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集 燕巖集
別集
(卷十一 十七)
 

熱河日記 課農小抄

熱河日記 编辑

渡江錄起辛未。止乙酉。自鴨綠江。至遼陽十五日。 编辑

曷爲後三庚子。記行程陰晴。將年以係月日也。曷稱後。崇禎紀元後也。曷三庚子。崇禎紀元後三周庚子也。曷不稱崇禎。將渡江故諱之也。曷諱之。江以外淸人也。天下皆奉淸正朔。故不敢稱崇禎也。曷私稱崇禎。皇明中華也。吾初受命之上國也。崇禎十七年。 毅宗烈皇帝殉社稷明室亡。于今百三十餘年。曷至今稱之。淸人入主中國。而先王之制度變而爲胡。環東土數千里。畫江而爲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 明室猶存於鴨水以東也。雖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肅淸中原。以光復先王之舊。然皆能尊崇禎。以存中國也。

崇禎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題。

後三庚子我 聖上四年 淸乾隆四十五年 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終日乍灑乍止。午後渡鴨綠江。行三十里。露宿九連城。夜大雨卽止。初留龍灣 義州舘 十日。方物盡到。行期甚促。而一雨成霖。兩江通漲。中間快晴。亦已四日。而水勢益盛。木石俱轉。濁浪連空。盖鴨綠江。發源最遠故耳。按唐書。高麗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鴨頭。故號鴨綠江。所謂白山者。卽長白山也。山海經。稱不咸山。我國稱白頭山。白頭山。爲諸江發源之祖。西南流者爲鴨綠江。皇輿考云。天下有三大水。黃河,長江,鴨綠江也。兩山墨談 陳霆著 云。自淮以北爲北條。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而北之在高麗曰鴨綠江。盖是江也。天下之大水也。其發源之地。方旱方潦。難度於千里之外也。以今漲勢觀之。白山長霖。可以推知。况此非尋常津涉之地乎。今當盛潦。汀步艤泊。皆失故處。中流礁沙。亦所難審。操舟者少失其勢。則有非人力所可廻旋。一行譯員迭援故事。固請退期。灣尹 李在學 亦送親裨。爲挽數日。而正使堅以是日爲渡江之期。 狀啓已書塡日時矣。朝起開牕。濃雲密布。雨意彌山。盥櫛已罷。整頓行李。手封家書及諸處答札。出付撥便。於是略啜早粥。徐往舘所。諸裨已著軍服戰笠矣。頂起銀花雲月。懸孔雀羽。腰繫藍方紗紬纏帶。佩環刀。手握短鞭。相視而笑曰。貌樣何如。盧參奉 以漸上房裨將 視帖裏時。更加豪健矣。帖裏方言天翼。裨將我境則著帖裏。渡江則換着狹袖。 鄭進士 珏上房裨將 笑迎曰。今日眞得渡江矣。盧從傍曰。乃今將渡江矣。余皆應曰。唯唯。盖一旬留館。擧懷支離之意。皆畜奮飛之氣。加以霖雨江漲。益生躁鬱。及此期日倐屆。則雖欲無渡。不可得也。遙瞻前途。溽暑蒸人。回想家鄕。雲山渺漠。人情到此。安得無憮然退悔。所謂平生壯遊。恒言曰不可不一觀云者。眞屬第二義。其曰今日渡江云者。非快暢得意之語。乃無可奈何之意耳。譯官金震夏。二上堂。 以年老病重。落後而去。辭別鄭重。不覺悵然。朝飯後。余獨先一騎而出。馬紫騮而白題。脛瘦而蹄高。頭銳而腰短。竦其雙耳。眞有萬里之想矣。昌大前控。張福後囑。鞍掛雙囊。左硯右鏡。筆二墨一。小空冊四卷。程里錄一軸。行裝至輕。搜檢雖嚴。可以無虞矣。未及城門。而驟雨一陣。從東而至。遂促鞭而行。下馬城闉。獨步上樓。俯視城底。獨昌大持馬而立。不見張福。少焉。張福出立道傍小角門。望上望下。攲笠遮雨。手提烏瓷小壺。颯颯而來。盖兩人者。自檢其囊中得廿六文。而東錢有禁。不可出境。棄之道則可惜。故沽酒云。問汝輩能飮幾何。皆對不能近口。余罵曰。竪子惡能飮乎。又自慰曰。遠道一助。於是悄然獨酌。東望龍鐵諸山。皆入萬重雲矣。滿酌一盞。酹第一柱。自祈利涉。又斟一杯。酹第二柱。爲張福昌大祈。搖壺則猶餘數杯。使昌大酹地禱馬。倚墻東望。蒸雲乍騰。白馬山城西邊一峯。忽露半面。其色深靑。恰似吾燕岩書堂。望見佛日後峯矣。紅粉樓中別莫愁。秋風數騎出邊頭。畵船簫鼓無消息。斷膓淸南第一州。此柳惠風入瀋陽時作也。余浪咏數回。獨自大笑曰。此出疆人漫作無聊語爾。安得有畵船簫皷哉。昔荊卿將渡易水。頃之未發。太子疑其改悔。請先遣秦舞陽。荊軻怒叱曰。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此荊卿漫作無聊語耳。若疑荊卿改悔。則可謂淺之知荊卿。而荊卿所待之客。亦未必有姓名其人也。夫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强秦。已多一秦舞陽。復安用他客耶。寒風歌筑。聊盡今日之歡而已。然而作者曰。其人居遠未來。巧哉其居遠也。其人者。天下之至交也。是期也。天下之大信也。以天下之至交。臨一往不返之期。夫豈日暮而不至哉。故其人所居未必楚吳三晉之遠。亦未必以是日爲入秦之期。而有握手丁寧之約也。只在荊卿意中。忽待是客。作之者乃就荊卿意中之客。而演之曰其人。其人者。所不知何人也。以所不知何人而曰居遠。爲荊卿慰之。又恐其人之或來也。則曰未來。爲荊卿幸之耳。誠若天下眞有其人。吾且見之矣。其人身長七尺二寸。濃眉綠髯。下豊上銳。何以知其然也。吾讀惠風此詩知之矣。惠風名得恭。號泠齋。 正使前排拂拂出城。旗幟棍棒之屬。排立於前。故謂之前排。 來源與周主簿雙行矣。來源。余三從弟。周主簿名命新。俱上房裨將。 鞭鞘仗脇。聳身據鞍。肩高項長。非不驍勇。而坐下衾袋。太厖氄。僕夫藁鞋。遍掛鞍後。來源軍服。靑苧也。舊件新浣。鬅騰郭索。可謂太崇儉矣。稍俟副使之出城。乃按轡徐行最後。至九龍亭。卽發船所也。灣尹已設幕出待。而書狀淸晨先出。與灣尹眼同搜檢。例也。方校閱人馬人籍姓名居住年甲髯疤有無身材短長馬錄其毛色。立三旗爲門。搜其禁物。大者如黃金眞珠人參貂皮及包外濫銀。小者新舊名目。不下數十種。瑣雜難悉。廝隷則披衣摸袴。裨譯則解視行裝衾袋衣褓。披猖江岸。皮箱紙匣。狼藉草莽。爭自收拾。睊睊相顧。大抵不檢。則無以防姦。搜之則有傷軆貌。而其實文具而已。灣賈之先期潛越。有誰禁之。禁物之現捉於初旗者。重棍而公屬。其物入中旗者。刑配。入第三旗者。梟首示衆。其立法則嚴矣。今行原包猶未及半。多空包者。其濫銀奚論。茶啖草草。乍進旋退。葢急於渡江。無人下箸。船只五隻。如京江之津船。而其制稍大。先濟方物及人馬。正使所乘。載表咨文及首譯以下上房帶率同船。副使書狀並其帶率合乘一船。於是龍灣吏校房妓通引及平壤陪行營吏啓書等。皆於船頭。次第拜辭。上房馬頭 順安奴。名時大。 唱謁未了。篙師擧槳一刺。水勢迅疾。棹歌齊唱。努力奏功。星奔電邁。怳若隔晨。統軍亭楹楯欄檻。八面爭轉辭別者。猶立沙頭。而渺渺如荳。余謂洪君命福 首譯 曰。君知道乎。洪拱曰。惡。是何言也。余曰。道不難知。惟在彼岸。洪曰。所謂誕先登岸耶。余曰。非此之謂也。此江乃彼我交界處也。非岸則水。凡天下民彛物則。如水之際岸。道不他求。卽在其際。洪曰。敢問何謂也。余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泰西人辨幾何一畫。以一線諭之。不足以盡其微。則曰有光無光之際。乃佛氏臨之曰。不卽不離。故善處其際。惟知道者能之。鄭之子產。船已泊岸。蘆荻如織。下不見地。下隷輩爭下岸折蘆荻。忙掇船上茵席。欲爲鋪設。而蘆根如戟。黑土泥濃。自正使以下。茫然露立於蘆荻中矣。問人馬先渡者何去。左右對曰。不知。又問方物安在。又對曰。不知。遙指九龍亭沙岸曰。一行人馬太半未濟。彼蟻屯者是也。遙望龍灣。一片孤城。如晒匹練。城門如針孔。漏出天光。如一點晨星。有大筏乘漲而下。時大遙呼曰位。盖呼聲也。位者。尊稱也。有一人起立應聲曰。爾們的不時節。緣何朝貢入大國。暑天裏長途。辛苦時大。又問爾們的那地人民往何處砍木。答曰。俺等俱鳳城居住。往長白山砍來。說猶未了。筏已杳然去矣。時兩江合漲。而中間爲孤島。人馬先濟者。誤爲下此。相距雖五里。無船復渡。遂嚴勅兩船篙工。速濟人馬。則對以逆漲行船。非時日可及。使臣皆躁怒。欲治領船灣校。而無軍牢。軍牢亦先渡。誤下於中島故耳。副房裨將李瑞龜。不勝忿憤。叱副旁馬頭。捽入灣校。而無可覆之地。於是。半開其臀。以馬鞭略扣四五。喝令拿出。斯速擧行。灣校一手著笠。一手係袴。連聲唱喏。驅下兩船篙工。入水曳船。而水勢悍急。進寸退尺。威令無所施少焉。一隻船沿岸飛下。軍牢領三房轎馬而來。張福呼昌大曰。汝亦來乎。葢幸之也。使兩漢點視行裝。則俱得無恙矣。裨譯所騎。或來或否。於是正使先發軍牢一雙騎而吹角引路。一雙步而前導。颼飀穿蘆荻而行。余於馬上拔佩刀。斬蘆一竿。皮堅肉厚而不堪作箭。只合筆管矣。一鹿驚起。超越蘆荻。如麥際飛鳥。一行皆驚。行十里至三江。江淸如練。名愛刺河。而不知何處發源。與鴨綠江相去不過十里。而獨無潦漲之意。其各地發源可知矣。有兩隻船。類我國上游船。而長廣皆不及。制甚堅緻。刺船者皆鳳城人。待此三日。糧盡告飢云。葢此河。彼我不得往來之地。而我國譯學及大國。移咨不時。有交關之事。故鳳城將軍爲置船隻云。船泊處甚沮洳。余呼一胡曰。位葢俄者纔學于時大也。其人欣然捨槳而來。余騰身載其背。其人笑嘻嘻入船。出氣長息曰。黑旋風媽媽這樣沉挑時。巴不得上了沂風嶺。趙主簿明會大笑。余曰。彼鹵漢不知江革。但知李逵。趙君曰。所謂目不識丁。正道此輩。而稗官奇書。皆其牙頰間常用例語。所謂官話者是也。河廣似我國臨津。卽向九連城。綠蕪列幕。周羅虎網。義州鎗軍。處處伐木。聲震原野。獨立高阜。擧目四望。山明水淸。開局平遠。樹木連天。隱隱有大邨落。如聞鷄犬之聲。土地肥沃。可以耕墾。浿江以西。鴨綠以東。無與此比。合置巨鎭雄府。彼我兩棄。遂成閒區。或云。高句麗時。亦甞都此。所謂國內城。 皇明時爲鎭江府。今淸陷遼。則鎭江民人。不肯剃頭。或投毛文龍。或投我國。其後投我者。盡爲淸人所刷還。投文龍者。多死于劉海之亂矣。其爲空地。且將百餘年。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淸者是也。行視諸露屯處。譯官或三人一幕。或五人同帳。譯卒及刷馬驅人。伍伍什什。靠溪搆木。炊烟相連。人喧馬嘶。儼成村閭。灣商一隊。自爲一屯。臨溪洗數十鷄。張網獵魚。烹羹煑蔬。飯顆明潤。最爲豊腴。良久副使書狀。次第來到。日旣黃昏。設燎三十餘處。皆鋸截連抱巨木。達曙通明。軍牢吹角一聲。則三百餘人。齊聲吶喊。所以警虎也。竟夜如此。軍牢自灣府選待最健者。一行皁隷中。最多事而亦最多食云。其打扮令人絶倒。藍雲紋緞。着裏氈笠。鬉結高頂。雲月懸茜紅。毦毛帽前。縷金着一個勇字。鴉靑麻布。狹袖戰服。木紅綿布褙子。腰繫藍方紗紬纏帶。肩掛朱紅綿絲大絨。足穿多耳麻鞋。觀其身手。果然是一對健兒也。但所坐馬。所謂半駙擔。不鞍而駄。非騎而踞。背揷着正藍色小令旗。一手持軍令版。一手執筆硯蠅拂及一條如腕大馬家木短鞭。口吹吶叭。坐下斜揷十餘塗朱木棍。各房少有號令。則輒呼軍牢。軍牢陽若未聞。連呼十數次。則口中剌剌的誶責。始乃高聲應喏。若初聞呼聲然。一躍下馬。豕奔牛喘。而吶叭及軍令版筆硯等物。都掛一肩。曳了一棍而去矣。夜未半。大雨暴霔。帳幕上漏。草氣下濕。無處可避。少焉開霽。天星四垂。若可捫也。

二十五日壬申。朝小雨。午晴。各房及譯員等諸屯。處處出晒衣衾。見濕於夜雨故也。刷馬驅人中。有負酒而來。戴宗 宣川奴。 御醫卞主簿馬頭。 沽獻一甁。遂相携臨溪命酌。渡江後望絶東酒。而今忽得之。非但酒味大佳。暇日臨流。趣不可勝。馬頭輩爭投竿釣魚。余醉。奪一緡投之。卽得二小魚。葢魚未慣釣故也。以方物未及到。又露宿九連城。

二十六日癸酉。朝霧晩晴。發九連城。行三十里。到金石山下中火。又行三十里。露宿葱莠。旣曉。冐霧發行。上判事馬頭得龍。與刷馬驅人輩。談說康世爵事。霧中遙指金石山曰。此荊州人康世爵所隱處。其說津津可聽。葢世爵祖霖。從楊鎬東援我國。死於平山。父國泰官靑州通判。萬曆丁巳。坐事謫遼陽。世爵年十八。隨父在遼陽。明年。淸人陷撫順。游擊將軍李永芳降。經略楊鎬。分遣諸將。摠兵杜松出開原。摠兵王尙乾出撫順。摠兵李如栢出淸河。都督劉綎出毛嶺。國泰父子從劉綎。淸伏兵從陿中出。大軍前後不相救。劉綎自燒死。國泰中流矢仆。世爵日暮得父屍。埋谷中。聚石以識之。時朝鮮都元帥姜弘立。副元帥金景瑞。陣山上。朝鮮左右營將。陣山下。世爵投元帥陣。明日淸兵擊朝鮮左營。無一人得脫。山上軍望見皆股栗。弘立不戰而降。淸人圍弘立軍數匝。搜明兵之竄入者。反縛驅出。皆劒斬之。世爵被縛坐大石下。主者忽忘而去。世爵目朝鮮兵。乞解其縛。朝鮮兵相睥睨莫敢動。世爵自以背磨之石。楞縛繩斷。遂起脫朝鮮死者衣。換着之。攛入朝鮮兵中以得免。於是走還遼陽。及熊廷弼鎭遼陽。招世爵使復父讎。是年。淸人連陷開原鐵嶺。則逮廷弼。以薛國用代之。世爵仍留薛軍中。及瀋陽陷。世爵晝伏夜行。抵鳳凰城。與廣寧人劉光漢。收遼陽散卒。共守之。未幾。光漢戰死。世爵亦被十餘鎗。自念中原路絶。不如東出朝鮮。猶得免薙髮左衽。遂走穿塞。隱金石山。燎羊裘。裹木葉以咽之。數月得不死。遂渡鴨綠江。遍歷關西諸郡。轉入會寧。遂娶東婦生二子。世爵年八十餘卒。子孫蕃衍。至百餘人。而猶同居云。得龍。嘉山人也。自十四歲。出入燕中。今三十餘次。最善華語。行中大小事例。非得龍。莫可當此任者。已經本郡及龍鐵等諸府中軍。階得嘉善。而每使行。則預關本郡。囚其次知。家屬。謂之次知。 以防其逃避。其爲人之幹能可知。方世爵初出時。客得龍家。與得龍祖善。互學華東語。得龍之善漢語。乃其家學云。日旣暮。抵葱莠。恰似平山葱莠。想我國人所名。抑平山葱秀。以類爲名否。

二十七日甲戌。朝霧晩晴。平明發行。路逢五六胡人。皆騎小驢。帽服繿縷。容貌疲殘。皆鳳城甲軍。往戍愛刺河。而雇人倩往云。東方則誠無慮矣。然中國邊備可謂踈矣。馬頭及刷馬驅人輩。喝令下驢。前行兩胡。下驢側行。後行三胡。不肯下驢。馬頭輩齊聲叱下。則怒目直視曰。爾們的大人干我甚事。馬頭直前奪其鞭。擊其赤脚曰。吾們的大人。陪奉是何等物件。賫來是何等文書。黃旗上明明的寫着萬歲爺御前上用。爾們好不患瞎。還不認過了皇上御用的。其人下驢伏地。稱死罪。一人起抱咨文馬頭腰。滿面歡笑曰。老爺息怒。小人們該死的。馬頭輩皆大笑。叱令叩頭謝罪。皆跪伏于泥中。以首頓地。黃泥滿額。一行皆大笑。叱令退去。余曰。聞汝輩入中國。多惹鬧端云。吾今目覩。果驗前聞。俄者亦涉不緊。此後切勿因戱起鬧。皆對曰。不如此。長途永日。無以消遣。望見鳳凰山。恰是純石造成。拔地特起。如擘掌立指。如半開芙蓉。如天末夏雲。秀峭戌削。不可名狀。而但欠淸潤之氣。甞謂我京道峯三角。勝於金剛。何則。金剛卽其洞府所謂萬二千峯。非不奇峻雄深。獸挐禽翔。仙騰佛跌。而陰森渺冥。如入鬼窟。余甞與申元發登斷髮嶺。望見金剛山。時方秋天深碧。夕陽斜映。無干霄秀色。出身潤態。未甞不爲金剛一歎。及自上流舟下。出頭尾江口。西望漢陽。三角諸山。摩霄出靑。微嵐淡靄。明媚婀娜。又甞坐南漢南門。北望漢陽。如水花鏡月。或曰。光風浮空。乃旺氣也。旺氣者。王氣也。爲我 京億萬載龍盤虎踞之勢。其靈明之氣。宜異乎他山也。今此山勢之奇峭峻拔。雖過道峯三角。而其浮空光氣。大不及漢陽諸山矣。原野平濶。雖不耕墾。而處處砍柴根杮狼藉。牛蹄轍跡。縱橫艸間。已知其近柵。而居民之尋常出柵。亦可驗矣。疾驅行七八里。抵柵外羊豕彌山。朝烟繚靑。刳木樹柵。畧識經界。可謂折柳樊圃矣。柵門覆以苫草板扉深鎖。離柵數十步。設三使幕次。少憩。方物齊到。露積柵外。群胡觀光者列立柵內。無不口含烟竹。光頭搖扇。或黑貢緞衣。或秀花紬衣。或生布生苧。或三升布。或野繭絲。袴亦如之。所佩繽紛。或繡囊三四小佩刀。皆揷雙牙箸烟袋。如胡盧樣。或繡刺花草禽鳥。又古人名句。譯官及諸馬頭輩。爭立柵外。兩相握手。殷勤勞問。群胡問你在 王京那日起程。在途時得免天水麽。家裏都是太平麽。充得包銀麽。人人酬酢如出一口。又爭問韓相公安相公來麽。此數人者。俱義州人。歲歲販燕。皆巨猾。習知燕中事。所謂相公者。商賈相尊之稱也。使行時。例給正官八包。正官者。裨譯共三十員。八包者。舊時官給正官。人人蔘幾斤。謂之八包。今不官給。令自備銀。只限包數。堂上包銀三千兩。堂下二千兩。自帶入燕。貿易諸貨爲奇羡。貧不能自帶。則賣其包窠松都,平壤,安州等處。燕商買其包窠。充銀以去。然諸處燕商。法不得身自入燕。將包交付灣人。貿易以來。如韓林諸賈。連歲入燕。視燕如門庭。與燕市裨販。連膓互肚。兌發低仰。都在其手。燕貨之日增厥價。亶由此輩。擧國都不理會。專責譯官。譯官失權於灣賈。拱手而已。諸處燕商。雖知爲灣賈之所操縱。而事非目覩。則敢怒而不敢言。其來已久。今者灣賈之蹔爲隱身。不卽相見。亦一鉤引小數也。朝飯於柵外。整頓行裝。則雙囊左鑰。不知去處。遍覔草中。終未得。責張福曰。汝不存心行裝。常常遊目。纔及柵門。已有閪失。諺所謂三三程一日未行。若復行二千里。比至皇城。還恐失爾五臟。吾聞舊遼東及東岳廟。素號姦細人出沒處。汝復賣眼。又未知幾物見失。張福閔然搔首曰。小人已知之兩處觀光時。小人當雙手護眼。誰能拔之。余不覺寒心。乃應之曰。善哉。葢福也。年少初行。性又至迷。同行馬頭輩。多以戲語誑之。則福也眞個信聽。每事所認。皆此類也。遠途所仗。可謂寒心。復至柵外。望見柵內。閭閻皆高起五樑。苫艸覆盖。而屋脊穹崇。門戶整齊。街術平直。兩沿若引繩。然墻垣皆甎築。乘車及載車。縱橫道中。擺列器皿。皆畵瓷。已見其制度絶無邨野氣。往者洪友德保。甞言大規模細心法。柵門天下之東盡頭。而猶尙如此。前道遊覽。忽然意沮。直欲自此徑還。不覺腹背沸烘。余猛省曰。此妒心也。余素性淡泊。慕羡猜妒。本絶于中。今一涉他境。所見不過萬分之一。乃復浮妄若是。何也。此直所見者小故耳。若以如來慧眼。遍觀十方世界。無非平等。萬事平等。自無妒羡。顧謂張福曰。使汝往生中國何如。對曰。中國胡也。小人不願。俄有一盲人肩掛錦囊。手彈月琴而行。余大悟曰。彼豈非平等眼耶。少焉大開柵門。鳳城將軍及柵門御史。方來坐店房云。群胡闐門而出。爭閱視方物及私卜輕重。葢自此雇車而運也。來觀使臣坐處。含烟睥睨。指點相謂曰。 王子麽。宗室正使。稱 王子故也。有認之者曰。不是這個斑白的駙馬大人。頃歲來的。指副使曰。這髯的雙鶴補子。乃是乙大人。指書狀曰。三大人俱翰林出身的文官之稱也。溪邊有喧讙爭辨之聲。而語音啁啾。莫識一句。急往觀之。得龍方與群胡。爭禮物多寡也。禮單贈遺時。攷例分給。而鳳城姦胡。必增名目。加數要責。其善否。都係上判事馬頭。若値生手。不嫺漢語。則不能爭詰。都依所要。今歲如此。則明年已成前例。故必爭之。使臣不知此理。常急於入柵。必促任譯。任譯又促馬頭。其弊原久矣。象三 上判事馬頭 方分傳禮單。群胡環立者百餘人。衆中一胡。忽高聲罵象三。得龍奮髯張目。直前揪其胸。揮拳欲打。顧謂衆胡曰。這個潑皮好無禮。往年大膽。偸老爺鼠皮項子。又去歲。欺老爺睡了。拔俺腰刀。割取了鞘綬。又割了俺所佩的囊子。爲俺所覺送。與他一副老拳。作知面禮。這個萬端哀乞。喚俺再生的爺孃。今來年久。還欺老爺。不記面皮好大膽高聲大叫如此。鼠子輩拿首了鳳城將軍。衆胡齊聲勸解。有一老胡。美鬚髯衣服鮮麗。前抱得龍腰曰。請大哥息怒。得龍回怒作哂曰。若不看賢弟面皮時這部。截筒鼻一拳。歪在鳳凰山外。其擧措恇攘可笑。趙判事達東來立余傍。余爲說俄間光景。可惜獨觀。趙君笑曰。這是殺威棒法。趙君促得龍曰。使道今將入柵禮單。火速分給。得龍連聲唱喏。故作遑遽之色。余故久立詳觀所給物件名目。極爲恠雜。柵門守直甫古二名。甲軍八名。各白紙十卷。小烟竹十箇。火刀十箇。封草十封。鳳城將軍二員。主客司一員。稅官一員。御史一員。滿洲章京八人。加出章京二人。蒙古章京二人。迎送官三人。帶子八人。博氏八人。加出博氏一人。稅官博氏一人。外郞一人。衙譯二人。筆帖式二人。甫古十七人。加出甫古七人。稅官甫古二人。分頭甫古九人。甲軍五十名。加出甲軍三十六名。稅官甲軍十六名。合一百二人。分給壯紙一百五十六卷。白紙四百六十九卷。靑黍皮一百四十張。小匣草五百八十匣。封草八百封。細烟竹七十四箇。八面銀項烟竹七十四箇。錫粧刀三十七柄。鞘刀二百八十四柄。扇子二百八十八柄。大口魚七十四尾。月乃 革障泥 七部。環刀七把。銀粧刀七柄。銀烟竹七箇。錫長烟竹四十二箇。筆四十枝。墨四十丁。火刀二百六十二箇。靑靑月乃二部。別烟竹三十五箇。油芚二部。群胡不做一聲。肅然受去。趙君曰。得龍能則能矣。彼往歲元無失。揮項刀囊等事。公然惹閙。罵折一人。衆人自沮。皆面面相顧。無聊卻立。若不如此。雖三日不决。無入柵之期矣。已而。軍牢跪告曰。門上御史,鳳城將軍出坐收稅廳。於是三使次第入柵。 狀啓例付義州鎗軍而回矣。一入此門。則中土也。鄕園消息。從此絶矣。悵然東面而立良久。轉身緩步入柵。路右有草廳三間。自御史將軍下至衙譯。分班列椅而坐。首譯以下拱手前立。使臣至此。馬頭叱隷停轎。乍脫驂若將卸駕者。因卽疾驅而過。副三房亦如之。有若相救者。令人捧腹。裨將譯官。皆下馬步過。獨卞季涵騎馬突過。末坐一胡。忽以東話高聲大罵曰。無禮無禮。幾位大人坐此。外國從官。焉敢唐突。遄告使臣。打臀可也。聲雖嘶哮。舌强喉澁。如乳孩弄嬌。醉客使癡。此卽護行通官雙林云。首譯對曰。這是弊邦太醫官。初行未諳事體。且太醫。奉 國命。隨護大大人。大大人亦不敢擅勘。諸老爺仰體皇上字小之念。免其深究。則益見大國寬恕之量。諸人皆點頭微笑曰。是也是也。獨雙林視猛聲高。怒氣未解。首譯目余使去。道逢卞君。卞君曰。大辱逢之。余曰。臀字可慮。相與大笑。遂聯袂行翫。不覺讚歎。柵內人家。不過二三十戶。莫不雄深軒鬯。柳陰中挑出一竿靑帘。相携而入。東人已彌滿其中矣。赤脚突鬢。騎椅呼呶。見余皆奔避出去。主人大怒指着。卞君道不解事的官人。好妨人賣買。戴宗撫其背曰。哥哥。不必饒舌。兩位老爺。略飮一兩杯。便當起身。這等𩴵魀。那敢橫椅。蹔相回避。卽當復來。已飮的。計還酒錢。未飮的暢襟快飮。哥哥放心。先斟四兩酒。主人堆着笑臉道。賢弟往歲。不曾瞧瞧麽。這等𩴵魀於鬧攘裡。都白喫一道烟。走了罷那地覔酒錢。戴宗曰。哥哥勿慮。兩位老爺飮後卽起。弟當盡驅這廝回店賣買。店主曰。是也。兩位都斟四兩麽。各斟四兩麽。戴宗道每位四兩。卞君罵曰。四兩酒誰盡飮之。戴宗笑曰。四兩非酒錢也。乃酒重也。其卓上列置斟器。自一兩至十兩。各有其器。皆以鍮鑞造觶。出色似銀。喚四兩酒。則以四兩觶斟來。沽酒者更不較量多少。其簡便若此。酒皆白燒露。味不甚佳。立醉旋醒。周視鋪置。皆整飭端方。無一事苟且彌縫之法。無一物委頓雜亂之形。雖牛欄豚柵。莫不疎直有度。柴堆糞庤。亦皆精麗如畵。嗟乎。如此然後始可謂之利用矣。利用然後可以厚生。厚生然後正其德矣。不能利其用而能厚其生。鮮矣。生旣不足以自厚。則亦惡能正其德乎。正使已入鄂姓家。主人身長七尺。豪健鷙悍。其母年近七旬。滿頭揷花。眉眼韶雅。聞其子孫滿前云。點心後。與來源及鄭進士。出行觀翫鳳凰山。離此六七里。看其前面。眞覺奇峭。山中有安市城舊址。遺堞尙存云。非也。三面皆絶險。飛鳥莫能上。惟正南一面稍平。周不過數百步。卽此彈丸小城。非久淹大軍之地。似是句麗時小小壘堡耳。相携至大柳樹下納凉。有井甎甃。又磨治全石爲覆盖。穿其兩傍。劣容汲器。所以防人墮溺。且鄣塵土。又水性本陰。故使蔽陽養活水也。井葢上設轆轤。下垂雙綆。結柳爲棬。其形如瓢而深。一上一下。終日汲。不勞人力。水桶皆鐵箍。以細釘緊約。絶勝於綰竹。爲經歲久則朽斷。且桶身乾曝。則竹箍自然寬脫。所以鐵箍爲得也。汲水皆肩擔而行。謂之扁擔。其法削一條木如臂膊大。其長一丈。兩頭懸桶。去地尺餘。水窸窣不溢。惟平壤有此法。然不肩擔而背負之故。甚妨於窄路隘巷。其擔法又此爲得之。昔鮑宣妻提瓮出汲。余甞疑何不頭戴而手提之。乃今見之。婦人皆爲高髻不可戴矣。西南廣濶。作平遠山淡沱水。千柳陰濃。茅簷疎籬。時露林間。平堤綠蕪。牛羊散牧。遠橋行人。有擔有携。立而望之。頓忘間者行役之憊。兩人者爲觀新刱佛堂。棄我而去。有十餘騎揚鞭馳過。皆繡鞍駿馬。意氣揚揚。見余獨立。滾鞍下馬。爭執余手。致慇懃之意。其中一人美少年。余畫地爲字以語之。皆俯首熟視。但點頭而已。似不識爲何語也。有兩碑。皆靑石。一門上御史善政碑。一稅官某善政碑。俱滿州人四字名。撰書者。亦俱滿州人。文與筆俱拙。但碑制極佳。功費甚省。此可爲法。碑之兩傍。不磨滑。甎築夾碑爲墻。沒碑頂。因瓦覆爲屋。碑在𥦔中。以備風雨。勝於建閣韜碑。碑趺贔屭。及碑文兩邊。所鐫覇夏。可數毫髮。此不過窮邊民家所建。然其精緻古雅。不可當也。向夕暑氣益熾。急往所寓。高揭北牕。脫衣而臥。北庭平廣。葱畦蒜𣎒。端方正直。蓏棚匏架。磊落蔭庭。籬邊紅白蜀葵及玉簪花。方盛開。簷外有石榴數盆及繡毬一盆。秋海棠二盆。鄂之妻手提竹籃。次第摘花。將爲夕粧也。昌大得酒一觶卵炒一盤而來餉曰。何處去耶。幾想殺我也。其故作癡態。以納忠款。可憎可笑。然酒我所嗜也。况卵炒亦我所欲乎。是日行三十里。自鴨綠江至此。該有一百二十里。我人曰。柵門。本處人曰架子門。內地人曰邊門。

二十八日乙亥。朝霧晩晴。早與卞君先爲發行。戴宗遙指一所大庄院曰。此通官徐宗孟家也。皇城亦有家。更勝於此。宗孟貪婪多不法。吮朝鮮膏血。大致富厚。旣老爲禮部所覺。家之在皇城者被籍。而此猶存。又指一所曰。雙林家也。其對門曰。文通官家也。舌本瀏利如誦熟文。戴宗宣川人也。已六七入燕云。比至鳳城三十里。衣服盡濕。行人髭鬚結露。如秧針貫珠。西邊天際。重霧忽透。片碧纔露。嵌空玲瓏。如牕眼小琉璃。須臾霧氣。盡化祥雲。光景無限。回看東方。一輪紅日。已高三竿矣。中火於康永太家。永太年二十三。自稱民家。漢人。稱民家。滿人。稱旗下。 白晢美麗。能鼓西洋琴。問讀書否。對曰。已誦四書。尙未講義。所謂誦書講義。有兩道。非如我東初學之兼通音義。中原初學者。只學四書章句。口誦而已。誦熟然後。更就師受旨曰。講義。設令終身未講義。所習章句。爲日用官話。所以萬國方言。惟漢語最易。且有理也。永太所㞐精洒華侈。種種位置。莫非初見。炕上鋪陳。皆龍鳳氍毺椅榻所藉。皆以錦緞爲褥。庭中設架。以細簟遮日。四垂緗簾。前列石榴五六盆。就中白色石榴盛開。又有異樹一盆。葉類冬栢。果似枳實。問其名曰無花果。果皆雙雙並蔕。不花結實。故名。書狀來見。趙鼎鎭 各叙年甲。長余五歲。副使繼又來訪。鄭元始爲叙萬里同苦之誼。金子仁 文淳 爲道兄此行。而我境冗擾。未及相訪。余曰。定交於他國。可謂異域親舊。副使書狀。皆大笑曰。未知誰爲異域也。副使長余二歲。余祖父與副使祖父甞同牕治功令。有同硏錄。余祖父爲京兆堂上時。副使祖父以京兆郞投刺。各道舊日同硏事。余時八九歲。在傍知有舊誼。書狀指白石榴曰。曾見此否。余對不曾見。書狀曰。吾童子時家有此榴。國中更無。葢此榴華而不實云。略叙閒話。皆起去。渡江日雖相識面於蘆荻叢中。未甞叙話。又兩日柵外。連幕露宿。亦未甞晤。故今以異域相戱者此也。點心尙遠云。不敢遲待。遂忍飢行翫。初由右邊小門而入。故不知其家之雄侈若此。今由前門而出。則外庭數十百間。三使帶率都入此家。而不知着在何處。非但我行區處綽綽有餘。來商去旅。絡繹不絶。又有車二十餘輛。闐門而入。一車所駕馬騾必五六頭。而不聞喧聲。深藏若虛。葢其妥置凡百。自有規模。不相妨礙。觀此外貌。其他細節。不須盡說矣。緩步出門。繁華富麗。雖到皇京。想不更加。不意中國之若是其盛也。左右市廛。連互輝耀。皆彫牕綺戶。畵棟朱欄。碧榜金扁。所居物皆內地奇貨。邊門僻奧之地。乃有精鑑雅識也。又入一宅。其壯麗更勝於康家。而其制度大約皆同。凡室屋之制。必除地數百步。長廣相適。剷剗平正。可以測土圭安針盤。然後築臺。臺皆石址。或一級或二級三級。皆甎築而磨石爲甃。臺上建屋。皆一字。更無曲折附麗。第一屋爲內室。第二屋爲中堂。第三屋爲前堂。第四屋爲外室。外室前臨大道。爲店房。爲市廛。每堂前。有左右翼室。是爲廊廡寮廂。大約一屋長。必六楹八楹十楹十二楹。兩楹之間甚廣。幾我國平屋二間。未甞隨材短長。亦不任意闊狹。必準尺度爲間架。屋皆五梁或七梁。從地至屋脊。測其高下。簷爲居中。故瓦溝如建瓴。屋左右及後面。無冗簷。以甎築墻。直埋椽頭。盡屋之高。東西兩墻。各穿圓牕面南。皆戶正中。一間爲出入之門。必前後直對。屋三重四重。則門爲六重八重。洞開則自內室門至外室門。一望貫通。其直如矢。所謂洞開重門。我心如此者。以喩其正直也。路逢李同知惠迪。譯官三堂上。 李君笑曰。窮邊邨野。何足掛眼。吾言雖至皇城。未必勝此。李君曰。然。雖有大小奢儉之別。規模大率相同耳。爲室屋。專靠於甓。甓者甎也。長一尺。廣五寸。比兩甎則正方。厚二寸。一匡搨成。忌角缺。忌楞刓。忌軆翻。一甎犯忌。則全屋之功左矣。是故。旣一匡印搨。而猶患參差。必以曲尺見矩。斤削礪磨。務令匀齊。萬甎一影。其築法。一縱一橫。自成坎離。隔以石灰。其薄如紙。僅取膠貼。縫痕如線。其和灰之法。不雜麤沙。亦忌黏土。沙太麤則不貼。土過黏則易坼。故必取黑土之細膩者。和灰同泥。其色黛黧。如新燔之瓦。葢取其性之不黏不沙。而又取其色質純如也。又雜以檾絲。細剉如毛。如我東圬土。用馬矢同泥。欲其靭而無龜。又調以桐油濃滑如乳。欲其膠而無罅。其葢瓦之法。尤爲可效。瓦之體如正圓之竹而四破之。其一瓦之大。恰比兩掌。民家不用䲶鴦瓦。椽上不構散木。直鋪數重蘆簟。然後覆瓦。簟上不藉泥土。一仰一覆。相爲雌雄。縫瓦亦以石灰之泥。鱗級膠貼。自無雀鼠之穿屋。最忌上重下虛。我東葢瓦之法。與此全異。屋上厚鋪泥土。故上重。墻壁不甎築。四柱無倚。故下虛。瓦軆過大。故過彎。過彎故自多空處。不得不補以泥土。泥土厭重。已有棟撓之患。泥土一乾。則瓦底自浮。鱗級流退。乃生罅隙。已不禁風透雨漏。雀穿鼠竄。蛇繆貓翻之患。大約立屋甎功居多。非但竟高築墻。室內室外。罔不鋪甎。盡庭之廣。麗目井井。如畫碁道。屋倚於壁。上輕下完。柱入於墻。不經風雨。於是不畏延燒。不畏穿窬。尤絶雀鼠蛇猫之患。一閉正中一門。則自成壁壘城堡。室中之物。都似櫃藏。由是觀之。不須許多土木。不煩鐵冶墁工。甓一燔而屋已成矣。方新築鳳凰城。或曰此則安市城也。高勾麗方言。稱大鳥曰安市。今鄙語往往有訓鳳凰曰安市。稱蛇曰白巖。隋唐時就國語。以鳳凰城爲安市城。以蛇城爲白巖城。其說頗似有理。又世傳安市城主楊萬春。射帝中目。帝耀兵城下。賜絹百匹。以賞其爲主堅守。三淵金公昌翕。送其弟老稼齋昌業入燕詩曰。千秋大膽楊萬春。箭射虬髯落眸子。牧隱李公穡貞觀吟曰。爲是囊中一物爾。那知玄花落白羽。玄花言其目。白羽言其箭。二老所咏。當出於吾東流傳之舊。唐太宗動天下之兵。不得志於彈丸小城。蒼黃旋師。其跡可疑。金富軾只惜其史失姓名。葢富軾爲三國史。只就中國史。書抄謄一番。以作事實。至引柳公權小說。以證駐驆之被圍。而唐書及司馬通鑑。皆不見錄。則疑其爲中國諱之。然至若本土舊聞。不敢略載一句。傳信傳疑之間。葢闕如也。余曰。唐太宗失目於安市。雖不可攷。葢以此城爲安市。愚以爲非也。按唐書。安市城去平壤五百里。鳳凰城。亦稱王儉城。地志又以鳳凰城稱平壤。未知此何以名焉。又地志古安市城在葢平縣東北七十里。自葢平東至秀巖河三百里。自秀巖河東至二百里。爲鳳城。若以此爲古平壤。則與唐書所稱五百里相合。然吾東之士。只知今平壤言箕子都平壤則信。言平壤有井田則信。言平壤有箕子墓則信。若復言鳳城爲平壤。則大驚。若曰。遼東復有平壤。則叱爲恠駭。獨不知遼東本朝鮮故地。肅愼濊貊東彝諸國。盡服屬衛滿朝鮮。又不知烏刺寧古塔後春等地本高勾麗疆。嗟乎。後世不詳地界。則妄把漢四郡地。盡局之於鴨綠江內。牽合事實。區區分排。乃復覔浿水於其中。或指鴨綠江爲浿水。或指淸川江爲浿水。或指大同江爲浿水。是朝鮮舊疆。不戰自蹙矣。此其故何也。定平壤於一處。而浿水前郤。常隨事跡。吾甞以爲漢四郡地。非特遼東。當入女眞。何以知其然也。漢書地理志。有玄莬樂浪。而眞番臨芚無見焉。葢昭帝始元五年。合四郡爲二府。元鳳元年。又改二府爲二郡。玄莬三縣。有高勾麗。樂浪二十五縣。有朝鮮。遼東十八縣。有安市。獨眞番。去長安七千里。臨芚。去長安六千一百里。金崙所謂我國界內不可得。當在今寧古塔等地者是也。由是論之。眞番臨芚。漢末卽入於扶餘挹婁沃沮。扶餘五而沃沮四。或變而爲勿吉。變而爲靺鞨。變而爲渤海。變而爲女眞。按渤海武王大武藝答日本聖武王書。有曰。復古麗之舊居。有扶餘之遺俗。以此推之。漢之四郡半在遼東。半在女眞。跨踞包絡。本我幅員。益可驗矣。然而自漢以來。中國所稱浿水不定厥居。又吾東之士。必以今平壤立準。而紛然尋浿水之跡。此無他。中國人凡稱遼左之水。率號爲浿。所以程里不合。事實多舛者。爲由此也。故欲知古朝鮮,高勾麗之舊域。先合女眞於境內。次尋浿水於遼東。浿水定然後疆域明。疆域明然後古今事實合矣。然則鳳城果爲平壤乎。曰此亦或箕氏衛氏高氏所都。則爲一平壤也。唐書裴矩傳。言高麗本孤竹國。周以封箕子。漢分四郡。所謂孤竹地。在今永平府。又廣寧縣。舊有箕子廟。戴冔冠塑像。皇明嘉靖時。燬於兵火。廣寧人或稱平壤。金史及文獻通考。俱言廣寧咸平。皆箕子封地。以此推之。永平廣寧之間。爲一平壤也。遼史。渤海顯德府。本朝鮮地。箕子所封平壤城。遼破渤海。改爲東京。卽今之遼陽縣是也。以此推之。遼陽縣。爲一平壤也。愚以爲箕氏初居永廣之間。後爲燕將秦開所逐。失地二千里。漸東益徙。如中國晉宋之南渡。所止皆稱平壤。今我大同江上平壤。卽其一也。浿水亦類此。高勾麗封域時有贏縮。則浿水之名。亦隨而遷徙。如中國南北朝時。州郡之號互相僑置。然而以今平壤爲平壞者。指大同江曰此浿水也。指平壤咸鏡兩界間山曰此葢馬大山也。以遼陽爲平壤者。指蓒芋濼水曰此浿水也。指葢平縣山曰此葢馬大山也。雖未詳孰是。然必以今大同江爲浿水者。自小之論耳。唐儀鳳二年。以高麗王臧 高勾麗寶藏王高臧 爲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遣歸遼東。仍移安東都護府於新城以統之。由是觀之。高氏境土之在遼東者。唐雖得之。不能有而復歸之高氏。則平壤本在遼東。或爲寄名與浿水。時有前郤耳。漢樂浪郡治在遼東者。非今平壤。乃遼陽之平壤。及勝國時 王氏高麗 遼東及渤海一境。盡入契丹。則謹畫慈,鐵兩嶺而守之。並棄先春,鴨綠而不復顧焉。而况以外一步地乎。雖內幷三國。其境土武力。遠不及高氏之强大。後世拘泥之士。戀慕平壤之舊號。徒憑中國之史傳。津津隋唐之舊蹟曰。此浿水也。此平壤也。已不勝其逕庭。此城之爲安市爲鳳凰。惡足辨哉。城周不過三里。而甎築數十重。制度雄侈。四隅正方若置斗然。今裁半築。則其高低雖未可測。門上建樓處。設雲梯浮空。駕起工役。雖似浩大。器械便利。運甓輸土。皆機動輪轉。或自上汲引。或自推自行。不一其法。皆事半功倍之術。莫非足法。而非但行忙。難以遍觀。雖終日熟視。非造次可學。良可歎也。食後。與卞季涵鄭進士先行。康永泰出門揖送。頗有惜別之意。且囑歸時當値冬節。願賷賜一件時憲。余解給一丸淸心。過一鋪。掛一面金書當字牌。旁書惟軍器不當五字。此典當舖也。有數三美少年。走出舖中。遮馬請少刻納凉。遂相與下馬隨入。其凡百位置。更勝康家。庭中有二大盆。種三五柄蓮子。養得五色鮒魚。年少手持掌大紗罾。向小瓮邊。臽了幾顆紅蟲。浮沉盆中。蟲細如蟹卵。皆蠕蠕。少年更以扇敲響那盆郭。念念招魚。魚皆出水呷沫。日方午天。火傘下曝。悶塞不可久居。遂行。與鄭進士或先或後。余謂鄭曰。城制何如。鄭曰。甓不如石也。余曰。君不知也。我國城制不甎而石。非計也。夫甎一凾出矩則萬甎同樣。更無費力。磨琢之功。一窰燒成。萬甎坐得。更無募人運致之勞。齊匀方正。力省功倍。運之輕而築之易。莫甎若也。今夫石劚之於山。當用匠幾人。輦運之時。當用夫幾人。旣運之後。當用匠幾人。以琢治之。其琢治之功。又當再費幾日。築之之時。安排一石之功。又當再用夫幾人。於是削崖而被之。是土肉而石衣也。外似峻整。內實臲卼。石旣參差不齊。則恒以小石撑其尻跗。崖與城之間。實以碎礫。雜以泥土。一經潦雨。膓虛腹漲。一石踈脫。萬石爭潰。此易見之勢也。且石灰之性。能黏於甎。而不能貼石。余嘗與次修論城制。或曰。甓之堅剛安能當石。次修大聲曰。甓之勝於石。豈較一甓一石之謂哉。此可爲鐵論。大約石灰不能貼石。則用灰彌多。而彌自皸坼。背石卷起。故石常各自一石。而附土爲固而已。甎得灰縫如魚膘之合木。鵬砂之續金。萬甓凝合。膠成一城。故一甎之堅。誠不如石。而一石之堅。又不及萬甎之膠。此其甓與石之利害便否。所以易辨也。鄭於馬上傴僂欲墮。葢睡已久矣。余以扇搠其脅大罵曰。長者爲語。何睡不聽也。鄭笑曰。吾已盡聽之。甓不如石。石不如睡也。余忿欲敺之。相與大笑。至河邊。得柳陰納凉。五渡河五里之間一臺子。所謂頭臺子,二臺子,三臺子。皆烽堡也。甎築如城。高五六丈。正圓如筆筒。上施垜堞。多毁壞而不修葺何也。道傍或有柩。累石壓之。年久露置。木頭朽敗。葢待其骨枯。擧而焚之云。沿道多有墳塋。其封高銳。亦不被莎。多樹白楊。排行正直。行旅步走者絶少。步走者。必肩擔鋪盖。寢具謂鋪盖。 無鋪盖者。店房不許留接。疑其姦宄也。掛鏡而行者。養目者也。乘馬者。皆着黑緞靴子。步行者。皆着靑布靴子。其底皆衲布數十重。絶不見麻鞋藁屨。宿松店。一名雪裡店。又號薛劉店。是日行七十里。或曰。此舊鎭東堡也。

二十九日丙子。晴。舟渡三家河。舟如馬槽。全木刳成。無櫓槳。兩岸立丫木。橫截大繩。緣繩而行。則舟自來往。馬皆浮渡。又舟渡劉家河。中火黃河庄。午極熱。馬渡金家河。所謂八渡河也。林家臺范家臺大小方身。五里十里之間。村閭相望。桑麻菀然。時方早黍黃熟。薥黍發穗。而皆刈去其葉以飼馬騾。亦所以爲黍柄。養其全氣也。到處有關廟。數家相聚。必有一座大窰以燒甎。范印晒曝。新舊燔燒。處處山積。葢甓爲日用先務也。少憩典當舖。主人引至中堂。勸一椀熱茶。位置多異玩。設架齊梁。整置所典之物。皆衣服也。褓裹付紙籤。書物主姓名別號。相標居住。再書某年月日典當某件子。某字號舖親手交付云云。其利殖之法。無過什二。過期一朔。許賣。典當題著金字柱聯曰。洪範九疇先言富。大學十章半論財。以薥黍柄。巧搆樓閣。置艸蟲一枚。以聽鳴聲。簷端懸彫籠。養一異鳥。是日行五十里。宿通遠堡。卽鎭夷堡也。

七月初一日丁丑。曉大雨。留行。與鄭進士,周主簿,卞君,來源,趙主簿,學東。上房乾粮判事 賭紙牌以遣閒。且博飮資也。諸君以余手劣。黜之座。但囑安坐飮酒。諺所謂觀光但喫餠也。尤爲忿恨。亦復柰何。坐觀成敗。酒則先酌也。非惡事。時聞間壁婦人語。聲嫩囀嬌愬。燕燕鶯鶯。意謂主家婆娘。必是絶代佳人。及爲歷翫堂室。一婦人五旬以上年紀。當戶據牀而坐。貌極悍醜。道了叔叔千福。余答道托主人洪福。余故遲爲。玩其服飾制度。滿髻揷花。金釧寶璫。略施朱粉。身着一領黑色長衣。遍鎖銀紐。足下穿一對靴子。繡得草花蜂蝶。葢滿女不纏脚。不着弓鞋。簾中轉出一個處女。年貌似是廿歲以上。處女髻髮中分綰上。以此爲辨。貌亦傑悍。而肌肉白淨。把鐵鏇子。傾綠色瓦盆。滿勺了薥黍飯。盛得一椀。和鏇瀝水。坐西壁下交椅。以箸吸飯。更拿數尺葱根。連葉蘸醬。一飯一佐。項附鷄子大癭瘤。噉飯喫茶。略無羞容。葢歲閱東人。尋常親熟故也。庭廣數百間。久雨泥淖。河邊水磨小石如碁子大黃雀卵者。本無用之物。而揀其形色相類者。當門處錯成九苞飛鳳。以禦泥淖。其無棄物。推此可知。鷄皆毛羽脫落。一如抽鑷。往往肉鷄蹁跚。醜惡不忍見。

初二日戊寅。曉大雨。晩晴。前溪大漲。不可渡。遂留行。正使命來源及周主簿。前往視水。余亦隨行。不數里。巨浸當前。不見涯涘。使善泅者。入水測其淺深。不十步而肩已沒矣。還報水勢。正使愁悶。盡招譯官及各房裨將。使各陳渡水之策。副使書狀。亦來會。副使曰。多貰門扇及車輿。作筏以渡何如。周主簿曰。此計大妙。首譯曰。門扇車輿。難可多得。此間造屋。現有十餘間材木。可以貰用。但患葛絞難得。諸議紛然。余曰。安用縛筏。我有一兩隻舴艋櫓槳都具。但欠一事。周問所欠甚事。余曰。只乏個副手梢公。一座哄笑。主人麁鹵。目不識丁。而丌上猶有楊升菴集。四聲猿。有尺餘正藍瓷甁。斜揷趙南星鐵如意。臘茶色小香爐。雲間胡文明製椅卓屛鄣。俱有雅致。不似窮邊村野氣。余問爾家計粗足否。對曰。終歲勤苦。未免飢寒。若非貴國使行時。都沒了生涯。有男女幾個。曰。只有一盜。尙未招婿。余問何謂一盜。曰。盜不過五女之門。豈不是家之蟊賊。午後出門。閒行散悶。薥黍田中。急響了一聲鳥銃。主人忙出門看。那田中跳出一個漢子。一手把銃。一手曳猪後脚。猛視店主。怒道何故放這牲口入田中。店主面帶惶愧。遜謝不已。其人血淋淋。拖猪而去。店主佇立悵然。再三惋歎。余問那漢所獲誰家牧的。店主曰。俺家牧的。余問雖然。這畜逸入他人田中。不曾傷害了一柄薥黍。柰何枉殺了這個牲口。爾們應須追徵猪價麽。店主曰。那敢追徵。不謹護牢。是我之不是處。盖康煕甚重稼穡制。牛馬踐穀者倍徵。故放者杖六十。羊豕入田中。田主登時捕獲。放牧者。不敢認主。但不得遮車道阻泥。則引出田間。故田主常常治道以護田云。村邊有二窰。一恰裁燒畢。塗泥竈門。擔水數十桶。連灌窰頂。窰頂略坎。受水不溢。窰身方爛。得水卽乾。似當注水。不焦爲候耳。一窰先已燒冷。方取甓出窰。大約窰制。與我東之窰判異。先言我窰之誤。然後窰制可得。我窰直一臥竈。非窰也。初無造窰之甎。故支木而泥築薪。以大松燒。堅其窰。其燒堅之費。先已多矣。窰長而不能高。故火不炎上。火不能炎上。故火氣無力。火氣無力。故必爇松取猛。爇松取猛。故火候不齊。火候不齊。故瓦之近火者。常患苦窳。遠火者。又恨不熟。無論燔瓷燒瓮。凡爲陶之家。窰皆如此。其爇松之法又同。松膏烈勝他薪也。松一剪則非再孽之樹。而一遇陶戶。四山童濯。百年養之。一朝盡之。乃復鳥散逐松而去。此緣一窰失法。而國中之良材日盡。陶戶亦日困矣。今觀此窰。甎築灰封。初無燒堅之費。任意高大。形如覆鍾。𥦔頂爲池。容水數斛。旁穿烟門四五。火能炎上也。置甎其中。相支爲火道。大約其妙在積。今使我手能爲之至易也。然口實難形。正使問其積類品字乎。余曰。似是而非也。卞主簿問其積類疊冊匣乎。余曰。似是而非也。甓不平置。皆隅立爲十餘行。若堗𣎒。再於其上。斜駕排立。次次架積。以抵窰頂。孔穴自然踈通如麂眼。火氣上達。相爲咽喉。引焰如吸。萬喉遞呑。火氣常猛。雖薥稭黍柄。能匀燔齊熟。自無攣翻龜坼之患。今我東陶戶不先究窰制。而自非大松林。不得設窰。陶非可禁之事。而松是有限之物。則莫如先改窰制。以兩利之。鰲城 李公恒福 老稼齋皆說甓利。而不詳窰制。甚可恨也。或云薥稭三百握。爲一窰之薪。得甎八千。薥稭長一丈半。拇指大則一握。僅四五柄耳。然則薥稭爲薪。不過千餘柄。可得近萬之甎耳。日長如年。向夕尤暑。不堪昏睡。聞傍炕方會紙牌。叫呶爭鬨。余遂躍然投座。連勝五次。得錢百餘。沽酒痛飮。可雪前恥。問今復不服否。趙卞曰。偶然耳。相與大笑。卞君及來源。不勝忿寃。要余更設。余辭曰。得意之地勿再往。知足不殆。

初三日己卯。曉大雨。朝晝快晴。夜又大雨達曙。又留。朝起開牕。積雨快霽。光風時轉。日色淸明。可占午炎。榴花滿地。銷作紅泥。繡毬浥露。玉簪抽雪。門前有簫笳鐃鉦之聲。急出觀之。乃迎親禮也。彩畵紗燈六對。靑盖一對。紅盖一對。簫一雙。笳一雙。觱篥一雙。疊鉦一雙。中央四人。肩擔一座靑屋轎。四面傅玻瓈爲牕。四角嚲彩絲流蘇。轎正腰爲杠。以靑絲大繩。橫絞杠之前後。再以短杠。當中貫絞。兩頭肩荷。四人八蹄。一行接武。不動不搖。懸空而行。此法大妙。轎後有兩車。皆以黑布爲屋。駕一驢而行。一車共載四個老婆。面俱老醜。而不廢朱粉。顚髮盡禿。光赭如匏。寸髻北指。猶滿揷花朶。兩耳垂璫。黑衣黃裳。一車共載三少婦。朱袴或綠袴。都不繫裳。其中一少女。頗有姿色。盖老是粧婆乳媼。少的是丫鬟也。三十餘騎簇擁。着一個胖大莽漢。口旁頤邊。黑髭鬆鬆。權着九爪蟒袍。白馬金鞍。穩踏銀鐙。堆着笑臉。後有三兩車。滿載衣。余問店主。此邨裏可有秀才塾師麽。店主曰。邨僻少去處。那有學究先生。去年秋間。偶有一個秀才。從稅官京裡來的。一路上染得暑痢。落留此間。多賴此處人。一力調治。經冬徂春。快得痊可。那先生文章出世兼得。會寫滿州字情願。暫住此間。開了一兩年黌堂。敎授些此邨小孩們。以酬救療大恩。現今坐在了關聖廟堂裡。余曰。可得主人暫勞鄕導。店主曰。不必仰人指導。擧手指之曰。這個屋頭出首的大廟堂是也。余問這個先生姓甚名誰。店主曰。一邨坊都叫他富先生。余問富先生多少年紀。店主曰。大公子儞自去問他。店主因走入炕裡。手拿紅紙數十片拈示。道此乃那富先生親手墨蹟。那紅紙左沿。細書某位舍親尊台。某年月日。恭請台駕。電莅敝筵。店主道俺門兄弟。前春招婿時。倩他請席。刺紙大約。僅能成字。而數十紙所寫字樣。無大無小。如珠貫絲。如印一板。意其秀才爲富鄭公苗裔。卽喚時大。同去尋那廟堂裡來。寂無人聲。周回觀玩。右廂裡有小兒讀書聲。俄有一兒開戶。探頭一張。因走出。不顧而去。余追問童子。儞們的師父坐在那裡麽。童子道甚麽。余曰。富先生。童子畧不採聽。口裏喃喃。拂袖而去。余謂時大曰。那先生必在這裡。遂直向右廂。一推開戶。有四五副空椅。並無人跡。余闔戶恰裁轉身。那童子引一老者而來。想是富也。適纔閒走比鄰。那童子忙去報客而回也。乍觀面目。全乏文雅氣。余向前肅揖。那老者不意抱余腰脅。盡力舂杵。又把手顫顫。滿堆笑臉。余初則大驚。次不甚喜。問尊是富公麽。那老者大喜道。儞老那從識僚賤姓。余曰。吾久聞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富曰。願聞尊姓大名。余書示之。富自書其名曰富圖三格。號曰松齋。字曰德齋。余問甚麽三格。富曰。是吾姓名也。余問貴鄕華貫在何地方。富曰。俺滿洲鑲藍旗人。富問儞老此去。當面駕麽。余曰。甚麽話。富曰。萬歲爺要當接見儞們。余曰。皇上萬一接見時。吾當保奏儞老得添微祿麽。富曰。倘得如此時。朴公大德。結草難報。余曰。吾阻水留此已數日。眞此永日難消。儞老豈有可觀書冊。爲借數日否。富曰。無有。往在京裏時。舍親折公。新開刻舖。起號鳴盛堂。其群書目錄。適在槖中。如欲遣閒時。不難奉借。但願儞老此刻。暫回携得眞眞的丸子。淸心元 高麗扇子。揀得精好的作面幣。方見儞老眞誠結識。借這書目未晩也。余察其容辭志意。鄙悖庸陋。無足與語。不耐久坐。卽辭起。富臨門揖送。且言貴邦明紬可得賣買麽。余不答而歸。正使問有何可觀。恐中暑。余對俄逢一老學究。非但滿人。鄙陋無足語。正使曰。彼旣有求。何可嗇一丸一箑耶。第不妨借看書目。遂使時大。送淸心元一丸。魚頭扇一柄。時大卽回。持掌大幾葉小冊而來。皆空紙。所錄書目。盡是淸人小品七十餘種。此不過數頁所錄。而要索厚價。其無恥甚矣。然旣爲借來。且新眼目。遂謄而還之。尺牘新語共六冊。汪淇澹漪箋焚書共六冊。藏書共十八冊。續藏書共九冊。李贄卓吾著。宮閨小名錄,長洲雜說,西堂雜俎。尤侗展成著。筠廊偶筆。宋犖牧仲著。同書字,觸閩小記,因樹屋書影。周亮工元亮著。四禮撮要,甘京著說林,西河詩話。毛奇齡著。韻白匡林,韻學通指,潠書。毛先舒稚黃著西山紀游。周金然著。日知錄,北平古今記。顧炎武著。不知姓名錄。李淸映碧著。蔣說。蔣虎臣著。影梅菴憶語。冒襄辟彊著。古今書字辨訛,東山談苑,秋雪叢談。余懷澹心著。冬夜箋記。王崇簡著。皇華記聞,池北偶談,香祖筆記。王士禛貽上著。毛角陽秋,群書頭屑,閨閤語林,朱鳥逸史。王士祿著。笠翁通譜,無聲戱小說,鬼輸錢故事。李漁笠翁著。天外談。石龐著奏對機緣。弘覺著十九種。柴虎臣著。橘譜。諸虎男著。日下舊聞,共二十冊。朱彝尊錫鬯著。虞初新志。張潮山來著。寄園寄所寄共八冊。趙吉士著。說鈴。汪涴著。說郛。吳震芳靑壇著。檀几叢書。王晫著。三魚堂日記。陸隴其著。亦禪錄,幽夢影。張潮著。粉墨春秋。朱彝尊著。兩京求舊錄。朱茂曙著。燕舟客話。周在浚著。崇禎遺錄。王世德著。入海記。査嗣璉著。琉球雜錄。汪楫著。博物典彙。黃道周著。觀海記行。施閏章著。柝津日記。周篔著。與鄭進士分錄。以爲書肆攷求之資。卽送。時大還傳且令語之曰。此書皆我東所有。故吾老爺不覽此書目云爾。時大歸言。富也聽渠所傳。頗有憮然之色。贈渠手巾云。手巾長二尺餘。新件黑色縐紗也。

初四日庚辰。自昨夜達曙大霔。留行。看楊升菴集。或圍碁消閒。副使書狀來會上房。又招行中廣詢渡水之策。良久盡罷去。似無善策也。

初五日辛巳。晴。阻水留行。店主開其內炕烟溝。持長柄鍬子扱灰。余於是略觀炕制大約。先築炕基高尺有咫。爲地平。然後以碎甎碁置爲支足。而舖甎其上而已。甎厚本齊。故破爲支足。而自無蹩。甎體本匀。故相比排舖。而自無罅隙。烟溝高下。劣容伸手出納。支足者。遞相爲火喉。火遇喉則必踰若抽引然。火焰驅灰闐騈而入。衆喉遞呑迭傳。無暇逆吐。達于烟門。烟門一溝深丈餘。我東方言犬座也。灰常爲火所驅。落滿阬中。則三歲一開烟炕一帶。扱除其灰。竈門坎地一丈。仰開炊口。爇薪倒揷。竈傍闕地如大瓮。上覆石盖。爲平地。其中空洞。生風。所以驅納火頭於烟喉。而點烟不漏也。又烟門之制。闕地如大瓮。甎築狀如浮圖。高與屋齊。烟落瓮中。如吸如吮。此法尤妙。大約烟門有隙。則一線之風。能滅一竈之火。故我東房堗。常患吐火。不能遍溫者。責在烟門。或杻籠塗紙。或木板爲桶。而初竪處土築有隙。或紙塗弊落。或木桶有闖。則不禁漏烟。大風一射。則烟桶爲虛位矣。我念吾東家貧。好讀書。百千兄弟等鼻端。六月恒垂晶珠。願究此法。以免三冬之苦。卞季涵曰。炕法終是恠異。不如我東房法。余問所以不如者何等。卞君曰。何如鋪得四張附油芚。色似火齊。滑如水骨耶。余曰。炕不如房則是也。其造堗之法。但效此而施之於房。鋪得油芚。有誰禁之。東方堗制。有六失而無人講解。吾試論之。君靜聽無譁。泥築爲塍。架石爲堗。石之大小厚薄。本自不齊。必疊小礫。以支四角。禁其躄蹩。而石焦土乾。常患頹落。一失也。石面凹缺處。補以厚土。塗泥取平。故炊不遍溫。二失也。火溝高濶。焰不相接。三失也。墻壁踈薄。常苦有隙。風透火逆。漏烟滿室。四失也。火項之下。不爲遞喉。火不遠踰。盤旋薪頭。五失也。其乾爆之功。必費薪百束。一旬之內。猝難入處。六失也。何如與君共鋪數十甎。談笑之間。已造數間溫堗。寢臥乎其上耶。夜與諸君略飮數杯。更鼓已深。扶醉歸臥。與正使對炕。而中隔布幔。正使已熟寢。余方含烟矇矓。枕邊忽有跫音。余驚問汝是誰也。答曰。擣伊鹵音爾幺。語音殊爲不類。余再喝。汝是誰也。高聲對曰。小人擣伊鹵音爾幺。時大及上房廝隷。一齊驚起。有批頰之聲。推背擁出門外。盖甲軍。每夜巡檢一行所宿處。自使臣以下點數而去。每値夜深睡熟。故不覺也。甲軍之自稱擣伊鹵音。殊爲絶倒。我國方言。稱胡虜戎狄曰擣伊。盖島夷之訛也。鹵音者。卑賤之稱。爾幺者。告於尊長之語訓也。甲軍則多年迎送。學語於我人。但慣聽擣伊之稱故耳。一塲惹鬧。以致失睡。繼又萬蚤跳踉。正使亦失睡。明燭達曙。

初六日壬午。晴。溪漲小减。故遂發行。余入正使轎中同渡。下隸三十餘人。赤身擡轎。至中流湍急處。轎忽左傾幾墮。危哉危哉。與正使兩相抱持。僅免墊溺。渡在彼岸。望見渡水者。或騎人項。或左右相扶。或編木爲扉而乘之。使四人肩擡而渡。其乘馬浮渡者。莫不仰首視天。或緊閉雙目。或强顔嬉笑。廝隷皆解鞍肩荷而渡。意其恐濕也。旣渡者。又肩荷而返。恠而問之。盖空手入水。則身輕易漂。故必以重物壓肩也。數次往返者。莫不戰慄。山間水氣甚冷故也。中火草河口。所謂畓洞。以其長時沮洳。故我人所名云。畓本無字。我東吏簿水田二字合書作會意。借音沓。 踰分水嶺,高家嶺,劉家嶺。宿連山關。是日行六十里。夜小醉微睡。身忽在瀋陽城中。宮闕城池閭閻市井。繁華壯麗。余自謂壯觀。不意其若此。吾當歸詑家中。遂翩翩而行。萬山千水。皆在履底。迅若飛鳶。頃刻至冶谷舊宅。坐內房南牕下。家兄問瀋陽如何。余恭對所見。勝於所聞。誇美亹娓。望見南牕外。隣家槐樹陰。陰上有大星一顆。炫爛搖光。余奉禀伯氏曰。識此星乎。伯氏曰。不識其名。余曰。此老人星。遂起拜。伯氏曰。吾暫回家中。備說瀋陽。今復追程耳。出戶經堂。推開外廊一門。回首北望。屋頭歷歷認鞍峴諸峯。忽自大悟曰。迂闊迂闊。吾將何以獨自入柵。自此至柵門千餘里。誰復待我停行乎。遂大聲叫喚。不勝悔懊。開門欲出。戶樞甚緊。大叫張福。而聲不出喉。排戶力猛。一推而覺。正使方呼燕巖。余猶恍惚應之。問曰。此卽何地。正使曰。俄者夢囈頗久矣。遂起坐敲齒彈腦。收召魂神。頓覺爽豁。而一悵一喜。久難爲悰。遂不能更睡。轉輾思想。不覺達曙。連山關。一名鴉鶻關。

初七日癸未。晴。行二里。乘馬渡水。水雖不廣。而悍急尤猛於前日。所渡攣膝聚足。竦坐鞍上。昌大緊擁馬首。張福力扶余尻。相依爲命以祈。須臾其囑馬之聲。正是嗚呼。囑馬聲。本好護。而東音與嗚呼相近。 馬至中流。忽側身左傾。盖水沒馬腹則四蹄自浮。故臥而游渡也。余身不意右傾。幾乎墜水。前行馬尾散浮水面。余急持其尾。整身一坐。以免傾墜。余亦不自意蹻捷之如此。昌大亦幾爲馬脚所揮。危在俄頃。馬忽擧頭正立。可知其水淺著脚矣。踰摩雲嶺。中火千水站。午後極熱。又踰靑石嶺。嶺上有一所關廟。極其靈驗。驛夫馬頭輩爭至供卓前叩頭。或買供靑蓏。譯官亦有焚香抽籤。占驗平生休咎者。有道士敲鉢丐錢。獨不剃髮爲椎髻。如我東優婆僧。頭戴藤笠。身披一領野繭紗道袍。恰似我東儒士所著。而但黑色方領少異耳。又一道士賣蓏及鷄卵。蓏味甚甛且多水。鷄卵淡醎。夜宿狼子山。是日踰兩大嶺。通行八十里。摩雲嶺。一名會寧嶺。其高峻險絶。不减我國北關摩天嶺云。

初八日甲申。晴。與正使同轎渡三流河。朝飯於冷井。行十餘里。轉出一派山脚。泰卜忽鞠躬。趍過馬首。伏地高聲曰。白塔現身謁矣。泰卜者。鄭進士馬頭也。山脚猶遮。不見白塔。趣鞭行不數十步。纔脫山脚。眼光勒勒。忽有一團黑毬。七升八落。吾今日始知人生本無依附。只得頂天踏地而行矣。立馬四顧。不覺擧手加額曰。好哭場。可以哭矣。鄭進士曰。遇此天地間大眼界。忽復思哭何也。余曰。唯唯否否。千古英雄善泣。美人多淚。然不過數行。無聲眼水。轉落襟前。未聞聲滿天地。若出金石。人但知七情之中。惟哀發哭。不知七情都可以哭。喜極則可以哭矣。怒極則可以哭矣。樂極則可以哭矣。愛極則可以哭矣。惡極則可以哭矣。欲極則可以哭矣。宣暢壹鬱。莫疾於聲。哭在天地。可比雷霆。至情所發。發能中理。與笑何異。人生情會。未甞經此極至之處。而巧排七情。配哀以哭。由是死喪之際。始乃勉强叫喚喉苦等字。而眞個七情所感至聲眞音。按住忍抑。蘊鬱於天地之間。而莫之敢宣也。彼賈生者。未得其塲。忍住不耐。忽向宣室一聲長號。安得無致人驚恠哉。鄭曰。今此哭塲。如彼其廣。吾亦當從君一慟。未知所哭求之七情。所感何居。余曰。問之赤子。赤子初生。所感何情。初見日月。次見父母。親戚滿前。莫不歡悅。如此喜樂。至老無雙。理無哀怒。情應樂笑。乃反無限啼叫。忿恨弸中。將謂人生神聖愚凡。一例崩殂。中間尤咎。患憂百端。兒悔其生。先自哭吊。此大非赤子本情。兒胞居胎。處蒙冥沌塞。纏糾逼窄。一朝逬出寥廓。展手伸脚。心意空闊。如何不發出眞聲盡情一洩哉。故當法嬰兒聲無假做。登毗盧絶頂。望見東海。可作一場。行長淵金沙。可作一塲。今臨遼野。自此至山海關一千二百里。四面都無一點山。乾端坤倪。如黏膠線縫。古雨今雲。只是蒼蒼。可作一塲。亭午極熱。趣馬歷高麗叢阿彌庄。分路與趙主簿達東及卞君來源鄭進士李傔鶴齡。入舊遼陽。其繁華富麗十倍鳳城。別有遼東記。出西門見白塔。其制造工麗雄偉。可適遼野。別有白塔記。二記見下。 還遼陽城。車馬轟殷。聚觀者到處成群。酒樓紅欄。高臨大道。颺出一面。金字酒旗。書着聞名應駐馬。尋香且停車。吾可以飮矣。環觀者彌衆。人肩相磨。雅聞此處姦宄極多。初行者專心遊覽。不善省察。必有所失。往歲一使行。多率無賴爲伴。當上下數十人。皆初行衣裝鞍具。頗爲華侈。入遼陽遊覽之際。或失鞍甲。或失鐙子。無不狼貝云。張福忽頭冒鞍甲。腰佩雙鐙。立侍于前。全無愧色。余笑叱曰。何不掩爾雙目。見者皆大笑。還至太子河。河方潦漲。無船可渡。沿河上下正爾彷徨。俄有蘆葦叢中蕩出荳殼漁艇。又有一小艇。隱於汀洲。使張福泰卜輩齊聲喚舟。一對漁人兩頭垂竿而坐。柳樹陰濃。斜陽纈金。蜻蜓點水。燕子蹴波。千呼萬喚。終不回頭。久立汀沙。暖氣薰煑。唇焦頭汗。膓虛氣餒。生平喜遊賞。今日眞得了其債矣。鄭君輩爭相嘲謔曰。日暮道窮。上下飢困。哭之外無他策矣。先生何爲忍住不哭。相與大笑。余曰。彼漁人不肯救人。其人心可知。雖陸魯望先生。正合一拳打倒。泰卜益爲焦躁曰。今野日垂地欲墮。他處有山。已將昏黑矣。盖泰卜雖年少。已七次燕行。凡百慣熟。少焉舟子罷釣。收艇底魚籃。短槳蕩到柳陰邊爭出。五六小艇。見漁艇蕩來。亦爭先來到。要索高價。其待人竭急。然後始肯來濟。其情狀可惡。一船只許載三人。每人貰一鈔。艇皆全木刳成。所謂野航。恰受兩三人者是也。共計一行上下恰是十七馬六疋。皆浮河。艇頭執鞚。順河而下七八里。其危有甚於通遠諸渡時也。宿新遼陽映水寺。是日通行七十里。夜極熱。睡中單衿自脫。微有感氣。

初九日乙酉。晴。極熱。乘曉凉。先發歷張家臺三道巴。中火爛泥堡。自入遼東以來。村閭不絶。路廣數百步。沿路兩傍。皆種垂楊。閭閻櫛比處。其對門中間。潦水不洩。往往自成大池。家養鵝鴨千百浮泳。兩邊村舍。盡成臨水樓臺。紅欄翠檻。映帶左右。渺然有江湖之想。軍牢三吹後。必先數里先行。前排軍官亦隨。軍牢先詣。余自止自由。每與卞君。乘凉曉發。行不十里。則且遇前排。必並轡談謔。每日若此。每近村閭。輒令軍牢。吹起吶叭。四個馬頭。合唱勸馬聲。家家走出婦女。闐門觀光。無老無少。裝束皆同。粧花垂璫。略施朱粉。口皆含烟。手持靴底所衲。連針帶線。騈肩簇立。指點嬌笑。始見漢女。漢女皆纏足着弓鞋。姿色不及滿女。滿女多花容月態。歷萬寶橋。烟臺河山腰鋪。宿十里河。是日通行五十里。裨譯輩於馬上。各定一妾。所見滿漢女。若他人先占。則不敢疊定。相避之法甚嚴。謂之口妾。往往猜如怒罵談嘲。亦一長程消遣訣也。明日。將入瀋陽。

舊遼東記 编辑

遼東舊城。在漢襄平遼陽二縣地。秦曰遼東。後入衛滿朝鮮。漢末爲公孫度所據。隋唐時。屬高勾麗。契丹稱南京。金稱東京。元置行省。 皇明置定遼衛。今陞爲遼陽州。移城距二十里。爲新遼陽。此廢稱舊遼東。城周二十里。或謂熊廷弼所築也。城古卑狹。廷弼聞敵騎入境。令夷城。淸人恠之。不敢逼及。諜知改築。引兵至城下。新城峨峨。一夜而成。後廷弼去而遼陷。淸人忿其城堅難拔毁其城。以方興得勝之兵。十日而毁。猶未盡云。 皇明天啓元年三月。淸人旣得瀋。又移兵向遼。經略袁應泰方議三路出師。以復撫順。未行而聞虜陷瀋陽。又將向遼。遂開太子河。注水於壕。環兵登埤。淸人陷瀋五日。至遼陽城下。奴兒哈赤者。所謂淸太祖也。自統左翼兵先至。 皇明摠兵李懷信等。率兵五萬出城五里而營。奴兒哈赤。以左翼四旗。擊其左。淸太宗我東所謂汗。其名曰洪台時。我國丙丁錄。雜載紅打時。或稱洪他詩。以其音似而各載。如英阿兒臺曰龍骨大。馬伏塔曰馬夫大。是也。 引精銳請戰。奴兒哈赤不許。洪台時堅意行。遂留二紅旗。伏城傍覘視。奴兒哈赤。遣正黃旗,鑲黃旗。助洪台時。衝明營之左。四旗兵繼至。天兵大亂。洪台時乘勝追擊六十里。至鞍山。方其戰時。天兵自遼陽西門出。拔淸人所留城傍二紅旗。伏起邀擊。天兵奔回入城。自相蹂踐。摠兵賀世賢。副將戚金等。皆戰死。詰朝奴兒哈赤。率貝勒左四旗兵。掘城西閘口。以洩湖水。且令右四旗兵。塞城東進水口。自引右翼。布楯車堵列城邊。囊土運石以壅水。天兵步騎三萬出東門。列營相拒。淸人方欲奪橋。會水口壅遏將涸。四旗前隊渡壕。大呼掩擊東門外天兵。方力戰。淸紅甲二百,白旗千。進擊天兵。死者壕塹皆滿。奪武靖門橋。分擊守壕天兵。城上發火器。聯綿不絶。淸人奮勇衝突。樹梯登城。遂奪西城一面。驅斬民衆。城中擾亂。是夜城內天兵。列炬拒戰。牛維曜等。縋城亂遁。翌朝。天兵復列楯大戰。淸四旗兵。亦登城。經略袁應泰。登城北鎭遠樓督戰。見城破。擧火焚樓而死。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經。總兵朱萬良。副將梁仲善。參將王豸房承勳游擊李尙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幹等。皆戰死。生擒御史張銓不屈。奴兒哈赤。命賜死。以遂其志。洪台時惜銓欲生之。婉諭再三。終不可奪。不得已縊而葬之。皇帝於昨年己亥。爲全韻詩。詳載陷城始末。且曰。明臣之不降者。我祖宗尙加恩。而燕京君臣。漠不相關。功罪不明。欲其不亡得乎。按明史。廷弼之不救廣寧也。三司王紀,鄒元標,周應秋。勘廷弼曰。廷弼才識氣魄。睥睨一世。往歲鎭遼而遼存。去遼而遼亡。獨其驕愎之性。牢不可破。今日一䟽。明日一揭。比之楊鎬。更多一逃。比之袁應泰。反欠一死。若誅王化貞而寬廷弼。則罪同而罰異也。今其土壁周遭。而甎痕猶存。誦當日三司之勘。足可以想見其爲人。嗚呼。當 皇明末運。用捨顚倒。功罪不明。其視熊廷弼,袁崇煥之死。可謂自毁其長城矣。惡可免後代之譏哉。引太子河爲壕。壕中有數三漁艇。城下釣者數十人。皆美衣服。貌似遊閒公子。俱城裏市舖人。余巡壕爲觀。其設閘蓄洩之制。釣者一哄持竿而來。向余開語。余畫地爲字。皆熟視笑而去。

遼東白塔記 编辑

出關廟行不半里。有塔白色。八面十三層。高七十仞云。世傳唐尉遲敬德。率師伐高句麗時。所築也。或云。仙人丁令威。乘鶴而歸。見遼東城郭。人民已改。悲嗚作歌。此其令威所止華表柱。非也。華表柱。在遼陽城外不十里而近。亦不高大。所稱白塔者。我東皁隷順口所名也。遼東左挾滄海。前臨大野。無所障礙。千里茫茫。而白塔乃得野勢三分之一。塔頂置銅鼓三。每層檐稜。懸鐸大如汲桶。風動鐸鳴。聲震遼野。塔下逢兩人。俱滿洲人。方往寧古塔買藥。劃地問答。一人問古本尙書。又問有顔夫子書。子夏所著樂經否。皆余所刱聞也。以無爲答。兩人者俱少年。初經此地。爲觀塔來也。行忙未及問其名。盖秀才也。

關帝廟記 编辑

出舊遼東城。門外有石橋。橋邊石欄。制極精巧。康煕五十七年所築也。對橋百餘步。有牌樓。刻雲龍水仙畵。皆隱起入牌樓。而東有大樓。其下爲文而扁之曰樀錦。左有鍾樓曰龍吟。右有皷樓曰虎嘯。廟堂壯麗。複殿重閣。金碧璀璨。正殿安關公像。東廡張飛。西廡趙雲。又設蜀將軍嚴顔。不屈之狀。庭中列數笏穹碑。皆記修刱始末。新建一碑。記山西商人重修事也。廟中無賴遊子數千人。鬧熱如塲屋。或習槍捧。或試拳脚。或像盲騎瞎馬爲戱。有坐讀水滸傳者。衆人環坐聽之。擺頭掀鼻。旁若無人。看其讀處。則火燒瓦官寺。而所誦者乃西廂記也。目不知字而口角溜滑。亦如我東巷肆中口誦林將軍傳。讀者乍止。則兩人彈琵琶。一人響疊鉦。

廣祐寺記 编辑

塔南有古刹曰廣祐寺。滿洲秀才云。漢時所刱。而唐太宗伐遼時。駐蹕首山。使鄂公尉遲敬德重修。世傳古有一邨夫往廣寧。路遇一童子曰。負我至廣祐寺。寺右十步古樹下。有藏金十萬。可以相報。邨夫負其童子數百里。不終朝而至。旣至視之。乃一座金佛也。寺僧異之。掘寺右十步。果得十萬金。邨夫以其金重修此寺。及讀寺碑。則乃康煕二十七年。太皇太后發帑所建也。康煕皇帝亦甞臨幸。賜居僧織金袈裟。今廢無僧。


盛京雜識起丙戌止庚寅。凡五日。自十里河至小黑山。共三百二十七里。 编辑

秋七月初十日丙戌。雨卽晴。自十里河。早行至板橋堡五里。長盛店五里。沙河堡十里。暴交蛙子五里。毡匠舖五里。火燒橋三里。白塔堡七里。共四十里。中火於白塔堡。又自白塔堡至一所臺五里。紅火舖五里。渾河一里。舟渡渾河。入瀋陽九里。共二十里。是日通行六十里。宿瀋陽。是日極熱。回望遼陽城外。林樹蒼茫。萬點曉鴉。飛散野中。一帶朝煙。橫抹天際。瑞旭初昇。祥霧霏靄。四顧漭蕩。無所罥礙。噫。此英雄百戰之地也。所謂虎步龍驤。高下在心。然天下安危。常係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何也。誠以平原曠野。一望千里。守之則難爲力。棄之則胡虜長驅。曾無門庭之限。此所以爲中國必爭之地。而雖殫天下之力。守之。然後天下可安也。今其天下所以百年無事者。豈爲德敎政術。遠過前代哉。瀋陽。乃其始興之地。則東接寧古塔。北控熱河。南撫朝鮮。西向而天下不敢動。所以壯其根本之術。非歷代所比故也。入遼以來。桑麻翳菀。鷄狗相聞。百年無事。不得不爲淸室一攢眉矣。蒙古車數千乘。載甎入瀋陽。每車引三牛。牛多白色。間有靑牛。暑天引重。牛鼻流血。蒙古皆鼻高目深。猙獰鷙悍。殊不類人。且其衣帽繿縷。塵垢滿面。而猶不脫襪。見我隷之赤脚行走。意似恠之。我國刷驅。歲見蒙古。習其性情。常與之狎行。以鞭末挑其帽。棄擲道傍。或毬踢爲戱。蒙古笑而不怒。但張其兩手。巽語丐還。刷驅或從後脫帽。走入田中。佯爲蒙古所逐。急轉身抱蒙古腰。以足打足。蒙古無不顚翻者。遂騎其胸。以塵納口。群胡停車齊笑。被翻者亦笑而起。拭觜着帽。不復角勝。行逢一車共載七人。皆衣紅。以鐵索籠肩絡背。交鎖於項。復以一端鎖手。一端鎖脚。錦州衛盜賊。减死戍配黑龍江云。牙眼危怖。猶於車上。自相戱笑。若無苦色。馬群數百匹。掠路而過。最後一人。跨一匹善馬。手持一榦高粱。殿趕馬群。不覊不紲。而只顧行走。至塔舖。塔在邨中。高二十餘丈。十三級。八面空中。每級通四圓門。騎馬入其中。仰面而看。忽生眩暈。回轡還出。使行已入站矣。進至後堂。主人鬚下。忽作數聲犬嘷。余大驚郤立。主人微笑。請坐。主人長鬚斑白。兀自炕上踞短脚床。炕下對椅坐。一老嫗頭上揷朶紅白葵花。衣一領鴉靑桃花繡裙。老嫗胸前。又作犬嘷益猛。主人徐自懷中捧出一箇狵狗。大如兎子。毫長一寸。絲絲雪白。脊上淡靑色。眼黃嘴紅。老嫗又披襟拿出狵兒。遞與余。看毛色一樣。老嫗笑曰。客官休恠。吾們翁媼。兩口兒。閒住家裏。眞實永日難消。在家抱弄。這口雪狗兒。還惹了外人耻笑。余問主人家無有兒孫麽。主人答曰。抱得三男一孫。長男三十一歲。做箇盛京將軍。親隨的章京。仲男十九歲。季男十六歲。幷去學堂裡讀書。九歲孫兒柳樹上捕蟬去了。盡日面目難見。少焉主人之小孫。手提吶叭。氣息喘喘。走入堂裏。抱老公項。要買吶叭。老公慈意滿面曰。這箇不中用。小兒眉眼淸明。披一領杏子黃紋紗襖子。弄嬌呈癡。東跳西梁。老公囑小孫。向余叩頭。軍牢張目趕入堂裏。奪其吶叭。大聲索閙。老公起身謝曰。慚愧。小孩們頑要了。不曾傷損那物件。余亦責軍牢索去好矣。何必若是無聊人。余問這狗子那地所產。主人答曰。雲南所產。蜀中亦有這樣的小狗。此名玉兎兒。那箇叫做雪獅子。幷是雲南產。主人叫玉兎兒叩頭。狗子起立雙拱前足。爲拜揖狀。便據地叩頭。張福來請飯。余卽起身。主人曰。客官旣然愛玩此微物時。情願拜送準貢回還時。客官不妨携去。余答曰。那敢生受。急轉身出。使行已初吹。臨發不知吾去向。張福遍索不得。飯久已硬。心忙不下咽。遂給張福與昌大共食。自入舖子裏。買喫一椀麵。一觶燒酒。三箇熟鷄卵。一箇靑瓜。計還了四十二文。使行纔過舖門前。卽與卞君幷轡隨行。肚裏甚飽。堪行二十里矣。日已向巳。天氣暴烘。而自遼陽沿路。植柳萬樹。陰陰不知甚暑。或柳下水滙處。往往成坑。不得已迤出路上。則爀炎下煑。土氣上蒸。胸膈頃刻悶塞。遙望柳陰下。車馬雲屯。促鞭行下馬少憩。客商數百人。卸擔納凉。或踞柳根。脫衣搖扇。或啜茶飮酒。或沐髮剃頭。或骰牌。或猜拳。擔中皆畵瓷。更有以高粱榦去皮。結成小小樓閣之形。各置一枚響蟲。或鳴蟬爲十餘擔。或盆貯紅蟲綠藻。紅蟲浮動水面。微如鰕卵。爲供魚兒食料。車三十餘乘。皆滿載石煤。賣酒賣茶。賣餠果。諸般飮食者。皆聚柳陰下。列椅而坐。余以六文。沽楊梅茶半椀解渴。味甘酸。類醍醐湯。一輛太平車。載二婦人。駕一驢而行。驢見水桶。引車就桶。婦人一老一少。褰簾納凉。皆衣鶯哥綠襖。朱黃色袴。以玉簪花石竹石榴花。爲頭上繁飾。似是漢女。卞君要飮。遂各飮一盃。卽行不數里。遙見。數處浮圖。皓然入望。計是瀋陽漸近也。所謂漁人爲指江城近。一塔船頭看漸長。不知畵者不知詩。畵家有濃淡法。有遠近勢。今看塔形。益覺古人作詩。必須畵意。盖城遠城近。只看一塔短長。渾河。一名阿利江。一名小遼水。源出長白山。合沙河。繞出盛京城東南。與太子河會。又西流合遼河。爲三叉河入海。渡河行數里。有土城不甚高。土城外。有烏牛數百頭。其色正黑如漆。大池百頃。㶑灧紅蓮盛開。鵝鴨無數浮泳。池邊白羊千餘頭。方飮水。見人皆矯首立。入外郭門。郭內民物之繁華。市肆之侈盛。十倍遼陽矣。入關廟少憩。三使具冠服。有一老者。披秀花紬單衫。光頭垂辮。就余長揖曰。辛苦。余答揖。老者熟視余所着泥鞋。意似詳觀制作。余卽脫示一隻。廟中走出一箇道士。身披一領野繭紗道袍。項戴藤笠。足穿貢緞黑靴。脫笠自撫其髻曰。與相公一樣。老者自脫其履。換着我鞋。問此鞋子甚皮造成。余曰。驢兒皮。問履底甚皮。余答曰。牛皮。加油能踏泥不濕。老者及道士。齊聲稱佳。又問這履子衝泥雖便。還恐旱道足繭。余答曰。儘然。老者引余入廟堂裏。道士手注兩椀茶各勸。老者書示姓名。福寧滿洲人見任盛京兵部郞中。年六十三。避暑城外。大池荷花盛開。閒走一遭。方纔回來。因問相公官居幾品。年紀多少。余答姓名。身是秀才。爲觀光上國來。賤降丁巳。問日月生時。余答二月初五日丑時。問蝦。答不是蝦。福寧問這位上首坐的。前年來京。俺自京師還時。到玉田。數日同站。這是翰林出身麽。余答不是翰林。駙馬都尉。與俺爲三從兄弟。問副使書狀。各以姓名官品爲對。使行改服臨發。余辭起。福寧前執手曰。行李保重。時方秋暑益熾。切戒生蓏冷飮。俺家住西門內騾馬塲南邊。門首題着兵部郞中。又有金字題癸酉文科。尋訪容易。公子回期。可在何時。余曰。似於九月中還到盛京。福寧曰。自無公幹時。當倒屣逢迎。旣識貴庚日時。靜當推籌。以俟尊駕。辭氣殷勤。頗有惜別之意。道士尖鼻會睛。動止輕佻。全沒款曲。福寧爲人魁特磅礴。三使次第乘馬去。盖文武成班入城。城周十里。甎築八門樓。皆三簷。護以甕城。甕城左右。亦有東西大門。通衢築臺。爲三簷高樓。樓下出十字路。轂擊肩磨。熱鬧如海。市廛夾道。彩閣雕牕。金扁碧榜。貨寶財賄。充牣其中。坐市者。皆面皮白凈。衣帽鮮麗。瀋陽本朝鮮地。或云漢置四郡爲樂浪治所。元魏隋唐時。屬高句麗。今稱盛京。奉天府尹治民。奉天將軍副都統管轄八旗。又有承德知縣。設各部佐貳衙門。對門有響。墻門前。皆以漆木叉立爲欄。將軍府前。立一座大牌樓。路中望見。諸色琉璃瓦。遂與來源,季涵。同往行宮前。逢一官人。手持短鞭。行步甚忙。來源馬頭光祿。善官話。走向官人跪一膝磕頭。官人忙扶光祿。請大哥任便。光祿叩頭曰。小人是朝鮮幫子。俺老爺們爲觀皇都帝居。如望天上。敢是大官人肯許麽。官人笑曰。第不妨。跟俺來也。余卽追去。欲與之揖。官人行步如飛。不可及。望見路窮處。周設朱紅木柵。官人入柵。顧視以鞭指之曰。可於此地張望。因轉身而去。來源以爲旣不得入內遍觀。則久立此不緊。如是一觀足矣。遂携季涵。向酒樓而去。余獨與光祿。進入柵裏。正門曰太淸。遂進步入門。光祿曰。俄逢官人。正是守直章京。前年隨侍河恩君。徧觀行宮。無人阻擋。請放心觀玩。設令逢人。不過逐出。余曰。汝言是也。遂走至前殿。扁曰崇政。又有扁曰正大光明殿。左曰飛龍閣。右曰翔鳳閣。殿後有三簷高樓曰鳳凰樓。有左右翊門。門內有甲軍數十八攔路。遂於門外遙望。層樓複殿。疊榭廻廊。皆覆以五色琉璃瓦。兩簷八角屋曰太政殿。太淸門。東有神祐宮。安三淸塑像。康煕皇帝御筆題曰昭格。雍正皇帝御筆題曰玉虛眞帝。遂還出。尋來源。入一酒肆望旗。金字寫曰。天上已多星一顆。人間空聞郡雙名。酒肆朱欄翠戶。粉壁畵棟。層架上。列置一樣鍮鑞大尊。紅紙寫着酒名。不可勝記。趙主簿學東。方在其中。與人飮酒。笑起迎入。共有五六十好交椅。二三十副卓子。花盆數十坐。方灌夕水。秋海棠繡毬方盛開。他花盡是初見。趙君勸余三盃佛手露。問季涵輩去向。答不知。余遂先起。道中又逢趙主簿。明會大喜。要共暢飮。余回身指俄坐酒樓。更去飮也。趙曰。不必彼樓。箇箇若是。遂相携入一酒樓。其宏深奢麗。更勝於前。買得一盤卵炒。一甁史國公。暢飮而罷。入一收賣古董舖子。舖名藝粟齋。有秀才五人。伴居開舖。皆年少美姿容。約更來齋中夜話。俱載藝粟筆談。又入一舖。皆遠地士人。新開錦緞舖。舖名歌商樓。共有六人。衣帽鮮華。動止視瞻。俱是端吉。又約同會藝粟夜話。行過刑部。大開衙門。門前周設叉木爲欄。而無人妄入。余自恃外國人。無所畏忌。諸衙門。惟此開門。故欲觀官府制度。進入門裏。無人攔阻。一官人臺上踞床而坐。背後立侍一人。手持筆紙。臺下跪一罪人。左右一對公人。拄竹棍而立。無分付行下等許多聲喝。官人平臨罪者。究詰諄諄。已而高聲喝打。做公者。放其手中棍。走至罪人面前。以掌批頰者四五。還拄棍立。治法雖簡。批頰之刑。古所未聞。夕飯後步月。至歌商樓。携諸人。同至藝粟齋。盡夜而罷。

十一日丁亥。晴。極熱留瀋陽。平明滿城砲聲如雷。市廛朝起開舖門。例放紙砲。急起往歌商樓。諸人又集穩話。歸寓飯後。又携諸人遊賞大街上。行逢兩人。結臂同去。貌俱秀雅。意其爲文人詞客也。余乃前揖。兩人解臂答揖甚恭。因入藥舖。余遂跟入。兩人俱買檳榔二箇。刀劈爲四。各以半顆。勸余嚼之。又各自嚼呑。余書問姓名居住。兩人俱諦視茫然若不解者。因長揖而去。每歲自皇京。需給瀋陽各衙八旗俸祿。又自瀋陽派及興京船廠寧古塔等地。該銀爲一百二十五萬兩云。夕月色益明。欲與卞季涵同訪歌商諸齋。卞君枉與首譯議可否。首譯瞠然駭之曰。盛京無異皇城。豈可夜行。卞君意遂大沮。首譯實不知昨夜事也。若知之則恐幷吾見阻。故諱之。遂潛身獨步出。留張福。囑以或有索我者。對以如廁。

粟齋筆談 编辑

田仕可字代耕。一字輔廷。號抱關。無終人也。自言田疇之後。家住山海關。與太原人楊登。開舖於此。年二十九。身長七尺。額濶鼻長。丰彩燁然。多識古器來歷。與人款洽。

李龜蒙字東野。號麟齋。蜀綿竹人也。年三十九。身長七尺。方口闊頤。面似傅粉。朗然讀書。聲出金石。

穆春字繡寰。號韶亭。蜀人也。年二十四。眉眼如畵。但目不知書。

溫伯高字軒。蜀成都人也。年三十一。目不知書。

吳復字天根。杭州人。號一齋。年四十。頗短於文墨。而爲人溫重。

費穉字下榻。號抱月樓。又號芝洲。又號稼齋。大梁人也。年三十五。有八子。工書畵。善雕刻。亦能談說經義。而家貧好濟人。爲其多子。養福也。爲穆繡寰。溫軒夥計。朝日纔自蜀歸。

裵寬字褐夫。盧龍縣人也。年四十七。身長七尺餘。美鬚髯。善飮酒。筆翰如飛。休休然有長者風。自刻其薖亭集二卷。又有靑梅詩話二卷。妻杜氏十九卒。有臨湘軒集一卷。屬余爲序。餘數人。皆碌碌不足錄。且無穆溫之風骨。眞裨販之徒。故兩夜周旋而失其名。

余問穆韶亭。眉眼如畵。少年離鄕。若是之遠何也。與麟齋溫公。俱是蜀人。未知俱係親戚否。麟齋曰。不須問他。他雖美如冠玉。其中未必有也。余曰。殿最太嚴。麟齋曰。溫兄與繡寰。爲從母兄弟。與僕不相干。吾三人舟載蜀錦。丙申春仲離蜀。舟下三峽。轉販吳中。逐利口外。開舖此中。亦已三年。余甚愛穆春。欲與筆談。李生搖手曰。溫穆兩公。口能咏鳳。目不辨豕。余曰。豈有是理。裴寬曰。非爲謊話。耳藏二酉。眼無一丁。天上無不識字神仙。世間還有能言之鸚鵡。余曰。若果如是。雖使陳琳作檄。未可頭痛便瘳。裴寬曰。滔滔皆是。聽漢立六國後。便驚此法當失。是所謂口耳之學。現今黌塾之間。慣是念書。不曾講義。故耳聞了了。目視茫茫。口宣則百家洋洋。手寫則一字戛戛。李生曰。貴國如何。余曰。臨文訓讀。音義兼講。裴生打圈曰。此法儘是。余曰。費公幾時離蜀。費生曰。春初。余曰。自蜀距此幾里。費曰。該有五千餘里。余曰。費氏八龍。都是一母所乳否。費微笑。裴曰。還有兩小夫人。左右夾助。吾不羡他八龍。慕渠一姦。滿堂鬨笑。余曰。來時經釖閣棧道否。曰。然。鳥道一千里。猿聲十二時。裴寬曰。眞是蜀道水陸俱難。所謂難於上天。俺辛卯年溯江入蜀。七十四日。始抵白帝。舟中時値季春天氣。兩岸花樹。最是蓬窓旅榻。獨夜難曉。鵑啼猿鳴。鶴唳鶻笑。此江空月明時景也。崖上大石。崩落江中。兩石相觸。自生電火。此夏天霖雨時景也。雖百鎰黃金。錦繡千純。爭奈頭白心灰。余曰。雖然。苦景如此。每讀陸放翁入蜀記。未甞不僊僊欲舞。裴生曰。未必然。是夜月明如晝。田仕可爲辦酒食。二更始回。餑餑兩盤。羊肚羹一盆。熟鵝一盤。鷄蒸三首。蒸豚一首。時新菓品兩盤。臨安酒三壺。薊州酒二壺。鯉魚一尾。白飯二鍋。菜二盤。該價銀十二兩。田生進前恭謝曰。略具地主薄儀。有失良宵陪話。余下椅謝曰。有勞尊軆。還愧生受。諸人齊起稱謝曰。遠客賁臨。倒愧生受。於是齊起下。閉舖門。梁上掛一對扇式紗燈。皆畵花鳥。更有名人詩句。一對琉璃方燈。晃朗如晝。諸人各勸一兩盃。鷄鵝皆存嘴脚。羊羹臊甚不堪胃性。惟啖餠果。田生徧閱談草。連稱好好。田生曰。先生晡刻。要買古董。未知何樣眞品。余曰。非但古董。更要文房四友稀奇古雅。不限價本。田生曰。先生非久入都。倘訪廠中。不患不得。但患眞贋難卞。未知先生鑑賞如何。余曰。海陬鄙人。鑑識固陋。那免桅蠟見欺。田生曰。此中雖稱行都。中國一隅。賣買只仰蒙古寧古塔船廠等地。番俗椎魯。不喜雅賞。諸秘色古窰。亦罕到此。何况殷敦周彛乎。貴邦珍尙。亦異內地。甞見賣買人。雖如干茶藥。不揀頂品。只取價廉。何論眞假。非但茶藥如此。諸般器物。爲其載重難輸。例於邊門貿回。故京裏裨販。預收內地笨伯。轉輸邊門。互相騙詐。以爲機利。今先生所須。逈出流俗。萍水片語。已成知己。雖不得中心貺之。亦安可造次相負。余曰。先生此語。流出肝膈。可謂旣醉以酒。又飽以德。田生曰。錯愛。第於明朝再枉。遍賞舖中所有。裴生曰。不必預講來朝事。且畢尊前此夜歡。諸人皆曰。是也。田生曰。子欲居九夷。又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相公雖生偏邦。氣宇軒昂。文能識孔孟之書。禮能達周公之道。卽一君子也。但恨人居兩地。天各一方。寸心未盡。轉眼卽別。奈何奈何。李龜蒙無數打圈曰。纏綿悱惻。實獲我心。酒又數行。李生問酒味較似貴邦。余答臨安酒太淡。薊州酒過香。似非本分淸香。敝邦法釀都有。田生問。亦有燒酒麽。答有。田生起身取下壁間琵琶。爲弄數操。余曰。古稱燕趙多悲歌之士。諸公必能善歌。願聞一闋。裴生曰。無善唱者。李生曰。古云燕趙悲歌。乃偏伯之國。士不得志。今四海一家。聖天子在上。四民樂業。賢者羽儀明廷。賡載是歌。愚者烟月康衢。耕鑿是歌。都無不平安有悲歌。余曰。聖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諸公皆當世之英傑。才全學優。何不出身需世。而碌碌浮沉於市井之間。裴生曰。此事獨有田公當之。一座皆大笑。李生曰。還有時命不可强干。李生抽架上選文一卷。請余一讀。余讀後出師表。不爲諺吐。句讀也。 高聲一讀。諸人環坐聽之。莫不擊節稱好。李生俟余讀畢。拈讀庾亮辭中書監表。乍高乍低。音節分明。雖未能逐字曉聽。亦足以知其讀到某句。聲韻淸亮。如聽絲竹。時月落夜深。戶外人跡不絶。余問盛京無邏禁否。田生曰有。余曰。路上行人不絶。何也。田生曰。他應有事。余曰。他雖有事。那得夜行。田生曰。如何不夜行。無燈者不敢行。巷首街端。皆有軍舖。甲軍守之。槍棒都有。所以詗姦。無晝無夜。豈得禁人夜行。余曰。夜深思睡。持燈歸寓無妨否。裴田皆曰。不便不便。去不得。必爲守舖所詰如何深夜裏闌出獨行。必究驗往來處。所恐致紛紜。先生旣然思睡。則暫於草榻上攲枕。穆春起拂榻上鬉席。爲余設寢也。余曰。此刻睡思頓淸。恐諸公爲緣待客。失了一夜睡。諸人曰。都無睡意。陪奉高賓。打了一宵佳話。眞是畢生難得之良緣。如此度世。雖十旬秉燭。有甚倦意。諸人俱興勃勃。更命煖酒。重整蔬果。余曰。不必煖酒。諸人曰。生酒攻肺。酒毒入齒。吳復終夜端坐。視瞻非常。余曰。一齋先生。離吳中幾年。吳生曰。十一年。余曰。緣何離鄕棲棲。吳生曰。爲賣買做生涯。余曰。未知寶眷隨在此中否。吳生曰。年雖不惑。未委羔鴈。余曰。吳西林先生諱穎芳。杭之高士也。未知與君爲宗族否。吳曰。否也。余曰。陸解元飛,嚴鐵橋誠,潘香祖庭筠。俱西湖高人。君知之乎。吳生曰。都未甞與他聞名。俺離鄕久。但一見陸飛手畵牧丹。他是湖州人。少焉隣鷄互動。余亦倦甚。且爲酒困。椅上乍攲。卽鼾直睡。到天明驚起。諸人者。亦相枕藉榻上。或椅上坐睡。余獨斟兩盃酒。搖起裴生。告退卽還寓。日已暾矣。張福熟睡。一行上下。都不覺也。蹙起張福。問有誰訪我否。對無矣。因促持盥水來。裹巾忙往上房。諸裨譯方齊謁矣。無人覺得。心裏暗喜。更囑張福。愼勿出口。略啜早粥。卽往藝粟齋。諸人皆已起去。田生與李麟齋。擺列古器。見余至。皆驚喜曰。先生夜來能不倦否。余曰。夙夜匪懈。田生曰。且喫一椀茶。少坐有一美少年。自外入來。卽捧茶來勸。問其姓名曰。傅友榟。家住山海關。年十九歲云。田生擺列畢。請余鑑賞。壺觚鼎彛。共有十一坐。小大圓方。製各不同。鏤刻光色。件件古雅。攷其款識。皆周漢物。田生曰。不必攷文。此皆近時金陵河南等地新鑄花紋。款識雖法古式。形旣不質。色又未純。若置眞正古銅之間。史野立判。僕雖身居市廛。心委學校。旣見君子。如獲百朋。豈可造次相瞞。百年負心。余於諸器中。持戟耳彛爐石榴足者。細翫臘茶色。製頗精美。捧視爐底陽印。大明宣德年製。余問此鑄頗佳否。田生曰。實不相瞞。亦非宣爐。宣爐以臘茶水銀浸擦入肉。更以金鑠爲泥。火久成赤。豈民間所可彷彿。余問古銅靑綠珠斑。入土年遠。所貴墓中物是也。今此諸器。若云新鑄。則何能發出這樣光色。田生曰。此不可不知。大約古銅入土則靑。入水則綠。墓中殉器。多發水銀色。或謂尸氣漬染者。非也。上古多以水銀爲殮。或出於帝王陵墓。水銀沾染。年久入骨。大約新舊眞贋易辨。古器非但銅肉質厚。本身發光。類能天然瑩潤。而水銀色亦非全軆純發。或半面。或耳或脚。時有漸染。其於靑綠硃斑亦然。半深半淺。半淨半濁。濁不爲穢。堆重透鬆。淨不爲燥。津潤如濕。時有硃砂點子。深銹透骨。最重褐色。入土年久。靑綠翠朱。點點成斑。如芝菌斑。如雲頭暈。如濃雪片。此非入土千年。不能若是。是爲上品。前明宣宗。喜倣褐色。所以宣爐多褐色也。近歲陜西新鑄。輒倣宣德。而殊不識宣銅初無花紋。爲花紋者。皆近日僞鑄也。其倣出顔色者。例於鑄成後。刀刻紋理。鑿畫款識。掘地坑。傾鹽汁數盆。俟涸仍置銅其中。埋藏數年。頗有古意。此下品劣法也。巧手以鵬砂寒水石䃃砂膽礬金砂礬爲末。鹽水調和。蘸筆均刷候乾更洗。洗又蘸刷。若是者日三四度。坎地爲深坑。熾炭其中。坑烘如圍爐。因將釅醋。潑下坑內。沸爛卽涸。乃置器其中。更以醋糟厚罨。覆土加厚。無空缺處。三五日出看。便生各色古斑。又燒竹葉。用薰其烟。色更深靑。以蠟擦之。要發水銀色者。乃以鋼針爲末摩擦。更以白蠟揩摩。卽成古色。或有故墮一耳。或缺傷器體。以爲商周秦漢之物。尤爲可厭。他日廠中。俱是遠地駔儈。收買之際。不可糊塗取笑。余曰。可感先生如此披誠。僕明日早朝發向皇都。願先生開錄文房書畵鼎彛諸器古今同異號名眞僞。以爲冥途指南。田生曰。先生若不見外時。不難爲此。當於西淸古鑑。博古圖中。參以陋見。淸單仰報。遂約以乘月更來。起還站寓。已報朝飯矣。暫歷上房。忙飯復出。鄭進士與季涵來源。亦出行遊覽。誚余曰。獨行遊賞。有何滋味。來源曰。實無可觀。譬如廣州生員初入京。左右顧眄。應接不暇。輒爲京人所唾。今吾輩亦何異於此。吾則再來。尤爲無味也。路逢費穉。引余入毡子舖。囑以夜會歌商樓。余辭以已與田抱關約會藝粟齋。昨夜諸公更勞齊會。費生曰。俄刻已與抱關熟講。今先生歌鹿上都。匀是爲賓。詠駒空谷。各求爲情。裴公已與蜀中溫公。料理薄具。未可爽約。余曰。昨夜過被諸公盛眷。供張太費。今又若前。未敢更勞執事。費生曰。山有嘉木。惟工所度。振鷺斯容。彼此無斁。十二行窩。元無定約。四海同胞。孰爲厚薄。來源輩徘徊街上。尋余入舖中。余忙收談草。首肯爲諾。費生亦會余意。含笑頤可。季涵索紙。欲與問答。余起出曰。無足與語。季涵笑而起。費生臨門。握余手以諭意。余點頭而去。

商樓筆談 编辑

是夕。暑氣猶熾。天末赤暈四垂。余促飯喫訖。暫往上房。少坐卽起。獨自語曰。困暑特甚。當早宿。遂下庭徘徊。爲乘間出門之計。而來源周主簿盧參奉。飯後步庭。捫腹噎噫。時月影漸生。塵喧暫息。周隨影步匝。誦傳副使遼陽所題七律。又誦其所次。余忙步上堂去。出語盧君曰。兄主太伈伈。盧君曰。使道寂寞矣。卽向堂裏去。周君憂形于色曰。近來恐生病患。卽向堂裏去。來源亦隨而去。余遂忙步出門。且囑張福曰。善彌縫如昨日。季涵自外入來。問余奚往。余密語曰。乘月偕往好處夜話否。季涵曰。何處。余曰。毋論某處。季涵方停武趑趄。首譯入來。季涵問乘月夜行無傷否。首譯大駭云云。季涵笑曰。事當若是。余亦漫應曰似然矣。卽後先還入。首譯與季涵。上堂不顧。余仍自後潛出。旣出大街上。始浩然矣。暑氣乍退。月色布地。先往藝粟齋。已掩舖門。田生出他。獨有李麟齋。李請少坐喫茶。田公少頃當還也。余言商樓諸公。想已畢集苦等也。李生曰。商樓佳約。已知道了。弟亦當陪往。田生手持紅色羊角燈入來。促余偕行遂與李生。含烟出門。大道如天。月色如水。田生懸手中燈於門首。余問手不拿燈無傷麽。李生曰。尙未向夜。遂緩步街中。左右市舖。皆已掩門。門外皆懸羊角燈。間有靑紅諸色。商樓諸人。方列立欄下。見余至。皆喜溢於貌。迎入舖中。裴寬褐夫,李龜蒙東野,費穉下榻,田仕可抱關,溫伯高齋,穆春繡寰,吳復天根。俱會矣。裴生曰。朴公可謂信士。堂中懸一對扇式紗燈。卓上點兩枝燭。久已排設魚肉蔬果。北墻下。亦有一卓供張。諸人勸食。余曰。夕飯未下。費生手注一椀熱茶以勸。坐有生客。余問姓名。答馬鑅字耀如。山海關人。來此做賣買。年二十三。略會書字。費生曰。五十讀易。或以爲正卜讀易。卜字添內一畫。先生以爲如何。余曰。五十讀易。雖有卒字之疑。今謂正卜之誤。則恐是鑿空。易雖卜筮之書。繫辭言占言筮。不見卜字。且卜字丨外加點。元非一畫可添。費生曰。或謂無若丹朱傲之傲字。乃奡字之誤。看下文罔水行舟。當作兩人。余曰。奡能陸地行舟。如罔水行舟。義似妙合。而但傲奡音雖相似。字形懸殊。且奡浞乃是夏太康時人。上距虞舜時遼濶。李東野曰。先生辨之極是。余問田抱關曰。古董名目。已爲開錄否。田生曰。午刻緣些他冗。謄寫未半。未免摺置明曉。台駕歷路。暫於舖前停轡。恭當親手交付從者。誓不遲誤。余曰。有勞先生如此費心。田生曰。此朋友常事。還愧宿命。余問諸公曾遊千山否。曰。離此百餘里。無人往遊。余問兵部郞中福寧知之乎。田生曰。不曾諸敝友。亦無知者。他是朝士。僕輩做賣買。如何去謁他。東野曰。先生此去。當爲面駕麽。余曰。使臣有時近光。我是從人。未保參班。東野曰。往歲鑾駕朝陵時。貴國從官。皆得接駕恭瞻。吾曹倒羡他。余問諸公如何不恭瞻。裴褐夫曰。那敢唐突。只得閉戶屛息。余曰。皇上臨此時。想應黃童白叟。顚倒野次。爭瞻羽旄。曰。不敢不敢。余曰。當今閣老中。山斗宿望。誰也。東野曰。俱載滿漢搢紳榮案。一經稽査。便可知也。余曰。雖覽榮案。何知事業。東野曰。吾輩俱是草萊踈逖。殊不識當朝誰爲周召。孰膺夢卜。余曰。瀋陽城裏經術文章之士。可得幾人。裴生曰。碌碌無聞。田生曰。瀋陽書院有三五輩擧人。爲趁科期京師去了。余曰。自此至京師千五百里。聞人高士。沿路必多。願得姓名。以便尋訪。田生曰。關外係是邊鄙。地氣高寒。人士勁武。沿路皆乾沒。如我輩人無足道者。且薦人最難。不過擧其所知。未免阿其所好。一經高眼。苟不槪心。在我爲爽口。在人爲失望。如今甚風吹到。覿面飽德。剪燭論心。此豈夢想所到。莫非天緣。巧湊天下。得一知己。足以不恨。足下行將自得。豈由他人。安排舖置。酒行數巡。費生磨墨展紙曰。穆繡寰願得先生筆蹟。爲上珍。余爲書潘香祖送金養虛七絶一首。東野問潘香祖貴邦名士麽。余曰。非敝邦人。這是錢塘人。名廷筠。卽今中書舍人。香祖其字也。裴生又出空帖。請書墨。濃毫柔。字畫大佳。余亦不自意如此。諸人大加稱賞。一觴一紙。筆態恣橫。下方數頁。以焦墨畵古松恠石。諸人益喜。爭出紙筆。環立求書。又畵一條墨龍。彈筆作濃雲急雨。但鬐鬣梗直。鱗脊無倫。爪大於面鼻長於角。諸人大笑稱奇。田生與馬鑅。持燈先歸。余問話方濃矣。足下緣何早罷。田生曰。非欲徑還。但爲踐誠。明日臨門。自當叙別。余持所畵墨龍。就燭欲燒。溫軒急起接手奪之。摺藏懷中。裴生大笑曰。關東千里。恐値大旱。余問何以致旱。裴生曰。若化火龍去時。齊叫得苦。一坐都笑。裴生曰。龍有善惡。火龍最毒。乾隆八年癸亥三月。關外閭陽野中。墮了一條龍身。無雲有雷。不雨恒電。關外暮春。天氣忽變。六月炎暑。龍傍百里內。都作洪爐世界。人畜暍死。不計其數。商旅不行。居人晝夜渾脫。手不停扇。皇上敕發關內凌藏數千車。遍與關外散悶。大約近龍處。樹木土石。倍添烘焙。井泉皆沸。龍臥十日。忽大雷以風。潑雨如豆。大陵河廬舍。雨中自火。獨不傷害了人畜。龍去時人爭出看。方其離身欲騰。初甚遲懶。仰首拖尾。如駝馬立。長纔三四尺。口噀火焰。以尾貼地。動身一蜿。鱗鱗耀電。輒發雷聲。空裏雨傾。及掛身古柳上。從首至尾。兩樹間十餘丈。暴雨翻河。俄頃卽止。已看天衢矯矯。東雲霧角。西雲霧爪。爪角之間。不啻數里。龍之旣去。風日淸美。還是三月天氣。龍臥處滙成數丈淸池。池傍木石俱焦。多有半體牛馬。毛骨燒爍。魚類巨細。堆積成邱。臭穢難近。獨恠龍掛柳樹。不墜一葉。是歲關東大旱。至九月不雨。吾恐此龍去作此患也。一坐復大笑。余自酌大椀痛飮曰。賴有此大下酒物。諸人曰。是也。皆於此次。椀兒行酒。爲朴公佐歡。余曰。諸公知此龍何名。或曰應龍。或曰旱魃。余曰。否也。此名罡鐵。我東鄙諺云。罡鐵去處。秋亦爲春。謂其致旱歲歉也。故貧人謀事違心。稱罡鐵之秋。裴生曰。龍名古奇。我生之初。乃丁是辰。罡鐵之秋。如何不貧。乃長吟曰。罡處。余呼曰罡鐵。裴生復呼曰罡賤。余笑曰非音賤也。如饕餮之鐵。東野大笑。仍大呼曰罡靑。一坐都笑。盖華音曷月諸韻。不能轉聲也。余曰。諸公俱是吳蜀客商。遠地經歲。能無鄕思否。吳復曰。正思得苦。東野曰。每一念至。魂神飄蕩。天涯地角。所爭錐毫。而暮閭空倚。春閨獨掩。鴈書久斷。鸎夢不到。如何不令人頭白。更値月白風淸。木落花發。尤難爲情。奈何奈何。余曰。若此。時何不永還本鄕。躬耕隴畝。仰事俯育。而專逐末利。遠別家鄕。雖富埒猗頓。名如陶朱。有何樂哉。東野曰。此還有不然者。吾鄕之士。亦多囊螢錐股。朝薤暮鹽。天可憐見時。雖得霑微祿。遊宦萬里。等是離鄕。或丁憂論罷。一般苦景。有官守者死於職下。或不謹持。追贓覆業。雖歎黃犬。復何益哉。吾輩學殖荒落。望絶鴻漸。而亦不能血指汗顔。黃耳枯項。粒粒辛苦。斷送百年。生老病死。不離鄕井。守諒溝瀆。不可語氷。似此百年。不如死之久也。開舖貨居。雖云下流。所歸天開。一部極樂。世地設這。座快活林。泛朱公之扁舟。連端木之車騎。悠悠四方。都無管鈐。通都大邑。樂處是家。長檐華屋。身閒心逸。嚴霜烈日。自在方便。以此父母敦遣。妻子不怨。進退兩裕。寵辱雙忘。其視農宦兩業。苦樂何如。吾輩俱有友朋至性。三人行必有我師。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天下至樂。無逾於此。人生百年。苟無友朋一事。都沒佳趣。裹布噉飯的。摠不識此味。世間多少。面目可憎。言語無味者。眼中只有些衣飯椀。胸裏全乏個友朋樂。余曰。中國四民。雖各分業。卻無貴賤。婚嫁仕宦。不相拘礙否。東野曰。我朝有禁。仕宦家不得與商工通婚。以淸仕路。所以貴道賤利。崇本抑末。吾輩俱是家世做賣買的。未得士家爲婚。雖納貲輸米權補生員。亦不許鄕貢爲擧人。費生曰。此法只施於本貫。離鄕則未必然。余曰。一爲諸生。則許以士類否。李曰。然。諸生亦有許多名目。有廩生監生貢生。以生員陞補。一爲生員。九族生輝。四隣蒙害。把持官府。武斷鄕曲。此乃生員之專門伎倆。士流亦有三等。上等仕而仰祿。中等就舘聚徒。最下干求假貸。諺所謂做個求人面不成。生涯都絶。不得不做個假貸人。奔忙道路。不擇寒暑。向人囁嚅。情狀先露。不謂當年高談之士。化作世間可厭之人。諺所稱求人。不如求己。所以做賣買的。自無此惡况苦景也。余曰。中國觴政。必爲妙令。今兩夜羣飮。不爲酒令何也。裴褐夫曰。此中古觴政也。今時看車掌櫃的。都會了。非爲風流雅事也。費生曰。笠翁笑史錄。龍子猶高麗僧令云。朝使出高麗。高麗使一僧陪宴。行一令曰。項羽張良爭一傘羽曰。雨傘。良曰。凉傘。朝使倉卒對曰。許由鼂錯爭一胡盧。由曰油胡盧。錯曰醋胡盧。麗僧何名。余曰。此令全沒理致。僧名無傳也。鷄鳴少睡。戶外人喧。遂起還寓。猶未快曙。遂脫衣就寢。報飯方醒。

十二日戊子。小雨卽晴。自瀋陽至願堂三里。塔院十里。方士邨二里。壯元橋一里。永安橋十四里。築路自橋始。雙家子五里。大方身十里。共行四十五里。中火。自大方身至磨刀橋五里。邊城十里。興隆店十二里。孤家子十三里。共四十里。是日通行八十五里。宿孤家子。早發瀋陽至歌商樓。獨裴寬出迎。溫伯高方熟睡。余擧手作別。又轉至藝粟齋。田仕可與費穉出迎。田生出二封書。坼一封以示。卽抵余書。錄古董名目。一封外付紅籤。書許太史台邨先生手啓。田生曰。此僕苦心。並無客氣。朝鮮舘與庶吉士舘比門。先生至都之日。爲傳此書。這箇許太史。一表非俗。兼得好文章。定然善遇足下。書中俱有先生大名表德。庶不致誤這一路也。余曰。諸公不能面面叙別。殊深悵缺。足下爲道此意。田生點頭。余方欲起身。田生曰。穆繡寰來也。穆春携一少年。手持一籃葡萄。蓋少年爲見余。持葡萄作面幣也。少年向余肅揖。前執余手。如舊交。但緣行忙。因擧手作別。出舖乘馬。少年至馬首。雙手捧過葡萄籃子。余於馬上。爲執一朶。擧手致謝而行。回首看。時諸人者。猶立舖前。望余行也。可惜行忙。未問少年姓名。連夜失睡。日出後困憊特甚。令昌大放鞚。與張福左右堅擁而行。穩睡一頓。精神始淸。物色倍新。張福曰。俄有蒙古牽兩匹槖駝而過。余罵曰。何不告余。昌大曰。是時鼾聲如雷。呼之不應奈何。小人等亦初見。不知是何物。意以爲槖駝也。余問其形何如。昌大曰。實難形容。以爲馬也。則蹄是兩歧而尾如牛。以爲牛也。則頭無雙角而面似羊。以爲羊也。則毛不卷曲。而背有二峯。仰首如鵝。開目如盲。余曰。果是槖駝。其大如何。指一丈頹垣曰。其高如彼。勑是後若逢初見之物。雖値眠値食。必爲提告。落日荒荒。正在馬首。河邊驢群數百頭。方飮河。有一老村婆。手持高梁幹來驅驢。七八歲小童。隨婆往來。那村婆身披靑布短裙。足穿一對黑靴子。頭髮盡禿。光光如瓠。而腦邊小結。纔得一寸。猶盛飾各樣花朶。向張福丐東烟。余問這箇牲口都是爾們一戶之所畜麽。老婆點頭而去。未知能會聽否也。

古董錄 编辑

文王鼎。 召父鼎。 亞虎父鼎。此商周上賞。 周王伯鼎。 單徒鼎。 周豊鼎。皆唐天寶中局鑄。軆小。最宜書齋薰燎。 商父乙鼎。 父已鼎。 父癸鼎。 商子鼎。 秉仲鼎。 饕餮鼎。 李婦鼎。 商魚鼎。 周益鼎。 商乙毛鼎。 父甲鼎。此皆元時姜娘子倣鑄。 周大叔鼎。 周䜌鼎。俱堪入書室淸供。鼎爐之環耳僘口。爪腹鷄腿。皆爲下品。不堪入玩。勿取可也。 周師望敦。 兕敦。 翼敦。 商母乙鬲。 周蔑敖鬲。 商虎首彛。 周辛彛。已上俱載博古圖中。近日新刻。西淸古鑑。製式尤精。先於書肆中。索見西淸古鑑。按名審圖。先講其式樣。精雅入賞者。次於廠中。或隆福報國寺市日。索之俱有不爽。 觚 尊 觶此三器。皆酒具。亦可揷花。以供燕居淸賞。 官窰法式品格。大約與哥窰相同。色取粉靑。或卵白汁水瑩。厚如凝脂。爲上品。其次淡白油灰色。愼勿取之。紋取氷裂鱔血爲上。細碎紋紋之下品。勿取可也。其製亦多博古圖中取式者。無論鼎彛甁壺觚尊諸式。但短矮肥腹。俗惡無足入翫。勿取可也。

僕於去年冬初入都。春仲乃還。在都時。日至廠中。觸目瑰奇。不可名狀。河伯知醜。不幡已降。第是金閶浮薄之徒。蝨緣蚤跳。闖處廠間。濫呼湧價。不翅十倍。甘言利口。鎔人鐵膓。僕這一路。係是初。塘眩轉慌惑。三官逬迭。五內顚倒。毫無見德於彼。只得陪愚而還。靜思此事。髮輒指冠。何也。生長邊鄙。愿愨冲虛。固其土性也。燕石自珍。魚目難辨。其勢則然。所可恨者。兼輸買笑之直。是所謂重利盜跖也。今送足下入都。所以眷眷貢愚者。誠爲異邦君子。他日東還。庶不都誣大國無人也。幷布赤心。古書古畵。鑑旣未到。癖又不深。不敢强其所不知。率爾臆對。大約俱非前賢手蹟。亦係名筆善摹。雖無老成。可見典刑。米蔡蘇黃。俱宜按名。足下前日。不以僕鄙卑。猥托求賢之心。而沿路立談。未可造次輸誠。亦非枉路屈駕。所宜容易。僕在都時。得與許太史諱兆黨。數日周旋。結爲知己之友。字台村。係是湖北人。此有一封候札。足下入都之日。倘尋翰林院。訪那許台村。爲叱賤名。交傳此書。若知足下與僕如此密友。時必不見外。並囑台村爲人磊落。一見可契。庶無誤薦之辜。並希朴公老爺。照心不具。田仕可頓首。

十三日己丑。晴大風。自孤家子曉發。至巨流河八里。一名周流河。巨流河堡七里。泌店子三里。五渡河二里。四方臺五里。郭家屯三里。新民屯三里。小黃旗堡四里。中火。共三十五里。自小黃旗堡至大黃旗堡八里。柳河溝十二里。石獅子十二里。營房十里。白旗堡五里。共四十七里。是日通行八十二里。宿白旗堡。曉起盥櫛。厭莫甚焉。月初落矣。滿天星顆互瞬。村鷄迭鳴。行不數里。白霧漫漫。大野浸成水銀海。一隊灣商相語而行。矇矓如夢中讀奇書。不甚了了。而靈幻則極矣。少焉。天色向曙。萬柳秋蟬。一時發響。非渠來報。已知午天酷炎矣。野霧漸收。遠村廟堂前。旗竿如帆檣。回看東天。火雲滃潏。盪出一輪紅日。半湧半沉於薥黍田中。遲遲冉冉。圓滿遼東。而野地上。去馬來車。靜樹止屋。森如秋毫。皆入火輪中矣。新民屯。市肆閭閻。不减遼東。入一典當舖。滿庭葡萄架。綠陰玲瓏。庭中堆纍諸色恠石。成一座假山。山前一丈大甕裏。開得四五柄蓮花。坎地安一間木槽。養一對鸂𪄠兒。繞山㯶櫚秋海棠安石榴。共有十餘盆。珠帳下列椅坐。着五六籌莽漢。見余起揖請坐。勸了一椀凉茶。舖主出紅紙二張。紙面乳金細畵兩條螭龍。請書柱聯。余書鴛鴦對浴能飛繡。菡萏初開不語仙。觀者齊聲稱好筆法。舖主請客官坐一等。俺更覔佳紙來也。卽起身去。少頃左手持紙。右手捧着一鍾濃墨而來。刀剪一張白鷺紙。爲三尺來卷子。要書門舖首幾字佳題。余於沿路上市舖。每見欺霜賽雪四個字揭在門楣上。意內以爲做個賣買的。自衒其本分心地皎潔。與秋霜一般。乃復壓過他白白的雪色。又想數日前過爛泥堡時。一舖門楣上。這箇四字。筆法甚奇。余立馬一玩。霜雪兩字。該是米海嶽體。今可倣此這樣字來。蘸毫低昂。墨光騰紫。濃淡正匀。於是臨紙從左而右。先書一箇雪字。雖未得較似米元章。何渠不若董太史。觀者越添。齊道書字狠好。次書賽字。則或稱好樣書字。但舖主氣色頗異。未若雪字時叫絶。余默念賽字不恒書。未慣於手。上寒太密。下貝過長。以此不愜。又筆頭濃墨。誤墮賽字左點傍。漸染得一斑豹文。這個鹵漢。想以此爲病也。遂一腕連寫霜欺二字。拋筆順讀。合是爲欺霜賽雪四個大字。舖主搖着頭道不相干。余遂道再看兒。起身出。默罵道小去處做賣買的。惡能及瀋陽諸人。這個麤莽漢。那知書字好否。是日日出後。大風掀動八表。午後風止。天無一點氛埃。暴炎蒸敲。自永安橋。以連抱大木。編成爲梁。梁高數丈。廣五丈。兩沿木頭齊整。如一刀裁劃。梁下溝澮。綠水無際。靑泥潤爛若闢。此爲萬區水田。不知歲收得幾億萬石紅稻香粳。或曰。康煕皇帝爲耕織圖,農政諸書。今皇帝實是老農家子弟。非不知關外靑黧土爲上上田。第以關外之地。爲自家根本之鄕。水稻腴香。飯顆潤爛。使民恒服。則筋解骨軟。難以用武。不如常食黍粱旱稻。敎民善耐飢。壯血氣而忘口腹也。寧棄千里膏沃之野。令作瘠土向義之民。此其深長慮也。沿路二里三里之間。閭井斷續。車馬連絡。左右市舖。無非可觀。而自鳳城以來。雖奢儉不同。摠是一樣規模。有時瞢騰過眼者。可驚可喜。而未可殫記。日暮遠地烟鋪。促鞭趕站。瓜田裏走出一個老者。跪了馬前。指着三五間獨戶老屋。道俺老身一口兒。路傍賣些甛瓜資生。你們高麗人三五十。俄刻過去時。暫停此中。初則出價賣喫。臨起一個個各手執蓏。鬨堂都走了。余曰。儞何不遮訴大人們。老者落淚。道往訴時。你們的大人。粧啞粧聾。俺一個身怎生抵當。他三五拾箇生力的幫子。如今往趕時。一個幫子攔絶了。去路將那蓏子。還擲俺面上。眼起雙電。蓏汁未乾。因要淸心元。以無爲答。則緊抱昌大之腰。强要買蓏。因將五顆甘蓏來置面前。余亦欲解渴。遂削喫一蓏。則香甛異常。令張福帶去四蓏爲夜供。渠輩各喫兩蓏。共是九個。老者堅討八十文。張福計給五十。則大怒不受。兩隷探囊共計七十一文以給之。余先上馬。使張福加給。張福披囊示之。然後乃已。始見其垂淚而哀之。末乃勒賣九蓏。堅討近百高價。殊可痛歎。然我隷沿路行刦。尤可恨也。昏後抵站。出蓏與淸如季涵輩。爲飯後鎭口。爲道遞馬時。下隷刦蓏事。諸馬頭皆言元無是事。獨戶賣蓏的老漢。元來姦巧無雙。見書房主落後獨行。粧出謊話。故作可憐之態。要得淸心丸也。余始覺其見賣。念其賣蓏事。尤可切痛。况其副急淚何從得來。時大曰。此漢卽漢人也。滿人無似此妖惡事云。

十四日庚寅。晴。自白旗堡至小白旗堡十二里。平房六里。一半拉門一名一板門十二里。靠山屯八里。二道井十二里。共五十里。中火。又自二道井至隱寂寺八里。古家舖二十二里。梁路止此古井子一里。十扛子九里。烟臺六里。小黑山四里。共五十里。是日通行百里。宿小黑山。今日乃末伏也。晩炎尤當甚酷。而站程又遠。故一行曉發。余與鄭裨將,卞主簿先行。路中語昨日日出時光景。兩人銳意一觀。而日出時東天雲霧未消。光景大不如昨日。日旣離地丈餘。而日下層雲。化作萬道金蛟。跳騰震盪。神出鬼沒。不定一色。日馭徐驅。只顧上天去矣。自遼陽以來。多經小小城池。而不可殫記。所謂三里之城。五里之郭。而未必皆郡邑治所。不過是鄕井保聚。然其制度無異大城也。一板門二道井。地勢洿下。小雨泥濘。方春解氷時。誤入泥中。則連人帶馬。頃刻不見。咫尺難救。昨年春。山西賈客二十餘人。皆乘健騾至一板門。一時陷沒。我國驅人。亦陷失二名云。唐書太宗征高句麗。不得志而還。至渤錯水。阻淖八十里。車騎不得通。長孫無忌與楊師道等。率萬人斬樵築道。聯車爲梁。帝於馬上。自負薪以助役。雪甚。詔屬燎以濟。今未知渤錯水在於何處。而遼野千里。土細如麵。遇雨黏濃。如糖之融。沒人腰膝。纔拔一脚。則一脚漸深。若不努力抽足。則地中若有吸引者。全身都沒。不見陷痕。今淸家數幸盛京。故自永安橋。編木爲梁。以禦潦淖。而至古家舖前始止。二百餘里之間。一梁爲路。非但物力之富壯。木頭無一參差。二百里兩沿。如引一繩。可見其制作之精一矣。故民間尋常制作。能相視效。規模大同。德保所稱大國心法。最不可當者。正在此等也。今此梁路。三歲一改云。唐書渤錯水。似在一板二井之間也。自鴉鶻關。每見閭里中。高設白色牌樓者。初喪之家也。以蘆簟結構。瓦溝鴟吻。無異木石。高四五丈。離立喪家門前十步之間。其下列坐。皷吹疊鉦一對。觱篥一對。嗩吶一對。晝夜不離。吊客臨門。則大吹大打。上食祭奠。內有哭聲。則外輒以皷吹相和。余至十扛子小憩。與鄭卞閒行街市。至一蘆簞牌樓。方欲詳翫結構。而大動皷吹。兩人不覺掩耳而走。余亦兩耳響塞。搖手止聲。而全不採聽。只顧吹打。余欲見喪家制度。方移步進至大門前。門裏走出一個喪人。號哭突至面前。放了竹杖。再伏再起。伏則以頭頓地。起則以足蹈地。淚如雨下。無數哀號。變起倉卒。罔知攸措。喪人背後。隨著五六人。皆白巾雙擁。余臂進入門裏。喪人亦止哭跟後。適逢乾粮馬頭二同。自內方出。余喜甚。忙問曰。此將奈何。二同曰。小人與亡者同甲。素相親善。俄者入吊其妻。余問吊禮如何。二同曰。執喪人手曰。爾父歸天。二同亦隨。余還入曰。不可不給與白紙卷。小人當周旋。堂前以蘆簞架起大屋。結構奇異。滿庭白布幔。區處內外服人。二同曰。主人當待以酒果。第小遲待。未可徑起。若不食時。大爲羞恥。余曰。旣爲入來。此亦觀光。但主人受吊則苦矣。二同曰。俄已吊矣。不必更吊。指簟屋曰。此其殯所。男女皆空堂室。移處殯屋。布幔中。各爲朞功處所。葬後各歸云。帳裏有一女子。頻頻出首而視。白布纏首。上加麻絰。二同曰。此亡者之少女。嫁爲山海關富商之妻。良久。喪人自簟屋出坐椅上。白巾數人。持兩椀麵。一盤菓品。一盤豆腐。一盤菜蔬。兩椀茶。一罐酒。卓子上擺列面前。置三箇空盞。對卓又置空椅。列著三盞。請二同坐。二同固辭曰。俺們老爺在上。不敢對頭坐。著。因出外持白紙一卷錢一鈔而來。置主人面前。爲道余致賻之意。主人下椅叩頭恭謝。余略喫蔬果。因起出。主人送至門外。門傍兩廂裏。方造竹馬。以紙塗之。少頃使行至此遞馬。副使亦繼至。卸轎路中。余爲言俄刻吊喪之禮。皆大笑。二道井。邨閭頗盛。隱寂寺宏大而頗破敗。碑有朝鮮人施主姓名。似皆灣商也。自此始見醫巫閭山。橫障西北天際。如垂翠帳。而峯巒猶未明見。渾河以後。五渡河。皆以舟濟。烟臺自此始。五里一臺。圓徑十餘丈。高五六丈。築同城制。上設砲穴女墻。戚南宮繼光所設八百望是也。小黑山。野中平坡稍阜。而有拳大小山故名。閭閻櫛比。市舖繁華。不减新民屯。綠蕪中。馬騾牛羊千百爲群。亦可謂大去處矣。一行下隷。例於小黑山。烹猪相犒云。張福昌大告夜往得喫。是夕月色如晝。暑氣已退。飯後卽出。瞭望遠野。蒼烟鋪地。牛羊各歸。市舖未及盡閉。遂獨入一舖。庭中設高架。覆以蘆簟。自下引繩而撤之。以納月光也。奇花異艸。交映月中。道上遊子。見余入此。隨來盈庭。入一角門。庭廣如前堂。欄干下。有數本綠蕉。四人圍卓而坐。就中一人。方據卓。寫新秋慶賞四字。紙紅墨紫。白月臨之。雖未仔細。運筆甚艱。僅成字樣。余心裏暗忖道。看渠筆法若是其拙。正吾得意之秋也。諸人爭看。卽貼之堂前。正中門楣上。葢賞月賀榜也。皆起向堂前。負手瞻翫。卓上更有他紙。余因坐椅。濃蘸餘墨。不顧是非。大書特書曰。新秋慶賞。一人回顧見余書字。疾呼諸人。趨至卓前。叫呶讙笑曰。高麗好書字。或曰。東夷書字同。或曰。字同音不同。余鏗然擲筆起。諸人爭挽余手曰。更勞客官坐一坐。尊姓大名。余書示之。諸人益大喜。余之初至也。不以爲悅。視若尋常。及見余書。察其氣色。大喜過望。忙進一椀茶。又爇烟相勸。轉眄之間。溫冷頓異。諸人者皆太原汾晉人也。去歲來此。新開首飾舖。收買釵釧簪珥彄環等物。起號晩翠堂。三人俱姓崔。一柳一霍。皆文筆極短。無可足語。而霍生最優。五人者俱年三十餘。豪健如騾子。雖面皮白淨。眉目媚嫵。俱無十分淸雅之氣。絶異於吳蜀諸人。四方風土之不同。足可見矣。山西出將。果非虛語也。余問霍生曰。君居太原。貴鄕郭泰峯號錦衲知之乎。霍生曰。不知。遂點霍郭兩字曰。這是郭太祖之郭。吾是霍去病之霍。余笑曰。何不引汾陽博陸。而乃證周祖嫖姚乎。霍生諦視無語。想彼認吾以霍郭同用。如滿人。故分曉如此也。霍生曰。登州下陸。緣何到此。余曰。吾非航海來也。旱路三千里。直抵皇京。霍生曰。高麗是日本否。一人持紅紙來。請書。招朋引類來者漸多。余曰。紅紙寫字非佳。更持卵白的來也。一人忙去。卽覔數張粉紙而來。余遂剪作柱聯書之曰。翁之樂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於是諸人。俱大歡樂。爭爲磨墨。來去紛紜。皆覔紙故也。余遂隨展隨寫。手不停筆。如題訟牒。一人問客官飮酒麽。余曰。巵酒安足辭。諸人皆大笑。卽持一罐湯酒而來。連勸三杯。余曰。主人何不飮乎。曰。無一人飮者。於是來觀者。爭以蘋菓沙菓蔔萄等物勸食。余曰。月色雖明。猶妨寫字。不如點燭。霍生曰。天上高懸一片鏡。人間勝似萬枝燈。一人曰。相公眼昏麽。余曰。然。遂點上四枝燭。余念昨日當舖所書欺霜賽雪四字。舖主怎地不悅。吾當爲前日雪耻也。遂謂舖主曰。主人家要得舖首佳題麽。舖主們齊道此特尤好。余遂寫出欺霜賽雪四字。諸人俱面面相覷。與當舖氣色一般的。殊常。余胷裏念道又是恠事。余道不相干麽。舖主道是也。霍生曰。俺舖專一收賣婦人的首飾。不是麪家。余始覺其誤。可謂羞前之爲。遂曰。我已知道了。聊試閒筆耳。前日遼陽市中鷄鳴副珈金字題。驀然入想。似是與此一般舖子。遂書副珈堂三字。諸人尤叫歡不絶。霍生問此號何義。余曰。今貴舖是收賣婦人的首飾。詩所稱副笄六珈者是也。霍生謝曰。敝舖榮耀。何以報德。明日將觀北鎭廟。故早還。語行中諸人以此刻光景。莫不絶倒。是後每遇舖首。欺霜賽雪。是必麪家。非言其心地之皎潔。正誇其麪與霜爭纖。與雪勝白麪者。我東所謂眞末也。約淸如季涵趙主簿達東。同遊北鎭廟。

盛京伽藍記 编辑

聖慈寺。崇德二年戊寅建。殿宇深嚴宏麗。法堂臺高一丈。周設石欄。殿上籠罩罘罳。有三株古松。交柯互枝。蒼翠滿庭。窈冥陰森。一碑太學士剛林撰。後面滿洲書。一碑前後皆蒙古西番字。守僧有喇麻數人。殿中有八百羅漢。長纔數寸。個個精妙。康煕皇帝手造小塔數百。大如雙陸。刻鏤之工。奇巧入神。浮圖高十餘丈。上圓下方。通刻獅子。萬壽寺。康煕五十五年丙戌重修。寺前有一座大牌樓。扁曰萬歲無疆。殿宇壯麗。過於聖慈寺。而但無滿庭松陰。有二碑。正殿康煕皇帝書額曰遼海慈雲。香鼎寶爐及他寶翫。不可殫記。有喇麻十餘人。皆黃衣黃帽。鷙悍魁梧。

實勝寺扁曰蓮花淨土。崇德三年建。殿屋皆覆以靑黃琉璃瓦。淸太宗願堂也。

山川記略 编辑

駐蹕山。在遼陽西南。初名首山。唐太宗征高句麗時。駐蹕於上數日。勒石紀功。改爲駐蹕山。

開運山。在奉天府西北。萬峯環拱。衆水祖宗。卽淸之永陵也。

鐵背山。在奉天府西北。上有界蕃二城云。

天柱山。在承德縣東。卽淸之福陵所在。晉史東牟山是也。

隆業山。在承德縣西北。卽淸之昭陵所在云。

十三山。在錦州府東。峯有十三。蔡珪詩。閭山盡處十三山。溪曲人家畵幅間。

渤海。在奉天府南。盛京統志云。海之旁出者。爲渤。遼東延袤二千里。其南渤海。

遼河。在承德西。卽句驪河也。一作枸柳河。漢書水經。俱作大遼水。遼水左右。卽遼東遼西。所由分。唐太宗征高句麗。泥淖二百餘里。布土作橋。乃濟。

渾河。在承德南。一名小遼水。一名阿利江。一名蓒芋濼水。發源長白山。與太子河會。又合遼水。入于海。

太子河。在遼陽北。源出邊外永吉州。入邊滙渾河遼河。爲三汊河。世傳燕太子丹出亡至此。逐得斬之以獻秦。後人哀之。名其水曰太子河云。

小瀋水。在承德南。自東關觀音閣發源。入渾河。水北曰陽。瀋陽之名。盖以此云。

余今所經山河。只憑土人口傳。行旅指點。或我隷之屢行者。率以臆對。皆未可詳。華表柱。此遼東古蹟。而或云。在城內。或云。在城外十里。則他可推此。


熱河日記 编辑

馹汛隨筆起辛卯。至己亥。凡九日。自新廣至山海關內。共五百六十二里。 编辑

徒憑口耳者。不足與語學問也。况平生情量之所未到乎。言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則心不然而口應之。言佛視十方世界。則斥爲幻妄。言泰西人乘巨舶。遶出地球之外。叱爲恠誕。吾誰與語天地之大觀哉。噫。聖人筆削二百四十年之間。而名之曰春秋。是二百四十年之頃。玉帛兵車之事。直一花開木落耳。嗚呼。吾今疾書至此。而一墨之頃。不過瞬息。一瞬一息之頃。奄成小古小今。則一古一今。亦可謂大瞬大息矣。乃欲立名立事於其間。豈不哀哉。余嘗登妙香山。宿上元庵。盡夜月明如晝。拓窓東望。庵前白霧漫漫。上承月光。如水銀海。海底殷殷有聲如鼾鼻。寺僧相語曰。下界方大雷雨矣。旣數日出山。至安州。前夜果暴雨震電。平地水行一丈。漂民廬舍。余攬轡慨然曰。曩夜吾在雲雨之外。抱明月而宿矣。妙香之於泰山。纔㟝嶁耳。其高下異界如此。而况聖人之觀天下哉。彼雪山苦行者。非能逆覩於孔門之三黜。伯魚之早沒。魯衛之削迹。而爲此出世也。誠以地水風火。轉眼都空。此可寒心。彼又謂聖人與佛氏之觀。猶未離地。則按球步天。捫星而行。自以其觀勝於二氏。然異方學語。白頭習文。以圖不朽者。何也。葢以耳聞目見而屬之過境。境過而不已。則昔之所憑以爲學問者。亦無所取徵。故强爲著書。欲人之必信見吾儒闢異之論。則綴拾緖餘。强效斥佛。悅佛氏堂獄之說。則哺啜糟粕。缺幾字 故耳。今吾此行。

秋七月十五日辛卯。晴。與來源及卞太醫觀海,趙主簿達東。乘曉發小黑山。至中安浦三十里。中火。又先行由舊廣寧。觀北鎭廟。乘月行四十里。宿新廣寧。北鎭往返當迂二十里。通計則九十里。程里錄所載白臺子蟒牛臺沙河子屈家屯三義廟北鎭堡羊膓河于家屯矦家屯二臺子小古家子大古家子等地名里數。多相錯謬。若以此通計。則將爲一百八十里。今不可攷矣。是日極熱。我東人士。初逢自燕還者。必問曰。君行第一壯觀何物也。第爲拈出其第一壯觀而道之也。人則各以所見率口而對曰。遼東千里大野壯觀。曰舊遼東白塔壯觀。曰沿路市舖壯觀。曰薊門烟樹壯觀。曰蘆溝橋壯觀。曰山海關壯觀。曰角山寺壯觀。曰望海亭壯觀。曰祖家牌樓壯觀。曰琉璃廠壯觀。曰通州舟楫壯觀。曰錦州衛牧畜壯觀。曰西山樓臺壯觀。曰四天主堂壯觀。曰虎圈壯觀。曰象房壯觀。曰南海子壯觀。曰東岳廟壯觀。曰北鎭廟壯觀。紛紛然指不可勝屈。上士則愀然變色。易容而言曰。都無可觀。何謂都無可觀。曰。皇帝也薙髮。將相大臣百執事也薙髮。士庶人也薙髮。雖功德侔殷周。富强邁秦漢。自生民以來。未有薙髮之天子也。雖有陸隴其李光地之學問。魏禧,汪琬,王士徵之文章。顧炎武,朱彛尊之博識。一薙髮則胡虜也。胡虜則犬羊也。吾於犬羊也何觀焉。此乃第一等義理也。談者默然。四座肅穆。中士曰城郭。長城之餘也。宮室阿房之遺也。士庶則魏晉之浮華也。風俗則大業天寶之侈靡也。神州陸沉則山川變作腥羶之鄕。聖緖湮晦。則言語化爲侏儒之俗。何足觀也。誠得十萬之衆。長驅入關。掃淸凾夏。然後壯觀可論。此善讀春秋者也。一部春秋。乃尊華攘夷之書。我東服事 皇明二百餘年。忠誠剴摯。雖稱屬國。無異內服。萬曆壬辰倭敵之亂。 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兵以救之。東民之踵頂毛髮。莫非再造之恩也。崇禎丙子淸兵之來也。 烈皇帝聞我東被兵。急命總兵陳洪範。調各鎭舟師以赴援。洪範奏官兵出海。而山東巡撫顔繼祖。奏屬國失守。江華已破。帝以繼祖不能協圖匡救。下詔切責之。當是時。天子內不能救福楚襄唐之急。而外切屬國之憂。其救焚拯溺之意。有加於骨肉之邦也。及四海値天崩地坼之運。薙天下之髮而盡胡之。一隅海東雖免斯耻。其爲中國復讐刷耻之心。豈可一日而忘之哉。我東士大夫之爲春秋尊攘之論者。磊落相望。百年如一日。可謂盛矣。然而尊周自尊周也。夷狄自夷狄也。中華之城郭宮室人民。固自在也。正德利用厚生之具。固自如也。崔盧王謝之氏族固不廢也。周張程朱之學問。固未泯也。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之良法美制。固不變也。彼胡虜者。誠知中國之可利。而足以久享。則至於奪而據之。若固有之。爲天下者。苟利於民而厚於國。雖其法之或出於夷狄。固將取而則之。而况三代以降聖帝明王漢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聖人之作春秋。固爲尊華而攘夷。然未聞憤夷狄之猾夏。並與中華可尊之實而攘之也。故今之人誠欲攘夷也。莫如盡學中華之遺法。先變我俗之椎魯。自耕蠶陶冶。以至通工惠商。莫不學焉。人十己百。先利吾民。使吾民制梃。而足以撻彼之堅甲利兵。然後謂中國無可觀可也。余下士也。曰壯觀在瓦礫。曰壯觀在糞壤。夫斷瓦。天下之棄物也。然而民舍繚垣肩以上。更以斷瓦。兩兩相配。爲波濤之紋。四合而成連環之形。四背而成古魯錢。嵌空玲瓏。外內交映。不棄斷瓦。而天下之文章斯在矣。民家門庭。貧不能鋪甎。則聚諸色琉璃碎瓦及水邊小礫之磨圓者。錯成花樹鳥獸之形。以禦泥淖。不棄碎礫而天下之畵圖斯在矣。糞溷至穢之物也。爲其糞田也。則惜之如金。道無遺灰拾馬矢者。奉畚而尾隨。積庤方正。或八角或六楞。或爲樓臺之形。觀乎糞壤。而天下之制度斯立矣。故曰瓦礫糞壤。都是壯觀。不必城池,宮室,樓臺,市舖,寺觀,牧畜,原野之曠漠。烟樹之奇幻。然後爲壯觀也。舊廣寧城。在醫巫閭山下。前臨大河。引河爲壕。雙塔湧空。未及城數里。有一座大廟堂。新塗金碧。眼目閃爍。廣寧東門外。橋頭蚣𧏡。雄特巧奇。入兩重門。穿過市舖。其繁華不减遼東。寧遠伯李成樑牌樓。在城北。或云廣寧。箕子國。古有箕子冠冔塑像。 皇明嘉靖間。燬於兵。城兩重。內城完而外郭多頹。城裏士女。家家出看。市井遊子。千百爲群。圍繞馬首不得行。城外關廟壯麗。伯仲遼陽。廟門外戱臺高深華侈。方群聚演劇。而行忙不得觀。天啓中。王化貞爲李永芳所瞞。其驍將孫得功迎敵入城。廣寧失而天下大勢去矣。

