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溪堂先生文集
卷八
作者:柳疇睦
1928年
卷九

見山實記序

编辑

人於天壤間。所樹立大處其道三。一曰儒者之學。二曰社稷之功。三曰死國之烈。有一於此。不惟不失於令名。亦足以垂世範俗。况幷是三而一之者。今古能幾人。其非第一等人物。顧可以語此乎哉。以余觀於古人。中朝則有宋之文文山固當之。我東則見山鄭忠毅公殆庶幾焉已。蓋嘗論之。文山以大科壯元進用。見山亦以文科進。其在朝廷。周旋中禮。是其發迹於儒學同也。文山當趙氏屋社之日。起討賊勤王之兵而目擊崖海之淪沒。身囚燕獄之沮洳。猶欲再奮江西之師。掃蕩北來之醜。則其光復宗社。整頓乾坤之志。蓋未嘗一日忘于懷。其終不就天也。見山朝天而見遼東報變之書。乞兵而仗大夫出疆之義。國使未及。天兵先出。逮至倭寇再猘。國勢益危。則四千里單車跋涉。得與天子廷臣爭是非辨得失。精忱孚格。皇靈震疊。再造東土。厥功偉矣。噫文山之心。孔明六出之心也。見山之事。包胥七日之事也。雖其事不同。其志或就或不就。其衛社之功則同也。文山不死於被執之日。不死於北遷之日。不死於燕獄三年。備嘗千辛萬苦。如金百鍊。如水萬折。而畢竟事與時去。則於是乎以身殉之。見山之所以不死於壬癸者。顧其時不値可死地耳。帶方之儐。人所規避。而毅然自任。先避之言。垂涕以答。而辭正義嚴。解力寄魂。冠帶北面。而處之從容。是其死國之烈。隨所處而各有攸當者。豈不有相同處乎。抑又有所感。文山國破家亡而發於聲詩。如六歌者。音響氣義悲憤激烈。而皜皜乎光明於天下萬世。見山圍城中送家人上親庭書。今其手筆眞本在。蓋公死在丁酉八月十六日。書出是月十一日而城陷。凡人臨些小事。便心手慌亂無佗。利害動之也。死生迫於呼吸。父子告訣。其事如何。而辭意安閒。筆法端謹。穆然暇豫。一如平素。無一毫憂遑急保之意。則其忠孝大節。有非學力中出來。能如是乎。羅一峯跋文山帖。謂一字一涕。見山之書。亦字字可以流涕。主世敎者。取文山詩見山書。同爲一編。以明其學之功之烈。曠世相同。則所謂兼三第一人者。其不亦益信也耶。嗚呼唏矣。上年夏。其十世祀孫永鎭。奉見山實記一卷。來示不佞於溪上。囑一言序其顚。不佞不暇以非其人辭。上手閱之。公之文只詩十祝文一記一書二。而書一卽告訣書。一與山海關主事張棟。卞國誣書。其亦有賴於稿之存也。其文雖小。其言極大。當與天壤俱存。詎可與巨袠藻繪者同日以語。而文小而小之也。諾而未及就。時仲遽下世。今其從弟奎鎭復申前請。就平日所感於公。樹立大處有同於文山者而列書之。爲見山實記序。未知尙論之君子。復以爲如何也。噫。

南溪集序

编辑

疇睦髧髫也侍王考。見案上有南溪康先生集二卷。仰質知先生爲吾先祖文忠公之門人。而鄕先生之賢者。又知集之爲序文而來也。王考未及屬筆而易簀。凡人家書籍之在巾笥者。吾家君承遺命還之。先生後孫永福氏。仍語余。子必當操管役是集。今雖還後當更來。其時付之慰藉勸勉而止。那知州餘星霜之後。復有此見屬耶。謹按先生天資明穎。德器端重。以穌厓爲師。愚蒼爲友。日講習爲業。遂大究六經諸子之奧。而於說禮尤精。踐履日純。而晩益晦迹。遊藝天成。而餘力從事。性至孝。孤露崩霣而盡事死如事生之誠。於衛道尊賢尤炳如也。詩若文閒靖雅婉。絶去浮靡奇僻之態。蓋莫非道理之所發也。竊恨夫置稿不全。顧甚寂寥耳。然先生一言。無非實學者。當寫辛亥疏一通。置諸座側。於其所樹立處。必有所感奮者矣。其未能登庸而展布。又何慨焉。愚翁騁於上國。見陳童子讀書。方歎先生釋經旨精深。是其又可書也。先生十代孫奎炳嘗奉稿本要余弁諸首。兼請狀行之文。不佞誠无肖何敢。愴念疇曩。有不可已者。發其籍不覺淚簌簌下。又安知荏苒之間。奎炳甫遽至不淑。今其大人采魯氏與族弟采寅。委來屢申。余豈可已諾於逝者乎。於是歷敍先生學行大致。是集前後事實。以爲南溪集序。

唐谷先生實記序

编辑

先生咸陽人。隱居唐谷。仍以自號。唐谷。咸之山水佳處也。蓋咸於嶺爲僻遠之鄕。而大賢名儒彬彬輩出。一蠧夫子以後如盧玉溪,蘇暘谷,梁九拙,李靑蓮,姜介庵諸先生一時師友之興。於斯爲盛。而先生特其一耳。是以人以咸譬之於有宋之閩中。則其講劘論說之懿。遊從成就之樂。千載之下。猶有可以想見矣。今其後孫永協,顯驥,顯祚奉稿本一冊北來四百里。告不佞以刊事。責一語寘卷首。夫以聞風激感之心。當此久遠闡發之役。安敢不樂爲言。而遽以孤陋辭哉。竊取是集而讀之。先生詩若文僅十。其下附以諸賢輓祭銘章亦數篇而止。寂寥如此。宜若可歉。而先生天分甚高。充養又深。其所以爲詩者。無非從容自得。有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意。其所以爲文者。無非理氣性命之原。爲學肯綮之處。而沈潛翫索之勤。發揮論著之玅。殆於此沒身焉。則精義淺深。有非末學所可僭論。然其爲羽翼於斯文者。視眞西山丙戌問答。庶或相發處存耳。先生平生用力。常在於隱德不耀。而有終不可秘之實。又奚可以文小而小之哉。嗚呼。我朝人材之盛。莫盛於戊午己卯乙巳。而顧其時士林之禍如何也。於是乎學問爲世大禁。而爲士者斲方爲圓。和光混塵。以自放於規矩之外。而苟焉爲全身遠害之圖。求其超然獨立。卓乎深造。無愧於不見是而无悶。如唐谷先生者有幾人哉。先生生於蠧爺之鄕。及於蠧爺之世。目見蠧爺之扞罹文網。若是其酷。而猶且不懾不沮。誠心爲學。慨然以授徒成物爲己任。宜乎後先名碩。接武於門牆之下。是又何異紹興道學之禍。至於約束。而禁錮之嚴。有所不避也。此先儒所謂豎赤幟而倡絶學者。非先生而誰與哉。鄭桐溪,朴玄石諸賢非苟爲言者。而觀於其銘章稱述。一辭公誦。亦何待於百世後生之所贅論也。此不可使無傳焉。而至今泯沒。又一慨耳。以是語諸君。遂書以歸之。

