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曰: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又曰:聲成文,謂之音。古之所謂聲者,即燕樂之十五字譜也。古之所謂音者,即燕樂之二十八調也。故知聲而不知音,昔人所譏焉。樂以調為主,而調中所用之高下十五字次之,故唐宋人燕樂及所填詞、金元人曲子,皆注明各調名。今之因其名而求其實者誰乎,自鄭譯演蘇祗婆琵琶為八十四調,而附會於五聲二變十二律,為此欺人之學,其實繁複而不可用。若蔡季通去二變而為六十調,殆又為鄭譯所愚焉。後之學者,奉為鴻賓,沿及近世,遂置燕樂二十八調於不問,陋者又或依蔡氏於起調畢曲辨之,而於今之七調,反以為歌師末技,皆可哂之甚者,於是流俗著書,徒沾沾於字譜高下,誤謂七調可以互用,不必措意,甚至全以正宮調譜之,自詡知音,耳食者亦群相附和,語以燕樂宮調,貿焉不知為何物,遂疑為失傳。嗚呼,豈唐宋人所習者,亦神奇不可測之事邪,不知燕樂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琵琶四弦,故燕樂四均,一均七調,故二十八調,今笛與三弦相應,蓋以琵琶之第二弦為黃鍾,然則今琵琶之七調,即燕樂之七宮也,三弦之七調,即燕樂之七商也,其殺聲用某字,即今之某字調也。至於七角宋人已不用,七羽元人已不用,蓋此二均,必轉弦移柱乃得之,不適於用故也。竊謂世儒有誌古樂,不能以燕樂考之,往往累黍截竹,自矜籌策,雖言之成理,及施諸用,幾如海上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不然,則以今笛參差其孔,上尋律呂,夫今笛尚不能應燕樂之七宮,況雅樂乎?是皆扣槃捫籥之為,學者將何所取徑焉,廷堪於斯事初亦未解,若涉大水者有年,然後稽之於典籍,證之以器數,一旦始有所悟入,乃以鄙見著為燕樂考原六卷,於古樂不敢妄譏,獨取燕樂二十八調詳繹而細論之,庶幾儒者實事求是之義,顓愚之識,不自意及此。或者鬼神牖其衷乎?此本孤學,無師無友,皆由積思而得,不似天文、算術,有西人先導也。同誌者希,書成未敢示人,謹藏篋衍,俟好學深思者質之。倘是非不謬於古人,其於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之故,不無葑菲之采雲爾。

嘉慶九年歲在甲子七月之望歙淩廷堪次仲序


卷一

编辑

總論

编辑

《隋書·音樂誌》,沛公鄭譯云: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云,父在西域,稱為知音,代相傳習,調有七種(此即今日樂器相傳之七調也),以其七調勘校七聲,冥若合符,一曰娑陁力,華言平聲,即宮聲也(《遼史·樂誌》,一曰婆陁力,平聲,又宮聲七調屬婆陁力且)。二曰雞識(《宋史·律誌》引《樂髓新經》作稽識)。華言長聲,即南呂聲也(《遼誌》二曰雞識,長聲又商聲七調屬雞識旦,則南呂聲當為商聲之識)。三曰沙識,華言質直聲,即角聲也(《遼誌》三曰沙識,質直聲,又角聲七調屬沙識旦)。四曰沙侯加濫,華言應聲,即變徵聲也。五曰沙臘,華言應和聲,即徵聲也(《遼誌》四曰沙侯加濫,五曰沙臘,皆應聲。又羽聲七調屬沙侯加濫旦,案《隋誌》以沙侯加濫為變徵聲者,以七聲之次序言。《遼誌》以七羽屬之者,以琵琶四弦之大小言也,皆以意分配而已)。六曰般贍,華言五聲,即羽聲也(《遼誌》六曰般贍,五聲,案《宋史·樂誌》七羽之首曰般涉調,瞻涉聲相近,般涉即般贍之轉,蓋七羽之有般涉、高般涉,猶七宮之有正宮、高宮也)。七曰俟利{建},華言斛牛聲,即變宮聲也(《遼誌》七曰俟利箑,斛先聲,案箑《隋誌》作{建},先《隋誌》作牛,《宋誌》又作律,無義可尋未知孰是)。譯因習而彈之,始得七聲之正,然而就此七調,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遼誌》作四旦二十八調),華言譯之,旦者則謂均也,其聲亦應黃鍾、太蔟、林鍾、南呂、姑洗,五均已外,七律更無調聲(案自此以上,乃蘇祗婆琵琶本法,其外則皆鄭譯之所附會也)。譯遂因其所撚琵琶弦柱,相引為均,推演其聲(案段安節《琵琶錄》臨時移柱,乃應二十八調,《遼史·樂誌》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皆與此合),更立七均,合成十二,以應十二律,律有七音,音立一調,故成七調(案杜氏《通典》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方中履古今釋疑,絲音則一弦亦具七調,以《隋誌》考之,則琵琶一弦具七調,四弦故二十八調也)。十二律合二十四調,旋轉相交,盡皆和合(案此所雲八十四調及《遼誌》四十九調,皆以琵琶轉弦移柱取之,繁複本不可施用,故後世不傳也,蔡元定去二變為六十調,則又為鄭譯所愚矣)。

《新唐書·禮樂誌》自周、陳以上,雅、鄭淆雜而無別,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雅部乃鄭譯所附會者,俗部即蘇祗婆琵琶也)。至唐更曰部當,凡所謂俗樂者二十有八調,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則益濁,上則益清,慢者過節,急者流蕩,絲有琵琶、五弦(案誌又云,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箜篌、箏,竹有觱篥、簫、笛,匏有笙,革有杖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土則附革而為鞚,木有拍板、方響(案方響即今雲鑼),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此言燕樂之器,亦以琵琶為首)。

唐段方節《琵琶錄》(又名《樂府雜錄》),太宗朝,挑絲竹為胡部,用宮、商、角、羽(案此亦以弦之大小為次)。並分平上去入四聲,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案《琵琶錄》以平聲為羽上聲為角,去聲為宮,入聲為商,上平聲為徵。徐景安《樂書》又以上平聲為宮,下平聲為商,上聲為祉,去聲為羽,入聲為角,與此不同,皆任意分配,不可為典要,學者若於此求之,則失之遠矣。

又云,隻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應二十八調(案以《隋誌》及《通典》考之,則臨時移柱,應指琵琶而言)。

唐虞世南琵琶賦,聲備商、角,韻包宮、羽(亦無徵聲,與《琵琶錄》同)。

《遼史·樂誌》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此燕樂之關鍵),皆從濁至清,迭更其聲,下益濁,上益清,蓋出九部樂之龜茲部云(案蘇祗婆、龜茲人,沈括《夢溪筆談》云,契丹樂聲比教坊下二均,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樂疑亦唐之遺聲也,據此,則唐之遺聲即龜茲琵琶)。

又云,隋高祖詔求知音者,鄭譯得西域蘇祗婆七旦之聲(四旦加徵聲及二變,故為七旦),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

馬令《南唐書》後主昭惠國後周氏工琵琶,故唐盛時霓裳羽衣最為大曲,亂離之後,絕不複傳,後得殘譜,以琵琶奏之,於是開元、天寶之遺音,複傳於世(據此,則霓裳羽衣亦以琵琶為主,故白樂天琵琶行雲,初以霓裳後六麼)。

《宋史·樂誌》唐貞觀增隋九部為十部(案《通典》燕樂、清樂、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龜茲、安國、疏勒、高昌、康國為十部)。以張文收所製歌名燕樂,而被之管弦,厥後至坐部伎琵琶曲盛流於時(案《通典》坐部伎即燕樂,以琵琶為主,故謂之琵琶曲,唐人極重之,太常選坐部伎無性識者,退入立部伎,絕無性識者,退入雅樂部,見香山詩自注)。

{案,《隋書·音樂誌》明云,鄭譯用蘇祗婆琵琶弦柱,相引為均,《遼史·樂誌》又云,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則燕樂之原,出於琵琶可知,以《遼誌》校勘《隋誌》,多互相發明,但《隋誌》猶以五聲二變十二管附會之,而《遼誌》直雲不用黍律,更為簡捷明顯,無疑義矣。故《唐誌》燕樂之器,以琵琶為首。《宋誌》亦云,坐部伎琵琶曲盛流於時,皆其證也。蓋琵琶四弦,故燕樂但有宮、商、角、羽四均(即四旦)。無徵聲一均也,第一弦最大,其聲最濁,故以為宮聲之均,所謂大不逾宮也,第四弦最細,其聲最清,故以為羽聲之均,所謂細不過羽也,第二弦少細,其聲亦少清,故以為商聲之均,第三弦又細,其聲又清,故以為角聲之均。一均分為七調,四均故二十八調也,其實不特無徵聲之均,即角聲之均,亦非正聲,故《宋史》云,變宮謂之閏,又云,閏為角而實非正角,是也。不特角聲之均非正聲,即宮、商,羽三均,亦就琵琶弦之大小清濁而命之,與《漢誌》所載律呂長短分寸之數,兩不相謀,學者無為古人所愚可也。然七角均,宋人教坊已不用,七羽一均,元人雜劇已不用,則亦徒存其名矣,後之論燕樂者,不知琵琶為燕樂之原,而乃漫於簫笛求之,無怪乎其於二十八調之說,皆茫如捕風也。夫燕樂,唐、宋人皆知之,去今未遠,學者猶不能詳言其故,況三代以前之律呂哉。自隋鄭譯推演龜茲琵琶以定律,無論雅樂俗樂,皆原於此,不過緣飾以律呂之名而已。世儒見琵琶非三代法物,恒置之不言,而累黍布算,截竹吹管,自矜心得,不知所謂生聲立調者,皆蘇祗婆之緒餘也,庸足噱乎。又鄭譯之前,則有京房之律準,亦屬絲聲,其分寸皆不可為律管之度,詳見餘所著《晉泰始笛律匡謬》。}

宋張炎《詞源》,十二律呂各有五音,演而為宮為調,律呂之名總八十四,分月律而屬之,今雅俗祇行七宮十二調,而角不預焉。

又云,七宮:黃鍾宮[1234],仙呂宮-,正宮△,高宮[1234],南呂宮[1234],中呂宮[1234],道宮[1234],十二調 [1234],大石調[1234],小石調[1234],般涉調△,歇指調[1234],趙調[1234],仙呂調[1234],中呂調[1234],正平調[1234],高平調-,雙調[1234],黃鍾羽[1234],商調[1234]。

{案,張氏所謂七宮者,即下文黃鍾宮、仙呂宮、正宮、高宮、南呂宮、道宮是也。所為十二調者,即下文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歇指調、越調、仙呂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雙調、黃鍾羽、商調是也。廷堪昔嚐著《燕樂考原》六卷,皆由古書今器積思悟入者,既成,不得古人之書相印證,而世又罕好學深思心知其意者,久之,竟難以語人。嘉慶己巳歲春二月,在浙晤錢塘嚴君厚民(傑),出所藏南宋張叔夏《詞源》二卷見示,取而核之,與餘書若合符節,私心竊喜前此尚未誤用其精神。於是錄其要者,以自驗其學之艱苦,且識良友之餉遺,不敢忘所自也。至於書中所雲總八十四分月律而屬之者,蓋兼十二律之中管調在內,其實可用者惟七宮十二調而已。他如附會陰陽損益皆前代律呂家陳言,與燕樂無涉,則不錄。又有如梵字在其下者,乃宋時字譜,今但錄七宮十二調之譜於此,其他本書具在,亦不錄焉。

{又案,燕樂四均共二十八調,宋仁宗《樂髓新經》增入徵均,並二變為七均,又每均增入中管調,共八十有四調,其實可用者,唯宮、商二均而已,其餘皆借用此二均。以調源考之,宮聲一均,第一調為正黃鍾宮(案此即正宮),而正角聲借之為正黃鍾宮角(七正角皆如之),變徵聲借之為正黃鍾轉徵(七變徵皆如之),徵聲借之為正黃鍾正徵(七正徵皆如之)。是宮、徵、角與變徵四均共用此一均也。而羽聲一均,又即宮聲之半也。商聲一均,第一調為大石調,而閏角聲(即閏聲,《宋史》所謂閏為角也),借之為大石角(七閏角皆如之),是商、角二均共用此一均也。然則雖有四均之名,分之則為七均,其實隻用三均,分之則為八十四調,其實隻用十四調。又去二高調,但有十二調,故曰七宮十二調也,此等舉世皆驚為神聖難窮之事,張眸相向,不敢與聞者,其實切而求之,固非異人任也。張氏所謂七宮,皆在琵琶第一均,所謂十二調,則在琵琶第二均與第四均也。第三均不用,以其與第二均同也。第四均亦不常用,以其即第一均之半聲也。景祐《樂髓新經》及《詞源》皆可考也。自宋以來,實學日疏,世儒又高談小學之六書九數,窮年考證說文,推測句股,於此等不暇深究。或徑以算數代之,故用心雖勞,而其著書終無入門處也。至於前人之書,多不知而作,於其所未解者,往往故為疑陣,良由未洞悉其源流,不得不旁及陰陽易象,以惑世而自欺。故讀其書,亦無入門處也。又有粗知其意,而巧藏琵琶之根,外緣飾以律呂之名,如沈存中、薑堯章諸人者。嗚呼!不有《遼史》燕樂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之語僅存於故帙,則後世亦何由而窺燕樂之端緒乎。《詞源》又云,今雅俗隻行七宮十二調,而角不預焉,蓋七角一均,北宋乾興以來已不用,故南宋七宮十二調亦無七角。據此而論,則元高安周氏之商角調、角調為謬誤,不待言矣。}

《遼史·樂誌》大樂聲各調之中,度曲協音,其聲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當作六、四)、勾(韓邦奇曰:勾即低尺也。),合近十二雅律,於律呂各闕其一(以《薑白石集》考之,十二律呂僅用合、四、一、上、勾、尺、工,凡八字配之,而別其高下,其五、六二字,以配四清聲,與此不同。)

《宋史·樂誌》蔡元定《燕樂書》黃鍾用合字,大呂、太簇用四字,夾鍾、姑洗用一字,夷則、南呂用工字,無射、應鍾用凡字,各以上下分清濁,其中呂、蕤賓、林鍾不可以上下分,中呂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鍾用尺字,其黃鍾清用六字,大呂、太蔟、夾鍾清各用五字,而以上下緊別之,此其取律寸律數用字紀聲之略也。一宮(上字配仲呂,說見後),二商(尺字配林鍾),三角(工字配南呂),四變為宮(凡字配應鍾)五徵(合字配黃鍾),六羽(四字配太蔟),七閏為角(一字配姑洗),五聲之號,與雅樂同。惟變徵以於十二律中陰陽易位,故謂之變(四變為宮,本變徵聲,因以凡字配應鍾,故名為變宮,非真陰陽易位也,述者不得其解,遂有此論,今為指出本原,其淺近如此)。變宮以七聲所不及,取閏餘之義,故謂之閏(七閏為角,本變宮聲,因以一字配姑洗,故云七閏為角。三為角,七又為角,故曰閏也)。四變居宮聲之對,故為宮(此不得以變徵為變宮之解,而強為之說)。俗樂以閏為正聲(姑洗非變律,故以為正聲),以閏加變故閏為角(一字配姑洗角聲,故曰以閏加變),而實非正角(段安節《琵琶錄》以小石角為正角,小石角者南呂角也,唐人以南呂配工字,是工字即角聲矣)。此其七聲高下之略也。