北鎭廟記 编辑

北鎭廟。在醫巫閭山下。背後千峰。如展屛帳。前臨大野。右環滄海。廣寧城撫在膝下。萬戶浮烟。繚靑一帶。層塔逈白。測其地形平坡。漸成數丈圓阜。而俯仰天地。無所畔岸。日月出沒。風雲變化。皆在其中。東面而視。尺吳寸齊。在我指端。而但恨目力有窮耳。廟貌雄深魁傑。不若是。無以鎭海嶽。祠北方玄冥帝君。並其從神。皆袞冕佩玉奉圭而立。嚴威儼恪。格人非心。香鼎高六尺餘。雕刻神姦鬼恠。靑翠入骨。前置漆缸。可容十石。爲四炷晝夜長燎。舜封十有二山。以醫巫閭爲幽州之鎭。夏商周秦皆因之。禮視嶽瀆。雖未知廟刱何代。而唐開元時。封醫巫閭山神爲廣寧公。遼金時始加王號。元大德中。封貞德廣寧王。 皇明洪武初。止稱北鎭醫巫閭山之神。歲時降香祝。有天子姓諱。國有大典。遣官告祭。今淸肇基東北。故崇奉之典。尤有加焉。或云雍正皇帝爲諸王時。奉勅降香。旣祭之夕。宿齋廬。夢神人予帝一大珠。珠化爲日。歸登大位。遂大修廟宇。以報神賜。廟前有五門牌樓。純石架。起棟椽甍檐。不資一木。高四五丈。結構之工。鏤刻之巧。殆非人力所及。樓左右石獅。高二丈。自廟門設白石層階。門左有寺。庭有兩碑。一曰萬壽禪林。一曰萬古流芳。寺坐五大金佛。寺右有一門。左皷樓右鍾樓。兩樓之間。又設三門。前立三碑。皆黃瓦閣。二碑康煕帝撰並書。一碑雍正帝撰並書。正殿碧琉璃瓦。北壁題鬱葱佳氣。雍正帝筆。階上東西。對設石爐。高各丈餘。東西設廊廡數百間。殿後有空殿。制如前殿。金碧璀璨。而空無一物。後又有一殿。制如前殿。有二像。冕琉玉笏曰文昌星君。鳳冠珠帶曰玉妃娘。娘左右兩童子侍立。扁曰乾始靈區。今皇帝筆。自外門層階。繚以白石之欄。瑩膩似玉。刻以螭蛟。圍繞廊廡階墄。至于前殿。自前殿連延曲折。至于後殿。望之皓然。一塵不動。殿前後。對列歷代穹碑。簇立如葱畦。所載祭文。皆爲國祈祥之詞也。宋延祐碑最久。出西角門。有數丈蒼壁曰補天石。 皇明巡撫張學顔筆。又離一間。刻翠屛石。出東門數百步。有大石。穹窿如龜。曝刻曰呂公石。又曰會仙亭。登其上。醫巫閭扶輿磅礴之勢。一擧目而盡得之。忽有一間小亭。倚在巖下。土堦二等。茅茨略剪。瀟灑幽敻。怡然心樂。相與小坐。卞君曰。譬如監司巡省郡邑。朝夕供張。無非山珍海錯。膓薰胃腐。厭飫嘔逆。偶値一器野蔬。欣然接味。余笑曰。此眞醫者之言也。趙君曰。每於紅粉隊中。莫辨嫫威。村畦野扉。忽逢荊釵布裙。不覺心目開霽。余曰。此好色者之言也。設如君等言。今此土堦茅茨。導天子兩種眼胃耳。還坐廊廡下。守廟。有道士三人。以三柄扇,三卷紙,三丸淸心元爲幣。道士皆喜。庭前桃子方熟。道士爲摘一盤以饋。衆隷爭趍樹下。披枝亂摘。余呵止莫能禁。道士曰。何必費氣。飽則自止。又謂衆隷曰。任君摘取。莫傷枝。留待明年再到時。道士姓名李鵬。號逍遙館。又稱餐霞道人。廟庭有半枯古松。皇帝甲戌東巡時。有詩畵。並刻置巖間。

車制 编辑

乘車曰太平車。輪高及肘。三十輻共一轂。棗木團成。鐵片鐵釘。圍遍輪身。上爲圓屋。可容三人。屋以靑布。或綾緞或羽緞爲帳。或垂緗。簾用銀鈕。開閉左右。傅玻瓈爲窓。屋前設橫板。以坐御者。屋後亦坐從者。駕一驢而行。遠道則益馬與騾。

載物曰大車。輪高稍巽於太平車。輻爲廿字形。載準八百斤。駕兩馬。八百斤以外。量物加馬。載上以簞爲屋如船篷。坐臥其中。大率駕用六匹。車下懸大鐸。馬項環數百小鈴。郞當警夜。太平車輪轉。大車軸轉。雙輪正圓。故能匀轉而行疾。轅下所駕。必擇壯馬健騾。不用衡軛。爲小木鞍。再以革條套索。互斂轅頭而駕之。餘馬皆以牛革爲鞅韅。繫繩而引之。載重者駕出輪外。高或數丈。引馬多至十餘匹。御者號稱看車的。高坐載上。手執一條長鞭。係兩絛長可二丈。揮絛打中不用力者。中耳中脅。手慣妙中。鞭打之響。震動如雷。

獨輪車。自後一人腋轅而推之。當中爲輪。輪之半。旣出輿上。則左右爲箱載物。不得偏重。當輪處爲半皷形。夾輪以隔離之。使輪與物不相礙。腋轅下有短棒雙垂。行則與轅俱擧。止則與輪俱停。所以支吾撑柱。使不傾翻也。沿路賣餠餌菓蓏者。皆用獨輪車。尤便於田中輸糞。嘗見兩村婦。分坐兩箱。各抱一子。載水者左右。各五六桶。載物重且阜。則一人繫繩而曳之。或二人三人。如船之牽纜。

大凡車者。出乎天而行于地。用旱之舟而能行之屋也。有國之大用莫如車。故周禮問國君之富。數車以對。車非獨載且乘也。有戎車,役車,水車,砲車。千百其制。而今不可倉卒俱悉。然至於乘車載車。尤係生民先務。不可不急講也。吾嘗與洪湛軒德保,李參奉聖載講車制。車制莫先於同軌。所謂同軌者何。軸之距兩輪之間也。兩輪之間。不違恒式。則萬車一轍。所謂車同軌者是也。若使兩輪之間。恣意濶狹。則路中轍迹。何以入軌。今見沿道千里。日閱萬車。而前車後車。同循一迹。故稱不謀而同者曰一轍。後之視前者曰前轍。城門當轍處凹然成筧。所謂城門之軌者是也。我東未甞無車。而輪未正圓。轍不入軌。是猶無車也。然而人有恒言曰。我東巖邑不可用車。是何言也。國不用車。故道不治耳。車行則道自治。何患乎街巷之狹隘。嶺阨之險峻哉。傳曰。舟車所至。霜露所墜。是稱車之無遠不屆也。中國固有釖閣九折之險。太行羊膓之危。而亦莫不叱馭而過之。是以關陜川蜀江淛閩廣之遠。巨商大賈及絜眷赴官者。車轂相擊。如履門庭。訇訇轟轟。白日常聞雷霆之聲。今此磨天靑石之嶺。獐項馬轉之坂。豈下於我東哉。其巖阻險峻。皆我人之所目擊。亦有廢車而不行者乎。所以中國之貨財殷富。不滯一方。流行貿遷。皆用車之利也。今以近效論之。我使之行。除却百弊。我車我載。直達燕京。何憚而不爲也。嶺南之兒。不識蝦鹽。關東之民。沉樝代醬。西北之人。不辨柹柑。沿海之地。以鮧鰌糞田。而一或至京。一掬一文。又何其貴也。今夫六鎭之麻布。關西之明紬。兩南之楮紙。海西之綿鐵。內浦之魚鹽。俱民生日用而不可闕者也。靑山報恩之間千樹棗。黃州鳳山之間千樹梨。興陽南海之間千樹橘柚。林川韓山千畦苧枲。關東之千筒蠭蜜。爲民生日用。而莫不欲相資而相生也。然而此賤而彼貴。聞名而不見者。何也。職由無力而致之耳。方數千里之國。民萌產業。若是其貧。一言而蔽之曰車不行域中。請問其故。車奚不行。一言而蔽之曰士大夫之過也。平生讀書則曰周禮。聖人之作也。曰輪人。曰輿人。曰車人。曰輈人。然竟不講造之之法如何。行之之術如何。是所謂徒讀。何補於學哉。嗚呼嘻噫。自黃帝造車而稱軒轅氏。經千百載。幾聖人。竭其心思目力手技。而又經幾工倕。又經商鞅,李斯一制度。信縣官之學術。將幾百輩也。其講之熟而行之要。豈徒然哉。誠以利生民之日用。而有國之大器也。今吾日見而可驚可喜者。推此車制而萬事可徵也。亦可以小識千載群聖人之苦心也夫。

灌田曰龍尾車,龍骨車,恒升車,玉衡車。救火有虹吸,鶴飮之制。戰車有砲車,衝車,火車。俱載泰西奇器圖。康煕帝所造耕織圖。其文則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有心人可取而細攷焉。則吾東生民之貧瘁欲死。庶幾有瘳耳。今以吾所目見救火之車。略錄其制。將歸諭我東。自北鎭廟。乘月還新廣寧。城外民舍。夕日失火。方纔救熄。路中有三座水車。方欲收去。余令小停。而先問其名。曰水銃車。次閱其制。四輪車上。置一座大木槽。槽中置大銅器。銅器中置兩座銅筒。銅筒中間。立乙頸水銃。水銃爲兩股。通于左右兩筒。兩筒有短脚。而底有暗戶。以銅葉爲扉。令隨水開闔。兩筒之口。有銅盤爲蓋。圓經緊適筒口。盤之正中。串鐵柱架木以壓盤。亦以擧盤。盤之出入升降。隨木架焉。乃灌水銅盆中。數人互踏木架。則筒口銅盤。一陷一湧。大約納水之妙。在於銅盤。銅盤湧齊筒口。則筒底暗戶倐翕自開。以吸外水。銅盤陷入筒裏。則筒底暗戶弸盎自闔。於是筒裏之水澎漲無所歸。乃自銃脚走入乙頸。忿薄上衝而噴之。直射爲十餘仞。橫噀可三四十步。其制肖笙簧。汲水者連注於木槽而已。傍兩車制。頗異此。而尤有曲折。未可造次詳看。然其吸噀之術大同耳。

轉磨爲大牙輪二層。以鐵軸串之。立于屋中。設機而旋之。牙輪者如自鳴鍾。齟齬互當也。屋中四隅。亦以兩層置磨盤。盤沿亦爲齟齬。以互當大輪之牙。大輪一旋。八盤爭轉。頃刻之間。麪如積雪。此法肖問時鍾。沿道民家。皆一磑一驢。脫糓者恒用碌碡。亦驢靷以代舂杵。

簁麪之法。密室中置三輪。搖車其輪。前兩而後一。車上立四柱。危置兩層大簁。可容數石。上簁注麵。下簁空置。以承上簁。更繹細粉。搖車之前。直架一木。木之一頭攬車。一頭穿出屋外。屋外立一柱。以繫木頭。柱底坎地。置大木板。以承柱根。板底正中。爲枕以泛之。如鼓冶之法。椅坐板上。微動其足。則板之兩頭。互相低昂。板上之柱。不勝搖蕩。於是柱頭橫架。猛加推排。而屋中之車。一前一卻。屋中四壁。十層設架。置器其上。以承飛粉。屋外坐椅者。看書寫字。對客酬談。無所不宜。但聞背後擾戛之響。而不知孰所使然也。盖其動足甚微。而收功甚鉅。我東婦女一簁數斗之輪。則一朝鬢眉皓白。手腕麻軟。其勞逸得失。比諸此法何如也。

繅車尤妙。宜可效也。爲大牙輪。如轉磨之法。繅車兩頭。亦爲牙輪齟齬互當。不息自轉。繅車者。大籰之盈數抱者。烹繭於數十步之外。而中間設數十層架。漸次爲高下之勢。每架頭竪鐵片穿孔。僅如針耳。納絲其孔。機動而輪旋。輪旋而籰轉。交牙互齒。不疾不徐。慢慢抽引。不激不濁。任其自然。故無精麁並進之患。繅之出釜入籰之頃。徧歷鐵孔。刊毛落芒。未及入籰。體已燥曬。光潔明潤。不勞灰練。而直入機杼。我東抽繅之法。惟知手汲。不識用車。人之運手。已失天機自然之勢。而疾徐不適。觸激有時。則怒絲驚繭。騰跳騈進。抽積繅板。棼雜無緖。凝乾成塊。旣失光澤。沙壓核纏。且斷且續。除麤理精。口指並勞。其視繅車。功用敏鈍。又何如也。問繭能經夏不蟲之術。曰。微炒則不蛾。溫炕焙乾則不蛾不蟲。雖冬可繅也。

沿道日逢喪輿。不一其制。而太質鈍。輿之大。幾如二間屋子。以五色錦緞爲帷帳。雜畵雲物。雉雀亭頂。或爛銀。或結五色絲爲紐。雙轅長幾七八丈。紅漆飾以黃銅。鍍金出色。橫杠前後各五。亦長三四丈。更以短杠。兩頭肩擔。擔夫不下數百人。銘㫌皆紅緞金字書寫。旌竿三丈。黑漆畵金龍。竿下有跗。亦架雙杠。必九人擔之。紅盖一雙。靑盖一雙。黑盖一雙。幡幢五六對。繼之笙簫皷吹。僧徒道流。各具其服。誦唄念呪。以隨輿後。中國萬事莫不簡便。而無一冗費。此最不可曉。非可取法也。

戱臺 编辑

寺觀及廟堂。對門必有一座戱臺。皆架七梁。或架九梁。高深雄傑。非店舍所比。不若是深廣。難容萬衆凳卓椅丌。凡係坐具。動以千計。丹雘精侈。沿道千里。往往設蘆簞。爲高臺像。樓閣宮殿之狀。而結構之工。更勝瓦甍。或扁以中秋慶賞。或扁以中元佳節。小小村坊無廟堂處。則必趁上元中元設此簟臺。以演諸戱。嘗於古家舖道中。車乘連絡不絶。女子共載。一車不下七八。皆凝粧盛飾。閱數百車。皆村婦之觀小黑山塲戱。日暮罷歸者。

市肆 编辑

今行千餘里之間。所經市舖若鳳城遼東盛京新民屯小黑山廣寧等處。不無大小奢儉之別。而盛京爲最。皆紋窓繡戶。夾路酒肆。金碧尤盛。而獨恠其金欄綠檻。架出簷外。新經夏潦。丹碧不渝。鳳城乃東盡頭。邊門僻奧。更無進步之地。而不特椅卓簾帷毡毯器什花草。俱是刱覩。其招牌認榜。競侈爭華。卽其觀美。浪費不啻千金。盖不若是則賣買不旺。財神不祐。其所敬財神。多關公像。供卓香火。晨夕叩拜。有過家廟。推此則山海關以內。可以預想矣。

小賈之行于道路者。或高聲叫賣。而如賣靑布者。搖手中小鼗。爲人開剃者。彈手中鐵簡。賣油者敲鉢。或有持金鉦竹箆木鐸而行者。周回街坊。不撤敲響。則人家門裏。走出小孩子叫之。未甞見大聲叫賣者。但聞敲響。則已辨其貨物。

店舍 编辑

店舍庭廣。必不下數百步。不如此。難容車馬人衆。故入門必疾驅一塲。然後始至前堂。其廣濶可知也。廊廡間。椅卓三五十副。廐中石槽長或二三間。廣半間非石槽。則甎築爲槽。如石制。庭中亦列置木槽數十坐。兩頭叉木而支之。器皿專用畵瓷。不見白銅鍮錫等器。雖荒僻去處破敗屋中。其日用飯飡之器。皆金碧彩畵之碗楪。非其尙侈而然也。陶工窰家之事功。本自如此。雖欲用麤瓷惡窰。不可得矣。瓷之破缺者不棄。皆外施鐵釘爲完器。但所未可曉者。釘不透內。而緊含不退。襯粘無痕。其數尺諸色觚鬲。揷花揷翠之壺罇。到處皆有。由此觀之。我東分院諸燔。當不得入市。噫。燔燒之法一不善。而通國之萬事萬物。盡肖其器。遂以成俗。豈不寃哉。

橋梁 编辑

橋梁。皆虹蜺如城門。大可揚帆。小者亦可以通舠艓。石欄。鐫刻雲物蚣𧏡蛟螭。木欄。亦施丹綠。橋之兩頭入陸處。皆爲八字翼墻以護之。所經萬寶橋,火燒橋,壯元橋,磨刀橋最大。

十六日壬辰。晴。與鄭進士,卞主簿,來源。又約乘凉先行。自新廣寧至興隆店五里。雙河堡七里。壯鎭堡五里。常興店五里。三臺子三里。閭陽驛十五里。共四十里。中火。無脊屋始此。自閭陽又行至頭臺子十里。二臺子五里。三臺子五里。四臺子五里。王三舖七里。十三山八里。是日通行八十里。宿十三山。曉發。落月去地數尺。蒼凉完完。桂影扶踈。玉兎銀蟾。如可撫弄。而姮娥氷紈。旖旎映膚。余顧鄭曰。恠事。今日自西而昇。鄭初未覺其月也。隨答曰。每自宿店初發。實難辨東西南北也。諸人皆大笑。少焉。月輪垂墜。正在坤倪。鄭亦大笑。霞光淡蕩。橫抹野樹。忽化作千萬奇峰。扶輿磅礴。龍盤鳳舞。延袤千里。余顧鄭曰。長白山皓然入望。不惟鄭君然之。諸君莫不叫絶。俄而雲霧盡消。日高三竿。天無一點埃壒。忽見遠邨樹木間。透光如積水空明。非烟非霧。不高不低。常護樹根。洞澈如立水中。而其氣漸廣。橫抹遠際。似白似玄。如大玻瓈鏡。五色之外。別有一種光氣。設諭者。每擧江光湖色。而其空洞透映。不足以形似也。村舍車馬。皆倒影寫照。太卜曰。此薊門烟樹也。余曰。薊州距此尙有千里。則烟樹之在此。何也。灣商林景贊曰。薊門雖遠。統稱薊門烟樹。天氣淸朗。無縷風點氛。則遼野千里。常有此氣。雖到薊州。若値風日陰霾。則不可見矣。大抵冬天靜日。氣候溫美。關內外日日常見云。適値閭陽市日。百貨湊集。車馬塡咽。而雕籠中各置一禽。有名梅花兒。有名幺鳳兒。有名梧桐鳥。靑雀兒。畵眉鳥。形形色色。賣鳥者車六。載鳴蟲者車二。啾喞遍市。如入山林。沽喫菊茶一椀。餑餑二塊。逢趙譯明會。入酒肆。方燒酒取露。故移向他肆。則店小二大怒。搶入趙懷中。以頭拄胸。不得轉動。趙不得已笑而還坐。買一盤猪炒。一盤卵炒。二觶酒飽喫而行。望見十三山。無微砂斷麓之爲過脈。忽於大野中。飛落十三堆石峯。縹緲奇拔。如夏天雲頭。有一老者。白首持小竿。竿頭爲環。坐一瓦雀。綵絲繫脚。遊行路中。其馴弄鳥雀多類此。頗困暑思睡。下馬步行。有七八歲童子。頭戴一頂猩紅絲凉帽。身被一領醬色雲紋杭紗袍。足穿貢緞烏靴。跬步娉婷。顔色白雪。眉眼如畵。余故爲欄道而立。兒不驚不怖。至前恭拜。跪地磕頭。余忙手扶抱。最後一老者。遠遠跟來。含笑曰。他是老僕之小孫。老爺愛弄這小孩子。時慚愧老僕何福而致之。余問兒年方幾歲。兒屈指對曰。該有九。問其姓名。對曰。賤姓謝。遂自靴中出小鐵箆畫地曰。孝者。百行之源。壽者。五福之首。俺祖公發願孩兒爲人子止於孝。更呪兒一曰壽。將孝連壽。做了二字。幼名曰孝壽。余不覺驚異。問兒方讀何書。孝壽曰。二書已念過了。方讀學而篇。余問二書是甚題目。曰。大學,中庸。余問已講義麽。曰。二書只念。論語方講。問老爺尊姓。余曰。吾姓朴。孝壽曰。百家源無有。老者看吾愛賞其小孫。滿面癡笑曰。高麗老爺有佛性的長者。合是膝下有幾個鳳雛麟孫。念到這箇都是及人之幼。余曰。吾年紀老大。尙未抱孫。因問貴庚。答曰。虛過了五十八。余給兒手中扇。老者自解腰間鍮鐵連環瑣。連縐紗手巾。並帶火鎌以謝之。問老者家住何處。謝生曰。離此不遠。王三舖是也。余曰。令孫夙慧。不愧王謝家風流。謝生曰。祖系遼絶。安敢望江左風流。行忙遂分手。兒長揖曰。大老爺行李保重。路中常念謝童絶妙。眉目動止。森在眼中。謝生畫地數語。足與談討。而可惜行忙。不得尋其所居。

十七日癸巳。晴。朝自十三山至禿老舖十二里。舟渡大凌河十四里。宿大凌河店四里。是日只行三十里。大凌河源出長城外。穿九官臺邊門。經廣寧城東。出斗山。入錦州衛界。至占魚塘。東入于海。護行通官雙林者。朝鮮首通官烏林哺之子也。家在鳳城。雖云護行。而渠則乘太平車。趕後而來。行止非我行所管。帶率有四僕。一姓鄂。專管沿路索飯馬料等事。一姓李臂鷹。專一沿路獵雉。一姓徐。自云與義州府尹徐某同宗。一姓甘。俱稱朝鮮人。皆年方十九歲。眉目可愛。雙林之行眷云。但我東無姓甘者。是可疑也。吾入柵十餘日。未見雙林面目。及渡通遠堡溪水。旣登岸曰水勢可怕。岸上有一胡。衣帽俱鮮麗。與我譯同立。忽作東語曰水怕也。水怕善渡。旣至連山關。問首譯曰。朝日渡水時。狀貌雄偉者。誰也。首譯曰。大大人之兄弟。有好文章。爲觀光來也。雙林曰。四點麽。首譯曰。不是四點。乃是大大人之嫡親三從兄弟。雙林曰。伊兩羽泉的。伊兩羽泉者。漢音一兩五錢也。一兩五錢。爲兩半。東方士族稱兩班。兩半與兩班音似。故雙林以一兩五錢。爲隱語也。四點者。庶字也。東方庶孽之廋辭也。每行。任譯持公費銀四千兩。而五百兩例給護行章京。七百兩給護行通官。爲雇車及盤纏之資。而其實未甞費一錢銀子。自上副廚房。輪餽兩人耳。雙林爲人狡猾。善東語云。前者小黃旗堡中火時。與諸裨譯。共坐閒話。雙林自外入來。諸譯莫不款迎。雙林與副房裨將李聖濟致款。又向來源作話。盖兩人再作此行。故有宿面也。來源謂雙林曰。吾於令監。有慨然者。雙林笑曰。有甚慨然。來源曰。上使道雖小國使臣。卽吾邦之正一品內大臣。皇上亦各別禮接。令監雖大國人。係是朝鮮通官。則於俺們使道。當存軆貌。而每値兩使道遞馬時。卸轎路中。令監輩。停車留待。可也。不此之爲。輒驅車戛過。晏然不動。是甚麽道理。由此章京。亦敢視效令監。尤爲慨然。雙林勃然作色曰。你不知也。大國軆貌。與你國絶異也。大國出敕。則你國議政大臣。與俺們平等作禮。言語相敬。今你刱出軆貌。令我回避耶。趙譯學東。目來源。使勿復爭。來源高聲曰。令監奴子。亦安敢臂鷹。揚揚馳過乎。極爲駭然。復見若此時。吾當拿棍。令監須勿見恠。雙林曰。未曾膲膲了。我若看見時。一頓捧結果了。所謂善東話。太不了了。急則還使官話。公然乾沒七百兩銀子。誠爲可惜。余時擦紙爲鼻針。雙林自解其鼻烟壺曰。欲爲嚔乎。余不受。盖不欲與語。且未曉其法也。雙林向余欲語者數。余益莊竦而坐。雙林因起去。其後聞諸譯語。則雙林以余之不爲接談。無聊而起。大爲慍怒云。且渠父常坐衙門。若致憾於雙林。則出入遊觀之際。必然見阻。諺所謂笑臉不唾。向日冷對雙林。非計也云云。余亦心然之。及是使行先發。余困睡晏起。方罷飯檢裝。而雙林入來。余笑迎曰。令監久未相逢。近日無恙否。雙林大樂。就坐求三等草。又求渠家好柱聯。又求大人所喫眞眞的淸心丸。端午油帖扇。余首肯曰。車重來時。都承應了。余曰。吾長路鞍馬頗苦。願共君一站車。雙林快許曰。公子與俺共載。時道路榮輝。遂同出。雙林虛左坐我。渠自御而行。又招張福坐之右轅。雙林約張福曰。我以朝鮮語問之。你以官話應之。聽兩人酬酢。不覺絶倒。一個東話的三歲兒索飯。似覓栗。一個漢語的。半啞子稱名。常疊艾。可恨無人參見。雙林東話。大不及張福之漢語。語訓處。全不識尊卑。且不能轉節。其謂張福曰。你見吾父主麽。張福曰。出敕時。吾瞧瞧了。大監好鬍子。吾爲步從。連爲勸馬聲。大監滿臉堆笑道。你聲好。不住的連唱。吾不住的唱。大監連道好好。行到郭山。親手掇賜了茶啖。雙林曰。吾父主眼孔裏妖惡。張福大笑道。如拿雉之鷹眼。雙林曰。是也。雙林曰。你入丈否。張福曰。家貧未聘。雙林連道不祥。不祥者。東話傷歎之辭也。雙林曰。義州妓生幾個。張福曰。也有三五十個。雙林曰。多有美的麽。張福曰。奢遮的。道甚麽。也有楊貴妃等物也。有西施等物。有名柳色的。也有羞花惹月的態。有名春雲的。也有停雲斷膓的唱。雙林大笑曰。有如此妓生。而出敕時。何不現身。張福曰。若一看見時。大監們魂飛九霄雲外。手裡自丟了萬兩紋銀子。渡不得這鴨綠江來哩。雙林拍掌胡盧道。吾前頭隨敕時。你能悄悄地引來了。張福掉頭曰。不完了。有人覺時。開頭也。兩人俱大笑。如此問答而行三十里。盖兩人欲試其彼此話頭。而張福不過入柵後。沿路所學。然大勝於雙林平生之所學。始知漢語易於東話也。車三面。以綠毡爲帳而卷之。東西垂緗簾。前面以貢緞爲遮日。車中置舖。葢有東諺劉氏三代錄數卷。非但諺書麁荒。卷本破敗。余使雙林讀之。雙林搖身高聲。而全未屬句。混淪讀去。口棘唇凍。咂出無數衍聲。吾良久聽之。茫然不識爲何語。渠雖終身讀之。似無益矣。路中値使行遞馬。雙林躍下走入舖子裏隱身。使行離發後。徐徐乘車而行。向日來源誚責時。彼雖目下抵賴。盖小屈矣。

十八日甲午。晴。曉發大凌河店。至四同碑十二里。雙陽店八里。小凌河十里。小凌河橋二里。松山堡十八里。共五十里。中火。又自松山至杏山堡十八里。十里河店十里。高橋堡八里。共三十六里。是日通行八十六里而宿。行到四同碑邊。路傍有穹碑四笏。而制度相同故名云。其一。萬曆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敕以王盛宗爲遼東前屯遊擊將軍。上印廣運之寶。碑文中虜酋二字。皆琢去之。其二。萬曆十五年十一月四日。敕以王盛宗爲遼東都指揮軆統行事守修金州地方。其三。萬曆二十年九月三日。敕以王平爲遼東遊擊將軍。上印敕命之寶。其四。萬曆二十二年十月十日。敕以王平爲遊擊將軍錦州統轄。上印廣運之寶。王平似是盛宗之子侄。而 神宗天子爲其善備虜酋。故降敕嘉奬。則乃磨穹石。以勒其敕諭及告身。以侈觀聳瞻焉耳。盛宗若遼右世將。則壬辰征倭之役。不與。何也。使行先來裨將。每到此碑。書某日某時出關。某日某時過此云。牧馬處處成群。一隊幾千餘匹。皆白色。舟渡小凌河。數千車載米而過。塵土漲天。自海州運入錦州。大風暴起。余先疾馳入舖中小睡。正使追至。爲言槖駝數百頭。載鐵入錦州云。余巧未之見者再矣。河邊居民數百戶。去歲爲蒙古所掠。盡失其妻。撤移數里地。今其路傍頹垣周遭。四壁徒立。沿河上下。設白幕戍守。盖蒙境距河五十里也。數日前蒙古數百騎。猝至河邊。見有守備而遁去云。松杏高塔之間百餘里。雖有村閭市舖。貧儉凋殘。頓無樂業之意。嗚呼。此崇禎庚辰辛巳之際。魚肉之塲也。至今百餘年間。尙未蘇息。足想當時龍爭虎鬪之跡矣。按今皇帝全韻詩註曰。崇德六年八月。明摠兵洪承疇。集援兵十三萬於松山。太宗卽統軍啓行。時適鼻䘐。因行急。䘐益甚。三日方止。諸王貝勒請徐行。諭曰。行軍制勝。利在神速。疾馳六日。抵松山。陳師於松山杏山之間。橫截大路。明摠兵八員。犯前鋒擊敗之。獲其筆架山積粟。濬壕斷松杏路。是夜明諸將。撤七營步兵。近松山城而營。太宗諭諸將曰。今夜敵兵必遁。命護軍鼇拜等。率四騎旗兵前鋒蒙古兵。俱比翼排列。直抵海邊。又命蒙古固山額眞固魯克等。於杏山路設伏遮擊。又命睿郡王往錦州。至塔山大路橫擊之。是夜初更。明摠兵吳三桂等沿海潛遁。相繼追擊。又命巴布海等。截塔山路。又命武英郡王阿濟格。亦往塔山截擊之。又命貝子博洛率兵往桑噶尒寨。截擊之。又命固山額眞譚泰柱。往小凌河。直抵海濱。絶其歸路。又命梅勒章京多濟里。追擊敗兵。又命固山額眞伊拜等。於杏山。四面擊明兵之奔入杏山者。又命蒙古固山額眞思格圖等。追擊逃兵。又命國舅阿什達尒漢等。往視杏山駐營處。如其地未善。卽擇善地移營。翌日。命睿郡王武英郡王圍塔山四臺。以紅衣礟攻克之。明摠兵吳三桂王樸奔入杏山。是日太宗移營。至松山。欲濬壕圍之。其夜摠兵曹變蛟棄寨欲突圍而出者數四。又命內大臣錫翰等及四子部落都尒拜。各率精兵二百五十。伏於高橋及桑噶尒堡。太宗親率軍。至高橋東。令貝勒多鐸設伏。吳三桂王樸敗奔至高橋。伏兵四起。僅以身免。是役也。殺明兵五萬三千七百。獲馬七千四百。駝六十。甲胄九千三百。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衆。漂蕩如鴈鶩。淸軍誤傷者。只八人。餘無挫䘐云。嗚呼。此所稱松杏之戰也。覺羅。關外之自成。自成。關內之覺羅。 明雖欲不亡。得乎。當時以十三萬之衆。爲覺羅數千所圍。指顧之間。如摧枯拉朽。如洪承疇,吳三桂。智略雄猛。天下無敵。而一得當覺羅。則魂飛魄散。所將十三萬。如草菅漚泡。到此地頭。不得不歸之氣數而已。嘗見麟坪大君所著松溪集。淸兵之進圍松山也。我 孝宗大王在藩邸時。被質。 駐淸陣中幕次。纔移他所。而寧遠摠兵吳三桂率所部萬騎。潰圍馳出。幕次初設之地。乃其奔衝之路。此豈非 王靈所在。天地同力之明驗乎。夕宿高橋堡。此往歲使行失銀處也。地方官因此革職。而附近站舖。有刑死者。故甲軍竟夜巡警。而嚴防我人。無異盜賊。聞下處庫子言。則其視東人。有若仇讐。到處閉門不接曰。高麗。高麗怖殺了居停主人。一千兩銀子。怎賞得四五個人命。吾們的固多歹人。儞行中那無奸細。其走藏避匿。無異蒙古云。余詢之譯官曰。向於丙申告訃行時。回還到此站。失公費銀一千兩。使臣議謂。此銀乃公貨。苟無明白用處。則照數還納。乃國法也。今旣公然見失。又將何辭還報乎。其見失。人孰信之。其準納。人孰當之。於是呈文于所在地方官。則轉報中後所參將。中後所轉報錦州衛。錦州轉報山海關。守備數日之間。轉報禮部。而皇帝批下。不一日而至。敕以所在地方。以官銀備償該使所失。該地方不能常時着意巡緝。致有遠人負屈鳴寃。俱革職聽勘店主及切隣可疑人。俱捕治。死者四五人。行使未及到瀋陽。而皇旨已下。其擧行之神速如此。是後高橋堡人之仇視我人。無足恠也。大抵義州刷驅輩。太半歹人。專以燕行資生。年年赴行。如履門庭。灣府所以給資者。不過人給六十卷白紙。百餘刷驅。除非沿道偸窃。無以往返。自渡江以後。不洗面不裹巾。頭髮鬅鬆。塵汗相凝。櫛風沐雨。衣笠破壞。非鬼非人。𩴵魀可笑。此輩中有十五歲童子。已三次出入。初至九連城。頗愛其姸好。未到半程。烈日焦面。緇塵銹肌。只有兩孔白眼。單袴弊落。兩臀全露。此童如此。則他又無足道也。全沒羞耻。公行剽掠。每夕入店。百計穿窬。故店主所以防警之術。亦無所不至。去年冬至使行時。有一灣賈。潛越銀貨。爲刷驅所殺。兩馬皆縱鞚還渡。各入其家。則以馬爲驗。乃得抵法云。其凶險若此。今此失銀。安知非此輩所爲乎。此猶細事。萬一有丙子之患。則龍鐵以西。非我有也。守邊者。亦不可以不知。是夜大風。達宵掀天。

十九日乙未。晴。曉發高橋堡。至塔山十二里。朱獅河五里。罩羅山店五里。二臺子三里。連山驛七里。共三十二里。中火。又自連山驛至五里河子五里。老和尙臺五里。雙樹舖五里。乾柴嶺五里。茶棚菴五里。寧遠衛五里。共三十里。是日通行六十二里。宿寧遠城外。昨與副使書狀。約曉至塔山觀日出。皆晩發。旣至塔山。日高三竿矣。東南大海連天。數萬商船。爲夜風所驅。入倚小島。方一時擧帆而去。泛若鳧鴈。永寧寺。崇禎間祖大壽所刱云。佛寺關廟。於遼東。初見其壯麗。略有所記。其後沿道雖有大小之異。而其制度則大同。不惟不可殫記。亦頗倦於觀翫。不復歷覽焉。路傍有十數丈高峯。名嘔血臺。世傳淸太宗登此峯。俯瞰寧遠城中。爲 明巡撫袁崇煥所敗。嘔血而殂。故稱之。寧遠城中大街上。對立祖家牌樓。兩樓之間。俱數百步。兩樓皆三門。每柱前坐數丈石獅子。一祖大樂牌樓。一祖大壽牌樓。高皆六七丈。而大壽樓高小巽。皆以白石之瑩澤如玉理者。層層架起。榱桷樑椽。甍簷窓楹。不資寸木。大樂樓以五色文石。架起兩樓。締起之功。鏤刻之工。殆非人力之所能。大樂樓列書三代誥贈。曾祖祖鎭。祖祖仁。父祖承敎。前面書元勳初錫。後面書登壇峻烈。最上層書玉音刻柱聯曰。松檟如初慶。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賁。永譽于千秋。後面柱聯曰。桓赳興歌國。倚干城之重。絲綸錫寵朝。隆銘鼎之褒。大壽樓又列書四代誥贈。曾祖及祖與大樂同父承訓。我國於萬曆壬辰被倭寇時。承訓以遼東副摠兵。領三千騎。最先赴援者也。上層書廓淸之烈。下層書四代元戎。其前後柱聯及所鏤禽獸兵馬戰鬪之狀。皆陽刻柱聯。忙未之記。祖家。遼薊世將也。崇禎二年十一月。虜兵薄皇城。十二月。督師袁崇煥。率祖大壽,何可剛入援。所過諸城。留兵守之。帝聞其至甚喜。令盡統援軍。淸人設間。使其將高鴻中。於所獲兩明太監前。故作耳語曰。今日掇兵。意者袁巡撫。有密約。頃見二人。來見汗語。良久而去。楊太監佯臥竊聽之。旋縱之歸。遂以告于帝。帝遂下崇煥於獄。大壽大驚。與可剛。擁衆東走。毁山海關出。後錦州松山之戰。祖大樂,祖大成,祖大明。皆被擒。大壽守大凌河城。被圍糧盡。擧城降。今其牌樓崢嶸。而隴西之家聲隤矣。徒爲後人之嗤點。有何益哉。大壽城內所居稱文防。城外所居稱武堂。今爲別人所占。而西邊數仞墻。開一小角門。門墻制作。頗似牌樓之奇巧。墻內猶存數楹精舍。土人至今指謂大壽暇日讀書之堂云。是夜大雷雨達曉。

二十日丙申。朝晴晩雨。曉發寧遠。至靑墩臺七里。曹庄驛六里。七里坡七里。五里橋五里。沙河所五里。共三十里。中火沙河所。卽中右所也。中火後暴炎釀雨。至乾溝臺三里大雨。冐雨行烟臺河五里。半拉店五里。望河店二里。曲尺河五里。三里橋七里。東關驛三里。共三十里。是日通行六十里。靑墩臺。觀日出所也。副使,書狀。將於鷄鳴先發。爲觀日。伻要同行。而余辭以穩睡晩發。盖觀日出。亦有數存。余嘗東遊海上。叢石亭觀日。甕遷觀日。石門觀日。俱未得意。或晩到。日已離海。或竟夜不寐。早至觀所。竟爲雲霧晦翳。大抵日出時。天無一點雲氣。則似若善觀。而此最無味。只是一團赤銅盤出自海中來。有何可觀。日。君象也。其贊堯曰。望之如雲。就之如日。故日之未暾。必有許多雲氣湊集外辦。若將前導。若將後殿。若將儀衛。如千乘萬騎。陪扈衛擁。羽毛斿旆。龍蛇震蕩。然後始爲壯觀。若要許多雲氣。則乃反晦冥鄣蔽。無復可觀。盖曉夜純陰之氣。爲太陽所激射。於是巖岫出雲。川澤出霧。各相照應。方暾未暾之時。如怨如愁。沉霾無光。余於叢石觀日。有詩曰。行旅夜半相叫譍。遠鷄其鳴鳴未應。遠鷄先鳴是何處。只在意中微如蠅。村裏一犬吠仍靜。靜極寒生心兢兢。是時有聲若耳鳴。纔欲審聽簷鷄仍。此去叢石只十里。正臨滄溟觀日昇。天水澒洞無兆眹。洪濤打岸霹靂興。常疑黑風倒海來。連根拔山萬石崩。無恠鯨鯤鬪出陸。不虞海運値摶鵬。但愁此夜久未曙。從今混沌誰復徵。無乃玄冥劇用武。九幽早閉虞淵氷。恐是乾軸旋斡久。遂傾西北隳環絙。三足之烏太迅飛。誰呪一足繫之繩。海若衣帶玄滴滴。水妃鬢鬟寒凌凌。巨魚放蕩行如馬。紅鬐翠鬣何鬅鬙。天造草昧誰參看。大叫發狂欲點燈。攙搶擁彗火垂角。禿樹啼鶹尤可憎。斯須水面若小癤。誤觸龍爪毒可𤻴。其色漸大通萬里。波上邃暈如雉膺。天地茫茫始有界。以朱畫一爲二層。梅澀新醒大染局。千純濕色縠與綾。作炭誰伐珊瑚樹。繼以扶桑益熾蒸。炎帝呵噓口應喎。祝融揮扇疲右肱。鰕鬚最長最易爇。蠣房逾固逾自𦚦。寸雲片霧盡東輳。呈祥獻瑞各效能。紫宸未朝方委裘。陳扆設黼仍虛凭。纖月猶賓太白前。頗能爭長辥與滕。赤氣漸淡方五色。遠處波頭先自澄。海上百恠皆遁藏。獨留羲和將驂乘。圓來六萬四千年。今朝改規或四楞。萬丈海深誰汲引。始信天有階可陞。鄧林秋實丹一顆。東公綵毬蹙半登。夸父殿來喘不定。六龍前導頗誇矜。天際黯慘忽顰蹙。努力推轂氣欲增。團未如輪長如瓮。出沒若聞聲砯砯。萬物咸覩如昨日。有誰雙擎一躍騰。盖日出千變萬化。人人所見各不同。而亦不必臨海觀之。余於遼野。日觀日出。天晴無雲則日輪不甚大。一旬之間。日日不同矣。副三房。今日亦以雲陰未見云。午後暴熱。大雨滂沱。油衣蒸鬱。肚裏飽滿。似飮暑矣。臨臥時。磨大蒜頭。燒酒和服。腹始平穩睡。達曉大雨。

二十一日丁酉。乍雨乍晴。阻河漲。留東關驛。聞隣舍有登州客李先生者。善推數。且使人要觀朝鮮人云。故飯後往尋焉。推命之術。爲太乙數云。余問此紫微斗數否。李生曰。所謂紫微。小數也。太乙一星。在紫微宮。屬天一生水。故曰太乙。乙者。一也。水爲造化之根。六壬。亦水也。遁甲。亦太乙也。吳越春秋等書。多著明驗。六十四卦。都不出此書。爲將者。不通六壬遁甲。則不識奇變云。余性不喜觀相推命。故平生未曉其法。且其所稱六壬遁甲。言涉妄誕。故不言四柱。盖其人亦欲誇衒其術。要售厚幣。而察余氣色。頗有冷淡。亦不復言也。對炕有一老者。掛鏡抄書。余移向其前。觀其所抄。皆近世詩話也。老者弛鏡停筆曰。尊客遠臨。沿道奚囊必富。願留一二佳句。所抄筆法雖拙。而詩話略有妙語。老者亦韶雅可喜。而所居供玩精灑。余遂上炕而坐。各通姓名。老者亦登州人也。姓祝而忘其名。問我國婦人髻服之制。余曰。皆倣中華上古。祝稱好好。余問貴鄕女服如何。祝曰。大同。俗女子出嫁時。有髻無笄。無論貧富。民婦無冠。惟命婦有冠。各隨夫職。簪釵有品。如頂帽之制。雙鳳釵爲頂品。而亦有飛鳳立鳳坐鳳戢鳳之別。以至翡翠簪。俱有品職。處子穿襖裙。已嫁則穿衫大袖長裙飄帶。余曰。登州距此幾里。緣何到此。祝曰。登州古齊境。所謂負海之國。旱路距皇京一千五百里。今俺們舟往金州。買綿花住此。其所抄。有羅洪先吉水人。明嘉靖己丑科壯元。周延儒直隷人。萬曆癸丑科壯元。魏藻德通州人。崇禎庚辰科壯元。延儒大壞明室。藻德降賊被殺。而羅從祀孔子。二十年。學道之功。纔於胷中忘去壯元二字云。又列近世儒林曰。陸稼書先生。謚淸獻。從祀文廟。湯荊峴先生。諱斌。謚文正。字孔伯。號潛庵。從祀文廟。李榕村先生。光地云云。魏象樞皆稱大儒。徐蟾圃諱乾學云云。祝老又停話忙抄。傍有五卷冊。列書古人生年月日時。夏禹氏,項羽,張良,英布,關聖。俱有四柱。余借得數葉紙。同硯略錄。時所謂推數者。不在炕裏。余方抄錄百餘。而李也自外入來。見之大怒。奪而裂之曰。漏泄天機。余大笑而起。遂還寓。手中猶餘半紙。王舒公辛酉十一月十一日辰時生。富鄭公甲辰正月二十日巳時生。蘇子容庚申二月二十二日巳時生。王正仲癸亥正月十一日申時生。韓莊敏己未七月初九日寅時生。蔡京丁亥壬寅壬辰辛亥生。曾布乙亥丁亥辛亥己亥生。韓莊敏王正仲不知是何代人。而要之皆貴人也。李也所謂漏泄天機。陋甚陋甚矣。午後雨乍晴。閒玩入一舖。中庭斑竹。欄干茶蘼。架下立一丈太湖石。石色正綠。石後有丈餘芭蕉。雨餘物色。倍新欄邊。獨有一人倚坐卓上。筆硯俱佳。余就坐。書問姓名。搖手不答。卽起出門而去。余意謂其非主人也。爲玩太湖石。未卽出。其人携一少年含笑而來。少年揖余。就坐忙書一紙滿洲字。余言不通。兩人皆笑。盖主人不識一字。忙邀對舖少年而來。少年雖善滿書。不識漢字。遂略以言語酬酢。而彼此糊塗聽瑩。眞所謂不聾而聾。不瞽而瞽。不啞而啞矣。三人鼎坐。集天下之癈疾。而互以大笑彌縫。方少年之書滿字也。主人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余曰。吾不會滿字。少年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余曰。君輩能誦論語。何爲不識字。主人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余試書其所誦三章以示之。則俱瞪目直視。茫然不辨爲何語也。旣而大雨暴霔。傍無他喧。政合穩譚。而兩人者旣不識一字。余又官話極疎。無可奈何。尺地阻雨。躁菀無聊。少年起去。少選冐大雨。手持一籃蘋果,一盤卵炒,一甌水卵而來。甌七圍。肉厚一寸。高三四寸。上銹綠琉璃。兩頰爲饕餮。口含大環。正合盥盆。而重不可遠致。問其價。爲一鈔。一鈔爲一百六十三分。爲銀不過三錢矣。象三言此在皇京。不過售銀二錢。而肉重難輸。明知其出境爲希寶。而無可奈何云矣。夕日雨快霽。又至一舖。亦有三個登州客商。爲榨綿繅繭船。往金州,蓋州。牛家庄距登州。水程二百餘里。對岸一帆。風來往云。三人俱略解書字。而但剽悍全不識禮義。頗加陵謔。故卽還。

二十二日戊戌。晴。自東關驛至二臺子五里。六渡河橋十一里。中後所二里。共十八里。中火。自中後所至一臺子五里。二臺子三里。三臺子四里。沙河店八里。葉家墳七里。口魚河屯三里。魚河橋一里。石橋河九里。前屯衛六里。共四十八里。宿前屯衛。是日通行六十六里。舟渡中後所河。舊有城中毁。今方修築。市舖閭井。亞於瀋陽。有關帝廟。壯麗勝於遼東。甚有靈驗。一行皆奠幣叩頭。抽籤視吉凶。昌大奠一顆甛蓏。無數磕頭。又自啖其蓏於塑像前。未知默禱者何等。而可謂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矣。門內響墻所畵靑獅可觀。似倣甘露寺。吳道子所畵。而東坡所贊。威見齒。喜見尾。可謂善形容矣。我國所着毳帽。皆出此中。共有三舖。一舖爲三五十間。舖中所造工人。不下百人。灣商已充斥其中。爲約帽。回還時輸去也。造帽之法甚易。有羊毛則吾可爲之。而我東不畜羊。民生終歲不識肉味。一域男女不下數百萬口。人着一帽。然後爲禦冬之資。計冬至使行。黃曆賫咨所帶銀貨。不下十萬兩。通計十年。則爲百萬兩。帽爲一人三冬之資。春後弊落則棄之耳。以千年不壞之銀。易三冬弊棄之帽。以採山有限之物。輸一往不返之地。何其不思之甚也。造帽者。皆脫衣工作。手若風雨。我東銀貨。半消此舖。則舖人各定主顧。灣商之來。必大治酒食以接云。路中有道士三人。結伴行丐。周歷市廛。一人頭戴烏紗畵雲方冠。身被一領玉色縐紗濶袖長袍。下繫綠杭羅裳。腰束紅錦飄帶。足穿赤色飛雲方履。背負一口斬魔古釖。手持竹簡子。面皮白淨三角。鬚踈眉目。一人頭上雙角結子紅繪總角。身穿窄袖綠緞襖子。肩披薜荔。兩腿上繫虎皮。腰束紅緞廣帶。足穿靑鞋。背負錦軸五嶽圖。腰佩金胡盧。手捧道書一匣。顔色白晢媚嫵。一人卷髮披肩。以金環箍頭。身披黑貢緞濶袖長衫。跣足而行。手持紅胡盧。赤面環眼。口中念呪。觀市人氣色。皆帶厭苦之意。至石橋河。河水大漲。不見涘岸。水不甚深。而頗悍急。皆言及今不渡。則水當益出云。遂入正使轎中同濟。旣至彼岸。見乘馬浮河者。皆仰天。面色靑黃。書狀裨將趙時學。墮水幾死驚極。灣商有溺其銀帒者。臨河呼母而哭云。前屯衛市中設場戱。臨罷。村婦數百。皆老婆。猶能盛粧。方罷去。演劇者。蟒袍,象笏,皮笠,椶笠,藤笠,鬉笠,絲笠,紗帽,幞頭之屬。宛然我國風俗道袍。或有紫色。而方領黑緣。此似古唐制也。嗚呼。神州之陸沉。百有餘年。而衣冠之制猶存。彷彿於俳優戱劇之間。天若有意於斯焉。戱臺皆書如是觀三字。亦可以見其微意所寓耳。有一知縣過去。大扇書正堂者一雙。紅盖一對。黑盖一對。紅繖一柄。旗二雙。竹棍一雙。皮鞭一雙。知縣乘轎。隨後佩弓矢者。五六騎。

二十三日己亥。小雨卽晴。是日處暑。自前屯衛朝發。至王家臺十里。王濟溝五里。高嶺驛五里。松嶺溝五里。小松嶺四里。中前所十里。共三十九里。中火。自中前所至大石橋七里。兩水湖三里。老君店二里。王家店三里。望夫石十里。二里店八里。山海關二里。入關行三里。至深河舟渡。紅花舖七里。共四十七里。是日通行八十六里。宿紅花舖。沿道墳墓。必繚以墻垣。周數百步。植以松柏楊柳。列行必整排。墓前皆有華表而象設者。皆前朝貴人之墓也。門或三或爲牌樓。制雖不及祖家之樓。亦多宏侈者。門前爲石橋。虹空有欄。如寧遠西門外。祖大壽先塋。沙河店葉家墳。最其雄侈者也。有女子三個。皆騎駿馬。爲馬上才。其中十三歲女子。尤蹻捷善馳。皆頭戴草笠。其左右七步。倒掛尸掛等法。如飄雪舞蝶。漢女無以資生。非行乞則類爲此等云。原上擺著一坐軍陣。四角上各揷一旗。無釖戟戈矛之屬。每人前置箭筒。大如簁輪。皆滿揷數百箭。陣圖正方。騎兵皆下馬。散處陣外。余下馬一匝。只兩兩排立。無中權旗鼓。又無設幕。或云盛京將軍。明日巡操。或云盛京兵部侍郞遞還。午站當到。故中前所參將。迎候於此。參將姑不來。故爲散陣方聚汛地云。野池紅蓮盛開。立馬一賞。至王家站。山上長城。遙遙入望。與副使書狀及卞主簿,鄭進士,李傔鶴齡。偕往姜女廟。又歷上關外將臺。遂入山海關。暮抵紅花舖。夜微有感氣。失睡。

姜女廟記 编辑

姜女姓許氏。名孟姜。陝西同官人也。嫁范七郞。秦將軍蒙恬築長城。范郞隷役。死於六螺山下。夢感其妻。孟姜手製衣。獨行千里。探其存沒。歷憩于此。望長安而泣。因化爲石。或曰。孟姜聞其夫死。獨行收骨。負而入海。數日有石出于海中。潮至不沒。庭中有三碑。所記各異。而語多荒誕。廟爲塑像。左右列童男童女。皇帝置行宮。去歲行瀋陽時。所歷行宮。皆重修。故金碧所在炫耀。廟有文文山手題柱聯。望夫石刻皇帝舊題詩。石傍有振衣亭。唐王建望夫石詩。非咏此石。而地誌望夫石一在武昌。一在太平。亦未知王建所咏。端在何地也。且秦時未甞稱陝。姜者。齊女之稱。則謂許氏。陝西同官人。尤爲非是。自行宮堦上。至姜女廟。繚以石欄。芳流遼海。今皇帝筆也。

將臺記 编辑

不見萬里長城。不識中國之大。不見山海關。不識中國之制度。不見關外將臺。不識將帥之威尊矣。未及山海關一里。東向有一座方城。高十餘丈。周數百步。一面皆七堞。堞下爲圭竇。可藏數十人。圭竇共二十四。城之下體。又穿四圭竇。以藏兵器。下爲隧道。以通長城之內。譯輩皆稱漢所築。非也。或稱吳王臺。吳三桂守關時。從地道。不時登此臺。出號砲。則關內數萬兵。一時吶喊。聲動天地。關外諸墩戍兵。皆響應。數時間。號令遍千里矣。與一行諸人。憑堞縱目。長城北走。滄溟南盈。東臨大野。西瞰關裏。周覽之雄。無如此臺。關裏數萬戶街市樓臺。歷歷如觀掌紋。無所隱蔽。海上一峯。尖秀揷霄者。昌黎縣文筆峯也。眺望良久。欲下而無敢先下者。甎級岌嶪。俯視莫不戰掉。下隷扶擁。無回旋之地。勢甚良貝。余從西級下立於地。仰視臺上諸人。皆兢兢莫知所爲。蓋上臺時。拾級而登。故不知其危。欲還下。則一擧目而臨不測。所以生眩。其崇在目也。仕宦者。亦若是也。方其推遷也。一階半級。恐後於人。或擠排爭先。及致身崇高。懾心孤危。進無一步。退有千仞。望絶攀援。欲下不能。千古皆然。

山海關記 编辑

山海關。古楡關。王應麟地理通釋云。虞之下陽。趙之上黨。魏之安邑。燕之楡關。吳之西陵。蜀之漢樂。地有所必據。城有所必守。 皇明洪武十七年。大將軍徐達。移楡關於此。築五重城。名之曰山海關。太行山北走爲醫巫閭山。舜封十二山。以醫巫閭。爲幽州之鎭。橫障東北。爲戎夏之界。至關而大斷。爲平地。前臨遼野。右挾滄海。禹貢所稱挾右碣石。是也。長城從醫巫閭山。委蛇而下。至角山寺。峯巒皆有墩臺。入平地而置關。緣長城行十五里。南入于海。鎔鐵爲址而城焉。上置三簷大樓。曰望海亭。皆徐中山所築也。初關爲甕城而無樓。甕城穿南北東爲門。鐵關扉。虹楣。刻威鎭華夷。第二關。爲四層敵樓。虹楣。刻山海關。第三關。爲三簷樓。立扁曰天下第一關。三使皆去蓋。文武成班。如入瀋陽時。稅官及守備。坐關內翼廊。點閱人馬。照準鳳城淸單。大凡中國商旅。亦皆簿錄姓名居住物貨名數。詰姦防僞。極爲嚴肅。守備皆滿人。打紅傘蕉扇。前列。軍卒百餘佩劒。十字街爲城。四面爲虹門。上有三簷樓。扁曰祥靄榑桑。雍正帝筆也。帥府門外。坐石獅二。高各數丈。閭舍市井。勝於盛京。車馬最盛。士女尤爲都冶。其繁華富麗。沿道莫比。蓋此爲天下雄關。而關以西。漸近皇都故也。自鳳城千餘里之間。曰堡曰屯曰所曰驛。日經數城。而今驗之長城。其設施建置。莫不效法於此關。然皆兒孫耳。嗚呼。蒙恬築長城以防胡。而亡秦之胡。養於蕭墻之內。中山設此關以備胡。而吳三桂開關迎入之不暇也。當天下無事之日。徒爲商旅之譏征。則吾於關亦奚足云。


關內程史起庚子。止庚戌。凡十一日。自山海關內。至皇京。共六百四十里。 编辑

秋七月二十四日庚子。晴。自紅花舖。至范家庄二十里。中火。范家庄至楊河堤三里。大理營七里。王家嶺三里。鳳凰店二里。望海店八里。深河驛五里。高舖臺八里。王家舖二里。馬棚舖七里。楡關三里。共四十八里。是日通行六十八里。宿楡關。或稱渝關。今臨渝縣。關內風氣。絶異關東。山川明媚。曲曲堪畵。自紅花舖。始有墩臺。五里一墩。或十里一墩。制皆方正。高五丈。上置屋三間。傍竪三丈旗竿。臺下置屋五間。墻上列畵弓韔矢服熛鎗火砲。屋前列揷刀鎗劒戟。凡擧燧望烟事目。列書貼壁。

二十五日辛丑。晴。自楡關至榮家庄三里。上白石舖二里。下白石舖三里。吳家庄三里。撫寧縣九里。羊膓河二里。午哩舖三里。蘆家庄二里。時哩舖三里。蘆峰口五里。茶棚菴五里。飮馬河三里。背陰堡三里。共四十六里。中火。自背陰堡至雙望店八里。要站五里。㺚子營三里。部落嶺六里。盧龍塞三里。驢槽十三里。漏澤園三里。永平府二里。共四十三里。是日通行八十九里。宿永平府。行過撫寧縣。山川漸益開朗。城裡街坊。家家金扁。玉音牌樓。處處輝映。路右一門下。副三房下隷。特轎留屯。乃徐進士鶴年家也。副使,書狀方在此觀玩云。余遂下馬進去。其家舍僭侈。器玩瑰奇。誠如前聞。鶴年十數年前沒。而有兩子。長苕芬。次苕信。苕信頗有文筆。選入四庫全書繕寫之役。方在皇京。獨有苕芬在家。文筆極短。滿堂刻揭果親王,阿克敦,于敏中,鄂尒泰,皇三子,皇五子詩。俱以興京祭官。道出此中。多歷宿。留詩而去。于敏中阿克敦俱稱海內名筆。而視果親王。不啻巽下。其寢室楣上。刻揭白下尹判書淳七絶一首。戶外楣上。刻揭曹參判命采次尹詩。尹公我東名筆也。一點一畫。無非古法。而天才華娟。如雲行水流。穠纖間出。肥瘦相稱。而今在諸筆不無間然者。何也。大抵我東習字者。未見古人墨蹟。平生所臨。只是金石。金石但可想像古人典刑。而其筆墨之間。無限神精。已屬先天。雖能髣髴體勢。而觔骨强梁。都無筆意。濃爲墨猪。焦爲枯藤。此無他。石刻鐵畫。習與性成。又紙筆尤異中國。古稱高麗白硾紙。狼毛筆。特爲異邦故實而名之。非爲其能佳於書畵也。紙以洽受墨光。善容筆態爲貴。不必以堅韌不裂爲德。徐渭謂高麗紙。不宜畵。惟錢厚者稍佳。其不見可。如此。不硾則毛荒難寫。搗鍊則紙面太硬。滑不留筆。堅不受墨。所以紙不如中國也。筆以柔婉調馴。隨腕同力爲良。不可以勁剛尖銳爲賢。所以中國良筆。必稱湖洲。皆用羊毫。不雜他毛。羊比他毛最柔。最柔故不禿。入紙則弄墨隨意。如孝子之先意承奉。所謂狼尾。尤爲訛謬。吾不識狼爲何獸。又安得其尾哉。此鼠狼。俗名獷。所謂黃筆者。是也。常含强悍怒磔之意。如恣意東西之頑僮。所以筆不如中國也。紙筆旣如此。乃以安東馬肝之石。磨海州厚漆之墨。臨羲之筆陣之序。三過折筆。瘦骨犖确。童習粉板。亦復何哉。其後堂。僻靜瀟洒。頓忘塵囂。有降眞香臥榻。榻上所鋪。有非匹夫可居。架上所置書畵錦卷玉軸。秩然排揷。兩房裨將。鬨堂亂抽。環立爭展。如觀朝報。如度匹練。襞摺摧拉。飛騰果敢。有崩城陷陣斬將搴旗之勢。加以心忙意促。難竟其長。則悔其始展。反咎匠手曰。似此長軸。用之何處。不可作屛風。不可作簇子。或曰。吾不識畵。畵則莫如朱紅烏桓玄之不設寒具。儘是名士。西壁下。忽聞介馬金皷之聲。大驚回顧。乃群閱鼎彛尊壺也。余不勝悶然忙步出門。其上下家。皆爲金子扁額。獨與張福歷入諸家。而皆無主人。轉至一宅。墻下有數十竿紫竹。當階一樹碧梧桐。梧桐西畔。有數畝方塘。環池爲白石欄干。池中有五六柄蓮房。欄邊有三個鵞雛。堂中緗簾垂地。簾內衆人喧笑。余進至池邊。暫倚欄干而立。堂中寂然屛息。隱暎從簾隙偸看。余徘徊連向堂裡謦咳。俄有一小童迤從堂後而來。遙立作揖高聲曰。爾老來此做甚麽。張福曰。爾們大主人那裡坐地。何不接應了遠客。小童曰。俄刻家父與舍親李公同去高麗人處。要訪貴國太醫官未回。余曰。爾家尋醫。時想應宅裡有患。我是太醫官。旣爲到此。不妨診視。更有眞眞淸心元。爾此刻去尋爾父公回家。小童更不偢採。張衣驅鵞雛入籠。取欄邊釣竿。鉤引池中敗荷葉。軒軒作傘而去。簾內人影。可揣有七八人。啾啾密語。復有掩口忍笑之聲。徘徊久之。遂轉身出門。顧視張福。其鬢下黑子。近日稍大。與趙主簿明會。聯轡行。爲語撫寧風俗不佳。趙曰。撫寧人方以朝鮮人爲苦客。徐鶴年性本喜客。初逢白下尹公。開襟款接。多出所有書畵以示之。自此撫寧縣徐進士之名。膾炙東韓。每歲使行。必爲歷訪。遂成舊例。然其實。邑中他家。多勝徐宅主人喜客。遍是鶴年特尹公偶先見。此有非東國宰相所可比擬。則津津艶稱。是後譯輩。因以徐宅爲歸者。不欲更煩他家。添一事役也。我使傔帶數十。雖數丈門戶。出入之際。必齊聲警上。一擁陞堂。不識退待者。以其無板廳故也。其所接待。浸不如初。及鶴年歿。而諸子尤苦東客。每値我使。屛藏器玩。略擺頑樸下劣之品。以存舊規而已。今其隣舍避匿。葢以徐家爲戒也。相與大笑。尹公之還。以鬻技胡雛遭彈。葢指此詩也。言之無倫。若是哉。幽冀山勢。扶輿磅礴。太行西來。環擁燕都。醫巫東馳。以作後鎭。龍飛鳳舞。至於角山。而大斷爲山海關。入關以來。諸山益脫大漠麤壯之氣。向南開面。淸秀明嫩。至昌黎諸濱海之縣。山氣尤佳。禹貢碣石。近在縣西二十里。曹操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者。是也。昌黎縣有韓文公廟。又有韓湘廟。唐書本傳。公爲鄧州南陽人。廣輿記以爲昌黎人。宋元豐間。封公爲昌黎伯。及元至元時。始立廟於此。有文公塑像云。吾平生夢想文公。遂遍約諸人。爲伴遊計。而無肯行者。蓋迂行二十里也。有難獨往可嘆。行歷東嶽廟。庭有五碑。殿上金字題曰東嶽大帝。殿中坐二位金神。皆端拱整笏。後殿制如前殿。坐三位女像。稱娘娘廟。而皆頭戴冕旒。到永平府。城外長河。抱城逶迤。地形甚似平壤。而昭曠倍之。而但無大同淸江耳。世傳金學士黃元登浮碧樓。得句曰。長城一面溶溶水。大野東頭點點山。因苦吟意涸。痛哭下樓。說者謂平壤之勝。兩句盡之。千載更無添一句者。余常以此謂非佳句。溶溶非大江之勢。東頭點點之山。遠不過四十里耳。烏得稱大野哉。今以此句。爲練光亭柱聯。若敕使登亭一覽。則必笑大野二字。今永平城樓。可謂大野東頭點點山。或曰永平。亦箕子封地。非也。永平。卽漢之右北平。唐之盧龍塞。昔之窮邊。而自遼金以來。久作畿輔之地。廬舍市舖。繁富倍他。進士牌額。比撫寧尤盛。府前轅門。題曰古之右北平。昏後與鄭進士閒行。偶入一宅。方張燈。刻高麗進貢圖。沿路店壁。多貼此畵。而皆劣畵麤搨。詭恠可笑。紅袍者。書狀也。數十年前。堂下官著紅袍。今變綠。 黑笠者。譯官也。貌似優婆塞。口含烟竹者。前排裨將也。卷鬚環眼者。軍牢也。今此所刻。尤爲麤惡。面目盡似猿猴。堂中共有三人。而無可語者。卓上硏屛高二尺餘。廣一尺餘。花斑石。鏤畵江山樹木樓臺人物。各從石紋。天然爲彩。微妙入神。以降眞香爲跗立之硯北。有蘇州人胡應權。持一畵帖而來。帖衣胡草。墨鱗成堆。破敗荒陋。不直一錢。第觀胡生擧措。眞若絶世奇寶。洞屬擎跽。開掩惟謹。而鄭君眼昏。兩手牢執。翻閱之際。疾若風雨。胡生顰呻不寧。鄭君竟卷。砉然擲地曰。謙齋,玄齋。乃胡人之號也。余笑應曰。不見是圖。問胡生曰。足下得此何處。曰。晡刻貴國金相公來弊舖賣此。金相公老實人。與俺情同嫡親兄弟。俺以三兩五分紋銀收買。改裝時直不下七兩。但無畵者款識。願得老爺一一認題。因自懷中出硃碇一笏爲幣。懇求畵者小傳。主人亦設酒果。大約我國書畵什無年號。又不肯書名字。詩軸所題。多是江湖散人。而不識何代何地何姓何人。今此卷中。雖有二字別號。依俙不辨爲誰某。則鄭君之以謙,玄爲胡人。無足恠也。鄭君漢語甚艱。且齒豁。偏嗜炒鷄卵。入柵以後。所肄漢語。只是炒卵。猶患出口齟齬。入耳聽瑩。故到處向人。輒呼炒卵二字。以試其舌頭利澀。因此號鄭爲炒卵公。我東優戱爲假面。稱俏亂。方音與炒卵相似。 主人卽去。爲炒一盤而來。迹涉討食。相與大笑。備說其由。欲贈其價。主人大慚曰。此非酒飯店。頗有怒色。余遂略按畵傍別號。錄其姓名以謝之。

冽上畵譜 编辑

二鳥和鳴圖 冲菴金凈字元冲。明嘉靖時人。

寒林臥牛圖 金埴。

石上焚香圖 李慶胤鶴林正。

綠竹圖灘隱 李霆字仲燮。石陽正。益州君枝子也。

墨竹圖 上㒰。

蘆鴈圖 李澄字子涵。號虗舟齋。鶴林子也。

老仙結綦圖蓮潭 金鳴國明天啓間人。

烟江曉天圖

臨池寫字圖恭齋 尹斗緖字孝彥。康煕中人。

春山登臨圖謙齋 鄭敾字元伯。康煕乾隆間人。年八十餘。眼掛數重鏡。燭下作細畵。不錯毫髮。

山水圖 四幅謙齋。

四時圖 八幅謙齋。

大隱巖圖 謙齋以上。並有鄭敾元伯小印。

扶杖臨水圖宗甫 趙榮祏字宗間。號觀我齋。康煕乾隆甫人也。

渡頭喚舟圖眞宰 金允謙字克讓。康煕乾隆間人。

金剛山圖玄齋 沈師正字頤叔。康煕乾隆間人。

草蟲花鳥圖 八幅玄齋並有姓名字私印。玄齋小印。

深樹老屋圖駱西 尹德煕字敬伯。恭齋子。

白馬

群馬圖

八駿圖

春池洗馬圖

刷馬圖 以上。並有駱西姓名私印及駱西小印。

霧中睡竹圖岫雲 柳德章有峀雲私印。

雪竹圖 有峀雲字。並有峀雲印。

釖仙圖麟祥 李麟祥字元靈。號凌壺觀。有姓名印。

松石圖元靈 有麟祥印。己未三月三日小識。

蘭竹圖豹菴 姜世晃字光之。有豹菴光之印。

墨竹圖 上㒰。

秋江晩泛圖烟客 許佖字汝正。有烟客小印。

二十六日壬寅。晴。午後大風雷雨。卽止。自永平府至靑龍河一里。南墟庄二里。鴨子河七里。范家店三里。灤河二里。夷齊廟一里。共十六里。中火。自夷齊廟至望夫臺五里。安河店八里。赤紅舖七里。野鷄坨五里。沙河堡八里。棗塲十里。沙河驛二里。共四十五里。是日通行六十一里。宿驛城外。朝發永平府。朝氣微凉。城外臨水開市。百貨塡咽。車馬縱橫。自入市中。買兩個蘋果。傍有擔籠者。開籠出水晶盒五個。各貯一蛇。蛇皆盤結。正中出頭。如鼎盖之有鈕。兩目光瑩。烏蛇一。白蛇一。綠蛇二。赤蛇一。皆從盒外透看。而難辨其薨活。問之則所對糢糊。大抵用之惡瘡。則有奇效云。又有弄鼠弄兎弄熊諸戱。皆丐子也。熊大如狗。舞釖舞槍。人立而行。拜跪叩頭。隨人指使。而形甚醜惡。其蹺捷亦不能如猿兎鼠之戱尤巧。曲解人意。而行忙不得詳觀。道士二人。道童一人。行乞于市。雲冠霞帶。眉目雅麗。而手搖鈴杵。口誦咒籙。擧止恠妄。人鬼之間。三女方束裝跑馬。舟渡靑龍河,灤河。別有夷齊廟記。灤河泛舟記。孤竹城記。自夷齊廟先發。未及野鷄坨數里。天氣暴烘。無一點氛埃。與盧,鄭,周,卞後先行語。手背忽落一鍾冷水。心骨俱凄。四顧無潑水者。又有拳大水塊。下打昌大帽簷。其聲宕。又墮盧笠。皆擡頭視天。日傍有片雲。小如碁子。殷殷作碾磨聲。俄傾四面野際。各起小雲如烏頭。其色甚毒。日傍黑雲。已掩半輪。一條白光閃過柳樹。少焉日隱雲中。雲中迭響。如推碁局。如裂帛。萬柳沉沉。葉葉縈電。一齊促鞭而行。背後萬車爭驅。山狂野顚。樹怒木酗。從者手脚忙亂。急出油具。堅不脫帒。雨師風伯。雷公電母。橫馳並騖。不辨咫尺。馬皆股栗。人皆氣急。遂聚馬首。環圍而立。從者皆匿面馬鬣下。時於電光中。見盧君。寒戰搐搦。緊閉兩目。氣息將絶。少焉風雨小歇。面面相視。皆無人色。始見兩沿廬舍。不過四五十步。而方其雨時。不知避焉。諸人曰。差遲半刻。則幾乎窒死。遂入店中小憩。雨快霽。風日淸麗。小飮卽發。路値副使。問避雨何處。副使曰。轎牕爲風所落。雨脚橫打。無異露立。雨點之大。幾如酒鉢。大國雨點。亦可畏也。余謂季涵曰。吾今日。益不信史傳也。鄭進士鞭馬出前而問曰。何謂也。余曰。項羽喑啞叱咜。何如雷霆之聲。史記言赤泉侯人馬。辟易數里。此妄也。項羽雖瞋目。不如電光。則呂馬童墮馬。尤非傳信。皆大笑。

夷齊廟記 编辑

灤河之上有小阜。曰首陽山。山之北有小郭。曰孤竹城。城門之題曰賢人舊里。門之右碑曰孝子忠臣。左碑曰至今稱聖。廟門有碑曰天地綱常。門之南有碑曰古今師表。門上有扁曰上古逸民。門內有三碑。庭中有二碑。階上左右。有四碑。皆明淸御製也。庭有古松數十株。繚階白石欄。中有大殿曰古賢人殿。殿中袞冕正圭而立者。伯夷叔齊也。殿門題曰百世之師。殿內大書萬世標準者。康煕帝筆也。又曰。倫常師範者。雍正帝筆也。殿中寶器。多萬曆時物也。柱聯曰。求仁得仁萬古淸風孤竹國。以暴易暴千秋孤節首陽山。中庭有兩門。東曰廉頑。西曰立懦。有兩小門。左曰盥薦。右曰齊明。出其門。有堂曰揖遜。有碑。乃成化中所建也。碑後有臺。曰淸風。有兩門。一題曰高蹈風塵。一題曰大觀寰宇。臺上有閣。曰在水之湄。柱聯曰山如仁者靜。風似聖之淸。又曰。佳水佳山孤竹國。難兄難弟古聖人。臺上有兩門。一題曰百代山斗。一題曰萬古雲霄。 皇明憲宗純皇帝時。贈伯夷曰昭義淸惠公。贈叔齊曰崇讓仁惠公。中國之稱首陽山。有五處。河東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有山曰首陽。或云在隴西。或云在洛陽東北。又偃師西北有夷齊廟。或云遼陽。有首陽山。雜出於傳記。而孟子曰。伯夷避紂居北海之濱。我國海州。亦有首陽山。以祠夷齊。而天下之所不識也。余謂箕子東出朝鮮者。不欲居周五服之內。而伯夷義不食周粟。則或隨箕子而來。箕子都平壤。夷齊居海州歟。我東野言稱大連小連海州人。此何所攷焉。門牆列刻唐宋歷代致祭之文。廟之在永平久矣。或曰。洪武初。移建于府城東北阿。景泰中。復建于此云。有行宮。制如姜女北鎭諸宮。而守者禁之。不可見矣。

灤河泛舟記 编辑

灤河出長城北開平東南。流經遷安縣界。至盧龍塞。合漆河。又南至樂亭縣。入于海。遼東西以河名者皆濁。獨灤河。至孤竹祠下。渟滀爲湖。其色如鏡。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餘里。後漢郡國志曰。右北平令支。有孤竹城。注曰。伯夷叔齊本國也。河之南岸。削壁斗起。其上有淸風樓。樓下河水益淸。河中有小嶼。嶼中疊石如屛。屛前有孤竹君之祠。泛舟祠下。水明沙白。野濶樹遠。臨河數十戶。皆影寫湖中。漁艇三四。方設網祠下。溯河而上。中流有五六丈石峯。名砥柱。奇巖恠石。環柱攢立。鵁鶄鸂𪄠數十輩。列坐沙中。方刷羽。同舟者顧而樂之曰。江山如畵。余曰。君不知江山。亦不知畵圖。江山出於畵圖乎。畵圖出於江山乎。故凡言似如類肖若者。諭同之辭也。然而以似諭似者。似似而非似也。昔人稱江瑤柱。似荔支。西湖似西子。有愚人者。復曰淡菜似龍眼。錢塘似飛燕。何如爾哉。

射虎石記 编辑

永平府南行十數里。斷隴露石。睨而視之。其色白。其下有碑曰。漢飛將軍射虎處。淸乾隆四十五年秋七月二十六日。朝鮮人某某觀。

二十七日癸卯。晴。朝乍凉。午極熱。自沙河驛至紅廟五里。馬舖營五里。七家嶺五里。新店舖五里。乾草河五里。王家店五里。張家庄五里。蓮花池十里。榛子店五里。共五十里。中火。自榛子店至烟墩山十里。白草窪六里。鐵城坎四里。牛欄山舖四里。板橋六里。豊潤縣二十里。共五十里。是日通行百里。宿豐潤城外。昨日夷齊廟。中火時。爲供薇鷄之蒸。味甚佳。沿道失口者久矣。忽逢佳味。欣然適口。爲之一飽。不識其舊例也。路値急雨。外寒內壅。所食未化。滯在胷間。一噫則薇臭衝喉。遂服薑茶。中猶未平。問方秋非時。廚房薇蕨。何從生得。左右曰。夷齊廟。例爲中火站。必供薇蕨。無論四時。廚房自我國持乾薇而來。至此爲羹。以供一行。此故事也。十數年前。乾糧廳忘未持來。至此闕供。其時乾糧官。爲書狀所棍。臨河痛哭曰。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與我何讎。與我何讐。以小人愚見。薇蕨不如魚肉。聞伯夷等採薇而食。乃餓死云。薇蕨眞殺人之毒物也。諸人者皆大笑。太輝者。盧參奉馬頭也。初行。爲人輕妄。行過棗庄。棗樹爲風雨所折倒垂墻外。太輝摘啖其靑實。腹痛。暴泄不止。方虗煩悶渴。及聞薇毒殺人。乃大聲呼慟曰。伯夷熟菜殺人。伯夷熟菜殺人。叔齊與熟菜音相近。一堂哄笑。余居白門時。爲崇禎紀元後一百三十七年三周甲申也。三月十九日。乃 毅宗烈皇帝殉社之日。鄕先生與同閈冠童數十人。詣城西宋氏之僦屋。拜尤菴宋先生之遺像。出貂裘撫之。慷慨有流涕者。還至城下。搤腕西向而呼曰胡。鄕先生爲旅酬。設薇蕨之菜。時禁酒以蜜水代酒。盛畵瓷盆。盆之款識曰。大明成化年製。旅酬者。必俯首視盆中。爲不忘春秋之義也。遂相與賦詩。一童子題之曰。武王若敗崩。千載爲紂賊。望乃扶夷去。何不爲護逆。今日春秋義。胡看爲胡賊。坐者皆大笑。鄕先生憮然爲間曰。兒不可使不早讀春秋。惟其不早辨。故乃爲此恠談也。可賦卽景。又有一童子題之曰。採薇不眞飽。伯夷終餓死。蜜水甘過酒。飮此亡則寃。鄕先生皺眉曰。又一恠談。一坐皆大笑。至今二十七年。遺老盡矣。復以伯夷之薇。致此紛紜。異鄕風燈。爲記故事。因失睡。曉發。路逢喪車。柩上置白雄鷄。鷄摶翼而鳴。連逢喪車。皆置鷄以導魂云。道傍有池。方數百畆。蓮花已落。居人各乘小艇。採藻芡蘋藕之物。有驅猪數千頭而去者。其驅策之法。如牧馬牛。百餘里間。連抱柳樹。拔倒無數。爲昨日風雨所拔也。行至榛子店。此店素號畜娼。康煕嚴禁天下娼妓。如楊子江板橋等處。娼樓妓舘。鞠爲茂艸。獨此不絶種。謂之養閒的。略有首面。又會彈吹。再鳳與象三。進入後堂。見余微笑而去。余亦會其意。遂潛踵其後。從戶隙視之。象三已摟抱一女而坐。盖有宿面也。有兩少年。對椅彈琵琶。又有一女。對椅口橫鳳笛。鳳咮啣金環。環垂紅色流蘇。再鳳立椅下。手拊流蘇。又有一女捲簾而出。手持檀板。扶再鳳請坐。再鳳不應。簾裡有一老漢。披簾而立。向再鳳道好。余遂一聲大咳而唾。堂中皆大驚。象三,再鳳相視而笑。卽起出戶。迎余入看。余䦱戶道好。老漢及兩少年。齊起含笑答好。三個養閒的。皆稱千福。再鳳指黃襖赤袴女曰。彼名柳絲絲。丙申年過此時。年二十四。一色。今五年之間。顔色頓改。無可觀。象三曰。柳絲絲。擅名。自十四歲能唱。指黑衣朱袴女曰。彼名幺靑。年今二十五。自昨年來此。山東女子也。余指黑衣綠袴最少者。象三曰。彼則初見。不知其名字年齒。三妓雖無十分姿色。大約唐畵美人圖中所見也。老漢乃舘主。兩少年皆山東客商。余目象三請其彈吹。象三向少年云云。一少年唱。獨幺靑扣檀板。和聲同唱。他妓皆停吹。側耳而聽之。一少年移坐謂余曰。會否。余曰。不知。少年書示曰。此詞曲喚做鷄生草。其詞曰。前朝出了英雄將。桃源結義劉關張。他三人請了君師諸葛亮。火燒新野博望屯。炮打上陽城。怨老天旣生瑜又生亮。少年頗解文字。而面目可憎。自言身是新城人。姓王名龍標。余問君豈非王西樵士祿先生後孫否。答曰。否也。俺是民家做賣買少年。又唱一詞。諸妓或皷檀板。或彈琵琶。或吹鳳笛以和之。王龍標問曰。公子會否。余曰。不會也。此名何詞。龍標書示曰。此曲喚做踏莎行。其詞曰。日月隙駒。塵埃野馬。東流不盡江河瀉。向來爭奪名利人。百歲幾個長存者。柳絲絲繼唱曰。漁樵冷話。是非不在春秋下。自斟自飮自長吟。不須贊嘆知音寡。其聲凄絶。黯然銷魂。眞是梁塵自飄。象三復請續唱。絲絲流眼曰。買菜乎求益也。其少年自鼓琵琶。勸絲絲續唱。其音尤宛轉窈娜。龍標又書曰。此曲西江月。詞曰。蟪蛄怱怱甲子。蚊𧉬擾擾山河。疾風暴雨夜來。過轉眼都無一個。幺靑繼唱曰。且盡尊中美酒。閒聽月下高歌。功名富貴竟如何。莫問收塲結果。音聲頗厲。不如絲絲幽怨。余卽起出。再鳳亦隨出。再鳳言象三。給館主銀二兩。大口魚一尾。扇一柄云。尋息菴金公所觀。季文蘭題詩。而不可見矣。事見避暑錄。 沿路數千里間。婦女語音。盡是燕鶯。絶不聞麤厲之聲。所謂不識家人何處在。隔簾疑是畵眉聲。甞欲一聽其嬌唱。今其所唱詞曲。雖有文理。旣不辨其聲音。又不識其腔調。反不如未聞時爲有餘韻。夕抵豐潤城下。主家後門臨壕而開。門前數株弱柳。正使丁酉春使還時。曾宿此家。與書狀申亨仲 思運。坐柳下穩談云。下轎卽命設席于後門外。因與諸裨小酌。壕廣十餘步。柳樹陰濃。窣地蘸波。城上有三簷高樓。縹緲雲霄。遂與諸人同入城登覽。樓名文昌。爲祠文昌星君云。路逢楚人林臯。同往胡逈恒宅。張燈觀次修所書懋宮詩。約飯後更來。問閉城否。答云卽閉。未消半更旋開。飯後持燈更往。城門不閉。我人蓬頭不笠。塡咽來往。索馬料柴草。胡林兩人。欣然出迎。堂中已設酒果。問李炯菴,朴楚亭安好。余答皆安。林生稱朴李淸曠高妙之士。余曰。是皆吾之門生。雕虫小技。安足道哉。林生曰。相門出相。將門出將。果非虗語也。炯楚兩人。於戊戌皇太后進香時。過此一宿而去云。林胡開誠款接。而全乏文翰。胡生面貌不雅。多市井氣。林生長髯。休休有長者風。但酬酢之際。不離賣買。胡生爲贈松下仙人圖。林生亦贈畵扇一柄。各以一扇一丸答之。略飮數杯。其一對琉璃燈頗佳。値夜不得觀他器玩。余卽辭退。約以回還更訪。林生臨門送別。頗有悵缺之意。歸寓。出胡生所饋閩薑菊茶橘餠。使張福爛煎。和燒酒數杯而飮。其味絶佳。城外有四聖廟。瓮城內。有白衣菴。正街上有二牌樓。譙樓。坐關帝塑像。

二十八日甲辰。朝晴。午後風雷大作。雨勢不如野鷄坨所値。自豐潤曉發。至高麗堡十里。沙河舖十里。趙家庄二里。蔣家庄一里。還香河一里。一名漁河橋。閔家舖一里。盧姑庄四里。李家庄三里。沙流河八里。中火。共四十里。又自沙流河至亮水橋十里。良家庄五里。廿里舖五里。十五里屯五里。東八里舖七里。龍泣菴一里。玉田縣七里。共四十里。是日通行八十里。宿玉田城外。玉田古稱幽州。古無終國。召公所封地。正義言。召公初封無終。後徙薊。詩序曰。扶風雍縣南。有召公亭。卽召公采邑。未知孰是。行至高麗堡。廬舍皆茅茨。最寒儉。不問可知爲高麗堡也。丁丑被擄人。自成一村。關東千餘里。無水田。而獨此地水種。其餠飴之物。多本國風。古時使价之來。下隷所沽酒食。或不收其値。婦女亦不回避。語到古國。多有流涕者。馹卒輩因以爲利。多白喫酒食。或別討器服。主人以本國舊誼。不甚防閑。則乘間偸竊。以此益厭我人。每値使行。則閉藏酒食。不肯賣買。懇要然後乃賣。而必討厚價。或先捧其價。馹卒必百計欺詐。以爲雪憤。互相乖激。視若深讐。過此時。必齊聲大罵曰。爾是高麗子孫。爾之祖公來了。何不出拜。堡人亦大罵我人。反以此堡風俗爲極惡。足爲寒心。路逢急雨。避雨入一舖中。舖中進茶善待。雨久不止。雷霆亦壯。舖之前堂頗廣。中庭百餘步。前堂婦女老少五人。方染紅扇晒簷下。刷驅一人赤身突入。頭上只覆破敗氈笠。腰下僅掩一片布幅。非人非鬼。貌樣凶惡。堂中婦女。哄堂啁啾。拋紅都走。舖主傾身視之。面發赤氣。一躍下椅。奮臂出去。一掌批頰。刷驅曰。吾馬方虗氣。要賣麥屑。爾何故打人。舖主曰。爾們不識禮義。豈可赤身唐突。刷驅走出門外。舖主憤猶未止。冒雨疾追。刷驅轉身大罵。把胷一撲。舖主翻橫泥中。乃復一脚踏胷而走。舖主動轉不得。宛其死矣。久而起立。負疼蹣跚而行。渾身黃泥。無所發怒。還入舖中。怒目視余。口雖無聲。頭勢不好。余視益下。而色益壯。凜然爲不可犯之形。久後和顔。謂舖主曰。小人無禮。甚是衝搪。再休掛意。舖主回怒作笑曰。慚愧。老爺休題。雨勢益猛。久坐殊鬱。舖主走入前堂。換着新衣。携八九歲女子而出。囑女叩頭。女之面貌悍惡。舖主笑曰。此俺第三女。俺無有男子兒。老爺寬厚長者。情願以此女拜老爺。認爲義父。余笑曰。實感主人厚意。然此事還有不然者。俺外國人。此次一去。不可復來。造次結緣。他日相思之苦。還是寃業。舖主緊要認爲義女。余牢辭若一認義。則回還時。必以京貨給與。作爲情禮。此馬頭輩例事云。可苦且可笑也。雨小霽。凉風乍動。遂起出門。舖主臨門揖別。頗有怊悵之意。遂解給一丸淸心。舖主再三稱謝。女子足穿烏靴。蓋旗下也。行至龍泣菴。菴前大樹下。十餘閒漢納凉。有弄兎者。又有彈吹方演西遊記。夕抵玉田縣。有無終山。或云燕昭王廟在此。入城裡閒玩。一舖中方咽笙歌。遂與鄭進士。尋聲入觀。廊廡下列坐五六少年。或吹笙簧。或彈絃子。轉入堂中。有一人端坐椅上。見客起揖。容貌頗雅。年可五十餘。鬚髯斑白。以名帖示之。點頭而已。問其姓名不應。四壁遍揭名人書畵。主人起開小龕。龕中坐拳大玉佛。佛後掛小障畵觀音像。題泰昌元年春三月。滁陽邱琛寫。主人焚香佛前叩頭。起掩龕扉。還就椅。書其姓名曰。沈由朋。蘇州人。字箕霞。號巨川。年四十六。簡默整暇。余辭起方出戶。卓上有鑄銅爲鹿。靑翠入骨。高一尺餘。又數尺硏屛畵菊。外傅玻瓈。制甚奇巧。西墻下。置碧色花尊。揷一枝碧桃。坐一黑色大蝴蝶。初謂假造。細玩則乳金石翠。果是眞蝶。膠脚花上。枯已久矣。壁上懸一篇奇文。鷺紙細書爲格子塗之。橫竟一壁。筆又精工。就壁一讀。可謂絶世奇文。余因還座。問壁上所揭誰人所作。主人曰。不知誰人所作也。鄭君問此似是近世文。無乃主人先生所題耶。沈由朋曰。主人不解文字。旣無作者姓名。不知有漢。何論魏晉。余曰。然則何從得此。沈曰。曩於薊州市日收買。余曰。可許謄去否。沈首肯曰。不妨。約持紙更來。飯後與鄭君更往。堂中已點兩燭矣。余就壁欲解下格子。沈招侍者。捧下。余復問此先生所作否。沈掉頭曰。有如明燭。俺長齋奉佛。懺誡譫妄。余囑鄭君。自中間起筆。余從頭寫下。沈問先生謄此何爲。余曰。歸令國人一讀。當捧腹軒渠。嗢噱絶倒。噴飯如飛蜂。絶纓如拉朽。及還寓。點燈閱視。鄭之所謄。無數誤書。漏落字句。全不成文理。故略以己意點綴爲篇焉。

虎叱 编辑

虎。睿聖文武慈孝智仁雄勇壯猛。天下無敵。然狒胃食虎。竹牛食虎。駮食虎。五色獅子食虎於巨木之岫。玆白食虎。䶂犬飛食虎豹。黃要取虎豹心而食之。猾 無骨 爲虎豹所呑。內食虎豹之肝。酋耳遇虎。則裂而啖之。虎遇猛㺎。則閉目而不敢視。人不畏猛㺎而畏虎。虎之威其嚴乎。虎食狗則醉。食人則神。虎一食人。其倀爲屈閣。在虎之腋。導虎入廚。舐其鼎耳。主人思饑。命妻夜炊。虎再食人。其倀爲彛兀。在虎之輔。升高視虞。若谷穽弩。先行釋機。虎三食人。其倀爲鬻渾。在虎之頤。多贊其所識朋友之名。虎詔倀曰。日之將夕。于何取食。屈閣曰。我昔占之。匪角匪羽。黔首之物。雪中有跡。彳亍踈武。瞻尾在腦。莫掩其尻。彛兀曰。東門有食。其名曰醫。口含百草。肌肉馨香。西門有食。其名曰巫。求媚百神。日沐齊潔。請爲擇肉於此二者。虎奮髯作色曰。醫者疑也。以其所疑而試諸人。歲所殺常數萬。巫者誣也。誣神以惑民。歲所殺常數萬。衆怒入骨。化爲金蚕。毒不可食。鬻渾曰。有肉在林。仁肝義膽。抱忠懷潔。戴樂履禮。口誦百家之言。心通萬物之理。名曰碩德之儒。背盎軆胖。五味俱存。虎軒眉垂涎。仰天而笑曰。朕聞如何。倀交薦虎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儒貫之。五行相生。六氣相宣。儒導之。食之美者無大於此。虎愀然變色易容而不悅曰。陰陽者。一氣之消息也而兩之。其肉雜也。五行定位。未始相生。乃今强爲子母。分配醎酸。其味未純也。六氣自行。不待宣導。乃今妄稱財相。私顯己功。其爲食也。無其硬强滯逆而不順化乎。鄭之邑。有不屑宦之士曰。北郭先生。行年四十。手自校書者萬卷。敷衍九經之義。更著書一萬五千卷。天子嘉其義。諸侯慕其名。邑之東。有美而早寡者。曰東里子。天子嘉其節。諸侯慕其賢。環其邑數里而封之曰東里寡婦之閭。東里子善守寡。然有子五人。各有其姓。五子相謂曰。水北鷄鳴。水南明星。室中有聲。何其甚似北郭先生也。兄弟五人。迭窺戶隙。東里子請於北郭先生曰。久慕先生之德。今夜願聞先生讀書之聲。北郭先生。整襟危坐而爲詩曰。䲶鴦在屛。耿耿流螢。維鬵維錡。云誰之型。興也。五子相謂曰。禮不入寡婦之門。北郭先生賢者也。吾聞鄭之城門壞而狐穴焉。吾聞狐老千年。能幻而像人。是其像北郭先生乎。相與謀曰。吾聞得狐之冠者。家致千金之富。得狐之履者。能匿影於白日。得狐之尾者。善媚而人悅之。何不殺是狐而分之。於是五子共圍而擊之。北郭先生大驚遁逃。恐人之識己也。以股加頸。鬼舞鬼笑。出門而跑。乃陷野窖。穢滿其中。攀援出首而望。有虎當徑。虎顰蹙嘔哇。掩鼻左首而噫曰。儒 句臭矣。北郭先生頓首匍匐而前。三拜以跪。仰首而言曰。虎之德其至矣乎。大人效其變。帝王學其步。人子法其孝。將帥取其威。名並神龍。一風一雲。下土賤臣。敢在下風。虎叱曰。毋近前。曩也吾聞之。儒者諛也。果然。汝平居集天下之惡名。妄加諸我。今也急而面諛。將誰信之耶。夫天下之理一也。虎誠惡也。人性亦惡也。人性善則虎之性亦善也。汝千語萬言。不離五常。戒之勸之。恒在四綱。然都邑之間。無鼻無趾。文面而行者。皆不遜五品之人也。然而徽墨斧鉅。日不暇給。莫能止其惡焉。而虎之家自無是刑。由是觀之。虎之性不亦賢於人乎。虎不食草木。不食虫魚。不嗜麴蘖悖亂之物。不忍字伏細瑣之物。入山獵麕鹿。在野畋馬牛。未甞爲口腹之累飮食之訟。虎之道。豈不光明正大矣乎。虎之食麕鹿。而汝不疾虎。虎之食馬牛。而人謂之讐焉。豈非麕鹿之無恩於人。而馬牛之有功於汝乎。然而不有其乘服之勞。戀效之誠。日充庖廚。角鬣不遺。而乃復侵我之麕鹿。使我乏食於山。缺餉於野。使天而平其政。汝在所食乎所捨乎。夫非其有而取之。謂之盜。殘生而害物者。謂之賊。汝之所以日夜遑遑。揚臂努目。挐攫而不恥。甚者。呼錢爲兄。求將殺妻。則不可復論於倫常之道矣。乃復攘食於蝗。奪衣於蚕。禦蜂而剽甘。甚者。醢蟻之子。以羞其祖考。其殘忍薄行。孰甚於汝乎。汝談理論性。動輒稱天。自天所命而視之。則虎與人。乃物之一也。自天地生物之仁而論之。則虎與蝗蚕蜂蟻與人並畜。而不可相悖也。自其善惡而辨之。則公行剽刦於蠭蟻之室者。獨不爲天地之巨盜乎。肆然攘竊於蝗蚕之資者。獨不爲仁義之大賊乎。虎未甞食豹者。誠爲不忍於其類也。然而計虎之食麕鹿。不若人之食麕鹿之多也。計虎之食馬牛。不若人之食馬牛之多也。計虎之食人。不若人之相食之多也。去年關中大旱。民之相食者數萬。往歲山東大水。民之相食者數萬。雖然。其相食之多。又何如春秋之世也。春秋之世。樹德之兵十七。報仇之兵三十。流血千里。伏屍百萬。而虎之家水旱不識。故無怨乎天。讐德兩忘。故無忤於物。知命而處順。故不惑於巫醫之姦。踐形而盡性。故不疚乎世俗之利。此虎之所以睿聖也。窺其一班。足以示文於天下也。不藉尺寸之兵。而獨任爪牙之利。所以耀武於天下也。彛卣蜼尊。所以廣孝於天下也。一日一擧而烏鳶螻螘。共分其餕。仁不可勝用也。讒人不食。廢疾者不食。衰服者不食。義不可勝用也。不仁哉。汝之爲食也。機穽之不足而爲罿也罞也罛也罾也罦也罭也。始結網罟者。裒然首禍於天下矣。有鈹者戣者殳者斨者叴者矟者鍜者鈼者𥍠者有礮發焉。聲隤華嶽。火洩陰陽。暴於震霆。是猶不足以逞其虐焉。則乃吮柔毫。合膠爲鋒。體如棗心。長不盈寸。淬以烏賊之沫。縱橫擊刺。曲者如矛。銛者如刀。銳者如釖。歧者如戟。直者如矢。彀者如弓。此兵一動。百鬼夜哭。其相食之酷。孰甚於汝乎。北郭先生離席俯伏。逡巡再拜。頓首頓首曰。傳有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下土賤臣。敢在下風。屛息潛聽。久無所命。誠惶誠恐。拜手稽首。仰而視之。東方明矣。虎則已去。農夫有朝菑者。問先生何早敬於野。北郭先生曰。吾聞之。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

燕岩氏曰。篇雖無作者姓名。而盖近世華人悲憤之作也。世運入於長夜。而夷狄之禍甚於猛獸。士之無恥者。綴拾章句。以狐媚當世。豈非發塚之儒。而豺狼之所不食者乎。今讀其文。言多悖理。與胠篋盜跖同旨。然天下有志之士。豈可一日而忘中國哉。今淸之御宇纔四世。而莫不文武壽考。昇平百年。四海寧謐。此漢唐之所無也。觀其全安扶植之意。殆亦上天所置之命吏也。昔人甞疑於諄諄之天。而有質於聖人者。聖人丁寧體天之意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小子甞讀之。至此其惑滋甚。敢問以行與事示之。則用夷變夏。天下之大辱也。百姓之寃酷如何。馨香腥膻。各類其德。百神之所饗何臭。故自人所處而視之。則華夏夷狄。誠有分焉。自天所命而視之。則殷冔周冕。各從時制。何必獨疑於淸人之紅帽哉。於是天定人衆之說。行於其間。而人天相與之理。乃反退聽於氣。驗之前聖之言而不符。則輒曰。天地之氣數如此。嗚呼。是豈眞氣數然耶。噫。 明之王澤已渴矣。中州之士自循其髮於百年之久。而寤寐摽擗。輒思 明室者何也。所以不忍忘中國也。淸之自爲謀亦踈矣。懲前代胡主之末效華而衰者。勒鐵碑埋之箭亭。其言未甞不自恥其衣帽。而猶復眷眷於强弱之勢。何其愚也。文謨武烈。尙不能救末主之陵夷。况區區自强於衣帽之末哉。衣帽誠便於用武。則北狄西戎。獨非用武之衣帽耶。力能使西北之他胡。反襲中州舊俗。然後始能獨强於天下也。囿天下於僇辱之地。而號之曰。姑忍汝羞恥。而從我爲强。吾未知其强也。未必新市綠林之間。赤其眉黃其巾以自異也。假令愚民一脫其帽而抵之地。淸皇帝已坐失其天下矣。向之所以自恃而爲强者。乃反救亡之不暇也。其埋碑垂訓於後。豈非過歟。篇本無題。今取篇中有虎叱二字爲目。以竢中州之淸焉。

二十九日乙巳。晴。自玉田曉發。至西八里堡八里。五里屯七里。采亭橋五里。大枯樹店十里。小枯樹店二里。蠭山店三里。鱉山店十二里。歷見宋家庄共四十七里。中火。又自鱉山至二里店二里。現橋五里。三家坊二里。東五里橋十六里。一名龍池河。漁陽橋薊州城五里。西五里橋五里。邦均店一十五里。共五十里。是日通行九十七里。宿邦均店。山凹中有大樹不葉者數百年。枝幹不朽。相傳枯樹。宋家庄城周二里。 皇明天啓間。宋家所築也。所謂外郞。乃胥吏之別稱。而宋爲此地大姓。宗族數百人家富饒。當明淸之際。築私城。合宗族爲守備。城中建三臺。高各十餘丈。門上建樓。家後建四簷高樓。最上層坐金佛。凭欄遙望。眼界極濶。淸人之入也。率家衆保城。天下旣定。不卽出降。淸人惡之。歲罰銀千兩。康煕末。代輸馬草千束。城中十餘大戶。皆宋氏奴婢。尙有五百餘人云。薊州城邑民物雄富。卽京東巨鎭也。山上有安祿山廟。城中有三坐石牌樓。一樓以金字題大司成。下層列書國子祭酒三代誥贈。薊州酒味。甲於關東。入一酒樓。與諸人暢襟一醉。入獨樂寺正殿。額曰慈悲寺。後建二簷樓。中立九丈金佛。頭上坐數十小金佛。樓下有臥佛。覆以錦衾。樓扁曰觀音之閣。左方小書曰太白。或曰覆衾而臥者。非佛也。乃李白醉眠之像也。有行宮。牢鎖。不許觀。還寓舘。則門外賈客雲集。持馬驢携書冊書畵器玩。亦有弄熊諸戱。而弄蛇弄虎者。已罷去。未及觀可嘆。有賣鸚鵡者。日已昏。不得詳看其毛色。方覓燈之際。賣者已去。尤爲可恨。

三十日丙午。晴。自邦均至別山庄二里。曲家庄二里。龍灣子四里。一柳河二里。現曲子二里。胡李庄十里。白榦店二里。段家店二里。滹沱河五里。三河縣五里。東西棗林五里。共四十六里。中火。自棗林至白浮屠庄六里。新店六里。皇親店六里。夏店六里。柳河店五里。馬已乏六里。烟郊堡七里。共四十一里。是日通行八十四里。宿烟郊堡。薊州古漁陽。北有盤山。危峰削立。皆上豊下纖。類盤形。故名盤山。一名五龍山。甞讀袁中郞盤山記。多奇勝。必欲一登而無伴遊者。勢無柰何。山雖峭嶢。而雄蟠數百里。外骨內膚。果樹極多。皇城日用棗栗柹梨。皆出其中。行至漁陽橋。路左有楊妃廟。與峯頭祿山祠相對。天下有錢者何限。而何乃設此淫穢之祠。以祈冥佑耶。詩云。求福不回。此可謂浪費錢矣。或曰。聖人不黜鄭衛之淫詩。以存鑑誡。薊州錦屛山石壁。刻楊雄斬潘巧雲像云。白榦店。有遊觀秀才。相與胡盧曰。安祿山儘是名士。其咏櫻桃詩曰。櫻桃一籃子。半靑一半黃。一半寄懷王。一半寄周摯。或請以周摯句易。懷王爲協韻。祿山大怒曰。肯使周摯壓我兒耶。如此詩人。寧可乏祠。相與大笑。歷入香林寺。佛殿題曰香林菴。殿上金字題曰香林法界。康煕皇帝筆也。順治之妹。早寡爲尼。居此菴。壽逾九十而歿云。菴中所居。皆比邱尼也。庭中有白榦松二株。高數十丈。鱗甲蒼白。菴東有小浮圖五坐。浮圖左右。有白榦松三株。翠滿一庭。濤聲送凉。店名白榦。似因白榦松而稱焉。皇都漸近。車馬之聲。可謂白日雷霆。沿路左右。皆富貴家墳塚。連墻如閭閻。墻外引河爲壕。門前石橋。皆爲虹空。往往爲石牌樓。壕邊蘆荻中。時繫荳殼小艇。橋下處處設魚罾。墻內樹木森陰。時露甍檐。或湧出胡盧頂。小憩店中。欄外有數十美童。結隊行歌。錦袍繡袴。玉貌雪膚。或皷檀板。或吹笙簧。或彈琵琶。聯袂緩唱。姸好都冶。此等皆皇城丐兒。遊市肆中。求媚遠地客商。一宵接枕。或給數百兩銀子云。道傍連簟蔽陽。處處設戱。有演三國誌者。有演水滸傳者。有演西廂記者。高聲唱詞彈吹。並作千百玩戱之物。擺列賣買。皆爲孩提。片時供玩之資。而非但物料稀奇。其製作莫不精巧。或觸手破碎。而工費不下數兩紋銀。卓上列數萬關公像。橫刀立馬。其大纔數寸。皆紙造而巧妙入神。此是小兒戱具。而其多如此。則他可推知。眩慌駭惑。三官並勞。舟渡滹沱河。入三河縣城中。尋孫蓉洲有義宅。蓉洲已於月前。往山西未還。宅在城東關廟傍。五六間草屋。可念其貧寒無應門之童。隔簾有婦人之聲。殊不了了。槩言其家夫爲人館師。迎往山西地。獨與一女在家。高麗老爺儼臨敝庄。有失迎肅。又有喚人之聲。余出湛軒書幣。置之簾前而去。墻缺處立一女子。年可十五六。皓面素項。可念孫蓉洲女也。三河縣古臨昫。

八月初一日丁未。朝晴。極熱。午後乍雨乍止。夜大雷雨。自烟郊堡曉發。至師姑庄五里。鄧家庄三里。胡家庄四里。習家庄三里。潞河四里通州二里。永通橋八里。楊家閘三里。管家庄三里。共三十五里。中火。又行至三間房三里。定府庄三里。大王庄三里。太平庄三里。紅門三里。是里堡三里。巴里堡二里。新橋六里。東岳廟一里。朝陽門一里。入西館共二十七里。是日通行六十二里。自鴨綠江至皇城。統計三十三站。爲二千三十里。曉發烟郊堡。與卞,鄭諸人先行。行未數里。已平明。忽聞震雷轟天。潞河舟中萬砲聲云。朝露澹蕩。遙看檣頭簇立如荼。柳樹上多掛浮槎草根。一旬前京師大雨。潞河漲溢。壞民廬舍數萬戶。人畜漂溺不計其數。今於馬上。以烟竹。伸臂仰揣柳上水痕。距平地可爲數丈。至河邊。河廣且淸。舟楫之盛。可敵長城之雄。巨舶十萬艘。皆畵龍。湖北轉運使。昨日領到湖北粟三百萬石。試登一船。略玩其制度。船皆長十餘丈。以鐵釘裝造。船上鋪板。建層屋。糓物皆直寫于艙艎中。屋皆飾以雕欄畵棟。文窓繡戶。制如陸宅。下庫上樓。牌額柱聯。帷帟書畵。渺若仙居。屋上建雙檣帆。則以細藤簞聯幅。渾船以鉛粉和油厚塗。上加黃漆。所以點水不滲。上雨亦無所憂也。船旗大書浙江山東等號。沿河百里之間。密若竹林。南通直沽海。自天津衛會于張家灣。天下船運之物。皆湊集於通州。不見潞河之舟楫。則不識帝都之壯也。又與三使齊登一船。左右設彩欄。屋前設帷帳爲棨門。左右竪儀仗旗幟刀鎗釖戟鋒刃。皆木造。屋中置一柩。前設椅卓。擺列奠具。喪人據椅。碧紗牕下。身披一領綿布衣。頭髮不削。長得數寸。如頭陀形。不肯與人酬酌。前置儀禮一卷。副使前爲之揖。喪人答揖稽顙起。伏頓首復坐椅。副使要余筆譚。余遂書示副使姓名官啣。喪人頓首書曰。賤姓秦名璟。系是湖北之人。亡父遊宦京師。官至翰林修撰。本年七月初九日身故。皇上欽賜土地歸船。返骸故鄕。衰麻在身。有失主儀。副使書問年甲。秦璟不答。副使書問中國皆行三年之制否。秦璟曰。聖人緣情制禮。不肖者跂而及之。副使曰。喪制皆遵朱子否。秦璟曰。一遵文公。牕外斑竹欄干。映紗𤫩瓏。鄰船鼓樂喧咽。鷗鳥烟雲。樓臺之勝。透窓映帶。沙堤浩渺。風帆出沒。悠然忘其爲浮家泛宅。若寓身闤闠華堂之間。而兼有江湖景物之樂。副使回身作哂曰。可謂月波亭喪人。余亦隱笑。正使使人忙邀。謂有可觀。遂與副使同起。背後撲地響。顧視則副房裨將李瑞龜跌顚。視人而笑。盖船上鋪板氷滑。不堪着足。副使方兢兢扶擁。顧囑未了。帶左連右。一瀏同顚。帳裡四人。方投紙牌。余就視之。皆滿書不可知矣。或曰。此名馬吊也。深奧處列卓擺器。其尊壺觚罐。皆瑰奇。出一門。正使與書狀。據鋪板。俯瞰艙艎中。此是廚房。二個老婦人。髻裹白布。方鼎熟菉荳芽,菁根,水芹之屬。更浴冷水。有一個處女年可二八。佳麗無雙。見客小無羞澀之態。窈窕幽閒。執事天然。而縐縠如霧。皓腕若藕。似是秦家叉鬟。爲具朝饌也。船左右遍揷蕉葉扇。書翰林知州正堂布政使。皆亡者履歷也。江中處處。船遊小艇。或張紅繖。或設靑幔。三三五五。各踞短脚椅。或坐凳子。牀上擺列書卷畵軸香鼎茶鎗。或吹鳳笙龍管。或據牀作書畵。或飮酒賦詩。未必盡高人韻士。而閒雅有趣矣。下船登岸。車馬塞路不可行。旣入東門。至西門五里之間。獨輪車數萬塡塞。無回旋處。遂下馬入一舖中。其瑰麗繁富。已非盛京山海關之比矣。艱穿條路。寸寸前進。市門之扁曰萬艘雲集。大街上。建二檐高樓。題曰聲聞九天。城外有三所倉廒。制如城郭。上覆瓦屋。屋上建疎牕小閣。以洩積氣。墻壁間垂穿傍穴。以疎濕氣。引河環倉爲壕。行至永通橋。一名八里橋也。長數百丈廣十餘丈。虹空高十餘丈。左右設欄。欄頭坐數百狻猊。雕刻之工。類圖章細鈕。橋下舟楫。直達朝陽門外。復以小船。開閘運漕。以入太倉云。自通州至皇城四十里間。鋪石爲梁。鐵輪相搏。車聲益壯。令人心神。震蕩不寧。沿道左右。盡是墳塋。而垣墻相連。樹木茂密。不見塚形。至大王庄小憩。又行路左有三間石牌樓。立馬牌樓下。觀其制作。乃佟國維塋域也。牌樓列刻官誥。上層刻褒寵詔敕。遂渡橋入其門。左右竪八楞華表。上置石獅。中庭築路墄高一丈。路左右有古松數十株。築三層石臺。列竪十三穹碑。皆敕奬佟氏三世勳伐。國維一名隆科多。其妻何奢禮氏。北墻下有六塋。一行入葬。不封莎草。下圓上銳。以石灰塗滑。有黃瓦屋數十間。丹靑昧䵝。階級夷倒。畵簾朽隳。滿堂蝙蝠矢。寂無一物。亦不見守者。類深山廢刹。甚可恠也。似是勳戚隆赫之家。今焉無子孫而然歟。至東嶽廟。三使改服整班。如入瀋陽時。通官烏林哺,徐宗顯,朴寶秀等。已來候廟中。皆蟒袍繡補。項掛朝珠。乘馬先導。至朝陽門。其制度一如山海關。但目不暇視。緇塵漲天。車載水桶。處處灑道。使臣直往禮部。呈表咨而去。余分路與趙明會先詣舘所。順治初。設朝鮮使邸于玉河西畔。稱玉河館。後爲鄂羅斯所占。鄂羅斯。所謂大鼻㺚子。最凶悍。淸人不能制。遂設會同館于乾魚衚衕。都統滿丕之宅也。丕之被戮也。家人多自裁。故館多鬼魅。或我國別使與冬行相値。則分寓西館。年前別使。先寓乾魚衚衕。錦城尉以冬至使。寓於西館。去歲乾魚衚衕會同館失火。未及改建。故今行又爲移寓於西館。噫。古史稱。書契以前。年代國都不可攷。然自有書契以來。二十一代三千餘年。治天下將以何術也。豈非所謂惟精惟一之心法乎。故治天下者。吾知其有堯舜氏。治水吾知其有夏禹氏。井田吾知其有周公氏。學問吾知其有孔子氏。財賦吾知其有管仲氏。吾未知復有幾聖人竭其心思焉。幾聖人竭其目力焉。幾聖人竭其耳力焉。幾聖人艸刱之。幾聖人潤色之。幾聖人修飾之。於二十一代三千餘年書契未造之前耶。群聖人之所以竭其心思耳目艸刱潤色修飾者。將以自利乎。抑欲與萬世共享其福耶。一有心術不同。事業各殊。則目之爲愚人。而未始不凶國害家也。然而其所以竭心思之淫。耳目之巧。反有過於聖人。則尤爲後世之所喜。顯斥其身。而暗收其功。陽怒其人。而陰享其利。天下之寄技淫巧。由是而日滋矣。夫瓊其宮而瑤其臺者。豈非所謂桀紂乎。夫塹山塡谷。築城萬里者。豈非所謂蒙恬乎。除天下之直道者。豈非所謂始皇乎。天下之事。非法不立。於是立法於徙木棄灰。而以一其制度者。豈非所謂商鞅乎。夫此四五諸公者。其力量才智。精神氣魄。鋪排施設。莫不震天動地。而未始不欲與群聖人對頭並立乎宇宙之間矣。不幸首出於書契旣造之後。功利之享。獨歸後人。而身爲禍首。長蒙愚夫之名。豈不哀哉。吾又未知二十一代三千餘年之間。幾桀紂幾蒙恬幾始皇幾商鞅。效尤於書契旣造之後耶。書契旣造之後如此。則書契未造之前。其所損益可知也。何以知其然也。昔秦皇帝倣寫六國。大治阿房前殿。倣寫者。畵史之爲傳摹也。六國之士。遊說其君。未始不叱桀罵紂。而所謂瓊其宮而瑤其臺者。適足爲章華金臺之副本。則章華金臺。未始非阿房之白描耳。項羽一炬而燒之。蕩爲粉地。足爲後世土木之鑑。而其心以爲身旣不居。猶恐他人之來占。則彭城之都。又將一阿房。但未及耳。蕭何大治未央宮。漢高帝有耳有目。而佯若不知。及宮旣成。乃反罵何。罵誠是也。何不以何徇諸市朝而一炬以焚燒之。由是觀之。向之所以倣寫六國。大治阿房前殿者。未始不爲未央宮起草耳。吾入朝陽門。而可以見夫堯舜精一之心如此也。夏禹之治水如此也。周公之井田如此也。孔子之學問如此也。管仲之理財如此也。桀紂之瓊宮瑤臺不過是法。蒙恬之塹山塡谷不過是法。始皇之除直道不過是法。商鞅之一其制度不過是法。何以知其然也。聖人甞同其律度量衡矣。圓者欲其中規。方者欲其中矩。直者欲其從繩。則放諸四海而四海準。放諸桀紂而桀紂準。聖人甞治懷山襄陵之水矣。其畚鍤之多。斧鑿之利。工倕之巧。役夫之衆。豈特塹山塡谷築城萬里而止哉。聖人甞畫天下之田。而至匀百畝之制矣。其溝澮畎隧之間。所謂行車幾乘。則其矩方繩正。豈特除道千里之直哉。聖人甞答門人以爲邦之道矣。是特設於其辭。而未能躳行之。然後世繼天立極之君。未必其學問勝於聖人。而一朝能擧而行之。亦奚特中華之族如此哉。夷狄之主凾夏者。未甞不襲其道而有之矣。衣食足而知禮節。則後世之欲富其國而强其兵者。寧冒刻薄小恩之名。豈適私利於其身哉。論其心術於危微之際。辨其事業於公私之間。則精一之法非彼之謂也。然若其功利之享。雖其法之出乎夷狄。集其衆長。莫不以精一爲師也。故向所謂才智力量震天動地者。所以成中國之大。而二十一代三千餘年之間。成法遺制。可得以攷焉。其建國之號曰淸。其設都之府曰順天。在天之文曰箕尾之分。在地之志曰禹貢冀州之域。高陽氏謂之幽陵。陶唐曰幽都。虞曰幽州。夏殷曰冀州。秦爲上谷漁陽。漢初爲燕國。後分爲涿郡。又改爲廣陽。晉唐曰范陽。遼爲南京。後改爲析津府。宋改名燕山府。金稱燕京。尋改號中都。元爲大都。 皇明初爲北平府。 太宗皇帝徙都焉。改稱順天府。今淸因以都之。城之周四十里。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城門之正南曰正陽。右曰崇文。左曰宣武。東南曰齊化。東北曰朝陽。西南曰平澤。西北曰西直。北東曰德勝。北西曰安定。外城之門有七。紫禁城之門有三。宮城十七里。其門有四。前殿曰太和。一人居焉。其姓曰愛新覺羅。其種曰女眞滿洲部。其位則天子也。其號則皇帝也。其職則代天莅物也。其自稱曰朕。萬國尊之曰陛下。出言曰詔。發號曰敕。其冠曰紅帽。其服曰馬蹄袖。其傳世維四。其建元曰乾隆。記之者誰。朝鮮朴趾源也。記之時維何。乾隆四十五年秋八月初一日也。

初二日戊申。晴。昨夜大雷雨震電。未及修理所寓牕紙破落。曉又風寒。微有外感。不能飮食。朝日衙門。齊會禮部戶部郞中光祿寺官員也。米荳五六車。猪羊鷄鵝菜蔬充牣外庭。該部官列椅而坐。肅然無敢喧譁者。正使每日館餼。鵝一雙雞三首。猪肉五斤。魚三尾牛乳一鏇。豆腐三觔。白麪二斤。黃酒六壺。醃菜三觔。茶葉四兩。醬瓜四兩。鹽二兩淸醬六兩。甘醬八兩。醋十兩。香油一兩。花椒一錢。燈油三鏇。蠟燭三枝。奶酥油三兩。細粉一觔半。生薑五兩蒜十頭。蘋果十五箇。黃梨十五箇。柹子十五箇。曬棗一觔。葡萄一觔。沙果十五箇。燒酒一甁。米二升。柴三十觔。每三日。給蒙古羊一隻。副使書狀每日給羊共一隻。鵝各一隻。鷄各一隻。魚各一尾。牛乳共一鏇。肉共三觔。白麪各二觔。豆腐各二觔。醃菜各三觔。花椒各一錢。茶葉各一兩。鹽各一兩。淸醬各六兩。甘醬各六兩。醋各十兩。黃酒各六壺。醬瓜各四兩。香油各一兩。燈油各一鍾。米各二升。蘋果共十五箇。沙果共十五箇。黃梨共十五箇。葡萄共五觔。曬棗共五觔。果物則每五日一給。副使每日給柴十七觔。書狀每日給柴十五觔。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每日給雞一隻。肉二二觔。白麪一觔。醃菜一觔。豆腐一觔。黃酒二壺。花椒五分。茶葉五錢。淸醬二兩。甘醬四兩。香油四錢。燈油一鍾。鹽一兩。米一升。柴一觔。得賞從人三十名。每日給肉一觔半。白麪半觔。醃菜二兩。鹽一兩。燈油共六鍾。黃酒共六壺。米一升。柴四觔。無賞從人二百二十一名。每日給肉半觔。醃菜四兩。醋二兩。鹽一兩米一升。柴四觔。

初三日己酉。晴。日出後。始開館門。遂與時大張福出館。步至瞻雲牌樓下。雇一兩太平車。駕一驢而行。廚房爲給一日之資。使時大換錢。置車前。銀二兩。爲錢二千二百葉。時大爲車右。張福坐車後。疾驅至宣武門。制如朝陽門。左象房。右天主堂。出門右轉。入琉璃廠。初街有五柳居三字題。此屠鈺冊肆也。前歲。懋官輩多貿此肆。津津說五柳居。今過此中。如逢故人。懋官臨別。又言若尋唐鴛港 樂宇。先至先月樓。其南轉小衚衕第二門。卽唐宅云。驅車至楊梅書街。偶上六一樓。逢兪黃圃 世琦。少話。徐文圃 璜,陳立齋 庭訓。在座。皆佳士。約選日會此。回車入北條。路傍金字先月樓。忽映車前。此亦冊肆也。遂下車。與兩隷步至唐宅。若慣踏者。門首有三僕。迎謂曰老爺卯刻上衙。余問幾時回家。答曰。卯去酉還。一僕請外館暫坐納汗。遂隨入。有一踈拙學究出迎。姓周忘其名。曩聞鴛港有五子。箇箇麒麟兒云。今兩小童下炕肅揖。不問可知爲鴛港子也。余問兩兒年齒。長十三。次十一。余曰。長名張友。次名張瑤否。兩兒俱對曰。是也。大人何從知之。余曰。童子善讀書。名聞海外。小焉。唐家蒼頭擎蕉葉鑞盤而出。慇懃來餉。熱茶一椀。蘋果三箇。楊梅湯一椀。蒼頭傳唐家大夫人之言曰。往歲。朝鮮兩老爺。常常來遊弊庄。今無恙否。如有帶來淸心元。願得一二丸。余答現今無隨身者。後日再來時。當持獻也。舊聞唐家老夫人。常居東絡山房。年八十餘。筋力尙健云。蒼頭遙指曰。太夫人今方出立中門。看貴國從者衣服也。余嫌於直望。若不見者。以紅紙僧頭扇二柄及各色詩箋紙。分給張友張瑤。約旬前再來。遂辭起出門。回看。唐家老母。猶立門中。兩丫鬟在傍扶侍。遙見其鶴髮覆頂。體榦雄健。而尙不廢鉛粉珠翠也。兩隷云。俄刻唐家諸僕。左右挾持。立之庭中。老夫人。使之脫衣。欲觀其制樣云。小人等惶恐不敢仰視。辭以日熱。所著只是單衫云爾。則使之背立隅立。更令衆僕。披拂襟裾而視之。出酒食饋之。小人等衣服若是破落。可爲羞恥幾死。歸時。歷觀回子館。

初四日庚戌。晴。極熱無異三伏。驅車出正陽門。過琉璃廠。問廠幾間矣。有對者曰。共有二十七萬間。蓋自正陽橫亘至宣武門。有五巷而皆琉璃廠。海內外貨寶之所居積也。余登一樓。憑欄而嘆曰。天下得一知己。足以不恨。噫。人情常欲自視而不可得。則有時乎爲大癡猖狂。乃以非我觀我。而我遂與萬物無異。其於遊身。恢恢乎有餘地矣。聖人用是道焉。遯世而無悶。獨立而不懼。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老聃亦云。知我者希。我其貴矣。其不欲使人知我也如此。或變其衣服。或變其形貌。或變其名姓。此聖佛賢豪之所以大玩於世。而王天下。無與易其樂也。當此之時。天下或有一人知我。則其跡敗矣。然乃若其情。則未甞不待天下獨有一人知之。故堯微服康衢。厥有擊壤。釋迦變相。厥有阿難。太伯文身。厥有仲雍。豫讓漆身。厥有其友。三閭枯槁。厥有漁父。鴟夷五湖。厥有西子。張祿間步旅邸。厥有須賈。子房從容圯上。厥有黃石。今吾獨立於琉璃廠中。而其衣笠天下之所不識也。其鬚眉天下之所初覩也。潘南之朴。天下之所未聞也。吾於是爲聖爲佛爲賢豪。其狂如箕子接輿。而將誰與論其至樂乎。或問孔子過宋。所著何冠。余大笑曰。井廩牀琴。瞻前忽後。魚服豹蔚。孰參其故。故曰子在。回安敢死。論天下知己者。唯顔子已矣。

東嶽廟記 编辑

東嶽廟。在朝陽門外一里。土木之壯麗。沿道初見。盛京宮殿。殆不及此。遠甚也。對廟門有雙牌樓。以碧色琉璃甎及正綠琉璃甎築成。其璀璨照耀。反勝於前所見石制也。廟始建于元延祐中。 皇明正統時。益拓之。廟中仁聖帝,炳靈公,司命君,四丞相像。皆元昭文館太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劉元所塑。元最善搏換之法。天下無雙。今淸康煕庚辰三月。廟災。殿廡皆燼。廟中諸像盡燬于火。獨左右道院不焚。康煕特發內帑。並令京外大小官員捐助。以裕親王監視之。閱數歲始成。帝臨幸。雍正及今皇帝。又發帑修葺。第一殿曰靈昭化育。東嶽大帝。具袞冕。侍衛諸神。左文右武。榻前設數石金釭。貯漆爇四炷。罩以鐵網。燈前置一丈金爐。爇沉香。漆燈靑熒。篆烟繚翠。流蘇寶帳。金鈴互動。殿宇沉沉。如夢中也。第二殿。坐三位女像。亦垂珠旒。左右侍立者皆女仙。第三殿不識像何神。而廊廡列七十二曹。三十六獄。奇奇恠恠。千態萬狀。臺上所設金寶諸器。多宋元款識。庭中穹碑百餘笏。多趙孟頫所書。亦有其弟世延及虞集筆。東西第一行碑。皆建黃瓦閣。上設鼓樓。東曰鼈音。西曰鯨音。


漠北行程錄起辛亥止乙卯。凡五日。自皇城至熱河。 编辑

熟河。皇帝行在所。雍正時。置承德州。今乾隆。昇州爲府。在皇城東北四百二十里。出長城二百餘里。按志。漢時要陽白檀二縣。屬漁陽郡。元魏時。爲密雲安樂二郡邊界。唐時爲奚地。遼時爲興化軍。屬中京。金改寧朔軍。屬北京。元改屬上都路。 皇明時爲朶顔衛地。此其古今沿革也。今淸一統。則始名熱河。爲長城外要害之地。自康煕皇帝時。常於夏月。駐蹕于此。爲淸暑之所。所居宮殿。不爲釆斲。謂之避暑山莊。帝居此。書籍自娛。逍遙林泉。遺外天下。常有布素之意。而其實地據險要。扼蒙古之咽喉。爲塞北奧區。名雖避暑。而實天子身自防胡。如元世草靑出迤都。草枯南還。大抵天子近北居住。數出巡獵。則諸胡虜。不敢南下放牧。故天子往還。常以艸之靑枯爲期。所以名避暑者此也。今年春皇帝。自南巡直北還熱河。熱河城池宮殿。歲增月加。侈麗鞏壯。勝於暢春,西山諸苑。且其山水勝景。逾於燕京。故所以年年來駐于此。其所控禦之地。反成荒樂之場。今我使倉卒被詔。晝夜兼行。五日始達。默計途程。已非四百餘里。及入熱河。與山東都司郝成。論程里遠近。成亦初至熱河者。成言大約口外去京師七百餘里。自聖朝年年淸暑口外。碩王額駙閣部大臣。五日一朝。道多惡湍悍河崇嶺峻坂。皆憚險遠跋涉之勞。聖朝特爲剪站。爲四百餘里。其實七百里。諸臣常得馳馬奏事。視漠北如門庭。身不離鞍。此聖人安不忘危之意云。成之言似爲近之。按顧炎武昌平山水記。自古北口馹置。北出五十六里曰靑松爲一站。又五十里曰古城爲一站。又六十里曰灰嶺爲一站。又五十里曰灤河爲一站。今渡灤河至熟河爲四十里。則自古北口至此。摠計二百五十六里。由是觀之。五十六里。已多于志所記矣。口外計程。其相違左如此。則長城之內。從可推知。今此役。我人從古未甞有也。况其晝夜馳走。瞽行夢過。其郵籤亭堠。一行上下。俱所未詳。然今按志爲四百二十里。則今從志。

秋八月初五日。辛亥。晴熱。巳時。從謝恩兼進賀正使。自燕京發熱河之行。副使書狀官譯官三員。裨將四員。幷從人共計七十四人。馬共計五十五匹。餘皆落留西館。初入柵之後。道數遇雨。阻水通遠堡。坐費五六日。正使日夜憂念。時余對炕而宿。每夜聞雨聲。則輒明燭達曉。隔幔相語曰。天下事有不可知。萬一有如命使臣前赴熱河。則日計不足矣。將柰何。設無熱河之役。當趁萬壽節入皇城。若又阻水於瀋遼之間。是諺所謂曉夜行不及門。旣朝。百方設渡水之策。而衆人交諫則輒曰。吾爲王事來。溺死職耳。亦復柰何。自是莫敢有復言水盛不可渡者。時方極暑。此雖不雨。往往旱地。立成江海。皆千里外暴雨也。其渡水之際。莫不震掉嘔眩失色。仰天潛禱其須臾之命者。數矣。旣至彼岸。方相顧慰賀。如逢再生之人。而又報前水尤大於此河。則相顧已索然意沮。正使則曰。諸君無慮也。莫非 王靈也。行不過數里。又輒遇水。或一日中七八渡水。破站兼行。馬多喝死。人皆中暑嘔泄。則輒咎使臣曰。萬無熱河之慮。而極暑破站。前所未有也。或曰。 王事雖重。正使老且病。輕身若是。而萬一添證。反以僨事。或曰。欲速不達也。或曰。昔長溪君進香使時。阻水柵門外。至斲臥床而炊。留十七日不得渡。猶無破站之擧云。遂以八月初一日。入皇城。使臣直往禮部呈表咨。留西館四日。寂無動靜。僉曰。果無他慮矣。使臣每不信吾輩。今果何如也。吾輩計熟矣。按站而來。可趁十三日萬壽節矣。自此益以熱河置之慮外。使臣始弛熱河之虞矣。初四日。余出遊覽。薄暮醉還。因困睡。夜深乍覺。傍人已熟寐。喉渴轉甚。往上房索水。堂中燭明。正使聞余聲。呼謂曰。俄乍眠夢赴熱河。行李歷歷。余對曰。在道時熱河憧憧在念。故今雖安居。猶發夢寐。飮水歸次。抵枕卽鼾睡。夢中忽聽。衆靴踏甎。如墻壞屋搨。不覺蹶然起坐。頭眩胸搗。余盡日出遊。夜歸而臥。每思館門牢鎖。鬱鬱有妄念。昔元順帝之北遁也。始放高麗使東還。麗使出館。然後始知天下有 大明兵也。嘉靖時俺答猝圍皇城。昨夜余擧此事。以語卞君及來弟。相笑謔矣。及此急足槖槖。莫知何事。而第有大事變矣。方披衣之際。時大急來告曰。卽今赴熱河矣。來第卞君方驚覺曰。館中失火耶。余戱曰。皇帝在熱河。京城空虛。蒙古十萬騎入。卞君輩驚曰。訝。余忙赴上房。則一館鼎沸。通官烏林哺朴寶秀徐宗顯等。犇趨惶擾。面失人色。或推胸擗踊。或自擊其頰。或自劃其頸。號泣曰。乃今將開開也。開開者。斬斷也。又跳躍曰。好顆頭砍下。莫詰其故。而擧措凶且悖矣。盖以皇帝日待東使。及覽遞奏。以禮部之不禀朝鮮使臣前赴行在當否。而只達表咨爲不職。皆越俸。尙書以下。在京禮部官。惶懼不知所爲。只得催督行李。省簡兼帶。於是副使書狀。皆會上房。募裨將帶去者。正使定周主簿命新。副使定鄭進士昌後。李郞廳瑞龜。書狀自帶趙郞廳時學。首譯洪僉樞命福。趙判事達東。尹判事甲宗隨行。余極欲同赴。而一則卸鞍屬耳。餘憊未蘇。又作遠役。誠所難堪。二則若自熱河。直令東還。於皇京遊覽。實爲狼狽。比年皇帝軫念我東。每出常格。以速令撥回爲特恩。則其直還之慮。十之八九。正使謂余曰。汝萬里赴燕爲遊覽。今此熱河。前輩之所未見。若東還之日。有問熱河者。何以對之。皇城人所共見。至於此行。千載一時。不可不往。余遂定行。自正使以下。開錄職姓名。送禮部。先付遞騎。奏知皇帝。余姓名不入單子中。慮其有別賞而嫌之也。於是點閱人馬。人皆繭痡。馬盡尩羸。實無得達之望。行中皆除馬頭。只帶控卒。余亦不得已落留。張福獨與昌大行。卞君及盧參奉以漸鄭進士珏。乾糧判事趙學東。握手相別於館門外。諸譯競來握手。祈囑行李。去留之際。不禁悽然。同來異國。又作異國之別。人情安得不然也。馬頭輩。爭買獻蘋果梨子。爲各取一個。皆至瞻雲牌樓前。辭拜馬首。各囑保重。莫不落淚。入地安門。屋瓦黃琉璃。門內左右。市廛繁華壯麗。所謂轂擊肩磨。汗雨袂幕。出門又折而北。循紫禁城行七八里。紫禁城高二丈。石址甎築。覆以黃瓦。塗以朱紅。壁面如繩削。光潤如倭漆。路中有五六丈高臺。有三重簷樓。制視正陽門樓有加。臺下四圍紅欄。有扉皆鎖。兵卒守之。或曰。此鍾樓也。行三四里。出東直門。來源追至。黯然辭別而去。張福執鐙。悲咽不忍捨。吾喩令辭還。則又執昌大手。兩相悲泣。淚如雨下。禺里作伴。一行一留。情所固然。因於馬上。念人間最苦之事。莫苦於別離。別離之苦。莫苦於生別離。彼訣別於一生一死之際者。無足言苦。千古慈父孝子信男宜婦義主忠臣血朋心友。奉訓於易簀之時。受命於憑几之際。握手揮涕。遺托丁寧。此天下父子男婦主臣友朋所同有也。此天下慈孝宜信義忠血心所同出也。此旣人人之所同有所同出。則此事也天下之順理也。以行其順理。則不過曰三年無改。九原可作。以言乎生者之苦。則性可滅。明可喪。盆可鼓。絃可斷。炭可呑。城可崩。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無關死者。則死者無苦也。千古之言君臣之際者。必曰苻堅之於王景略。太宗之於魏文貞。而亦未聞爲景略喪明。爲文貞斷絃。然而墓草未宿。投鞭仆碑。有愧九原。則有時乎生者無苦也。天下之人。寬譬於死生之際者。不過曰理遣。理遣者。順其理之謂也。順其理。則天下已無苦矣。故曰訣別於一生一死之際者。無足言苦。苦莫苦於一行一留之時。其別離之時。地得其苦。其地也非亭非閣非山非野。遇水爲地。其水也不獨大而江海。小而溝瀆。逝者皆水也。故千古別離者何限。而獨言河梁者。何也。非蘇李獨爲天下有情人也。特河梁別得其地也。別得其地。故爲情最苦。彼河梁我知之矣。不淺不深不穩不急之波。抱石而嗚咽。不風不雨不陰不晹之晷。轉地而曀霾。河上有橋。可久而將崩。河畔有樹。可老而欲禿。河外有沙。可坐可立。河中有禽。可沈可浮。于斯有人。非四非三。無語無言。此天下之至苦也。故別賦曰黯然銷魂。唯別而已。何其爲言之無情也。天下之爲別也。孰不黯然。孰不銷魂。此別之箋註也。無足爲苦。無別事而有別心者。千古唯市南僚一人耳。曰。送君者自崖而返。君自此遠矣。此千古斷膓語也。何則。此臨水爲別。故別得其地耳。劉禹錫臨湘水。別柳宗元。後五年。禹錫從古道出桂嶺。復至前別處而爲詩。吊柳曰。我馬暎林嘶。君帆轉山滅。千古遷客何限。而此最爲苦者。臨水爲情故耳。我東壤地狹小。無生離遠別。不甚知苦。獨有水路朝 天時。最得苦情耳。故我東大樂府。有所謂排打羅其曲。方言如曰船離也。其曲悽愴欲絶。置畵船於筵上。選童妓一雙。扮小校。衣紅衣。朱笠貝纓。揷虎鬚白羽箭。左執弓弭。右握鞭鞘。前作軍禮。唱初吹。則庭中動鼓角。船左右群妓。皆羅裳繡裙。齊唱漁父辭。樂隨而作。又唱二吹三吹。如初禮。又有童妓扮小校立船上。唱發船砲。因收碇擧航。群妓齊歌且祝。其歌曰。碇擧兮船離。此時去兮何時來。萬頃滄波去似回。此吾東第一墮淚時也。今張福親非父子。義非主臣。情非男婦。交非朋友。而其生離之苦如此。則亦非獨江海河梁爲之地也。異國異鄕無非別地。嗚呼痛哉。 昭顯世子之在瀋陽邸第也。當時臣僚去留之際。使价往來之時。何以爲懷。主辱臣死。猶屬從容。何留何去。何忍何捨。此吾東第一痛哭時也。嗚呼痛哉。蟣蝨微臣。試一念之於百年之後。猶令魂冷如烟。骨酸欲摧。而况當時 離筵拜辭之際乎。而况當時畏約無窮。嫌疑旣深。忍淚呑聲。貌藏慘沮者乎。而况當時從留諸臣之遙望行者。遼野茫茫。潘樹杳杳。人行如荳。馬去如芥。眼力旣窮。地端水倪。接天無垠。日暮掩館。何以爲心。于斯別也。亦何必水爲之地。亭可也。閣可也。山可也。野可也。亦何必嗚咽之河波。曀霾之日光。爲吾之苦情乎。亦何必將崩之危橋。欲禿之老樹。爲吾之別地乎。雖畵棟綉闥。春靑日白。盡爲吾別離之地。盡爲吾痛哭之時。于斯時也。雖有石人回頭。鐵膓盡銷。此吾東第一情死時也。如此以思。不覺行二十餘里。蓋門外頗蕭條。山川無甚開眼也。日旣暮。迷失道。誤追車跡。迤西益行。已迂數十里矣。左右薥黍。接天微茫。路如凾中。而停水沒膝。水往往洄洑。鑿爲坑坎。而水被其上。不可見也。束心淵谷。追程盲進。夜已深矣。炊宿孫家庄。東直門爲其捷路。而猶迂數十里。

初六日。壬子。朝晴。晩後大炎熱。晌午。大風雷雨震電。夕霽。昧爽發行。亭堠書順義縣界。又行數十里。亭堠書懷柔縣界。縣城距路旁或十餘里。或七八里云。隋開皇中。靺鞨與高麗戰不勝。部長突地稽。率其八部。自扶餘城。擧落內附。置順州以處之。唐太宗時。治五柳城。以突利可汗。爲右衛大將軍。以領其衆。都督順州。開元置彈汗州。天寶後改歸化縣。後唐莊宗時。周德威攻劉守光。拔其順州。意者。順義懷柔二縣之地。卽古之順州也。牛欄山連亘西北三十里。古老傳言。古有金牛出洞中。仙人騎牛來遊。洞中。有石如槽。名飮牛池。亦名靈蹟山云。山之東潮河。合白河。東北有狐奴山。又西北桃山。五峯削立如擘掌。行數十里。渡白河。白河源出塞外。自石塘嶺。穿長城。會黃花鎭川昌平之楡河。諸塞外水。經密雲城下。元承相脫脫。募能水利者。圍堰水種。歲收糓可百餘萬石。明太監曹吉祥抄沒之地。撥爲官庄。小民由是失業。白河水利遂廢。金斡離不。入順州。敗郭藥師於白河。卽此地也。水勢悍急黃濁。大抵塞外之水。皆黃河也。只有小船二隻。沙邊爭渡者。車數百兩。人馬簇立。來時道中。聯杠黃櫃數十輩。或扁或廣。或長或高。皆儲玉器。回于國所貢也。雇京坊脚夫以運。而有回子四五人。領率而去。貌類官長。其中一人。乃回子太子云。狀貌雄健獰醜。擔置黃櫃於船中。方刺挐離岸之際。廚房驅人。一躍登船。立馬疊櫃上。船橫離丈餘。岸上回子驚號頓足。廚人則全無懼㥘。方以先渡爲得計。余指示首譯。首譯大驚。喝令趣下。回子亦亂嚷回泊。遂盡舁下其櫃。而無一言與我人爭鬨也。方渡至中流。忽有一片烏雲裹黑風。自西南漂轉而來。飛沙揚塵。如烟如霧。頃刻晝晦。莫卞咫尺。旣下船。仰視天色。黝碧紺黛。而層雲襞摺。亭毒弸怒。電縈其間。如縢金線。爲千朶萬葉。霆車雷鼓。旋輾鬱疊。疑有墨龍跳出也。望密雲城。纔近數里。促鞭疾馳。望城而行。風雷益急。雨脚斜擲。猛如拳搗。勢不能支。疾入路旁古廟。其東寮。有兩人對卓椅坐。忙修文牒。蓋密雲馹吏。錄置往來遞騎者也。一書漢字。一翻滿字。方書之際。余適見有朝鮮字。諦視之。乃有奉上旨敕諭。在京兵部。給與朝鮮使臣等壯健馬匹。俾濟艱險。行李需求。接應無缺云云。已而使臣避雨。相繼而入。余引首譯視其紙。首譯持呈使臣。於是審問其人。則對以不知也。俺等只得簿錄往來文書。勘合而已云。所謂壯健馬匹。無處可覔。而設令備給其騎。皆驍壯騰驤。一時三刻。行七十里。此飛遞法也。在道見遞騎之馳突。前者唱聲若歌。後者應號。如警虎者。響震崖谷。馬乃一時散蹄。不擇岩壑磎磵林木叢薄。超躍騰踏。如鼓聲雨點。我東果下殘鼠。必須牽鞚扶擁。猶患翻墜。况此飛遞。有誰乘之。若以皇命强要騎此。反爲憂患。蓋皇帝遣近臣。迎護我使。方纔過此。而道路相違也。雨少歇。卽發。循密雲城外。行七八里。忽有健胡數人。皆騎駿騾而來。搖手曰。勿去也。前去五里所。溪水大漲。吾們還來也。擧鞭過頂曰。這樣高也。儞有雙翼乎。於是相顧失色。皆下馬立路中。上雨下淤。無地少憩。使通官及我譯。前視水。還言水高二丈。無可柰何。萬柳陰陰。凉風甚緊。下隷單衣盡濕。莫不寒戰。雨乍舜。始見路左柳外。有新構小行殿。遂馳馬齊入。遲待水退。蓋自皇城沿道三十里間。必有一行宮倉廩府庫。莫不備具。此城外旣有行宮。則相距十里之地。又置此殿何也。其宏侈炫燿。不類匠造。但吾軆寒膓飢。周覽無悰。時方日落。紅螺山千嶂疊翠。一輪盪紅。而丫髻,黍谷,曹王諸山。周遭環擁於金雲汞烟之間。三國志。曺操歷白檀。破烏桓於柳城。至今名其山曰曹王者是也。劉向別錄。燕有黍谷。寒不生五糓。鄒衍吹律而溫氣至。吳越春秋。北過寒谷是也。余年少時。做科體詩。用黍谷吹律爲古實。今乃能目望其山也。任譯與提督通官。相與議曰。今旣前不得渡水。退無炊飯之店。日且暮矣。將柰何。烏林哺曰。此去密雲不過五里。勢將還入其城。以竢水退。林哺年七十餘。尤不勝饑寒。大抵北塞提督以下。曾所未行。故不諳程道。日暮人稀。其茫然昧所向。無異我人。余乃先至密雲城。道中水已沒馬腹矣。立馬城門。俟使行同入。忽有雙燈來接。又有十餘騎。前來若接應之狀。乃知密雲知縣身自來接也。通官之先去周旋。不過數語之頃。而其擧行之迅速如是也。大國之法。雖和碩之行。不得停宿民舍。故其所下處。非店房則必廟堂也。今本縣所定。乃關廟。而知縣及門。乃自回去。關廟則區處人馬。而使臣無停憩之所。時夜已深矣。家家關門。烏林哺百叩千喚。始有開門出應者。乃蘇姓家也。本縣吏目而家舍侈麗。無異行宮。縣吏已歿。獨有十八歲男子。眉目淸秀。類不風露者。正使招給一丸淸心。則無數叩拜。有驚怖戰掉之狀。盖方其睡際。有叩門者。人喧馬鳴。想應初聞之異聲。及其開門。則蜂擁盈庭者。是何等人也。所謂高麗無因而至此。則北路之所初見也。想應莫辨安南日本琉球暹羅。第其所著帽子。圓簷太廣。頂張黑傘。初見矣。是何冠也。異哉。所服袍子。袖袂廣濶。翩翩欲舞。初見矣。是何衣也。異哉。其聲或喃喃。或呢呢。或閣閣。初聞矣。是何語也。異哉。令人初見。則雖周公之衣冠。勢所驚異。况我東之制甚偉且古乎。然而自使臣以下。服著各殊。有譯官一隊服著。有裨將一隊服著。有軍牢一隊服著。而馹卒馬頭輩無不跣足袒胷。面貌焦枯。布袴綻裂。不掩臀腿。喧嘩擾攘。聲諾太長。初見矣。是何禮也。異哉異哉。彼必不識同國同來。想應分視。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都入渠家。安得不驚怖戰掉。雖白書惝怳矣。况深夜乎。雖醒坐駭惑矣。况睡際乎。奚特十八歲弱冠穉男也。雖八十歲飽閱老翁。定然驚怖。而顫顫以卒矣。任譯告曰。密雲知縣。致饋飯一大盆。蔬菓共五盤。猪羊鵝鴨五盤。茶酒幷五甁。柴艸亦爲進排矣。正使曰。柴艸無不可受之義。而飯肉則自有廚房。不必貽弊。辭受當否。且議副三房可也。首譯曰。入燕時。自東八站有例供。而特不熟餉如是耳。今者還入此城。雖出意外。彼以地主之義致饋。亦將何辭而卻之乎。副使書狀來言。未見皇旨。安可受餉。事當退却。正使曰。然。卽令諭其難受之意。十餘擔夫。不出一聲。同擔都走。於是書狀嚴飭下隷。若受一握柴艸。當施重棍。少焉。趙達東來告曰。軍機大臣福次山來到矣。盖皇帝特遣軍機大臣。來迎使臣。彼則由正路。入德勝門。而我行已由東直門。所以互違也。次山晝夜追到。言皇帝苦待使臣。必趁初九日朝前。達熱河。再三囑托而去。軍機如漢時侍中。坐皇帝前。皇帝語軍機。則軍機以次傳議政大臣。位雖卑而職近。故稱大臣。年可二十五六。身長幾一丈。腰纖眼細。極有標致。語後嚼一花糕。卽馳馬去。甓大廳宏敞。卓上位置整雅。白琉璃楪。盛三箇佛手柑。淸香觸鼻。椅皆文木。有十餘坐。西壁下。設藤席花氍毺𣯽𣰯裀褥。炕上鋪猩猩毡。長廣齊炕。臥榻鋪鬉毡五色織雙龍。二家丁宿臥其上。使時大搖醒。不卽起。時大叱而逐之。余不勝困倦。少臥其上。忽覺遍體癢躁。一捫則饑蝨磊落。卽起振衣。問飯已炊未。時大哂曰。元不炊矣。盖是時夜將鷄鳴。椀水握薪。無處可買。雖米白獅牙。銀積馬蹄。無計炊熟。副使廚房。晝已先雨渡溪。故永突 上房乾糧庫直 方兼供副三房。而杳無炊期。下隷饑寒。莫不困睡。余手鞭醒之。乍起旋倒。不得已自往廚房視之。則獨永突仰天長嘆而坐。餘皆繫轡其脚。露臥雷鼾。艱得一握黍柄炊飯。而一釜米半桶水。决無沸熟之理。還可笑也。少焉飯至。生熟姑置。水不漬粒矣。初不擧一匙。與正使對飮一杯而發行。鷄已三四唱矣。昌大昨渡白河時。赤足爲馬所踐。蹄鐵深入。腫痛乞死。無代控者。事極狼狽。旣不能運動寸步。而中路落置。法所不可。見雖殘忍而不知爲計。飭以匍匐隨來。遂縱鞚出城。道皆暴水齧破。亂石齒立。手持一燈。又爲曉風所吹。只望東北一大星光。而行行到前溪。則水已退而猶沒馬腹。昌大又饑又寒。又病又睡。又涉寒溪。極可慮也。

