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溪巖先生文集
卷四
作者:金坽
1772年
卷五

答全泰之景業

编辑

三甥。又傳下札。慰仰萬千。卽惟冬溫。起處益勝。弟亦循常勉夫丈。今日當自花山過此。數日後。弟亦之奈爲料。柏巖捐館。出於意外。驚怛不能已。主婦在。而承重孫妻。當服朞年。昔日先人講論。稟定於先生。故當崔兄之遭喪也。伯姊之服。斷爲朞。如有一毫未盡。則日休,洛西諸君子。亦豈無相可否之言乎。當時皆以爲宜。至今爲定規。若服三年。必不得禮之正也。但崔氏姊。朞年戴布覆。著白衣過。朞後稍變。此皆先君意也。彼時弟年少。其他微細。不能記憶。幸悉其大槩。如何。奈城之會。甚可好。但未知得遂如計耶。紙窮草此。洛西內翰公號。一號近始齋。

答李仲明

编辑

前便未幾。後价又至。手帖之續。可與披霧。同其慰豁。卽日寒侯稍弛。燕處想益佳健。賤疾雖以靜攝爲事。羸劣有加於昔。是知病源已深。藥力又薄。則徒爾杜門面壁。無一分有效也。至於日用之間。隨事酬酢。人道之所不得廢焉者。賓客之至。雖似宂擾。以體制用俱適。其可推而至於成物。亦無非學問中之工夫也。願兄毋以玆自沮。而益加勉爲妙。適値客來。無暇作書。偸隙照燭。揭一脫百。

答李仲明

编辑

意外猝見專人之到。具審書諭。狼狽之憂。不一而足。奉慮萬萬。不知所以爲言。除官至再。肅謝一行。在所必爲。而只恐入城之後。會緣多故。難免縻滯。則歸鄕未易。此是必然昭著者。故弟之前書。不敢以行止之決爲獻。而至於今日。事勢之難。倍甚於前。不啻千百。雖使吾一人。接膝披襟。猶懼其不得善策。況乎遠阻。何由獲盡其可否焉耶。兄雖抱痾。往往近出。無不知之。當此上疾彌留。中外遑遑。一向退坐。非但於義未安。事機亦爲可虞。踰嶺之行。近在目前。何可已乎。素患難。行乎患難。尤今日之所當加勉者也。此雖非患難。而靈臺之不得安靜。有似於患難。故爲吾兄誦焉。苟非隨遇而安。何以觀君子乎。唯願坦蕩蕩。勿爲焦煎。幸甚。方伯言召旨定在數日內。而催促之關。亦必隨至矣。以染病呈狀。待差上去爲辭。亦非不可。而龍縣宰及旁近諸人。知其非眞染病。則亦未知十分合宜。吾意莫若病勢危重。惙惙枕席。今方調息。竢其一分向歇後。舁載上去。如是云云。則似不至於太無理。雖然。此是臆料。未必合宜。幸商度而善爲之。何如。且問季華諸兄。如云染病之稱。亦且無害。則雖以此呈所志。未見其不可也。到京之日。臥病旅舍。不能起動。日久。僅能扶曳肅謝。旋又委頓。不得出戶外。則人人皆知病重。曷敢強之以藥方。而如是久久。庶或抽身易歸。不至於阻礙矣。抑又到京之初。卽爲肅謝。旋卽臥病。仍而不出入。亦似稍穩。此二策之中。何者爲近耶。脈若不曉。則何必以不知爲知之。而陳疏一事。不可遽爲於稅駕之始。經久旅次。困頓極甚。終至於不可爲。然後可以議此。然則疏辭曲折。必須審察事情。不容草草而爲之。若欲徑爲於今日。則未知何以措辭。借使成章。必不適用矣。如何。所志草。染病與常病。何者爲主乎。今番忙甚。尤不可生意也。洛中聞兄之至。伻人枉駕。煩惱難支。回謝之禮。已料全廢。而唯問藥一節。最爲難底事。報答則有不能堪。揮却則不能無怨。折中二者。尤見其未易。未知何以爲之耶。固稱病重難力斯事。而或有甚迫不得已之時。則不免循例泛爲之。如何。雖然。亦近於掩耳盜鈴。誠不知何以則合於宜也。來人當夕至。欲明曉還。夜闌眼暗。挑燈作字。千漏一擧。近將伻侯行期。又欲遣豚兒。奉送登道也。

