女出門必乘騎,以花巾為帹,此古禮之廑存者。富女髮辮,金寶繽紛,面不施脂粉,喜著臂釧。【左右各具一式,不必成雙。】女耳貫珠環。婦人有面衣,去之不復著,惟以寶石、珍珠嵌於約指。【有一指四五枚者。】其頭人,以銀製約指,鐫回文名字其上,書立約券,多以此撫之為證。

  兒童小帽,謂之克擺什,以五色絨絲組織之,上繫訓狐毛,曰玉庫爾,避邪祟也。年十三四,則以金絲緞及雜色綢布製為小幘,四時均加皮帔高帽,謂之突馬克。【其上或用猞猁、貂狐之毛,或用羊皮,視家之貧富為之。】其式六方,頂高三四寸,後帔長尺許,皆皮裏也。戴時,露口眼於外,冬日以禦霜雪。夏亦帽,無露頂者。

  大小頭人進謁官長,皆呢邊紅纓大冠,有置翎頂於上者。

喀爾喀人之服飾 编辑

  青海之喀爾喀部人,男戴平笠,衣長領衣,兩耳穿寶石,手持經珠誦佛號。台吉惟讌會戴冠頂,常時服飾與齊民無二。婦女辮髮為兩,左右披於肩,裹以綵帛,下垂至趾。足曳,長衣大袖,以紅帕束之。項圍佛珠。口中終日喃喃,不事女紅。台吉之妻妾亦然,惟辮髮為蒙古裝,餘絕類藏民。至冬,男婦盡易毡褐、毳裘、羊皮帽。出入胸繫小銅佛。

綽羅斯人之服飾 编辑

  青海之綽羅斯多富人,其性貪而悍,好仇殺,歧視異族,無論貴賤,出入必佩刀械。男頂盤髻,毡帽聳其頂,足履革鞮,冬戴狐皮、猞猁猻諸皮之帽,披羊裘。婦女髮垂雙辮,以布約之,綴銀花、寶石為飾。頂上兩辮根,置珊瑚珠二,大如龍眼。

輝特人之服飾 编辑

  青海之輝特多富人,男女悉通漢語。男子青布紅綠帽,衣長袖,入內地,則效漢裝。婦女尚奢麗,四時衣飾富有。辮髮兩綹,以錦囊護之,綴以各種寶石、銀環、銅片。戴綵頂皮帽,衣五色布長領衣,垂長繡帶為尾。旗主之福晉及貴家妻女,織金為裳,繡以雲彩。福晉衣色杏黃,貴家多棗紅及紫色,聯珊瑚為絡,纍纍繞兩肩。本旗有慶弔大會,與商民集市之期,裙屐如雲,爛然炫目,如游霓裳羽衣之場,他旗無此奢華也。

西寧喇嘛之服飾 编辑

  西寧法台、僧綱、香錯、法司眾僧官等,著紅色袍、黃色袿或黃褙子,腰圍紅帶,或褂、袍、褙子皆紅,以綢為之。首戴平頂竹笠,糊以布,塗以漆,為金黃色,此為大禮帽也。其常帽則純用黃色,或黃底黑緣,如往日俗用一種小帽之式。相傳宗喀巴衣紫衣,其受戒時,以諸色染帽,不成,惟黃色立成,遂名為黃教,故黃教派帽尚黃。諸喇嘛不戴平頂笠帽,衣帶均與僧官同,而用布者多,此其平時之俗裝也。其袍以絳色布或紅氆氌為之,長幅闊袖,亦披袒右肩。袈裟紅色,袒右肩,惟禮佛升座說法用之。或不服袈裟,則以紅布長丈餘披於左肩,兩端交摺於右腋之下,露兩肘,無論法台、僧綱、香錯眾僧官及眾喇嘛皆然。寺僧皆吐蕃族,與西藏唐古忒同種,蓋本西藏分支也。

青海蒙番之服飾 编辑

  青海蒙番之頭人,有蒙長、番目二項。蒙長有事,戴禮帽,服袍褂,且作軍官裝。番目戴禮帽,仍寬袖長衣,或間用僧服。蒙長臥處,有被褥,或用絨單,或用羊毛氈。番目僅有一身衣服,日以為衣,夜以為被,無衾褥也。

  蒙番皆有隨身之四寶。四寶者,藏佛,一也;駿馬,二也;番刀,三也;煙瓶,四也。佛像不一形,世所謂如來、觀音、羅漢、韋馱者咸備。人佩一像,或金銀所鑄,或寶石所琢,莫不形神宛然,各臻其巧。又有佩宗哈巴像者,則首戴蓮花帽,纓絡雙垂,兩掌大僅如米,手中念珠細如沙,竭目力始可辨,非良工不能造也。以金、銀、紫銅為匣,像在其中,而實以紅花,僅露其首。匣面有晶片,表裏瑩澈,可窺見也。匣有兩耳,貫以哈達,懸於項,垂及胸,行坐不離,為其最寶貴之物也。

青海喇嘛之服飾 编辑

  青海之紅教喇嘛皆有眷屬,或且同居於寺,服飾亦無甚區別。其常服與黃教同,而亦有屈服於黃教者。袿亦用黃,尊其教也。惟帽色各表其教派,紅、黃不相混也。

回人之服飾 编辑

  回人有以紅花織作毛邊衣帽,名海連搭爾者。戴之,三五成群,沿門求乞,無弗與者,相傳謨罕默德遺教布施此等人也。然亦不貧,所得或轉施之貧乏者。

  至其婦女,平居則戴小帽,頂有紅花數穗,錦裏經符,並有青鶴飄翎三四根。出門,則以花彩帕或白布蒙首,名曰巴里舌。又橫布二幅,穿中,貫其首,號曰通裙。美髮,髻垂於後。竹筒三寸,斜穿其耳,富者飾以珠璫。人皆樓居,梯而上,名曰干欄。其酋姓朱,唐時稱劍荔王。居東謝者,男女皆椎髻,縚以絳,垂於後。

纏回服飾似歐人 编辑

  新疆纏回之男子,圓帽皮履,乍見之,疑為歐洲人。蓋歐人服飾初固同於回鶻而漸變者也。其異於歐人者,目睛黑耳。婦衣紅袍,首蒙巾帨,長及於背。處女編髮為三四辮,亦與歐之處女同。

新疆纏回之服飾 编辑

  新疆纏回謂衣曰袷袢,圓衱而窄袿。男右袵擐帶,女有領無衽,櫜首而下,生子則當膺開襟,便乳哺也。內襯長襦,下及膝。男子華冠,鏤金刻繡,冬以貂、獺皮為沿,夏以絨綐女子冬夏皆用皮,前後插孔雀、文翬毛尾為飾。其障紗謂之春木班,絡髮謂之恰齊把什。【富者結紅絲成穗,上綴細珠、寶石、珊瑚諸物。】鞾之高柢者謂之玉代克,平柢者謂之排巴克,履謂之克西,皆牛馬革為之。入寺禮拜,必解屨門外。

布魯特人之服飾 编辑

  布魯特人服飾多與纏回同,身披襌襦,冬冠他瑪克,夏冠斗破。女則疊白布以絡頭,垂背可尺許。阿渾之帽,上銳而簷高,以白布綄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入門必解屨。婦女出,必障面,【或以白布,或以花巾,邊垂絲穗。】皆古制也。

西藏官民之服飾 编辑

  藏人衣冠,因等級而異。如達賴、班禪之冬帽,均以氆氌或羊絨製成,上尖下大,色黃,夏帽如竹笠,以金色皮為之,皆表示專重黃教之意。衣有內衣、外衣之別。內衣以氆氌製造,形如內地之坎肩。外衣為紫羊絨之單衫,以帛縛其上。足著錦靴或皮履,腰束帛,春冬惟露半臂。其餘喇嘛亦大致相同,惟有精粗之別。

  若沙噶布倫、【三品官,藏人稱為蓮足,喻言最有勢力,自富裕貴族中選用者。】戴琫、【六品官,掌馬廠事。】第巴【七品以下官,司各事者。】等官,不束髮,垂背後,綴以短縷。戴平頂帽,頂綴獺皮。手持念珠,腰束皮帶。遇佳節或有公事時,噶布倫將髮兩分於頂之左右,別綰一髻,衣蟒衣,上加大領無緣之小袖衣。第巴亦綰髮,結一髻,戴無翅白紗帽,帶佩刀,以示區別。兩耳有環,以綠松石或珊瑚製之,其大如桃,形如鳥啄。身披綠錦短衣,腰著百襉黑裙,足躡皮靴,腰繫紅綾,自上至下,絕類內地婦女之裝束。至普通人民,皆著大領無緣之衣,帽亦然,亦有戴白帽者,腰以皮或毛褐結附之,繫小刀,順刀、皮袋、火鐮等件。懷中各藏一木椀,與蒙古人同。惟上自噶布倫,下至人民,手皆帶有骨玦,大抵於佛教中別有所取義也。

西藏喇嘛之服飾 编辑

  西藏喇嘛之服,一為袍,一為袈裟,戴僧帽。初固以其色之黃、紅分別教派,後亦有黃教而衣為紅者。維西喇嘛皆闊袖長衣,雖嚴冬,常露兩肘。至其冠,則冬為平頂之方氈帽,夏為平頂之竹笠。

西康番人之服飾 编辑

  西康番人不事桑麻,衣之原料為牛羊毛,織如布,寬六七寸、八九寸不等,名曰毯。牛毛織者色黑,羊毛織者色白,即以氁縫衣。喇嘛之衣尚赤色,則以茜草染白氁為之,餘皆黑、白。貧者及野番無氁,但服牛羊皮。而富者購藏中所織之氆氌,或印度之呢絨,並內地之綢緞布。其式與內地僧人同,袖長大,束以帶,凡一切應用之物,皆環納於懷背之間。

  大褲,小褲,男子無之,婦女則間有用裙者。冠形無一定,土司所用,仍如漢人常戴之冠,惟以牛尾之白毛染紅色紮如團扇式,厚寸許。其頂平,四周之毛皆截齊,別作一圈載於下,便戴於首。

  喇嘛之衣,無袖,惟以紗數丈纏於身股之間。其冠為黃色,以呢絨為之。堪布、戴琫則冠如桃形,餘則如雞冠形。然此皆見官時所服用,平時則或氁或呢或狐皮、羊皮作便帽加於首而已。光緒丙午,邊務大臣趙爾豐示令番人服袴,改流之地皆服之,然袴皆無緄襠。惟其衣冠則間有效漢人者。衣以皮為之,嘗以牛奶、酥油搓皮,使不堅硬,不似內地之用硝水也。褥以虎、豹、豺、狼、熊、狐、鹿、獺之皮為之,墊或皮或綢緞為之,內實獐毛,厚二三寸、四五寸不等,或用呢絨、氆氌及牛羊皮為之。

青海番人之服飾 编辑

  青海之番人穿耳垂璫,或綴小寶石。衣則闊袖長幅,春秋冬三時披毳裘,惟夏日著粗布服,頭戴布笠,下著革鞾。帶必紅色,終日不解帶,長幅所以代衾。披衣時遍體先塗酥油,以首承衣領,束帶而後露首。下幅僅齊膝,上幅長而臃腫於背,時袒右臂,夜則縮其首於衣領焉。衣不滌垢,不補綴,一著體則無解時,四時惟毳裘、布服二襲而已。千百戶有事亦服緞帛。佩銅匣藏小佛於胸。

  番婦辮髮垂後,以多為貴,最多者三四十縷。或曰,未嫁者歲添一縷,嫁則倍之,不再加矣。五色布為囊,自脊以下,辮藏於內,緣邊繡五彩。下穿纓絡,上綴銅飾,如獸環漚釘形,銅片纍纍然,行路琅璫。富者用銀。又珊瑚、寶石為長串;挽而雙之,雙而四之,圈於項,盤於髮,而綴於囊,斑斕奪目。已字人者用夫家聘物,數十日一理髮,梳而不篦,膏以酥油,而不生蟣蝨。璫環長過肩,不穿於耳,彩縷繫其兩端,以頂承之,雙懸於頤。一身之飾,繁重如是。餘如帽、靴、衣帶,均與男子同。而不著褻衣,其說有二。一說謂釋迦牟尼佛母行至通天河,脫褻衣而後渡,後人慕而效之。是以番女至夫家,必跣足渡水而往也。一說謂達賴、班禪轉世,投胎不擇貴賤,了無障礙,以便受胎,是以人人翦綵為佛而擁於懷也。蒙古婦人則不如是。