初七日癸丑。朝灑雨卽晴。朝炊穆家谷。出南天門。城在大嶺上。嶺凹處爲門。名曰新城。五胡時。石虎追段遼遼與慕容皝。襲殺石虎將麻秋。卽此地也。自此連踰峻嶺。多昇少降。地勢漸高。河流益悍。昌大至此。痛勢尤篤。攀副使轎泣訴。又訴書狀。時余先至古北河。副使書狀追到。爲言昌大事慘愍不忍見。勸余思區處善策。而實無柰何。久之昌大匍匐而來。其間得騎。故能到此也。於是給錢二百。淸心元五丸。以爲貰驢趕來之地。遂渡河。一名廣硎河。此白河上流也。水勢近塞益急。而車馬爭渡者。簇立待船矣。提督及禮部郞中。手自揮鞭。雖已上船者。必盡驅下而先濟我人。夕炊石匣城外。其城西有石如匣。故以名其驛云。劉守光出奔被擒。卽此地也。飯後卽發。已初昏矣。山路詰曲盤紆。王沂公上契丹書曰。至金溝淀入山。詰屈登陟。無復里堠。以馬行計日。約九十里。至古北館。今不知金溝淀在於何處。而塞北程道遠近。古人亦所不詳也。時方棗子半熟。邨邨成籬。或棗田。如我東靑山報恩。棗子大皆盈握。栗亦成林。而實極小。纔如我東尙州之栗。昔蘇秦說燕文公曰。燕北有棗栗之利。謂之天府。意者古北口也。處處邨坊。士女聚觀。而女之稍老者。必癭附於頸。大者幾如匏。或聯懸三四。女子十之七八。皆如此。少女美婦。面施粉白。頸不掩匏。男子老者。間有大癭。古有言齒居晉而黃。頸處險而癭。安邑。晉地而土宜棗。故安邑人食甘。而齒皆黃。今此土棗樹成田。而女皆皓齒。如劈立瓠子。是未可曉也。醫方云。峽水舂撞。故久服則癭。今其多癭處險之效。而獨女子偏多。又未可曉也。暫歇馬城內。市廛閭里。頗爲繁華。而家家關門戶。外皆懸羊角燈。錯落與星光上下。時已夜深。不能周覽。沽酒小飮。卽出長城。黑暗中有軍卒數百。似爲點閱。出三重關。遂下馬。欲題名于長城。而拔佩刀。刮去甎上蘚花。出筆硯於囊中。陳之城下。四顧無覔水之處。關內小飮時。又沽數杯。懸于鞍邊。爲達曙之資。於是盡瀉之。磨墨於星光之下。蘸筆於凉露之中。大書此數十字於不春不夏。不冬不朝。不午不夕。金神正中之節。關鷄欲動之時。豈偶然也哉。又登一嶺。殘月已墜。河鳴益近。亂山愁鬱。岸岸疑虎。隈隈堪盜。時有長風蕭然。毛髮灑淅。別有夜出古北口記。在山莊襍記。 旣至河邊。路斷水濶。茫無去向。有四五殘戶。靠河而住。提督追至下馬。手自扣門。千呼百喚。主人誶讓。乃應出門。指示其門前直渡。以錢五百雇主人。導正使轎前。遂渡河。凡一水九渡。水中石苔滑。水沒馬腹。攣膝聚足。一手按轡。一手握鞍。無牽無扶。猶免墜跌。吾於是始知御馬有術。蓋我東御馬之法極危。衣袖旣濶。汗衫又長。裹纏兩手。按轡揚鞭。俱所妨礙。第一危也。其勢不得不代人牽控而行。一國之馬已病矣。牽者常蔽馬一目。而馬之步驟不得自由。其危二也。馬之上道。其所審愼。有甚於人。而不相通志。牽者自就便地。馬蹄常置逼側。馬所欲避。人必强就。馬所欲就。人必强牽。馬之撓攘非他也。於人常懷怒心。其危三也。馬之一目。旣蔽於人。又以一目。察人氣色。不能專心視道。以致顚躓。非馬之罪。而鞭捶亂加。其危四也。我東鞍鞴之制。旣鈍且重。加以纓帶太繁。馬旣背載一人。口又懸人。是一馬而任兩馬之力也。力竭而仆。其危五也。人之體用。右利於左。則馬亦宜然也。然而馬之右咡。爲人掣抑。不禁苛痛。則其勢不得不折頸與人。而側步避鞭。人方喜其折頸側步。爲馬驕駿之態。非馬之情也。其危六也。其受鞭策。右腿偏苦。乘者放心據鞍。牽者猝然施策。以致翻墜。而反以責馬。非馬之情也。其危七也。無論文武。而官高則又有左牽。此何法也。右牽已不可。况左牽乎。短鞚猶不可。况長鞚乎。私門出入。尙可作威儀。至於 陪扈之班。以五丈長鞚。作爲威儀。則不可矣。文官尙不可。况武將之上陳乎。是所謂自佩絆索。其危八也。武將所服。謂之帖裡。是爲戎服。世安有名爲戎服。而袖若僧衫乎。今此八危。皆由濶袖汗衫。而猶安其危。噫。雖使伯樂右控。造父左牽。若以八危臨之。則八駿死矣。昔李鎰之陳尙州也。遙望林莽間有烟氣。令軍官一人往視。則軍官左右雙牽舞肩而去。不意橋下二倭突出。刀剮馬腹。軍官之首已割去矣。萬曆壬辰倭寇時事。 西崖柳公成龍賢相也。爲懲毖錄也。記此以嗤之。而亦莫能革其弊俗於亂離艱屯之際。則甚矣。習俗之難變也。余今夜渡此河。天下之至危也。然而我則信馬。馬則信蹄。蹄則信地。而乃收不控之效如是哉。首譯語周主簿曰。古有爲危語者。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眞吾輩今夜事也。余曰。此危則危矣。非工於知危也。二人曰。何爲其然也。余曰。視盲者。有目者也。視盲者而自危於其心。非盲者知危也。盲者不見所危。何危之有。相與大笑。別有一夜九渡河記。在山莊襍記。

初八日甲寅。晴。曉炊半間房。又至三間房。小憩。往往山脚。盛飾廟堂寺觀。或有九十九層白塔。察其建塔。置廟之地。無甚景槩。或走山之脊。衝水之眉。經費鉅萬。抑何意也。如是者指不勝屈。而其制作之雄傑。雕鐫之工巧。丹雘之璀璨。只是一法。見一則知百。亦不足記也。漸近熱河。四方貢獻。輻湊幷集。車馬槖駝。晝夜不絶。殷殷轟轟。勢如風雨。昌大忽拜馬前。不勝奇幸矣。渠方其落後也。痛哭嶺上。副使書狀。行見之。慘然停驂。問廚房或有輕車。可以並載者乎。下隷對以無有。則愍然而行。提督至又大哭。益悲痛。提督下馬慰勞。因守坐。雇過去車爲載之來。昨日口味苦不能食。提督親爲勸食。今日提督自乘其車。以所騎騾授之。故能追至。其騾甚駿。但聞耳邊風嘯。問騾何在。曰提督囑曰汝先去追公子。若道中欲下。須繫之過去車後。我自可趕得。毋慮也。片時間約行五十里。至嶺上。逢車數千乘。遂下騾。繫之最後車尾。車人問之。遙指嶺南來路。車人笑而點頭。提督之意。甚厚可感也。其官則會同四譯館禮部精饌司郞中,鴻臚寺少卿。其品則正四。其階則中憲大夫。顧其年則近六十矣。爲外國一賤隷。如此其費心周全。護此一行。雖其職責。其行己簡略。奉職誠勤。可見大國之風也。昌大足疾少瘳。能牽鞚而行。又可幸也。少歇三道梁。渡哈喇河。黃昏時。踰一大嶺。進貢萬車。爭道催趕。余與書狀倂轡而行。崖谷中忽有二三聲虎嘷。萬車停軸。共發吶喊。聲動天地。壯哉。別有萬方進貢記。在山莊襍記。 至此共四日。通晝夜未得交睫。下隷行且停足者。皆立睡也。余亦不勝睡意。睫重若垂雲。欠來如納潮。或眼開視物。而已圓奇夢。或警人墜馬。而身自攲鞍。或旖旎婀娜至樂存焉。或簾纖巧慧。妙境無比。所謂醉裡乾坤。夢中山河。秋蟬曳緖空花亂落。其冥心如丹家內觀。其警醒如禪牀頓悟。八十一難。頃刻而過。四百四病。倐忽以經。當是時也。雖榱題數尺。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不與易不冷不溫之堗。不高不低之枕。不厚不薄之衾。不深不淺之杯。不周不蝶之間矣。指道旁石誓之曰。吾且歸吾之燕岩山中。當作一千一日睡。要勝希夷先生一日。鼾聲若雷。使英雄失箸。美人象車。不者有如石。一傴而覺。是亦夢也。昌大行且語。吾初與酬酢。細察之。譫囈鄭重也。蓋其屢日饑乏。復大寒戰。似瘧氣。不省人事。時夜已二更時分矣。適與首譯同行。首譯馬夫。亦寒戰大痛。遂相與下騎。前站不過五里云。故使二病隷。各乘其馬。出白氈衛裹昌大全軆。以帶緊束。令首譯馬頭。扶護先送。遂與首譯步至站中。夜已深矣。有行宮而閭井廛市極繁華。忘其站名。似是樺楡溝也。至店卽進食。而身倦神疲。擧匙若千斤。運舌如百斤。滿盤蔬炙。無非睡也。燭焰如虹。芒角四孛。於是以一淸心丸。易燒酒痛飮。酒味亦佳。飮輒醺。頹然抵枕矣。

初九日乙卯。晴。巳時。入熱河。寓太學。鷄鳴先發。與首譯同行。道聞灤河難渡。首譯連問來人灤河消息。則皆對以須六七日。乃得一渡。旣至河邊。車馬雲屯。無慮千萬。河廣且悍。黃濁洶湧。至行宮前尤急。河出獨石口。經古興州界。入北隷。水經注。濡水出禦戎鎭。經沙野。水流回曲約行千五百里。入長城。只有小船四五隻。人多舟小。所以難渡者此也。衆騎皆從淺灘亂渡。而惟車莫能涉。自石匣。逢一乘轎者。從十餘騎。四人肩扛。五里一遞。騎者下而互相遞擔也。或先或後而行。兵部侍郞云。轎以綠羽緞爲障。三面付玻瓈爲牕。其人常深坐。故未見其面。而脫帽掛之牕隅。終日手一卷。昨日呼從者從者。自匣中出獻一冊。題五子淵源錄。牕內出手接之。腕指如玉。又自牕內出予爾雅翼一卷。聲音手腕。皆類婦人。至此下轎。出轎中書冊。從者分納之懷中。其人乘馬。眞美男子也。踈眉目。有數莖白髭。轎皆卷其障。從者疊騎。皆浮河而渡。有帽懸翠羽者。立於河岸。擧鞭指揮。先濟我人。而雖器物之揷進貢及上用字旗者。莫敢先渡。或有躍入舟中者。貌類朝紳。而必擧鞭亂捶。盡爲驅下。乃行在郞中。奉皇旨看護津渡者也。獨有四個雙轎。其大幾如亭閣。直輦入船中。勢如摧山壓卵。郞中輩亦斂鞭卻立。以避其鋒。其輦轎者。不有天不有地。不有水不有人。亦不有他國人。只有其所輦轎而已。未知其中所重者。何許寶物。而輦夫恃勢若是耶。渡河行十餘里。有三宦來探。與朴寶樹交馬數語。卽回鞭馳去。一宦與烏林哺。倂轡行。未知所語何事。而林哺屢色變。若驚恐之狀。寶樹及徐宗顯。拍馬往參。林哺麾之。使不得近。蓋密語也。其宦亦馳去。轉過一山。坡上石峯。對峙如塔。奇巧天成。高百餘丈。以故名雙塔山。連有閹人來探使行方到何處而去。禮部以入寓太學之意先通。累日行山谷間。旣入熱河。宮闕壯麗。左右市廛。連亘十里。塞北一大都會也。直西有捧捶山。一峯矗立。狀如砧杵。高百餘丈。直聳倚天。夕陽斜映。作爛金色。康煕帝改名磬捶山。熱河城高三丈餘。周三十里。康煕五十二年。雜石氷紋皸築。所謂哥窰救。人家墻垣。盡爲此法。城上雖施堞。無異墻垣。不及所經郡縣城郭。有三十六景。漢故要陽白檀滑鹽縣地。漢景帝詔李廣曰。將軍其率師東轅。弭節白檀是也。契丹阿保機。治滑鹽廢城。俗謂之大興州。 明常遇春。追敗也速於全寧。進次大興州。卽此地也。去歲新刱太學。制如皇京。大成殿及大成門。皆重檐。黃琉璃瓦。明倫堂在大成殿右墻外。堂前行閣。扁以日修齋,時習齋。右有進德齋,修業齋。堂後有甓大廳。左右有小齋。右齋正使處焉。左齋副使處焉。書狀處行閣別齋。裨譯同處一齋。兩廚房分入進德齋。大成殿後及左右別堂別齋。不可殫記。皆窮極奢麗。而我人廚房多煤汚之。可惜也。別有承德太學記。


太學留舘錄系前篇。乙卯止庚申凡六日。 编辑

秋八月初九日乙卯。巳時。入寓太學。已前記在道。午後記留舘也。是日極熱。卸鞍直入後堂。有一老人脫帽踞椅而坐。見余下椅迎勞曰辛苦。余答揖坐定。老人問余官居幾品。余對以秀才觀光上國。從三從兄大大人來。中國人稱正使曰大大人。副使曰二大人也。詢余姓名。書示之。又問令兄大人尊名官職階品。對以名某。一品駙馬內大臣。又曰。令兄大人翰林出身乎。對曰。否也。老人出一片紅紙刺示之曰。鄙人是也。右旁細書通奉大夫大理寺卿致仕尹嘉銓。余曰。公旣謝事。何以出塞遠來。尹公曰。奉旨。有一人曰。弟亦朝鮮人也。賤名奇豊額。中庚寅文魁。見任貴州按察使。尹公曰。方今四海一家。出門便是同胞兄弟。高麗朴寅亮。計是門望。余曰。否也。朱竹坨採風錄所列朴某。是僕五世祖。奇公曰。果是文望上卿。尹公曰。王漁洋池北偶談。俱詳詩文。所謂燕鴻背飛。馬牛不及。今天緣巧湊。塞上萍水。係是書中雲仍。座有一人歎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奇公曰。雖無老成人。尙有典刑。又曰。貴國年成。可有幾分。余曰。六月渡鴨。西成尙遠。第來時雨調風潤。座上一人名王民皡。擧人也。問曰。朝鮮地方幾何。余曰。傳記所載稱五千里。然有檀君朝鮮與堯倂世。有箕子朝鮮。武王時封國也。有衛滿朝鮮。秦時率燕衆東來。皆偏據一方。其地方似未滿五千里。勝國時。幷高勾麗百濟新羅爲高麗。東西千里南北三千里。中國歷代史傳。其記朝鮮民物謠俗。頗失實蹟。皆箕子衛滿時朝鮮。非今之朝鮮也。爲史者畧外。故因襲舊紀。而土風國俗。各有一代之制。至於敝。邦專尙儒敎。禮樂文物。皆效中華。古有小中華之號。立國規模。士大夫立身行己。全似趙宋。王君曰。可謂君子之國。尹公曰。菀有太師之遺風。可敬可敬。詩綜所有。令尊先公。何無小傳。余曰。非特僕之先人闕漏字號官爵。其有小傳者。還不免訛謬。僕之五世祖諱瀰。字仲淵。號汾西。有文集四卷。行于方內。明萬曆時人。昭敬王駙馬錦陽君謚文貞公。尹公收納懷中曰。當補闕遺。王擧人曰。他餘謬錄。願得郢政。奇公曰。是也。天假之便。余曰。僕記性鹵莽。請臨本攷證。奇公顧王擧人。有所酬酢。尹公亦相與語頗久。王擧人卽書明詩綜三字。呼曰來也。有一少年前拱手。王擧人給其題目。其少年疾走去。似去借他處也。其人卽還跪告曰。無有。奇公又喚人。給其題目。卽還有所云云。王擧人曰。塞外元無書肆。余曰。敝邦李達號蓀谷。而錄李達詩。又別錄蓀谷詩。是認號爲別人姓名也。而各錄之。三人者皆大笑相顧曰。是也是也。鴟夷陶朱。故是一范。尹公忽有忙意起。抽紅刺三片及所製九如頌。予余曰。替勞尊軆。轉謁令兄大人。他人皆起曰。尹大人方赴班也。改日再會。尹公已帽服掛珠。隨余而出。踵至正使炕。前此出門歷路。而余亦未識頭緖。他人者皆言尹公方赴班云。而尹之傳刺。如是其簡率。余實未料其踵余直來也。正使晝夜撼頓之餘。纔得卸臥。副使,書狀。亦非余所可通謁。且我東大夫。生貴甚矣。見大國人無滿,漢。一例以胡虜視之。驕倨自重。本自鄕俗然也。當不察彼是何許胡人。何等官階。而必無款接之理。雖相接。必以犬羊待之。亦必以我爲不緊矣。尹公住躅而庭立。事甚難處。余入告正使。正使曰。事不當獨見。將若之何。余甚閔久庭立老客。出而辭曰大人晝夜原隰。不勝撼頓。有失恭接。改日謹當躬造候謝。尹公卽曰是也。一揖而出。察其色。似憮然者。飄然乘轎而去。其轎裝嚴輝煌。眞貴者所乘也。從者十餘人。皆袨服繡鞍。簇擁而去。香風馥郁。通官問於任譯曰。爾國敬佛乎。國內寺刹。可有幾處。首譯入問使臣曰。通官此語。非出渠意。何以對之。三使相議。令答以國俗本不崇佛。寺刹則外邑有之。而都城則無有。少焉軍機章京素林馳到舘中。三使下炕東面坐。因地勢也。素林口宣皇詔曰。朝鮮正使班立二品之末。盖敕陳賀日班序。此乃無前寵禮云。素林翩然回身而去。又禮部送言館中曰。使臣之陞參右班。恩禮曠絶。當有叩謝之節。以此意呈文於禮部。則當爲轉奏皇上。使臣對曰。陪臣奉使。雖蒙被皇上曠世之殊遇。私自稱謝所不敢也。其禮如何。禮部曰。無傷也。連加催督。盖皇帝春秋高。御宇之日久。權綱在手。而聰明不衰。氣血逾旺。然海內昇平。君道日亢。猜暴嚴苛。喜怒無常。其廷臣皆以目前彌縫爲上策。以悅豫帝心爲時義。則今此禮部之迫令呈文。盖曲意承奉之事。而微覘擧措。則其旨意亦專出於禮部云。任譯曰。往年瀋陽使時。亦有呈文鳴謝之擧。今此事例。似無異同。於是副使書狀相議。構草送呈禮部。卽奉知道。禮部又知委明日五更入闕。恭謝皇恩云。盖謝二品三品右班參賀之恩也。夕飯後。又往尹公所寓。則王君已移他炕。奇公寓中堂。與尹公同話奇公所。尹公愷悌樂易人也。曰俄刻甚忙。未畢麈談。願聞詩綜闕謬。以補先輩遺略。余曰。敝邦先輩。生老病死。不離海陬。螢飄菌萎。僅以寂寥詩篇見收大邦。榮且幸矣。然而墮井之毛遂。驚座之陳公。不幸甚矣。敝邦先儒。有李先生珥。號栗谷。而李相公廷龜。號月沙。詩綜誤錄李廷龜號栗谷。月山大君公子也。以其名婷。而疑女子。許篈之妹許氏。號蘭雪軒。其小傳以爲女冠。敝邦元無道觀女冠。又錄其號曰景樊堂。此尤謬也。許氏嫁金誠立。而誠立貌寢。其友謔誠立。其妻景樊川也。閨中吟咏。元非美事。而以景樊流傳。豈不寃哉。尹奇兩公皆大笑。戶外僮僕。莫知何故。皆來列立而笑。此所謂聞笑而笑。未知僮僕所笑何事。余亦不耐笑。永突來召故辭起。兩公隨出戶外相送。時月色滿庭。隔墻將軍府。已打初更四點。刁斗木柝之聲四動。入上房則下隷爛宿帳外。正使已入寢睡。而隔一短屛。設余寢。一行上下。五日不睡。今乃眞得睡矣。正使枕邊有兩甁。搖之則一空一滿。月明如此。不飮而何。遂潛瀉滿酌。吹燭而出。獨立庭中。仰看明月。有聲𡇼𡇼牆外。此駝鳴將軍府也。遂出明倫堂。提督通官輩。各聯兩卓。寢臥其上。彼雖胡人。無識甚矣。其所寢臥。乃先聖先賢釋奠釋菜。所供之卓。豈敢爲榻也。豈忍寢臥哉。卓皆紅漆。有百餘副。入右廊。三譯四裨。同宿一炕。交頸連股。不掩下軆。無不雷鼾。或如倒壺水咽。或如引鋸齒澀。或嘖嘖叱人。或喞喞埋怨。萬里同苦。宿食與共。想應情同骨肉。死生以之。而同牀異夢。楚越肝膽矣。爇烟而出。犬聲如豹。出將軍府。刁斗如深山子規。徘徊庭中。或疾趨或矩步。與影爲戱。明倫堂後老樹重陰。凉露團團。葉葉垂珠。珠珠映月。牆外又打三更二點。可惜良宵好月。無人共翫。是時何獨我人盡睡。都督府將軍睡矣。吾亦入炕。頹然抵枕矣。

初十日。晴。永突請起寢。任譯及通官齊會戶外。連催時晩。余纔得接目。又因喧醒。更皷尙鳴矣。神倦睡甘。無意起動。而早粥已到枕頭矣。强起從行。有光被四表牌樓。燈影下有見左右市廛。不及皇城遠甚。亦不及瀋陽遼東。至闕外。天猶未曙。通官引使臣入憩一大廟堂。去歲新刱關帝廟也。重閣邃殿。回廊疊廂。雕鏤神巧。金碧奪目。閹人緇徒。爭來圍觀。廟中處處。京官來寓。而諸王亦多寓是中云。任譯來言。昨日禮部知委。只擧正,副使謝恩。盖以皇帝敕諭正使,副使右班陞參。故謝其恩也。書狀似無謝恩之擧云。書狀姑留關廟。正,副使入闕中。余亦隨入。殿閣不施丹雘。門上扁以避暑山莊。右廂有禮部朝房。通官導入朝房。則漢尙書曹秀先下椅迎之。執正使手。大致款曲之意。請大人坐著。使臣擧手讓曹先坐。曹公亦擧手連請大人坐著。使臣力辭至四五次讓其先坐。則曹亦牢讓。正,副使不得已上炕而坐。然後曹始乃踞椅。彼此略叙寒暄。我使衣冠。譬彼帽服。可謂燁如仙人。而言語莫通。揖揚未閒。周旋之際。齟齬木强。不比彼練熟慇懃。其所生澀。自然爲簡重之態。正使問書狀去就。則曹公曰。今日謝恩。未可混參。而後日賀班。不妨同進云。言訖起去。通官又言滿尙書德甫入來。使臣出戶迎揖。德甫亦答揖。住躅而立曰。行李無恙乎。昨日皇上異數知之乎。使臣答曰。皇恩逈絶。極爲榮感。德甫笑語云云。而語音類咀嚼者。貯在喉間。甕盎不暢。大抵滿人。類多如是。語後卽轉身忙去。有內饔官。宣饌三器。雪糕也。猪炙也。菓品也。糕與菓。盛以黃楪。猪盛銀楪。禮部郞中在傍。以爲此皇上朝饌。撤賜三器云。少選。通官導使臣詣殿門外。行三拜九叩。禮畢回出。有人前揖曰。今番皇恩曠絶。又曰。貴國當有加送禮單。而使臣及從官。亦當有加賞矣。其人乃禮部右侍郞阿肅。滿人也。使臣還入朝房。余先出來闕外。車馬簇立。馬皆面墻櫛比。不縶不繫。有若木造。門外忽見左右辟易。肅然無譁。皆曰。皇子來也。有一人乘馬入闕。從騎皆下馬步隨。所謂皇六子永瑢也。面白而痘瘢狼藉。鼻梁低小。頰輔甚廣。眼白而眶紋三圍。肩巨胸闊。軆軀健壯。而全乏貴氣。然而能文章工書畵。方今四庫全書總裁官。輿望所屬云。余嘗入姜女廟。見壁間坎置皇三子皇五子詩。皇五子號藤琴居士。詩酸寒筆又削弱。才則有之。乏皇王家富貴氣像。藤琴居士。卽戶部侍郞金簡之甥。簡乃祥明之從孫。祥明之祖。義州人也。入大國。祥明官禮部尙書。雍正時人。簡之女弟入宮爲貴妃。有寵。乾隆屬意在第五子。而年前夭歿。今永瑢專寵。去年往西藏。迎班禪。其歿者詩意酸寒。其存者又乏貴氣。陛下家事未知如何。嘉山人得龍者。以馬頭爲燕行四十餘年。善漢語。是日在人叢中。遙呼余。余排辟衆人往觀。則方與一老蒙古王。兩相執手。言語區區。帽頂紅寶石。懸孔雀羽。蒙王年八十一。身長幾一丈而磬曲。面長尺餘。黑質而灰白。身顫頭簁。似無景况。如朽木之將顚。一身元氣。都從口出。其老如此。雖冒頓無足畏也。從者數十。而猶不扶擁。又有一蒙王魁健。與得龍往與之語。則指余鬉帽而問。語未可解。翩然乘轎而去。得龍遍向貴人一揖而語。則無不答揖而回話者。得龍勸我效渠之爲。而非但吾初學生澀。且不會官話。無可奈何。乃入關廟。則使臣已出而改服。遂同還館。飯後入後堂。王擧人民皡迎揖。王擧人號鵠汀。與山東都司郝成同炕。成字志亭。號長城。鵠汀問我東科擧之制。試取何樣文字。何樣製作。余略對梗槪。又問婚嫁之典。余曰。冠婚喪祭。皆遵朱文公家禮。鵠汀曰。家禮乃朱夫子未定之書。中國未必專倣家禮。鵠汀曰。貴國佳處。願聞數事。余曰。弊邦雖僻居海陬。亦有四佳。俗尙儒敎。一佳也。地無河患。二佳也。魚鹽不藉他國。三佳也。女子不更二夫。四佳也。志亭顧鵠汀。有相語云云者久之。鵠汀曰。樂國也。志亭曰。女不更夫。豈得通國盡然。余曰。非謂擧國。下賤氓隷。盡能若是。名爲士族。則雖甚貧窮。三從旣絶。而守寡終身。以至婢僕皁隷之賤。自然成俗者四百年。志亭曰。有禁否。余曰。無著令。鵠汀曰。中國此俗。亦成痼弊。或有納釆而未醮。合巹而未媾。不幸有故。終身守寡。此猶之可也。至於通家舊誼。指腹議親。或俱在髫齔。父母有言。不幸而至有飮鴆投繯。以求殉祔。非禮莫大。君子譏其尸奔。亦名節淫。國憲申嚴。父母有罪。而遂以成俗。東南尤甚。故有識之家。女子及笄。然後始通媒約。此皆叔季事也。余曰。留溪外傳。所有孝子。至有割肝療親。趙希乾之刳胸探心。誤傷其膓尺餘。烹而療母。瘡合無恙。由是觀之。斷指嘗糞。儘是踈節。氷筍凍魚。乃爲笨伯。鵠汀曰。如此者多。志亭曰。卽今山西孝子旌鄕事可異也。鵠汀曰。氷筍凍魚。已是天地之氣。一番澆漓也。相與大笑。志亭曰。陸秀夫之負帝赴海。張世傑之瓣香覆舟。方孝孺之甘湛十族。鐵鉉之翻油爛人。不如是。不足以爲快。後世之爲忠臣烈士者。其亦難矣。鵠汀曰。天地之生久矣。非狠快。無以成名。南華老仙之謂豈太息而言孝者是也。余曰。王先生一番澆漓之論極是。醴變爲燒。則未可論醇。口能吸烟。則非復語辣矣。此等若索言深論。排節義論。復作於世矣。鵠汀曰。是也。貴國婦人衣冠之制如何。余略對上衣下裳及髢髻之法。如圓衫唐衣。略畵其製於卓面。兩人皆稱善。志亭辭以先與人有約。當蚤還陪席。請先生復坐。一坐因起去。鵠亭盛稱志亭雖武人乎。文學富贍。當世罕儔。方今四品兵官。又曰。貴國婦人。亦纏脚否。曰。否也。漢女彎鞋。不忍見矣。以跟踏地。行如種麥。左搖右斜。不風而靡。是何貌樣。鵠汀曰。獻賊京觀。可徵世運。前明時。至罪其父母。本朝禁令至嚴。終禁他不得。蓋男順而女不順也。余曰。貌樣不雅。行步不便。何故若是。鵠汀曰。恥混韃女卽抹去。又曰。抵死不變也。余曰。三河通州之間。白頭丐女。滿髻揷花。猶自纏脚。隨馬行丐。如鴨飽食。十顚九仆。以愚所見。還不如韃女遠甚。鵠汀曰。故是三厄。余曰。何謂三厄。鵠汀曰。南唐時張宵娘。俘入宋宮。宋宮人爭效其小脚尖尖。勒帛緊纏。遂成風俗。故元時漢女。以小脚彎鞋。自爲標異。前明時。禁他不得。韃女之嗤。漢女纏脚。以爲誨淫則寃矣。這是足厄。洪武時。高皇帝微行。至神樂觀。有一道士結網巾。便於韜髮。太祖借他一著。照鏡大悅。遂以其製令天下。其後漸以鬉網代絲。緊箍狠纏。瘡痕狼藉。名虎坐巾。謂其前高後低。如虎蹲踞。又名囚巾。當時亦有譏之者。謂天下頭額。盡入網羅。蓋多不便之矣。筆指余額曰。這是頭厄。余笑指其額曰。這個光光。且是何厄。鵠汀慘然點頭。卽深抹天下頭額以下字。又曰。這烟。萬曆末。遍行兩浙間。猶令人悶胸醉倒。天下之毒草也。非充口飽肚。而天下良田。利同佳糓。婦人孺子。莫不嗜如蒭豢。情逾茶飯。金火迫口。是亦一世運也。變莫大焉。先生頗亦嗜此否。余曰。然。鵠汀曰。敝性不喜。此嘗試一吸。便卽醉倒。嘔嚔幾絶。這是口厄。貴國計應人人喫烟。余曰。然。但不敢喫向父兄尊長之前。鵠汀曰。是也。毒烟向人。已是不恭。况父兄乎。余曰。非但如此。口含長竿以對長者。已慢無禮。鵠汀曰。土種否。抑自中國貿回否。余曰。自萬曆間。從日本入國中。今土種無異中國。皇家在滿洲時。此草入自敝邦。而其種本出於倭。故謂之南草。鵠汀曰。此非出日本。本出洋舶。西洋亞彌利奢亞王。甞百草。得此以醫百姓口癬。人脾土虛冷而濕。能生虫口蠧。立死。於是火以攻虫。剋木益土。勝瘴除濕。卽收神效。號靈草。余曰。吾俗亦號南靈草。若其神效如此。而數百年之間。擧天下而同嗜。亦有數存焉。先生世運之論極是。誠非此草。四海之人。安知不擧皆口瘡而死乎。鵠汀曰。敝不嗜烟。行年六十。未有此病。志亭亦不嗜烟。西人類多誇誕。巧於漁利。安知其言之必信然否也。已而。志亭還。視敝不嗜烟。志亭亦不喫烟。大加墨圈曰他有毒。相與笑。余因辭起還寓。軍機大臣奉皇旨來傳曰。西番聖僧欲往見乎。使臣對曰。皇上字小。視同內服。中國人士不嫌往復。而至於他國人。不敢相通。自是小邦之法也。軍機去而使臣皆面帶愁容。任譯遑遑奔走。如未解宿酲者。裨將輩公然發怒曰。皇帝事恠惡矣。必亡必亡。兀良哈事也 大明時。豈有是也。首譯百忙中。向裨將而言曰。春秋大義。非其處所。俄有軍機。又飛鞚而來。口宣皇旨曰。是與中朝人一軆。卽可往見。使臣相議。或曰。往見終涉重難。或曰。呈文禮部。據理爭之。任譯則順口隨對而已。余以閒散從遊。凡於使事得失。毫無關涉。而亦未甞諮諏相及。是時余腹裏暗自稱奇曰。此好機會也。又以指尖圈空曰。好題目也。是時使臣。若復呈一疏。則義聲動天下。大光國矣。又自語曰。加兵乎。曰。此使臣之罪也。豈可移怒於其國乎。使臣滇黔雲貴不可已也。吾義不可獨還蜀。江南地吾其踐兮。江南近矣。交廣距燕京萬餘里。吾遊事。豈不爛漫矣乎也哉。余暗喜不自勝。直走出外。立東廂下。呼二同 乾糧馬頭名。 曰。趣買沽酒來。爾無慳錢。從此與爾別矣。飮酒而入。議猶未决。而禮部催督急於星火。雖夏原吉。勢將𨃃蹶趨承。而整頓鞍馬之際。自致遲延。日已昃矣。自午後極熱。歷行在門。循城西北。行未及半程。忽有皇敕曰。今日則已晩矣。使臣須回去。以待他日。於是相顧愕然而還。所謂聖僧者。西番僧王。號班禪佛。又號藏理佛。中國人擧皆尊信。皆稱活佛。自言四十二世轉身。前身多生中國。年方四十三。去五月二十日。迎來熱河。別築宮。師事之。或言其傔徒衆入徼後。稍稍落留。而隨至者。猶不下數千人。皆暗藏器械。獨皇帝不覺云。此言近繹騷。又街兒市童所唱黃花謠。此其驗云。其詩郁離子所製也。紅花落盡黃花發。紅花指紅帽。而蒙古西蕃。皆著黃帽。又謠云。元是古物誰是主。觀此二謠。俱應蒙古。而蒙古四十八部方强。其中吐番尤强悍。吐番西北胡蒙古之別部。皇帝之所尤畏者也。朴寶樹往探禮部而回。爲言皇上謂 該國知禮。而陪臣不知禮。寶樹及諸通官。皆搥胷涕泣曰。吾等死矣。此乃通官輩本習云。雖毫髮微細事。若係皇旨輒稱死煩寃。况此中路罷還。似出未安之意乎。又禮部所傳不知禮之旨。尤帶不平。則通官之搥胷涕泣。似非嚇喝。而其擧措凶悖。令人絶倒。我譯亦毛耗鞹見。毫無動焉。夕後禮部知委明日食後。或再明。當有賜對之擧。使臣當早進。勿爲遲誤。飯後訪尹亨山。方獨坐喫烟。手自裝爇以勸余。且問令兄大人尊體佳好。對曰。憑托皇庥。尹公問鷄林類事。余曰。此如洌水之間方言也。尹公曰。貴國有樂經云。然乎。語間。奇公至。視樂經字。亦問貴國有顔夫子書。入中國者。載此二書。則不能渡鴨綠江。然乎。余曰。子在。回安敢著書。且秦焚詩書。寧得樂經獨漏哉。奇公曰。信然乎。余曰。中國文明之所萃。若敝邦。眞有此二書。載以行者。尤百靈呵護。寧不利涉。尹公曰。是也。高麗志出日本。余曰。高麗志幾卷乎。尹公曰。是蘭畹武公璉所抄蜻蜓瑣語。有高麗書目。奇公携余出。同看月。時月色如晝。余曰。月中若有一世界。自月而望地者。倚立欄干下。同賞地光滿月邪。奇公拍欄稱奇語。

十一日丁巳。晴。昧爽。使臣詣闕。德尙書與使臣。略叙寒暄曰。明日當有引對之旨。而今日亦難保其必無。請坐朝房少候。使臣齊入朝房。則皇帝又賜御饌三器。如昨所賜。余出闕門外。閒步觀玩。視昨朝。尤不勝紛遝。緇塵漲空。沿道茶房酒肆。車馬鬧熱。余早起。亦覺膓虛。獨自還館。道中一少年僧。騎駿馬。冠黑緞方冠。衣貢緞道袍。面貌美麗。冠袍俱雅。而可惜其僧也。意氣翩翩而去。有一人騎絶大騾子而來。馬上相逢。欣然握手。而僧忽帶怒色。已而。兩相高聲。仍於馬上相敺。僧猛睜雙眼。一手把胸。一手劈頭。騎騾者側身一躱。帽落掛頸。騎騾者亦體榦健壯。鬚髮略白。而觀其氣色。小絀於僧。兩相抱持。摘鞍雙下。初則騎騾者跨僧。少焉。僧翻騎。彼各以一手扼胷。不能相拳。只相唾面。騾馬相對植立。不少移動。兩人圍橫官道。而無圍觀者。亦無勸解者。仰看俯視。忿喘號嗄而已。入一菓肆。時新者。頹積如邱。以老錢一陌。十六葉用如我東一錢。 買兩梨而出。對樓酒旗。飄颺檻前。銀壺錫甁。舞蹲檐外。綠欄行空。金扁映日。左右靑帘。題神仙留玉佩。公卿解金貂。樓下車騎若干。而樓上人聲如蜂鬧蚊沸。余信步而上。則胡梯十二級矣。圍卓坐椅者。或三四或五六。皆蒙古回子。而無慮數十對。蒙古所戴。如我東錚盤而無帽。上施羊毛而染黃。或有著笠者。制如我東氈笠。而或藤或皮。表裏塗金。或以五釆。錯畵雲物。皆黃衣朱袴。回子衣朱。亦多黑衣。以紅氈作弁。而帽子太長。只有南北兩簷。形如出水卷荷。又如硏藥鐵。兩端尖銳。輕佻可笑。余所著笠。如氈笠。所謂笠範巨只。 飾鏤銀。頂懸孔雀羽。頷結水精纓。彼兩虜眼中以爲如何。無論滿漢。無一中國人。在樓上者。兩虜皆獰醜。雖悔上樓。而業已喚酒矣。遂揀一好椅而坐。酒傭問飮幾兩酒。盖秤酒重也。余敎斟四兩。酒傭去湯。余叫無用湯。湯生酒秤來。酒傭笑而斟來。先把兩小盞。鋪卓面。余以烟竹。掃倒其盞。叫持大鍾來。余都注一吸而盡。群胡面面相顧。莫不驚異。盖壯余飮快也。大約中國飮法甚雅。雖盛夏。必湯飮。雖燒露亦湯。杯如杏子。掛齒細呷。留餘卓上。移時更呷。未甞健倒。諸胡虜飮政大同。俗所謂大鍾大椀。絶無飮者。余叫斟生酒。一吸四兩。所以畏彼。特大膽如是。眞怯而非勇也。吾叫生酒時。群胡已驚三分。及見一吸。乃大驚。反似怕吾者。余囊出八葉錢。計與酒傭。方起身。群胡皆降椅頓首。齊請更坐一坐。一虜起。自虛其椅。扶余坐。彼雖好意。余背已汗矣。余幼時見儓隷群飮。其令有過門不入。七十生男子。汗出沾背。吾性不耐笑。三日腰酸。今朝萬里塞上。忽與群胡飮。若爲觴令。當曰汗出沾背矣。一胡起斟三盞。敲卓勸飮。余起潑椀中殘茶於欄外。都注三盞。一傾快嚼。回身一揖。大步下梯。毛髮淅淅然。疑有來追也。出立道中。回望樓上。猶動喧笑。似議余也。歸館。食時猶遠矣。歷尹亨山所。赴班矣。轉往奇按察。亦不在寓矣。又訪王鵠汀。鵠汀出示毬亭詩集序一首。文未能佳。而通篇全述康煕及今皇帝盛德大業。比隆堯舜。太繁絮矣。讀未卒。昌大來言。俄者皇上引接使臣。又令往見活佛云。余促飯與灣裨入闕。尋覔使臣。已赴班禪所矣。卽出闕門。皇六子當門下馬。馬亦止門外。從者簇圍。促步而入。昨日乘馬直入。今則下馬。是未可知也。循宮城。左轉而行。西北一帶。山脚宮觀寺刹。面面入望。或有四五層樓閣。所謂帆隨湘轉。望衡九面。所在軍舖宿衛壯士。皆出視。方余獨自彷徨。則爭爲遙指西北。遂挾河而行。河邊白幕數千帳。皆蒙古戍守之兵也。又北轉遙望天際。雙眼忽瞑。盖半空金屋。縹緲入望。閃閃羞明而然也。跨河浮橋幾一里。橋施欄干紅綠相映。數人行坐其上。渺若畵中。欲由此橋。則沙上有人。急來揮手。若禁止之狀。心忙意促。而馬百鞭猶遲。遂棄騎。循河而上。有石橋。我人多往來其上。入門則奇巖怪石。層疊成級。奇巧神出。使臣及任譯。自闕直來。未及通。方以爲惜。見余至。自意外皆嘲。余癖於觀光。皇城樹林中。出紫紅綠碧瓦甍。而或亭閣頂兜金胡盧。未見屋上黃金瓦。今此殿屋所覆金瓦。雖未知純鑄鍍造。而二層大殿二。樓一門三。其他亭閣諸色琉璃瓦。皆奪顔色。無復可觀。銅雀瓦往往採爲古硏。而窰造非琉璃也。琉璃瓦。未知始於何代。而詩人所謂玉階金屋。眞如今日所覩否。其見於史傳者。漢成帝爲昭儀治舍。砌皆銅沓冒。黃金塗。顔師古曰砌。門限也。以銅冒頭。而金塗其上。又壁帶往往爲黃金缸。凾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服虔曰。缸者。壁中之橫帶也。晉約曰。以金環飾之也。伶伭孟堅輩。努力加數番黃金字。而千載之下。一臨古紙。猶令眼光閃爍。然而此不過爲壁帶。門限鋪張震耀耳。誠使昭儀姊弟觀此者。必自投床啼哭不食。帝雖欲爲之。安昌武陽之徒。皆儒者也。必傅經反覆。而帝之力量。不能爲耳。設亦就之。未知孟堅筆力。將何鋪張。其曰金殿縹緲耶。當抹之矣。又書曰金闕湧空耶。一吟又抹矣。曰起二層大殿瓦黃金塗。或曰。帝起黃金殿耶。雖兩漢文。常從小題。起大鋪叙。此千古作家遺恨。界畵巧於宮室。而宮室有四面。又有內外。又有複疊之勢。雖西洋巧寫。只畵一面。則其三面不能畵也。畵其外而室之內不能畵也。其複殿疊榭回廊重閣。只摹其飛檐翬甍而已。其雕鏤之工。細入秋毫。畵者不能也。此千古畵家遺恨。吾夫子先已歎息於此二者曰。書不盡言。圖不盡意。海內寺觀。可以萬計。而惟山西五臺山。有金閣寺。唐代宗大曆二年。王縉爲相。給中書符牒。令五臺僧數十人。散之四方。求利以營之。鑄銅爲瓦而塗金。費鉅萬。其閣至今猶在云。今此瓦。亦當銅鑄金鍍耳。余少憩遼陽市中。爭問有黃金帶來否。余對曰。金非土產。人皆哂之。及歷瀋陽山海關永平通州。莫不問金。余對如初。則輒自指其帽頂曰。這是東金。余家燕巖近松都。故數客遊中京。乃所養燕商之處也。每年七八月至十月。金價驟騰。一分售錢四十五葉。或五十。國中無所用金。計文武二品金圈金帶。非所常造。多相假借。新婚婦女之指環首飾。計應無多。則金可使賤如糞土。而其貴如此者。何也。余未渡江時。至博川郡。下馬路傍。納凉柳樹下。男負女戴而行者。所在成群。皆携八九歲男女。如饑歲流離。恠而問之則曰。往赴成川金穴云。視其器械。一木瓢。一布帒。一小鑿而已。鑿所以掘也。帒所以盛也。瓢所以淘也。竟日淘士一帒。則不勞而能食。小兒女尤善掘善淘。眼明尤善得。余問竟日所得金幾何。曰。此係福祿。或一日得十餘粒。無福則得三四粒。有福則片時爲富者。粒形如何。曰。大約類稷殼。勝於農利。一人一日所得金雖微。猶不下六七分。則售錢二三兩。非但農戶太半離壠畝。四方無賴遊手。自成邨落。無慮十餘萬。米糓百物。湊集沽賣。酒食餠飴。彌滿山谷云。吾未知此金歸於何地。其採彌多而其價彌貴。則今此屋瓦所塗。安知非東金耶。淸初歲幣。首蠲黃金。爲非土產也。若有奸商冒法潛賣。或爲大國朝廷所覺。則非特生事可慮。皇帝旣以黃金塗屋。安知不設礦於我國乎。臺上小亭小閣。牕戶所塗。皆我紙也。穴牕視之。或無一物。或排設椅卓香爐花觚。魚魚雅雅。使臣落留下隷於門外。嚴飭其毋得闌入。而少焉盡爲上臺。我譯及通官大驚。叱令還出。則以爲非渠輩所敢闌入。守門者猶恐我人之不入。爲導之上臺云。別有所記札什倫布及班禪始末。正使言朝者。賜饌後。少爲遲留。因有引對之命。通官導至正門前。其東夾門。侍衛諸臣。或立或坐。德尙書與郞中數人來立。指揮使臣出入周旋之節而去。良久軍機大臣以皇旨問曰。爾國有寺刹乎。又有關帝廟乎。已而皇帝出自正門。而仍坐門中甎上。不設椅榻。只設平牀。鋪黃褥。左右侍衛。皆衣黃。佩釖者。不過三四雙。黃繖分立者。只二雙。肅然無譁。先令回子太子進前。未數語而退。次命使臣及三通事進前。皆進前長跪。長跪者。膝地也。非貼尻坐也。皇帝問 國王平安。使臣謹對曰。 平安。皇帝又問有能滿洲話者乎。上通事尹甲宗以滿話對曰。略解。皇帝顧視左右而喜笑。皇帝方面白晢。而微帶黃氣。鬚髯半白。貌若六十歲。藹然有春風和氣。使臣退立班次。武士六七人鱗次進射。發一矢。則輒跪高聲唱喏。其中者二人。其的如我東蒭革。而中畵一獸。射畢。皇帝卽還內。侍衛皆退出。使臣亦退出。未及一門。軍機出傳皇旨。使臣直往札什倫布。見班禪額爾德尼云。按西番在四川雲南徼外。所謂藏地。蓋在番外。益遠中國。康煕五十九年。策妄阿喇布垣。誘殺拉藏汗。占據城池。毁其廟堂。逐散番僧。於是以都統延信爲平逆將軍。噶爾弼爲定西將軍。將兵送新封之達賴剌麻。藏地悉平。振興黃敎。所謂黃敎。未知何道。而蒙古諸部之所崇信。故藏地或被侵擾之患。則自康煕時。親統六師至寧夏。遣將援救。爲定其亂。非一再也。乾隆乙未年。索諾木叛金川。則帝恐梗藏路。命阿桂爲定西將軍。豐昇額明亮爲副。海蘭察舒常爲參贊。福康安奎林等爲領隊。進兵討平之。是役亦爲西藏也。其地皇帝之所私護。而其人天子之所師事。以黃名其敎者。意者。黃老之道耶。西藏之人。冠服皆黃。蒙古效之。而亦尙黃。則以皇帝之猜暴。何獨不忌此黃花之謠耶。額爾德尼。非西僧之名。西番之地。亦有此號。鬼恠荒唐。難得要領矣。使臣雖勉强就見。內懷不平。任譯則猶恐生事。以急急彌縫爲幸。下隷則莫不心誅番僧。腹誹皇帝。爲萬邦共主。弗可不愼其一擧措也。及還舘中。中原士大夫。皆以余得見班禪。莫不榮羡。亦莫不極口贊美。其道術神通。其希世傅會之風如是。夫終古世道之汚隆。人心之淑慝。莫不由上導之也。小飮郝志亭所。是夜月益明。話載黃敎間答。

十二日戊午。晴。曉使臣入班聽戱。余睡甚倦。仍臥穩睡。朝飯後。徐行入闕。則使臣久已參班。任譯及諸裨。皆落留宮門外小阜上。通官亦坐此不得入。樂聲出墻內咫尺之地。從小門隙窺之。無所見矣。循墻十餘步。有一小角門。門扉一掩一開。余畧欲入立。則有軍卒數人禁之。只許門外張望。門內人皆背門而排立。不少離次不搖身。如植木偶。無片闖可窺。只從人頂間空處。隱隱見一座靑山。翠松蒼柏。轉眄之頃。倐忽不見。又彩衫繡袍者。面傅朱粉。腰以上高出人頂。似乘軒也。戱臺相距不遠。而深邃陰森。如夢中盛饌。喫不知味矣。門者丐烟卽給之。又一人見余久翹足而立。提一凳子。令我登其上望之。余一手托其肩。一手拄楣而立。呈戱之人。皆漢衣冠。四五百迭進迭退。齊唱樂歌。所立凳子。如鳧乘架。難久立矣。還坐小阜樹陰下。是日極熱。環觀如堵。其中多晶頂。未知何許官員也。有一少年出門而去。人皆辟易。其少年乍停武。有所言於從者。顧視甚猛。皆肅然慴伏。有二卒持鞭來辟人。回子坐者。勃然起立。唾二卒面。一拳打倒。少年官流睨而去。問之。晶頂者。乃戶部尙書和珅也。眉目明秀。俊峭輕銳。而但少德器。年方三十一云。珅本起自鑾儀司衛卒。性狡黠。善迎合。五六年間驟貴。統領九門提督。與兵部尙書福隆安。常侍左右。貴振朝廷。發李侍堯納海明賄金。籍于敏中家。出阿桂視河。皆和珅有力焉。今歲春夏間事也。人皆側目而視云。皇帝方以六歲皇女。約婚於珅之幼子。皇帝春秋高。多躁怒。左右數被鞭撻。而最愛此女。故帝方盛怒時。宮人輒抱置幼女於帝前。帝爲霽威怒云。是日宣賜在班。茶饌三次。使臣亦與朝紳。一例得餉。餠一器。黃白二層。四面方正。色如黃蠟。堅密細膩。不入刀剉。上層尤溫潤如玉。餠上立一仙官。鬚眉生動。袍笏華鮮。左右又立仙童。雕刻奇巧。皆麪和蔗造成。作俑且不可。况人可食乎。糖屬十餘種。合貯一器。羊肉一器。又賜朝紳等綵緞繡囊諸物。而正使緞五疋。囊六對。鼻烟壺一個。副使書狀。各減有差。夕小陰無月色。

十三日己未。曉少灑雨。朝快晴。使臣爲參萬壽節賀班。五更赴闕。余得穩睡。朝起。徐行至闕下。覆黃褓者七架子。置門下休息。皆玉器玩。金佛一座。大可如中人坐者。皆戶部尙書和珅所進云。是日宣饌三巡。又賜使臣瓷茶壺一。茶鍾具臺一。藤絲結檳榔囊子一。刀子一。紫陽茶錫壺一。夕間。小黃門臨宣一錫方壺。通官曰。茶也。黃門卽馳去。以黃絹封壺口。於是解其封。則色黃而微赤如酒。書狀曰。故是黃封酒也。味甘氣香。全無酒意。盡瀉則有荔支十餘個浮出。僉曰。此荔支所釀也。各飮一杯。皆曰。好酒也。遂及裨譯。則有不飮者。不敢一呷。恐致大醉。通官輩。亦延頸流涎。首譯爲丐餘瀝以給之。則輪嘗之。莫不稱贊曰。好宮釀也。久之。一行相顧曰。醉也。及夜訪奇公。以一盞示之。奇公大笑曰。此非酒也。乃荔支汁也。遂出燒酒五六盞以和之。色淸味洌。異香自倍。蓋香乘酒氣。尤發蘊馥。向之飮蜜水而論香。嘗荔汁而言醉者。卽何異聞鍾揣日。望梅止渴耶。是夜月益明。余携奇公出明倫堂。步月欄干下。余指月而問曰。月體常圓。環受日光。由此地觀。有盈虧乎。四海今宵。一齊看月。隨地測影。月膚肥瘦有淺深乎。星大於月。日大於地。視有鉅細。由近遠乎。信玆說也。日地月等浮羅大空。匀是星乎。自星望地。亦若是乎。其將地線絡日聯月。耿耿三星。如河鼓乎。地膚所傅種種萬物。形皆團圓無一方者。獨有方竹及益母草。雖其四楞。方則未乎。求物之方。果無一焉。何獨於地。議其方乎。若謂地方。彼月蝕時。闇虗邊影。胡成弧乎。謂地方者。諭義認體。說地毬者。信形遺義。意者。大地其體則圓。義則方乎。日月右旋。翻轉如輪。圈有大小。周有遲疾。歲朞月朔。各有其度。左旋繞地。匪井觀乎。地之本體團團掛空。無有四方。無有頂底。亦於其所旋如楔子。日初對處爲朝暾乎。地毬益轉。與初對處。漸違漸遠。爲中爲昃。爲晝夜乎。譬諸牕眼。漏納陽光。如小荳子。牕下置磨。對光射處。以墨識之。于是轉磨。墨守其陽。不遷徙乎。抑相迤迂。不相顧乎。及磨一周。復當其處。陽墨纔會。瞥然復別。地毬一周而爲一日。亦若是乎。又於燈前試觀紡車。紡車轉處。面面受明。非彼燈光。繞此紡車。地毬晦明。亦若是乎。然則日月本無昇沉。本無往來。篤信地靜謂無動轉。乃其惑乎。求說不得。則謂此地春夏秋冬各隨方游。謂其游者。謂有進退。謂有昇降。與其游方。寧無轉乎。彼其惑者。謂地轉時。凡載地者。莫不顚倒傾覆墮落。如其墮落。歸何地乎。信若是也。則彼麗空星辰河漢隨氣轉者。何不顚倒墮落乎。有不動轉。塊然死物。安得不且腐壞潰散而常住乎。地之皮殼。生物傅焉。緣毬合武。莫不戴天。譬諸蜂蟻。或有緣行。或有仰棲。誰爲橫縱與竪倒乎。今此地底應亦有海。若疑生物傾覆墮落。彼地底海。誰爲堤防而常盈乎。彼列星者。其大如許。亦有皮殼如地毬乎。旣有皮殼。其傅生物。亦若是乎。其有生物。各開世界。相子牧乎。地毬團圓。本無陰陽。珠日而火。鏡月而水。猶彼家生。求火東鄰。資水西舍。一火一水。爲陰陽乎。强名五行。相生相剋。大海風浪。炎火煽熻。其何故乎。氷有蠶焉。火有鼠焉。水有魚焉。彼諸蟲者。皆以所處各爲其地。若謂月中亦有世界。安知今夜不有兩人同倚欄頭。對此地光論盈虛乎。奇公大笑曰。奇論奇論。地毬之說。泰西人始言之。而不言地轉。先生是說。自理會歟。抑有師承否。余曰。不知人焉知天。僕素昧度數之學。雖漆園翁之玄玅曠達。至於六合之外。則存而不論。吾非心得乃是耳剽。吾友洪大容號湛軒。學問好不局滯。嘗與我對月戱作此語。大約荒唐難稽。雖有聖智。未可難倒。奇公大笑曰。他人夢中不可去走一遭。貴友湛軒先生。有著書幾卷。余曰。敝友未嘗著書。先輩金錫文。先有三丸浮空之說。敝友特演說以自滑稽。亦非見得委實如是。又不曾要人委實信他。吾亦於是刻對月。偶思吾友。特又演說一番。如見吾友。麗川異於漢人。故不敢道湛軒杭士舊遊。奇公曰。金錫文先生可聞一二佳句。余曰。未諳他曾有佳句。奇公携余入其炕。已張四枝燭。大卓設饌甚盛。爲余專設也。香餻三器。雜糖三器。龍眼,荔支,落花生,梅子三四器鷄,鵝,鴨。皆連嘴帶足。全猪去皮。錯以龍,荔,棗,栗,蒜頭,胡椒,胡桃肉,杏仁,西苽仁。爛蒸如餠。味甘膩。而太鹻不堪食矣。餠菓盛皆高尺餘。良久盡撒去。復設蔬菓各二器。燒酒一注子。細酌穩話。話載黃敎問答。 鷄已二唱。乃罷還寓。轉輾不能寐。而下隷已請起寢矣。

十四日庚申。晴。三使未明赴闕。獨自爛宿。朝起訪尹亨山。轉訪王鵠汀。遂與之入時習齋。閱樂器琴瑟。皆長而且廣。以紅色紋緞。挾纊爲囊。外裹猩猩毡子。鍾磬皆懸架。而亦覆以厚錦。雖柷敔之類。皆異錦製室。大約琴瑟之屬。其制太大。漆亦太厚。笙簫之類。皆櫃藏堅鎖。不可見矣。鵠汀曰。藏樂甚難。忌濕惡爆。琴上塵謂之獅子瘧。絃上手澤。謂之鸚鵡瘴。笙簧吹窩乾津。謂之鳳凰過。鍾磬蠅矢。謂之癩和尙。有一美少年。忙入齋內。瞋目視余。奪手中小琴。急急粧裹。鵠汀大恐。目余起出。其少年忽笑而挽余。請淸心丸。余答以無有。卽起出。其人色甚愧。余果有十餘丸。係在腰帶。而惡其無禮。不給之。其人一揖鵠汀而去。余問彼是何人。鵠汀曰。是尹大人跟帶從京裏來者。余曰。彼管樂器甚事。鵠汀曰。毫無干此。專一探討高麗丸子。不顧大體。欺負先生。先生休掛。余偶出門外。有馬群數百匹。過門而去。一牧童騎絶大馬。持一薥黍柄而隨之。又有牛三四十頭。不穿鼻。不覊角。角皆長尺餘。牛多靑色。驢數十頭隨之。而牧童持大杖如杵者。盡力一打在前者靑牛。牛犇突騰踏而去。群牛皆隨此牛。如隊伍行陣。盖朝日放牧也。於是閒行察之。則家家開門。驅出馬驢牛羊。輒不下數十頭。回看館外所繫。我東鬣者。可謂寒心。余嘗與鄭石癡。名哲祚。官正言。善飮酒。工書畵。 論士產馬價貴賤。余曰。不出數十年。當喂馬枕邊。以火鐵筒爲槽。石癡曰。何謂也。余笑曰。以季秋之鷄。遞相取種。則四五年之後。有鳴于枕中者。謂之枕鷄。馬亦種小。則安得不漸小爲枕馬耶。石癡大笑曰。吾輩年加老。曉益無眠。聽鷄枕中。又騎枕馬如廁無妨。但俗忌馬風字。馬至老死。貞牡貞牝。國中馬不下數萬匹。不令風字。馬何由蕃。是國中歲失馬數萬匹。不出數十年。將倂與枕馬而絶種矣。相與爲笑謔。盖余之所取乎燕巖者。嘗有意于牧畜也。燕岩之爲區。在萬山中。左右荒谷。水草最善。足以養馬牛驘驢數百。嘗試論之。國俗所以貧者。盖由畜牧未得其道耳。我東牧塲。惟耽羅最大。而馬皆元世祖所放之種也。四五百年之間。不易其種。則龍媒渥洼之產。末乃爲果下款段。理所必然。以果下款段。給 宿衛壯士。古今天下。寧有壯士騎果下款段上陣赴敵者乎。此寒心者一也。自 內廐所養。至武將所騎。無土產。皆遼,瀋間所購。一歲中所出者。不過四五匹。若遼,瀋路斷。馬何由來。此寒心者二也。 陪扈之班。百官多相借騎。又乘驢從 駕。不成儀典。此寒心者三也。文臣乘軺以上。無所事騎。又難喂養。已去其騎。子弟代步。僅養小驢。古百里之國。其大夫已備十乘。則環東土數千里之國。其卿相可備百乘。今吾東大夫之家。雖數乘安從出乎。此寒心者四也。三營哨官。此百夫之長也。貧不能備騎。月三操習。或有臨時貰騎者。貰馬赴陣。不可使聞於隣國。此寒心者五也。京營將官如是。則八道所置騎士。其名存實無。從可知也。此寒心者六也。國中所在驛置。皆土產之所優者。一經使客。馬不死則病。何也。使客所坐雙轎已重。而必四隷護杠。左右載身。以防簸搖。馬之所載旣重。則其勢不得不快走。逾壓逾馳。所以不死則病也。馬死日多。而馬價日增。此寒心者七也。馬背載物。天下無是也。然而吾東旣車不行域中。則公私委輸。只恃馬背。而不量馬力。貪載重物。勢不得不多喂熱粥。以資食力。故脛脆蹄軟。一風則失後。而俗乃禁其風字。馬何由生乎。此無他職由牧御乖方。喂養失宜。產非佳種。官昧攻駒。然而執策而臨之曰。國中無良馬。豈眞國中無馬耶。此寒心者不可以指屈也。何謂牧御乖方乎。曰。凡物之性。亦與人同。勞則思逸。鬱則思暢。曲則思舒。痒則思劘。雖飮吃待人。亦有時乎自求愉快。故必時解其覊紲。放之水澤之間。以散其愁鬱之氣。此所以順物之性而適其意也。吾東牧馬之法。惟恐絆繫之不固。馳驟之時。不離牽控之苦。休息之際。未獲𩥇劘之樂。人與馬不相通志。人輕呵叱。馬常怨怒。此其牧御乖方者也。何謂喂養失宜乎。曰。渴之思水。有甚於饑食。吾東之馬。未嘗飮冷。馬之性最忌熟食。爲其病熱也。荳蒭灑鹽令醎。欲其飮水也。飮水欲其利溲溺也。利溲溺欲其瀉熱也。飮冷欲其脛勁而蹄堅也。吾東之馬。必爛荳烹粥。一日馳走。已自病熱。一站闕粥。平生虛勞。行旅遲頓。寔緣熟喂。至於戰馬喂粥。尤爲非計。此其喂養失宜者也。何謂產非佳種乎。馬要大不要小。宜健不宜弱。求駿不求駑。不欲任重致遠則已。如將任重致遠。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家也。不屑武備軍容則已。如將講武修戎。則土馬如此。不可一日爲軍也。及今兩國昇平之日。誠求牝牡數十匹。大國必無愛此數十匹。若以外國求馬。私養爲嫌。則歲价潛購。豈無其便。擇郊甸水草之地。十年取字。漸移之耽羅及諸監牧。以易其種。其蕃孶之法。當以周禮及月令爲率。周禮凡馬特居四之一。注曰。欲其乘之。性相似也。物同氣則心一。鄭司農曰。四之一者。三牝而一牡。按月令。季春之月。乃合累牛騰馬遊牝于牧。秦蕙田曰。庾人佚特。用之不使甚勞。所以安其氣血。校人夏攻特。以牝馬方孕。故攻去其特。勿使近牝。以爲蕃馬之本。皆先王順時育物。能盡物性之義。今中國每春和草靑。則懸鈴于牡。縱而風之。牡之主。受銀五錢。馬及騾生而雄駿者。再受銀五錢。馬騾生而不駿。且毛色不佳。性不馴調。則必攻去其睪子。令毋得易種。且獨令特大。而性易調良。我東監牧。不此之思。惟以土產取種。彌出彌小。雖駄溷載柴。猶恐不堪。况堪爲軍國之需乎。此其產非佳種者也。何謂官昧攻駒乎。曰。我東士大夫。不親庶事。古有衆會。戒僕益馬荳。見枳於銓郞。近有一學士。性頗癖馬。其相馬之術。無異伯樂。論之者以爲古有爛羊都尉。今有理馬學士。其嚴如此。不慮有國之大政。而以爲羞恥。付之僕隷之手。雖職居監牧。人是流品。而固不識牧馬之方。非不能。乃不肯學也。此其官昧攻駒者也。昔唐初得馬牝牡三千匹於赤岸。徙之隴右。使太僕張萬歲掌之。自貞觀至麟德。馬蕃息爲七十萬匹。武后時馬潛耗。明皇時猶有馬二十四萬匹。以王毛仲張景順。爲閑廐使。十餘年之間。有馬四十三萬匹。開元十三年。明皇東封泰山。以馬數萬匹。從色爲隊。望之如錦。此官得其人也。誠得癖於馬而曉其牧養之方者。任之以攻駒之政。則雖被論于學士。而於太僕可謂得人矣。有一人問燕巖朴老爺誰也。奇公傔人指余。其人向余揖。容色欣欣。如逢舊要曰。俺乃廣東按察使汪老爺管幹也。俺老爺向日遇老先生。不勝之喜。明日午刻當再來陪歡。自有浙扇泥金書畵。帶來要獻。余對曰。向者過蒙汪公錯愛。未將不腆之儀。而先受珍貺。於義未可。其人曰。俺此來不曾賫携。汪老爺來時自當陪送。明日午刻。老爺切勿他駕。余首肯曰。謹當如約。老相公係是何地方人。貴姓尊名。其人曰。俺江蘇人。姓屢。賤名一旺。號鴛圩。從汪老爺入廣東。先生離貴國幾歲。余曰。本年五月離國。屢曰。比俺廣東猶門庭耳。又曰。貴國皇上元號云何。余問甚麽話。屢曰。元年紀號。余曰。小邦奉中國正朔。那得紀元。當今是乾隆四十五年。屢曰。貴國豈非中國對頭的天子麽。余曰。萬方共尊一帝。天地是大淸。日月是乾隆。屢曰。然則那得寬永常平年號。余曰。云何。屢曰。海上見貴國海舶漂到。滿載寬永通寶。余曰。此日本僭號。非敝邦也。屢點頭。余察屢動止言語。貌雖豐雅而似無知識者。當初所詰。非有深意。錢是禁物而彼所問之者。非詰禁物也。眞認我國爲天子之邦。故問當今年號。其曰貴國皇上。已判其無識。雖以寬永常平。認爲我國年號。似非爲僭稱者。我人漂船之載錢。無甚恠事。而亦豈有滿載寬永通寶之理。彼必見寬永通寶。或又見常平通寶。混認爲我國錢爾。彼實不識我行中國正朔。見錢而認我亦有紀年。非詰姦之意也。屢茶罷。申囑明日。切勿他駕。余點頭則屢眷眷有惜別之意。一揖而去。余問首譯曰。何爲禁錢。首譯曰。無約條。但禁唐錢。且小邦私鑄。當爲非法。余曰。齊太公立輕重九府。周天子未甞禁之。且錢始行於我 肅廟庚申。今爲一百一年。則似不入淸初彼此約條。我國錢。一鑄於 世宗朝。行七八年。民間不便之故。復用楮貨。 仁祖朝再鑄。而旋鑄旋罷。皆因民不便。非忌大國。今北道禁錢。因行布幣。爲其近邊也。而關西至義州。諸江邊邑。未甞禁錢。此爲斑駁。且我國漂船。錢何由禁諸。譯曰。然。目今譯院數歲救急之道。莫如通用唐錢。我國銀日貴。唐物亦日貴。由此譯院失利。今銀一兩售唐錢七鈔。若通用則我國除鑄錢之弊。而錢自賤。利莫大矣。周主簿曰。朝鮮通寶。高於漢五銖錢。最久通神。故爲占錢。余曰。何爲最久通神。周曰。是箕子時錢。中原人若見之。當以爲寶。惜乎不能得帶來。余曰。此 世宗時所鑄也。箕子時安有楷字。宋董逌錢譜。載海東蕃錢凡四樣曰。三韓重寶。三韓通寶。東國重寶。東國通寶。而朝鮮通寶。譜不載焉。推此可知其非久錢也。午後三使臣入謁大成殿。朱子陞享殿內十哲之下。神位皆紅漆光潤。金字書位版。旁書滿字。大成門外壁。坎置烏石。刻康煕雍正及今皇帝訓諭。又刻御撰學規。庭中立碑。昨年所建。亦御製。大成殿庭中。置香鼎高丈餘。刻鏤神巧。殿內每位前。各置小香爐。刻乾隆己亥製。每位前。垂紅雲紋緞帳。兩廡神位前所設制同。殿內崇嚴典麗。未暇名狀。三使歸次。各送淸心元數丸扇子數柄於鄒擧人舍是,王擧人民暭。崇禎甲戌六月二十日。 詔使盧有齡來。乃宦官也。二十四日。盧詣成均舘謁 聖。舘學儒生例參班。盧出贈白金五十兩。今我使得謁大國 聖廟。彼藏修兩擧人。僅贈些略丸扇。中心可愧。余自往兩生所。諭以此來猝遽。行李不曾有帶。奉遺扇丸。慚愧些略。兩生俯躳謝曰。地主前導。有何微勞。而枉費諸大人如此珍饋。中心貺之。不翅百朋。夕飯後。王鵠汀送學徒小兒。持小紅紙帖來。書王民皡請燕巖朴老先生。替勞轉買一丸淸心天銀二兩。余還其銀。卽送二丸眞藥。黃昏時。皇旨令使臣撥還皇城。一行騷擾。達夜治行。夜別奇麗川。麗川言。十八日。發熱河。二十五日。入京。六日七日八日歷辭。九月初六日上先墓。九日還家。十一日當發貴州之行。前一日當在家。專等尊駕。余許諾。轉辭王鵠汀。鵠汀流涕曰。千古訣別。只在此宵。况奈來夜月明何。盖前日約十五日中秋月夕。會話明倫堂故也。往志亭所。志亭出他宿。極可悵惜。又往別尹亨山。亨山拭淚曰。吾年老。朝暮草露。先生方盛齡。設再至京裏。當不無此夜之思。把杯指月曰。月下相別。他日相思。萬里見月。如見先生也。觀先生飮戶能寬。且應壯歲好色。願從今從戒入丹。敝十八回京。先生伊時若未還國。情願再得相訪。東單牌樓第二衚衕第二宅門首有大卿扁第。卽是鷦棲。遂握手而別。


熱河日記 编辑

還燕道中錄起辛酉止丙寅凡六日 编辑

秋八月十五日辛酉。晴。乍凉。使臣相議曰。今當還皇京。而禮部之不通我使。潛改呈文。非但大駭於目下之事。此而不卞。則大關方來之弊。事當更爲呈文於禮部。以詰其潛改。然後可以發程。遂使任譯。呈文於禮部。則提督大懼。盖已先通於德尙書矣。尙書等大爲恐脅曰。是將委罪於禮部耶。禮部獲罪。使臣亦安得但已。爾們所請轉奏呈文。辭旨糊塗。全沒叩謝之實。吾爲爾們備爲周全。據實暢陳。以伸榮感之意。而乃反如此。提督之罪尤重。初不坼視呈文而卻之。使臣邀見提督。備問禮部說話。則其所爲說。張皇不可曉。而久已褫魄矣。又禮部使人立促登程。使臣發行時辰。卽當具奏云。如是催發者。盖爲其不得復呈文也。本事詳見行在雜錄。 朝飯後。卽爲登程。已過午刻矣。桑下三宿。亦猶作戀。况吾瞻依吾夫子。已六宿者乎。况又所處堂宇。新鮮淨麗。尤自依依。吾廢科頗早。不成進士。雖欲藏修 國學。不可得也。今忽於去吾東萬里絶塞之外。興處六日。若固有焉。此豈偶然之事哉。且東方之士。能遠遊於中國之中者。如新羅之崔孤雲致遠。高麗之李益齋齊賢。雖歷踏西蜀江南之地。至於塞北。則無因而至也。嗣此千百載間。未知幾人。復作此行。而今吾此行也。沂鄭穎濱之車塵馬跡。森然在目。噫。人生世間。其無定期若是。夫過廣仁店三坌口。至雙塔山。立馬一望。儘爲奇絶。石膚岩色。類我東洞仙舘舍人巖。而塔勢如金剛山中證明塔。矗然對峙。上下無殺。不倚不扶。不偏不側。正直端嚴。巧麗雄特。日烘雲蒸。錦絢綺纈。渡灤河。宿河屯。是日行四十里。

十六日壬戌。晴。平明發行。到王家營。中火。過黃舖嶺。有少年貴人。年可二十餘。帽戴紅寶石懸翠羽。騎驪馬。翩翩而去。只一騎在前。而從者三十餘騎。皆金鞍駿馬。帽服鮮侈。或佩弓箭。或負鳥銃。或捧茶鎗。或擎爇爐。馳驟如電。而不除辟呵喝。但聞馬蹄之聲。詢于從騎。曰。皇帝親侄號豫王者也。太平車隨後而去。駕健騾三匹。綠毡爲障。四面附琉璃爲牕。其屋覈以靑絲網。四觚流蘇。凡貴人所乘轎與車。皆施此爲等威也。車中隱映有婦人聲。已而彼騾停而溺。我馬亦溲。車中婦人。推開北牕。爭出首面。寶髻雲隳。明璫星搖。金花翠璣。綴絡如夢。妖治妙麗。如洛川驚鴻。窈窕掩窻。倐忽以逝。共計三人。豫王宮姬云。至馬圈子止宿。是日行八十里。

十七日癸亥。晴暖。曉發。過靑石嶺。皇帝將往薊州東陵。故已修治道路。橋梁正中。築爲馳道。郡縣先期發丁。鏟高塡深。磑轉鏝塗。如鋪匹練。樹標準繩。無少屈曲。無少偏頗。馳道廣二丈。左右夾路。廣各一丈餘。詩云周道如砥。今治道眞求如砥。其煩費廣矣。畚土擔水。所在成群。隨毁補土。一經蹄痕。已圬之矣。㕚木維繩。禁人不得行馳道上。而我人必仆㕚絶繩而行。余則飭牽夫行馳道下。不敢耶。亦所不忍也。一邊必數步一垜。高可及肩。廣可六尺。如城之有雉堞焉。橋梁皆有欄干。石欄則天祿狻猊之屬。呀口如生。木欄則丹碧璀璨。河廣處則笮木如筐。圍幾一間。長可一丈。盛以河邊亂磧。安揷水中。以爲橋柱。如灤河潮河。則皆沉數十大船。以爲浮橋。朝炊三間房。我行入店房。而昨日所逢豫王。入於關廟。與店房上下家也。其從騎皆散處他店房。買晱餠肉酒茶。余偶爲觀玩廟堂。徐行入廟。則門無閽者。庭內寂無人焉。余初不識豫王在其中也。庭中石榴磊垂。矮松虬蟠。徘徊周瞻。欲拾級上堂之際。一美少年脫帽光頭。走出戶外。見余笑迎曰。辛苦。蓋勞苦之語也。余應曰。好阿如。吾東問安之語也。階上雕欄。欄下有兩椅。中設紅卓。請余坐著。主人見客。或稱請坐請坐。或稱坐著坐著。或稱請請。請連呼者。鄭重款曲也。沿路每入人家。則其主人莫不如此。蓋待客之禮也。其少年脫帽便衣。故余初認主僧。諦視之。似是豫王也。余不必識認。視若尋常。彼亦不示驕倨貴重之態。而紅潮漲面。多飮卯酒矣。手自注酒二盞以勸余。余連傾兩盞。問余會滿洲話否。余對不會也。彼忽俯欄一喀。酒湧如瀑。回顧戶內曰。凉阿。一老閹持貂裘自堂中出覆其背手麾余出。余卽起去。回顧欄頭。猶自據欄而俯矣。擧止僄輕。容貌淸弱。全無威儀。類市井子。飯後卽發。行數十里。背後百餘騎。遙馳山下。臂鷂者十餘騎。散行山谷間。一騎臂大鷹。其脚如狗脛。黃鱗遍脚。以皁皮裹頭蔽眼。鷹鸇之屬。皆蔽眼者。令毋視物妄翻傷脚。且銷膽也。且爲其養目全意也。余下馬沙中。坐敲鐵吸烟。一騎佩弓箭者。亦下馬裝烟求爇。遂問其人。曰皇侄豫王。與十五歲皇孫。十一歲皇孫。自熱河還京。沿道打圍。余問所獲幾何。答曰。三日圍獵。得一鵪鶉。背後薥黍鳴折。一騎飛出田中。注矢伏鞍而馳。面如玉雪。爇烟者指謂曰。此十一歲皇孫。逐一兎馳射。兎走沙上。仰臥湊蹄。馬走快射不中。兎復起走山下。百餘騎馳圍。平原塵土蔽天。砲聲迭發。忽解圍而去。塵影中一團旋轉。渺然不見其蹤跡。未知逐獲兎子否也。然馳馬之法。無壯幼。皆天性也。大抵入柵至連山關。多崇山峻嶺。樹木叢密。時有禽鳥。自入遼東以至燕京二千里之間。上絶飛鳥。下無走獸。時當潦炎。而不見蟲蛇。行林莽中而不聞蛙聲。亦未見蟾躍。禾稼登黃。亦無野雀。河洲水嶼之間。亦未見一水鳥。夷齊廟前灤河。始見二雙白鷗。烏鵲鳶常聚都邑之中。而燕京亦稀見。固不似我東蔽天而飛也。意謂塞外蒐獵之地。必多禽獸。今見塞上諸山益童濯。益不見一禽。胡虜以畋獵爲性命。信如此也。將何所馳逐耶。盡取絶種。無是理也。抑別有藪澤所歸之地耶。康煕皇帝二十年。遊五臺山。有虎躍出灌莽中。帝自射立斃之。當時山西都御史穆爾賽,按察使庫爾康奏。名其地爲射虎川。留虎皮於大文殊院。至今存。又親發三十矢。獲兎二十九。其打圍松亭也。射殪三大虎。皆有圖畵。民間相賣買。可謂神射。今見諸公子圍場馳驟如此。其輕豪。蓋其家法也。當是時。如有薥黍田中一虎跳出。非但彼爲得意。萬里遊客。可以一快。是可恨也。行至長城外。緣山爲城。參差曲折。其衝處建空心敵臺。高可六七丈。廣十四五丈。凡衝處或四五十步一臺。緩處或二百步一臺。每臺百總守之。十臺千總守之。每一二里間。鈴鐸相聞。一人有警。左右擧烽。分傳數百里間。皆見應速而備豫。皆戚南宮遺策云。六國時亦有長城。趙李牧。大破殺凶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而置雲中鴈門代郡。秦滅義渠。而始於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燕破東胡。卻地千里。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郡。秦與燕趙俱邊三垂。則久已築長城。而聯三國所築。則北東西延袤亦可萬里。及秦兼諸矦。一統爲天子。則使蒙恬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里。意者。恬因故城而增修之耶。抑夷燕趙古城而新築之耶。恬言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絶地脈。司馬遷適北邊。觀恬所爲秦築長城亭鄣。塹山塡谷。責其輕用民力。然則此城眞蒙恬所築。而非燕趙古城耶。城皆甎築。而甎皆一范。所搨厚薄大小。無毫髮差等。城底址臺。鍊石而築。入地五帶。出地三帶云。間有頹圮處。量其厚可五丈。而似不夾土。全以甎間石灰而築。灰薄如紙。僅令黏甎。如木之用膠合縫。城外內如繩削。而下豐上殺。雖大礟衝車。猝難破碎。蓋其外甎雖落。而裏築自在。痰核治法。用千年石灰和醋作餠以傅之。灰之陳久。莫如長城也。故例於使行求之。余少時嘗見灰塊如拳大者。今驗之。决知其非。沿道城制。盡如長城。安得拳大灰塊。且安能迂行出塞外以求也。此我東過路崩堞所得耳。還入古北口。余出塞時。値夜深。未得周覽。今正値晌午。與首譯小憩沙邊。遂入關。有馬群數千匹。塡門而入。第二關有軍卒四五十佩釖羅立。又有兩人對椅而坐。余與首譯下馬緩步。兩人欣然疾趨。至前鞠躳作揖。勞苦甚勤。一晶頂一瑚頂。俱守禦參將云。石晉開運二年。契丹主德光八寇。還虎北口。聞晉取泰州。復擁衆南下。契丹主坐奚車中。命鐵鷂騎四面下馬。拔晉軍鹿角而入。蓋環長城稱口者。無慮數百。而太原汾水之北。亦有地名虎北口。時德光兵。自祈昜北去。非其路也。乃幽檀之虎北口。卽此關也。唐之先諱虎。故唐改虎爲古北口。宋人使遼行程錄云。自檀州北行八十里。又行八十里。至虎北口館。則檀州之古北口。亦名虎北口也。宋宣和三年。金人敗遼兵于古北口。嘉定二年。蒙古侵金兵至古北口。金人退保居庸關。元致和元年。泰定帝子阿速吉八立於上都。遣兵分道。討燕鐵帖木兒于大都。時脫脫木兒守古北口。與上都兵戰于宜興。 皇明洪武二十二年。命燕王出師古北口。襲乃顔不花于迤都。永樂八年。塞古北口小關口及大關外門。僅容一人一馬。今關五重門而無所塞也。大約此關。千古戰伐之塲。天下一搖。則白骨如山。眞所謂虎北口也。今昇平百餘年。四境無金革戰鬪之聲。桑麻菀然。鷄狗四達。休養生息。乃能如是。漢唐以來。所未嘗有也。未知何德而能致之。崇極而圮。物理所然。民不見兵久矣。土崩瓦解。吁可慮哉。關在山上。雖千嶂周遭。而大漠猶可望也。按金史。貞祐二年。潮河溢。漂古北口鐵裹門關。蓋胡虜之憑陵中州者。以其地據上流。勢如建瓴故也。中原大患二。卽河也胡也。伯鯀才力人智足以知胡虜之慂陵。則䟽幽冀而鑿恒代。引九州之水而灌之沙漠。使中國反據上流而制胡虜。當時四岳。亦可其議。而欲一試之。所謂試可乃已者是也。堯雖不以倒流爲是。而鯀之辯說甚强。莫能難也。禹亦不以逆行爲當。而鯀之才智甚高。莫敢諫也。所謂方命圮族者是也。盖鯀之爲人。悻直自用。必信己見。惟以胡虜之患。爲中國萬世慮。而乃將懷襄之憂。爲目下第二義。不度地形。不惜工費。必也倒鑿而逆流之所謂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然而鑿之塹之。疏之瀹之。地勢漸高。不期湮而自湮。所謂鯀湮洪水者是也。自非然者。鯀獨何心。湮此巨浸。自底罪戾。而當時岳牧。亦何必交口力薦。堯亦何忍九載坐視。以待其敗績哉。噫。若鯀此功能成。中國防胡防河。一擧兩得。萬世永賴。其鴻功。偉業。當在禹上。余幼時有一長者。辨鯀湮洪水證說如此。今視其地形大不然矣。李白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蓋言其地形西高。河若從天也。中火於關內店房。其壁上懸皇帝御筆七絶一首。以賜孔敏者也。皇帝南巡。直北還熱河。曲阜諸孔。擊族迎謁。帝作詩慰奬以賜。孔氏門長孔敏撰跋盛稱恩渥。鋪張寵靈。已爲刻石廣印。償店主一本而去云。詩拙而筆則工矣。店主要余買去。試問其價。乃呼三十兩銀子。飯後卽發入第三關。兩崖石壁削立千仞。中通一車。下有深磵。巨石磊砢。王沂公曾富鄭公弼。使契丹。亦由斯逕。其行程錄曰。古北口兩傍峻崖中有路。僅容車軌。可徵其經此也。憩一蕭寺。刻蘇穎濱轍詩。亂山環合疑無路。小徑縈回長傍溪。彷彿夢中尋蜀道。興州東谷鳳州西。按宋史。元祐間轍甞代兄軾爲翰林學士。尋權禮部尙書。使契丹。其館伴侍讀學士王師同。能誦洵,軾之文及轍所著茯苓賦。是詩。乃文定奉使時。道此所題也。所居僧只二人。庭欄下。方曬乾五味子數斛。余偶拾數粒納口。一僧熟視。忽大怒瞋目呵嚷。擧止凶悖。余卽起倚立欄邊。行中馬頭春宅。適爲爇烟而入。見其狀大怒。直前罵曰。吾們的老爺。暑天裏思喫凉水。這一席東西狼多。不過嚼數粒。自然生津止渴。儞這賊光頭無良心。天有天之高。水有水之深。這賊驢不辨高低。不量淺深。如此無禮。儞賊驢甚麽貌樣。其僧脫帽提之。口漲白沫。側肩鵲步而前曰。儞們的老爺。關我甚麽。天之高儞雖怕也。吾則不怕也。甚麽關老爺顯聖。太歲臨門。怕他恁地。春宅一掌打顂。亂加以我東無理之辱。其僧扶頰搶入。余高聲責春宅。使不得作鬧。春宅氣憤憤然直欲卽地鬪死也。一僧則立廚門。惟含笑不助勢。亦不勸解。春宅。又一拳打翻罵曰。吾們的老爺。奏聞萬歲爺。儞這賊腦剮也賴不得。這廟堂蕩蕩的淨做了平地。其僧起振衣罵曰。儞們的老爺。白賴他五味子。更要幫子還。俺如鉢兒暴拳。是甚道理。看其氣色。漸漸沮死。春宅益肆憤罵曰。甚麽白賴這個。卽呷下了一斗麽。一升麽。眼眵似一粒。羞殺我老爺邱山的。皇上若聞這貌樣。時儞這顆光頭快快的開開也。吾們的老爺去奏萬歲爺時。儞雖不怕吾老爺。還不怕萬歲爺麽。其僧氣益死。不復敢回話。春宅則無數亂罵。倚勢占强。動賣萬歲爺。萬歲爺。是辰是刻。想應兩耳癢癢。春宅之言。言稱皇帝。可謂怙勢虛張聲氣之狀。令人絶倒。彼頑僧則眞切畏㥘。聞萬歲爺三字。如雷霆鬼神。春宅拔一甎欲打之。兩僧都笑走匿。卽持兩個山楂陪。笑來獻。且求淸心元。當初起鬧。盖討淸心元也。究厥心術。可謂無良。余卽與一丸。其僧叩頭無數。無恥甚矣。山楂之大如杏子。太酸不堪食矣。聖人謹於辭受取與之間。非其義也。一芥不以與人。非其義也。一芥不以取諸人。夫一芥者。天下至微至輕之物。不足與數於萬物之中。世豈有以一芥爲辭受取與之理哉。然而聖人爲此已甚之論。有若大廉防大義關存乎其間者。今吾驗之五味子。聖人一芥之論。果非已甚之語。嗚呼。聖人豈欺余哉。數粒之五味子。眞一芥之微。而彼頑僧之加我無禮。可謂橫逆。然因此起爭。至於拳敺。方其鬪爭也。不忍憤憤之心。彼此生死未可知也。當此之時。雖數粒之五味子。禍若邱山。不可諉天下至微至輕之物矣。春秋時鍾離女子。與楚女爭桑。遂致兩國之兵。較之此事。數粒之五味子。已多於聖人之一芥。爭辨曲直。無異楚女之爭桑。若令是時有鬪敺致命之變。則安知無興師問罪之擧乎。余學問麤淺。初未能謹之於整冠納履之嫌。自取白賴之辱。曷勝慙懼哉。沿道空車之入熱河者。日閱千萬。皇帝將往遵化易州等地。故爲載輜重往也。槖駝載物而出者。千百爲群。大抵一樣無大小。色皆淡白微黃毛淺。頭類馬而小。目如羊。尾如牛。行必縮其頸而仰其首如飛鷺。膝二節而蹄兩跂。步如鶴而聲如鵝。昔哥舒翰在西河。其奏事官之至長安。常乘白槖駝。日馳五百里。石晉開運二年。苻彥卿大破契丹鐵鷂軍。契丹主乘奚車走時。追兵急。德光獲一槖駝乘之而走。今視其行遲鈍。難免追騎。抑其中亦有駿於乘。如石季倫之駕牛耶。高麗太祖時。契丹送槖駝四十頭。太祖以爲無道之國。繫之橋下十餘日。皆餓死。契丹雖無道。槖駝何罪。此食鹽數斗。費蒭十束。國圉貧儉。牧奴短小。實難豢畜。雖欲載物。邑屋低狹。門巷猥窄。難以容之。儘爲無用之物。至今名其橋曰槖駝。距留守府三里。橋傍竪碣。題曰槖駝橋。土人不言槖駝橋。皆稱若大多利。方言若大者槖駝也。多利者橋梁也。又訛爲野多利。余初遊中京。問槖駝橋則不識在何處。甚矣。方言之無義也若是。夫是日行八十里。

十八日甲子。晴。晩微雨卽止。午後大風雷驟雨。平明發行。過車花莊獅子橋。有行宮。至穆家谷。中火。飯後卽行。過石子嶺至密雲。宗室諸王輔國公及千官之散回皇京者。連絡于道。至白河津渡。喧爭莫可卽涉。方造浮橋。船皆運石。只有一艇濟人。向時往也。軍機道迎。郞中護涉。黃門探程。提督通官氣勢堂堂。臨河擧鞭。有摧山塡河之形。今玆還京。旣無近臣之護送。皇帝亦無一語勞勉之諭。盖由使臣不肯見佛。而有此不承權輿之歎。察其氣色。來往頓異。彼白河向日所渡之水也。彼沙岸去時所立之地也。提督手中之鞭。汎彼河上之船一也。然而提督無聲。通官垂頭。江山不殊。擧目有炎凉之異。嗟夫勢之不足恃如是。而勢之所在。奔騖苦狂。轉眄之頃。時移事冷。無所憑倚。汨然如泥牛之入海。渙然若氷山之遇日。千古滔滔。豈不哀哉。忽有愁雲四壓。風雷大作。猶不若去時之怖懔。來往之際。皆如此。甚可異也。 皇明天順七年。密雲懷柔大雨。白河溢數丈。漂密雲軍機庫及文書房。意者此古戰塲。風盲雨恠。發作無時。電怒雷憤。煩寃尙結耶。沿路河津。船制不一。此河船制。有如我國津船。而或有鋸截船腰。乃還繩縛爲一船者。一猶恠矣乃有三焉。造字者多象形。如舟傍曰舠曰艓曰舴曰航曰艋曰艇曰艦曰艨。隨形錫名。物物皆然。我國小船曰傑傲。津船曰捏傲。大船曰漫藏伊。漕船曰松風排。出海曰唐突伊。上流曰物遇排。關西稱船曰馬上伊。制雖各異。只一字曰船而已矣。雖借用舠艓舴艋等字。而名實無當耳。有四五十騎。旋風而來。氣勢驕桀。其視我國罷隷殘鬣。蔑如也。一擁登船後。有一騎。臂蒼鷹。揚鞭一躍而登。馬之後蹄失虗。連鞍帶鷹。翻顚落水。一滾一撲。欲起復泅。轉輾無力。良久乃得出水。圉圉上船。鷹也如投釭之蛾。馬也如落溲之鼠。錦衣繡鞭。可憐淋溜。置身無所。公然鞭馬。鷹益驚翥。誇已侮人。果報立至。足可爲戒。旣渡。詢其從騎。馬上傾身。以鞭畫字泥上曰四川將軍爲人老。不甚雄猛。到駙馬莊止宿。店在城底。城乃懷柔縣也。夜出門便旋。或二三十騎。或百餘騎團馳而過。每隊前導一燈而已。想皆貴人也。車馬之聲。終夜不絶。是日行六十五里。

十九日乙丑。晴。或灑雨。晩益晴極熱。曉發懷柔縣。至南石橋。中火。始食紅柹形四溝而有臺。類我國所謂盤柹。甘脆多水。柹出薊州盤山。遍山皆柹梨棗栗。過林溝至淸河止宿。此卽大路。非去時道也。入一廟堂。康煕皇帝御書金扁曰左聖右佛。左聖者。關雲長也。左右柱聯。盛述其道德學問。蓋崇奉關公。始于 明初。至諱其名。稗官奇書。皆稱關某。明淸之際。公移簿牒。至稱關聖關夫子。因謬襲陋。天下之士大夫。眞以學問歸之。蓋所謂學問者。愼思明辨審問博學也。德性不足以徒尊。則乃復道之以問學。雖以大禹之拜昌惜陰。顔子之弗貳弗遷。猶議其心麤。則其於學問之極功。猶有些客氣存焉耳。除此客氣。須用克己復禮。己者。人欲之私也。若一毫著於己。則聖人視之若仇讎盜賊。必欲剪剔殄滅而後已。書曰。戎商必克。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用兵至於三年之久。而必克乃已者。誠以不克。則國不可以爲國矣。克己然後禮始得而復焉。復者。無一毫未盡之辭也。如日月之蝕。而復其圓。還推旣失之物。錙銖不减。若非三達德。未有能成此學問。雖公之義勇。不待克己而禮已復。然但今之稱公以學問者。以公之明於春秋。公旣嚴於吳魏之僭賊。則亦安可自安於妄尊之帝號哉。公之精靈。千載如生。必不受此匪分。如其無靈。佞之何益。五經博士。皆襲聖賢之後。故東野氏孔氏顔曾孟氏。皆稱聖裔賢裔。而關氏博士。亦稱聖裔。列於東野孔氏之間。甚無謂也。滇有文廟。主祀王羲之。書聖筆宗。所以訛也。聖道益遠。夷狄迭主中夏。各以其道。交亂天下。正學茫茫。不絶如帶。安知千載之後。不以水滸傳爲正史耶。或曰。南蠻北狄。常帝中原。則主祀王右軍可也。雖以水滸傳爲正史可也。雖黜孔顔而祀釋迦。吾無憾焉。相與大笑而起。回京官員。至此益盛。空車之入熱河者。晝夜不絶。馬頭驛子輩有曾往西山者。遙指西南一帶石山曰。此西山也。雲靄中百千螺髻。出沒隱映。而山上白塔。矗立雲霄間。屛岑滴翠。畵巒繚靑。聽其兩相酬酢曰。水晶宮鳳凰臺黃鶴樓。皆倣寫江南。蕩漾湖心。白石爲橋。曰繡綺。曰魚帒。曰十七。空廣皆數十步。長百餘丈。矯矯如偃虹。左右周以石欄。龍舟錦帆。出入橋下。盖引水四十里爲湖。泉噴石竇。是爲玉泉。皇帝雖巡遊江南。駐蹕漠北。必飮此泉。味爲天下第一。燕都八景。玉泉垂虹。卽其一也。馬頭翠萬。前已五往。驛子山伊。再往云。遂約此二隷。同遊西山。

二十日丙寅。晴。曉灑雨。卽止。日氣乍凉。平明發行。行二十餘里。至德勝門。門制一如朝陽正陽諸門。盖九門制度皆同。泥淖尤甚。一陷其中。力難自拔。有羊數千頭。塞道而行。惟牧童數人驅之。德勝門。元之建德門也。 皇明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改今名。門外八里。有土城舊址。元之築也。正統十四年十月己未。乜先奉 上皇登土城。以通政司參議王復。爲左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爲太常寺少卿。出見 上皇于土城。卽此地也。按明史。乜先挾 上皇。破紫荊關。直入窺京師。兵部尙書于謙與石亨。率副摠兵范廣武。陣德勝門外。當乜先。以部事付侍郞吳寧。悉閉諸城門。身自督戰。下令曰。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必死。皆用命。庚申寇窺德勝門。謙令石亨。設伏空舍中。遣數騎誘敵。敵以萬騎來薄。伏起。乜先弟孛羅中礮死。相持五日。乜先邀請旣不應。戰又不利。和終不可得志。遂擁 上皇北去。今此門外閭里市塵。繁華富麗。一如正陽門外。昇平日久。到處皆然。留館驛官裨將及行中下隷。齊待于路左。遂下馬。爭來執手爲致勞苦。獨不見來源。蓋爲遠候。獨先早喫。已誤出東直門。故相違云。昌大見張福。不叙其間離索之苦。直言汝有別賞銀帶來。張福亦未及勞苦。笑容可掬。問賞銀幾兩。昌大曰。一千兩。當與爾中分。張福曰。汝見皇帝否。昌大曰。見之。皇帝眼似虎狼。鼻如火爐。脫衣赤身而坐。張福問所冠何物。曰。黃金頭盔。招我賜酒一大杯曰。汝善陪書房主。不憚險而來。奇特矣。上使道一品閣老。副使道兵部尙書。無非荒話。非但張福受誑。下隷之稍知事理者。莫不信之。卞君與趙判事來迎歡甚。遂相携入路傍酒樓。靑帘書相逢意氣爲君飮。繫馬高樓垂柳邊。今繫馬垂柳。高樓飮酒。益知古人作詩。不過拈用卽事。而眞意宛然。樓上下四十餘間。雕欄畵棟。金碧輝映。粉壁紗牕。渺若仙居。左右多張古今法書名畵。又多酒席佳詩。蓋廷紳罷衙歸路及海內名士。夕陽湊集。車馬雲屯。啣杯賦詩。評書論畵。竟夕流連。爭留其佳句書畵。日日如此。昨日所留。今日已盡售賣。此酒家奇羡。故爭侈其椅卓器玩。盛排花艸。以供題品。精墨佳紙。寶硯良毫。盡在其中。昔楊無咎遊娼館。作折枝梅於短壁。往來士大夫多爲觀此歷訪。娼藉此以壯門戶。其後有竊去者。從此車馬頓衰。張逸人嘗題崔氏酒罏云。武陵城裏崔家酒。地上應無天上有。雲遊道士飮一斗。醉臥白雲深洞口。自是沽者益衆。大約中國名士大夫。不以娼館酒肆爲嫌。故呂氏家訓。所以戒行步出入於茶酒之肆也。東人飮酒毒於天下。而所謂酒家。皆甕牖繩樞。道左小角門。藁索爲簾。簁輪爲燈者。必酒家也。詩人之用靑帘。皆非實。未嘗有一竿旗幅。挑出屋頭。然而飮戶太寬。必以大椀蹙額一倒。此灌也非飮也。要飽也非要趣也。故必一飮則醉。醉則輒酗。酗則輒致鬪敺。酒家之瓦盆陶甌。盡爲踢碎。所謂風流文雅之會。非但不識爲何狀。反嗤此等爲無飽於口腹。雖移設於鴨水以東。不能竟夕已打破器玩。折踏花草。此爲可惜。李朱民。風流文雅士也。平生慕華如饑渴。而獨於觴政。不喜古法。無論杯之大小。酒之淸濁。到手輒倒。張口一灌。同人謂之覆酒。以爲雅謔。是行也旣定伴當。而有讒之云。使酒難近。余與之飮十年矣。面不潮楓。口不噀柹。益飮益莊。但其覆法少疵。朱民常抵賴曰。杜子美亦覆酒耳。呼兒且覆掌中杯。豈不是張口而偃臥。使兒童覆酒耶。嘗大笑鬨堂。萬里他鄕。忽思故人。未知朱民今辰此刻。坐在何席。左手把杯。復能思此萬里遊客否。還寓舊棲。壁上所付數聯及座右所留笙簧鐵琴。俱無恙。却望幷州是故鄕。正道此也。旣夕飯。趙主簿明渭。自詑其炕中陳設異翫。余卽同赴。戶前列十餘盆花草。俱未識名。白琉璃甕高二尺許。沉香假山高二尺許。石雄黃筆山高尺餘。復有靑剛石筆山。有棗根天成魁罡。以烏木爲跗座。價銀爲花銀三十兩云。奇書數十種。知不足齋叢書。格致鏡源。皆値太重。趙君燕行二十餘次。以北京爲家。最嫺漢語。且賣買之際。未甚高下。故最多主顧。例於其所居。爲之陳列。以供淸賞。而前年昌城尉 黃仁點 正使時。乾魚衚衕朝鮮館失火。諸大賈之預入物貨者。盡爲灰爐。而趙炕比他尤酷者。賣買物件之外。凡遭回祿者。俱是稀奇器玩書冊兌撥。則可値三千兩。花銀皆隆福寺及琉璃廠中物。而諸主顧旣爲借設。則無所徵價。然亦不以此爲戒。今其借排。又復如昔。爲娛心目。足見大國風俗不齷齪如此。夜留館諸譯。盡會余炕。略有酒饌。而行役之餘。全失口味。諸人者。皆睨坐右封裹。意其中有物。余遂令昌大解褓細檢。無他物。只是帶去筆硯。垺然者皆筆談胡草。遊覽日記。諸人者俱釋然解頤曰。吾果怪其去時無裝。歸槖甚大也。張福亦憮然謂昌大曰。別賞銀安在。


傾葢錄 编辑

余從使者。北出長城至熱河。地本王庭所居。民雜胡虜。無可與語。旣入太學爲寓館。則中原土大夫。亦多先寓太學者。爲參賀班來也。同寓一館。晝宵相從。彼此覊旅。互爲客主。凡六日而散。古語有之。白頭如新。傾葢如舊。自一語以上。收爲傾葢錄。

王民皡。江蘇人也。時年五十四。爲人淳質少文。去年刱承德府太學。一如皇京。今年春功告訖。皇帝親釋菜。王君以擧人。方藏修此中。今年四月。不赴會試。八月中皇帝以七旬大慶。特命重會。而亦不赴。余問緣何廢擧。曰。年老矣。白頭荊圍。士之恥也。王君長者。號鵠汀。別有鵠汀筆談。忘羊錄。身長七尺餘。頗有窮愁之態。坐間頻發歎息之聲。獨有一僕相守。一日請余共飯。

郝成。𨝫人也。字志亭。號長城。見任山東都司。雖武人乎。博學多聞。身長八尺。紫髯炯眸。骨相精緊。與余語。晝夜不倦。所著書皆詩話。

尹嘉銓直隷。博野人也。古趙地 號亨山。通奉大夫大理寺卿致仕。時年七十。今年春上章謝事。皇帝特賜二品帽服以寵之。工詩善書畵。詩多載于正聲詩刪。纂大淸會典。時翰林編修官。皇帝同庚。故尤被眷遇。特召赴行在聽。戱時進九如頌。皇帝大悅。八十一本首演此頌。盖皇帝平生詩朋云。送余九如頌一本。葢已自刊印。一日篋中出一扇。卽席爲怪石叢竹。題五絶於其上。以與余。又書柱聯。一日蒸全羊。請王擧人及余共啖他餌果。竟日雜陳。爲余專設也。身長七尺餘。姿貌雅潔。雙眸炯然。不施靉靆。能作細書畵。强康如五十餘歲人。然髭髮盡白。大率簡易和樂人也。囑余還京。必來相訪。書指其家在。又戒余斷酒遠色。余還燕。聽之物議。時人方之白傅。時扈駕易州。久不還。竟未相逢。別有所論古今樂律。歷代治亂。俱載忘羊錄。

敬旬彌。字仰漏。蒙古人也。見任講官。年三十九。身長七尺餘。白晢脩眼濃眉。手如葱根。可謂美男子。同寓六日。未甞一參談筵。無論滿漢。莫不與人款曲。而獨其爲人。頗似簡傲。

鄒舍是。山東人也。擧人與王鵠汀。藏修太學中。時皇京有重會。藏修之士七十人。盡赴京師。而獨王鄒兩生未赴也。爲人多慷慨。不避忌諱。形貌古怪。擧止麤厲。人皆目之以狂生。多厭之者。

奇豊額。滿州人也。字麗川。見任貴州按察使。年三十七。本我國人。入中國爲四世。不知本國門望所自出。但記其本姓黃氏。身長八尺。白晢美姿容。善修威儀。博學能文。善諧笑。斥佛甚峻。持論頗正。然爲人驕矜。眼空一世。太學士李侍堯爲雲貴摠督時。貴州按察使海明。賂金二百兩事發侍堯囚而海明减死。配黑龍江。麗川代海明。余偶巡其所寓。炕後有黃漆櫃子數十對。皆空無物。壽節貢獻。想盡輸納。與余語到別離。輒流淚。或云豐額附和珅。發海明而代之。余還燕尋其家爲別。貴州之行。汪新字又新。浙江仁和人也。見任廣東按察使。聞余姓名於麗川。約麗川訪余來也。相晤麗川座。一見輒傾倒如舊。身長七尺餘。疎髯面色黑。寢陋無威儀。不修邊幅。與吾同年月。少余十一日。余問吳西林穎芳無恙否。汪曰。吳西林先生。吳中高士也。年八十餘。尙康强不廢著書。問陸篠飮飛無恙否。汪驚曰。不識。尊兄何從識吳陸耶。余曰。篠飮乾隆丙戌春。赴試在京。吾邦之士。有得遇旅邸者。其詩文書畵。膾炙東韓。汪曰。篠飮奇士。今年回甲。落魄江湖。以詩畵爲性命。山水爲友朋。益飮大醉。狂歌憤罵。余問何所憤而罵耶。汪不答。問嚴九峯果曰。吾離鄕久。不識下落。陸是弟至歡。時人號陸解元。比之唐伯虎。徐文長。不出西湖三十年。富貴極矣。弟離鄕十年。但有聲風。寄然茶鎗酒椀。槩知其得意人也。不比弟乾沒風塵。汪約再明再來。極歡。麗川謂汪曰。朴公善飮酒。須購椰子釀。注點頭。又曰。燕岩性不嗜羊。喜食落花生。汪又點頭。遂送之門。麗川顧余曰。這是海量。謂飮戶寬也。次日汪送傔。申囑明日切勿他駕相等。明日遽發還燕。不復相見。

破老回回圖。蒙古人也。字孚齋。號華亭。見任講官。年四十七。康煕皇帝外孫。身長八尺。長髯郁然。面瘦黃骨立。學問淵博。余遇之酒樓中。爲人頗長者。所帶僮僕三十餘人。衣帽鞍馬豪侈。似是兼兵官也。貌亦類將帥。

胡三多。承德府民家小兒也。漢人。稱民家。 日常早朝挾冊而來。受學于王鵠汀。年方十二歲。淸秀無塵埃氣。禮度閒熟。擧止詳雅。副使命賦桃。請韻立就。詞理俱圓。賞二筆。又請韻立賦。具述謝意。一日使臣皆早入班。炕空余獨在。三多來語。余適脫網巾而臥。三多持巾詳閱。究詰甚煩。余因戱曰。一胡尙多。况三乎。三多卽應之曰。地無二王。何謂一少。葢謂王逸少也。中原人音同則用如字。語雖未暢。可謂警敏夙慧矣。通官朴寶樹騾子絶大。逸出匝跑庭中。三多疾走逆其頷下。持其胡而去。騾低頭受覊。正使甞凭櫳而坐。三多趨過。正使。招賜丸藥扇子。三多拜謝。因問正使姓名官品。其唐突類此。

曹秀先。江西新建人也。字地山。見任禮部尙書。年可六十餘。昨日余隨使臣。見曹朝房。次日余偶至一新刱關矦廟。其東廡有一學究。敎授四五童子。余問曰。是中寬暢。來寓卿大夫幾人。學究曰。見有禮部曹大人在此。余借其紙墨書刺使通。學究卽起忙去。余遙望學究。出立階上。手招余進。余進至階下。曹公出戶外相迎。身自扶余坐椅。余逡巡固讓。曹公固請坐。余曰。公貴人。遐陬鄙人。不敢抗客主之禮。曹曰。你以公事來耶。余曰。否也。爲觀光上國來也。曹曰。儞官居幾品。余曰。秀才。從使者而來。自無職係。曹忙扶余坐曰。旣無職。係先生。卽吾之尊賓。敝自有待客之禮。先生不必固讓。因問曰。貴國選擧之制如何。大比之科。取幾人。試取者何樣題目。曹方書此。自出眼鏡。一邊掛耳。一邊疾書。俄有三十餘人。猝入閣中。一字排立。其中一人晶頂者。跪一膝奏事惟謹。相距十餘步。語必以手遮口。曹不省也。忙書筆談。而口酬彼奏。晶頂者。乍起乍跪。奏旣畢。自拖一椅。遠坐東壁下。排立者一時退去。須臾奏事者。亦不辭而起。閣中又寂然無人矣。余對曹而坐。學究隅坐。年可五十餘。頭戴草帽子。視筆談忽有一人謁刺。乃新授湖南。袖掩幾字。御史尹績也。曹擲筆起疾走出。學究引余。似令少避者。余隨學究出。復至其炕少待。尹績與曹同入。未久尹績在前。曹公隨後而出。余意謂送客當還。當從容矣。久俟不還。怪而詢之學究。已赴闕矣。曹公容貌老寢陋。無威儀。爲人愷悌樂易。余旣還燕中原士大夫。多譽曹公地山先生。文章學問。當世冠首。以比歐陽永叔。張廷玉纂修明史。曹亦參史局。葢舊人也。其後又歷關廟。則學究亦不在矣。學究姓名。忘未之記。葢漢人也。頗短於文墨。僅爲筆話。然久視尋繹。然後纔可辨爲何語。

王三賓。閩人也。年二十五。似是尹亨山傔從也。或奇麗川僕也。貌美而能解書工畵。


黃敎問答 编辑

入他邦者。曰我善覘敵。曰我善觀風。吾必不信矣。入人之國。安有執塗之人。而遽有所詢訪哉。此一不可也。言語相殊。造次之間。無以達辭。二不可也。中外旣異。自有形迹之嫌。三不可也。語淺則無以得情。語深則恐觸忌諱。四不可也。問所不問。則跡涉窺偵。五不可也。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此居其國之道也。况他國乎。問其大禁。然後敢入。居他國之道也。况大國乎。此其不可者六也。况其將相賢否。風俗淑慝。滿漢用舍。 皇明故實。尤不可問。非但此不可問。所不敢也。彼不宜答。亦所不敢也。至如錢糓甲兵山川形勝。似無甚關係。而非但此不宜言。彼必疑怪。何者。錢穀關虛實。甲兵係强弱。山川形勝。有關阨險要之勢。此所以不宜問答也。彼古人者。常得之言語問答之外。如橋梁更皷執玉高卑。有所占矣。如陳詩閱樂市價貴賤有所徵矣。旣無古人之識慧才智。而徒欲得之於毫墨立談之間者。其亦難矣。又况四海廣大。不見涯涘乎。余至熱河。有以默審天下之勢者五。皇帝年年駐蹕熱河。熱河乃長城外荒僻之地也。天子何苦而居此塞裔荒僻之地乎。名爲避暑。而其實天子身自備邊。然則蒙古之强可知也。皇帝迎西番僧王爲師。建黃金殿以居其王。天子何苦而爲此非常僭侈之禮乎。名爲待師。而其實囚之金殿之中。以祈一日之無事。然則西番之尤强於蒙古。可知也。此二者。皇帝之心已苦矣。觀人文字。雖尋常數行之札。必鋪張列朝之功德。感激當世之恩澤者。皆漢人之文也。葢自以中國之遺民。常懷疢疾之憂。不勝嫌疑之戒。所以開口稱頌。擧筆諛佞。益見其自外於當世也。漢人之爲心。亦已苦矣。與人語雖尋常酬答之事。語後卽焚。不留片紙。此非但漢人如是。滿人爲尤甚。滿人皆職居近密。故益知憲令嚴苛。然則非但漢人之心苦矣。天下法禁之心苦矣。市肆所售。一硯之値。無不百金者。噫天下有事。則珠玉宛轉而不收。海內昇平。則瓦甎埋沒而必採。富貴者適然取視。貧賤者努目收藏。淸賞者偶一摩挲。椎鹵者繭足奔趨。於是乎鋤犂所起。鉤罾所登。屍氣所漬。紛然爲寶於天下。天下珍玩之心。又苦矣。然則一片之石。足以占天下之大勢。而况天下之苦。有大於石者乎。今錄其燼餘談屑之係班禪者。爲黃敎問答。

余自札什倫布。先還寓。志亭 郝成。字號長城。 迎問曰。先生俄見活佛狀貌。何如。余對曰。公未之見否。志亭曰。活佛居在深嚴。非人人所可得見。况有神通法術。洞見人臟腑。掛一寶鏡。人懷姦淫。必靑色照。人懷貪賊。必黑色照。人懷危禍。必白色照。維忠孝一心敬佛人至。必紅霞帶黃。如慶雲曇華。絪縕鏡面。此五色鏡可畏。余曰。此倣始皇照膽鏡。以神其說。然照膽鏡。亦非正史所傳。則安足信也。志亭曰。壁閒曾無此鏡否。余圈五色鏡可畏字曰。公自無靑黑白三心。何畏此鏡。志亭曰。法華楞嚴諸經偈。俱嚇人不敬此書。卽有是禍。反復證難。怖畏衆生。勒歸善道。大類此鏡。鏡是不字之經。經是非銅之鏡。吾十日食淡。十日洗沐。或肝頭肺葉有一毫不齊。安知無三色發現乎。卽裂其紙投火中。又曰。果眞切神通也。拜佛者。脫帽叩頭。活佛親手摩頂。含笑則大蒙福祐。不笑則福祐不廣。合眼則其人大懼。燒香懺悔。寃痛刻骨。自然罪過消滅。再無不善。此活佛不消言談敎訓。一伸手間。功果如此。和碩親王。和碩額駙。常常朝拜叩頭。外人庶品。眞實難見。余因問其來歷。志亭曰。乾隆四十年間。西方人藉藉言活佛法王現世。或言法王能知四十世前身事。卽今蒙古四十八部。方强而最畏西番。西番諸國。最畏活佛。活佛乃藏理大寶法王。自前明時。楊三寶僧智光。吾鄕霞客諸人。遍行西域諸佛國。烏斯藏去中國萬餘里。有大寶法王。小寶法王。投胎奪舍。遞相輪換。俱有道法。生卽神聖。卽今活佛。乃古元時西天佛子。大元帝師。去歲內閣永公陪皇六子。備法駕儀仗。往迎活佛。活佛已知皇帝貴臣當來迎我離京日子及貴臣名某。名永貴。現任內閣學士。寵臣云。 所居皆黃金屋。其侈麗更盛於中國。在道多有神通。所經諸國番王。至有爇體焚頂。斷指刻膚。愚民有不孝其父母者。一見活佛。忽生悲心。父有奇疾。此子刀剔左脅割肝頭小片燒進。病卽瘳。不孝子左脅立完。轉爲孝子。已奉玉音。旌鄕復身。山西有一鄙夫巨富。平生性吝一金。在途拜望。轉生悲心。遂銷十萬金。建成一座浮圖。此活佛功德大略也。遇水不橋不舵。跣足履水。波不沒課。先在彼岸。又有大虎伏道搖尾。皇子抽矢欲射。活佛止之。降輿慰虎。虎啣其衣裾。若有所訴。仍南去。活佛隨去。有大石竇。虎方乳。有大蛇兩頭。圍繞虎穴。欲呑其子。一頭拒乳虎。一頭拒雄虎。虎牙距無所入。悲號氣盡。活佛拄杖說呪。蛇兩頭自觸石碎死。腦中俱有大珠。光明不夜。一珠獻予皇子。一珠獻予學士。虎護駕十日。甚爲恭順。皇子欲與偕行納圈中。活佛不可乃止。遂戒虎有所云。虎叩頭乃去。此其法術神通也。兩珠奉獻。爲乘輿物。水旱瘟疫。爲秘幣無不靈應。余問活佛前生事。譬如槐葉靑蟲。截入蜜房。爲蠭子。大松蝗斑毛若豹。蛻爲鬼車蝶。蠶爲蛾。蠐爲蟬。鳩爲鷹。鷹爲雉。雉爲蜃。鷄爲蛇。蛇爲龜。莫不變化。俱有覺性。據此化身。能知前形否。若蘧周栩蝶。夢醒各異。不相關屬。則無關輪轉。若其洞知。果如活佛。宿世此身。爲某地某氏子。今生此身。復爲某所某姓兒。宿世父母。今生爺孃。如今無恙。俱大慈悲。歷歷識認。各各號喚。將誰怨恩。哀樂何居。志亭忽瀉淚數行。加圈哀樂何居字。忽有引戶響。志亭急擦紙在握中。及開戶。乃同舍王民皡也。繼有入者。亦王君同舍鄒舍是也。俱擧人客游口外。去歲新刱熱河太學。制視京師。二人者方藏修此中。爲訪余來也。志亭向二客。縷縷說音若誦書。二客且聽且指圈卓上。似誦傳吾語也。王擧人書吾姓名字號。示鄒擧人。王有宿面而鄒乃初見也。鄒生曰。貴國佛敎。始於何代。余曰。蕭梁大通中。僧阿道始入新羅。又問貴國士大夫於三敎中。最崇何敎。余曰。粤在羅麗時。士族雖賢者。不無習西敎。至敝邦立國四百年。士族雖愚者。但知誦習孔子。方內名山。雖有前代所刱精藍名刹。而皆已荒頹。所居緇流。皆下賤無賴。維業紙屨。名雖爲僧。目不識經。不待辭闢而其敎自絶。國中元無道敎。故亦無道觀。所謂異端之敎。不期禁絶。而自不得立於國中。鄒生曰。可謂天下中樂國矣。異端之害。聖人已憂。其人將相食。使當時聽之者。必以爲過矣。今山中往往有吃人道士。養小兒尤艱。純陽童子最好蒸啖。至有夜藏櫃中。猶患失之。所在省府。另行逐捕。焚毁道觀。則乃反竄名僧籍。庇身佛寮。而至於房中秘術。惡瘡奇方。皆貧道士所製。故人多樂從之游。潛學其術。幻恠難名。中國禪釋。已乖本旨。仰漏所謂僧名道實之言是也。仰漏者。蒙古人。敬旬彌字。與余言。有僧名道實之論。前此余言之志亭。此刻語次。志亭似誦之也。又曰。貴國古亦有神僧。願聞其名。余曰。敝邦雖在海隅。俗尙儒敎。往古來今。固不乏鴻儒碩學。而今先生之問。不及於此。乃反神僧之是詢。弊邦俗不尙異端之學。則固無神僧。在固不願對也。王君曰。異端之中。亦有異端。反有以害其道。乃者鄒敝友正欲知貴國儒釋同異也。鄒生亦曰。然也。余曰。雖聞僧名。安能辨儒釋同異哉。鄒生曰。儒門中。亦有道學理學之號。貴國儒門中。亦有是科否。余曰。聖門設敎。只是四科一貫之道。只是此理學。此問此是爲學問。豈得儒門另設他科。有此兩號。鄒生曰。是也。先生言之極是。孔門七十子之徒。所問於師。不過曰仁曰孝。後世不然。弟子初來開卷。便講理氣。先生整襟陞座。輒道性命。今之學者。學貫天人。而不能治一郡。理察鳶魚。而莫能辦一事。此個學問謂之理學先生。鄕塾之間。禀質固滯。動止迂怪。略習經傳。粗通訓誥。未甞不專席開講。味陳腐爲菽粟。穩補綴爲裘褐。子莫執中。反爲守經。胡廣處世。自謂中庸。此個學問謂之道學君子。此猶無足道也。昔之異端。逃墨歸儒。逃儒歸楊。反目分背。越肝楚膽。今之儒者。亡不出境。兜攬釆地。益築六經。以堅其壁壘。時換群言。以新其旌旗。半朱半陸。俱爲逋主。頭沒頭出。遍是水泊。養蠧魚爲狐鼠。則攷證爲其城社。抑騏驥爲鴑駘。則訓誥爲其鉗橛。或有懸軍深入。反遭攻刦。其勢不得不下馬受縛。雙膝以跪。今之儒者。絶可畏也怕也怕也。敝平生。不願學儒也。有能張目開口。倡爲異端之學者。敝將不遠千里贏粮往師。今見先生之論。確然守正。還令小人之腹。一喜而一悵。觀鄒生。容貌磊砢。言辭放蕩。似譽似嘲。變幻譎詭。全事侮弄。余曰。俄承先生闢異之論。不勝欽服。反爲此乖刺之語何也。鄙人生於海陬。聞見謏寡。學殖鹵莽。見笑大方。固其宜也。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德義。正當如是。且足下身居聖廟。欲學異端。使其言眞也。不意上國首善之地。有似此言議也。如其假也。譏嘲外國一腐儒。恐非柔遠之德義也。慚愧請退。鄒生謝曰。非敢如是。敝適有激于中。不覺話頭橫縱到此。乃先生如此見罪。僕不敢長侍足下也。鄒生離椅叩頭。此乃致謝之意也。王君曰。敝友老實人。旨意本不如此。乃先生錯疑欲師異端。乃欲居九夷之意也。相與大笑。余亦隨笑。然意思竟未快暢。欲居九夷之諭。尤令人愧恨也。鄒生曰。先生此來。專爲拜望西佛來耶。爲賀聖誕來耶。坐間。志亭少出戶外。余曰。專賀皇上七旬慶節。若無詔旨。安得前來熱河。昨見活佛。亦被皇詔也。王君曰。朴先生非使臣也。從其族兄大人觀光上國來也。鄒生熟視余良久曰。先生此來不畏噉人乎。余問甚麽噉人。鄒生曰。楊璉眞珈。復生於世。王君色變若爭言狀。余雖不識其爲何語。而但兩人氣色不好。似責讓鄒生。此際志亭還坐。視其紙。急手裂納口嚼之。目視鄒生。久無所語。偸余不視。撮嘴指余。且目鄒生。偶敵余眼。甚有愧色。因呼茶而曰。貴國馬生得何宵。余曰。馬生時辰。何以知之。諸人皆大笑。志亭曰。小宵之宵。葢音同則用。余曰。國小故畜產亦隨而小也。余甚欲詳得班禪來歷。鄒生所說甚有蹺蹊。而兩人者似深諱。故未敢造次扣問。鄒生茶後卽辭去。志亭亦有他擾。余亦起。王君隨余出。一日余訪亨山。赴闕未出。亨山名嘉銓姓尹氏。亦寓太學中。官大理。今年七十春致仕。 轉歷志亭。炕空無人。方旋出戶。志亭出他方還。見余歡甚。握手入其炕。卸帽掛壁上。且呼茶。且言鄒擧人狂士也。先生切勿再見。余問何謂狂士。志亭曰。這一肚皮都裹慷慨。與人商論不肯下。輒善罵。或恐老爺不識他踈戇。喫他老拳。余笑曰。其狂不可及。志亭曰。如成者其愚不可及。相與大笑。余曰。活佛係是楊璉後身。今將軍何故深諱也。志亭曰。這是鄒生狂也。借他辱他。余謬問楊璉是何等辱也。志亭慘然曰。不忍言。不忍聞。余曰。如王八馬泊六等最狠耶。志亭搖手曰。否也。楊是番僧。元時入中國。都發宋朝陵寢。毒於兵禍。積聚寶玉如邱山。他有秘術。有開山寶釖。念咒一擊。雖南山石槨下錮三泉。無不立開。金鳧玉魚。托地自跳。珠襦玉匣。狼藉開剝。甚至懸屍瀝汞。批頰探珠。江南人相詛盟。稱粲獻麻楊。今活佛番人。故所以借他一罵。非爲後身也。余問這何故肆罵。志亭曰。這是業儒。故不服他。余曰。這若業儒。前者何又罵儒。志亭曰。這狂也。不怕天雷。不畏王法。罵聖罵佛。惟意所欲。痛罵一頓。便下頂氣。志亭曰。貴國寢墓之制何如。余曰。雖倣古禮。國俗尙儉。不殉寶玉。自公卿貴人下至匹庶。喪葬之制。皆用文公家禮。且壤地僻隅。兵禍不頻。自無此患。志亭歎曰。樂國樂土。樂生樂死。周公制禮。啓萬世盜賊之心。匹夫無罪。懷璧是罪。况帝王家乎。不以天下儉其親。禍千古帝王之語。是以一經喪亂。無不被發。京師琉璃廠中所售古玩。皆歷代陵寢中物。卽埋旋發。其埋愈久。其發愈頻。而愈稱寶器。多有十回出地者。目今雖使釋之秉鍤。劉向操簣以葬。楊矦盜且不信。余曰。墓中器玩。凶冥臭穢。不祥甚矣。何寶之有。志亭曰。是也。殷敦周彛。流毒萬古。而後世好事者。書丌畵廚。尊位嚴閣。非此等不祥之器。莫可排當。鑑賞家。方以歷歷識別爲博。收藏家。亦以孜孜鳩集爲趣。余問將軍宅裏。亦有古器可玩否。志亭曰。成武人。不能收買。祖世農家。無有舊物。只賸得如掌古硯。世傳東坡手製。有元章款識。又有元豐銅造綠觚。余求一玩。志亭曰。這是不難。此來寄寓。實不携帶。余曰。愚聞吳中所出書畵器玩。多巧匠贋造。然否。志亭曰。是也。成家所有兩器。安保非閶門濫手。成鑑識本淺。未免癡闇。余因問活佛眞有是行否。志亭曰。甚麽行。余書楊字。志亭搖手曰。否也。他眞切神通。且囑曰。愼毋再訪他。意鄒是危妄人也。余對以領戒。又問。所謂喇嘛。何種。皆蒙古別部耶。志亭曰。否也。喇嘛。西番道德之稱。所謂喇嘛者。皆僧也。目今蒙古爲僧。則皆喇嘛服。京裡雍和宮所居僧。皆稱喇嘛。滿漢人投喇嘛爲僧者多矣。以其衣食裕厚。大約元明時番王。或身朝使貢傔帶不下三四千人。入徼常得厚利。或留塞下不還。洪武初。甞敬重番王。寵錫無比。自永樂至武宗時尤盛留。養京師諸寺。本年春間。爲刱金宮。迎來活佛居之。然比諸古元前明時。則其供億殆不如也。西番諸法王。其所居殿。黃金瓦白玉階。牕欞欄檻。皆沉香,降眞,烏木,水晶,玻瓈爲牖戶。而壁皆飾火齊瑟瑟。今其所居殿屋。視該土製作。猶土階茅茨也。不樂久留。請還甚固。車駕約明歲遊五臺山。當親送之山西。已有定期。善諧音占八風。能十方語。余曰。果能十方語。則何以重譯。志亭曰。雖然。諧音。安能立地通義。且其來時。聞香叢薄中。拔一靈樹。盆栽而來。余問甚麽靈樹。曰。此名天子萬年樹。交柯布枝。皆成天子萬年字。莊周所謂三千年爲春。三千年爲秋。或曰。卽此樹冥靈也。余曰。如今閤裡梅花。結勒柔條。爲橫斜影。此係人巧。豈由天造。志亭曰。否也。葉側理。皆成天子萬年字。因畵示其葉。

余問公曾見此樹否。志亭曰。未見其形。只聞其名。堯庭之蓂。楚樹之靈。四海播馨。萬國咸寧。四時長華。花十二瓣。花萼始吐。則知朔月。載生明。日開一瓣。全開則知望月。載生魄。日掩一瓣。蒂落則知晦矣。故名蓂樹。又名靈樹。甞對皇上喫茶。忽南向洒之。皇上驚問。聖僧恭對。方見七百里外。大火延燒萬家。纔得送雨救火。翌日。部臣遞奏。正陽門外琉璃廠失火。延燒譙樓。火勢浩大。非人力可止。時方晌午。天晴無雲。忽有猛雨從東北來。卽刻滅火。葢洒茶送雨。正値火時。余曰。僕未入京師。已多道聽此說。然此有欒巴噀酒已例。曷足奇哉。自皇城到此爲四百餘里。何謂七百里。志亭曰。是也。此足驗其神通。大約口外去京七百里。仁祖常常駐蹕口外。和碩親王閣部大臣。皆憚跋涉。仁祖時特爲剪站。爲四百餘里。常得馳馬奏事。此聖人安不忘危之意也。余語志亭。每頌東漸之化。訖四之文敎。是故樂與款語。而鄒生有所妄發。則故爲張皇。以愚余聽也。一日自闕下獨步歸偶。登一樓。樓上獨有一人方飯。見余捨箸。如逢舊識。降椅笑迎。握手請坐其椅。自拖他椅對坐。各書姓名。及見其名。乃破老回回圖。字孚齋。號華亭。職居講官。意其爲滿洲人。問之則乃蒙古也。觀其操紙疾書。筆法精敏。余問君知博明乎。曰。與弟一樣。知潘庭筠乎。曰。曾一晤武英殿矣。博明。博識工書。余數十年來。多見其筆跡。爲其同是蒙古故問之。且彼云職居講官。故問潘消息。欲知其家住何坊。似未相親矣。余問世有三敎。貴國最崇何敎。孚齋曰。豈以中國之大。而獨有三敎。行其道者。皆得稱敎。余曰。貴國是蒙古。非中國之謂也。孚齋曰。弟生長中華。不識沙漠。然彼亦大國之餘。吾道宜盛。貴國凡有幾敎。余曰。只有儒敎。孚齋曰。人生何莫非儒也。稱儒則已退居九流之列。以吾道之廣大無外。反自狹小於三敎之中。以一儒字磨勘。滋所以長異端也。方有回子數人來飮。余問彼亦西番部落耶。曰。否也。回子。卽唐時回紇。有功於唐。亦大爲中國患。亦名回鶻。五代時。西侵突厥。遂據漢西域故地。行其所謂淸眞敎。是亦異端中一敎也。天地間。只有吾道而已。得吾道之一端者。自爲一敎。吾人之學道者。直曰吾道而已矣。不可名儒敎。余曰。不然。稱己曰吾對彼之辭也。以吾對彼。物我相形。非獨吾已自小。已不勝其私於物我之間矣。道是天地間至公之理。亦惡得把作吾一己中物。不容他來窺。愚則以爲吾道二字。亦非廓然大公之號也。儒則已聞命矣。至於敎。豈不曰修道之謂敎乎。曰文敎。曰聲敎。曰名敎。皆聖人之敎化也。此曰敎。彼亦曰敎。則恥混異端。將廢敎字。今曰吾道。彼亦將號其敎曰吾道。則悻悻然並將吾道而削之耶。孚齋曰。非謂其然也。世儒不知異端。卽吾道中一事。紛紛然排擊之。彼始昂然擧頭。與吾道對峙矣。楊墨老莊之言。皆吾道所有。至於佛氏因果之說。吾道之所深斥。而其實吾道先言之矣。余問因果非輪回耶。曰。非也。因果只是緣此事有此功。譬如耕田。種者爲因。生者爲果。耘者爲因。穫者爲果。種樹亦然。其華者爲因。實者爲果。如曰惠廸吉。從逆凶。乃吾道之因果也。其廸逆因也。吉凶果也。言吉凶之不足。曰猶影響。惠從之間。其孚應之驗。若斯其捷也。如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吾道之因果也。言殃慶之不足。曰必有餘。見此必有者。誰也。爲佛者初言因果。則極高明矣。觀於吾道報應有跡。乃爲輪回之說以實之。實吾道病之也。如曰作之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此吾道之因果也。第其降之者誰也。泰西人居敬甚篤。攻佛尤力。而猶爲堂獄之說。彼見吾道之一心對越。曰臨曰監曰視曰聽。明有主宰。則得一降殃祥之降字以自罔也。大約佛家並無輪回說。中原人飜經時。言殊文異。難以形容。則繹爲報應輪回之說。並與因果而累之。後世禪說者。且恥言因果。以爲佛氏之糟粕。此不可不察也。余曰目今法王投胎奪舍之法。非輪回之證耶。孚齋曰。否也。投胎奪舍者。非輪回也。所謂輪回者。卽此有猛獸忽懷佛性。異日嘉應。必爲善人。今日衆生。乃有禽行。他生惡報。當爲業畜。不過譬說麤鹵淺近耳。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輪回之證。本自如此。至若法王奪舍。乃轉身換骨。如今衣裘垢弊。更換他服。余問眞有是理否。孚齋曰。其持咒運氣之術。似涉道家。而其實禪家所稱魔禪爾。大約此事在若有若無之間。旣不身自爲僧。安能知其眞僞。昔在滇南公暇時。甞以此事問於今太學士阿公桂曰。所見入藏地者。智不足以知此。將軍明哲人也。其事究竟如何。公曰。不必問此事實有實無。設如我輩家。生一極聰明之子。自四五歲時。不令知一毫世事。日使老師宿儒不離於座。惟以聖賢之言。灌漑其心。卽長而又衣食無憂。金玉錦繡。人間可欲之物。過目不使留。敬之如神明。日起惟知向道。安得不爲聖爲賢。此輩甚幼。維令老僧育之。日說法知作功矣。卽使督作功尊敬之極。自幼至長。不以世法嬰其心。亦安得不爲佛乎。夕訪亨山。問法王投胎。何異輪回。亨山曰。這個一樣轉身。但此肉身。旣爲風雨寒暑所侵鑠。鶴髮鷄皮不禁耄老。則土水風火。自付造化。維此光明信識。金剛寶體。固無童耄。薪盡火傳。譬如適千里者。未有負家而行。必遞宿傳舍。雖天下有情人。未聞顧戀傳舍。爲此淹留。火緣薪起。聊蹔相悅。去緣他薪。不復戀灰。法王投胎。只自如此。輪回之說。乃佛家律書也。昔漢竇太后讓趙綰,王臧。安得爲司空。城朝書。亦以儒家言爲律書也。彼言輪回。如時王制典。五服五刑。俱有憲章。慶賞威殺。各得攷文。如此照勘。未見功罪先有其具。爲佛者。見世間功罪不當。刑賞未信。足蹈目視。人所易忽。則移之幽冥不測之地。趨避勸戒於不聞不覩之中。古人所謂陰操世主之權是也。雖然。吾儒家亦不必專攻如讐敵。聖人神道設敎。亦有如此。且天地許大。風俗各異。氣有正偏。理亦隨寓。如水在器。圓方從形。古宙今宇。亦不無輪回。亦不無投胎奪舍。亦不無斷火食。亦不無長生久視。且謂之全無此理者惑也。謂之俱有此理者惑也。第是理也。往往而有。以往往之事。思所以貫萬理易天下。則尤惑也。余曰。秦漢以來。爲天下者。皆異端也。秦之刑名。猶能兼幷。漢之黃老。足以富庶。聖人雖憂異端充塞仁義。然使今法王投胎之術。爲之天下國家。則還將依附吾道。周旋于仁義禮樂之間。行立乎民彛物則之內。要之不可與入於堯舜之道也。亨山暝目良久。口中邕邕若念佛者。久乃開眼微笑曰。先生言之極是。異端之於吾道。雖有邪正粹駁之別。其設心以爲興利行仁。除殘去殺。未始不同也。余問法王法術。是名何道。亨山曰。所謂黃敎。余曰。黃敎乃黃老之道耶。抑亦黃白飛昇之術耶。亨山曰。天地間別界別人其道貴無名。淸眞安樂其生也。順時歸化其死也。其生無樂。其死無怛。遞相投轉。萬刦不壞。不樂爲矦牧。其知如寐。其寐如覺。昏昏屯屯。法天無言。不喜兵殺。夢幻此世。以事物爲妖妄。以言語爲邪佞。以成住爲虛誕。以愛慕爲障礙。非釋非禪。無思無慮。是所謂天地間別部世界。一別種學問。古之至人神人之道。無己無功之學。子休所謂其神凝。則民不疵癘而年穀登。堯觀於姑山汾水。而窅然自喪其天下者。卽如是道也。非獨西番諸國。咸服其敎。卽亦大漠諸部。莫不崇信。本朝治化上軼唐虞。聲敎所訖。咸維順寧。而徼外風塵常淸。葢其鬪殺寇盜。番俗所忌。則抑亦黃敎與有補於中國聖化之萬一云爾。適有他擾卽起。轉往麗川所寓。麗川。奇豊額字。滿洲人。 麗川出示四川御史端禮詩七絶五十首。咏皇賜孔雀羽詩也。武官四品以上。懸羽帽頂。文官受賜乃得懸。故爲榮也。詩纖巧妙麗。有絶響晩唐胡元時軆。麗川屬余批評。余固讓。麗川亦固請。葢欲觀吾才識也。余亦不欲露拙。竟辭焉。麗川卽點其違簾三處。已復摺置卓上。出示亨山一律。筆拈其頷聯所對燕毛熊掌。以示微笑曰狗屎。此公政事糊塗。大類其詩。余曰。何乃輕薄。麗川卽裂狗屎二字嚼之。余大笑曰。譏切長者。好自喫罰。麗川亦大笑。俄而亨山來坐鼎話。卽去。相視而笑。一日麗川散步明倫堂。一人奉盥隨行。麗川立頮面。持帨拭。且行見余。遙呼朴公。余卽赴。麗川曰。俄刻御賜黃封。願得少甞。余卽返傾壺視之。只餘一觴。余手自持往。麗川笑曰此荔汁也。荔支離樹一日。卽變香色。萬不一來。故沉之蜜中。猶失色味十九。若離樹之初。雖十口十手。實難形容。弟到都受賜非一。而昨日亦得賜此。因出一盞。和燒酒五六盞以勸余。余飮一盞。淸香滿口。甘洌無比。余回勸麗川飮。麗川掉頭固辭。余怪而問之。對曰。弟已從佛戒。斷飮久矣。日食荔支三百顆。不妨常做嶺南人。這是東坡詩也。又曰。弟今居臬司。常常喫此。又曰。嶺南古謫戌地。一日夜中月明。同徘徊臺上。夜深露凉。麗川請入其炕。問曰。使臣不肯見佛何也。余曰。使臣奉詔往也。麗川曰。使臣下馬坐路中不肯去。因詔賜罷。何故遲遲。其言頗有關係。類欲鉤探情實。故未及遽對。麗川曰。班次藉藉也。余曰。道中下馬。非不肯去也。通官言軍機大臣。當來可俟偕往。故蔽宮城樹陰。下馬避暑。所以遲待軍機之來也。俄有詔旨。故中道罷還。非故自遲遲也。麗川曰。使臣幾被糾。參禮部諸大人。以此悸憊廢食。昨日更奉皇上恩旨。此曠世盛典也。高麗當益堅事大之誠。兩大人相寵賀。俄刻廟中唔德大人。不勝其喜。余不覺驚怪。徐對曰。弊邦之於大國。事同一家。今吾與公。旣無內外之別。而至於法王。係是西番之人。則使臣安敢造次相見乎。此固人臣無外交之義也。然屢奉聖詔。則使臣亦安敢不往見乎。麗川曰。固當也。昨日使臣拜彼佛乎。拜皇旨乎。使臣實未甞拜佛。而所詰轉深。故不敢明言不拜。把筆趑趄。麗川先曰。奉詔往。當肅聖恩也。又曰。尊兄亦拜佛耶。余曰。只得望見。麗川指望見二字曰。望見已是佞佛。尊兄旣非被旨。則何必顚倒衣裳。余不覺媿服。因謝曰。耽嗜觀光。義不出此。麗川又大笑曰。然也。固是責備賢者。萬乞恕罪。余曰。吾旣萬里爲觀光來。不者。安從見此金殿玉階。麗川曰。固也。又曰。弟前身固僧也。後未甞一題下。云云數十字。焦黑疾書。語未了了。余適就燭爇烟。未及諦視。方欲再見。已引燭焚之投炕下。因曰。弟固有髮老比邱也。余問公曾拜彼佛乎。麗川曰。非親王額駙及蒙王。不可得見也。又曰。我是衣儒冠儒矣。平生不拜泥身古佛。何乃肉身假佛乎。余視有髮及冠儒等語。不覺失笑。乃大加墨圈。麗川似未解余旨。亦大笑不已。卽燒投炕下。余曰。公自言儒者。又言言稱老比邱有髮僧何也。責人佞佛。而以吾觀之。公可謂假佛弟子。勉强學佛。麗川大笑。大加墨圈於假佛弟子曰。使兄多財。吾必爲之熟主顧。余問甚麽。笑曰。善償債。又曰。韓昌黎暮境。竟悅禪旨。余曰。陽明學問雖偏固。不似昌黎依俙。麗川曰。新建伯名理。頗勝其斥佛。深次肌骨。然其快人心目。竟未似昌黎壯猛。又曰。嶺雲思家。關雪念馬。已是追悔。余問當今文章鉅公。亦有兩老子比乎。麗川不對。因漫書曰。空則是色。色則是空。余曰。我則是爾。爾則是我。麗川前執余手良久。自指其心。又指余胷。因問曰。彼僧狀貌何如。余曰。類如來尊者像也。麗川曰。當肥也。大書貪字曰。無不求無不取。余曰。不像出家。不甚持戒否。麗川曰。無不嗜者。馬牛駝羊狗豬鵞鴨。都喫能喫全驢故肥也。問貪色否。曰。此一字。竟不犯。問法術神通。曰。都無。又曰。阮籍後身爲顔太師。顔太師後身爲包閻羅。包閻羅後身爲岳武穆。此姦細人導之也。問志亭所言五色鏡。麗川曰。果有此云。此火齊鏡也。問萬年樹。曰。未之聞也。甚麽樣。余略擧所聞於郝成者曰。若果如此也。眞靈樹也。麗川大笑曰。尊兄安從得此佞樹。又曰。彼佛自言其學問。臨終時當傳一句云。余旣還入皇京。與士大夫游者多。然未見深言斥佛如麗川者。一日余當戶而立。麗川持鏡自照。因來照余面。又戱摸余所佩囊有聯珠。笑曰。此非儒家應有之物。余曰。此笠纓也。麗川曰。究須借觀方信。余卽出諸囊中而示之。麗川大笑。葢初意其爲念珠也。余指壁上所掛朝珠曰。這是甚麽東西。麗川曰。此是國家名器。不得不爾。葢朝衣則頸掛念珠。故謂之朝珠。或價至千萬。于閣老敏中。字耐齋。今年歿。七月籍其家。縣官方斥賣其朝珠四個。價銀爲三萬七千兩。以其價重。故無敢售者云。

燕巖曰。天下雜種落多矣。余至熱河。以王會至者。余多見之。蒙古之人之生長中華者。其文章學問等夷滿漢。然其容貌魁健。殊爲不類。况其四十八部之酋長乎。酋長各擁王號。如左賢,谷蠡。莫相臣屬。勢分力敵。未敢先動。此固中國所以晏然而無事者也。蒙王二人吾見之。札什倫布。又見二人於山莊門下。其老王年方八十一歲。腰腎磬僂。皮骨黧朽然。面長如驢。身幾一丈。其少者如魁罡鍾馗圖也。西番尤獰猛醜惡。類怪獸奇鬼。怖哉。回子古之回鶻。尤爲獷悍。土司比西番回鶻雄健。大同鄂羅斯者。黑龍江部落也。居必擁一犬。犬皆大可如驢。項環十餘小鈴。頷胡飾繁纓以駕車。犬大如此。况其人乎。行必携犬。側目吹箎。其冠服形以類分。故易以爲辨也。葢滿洲雖蕃息。不能半天下。其入中原。已百餘年。所以胞養水土。培習風氣。無異漢人。淸汰粹雅。已自文弱。顧今天下之勢。其所畏者。恒在蒙古。而不在他胡何也。其强獷莫如西番回子。而無典章文物可與中原相抗也。獨蒙古壤地相接。不百里而近。自匈奴突厥。沿至契丹。皆大國之餘也。自衛律中行說已爲逋逃之淵藪。况其典章文物。猶存故元之遺風乎。兼以士馬强壯。固自沙漠之本俗。則天下綱維一弛。呼吸乍急。其四十八部之玉。亦安得徒擁控弦。馳逐兎狐於塞下而已。吾所見酋長旣如彼。所與談論者如孚齋,仰漏。皆文學之士也。昔劉淵之居塞內。幽冀名士。多往歸之。淵之子聰。博涉經史。弱冠游京。名士莫不與交。噫。天下一搖。草動風起。安知淵聰之徒。不在其中乎。是吾所目見者適然數人耳。况乎吾所未得以見者。未知有幾人哉。今吾察熱河之地勢。葢天下之腦也。皇帝之迤北也。是無他。壓腦而坐。扼蒙古之咽喉而已矣。否者。蒙古已日出而搖遼東矣。遼東一搖。則天下之左臂斷矣。天下之左臂斷。而河湟天下之右臂也。不可以獨運。則吾所見西番諸戎。始出而闚隴陜矣。吾東幸而僻在海隅。無關天下之事。而吾今白頭矣。固未可及見之。然不出三十年。有能憂天下之憂者。當復思吾今日之言也。故倂錄其所見胡狄雜種如右。

仲存氏曰。五妄六不可。俱不必曲禮三千所禁止。然知禮者。自然不犯。非但入他邦者爲然。居家待一人接一物時。莫不皆然。所謂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者此也。不知者以爲是燕岩敎人行世譜。愚則曰。凡一切人治心正己之法。本當如此。

又曰。一班禪也。而刱聞刱覩。鬼恠莫測。言之不能勘其狀。視之不能定其色。諸人者所言。又非一日一席。各就其所聞所傳聞。而淺深詳略之不同如此。大抵皆是可驚可異。似譽似嘲。瑰奇譎詭。莫可盡信。而第爲之牽聯而書之。叢雜而述之。便成一篇。靈幻鉅麗。空明纖妙。異樣文字。不特所謂活佛者。法術來歷。可以鉤距探取。卽晤語諸人之性情學識容貌辭氣。躍躍然都顯出來。