答李仲明

编辑

比擬一修侯。而畦丁方急。未克展至計。不意手帖至。披捧三復。令人倍覺欣慰之深。第認節次證患。曾是非輕。驚慮之餘。旋喜平康。區區嚮仰。至前來使。而細問其起居也。軍縣雖似差遠。時時因來往。已聞治效。固知老兄手段。恢恢乎有游刃地矣。邑民唯懼賢侯之易失。無不悵然有恨。而斗粟難淹。輕舟已棹。誰得以閡吾行止哉。所慮方伯旣謀自解。奚暇爲人。而輾轉之頃。屢費時日。空官至於經久。事理有未安。狼狽之憂。猶有未盡除。竊恐涉園佳趣。爲造物沮撓之也。方伯以書爲訊。意非泛然。咸寧之覿。烏可已乎。曲陳情事。猶未見採。而辭狀之頻。無益乎事。則未知此後當何以爲處耶。如不得已。似當黽勉作行。竢秋冬間。尋遂初三徑中。亦未爲不可矣。且久於任。雖非雅意。纔月餘而便棄擲。無乃傷于猝遽。而反類於太皦皦乎。縱使加延數月。決不以是爲少增損。而從容思量。處以恰好底道理。豈非近於君子之所謂時中者乎。管窺之言。非不知可笑。而親切之間。不敢以外貌居。惟兄以爲如何耶。末世傳言。謬誤十七八。尤不足介意。而知兄確然有素。想一毫不入於中矣。自餘縷縷。非尖公所了。惟在早晩相晤之日。

答李仲明

编辑

音阻比甚。念兄行止何如。懷未嘗少已。便來辱惠敎。縷縷委曲。皆出心肺。慰賀何以喩焉。小疾雖爲患。治調以時。遄獲平善。目今動止。想益珍健。尤切瞻遡之誠。狼狽之兆。前書略已奉告。事理昭然。已預料其如許矣。高雅之懷。雖不喜章綬。豈有到任纔月餘。而便用棄擲。參之道理。殊不妥帖。自非大段有不可堪者。不可如是之果也。當其未前。若及知焉。不惜以芻說。貢某微見。而官便之來也。旣以念日離縣爲示。則縱欲言之。何補於事。到今猶且云云者。原兄曩時賦歸。未免爲太草草。而今日難處之患。未始不由於斯者矣。辭狀至三。繼以所志。則可謂竭盡無餘。而方伯一向牢拒。無意聽受。未知此後。當復何爲。空官已久。事有未安。民主相持。輾轉時月。方伯未稱善。朝議未推恕。則一番騰入於脣舌。未可謂無是理。此亦一段可念事也。雖然。儻得如意休官。此等芥滯。固不足深計。而休官未卜其期。爲吾兄雖百其思。殆未見恰好。尤可歎。所志追題後。方伯必有擧措。或爲書或爲關。甚則或至於論啓。而邑民不釋。事勢交迫。終至於不得已。則僶勉復出。暫時加撫。竢秋冬間。觀勢呈辭。浩然而歸。似無大段害義也。雖然。平日親知處。不可不商議熟講而行之。末俗好點檢人。要須渾完無罅漏。豈非今日第一籌乎。荷兄之詢。不敢不悉其愚。惟兄意以爲何如。自外萬萬。非相晤莫旣。

與李仲明

编辑

秋期已滿。陰沴初收。眷焉馳懷。倍覺悠渺。玆捧手札之惠。謝浣交幷。第審以寒熱。體中乍違。此雖微恙。奉慮亦未已。賤疾凜涼以來。痰患用事。終夜少眠。蛩音滿耳。耿耿有慨意。嗟老羞卑。昔人所恥。則寧能屑屑乎此。而所悲白首無成。不能不以之愧惕耳。病中覽時觀物。榮枯衰盛。變化無窮。良有以感人之懷。塊處寒齋。誰與晤語。思兄益切于中。而有不能自已者。顧於何辰。得遂合堂同席。以洗吾鄙吝。以釋吾襞積耶。寒疾又生。僅得胡草。所漏奚啻萬一。

與李仲明

编辑

白首相阻。又此歲換。情境難裁。書來。亦以是爲喩。可知彼此俱一般。曾審腰痛爲患。卽今舊痾快埽。新祿鼎來。區區禱祝。實非循格致辭之比耳。弟六十已過。老無可傷。而枕席堆裏。虛過一生。將何以免作小人之歸也。可爲愧歎。季華兄前。頃以書爲訊。而時未見報札。似聞邇間。欲過此。未知保無魔戲。故人相見。其幸萬萬。自外悠悠。盡付之於造物耳。歲時未免乍宂。草此未縷。