處州畬客之服飾 编辑

  畬客之衣,尚紅、黑二色,襟廣,袖大,達一尺餘,似僧服,然非平素常御之服。其所好者為麻衣,夏冬皆然。男女自膝以下,多用腳絆。婦人皆著黑衣,襟廣,袖約五六寸,用幅三寸餘之赤線織帶,無釦鈕,如南洋沙倫【譯音。】式。不著褲,多跣足。出行時,如南洋之司利巴【譯音。】式。亦有加以刺繡者。居家著木履,則又似日本。婦人之首所戴,有曰狗頭者,可置於頭,若柱然。其製為長二寸餘之竹筒,外包花布,邊鑲以銀,懸珠玉,後垂赤布,結髮。亦有僅著一巾,如日本鄉婦者。

黎人之服飾 编辑

  熟黎上衣粗麻短衫。生黎用布一幅,穴其中,以首貫之,無袖,長不掩臍。岐黎下著犢鼻褌。餘黎無下衣,僅以上寬下窄之四五寸粗布二片蔽前後,名曰黎廠。或用布一片,通前後包之,名曰黎包。

  兒童耳垂大環,或銀或銅,以為美觀,亦隨貧富為之,既婚則無。富人頭前多插銀條為飾,或一條,或二三條,作雞尾形,故名雞尾。

打箭爐諸番之服飾 编辑

  打箭爐以外諸番,男女皆氈裘、毛褐、皮履,蓬頭垢面,間有以羊皮為冠者。富者衣花氆氌。若明正巴裏之土官,則錦冠高頂,絨緯而袍褂,一如內地。其他營官,皆高冠,服色緞,或服花毛氆氌,束蛇皮蠻帶。女子幼以硨磲鐲手帶之至老。及笄,則以珊瑚、松石、蜜蠟、琉璃珠等物飾長辮,綴於首,死則取以送梵寺,不傳子孫也。

倮倮之服飾 编辑

  倮倮上衣無袖,以灰或黑色毛布製之,而以紐集於頸之四周,長達於踵。裳之緣,飾以種種棉織物。有時騎馬,所用上衣之製法亦同,惟背後開衩,開處以下衣之裾掩之。裙下垂及馬之腰臀。此上衣之製法,謂可不受小蟲之害也。夏以棉布代毛布。帽以竹為之,上覆毛布,為圓錐形,大者可用以代傘。

  在寧遠之保倮倮,則以青、藍、白布裹頭,挽其端於額,形如筍。其被體者,僅一衣一褲,外披羊毛擦耳瓦一襲。婦女同之,惟下身以布橫連作裙。

瑤人之服飾 编辑

  廣東之瑤人,皆束髮,頭插白雉毛,身著對襟衣,下有布筩。女則穿耳,其耳環極大,垂於兩肩。

紅苗之服飾 编辑

  乾州紅苗,惟寨長薙髮,餘皆裹頭去鬚,約髮以簪,左右貫大銀環。婦女有銀簪、耳環、項圈、手鐲等,衣較男子略長,飾以紅絨繡花,不著袴,以峒錦為裙,纏腰兩三匝。

東苗之服飾 编辑

  東苗在龍里、清平、貴筑,男以花布束首,著淺藍短衣。婦著花裳。衣無袖。

花苗之服飾 编辑

  花苗在貴陽、廣順、大定、黎平,裳服先用蠟繪花於布,而後染。既染去蠟,則花見。飾袖以錦。婦女以馬髟雜人髮為髲。男年少者縛楮皮於額,既婚,乃去之。

披袍仡佬之服飾 编辑

  披袍仡佬在平遠、施秉、清平,男子衣敝惡,女子以線紮髮,蒙以青巾袋,上綴海。衣長尺許,外披方袍,自頭籠下,前短後長,無袖。

冰家苗之服飾 编辑

  冰家苗在荔波縣,男子四圍長衣,以裙為袴。女子短衣,花邊穿袖,重裙無袴。

麼些族之服飾 编辑

  雲南維西廳布麼些族,男皆剃頭辮髮,不冠,多以青布纏頭,衣盤領白罽,不襲不裹,棉布袴不掩膝。婦髻向前,頂束布勒若菱角,耳環組如藤,綴如龍眼果,以銀、銅為之。衣白褐青綠,及臍,裙可蓋膝,不著袴,裹臁肕以花布帶束之。至於女紅,則皆不習也。

  男婦老幼,率喜佩刀為飾。不愛頮澤,衣至敝不澣,數日不沐,經年不浴。冬不重衣,雪亦跣足,嚴寒則覆背以羊皮,或白毡。間有著履者。頭目衣冠如內地,而婦妝不改,裙長及脛,亦舊製,以別於齊民。

粵寇服飾 编辑

  粵寇衣飾奇詭,洪秀全及其部下之各酋,均戴八寶帽,以黃緞八片縫成,綴珠寶,侯以下戴八卦帽。丞相、軍師靴用紅色,餘俱黑色。

大同婦女之服飾 编辑

  麒玉符都統有《出塞紀程》詩,其《大同道上書所見》二首曰:「絳色襜褕綠裲襠,皮冠覆額紫貂長,琵琶千載餘風在,學得明妃出塞妝。」又曰:「布裙椎髻亦風流,窄窄雙蓮曲似鉤。記得大明天子事,至令爭戴玉搔頭。」蓋大同冬日苦寒,婦女多戴皮冠,更飾小簪,殆仿搔頭遺製也。

滬妓之服飾 编辑

  同、光之交,上海青樓中人之衣飾,歲易新式,靚妝倩服,悉隨時尚。而妓家花樣翻新,或有半效粵妝者。出局時,懷中皆有極小銀鏡,觀劇侑酒,隨置座隅,修容飾貌,雖至醉,亦不雲鬟斜軃寶髻半偏也。至光、宣間,則更奇詭萬狀,衣之長及腰而已。身若束薪,袖短露肘,蓋欲以標新領異,取悅於狎客耳。而風尚所趨,良家婦女無不尤而效之,未幾,且及於內地矣。

  又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開化婦女之服飾 编辑

  浙江開化婦女之衣飾,均甚樸素。宣統時,但得衣竹布衫,花布褲,便蹀躞道途,自以為備極華美矣。綢肆無整疋之綾羅,蓋售為鑲鞋飾領之用,決不以之製衣也。且不繫裙。有詢之土人者,土人云,既有褲,何必裙。

湘潭婦女之服飾 编辑

  道光時,湘潭之立雲市至馬圫,貧婦椎髻鶉衣。後則少婦童女,盛施朱粉。入湘鄉,則衣飾異矣。咸豐時,東南盛為拖後髻,曰蘇州罷,【讀若派。】蓋服妖也。王壬秋為之詩曰:「橋上當壚女,雙金繡額圓。巧攏蘇罷髻,嬌索市門錢。舊日村牢落,窮嫠淚泫然。繁華非盛事,饑亂況頻年。」

閩女之服飾 编辑

  閩中婦女,惟居城鎮者皆小腳婦。自縉紳以至小家,莫不以小腳相尚,妝飾與他處無甚異。此等婦女,率多不任步履,故街市中初不恆見。偶一見之,亦必拄杖而行,或倩人扶掖,與殘疾者無異。其居邨野者,呼為鄉下妹,則完全天足,入城者恆為人充擔負役。此等婦女,裝束特異,頭綰高髻,旁插銀箭一雙,長七八寸及尺餘者不一,中一銀鎗稱是。耳懸銀環,大幾逾盤,年幼好修飾者,其環愈大,箭愈長也。下則白足,不襪不履,冬日雖身衣皮服,而跣足如故。遇令節或慶弔事,則著前綴紅線如鬚之黑色花履也。

粵女之服飾 编辑

  粵女有三別,一為潮州,纖趾廣袖,髻髮如蜻,薄蟬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雖有佳人,大有西子不潔之概。一為嘉應州,垂髮挽髻,蝶翅雙鬢,綽約如嬾裝佳人,而雙趺玉潔,尤饒殊姿。一為廣州,修髻膏髮,膚脂凝雪,曲眉脂唇,惟躡履禿頸,殊少驚鴻遊龍之姿。

  潮州婦女多赤足而著拖鞋,皮色黑黝。耳環有長數寸者,略似棍棒。每坐,必舉一足於椅之扶手,而以雙手撫摩之。

滇女之服飾 编辑

  雲南省城婦女皆裹足,衣袍套。其出行也,無轎,必以錦帕覆首,至老不去。大理婦女,出必持傘。皆古者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之遺也。

青海蒙女之服飾 编辑

  青海蒙古男人入關,或有為漢裝者,其游牧時,則番裝也。王公、台吉,忽焉寶石頂而團龍褂,忽焉毳衣而露臂,革履而跣足;忽而揖讓為座上客,忽而執鞭如牧羊兒,見者固不知其為封建主也。然衣服有裏有襲,非若番子之僅披一襲也。

  婦女多顏色,衣飾之豐美,數倍於番婦。束髮為二辮。雙垂於前,以布帛為囊而護之。所綴鈴片,悉為銀者,多嵌以真寶石。帽質為五色綢,綴以紅絲纓,鞾質為絨布,繡以花彩,其式如漢人常用之冠履然。冬日御羔羊裘、草狐裘,富者用火狐、青狐、猞猁猻,一衣之值,內地動需兼金,彼視之為常產也。餘皆與番婦同。

藏女之服飾 编辑

  西藏婦女分髮為二,各自結束,垂於腦後,其狀如繩。髮辮以堅細為佳,與內地婦女髮辮以鬆大為貴者稍異。蓋其辮有寶石、珍珠、珊瑚之類,故結束不得不堅也。處女於腦後垂一辮,既受聘,則戴夫家贈品。嫁後不再結辮,以示區別。若老婦,無論貴賤貧富,額均戴綠松石,光輝似鏡,謂之白玉。凡老婦戴白玉之日,親友必往慶賀。其中有二故,一謂藏婦厭生育之苦,額戴白玉,必屬月經已絕,可無生育之事也。一謂藏人事佛心虔,凡婦女額戴白玉,必已月經不來,人欲消滅,可虔心事佛,不至以慾念消滅佛念也。至於冠,則富貴婦女均綴珍珠,惟為木質,形如笠,內漆米紅色,外以金鑲綠松石為頂,四周皆珍珠。

  婦女見喇嘛及賓客,必以紅糖或乳茶塗面,否則以為冶容誨淫,有蠱人之意,須科以罪。雖經西藏查辦大臣張蔭棠示禁,而積重難返,不能止也。

  婦女均天足,其靴以皮或布為之,上為綾緞、細布、毛褐之齊腰短衣,以小單方袈裟披之,下為黑紅褐之萬字裙,又有頭戴紅綠尖頂之小帽者。手釧、指環,皆金、銀、寶石也。耳垂環,又綴珍珠、珊瑚,垂於兩肩。胸有銀鑲珠、石,長數寸。至其頭排念珠,胸藏護身佛,右手戴硨磲圈者,則自幼至死,固未嘗須臾離身也。

雲南苗女之服飾 编辑

  雲南之苗婦皆尚短衣,衣齊腰而長裙,裙百折,或二百折,富者五重,貧者二三重,男子亦然。其衷衣及褌,冬夏皆紵。處女夜臥,不脫不沐,臨嫁方沐。既嫁,日一沐,沐畢,塗以蘇合油,貧者塗以羊膏,故膚如凝脂也。衷衣與褌相接,皆聯金扣以百數。褌口與襪相接,亦密綴以扣。扣皆圓而扁,貧者以鉛錫為之,合巹之夕始解。既定情,復著之,生子然後去。惟仲家、牯羊、黃毛仡佬、白倮倮、黑倮倮五種苗,以跳月為婚者,皆不褌。長官家女有縛足者,平民多不縛,便工作也。其縛甚易,山有草曰威靈仙者,取其根汁煎濯之,不數日而成纖趾矣。