守吾堂實記序

编辑

竊觀夫古人之以名垂後者多矣。然是其名不惟在於功業赫世文字盛行者而已。之人也苟得當世大君子一言之及。亦足以千古。余於守吾堂先生吳公實記。深有所感焉。噫公壽不免於夭。又無祿爵於朝。胤嗣嬰禍。遯迹深山以歿世。而如干文藁。入於壬燹。公之於命。竆之極矣。於是焉高年而顯於鄕。祿仕而顯於後。文藁而顯於世者。於公蓋無一有焉。顧安所顯公。而公之名亦何由以顯哉。及得曹南冥先生嘗稱公性簡行高。南州第一人之言。然後向之所謂不知所以顯公者。脫然如大寐之得醒。而公之所以顯名者。豈與夫顯於鄕邦後世者同日語哉。先輩咸云曹先生眼高性亢少許可。以曹先生而爲此言。則其爲徵信。豈在於功業文字之下耶。遺文見本只輓人詩一。德溪先生遺事一二。然公與德翁伯仲挺秀。幷發軔斯文。而公之學出於德翁淵源。則德翁遺事之得保於此。尤爲不幸之幸耳。公之八代孫膺奎。奉公實記一卷。以世誼責疇睦一言以序之。顧疇睦人微文短。其何敢當也。旣吾王考銘其墓。吾大人狀其行。猶竊自幸其附名於家庭文字之後。而銘與狀之所以載公本末者至矣。且其記實闡幽之旨。莫不推本於冥爺一言。則疇睦於此序文。亦何以外此而爲之說耶。後之尙論者未知以爲如何也。

平川世稿序

编辑

古人有言曰先立乎其大者。此言初非爲論人設。而要之論人者。亦當以是爲第一義也。蓋其所謂大者。在人之事爲學。在人之行爲孝。人之有烈有言。未嘗不大也。莫不本之於學與孝而推見焉。則覺與孝之爲大。其不信然矣乎。又孰得以蔽之哉。今觀平川世稿。月谷先生鄭公麗季人也。從學圃隱先生。受敬義訣。此其所立。而曁我康獻受禪。退歸田里。是卽學之推也。公之子西亭,耕齋兩公。並以孝聞。生死葬祭。無一有憾。生魚白棗通于神明。此其所立。而擧遺逸而辭爵祿。綰縣綬而著廉白。是卽孝之推也。噫魚棗之徵。自古誠孝之感往往類此。而苟非平日擩染於不匱。惡能有世濟之媺歟。諸賢文字又以爲兩公事親之暇。必從師吉先生而講質焉。夫質雖美。不知學無以成其美。則其效亦有不可誣者矣。后孫斅民,庠民,師時,建鎬來訪余竆谷。出示三稿之合一𢎥者。圖所以爲勘刊之役。請一語弁之。余謝曰諸賢撰述詳矣。前後旌贈備矣。而耕翁至蒙節惠之典。疇睦无肖又何足以發揮。顧吾王考蓋嘗撰三老之狀而亟稱道之。今於其世誼之責。有不敢終辭去。取編次略有所定。而書其所立之大處如此云。

鶴巖集序

编辑

明道程先生曰學者爲氣所勝習所奪。只可責志。程子此言。蓋歎其人之不進於學。只是氣習爲之祟。而志爲其所揜焉耳。有能於此氣質固蔽習俗纏繞之中。知義理之足以勝。學力之足以移。而植立其剛大之志。則故是實學儒賢也。豈非可敬者歟。今於鶴巖先生朴公遺事。讀之屢日而不厭。益仰夫先輩爲學之勇。有非後生所可窺測也。公蓋自桑蓬齠髧。其胷中之豪。卽班定遠投筆硯安事此爲者類。非名敎中拘謹靲束也。一聞朋友之警。遂登泗上之門。回頭向上而厭薄之習。幡然而改轍。莊敬日強而橫騖之氣純如而理順。及當主上蒙塵之日。摧陷保障之功。可謂雄偉不常。而絶口不道。惟以不得死爲恨。其非超脫於習俗之纏繞而裁之以義理之正能如是乎。橫渠之撤臯比。上蔡之去箇矜。雖其所造有高下之不同。其立志爲學則同也。寒岡之誄曰行有隱而人有不可以及。葛菴之碣曰痛革舊習。卒爲醇儒。尙論之士無以改評也。公之詩文兵燹家燼。蕩失無存。僅拾遺詩五祭文入幷附輓祭碣享祀文諸賢手記爲一卷。今開卷一讀詞傳。於理固已藹然如此。而自寒旅以下諸賢名字表稱爛然。亦可見公之忠信進德。惟尙友而急賢也。公之九代孫時源氏將入之刊。屬疇睦序。旣不獲辭。觀其意深以零少爲恨。而顧傳後不在多。遂据其師友記實之文。而參之以所感於心者。敬塞其請。

新安世稿序

编辑

疇睦之世。豐山人也。習聞豐之新安里南氏之先。懶齋,由由軒,无妄齋,无悶堂,孤巖,苔巖,何有堂,野塘諸公。世襲之懿。述作之盛。南氏近替甚。家傳文獻隨而佚。嘗於掌故家得覽由翁丙子記,孤老甲寅疏。深嘆夫兩先生聲烈。此可以百世矣。猶以未獲攷其世之全稿爲恨。今其後孫基榮。收拾諸公散餘詩若文若干篇。合之爲四卷曰新安世稿。圖爲不朽計。屬疇睦弁之。竊取是卷而敬閱焉。純實之行。大啓餘慶。懶齋之淳德也。才學俱優。出處以正。由由軒之正學也。剖榦規畫。閼而不施。無妄齋之貞操也。尊衛斯文。持論不苟。无悶堂之卓識也。秉禮履經。不避強禦。孤巖之遺直也。端方之姿。受知寧考。苔巖之標望也。耕𮢶任分。陶然忘世。何有堂之志尙也。林沼之樂。康濟一身。野塘之性靈也。一有於是。足以儀範於來後。何况於四世八公之一時並出於祖孫父子兄弟之間乎。新安氏其盛矣哉。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吾知其新安氏之曩之盛今之替。其必爲復盛之理也。此則當執契耳。卽斯集雖不足以盡其蘊。諸詩皆冲澹。文亦雅淳。去其中丙甲兩文字。讀者於此可以觀世。可以觀人。烏可以失其全稿而遂泯其傳也。基榮甫可謂述先事者其賢矣乎。疇誠无肖鄕後生也。外雲也。敢不樂爲之道。

南皋集序

编辑

夫詩者出自性情也。故昔人有忠憤哀怨之懷。靡不發之聲詩。如文文山先生之目擊崖海之淪沒。身囚於燕獄。而其詩有曰身事蓋棺定。挑燈看劒頻。又曰落落惟心在。蒼蒼有意無。此可見其欲再奮江西之師。掃蕩北來之醜。光復宗社。整頓乾坤。以酬其起兵勤王之本志者也。如桐溪鄭文簡公之剚腹於南漢。寄命於某里。而其詩有曰惟有老臣談笑聽。擬將茅舍號從容。又曰從此山人尤省事。只看花葉驗時移。此可見臨難取義。判然素定。爲自家本來彰著之大節。而因樹蹈海。以存皇明日月於一隅無名之谷者也。讀之令人泣數行下。由今觀之。兩先生之志。直寓之詩。而皜皜乎光明於天下後世。嗚呼唏矣。詩豈易言也哉。余讀南皋朴公丙丁以後悼傷之詩。有曰袖裏龍泉一未試。又曰宋日無光慘寒塵。山河萬里痛無人。卽文山看劒蒼蒼之志也。有曰回首鑾輿播越處。昔年風日愧旌旗。又曰更無終歲計。還憶首陽薇。又曰山中無曆日。消息問寒梅。大書崇禎字。春王正月來。卽桐溪從容之義而花葉之悲也。眞所謂哀於痛哭者也。如此等什。正宜末附於文山桐溪之篇。以明其性情之正志事之同。而俾綱常之重。賴而不墜也。朝家之採而入之尊攘錄者。誠有以也。公其殆無憾也夫。公至性孝友。內行純備。以靈染陜卜上游三百里遠居之師事鄭愚伏先生。又嘗拜我修巖先祖講庸學。甚見奬詡。其基本也如此。發見處安得不爲大節之炳然耶。空老𮄈巖。又何足爲慽慽也。其七代孫時源氏。奉公稿來。屬序疇睦。非其任辭。責以世誼。誼有所不可已。遂謹書之如此以復之云爾。