宋沈存中《夢溪筆談》十二律並清宮,當有十六聲,今之燕樂,止有十五聲,蓋今樂高於古樂二律以下,故無正黃鍾垢,隻以合字當大呂,猶差高,當在太呂、太蔟之間,下四字近太蔟,高四字近夾鍾(案《補筆談》又以高四配太蔟,故燕樂以夾鍾為律本,而其古今律呂異名之故,則仍以太蔟為主也),下一字近姑洗,高一字近中呂,上字蕤賓,勾字近林鍾,尺字近夷則,工字近南呂,高工字近無射,六字近應鍾,下凡字為黃鍾清(此處疑有誤,其錦案馬元調重刻本,下凡字為黃鍾清下,有高凡字為大呂清,下五字為太蔟清,共十四字),高五字為夾鍾清(案此所云,與《宋史》及《補筆談》所配又不同,可見以字譜分配十二律呂,皆遷就,不可據也)。法雖如此,然諸調殺聲,不能盡歸本律,故有偏殺、側殺、寄殺、元殺之類,雖與古法不同,推之亦皆有理,知聲者皆能言之,此不備載也。

又云,今教坊燕樂比律高二均弱(此所謂律,以琴聲而言),合字比太蔟微下,卻以凡字當宮聲,比宮之清宮(宮疑當作聲),微高(案此說誤,最足疑惑後學,詳見下案語中),外方樂尤無法,求體又高教坊一均以來,唯北狄樂聲比教坊樂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樂疑亦唐之遺聲也(案此論朱子琴律說取之,然則《遼史》所雲大樂十字,皆唐人之遺製也。

《補筆談》今燕樂隻以合字配黃鍾,下四字配大呂(《筆談》又云,今樂高於古樂二律,故無正黃鍾聲,隻以合字當大呂,猶差高,當在大呂、太蔟之間),高四字配太蔟(又云,下四字近太蔟),下一字配夾鍾,高一字配姑洗(又云,下一字近姑洗),上字配中呂(又云,高一字近中呂),勾字配蕤賓(又云,上字近蕤賓),尺字配林鍾(又云,勾字近林鍾),下工字配夷則(又云,尺字近夷則),高工字配南呂(又云,工字近南呂),下凡字配無射(又云,高工字近無射),高凡字配應鍾(又云,六字近應鍾),六字配黃鍾清(又云,下凡字為黃鍾清),下五字配大呂清,高五字配太蔟清(又云,高五字為夾鍾清),緊五字配夾鍾清(案此所配,與《宋史·樂誌》所引《燕樂書》同,蓋蔡氏即據此以為說也,燕樂以琵琶弦葉之,故有下五高五緊五之分,緊五者,緊轉其軸也)。

《薑白石集·古今譜法》,黃(合)、大(下四)、太(四)、夾(下一)、姑(一)、仲(上)、蕤(句)、林(尺)、夷(下工)、南(工)、無(下凡)、應(凡)、黃清(六)、大清(下五)、太清(五)、夾清(一五)。

《詞源·古今譜字》與白石集同。

朱文公《琴律說》今俗樂之譜,[1234]則合之為黃也,[1234]則四下之為大也,[1234]則四上之為太也,[1234]則一下之為夾也,[1234]二則一上之為姑也,[1234]則上之為中也,△則句之為蕤也,[1234]則尺之為林也,[1234]則工下這為夷也,[1234]則工上之為南也,[1234]則凡下之為無也,[1234]則凡上之為應也,乚則六之為黃清也,[1234]則五下之為大清也,[1234]則五上之為太清也,□則五緊之為夾清也。此聲俗工皆能知之,但未識古律之名,不能移彼以為此(案此所謂古律之名,朱子亦但依沈氏筆談配之,無所發明,惟宋時俗工字譜所記之號,賴此猶可考見,而傳寫論舛,以白石集較之,不能盡合,此亦非大義所關,今世俗工,則直書工尺等字,不用此說)。

元趙文敏《琴原》黃鍾之均,一宮(謂一弦也一弦為黃鍾,以黃鍾為宮,故曰黃鍾之均),二商,三角,四徵,五羽,六七比一二(此世所謂慢角調也,《宋史·樂誌》載薑夔七弦琴圖說云,黃鍾、大呂並用慢角調,故於大弦十一徵應三弦散聲,琴原云,黃鍾之均,大呂、太蔟如之,與薑說小異,一宮,二商,三角,此三弦無二變隔之,故宮弦應角弦下一徵,餘均仿此)。夾鍾之均,一羽,二宮(謂二弦也,二弦為夾鍾,以夾鍾為宮,故曰夾鍾之均),三商,四角,五徵,六七比一二(此世所謂清商調也,七弦琴圖說云,太蔟、夾鍾並用清商調,故於二弦十一徵應四弦散聲,《琴原》又云,夾鍾之均,姑洗如之)。中呂之均,一徵,二羽,三宮(謂三弦也,三弦為中呂,以中呂為宮,故曰中呂之均),四商,五角,六七比一二(此世所謂正宮調也,七弦琴圖說云,姑洗、仲呂、蕤賓並用宮調,故於三弦十一徵應五弦散聲,《琴原》又云,中呂之均,蕤賓、林鍾如之。近世論琴,以一弦為下徵,蓋主正宮調聲。案宮調三弦獨一下一徵,薑氏為最精,蓋兼旋宮而言,王坦《琴旨》不得其句讀,妄謂隻得乎當然,而未明乎所以然,一何可笑)。夷則之均,一角,二徵,三羽,四宮(謂四弦也,四弦為夷則,以夷則為宮,故曰夷則之均),五商,六七比一二(此世所謂慢宮調也,七弦琴圖說云,林鍾、夷則並用慢宮調,故於四弦十一徵應六弦散聲。《琴原》又云,夷則之均,南呂如之)。無射之均,一商,二角,三徵,四羽,五宮(謂五弦也,五弦為無射,以無射為宮,故曰無射之均),六七比一二(此世所謂蕤賓調也,七弦琴圖說云,南呂、無射、應鍾並用蕤賓調,故於五弦十一徵應七弦散聲。《琴原》又云,無射之均,應鍾如之,案趙氏論琴,與薑氏吻合,惟並用之律呂不同。然則律之不可當聲也明矣,蕤賓調即徵調,白石集亦名黃鍾調)。

明鄭世子載堉《律呂精義》,旋宮琴譜,笙猶律也,吹律定弦,古人本法也,以笙代律,今人捷法也,古所謂正調一弦倍徵吹合字,二弦倍羽吹四字,三弦正宮吹上字,四弦正商吹尺字,五弦正角吹工字,六弦正徵吹合字(當作吹六字),七弦正羽吹四字(當作吹五字),俗謂正調一弦散聲為宮,非也(案鄭世子以琴之正調一弦散聲為徵,十微實聲為宮,不牽合黃鍾為宮之說,可謂有識。而其論笛,仍以字譜分配律呂,蓋明其一而昧其一者,又以琴之正調為黃鍾宮,亦非琴之正調,以三弦為宮,三弦非黃鍾,乃仲呂也,蓋律呂之長短有定,而五聲還相為宮,則無定也)。

{案,字譜上字即宮聲,古今皆同,可一言以蔽之,鄭世子所雲古正調一弦倍徵(即下徵),一弦為黃鍾,猶言黃鍾為下徵也,燕樂以黃鍾配合字,豈非合字即下徵乎?三弦正宮,三弦為仲呂,猶言仲呂為正宮也。燕樂以仲呂配上字,豈非上字即正宮乎?琴正調七弦無二變,散聲亦無一、凡二字,豈非一、凡二字即變宮、變徵乎?此皆元聲自然之序,無所用穿鑿於其間也。或者疑宋人所配與今之字譜不同,殆未之深思焉爾)。}

明宋潛溪濂跋《太古遺音》云,士大夫以琴鳴者,恒法宋楊守齋纘,以合於晉嵇康氏故也,而其中不可無疑者。古者協管以定正宮,以正宮為聲律之元也,今纘以仲呂為宮,則似用旋宮之法,既曰旋宮,則諸律何不能各為宮乎,其與獨彈黃鍾一均者又何異)。

{案,唐、宋人皆以上字配仲呂,守齋以仲呂為宮,正唐人以上字為宮之遺法,與沈存中、薑堯章、趙子昂之說悉合,潛溪不知也。}

國朝王吉途坦《琴旨·旋宮轉調篇》云,唐人之紀琴,以管色合字定一弦,則四字定二弦,上字定三弦,尺字定四弦,工字定五弦,六字定六弦,五字定七弦,乃管音之四字調。四字調為正調,而乙、凡不用,琴之二變亦不用,故以四字調之合字定一弦,其餘聲字皆與各弦相合也。蓋管音中合、四、上、尺、工、五、六之七字,即弦音中倍徵、倍羽、宮、商、角、徵、羽之七正聲也(合、四為六、五之低字。一弦二弦乃六弦七弦之倍聲,實為五正聲),乙、凡二字,即變宮變徵之二變聲也(王氏此說,與鄭世子同,亦與唐、宋人同,惟以字譜屬管音,五聲二變屬弦音為誤,蓋字譜即五聲二變,管音弦音皆有之)。

{案,《遼史》所雲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聲,內四字即低五字,合字即低六字,勾字即低尺字,其實止七聲也,與今樂工所傳之字譜同,即古樂炎五聲二變也。竊謂字譜之名,當是蘇祗婆龜茲琵琶之譜法,隋、唐人因之,遼人遂載入史誌,鄭譯以其言不雅馴,乃以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代之,而五聲二變,則又以黃鍾、太蔟、姑洗、蕤賓、林鍾、南呂、應鍾七律代之,後人遂生眩惑耳。五聲二變唯宮聲最濁,字譜中惟合字最濁,故以合字當宮聲,既而考之器數而不驗,則又云,應用林鍾為宮,乃用黃鍾為宮,是合字應配徵聲,不可以配宮聲,鄭譯已自言之,故宋人但雲合字配黃鍾不雲配宮聲也。十二律長短有定,五聲二變皆可遷居之。記所雲還相為宮是也。琴弦一為黃鍾,二為夾鍾,三為仲呂,四為夷則,五為無射,六七即一二之清聲,正宮調(即雅樂林鍾之宮),黃鍾為下徵,第一弦也,仲呂為宮聲,第三弦也,宋人以合字配黃鍾,即配下徵也,上字配仲呂,即配宮聲也。鄭世子諸人,皆以上字為宮聲,蓋亦由考驗得之,而不知其與宋人所配無異也。仲呂上字為宮,則林鍾尺字為商,南呂工字為角,應鍾凡字為變徵,黃鍾合字為下徵,太蔟四字為下羽,姑洗一字為變宮,黃鍾清六字為正徵,太蔟清五字為正羽,而燕樂古樂無異同矣,黃鍾為宮,則應鍾為變宮,今燕樂以應鍾凡字配變徵,故《宋史·樂誌》云,惟變徵以於十二律中陰陽易位,故謂之變也。黃鍾為宮,則姑洗為角,今燕樂以姑洗一字配變宮,故故《宋史·樂誌》云,

變宮以七聲所不及,取閏餘之義,故謂之閏,又云,俗樂以閏為正聲,以閏加變,故閏為角,而實非正角聲也,此皆自來論樂家疑鬼疑神,視若海上三山者,今乃殫思竭慮,一旦於故紙中尋得其端緒,真有平步至蓬萊之樂,至於蕤賓為勾字,夷則為下工,無射為下凡,大呂為下四,夾鍾為下一,則又因十二律之高下而分配之者也,各聲皆分高下,惟上字無高下,亦可見宮聲之獨尊矣。北宋房庶謂太常樂黃鍾適當仲呂,南宋楊纘以仲呂為宮,以吾說證之諸書,無不皆合,蓋天地雖奧,理無終也。此本孤學,無師無友,皆由積思而悟,獨是獨非,未敢自信,願以質世之同誌者。}