貴州苗女之服飾 编辑

  貴州苗女,錦服短衫,繫雙帶於胸背前,刺繡一方,飾以金錢。亦有以雙帶斜作十字形,交於雙乳間,背綴小錦一方,負物時橫貫其中以為紐者。

  陽洞羅漢苗在黎平,婦人戴金銀連環耳墜,胸前刺繡一方,短衫長裙。數日必淅米沃髮,復於澗中洗之。

古宗之服飾 编辑

  古宗婦女之髻,辮髮百股,以五寸橫木,於頂挽而束之。耳環細小,與麼些異。臭古宗以土覆屋,喜樓居。近衢市者,男則剃頭,衣冠尚仍其舊。僻遠者,男披髮於肩,冠以長毛羊皮,染黃色為檐,項綴紅線纓,夏亦不改。紅綠十字文罽為衣。冬或羊裘,不表,皆盤領,闊袖束帶,佩尺五木鞘刀於左腰間。著西紅革靴,或以文罽為之。出入乘馬,愛馳騁。鞧韉極麗,多飾以金、銀、寶石。婦辮髮下垂,雜綴珊瑚、綠松石以為飾。衣蓋腹,百褶裙蓋臁肕,俱采罽為之。裙或文罽,或采色布,罽韈單革軟底,不著袴履。項挂色石數珠,富則三四串,自肩斜繞腋下。一妝裝飾之物,有值數百金者,珊瑚、瑪瑙、硨磲、玳瑁以及銀錢、銀虎之屬,悉著於辮。而賤者無飾,且跣足。

  土官頭目剃頭辮髮,入城,用漢人衣冠,歸則易之。惟帽檐之飾,以織金錦為別。

打牙仡佬之服飾 编辑

  打牙仡佬在平遠、黔西,婦人剪前髮,披後髮,蓋取齊眉之意也。以幅布圍腰,無襞積,曰桶裙。

滇綿谷為女裝 编辑

  蜀人滇謙六富而無子,屢得屢亡。有星家教以壓勝之法,云:「足下兩世命中所照臨者,多是雌宿,雖獲雄,無益也。惟獲雄而以雌畜之,庶可補救。」已而生子曰綿谷,謙六教以穿耳、梳頭、裹足,呼為小七娘,娶不梳頭、不裹足、不穿耳之女以妻之。及長大,遂入泮。生二孫,偶以郎名,孫即死。於是每孫生,亦以女畜之。綿谷韶秀無鬚,頗以女自居,有《繡針詞》行世。楊刺史潮觀與之交好,為序其顛末。

某中丞好女裝 编辑

  某中丞少好女裝,人皆稱之為三姑娘,光緒時人也。

妓傚男裝 编辑

  光、宣間,滬上䘕衏中人競傚男裝,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云:「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帶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孫之獬改裝 编辑

  世祖初入關,前朝降臣皆束髮,頂進賢冠,為長袖大服。殿陛之間,分滿、漢兩班,久已相安無事矣。

  淄川孫之獬,明時官列九卿。睿親王領兵入關時,之獬首先上表歸誠,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並於朝見時薙髮改裝,歸入滿班。滿以其漢人也,不許;歸漢班,漢又以為滿飾也,亦不容。之獬羞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奏上,世祖歎賞,乃下削髮之令。及順治丁亥,山東布衣謝遷奮起兵入淄川,之獬闔家慘死。

成親王之袍褂 编辑

  成哲親王有潔癖,居恆明窗淨几,不染纖塵。且丰裁峻朗,所御泡褂極舊,然熨貼整削,皆以斜紋布製之,【俗謂之褡褳布,為京師特產。】遠望之,恍如玉樹臨風。嘗奉命致祭某陵,圍而觀者如堵牆。爾時京華風尚,不著新衣,王實啟其漸也。嗣是有以素綢為裏者,或且用之於朝會矣。

湯衣谷燕居衣品服 编辑

  湯衣谷以知縣需次江寧,自度必不得於時,益恣為沈冥,不復自振。貧且善病,僻居城東偏。或索衙參時手板觀焉,曰:「亡之久。」顧朝廷千秋節,必衣其品服於家三日,如在官然者。或召之宴,則以其服往。群妓且目且笑,不為動。獨一妓者翁之,則慨然曰:「若翁我,知我且老,不復堪天下事矣,已矣!」年四十有八卒。衣谷,名裕,錢塘人。

講官禮服 编辑

  同、光時,經筵日講、起居注官,三滿人,二漢人。皇上衣為何色,則五人不得參差,否則立干處分。而內監等又不先日宣言,故必多攜以進,便隨時更換也。

德菱之禮服 编辑

  某歲,孝欽后以萬壽,賜宮眷德菱以禮服。服為大紅緞繡金龍,護以雲彩,鑲金邊,內襯灰鼠皮,袖口及領用貂,此郡主服也。德菱,漢軍人,駐法欽使裕庚女。

舞燈衣 编辑

  每歲上元或萬壽節,令樂工舞燈,衣五色畫衣,分行成字,凡數十變,有太平萬歲萬壽無疆諸字,以黃綾冊書成字樣,陳諸御案,以備觀覽。

朝服之宜忌 编辑

  臣工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袍,雜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惡其色白,近喪服也。故朝服但有海龍、猞猁猻、貂、灰鼠、銀鼠,而無羊皮。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

袍之開衩 编辑

  衩,衣衩也,今謂衣旁開處曰衩口。官吏士庶皆兩開,宗室則四開。衩衣,即開褉袍,唐人已有之。《唐書》僖宗衩衣見崔彥昭。王建《宮詞》:「衩衣騎馬繞宮廊。」

缺襟袍 编辑

  缺襟袍,袍之右襟短缺,以便於騎馬者也,行裝所用。然實起於隋文帝之征遼,詔武官服缺胯襖手。唐侍中馬周請於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襖子,詔從之。

  臣工扈從行圍,例服行裝,《會典》所云「行袍行裳,色隨所用,行裳冬以皮為表」,蓋即缺襟袍也。行裳,俗呼戰裙。

  京外大小文武各官,若因公出差,以禮服謁客,則行裝。行裝不用外褂,以對襟大袖之馬褂代之,色天青,其材為織團龍之緞,或寧綢。袍必缺襟,馬褂較外褂為短,便於乘騎也,惟靴、帽仍依平時。其實始為軍服而及於扈從行圍,後遂沿用之。

朝裙 编辑

  朝裙,禮服也,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朝賀、祭祀用之。

士子初服襴衫 编辑

  國初,士子初入庠,服襴衫。蓋明初秀才襴衫,前後飛魚補。騎驢,有傘,絹用青色,止一圍,門斗隨之,是實沿用明服也。

蟒袍 编辑

  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獲編》云:「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正統初,始以賞虜酋。其賜司禮大璫,始於太祖時之剛丙,後王振、汪直諸閹繼之。宏治癸亥二月,孝宗久違豫,大安時,內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始此。」按此知今之蟒袍,即為明之蟒衣無疑也。

  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大臣遞遺疏及請卹等事,亦不得於期內遞進,違者嚴責。光緒時,鄧承修有聲諫垣,以總兵陳國瑞功多獲罪,譴戍,歿於戍所,奏請念勞復官,宣付史館。中旨報可,仍以花衣期內違犯體制,下吏議奪官,詔原之。

  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

  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金黃蟒袍 编辑

  皇子得服金黃蟒袍,諸王則非特賜者不能服。乾隆初,諸王蒙賜者過半。及末葉,惟定、怡二王特賜之,時以為榮。及仁宗親政,榮恪郡王亦蒙賜焉。

麒麟蟒袍 编辑

  嘉慶初,綿州李鼎元雨村曾充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一品麒麟蟒袍。相傳此項品服,自陛辭之日始,至覆命之日止,皆得用之,所以示威重也。

團龍褂 编辑

  團龍褂者,惟皇帝朝服襞積前後團龍各九,后服五爪金龍八團,皇太子用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皇子福晉用五爪正十四金龍四團,其他非奉上賜,不得用五爪龍團花。

  禮親王曰:「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闌下前後繡龍團各四,諸王以下,皆用素緞數則以為辨別。後南中所繡朝服衣料,無論品級,皆用龍團各四,初無以素者。」

四團龍補褂 编辑

  舊制,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行龍補服。乾隆時,傅文忠公恆以為與御服無別,乃奏改親王二行龍二正龍補服,郡王服四行龍補服,以為定制。諸王有特賜四正龍者許服用,若異姓,則初無賜四團龍者。雍正朝,特賜年羹堯以四正龍補服。然文忠以椒房優寵,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阿文成公桂以平定兩金川功,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臺灣功,皆賜四團龍補服。孫文靖公士毅以入安南功,亦賜之。嗣以潰聞,遂繳還。惟文忠每入署辦事及其家居,仍用公爵補服,示謙也。

改團龍為六合同春 编辑

  光緒朝,孝欽后六旬萬壽,內務府人員定製禮服,改團龍為六合同春,形亦圓,一鹿一鶴一松枝。蓋六之音,南人讀之同鹿,合之音同鶴,春之音近松也。鹿鶴皆享遐齡,松亦四時常青,於以頌揚萬壽耳。朝士從風而靡,團龍遂不入時矣。

八團 编辑

  八旗婦人禮服,補褂之外,又有所謂八團者,則以繡或緙絲,為綵團八,綴之於褂,然僅新婦用之耳。

外褂 编辑

  褂,外衣也。禮服之加於袍外者,謂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稱,惟製式不同耳。

  翻毛外褂、馬褂

  皮外褂、馬褂之翻穿者,曰翻毛,蓋以炫其珍貴之皮也,達官貴人為多。其皮大率為海龍、玄狐、猞猁、紫貂、干尖、倭刀、草上霜、紫羔。而有喪者之所衣,則為銀鼠、麥穗子。

  草上霜為羊皮之一種,質類乳羔,以其毛附皮處純係灰黑色,而其毫末獨白色,圓捲如珠,故名。以為裘,極貴重,外褂、馬褂皆有,俗稱青珠兒,又曰青種羊。雖可翻穿以為裘,然本非吉服也。乾隆某歲元旦,高宗偶御之,自是而遇喜慶宴會之事,皆服之矣。

  御前大臣翻穿之皮外褂,有上下兩截以兩種皮聯綴而成者,遠望之,第見其顏色不同,不易審定其皮之品類也。

  定例,紫貂馬褂,為皇上打圍時所御之衣,雖親王、閣部大臣等,不能僭用。然道、咸以降,京官之翰詹科道,及三品外官與有三品銜或頂戴者,亦無不翻穿以自豪矣。

  羊皮貴羔而賤老,而口外有一種曰麥穗子者,皮軟毛長,形如麥穗,價值最貴,俗又名之為蘿葡絲。大僚奉差口外,必以此為裘。蓋口外風高,非此不足以禦寒也。

帶膆貂褂 编辑

  帶膆貂褂,胸及兩肩均有白色毛,即貂之膆皮也。咸、同間,得蒙恩賜者僅二人,一徐相國郙,南齋供奉,上解以賜之,酬其筆墨之勞也。一李文忠公鴻章,則以穆宗題主,文忠襄提於側,故叨異數。至光緒朝,則孝欽后常以之賞賜臣下矣。

馬褂 编辑

  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國初,惟營兵衣之。至康熙末,富家子為此服者,眾以為奇,甚有為俚句嘲之者。雍正時,服者漸眾。後則無人不服,游行街市,應接賓客,不煩更衣矣。

黃馬褂 编辑

  凡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前引十大臣、護軍統領、侍衛班領,皆服黃馬褂,巡幸扈從鑾輿,藉壯觀瞻。其御前、乾清門大臣、侍衛及文武諸臣,或以大射中候,或以宣勞中外,必特賜之,以示寵異。及粵、捻亂定,文武勛臣得之者甚多矣。