湖憂集序

编辑

故驪江李師傅諱煥字季明。世謂之湖憂先生。先生以學行文章。見稱一世。而文集不行於世。後世罕有以知也。然先生吾先祖文忠公之甥姪子而高足弟子也。其學有所傳受。而專用心於內。故其所造也醇。其所守也確。金鶴沙曰德行矜式西厓。洪木齋曰公之學其有得於厓門。又曰旣膺密付。不自售其能。此先生學行之見稱也。先生成童時有詠史詩。厓祖見之大嘆賞。趙龍洲以爲文章手段。李澤堂得見先生爲人。作碣文曰古之文章大家。此先生文章之見稱也。厓祖沙木非苟爲言。龍澤世所稱大家數。其爲言如此。先生之學行文章其可知已。後世之知不知何論。常以未獲覩其全稿爲恨。今其九代祀孫復九。將刊行先生稿。奉稿本來。徼一言弁諸卷首。疇睦誠无肖。旣迫於李君之請。且竊念先生於吾家爲淵源。宅相又與吾修巖先祖道義之深。固非兩家百世之所可日遠而已者。雖欲已得乎。先生不收稿。放軼頗多。其文存者尤尠。而有以見其典要。自誌簡潔有法。詩亦淸腴合度。得其性情之正。是集之行。雖不足以盡先生之蘊。世之人亦可以知先生之道之所存。而其際昏而杜門廢擧。値明而一肅不仕。先儒尤稱其出處之義云。

愧齋先生裴公文集序

编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蓋人之生。惟聞道爲第一等事。故聖人有所云爾。愧齋先生裵公。六歲而孤。已能知哀毁食素之節。雖致平生之疢。其天資異等可類也。未弱冠而博學爲文知名。無不傾款。又篤於行義。親知遭亂而託妻子者比比。以竗年布衣。一言出。人得之爲輕重。其文學行義。於道固已不相離也。而猶自以爲未至。卽請業于泗上。得以與聞斯道。凡其論說義理。必有所據依曰師門之旨也。以此而終其身焉。其眞有得於朝聞者之意乎。公之得年。少於不動心一歲。則不可謂之年矣。公之大義已窺。體段漸成也。而遽爾不命。無以竟其中晩之工。顧安所無無年之憾也。雖然聖人旣可死於夕矣。而公之所嘗承聞丈席。信道篤行。固自有不愧怍者存。何有乎年不年哉。而較諸夕死不有間歟。若公可謂識內外輕重之義而得之聖人體道之訓者深矣。屬纊前夕。得李晩沙診字。猶自力手謝。曲盡無遺。而厲聲於戾人之問曰渠安敢爾。其亦不出於朝夕正終之餘意耶。旅軒先生悼公無命。而有抱才懷志取友持論之輓。此實蹟也。先生豈無見而有是言歟。遺文雖尠。其辭藹然眞仁義之發也。以不佞之蔑陋。固不足以發揮。然猶可粗得公之學本於聞道也如此云爾。

修溪集序

编辑

嗚呼。此修溪先生興陽李公遺稿也。公生長詩禮之家。出入賢師之門。天資近道。才藝夙就。士類之素所期望者大矣。少遊場屋。僅得小成。而遂廢擧業。晩以薦進。至其觀化之年而一命而止。則其於致澤經濟之施。固已無處可見矣。於是乎據其平昔所承聞於家庭者。參以先輩長德之語。因得讀其書而驗其所以爲學之實。則公旣劬精經傳。先從義理源頭理會來。故逮有宋程,朱曁我東晦,退書。皆迎刃無滯礙。以此發之於文者。如有源之水。接續流出。儘無竆已。觀於辨論諸作則探索發揮。一本於前聖後賢之旨可知矣。至於有韻之文。則尋常詠嘆之辭。一出於性情思慮之正。又可知矣。公之先月,蒼兩先生與愚伏鄭先生。得退陶夫子嫡傳於吾先祖文忠公之門。而立齋先生又鄭先生之孫也。公早從學。事之三十年。深蒙奬詡。服行甚篤。曁乎晩暮。所造者深。與當世諸賢道義相劘。而吾王考江皋先生講討亦多。蓋向來商山一時師友之興。於斯爲盛。而觀於集中其衛道尊師之誠。盍簪游從之懿。百載之下。亦可以想見矣。公之嗣孫耆輔英之與其從弟耆佑文與。奉遺稿四冊及附錄。屬疇睦以丁乙。仍請弁卷之文而噫而言曰。吾先子德行。固無加損於遺稿之傳不傳。惟其遺沬賸馥可傳而不傳。則豈非子孫之不仁耶。玆吾伯父嘗收拾編摩。屢速諸長德考校。俾爲入梓之地。事垂就。伯父遽見背。其責在不肖。如執事終惠以成就之。庶可以慰伯父入地之恨矣。其言甚戚。疇睦不揆僭妄。有所論述於前修傳後之圖也。竊以隅坐承顔之後生。仰念淵源事契之先故。略有所籤訂。而謹書其所感於心如右。以粗效奉相斯役之微誠云。

水月逸稿序

编辑

比觀世人。見人文稿之帙臣者。便以爲多少。則小之曰是惡足以集爲。不復致審於一言一事揔是實。初不在於集之多少何歟。其見小也。今見水月趙公稿詩八書四祭文三遺戒一。是誠少耳。然讀之。其詩則或意寄深遠。或音韻激越。發於德行之蘊而寓以尊攘之義。槪可見也。其書則無非致敬於先祀。效忠於國難。而至於遺戒一篇。志氣偉然。死而後已。又可見矣。公性至孝。七歲丁內外艱。守制如成人。終三年食素。事祖母色養備至。冬月祖母思江魚。扣冰泣。魚自冰坼處出。壬難與弟知樞公任。從郭忠翼於火旺。贊畫輸運多勞著。丙子聞南漢被圍。老而不能赴急。不御酒肉。不遑寢處。堂北築小壇。中夜沐浴禱曰願天廓淸國難。亟回鑾輿。祝已痛哭。大風雨不廢。鄕人名其壇曰祝天。後仍立石壇上以表之。其銘卽吾王考所撰也。伊其事行之大。得於天稟者然。而考其爲學大處。以小學一書。自少至老。爲隨身之具。是又皆本之古人嘉言善行。而爲終身之學者也。其事如此。故其言如此。如此者方可謂一言一事總是實。是豈巨麗其帙。榮華其言而無所實者。比而同之哉。公竟隱淪以終。朝廷不之知。一命未及。及其身後數百年。旌褒之典。又不見施焉。其子孫之體先意。不容人力。又可敬也。英之士林將以是卷繡諸梓。其八代孫彥斌遠來屬疇睦丁乙。請一語寘其顚。不佞固非知言者。逡巡不敢當。則督以先故。誼有所不可已。遂略加籤標。而謹題之如此。