《補筆談》十二律配燕樂二十八調,除無徵音外,凡殺聲,黃鍾宮今為正宮,用六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一聲,詳見後),黃鍾商今為越調,用六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七聲),黃鍾角今為林鍾角,用尺字(此琵琶第三弦之第六聲),黃鍾羽今為中呂調,用六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三聲,燕樂以六字配黃鍾清,故凡黃鍾殺聲皆用六字,唯七角一均,名起姑洗,實起應鍾,故《宋史·樂誌》云,七角皆生於應鍾也,姑洗為應鍾,則黃鍾為林鍾矣,燕樂以林鍾配尺字,故殺聲用尺字也),太呂宮今為高宮用四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二聲),大呂商、大呂角、大呂羽、太蔟宮,今燕樂皆無(此四調皆中管,燕樂不用),太蔟商(商誤作調,今改),今為大石調,用四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一聲),太蔟角今為越角,用工(其錦案,馬氏重刻本工作上,誤)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七聲),太蔟羽今為正平調,用四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四聲,燕樂以四配太蔟,故凡太蔟殺聲皆用四字,惟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太蔟為南呂,工字配南呂,故殺聲用工字也),夾鍾宮今為中呂宮用一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三聲),夾鍾商今為大石調,用一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二聲),夾鍾角,夾鍾羽,姑洗(其錦案,馬氏重刻本姑洗商商字上當脫宮字,以姑洗宮今燕樂亦無知之),商今燕樂皆無(此三調皆中管),姑洗角今為大石角,用凡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一聲),姑洗羽今為高平調,用一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五聲,燕樂以一字配姑洗,故凡姑洗殺聲皆用一字,惟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凡字配應鍾,故殺聲用凡字也),中呂宮今為道(其錦案,馬氏重刻本道字誤作遊字),調宮用上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四聲,上字即宮聲),中呂商今為雙調,用上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三聲),中呂角今為高大石角,用六字(此琵琶第三弦之第二聲),中呂羽今為仙呂調,用上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六聲,燕樂以上字配仲呂,故凡仲呂殺聲皆用上字,雖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仲呂為黃鍾,六字配黃鍾清,故殺聲用六字也),蕤賓宮、商角羽今燕樂皆無(惟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應鍾角實蕤賓角,餘皆中管調),林鍾宮今為南呂宮,用尺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五聲),林鍾商今為小石調,用尺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四聲),林鍾角今為雙角,用四字(此琵琶第三弦之第三聲),林鍾羽今為大呂調(當作黃鍾調),用尺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七聲,燕樂以尺字配林鍾,故凡林鍾殺聲皆用尺字,惟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林鍾為太蔟,四字配太蔟,故殺聲用四字也),夷則宮今為仙呂宮,用工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六聲),夷則商、角、羽、南呂宮今燕樂皆無(此四調皆中管),南呂商今為歇指調,用工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五聲),南呂角今為小石角,用一字(此琵琶第三弦之第四聲),南呂羽今為般涉調,用工(舊誤作四,今改)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一聲,燕樂以高工字配南呂,故凡南呂殺聲皆用工字也,惟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南呂為姑洗,一字配姑洗,故殺聲用一字也),無射宮今為黃鍾宮,用凡字(此琵琶第一弦之第七聲),無射商今為林鍾商,用凡字(此琵琶第二弦之第六聲),無射角今燕樂無(此中管調,即仲呂角),無射羽今為高般涉調,用凡字(此琵琶第四弦之第二聲,燕樂以高凡字配無射,故凡無射殺聲皆用凡字也),應鍾宮、應鍾商今燕樂皆無(此二調皆中管),應鍾角今為歇指角,用尺字(此琵琶第三弦之第五聲,七角以姑洗為應鍾,則應鍾為蕤賓,燕樂以句子配蕤賓,此殺聲不雲用勾字,而雲用尺字,則句字即低尺之明證,又何疑乎),應鍾羽今燕樂無(此亦中管調)。《薑白石集》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住即殺聲也),雙調亦上字住(案,燕樂以上字配仲呂,七商起太蔟,則雙調是仲呂商,故用上字住,南渡七商亦起黃鍾,則雙調是夾鍾商,當用一字住,今白石仍雲上字住,是名異而實不異也),所住字同,故道調曲中犯雙調,或於雙調曲中犯道調,其他準此(道調宮,今琵琶之上字調也,雙調,今三弦之上字調也,同是上字調,故可相犯,此理極易明,但後人未之深求耳)。唐人《樂書》云,犯有正旁偏側,宮犯宮為正,宮犯商為旁,宮犯角為偏,宮犯羽為側,此說非也(即此可見前人《樂書》原不可盡信,然非人之深者,亦安能辨之),十二宮所住字各不同,不容相犯,十二宮特可犯商、角、羽耳(言一均七調,各不相犯,唯異均同調者可相犯,本七宮而雲十二宮,兼五中管調言之也)。

朱文公云,張功甫在行在錄得譜字,大凡壓入音律,隻以首尾二字,首二字是某調,章尾即以某調終之(沈存中、薑堯章但雲殺聲住字,不雲首一字也,蔡季通因此遂有起調畢曲之說),如關雎關字合作無射調,結尾亦作無射聲應之,葛覃葛字合作黃鍾調,結尾亦作黃鍾聲應之,如七月流火三章,皆七字起,七字則是清聲調,亦以清聲結之,如五月斯螽動股,二之日鑿冰衝衝,五字鑿字皆是濁聲黃鍾調,末以濁聲結之(此即《補筆談》所謂殺聲也,度曲家於某調殺聲用某字者,蓋以紀此曲之當用某調耳,非各調別無可辨,徒恃此以辨之也,朱文公誤謂調之所係,全在首尾二字,蔡季通因此附會為起調畢曲之說,以疑誤來學,遂為近代以來言樂者之一大迷津矣)。

{案,蔡元定《律呂新書》起調畢曲之說,於古未之前聞也,彼蓋因鄭譯之八十四調,去二變而演為六十調,於心終覺茫然無術以別之,因見沈氏筆談某調殺聲用某字,又見行在譜字首一字是某調,章尾即以某調終之之語,又以殺聲及首尾等語不典,遂乃撰為起調畢曲之言,以為六十調之分別在此,而又諱其所自來,以驚愚惑眾,究之於沈氏之所謂殺聲者,又何嚐了然於心哉,某調殺聲用某字者,欲作樂時見此曲殺聲是某字,即用某調奏之,非宮調同此抗隊,而徒恃殺聲一字以為分別也,如宮調別無可辨,徒以殺聲辨之,則黃鍾起調畢曲謂之黃鍾宮者,改作太蔟起調畢曲,又可謂之太蔟宮,則宮調亦至無定不可據之物矣,後之論樂者,如唐應德、李晉卿輩,鹹奉起調畢曲為聖書,豈知其為郢書燕說,淺近如此乎。殺聲者,即薑堯章所謂住字也,以今器考之,琵琶第一弦聲最濁,即琴第七弦,燕樂七宮應之,殺聲正宮用六字,即六字調,高宮用四字,即四字調,中呂宮用一字,即一字調,道宮用上字,即上字調,南呂宮用尺字,即尺字調,仙呂宮用工字,即工字調,黃鍾宮用凡字,即凡字調,古七宮一均,即今琵琶之七調也,三弦第一弦聲最濁,即琵琶之第二弦,燕樂七商應之,殺聲大石調用四字,即四字調,高大石調用一字,即一字調,雙調用上字,即上字調,小石調用尺字,即尺字調,歇指調用工字,即工字調,商調用凡字,即凡字調,越調用六字,即六字調,古七商一均,即今三弦之七調也,今之俗樂,用三弦不用琵琶,然則今之四字調乃古之正宮,一字調乃古之高宮,上字調乃古之中呂宮,尺字調乃古之道宮,工字調乃古之黃鍾宮,故南宋七商,亦用黃鍾至無射七律也,七角一均,宋人已不用,七羽一均,元人已不用,今俗所用之七宮,又古燕樂之七商,則今樂又高於古樂二律矣(太蔟高於黃鍾二律),《遼史·樂誌》所謂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聲者,以燕樂殺聲考之,有六無合,有四無五,有尺無句,實止七聲,又燕樂以句字配蕤賓,七角之歇指角,即蕤賓角,殺聲不用句字,而用尺字,則句字即低尺,猶之四字即低五,六字即高合可知矣,明韓邦奇云,勾字即低尺,蓋按其聲而得之,不知實與古人闇合也。}

{又案,起調畢曲之說,蕭山毛氏駁之曰:設有神瞽於此,欲審宮調,不幸而首聲已過,則雖按其聲,而茫然不解為何調,必俟歌者自訴曰,頃所歌者首聲某聲,而後知之,此稚語也。可謂解頤之論矣,毛氏論樂,以今字譜四字為宮,則大本已誤,故惟錄此條,餘皆不取。}

《新唐書·樂誌》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後人習為搊琵琶(案杜氏《通典》有五弦琵琶,即此器也)。

《琵琶錄》五弦,貞元中有趙璧者,妙於此伎也,白傳諷諫有五弦彈,近有馮季皋。元稹五弦彈詩:趙璧五弦彈徵調,徵聲巉絕何清峭。張祜五弦詩:徵調侵弦乙,商聲過指籠。

馬氏《文獻通考·樂類》,阮鹹琵琶(絲之屬,俗部),宋朝太宗舊製,四弦上加一弦散呂五音,原注云:呂弦之調有數法,大弦為宮,是正聲,或為下徵,或為下羽(下徵合字也,下羽四字也,宮聲上字也,此可為下徵為合之一證),阮類琴有濁中清三倍聲(此即清商三調之遺),上隔四柱濁聲也,應琴下暉(此即下徵調法也),中隔四柱中聲也,類琴中暉下暉(下暉二字疑衍,此即正聲調法也),下隔四柱清聲也,類琴上暉(此即清角調法也,中暉上暉雲類不雲應,則亦約略言之,此五弦阮製有十二柱,今琵琶四弦九柱,與此不同),今太常樂工俗譜按中隔第一弦,原注云,第一柱下按黃鍾,第二柱下按大呂(此宮聲也,即琵琶之第一弦,從黃鍾起,七宮一均,黃鍾宮正宮也,大呂宮高宮也),第二弦,原注云,第一柱上按太蔟,第一柱下按夾鍾,第二柱下按姑洗,第三柱下按仲呂(此商聲也,即琵琶之第二弦,從太蔟起,七商一均,太蔟商大石調也,夾鍾商高大石調也,姑洗商中管高大石調也,仲呂商雙調也),第三弦,原注云,第一柱上按蕤賓,下按林鍾,第二柱下按夷則,第三柱下按南呂(此變徵聲徵聲也,今琵琶無此弦,燕樂亦無徵聲之均),第四弦,原注云,第一柱下按無射(此羽聲也,即琵琶之第四弦,七羽一均,從南呂起,下按無射,則上按南呂可知,南呂羽者般涉調也,無射羽者高般涉調也),第五弦,原注云,第一柱下按應鍾,第二柱是黃鍾清,第三柱是大呂清,第四柱是太蔟清,所有夾鍾清在下隔也(此角聲也,七角一均,本起應鍾,即宋史所謂閏為角者也,故第一柱下按應鍾,此弦本琵琶之第三弦,在第四弦羽聲之前,今以多用清聲,故改在羽弦之後,其弦亦較羽弦為細與琵琶不同也),凡此本應五音,非有濁中清之別也,今誠去四清聲以合五音,則舜琴亦不是過也(案,去四清聲,陳祥道之說不足據,此器乃宋太宗所製,非唐人五弦琵琶之舊,宣和時補作徵調,不知以此為法,乃借宮弦為之,甚矣大晟府諸人之陋也)。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樂曲凡有謂之均,謂之韻。均也者,宮、徵、商、羽、角、合變宮、變徵為之(舊脫變宮誤),此七均也。變徵或雲始於周,如戰國時,太子丹遣慶軻於易水這上,作變徵之音,是周已有之矣(燕樂七聲,出於蘇祗婆之琵琶,不必上考之戰國時也)。韻也者,凡調各有韻,猶詩律有平仄之屬,此韻也(案,說文無韻字,均即韻也,蔡絛所謂均者,即燕樂一均七調者是也,所謂韻者,即各調所用之下高下字譜也,字譜高下,本由於平上去入四聲,故曰猶詩律有平仄),律呂陰陽,旋相為宮則凡八十有四,是為八十四調(此仍隋鄭譯之說),然自魏、晉後,至隋、唐已失徵、角二調之均韻矣(燕樂宮、商、角、羽四均二十八調,始於隋,盛於唐,又唐人五弦之器有徵調,何得雲至隋唐已失徵、角二調),孟軻氏亦言,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徵招、角招是也,疑春秋時徵、角已亡,使不亡,何特言創作之哉(宋初,曲破小曲皆有七角調,太宗所製五弦阮亦有徵調,不必遠引孟子,謂春秋時已亡也)。唐開元時,有若望瀛法曲傳於今,實黃鍾之宮,夫黃鍾之宮調(即正宮),是為黃鍾宮之均韻可爾奏之(此四字疑有誤),乃麼用中呂,視黃鍾則為徵(七宮一均,實起太蔟,則名為仲呂,實林鍾也,故曰中呂視黃鍾則為徵),既無徵調之正,乃獨於黃鍾宮調間用中呂管(此雲管,即律也),方得見徵音之意而已(觀此,則唐人燕樂,亦借黃鍾宮為徵調)。及政和間作燕樂,求徵、角調二均韻亦不可得(七角宋初尚用之,乃雲求之不可得,則政和君臣之學可知矣),有獨以黃鍾宮調均韻中有曲,而但以林鍾卒之(謂用正宮,而以林鍾為殺聲),是黃鍾視林鍾為徵,雖號徵調,然自是黃鍾宮之均韻,非猶有黃鍾,以林鍾為徵之均韻也(言正宮雖用林鍾為殺聲,而正宮之為正宮自若,不能因改用林鍾為殺聲,遂為徵調也,觀此,則蔡元定專以起調畢曲為六十調之辨者,不攻自破矣),此猶多方以求之,稍近於理,自餘凡謂之徵、角調,是又在二者外,甚謬悠矣。

{案,《文獻通考》教坊所奏凡十八調,不用者十調,一曰高宮,二曰高大石,三曰高般涉,四曰越角,五曰大石角,六曰高大石角,七曰商角,八曰小石角,九曰歇指角,十曰林鍾角,然則七角一均,非亡於春秋時矣,惟其於政和補徵調之故,言之尚詳,蓋得之於目睹也,故錄之。}

《琵琶錄》唐太宗朝,樂器內挑絲竹為胡部,用宮、商、角、羽並立分平、上、去、入四聲,其徵音有其聲無其調。

{案,徵音有其聲者,謂琵琶每弦之中,各具五聲二變也,無其調者,謂琵琶但有宮、商、角、羽四弦,無徵弦也,其理極易明。朱文公云,不知是如何,其中有個什麼欠缺處,所以做那徵不成,則亦未得其解矣。}

{又案,琵琶四弦無徵調,唐人之五弦彈則有之(多一弦,故有徵調),元稹五弦彈詩云:趙璧五弦彈徵調,徵聲激越何清峭。又張祜五弦詩云:徵調侵弦乙,商聲過指籠。是五弦之器有徵調也,五弦彈,《新唐誌》謂之五弦,通曲謂之五弦琵琶,唐樂多用之,此器至宋已矢傳,徽宗置大晟府,命補徵調,當時如柳永、周邦彥輩,皆號為知樂,乃不知唐人有五弦之器,但借琵琶之宮弦為之,致伶工有樂韻之譏,殊可笑也。}

《宋史·樂誌》引蔡元定《燕樂書》,宮聲七調,皆生於黃鍾,商聲七調,皆生於太蔟,羽聲七調,皆生於南呂,角聲七調,皆生於應鍾,此其四聲二十八調之略也。

又薑夔《大樂議》若鄭譯之八十四調,出於蘇祗婆之琵琶,法曲無是也,且其名八十四調者,其實則有黃鍾、大呂(舊作太蔟,誤)、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之宮、商、羽而已,於其中又闕大呂(舊作太蔟,誤)之商、羽焉。