與李仲明

编辑

陰晴不常。伏惟體履休順有相。久欲伻人。以侯行止。而稽退至今。加之雨潦。音問稀闊。戀恨空積。前日所志。必不諧意。厥後復何以爲之。萬爾思之。殊極狼狽。頃逢花伯令公。語及於此。亦與愚見不大相矛盾。想其歸途。聯枕高軒。細論無遺。恨病身不成鼎坐于席右也。未知邇日成算。出於何方。令人尤馳仰不能已。花伯令兄。接其色辭。眞信善人也。旋遇旋別。別懷難禁。矧兄情熟解携之際。能不益爲之依悵焉哉。新伯到界。果在何間。官事未歸一前。必連有來往。如有所懷。敢不一一以布。

與李仲明

编辑

豚兒之歸。旣有書。繼而伻人。來致手滋。數日之間。連有所獲。是何慰幸之多也。卽惟履端。神明協衛。福德俱進。無任欣企禱慕之誠。弟枕席堆裏。又增一歲。環顧平生。只有慙歎。而窮村冷落。感今懷舊。又何以爲情也。前示別錄。文字活動。語意明暢。實爲歎服。而所論皆是道理上事。雖然。何敢煩於外人乎。天官旣以此爲目。至於箚達。則早晩當有一擧措。必不中止也明矣。玆所以爲兄憂之。未知邇間。復有何所聞耶。盆梅吐香。玉色可愛。想兄靜坐其邊。淸趣難量。一枝之寄於弟寧靳。而其奈路遠何。穎煤一時幷來。而穎又難得。蒙惠之感。每於中書時尤切也。歲日。頗困接應。至夜僅草。不能縷悉。

與柳季華

编辑

歲後。瞻慕益切。每欲奉狀。便伻斷絶。至今猶闕如。而心未嘗不在吾兄。不自意專人忽至。手字見惠。且想道履神相。來住花山。怳然若披霧而敍懷。欣慰感激。幾不能自定。弟手足不遂之病。轉成沈痼。虛瘁已極。百證俱發。萬般苦況。誰得知之。釋負解縻。於兄爲快。而一邦之民。蒙惠不終。是可恨。居官去官。窮鬼相隨。一畝新居。瓢飮簞餐。其樂雖不改。而亦何以堪焉耶。未免爲兄憂之。而亦且任之爲兄事耳。賤病已至於危境。竊恐銷鑠枕席。中終爲相愛友之憐歎。而兄之示諭。大似不相近。豈有三十年兄弟之契。猶若此未能相悉者耶。何時翦燈促席。以話襞積萬萬衷曲。臥痛倩草。不能縷白。餘祝道履增勝。以慰相思。

與柳季華

编辑

瞻戀之誠。日以切切。頃承一書。傳自茂里。知兄已解豸冠。歸袖翩然。令人欣慰。慨想不能具言。恨未卽拜款路次。抒釋襟鬱。如仲明兄之於永順莊也。目今伏惟靜棲衡宇。德履增迪。姜伯久之事。出於意外。而吾兄適會盤錯。從容委曲。披露無隱。聞者皆爲兄憂之。亦爲兄靡不慕仰也。伯久按律之請。尙未止息。未知究竟何如。兄亦信如傳者之說。則一番喧騰。未可謂無是理。而休戚之來。鮮不由數。上穹明明。照臨無他。此豈人力之所能爲哉。想兄處之裕如。不一毫入於靈臺也。相阻已五六年于玆。積中吝滯。如飮食之不下。區區筆札。奚足以形容也。歲後早晩。如或一來花山。仍歷隣近。同席之幸。庶乎有冀。亦胡可必其免了遮障也。只祝爲道珍嗇。以慰晨夕傾仰之忱。

答蔚珍倅申晉甫悅道

编辑

病中兼以阻闊。戀慕不自勝。意外辱翰。及於牀席。辭旨懇厚。捧翫數回。感慰難量。海濱爲吏隱。未必不爲幸。而十室之邑。亦可以施化矣。令人尤切歆想。別紙所錄。非愚陋所敢與議。第有辱詢。所當報答。而皆尊敎中所已及者也。兄旣先獲。何待謬迂。世有如是人。而今始聞焉。推類而言。人之懷道抱才。沒齒而不見知者。何止一二數哉。