二憂堂實記序

编辑

圃牧陶冶。吾東方一初人物也。後來高明之學爲理學節義文章者。莫不於此焉宗之。而必其曠乎追慕。思或勉及。爲其旨義聲烈。萬古長存也。况其相與於同時意氣之中而不淺淺者。尤如何哉。今讀二憂堂李公實記。文雖不多。卽此猶可以想見乎當日講劘成就之槩耳。噫麗社旣屋。四隱首出。綱彝賴立。則其能左右而成就者七十二子。公非其一歟。顧左正言辭疏。往復圃牧詩。條示和州學者文。亦其旨烈溢於筆札之間。殆將附四先生而共名天壤。詎不偉歟。斯已足爲後來之所慕者也。抑余復有感焉。文獻之傳遠。自古以爲難也。是稿歷四五百年。無恙於溟渤之中遐荒之外。而一朝發出者。庸詎人事偶然之數耶。其非神物所護而有此哉。公之後孫炳龍,時殷,之龍,賢寅將刊是稿。於其序之屬。不獲辭。復之以此。然太愳其不稱也。

殷溪遺集序

编辑

伊川先生曰弟子之職。力有餘則學文。不修其職而先文。非爲己之學也。嗚呼。孝悌文學。只是一事。後人不識。將孝悌學文別作兩件說了。以故非無孝悌之人。不能於問學上益。非無學文之人。不能於德性上益。有能於此中。覰得尊德道問之不可偏。而其道必本於爲仁之本。然後力行以有餘。則是其人縱不能大充拓。以盡大小大分量。其人故是實學中人。豈不可敬歟。今觀殷溪安公遺蹟。公於實學。其殆庶幾乎。李隱峰鳳徵祭公文。有曰溫良謙謹。孝悌忠信。行稱修齊。誼著敦睦。能散能施。憂人樂人。鄕稱善士。世欽淑人。以隱峰亢少可。其爲言猶此。此豈不爲實蹟耶。尙論之士無以改評也。其視後之職有所未盡而徒急於文學者何如也。儻微朴靈城文秀,趙歸鹿顯命,李地主堉樂道人善者致之饋。聞于朝。載誌而登睿覽。其孰能知之。噫。靈城歸鹿。世不常有。其人旌贈之閼。安得不爾也。然知不知在人。行在我。在我之行。豈可以人之知不知。有所加損也哉。遺集一卷。只詩數首。附以世系輓祭狀碣。平生著述盡入火。無文有目者圖說歌箴不少。是皆性理中說出。深恨不全稿奉閱耳。聞公嘗學於鄕先進李牧牛昌奎。牧牛學於南嶽。其學有所來處云。今於其玄孫相仁,相默弁語之請。旣不得終辭。則敬書伊川所敎者。起感如右。以相警告於後人云爾。

三忠實記序

编辑

金官府三忠祠。祀贈參判宋公諱賓,贈判決李公諱大亨,贈僉樞金公諱得器。後純廟癸巳。致侑命祠。以表忠爲號。今仍之。日宋公九世孫殷珏持一冊名三忠實記者。來言曰將刊。願有敍。開卷則原文只宋公殉節詩二絶。而其下以三公狀行祠享文曁闑啓編成者也。余嘗觀國朝寶鑑。癸巳致侑壬燹殉義人。並及金海表忠祠。旣知三公殉義之實。及讀是篇。益知其殉義之顚末而嘆尙之。蓋參議孝於家而信於鄕。判決廢科擧而登薦聞。僉樞由武擧而絶干進。竟亦同歸於馬革裹尸者。有以見其所樹立之大處。本乎平日所養之正。非出一時勉強之暫也審矣。又其敎於家者。參議子進士廷伯。昬朝不爲北黨所染。桐溪鄭文簡有北風心不變南國一人存之輓。判決子友杜聞城陷。求父尸。爲賊所害。女適周氏者遇賊烈死旌。僉樞子侃知父不免。墮崖幾殊。猶潛入覔父尸不止。噫人孰無君。人孰無父。爲人臣爲人子而能不負其所得乎天常者。今古幾人哉。夫以金官區區百里之間。三公者一時幷出。三公之門。又其忠孝世襲如此。可謂盛矣。第於此抑有所言焉。昔江山縣舊有三賢祠。朱子病夫限其目而不使後人勉及。深許其改以景行堂。今三忠之風厲也。安知後世之輩出。不如前日之盛乎。致侑文之改下以表忠。無乃有感於朱子之意也歟。若三公倡義立殣事。詳具狀中。

戰兢齋集序

编辑

昔朱夫子作敬齋箴。有曰戰戰兢兢。罔敢或輕。敬者此學終始之道也。爲學者孰不欲敬也。蓋人常爲氣所勝習所奪而輕且惰矣。於是而猶能矯且警焉。此則敬也。然隨其差間而易失。故必從戰戰兢兢以持之。由此道不捨。然後始終成就。是所謂敬工夫也。然此道不失者少。此朱夫子之引詩所云而重致意焉者耳。不佞嘗觀敎蒙官戰兢齋金公事行一通及詩若文。嘆曰奉先敦宗。一出誠心。從師聞道。知所先務。操心行己也謹約。應物處事也綜愼。好義惟在急人。賢知不以先人。隱德自晦。暮年一命。有來輒謝。噫卽此已可見氣習輕惰之病。脫然而矯警矣。然公之大處。尤有在焉。凡常所患。少而失學。扞格難勝。老而氣衰。昬憒易乘。今公弱冠而始讀少微之史。用工百千。臨化而呼寫幽堂之文。不錯一字。則一生淵冰上工夫。始終著矣。方公蚤歲。訥翁深加期詡。遂命齋名。又描晦菴筆以與之。訥翁詎無所見而若是之蘄勉乎。公之嗜學而老不衰者。其眞體得名齋之義。而毋負訥翁之意也。詩文亦冲澹謹雅。讀誦而可知其人。嗚呼盛矣。不佞豈爲其穢佛頭者。而於其玄孫重鎰世契之責。有不敢終辭。尤有感於戰兢之義。敬題其卷首如此。

定庵稿序

编辑

吾友金庠士魯善子唯甫。奉定庵稿本八冊。來余溪谷中。示之曰此吾先人遺文也。先人之有此稿。自攄發所蘊。何嘗有意於傳不傳也。惟其可傳而不傳。不肖之責也。敢請盍序之。不佞其人哉。屢辭之則迺督以世誼。余於齠弱。蓋嘗陪王考座。得一再拜公。竊仰其風儀如昨日。於是謹受以閱之。旣而嘆曰此可以見公之蘊矣。噫物固有美。玉在璞而不遇卞和氏。不過埋沒於泥土耳。士雖懷抱利器。不爲知己用。其同歸於埋沒。與璞玉奚異。此賢智之所不免。而今古之所共悲也。然而玉之精英。自不可銷鑠盡。故光恠有時而發。人之於文亦類是。其可以身不見用而文亦隨而泯滅乎。公生長儒素之家。出入賢師之門。性質眞純。用工篇實。儕流之期望不草草。少遊場屋。晩而小成。旋以詩文自託於所命定庵之中。竟不施而終。蓋其福淸而其命竆矣。豈所謂不遇而埋沒者非耶。顧其詩文。雖不足以盡公之所存所養。然其辭冲澹。其言質愨。絶無嘆老嗟卑之意。一出性情思慮之實。使人誦讀。如見其人。此其誠不可泯者耳。第其規模之縝密。器度之淵弘。居家之孝友。持身之謹飭。足以有爲於斯世。而乃以筆硯之餘緖。擬以爲不朽之圖者。若使公有知。必不以人之不知我爲恨。而恨人之以此而知我也。嗚呼唏矣。昔晦翁跋竹溪張公詩云公天資絶人。有古君子所難能者。仍記編之。以示後人。使知公之所以自見於世。不但其詩而已。余於公亦云。庠友至老力學。亦能繼其志闡其業。必能顯其親矣。遂以此書之。以答孝子之意。