{案,《宋史》七宮生於黃鍾者(黃鍾為宮故),謂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故曰黃鍾宮為正宮,大呂宮為高宮也。七商生於太蔟者(太蔟為商故),謂用太蔟、夾鍾、仲呂、林鍾、南呂、無射、黃鍾七律,故曰太蔟為大石調,夾鍾商有高大石調也。七羽生於南呂者(南呂為羽故),謂用南呂、無射、黃鍾、太蔟、姑洗、仲呂、林鍾、七律,故曰南呂羽為般涉調,無射羽為高般涉調也。七角生於應鍾者(應鍾為閏,閏為角,非正角聲故),謂用應鍾、黃鍾、太蔟、姑洗、蕤賓、林鍾、南呂七律,故曰應鍾角為大石角,黃鍾角為高大石角也。而沈氏《補筆談》云:姑洗角今為大石角,則以姑洗為角之故,仍用姑洗、仲呂、林鍾、南呂、應鍾、黃鍾、太蔟七律。然其言曰,黃鍾角今為林鍾角(七角起應鍾,則第六聲為林鍾,起姑洗為黃鍾),則名為起姑洗,實亦起應鍾矣,故《琵琶錄》云,小石角亦名正角調也(七角起應鍾,則小石角當姑洗之位)。七宮,黃鍾與大呂,林鍾與南呂,七商,太蔟與夾鍾,南呂與無射,七羽,南呂與無射,姑洗與仲呂,七角,應鍾與黃鍾,蕤賓與林鍾,皆二律相連,其餘皆隔一律,亦古樂二變間二律收一聲之遺意(琵琶絲聲,故七律相去不齊,竹聲則不爾也),其退七角於七羽後,則乾興以來七角聲已不用故也。至南渡時,七商、七羽亦如七宮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蓋以琵琶弦之次序言之,則有黃鍾、太蔟、南呂之殊,以一均言之,則弦弦皆可為黃鍾,故薑堯章云,黃鍾商俗名大石調,王晦叔云,黃鍾羽俗呼般涉調也。所謂闕大呂之商、羽者,闕高大石、高般涉二調也,亂絲之中,未嚐無端緒之可尋,惜好學深思者少耳。}

《宋史·樂誌》太宗所製曲,乾興以來通用之,凡新奏十七調,總四十八曲,黃鍾、道調、仙呂、中呂、南呂、正宮(七宮闕高宮,凡六宮)、小石、歇指石、大石、雙調(舊誤脫調字)、商調(舊誤脫商字)、越調(七商闕高大石調,凡六調)、高平、般涉、中呂、仙呂、黃鍾羽(七羽闕高般涉、正平二調,凡五調,共六宮十一調,凡十七宮調)。

{案,《宋史》唯曲破小曲及因舊曲造新聲者,能備二十八調,其餘如教坊所奏,及隊舞大曲,皆闕七角調及三高調,但十八調,教坊正平調又云無大曲,故乾興以來,止用十七調也,元人不學,見十一調有仙呂、中呂、黃鍾三調,疑其與六宮相複,遂去之,妄易以宮調、角調及商角調,以為相傳之六宮十一調雲爾,不知宮、角乃一均之總名,安得七宮七角之外,複有宮調、角調乎?七角一均,宋乾興以來已不用,故政和君臣即雲闕角、徵二均,安得元時尚有商角調乎(陶九成亦將商角並入商調)?此皆謬誤之甚者,不必至明而後燕樂失傳也。}

元周挺齊德清中原音韻,樂府共三百三十五章,正宮二十五章,中呂三十二章,南呂二十二章(其錦案,南呂二十二章,當作二十一章),仙呂四十二章,黃鍾二十四章(六宮又闕道宮,僅存五宮),大石調二十一章,雙調一百章,小石調五章,商調十六章,越調三十五章(六商又闕歇指調,僅存五調),商角調六章(此不可信,陶氏《輟耕錄》將此調之曲並入商調,則商角係商調誤分可知),般涉調八章(七羽僅存此調)。

{案,周氏自注云,自軒轅製律,一十七宮調,今之所傳者,一十有二,考十七宮調,北宋乾興以來教坊所用之宮調也,乃以為軒轅所製,何鹵莽也,周氏在當時號為知音者,所言尚謬悠如此,況其下者乎。}

{又案,周氏有中原音韻一書,分十九部,論者鹹以為精,今考南宋《菉斐軒新增詞林要韻》內分,一東、紅(周氏作東鍾),二邦、陽(周氏作江陽),三支、時(周氏作支思),四齊、微(周氏同),五車、夫(周氏作魚模),六皆、來(周氏同),七真、文(周氏同),八寒、間(周氏作寒、山),九鸞、端(周氏作桓、歡),十先、元(周氏作先、天),十一簫、韶(周氏作蕭、豪),十二和、何(周氏作歌、戈),十三嘉、華(周氏作家、麻),十四車、邪(周氏作車、遮),十五清、明(周氏作庚、清),十六幽、遊(周氏作尤侯),十七金、音(周氏作侵、尋),十八南、三(周氏作監鹹),十九占、炎(周氏作廉、纖),其上去及入聲,作三聲分配各部,皆與周氏略同。然則周氏之書,蓋亦有所本也,其有入無入與古部相反,而入聲之閉口抵齒鼻音並而為一,亦始於此,此書世所罕觀,故四庫亦未著錄,惟曆樊榭詩中嚐及之,頃阮中丞以所得影鈔宋本進焉,因撮其大略於此。}

明臧晉叔懋循《元曲選》載天台陶九成論曲(與《輟耕錄》小有不同),正宮三十三章,中呂宮七十三章(案《輟耕錄》般涉調諸曲並入),南呂宮三十九章,仙呂宮六十一章,黃鍾宮三十三章(凡五宮),大石調三十五章(案《輟耕錄》小石調諸曲並入),雙調一百三十三章,商調五十章(案《輟耕錄》商角調諸曲並入),越調三十八章(凡四調,共九宮調,皆七宮七商二均者)。

{案,天台陶氏論曲,隻有五宮四調,其數得九,故明人因之稱為九宮,猶方九宮調雲爾,不然,統高宮而計之,但有七宮,安得所謂九宮者哉,高吉周氏論曲,九宮調之外,又有小石、般涉、商角三調,謂之十二調,元人南曲無商角,有羽調,又加一仙呂入雙調(此亦始於南宋),合其數得十三,明人因之,稱為十三調,猶言十三宮調雲爾,不然,宋乾興以來隻有十一調,安得所謂十三調者哉。明人製譜不知九宮十三調為何物,漫雲某曲在九宮,某曲在十三調,近方氏《物理小識》,又於七調之外,妄立十三調之名,皆不得其解而臆說也。明沈伯英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有正宮,又有正宮調,不知正宮即正宮調也,然則其所謂仙呂、中呂、中呂、南呂之外,別有仙呂、中呂、南呂三調者,亦未可為據矣。羽調不知於七心中何屬,當是黃鍾羽也,朱錫鬯檢討書沈氏《古今詞譜》後,謂其黃鍾不分宮、羽,存正宮、道宮、去高宮,存大石、去高大石,中呂、仙呂不分宮調,刪去高般涉、南呂、黃鍾三調,角聲則全略之,皆指為沈氏之誤,不知三高調及七角聲正平調,北宋已不用,中呂、南呂、仙呂三調,元人已不用,非創自沈氏也,沈氏於燕樂固無所解,而朱氏亦僅得燕樂之粗跡,故所論皆不中款會雲。}

《宋書·樂誌》清商三調歌詩,荀勖撰,舊詞施用者,平調六曲,清調六曲,琴調八曲。

《魏書·樂誌》神龜二年,陳仲儒言,依琴五調調聲之法,以均樂器,其瑟調以宮為主,清調以商為主,平調以宮為主,五調各以一聲為主,然後錯采眾聲,以文飾之。

《隋書·音樂誌》沛公鄭譯奏上龜茲琵琶七調,何妥非其義曰,近代書記,所載縵樂鼓琴吹笛之人,多雲三調,三調之聲,其來久矣,請存三調而已。

又云,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以來舊曲樂器形製,並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於史籍,屬晉朝遷播,符永固平張氏,始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複存於內地,及平陳後獲之,高祖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吳氏萊曰:世謂華夏正聲者,蓋俗樂也)。

{案,龜茲琵琶未入中國以前,所謂俗樂者,即清商三調也,故荀勖笛律,亦止正聲、下徵、清角三調,蓋即清商三調而易其名耳。}《通典》隋平陳,獲宋、齊舊樂,詔太常置清署以管之。

又云,貞觀之初,合考隋氏所傳南北之樂,乃命太常卿祖孝孫正宮調,起居郎呂才羽音韻,協律郎張文收考律呂,平其散濫,為之折衷。

又云,武德九年正月,始命太常少卿祖孝孫考正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樂成,奏之,初孝孫以梁、陳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樂。

{案,此雅樂也,亦兼南北之聲。}

又云,清樂者,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氏以來舊典樂器形製,並歌章古調,與魏三祖所作者,皆備於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張氏,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複存於內地,及隋平陳後獲之,文帝聽之,善其節奏,曰:此華夏正聲也,昔因永嘉流於江外,我受天明命,今複會同,雖賞逐時遷,而古致猶在,可以此為本,微更損益,去其哀怨者而補之,以新定呂律,更造樂器。因置清商署,總謂之清樂。先遭梁、陳亡亂,而所存蓋尠,隋室以來,日益淪缺,大唐武太後之時,猶六十三曲,今其辭存者有白雪、公莫、巴渝、明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糸寧、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歌、團扇歌、懊儂、長史變、督護歌、讀曲歌、烏夜啼、石城、莫愁、襄陽、棲烏夜飛、估客、楊叛、雅歌、驍壺、常林歡、三洲采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泛龍舟等,共三十二曲,明之君、雅歌各二首,四時歌四首,合三十七曲,又七曲有聲無辭,上林、鳳曲、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等,通前為四十四曲存焉。沈約《宋書》惡江左諸曲哇淫,至今其聲調猶然,觀其政已亂,其俗已淫,既怨且思矣,而從容雅緩,猶有古士君子之遺風,他樂則莫與為比,樂用鍾一架、磬一架、琴一、一弦琴一、瑟一、秦琵琶一、臥箜篌一、築一、箏一、節鼓一、笙二、笛二、簫二、篪二、葉一、歌二。自長安以後,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轉缺,能合於管弦者,唯明君、楊叛、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共八曲。舊樂章多或數百言,時明君尚能四十言,今所傳二十六言,就中訛失,與吳音轉遠,以為宜取吳人,使之傳習,開元中,有歌工李郎子,郎子北人,聲調以失,雲學於俞才生,江都人也,自郎子亡後,清樂之歌闕焉,又闕清樂,唯雅樂一曲,辭典而音雅,閱舊記,其辭信典,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將數百曲,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及清調、琴調,蔡邕五弄調謂之九弄雅聲獨存,非朝廷郊廟所用,故不載。

{案,此清樂也,皆南朝之樂,今之南曲本此。}

又云,燕樂,武德初未暇改作,每燕享,因隋舊製,奏九部樂(一燕樂,二清商,三西涼,四扶南,五高麗,六龜茲,七安國,八疏勒,九康國),至貞觀十六年十一月,宴百寮,奏十部,先是伐高昌,收其樂付太常,至是增為十部伎,其後分為立、坐二部(立部伎有八部,一安國,後周平齊所作,周代謂之城舞,二太平樂,亦謂之五方師子舞,三破陣樂,四慶善樂,五大定樂,亦謂之八紘同軌樂,高宗平遼時作也,六上元樂,高宗所造,七聖壽樂,武太後所作,八光聖樂,高宗所造,坐部伎有六部,一燕樂,張文收所作,又分為四部,有景雲、慶樂、破陣、承天等,二長壽樂,武太後長壽年所作,三天授樂,武太後天授年所作,四烏歌萬歲樂,武太後所造,五龍池樂,元宗所作,六破陣樂,元宗所造,生於立部伎也),貞觀中,景雲見,河水清,協律郎張文收采古朱雁、天馬之義,製景雲河清歌,名曰燕樂,奏之管弦,為諸樂之首(今元會第一奏者是)。樂用玉磬一架、大方響一架、笛箏一、築一、臥箜篌一、大箜篌一、小箜篌一、大琵琶一、小琵琶一、大五弦琵琶一、小五弦琵琶一、吹葉一、大笙一、小笙一、大篳篥一、小篳篥一、大簫一、小簫一、正銅鈸一、和銅鈸一、長笛一、尺八一、短笛一、揩鼓一、連鼓一、鞉鼓二、浮鼓二、歌二,按此樂唯景雲舞近存,餘並亡。

{案,此燕樂也,皆北朝之樂,今之北曲本此。}

《夢溪筆談》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又云,古樂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

{案,側調即《宋書》之瑟調。}

《薑白石集》側商調序云,琴七弦具宮、商、角、徵、羽者為正弄,慢角清商宮調、慢宮黃鍾調是也,加變宮、變徵為散聲者,曰側弄、側楚、側蜀、側商是也。側商之調久亡,唐人詩云,側商調裏唱伊州,予以此語尋之伊州大石調黃鍾律法之商,乃以慢角轉弦,取變宮、變徵散聲,此調甚流美也,蓋慢角乃黃鍾之正,側商乃黃鍾之側,它言側者用此,然非三代之聲,乃漢燕樂爾。

{案,今字譜之一字,即變宮聲也,宋人以夾鍾、姑洗二律配之,非也,字譜之凡字,即變徵聲也,宋人以無射、應鍾二律配之,亦非也,蓋二變者聲也,夾、姑、無、應者律也,律不可以配聲明矣,今之南曲,不用一、凡者也,北曲用一、凡者也,唐之俗樂有二,一曰清樂,即魏、晉以來之清商三調也,三調者,清調也,平調也,側調也龜茲樂未入中國以前,梁、陳之俗樂如此,薑堯章云,琴七弦加變宮、變徵為散聲者曰側弄,是清樂之側調用二變者也,又云,具宮、商、角、徵、羽者為正弄,是清樂之清調、平調不用二變者也,荀勖之正聲、下徵、清角、亦隻三調也,一曰燕樂,即蘇祗婆琵琶之四均二十八調也,龜茲樂既入中國以後,周、齊之俗樂如此,薑堯章所度之曲,遺譜尚存,無不用二變者,是燕樂二十八調皆用二變也,自是而後,清樂之側調,亦雜入燕樂,而不可複識矣。今之南曲,清樂之遺聲也,清樂,梁、陳南朝之樂,故相沿謂之南曲。今之北曲,燕樂之遺聲也,燕樂,周、齊北朝之樂,故相沿謂之北曲,皆與雅樂無涉,胡氏彥昇謂今南曲為雅樂之遺聲者,則誤甚矣。沈存中云,唐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即燕樂),三者截然不同,唐之雅樂,以部伎之絕無性識者為之(見白香山詩自注),其雅樂如此,必不能似今之南曲諧婉悅耳也,若宋人之雅樂即燕樂,朱子所傳趙彥肅詩樂譜,小雅六篇用黃鍾清宮(即正宮),國風六篇用無射清商(即越調),宋人以夾鍾、姑洗配一字,無射、應鍾倍凡字,譜中有姑洗、無射諸律,則雅樂用一、凡可知矣,胡氏不知宋人樂譜中律呂,即字譜之別名,見趙譜用蕤賓、應鍾二律,遂譏其用一、凡非古聲,亦可謂癡人說夢矣,且唐以前無南北之名,至祖孝始斟酌南北,定為雅樂,亦不得獨以雅樂屬之南曲也,蓋天寶之法曲,即清樂南曲也,胡部,即燕樂北曲也,以法曲與胡部合奏,即南北合調也,皆俗樂也胡氏蓋未之深考雲。}