前人事跡。後生全昧。徒聞世人以格庵神算通天爲慕。而不知其能實見得如是也。尊兄慨然興懷。重新祠宇。使人人得以知斯人。誠哉不沒其善也。可尙可尙。

順天臨淸臺。有景賢堂。蓋爲尊寒暄先生。而景賢錄一冊。李先生所嘗撰定而手寫之。然則景賢之號。似不可混矣。依尊敎。以鄕賢稱之。似可矣。況古昔儒先。亦有以鄕賢稱之者。鄕賢之名。豈少焉哉。版面所書。亦如尊敎。當書某官格庵南公。或只書格庵南公。何如。雖書官職。郞階則不必書矣。

答主倅

编辑

別日在邇。秋雨蕭蕭。臥念吾侯一去不復。心緖悵缺。不覺有兒女子之悲。不自意情緘欻來於枕席。疾手坼牋。如拜風下。浣濯旣切。感歎冞深。世間萬事。眞所難知。而最不可詳者得喪也。自外而至者。如浮雲之過一片。吾賢侯視之。想一毫無介意。而辱知最切。如病民者。雖欲付之於有數。不能不形於辭色也。矧此殘邑板蕩。撫摩之勞。不啻如病。而快釋重負。歸興浩然。在吾侯。何恨何詘。只此病民。羸頓沈痛。臥榻之外。不能轉動。未知此後何由。更得攀晤耶。所冀異日。不作幕官。必作隣邑。造物憐吾之誠。不作猜手段必矣。日夜深願。二種厚惠。尤荷心貺。芋不忍食。種之雨圃。蜜和於藥。療此枯脾。物物皆感。言豈能盡。續當更伻。姑不覼縷。

答琴子開

编辑

淸朝獨坐。秋雨生涼。不料心友一緘。與淨友一朵偕至。怳然身到池亭。穩做勝賞。鬱陶之懷。鄙吝之萌。一時俱豁。故人之賜。胡可量焉。老病侵尋。事故膠滯。過從之數。非復如前昔。此則勢也。只增戀戀一念。情諭懇篤。出於萬萬。令人不勝感激。蓮房桃實。亦皆珍貺。病舍沈鬱。得此三惠。淸味疏風。頓覺生於座隅也。荷謝何已。

答琴子開

编辑

雪積溪山。淸景皎然。雖病縮寒房。尙念剡溪之思。數首佳詩。來自林壑中。驚喜奉玩。若見兄眉宇。豈但以詩觀之哉。且審示意。尤覺相愛。非接膝穩討。何以盡其心中所欲言也。兄詩當藏之十襲矣。

與李茂伯潤雨

编辑

積阻縣慕。寤寐勞心。伏惟此時。動履珍迪有相。弟自十月念後。得寒熱證。出入於生死路頭。不意遽有除職召命。委頓之中。驚恐罔措。從前以病。不得從仕於京。常切憫蹙。此番則雖死於中路。必欲趨謝恩命。而下部不仁。不能起坐於枕席。喘息奄奄。如不能終日。萬無起發之勢。此間狼狽憫迫之情。雖如兄相切。亦何能一一細悉乎。病重之狀。人所明知。憲吏亦目之而去矣。外論未恕。儻復如前日。則危迫情事。向誰告訴。惟兄憐弟而爲之地。自昔而然。區區肝膈。兄或遙度而見念耶。力疾倩草。精神瞀亂。萬不一宣。

答鄭輝遠

编辑

春間。辱賜手帖。莊誦寶翫。景慕之懷。得以少抒。而路遠便絶。駸駸乎已迫歲暮矣。伏惟凝沍。榮侍怡愉。燕處淸迪。區區無任賀祝之至。賤病一向沈痼。羸頓牀席。手足不遂。元氣極憊。如是而藥餌穌痊。十無二三也。憫鬱何以仰諭。久病銷鑠。無復有爲。至於光明正大之地位。瞻仰歎服之誠忱。未嘗須臾而有間焉。方寸耿耿。寧可涯限。未知何由獲忝侍坐之列。藉薰提誨之益乎。西望縣縣。歎仰冞切。