對襟馬褂 编辑

  得勝褂,為馬褂之一種,對襟方袖。初僅用之於行裝,俗稱對襟馬褂。傅文忠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平時常服之,名曰得勝褂,由是遂為燕居之服。

大襟馬褂 编辑

  馬褂之非對襟而右袵者,便服也。兩袖亦平,惟襟在右。俗以右手為大手,因名右襟曰大襟。其四周有以異色為緣者。

琵琶襟馬褂 编辑

  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曰琵琶襟馬褂,或亦謂之曰缺襟。袖與袍或衫皆平。

臥龍袋 编辑

  臥龍袋,馬褂之窄袖而對襟者也。其身較對襟、大襟之馬褂略長,亦曰長袖馬褂,河工效力之人員常以之為正式之行裝。相傳某相國嘗隨駕北征,其母夫人憂其文弱,不勝風寒,為紉是衣,取其暖而便也。相國感母恩,常服之不去身。一日,急詔論事,未遑易衣。帝問所衣何名,因直陳其事。帝褒其孝,命得服以入朝。當時名之阿娘袋,後誤為臥龍袋,久之,又稱為鵝翎袋矣。

詔使之衣冠 编辑

  大軍入燕,奄有天下,明督師史可法等,擁立弘光帝於金陵。時南北消息不通,江、浙之間,依然有巢燕安居之樂。相傳是年五月五日,江蘇之無錫方舉行競渡戲,萬人空巷,游覽河干。忽而人聲大譁,咸稱異事。向之詰訊,則云:「頃見有人服對襟長衣,袖作馬蹄式,頭戴一帽,形如覆碗,上矗白石磋成之巨珠,背荷黃布包袱,騎快馬飛馳入城,逕向縣署而去。」聞者互相猜異,莫測其由,亟往縣署探詢,始知本朝定鼎,下敕書於南中各郡,令民人剃髮,其人蓋馳送詔書之差弁也。所形容衣冠情形,即本朝新定之服色耳。

寫真用明代衣冠 编辑

  德清新市李翁之沒也,其子某慕風雅,倩人繪跨馬出郊行看子。繪者以其貌清臞,繪為明代衣冠。傳神酷肖,喜付裝池。次日喧傳,有人訾其裝束違時者。某懼滋事,令人索還,則又有人以黃塗其繮,謂其僭越踰制,數人居為奇貨,非徒手所能取矣。方議賄以錢,則新市巡檢突遣役數人至,謂已有人首之官,不可以私息矣。及凂人關說巡檢,許多金,方允免究。則縣役又至,謂此事業經縣中訪聞,剋日提訊,非巡檢所能了結矣。僅一小照,而公私需索費至數千金,始得無事。

高望公冠履 编辑

  新會高儼,字望公,嘗以赭石染布為野人服,冠履俱與時異,見者無不知其為先輩高望公也。時又因其姓稱為高士望公。

玄狐袍帽 编辑

  袍帽初以紫貂為貴,康熙以來,尤貴玄狐,非閣臣不得賜。尚書亦有蒙賜者,厥名玄狐而色實蒼白也。

傅青主布衣氈帽 编辑

  康熙己未,傅青主被舉詞科,不與試,聖祖特賜以內閣中書。而青主仍自稱曰民,冬夏著一布衣,其色朱,帽以氈為之。

黃九煙布衣素冠 编辑

  上元黃九煙,名周星,布衣素冠,寒暑不易。

葉英多攝敝衣冠 编辑

  葉英多,乾隆時之揚州諸生也,以說書為生,而窮困日甚,絕不形於色,朝霞暮月,荒寮古觀,輒信足獨往,忘其寒餓,亦不問妻子之絕粒也。某鹽官與相契,英多偶以事往,值其方宴客,門外車馬輿從赫奕,主人急出延之,而英多攝敝衣冠,直入上座。語罷,夷然辭去。桃花庵僧石莊善吹簫,自矜其技,欲與英多互奏之,為英多先奏一曲。未幾,石莊卒,英多酹於靈而酬焉。其子慶生之授業師,每遇於道中,必側立卻手,俟過而後行。

劉錫鴻敝衣趿鞋 编辑

  劉錫鴻使法時,往往敝衣趿鞋,衣帶飄舞,徒步出外。常立於最高橋梁之上,周望四處。其隨員諫之,劉怒曰:「予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

某令挾冠服而出 编辑

  有新到省之某令,褦襶觸熱,謁上官,且語,且揮扇。上官知其畏熱也,命去冠;冠去,去褂;褂去,去袍;袍去,去衫;衫去,而猶揮扇不已。上官惡其不知儀注也,復以可去短衣為言,某亦去之。上官至是,以手舉茶碗,門外之僕高聲呼送客。上官起,某亟挾冠服,赤體而出。蓋其人初來自田間也。

度冬之常服 编辑

  人之階級,析而計之,何啻萬千,言其大別,則有三。一曰上流社會,二曰中流社會,三曰下流社會。上流富,中流者介於貧富之間,下流貧。常人眼光,每以其度冬之常服判之。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則惟木棉,且有非袍者矣。

農商之衣 编辑

  《會典》開載,凡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如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著綢紗。此可見吾國之賤農商,而商尤輕於農也。

香色 编辑

  古人東宮,皆服絳紗袍,蓋次明黃一等。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後儲位久虛,遂忘其制。嘉慶時,庶民習用香色,至於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

襯衫 编辑

  襯衫,裏衣也。《東京夢華錄》云:「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此二字之所由起也。襯衫之用有二。其一,以禮服之開褉袍前後有衩,襯以衫而掩之。一,凡便服之細毛皮袍,如貂、狐、猞猁者,毛細易損,襯以衫而護之也。襯衫之製如常衫,惟襯開褉袍所用,有不用兩袖者,有上布而下綢者。

蔣敬齋自製寢衣 编辑

  蔣敬齋,名溶,長洲諸生。年二十許,喜講性理之學,言語坐立皆不苟。嘗自製寢衣,長六尺餘,《論語》所謂「長一身有半」是也。錢梅溪笑謂之曰:「古之寢衣,似即今之衾被。君泥古太甚矣。」敬齋愕然曰:「吾過矣,吾過矣!」至於下拜。

道光時之衣 编辑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有家法,凡遇春秋祭祀及吉凶事,子弟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如已入泮,始易襴衫,其妻亦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著布。乾、嘉間,江、浙猶尚樸素,子弟得鄉舉,始著綢緞衣服。至道光,則男子皆輕裘,女子皆錦繡矣。

載澂衣繡百蝶 编辑

  恭王奕訢素惡其子載徵,澂病,日望其死。久之病革,左右以告,王乃至其臥室,見澂側身臥,上下衣皆黑色,遍身以白線繡百蝶,大怒曰:「即此匪衣,亦當死久矣。」不顧而出。

旗女衣皆連裳 编辑

  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蓋即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之遺制也。

十八鑲 编辑

  咸、同間,京師婦女衣服之滾條,道數甚多,號曰十八鑲。

衣左袵 编辑

  潼關附近各處,婦女之衣多左袵。

蘊布冬御棉袍 编辑

  蘊大司空布居京師,窗戶均用竹簾,雖隆冬,亦無用氈、布者。冬日退朝,僅御棉袍,雖嚴寒亦不御裘。臥時以被覆身,四圍俱不摺拂。其睡亦無定所,一夜嘗易數處。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 编辑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者,上截之皮必較遜於下截,而袖中之皮亦必與上截同,以下截為人所易見,可自炫也。其名曰羅漢統,又曰飛過海。上截恆為羊,下截則猞猁、貂、狐、灰鼠、銀鼠皆有之。

衣緣皮 编辑

  廣州地近溫帶,氣候常暖,所謂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也。極冷時,僅需衣棉。光、宣間則稍寒,亦有降雪之時。然官界為彰身飾觀計,每至冬季,則按時以各種獸皮緣於衣之四圍,自珠羔至於貂狐,逐次易之,儼如他省之換季然。

貂裘 编辑

  東三省諸山多松林,茂條蓊薆,結實甚大。貂深嗜此,多棲焉。邊界居民不憚跋涉,恆攜獵具冒險往取。貂目銳行捷,一瞥間,忽不知所往。常經旬不能得其一。得之,集以成裘,價至昂。以毛色潤澤,香氣馥郁,純黑發燦光者為上品。

湯文正服小毛裘 编辑

  聖祖御乾清門,侍讀學士寶應喬某以日講官侍班,會湯文正公入奏畢。故事,冬至後,群臣皆服大裘。上顧文正而問曰:「眾皆服貂狐,汝得毋寒乎?」文正對曰:「臣尚有小毛裘可服。外間百姓且有無棉襖者。」上憮然久之。既退,有咎之者,曰:「是真老悖,豈對君之體乎!」或曰:「上方向公,將以輕暖賜,而公所對,非所問也。」喬出,語人曰:「我輩轉一世,不知能作此等語否?」

陳雪三未冬披裘 编辑

  乾隆時,有陳雪三者,初生時,與兄同舉,蓋攣生也。襁褓不能兩具,裹兄而遺弟。越宿,僵矣。其母置諸懷,久乃甦。雪三既長,畏寒甚,未冬即披裘。

舒鐵雲典裘 编辑

  舒鐵雲有《典裘》詩四首。其一云:「點檢青箱記昨宵,易衣而出太蕭條。吾家舊物誰能遣,此地寒威尚未消。曾有鴛鴦雙翦落,何來楊柳一旗飄。輸他走馬蘭臺去,雪滿宮門夜賜貂。」其二云:「王恭鶴氅晏嬰裘,紫鳳天吳不記秋。羞澀忽成垂老別,輕肥虛憶少年游。蛾眉絕塞金誰贖,狐腋重關客未偷。比似春衣杜陵醉,兩般滋味一般愁。」其三云:「別去分明抵故人,年時冷暖記來真。青山策蹇圍天曉,紅燭鈔書耐漏頻。得句漸知衣帶緩,看花惟有帽簷新。為誰中道恩情絕,拋卻長安十丈塵。」其四云:「紅袖青袍兩不知,淒涼質庫且題詩。直愁一入深知海,空計三年遠作期。鍼線跡銷無處覓,風塵緣盡有時離。些些紕縵酸寒甚,等到冰綃霧縠時。」

舒鐵雲謝人贈裘 编辑

  舒鐵雲以其姊婿贈裘而作詩曰:「鶴氅貂褕不趁身,年年短褐走風塵。未勞錦绣遺為詠,猶見綈袍戀此貧。夜永燈檠容我坐,歲寒霜雪與渠親。縱教吹徧鄒陽律,肯貰春旗作酒人。」其後有友亦贈以裘,又作詩云:「去年北風吹不休,主人贈我青羔裘。酒酣以往不忍著,卻向黃竹箱中收。今年東風射春箭,花凍紅燈上元宴。飛落鴛鴦雙翦刀,牽雲曳雪重相見。平生讀書愛五更,往往風雨聞雞鳴。曉寒不向夢中賦,媿此一尺銀燈檠。黑貂已敝長安道,十丈紅塵不能埽。綵筆空題白練裙,儂歌自唱黃綿襖。殷勤鶴氅來君家,主是烏衣客絳紗。一身仙骨冷於鐵,開出萬朵青蓮花。主人之裘有時敝,主人之情永弗替。以詩報君非感恩,君不見《緇衣》詠為風,綈袍感其意。」

狐裘之類別 编辑

  古所謂狐白裘者,即集狐之白腋也,後名天馬皮。集狐之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名烏雲豹。其股裏黃黑雜色者,集以成裘,名麻葉子,則為全白狐,皮粗冗,不為世所重。

龔定庵服白狐裘 编辑

  龔定庵不喜治生,揮金如土,囊罄,輒告貸。一日,至揚州,訪魏默深。魏見所著白狐裘,下截皆泥污而上半則新,詢之,曰:「吾自金陵渡江,天寒大雪,湯雨生以此裘相贈。」蓋湯身修偉,定庵短小,故下半拖入泥塗也。