《宋史·樂誌》世號太常為雅樂,而未嚐施於宴享,豈以正聲為不美聽哉,夫樂者樂也,其道雖微妙難知,至於奏之而使人悅豫和平,則不待知音而後能也,今太常樂懸鍾磬塤篪搏拊之器,與夫舞綴羽籥干戚之製,類皆仿諸古矣,逮振作之,則聽者不知為樂,而觀者厭焉,古樂豈真若此哉,孔子曰,惡鄭聲,恐其亂雅,亂之雲者,似是而非也。孟子亦曰,今樂猶古樂,而太常仍與教坊殊絕,何哉?昔李照、胡瑗、阮逸改鑄鍾磬,處士徐複笑之曰,聖人寓器以聲,不先求其聲,而更其器,其可用乎,照、瑗逸製作久之,卒無所成,蜀人房庶亦深訂其非,因是著書論古樂與今樂本末不遠,其大略以謂上古世質,器與聲仆,後世稍變焉,金石、鍾磬也,後世易之為方響,絲竹、琴簫也,後世變之為箏笛,匏、笙也。攢之以鬥,塤、土也,變而為甌,革、麻料也。擊而為鼓,木、敔也,貫之為板,此八音者,於世甚便,而不達者,指廟樂鎛鍾鎛磬宮軒為正聲,而槩謂夷部鹵部為淫聲,殊不知大輅起於椎輪,龍艘生於落葉,其變則然也。古者以俎豆食,後世易以杯盂,古者簟席以為安,後世更以榻桉,使聖人複生,不能舍杯盂榻桉,而複俎豆簟席之質也,八音之器,豈異此哉。孔子曰,鄭聲淫者,豈以其器不若古哉,亦疾其聲之變爾,試使知樂者,由今之器,寄古之聲,去惉滯靡曼,而歸之中和雅正,則感人心,導和氣,不曰治世之音乎。然而世所謂雅樂者,未必如古,而教坊所奏,豈盡為淫聲哉,當數子紛紛銳意改製之後,庶之論指,意獨如此,故存其語以俟知者。

馬氏端臨曰,所謂樂者,和其本也,聲器其末也,使其政和而世治,則雖管弦皆教坊之新聲,度曲皆任,韎之不,毋害其為且樂也,如其政乖而世亂,則雖聲歌下管,盡合簫韶,金石敔,一循雅奏,毋害其為怨而怒也,房庶之言當矣,然庶當李照、阮逸製樂之時,特為此論,後來乃複創為古本《漢書》有一黍之起積一千二百黍之廣之說,欲改定律呂,範蜀公力主其說,別撰新樂上進,則複效照、逸之為,而與素論背馳何耶。

{案,房庶此論,見《宋史·樂誌》燕樂後,《文獻通考·樂考俗樂部》,亦引之作兩朝史樂誌論,昔房庶自言得古本《漢誌》校今文脫去八字,因據以定黃鍾之度,範蜀公深信之,司馬溫公力爭之,其言皆誕謾不可究詰,去樂萬里,而此論古樂與今樂,獨平易修鬯如此,不獨講燕樂者當知之,即講雅樂者亦當知之,故與馬氏之說,並載於篇焉。}

卷二

编辑

宮聲七調

编辑

《新唐書·樂誌》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為七宮。

唐段安節《琵琶錄》(又名《樂府雜錄》),去聲宮七調,第一運正宮調,第二運高宮調,第三運中呂宮,第四運道調宮,第五運南呂宮,第六運仙呂宮,第七運黃鍾宮。

《遼史·樂誌》一曰婆陀力旦,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

《宋史·樂誌》宮聲七調,曰正宮,曰高宮,曰中呂宮,曰道宮,曰南呂宮,曰仙呂宮,曰黃鍾宮,皆生於黃鍾(案生於黃鍾,則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也)。

宋沈括《補筆談》燕樂七宮,正宮、高宮、中呂宮、道調宮、南呂宮、仙宮、黃鍾宮(與《唐誌》、《遼誌》同)。

{案,燕樂七宮一均,即琵琶之第一弦也,分為七調,琵琶以第一弦為黃鍾宮,故曰七宮也,考琵琶第一弦,其钜細與琴之第七弦等(今樂工所彈琵琶,第一弦即用琴之第七弦),琴之第七弦為夾鍾清聲,故《唐書·樂誌》以為燕樂宮調乃應夾鍾之律也(《宋誌》說云,燕樂以夾鍾為律本,《夢溪筆談》云,今教坊燕樂比律高二均弱,大呂比黃鍾高一均,太蔟比黃鍾高二均,則所謂夾鍾為律本者,實宋世雅樂太蔟之律也,故筆談既雲高四字近夾鍾,高五字為夾鍾清,《補筆談》又云高四字配太蔟,高五字配太蔟清也(琵琶絲聲,故四、五二字各有高下之別,竹聲則無之),蓋燕樂字譜,實應五聲二變,不能與十二律一一相配,故筆談云,今之燕樂,亦不正當本律,其間聲音出入,亦不全應古法,略可配合而已。燕樂七宮,既應太蔟之律,則所謂七宮生於黃鍾,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者,實則太蔟、夾鍾、仲呂、林鍾、南呂、無射、黃鍾七律也,故《補筆談》云,夾鍾宮今為中呂宮、林鍾宮今為南呂宮、無射宮今為黃鍾宮也,燕樂以字譜為主,但以律呂之名緣飾之,殺聲用某字,即為某宮調,所謂黃鍾宮今為正宮,用六字者,今琵琶之六字調也,大呂宮今為高宮,用四字者,今琵琶之四字調也,夾鍾宮今為中呂宮,用一字者,今琵琶之一字調也,仲呂宮今為道調宮,用上字者,今琵琶之上字調也,林鍾宮今為南呂宮,用尺字者,今琵琶之尺字調也,夷則宮今為仙呂宮,用工字者,今琵琶之工字調也,無射宮今為黃鍾宮,用凡字者,今琵琶之凡字調也,此其故,唐、宋儒者不知之,習於樂者或知之,不知者則舍燕樂而高談古律,知之者或不能言,即言之亦不能盡,近代儒者及伶工,皆不複知之矣,故儒者論律,及文人輯填詞度曲之譜,鹹視正宮、雙調等怖若鬼神,而不必置喙也。}

{又案,王晦叔《碧雞漫誌》云,今涼州見於世者凡七宮曲,曰黃鍾宮、道調宮、無射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高宮,此七宮次序,既不由清濁,又不雲正宮而雲黃鍾宮,不雲黃鍾宮而雲無射宮,疑皆有誤。}

正宮。《琵琶錄》宮七調第一運正宮調。

编辑

《宋史·律曆誌》(引宋仁宗景祐《樂髓新經》)黃鍾之宮為正宮調。《補筆談》六字配黃鍾清。又,黃鍾宮今為正宮,殺聲用六字。

又,正宮用九聲,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句、合(七商之大石調,七羽之般涉詞,同)。宋王灼《碧雞漫誌》黃鍾即俗呼正宮。

宋張炎《詞源》黃鍾宮俗名正黃鍾宮。

{案,燕樂七宮、七商、七羽,皆以黃鍾為第一運,七宮之第一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一聲也,大弦最濁,故以為宮聲之均,名為黃鍾,實應太蔟之律,故不曰黃鍾宮,而曰正宮也,正宮即琵琶之六字調,故殺聲用六字也,某宮調則殺聲用某字以紀之,非宮調別無可辨,徒恃此而辨也,蔡季通因殺聲乃撰為起調畢曲之說,謂六十調之辨,全係乎此,謬矣。又宮即調也,《琵琶錄》作於唐時,《樂髓新經》作於宋時,正宮下皆有調字,亦不始於沈甯菴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正宮曲三。梁州。瀛州。齊天樂。

隧舞大曲十八,正宮曲一。平戎破陣樂。曲破二十九,正宮曲一。宴鈞台。

小曲二百七十,正宮曲十。一陽生。玉窗寒。念邊戍。

玉如意。瓊樹枝。鷫鸘裘。塞鴻飛。

漏丁丁。息鼙鼓。勸流霞。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正宮曲二。

傾杯樂。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正宮曲一。梁州。

{案,《柳永樂章集》正宮有黃鶯兒、鬥百花(亦名夏州)、玉女搖仙佩、雪梅香、尾犯、甘草子六曲,張先《子野集》,正宮有醉垂鞭一曲,韓玉東浦詞,有正宮曲江秋一曲,薑夔白石集,有正宮齊天樂一曲,又周密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有正黃宮福壽永康甯(玉軸琵琶獨彈)、慶壽新(觱栗起)二曲,正黃宮當即正宮也。}

《金院本》正宮十四曲。文序子。文序子纏。甘草子。

甘草子纏令。梁州三台。梁州纏令。梁州令斷送。

三台。虞美人纏。應天長。黃金台。

脫布衫。賺。尾。元周德清中原音韻,正宮二十五章。

端正好。滾綢球(亦作子母調)。倘秀才(亦作子母調)。靈壽杖(即呆骨朵)。

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

醉太平。伴讀書(即村裏秀才)。笑和尚。白鶴子。

雙鴛鴦。貨郎見(入南呂轉調)。蠻姑兒。窮河西。

芙蓉花。菩薩蠻。黑漆弩(即學士吟鸚鵡曲)。月照庭。

六麼遍(即柳梢青)。甘草子。三煞。啄木兒煞(亦入中呂)。

煞尾。

{案,元陶九成《輟耕錄》正宮亦二十五章,調名與此間有不同,又明臧懋循元曲選載陶九成論曲,正宮作五十四章,存此備考,至於明人所撰之譜,多不可據,故不錄。}

高宮。《琵琶錄》宮七調,第二運高宮調。《宋史·律曆誌》大呂之宮為高宮。《補筆談》下四字配大呂。

编辑

又,大呂宮今為高宮,殺聲用四字。

又,高宮用九聲,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七商之高大石調,七羽之高般涉調,同)。《碧雞漫誌》大呂宮俗呼高宮。

《詞源》大呂宮俗名高宮。

{案,七宮之第二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二聲也,黃鍾一均,既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二,名為大呂,實應夾鍾,故不曰大呂宮,而曰高宮也,高宮即琵琶之四字調,故殺聲用四字也,此調校正宮高一律,故謂之高宮。}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高宮曲一。靜三邊。小曲二百七十,高宮曲九。嘉順成。

安邊塞。獵騎還。遊兔園。錦步帳。

博山爐。暖寒杯。雪紛紜。待春來。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高宮曲一。傾杯樂。

{案,高宮,宋教坊隊舞雲韶部及太宗所製新奏皆不用,而《碧雞漫誌》云,涼州有高宮,又云,念奴嬌又轉入高宮,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有高宮惜春(方響獨打)纏令神曲(箏琶方響合)二曲,薑白石《大樂議》亦云,闕大呂之商、羽,則是南渡時高宮尚存,但不多用耳,至今院本元雜劇始闕高宮也。}

中呂宮。《琵琶錄》宮七調,第三運中呂宮。《宋史·律曆誌》夾鍾之宮為中呂宮。《補筆談》下一字配夾鍾。

编辑

又,夾鍾宮今為中呂宮,殺聲用一字。

又,中呂宮用九聲,緊五、下凡、高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七商之雙調,七羽之中呂調,同)。《詞源》夾鍾宮俗名中呂宮。

{案,七宮之第三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三聲也,黃鍾一均,既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三名,名為夾鍾,實應仲呂,故不曰夾鍾宮,而曰中呂宮也,中呂宮即琵琶之一字調,故殺聲用一字也。《夢溪筆談》既雲高四字近夾鍾,《補筆談》又云下一字配夾鍾,則所謂以字譜分配律呂者,亦不過意為遷就而已,不能正相應也,餘仿此。}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中呂宮曲二。萬年歡。劍器。隊舞大曲十八,中呂宮曲一。

大宋朝歡樂。曲破二十九,中呂宮曲二。杏園春。獻玉杯。

小曲二百七十,中呂宮曲十三。上林春。春波綠。百樹花。

壽無疆。萬年春。擊珊瑚。柳垂絲。

醉紅樓。折紅杏。一園花。花下醉。

遊春歸。千樹柳。因舊曲用新聲者五十八,中呂宮曲四(《宋史》脫宮字,誤)。傾杯樂。

劍器。感皇化。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中呂宮曲一。

萬年歡。

{案,《柳永樂章集》中呂宮有送征衣、晝夜樂、柳腰輕、梁州令四曲。張先《子野集》,中呂宮有南鄉子、菩薩蠻、踏莎行、感皇恩、西江月、慶金杯、浣溪沙、相思兒令、師師令、山亭燕慢、謝池春慢、惜雙雙十二曲。《薑白石集》自製曲,中呂宮有揚州慢、長亭怨慢二曲。《碧雞漫誌》虞美人舊曲三,其一中呂宮,又夾鍾宮春光好,唐以來多此曲,夾鍾宮即中呂宮也,又聖節排當樂次,夾鍾宮有萬壽永無疆引子(觱栗起)、聖壽齊天樂慢(同上)、帝壽昌慢(笛起)、昇平樂慢(笙起)、萬方甯慢(方響起)、永遇樂慢(觱栗起)、壽南山慢(笛起)、戀春光慢(笙起)、賞仙花慢(觱栗起)、碧牡丹慢(方警起)、上苑春慢(笛起)、慶壽樂慢(笙起)、柳初新慢(觱栗起)、萬壽無疆薄媚曲破(諸部合)十四曲。}

《金院本》中呂宮五曲。迎仙客。滿庭霜(即滿庭芳)。踏莎行。

粉蝶兒。石榴花。

{案,《金院本》無中呂宮,但有中呂調,今以《張子野集》及《中原音韻》考之,此五曲是中呂宮,故載於此,其餘皆載入中呂調。}元中原音韻,中呂宮三十二章(本無宮字,今補入)。

粉蝶兒。叫聲。醉春風。迎仙客。

紅綢鞋(即朱履曲)。普天樂。醉高歌。喜春來(即陽春曲)。

石榴花。斗鵪鶉。小上樓。滿庭芳。

十二月。堯民歌。快活三。鮑老兒。

古鮑老。紅芍藥。剔銀燈。蔓菁菜。

柳青娘。道和。朝天子(即謁金門)。四邊靜。

齊天樂。紅衫兒。蘇武持節(即山坡羊)。賣花聲(即昇平樂,亦作煞)。

四換頭。攤破喜春來。喬捉蛇。煞尾。

{案,《輟耕錄》中呂宮曲三十八章,《元曲選》中呂宮七十三章,與此不同。}

道調宮(《宋史·樂誌》作道宮)。《琵琶錄》宮七調,第四運道調宮。

编辑

《宋史·律曆誌》仲呂之宮為道調宮。《補筆談》上字配仲呂。又,仲呂宮今為道調宮,殺聲用上字。

又,道調宮用九聲,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下四、六、合(七商之小石調,七羽之正平調,同)。《詞源》仲呂宮俗名道宮。