班禪始末 编辑

班禪額尒德尼。西番烏斯藏大寶法王。西番在四川雲南徼外。烏斯藏。葢在靑海之西。經唐吐蕃故地。去湟中五千餘里。或曰。班禪。乃藏理佛。所謂三藏。乃其地也。班禪額尒德尼。番語猶云光明神智法僧。自言其前身巴思八。其言多誕恠不經。然道術高明。時有徵驗云。葢巴思八者。土波女子曉出汲。見尺帕浮水。携取爲佩。久之漸化爲凝脂有異香。食而甘美。遂有人道之感。生巴思八。生卽神聖。元世祖在沙漠。聞其幼能誦楞伽諸經至萬卷。遣使迎之。慧旨圓朗。法身全香。步合天神。音中鍾呂。帝大悅如見如來。當時姚史諸賢。皆自以不及也。能諧聲。造蒙古新字。頒示天下。賜號大寶法王。乃佛之尊號。非有土王爵。葢法王之號始此。及歿。賜號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智大元帝師。後有請繖壓魔之戱。發卒數萬。皆紈袴繡袍。車騎幡𣄢寶葢。皆飾以金珠寶玉。錦繡綾綵。圍列皇城。游歷四門。復導以蕃漢細樂。迎繖入宮。謂之巴思八敎。然已與本敎旨意大乖。棼糅幽恠。雜以鬼道。帝及后妃公主。俱素食。迎繖膜拜。與億兆導福。所謂打斯哥兒。値巴思八遊。日至有破家傾產。萬里來觀者。終元之世。歲以爲常。其崇奉其敎如此。同時有澹巴。後有珈璘眞。皆番僧善秘密法。然皆異巴思八敎。能通他心。微中帝心內事。帝皆師之。而當時亦未有投胎奪舍之說。洪武初。廣諭西番諸國。於是烏斯藏。先遣使朝貢。其王蘭巴珈藏卜者僧也。猶自稱帝師。是時諸番帝師及大寶法王。已爲有國之號。如漢唐時單于可汗之稱帝。悉改帝師爲國師。而賜玉印。帝自審玉理。更製美玉。其文有出天行地宣文大聖等號。爲史者省之也。印比所賜璽書。雙螭結鈕。其後西番諸國稱法王帝師。益遣使。達名號於天子之庭者無慮數十國。則悉改封國師。或加大國師以寵異之。成祖時。遣駙馬迎番僧嗒立麻。賜法駕半仗。僭儗天子。宴賚金銀寶鈔綵緞。不可記億。爲高帝高后建齋薦福。於是獲卿雲甘露之祥。鳥獸花菓之瑞畢現。成祖大悅。遂封嗒立麻萬行俱足十方最勝等如來大寶法王。賜織金絡珠袈娑。悉封其徒爲大國師。其梵秘神通。類多幻術。能役使小鬼。頃刻立致萬里外非時難得之物。變眩恠妄。非人思慮所可測度。當時諸藏之得大乘大慈等法王號。又有闡敎闡化等五敎王。五敎王貢使。羅絡西寧洮潢之間。而中國亦甞苦其煩費。然實愚之以優禮。廣錫封號。使各自通貢入朝。以陰分其勢。番人不覺也。亦貪中國賞賚。以貢爲利。正德中遣中官。迎烏斯藏活佛。悉帑中黃金爲供具。帝后及妃主爭發奩裝首飾璣琲。以爲𣄢繖。費萬萬計。以十年爲往返期。旣至。活佛避匿不可見。盡喪其寶玉。徒手遁還。萬曆時。又有神僧鎖蘭堅錯。亦通中國。稱活佛。此其西蕃大略也。翰林庶吉士王晟。甞爲余言。其始末如此。晟家寧夏。本蔡氏子。自言其叔父甞販茶。數往來徼外。習番事。且王氏世世西陲吏目。晟自其幼時。頗詳烏斯諸藏始末。晟今年初。生平始入京師。四月中會試第幾名。殿試中十三名。博洽經史。强記絶人。偶逢余琉璃廠中。察其意。頗自爲奇遇。且其初來京師。交游未廣。不識忌諱。明日訪余天仙廟。語番僧事甚詳。筆語如流。頗示博雅。然攷據史傳。此似爲實錄。自巴思八入中國者。或賢或否。而未有號活佛。活佛之稱。始於中明。雖名僧王。皆有妻子。以子爲嗣。特未甞要妻誥封於中國。中國禮遇。雖無所不至。而特不及此。葢爲其王皆僧也。獨烏斯藏法僧。相繼自王其地。自中明以後。久不煩中國封號。常有大小二法王。大法王死時。囑其小法王。某地某人家兒生。有異香。卽我也。大法王已死。而某地所囑兒。亦已生矣。驗兒肌膚果香。卽具幡𣄢寶葢。珠繖玉轝金輦。往迎兒。以尺帕裹至。以巴思八感香帕而生故也。遂儲養爲小法王前。小王爲大法王。卽今班禪。乃其大寶法王。已十四世投胎。元明間所有神僧。皆其前身。在道歷歷。言元時打斯哥兒故事。乃迎繖巴思八敎。今來迎我細仗皷吹。不成儀衛。於是悉發雲麾使鑾儀,十二司駕仗。太常法樂淸眞樂,黑龍江鼓吹,盛京鼓吹郊迎。余問法樂。對未之詳也。問淸眞樂。對回子七十絃大瑟。問黑龍江鼓吹。曰十二孔龍笛刺窩哥登。未詳其器。問雲麾使鑾儀。曰。不齒路馬。時周擧人在旁。列書訓象,訓馬,靜鞭,骨朶,椶薦,箆頭,扇手,班釖。其目無數。隨卽墨抹。殊未可曉也。王翰林字曉亭。曉亭又言班禪在道。對內閣言。趙王在寶雲殿東廂下。爲我書金剛經。纔書二十九字。時嘉慶門焚。趙王驚意遂散。不能復書。然爲天下寶。今書安在。學士以聞趙王者。趙孟頫也。貝葉漆書廿九字。世不知爲何。只有此廿九字。初藏聖安寺佛腹中。明天啓中。江南大賈祝姓。改塑佛軀。得書潛持歸。本朝康煕中巡南方。耆儒李果持獻此書。遂爲秘府珍藏。懋勤殿具有御摹及于滄亭臨書。乃以搨本示之曰。非也初書。力㕚羅也。遂示貝葉眞蹟。喜曰。此書眞切是也。又言永樂天子。與我燒香靈谷寺。天子美鬚髯。攬鬚納懷中。觸斷瓔珞。逸二珠。天子怒詰太監魏芳庭。時琉璃國師騎白象後至。以六環杖擊寺門揭諦。揭諦戰懼泣。國師以掌承淚。還得二珠。太監由是免究。我殊知狀。此在劉傑五雲秘記。有歷代災祥帝王壽夭。皆讖緯言。爲禁書。民間不得收。獨藏秘府。班禪安從知此。班禪又言。正德天子。會我豹房。正德時。所謂活佛。未甞入中國。而其事俱有徵。多前輩傳記中語。然遼絶數百年間。殊爲怳惚。以此謂班禪。乃巴思八後身。或爲嗒立麻。或言前代所有活佛。皆此輪轉。未可臆斷其眞否也。余在熱河時。蒙古人敬旬彌爲余言。西番古三危地。舜竄三苗于三危。乃其地也。其國有三。一曰衛。達賴喇嘛所居。古之烏斯也。一一曰藏。班禪喇嘛所居。古亦曰藏。一曰喀木更。在西無大喇嘛。古曰康國。其地在四川馬湖之西。南通雲南。東北通甘肅。唐元裝法師入三藏。乃其地也。元裝去時。其地無人乃大水。及回時。卽水消而有聚落。至中唐時。輒成吐蕃大國。爲中原患。然未知奉佛。元初佛敎北流。有蕃僧曰巴斯巴。巴與八同音。乃巴思八也。 亦號非名也。具大神通。元初封爲帝師。大寶法王。皆身歿以姪爲嗣。明初。諸法王來朝。成祖有鑑于唐。皆優禮之。其僧亦皆有幻術。益見尊禮。今之喇嘛。大約始於明之中葉。有異僧曰。宗喀巴。來亦遠方。入西藏。有異術。一見卽令人傾倒。且有投胎奪舍之說。諸法王皆以爲師。而自甘退就弟子之列。宗喀巴傳有二弟子。長曰達賴喇嘛。次曰班禪額爾德尼。達賴喇嘛。目今投貽七世。班禪喇嘛。投胎四世。本朝天聰時。班禪越過大漠。遣使來貢。知東方之生聖人。自是年年遣使入貢。康煕時。仁祖欲其入朝。而未甞來。去年萬壽節。自註。卽今本年。 乃請入覲。故優禮之。大約其敎僧名而道家實也。其觀想運氣持咒。與道家相類。而其書之博深夸大。亦過道家。此二人外。又有胡圖克圖者。皆其弟子也。亦能投胎奪舍。有五六世者多矣。國王之師無神通。但善言禪理。又曰。僧名道實之說。卽此其爲說。頗不分明。與王晟所言。大有異同。其言曰。明之中葉。有異僧曰宗喀巴。其弟子長曰達賴喇嘛。次曰班禪額尒德尼。又曰天聰時。班禪越過大漠來貢。天聰距中明可百餘年。今距天聰又百餘年。以一人而常住至今耶。抑投胎四世而常襲其一名耶。所謂胡圖克圖者。又誰弟子也。余又詢國王之師。善言禪理者。又指誰也。旬彌皆不對。竟爲他語也。還入塞時。與一客語長城下。詢西番事。客對曰。西番故吐蕃地也。奉藏敎。亦名黃敎。本自其國俗然也。非另立僧名。而中國人謂之僧。其實大異佛敎。目今中國佛敎廢久矣。在熱河時。雖朝貴。反問余班禪狀貌。葢非親王額駙及朝鮮使者。未之得見故也。旣還燕。日與兪黃圃陳立齋諸人游。而諸人者。未甞一言及班禪。卽余有所詢。輒曰。有元明閒已例。又曰。吾輩所不能詳。竟莫肯一言。一日余與高太史棫生。飮酒段家樓。高太史言班禪事方發。端座有馮生者。目止之。余甚怪之。久之聞山西布衣。有以七條上疏者。其一盛論班禪。帝大怒命剮之。我東驛夫多見之宣武門外云。自是不敢復詢班禪事。雖相歡如兪陳兩生。又不得山西布衣姓名。或曰。上疏者。擧人張自如云。西番始末。大抵莫詳於王曉亭所言。如洒茶滅火。凌波渡河。俱有欒巴達摩往蹟。故不著於此。

竊甞論之。古之帝王。能學焉而後臣之。故益聖。以天子而友匹夫。不貶其尊。故益大。後世無是道也。獨胡僧方術左道。異端之流。不恥以身下之者。何也。余今目擊其事。彼班禪。若果賢者也。黃金之屋。今皇帝之所不能居也。彼班禪何人者。乃敢晏然而據之乎。或曰。自元明以來。懲唐吐蕃之亂。有來輒封。使分其勢。其待之以不臣之禮者。亦不獨今時爲然也。此非然也。當時天下初定。意未甞不出於此。然元之號帝師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大聖至德眞智。一人者。天子也。爲萬邦共主。天下豈有復尊於天子者哉。宣文大聖至德眞智。孔子也。自生民以來。豈有復賢於夫子者哉。世祖起自沙漠。無足怪者。 皇明之初。首訪異僧。分師諸子。廣招西番尊禮之。自不覺其卑中國而貶至尊。醜先聖而抑眞師。其立國之始。所以訓敎子弟者。又何其陋也。大抵其術有能長生久視之方。則乃是投胎奪舍之說。而僥倖世主之心耳。或曰。梁陳之帝。捨其身爲佛家奴。則僧之高於天子久矣。特未聞爲黃金殿云。

仲存氏曰。大抵皆傳疑之筆。然異時修一代之史。不得不爲班禪立傳。而時移事往。未易如此篇之詳備。但恐外國私記。無緣爲汗靑人所據。是則可惜也。

札什倫布 编辑

見班禪額爾德尼於札什倫布。札什倫布者。西番語猶言大僧居也。自避暑山莊。循宮城。右望盤捶山。益北行十餘里。渡熱河。依山爲苑。鑿岡斲麓。呈露山骨。自爲裂崖斷壁。磊砢錯落。狀十洲三山。獸呀禽翹。雲崩雷鬱。有五空橋。自橋道皆墄。其平皆刻龍鳳。緣道白石欄。曲折抵門。又有二角門。皆蒙古兵守之。入門鋪甎爲地階三道。白石欄刻皆雲龍。會一橋橋五空。臺高五丈。周以欄干。皆文石。雕海馬天祿角端鱗角鬐蹏。皆從石膚爲色。臺上置二殿。殿皆重檐。黃金瓦屋。上起行六龍。皆黃金軀。其圓亭曲榭。複樓重閣。危軒層寮。皆覆靑綠紫碧琉璃瓦。工費千億百萬萬。釆色叱咬蜃。雕鏤恥鬼神。虗靈逼雷霆。渺漭若昏晨。苑中新栽幼松。連絡山谷。皆矯直丈餘。繫紙爲標。計日前所植也。雜植奇花異草。皆初覩不識其名。時方竹桃盛開。喇嘛數千人。皆曳紅色禪衣。戴黃左髻冠。而袒臂跣足。騈闐匝沓。面皆戉削紫黑色。高鼻深目。廣頤卷髭。手脚皆鏁兜脫。耳穿金環。臂刺紋龍。殿中北壁下。設沉香蓮榻。高及肩。班禪跏趺南向坐。冠黃色𣯽𣰯有鬣。狀似靴。高二尺餘。披織金禪衣。無袖袪掛左肩。圍裹全軀。衽右腋下露。垂右臂。長大如腿股而金色。面色深黃。圓幾六七圍。無髭鬚痕。懸膽鼻。眼眉數寸。睛白瞳子重暈。陰沉窅冥。左有二低床。二蒙古王聯膝坐。面皆黑赤色。一鼻銳額隆無髭。一削面虬髯。衣黃衣。唼唼相視。語復仰首。若有所聽。二喇嘛立侍于右。軍機大臣。立喇嘛下。軍機大臣侍皇帝則衣黃。侍班禪則易喇嘛服。余俄視金瓦日烘入殿中。宇閣沉沉。其所披著皆織金。故肌肉色奪深黃。類病疸者然。大抵有金色。而膿腫蠢蠕。肉多骨小。無淸明英儁之氣。雖穹峙滿屋。不見所畏。鴻濛如水神海若圖也。皇帝使內務官。詔傳玉色綾緞一匹。執見班禪。內務官手自分截三段。給與使臣。名唅達。盖班禪。自言前身巴思八。巴思八母。呑香帕而生。故見班禪者。必執帕爲禮。而皇帝每見亦執黃帕云。軍機大臣初言。皇上也叩頭。皇六子也叩頭。和碩額駙也叩頭。今使臣當行拜叩。使臣朝旣。爭之禮部曰。拜叩之禮。行之天子之庭。今奈何以敬天子之禮。施之番僧乎。爭言不已。禮部曰。皇上遇之以師禮。使臣奉皇詔。禮宜如之。使臣不肯去。堅立爭甚力。尙書德保怒脫帽擲地。投身仰臥炕上。高聲曰。亟去亟去。手麾使臣出。今軍機有言。而使臣若不聞也。提督引使臣至班禪前。軍機雙手擎帕。立授使臣。使臣受帕。仰首授班禪。班禪坐受帕。略不動身。置帕膝前。帕垂榻下。以次盡受帕。則還授帕軍機。軍機奉帕立侍于右。使臣方以次還出。軍機目烏林哺止使臣。盖使其爲禮。而使臣未曉也。因逡巡郤步。退坐黑緞繡絪。次蒙古王下。坐時微俯躬擧袂仍坐。軍機色皇遽。而使臣業已坐。則亦無如之何。若不見也。提督得分帕時所餘帕尺餘。進帕叩頭惟恭。烏林哺以下。皆叩頭恭順。茶行數巡。班禪發聲問使來由。語響殿宇。如呼甕中。微笑頫首。左右周視。眉間皺蹙。瞳子半湧睫裏。細開深流。類視短者。睛底益白。而曖霾益無精光。喇嘛受語傳蒙古王。蒙古王傳軍機。軍機傳烏林哺。以傳我譯。盖重五譯也。上判事趙達東起扼腕曰。萬古凶人也。必無善終理。余目之。喇嘛數十人。擔紅綠諸色𣯽𣰯,猩猩毡,藏香小金像。分賜有差。軍機以所捧帕裹佛。使臣以次起出。軍機開錄所賜諸物。奏帝馳馬去。使臣出門。行五六十步。負斷麓蔭松樹沙上環坐。且飯。議言吾輩見番僧。禮殊踈倨。違禮部指導。彼乃萬乘師也。得無有生得失乎。彼所給與物。却之不恭。受又無名。將柰何。當時事。旣倉卒辭受當否。未暇計較。而凡係皇帝詔旨。彼所擧行爀熻。倐忽如飛星流電。我使進退坐立。只憑彼導。已類土塑木偶。且又重譯。彼此通官。反成聾啞。如行曠野。猝遌奇鬼。莫測何狀。使臣雖有玅辭嫺令。無所張皇。而彼亦所未能詳。固其勢然也。正使曰。今所寓舘。太學也。不可以佛像入。令我譯覓厝佛之所。是時。番漢環觀者如堵。軍牢揮棍逐之。散而復合。或有頂水晶者。或翠羽雜立其中。未悟其內臣來覘也。永突高聲呼余曰。使臣色不榮樂。久露坐囁唼議短長。獨不念致怪彼人乎。余顧視則前所傳詔素林。立余背後。素林因透衆出。上馬疾馳去。衆中二人。又上馬疾馳去。察視之。皆小黃門也。自朴不花入元。元內侍多習東國語。 皇明時。選朝鮮俊俏火者。敎習黃門高麗語。今來覘二官。安知不嫺東話也。素林又與翠羽者來。立馬頗久而去。其往來迅疾。勢如飛燕。使臣及任譯輩。方覺其來覘也。所受金佛未及厝置。故未得罷還。皆默然而坐。皇帝放梅花砲於苑中。召使臣入見。殿重簷。中庭黃幄。殿上日月龍鳳屛陳設。寶扆甚嚴。千官班立。時班禪獨先至坐榻上。一品輔國公輩及廷紳貴顯者。多趨至榻下。脫帽叩頭。班禪皆親手爲一摩頂則起出。向人擧有榮色。良久天子乘黃色小轝。侍衛只佩釖五六雙。導駕鼓吹。觱篥一雙。龍笛一雙。金鉦一雙。琴瑟笙簧琵琶笳歐邏巴鐵琴二三對。檀板一雙。無儀仗。從者百餘人。乘轝至。班禪徐起移步。立榻上東偏。笑容欣欣。皇帝離四五間。降轝疾趨至。兩手執班禪手。兩相搐搦。相視笑語。皇帝冠無頂紅絲帽子。衣黑衣。坐織金厚褥盤股坐。班禪戴金笠。衣黃衣。坐織金厚褥跏趺。稍東前坐一榻。兩褥膝相聯也。數數傾身相語。語時必兩相帶笑含懽。數數進茶。戶部尙書和珅。進天子。戶部侍郞福長安進班禪。長安兵部尙書隆安弟也。與和珅俱侍中。貴震朝廷。日旣暮。皇帝起。班禪亦起。與皇帝偶立。兩相握手久之。分背降榻。皇帝還內如出儀。班禪乘黃金屋轎。還札什倫布。

仲存氏曰。自穆天子傳以下。如漢東方朔飛燕外傳。西京雜記。○○○等書。類非外廷所預彤筆所書。故一切歸之稗官。然皆足以見一代帝王之志尙擧止。若此篇所記。何以稱焉。

又曰。中原士大夫。未有得見班禪者。還向我人問其何狀。此其意不欲塗人耳目。而我乃爲其所私褻無所憚。是則可恥之甚也。

行在雜錄 编辑

嗚呼。 皇明。吾上國也。上國之於屬邦。其錫賚之物。雖微如絲毫。若隕自天。榮動一域。慶流萬世。而其奉溫諭。雖數行之札。高若雲漢。驚若雷霆。感若時雨。何也。上國也。何爲上國。曰中華也。吾 先王列朝之所受命也。故其所都燕京曰京師。其巡幸之所曰行在。我效土物之儀曰職貢。其語當宁曰天子。其朝廷曰天朝。陪臣之在庭曰朝天。行人之出我疆塲曰天使。屬邦之婦人孺子語上國。莫不稱天而尊之者。四百年猶一日。葢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昔倭人覆我疆域。我 神宗皇帝提天下之師東援之。竭帑銀以供師旅。復我三都。還我八路。我 祖宗無國而有國。我百姓得免雕題卉服之俗。恩在肌髓。萬世永賴。皆吾上國之恩也。今淸按 明之舊。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國者。亦累葉矣。金非土產則蠲之。綵馬衰小則免之。米苧紙席之幣。世減其數。而比年以來。凡可以出勅者。必令順付以除迎送之弊。今我使之入熱河也。特遣軍機近臣道迎之。其在庭也。命班于大臣之列。其聽戱得比廷臣而宴賚之。又詔永蠲正貢外別使方物。此實曠世盛典。而固所未得於 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惠而不以恩。以憂而不以榮者。何也。非上國也。我今稱皇帝所在之處曰行在而錄其事。然而不謂之上國者。何也。非中華也。我力屈而服彼。則大國也。大國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賜賚之寵。蠲免之諭。在大國不過爲卹小柔遠之政。則雖代蠲一貢。歲免一幣。是惠也。非吾所謂恩也。噫。戎狄之性如谿壑。不可厭也。皮幣之不足而犬馬焉。犬馬之不足而珠玉焉。今乃不然。慈諒而款至。體恕而委曲。不施煩苛。無所違拒。雖吾事大之誠足以感彼而馴其性。然彼其意。亦未甞一日而忘吾也。何則。彼寄居中國。百有餘年。未甞不視中土爲逆旅也。未甞不視吾東爲鄰比也。及今四海昇平之日。所以陰狃我人者多矣。遇之厚。欲其市德也。結之固。欲其弛備也。他日歸巢。壓境而坐。責之以舊君臣之禮。饑瘵焉求其周。軍旅焉望其助。安知今日區區紙席之蠲。不爲異時犬馬珠玉之需乎。故曰可以憂而不榮者此也。今皇帝之意。未必專出於此。而吾東之爲大國所私厚者有年。則人心之所晏然而易忽者也。吾於是倂錄其奏單及勅諭。以俟夫先天下之憂而憂者。

禮部諭大使張。會同四譯舘大使張文錦字煥然。順天大與人也。爲人短小情悍。 今奉旨朝鮮所來正副使。著來熟河行禮欽此。卽將此旨傳諭該國使臣。將帶往熱河官。並從人開寫姓名淸單。卽刻送至精饍司。明日撥上發往。爲此特諭。八月初四日起更時。

禮部諭大使張。奉旨將朝鮮使臣等。帶往熱河行禮已。令卽將使臣姓名。隨往官役姓名。並開寫淸單。卽行寶送部。等候封報。至今尙未送到。事關奉旨。何得稽緩。卽速開寫淸單送部。立等。幷此次派出隨往通官烏林哺四哥 徐宗頤 保壽 朴寶樹 等三員。卽將此諭傳知該員等。令其明日巳刻。帶同朝鮮使臣等往宿林溝。特諭並諭大使張。明日卯刻。在衙門伺候。有面交事件特諭。八月初四日。

朝鮮國進賀兼謝恩使。前往熱河行在淸單。正使錦城尉朴明源,副使吏曹判書 權啣 鄭元始,書狀官兼掌令趙鼎鎭,大通官洪命福,趙達東,尹甲宗。從官周命新 正使裨將。 鄭昌後,李瑞龜 副使裨將。 趙時學。書狀裨將。 從人六十四名。已上共七十四人。馬五十五疋。

臣曹臣德奏。爲奏聞事。滿尙書德甫。漢尙書曹秀先。六部皆置滿漢爲尙書侍郞。 所有朝鮮國來使慶賀萬壽節。令該使錦城尉朴,吏曹判書鄭及從人等。於本月初九日。來到熱河。臣等派另照料妥揷外。爲此奏聞。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九日奏。奉旨知道了。

臣曹臣德奏。爲據情代奏恭謝天恩事。據朝鮮國使臣錦城尉朴,吏曹判書鄭等呈稱。伏以 國王恭遇皇上七旬萬壽。不勝歡忭。使職等賫表來賀。得赴熱河行禮。已屬榮幸。又蒙聖旨。令小國陪臣等得附天朝二品三品大臣之末行禮。恩施格外。事曠千古。謹當歸啓 國王。感戴皇恩所有。職等忭舞之忱。呈請禮部大人。代爲轉奏等情。具呈前來。爲此謹具奏聞。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日奏。奉旨知道了欽此。

禮部謹奏。爲奏聞事。本月十二日。臣等遵旨派員。會同理藩院司員等帶領朝鮮使臣正使朴副使鄭書狀官趙等。前詣札什倫布。拜見額爾德尼。行禮後。令坐吃茶。詢問該國遠近。幷入貢緣由。該使臣答以因皇上七旬大慶。進表稱賀。幷恭謝天恩。額爾德尼聞之甚喜。卽囑令永遠恭順。自然獲福。仍給以使臣銅佛藏香贍𣯽𣰯等。該使等當卽叩謝。所有給與使臣銅佛等物件。開單呈覽。爲此謹具奏聞。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奏。奉旨知道了欽此。

使臣見班禪事。余具載之。札什倫布記及見禮部奏聞。其稱拜見額爾德尼。給與使臣等物件。該使臣等卽當叩謝云者。皆妄也。然而奏語事勢。不得不爾。第據吾所目擊者詳錄之。以資山中曝背一粲。覽者當有以察之。

正使銅佛一尊。𣯽𣰯十八。哈達一介。哈達者。猶云幣帛。 猩猩毡子二匹。藏香二十四把。計夾片一帒。不識爲何物。

副使銅佛一尊。𣯽𣰯十四。哈達一介。猩猩毡子一匹。藏香二十把。

書狀官銅佛一尊。𣯽𣰯十。哈達一介。猩猩毡子一匹。藏香十四把。

所謂銅佛高尺餘。此護身佛也。中國例相贈遺遠遊者。必持此朝夕供養。藏俗年例進貢。首以佛一尊爲方物。今此銅佛。乃法王所以爲我使祈祝行李之上幣也。然而吾東一事涉佛。必爲終身之累。况此所授者。乃番僧乎。使臣旣還北京。以其幣物盡給譯官。諸譯亦視同糞穢。若將凂焉。售銀九十兩。散之一行馬頭輩。而不以此銀。沽飮一盃酒。潔則潔矣。以他俗視之。則未免鄕闇。

禮部爲公務事。所有外撥朝鮮國公文。一角相應咨送。兵部轉撥可也。主客司呈爲知照事。準行在禮部咨。稱本部具奏朝鮮使臣來到熱河一摺。又具奏朝鮮使臣恭謝天恩一摺。又具奏班禪額爾德尼給與使臣物件奏聞一摺。相應抄錄。各具奏底知照等因。前來相應抄錄各原奏幷欽奉諭旨移咨上謝事件處。稽察房禮科浙江幷知照。

禮部謹奏爲禮儀事。恭照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三日皇上七旬萬壽聖節行慶賀禮。是日鑾儀衛。預陳皇上法駕鹵簿於淡泊敬誠殿庭。設中和韶樂於淡泊敬誠殿簷下兩旁。設丹陛大樂於二宮門內兩旁亭內。俱北向。扈從之和碩親王以下八人。分公以上及蒙古王公。土爾扈特等。俱蟒袍補服。至淡泊敬誠殿前。按翼排立。文武大臣曁朝鮮國正使土司等在二宮門外。各照品級。按翼排立。三品以下各官曁朝鮮副使番子頭人等。在避暑山莊門外。各照品級。按翼排立。禮部堂官奏請皇上御龍袍袞服。陞淡泊敬誠殿寶座。中和韶樂作。奏乾平之章。皇上陞座樂止。鑾儀衛官贊鳴鞭。階下三鳴鞭。鳴贊官排班。丹陛大樂作。奏慶平之章。鴻臚寺官。引諸王文武官。各排班立。鳴贊官贊引。贊跪王以下衆官進跪。贊叩頭興。王以下衆官行三跪九叩頭。鳴贊官贊退王以下衆官俱復原位立。樂止。鑾儀衛官鳴鞭。階下三嗚鞭。禮部堂官奏禮成。中和韶樂作。奏太平之章。皇上鑾駕還宮。樂止。王公以下衆官俱出。內監奏請皇上御內殿陞座。妃嬪具龍袍褒服於皇上前。行六肅三跪三拜禮。禮成。皇上起座。妃嬪等還宮。皇子皇孫皇曾孫等行禮。爲此謹具奏聞。

主客司呈爲知照事準行在禮部咨。稱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二日內閣奉上諭朝鮮世守藩封。素稱恭順。歲時職貢。祗愼可嘉。間遇特頒敕諭及資送歸國等事。如琉球等國。亦俱章陳謝。惟朝鮮國必備具土物附表呈進。以藉悃忱。向因專使遠來。若令賫回徒滋跋涉。是以歷次留作正貢。以示優卹。而該國恪供職守。届應正貢時。仍復備物呈獻。往來煩複。轉覺多一儀文。我君臣推誠。孚信。中外一體。又何必爲此繁縟之節耶。今歲朕七旬萬壽。該國具表稱賀。業已宣命來使前赴行在。隨朝臣一軆行禮宴。賚其隨表貢物。此次卽行收受。以伸該國慶祝之誠。嗣後除歲時慶節正貢。仍聽其照例備進。其餘陳謝表章。所有隨表貢物。槪行停止。毋庸備進。副朕柔惠遠人。以實不以文之至意。

臣德臣曺奏爲據情代奏恭謝天恩事。據朝鮮國使臣錦城尉朴吏曹判書鄭等呈稱。伏以恭遇皇上萬壽節届。九域慶溢。本國不勝歡忭之祝。略效進賀之忱。禮部。添膽望聖僧獲沾福佑。 乃者格外恩賞。特沾小邦。至及於陪臣之賤。禮部。改加賞 國王,陪臣幷從人等。緞匹銀兩。 榮光所被。曠絶前後。謹當歸奏 國王。禮部。添另行具表陳謝。 感戴皇恩。呈請禮部大人。代爲轉奏等情具呈前來。爲此謹具奏聞。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奏奉旨知道了欽此。

筆帖式所持文簿中。有此旨下呈文。而與原本大異。葢禮部轉奏時添改也。使臣大駭之。令任譯先往禮部朝房。詰其由曰。何故潛改呈文。而不令相知。郞中大怒曰。儞們呈文。全沒事實。故禮部大人。爲你國周旋。已禀下。儞們不知爲德。而乃反盛氣來詰何耶。

六部中禮部最多擧行。自天地郊廟。山川祠典。皇帝起居。四海萬國。莫不關由。余在熱河視禮部擧行之關我國者。有以占天下事矣。皇帝有特恩於使臣。則禮部隨卽迫令呈文。爲之轉奏。此在使臣義分。其叩謝當否自由。使臣在大國軆統。雖外國陪臣。私自鳴謝。以要轉奏事當退卻。以煩屑瀆擾爲辭。乃今不然。惟恐呈文之後時。轉奏之不及。甚至於不詢使臣。潛改句語。不顧大軆。只要一時悅豫之資。自陷罔上之科。而甘取外國之侮。禮部如此。諸部可知矣。且使臣不日當還。則咨文自可受去。而急先轉撥。有若委巷小人衒功德色者然。大國事何其淺淺然。無足法於天下也。又有所深可憂者。禮部之所以奔趨我事。非畏我也。特畏皇帝之嚴急也。使臣之坐督禮部。事無難易。惟期速成。此無他。自不覺其有恃乎接遇之厚也。比年以來。已成規例。通官序班。無所操縱於其間。久已積不平於我使矣。若皇帝一朝不視朝。而禮部之假借承奉。少有差池。則一序班足以制我使之進退矣。又况禮部所以奔趨者。本出於悅豫彌縫之事乎。爲使臣者。不可以不察也。

凡使事進退。專關禮部。使臣之所以督成。不過任譯而已。任譯不過圖囑通官。通官不過圖囑衙門。所謂衙門。卽四譯提督及大使也。提督大使之於禮部堂官。等威截嚴。非可造次干托也。然而使臣之疑怒。恒在譯官者。葢由言語莫能自通。而只憑彼此譯舌故也。使臣旣疑其受欺。而任譯常怨其難明。上下情地否隔。不得相通。使臣之督責任譯逾急。則序班通官之操縱逾甚。進退緩急。始在掌握。動輒索賂。歲增年加。遂成前例。今其所被操縱。不過回期之暫滯。文書之差退而已。萬一有事且急。而大國之所以慰接使臣者。未保其恒如前日。則深坐館中者。不過外國之陪臣耳。將誰恃乎。惟得仰成於序班。而凡係禮部者。始得沛然。而公行其操縱矣。爲使者。不可以不慮也。淸興百四十餘年。我東士大夫夷中國而恥之。雖黽勉奉使。而其文書之去來。事情之虗實。一切委之於譯官。自渡江入燕京。所經二千里之間。其州縣之官。關阨之將。不但未接其面。亦不識其名。由是而通官。公行其索賂。則我使甘受其操縱。譯官遑遑然承奉之不暇。常若有大機關之隱伏於其間者。此使臣妄尊自便之過也。使臣之於任譯。太疑則非情。而過信亦不可。如有一朝之虞。則三使者其將默然相視。而徒仰任譯之口而已哉。爲使者不可以不講。燕巖識。

仲存氏曰。俱是深憂遠慮。此編及原集中所論銀貨一段。有司者宜熟講。

忘羊錄 编辑

朝日。隨尹亨山嘉銓,王鵠汀民皡。入修業齋。閱視樂器。還過亨山所寓。尹公蒸全羊。爲余專設也。方論說樂律古今同異。陳設頗久。而未見勸餉。俄而尹公問羊烹未。侍者對曰。嚮設已冷。尹公謝耄荒憒憒。余曰。昔夫子聞韶。不知肉味。今鄙人得聞大雅之論。已忘全羊。尹公曰。所謂臧糓俱忘。相與大笑。遂次其筆語。爲忘羊錄。

余曰。五音爲正名。六律爲虛位。聲出而度之其中者爲律。不中者非律。則宜無古今之異。雅俗之別。而代各殊樂。風雅變遷者何也。抑製器有古今之異。而聲律隨變歟。

鵠汀曰。否也。敝素昧是學。而第不無一二管窺。常欲一正於大雅之君子矣。聲之出乎喉舌唇齒者。各殊其形。則音亦隨異。故强起號名。逐聲分配。惟其有定名。然後可以知所變。惟其知所變。然後吹萬不同者。可以按名取準。此五音之名所由立也。然自其變者而觀之。則音何必五。雖謂之百音可也。律者法律之律也。聲之出乎口者。旣有高低淸濁巨細之分。則耳力所及。始乃製器而律之。譬如文法之有差等。各當其律。惟其待聲。然後始可以擬而準之。故六律爲虛位。然自其差等而度之。律豈止六。雖謂之千律可也。敝雖不知。何者是宮羽。何者是鍾呂。而若其切切于秬黍辨尺。紛紛然葭灰候氣。則亦見其惑也。

余曰。器譬則谷也。聲譬則風也。知谷之不可改。則風之出也無變。特有厲風和風猋風冷風之異耳。由是論之。律之有古今之殊者。無其器改而聲變歟。

鵠汀曰。然。律聯而爲調。調諧而爲腔。腔合而爲曲。律無姦聲而調有偏音。果是一谷之風。有厲和猋冷之不同。曉夜朝晝之變焉。此其腔曲之所以情變聽移。隨時聳沮而始有古今之異。正蛙之別爾。唐虞之世。民俗煕皡。其悅耳者韶濩之聲。則又其所黜可知也。幽厲之時。民俗淫靡。其悅耳者桑濮之音。則又其所黜可知也。如近世雜劇演西廂記。則倦焉思睡。演牧丹亭。則洒然改聽。此雖閭衖鄙事。足驗民俗趣尙隨時遷改。士大夫思復古樂。不知改腔易調。乃遽毁鍾改管。欲尋元聲。以至人器俱亡。是何異於隨矢畵鵠。惡醉强酒乎。

余曰。鄙人至瀋陽。有吹笙簧者。取而一吹。果合鄕音。聯音起調。亦諧土律。旣入皇城至琉璃廠。又一吹之。未知卽今笙簧。其律竅吹窩金葉。能不變女媧之舊制否。鵠汀曰。此係工造。敝未曾接手細玩。亨山曰。如何不變。八音之匏笙簧是也。久已削竹根。以代匏。

鵠汀曰。律呂之變。非樂器之罪。桑濮之間。其所吹者。非管籥則已。如其所吹。必管籥也。其制宜唐虞之舊也。其所考者。非鍾磬則已。如其所考必鍾磬也。其律宜韶濩之遺也。然其所起之調。出自某音。而連音和律。然後正姦始分。所合之腔。感于何心。而緣心成曲。然後古今逈異。其翕純皦繹者。正音也。淫靡哀厲者。姦聲也。方其單音單律之時。何論乎韶濩。而亦奚有乎桑濮也。

余曰。五音之聲。可得聽乎。鵠汀曰。敝口不能鳴之。其形則有聞焉。廣大雄深者。古所謂宮音也。高亮而噍煞者。古所謂商音也。確而止者。古所謂角音也。熛疾而激揚者。古所謂徵音也。沉而細者。古所謂羽音也。聲之發也。莫不由七情之所宣也。又有變宮變商變角變徵變羽之聲。律則依聲而和之。心之所感有偏正。而音隨以動。律隨以諧。調隨以成。

余曰。五音還有善惡否。鵠汀曰。何謂也。余曰。如宮音之廣大雄深者。是善也。如商音之噍煞。徵音之熛疾。是不善也。

鵠汀曰。否也。五音皆正聲也。所謂廣大雄深噍煞熛疾。只是形容各聲之軆。而其德則莫不正。非宮非商非角非徵非羽。是謂閒音。爲閒於五音之閒。是乃姦聲也。五音則變而爲半音。又截而爲半之半。不失本律。則淸濁相和。高低相應。故連音起調而後。善惡可論。有一事可證。宮乃首出之正音。而爲君之像。然而琵琶新聲。宮聲往而不返。則王令言獨知煬帝之不返宮。豈有不善哉。其往而不返者。連音起調之罪也。王莽獻新樂於明堂。其聲哀而厲。聽之者謂非興國之音。陳後主作無愁之曲。聞之者莫不哀怨隕涕。隋開皇初。新樂旣成。萬寶常以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盡矣。蓋樂之成。在旋宮起調。旋宮起調者。如音起於商則商爲宮音。起於角則角爲宮音。起於徵則徵爲宮音。起於羽則羽爲宮之類是也。

亨山曰。劉宋順帝時。尙書令王僧虔奏言。今之淸商。實由銅爵三祖風流。遺音洋洋盈耳。中庸和雅。莫近於斯。十數年閒。亡者將半。民間競造新聲雜曲。煩淫無極。宜命有司。悉加補綴。大約魏承漢。漢承秦。秦都咸陽。距周鎬京不遠。况秦聲之夏。冠於列國。則宜其流風餘韻。猶有存者。晉志所稱鼙舞。漢時用於宴饗。江左舊無雅樂。楊泓云初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舞。蓋吳人患孫皓虐政。其曲有白鳩濟濟。獨祿碣石。或言白符舞。乃伯符舞槍莫能當。江東民聞孫郞至。皆褫魄。事定。江東小兒遂傳歌謠云。銅爵三祖者。魏武起銅爵臺於鄴。自作樂府。被之管絃。文明之間。遂置淸商令以掌之。雖未必中庸和雅。如僧虔所稱。然去古未遠。其遺音盈耳者是也。自晉氏播遷中原。古樂流離。苻堅得漢魏。淸商之樂傳于前後二秦。宋武帝定關中。收其工器。悉遷于江南。及隋平陳。悉獲之。復入于中原。此其古今沿革也。隋人謂江南所獲工器。本是華夏正聲。而乃沿淸商之舊號。而置署焉。摠謂之淸樂。吾故友太山費黻字雲起。號魯齋。妙精律呂。有三籟精義三十卷。淸商理董三十卷。僕參修大淸會典時。黻抵纂局書兼進其所著樂學諸書。俱論聲器。繪之書之。歷代雅樂變置纖悉無遺。如數掌紋。然唯渠獨能自知。他人不甚理會。又其書中多觸忤大臣。又有不悅費君者。其書不果上。識者至今惜之。僕年少時一覽。猶未能曉解。邇來年久。都忘了。尤爲可惜。亨山書此兼示鵠汀。鵠汀連點頭。兩人酬酢頗久。似論費黻事也。

余問歐邏銅絃小琴。行自何時。鵠汀曰。不知起自何時。而要之百年以外事也。亨山曰。明萬曆時。吳郡馮時可。逢西洋人利瑪竇於京師。聞其琴。又有所持自鳴鍾。已自有記。盖萬曆時。始入中國也。西人皆精曆法。其幾何之術。爭纖較忽。凡所製造。皆用此法。中國累黍反屬麤莽。且其文字。以聲爲義。鳥獸之音。風雨之響。莫不審於耳而形于舌。自謂能識八方風。能通萬國語。亦自號其琴爲天琴。問其紅籤所書。是何所標。鵠汀曰。這是調絃工工尺尺。貴國亦有是琴否。余曰。自中國貿歸。初不識諧律。但其絲絲丁東。聲如盤珠。最宜老人少睡。小兒止啼。二人皆大笑。問貴國琴瑟如何。余曰。琴瑟俱有。敝友洪大容字德保號湛軒。善音律。能皷琴瑟。敝邦琴瑟。制異中國。彈弄之法亦殊。古新羅時製此琴。有玄鶴來舞。故號玄琴。又有伽倻琴。剖大瑟之半。爲十二絃。其彈弄類中國彈琴之狀。湛軒始解。調銅絃琴。能諧伽倻琴。今則諸琴師多效之。都能和合絲竹諸器。

余問中國還有韶濩遺調否。亨山曰。都無。鵠汀曰。且道韶濩之時。是何等世界也。其民彛物則。時尙俗好可知也。以堯爲君。以舜爲臣。以皐陶爲師。妙選當時。士大夫極聰明才俊之胄子。以入于學宮。所謂居移氣而養移軆也。其所以敎之者。又何等事業也。寬簡溫直。陶鑄性情。皷舞神氣。而心靈耳神。弱齡開悟。則又有如夔之審音通理者。爲典司之官。率天下素敎之子弟。造成一代之樂。象其君之德政。合其民之趨向。以之殷薦上帝。則天神饗。以之祼獻宗廟。則祖考格。以之風動四方。則百姓悅。無一事捍逆。無一物屈抑。充塞兩間者。都是一團太和元氣。宜乎其樂之至於斯也。千百載之下。得如吾夫子者。一聽其音調之架領。節奏之餘韻。而渺然像想。自不覺其三月忘肉。而况當時親見其儀鳳者乎。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從可知矣。武王之時。又何等世界也。拔斯民于酒池脯林之中。一洗其巫風。而其舊染汙俗。猶有存者。則痛革宿習。誠非一朝一夕之故。總干山立。旣遜於揖讓垂拱。而發揚蹈厲。又非寬簡溫直之比也。由是論之。大武之成。當在成康之世。而猶以一武字名之。則不待夫子之評。而其未能盡善可知矣。當周之盛。雖使后夔典樂。其所成就。不過如斯而止耳。然而皇祐元豐之間。范馬諸君子。未能曉解固有之律呂。而依俙談說於古樂之理。欲復簫韶九成之舊。未知當時德政。能合天人之心否。尤有可笑者。蔡氏新書。以元聲爲必可得。未知可得之元聲。舍其本律。更在何處。設如蔡氏之說。尋得元聲。依樣九成之製。時君世主。苟無中和之德。位育之功。則譬如無題之功令。無尸之飣餖耳。

余曰。禹聲爲律身爲度。古者太子生而太史吹律。使瞽審之。倘成一代之樂。必以君聲爲律歟。聖人元氣之會也。聲音之發宣。必廣大和平。莫不中律。則古昔聖王。宜亦與禹同律。而獨稱禹聲何也。鵠汀曰。帝王之家天下久矣。落地豺聲。當屬何律。斯干之喤喤。夏啓之呱呱。必皆中律而爲侯爲王歟。亨山曰。記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大約極貴遐壽之人。聲如洪鍾。發舒雄暢。或有中乎黃鍾之律。然至若身爲度。聲爲律。極贊神禹之言行。毫無過差。動合律度也。非其聲音之淸濁。合于律呂。身材之長短。中于尺度。身先天下而標準於民彛物則之中。自爲四方億兆之所取法也。鵠汀曰。尹大人說得極是。

亨山曰。貴國樂律如何。倘有聖神作爲君師。竭其心思耳目之力。以造律歟。抑爲依倣中華否。 宗廟之祭。方內山川。亦皆用樂否。舞用幾佾。余曰。東方三國時。雖不無聲樂。皆東夷之里音。唐中宗時。有新羅樂府。則天時。楊再思反披紫袍。爲句驪舞。想必鄙俚不雅。宋徽宗時。賜高麗大晟樂。並皆世遠不可攷。前明洪武時。賜敝邦八音舞。用六佾。以備 先君之祭祀。其樂器始出自中國。其後多方內傚造。然鄕音易訛。古尺難準。 先君莊憲王有聖德。獲黑黍古玉之瑞。以定雅樂。第未知當時中國樂器盡合古律。而以土出秬黍準之。則果無差謬於書記所傳。亨山離椅俯躬曰。 東方聖德之君。願聞貴邦樂歌數章。余於夢金尺,龍飛御天諸歌。未能倉卒誦對。且未知忌諱與否。因爲他話。則亨山亦不更問。

鵠汀問曰。貴國音調如何。先生能形容否。余曰。僕本無口才。未能形容。但知其音調舒長。節奏希濶。亨山曰。眞君子之國也。余曰。鄙人初入遼東。聞路傍歌吹。尋聲入聽。觱篥一,管一,橫吹一,琵琶一,月琴一以和歌。鼓椀大鼓子。以應節。觱篥聲類嗩吶。橫吹類敝邦羽調倍淸。鵠江曰。甚麽。余曰。所謂羽調。非五音之羽。乃調名。故亦號雨調。敝邦俗樂。又有界面調。乃羽調之翻音也。倍淸者。凡言律皆稱淸。又非淸濁之淸。倍淸云者。如言倍高於本律也。鵠汀曰。這是本律之半也。余曰。昨聽皇上御前鼓樂。則亦類遼東所聽。又有鉦鉢以節之。未知是雅樂耶。何其音調之太高而節奏之太數也。亨山曰。先生昨日入班乎。余曰。不入班。但於墻外聽之。亨山曰。此非雅樂。乃聽戱時一本樂也。雅樂無鉦鉢。

余問雅樂如何。亨山曰。槪沿前明之制。大朝會。用樂工六十四人。引樂二人,簫四人,笙四人,琵琶六人,箜篌四人,𥱧六人,方響四人,頭管四人,龍笛四人,杖鼓二十四人,大鼓二人,板二人。協律郞先期陳懸於丹墀。鑾駕將出。雲麾仗動。則協律郞擧常。唱奏飛龍引之曲。俟五雲駕座。常偃樂止。鳴贊官唱鞠躬。協律郞唱奏風雲會之曲。樂作。百官拜叩畢興。樂止。和碩親王陞殿。國公閣輔隨陞。協律郞唱奏慶皇都喜昇平之樂。今其號名雖殊。工器不易。音調無改。余問樂工服色如何。亨山曰。曲脚幞頭。紅羅生色畵花大袖衫。塗金束帶。紅羅擁頂紅結子皁皮靴。余問此似漢兒制度。亨山曰。否也。雅樂不用綾緞錦繡蟒袍。亦不戴蕃帽。 太常雅樂凡四等。曰九奏。曰八奏。曰七奏。曰六奏。禁糾淫過凶慢之聲。大祀樂生七十二人。舞生一百三十二人。先期演肄神樂觀太和殿。漢時甚重太常官。凡大政下。丞相列侯九卿議。博士未甞不預焉。如公卿將相列名。上請太后廢昌邑王奏曰。臣敞等謹與博士議云云。此天下何等大事。而必先依據博士之言。位卑人微。而其重如此。蓋爲其典祀天地神祗宗廟禮樂之本。前明之贊禮。卽宋之大祝。宋亦重其官。必以宰相之任子爲之。亦是古之選敎胄子之遺意也。明初亦處以文學之士。後乃以黃冠羽流充之。非矣。古者官不易方。材不兼授。夷禮夔樂。各效一職。專精會神。講習有素。以此終身。非特夷夔之。終身於厥官。唯可以世其職者。獨太史與領樂之官爲然。然而後世不常厥職。上不及后夔。下不及伶人。倉卒擧職。如新婦初來。姆保是憑。執旂丹墀。如省曹階前樹。最爲可笑。貴國典樂之官。亦當如此也。余曰。鄙人此來。愧乏季札觀周。亨山曰。敝故友陶逵章。齊人也。甞官太常。遺僕赤蹄爲詼語。自嘲曰。竊愧奚唐之云立。每疑田父之紿左。所謂林蛙論樂。樑燕誨知。相與笑鬨一堂。

亨山曰。洪武初。置神樂觀于天壇之西。敎習樂舞。高皇帝自製圓邱方澤分祀樂章。後定合祀。更撰合祀樂章。禮成歌九章。識者已病其音律之未復于古也。詔尙書陶凱與協律郞冷謙定雅樂。又命學士宋濂爲樂章。凡園陵之祀無樂。凡郊廟樂器不徙。洪武六年。以祀後還宮時。宜用樂舞生前導。命翰林儒臣撰樂歌。以存敬愼鑑誡之意。有曰。朕甞恨後世樂章。虛辭頌美。此佞神乎諂其時君乎。于是儒臣承旨。分撰甘酒,峻宇,色荒,禽荒諸曲凡三十九章。名曰回鑾歌。此可謂知樂之本。而猶未免應文之歸。至於聲律。則當時識者。猶謂之全未全未也。又十二年。詔曰。朕起自寒微。君臨天下。以奉上下神祗。若或不誠。非所以爲生民祈福。且無以延保靈長之景命也。昔成肅公受昨而惰。君子知其不終。故動作威儀之則。所以定命也如此。而况音聲之所由起。莫不感乎至誠而發乎。謂無神而不信者誣也。佞神而禱福者惑也。朕設神樂觀。備樂以祀享天地神祗宗廟之靈而已。非苟傚前代帝王矯飾荒誕。以邀長年之道。此道設或有之。不過修心淸淨。速去疾來。使無艱阻而已。若果有長生之道。殷周之父老何去。漢唐之耆宿安在。因爲刻石立于觀中。觀乎此碑。可謂明樂之理。而達道之論。然以道流提點。終非古意。則我聖祖仁皇帝。以禮祀天地之備樂。協和萬方之盛典。非可使黃冠羽士。所宜管領。乃悉歸之太常。且以鄭世子之精於審音。而當時不能用。深加慨惜。今其律呂精義等書是也。大聖人建中和之德。樂入本朝。始正大雅。

鵠汀曰。貴國樂器樂工當仍高麗之舊。是必崇寧所頒大晟樂也。余曰。卽今敝邦所用。乃洪武所賜。鵠汀曰。洪武所賜。其實大晟之遺也。朱子謂崇寧之季。姦諛之會。黥涅之餘惡。足語天下之和哉。然宋旣南渡。而金太宗悉取汴京樂器樂工。遷之北去。改號太和樂。其實大晟樂也。及金喪亂。而又復南遷汴蔡。及汴蔡陷沒。而中原舊物。悉入于元。元人吳萊以爲太常所用樂。本大晟之遺法。令舊工敎習。以備太祀。故元之樂戶子孫。猶世籍河汴。及明逐元。悉得其工器。故太常雅樂及樂官所肄。猶稱大晟樂。以至隊舞百戱。率皆元舊。高皇帝一革元政。而至於大晟樂。則謂金沿宋。元沿金。其來已久。必中國之遺。故不復改刱。以是知洪武所頒。本一大晟樂也。

余問。舊說以天子中指寸爲律。埋之土中。以候氣。此理如何。鵠汀曰。此乃方士魏漢津取徽宗之指。以造大晟樂也。漢津本蜀之黥卒。漢津謂聖王之禀賦。與天地陰陽爲一軆。聲爲律。身爲度。乃請徽宗中指三節。以定黃鍾之律。以合天地之正。以備陰陽之和。蔡京獨奇其說。諂佞附會。說帝先鑄八鼐。此最可笑。古昔首出之聖王。初作斛尺。無所憑據。則適以指寸爲之律。納幾顆秬黍以準之。又當世四時之氣。不失其候。所謂風不鳴條。海不揚波。其候得四時之氣。理或無恠。至若後世不念中和位育之功。只欲以指律葭灰。迎致好氣。是不識繪事後素之義。而所謂不揣齊末。假令候得氣至。未知所至之氣。果屬何氣。况人之指節長短不齊。則崇寧指尺旣長。而樂律遂高。漢津大懼。潛謂其徒任宗堯曰。律高是北鄙之音也。鎭北鼎溢。天下其將有變乎。樂旣成而遂有靖康之禍。聲之不可誣也如此。漢津小人。雖有審音之才。而無作樂之德。當時士大夫又無漢津之才。而顚倒阿附。則朱子斥以姦諛之會。黥涅之餘者。是也。

亨山曰。不然。冷謙所定樂舞。在洪武六年。與大晟律大相不同。大晟迎神。初奏爲南呂之角。是大呂之變調也。洪武所製。爲太簇之羽。是中呂調也。冷謙七匀。自太簇,夷則,夾鍾,無射,中呂。皆正調。而惟淸黃鍾,淸林鍾。爲變調。本聲重大。爲君爲父。應聲輕淸。爲臣爲子。故曰四淸聲苟不用。四淸聲是無感應。君德亢而臣道絶。父政竭而子職闕。漢津之律。每下古製二律。其林鍾爲宮者。商角爲正調。其餘皆屬變調。南呂爲宮者。惟商一音爲正調。其餘皆屬變調。是七匀之中。變者居五。論者以爲君道微細。而民神事物。靡然不振。是眞亡國之音。哀淫怨咽。不堪久聞。宋潛溪謂漢津製樂。爲亂世之音者是也。朱子稱建陽蔡元定匀調候氣之法。縝密通暢。其攷證禮書樂制樂舞鍾律等篇。大率本之蔡氏新書而互演之。然朱子於音律。不甚明白曉解。專信蔡氏。所謂先入之見。其斥漢津。亦非審音而知其善否。但爲其蔡京之所主張。故攻之不遺餘力。元定書。未能驗之行事。漢津樂。皎然驗之當世。後之論說者。易以指摘也。其實蔡氏曉律。勝於考亭。而末免穿鑿執拗。漢津審音。精於元定。而出於附會諛佞。及冷謙定樂。雖曲襲其舊。而其聲則非宋元之律也。敝參修會典時。攷究諸家。洪武所定。實與大晟大異。王老爺所論。貴邦洪武所頒。爲大晟之舊者。說得非是。鵠汀曰。豈其然。亨山笑曰。卽然。

亨山曰。大率中原樂工。亡於晉。樂器。亡於隋。雜劇百戱之亂雅樂。唐玄宗當爲罪魁。余曰。願聞其說。亨山曰。春秋之世。天下雖喪亂。去古未遠。秦漢以來。雖大難數起。禍自中作。工器未遷。典刑猶存。有國者捨干戈。則先索笙鏞。故伶官瞽師。必與代俱興。風塵甫淸。競抱其器。就廩于官。子孫傳業。手口從心。見聞習熟。及晉氏播遷。五姓交亂。四海分崩。太樂細伎。流離塗炭。而石氏據鄴。則銅爵淸商。飄零已盡。慕容超獲李佛太樂。贖母於姚秦。而舊工已亡。宋武入關。其所收可知。而又其蹌跟東還。其所遷亦可知也。故敝甞謂中原樂工。亡於晉。

隋書所載歷代銅尺十有五。周尺。漢之劉歆銅斛尺。東漢建武時銅尺。晉荀勖律尺。祖冲之銅尺。莫適所用。所謂周尺。最不可信。新莽十五年中。凡所制作。必倣周爲名。已多虛僞。而又復師心。朝作夕毁。尺度無常。後世名爲周尺者。往往歆芬輩僞造。而宇文氏又一假周。則其所寶藏。旋爲隋有。文帝本不好學。性又不善音樂。旣得天下。不可不勉强立樂。而當時沛國公鄭譯竗能知音。言古樂十二律。旋相爲宮。各用七聲。世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時。白蘇祇婆龜玆人也。善琵琶。一匀之中。間有七聲。所謂婆陀力者。華言宮聲也。鷄識者。華言南呂也。娑識者。華言角聲也。侯加藍者。華言應聲也。卽變徵也。沙獵者。華言徵聲也。般瞻者。華言羽聲也。利𥯦者。華言變宮也。譯乃推演其法。爲十二匀八十四調。又於七音之外。更立一音。謂之應聲。譯本無賴傾巧之士。賣國反覆。文帝始悅而終惡之。譯之法。雖似得之。然本出彛樂而翻之。故律稍高厲。萬寶常所造諸器。率下鄭譯二律。其聲淡雅。則又不爲俗耳所悅。故二人者俱不能以其術得志於當世。何妥,蘇夔,牛弘輩。各立朋黨。而何妥阿帝言黃鍾者。象人君之德。帝悅其言。止用黃鍾一宮。而不假餘律。牛弘等復附順帝意。不用旋宮。又並毁銷前世金石。由是而歷代樂器典刑無徵。敝以爲中原樂器。亡於隋。

唐初。命祖孝孫定雅樂。孝孫甞與何蘇輩。議不合。絀於隋而伸於唐。則與張文收等議定。頗號典雅。然太宗急於功利。雅不喜樂。謂無關治理。此似質而實鄙。殊不識禮樂爲致治之本。而認作俳優悅耳之具。張文收又阿世。作河淸景雲歌。倣朱雁天馬名燕樂元會。而唐世雅樂。不過應文備數而止耳。及玄宗善曉音律。則更置左右敎坊。謂之皇帝梨園弟子。身率樂工宮女自敎之。天寶盛際。每酺宴雜陳。高昌,高麗,天竺,疏勒諸部。以至舞象舞馬。于是歷代相沿之法部架領。掃地盡矣。未幾祿山之禍。遂令塗炭。此唐玄宗曉音之罪也。

余問霓裳羽衣曲。如近日所觀西廂雜劇耶。亨山曰。然。霓裳羽衣十二遍。世傳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所獻。帝得之甚喜。遂自演之。是爲後世雜劇之始。其聲緩哀靡靡。

余曰。宋以仁厚立國。崇寧以前雅樂。當有可觀。亨山曰。此和峴所定雅樂。宋太祖時。以周王朴所定律尺。較西京古石尺差短。故樂聲高。不合中和。乾德四年。詔峴倣古制造尺。史言和峴雅樂音調和暢。然此阿世附時之言也。得國纔閱歲耳。有何深仁厚澤。光被四表。致其民物之雍煕乎。和峴所謂以揖讓得天下。爲玄德升聞之舞。一行十六人爲八行。以倍八佾。尤爲可笑。玄德升聞。則虞賓何在。鵠汀亦大笑。援筆疾書曰。在于房。

亨山曰。大抵帝王不可不曉樂。亦不可曉樂。不曉樂則如隋文帝,唐太宗。可謂致治之主。而雖勉强立樂。其本領陋甚。如唐之明皇。宋之道君。素號知音。而天寶,靖康之亂所召者。何等也。大約樂之德。如候虫時鳥。樂之才如市井。樂之事如史。樂之名如謚。余曰。何爲是虫鳥。亨山曰。螽斯沙鷄。本爲一虫。黃鳥倉庚。元是單禽。隨時變化。鳴聲各異。何謂是市井。曰。市可以觀和。井可以觀序。以物交贄。兩意相當。市道也。後至者不怨先來。列器待次。滿志則止。井道也。夫史體質直。謚著褒貶。

亨山起開小皮箱。出黑紙小扇。以示余。意像陶然。又出小小瓷盒。列置卓上。莫曉其意。逐盒開視。滿貯石綠水碧。乳金泥銀。據卓展箑。畵老石穉竹。余曰。鄙人不料先生有龍眠高手。亨山曰。聊以寓意耳。何如。余曰。自蛇跗蜩翼。便有千尋之勢。亨山大笑。因自題綠竹瞻君子。卷阿矢德音。揮毫開便面。握手得同心四句。又印名字。小印於他紙。割付左傍。摺疊以贈余。

余曰。古樂終不可復歟。鵠汀笑曰。先生亶好泥古之論也。大約世之論樂者。論律不論詩。論詩不論德。論德不論世。論世不論風。論風不論運。紛紛然徒尋上黨羊頭山黑黍。秦淮葭灰。而樂終不可得以古雅矣。旋宮起調之法。前說已略陳鄙見。而至於歌詩古人由中之語。不得已之事也。如歡愉者之不得不笑。悲慽者之不得不哭。饑者之不得不號食。渴者之不得不喚水。無虗僞假飾。無勉强苟且。其感於心者。雖不無樂極則淫。哀過則疚。然亦莫不由中而出。所謂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曰思無邪者是也。尹大人市井之喩。深獲樂情。兩相貿遷。爭其錙銖。有不滿志則交易不成。未有脅人勒市者。和之至也。故三百篇。皆交感之所由作也。以上論詩。 雖然。維天執競。比之敕天賡載。則眞樸少遜。辭華太勝。至若漢魏樂歌自安世,房中,朱鴈,天馬,三祖詞章。其極意鋪述。果如維天執競之比乎。譬如聽訟。理直者貌毅而氣充。辭簡而音暢。理曲者容忤而色厲。語絮而聲哮。後世詞臣之杜撰。專出乎矯誣諛佞。則已不勝其德之慙而聲之屈矣。無論神格人和。其工歌之際。無異不歡强笑。不悲强哭。其感乎心而發於聲者。謂當和暢乎愧屈乎。其詠言者如此。則其依永之聲。可知也。依永之聲如此。則其和聲之律。可知也。愚且未知西山蔡氏所謂元聲。將何從憑尋。將亦在律乎在德乎。此爲德爲本而詩配之。聲爲主而律次之也。以上論德。 君子刱業垂統。未甞不建萬世不拔之基。如周公之治魯。太公之治齊。然亦無奈乎末孫之不肖。則二公俱有所論其世。旣坐致百世。則樂亦將不勝其變遷矣。以論上世。 至於風。四方各異。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者是也。故刑政之所不及。口語之所難喩。惟樂能宣幾之神而用之竗。風動而光被之。鼓舞於不知不覺之中。其功化之速。至如兩階舞羽。七旬格苗。雖謂之移風易俗。一變至道可也。然其實南方之柔。北方之强。不可易也。鄭聲之淫。秦聲之夏。不可變也。是乃土之聲而氣之禀。則聖人亦無奈乎風之所異。故曰放鄭聲而已矣。以上論風。 聖人之所未可能者。運也。盈虧消長者。天之運也。孤虛旺相者。地之運也。久則思變。舊則思新。窮則思通。此運之際也。佛氏所稱七日刦。吾儒謂之五百年之期。聖人生値其際。則順其時運。而財成輔相而已。夏之尙忠。殷之尙質。周之尙文。嬴氏之罷封建壞井田。爲千古罪案。然其實時運之所不得不然。芻豢人之所同嗜也。至於久病之人。雖全鼎大羹。聞臭虛嘔。雖艸根木實。欣然接味。雖有善唱一曲。恒歌則座者皆起。法久弊生。不知更張者。謂之膠柱鼓瑟。此乃人情之所同然。故治非堯舜。則雖有韶舞向背之間。神人難和。此聖人無奈乎世運之循環也。以上論運。 且夫文字之生久矣。夫子之刪述。卽天地時運之一大變。固夫子不得已之事也。自夫子歿而百家之言。紛然雜出乎其間。其書滋多而人自師心。雖五尺之童。徑造乎天人性命之窟。而六藝之學。視爲弁髦。則師道遂廢。師道廢而古之司徒之職。典樂之官。爲虛位癏曠。苟然徒說而已。由是而樂歸於伶人賤工。子弟之聰明秀俊者。虛度其舞勺舞象之年。雖上絃下管八音克諧。固不識何者爲宮羽。何者爲鍾呂。閭里之間。設有耽嗜音律。彈弄琴簫。率不免浮浪破落之歸。則子弟之所恥。父兄之所禁。鄕黨之所賤。古聖人陶鑄至治之神機玅用。專責于伶人賤工。萬萬無此理也。亨山曰。說得是。周時以舞敎國子。令大胥正舞位。小胥正舞列。此法至漢猶存。卑者賤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凡取舞生皆二千石至六百石。關內侯至大夫之適子。是猶去古未遠。故其選之精而敎之豫也如此。余問七匀十二匀。何謂也。亨山曰。匀者。齊也調也。如言韻也。如作詩者之言四韻八韻十韻。七匀者。七聲之一韻。十二匀者。十二律之一韻也。古無韻字。故稱匀。亨山問曰。貴國有樂經云。然乎。余曰。此齊東之語也。中國所無。豈合在外。鵠汀曰。此未可以有書。世恨樂書入秦火。然愚謂中國初無樂經。余曰。史傳箕子避地朝鮮。携詩,書,禮,樂,醫,巫,卜,筮,工伎之流五千人從之。與俱東出。故謂六藝全部。獨漏秦焰而流傳敝邦也。鵠汀笑曰。是本中州好奇之士。傅會爲說也。如馮煕之古書世本是也。所謂箕子朝鮮本者。箕子封於朝鮮而傳書古文。自帝典至微子。其下只附洪範一篇。而八政之下。添多五十二字。顧亭林日知錄。據王秋澗中堂事記。已辨其僞撰。余曰。鄙人自入瀋陽。逢秀才則輒問敝邦古文尙書。盖爲箕子東出時所携。或衛滿所持。衛滿雖自椎結爲蠻彛服。亦自豪傑。其黨數千人。亦不無儒士避秦抱經而從者。理或無恠。然高句驪本尙武力。喜鈔畧。設有遺經。不知尊尙。且屢經喪亂。東方千餘年來。未聞有古文尙書。鵠汀曰。先輩朱錫鬯辨之矣。周書孔安國序曰。成王旣伐東。○ 一點夷字。對余故諱之。而大約盡諱胡虜夷狄等字。 肅愼來賀王。俾榮伯作賄肅愼之命。其傳曰。海東諸夷句驪扶餘馯貊之屬。武王克商。皆通道焉。朱以爲周書王會篇。始見稷愼濊良。未有句驪扶餘之號。引東國史句驪建國。始以漢元帝建昭二年。孔氏承詔時。句驪扶餘未通中國。况克商之初乎。朱子以爲人生八歲。皆入小學。敎之以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此論上世學校。上世安得有其文。所謂灑掃應對。卽是禮。咏歌舞蹈。卽是樂。射御書數。推此可知。謂之敎六藝之事則可也。謂之敎六藝之文。則此由後世臆說。上世侯以明之。撻以記之而已。孔子曰。遊於藝者是也。又曰。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說得是。其言敎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由後世臆說。講習六藝。是皆窮理正心之事。古人篤於躬行。則自然心得。十五以前。安可草草學六藝之文。十五以後。便捨六藝。徑先理會於修己治人之道乎。未知上世何許道學先生。坐在州校里塾。開何等理學全書。敎如此是形而上者。如此是形而下者。十三舞勺。十五舞象。二十舞大夏。恐是上世小大學次第。不過如此。後儒不識上世元無六藝之文。開口罵秦。輒疑火前全經。流落海外。好箇歐九日本刀歌。尤爲可笑。大約盈天地間事物。不離形色情境也。試以六藝觀之。禮者。履也。履必有跡。正己而發。此射之形也。執轡如組。兩驂如舞。此御之法也。一與二爲三。自此以往。千歲之日至可致。此數之術也。書之六義。象形爲多。惟樂也者。有情有境。獨無其形。凡有形者。麤跡也。皆可以言語形容。文字記述。而無形者。神用也。風諭於渺莽之際。動蕩於慌惚之中。其藏也寂然。其發也翕然。嘉會似禮。命中似射。調匀似御。假借似書。加倍似數。繚遶乎毛髮之林。經行于血脉之腠。其來也。僾然欲迎。其去也。杳然難追。摸之而無得也。視之而無見也。使人筋骨酸悲。臟胃甘悅。往而復返。如有所戀。斷而更續。如有所謀。至淸故無香。至微故無影。至密故無間。至大故無外。至和故無散。至雅故無色。至神故無心。至玅故無言。夫以言語之輕敏而所不能形。而况文字之糟粕乎。故敝以爲三代以來。初無樂經。亨山無數打圈曰。發前人所未發。樂記一篇。反屬笨伯。樂記。本是漢儒浮浪之文。

余曰。聖人著書。所以繼前聖開來學也。夫子自衛反魯。刪詩正禮。何獨於樂而無所述乎。鵠汀沉吟良久曰。斷無所述。夫子刪詩正禮。是箇樂學。樂之軆。寄乎詩。樂之用。寓乎禮。夫以言語敎人者。其物情矯。以文字敎人者。其天機淺。夫樂也者。其感人速而不迫。顯而不露。深而不幽。婉而能毅。直而能曲。俯仰感慨。欷歔懇切。其入人之際。悚然以懼。慄然以警。怛然以虛。逌然以思。是言語文字之外。別開難言之語。不字之文。崇高配天。卑下配地。屈伸配鬼神。循環配歲時。其潤物也。不借雨露之澤。其曉人也。不待日月之光。其鼓動也。不爭風霆之疾。其漸漬也。不效江河之浸。金石絲竹匏土革木之聲。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行。而口之所吹。指之所彈。臂之所揚。脚之所踏。四端油然。七情汗然。是孰使之然哉。故人之四肢百體不言而諭者。此之謂也。盖上世文書未廣。街歈巷謳。收入學宮。字而句之。被之絲竹。故古者大學敎人。未必方冊。咏歌舞蹈。乃是學問。點瑟回琴。遺像獨存。淸廟三歎。文王可見。故五音者。聲之文理也。六律者。聲之志意也。異軆而同歸者。聲之德行也。純一無雜。粹然彰外之謂雅。雅也者。聲之光輝也。故聖人獨留此不著之書不言之旨。使人自得之。上者知德。下者知音。是乃聖人繼往開來之意也。敝以爲初無樂經。

余曰。六藝之無樂書。旣聞命矣。還有其譜否。亨山曰。可惜盡焚之。古譜今無傳焉。余問秦火乎。亨山曰。否也。隋萬寶常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爲宮之法。改絃易柱之變。爲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終於八千百聲。當時士大夫擯斥之。寶常竟餓且死。憤而悉焚其書。明嘉靖時。太僕丞張鶚所著樂書。一曰大晟樂舞圖譜。自琴瑟以下諸樂。逐一作譜。一曰古雅心談。同時有遼州同知姚文察所著樂書四聲圖解。樂記補說。律呂新書補註。興樂要論。其後有律呂精義。五音正義。樂學大成旨訣等目。皆聲器度數之論也。琴譜。有調絃,弄絃,手法,手勢。有螳螂捕蟬,平沙落鴈,一竿明月,感君恩。是皆琴師口訣。鵠汀曰。大約樂可無譜。窮神知化。則一部羲易。樂之譜也。樂可無訣。觸類引長。則一部虞韶。自在於天地之間矣。古人疊字書。盡是樂訣。如風之習習。雨之凄凄。鹿之呦呦。鳥之嚶嚶。鴈之嗈嗈。狐之綏綏。雎鳩之關關。蟲之薨薨。羽之肅肅。盧之令令。鑾之將將。鑿氷冲冲。伐木丁丁。皆可按而爲訣也。余問中國樂聲。一字一律否。鵠汀曰。否也。一字有淸濁按擧之法。平上去下之異。况歌是永言。永言爲詠也。

余曰。子謂伯魚。汝爲周南召南矣乎。由後世論之。一朝可誦。不必有問於賢子。然而不曰讀而曰爲。則爲是絃歌之事否。鵠汀曰。先生說得是。發前人所未發。古之絃歌。卽後世之讀書也。上世書籍。不過易,書,詩,禮。皆藏於天子之都。夫子適周。問禮於老聃者是也。雖以夫子之聖。五十而始讀易。七十子之徒。未甞有談易者。所言不過詩禮。而皆口授。非若後世之日增繁文。當時所習。不越乎籩豆尊俎之間。俯仰揖讓之中。文羽武戚。朝絃暮歌而已。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其流來口授可知也。所謂學而時習者是也。故子謂伯魚下章禮云樂云。又諷其本之有在乎俎豆絃歌之外也。關雎之爲詩也。丁寧反復。誠懇惻怛。流出於心之德而愛之理者。盖其辭旨也。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者。盖其聲音也。故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者是也。後世之爲詩也。廢絃歌而臨方冊。由是而聲與詩。判而爲二。則朱子註詩。鄭衛之風。盡歸之淫奔之科。此諭義而不諭聲之過也。男女私悅。惟恐人知。豈有沿道歌呼。自述其醜亂之行乎。然則夫子之答顔淵。何不曰放鄭詩。而曰放鄭聲乎。故若以鄭聲歌之。則摽梅,野麕。當屬淫詩也。且夫聲。審之目乎。審之耳乎。學士大夫究竟本原。邂逅彷像於作樂之理。則乃復特地尋律於目剽之中。古之聖人。竭力於耳。今之君子。乃欲一朝得之於目。是不識朝絃暮歌之爲何等工夫。而閣廢聲律。徒讀於紙上。此有宋諸大儒開口談律。不識審音。反爲樂工之所笑。卒不免固陋之歸耳。

余曰。秦漢以來。非但難復古樂。雖時運好還。亦無作樂之人乎。鵠汀曰。何爲其然也。當周之衰。文之弊極矣。及諸侯强大。爭尙武力。所以虛舘設席。分庭抗禮者。皆權謀智術之士。由是而百家之言。縱橫雜沓。各是其說。各私其學。然要其歸趣。未甞不本之仁義。假經術而爲說。身離校宮。紛紛攘攘。禮樂之理。徒設於口。而不習於軆。尊俎之容。日去於前。笙鏞之音。日遠於耳。不可斯須去身之實。徒爲虛器。不復服習。此浮文明理者之過也。人情不得不厭文思質。惡華取實。疾奢尙儉。憎繁想簡。則爲天下者。使其黔首之民。驅而納之黑闇愚樸之域。未必非古聖人致治之要。其燔燒坑殺。在秦則固不免失策。而在漢則儘爲幸矣。又劉項之間。天下之子弟。肝腦塗地。其幸而得脫於鋒鏑之下者。始能人含其聰明。擧全固有之天常。是乃時運一大好還之期會也。當此之時。刑不過三條之約。則法不甚密矣。爭功者擊柱醉呼。則臣不甚抑矣。朝廷之上。多木訥長者。恥言人過失。則俗不甚薄矣。豪右兼幷者。死亡流離。土無常主。則天下之田。始可幷矣。文,景之際。漢興四十餘年。休養生息。阡陌之間。馬畜成群。太倉之米。陳陳相因。則郡縣之學校。可以設矣。學士大夫猶能屈首於博士之家。則容有可敎之地。此無他。漢初挾書之律。久猶未除。天下圖籍。都在相府。百姓徵信縣官。而處士莫敢橫議。余笑曰。此乃段師遣康崑崙。十年不近樂器。使忘其本領。鵠汀曰。是也。希世之如叔孫通者流。當在遠佞之科。年少聰明。更得如鼂錯,賈誼等百十輩。塞其目不令見他書。乃以律呂像文學。絃歌諭行誼。一揚手而遠之事君。一蹈足而邇之事父。夫然後立魯之兩生。爲司徒之職。未必非作樂之人。而復使兩馬輩。列之學宮。未必非作頌之才耳。第未知何功可紀。何德可述。而猶賢乎唐宋之作。全無可像也。余曰。兩馬取其文辭否。賈誼鼂錯亦豈下於兩馬哉。鵠汀曰。非但取其文章也。古者律曆皆隷太史。漢律書。其始不言律而言兵。不言兵之用而言兵之偃。樂之於兵亦遠矣。然以爲天下富庶。百姓嬉遊。此和樂之本也。盖亦深達制樂之意。

余曰。漢之有天下。若是其盛乎。鵠江曰。先生是何言也。何先生之小覷漢家也。敝以爲漢高功不讓武王。德不慙周室。但所少者。西伯之世家。周公之叔父。召公之大臣。天祿之八百。仲尼之遺民耳。夫三代之際。天子之所以制治者。不過千里。千百諸侯。各治分地。自非大姦宄。無所關於天子。天子者五載一巡狩。同律度量衡而已。自非大不軌。靑陽左个。穆然垂拱。夫復何爲哉。上下維持。强弱牽制。所謂虫之百足。至死不僵也。秦漢以來。提封萬里。匹夫匹婦之饑飽寒煖。都係天子之一念。一念之差。土崩瓦解。曾無門庭之限。雖以苻堅之强。竇建德之量。得天下半而一朝身擒。興滅勃忽。尺土一民。必歸一人。自非大歷數。無以享延。自非大制度。莫能鎭壓。其難易之驗。古今之勢異也。當周之興。前乎夷齊者。太伯,仲雍。後乎夷齊者。管叔,蔡叔也。漢家之起。亦有是否。第高帝有其功而無其心。文帝有其德而無其學。武帝有其志而無其識。可惜未央宮全不築址。不揀面勢。土一團。石一塊。且不任工手。忙築數仞糞土墻。囫圇耐住四百年。譬則田舍翁黃蓏麥飯。適口充膓。都不聞紅雲社中風味也。雖然。三老董公。賢於呂尙。縞素一檄。勝於泰誓。余曰。先生所論漢功過矣。初無極救斯民之心。乘醉妄呼。不過見阿房宮起。意乃群盜之桀黠者。安可與周德比隆哉。若執成跡而論功。則古來亂世之姦雄。皆可有辭於後世矣。天下旣定。雖不無一二可像。亦不過推時利害。占得便宜而已。所謂侯門仁義。曷足貴哉。項羽之爲漢驅除。放殺義帝。天也。若使項羽。留此一段難處之事。漢王還能三分有二。俯首屛氣。執玉帛死生之物於義帝之庭乎。鵠汀大笑曰。請先生息怒。余大笑曰。鄙人元無可怒之事。鵠汀曰。使漢王服事義帝。此先生充類至義之論也。三代以上。不可不論德。三代以下。不可不論功。觀乎天命所篤。短長可占。周漢之德。雖未可同日而語。若又較之欺孤寡取天下。豈非霄壤之分乎。故歷祚短長。視功多少。魏,晉報復。固有先輩之論。而唐,宋之有天下。曾不數傳。祿去王室。大亂輒生。自天寶以後。可謂國不國君不君矣。較之兩漢。若哀若靈。猶能君綱在手。金甌無缺。是在得國之正與不正。而天命之篤與不篤。足可驗矣。且義帝存。然後漢之功德。當益光顯。當時援立。不過項氏一時之權宜。適出居巢老人之拙計。則風塵之際。造次名分。非可論於草昧英雄。其縞素聲討。譬如兩造對訟。分外瑕謫。假令漢高敗死濉水。不過綱目書例。稱義帝元年。漢王劉邦起兵討項羽。不克死之。充類至義。則立箕若微。退處藩服。不害爲殷室之純臣。寢處淚痕。終畏天威。不害爲更始之賢宗。然而不詰淸宮之興居。反遜移罪於成濟。平心徐究。則項家所尊。於漢何有。卽義帝在封之江湘百里之國。爲賓於漢。不害爲四百年第一盛德事。其處義帝亦何難之有。且後世君子立論務高。恥言漢唐。漢德遂卑。無人咏歎。然漢世諸帝。率能傳家孝友。用人則先循吏。導民則奬力田。此三者。天下之大本而歷代之所罕也。汲黯之守正。霍光之輔幼。子陵之高尙。黃憲之範俗。諸葛之出處。河間之好禮。東平之樂善。天下之元氣而歷代之所不及也。凡此數事者。質直忠懇。眞意藹然。所謂能合心之德而不失乎愛之理也。是皆作樂之實而有足以咏歌感歎。立一部大雅。宜無愧色也。天下生靈。習熟於漢。故久而能思。劉淵假漢。繼安樂而立宗廟。劉裕入關。父老說其十陵。劉知遠劉龑。猶藉金刀以立大號。此雖不足有無於前漢。而民彛 缺。不似他家一敗塗地也。

是時日已向夕。而盡日所飮。各已十餘盃。亨山自午。於椅上熟寐。鵠汀頻拔刀。割羊大嚼。又數勸余。而余甚嫌其臊。惟餤餠果。鵠汀曰。先生不嗜齊魯之大邦耶。余笑曰。大邦羶臊。鵠汀有愧色。余亦覺其觸犯。卽墨抹之。因謝曰。鄙人愛非子貢。情同王肅。齊王肅初入魏。不食羊肉。常飯鯽魚。高祖問羊肉何如魚羹。肅對曰。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彭城王勰曰。卿不重齊魯大邦。愛邾莒小國。明日爲卿設邾莒之食。鵠汀見余不食羊肉。本譏余出自小邦。不識大邦之味。及大邦羶臊之對。還觸所忌。故有愧色。

鵠汀曰。高麗公案。公知之乎。余曰。此載東坡志林。高麗無罪。而東坡最憎之。高麗名臣有金富軾,富轍。慕蘇爲名。而坡殊不知也。鵠汀曰。子瞻上箚論高麗入貢。無絲髮利而有五害。請勿許買書籍。然冊府元龜。其時所出。貴邦廣爲繡印否。余曰。東坡箚論。未免失言。小國慕華而來。大邦何必曰利。鵠汀曰。然。宋政和中。升高麗使爲國信。禮在夏國上。改引伴押伴。稱接送舘伴。而高麗事遼臣金。多負中國禮意。宋高宗甚恨之。高麗貢路。常由明州明越。困於供給。中國所以舘遇燕賚之費。以鉅萬計。淮淛之間騷然。昔荊南高季興。五代時節鎭也。當時雄據一州者。無不自霸一方。而高氏謙卑。利其錫賚。遍向稱藩。故時人目之爲高無賴。宋時淮淛。亦號高麗爲高無賴。蓋苦之也。蘇氏五害之論。有以也。故御史胡舜陟及侍御吳芾皆論之。非但以靡弊爲言。蓋憂其窺覘虛實。爲金之間也。

余曰。是誠寃枉。東方慕華。卽其天性也。攷究二十一代史。號爲新羅,高麗。上下數千年間。有夫一驚邊上之塵者乎。朝鮮殺漢使者。卽衛滿朝鮮。非箕子朝鮮也。隋唐拒命。卽高氏之高句驪。非王氏之高麗也。中國史傳。輒皆去句省馬。通稱高麗。是王氏立國之前。已有其號也。後先倒置。名實混淆。足爲寒心。我東三國時。新羅最先慕唐。以水路通中國。衣冠文物。悉效華制。可謂變夷爲夏矣。王制東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順者是也。高麗繼新羅。延歷五百年間。不無六七之作。雖其繼體。時有粃否。然不替慕華之誠。至發於夢寐。得中州好文。必盥手而讀之。二醫之還。密輸陰雨之戒。凡此數款。史不絶書。其乃心中華誠切尊攘。足可表見矣。當時士大夫不諒高麗之本心。反疑强隣之間諜。不亦寃乎。建炎天子自昧復雪之大義。輕信應誠之迂計。欲借捷路。潛圖竊負。而卒符翟帥之先見。則乃及致憾於弱國。愚謂此非高麗公案。乃高麗寃案。王氏本爲契丹所隔斷。通貢無路。雖不來庭。亦非汴京聲敎所能坐致。然而梯航萬里。不憚險遠。尋新羅之舊跡。履不測之鯨鱷。前檣摧覆。後棹繼至。達其忱誠於萬死之餘。此乃陪臣之常職。豈敢規利於大邦哉。不腆之土物。不足以備天子之庭實。然以今想古。矦度不愆。何黃何纁。篚之包之。拜送于庭。悃愊無華。此乃慕華之誠。豈爲要寵於上國哉。高麗雖國小民貧。其紅稻香粳。足以供粢盛。其絲麻足以備祭服。皷山煑海。不藉他邦。安敢饕冒上國之餼廩。瀆擾天子之有司哉。宋之諸帝。不惜舘糓之費。所以柔嘉勞徠之意。有加他邦。爲其久傳箕聖之敎。素號禮義之邦。而接遇甚盛。可見中州藪藏海納。萬物攸歸也。安有四海之富而惜費於一介之使。天子之尊而計利於玉帛之會哉。子瞻學識淺短。不知厚往薄來之意。遽發絲利五害之論。有若商賈互爭長短。是以市道交於四方。而絶萬國來王之心也。鄙人甞謂軾之此箚。羞辱當時之朝廷也。

鵠汀曰。先生說得是。雖然。由後世論。則大體郤乖。自當時計。則慮得深長。朱子以蜀洛之故。其極詆子贍。有甚於孔文仲之謗程子爲五鬼之魁。秦觀李薦之徒。目之爲浮誕輕佻。以南軒交誼。推尊張浚。君子之不黨。亦難矣。今先生挾朱子定論。其斥蘇更嚴於朱子。未免爲高麗逞憾。因大笑。余亦大笑曰。訟寃則有之。何爲逞憾。鵠汀曰。聊相戱耳。千古公是公非。人情大同。孰令勸之。孰令沮之。余笑曰。黨同朱子。固所甘心。而對面錯過。蜀黨儼臨。鵠汀大笑曰。不是不是。民皡朱門之子路。余曰。在門墻則麾之。鵠汀曰。黨同朱子。漢兒希世。漢兒文弱。朱子分過。余曰。朱子千古義理主人。義理勝處。天下莫强。何憂文弱。鵠汀裂漢兒希世。投爐中曰。不必索言。自當理會。

鵠汀曰。弘簡錄群書目。列鄭麟趾所撰高麗史。先輩顧寧人。稱其得史家體。而恨吾未之得見。無錫王晏所抄高麗紀略。斥外國。不識大一統之義。其建國之始。紀年係事。首揭賊梁僞號。余曰。高麗初興。實在朱梁貞明四年。中國旣無一統天子。則外國紀年。將於何附見。鵠汀曰。亂臣賊子。何代無之。而其僞定一時者。猶皆依倣先王。而朱溫本末。純是盜賊。以其簒奪次序。尊爲帝統者。獨司馬光一人。以孔明正大光明之識。謂劉豫州帝室之胄。則當時聞見之確。豈適後世圖譜之比哉。後之作史者。不徵信於孔明。而將安所取義。寇者。潛入他人之室而竊偸之謂也。孔明帝室之宗臣。自入其室。逐捕他盜。天下何人道個不字。若諸葛子爲寇者。天下文書。雖剔盡義字。不妨喫著。其言昭烈。雖云中山靖王之後云者。尤令人氣短。雖云者。塗聽途說。邂逅未定之辭也。有誰云之。朱溫云然乎。李昪本是權臣之假子。巧圖楊徐之基業。及其得志也。又恥簒奪之跡。背義父於旣骨。托鼻祖於文皇。天下姓李。非獨隴西。柩前稱嗣。邈佶猶然。乃爲予統於賊梁。援而比之於堂堂帝室之胄。抑何肝膽。以爲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竆,新。致恨於運歷年紀之不數。綱目書例。雖是大居正。猶不若益都鍾尙書羽正得其權衡也。其正統論。峻斥司馬歐陽之非。以爲三代及漢唐宋正統也。正而不統者。東周君,蜀漢昭烈帝,晉之元帝,宋之高宗也。統而不正者。秦始皇,晉武帝,隋文帝也。雖非正統。而天下無久虛之理。則作史者不可不予帝。至若曹不王莽朱溫。義旣不正。勢又不一云云。而猶不若長洲宋實穎黜粱紀年之嚴。以爲王莽不得書新。祿山不得書燕。則全忠凶逆。誰得書梁。况當時晉岐吳蜀。移檄興復。則唐室未亡也。共稱天祐。至於二十年之久。則唐室猶存也。晉雖唐室之賜族。乃以諸侯之宗盟。君讎國賊。手自誅剿。則是天下未甞有全忠之梁也云云。當時外藩不識中州共主之眞僞。或由慕華誠切。或由自衛境土。或由援結大國。以自鎭衆。扶服稱藩。奉其年號。事理無恠。但由後世作史者論之。眞僞較然。得失著明。中土文書。歲渡鴨水。敎遵太師。學宗紫陽。禮義著稱。由來千載。春秋之義。責備賢者。余曰。雖以溫公之賢。黜陟之際。猶有此失。况外國乎。敝邑雖同內服。而猶於中州。無異穿壁借照。隔面模眞。又况見識未曾到此乎。今聞先生黜梁之論。不覺爽然自失。然則麗史王正。當係何處。鵠汀曰。此有當時晉岐吳已例。攷之則易定耳。遂起開卓上小皮箱。亨山鼾息如雷。時時頭觸屛風。鵠汀笑而大聲高咏曰。木枕十字裂。亨山鼾息卽止。須臾更鼾。余乃大咏木枕十字裂。鵠汀手拿小冊。瞠曰會也。謂能爲漢語也。小冊卽擧子抄集。便覽歷代紀年。鵠汀披閱後唐莊宗紀年。自同光元年甲申。逆數至梁均王友貞貞明四年曰。高麗建國似在唐昭宣帝天祐十五年戊寅也。天祐四年。全忠廢帝爲濟陰王。明年戊辰被弑。而唐之正朔。猶寄於當時之諸侯者十六年。是亦公在乾矦之義也哉。

余曰。卽今海內學問。朱,陸何尙。鵠汀曰。都尊紫陽。如毛甡之逐字駁朱。這是天性不畏王法。駁朱合處少拗處多。其合處未必有功於儒門。其拗處乃反有害於世道。欲殺者爲知己。不打則不識情。罵祖罵佛。還是愛根。毛之駁朱。雖曰自居以功臣。打得見血。孰信其愛。朱門結鄰。宜不得不忙投臨安府。告了一道狀。包閻羅不問曲直。拿了毛甡。先賞了三十竹箆。這毛甡忍過了一看不攢。都呼打得好。包公大怒。更喚壯健做公的加力猛下。這毛牲終不承了。毛甡平生。自認知我罪我在駁朱。朱子獨於春秋。都不著手。大是通曠。補亡一章。消受了小兒輩許多利嘴。盡去小序。未免毒遭老拳。參同契註。日暮罷起。未了其說。

宋高宗二年。浙江路馬步都摠管楊應誠上言。由高麗至女眞路甚捷。請身使三韓。結鷄林。以圖迎二帝。乃以應誠假刑部尙書。充國信使。浙江帥臣翟汝文言。若高鹿辭以金人。亦請問津。以窺吳越。將何以爲對。旣至果對如汝文言。


熱河日記 编辑

審勢編 编辑

燕巖氏曰。遊中國者有五妄。地閥相高。本是國俗之陋習。有識之居國也。且恥言兩班。况以外藩土姓。反陵中州之舊族乎。此一妄也。中州之紅帽蹄袖。非獨漢人恥之。滿人亦恥之。然其禮俗文物。四夷莫當。顧無寸長可與頡伉中土。而獨以一撮之髻。自賢於天下。此二妄也。昔月汀尹公根壽奉使 皇明。道逢御史汪道昆。屛息路左。瞻望行塵。猶以爲榮。今凾夏雖變而爲胡。其天子之號未改也。則閣部大臣。乃天子之公卿也。未必加尊於昔而有貶於今也。奉使者自有見官之禮。而恥其公庭拜揖。輒圖寬免。遂成規例。時有接遇。率以亢簡爲致。恭謙爲辱。彼雖不與苛責。安知不侮我之無禮乎。此三妄也。自知文字以來。莫不借讀于中州談說歷代。無非夢中占夢。乃以功令之餘習。强作無致之詩文。忽謂中土不見文章。此四妄也。中州之人士。康煕以前。皆 皇明之遺黎也。康煕以後。卽淸室之臣庶也。固將盡節本朝遵奉法制。若造次談論輸情外藩。是固當世之亂臣賊子也。然而一遇中州之士。見其誇張休澤。則輒謂一部春秋。無地可讀。每歎燕趙之市。未見悲歌之士。此五妄也。中州之士有三難。一爲擧人則全史全經。隨事辨證。百家九流。略涉源委。酬答如響。不如是。未足以爲士也。此其一難也。寬雅嫺禮。休休有容。不施驕倨。虛懷接物而不失大國之體。此其二難也。小大遠近。莫不畏法。畏法故愼官。愼官故制度如一。而四民分業。莫不自修。此其三難也。東人有五妄。實由中土之自侮。然其自侮之實。亦非中土之罪。而其固有之三難。又非東人之所可得以侮之也。昔陳慶之自魏南還。甚重北人。朱异恠而問之。慶之曰。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爲荒中。此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幷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耳目所識。口不能傳。由是觀之。望洋發歎。今古同情。余在熱河。與中州士大夫遊者多矣。尋常談討。雖日知其所不識。而至若時政之得失。民情之向背。無術而可識。傳曰。觀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旣無子貢之藝。季札之智。則雖使笙鏞干羽日陳於前。固莫識政德之所出。况泛論上世之律呂而惡能識當時之汚隆哉。然而不避其支離煩複之嫌。而故爲此迂闊誕漫之問者。何也。葢中州之士。性喜矜誇。學貴該洽。出經入史。揮麈風發。然我人類多未閑辭令。或急於質難。逕談當世。或自誇衣冠。觀其愧服。或直問思漢。使人臆塞。此等非但彼所忌諱。在我踈失。亦自不細。故將要得其歡心。必曲贊大國之聲敎。先安其心。勤示中外之一軆。務遠其嫌。一則寄意禮樂。自附典雅。一則揚扢歷代。毋逼近境。遜志願學。導之縱談。陽若未曉。使鬱其心。則眉睫之間。誠僞可見。談笑之際。情實可探。此余所以畧得其影響於紙墨之外也。嗚呼。中州道術陵遲。天下之學。不出于一。而朱,陸之分。皆將數百年互相訾謷。疾如仇敵。至 皇明季世。天下學者。莫不宗朱而爲陸者鮮矣。及淸人入主中國。陰察學術宗主之所在。與夫當時趨向之衆寡。於是從衆而力主之。陞享朱子於十哲之列。而號於天下曰朱子之道。卽吾帝室之家學也。遂天下洽然悅服者有之。緣飾希世者有之。所謂陸氏之學。幾乎絶矣。嗚呼。彼豈眞識朱子之學而得其正也。抑以天子之尊。陽浮慕之。此其意徒審中國之大勢而先據之。鉗天下之口而莫敢號我以夷狄也。何以知其然也。朱子尊中國而攘夷狄。則皇帝甞著論而斥宋高宗不識春秋之義。討秦檜主和之罪。朱子集註群書。則皇帝集天下之士。徵海內之書。爲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率天下而唱之曰。此紫陽之緖言。而考亭之遺旨也。其所以動遵朱子者。非他也。騎天下士大夫之項。扼其咽而撫其背。天下之士大夫。率被其愚脅。區區自泥於儀文節目之中而莫之能覺也。或曰。淸人旣尊尙中土之儀文。而不變滿洲之舊俗。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吾非利天下也。吾爲明室。復大仇雪大恥。而天下無久曠之理。則吾爲天下守中土。有主則吾亦將卷而東歸。故不敢變祖宗之舊制也。或曰。彼所以自因舊俗則當矣。奈之何擧天下而强循其法也。曰。此足以見其情也。彼將曰。帝王者。同文軌一制度而已矣。爲淸之臣子者。當遵時王之制。不爲淸之臣子者。不遵時王之制度爾。東南開明。必先天下而有事情。喜輕浮而好議論。則康煕六巡淮淛。所以陰沮豪傑之心。而今皇帝踵而五巡矣。天下之患。常在北虜。則迨其賓服。自康煕時。築宮於熱河。宿留蒙古之重兵。不煩中國而以胡備胡。如此則兵費省而邊防壯。今皇帝身自統禦而居守之矣。西藩强悍而甚畏黃敎。則皇帝循其俗而躬自崇奉。迎其法師。盛飾宮室。以悅其心。分封名王。以析其勢。此淸人所以制四方之術也。獨於中土。似若無所用心。然其心以爲天下之小民。薄其賦斂則安矣。安知不反便乎我之帽服而不欲變我之制度乎。但天下之士大夫顧無可安之術。則姑尊朱子之學。大慰遊士之心。其豪傑敢怒而不敢言其鄙佞。因時義而爲身利。一以陰弱中土之士。一以顯受文敎之名。非秦之坑殺而乾沒於校讐之役。非秦之燔燒而離裂於聚珍之局。乾隆。以四庫全書板。名之曰聚珍板。 嗚呼。其愚天下之術。可謂巧且深矣。所謂購書之禍。甚於焚書者。正指此也。故中土之士。往往駁朱而不少顧憚。如毛奇齡者。或有謂之朱子之忠臣。或又謂之有衛道之功。或有謂之恩家作怨。此等皆足以見其微意也。噫。朱子之道。如日中天。四方萬國。咸所瞻睹。皇帝私尊何累朱子。而中州之士如此其恥之者。葢有所激於陽尊而爲禦世之資耳。故時借一二集註之誤。以洩百年煩寃之氣。則可徵今之駁朱者。果異乎昔之爲陸耳。然而吾東之人。不識此意。乍接中州之士。其草草立談。微涉朱子則瞠然駭聽。輒斥以象山之徒。歸語國人曰。中原陸學大盛。邪說不熄。聽之者又不究本末。若見此等談論。先怒於心。噫。斯文亂賊之討。雖莫遠施於中土。容默異端之過。固難見恕於士林。罨溪花下少飮。閱次忘羊錄及鵠汀筆談。因滋筆花。露爲此義例。使後之遊中國者。如逢肆然駁朱者。知其爲非常之士而毋徒斥以異端。善其辭令。徵質有漸。庶幾因此而得覘夫天下之大勢也哉。


鵠汀筆談 编辑

昨日語尹公所。不覺竟日。尹公時時睡。以頭觸屛。余曰。尹大人倦矣。請退。鵠汀曰。睡者睡。語者語。不相干。尹公微聞其語。向鵠汀數轉云云。鵠汀首肯。卽收談草。揖余同出。葢尹公老人。因余早起。過午酬酢。其昏倦思睡。無足恠也。鵠汀約明日設朝饌。要余共飯。余曰。每談席。常苦日短。明當早赴。鵠汀唯唯。次日五更。使臣起趨班。余同起。因赴鵠汀。明燭而語。郝都司成相會。而尹公曉已赴朝也。且飯且語。易數三十紙。自寅至酉。凡八時。而郝公晩會先罷。故閱次談草。爲鵠汀筆談。

余曰。尹大人昨日甚倦。客心不安。得無有視日早晩意乎。鵠汀曰。無是。尹公每値午刻。蹔爲龍虎交。不欲令人見他。熊鳥小數。並無倦客意。鵠汀問尹公何如。余曰。神仙中人。先生與他舊契否。鵠汀曰。蓬藋桃李。門逕懸殊。此來證交一旬之上。

鵠汀曰。公子當精幾何之學。余曰。何以知之。鵠汀曰。頭炕奇按司盛言高麗朴公子精通幾何。稱我東曰高麗。如東人之稱中國曰漢曰唐。諸人又或稱余爲公子。 言月中有世界。當似此地。言地在太空。當一小星。言地當有光。遍滿月中。皆奇論。可謂經緯天地。余曰。鄙人老。實未曾窺幾何半個字。前夜偶携奇公賞月前堂。不覺奇興悠然。因此縱談不顧。乃一時談語。况此臆致。非幾何所推。鵠汀曰。不必過謙。願聞地光。此倘有光。未知受日爲光否。抑自發光色否。余曰。如夢讀綠字書。此刻並已忘之。鵠汀曰。愚有平生獨見之語。而亦不敢向人說道。恐令海內諸公大驚小恠。因此胎得痞結伏積證。冬夏苦劇。正恐先生感成此證。余曰。不如此刻道破。收幾年勿藥之效。鵠汀搖手笑曰。否否。余曰。客不先擧。禮也。少頃飯至。先置菓蔬。次茶酒。次餠餌。次猪炒卵煑。飯最後至。粳白而羹羊肚也。中國飮食。皆用箸無匙。勸酬留連。細酌佐歡。無長匙摶飯。一飽卽掇之法。時用小勺。斟羹而已。勺如匙而無柄。如爵而無足。形類蓮花一瓣。余持勺試一舀飯。深不可餂。余不覺失笑曰。忙招越王來。志亭問何爲。余曰。越王爲人長頸烏喙。志亭扶鵠汀臂。噴飯嚔嗽無數。志亭問貴俗抄飯用何物。余曰。匙。志亭曰。其形如何。余曰。類小茄葉。因畵示卓面。兩人尤爲絶倒。志亭曰。何物茄葉匕。鑿破混沌竅。鵠汀曰。多少英雄手。還從借箸忙。余曰。飯黍毋以箸。共飯不澤手。自入中國。未見匙。古人飯黍。將以手抔乎。鵠汀曰。卽有匕。不若是長。飯黍飯稻。慣用箸。所謂操成習。古今亦自不同。

余曰。鵠汀先生。滿腹輪囷。定然難產。志亭問甚麽。余曰。大驚小恠胎。鵠汀笑曰。合用兜羅綿湯。志亭曰。可謂囫圇呑棗。余曰。若非安期棗。無乃魏王瓠。鵠汀大笑曰。是也。余曰。還不禁遍身燥癢。鵠汀曰。何處更請麻姑爪。志亭更請地光之說。余曰。鄙人第以妄言之。先生以妄聽之否。鵠汀曰。不妨。

余曰。晝則萬物照耀。夜則羣品黯黑。何也。鵠汀曰。此受日爲明。余曰。萬物自無明軆。其本質則莫不黯。譬則昏夜對鏡。頑然與木石無異。雖含照性。其不能自具明軆。可知也。借日然後乃發光色。其反射處。還生明影。水之於明。亦猶是也。今夫地外環海。譬則大玻瓈鏡也。若自月中世界。望此地光。亦當有弦望晦朔。其面面對日處。大水大土。相涵相映。受照反射。遞寫明影。如彼月光遍此大地。其未及受日處。自當黯黑。如弦前初月。留掛虗魄。其土膚厚處。當如月中黯影扶疎。鵠汀曰。敝亦嘗妄意。地有光影。與先生所論稍異。余曰。不必相似。願聞其說。

志亭顧鵠汀。連道幾句山河影云云。鵠汀掉頭連稱否否。余問甚麽否否。鵠汀曰。先生纔說地光。郝公錯認山河影。余曰。佛說以月中婆娑。爲山河影。是認月爲一圈。虗明如鏡。照物俯寫。大地所謂凸凹形。亦爲山河嶐𥦔。如畵副本。仰渲月中。皆非地月本分。鄙說月中世界者。非謂眞有世界。本欲辨說地光。而無地可見。則設爲月中世界。如云易地而處。設使吾人易處月中。仰看地輪。應似地上望彼月明。鵠汀曰。是也。先生此說愚已明白會聽。旣有月中世界。則自當有山河。有山河。則自當有凸凹。至遙相望。自應如此。不借大地。寫得影子。第此地光云云。妄謂此非借日出影。自有本分輝映。大凡物大則神守。物久則精凝。老蚌吐珠。光能不夜者。神精所聚故也。地是可大可久。嵌空寶珠。則許大神精。自應光明。譬如君子和順積中。英華發外。視彼滿天星河。都有出身光耀。志亭且讀且笑。打圈于月中世界望此地光。又打圈于地是嵌空寶珠曰。兩個先生。當不免月中一走。訟明于姮娥娘娘。是時無追。郝成作證。鵠汀大笑。打圈于訟明姮娥句。

鵠汀曰。月中若有世界。世界如何。余笑曰。旣未及月宮一走。則安能知何樣開界。但以吾等塵界。想彼月世。則亦當有物積聚凝成。如今大地一點微塵之積也。塵塵相依。塵凝爲土。塵麤爲沙。塵堅爲石。塵津爲水。塵煖爲火。塵結爲金。塵榮爲木。塵動爲風。塵蒸氣鬱。乃化諸蟲。今夫吾人者。乃諸蟲之一種族也。若使月界以陰爲地。則水其塵也。雪其土也。氷其木也。其火水晶。其金琉璃。未必月世眞切如是。雖鄙人情量設辭。然亦安有許大成形。比德於陽。配軆於日。而獨無一物氣聚蠕化乎。今夫吾人者。入火則焦。入水則溺。然亦未甞離火離水。以他界視此。則雖謂之居水居火可也。今夫諸蟲水居。不獨魚鼈。雖鱗介爲主。亦有羽毛之族。種種爲賓。雖魚鼈置陸則死。亦有時乎深藏淤泥。是鱗介之族。亦未甞離土也。敢問職方之外。定有幾個世界。志亭曰。以西人所紀爲信。則果有狗國鬼國。飛頭穿胷。奇肱一目。種種奇恠。非情量所及。鵠汀曰。不特西人所紀。於經有之。余問何經。鵠汀曰。山海經。余曰。環此大地。定不知幾處鱗皇。幾位毛帝。則以地料月。其有世界。理或無恠。鵠汀曰。月世有無。不涉塵寰。則所謂越人肥瘦。無關秦人。前聖之所不論。今見先生之言。使我塵煩頓除。如坐廣寒宮。衣氷紈。飮氷漿。與伯夷,於陵。揖讓先後之也。乘桴浮海。乃夫子別界妄想。若先生冷然御風。皡也不敢後仲由氏。志亭打圈于別界妄想曰。吾不辭趯趯爲兎。躍躍爲蟾。相與笑哄一堂。

鵠汀曰。吾儒近世頗信地球之說。夫方圓動靜。吾儒命脈。而泰西人亂之。先生何從也。余曰。先生則何信。鵠汀曰。雖未能手拊六合之背。頗信球圓。余曰。天造無有方物。雖蚊腿蚕尻雨點涕唾。未甞不圓。今夫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皆天所造。未見方宿楞星則可徵地球無疑。鄙人雖未見西人著說。甞謂地球無疑。大抵其形則圓。其德則方。事功則動。性情則靜。若使太空。安厝此地。不動不轉。塊然懸空。則乃腐水死土。立見其朽爛潰散。亦安能久久停住。許多負載。振河漢而不洩哉。今此地球面面開界。種種附足。其頂天立地。與我無不同也。西人旣定地爲球。而獨不言球轉。是知地之能圓而不知圓者之必轉也。故鄙人妄意以爲地一轉爲一日。月一匝地爲一朔。日一匝地爲一歲。歲 歲星 一匝地爲一紀。星 恒星 一匝地爲一會。看彼貓睛。亦驗地轉。貓睛有十二時之變。則其一變之頃。地已行七千餘里。志亭大笑曰。可謂兎嘴乾坤。貓眼天地。余曰。吾東近世先輩。有金錫文。爲三大丸浮空之說。敝友洪大容。又刱地轉之論。鵠汀停筆向志亭云云。似傳洪字與號也。志亭問湛軒先生。乃金錫文先生弟子否。余曰。金歿已百年。非可師授。鵠汀曰。金先生字號並有著書幾篇。余曰。其字號並不記憶。亦未曾有所著。洪亦未曾著書。鄙人甞信他地轉無疑。亦甞勸我代爲著說。鄙人在國時。卒卒未果。前夜偶同奇公賞月。對月思朋。因境起興。不知所以裁之。大約西人不言地轉者。妄意以爲若一轉地則凡諸躔度。尤難推測。所以把定此地。妥置一處。如揷木橛。然後便於推測也。鵠汀曰。敝素昧此學。曾亦一二窺斑。如服七椀茶。不復勞精。今先生所論。亦非西人所發。則吾不敢遽信爲然。亦不敢遽斥爲非。要之渺茫難稽。而先生辯說甚精。如高麗磨衲鍼孔線蹊。一一明透。

志亭曰。如何是三大丸。如何是一小星。余曰。浮空三丸者。日地月也。今夫說者曰。星大於日。日大於地。地大於月。信斯言也。惟彼滿天星宿。都不與此地相干。獨此三丸。自相隣比。爲地所私。立號日月。資日爲陽。資月爲陰。譬如人家求火東鄰。丐水西舍。自彼滿天星宿。視此三丸。其羅點太空。自不免瑣瑣小星。今吾人者坐在一團水土之際。眼界不曠。情量有限則乃復妄把列宿。分配九州。今夫九州之在四海之內者。何異黑子點面。所謂大澤礨空者是也。星紀分野之說。豈非惑哉。志亭自信斯言。至瑣瑣小星亂圈之。鵠汀甚稱奇論快論。發前人所未發。

余曰。鄙人萬里閒關。觀光上國。敝邦可在極東。歐羅乃是泰西。以極東泰西之人。願一相逢。今遽入熱河。未及觀天主堂。自此奉勅東還。則不可復入皇都。今幸忝遊大人先生之間。多承敎誨。雖適我大願。然於泰西遠人。無路相尋。是爲鄙人所恨。今聞西人從。駕亦在是中云。願蒙指敎。或有相識。幸爲紹介。鵠汀曰。此等元係監中奉勅。道不同不相爲謀。且駐蹕之地。摠是日下。人山人海。尋覓自難。不必枉勞。志亭辭晩。間有冗。先起收談草五六頁而去。

鵠汀曰。洪湛軒先生。頗能曉占乾象否。余曰。不是不是。曆象家與天文家不同。夫以日月暈珥彗孛飛流芒角動搖。預斷休咎者。天文家也。如張孟,庾季才是爾。在璿璣玉衡。曆象日月星辰。以齊七政者。造曆家也。如洛下閎,張平子是爾。漢書藝文志。有天文二十餘家。曆法十數家。判然爲二。敝友頗能留心幾何。欲識躔度遲疾而未能也。甞斥宋景三言。熒惑退舍。處士加足。客星犯座。爲史家傅會。鵠汀曰。古之號精渾儀者。閎,張以外。有蔡伯喈。吳之王番。劉曜光初中。有孔定。魏太史令晁崇。皆得璣衡遺法。而宋元祐中。蘇子容爲宗伯時。參攷古器。數年而成。及西術之來中國。儀器盡屬笨伯。但其學術淺陋可笑。耶蘇者。如中國之語賢爲君子。番俗之稱僧爲喇嘛。耶蘇一心敬天。立敎八方。年三十遭極刑。而國人哀慕。設爲耶蘇之會。敬其神爲天主。入其會者。必涕泣悲痛。不忘天主。自幼立四條信誓。斷色念。絶宦慾。有敷敎八方。願無更還故土戀名。雖闢佛。篤信輪回。明萬曆中。西土沙方濟者。至粤東而死。繼有利瑪竇諸人。其所爲敎。以昭事爲宗。修身爲要。忠孝慈愛爲工務。遷善改過爲入門。生死大事。有備無患。爲究竟。西方諸國奉敎已來千餘年。大安長治。其言多夸誕。中國人無信之者。余曰。萬曆九年。利瑪竇入中國。留京師二十九年。稱漢哀帝元壽二年。耶蘇生于大秦國。行敎於西海之外。自漢元壽至明萬曆一千五百餘年。所謂耶蘇二字。不見於中國之書。豈耶蘇出於絶洋之外。中國之士未之或聞耶。雖久已聞之。以其異端而史不之書耶。大秦國。一曰拂菻。所謂歐羅巴。乃西洋摠名耶。洪武四年。捏古倫。自大秦國。入中國。謁高皇帝而不言耶蘇之敎。何耶。大秦國未始有所謂耶蘇之敎。而利瑪竇始託天神。以惑中國耶。篤信輪回。爲天堂地獄之說。而詆排佛氏。攻擊如仇讐。何耶。詩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佛氏之學。以形器爲幻妄。則是烝民無物無則也。今耶蘇之敎。以理爲氣數。詩云。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今乃安排布置。爲有聲臭。這二敎孰優也。鵠汀曰。西學安得詆釋氏。釋氏儘爲高妙。但許多譬說。終無歸宿。纔得悟時。竟是一幻字。彼耶蘇敎。本依俙得釋氏糟粕。旣入中國。學中國文書。始見中國斥佛。乃反效中國斥佛。於中國文書中。討出上帝主宰等語。以自附吾儒。然其本領。元不出名物度數。已落在吾儒第二義。彼亦不無所見於理者。理不勝氣者。久矣。以堯霖湯旱。爲氣數使然。敝友介休然先生。頗信氣數之論。以爲氣數如此。本一理也如此。介號希菴。字太初。又字北宮翁伯。學貫天人。有翁伯談藪一百卷。北里齊諧一百卷。又有羊角源五十卷。今年六十餘。尙不廢著書。羊角源一書。尤深天根月窟之理。地轉之說。如或有之否也。其解說之如鳶飛戾天。信足握固。魚躍于淵。恃膘弸漲。萬物莫不附地重心。地重心者。如雹自包。其不動處。如輪有軸。此等皆其玅處。敝年少時。不肯細心一讀。只觀其多少題目。到今亦忘其大旨。余曰。介希菴先生。願於此刻拜謁。幸藉先生爲蟠木之容。鵠汀曰。介非在是間。本蜀人。今在易州李家庄。販茶爲生。此距京師二百餘里。敝亦相見已七年以外。余曰。希菴先生相貌何如。鵠汀曰。窈目高觀。閣老兆公 惠。薦介經行于朝。特授江西敎授。稱疾不起。介甞美鬚髯。一朝自斷其鬚。以明兆誤薦。仍授七品帽服。有一達官。將薦其所著諸書。介欣然諾之。一夜廬舍失火。書皆燼。未果奏。余曰。先生痞證。可以道破。鵠汀曰。僕元無此證。老革多姦。烹魚洋洋。何損君子。相與大笑。鵠汀曰。太初著書。實未曾燒。秘在其友董程董稽所。必傳於後無疑。公外國人。僕所以暢襟一洩。余曰。介先生著書。多忌諱否。鵠汀曰。並無忌諱。余曰。然則何故秘之。鵠汀曰。比歲禁書。該有三百餘種。並是他君公顧廚。余曰。禁書何若是夥耶。摠是崔浩謗史否。鵠汀曰。皆迂儒曲學。余問禁書題目。鵠汀書亭林,西河,牧齋等集數十種。隨卽裂之。余曰。永樂時蒐訪天下群書。爲永樂大全等書。賺人頭白。無暇閒筆。今集成等書。並是此意否。鵠汀忙手塗抹曰。本朝右文。度越百王。不入四庫。顧爲無用。

余曰。前者。先生何貶趙宋。鵠汀曰。不成統。太祖無鴻功偉業。邂逅得國。不過當時印板天子。立經陳紀。每在顧成之廟。而太宗在家。未免負心之人。余問燭影一案。若道是眞。奚特負心而已。鵠汀曰。此誠千古誣枉。是時。太祖已大漸。爭朝夕耳。何苦作此大事。迹其行事。宜招是謗。此案元出胡一桂陳牼私史。始於李燾之長編。乃吳中僧文瑩所著。湘山野錄啓之也。一緇徒何從知此嚴密。大約下語不無用意。遙見燭影搖紅及聞大聲好爲。不過十數字。惹千古無限疑端。燭系昏夜之具。影是熹微之事。搖紅乃倏翕明滅之光也。大聲者。不和平之音。好爲者。無別白之辭。遙見遙聞。又是不分不明之際。眞成千古疑案。可謂狠筆。當時士大夫一不是於不踰年改元。二不是於逼嫂爲尼。死不成服。積不是於廷。美德昭之死。如何厭得天下不是底心。六國之士積怒。嬴秦必欲先六國而亡之。巧撰呂不韋一段奇貨。又况攄毒於焚坑之餘乎。漢之策士。一番罵秦。便成奇文。燭影一案並是此意也。仁宗英氣。巽於漢文。而學識過之。神宗圖治勝於漢武。而才略不及。建炎以後。無可足論。所可痛者。忘讐認親。旣非天倫。那得稱姪力屈而服。是爲畏天。稱僕稱臣。無柰天何。至若稱姪稱孫。辱孰大焉。當時士大夫欲免陪臣之恥。易臣爲姪。陰納其君於蔑倫之地。其蔑倫敗常。石晉一轍而重貴。猶能坐招翁來臨安。君臣方此厭然稱賀。無識甚矣。不講目前之急務。空談影事。誠爲可厭。理宗四十年格致之工。博得身後一理字。可笑可笑。未知平生所竆之理。果是何樣物事。自古人臣。莫不欲其君之典學。而千載寥寥。僅得一宋理宗。然無益於勝敗存亡之數。置之龜山門中。可稱高足。其學問遠不及。目不知書之石世龍,邈佶烈。天下未可作漂麥。看仇士良致仕。誡其徒勿令大家讀書。然如寶慶,景定之間。天地四十年。昏霧四塞。坐窮今古掩書堂。二頃湖田一半荒。正道此時也。道君皇帝。儘是名士。雖乏個東坡先生松筠氣節。其風流鑑賞。未必遽讓于陳黃諸公。亨山大笑曰。勝比諸漢成。尤是浪蕩。首夏皇上勅諭講官。有曰。朕每觀前史。臣佞主驕云云。大成門右墻張榜是也。余曰。衛武抑戒。無以加之。鵠汀曰。儘是。昨日余隨三使入謁 聖廟時王鵠汀及鄒擧人舍是爲主人前導。大成門𥦔。置烏石于墻。刻康煕雍正及今皇帝訓諭。其右墻。帖新榜。乃皇帝勅諭講臣之文。大矜自家之學問文章。歷詆前代右文之主無實得。徒增虛僞。殿上山呼。臨朝發嘆等。皆其詔勅之語。大抵戒群下。緣飾文義以諂上。爲人辟者。徒恃己長以蔑下。余與鵠汀一讀。累累千餘言。皆自矜自誇。余問殿上山呼。鵠汀言經筵講討。人君有得。則左右皆叩頭呼萬歲。侍講得之而人主賜可。則左右亦呼萬歲。歸美上躬。謂從善也。又賀其得善言也。漢陸賈每前奏一篇。上未甞不稱善。左右呼萬歲者是也。 余曰。理宗有宋垂亡之末主。其典學與否。本不足論。而至以世主好學。爲作聰明之資。則先生之言誤矣。苟使漢文,宋仁之美質。漢武,唐宗之英資。得兼程朱學問。則眞個堯舜不足讓也。何必預憂其詞章之末藝。記誦之流弊。徑要人辟之寡學哉。鵠汀掉頭曰。做不得。吾本不論宋理宗。亦觀宋史刑法志。殊令人憒憒。愚所論典學流弊。槪論前代聰明英睿之主。正爲漢武唐宗設耳。先生所謂得兼程朱學問云云者。乃是設辭。這個設辭。眞令千古志士。多少悵恨。余曰。何以多少悵恨。鵠汀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多少悵恨。余問甚麽。鵠汀曰。若使曹孟德頭痛而死。豈不是漢家齊桓。余問這話甚麽。鵠汀笑曰。如先生所言苟使若使等云者。乃是假設譬諭語。非眞的也。假使諸葛亮。殺得司馬仲達。長驅入中原。豈不快哉。假令唐明皇還至馬嵬驛。逢楊貴妃嫣然轉眄。豈不快哉。假令宋高宗。斬秦檜頭。豈不快哉。假令程朱兩夫子。臨之九五之位。當一日萬機。復有一個程朱在傍。事事以堯舜責難。還當作如何悵心。李夫人轉身一見。當又作如何悵心。大約一代人主。除極昏庸大乖謬。號稱中主。參商較挈。還勝當世之名碩。使當世名碩易地。則還有做不得處。余曰。自古帝王。好臣其所敎。不能親君子遠小人。故其趨在下風者。固是耽榮冒祿之輩。其不及世主固宜。若使明良相遭則必不如此。明明揚側。立賢無方。則板築入夢。漁釣協卜。乃能同德。若彼有不求之。豈應天之降才爾殊哉。鵠汀曰。不然不然。做時不如說時。旁局勝似當局。所謂孟公綽優於趙魏老。而不堪作滕薛大夫。此敝看史平心究竟處。使宋仁宗。降誕濂洛之間。其道學之美。當不讓諸賢。紫陽平生精力。尤深於四書。而其實仁宗先已風諭之。王堯臣及第則於戴記中。另賜中庸一篇。呂臻及第則又拈大學篇以賜之。其學識之高明。逈出世儒。其表章二篇之功。已在范文正之先。後儒責漢文帝不立賈誼作相。爲漢業作無限缺望。復以斥張釋之高論。爲文帝卑鄙斷案。然其實文帝賢於賈生遠矣。不見賈生。自以爲過之今不及。這是文帝由中語。非自屑屑與賈生較賢否。要欲大做。故量己料彼。先帝將相大臣。如何一朝。令未經事眇然一書生。彈壓調伏。宣室前席。已傾倒他囷廩。要將老其才而用之。彼賈生雅量不及李鄴矦。鄴矦由白衣相左。轉至江西判官。未甞爲此自貽伊戚。賈生常鬱鬱。欲吐出胷中許多震耀。文帝善藏用。不露許多客氣。此文帝有工夫處。封三庶孽。分天下半。當時素富貴諸公。出自推鋒排刃。方安坐享鍾鼎。孰肯出頭赫赫做事業。文帝固已先賈生痛哭太息矣。賈生不勝其躁擾。乃發憤指切言某事作痛哭太息。所謂立談之間。遽爲人痛哭。果作如何駭惑人。梁楚之釖客。先剚袁盎之腹。河朔之死士。當碎裴度之首。文帝固已慮及於此耳。余曰。爲國譬如圍碁。人君當局者也。人臣傍觀者也。先生所謂旁局。勝似當局是也。當局迷時。何不聽他旁局提訓。鵠汀曰。否否。馬上得之則每誇十指生血。踐阼守成則袗衣女果。若固有之。擧天下之事。盡屬之陸下家事者。久矣。此千古不易之案。若消得一朕字時。便是立地堯舜。若遣不得這一字時。有誰敢伸手出袖。孔子誅小正卯。未免震主之威。周公營洛邑時。還犯東帝之嫌。三代以下經術大臣。無如王莽。王莽初非利天下。篤信聖人。要驗平生所學。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何甞以事君爲悅者。第其禀性躁擾。與其坐談堯舜之道。不若施之當世。驗之行事。必欲於吾身親見之。余笑曰。聖人何甞敎人作賊。鵠汀亦大笑曰。此論人臣做時。不如一代帝王之證。黃老治天下。或能收一代之效。經術做時。未甞不壞人國塗炭生靈。王介甫學術。非范韓諸公所及。要之賈誼,王莽,介甫方遜志。一例躁擾人。

有一人衣蟒袍。掀簾入坐椅。不著補服。亦不着帽。熟視余語云云。余對不解。其人與鵠汀耳語數轉。卽起去。余問彼是何人。鵠汀曰。這是濟南人。姓鄧名洙。見任戶部主事。這個麁莽漢子。何所見而來。何所見而去。余問這位是先生親知否。曰。否也。但知其鄧洙而已。俄刻不識貴邦爲震朝同文之國。余問濟南尙有白雪樓否。鵠汀曰。于鱗舊樓。初在韓倉店。後改作于百花洲上。在碧霞宮西。今趵突泉東。有白雪樓。乃後人所建。非舊蹟也。

余曰。先生貴黃老而賤經術。縱國賊爲篤信聖人。推王介甫賢於范文正。抑揚太過。經術爲壞天下之具。聊試鄙人否。鵠汀曰。先生如此見罪。小子何敢復言乎。余曰。先生所論皆高遠。非拘儒陋見所可幾及。不無河漢之驚。非敢以先生爲處士橫議也。鵠汀曰。可感先生納汚之量。大約天下事。不可詭遇獲禽。亦不可枉尺直尋。如此處置。都無說話。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霸。如此立論。更無一事。韓昌黎所謂人其人火其書。還應天下太平。董仲舒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還應天下。道不拾遺。且道先生三代已下經術做治。還得幾人。倉公醫人火齊湯。要煎大黃四斤。二百年之間。張仲景八味湯。已用附子五兩。轉頭之頃。古今不同。伯夷叔齊叩馬之時。還有扶去之太公望。若道天下無兩是雙非。則這兩老子中一個。當不免黑龍江刺配。大約天下事。譬如兩頭引絚。引絚絶處。短者先沛。更不言初時力敵。故天下有逆順而無是非。旣有皎然成敗之跡。則逆順二字。還爲燈後耳語。凡談道者。如烏藏肉。烏之藏肉也。望雲而識之。雲則去矣。藏失故處。天下無鑿成底義理。隨時推移。經生措事。多少望雲客。余曰。雲去肉不逃。雖時移事。往古今不同。然義理自在。特人不索之耳。鵠汀曰。都是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余曰。經術壞國。豈經術之罪也。陋儒只盜經術之名。所以亂天下者。皆經術之糟粕也。若能眞用經術。向所謂天下之田。始可井也。天下之諸侯。始可五等也。鵠汀曰。先生眞個認僕大膽斥經術否。古來言者。未必有其心。作者未必有其言。一部虛僞世界。先生所言還是丹家一套語。余曰。何謂丹家套語。鵠汀曰。文成將軍。食馬肝而死。

余曰。聖人亦不肯就小動手。此不無古今之異。湯七十里。文王百里興。孟子動引殷周以說時君。然滕文公天下之賢君也。而作之主。許行陳相天下之豪傑也。而爲之民。至於班祿經界。已擧大綱而未甞眷戀於滕者。所謂絶長補短。將五十里。不過爲大國師。碌碌不足與着此經綸大手。齊魏之君至不肖。猶眷顧迴遑。不忍去者。以其土地之廣也。人民之衆也。兵甲之利也。貨賂之多也。因其勢則易爲力焉。所謂以齊王。由反手。鵠汀曰。孔子曰朞月。孟子則已言五年七年之別。道非加尊於齊而有貶於滕也。古今之形殊而大小之勢異也。孟子决不先言帝王。令人倦睡。余問衛鞅先言。是何許帝王。鵠汀曰。特假黃帝堯舜之號。謬爲汗漫沒要之語。故令人厭聽。此孫子三駟之術也。鵠汀於論辨古今人物學術義理。類多抑揚縱橫。盖欲有意試余而余初不覺。猶恐見笑大方。問答之際。僅自守經。鵠汀每下筆數牘。而欲有所言。輒復含糊。余晩始覺之。出孟子一段以試之。鵠汀主論。亦醇如也。 此下數端失之。語不相屬。

鵠汀曰。諸葛武矦學出申韓。郤是寃郤。未甞細心讀書如後世經生。然其於孟子。郤見得大義分明。其胷中鏤得一公字。眼中都不見成敗二字。三代以還。獨孔明一人可當大臣之責。其論治道。則曰宮中府中。俱爲一軆。其勉君德。則曰不宜妄自菲薄。引喩失義。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則曰諸有忠慮於國者。但勤攻吾之闕失。此可謂萬世身死勿補大丞相。余曰。取劉璋。豈不是枉尺直尋。鵠汀曰。未必孔明敎佗座中襲取。劉璋合當聲討。不宜學螳螂捕蟬。自其父焉。據全蜀天府之國。不佐諸侯討國賊。此其意何在。劉表擁荊州九郡之地。興學校。陳雅樂。此何等時也。而其雍容若是。若究其無漢之心。當先正同姓諸侯之罪。此草廬高臥之日。久已憤懣於表焉之徒。苟有一帝室之胄信義素著者。明目張膽。必先權操而致討。程朱每恨孔明學未純正。爲取蜀惜然。跨有荊益。本是草廬開卷第一義。此孔明眼明國賊學術正大處。但劉焉有可討之辭。而在璋則無詐取之義。荊州無代據之勢。而於琮則有襲奪之機。劉琮明以國土納賊。昭烈明以大義取之。則天下夫孰曰不可。抵死守信於荊州。忽露姦雄於益州。不食嗟來。竟未免抮臂。余曰。使個䲶鴦脚踢倒支離疏。鵠汀大笑曰。先生亦會使官話。我東俚語。侮弱奪物謂奪。小兒染涕餠。又謂踢矮痤頤。余於路聞通官雙林責其僕與人爭詰。有鴛鴦脚云云。盖與踢頤同意。而句雅此刻語次。以華音用此語。而口鈍不成聲。鵠汀不識爲何語。余書之。鵠汀大笑。有此譏。 假使成王殺周公,召公。豈敢曰在家不知。朱子答魏元履書。亦論昭烈不取荊州於劉琮迎操之日。狼狽失據。則乃出於盜賊之計。謂之經權俱失。然愚謂是時雖得荊州。亦守不得。曹公已以八十萬壓境。焉能以區區新造之荊。抵當得它。不如堅守廉讓之節。還剩得天下信義之聲。所以不取於迎操之日。此經權俱得處。劉璋暗弱。不恤士衆。草廬初見之日。已質其兼弱攻昧之術。當不曾敎他詐取。致堂胡氏。規規以玄德公。從遊盧植,陳元方,鄭康成。眞個以經術學問之士推之。可笑哉。這時雲蒸龍攄。啖人不俛眉之梟雄。無事則愁欲哭。有聲則起問變。天地間獨患無身。急則棄妻子走。何有乎劉璋小猴子。此刻。孔明決不當西向呼莒。後儒徒執成跡。責備先主。遽欲出湯武之右。此亦後世私意。於湯武。一二事敢怒而不敢言。於伊呂。例用庇護。淊淊千古。一座東林。牢不可破。伯禽被撻。竟是何罪。正恐夫子未出於正。一例事功。分戡心跡。此後儒黨比之習。伯仲見伊呂。此善評也。大約千古君臣。俱有斷案。一夫一婦。不獲其所。若己推而納之溝中。爲人主者。擧有是心。至若推斯心加諸彼。則殺一不辜。行一不義。王天下不爲也。斷無是心。此後辟之斷案。雖暴君暗辟。猶或有納忠奬直之擧。雖一代之賢弼。未聞甘受勤攻。自開言路。在人主則雖雍齒之讐。或能恃而不恐。在人臣則雖韓,富之賢。歿身不能釋憾。此千古人臣之斷案。

余與鵠汀共處五日。每談次。頻發嘆息之聲。其聲喟。古所謂喟然太息者是也。余問先生平居。何頻發嘆也。鵠汀曰。此吾痞證噫氣。遂成長喟也。平生讀書。千古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安得不成此痞患。余曰。讀書時每發三嘆。則先生所嘆。當多賈傅六萬太息矣。鵠汀笑曰。天下事每隔一水。只爭濟不濟耳。敝讀書。至夫子臨河曰某之不濟命也。吾未甞不三嘆。項羽不渡烏江。未甞不三嘆。宗留守三呼過河。未甞不三嘆。只此九太息。已多賈傅六太息矣。相與大笑。余曰。頭厄已發。志士萬太息。鵠汀色變。已而色定。裂頭厄投罏中曰。魯人獵較。某亦獵較。豈不是時中之聖。李卓吾忽自開剃。這是凶性。余曰。聞浙中剃頭店牌。號盛世樂事。鵠汀曰。未之聞也。是與石成金快說同意。前日與鵠汀語。有頭口足三大厄之說。

余問明朝立國何如。鵠汀曰。禮稱勝國是也。不必論。孔子稱殷人。賢聖之君六七作。宋朝無可觀。武力不競。范,韓有其責。立國規模。如奕世詩禮家。其子弟雍容尊俎。未甞疾言遽色。僮僕委蛇階庭。不見急步大唾。第是揖讓未畢。飣豆已爛。寢廟方焚。祝史是招。余曰。可做禮樂否。鵠汀曰。固不乏多方依樣。漢世如飮邏羅燒酒。氣猛。酩酊大醉。歌者哭者舞者罵座者。使得天眞都出來。宋朝如飮其退糟。相顧稱醇。泊然整容。雖終日不亂。眞意都喪。宗室大臣。未見一河間獻王。有誰鄭載堉。余問鄭是何代人。鵠汀曰。前明宗室鄭王之世子名載堉。著律呂精義。前明可謂金聲而玉振之。余問何謂。鵠汀曰。始終本末。終是光明。無一苟且。余問果能若是否。鵠汀曰。太祖云云。點筆而向余云云。不肯書。似是掃逐胡元。爲正大光明也。 建文大內壽終大奇事。唐元宗竟未免銅絲箍彼天靈盖。余問甚麽。鵠汀曰。李輔國椎碎張良姊。常進鴟腦酒瘖肅宗。天順復位。大是奇事。千古無雙。天子被拘。孰能免行盃執葢之辱。崇禎十七年。拜得五十相。用人之顚倒如此。其作事無漸可知。君子寧有玉碎不爲瓦全。這是大居正。其興亡。可謂千古無雙。余方細書四海遺黎。鵠汀遽曰。本朝得國之正。無憾於天地刱業者。莫不爲仇於革命之際。國朝還有大恩於定鼎之初。爲前朝報讎。惟我朝是已。八歲小兒。渾壹區夏。自生民以來。未之或有也。我世祖章皇帝。初非有利天下之心。只爲天下明大義復大仇。拯救斯民於血海骨山之中。天與之。民歸之。首褒殉難之臣范景文等二十人。往歲。皇上追査崇禎死事諸臣。通與忠愍,愍節等謚一千六百餘人。大公至正。扶綱植常。自三五以還。未之或聞也。有天下者。無庭內慚德。然後能享國久長。

余求見乙未十一月內閣奉諭崇禎死事諸臣奬忠詔。鵠汀許夜間謄示。

余問前者先生言。前乎夷齊者。太伯,仲雍。後乎夷齊者。管叔,蔡叔者。何謂也。鵠汀微笑不答。余强之。鵠汀曰。自古義理譬如鎔金注範。金無自成。隨範爲器。又似觀貝。自有定色。而觀者正側。各自不同。决東决西。只此一水。余曰。激水在山。豈水之性。鵠汀曰。正爲天下事多倒行。孔子曰。太伯三以天下讓。商辛之於太伯之時。未及胞胎養生。古公之於諸侯之國。不過要荒附庸。未知當時天下竟是誰家。未知太伯三讓果向何人。朱子言季歷生子昌。有聖德。太王因有翦商之志。此謬也。可謂太早計。克昌吾家則有之。豈合因此妄希非望。朱子又謂亦出於至公之心。說得非是。未知至公。果是何心。但周家肇基之迹。必有其故。而後世無傳焉。孔子忽嘆到太伯身上。而周家肇基之迹。隱然有甚樣物事。雷公駁朱。還如刁民具控。余問雷公誰也。鵠汀曰。毛奇齡。國初大家也。余笑曰。毛臉雷公。鵠汀曰。是也。又稱蝟公。謂其遍身都是刺也。余曰。西河集愚亦曾一番驟看。其經義攷證處。或不無意見也。鵠汀曰。大是妄人也。卽其文章。亦如刁民具控。毛蕭山人也。其地多書吏。善舞文。故明眼人目毛曰。蕭氣未除。

余曰。文王乃太王季子之子也。見小孫聖德之時。太王壽考。當不下百歲。自岐雍至荊蠻。道里不下萬里。捨百歲之親而採藥萬里之遠。所謂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也。然而孔子稱太伯爲至德。朱子稱太王爲至公。非如伯夷太公之不相悖也。由太伯而論。則太王不應爲至公。由太王而論。則太伯不應爲至德。聖賢至微至精之旨。有非膚學淺見所可窺測。而鄙人亦不能無疑於此也。鵠汀曰。先生說得是。然亦不可迫人於隘。蘇子瞻只外面看。遽斥武王非聖人。此子瞻讀書粗處。論語稱文王至德。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其集註以爲荊,梁,雍,豫,徐,揚歸周而屬紂者惟靑兗冀。此誤也。愚謂三分。非如蜀漢,吳,魏之鼎峙也。如虞,芮之斷訟而退。三分天下之心。二分歸周也。乃若莽,操則眞據天下二分之勢。而已廢服事之禮。文王則眞得天下二分之心。而不知有我。不見紂惡。若子弟之服勞於父兄。蚤夜自行於臣道之中。非如說者之謂眞有九州之六。其勢足可以代商。而姑爲此盡臣分爲恭也。苟如說者之言。則孟德之周。文王曷足爲至德哉。三分乃分數之分。其至德。正爲文王若愚人然。都不辨是非。後世所謂天與人歸者。於我何哉。朱子以爲高於武王是也。天下有視其身爲龜毛兎角。則紛紛以天下看作大事者。不過鷦巢鼴飮而止耳。上世固不乏此個學問。則孔子未必過許於太伯。而太伯是個頂天立地之漢子。太王是個强厲忍詬底爲人。余曰。史記論伍子胥。强厲忍詬。莊周稱殷湯。强厲忍詬。鵠汀曰。是也。仁而能殺。禮而能武。智而能問。勇而能伏。信而能變。此强厲忍詬底性情。不如此。亦不能撥亂反正。大約肇基刱業者。非挾風霜。不能乾淸坤夷。天地交革。非風霜雷雹。不能成歲。十月之交。乃天地革之時也。安得無大震剝乎。周公鋪述先懿。好作一篇神道碑。玲瓏共玩中秋月。誰道前宵雨打窓。後世眞認太王無心於天下。點檢醉睡渾不知。何異庖丁磨刀念經。不容榻外他人睡。肯自營中醉似泥。太伯至德。不在讓天下。讓天下。孔子倒叙將來事。其至德。正在民無得而稱焉。非愚則聾。都不識商室有何許惡天子。還未省家裡生出何許聖德兒。自家未免大癡不慧人。非我太伯忘天下。天下都忘我太伯。所以民無得而稱焉。朱子以爲高於文王是也。春秋傳。稱太伯不從。是以不嗣。此妄也。太王將喋喋與謀之。而太伯將侃侃然諫之乎。若使天下稱至德時。還敗乃公事。此吾所謂頂天立地的漢子。向所謂前乎夷齊者。只從語註一番說。與今說不同。余曰。後乎夷齊者。管叔,蔡叔。然則先生亦將比德管蔡於太伯乎。鵠汀曰。敝本旨與此不同。只漢家刱業。正大光明。非謂管蔡還有至德也。有稱管蔡殷室之忠臣。文王之孝子者。此雖憤曲學之阿世。激陋儒之苟同。然如此立言。豈不悖哉。僕只惋。徒看古今成敗之迹。曲成義理。義理之上。疊帽義理。所謂揚之則出靑天。抑之則入黃泉。吾儒亦不無縱橫之習。抑揚太甚。亦一縱橫也。漢平始中。王莽不受新野田。吏民守闕上書者。前後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諸矦王公列矦宗室。叩頭請加安漢公九錫。以當日論之。則翟義陳豐。豈不是流言之管,蔡。若使管,蔡得行王法於周公。公案已成。則雖有千手觀音。難扶姬某。余曰。王安石詩。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眞僞有誰知。不令便死。使聖姦立判。豈非天意。鵠汀曰。這非荊公詩。乃樂天作也。周室固多變之家。周公多謗之聖。掊斗折衡。縱捨盜賊。雖是吊詭之論而洞照百代之弊原。孔子作春秋。自述其功罪。則周公制作。固將自傷爲禍首。近世造墨者。皆倣詹成圭製。造針者。盡借李公道名。唐太宗將藉口於齊桓公。則急購副本之管夷吾。魏徵天下之姦人也。應聲而出。唱個大喏。抗顔中天下而立曰。管仲在此有問爾。管仲何不死于子糾乎。魏徵仰看白日曰。聖人許我不死。問曰。何許聖人周全汝乎。對曰。魯國之孔夫子。多聞博識。至公血誠之聖人。萬世之師表。一唾落地。爲金爲石。質諸鬼神而無疑。建諸天地而不悖。俟百世聖人而不惑。問曰。夫子何甞許汝不死。魏徵揚聲曼詠曰。豈若匹夫匹婦之諒也。自經於溝瀆之間而莫之知也。豈不是仲尼許我。此非但魏徵自解脫。所以投契太宗。平生獻媚處。若要當里保正飛報四隣手本。則夏矦令女。恐無截耳之日。余曰。何不再問於魏徵。曰。小白兄也。子糾弟也。管仲,子糾之不成臣。鵠汀曰。是也。魏徵與秦王世民。俱是大唐太子建成之臣。魏徵發迹黃冠。乃是米道。其十漸之䟽。若耳提面命。市門謎語。千古無殺死之仲父。則貞觀天子。不須殺我田舍翁。君臣駔儈。上下征利。此今古成敗之一大斷案。成敗二字。非可形於儒者口。角矦之門仁義附焉。帝範一書。眞是摹堯裝舜。吾儒所說天命。跳不出氣數二字。這個氣數。還是成敗之迹。常時說天與之。人歸之。這是一套笨話。古來逆取順守者。何莫非天命所篤。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何莫非神享民安。日聞漢民頌莽功德。未見虞神吐晉馨香。鵠汀此語。陰有所指。非泛論歷代也。雖極口每誦淸得國之正。談說之際。時露本情。特借歷代逆順成敗之迹。以俯仰感慨。

余曰。但說氣數則天地間都無著手處。聖人罕言命。所以爲世立敎。不得不如此。然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天地間都是時來運去。鵠汀曰。然。所謂財成輔相。天工人代。自世敎看。雖云順理。自天意看。還有傷巧悖拂。余曰。人有恒言天不容僞。而方其興也。王覇之詭言氷堅。天亦從僞。至誠禱祝。未必遂願。而方其亡也。張世傑之瓣香祝天。快副其誠。天下之至公。莫如鷄鳴。使孟甞得脫虎口。則一人蹙口。萬鷄隨唱。天下之大信。莫如潮汐。使宋朝莫能復延。則錢塘江潮。三日不至。興亡之際。鬼神造化之迹。亦有僞信互用。誠詭並行。其所欲與者。未必天之所說。而潛扶默護。曲有恩意。其所欲奪者。未必天之所憎。而殘忍慘毒。若報深仇者。何也。鵠汀曰。我朝貝勒博洛統兵。趨浙營於江岸。而是時江潮。又連日不至。

余問。中國所稱攝政王。誰也。鵠汀曰。這是睿親王。諱多爾袞。我皇淸之一個周公。順治元年四月。賜睿親王御前纛繖。自盛京統領大軍。方進向寧遠。而流寇已碎皇城。則平西伯吳三桂。迎我師入關。復讐除凶。睿親王諭示官民。取殘不殺。共享太平之意。民大悅。五月睿王進朝陽門。御輦陳明鹵簿。受明文武衆官朝賀武英殿。余曰。是時。天下都是睿親王得之。何不遂自做天子。鵠汀曰。故是我聖淸之周公。當時事。亦還有做不得處。當時諸親王。個個英勇。人人豪傑。我世祖九月入京師。外則江左未平。內則親賢翊輔。余曰。當時諸親王功德如攝政王者幾人。鵠汀曰。列聖實錄。未及遍班中外。則宜先生未知也。明亡後。福王稱尊江寧。改元弘光。順治二年五月。豫親王統師南下。乘勝渡江。直抵江寧。福王遁入蕪湖。六月爲總兵田雄,馬得功所縛降。余問豫親王名爲何。曰。多鐸。其英武不下睿親王。英親王名阿濟格。追剿自成。肅親王剿擊張獻忠。親射殪之。快雪神人之憤。肅王名豪格。天所建也。孰能當之。余曰。弘光若斥馬士英輩。而全仗史可法諸賢。則江南之也。如之何不世守也。鵠汀喟然歎曰。天所廢也。孰能興之。迹其行事。幽厲桓靈。曾所未見也。睿親王遺史可法書。引春秋大義。君弑不討賊。不當立君以責之。且說之曰。闖賊手毒君親。中國臣民。未加一鏃。朝廷除棄宿嫌。爰整虎旅。掃滌凶穢。爲天下復君親之讐。首崇懷宗帝后。咸如典禮。國家之定都燕中。乃得之闖賊。非得之明朝也。宜削尊歸藩。永綏福土。朝廷待之虞賓。史可法答曰。國破君亡。社稷爲重。迎立今上。鵠汀。自註謂明福王。 天與人歸。殿下入都爲我帝后。發喪成服。凡爲大明臣子者。孰不感激圖報。而乃欲引春秋來相詰責。若坐昧大一統之義。將何以維繫人心。莽移漢祚。光武中興。不廢山陽。昭烈踐阼。懷愍北轅。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康王纘統。是皆亟正位號於國讐未報之日。而紫陽大書綱目。不斥爲非云云。皇上御製書事一篇。明定是非。又御批通鑑輯覽。大公至正。欽許福王稍能奮志有爲。則未甞不可同宋之高宗南渡偏安。乃任用馬阮奸黨。是非顚倒。雖史可法力矢孤忠。無柰乎一木傾廈。欽此聖諭。可與天地同大。自古廢興。有數如此。柰何柰何。余曰。史可法書。又曰。貴國夙膺封號。余亦自註。貴國。原書謂今皇淸。 今驅除亂逆。可謂大義。乃反因以規此幅員。爲德不卒。是所謂以義始而以利終也。其書可與日月爭光。鵠汀大驚曰。公外國人。何從讀此。兩書俱載李玄錫明史綱目。而鵠汀之意。似以余爲外國人。當未能詳知明淸之際。故爲之備說史之答書。而截註下段。夙膺封號等語。其意以攝政王入關事。爲與國之救災卹難。故余爲繼誦。則鵠汀驚其能備知此書。 余曰。史公此書。亦系禁書否。鵠汀曰。不是禁書。皇上手親載之御撰諸編。我朝寬大不諱。前代所稀。余曰。這兩書。義理孰是。鵠汀微笑曰。互引春秋而斷爛已久。俱稱天命而孰聞諄諄。隨卽抹去。余問睿親王身後。緣何被籍。鵠汀搖手曰。多少說得長。鴟鶚之詩所以作也。程子稱金縢。如近世祝文。當焚埋而重其事。故藏之金縢。此巧就周公。若然則李宸妃水銀殯斂。亦一金縢。華林鳴蛙。爲公乎爲私乎。大約爲世敎立言。不得不爲之遷就。則各尊所聞。又從而爲之辭。宋之士大夫喜談理學。然心與佛敎者有之。躬行道敎者有之。甘一代全史。都是演義十三經注疏。太半傅會諸子百家之語。多少寓言。此等區區自得。不可獻諸君上。不可傳與子孫。不可輒向同牕强辨。今逢海上異人。畢生無再會之地。又安得不激我衷情。因潸然淚下。又大笑曰。邵堯夫每事分作四柱。大是局滯。余問。如買盆占。其成毁否。鵠汀曰。如春夏秋冬。仁義禮智。皇王帝伯。金木水火。其學術無活機。似精而實麁。朱子評康節不及張子房。又評其姦雄手段。不及莊周十倍。逃不得朱夫子光明眼。朱子評莊周。其論道體甚好。其名理。非後儒所及。此朱子公明處。余曰。盈天地間萬事萬物。非朱子勘定。便似贋本。鵠汀熟視余良久曰。後朱子而生者。皆土木形骸否。偏聽陳亮。則按唐仲友恐傷於刻。誤解通書。則抵史局書。似涉於誣。所謂無極而太極。不知怎地話。一筆句之可也。

余曰。上國文敎訖于四海。敝邦雖被東漸之化。而中外旣殊。則卽如立國規模。傳受心法。莫得而知也。鄙人不無悵恨於同文之域。鵠汀曰。立國規模指得甚麽。余曰。五帝不同樂。三王不同禮。卽如夏尙忠。殷尙質。周尙文。鵠汀曰。觀其所因則雖百世可知其損益。昔人以天下比之金甌。今日金甌。卽如善熟之西瓜。余曰。金甌無缺而西瓜易破。鵠汀搖手曰。否也。西瓜外靑內黃。多仁爽利。所謂藏天下於天下。徵前朝流寇之患。凡賑貸之政。靡不用極。外兼三王而內濟二敎。驅策天下士大夫。囿之文敎名分之中。而小民自行乎其素前代强本弱枝之術。不過隳名城殺豪傑。不然則徙諸田屈昭於關中。而不識所以撫綏之方。本朝文謨武烈。遠過前代。尊尙儒術。專畀中土。陰銷豪傑不逞之心。推廣封典。遍加外藩。潛分夷狄兼幷之勢。挫抑滿洲。待之以韎韐弓馬之事。以壯根本之地。頻開河功。聚天下奇技淫巧之士。以慰游食之徒。恭己正南面而已。夫天下何思何慮。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堯舜之意。而孔子述之而秦人用之也。余曰。又是奇論。願聞其說。鵠汀曰。耕鑿隨分。帝力何有。此微服康衢暗歡喜處。自衛反魯。刪詩書正禮樂。此爲世道迫不得已處。破封建。壞井田。焚詩書。坑儒生。此一統天子大有爲處。自古帝王。比德於堯舜則喜。比德於秦皇則怒。而未聞學堯舜者也。於始皇則祖述之憲章之。未聞有一代之主。令天下曰。此堯舜之事。其議行之。此亡秦之事。其議罷之。此所謂十三經廿一史。都無開卷處。宰相比之蕭,曹則逡巡而不敢當。比之鞅,斯則欲食肉而寢皮。然自蕭,曹,房,杜號稱一代之良佐者。皆鞅,斯之罪人也。彼鞅,斯猶能强公杜私。上下相信。然功烈如彼者。罪在所學。蕭,曹元無可罪之所學。僅能自免於其身爾。得乎上則失於下。媚乎民則猜於君。未知一代之贊治何事。隔架遮欄。一失手則倒撞下來。

尹亨山自班出。直至談所。余與鵠汀下椅肅揖。尹公忙扶余坐椅。出懷中鼻烟壺以示之。紫㻴瑚造成也。尹公又自懷中出黃褓裹異錦二匹。解而示余。鵠汀連稱欽賜。尹公滿面喜色。一鴉靑羽緞繡桃花。一醬色雲紋緞金線繡仙佛。亨山忙閱談草一頁。卽涉筆曰。建文大內壽終。元無是事。王先生傳聞之誤。鵠汀曰。傳疑。亦一史家軆。余曰。吳亮擲臠故事。豈不是眞。鵠汀曰。固多前輩辨說短長。此等不必索言必無。萬一眞時。豈不是千古奇事。白龍菴故事。雖係籬落臥被之書。亦一歸來望思之臺。筆筆心頭血。一落染天地。余問。史仲彬致身錄。豈後人擬作否。鵠汀曰。環佩空歸月夜魂。年年杜宇哭冬靑。此苦心人妄想也。亨山曰。昨王先生言。漢興無慚德。可興禮樂。說得非是。發號出令於朝廷之上。雷動風行。仁聲所及。四方億兆。皆得以攷其得失。其閨壼燕私之時。隱行細德。有非外庭所得而知也。故必有賢宗室如河間獻王者。爲之歌咏叙述。又妙能審音。然後可以合其德。所謂琴瑟友而四時和。律呂調而萬物統也。漢之樂歌。安世房中最似近之。而獨枕一宦者股。仰數未央宮椽。元首叢脞。大風之烈委地矣。至於辟陽之慚。外庭難諱。人彘之酷。神人共憤。則造端之始。觀刑可知。薄姬魏豹之美人。孝景王皇后。奪之金王孫。陰麗華之寤寐思服。未知誰所歌咏乎。王室至親。無如河間之賢。而關雎之化。釐降之美。非所可論。故樂自樂而德自德。從可知也。余曰。白登奇計。是甚麽奇計。鵠汀曰。其計秘。世莫得而傳焉。余曰。這條奇計。莫不是城下長跪。事不自媿。緣何秘之。尹公大笑曰。發前人所未發。余曰。是時。冒頓當不會講。啣璧輿櫬。許多儀注。鵠汀曰。自古中國。未甞得志。康居授首。頡利起舞。是要啼偶打。余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則萬乘眞個苦。漢高祖枕股仰屋時。八年經營。所得何事。霜降水落。回首齒冷。想應是時。天下都似鷄肋。亨山曰。宰相亦然。酒色財氣。都喚不應時。想到五雲唱名。是誠何心。鵠汀曰。老爺穎尾求田。著數筆點綴。亨山大笑曰。眼前汲汲。都是身後計。蠶老自成繭。非期衣繡人。余問鵠汀。尙不廢省圍否。鵠汀曰。已付鄧禹。笑人寂寂。問先生如何。余曰。一樣。鵠汀曰。白頭荊圍。士之恥也。亨山把筆欲書。先自大笑。向鵠汀語。鵠汀亦大笑。余曰。兩先生如此嗢噱軒渠。當有絶奇事。鄙人不識裏面。無以捧腹助歡。兩人尤大笑絶倒。亨山曰。康煕己卯省闈間。有百二歲擧子。姓黃名章廣州佛山諸生也。自言今科且未中。來壬午省闈。亦未可中。至歲乙酉。吾年百八歲。始當獲雋。尙有許多事業。爲國家効力耳。余亦不覺絶倒。問這黃章。果中乙酉科否。兩人掉頭。尤不耐笑。鵠汀曰。這箇不中時。都快留作世間缺陷事。若符其言。時都沒味也。