番役衣羊皮 编辑

  皮裘之表,概以綢緞或布為之,未有有皮而無表者。冬季,京師番役夜巡,所著禦寒之衣,為官中所給,則皆有皮無表,蓋即一天然之羊皮耳。

半臂 编辑

  半臂,漢時名繡屈,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隋大業時,內官多服半臂。《說文》:「無袂衣謂之襠。」趙宦光《長箋》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與古之裲襠相似,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亦作兩當。」尤西堂有詠婦女所衣之半臂一詩,詩云:「更衣斟酌十分難,親製輕紈祇半端。取便最宜春起草,護嬌偏稱晚妝殘。渾疑斷袖留遺愛,卻喜專房免忍寒。曾與三郎換湯餅,重提舊事淚闌干。」

巴圖魯坎肩 编辑

  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覺暖,即自探手,解上排鈕扣,而令僕代解兩旁鈕扣,曳之而出,藉免更換之勞。後且單夾棉紗一律風行矣。其加兩袖者曰鷹膀,則宜於乘馬,步行者不能著也。

婦女著坎肩 编辑

  江蘇蘇五屬及潼關附近各處之婦女,有於炎夏僅著坎肩,而裸其兩臂者,或更赤露上體,游行入市。

六月著棉半臂 编辑

  綏化城氣候迥異內地,雖六月,亦著棉褲。婦女則著棉半臂,露兩臂乳房於外,招搖過市。半臂之製,亦與內地不同。

書畫鎧 编辑

  江龍門晚年畏寒特甚,冬必重裘,而又苦其礙腕,不便作書畫,因創新製,短兩袂若鎧狀,加於裘上,名曰書畫鎧。

海青 编辑

  海青,今稱僧尼之外衣也。然古時實以稱普通衣服之廣袖者。唐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

道袍 编辑

  道袍,古燕居之服。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無線道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後則以道士所服之長衣曰道袍矣。

世祖不用袞冕 编辑

  世祖入關,郊祀,禮臣請用袞冕,上諭人主當敬天勤民,不在袞冕。

紅絨結頂冠 编辑

  皇上燕服之冠為紅絨結頂冠,皇子、皇孫皆以是為禮服。近支王、貝勒,得上賜者,許常戴之。輔臣雖間有賜者,皆不敢戴,惟張文和公廷玉蒙特旨許於元旦日冠戴,時以為非常之榮。

拉虎帽 编辑

  拉虎帽者,每歲木蘭秋狩,皇上輒御之以蒞圍場。王公亦多效之,特不用紅絨結頂耳。然曾賞紅絨結頂者,不在此例。

暖帽 编辑

  暖帽者,冬春之禮冠也,立冬前數日戴之。頂為緞,上綴紅色纓,絲所織也。簷以皮、絨、呢為之。初寒用呢,次寒用絨,極寒用皮。京城則初寒用絨,次寒用呢,至於皮,則貴人用貂,普通為騷鼠、海騾之屬。

  有三年之喪者,帽簷及頂皆以布為之,上綴黑纓,不用頂帶。

涼帽 编辑

  涼帽者,夏秋之禮冠也,立夏前數日戴之。無簷,形如覆釜。有二大別。一曰緯帽,初熱時用白色或湖色之羅胎者。極熱時用黃色紗胎之內有竹絲者,曰卍絲胎,上綴紅纓,絲所織也。

  有三年之喪者,戴羽纓【一作雨纓。】帽,形亦如覆釜,惟無緣,籐織品也。以其一名涼篷而出於山東之德州也,故又稱德州篷,上綴黑色纓,不用頂帶。

  行裝所用之帽,亦籐織品,纓以紅色犛牛毛為之,其最佳者曰鐵桿纓。

七星貂 编辑

  七星貂者,以貂皮截之成七條,綴於暖帽,如纓然,蓋行裝所用也。為武官四時所戴,即文職之從事軍旅者亦從之。又有紅冠不綴纓而飾貂尾者,名曰得勝盔。 俗概稱禮帽曰大帽子,蓋以別於燕居之西瓜皮帽之稱為小帽也。

全紅帽罩 编辑

  全紅帽罩,惟三品以上入內廷者準服,四五品官雖內直,不用也。高宗時,軍機章京帶領引見,值天雨,冠纓盡溼。上問其故,金壇于文襄公敏中以體制對。上曰:「遇雨暫用,何妨!」自是行走軍機處者,冠罩無不全紅矣。

小帽 编辑

  小帽,便冠也。春冬所戴者,以緞為之。夏秋所戴者,以實地紗為之。色皆黑,六瓣合縫,綴以簷,如筩。創於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統之意。國朝因之,雖無明文規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咸豐初元,其形忽尖。極尖者曰盔襯,與單梁挖雲之所謂戰履者,同時盛行。不二年而兵興。宣統時,簷有多至七八道者,不僅重簷也,為惡少年所喜。上有絲織之結,紅色。俗名西瓜皮帽,又名秋帽。

  明之士人類多方巾大袖者。至順治甲申,則戴平頭小帽,以自晦匿。而禁令苛暴,方巾為世大禁,雖巨紳士子,出與平民無異。間有惜餼羊之遺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窺瞷,慘禍立發。常熟有二生,於巡按行香日,戴方巾雜行眾中,為所瞥見,即杖之數十,并題奏將二生磔之於市。

  同治時,左文襄以陛見入都,召見時,因謝恩,免冠磕頭,則頭上尚戴一物,似小帽而無線結,上問何物,對曰:「西瓜皮。」上大笑。

  有三年之喪者,以黑布製之,結色黑。

風帽 编辑

  風帽,冬日禦寒之具也,亦曰風兜。中實棉,或襲以皮,以大紅之綢緞或呢為之。僧及老嫗所用則黑色。范成大詩:「雨中風帽笑歸遲。」蓋宋時已有之矣。

趙笠 编辑

  趙闇叔嘗取雁翎以為笠,名之曰趙笠,恆於煙霞雪月中戴之。

鳳冠 编辑

  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漢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之首服,飾以鳳凰。其後代有沿革,或九龍四鳳,或九翬四鳳,皆后妃之服。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后之特典。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顧姑冠 编辑

  蒙古人之正妻所戴之冠,名顧姑冠,以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寸許,飾以紅青錦繡,或珠玉、草木子。

鶴慶女帽尖 编辑

  「我周公,變夷風。易簪髻,去布幪。」鶴慶人為雲南鶴慶府知府周贊而作之歌也。蓋鶴慶婦女恆戴布帽,其形尖,為三角式。贊見之,謂不雅觀,因令易以簪髻,翕然從之,鶴慶人因作是歌。

蘇人稱女冠為兜勒 编辑

  兜,兜鍪也,戰時所戴之冠,以禦兵刃者也。今蘇人稱婦女之冠則曰兜。勒,馬絡頭也,有嚼口者曰勒。今蘇人稱婦女之冠亦曰勒。

滬之少女不冠 编辑

  滬之少女凡年在二十左右者,恆不戴冠,雖隆冬風雪中,出行於外,亦露頂,不畏寒也。

臨安婦女戴笠 编辑

  雲南臨安之婦女,與聞貿易之事,肆之小者,輒坐於櫃側,戴於首者為黑色之笠。宣統時漸少。

抹額 编辑

  抹額,束額之巾也,亦曰抹頭。抹者,附著之義,猶胸巾之稱抹胸也。綠營之兵、防營之勇皆用之。《唐書》「乃戴紅抹額來應詔」是也。

領衣 编辑

  衣之護頸者曰領。又有所謂領衣者,杭人謂之曰牛舌頭。蓋禮服例無領,別於袍之上加以硬領,【春秋以淺湖色緞,夏以紗,冬以絨或皮。有喪者則以黑布。】下結以布或綢緞,有鈕綰之,意謂領而衣也。領衣之外則外褂,行裝則著於袍之內,皆取其便也。

披肩 编辑

  披肩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禮服時所用,加於項,覆於肩,形如菱,上繡蟒。八旗命婦亦有之。

霞帔 编辑

  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其平時禮服,則於披風上加補服,從其夫或子之品級,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

  結婚日,新郎或已有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禮服矣。而新婦於合巹時,必用鳳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補服。其說有二。一以鳳冠霞帔,表示其為嫡妻也。一以本朝定鼎相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也。

耳套 编辑

  燕、趙苦寒,朔風凜冽,徒行者兩耳如割,非耳衣【唐李廓送振武將軍詩:「金裝腰帶重,錦縫耳衣寒。」則自唐已有之矣。】不可耐。肆中有製成者出售,謂之耳套,蓋以棉或緣以皮為之也。

補服 编辑

  補服,俗稱補子,文武官吏之徽識也,綴於章服之前後心。以所補之物,分其等級,文職以鳥,武職以獸,蓋始於明也。葉向高集有欽賜大紅紵絲斗牛背胸一襲,即此。

補服繡獅雞 编辑

  乾隆時,副都統金簡署戶部侍郎,自以武官應服武補服,而現兼文職,頗羨文補,乃於補服獅子尾端繡一小錦雞,竦立其上。高宗見而大笑,旋降旨嚴斥,謂其私造典禮。

女補服 编辑

  品官之補服,文武命婦受封者亦得用之,各從其夫或子之品以分等級。惟武官之母妻亦用鳥,意謂巾幗不必尚武也。

  補服惟親郡王所用者為圓形,餘皆方。光緒中葉,漢族命婦補服皆改方為圓矣。

飯單 编辑

  飯單,宴會時所用,以方錦或布為之,恐有飲食之污穢沾衣也。錢希白《南部新書》曰:「指坐上紫絲飯單曰:『願郎衫色如是。』」是也。

抹胸 编辑

  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南史?周迪傳》:「性質樸,不事威儀,冬則短身布袍,夏則紫紗襪腹。」古亦謂之曰衵服。《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是也。

  宋于庭,名翔鳳,有《沁園春》詞詠美人抹胸,詞云:「絡索雙垂,輕容全護,收來暗香。憶纔鬆寶釦,領邊依約。偶除瑤釧,袖裏端相。塞上酥凝,峰頭玉小,恨淺抹橫拖一道岡。深深掩,掩幾分衷曲,還待猜詳。幾經刀尺評量,與細膩肌膚要恰當。為當胸闌束,期他婉軟。一心偎貼,不間溫涼。若化蠶絲,縫成尺幅,那數陶家十願償。偏纖手,在風前扇底,更自周防。」

夏紗冬縐之抹胸 编辑

  乾隆末葉,秦淮妓女之抹胸,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乍解羅襟,便聞香澤,雪膚絳襪,交映有情。

以紅襪媵手書 编辑

  同治時,閩人某提學按試某州,其婦手書促歸,媵以紅襪。學使遽以試事屬州牧,移病還閩偕老,當時熱中者傳為笑談。樊雲門方伯增祥詠襪胸《滿江紅》詞下半闋即引之,其詞曰:「花露灑,香球爇,芳汗透,冰肌貼。話三山舊事,佩纕親結。書字一緘蘇錦蕙,淚痕雙寄鄜州月。願展為繡被覆鴛鴦,通身熱。」即指此。

闊袖 编辑

  同、光間,男女衣服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餘。及經光緒甲午、庚子之役,外患迭乘,朝政變更,衣飾起居,因而皆改革舊制,短袍窄袖,好為武裝,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馬蹄袖 编辑

  馬蹄袖者開衩袍之袖也。以形如馬蹄故名。男子及八旗之婦女皆有之。致敬禮時必放下。

龍吞口 编辑

  有於常式衣袖之外,或前後不開衩之袍而權作為禮服,別綴馬蹄袖於常式袖之夾縫中,繫以鈕者,俗謂之曰龍吞口。禮畢則解之,袍仍為常服矣。

套袖 编辑

  套袖者,於作事時加之於袖,以護衣,不使污損也。一名假袖。

手套 编辑

  手套,加於手,有露指而僅掩手背者,有并十指而悉覆之者。以綿織品、編織品為之,其精者則用皮。男女皆用之。

手籠 编辑

  光、宣間,滬之婦女盛行手籠,蓋以袖短而手暴露於外,又嫌手套著指之不能伸展自由也。既有手籠,則置兩手於中,風不侵矣。大率以皮為之,珍貴者為貂為狐。謂之曰籠者,狀其形也。或又謂之曰臂籠。