{案,七宮之第四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四聲也,黃鍾一均,即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四,名為仲呂,實應林鍾,故不曰仲呂宮,而曰道調宮也。道調宮即琵琶之上字調,故殺聲用上字也。《唐會要》林鍾宮時號道調宮,然則宮聲七調,實起太蔟,蓋唐人之遺製,《碧雞漫誌》云,理道要訣,林鍾宮時號道調宮,然今之林鍾宮,即時號南呂宮,而道調宮即古之仲呂宮也,不知七宮起太蔟,則林鍾宮為道調宮,若依古起黃鍾,則林鍾宮為南呂宮,仲呂為道調宮,此無足致疑者,王晦叔蓋未之深考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道調宮曲三。梁州。薄媚。大聖樂。

法部曲二,道調宮曲一。望瀛。{案,《宋史·樂誌》法部曲止有道調宮及小石調二調。}隊舞大曲十八,道調宮曲一。

垂衣定八方。曲破二十九,道調宮曲一。折枝花。小曲二百七十,道宮曲九。

會夔龍。泛仙杯。披風襟。孔雀扇。

百尺樓。金樽滿。奏明庭。拾落花。

聲聲好。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道調宮曲二。傾杯樂。三台。

{案,張先《子野集》,道調宮有西江月、感皇恩二曲(與中呂宮字句同)。《碧雞漫誌》天寶諸樂曲名有淩波神二曲,其一在道調宮,又云,念奴嬌後複轉入道調宮,又云,李珣《瓊瑤集》有鳳台一曲,注云,俗謂之喝犬子,不載何宮調,今世道調宮有慢句讀,與古不類耳,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道調宮有聖壽永(下方響獨打)、出牆花慢(箏起)、縷金蟬慢(簫起)、讬嬌鶯慢(箏起)、齊天樂曲破(諸部合)、慶芳春慢(觱栗起)、延壽慢(笛起)、月中仙慢(箏起)、壽爐香慢(嵇琴起)、慶簫韶慢(觱栗起)、月明起花燈慢(笙起)、十二(其錦案,二字當作一字)曲。}

《金院本》道宮六曲。憑欄人(與越調不同)。美中美。大聖樂。

解紅。賺。尾。

{案,《中原音韻》無道宮,則此調元雜劇已不用矣,近徐靈昭以沈甯庵南九宮譜附錄之鵝鴨滿渡船、赤馬兒等曲,改題應時明近、雙赤子為道宮者,蓋臆說,不可為據。}

南呂宮。《琵琶錄》宮七調,第五運南呂宮。《宋史·律曆誌》林鍾之宮為南呂宮。《補筆談》尺字配林鍾。

编辑

又,林鍾宮今為南呂宮,殺聲用尺字。

又,南呂宮用七聲,下五、高凡、工、尺、高一、高四、句(七商之歇指調,七羽之南呂調,同。六、合、上三字不用)。《詞源》林鍾宮俗名南呂宮。

{案,七宮之第五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五聲也,黃鍾一均,既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五,名為林鍾,實應南呂,故不曰林鍾宮,而曰南呂宮也,南呂宮即琵琶之尺字調,故殺聲用尺字也。《宋史·樂誌》夾鍾宮謂之中呂宮,林鍾謂之南呂宮者,燕樂聲高,實以夾鍾為黃鍾也,考燕樂雖以夾鍾為律本,而黃鍾一均,實應太蔟,非夾鍾也,此亦易明之事,不審前人何故昧之。}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南呂宮曲二。瀛府。薄媚。隊舞大曲十八,南呂宮曲一。

平晉普天樂。曲破二十九,南呂宮曲一。七盤樂。小曲二百七十,南呂宮曲十一。

仙盤露。冰盤果。芙蓉園。林下風。

風雨調。開日幌。鳳來賓。落梁塵。

望陽台。慶年豐。青騣馬。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南呂宮曲二。

傾杯樂。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南呂宮曲一。普天獻壽(此曲太宗所製)。

{案,張先《子野集》,南呂宮有江南柳、八寶裝、一叢花令三曲。《碧雞漫誌》南呂宮有涼州。又,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屬南呂宮。又,望江南自唐至今皆南呂宮。}

《金院本》南呂宮八曲。瑤台月。三煞。應天長。

一枝花。一枝花纏。傀儡兒。轉青山。

尾。元《中原音韻》南呂宮曲二十一章(本無宮字,今補入)。一枝花(即占春魁)。梁州第七。

隔尾。牧羊關。菩薩梁州。元鶴鳴(即哭皇天)。

烏夜啼。罵玉郎。感皇恩。采茶歌(即楚江秋)。

賀新郎。梧桐樹。紅芍藥。四塊玉。

草池春(即鬥蝦麻)。鵪鶉兒。閱金經(即金字經)。翠盤經(亦入中呂,即乾荷葉)。

玉交枝。煞。黃鍾尾。

{案,《輟耕錄》南呂宮曲二十章,《元曲選》南呂宮三十九章,與此不同。}

仙呂宮。《琵琶錄》宮七調,第六運仙呂宮。

编辑

《宋史·律曆誌》夷則之宮為仙呂宮。《補筆談》下工字配夷則。又,夷則宮今為仙呂宮,殺聲用工字。

又,仙呂宮用九聲,緊五、下凡、工、尺、上、下一、高四、六、合(七商之林鍾商,七羽之仙呂調,同)。《詞源》夷則宮人俗名仙呂宮。

{案,七宮之第六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六聲也,黃鍾一均,既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六,名為夷則,實應無射,故不曰夷則宮,而曰仙呂宮也,仙呂宮即琵琶之工字調,故殺聲用工字也。《宋史·樂誌》政和四年正月,大晟府言,宴樂諸宮調多不正,如以無射為黃鍾宮,以夾鍾為中呂宮,以夷則為仙呂宮之類,考仙呂非律名,與正宮、高宮、道調宮一例,不可與黃鍾、中呂二宮相提並論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仙呂宮曲三。梁州。保金枝。延壽樂。

隊舞大曲十八,仙呂宮曲一。甘露降龍庭。曲破二十九,仙呂宮曲一。王母桃。

小曲二百七十,仙呂宮曲九。折紅葉。鵲渡河。紫蘭香。

喜見時。猗蘭殿。步瑤階。千秋樂。

百和香。佩珊珊。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仙呂宮曲一。傾杯樂。

{案,《柳永樂章集》仙呂宮有傾杯樂、笛家、鶴衝天三曲。張先《子野集》,仙呂宮有燕台春慢,好事近二曲。《薑白石集》自製曲,仙呂宮有暗香、疏影二曲。《碧雞漫誌》仙呂宮有涼州,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夷則宮有上林春引子(觱栗起)、萬歲梁州曲破(同上)、聖壽永歌曲子(同上)、捧瑤卮慢(琵琶起)、延壽長歌曲子(唱)、花梢月慢(嵇琴起)、六曲夷則宮即仙呂宮也。}

《金院本》仙呂宮六曲。賞花時。天下樂。點絳唇。

六麼令。六麼遍(今《輟耕錄》仙呂宮)。勝葫蘆。

{案,《金院本》無仙呂宮,但有仙呂調,今以中原音韻及《輟耕錄》考之,此六曲是仙呂宮,故載於此,其餘皆載入仙呂調。}元《中原音韻》仙呂宮曲四十二章(本無宮字,今補入)。

端正好(楔兒)。賞花時。八聲甘州。點絳唇。

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那吒令。

鵲踏枝。寄生草。六麼序。醉中天。

金盞兒(即醉金錢)。醉扶歸。憶王孫。一半兒。

瑞鶴仙。憶帝京。村裏迓古。元和令。

上馬嬌。流四門。勝葫蘆。後庭花(一作煞)。

柳葉兒。青哥兒。翠裙腰。六麼令。

上京馬。祅神急。大安樂。綠窗愁。

穿窗月。四季花。雁兒落。玉花秋。

三番玉樓人(亦入越調)。錦橙梅。雙雁子。太常引。

柳外樓。賺煞尾。

{案,《輟耕錄》仙呂宮曲三十六章,《元曲選》仙呂宮六十一章,與此不同。}

黃鍾宮。《琵琶錄》宮七調,第七運黃鍾宮。

编辑

《宋史·律曆誌》無射之宮為黃鍾宮。《補筆談》下凡字配無射。又,無射宮今為黃鍾宮,殺聲用凡字。

又,黃鍾宮用九聲,高五、下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七商之越調,七羽之黃鍾羽同)。《詞源》無射宮俗名黃鍾宮。

{案,七宮之第七運,即按琵琶大弦之第七聲也,黃鍾一均,既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七,名為無射,實應黃鍾,故不曰無射宮,而曰黃鍾宮也。黃鍾宮即琵琶之凡字調,故殺聲用凡字也。《宋史·樂誌》大晟府言,宴樂宮調多不正,如以無射為黃鍾宮,即指此調也,琵琶之第七柱,為絲音之第八聲,與散聲相應,按第七柱得黃鍾聲,則宮弦散聲為黃鍾可知矣。}

{又案,一均但有七調,故律呂之名雖十二,而以紀調者,隻用七律也,黃鍾一均,除所用七律之宮聲外,其太蔟、姑洗、蕤賓、南呂、應鍾五律之宮聲,則謂之中管調。}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黃鍾宮曲三。梁州。中和樂。劍器。

隊舞大曲十八,黃鍾宮曲一。宇宙荷皇恩。曲破二十九,黃鍾宮曲一。采蓮回。

{案,教坊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有無射宮調帝台春一曲,當是黃鍾宮,附載於此。}小曲二百七十,黃鍾宮曲十二。菊花杯。

翠幕新。四塞清。滿簾霜。畫屏風。

折茱萸。望春雲。苑中鶴。賜征袍。

望回戈。稻稼成。泛金英。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黃鍾宮曲三。

傾杯樂。朝中措。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黃鍾宮曲一。

中和樂。

{案,《薑白石集》黃鍾宮有齊天樂一曲,此恐是正宮,又自製曲,無射宮有惜紅衣一曲,方是黃鍾宮也。《碧雞漫誌》虞美人舊曲近世轉入黃鍾宮。又云,今黃鍾宮有萬歲樂,又云,今黃鍾宮有三台夜半樂。又云,今世所傳麥秀兩岐在黃鍾宮,又云,河傳唐詞存者二,其一乃今怨王孫曲,屬無射宮,又涼州七宮曲既有黃鍾宮,又有無射宮,則所謂黃鍾宮者,皆正宮也,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無射宮有碎錦梁州歌頭大曲(諸部合),亦黃鍾宮也。}

《金院本》黃鍾宮十六曲。快活爾纏令。出隊子。柳葉兒。

侍香金童纏令。雙聲疊韻。黃鶯兒。降黃龍袞。

降黃龍纏令。刮地風。整金冠令。賽兒令。

神仗兒。四門子。間花啄木兒第一。整乾坤。

尾。元《中原音韻》黃鍾宮二十四章(本無宮字,今補入)。醉花陰。喜遷鶯。

出隊子。刮地風。四門子。水仙子。

寨兒令。神仗兒(亦作煞)。節節高。者刺古。

願成雙。賀聖朝。紅錦袍(即紅羅襖)。晝夜樂。

人月圓。采縷春(即拋球樂)。侍香金童。降黃龍袞。

雙鳳翹(即女冠子)。傾杯序。文如錦。九條龍。

興隆引。尾聲

{案,《輟耕錄》黃鍾宮曲十五章,《元曲選》黃鍾宮三十三章,與此不同。}


卷三

编辑

商聲七調

编辑

《新唐書·樂誌》越調、大食調、高大食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鍾商(即商調)為七商(按越調為黃鍾,故以為首,實商弦之第七章)。

《琵琶錄》入聲商七調,第一運越調(亦以第七章為第一運),第二運大石調(石,《唐誌》作食,下同),第三運高大石調,第四運雙調,第五運小石調,第六運歇指調,第七運林鍾商調。

《遼史·樂誌》二曰雞識旦,越調、大食調、大石調、雙調、小食調、歇指調、林鍾商調(雞識旦,商聲一均也。《隋誌》以為即南呂聲者誤也。)

《宋史·樂誌》商聲七調,曰大食調,曰高大食調,曰雙調,曰小食調,曰歇指調曰商調,曰越調,皆生於太蔟(大食調、太蔟商也,故以為首,商弦第一聲也)。

《補筆談》燕樂七商,越調、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次序與《唐誌》、《遼誌》同)。

宋王灼《碧雞漫誌》七商,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越調(次序與《宋誌》)。

{案,燕樂七商一均,即琵琶之第二弦也,分為七調,琵琶以第二弦為太蔟商,故曰七商也。考琵琶第二弦,其钜細如今三弦之老弦(今樂工琵琶第二弦即用三弦之老弦),第三弦如今三弦之中弦,第四弦如今三弦之子弦,此皆驗之於器而知者,非向壁虛造也,蓋今琵琶之七調,即唐人燕樂之七宮也,聲濁能合簫,而不能合今度曲家之笛(元張翥與鬆雲子論五音二變十二調,品簫以定之,清濁高下,旋相為宮,見蛻嚴詞),今三弦之七調,即唐人燕樂之七商也,與今笛正相應,是今之俗樂,又高於唐人燕樂二律矣,古今樂律高下之故,當於此求之(今梆子腔但用三弦之半聲,又高於明水磨腔一倍)。《宋史·樂誌序》謂高二律,下一律,指樂聲高下於歌聲而言,不知歌聲變隨律之高下而變,晉協律中郎將列和云,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此明證也,然則以今笛求唐人燕樂,已不能相應,況古律乎?今論樂,或以今笛考燕樂,或以今笛考古律,皆不知而作者也,燕樂七商生於太蔟,是用太蔟、夾鍾、仲呂、林鍾、南呂、無射、黃鍾七律也。此弦琴中無此聲,琴不用二變,故以此弦為應鍾。《琵琶錄》云,商、角同用,故七角《宋史》亦雲生於應鍾也,是琵琶商弦,名為用蔟七律,實則用應鍾、黃鍾、太蔟、姑洗、蕤賓、林鍾、南呂七律,故《補筆談》云,無射商今為林鍾商也(起太蔟,則無射為第六聲,起應鍾,則林鍾為第六聲),琵琶商弦既興三弦這老弦相應,則所謂太蔟今為大石調,殺聲用四字者,即三弦之四字調也(即正宮調),夾鍾商今為高大石調,用一字者,即三弦這一字調也,仲呂商今為雙調,用上字者,即三弦之上字調也,林鍾商今為小石調,用尺字者,即三弦之尺字調也,南呂商今為歇指調,用工字者,即三弦之工字調也,無射商今為林鍾商,用凡字者,即三弦之凡字調也,黃鍾商今為越調,用六字者,即三弦之六字調也,今俗樂既高於唐人燕樂二律,則今二弦之老弦,即俗樂之宮聲,七宮皆從此,今之四字調,乃明以來俗樂之正宮,一字調乃高宮(燕樂高宮不常用,今俗樂一字調亦不常用),上字調乃中呂宮,尺字調乃道調宮,工字調乃南呂宮,凡字調乃仙呂宮,六字調乃黃鍾宮,古燕樂之七商,為今俗樂之七宮矣,故今樂工猶謂四字調為正宮調,六字調為越調也(亦有謂工字調為越調者誤),明祝允明《猥談》云,今人間用樂,皆苟簡錯亂,其初歌曲絲竹,大率金、元之舊,略存十七宮調,亦且不備,隻十一調中填輳而已,雖曰不敢望雅部,然俗部大概較差雅部,不啻數律,今之俗部尤極高,而就其聲察之,初無定一時,高下隨工任意移易(自注,此病歌與弦音為最),蓋視金、元製腔之時,又失之矣,是六宮明正德、嘉靖間已不用,蓋三弦即盛行,於是時七商中之六商調(高大石調不用),七羽中之五羽(高般涉、正平調不用),合計之始為十一調,祝氏亦不知商、羽之有別,但大概言之,而自明至今,俗樂之七宮,即唐人燕樂之七商,猶可考見焉。}