亨山曰。先生來時。曾游千山否。余曰。千山迂行百餘里。且緣行忙。只望天外數點螺鬟。亨山曰。老僕曾於歲戊寅。降香醫巫閭。有貴邦人。墨題姓名。余曰。姓名爲誰。亨山曰。六七輩其姓名偶未之記。余曰。敝邦先輩金昌業字大有。號老稼齋。曾於康煕癸巳遊千山。而醫巫閭山。亦當有題名處。亨山曰。千山敝無緣一見。稼齋金公還有幾佳句作否。余曰。有數卷文集。不能記一二佳句。金稼齋亦於暢春苑。見李榕村先生。當時閣老。亨山曰。榕邨先生。康煕癸巳間。想已南歸矣。那緣相見。余曰。榕邨先生諱李光地也否。兩人皆點頭。亨山曰。癡欲煎膠粘日月。是時日已暮。炕內沈沈。故已喚燭矣。余曰。不須人間費膏燭。雙懸日月照乾坤。鵠汀搖手。又墨抹雙懸日月。葢日月雙書。則爲明字。余則偶對粘膠句。而雙懸日月頗諱之也。

余曰。昨謁聖廟。朱子陞配殿上。然則爲十一哲矣。何時陞享否。亨山曰。康煕時躋享。十哲元非孔門恰當底定論。不過一時與難於陳蔡之間爾。自唐訖今。無敢議者。夫有若之言。四見論語。以其似聖人。子夏,子張之徒。至欲以事孔子事之。則其賢可知也。公西赤志于禮樂。有爲邦之才。則不亦遠優于宰我,冉求乎。求予之言行。不必徵諸史傳。攷之論語中。其優劣不可同日而語。宜進祀二子于殿上。改求予于廡中。先輩鄭端簡,王貽上論皆如此。王爲國子祭酒。時具䟽欲改正。爲人所沮。䟽未果上。此可謂萬世之公論。士流至今惜之。

亨山問朴先生今有著書幾卷。亦有佳集。携至中國否。余曰。平生學殖鹵莽。未曾著得幾卷書。亨山曰。雖有周公才美。若涉驕吝。餘無足道。先生有如。此下未及書畢其說。而奇豊額入來。示余皇賜鼻烟壺。遂罷起。 余所衣白紵袷。日暮稍凉。時月方垂軒。相與散步階上。享山摸余衣曰。坐中不勝淸癯。

余與鵠汀談最多。葢六日對牕通宵會話。故能從容。彼固宏儒魁傑。然多縱橫反覆。余離我京八日。至黃州。仍於馬上。自念學識固無藉手。入中州者。如逢中州大儒。將何以扣質。以此煩寃。遂於舊聞中。討出地轉月世等說。每執轡據鞍。和睡演繹。累累數十萬言。胷中不字之書。空裏無音之文。日可數卷。言雖無稽。理亦隨寓。而鞍馬增憊。筆硯無暇。奇思經宿。雖未免沙蟲猿鶴。今日望衡分外奇峰。又復隨帆劈疊無常。信乎長途之良伴。遠游之至樂。旣入熱河。先以此說。贄諸奇按察豐額。奇雖頷可。而不甚理會。鵠汀志亭亦多聽瑩。然鵠汀亦不以此說爲甚非也。葢鵠汀敏於酬答。操紙輒下數千言。縱橫宏肆。揚扢千古。經史子集。隨手拈來。佳句妙偈。順口輒成。皆有條貫。不亂脈絡。或有指東擊西。或有執堅謂白。以觀吾俯仰。以導余使言。可謂宏博好辯之士。而白頭窮邊。將歸草木。誠可悲也。及入皇京。與人筆談。無不犀利。又見所作諸文篇。則皆遜於筆語。然後始知我東作者之異於中國也。中國直以文字爲言。故經史子集皆其口中成語。非其記性別於人也。爲之强作詩文則已失故情。言與文判爲二物故也。故我東作文者。以齟齬易訛之古字。更譯一重。難解之方言。其文旨䵝昧。辭語糊塗。職由是歟。吾歸而遍語之國人。則多不以爲然。良足慨然也已矣。罨溪雨屋謾書。

山莊雜記 编辑

夜出古北口記 编辑

自燕京至熱河也。道昌平則西北出居庸關。道密雲則東北出古北口。自古北口循長城。東至山海關七百里。西至居庸關二百八十里。中居庸山海而爲長城險要之地。莫如古北口。蒙古之出入常爲其咽喉。則設重關以制其阨塞焉。羅壁識遺曰。燕北百里外。有居庸關。關東二百里外。有虎北口。虎北口。卽古北口也。自唐始名古北口。中原人語長城外。皆稱口外。口外皆唐時奚王牙帳。按金史。國言稱留斡嶺。乃古北口也。葢環長城稱口者。以百計。緣山爲城而其絶壑深磵。呿呀𥦔陷。水所衝穿則不能城而設亭鄣。 皇明洪武時。立守禦千戶所。關五重。余循霧靈山。舟渡廣硎河。夜出古北口。時夜已三更。出重關。立馬長城下。測其高可十餘丈。出筆硯噀酒磨墨。撫城而題之曰。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八月七日夜三更。朝鮮朴趾源過此。乃大笑曰。乃吾書生爾。頭白一得出長城外耶。昔蒙將軍自言吾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絶地脈。今視其塹山塡谷。信矣哉。噫。此古百戰之地也。後唐莊宗之取劉守光也。別將劉光濬克古北口。契丹太宗之取山南也。先下古北口。女眞滅遼。希尹大破遼兵。卽此地也。其取燕京也。蒲莧敗宋兵。卽此地也。元文宗之立也。唐其勢屯兵於此。撒敦追上都兵於此。禿堅帖木兒之入也。元太子出奔此關趨興松。明嘉靖時。俺答犯京師。其出入皆由此關。其城下乃飛騰戰伐之塲。而今四海不用兵矣。猶見其四山圍合。萬壑陰森。時月上弦矣。垂嶺欲墜。其光淬削。如刀發硎。少焉月益下嶺。猶露雙尖。忽變火赤。如兩炬出山。北斗半揷關中。而蟲聲四起。長風肅然。林谷俱鳴。其獸嶂鬼巘。如列戟摠干而立。河瀉兩山間鬪狠。如鐵駟金鼓也。天外有鶴鳴五六聲。淸戛如笛聲長𠺁。或曰。此天鵞也。

我東之士。生老病死。不離疆域。近世先輩唯金稼齋。吾友洪湛軒。踏中原一隅之地。戰國時七國。燕其一也。禹貢九州。冀乃一也。以天下視之。可謂一隅之地。而自元 皇明至今淸。爲一統天子之都。如古之長安洛陽。蘇子由中國之士也。猶自幸其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而後。知天下之巨麗。况如我東之士。一得巨麗之觀。其所自幸。當如何哉。今余此行。尤有自幸者。出長城至漠北。先輩之所未甞有也。然而深夜追程。瞽行夢過。其山川之形勝。關防之雄奇。未得以周覽。時微月斜照。關內兩崖。百丈壁立。路出其中。余自幼時。膽薄性怯。或晝入空室。夜遇昏燈。未甞不髮動脈跳。今年四十四。其畏性如幼時也。今中夜獨立於萬里長城之下。月落河鳴。風凄燐飛。所遇諸境。無非可驚可愕。可奇可詭。而忽無畏心。奇興勃勃。公山草兵。北平虎石。不動于中。是尤所自幸者也。所可恨者。筆纖墨焦。不能大書如椽。且未及題詩爲長城故事也。及東還之日。里中爭以壺酒相勞。且問熱河行程。爲出此記。聚首一讀。競拍案叫奇。

一夜九渡河記 编辑

河出兩山間。觸石鬪狠。其驚濤駭浪。憤瀾怒波。哀湍怨瀨。犇衝卷倒。嘶哮號喊。常有摧破長城之勢。戰車萬乘。戰騎萬隊。戰砲萬架。戰鼓萬坐。未足諭其崩塌潰壓之聲。沙上巨石。屹然離立。河堤柳樹。窅冥鴻濛。如水祗河神。爭出驕人。而左右蛟螭。試其挐攫也。或曰。此古戰塲。故河鳴然也。此非爲其然也。河聲在聽之如何爾。余家山中。門前有大溪。每夏月急雨一過。溪水暴漲。常聞車騎砲鼓之聲。遂爲耳祟焉。余甞閉戶而臥。比類而聽之。深松發籟。此聽雅也。裂山崩崖。此聽奮也。群蛙爭吹。此聽驕也。萬筑迭響。此聽怒也。飛霆急雷。此聽驚也。茶沸文武。此聽趣也。琴諧宮羽。此聽哀也。紙牕風鳴。此聽疑也。皆聽不得其正。特胷中所意設而耳爲之聲焉爾。今吾夜中一河九渡。河出塞外。穿長城會楡河潮河。黃花鎭川諸水。經密雲城下。爲白河。余昨舟渡白河。乃此下流。余未入遼時。方盛夏。行烈陽中而忽有大河當前。赤濤山立。不見涯涘。葢千里外暴雨也。渡水之際。人皆仰首視天。余意諸人者仰首默禱于天。久乃知渡水者。視水洄駛洶蕩。身若逆溯。目若沿流。輒致眩轉墮溺。其仰首者非禱天也。乃避水不見爾。亦奚暇默祈其須臾之命也哉。其危如此而不聞河聲。皆曰遼野平廣。故水不怒鳴。此非知河也。遼河未甞不鳴。特未夜渡爾。晝能視水。故目專於危。方惴惴焉。反憂其有目。復安有所聽乎。今吾夜中渡河。目不視危則危專於聽。而耳方惴惴焉。不勝其憂。吾乃今知夫道矣。冥心者。耳目不爲之累。信耳目者。視聽彌審而彌爲之病焉。今吾控夫。足爲馬所踐。則載之後車。遂縱鞚浮河。攣膝聚足於鞍上。一墜則河也。以河爲地。以河爲衣。以河爲身。以河爲性情。於是心判一墜。吾耳中遂無河聲。凡九渡無虞。如坐臥起居於几席之上。昔禹渡河。黃龍負舟至危也。然而死生之辨。先明於心。則龍與蝘蜓。不足大小於前也。聲與色外物也。外物常爲累於耳目。令人失其視聽之正如此。而况人生涉世。其險且危。有甚於河。而視與聽。輒爲之病乎。吾且歸吾之山中。復聽前溪而驗之。且以警巧於濟身而自信其聰明者。

乘龜仙人行雨記 编辑

十四日。入避暑山莊。望見皇帝殿中。黃幄深坐。庭班甚稀。庭中獨有一老人。髻繫仙桃巾。衣黃衫。黑方領。緣袪皆黑。腰係紅羅飄帶。履赤舃。鬍髯半白而過胸。杖端係金葫蘆及錦軸。右手持芭蕉扇。立大龜上。周行庭除。龜仰首噴水如垂虹。龜色靑黑。大如盤托。初噴細雨。殿簷瓦溝淋漓。細沫飛跳。霏靄籠罩。或向花盆而噀。或向假山而灑。少焉雨勢益壯。簷溜暴霔。霖鈴殿角。斜陽如垂水晶簾。殿上黃瓦。瀏瀏欲流。苑東樹葉。益明麗。水滿一庭。霈然周洽。然後退入右帳中。黃門數十人。各持竹帚。掃除庭水。龜腹雖貯水百斛。不能如此𩃎沱也。且不令霑人衣服。其行雨之功。可謂神矣。若夫四海之望雲霓而霈澤止于一庭。則亦已矣。

萬年春燈記 编辑

皇帝移御苑東別殿。千官出避暑山莊。皆騎循宮墻。行五里餘。入苑門。左右浮圖高六七丈。佛宇及牌樓。彌亘數里。殿前黃幄連天。幄前皆白幕沈沈。懸彩燈千百。前立紅闕三所。高皆八九丈。樂作陳雜戱。日旣曛。懸黃色大櫃于紅闕櫃底。忽落一燈。其大如鼓。燈聯一繩。繩端火忽自燃。緣繩而走上及櫃底。櫃底又垂一圓燈。繩火燒。其燈落地。自櫃中又垂鐵籠簾子。簾面皆篆壽福字。着火靑瑩。良久壽福字火自滅落地。又自櫃中垂下聯珠燈百餘行。一行所聯爲四五十燈。燈中次第自燃。一時通明。又有千餘美貌男子。無髭鬚衣錦袍。戴繡幘。各持丁字杖。兩頭皆懸小紅燈。進退回旋。作軍陣狀。忽變而爲三座鼇山。忽變而爲樓閣。忽變而爲方陣。旣黃昏。燈光益明。忽變而爲萬年春三字。又變而爲天下太平四字。忽變而爲兩龍。鱗角爪尾。蜿蜒轉空。頃刻之間。變幻離合而不錯銖黍。字畫宛然。只聞數千靴響而已。此斯須之戱耳。其紀律之嚴。有如是者。以此法。臨軍陣。天下孰敢嬰之哉。然而在德不在法。况以戱示天下哉。

梅花砲記 编辑

日旣黃昏。萬砲出苑中。聲震天地。梅花四散如扇炭。而火矢逬流也。窺鏡嫣然迎風攲斜。魯錢欲古。兎嘴未敷。繼以甁史月表。女士殿最。跗綬分明。蘂靨廉纖。皆火而飛也。纖而鳥獸蟲魚之族。飛走蠕躍。咸具情狀。鳥或展翅而伸。或以咮刷羽。或以爪刮目。或趁蜂蝶。或啣花菓獸。皆騰驤挐攫。呀口張尾。千態萬狀。皆爀爀火飛。至半空冉冉而銷。砲聲益大。火光益明。而百仙萬佛。逬出飛昇。或乘槎。或乘蓮舟。或騎鯨駕鶴。或擎葫蘆。或負寶釖。或飛錫杖。或跣足踏蘆。或手撫虎頂。無不泛空徐流。目不暇視。閃閃羞明。正使云梅花砲。分列左右者。其桶或大或小。長或三四丈。短者三四尺。製類我國三穴銃。火焰之橫亘半空。如我國神機箭。火未及滅。皇帝起而顧班禪少話。乘轝還內。時方昏黑而無一燈前導。大約八十一戱。以梅花砲終之。名曰九九大慶會。

蠟嘴鳥記 编辑

蠟嘴鳥。小於鳩。大於鵪鶉。灰色而翠羽。大嘴如蠟。所以名也。又名梧桐鳥。能曉人語。凡有指使。莫不應聲聽承。有馴而貨于市者。以骰牌三十二箇貯器中。以掌摩平。令觀者取牌一箇。識其爲某牌。然後以其牌與馴鳥者。則馴鳥者。遍以示衆。然後還置器中。再撫摩使亂之。呼鳥取其牌則鳥卽就器中。以嘴含其牌。飛上叉木。取視之。果所識某牌也。竪五色旗。令鳥拔某色旗。則亦應聲拔以與人。紙造重簷黃屋車駕象。令鳥驅車。鳥俛首入象腹下。以嘴含象兩股間以推之。凡轉磨馳射。舞虎舞獅。悉隨人指揮。無一錯誤者。又以紙爲小殿閣九重閶闔。令鳥入殿中。取某物來。鳥卽飛入。隨號含來。列置卓上。雖不能言語如鸚鵡。其巧慧似勝之。役使良久。鳥不勝熱。張口吐舌。汗浹毛羽。每一使弄。輒食麻子一粒。馴鳥者。每自口中出而與之。

萬國進貢記 编辑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皇帝壽七十。巡自南方直北還熱河。秋八月十三日。乃皇帝千秋節。特召我使。前赴行在參庭賀。余從使者。北出長城。晝夜兼行。道見四方貢獻車可萬兩。又人擔駝負轎駕而去。勢如風雨。其杠而擔者。物之尤精軟云。每車引馬騾六七頭。轎或聯杠駕四騾。上揷小黃旗。皆書進貢字。進貢物。皆外裹猩猩毡。諸色𣯽𣰯,竹簟,籐席。皆稱玉器。一車道蹶。方改裝。所裹籐席磨弊。稍露櫃面。櫃黃漆。可如一間小亭。正中書紫琉璃普一座。普下一上。可有二三字。而席角小掩。不可見也。何物琉璃器。其大如許。視此可推諸車所載。日旣黃昏。益見車乘爭道催趕。篝燈相照。鈴鐸動地。鞭聲震野。虎豹裝檻柙者十餘乘。柙皆有牕。纔容一虎。虎皆鐵絚鎖項。眼光黃碧轉地。狼體甚卑而豐毫厖尾。熊羆狐鹿之類。不可殫記。鹿有紅覊如馬牽者。此馴鹿也。鄂羅斯犬。高幾如馬。通身骨纖毛淺。蹺桀峙立。脛瘦如鶴。尾回如蛇。腰腹細脩。從耳至喙可尺餘。皆口也。能逐殺虎豹。有大鷄形類槖駝。高三四尺。足如駝蹄。鼓翅日行三百里云。名駝鷄。晝日所閱。皆應此類。而上下行忙。無心而過。適日暮下隷聞豹狺者。遂與副使書狀登虎車。始知日閱萬車。不獨玉器寶玩。亦多四海萬國奇禽恠獸也。聽戱時。有二極小馬。載珊瑚樹。自殿中的歷而出。馬高纔二尺。色黃白。然鬃鬣窣地。嘶哮騰驤。具駿馬之體。珊瑚樹。枝榦扶疎。大於馬。朝日自行在門外。獨步歸館。道見一婦人乘太平車而行。面施粉白。衣錦繡。車旁一人跣足拂鞭。驅車甚疾。髮短覆肩。而端皆卷曲如羊毛。以金環箍額。面赤而肥。眼圓如貓。隨車行。觀者雜沓。緇塵漲空。初驅車者。形殊不類。故未及察。車上婦人更熟視之。非婦人。乃人形而獸類也。手毛如猿。所持物若摺扇。瞥視則貌似絶艶。然視之審。如老嫗而妖厲。長纔數尺餘。車褰幨帷。左右顧眄。目如蜻蜓。大抵南方產。能解人意云。或曰。此山都也。

余與蒙古人博明。問此何獸。博明言。昔從將軍豊公昇額。出玉門關。距燉煌四千里。宿山谷間。朝起失帳裏木匣皮箱。當時同游幕侶。取次見失。軍中有言。此野婆盜之也。發卒圍之。野婆皆乘木。捷如飛猱。勢窮哀號。不肯就執。皆自經樹梢而死。盡得所失箱篋。封鎖如舊。開視之器物。亦卒無所遺毁。而箱內悉藏朱粉。多首飾奩裝。得佳鏡。亦有針線刀尺。葢獸而效婦人都冶自喜者也。兪黃圃問余漠北異觀。余言駞鷄。黃圃賀曰。此乃極西奇畜。生中國者。聞名而未覩形。公外國人。乃能見之也。爲言山都。皆無見之者。余自熱河還時。至淸河市中。有一矮人。長才二尺餘。腹大如鼓彭漲。類所畵布帒和尙。口眼皆尾低。無腕無脛。卽有手足。含烟昂藏而行。張手回旋而舞。視人輒大笑。獨不薙髮。爲髻於腦後。繫仙桃巾。布袍袖闊。坦然露腹。狀貌臃腫。難以言語盡其形容之詭奇也。造物者可謂太嗜詼諧。余擧此言於黃圃。黃圃諸人皆曰。此名天生異物。人而鼈弄者也。卽今市肆間多見之云。平生詭異之觀。無逾在熱河時。然多不識其名。文字之所不能形者。皆闕不錄。可恨也哉。平溪雨屋燕巖。識。

戱本名目記 编辑

九如歌頌。 光被四表。 福祿天長。 仙子效靈。 海屋添籌。 瑞呈花舞。 萬喜千祥。 山靈應瑞。 羅漢渡海。 勸農官。 簷蔔舒香。 獻野瑞。 蓮池獻瑞。 壽山拱瑞。 八佾舞虞庭。 金殿舞仙桃。 皇建有極。 五方呈仁壽。 凾谷騎牛。 士林歌樂社。 八旬焚義券。 以躋公堂。 四海安瀾。 三皇獻歲。 晉萬年觴。 鶴舞呈瑞。 復朝再中。 華封三祝。 重譯來朝。 盛世崇儒。 嘉客逍遙。 聖壽綿長。 五岳嘉祥。 吉星添耀。 緱山控鶴。 命仙童。 壽星旣醉。 樂陶陶。 麟鳳呈祥。 活潑潑地。 蓬壺近海。 福祿幷臻。 保合大和。 九旬移翠巘。 黎庶謳歌。 童子祥謠。 圖書聖則。 如環轉。 廣寒法曲。 協和萬邦。 受玆介福。 神風四扇。 休徵疊舞。 會蟾宮。 司花呈瑞菓。 七曜會。 五雲籠。 龍閣遙瞻。 應月令。 寶鑑大光明。 武士三千。 漁家歡飮。 虹橋現大海。 池湧金蓮。 法輪悠久。 豊年天降。 百歲上壽。 絳雪占年。 西池獻瑞。 玉女獻盆。 瑤池杳世界。 黃雲扶日。 欣上壽。 朝帝京。 待明年。 圖王會。 文象成文。 太平有象。 灶神旣醉。 萬壽無疆。

八月十三日。乃皇帝萬壽節。前三日後三日。皆設戱。千官五更。赴闕候駕。卯正入班聽戱。未正罷出。戱本。皆朝臣獻頌詩賦若詞。而演而爲戱也。另立戱臺於行宮東。樓閣皆重簷。高可建五丈旗。廣可容數萬人。設撤之際。不相罥礙。臺左右木假山。高與閣齊。而瓊樹瑤林。蒙絡其上。剪綵爲花。綴珠爲菓。每設一本。呈戱之人無慮數百。皆服錦繡之衣。逐本易衣而皆漢官袍帽。其設戱之時。蹔施錦步障於戱臺閣上。寂無人聲。只有靴響。少焉掇帳。則已閣中山峙,海涵,松矯,日翥。所謂九如歌頌者。卽是也。歌聲皆羽調倍淸。而樂律皆高亮如出天上。無淸濁相濟之音。皆笙簫箎笛鍾磬琴瑟之聲。而獨無鼓響。間以疊鉦。頃刻之間。山移海轉。無一物參差。無一事顚倒。自黃帝堯舜。莫不像其衣冠。隨題演之。王陽明曰。韶是舜一本戱。武是武王一本戱。則桀紂幽厲。亦當有一本戱。今之所演。乃夷狄一本戱耶。旣無季札之知。則未可遽論其德政。而大抵樂律高孤亢極。上不下交矣。歌淸而激。下無所隱矣。中原先王之樂。吾其已矣夫。

象記 编辑

將爲恠特譎詭恢奇鉅偉之觀。先之宣武門內。觀于象房可也。余於皇城。見象十六而皆鐵鎖繫足。未見其行動。今見兩象於熱河行宮西。一身蠕動。行如風雨。余甞曉行東海上。見波上馬立者無數。皆穹然如屋。弗知是魚是獸。欲俟日出暢見之。日方浴海而波上馬立者。已匿海中矣。今見象於十步之外。而猶作東海想。其爲物也牛身驢尾。駝膝虎蹄。淺毛灰色。仁形悲聲。耳若垂雲。眼如初月。兩牙之大二圍。其長丈餘。鼻長於牙。屈伸如蠖。卷曲如蠐。其端如蠶尾。挾物如鑷。卷而納之口。或有認鼻爲喙者。復覔象鼻所在。盖不意其鼻之至斯也。或有謂象五脚者。或謂象目如鼠。盖情窮於鼻牙之間。就其通軆之最少者。有此比擬之不倫。盖象眼甚細。如姦人獻媚。其眼先笑。然其仁性在眼。康煕時。南海子有二惡虎。久而不能馴。帝怒命驅虎納之象房。象大恐。一揮其鼻而兩虎立斃。象非有意殺虎也。惡生臭而揮鼻誤觸也。噫。世間事物之微。僅若毫末。莫非稱天。天何甞一一命之哉。以形軆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以主宰謂之帝。以妙用謂之神。號名多方。稱謂太褻。而乃以理氣爲爐韛。播賦爲造物。是視天爲巧工而椎鑿斧斤。不少間歇也。故易曰天造草昧。草昧者。其色皁而其形也霾。譬如將曉未曉之時。人物莫辨。吾未知天於皁霾之中所造者。果何物耶。麵家磨麥。細大精粗雜然撒地。夫磨之功轉而已。初何甞有意於精粗哉。然而說者曰。角者不與之齒。有若爲造物缺然者。此妄也。敢問齒與之者誰也。人將曰。天與之。復問曰。天之所以與齒者。將以何爲。人將曰。天使之齧物也。復問曰。使之齧物何也。人將曰。此夫理也。禽獸之無手也。必令嘴喙俛而至地以求食也。故鶴脛旣高則不得不頸長。然猶慮其或不至地。則又長其嘴矣。苟令鷄脚效鶴則餓死庭間。余大笑曰。子之所言理者。乃牛馬鷄犬耳。天與之齒者。必令俛而齧物也。今夫象也。樹無用之牙。將欲俛地。牙已先距。所謂齧物者。不其自妨乎。或曰。賴有鼻耳。余曰。與其牙長而賴鼻。無寧去牙而短鼻。於是乎說者不能堅守初說。稍屈所學。是情量所及。惟在乎馬牛鷄犬。而不及於龍鳳龜麟也。象遇虎則鼻擊而斃之。其鼻也天下無敵也。遇鼠則置鼻無地。仰天而立。將謂鼠嚴於虎。則非向所謂理也。夫象猶目見而其理之不可知者如此。則又况天下之物萬倍於象者乎。故聖人作易。取象而著之者。所以窮萬物之變也歟。

幻戱記 编辑

朝日過光被四表牌樓。樓下萬人簇圍。市笑動地。驀然見鬪死橫道者。蔽扇促步而過。從者後。俄而追呼有怪事可觀。余遙問謂何。從者曰。有人偸桃天上。爲守者所擊。塌然落地。余叱爲怪駭。不顧而去。明日又行其地。葢天下奇伎淫巧雜劇。皆趁千秋節。待詔熱河。日就牌樓。演較百戱。始知昨日從者所見。乃幻術之一也。葢自上世有此能。役使小鬼。眩人之目。故謂之幻也。夏之時。劉累擾龍以豢孔甲。周穆王時。有偃師者墨翟君子也。能飛木鳶。後世如左慈費長房之徒。皆挾此術以游戱人間。而燕齊迂怪之士。談神仙以誑惑世主者。皆幻術。當時未之能覺。意者其術出自西域。故鳩羅摩什佛圖澄達摩。尤其善幻者歟。或曰。售此術以資生。自在於王法之外而不見誅絶何也。余曰。所以見中土之大也。能恢恢焉並育。故不爲治道之病。若天子挈挈然與此等較三尺。窮追深究。則乃反隱約於幽僻罕覩之地。時出而衒耀之。其爲天下患大矣。故日令人以戱觀之。雖婦人孺子。知其爲幻術。而無足以驚心駭目。此王者所以御世之術也哉。遂記其所觀諸幻共二十則。將以示吾東之未見此戱者。

幻者盥手帨凈。整容四顧。鼓掌翻覆。遍示衆人。乃以左手拇指。合其食指。摩如丸藥如擦蚤蝨。忽萌微物。僅如粟子。連摩漸大。漸如菉豆。漸如櫻桃。漸如檳榔。漸如鷄卵。則以兩掌疾相摩轉。益團益大。微黃淡白如鵝卵。大纔過鵝卵。其大不漸。倐如西蓏。幻者雙跪其胷。漸仰摩團益疾。如抱腰鼓。臂苦乃止。按置卓上。其體正圓。其色正黃。其大如盎。可盛五斗。重不可擧。堅不可破。非石非鐵。非木非革。非土團成。不可名狀。无臭无香。混沌帝江。幻者徐起。鼓掌四顧。復按其物。柔團溫摩。物軟手媚。輕輕如泡。漸縮漸消。指顧之間。還入掌裏。復以兩指摩摩一彈。卽無有物。幻者使人剉紙數卷。大桶沒水。納紙桶中。手攪其紙如澣濯衣。紙解融混。如土入水。遍招衆人。臨觀桶中。紙水泥濃。可謂寒心。于時幻者鼓掌一笑。卷其雙袖。據桶撈紙。兩手汲引。如繭抽絲。紙乃相紉。如初剉時。无有續痕。誰爲粘之。其廣如帶數十百丈。盤委地上。風動翻颭。更觀桶中澄淸無滓。如新汲水。

幻者負柱而立。使人反接其手。縛其兩拇。柱在臂間。兩拇靑黑。痛不可忍。衆人環看。無不酸悲。於焉幻者離柱而立。手在胷前。其縛如故。未甞解脫。指血會腫。色益黑紫。不忍奇痛。衆乃解繩。血氣漸通。繩迹猶紅。我人驛夫注目諦視。心中自怒。義形于色。鼓囊出錢。大呼幻者。先給與錢。要再細觀。幻者稱寃。我不汝愚。汝不我信。任汝縛我。驛夫發憤。投棄其繩。百解鞭縧。含口柔之。乃執幻者。背負其柱。反接縛之。比初益急。幻者哀號痛楚入骨。淚落如荳。驛夫大笑。觀者益衆。未見脫時。已自離柱。縛竟不解。以示神通。如是三次。無可柰何。

幻者以水晶圓珠二枚。置卓上。珠比鷄子差小。乃持一枚。張口納之。喉窄珠大。未可呑下。吐出其珠。還置卓上。復於筐裏。出兩鷄子。瞋目延頸。乃呑一卵。如鷄飮蚓。如蛇呑蟾。卵滯項中。如附癭瘤。復呑一卵。果梗其喉。噎噫哇歍。項赤筋立。幻者悔恨。如不欲生。乃以竹箸。搠刺其咽。箸折落地。无可奈何。張口示人喉。露小白。扣胷搥項。悶塞煩寃。小技浮誇。嗚呼死矣。幻者默聽。若癢耳朶。傾耳乍爬。如有所疑。以禁指尖窋其耳孔。引出白物。果是鷄子。于是幻者。右手持卵。遍示衆人。納于左目。拔出右耳。納于右目。拔出左耳。納于鼻竅。拔出腦後。項邊一卵。終猶滯在。

幻者以白土一塊。畫地爲一大圈。衆人環坐圈外。幻者于時脫帽解衣。以沙礪劒。發出光色。揷于地上。復以竹筋。搠刺項上。欲破鷄卵。據地一嘔。卵竟不出。乃拔其劒。左揮右旋。右揮左旋。仰空一擲。承劒以掌。又一高擲。張口向天。劒頭直落。揷入口中。于時衆人變色齊起。錯愕无言。幻者仰面。垂其兩手挺挺久立。不瞬雙目。直視靑天。須臾呑劒。如倒甁飮。頸腹相應。如蟾懷忿。劒環掛齒。不沒惟靶。幻者四據以柄築地。齒環相格。閣閣有聲。又復起立。拳擊柄頭。一手捫腹。一手握柄。亂攪腹中。劒行皮間如筆畫紙。衆人寒心。不忍正視。小兒怖啼。背走顚仆。于時幻者。鼓掌四顧。毅然正立。乃徐拔劒。雙手捧持。遍向衆人。直前爲壽。劒尖血滴。煖氣蒸蒸。

幻者剪紙如蝶翅爲數十片。擦在掌中。誘衆中一小兒。闔目張口。幻者以掌掩口。兒頓足啼哭。幻者笑而放手。兒且啼且哇。綠蛙跳出。連吐數十蛙。皆跳躍地上。

幻者凈拭卓面。振拂紅毡。鋪卓上。四顧鼓掌。遍示衆人。幻者緩步至卓前。一手托定毡心。一手毡起毡角。赤色一鳥。叫一聲爵。向南飛去。又一撩揭東方。靑鳥向東飛去。納手毡底。潛撈一雀。色白咮丹。兩足爬空握幻者鬚。幻者攬鬚。則又啄幻者左目。幻者捨鳥摩目。鳥向西飛去。幻者憤嘆。又潛手執一黑雀。將以與人。失手放之。雀墜地宛轉。卓下童子。爭執雀。雀決起向北飛去。幻者發憤。撤去毡子。無數鸚鵒。一時飛起。皷翅盤旋。集于屋簷。

幻者持小錫甁。右手酌水一椀。注于甁中。㶑灧甁口。幻者置椀卓上。持竹箸衝甁底。水漏甁底。點滴良久。淋瀉如簷溜。幻者仰吹甁底。漏水卽止。幻者向空側睨。口中念呪。水湧甁口數尺。放瀉滿地。幻者喝聲掬執水腰。水中截縮。入甁中。幻者復持其椀。還斟甁水。多小如初。而地上水跡。如傾數瓮。

幻者出二金環。置卓上。遍招衆人。視此金環規可二圍。無始無終。團團天成。幻者于是開張兩手。各執一環。回旋乍舞。向空飛環。以環受環。兩環相連。持此連環。遍示衆人。无罅无隙。孰見連時。幻者于是開張兩手。各執一環。一離一合。一連一斷。斷之連之。離之合之。

幻者鋪繡氍毺於卓上。微揭氍毺一角。拈出拳大紫石。以刀尖微刺之。承杯石底。燒酒細瀉。滿杯則止。衆人爭出錢沽飮。要飮史蒯公則石流史蒯公。要飮佛手露則石流佛手露。要飮狀元紅則石流狀元紅。史蒯公,佛手露,狀元紅。皆酒名。 不專一能。惟求輒應。一縷冽香。落胃暈頰。連瀉數十杯。忽失石所在。幻者不驚不惶。遙指白雲曰。石歸天上。

幻者納手毡底。摸出蘋果三枚。蘋果。卽我國所稱沙果。中國所稱沙果。卽我國林檎。我國古无蘋果。東平尉鄭國載崙奉使時。得接枝東還。公中始盛而名則訛傳云。 連枝帶葉者一枚。指向我人請買。我人掉頭不肯曰。聞汝往日。常以馬矢戱人。幻者笑而不辨。于時衆人爭沽啖之。我人始乃請沽。幻者始靳。久乃拈出一枚與之。我人一嗑卽哇。馬矢滿口。一市皆笑。

幻者以針一握。納口呑之。不癢不痛。言笑平常。噉飯啜茶。徐起捫腹。乃以紅絲摩納耳孔。靜立良久。嚔咳數度。捉鼻出涕。以帨拭鼻。納指鼻竅。若拔鼻毛。須臾紅絲小見鼻竅。幻者以爪鑷。抽其一端。絲出尺餘。忽有一針。臥度鼻竅。貫絲嫋嫋。抽絲益長。百十千針。皆貫一絲。或有飯顆。黏刺針端。

幻者出白色椀子。覆示衆人。置諸地上。卽无有物。幻者四顧。鼓掌示衆。持一楪子。覆諸椀口。四向唱詞。良久開示。有銀五片。形如白蘋。幻者四顧。鼓掌示衆。復以楪子覆椀如初。向空側睨。喝聲若罵。良久開視。銀化爲錢。厥數亦五。

幻者以銀杏一盤。置地上。以一大盆覆之。向空念呪。良久開視。不見銀杏。盡是山査。復覆其盆。向空念呪。良久開視。不見山査。盡是荳蔻。復覆其盆。向空念呪。良久開視。不見荳蔻。盡是丹柰。復覆其盆。向空念呪。良久開視。不見丹柰。盡是念珠。栴檀刻成。盡像布袋。一一含笑。箇箇胖腴。一串百八。无始无終。雖有巧歷。從何數起。于時幻者。四顧鼓掌。遍招衆人。誇示妙術。復覆其盆。翻置地上。盆下盤上。側目喝聲。若有所怒。良久開視。无一念珠。淸水㶑灧。一雙金鮒。活潑盆中。呷水吐泥。一躍一泳。

幻者置畵瓷盤經尺有咫者五枚于卓上。復以細竹數十枚置卓下。竹大小長短比箭。皆削其端。令銳之。乃持一竹。置盤其端。搖竹旋之。不傾不攲。若旋少緩則更以手擊之。令疾盤急於回旋。不念危墮。盤若小攲。則更以竹激而騰之。盤離竿頭尺餘。安下正中。回回旋旋。幻者乃揷之右脚靴中而盤自回回。又以一竿旋盤如初。揷左靴中。又以一竿旋盤。揷右領。又以一竿旋盤。揷左領。復以一竿置盤其端。搖之激之。旋旋回回。以手擊之。錚錚有聲。于時幻者以竹揷竹。次次續之。盤重竿長。竿腰自彎。全忘落碎。回旋之不止。竿至十餘續。則高出屋上。于時幻者徐拔前所揷竿。盤次第與旁人。還置卓上。于時幻者口含一竿如橫烟竹。以其高竿。立之所含竹端。垂其兩手。挺挺久立。于時衆人。莫不骨酸。非爲愛盤。實所目擊。危哉危哉。一瞥風動。竿果中折。于時衆人。一齊驚讙。幻者亦動。疾走承盤。更一高擲。盤飛百尺。于時幻者顧眄四衆。意思安閒。輕輕受盤。不矜不誇。旁若無人。

幻者置稻殼四五斗於前。兩手爭掬。如嗜芻豢。須臾盡啖。地面如舐。于時幻者據地吐糠。涎團成塊。糠盡烟繼。籠羃唇齒。以手拭髯。索水嗽口。烟竟不止。扣胷摸唇。不耐煩燥。連飮數椀。烟勢彌熾。張口一喀。赤火塞口。以箸挾出。半炭半燒。

幻者以金葫蘆置卓上。又出綠銅花觚。揷孔雀羽。須臾失金葫蘆所在。幻者指衆中一人曰。這位老爺藏弃。其人怒形于色曰。那得无禮。幻者笑曰。眞定老爺欺負葫蘆。在老爺懷中。其人大怒。口中且罵。一振其衣。忽自懷中。鏗然墮地。一市齊笑。其人默然久之。立人背後。

幻者凈拭卓面。陳列圖書。小爐爇香。白琉璃盤盛桃三枚。桃皆椀兒大。卓前置棊局及白黑子筒。設茵鋪席。端方雅魚。暫施帷幕於卓。須曳撤之。有珠冠荷衣者。有霞袂雲履者。有衣葉跣足者。或對坐擺局。或拄杖傍立。或支頤坐睡。皆美鬚髯。形貌古奇。盤中三桃。忽連枝帶葉。枝頭開花。珠冠者摘桃一枚相與啖之。出其核。種之地中。又食他桃未半。地中桃子已長數尺。開花結子。對局者奄然班白。俄而皎雪。

幻者置大琉璃鏡于卓上。設架立之。于時幻者遍招衆人。開視此鏡。重樓複殿。窈窕丹靑。有大官人。手執蠅拂。循欄徐行。佳人美女。四四三三。或擎寶刀。或奉金壺。或吹鳳笙。或踢繡毬。明璫雲鬟。妙麗无雙。室中百物種種寶玩。眞定世間極富貴者。于是衆人莫不羡悅。耽嗜爭觀。忘此爲鏡。直欲鑽入。于是幻者麾衆喝退。卽掩鏡扉。不令久視。幻者閒步。四向唱詞。又開其鏡。招衆來視。殿閣寂寞。樓榭荒凉。日月幾何。寶女何去。有一睡人。側臥牀上。傍無一物。以手撑耳頂門。出氣裊裊如煙。本纖末圓。形如垂乳。鍾馗嫁妹。鵂鶹娶婦。柳鬼前導。蝙蝠執幟。乘此頂氣。騰空游霧。睡者乍伸。欲寤還寢。俄然兩腿。化爲雙輪。而其輻軸猶然未成。于是觀者莫不寒心。掩鏡背走。世界夢幻。本自如此。猶於鏡裏。炎凉頓殊。一切世間。種種萬事。朝榮暮枯。昨富今貧。俄壯倐老。夢中說夢。方死方生。何有何亡。孰眞孰假。寄語世間。善心善男。菩蕯兄弟。幻界夢身。泡金電帛。結大因緣。隨氣暫住。願準是鏡。莫爲熱進。莫爲寒退。齊施錢陌。濟此貧乏。

幻者置一大盆于卓上。以帨拭凈。覆以紅氈。若將有所爲術也。周旋之際。懷中一盤。錚然墜地。赤棗逬散。衆人齊笑。幻者亦笑。收藏器什。因爲罷戱。非不能也。日暮將罷。故爲破綻。以示衆人。本此假者。

是日鴻臚寺少卿趙光連。聯椅觀幻。余謂趙卿曰。目不能辨是非察眞僞。則雖謂之無目可也。然常爲幻者所眩。則是目未甞非妄而視之明。反爲之祟也。趙卿曰。雖有善幻難眩瞽者。目果常乎哉。余曰。弊邦有徐花潭先生。出遇泣于道者曰。爾奚泣。對曰。我三歲而盲。今四十年矣。前日行則寄視於足。執則寄視於手。聽聲音而辨誰某則寄視於耳。嗅臭香而察何物則寄視於鼻。人有兩目而吾手足鼻耳。無非目也。亦奚特手足鼻耳日之早晏。晝以倦視物之形色。夜以夢視无所障礙。未曾疑亂。今行道中。兩目忽淸。瞖瞙自開。天地寥廓。山川紛鬱。萬物礙目。群疑塞胷。手足鼻耳。顚倒錯謬。皆失故常。渺然忘家。無以自還。是以泣爾。先生曰。爾問爾相。相應自知。曰。我眼旣明。用相何地。先生曰。還閉爾眼。立地汝家。由是論之。目之不可恃其明也如此。今日觀幻。非幻者能眩之。實觀者自眩爾。趙卿曰。然。世言飛燕太瘦。玉環太肥。凡言太者。已甚之辭也。旣論其肥瘦而輕加以已甚之辭。則已非絶世之佳人。彼二帝之目。獨眩于肥瘦之間。世之無光明眼。眞定見久矣。太伯之文身採藥。幻以孝者也。豫讓之漆身呑炭。幻以義者也。紀信之黃屋左纛。幻以忠者也。沛公其幻也織。張良其幻也石。田單以牛。初平以羊。趙高以鹿。黃霸以雀。孟甞君以鷄。蚩尤之幻銅頭鐵額。諸葛之幻木牛流馬。王莽之金縢請命。幻之未成也。曹操之銅雀分香。幻之破綻也。祿山之赤心。盧杞之藍面。皆幻之拙者也。自古婦人尤能善幻。如褒姒之於烽也。驪姬之於蠭也。然聖人神道設敎。亦有然者。愚雖未敢致疑於階草之指佞。庭鳳之儀韶。而亦未能盡信於負舟之黃龍。流屋之赤烏。自古神聖愚凡。莫不有一番不可知之事。或有嗜瘡痂者。或有好驢鳴者。雖謂之幻可也。雖謂之性。亦可也。幻之爲術也。雖千變萬化。无足畏者。天下有可畏之幻。大姦之似忠也。鄕愿之類德也。余曰。胡廣之三公。幻以中庸。憑道之五代。幻以明哲。而笑中之有刀。酷於口裏之呑釖耶。相與大笑而起。

避暑錄 编辑

避暑錄者。余遊避暑山莊所錄也。熱河有三十六景。康煕逐景置殿閣。一曰烟波致爽。一曰芝逕雲隄。一曰无暑淸凉。一曰延薰山舘。一曰水芳巖秀。一曰萬壑松風。一曰松鶴淸越。一曰雲山勝地。一曰四面雲山。一曰北枕雙峯。一曰西嶺晨霞。一曰錘峯落照。一曰南山積雪。一曰梨花伴月。一曰曲水荷香。一曰風泉淸聽。一曰濠濮閒想。一曰天宇咸暢。一曰煖溜暄波。一曰泉源石壁。一曰靑楓綠嶼。一曰鶯囀喬木。一曰香遠益淸。一曰金蓮映日。一曰遠近泉聲。一曰雲帆月舫。一曰芳渚臨流。一曰雲容水熊。一曰澄泉遶石。一曰澄波疊翠。一曰石磯觀魚。一曰鏡水雲岑。一曰雙湖夾鏡。一曰長虹飮練。一曰甫田叢樾。一曰水流雲在。統名所居。曰避暑山莊。康煕自爲記曰。金山發脉。暖溜分泉。雲壑渟泓。石潭靑靄。境廣草肥。無傷田廬之害。風淸夏爽。宜人調養之方。朕數巡江干。深知南方之秀麗。兩幸秦隴。益明西土之殫陳。北過龍沙。東游長白。山川人物。亦不能盡述。皆吾之所不取。惟玆熱河。道近神京。地闢荒野。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峯嵐之勢。依松爲齋。引水在亭。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爲助。无刻桷丹楹之費。喜林泉抱素之懷。文禽戱綠水而不避。麋鹿映夕陽而成群。鳶飛魚躍。從天性之高下。遠色紫氛。開韶景之低仰。此居避暑山莊之槩也。康煕五十年六月下旬所書。則康煕晩節。多在熱河也。時方仲秋。而塞北暑氣猶蒸。常著白苧單衫。而向午揮汗。每游覽之暇。移椅齋外大槐樹下。以淸暑三官所得。輒爲錄之。名之曰避暑錄。

奇麗川。滿人也。性驕傲。顯有藐視尹亨山之色。亨山佯若不知。容辭謙下。尹長奇二十餘歲。位亦差高。而漢人旣爲覊旅之蹤則勢所使然。麗川所居與余所寓對戶。余欲往晤亨山。則必經奇戶。故必先歷奇。尹不解余意。必踵余而至。須曳起去。告以他往。奇笑而背指曰。尹公之他。尹公亦甞背評曰。鳩眼未化。滿漢仇疾類此。麗川甞潛謂曰。有一山東布司苦乏廉聲。甞出一對榜之衙門曰。視民若子。立法如山。夜有續其下曰。牛羊父母。倉廩父母。恭爲子職而已矣。寶藏興焉。貨財興焉。此豈山之性也哉。意似指尹。余偶一問尹曰。公曾莅山東布司否。尹公曰。然。○及還燕。談次問識奇。則皆掉頭。憑秉健奮然曰。士大夫安知靼子。問亨山何如人。皆欣然曰。樂天一流人。

光被四表牌樓南衚衕第二門首董氏宅。有一門雙淸扁額。康煕御筆。又有今皇帝御書門額。兩世三孝。乃口外民家。而天子前後駐蹕者三云。康煕游浙時。召見山陰耆民王錫元等兄弟五人。黃髮兒齒。相扶相將。賜宴于行宮。長次同胎。時年八十。其次七十八。次七十六。次七十五。五人年共計三百八十九。五人子若孫。共計四十。五人各賜緞錦。御筆扁額一門仁瑞。皇太子賜聯五枝錦樹榮今代。百秩仙籌萃一門。可見近歲旌淑表異之典。務過前代。

北鎭廟庭古松。皇帝自畵刻烏石坎。置巖腹。巖高僅丈餘。 明時名翠雲屛。今皇帝又號補天石。題詩畵傍曰。鎭廟門西似葢松。半存枯幹半籠葱。凝神如見抱朴子。圖貌慙非陳少翁。立下忽疑晴與雨。現前可悟色兮空。何當六月其根坐。讀疏仡聽謖謖風。署乾隆宸翰甲戌。東巡親祀北鎭。禮成。周覽廟中。有古松已枯其半。槎枒如鐵石。東榦鬱然蒼翠。奇致夭矯。因立樹下。寫爲是圖。九月廿四。御筆印。天地爲師。皇帝書畵俱工。石傍又有三韓人金鼐詩。時登醫巫閭山頭。雲舍滄桑望裏收。石髮巖衣嫌跡擾。鳥鳴蟬噪帶人幽。凌空樹古龍飛去。傍地花新鳳壘留。北斗惟神天一柱。億年萬紀庇皇秋。署和公。筆力甚拙。或謂東人金鼐。而殊不識遼東人。亦稱三韓也。顧亭林斥官啣地名。借用古號。然亦多效之者。且其詩雖非工。亦非東人口氣。

蘭雪軒許氏詩。載列朝詩集及明詩綜。或名或號。俱以景樊載錄。余甞著淸牌錄序。詳辨之。懋官之在燕。以示祝翰林德麟。唐郞中樂宇。潘舍人庭筠。三人者。輪讀贊許云。及余在此。論詩綜闕謬。因及許氏。尹公曰。尤悔菴侗外國竹枝詞。首著貴國。其曰楊花渡口杏花紅。八道歌謠東國風。最憶飛瓊女道士。上梁曾到廣寒宮。註云。閨秀許景樊。後爲女道士。甞作廣寒宮白玉樓上梁文。余詳辨其景樊之誣。尹奇兩人。俱爲分錄收藏。中州名士。當又以此事。爲一番著書之資。太約閨中吟咏。本非美事。而以外國一女子。芳播中州。可謂顯矣。然吾東婦人。未甞以名與字見於本國。則蘭雪之號。一猶過矣。况乃認名景樊。在在見錄。千載難洗。可不爲有才思閨彥之炯鑑也哉。

諸幻中酒石最要。若眞有是石。當爲天下絶寶。世傳 皇明天啓中。倭攻琉球。虜其王。琉球太子。載其國中世寶。將以贖父。舟漂到濟州。牧使某問舟中有何物。太子以酒泉石,漫山帳對。酒泉石。形如瑪瑙。中𥦔容一盞。以淸水貯之。卽變爲美酒。漫山帳。以海蛛絲染藥。結造小張則可覆一屋。大張可覆一山。小而蚊蠅。大而蛇虺。莫能入。牧使請之不許。則遂發卒圍舶。太子以石帳投之海中。牧使盡籍舶中所載。遂殺太子。太子臨死。咏詩曰。堯語難分桀服身。臨刑何暇訴蒼旻。三良臨穴誰能贖。二子乘舟賊不仁。骨暴沙塲纏有草。魂歸古國吊无親。竹西樓下淊淊水。遺恨分明咽萬春。此載李重煥擇里志。牧使遭臺參。減死長流云。余甞疑此近齊東。使此果眞也。牧使之罪。雖肆市難贖。其子孫如何長享富貴。琉球中山王尙寧。屢以書幣遞付。年至使。甲申以後。不復通問。惜今行未遇海外諸使。以昨所見幻戱酒石觀之。則琉球酒石。亦似幻術。以閩人王三賓所言。海蛛網虎爲眞。則漫山帳理或无怪。

熱河酒樓繁華。不減皇京。壁上多名人書畵。流霞亭。題功名富貴兩忘羊。且盡生前酒一觴。多種好花三百本。短籬風雨四時香。又飮翠裘樓。壁間所題。墨痕猶濕。類于敏中阿克敦筆。問諸酒傭知此書主名否。對俄有一客。寫揭纔去。不知書者姓名。其詩致主初心陋漢唐。暮年身計落農桑。草烟牛跡西郊路。又臥旗亭送夕陽。兩詩不知何代誰作。而臨風一咏。令人感慨。俱書扇面。歸問尹亨山則俱以名對。而余又忘之。

尹卿問高麗朴寅亮於君爲何。余曰。猶毛遂之於毛聃。僕是土姓。分爲八望。貫係各異。不相爲族。亦不敢慟哭汾陽。尹卿曰。康煕中。有朴雷字鳴夏。朝鮮人。今大淸中外一家。俱無靑唇之嫌。余問何謂靑唇之嫌也。尹卿曰。宋元豊中。高麗使至明州。象山尉張中以詩送之。朴寅亮答序。有曰。花面艶吹。愧隣婦靑唇之動。桑間陋曲。續郢人白雪之音。有司劾中小官。不當私交外彛。神宗問左右靑唇何事。皆莫能對。乃問趙元老。元老對曰。太平廣記。有覩隣夫見婦吹火。爲詩云。吹火朱唇動。添薪玉腕斜。遙看烟裏面。恰似霧中花。其妻告其夫曰。君豈不能學耶。夫曰。君亦吹火。我當效之。夫乃爲詩云。吹火靑唇動。添薪墨腕斜。遙看烟裏面。恰似鳩槃茶。此出王闢之澠水燕談錄云。

余謂郝志亭曰。將軍雖從弓馬出身。掌故甚嫺。筆翰流麗。雖宿學耆儒。當鮮與儔。不審中州武將。必須文雅。學問優長否。抑亦將軍故是儒家淵源。乃效定遠勒銘否。志亭曰。家世農家。幸際聖代。然隨陸絳灌之恨。其來久矣。如成者則所謂車載斗量。曷足道哉。如今太學士阿公 桂。如近古太學士舒公 赫德。皆能文致太平。武遏亂略。富貴壽福。則汾陽西平。勤勞勳烈。則裵晉文潞。不如是。未可以做文。未可以做武。如今四彛賓服。風塵淸謐。如成者可謂一介腐武。三十年來學六韜。英名甞得預時髦。曾因國難披金甲。不爲家貧賣寶刀。臂健尙嫌弓力輭。眼明猶識陣雲高。堂前昨夜秋風起。羞見團花舊戰袍。此曹翰作。讀其詩。想見其據鞍顧眄。自古儒將如孫武,吳起,廉頗,樂毅,王翦,趙充國,班超,沈慶之,韓世忠。皆致大耋。余笑曰。沈慶之目不識字。何謂儒將。志亭亦笑曰。沈公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當時已許其學問。戚南宮尤工於詩。畵角聲傳草木哀。雲頭起對石門開。朔風邊酒不成醉。落葉歸鴻无數來。但使元玄戈銷殺氣。未妨白髮老邊才。勒名峯上吾誰與。故李將軍舞釖臺。其將才可及。詩才不可及。

夕登豊潤城。有一美髯長者。前揖自言姓名林臯。浙江人。求聞余姓名。且驚且喜曰。君豈非楚亭族親乎。余亦驚喜問君何以知楚亭。林皐曰。前年朴楚亭與同國李炯菴共登文昌樓因宿。同郡胡逈恒。指城底一門曰。這是胡宅壁上有楚亭筆。遂同卞季涵,鄭進士珏。入其中堂。日已昏黑。主人爲張四燈。照壁一讀。乃余家典洞時。炯菴在余作也。泬㵳秋令樹先知。任忘暄凉做白癡。壁靜萬蟲勤自護。簾虛一鳥慣相窺。拋他錢癖如將凂。呼我書淫故不辭。好事中州空艶羡。堯峯文筆阮亭詩。聯白鷺紙二幅。筆態流動。一字恰如兩掌大。先是。吾輩談說中原。空費艶羡。數年之間。取次一游。又况萬里異鄕。如逢故人一面哉。

琉璃廠中六一齋。初遇兪黃圃世琦字式韓。目淸眉秀。疑其爲潘庭筠,李調元,祝德麟,郭執桓諸名士也。此諸人者。有先余交游者。故名芬牙頰。若數鬚眉。及與兪筆語之際。爲寫柳惠風送其叔父彈素詩。佳菊衰蘭映使車。澹雲做雨九秋餘。欲將片語傳中土。池北何人更著書。黃圃問池北何人是誰。余曰。此用阮亭著池北偶談。載敝邦金淸陰事也。黃圃曰。感舊集中有諱尙憲字叔度。余曰。是也。淡雲輕雨小姑祠。佳菊衰蘭八月時。是淸陰作。阮亭論詩絶句。淡雲微雨小姑祠。菊秀蘭衰八月時。記得朝鮮使臣語。果然東國解聲詩。惠風此作。倣阮亭也。黃圃曰。惠風詩未易得。果然東國解聲詩也。願聞其他作。余又寫看書淚下染千秋。臨水騷人无限愁。碻士編詩嫌草草。豸靑全集若爲求。黃圃搖手筆指豸靑全集曰。有禁。鐵君祖系貴國人。余問緣何有禁。黃圃不答。有箇詩人郭執桓。澹園聯唱遍東韓。至今三載无消息。汾水悠悠入夢寒。黃圃批之。問郭是何地詩人。余曰。郭是太原人。問師東望楊維棟何如人。對皆不知。問書肆中。有新刻繪聲園集否。卷首有師楊兩序。亦有僕序。黃圃卽書繪聲園集四字。送人文粹堂 書肆扁額 求之。還言無有。余問足下知潘庭筠學士乎。黃圃曰。未甞證契。余問潘宅在宗人府間壁。僕來時有言曰。尋宗人府。歷大門右轉。其閒壁乃潘宅云。宗人府距此多小路。黃圃問足下當知禮部。有一客入座。卽曰。不必尋宗人府。潘宅離此不遠。楊梅書街段氏白膏藥鋪對門。便是潘寓。黃圃與客云云。卽曰。去歲秋間。潘移寓於此。先生緣誰識他。余曰。敝邦洪大容乾隆丙戌隨貢使入都。遇潘。其後繼有相交者。僕雖未見。神情默契。潘工書畵。甞自寫桃柳。題詩贈洪曰。吾家西子湖邊樹。淺碧深紅二月時。如此江南歸不得。軟塵如粉夢如絲。黃圃大加墨圈曰。願聞貴友洪秀才佳句。余曰。未曾有記。惠風送彈素詩。淺碧深紅二月時。軟塵如粉夢如絲。杭州擧子潘香祖。可憐佳句似南施。吾東艶慕中州名士如此。黃圃復圈之曰。潘誠名士。然惠風亦自大佳。黃圃卽收其紙納懷中曰。僕方錄毬堂詩話。幸得一段佳話。同出門分袂。黃圃指示曰。此去楊梅書街路也。段舖。牌畵大魚者是也。

姜女廟在山海關外。所謂望夫石也。王建詩。望夫處江悠悠。化爲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和雨。行人歸來石應語。世多望夫石。一在太平一在武昌。王建所咏。非此石也。今有行宮。壯麗不减北鎭廟。果親王金字柱聯。振古名蹟。乾隆八年十月。皇帝題詩刻石曰。凉風頹樹吼斜陽。尙作悲聲吊乃郞。千古无心誇節義。一身有死爲綱常。由來此日稱姜女。盡道當年哭杞梁。長見秉彛公懿好。訛傳是處也何妨。石傍有小亭曰。振衣亭。大抵今淸。家世名筆。而果親王尤善。似勝於米元章。

從使者入中國。須有稱號譯官。稱從事軍官。稱裨將閒遊。如余者。稱伴當。國言蘇魚稱盤當。盤與伴音同。旣渡鴨綠江則所謂伴當。銀頂翠羽。短袂輕裝。道傍觀者。指點輒稱蝦。不識爲何稱蝦。而蓋似是武夫之別號也。所過村坊。小兒群聚。齊呼哥吾里來哥吾里來。或隨馬尾。爭唱聒噪。哥吾里來者。高麗來也。余笑謂同行曰。乃變三魚。諸人問何謂三魚。余曰。在道稱伴當。是蘇魚也。渡江以來。稱蝦。蝦亦魚族也。胡兒群呼哥吾里。是洪魚也。人皆大笑。因於馬上口號曰。翠翎銀頂武夫如。千里遼陽逐使車。一入中州三變號。鯫生從古學蟲魚。高麗本從高句麗。立號去句省馬爲。山高水麗曰高麗。則千字文中。金生麗水之麗。當屬去聲。而中國人呼爲平聲。隋唐時高句麗。皆呼高麗。高麗之號其來久矣。李懋官甞言。高句麗始見漢書地理志。而其先爲金蛙。東國方言。稱蛙曰皆句麗。又曰。王摩句麗。古人質直。直以君名爲國號。而乃冒其姓。爲高句麗。此雖一時詼語。而頗有理致。外國方言。類多有聲无字。中國人譯其音而字之。如呼銀爲蒙古。以好金爲愛新覺羅。呼壯士爲曳落河者是也。山西人郭執桓。字𡊋圭。又字勤庭。號曰半迂。又號東山。亦稱繪聲園。乾隆丙寅生。能詩工書畵。家素封。宅枕虎山。門當蘆泉。其父泰峯。字靑嶺。號錦衲。誥授中憲大夫。例晉資政大夫。錦衲日與沈德潛賈洛澤諸名流。倡酬其中。𡊋圭甞介。其同郡鄧汶軒師,閔要澹園。八詠于東國名士。澹園,錦衲所居。葢爲其父壽傳也。余爲題紅蕉綠石出東墻。一樹梧桐窈窕堂。傲骨平生迎送嬾。丈人惟拜暮山光。右來淸閣。 南陀竟日影婆娑。耐可呼吾亦喚他。乍綴微風鳧鷺去。不禁撩亂百東坡。右鑒影池。 已觀微白鼻端依。欲辨臟神掩兩扉。獨有暗香侵夢冷。羅浮明月弄輝輝。右素必居。 松覆深深卍字欄。垂蘿攲石翠相攢。一任畵舫風吹去。盡夜寒聲瀉作灘。右松陰亭。 噀輕堪醒醉魂花。天褭行空翠鬣髿。採藥將尋劉阮去。路迷廉閃赤城霞。右飛霞樓。 花似將歸强挽賓。囑他風雨反逢嗔。自從洞裏修甁史。三百六旬都是春。右留春洞。 玉麈淸宵獨上臺。杞棚霜落雁流哀。一聲劃裂秋雲盡。萬里瑤空皓月來。右嘯月臺。 花蘂夫人初入宮。含羞將語臉先紅。鸚哥舍利元非妙。誰識阿難悟道功。右語花軒。 𡊋圭寄其所著繪聲園集。刻本一卷。請余序之。觀其集。淸虛灑脫。類不火食者。自弱冠時。藉父緖業。招延海內詞客。爲文酒之會。楊維棟盧秉純之徒。皆爲序。其懷津門西亭曰。香散花殘小院秋。西亭簾角月如鉤。北來一雁橫空碧。影下東南入海流。其題表耀山水小幅曰。蟹舍漁灣水色明。烟條露葉半陰晴。雲間天際孤帆遠。寂寞斜陽一雁聲。其有感曰。壕梁月色照淸秋。夢繞淮南蘆荻洲。雨暗楚原連浦靜。風催古木雜江流。孤舟无依乾坤濶。隻影空持雲水浮。最是蕭條極目處。迢遙萬里使人愁。余甞徜徉於金鰲玉蝀之間。而雨村 李調元。秋樓 潘庭筠。 芷塘 祝德麟。 諸名流。庶幾可遇。然郭氏執桓沒已六年矣。聞執桓死於乾隆乙未八月云。 繪聲集。當有更刻之本。而求之廠中。竟未得。可恨可恨。

尹卿出黑紙小箑。畵竹石乳。金書綠竹瞻君子。卷阿矢德音。揮毫開便面。握手得同心。下方書尹嘉銓題。時年七十。

明詩綜。載余五世祖錦陽君大同館題壁一絶。高句麗起漢鴻嘉。宮殿遺墟草樹遮。怊悵乙支文德死。國亡非爲後庭花。高句麗起非在鴻嘉。乃漢元帝建昭二年。成帝鴻嘉三年。百濟太祖高溫祚都稷山。先祖偶失點檢。而兪式韓毬堂錄。引日知錄用東史所證書大傳。以辨此詩鴻嘉之誤。中州之士。勤於考據辨析。以爲博雅類多如是。

長洲尤侗悔菴著外國竹枝詞。首以我國。其下百餘國民謠土產。著其大槪。而觀其所述朝鮮事。尙多舛謬。况四海外萬里之遠而無文字可以通其土俗哉。其撰朝鮮曰。高句麗降下句麗。未若朝鮮古號。宜千里王京陳百戱。漢城猶見漢官。儀注云。古朝鮮並入高句麗。隋征之不服。貶爲下句麗。 明洪武中。入貢奉詔。更號朝鮮。以漢城爲 王京。每詔使至。雜陳百戱。又曰。長衫廣袖折風巾。硾紙狼毫漢字眞。自序世家傳國遠。尙書篇內九疇人。又小兒八歲號黃昌。舞劒能誅百濟王。更唱嘉俳會蘇曲。朝來蚕績已盈筐。註云。新羅國黃昌郞。八歲爲王。往百濟舞劒于市。王召入宮令舞。因刺之。七月望日。王使王女。率六部女子。績於廣庭。八月望日。乃考其功。負者設酒相與歌舞。謂之嘉俳。一女起舞爲會蘇之曲。後朝鮮破新羅。擬爲黃昌,會蘇二曲。奇麗川出昭代叢書。拈此相示。余謂尹亨山曰。降號下句麗。乃王莽事也。尹曰。然。余曰。自序世家句極謬。箕氏朝鮮。爲衛滿所逐。尹卿曰。此錯綜言東方三國時。非專指貴國。其曰。傳家遠者。槪論國號朝鮮。肇自箕聖。所以贊美貴國之極致。大約此非佳作。如癡人說夢。隔靴爬癢。余曰。註云朝鮮破新羅尤謬。敝邦承高麗。高麗承新羅。則安得破五百年前新羅。麗川大笑曰。所謂乙丑甲子。

余問尹卿曰。當世詩人海內稱首者。可得聞名歟。尹卿曰。以海內之大。固不乏鴻匠妙才。而敝年老。斷置人世事。年少才子。未能相識。敝老友袁太史枚。字子才。高蹈不覊之士也。不樂仕宦。放跡山水。最工懷古之作。因高咏數句。余未曉聽。請書示。其博浪城詩曰。眞人採藥走蓬萊。博浪沙連望海臺。九鼎尙沈三戶起。六王纔畢一椎來。虎龍有氣黃金盡。山鬼无聲白璧哀。大索十日還撒手。如君終古儘奇才。觀其詩。可占中原士大夫之心。而亨山之獨咏此篇。其意尤著。然不諱於奇麗川。何也。康煕戊午。江右女子季文蘭。爲胡人所掠。賣往瀋陽。到榛子店。題詩璧上曰。椎髻空憐昔日粧。征裙換盡越羅裳。爺孃生死知何處。痛哭春風上瀋陽。下題奴江右虞尙卿秀才妻也。夫被戮。今爲王章京所買。將往瀋陽。戊午正月廿一日。灑淚拂壁書此。惟望天下有心人。見此憐而見拯。奴年今二十有一。後六年癸亥。淸城府院君金公錫胄。使過此店。錄而歸。後三十餘年。老稼齋金公昌業。又過此店。則壁間題墨猶有存者。今余後稼齋六十餘年而又過此店。徘徊咏想。而壁上所題。不可見矣。余偶擧此詩。語之奇豊額。奇潸然淚下。問榛子店在於何處。余曰。在山海關外。奇卽題一絶曰。紅粧朝落鑲黃旗。笳拍傷心第五詞。天下男兒無孟德。千金誰贖蔡文姬。

康煕山莊詩共三十六首。皆陋拙无致。葢多勉强咏哦。以示素抱而群下必蒐羅群書。以廣箋註。如烟波致爽曰。山莊頻避暑。靜默少喧嘩。此何足多費訓釋。而爲註者。引梁蕭統詩。命駕出山莊。劉禹錫詩。綠蘿陰下有山莊。戴叔倫詩。芝田棗逕往來頻。孫逖詩。地勝林亭好。時淸宴賞頻。魏徵九成宮醴泉銘。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宮。梁簡文帝納凉詩。避暑高梧側。輕風時入襟。白居易詩。望春花景暖。避暑竹風凉。南史沈麟士。傳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人以爲養身靜默所致。皇甫曾詩。草長光風裏。鶯啼靜默間。何遜詩。視聽絶喧嘩。此才兩句。无不可解者。安用許多箋註。帝庸作歌。亦安用許多出處。朱子曰。關關雎鳩。出在何處。此可爲詩學之大成。

街頭喧誦河間傳。閨裡悲歌楊白花。此佔畢齋刺舍方知也。舍方知者。私賤也。自幼爲女服。傅粉脂。學剪製。及長。出入朝士家。 天順七年春。憲府風聞。逮訊其素所私一尼。尼曰。陽道壯也。令女醫班德捫之。永順君溥,河城尉鄭顯祖雜驗之。皆吐舌曰。壯也。當時中朝。亦先有此。吳郡楊循吉蓬軒別記。 成化庚子。京師有寡婦。善女紅。少而艾。履襪不盈四寸。諸富貴家相薦。引以敎刺繡。見男子輒羞避。夜與從敎者寢處。謹鎖鑰。人益信其嚴於自防。庠生某慕之。乃以厥妻。始爲妹延寡至家。潛戒其妻。夜啓戶。佯如廁。生遽入滅燭。寡大呼。生扼其吭。强犯之則男子也。繫送于官。鞫之。姓桑名翀。年二十四。自幼纏足。法司上其獄。 憲宗皇帝以爲人妖。置諸極典。

望夫石千山范光遠題。不見築城人。但見貞女迹。試問萬里城。何如一片石。

康煕所刊全唐詩共一百二十卷。宜无所遺而唐玄宗御製賜新羅景德王五言十韻詩。不載集中。三國史新羅景德王十五年春二月。王聞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浙江至成都朝貢。詔曰。嘉新羅王歲修朝貢。克踐禮樂名義。賜詩一首。四維分景緯。萬象含中樞。玉帛遍天下。梯航歸上都。緬懷阻靑陸。歲月勤黃圖。漫漫竆地際。蒼蒼連海隅。興言名義國。豈謂山河殊。使去傳風敎。人來習典謨。衣冠知奉禮。忠信識尊儒。誠矣天其鑒。賢哉德不孤。擁旄同作牧。厚貺比生蒭。益重靑靑志。風霜恒不渝。宋宣和中。高麗使臣金富儀將刻本。示舘伴學士李邴。邴上之帝。徽宗皇帝。 因宣示兩府及諸學士訖。傳宣曰。進奉侍郞所上詩。眞明皇書。嘉嘆不已。此詩旣入中國。至經道君睿賞。而後世錄唐詩者。並未見收。始知前代墜文非耳目所可竆。而海外偏邦之士。反或有闡幽之功。豈非吾輩之厚幸也歟。

吳中自古浮誕輕詭。然率能工文章善書畵。類多名士。而中原人士皆惡之。目裨販駔僧。則稱杭州風。葢吳人多狡獪之術也。錢塘田汝成委巷叢談曰。杭俗浮誕。輕譽而苟毁。道聽塗說。无復裁量。如某所有異物。某家有異事。一人唱之。百人和之。身質其疑。皎若目覩。譬之風焉起。无頭而過。無影不可踪蹟。故諺云。杭州風。會撮空好和。歹立一宗。又云杭州風一把。葱花簇簇裹頭空。又其俗喜作僞。以邀利目前而不顧身後。如酒攙灰鷄塞沙鵝。竿吹氣魚肉貫水。織作刷油粉。自宋時已然。余語奇貴州陸飛書畵之工。奇曰。這是凡虫。葢亦杭州風之謂也。北人之憎嫉南士。類此。

崔杜機 成大 梨花菴老僧歌云。吳王看戱泣椎結。錢叟爲僧托麟筆。我東先輩每於中州事。率因風聞而不詳實蹟。所謂吳王者。吳三桂也。錢叟者。錢謙益也。謙益三桂。俱以降虜。白頭无聊。一則雖托義擧而號先僭。一則寓意著書而大節已虧。雖欲巧逃後世之誅貶。人孰信之。吾東諺。凡事物之䵝昧者。稱矇矓春秋。東人喜談春秋而矇矓。若是類者多。豈不爲滿人之所笑也。宋徽宗大觀中。葉夢得館伴高麗使臣故事。使人到闕。不過月餘。卽遣還。徽宗欲使觀殿試新榜及上池。遂留幾七十日。使者頗修謹詳雅。葉餞行至占雲舘而別。其副使韓皦如贈葉玉帶云。此唐古物。其家世傳爲寶。自於笏上書示一詩云。泣涕汍瀾欲別離。此生无復再來期。謾將寶帶陳深意。莫忘思人見物時。葉以麗使故事無解挽例。力辭之。稱其詩雖朴拙。而可見其意云。

雍正初。敕使書山題浮碧樓曰。風物獨依舊。山河猶帶羞。書山滿人也。忽作思漢語。何也。

曩時商舶漂到甕津。舶中有能詩者。以一律呈水使曰。故國誰憐鍾簴變。殊方還愧姓名通。千秋周顗新亭淚。空洒滄溟水不竆。惜未得其全篇。而詩人姓名。亦无傳。

石林詩話 葉夢得著 曰。高麗自太宗朝。久不入貢。至元豐初。始遣使來朝。神宗以張誠一館伴。問其復朝之意云。其國與契丹爲隣。不堪誅求。國主王徽 文宗諱。 常誦華嚴經。祈生中國。一夕忽夢至京師。備見城邑宮室之盛。覺而慕之。乃爲詩曰。惡業因緣近契丹。一年朝貢幾多般。移身忽到中華裏。可惜深宮滴漏殘。

錢受之所云。國內无戈坐一人。卽金慕齋作也。見本集。受之之跋皇華集。擧此以譏之。然其實華鴻山察頒 詔時。所作俑也。如廣野無邊水。長天一點鴻。野字寫得廣。天字寫得長。水字去傍爲無邊。鴻字打批爲一點。此所謂二字含意也。故陪臣遠接龍灣。必妙選詞學之士。爲從事以備應卒。而詔使在道。必出此等。意在困迫接伴。當時接伴諸人。亦必預習此等。遂以爲例。而非所樂爲也。受之爲鴻山跋此集也。沒其實狀。而獨拈東人一句。以爲嗤笑。至戒其勿與酬唱。惡能服東士之心乎。余擧此談之兪式韓式。韓收納懷中。如獲異寶。

崔簡易三日浦詩。晴峯六六斂螺蛾。白鳥雙雙弄鏡波。三日仙遊猶不再。十洲佳處始知多。余甞登四仙亭。沈伯修書此詩。刻揭亭上。而此殊非佳作耳。世傳簡易謁王弇州。公務堆積如山。數十吏迭奏文狀。弇州憑案揮麈。左酬右應。題判如流。衆筆齊擧。須臾雲空。更有十餘少年。各呈所課。或詩或文。或小品書種。弇州硏朱點閱。手不停筆。簡易大驚服。問侍者曰。老爺往常如此否。侍者云。今適坐閒小間耳。老爺往日已得詩萬首。著書千卷。簡易默然心死。袖出所著文請敎。弇州曰。有意於作者。但讀書不多。聞見未廣。可歸讀昌黎文中獲麟解五百遍。當識作文蹊徑耳。簡易大慙恨深。諱見弇州一事。而爲文務爲僻澁奇崛者。學李于麟。于麟爲弇州所畏。故欲以此雄壓耳。

許筠之儐朱太史之蕃也。問朱曾見弇州否。朱曰。曾於癸巳春。往太倉請益於弇州。公時以南司寇致仕。貌不踰中人。眼光如星。築堂花園。聚門徒飮酒賦詩。弇州日飮五六斗不醉。有求詩文者。令侍婢吹彈而磨墨伸紙。如有風雲鬼神。又問弇州有畏憚否。朱曰。公平生所畏服。惟滄溟一人。每覔句。必先高咏。于麟秦關詩曰。蒼龍遠掛秦天雨。石馬長嘶漢苑風。如何不畏。

沈汾續神仙傳云。新羅賓貢進士金可紀爲仙云。而章孝標送金可紀歸新羅詩曰。登唐科第語唐音。望日初生憶故林。風高一葉飛魚背。湖凈三山出海心。可紀之歸本國明矣。續仙傳。稱可紀居終南子午谷。後三年。航海歸本國。復來衣道服。入終南。務行陰德。唐大中十一年十二月。忽上表言。臣奉玉皇詔。明年二月二十五日當上昇。宣宗異之。賜宮女四人。香藥金綵。又遣中使二人伏侍。至其日。果有五雲。鸞鶴笙簫。金石羽葢。幡幢滿空。乘鶴而去。朝列士庶觀者。塡溢山谷。莫不瞻禮嘆異。韓无畏傳道錄云。金可紀與崔承祐,僧惠慈。從申元之學道。逢鍾離將軍地仙二百等語。似涉傅會。

余友人羅杰仲興。文章魁傑士也。邃於易。平生嗜鍾王書法。遇赫蹄片札。則輒背作瘞鶴銘數字。或紙不足而點畫拐勒。无可施處則運筆歷紙。坐席盡黑。故若戶外有仲興履響。必先藏硯具。然後乃方出迎。仲興入室。必先左右顧眄。苦覓紙筆。眼中無見。然後乃叙寒暄。其任眞如此。歲丙申仲冬。隨申書狀思運入燕。其時正使。卽錦城尉也。禮士殊深。奇羅跅弛。爲助扇丸。數諭任譯。毋阻衙門。然仲興天性眞率。所至多見搪塞。故不能恣意遊覽。亦未得遇一中州名士云。其行余送之松京。而其還倣華制。造太平車。載其妻子。入赤裳山中。于今四年不見。今余是行。檢篋中知舊書札詩文藏之。得仲興舊爲詩行草爛然。遂入行槖。以示奇貴州。奇大加稱賞曰。蒼健沈鬱。其格力眞似老杜云。其偶成曰。山扉寥廓棄冠巾。老去漸能幽事親。階除留對日華靜。空外翻過雲片新。黃鳥忽來啼綠樹。斑花无數度靑春。知无一物違吾意。不負皇天長育辰。又天外錦西山復山。近來卜宅不離閒。孤峯晴石依空翠。側徑幽花點細斑。鳥避誤疑沾雨過。蜂窺爭占飫香還。興長日日扶黎杖。一望一吟開旅顔。又戰經黑齒郡之東。久住殊方事盡通。峽曉雲移幽洞翠。澗曛日隱古城紅。晩興早寢從他好。短咏長吟不自窮。若道淹留无逸興。何時得豁旅愁空。其不寐曰。入夜喜看連峽雲。遙空漸改赤紛紛。對簷獨坐息暄雀。支枕乍眠還聚蚊。峯樹溪沙漫欲數。南箕北斗自成文。未憐愁劇添新病。剩得詩如刺繡紋。午枕曰。昏昏午睡困炎蒸。萬事踈慵著不能。未卷牀書窺紫燕。常餘硯墨飽靑蠅。客過小徑虛相問。妻對荒畦久欲憎。忽得淸光看月出。錯疑赫日碾空昇。貴州曰。固多名句。而間不成律云。葢吾東音韻。或與華音相異。故間有不合於律者耳。

朴充,金夷魚。皆新羅人也。入唐俱爲賓貢進士。唐張喬有送金夷魚。奉使歸本國詩曰。渡海登仙籍。還家備漢儀。又張喬送朴充侍御歸海東詩云。天涯離二紀。闕下歷三朝。中州人士。與余初遇。必先問航海程途。下陸何方。余對直由旱路起程。自遼東入山海關。抵皇京云爾。則或有不信者。誦渡海登仙籍。爲證。眞以我東。爲絶洋外國。如琉球歐邏。中州人有時鹵莽如此。

李懋官在墨莊座。徵詩潘秋樓。墨莊。翰林庶吉士李鼎元。蜀錦州人。秋樓。潘庭筠號也。 潘曰。吾前爲詩。頗費思索。苦困作。故詩苦未多。比覽惲鐵簫寒柳冊子。王秋史題四詩於後柳。爲明殷相國通樂園舊植。感而有作云。愁心都付畵工論。凄絶長條夢水邨。海右亭荒名士散。天涯木落廢園存。半規殘月春留別。一例斜陽暮斂魂。六十年來看粉本。墨香牋色又塵昏。其二。 看遍東風窣地新。蘸波吹絮摠情塵。可憐碧葉吟蟬地。不見紅欄係馬人。衰影驛樓傷老杜。離悰門巷憶髯秦。自註。秦關詞。花下重門。柳邊深巷。 鵲華山麓髡枝外。只有明湖冷濯巾。其三。 畵人吟子一時稀。減盡金城翠十圍。緣岸臥枝攲暮雪。入樓暝色帶冬暉。靜中黃葉无多響。遠處昏鴉數點歸。猶有沾泥閒恨在。逢春莫更作團飛。其四。 七十泉聲亂石舂。兩林憔悴野霜濃。前朝臺榭沙痕在。晩歲關河樹影重。偶爲士流靑眼放。恰如女妓白頭逢。桐花零落山薑老。誰識王郞濯濯容。卽此可見漢人之觸處興感。以示亨山諸公。莫不感傷揮涕。

南藥泉九萬。以繡衣巡到星州。夜閱本牧先生案。得諸沫萬曆癸巳正月某日到任。四月某日罷歸。公未聞我東有諸姓頗怪之。問於尹衡聖。尹曰。中原江浙間。有諸氏。沫之先。當自中土東來。壬辰之亂。沫起義兵討倭。所向克捷。與郭再祐齊名云云。此載藥泉集中。以藥泉之博識。猶不識百年內諸沫。則其出於微賤可知。雖立功如彼。而名遂湮沒。則安得不幽鬱而爲寃魂乎。星州鄭錫儒未第時。與本牧子弟。同做工令留衙。衙後梅竹堂。堂前又有支頤軒。一日鄭獨步軒中。時月甚明。忽有烏帽茜袍者。從篁竹間拂髯而來曰。我本州舊牧使諸沫也。本固城縣民。當壬辰之亂。起兵討賊。 朝廷特除星州牧使。其熊海斫營。鼎津迎敵。無不摧破。而文檄泯沒。史乘无傳。當時如鄭起龍諸人。皆我之偏裨耳。仍拔腰間寶釖曰。以此甞斬倭數將。額上戎戎有火紅。疎髯張動自吟曰。山長雲共去。天逈月同孤。又言其墓在於漆原。无子孫。頹蕪不治云。翛然長揖而逝。倐忽復入竹間。旣明共話此事。平日雖知先生案有諸沫。甞疑其不書姓。亦不識功烈之如此。一朝得之。莫不嗟異。監司鄭益河聞之。致鄭錫儒詳問之。方狀聞于 朝。適罷官未果。則遂關漆原。改封塋域。爲置守冢二戶。漆倅魚史迪晝寢。夢一官人來告。吾墓在治所幾里某村某坐之兆。巡營當命修墓。君其留意。旣覺而異之。其夕關到。魚倅遂大爲修治云。諸沫固邨野。生前不能識字。故雖有殊蹟。无以自著。而其精魄鬱而不散。顯靈如此。又能咏詩可異也。

辛評事慶衍年十二。自白川上京。路遇 明詔使。驛子奪辛所騎。辛窘甚。步及天使晝停。訴之。天使異其姿貌玉潔。指路上長丞曰。爾能賦此。當畀汝騎。辛請韻。天使命韻云云。辛卽對曰。楚伯千秋尙有靈。渡江无面只存形。當年恨失陰陵道。長向行人指去程。天使大驚嗟賞。厚餉以文房諸珍。此作以無名氏。載錄於明詩選。光海時登第。官平安兵馬評事。時西邊有事。九渡晴川江。仍卒于官。甚著靈蹟。其後數十年。辛之友人某。遇辛于關西道中。辛字呼。道故如平昔。遂托曰。子孫貧甚。吾有所遺物而不能傳之。寶刀及玉圈一雙。在屋樑上。家人無知者。君幸傳之。售此二物。當得善價。友人大異之。歸卽語其子孫。遂共檢其屋。果得刀及玉圈。吾東路上每十里五里立木偶。類將軍形。以記地名及程距幾里。俗號長丞。如中國之長亭短亭。故吾東詩人借用長亭。或有誤認中國亭堠。亦如我國長丞。或有誤認長亭爲亭長。陋甚。余入中國道路立長亭。題之曰。某地。左右列短亭。記東至某所幾里。西至某所幾里。今來熱河口外。長亭多書汛字。未知何稱也。

辛丈敦復氏。甞爲余言。 中廟時南趎。年十九登第。入文衡之薦。而官至典籍。自幼多異蹟。每朝就學於塾師而多不至。家人密踵之則路中逕入樹林中。有一精舍。主人淸雅絶塵。趎趨拜講質。必日昃而歸。家人詰之。輒詭對。後遂爲修鍊之術。及登第。遭己卯士禍。謫谷城縣。仍止家焉。一日。送奴持書入智異山靑鶴洞。有彩宇極精麗。有二人焉。一雲冠紫衣。一老釋。終日對棊。奴留一日受書而還。奴始以仲春入山。草樹方榮。及出山。乃見野中穫稻。怪問之。卽九月初也。及趎卒。年三十。擧柩甚輕。家人啓視之。空棺也。題其內云。滄海難尋舟去跡。靑山不見鶴飛痕。村前耘田者。聞空裏樂聲。仰見。南趎騎馬。冉冉在白雲中矣。忠州進士南大有。其旁孫云。

韓詩。木石生妖變。唐季。蘇州僧義師。見木刻佛軀。輒聚而焚之。吾東楊州檜巖寺。昔有木像大佛。極著靈異。遠近僧俗。奔走崇奉。香火甚盛。懶翁一朝。以住持往居此寺。令衆僧曳出焚之。衆皆驚懼苦諫。懶翁皆不聽。使僧百餘。用大絚。呼邪推挽。不動一毫。懶翁怒。自以一手推之卽仆。乃曳出寺外。積薪而爇之。臭穢不堪。葢有大蛇盤繆佛腹。久而亦無災患。大約木舊接神。廢刹木像。類多他妖憑附。所謂木石生妖變。是也。今日班禪所贈佛軀幾一尺。似是刻木鍍金耳。安知無妖怪憑附耶。倉卒受此。一行上下。如沈手蜜瓮。罔知攸措。余夜問區處善策於正使。則曰已令首驛。造小櫃子。余對曰。善矣。正使問所善何意。曰。此欲浮之江耳。正使笑。余亦笑。葢棄置沿道寺刹。則恐爲中國所怒。以此入國。當駭物情。彼此交界。順流而放海。莫如鴨綠江。

鄭湖陰士龍。平生豪奢。方其年少。以禮曹佐郞。詣朴平城元宗。平城時爲首相。坐別院深邃處。使侍婢數十。引湖陰入。湖陰踰歷重門。處處彩閣。曲曲紅欄。平城地坐池上盤松陰下。左右叉鬟皆曳綾繡。迭進珍羞。又引女樂數隊。竟日歡宴。湖陰臨罷。以公事進。平城不省曰。老夫武人耳。幸遭際風雲。致身至此。惟自娛樂。以答盛世。君所持公事。歸問本曹判書。湖陰茫然自失。平生所羡慕。故至老奢華。此載余六世祖錦溪君寄齋雜記。世傳湖陰慕平城。善爲竊狐白裘手段。甞爲江原監司。巡遊入金剛山。夜宿正陽寺。偸金佛。遂大致富厚。及旣老。甚悔之。有詩云。正陽寺裡燒香夜。蘧瑗方知四十非。余甞游正陽。璧間果有此題。今三使所受金佛共三軀。可得金數千兩。若使湖陰當之。不必正陽覺非。余語之副价如此。相與大笑。余又曰。今此佛像。不幸木軀。故辭而闢之。廓如也。若果金身。闢異之論。合有商量。相與絶倒。

莊子曰。絡馬首。穿牛鼻。牛之穿鼻古也。東牛生七八朔。已穿鼻。王荊公詩。牛若不穿鼻。豈肯推入磨。推磨猶然。况駕車耕田乎。自入柵至熱河。一戶所養牛不下七八頭。或多至三四十頭。耕田駕車。皆覊角而使之。無一穿鼻者。牛皆絶大而家家放牧。一小兒能驅數十牛。然不但不穿鼻。亦不覊角。中原馴御之術。雖非我國所及。而其不穿鼻者。亦有古今之異歟。晉杜預上疏。有典牧種牛有四萬五千餘頭。不供駕。至有老不穿鼻者。以此觀之。中國古時。供役則皆穿鼻。

姜女廟柱聯。文承相所題悲壯曰。姜女未亡也。千年片石猶貞。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筆奇崛。果親王允禮所題典麗曰。栢葉從來常自苦。梅花終古不爲姸。筆神化。乾隆乙亥仲冬皇三子藤琴居士所題酸寒曰。松老頹垣見古祠。崩城姜女事堪悲。藁砧望斷成奇節。環佩空餘識舊姿。石洒淚痕當日恨。水流嗚咽後人思。振衣亭畔凄凉甚。猶憶凝眸睩曼滋。筆敏妙。芳流遼水。乾隆皇帝御筆。勁節凄風。果親王所書。望夫石三字。太原白輝所書。

中國因字入語。我東因語入字。故華彛之別在此。何則。因語入字則語自語書自書。如讀天字曰漢捺天。是字外更有一重難解之諺。說郛。有鷄林類事。天曰漢捺也。 小兒旣不識漢捺爲何語。則又安能知天乎。鄭玄家婢。總能說詩。爲千載佳話。然其實中國婦人孺子。皆以文字爲語。故雖目不識丁。而口能吐鳳。經史子集。乃其牙頰間恒談也。我人初見中國孺子。隔溪呼母。水深渡不得。大驚以爲中國五歲兒。開口能詩。此殊不然。是乃語也。非有意成句也。老稼齋遊千山。有村媼賣酒。問路僻人稀。有誰沽飮。對曰。花香蝶自來。無許多轉折。而辭明意暢。自成韻語。此無他。因字入語之妙證也。余家小婢甞至迷當得餠而獲他餌。喜謝曰。巴蜀亦關中。此本紙牌行語。婢本不識巴蜀關中。而但認是爲彼此無異則當矣。始知華語非難。而未必鄭婢擅雅千古也。

淸脾錄 李德懋著 云。三韓人遍踏中土者。無如李益齋。名齊賢。 其所遊歷見於詩者。若井陘,豫讓橋,黃河,蜀道,峩嵋,孔明祠堂,凾谷關,澠池,二陵,孟津,比干墓,金山寺,焦山,多景樓,姑蘇臺,道塲山,虎口寺,漂母墓,涿郡,白溝,鄴城,覃懷,王祥碑,崤陵,長安,鄭莊公墓,許文貞公墓,關龍逢墓,望思臺,武則天陵,肅宗陵,邠州,涇州,寶陀窟,月支使者獻馬。其足跡所到。皆偉壯。有非東人之所及。其詩當爲東方二千年來名家。華艶昭雅。快脫三韓僻滯之習。今世之人。甚至有不識益齋之爲李齊賢。顧君俠編元百家詩選。而高麗人詩無一首與焉。當時牧菴姚公及閻子靜,張養浩。擧皆推轂公詩。而亦無一首入選。是可怪也云云。益齋墓在金川只錦里桃李村。墓下卽益齋舊宅。因其舊宅。建書院俎豆之。余燕巖別業。距書院不十里而近。余甞一再至書院。讀其遺集。益信淸脾錄所評爲鐵論。其思歸曰。窮秋雨鎖靑神樹。落日雲橫白帝城。其二陵早發曰。雲迷柱史燒丹竈。雪壓文王避雨陵。其舟行峨嵋曰。雨催寒犢歸漁店。波送輕鷗近客舟。其多景樓曰。風鐸夜喧潮入浦。烟簑暝立雨侵樓。其凾谷關曰。土囊約住黃河北。地軸句連白日西。我東詩人用事。率皆借用。而眞能目覩足踏者。惟益齋一人。今余一出古北口而自多前人。其視益齋。眞堪缺然。

感舊集。載淸陰先生詩。王貽上先室鄒平張氏。江南鎭江府推官萬鍾之女。都察院左都御史謚忠定公延登之孫。 崇禎末。先生航海朝天。路出濟南。時張忠定罷官家食。先生因萬鍾得見忠定。一見傾倒。爲留六日。爲序先生朝天錄一卷。貽上所以熟習先生者。葢因其妻家也。其鈔載先生詩。如三秋海岸初賓雁。五夜天文一客星。橋石已從秦帝斷。星槎猶許漢臣通。五更殘月水城頭。咏史何人獨艤舟。不向東溟覔歸路。還依北斗望神州。南商北客簇沙頭。畵鷁靑簾幾處舟。齊唱竹枝聯袂過。滿城烟月似揚州。皆貽上所稱淸婉可誦者也。貽上爲海內詩宗。而士大夫於貽上。隻字片言。如茶飯。津津牙頰間。故无不識淸陰姓名者。然先生亘古大節。莫能知焉。郝志亭成請得金叔度數篇佳作。余曰。僕原未有誦。此來有淸陰先生六代孫履度別章。志亭大喜曰。又是奇事。余出示之。志亭諷詠再三。其後入錄其所抄榕齋小史曰。華山金履度。朝鮮使臣金淸陰尙憲六世孫也。其奉別燕巖朝京 原稿。赴燕。志亭改朝京。 曰。四面燕山濶。萬里秦城高。中有垂鞭者。白髮行邁勞。其二。耿介湛軒子。倜儻燕巖叟。海內知姓名。高風屬前後。歲乾隆庚子五月二十三日。華山金履度題。字季謹。筆摹鍾王。東國文章奇士也。與其友人朴燕巖,韓錫祜爲詩酒莫逆。今歲仲秋。朴燕巖隨貢使朝京。與余遊甚相善也。於是得華山贈行詩三章。深得四牡皇華之遺意。余錄其二首云。原詩殊方知姓名。高風繼前後。志亭改錄殊方爲四海。繼字爲屬字。

志亭又錄燕巖之族孫南壽。字山如。號錦城。美如冠玉云。其贈行曰。莫云頭已白。天地忽無窮。匹馬遼東野。一鞭萬里風。錦城。余貫籍也。南壽書錦城朴南壽。山如則志亭認爲號。

又錄曰。其邦之高士李在誠仲存號芝溪。燕巖之婦弟也。其贈行曰。鴨綠衣帶水。長城宿春之。原稿。燕城。志亭改長城。 悠悠遠行客。原稿。古來經遊客。 歷歷知是誰。又。十載巖栖客。晨裝告遠遊。半生方冊裏。今日帝王州。又。宿昔桑蓬志。沈冥鹿豕群。猶被雙眼役。可忘白頭紛。又。雨熱關河漲。雲蒸薊樹低。請君愼行李。去矣莫棲棲。原稿。勉旃愼行役。

又錄曰。韓錫祜惠堂。梁尙晦伯厚。李行綽裕齋。俱開城人。開城。麗氏舊都。其邦稱松京。古開州。舊號蜀莫郡也。有神嵩紫霞之勝。文人韻士。猶有乙支生,鄭麟趾之遺風焉。聖朝文敎。覃被遐外云云。惠堂送燕巖朝京曰。偶爾無方住著身。一天之下海東濱。如將遠邇看平等。不出門時萬里人。曉月依山磵戶明。木蓮花下藹餘情。黃鸝不識中州好。啼作陽關惜別聲。靑天盖野四周環。漸失東南點點山。行到遼陽何所見。日輪回指海雲間。常願風漂萬里舟。遍登天下有名樓。宗侃謹按。此二句。乃原集中句。惠堂引用。 悠悠匹馬金臺路。何似孤帆碧海秋。長城自壞國隨之。朝市人烟遂不移。夫子廟庭周石鼓。人間幾度夕陽時。其春院細雨曰。露重梧先聞。雷輕鳥不疑。嫩草深疑夢。濃花恰欲痴。玄蟻緣階滑。靑蟲抱葉危。水立雙虹遠。烟穿獨鳥遲。悄悄孤客坐。湛湛美人思。伯厚送燕巖朝京曰。極目山河路一絲。心如相約未相隨。離筵更進一盃酒。楊柳靑靑斜日時。李行綽送別曰。濱海行人信一鞭。遼天六月雨長懸。計程從此三千里。借問幾時可到燕。中國人記載多此類。非但原詩之多爲點化。其稱乙支生鄭麟趾之遺風。尤爲絶倒。東方无乙支生。是乃乙支文德也。乙鄭遼絶數千年間。而今乃並稱者。似是乙見隋書。鄭撰麗史。故表而出之也。其錄季謹謂與韓錫祜。爲詩酒莫逆。可勝捧腹。非但兩人不相識面。雖同時。而亦不識名字。則安得爲詩酒莫逆。而况兩人平生。不能飮酒乎。余明日行李猝發。未得證謬。

李紱穆堂集。庚寅元朝早朝詩。朝鮮內屬來王久。肯怪衣冠太俗生。紗帽版袍春入貢。海隅日出最昇平。朝日山莊門外。見千官退朝。茜帽蹄袖。使人大慚。而我使衣冠可謂燁如仙人。然街兒驚怪。反謂塲戱的一樣。悲夫。

李益齋字仲思。一號櫟翁。慶州人。十五登第。忠宣王在元邸。構萬卷堂。不肯東還。召益齋置府中。與中州趙子昂,元復初諸名流。唱酬。其奉使西蜀。降香江南。所至題咏。膾炙人口。及東歸相五王。四爲冢宰。忠宣王之被讒竄吐蕃也。萬里奔問。忠憤譪然。後封金海侯。八十一卒。謚文忠。其詩華艶昭雅。快祛東人僻滯之習。其路上曰。馬上行吟蜀道難。今朝始復入秦關。碧雲暮隔魚鳧水。紅樹朝連鳥鼠山。文字賸添千古恨。利名誰博一身閒。令人最憶安和路。竹杖芒鞋自往還。余燕巖後麓隔一嶺。有安和寺舊基。每咏公此詩。想公竹杖芒鞋往來是閒。而蜀道,秦關魚鳧,鳥鼠。猶令人爽然自失。今余是行。又益齋之所未能到。

宋元豐七年詔京。東淮南築高麗亭館。密海二州騷然。有逃亡者。明年蘇臧過之。嘆其壯麗。留一絶云。簷楹飛舞垣墻外。桑柘蕭條斤斧餘。盡賜昆耶作奴婢。不知償得此人無。東坡之憎疾高麗。到處如此。若使東坡見康煕所作三十三站察院。則當又如何也。

黃山谷次韻穆父贈高麗松扇云。銀鉤玉唾明繭紙。松箑輕凉幷送似。可憐遠度幘溝漊。高麗城名。 適堪今時褦襶子。又。文人玉立氣高寒。三韓持節見神山。合得安期不死藥。使我蟬蛻塵埃間。今未知高麗松扇。爲何樣製作。

余於高太史棫生。坐誦潘庭筠次王秋史寒柳詩。坐客皆稱善。余仍問王秋史誰也。馮明齋秉健曰。此歷城王進士。名苹。字秋史。自號七十二泉主人。潘詩所謂七十泉聲亂石舂是也。凌簑軒野曰。國朝詩人多推秋史。甞有句云。亂泉聲裏誰通屐。黃葉林間自著書。又黃葉下時牛背晩。靑山缺處酒人行。時人目之爲王黃葉云。

日下舊聞。載東國史畧及麗史列傳。高麗世子如元謁帝便殿。問讀何書。對曰。有儒士鄭可臣,閔漬者從行。宿衛之暇時。從質問孝經,論語。帝悅。命世子引與俱入賜坐。問本國世代相傳之序。理亂之跡。風俗之宜。聽之不倦。其後命公卿議征交趾。召二人同議。對稱旨。於是授可臣翰林學士。漬直學士。列傳帝召見世子于紫檀殿。可臣從。帝使之坐。仍命脫笠曰。秀才不須編髮。宜著巾。御案前。有物大圓小銳。色潔而貞。高尺有五寸。內可受酒五斗云。摩訶鉢國所進駱駞鳥卵也。帝命世子觀之。仍賜世子及從臣酒。命可臣賦之。可臣獻詩曰。有卵大如甕。中藏不老春。願將千歲壽。醺及海東人。帝嘉之輟賜御羹。

朱昆田按高麗世子。卽忠宣王璋。甞搆萬卷堂于京師者。可臣在東國。撰千秋金鏡錄。漬增修世代錄。年節要七卷。又撰本國編年綱目四十二卷。惜其書不可得見也。

余撰姊氏墓誌銘及嫂氏李恭人墓誌銘。爲托中州人。要覔海內佳筆。戶部主事徐大榕。湖州人也。初不相識。爲寄詩曰。海外傳經名父子。閉門終日在山中。平生遠媿徐陵筆。不羡珊瑚作架紅。其二。 二銘他日爲工書。遠寄天涯定不虗。野家鷄休竊笑。不才年少亦相如。其自註曰。時因行期已促。不能爲作小楷。故蹔浼舍表弟書之。底草今存。當更寄也。寄贈燕岩足下。並粲。陽湖惕葊徐大榕草。觀此所草。葢亦佳筆也。二銘錢塘楊廷桂所書。楊廷桂。卽徐大榕表弟也。

吳照。江西人也。字照南。號白菴。其遊石湖作皆佳。其一。 茂苑烟銷曉日黃。數聲柔櫓出橫塘。靑山面面開圖障。一塔凌空見上方。其二。 水縐微波漾細鱗。沙鷗白鷺立湖濱。風流想像鴟夷子。此地曾經載美人。其三。 楞伽山下楞伽寺。水繞山門一曲斜。敲罷曉鍾鴉未散。空廊人靜落桐花。其四。 短短秧針綠滿疇。水雲渺渺似凉秋。此間最是爲農樂。赤脚吳娃解飯牛。其五。 菱葉浮波覆野鳧。分明佳景輞川圖。斜橋幾樹靑靑柳。憶煞詩人范石湖。其六。 湖外有山山下田。湖光宜雨亦宜烟。他年我若移家住。耕罷西疇便刺船。照年方三十餘。擧人。


口外異聞 编辑

盤羊 编辑

盤羊。鹿身細尾。兩角盤。背上有蹙文。夜則懸角木上以防患。狀若騾。群行。暑天塵露相團。角上生草。或曰麢羊。或曰羱羊。說文麢大羊而細角。陸佃埤雅。羱羊。似吳羊而大。今萬壽節。蒙古來獻。皇帝以供班禪。

彩鷂蝴蝶 编辑

康煕四十年,帝避暑口外。喇里達番頭人,進彩鷂一架,靑翅蝴蝶一雙。鷂能擒虎,蝶能捕鳥。見王貽上《香祖筆記》。

高麗珠 编辑

中國人寶東珠,以爲高麗珠,色淡白如硨磲。今帽前簷端嵌安一箇,以表南北。東珠八分已上爲寶。皇帝有東珠七錢重,爲鎭夢魘寶。皇后東珠六錢四分重,形如白茄子。乾隆三十年,皇后失東珠,回后讒皇后,搜得東珠鑾儀衛卒家,后遂廢幽之冷宮。貴州按察使奇豐額帽簷東珠,色殊不佳。奇言珠六七釐,價銀四十兩。余言珠非土產。或有食蛤得之牙頰間。謂之陸珠。瑣細不足珍。婦女簪珥所粧,皆倭珠,有紅光可寶。奇按察笑曰:「否也。這是蠣房磨圓。非珠也。所寶東珠者。無貝氣。自有天然寶光。」此言殊有理。然吾未知東珠產於何處?而誰能採之而遍於天下乎?

崇禎相臣 编辑

崇禎十七年間,相臣拜罷五十人。邊帥少失廷旨,輒傳首九邊。當時師律之嚴,歷代所罕,而亦無補於勝敗存亡之數。

伊桑阿舒赫德 编辑

康煕時相業文章學問。皆推伊桑阿。滿洲人。康煕戊辰。以禮部尙書大拜。在相位十五年。卒年八十六。謚文端。六十三。援歐陽乞休。章三十上。彌出彌懇。得請。近歲相業之盛。舒赫德爲首。舒亦滿洲人也。處相府四十餘年。去歲卒。年八十八時。人比之文潞公。

王振墓 编辑

去年乃乾隆己亥,得王振墓於西山。剖其棺,數其罪而磔之。並掘其黨與二十餘塚,皆斬之。按 《明史》,駕至土木,振輜重千餘兩,敵四面追之,一時從官及兵將皆沒,振安得獨脫?且當時族誅振家,歐殺馬順長,磔振侄王山於市,則其黨與安得有墓? 天順旣復位,復振官爵,立祠祀之。然則振之有墓,亦無足恠也已。

曹操水葬 编辑

乾隆戊辰。漁於漳河。泅水者腰斷浮水。帝發卒數萬。塹河傍。別疏之。視河中。萬弩俱張。其下有塚。遂掘得其棺。銀海金鳧具帝者冕服。乃曹操屍也。帝親至關廟昭烈像前。跽其屍而斬之。此擧非但雪千古神人之憤。快破七十塚之疑。

魏忠賢 编辑

崇禎初。謫魏忠賢于鳳陽。籍其家。忠賢擁徒衆。 上震怒。命逮。忠賢知不免。自經死。磔忠賢屍於河間。然則忠賢安得有墓。康煕中。江南道監察御史張瑗疏言。皇上前歲南巡。命修岳飛之墓。賜題于謙之碑。誠以此二臣者。忠貫日月。義壯山河。故表而揚之。風示天下。臣奉命巡視西城。前往西山。一帶査閱。至香山碧雲寺。寺後峻宇繚墻。覆壓數里。鬱葱綿亘。金碧輝暎。乃故明逆璫魏忠賢之墓也。墓上有二穹碑。屹然並立。合書欽差總督東廠官旗辦事,掌惜薪司內府供用庫,尙膳監印務,司禮監秉筆,總督南海子,提督保和等殿完吾魏公忠賢之墓。畿輔近地。尙留此穢惡之蹟。僭越之制。何以儆大憝昭公法哉。况當奉旨纂修明史。凡明季被禍忠良諸臣。無不立傳。光天化日之下。豈容奸孽餘黨。膽大潑天。目無三尺。仰祈天威。勅地方有司。仆碑剗墓。奉旨交與該城官員。仆毁剗平。由是觀之。王振亦應有墓。余玆並錄之。以見 明季尙法之嚴。而紀綱不立。有如此者。

楊貴妃祠 编辑

淸之立國。專以表賢癉惡之典。服天下心而薊州盤山。有安祿山廟。董卓,曹操,吳元濟,黃巢輩。往往有廟。而何不所在毁撤。是未可曉也。口外路傍。有楊貴妃祠。並塑祿山。馬頭輩入見之。貴妃像妖艶如生。而祿山像胖大。皤然露腹。備極醜態云。不毁此淫祠者。所以鑒戒後人歟。

樵史 编辑

樵史一卷。不知何人所著。記 明室亂亡之由。以寓悲憤。其載客氏及殺熊廷弼事。頗多異聞。又咎萬曆自救朝鮮。府庫空虗。人民流離。而在朝之臣。罔知所措手。有一妄人。言釆礦于時相。遂欣然行之。民益大困。皆化爲盜賊。以至於亡。言多悲切。與正使讀之。不覺涕零。第緣行忙。未之謄。此係禁書。只此謄本云。

麈角解 编辑

惟天子可以議禮。今皇帝改月令可徵焉。余燕巖艸堂。甞有蒼鹿來飮前澗。頭如紡車。欲詳觀其毛角。徐往臨觀。鹿大驚超去。竟不得詳。今出長城外。日閱貢獻鹿群。大者如騾。小者如驢。及還入塞。坐一藥舖。見鹿角扶疎。長皆四五尺。充溢棟宇。皆稱鹿茸。余曰。此皆麋茸耳。願得鹿茸。舖主大笑曰。豈不聞麋鹿之大者乎。鹿之大者爲麋。則麋之小者爲鹿爾。角豈有異哉。余曰。夏至鹿角解。在易爲姤。一陰生。爲補陰之劑。冬至麋角解。在易爲復。一陽生。爲補陽之劑。功用顯殊。舖主曰。足下未見時憲書耶。已改月令矣。萬歲爺嘗有疑麋鹿之茸。令天下凡文字之持鹿傍而有角者。皆生致之。養之海子。中區而別之。不相亂倫。及夏至。麋與鹿。皆同時解角。冬至解角者。麈爾。遂改十一月令麋角解曰麈角解。由此觀之。我國關北所出鹿茸。未必是鹿茸。而國中鹿茸日貴。可勝歎哉。余曰。麈形何如。舖主曰。未曾見。或曰。前鹿後馬。大約改月令。非天子之威勢。無以服信天下。故曰唯天子可以議禮。

荷蘭鹿 编辑

舖主又道。鹿亦有至小。自視其拳曰。不過如許。曾見荷蘭貢鹿一雙。蒼質雪斑。

砟答 编辑

余問。舖中藥料希奇俱全否。舖主曰。無論艸木金石。指名要看。輒敢奉正。余曰。稀奇珍品。偶未思名。舖主指東壁下紅漆樻子曰。這裡砟答一枚。眞是稀奇難得之料。余問砟答何物。舖主笑而起曰。第不妨觀看。開櫃出一團石。大如數升匏子。形似鵞卵。余曰。此水磨石也。何相戱耶。舖主曰。何敢故慢無禮。這是駝卵。能治難名奇疾。

入定僧 编辑

長城外白雲塔石龕中。有遼時入定僧肉身。至今不壞。微溫柔澤。但瞑目無氣息。

別單 编辑

北京卑流。解字者甚鮮。所謂筆帖式序班。多是南方窶人子。顔貌憔悴尖削。無一厖厚者。雖有廩食。極爲凉薄。萬里覊旅。生理蕭條。艱難貧窘之色。達於面目。使行時書冊筆墨賣買。皆序班輩主張。居間爲駔儈。以食剩利。且譯輩欲得此中秘事。則因序班求知。故此輩大爲謊說。其言務爲新奇。皆恠恠罔測。以賺譯輩賸銀。時政則隱沒善績。粧撰粃政。天災時變。人妖物恠。集歷代所無之事。至於荒徼侵叛。百性愁怨。極一時騷擾之狀。有若危亡之禍。迫在朝夕。張皇列錄。以授譯輩。譯輩以呈使臣。則書狀揀擇去就。作爲聞見事件。別單書 啓。其不誠若此。告 君之辭。何等謹嚴。而豈可浪費銀貨。買得虗荒孟浪之說。以爲反命之資耶。使价頻繁。百年如此。所可慮者。此等文書。不幸閪失遺落彼中。其爲患害。當復如何。雖以今番熱河往來言之。事皆目擊。雖最爲實錄。然先來 狀啓附奏一二事件。不無忌諱。則渡江之前。無非飮氷之日也。愚意彼中消息。無論虗實。附 奏先來者。皆以諺書狀 啓。到政院。翻謄上達爲妙耳。

籐汁膠石 编辑

王三賓言。滇黔中。有續石籐。名羊桃籐。取汁膠石。山中架空造梁。雖數十丈。聯續不斷。如糊紙膠板。然黔人呼黏石膠云。其言殊極荒唐。姑錄之。以資他考。

照羅赤 编辑

蒙古譯言必闍赤者。書生也。八合識者。師傅也。我國內三廳下隷。號照羅赤。此當因襲高麗之舊。麗世多習畏兀語。照羅赤者。必蒙語也。

元史天子名 编辑

看元史。自天子號名殊不類。常恨艱讀。口外有一廢刹。元舊也。斷碑有歷叙元諸帝功德。有曰。成吉思者。太祖也。窩濶台者。太宗也。薛禪者。世祖也。完澤者。成宗也。曲律者。武宗也。普顔篤者。仁宗也。格堅者。英宗也。忽都篤者。明宗也。亦憐眞班者。中宗也。

蠻語 编辑

蠻語。愛莫離者。華語有宿緣也。落勿渾者。華語沒廉恥也。曳落河者。滿語壯士也。

麗音離東頭登切 编辑

驛卒刷驅輩。所學漢語。皆訛謷。渠輩語。渠輩不覺而恒用也。臭之甚穢曰高麗臭。謂高麗人不沐浴。足臭可惡也。有失物則曰東夷。謂東夷偸去也。麗音離。東。頭登切。我人殊不識此。聞臭之不善則稱高麗臭。疑人偸物則稱某也東夷。東夷遂爲偸物之號。可勝嘆哉。

丙午乙卯元朝日食 编辑

皇帝卽位之日。叩頭香案。以謝天夢上帝。錫帝百齡。帝復詣香案前。叩頭謝天曰。願以來乙卯歲傳位。俾御極之年。少皇祖一歲。至今年欽天監奏。後六年丙午歲元朝當日食。後十年乙卯元朝當日食。皇帝變計言。乙卯年若禪位。則新天子元年。適當日食。元朝朝賀。因此當停。是若宋高宗以禪位爲名。而其實不欲當金人也。若又挨過乙卯。則是御極之年。反多于皇祖二歲。以是不安云。此說極妖妄。必非皇帝之言也。自古帝王。御宇旣久。則四方爭獻符瑞。群下希旨飾慶。不無矯誣之事。而豈若今日預占未來之日食。進退其禪傳之年歲耶。此必海內奸佞之徒。借聖人九齡之夢。以文皇帝鍾漏之嫌耳。

六廳 编辑

熱河太學大成門外東壁坎。置乾隆四十三年上諭曰。京畿東北四百里熱河地方。在古北口以北。卽禹貢冀州邊末。而虞及殷周。幽州之境也。秦,漢以來。未入版圖。元魏時。建安營二州。唐有營州都督府。然不過僑置治所於內地。遼金及元。始鄕其名。而古地旋荒。明棄大寧。視爲別域。向者曾設承德州。今宜陞爲府。卽以同知改設。而其餘六廳。如喀喇河屯廳。改爲灤平縣。四旗。改爲豐寧縣。八溝廳。其地較廣。改爲平泉州。烏蘭哈達廳。改爲赤峯縣。塔子溝廳。改爲建昌縣。三座塔廳。改爲朝陽縣。並屬承德府統轄云云。

三學士成仁之日 编辑

彌串僉使張超日記。吳學士達濟,尹學士集。以丁丑四月十九日被害云。故兩家據日記。以十九日祭之。丁丑乃 皇明崇禎十年。而兩學士遇害。於淸人之在瀋陽時也。洪學士翼漢。不載日記。則不詳其成仁之日。的在何辰。故亦從兩學士。祭以十九日。今覽淸人所撰淸太宗文皇帝特書。崇德二年三月甲辰。殺朝鮮臣洪翼漢等。以正敗盟搆兵倡議袒明之罪。崇德。乃淸太宗年號。而三月甲辰。考之日干。爲初六日。以所謂等字觀之。吳,尹兩學士之遇害。亦當同是三月初六日也。

當今名士 编辑

當今海內名士。梁國治,彭元瑞,紀勻號曉嵐,吳聖欽,戴衢亨,其兄心亨。俱吳人。祝德麟,李調元。並蜀綿竹人。余有戴心亨所書柱聯一對。開帙群言守其雅。撫琴六氣爲之淸。

明璉子封王 编辑

仁廟甲子。龜城府使韓明璉。與平安兵使李适同叛。擧兵犯 闕。兵敗走。皆擒誅。明璉二子潤,瀾。雪上倒着芒鞋。亡入建州爲將。其後十三年。從淸太宗東來云。此出當時傳說。其眞僞未可知。今覽新刊太宗實錄。果言朝鮮將韓明璉爲其下所殺。其子潤,義來降。封義怡親王。瀾似改名爲義。昭代叢書中謚號錄。當載其名。後當考。吁。我 朝立國四百年來。不無凶逆之誅殛。而未有如兩賊之擧兵犯 闕者。其凶醜遺孽。投虜爲將。借兵猖獗。至於此極。當時建州爲逋逃之淵藪。而足想平日邊門之不嚴。沿江守禦之疎虞。强隣憑陵。而其用事將率之姓名。不識誰某。則何况其材勇謀猷之所出乎。如此而徒欲以空談摧大敵。隻手扶大義。嗚呼難矣哉。

古兒馬紅 编辑

古兒馬紅者。義州官奴鄭命壽也。姜功烈者。都元帥姜弘立也。皆改名投虜。命壽最凶惡。陵虐其父母之邦。無所不至。鄭弼善雷卿不勝忿。欲刺殺命壽。與其院吏姜孝元謀。乃使人告命壽諸姦利事于淸人。淸人斬上書者。而鄭雷卿,姜孝元坐死。使命壽監刑。極甚慘酷。後淸人亦覺命壽稔惡於本國。遂斬之。姜弘立光海時爲都元帥。深河之役。降於虜。及 仁朝改玉。聞其家誅夷。大怒引虜兵至平山。 朝廷不得已送弘立家屬于軍前。其叔父縉。責弘立。弘立大慙。旣而滿洲知弘立詐。遂講和而去。留置弘立。聽本國調度。 朝廷畏滿洲强。未敢顯誅弘立。出居其楊花渡江亭。無面目以見國人。不出房闥。但聞長吁聲。後五六年。其家人縊殺之。

東醫寶鑑 编辑

我東書籍之八梓於中國者。甚罕。獨東醫寶鑑二十五卷盛行。板本精妙。我國醫方未廣。鄕藥不眞。我 宣祖大王命太醫許浚與儒醫鄭古玉碏及醫官楊禮壽,金應澤,李命源,鄭禮男等。設局撰集。出內府醫方五百卷。以資考據。書始於 宣廟丙申。而成於光海三年庚戌。實 萬曆三十八年也。其所刊弁卷之文。頗疎暢。東醫寶鑑者。乃明時朝鮮陽平君許浚所撰也。按朝鮮俗。素知文字。喜讀書。許又世族。萬曆間。篈,筬,筠兄弟三人。俱以文鳴。女弟景樊才名。復出厥兄之右。九邊諸國。最爲傑出者也。其言東醫者。何。國在東故醫言東也。昔李東垣著十書。以北醫而行於江淛。朱丹溪著心法。以南醫而顯于關中。今陽平君僻介外蕃。乃能著書。行於華夏。言期足傳。不以地限也。言寶鑑者何。日光穿漏。宿陰解駮。分肌劈腠。使人開卷。暸然光明似鑑也。昔羅益之著衛生寶鑑。龔信著古今醫鑑。皆以鑑名。不嫌夸也。竊甞論之。人惟五藏。病止七情。其間禀受有偏全。漸染有淺深。證變有通塞兩候。脉動有浮中沉三部。諦而察之。如畝斯劙。莫可越也。如燎斯晰。莫可蔽也。知大黃可以導滯而不知其寒中。知附子可以補虛而不知其遺毒。罔攸濟矣。是以至人。治病於未起之前。不治於旣成之後。病旣成而始治。策斯下矣。而復委決於庸醫。豈有瘳哉。甚而懷私利者。以無疾人爲功。初從事者。至於費人爲學。大易勿藥之占。南人無恒之戒。若早爲此輩發覆也。扁鵲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然自軒岐以後。代有名醫。迄今著述之繁。幾於汗牛充棟。不患其少矣。而術有驗有不驗。豈古人各以所見爲說歟。擇不精者。語不詳。執於一者。賊乎道。欲療人之病而不療人之心。欲療人之心而不通人之意故也。今觀是編。先之以內景。泝其源也。次之以外形。疏其委也。次之以雜病。辨其證也。終之以湯灸。定其方也。中所援引。自天元玉冊以曁醫方集略。計八十餘種。率吾中土之書。其東國所撰者。不過三種而已。循古人之成法。而能神而明之。補缺憾於兩間。播煕陽於四大。業已上獻闕廷。見推國手矣。顧書藏秘閣。世罕得窺。前鹺使山左王公。建節臨粤。憫時醫多誤。專人赴都鈔錄。未及梓行。隨以事去。順德明經左君翰文。予總角交也。慨然思鋟版。廣其傳。約費三百餘緡。畧無吝色。蓋心則濟人利物之心。事則調陽變陰之事。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左君之仁大矣。刻成。屬予爲序。遂喜而書其端。時乾隆三十一年。歲在丙戌蘭秋上浣。原任湖南卲陽醴陵興寧桂陽縣事,充庚午壬申癸酉丙子四科湖廣鄕試同考官番禺凌魚撰。余家無善本。每有憂病則四借鄰閈。今覽此本。甚欲買取。而難辦五兩紋銀。齎悵而歸。乃謄其凌魚所撰序文。以資後攷。

深衣 编辑

我國深衣之必以麻布而不以綿布者。非也。織麻則當曰麻布。織苧則當曰苧布。織綿則當曰綿布。乃方言訓布爲保。補外翻。 讀布曰保布。獨織麻之家。專名爲布。由是而麻布之市曰布廛。苧布之市曰苧布廛。至於綿布則無以區別。方言綿花曰木花。遂名織綿曰木。殊不識綿布者。乃大布也。不名綿布爲大布。而號其市曰白木廛。以至兩稅之賦大布而曰田稅木,大同木。布之大者。遂爲別件物事。以此號。登於官府文簿。通國行之。何謂大布也。純素之物。稱布帛之文。而綿乃織之大本也。不可以絺繡五釆。其質儉而其色純。有無文之文。故曰大布之衣者是也。曰。完且不費。善衣之次。完且不費者。綿布之謂也。大布之衣。卽深衣也。中國三升布。雜羊毛於綿。而同繅爲布者也。我國市人轉賣三升布者。獨名靑布廛。兼賣大布曰。大保。亦曰門三升。以博倍價。而白木廛。不得察糾者。不核名實之故也。中國衰服皆綿布。今行道路所逢衰服者。無一麻布所着。頭巾亦皆綿布。時方夏天。膏汗凝漬拉垂。余今所着綿布裌衣。中國人閱視之。頗珍其縷績精密。多求其深衣之資。余問中國何獨無細織耶。皆歎曰。中國擧服綾緞綺縠。耻衣大布。則古聖人深遠。不費之制。閣而不講者久矣。故雖爲槖爲囊。時入機杼而麁莽。不堪作善衣之次。余問善衣何衣也。答曰。善衣者。好衣也。自天子達於庶人。皆有上件好衣。爲文章以表貴賤。夫深衣者。貴賤同服。男女同服。吉凶同服。縫以大布者。昭其儉也。豈不是善衣之次乎。我東儒家。尤重深衣。而圖之說之。爭辨紛紜。袪祫之間。膠守分寸。麻綿之間。不識何布。豈非可笑之甚者乎。

羅約國書 编辑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羅約國假㺚上書皇帝陛下。臣聞三皇首出。五帝繼作。臨御億兆。代天立極。豈特中華之有主而抑亦夷秋之無君乎。乾坤浩蕩。非一人之獨主。宇宙曠大。非一人之能專。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羅約之方。城池不過數百里。封疆不越三千里。而常有知足之心。陛下統據中原。爲萬乘之主。城池數千里。封疆數萬里。猶懷無厭之慾。每含並呑之意。天發殺氣。神號鬼哭。地發殺氣。龍虎遁藏。人發殺氣。天地翻覆。堯舜有道。四海入貢。禹湯施恩。萬方拱手。秦皇數伐。匈奴體化。鮑魚契丹。大躪中土。身爲帝豝。積德則如彼。稔惡則若此。吉凶禍福。相根相條。其信如春夏秋冬。其暴如雷霆霹靂。可不愼哉。順之者。未必保其生。逆之者。未必獲其殲。此人理之舛其常。而天道所以違其行也。臣獨何心。抑首跪膝於順天之府乎。雖陛下親率六師之輕銳。往來於水澤之間。而相逢於賀蘭山下。擧鞭問平安。馬上論天下。雲沙萬里。虎跳龍躍。一雄一雌之秋也。夫戰無兩勝。福不雙至。不如罷兵休戰。解生靈之疾苦。弭甲兵之艱難。臣謹當年年奉貢。世世稱臣。不然則論文而有孔聖,孟賢之經術。語武而有太公,孫子之韜略。寧肯多讓於中國哉。顧陛下熟察焉。斯遣大臣多里馬。祗謁丹墀。恭暴赤心。誠切戴天。感涕徹地。趙譯達東將修別單。得此於序班。夜以示余。書狀亦來語曰。俄見羅約國書乎。天下事大惶恐。余曰。天下事姑舍是。但恐天下元無羅約國。吾於二十年前。曾於別單中。見似此文書。亦稱黃極㺚子慢書。先輩圍坐一讀。深以北方爲憂。或謂代淸者極也。今見此書。似無加减。序班輩皆江南窶人子。覊旅無賴。類作此等危妄語。以賺我譯。公費銀兩。別單雖許。聞見事件。皆是道聽塗說。奈何逐年買謊語。每行沽僞撰。以備莫重奏 御之資乎。愚意則別單中合當商量去就。書狀大以爲然。趙譯頗分疏。余謂趙譯曰。君年少不解事。我國士大夫。白地春秋。空談尊攘。百有餘年。中州人士。亦豈無此心乎。所以年羹堯,査嗣庭,曾靜輩。指祥瑞爲災咎。誣治績爲疵政。皷扇四海。播騰文字。有若危亡之象。迫在朝夕。我譯樂其誕而自愚。三使久處深舘。鬱鬱無消遣之資。輒招君輩。問新所聞。則摭拾道途。博暢幽襟。使臣全不理會。掀髯拊箑曰。胡無百年之運。慨然有中流擊檝之想。其虛妄甚矣。又况先來軍官。晝夜疾馳。半是馬上睡夢。或致彼境遺落。其爲禍患。當復如何哉。書狀大笑且大驚。戒趙譯云云。未知其後存拔之果如何耳。

佛書 编辑

佛氏書初入中國者。不過四十二章。其後號佛經者。太半作于魏晉間文人之手。盛于姚秦。熾于蕭梁。大備于唐。幾與儒家典籍等。盖自上世。已有似此學問。黃帝,廣成子,南郭子綦,藐姑射山人,許由,巢父,卞隨,務光,長沮,桀溺。未曾號其人爲佛。而亦未甞著有其書。故後世但知佛氏之出自夷狄。而殊不識中土先有此道也。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老子曰。聖人抱一。乃佛氏則曰萬法歸一。所謂萬法歸一。與吾儒理一萬殊。其守約之旨。未始不相似也。世間所有佛書。都是南華經箋註。南華經乃道德經之傳疏彼皆天資超絶。情量卓異。豈不知仁義禮樂俱爲治天下之大經哉。不幸生値衰季。蒿目傷心於質滅文勝。則慨然反有慕于結繩之治。其如絶聖棄智剖斗折衡之類。皆憤世嫉俗之言也。三千年來。排之者亦不一人。而其書竟亦尙存。其書雖存。竟亦無關於天下之治亂。韓昌黎依俙見孟子之距楊墨。乃以闢老佛爲家計。孟子本領非直距楊墨。爲亞聖。乃韓昌黎直欲火其書。以繼鄒聖。未知果有火其書本領否也。

皇明馬牌 编辑

尙瑞院所藏 皇明馬牌。深黃無紋綾。烏木軸一卷。長二尺四寸。廣五尺有咫。沿邊刺繡螭龍。中繡鞍具赤馬一疋。制誥 皇帝聖旨。公差人員。經過驛。分持此符驗。方許應付馬疋。如無此符。擅便給驛。各驛官吏不行執法。循情應付者。俱各治以重罪。宜令準此。洪武二十三年月日。字皆黑線刺繡。年號上安玉璽其文曰。制誥之寶。左旁細書。通字七十號。下方聯幅。安小璽之半。又赤馬一疋一軸。通字六十七號。又靑馬一疋一軸。通字六十八號。赤馬二疋一軸。達字三十號。盖洪武庚午由群山島發船。朝金陵時。所賜符驗四度也。又赤馬二疋一軸。萬曆二十七年月日。達字十六號。又赤馬二疋一軸。達字十三號。制誥及年號黑線刺繡。四沿螭龍。上安璽寶。皆同洪武制。左旁細書。通達幾字號。皆不刺繡。似是臨時寫其第幾字號。皆具書印半璽出給也。洪武通字六十七號。靑馬以下八馬。皆無鞍勒。盖萬曆己亥遼陽路梗。由椵島至登州下陸。以朝北京時。所賜符驗二度也。每一軸。貯朱漆皮筒。鍮錫粧飾。更貯鹿皮囊。未知當時使還。不爲還納。何也。抑 皇明舊例。外國使臣由水路朝天者。因爲頒給歟。今此熱河之行。亦有給馬之旨。則似當傳給符驗而道次互違。未見其應付勘合之何樣制度也。

哈密王 编辑

出東直門。向熱河。行不數里。皇城脚夫三十餘人。扁擔接武而行。回子十餘人殿後。面貌獰猙。高鼻綠瞳。髮鬚强磔。其中兩人眉眼明秀。服着最華。戴猩猩氈笠。卷其左右兩簷。則前後簷尖銃。如未敷荷葉。顧眄之際。輕佻可笑。馬頭輩臆稱回回國太子。與之後先作行者三四日。時於馬上換烟相吸。其動止頗爲恭順。一日停午極暑。下馬憩路中簞屋下。兩人後至。亦下馬對椅而坐。問我滿洲話否。蒙古話否。我戱答曰。兩班安知蒙滿話。卽書問回回來歷。一人掉頭視他。似全塞矣。一人欣然操筆。沉思良久。纔下一字。備盡人間艱難辛苦之狀。自稱哈密王。指其伴來者。亦稱蕃王十二部云云。所對全無文理。不可解矣。問擔來何物。則皆進貢玉器。而其中最大者。自鳴鍾云。所稱蕃王。解囊出茶。使其從人烹瀹相飮。亦勸余一椀。意其必異茶也。視其香色。乃皇城中尋常行賣之物也。爇爐鎗椀。皆以朱漆皮革爲外套。纍纍如帶銙腰帶背負。極其簡便矣。茶後先起。一鞭跑去。明朝又相逢於河邊。以漢話問哈密王年紀多少。亦以漢話對三十六。蕃王尤善漢話。合掌二次。張其一手。稱二十五。按唐書回紇。一名回鶻。元史有畏兀兒部。畏兀。卽回鶻也。回回者。卽回鶻之轉聲也。高麗史元使高麗人。敎習畏吾兒語。畏吾兒。又畏兀之轉聲也。哈密。漢時伊吾地。唐時伊州地。麗末偰遜者。回鶻人也。仕於元朝。從公主東來。因仕於麗朝。其仕於 本朝者。偰長壽。卽遜之子也。

徐花潭集 编辑

徐花潭先生敬德數學。類康節。有詩若文若干篇。無可觀而編入四庫全書中。今皇帝所著。

長興鏤板 编辑

今之烏絲欄。卽古之編竹也。古者文字。皆以漆書之竹片。以韋編之。所謂簡冊。其形如烏絲欄。孔子讀易。韋編三絶者是也。漢武帝渡河東。亡書五篋。幸賴張安世誦而錄之。其無鏤板可知。後世鏤板。始於後唐明宗。明宗胡人。目不知書。然其九經鏤板。乃在長興中功。不在鴻都石經之下。帝歎當時士大夫吉凶之禮。有冥昏起復之制。曰儒者所以隆孝悌而敦風俗。且無金革之事而起復可乎。婚姻吉禮也。如之何其用於死者。乃詔劉岳。選文學通知古今之士。共刪定之。太常博士段顒田敏等。皆鄙俚。增損其書。不過當時家人所常傳習者。卽今聚珍板刻字。戶部侍郞金簡所監董。

周翰朱昂 编辑

人於年少時。前程甚遠。若無可老之日。言語間易。觸侮老人。非但惡少輕薄。類不福祿延長。不可不愼。閔贊成馨男年踰七耋。手自接菓。里中諸少年名官。笑之曰。公猶復百年計耶。公曰。政爲君輩留贈耳。其後公享年九十四。諸名官諱日。公輒手自摘菓以助祭。昔楊大年弱冠。周翰,朱昂。同在翰林。兩人時已皤然。每論事。楊侮之曰。兩老翁以爲如何。翰頗不堪謂曰。君莫欺老。竟當留白贈君。昂曰。莫留贈他。免得他人還又欺他。後楊果不及五旬。熱河太學。有老學究曰王鵠汀者。敎授民家小兒胡三多。年十三。復有旗下王羅漢者。年方七十三。較三多爲先甲戊子生。講義於鵠汀。每日淸晨。與三多挾書後先踵門。朝鵠汀。鵠汀或談論無暇。則輒轉身屈首於胡童。鬯受一遍而去。鵠汀云。彼有五孫二曾孫。身自日來講義。歸而轉授衆孫。其勤實如此。然而老者不恥。稚者不侮。中州禮義之盛。日有聞矣。而邊末風俗之淳。益可見耳。一日胡童持一帖硃紙二兩紋銀而來。以示余。其帖曰。敬托同學庚弟胡。轉丐朝鮮朴公子淸心元一兩丸。謹具薄幣。以代羊鴈。物些情深。義重海內。余還其銀而覔給二丸。所謂同學庚弟胡者。胡三多也。尤爲絶倒。然殊自渾厚。頗異於朱昂之毒呪楊大年。並記之。以爲年少侮老之戒。

武列河 编辑

酈道元水經註。濡水東南流。武列水入焉。濡水。今灤河。武列水。今熱河。熱河之號。不著於經。則似是武列之轉聲。其源有三。一出武郁利河。一出石巴伊臺。一出湯泉同。會爲熱河。抱山莊南行入灤河云。我使趲程行。旣入熱河。或有自此徑還之議。使臣使任譯。預講東還路程。任譯探於通官。通官輩大驚曰。山後皆㺚子地方。抱醫巫閭而北東繞轉。道途間。必遭㺚子所刦略。俺等中土人。無有識此路者。雖蒙皇旨。自此徑還。使臣呈文禮部。懇免此路可也。任譯更無向人探問處。方納悶。有一老章京曾經行者。能歷歷言之。而給紙筆。使之開錄。則目不識漢字。仰視天。俯畫地。手扱沙作山形。復截芥爲舟渡狀。然後操筆疾書。乃滿字。無解見者。觀者皆大笑。余偶以此紙。示王鵠汀。鵠汀亦不能解。以示王羅漢。羅漢曰。吾雖知之。漢字翻謄則難。俺鄰舍有奉天人來客者。似當識此路。明日問諸此人。詳錄以來也。因納紙懷中而去。明日果爲詳錄而來。自熱河三十里至平臺子。三十里至紅石嶺。二十五里至黃土梁十五里至西六溝。此是承德府交界處。有交界碑。自此二十里至祥雲嶺。三十里至七溝。三十里至鳳凰嶺。二十里至平泉州。三十五里至大廟站。平泉州界。自此四十里至楊樹溝。二十五里至雙廟。三十里至宋家庄。三十里至建昌縣。三十里至長鬍子。二十五里至夜不收。二十里至公營子。三十里至擔杖溝。此乃建昌縣界也。自此十里至杏湖子台。二十五里至喇麻溝。二十里至蝴蝶溝。十五里至大營子。二十五里至朝陽縣。二十五里至大凌河再渡。二十五里至蟒牛營。三十里至張家營。二十五里至蠻子嶺。二十五里至石人溝。朝陽縣界。自此三十里至六臺邊門。三十里至崔家口。二十里過義州城渡。大凌河出錦州衛。由廣寧路云云。

雍奴侯 编辑

童子時讀史。竊怪漢封寇恂爲雍奴侯。侯號何限而何必曰雍奴侯。按雍奴地名。在漁陽右北平。余曩入燕薊。道出漁陽北平。今未知雍奴變作何名。而儻亦經行其地否也。雍奴又數澤名。水經注。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

𢘿 编辑

漢書地理志。淸河郡有𢘿題縣。余行自漠北。還入古北口。夜宿淸河縣。今不知𢘿題何在。而要之淸河近境。顔師古注。𢘿。古莎字。

順濟廟 编辑

東西洋考。五代時。閩都巡檢林願之第六女。生于晉天福八年。以雍煕四年二月二十九日昇仙。常衣朱衣。飛翻海上。里人祠之。宋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遇風。鄰舟俱溺獨路舟。神降于檣無恙。使還奏于朝。特賜廟號順濟。今天主堂所畵朱衣女像。飛翻海雲間。似爲其神也。

海印寺 编辑

陜川伽倻山海印寺。刱自新羅哀藏王時。名籃巨刹。多相沿襲號名。而此獨不然。中國順天府西海子上。舊有海印寺。 皇明宣德間。重建。改名大慈恩寺。廢爲廠。我國海印寺。乃千餘年舊刹。則燕中海印。想應在新羅所刱之後也。

四月八日放燈 编辑

中原放燈。在上元夜。自十四至十六。我國放燈。必于四月八日。謂佛生辰。此似仍麗俗。釋迦如來。淨飯王之太子。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四十二年壬申。太子年十九。棄位出家修道。至穆王三年癸未。道成。

五絃琵琶 编辑

楊廉夫元宮詞云。北幸和林幄殿寬。句麗女侍婕妤官。君王自賦明妃曲。勅賜琵琶。馬上彈。按麗史樂志所載樂品。琵琶絃五。則婕妤所彈。斯五絃矣。韞光樓雜志。

獅子 编辑

輟耕錄言。國朝每宴諸王大臣。謂之大聚會。是日盡出諸獸於萬歲山。若虎豹熊象之屬。一一別置。然後獅子至。身才短小。絶類人家所畜金毛猱狗。諸獸見之。畏懼俯伏。不敢仰視。氣之相壓也如此云。余甞至萬歲山。不見所畜諸獸。則皆置之西山及圓明諸苑。而熱河所見奇禽獸不爲不多。然率不識其名。日見馴熊豢虎。類皆帖耳闔眼。常作可憐之熊。尤以未見獅子爲可恨。然百年內。亦絶無來獻者云。

降仙樓 编辑

我國成川降仙樓。米萬鍾仲詔所書。其筆法不下米元章。而石癖則過之。艮齋筆記。房山有石。長三尺廣七尺。色靑而潤。仲詔思致之勺園中。車重輪馬十駟。百夫曳之。七日始出山。又五日始達良鄕。道上工力竭。因臥之田間。繚垣衛之。葭屋覆之。有往復報答之書。一時傳爲佳話。余遊燕中。有以閩人吳文仲所畵米太僕奇石一卷來賣者。一靈壁石。一方臺石。一英德石。一仇池石。一兗州石。又有號非非石,靑石,黃石。皆奇形怪狀。有自題湛園詩。主人心本湛。以湛名其園。有時成坐隱。爲客開靑罇。閒雲歸竹渚。落日映松門。登臺候山月。流輝如晤言。萬鍾宦遊四方。所積惟石而已。則盖亦名士也。東人惟知米元章而不識米仲詔。故特記之。但未知樓額何緣得到。亦俟後攷。

李榮賢 编辑

太學志。隆慶元年。駕幸國學。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六員。各具本等衣冠。赴彛倫堂外。文臣班次之次。其時參班。當以使价留舘。何至六員之多也。今莫識李榮賢爲誰家祖先。而隨參諸員。又無姓名可攷。先輩萬運多識故事姑錄之。以待一訪。

王越試券 编辑

王越試券。爲風所漂。飛落我國。以其券付奏年使。而中國記載。誤稱琉球。當時以越謂有風力。擢居憲職。甞見琅瑘漫抄。成化間。太監王高休沐。有兵部尙書某往謁之。會都御史王越,戶部尙書陳鉞。亦至。高良久始出。揖諸公坐。謂曰。昔王振用事。六卿多通私謁。人以爲擅權。今諸公見訪。安知外人不議高耶。且諸公訪高。不識以高爲何如人。兵部曰。公聖人也。高作色曰。大而化之之謂聖。孔子尙曰則吾豈敢。王高何人。敢謂聖人。衆惴不能出氣云。其時兵部。雖隱其姓名。公議難掩。則至於王越所謂風力安在。

天順七年會試貢院火 编辑

天順七年二月。擧會試。値貢院火。監察御史焦顯。因鏁其門。不容出入。擧子焚死者。九十餘人。

新羅戶 编辑

燕之東北郡縣。非但多高麗庄。唐總章中。以新羅戶。置僑治良鄕之廣陽城。

證高麗史 编辑

朱昆。田竹坨之子也。其按元順帝北走。駐蹕應昌。太子愛猷識里臘達嗣立。徙和林改元宣光。高麗稱爲北元。辛禑甞奉其年號。時洪武十年也。明年豆叱仇帖木兒立。北元遣使告高麗。繼又以改元天元。告高麗。具見鄭麟趾高麗史。則繼順帝而建元者。非止宣光矣。盖順帝之稱中國所號。而惠宗廟號。殘元所謚。其後僅識宣光之謚。昭宗則天元之立。史家之所略。而所以據麗史爲證也歟。

朝鮮牡丹 编辑

六街花事云。荷包牡丹。本草一名朝鮮牡丹。花似僧鞵菊而深紫色其以牡丹名者。因其葉相類也。京師槐樹斜街。慈仁寺藥王廟花市。恒有之。所謂荷包者。中國人以繡圓囊。相贈遺曰。荷包。卽囊名也。僧鞵菊。未知何狀。要之皆草花也。旣名朝鮮牡丹。而我東獨不見。何也。

艾虎 编辑

端午日。工曹進宮扇艾虎。戒庵漫筆。端午。賜京官宮扇。竹骨紙面。俱畵翎毛。五色線纏繞。艾虎云。端午艾虎。卽亦中國舊俗。

十可笑 编辑

戴斗夜談。京師相傳十可笑。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鎗。營繕司作塲。養濟院衣粮。敎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猶漢世諺稱擧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之謂也。我東諺有云。官猪腹痛。猶言越視秦瘠也。其名存實無。漢世孝廉。猶然。何况後世乎。

子規 编辑

元至正十九年。子規啼於居庸關。關距皇城七十里。燕都八景。居庸疊翠。其一也。元王惲以爲始皇築長城時。居息庸徒於此地。遂稱居庸。慕容垂遣慕容農。出蠮螉塞。卽居庸之訛音云。余甞欲一至居庸。而往返爲一百四十里。則有難於一日中周旋。故止焉。至今爲恨。

慶壽寺大藏經碑略 编辑

國家崇信佛法。建大佛寺。必置經藏。叢天下之工書者。泥黃金繕寫。以示其嚴。選天下之善鎪者。刊美木傳刻。以致其廣。京師諸寺。日飯僧端坐群誦。撞鍾吹螺。晝夜不絶。歲又一再遣使。乘驛奉香幣。徧天下亦如之。斯盡恒河沙界。並受其福。於虖至矣。高麗古稱詩書禮義之國。皇元之有天下也。世祖皇帝結之恩。待之禮。亦最優異。父子繼王。並列貳館。今王 忠宣王。 又以聰明忠孝。爲皇帝皇太后所親幸。大德乙巳。乃施經一藏。入大慶壽寺。歸美以報于上寺。爲裕皇祝釐之所。於京城諸刹。爲最古。皇慶元年夏六月。謂某爲文勒之石。王名 璋。 好賢樂善。有德有文。逮事世祖。以皇甥爲世子。入宿衛。被賞識。成宗朝選尙公主。大德末年。從今上平內難。立武宗有功。爲推忠揆義協謀佐運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太子太師,上柱國駙馬都尉瀋王,征東行中書省右丞相,嗣高麗國王。今上卽位。策勳加太尉。碑程鉅夫所撰也。在雪樓集。辭多譏諷。盖寓諸外國撰述。以微見其志。麗史未必見載。故截錄其略。

謊糧臺 编辑

未及東岳廟五里。有荒凉臺。非也。長安客話。唐太宗征高勾麗。甞屯兵于此。虛設囷倉。以疑敵人。故俗因呼其地曰謊糧臺。其說似是。

胡元理學之盛 编辑

中國理學之盛。莫尙于胡元之世。而又有兩異事。元開國之初。道士之儒言。釋氏之儒行也。長春眞人邱處機。字通密。登州人。長春。其號也。生于金皇統戊辰五月十九日。貞祐乙亥。金主召不起。己卯。宋亦遣使召之。又不起。是年五月。蒙古太祖自柰蠻。遣近侍持手詔致聘。遂赴召。踰鐵門關。經數十國地萬餘里。見帝於雪山。首以一天下者。在不嗜殺人爲對。諫止大獵。則曰天道好生。問爲治之方。對以敬天愛民。問修身之道。則對以淸心寡欲。問長生之藥。則曰有衛生之經。無長生之藥。每召就坐。勸帝者皆慈孝之說也。豈非道士而儒言者乎。是時蒙古踐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無所逃命處。機還燕。使其徒持牒。招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爲人奴者得復爲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此出元史。又海雲國師名印簡。山西之寧遠人也。年十一。能開衆講義濟衆凶。金宣宗賜號通元廣惠大師。寧遠城陷。與其師中觀皆被執。元成吉思皇帝 元太祖。 遣使語大師曰。老長老,小長老皆可好。自是天下皆稱小長老焉。海雲每言于大官人忽都護曰。孔子聖人。宜世封以祀。顔子,孟子之後及習周公,孔子之學者。宜皆免差役。以勤服其業。從之。此見王萬慶所撰九級塔碑文。豈非釋氏而儒行者歟。玆並錄之。

拜荊 编辑

余甞過豐潤縣。其東北。有秦王山。惟荊叢生。相傳唐太宗爲秦王時。登此山。見荊愕然曰。此。里師授吾句讀時。所用朴也。下馬拜之。荊皆垂首嚮地。如頫伏狀。至今猶然。

還鄕河 编辑

豊潤玉田之間。有還鄕河。凡水皆東流。而獨此河西流。燕山叢錄。宋徽宗過河橋。駐馬四顧。悽然曰。過此漸近大漠矣。吾安得似此水還鄕乎。不食而去云。或曰。石少主所命之名。而人至今呼之。石少主者。似是石晉少主重貴。而亦爲契丹所虜。當過此也。

桂苑筆耕 编辑

唐書藝文志。有新羅崔致遠桂苑筆耕四卷。而後來著書家引用書目。無見焉。書亡當久。

千佛寺 编辑

自密雲入德勝門。時路甚泥濘。群羊且塞路。不可行。遂下馬。與洪譯命福。入路傍千佛寺少憩。佛座繞千蓮。蓮繞千佛。尊天諸佛二十四軀及十八羅漢。皆我國所進云。此據劉同人景物略爲說。而殊不識淥水雜識。已據喬應春碑。爲太監楊用所鑄也。


玉匣夜話 编辑

行還至玉匣。與諸裨連牀夜語。燕京舊時風俗淳厚。譯輩雖萬金能相假貸。今則彼以欺詐爲能事。而其曲未嘗不先自我人始也。三十年前。有一譯空手入燕。將還。對其主顧而泣。主顧怪而問之。對曰。渡江時潛挾他人銀。事發。倂已包沒于官。今空手還。無以爲生。不如無還。拔刀欲自殺。主顧驚急抱持。奪刀問曰。所沒銀幾何。曰。三千兩。主顧慰曰。大丈夫獨患無身。何患無銀。今死不還。將如妻子何。吾貸君萬金。五年貨殖。可復得萬金。以本銀償我。譯旣得萬金。遂大貿而還。當時未有識之者。莫不神其才。五年中遂致鉅富。乃自削籍譯院。不復入燕。久之。密囑其所親之入燕者曰。燕市若遇某主顧。當問安否。須道闔家遘癘死。所親以說謊頗難之。譯曰。第如此而還。當奉君百金。旣入燕。果遇某主顧。問譯安否。俱對如所受囑。主顧掩面大慟。泣如雨下曰。天乎天乎。何降禍善人之家。若是之慘耶。遂以百金托之曰。彼妻子俱亡無主者。幸君還國。爲我以五十金具幣設奠。以五十金追齋薦福。所親者殊錯愣然。業已謬言。遂受百金而還。其譯家已遘癘沒死。無遺者。其人大驚且懼。悉以百金爲主顧薦齋。終身不復爲燕行曰。吾無面目復見主顧。

有言李知事樞。近世名譯也。平居口未嘗言錢。出入燕京四十餘年。手未嘗執銀。有愷悌君子之風。

有言唐城君洪純彥。 明萬曆時名譯也。入皇城。嘗遊娼館。女隨色第。價有千金者。洪以千金求薦枕。女方二八。有殊色。對君泣曰。奴所以索高價者。誠謂天下皆慳男。無肯捐千金者。祈以免斯須之辱。一日再日。本欲以愚館主。一以望天下有義氣人。贖奴作箕帚妾。奴入娼館五日。無敢以千金來者。今日幸逢天下義氣人。然公外國人。法不當將奴還。此身一染。不可復浣。洪殊憐之。問其所以入娼館者。對曰。奴南京戶部侍郞某女也。家被籍追贓。自賣身娼館。以贖父死。洪大驚曰。吾實不識如此。今當贖妹。償價幾何。女曰。二千金。洪立輸之。與訣別。女百拜稱恩父而去。其後洪復絶不置意嘗又入中國。沿道數訪洪純彥來否。洪怪之。及近皇城。路左盛設供帳。迎謂洪曰。本兵石老爺奉邀。及至石第。石尙書迎拜曰。恩丈也。公女待翁久。遂握手入內室。夫人盛粧拜堂下。洪惶恐不知所爲。尙書笑曰。丈人久忘乃女耶。洪始知夫人乃娼館所贖女也。出娼館。卽歸石星。爲繼室。比石貴。夫人猶手自織錦。皆刺報恩字。及洪歸。裝送報恩緞及他錦綺金銀。不可勝數。及壬辰倭寇。石在本兵。力主出兵者。以石本義朝鮮人故也。

有言朝鮮商賈熟主顧鄭世泰之富。甲于皇城。及世泰死。一敗塗地。世泰。只有一孫。男中絶色。幼賣塲戱。世泰時夥計林哥。今鉅富。見塲戱中一美男子。呈戱。心慕之。聞其爲鄭家兒郞。相持泣。遂以千金贖之。與俱歸家。戒家人曰。善視之。此吾家舊主人。勿以戱子賤之。及長。中分其財而業之。世泰孫身肥白美麗。無所事。惟飛紙鷂。遊戱皇城中。

舊時買賣。不開包檢驗。直以燕裝還。照帳無少差謬。有誤以白毳帽裝送者。及歸開視。皆白帽也。自悔未閱。丁丑兩 恤。反獲倍直。然亦彼中不古之徵也。近歲則物貨自裝。不任主顧裝送云。