與方伯

编辑

卽者。伏惟巡履佳裕。安東再臨之約。竟墮空虛。而瓜代已近。行日將至。病裏耿耿。摻別無由。悵黯何勝。賤疾遇寒增㞃。羸敗奄奄。千萬意外。又拜薇垣。一歲之內。再被召命。惶恐震駭。不知所措。初欲上章陳悃。小官爲近僭越未敢。只於病狀中。略告情實。此間狼狽之狀。兄必垂念。幸須急啓何如。下部不遂。莫能轉動。而憊惙日益甚。如是而外間猶或有未詳悉者。則其亦奈何。尤慮。餘祈動靜益加珍嗇。

與洪叔京

编辑

緣兄久在咸寧。常恨未嗣音。況有木道萬里之行耶。未審何間向洛。又何間南下而治任。抑又自彼仍登道而轉入雲海耶。行止遠邇。不足以撓鐵腸。平日所養。可驗斯時。而病身如縶。末由相晤。以敍情懷。獨此最爲恨恨耳。賤疾又患寒熱。日益危惙。轉側資人。而意外恩命又下。狼狽憫迫。不知所爲。此中情事。兄可想見。當奈何。餘留後便。

答金孝仲榮祖

编辑

昨宵。賢胤袖致情緘。兼有玉韻。燈下披慰。不覺傾倒。就詳按履優閒。動靜淸勝。令人尤切泝慕。季華之逝。至今猶虛事。吾黨不幸。道義無憑。痛嗟之外。更復何言。向來呈辭事。終至帖然。仙分有素。飽飫山水之賞。此非天餉而何。萬二千峯拄筇之日。亦且垂念於病弟耶。呵呵。來詩。詠歎不已。如與故人相對討論。而楮墨。亦荷情貺。深謝。

答或人疑戊午以後書

编辑

爲病友情眷出常。尺書訊問。愈久愈勤。此事可求之於古時。而不可遇於今世矣。感歎可言。賤疾自昨。減了十分之二三。若善攝。可望其漸平矣。幸勿賜念。陰南彌旬。宇宙濛曀。令人意思。鬱鬱不好。嗟乎。何時昭泰淸明。萬象百物。俱得其所。而無復有歎咤之氣象耶。餘在早晩面究。

答鄭君則世規

编辑

前月羅城主還自基城。傳致老兄手札。兼有墨客之隨。軍簿倥傯中。爲念病陋。垂惠惓惓。荷幸之至。宛若接舊儀而抒心肺也。卽惟秋淸。字履神相淸裕。賤疾積載沈頓。已入難療。下部不遂。不能轉側。此間苦況。老兄何由盡知耶。病中人事廢絶。而惟是隣侯政聲。足於聽聞。曾因權監司。已知兄在和順時。固嘗如是。愷悌君子。前後一規。不勝歎慕之至。大方令兄。近況如何。末由通耗。空深戀戀。

答洪景時

编辑

淸朝小吏來致辱帖。拜領以還。如入蘭室。不知積疹之在體也。就審初寒。令履字撫神相。欣沃難量。古人有千里神交。況吾世誼。有非言語所可諭。則情分之深。不間於相見之早暮。面雖違。襟靈已符會於兩間矣。又辱盛誨。勤款有加。正使對榻奉討。亦何以加此。文房二友。爲感惠存。敢此冒受。未安。

答許君

编辑

頃於便廻。謹承惠帖。深慰瞻縣。卽惟侍奉佳勝。豚兒觀光參榜。而殿試累次退定。未有的期。昏日已迫。故敢令回歸。蓋以科擧雖重。親事尤重。不得不捨彼而就此也。行禮之日。謹依來諭。病裏未暇縷悉。容竢後便。不宣。

答子耀立

编辑

卽刻見書。深慰。群居。切須恭謹愼默。況乎齊祭尤當十分敬畏。至於步趨動靜。坐臥呼喚。俱不可頃刻放過。千萬切戒。汝之言語色貌。素乏溫平之氣。痛自檢克。且文談亦勿過度爲之。與儕輩相接。彼雖拙澁。切勿笑侮。而常有推奬之意。可也。書末之言。聞來駭然𢥠聳。其人何其至此之極也。此事雖爲之。必不問可否於堂中。而設使問之。當以年幼少生。何知其可否爲答。亦可也。

寄子耀立

编辑

日晩。汝弟輩回。知汝中選。爲慰。悅之之作。不至甚無形。而十八之選。豈容兄弟俱焉。未錄。亦爲幸。行身處事。所宜詳敬。不容少懈而紛華波蕩之中。尤當修省十分百分。千萬刻骨。此老父之冀願也。