襴裙 编辑

  襴裙,自後圍向前以束裙腰,古又名合歡襪裙。江、浙鄉村之男子多服之,松江太倉婦女亦有用之者。

  上海之浦南,婦女都繫長裙於衣外,謂之曰腰裙,即襴裙也。腰肢緊束,飄然曳地,長身玉立者,行動嬝娜,頗類西女。

滇女之裙 编辑

  滇多風,自秋之八月至春之三月,狂吼空中,晝夜靡間。婦女出游之裙,輒以布十二幅為之,多其襞積,藉以禦風。蓋非此重量,或為風所挾以高舉矣。

短裙 编辑

  短裙苗在思州、葛彰等處,恆以花布一短幅橫掩及骭。

套褲 编辑

  凡物之重沓者曰套,物之外函亦曰套。套褲,脛衣也,即古之所謂袴也。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夾或單,而沍寒之地,或且以皮為之。其質則為緞為綢為紗為呢,加於棉褲、夾褲、單褲之上,函於外而重沓也。大率為男子所用,若在婦女,則惟旗人及江蘇鎮江以北者始著之。

滿襠褲飾為套褲 编辑

  褲之滿襠者,俗稱馬褲,古謂之褌。後假袴為褌,又訛褌為褲。山西男子有以滿襠褲而飾套褲於上者,上之色較樸,下之色較華,遠視之若二,於馬褲之外加一套褲,其實一也。

牛頭褲 编辑

  牛頭褲者,農人耘田時所著之褲也,江蘇有之。褲甚短,形如牛頭,故名。蓋耘時跪於污泥中,跣足露脛,本可不褲。著此者,以有婦女同事田作,冀蔽其私處,不為所見也。

  江蘇之蘇州、浙江之紹興農夫,有於夏日或不著褲而裸其下體者。

  吳退旃衣夾褲、棉褲、皮褲

  吳退旃尚書體弱畏寒,非皮衣五層,不能過冬,至達天聽,宣宗屢以之詢沈鼎甫。每歲嚴寒時,且於襯褲之外,加以夾褲、棉褲、皮褲也。都人士戲呼之曰三庫大臣。

燈籠褲 编辑

  晉北人夜多臥炕,女子有自幼至老從不履地者。蓋一離炕,即足軟不能行也。其所著棉褲,重至十斤,土人號曰燈籠褲,狀其大也。

綁腿帶 编辑

  綁腿帶為棉織物,緊束於脛,以助行路之便捷也。兵士及力作人恆用之。

裹腿 编辑

  南方婦女之褲,不緊束,至冬而慮其有風侵入也,則以裝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繫於脛,曰裹腿,外以褲罩之。

韈船 编辑

  韈船施於足,僅有下緣。或云,船,領緣也,施之於韈,形更近似。

襪套 编辑

  纏足婦女之加於行纏外者,曰襪套。蓋以行纏有環繞之形,不雅觀,故以襪套掩之也。

行纏 编辑

  行纏,以帛或布裁為條,婦女纏足所用,束迫之使尖也,亦謂之曰裹腳。

膝褲 编辑

  膝褲,古時男子所用。宋秦檜死,高宗告楊沂中曰:「朕免膝褲中帶匕首矣。」是也。後則婦女用之,在脛足之間,覆於鞋面。

编辑

  履之有脛衣者曰靴,取便於事,原以施於戎服者也。文武各官以及士庶均著之。

  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緞為之,冬則以建絨,有三年之喪者則以布。

朝靴 编辑

  凡靴之頭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則方,或曰,沿明制也。而道士之靴亦方其頭。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 编辑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自嘉慶丙子特旨賞托津、盧蔭溥始,並諭嗣後軍機大臣俱準穿用。

髮靴 编辑

  乾隆時,符幼魯郎中曾之被服鮮奇,嫌緞袀靴有光,乃織髮為之,人謂之髮靴。

爬山虎 编辑

  爬山虎,靴名,亦曰快靴。底薄筩短,輕趫利步,武弁之如戈什哈、如差官者著之。

太祖之履 编辑

  鞋,本作鞵,履也。太祖之履,以牛皮為之,飾以綠皮雲頭,長尺有二寸,藏陪都崇謨閣。滿語呼綠皮雲頭為烏拉。

草鞋 编辑

  草鞋為勞動者所著,有以贈仁和顧石帆上舍升者,石帆報之以詩云:「最愛山邊與水邊,芒鞋宜與我周旋。龍孫老去留為杖,鳳咮藏來亦有田。芟草涼生新雨後,灌花溼透晚風前。回思匹馬風塵裏,十載勞勞意惘然。」石帆,乾隆時人。

蘆花鞋 编辑

  蘆花鞋,北方男子冬日著以禦寒,江蘇天足之婦女亦喜躡之。

木鞋 编辑

  木鞋,以木皮為之,躡之可袪濕,遇雨即以為屐之用。仁和朱一帆嘗有《木鞋》詩云:「雙鳧買得著來清,製就山木式自精。房結魚鱗攢細碎,文裁麂眼界分明。偏教綠雨穿三徑,端為青山踏一程。安步不煩扶竹杖,那須幾兩憶平生。」

釘鞋 编辑

  釘鞋,鞋底著釘,雨行用之,始於唐德宗時。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惟李昇、郭曙、令狐彰等六人,著釘鞋行㬺,更控上馬,以至梁州。

冰鞋 编辑

  冰鞋,著以作冰上之游戲者,北方有之。

拖鞋 编辑

  拖,曳也。拖鞋,鞋之無跟者也。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躡之而出外,褻矣。光、宣間,滬之男女,夏日輒喜曳之。

龍某誤躡妾履 编辑

  順德望族有龍某者,同治時名孝廉也。工帖括,文名籍甚。即其宅設帳,桃李盈門。目極短視,觀書作字,面離紙僅寸許,故鼻準常被墨污。粵女本多天足,履大與男子等。某嘗晨起下牀,倉猝間誤躡妾履,雅步而出,徑坐函丈,門人皆掩口吃吃笑,而某茫然不覺也。

  購鞋、定鞋

  杭州清和坊某鞋肆,偶來一村翁購布鞋,選擇頗苛。肆中人誚之曰:「鄉人得著新鞋,已足榮耀鄉里,何用挑選!」翁不顧,徐徐著鞋去。翌日,有一翁來,言:「近在靈隱廣作佛事,且欲齋羅漢,請為我製羅漢鞋五百雙,其足樣大小,約如靈隱所塑者,用黃綾子作鞋面可也。」言訖,付定銀五十圓,掣收條而去。肆中人得此大宗生意,無不大喜,昕宵趲趕,匝月而成,頗怪翁未嘗來詢。迨製成,堆置店中。久而不見翁至,異之,訊諸靈隱寺僧,實無此項施主,始知後翁即前翁,以是為報也。

汪笑儂躡兩樣鞋 编辑

  汪笑儂好弄文,東方曼倩之流也。有晤之於謙鞠如寓者,時朱百房、許子敬、趙仲平咸在座,笑儂引吭高歌,高嵬淅淅瀝瀝一片聲一段,詞句典雅。歌畢,舉一事,聞者莫不捧腹。方鬨堂大笑時,忽寂然無譁。眾之視線,悉集於汪之兩足,蓋所著之鞋,式樣各異也。

木屐 编辑

  木屐,履類,底以木為之。東方朔《瑣語》云:「春秋時介之推逃祿自隱,抱樹而死,文公撫木哀歎,遂以為屐。」此為木屐之始。然各處皆雨時所用,閩人亦然。粵人則不論晴雨,不論男女,皆躡之。

弓鞋 编辑

  弓鞋,纏足女子之鞋也。京、津人所著者,宛如弓形,他處則惟銳其端,而以揚州之鞋為最尖,歐美人常購之以為陳列品。朱竹垞嘗為詞以詠之,調寄《鵲橋仙》,詞云:「湖菱烏角,渚蓮紅瓣,不比幫兒還瘦。拈來直是小觥船,只合借燈前行酒。春陽花底,春泥陌上,最好踏青時候。假饒無意把人看,又何用明金壓繡。」吳蔚光有詠美人鞋詞,調寄《沁園春》,詞云:「色揀新紅,影窺初月,著意裁成。鶎恰銷金窄窄,麝蘭馥馥,珠明鳳翠,花樣翻新。半露簾波,淺埋碧草,現出纖纖一牀春。苔階軟,料步回睨視,底印些痕。有時試浴銀盆,似水畔蓮垂兩瓣輕。更心憎泥汙,玉蔥斜剔,舞餘微褪,悄拽羅跟。斜綰鸞縧,半偎繡韈,坐處偷藏在畫裙。閒庭早,莫漫沾珠露,溼了吳綾。」 

  山西太谷縣富室多妾,妾必纏足,其鞋底為他省所無。夏日所著,以翡翠為之,其夫握之而涼也。冬日所著,以檁香為之,其夫嗅之而香也。

睡鞋 编辑

  睡鞋,纏足婦女所著以就寢者。蓋非此,則行纏必弛,且藉以使惡臭不外洩也。彭駿孫有詠美人睡鞋詞,調寄《一萼紅》,詞云:「試湘鉤,正薰籠初暖,百合惹氤氳。同夢相偎,合歡不解,天然無跡無塵。巧占斷春宵樂事,問伊家何處最撩人?綃帳低垂,蘭燈斜照,微褪些跟。好是輕盈嬌小,只一彎香浸,半捻紅分。新月勻雲,纖荷舒夜,阿誰消受清芬?莫便道魂銷此際,玉樓合處更銷魂。底事東陽憔悴,化盡腰身。」

馬四靸小方鞋 编辑

  乾隆末葉,蘇州有妓曰馬四者,明眸善睞,膚如凝脂,惟雙趺不甚纖妍,故常靸小方鞋,【即拖鞋。】作忙促裝,以自揜其足之大也。

秦淮妓女之方頭鞋 编辑

  乾隆末葉,秦淮妓院之衣裳妝束,以蘇為式,而彩裾廣袖,兼效維揚。惟用睡鞋者頗少,咸以素帛製為小襪,似膝袴而有底,上以錦帶繫之,能使雙纏不露,且竟夕不鬆脫也。其履地用方頭鞋,如童子履而無後跟,即古靸鞋遺製,今之拖鞋也。燈影下曳之以行,亦復彳亍有致。

滬妓所著畫屧 编辑

  同、光間,滬妓所著畫屧,鏤空其底,中作抽屜,雜以塵香,圍以雕紋,和以蘭麝,凌波微步,羅韈皆芳。或有置以金鈴者,隔簾未至,清韻先聞。且又有曳男子履者,繡以蝴蝶,雖鏤金錯采,製作精工,而行步則絕無婀娜之致矣。

高底 编辑

  高底,削木為之,上豐下殺,略如弓形,纏足之婦女以為鞋底,欲掩其足之大也。墊於鞋之外者,謂之外高底,墊於鞋之內者,謂之裏高底,取其後高而足尖向地也。自光緒戊戌天足會成立,天足漸多,高底少矣,端忠愍公督兩江時且曾禁之。

假趾套 编辑

  弓鞋三寸,窄窄凌波,潘妃之步,飛燕之舞,大都以纖足為貴。迨天足會起,六寸膚圓,不須迫抹,婦女皆用皮鞋,履聲橐橐,如鄭子游之革履。奈纏足者一時不能放大,則襪中實以棉,名曰假趾套。向之木底,裝於跟後;今之綿套,塞於趾前。向之裹纏,惟恐鞋之大;今則放寬,猶慮鞋之小矣。

  旗女之馬蹄底鞋、平底鞋

  八旗婦女皆天足,鞋之底以木為之。其法於木底之中部,【即足之重心處。】鑿其兩端,為馬蹄形,故呼曰馬蹄底。底之高者達二寸,普通均寸餘。其式亦不一,而著地之處則皆如馬蹄也。底至堅,往往鞋已敝而底猶可再用。向以京師所製之形式為最佳,著此者以新婦及年少婦女為多。年老者則僅以平木為之,曰平底。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於步履也。處女至十三四歲始用高底。