有言卞承業之病也。欲閱視貨殖都數。聚諸夥計帳簿。合籌之。共銀五十餘萬。其子曰。斂散煩。久且耗。請因而收之。承業大恚曰。此都城中萬戶命脉也。奈何一朝絶之。亟還之。承業旣老。戒其子孫曰。吾所事公卿多。獨秉國論。爲家計者。鮮及三世矣。國中之爲財者。視吾家出入。爲高下。是亦國論也。不散且及禍。故其子孫蕃而擧貧窶者。承業旣老。多散之也。

余亦言有尹映者。嘗道卞承業之富。其貨財有自來。富甲一國。至承業時少衰。方其初起時。莫不有命存焉。觀許生事可異也。許生竟不言其名。故世無得而知者云。映之言曰。

許生居墨積洞。直抵南山下。井上有古杏樹。柴扉向樹而開。草屋數間。不蔽風雨。然許生好讀書。妻爲人縫刺以糊口。一日妻甚饑。泣曰。子平生不赴擧。讀書何爲。許生笑曰。吾讀書未熟。妻曰。不有工乎。生曰。工未素學奈何。妻曰。不有商乎。生曰。商無本錢奈何。其妻恚且罵曰。晝夜讀書。只學奈何。不工不商。何不盜賊。許生掩卷起曰。惜乎。吾讀書本期十年。今七年矣。出門而去。無相識者。直之雲從街。問市中人曰。漢陽中誰最富。有道卞氏者。遂訪其家。許生長揖曰。吾家貧。欲有所小試。願從君借萬金。卞氏曰。諾。立與萬金。客竟不謝而去。子弟賓客。視許生丐者也。絲絛穗拔。革屨跟顚。笠挫袍煤。鼻流淸涕。客旣去。皆大驚曰。大人知客乎。曰。不知也。今一朝。浪空擲萬金於生平所不知何人。而不問其姓名何也。卞氏曰。此非爾所知。凡有求於人者。必廣張志意。先耀信義。然顔色媿屈。言辭重複。彼客衣屨雖弊。辭簡而視傲。容無怍色。不待物而自足者也。彼其所試術不小。吾亦有所試於客。不與則已。旣與之萬金。問姓名何爲。於是許生旣得萬金。不復還家。以爲安城畿湖之交。三南之綰口。遂止居焉。棗栗柹梨柑榴橘柚之屬。皆以倍直居之。許生榷菓。而國中無以讌祀。居頃之。諸賈之獲倍直於許生者。反輸十倍。許生喟然嘆曰。以萬金傾之。知國淺深矣。以刀鏄布帛綿入濟州。悉收馬鬉鬣曰。居數年。國人不裹頭矣。居頃之。網巾價至十倍。許生問老篙師曰。海外豈有空島可以居者乎。篙師曰。有之。常漂風直西行三日夜。泊一空島。計在沙門長崎之間。花木自開。菓蓏自熟。麋鹿成群。游魚不驚。許生大喜曰。爾能導我。富貴共之。篙師從之。遂御風東南。入其島。許生登高而望。悵然曰。地不滿千里。惡能有爲。土肥泉甘。只可作富家翁。篙師曰。島空無人。尙誰與居。許生曰。德者人所歸也。尙恐不德。何患無人。是時邊山群盜數千。州郡發卒逐捕。不能得。然群盜亦不敢出剽掠。方饑困。許生入賊中說其魁帥曰。千人掠千金。所分幾何。曰。人一兩耳。許生曰。爾有妻乎。群盜曰。無。曰。爾有田乎。群盜笑曰。有田有妻。何苦爲盜。許生曰。審若是也。何不娶妻樹屋。買牛耕田。生無盜賊之名。而居有妻室之樂。行無逐捕之患。而長享衣食之饒乎。群盜曰。豈不願如此。但無錢耳。許生笑曰。爾爲盜何患無錢。吾能爲汝辦之。明日。視海上風旗紅者。皆錢船也。恣汝取去。許生約群盜。旣去。群盜皆笑其狂。及明日。至海上。許生載錢三十萬。皆大驚羅拜曰。唯將軍令。許生曰。惟力負去。於是群盜。爭負錢。人不過百金。許生曰。爾等力不足以擧百金。何能爲盜。今爾等雖欲爲平民。名在賊簿。無可往矣。吾在此俟汝各持百金而去。人一婦一牛來。群盜曰。諾。皆散去。許生自具二千人一歲之食以待之。及群盜至。無後者。遂俱載入其空島。許生榷盜而國中無警矣。於是伐樹爲屋。編竹爲籬。地氣旣全。百種碩茂。不菑不畬。一莖九穗。留三年之儲。餘悉舟載往糶長崎島。長崎者。日本屬州。戶三十一萬。方大饑。遂賑之。獲銀百萬。許生歎曰。今吾已小試矣。於是悉召男女二千人。令之曰。吾始與汝等入此島。先富之。然後別造文字。刱製衣冠。地小德薄。吾今去矣。兒生執匙。敎以右手。一日之長。讓之先食。悉焚他船曰。莫往則莫來。投銀五十萬於海中曰。海枯有得者。百萬無所容於國中。况小島乎。有知書者載與俱出曰。爲絶禍於此島。於是遍行國中。賑施與貧無告者。銀尙餘十萬曰。此可以報卞氏。往見卞氏曰。君記我乎。卞氏驚曰。子之容色。不少瘳。得無敗萬金乎。許生笑曰。以財粹面。君輩事耳。萬金何肥於道哉。於是以銀十萬付卞氏曰。吾不耐一朝之饑。未竟讀書。慙君萬金。卞氏大驚。起拜辭謝。願受什一之利。許生大怒曰。君何以賈竪視我。拂衣而去。卞氏潛踵之。望見。客向南山下。入小屋。有老嫗。井上澣。卞氏問曰。彼小屋誰家。嫗曰。許生員宅。貧而好讀書。一朝出門不返者已五年。獨有妻在。祭其去日。卞氏始知客乃姓許。歎息而歸。明日悉持其銀往遺之。許生辭曰。我欲富也。棄百萬而取十萬乎。吾從今得君而活矣。君數視我計口送糧。度身授布。一生如此足矣。孰肯以財勞神。卞氏說許生百端。竟不可奈何。卞氏自是度許生匱乏。輒身自往遺之。許生欣然受之。或有加則不悅曰。君奈何遺我災也。以酒往則益大喜。相與酌至醉。旣數歲。情好日篤。嘗從容言五歲中。何以致百萬。許生曰。此易知耳。朝鮮舟不通外國。車不行域中。故百物生于其中。消于其中。夫千金小財也。未足以盡物。然析而十之百金。十亦足以致十物。物輕則易轉。故一貨雖絀。九貨伸之。此常利之道。小人之賈也。夫萬金足以盡物。故在車專車。在船專船。在邑專邑。如綱之有罟。括物而數之。陸之產萬。潛停其一。水之族萬。潛停其一。醫之材萬。潛停其一。一貨潛藏。百賈涸。此賊民之道也。後世有司者。如有用我道。必病其國。卞氏曰。初子何以知吾出萬金而來吾求也。許生曰。不必君與我也。能有萬金者。莫不與也。吾自料吾才足以致百萬。然命則在天。吾何能知之。故能用我者。有福者也。必富益富。天所命也。安得不與。旣得萬金。憑其福而行。故動輒有成。若吾私自與。則成敗亦未可知也。卞氏曰。方今士大夫欲雪南漢之恥。此志士扼脆奮智之秋也。以子之才。何自苦沉冥以沒世耶。許生曰。古來沉冥者何限。趙聖期拙修齋可使敵國。而老死布褐。柳馨遠 磻溪居士 足繼軍食。而逍遙海曲。今之謀國政者。可知已。吾善賈者也。其銀足以市九王之頭。然投之海中而來者。無所可用故耳。卞氏喟然太息而去。卞氏本與李政丞浣善。李公時爲御營大將。嘗與言委巷閭閻之中。亦有奇才可與共大事者乎。卞氏爲言許生。李公大驚曰。奇哉。眞有是否。其名云何。卞氏曰。小人與居三年。竟不識其名。李公曰。此異人。與君俱往。夜公屛騶徒。獨與卞氏俱步至許生。卞氏止公立門外。獨先入。見許生具道李公所以來者。許生若不聞者曰。輒解君所佩壺。相與歡飮。卞氏閔公久露立數言之。許生不應。旣夜深。許生曰可召客。李公入。許生安坐不起。李公無所措躬。乃叙述國家所以求賢之意。許生揮手曰。夜短語長。聽之太遲。汝今何官。曰。大將。許生曰。然則汝乃國之信臣。我當薦臥龍先生。汝能請于 朝三顧草廬乎。公低頭良久曰。難矣。願得其次。許生曰。我未學第二義。固問之。許生曰。 明將士以朝鮮有舊恩。其子孫多脫身東來。流離惸鰥。汝能請于 朝。出宗室女遍嫁之。奪勳戚權貴家。以處之乎。公低頭良久曰。難矣。許生曰。此亦難彼亦難。何事可能。有最易者。汝能之乎。李公曰。願聞之。許生曰。夫欲聲大義於天下而不先交結天下之豪傑者。未之有也。欲伐人之國而不先用諜。未有能成者也。今滿洲遽而主天下。自以不親於中國。而朝鮮率先他國而服。彼所信也。誠能請遣子弟入學遊宦。如唐元故事。商賈出入不禁。彼必喜其見親而許之。妙選國中之子弟。薙髮胡服。其君子往赴賓擧。其小人遠商江南。覘其虛實。結其豪傑。天下可圖而國恥可雪。若求朱氏而不得率天下諸侯。薦人於天。進可爲大國師。退不失伯舅之國矣。李公憮然曰。士大夫皆謹守禮法誰肯薙髮胡服乎。許生大叱曰。所謂士大夫。是何等也。產於彛貊之地。自稱曰士大夫。豈非騃乎。衣袴純素。是有喪之服。會撮如錐。是南蠻之椎結也。何謂禮法。樊於期。欲報私怨而不惜其頭。武靈王。欲强其國而不恥胡服。乃今欲爲 大明復讎。而猶惜其一髮。乃今將馳馬擊釖刺鎗𢏊弓飛石。而不變其廣袖。自以爲禮法乎。吾始三言。汝無一可得而能者。自謂信臣。信臣固如是乎。是可斬也。左右顧索釖欲刺之。公大驚而起。躍出後牖疾走歸。明日復往。已空室而去矣。

或曰。此 皇明遺民也。崇禎甲申後多來居者。生或者其人。則亦未必其姓許也。世傳趙判書啓遠爲慶尙監司。巡到靑松。路左有二僧相枕而臥。前騶至呵之不避。鞭之不起。衆捽曳之。莫能動。趙公至停轎問。僧何居。二僧起坐。益偃蹇。睥睨良久曰。汝以虛聲趨勢。得方伯乃復爾耶。趙公視僧。一赤面而圓。一黑面而長。語殊不凡。乃下轎欲與語。僧曰。屛徒衛。隨我來。趙公行數里。喘息汗流不止。願小憩。僧罵曰。汝平居。衆中常大言。身被堅執銳當先鋒。爲 大明復讐雪恥。今行數里。一步十喘。五步三憩。尙能馳遼薊之野乎。至一巖下。因樹爲屋。積薪而寢處其上。趙公渴求水。僧曰。此貴人。又當饑也。出黃精餠以饋之。屑松葉。和澗水以進。趙公嚬蹙不能飮。僧復大罵曰。遼野水遠。渴當飮馬溲。兩僧相持痛哭曰。孫老爺孫老爺。問趙公曰。吳三桂起兵滇中。江浙騷然。汝知之乎。曰。未之聞也。兩僧歎曰。身爲方伯。天下有如此大事而不聞不知。徒大言得官耳。趙公問僧是何人。曰。不必問。世間亦應有知我者。汝且少坐待我。我當與吾師俱來。與汝有言。兩僧俱起入深山。少焉日沒。僧久不返。趙公待僧。至夜深。草動風鳴。有虎鬪聲。趙公大恐幾絶。已而。衆明燎炬。尋監司而至。趙公狼狽出谷中。久之居常悒悒恨于中也。後趙公問于尤庵宋先生。先生曰。此似是 明末總兵官也。常斥我以爾汝者何。先生曰。自明其非東國緇徒也。積薪者。臥薪之義也。哭必呼孫老爺何。先生曰。似是太學士孫承宗也。承宗嘗視師山海關。兩僧似是孫之麾下士也。


熱河日記 编辑

黃圖紀畧 编辑

皇城九門 编辑

皇城周四十里。若棊局然。九門正南曰正陽。東南曰崇文。西南曰宣武。正東曰朝陽。東北曰東直。正西曰阜成。西北曰西直。北西曰德勝。北東曰定安。皇城之內。爲紫禁城。周十七里。紅墻覆黃琉璃瓦。門西北曰地安。南曰天安。東曰東安。西曰西安。紫禁城之內爲宮城。正南曰太淸門。第二卽紫禁城之天安門。第三曰端門。第四曰午門。第五曰太和門。後門曰乾淸。乾淸之北曰神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皇城九門樓。皆三檐。皆有瓮城。瓮城皆有二層敵樓鐵裹門關。與城門相直。而左右皆有便門。正南一面爲外城。有七門。制同九門。正南曰永定。南左曰左安。南右曰右安。東曰廣渠。西曰廣寧。廣渠之東隅曰東便。廣寧之西隅曰西便。地安門外爲鼓樓。鼓樓之北。爲鍾樓,角樓,六水關,三城壕。發源玉泉山。經高梁橋。河分兩支。一循城北轉東折而南。一循城西轉南折而東。入紫禁城。爲太液池。繞出九門。經九牐滙。至大通橋。而東西岸。皆甎築石甃。九門壕梁。皆置大石橋。外城壕河。亦自玉泉分流至西角樓。遶城南流折而東行。至東角樓。歷七門。東入運河。各跨一橋。內城十六街。有二十四坊。太淸門之東曰敷文。西曰振武。崇文門內之對坊曰就日。宣武門內之對坊曰瞻雲。東大衢四牌樓曰履仁。西大衢四牌樓曰行義。太學東西對坊曰成賢。府學東西對防曰育賢。帝王廟東西對防曰景德。直正陽門十里爲南郊圓邱在焉。直安定門十里爲北郊方澤在焉。直朝陽門十里爲東郊。朝日於此。直阜成門十里爲西郊。夕月於此。太廟在闕之左。社稷在闕之右。六科在端門左右。六部及百司。在太淸門外左右。余旣自中國還。每思過境。愔愔如朝霞纈眼。窅窅如曉夢斂魂。朔南易方。名實爽眞。一日俾鄭石癡。就八旗通志圖出皇城。一披圖而城池宮闕街坊府署。如覩掌紋。紙上如聞履屐聲。遂撮其要。書之卷首。爲黃圖紀略。大約皇都之制。前朝而後市。左廟而右社。九門正而九衢直。一正都而天下正矣。

西館 编辑

西館在瞻雲牌樓內。大街之西。白廟之左。在正陽門之右者。稱南館。皆我國使館也。年至使先在南館。而別使踵至則分處此館。或云被籍之家也。前墻十餘間。甎刻牡丹而築之。嵌空玲瓏。正使處正堂。中庭有東西堂。副使,書狀分處。余處前堂。

金鼇橋 编辑

跨太液池。架石橋。東西二百餘步。兩沿爲白玉闌干。中爲馳道。增高二尺。夾道爲複闌。闌頭蚣𧏡。總爲四百八十餘坐。各具情態。不一其形。橋之兩端。對樹二坊。西曰金鼇。東曰玉蝀。車馬闐咽。遊人雜沓。而湖波漾日。一塵不動。北望五龍亭。西望紫禁城。林樹葱蒨。層樓複殿。相掩相映。而五色琉璃瓦甍。隨日作陰陽。白塔寺浮圖及亭閣黃金葫蘆頂。時湧樹外。樹外天光深靑而澄烟澹霞。令人駘蕩。又似暮春天氣。

瓊華島 编辑

太液池中。有島曰瓊華。世傳遼太后粧梳臺。元順帝爲英英。起采芳館于此。跨島有大石橋。制如金鼇。兩端亦樹二坊。曰堆雲。曰積翠。或曰此名金海橋也。湖上有臺如甕城。臺上有殿如翠葢。立橋上。回看金鼇。行人車馬。又不類人間世矣。臺下有金時古松。 皇明嘉靖間給俸。號爲都督松。或云柏。或云栝。明淸間多記述詩。今摧殘。只存兩朽榦。色白如骨。不可辨矣。

兎園山 编辑

兎園山。一名吐兒山。高不過五六丈。周勤百餘步。砌礎縱橫。似是舊臺殿基也。內築土爲山。外環立太湖石。嵌空玲瓏。蒼翠綠碧。不雜他色。高皆丈餘。石之至巧者也。纍石爲小洞府。兩頭皆爲偃虹門。旣出洞府。又以奇石夾道螺旋。作峰回路轉之勢。上置數楹虛閣。俯瞰城闕。又行數十步。石龍昂首。其下爲方池。甃石爲溝。屈曲蜿蜒。似是流觴之所。而轉機汲水之物。無一存者。山前有石牀玉枰。又行數十步。有三層圓臺。其制如旋磨。其下。又有新踣殿閣。山中萬石崢嶸。無一傾側。而壞墻敗瓦。在在愁亂。吾聞皇帝於西山。窮極土木。而獨於禁苑咫尺之地。不加理葺。有若荒山墟落何也。

萬壽山 编辑

鑿太液池。爲山曰萬壽。又曰煤山。山上有三簷殿閣。立四法輪竿。 皇明毅宗烈皇帝殉社之地也。余與杭州人陸可樵,李冕。相遇於五龍亭。兩生俱初至京師。其迷方昧向。無異於我。只憑古人記籍。時自衣帶間頻頻出視。或相視而笑。或兩相愕然。葢驗之古記。有中有不中。則自不覺其喜且驚也。彼以中州人。聞見之相爲乖左。紀述之時有訛謬。猶尙如此。况余外國人乎。余且因此。有大自省悟者。余初以萬歲山爲萬壽山。葢華音萬是宛。歲音秀。灑翻萬壽萬歲。音義俱似。則意一山而兩號也。今攷兩生所持古記。則果非一山。曩者所遊兎園璚島。乃萬歲山也。譬如對席證交。名面各知。萬歲山。金人輦運宋之艮嶽以成之。當時謂之折糧石。元世祖置廣寒殿于其上。 皇明宣宗皇帝御製廣寒殿記是也。高麗恭愍王時。元太子召見高麗贊成事李公遂於廣寒殿。卽萬歲山也。又高麗元宗五年九月。王至燕都。十月辭帝於萬壽山玉殿。又申思佺遍觀萬壽山玉殿。但云玉殿而不言殿名。然旣稱萬壽山。則所謂玉殿。非廣寒亦明矣。欲觀壽皇亭而守者不納焉。未知亭今尙在否也。嗚呼痛哉。

太和殿 编辑

太和殿。 皇明時舊名皇極殿。三檐九陛。覆以琉璃黃瓦。月臺三層。各高一丈。每層爲白玉護闌。悉雕龍鳳。闌頭皆爲螭首外向。臺上立鐵鶴。翩然欲舞。第一臺闌中。列置八鼎。第二臺闌角。對峙兩鼎。第三臺闌中。夾闌各峙一鼎。鼎高皆丈餘。庭中亦列三十餘鼎。其出色神巧。古之九鼎。亦或在此也。自太淸門爲白玉闌。連延曲折。至太和殿。又周匝至中和殿。又至保和殿。如亞字殿。前東曰軆仁。西曰弘義臺。高幾與太和殿陛齊。而但一層一闌耳。大抵太和殿。乃天子出治之所。而不甚高大。問諸他人。則所見略同。初頗訝之。首譯笑之曰。此無他。所經數千里之間。城邑民居如彼壯麗。寺刹宮觀所在宏侈。則眼目日奢。心意漸闊。未見太和殿。而先有靑陽玉葉許大明堂。爲天子垂衣之所。今自左右廊廡。驟看太和殿。不甚有異。故乃反憮然而失圖耳。譬之人。堯舜亦與人同。若使左右承弼。無元凱諸公。而苟然充位者。無非屠沽蒭蕘。獨堯舜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粉米藻火宗彝黼芾絺繡之服。揚八彩而瞬重瞳。兀然孤立。惡能成巍巍蕩蕩之治化哉。故寺刹宮觀。譬之唐虞之岳牧。則皆足以朝諸矦有天下。閭閻市廛。譬之康衢之民萌。則無非比屋可封。然後始見帝居之壯也。今此三檐九陛琉璃黃瓦。有非齊民所得而僭者。而外此制度。莫不肖太和殿。乃所以侈太和殿也。不如此則太和殿。亦何異草舍寒乞哉。余曰。如君言則堯舜兼桀紂。然後始做得意天子也。聞者皆大笑。

軆仁閣 编辑

內務府官與通官。眼同我譯。攷納我幣之紫紬黃紵于體仁閣。時方籍入閣老李侍堯家產。侍堯納雲貴總督海明金二百兩。贓發被籍。中國內外。無論大小貴賤。皆有養廉恒廩。外官則分煩衝疲。難爲之制祿。若額外私賦。或關節納賂。事發追贓。雖纖毫犯科。盡沒私贓。惟不奪官爵。故赤身帶職。妻子流離。此法葢沿 皇明之舊而更嚴也。內務官對坐收納。而所籍無他物。皆婦人所著貂裘二百餘領。一裘頗長而毫端。金畵蟒龍。

文華殿 编辑

出雍和門。有殿曰文華。覆以黃琉璃瓦。 皇明故事。文華殿東室。爲九龕。供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左一龕周公。右一龕孔子。每日天子至文華殿開講。先行一拜三叩禮。閣老及講官。立候月臺上石闌之左。承旨唱先生來。閣老及講官。魚貫而進。分班入席。于時略堂陛之嚴。以便講臣憑几。今未知近世開講。亦用是禮否也。

文淵閣 编辑

文華殿前有閣曰文淵。天子藏書之所也。 皇明正統六年。合宋金元所儲而編定目錄。凡四萬三千二百餘卷。增以永樂大全。多至二萬三千九百三十七卷。若復益以近世所刊圖書集成。今皇帝所輯四庫全書。則想應充溢露積於外耳。門鎖只從簾隙。略望殿閣之雄深。而末窺天子縹箱之富。甚可恨也。曾聞昔我 昭顯世子從九王。宿留此閣云。九王者。淸初睿親王多爾袞也。

武英殿 编辑

協和門外。有武英殿。制如文華殿。雍和門與西華門相直。協和門與東華門相直。武英殿前。有武淵閣。大約殿閣門墻。莫不對對相直。中庭步數。亦必相當。無小差殊矣。黃江漢景源陪臣傳。崇禎甲申。蕯哈廉入京師。受明文武朝賀于武英殿。此傳聞之誤也。蕯哈廉者。貝勒。曾見謚號錄。蕯哈廉謚武毅。受文武朝賀于此殿者。乃多爾袞。非蕯哈廉也。甲申三月。流寇破皇城。是年五月。多爾袞入皇城。是時明亡僅閱月。而我國從人見武英殿龍墀。只有蝙蝠矢。相視流涕。今馹卒刷驅。充斥殿庭。恣意遊觀。雖不識當時光景。亦莫不侮紅帽而羞蹄袖。自視衣袴鶉結。而猶與錦繡者排突。小無愧沮。豈非吾東尊攘之義。亦根於皁隷之賤。而秉彛之所同得。有不可誣也耶。

擎天柱 编辑

午門外左右。立數丈石獅。端門內左右。坐石屭贔。建六稜石柱于其上。柱高六七丈。柱身遍刻龍螭。柱頭所坐之物。莫辨何像。而皆作攫挐之狀。天安門外。亦有一對。此似是石闕也。

御廐 编辑

御廐在前星門外。東西樹柵爲門。馬不過三百餘疋。皆脫覊自在。方午。圉人開柵擧鞭。指揮若招呼之狀。東西廐馬皆出。齊首分左右立。北墻下。有大井。井邊有大石槽。兩人轉機㪺水。連注槽中。圉人以鞭分十馬爲一隊。次第入飮。前隊齊飮齊退。則後隊方進。無敢爭先亂次者。入者從右。出者從左。自入于廐。問天子馬止此否。圉人笑曰。天子稱萬乘。京外富室。尙多是數。况萬乘天子耶。暢春苑,圓明園,西山。俱有萬馬。皇莊南海子。亦有千里馬。今天閑上駟。盡往遵化州。今此所留皆老孱。不堪騎乘。只備端門立仗。然俱壽六七十。就中指黃馬曰。此壽一百有三歲。披示其唇。只有兩齒。不食蒭荳。已三十餘年。日中醇醪二甌。朝暮糖餌麥屑二升。調燒酒臨槽舐吃。月受三品廩。皇帝時賜御饌。必雙跪叩頭。雍正時尙行千里云。馬之毛色潔澤。未見其甚老。但眼小眵流。而雙瞳瑩碧如靺鞨。兩眉五六根裊裊下垂。耳中白毫。出外如鬣。但脛大異他馬。想其少壯時多力者也。圉人要索厚幣。貌且頑鄙。未知其言爲信然否也。每歲三伏日中。貴人用鹵簿鼓吹。導迎御馬監所領。洗刷于德勝門外積水潭。

午門 编辑

午門三虹門。幽深如行洞窟中。衆囂雄響。噌吰鏜鎝。橋五皆白玉闌干。

廟社 编辑

六科在端門之內。六部百司分置太淸門外。是爲前朝。太液池北神武門內。是爲後市。宗廟在闕之左。社稷在闕之右。前後左右鋪置排設。無不匀敵。於是乎王者之制度大備矣。曾見綏寇紀略。崇禎十六年五月。京師雨血。通夕雷霆。太室神主顚倒。寶鼎彛器皆融。又六月二十三日夜。霹靂起奉先殿。廟門金鋪。皆爲龍爪所鎔化。廟前石上。有龍臥痕。嗚呼甲申流寇之變。千古所未有也。天崩地坼。九廟震蕩。而因爲覺羅氏觀德之所。則惡能無似此大變恠哉。

前星門 编辑

自軆仁閣出協和門。與東華門相直。有殿曰文華。其東有門曰前星。覆靑琉璃瓦。門內又有重門而皆鎖。重門之內。皆靑琉璃瓦甍。可知爲太子宮也。或云。太子所居曰傳心殿。殿後有箭亭。鑄鐵爲碑。刻淸家祖訓以埋之。人無敢至者。世傳康煕在位久。太子對宮僚言。世間寧有頭白太子乎。語泄坐廢。自是不復豫建。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詔曰。我聖祖仁皇帝。爲宗社愼擇。命朕纘承丕緖。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一言而定大計。薄海內外。罔不欣戴。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甚憂悴。天下共聞。今朕諸子尙幼。必須詳愼。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于乾淸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扁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故玆諭告諸王大臣。咸宜知之云云。禮部主事陸生楠䟽請豫建。雍正下詔切責以爲不豫建太子。卽我朝家法。俾皇子人人。各務孝友恭儉。一聽天命。絶兄弟猜疑讒慝之心。此萬世久長之美法也。明朝奸臣王錫爵。請建太子。不擇賢以立。天啓遂亡天下。爾欲效王錫爵耶。自是天下莫敢復言豫建事。而前星之門。閉將百年矣。

五鳳樓 编辑

太和殿前庭。面可數百步。臺高丈餘。護以白玉欄。上有太和門。門上爲三簷黃瓦。是謂五鳳樓也。皇帝大朝會駕坐太和殿。則欽天監設定時鼓于樓上。敎坊司設中和韶樂于樓之東西。通官徐宗顯言。朝會時。錦衣衛。陳鹵簿儀仗于太和殿庭東西。北向立。馴象于五鳳樓下。東西相向。陳大車玉輅于太和門丹墀中道。北向。御馬監設仗馬。金吾衛雲麾司。陳甲士儀仗金鼓于太和門外午門內丹墀。京營將校凡七萬。夾道樹幟。護衛警嚴于碁盤街。百官候時于端門之內擎天柱下。五鳳樓中鼓初嚴。則百官整班。鼓二嚴則分班。由太和左右掖門。魚貫而入。皇帝駕自保和殿由中和殿入太和殿。導駕侍衛奉九璽印符前行。樂奏飛龍引之曲。大樂奏風雲會之曲。于時洞開諸門。直至正陽門。豁達洞見。外內正直。無有隱曲。五鳳樓中慶皇都喜昇平之樂。如出天上云。舊聞崇禎初載。於五鳳樓上。獲天書黃褓十襲。外題曰天啓七。崇禎十七。福王一。此雖妖言。如此大基業。亦豈無天定之數耶。

天壇 编辑

天壇在外城永定門內。墻周幾十里。墻脚三級。其上可以走馬。內爲圓邱。第一層壇。闊百餘步。高可丈餘。壇面皆鋪用碧琉璃甎。闌干四周。皆以綠琉璃爲楹檻。四出陛俱九級。陛濶幾二丈。亦鋪碧琉璃甎。護闌亦皆綠琉璃楹檻。第二層壇。面二丈餘。四出陛九級。壇面鋪碧琉璃甎。壇脚及四周闌干。亦皆綠琉璃楹檻。圓邱外又繚以周垣。覆黃琉璃瓦。四面爲欞星門。分元亨利貞。以配東西南北而爲號。東一壇祀日。西壇祀月。東第二壇祀二十八宿。西第二壇祀風雲雷雨。皇穹宇及神樂觀,太和殿,齋宮,天庫,神廚。皆覆以琉璃黃瓦。神樂觀。平日敎習樂舞生之所。每値大享。則先期演儀于太和殿。羊豕鹿兎。俱有房舍圈柙。北墻下方池二十餘區。冬月鑿氷。以藏凌室。可見昭事之物。潔凈備具。無不取用於其中也。正陽門敵樓下正南一門。恠其常閉。或云皇帝親祀天壇。駕出方啓正南甕城門。而灌脂百斛。然後始開云。

虎圈 编辑

御廐後爲虎圈。築城如烟臺。上架井字樑。覆以腕大鐵網。傅墻爲小穽。樹鐵爲柵。舊有二虎。一近斃。一往圓明園。今空圈。皇帝幸行。必檻虎前驅。心有不懌。則臨圈親射云。

風琴 编辑

余友洪德保甞論西洋人之巧曰。我東先輩若金稼齋,李一菴。皆見識卓越。後人之所不可及。尤在於善觀中原。然其記天主堂。則猶有憾焉。此無他。非人思慮所到。亦非驟看所可領略。至若後人之繼至者。亦無不先觀天主堂。然恍忽難測。反斥幽恠。是眼中都無所見者也。稼齋詳于堂屋畵圖。而一菴尤詳于畵圖儀器。然不及風琴。葢二公之于音律。不甚曉解。故莫能彷彿也。余雖耳審其聲。目察其制。然又文不能盡其妙。是爲大恨也。因出稼齋所記共觀焉。堂之東壁。有二層朱門。而上二扉下四扉。次第開之。其中有筒如柱如椽者簇立。大小不一而皆金銀雜塗之。其上橫置鐵板。其一邊鎖穴無數。一邊如扇形。刻方位及十二時。俄見日影到其方位。則臺上大小鍾。各撾四聲。中央大鍾。撾六聲。鍾聲纔止。東邊虹門內。忽有一陣風聲。如轉衆輪。繼以樂作。絲竹管絃之聲。不識從何而來。通官言此中華之樂。良久而止。又出他聲。如朝賀時所聽。曰。此滿州之樂也。良久而止。又出他曲。音節急促。曰。此蒙古之樂也。樂聲旣止。六扉自掩。西洋使臣徐日昇所造云。稼齋記止此。 德保讀已大笑曰。是所謂語焉而不詳也。中有筒如柱如椽者。鍮鑞爲管。其最大之管如柱椽。簇立參差。此演笙簧而大之也。小大不一者。取次律而加倍之。隔八相生如八卦之變。而爲六十四卦也。金銀雜塗者。侈其外也。忽有一陣風聲如轉衆輪者。爲地道宛轉相通而皷槖以達氣如口吹也。繼以樂作者。風入城道。輪囷輥輾而簧葉自開。衆竅噭噪也。其皷槖之法。聯五牛之皮。柔滑如錦袋。以大絨索懸之樑上如大鐘。兩人握索奮躍。懸身若掛帆狀。以足蹋槖。槖漸蹲伏。而其腹澎漲。虛氣充滿。驅納地道。於是按律掩竅。則無所發洩。乃激金舌。次第振開。所以成衆樂也。今吾略能言之。而亦不能盡其妙。如蒙 國家發帑 命造。則庶幾能之云。德保所談止此。 今吾入中國。每思風琴之制。日常憧憧于中也。旣自熱河還入燕京。卽尋天主堂。宣武門內。東面而望。有屋頭圓如鐵鐘。聳出閭閻者。乃天主堂也。城內四方。皆有一堂。此堂乃西天主也。天主者。猶言天皇氏盤古氏之稱也。但其人善治曆。以其國之制。造屋以居。其術絶浮僞。貴誠信。昭事上帝爲宗地。忠孝慈愛爲工務。遷善改過爲入門。生死大事。有備無患爲究竟。自謂竆原溯本之學。然立志過高。爲說偏巧。不知返歸於矯天誣人之科。而自陷于悖義傷倫之臼也。堂高七仞。無慮數百間。而有似鐵鑄土陶。 皇明萬曆二十九年二月。天津監稅馬堂。進西洋人利瑪竇方物及天主女像。禮部言。大西洋不載會典。其眞僞不可知。宜量給衣冠。令還本土。勿得潛住京師。不報。西洋之通中國。葢自利瑪竇始也。堂燬于乾隆己丑。所謂風琴無存者。樓上遠鏡及諸儀器。非倉卒可究。故不錄。追思德保所論風琴之制。悵然爲記。

洋畵 编辑

凡爲畵圖者。畵外而不能畵裡者。勢也。物有嶐坎細大遠近之勢。而工畵者不過略用數筆於其間。山或無皴。水或無波。樹或無枝。是所謂寫意之法也。子美詩。堂上不合生楓樹。恠底江山起烟霧。堂上非生樹之地。不合者。理外之事也。烟霧當起於江山。而若於障子。則訝之甚者也。今天主堂中墻壁藻井之間。所畵雲氣人物。有非心智思慮所可測度。亦非言語文字所可形容。吾目將視之而有赫赫如電。先奪吾目者。吾惡其將洞吾之胸臆也。吾耳將聽之而有俯仰轉眄。先屬吾耳者。吾慚其將貫吾之隱蔽也。吾口將言之。則彼亦將淵默而雷聲。逼而視之。筆墨麤踈。但其耳目口鼻之際。毛髮腠理之間。暈而界之。較其毫分。有若呼吸轉動。葢陰陽向背而自生顯晦耳。有婦人膝置五六歲孺子。孺子病羸白眼直視。則婦人側首不忍見者。傍側侍御五六人。俯視病兒。有慘然回首者。鬼車鳥翅。如蝙蝠墜地宛轉。有一神將。脚踏鳥腹。手擧鐵杵。撞鳥首者。有人首人身而鳥翼飛者。百種恠奇。不可方物。左右壁上雲氣堆積。如盛夏午天。如海上新霽。如洞壑將曙。蓬滃勃鬱。千葩萬朶。映日生暈。遠而望之。則綿邈深邃。杳無竆際。而群神出沒。百鬼呈露。披襟拂袂。挨肩疊跡。而忽令近者遠而淺者深。隱者顯而蔽者露。各各離立。皆有憑空御風之勢。葢雲氣相隔而使之也。仰視藻井則無數嬰兒。跳蕩彩雲間。纍纍懸空而下。肌膚溫然。手腕脛節。肥若緣絞。驟令觀者。莫不驚號錯愕。仰首張手。以承其隳落也。

象房 编辑

象房。在宣武門內。西城北墻下。有象八十餘頭。凡大朝會。午門立仗及乘輿鹵簿。皆用象。受幾品祿。朝會時。百官入午門畢。則象乃交鼻而立。無敢妄出入者。象或病不能立仗。則强牽他象以代之。莫能屈也。象奴以病象詣示之。然後乃肯替行。象有罪則宣勅杖之。觸物傷人之類。 伏受杖如人。杖畢起叩頭謝。貶秩則退居所貶之伍。余畀象奴一扇一丸。令象呈伎。象奴少之。加徵一扇。余以時無所携。當追給。第先使效伎。則象奴往諭象。象目笑之。若落然不可者。使從者。增畀象奴錢。象睥睨久。象奴數錢納囊中。然後象乃肯。不令而效諸伎。叩頭雙跪。又掀鼻出歗。如管簫聲。又塡塡作皷顰響。大約象之巧藝。在鼻與牙。曾見畵象。象皆雙牙直指。若將觸物者。謂其鼻垂而牙指。今視象不然耳。牙皆下垂若植杖。忽向前若握刀。忽互交若乂字。不一其用。唐明皇時。有舞象。觀史心常疑之。今果見善諭人意者。莫象若也。崇禎末。流寇破京城。過象房。群象皆垂淚不食云。葢形則蠢而性則慧。眼則詐而容則德。或云象孕子五歲而產。或云孕十有二載乃產。每歲三伏日。錦衣衛官校。列旗仗鹵簿金皷。迎象出宣武門外壕中洗濯。觀者常數萬。又有象記。

黃金臺 编辑

盧君以漸。在國以經行稱。素嚴於春秋尊攘之義。在道逢人。無論滿漢。一例稱胡。所過山川樓臺。以其爲腥膻之鄕而不視也。古跡之如黃金臺,射虎,太子河。則不計道里之迂曲。號名之繆訛。必窮搜乃已。日約余同尋黃金臺。余乃博訪于人而無知者。求之古記。其說不一。述異記以爲燕昭王爲郭隗築臺。今在幽州燕王故城中。土人呼爲賢士臺。亦謂之招賢臺。今皇都乃冀州之地。則燕王故城。吾不知在於何處。况所謂黃金臺乎。太平御覽云。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士。謂之黃金臺。則後世徒傳其名而無其臺可知也。而盧君一日得之於蒙古人博明。其所錄示曰。長安客話。出朝陽門。循壕而南。至東南角。巋然一土阜是也。日迫崦嵫。茫茫落落。吊古之士登斯臺者。輒低回睠顧。有千古之思云。盧君由是憮然罷行。不復言黃金臺。暇日與盧。爲觀東嶽廟廠戱。同車出朝陽門。將歸逢高太史棫生。高與凌簑軒野同載。謂將尋黃金臺。凌是越中人。且奇士。初至燕。爲訪古蹟。要余偕行。盧大喜謂有天緣。旣至。不過數丈頹阜。如無主荒墳。强爲名之曰黃金臺。別爲之記。

黃金臺記 编辑

出朝陽門。循壕而南。有數丈頹阜。曰此古之黃金臺也。世傳燕昭王築宮。置千金于臺上。招延天下之士。以報强齊。故吊古之士至此。莫不悲懷感慨。彷徨而不能去。嗟乎。臺上之黃金盡而國士不來。然天下之人本無讐怨。而報仇者無窮已時。則未必非此臺之金相仍於天下也。請爲歷數報仇之大者。以告海內之積金多者。秦之時。以金啗諸侯之將而盡滅其國。則蒙氏有力焉。李斯本以諸侯之客。爲諸侯報仇。蒙恬天下之報仇者。玆可以少息矣。旣而趙高殺李斯。子嬰殺趙高。項羽殺子嬰。沛公殺項羽。其金四萬斤。石崇之富有自來。而乃反罵曰。奴利吾財。何其愚也。然轉傳相報。千載至今而其金尙在也。何以知其然也。元魏爾朱兆之亂。城陽王徽齎金百斤。以洛陽令寇祖仁一門三刺史。皆已所拔往投之。祖仁謂其家人曰。今日富貴至矣。乃怖徽云。捕將至。令徽逃於他所。邀於路而殺之。送其首於兆。兆夢徽告云。我有金二百斤。在祖仁家。卿可取之。兆捕祖仁。依夢徵之不得乃殺之。此不乃其報仇者尙在乎。五代時。成德節度使董溫箕金鉅萬。溫箕爲契丹所虜。則衙內指揮使秘瓊。盡殺溫箕家族。瘞之一穴而取其金。晉高祖立。徙瓊爲齊州防禦使。槖其金。道出魏州。范延光伏兵境上。殺瓊悉取之。延光終以金爲楊光遠所殺。光遠爲晉出帝所誅。而其故吏宋顔悉取其金。獻之李守貞。後守貞爲周高祖所破。與妻子自焚。然其金當尙留人間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有三盜。共發一塚。相謂曰。今日憊矣。得金多。盍沽酒食來。一人欣然而去。沿道自賀曰。天假之便也。與其三分。寧專之。鴆其食而還。二盜突起格殺之。先飽酒食。將兩分之。旣而俱死塚旁。嗟乎。是金也必將宛轉于道左。而必將有人拾而得之也。其拾而得之者。亦必將默謝于天。而殊不識是金者。乃塚中之發而鴆毒之餘。而由前由後。又未知毒殺幾千百人。然而天下之人。無有不愛金者。何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此必盜賊之繇也。何以知其然也。斷者。分也。所分者金則其同心之利。可知矣。不言義而曰利。則其不義之財。可知矣。此非盜賊而何。我願天下之人。有之不必喜。無之不必悲。無故而忽然至前。驚若雷霆。嚴若鬼神。行遇草蛇。未有不髮竦而卻立者也。

雍和宮 编辑

雍和宮。雍正皇帝願堂也。有三檐大殿。殿中塑金身。踏十二級胡梯。如入鬼窟。梯盡得樓。始見天日。樓之中央。四圍闌干。𥦔虛如井。僅及金身下半截。又自此踏梯如行漆夜。良久。乃得八牕洞然。樓中井𥦔如下層。而金身要膂纔見其半。又暗摸拾級。信足冥升。乃出上層。始與佛頂平。據闌俯視。風氣凜例。如萬松送濤。所居僧。皆喇嘛三千人。頑醜無比。而俱曳織金禪衣。時方禺中。群僧魚貫入一大殿中。列短脚牀。牀大如碁枰。一人一牀。跏趺而坐。一僧響鍾。衆喇嘛一時誦梵。更與李譯惠廸。登大士殿。意謂通望九門。閭閻撲地。皇都全局。當在眼底。及開牕出臨闌干。處處樓臺。周遭重遮。巡闌一匝。反覺悶塞。而下視股栗。不可久居矣。

大光明殿 编辑

西安門內。南小衚衕。行數百步。有三檐十二面圓殿。覆紫琉璃瓦。黃金胡盧頂。題曰大光明殿。殿中四柱。金龍一升一降。上承屋霤。中安上帝像。環衛三十三像。皆袞冕擁圭。四面瑣牕墻壁。皆靑琉璃甎。九陛三重闌干。此號大玄都。 明世宗皇帝。迎陶眞人。講內丹于大光明殿。卽此也。淸順治辛丑。滿州大臣索尼,鰲拜,蘇克蕯哈,遏必隆。受世祖顧命。輔幼主。康煕立纔六歲。四臣者共詣此殿。焚香。刺臂血。設誓上帝。後殿曰太極殿。供三淸神塑。又後殿曰天元閣。養道士數十人。有典守太監。天元閣及大光明殿東廊重修時。金稼齋昌業。見其設梯撤瓦。甚壯之。按其日記。時康煕癸巳二月初九日也。今太極殿及天元閣。皆黃瓦金碧璀璨。今距癸巳爲六十八年。而煥然如新。高士奇金鼇退食筆記言。其賜第在殿之左。時於秋雨初霽。碧天如洗。披襟露坐。覺巍巍瓊搆。與明月流光相照。恍若置身于廣寒宮云。葢其處地稍占敞豁。儻値月宵霽景則尤勝也。

狗房 编辑

獵狗數百餘頭。大小不一。形貌各殊。皆甚羸瘠。或臥或蹲。動止閒逸。有不勝懶眠者。有喜而搖尾者。有起迎嗅衣者。有張口長欠而上下斷齶之間。幾一尺有咫。我人數十。突至鬧攘。而服着聲音。想應眼生。然無一驚恠狺吠者。從隷出脯。與狗人使逞伎。狗人繫脯數丈長竿若垂餌。招一狗。就中一黃狗。颯然跳出。衆狗翹立不競也。點竿高下。則狗左右跳躑。以一蹄仰挐。狗人拂竿若挑魚。飛空三四丈。狗亦竟高超騰。反踰長竿。捷若疾風。狗人叱令退去。更招他狗。次第試之。其飼狗之法。皆擲物空中。狗仰首騰挐而取之。落地則不食也。別有矢溺之所。所居皆潔凈不穢。

孔雀圃 编辑

翠鳥二。朱鳥一。羽毛尾端金錢皆同。朱鳥轉身還作深綠。翠鳥轉身又作殷紅金錢。俄變鴉靑。聞人咳聲。遍體羽毛。忽失光色。霎頃閃嫩。復還初魂。軆比鷺蕮差小。而尾長過三尺。脛足麤鹵。錦衣菅屨。令人慚赧。惟食蛇虺。又與蛇交。遍地遺白。處止至穢。圃人見我隷跣足行走。戒勿踐曰。恐蛇鰓入膚卽爛也。

五龍亭 编辑

太液地上西南向。臨水列彩亭者五。曰澄祥。曰滋香。曰龍澤。曰湧瑞。曰浮翠。總名五龍亭。澄波萬頃。金碧蘸影。遙望金鰲橋上。車馬行人。渺若仙界。後與吳中人遊。問西湖勝景。對不見西湖。則五龍亭一面是也。不識亭刱何時。而 皇明天順間。太素殿後有草亭。今無。此其舊基也。紫光閣及承光殿,紫瓦金殿。隱約林樹間。紅墻內彩瓦亭閣。高下襞疊。與副,三价俱至。時値夕陽。微靄澹蕩。光景尤奇。甞又淸朝一至。新旭鮮麗。恨未見亭下萬柄芙渠也。譯輩言。五龍亭光景。雖朝暮變熊。猶不若盛夏蓮花時。蓮花時猶不若深冬氷戱云。

九龍壁 编辑

由五龍亭。轉一小阜。入一門。門前有響墻高五六丈。廣十餘丈。以白瓷甎築。錯以九龍。龍身皆數丈。五色之外。別有紫綠紺色。陽起蜿蜒。細察之。龍之肢體頭角。段段燔造以合之。升降飛翥。各具體勢。變化不測。無絲髮縫痕。非細心審視。莫能覺也。響墻者。猶古之塞門也。宮闕官府寺觀皆有之。閭閻皆樹之大門之內。

太液池 编辑

太液池。在西安門內。周未知凡幾里。余甞東遊海上高城三日浦。周十餘里。今此池似不及也。舊稱西海子。池中跨起虹橋。長數百步。鐫白石爲欄。欄外又爲白石欄。欄頭狻猊數百。大小雖同。形態各異。橋兩頭。各樹牌樓。東頭題玉蝀。西頭題金鰲。又北望。一橋起瓊華島。接承光殿。其南北。亦樹牌樓。曰積翠。曰堆雲。環池殿閣樓臺。疊甍互檐。古木多槐柳。八月初三日。余至玉蝀。逢越中人凌野。俱至五龍亭。凌野亦初至京師纔數日。詢余池上氷戱及皇都八景。其踈野類此。葢遠京都萬里。北學者鮮。余行差前五六日。足見一池晩荷也。有小艇數十蕩泳荇藻間。採蘋藕。船上人皆赤身。殊不雅也。多五色魚。有大魚三。長皆二尺餘。遍體斑爛。方來食蒲萑下。拍手驚之。悠然自適。每歲盛暑。賜滿漢大臣翰林臺省泛舟宴飮璚島瀛臺之間。內賜藕芡鮮魚。凍氷積雪。分隊八旗。爲蹴毬拖床之戱。履底皆着鐵齒。以習馳逐便捷。天子臨觀之。

紫光閣 编辑

循太液池。有圓頂小殿。上覆黃瓦。檐用碧瓦。名紫光閣。傍有百鳥房。畜奇禽獸。閣甚高敞。其下爲馳射之塲。舊號平臺。崇禎庚辰。薊撫袁崇煥入援。 帝臨平臺。磔崇煥。此似其地也。

萬佛樓 编辑

由九龍壁。行幾步。有大殿。遶壁龕置小佛。一龕一佛。合爲萬軀。又有丈六觀音變相。頭上遶坐萬佛。千手千目。足踏神姦奇鬼。惡獸毒蛇。變化成精而未得佛性者。前置大香爐。三足高丈餘。千妖百恠。來擧鼎足。撑臂支脚。弩目張口。許邪誰何。若鬼子毋揭琉璃鉢。

極樂世界 编辑

有新刱大殿。屋數百楹。覆靑瓦。屋中以沈香旃檀。爲五岳名山。巖巒洞壑。幽深巉峭。寺刹樓觀。羅絡其上。剪綵爲花松栢。皆以銅銕爲葉。靑翠出色。數仞飛瀑。漚騰沫跳。雪飜鷺滾。令人滋惑。哄言鏤氷也。又哄言激水也。葢鎔琉璃爲之也。

瀛臺 编辑

瀛臺臨太液池。有殿曰昭和。有亭曰迎薰。皆黃瓦。岸際樹木。皆合抱幽深。掩映虹橋。複道宛轉。相通林樹間。靑瓦紫甍。倒影湖心。時方芙蕖初落。蘆渚藻荇之間。時有小航收蓮房。

南海子 编辑

出崇文門。南行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自元時爲天子蒐獵之所。 皇明時繚以周垣。設海戶以守。視皇城外內。絶罕鳥雀。葢無林藪故也。未及海子數里。一望蒼蔚。而烏鳶鷺鶖。已蔽天矣。趙譯達東追至爲言。時方海戶癘疫大熾。不可投足。且日力短。此距大紅橋二十里。自大紅橋至按鷹臺。十餘里。其內有三大澤。積水空明。有七十二橋。而行殿樓臺。不過沿道所見。所養奇禽異獸。非走馬可竟。今自此疾還。猶難及門限也。挽之甚力。遂悵然回轅。歷天寧寺白雲觀。疾驅入正陽門。已踰黃昏矣。

回子館 编辑

回子館外門甎築。制樣絶奇。非天主堂所見。入門僅移數武。雙犬突至。張口狺狺。大驚卻立。回童數十。拍掌齊笑。門內左右。對値大柱。以數丈銕連鎖。鎖狗頸。繫之柱下以守門。狗見人雖突起。限鎖長而止。常不及人數步。而其勢則甚怖凜也。回女十餘人出視。皆壯健如男子。頰紅顴闊。眉靑眼赤。其中一少婦。抱數歲嬰兒而立。頗有艶姿。皆白衣裳。總總綰髮。爲十餘辮髽垂背後。上加白帽。如優人突帽。衣如我國帖裏而袖窄。

琉璃廠 编辑

琉璃廠。在正陽門外南城下。橫亘至宣武門外。卽延壽寺舊址。宋徽宗北轅。與鄭后同駐延壽寺。今爲廠。造諸色琉璃瓦甎。廠禁人出入。燔造時。尤多忌諱。雖匠手。皆持四月糧。一入毋敢妄出云。廠外皆廛鋪。貨寶沸溢。書冊鋪最大者曰文粹堂,五柳居,先月樓,鳴盛堂。天下擧人。海內知名之士。多寓是中。

綵鳥舖 编辑

舖中百鳥啾喧。如山牕春曉。皆銕絲小籠。一籠一鳥。或兩鳥則雌雄也。鳥皆我東所有。然不識其名。籠中皆置小盒貯水。懸數莖粟穗。以資飮啄。持空籠至者。肩相摩也。初翰林彭齡與周擧人。各提空籠至舖中。易雙鳥。籠鳥卽我俗所名 뱝새。 無甚奇稀。而値錢五十。錦鷄。形類家鷄而無冠。胡亦無雙珥。咮頸俱丹。白尾雙長。其端小彎。有翠錢一點。置大槽貯水。外周柵。上覆網。養錦鷄其中。大鐵籠置白鷴。大如鵲。雙尾如錦鷄。

花草舖 编辑

皆艸花。最多繡毬,秋海棠,石竹。諸色膽甁排揷者。皆四季花。翠觚揷一朶紅蓮。大僅匏花。葉如掌。時方秋菊盛開。皆我東所有。而最多鶴翎。而莖不特長。獨金菊最異。花朶僅如錢大。而如新鍍金箔。水仙未及開花。蘭似萱艸而深翠。無香可嗅。

謁聖退述 编辑

順天府學 编辑

皇城東北隅柴市。對樹兩坊曰育賢。兩坊之中。爲順天府學。入欞星門。門內鑿池如半月。是爲泮水。爲三空橋。欄以白石。橋之北。有三門。中曰大成。左金聲。右玉振。聖殿外扁曰先師廟。內題曰萬世師表。康煕皇帝書也。位牌題至聖先師孔子之位。四配曰。復聖顔子。述聖子思之位。在東。宗聖曾子。亞聖孟子之位。在西。兩廡之間。多古栢樹。世傳許魯齋衡手植。或云耶律楚材所植。明倫堂在聖殿之東。啓聖祠在明倫堂之北。奎文閣在明倫堂之東北。文丞相祠在明倫堂之東南。中門之外。左爲名宦祠。右爲鄕賢祠。府學。故報恩寺也。元至正末。有遊僧募緣湘潭以造寺。未及安像。而明師下燕。戒士卒毋得入孔子廟。僧蒼黃借宣聖木主。置殿中。後不敢去。遂爲北平府學。遷都北京。則爲順天府學云。

太學 编辑

皇城東北隅坊曰崇敎。西牌樓街曰成賢。牌樓內皆書國子監。永樂二年成左廟右學。宣德四年八月修大成殿前兩廡。先是。太學因元之陋。吏部主事李賢。奏請修擧。從之。正統九年正月。太學成。天子臨視。祗謁先聖。行釋奠禮。退御彛倫堂。命祭酒李時勉進講。弘治改元。駕臨太學有聖駕臨雍錄。具載敕旨,章奏,禮儀,文移,講議,官職等事。太學儀制于時大備。萬曆庚子。聖殿易琉璃瓦。從司業傅新德請也。崇禎十四年。重修太學成。八月車駕臨雍。祭酒南居仁坐講皐陶謨。司業羅大任講易咸卦。文武三品以上俱坐聽。賜茶。講畢天子入敬一亭。觀世宗所立程子四箴碑。石鼓殘闕。亦令察補進呈。長安客話云。國初。高麗遣金濤等四人。入太學。洪武四年。濤登進士歸國。按太學志。隆慶元年。駕幸國子監。朝鮮陪臣李榮賢等六員。各具本等衣冠。赴彛倫堂。立文臣班次之次。余從副使,書狀。庭行再拜。余曩謁熱河太學。制視京學。今周瞻廟貌。想因明舊。而較之太和殿。則雖似少巽。然制度之整齊則大同焉。庭除之遼濶。廂廡之周匝。亦非東岳廟之比矣。位板皆覆櫝。龕垂黃帳。康煕中。陞享朱子于十哲之次。琴瑟鍾鼓。皆陳設于殿中。兩廡從享凡百位。設一如聖殿。太學堂有七彛倫。所以會講,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皆諸生肄業之所云。彛倫堂前松柏。世傳元儒許衡手植。廟門列置石鼓共十枚。周宣王獵碣也。或言顔魯公爭座位帖。張平叔金丹四百字。趙文敏臨右軍樂毅論。黃庭經蘭亭定武本五碑。俱在太學中而莫適所嚮。不得見而歸。

學舍 编辑

昨有歐陽助敎者。錄示國子監內外學舍之制。內號之在廣居門右。門一座曰退省。號舍四連。共四十九間。其南湢室與廁。自退省門。漸北折而西。爲天,地,人,知,仁,勇,文,行,忠,信,規,矩,準,繩,紀,綱,法,度共十八號。每號計二十一間。度字號北。有保安堂五間。以處監生之有疾者。彛倫堂後。有格致誠正四號。計九十八間。嘉靖七年。改建敬一亭外。東號。在廟左共三十四間。大東號。在居賢坊賽萬百倉西門街。門二。一曰登俊。號舍東西二連共四十間。一曰集英。號舍二十七間。新南號。在北城二條衚衕東口。門一座。東西房二連共三十四間。南北四間。小北號。在居賢坊衚衕。門一座。南北房二連共八十間。交趾號。在監之南。門一座。南北房二連共二十八間。西號。在成賢街之西北。去監五十步。舊雲閒寺址也。小房十間。又房二層。計九間。本監屬官。遞居之。北小房四間。南一間。近西小房十六間。此只監生棲息之所。夜與來源籌之。通計五百八十餘間。自彛倫以下東西講堂。典籍之庫。餼廩之倉。會饌之所。醫藥之房。鍾皷之樓。庖浴之室。繩愆之堂。博士之廳。啓聖土地之祠。又莫知爲幾楹。則歐之此錄。意似誇示外國。然較之漢唐已自落莫矣。宋慶曆中。王拱辰判國子言。漢太學千八百間。生徒三萬人。唐六千二百間。當時學舍之廣。生徒之盛。非後代可比。又按 皇明洪武四年。詔選州府縣諸生秀俊者。入國子監。當時干戈甫畢。流離未還。而猶得陳如奎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則已得監生悅慈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而至永樂十九年。監生方瑛等多至九千八百八十四人。猶不滿萬。其視前代養士之盛。不啻巽下。今淸御宇旣久。海內昇平。文敎烜爀。自謂誇迭漢唐。而今余歷視諸舍。十空八九。又况日前纔過釋奠。大成門左戟門左壁。列錄參享諸生纔四百餘人。皆滿洲蒙古。無一漢人者。何也。漢人雖仕宦至公卿。不得家城內。則首善之地。遊學之士。亦不敢居歟。抑亦中華之族。恥與胡虜種落。齒學而然歟。雖然。亦有足法而可喜者。今此齋舍虛閴。想應塵埋草鞠。而莫不汛治肅淸。架卓齊整。牕戶明凈。紙塗雖舊。而無一綻缺。此雖一事。足見中國法度之槪焉。

歷代碑 编辑

潘廸石鼓音訓碑。在大成門左戟門。元大德十一年。加封聖號詔碑一通。在外持敬門。至順二年。加封先聖父母妻。並四配。制詞碑一通。在門西。 皇明洪武三年。申明學制碑一通。十五年。勅諭太學碑一通。十六年。定學規碑一通。三十年。欽定廟學圖碑一通。嘉靖七年。作敬一亭。御製聖諭碑一通。正統九年。御製重修太學碑一通。洪武四碑。想應南太學所樹。而後世追刻更立之此中也。今淸仁皇帝所撰先聖贊一通。顔曾思孟贊一通。俱康煕二十八年閏三月立。平阿魯德猷。御製獻馘碑一通。康煕四十三年立。使趙譯達東分錄諸碑。而不能盡錄。文多可觀而未得遍閱。可歎也已。

明朝進士題名碑 编辑

國子監進士題名碑。始自 皇明宣德五年。林震榜訖。崇禎十三年庚辰。魏德藻榜。凡七十一通。其下尙可容兩碑而帝厭薄進士。將下第擧人史惇,吳康矦等。盡留特用。惇等請援進士例。謁聖釋菜。樹碑題名。帝可之。太學士周延儒奉勅撰文。立于庚辰碑次。而十六年癸未。楊廷鑑榜後。遂無隙地可以樹碑。則明之進士題名碑。止此云。今淸省闈之制。悉遵明舊而題名之碑。密若葱畦。不可殫記。苟使淸德馨香。曆祚遐延。或函夏迭興。恒爲帝都。而太學樹碑。不廢故事。則吾未知螭首龜跗。更設何地也。

石鼓 编辑

石鼓十枚,以十干爲第次,列置大成門左右戟門之內各五。周宣王大蒐岐山之陽,斲石爲鼓,以記其事。高二尺餘,徑一尺有奇。其文史籒之迹,其辭類風雅,所以頌美天子之田也。初在陳倉野中。唐韓愈爲博士時,請於祭酒,欲轝置太學而未果。宰相鄭餘慶帥鳳翔,取鼓置鳳翔夫子廟後。値五代之亂,鼓皆散失。及宋司馬池知鳳翔,搜得鼓,復置府學,而亡其一。皇祐四年,向傳師得亡鼓,遂足十數。大觀二年,自京兆移之汴京,詔以金塡其字陰。初置辟雍,後移寶和殿。靖康二年,金人陷汴,重氈輦至燕,剔其金,置鼓王宣撫家,復移大興府學。元大德十一年,虞集爲大都敎授,得之草泥中,始置國學,其已。鼓因民間窪其頂爲臼,文字尤益漫漶。然盖古蹟之最奇者,無如石鼓。余年十八,始讀昌黎、東坡《石鼓歌》,奇其文辭,獨未見石鼓全文爲恨。今手撫石鼓,口讀潘廸音訓碑,豈非外國人厚幸也歟!

文丞相祠 编辑

文丞相祠。在柴市。坊曰敎忠。祠三楹。前爲門。又前大門。祠之西。爲懷忠會館。江右士大夫。歲時集此祭公。 皇明洪武九年。北平按察副使劉菘。始請建祠。永樂六年。太常博士劉履節奉命正祀典。謂天祥忠于宋室。而燕京乃其死節之所。請祠祀。從之。按劉岳申信公傳。公至燕館。供帳如上賓。公義不寢處。坐達朝。張洪範至具言不屈狀。送兵馬司械繫空宅中十餘日。解縛去械。囚四年。爲詩有指南錄三卷。後錄五卷。集杜二百首。皆有自序。趙弼信公傳言。公至柴市。觀者且萬人。公南向再拜。是日大風揚沙。天地晝晦。宮中秉燭行。世祖問張眞人。對曰。此殆殺文丞相所致也。乃贈公特進金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檢校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廬陵郡公謚忠武。令樞密王積翁書神主。灑掃柴市。設壇祀之。丞相孛羅行初奠禮。狂飈旋地。卷主入雲中。改書前宋右丞相。天始開霽。初江南十義士。舁公藁葬南門外道旁。大德二年。繼子陞見織綾戶婦。公舊婢綠荷也。爲陞語。遂以歸葬廬陵。宣德四年。府尹李庸重拓其祠。歲春秋仲朔。有司陳設行祀。別有一記。

文丞相祠堂記 编辑

祇謁文丞相祠。祠在柴市。卽先生成仁之地也。坊曰敎忠。元時塑以儒服。 明正統十三年。順天府尹王賢奏改塑。宋時丞相冠服。其登祀典。在永樂六年。每歲春秋仲朔。天子遣順天府尹。設爵三果五帛一羊一豕一。余再拜而退。喟然嘆曰。千古興亡之際。天意斷可知矣。其見于妖孽禎祥而爲之驅除。爲之扶植。必於其所篤而力焉。雖婦人孺子。灼見其天意之有在。而乃忠臣義士者。徒欲以隻手與天抗。豈不悖且難歟。威武足以得天下。而不能屈一介之士。是一士之抗節。强於百萬之衆。而萬世之綱常。重於一代之得國。則是亦天道之攸寄也。若興王者。自知克審。而其得此大器也。天命之耶。抑且吾以力取之也。天旣命此大器。而不容吾力焉。則亦將使吾任天下之責耶。抑且以天下利吾身也。天旣欲以吾身利天下。則其利天下之術。固亦將有其道矣。吾受天之命。拯救斯民于塗炭之中而已矣。故武王之伐紂也。非武王伐之也。以有道伐無道也。堂堂乎其有天下而武王不與焉。是故在天無疑。在人無忌。在敵國無讐。在天下無我。隨道之所在而就焉。故武王之訪于箕子。訪其道也。訪其道。所以利天下也。若武王逼箕子而强臣之。則爲箕子者。亦將抱九疇而赴柴市而已矣。道之不傳也。於我何有哉。後世之有天下者。亦莫不受命于天。而惟其自知也不審。故不信乎天。惟其不信乎天。故不能不忌人。凡吾力之所不得以屈者。皆吾之强敵。而常恐其糾合義旅。興復舊物。則莫如殺斯人以除後患。斯人者。亦以得一死。爲明暴大義於天下也。斯人者。天下之父兄也。殺天下之父兄而寧能止子弟之爲讐乎。嗚呼。天下之廢興有常數。而遺民之如文丞相者。未甞不輩出也。當時受命之君。當如何處斯人也。曰。民焉而不臣。尊之而無位。置之不封不朝之列已矣。爲元世祖計。親造館而手破其械。東向而拜之。問用夏變夷之道。率天下而師之。則是亦先王之道也。伯夷之隘。伊尹之任。惟先王所擇也。區廬陵百畝之田而不稅。則不祿而有其食矣。噫。黃冠故里之願。卽白馬東出之志歟。彛倫之所以叙。禮樂之所由興。而安知先生之志不出於此也。

觀象臺 编辑

附城有高臺。出堞丈餘曰觀象臺。臺上諸儀器。遠望有似大紡車。以攷中星辰。夜昏明之候。凡日月星辰風雲氣色之變異。登此臺占焉。其下爲府曰欽天監。正堂扁書觀察惟勤。庭中雜置儀器。皆銅造。非但不識其名。形製詭奇。駭人心目。上臺則可以俯瞰一城。而守者牢拒。不得上而歸。盖臺上諸器。似是渾天儀璿璣玉衡之類。而庭中所置。亦有似吾友鄭石癡家所見者。石癡甞削竹手造諸器。明日索之。已毁矣。甞與洪德保共詣鄭。兩相論黃亦道南北極。或擺頭。或頤可。其說皆渺茫難稽。余睡不聽。及曉。兩人猶暗燈相對也。記鄭有言。我國康津縣。北極出地幾度。與黃河入淮口相直。故耽羅橘渡海。只康津爲枳云。其說不爲無據。

試院 编辑

試院。墻周幾五里。甎築如城。滑如斤削。高二丈餘。上加荊棘。中置大院宇。四周爲一間。屋數千區。一屋相距半間。左右爲疏牕以納明。前爲板扉。中爲小溫炕。庖湢畢具。外面甎築沒簷。無一區壞墮。外內潔淨。雖欲穿窬作奸。墻壁堅如鐵城。其勢末由也。昨見落第擧人試券。長二尺餘。廣六尺。行用冊紙也。硃印井間。楷字細書。可容千餘言。上首硃印禮部二字。下爲封彌。似是禮部印札試紙。以頒應擧者也。其攷閱之蹟。如批評古人文。下方批曰。本房具啣姓。有數行評語。又列書諸攷官啣與姓。俱爲評目。皆硃書。一井一字。無上中下次外更等第。雖在黜落之科。題品諄複。使作者。曉然知黜落之所以然。丁寧剴切。藹然有師弟子訓誨之意。可見大國塲屋之簡嚴。攷試之詳謹。爲擧業者足以不恨。

朝鮮館 编辑

朝鮮館使之所。初名玉河館。在玉河橋上。爲鄂羅斯所占。今在正陽門內東城墻下乾魚衚衕。翰林庶吉士院。隔墻。年貢使先至在舘。而更有別使。則分處西舘。故此名南舘。昨年昌城尉使行時。南舘失火。夜方三鼓。舘中鼎沸。一行幣貨委積城底。馬數百匹闐門爭出。已見甲軍數千。嚴衛如鐵城。數十水車。幷驅而入。扁檐兩桶水。隨注車箱。無點水冗費。救火者皆着氈帽氈裘。裘帽皆漬水。手持長柄斧鉤鎌鎗。衝焰冒火。隳突隨意。須臾火滅。寂無喧擾。物貨亂置者。無一閪失。可見中國法度之嚴。每事之不苟艱如此云。

盎葉記 编辑

皇城外內閭閻廛舖之間。所有寺刹宮觀。不特天子勅建。皆諸王駙馬及滿漢大臣所捨第宅。且富商大賈。必刱一廟堂。以資冥佑。與天子競其奢麗。故天子不必更事土木。別置離宮。以奢天子之都也。自 皇明正統天順間。發帑所造者二百餘區。而比年所刱。多在內。外人不得見。獨我使至。則有時引納。恣其縱觀。然余所遊歷。僅百分之一。或爲我譯所操切。或爭難門者。方入其中。則顧影怱怱。惟日不足。而建置掌故。非攷碑刻。無以知何代何寺。纔讀一碑。輒移數晷。貝闕琳宮。隙駟灘船。是以五官幷勞。四友俱瘁。恒如夢讀籙書。眼纈海蜃。顚倒依稀。名蹟多錯。歸拾小錄。或紙如蝶翅。字如蠅頭。皆百忙閱碑所潦草也。遂編爲盎葉小記。盎葉者。倣古人書柹葉。投盎中。集而爲錄。

弘仁寺 编辑

弘仁寺最後一殿。有觀音變相。千手千目。手各有執像。後所懸大障畵。大海濤瀧。虛舟出沒。而海天雲氣騰騰。化爲卿霱瑞曇。中有金冠玉帶扶擁小兒者。小兒具王者冕服。妙麗端嚴。以手指天。數千人團衛雲氣中。皆頂繞佛光。岸上衆男衆女。頂手仰天者。殆以萬計。無畵者姓名。亦無年月標題。觀者莫辨爲何緣舍施也。余謂此宋之陸秀夫抱帝赴海圖也。何以知其然也。曾見宋君臣圖像。范文正公冠服如此。昨謁文丞相祠。其所塑冠帶。略相彷彿。小兒具王者冕服。必宋之帝昺也。虛舟出沒者。公抱帝墮海而舟中之人。皆從而溺也。騰雲昇天。頂繞佛光者。乃後人之妄想而畵者之苦心也。當此時也。宋之社稷浮在大洋。君臣上下。共寄其蜉蝣之命于颶濤鯨波之間。非水則天。無可往矣。然猶日書大學章句。以斅少帝。雍容暇豫。有若論思於廈氈之上。豈非迂且惑歟。嗚呼。忠臣義士者。不以顚沛覆亡而小懈其眷眷忠愛之心。則誠爲天下國家之本。惟在於意誠而心正。一日無此君臣則已。若一日有此君臣。則此爲一日之先務。惟其不明乎此。故雖提封萬里。猶爲無天下國家也。苟能先此。則雖扁舟之中。其治平之理。未甞不素具也。去食則死。去兵則亡。而聖人猶欲守信於死亡之後。而况當時文丞相視師于外。鄧光薦督餉於中。則舟中之天下。猶有先復之理者乎。

報國寺 编辑

報國寺。在宣武門外迤北一里。月三五爲市日。海內百貨輳集。佛殿三寮廂周遭。而居僧鮮少。皆京外商旅無異闤闠。禪林中一大都會也。第一殿扁曰一塵不到。第三殿後。有毘盧閣。中間爲大路。廛鋪羅列。車馬鬧熱。不獨市日爲然也。余謂史記蘇秦說齊王曰。臨淄之道。車轂擊。人肩磨。揮汗成雨。連袵成帷。始以爲過矣。今觀於九門信然。諸寺如報國隆福。皆如九街。然後益知古人言語文字不爲虛辭夸炫也。列國之時。日尋干戈。而都邑之富庶。猶能若彼。况昇平天子之都乎。上毘盧閣。閣三十五間。中安文昌星君。左右列佛像神將。從北璧踏層梯。登其上閣。黑暗如漆。拾級惟謹。可揣六七丈。及梯盡而白日昭明。上閣十五間。有大金佛十一。循欄一周。皇城九門外內纖毫皆見。荳人寸馬。蠕蠕埃壒間。天寧寺影塔。高入雲霄。太液池一泓澄明。瓊島白塔。晶直自表。寺創于 皇明成化初。爲皇太后祈福。翰林侍讀學士劉定之撰碑。汪客書。

天寧寺 编辑

自報國寺。轉至天寧寺。元魏時名光林。隋時名弘業。唐開元中。改額天王寺。金大定二十一年。爲萬安禪林。 皇明宣德中。修之曰天寧。正統中。又修之曰萬壽。戒壇臨大道。築臺二層。高可五丈。臺上廂寮周遭。聯絡幾數里。中有大佛殿五。舊說隋文帝仁壽二年正月。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囊。乃以七寶凾。致岐雍等三十州。州建一塔以藏之。今天寧寺塔。卽其一也。塔高二十七丈五尺五寸云。塔凡十三簷。八楞懸鈴。四周萬計。響無斷時。塔頂風磨。銅輪相晶瑩閃歘。映人衣袂。翻靑掣白。舊聞塔影倒入大士殿。日方中。闔殿門。光從門隙入見。塔全影于石上云。此來適値陰霾。不見其影。大士像後。華嚴經障子。奇巧神出。康煕辛未。大興縣李之秀妻劉氏。手寫華嚴全部八十一卷六十萬四十三字。曲折宛轉。作五層殿閣。中置佛像。字細如螘頭而點畫謹嚴。撇拐齊整。無一毫糺棼。殿閣簷甍牕欞。無銖黍之錯。佛像眉眼如生。衣紋襞摺隨勢。噫。不謂一女子心手之用。若是其神。况全寺之功。集天下之衆力而爲之者哉。寺中寶器珍玩。有不暇悉者矣。

白雲觀 编辑

白雲觀。周遭壯麗。不减天寧寺。道士百餘人居之。牌樓外扁曰洞天佳境。內扁曰璚林閬苑。渡三空橋。入玉皇殿。玉皇具帝者服。遶殿三十三天帝君。拱圭垂旒。皆如玉皇。天蓬神將三頭六臂。各擁兵器。前殿安南極老人星君。騎白鹿。左一殿。安斗母。右一殿。安丘長春。元世祖國師也。玉皇殿扁紫虛眞氣。斗母殿扁大智寶光。俱康煕御筆。道士所居廊廡千餘間。皆明凈肅整。一塵不動。所儲書冊。皆錦卷玉軸。充溢棟宇。鼎彛敦卣。磊砢古奇。屛鄣書畵。往往絶世之寶也。

法藏寺 编辑

從天壇北墻。東行數里。有法藏寺。寺刱于金大定中。舊名彌陀寺。 皇明景泰二年修之。改稱今名。制視天寧諸寺大同。塔七層高十餘丈。中空螺旋爲級。黑暗如夜。摹循置足。如入鬼窟。旣登一層。八牕洞然。心目爽豁。比登七層。一夢一覺。每層八面。面皆有牕。牕皆有佛。凡五十八佛。佛前皆設一燈。或云上元夜。繞塔燃燈。迭奏笙簫。如出天上。第一層。有我國金公昌業題名。其下又有洪友大容題名。墨光如新。徘徊悵恨。如可晤語。憑闌四望。黃圖全幅。歷歷在眼。眼力旣竆。魄動髮𢥠。不可久居。第二殿。有兩碑。一給事中吳獻撰。鴻臚寺丞高岱書。一國子祭酒胡瀅撰。太子賓客淮陰金濂書。左都御使姑蘇陳鑑篆。

太陽宮 编辑

出法藏寺。西行數百步。有太陽宮。香火甚盛。車馬騈闐。內外諸殿。左右廊廡。男女祈禱者。曰千萬計。階墄之間。燭淚成峯。香燼如雪。前殿當中紫微星君。東太陽星君。西太陰星君。後殿九天星君聖母。左一殿關帝。右一殿釋迦。販賣酒食花果。戱弄禽鳥。逞伎售術。輻輳雜沓。寺觀中一大都會也。

安國寺 编辑

崇文門外西南。有金魚池。一名魚藻池。界池爲塘。盛植桃柳。居人歲種。五色魚市易爲業。金色最多。故號金魚池。每歲端午。都人盡出。走馬池邊。池陰一帶。園亭甚多。而安國寺最爲壯麗。寺門左右有鐘鼓閣。有大殿三。殿前東西。廊廡數百間。皆有像設。金碧炫耀。殆難名狀。殿後。又有三大樓。金檻繡牖。縹緲雲霄間。而只有二僧相守。香火稀到。是可恠也。

藥王廟 编辑

天壇之北。有藥王廟。武淸矦李誠銘所建也。殿中設太昊伏羲氏。左神農右軒轅。配以歷代名醫如孫眞人,岐伯,扁鵲,葛洪,華陀,王叔和,韋眞人,太倉令張仲景,皇甫士安。多不能盡記。槩倣文廟從享之制。每月朔望。士女雲集。祈禱疾病。燭燼香灺。堆積如雪。方有一女子盛粧叩頭。粉汗漬席。殿宇壯麗。殆與太陽宮相伯仲。

天慶寺 编辑

藥王廟隔墻。有天慶寺。有四大殿。第一曰四王。第二曰圓通。第三曰大延壽。第四曰空相。空相殿中。以寸餘金佛數千萬軀。積纍成大佛像。眉眼如生。額紋衣皴。無非小佛像。橫縱竪倒。如畵筆所摹揩也。以此心手之巧。其於土木之功。丹雘之麗。何難之有。如此大寺刹。只有一老釋與數三小沙彌俱居。廊廡間百工居住。工作紛然。書畵長軸。裝潢標飾。皆就是中。東北隅有高樓。中建十三簷金塔。刻鏤藻繪之盛。殆出鬼手。寺建于 皇明天順三年己卯。

斗姥宮 编辑

天壇之西。有斗姥宮。門前正街。有牌樓三。南坊外額曰與天同壽。內額曰萬壽無疆。東坊外額曰蓬萊深處。外額曰東華注籌。西方內額曰天竺延祥。外額忘焉。三樓鼎峙。金碧璀璨。目難定視也。第一殿榜曰北極殿。安北斗星君。第二殿至第五殿。皆鎖不許人觀。大約土木之盛。藻繪之工。有非心智力量所到。左右廊廡壁上所畵。無非刱覩。而行忙不得諦閱。又至一殿。從窓隙遙窺。雖未知何物寶玩。而熠熠靑碧。如鬼火。礌砢錯落如佛腹。欲曉未曉。如夢讀籙字書。又行至一屋。多置古書畵。米芾天馬賦。山精木魅圖。只閱其標題而去。康煕時。太監顧時行爲太皇太后祈福。捐私財造建碑。文翰林侍讀學士高士奇撰。康煕乙亥立。

隆福寺 编辑

隆福寺市日。每月三一。與灣賈鏡贊同行。是日値市。車馬尤爲闐咽。寺中咫尺相失。遂獨行觀玩。碑載景泰三年六月。工部侍郞趙榮董工。役夫萬人。五年四月成。車駕擇日臨幸。太學生楊浩,儀制郞中章綸。俱上䟽諫。卽日罷行。卿士大夫連車騎至寺中。手自揀擇市買。百貨盈庭。珠玉珍寶之物。磊落宛轉于履屐之間。令人足踖如也。心怵如也。而視瞿瞿也。階墄玉欄所布掛。皆龍鳳氈罽。而衣被墻壁者。盡是法書名畵。往往施帷幕。撞金伐鼓者。逞戱售術者也。前年李懋官遊此寺。値市日。逢內閣學士嵩貴。自選一狐裘。挈領披拂。口向風吹毫。較身長短。手揣銀交易。大駭之。嵩貴者。滿洲人。往歲奉勑東出者也。官禮部侍郞,蒙古副都統。我國貧士家。雖乏無尺僮者。未甞敢身至塲市間。與賈竪輩評物高下。爲鄙屑事也。宜其大駭於我人之目。然今吾歷訪賣買者。皆吳中名士。殊非裨販駔儈之徒。以遊覽來者。類多翰林庶吉士。爲訪親舊問訊家鄕。兼買器服。其所覓物。類多古董彛鼎。新刻書冊法書名畵。朝衣朝珠。香囊眼鏡。非可以倩人爲皮膜苟艱事。莫若親手停當爲愉快。選擇去就之際。亦見其簡易質直。而所以中國人人能有精鑑雅賞也。

夕照寺 编辑

訪兪世琦于夕照寺。寺不甚宏傑。而精灑幽敻。眞乃一塵不動。禪林中凈界。此爲初見也。無一僧居住。皆閩越中落第秀才。無資不能歸。多留此中。相與著書刻板以資生。時居共三十一人。爲人賃書。朝出未還。寂無一人。而所居皆凈潔。位置整齊。使人徘徊。想咏不能去。析津日記云。燕京八景。有金臺夕照。此寺之所由名也。兪君本閩人。爲陜西兵備道陳庭學姊婿。今年二月喪妻。無子男。有四歲乳女。置婦家。身獨與小僮。棲息此寺中。

關帝廟 编辑

關帝廟遍天下。雖窮邊荒徼。數家村塢。必崇侈棟宇。賽會虔潔。牧竪饁婦。咸奔走恐後。自入柵至皇城二千餘里之間。廟堂之新舊。若大若小。所在相望。而其在遼陽及中後所。最著靈異。其在皇城。稱白馬關帝廟。載於祀典。則正陽門右關帝廟是也。每年五月十三日致祭。前十日。太常寺題遣本寺堂上官行禮。是日民間香火尤盛。凡國有大災則祭告之。 皇明萬曆時。特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鎭天尊。旨由中出。我國南關廟壁上所揭。葢摹此筆也。焦竤撰廟碑。董其昌書。世稱二絶。

明因寺 编辑

聞明因寺。有僞蜀王衍時貫休所畵十六羅漢像。奇奇恠恠。不類世間所傳。思欲一觀。座有初翰林彭齡。亦同余思。遂約日共車至寺。寺在正陽門外三里河東畔。不甚宏麗。只有一僧。病咳且甚頑鄙。牢諱此畵。且不許遊覽。初太史向僧再三叩懇。而僧頑賴轉甚。不肯擧頭應答。良久厲聲叱之。初赧然而退。殊甚敗意。引余同歸。歷護國寺。

大隆善護國寺 编辑

護國寺。都人稱千佛寺。以其有千佛也。又名隆國寺。有大小佛殿十有一區。雖甚宏傑。而亦多破敗。 皇明正德中。勑西藩法王領占班丹及著肖藏卜等居住。所謂班丹藏卜者。如今熱河所置班禪也。未知寺刱何代。而有元丞相脫脫塑像。幞頭朱衣。髯長眉脩。氣宇淸肅。衣冠皆似華制。元時宰相。或不開剃歟。是可異也。旁有鳳冠赤裳老嫗。乃脫脫妻也。又有姚廣孝畵像。姿容蕭灑。髡頂趺坐。萬緣俱空。不似西湖鼓臀獨吟時也。昔司馬遷稱張子房貌類婦人。余於未見此像時。意其有滔天殺氣。今不然矣。

火神廟 编辑

火德眞君廟。在北安門日中坊。元至正間建。 皇明萬曆時改增。天啓元年。著令以每年六月二十二日。太常官祀火德之神。前殿曰隆恩。後殿曰萬歲。曰景靈。曰輔聖。曰弼靈。曰昭寧。凡六殿。皆碧琉璃瓦。階墄皆綠琉璃甎。殿後水亭臨湖。金碧照映漣漪間。壯麗與藥王廟相並。而勝槩過之。一碑朱之蕃撰。一碑翁正春撰。

北藥王廟 编辑

北藥王廟。殿宇位設。一如南廟。而東臨海子。沿堤萬柳。陰濃湖濱。遊客常滿。天啓中。魏忠賢所建云。

崇福寺 编辑

崇福寺。本憫忠寺。唐太宗還自征遼。哀憫戰亡將士。爲建此寺以薦福。兩塔對峙。或云安祿山所建。或云史思明所建。高各十丈。要之兩賊所建。而中國人猶以千年舊蹟而不沒也。宋史。謝疊山以元至元二十六年四月。至燕京。問謝太后欑所及瀛國公所在。再拜慟哭。元人送置憫忠寺。見壁間曹娥碑。泣曰。一女子尙爾。遂不食而死。尋張不肯爲史思明頌唐肅宗碑。蘇靈芝所書。今無有。然當以朱彛尊所辨爲正矣。高麗史。忠宣王至大都。帝祝髮置之石佛寺。或云此寺。未可詳也。

眞覺寺 编辑

眞覺寺。俗名五塔寺。又名正覺寺。浮圖高十丈。號金剛寶座。入其內。從暗中螺旋以陟。其頂上爲平臺。復置五方小塔。世傳 皇明憲宗皇帝生藏衣冠處。寺或云蒙古人所建。或云 皇明成祖皇帝時西番板的達所貢金佛五軀。爲刱此寺以舍之。今我人初見金屋番僧。大驚於心。然中國歷代。必有此等崇奉。則天下共許天子遊神暇豫之地。而兼資冥佑。故雖極崇侈。所以群下不敢指斥。聊相假借之也。

利瑪竇塚 编辑

出阜成門。行數里。道左列石柱四五十。上架葡萄方爛熟。有石牌樓三間。左右對蹲石獅。內有高閣。問守者。乃知爲利瑪竇塚。而諸西士東西繼葬者。總爲七十餘塚。塚域築墻。正方如碁局幾三里。其內皆西士塚也。 皇明萬曆庚戌。賜利瑪竇葬地。塚高數丈。甎築墳。形如甗瓦。四出遠簷。望如未敷大菌。塚後甎築六稜高屋。如銕鍾。三面爲虹門。中空無物。樹碣爲表曰。耶蘇會士利公之墓。左旁小記曰。利先生諱瑪竇。西泰大西洋意大里亞國人。自幼眞修。明萬曆辛巳航海。首入中華衍敎。萬曆庚子來都。萬曆庚戌卒。在世五十九年。在會四十二年。右旁又以西洋字刻之。碑左右樹華表。陽起雲龍。碑前又有甎屋。上平如臺。列樹雲龍石柱爲象設。有享閣。閣前又有石牌樓石獅子。湯若望紀恩碑。

銅蘭涉筆 编辑

余訪兪黃圃世琦。硯北置文石硯屛。屛前有蘭一本。諦視則銅鑄也。鳳眼迎風。紫穎汎露。眞奇造也。余爲借數日。丌之所寓東壁下。扁之曰銅蘭齋。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琉球使臣呈文禮部求去。具呈琉球國正使耳目官向崇猷,都通事毛景昌。爲乞順夷情早賜遣歸事。崇猷等奉王命。恭逢乾隆三十九年。知貢典蒙福建撫昌給發兵牌。勘令沿路護送前來。近於上年十二月初一日。抵京。恩準隨班行禮。及朝賀元朝令節。則小邦末員。得近天顔。加以賞給廩餼。猷等感激無地。玆公務已竣。空閒守居。琉球地屬海外。往來全憑風貺。此時回閩回國。正値其候。但猷等來京時。逢隆冬。河凍結冰。不得不由王家營。一直起旱而來。現今返棹。時値仲春。風和地暖。正可起程。含情叩懇。大人仰體皇上撫綏至意。俯鑒遠人。體照前例恩準。由旱而至濟寧。登舟而歸。理應預先呈明大人臺下。迅賜奏請。勅書倂關兵部塡給。勘合恩賜。於二月初內。猷等聽候遣發。寔爲恩便。千秋戴德切呈。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具呈云。其自叙直而情辭婉切。此出塘報舊紙。今番我使數番呈文。當出塘報。流傳天下。

琉球國貢例。硫黃一萬斤。赤銅一千斤。錫鑞三千斤云。

太平御覽云。漢時霍里子高。朝鮮人也。晨起刺船。見一白首狂夫。被髮携壺。亂流而渡。其妻止之不及。遂溺死。妻乃携箜篌皷之。歌曰。公無渡河。公終渡河。公淹而死。當奈公何。音甚悽切。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麗玉傷之。引箜篌寫其聲。爲箜篌引。余在熱河太學。閱樂器無所謂箜篌者。皇城琉璃廠中。多使人求之。而適未得果。不識其製。

天妃俗傳。黃河之神。今淸勅封爲天后。回回人多入此敎云。天妃神有十二字尊號。載淸祀典。

我東袍笠與帶。恰似中國之僧。其夏天所戴或藤或椶。袍特方領異耳。然袍皆黑貢緞。或紋紗。其貧者猶袍秀花紬野繭紗。與卞醫觀海。入玉田一舖則數十人圍觀。爭閱吾輩布袍。詳察其製樣而大疑之。私相謂曰這個化齋的那地來哩。或戱答云。從舍衛國給孤園來哩。非不知我爲朝鮮人。而見袍笠。譏其類乞僧也。大約中國女子及僧徒道流。不變舊制。而東方衣冠多襲新羅之舊。新羅始倣華制。然俗尙佛敎。故閭閻多效中國僧服。至今千餘年而不知變。反謂中國僧徒。悅我東衣冠而效之。豈其然乎。

僧笠之以籐絲結者。其色如我東草笠。以椶絲結者。其色如我東朱笠。籐笠。以椶絲爲紋。椶笠。以籐絲爲紋。蒙古人。亦夏天戴笠。多皮造鍍金。上畵雲氣。東俗之冬。天戴笠。雪裏把扇。爲他國所笑。

中國鄕試之規。第一塲。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第二塲。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塲。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皆千餘言。會試之規亦同。殿試則單試策一道。亦一晝夜。必萬餘言。然後中式。又其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可入翰林。殿試後。又有朝考試。以詔誥論詩。只許一日而畢。鄕會試五道策內。三條古策。二條時務。殿試則專試時務。一得中鄕試。則因爲擧人。每會試直赴。雖未得會試。十餘年後。得一知縣。

李卓吾以其煩癢。公然剃髮。中國人亦謂其凶性。葢中國剃髮之徵也。今中國人開剃。金元之所無。若中國生出眞主如 皇明太祖。掃廓乾坤。而愚民之習熟成俗者已百餘年之久。則亦或有以束髮加帽。反爲煩癢而不便者。

余入中國。沿道二千里之間。時方夏秋之交劇暑。常晝日四五下馬。入人家休憩而去。丈二芭蕉,太湖石,茶蘼架子,斑竹欄干。往往而有。護階綠竹。滿簾翠梧。到處多見。

高麗時。宋商舶頻年來泊於禮成江。百貨湊集。麗王待之以禮。故當時書籍大備。中國器物無不來者。我國不以水道通南貨。故文獻尤貿貿。不識三王事者。全由此也。日本通江南。故 明末。古器書畵書籍藥料輻輳于長崎島。今蒹葭堂主人木氏弘恭。字世肅。有書三萬卷。多交中國名士云。

班禪所居。前枰後鏡。左鍾右玉。上盤水。下寶刀。晝日焚香。哦然一笑。

卽今戶部尙書和珅。皇帝寵臣也。兼九門提督。貴振朝廷。皇帝誕日。余至山莊門外。貢獻之物。輻輳門前。皆覆黃褓。非金佛則皆玉器云。和之所轝來者。卽珍珠葡萄一架在其中。以金銀烏銅出色爲蔓葉。以火齊瑟瑟爲葡萄。眞所謂艸龍珠帳。康煕皇帝萬壽節。 在三月。康煕癸未。是日。九卿皆進古玉書畵爲壽。皆蒙納入內府。王士禎時爲刑部尙書。亦獻其家舊藏王晉卿烟江疊嶂圖長卷。後有米元章書東坡長句。康煕傳旨云。向來進御凡畵。槪無古者。此卷畵後米字甚佳。故特納之。因諭知。康煕時。古玉書畵之奉。未嘗非緣飾雅素。而再轉爲金佛珠萄。則人臣私獻。康煕啓之也。和珅方其貴寵。故皇帝亦甞曰。珅愛我也。忘其家而獻於朕云爾。則亦將曰。朕以四海之富。無此眞珠葡萄。珅安從得此。珅其危哉。

耕織圖。始于宋於潛令四明樓璹。以獻思陵。逐段有憲成皇后題字。康煕中。復命工摹寫。逐段有康煕詩御筆。乾隆中。徽州守臣。逐段摹刻于墨板。鏤刻精巧。墨凡四匣。一匣十二笏。價銀一百三十兩。乾隆辛卯年間。其價如此云。丙申價低。爲銀八十兩。今余親至廠中。覓得兩函。精巧殆非人手造成。余問價于徐文圃璜。則答墨非絶品。且第次中。舊闕二笏。故久不能售。然價猶不下六十兩銀云。

徐璜爲余言。藏書辟蠧方。以寒食麪。和臘雪水爲糊。裝潢則不蠧。以皁莢末置書中則不蠧。此方出宋王文憲養筆方。以硫黃湯。舒其毫。蘇東坡以黃連煎水。調輕粉蘸筆頭。候乾收之。黃山谷以川椒黃蘖煎湯。染筆藏之。尤佳。

方士所說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在海中。神仙常往來遊居其間。日本人自認爲其國所有。我國亦以金剛山爲蓬萊。濟州漢挐山爲瀛洲。智異山爲方丈。皇輿攷曰。天下名山有八而五在中國。泰山,華山,少室,太室,首陽。而其三在外夷。此妄也。皇輿攷。據方士所稱謂。三在外夷。而我國與倭紛紛然較有無則惑也。天下名山。豈止有八而中國豈止於五。外夷名山。亦豈止三。

皇輿攷云。天下有三大水。黃河,長江幷鴨綠江。然鴨綠江亦在外夷。兩山墨談 陳霆著 云。長淮爲南北大限。自淮以北爲北條。凡水皆宗大河。未有以江名者。自淮以南爲南條。凡水皆宗大江。未有以河名者。二條之外。北之在高麗曰混同江,鴨綠江。南之在蠻詔曰大渡河。禹跡之所畧也。此說非是。江與河以淸濁分。余渡鴨綠江。江之廣不踰於漢江。而淸則比之。自至皇京。凡渡水十餘。或舟涉馬浮。而所名混河,遼河,灤河,太子河,白河等。水皆黃濁。葢野水濁而峽水淸也。鴨綠江發源長白山而行塞上諸山中。故常淸。東八站諸水皆淸。亦其驗。余雖未見長江。而發源於岷峨萬山中。穿三峽而下則其淸可知。所謂南條諸水。未有以河名者。楚之南多山多石。故水皆淸故也。然則南詔之大渡河。想應發源平野而水濁。故稱河耳。

楊循吉志異云。皇朝文臣得拜極品爵者。不數人。威寧伯王公。其一也。公當廷試日。稿甫就。忽旋風起腋下。騰其卷於雲霄中。廷臣與同試者咸仰視。彌久彌高。至不見乃已。中官以聞。詔許別楮騰進。後公由中執法大司馬以進於伯爵。此王越事也。 我成宗朝景福宮簡儀臺邊。落一紙。中朝試券。其封彌乃王越名。附貢使。奏其券。 天子嘉越有風力。乃拜執憲之職。循吉所記。只言其旋風飛券而不詳其下落。泛言其由執憲以進。而未諳其實由我國奏聞于 天子也。

原始秘書言。高麗之學。始於箕子。日本之學。始於徐福。安南之學。始於漢立郡縣而置刺史。被之以中國之文學。後至五代末。節度使吳昌文方盛。自中國流衍外夷。數千年間。其文皆不免於夷狄之風。窘竭鄙陋。不足以續聖敎者。葢其聲音不同。其奇妙幽玄之理。非筆舌之可傳。故不相合。此可謂切論。吾東不知叶音之妙。故柳眉菴號能知音。而其諺解毛詩。不從叶音。詩多絶韻。如王姬之車。不從麻韻而從魚韻之類是也。

酉陽雜俎。近有海客往新羅。吹至一島上。滿山悉是黑漆匙筯。多大木。客仰窺匙筯。皆木之花與鬚也。因拾百餘雙而還。用之肥不能使。後偶取攪茶立消。此似妄也。吾南沿海島中。若有是木。豈有不聞之理。

許亢宗行程錄。自同州四十里。至肅州。東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羅山。其中產人蔘白附子。與高句麗接界。此妄也。雖未知同州肅州在於何處。而金人所指新羅山。安得與高句麗接界。可謂朔南貿遷。

高麗人蔘讚。三椏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椵樹相尋。中國文書。多載此贊。椵樹葉似桐而甚大多陰。故人蔘生其陰云。椵樹卽我國所謂自作木。以爲冊板。我國至賤。而中原墳墓。皆種此樹。靑石嶺成林。

大唐新語。李襲譽性儉約。好讀書。寫書數萬卷。謂子弟曰。吾不好財貨。故以至貧乏。然京城有賜田十頃。可以充食。河南有桑千株。可以充衣。寫得書萬卷。可以求官。汝曹共勤于此三事。何求於人。余亦性不好貨。故以至貧乏。然點檢平生所寫書。不滿十卷。燕巖手所種桑纔十二株。其長條纔得及肩。甞不禁惋歎。今經遼野護田桑林。一望無際。則又茫然自失矣。

中原人以詩小序。必不可廢。阮亭說頗公。其言曰。程子謂小序。必是當時人所傳國史。明乎得失之迹者是也。不得此。何緣知此篇是甚意思。大序則是仲尼所作。要之皆得大意。朱子學宗二程。而于小序獨不然何也。郝楚望之每一詩。必駁朱註。亦自不可常熟。顧大韶仲恭。欲刊定一書。用毛傳爲主。毛必不可通。然後用鄭。毛鄭必不可通。然後用朱毛。鄭朱皆不可通。然後網羅群說。而以己意折衷之。嚴粲詩緝。作于朱註之後。獨優于諸家大全之作。敷衍朱註。全無發明。用覆醬瓿可也。大抵中國人斥朱子。盡去小序。爲此世一大時論。朱竹坨經義攷。二百卷。 闢朱子。如木瓜美齊桓子。衿刺學校廢。野有蔓草及刺幽王刺鄭忽諸詩。皆按之經傳。確鑿可據。而朱子盡反之。斷以己意。盡廢小序。然其實多宗小序。獨于鄭衛之詩。據放鄭聲一語。幷置淫奔之科。聲淫非詩淫。此西河毛氏之說。而大約扶小序者。說皆如此。謂非朱子手筆。而必出於門人之手者。欲放膽於門人。而便於攻伐之計也。宋史儒林傳。王栢曰。詩三百篇。豈盡定於夫子之手乎。所刪之詩。或有存於閭巷浮薄之口。漢儒取以補亡。此說甚似有理。然則中土所扶小序。亦豈無漢儒傅會哉。余甞與初翰林彭齡高太史棫生。飮段家樓。紛紛以小序相質。余大言曰。詩三百。不過當時閭巷間風謠。歡愉疾痛喜怒哀樂之際。不得不有此聲。如候蟲時鳥之自鳴自吟。觀風者採其謠而字而句而列之學校。被之管絃。是所謂列國之風。而詩之名所由立也。何從得作者姓名哉。小序說詩。必皆有作詩之人曰。此某某之作。如後世之全唐詩。則斷可見其傅會。如爲焦仲卿妻作及古詩十九首。何甞有作者姓名哉。諸人皆默然。貌似不然之。葢宗小序。始于蘇子由。而攻小序。始于鄭夾漈駁朱註。極于馬端臨,毛奇齡,朱彛尊。而近世靡然爲時義。

吳郡馮時可蓬牕續錄。聚頭扇卽摺疊扇。貢於永樂間。盛行於國。東坡謂高麗白松扇。展之廣尺餘。合之只兩指。倭人所製。泥金面烏竹骨。卽此。余至京。有外國道人利瑪竇。贈余倭扇四柄。合之不能一指。甚輕而有風。又堅緻云。由此觀之。中國初無摺疊扇。扇皆團扇。類我東所稱尾扇。葢見之古畵。如蕉葉桐葉白羽之類是也。我東器什多倣日本。則摺疊扇。高麗學之日本。中原學之高麗歟。中國大扇名高麗扇。製甚樸。傅東紙油黃。細書畵。頗珍之。

歐邏鐵絃琴。吾東謂之西洋琴。西洋人稱天琴。中國人稱番琴。亦稱天琴。此器之出我東。未知何時。而其以土調解曲。始于洪德保。乾隆壬辰六月十八日。余坐洪軒。酉刻立見其解此琴也。槪見洪之敏於審音。而雖小藝。旣系刱始。故余詳錄其日時。其傳遂廣。于今九年之間。諸琴師無不會彈。吳郡憑時可。始至京得之。利瑪竇以銅鐵絲爲絃。不用指彈。只以小板案。其聲更淸越云。又自鳴鍾。僅如小香盒。精金爲之。一日十二時。凡十二次。嗚亦異云云。幷見篷牕續錄。葢此兩器。 皇明萬曆時。始入中國也。余山中所有洋琴。背烙印五音舒記。製頗精好。故今來中國。爲人應求。遍覽所謂五音舒。而竟未得。

丹靑記。王維爲岐王。畵一大石。信筆塗抹。有天然之趣。王甚寶之。時於罘罳間。獨坐注視。作山中想。悠然有餘趣。數年之後。益有精彩。一朝大風雨中。雷電俱作。忽拔石去。屋宇俱壞。不知所以。後見空軸。乃知畵石飛去耳。憲宗朝高麗遣使言。某年月日大風雨中。神嵩山上飛一奇石。下有王維字印。知爲中國之物。王不敢留。遣使奉獻。上命群臣。以維手蹟較之。無毫髮差謬。上始知維畵神妙。徧索海內。藏之宮中。地上俱洒鷄狗血壓之。恐飛去也。以此推之。中國齊諧所記。其䟽謬可知。中國稱高句麗爲高麗者。雅矣。而高句麗亡於唐高宗永徽中。則憲宗時。安得遣使。王氏高麗。都於松岳之下。松岳號神嵩。而且將謂王氏高麗。則太祖之興國。乃在朱梁友貞貞明四年。後憲宗百餘年矣。王維唐明皇時人。則先憲宗百餘年矣。其飛石之說。本自荒誕。而所記又甚乖謬。此應本之王越試券事。依俙爲此說耳。

吾東最不得志於東坡。高麗求書史於宋。則東坡引漢東平王故事。上箚峻斥之。其通判杭州時。高麗人貢使者。凌蔑州郡。押班使臣。皆本路管庫。乘勢馳橫。至與軡轄抗禮。公使人謂之曰。遠夷慕華而來。理必恭順。今乃爾暴恣。非汝導之不至。是也不悛。當奏之。押班者懼。爲少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公却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之。使者亟易書稱煕寧。然後受之。時以爲得軆。此見東坡墓誌。元祐五年二月十七日。見王伯虎炳之言。昔爲樞密院禮房檢詳文字。見高麗公案。始因張誠一言。契丹於虜帳中。見高麗人。私語本國主。向慕中國之意。歸而奏之。先帝始有招來之志。樞密使李公弼。因而迎合。親書箚子。乞招致。遂命發運使崔極。遣商人招之。天下知非極而不知罪公弼。如誠一。葢不足道也。又淮東提擧黃實言。見奉使高麗人。言所致贈作有假金銀錠。夷人皆坼壞。使露胎素。使者甚不樂夷云。非敢慢也。恐北虜有覘之者。以爲眞爾。由此觀之。高麗所得吾賜物。北虜葢分之矣。而或者不察。謂虜不知高麗朝我。或以爲異時可使牽制北虜。豈不誤哉。此二條俱載東坡志林。子瞻以當時招徠高麗爲失計。觀其諸所記述。俱爲國家深長之慮。然當時士大夫。殊不知高麗慕華之誠。出於赤心。爲遼金所牽制。不能一心事宋。此高麗列朝至恨。每得宋之士大夫文字。則焚香敬讀。如此悃愊。未能見暴。徒爲中土士大夫所鄙外。足爲寒心。余與王鵠汀極言辨之。

名山記曰。江原道金剛山中。有一泓曰觀音潭。潭畔崖名曰手巾崖。石心有凹如杵臼。諺傳觀音浣處。

崇禎丁丑十一月二十二日。正朝使 與建州和解後 韓亨吉,書狀官李後陽之行。定例外別貢紅柹三十駄。勅使又督納二萬箇。其時勑使英俄兒代,馬福塔,戴雲。曾在道馳獵。責納房妓。少不如意則鞭扑狼藉。倭人亦求馬三百鷹三百野鶴三百。今此使行所持方物。不過紙席。而中國賜賚供給。留館員役。常費十餘萬云。比諸淸初。可謂反爲貽弊中國。

徐渭路史云。唐時高麗貢松烟墨。和麋鹿膠造墨。名隃麋。王阮亭辨。漢縣名隃麋。地出石墨。與高麗無涉。而獨不辨唐時元無高麗。何也。隃麋所出石墨。想應今時所用石煤也。漢時不識爇火。以爲石墨歟。

皇明萬曆九年。西洋人利瑪竇入中國。留北京二十九年。中國人無信之者。獨力主其曆法者。徐光啓一人。遂爲萬歲曆法之祖宗。則萬曆記年。乃利瑪竇入中國之兆。

萬曆壬辰。 神宗天子大發兵。東救我國之難。其時所發帑銀八百萬兩。

新羅時土產。有大小花魚牙錦。朝霞錦。白㲲布。

王元美稱東紙。徐文長甚愛東紙如錢厚者。鍾伯敬甞書唐劉眘虛詩十四首。

中原進士及第出身。一甲三人壯元。次榜眼。次探花。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及探花。爲翰林編修。二甲八九十人。第一人謂之傳臚。亦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則與二甲通納朝考。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不與於此則爲歸班進士。不比我東較量地閱。分授三舘之規。

雍正壬子。譯官崔壽城過高喬堡。見吳光霦。光霦甞受吳三桂僞牒。以此被謫。仍居於此。年方八十七。耳聾神昏。不能酬酌。出視當時文籍。一。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周王。爲陞授官員事。予以宇宙昏蒙。如居長夜。仰承天意。倡義救民。必資智勇之才。共濟昇平之烈。査得吳光霦。今授以金吾侍衛遊擊。用示優異。合行給箚。爲此箚付本官。遵照任事。爾受玆委任。宜益加奮勵。戮力行閒。茂建勳勞。以膺顯用。儻有奇功足錄。自有不次爵賞。汝其勉哉。須至箚付者。右箚付遊擊吳光霦準此。周四年五月廿七日箚付。二。兵部爲陞授官員事。洪化元年七月十六日。兵科抄出李少保。金吾衛左將軍胡題。爲補用官員。請給箚付事。今査得侍衛遊擊吳光霦。老成練達。應加以參將職啣。管理內府事等因。具題旨。吳光霦等依議用。兵部知道。欽此欽遵。擬合就行。爲此合箚。本官遵照本部。欽奉旨內事理。欽遵任事施行。須至箚付者。右箚付參將吳光霦準此。洪化元年七月廿一日。經承箚付。一。戶部請添官員事。乃是差授光霦戶部員外郞者也。稱洪化二年七月廿六日。俱有印押。葢吳三桂起兵四年而改元也。自作九錫禪文。李克用之所不爲誓死。他日復唐社稷。 大明遺黎。日望義旗。天下有誰知周家洪化。吳光霦尙以此牒。爲家藏舊蹟。其意可知。而亦可見當時寬大之政。

吸毒石。棗子大。靑黑色。小西洋一種毒蛇頭裏生石。能治蛇蝎蜈蚣諸蟲咬傷。幷治癰疽。一切毒瘇惡瘡。卽將石置傷處。石自緊黏不落。吸毒盡時。石自離落。患可除痊。須預備人乳一鍾。急將石浸之。候至乳色略綠。卽洗淸水。淨抹收貯。以待後用。若浸乳稍遲。則石毒過出。久後無靈。未及山海關十餘里。有姜女廟。新建行宮。望夫石旁。有小亭曰。振衣亭。秦時范七郞築長城。死於六螺山下。夢感其妻許氏孟姜。陜西同官人也。獨行數千里。收七郞骸骨。歷憩于此。後人立祠。姜女竟負骸入海死。旣數日。有石出海中。潮至不沒云。望夫石三字。太原白暉題。作如是觀四字。內閣修撰賀廷佐書。李蟠撰祠記。高昺書。祠後立四碑。一張揀撰。皇明萬歷甲午立。一張時顯撰。萬曆丙申立。一程觀頤撰。康煕己酉立。一高齊岱撰。康煕戊辰立。唐時人王建所咏望夫石在武昌。或曰。秦時不稱陜。且無稱郞。姜者齊女也。

王民皡。贊淸建國一王之制曰。外三王而內二敎。葢以釋老二氏之術。雜儒道而文之也。雍正時。有密奏請。令所在僧尼。相配還俗。可得旗下百萬。雍正下詔洞諭曰。佛老之敎。心性本源。善惡感應。理氣根窟。自昔理天下者。本之倫常。效之事功。則二氏之敎。無與乎禮樂刑政之區。恐其有妨於明敎。則哲王賢辟。踈而遠之則有之。朕未聞其悖其性而挫折之也。近有密奏進來。毒詆釋氏。請令所在僧尼還俗。朕恐一夫一婦不獲其所。今不問情願還俗。則不獲其所者。不啻數百萬人。僧尼卽鰥寡孤獨。所當矜憐。理學之人。先罵二氏。自以爲理學者。此習不知刱自何典。夫理學。貴於躬行實踐。若虛詆二氏。卽爲理學則卑淺矣。國家尊尙理學之意。本不如此。若云夭言惑衆。作姦犯科。皆出於僧徒。此等果於本敎。亦無躳行實踐。其干紀冒法。豈誠本敎之罪哉。卽如近日獲重罪處極刑者。又何甞皆僧尼道士耶。執法不平。不足以治天下。持論不公。不足以服人心。故玆諭示。此載閔相應洙癸丑燕行錄中。與王氏說相符。

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二十日。內閣奉上諭。崇奬忠貞。所以樹風敎勵臣節。然自昔嬗代。凡勝國死事之臣。罕有錄與易名。惟我世祖章皇帝定鼎之初。崇禎之末殉難之臣。太學士范景文等二十人。特恩賜謚。仰見聖度如天。軫恤遺忠。實爲亘萬古之曠典。當時僅徵據傳聞。題奏事件。未暇遍爲搜訪。故得邀表章者。只有此數。殆久而遺事漸彰。復經論定。今明史所載可按而知也。至若史可法之力矢孤忠。支撑殘局。終蹈一死。又如劉宗周,黃道周等。立朝謇諤。抵觸僉壬。及遭際時艱。臨危授命。足爲一代之完人。爲褒揚所當及。其他或死守孤城。或身隕行陣。與夫俘禽騈戮。視死如歸者。當時王旅徂征。自不得不申法令。以明順逆。而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無愧于疾風勁草。卽自盡以全名節。其心亦可矜憐。雖福王倉卒偏安。唐桂二王。幷且流離竄跡。已不復成其爲國。而諸人茹苦相從。捨生取義。各能忠于所事。亦豈可令其湮滅不彰。自宜稽攷史書。一體旌謚。其或諸生韋布及不知姓名之流。幷能慷慨輕生。議謚固難于槪及。亦當俎豆其鄕。以纘軫慰。甞恭讀我太祖實錄。載蕯爾滸之戰。明楊鎬等。集兵二十萬。四路分出。侵我興京。我太祖,太宗及貝勒大臣。統勁旅數千。殲戮過半。明之一時良將。如劉綎,杜松,楊鎬等。皆沒于陣。近日親製書事一篇。用揚祖烈而傳示信史。惟是王業肇基。其抗我顔行者。原當獮薙。然迹其冒鎬迎鋒。竭忠效命。未甞不爲嘉愍。又若明社將亡。孫承宗,盧象昇等。抵拒王師。身膏原野。而周遇吉,蔡懋德,孫傳廷等。以闖獻蹂躙禦賊。身亡凜凜。猶有生氣。摠由明政不綱。自萬曆以至崇禎。而權奸接踵。閹豎橫行。遂至黑白混淆。忠良泯滅。每爲之切齒不平。福王時。雖間有追謚之人。而去就不公。亦未足爲重。朕惟以大公至正爲衡。凡明季完節諸臣。旣能爲國抒忠。優奬實同一視。至若錢謙益之自詡淸流。靦顔降附金堡。屈大均輩倖生畏死。詭托緇徒。均屬喪心無恥。若輩果能死節。今日亦當在予表旌之列。乃旣不能捨命而猶假言語文字。以自圖掩飾其偸生。是必當明斥其進退無據之非。以隱殛其冥漠不靈之魂。一褒一貶。袞鉞昭然。使天下萬世。共知朕意準情理而公好惡。卽以是植綱常。卽以是示彰癉。所有應謚諸人。並査明史及輯覽所載。遵照世祖時之例。因其原官。予以謚號。其如何分別定謚之處。著太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集議以聞。幷玆通諭。中外知之。欽此。以此詔觀之。我國三學士及淸陰事蹟。當載淸太宗實錄。而漠然無聞。何也。夫陪臣之爲中國尊攘。千古所未曾有也。乾隆爲天下萬世。自附公正之論。而獨於我東諸賢。不少槪見者。以其事系外國而未及修擧耶。中州人士。往往提及淸陰。而只錄其寂寥詩篇而已。其大節之爭光日月。未有擧似者。抑吾東講和。實在關外之時。則中國未之詳知歟。抑嫌於酬答而佯若不知歟。抑故托感舊集。王漁洋士禎輯感舊集。錄淸陰先生詩。其小序具書官啣名與字。 以微見其意歟。余每聞淸陰二字。未甞不髮動脈跳。雖闇自喉裏徘徊。而未敢發諸齒外。幾成王鵠汀痞證。柰何柰何。

未及遼東。有王祥嶺。踰嶺十餘里。有冷井。使行時設幕朝飯處也。非石甃。乃路傍。泉源盈科。味甚甘冽。冬溫夏冷。每我東使行時。泉必滔滔湧出。而東人去則立竭。葢遼東本朝鮮地。故氣類相感而然云。

我東避兵福地。共有十處。而皆世傳東方名僧無學及方士南師古所占云。余以爲福地莫如 去邠之所。雖韋布微賤之士。必爲間關 陪扈。執覊靮不離左右可也。猝當兵亂。士女波蕩。每尋深山絶峽。藏蹤巖穴之中。其不智甚矣。運粮旣絶。必先自餓死。其愚一也。不見兵而先爲虎豹所害。其愚二也。外間消息阻絶。莫識去向。其愚三也。草樹霧露。先有疾𤶣之患。其愚四也。若遇土賊。必爲弱肉。其愚五也。人生不幸。値壬辰倭亂,丙子虜兵。則龍灣南漢。皆爲福地。當時避兵者。皆以兩處爲絶地孤城。而余以爲 王靈所在。必天地同力。百神呵護。國在與在。國亡與亡。與其竄身草莽。守諒溝瀆。無寧生爲忠臣。死爲義鬼也。甞見松溪記行。麟平大君著。 淸兵之進圍松山也。我 孝宗大王在鳳林邸時。陪 昭顯世子潘行。俱駐淸陣中幕次。因地勢不便。纔移他所。是夜寧遠摠兵吳三桂率所部萬騎。潰圍馳出。幕次初設之地。適當潰圍之路。當時移幕。若有天佑神助。吾東過百從人。倘非依托 王靈。烏能免奔衝蹂躙之變乎。故曰。不幸當難。九死扈 蹕。是乃福地也。

在熱河時。見班禪所居。金殿屋脊上。一對金軀黃龍。起行如馬。長皆二丈餘。自下望之如此。則其長與高可知也。其狀殊不類所畵神龍。楊用修丹鉛錄曰。龍產九子不成龍。一曰贔屭。形似龜。善負重。今碑龜趺是也。二曰鴟吻。性好望。今屋獸。三曰蒲牢。性好吼。今鍾紐。四曰狴犴。形似虎。立獄門。五曰饕餮。性貪食。刻鼎葢。六曰𧈢𧏡。性好水。立橋柱。七曰睚眦。性好殺。立刀環。八曰金蛻。形類獅。好烟火。立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立門鋪。又金殿四角。起行金軀黃龍。而形與屋脊所立又不同。鴟尾鴟吻之說。傳記不一。葢中國起宮殿。必先鑄鴟尾鴟吻。以占屋之成毁吉凶。故重之。對類總龜謂龍產九子。一名嘲風。好險。立殿角。一名蚩吻。好呑。立殿脊。博物志逸篇云。螭吻。形似獸。性好望。故立殿角。𧖣𧊲。形似龍。性好風雨。故用于屋脊。與丹鉛錄說。皆不同。漢武帝柏梁殿災。越巫言。海中有魚。名虬。其尾似鴟。激浪則降雨。作其形置殿脊。以厭火災。又大起建章宮。越巫上厭勝之法。設鴟尾之象于殿脊。我國船尾謂鴟。則似鴟尾之鴟也。又博物逸篇云。贔屭。性好重。故載碑。螭虎。形似龍。性好文釆。故立于碑文上。又總龜云。龍之九子。一名覇夏。好負重。故爲碑座。贔屭。好文故在碑文兩旁。諸說亦各不同。龍子名號及性情。何以知之。古說傅會多此類。

自伏羲氏至今乾隆皇帝。正統天子總二百五十。若通計呂后武后無統天子。自曹魏孫吳南北朝至五季總八十五。僭僞帝王。自后羿至周弘化皇帝吳三桂。總二百七十。春秋之君。四百九十有奇。

巡撫山東等處督理營田兼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爲聖德之保和備至。天心之錫福彌隆。恭報瑞麟毓生。光照嘉應事。雍正十年壬子六月十三日。據布政使鄭禪寶。據曹州鉅野縣知縣寥開春稱雍正十年六月初五日。據新城保地保祝萬年等稱。該保李家庄李恩家。於本年六月初五日辰時。有牛生麟。金光繚繞。歷辰巳兩時。遠近聚觀。咸稱奇異。理合禀報等情。隨卽親詣產麟處所。敬謹看檢。係麕身牛尾。渾身皆甲。甲縫皆有紫毫。玉定文定。光釆燦生。實屬聖世瑞徵。擬合轉報等情。職迅卽委員馳赴鉅野。細加看審。據稱。瑞麟身長一尺八寸。高一尺六寸。麕身牛尾。頭含肉角。定戴旋毛。目如水晶。額如白玉。遍身鱗甲。悉係靑色。甲縫俱有紫色絨毛。脊背黑色三節。中節毛皆直竪。前節毛皆向前。後節毛皆向後。胯腹蹄腕。皆有白毫。尾長五寸五分。尾尖有黑毫四縷。見經圖繪。呈送到職。職敬閱之下。實甚懽忭。隨卽恭設香案。望闕叩頭慶賀訖。欽惟皇帝陛下道恊淸寧。功參化育。體元立政。六府修而三事和。建極敷民。五典惇而九疇叙。華星順軌。丹霄麗雙璧之輝。湛露凝甘。繡甸闊千珠之液。乃若黃河淸於曹單之間。不獨波澄秦隴。慶雲見於洙泗之涯。豈徒彩煥滇黔。玆當鉅野之鄕。復覩瑞麟之育。麕身牛尾。允擅殊姿。一角圓蹄。咸推異品。職伏稽書傳春秋服虔註曰。王者視明禮修則麒麟至。又禮斗威儀曰。王者政訟平則麒麟在郊。又孝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鳥獸則麒麟臻。是以軒轅之朝。麟遊其記。成康之世。麟趾有歌。撫玆神物之誕生。益見瑞符之照格。良由我皇上欽恭。光于四表。如日月之照臨。安阜遍於八紘。比乾坤之幬載。况東省壤聯畿輔。沐化尤先。路接康衢。蒙庥最渥。是知麟之所兆。信而可徵。五色含章。卜文明之大啓。四靈冠首。占戩穀之方來。職忝任封疆。欣逢盛美。自天申命。已知純嘏。願效升恒之頌。用抒拜舞之誠。伏祈照付史臣。宣示中外。毓於郊藪。千秋表河嶽之奇。載在圖書。萬古煥奎婁之象。伏祈皇上。聖監施行。爲此除具。合咨貴部。煩請査照。須至咨者。右咨禮部山東督撫。岳者。其姓也。咨表比我東科儷則疏。而爛燁豐腴。自生古色過之。尹亨山云。山東偏產麒麟。康煕朝四。皆牛產。雍正時五。牛產二豕三。當宁聖朝五。蜀閩中浙河南。兩歲內皆牛產。而一則豕產。直隷良鄕云。

順治丙申十月十六日。四公主各歸漠北。皆蒙古王妻也。路由玉河館前。蒙王率其下馳去。駝馬甚盛。公主亦乘馬行。蕃漢隨後而行。皆遠餞也。麟坪大君見之。

乾隆四十一年丙申正月二十五日。內閣奉上諭。前以明季殉節諸臣。各爲其主義烈可嘉。自宜査明錫謚。因命太學士九卿,京堂翰詹科道等。集議奏聞。冀以褒闡忠良。風示來世子孫。復念建文革除之際。其臣之仗節死難者。史冊所載甚多。當時永樂位本藩臣。乃犯順稱兵。陰謀奪國。諸人自當義不戴天。雖齊泰,黃子澄等。輕率寡謀。方孝孺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其尊王鋤强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辭詆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爲無慚名敎者。其他若景淸鐵鉉等。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雖致命不同。而志節凜然。皆可爲克明大義。甚至如東湖樵夫補鍋匠之流。雖姓名隱晦不彰。其心均足嘉尙。特以永樂性或殘刻。逞志淫刑。其屠戮之慘。極于蔓瓜。牽連之誅。殆非人理。朕讀史至此。未甞不憤恨。迨其中葉。雖少弛厲禁。而徇私曲諱。終不肯顯示褒揚。使忠臣義士之義。久矣不申。殊堪閔惻。夫以勝國革命之時。其抗我顔行者。尙念其忠。特予表章。矧建文諸臣。不幸遘遭內難。爲國捐生。成仁取義。豈可湮沒。自當一軆議謚。以發幽光而昭公道。其應如何分別予謚之處。著同前旨。交太學士等。一幷詳査。集議具奏。稱朕崇奬忠貞。有加無已之至意。欽此。

皇明崇禎十一年。我國將李時英率兵五千。入建州。淸人刦時英爲前行。與 明都督祖大壽戰於松山。土兵皆精砲。祖軍多殲。下令軍中。虜頭一顆。予銀五十兩。鮮人一級。予銀百兩。土兵李士龍。星州人也。獨礮義不入丸。凡三發無傷。欲以明本國之心也。淸人覺之。遂斬士龍以徇。祖軍望見皆大哭。大壽乃大書旂上曰。朝鮮義士李士龍。以風時英軍。今星州玉川上。有忠烈祠。卽士龍俎豆之所。苟使皇帝聞士龍名。合當特予美謚。余過松山。作文以吊士龍之魂。

錢牧齋謙益。字受之。其身世半華半胡。其文章半儒半佛。其名節掃地。終不免浪子之號。上愧其師孫高陽承宗。下愧其弟子瞿留守式耟。中愧其妻河東君柳如是。受之旣老死。河東君尙少。諸惡少嫉受之。欲汚柳。柳自殺。今見乾隆詔。斥受之。謂其自詡淸流。靦顔降附。詭託緇徒。喪心無恥。可謂愧殺錢謙益。我東先輩。不知受之之失身。徒見其有學初學等集。未甞不爲之傷惜。抄其詩文。多列之文丞相,謝疊山之下。近歲以來。頗亦聞其毁板禁藏。而功令俗生家。未必能盡知之。故今詳錄焉。蘇東坡之惡高麗則有以也。當時高麗專事契丹。而特以慕華之意。時入宋庭。中州之士。未必鑒悉素衷。或謂之窺偵朝廷者。無足恠也。且其貢路。自明州下陸。必儒臣館伴而其供億之費。常亞於遼使。非與國非屬藩。而每在倔强夏國之上。則當時士大夫。謂之無益者固宜。我 朝忠順 皇明。且將三百年。一心慕華。尤賢於勝國。而東林一隊。輒不悅朝鮮。錢牧齋爲東林黨魁。則以鄙夷我東爲淸論。可勝憤惋耶。至於東國詩文。則尤爲抹摋。其跋皇華集曰。本朝侍從之臣。奉使高麗。例有皇華集。此則嘉靖十八年己亥。上皇天上帝泰號。皇祖皇考聖號。錫山華修撰察。頒詔播諭而作也。東國文體平衍。詞林諸公不惜貶調。就之以寓柔遠之意。故絶少瑰麗之詞。若陪臣篇什。每二字含七字意。如國內無戈坐一人者。乃彼國所謂東坡體耳。諸公勿與酧和可也。我東文體。誠如所論。而何乃卑薄若是。吾故詳錄之。以見牧齋毁我異於東坡。

錢曾字遵王。牧齋族孫。與徐乾學共輯經解。同時吳梅邨,龔芝麓。俱稱三大家。皆 明朝達官。而亦仕乎今淸。其註牧齋贈劉鴻訓奉使朝鮮。註說多失實。又於李提督東援事。尤多誣筆。可慨也。

今皇帝斥錢謙益詔。有曰。猶假借文字。以自圖掩飾其偸生者。可謂洞照其姦情矣。如跋高麗板柳文之類是也。其跋語高麗刻唐柳先生集。繭紙堅緻。字畫瘦勁。在中華亦爲善本。陪臣南秀文跋尾。前後敬書正統戊午夏。正統四年冬十一月。尊正朔大一統之意。肅然著見于簡牘。葢箕子之風敎故在。而明皇家文命誕敷施及蠻貊。信非唐家所可比倫也。天傾地仄。八表分崩。高麗久不作同文。夢矣摩挲。此本潛然隕涕。陪臣奉敎編次者。集賢殿副提學崔萬里,直提學金鑌,博士李永瑞,成均司藝趙須等。而南秀文應敎署啣則云。朝散大夫集賢殿應敎藝文應敎知製敎經筵檢討官兼春秋館記注官幷書之。以存東國故事。東人每以同文夢一語爲故實。作科軆詩題。陋甚陋甚。陳立齋家。有古文百選及柳文抄。皆韓遘字。以爲高麗板。頗珍之。葢本之此跋也。

我國陜川海印寺紅流洞。有元戎閣。藏 明中軍都督太子太保李如松笠與袍。其時所爲詩一篇。余甞遊海印寺。出袍笠觀之。笠帽可三圍。可驗其頭腦。揀寺僧最長者。著其袍。委地尺餘。萬曆壬辰。我東被倭寇。公以提督遼薊保定山東軍務。率師東援。疾趨平壤。破倭將平行長於牡丹峯下。遣壯士婁國安。入行長營。奪 王子順和君及大臣金貴榮黃廷彧等以歸。後六年。戰死遼東。詔具衣冠而葬之。贈少保。謚曰忠烈。公東來時。進兵踰鳥嶺。自聞慶還忠州。故其袍笠遺在陜川。公本朝鮮人。自其遠祖英。洪武時始入中國。居襄平。我國人鮮有知其本者。曾見王貽上帶經堂集。載淸兵部侍郞李輝祖神道碑。有曰。鐵嶺李氏。自寧遠伯成樑。以閥閱。顯勝國。至本朝。其門益大。入參經幄。出爲將帥。李之先出於朝鮮。其徙襄平。自英始。英以軍功。授鐵嶺衛都指揮使。子文彬。文彬子五人。長春美。春美子涇。涇子寧遠。寧遠之長子。卽公也。輝祖乃春美之弟。春茂之後也。於是益知公爲我國出也。 崇禎末。公之子及如栢。如梅之子。脫身東來。爲其父兄。建立大功於朝鮮。則非但舊恩可售。亦狐死首邱之意也。然中州鼎革之際。本國亦不無忌諱。則諸李之來歸者。亦不敢明言其所自出也。余於宣武門內瞻雲牌樓前。逢一美少年。自言寧遠伯之後。名鴻文。翌日爲訪余。錦緞舖出懷中。印本族譜二卷。乃鐵嶺李氏世譜。而自英始系之曰。朝鮮人。與余舊所識。益合無疑。鴻文祖偏德。年今八十二歲。風痺不能起動。使其孫。遍訪朝鮮館外。逢有心人。傳之使東。察其意。殊不識李萱輩之今官于我國。而余亦不敢明言寧遠伯之後。有某某在於本國也。及暮歸館。急點燭。與來源輩觀之。葢寧遠伯長房曰如松。如松一子曰性忠。性忠下曰無後。蓋性忠奔逃東出故也。吾雖不識李萱一面。當出而傳之。

萬曆時。荊門人康國泰坐法。徙遼陽。都督劉綎征建州。國泰從戰死。子世爵年十七。直入虜軍。求父屍。兵部熊廷弼置之麾下。及遼陽陷。世爵亡入馬登山。夜泅壕出塞保。鳳凰城城陷。入金石山。日食木葉。得不死。間出義州。遂避地居會寧府。常冠楚制而自號其堂曰楚幘。余過金石山。義州刷馬驅人輩。指點言世爵隱身處。多奇聞。

高麗忠宣王 諱璋 朝元。搆萬卷堂於燕邸。與閻復,姚燧,趙孟頫,虞集等遊。攷究書史。元封瀋陽王以爲丞相。遣博士柳衍等。詣江南購書籍。船敗。時判典校洪瀹在南京。以寶鈔一百五十錠遺衍。購書一萬八百卷而還。瀹又奏元。賜王書四千七十卷。皆宋秘閣所藏也。瀋王請于元英宗。降香江南。遊江浙。至寶陀山。明年。又請降香。行至金山寺。遣使急召。令騎擁逼以北。命護送本國。王遲留不卽發。帝命祝髮。以學佛經爲名。流之吐蕃撒思結之地。朴仁幹等十八人從之。距燕京萬五千里。忠宣豈徒爲遺外千乘。耽嗜書籍而已哉。昔南越王尉佗。逢陸賈大悅。留與飮數日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耳聞如此。况眞乃目見乎。所謂河伯望洋而歎。當時從臣如李齊賢輩。雖文學才望。推爲東國之巨擘。然置諸閻姚趙虞之間。還應望洋而知醜矣。玉蝀橋邊。遙望五龍亭。眞所謂人間世。

陸飛字起潛。號篠飮。杭州仁和人也。乾隆丙戌春。與嚴誠,潘庭筠來燕京。洪德保證交乾淨衚衕。有會友錄。余曾有序。篠飮家在西湖。坊名湖墅大關內珠兒潭。起潛言。肉桂交趾產。近世亦難得。肉桂性引火歸源。桂皮性發起伏火。用法大相不同云。吾東之妄以桂皮之稍厚者代用。危哉危哉。余曾以此語遍告醫人及藥局。偶於通州藥肆。覓肉桂則出示拳大者。價銀五十兩。有范生隨余。潛囑此非眞。中國絶眞。亦已廿餘年云。

震澤長語云。祖宗時歲用。以黃蠟一事言之。國初歲用不過二千斤。景泰天順間。加至八萬五千斤。成化以後。加至十二萬斤。其餘可推知也。又正德十六年。工部奏。巾帽局缺內侍靴鞋。合用紵絲紗帽皮張等料。成化間二十餘萬。正德八九年。至四十六萬。末年至七十二萬。卽此其餘可知云。

我東以錢十文爲一錢。以十錢爲一兩。今中國以百六十分爲一鈔。十六文爲一陌。我俗以錢一文。稱一分。錢十分。爲一錢。李烱菴德懋。謂其義出衡與度也。十釐爲一分。十分爲一寸。十寸爲一尺。錢一文之厚。合十釐之積。爲一分也。十文之積。合十分之厚。一寸也。百文之積厚。可一尺也。衡則十釐爲一分。十分爲一錢。十錢爲一兩。今錢之名數。取衡之名數也。然今我錢大小厚薄不倫。難以取準矣。

海外記事一卷。嶺表頭陀汕厂。康煕甲戌。往大越國。所錄諸事。大越國在瓊州南海。道萬餘里。每朝日有箭鳥從洋中起。繞船一匝。向前飛去。舟人曰。此神鳥也。洋中見諸恠異。浪上竪小旂。或紅或黑。乍沉乍浮。一枝纔過。一枝復來。續有十數枝。船人曰。此名鬼箭。見則不利。風濤奮發。雲霾滾滾。有烏龍。蜿蜒出船左。舟中人急燒硫黃鷄毳。雜以穢物。揮洒不得近。一夕陰雲晦冥。星月無光。忽有火山從後起。光燭帆上。如野燒返照。漸與船近。舟中人以木扣舷不絶響。約兩更時候。審知舵掛其體。船稍橫開。始隱不見。葢海鰍目電云。旣至其國。皆裸體被髮。以布縧纏蔽其前。推髻漆齒。水面蓮花浮動。翠葉便翩而無根無藕。其國戰陣。皆以象國王。出塲演武。每以十象爲偶。背載丹漆木鞍。三人共一象。皆金盔綠襖。執金槍而立。其背縛蒭爲人。列樹臺上如軍陣狀。連響銅鼓。齊發火器。諸軍直前觸象群。象亦騰踏奮前。則諸軍退避。象各以鼻卷取蒭人而還。國有死罪。則縱象拋起數丈。仰齒貫之。洞胷穿腹。須臾糜爛。汕厂勸除其刑。國王具言。本國山中。犀象成群。要拘生象。用兩馴牝。誘夾之。以大纜絆其足於樹間。使不得動。飢渴之數日。使象奴。漸迫近而飮食之。少習兩牝挾而歸。時方早春。平疇綠苗已含穗。不糞而一歲三穫云。風土氣候常煖。陰以長養。陽以消鑠。故萬物發生於秋冬。其作事用夜。女慧於男。樹多波羅蜜,椰子,檳榔,山石榴,丁香,木蘭,番茉莉。其鄕邑聚落。皆茆屋竹籬。

康煕乙未間。我國人逢黑眞國人於山海關外。與一女同行。蓋寧古塔東北數千里。有氷海。五年一氷。有國曰黑眞。未甞通陸。前此十餘年。黑眞一人。忽涉氷至西岸。初不辨是何物。細察之則人也。遍身蒙獸皮。但出頭面。髮鬈如羊。邊人生致皇京。康煕皇帝招見。饋之飯則不知喫。惟啖生魚肉。陳列百物於前。觀其所欲得。而卒無所顧。引示女人。卽欣然摟抱。於是帝命擇配聰慧女子。且令伶俐侍衛五人。幷女領還本國。給五糓種耕。且使敎之農。後五年。與其女子復渡氷海而來謝恩。持大珠如拳者數枚。貂皮長丈餘以貢。女言國在大海中。無君長。人長者三丈。小不下丈餘。惟獵禽獸食生魚鼈。珠滿海中。光恠不測。此載一菴燕行記。余談次。問之郝志亭。其答大同小異。益知天下之大。無物不有也。

所謂軍機大臣。皆滿人也。甞聞國中有機密大事。則皇帝密詔軍機大臣。同登高樓。自下去梯。聞樓上鈴聲。然後還置其梯。雖數日未聞鈴聲。則左右無敢近樓。雍正時。軍機大臣莽鵠立。蒙古人。工畵。曾寫康煕皇帝及雍正像。鄂爾泰,彭公冶。皆文武全才。金常明者。我國義州人也。亦帶是號。今福次山。追到密雲店中。年可廿五六。亦稱軍機大臣云。

雍正二年正月庚子。欽天監奏。稱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聯珠而共貫。躔宿營室之次。位當娵訾之宮。皇帝勅付史館知委中外。又雍正四年。親耕籍田。嘉禾一莖雙穗。以至八九穗。是時吳中。又進瑞繭。其大如帽。其他麟至鳳鳴。河淸慶雲。甘露靈芝之屬。無歲無之。而査嗣庭日錄。反以爲災異。或稱中國眞人當出之應。及査獄。雍正皇帝詔諭中外曰。爾漢人旣同享太平。而不知歸福國家。必曰眞人當出。是誠何心。此眞思亂之民云云。是獄所連數萬家。年七十。省所呈靈瑞。尤多於雍正時。而漢人輒遭思漢之獄。則果非瑞伊災。

淸景陵號。卽聖祖仁皇帝也。其諸子箇箇名士。果親王允禮筆法。非祝枝山所比。姜女廟北鎭廟。皆有果親王柱聯。撫寧縣徐苕芬家。亦有果王所題。余欲摹歸。而行忙未果。

康煕共二十 缺 子而才子。怡親王允祥。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雍正帝允禛。第四子也。八王允䄉。九王允禟。十三王允禔。十五王允祐。廉親王允𥜥。十四王允禵。本名允禎。屢建大功。衆望所屬。及康煕大漸。漢閣老王惔。同承顧命。誤認禛字爲禎字。第四爲十四。惔被罪而允禎爲逆魁。改禎爲禵。我國西沿長淵豊川海邊。漁採荒唐船。皆覺華島人。每年五月初來。七月初歸。漁採之物。只是防風,海蔘。或下陸丐粮。我國陳奏請禁。康煕五十四年二月。禮部覆奏。請行文奉天將軍奉天府尹及山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等處督務等。申飭沿海水師營。嚴行禁止。在朝鮮境上漁採及私行越江者。被朝鮮捕送則嚴行治罪。該地方官。交該部査議。亦令嚴飭。朝鮮國沿邊防守官兵。不時巡査。如有此等之徒。使之拿獲解送云云。今唐船之來。西沿吏校雖卽報知。該地方官。實無可禁之道。則佯若不知。候其當去之期。遙問收矴日字。始乃馳報水營。若今日初來之狀。水營一邊馳啓于 朝廷。一邊嚴飭該地方官。刻日逐送。其實皆掩耳偸鈴之術。我國邊防可爲寒心。

漢制。三公月俸三百五十斛。自中二千石至百石。凡十四等。中二千石月俸百八十斛。百石月俸十六斛。後漢大將軍三公月俸三百五十斛。中二千石月俸七十二斛錢九千。至百石月俸四斛八斗錢八百。晉制。品秩第一等。一千八百斛。後周。凡九命三公。一萬石。至下士一命。一百二十五石。唐制。正一品歲七百石錢三萬一千。至從九品五十二石錢一千九百七十。宋制。四十一等。宰相樞密使月錢三百千。至保章正二千。皇明正一品月支米八十七石。從九品五石。大約較之春秋戰國時卿祿萬鍾。則漢制三公月俸已爲些略。攷今淸制祿。州縣養廉。又些略於皇明之制矣。

高麗中書尙書令門下侍中。歲米四百石。至助敎十石。 我朝正一品歲九十八石。紬六疋。正布十五疋。楮貨十張。從九品十二石。正布二疋。楮貨一張。壬辰倭亂後。一品歲俸六十餘石。無紬布楮貨。大約制祿。非儉於前代。官多冗員故也。

中國冬月。以紙糊牕格。間用琉璃片。畵作人物花草以嵌之。由室內視外。無微不矚。從外視內則無所見。此元歐陽楚漁家詞花戶油牕也。沿路市上。賣彩畵琉璃者極多。皆牕格所嵌。

數珠之制。必須五品以上帶之。而翰林則以七品而亦許帶。出爲知縣則不得帶。通官烏林哺徐宗顯輩。俱得帶珠者。所以詑榮外國。乃權帶也。

皇明始終。有三異事。 太祖高皇帝起自比邱。建文皇帝大內老禪。崇禎皇帝被髮殉杜。

王陽明之道學。戚南宮之武略。汪南溟之文章。皆有悍妻。平生畏伏。不敢出氣。亦備 皇明三異事。

康煕中王士禎在刑部。日閱爰書。有姓妙氏島氏盤氏民氏纏氏杵氏氏律氏茶氏烟氏穰氏首氏卑氏威氏氷氏坎氏榻氏欖氏慈氏。皆中國稀姓也。余至瀋陽。有貧希顔,希憲兄弟。皆江南大商。至山海關。有臼勝者。擧人也。我東亦有夫氏良氏。皆出自耽羅。又有乀氏鴌氏。非但爲姓稀。字亦無攷。恠哉。

世傳雍伯種玉。今吾所經玉田縣是也。五矦鯖。載薛瓊至孝家貧。釆薪遇老夫。以一物遺之曰。此銀實也。用西壁土種之銅盆中。當得銀。如言種之。旬日生苗。再旬開花。花有銀色如螺鈿。及結實皆銀也。高太史棫生謂余曰。西域有種臍羊。捕羊先採臍。種之厚土。至朞生羊。羊伏地上。形如家畜。聞雷則臍落。此載元史云。羊可種臍。銀玉亦可種也。

雍正元年詔曰。大行皇帝書笥中。檢得未經頒發諭旨。以明太祖崛起布衣。統一方夏。經文緯武。爲漢宋諸帝之所未及。其後繼體之君。亦未有如前代荒暴淫虐亡國之跡。欲訪其支派一人。量授官職。以奉春秋陳薦。朕思史記東樓。詩歌白馬。後世類多疑忌。以致歷代之君宗祀殄絶。朕仰體皇考 康煕 如天之心。遠法隆古盛德之事。謹將大行皇考聖祖仁皇帝諭旨頒發。訪求明太祖支派子孫。量授職啣。俾之承奉春秋享祀。是時朱氏一人變其姓名。作官外邑。爲仇人所告。帝召見。詳問其根脚。特命封國公。以奉 明祀云。

巴克什。滿洲語大儒之稱。淸太宗時。有巴克什達海者。滿洲人也。二十一死。弟子孝服者三千人。號稱神人。新羅斯多含年十五。風標淸秀。志氣方正。時人奉以爲花郞。其徒千餘人。余擧以比達海之夙成。憑秉健笑曰。新羅花郞之號。絶勝理學先生。芬人齒頰。明陸瓊臺。天資高邁。年纔弱冠。會講東林。摳衣趨隅。立弟子之列者。一朝八百人。

明特進光祿大夫前軍都督府左都督南昌劉公綎。字子紳。喜用大刀。重百二十斤。號劉大刀。全羅道順天府。有烈武觀。乃其壬辰東援時。視師之地也。綎從李提督。進剿倭酋行長於聞慶。提督還而綎獨戍星州。入莒城。與都督陳璘合擊行長于順天海口。圍曳橋十餘日。行長遁。而東師首尾七年。功最多。後二十年。死深河之役。當 皇明出師之時。綎請以步卒五千擊倭。 神宗皇帝壯而許之。明史行長潛出兵千餘騎。綎遂退云者。皆誣史也。史又稱杜松兵敗。楊鎬馳騎召綎。騎未至而綎已死云。今淸天子正朝。必先宗廟而親謁堂子。或稱鄧將軍廟。或稱劉大刀祠。中原人甚秘諱之。或曰。劉綎暴歿。其神甚靈。天子不親祀。則天下大疾疫凶歉。宗廟輒有災異不寧云。

朴松堂英。讓寧大君外孫也。天資豪邁。家又富厚。年十七。入遼東。爲購鵓鴿而還。余至遼東。店中所養鵓鴿。千百爲群。旣夕飛還。各尋其家。店中大石槽。預灌灰水。鵓鴿朝出遼野。飽豆而歸。爭飮灰水。皆吐豆則以飼馬。

王元美宛委餘編。載女子爲兵官者。若軍司馬孔氏顧琛母也。貞烈將軍王氏。王廞女也。唐行營節度許叔冀部下。王氏唐氏矦氏。皆其行營果毅校尉也。陳女白頸鵝。爲契丹懷化將軍。獨不知唐太宗追贈新羅善德女主爲光祿大夫。又冊眞德女主爲柱國封樂浪郡王。旣薨。高宗贈開府儀同三司。余甞見之李德懋耳目口心書中。琉璃廠楊梅書街。與凌野高棫生飮。談次及之。凌高諸君。頗詡博雅。

余所至多以落花生橘餠梅糖菊茶見待。皆閩越所出也。楊梅五月熟。其色赤鮮。大亦徑寸。性熱。多食則令人損齒云。

鄭曉古言云。歐陽永叔毁繫辭。司馬君實詆孟子。王介甫非春秋。二程子改古大學。晦菴先生不用子夏詩序。皆不可解云。余竊有所感於此也。

人不可以自誇博雅。妄有紀述。康煕中王士禎著書最富。其筆記云。風俗通。漢有太守𩓃先井者。其自註。井音膽。 自以爲姓名三字。二字不通。余甞擧此語之李懋官。懋官曰。此漁洋未審耳。風俗通。交趾太守有賴先者。𩓃卽賴古文。又玉海。漢有校尉賴丹者。是合賴先,賴丹二人。名爲一人。如丹又井之本文。不必註音爲膽。段樓酒席。語之漏明齋。漏以爲懋官博雅。更勝漁洋云。

春明夢餘錄。北平孫承澤著。 攷其國史。高麗史。 元盛時。元孝王遷居江華島。元無如之何。但責其不登陸而已。竟臣服於元。而終不登陸。至其子順孝王。親迎王主。元公主。 以元服同輦入國。觀者駭愕。時從行宗室。不開剃。王責之。至其子忠烈王則宰相至下僚。無不開剃。惟禁內學館不剃。左承旨朴桓呼執事諭之。於是館學生皆剃髮云。淸之初起。俘獲漢人。必隨得隨剃。而丁丑之盟。獨不令東人開剃。葢亦有由世傳。淸人多勸汗。淸太宗。 令剃我國。汗默然不應。密謂諸貝勒曰。朝鮮素號禮義。愛其髮甚於其頭。今若强拂其情。則軍還之後。必相反覆。不如因其俗。以禮義拘之。彼若反習吾俗。便於騎射。非吾之利也。遂止。自我論之。幸莫大矣。由彼之計則特狃我以文弱矣。

金蓼小抄 编辑

吾東醫方未博。藥料不廣。率皆資之中國。常患非眞。以未博之醫命。非眞之藥。宜其病之不效也。余在漠北。問大理尹卿嘉銓曰。近世醫書中。新有經驗方。可以購去者乎。尹卿曰。近世和國所刻小兒經驗方。最佳。此出西南海中荷蘭院。又西洋收露方極精。然試之多不效。大約四方風氣各異。古今人禀質不同。循方診藥。又何異趙括之談兵乎。正績金陵瑣事。亦多錄入。近世經驗。又有蓼洲漫錄。又苕翡草木注,橘翁草史略,寒溪胎敎,靈樞外經,金石同異考,岐伯侯鯖醫學紺珠,百華精英,小兒診治方。俱近世扁倉所錄。京師書肆中。俱可有之。余旣還燕。求荷蘭小兒方及西洋收露方。俱不得。其他諸書。或有粤中刻本云。書肆中俱不識名目。偶閱香祖筆記。得其所錄。金陵瑣事及蓼洲漫錄。其元書。未必皆醫方。而貽上所錄。俱係經驗。余故拈其數十則錄之。餘外誌記及古方雜錄之載筆記中者。倂爲抄錄。目之曰金蓼小抄。余山中無醫方。倂無藥料。凡遇痢瘧。率以臆治。而亦時偶中。則今倂錄于下以補之。爲山居經驗方。燕巖氏題。

物類相感志。山行慮迷。握嚮虫一枚于手中則不迷矣。

游宦紀聞。記程沙隨治腎虛腰痛。杜冲酒浸透。灸乾搗羅爲末。無灰酒調下。又記治食生冷心脾痛。用陳茱萸五六十粒。水一盞煎。取汁去滓。入平胃散三錢。再煎熱服。又沙隨常患淋。日食白東苽三大甌而愈。

江隣幾雜志及候鯖錄。俱言古藥方一兩。乃今之三兩。隋合三兩。爲一兩。

楓窓小牘記。東坡一帖。錄足疾。用葳靈仙牛膝二味。爲末蜜丸。空心服。神效。

治水腫方。用田螺,大蒜,車前草。和硏爲膏。作大餠。覆臍上。水從便出。卽愈。

治嗽驗方。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淸酒同硏。入砂罐內。煑令爛熟。自黃昏至五更爲度。用蜜拌勾。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甚效。又向南柔桑條一束。每條寸折。納鍋中。用水五椀。煎至一椀。渴卽飮之。

宋孝宗食蟹過多患痢。有嚴防禦者。用新採藕節硏細。熱酒調服。果愈。治眼病生赤障者。用白螺一枚。去掩。以黃連末糝之。置露中一夜。曉取肉。化爲水。滴目則障自消。

骨鯁。用犬涎。糓芒。用鵝涎灌之。卽愈。

凡溺水及服金屑。用鴨血灌之。卽愈。

耳聾暴症。用全蝎去毒爲末。酒調滴耳中。聞聲卽愈。

枸杞子榨油。點燈觀書。能益目力。

金瘡傷。用獨殼大栗。硏乾末敷之。立愈。

治喉痺乳蛾。用蝦蟆衣,鳳尾草。擂細入霜梅肉。煑酒。各小許調和。再硏細布絞汁。以鵝毛刷患處。吐痰卽消。

惡瘡腫毒初起。當歸,黃檗皮,羌活爲細末。生鷺鷥膝搗汁。調傅瘡之四圍。自然收毒。聚作小頭卽破。切不可倂瘡頭傅之。

筆記云。宋時徑山僧行園。爲蛇傷足。一參方僧爲治之。先汲淨水洗之。易水數斛。令腐濃敗肉悉去。瘡上白筋見。乃挹以軟帛。以藥末匀糝瘡中。惡水泉湧。明日淨洗。敷藥如初。一月毒盡肉生。平復如舊。其方乃香白芷爲末。入鴨嘴,膽礬,麝香各小許。見談藪。