答兒輩

编辑

見書。知試所曲折。爲之驚歎。曹姓作罪非輕。凡爲冠章者。不可納名於其前。況乎吾禮安之人乎。萬萬決不然。雖然。此時義理晦塞。人失本心。其於是非。瞢暗滔滔。汝等則異於他人。指目最可畏。切須韜晦。勿露鋒穎。觀勢善處。爲今日行身之一大機。唯於親切者。則豈容一向默默也。不錄名。或似可焉。千萬詳思。大槩一道士子齊會之中。豈無一箇識是非者乎。禮安人若先唱。則人必以汝輩爲首。此不可不愼也。此是大狼狽。早知如此。則雖有外議。不如當初不赴也。悤悤只此。

以子耀亨名陳病情疏

编辑

伏以赫臨之下。凶逆搆亂。頃日之變。前古所未有。吾東覆載之間。凡有人心者。孰不飭痛沫血。惟欲一死。而梟獍之徒。旋就殄滅。邦家再安。京闕肅淸。歡抃稱快。擧國同然。臣父某以草萊寒微。曾被寵渥。只緣身病瀕死。負罪如山。憂惶憫蹙。無地容措。竊念此時。以臣卑懇。輒上封章。極知僭越。而區區情事。大有切迫。不得不仰籲于天聽。伏願聖明垂察焉。臣父前月中蒙恩除授臺官。賤疾彌重。不克造朝。席槁屛氣之中。復以調理上來爲敎。格外異數。非臣父所敢承當。天恩罔極。感激震駭。不知所出。卽當晨夜犇馳。以及於行朝羈靮之列。而病勢已至於十分極地。百計狼狽。無可奈何。安有人臣當此主辱之日。頑然顚仆。無復運動。一縷危命。猶得未絶。而更容於人類者乎。臣父之罪。至此尤極。雖置重法。固所甘心。而其病重之狀。實有難可誣者。臣豈敢一毫虛飾。以重其欺天罔聖之罪哉。臣父稟受甚薄。自壯歲。得大病。委頓牀褥者。至於五六年之久。中間少愈。幸忝科目。而病根常在。發動無時。寒暑風濕。少或失宜。則百般危證。種種爲患。顰呻瘁削。人事廢絶。已將十餘載矣。幸遇我聖上龍興。氛霧廓開。日月光輝。彝倫禮義。燦然復明於東方。臣父幸而不死。獲見此盛際。又與於除官。而痼病如縶。末由供職。蓋荏苒之疾。綿歷歲月。以致元氣下陷。下部緊要處。發疾極重。呼號憫苦。坐臥爲梗。又自去冬之初。右臂麻痺。日夜疼痛。運用艱楚。不料烏臺之命。誤及於臣父。叨冒淸班。自知非據。而聖恩如天。趨謝爲重。力疾登途。正際衝風甚緊。連日遡冒。徧身受傷。比至忠州。寒熱俱作。四體不收。不得已呈狀本州。扶曳而回。旬望之頃。連喪一姊及兩姊夫。哀慟虛羸之極。榮衛損敗。仍得中風。右邊肩臂。遂以不仁。而運用之際。唯使左手。小小執物。無不以左。而右手則不復有爲焉。右脚亦然。行步跛躄。苦待夏初針灸。以希萬分中一分之效矣。萬萬夢外。仍以前職召命又下。聖恩稠疊。出於恒例。糜身隕首。天地何酬。況屬國事方殷。聖駕遷幸。賊魁雖已授首。聖明猶勤宵旰。凡爲臣子。無不汲汲奔走。以效親上殉國之忠。臣父雖無知識。亦嘗聞事君之道矣。不竢駕之義。尤急於今日。豈敢一刻遷延。以墜於衆人之後。而病入骨髓。輾轉益深。暫時興居。無不須人。猶欲調理而行。故服餌累貼。冀見小歇。而徒費時日。了無其效。臣父私竊以爲病雖至此。一息尙存。則臣子分義。寧容以生死爲計。委身於牖下乎。決意強扶舁載就途。而途中。恭審聖駕已還京邑。益爲惶恐。以死爲期。必欲前進。寸寸憩息。經涉旬餘。僅得至城外。而勞動顚仆。本疾增㞃。右邊不遂。頑如木石。咫尺闕門之外。猶不得趨伏上陳。以達螻蟻犬馬之忱。人臣之義埽地盡矣。縱令萬死。猶有餘罪。而亦可想其病患之輕重也。聖上雖欲寬貸。外廷何得盡知。必有物議之峻發。而科罪之典隨之也。臣尤不勝怖懼焉。臣父蒙恩。前後非一。而迹涉連慢。無路自白。病亟難療。日益危篤。人子憫迫之情。有所不忍於心。敢以肝血。披瀝於聖明之下。而病重與否。天日監臨。伏願聖慈察其危悃。特賜矜宥。臣不勝幸甚。無任鑽地待罪戰灼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省疏。具悉爾懇。爾父力疾上來。予甚嘉喜焉。勿以疾病爲辭。調理入來。以副予望。