菊潭稿序

编辑

余近因娥林士人尹君鳳祚。得讀菊潭子所爲詩若文小稿。信遺逸之音而澹然孤照者也。菊潭子姓河名鎭伯。晉州人。尹君重表曾祖也。余聞菊潭子少擧業得一庠。更不爲吟作秋蟲到白頭云。其平生志行。終未及詳諦。然卽此已足以見宿尙攸在處。而最其東籬寄意。非是澤畔夕餐。又不是老圃秋容耳。顧念今日之天下。羯奴腥塵。有甚寄奴之世。士君子之潔身獨行。悠然自在者。無亦不出於此乎。尹君請一言引其稿。余實無以爲也。而喪廢數年。迄未有以副。歲晏江湖。風霜滿囱。一朵黃花。依然相對。偶思及之。聊書此。

愚窩遺稿序

编辑

陝西姜君武烈聖佑甫。奉其王考愚窩公稿二冊。請余序。愚窩蓋公所自號也。人或以不違如愚其愚不可及之愚。疑公過於自處。然是皆非其意也。公嘗愚於名利。愚於產業。愚於人而不以賢知先。愚於世而不以皎厲衒。凡其日用動靜。無非自處以愚。以愚爲號。斯記實耳。非有取於古聖賢之愚而以不愚而爲愚也。今讀其詩若文。其眞山野樸愚之言也。嗚呼。世皆如此。寧有文勝衰薄之弊耶。余謂聖佑謹藏之。以待剗薄回淳之日而行之也。遂書以歸之。

觀書隨錄序

编辑

宋元以降。洎于吾東。發明經旨。羽翼集註之書。不爲不多。其不歸於有之無所補。無之無所闕者幾希。今得謹菴先生康公觀書隨錄而觀之。見解昭晣。文字精到。要不可使泯沒也。公天分高而物慾寡。內省之功深而外慕之意輕。以是而湖上林中七十年。臞然歷落一老布衣耳。顧何所用心力於世耶。弱冠從師。屢承旨敎。而自以向上篤志。旣從聖學源頭理會來。故讀得上古聖賢經傳。下逮濂洛關閩全書及諸子百家。以至我東儒先性命理氣之說。爲學肯綮之處。義理故實之蹟。無不精硏而契悟。隨手箚錄。附以己說。規模整肅。條理詳密。彙分類別。積成卷𢎥。沈潛翫索之勤。發揮論撰之力。公蓋於此沒身而後已。精義淺深。有非後人所可妄論。然其視胡雲峰程徽菴諸儒所纂述。似不多讓。未知尙論者復以爲如何也。公之肖孫上舍起元大能氏。訪余溪上。請題卷端。不佞於經禮說矇如也。何敢寘一語。特念先故事契之重。而謹識其所感於心者如右以塞之。至若繙閱籤標。消詳亭當。當待後世之子雲云。

家禮通解序

编辑

橫渠先生嘗使人先學禮。禮者所以爲治身爲國之本也。治身不以禮。心知百體。罔能循理而成德。爲國不以禮。上下百度罔能正位而侀治。大哉禮之爲用也。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終於祭。有家日用。莫重於此四者。而古今異宜。習俗異尙。朱夫子家禮作而參酌適中。爲萬世之定制者也。所恨書未成而失藁。夫子沒而書始出。與天子晩年之論。間不無同異。楊氏復爲之註解。而後世之議論敢到。自皇明以來。祖述是書。如儀節會成正衡集說等書。非不美矣。或損益未純。或疑變未勘。至于我東。自退陶先生以下言禮之家。相與質疑答問。而酌古今之中。適時俗之宜。其爲輿衛於朱門也至矣。然散出各書。固難會通而究極也。日李君肯魯汝構。奉家禮通解五冊來屬敍曰。此吾七代祖景退公緝編者。而草本未整。近不肖略爲點標。將入之木。惠一言。余謹受閱之。此編所載諸家疏說。各隨家禮節目而以類相附。凡人家遇事變。考原書而不得者。開卷便瞭然有所據。其或未合者。亦可以類推而不迷於所從。誠禮書之羽翼。迷道之指南也。但通禮四禮之易序。吉緬國恤等附末。小有異焉。此爲可疑。然因類更目。不出晦翁之遺意。補闕恒用。無害原書之本旨云。嗟乎。世有如此好人物好文字。而之死而無聲於當時。又無以見稱於來後也。其人雖遠。其書尙存。今賢孫之圖所以不朽者。此公著述著見之日。而人於是因是而知公也。噫以禮自治之工。敎人學禮之意。豈有終至泯沒之理哉。汝構可謂爲人後者耳。公諱天相字才伯。全義人。深於經禮之學。一心景慕退陶。故嘗自號景退齋云。

雲陶輯粹序

编辑

雲陶輯粹。京山李子聞所撰定者也。蓋雲谷陶山大全全集。如地負海涵。靡所不具。而天人性命之說。吾道異端之辨。至是而究結盡矣。子聞爲是之用心焉。讀書之暇。特就兩全中凡屬沿大原合緖論明正宗闢邪說。掇取編類。約爲三冊。間嘗來示余。請其名而弁之。僭矣安能下手。惟子聞事足尙。遂以是名其篇而題其端曰。前乎朱子。未有如朱子之開發。後乎朱子。未有如退溪之續明。博學之士。固自有大全全集在。若其廣大閎博若無津涯。而初學者之不知所入者。先將此編所載書名義。而熟複融貫。以開其路脈。正其規模。則朱退旨訣精義玅用。庶乎其得其門而入。而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其亦由此焉得之耳。子聞其母負編書之意。