治血山崩。當歸一兩。荊芥一兩。酒一鍾。水一鍾。煎服立止。

撫州商人病痢危甚。太學生倪某用當歸末。阿魏丸之。白滾湯送下。三服而愈。

又治痢方。黃花,地丁。搗取自然汁。一酒盞。加蜂蜜少許服之。神效。

濕痰腫痛。不能行。用𦻎薟草,木紅花,蘿葍英,白金鳳花,水龍骨,花椒,槐條,蒼朮,金銀花,甘草。以上十味煎水。蒸患處。水稍溫。卽洗之。

治小膓疝氣。烏藥六錢。天門冬五錢。白水煎服。神效。

治小便不通。芒硝一錢硏細。以龍眼肉包之。細嚼嚥下。立效。

治瘤方。用竹刺將瘤頂。稍稍發開油皮。勿令見血。細硏銅綠小許。放撥開處。以膏藥貼之。

接骨方。土鱉用新瓦焙乾半兩錢。淬次自然銅,乳香,沒藥,菜瓜子仁各等分。爲細末。每服一分半酒調下。上軆傷食後服。下軆傷空心服。

治疫頭面腫方。金銀花二兩。濃煎一盞。服之。腫立消。

針入腹。用櫟炭末三錢。井水調服下。又方。以磁石置肛門外引下。

荊芥穗爲末。以酒調下三錢。治中風立愈。

治走馬疳。用瓦壟子。比蚶子差小。用未經 醬者。連內煆燒存性。置冷地。用盞葢覆候冷。取出碾爲末。糝患處。又一方。馬蹄燒灰。入鹽小許。糝患處。

治痘疹黑陷。用沉香,乳香,檀香。不拘多少。放火盆內焚之。抱兒於烟上熏之。卽起。

治惡瘡。取冬瓜一枚中截之。先以一頭合瘡。候瓜熱削去再合。熱减乃已。又一方。用蒜泥作餠。瘡上灸不痛灸痛。痛者灸。不痛卽止。

小兒耳後生瘡。腎疳也。地骨皮一味爲末。麁者。熱湯洗之。細者。香油調擦。

兩廣雲貴。多有蟲毒。飮食後。咀嚼當歸。卽解。

葉蒲州南巖傳治刀瘡藥方。端午日。取韭菜汁。和石灰。杵熟爲餠。用敷瘡處。血卽止。卽骨破亦可合。奇效。

蕙苡。一名簳珠。

癸辛雜志云。治喉閉。用帳帶散。惟白礬一味。或不盡驗。南浦有老醫。敎以用鴨嘴膽礬硏細。以嚴醋調灌。有鈴下老兵妻。患此垂殆。如法用之。藥甫下咽。卽大吐膠痰數升。立差。又治眼瘴。用熊膽少許。以淨水略調盡去筋膜塵土。用氷腦一二片。痒則加生薑粉些少。時以銀筯點之。奇驗。赤眼亦可用。閩小記云。燕窩有烏白紅三種。惟紅者最難得。白者能治痰疾。紅者有益小兒痘疾。

唐太宗病痢。諸醫不效。金吾長史張寶藏進方。以乳煎蓽茇。服之立差。周公謹述。括蒼陳皮。言治痘瘡。色黑倒靨。唇口氷冷。方用狗蠅七枚。擂粹和醅酒。少許調服。移時卽紅潤如舊。冬月蠅藏狗耳中。

治痘毒上攻內障。方用蛇蛻一具。淨洗焙燥。再用天花粉。等分細末之。取羊肝破開入藥末于內。麻皮縛定。泔水煑熟。切食之。旬日卽愈。

卒然中暑氣閉。取大蒜一握。道上熱土雜硏爛。以新汲水和之。濾去滓。灌之卽蘇。見避暑錄。

楓樹菌食之則笑不可止。陶隱居本草注。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小頃取飮。謂之地醬。可療諸菌毒。

香祖筆記曰。黃生某盧州人。遊于吾郡。偶以偏方療疾皆效。記其三治積痞方。用大萆麻去其殼。一百五十箇。槐枝七寸。香油半觔二味。同入油內。浸三晝夜。熬至焦。去渣。入飛丹四兩。成膏。再入井中。浸三日夜取出。先以皮硝水。洗患處貼之。治痔方。便後以甘草湯盪洗過。用五棓子,荔枝草二味。以砂鍋煎水。盪洗。荔枝草一名癩蝦蟆草。四季皆有之。面靑背白麻紋。累累奇臭者是也。治血崩方。用豬鬃草四兩。童便淸酒各一鍾。煎一鍾溫服。豬鬃草。如莎草而葉圓。淨洗用之。

王介甫常患偏頭痛。神宗賜以禁方。用新蘿葍取自然汁。入生龍腦小許調匀。昂首滴入鼻竅。左痛則灌右竅。右痛則反之。

鴛鴦草。藤蔓而生。黃白花對開。治癰疽腫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沈存中良方所載。卽金銀花也。又曰。老翁鬚。本草注。忍冬。群芳譜。一名鷺鷥藤。一名金釵骨。

謝在杭文海披沙云。蝨瘕。黃龍沿水治之。應聲蟲。雷丸及藍治之。食肺系蟲。獺爪治之。膈食蟲。藍汁治之。人面瘡。貝母治之。

武昌小南門獻花寺老僧自究者。病噎食。臨終謂其徒曰。我不幸罹斯疾。胷間必有物爲祟。歿後剖視。乃可入斂。其徒如敎。得一骨如簪形。取置經案。久之。有兵師借寓。從者殺鵝。其喉未殊。偊見此骨。取以挑刺。鵝血淺骨。骨立消。後其徒亦病噎。因前事悟。鵝血可療。數飮之。遂愈。因廣其傳。以方授人。無不愈者。

治難產方。用杏仁一枚去皮。一邊書日字。一邊書月字。用蜂蜜黏住。外用熬蜜爲丸。滾白水或酒呑下。此方乃異僧所傳。

孫思邈千金方。人蔘湯須用流水煑。用止水則不驗。見人蔘譜。

談圃記。曾魯公七十餘病痢。鄕人陳應之。用水梅花臘茶服之。遂愈。但不知水梅花。是何物。

張鐸僉事言。鴿能辟小兒疳氣。當多置房養之。淸晨令兒開房放鴿。其氣著面則無疳氣。

倦遊錄。載辛稼軒患疝疾。一道人敎以薏苡米。用東壁黃土炒過。煑爲膏服。數服卽消。程沙隨病此。稼軒以方授之。亦效。

文昌雜錄云。鼎州通判柳應辰。傳治魚鯁法。以到流水半盞。先問其人。使之應。吸其氣入口中。面東誦元亨利貞七遍。吸氣入水。飮少許。卽差。治水疾。櫓槳交戛處。刮取少許。艎底塵土。和舵工掌垢爲丸。鹽湯呑下三丸。神效。

编辑

面上水痣。俗號武射莫爲。治方。秋海水洗。立消無痕。余從弟綏源履仲。八九歲時。滿面水痣。百方無效。有魚姓老醫。敎洗八九月海水。數洗立效。

余十一二歲。滿面鼠乳瘢。眼睫耳輪尤甚。纍纍如黏飯顆。照鏡輒大啼恚。百方無效。時方春夏。難等秋海水。取鹽井水泡。和水。數洗自乾。神效。余廣其傳。無不收效。

王鵠汀僕鄂哥。年二十一。貌頗佼好。方患痢苦劇。鵠汀問余請敎貴國太醫。余曰。不須問醫。掘土濕處。得蚯蚓數十條。入白滾湯。取汁。煩渴引飮。以此水多飮之。當有效。鵠汀立試之。卽差。

有穆生者。方患瘧。鵠汀引生示余請方。余言露薑汁。穆稱謝而去。翌日還程。未知試此收效否也。盖露薑汁治瘧良方。取生薑一角。擦取汁。露置一夜。日出前東向坐嚥下。屢試屢效。

口外人多癭。女子尤甚。余授鵠汀一方曰。癭若是痰核則每飯時。先抄一匙置掌中。團握飯畢。以鹽少許入掌中飯。以拇指擦爛貼之。久久自潰。飯用粳米飯。

催產方。取萆麻子一箇。搗傅足掌中湧泉。順產。產後。須卽去之。若忘未卽去。恐生帶下。

壯陽方。取秋蜻蜓去頭翅足。硏極細。泔水和丸。三合。能生子。一升。老人能媚少姬。已上書與王鵠汀。


課農小抄卷首 编辑

編題 编辑

臣趾源於戊午十二月初九日。在職次。祗受 頒下印本。  御製勸農政。求農書綸音。

王若曰。明年己未卽我 先王親耕耤田之年也。五紀 光御。八方涵育。葢以勤民重農。爲治敎之原而基壽考之化。豊功巍烈。誕造无疆。太歲星周。舊甲儼臨。予小子其敢不欽承前寧人遺志。以對揚 耿光之萬一也哉。國以民爲本。民以農爲生。農不殖則民不糓。民不糓則國何乂。予食雖可减。民不可以闕食也。民食之闕。其責在農。農若不勤。曷云有秋。民之爲農也雖因於天時。而當盡其地利也。雖資於地利。而當修其人事也。撫五行之交運。體四季之寄旺。土爰稼穡。爲民司命而服田之勞。勞亦多矣。曰糞壤之勞也。曰引水之勞也。曰鋤耞之勞也。曰耕耨之勞也。曰播植之勞也。曰耘耔之勞也。曰饁嗿之勞也。曰飼牧之勞也。自冬徂春。恰爲百日之勞。及夫秋熟。又有刈穫之勞塲圃之勞。而勞之淺深。年分豊歉。嗟我農人。曷敢言勞。昔朱夫子爲吏於泉漳。勞農山間。對新釀而有銍艾中熟之詩。葢所以勞之也。勞者民也。勞之者吏也。民之勞矣。吏豈敢逸。顧我國被山帶海。野多膏腴。素稱衣食之鄕。而興作昧方。惰敖成習。田畯失其職。保介違其時。一有水旱。杼柚俱空。玆曷故焉。蔽一言曰人事之不能修而地利之不能盡也。農之本在乎勤與勞。而其要則亦惟曰興水功也。相土宜也。利農器也。三者皆要。水功居先。在易水地爲比。地水爲師。此井田之所由法耳。欲相土宜。捨水功。奚爲哉。故公劉荒居。皇澗是夾。大王胥宇。西滸是率。且以元聖之明農。先立匠人。以制溝洫。以載之周官。魏有李悝之河。秦有鄭國之渠。於漢文翁之溲。於唐韋丹之陂。導之貯之。以滀以漑。雖時雨不降。六七月之間。其苗勃興。而今也堤政久拋。冒耕相續。如湖南之碧骨。湖西之合德。嶺南之恭儉。關北之七里。關東之蓴池。海西之南池。關西之黃池。號稱國中大堤。而疏處不疏。渟時不渟。行潦其涸。歲比不登。爲當今之碩畫。莫先乎已有之大堤而著手。推以及於均舍百事。使諸路。各就掌內。咸效其能。誠力所到。其應如響。且水功之於土宜。相須而行。畇隰畛甽之異等。穜穆秠穈之殊性。滮池則浸䵚。疆埸則有瓜。豳人新畬而來牟。歧人載芟而耘耦。溫人重麥。離人重禾。卽詩書之所咏歌者也。禾藝高燥。稷播衍沃。美壤率歸於烟茶。而農則爲厲。名山多入於火粟。而糓不加賤。宜南者不宜於北。喜峽者不喜於野。而雲夢均業。原隰無別。從以注秧盛而付種者罕。則世稱利害相半。而畢竟害二而利一。愆雨則歉。在在皆然。至於農器之便利。東俗尤昧昧。無異於羲農以前。乃庤斯趙固尙矣。只言其緊且要者。水車者。所以備暵也。役車者。所以兼人也。篝簍者。所以貯糓也。碓確者。所以舂糧也。自古及今。行者無聞。顧不能修其事而盡其利。尙曰農也不熟。耕也其餒云爾。則不其近於倒植而求茂乎。董之以九功。勸之以九歌。俾緣畝襏襫之民。靡不極其功而竭其智。田無不闢。闢無不種。種無不食。則管書所謂人生在勤。勤則不匱。魏志所謂人皆力勤。歲數豐穰是耳。竊嘗有意於敦本務實之政。命編農書。欲頒州郡。而古今之各异也。風土之不幷也。貧富之難齊也。事力之未逮也。有不可硬定而膠守。則階庭萬里。人人各進良策。我則受之。折衷而用之。可謂農家之大全。夫農作之工。仰候中星。旁叶氣運。丑之半大寒之節。土運始生。未之半大暑之節。太陰濕土之氣始生。丑與未相對而土始用事。則慨已往之難追。擬方來之資益。以興嗣歲以勖農夫。所貴乎孔夙。奚待春元之發綸。今日丑日也。明日丑月也。未刻之正。節候交至。土牛祈年。此政其時。况丕圖前功。日月依辰。寔予仰述之一端乎。咨爾京外小大臣庶。咸須聽悉。如有己見可以有裨於三農者。或以章疏。或以簿冊。京而呈于廟堂。外而納于監司。而毋泥乎異俗。毋拘乎古方。山沿饒瘠各陳其當。人謀允臧。克享于天。天以康年。貽我十千。粒我烝黎。同我太平。則斯可以仰副我 寧考康功田功之 盛德至善。而又可以助予小子肯播肯穫之至誠苦心。起我農政絿我農書。不翅如農夫之望秋。 予卽祚二十二年建丑月前一日己丑未正。

臣雙擎百讀。頓首頓首于時郡功曹掾吏等。稽首跪伏。恭聽于前。臣宣讀訖。謹將  聖旨。一一曉釋言。昔粤我  英宗大王御極之十五年己未。聿修耕耤之儀。 親載耒耟于參保介之御間。 冕而靑絃。三發五推。維時庶民歌呼鼓舞。樂業趨工。大有之書。不絶於史氏。  先朝五十載治平殷富之化。實基於 勤民重農之一念也。洪惟我   主上殿下 承惟精惟一之傳。 致善繼善述之敎。肆當舊甲之重煕。益懋 前烈之克篤。乃玆渙宣  絲綸。咸諭中外。古人云欲法堯舜。當法祖宗。此 寶綸所以眷眷於訓農養民之道也。於是莫不竦然油然攢手感祝。如草木群生鼓潤於風雷雨露之中而不自知也。猗歟至哉。斯實  前聖  後聖之所以一揆。而堯舜之道近在於  祖宗之模訓也。臣竊稽   明旨。槪以裕財足食。爲敎化之源。力本興功。爲率育之方。殷勤顧保。詔邦本之有在。厚利開道。念民天之爲重。大抵一篇之中。建而爲經者三。列而爲緯者亦三。引之以 肯播肯穫之義。申之以詢蒭訪蕘之意。夫堯之欽若敬授。大禹之荒度。文王之卽功。卽天時地利人事之所以爲經而其爲節目也。加詳匠人之溝洫。草人之土化。詩之覃耟庤鎛。乃水利土宜農器之所以爲緯。而葢將潤色之。在今率由舊章。敉寧王圖功。繼軆守文之所以綿業無疆也。耕稼陶漁之取善。老農老圃之不如。大舜孔子之斯其爲大智也。生民之大本。稼穡之全功。於斯乎略盡。則惟是  十行之札。眞足以起前聖而不易。參古經而無疑者矣。噫。  大聖人立言爲經。夫豈古今之或間哉。然自虞夏以來。農本之訓。散在經傳者。如裘葛飮食。今之人孰不被服而含咀也。而迷者不悟。或視彼遼闊。謂今非宜。或狃此魯莽。疑古卽然。或以文字與事功爲不相涉。曾不知擧斯而加諸此。所以伐柯睨柯。猶以爲遠也。顧今大小司牧之臣。攀  寶綍而怵惕。繹  明訓而興起。皆知明農之爲務。益將勸稼之有方。則其理軆之明顯。功用之親切。比之古經。爲愈光大矣。臣愚蔑識。固不敢述統論代。以干僭妄之罪。而竊甞以爲我 國之視中華。非有疆域之殊隔。而不無氣運之早晩。檀君之立。實與堯並。而草昧鴻荒。堇比巢燧。箕聖東封。際周方隆。而區劃條敎。始伴軒農。若羅若麗。千有餘年。泯泯棼棼。可付之因提循。蜚矣皇矣。我  朝  聖作神興。人文淑闡。物則融昭。丕顯丕承。式至于今。開物成務之功。靡不周矣。厚生利用之法。靡不修矣。以臣愚見由百世而等之。今日隆昌之運。其殆漢之文景富庶之際乎。於休盛矣。斯實  聖代制作之嘉會。奎璧之章。信乎發前經之未發。與豳風七月。周書無逸相表裏。而允爲萬世之鴻典云爾。

進課農小抄文 编辑

己未三月二十五日。行沔川郡守臣朴趾源。伏地頓首謹奏。爲本年正月初七日。本道觀察使關到節。祗受  有旨內。今人雖不及古人。如曰不知農。何以做農官。今欲叩其所存於明農。修述   先朝已試之故事。令諸道觀察使各都留守。先陳經綸。仍飭守土者。亦陳意見。此先試以言之意。考核其實。當在有秋之後。同日口傳  下敎內。歲前綸音頒示之後。分憂守土之列。無一人應旨。不誠孰甚焉。文蔭守令。以經綸冊子。勿拘一卷二卷三卷。毋敢一人或闕者。臣誠惶恐隕越。不知所以對揚也。臣家世淸貧。素無田園。生長 輦轂之下。目不辨菽麥。臣祖食亞卿祿。而臣幼時掬其紅腐。種於庭中。以待其方包也。稍長。徵逐儒士。未甞與野人佃客相接。及中歲落拓。始有志歸農。求所謂農家者流而鈔錄之。然實無田可歸。特硏田而筆耕已矣。往往郊野。見其耕耘之法。多不與古書合。或爲之曉說趙過,賈勰之遺方。未甞不爲村傭里老所笑以爲甚迂也。幸從蔭路出宰百里。辭  陛之日。莊誦七事。農桑二字。乃其首務也。逮至莅任以來。未甞不躬涉原野。警策昏惰而終是口耳之學。不相應孚。習俗之安。未易矯改。不過因循。姑且略施勸課而已。書中之事。尙未有一二試者。以此叨職數年。民事首務。未見其爲頓盛也。守土分憂之義。豈亶然哉。臣以此夙宵憂恐。誠知尸素無所逃罪。乃者。   聖上深惟務農重本之道。先施敷奏明試之政。如臣魯莽。顧何足以仰塞 明旨哉。維玆手抄數篇。舊出於學稼學圃之志。而小人哉樊須。固所自鄙於其心。然臣旣別無經綸之素講於平日者。則亦安敢倉卒臆對。以重其不誠之誅也哉。義在無隱。誠不獲已。遂敢略綴按說。繕寫呈進。臣無任愧恐屛營之至。

課農小抄 沔川郡守臣朴趾源 編輯 编辑

諸家總論 编辑

管子曰。野與市爭民。金與粟爭貴。又曰。民無所遊食。必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

商子曰。金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金一兩生於境內。粟十二石死於境外。粟十二石生於境內。金一兩死於境外。好生金於境內。則金粟兩死。倉府兩虗。國弱。好生粟於境內。則金粟兩生倉府兩盈。國彊。

臣趾源曰。古人言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饑。夫人之所以不饑不寒者。財也。五糓布帛是也。饑不可食。寒不可衣者。貨也。珠玉金錢是也。貨者。所以與財爲輕重之權。而非所以生財也。故一家藏之。可以自豪於平世。而一遇水旱兵荒。則其不盡歸於任氏之窖者。鮮矣。然而人知有貨之可以不饑而不知徒貨之不足恃也。家猶如此。而况國乎。管,商是佐覇之才。而其能明於本末輕重之辨如此。是豈可以功利之說而忽之哉。

呂覽曰。凡農之道。厚之爲寶。斬木不時不折。必穗稼就而不穫。必遇天菑。夫稼爲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耰。據之容手。此之謂耕道。是以得時之禾。長秱而穗。大本而莖我。䟽穖而穗大。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如此者不風。先時者。莖葉帶芒而短衡。穗秬而芳。奪秳米而不香。後時者。莖葉帶芒而末衡。穗閱而靑零。多秕而不滿。得時之黍。芒莖而徼下。穗芒以長。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先時者。大本而華莖殺而不遂。葉藁短穗。後時者。小莖而麻長。短穗而厚糠。米▣而不香。得時之稻。大本而莖葆。長秱踈穖。穗如馬尾。大粒無芒。摶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時者。大本而莖葉格對。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後時者。纖莖而不滋。厚糠多秕。庤辟米。不得恃定熟。卬天而死。得時之麻。必芒而長。踈節而色陽。小本而莖堅。厚枲以均。後熟多榮。日夜分復生。如此者不蝗。得時之菽。長而短足。其美二七以爲族。多枝數節。競葉繁實。大菽則圓。小菽則摶以芳。稱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蟲。先時者。必長以蔓。浮葉踈節。小英不實。後時者。短莖踈節。本虛不實。得時之麥。長秱而頸黑。二七以爲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稱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肥澤。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時者。暑雨未至。朋動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節。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薄色而美芒。是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弱。莖相若而稱之。得時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時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時者忍饑。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叡智。四衛變彊。凶氣不入。身無苛殃。黃帝曰。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審時篇

后稷曰。子能以窐爲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濕安地以處乎。子能使雚夷無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爲冷風乎。子能使槀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圓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上田棄畝。下田棄甽。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令玆美禾。來玆美麥。是以六尺之耟。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草端大月。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之。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 昔。猶夕月季也。三葉薺屬。 而穫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 菜名 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 草名 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穫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曰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止而逆之。時旣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旣郄。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稑禾不爲稑。種重禾不爲重。是以粟少而失功。任地篇

凡耕之道。必始於壚。土玄而䟽者。爲之壚。 爲其寡澤而後枯。必厚其靹。爲其逾厚而及𩛕 或作選。 者𦷺之。堅者耕之。澤其靹而後之。上田則被其處。下田則盡其汚。無與三盜任地。夫四序參發。大甽小畝。爲靑魚胠。苗若直獵。地竊之也。旣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弗除則蕪。除之則虛。則草竊之也。故去此三盜者而後。粟可多也。所謂今之耕也。營而無穫者。其蚤者先時。晩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多菑。實其爲畮也。高而危則澤。奪陂則埒。見風則𠎮。高培則拔。寒則彫。熱則修。一時而五六死。故不能爲來。不俱生而俱死。虛稼先死。衆盜乃竊。望之似有餘。就之則虛。農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踈而不適也。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此稼之傷也。故畝欲廣以平。甽欲小而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後咸生。稼欲生於塵。而殖於堅者。愼其種勿使數。亦勿使䟽。於其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餘。熟有耰也。必務其培。其耰也植。植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堅。是以畮廣以平則不喪本。莖生於地者。五分之以地。莖生有行故遫長。弱不相害故遫大。橫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夬心中夬。帥爲冷風。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爲族。乃多粟。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爲秕。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樹肥無使扶踈。樹墝不欲專生而族居。肥而扶踈則多秕。墝而專居則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粗。上下安則禾多死。厚土則蘗不通。薄土則蕃轓而不發。埴壚冥色。剛土柔種。免耕殺匿。使農事得。辨土篇

亢倉子曰。人捨本事末則不一令。不一令則不可守不可戰。人捨本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流徙。輕流徙則國家時有災患。皆生遠志。無復居心。人忘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巧法令則以是爲非。以非爲是。古聖先王之所以理人者。先務農業。農業非徒爲地利也。貴其志也。人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邊境安則主位尊。人農則童。童則少私義。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博深農則其產複。其產複則重流散。重流散則死其處無二慮。是天下爲一心矣。天下一心。軒轅几蘧之理。不是過也。古先聖王之所以茂耕稼者。以爲本敎也。是故天子躬率諸矦。耕籍田。大夫士第有功級。勸人尊地產也。后妃率嬪御蠶於郊桑公田。觀人力婦敎也。男子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資相爲業。此聖王之制也。故敬時受日。埒實課功。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一人勤之。十人食之。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料師旅。男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妨農也。黃帝曰。四時之不可正。正五糓而已耳。夫稼。爲之者人也。生之者天也。養之者地也。是以稼之容足。耨之容耰。耘之容手。是爲耕道。農工食。工攻器。賈攻貨。時事不龔。敓之以土功。是謂大凶。凡稼早者先時。莫者不及時。寒暑不節。稼乃生災。冬至以後五旬有七日而昌生。於是乎始耕。事農之道。見生而藝生。見死而穫死。天發時。地產財。不與人期。有年祀土。無年祀土。無失人時。迨時而作。遇時而止。老弱之力可使盡起。不知時者未至。至逆之。旣往而慕之。當其時而薄之。此從事之下也。夫薅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稼欲產於塵土而殖於地堅者。愼其種。勿使數。亦勿使疏。其於施土。無使不足。亦無使有餘。畎欲深而端。畝欲沃而平。下得陰。上得陽。然後咸生。立苗有行故速長。强弱不相害故速大。正其行通其中。疏爲冷風則有收而多功。率稼望之有餘。就之則疏。是地之竊也。不除則蕪。除之則虛。是事之傷也。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居。其熟也欲相與扶。三以爲族。稼乃多糓。凡苗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爲粃。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樹肥無使扶踈。樹墝不欲專生而獨居。肥而扶踈則多秕。墝而專居則多死。不知耨者去其兄而養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則稼多死。得時之禾長秱而大穗。圓粟而薄糠。米飴而香。舂之易而食之强。失時之禾。深芒而小莖。穗銳多秕而靑蘦。得時之黍。穗不芒而長。團米而寡糠。失時之黍。大本華莖葉膏短穗。得時之稻。莖葆長秱。穗如馬尾。失時之稻。纖莖而不滋。厚糠而菑死。得時之麻。䟽節而色陽。堅枲而小本。失時之麻。蕃柯短莖。岸節而葉蟲。得時之菽。長莖而短足。其莢二七以爲族。多枝數節。競葉蕃實。稱之重。食之息。失時之菽。必長以蔓。浮葉虗本。踈節而小莢。得時之麥。長秱而頸族。二七以爲行。薄翼而䵍色。食之。使人肥且有力。失時之麥。胕腫多病。弱苗而翜穗。是故得時之稼豊。失時之稼約。庶糓盡宜。從而食之。使人四衛變强。耳目聰明。凶氣不入。身無苛殃。善乎。孔子之言。冬飽則身溫。夏飽則身凉。夫溫凉時適則人無病疢。人無病疢。是癘疫不行。癘疫不行。咸得遂其天年。故曰穀者人之天。是以興王務農。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焉。農道篇

臣趾源曰。五土。民莫不耕也。不知柔之可力。棘之可肥。緩之可急。燥之可濕也。五穀。民莫不藝也。知草之能竊苗而不知苗之相竊也。知苗之相竊也而不知地之先已竊之也。黍稻禾麻菽麥。人莫不食也。不知多米之寡糠也。香甘之忍饑也。皆由於稼之得時也。人知用畝而棄甽也。不知高下之正相反也。人知雨潤而暘燠也。不知風之可使冷然善也。人知後時之爲失也。不知先時之失猶夫後時也。夫能知其術而盡其理者。其惟聖於農乎。人皆知農之能養人也。而不知聖於農者之乃能使人聰明睿智體康無殃也。又能使天下之人童樸一心。以至於主位尊而公法立也。大哉農乎。醫性醫命之妙。制治保邦之本。亶在是矣。農而至於如此。可謂稼穡之極功而炎稷之能事畢矣。古今譚農者。未有能說到於此。若呂氏者商也非農。是惡足以知之哉。竊意古之所傳神農之說如許行之徒。相與爲之。後竟爲大賈居也。然其說精深到底。寔寔有此理。非可以傅會假設也。豈或以傳其非人而廢其言也。

馬一龍農說曰。農爲治本。食乃民天。天畀所生。人食其力。周書無逸曰。君子所其無逸。爰知稼穡之艱難則知小人之依。故聖人治天下。必本於農。神農之敎。歷山不改其業。禹稷之後。莘野猶振其風。葢斯民之生。以食爲天。而人無穀氣七日則死者。其天絶也。天之生民。必賦以資生之物。稼穡是也。物產於地。人之得爲食。力不致者資生不茂矣。故世有遊食之民則民窮而財盡。况以供無厭之欲。而欲天下安生樂業以無叛也。得乎。古者一夫受田百畝。不奪其時。仰事頫育。皆有賴也。其上不求。其民不爭。以力足食而已。至於後世。人皆厭於力食。而務以其力食人。是以獸相食也。而天下嘗不治。嗚呼。君以民爲重。民以食爲天。食以農爲本。農以力爲功。所因如此而司農之官。敎農之法。勸農之政。憂農之心。見諸詩書者惓惓焉。 力不失時則食不困。知時不先。終歲僕僕爾。故知時爲上。知土次之。知其所宜。用其不可棄。知其所宜。避其不可爲。力足以勝天矣。知不喩力者。雖勞無功。此總言用力軆要。時。言天時。土。言地脉。所宜。主稼穡力之所施。視以爲用。不可棄。若欲棄之而不可也。不可爲。亦然。合天時地脈物性之宜而無所差失。然後事半而功倍矣。知其可不先乎。 故畜陽不極。發生乃微。此以下詳說知時之義。皆用不可棄。避不可爲之事。上云時者。主陰陽之候而言。陽主發生。陰主斂息。物之生息。隨氣升降。故冬至之後一陽起乎下。則群陰推而漸出。寒凝固結於上。所以遏其洩矣。及陽氣出地。物生堅露。流衍布濩而不窮。畜之。盛大致然。是以桃李冬華。無氷不殺草。春秋記之以病愆陽。農家者流云。冬耕宜早。春耕宜遲云。早者在冬至之前云。遲者在春分之後。冬至前者。地中陽氣未生也。春分後者。陽氣半於土之上下地。其意皆在陽榮陰衛。欲使微陽之不洩。求其壯盛而已。於此不知所避。一則初升而踣其踵。一則方啓而裂其膚。豈非童而牿未壯。盛而先亢者乎。亢則害。牿則亡。傷氣殆盡。其生安得不微乎。畜陽之意。不止於冬。凡日爲陽。雨爲陰。和暢爲陽。沍結爲陰。展伸爲陽。斂詘爲陰。動爲陽。靜爲陰。淺爲陽。深爲陰。晝爲陽。夜爲陰。繁殖之道。唯欲陽含土中。運而不息。陰乘其外。謹毖而不出。若陽洩於外而陰入其中。生機轉爲殺機矣。 凝陰在土。其氣固塞。歲久不耕之地。純陰固結。非假太陽之力追攝。何以得散。又冬春二時。不見天陽。亦猶是耳。今夫圖殖之上。未甞生物。正以內不含陽。陰不外固而火煆之地。藏氷不融者。絶其地脈而中無陽氣來至也。竊闚神化之妙。陽根陰。物之所以生也。陰根陽。物之所以成也。生者謂之化。成者謂之變。 徐玄扈曰。火煆藏氷。別有理。今藏熱炭之甕。暑月可藏氷。豈亦絶地脉耶。 陽自下起。發其內之一本以出於外。諸陰皆死者。陰自下起。斂其外之散齊以入於內。諸陽皆生者。此葢言二氣始終之定理也。諸陽謂自復以至於夬也。復十一月之卦。夬三月之卦也。十二月爲臨。正月爲泰。二月爲大壯。復自坤中來。一陽始生。成位於冬至。至泰而開。開而壯。壯而夬。四月復全于乾矣。諸陰謂自姤以至剝也。姤五月之卦。剝九月之卦也。六月爲遯。七月爲否。八月爲觀。姤自乾中來。一陰始生。成位於夏至。至否而塞。塞而觀。觀而剝。十月復全於坤矣。上下者。乾坤分列之位。升降者。陰陽往來之氣。內外者。神化辟閤之妙。斂發者。萬物生成之機。出入者。循環無窮之端。一本散殊。相禪以爲始終者也。大抵二氣陰陽之至。當主日月爲義。春秋二分。晝夜相半。氣之平也。春分後晝漸永。日在地下之刻少。秋分後夜漸永。日在地下之刻多。陰陽消長。係於是矣。 陽生而不抑。遂以精泆。陰下而不齊。亦難以形堅。隕有餘補不足則精不泆而形可堅矣。天地之間。陽常有餘。陰尙不足。然扶陽抑陰。古聖至言。易曰。亢龍有悔。又曰。下濟而光。以是見陽之精泆。由於不抑。陰之形脆者。由於無所濟也。今有上農土地饒。糞多而力勸。其苗勃然興之矣。其後徒有美穎而無實粟。俗名肥𦝲。此正不知抑損其過而精泆者耳。其法何以斷其浮根。剪其附葉。去田中積汚。以燥裂其膚理則抑矣。及其𥡥秸俱成。農功已畢。或土力旣衰。潤滋不繼。淫渴未去。淸氣有傷。此正不知補助。故粒米有空。頭枯幹粉黛諸病也。 是故。含生者陽以陰化。達生者陰以陽變。察陰陽之故。參變化之機。其知生物之功乎。生則化。成則變。然必成而後有生。陽根陰也。生而後有成。陰根陽也。成者謂之變。脫其本根。易其故軆。生者謂之化。融液所畜。暢茂其緖。故冬至之後。生意皆含。夏至之後。生色皆達。含者。化之機。達者。變之漸。陰陽亘爲其根。求其所以然。微妙而難悉也。一化一變。理不盡顯。物自相形。機緘所存。非審察參詳。則天地生物之功。莫之有知矣。夫含生先天也。以後天爲之軆。達生者。卽後天也。以先天爲之神。養生家欲求先天之氣。當思化裏一變。非化不能變。非變則化者終於化矣。推之事理亦然。凡事之立。其始甚幾微。充廣必盛大。盛必衰。衰必敝。敝則變。不變則毁。毁則息。此知道者之所深憂乎。圖善變而不毁者。其諸取法於農。故聖人推日星。定四時。分節候而示民以則。陰陽列於四時。早晩見於節候。歲氣係於日星。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日窮於次。月離於紀。星回於天。此一歲之終也。日行速而月遲。故有餘日而以閏月收之。天行健而日月不能及。故有歲差。而以六十年。約之一歲之中。春而夏。夏而秋。秋而冬。四時順布也。四時有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也。冬至以後。陽漸長。立春陽之出也。春分陽氣之中也。立夏得陽三之二。至夏至而極矣。夏至以後。陰漸長。立秋陰之出也。秋分陰氣之中也。立冬得陰三之二。至冬至而極矣。堯命羲和。日中鳥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不詳其餘者。以一中一極前後測之耳。冬至一陽生。主生主長。夏至一陰生。主殺主成。故曰生者陽也。成者陰也。含雖未見其生。達雖未見其殺。幾已在之矣。夫發其生者。與其晩也。寧早。收其功者。與其早也。寧晩。此陽進而前。陰退而後之道也。 衆知膏瘠。不如原隰。衆知蕪平。不如淺深。肥饒爲膏。砂瘦爲瘠。高者爲原。下者爲隰。蕪荒而不治者也。平成熟也。農家栽禾。啓土九寸爲深。三寸爲淺。土地生物。膏則茂。瘠則不茂。而人之相地。成熟則美。荒廢則不美。此皆易知而莫不知也。至如地之高下。有氣脈所行而生氣鍾其下者。有氣脈所不鍾而假天陽以爲生氣者。故原之下多土骨。而隰之下皆積泥。啓原宜深。啓隰宜淺。深以接其生氣。淺以就其天陽。盖土骨人身之經脉而積泥如人身之餘肉耳。經脉者。氣血流行之所。餘肉者。塊然附贅之區也。 常治者氣必衰。再易者功必倍。患因無備。命在有滋。將衰而沃之。助其力也。欲倍而壯焉。收其全矣。沃莫妙於滋原壯。須求其固本。此因土材而以人力輔相之。衰者。土力衰也。倍者。所獲倍也。患言水暵虫傷之類。溝堰陂洫。桔槹簑笠。潤燥以時濟。及浚築制造爲之預者。則有備而無患矣。命。言生發收藏之元。所滋之事有二。以人力者。灌漑鋤耘塗盪也。以物力者。泥糞灰籸稿卉也。禾苗資土以生。土力乏則衰。沃之。所以助土力之乏易。田倂兩歲之力不壯。則不能兼收所生以致倍。然沃助其勢。壯求其倍勢也。猶有不待其衰。未禾而先沃之白塊之間者。此素問所謂滋化源之意耳。滋其衰者過滋。或至於不能勝而病矣。滋源則無是也。固本者要令其根深入土中。法在禾苗初旺之時。斷去浮面絲根。略燥根下之土皮。俾頂根直生向下。則根深而氣壯。可以任其土力之發生。實穎實粟矣。 亢而過洩者水奪。此謂獨陽不長者。濟之以陰也。何謂亢。如旣穫之後。犂土在田。冬春二時。皆無雨雪。大陽燥烈。破塊之間。盡爲枯軆。陰不外周。陽不內畜。氣之過洩矣。水奪者。以水奪之也。奪其過洩之陽。藉其潤澤之液。包含融結。以成發生之功。葢天一生水。水爲陰氣之微。遇火俱化。化則合倂爲用。不惟不爲害。而反爲利焉。故君子貴不驕。富不侈。賢智不先人。處崇高而憂。履成滿而戒。不待以水奪之而自然不至於亢也。 斂而固結者火攻。此謂獨陰不生者。濟之以陽也。何爲斂。失於鉏墾蕪翳。蔽其天陽汚澤。淫其膚理。陰沍久以不開。生意塞而不達。氣之固結矣。火攻者。以火攻之也。攻其固結之陰。假其焚燎之力。疏通蒸騰。以宣敎育之氣。葢地二生火。火爲陽氣之微。遇水俱變。變則轉易死氣以爲生。亦不害矣。水云奪者。必久浸而後可奪。火云攻者。必猛烈而後可攻。然奪之欲其過洩於外者返。而攻者。欲其固結於內者去也。陰陽善惡其用舍去留之分。有不可誣者如此。 鎡基寸隙。不立一毛。鬱蒸所至。並鍾五賊。此又揭工力時氣所害爲甚者言也。鎡基寸隙。墾之不偏也。雖所餘經寸。他日禾根適當之。則詰屈不入。葉雖叢生。亦必以漸消盡而至於濯濯然。今俗云。縮科是也。故犂鋤者。必使翻抄數過。田無不耕之土。則土無不毛之病。五賊。食禾之虫也。熱氣積於土塊之間。暴得雨水。溫釀蒸鬱。未經信宿則其氣不去。禾根受之。遂生蟊。烈日之下。忽生細雨。灌入葉底。留住節間。或當晝吸太陽之氣。得水激射。熱與濕相蒸。遂生蠈。朝露浥日。濛雨日中。漸徹葉間。單則化氣。合則化形。遂生螣。熱踵根下。攝行於稿。爽日與雨。外薄其膚。遂生螟。歲交熱化。不雨不暘。晝晦夜暍而風氣不行。遂生𧉺。五賊不去則嘉禾不興。故灌田者。先須以水遍過。收其熱氣。旋卽去之。然後易以新水。栽禾無害。不過一遍。易去者雖久浸。不見日中兩露。或以長牽。或以踈齒披拂。勿以凝着則虫不生。近者田家。治虫之法。多以石灰桐油。布於葉上。亦可殺。 知天之時。識地之宜。昧其包命。亦無以善其後。此承上以起下也。包命。見下。 故祖氣不足。母胎有虧。其踵不踵。胎氣不完。其胎不胎。雖成必敗。蓋親下之本。旣久去地而傷母之體。豈能全天哉。祖氣。主糓子之在秸者言也。母胎。主穀子之脫秸者言也。祖氣不足。謂未及冬至而先刈者。其一成之氣。旣未充足。以之爲種。母胞有虧矣。草木之生。其命在土。生成變化。不離土氣。踵踵相接。生生無已焉。若脫土久。氣不連屬。生之雖於胎。成之則不全其數。或半途而剝。或成穗而秕。故收種者。當於冬至之後。熟治高土。散布其上。覆以踈草。障蔽鳥雀。壅以酓灰。滋潤燥枯。至淸明時。沃之使芽。除草濩糞。頻助其長。此第一義也。其次草裹美種。縣之風簷。季春之始。置諸深汪。勿令近泥。半月。氣足布地而芽。此雖不生。已落第二義矣。但世俗浸種。晝沈夜㫰。酓釀鬱蒸。逼之使速。胎中受病。拔不可去。長芽嫩脆。拋撒下田。跌蹼折損。種種不免。迷而不悟。不知何見耳。 夫善本者。斯圖末。慮終者。貴謀始。推陳而致新。氣以交倂積成。脫胎而洗髓。精以剝換化生。上言天時土性人力種糓備矣。此下言治禾也。種得水治芽。得土始苗。移苗置之別土。二土之氣。交倂於一苗。生氣積盛矣。然其胎不脫則陳腐之軆猶存。髓不洗則濁淫之氣終在。欲其稚而壯。壯而盛。盛而不衰也。得乎。故天地之間。氣之積盛者。力在交倂。精之化生者。功存剝換。不然同類而異形。一本而殊末。果何故哉。此在交倂與剝換者。得不得之差耳。 達順則豊。覆逆乃稿。縱橫成列。紀律不違。密邈爲儔。尺寸如范。栽苗者。當如是也。先以一指搪泥然後。以二指嵌苗置其中。則苗根順而不逆。縱橫之列整。則易於耘盪。踈密各因其地之肥瘠爲儔。踈者。每苗約七千二百科。密則數踰於萬。地肥而密。所收倍於踈者矣。▣地肥更不宜密。農書曰。瘠田欲稠。 但害生於莠。法謹於芟耘。與其滋蔓而難圖。孰若先務於决去。故上農者。治未萌。其次治已萌。已萌不治。農其農何。莠。惡草之害苗者。芟耘。皆去草之事。蔓。草之延生者也。滋。益甚也。蔓。難圖也。出左氏。皆務决去而求必得之。亦古語。因此以見惡不可縱。漸不可長之意。上農深於農理勤於農事者也。未萌根株在土也。上農者。智力兼至。知莠之害苗。不唯不容其滋蔓。於根芽未萌之時。先有以治之矣。是以用力少而成功多。不使其害及其苗。所養至而所以生全者大也。已萌而治之。其功大於是矣。已萌不治者。必至於蔓而不可圖。爲農也何以爲之農哉。歎而哀之之辭。知道者。可以深長思也。 夫薙草之法。數與草齊。南粳北黍。天所生。地所宜。人所賴而養者。種之良也。物之良者。必貴。貴非賤等。良畏惡朋。薙。治也。惡草之害苗者。不可勝數而其爲物也。尤易生焉。所治之法不多。則不可去。天生五糓。所以養人可貴之物也。貴者難成而易傷。賤者易起而難制。於此辨之不早。俟其潛滋暗長而後治之。則其根株深固。枝葉暢茂。盤結而輔翼者勢。盛於苗矣。雖其上農。亦無如之何。 故農家者流。思其力不足以盡。圖之備。假諸物。其始也直木而耒。其次也橫木而耜。又其次編木而齒。曲木末而鏟。鑿木首而鋤。繼之以掇。終之以塗。無不可以鐵焉。以直木而鐵。堅也。攻之無遺類矣。草之滋生無窮而人之用力有限。不能不假於物以爲力勝之具耳。今之耒而耕者。有大耕小耕。開桄罨掄。大抵勤與惰之殊也。翻抄遍過之說。已見於前。其耙者。亦多不求細熟平整粗塊臃泥。凸則曝日先燥。窪則注水過深。是以一塸之間。禾之豊瘁頓異。且又妙在旋抄旋耙。旋耙旋蒔。時燥濕和匀。渾水澄泥。聚於根杴。有壅培之力也。移苗新土。黃色轉靑。乃用搗盪。搗盪雖以去草。實以面苗。葢田之浮泥。易行橫根而下之。實土難入頂本。頂本入土不深。橫根布於泥面。則得土之生氣不厚。枝葉雖繁。抽心不茂矣。搗盪。欲斷其泥面橫根。俟其頂根入土深。受積厚多生之氣。其後抽心始高而結穗長碩也。鏟鉏。皆削草器。掇以手拾去餘草。塗以泥壅蔽。田皮旣掇則洩去多水。留小水。在田來泥爲塗。塗時以手捻去禾心宿水。候田中有燥裂。卽上水灌之。禾心宿水旣去。燥時免其濕釀漬入新水。又助潤滋淸氣矣。養苗至此除草已盡。物不能再假。力不可再加。然意外之虞。尙不保其無也。 徐玄扈曰。至哉言乎。鋤綿鋤桑。斷其橫根。皆此理也。說者謂種樹不實。斷其直根。非也。正宜留直根去橫根耳。但樹大者。宜漸去之。 如是而猶存者。可不畏夫。此又申言莠之難去。可畏之甚也。盖惡草賤而易生。有一根種遺於地。忽不覺其蔓矣。 衛生固難成功。亦不易華而欲實。風雨不作。時將穫矣。燥則多損。浸而成腐。此言養之係於人。而成之係於天也。稻花必在日色中始放。雨人則閉其窺而不花。風烈則損其花而不實。二者皆秕糓之患也。及其成糓將穫土太燥則米粒乾損。水多而過浸。則班異成腐。二者又皆毁成之病也。陰晴燥濕。是豈人力可致者哉。農家至此猶不得自盡。况以委之蕪翳而求其不敗也可乎。 故可貴之物。不產非時。不安非類。欲其至足。以遂斯民之天。而農也如之何不力。此總結通篇旨意。盖糓不足則食不足。食不足則民之所不天。遂物之可貴如此。苟非順時調護。何以得之。農者當知自力矣。

臣趾源曰。馬一龍其農家之理學乎。其說最爲精微。凡壤土之物色。糓種之名品。耙耨之度數。鎡基之形制。猶不屑規規也。直欲論性命於化源。察理氣於先天。如陰陽推命。遠溯胞胎。醫家診證。專聽脉息。其所論推陳致新。脫胎洗髓及察五賊於無形。治莠於未萌者。可謂窅且玄矣。雖然。農者天下之至樸。而至精至巧。未始不存乎其中。古來聖智葢已竭思盡力以示民。而百姓之所日由而不知者也。力田者苟能履其粗跡。存其恒節而日孜孜焉可矣。此所謂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也。故曰深耕易耨。曰勤則不匱。此兩言者。足以爲南畝之經訓。而若其所以然之故。則夫豈頓頓者之所能盡講乎。

朱子勸農文曰。當職久處田間。習知穡事。玆沗郡寄職在勸農。窃見本軍。已是地瘠稅重。民閒又不勤力。耕種耘耨。鹵莽滅裂。較之他處。大段不同。所以土脈䟽淺。草盛苗稀。雨澤消愆。便見荒歉。皆緣長吏勸課不勤。使之至此。深懼無以下固邦本。仰寬顧憂。今有合行。勸諭下項。

一。大凡秋間收成之後。須趁冬月以前。便將戶下所有田段。一例犂翻。凍令酥脆。至正月以後。更多著遍數。節次犂耙然後布種。自然田泥深熟。土肉肥厚。種禾易長。盛水難乾。

一。耕田之後。春間須是揀選肥好田段。多用糞壤。拌和種子。種出秧苗。其造糞壤。亦須秋冬無事之時。預先剗取土面草根。曬曝燒灰。旋用大糞拌和入種子在內。然後撒種。

一。秧苗旣長。便須及時趁早栽揷。莫令遲緩過郤時節。

一。禾苗旣長。稈草亦生。須是放乾田水。子細認辨。逐旋拔出。踏在泥裏。以培禾根。其塍畔斜生茅草之屬。亦須節次芟削。取令凈盡。免得分耗土力。侵害田苗。將來穀實。必須繁盛堅好。

一。山原陸地。可種粟麥麻豆去處。亦須趁時。竭力耕種。務盡地力。庶幾靑黃未交之際。有以接續飮食。不至饑餓。

一。陂塘之利。農事之本。尤當協力興修。如有怠惰。不趁時工作之人。仰衆列狀申縣。乞行懲戒。如有工力浩瀚去處。私下難以糾集。卽仰經縣。自陳官爲修築。如縣司不爲措置。卽仰經軍。投進切待。別作行遣。

一。桑麻之利。衣服所資。切須多種桑柘麻苧。婦女勤力。養蚕織紡。造成布帛。其桑木每遇秋冬。卽將旁生。拳曲小枝。盡行芟削。務令大枝氣脈全盛。自然生枼厚大。餧蚕有力。

一。大凡農桑之務。不過前項數條。然鄕土風俗。亦自有不同去處。尙恐軆訪。亦有所未盡。更宜廣詢博訪。謹守力行。只可過於勤勞。不可失之怠惰。傳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經曰。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此皆聖賢垂訓明白。凡厥庶民切宜遵守。

右今印榜。勸諭民間。各請體悉。前件事理。父兄敎誨子弟。子弟遵承敎誨。務敦本業。耕耘收斂。以養父母。毋或惰遊賭博喫酒。妨廢農桑。庶幾衣食給足。禮義興行。感召和平。共躋仁壽。淳煕六年十二月日。

臣趾源曰。樊須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古者四民異業。宜夫子之未甞躬履而手藝之也。然夫子嘗自言吾少賤。多能鄙事。又嘗爲乘田而會計當矣。爲委吏而牛羊茁長。若使夫子爲司稼勸農之官。則其疇有不易而其苗有不碩者哉。孟子之於農。亦若是已矣。曰。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又曰。深耕易耨。子弟以其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夫豈不能而空言哉。特爲其將爲君子焉。將爲野人焉。有司之事。非大人之所必察也。故孟子之不欲並耕。亦夫子不如老農之意也。聖人豈眞不知農哉。紫陽夫子學貫天人。道接群聖。於天下之事。無所不知。亦於天下之事。無所不能。語其大則地負海涵。語其細則蚕絲牛毛。其於平日講學論道繙經著書之外。又奚暇黧顔胝手。下學壠畝之事哉。然其莅縣守郡之日。所以訓誨氓俗。勸課農桑者。未嘗不諄切詳備。雖老於田舍者。殆不及之。信乎儒者恥一物之不知。而農又生民之大端也。今此南康一榜。其事目之該曉。時務之切當。無容更言。而卽其聲氣溫諄。恩義孚洽。藹然有溢於辭表者。凡一切俗吏煩擾絞急之病。寬縱解弛之弊。無所容於其間。千載之下。猶足想其治體之髣髴。而使其父老讀之。有以知其董勸之方。子弟讀之。足以消其偸惰之氣。讀之於廈氈巖廊之上。而節用愛民之念。油然而自生。讀之於銅竹朱墨之間。而受牧分憂之義。俛焉而益厲。有是哉。聖賢之言。本末精粗靡有不擧。而功利之及於人。深且遠矣。

臣謹按古之爲民者四。曰士農工賈。士之爲業尙矣。農工商賈之事其始亦出於聖人之耳目心思。繼世傳習。莫不各有其學。如周禮冬官及太史遷所著貨殖一篇。槪見工賈之情。而漢藝文志所載九家百十四篇。卽農家之藝術也。然而士之學。實兼包農工賈之理。而三者之業。必皆待士而後成。夫所謂明農也通商而惠工也。其所以明之通之惠之者。非士而誰也。故臣窃以爲後世農工賈之失業。卽士無實學之過也。惜乎。古所稱農家者流。今皆放失不傳。而其所表見於歷代史傳者。如管仲之於齊。衛鞅之於秦。李悝之於魏。趙過之於漢。任延王景之於九眞廬江。皇甫隆茨充之於燉煌。桂陽崔寔之於五原。黃覇之於穎川。召信臣之於南陽。童恢之於不其。杜畿之於河東。或跡古而潤色。或刱智而趨便。莫不有裕民益國之效。此皆農之故實而古聖人開物成務之遺業也。惟彼百十四篇。尙不過載之空言。而數君子乃能著之行事。深切著明如此。是豈盡生長壠畝。躬服鋤耰而後能之哉。抑必能口談道德。志經邦國。而實學之底於可績也。洪惟重農務本。實我 列聖朝家法。而國初以來。士大夫莫不立家勤儉。體國經遠。朝野之間。風流敦樸而產業有常。逮至豫泰盈盛之日久。而駸駸然文滅其質。末傾其本。士或高談性命而遺於經濟。或空尙詞華而罔施有政。富者旣飽煖逸居而不知衣食之所自出。貧者又無卓錐之業可以學稼而學圃。於是乎農之學莽矣。農之學莽而其效益蔑如。則凡民之稍有智巧者。日趨於末業遊食之塗。而其屈首緣畝。皆天下之至愚至拙也。是豈可使戶誦土化之經而人喩火耨之妙哉。惟在爲士者有以救其流失而率之得其方也。嗚呼。今以浮華不學之士。率其惰窳無知之甿。卽何異於使醉人相瞽哉。是故。漢之二千石。必有孝弟力田之擧。安定學規。乃設農田水利之科。無他貴實學也。

授時 编辑

田家月令曰。正月堅籬落。 修蠶屋。 織蠶箔。 造桑机 几。 修農器。 整屋漏。 合小豆醬。 舂米。 盖屋。 備簑衣及茅。 糞田。 桃樹三年以上者。用尖刀破皮。直下四五條。多結子。 修桑削去枯枝及小亂枝。下糞土。此月不修。則葉生遲而薄。臈月亦可。諸果並同。 鷄鴨抱卵。 斬鼠斷尾。 立春前一日。造燈心。或臘前一日。○方見器用。 立春後。載糞植松栢。

元日鷄鳴時。把火遍照桑及果木上下。則無蟲。日未出。以磚石著枝間。謂之嫁木。令子繁而實。十五日晦日。同上。若棗不可斫。斫則子萎。 雨水翻麻田。

二月。耕雀麥。 耕麻田橫。再耕縮。下種而厚加糞灰。 種栗。 種梨。 種石榴。 種櫻桃。 種椒。 種銀杏。 種葚。 種楮。 種槐。 種梧桐。 種竹。 種枸杞。 種五味子。 種蒺藜。 解諸果木裹縛。 接諸果木。 栽松。 蒔柏。 壓桑枝。 揷葡萄。 舒葡萄上架。 移桃李。 採乾牧丹根。仍移種。 種匏瓠。 種藕。 種春蘿葍。 種春葱。 種韭。 種紅花。 種芭蕉。 種芎藭。 種菠䔖。 加糞芹田。 採山藥。 採乾地黃。 造布。 浣冬衣。 沈醬。 諸果枝揷入芋頭。 驚蟄備農器。 修堤渠。 耕春麰。

三月。耕秧田入草。 淸明前。沈早稻子。 淸明後。下早稻子。 穀雨前。沈晩稻子。 糓雨後。下晩稻子。 以杏花盛開爲候。種大豆。 耕黍耕粟。 耕秫薥。 耕菉豆。 耕芝麻。 耕胡麻。 耕薏苡。 耕綿。 鋤秋牟。 鋤春牟。 種梔。 移梔。 接杏梅。 接杮。 種芋。 種春。葵菜。 種薑。 種茄子。 種甘瓜。 種瓜瓠。 種冬瓜。 種胡瓜。 種絲瓜。 種大蒜。 種萵苣。 種地黃。 種山藥。 種靛。 種藍。 種鳳仙花。 種萆麻。 種甖粟。 種木香。 種白萹豆。 採乾芎藭。出蚕。 開蜜蜂䆧。 葺墻垣。利溝瀆。治屋室。以待霖雨。 勸耕陳地。

四月。耕赤黑豆。 耕荏。 種夏蘿葍。 種夏菘菜。 種薑。 種西瓜。 種晩紅花。 鋤茄子。 收諸色菜子。 採乾竹笋。 採乾山蔬。 修農衣。 修堤坊。開水竇。 設鳥籠。 收蜜蜂安䆧。 牛馬喂草。

五月。耕晩秫薥。 耕麻田。入草下種。 收秋牟。仍耕其田。夏至後。種以大豆小豆。 收小麥。仍耕其田。六月上旬。種以菉豆。 收春牟。仍耕其田。種以蕎麥。 芒種前。移秧早稻。 芒種後。移秧晩稻。 十三十種竹。 採覆盆子。 收葚子。 割苧。 種藕。 栽藍。 播大蒜。 端午採葛根。 端午播乾艾葉。 收菘菜子。 收蘿葍子。 收蔓菁子。 收紅花。 收菠䔖子。 收甖粟子。 割靛。 收蚕種。 夏至間。以瓷甁貯胡麻芝麻油密封。以甕器盖之。置瓦屋上。立秋間下之。則上淸油也。 芒種。造秋牟醋。方見飮食。 收乾槐花。

六月。耕菉豆。 耕蕎麥。 耘稻。 鋤大豆小豆。 晒小麥。 收二苧。 斫竹不蛀。 收椒。 收梅杏桃李核。便種。 取漆。 種蔓菁。 種菘菜。 種秋葱。 耕萵苣。 鋤芋。 採藻。 割麻。仍耕其田。種以秋蘿葍。 漚麻。 收紅花子。 造麯。 造醋。

七月。再鋤大豆小豆。 收芝麻。 收胡麻。 割晩麻。 伐竹木。 採楮根。 剝葛皮。 種秋葵菜。 種秋蔓菁。 種蘿葍。 種薑。 種芥。 收瓜子。 分薤。播乾桔梗。 刈蒿草。 收鳳仙子取油。 割藍。 染藍。 漚晩麻。 取漆。 造柴鎌。 處暑後。穫早稻。 摘榛子。

八月。收菉豆犂翻其田。 收蒿麥犁翻其田。 收大豆小豆。犂翻其田。 收秫薥。 收荏。 收薏苡。 白露節後。耕秋牟小麥。 種苧。 秋社前後。栽木瓜。 收胡桃。 收棗。 取椒實。 採牧丹根。仍移種。 移種芍藥。 移種早梅及花果。 採乾五味子。 採山藥。 種冬葱。 種大蒜。 種水晶葱。 收麻子。 收藍種。 取乾黃瓜。 採乾地黃。 分韭根。 結箭捉蟹。 沈瓜葅。 輸畜柴薪。 刈菅葦。 鋤竹稻糠壅。 放芋根。鋤開邊土。郤上別泥。 白露。取乾莞蒲蘭枺之類。

九月。收五種糓。 種椒及茱萸。 種臘梅諸果木。 收茱萸。 收三苧。 收諸般果實。 採乾蒺藜子。 採乾梔子。 收瓜瓠。 收匏瓠。 收茄子種。 收瓜蔞。 藏薑。 採菊花。 採乾菖蒲。 採乾芎藭。 收諸色豆楷。壅地黃。用糠粃之類。 沈汁葅。 沈蟹醋糟蟹。 霜降後割蜜。

十月。翻田。 翻耕麻田。橫再翻縮。下旬下種。 收諸般糓豆種。 移花木。 澆灌花木。 壓桑條。 包諸果木畏寒者。 盤瘞葡萄。 壅苧麻。用牛馬糞及糠粃之類。 收乾桑葉。 收楮種。 窖藏過冬菜。 收芋頭。 收冬瓜。 壅培韭根芭蕉。 收山藥。 採乾木香。 沈葅。 造醬。 縛蓆。 築墻垣。 墐門戶。 修補屋漏。飾墻壁。預備雨雪。 熟料養牛馬。 遮掩泥。飾牛馬屋。 造牛衣。 閉蜜蜂䆧。 備綿備柴薪。

十一月。冬日溫和。氷雪盡消。澆尿于麥田。 種松栢等樹。至春社前。亦可。 嫁果木。同正月。 刈蒿棘。 夾籬。 造什物農具。

冬至。浴蚕種。

十二月。糞田。 澆尿麥田。 造農器。 貯雪水。 收牛糞。 刈棘。 搗磨乾桑葉。此月製者。消蚕熱病。月內三八日。連浴蚕種三次。 種桑。 種檾麻。 種松栢。

臈日。拾馬糞。 是日。斬鼠斷其尾。至來年正月。斬之斷鼠。 是日。以甁盛猪肪脂四五兩。堅封甁口。堂房中各懸一甁。是謂辟蠅。當夏蠅子雖有。十去八九。

臣謹按農之爲道莫大於時。上古渾朴。民非不能力之爲患。而或不能節適早晏之爲患。故聖人爲之曆象。敬授人時。後世人欲肆而天理微。民非不能知時之患。而能力不見奪之爲患。故孟子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爲王政之大端。夫古之所謂奪農者曰。臺觀城池之興作也。蒐獮戰鬪之驅使也。凡一切用民力。而歲過三日及不以其隙者。皆是也。此固聖王之明禁而治世無是也。然只知不用民力之爲不奪而不知其又有三奪者。潛居其間。何爲三奪。曰土膏方興。耒耜四出而我無牛糧。望其餘力之藉助。是謂貧奪之也。子弟衣食。自好謔浪。閭里朋飮博塞。不知其苗之頓荒也。是謂逸奪之也。郊甸之氓。重錢而輕粟。出入都邑。浮遊墟市。或以耕牛之力而搬賣薪柴。或以荷鋤之材而爲人雇脚。務以沾漑目前而不能少展其終歲之憂。是謂以姑息之利而奪之也。古人曰。一日不耕。終歲不飽。農家諺曰。社前種麥爭回耬。嗚呼。時之所爭者甚則晷刻間。而奪之者常有四三。若是者。雖戶設測景之表。里置紀星之官。亦無益也。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世之牧民者。非徒不奪。必爲之紓其力焉。非徒紓之。又有以率其志焉。然後古昔聖王順天授時之意。始益彰著而流行矣。

占候 编辑

田園必攷十二月占候曰。正月朔朝。四面有黃氣。四方普熟。靑氣蝗。赤氣旱。黑氣水。無風陰而溫。歲豊十倍。有春旱。 元日有雷。主禾黍皆吉。有雪。夏秋大旱。 立春日鷄鳴時。艮上有黃氣。宜大豆。春夏三雨辰虫生。三雨未。虫死。百蔬五果同。 初二日。無風雨大熟。 初六日。日月光朗大熟。 初八日。夜見星辰。五糓豐熟。 正月上旬子日。占歲事。遇甲豐。丙旱。戊虫。壬水。 立春日甲乙豊。丙丁旱。戊己損傷田。庚辛人不靜。壬癸水盈川。 上元日晴。春水小。語云。上日無雨。多春旱。淸明無雨。少黃梅。夏至無雨。三伏熱。重陽無雨。一冬晴。元宵有風。主寒食有雨。

是月月蝕。粟賤。虹見。糓貴。

二月。朔雨稻惡。値驚蟄蝗。値春分歲歉。朔雷初發。歲美。起震多糓。起坤多雨。甲子雷五糓豐稔。 初二日雨。妨農。 十二日夜宜晴。大抵二月怕夜雨。若此夜晴雖多。亦不妨。 春分日東風。麥賤歲豐。西麥貴。南先水後旱。北米貴。前後一日雷。歲稔。陰不見日爲上。日出時。正東靑雲氣宜麥。歲大稔。 二月。有三卯宜豆。無則宜種早禾。

三月。朔値淸明。主草木榮。値穀雨年豐登。 上巳卽三日。聽蛙聲。占水旱。上晝叫。上鄕熟。下晝叫。下鄕熟。終日叫。上下齊熟。諺云。田鷄叫得啞。低田好稻把。田鷄叫得响。田內好牽槳。唐詩云。田家無五行。水旱占蛙聲。 糓雨日値甲辰。蚕麥皆喜。値甲午蚕喜。 月內雷多。歲稔。虹見米貴。 月內有三卯。宜麻麥。一云宜雨。諺云。三月無三卯。田家半不飽。 日內雪不消。九月霜不降。

四月。朔風從東來宜豆。從南宜黍。終朝至夜半。五糓大熟。 初八日。最喜密雲不雨。諺云。四月初晴。寡鮎魚倒竈下。四月八日。鳥漉禿上下一齊熟。是夜雨損麥。大抵立夏後夜雨多。便損麥。麥花夜吐而雨多花損。故麥粒浮粃。 十六日看月上早。無雲紅色主大旱。遲而白色。主水。夜深主大水。有雲主草多。雲黑有蟹。諺云。有利無利。且看四月十四日有糓無糓。且看四月十六日。 月內日暖夜凉旱。諺云。日暖夜寒。東海乾也。

五月。朔値芒種。六畜凶。値夏至。米大貴。風雨主歉。而風從東來半日。歲稔。天雨五朔。不出一年民大饑。 夏至前芒種後。爲黃梅雨。田家揷秧。諺云。黃梅寒井底乾。 芒種日雨。謂之迎梅雨。諺云。雨打梅頭。無水飮牛。 芒種節畏雷。主大水。或云。聲多及響震。反旱。有雨遍揷種之患。 夏至在月初端午前。主水。是日有雨。主久雨。夏至日得雨。其年必豐。諺云。夏至日雨一點。値千金。 此月二十日占候。與前月二十日同。是日無雨而有雷。謂之鎖門雷。主晴及少雨。 月內有三卯。宜稻及大小豆。有應時之雨。 五月大。諸瓜不成。五月小。種秧必須早。

六月。朔値夏至。歲多饑。風雨米貴。 初六日晴。主收乾稻。雨主有秋。謂之湛漉耳。 老農云。三伏中稿稻天氣。又云。六月不熱。五糓不結。 六月西風吹遍草。 八月無風秕子稻。 夏秋之交。稿稻還水後喜雨。諺云。夏末初伏。一劑雨賽。過一囤珠。言其可寶也。

七月。朔値立秋與處暑。人多疾病。 立秋日有雷。損晩糓。大抵秋後雷多。晩穀少收。諺云。秋霹靂損晩糓。 立秋日喜西南風。稻禾倍收。三日三石。四日四石。 朝立秋暮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諺云。七夕天河去。探米價。回快米賤。回遲米貴。 月初虹多。田禾不收。諺云。秋前鱟鱟介殺米來。秋後鱟鱟介殺米去。

八月。朔晴。主連冬雨。略得雨宜麥損麻。月喜初一晴。惟此月要雨喜種麥。 白露遇火日。主虫。白露節雨。爲苦雨。稻禾沾之則白颯。蔬菜沾之則味苦。諺云。白露雨來一路苦。 早禾怕北風。晩禾怕南風。 秋分日酉時。四方白雲起如羊馬者。年大稔。有黑雲相混雜者。宜兼麻豆。 秋分微雨陰最妙。 秋分喜雨。諺云。麥秀風搖。稻秀雨澆。此言將秀得雨。則肚大穗長。秀實之後雨。則粒圓見收多。 畏旱。諺云。田怕秋乾人怕老竆。秋熱損稻。旱則必熱。然又怕秋水撩稻。 月內虹見米貴。月大盡主水災。並少菜。此月以下。占來歲。

九月。朔値寒露。主寒溫不時。値霜降。主多雨及來歲饑。有風雨。春旱夏水。風自東來半日不止。米麥皆貴。 月內有雷糓貴。霜不下。來三月陰寒。

十月。朔値立冬。主災晴。一冬多晴。雨一冬多雨。 立冬日無風。來歲旱晴。過寒主有魚。雨無雨。冬前多霜。來年旱。冬後多霜。晩禾好。 月內虹見麥貴。日蝕。魚鹽貴。雷災疫。

十一月。朔値大雪與冬至主凶災。風雨宜麥。 冬至觀雲從子時至。平朝靑雲。歲熟。赤雲旱。黑雲水。白雲災疫。黃雲大熟。無雲大凶。 占風南來糓貴。北來歲稔。西來禾熟。 欲知來歲五糓所宜。是日取諸種各平量一升布囊盛之窖。埋陰地。後五日。發取量之。息多者歲宜。 月內多雨雪米賤。雷米貴。霧來年旱。 冬至前米價長。後必賤。落則反貴。諺云。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長蕭索。 冬至日風與夏至相對。

十二月。朔値大寒。主虎暴。小寒主喜。東風半日。主六畜大災。風雨主春旱。 立春在殘年。主冬暖。諺云。兩春夾一冬。無被暖烘烘。 臘前三雪謂之臘前三白。宜菜麥。諺云。若要麥見三白。又主來年豐稔。諺云。一月見三白。田翁笑嚇嚇。 廿四日吳中人家皆祀竈神。以是日昏時燎火于野。名曰照田蚕。看火色白知來年水。紅旱。極熱猛烈。主豐。萎衰主歉。風取東北爲上。除夜爆竹看火色。與田蚕同。除夜東北風五禾大熟。 風雨雜占候法。 大凡喜忌。風雨在得中爲准。假如此一時。卽占候喜何方風。得此風色爲正。微和極應。若顚狂大作。反爲凶。又云。好此一時卽忌何方風。遇此風微最苦。若大作反不爲災。占雨亦然。盖亦過猶不及之理也。琴瑟絃索。調得極和。則天道必是一望略無纖毫。方能如是。若是調卒不齊。則必陰雨之變。葢亦氣候所以然也。若高潔之絃忽自寬。則因琴床潤濕故也。主陰雨之象。春初夏末。天氣暴暄。凡庭柱與板壁之類。濕潤如流汗。主有陣頭雨至。

論日。 日暈則雨。諺云。月暈主風。日暈主雨。 日生耳主晴雨。諺云。南耳晴。北耳雨。日生雙耳。斷風截雨。長而下垂。名曰日幢。主久晴。 日沒返照。主晴。俗名爲日返塢。一云日沒臙脂紅。無雨也。有風。徐玄扈曰。日返塢。明朝水沒路。日打洞。明朝曬背痛。 或問二候相似而所主不同何也。老農云。返照在日沒之前。臙脂紅在日沒之後。

論月。 月暈主風。何方有闕。卽此方風來。 新月如掛弓。小雨多風。如仰瓦。不求自下。

論旬中剋應。 新月下有黑雲橫截。主來日雨。諺云。初三月下有橫雲。初四日裏雨傾盆。月盡無雨。則來月初必有風雨。諺云。廿五廿六若無雨。初三初四莫行船。

論星。 雨天但見一兩星。此夜必晴。又云。明星照濕地。來朝依舊雨。言久雨。正當黃昏忽雨。主雲開。見滿天星。明日必有雨。當夜亦未晴。 星光閃爍不定。主有風。 夏至見星密。主熱。

論風。 諺云。風急雨落。人急客作。又云。東風急被簑笠。風急雲起愈急必雨。 凡風單日起單日止。雙起雙止。 諺云。西南早到晏不動草。言向晩必靜。 諺云。南風尾北風頭。言南風愈吹愈急。北風初起便大。 冬天南風三兩日。必有雪。

論雨。 諺云。天下太平。夜雨日晴。言不妨農也。 諺云。雨打五更。日曬水坑。言五更忽然雨。日中必晴。甚驗。 諺云。一點雨似一箇釘落。到明朝也不晴。一點雨似一個泡落。到明朝不得了。 諺云。病人怕肚漲。雨落怕天亮。亦言久雨正當昏黑。忽自明亮則是雨侯也。 雨着水面上有浮泡。主卒未晴。

論雲。 雲起下散四野。滿目如烟如霧。名曰風花。主風起。 陰天卜晴。諺云。朝要天頂穿。暮要日脚懸。又云。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諺云。魚鱗天不雨也風顚。此言細細如魚鱗斑者。又云。老鯉斑雲陣。曬殺老和尙。此言滿天雲。大片如鱗故云。老鯉往往試驗各有準。 雲行東車馬通。雲行西脚濺泥。雲行南水漲潭。雲行北好曬糓。又云。雲行東雨無蹤。雲行西水沒犂。 雲若砲車形起。主大風。

論霧。 凡重霧三日。主有風。諺云。三朝霧露起。西風若無風必主雨。又云。霧露不收卽是雨。

論霞。 諺云。朝霞不出布。暮霞走千里。此皆言雨後乍晴之霞。

論虹。 俗號曰。鱟。諺云。東鱟晴。西鱟雨。又云。對日鱟不到晝。主雨。言西鱟也。若鱟下便雨。還主晴。

論電。 夏秋之間。夜晴而遠見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晴。在北。主便雨。 北閃。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恠。言必有大風雨也。

論雷。 諺云。當頭雷無雨。卯前當有雨。 凡雷聲響烈者。雨陣雖大而易過。雷聲殷殷然響者卒不晴。 雷初發聲微和者。歲內吉。猛烈者凶。 東州人云。一夜起雷三日雨。言雷自夜起必連陰。 未雨先雷。舡去步來。主無雨。

論氷。 氷後水長。名長水氷。主來年水。氷後水退。名退水氷。主旱。若氷至可履。亦主水。

論霜。 春多主旱。 毛頭霜。主明日風雨。

論雪。其詳在十二月下。雪霽不消。名曰等伴。主再有雪。久經日照而不消。亦是來年多水之兆也。

論山。 遠山之色淸朗明爽。主晴。嵐氣昏暗。主作雨。 起雲主雨。收雲主晴。 尋常不曾出雲之小山。忽然雲起。主大雨。 久雨在半山之上。山水暴發一月則主山崩郤。非尋常之水。 石磉水流亦然。四野蒸鬱亦然。

論地。 地面濕潤。甚者水珠出如流汗。主暴雨。若得西北風解散。無雨。

論水。 夏初水中生苔。主有暴水。諺云。水底起靑苔。卒逢大水來。 水邊聞水香氣。雨水驟至。聞水腥氣亦然。

論草。 草得氣之先者。皆有所驗。薺菜先生歲欲甘。葶藶先生歲欲苦。藕先生歲欲雨。蒺藜先生歲欲旱。蓬先生歲欲荒。水藻先生歲欲惡。艾先生歲欲病。孟月占之。 看窠草一名干戈。謂其有刺故也。蘆葦之屬。叢生於地。夏月暴熱之時。忽自枯死。主有水。

論花。 野薔薇開在立夏之前主水。 麥花晝放主水。 扁豆鳳仙花開在五月。主水。 藕花謂之水花魁。開在夏至前。主水。 桐花初生。赤色主旱。白色主水。

論木。 雜陰陽書曰。禾生於棗或楊。大麥生於杏。小麥生於桃。稻生於柳或楊。黍生於楡。大豆生於槐。小豆生於李。麻生於楊或荊。 師曠占術曰。杏多實不虫者。來年秋禾善。五木者五糓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多種之。萬不失一也。 凡竹笋透林者。多有水。

論潮。 每半月逐日候潮時。有詩訣云。午未未申申。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半月一遭輪。夜潮相對起。仔細與君論。 十三廿七名曰水起。是爲大訊。各七日。二十初五。名曰下岸。是爲小訊。亦各七日。 諺云。初一半月午時潮。又云。初五二十夜岸潮。天亮白遙遙。又云。下岸三潮登大訊。

論飛禽。 鳩鳴有還聲者。謂之呼婦。主晴。無還聲者。謂之逐婦。主雨。 冬寒雀群飛翔聲重。必有雨雪。 夏秋間。雨陣將至。忽白鷺飛過。雨竟不至。名截雨。 母鷄背負雛。謂之鷄跎兒。主雨。

論走獸。 狗向河邊吃水。主水退。 鐵鼠其臭可惡。白日銜尾成行而出。主雨。 狗爬地陰雨。 狗眠灰堆高處雨。 狗吃靑草。主雨。 狗咬靑草主晴。

論龍。 龍下頻主旱。諺云。多龍多旱。 龍陣雨始自何。一路只多行。此路無處絶無。諺云。龍行熟路。

論魚。 凡鯉鯽魚。在四五月得暴漲必散子。散不盡水未止。盛散水勢必定。夏至前後。得黃鱨魚甚散子時。雨必止。雖散不甚。水終未止。最緊 魚躍離水面。謂之秤水。主水。漲高多小增水占多少。

論雜虫。 水蛇及白鰻入鰕籠中。皆主大風水作。 春暮暴暖屋。木中生飛蟻。主風雨。平地蟻陣作亦然。 石蛤蝦蟆之屬叫。得響亮成通。主晴。諺云。杜蛤叫三通不用。問家公言報晩晴。有準也。 夏至日蟹上岸。夏至後水到岸。 蚯蚓朝出晴。暮出雨。

論旬朔。 朔晴。月內多晴。陰雨。多陰雨。若先連綿有雨反輕。 春秋社雨則利農。 二月八日雨。謂洗街雨。芒種後雨。謂黃梅雨。春社雨。謂桃花水。秋社後雨。謂蓼花水。七月雨。謂洗車雨。

論甲子。 甲子遇雙日。是雌甲子。雖雨不妨。

論壬子。 春雨人無食。夏雨牛無食。秋雨魚無食。冬雨鳥無食。又云。春雨壬子。秧爛蚕死。又云。雨打六壬頭。低田便罷休。又云。更須看甲寅日。若晴拗得過不妨。諺云。壬子是哥哥爭。奈甲寅何。若得連晴爲上。不然二月內。亦當以壬子日爲主。 一說壬子雨丁丑晴。則陰晴相半。二日俱晴。六十日少雨。二日俱雨。主六十日雨多。近聞此說。屢試有驗。

論甲申。 諺云。甲申尤自可。乙酉怕殺我。言申日雨尙庶幾。酉上雨主久雨。一云。春甲申雨則主米暴貴。每試極準。

論甲戌。 諺云。久雨久晴多看換甲。 又云。甲午旬中無燥土。 又云。甲日雨。乙日晴。乙日雨直到庚。 又云。久晴逢戊雨。久雨望庚晴。 又云。久雨不晴。且看丙丁。

姜希孟衿陽雜錄曰。農家之患水旱爲重而風次之。然風之來也不一。而或有損益者焉。爾雅南曰凱風。東曰谷風。北曰凉風。西曰泰風。此正四方之風也。暴風從上下曰頹。從下上曰飈。此諸風之失其正者也。左氏記八風。幷四正四隅。爲八正風。天地之正氣。隅風天地之偏氣也。風能順時而至則偏亦阜物。乖時而至則正其敗物。風之向方。亦可以占雨。易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先儒以爲東北陽方。西南陰方。陽唱而陰和則雨。陰唱而陽不和則不雨。故風自東自北則雨。自南自西則不雨。玆固是確論。然長安西風而雨。先儒謂不曉此理。則山川區域之分。氣候不齊於其間。豈無變易其常理者乎。吾東方每南風而大雨。北風而永晴者。似與前說相反。亦未易曉也。且四正之風。三方不損糓而東爲害。詩曰。習習谷風。以陰以雨。則陰陽和而谷風發。其不至於害物也明矣。此亦何理耶。愚妄意東方之地。東南接海。西爲曠遠。北有崇山峻嶺。折而東蔽。近南而止。其勢東北皆山。西南皆虛。風過海而至者溫。故能爲雲雨長物。風過山而至者寒。故能漓和而損物。何以知其然耶。嶺東之氓。當農而望東風。好惡異者。以其風不過山也。諸風之害。試嘗觀之。東風最甚。大至則溝洫皆減。百物皆燥。少至則糓葉包穗者。燥以急促。故穗之發也。屈疊不伸。其他諸風之來。雖無損害。若爲頹爲飈爲颶。則撼動禾節。爲害與東風無異。故古人以風不觸柯爲瑞云。

臣謹按占候之說。見於經者多矣。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曰密雲不雨。自我西郊。書曰。星有好風。星有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詩曰。有渰萋萋。曰出日杲杲。曰有豕白蹢。曰鸛鳴于垤。曰月離于畢。雨霶沱矣。春秋曰。六鷁退飛。曰星隕如雨。禮曰。土潤溽暑。大雨時行。曰天降時雨。山川出雲。此或占之以節候。或占之以氣運。或占之以星月。或占之以蟲獸雲物而知之者也。語曰。巢居知風。穴居知雨。人則取諸巢穴而爲知。人之知顧不大歟。夫雨暘風雷之於農亦切矣。苟靜心者。推之以物化。按之以方術。是安足不知哉。然高者病燥。下者病濕。稻花畏雨。豆花怕暘。風之於物亦然。順其方者。爲嫗呴之恩。失其時者。成凋瘁之病。嗚呼。天可必乎。亦修其在人者而已。今夫溝洫治而水不能爲災。戽車備而旱不能爲虐。保澤而耨。及時而壅者。其苗耐風。如是者。又安用占候爲哉。朱夫子有言曰。吾知惠廸吉。從逆凶。滿招損。謙受益而已。若明日晴。後日雨。吾又安能知之。臣於農。竊亦以爲云爾已矣。

田制 编辑

區田 编辑

王楨曰。按舊說區田地。一畝濶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計七十五尺。每一行占地一尺五寸。該分五十行。長十六步。計八十尺。每行一尺五寸。該分五十行。長濶相乘。通二千七百區。空一行。種於所種。行內隔一區。種一區。除隔空外。可種六百七十五區。每區深一尺。用熟糞一升。與區土相和。布糓匀覆。以手按實。令土種相着。苗出看稀稠。布留鋤不厭頻。旱則澆灌。結子時。鉏土深擁其根。以防大風撓擺。古人依此布種。每區收糓一斗。每畝可收六十六石。今人學種可減半計。徐玄扈曰。當考古今度量。 又參考氾勝之書及務本。書謂湯有七年之旱。伊尹作爲區田。敎民糞種。負水澆稼。諸山陵傾阪及邱城上。皆可爲之。其區當於間時旋掘下。正月種春大麥。二三月種山藥芋子。三四月種粟及大小豆。八月種二麥豌豆。節次爲之。不可貪多。夫豊儉不常。天之道也。故君子貴思慮而預防之。如向年壬辰,戊申飢歉之際。但依此法種之。皆免飢餒。此已試之明效也。竊謂古人區種之法。本爲禦間濟時。如山郡土地高仰。歲歲如此。種藝則可常熟。惟近家瀕水爲上。其種不必牛犂。但鍫钁墾劚。又便貧艱。大率一家五口。可種一畝。已自足食。家口多者。隨數增加。男女兼作。婦人童稚量力分工。定爲課業。各務精勤。若冀治得法。沃灌以時。人力旣到。則地利自饒。雖遇災。不能損耗。用省而功倍。田少而收多。全家計歲。指期可必。實救貧之捷法。備荒之要務也。詩云。昔聞伊尹相湯日。救旱有方由聖智。限將一畝作田規。計區六百六十二。星分碁布滿方疇。參錯有條相列次。耕畬元不用牛犂。短鍤長鑱皆田器。糞油灌漑但從宜。庾阪窮園皆美地。擧皆計口各輸力。男女添工到童稚。坎餘種耨非重勞。日課同趨等娛戱。菽粟藷苧雜數品。辨作儲量接充餌。歲餘五口儘無饑。倍種兼收仍不啻。久知豊歉歲不常。大抵古今同一致。 賈思勰曰。區田以糞氣爲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邱城上。皆可爲區田。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凡區種不先治地。便荒地爲之以畝爲率。今一畝之地。長十八丈。廣四丈八尺。當橫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間分爲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廣一尺五寸。町皆廣一尺五寸。長四丈八尺。尺直橫鑒町作溝。溝一尺。深亦一尺。積穰於溝間。相去亦一尺。嘗悉以一尺地。積穰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積穰。種禾黍於溝間。夾溝爲兩行。去溝兩邊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溝容四十四株。一畝合萬五千七百五十株。種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過一寸。亦不可令減一寸。凡區種麥。令相去二寸。一行一溝。容五十二株。一畝凡四萬五千五百五十株。麥上土令厚二寸。凡區種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溝容九株。一畝凡六千四百八十株。禾一斗有五萬一千餘粒。黍亦小此少許。大豆一斗一萬五千餘粒。 區種荏。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尺。區種天旱。常漑之。一畝常收百斛。上農夫區方深各六寸。間相去九寸。一畝三千七百區。一日作千區。區種粟二十粒。美糞一升。合土和之。畝用種二升。秋收區別三升粟。畝收百斛。丁男壯女治十畝。十畝收千石。歲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中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千二十七區。用種一升。收粟五十一石。一日作三百區。下農夫區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一畝五百六十七區。用種六升。收二十八石。一日作二百區。諺曰。頃不畝善謂多惡。不如少善也。 區中草生茇之。區畝間草。以剗剗之。若以鉏鉏。苗長不能芸之者。以𠛎鎌。比地刈其草薉。 徐玄扈曰。區收一斗。畝六十六石。卽區田一畝。可食二十許人矣。盖古今斗斛絶異同。禮食一豆肉。食一斗酒。中人之食也。孔明每食不過數升。而仲達以爲食小事煩矣。如今斗則中人。豈其能頓盡。孔明數升。已自不少。而廉頗五斗。得無太多計。如今之畝若斗則每畝。可收數石。可食兩人以下耳。見文學張弘言有糞擁法。卽今常種稻田。亦可得糓畝二十許糓也。近年中州撫院。督民鑿井灌田。竊意遠水之地。自應種旱糓。若鑿井以爲水田。此令民終歲猾猾也。若云救旱糓。則炎天燥土。一井所灌其潤幾何。必須敎民爲區田。家各二三畝以上。一家糞肥多在其中。遇旱則汲井漑之。此外田畝。聽人自種旱糓。則豐年可以兩全。卽遇大旱而區田所得。亦足免於飢窘。比於廣種無收。相效遠矣。

圃田 编辑

圃田。種蔬果之田也。周禮以塲圃任園地註曰。圃樹果蓏之屬。其田繚以垣墻。或限以籬塹。負郭之間。但得十畝。足贍數口。若稍遠城市。可倍添田。數至半頃而止。結廬于上。外周以桑。課之蚕利。內皆種蔬。先作長生韭一二百畦。時新菜二三十種。惟務多取糞壤。以爲膏腴之本。慮有天旱。臨水爲上。否則量地鑿井。以備灌漑。地若稍廣。又可兼種麻苧果糓等物。比之常田。歲利數倍。此園夫之業。可以代耕。至于養素之士。亦可托爲隱所。因得供贍。又可宦遊之家。若無別墅。就可棲身駐迹。如漢陰之獨力灌畦。河陽之閒居鬻蔬。亦何害于助道哉。

圍田 编辑

圍田。築土作圍以繞田也。盖江湖之間。地多藪澤。或瀕水。不時渰沒。妨于耕種。其有力之家。度視地形。築土作環堤而不斷。內容頃畝千百。皆爲稼地。後値諸將屯戍。因令兵衆。分工起土。亦倣此制。故官民異屬。復有圩田。謂疊爲圩岸。捍護外水。與此相類。雖有水旱。皆可救禦。凡一熟餘。不惟本境足食。又可贍及隣郡。實近古之上法。將來之永利。

架田 编辑

架田。架。猶筏也。亦名葑田。集韵云。葑。菰草也。葑亦作湗。江東有葑田。又淮東貳廣。皆有之。東坡請開杭之西湖狀。謂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玄扈曰。東坡所云與此異。 考之農書云。若深水藪澤則有葑田。以木縛爲田坵。浮繫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種藝之。其木架田坵隨水高下浮泛。自不淹浸。周禮所謂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是也。芒種有二義。鄭玄謂有芒之種。若今黃穋糓是也。一謂待芒種節過乃種。今人占候夏至小滿。至芒種節。則大水已過。然後以黃穋糓。種之於湖田。然則有芒之種。與芒種節候。二義可幷用也。黃穋糓。自初種以至收刈。不過六十七日。亦以避水溢之患。竊謂架田。附葑泥而種。旣無旱熯之災。復有速收之效。得置田之活法。水鄕無地者。宜效之。

櫃田 编辑

櫃田。築土護田似圍。而四面俱置瀽穴。如此形制。順置田段。便於耕蒔。若遇水荒。田制旣小。堅築高峻。外水難入。內水則車之易涸。淺浸處。宜種黃穋稻。如水過澤草。白白糝粺可收。高涸處。亦宜陸稻諸物。皆可濟飢。此救水荒之上法。一名灞水漑田。亦曰灞田。與此名同而實異。

梯田 编辑

梯田。謂梯山爲田也。夫山多地小之處。除磊石及峭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自橫麓。上至危顚。一體之間。裁作重磴。卽可種藝。如土石相半。則必疊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峻極。不可展足。播植之際。人則傴僂蟻沿而上。耨土而種。躡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陟。俱若梯磴。故總曰梯田。上有水源則可種秫秔。如止陸種。亦宜粟麥。葢田盡而地。地盡而山。山鄕細民。必求墾佃。猶勝禾稼。其人力所致。雨露所養。不無少獲。然力田至此。未免艱食。又復租稅隨之。良可憫也。

塗田 编辑

塗田。書云淮海惟揚州。厥土惟塗泥。夫低水種。皆須塗泥。然瀕海之地。復有此等田法。其潮水所泥。沙泥積於島嶼。或墊溺盤曲。其頃畝多小不等。上有鹹草叢生。候有潮來。漸惹塗泥。初種水稗。斥鹵旣盡。可爲稼田。所謂瀉斥鹵兮生稻稂。盈邊海岸築壁。或樹立椿橛。以抵潮汎。田邊開溝。以注雨潦。旱則灌漑。謂之甛水溝。其稼收。比常田利可十倍。民多以爲永業。又中土大河之側及淮灣水滙之地。與所在陂澤之曲。凡潢汚洄沍。壅積泥滓。退皆成淤灘。亦可種藝。秋後泥乾地裂。布掃麥種於上。其所收比淤田之效也。夫塗田淤田。各因潮漲而成。以地法觀之。雖若不同。其收穫之利則無異也。

沙田 编辑

沙田。南方江淮間。沙淤之田也。或濱大江。或峙中州。四圍蘆葦騈密。以護堤岸。其地常潤澤。可保豐熟。普爲畻埂。可種稻秣。間爲聚落。可藝桑麻。或中貫湖溝。旱則平漑。或傍繞大港。澇則洩水。所以無水旱之憂。故勝他田也。舊所謂坍江之田廢復不常。故畝無常數。稅無定額。正謂此也。愚常客居江淮。目擊其事。輒爲之贊云。江上有田。總名曰沙中開畎畝。外繞蒹葭。耐經水旱。遠際雲霞。耕同陸土。橫亘水涯。內備農具。傍泊魚杈。易勝畦埂。肥積苔華。普宜秫稻。可植桑麻。種則雜錯。收則倍加。潮生上漑。水夾分叉。澇須浚港。旱或戽車。地宜永業。姓隨某家。三時力穡。多稼逾秅。公私彼此。橫縱邇遐。租賦不常。豊稔惟嘉。 徐玄扈曰。肥積苔華此四字。不輕誦過。是糞壤法也。今濱湖人。漉取苔華。以當糞壅甚肥。不可不知。 又曰。苔華壅田。惟濱湖之北者乃可。夏月苔乘風。則取於北岸故也。陸桴亭 世儀 曰。趙過代田之法。其簡易遠過區田。盖區田之法。必用鍬钁墾掘。有牛犁不能用。其勞一。必擔水澆灌。有車戽不能用。其勞二。且隔行種行。田去其半。于所種行內。隔區種區。則半之中。又去其半。且存四之一矣。以四之一之田。得粟欲數十倍于縵田。雖有良法。恐不及此。今欲以代田之法。參區田之意。更斟酌今農治田之方而用之。凡未下種之初。先令民以牛犂治田甽。甽深一尺。廣一尺長。終其畝甽間爲隴。隴廣一尺。積甽中之土于隴上。一畝之地闊十五步。步當五尺。十五步得七十五尺。當甽隴三十五道。甽之首爲衡溝。以通灌輸。夫甽隴分則牛犂用矣。衡溝通則車戽便矣。甽廣于隴則田無棄地矣。乃令民治糞之法。各法其土之所宜。及時播種。播種之法。一如區田。先以水灌溝。使土少蘇。平其塊壘。乃徐播種。以手按實。盖之以灰而微潤之。苗出耘之如法。使其中爲四行。行相去五寸。間可容鋤。生葉以上。乃漸耨隴草。隤土以附之。其應下壅。及應閣水復水。俱依今農法試之。當必有驗。

臣趾源曰。我國田名。有方田,直田,句股田,梯田,圭田之等。此以形面不皆正方。故打量之初。隨形立名。以紀其境界丈尺也。有曰垈田,浦田,坪田,火田,洞畓,洑畓,堰畓,反畓之名。此則以其山野江海處地之不同而隨制異名也。今以元儒王禎田制譜參之。則圍田,櫃田,塗田,沙田。我國江海之間。固多有之。名雖不同。而制則略似。域內多山少野。梯山爲田。所在皆是。無論水種旱播。膏沃或勝於平野。其峭峰峻阪。烈火燒菑。不成梯級。偏跪以耕。一年種粟。去又之他者。名之曰山火田。此與梯田永業不同。其在山腰以上。 國典有禁。而故處士臣柳馨遠亦以爲可作恒田者外。凡諸山望。皆當禁其焚耕。此其意民能服勤恒田。猶足以食力。不此之爲。乃務廣作而邀近效。此農家之中。亦有捨本趨末之弊。左右龍斷之賤。故所以深惡而欲抑之。使其專力於恒田。意固善矣。或有憂其山耕不禁。則樹木童濯。山樊岡麓。霖雨隤汰。土石壅閼。江流日淺。此雖慮之深。而事理則未周也。從古未聞蜀山兀而錦江斷流。牛山濯而河濟不通也。峽邑多鉅壑深山。斧斤之所不到。而春夏之交。常多旱風。則山火自燒。浹旬澒洞。四山焦黑。有誰禁之。淸溪冠岳諸山。近在京江外。雖不火田。歲常一焚。其非山耕延燒。從可知矣。然而斧斤日尋。京外之薪樵不絶。終古秀色摩霄出靑山之非因無木而汰。又可驗矣。峽氓雖愚。能自相土之宜。擇其土性之堅實。多受天陽之地。明年將墾則自今秋預於所占之區。伐樹刈草。鋪覆其土。臨耕燔其枯柴。此火田之恒規也。若其土氣虛脆。受風散漫之處。則初不入耒鉏。故其曾經耕墾之地。雖長霖暴雨。不汰一沙。曾未一墾者。乃是從古不可耕之地也。臣嘗行峽中。宿霧彌谷。時聞叱牛之聲。如出天上。而丁寧懇惻。如訓誡稚子之語。向晩霧收。始見兩山峻壁揷天。而耕者雙牛齊駕。猶帶白雲而犂。杳然一望。不覺體栗而心寒。盖危之也。盡日行。處處如此。則心亦稍安。彼非務廣作。其實山峽農地至狹。非賴焚耕一事。無以食力。非特收多。稅輕利博於恒田而已。如無至樂存乎其間。則亦安得令人悚廁若此。而耕者意想安閒。犂嫺牛聽如彼哉。此不必勸而作之。民自勸矣。又不必禁而絶之。亦不從令矣。

區田之法。不獨墝瘠之地宜行也。凡於膏沃之土尤善。不獨旱田爲宜。雖水田亦好。世傳故相臣李尙眞之未第也。家貧堗寒。三餘工課。無以爲資。土校有田東屹者。所善也。爲悶之。乾支山下。有人廢田半日耕地。以錢五十文買之。方秋樹木津盛。相與取其枝柯可腕大者。作橛杙數千枚。遍椎揷其田中。至翌年春。拔其橛。以熟土一掬。盈其科。下粟數粒。更以熟土覆之。及秋得粟五十石。盖木橛入土經冬。雪水木津土液相凝。橛皮朽爛亭毒。自成糞壤。地氣堅實。所以能致大熟也。不煩耒耜。只一小椎。一尺木橛。能得千斗粟。不負薪。而數千橛。足煖三冬。此其區種之別法。最爲窮儒力不能躬耕負薪者效。而空傳美談。竟無行之者。良可慨惜。東屹亦登武科。官至鐵山府使云。

臣嘗遊平壤外城。爲作箕子田記曰。自夫井田一壞而天下耒耜之所入古先王均地畫野之制。無處可見。獨我國平壤城外方田。乃是父師之遺畫。其制不爲井而爲田字。橫縱各四田。四四而爲田者十六。每田之內。各四區。八八而爲區者六十四。界區有徑。其廣六尺。界田有路。其廣三之四。田之外路直城門。其廣九之。每區方八十三步二尺贏。實積爲七十畝。久菴韓百謙以爲正合于孟子所謂殷人七十而助者是也。界田之首。必對竪望石。以爲四標。土人號爲法首。大路兩沿。如繩削者。學田疇也。村閭面勢。莫不正直者。準徑路也。籬落門巷。莫不齊整者。效面勢也。列樹行直。少無參差者。肖籬落也。一正田而庶事正也。鄕人有難之者曰。吾儕生長是田之間。躬耕聖人之田。而呼井田者由來數千年矣。今子以爲㗊 音戢 𤳳 音雷只取象形 者何也。抑有說乎。曰。此在田中。顧諸君日由而不知耳。字書豈不曰田象四口而十者。阡陌之制乎。三王出治之大法。莫不本之田制。則夏人五十。殷人七十。周人百畝。其經界區畫。當有大小之異。而田之四口。井之九區。其爲均分則一也。故譬如碁局之有道。十井幷看。摠是田字。四田相比。井在其中。特以徑途之間。有細大溝洫之限。有廣狹爲之經界。而此爲田形。彼爲井畫耳。故吾以爲成周之井田。出於箕子。何則。九疇。卽井田也。大禹之地平天成。罔非土事田功。而數起於一止於九。則所以畫野分州。亦維九也。所以第田成賦。亦維九也。箕子推類而衍之。以授武王。此一王之大法也。寧有不本之田制乎。故洪範一篇。自初一至次九。罔非稼穡之極致。而獨不言田者。其制畢具於九疇而首先揭之。特不命之爲井田耳。故天下之疇相似也。所以訓疇爲類。然疇讀田疇之疇。則豈非九區之田乎。故推類於九數。列爲出治之綱領。後世周官。乃其節目之詳也。然則箕子何不畫井於此地也。曰唯唯否否。吾昨過廣寧。蓋有箕子封地云。此乃箕氏之先。累世傳襲之地。則仍以稱之也。非武王之所封也。箕子不敢違天之道。以大法授聖。然當時紀史者。稱祀不稱年。以明其罔僕之志。箕子之東來。所以避周五服之內。而自屛於九夷之地也。武王惡得以封之。殷士之助祭者。尙爲不改其冔冠。箕子之爲田。安得遽變其宗國之舊制也哉。吾於此田。益驗殷人之制。必以田字經界。而受田之家。必以四口爲率矣。何以知其然也。吾以七十畝量之矣。人壯而有室。然後稱夫而始受田焉。一夫一婦。上有父母則洽是四口。父母老則納田於公。子弟未壯則爲餘夫。壯則乃復取盈焉。是四口常滿於受田之家矣。夫然後七十畝。方適於一夫之力。而始足於四口之食。後世每拘於八家一井之制。而殷人之七十畝。亦以八口爲率。故每患其不足。雖以孟子之聖。於商制則無處攷證。只據七十而助。則曰惟助爲有公田。此推測之辭也。又曰。雖周亦助。此未定之辭也。朱子因此而論助法。則以爲商人始爲井田之制。以六百三十畝之地。畫爲九區。區七十畝。然典籍無憑。則猶有懸空之歎。此無他。無以踏驗於地面故也。吾謂殷人之七十。未嘗少一畝於周人。周人之九區。亦未甞嘗加一畝於殷人。何以知其然也。吾於是田徵之矣。夫四口爲㗊。象也。非號。 㗊者田也。田之四口 區。各以人之四口爲率。則一田之人十六口。四田爲𤳳。標也。非號。 𤳳者同也。同田之人六十四口。一區七十畝。合四田。摠計則爲一千一百二十畝。公田廬舍餘夫。都在四田之中。卽此而可見殷人無私田。一田十六口。通功幷作。而四田六十四人。互相藉助。以納公賦也。夫八口之家八而共治一井者。豈非周人之制乎。一井之人八八而亦爲六十四口。九區常制爲九百畝。周之餘夫。身居八口之內。而田在百畝之外。其別受二十五畝。通計八家則爲二百畝。廬舍二十畝。雖在公田。而鄕遂郊野異制。則其二十畝當如餘夫之別受耳。夫然則一井之制。亦不過一千一百二十畝矣。古聖王爲斯民制產之大本。前後一揆。形制雖異。以田則不差一畝。以人則無爽一口。以稅則十一皆同。以法則助徹不異。故曰井田雖作於周。而本之洪範。何以知其然也。井地之八家。以公田居中而獨虛其廛者。君位也。以一統八。豈非九疇之五皇極乎。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箕子曰。庶民惟星者是也。故一五行。以稼穡爲本。井地。以公田立極。所以虛其廛。如辰之無星。所以助於民。如月之從星。此豈非井地九疇之大法乎。嗚呼。今之人或見古時器物。雖其剝蝕殘缺之餘。猶名爲殷敦周彛而證明表識。以爲曠世之重寶。况此四田之形制。出於古聖人精一之心法乎。凡厥邦人。莫不致孝于此田。毋或犯耕于大路。以慢其經界。毋或侵削乎阡陌。以亂其區畫。如身體髮膚之受之父母。而毋敢毁傷。君子讀書而見父師於田野。人每飯而見父師於粟。則其保極錫福之理。夫豈遠乎哉。

臣因此而窃有所感歎者。夫箕田十六區。天下之所無。而吾東之見長於中土者。賴有此爾。至今數千年來。形制宛然。區畫分明。正正方方。毋論田字與井字。無偏無陂。惟精惟一。而足見古聖人心法。遺畫獨在是田之中。所謂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俟百世聖人而不感者歟。嗚呼。甘棠。不過君子一時之所憩。石皷。只是時王蒐獵之遺文。然而當時咏歌之。後世傳寶之。况此十六區。乃千年聖人之攸宅。而百王心法之所寄乎。其所以愛之重之護之惜之者。孰與一樹之繁陰。十枚之頑石也。然則其寸畦尺塍。非可以猥增而擅减也明矣。然而愚民不無一畝半甽之犯耕於大路而以自附益者。距臣所見之時。已二十年矣。其間安知不日益侵冒以亂其經界者乎。鄕人所稱法首之石。亦多偃仆田間。因而埋沒者。臣愚復恐歲紀浸久則難得以識別矣。請令道臣。躬自看審。按舊踏量。或有尺度之不如舊式者。一一査正。阡陌之有陵夷者。增築之區畫之。漫漶者。䟽濬之徑畛之。冐入於田內者。表而出之。悉復其舊界法。首石之摧殘而埋沒者。亦宜新治而補缺焉。亦願 國家置法田於東西兩郊之中。而一以箕田爲式。一以井田爲則。擧深曉農理者。爲之師。致四方力田子弟數十百人。與之耕作。毋循常習。必按古方。而益求其便利可行於今者。使各盡得其法而灼見其效。然後歸之。俾各爲一鄕一邑之師。而又從之以董勸考試之政。則民無不興起樂業。而農之學始可大明矣。至於量田之不以頃畝而以結負。成賦之不以九等而以六等。此非係於時勢者。特循襲羅麗之陋而未之改也。然而田政之紊亂。職此之由。臣謂不可不亟改者此也。

臣又曰。自興仁門至旺尋里方十里。適爲十井之地。自崇禮門至西江方十里。亦足以畫箕田十六區。四方力田之子弟。莫如諸道上番之鄕軍。皆健實上農夫。其一夫三朔放料。爲米二十七斗。足爲農粮。訓農之官。亦不須他求。自有該營之將官。此皆曾經守令之人。亦將爲字牧之任。自領其軍。足以課農矣。

農器 编辑

耒耜 编辑

耒耜上句木也。易繫曰。神農氏作斲木爲耜。楺木爲耒。說文曰。耒。手耕曲木。從木推手。周官車人爲耒庛。長尺有一寸。鄭註云。庛讀如棘刺之刺。刺耒下前曲接耜。則耒長六尺有六寸。其受鐵處歟。自其庛緣其外遂曲量之。以至於首得三尺三寸。自首遂曲量之。以至於庛。亦三尺三寸。合爲之六尺六寸。若從上下兩曲之內。相望如絃。量之只得六尺。與步相應。堅地欲直庛。柔地欲句庛。直庛則利推。句庛則利發。倨句磬折。謂之中地耜鍤也。釋名曰耟。齒也。如齒之斷物也。說文云。耜從木㠯聲。徐鉉等曰。今作耜。周官攷工記。匠人爲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鄭云。古者耜一金。兩人倂發之。其壟中曰甽。甽上曰伐。伐之言。發也。今之耜岐頭兩金。象古之耦也。賈公彥疏云。古者。耜一金者。對後代耜岐頭之金者也云。今之耜岐頭者。後用牛耜種。故有岐頭兩脚耜也。耒耜二物而一事。猶杵臼也。以下圖倂不載。

臣趾源曰。耒耜。神農氏之遺制也。其田器之鼻祖乎。直句磬折弓彎。應於三地。尺寸脩廣。皆有意義。制之不如其度者。非耒耜也。臣甞出長城外。時方仲秋初旬。見塞上耕者。或驢或騾。耒耜皆軆纖。又有對立兩架於田首支木。以防其內顚。貫索架腰而循環如轆轤以輓耒。耒挾雙輪而一人扶耒而後驅。兩人揷杙於軸以籰索。如船頭收矴。不徐不疾。耒耜自進細塍。如從繩推墢之利。更勝於牛。旣夕而放牛數千頭。闐溢街巷。各識其家而入。戶不下十頭。則盖亦非無牛而代耕也。

编辑

犂。墾田器。釋名曰犂。利也。利則發土。絶草根也。冶金而爲之曰犂鑱。曰犂鐴。鑿木而爲之曰犂底。曰壓鑱。曰策額。犂箭,犂轅,犂梢,犂秤,犂建,犂槃,木金凡十有一事。耕之土曰墢。墢猶塊也。起其墢者。鑱也。覆其墢者。鐴也。故鑱引而居下。鐴偃而居上。鑱之次曰策額。皆貤然相戴。自策額達于犂底。縱而貫之曰箭。箭如程而樛者曰轅。後如柄而喬者曰梢。轅有越加箭可弛張焉。轅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加箭焉。刻爲綴。前高而後庳。所以進退曰秤。進之則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則箭上。入土也淺。秤之上曲而衡之者曰建。建楗之所以柅其轅與秤。無是則二物躍而出。箭不能止。橫於轅之箭末曰槃。言可轉也。左右繫以樫乎軛。轅之後末曰梢。中在手所以執耕者也。鑱長一尺四寸。廣六寸。鐴廣長皆尺微橢。狹長也 底長四尺。廣四寸。秤底過壓。鑱二尺。策額减壓。鑱四寸。廣狹與底同。箭高三尺。秤有三寸。槃增秤尺七焉。建猶稱轅。脩九尺。梢得其半。轅至梢中間。掩四尺犂之終始丈有二。陸龜蒙耒耜經云。耒耜民之習通謂之犂。

臣趾源曰。犂者。牛耕器也。發土絶根。利於耒耜。上鐴下鑱。運用神巧。但因土性之硬疏。大小差異。今見我國峽鑱橢厚。並駕兩牛。湖鑱狹長。連駕三牛。畿鑱尖小。只駕一牛。是皆量地增减。隨俗通變者也。然其制甚麤鈍。全出臆造。當一依古法。務求便利。

编辑

櫌。搥塊器。說文云。櫌。摩田器。晉灼曰。櫌。推塊椎也。呂氏春秋曰。鋤櫌曰梃櫌椎也。管子云。一農之事。必有一銍一椎。然後成爲農。今田家所制無齒杷。首如木椎。柄長四尺。可以平田疇擊塊壤。又謂木斫卽此櫌也。

臣趾源曰。櫌狀如打餠椎。橫竪皆用。制甚易而功用甚切。墢土之後。非櫌無以破塊。古語曰。大塊之下。無良苗。然則田不摩平。而豈望有秋乎。我國農家。初無此器。一耕卽種。土塊滿田。甚可歎也。

方耙 人字耙

耙。作爬。今作𣞻。宋魏之間。呼爲渠挐。又謂渠疏。陸龜蒙曰。凡耕而後。有耙。今日只知犂深爲功。不知耙細爲全功。葢耙偏數惟多爲熟。熟則上有油土。四指可沒。鷄卵爲得。耙桯長可五尺。濶約四尺。兩桯相離五寸許。其桯上相間各鑿方竅。以納木齒。齒長六寸許。其桯兩端。木栝長可尺三。前梢微昂。穿兩木梮。以繫牛輓鉤索。此方耙也。又有人字耙。鑄鐵爲齒。齊民要術。謂之鐵齒𨫒楱。凡耙田者。人立其上。入土則深。又當于地頭。不時趾足閃去所擁草木根茇。水陸俱必用之。

编辑

耖。疏通田泥器也。高可三尺許。廣可四尺。上有橫柄。下有列齒。以兩手按之。前用畜力。輓行一耖。用一人一牛。有作連耖。二人二牛。特用於大田。見功又速。耕耙而後用此。泥壤始熟矣。

编辑

勞。無齒耙也。但耙梃之間。用條木編之以摩田也。耕者。隨耕隨勞。又看乾濕何如。但務使田平而土潤。與耙頗異。耙有渠疏之義。勞有盖摩之功也。齊民要術曰。春耕尋手勞。秋耕待白背勞。注云。春多風。不卽勞則致地虛燥。秋田濕。速勞則恐致地硬。又曰。耕欲廉。勞欲再。今亦名勞曰摩。又名葢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非勞不可。

臣趾源曰。我國農家。初無勞耙之器。但於水田耕後。始以耖器。略解土塊。如是而五穀其能鬯茂乎。大凡無論水陸田。耕後以櫌破塊。次用耙器橫縱田上。令土性。細膩爛熟。如粉如糜。然後又用勞器。平摩如鏡面。其修本質之美。可比於繪事後素。豈可忽之而不用乎。今見農家不解此理。犂器纔釋。旋卽播種。大塊小塊。磊落滿疇。土皆浮動虛疎。種子盡失依貼。是以苗生皆萎黃脆弱。太半病枯。愚民終不覺悟。但知糓落土則秋可食焉。可不爲寒心乎。如欲盡究農理。務得實利。莫如先敎勞耙之法。無敢犁後卽種。則其爲功效。必有倍於前矣。

耬車 编辑

耬車。下種器也。通俗文曰。覆種曰耬。一云耬犁。其金似鑱而小。魏志略曰。皇甫隆爲燉煌太守。民不知耕。隆乃敎民作耬犁。省力過牛。得糓加五。崔寔論曰。漢武帝以趙過爲搜粟都尉。敎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輓耬。皆取備焉。日種三頃。今三輔猶賴其利。自註云。按三犁共一牛。若今三脚耬矣。然則耬之制不一。有獨脚兩脚三脚之異。若今燕趙齊魯之間。多有兩脚耬。關以西。有四脚耬。但添一牛功。又連地夫耬。中土皆用之。他方或未經見。恐難成造。其制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虛濶合。一隴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糓粒。各下通足竅。仍旁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旁。一人執耬。且行且播。種乃自下。此耬種之體用。今特圖錄。近有刱制下糞耬。種於耬斗。後另置簁。過細糞或拌蚕沙耬時。隨種而下。覆於種上。又巧便也。今又名曰種蒔。曰耩子。曰耬犁。皆習俗所呼。不同用則一也。

臣趾源曰。耬車之制。雖出於後世。而蒔種之省力便好。勝於瓠種。尤當敎民用之也。我國全昧種法。耕時以三犁爲一畦。或以五犁爲一畦。卽將種子掬而撒之。是故。或稠或踈。未能均舖。苗生散亂。鋤之亦難。杜詩所云。禾生隴畝無東西者。正謂此也。今見耬制。上有斗。下通于脚。脚有細孔。駕牛輓行於畝上。則種子自斗散下脚孔。故苗生行行如絃。無小斜曲。且兩甽之間。亦無廣狹。齊整甚均。鋤之耨之。從又不難矣。但其制樣。非愚民所可刱造。卽令匠手。先製一車。以布農家。恐合其宜。

瓠種 编辑

瓠種。竅瓠貯種。量可斗許。乃穿瓠兩頭。以木箄貫之後。用手執爲柄。前用作觜。瓠觜中草莛通之。以下其種。 瀉種於耕壠畔。恐太深則致田種於壠畔。 隨耕隨瀉。務使均匀。又犁隨掩過。遂成溝壠。覆土旣深。雖暴雨不至槌撻。暑夏最爲能 與耐同 旱。且便於撮鋤。苗亦鬯茂。燕趙及遼以東。多有之。齊民要術曰。兩耬重耩。竅瓠下之。以批契維腰曳之。此舊術。以今較之。頓拙於用。故從今法寡力之家。比耕耙耬砘易爲功也。

臣趾源曰。瓠種。我國黃海道。或有之。而繫繩瓠口。行如振鐸。又未如此法之備也。

磟碡 编辑

磟碡。又作䃙碡。陸龜蒙耒耜經。耙而後有磟碡焉。有礰礋焉。自耙至礰礋。皆有齒。磟碡觚稜。而咸以木爲之。堅而重者良。余謂磟碡。字皆從石。恐本用石也。然北方多以石。南人用木。葢水陸異用。亦各從其宜也。其制廣可三尺。大小不同。或木或石。刊木刮之。中受簨軸。以利旋轉。又有不觚稜。混而圓者。謂混軸。俱用畜力輓行。以人牽傍輾打田疇。土塊易破爛。及輾稈塲圃間。麥禾卽脫浮穗。水陸通用之。

礰礋 编辑

礰礋。又作礋。與磟碡之制同。但外有列齒。獨不於水田破塊。滓溷泥塗。

臣趾源曰。磟碡。壓土器也。勞耙之後。猶慮其土性浮踈。乃以此器。輾而壓之。葢其種子虛則易損故也。遼東田間路傍。往往而有其制。用石磨圓長可周尺三尺。圓經二尺。兩頭有簨軸。斲木如臂大。方以四圍。納簨於銎。駕畜 或騾或牛 而輓之。石轉如輪。此所謂混軸也。非獨用之田中以壓種。碾之磑上以脫粟。轉之塲圃以脫稃穗。其功勝於連耞。又以治道路如塗鏝。凡除地築基。以此輾。平如鏡面。

编辑

撻。打田篲也。用科木。縛如埽篲。復加匾闊上。以土物壓之。亦要輕重隨宜。用以打地長可三四尺。廣可二尺餘。古農法云。耬種旣過後。用此撻。使隴滿土實苗易生也。齊民要術曰。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注云。春氣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轉死。夏氣熱而生速。曳撻遇雨。必致堅垎。其春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則令地堅硬故也。又用曳打塲。面極平實。今人耬種後。唯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亦須腰繫。輕撻曳之。使壠土覆稍深也。或耕過田畝。土性虛踈。亦宜撻之。

臣趾源曰。撻。非但覆種也。亦欲打田平實也。我國亦有此法。而不知燥濕輕重之宜。且初不用耬瓠而撒種田上。亂曳此器。種皆飜露土面。反無其效。甚可歎也。

砘車 编辑

砘 音屯 車。砘石碢也。以木軸駕碢爲輪。故名砘車。兩碢用一牛。四碢兩牛力也。鑿石爲圓。徑可尺許。竅其中。以受機括。畜力輓之。隨耬種所過。渫壠碾之。使種土相着。易爲生發。然亦看土脈乾濕何如。用有遲速也。古農法云。耬種後用撻。則壠滿土實。又有種人足躡壠底。各是一法。今砘車轉碾。溝壠特速。此後人所創。尤簡當也。

臣趾源曰。此器非耬種。不可用。其砘之兩碢。與耬之兩脚。其跡相合。無少乖違。然後必有效也。

鐵刃杴 编辑

杴鍤屬。但其首方闊。柄無短枴。此與鍬鍤異也。鍛鐵爲首。謂之鐵杴。惟宜土工。剡木爲首。謂之木杴。可㩍穀物。又有鐵刃木杴。裁割田間堘埂。以竹爲之者。淮人謂之竹颺杖。與江浙颺 去聲籃小異。今皆用之。

臣趾源曰。鐵刃杴。與我國杴 俗名가 制。差異。木柄長幾十餘尺。下鍤大鏵。三南人以此治水田塍路。北人鏵之兩旁。鑿銎繫索。一人持柄。兩人執索。柄者先爲搭地。索者引而㩍之。起土甚多。凡於浚溝洫劚隴畝皆可。習俗好用。此乃中國農器譜之所未有也。然亦便利。勝於他器。不可廢者也。

鐵搭 编辑

鐵搭。四齒或六齒。其齒銳而微鉤。似杷非杷。劚土如搭。是名鐵搭。就帶囿銎。以受直柄。柄長四尺。南方農家。或乏牛犁。擧此劚地。以代耕墾。取其疏利。仍就𨫒楱塊壤。兼有耙钁之效。甞見數家爲朋。工力相傳。日可劚地數畝。江南地小土潤。多有此等人力。猶北方山田钁戶也。

臣趾源曰。鐵搭。我國亦有此器。俗名소시랑。 利於劚土。但東制只有三齒。似不及四齒六齒矣。向見遼薊之人。全用於搭糞。又有小制。如人手五指。微句而不曲。遼薊之間。人皆佩籃。手持此器。曉出街上。從牛馬後。見糞必搭而納之籃中。其專力糞壤。可知也。

秧馬 编辑

秧馬。蘇文忠公序云。余過廬陵。見宣德郞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旣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余昔遊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楡棘爲腹。欲其滑。以楸梧爲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于泥中。繫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絶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摘行泥土。豈秧馬之類乎。

臣趾源曰。秧馬。水田移秧之器也。其形如梭。貯秧其中。跨踞如鞍股。挾臀推則泥水油滑。其進如船。其曰日行千畦。則比之帶秧磬腰。傴僂而種。其勞佚不啻倍蓰。臣曩於燕行。數千里間無水田。故未見其器。然常憧憧于中也。其騎坐運行之法。似當有機括。如篙師之刺船。然難可臆解也。後見東坡秧馬歌。略論其槪。如或倣而用之。果能雀躍泥中。一日千畦乎。其詞曰。春雲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罽齊。嗟我婦子行水泥。朝分一隴暮千畦。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尾軒昂腹脇低。以我兩足爲四蹄。聳踊滑汰如鳧鷖。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蒭秣饑不啼。錢塘人有畵示卓面者。其形葢似船也。

编辑

耨。除草器。易曰。耒耨之利。以敎天下。呂氏春秋曰。耨柄尺。此其度也。其耨六寸。所以間稼也。高誘註曰。耨。芸苗也。六寸所以入苗間。廣雅又云。定。謂之耨。爾雅曰。斪劚。謂之定。郭曰鋤屬。淮南子曰。摩蜃而耨。蜃。大蚌也。摩令利用耨。此古農器也。 纂文曰。養苗之道。鋤不如耨。古農註云。苗生葉以上。稍耨壠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此耨之功也。

耰鋤 编辑

耰鋤。耰爲鋤柄也。釋名。鋤。助也。壅穢助苗也。說文。鋤。立耨也。夫鋤法有四。一次曰鏃。二次曰布。三次曰擁。四次曰復。鋤則苗隨玆茂。其刃如半月。比禾壠稍狹。上有短銎。以受鋤鉤。鉤如鵝項。下帶深洿。皆以鐵爲之。 以受木柄。鉤長二尺五寸。柄亦如之。北方陸田。擧皆用此。江淮間雖有陸田。俗習水種。但用直項鋤。頭刃雖鋤也。其用如劚。是用钁鋤。故陸田多不豊收。今表此鋤耰之效。幷其制度。庶南北通用。

臣趾源曰。耨與耰,鋤。芸苗器也。向於遼,薊之野。詳見其制。刃如葛葉。項長一尺半。柄長二尺餘。可以立鋤。小無長短。千鋤如出一範。甚可異也。作甽種苗。其直如絃。故以鋤。立劃兩畝之間。土因左右分擗。自擁其根。一人日鋤百畝。其功效甚多矣。我國鋤樣甚短。苗旣亂生。鋤者。必藉土而坐。根根培之。勤勞殆甚。而苗亦不茂矣。如欲一變農器。先鑄長鋤。以敎芸耨。則永爲農民省力之方矣。

耬鋤 编辑

耬鋤。種蒔直說云。此器。出自海壖。號曰耬鋤。耬制頗同。獨無耬斗。但用耰鋤。鐵柄中穿耨之。橫桄下仰。鋤刃形如杏葉。撮苗後。用一驢。帶籠觜挽之。初用一人牽。慣熟不用人。止一人輕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過鋤力三倍。所辦之田。日不啻二十畝。今燕趙間用之。名曰劐子。劐子之制。又小異於此。劐子第一遍。卽成溝子。穀根未成。不耐旱。耬鋤刃在土中。故不成溝子。第二遍加擗土木鴈翅。方成溝子。其土分擁穀根擗土。用木厚三寸濶三寸長八寸。取成三角樣。前爲尖。中作一竅。長一寸。濶半寸。穿於鐵鋤柄上。壓鋤柄上。 韓氏直說云。如耬鋤過苗間。有小豁不到處。用鋤理撥一遍。卽爲全功也。

臣趾源曰。耬鋤。省力勝於鋤器。而中國亦罕用。遽未可廢鋤而全用此器也。但於麥田種粟。以此作甽。似有顯效矣。

编辑

鎌。刈木曲刀也。釋名曰。鎌。廉也。薄甚。所刈似廉。考工又作鎌。風俗通曰。鎌刀自揆積蒭蕘之效。然鎌之制不一。有佩鎌。有兩刃鎌。有袴鎌。有鎌鉤。有鎌柌之鎌。皆古今通用芟器也。

臣趾源曰。鎌形如初弦月。比東鎌。刃甚廣。端亦不尖。又似半折釖樣。利於刈穀也。

𠠫 编辑

𠠫刀。集韻與劙同。闢荒刃也。其制如短鎌而背則加厚。甞見開墾蘆葦蒿菜等荒地。根株騈密。雖强牛利器。鮮不困敗。故于耕犁之前。先用一牛引曳小犁。仍置刃裂地。闢及一隴。然後犁鑱隨過。覆墢截然。省力過半。

臣趾源曰。𠠫刀。形如牛犁。其用鑱處。置廣刃。利於截草木根。可用於起陳開荒也。

連耞 编辑

連耞。古牙反。 擊禾器。國語曰。權節其用耒耜耞支。耞。拂也。以擊草。 廣雅曰。拂。謂之架。說文曰。拂。耞也。拂擊禾。連耞。釋名曰。架加也。加長於柄頭。以撾 陟瓜切 穗而出穀也。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濶可四寸。又有以獨梃爲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爲擐軸。擧而轉之。以撲禾也。

臣趾源曰。我國亦有連耞。其制大略相似。但柄頭之梃。只用兩條木。又不以生革編之。故撾穗之功。固不如也。世傳牧隱李穡之入元也。科試以孤竹君之二子命題。莫解其義。有一人屬草稿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穡始解耞柄爲竹。而二子卽耞頭兩條木也。遂高詠云云。若先占者中國人。乃改爲從天降乎。從地出乎。此說近齊東野語。而古時中土連耞。想是兩條。亦不編革。似我東鞭耞之制歟。

编辑

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變也。廣雅曰。𥕐。碓也。方言云。碓稍。謂之碓幾。自關東謂之梃。桓譚新論曰。杵臼之利。後世加巧。因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

臣趾源曰。我國碓舂。未知始於何人。刱自何代。而制度之庸拙難舂。不可殫記。盖求材必有兩股如剪刀。左右均適。乃爲碓身。木有兩股。千無其一。而股短則躡無力。腰長則頭難擧。此難舂者一也。兩股之髖。如牛之有髖髀之處也。 穿銎揷簨。又以丫木對植。以簨加之。碓之所動。丫木亦各自搖。實無久支之道。此難舂者二也。碓身掛在丫間。緣其每搖。兩簨驚躍。頭必掉拂。此難舂者三也。有兩人。然後各躡一股。而人重不適。躡勢相戾。則簨自傾仄。杵必磨臼。此難舂者四也。如無一人在臼攬之。穀盡出臼。竟無飜覆自鑿之理。此難舂者五也。碓頭若輕。則必以大石繫在頭邊。頭常低昂。故石易墮落。必傷攬臼人之頭。此難舂者六也。一家之內。當得三人。乃可用碓。婦饁男耕。百事如毛。何暇責出三人之多乎。此難舂者七也。碓之有杵。非石以木。而又覺太長。安臼之地。躡股之處。平無高低。故杵不高擧。落臼無力。鑿之雖久。穀不脫糠。此難舂者八也。置臼甚平。小無外側。杵之一下。穀必四散。此難舂者九也。有此九難。而舂之百歲。終無改焉。固未知其何故也。今見中國之碓。一反此制。得失便否。亦已懸殊矣。材無兩股。只以一丈之木。可盡爲之。故本無股腰之長短。此易舂者一也。穿銎揷簨。必於碓身之半一木中。嵌納簨沕合。碓雖低昂。實無傾仄之患。此易舂者二也。簨但擐轉。頭不搖拂。此易舂者三也。躡只一股。勢無輕重。杵亦高擧。落必臼中。此易舂者四也。以條木僅容臼口。橫繫臼之上邊。故穀之在下者。踰條木自上。在上者。因杵出而還下。輪回無竆。不煩人攬。此易舂者五也。以石爲杵。樣如蓮子。擧之似重。而落之有力。此易舂者六也。一人用之。省力甚多。此易舂者七也。作坑安臼。向外微側。躡處高而臼則低。故碓昂未極。杵落必猛。此易舂者八也。一日所鑿。得米三石。則比三人之碓。已爲三倍。而况此三人之碓。日不能一石乎。此易舂者九也。較之彼此。難易之相反。有如此。而習俗已久。迷不知返。如見兩股之木。則人皆曰可斲爲碓。足可一笑。臣於燕行。詳見碓制。故敢陳難易之辨焉。

礱磨 编辑

礱。磨穀器。所以去穀殼也。淮人謂之礱。江浙之人謂之磨。編竹作圍。內貯泥土。狀如小磨。仍以竹本。排爲密齒。破殼不致損米。就用枴木。竅貫礱上掉軸。以繩懸檁上。衆力運肘以轉之。日可破殼四十餘斛。方言謂之木礨。石鑿者。謂之䂞礨礱。礨字從石。初本用石。今竹木代者亦便。又有廢磨上級已薄。可代穀礱。亦不損米。或人或畜轉之。謂之礱磨。復有畜力挽行大木輪軸。以皮絃或大繩。繞輪兩周。復交于礱之上級。輪轉則繩轉。繩轉則礱亦隨轉。計輪轉一周則礱轉十五餘周。比用人工。旣速且省。

编辑

輾。通俗文曰。石碢。轢穀曰輾。後魏書曰。崔亮在雍州。讀杜預傳。見其爲八磨。嘉其有濟時用。因敎民爲輾。玄扈先生曰。後魏臣工。最多留心民事者。將上意所先耶。抑雨漢之遺人也。 今以礪石甃爲圓槽。周或數丈。高逾二尺。中央作臺。植以簨軸。上穿榦木。貫以石碢。有用前後二碢。相遂前備撞木。不致相擊。仍隨帶攬。杷。畜力挽行。循槽轉輾。日得米三十斛。近有法製輾槽。法製。用沙石芹泥。與糯粥同膠和之。以爲圓槽。下以木棰。緩築實直。至乾透可用。 轢米特易。可加前數。此又輾之巧便者。玄扈先生曰。亮爲僕射。奏于長方橋東堰糓。水造磑磨三十區。其利十倍。國用便之。

海靑輾 编辑

輥軸。世本曰。海靑輾。喩其速也。但比常輾。减去圓槽。就碢榦。括以石輥。輥徑可三尺。長可五尺。 上置板檻。隨輾榦圓轉。作竅下穀。不計多寡。旋輾旋收。易于得米。較之碢輾。疾過數倍。故比于鷙鳥之尤者。人皆便之。

玄扈曰。江右木作槽輾。山右石作搖輾。皆取機勢倍勝常輾。

連磨 编辑

連磨。連轉磨也。其制。中置巨輪。輪軸上貫架木。下承鐏臼。復于輪之周回列遶八磨輪軸。近與各磨木齒相間。一牛拽轉。則八磨隨轉輻俱轉。用力少而見功多。

编辑

䃺。唐韻作磨磑也。說文。䃺。石磑也。世本曰。公輸般作磑。方言或謂之䃀。通俗文曰。塡磨曰硐磨。床曰𥕐。今又謂主磨曰臍。注磨曰眼。轉磨曰榦。承磨曰槃。載磨曰床。多用畜力。謂之旱水磨。比之常磨。特爲省力。或借水輪。凡磨上皆用漏斗盛糓。下之眼中則利齒旋轉。破麥作麩。然後收之篩羅。乃得成麪。世間餠餌。自此始矣。

臣趾源曰。磨之制不一。而多用畜力。我國則村野絶無畜驢者。牛則無暇。惟有水輪。最爲便利。而又無識其制者。常以爲恨。臣甞行過三河縣。見臨水鼓冶。繅繭磨麥。莫不激水轉輪。今若倣而行之。則奚獨利於農家磨糓脫殼。可以移用於水利矣。

颺扇 编辑

颺扇。集韻云。颺風飛也。揚糓器。其制中置簨軸。列穿四扇。或六扇。用薄板。或糊竹爲之。復有立扇臥扇之別。各帶掉軸。或手轉足躡。扇卽隨轉。凡舂輾之際。以糠米貯之高檻底。通作匾縫下瀉。均細如簾。卽將機軸掉轉搧之。糠粞旣去。乃得凈米。又有舁之塲圃間用之者。謂之扇車。凡揉打麥禾▣稼。穰籺相雜。亦須用此風扇。比之杴擲箕簸。其功數倍。

臣趾源曰。中土又號颺扇。爲風櫃子。家家有之。我國本無此器。凡簸穀。只用箕。如打穀揚稃。則但用小席。一人足踏其半。手執兩端而立。兩手相拍如鷄鼓翼。一人盛穀於器。垂注席邊。如此而風安得猛而盡颺其麁稃稊稗乎。又盡日扇拍。席已弊破。臂力亦罷矣。不得不將筦沈溪。夜綰繩。終晝盡夜織席。已虛度三再日矣。又其皷席。非健夫熟手則不能也。故十家一村。裁有二三人。其雇賃酒飯。必倍焉。爲農家病之者久矣。臣待罪嶺邑。時倣造其制。一穉僮。倚櫃踏栝。微躡其足。則百斛之穀。一朝盡簸。然而竟無效造者。盖佃夫故喜麤糓而不樂其精。恐田主之無所隱蔽而責其常數也。又恐納糴之難容稃稗而責其精實也。此非獨下鄕匠手之難得而工費之難辦也。

臣謹按古語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械不利而能善其事者。未之有也。上古聖人作爲耒耜。敎民稼穡。刱物之初。未必能便盡便巧。故後人爲之損益潤色焉。民俗之所習用。隨方不同。故古人又爲之參証而取其長。令天下之人。通用而互利焉。此耒耜之經。農器之譜。所以作也。此其意於便民之事。靡所不用其極也。我國之農器。與中國之農器。其同異得失。未知果何如也。其始果出於東國之神農歟。抑亦學之於中土歟。數千年來。猶能辟土而食粟。則如斯。亦云可矣。然中世以來。疆域有限。利用不通。則安知今日中國之所用。其便利更有倍勝於此者乎。故如欲利其器械。則莫如學中國。學中國者。學古聖人之法也。將謂今日之中國。非古之中國而耻學焉。則是並與古聖人之法而賤棄之也。周禮考工曰。粤無鎛。粤之無鎛也。非無鎛也。夫人而能爲鎛也。鎛果善也。雖粤人學之可也。如恥其粤而不學。則是眞無鎛也。昔者。趙過爲搜粟都尉。敎田於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作爲田器。二千石遣令丞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稼養苗狀。誠因使者之行。購得中國之農器。如果勝也。使如趙過者。依式鍛造。廣頒八路。亦善其事之道也。趙過之於農。可謂能矣。然其時平都令光。敎過以人輓犁。令民無牛者。得以趨澤。過善其法。奏光爲丞。夫能虛心取人如此。嗚呼。此其所以益專其能也歟。

耕墾 编辑

齊民要術曰。凡人家營田。須量己力。寧可少好。不可多惡。假如一㸽牛總營得小畝三頃。據齊地。大畝一頃。三十五畝也。每年一易。必須頻種。其雜田地。卽是來年糓資。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悅以使人。人忘其勞。且須操習器械。務令快利。秣飼牛畜。常須肥健。撫卹其人。常須歡悅。觀其地勢乾濕得所。凡秋收了。先耕蕎麥地。次耕餘地。務令深細。不得趨多。看乾濕。隨時蓋摩。著切。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倂待孟春。蓋若冬乏氷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無問耕得多少。皆須旋蓋摩如法。如一㸽牛兩箇月秋耕。計得小畝三頃。經冬加料餧。至十二月內。卽須排比。農具使足。一入正月初未開陽氣上。卽更蓋所耕得地一遍。又曰。田。陳也。樹穀曰田。象形。從口從十。阡陌之制也。耕。種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劉煕釋名曰。田。塡也。五糓塡滿其中。犁。利也。利發土絶草根。耨。似鉏以薅禾也。劚。誅也。主以誅鉏根株也。凡開荒山澤田。皆七月芟刈之草。乾卽放火。至春而開墾。其林木大者。𠠜殺之。葉死不扇。便任耕種。三歲後。根枯莖朽。以火燒之。耕荒畢。以銕齒𨫒楱。再徧杷之。漫擲黍穄。勞亦再徧。明年乃中爲穀田。凡耕高下田。不問春秋。必須燥濕得所爲佳。若水旱不調。寧燥不濕。燥耕雖塊。一經得雨。地則粉解。濕耕堅垎。數年不佳。諺曰。漏耕澤鉏。不如歸去。言無益而有損。濕耕者白背。速𨫒楱之。亦無傷。否則大惡也。 春耕尋手勞 古曰耰。今曰勞。說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勞曰摩。 秋耕待白背勞。春多風。若不尋勞。地必虛燥。秋田濕實。濕勞令地硬。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蓋言澤難遇喜天時故也。桓寬鹽銕論曰。茂木之下。無豊草。大塊之間。無美苗。 凡秋耕欲深。春耕欲淺。犁欲廉。勞欲再。犂廉耕細。牛復不疲。再勞地熟。旱亦保澤也。 秋耕掩靑者爲上。比至冬月。靑草復生者。其美與小豆同也。 初耕欲深。轉耕欲淺。耕不深。地不熟。轉不淺。動生土也。 菅茅之地。宜縱牛羊踐之。踐則浮根。 耕之則死。非七月復生矣。 凡美田之法。菉豆爲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䆊。美懿反漫種也。 種。七月八月。犁掩殺之。爲春糓田。則畝收十石。農桑輯要曰。一石大約今二斗七升。十石今二石七斗有奇也。後齊民要術中。石斗倣此。 其美與熟糞蠶矢同。凡秋收之後。牛力弱。未及卽秋耕者。糓黍穄粱秫茇之下。卽移贏速鋒之也。恒潤澤而不堅硬。乃至冬初。甞得耕勞。不患枯旱。若牛力少者。但九月十月一勞之。至春𥡦種亦得。魏文矦曰。民春以力耕。夏以耝耘。秋以收斂。雜陰陽書曰。亥爲天倉耕之始。呂氏春秋曰。冬至後五旬七日菖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高誘註曰。菖菖蒲。▣草也。 淮南子曰。耕之爲事也勞。織之爲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捨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無衣食。衣食之道。必始於耕織之物。若耕織始初甚勞。終必利也。又曰。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縫裳。無其事而求其功難矣。氾勝之書曰。凡耕田。本在於趣時和土。務糞澤旱鉏穫。春凍解。地氣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氣始暑。陰陽始盛。土復解。夏至後九十日。晝夜分。天地氣和。以此時耕田。一而當五。名曰膏澤。皆得時功。春地氣通。可耕堅硬强地黑壚土。輒平摩其塊以生草。草生復耕之。天有小雨。復耕和之。勿令有塊以待時。所謂强土而弱之也。春候地氣始通。椓橛木長尺二寸。埋尺見其二寸。立春後。土塊散上沒橛。陳根可拔。此時二十日以後。和氣去卽土剛。以此時耕。一以當四。和氣去。耕四不當一。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耕輒躙之草生。有雨澤耕。重躙之。土甚輕者。以牛羊踐之。如此則土强。此謂弱土而强之也。春氣未通。則土歷適不保澤。終歲不宜稼。非糞不解。愼無旱耕。須草生。至可種時有雨卽種。土相親苗。獨生草穢爛。皆成良田。此一耕而當五也。不如此而旱耕。塊硬苗穢。同孔出不可鉏治。反爲敗田。秋無雨而耕。絶土氣。土堅垎。名曰脂田。及盛冬耕。泄陰氣。土枯燥。名曰脯田。脯田與脂田。皆傷田。二歲不起稼則一歲休之。凡愛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徐玄扈曰。古治田者▣易。故可夏耕。今居廣虛之地者。宜仍用古法。若麥田種秋苗。自然五六月耕。不待論也。 謹摩平以待種時。五月耕。一當三。六月耕一當再。若七月耕。五不當一。冬雨雪止。輒躙之掩地。雪勿使從風飛去。後雪復躙之。則立春保澤。凍蟲死。來年宜稼。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崔實四民月令曰。正月地氣上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急菑强土黑壚之田。二月陰凍畢澤。可菑美田。緩土及河渚水處。三月杏花勝。可菑沙白輕土之田。五月六月。可菑麥田。

農桑通訣墾耕篇曰。墾耕者。農功之第一義也。墾。除荒也。耕。犂也。凡墾闢荒地。春曰燎荒。如平原草萊深者。至春燒荒。趁地氣通潤。草芽欲發。根荄柔脆。易爲開荒。 夏曰掩靑。夏日草茂時開墾。謂之掩靑。可當草糞。但根鬚長密。須藉强牛乃可。蓋莫若春爲上。 秋曰芟艾。其次秋暮草木叢密時。先用鏺刀。徧地芟倒。暴乾放火。至春而開墾。乃省力。 如泊下蘆葦地內。必用𠠫刀。引之犁鑱。隨耕起撥。音伐 特易牛。乃省力。沾山或老荒地內。科木多者。必須用钁劚去。餘有不盡根科。俗謂之埋頭根也。 當使熟鐵。煅成鑱尖。套於退舊生鐵鑱上。 縱遇根株。不至擘缺妨誤工力。或地段廣闊。不可徧劚。則就斫枝莖。覆於本根上。候乾焚之。其根卽死而易朽。又有經暑雨後。用牛曳磟碡或輥子。轉之所斫根査上。和泥轉之。乾則掙死。一二歲後。皆可耕種。其林木大者則𠠜殺之。謂剝斷樹皮。其樹立死。 葉死不扇。便任種蒔。三歲後根枯莖朽。以火燒之則通爲熟田矣。周禮薙氏掌殺草。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秋繩而芟之。冬日至而耜之。書薙作夷。謂芟草也。 又柞氏。掌攻草木及林麓。夏日至。令刊陽木而火之。冬日至。令剝陰木而水之。註云。刊剝。謂斫去次地之皮。卽此所謂除木也。詩曰。載芟載柞。其耕澤澤。蓋謂芟草除木而後可耕也。大凡開荒。必趁雨後。又要調停犁道淺深麤細。淺則務盡草根。深則不至塞潑。麤則貪生費力。細則貪熟少功。惟得中則可耕荒畢。以鐵齒𨫒楱。𨫒楱過漫。種黍稷。或脂麻菉豆。杷勞再徧。明年乃中爲糓田。今漢沔淮穎上。率多創開荒地。當年多種脂麻等種有痛收。至盈溢倉箱。速富者如舊。稻塍內開荒畢。便撒稻種。直至成熟。不須薅拔。緣開新地內草根旣死無荒。可生若諸色種子。年年揀凈。別無稗莠。數年之間。可無荒歲。所收常倍於熟田。蓋曠間旣久。地力有餘。苗稼鬯茂。子粒蕃息。諺曰。坐賈行商。不如開荒。言其獲利多也。除荒墾闢之功如此。

種蒔直說曰。古農法。犁一擺六。今人只知犁深爲功。不知擺細爲全功。擺功不到。土麤不細。下種後雖見苗立。根在麤土上。根土不相著。不耐旱。有懸死蟲咬乾死等諸病。擺功到。土細又實。立根在細實土中。又碾過根土相著。自耐旱。不生諸病。

韓氏直說曰。爲農大綱。一則牛欺地。二則人欺苗。牛欺地則所種不失其時。人欺苗則省力易辨。反是則徒勞無益。凡地除種麥外。並宜秋耕。先以鐵齒擺。縱橫擺之。然後揷犁細耕。隨耕隨撈。至地大白背時。更擺兩徧。至來春地氣透時。待日高。復擺四五徧。其地爽潤。上有油土。四指許春。雖無雨時至。便可下種。秋耕之地。荒草自少。極省鉏工。如牛力不及。不能盡秋耕者。除種粟地外。其餘黍豆等地。春耕亦可。大抵秋耕宜早。春耕宜遲。秋耕宜早者。乘天氣未寒。將陽和之氣。掩在地中。其苗易榮。徐玄扈曰。月令地氣沮泄之說爲近。若寒暖之氣。豈能掩在地中乎。 遇秋天氣寒冷有霜時。必待日高。方可耕地。恐掩寒氣在內。令地薄。不收子粒。春耕宜遲者。亦待春氣和暖日高時。依前耕擺。

農桑通訣耙勞篇曰。治田之法。犁耕旣畢。則有耙勞。耙有渠䟽之義。勞有蓋摩之功。今人呼耙曰渠䟽。勞曰蓋摩。皆因其用以名之。所以散撥去芟平土壤也。桓寬鹽鐵論曰。茂木之下。無豐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耙勞之功不至。而望禾稼之秀茂實栗。難矣。齊民要術云。耕荒畢。以銕齒𨫒楱。再徧耙之。蓋銕齒𨫒楱。已爲之先。再用耙𨫒楱而後勞之也。今人但耕地畢。破其塊墢而後。用勞平磨。乃爲得也。齊民要術云。耕地深細。不得趨多。看乾濕。隨時蓋磨。待一段總轉了。橫蓋一徧。每耕一徧。蓋二徧。最後蓋三徧。還縱橫蓋之種麥地。以五月耕三遍。種麻地耕五六遍。倍蓋之。但依此法。除蟲災外。小小旱乾。不至全損。緣蓋磨數多故也。又曰。春耕隨手勞。秋耕待白背勞。蓋春多風。不卽勞則致地虛燥。秋田濕。濕速勞則恐致地硬。 又曰。耕欲廉。勞欲再。凡已耕。耙欲授種之地。非勞不可。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窃見世人耕了。仰著土塊。並待孟春。蓋若冬乏氷雪。連夏亢陽。徒道秋耕。不堪下種。然耙勞之功。非但施於納種之前。亦有用於種苗之後者。齊民要術曰。穀苗旣出壟。每一遇雨白背時。蓋以帖齒𨫒楱。縱橫耙而勞之。耙法。令人坐上。數以手斷其艸。艸塞齒則傷苗。如此令地熟軟。易鉏省力。此用於種苗之後也。南方水田。轉畢則耙。耙畢則耖。耖見農器譜。 故不用勞。其耕種陸地者。犁而耙之。欲其土細。再犁再耙後用勞。乃無遺功也。北方又有所謂撻者。與勞相類。齊民要術云。春種欲深。宜曳重撻。春氣冷生遲。不曳撻則根虛。雖生輒死。 夏氣熱而速曳撻。遇雨必致堅垎。春澤多者。或亦不須撻。必欲撻者。須待白背。濕撻令地堅垎也。又用曳打塲圃極平實。今人凡下種。耬種後。惟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亦須腰繫輕撻曳之。使壠土覆種稍深也。或耕過田畝。土性浮虛者。亦宜撻之。打令土實也。今當耕種用之。故附于耙勞之末。然南人未甞識此。蓋南北習俗不同。故不知用撻之功。至於北方遠近之間。亦有不同。有用耙而不知用勞。有用勞而不知用耙。亦有不知用撻。今並載之。使南北通知。隨宜而用。無使偏廢。然後治田之法。可得論其全功也。

居家必用日耕田。忌壬辰。癸亥日。種田。忌丁亥。

山林經濟增補。載耕田吉日曰。乙丑,丙寅,丁卯,己巳,庚午,辛未,癸酉,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庚辰,辛巳,壬午,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癸巳,甲午,丙申,丁酉,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甲辰,乙巳,丙午,丁未,己酉,庚戌,辛亥,癸丑,甲寅,丙辰,丁巳,己未,庚申,辛酉。又宜甲戌,己卯,癸未,壬辰,壬子,戊午,己未。除,滿,成,收,開,天倉,母倉,生氣,豊旺,六義,黃道,不食無蟲等日。忌乙日,火日,建,平,破,閉,天火,地火,田火,虛耗,荒蕪,九空,死神,受死,氣焦坎,狼藉,地隔,土瘟,田痕,地空,九焦,小大耗。不成不受糞。忌及西風。又凶日壬辰,癸亥。又壬癸。

閒情錄曰。開墾荒地。燒去野草。犁過先種芝麻。俗名眞荏。 一年其草木之根。悉皆敗爛。後種五穀則無荒草之害。盖芝麻之於草木。若錫之於五金性相制也。

農事直說曰。荒地辨試之法。劚土一尺深。甞其味。甜者爲上。不甜不鹹者次之。鹹者爲下。 耕地宜徐徐。則土軟牛不疲困。春夏耕宜淺。秋耕宜深。春耕隨耕隨治。秋耕則待土色乾白。乃治。 荒地開墾。初耕宜深。再耕宜淺。不深則地不熟。不淺則動生土。 荒田七八月間。耕之掩草。明年氷解。又耕下種。大抵治田之法。秋耕過冬爲上。 旱田初耕後。布草燒之。又耕則其田自美。 薄田耕菉豆。待其茂盛。掩耕則不莠不蟲。變瘠爲良。凡美田之法。菉豆爲上。小豆胡麻次之。五六月播種。七八月犁掩殺之。爲春穀田。則畝收十石。 濕田不宜種穀處。經霜後刈草厚布。種小麥則麥極好。而翌年變爲乾田。至種木花亦宜。 沮澤濕潤荒地。三四月間。水草長盛。時用輪木殺草。待土面融熟後。下晩稻種。又縛柴木兩三个。曳之以牛。覆其種。明年。可用耒。三年則可用牛耕。稂莠不生。大省鉏工。其輪木之制。用堅剛木長可四尺爲五。銳隅兩頭貫木環。以繩繫環。令兒童騎。粧鞍牛。或馬以繫環。繩結鞍後。兩傍牛馬行。則輪木自轉。殺草破塊。若沮甚不可入陷之地。用栲栳 鄕名兜里鞭 殺草下種。

四時纂要曰。世人只知犁深爲功。而不知擺細爲全功。擺麤則根在麤土。蟲咬乾枯。擺細則根著柔土。不生諸病。

增補曰。開荒。宜天福,豐旺,母倉,生氣,黃道。上吉己未及開日。忌地火,地隔,空亡,焦坎,田痕日。

臣謹按字書。土已耕曰田。耕之必有其法。故於是乎有畝畎之名。今人於畝畎字。多不分曉。而蒔種之法。亦從而無藝。盖古者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是田之度名。而一畝之田。必挾兩畎。故兩畎之間。因亦謂之畝。秦孝公始以二百四十步爲畝。而後世因之。程子曰。古之百畝。止當今之四十畝。今之百畝。當古之二百五十畝。則度名之畝。又古今不一。而畎間之畝。亦不必盡滿其度。故於是乎有壟之字。以明其義。詩南東其畝。朱子釋之曰。壟是也。甽。說文。水小流也。釋名曰。山下根之受霤處。爲甽。甽。吮也。吮得山之肥潤也。漢食貨志。后稷始畎田二耜爲耦。廣尺深尺曰畎。盡古之種田者。皆種於畎。杜詩所謂禾生壟畝無東西者。歎其農之末失也。近世東俗。唯宿麥外。皆棄畎而用畝。申洬農事直說。輒言粟豆生後用網口。牛耕兩畝間。則其亦種於壟可知。何其與中國古法一切相反也。通典漢武帝征和三年。以趙過爲搜粟都尉。過能爲代田。一畝三畎。歲代其處。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所謂代田者。歲易畎。非歲易田也。與周禮一易再易之田不同。而與區田同意。欲其土氣之常新也。或云后稷時。已一畝三畎。周詩曰。或耘或耔。黍稷儗儗。耘。除草也。耔。壅本也。此卽所謂稍耨壟草。隤其土以附根也。然則其法遠自虞夏。而西京以來。首稱趙過爲明農者。抑其法中世墜失。而過能得其緖而尋繹之也。然而今之爲農者。只知種苗處爲畝。則亦安知一畝三畎之爲何說也哉。臣甞過遼野。見其田。皆作細壟。黍稷粟豆。挾壟而生。遠而望之。如鋪萬匹摩衲。柳馨遠隨錄曰。我國旱田。一牛四日耕者。遼人可耕六日。盖是一畝三畎。耕牛往復倍之。故如此。然遼田一日耕。不過我田一日耕之强半。而所收不啻數倍者。非但土厚。實以耕種之法得宜而然云爾。然則一畝三畎之法。后稷氏開刱之。趙過潤色之。天下之民至今遵而勿失。獨我東民不肯爲者。何也。亦無學問之過也。夫誦孔孟程朱之書。相與講說義理。以爲治心修身之方者。是固士之學問。而天下之末業小技。一皆不可以無學問也。而况農爲民生之大本。而獨可以苟然率臆。不致其博學審問之功乎。詩不云乎。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卽此畎種之法。乃是天下後世農者之規矩六律。先農之所以俟百世不惑。而後之人不能易之者也。夫農而不爲畎種之法者。是何異於舍規矩而欲成方圓。廢六律而求正五音者哉。若乃燥濕之宜。早晏之候。鎡基之度。前志俱有。誠以百畝之不易爲憂。則各能歸而求之。有餘師乎。