  廣州駐防之漢軍婦女,異於他處之漢軍,其婦女纏足者多,鞋與漢女略同。

南洋華僑婦女之鞋 编辑

  南洋華僑婦女率天足,所曳之鞋,上以金線繡各種花樣,以處女所繡者為最工,華僑以為饋贈厚禮,一雙之值,往往達銀幣數十圓。

襁褓 编辑

  襁褓始於三代,而今尚有之。襁,幅八寸,長一丈二尺,以縛小兒於背。褓,小兒之被也。粵婦之保抱小兒輒用之。

首飾 编辑

  首飾,所以飾首之物,本兼男女而言之。《後漢書》曰:「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頷胡,遂作冠冕纓蕤以為首飾,凡十二章。」其後乃專指婦女頭上所飾者而言。劉熙《釋名》曰:「皇后首飾曰副。副,覆也。亦言副貳,兼用眾物成其飾。上有垂珠,步則搖也。」《洛神賦》曰:「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今則臂釧,指環之屬,雖不施於首,亦通謂之首飾矣。

頭面 编辑

  頭面,婦人首飾也,率為衣禮服時所用。《東京夢華錄》云:「相國寺兩廊,賣繡作領抹、花朵、珠翠、頭面之類。」《乾淳起居注》:「太上太后幸聚景園,皇后先到宮中起居,入幕次,換頭面。」

徽章 编辑

  徽,幟也。古以旗幟為旌別,故設徽章。今謂凡可為旌別之記號者,曰徽章。常用者以金銀銅為之,暫用者以綢緞綾為之。

寶星 编辑

  寶星,即勳章也。以鑲嵌珍寶,光芒森射,故謂之寶星。凡五等,並於頭二三等每等再分三級,計次序之數,共十有一。光緒辛巳,始由總理衙門奏定其制,專為國際上饋贈賞賚之品,其後亦以寵錫群臣。

面巾 编辑

  面巾,本就死者覆面之巾而言,以絹為之,方尺二寸,即《儀禮》所謂幎目,蓋古之通禮也。然今之洗面者,亦稱面巾,或稱手巾。大別有二,一以水洗面時所用,一為拭塵穢時所用。

七分二 编辑

  以棉紗所織之巾,本以拭汗穢,美容顏也,為舶來品。市肆售價,每方銀幣一角。角之重量為銀七分二釐。粵市交易,向用銀塊,後雖流通銀幣,而仍合銀塊之重量以計算。巾之值為銀七分二,於是遂以七分二呼巾矣。妓女留狎客夜宿,輒以一新巾拭穢,用畢,即棄之於水。故狎客之謔妓者,每語之曰:「何時可用七分二?」

布圍 编辑

  雲南蒙自縣婦女之出外也,手必執一傘。傘有布圍,藉以遮首,欲使人不見其面目也。如有人揭開之,即為破壞古規,必與爭。

雲肩 编辑

  雲肩,婦女蔽諸肩際以為飾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則以為婦人禮服之飾,本朝漢族新婦婚時亦有之。尤西堂嘗詠之以詩,其詩云:「宮妝新翦彩雲鮮,婀娜春風別樣妍。衣繡蝶兒幫綽綽,髩拖燕子尾涎涎。筵前拊鼓宜垂手,樓上吹簫許比肩。只恐巫山夜飛去,倩持飄帶欲留仙。」光緒末,蘇、滬婦女以髻低及肩,慮油之易損衣也,乃仿為之,特較小耳,以絨線所結者為多。

圍巾 编辑

  圍巾者,以棉織品、毛織品為之,其佳者則為貂皮、狐皮。加於項,旋繞之,使風不入領以禦寒。女子用之者為多,蓋效西式也。

便頂 编辑

  國初,官吏惟朝帽有頂。雍正丙午,始頒便頂式樣,後之平時大帽所用者是也。其式圓,上如大珠,下以銀盤盛之,高不盈寸。自一品至九品,分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明玻璃、硨磲、涅玻璃、金、銀諸式,正從花素有差。乾隆時,有請以知縣用蜜蠟頂者,未准。旋有正七品以下及生監無金銀花素之別。嘉慶己未,科臣特奏,細為釐剔。遵行年餘,仍淆亂如初矣。

花翎 编辑

  品官之大帽,飾以孔雀翎,施於冠後,猶古之珥貂也。以目暈之多寡為等差。目暈,即眼也。普通皆一眼,多者雙眼、三眼。其初皆出於酬庸曠典,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賞戴。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臺灣功第一,詔封靖海侯,世襲罔替。琅疏辭侯爵,懇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部臣議在外將軍、提督無給翎例。聖祖特旨賜之。及粵、捻亂平,名器倖濫,漢員以軍功得賜者甚多,且有雙眼、三眼者。其後又定報捐花翎之例,於是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納,不復重視之矣。

  親郡王、貝勒為宗臣,例皆不戴花翎,惟貝子冠三眼孔雀翎,公冠雙眼孔雀翎為臣僚之冠。乾隆中順承勤郡王泰斐英阿充前鋒統領,乞花翎,高宗曰:「花翎乃貝子品制,諸王戴之,反失制。」傅文忠代奏,謂其年幼,欲戴以美觀,始許之。因並賜皇次孫三眼翎,曰:「皆朕孫輩也。」由是親郡王屢有蒙恩賜者。高宗且欲定五眼花翎為親郡王定制,為和珅所阻,未果行。

  大臣之賞戴雙眼花翎者,固皆出於特恩,不能以捐納而得。然領侍衛府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滿洲五品以上各員及王府之頭等護衛,亦得戴之。

內廷頒給花翎 编辑

  國初視翎支極重,凡賞戴花翎者,必有非常之功。其花翎確由內廷頒給,惟許戴此一支,自己不得購用。非若捐例既開之花翎,盡人可捐,且須自置,與藍翎一例也。

藍翎 编辑

  藍翎亦為大帽之飾,以鶡羽為之。其色藍,羽甚長,無眼。光緒時,有用花翎線紮之者,遠望之似花翎,秩較卑而有功者,得賜用。舊例,如領侍衛府管護軍營、前鋒營、火器營、鑾儀衛,六品以下及王府二等護衛以下者,皆得戴之。自粵、捻亂平,賞賜甚濫。及捐例開,且可納貲以得之矣。

编辑

  釵為古笄之遺,秦穆王以象牙為之,周敬王以玳瑁為之,至秦始皇時則始以金銀為之。朱竹垞嘗詠之以詞,調寄《踏莎行》,其詞云:「金重難勝,翠勻如沐,愛他也有同心目。曉來尋慣枕函邊,坐懷先綰香雲束。小鳳垂珠,小魚銜玉。離愁夜半挑殘燭。玉郎消息斷紅牋,背人潛把歸期卜。」程子大有《詠釵和姚二叔慈》詞,調寄《鳳凰臺上憶吹簫》云:「髻趁盤鴉,妝催墮馬,籨衣欲下還停。有兩枝龍鳳,鈿合裝成。遞向玉奴纖手,迴皓腕自插殷勤。香盟負,簪邊想墜,燭底敲頻。銷魂,簾前溜也,又拾向裙邊。七寶斜橫,傍檀郎茸帽,微印春痕。昨夜粉蛾窺燄,還曾剔一翦蘭莖。和伊畫,夢餘蕤枕,暗損鸞紋。」

卍字簪 编辑

  孝欽后好妝飾,化妝品之香粉,取素粉和珠屑、豔色以和之,曰嬌蜨粉。即世所謂宮扮是也。宮簪翡翠之深綠,為世所罕有,兩端各鑲赤金卍字七個,曰卍字簪。宮粉既塗,翠簪畢插,輒取鏡顧照數四也。

金氣通 编辑

  金氣通,婦女之飾於首者也。光緒初,上海盛行之。似簪而中空,兩端貫氣以達。橫於髻,可使室氣輸入髮際。

紅絲毬 编辑

  京師花市常有絲毬出售,大如茶杯,中納小鈴,婦女爭購之,簪於髻左。燕山孫橒曾有詩詠之云:「紅絲結得彩毬形,步屧行來最可聽。想是怕招蜂蝶至,釵頭也繫護花鈴。」

方勝 编辑

  以兩斜方形互相聯合謂之方勝。勝本首飾,即今俗所謂彩結。彩勝有作雙方形者,故名。

夷婦以貝為飾 编辑

  滇中近邊夷婦以貝為飾,然昔時漢中之漢婦亦用之。一卉即五緡,亦曰苗,一緡即四首,一首即四妝,一妝即一枚也。

眼鏡 编辑

  眼鏡,以玻璃片或水晶為之,所以助目力者。相傳出自西域,明時始行於我國,亦名靉靆。《淮南子.泰族篇》「欲知遠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注目:「金目,深目。」疑即今之眼鏡。

  眼鏡可分三種。一,用凹面玻璃,以補眼球內水晶體之凸隆過度,使得明視在遠之物,是為近視鏡。二,用凸面玻璃以補水晶體之過薄,而增其凸度,得明視目前微細之物,是為遠視鏡,大抵老人所用,故又稱老花眼鏡。三,用平面玻璃,以防塵埃避光線,是為平光鏡。我國所製,皆以水晶為之。有色者,淺之為茶晶,深之為墨晶。自外國之托力克片輸入,用水晶者遂少。詠眼鏡者,查初白云:「隙光分日月,宿障埽雲煙。」李星輝云:「白髮幾人非借力,紅顏對爾獨無情。」若以詠今之眼鏡,「獨無情」三字當易為「亦多情」,蓋自光緒中葉以後,婦女之好修飾者,亦皆戴之以為美觀矣。

鬼眼睛 编辑

  平光眼鏡,大抵以避塵沙之侵入目中為用者也。京師則有以魫為之者,略如普通之眼鏡,曰鬼眼睛。

耳環 编辑

  女子穿耳,帶以耳環,自古有之,乃賤者之事。《莊子》曰:「天子之侍御不穿耳。」杜子美詩:「玉環穿耳誰家女?」其後遂為婦女之普通耳飾矣。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小小嚲齊眉,灼灼明如月。耳熱那時情,背立櫻桃雪。低觸枕函聲,巧綰連環結。驀到洗妝初,卸入妝臺側。」

  貴州苗女之耳環,大如鉤,下垂至肩。富者多飾以珠貝,纍纍如瓔珞。

鼻環 编辑

  鼻之有環,自蠻族外,不常見。有之為江淮間之男女,蓋例以牛之穿鼻而易育也。大率以銀為之。

朝珠 编辑

  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挂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蠟、象牙、奇楠香等物為之,其數一百有八粒,懸於胸前。有小者三串,兩串則男左女右,一串則女左男右。又有後引,垂於背。本即念珠。滿洲重佛教,以此為飾,故又曰數珠。

碧霞犀朝珠 编辑

  頤和園側有居民李姓者,玉田縣人,家藏碧霞犀朝珠一掛,記念皆明珠也,價值數萬金。光緒中,內監李蓮英欲之而不得,因授意宿衛軍統領某。某因傳令於其勇曰:「有能得朝珠者,立賞哨官。」麾下執械蠭往,則其人已遁,於是有頤和園被盜之謠。

編檢掛珠 编辑

  定例,文職五品以下,不得懸帶朝珠。翰林院編、檢亦五品也。泊雍正乙巳,御門聽政,始派翰林編、檢四人侍班。乾隆丁巳,高宗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獨否,不足以肅朝儀,特諭修撰、編、檢一體懸掛。其後則不兼講官者亦掛珠矣。

中書掛珠 编辑

  內閣中書掛朝珠,自嚴侍讀長明始。嚴官中書,時充方略館官,以書局在內廷,例許掛珠也。其後則中書不兼館差者,無不掛珠,並舉貢之議敘中書銜、捐職雙月中書者,亦靡所區別,即捐納之科中書,亦且一串牟尼項下垂矣。

數珠 编辑

  數珠,亦曰念珠,念佛時所用,以記誦讀之數者也。《木槵子經》云:「當貫木槵子一百八個,常自隨身,志心稱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乃過一子。」即數珠也。