朴氏孝行錄序

编辑

疇睦蟄伏柴桑老屋。洪丈可遠枉過。授以一冊子而命之曰。此吾先妣孝行錄也。卷中有先君子輓詩。可據而有徵。子其一言以發明之。疇睦非其人。謹辭謝不敢當。而其請愈至。若不相舍者。遂拜受而披讀。則夫人以未笄弱年。割股肌以療親疾而家人莫之覺。先公以大耋偕調。記實蹟以慰泉塗。而子女始得知。之行之言。斯可謂之實也已。况先公懿德聞於儕流。非苟於言者。夫人之行。於是乎豈不益信。蓋理義本乎天性。不以男女而有所豐嗇。然又不由經謨之訓師友之導。鮮能以啓發其固有之天。故忠孝義烈。多在於丈夫。而罕聞於女子也。女子也亦不無至行之間出。然徑直於危迫者滔滔。未或多聞於從容而成就。則豈天之降才爾殊也。特其耳目。下焉而不出乎粉脂諺稗之間。高焉而不過爲酒食絲枲之宜。一生無以由乎訓導啓迪之益。而爲能充其所賦之性耳。丈夫而能不失其正者。朱夫子已發不多見之嘆。况叔季也。女子而全得此理而歸之者。自非第一等資質。烏能有是哉。夫人以孑然一閨秀。深處竆巷。旣無佗觀感。而所樹立卓爾。可知其得於天性者然也。惟其得於天而不假於修爲。故自無一毫虛僞矯飾之意而易爲感於人也。感於人尙然。而况於子孫乎。是以第三娘之斷指。二孫婦之乳養。幷作成於夫人在世之日。卓節懿行。屹然對峙。天之所以報夫人者。此理爲不忒矣。國典之旌褒孝烈。其意實非偶然。而間或有容人力於其間者。以故朝家不輕許焉。而實蹟反晦。豈非可慨之甚者乎。如疇睦不徒辭理淺短。不足以當是責。自顧不能多少盡分。而敢有所論說於是錄者。重違孝子之意。尤速汰哉之誅。以是語洪丈而遂書此以歸之。

永川皇甫氏族譜序

编辑

皇甫氏。在東方爲稀姓。然其來久且多聞人。麗初有諱能長。以功封永川君。仍爲貫。其後侍中府院君兪義,平章事忠烈公琦最顯。又文科穎,倬,許,偉四公。幷皆名載麗史。入本朝有諱琳都評議。評議子諱仁忠定公芝峯先生。卽端廟三大臣。傑然垂大名。今是譜譜忠定遺裔也。忠定死。子孫盡死。獨第二子直長欽子湍幼。爲婢竊負逃得全。永鬐慶之皇甫此其後也。當時家已滅。家世文獻誰爲收莊傳後圖哉。去忠定數三百年。始以其子孫見於世。氏族系派又誰記之無失也。此譜所以始於永川君而起自評議爲之祖。永川評議中間不可攷。不知爲幾代數也。自夫流落。亦復孱替。不能自立於世。而不遑於譜牒。純廟丁丑譜始出。然今五十餘歲。後生生於其後。至抱孫而不見錄。又安得不續輯也。忠定十三世孫楊十五世彬術。慨然自任。竭力經紀。收單合篇。俾族人菖屬余序。疇睦謹閱之。一言以贊之曰受遺輔幼。竟以身殉。事同乎方正學。易子保孤。卒以傳世。迹類乎朴平陽。雖其遺胤顯晦有異。盛德大烈。不絶其世。則亦豈有二致也。程夫子有言曰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須是明譜系。誠使此譜中人。沿派而求源。自本而達支。忠孝胥勖。以食舊德之名氏。其於民德之歸厚。所助豈淺。而忠定其不曰余有後哉。夫然則是族也縱未繁大於吾東。其爲久遠之名家。人無間然。疇睦先漁隱公爲冲齋權先生之外孫。冲翁爲忠定之外孫。是疇睦於忠定忝自出。其可以文拙無言也。夫以奕世名卿。於譜不暇者存。况以遐外孤寒。成就此事者。其追先誠篤。又可書已。麗之侍中平章四文科之上下系歷無所續。然其同爲永川君後無疑。別爲存錄如左云。

豐山洪氏派譜序

编辑

族之有譜尙矣。近世吾東。譜牒大行。士大夫家殆家有焉。豐山洪氏。東國大姓也。惡可以無譜乎哉。洪氏之譜。始於元陵己酉。距今一百四十有餘歲。生於其後者。或至四五世而無所載名焉。此不可不圖所以續成也。洪氏之居湖南者珽謨位周慨然自任。使其門少祐佖,祐錫跋涉七百餘里。北來屬不佞以弁首之文曰。我洪傳世已久。源流浩漫。欲合成京鄕大譜。則升沈不同。議論不一。故商確於在鄕諸宗。擬自十三世生員公以下分派子孫。自爲一譜。俾傳諸無竆。願執事惠以一言爲重。不佞辭不獲。作而曰是譜得矣。夫洪氏自直學洪厓兩祖建立基本以後。鉅德邃學鴻功嵬烈。世代蔚興。派譜幷稱。而至其后妃誕膺。貴主下嫁。大官尊秩。磊落相望。淸顯華膴。指不勝僂。歷十餘代不替者。惟慕堂文敬公派爲然耳。然士君子未嘗徒以爵位顯晦爲之重輕。而其子孫之能無忝世德。繼述先志爲貴。今湖南洪氏家譜之隨而分派者。要非古譜氏一大統之義。然使其譜苟可以同之。夫豈不爲也。顧其勢無爾。則自始祖至文敬以下有舊譜在。可以開卷寓慕。十三代祖以下子孫之布在湖中者。增修其先世之德學節義。追錄其子孫之嗣世倫序。家置一本。各傳其後。此豈不爲斯譜之幸。不佞於此。重有感焉。余見人家譜牒多矣。夫豈若湖南洪氏之世世承承。不以貴富顯。而以忠孝節義爲根柢。文學行誼爲表準者乎。凡厥洪氏後生之在此譜中者。盍相與感奮而勉勵焉。詩曰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書此以復湖南諸公。

牙山蔣氏族譜重刊序

编辑

余衰病無事。近於溪上修吾東方士族家姓氏源流。書成總名之曰東國姓苑。去其中其始祖之自中國來者及原是東方土著者。以類而聚之。溯厥而上之。於是知牙山蔣氏之先。本中國人而出於周矣。歷漢晉唐宋。世代相連。纍纍若貫珠。而至金紫光祿大將軍諱壻。始浮海而東。仍其後顯於麗。竊歎夫如是久遠。而綿乎其無絶也。日蔣君基秀,守善。以其世譜重刊事。奉其門長老之命。問敍於余。余惟東方之以蔣爲姓者。牙山一本而已。而其來歷儘貴矣。噫世族之有譜牒。不止爲一家之美事也。世道亦有賴焉。程張夫子之論備矣。不佞何敢贅也。第竊有所感於心者。爲蔣氏講之。觀於譜金紫公。在中朝有大勳勞。嘗出戰敗。帝命去檣而放舟海濤中。舟爲風所驅。泊于東之牙。因食采於牙。今牙之蔣原村。卽其食邑也。當刑而不忍於誅。帝紀其功也。當溺而不及於死。天佑其德也。有功有德。不徒爲保身立名之實事。此其所以建立基本。垂貽後昆。至今六七百年未之或替者也。自是厥後。世濟其美。伊攷其紀實文字。則凡有德學義烈之有聞於世者。磊落相望。代不絶書。雖其成就有大小淺深之不同。然要其規模氣象。各有所長。而舊本諸序燦然表出。以示其同出於一源者如此。以及於三代以上之邈矣邃古者。又是佗譜之所未有也。凡爲蔣氏者。可不深惟遺風之所自。而相與感奮振厲。求以趾聞於前徽也哉。不然則後之人。將按譜而責之曰是何先世之賢而後世之墜也。其不爲斯譜之羞耶。蔣氏盍勉旃。以是語二君而書以歸之。