課農小抄沔川郡守臣朴趾源 編輯 编辑

糞壤 编辑

周禮草人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爲之種。鄭玄註曰。土化之法。化之浸之。以物地占其形色。爲之種。黃白宜種禾之屬。 凡糞種。騂剛用牛。赤緹用羊。墳壤用麋。渴澤用鹿。鹹潟用貆。勃壤用狐。埴壚用豕。疆㯺用蕡。輕爨用犬。此草人職。鄭玄註曰。凡所以糞種者。皆謂煑取汁也。赤緹。縓色也。渴澤。故水處也。潟。鹵也。貆。貒也。勃壤。粉解者。埴壚。粘䟽者。彊㯺。强堅者。輕爨。輕脆者。故書騂爲挈。粉作蚡。杜子春挈讀爲騂。爲地色赤而土强剛也。鄭司農云。用牛。以牛骨汁漬其種也。謂之糞種。墳壤。多蚡鼠也。壤。白色。蕡。麻也。玄謂墳壤潤解。

齊民要術曰。凡人家秋收後。治糧塲上。所有糓穰糓𥢧等。並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每平朝收取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卽堆聚。計經冬。一㸽牛踏成三十車糞。徐玄扈曰。不止牛也。凡猪羊。皆倣此制。而以灰及堆草。薉布之。 至十二月正月之間。卽載糞糞之。計小畝大畝。別用車計糞。得六畝匀攤。耕盖者。未須轉起。自地亢後。但所耕地隨向盖之。待一段總轉了。卻橫盖一遍。計正月二月兩箇月。又轉一遍。然後看地宜納粟。先種黑地。微帶下地。卽種糙種。然後種高壤白地。其白地候寒食後。楡莢盛時納種。以次種大豆油麻等田。然後轉所糞。得所耕五六遍。每耕一遍。盖兩遍。最後盖三遍。還縱橫盖之。候昏房心中。下黍種。無問糓小畝一升下子。則稀穊得所。

農桑通訣曰。田有良薄。土有肥墝。耕農之事。糞壤爲急。糞壤者所以變薄田爲良田。化墝土爲肥土也。古者。分田之制。上地家百畝。歲一耕之。中地家二百畝。間歲耕其半。下地家三百畝。歲耕百畝。三歲一周。盖以中下之地瘠薄磽确。苟不息其地力。則禾稼不蕃。後世井田之法。變强弱。多寡不均。所有之田。歲歲種之。土敝氣衰。生物不遂。爲農者必儲糞。朽以糞之。則地力常新壯而收穫不減。孟子所謂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也。踏糞之法。凡人家。于秋收塲上。所有穰𥢧等。並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脚之下三寸厚經宿。牛以踐踏。便溺成糞。平朝收聚。除置院內堆積之。每日亦如前法。至春可得糞三十餘車。夏月之間。卽載糞糞地。地一畝用五車。計三十車。可糞六畝。匀攤耕盖。卽地肥沃。又有苗糞草糞火糞泥糞之類。苗糞者。菉豆爲上。小豆胡麻次之。蠶豆大麥皆好。 悉皆五六月䆊種。七八月掩殺之。爲春糓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蚕矢熟糞同。江淮迤北。用爲常法。草糞者。于草木茂盛時。芟到就地內。掩罨腐爛也。禮記有曰。仲夏之月。利以殺草。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今農夫不知此。乃以其耘除之草。棄置他處。殊不知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下。漚罨旣久。則草腐而土肥美也。江南三月。草長則刈而踏稻田。歲歲如此。地力常盛。江南壅田者。如翹蕘陵苕。皆特種之。非野草也。恐苴蓿。亦可壅稻。 農書云。種糓必先治田。積腐藁敗葉。剗薙枯朽根荄。遍鋪而燒之。卽土暖而爽。及初春再三耕耙而以窖罨之。肥壤壅之。麻籸 舒榛反 糓殼。皆可與火糞。窖罨糓殼。朽腐最宜。秧田必先渥漉精熟。然後踏糞入泥。盪平田面。乃可撮種。其火糞積土。同草木堆疊燒之。土熱冷定。用碌軸碾細用之。江南水地多冷。故用火糞種麥種蔬尤佳。又凡退下。一切禽獸毛羽親肌之物。最爲肥澤。積之爲糞。勝于草木。毛羽和潯湯。積之久則潰腐。如欲速潰。置韭菜一握其中。明日爛盡矣。 下田水冷。不論下田。近泉源處卽冷。 亦有用石灰爲糞治。則土暖而苗易發。下田水不得冷。惟山田泉水。未經日色則冷。閩廣用骨及蚌蛤灰糞田。亦因山田水冷故也。爲山田者。宜委曲遵水。使先經日色。然後入田則苗不壞。 然糞田之法。得其中則可。若驟用生糞及布糞過多。糞力峻熱。卽燒殺物。反爲害矣。火糞力壯。南方治田之家。常於田頭置塼檻窖。熟而後用之。雖熟亦不得過多。多用者。須臘月下之。 其田甚美。北方農家。亦宜倣此。利可十倍。又有泥糞。於溝港內乘船。以竹夾取靑泥。杴撥岸上凝定。裁成塊子擔去。同火糞和用。比常糞得力甚多。或用小便。亦可燒灌。但生者立見損壞。不可不知。土壤氣脉。其類不一。肥沃磽确美惡不同。治之各有宜也。夫黑壤之地信美矣。然肥沃之過。不有生土以解之。則苗茂而實不堅。磽确之土信惡矣。然糞壤滋培。則苗蕃秀而實堅實。土壤雖異。治得其宜。皆可種植。今田家謂之糞藥。言用糞猶用藥也。凡農居之側。必置糞屋。低爲簷楹。以避風雨飄侵。屋中必鑿深地。甃以磚甓。凡掃除之草薉。燒燃之灰。𥳽揚之糠粃。斷藁落葉。積而焚之。沃以肥液。積久乃多。凡欲播種。簁去瓦石。取其細者。匂和種子。踈把撮之。待其苗長。又撒而壅之。何物不救。爲圃之家。于廚棧下。深濶鑿一池。細甃使不滲洩。細甃有良法。宜用水庫法造之。 每舂米則聚礱𥳽糓殼及腐草敗葉。漚漬其中。以收滌器肥水與滲漉泔淀漚久。自然腐爛。一歲三四次出以糞苧。因以肥桑田。愈久茂而無荒廢枯摧之患矣。又有一法。凡農圃之家。欲要計置糞壤。須用一人一牛。或驢駕雙輪小車。一輛諸處。搬運積糞。日月旣久。積少成多。施之種藝。稼穡倍收。桑果愈茂。歲有增羡。此肥稼之計也。北土不用糞壤。作此甚有益。 夫掃除之隈。腐朽之物。人視之而輕忽。田得之爲膏潤。惟務本者知之。所謂惜糞如金也。故變惡爲美。種少收多。諺云。糞田勝如買田。信斯言也。凡區宇之間。善於稼者。相與各各地理所宜而用之。庶得乎土化漸漬之法。沃壤滋生之效。俾業擅上農矣。

農事直說曰。作尿灰法。牛廐外作地貯尿。以糓秸糠粃之類。燒爲灰。用所貯池尿拌匂。增補山林經濟曰。俗方廁中埋大瓮。前面鱗次布瓦。使大小便流入瓮中。待其塡滿。添水攬滾。以瓠爲長木柄。汲出注漬灰圍。曝日待乾。乾則復灌。如是者三四度。積置廐廁。用苫編盖之。或布水田。或粘秋麥及木花種甚宜。作稻秧基之糞。尤好。

馬糞燒灰。有火秧草。交合人尿。雜以火灰。積之灰基。以苫草蓋之。煖鬱速蒸。 胡麻殼剉之。牛馬廐踐踏。積置經冬者。木綿子和廐尿者。皆可以糞田。 秧草軟柳枝及眞櫟。以斫刀折斷。用廐下水。或人尿沾濕。或牛馬廐踐踏。和溫灰及人尿積置。以苫草盖之善蒸。白頭翁草亦可而甚毒。多布傷秧。須雜以芳草。俗小兒作髢細草之類。 如上法。蒸而用之。春夏間。剉細柳枝。 布牛馬廐。每五六日。取出積之爲糞。 七月刈白蘘軟枝杻枝櫟木枝葉。以斫刀折斷。作坎爲廐池積置之。令廐水注濕。或置牛馬廐踐踏。待蒸糞田。則雜糓無不茂盛。而尤宜兩麥。

纂要補曰。秋間茄子盡摘後。收乾莖葉藏之。明年挫入秧臺極好。

增補山林經濟曰。蘆草甚好而節晩可欠。然日日茁長。可以計日移秧。 馬糞曬乾以壅田則土肥。 陳壁土破堗中灰土及莎草。或蠶砂鷄屎之類。各有宜處。並收待用。凡務農之家。家內深僻處。必多置瓦盆木槽之屬。日夜受溺。不可點滴空棄。古語曰。敗家之子。視珠玉如糞土。興家之兒。視糞土如珠玉。 忌糞日。不宜糞田。正月未日。二月戌日。三月辰日。四月寅日。五月午日。六月子日。七月酉日。八月申日。九月巳日。十月亥日。十一月丑日。十二月卯日。

臣謹按字書。糞字從釆從華。音畢。 釆獸掌爪華拚除器也。謂拚除之餘。皆可掌匊而壅田也。故曰。凡爲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箕自向而扱之。此掃除之容也。荀子曰。堂上不糞。郊草不贍。曠其耘耔。由是觀之。掃除糞壅。故是相因之事。而古人無作便屎字用。後世以便屎爲除壅之尤急者。故因以糞爲便尿之名。孟子曰。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夫畝同而食有多小者。糞壤殊功也。周官土化之法。必有至理。而後世莫知其妙。又况我東畜獸甚鮮。糞穢猶難多得。安所得其骨而漬之哉。然勤而有力者。終歲蓄聚。則凡掃除之堆。燔爇之餘。簸瀝之所窮。羽毛之所潯。漑淅之所淀。無一物之可棄。此皆善用之。則化腐臭爲神奇也。然其九土之性剛柔冷暖之宜。又不可不知也。元儒王禎所論草糞,苗糞,火糞,泥糞之法。精且備矣。更無以加之也。雖非以骨漬種。亦深得土化之遺意者矣。我國牧養未廣。農民無牛者十之二三。雖上農。鮮能飼大小。六角羊彘之屬。尤所絶罕。自非大都負郭之地。顧何以肥其田乎。野人牛闌。外不鑿地窖。雖或鑿地。不能以甎灰甃築。肥沃之水。滲漉流失。牛下𥢧薉。全未踏爛。鬱栖枯寒。蕭然可焚。冬月。又無列甕可以畜貯便尿。一缶纔滿。生灌雪地。夫一戶之內人畜之所遺穢。本自無幾。而收聚之不如法而失其全功者。十之四五。又其種法。非區非畝。濶畝縵播。以此無幾之糞穢。汎布廣占之田疇。欲匀則太薄而無力。不匀則養苗有差等。而壯穉相盜。此其糞壤之法。全失其方者也。臣甞經過燕薊之間。每見居民。腰懸一籃。手持鐵搭。傴僂於來牛去馬之後。而拾其所遺。可謂勤苦之甚。而到處糞堆。方圓稜隅。整整如亭臺。未見其狼藉差池。莊生所謂道在糞壤者。良覺是矣。草糞火糞之法。東俗固有之。宜按此益究其妙。而至於苗糞之法。未聞有行之者。夫捐斗區之種穀。而收畝鍾之厚利。民豈不樂爲之哉。豆與麻麥。田家之所常有。不外求而自足者。一日䆊種。一日犁掩。已能辦數十畝。其視蓄聚之勤。運載之勞。不啻半之。此最宜頒示而勸行者也。農家之有車。其用甚博。而糞壤之際。尤不可闕。瓊山邱氏獨輪之制。最爲簡易。亦宜倣而用之者也。右臣所陳。不過一老農事。而張皇至此。猥屑甚大。臣誠死罪。

水利 编辑

山鄕水利議 编辑

徐獻忠山鄕水利議曰。元儒梁寅有鑿池漑田之議。其略曰畎畝之間。若十畝而廢一畝以爲池。則九畝可以無災患。百畝而廢十畝以爲池。則九十畝可以無災患。予甞至上虞之下漑湖觀之。方知梁子之議可行而永久利民矣。有志經國者。當相視一鄕之中。擇其最高仰者。割爲陂湖。先匀其稅額於衆利之民。次營別業以補失田之戶。大展陂岸。使廣而多受。雖亢旱之年。不至耗涸。從高瀉下。均資廣及。沾潤一番。可以經月。雖有凶災。不能及矣。惟水庫爲妙。只費大耳。然山鄕措置灰石等。只費工力。不備大錢鈔。 况陂湖之利。魚蝦雜產。茭葦叢生。貧者資以養生。富者因以便利。大雨一注。衆流復積。前者旣瀉。後者復畜。山鄕水利無逾此者。至於下鄕之田。亦有高亢不通資灌者。莫若照依北方掘鑿大井。上置轆轤汲引之利。亦足自辦。

兪汝爲註曰。海邊斥鹵地。方恃護塘。隔絶鹽潮。雨水洗去鹵性。有圍築成田者。築堤鑿河。引內湖之水。以資灌漑。而水遠難致。雨澤稍稀。便乏車救。十年三熟。此與山鄕。地形勢相類。近年民間。告明官府。豁除掘損田畝之粮。於田心中。開積水溝。爲夏秋車戽計。凡溝漊多處。其田多熟。或於遶宅開池。則近宅之地。必有收成。此蘇松沿海地方。試之有成效者。但細訪老農云。每十畝之中。用二畝爲積水溝。纔可救五十日不雨。若十分全旱。年分尙不免于枯竭。况一畝乎。大抵水田稻苗。全賴水養。炎日消水甚易。以十日消水二寸計之。五十日該消去田間水一尺。卽二畝溝中。亦不免於消水。總計其潤。是溝中常有五六尺之積。斯足用耳。豈可望於夏秋亢旱之日。且稻苗生長秀實。該用水浸漑一百二十日。十畝取二畝作積水溝。僅救半旱。斯言非謬。必於山原上勢相視窪下可蓄水處。築圍大澤。或環數里。或環數十里。上流之水。涓涓不息。庶足救濟全旱矣。甞與潘知縣鳳梧。熟論西北 荒之要。潘云。若計開田。先計瀦水。眞確見也。

臣趾源曰。我國舊所設陂堰溝瀆外。祗今可以穿渠引水者。尙多其處。然域內多山少野。行水甚艱。或川源淺涸。全野無潤者。十之六七。以臣所守沔川一郡言之。土品墳壚。而秔稌黏潤。然大抵灌漑無所。最畏枯旱。徐獻忠所議山鄕水利。眞我國之所當講行者也。

旱田用水疏 编辑

徐光啓旱田用水疏曰。土力不盡者。水利不修也。能用水不獨救旱。亦可弭旱。灌漑有法。瀸潤無方。此救旱也。均水田間。水土相得。興雲敲霧。致雨甚易。此弭旱也。能用水不獨救潦。亦可弭潦。疏理節宣。可蓄可洩。此救潦也。地氣發越。不致鬱積。旣有時雨。必有時晹。此弭潦也。不獨此也。三夏之月。大雨時行。正農田用水之候。若徧地耕墾。溝洫縱橫。播水于中。資其灌漑。必减大川之水。先臣周用曰。使天下人人治田。則人人治河也。是可損决溢之患也。故用水一利。能違數害。調燮陰陽。此其大者。不然神禹之功。僅抑洪水之功而已。抑洪水之事則决九川距海濬畆澮距川而已。何以遽曰水火金木土糓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一擧而萬事畢乎。用水之法。不越五法。盡此五法。加以智者神而明之。變而通之。田之不得水者寡矣。水之不爲田用者。亦寡矣。

一。用水之源。源者。水之本也泉也。泉之別。爲山下出泉。爲平地仰泉。用法有六。

其一。源來處高于田則溝引之。溝引者。於上源開溝。引水平行。令自入于田。諺曰。水行百丈過墻頭。源高之謂也。但須測量有法。卽數里之外。當知其高下尺寸之數。不然溝成而水不至。爲虗費矣。

其二。溪澗傍田而卑于田。急則激之。緩則車升之。激者。因水流之湍急。用龍骨翻車,龍尾車,筒車之屬。以水力轉器。以器轉水。升入于田也。車升者。水流旣緩。不能轉器。則以人力,畜力,風力。運轉其器。以器轉水。入于田也。

其三。源之來甚高于田。則爲梯田。以遞受之。梯田者。泉在山上。山腰之間。有土尋丈以上。卽治爲田。節級受水。自上而下。入于江河也。

其四。澗溪遠田而卑於田。緩則開河導水而車升之。急者或激水而導引之。開河者。從溪澗開河。引水至其田側。用前車升之法。入于田也。激水者。用前激法。起水于岸。開溝入田也。

其五。泉在于此。田在于彼。中有溪澗隔焉。則跨澗爲槽而引之。爲槽者。自此岸達于彼岸。令不入溪澗之中也。

其六。平地仰泉。盛則疏引而用之。微則爲池塘于其側。積而用之。爲池塘而復易竭者。築土椎泥而實之。甚則爲水庫而畜之。平地仰泉。泉之瀵湧上出者也。築土者。杵築其底。椎泥者。以椎椎底作孔。膠泥實之。皆令勿漏也。水庫者。以石砂瓦屑。和石灰爲劑。塗池塘之底及四旁而築之平之。如是者三。令涓滴不漏也。此畜水之第一法也。

一。用水之流。流者。水之枝也川也。川之別。大者爲江爲河。小者爲塘浦涇浜港汊沽瀝之屬也。用法有七。

其一。江河傍田則車升之。遠則疏導而車升之。疏導者。江南之法。十里一縱浦。五里一橫塘。縱橫派散。勤勤疏濬。無地無水。此井田之遺意。宋人有言。塘浦欲深濶謂此也。

其二。江河之流。自非盈涸無常者。爲之牐與。釃而分之。爲渠疏而引之。以入于田。田高則車升之。其下流復爲之牐。以合於江河。欲盈則上開下閉而受之。欲减則上閉下開而洩之。職所見寧夏之南。靈州之北。因黃河之水。鑿爲唐來。漠延諸渠。依此法用之。數百里間灌漑之利。瀸潤無方。寧城絶塞。城中之人家臨流水。前賢之遺可驗矣。因此推之。海內大川。倣此爲之。當享其利。濟亦孔多也。

其三。塘浦涇浜之屬。近則車升之。遠則疏導而車升之。

其四。江河塘浦之水。溢入于田。則堤岸以衛之。堤岸之田而積水其中。則車升出之。堤岸者。以禦水使不入也。大則爲黃河之帚。小者爲江南之圩。宋人有言。堤岸欲高厚謂此也。車升出之者。去水而藝稻。或已藝而去其水。使不沒也。

其五。江河塘浦。源高而流卑。易涸也。則于下流之處。多爲牐以節宣之。旱則盡閉以留之。潦則盡開以洩之。小旱潦則斟酌開闔之。爲水則以準之。水則者。爲水平之碑置之水中。刻識其上。知田間深淺之數。因知牐門啓閉之宜也。浙之寧波,紹興。此法爲詳。他山鄕所宜則倣也。

其六。江河之中洲渚而可田者。堤以固之。渠而引之。牐以節宣之。

其七。流水之入于海而迎得潮汐者。得淡水。迎而用之。得鹹水牐遏之。以留上源之淡水。職所見迎淡水而用之者。江南盡然。遇鹹而留淡者。獨寧,紹有之也。

一。用水之瀦。瀦者。水之積也。其名爲湖爲蕩爲澤爲𣵦爲海爲波爲泊也。用瀦之法有六。

其一。湖蕩之傍田者。田高則車升之。田低則堤岸以固之。有水車升而出之。欲得水。決堤引之湖蕩。而遠于田者。疏導而車升之。此數者。與用流之法。畧相似也。

其二。湖蕩有源而易盈易涸。可爲害可爲利者。爛導以洩之。牐以節宣之。疏導者。懼盈而溢也。節宣者。損益隨時資灌漑也。宋人有言。牐竇欲多廣。謂此也。

其三。湖蕩之上不能來者。疏而來之。下不能去者。疏而去之。來之者。免上流之害。去之者。免下流之害。且資其利也。吳之震澤受歙之水。又從三江百瀆注之海。故曰三江旣入。震澤底定是也。

其四。湖蕩之洲渚可田者。堤以固之。

其五。湖蕩之瀦。太廣而害于下流者。從其上源分之。江南五分震澤以入江是也。

其六。湖蕩之易盈易涸者。當其涸時。際水而藝之麥。藝麥以秋。秋必涸也。不涸于秋。必涸于冬。則藝春麥。春旱則引水灌之。所以然者。麥秋以前。無大水。無大蝗。但苦旱耳。故用水者。必稔也。

一。用水之委。委者。水之末也。海也。海之用。爲潮汐。爲島嶼。爲沙洲也。用法有四。

其一。海潮之淡可灌者。迎而車升之。易涸則池塘以畜之。閘隄堰以留之。海潮不淡也。入海之水。迎而返之則淡。禹貢所謂逆河也。

其二。海潮入而泥沙淤墊。屢煩濬治者。則爲牐爲爲竇。以遏渾潮而節宣之。此江南舊法。宋元人治水所用。百年來盡廢矣。近並濬治亦廢矣。乃田賦則十倍。宋元民貧財盡。以此故也。其濬治之法。則宋人之言曰。急流搔乘。緩流撈剪。淤泥盤吊。平陸開挑。今之治水者。宜兼用之也。

其三。島嶼而可田。有泉者。䟽引之。無泉者。爲池塘井庫之屬以灌之。

其四。海中之洲渚多可田。又多近于江河而迎得淡水也。則爲渠以引之。爲池塘以畜之。

一。作原作瀦以用水。作原者。井也。作瀦者。池塘水庫也。高山平原。與水違行。澤所不至。開濬無施其力。故以人力作之。鑿井及泉。猶夫泉也。爲池塘水庫。受雨雪之水而瀦焉。猶夫瀦也。高山平原。水利之所窮也。惟井可以救之。池塘水庫。皆井之屬。故易井之彖。稱井養而不窮也。作之之法有五。

其一。實地高無水。掘深數尺而得水者爲池塘。以畜雨雪之水而車升之。此山原所通用。江南海壖數十畝。一環池深丈以上。圩小而水多者。良田也。

其二。池塘無水派而易乾者。築底椎泥以實之。

其三。掘土深丈以上而得水者。爲井而汲之。此法北土甚多。持以灌畦種菜。近河南及眞定諸府。大作井以灌田。旱年甚獲其利。宜廣推行之也。井有石井甎井木井柳井葦井竹井土井。則視土脈之虛實縱橫及地產所有也。其起法有桔槹。有轆轤。有龍骨木斗。有恒升筒。用人用畜。高山廣野。或用風輪也。

其四。井深數丈以上。難汲而易竭者。爲水庫以畜雨雪之水。他方之井深不過一二丈。秦晉厥土上。上則有深數十丈者。亦有掘深而得鹹水者。其爲池塘。爲淺井。亦築土椎泥。而水留不久。不若水庫之涓滴不漏。千百年不漏也。

其五。實地之曠者。與其力不能多。爲井爲水庫者。望幸于雨。則歉多而稔少。宜令其人多種木。種木者。用水不多。灌漑爲易。水旱蝗。不能全傷之。旣成之後。或取果。或取葉。或取材。或取藥。不得已而擇取其落葉根皮。聊可延朝夕之命。雖復荒歲。民猶戀此。不忍遽去也。語曰。木奴千無凶年。

臣趾源曰。徐光啓旱田用水䟽。可謂究極水土之性情矣。其曰用水不能捄旱。亦可弭旱。不獨捄潦。亦可弭潦者。莫不皆有至理。而至引周用之言曰。天下人人治田。則是人人治河。何其言之明快易曉也。凡其用水之法。其綱有五。其目有二十八。而至於地曠與力不能爲井爲水庫者。令其人多種樹木以爲生。其用水食土之術。可謂至盡無遺矣。故以此五綱廿八目。參之以水器諸譜。則軆用具備。經緯皆通。世間無不可用之水。亦無不可漑之土。雖古之白公鄭國。未必能若是之精深周博矣。嗚呼。東國之士。盍亦留心而講究哉。

看泉法 编辑

徐光啓看泉法曰。取過泉。過泉者。乃山泉遠來。大旱不絶。其流橫來。將下流作。水隨長。乃無限之水。又看水之緩急。緩者源小。急者源大。又看嚴冬不凍。其氣如霧。卽春夏用水之時。又無竭涸之患。此過泉之當取也。 棄仰泉。仰泉者。乃地泉也。其泉卽從本地而起。水來有限。不能隨長。有限之水。卽有鉅河。其流必緩。嚴冬必凍。用水之時。必有乾涸之患矣。此仰泉之當棄也。

凡看地勢。墾水田。可畜可洩。卽可田矣。入水之處。地勢宜高。洩水之處。地勢宜低。水能行動。看其下稍。愈低愈妙。可無淹沒之患矣。北邊于夏至後。時發泓波。地勢宜平坦廣濶。則無衝擊之患矣。土色不拘黃黑。堅則爲佳。土鬆總是漏水地。取土作圍。注水于內。水不漏去。此土卽可田矣。土鬆別有用處。何必水田。 地內稍有石子。不妨農事。如是純沙。則不可用也。

王禎灌漑圖譜曰。灌漑之利大矣。江淮河漢及所在川澤。皆可引而及田。以爲沃饒。但人情拘於常見。不能通變。閒有知其利者。又莫得其用之具。今特多方搜摘。旣述舊而增新。復隨宜而制物。或設機械而就假其力。或用挑浚而永賴其功。大可下潤於千頃。高可飛流於百尺。架之則遠達。穴之則潛通。世間無不救之田。地上有可興之雨。其用水有法槪可見。故輯諸篇。庶資農事云。

水柵 编辑

水柵。排木障水也。若溪岸稍深。田在高處。水不能及。則於溪上流。作柵遏水。使之旁出下漑。以及田所。其制當流列植竪椿。椿上枕以伏牛。擗以柆木。仍用塊石高壘衆楗。斜以邀水勢。此柵之小者。如秦雍之地。所拒川水。率用巨柵。其蒙利之家。歲例量力。匂辦所需工物。乃深植椿木。列置石囤。長或百步。高可尋丈。以橫截中流。使旁入溝港。凡所漑田畝。計千萬。號爲陸海。今特列于圖譜。以示大小規制。庶彼方效之。俾水爲有用之水。田爲不旱之田。由此柵也。

水閘 编辑

水閘。開閉水門也。間有地形高下。水路不均。則必跨據津要。高築堤壩。匯水前立斗門。甃石爲壁。疊木作障。以備啓閉。如遇旱涸則撒水灌田。民賴其利。又得通濟舟楫。轉激輾磑。實水利之總揆也。

臣趾源曰。水閘之制。我國都城。東水口五空橋及漢北城傍水門近是。而其啓閉蓄洩之法未備。故水爲無用之水。盖平時則激轉機輪。遇旱則撒灌田疇。無非利用。而至於通濟舟楫。尤其大者。夫倉庾之置於城外。非計之得也。誠能五里一閘。滀水尋丈以上。則三南之漕可以直達城內。小可以蠲惠廳運納之費。大可以無江倉踈虞之慮矣。今燕京運河。卽元時郭守敬所營而壩牐鞏壯檣湊簇。至今民國永賴云。其小艇載運。臣所目擊也。

陂塘 编辑

陂塘。說文曰。陂野塘也。塘。猶堰也。陂必有塘。故曰陂塘。周禮以潴蓄水。以防止水。說者謂潴者。蓄流水之陂也。防者。潴旁之堤也。今之陂塘。旣與上同。攷之書傳。盧江有芍陂。穎川有鴻隙陂。黃陵有雷陂。愛敬陂。陽平沛郡有鉗廬陂。其各漑田。大則數千頃。後世故跡猶存。因以爲利。今人有能別度地形。亦效此制。足漑田畝千萬。比作田園。特省工費。又可畜育魚鼇。栽種菱藕之類。其利可勝言哉。

水塘卽洿池。因地形坳下。用之潴蓄水潦。或修築圳堰。以備灌漑田畝。兼可畜育魚鼈。栽種蓮芡。俱各獲利累倍。

臣趾源曰。凡水用之則爲利。不用則其害有難言者。今夫一盂水置之堂室之間。可以盥濯。可以沾硯墨。可以灑塵埃。若誤致翻覆。則淋漓漬汙。莫可收拾。彼行潦下泉之在於地。何以異此。臣請枚擧陂塘之所以爲利者。夫水田所收。常倍旱田。滀水廣漑。其利一也。錮陰沮濕之地。非但不爲水田。欲爲旱田。而不得漉彼潴此。令燥潤得所。則雖不被灌漑者。亦可以食粟麥。其利二也。窮陸之民。終歲不能腥。其口未下鹽豉。池羹常沸則老病者。得有所養。其利三也。海人不知食牛者。以其有魚也。陂澤於牣。以贖耕牛之宰殺。其利四也。蒸藕剝芡織蒲編葦。可以補糓。可以資貧。其利亦五六也。至於盛暑。原陸焦烘。上無凉樾。下絶淸渠。於是乎民病夏畦矣。此焉有長堤堰月樹木陰翳。相與撤耕朋休。渺然有江湖之想。非但瀉其煩毒。亦令人濡泳心志。樂其業而忘其倦。此之爲利。又其無迹而不可數計者也。然則其不爲陂塘之害。從可以反隅歟。

翻車 编辑

翻車。今人謂龍骨車也。魏略曰。焉匀居京都。城內有田地可爲園。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兒童轉之而灌水自覆。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設機引之。灑南北郊路。則翻車之制。又起于畢嵐矣。今農家用之灌田。其車之制。除壓欄木及列檻。椿外車身。用板作槽。長可二丈。濶則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約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條。隨槽濶狹。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輪軸。同行道板上下通週。以龍骨板。繫其在上大軸。兩端各帶枴木四莖。置於岸上木架之間。人憑架上踏動枴木。則龍骨板隨轉循環。行道板刮水上岸。比翻車之制。關楗頗多。必用木匠。可易成造。其起水之法。若岸高三丈有餘。可用三車。中間小池倒水上之。足救三丈以上高旱之田。凡臨水地段。皆可置用。但田高則多費人力。如數家相博。計日趨工。俱可濟旱。水具中機械功捷。惟此爲最。

筒車 编辑

筒車。流水筒輪。凡制此車。先視岸之高下可用輪之大小。須要輪高於岸。筒貯於槽。方爲得法。其車之所在。自上流排作石倉斜擗。水勢急湊筒輪。其輪就軸作轂。軸之兩旁閣於椿柱。山口之內。輪軸之間。除受水板外。又作木圈。縛繞輪上。就繫竹筒。或木筒。謂小輪則用竹筒。大輪則用木筒。 於輪之一週。水激轉輪。衆筒兜水。次第傾於岸上。所橫木槽。謂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絶勝人力。若水力稍緩。亦有木石制如陂柵。橫約溪流。旁出激輪。又省工費。或遇流水狹處。但疊石斂水湊之。亦爲便易。此筒車大小之體用也。有流水處。俱可置此。但恐他境之民。未始經見。不知制度。今列爲圖譜。使倣傚通用。則人無灌漑之勞。田有常熟之利。輪之功也。

徐光啓曰。凡取水之術有四。一曰括。二曰過。三曰盤。四曰吸。括之道有二。一曰獨括。急流水中加逼脫。可括上數丈也。二曰遞括。不論急緩。但有流水。以三輪遞括。可利出入也。過之道有二。一曰全過。今之過山龍。必上水高於下水則可爲之。至平則止。二曰二過。以人力節宣。隨氣呼吸。苟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便可激至百丈以上也。盤之法至多。此書所載。凡有輪軸者皆是。其妙絶者遞互輸瀉。交輪疊盤。可至數里山頂。但括法。必須流水。過法。不論行止。必須上流高於下流。盤法。在流水用水力。在止水必須風及人畜之力。獨吸法。不論行止緩急。不拘泉池河井。不須風水人畜。只用機法。自然而上。但所取不能多。止可供飮。倘用漑田。必須多作。顧亦易辦。

水轉翻車 编辑

水轉翻車。其制與人踏翻車俱同。但於流水岸邊。掘一狹塹。置車於內。車之踏軸外端。作一竪輪。竪輪之傍。架木立軸。置二臥輪。其上輪。適與車頭竪輪。輻支相間。乃擗水傍激。下輪旣轉則上輪隨撥車頭竪輪而翻車隨轉。倒水上岸。此是臥輪之制。若作立軸。當別置水激立輪。其輪輻之末。復作小輪。輻頭稍濶。以撥車頭竪輪。此立輪之法也。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用之。其日夜不止。絶勝踏車。

徐光啓曰。此郤未便。水勢太猛。龍骨板一受齟齬。卽决裂不堪。與今風水車同病。若長流水中。不如筒車爲穩。平流用風。不佞別有一法。

牛轉翻車 编辑

牛轉翻車。如無流水處。用之其車。比水轉翻車臥輪之制。但去下輪。置於車傍岸上。用牛拽轉輪軸。則翻車隨轉。比人踏功將倍之。與前水轉翻車。皆出新制。故遠近傚之。俱省工力。

驢轉筒車 编辑

驢轉筒車。卽前水轉筒車。但於轉軸外端。別造竪輪。竪輪之側岸上。復置臥輪。與前牛轉翻車之制無異。凡置坎井。或積水淵潭。可澆灌園圃。勝於人力汲引。徐光啓曰。此郤太拙筒車之妙。妙在用水。若用人畜之力。是水行迂道。比于翻車。枉費十分之三。

高轉筒車 编辑

高轉筒車。其高以十丈爲準。上下架木。各竪一輪。下輪半在水內。各輪徑可四尺。輪之一周。兩傍高起。其中若槽以受筒索。其索用竹匀。排三股通穿爲一。隨車長短。如環無端。索上相離五寸。俱置竹筒。筒長一尺。筒索之底托以木牌。長亦如之。通線鐵線縛定。隨索列次。絡於上下二輪。復於二輪筒索之間。架刳木平底行槽一連。上與二輪相平。以承筒索之重。或人踏。或牛拽轉上輪。則筒索自下兜水。循糟至上輪。輪首覆水。空筒復下。如此循環不已。日所得水。不减平地車戽。若積爲池沼。再起一車。計及二百餘尺。如田高岸深。或田在山上。皆可及也。所轉上輪。形如軭制。易激筒索。用人則如輪軸。一端作掉技。用牛則制作竪輪。如牛轉翻車之法。或於輪軸兩端。造作枴木。如人踏翻車之制。若筒索稍慢。則量移上輪。其餘措置。當自恃度。不能悉成。

徐光啓曰。此制卻可用之急流。挈水雖少。而行地頗高。若在平地。亦須用人畜之力。然猶勝挈甁也。但凡車戽之制。獨平水爲難耳。若果係迅流。卽數里可激而上。此區區者何足以云。別有水轉筒車。與高轉筒車之制頗同。故著其書於後。圖不載。

水轉筒車 编辑

水轉筒車。遇有流水岸側。欲用高水可立此車。其車亦高轉筒輪之制。但於下輪軸端。別作竪輪。傍用臥輪撥之。與水轉翻車無異。水輪旣轉則筒索兜水。循槽而上。餘如前例。又須水力相稱。如打輾磨之重。然後可行。日夜不息。絶勝人牛所轉。此誠秘術。今表暴之。以諭來者。

臣趾源曰。輪軸運水之法。中國所制有翻車轉筒數法。徐玄扈所稱括過盤吸四法中。盤之法是也。其激轉之術。所用人畜風水之力。各自不同。而巧拙省費。益相懸絶。蓋後出愈巧。愈巧愈省。而天下之水利盡矣。此言翻車刱自漢畢嵐。自漢以前。其法不少槪見。子贛見漢陰丈人。勸用桔槹。此其巧譬諸後世諸法。堇如鑽木之於陽燧。漆簡之於鏤板矣。然而孟子曰。今夫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其所以激而行之。當有其具意者。倕般之徒。或先刱機智。作爲此器。用之於張戱灌軍之際耶。不然。聖人之神睿。無所不照。已知後世生出許多作用。必將有所謂龍骨龍尾之制耶。若以爲機智太鑿。非有道者之所用。則作舟車濟不通。亦且可已乎。聖人之利用厚生之道。唯恐其巧之未盡也。軒帝之指車。大舜之璣衡。何甞不用機哉。

連筒 编辑

連筒。以竹通水也。凡所居相離。水泉頗遠。不便汲用。乃取大竹內通其節。令本末相續。連延不斷。閣之平地。或架越澗谷引水而至。又能激而高起數尺。注之池沼及庖湢之間。如藥畦蔬圃。亦可供用。杜詩所謂連筒灌小園。

徐光啓曰。豈有激而高起之理。若能高起。必是上流受處。高於下流洩處故也。果高則百丈亦可。不高則分寸不能。但是上流高於下流一二尺。卽能取水至百丈之上。此則制作之巧耳。

架槽 编辑

架槽。木架水槽也。各家共力造木爲槽。遞相嵌接。不限高下。引水而至。如泉源頗高。水性趨下則易引也。或在窪下則當車水上槽。亦可遠達。

戽斗 编辑

戽斗。挹水器也。廣韻云。戽抒也。上與切 挹水器也。

徐光啓曰。此是岸下不必置車。或所用水少權作此耳。若以漑田。卽岸下亦是置車爲妙。

刮車 编辑

刮車。上水輪也。其輪高可五尺。輻頭濶至六寸。如水頗下田可用此其先於岸側。掘成峻槽。與車輻同濶。然後立架安輪。輪軸半在槽內。其輪軸一端。擐以鐵鉤木枴。一人執而掉之。車輪隨轉。則衆輻循槽。刮水上岸。漑田便於車戽。

徐光啓曰。此必水與岸相去。止一二尺。方可用。若歲潦。用以出水圩外。尤便。若並流水。便可激輪茁入。而不煩人畜。其利甚博也。

桔槹 编辑

桔槹。挈水械也。通俗文曰。桔槹。機汲水也。說文曰。桔。結也。所以固屬槹皐也。所以利轉。又曰。臯。綬也。一俯一仰。有數存焉。不可速也。然則桔其植者。而槹其俯仰者歟。今瀕水灌園之家多置之。實古今通用之器。用力少而見功多者。

轆轤 编辑

轆轤。纏綆械也。廣韻云。圓轉木也。集韻。作犢轆。汲引木也。井上立架置軸。貫以長轂。其項嵌以曲木。人乃用手。掉轉纏綆於轂。引取汲器。或用雙綆而逆順交轉。所懸之器虗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綴。見功甚速。凡汲於井上。取其俯仰則桔槹。取其圓轉則轤轆。皆挈水械也。然桔槹綆短而汲淺。獨轤轆深淺俱適其宜也。

徐光啓曰。此太拙。不如吸法爲妙。吸法有二。一用人力。工費力省。一不用人力。作之少費工料。用之卻甚利益。

瓦竇 编辑

瓦竇。泄水器也。又名函管。以瓦筒兩端。牙鍔相接。置於塘堰之中。時於田水。須預於塘前堰內。疊作石檻。以護筒口。令於啓閉。不然則水湊其處。非惟難於窒塞。抑亦衝渲滲漏。不能久穩。必立此檻。其竇乃成。唐韋丹爲江南西道觀察使。築堤扞江。竇以疏漲。此雖竇之大者。亦其類也。

石籠 编辑

石籠。又謂之臥牛判竹。或用藤蘿。或木條。編作圈眼大籠。長可三二丈。高約四五尺。以籤椿止之。就置田頭內貯塊石。以擗暴水。或相接連延。遠至百步。若水勢稍高。則壘作重籠。亦可遏止。如遇隈岸盤曲。尤宜周折以禦奔浪。倂作洄流。不致衝蕩埂岸。農家瀕溪護田。多習此法。比於起疊堤障。甚省工力。又有石𥫱擗水。與此相類。

浚渠 编辑

浚渠。凡川澤之水。必開渠引用。可及於田。攷之古有溝洫畎澮。以治田水。書曰。濬畎澮距川是也。逮夫疏鑿已遠。井田變古。後世則引川水爲渠。以資沃灌。或至漑田千百餘頃。利澤一方。永無旱嘆。所謂人能勝天。豈不信哉。後之人有能因其地利水勢。繼此而作。益國富民。可見速效。凡長民者。宜審行之。

陰溝 编辑

陰溝。行水暗渠也。凡水陸之地。如遇高阜形勢。或隔田園聚落。不能相通。當於穿岸之傍。或溪流之曲。穿地成穴。以磚石爲圈。引水而至。

臣趾源曰。溝洫廢而浚渠興。史起鄭國皆此術也。我國之人得以飯稻秔。亦此術也。然則水之間。不曰渠而曰洑。本音伏。與複同。伏流也。今俗讀作保。 其亦畝爲負頃爲結之類乎。

水篣 编辑

水篣。薄庚切 集韻云。竹箕也。又籠也。夫山田利於水源在上。間有流泉飛下。多經嶝級。不無混雜泥沙淤壅畦埂。農人乃編竹爲籠。或木條爲棬芭。承水透溜。乃不壞田。

用江河之水。爲器一種。

龍尾 编辑

龍尾者。水象也。象水之宛委而上升也。龍尾之物有六。一曰。軸。軸者。轉之主也。水所由以下而爲上也。二曰。墻。墻者。以束水也。水所由上也。三曰。圍。圍者。外體也。所以爲固抱也。四曰。樞。樞者。所以爲利轉也。五曰。輪。輪者。以受轉也。六曰。架。架者。所以制高下也。承樞而轉輪也。六物者。具斯成器矣。或人焉。或水焉。風馬牛焉。巧者運之。不可勝用也。圖說並不載。

用井泉之水。爲器二種。

玉衡 编辑

玉衡者。以衡挈柱。其平如衡。一升一降。井水上出。如趵突焉。玉衡之物有七。一曰。雙筩。雙筩者。水所由代入也。二曰。雙提。雙提者。水所由代升也。三曰。壺。壺者。水之總也。水所由續而不絶也。四曰。中筩。中筩者。壺水所由上也。五曰。盤。盤者。中筩之水所由出也。六曰。衡軸。衡軸者所以挈雙提下上之也。七曰。架。架者。所以居庶物也。七物者備。斯成器矣。更爲之機輪焉。巧者運之。不可勝用也。圖說並不載。

恒升 编辑

恒升者。從下入而不出也。從上出而不息也。恒升之物有四。一曰。筩。筩者。水所由入也。所以束水而上也。二曰。提柱。提柱者。水所由恒升也。三曰。衡軸。衡軸者。所以挈提柱上下之也。四曰。架。架者。所以居庶物也。四物者備。斯成器矣。更爲之機輪焉。巧者運之。不可勝用也。圖說並不載。

用雨雪之水爲法一種

水庫 编辑

水庫者。水池也。曰庫者。固其下使無受渫也。其事有九。一曰具。二曰齊。三曰墨。四曰築。五曰塗。六曰盖。七曰注。八曰挹。九曰修。其物有六。築與盖之物三。曰方石。曰瓴甋。曰石卵。塗之物三。曰石灰。曰砂。曰瓦屑。圖說並不載。

臣趾源曰。今之言水車者。往往有其人。或主龍尾。或主龍骨。或主筒輪。主龍尾者曰。龍骨板凹凸相啣。以鐵木簪合。隨軸屈折之際。易致缺裂。不可用也。主轉筒者。亦以爲然。主龍骨者曰。筒輪之制。若水力猛駛。轉輪太急。則筒水相持。未及傾瀉。若水緩無力。則又不勝其輪筒之重。是可慮也。主龍尾者。亦云如此。又二者同攻龍尾曰。其法至精。我國匠手。不能不差其分數。一也。塗牆之劑。終難如法。入水解散。不能無滲洩。二也。外圍薄板。雖以鐵箍一燥一濕。翻張攣縮。牆圍之間。罅隙百出。三也。野農鈍樸。用舍運動之際。失手抶撲。則內重外脆。容易破碎。四也。又沙水渾入。窒其螺道。斷不可用也。三說者。不知其長短之所在。然臣謂衆法皆可用。彼皆已試而策效者。何獨在我而不可哉。譬如珍羞。食焉而知其味。若懸論美惡。則雖得其情。無救於饑。不如且令衆工。各爲其所學。而各盡其精。功之大小。法之得失。自然立判。而利在其中矣。

又曰。凡學古方。不可不精心摹放。毫髮無差。而亦有可以意推移。法異而用同者。或言龍尾車之患。每在於牆圍之間者。以其編累塗墍之爲難也。今爲八楞軸。以木爲牆。則可無諸病而工易成。此亦可試之法也。

臣竊觀近世士大夫不肯留心經濟。其言水利者。每出於一種鄙賤之夫。冒利濫分之計。猥以白公鄭國自命。術旣膚淺。言或誇誕。井不及泉而壞人田產者。往往而是。於是乎世之有力者。厭聞水利。以其厭聞也。故言者恥之。以其諱言也。故世益無講之者。夫吾儕小人。朝不謀夕。編戶之氓也。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經國之謨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聖王之政也。夫旣民國之利在於水。則豈可一任其奔放乾涸而不之講乎。臣謹按周禮匠人。爲溝洫。一耦之伐。謂之甽。田首倍之謂之遂。井間謂之溝。成間謂之洫。同間謂之澮。孔氏以爲甽縱遂橫。溝縱洫橫。澮縱而自然川橫。自甽而遂。遂注溝。溝注洫。洫注澮。澮注川。此惟遞受傳瀉。以備雨潦。而不見其爲渟滀浸灌之意。及稻人。掌稼下地。以潴滀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瀉水。鄭司農以舍爲舍去之舍。而康成不從。以爲止舍之舍。若然則潴與列。若今之陂塘。溝與遂。若今之渠洑。澮則專於瀉而防。乃所以內備疏洩。外禦衝溢。以節其嘆澇者。若今之堤堰圩牐之等是也。於是。漑灌水種之法。始見於經。而周時近古。其法似猶未廣。故儀禮公食大夫。宰人設黍稷六簋。授粱饌稻。僅各一簠。古稱食之美者必粱肉。語曰。食夫稻。衣夫錦。以爲華美之極。則想不如今人之必飯稻秔。以此視之。則三代以前。治水之功。瀉居八九而灌沃之用。僅一二矣。自先秦以來。史起之引漳灌鄴。鄭國之開涇注落。李氷文翁之於蜀。白公信臣之於谷口。鉗盧功利之在民。宏且遠矣。其歌曰。決漳水兮灌鄴旁。終古舃鹵兮生稻粱。又曰。擧鍤爲雲。决渠成雨。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漑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此其民國之富樂。從可知矣。繼此而言水利者。史不勝書。而如徐伯表莊熊羆之屬。發卒數萬。閱歲十餘。未得其利而止者有之。翟方進奏。罷鴻隙之地。杜預請决馬膓之陂。則滀水反爲民害而不得不决瀝宣瀉者有之。此其或喜事要功。不免窮黷之歸。或高下異勢。各有廢修之宜。而終古以來。生民之事。盖未甞一日而忘水也。天作吾邦幅員旣長。墮山喬嶽。允惟翕河。憎其式廓。乃荒乃康。東不盡滄海。西不盡馬訾。南不盡耽羅。北不盡長白。爲方千里者三之。以井地之法。開方積實。無慮三萬萬井。而名山碁布。川源條達。紆餘潏汪。衍沃浸灌。不煩䟽鑿。往往渟滙。如碧骨,恭儉,南大,黃池等澤。宛是具區。雲夢之於荊吳。弦滿楊紆之於雍冀。其中固不無風氣之不並。土性之異宜。而視諸周之職方。可謂具體者矣。其外海堰江堤山渠野塘。良吏之所營築。先民之所引鑿。殆不知爲幾千百所。沛澤潛周。功利浸廣。宜其野有終身之飽。國有登泰之盛。而奈何邇年以來。歲數不登。一有枯旱。公私遑汲。意者兼幷惰遊之害。固居五六。而大抵興利未廣。漑沃之功未盡修也。恭惟 列聖朝重農務本。必以溝洫爲急。旣爲設置堤堰之司。領之以宰執之重。承之以幹能之士。外至方伯守宰。咸思興修。罔或怠廢。所以董飭修擧。饒利民國者。寶典煌煌。式至今昭垂。而治平日久。不能不解弛。有司之臣。恬於故常。事目雖存。文報徒繁。舊築之塡淤日積。新堤之成毁無常。親民之吏。學術未周於明農。食土之氓。知力俱短於任土。由是而平地之蒿萊未除。百年之湫洳終棄。嗚呼。此皆士大夫不講民事之過也。臣謂堤堰司之職。不可不申明。先從諸路所在舊曾所設公私陂池溝渠之塡淤壞缺者。令監司守令。巡審看詳。次第開濬修築。如是而澤有未究。利猶未廣。然後始可以益求增設。相其流泉。驗其土脈。懸之以水地。測之以句股。雖有畚鍤之費。木石之勞。而其利什百。可期經遠則尙可爲之。至於車戽之術。中國千餘年來。所已茶飯用之者。而我國尙未開刱。藉謂匠手鈍拙。不能便盡其玅。誠能按法制造。務盡其精。初或未成。益究其竗。此猶未盡。更募他工。所費不過數百千金。而終必有一得焉者。此豈傾危不可試之事哉。粤我 孝廟朝。內下其制於朝堂。令審其便否。而傳布諸路。以爲務農之一助。猗歟盛哉。 聖祖牖民利用之意。至深切。而當時有司之臣。竟無能對揚而承行之者。臣愚不勝慨恨。臣不敢知當時遺制。今或有在歟。雖然。法不徒行。必待其人。利之所在。弊亦隨之。如宋之王安石。多信小人之言。數出高奇之策。淤田之擧。涸泊之計。徒貽煩擾。竟無成效。此蘇軾所謂天下久平。四方之遺利略盡。而今欲鑿空尋訪水利。如卽鹿而無虞。不知朝廷本無一事。何苦而爲此者。是誠不可不慮矣。然以今言之。則四方之遺利。恐亦未可謂畧盡。而 聖明在上。苟措之有術。施之有序。豈有如煕豊之弊乎。然欲行水利。誠有二難。曰得人也。曰費財也。夫畏事者。旣因循而不理。喜事者。又輕率而罔功。盖勸農而興水利。乃牧養斯民之首務。若於藩臬守宰之外。別設勸農水利之官。則其喜事邀功之心。反掩其爲民興利之本意。不能無煩撓牽掣之患。彼所謂牧養斯民者。又將拱手而何所事乎。當於藩臬守令之中。愼擇其人。使之殫心講究。而久任以責其成。隨之以慶讓殿最之法。則利興而民不煩矣。近歲 國家經用不敷。今欲發諸公帑而從事於原野之間。使不知計者視之。誠似不急矣。然捐數萬金之費于春。而收數萬石之穫于秋。費於帑而償于田。此庸人操十一之利者。尙甘心焉。而况善于理賦而顧憚其費乎。繼是有興。又以所穫者爲資。所興漸廣而不再費矣。且士民中。亦有曉解水利。欲鳩財出力。漑人之田而獲其貰者。此乃公私之所便而典憲之所許也。近世民俗不淳。往往有渠成水到。蒙其利而孤其約者。以此多不興行。此宜申設條法。益加勸導者也。至於各軍將營衙門。欲自設莊屯者。須買作公田。及營度於荒閒之地。不與郡邑相關。別置幹當。驅遊手而佃之。庶無撓民斂怨之端矣。

擇種 编辑

農桑通訣曰。書稱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是百糓。詩言降之穜稑。稙穉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盖言天相后稷之功也。後之農家者流。皆祖述之。以至於今。其法悉備。周禮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其穜稑之種。周知其名所宜之地。以爲法而縣於邑閭。農書曰。種蒔之事。各有攸序。能知時宜。不違先後之序。則相繼以生成。相資以利用。種無虗日。收無虗月。何匱乏之足患。凍餓之足憂哉。 正月。種麻枲。二月。種粟脂麻。有早晩二種。三月。種早麻。四月。種豆。五月中旬。種晩麻。七夕以後。種萊菔菘芥。八月社前。卽可種麥。經兩社。卽堅好而倍收。如此則種之有次序。所謂順天之時也。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故良田宜種晩。薄田宜種早。良田非獨宜晩。早亦無害。薄田種晩。必不成實。山田宜種强苗。以避風霜。澤田宜弱苗。以求華實。孝經援神契曰。黃白宜禾。黑墳宜麥。赤土宜菽。汚泉宜稻。此所謂因地之利也。 南方水稻。其名不一。大槩爲類有三。早熟而緊細者曰秈。晩熟而香潤者曰稉。早晩適中。米白而粘者曰稬。二者布種同時。

齊民要術曰。凡五糓種子。鬱浥則不生。生者亦尋死。種雜者禾。生早晩不均。春復减而難熟。糴賈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粟黍穄秫粱。常歲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刈高懸之。徐玄扈曰。收種持宜密藏。晉人曰。亟封多不生謬也。 至春治取別種。以擬明年種子。耬耩秫種一斗。可種一畝。量其家田所須種子。多少種之。 別其種。種子常須加鉏。鉏多則無秕也。 先治而別埋。先治場淨不雜窖埋又勝器盛。 還以所治。穰艸蔽窖。徐玄扈曰。窖藏爲佳者。土中恒受生氣故。 將種前二十許日。開出水洮。浮秕去則無莠。 卽曬令燥種之。依周官相地所宜而糞種之。 又曰。氾勝之書曰種傷濕鬱熱。則生蟲也。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强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取乾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

農桑輯要曰。氾勝之書曰牽馬。令就糓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爲種。無虸蚄等蟲。力薄而不能糞者。以原蠶矢。雜禾種種之。則禾不蟲。又取馬骨剉一石。以水三石。煑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徐玄扈曰。如此農家宜種附子。今成都彰明縣民間。多種之。不營他業也。 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以溶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乾。薄布數澆令乾。明日復溲。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餘汁溲而種之。則禾稼不蝗蟲。無馬骨。亦可用雪汁。雪者。五糓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中。治糓如此則收常倍。徐玄扈曰。北方斥鹵之地。最宜積雪。多春旱故也。

農桑通訣曰。每歲收種。取其熟好堅粟無秕不雜糓子。曬乾蔀藏。置高爽處。至淸明節取出。以盆盎別貯。浸之三日。漉出。納艸篅中。晴則暴煖。浥以水。日三數。遇陰寒則浥以溫湯。候芽白齊透。然後下種。

直說曰。凡種。鬱浥則不生。雖生。亦不實。雜種者。禾生早晩不齊。春復减而炊難熟。宜揀純色堅實不雜不浥者。𥳽揚去秕後。沈水去浮者。漉出乾曝。以十分無濕氣爲度。盛於藁篅 俗名空石。 之類。藏高爽處。或高懸屋楹。以防鼠耗。 種或傷濕鬱浥則蟲生。用雪汁漬之。 雪者。五糓之精。冬月。以大瓮埋置地中溫處。要令不凍。至臘月 至月亦可 收雪盛貯。厚盖苫薦。俗名飛蓋。 勿令雨水流入。至種時。漬種其中。漉出曬乾。如此三度。則禾稼能耐寒而肥。所收必倍。 用木槽盛牛馬尿。漬種其中。漉出曬乾。如此三度。

纂要曰。牛尿煑繭蛹。蛹。繭裡死蠶也。 以其汁漬種。亦妙。

閒情錄曰。麥種。宜與剉碎蒼耳或艾。暑日曬乾。帶熱收。三伏日。用蒼耳辣蓼同收。 藏以瓦器。先將稻艸灰鋪缸底。復以灰盖之則不蛀。

山林經濟曰。俗方。稷及蕎麥。雖不實。種之善生。大麥雖鬱浥。亦無妨。有不儲麥種。剉其藁而種之者。年年豊熟。如小豆木綿瓜甘瓜。愈陳愈好。

臣竊惟種之於糓。亦云重矣。夫一粒之微。而莫不有天命之性焉。莫不有率性之道焉。亦莫不有修道之敎焉。夫誕降嘉糓。各受形氣。實凾斯活踵踵生生。今以五糓種子同器而藏。同畦而播。雖千百歲。不能易其所禀之不同。此非所謂命與性者乎。宜於陸者。不能生於水。熟於夏者。不可登於秋。得其宜得其時。又無水旱稂莠之害。以至於日至之時而獲焉。味甘氣香。養人軆性。此非所謂率性之道者乎。今夫荑稗不擇。秕稃多雜。藏而鬱裛。苗而抶撲。鹵莽而種之。蔑裂而收之。如此而曰種粟食粟。種稻食稻。農之道如斯而已。則此乃聖人所謂罔之生也。幸而免。而梏之反復。終亦有種而不食者矣。是卽所謂修道之敎。未得其方也。書曰。邁種德。德乃降。孔子曰。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不純於德而能敏於政者。未之有也。故曰種之於糓。爲重也。夫使百糓。各盡其性而終其稼穡之道者。此編盡矣。然顧安能人提而戶喩之哉。惟在勸農之官。熟講而深體之也。

播糓 编辑

早稻。 晩稻。 旱稻。 乾播。 苗種。 乾秧。 反種。 火耨。 编辑

周禮稻人。掌稼下地。以瀦畜水。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鄭司農以爲舍去之舍。而後鄭不從。以爲止舍之舍。 以澮寫水。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鄭註。芒種。稻也。

氾勝之書曰。春凍解耕。反其土。種稻區不欲大。大則水深淺不適。冬至後一百一十日。可種稻。始種欲溫。溫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後大熟。令水道相錯。齊民要術曰。稻無所緣。惟歲易爲良。選地欲近上流。水淸則稻美。三月種者爲上時。四月上旬爲中時。中旬爲下時。先放水十日後。曳陸軸十遍。遍多爲良。 地旣熟。淨淘種子。浮者不去。秋則生稗。 漬經三宿漉出。納艸篅中裛之。復經三宿。芽生長二分。一畝三升。擲三日之中驅雀。稻苗長七八寸。陳艸復起。以鎌浸水芟之草悉膿死。稻苗漸長。復須薅。薅訖。去水曝根令堅。量時水旱而漑之。將熟又去水。霜降穫之。早刈水淸而不堅。晩刈零落而損收。 北土高原。本無陂澤。隨逐隈曲而田者。二月氷解。地乾燒而耕之。仍卽下水十日。塊旣散液。持木斫平之。納種如前法。旣生七八寸。拔而栽之。漑灌耘穫並同。 稻田畦㽟。大小無定。須量地宜。取水均而已。

朴西溪穡經曰。早種。淸明節浸種。晩稻。糓雨後浸種。三四日。徵見白芽如針芒。然後取出。於陰處乾。密撒田內。候七八日秧靑。放水浸之。 稻種。宜塘水浸。不宜流水浸。難生。或於缸瓮內用水浸。數日撈出。以草盦生芽。 糯種生芽遲。可浸七八口。

農事直說曰。種稻有早有晩。耕有水耕乾耕。又有𥞁種除草之法。大抵皆同。

早稻。 直說曰。秋收後。擇連水源高肥水田耕之。冬月入糞。或正月解氷。耕之入糞。或新土河泥塘泥。或麻餠豆餠。每畝下三百斤和灰糞。或緜子餠。每畝二百斤。 或二月上旬。又耕之。以木斫 俗名鉏戱乃。 縱橫摩平。復以鐵齒耙。俗名小屎郞。 打破土塊令熟。取浸種生芽二分者。均撒水田中。撒時必晴明則苗易堅。 以板撈。俗名飜的。 或耙撈。俗名推介。 覆種灌水。撒二三日後。撒稻草灰于上則易生。 限苗生驅雀。生三葉則去水。以手耘去苗間細草訖。又灌水。每耘去水。耘訖復灌。而苗弱時宜淺。苗强時宜深。如川水連通。雖旱不竭處。則每耘訖决去水。曝根二日後還灌。則耐風與旱。苗長半尺許。又耘以鉏。挼軟苗間土面。凡禾糓長成。唯賴鋤功。可耘三四度。且早稻性速。不可緩也。

晩稻。 直說曰。水耕。正月氷解。耕之入糞。入土與早稻同法。而今年入土則明年入糞。或入雜草互爲之。或泥濘。或浮虛。或水冷則專入新土。或沙土瘠薄。則布牛馬糞及連枝杼葉 俗名 人糞蠶沙亦佳。三月上旬。至芒種又耕之。晩稻。穀雨前後種。 大抵節晩耕種者不實。漬種下種覆種灌水耘法。皆與早稻同。六月望前三耘者爲上。六月內三耘者次之。不及此者爲下。

齊民要術種早稻法曰。早稻用下田。白土勝黑土。非言下土勝高原。但下亭水者。不得種。禾豆諸糓。若旱稻。雖澇亦收。所謂彼此俱穫。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種者。用功多。高原種者。與禾同等。 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濕則汚泥。難治而易荒。墝埆而殺種。其春耕者。殺種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擬𪍿麥。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至春種早稻。萬不失一。 凡種下田。不問秋夏。候水盡地白背時。速耕耙勞。頻煩令熟。過乾則堅。過雨則泥。所以宜速耕。二月半種稻爲上時。三月爲中時。四月初及半下時。漬種如法。裛令開口。耬耩䅖種之。䅖種者。省種而生科。又勝擲者。若歲寒早種及慮時晩。恐芽焦者。卽不漬種。 苗長三寸。耙勞而鉏之。鉏唯欲速。苗性弱。不能扇草。故宜數鋤之。 每經一雨。輒欲耙勞。苗高尺許則鋒大雨無所爲。宜冐雨薅之。科大而穊者。五六月霖雨時。拔而栽之。其高田種不求極良。惟廢地過良則 苗折。癈地則無草故也。亦秋耕耙勞令熟。至春黃塲納種。餘悉與下田同。 徐獻忠曰。宋時有江翺者。爲汝州魯山令。邑多苦旱。乃從建安取旱稻種。耐旱而繁實。且可久蓄。高原種之。歲歲足食。種法大率如種麥。治地畢預浸一宿。然後打潭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澆之。每鉏草一次。澆糞水一次。至于三。卽秀矣。 農事直說種山稻法曰。稻種甚多。大抵皆同。而別有一種。旱稻偏宜於高地及水冷處。然土太燥則不成。二月上旬耕之。三月上旬至中旬。又耕之。作畝足種訖。踏畝背令堅。耘時去苗間土勿擁。地若瘠薄。和熟糞或尿灰種之。或旱稻三分稷二分豆一分。相和而種。葢以歲有水旱。九糓隨歲異宜。故交種則不至全失也。

乾播法。 直說曰。春旱不可水耕。宜乾耕。惟種晩稻。 其法。耕訖檑木 鄕名波古音。 打破土塊。又以木斫縱橫摩平。熟治後。以稻種一斗和熟糞。或尿灰一石爲度。足種限苗生驅鳥。苗未長成。不可灌水。雜草生則雖旱苗槁。不可停鉏。古語曰。鉏頭自有百本禾。老農亦曰。苗知人功。 俗方乾播後。土鬆不密。則種子或腐傷。或蟲食。須以土莫翻地。以木塊爲之。 曳其上。使土堅密。待立苗。以柴扇翻地曳其上。則苗立而草死。愈頻愈好。苗盛則止。且乾耕一次後。灌其上則苗盛。

苗種法。 農桑通訣曰。種稻。須先擇美田。耕治令熟。泥沃而水淸。以旣芽之糓漫擺。稀稠得所。秧生旣長。小滿芒種之間。分而蒔之。旬日高下皆遍。 農桑輯要曰。治秧田。須殘年開墾。待氷凍過則土酥。來春易平。且不生草。平後必曬乾。入水澄淸。方可撒種。則種不陷土中易出。徐玄扈曰。落秧宜淸易拔。落散宜濁易生根。 農事直說曰。苗種 卽移秧也。 擇水田遇旱不乾。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可耕。每水田十分。以一分養苗。餘九分以擬栽苗。拔苗後並栽養苗處。 先耕養苗處如法。熟治去水。剉柳枝軟梢厚布訖。足踏之。曝土令乾後灌水。先漬稻種。三日漉出。入藁篅經一日。下種後以撈覆種。苗長一握以上。可以栽之。此法便於除草。而萬一大旱則失手。農家危事也。 秧基以灰和人糞布之。而假如五斗落種處。多年秧基則和糞灰三石。若初作處。則和糞灰四石適中。和糞時極細調均。若糞塊不破。糓著其上。反致浮釀。胡麻糓水綿子和廐尿者。亦可。 直說補曰。秧基犂耙三四遍。揷秧處亦然。 直說曰。沙田秧基。不待曝土。因水下種。不然暫乾。秧不著根。凡土品不强。或因雨水。不得如法曝土處。有秧種浮釀之狀則去水。如根未著土。以沙量宜壓之。根著後貯水。

乾秧法。 直說補曰。春旱秧基無水。熟耕乾田。治令無塊。作小畦。將稻種。和灰糞如乾播法。而一斗地可種七斗。得雨移秧則勝於水秧。

揷秧法。 直說曰。先耕移苗處。布杼葉。或牛馬糞。芦草甚好。而所欠節晩。然日日茁長。可以計日移秧。 臨移栽時。又耕之如法。熟治令土極軟。在小滿芒種前後。南方多在夏至前後。 輕手拔秧。就水洗根去泥。有稗草則揀去。每作一小束。郤於犁熟水田內栽揷。每一窠栽。不過三四苗。四五根爲一叢。移五六寸揷一叢。 務要窠正行直。以便耘。未著土。灌水不可令深。曝土時以人足暫印爲度。 移秧處水將乾涸。移栽甚急。而秧苗尙弱而長。移秧不無傷折之患矣。 苗移或不卽移揷。有過時蠅點處。俗稱蠅屎。 厚布乾草於苗上焚之後。卽灌水。待其葉間新芽抽出寸許。或量宜長短移秧。則與趁時揷秧者無異。

臣趾源曰。秧苗多 國典有禁。盖以雨澤不時。移種易愆故危之也。夫水田有三等。有灌漑大旱不竭者。雖無雨澤。自可如期蒔種。此則不須禁也。若高燥望天之地。雖欲直播。春無大水。故不得不別處注秧。以待大雨時行之節。如此者雖欲禁之。不可得也。至於洞畓略有水根者。宜趁冬春雨雪之澤。播以早秈。不然而一例待秧。以致夏旱全荒。則此爲人謀之不臧。誠宜有禁。然苗種之法。非但極省。耘鉏之力。亦有推陳致新。交倂二氣之功。誠爲後世之玅法。可勸而不可禁也。故臣謂當益修水利。以爲枯旱之備。而若其穿渠不至。車戽莫及之地。則禁民無得作畓。令境內初無無水之水田。則水旱各宜秧付兩便矣。臣待罪安義時。每春邑民齊力踏田。以爲秧基。謂之踏秧之役。此不知磟碡之用故也。

反種法。 直說曰。水田無水。雜草荒蕪。未易除郤處。待水拔取禾苗。不至損傷束之。反耕更種。一如苗種法。則鉏功甚省。雖有水處。人力不足。難於除草。則亦行此法。禾甚盛於苗種。或云以其禾反種其地。恐患不足。而老農累經之人皆曰。足以種之云矣。

火耨法。 直說曰。禾苗至兩三葉則先放水。乾草量宜均布。以火焚之。卽爲灌水。則雜草盡死。苗長日茁。雖不鉏耨。所收倍多。中國南京。一人至種五六石之多者。用此法也。然非燥濕兩宜之地。則决難行之。小灌水焚之。無傷。根之患。 直說補曰。過時草盛難鉏之田。以木斫駕牛。摩治如初種時。旋卽鉏之則易耨而苗盛。

衿陽錄曰。凡耕種之法。不厭太早。早則耐風旱。先秋而實。當及氷泮土融時。播以乾種。畜水深可半尺許。春初類多頑寒。水深則冰霜著水面。凍不及傷種。乾則在土久而發苗遲。可免春寒。苗生水中。雖眼明者。直視不能見。每於朝暾夕照。仄腦邪視。則排芽水中。狀若金針。若於此時洩水。逢霜枯矣。須愼防護。待成兩葉。天氣漸暖。又多終風。若不洩水。則苗爲波浪所撼。根不著土。多浮生水面。須審天候。洩水曝日。土面堅凝。苗根得定。乃上水。如此苗先長。故莠不侵。根入土深。故旱不爲災。受實早。故風不能損也。地多濕而腴者。宜種早。多燥而强者。宜種晩。濕腴者。地力旺生物早。種晩則糓不及地力而反損。燥剛者。地力緩生物遲。種早則土不及糓性而不秀。明於此者。爲上農。昧於此者。爲下農。其間只爭分毫而收利倍萬。知要故也。

直說曰。北地寒氣晩解。凡糓麻綿之耕種。隨時適宜。 貧民惜糓。播種甚踈。則旁莖餘櫱。受氣不全。故得米少而不完。所以密播爲當。田腴則一粒所滋。三十餘莖。

山林經濟增補曰。大抵糓種。以受土氣之先後。實有早晩損益。 凡糓初發秀實。在莩甲時。則秪是水而已。東風能燥萬物。且多起於穀秀時。莩中之水遇風而燥。早得堅實。風何爲災。 種田吉日。甲子,乙丑,丁卯,己巳,癸酉,乙亥,丙子,己卯,庚辰,癸未,甲申,乙酉,己丑,辛卯,壬辰,癸巳,乙未,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丙午,戊申,己酉,癸丑,丙辰,戊午,己未,庚申,辛酉,癸亥及成收日。又開日。又丁巳。

下種。忌丁亥。又枯焦日不生芽。又忌田痕日。五穀種同

直說補曰。博物志云。枯焦日種糓不生芽。正月辰。二月丑。三戌四未。五卯六子。七酉八午。九寅十亥。十一申十二巳。謂之枯焦日。 甲寅田祖死。丁亥田父死。丁未田母死。乙巳田主死。癸巳后稷葬。右日最忌耕犁播種揷秧。 又云。正戌二亥。三子四丑。五寅六卯。七辰八巳。九午十未。播種無所收。

西溪穡經曰。中國人謂禾爲糓。禾者。粟也。五糓爲長。故獨稱糓。 黍稷穄秫。並附。 编辑

漢書食貨志曰。種糓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氾勝之書曰。種無期。因地爲時。三月雨膏地强。可種禾。又黃白土宜禾。齊民要術曰。凡糓成熟有早晩。苗稈有高下。收實有多小。質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惡。粒實有息耗。地勢有良薄。山澤有異宜。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晩熟者苗長而收少。强苗者短。黃穀之屬是也。 弱苗者長。靑白黑者是也。 收小者美而耗。收多者惡而息。良田宜種晩而欲稠。薄田宜種早而欲稀。良田非獨宜晩。早亦無妨。薄田宜早。晩必不實。山田種强苗以避風霜。澤田種弱苗以求華實。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勞而無穫。 凡糓田菉豆小豆底爲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菁大豆爲下。又瓜底不减菉豆。良地一畝用子五升。薄地三升。糓田必須歲易。二月三月種者爲稙禾。四月五月種者爲穉禾。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三月上旬及淸明節桃始華爲中時。四月上旬及棗葉生桑花落爲下時。歲道宜晩者。五月六月初亦得。 凡春種欲深。宜曳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春風冷生遲。不曳撻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曳撻遇雨堅垎。其澤多。亦不須撻。須撻者宜待白背。濕撻令地堅硬故也。 凡種糓者。雨後爲佳。遇小雨接濕種。遇大雨待薉生。小雨不接濕。無以生禾苗。大雨不待白背。濕碾則令苗瘦。若薉盛則亦鉏一遍。然後納種乃佳。 春又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壟待雨。夏若仰壟匪直盪汰。不生兼與草薉俱出。 凡田早晩相雜防。歲有所宜。有閏之歲節序近後。宜晩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收於晩。早田凈而易治。晩田蕪薉雜出。其收多小。從歲所宜。非關早晩。然早穀皮薄米實而多。晩穀皮厚米虛而少。

直說曰。間種之粟。或因雨澤。莖節過爲茂盛則穗而不實。網牛口耕兩畝間。掩土於莖節則更生新根。發穗長而實。 粟又有晩種早熟。如靑粱 鄕名生動粘。 占粱 鄕名占勿穀。 之類。擇土厚久陳地種之。芟除林木久陳田陳田次之。麥根爲下。 五月伐草待乾火之。灰未冷時。撒擲粟種。灰冷則蜘蛛遍網地面。種不至地。 以鐵齒耙起土覆種。鉏草省力。所收倍常。纂要曰。淸明耕早黍粟。

攷事新書曰。漢人種粟法。預聚灰田邊所置燒木。灰五石則木四五駄。 聚石於木上燃火。待其石紅如火。石上以其灰周匝覆之。灰上周以空石。覆土於其上。上作大陷。以水灌之。灰五石則水五筩。 如埋麻法。過一兩日後。去石與土。則其灰倍重於前。耕田作畦。布灰兩畦之間。覆去均之。以踵作竅。盛粟種於瓢。瓢作細孔。使粟種從其孔下。盖欲其均也。種後以胡犂耕畦則草埋粟長。如是者數次。仍又略除其草。粟莖雖不長。其穗極長大。一日耕可收三十石。小可二十石。

臣趾源曰。此卽一畝三甽。棄壟用甽之驗。而其曰種後耕畦草埋粟長者。乃所謂耬鉏。始知中國人尙不廢趙過之法。而其用耬。又益便於趙過矣。一日耕可收三十石。則如柳馨遠所記我田百畝。遼人可耕六日者。當收一百八十石矣。豈非耕種得宜之明效歟。

直說曰。治田之法。秋耕過冬爲上而粟田尤甚。 早黍早粟。三月上旬。待霜氣頓無。 晩黍晩粟。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可種黍粟。性宜高燥。不宜下濕地。細沙黑土相半者爲良田。若瘠薄則用熟糞或尿水種之。而每黍粟一二升。和糞灰一石爲度。先用小豆稀稠播撒後耕之。以水荏子與黍或粟相和。水荏子一分黍或粟三分。 逐畝左右足種交踏。左右足交運。已成覆土。 及苗長。間生雜草與科密處。鉏而去之。以土擁根。鉏三度。勿以無草停鉏。黍苗弱時鉏之。則十入苗間。仍不成。 待禾成長。兩畝間雜草茂盛。用一牛網其口徐驅耕之。使畝間無穢。土擁禾根。

齊民要術曰。凡黍穄 黍之粘者。 田。新開荒爲上。大豆底爲次。糓底爲下。地必欲熟。再轉爲佳。若春夏耕者下種後。再勞爲良。 一畝用子四升。三月上旬種者爲上。四月上旬種者爲中。五月上旬種者爲下時。夏種黍,穄與稙糓同時非。夏者。大率以椹赤爲候。燥濕候黃場種訖。不曳撻。常記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凍樹日。似謂木稼。 種之萬無一失。凍樹者。凝霜封著木也。假令月三日。凍樹。還以月三日種黍。他條皆倣此。又云十月凍樹。宜早黍。十一月凍樹。宜中黍。十二月凍樹。宜晩黍。若從十月至正月。皆凍樹者。早晩黍失宜也。 苗生壟平。卽宜耙勞鉏三遍乃止。鋒而不耬。苗晩耬則多折也。 則又黍粘者。薄收。穄味美者。亦收薄難舂。孝經援神契曰。黑墳宜黍麥。氾勝之書曰。先夏至二十日。此時有雨剛土可種黍一畝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傷無實。凡種黍覆土鋤治。皆如禾法。欲疎於禾。崔氏曰。四月蠶入簇時雨降可種黍禾。夏至前後各二日。可種黍。又曰。虫食黍者。黍貴也。 又曰。種秫 稷之黏者。 並欲薄地而稀。一畝用子三升半。地良多雉尾。苗穊穗不成。 種與稙稷同時。晩則全不收。 燥濕之宜耙勞之法一同。

神隱曰。黍心未生。雨澤其心則傷。黍心旣生。畏霜露。夏至後八九十日。天有霜。若白露下。每早用檾麻散絟長繩上。令兩人對持。牽拽於黍上。抹去其露則不傷。凡禾稼五糓皆然。

增補山林經濟曰。種黍宜戊戌,己亥,庚子,庚申,壬申。又宜己酉, 戌日。粟宜己卯,辛卯,乙卯,乙巳,乙未。

居家必用曰。種粟三月上卯爲上。種黍忌寅卯日。種粟忌未寅日。

齊民要術曰。薥黍宜下地。春月早種者。省功收多。人食之餘。擸破多拌麩糠。以飼五牸外。稭稈織箔夾。籬寨作燒柴。

晉海西公太和元年七月。燕兵過代地。犯其穄田。注云。今南人呼黍爲穄。項安世云。黍有兩種。正黍似粟而大。以五月熟。今荊人專謂之黍。又謂之黍穄是也。又一種尤高大稈之狀。至如蘆實之狀。至如薏苡。荊人謂之討黍。又曰。蘆穄。然以秋而熟。非正黍也。

直說曰。薥黍宜下濕。不宜高燥。二月早種。鉏不至再而收多。

增補曰。凡粟。北方水土深。厚窖藏之。可留數十年不壞。 黍之粘者。宜酒而已。飯則不實於人。少有益氣補中之功。然多食。令人昏煩。不必多耕。 稷亦有小補。不足於人。而米少不關。不須多耕矣。

直說曰。稷性宜下濕地。二月中旬耕地。以木斫熟治。自三月上旬至四月上旬。皆可種。種法與種黍粟同。或撒種亦得田。若瘠薄則用糞灰。熟糞與尿灰也。 或布雜草於畝間後。耕種。鉏至二度。 稷亦有晩種早熟者。俗名羌稷。 兩麥底六月上旬可稷。

编辑

氾勝之書曰。凡田有六道。麥爲首種。種麥得時。無不善。夏至後七十日。可種宿麥。早種則蟲而有節。晩種則穗小而少實。當種麥。若天旱無雨澤則薄漬麥種以酢醬。醉同。 並蠶矢。夜半漬。向晨速投之。令與白露俱下。酢醬令麥耐旱。蠶矢令麥忍寒。 麥生黃色。傷于太稠者。鉏而稀之。 秋鉏以棘柴耬之。以壅麥根。故諺曰。子欲富黃金覆。黃金覆者。謂秋鉏曳柴壅麥根也。至春凍解。又以棘柴曳之。突絶其乾葉。須麥生復鉏之。到楡莢時注雨止。候土白背復鉏。如此則收必倍。 冬雨雪止。以物輒躙麥上。掩其雪。令勿從風飛去。後雪復如此。則麥耐旱多實。徐玄扈曰。冬無雪。春無潤雨。並宜車水灌之。

齊民要術曰。大小麥皆須五月六月暵地。不暵地而種。其牧倍薄。崔寔曰。五月六月甾麥田。 種大小麥。先㽟逐犂䅖種者佳。再倍省種子而料大逐犂壞之。亦得。不如作䅖耐旱。 其山田及剛强之地則耬下之。其種子宜加五省于下田。 凡耬種非直土淺易生。于鋒鉏亦便。 穬麥非良地則不須種。麥之別種。薄地徒勞。種而必不收。凡種穬麥。高下皆得。但必須良熟。高田借擬禾豆。自可專用下田也。崔寔曰。穬麥早晩無常。 八月中戊社前種者。爲上時。擲者。畝子二升半。 下戊前爲中時。用子三升。 八月末九月初爲下時。用子三升半或四升。 小麥宜下種。徐玄扈曰。北方有水處。卽高地。亦可灌也。南方下地種之。又畏濕也。 八月上戊社前爲上時。用子一升半。 中戊前爲中時。用子二升。 下戊前爲下時。用子二升半。 正月二月勞而鉏之。三月四月鋒而更鉏。鉏麥倍收。皮薄麪多而鋒勞各得再遍爲良也。 多種久居供食者。宜作劁麥蒿艾薄布。順風放火。火旣著。以箒撲滅仍打之。如此者。夏蟲不生。然惟中作飯及麪。用窖埋者。必須日曝令乾。及熱埋之。以蒿艾閉窖口。

兪貞木種樹書曰。麥苗盛時。須令人縱牧放其間。踏令稍實。則其收倍多。麥屬陽故宜乾原。稻屬陰故宜水澤。諺曰。冬無雪。麥無結。徐玄扈曰。雪可必乎。秋冬宜灌水。令保澤可也。 種麥之法。土欲細。溝欲深。耙欲輕。撒欲均。

農桑通訣曰。麥種欲收時。旋打旋揚。與蠶沙相和。辟蟲傷資地力。苗又耐旱。凡種須用耬犂下之。又用砘車碾過。日種數畝。盖成壟易於鉏治。又有漫種一法。左手挾器盛種。右手握而均擲。旣遍則用耙勞覆之。又頗省力。此北方種麥之法。南方惟用撮種。故用種不多。然糞而鉏之。人功旣到。所收亦厚。 種大麥旱稻收割畢。將田鉏成行壟。令四畔溝洫通水。下種以灰糞盖之。諺云。無灰不種麥。須灰糞均調爲上。 種小麥。須揀去雀麥草子。簸去粃粒。種法與大麥同。若太遲。恐寒鴉至食之則稀出。

徐玄扈曰。耕種麥地。俱須晴天。若雨中耕種。令土堅垎。麥不易長。明年秋種。亦不易生。南方種大小麥。最忌水濕。每人日鉏六分。要極細作壟如龜背。小麥早種畝七升。晩種九升。大麥早種一斗。晩種一斗一升。麥溝口種之蠶豆。亦忌水畏寒。臘月宜用灰糞盖之。冬月宜淸理麥溝。令深直瀉水。春雨易洩不侵麥根。理溝時。一人先運鉏。將溝中土。耙墾鬆細。一人隨後持鍬。鍬土均布畦上。溝泥卽肥。麥益深矣。

農政全書區種麥法。凡種一畝。用子二升。覆土二寸厚。以足踐之。令種土相親。麥生根成。鉏區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秋旱則以桑落時澆之。凍解又以棘柴律之。突絶去其枯葉。區間草生鉏之。大男大女治十畝。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徐玄扈曰。北土多苦春旱。區種尤便灌水。令作畦種法。其便宜倍勝區也。

齊民要術曰。種瞿麥。以伏爲時。良地畝用子五升。薄地三四升。 畝收十石。蒸曝乾。舂去皮。米全不粹。炊作飯甚滑。細磨下絹簁作餠。亦滑美。然爲性多穢。一種此物。數年不絶。耘鉏之法。更益劬勞。

神隱曰。大小麥白露節後逢上戊。每畝三升。中戊五升。下戊七升。以灰糞均拌密種。謂曰無灰不種麥。

居家必用曰。八月三卯爲上時。又曰。小麥八月上戊爲上時。下戊爲中時。九月爲下時。 大小麥兩經社日爲佳。又曰。兩麥早種則根深耐寒。晩種則穗小。

直說曰。先於五六月間。耕田曝陽。用木斫摩平。六月初旬四五。更乘露水未乾。陽氣在下時。耕之。 下種時。又耕之以鐵齒耙。或木斫熟治。密作小畝。和糞灰撒種。一云密種之 布熟糞覆種宜厚。明年二月間。一鉏之。十月畝間有草。鉏去爲良。 黍粟豆綿根田。預於收穀前。用長柄大鎌。及草未黃時刈之。積在田畔。收穀訖。以其草布田中火焚擲種。及灰未散耕之。薄田倍加布草。如未及刈草。用糞灰如大小豆法。或於其田。先種菉豆。或胡麻。五六月間掩耕。待草爛後。又耕下種。六月。耕過稀種菉豆。七月間。犂翻豆秧之地。勝於用糞。

俗方曰。牟種一斗。和鹽一升。勝於糞灰。

神隱曰。四月間。有沙霧。用檾麻散絟於長繩上。侵晨令兩人對持於麥上。牽拖去其沙霧。則不傷麥。 語云。社後種麥爭回耬。又云。爭回牛。言奪時之急。爭一回牛之頃也。 靑顆麥與大麥同時熟。麪甚美。磨之無麩。

攷事新書水田種麥法。預收草糞於水田邊。待稻成熟後。卽刈旋耕。以種。和糞深種。以土覆之。則其牟卽生。且茂。至春種秧於有水處。待刈牟。盛水揷秧。稻亦甚盛。

直說曰。兩麥收時。農務正急。刈麥作束。田畔高處。以長木交構如土宇狀。將麥束鱗次密積。穗向內根向外。一面作穴。則風通而雨不漏。農訖後打入。但塲畔則雖如右積之。必生飛蛾。忌之。

蕎麥 编辑

齊民要術曰。種蕎麥。五月耕。經二十五日。草爛得轉。並種耕三遍。立秋前後皆十日內種之。假如耕地三遍。卽三重著子。

農桑通訣曰。蕎麥立秋前後漫撤種。卽以灰糞盖之。稠密則結實多。稀則結實少。若種遲。恐花經霜不結。

直說曰。蕎麥宜荒地。立秋在六月則節前或後三日。立秋在七月則節後或前三日內。乃其時也。早霜之歲。宜早耕。不必待立秋也。 田雖瘠。糞多則可。種子一斗。灰一石爲度。灰小則漬種亦可。其法燒牛馬糞爲灰。以廐池水盛木槽。漬蕎麥種半日。漉出投灰中。令灰粘著種之。若山林肥厚之地。米耕撒種。所收常倍。

纂要曰。蕎麥雜蘿葍。種之兩得。

小豆。 菉豆。 豌豆。 稨豆並附。 编辑

孝經援神契曰。赤土宜豆。

氾勝之書曰。大豆。保歲易爲宜。古之所以備凶年。謹計家口。種大豆。率人五畝。此田之本也。三月楡莢時有雨。高田可種。土不和則添種。 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尙可種。戴甲而生。不用深耕。下種須均而稀。 豆花。憎見日。見日則黃爛根焦。

崔寔曰。二月可種大豆。二月昏參夕。杏花盛桑葚赤。可種大豆。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齊民要術曰。種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晩。有地者。常須兼留去歲穀下以擬之。夏至後十日種者。爲上時。二畝用子八升。 初伏斷手爲中時。一畝用子一斗。 中伏斷手爲下時。一畝用子一斗二升。 中伏以後則晩矣。熟耕耬下以爲良。澤多者耬漫擲。而勞之如種麻法。禾生白背勞之極勞 漫擲犂㽟。次之𥡦種。爲下鋒而不耩。鉏不過再。葉落盡則刈之。葉未盡者。難治而易濕也。 豆角三靑兩黃。拔而倒竪。籠從之生者均熟。不畏嚴霜。從本至末。全無粃减。乃勝刈者牛力。若小得待春耕。亦得𥡦種。凡大小豆生旣布葉皆得。用鐵齒𨫒楱。縱橫耙而勞之。

氾勝之書曰。小豆不保難久藏。葚黑時注雨。種畝一升。豆生布葉。鉏之。生五六葉。又鉏之。大豆小豆。不可盡治也。古所不盡治者。豆生布葉。盡治之則傷槀。傷則不成。而民盡治。故其收耗折也。養著田畝可十石。薄田尙可五石。諺曰。與他作豆田。斯言良美。可惜也。

直說曰。大豆小豆種。皆有早有晩。早種俗稱春耕。晩種俗稱根耕。 早種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可種。三月種。四月可食。名曰梅豆。餘皆三四月種。 治田不可過熟。下種每窠不過三四箇。吐花時。不可鉏。葉盡收之。收訖耕之。以擬明年。不耕無澤。根耕與早種同。 小豆根耕與大豆同。但散種於麥根訖。覆耕之。一鉏而止。 田少者。兩麥未收時。淺耕兩畝聞。種以大豆。收麥後。又耕麥根。以覆豆根。大豆田間。種秋麥。麥田間種粟。皆網牛口。耕兩畝間。雜草還蕪則再耕之。

神隱曰。種黑豆。三月熟耙地。握豆半抄。行一步一撒。苗旺便鉏。凈草爲畦。四月亦可種。

直說曰。菉豆。薄田荒地。皆可種。散亦可。

兪貞木種樹書曰。菉豆地宜瘦。四月種。六月收。子再種。八月又收。

務本新書曰。豌豆二三月種。諸豆中最爲耐陳。又收多熟早。如城郭處。摘豆角賣。先可變物舊時。莊農往往獻送此豆。以爲嘗新。盖一歲之中。貴其先也。又熟時。小有人馬傷踐。以此較之。甚宜多種。

神隱曰。豌豆社前。於大麥根耕之。以灰糞匀盖。頻鉏。至五月收之。

閒情錄曰。豌豆八月間。或挾麻同種。同收。

徐玄扈曰。豌豆與蠶豆。各種。蠶豆之利。倍于豌豆十一。其耐陳則一也。 蠶豆種花田中。謂綿田也 冬天不拔花秸。用以拒霜。至淸明後拔之。 又曰。蠶豆。八月初種。臘月宜厚壅之。此種極救農家之急。且蝗所不食。 藕豆。淸明日下種。以灰盖之。不宜土覆。芽長分栽。搭棚引上。

直說曰。稨豆。五月間種薄田。一熟隨熟摘之。

胡麻 葉名靑蘘 编辑

崔寔曰。二月三月四月五月時雨降。可種之。

李時珍曰。按服食家。有種靑蘘法。秋閒胡麻子種畦中。如生菜之法。候苗出採食。滑美如葵。

徐玄扈曰。胡麻油査。可壅田。

齊民要術曰。胡麻宜白地種。二三月爲上時。四月上旬爲中時。五月上旬爲下時。月半前種者。實多而成。月半後種者。子小而多稗。 種欲截雨脚。不緣濕前不生。 一畝用子二升。漫種者先以耬耩。然後散子。空曳勞。勞上人則土厚加不生 耬耩者。炒沙令燥。中和半之。不知沙下不均。壅種若荒。得用耬耩。 鉏不過三遍。

四時類要曰。種胡麻。每科相去一尺爲法。

閒情錄曰。芝麻有黑白黃三種。白者多油。八稜者多油

必用曰。以白胡麻三分。晩小豆一分。相和種之。或以菉豆二分。胡麻一分亦得。

直說曰。油麻。路邊或田畔宜種。一云四月上旬。苗種兩麥根耕。乘雨移種於兩畝間。密則無枝小實。每科相去一尺。

臣謹按孝經曰。用天之道。因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庶人之孝也。夫天道者。寒暑早晏之時也。地利者。燥濕肥瘠之宜也。雖有佳種。不以其時則不生。雖得其時。非其土宜則不成。故二言者。爲農法之大綱。而若其節目之詳。卽有司存。如此編所輯是也。苟能得其時得其利。則盜跖之所樹與伯夷之所樹。何以異也。然而齊景公之言曰。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得以食諸。若是者。雖盡得李悝,趙過之術。眞獲甌婁汚邪之祝。亦無益也。故又繼之以二言曰。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所以禹叙六府。無非利用厚生之資。而利用厚生。又必以正德爲本也。故舜之命棄曰。黎民阻饑。汝后稷。播時百糓。其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夫天下之蒼蒼然求食者。皆黎也。而存其五品。然後始可言姓矣。由是言之。后稷之功。其母道歟。司徒之敎。其父道歟。故古者農與士非別人。食與敎非二道。管子曰。農之子。恒爲農。野處而不昵。則其秀民之爲士者必足賴也。漢有孝悌力田之科。必並言而不相離者。蓋以是也。後世澆漓。士不出於農。而農者無學。故牧民者。無純實可用之材。而耕播之法。亦從以莽蔑。雖有神農之說。亦末如之何也。記曰。人情者聖人之田。易曰。不耕穫未富也。明君在上。苟能播敎於國中。則載穫濟濟。烝我髦士於萬斯年。將致登平之休。萬箱千倉。又何足道哉。

諸穀名品 编辑

糓名攷。五谷。禾,麻,粟,麥,豆也。周禮注。又以麻,黍,稷,麥,豆爲五谷。六糓者。黍,稷,稻,粱,麥,蓏。八谷者。黍,稷,稻,粱,禾,蓏,菽,麥。九谷者。糓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鄭玄註又云。九谷。無秋大麥。而有粱蓏。

黍。爾雅曰耜。黑黍秠。一稃二米。郭璞曰。秠亦黑黍。 說文曰。黍可爲酒。從禾入水爲黍。汜勝之曰。黍。暑也。當暑而生。暑後乃 成也。 雜陰陽書曰。黍生于楡。六十日秀。秀六十日成。 王禎曰。今有赤黍。米黃而粘。可蒸食。白黍釀酒。亞於糯秫。又北地遠處。惟黍可生。其莖穗低。少可釀酒。亦可作饌粥。黏滑而甘。祭祀以爲上盛。貴其色味之美也。 廣志。有赤黍,白黍,黃黍,大黑黍,牛黍,燕額,馬革,驢皮,稻尾,濕屯。黃田塸云鸎頷之名。

稷。爾雅曰。粢稷也。禮器祭宗廟。稷曰明粢。南人承北音。呼稷爲穄。謂其米可供祭也。 陶弘景曰。稷與黍相似。 許愼曰。稷五谷之長田正也。比乃官名。非谷號。先儒又以稷爲粟類也。 賈思勰曰。穀者摠名。非止爲粟也。然今人專以稷爲糓。望俗名之耳。 郭璞曰。今江東。呼稷爲粢。孫炎曰。稷粟▣也。 雜陰陽書曰。稷生于棗。或楊九十日秀。秀六十日成。 廣志曰。有赤粟白莖。有黑格雀粟。有張公班。有含黃。有蒼背稷。有雪白粟。亦名白粟。又有白藍,下竹,頭靑,白遝麥,擢石精,狗踏之各種云。 賈思勰曰。米殼高居黃,劉猪猪道愍黃,聒穀黃,雀煥黃,續命黃,百日粮,有起婦,黃辱,稻粮,奴子場,音加支糓,焦金黃,䳺鳴,合履今一名麥爭場。十四種。早熟耐旱。  免蟲聒穀。黃辱,稻粮二種。味美。 今墮車下馬看,白群羊,懸蛇,赤尾,龍虎,黃雀,民湊,馬洩韁,劉猪赤,李谷黃,河摩粮,東海黃,石䮑歲靑莖,靑黑好黃,陌南木,隈隄黃,宋黃癡,指張黃,免胠靑,惠曰黃,寫風赤,一睍黃,山鹺黃,頓黨黃此二十四種。穗皆有毛。耐風免雀暴。一睍黃一種。易舂。 實珠黃,俗得白,張鄰黃,白鹺谷,銁于黃,張蟻白,耿虎黃,都奴赤,茄芦黃,熏猪赤,魏莢黃,白莖靑,竹根靑,調母梁,磊碨黃,劉沙白,憎延黃,赤梁糓,靈忽黃,獺尾靑,續得黃,得客靑,孫延黃,猪矢靑,烟熏黃,樂妃靑,平壽黃,鹿撅,白鹺,折作黃,𥢏穇,阿居黃,赤巴梁,鹿蹄黃,鉞狗蒼,可憐黃,米谷,鹿撅,靑阿返此三十八種中。麤大糓。白鹺糓,調母梁二種。味美。 擇谷靑。阿居黃,猪矢靑有二種。味惡。黃𥢏穇,樂婢靑二種。易舂。竹葉靑,石柳閱,竹根靑一名胡谷水黑穀,忽汜靑,衝天棒,雉子靑,鴟糓,糓鴈鵛靑,攬堆黃,靑子規。此十種。晩熟耐虫災則盡矣。 徐玄扈曰。此古所謂黍。今亦稱黍。或稱黃米。䅂則黍之別種也。今人以音近誤稱爲稷。古所謂通稱爲糓。或稱粟。粱 與秫則稷之別種也。今人亦槩稱爲糓。物之廣生而利用者。皆以其公名名之。如古今皆稱稷爲糓也。  又曰。穄之苗葉莖穗與黍不異。經典初不及穄。後世農書輒以黍穄並稱。故穄者。黍之別種也。郭璞注爾雅虋。赤粱粟包白粱粟皆好糓也。言粱又言粟。言糓故粱者稷之別種也。廣志曰。秫黏粟。說文曰。秫稷之黏者。故秫亦稷之別種也。凡黏糓皆可爲酒。故陶潛種五十畝秫。非今之薥秫也。

稻爾雅曰稌稻 郭璞注曰。沛國今呼稻爲稌。 郭璞恭廣志云。有虎掌稻紫芒稻赤芒稻白米。南方有蟬鳴稻。七月熟。有蓋下白稻。正月種。五月穫。穫其莖根復生。九月復熟。靑芋稻。六月熟。累子稻。白漠稻。七月熟。此三稻大而且長稉。有烏稉黑穬靑幽白夏之名。 說文曰。䆊稻紫莖不黏者。稉稻屬。周處風土記曰。䆊稻紫莖穗稻之靑穗米。皆靑白也。 字林曰。𥞺𣦺稻。今年死。來年自生曰𥞺。按今世有黃稻,黃陸稻,靑稗稻,豫章靑稻,尾紫稻,靑杖稻,飛靑稻,赤甲稻,烏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孤灰稻。一年再熟。有秫稻,秫稻米一名糯米。俗云亂米。非也。有九格秫,雉木秫,大黃秫,常秫,馬身秫,長江秫,惠成秫,黃滿秫,方滿秫,虎皮秫,薈柰皆米也。楊泉物理論曰。稻者漑種之總名。 李時珍曰。稻有水旱二種。南方土下。塗泥多宜水稻。北方地平。唯澤土宜早稻。古者惟下種成畦。故祭祀謂之嘉蔬。今皆拔秧栽種矣。其種近百。其糓之光芒長短大細。與米之赤白紫烏堅鬆香否。亦百不同也。雜陰陽書曰。稻生于柳。或于楊。八十日秀。秀後七十日成。 黃省曾理生玉鏡曰。稻之粒。其白如霜。其性如水。說文謂之稌。沛國謂之稉。以黏者謂之糯。亦謂之秫。以不黏者謂之秔。亦謂之稉。故汜勝之云。三月而種秔。四月而種秫。然皆謂之稻。魯論之食夫稻稉也。月令之秫稻糯也。糯無芒。稉有芒。秫之小者謂之秈。秈之熟也早。故曰早稻。稉之熟也晩。故曰晩稻。京口大稻謂之稉。小稻謂之秈。其粒細長而白。味甘而香。九月而熟。是謂稻之上品曰箭子。其粒大而芒紅皮赤。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紅蓮。其粒尖。色紅而性硬。四月而種。七月而熟曰金城稻。是惟高仰之所種。松江謂之赤米。乃糓之下品。其粒長而色斑。五月而種。九月而熟。松江謂之勝紅蓮。性硬而皮莖俱白。謂之䆉種稻。其粒大色白。稈軟而有芒。謂之雪裏梀。其粒白無芒而稈矮。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師姑秔。湖州錄云。言其無芒也。四明謂之矮白。其粒靑而稃芒白。四月初而種。八月而熟。謂之早白稻。松江謂之小白。四明謂之細白。九月而熟。謂之晩白。又謂芦花白。松江謂之犬白。其三月而種。六月而熟。謂之麥爭場。其再蒔而晩熟者。謂之烏口稻。在松江色黑而能水與寒。又謂之冷水結。是爲稻之下品。其粒白而大。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中秋稻。在松江八月望而熟者。謂之早中秋。又謂之 閃西風。其粒白而殼紫。五月種種。九月而熟。謂之紫芒稻。其秀最易。謂之下馬看。又謂之三朝齊。湖州錄云。言其齊熟也。其在松江粒小而性柔。有紅芒白芒之等。七月而熟曰香秔。其粒小色斑。以三五十粒。入他米數升炊之。芬芳馨美者。謂之香子。又謂之香儡。其粒長而釀酒倍多者。謂之金釵糯。其色白而性軟。五月而種。六月而熟。曰羊脂糯。其芒長而穀多白班。五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臙脂糯。太平謂之硃砂糯。其色斑。五月而種。十月而熟。謂之虎皮糯。太平又云。厚稃紅黑斑而芒。其粒最長。白稃而有芒。四月而種。七月而熟。謂之趕陳糯。太平謂之趕不著。亦謂之秈糯。其粒長而色白。四月種種。九月而熟。謂之矮糯。其稃黃而色赤。已熟而稈微靑布。宜良田。四月而種。九月而熟。謂之靑稈糯。其粒大而色白。芒長而熟最早。其色易變。而釀酒最佳。謂之芦黃糯。湖州謂之泥裡變。言其不待日之曬也。其粒圓白而稃熟。大暑可刈。其色難變。不宜於釀酒。謂之秋風糯。可以代稉而輸租。謂之瞞官糯。松江謂之泠粒糯。其不耐風水。 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小娘糯。譬閨女然也。其在湖州色烏而香者。謂之烏香糯。其稈挺而什者。謂之鐵稉糯。芒如馬鬃而色赤者。謂之馬赤鬃糯。其粒小而色白。四月而種。八月而熟。謂之六十日稻。又遲者。謂之八十日稻。又遲者。謂之百日赤。而毘陵。小稻之種。亦有六十日秈。八十日秈。百日秈之品。而皆自占城來。寔賴水旱而成實。作飯則差硬。宋氏使占城珍寶易之。以給於民者。在太平六十日秈。謂之施犂歸。有赤紅秈。有百日秈。俱白稃而無芒。或七月。或八月而熟。其味白淡而紅甘。在閩無芒而粒細。有六十日可穫者。有百日可穫者。皆曰占城稻。其已刈而根復發穗再實者。謂之再熟稻。亦謂之再撩。其在湖中一穗而三百餘粒者。謂之三秀子。

稗。爾雅曰。稊苵。按稗禾之卑者。最能難苗。其莖葉相似。釋曰。一名苵。似稗之穢艸。布生稊於地。而稗則生於澤中。 羅願爾雅翼曰。稊與稗。二物也。皆有米而細。 徐玄扈曰。稗亦有多。水種曰稗。稈曰稊。水旱皆有稹有穉。

大豆。爾雅曰。戎菽。謂之荏菽。孫炎注曰。戎菽大菽也。 廣雅曰。大豆菽也。有黃落豆。有御豆。其豆角長。有場豆。葉可食。有靑有黃者。 世大豆有黑白二種。及長。梢牛踐之名。又有黑高生豆,燕豆,豍豆,大豆類也。 豆角曰莢。葉曰藿。莖曰秀。 寇宗奭曰。有綠,褐,黑三種。 雜陰陽書曰。大豆生于槐。九十日秀。秀後七十日熟。

小豆。廣雅曰。小豆荅也。賈思勰曰。小豆有菉赤白三種。蹕豆,豌豆,豇豆,蠶豆,留豆。亦其類也。小豆花曰腐婢。 雜陰陽書曰。小豆生于李。六十日秀。秀後六十日成。

菉豆 菉豆。本作綠。以其色名也。粒大而色鮮者。爲官綠。皮薄粉多。粒細而色深者。爲油綠。皮厚粉小早種者。呼爲摘綠。遲種呼爲狀綠。以水浸濕生白芽。爲菜中佳品。

赤豆 小而色赤。心之穀也。或云。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死。爲疫魂而畏赤豆。故於是日。作粥以厭之。

蠶豆 王禎謂。其蠶時始熟。故名。 李時珍曰。莢狀如蠶。亦通。張蹇使外國。得胡豆種。歸卽此。南土多種之。蜀人收其子而備荒歉。

豌豆 遼志。作回鶻國豆。唐史。作畢豆。崔寔作蹕豆。卽靑斑豆也。田野聞禾中往往有之。俗名小寒者是也。

豇豆 一名蜂躩。莢必雙生。紅色居多。故名。 李時珍曰。開花結莢。必兩兩相對。有習坎之義。其子微曲如腎形。所謂豆爲腎穀。宜以此當之。

稨豆 古名蛾看。俗名沿籬。有黑白二種。黑者名鳴豆。其莢狀。凡十餘色。嬾時可充蔬食茶科。老則收子煮食。白者食入藥品。

刀豆 酉陽雜俎云。樂浪有挾釖豆。卽此三月下種。蔓生。

黎豆 古食貍豆。又名虎豆。其有點如虎貍之斑。故名。爾雅所謂攝櫐。三月下種。蔓生。江南多。炒食之。

麥。爾雅曰。大麥麰,小麥䅘。廣志曰。慮水麥。其實大麥形。 縫稅麥。似大麥。出凉州。旋麥。三月種。八月熟。出西方。赤小麥。赤而肥。出鄭懸語曰。湖猪肉。鄭稀熟山。提小麥至。黏弱以貢御。有半夏小麥。有禿芒大麥。有黑積麥。陶隱居本艸云。大麥爲五穀長。卽今稞麥也。一名麰麥。似穬麥。惟無皮耳。穬麥。此是今馬食者。然則大穬二麥。麥種別名異。而世人以爲一物。謬矣。按世有落者。禿芒是也。又有春種之穬麥也。 徐玄扈曰。今人皆指穬爲大麥也。 又有雀麥。卽燕麥也。穗細長。子亦小。去皮作麪。可救饑。 蕎麥。一作荍麥。又作烏麥。烈日曝。令開口去皮取米。作飯蒸食之。 鄭玄曰。麥者。接絶續乏之穀。尤宜種之。 雜陰陽書曰。二大麥生于杏。百日秀。秀後五十日成。蟲食杏。麥價貴。

胡麻。廣雅曰胡麻。一名藤弘。一名巨勝。以其角巨如方勝也。一名方莖。以莖名。一名狗蝨。以形名。脂麻名油麻。以其多油也。葉名靑蘘。莖名麻䕸。亦作麻稭。中國只有大麻。自漢使張蹇于大宛。得其種。故名胡麻。所以別于大麻也。有遲早二種。黑白赤三色。俗傳胡麻。須夫婦同種。卽茂盛。久服之。可休粮。 賈思勰曰。俗人呼爲烏麻者。非也。今世有白胡麻。八稜胡麻。白者油多。 本草注云。角作八稜者。爲巨勝。四稜者爲胡麻。皆以烏者良。白者良。

衿陽錄糓品。早稻類。救荒되오려 一名어름색기,自蔡,著光,次早稻類。에우지,倭子,쇠노되오려,黃金子,晩稻類。沙老里,되오려,黑沙老里,靑沙老里,크새沙老里,쇠老里,晩倭子,東阿老里,牛得山稻 亦名두이라,白검부기,黑검부기,동솟가리,靈山되오려,크새눈거미,다다기 一名御飯米,黏稻類。구렁찰,쇠소찰,다다기찰,黏山稻,보리山稻。

大豆類。黑太,오해파지콩,黃太,온되콩,불콩,잘외콩,왁대콩,六月太,小豆類。春小豆,그르팟,山達이小豆,져배보채小豆,멋팟,올팟,싕동팟,沒衣菉豆,靑菉豆,동뷔광졍이。

黍類。잘으리기쟝,주비기쟝,달이기쟝,漆黍,薥黍類。뭉애수수,米唐黍。

粟類。三葉粟,瓜花粟,猪啼粟,동롱고리조,沙參버모레조,와여모기조,므프레조,져모이리조,새코이조,경자미치조,黏粟類。져므리차조,생동차조,누역차조,거믄더기조,가랏조。

稷類。아해사라피,五十日稷,長子稷,中早稷,강피。

麰麥類。秘麰,春麰,兩節麰,米麰,眞麰,막지밀。

臣謹按禮稱黍曰薌合。稷曰明粢。稻曰嘉蔬。取其名義芳潔。足以享上帝鬼神也。生民之詩曰。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維秬維秠。維穈維芑。自爾雅釋糓。凡雜出於群書者。其品類形性。皆可區別。而其珠顆玉粒。叟叟浮浮。可令人目飽而耳甘者。名使之然耳。我東農家者流。惟姜希孟衿陽錄五穀名品。已與近世野人所稱。多不諧合。而大抵皆哇俚不典。類不可以字名而氏呼也。假如輶軒釆風之際。求東國禾譜。以增翼爾雅之䟽。本草之目。則將何以應之哉。誕降嘉種。無此疆爾界。而其雅俚之分。至於如此者。方言陋之也。嗚呼。名之於物。亦不可以不顧也。臣以一豆粟之微。有不勝千古感憤者。昔我 列聖朝重煕累洽。文物鼎新。思革羅麗之陋。是有方言之禁。每令公堂正衙。先設禁牌。士大夫出入中朝。咸知嚮慕華夏。言語聲律。駸駸乎一變。至今章服器物之名。往往與華語合者。皆先獻之遺也。若使 皇朝歷服。至今不墜。則吾邦之進於華。亦已久矣。不幸神州陸沈。太陽明夷。士大夫忍痛含怨之義。直數百年不欲西向而坐。遂致疆塲頓隔。風氣曠絶。而自不覺其日就固陋。後生婦孺。至不知有古之所謂中華。而擧天下以鄙夷。見竹紙古槧。雖經史訓典。一切罵之爲胡地物。至或有問。彼人亦有文字乎。亦有菽粟稌稉乎。或以中國好處。擧似於人。則有識者輒疑其不嚴於春秋。夫春秋之義。尊攘爲大。若不能分別夷夏。有攘而無尊。則惡在其能春秋也。所謂尊中國者。爲其名正而義當也。尊之斯慕之。慕之斯從之。孔子曰。吾從周。中華數千百年語言文字。彼非能汙衊之至於盡。則周亦有未甞亡者存焉耳。從古未聞憤夷狄之猾夏。並與中華可尊之實而攘之也。臣謂東國糓品。亟宜廣攷博雅。證其名狀。其或彼有而此無者。益求其種而殖之。其外凡草木禽魚之未有定名者。亦皆參詳證正。菀然爲埤雅本草之續。則方言雖不可頓革。而文字始正。庶無紕繆俚俗之病。至於荏菽之爲太。秫薥之爲唐。綿布之爲木。如此等類。决知其不典之甚。而遵襲已久。至登於奏 御之文。臣亦謂不煩攷證。先可改正者此也。

鋤治 编辑

農桑通訣曰。傳曰農夫之務去草也。芟夷蘊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蓋稂莠不除。則禾稼不茂。種苗者。不可無鋤耘之功也。又說文云。鋤言助也。以助苗也。故字從金從助。凡穀須鋤。乃可滋茂。詩曰。其鎛斯趙。以薅荼蓼。按齊民要術云。苗出如馬耳。則鏃鋤 利耳鋤也 鋤之。稀豁之處。鋤而補之。凡五糓惟小鋤爲良。小鋤者。非直省功。穀亦倍勝。大鉏者。草根蕃茂。用功多而收益少。苗出壟則深鋤。不厭數周而復治。勿以無草爲暫停。鉏者。非止除草。乃地熟而穀多糠薄而息。鉏得十遍。便得入米也。 春鋤起地。夏爲鋤草。故春鋤不用觸濕。六月已後。雖濕亦無嫌。春旣淺陰。禾覆地。濕鉏則地堅。夏留陰厚。地不見日。故雖濕亦無害矣。管子曰。爲國者。使民寒耕而熱耘。耘。除草也。 又云。候黍粟苗未與壟齊。卽鋤一遍。經五七日。更報鋤第二遍。候蠶未老。畢報鋤第三遍。無力則止。如有餘力。秀後更鋤第四遍。脂麻大豆。並鋤兩遍止。亦不厭早鋤糓。第一遍更科定。每科只留兩三莖。更不得留多。每科相去一尺。兩壟頭空。務欲深細。第一遍鋤未可全深。第二遍惟深是求。第三遍較淺於第二遍。第四遍又淺于第三遍。盖穀科大則根浮故也。諺云。穀鋤八遍。餓殺狗爲無穅也。其穀苗得十石。米得八斗。此鋤多之效也。其所用之器。自撮苗得可用以待耰鋤者。名曰耬鋤。見農器譜。 其功過鋤功數倍。所辦之田。日不啻二十畝。或用劐子。其制頗用耬鋤。鋤過苗間。有所豁眼不到處。及壟間草薉未除者。亦須用鋤。理撥一遍爲佳。別有一器曰鏟。營州以東用之。又異於此。凡耘苗之法。亦有可鋤不可鋤者。早耕塊撥。苗薉同孔出。不可鋤治。此耕者之失。難責鋤也。曾氏農書芸稻篇。謂禮記有曰仲夏之月。利以殺草。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疆。盖芸除之草。和泥渥漉。深埋禾苗根中。漚罨旣久。則草腐爛而泥土肥美。嘉穀蕃茂矣。大抵耘治水田之法。必先審度形勢。先于最上處潴水。勿致走失。然後自下旋取旋芸之。其法須用芸瓜。不問草之有無。必遍以手排摝。務令稻根之傍液液然而後已。荊揚厥土塗泥。農家皆用此法。又有足芸。爲木杖如枴子。兩手倚之以用力。以趾塌撥泥上。草薉擁之苗根之下。則泥沃而苗興。其功與芸瓜大類。亦各有其便也。徐玄扈曰。不如手耘之細。 今創有一器。曰耘盪。以代手足。功過數倍。宜普敎之。芸盪二事。俱不可已。 纂文曰。養苗之道。鋤不如耨。耨今小鋤也。鋤後復有薅拔之法。以繼成其鋤之功也。夫稂莠荑稗雜其稼出。盖鋤後莖葉漸長。使可分別。非薅不可。薅卽芸也 故有薅鼓薅馬之說。其北方邨落之間。多結爲鋤社。或十家爲率。先鋤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飮食。其餘次之。旬日之間。各家田皆鋤治。自相率領。樂事趨功。無有偸惰。間有病患之家則共力助之。故田無荒穢。歲皆豐熟。秋成之後。豚蹄盂酒。遞相犒勞。名爲鋤社。甚可效也。今採摭南北耘耨之法。備載於篇。庶善稼者。相其土宜。擇而用之。以盡鋤治之功也。

種蒔直說曰。耘苗之法。其凡有四。第一次曰撮苗。第二次曰布。第三次曰擁。第四次曰復。俗謂添功 一次不至。則稂莠之害。秕穅之雜入之。營州之內以鋤。營州之東以鏟。爰有一器。出於鋤者。名曰耬鋤。撮苗後。用一驢。帶籠觜挽之。初用一人牽。慣熟不用人。止一人輕扶。入土二三寸。其深痛過鋤力三倍。所辦之田。日不啻二十畝。今燕趙多用之。名曰劐子。劐子之制。又少異於此。劐子第一遍。卽成溝子。穀根未成。不耐旱。耬鋤子在土中。故不成溝子。第二遍。加擗土木鴈翅。方成溝子。其土分壅穀根。 擗土 用木厚三寸濶三寸長六寸。取成三角樣。前爲尖。一竅長一寸濶半寸。穿于鐵柄上。壓鋤刃上。 韓氏直說曰。如耬鋤過苗間。有小豁不到處。用鋤理撥一遍。如種黍粟大豆等田。當用一尺三寸寬脚種蒔下種。易使鋤耬故也。 如種麻麥。用狹脚種蒔則可。

陸桴亭曰。象山先生。甞述其家治田之法。用長大钁。頭深至二尺許。廣一尺半植一禾。大旱時。以田肉半隙。獨得不旱。每穗數至二百粒。他處不及百粒。故所收常倍。古人云。深耕易耨。觀此信耕之深也。但云廣一尺半立一禾。又古有云苗方二尺者。恐太稀。與八寸之說。太相遠。當試之。 亢倉呂覽皆曰。稼容足。耨容耰。耘容手。又曰。其種勿使數。亦無使踈。則苗方二尺及尺半之說。恐太稀。恐八寸之說是。

衿陽錄曰。穀胎則只可信手輕輕拔除。不宜入鋤用。鋤用則根傷而損穗。

閑情錄曰。耘時。搜鬆稻根則易旺。揚斷橫根則頂根直生向下。

神隱曰。稻苗旺時。去水耘草。用灰糞麻籸相和散入。曬四五日。土乾裂時。灌水淺浸稻秧。謂之戽田。

山林經濟耨田法。禾苗至兩三葉。則先放水。乾草量宜均布。以火焚之。卽爲灌水。則雜草盡死。苗長自茁。雖不鋤耨。所收倍多。中國南京。一人至種五六石之多者。用此法也。然非燥濕任意之處則決難行之。少灌水焚之。無傷根之患。

直說補曰。過時草盛。難鋤之田。則以木斫駕牛磨治。如初種時。旋卽鋤之。則易耨而苗盛。

臣謹稽耘薅之器見於經者曰。其鎛斯趙鎛者。鋤也。齊民要術作於魏晉之間。有鏃鋤小鋤大鋤之文。則鋤之制駸駸然向備矣。其後繼而有耬鋤。耬之制。又有寬脚狹脚之異。又有曰芸瓜芸盪。曰薅鼓薅馬。曰營州之鏟。曰陸家之大钁。作此者。固非强鑿私智。故爲是多方也。誠以其用有益便而其功爲益備故耳。夫其器如此則其用之之術。亦當有舊踈而今密。前難而後易者矣。或曰。得其制不難也。倣造於吾邦而用之於農必利。臣曰。不可也。無變今之種法。而欲用中國之鋤者。是暴其苗者也。中國之田。一畝三畎。故爲鋤長柄。立而刮其壟。使土左右分而壅於苗。草無所著其根。又耬之脚間。與畎之間合。非但車同軌也。鋤亦同軌也。故功倍而人不勞。我國之種者。廣畝漫種。苗生無行列。不得不爲小鋤短柄。終日坐而遷延。根根而培之。勞倍而功半。雖有長柄兩脚之制。無所用之。曰何爲不變其種法也。曰歲歲入中國者。役夫車徒。皆西路之農家子也。遼瀋之間。日閱萬畝。想必有見其法而便之者。然其心以爲我禮義之邦。彼則胡也。豈可以禮義之邦。學胡之法乎。其象譯者。又生不知農。旣不知我國播耘之法。又安知彼法之與我不同也。况其志不出於貨利者乎。其士大夫又皆鄙薄功利。不肯留心於經濟。而其不知農與不肯學胡之義。又未始不同於二人。究其弊則皆驕與吝爲之祟也。臣故曰。農政全書。固非一人刱其私智。而是後如有新方玅法。雖或眞出於胡狄之中。士大夫去個矜字遜志願學焉。然後農之道始得。而公行於國中矣。

備蝗雜法附 编辑

王禛農書言。蝗不食芋桑與水中菱芡。或言不食菉豆豌豆豇豆大麻檾麻芝麻薯蕷。凡此諸種。農家宜兼種。以備不虞。

飛蝗見樹木成行。多翔而不下。見旌旗森列。亦翔而不下。農家多用長竿。掛衣裙之紅白色光彩暎日者。群逐之。亦不下也。又畏金聲砲聲。聞之遠擧。總不如用鳥銃。入鐵砂或稻米。擊其前行。前行驚奮。後者隨之去矣。

除蝗方。用稈草灰石灰。等分爲細末。簁羅禾穀之上。蝗卽不食。

傅子曰。陸田命懸于天。人力雖修。苟水旱不時。一年之功棄矣。水田之制。由人力。人力苟修。則地利可盡也。且蟲災之害又小于陸。水田旣熟。其利兼倍。與陸田不侔矣。

元仁宗皇慶二年。復申秋畊之令。盖秋耕之利。掩陽氣於地中。蝗蝻遺種。翻覆壞盡。次年所種。必盛于常年也。

臣趾源曰。農家喜冬雪。謂螟螣入地。如雪深不能出也。故踏雪在田。不欲令從風飛散。則地保澤。苗能耐旱而不屈。又多畜臘雪。以其汁漬種則不蟲。然雪在天。天可必乎。亦修其在人者而已。元代秋耕之令。可謂得其要者矣。但恐民力不贍。則難於從令。益知廣占田疇。實爲民俗之苦弊歟。

收穫 编辑

農桑通訣曰。孔氏書傳云。種曰稼。斂曰穡。種斂者。歲事之終始也。食貨志云。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盖謂收之欲速也。故物理論曰。稼。農之本。穡。農之末。本輕而末重。前緩而後急。稼欲熟。收欲速。此良農之務也。記曰。種而不耨。耨而不穫。饑其不能圖功收終也。是故。收穫者。農事之終。爲農者。可不趨時致力。以成其終而自廢其前功乎。月令仲秋之月。命有司趣民收斂。季秋之月。農事備收。孟冬之月。循行積聚。無有不斂。至于仲冬。農有不收藏積聚者。取之不詰。皆所以督民收斂。使無失時也。禹貢二百里納秷。三百里納秸服。盖納秷者。截禾穗而納之。納秸者。去穗而刈其藁納之也。詩言刈穫之事最多。臣工詩曰。命我衆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銍艾二器。見農器譜。 七月詩云。九月築墻圃。十月納禾稼。言農工之備也。載芟之詩云。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良耟之詩云。穫之秷秷。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皆言收穫之富也。凡農家所種宿麥早熟。最宜早收。故韓氏直說曰。五六月麥熟。帶靑收一半。全熟收一半。若候齊熟。恐被暴風惡雨。所收必致拋費。每日至晩。卽便載麥上塲堆積。用苫密覆。以防雨作。如搬載不及。卽於地內苫積。天晴乘夜載上場。卽攤一二車。薄則易乾。輾過一遍。翻過又輾。一遍起稭下塲。揚子收起雖未淨。直待所收麥都輾盡。然後將未淨稭稗。再輾如此。一日一場。比至麥收盡。已輾訖三之一矣。大抵農家忙。倂無似蠶麥。古語云。麥收如救火。若小遲慢。一値陰雨。卽爲災傷。遷延過時。秋田亦誤鋤治。今北方收多肝釤。去聲 用麥綽釤。麥覆于腰後籠內。籠滿則載而積於塲。一日可收十餘畝。較南方以鎌刈者。其速十倍。南方梅天多雨。雨時連秸刈。竪著屋下。候乾。若只釤收穗。積之必腐。 凡北方種粟。秋熟當速積。齊民要術云。收穀而熟速刈。乾速積。刈早則鎌傷。刈晩則穗折。遇風則收减。濕積則藁爛。積晩則耗損。連雨則生耳。 南方收粟。用粟鋻摘穗。北方收粟。用鎌並藁刈之。田家刈畢。稇而束之。以十束爲𥡜。然後車載上場。爲大積積之。視農功稍隙。解束以旋旋鑱穗撻之。南方水地多。種稻秫。早禾則宜早收。六月七月則收早禾。其餘則至八月九月。詩云。十月穫稻。齊民要術曰。稻至霜降穫之。此皆言晩禾大稻也。故稻有早晩大小之別。然江南地下多雨。上霖下潦。劖刈之際。則必須假之喬杆。多則置之笐架。待晴乾曝之。可無耗損之失。齊民要術云。收禾之法。熟過半斷之。刈穄欲早。刈麥欲晩。皆卽濕踐穄踐訖。卽蒸而挹之。麥宜曝之令燥。凡麻有黃𡋯則刈。刈畢則漚之。刈熟欲晩。葉落盡然後刈脂麻。欲小束。束大則難燥。打手復不勝。 以五六束爲叢。斜倚之。不爾風吹倒損收也。 候口開。乘早詣早抖擻。倒竪。以小杖微打之。 還叢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盡耳。若乘濕橫積蒸熟令乾。雖鬱浥無風吹。虧損之。慮浥者。不爲中種子于油無損也。 粱秫收刈欲晩。早刈損實。大抵北方禾黍。其收頗晩。而稻熟亦欲宜早。南方稻秫。其收多遲。而陸米亦或宜早。通變之道。宜審行之。

齊民要術曰。刈穄欲早。刈黍欲晩。皆卽濕踐之。久積則浥鬱。燥踐多兜。牟穄踐訖。卽蒸而浥之。黍宜曬之令燥。穄晩多零落。不蒸難舂米碎。至春又土臭蒸。則易舂。米堅香氣。經夏不歇。黍早米不成。濕蒸則鬱。 又曰。稷苗收刈欲早。性不零落。早刈損實。 又曰。蕎麥著三重子。下兩重者黑。上一重者白。卽須刈之。對梢答銷之。其白者日漸變黑。如此乃爲得所。若待上頭總黑。半以下黑者。盡落矣。

氾勝之書曰。穫大豆。莢赤而莖蒼輒取。其實將落反失之。故曰豆熟於塲。

四時纂要曰。曬大小麥。今年收者。於六月掃庭除。候地毒熱。衆手出麥薄攤。取蒼耳碎剉。拌曬之。至未時。及熱而收。可以二年不蛀。若有陳麥。亦須依此法。更曬須在立秋前則已有蟲。又三伏日曬極乾。帶熱收。先以稻草灰鋪瓮底。復以灰盖之。不蛀。

直說曰。稻有水則熟遲。將熟去水。早稻善零。隨熟隨刈。 兩麥收時。農務正急。刈麥作束。田畔高處。以長木如土宇狀交搆。將麥束積之。穗向內。根向外。鱗次密積。作穴一面。則風不朽而雨不漏。農訖後打入。但塲畔則雖或如右積之。必生飛蛾。忌之。 又曰。黍半熟卽刈。遇風則失收。 粟待十分黃熟可刈。乾則速收。不然。恐致拋散。

農桑通訣曰。北方芟麥用釤。綽腰籠。人日收數畝。南方鎌割手𢆞。所種麥小故也。若力省而功倍。當以北方爲法。

神隱曰。芝麻稭收於米倉內則米不蛀。

臣謹稽秋穫曰。穡穡之言。嗇也。故洪範疏曰。穡。惜也。言聚畜之可惜也。臧文仲曰。務穡勸分。註穡爲儉。穆叔曰。大國省穡而用之。註穡爲愛。古人命字之義。大可思也。故載芟之詩曰。載穫濟濟。有實其積。萬億及秭。良耟之詩曰。穫之秷秷。積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櫛。言衆力齊作。及時收斂。積之淨密。無有零散耗失也。故先王之制。稼之過時不斂者。令取之不詰。其詩曰。彼有不穫穉。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言豊成有餘而不盡取。又與窮民共之也。故傳曰。五糓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此之謂也。夫民終歲勤作。逮其熟而可食也。豈欲輕其一粒而慢棄之哉。誠力有所不給。而無柰風雨霜雹之奄至也。故農家秋殷之際。自畝而塲。自稇而稃。蹂之耞之。舂之𥳽之。婦子忙滾。未有甚於此時。而粒粟狼戾。鷄雀餘厭。若不知其愛惜然者。以至於輸納官倉。引至漕所而石篅麤踈。槪量不平。其漏落損折已不少。至若舟楫。不利風濤。莫戒致有臭載拯劣之弊。則此乃不幸之大者。姑不暇言。而及其船泊倉開。臨當斛量之際。船綱吏目。奸竇百出。每以堊粉。假其顔色。斗水息其偸縮。謬謂如此。然後米粒晶潤。又不生蛀。以此入倉峙積。鬱浥腐壞。不經歲而已不可食。嗚呼近世畜積。誠可寒心矣。藉使國有九年之畜。而國中之民。又皆殷實。家有畜藏。不仰官糶。則惟此九年之畜。將何所逐歲飜動而去陳致新乎。若是則九年之中。其六年者。久已爲朽土矣。此豈保嗇民天之意乎。如敖倉洛口倉。未知其建置之始於何年。而未聞其時有糶糴改色之法。則所以能經久不敗者。必有其術矣。凡倉廒之法。莫要於下無濕浥。上通鬱熱。而堅完淨密。屛絶蟲鼠而已。京外倉制。雖設氣牕。而不揷穀盅。又不築地鋪甎。而例以木石排騈。拉雜虧踈。蟲鼠得以穿破。此其所以腐壞耗縮而莫之禁也。臣甞見中國漕河及陸地運穀者。其船板庫箱。皆直受粒穀。不用藁篅。驢負駝載者。乃用布囊。而其在倉宇。則又以棟宇爲器。直寫其中。故一倉所積。可以從外推測而不差其斗斛。又有窖藏之法。最善耐久。可至數十年不敗。昔凶奴所置蘇武大窖。釋之者以爲舊時藏糓處是也。而洛口倉凡三十窖。每窖八千石。則倉廨之內。又有用此法者。臣謂勸民務農。使其生之者衆。而又當益修其收藏之法。以致保嗇之道。然後稼穡始終之義。可以兩盡。而畜積之多少。始可論矣。

養牛 附治病諸藥 编辑

臣趾源曰。牧養之方。六畜五字備矣。而稼穡之用牛。如兵家之有馬。不可分二。故今特以養牛一方。編于稼穡之末云爾。

寗戚相牛經曰。頭小腦大。脛長身短。角方眼圓。脊高臀低。毛不分。立齊足。方可爲耕牛。前脚欲直而濶。後脚欲曲而開。蹄欲大。靑黑爲鐵蹄。屎如螺旋。用力如雷。 相耕牛方。眼要去角近。眼欲大。白眼貫瞳。角欲細。兩根著近。軆欲粗麁。毛欲短密。頸骨稍長大。後脚股門 謂兩脚間 並快則吉。毛踈長者不耐寒。尾稍亂毛轉卷則命短。

農桑通訣曰。牛之爲物。切於農用。善畜養者。勿犯寒暑。勿使太勞。節之以勞。健順之以凉燠。時其饑飽。以適其性情。節其作息。以養其血氣。若然則皮毛潤澤。肌體肥腯。力有餘而老不衰。其何困苦羸瘠之有。於春之初。必去牢欄中積滯蓐糞。自此以後。但旬日一除。免穢氣蒸鬱爲患。且使無浸漬蹄甲以生疾。又當以時祓除不祥。淨爽乃善。方舊草凋朽。新草未生之時。宜取潔淨藁草細剉之。和以麥麩糓糖碎豆之類。使之微溫。槽盛而飽飼之。春秋草茂。放牧飮水。然後與草則腹不脹。至冬月天氣積陰。風雪嚴凜。卽宜處之煖燠之地。煑糜粥以啖之。又當預收豆稭之葉。舂碎而積貯之。以米泔和剉草糖麩以飼之。徐玄扈曰冬月棉餠飼之。 又每遇耕作之月。除以放牧。夜復飽飼。至五更初。乘日未出天氣凉而用之。則力倍于常。半日可勝一日之功。日高熱喘。便令休息。勿竭其力以致困乏。以助其力。至明耕畢則放去。此所謂節其作息。以養其血氣也。

農桑直說曰。牛具三隻。每日前後餉。約飼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蠶沙乾桑葉。水三桶浸之。牛下飼噍。透刷飽飯畢辰巳時間。上槽一頓。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小。第二草减半小加料。第三草又减半所有料全繳拌食盡。卽往使耕。夜喂牛各帶一鈴。草盡慣耕。老牛同負犁耙。使其純熟。自然知耕道矣。

牛之爲病不一。其用藥與人相似。但大爲劑以飮之。無不愈者。溺其血傷於熱也。以血藥治之。冷結則鼻乾不喘。以發散藥治之。熱結則鼻寒而喘。以淸利藥投之。其或天行疫多。薰蒸相染則牽避他所。祓除沴氣而救藥。或可偸生也。 牛患氣脹病。冷熱相衝。傷重損脾。先用功胃散。 白芷一兩 茴香一兩一錢 桔梗一兩二錢。 蒼朮一兩三錢。 細辛一兩一錢。 芍藥一兩三錢。 橘皮九錢半。 官桂一兩一錢。右爲末。每服一兩。用生薑一兩。鹽水一升。同煎服灌之。脾愈鐵烙最良。 牛或肚脹。狂走觸人。用大黃黃連各五錢。鷄子淸一箇。酒一椀和匀。灌之。 牛喫雜蟲腹脹。用燕子屎一合。水調 一云酒調。 灌之。 屎血。用當歸紅花爲末。酒煎一椀灌之。 尾焦不食水草。用大黃白芷黃連各五錢。爲末。以鷄子淸一箇。酒調灌之。立效。 鼻脹 鼻浮。高也。 用嚴醋一盞。灌耳中立差。 白膜遮眼。用沙鹽並竹節燒存性。細硏一錢。點膜上。 身上生蟲。用當歸爛。醋浸一宿塗之。 爛肩。用舊絮燒存性。麻油 卽眞油 調傅。忌水。 漏蹄。用柴礦 木脂液結成形若石。爛與血竭同調。 爲末猪脂和。塡漏蹄中。燒鐵烙之。 咳嗽。用鹽一兩。豉汁一升。相和灌之。豉見飮食。 牛以鬼氣身戰汗出。口鼻冷。先用鹽湯一升。細切葱白同煎。三五沸灌之。如不差。更灌。血轉胞者。以血轉胞。溺塞者也。 難活。 牛患熱病。口黃黑。色似靑泥。四脚不收。用白朮散。白朮二兩半。 蒼朮四兩二錢。 紫菀三兩三錢。 牛膝二兩二錢。 麻黃去節三兩。 厚朴三兩一錢。 當歸三兩半。 藁本三兩三錢。右爲末。每服二兩。用酒二升煎。放溫草後灌之。卽差。一云灌胡麻葉汁灌之。立差。 牛疫所近處。先用小便。使未病牛飮之。日三四次。則牛不傳染。常時牛喜人小便。男子直放注其口。則自能呑飼。最爲神效。赭土塗於牛角上。辟惡。 未發時吐涎者。盖瘟疫也。取黃栢硏汁白石燒灰二種。以酒調和灌之。吐涎不止者。取香墨硏汁及鹽汁各三合。石灰一合。酒半升。相和灌之。 未發時。預以羊蹄汁二三升灌口。始發亦灌。 有病氣。千金木斫取擁廐。水煑千金木與葉。待灌。 千金木葉剉和草飼之。 牛欄中燒蒼朮。以鼻吸之。 牛得急卒之疫。以頭打脅者。用巴豆七介。去殼攔。以麻油和灌之。一云用巴豆兩介。如無。大黃五錢作末。和生油一兩。淡醬水半升。灌之。 仍用皁角末一撮。吹入鼻中。更用鞋底於尾停骨下拍 打也 之。 牛疫。採芭蕉根。爛絞取汁。灌口。每灌一椀。雖毒疫。連灌三日則百無一失。此草不常有。於鄕村預種以備。可防牛疫。 臘月糟一大升。赤茯苓末四兩。石菖蒲末大黃末各二兩。地黃汁一升。醋半升。小便一大升。調和灌之。隔日一灌。五度卽止。仍鍼鼻毛際一分許。血出差。 大黃柴胡各一兩。剉水煎灌之。立差。如無柴胡。只角大黃二兩。水煎。分兩次灌之。以泄爲限。 黃栢剉水煎。無量灌口。 地龍多取納口中。拗其吭使下。以差爲度。 牛馬時疫。用白朮 藜蘆 芎藭 細辛 鬼臼 石菖蒲等分麁末。燒熏兩鼻。令烟入腹。卽差。 牛馬疫初發時。身軆中有小腫。仔細審之。以燒鐵條烙其腫處。又冷水浸腎。令體寒爲度。又以艾炷如小脂大。灸神關穴 卽臍中 三壯。又酒和麝香灌之。幷治六畜疫 牛病不食水草者。舌根病故也。先於舌根鍼三度後。舌尖下一鍼。暖水洗去血。監揩過差。病牛發豆斑。以靑薦作粥啖之。立差。 牛馬百病。柳葉生牛乳同搗。令爛丸如彈子。曬乾。用時搗爲細末。仍和生牛乳灌之。神效。 牛病後膓結不得放糞。白米二升浸一宿。硏取汁。生油半升相和灌之。差。 牛疥癩。用藜蘆爲末。水調塗之妙。蕎麥穰燒灰。淋洗之。 牛疾秘方。牛不食一日或二日。文魚一條。先代穿鼻貫之。黃土泥作陶罐。人糞小許及地龍。從多小入土中。其大如升。火煨投沸。水澄取灌之。灌時以長木橫鼻。外縛文魚兩端。以兩手擧而開口。卽灌之。掘坑深限牛胸腹。長使容牛身爇火。使熱極後。編生艾布坑內一周。又布空石一周於艾上。灑水一匝。使發熱氣。極熱小歇後。納牛其中。若不勝煩痛。踊躍不安。則用力執其長木兩邊按之。使不得動以爲發汗。或注大主便。作木麥粥一瓢飮之。數時後。作秋麰粥一瓢許飮之。一日後水荏五合。作末飼之。取黃熟瓠朴一箇。去外皮。取內黃軟者。爛舂和男子屎。如稠粥。一小瓢飮之。卽用䀋三匊。其翌日作常食粥飮之。將納坑時。鼻上正中毛際。小刺出血。兩角間後頂中凹處。小刺通氣後。自尾戶。逆上背脊第四脽節後中五脽下。小刺通氣。出坑後以鎖。鎖穿鼻之木。此方出於胡人。而試之輒神驗。胡人云。牛之始痛。人皆不知。只以不食時爲始。而不知其病之已深也。若趁牛之不食一日二日而試。則神效。過則難治。

臣謹稽牛耕之法。始於趙過。然史記仲尼弟子傳。司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然則周時已有其法。山海經曰。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然則其所由來亦已久矣。牛之於農大矣。凡食粟者。何莫非食其力也。君子於含生之物。皆不忍妄殺。而况食其力者乎。禮。天子無故不殺牛。盖爲是也。昔者。程子與客語爲政曰。甚矣。小人之無行也。牛壯食其力。老則屠之。客曰。不得不然也。牛老不可用。屠之猶得半牛之價。復稱貸以買壯者。不爾則廢耕矣。且安得蒭粟養無用之牛乎。程子曰。爾之言。知計利而不知義者也。爲政之本。莫大乎使民興行。民俗善而衣食不足者。未之有也。水旱螟蟲之災。皆不善之致也。朱夫子甞莅南康。揭榜諭民曰。耘犂之功。全藉牛力。切須照管。及時餧飼。不得輒行宰殺。致妨農務。如有違戾準勅。科决脊杖二十。每頭追償五十貫文。錮身監納。的無輕恕。先正臣李文成公。平生不食牛肉。仁人之用心。有如是矣。我國牧畜未廣。非牛則民終歲不能肉。而其餧飼之方。醫病之術。民間亦不甚留意者。以其有宰殺一路。可以朝夕轉買。如嚮客所謂屠之猶得半牛之價故也。臣窃念之。不禁則不忍其觳觫無罪。禁之則於民誠有大不堪者。又始存其禁。而不嚴易犯。則上下相冒。紀綱爲之虧損矣。孟子曰。鷄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五十者可以食肉。漢之循吏。必勸民畜字。以爲養生送死之備者。良以此也。誠宜立爲科條。務使閭里之間。衆畜繁殖。而屠牛之禁。益加申嚴。則其犉維群之詩。復作於今日。而仁民愛物之澤。永究於將來矣。若此篇所輯餧飼醫病之方。卽一田舍翁事耳。復何足多云哉。

编辑

限民名田議 编辑

臣趾源誠惶誠恐因進農書而獻議曰。臣今所守郡境。東接洪州。南界德山。西距唐津。北濱海。南北五十里。東西三十里。元帳田摠五千八百九十六結四負三束。此其境內原隰量地之都數也。有戶四千一百三十有九。摠口一萬三千五百有八。男爲六千八百五口。女爲六千七百三口。此其境內戶口入籍之都數也。境內無名山大川。海伐斥鹵。原野浮燥。溪磵常涸。所在聚落。井泉稀小。此其土壤脆弱。體不津潤之驗也。山樊阜麓。赭脫不毛。是爲孤虛受風之地。此其水土風氣之大略也。種宜五穀。尤善稻秔。樹宜柹栗松漆。不宜苧綿桑楮。此其境內樹藝之土宜也。謹按粤在 肅廟庚子。改量郡田。除山林藪澤邱陵溪壑城地道路不耕之地。得時起實摠二千八百二十四結九十二負。旱田爲一千一百二十一結零。水田爲一千三百三結零。此其常耕恒稅之土也。郡中所藏銅尺。取準訓鍊院射塲石標圖式。以此五尺爲步。方百步。是爲一等一結之地。實積萬步。以尺計之。實積爲二十五萬尺。田等漸下而度地加濶。止于六等。六等一結。方四百步。實積一百萬尺。其廣三倍於一等之地。此其爲一易再易之土。而或二倍其地。或三倍其地。使其肥瘠互當。出糓多寡相配。非獨此郡爲然。乃通國量地之式也。然境內一結常賦。通同六等。擧出第九。此其本郡作賦之法。而田雖無六等以下。六等之內。瘠多肥少。則所以常賦獨出下下也。水田間有第七第八。出稅者所以下之上等。僅爲十五結。下之中等。一百四十五結六負。此其境內田賦之大槪也。臣以境內田結。排比郡中戶口。假令齊民。盡是農家。農家一夫。盡以上父母下妻子爲率。以定見男女一萬三千五百八口。排比四千一百三十九戶。每戶以五口爲率。則五口之家。不過二千七百一戶。盖戶非五口則無以糞田力作。不能力作則無以相養以生。所以戶必五口。然後始責其爲農也。故每戶以結分排。則一戶所得旱田四十二負五束。水田六十負三束。一夫所耕合田不過一結二負八束。此臣之所以默計農土民口。以驗古之均田任地之制也。臣之待罪本郡。已經二秋。間値一豐一歉。雖未能逐田踏量。隨土相宜。然其耕穫之功。食實之數。亦有所領略矣。大抵比摠一境之內而折中於最高最低之等。則土之好否。地之廣狹。足以參互矣。憑較數歲之中而取平於不穰不歉之年。則下種多寡。出糓都數。足以相準矣。若爲截長補短。按此較彼。則不甚相違於拳籌掌紋之中矣。假令旱田下種三千八百二十石十斗。則出穀爲二萬七千三百十二石。水田下種二千九百三十七石十六斗。則收稻七萬九千七百八十五石。合下種六千七百五十八石六斗。出糓十萬七千九十七石。一夫一日所耕旱田二十八斗二升下種。而得糓十石二斗五升。水田所耕三日秧苗二十一斗五升。而收稻二十九石十二斗五升。一戶所收合糓三十九石十二斗五升。賦租爲七十二斗。除置各糓種子四十九斗七升。實餘三十三石十斗八升。此其一戶五口一年之食也。然而薪蘇䀋醬之費。夏葛冬綿之資。將安所出乎。婚嫁喪制之具。是固生民莫可已之事也。又有鄕社講信醵錢賽神之需。重以當身砲保之役。勢將皆辦於一結之內。則向之所排三十三石之糓。所餘者已無幾矣。又况農家一牛之飯。兼人兩口之食者乎。若値置閏之年。則本自不足於一朔之糧矣。况其水旱之外。又有風霜螟雹不虞之患乎。故農人諺云。終年勤作。不賸鹽價。而况見戶之中。有田自耕者十無一二。而公賦什一。私稅分半。並計公私則已爲十六。雖使斯民者。深曉農理。勤而不惰。盡治其一結二負之田。其所實餘自食。又减太半於三十三石之數。顧何以仰事俯育。不終底於流離轉殍乎。此千古志士之恨。未甞不先在於豪富兼幷也。彼豪富兼幷者。亦非能勒賣貧人之田而一朝盡有之也。自藉其富强之資。安坐而無爲。則四隣之願鬻者。自持其券而日朝於富室之門矣。何則。夫人衣食之外。旣不無吉凶大事焉。或迫於債督。或牟利逋欠。窘渴逼塞。無處著手則如干農地有之。無足以繼富。無之亦未必加貧於此。遂乃不覺其以彼富室爲逋藪淵叢。而爭自折納焉。彼富室者。勉强厚其價而益來之。旣有之矣。仍令佃作而姑慰其心。貧戶則旣利其一時之厚價。又德舊土之猶食其半。由是而土價日增。而附近之寸畦尺塍。盡歸富室矣。誠以法制不立。故是擧國而聽於兼幷之家。而郡邑徒擁量田之虛簿矣。然兼幷者。亦豈苟欲厲貧民而賊治道耶。欲爲治本者。亦非可深罪其豪富。而當患法制之不立。故向臣之所假令排比者。欲以先立乎其大本。而要見先王至均至公之制。可行不可行於當世也。以今一結之田。律之以周制百步爲畝。一夫百畝之法。則誠爲過之。而若以後世二百四十步爲畝。夫受一頃者言之。則未見其有餘也。况一境之內。不能無士大夫焉。不能無世嫡及有親有蔭之類在所當厚者。則平民所均。又將不滿一結。臣未知通國而言之。則如臣所守爲寬鄕乎。爲狹鄕乎。然終亦無虞乎地不足矣。漢之極盛。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據元始二年。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則每戶合得田六十七畝四十二步有奇。可謂人多地少。至不敷矣。然董生言於武帝曰。井田雖難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建平初。史丹又建議限田。孔光何武覆其議。請令諸王矦公主及吏民名田。皆無過三十頃。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是必以當時之田。與民較絜而得其分也。非苟厚王公而薄於齊民也。隋開皇中墾田千九百四十萬四千二百六十七頃。戶總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每戶合得田二頃餘。然而史稱文帝發使四出。均天下田。其狹鄕。每丁纔至二十畝。老少又少焉。此何故也。是必豪富占田不以實。而吏法有所擁蔽也。至唐天寶中。以戶計田。合得一頃六十餘畝。而武德定制。凡天下丁男給田一頃。廢疾寡妻。口分有差。其所爲鉅室防閑無過。則未聞其有定數也。大抵歷世以來。從未有人多地少之患。而惟患法制未盡與法不必行也。夫三十頃之限。可謂已厚矣。三年之期。可謂不迫矣。然而丁傅,董賢輩。猶以爲不便。則貴戚近習。何代無之。蹊壑之欲。亦何厭之有哉。如東京以後。必有以王莽已試之事。脅其君相者。嗚呼。是焉可誣也。莽何曾實心行之乎。彼乃貴戚之雄而兼幷之魁耳。始兼其四父之資而幷其權。中兼阿衡冢宰而幷其號。末乃兼天下之亂臣賊子而幷其國。此之謂不奪不饜也。雖時假先王。以文其奸言。然彼袒左爲劉之民。寧肯冒其田以大盜之姓耶。橫渠張子甞慨然有志於井田。而猶嫌其亟奪富人。則不無曠世小子之惑。夫奪之爲言。非其有而刦取之謂也。夫帝王者。率土之主也。究其本則孰所有而孰能專之。苟無利民澤物之志則已。如有是志。均之云乎。何刦取之有也。然則如董生鉅儒。且將預憂其貴戚之沮格而以爲猝難行歟。曰非然也。貴戚之所惡者。井田與限占一也。儒者之爲天下國家。當論其術之與聖王合不合。不當復卹其行與不行。而姑爲此苟且之說也。盖自秦毁其百畝之區。而天下之畛涂溝洫。穿鑿陵夷。經界悖亂。非歲月之功。所能就焉。故所謂猝難行者。量功度勢而言。非井田不可行也。故曰宜少近古者。猶言差易於井田。而不失其均分齊差之義。則雖未能遄復其畛涂溝洫之舊。而比閭卒乘之制。學校選擧之法。次第可行而不遠乎先王之意也。然則將何術而能使豪右者。自捐其世傳富有之資而不怨其有司乎。昔漢之封三庶孽分天下半。而賈生固已痛哭流涕矣。及主父偃用推恩之策。而天下强諸侯莫不斂手就削。以今之事勢言之。則所謂豪富兼幷。其傑然可畏而不可制者。亦豈有其人哉。以臣犬馬之齒。亦甞觀人數世矣。其能保守父祖之田業而不賣與人者。十居其五。其歲歲割土者。十常七八。則其畜嬴餘以益占者。數可知矣。誠立爲限制曰。自某年某月以後。多此限者。無得有加。其在令前者。雖連阡跨陌不問也。其子孫有支庶而分之者聽。其或隱不以實及令後加占過限者。民發之與民。官發之沒官。如此。不數十年而國中之田可均。此蘇老泉所謂端坐於朝廷。下令於天下。不驚民不動衆。不用井田之制。而獲井田之利。雖周之井田。無以遠過於此者。誠篤論也。噫。天下之百弊痼疾在於兵。而究其本則兵不寓農故耳。然而有國之愛兵。恒加於赤子之上。而亦其畏之也反有甚於毒虺猛獸。則傾天下之半以奉之。自漢至 皇明之世。上下數千年間。非無願治之君。石畫之臣。而其日夜謨訏。迄無善策。然亦不能一日而忘兵也。若此。至於失土無賴之民。寘之度外。漠然若忘者。何也。盖其身離壟畝。類非一朝一夕之故。而無簿籍錄其數。所以浸浸然半天下。而又不覺若是其多也。勒此民將安所歸乎。何以知其半天下也。此易知耳。漢之黃巾,赤眉。唐之龐勛,黃巢。使其徒果皆土著專業之民。則亦惡能一朝嘯聚其百萬之衆耶。故兼幷之害。不必在大。匹夫匹婦。能兼兩盂。則猶爲折天下一日之食而逋其半。而况什百其田者乎。故自秦漢以來。百世無善治者。豈有他哉。大本旣壞而使民志不定。莫不出於僥倖之途。上之所以出治者。日不暇給。而卒未免因循姑息之歸。下之所以承令者。朝不慮夕。而亦不過苟且彌縫而止。此固天下之通患。而歷代之得失可知矣。然則貴戚近習。不須深罪。豪富兼幷。不可痛惡。而惟在求治之志。制治之本。立不立如何耳。於皇我東。提封數千里。初未甞與於井地區畫之中。而亦不被阡陌毁開之烈。幸値 大有之世。自爲一王之制。則其精一平蕩之法。疆理均民之術。與古昔聖王。未始不同也。故曰限田而後。兼幷者息。兼幷者息。然後產業均。產業均。然後民皆土著。各耕其地而勒惰著矣。勒惰著而後。農可勸而民可訓矣。臣於農務之策。不當更贅他說。而譬如畵者。丹靑雖具。摹畫雖工。不有紙絹之質爲之本焉。則毫墨無可施之地。故不避僭越。敢爲之說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