擬道內儒生請五賢從祀文廟疏

编辑

伏以臣等以國朝五儒臣追崇事。粤在龍飛之初。冒上封章。伏蒙主上殿下至聖天縱。鑑領興誠。當初顧以國事方殷。中外遑遑。未暇施行。而聖上右文尊道之意。藹然有形於言外。丁寧聖批。首以予嘉爲奬。終以退待爲敎。臣等欣幸感懼。退伏而有侯者已有年矣。目今祔禮已畢。百儀俱新。凡厥制作。無不底宜。臣等雖草茅賤士。率皆菁莪之化育。得以章甫名。則啓籲天閽。褒崇正學。贊成聖上予嘉之初志。得伸微臣退待之積悃。使東方士風矜式。而變於道。寔臣等今日職分也。其敢逡巡隱默。以負我聖明哉。臣等聞道學。爲國家之元氣。聖賢。爲道學之宗主。大哉。元氣也。人賴是氣以生。國賴是氣以存。是以古之聖帝明王。莫不以培養元氣爲急務。故道學明而人心善。人心善而風俗美。子而知爲孝於父。臣而知爲忠於君。爲儒而知義理王霸之辨。爲下而知恭順服事之禮。維持名敎。扶植人紀。自天地生民以來。何莫非道學之由也。夫以道學之有關乎國家如彼。故先儒以漢,宋過魯之祀贊象之典。謂之足以基三四百年之久。而秦,漢以下。苟有明一經註一傳之功。咸得與於陪食之列者。誠以其功可報也。嗚呼。寥寥宇宙。吾道榛蕪。千五百年之後。始續夫孟氏之統者。濂,洛,關,閩數君子而已。則眞儒之出。可謂絶無而僅有者也。矧吾東方。僻在海外。遠隔中華。能知有是學。而慨然力行。以吾道自任者。有幾人乎。人材之作成。實由君上之導迪。故上有休明之德。下有興起之效。臣等於此。竊歎夫聖朝文敎之隆。遠與三五。侔其美也。五儒臣迭起。前後相繼。靑丘千里。正學大明。此人百世所難得。而獨於我朝多見之。天之眷有德而畀以道。用章我朝鮮之盛者。夫豈偶然哉。夫豈偶然哉。五臣道德之高。學問之明。殿下已聞之熟知之悉矣。臣等不復爲塵黷。而其踐履端的處。方之古人。亦無愧焉。宏弼之奮發獨詣。汝昌之道合志同。光祖之刻厲向道。彥迪之持敬定力。至於李。精思洞貫。窮理盡性。集諸儒之成。而爲後學之宗。夙自先朝。累加褒重。中廟之於宏弼,汝昌。仁廟之於光祖。可謂無遺力矣。中廟以彥迪。比眞西山。而明廟之待李。尤出萬萬。至令詞臣製招賢不至歎而畫陶山爲屛。常對座隅。宣廟特命玉堂。裒集儒先錄。其書一出。粹然與淵源錄。竝行于世。由是一國師尊之。稱之謂五賢。卓乎若泰山北斗焉。向非我列聖褒顯之至。一國之知五賢。亦安得如是之韙乎。然則我先王出常之典。求之前古。罕見其匹。從祀之命。馴見其行有日。而遭時艱虞。廟堂多事。臣民不幸。禮陟又遽。使我聖考。貽一遺欠。殿下溫恭仁孝。聖學日就。卽阼之始。首命擧學行高蹈之士。可見好學由天性。求賢如不及也。鄒魯我東方。濂洛我東方。式在殿下今日一擧措之間。莫不延頸擧踵。西向而佇想焉。臣等竊聞近日館學儒生。以五臣從祀。連章上請。未蒙兪音。臣等竊惑焉。夫五賢之爲五賢。而從祀之有合無疑。乃一國已定之論。匪自今日始也。殿下之不卽依允。臣等竊未知聖意之攸在。謹伏地稽首而惟之。豈不以此等重大事。庸可一朝輕許也。五臣之所就詣。未知果能信乎斯也。先朝所未施之事。重於自上改也。不過此二三段爾。臣等請言其不然。夫文廟何廟也。御前何地也。升祀聖人之廟者。士子莫重莫大之擧也。苟其人有一毫未合於斯文。苟其事有一毫未可於物議。