{又案,七商一均,南宋燕樂亦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與七宮同,朱文公《儀禮經傳通解》、《薑白石集》、王晦叔《碧雞漫誌》、周公謹《齊東野語》皆然,學者不可以其與東都所用之律不同而疑之,詳見下。}

大石調(一作大食調)。《琵琶錄》商七調,第二運大石調(大蔟商,故以為第二運)。《宋史·律曆誌》太蔟商為大石調。《補筆談》高四字配太蔟。

编辑

又,太蔟商今為大石調,殺聲用四字。又,大石調用九聲,與正宮同。《薑白石集》黃鍾商俗名大石。《詞源》黃鍾商俗名大石調。

{案,七商之第二運,即按琵琶二弦之第一聲也,越調為黃鍾商,故為第一運,大石調為太蔟商,故為第二運,餘仿此,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一,名為太蔟,實應應鍾,故不曰太蔟商,而曰大石調也,燕樂七商一均,與今笛及三弦相應,即今俗樂之四字調,故殺聲用四字也,今俗樂以七商為宮,故以四字調為正宮,以古人之書,證之今伶工之器,變遷升降,曆曆可尋,彼執蔡氏起調畢曲之說而求燕樂之宮調者,又何啻瞽者之道黑白乎。}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大石調曲二。清平樂。大明樂。隊舞大曲十八,大石調曲一。

嘉禾生九穗。曲破二十九,大石調曲一。清夜遊。琵琶獨彈曲破十五,大石調曲一。

{案,琵琶獨彈曲破者,用琵琶獨彈,不兼他樂器也,在燕樂二十八調中者,唯大石調、林鍾角、無射宮調、仙呂調四調而已。}小曲二百七十,大石調曲八。

賀元正。待花開。采紅蓮。出穀鶯。

遊月宮。望回車。塞雲平。秉燭遊。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大石調曲一。傾杯樂。雲韶部大曲十三,大石調曲一。清平樂。

{案,《柳永樂章集》大石調有迎新春、曲玉管、滿朝歡、傾杯樂、夢還京、鳳銜杯、鶴衝天、愛恩深、看花回、柳初新、兩同心、女冠子、玉樓春、金蕉葉十四曲。《張子野集》大石調有清平樂、醉桃源、恨春遲三曲。《薑白石集》大石調有法曲獻仙音、琵琶仙二曲,又玲瓏四犯自注云,別有大石調一曲。《碧雞漫誌》云,按理道要廖,唐時太蔟商樂曲有萬歲樂,既曰唐時,則此太蔟商亦大石調也。}

《金院本》大石調十一曲。伊州滾。驀山溪。吳音子。

梅梢月。玉翼蟬。伊州滾纏令。紅羅襖。

還京樂。洞仙歌。感皇恩。尾。

元《中原音韻》大石調曲二十一章。六國朝。歸塞北(即望江南)。卜金錢(即初問口)。

怨別離。雁過南樓。催花樂(即擂鼓體)。淨瓶兒。

念奴嬌。喜秋風。好觀音(亦作煞)。青杏子。

蒙童兒(即憨郭郎)。還京樂。荼蘼香。催拍子。

陽關三疊。驀山溪。初生月兒。百字令。

玉翼蟬煞。隨煞。

{案,《輟耕錄》大石調曲十九章,《元曲選》大石調三十五章,與此不同。}

高大石調(石一作食)。《琵琶錄》商七調,第三運高大石調(夾鍾商,故為第三運)。

编辑

《宋史·律曆誌》夾鍾商為高大石調。《補筆談》下一字配夾鍾。又,夾鍾商今為高大石調,殺聲用一字。

又,高大石調用九聲,與高宮同(案,《補筆談》刻本脫高大石調)。《詞源》大呂商俗名高大石調。

{案,七商之第三運,即按琵琶第二弦之第二聲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二,名為夾鍾,實應黃鍾,故不曰夾鍾商,而曰高大石調也,高大石調即今俗樂之一字調,故殺聲用一字也。夾鍾商高於太蔟商一律,故曰高大石調,此調自南宋至金、元皆不用,故今俗樂一字調亦不常用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高大石調曲一。囀春鶯。小曲二百七十,高大石調曲九。花下宴。

甘雨足。晝千秋。夾竹桃。攀露桃。

燕初來。踏青回。拋綢球。潑火雨。

因舊曲造新聲五十八,高大石調曲一。傾杯樂。

{案,高大石調,宋教坊隊舞雲韶部及太宗所製新奏皆不用,故南宋以來,此調遂闕。}

雙調。《琵琶錄》商七調,第四運雙調(仲呂商,故為第四運)。

编辑

《宋史·律曆誌》仲呂商為雙調。《補筆談》上字配仲呂。又,仲呂商今為雙調殺聲用上字。又,雙調用九聲,與中呂宮同。

《碧雞漫誌》夾鍾商俗呼雙調。《詞源》夾鍾商俗名雙調。

{案,七商之第四運,即按琵琶二弦之第三聲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三,名為仲呂,實應太蔟,故不曰仲呂商,而曰雙調也。雙調即今俗樂這上字調,故殺聲用上字也。七羽中仙呂調,元南曲亦入雙調也。}

{又案,南宋燕樂七商一均,亦如七宮,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之名,雙調居第三,當夾鍾之位,故《碧雞漫誌》云,夾鍾商俗呼雙調也,可見燕樂借律呂之名,不過緣飾而已,初無一定,然其配合之中,亦自有理,但不及字譜配五聲二變之確有可憑耳。}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雙調曲三。降聖樂。新水調。采蓮。

龜茲部雙調曲二。宇宙清。感皇恩。{案,龜茲部但有雙調,他調皆不用。}

隊舞大曲十八,雙調曲一。惠化樂堯風。曲破二十九,雙調曲一。朝八蠻。

小曲二百七十,雙調曲十六。宴瓊林。汎龍舟。汀洲綠。

登高樓。麥隴雉。柳如煙。楊花飛。

玉澤新。玳瑁簪。玉階曉。喜清和。

人歡樂。征戍回。一院春。一片雲。

千萬年。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雙調曲五。傾杯樂。攤破拋球樂。

醉花間。小重山。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雙調曲一。

大定樂。

{案,《柳永樂章集》雙調有婆羅門令、雨霖鈴、定風波、尉遲杯慢、卷、征部樂、佳人醉、迷仙引、禦街行、歸朝歡、采蓮令、秋夜月、巫山一段雲、傾杯樂(散水調)十四曲。《張子野集》雙調有慶佳節、采桑子、禦街行、玉聯環、武陵春、定風波、百媚娘、夢仙鄉、歸朝歡、相思令(一作長相思)、少年遊、賀聖朝、生查子十三曲。《薑白石集》雙調有玲瓏四犯及自度曲翠樓吟、湘月(即大石調念奴嬌,於雙調中吹之)三曲。《碧雞漫誌》河滿子今詞屬雙調,又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又,雙調監角兒令歐陽永叔嚐製詞,又,阿濫堆嚐以問老樂工,云,屬夾鍾商,俗呼雙調(說見前)。}

{又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高雙調有聚仙歡(箏獨彈)、堯階樂慢(方響起)、會群仙(琵琶獨彈)、玉京春慢(方響起)、老人星降黃龍曲破(諸部合)五曲。又有雙聲調玉簫聲(簫獨吹)一曲,高雙調當是中管雙調,雙聲調疑即雙調也。}

《金院本》雙調十曲。文如錦。豆葉黃。攪箏琶。

慶宣和。惜奴嬌。月上海棠。禦街行。

芰荷香。倬倬戚。尾。元《中原音韻》雙調曲一百章。

新水令。駐馬聽。喬牌兒。沈醉東風。

步步嬌(即潘妃曲)。夜行船。銀漢桴槎(即喬木查)。慶宣和。

五供養。月上海棠。慶東原。撥不斷(即續斷弦)。

攪箏琶。落梅風(即壽陽曲)。風入鬆。萬花方三台。

雁兒落(即平沙落雁)。德勝令(即陣二贏、凱歌回)。水仙子(即淩波仙、湘妃怨、馮夷曲)。大德歌。

鎮江回。殿前歡(即小婦孫兒、鳳將雛)。滴滴金(即甜水令)。折桂令(即秋風第一枝、天香引、蟾宮曲、步蟾宮)。

清江引。春閨怨。牡丹春。漢江秋(即荊襄怨)。

小將軍。慶豐年。太清歌。小陽關。

搗練子(即胡搗練)。秋蓮曲。掛玉钅句序。荊山玉(即側磚兒)。

竹枝歌。沽美酒(即瓊林宴)。太平令。快活年。

亂柳葉。豆葉黃。川撥棹。七弟兄。

梅花酒。收江南。掛玉钅句(掛搭沽)。早鄉詞。

石竹子。山石榴。醉娘子(即醉也摩挲)。駙馬還朝(即相公愛)。

胡十八。一錠銀。阿納忽。小拜門(即不拜門)。

慢金盞(即金盞兒)。大拜門。也不羅(即野落索)。小喜人心。

風流體。古都白。唐兀歹。河西水仙子。

華嚴讚。行香子。錦上花。碧玉簫。

祅神急。驟雨打新荷。駐馬聽(案,此曲已見前)。金娥神曲。

神曲纏。德勝樂。大德勝。楚天遙。

天仙令。新時令。阿忽令。山丹花。

十棒鼓。殿前喜。播海令。大喜人心。

醉東風。間金四塊玉。減字木蘭花。高過金盞兒。

對玉環。青玉案。魚遊春水。秋江送。

枳郎兒。河西六娘子。皂旗兒。本調煞。

離亭宴帶歇指煞。收尾。離亭宴煞。

{案,《輟耕錄》雙調曲六十五(其錦案,五字當作一字)章,《元曲選》雙調一百三十三章,與此不同。}

小石調(石一作食)。《琵琶錄》商七調,第五運小石調(林鍾商,故為第五運)。

编辑

《宋史·律曆誌》林鍾商為小石調。《補筆談》尺字配林鍾。又,林鍾商今為小石調,殺聲用尺字。又,小石調用九聲,與道調宮同。

《詞源》仲呂商俗名小石調。

{案,七商之第五運,即案琵琶二弦之第四聲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四,名為林鍾,實用姑洗,故不曰林鍾商,而曰小石調也,小石調即今俗樂之尺字調,故殺聲用尺字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小石調曲二。胡渭州。嘉慶樂。法部曲二,小石調曲一。

獻仙音。

{案,法曲部但有道宮、小石二調,《夢溪筆談》云,清調、平調、側調唯道調小石法曲用之,蓋古清樂三調之遺也。}隊舞大曲十八,小石調曲一。

金枝玉葉春。曲破二十九,小石調曲一。舞霓裳。小曲二百七十,小石調曲七。

滿庭香。七寶冠。玉唾壺。辟塵犀。

喜新晴。慶雲飛。太平時。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小石調曲一。

傾杯樂。雲韶部大曲十三,小石調曲一。喜新春。

{案,《柳永樂章集》小石調有秋蕊香引、法曲獻仙音、西平樂、蝶戀花四曲,《張子野集》小石調有夜厭厭、迎春樂、鳳棲梧三曲。}《金院本》小石調一曲。

花心動。元《中原音韻》小石調曲五章。青杏兒(即青杏子,亦入大石調)。天上謠。

惱殺人。伊州遍。尾聲。

{案,《輟耕錄》無小石調,唯青杏子入大石調,《元曲選》無小石調。}

歇指調。《琵琶錄》商七調,第六運歇指調(南呂商,故為第六運)。

编辑

《宋史·律曆誌》南呂商為歇指調。《補筆談》高工字配南呂。又,南呂商今為歇指調,殺聲用工字。又,歇指調用七聲,與南呂宮同。

《詞源》林鍾商俗名歇指調。

{案,七商之第六運,即按琵琶二弦之第五聲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五,名為南呂,實應蕤賓,故不曰南呂商,而曰歇指調也,歇指調即今俗樂之工字調,故殺聲用工字也,歇指或作歇拍者誤。}

{又案,《碧雞漫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今曲水調乃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鍾商也。又云,理道要訣淩波神一在南呂商,雲時號水調,今南呂商則俗呼中管林鍾商也。考南渡燕樂七商,亦用黃鍾以下七律,南呂商高於夷則商一律,故謂之中管林鍾商,若唐人所謂南呂商者,乃歇指調,晦叔蓋未之知耳。據理道要訣所雲水調,乃南呂商之別名,非曲名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歇指調曲三。伊州。君臣相遇樂。慶雲樂。

隊舞大曲十八,歇指調曲一。大定寰中樂。曲破二十九,歇指調曲一。九穗禾。

小曲二百七十,歇指調曲九。榆塞清。聽秋風。紫玉簫。

碧池魚。鶴盤旋。湛恩新。聽秋蟬。

月中歸。千家月。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歇指調曲三。傾杯樂。

洞仙歌。三台。

{案,《柳永樂章集》歇指調有永遇樂、卜算子、鵲橋仙、浪淘沙慢、夏雲峰、荔枝香、浪淘沙令、祭天神八曲。張先《子野集》歇指調有雙燕兒、卜算子慢二曲。《碧雞漫誌》荔枝香,今歇指、大石兩調皆有近拍,不知何者為本曲,金、元以來,歇指調皆不用,考元北曲,雙調中有歇指殺,又有離亭宴帶歇指煞,則此調在元時已並入雙調矣。}

{又案,《碧雞漫誌》唐南呂商時號水調,故《樂章集》傾杯樂一旁注散水調,一旁注水調也,水調本七商中之調名,後遂沿以為曲名,猶之六麼本六羽調之總名,後亦以為曲名也。}