密陽朴氏世譜序

编辑

吾東方朴姓。同出一源而分貫尙矣。其貫於一州而各譜者。密陽之籍最多。其中如松隱忠肅公之世。世居淸密。爲其鄕之大姓。余得與其後孫𨓏𨓏親知。知其家風之淳古來處。近忠肅玄孫甁齋公之後。方圖續譜。其十一代孫龍柱。奉其譜來。請寘一言卷首。旣不獲辭。則竊念是譜之辛酉合譜甲子派譜。規例來歷。幷在諸序文凡例。此不贅焉。惟其先故之有德有業。後昆之世濟其美。爲可述而可傳耳。蓋淸密之朴。至文憲忠肅兩世而大。而若忠肅之丹城八隱錄。慈仁眞影遺什。始出於今日。圃牧傷時唱酬之作。聖朝徵辟不就之義。與夫杜門松隱之號。發見昭著。使人得有所攷據。此不止爲子孫一家之私幸焉已。豈不於世道亦有賴耶。又其忠肅四胤憂忍啞拙之實行。嗣后逍遙甁齋昆季之學問出處。無非所以建立基本。垂裕後承。至今四五百年不替者也。疇睦因此而推之。世所稱名門右族。科宦閥閱。固多赫舃。然或當世或三四世。鮮不微熄。無佗其根基不能深厚。又無德以繼之。故至於殄厥。今忠肅之裔幾十數世。縱無顯庸之盛大。名碩之彬蔚。能尙文學持門戶。不墜先徽者。其與天一時科宦朝榮而夕悴。相去當如何哉。凡爲此譜中人者。深追遺風之有自。餘澤之未泯。而永念嗣趾之爲榮。荒墜之爲懼。方可以上不負於祖先。下不愧於子姓矣。余於此復有一言仰復者。朴氏之今此派譜。誠有所不得已處。然追後爲一通合同之譜。則其於敦宗之道。爲益親且厚矣。其各勉旃焉可也。遂書此以爲敍。

秋溪秋氏族譜序

编辑

族之譜古也。吾東譜牒大盛。殆家有焉。識者以爲文弊之一。然有祖此有孫。有孫此有族。族而非譜。何以溯源流敦風俗。此譜之所以作也。今觀秋溪秋氏譜。此譜尤不可以不作也。秋氏始麗符羅公自中國東來。子文正孫文憲。理學爲世宗師。而文憲與安文成始刱文廟。以祀先聖。又有敬齋,雲心齋。雲心復入中國爲皇明創業臣。再仗節來慰本朝。其後後仍仍還仕中朝。昭敬朝壬辰。洗心公率五子東援。勦滅賊竟身殉。而五子者更爲東之人。散處諸道。各以所居爲貫。今之某某貫秋姓者此也。近文憲逸竁發見。治塋而勒石。立祠而享文正,文憲,雲心,洗心。龥天而承皇壇參班。忠科許赴。五百有餘年湮廢之迹。次第修擧。於是爲家乘四卷而印行之。考麗史文憲之貫鄕爲秋溪。秋陽智之舊號也。然後謂東國之姓秋者。咸祖文憲。非可以襲謬而各貫。遂相與講合族敦宗之義。以狀申春曹京兆。而統本於秋溪。因各收單。總成一譜共十一卷。鳩財竭力。用活字印出於達城之仁興祠。二十二代孫世文。與光雲,浩奎。奉譜冊北來謁弁文。余不文。何以穢諸首。辭不獲。竊惟夫人家譜牒之照耀人耳目。或以冠冕奕世。或以勳戚顯閥則有之。豈若秋氏中國而東國。麗朝而我朝。世其名卿。而德義學問。爲其基本。忠孝勳烈。爲其標準者之罕其倫乎。世人以其殘孫末裔之零替不振。疑於天道。然一盛而衰。屈而復伸。天之理也。秋氏之先世德業名位。全盛久矣。後孫之一番竆約。無亦氣數之常歟。卽今後屬之各本散處而異姓視者。始知有親親之義。而疏者密薄者厚。吾意秋氏之宗。其將風振於百世之下矣。重以隆昌。其不權輿於是乎。譜雖文弊之一端。秋溪之譜。此吾所謂溯源敦風之眞體得。而不可不作者矣。凡譜於斯者。不可以不知此意也。遂書此以復秋氏之諸族云爾。

全氏十四本合譜序

编辑

余閒居在江上。有來言族譜事者。大抵多派各爲譜。竊以此甚不韙。語之曰古人曰服盡則親盡。親盡則情亦盡。服何可以無遠近而通制乎。不得不節以親疏。然古人此言。蓋傷之之辭也歟。夫朞而功而緦而免則服盡矣。服雖盡。凡在袒免之外。謂之服盡而遂作塗人視。是豈理也哉。自祖先視之。均是子孫。其可以疏遠而不思同祖幷宗之義可乎。人之所以爲人者。以其能尊祖也。尊祖也故敬宗。敬宗也故收族。收族而親親之道立矣。人而不知敬宗而收族。是忘其祖也。於是乎欲其無忘本而譜之所由紀也。譜者普也。所以紀之普也。今迺分派而各譜。殆似制服而限之。此豈譜之本意哉。日全君世龍,大鉉,兢默以其十四貫全姓合譜。問序於余。余曰盛矣哉。全氏之是擧也。今也同貫而派譜者種種也。夫全氏始雖出自一祖。各以其功而受封而爲祖。祖之所興而爲籍。則各籍而各譜無不可也。顧乃以爲籍雖殊而源則一。通十之四而靡不畢收。若是乎廣其親親之義。而亦足以示法於今之所爲派譜者矣。嗚呼。自子而父。溯而上之。自父而子。沿而下之。始祖以下幾十百世之間。莫非父子之親也。在吾身旣然。在吾族豈不然耶。由是而念萬派之同源。察千枝之一根。孝弟之心。必將有油然而生者矣。奚但止蘇明允之上止於高祖。下止於子。傍止於緦麻而已。亦何至於服盡親盡而視之同於塗人乎哉。是譜之辛壬乙巳屢刊之事。在前後序文中。諸貫之忠勳節義儒賢名碩之迹。在譜牒中。玆不贅。

送玉壺洪丈宣謨

编辑

世稱豐山之洪。繁衍通顯。爲東方華宗。余觀夫洪氏之顯者。或以德業。或以文章。爲公爲卿爲方伯爲學士。數不記。又或有文識古傑而宜顯而不顯。則遂爲山澤之癯者種種焉。是皆文敬公慕堂先生之房。去其中高風峻節。忠原之灘玉爲最。今玉壺丈人。灘玉之裔胤也。近灘玉衰落。爲世舊之所嗟惜者久。去乙卯夏。余覲江陵平昌店次。始拜丈人。因作十許年參商。是歲季春。丈人歷訪余溪上。留詩北歸。不幾朔。杖履委枉。數旬留連。卽看書作詩外。灑灑所論說。俱是近故星順海樊曁故先輩處某事如此。某詩文如此。且及自家遼瀋燕薊與八域周覽。言某處如此。某山水如此。便使人神融而身馳。自不覺塵凡之堆積於胷間者蕩滌而日新矣。噫其受賜不已多乎。於其歸。復以序文一律絶十餘。勉余慰余。致意深實。疇睦其將何以謝哉。竊伏念疇之先文忠公。尊先文敬公爲同朝雅契。兩家相仗。固已百世。丈人又與我家大人年輩而宿雅耳。今見丈人迺以簪纓世閥。兼之詞章富有。顧不免爲七十年嶔崎歷落老布衣。有若縛生龍於溪谷之間。而鞱其鱗甲。戢其神變。俾魚鱉之也。寧不悶然而傷心哉。抑有一說仰復。念昔余舟沿忠而西。溯至灘玉下。桑柘翳然。夕烟數家。指點咨嗟。顧語傍人。此其洪氏之先壠也田廬也。月灘彩楸父子兄弟之遺風餘響。尙有存焉否乎。時則秋景向衰。江山淸瘦。楓崖黦丹。荷沼殞靑。旣憀慄而興懷。况乎淸寒舊捿。人去樹老。對此如何不想像感悒於千古也。契家後生猶然。至如丈人。不能保其松楸桑梓者。時來香火於先廟墓也。徘徊瞻慕曰某樹吾先人所種也。吾童子時所封植也。就其枯査生櫱。數點幽花。無亦不爲怵惕悽愴。而首丘之心。自不禁油然矣乎。丈人老矣。不及今爲之計恐無及。斂其山澤之氣。藏之几案之上。攜孫問舍於灘玉之墟。則吾知灘玉之顯。復在丈人之後矣。嘆老嗟卑。此工部之所以見陋於晦翁也。吾豈以老且卑。爲丈人嗟嘆。姑以是仰塞丈人。以爲如何。