則臣等亦何敢冒陳冒請之至此乎。若然者。非但得罪於我聖上。亦且得罪於古聖人矣。非但得罪於古聖人。亦且得罪於當世士大夫之公議矣。非但得罪於當世之公議。亦且得罪於萬世之公議矣。不可欺者。人心也。不可抑者。公論也。聞遺風見遺書。而百世之下。無不聳動欽慕。皆欲親炙而不可得焉。是孰使之然哉。從祀之議。愈久而愈奮。遠近齊起。不期然而千萬人爲一口。又孰使之然哉。國人皆曰賢。國人皆曰宜。則決知五臣之果爲眞儒也。從祀之請。誠非過重也。今夫州縣之民。爲其牧守。頌遺愛。借加任于監司。設有一人執異意。則事不免沮格者。良由群議之允諧。然後可以謀事爾。一鄕之小小事。猶且如此。況乎一國士林之莫大事耶。非輿論之一齊符合。無些小間然者。百人雖欲爲之。千人其必不同矣。一方雖欲爲之。四方其必不同矣。今上自搢紳。下至韋布。內而國庠。外而鄕學。喁喁焉惟日望之。莫不悵然以爲遲。嗚呼。一國輿人。初何有於五臣哉。只以其道學德業。必也陪享聖廟。而後恔於人心。則公論之不自已。誠天理之所必然者。殿下察此理之昭然。則天札之許。復何所留疑乎。頃者。宣宗大王以乙巳事。嘗疑李彥迪。此則聖人責備賢者之意。而當時彥迪行事之實。或未深究乎聖鑑也。其後京外儒生。交章伏闕。以明其事蹟。我宣廟特用嘉豫。至設廷試以奬之。彥迪之幽冤。至是得洩。而多士之感激。爲如何哉。向使我宣廟。若終有未滿於彥迪。則言其冤者。何以反爲之褒奬。而爲後來勸耶。蓋宣廟之疑彥迪。只以鳳城之請罪也。或意彥迪之隨參。而及入伸辨之疏。乾心釋然。溫旨屢下。斧鉞收威。華衮已榮。此大聖人與天同德處也。如此而謂宣廟終無許彥迪之意。臣實未知焉。臣實未知焉。夫爲國。以繼述爲孝者。持守大綱領大憲章之謂耳。此外庶典。惟觀其當理。而隨時處分焉。若夫無問然否。一一皆諉諸先朝所係。則是美事盛典。終無擧行之日。而設使雖有弊法。亦當永世而不得祛矣。歷觀古之人主封贈聖賢。亦何常於持守哉。宋之理宗。表章理學。前此。屢請於寧宗而未得焉者。然後世不聞以此爲理宗過。而史編書之爲美談。至如以非罪。被枉於先朝者。繼世之後。亦皆一切昭雪。臣等不暇遠引前古。只以我朝之事言之。仁廟之命復趙光祖官爵。宣廟之渙恩乙巳諸人。此則近乎彰先王之過。而爲未安於心。惟此二聖人。豈不知自改變之爲重也。誠以群情之鬱。公論之激。理不容不感動而聽受之也。二聖人仁且聖。於此爲尤至焉。又況五臣之追崇。與此等事。萬萬有不同者乎。殿下察此理之昭然。則天札之許復。何所留疑乎。嗚呼。茫茫堪輿。人物衆矣。滔滔者惟利祿科擧。而道學蹊徑。寂然無一人起足。可見道學爲良貴。而知其貴者亦寡矣。人心由此而日澆。士風由此而日非。甚至各自爲說。紛橫交錯。正當殿下惕慮于此。表率而風勵之。以爲淑人心明士趨之地。不容食息遲延也。如以先朝未及施之事。而因循不擧。永以爲閟。則五臣道德之宏。終無以崇報。而聖朝文敎之化。亦歸於泯墜。此臣等之所常惓惓。而爲聖上瀝肝膽者也。伏願殿下斷自聖衷。亟頒天旨。得躋文廟之廡。以表國家之盛。則斯文之光矣。列聖之光矣。我宣廟之光矣。殿下之光矣。臣等無任激切屛營之至。謹昧死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