  藏人念珠之材料,或內地樹木,或以產於外部喜馬拉雅山某樹之種子,或人之頭蓋骨,尚有玻璃、水晶、蛇脊骨、象腦中硬物質、赤檀香、胡桃等種種製成者。俗謂各種佛菩薩,當因其所好以佩之。

  雲南之麗江有摸梭山,出黑玉,名曰貝峰石。初固不黑也,為正綠色,或沾油,或以汙手撫之,即黑矣。有製以為念珠者。

香珠 编辑

  香珠,一名香串,以茄楠香琢為圓粒,大率每串十八粒,故又稱十八子。貫以綵絲,間以珍寶,下有絲穗,夏日佩之以辟穢。

多寶串 编辑

  多寶串,以雜寶為之,貫以綵絲,婦女所用,懸於襟以為飾。

領章 编辑

  領章,陸海軍將官禮服領上之飾也。用金線或銀線為識,以官之高卑別之。

領結 编辑

  領結,西式衣服之附屬品,有二種,或懸胸前,或附頸下。均以綢製,平時用彩色,慶祝用白,弔喪用黑。

項圈鎖 编辑

  嘉慶時,揚州玉肆有項圈鎖一,式作海棠四瓣。當項一瓣,彎長七寸,瓣梢各鑲貓睛寶石一,掩鉤搭可脫卸。當胸一瓣,彎長六寸,瓣梢各鑲紅寶石一粒,掩機鈕可疊。左右兩瓣各長五寸,皆鑿金為榆梅,俯仰以銜東珠,兩花蒂相接之處,間以鼓釘金環。東珠凡三十六粒,每粒重七分,各為一節,節節可轉。為白玉環者九,環上屬圈,下屬鎖。鎖橫徑四寸,式似海棠,翡地周翠,刻翠為水藻,刻翡為捧洗美人妝。其背鐫「乾隆戊申造,賞第三妾院侍姬第四司盥」十六字。鎖下垂東珠九鎏,鎏各九珠。藍寶石為墜腳,長可當臍。估客告人云:「某尼所寄售也。」尼少侍貴人愛姬入都,鎖面所鐫,即姬小像。貴人既敗,尼以婢故,得自贖,脫籍歸南中,驚悸舍身,為比丘尼矣。其榦質珍麗,製作工巧,為值蓋累萬也。重儓下婢,奢僭如是,他物稱之。乾隆戊申為五十三年,正和坤柄國時也。

木枷 编辑

  滇中苗、倮、、爨、麼些之屬,擔負貨物,項戴半木棚,徒行亦不暫脫。相傳諸葛武侯定南蠻,設此以號令群夷,使其不敢與漢人為伍,以別貴賤,不知非也。戴木枷者,殆可負重以便農工作苦之用耳。

扳指 编辑

  扳指,一作搬指,又作挷指,又作班指,以象牙、晶玉為之,著於右手之大指,實即古所謂韘。韘,決也,所以鉤弦也。

金指甲 编辑

  金指甲,婦女施之於指為飾。欲其指之纖如春蔥也。自大指外皆有之。有用銀者,古昤彈箏所用之銀甲也。又有用銀而加琺瑯者。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纖影傍妝臺,滴粉調新水。嫩護玉蔥芽,彈落銀箏淚。嬌小十三年,不解愁滋味。昨夜小闌花,掐破蔥痕細。」

指環 编辑

  指環,以貴金屬或寶石製之,約之於指,以為美觀。初惟左手之第三、第四兩指,後則惟所欲矣。亦謂之戒指。紂作寶幹指環。漢宮人御幸,賜銀指環。蓋古宮禁中本用以為嬪妃進御或有所避忌之符號,後世遂用為普通之指飾,故曰戒指。大宛娶婦,先以同心指環為聘,今乃以為訂婚之紀念品,則歐風所漸也。朱竹垞有詠金指環詞,調寄《臨江仙》,詞云:「削就蔥根待束,挂將榴火齊炎,殷勤搓粉為君拈。愛他金小小,曾近玉纖纖。數徧檀郎十指,帶來第五猶嫌。憑教麗句續香奩。解時愁不斷,約了悶翻添。」程子大以《生查子》詞詠之云:「香印嵌珠圓,翠影迴金縷。浣了玉纖纖,十指中央住。曉起約蔥尖,笑向檀郎語。昨夜夢回初,卸入鴛衾去。」

编辑

  釧,臂環也,俗謂之鐲。古男女適用,今以婦女用之者為多,有金翡翠、白玉鑲嵌、金剛鑽、珠寶各種。程子大有詠釧詞,調寄《生查子》云:「闌畔握香荑,花裏停箏柱。雙袖乍迴時,逗響分明處。琥珀贈從君,翡翠拋憐汝。脫卸一邊情,枕臂偎郎語。」

銅圈 编辑

  光緒時,載漪統帶神機營,有幕友浙人名王鳳歧者,獻策令右臂各戴銅圈如釧,以為標識,蓋恐其臨陣脫逃也。庚子之變,營兵盡作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京師,搜尋餘匪,營兵等以圈係熟銅所鑄,捋之不下,劈之不開,聯軍以為左證,見即殺之。

足釧 编辑

  足之有釧,閩、粵之男女為多,以銀為之。男長大,則卸之,女非嫁後產子不除也,而纏足者則無。

一身佩二十餘物 编辑

  某尚書丰儀絕美,妝飾亦趨時。每出,一腰帶必綴以檳榔荷包,鏡扇、四喜,平金諸袋,一鈕扣必綴以時表鍊條、紅綠墜、剔牙籤諸件,胸藏雪茄紙煙盒及墨水、鉛鐵各筆、象皮圖書、帳簿、手套、金剛鑽戒指、羊脂班指、漢玉風藤等鐲。統計一身所佩,不下二十餘種之多。

黃帶子 编辑

  凡宗室,皆繫黃帶,故俗稱宗室為黃帶子。

紅帶子 编辑

  凡覺羅,皆繫紅帶,故俗稱覺羅為紅帶子。

忠孝帶 编辑

  忠孝帶,一曰風帶,又曰佩帉,視常用之帶微闊而短。素巾亦曰手巾,行裝必佩之。蒙古松文清公筠謂國初以荷包儲食物,以佩帉代馬絡帶者。而滿洲震載亭大令鈞辨其說,謂聞之前輩,以為馬上縛賊之用。凡隨扈倉猝有突儀衛者,無繩索,則以此縛之,蓋備不虞之用耳。或曰,如以獲罪賜盡,倉猝無帛,則以此帶代之,故曰忠孝。

帶鐶 编辑

  國初帶鐶,用左右二塊,繫以汗巾、刀觿等類。旋增前後二塊,以為美觀。後惟用腹前一塊,帶不垂下。或有左右二塊嵌寶石、鍍錟金銀者,人人可用,不復分別等差矣。

于文襄佩表 编辑

  內廷諸臣趨直,各佩表於帶以驗晷刻。于文襄公敏中在官,於高宗晚膳前,應交奏片,必置表硯側,視以起草,慮遲誤也。

婦女佩金錢表 编辑

  光緒中葉婦女有以小表佩於衣衽間以為飾者,或金或銀,而皆小如制錢,故呼曰金錢表。

總督帶刀 编辑

  文臣無帶刀者,惟總督腰許帶刀,兼武事也。范忠貞公承謨陛見時,召對良久,謝恩出,遺小刀於殿上,聖祖云:「此必范卿之物。」乃命侍衛送還。蓋此為平日繫腰,遇宴饗時割肉之刀也。

克闢勒拉默 编辑

  徐星伯自伊犁歸,攜一小圓錢盒,大如拇,上鏤銀,文絕細,遠觀之,儼若萆麻子。下有鍵,所以筦開闔者。上有鈕,若表之環,闢之蓋之。裏色赭底,其中有翠色小雀,紅其首,罩以玻璃,如指南針,而雀之首西向。實回回教中阿渾之所佩者也。

  回俗每日於未時以後五時,必向西禮拜。蓋其祖國在西,故禮之,且以送日也。然惟阿渾之最尊者方得佩之。其物出於藏地,回疆亦少,得之甚不易也。星伯過葉爾羌時,遇克什米爾部人,貨得之,其名曰克闢勒拉默。

摺疊扇 编辑

  摺疊扇,通稱摺扇,古名聚頭扇。光緒中葉以前,長可尺餘,後僅七八寸。

宮扇 编辑

  宮扇以豐潤、杭州所出摺扇為貴,圖畫工細,扇骨有多至百二十根者。及歐風東漸,大內多置電氣機扇。然適手所用者,初夏則豐、杭摺扇,仲夏則芭蕉團扇,盛夏則雕翎扇。扇柄以金玉、象牙、玳瑁等為之。雕翎或十一葉、九葉、七葉、五葉不等,愈少愈貴,有值數百金者。

阮文達製昉古團扇 编辑

  團扇之名甚古,漢已有之。有明中葉,乃行摺扇,至本朝尤盛,遂不復知有古制矣。阮文達於嘉慶丙辰提學浙江,嘗得一古團扇,有馬和之畫,楊妹子題,因依式仿製,以賞諸生之試列高等者。時錢塘陳雲伯大令嘗應歲試,賦此題,有云:「江南三月春風歇,櫻桃花底鶯聲滑。合歡團扇翦輕紈,分明採得天邊月。南渡丹青待詔多,傳聞舊譜出宣和。入懷休說班姬怨,羞見曾憐晉女歌。班姬晉女今何有?攜來合付纖纖手。闌前撲蝶影香遲,花間障面徘徊久。樓臺花鳥院中春,馬畫楊題竟逼真。歌得合歡詞一曲,不知誰是合歡人?」文達閱之,大加稱賞,拔置第一,刻入浙江詩課及《定香亭筆談》。不二十年,團扇之制遂行滿天下。錢梅溪嘗有《團扇》詩贈文達云:「用舍行藏要及時,製成團扇寄相思。時來畢竟如公少,明月清風一手持。」

蒲扇 编辑

  蒲扇,以蒲為之,質輕而價廉,便於家用。仁和黃鐵庵郎中鐘有《題圓蒲扇》詩云:「誰把青蒲織細紈,攜來皓月比團圞。輕搖漸覺涼風至,猶帶湘江五月寒。」

王壬秋不握扇 编辑

  王壬秋不握扇,蓋嫌其妨手也。惟對賓客,時一持之。頗有當世精扇,常委笥中。每出游遠方,多歷歲月,適當須扇之時,又隨地購置。而世俗初夏,不用蒲葵。同治乙丑四月南歸,至樊城而亢熱,市中求買,乃無精製,因自憶甲子於韶州,亦買一麤絹團扇,若今宦游人士,未能堪持也。謂時當乏材,則庸夫充位,士不自薦,則太璞歸真。既感佳者之委間,又傷用者之不見珍,遂作詩題於上云:「大隄春盡鶯花老,歸轡重經漢陰道。征戰塵荒估客稀,歌詞枉說襄陽好。南風吹麥煖氣蒸,紈素未裁愁暑增。聊從小市買筠骨,粗疏正憶韶州繒。從來物用始矜貴,誰道過時仍棄置。萬物無心隨愛憎,空將冰炭傷君意。蘇杭細絲京都工,世人爭買誇玲瓏。寧知輕盈滿懷月,不及蒲葵大扇風。湘江藏扇年年怨,篋笥棄捐華落賤。猶經芳袖時卷舒,應勝塵沙逐流轉。沈吟物理各推移,自謂繁華全盛時。一朝用舍不相讓,多謝秋風班女詞。」

坐褥 编辑

  坐褥,文武品官坐班時所用,盤兩膝而坐,拜跪之禮,即於其上行之,俗謂之曰拜墊,蓋襯托之使厚而高也。

  文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青褐,襯紅毡。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青褐,襯紅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襯紅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毡。六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醬色布,襯白毡。七品,冬用鹿皮,夏用灰色布,襯白毡。八品,冬用狍皮,夏用土布,襯白毡。九品、未入流,冬用獺皮,夏用土布,襯白毡。

  武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青褐,襯紅毡。三品,冬用豹皮,夏用青褐,鑲紅褐,襯紅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襯紅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毡。六品、七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毡。

◀上一類 下一類▶
清稗類鈔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