送韓仲愚誠履北歸序

编辑

韓仲愚今歸矣。余爲作一文字。以當古人贈言之義。仲愚其諒之。凡人以近親以遠疏。事理習尙之所不得不然者也。君世居京洛。余世居嶺南。不可曰居近也。余迫耳順。君年未而立。老少之不敵也。君之先忠靖公。余之先文忠公。縱有同朝之誼。其後七八世更無姻戚過從之好。則雖謂之聲氣不相及。未始爲過語。而色目之各異。習俗之不同。有似乎隔世。然則君我之間。無一近有十遠者如此也。君於甲子訪余而不遇。丁卯夏委枉弊廬而留止者數旬。今又來余而同處又將一朢。則是其遠而近疏而親。曷以至於此哉。余是二十年場屋之人。奔走狼狽。困極而退。是宜中晩飽飫。俾贖前日逋尤。而慵拋放倒。去而愈甚。則其爲君子之棄。自分久矣。然而卽不論余之可棄不可棄。而以余與仲愚之地。如其非公心仁道。何以有此來之勤也。吾自見君親之重之不能忘于心者。以君之此世人有此德性也。噫苟無學問上益。安能有德性上益哉。余於君因其講論。得其所蘊。蓋自聖賢經傳。以至吾東方所論理氣性命之說。事物當然之理。無不精硏而契悟。恨余空空無以盡君之所有。而伊其用工。可謂篤實。且其年紀則才踰弱冠。其透徹之早乃至此。吾自見君親之重之終不能忘于心者。以君之此世人有此問學也。顧今嶺以南姓族之列嵒林之間。全得此德性而實有此問學者。槩乎蔑如也。君之世閥簪纓也。生長京闉也。乃於紛華聲利場中。辦得向上之勇。閉門讀書。基本已固者。自非天資之近道。出類之奇才。其能有此乎。退翁所謂當其未出而早決其志。則學可專道可得。豎赤幟而倡絶學。蔑不可矣者。雖爲奇文憲而發也。以君之才能。未出世而早決志。從事於斯。究竟其所業。則異日成就當何如也。抑余於君。復有所戚戚於中者。當今之世。世道交喪盡矣。痛痒相關之地。化爲矛戟之林。講款切己之處。作一蠻觸之場。乃余所見於平日親厚者如此。而今所見於君者如彼也。猶亦曰近而親遠而疏然後乃合於理也哉。世路窄矣。人生世間。與同一時。可與合同資益者。豈謂其近親之外。遂無其人也。不過數千里疆土之內。例爲地界所限。色目所拘。竟無以爲爛熳同歸之道。此又何理也。繼今以往。竊願有志於斯道者。廓去已私。協心精白。彼此通融。則豈不誠盛德事哉。君之歸。幸以此遍告于洛湖之諸士友。實區區之望也。仲愚以爲如何。上之七年龍集上章敦牂桃始華下浣。老柴散人柳疇睦叔斌父。書于溪堂雨中。

送朴大受序

编辑

余在溪齋也。日接後進。有朴君海容大受者年最玅。方弱冠。目其貌耳其言。其心中所存可知。及余爲禮書事。大受來相之。與之講修者一朔。余久久視之。益信夫大受言行。眞地中式。苟非生質之美。自其年紀能及此乎。余語大受君資地有好處。志向旣先立。及此時。不以學問用工進進不已。將無以成其美而充其業。此其道豈有佗哉。士之爲學。爲己而已。己爲內人爲外。苟於內外之辨。看得破守得定。則凡諸世味俗習浮名私慾。可以一切擺落。而古人所謂居敬竆理之實地。始可躡級而升之矣。然此不可驟而語也。今君修禮書。豈其事亶作檢寫而止也。誠願體之於心。行之於身。而施之於家。脫然一以是書爲準繩。而毋敢有毫分舍忘之患。又取小學心近朱書熟讀詳味。精思力行。要以古人言語爲必可信。古人行事爲必可法。日征月邁。期以久遠。自然漸入佳境。以至成熟之地。久遠成熟之後。自當顚撲而不破矣。惟君念之念之。吾轉頭之頃。無聞已過。其敢以自家所學所行之全然蔑實。而靦然自處以奬勉後學之任也。見君質美。不覺奇愛由中。所以爲言者如此。勿爲藐聽而篤行之。余之此言。亦將附君而與有幸焉。

徐孺子性理述集序

编辑

蓋此性理述集。述先聖之志。集諸子之說而成之者也。天生烝民。與之以性。性卽理理卽善。而第有形氣之不同。故人能存養是性。爰復厥初。則無有不善。㬥棄是性。爲物所蔽。則無有不惡。是以在昔三代盛時。設庠序學校而敎之。上而躳行。下而奉承。率天下而歸于一。逮至中古。敎化陵夷。姦僞百出。人欲之私。自勝天理之公。虛無寂滅之異說。權謀術數之衆技。紛然幷起。使吾道而晦盲沈塞。列聖羣賢心切憂傷。以文以辭。闢之斥之。靡不庸極。而又自胡元亂華之後。西東二邪。夤緣踵出。其蔑仁義斁倫常。非止於老佛楊墨之比。而惟惑誣尤尙。噫彼夫婦之愚。醉生夢死。浸潤見欺。學焉而若得奇貨。死焉而如赴樂地。不知性理二字之爲何樣事物。自生民以來。邪說之八人者。無有如今日之甚矣。迺者徐孺子以鄕曲一布衣。慨然興感。上自羲皇。下曁宋朝我東。經傳所載之圖說。聖哲所記之確論。撮其要而證質。分其類而成章。做得此書。於是乎天地之理氣。人物之心性。及格致誠正懲窒存養禮樂等說。吾儒入德之門戶。秩秩有序。瞭然如在指掌。終又說玄微而闡鬼神之幽。釋義理而斥異端之邪。其有補於師門果何如。加以其孝則有感神之諴而士論齊發。其詩則多出性之言而濂雅是體。似此卓越之天賦。誠是罕有。思傳曰孝者善述人之志。鄒書曰能言拒楊墨者聖人之徒。其徐孺子之謂也哉。孺子達城人。名應潤。居星山。余接在鄰鄕。熟聞英特之名。而遽承夭逝之報。嗟惜者久矣。歿後六年。其季應淳抱其遺稿而來示。切欲求文而不朽。故欽感交至。忘拙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