林鍾商(亦名商調,又作林鍾商調)。《琵琶錄》商七調,第七運林鍾商調(無射商,故為第七運)。《宋史·律曆誌》無射商為林鍾商。《補筆談》下凡字配無射。

编辑

又,無射商今為林鍾商,殺聲用凡字。又,林鍾商用九聲,與仙呂宮同。《詞源》夷則商俗名商調。

{案,七商之第七運,即按琵琶二弦之第六聲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六名為無射,實應林鍾,故不曰無射商,而曰林鍾商也,林鍾商即今俗樂之凡字調,故殺聲用凡字也,此調《琵琶錄》作林鍾商調。金、元人呼為商調者。省文也。}

{又案《碧雞漫誌》,《王建宮詞》云,側商調裹唱伊州,林鍾商今夷則商也,管色以凡字殺,若側商即借尺字殺,南宋燕樂七商一均,亦如七宮,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之名,林鍾商居第六,當夷則之位,故曰林鍾商今夷則商也。商調本用凡字殺,借尺字殺,謂之側商,可見殺聲雖變,而商調之名不變,則調之為調,在五聲二變之還相為宮,不在起調畢曲也明矣。借宮弦製徵調者,弊亦同此。}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林鍾商曲三。賀皇恩。泛清波。胡渭州。

隊舞大曲十八,林鍾商曲一。大惠帝恩寬。曲破二十九,林鍾商曲一。宴朝簪。

小曲二百七十,林鍾商曲十。采秋蘭。紫絲囊。留征騎。

塞鴻度。回鶻朝。汀洲雁。風入鬆。

蓼花紅。曳珠佩。遵渚鴻。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林鍾商曲四。

傾杯樂。洞中仙。望行宮。三台。

雲韶部大曲十三,林鍾商曲一。泛清波。

{案,《柳永樂章集》林鍾商有破陣樂、長相思、尾犯、玉樓春、駐馬聽、古傾杯、雙聲子、傾杯樂、陽台路、內家嬌、二郎神、醉蓬萊、宣清、雨中花慢、定風波、訴衷情近、留客住、迎春樂、隔簾聽、鳳歸雲、拋球樂、集賢賓、殢人嬌、忍歸樂、應天長、合歡帶、少年遊二十七曲。張先《子野集》林鍾商有更漏子、南歌子、蝶戀花、訴衷情、木蘭花、減字木蘭花、少年遊(原注,首句與雙調異,餘同)、醉落魄、喜朝天、破陣樂、三字令十一曲。《薑白石集》商調有霓裳中序第一,《碧雞漫誌》文敘子今黃鍾宮、大石調、林鍾商皆有十拍令,未知孰是,而敘字或誤作序並緒。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無射商有柳初春(管下獨吹)、梅花伊州(諸部合)二曲,以南宋所用之律推之,當是越調,非林鍾商也。}

{又案,《夢窗甲稿》玉京謠自注云,夷則商犯無射宮,南渡夷則商即林鍾商也,又周密自度曲,國香慢亦雲夷則商。}《金院本》商調三曲。

玉抱肚。定風波。尾。元《中原音韻》商調曲十六章。

集賢賓。逍遙樂。上京馬。梧葉兒(即知秋令)。

金菊香。醋葫蘆。掛金索。浪來裏(亦作煞)。

雙雁兒。望遠行。鳳聯吟。玉抱肚(亦入雙調)。

秦樓月。桃花浪。高平煞。尾聲。

{案,《輟耕錄》商調曲亦作十六章,而曲名多不同《元曲選》,商調曲又作五十章。}越調。《琵琶錄》商七調,第一運越調(黃鍾商,故為第一運)。

《宋史·律曆誌》黃鍾商為越調。《補筆談》六字配黃鍾清。又,黃鍾商今為越調,殺聲用六字。又,越調用九聲,與黃鍾宮同。

《碧雞漫誌》案明皇改婆羅門曲為霓裳羽衣,屬黃鍾商,時號越調,即今之越調也。朱子《儀禮經傳通解》無射清商俗呼越調。《薑白石集》越調自注無射商。

《詞源》無射商俗名越調。

{案,七商之第一運,即按琵琶二弦之第七聲也,《琵琶錄》所謂第一運者,越調為黃鍾商,以黃鍾為首故也,太蔟一均,既實用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七,名為黃鍾,實應南呂,故不曰黃鍾商而曰越調也,越調即今俗樂之六字調,故殺聲用六字也,今歌師猶呼六字調為越調,可證《宋史·樂誌》大晟府言,越調、雙調、大食、小食、皆俚俗所傳。}

{又案,南宋燕樂七商一均,亦如七宮,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之名,越調居第七,當無射之位,故朱子《儀禮經傳通解》云,無射清商,俗呼越調,《薑白石集》越九歌越調,亦自注雲無射商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越調曲二。伊州。石州。隊舞大曲十八,越調曲一。

萬國朝天樂。曲破二十九,越調曲一。九霞裳。小曲二百七十,越調曲八。

翡翠帷。玉照台。香旖旎。紅樓夜。

朱頂鶴。得賢臣。蘭堂燭。金滴流。

因舊曲造新聲五十八,越調曲二。傾杯樂。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越調曲一。

胡渭州。

{案,《柳永樂章集》越調有清平樂,《東坡集》自注,國誌範日新作越調解愁,《薑白石集》自製曲越調有石湖仙、秋宵吟二曲,《碧雞漫誌》歐陽永叔所集詞,內河傳附越調,亦名怨王孫曲。又,今越調蘭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此曲聲犯正宮,管色用大凡字、太一字、句字,故亦名大犯。又,清平樂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鍾宮、黃鍾商兩音者,唐人所謂黃鍾商即越調,南宋黃鍾商則大石調也。}

《金院本》越調十六曲。上西平纏令(一作上平西)。鬥鵪鶉。青山石。

雪裏梅(或有花字)。鬥鵪鶉纏令。廳前柳纏令。蠻牌兒。

山麻稭。水龍吟。看花回。揭缽子。

疊字玉台。渤海令。緒煞。錯煞。

尾。元《中原音韻》越調曲三十五章。鬥鵪鶉。紫花兒序。

金蕉葉。小桃紅。踏陣馬。天淨紗。

調笑令(即含笑花)。禿廝兒(即小沙門)。聖藥王。麻郎兒。

東原樂。絡絲娘。送遠行。綿答絮。

拙魯速。雪裏梅。古竹馬。鄆州春。

眉兒彎。酒旗兒。青山口。寨兒令(柳營曲)。

黃薔薇。慶元貞。三台印(即鬼三台)。憑闌人。

耍三台。梅花引。看花回。南鄉子。

糖多令。雪中梅。小絡絲娘。煞。

尾聲。

{案,《輟耕錄》無越調,不知何故。《元曲選》越調作三十八章。

案,《輟耕錄》無越調,不知何故?《元曲選》越調作三十八章。

又案,《元曲選》載天台陶九成論曲,止有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五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共九宮調。而七角七羽皆不用,故明人謂之九宮,王元美《曲藻》載何元朗云,北人之曲,以九宮統之,九宮之外,別有道宮、高平、般涉三調,或疑燕樂唯七宮,何得有九宮,道宮在七宮之中,何得言在九宮之外,不知元朗所謂九宮,蓋兼宮調言之,則道宮、高平、般涉三調,固在陶氏九宮調外也。}


卷四

编辑

角聲七調

编辑

《新唐書·樂誌》,大食角、高大食角、雙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為七角。《琵琶錄》,上聲角七調,第一運越角調,第二運大石角調,第三運高大石角調,第四運雙角調,第五運小石角調亦名正角調,(七調生於應鍾,則小石角當姑洗之位,故為正角),第六運歇指角調,第七運林鍾角調(七角次序,悉依七商,所謂商、角同用也),又,商、角同用。

《遼史·樂誌》,沙識旦,(《隋誌》,三曰沙識,即角聲也),大食角、高大食、雙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鍾角、越角。《宋史·樂誌》,角聲七調,曰大食角,曰高大食角,曰小食角,曰歇指角,曰商角,(即林鍾角),曰越角,皆生於應鍾,(應鍾本黃鍾均之雙宮聲,故云,以雙宮為角)。

《補筆談》,燕樂七角,越角、大石角、高大角、雙角、小石角、歇指角、林鍾角,(次序與《琵琶錄》同,亦以越角為首)。

{案,燕樂七角一均,即琵琶之第三弦也,分為七調,名為七角,實亦應鍾雙宮聲,非正角聲也,故《宋史·樂誌》云,閏為角,又云,以雙宮為角,沈氏《補筆談》雖緣飾古律,以姑洗角為大石角,而景祐樂髓新經則固以應鍾角為大石角,而《宋史·樂誌》亦云,七角生於應鍾也,故調名皆與七商一均相應,段安節曰,商、角同用,是也,七商一均,實應應鍾以下七律,而猶用太蔟以下七律之名,至於七角一均,則名與實皆應鍾、黃鍾、太蔟、姑洗、蕤賓、林鍾、南呂七律矣,沈氏因姑洗為角、乃用姑洗以下七律,不足據也,何以知之?於殺聲知之也。第一為大石角,應七商之高大石調,實應鍾聲,燕樂以高凡字配應鍾,故殺聲用凡字也。第二為高大石角,應七商之高大石調,實黃鍾聲,燕樂以六字配黃鍾清,故應鍾,故殺聲用凡字也,第二為高大石角,應七商之高大石調,實黃鍾聲,燕樂以六字配黃鍾清,故殺聲用六字也,第三為雙角,應七商之雙調,實太蔟聲,燕樂以高四字本書太蔟,故殺聲用四字也,第四為小石角,應七商之小石調,實姑洗聲,燕樂以高一字配姑洗,故殺聲用一字也,第五為歇指角,應七商之歇指調,實蕤賓聲,燕樂以句字配蕤賓,韓氏邦奇曰,句字即低尺,故殺聲用尺字也,第六為林鍾角,應七商之林鍾商,燕樂以高尺字配林鍾,故殺聲亦用尺字也,第七為越角,應七商之越調,實南呂聲,燕樂以高工字配南呂,故殺聲用工字也,(《補筆談》刻本誤作上字),七角一均考《宋史·樂誌》教坊所奏,隊舞大曲,已不用,並闕呂、商、羽三高調,而太宗所製,幹興以來通用之新奏七角一均,及三高調之外,又闕一正平調,所謂十七宮調是也,政和論樂者,未詳加考核,遂謂徵、角二調,隋、唐以來已失而妄補之,不知北宋之初,曲破及小曲尚有七角一均也,又案,宋教坊以來,不用七角一均,以其與七商相應也,元雜劇以來,不用七羽一均,以其與七宮相應也,以景祐《樂髓新經》考之,七徵一均,亦用黃鍾以下七律,七變徵一均,亦用黃鍾以下七律,而七變宮一均正宮、高宮諸調名,皆與七宮同也,然則所謂十二均八十四調六十中管調者,亦不過徒有其名而已,不能用也,隋書樂誌云,後周故事,七正七倍,合為十四聲也,(五聲二變,倍之為十四),聲止十四,則調亦十四可知矣,(七宮七商合為十四,薑堯章雲十二調者,蓋去二高調),古人製調,一均必有一均這器,(《文獻通考》,舊製每弦,《夢溪筆談》,今樂部變宮之際,必換管有三調,樂器皆短小),燕樂七角一均,唯琵琶獨彈,轉弦移柱乃得之,其他樂無此均之器,不得與之相協,故不知者遂以為失傅耳,今之論樂者,乃欲於一管之中備八十四調,或六十調,及求之不得,輒曰古樂已亡,嗟乎,豈其然哉。}

{又案。南宋七閏角一均,借用七商,故《詞源》曰,黃鍾閏俗名大石角,大呂閏俗名高大石角,夾鍾閏俗名變角,仲呂閏俗名小石角,林鍾閏俗名歇指角,夷則閏俗名商角,無射閏俗名越角,七正角一均則借七宮,故調源曰,黃鍾角俗名正黃鍾宮角,大呂角俗名高宮角,夾鍾角俗名中呂正角,仲呂角俗名道宮角,林鍾角俗名南呂角,夷則角俗名仙品角,無射角俗名黃鍾角,蓋七角一均,本非正聲,故於琵琶弦借用之,閏角則借用七商,故其調名與七商同,正角則借用七宮,故其調名與七宮同,宋人舊製,班班可考,故所用四均假借,原有脈絡可尋,廷堪鄙見向已及此,若非張氏調源來相印證,則亦不敢毅然自信也,然則嚴君所惠,其有功於學者,蓋非淺鮮矣,(《詞源》二卷四得此影鈔宋本,庫書不載,今阮中丞已進勤呈)。}

大石角,(一作大食)。

编辑

《琵琶錄》,角七調,第二運大石角調。《宋史·律曆誌》,應鍾角為大石角。《補筆談》,高凡字配應鍾。又,姑洗角今為大石角,殺聲用凡字。又,大石角與大石調同,加下五,共十聲。《詞源》,黃鍾閏俗名大石角。

{案,《宋史·樂誌》,七角均生於應鍾者,則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此本律之名也,沈存中七角起姑洗者。蓋以黃鍾均姑洗為角,則姑洗(一)、仲呂(二)、林鍾(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此古律之名也,《琵琶錄》以第二運為大石角者。此仍伋七商之次序也,宋誌雲應鍾角為大石角者,指本律也《補筆談》云姑洗角今為大石角,指古律也,《補筆談》以凡字配應鍾,又云,大石角殺聲用凡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其實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黃鍾閏欲名大石角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大石角曲一念邊功。小曲二百七十,大石角曲九。紅爐火。

翠雲裘。慶成功。冬夜長。金鸚鵡。

玉樓寒。鳳戲雛。一爐香。雪中雁。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大石角曲一。傾懷樂。

{案,《宋史·樂誌》,及遂舞大曲已無七角一均,惟曲破小曲及因舊曲造新聲者有之,至幹興以來遂不用。薑白石集自度曲有角招,下注云,黃鍾角,考東都因唐人舊製,則黃鍾角當是商角,若以南渡七商七羽推之。則黃鍾角當是大石角也,征招序又云。此由因晉史。名曰黃鍾下徵調,角招曰黃鍾清角調。此不過假用荀公會笛律調名。即白石所謂稍以儒雅緣飾而已。非於徵、角二均實有所見也。}

高大石角,(一作大食)。《琵琶錄》。角七調。第三運高大石角調。《宋史·律曆誌》。黃鍾角為高大石角。補筆談。六字配黃鍾清。

编辑

又,仲呂角今為高大石角,殺聲用六字。又高大石角同高宮,加高宮加高四,共十聲。《詞源》,大呂閏俗名高大石角。

{案,七角本律,則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高大石角居第二,故宋誌雲黃鍾角為高大石角也。若古律,則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仲呂位在第二,故《補筆談》云仲呂角今為高大石角也,《琵琶錄》以第三運高大石角調者,依七商之次序也,《補筆談》以六字配黃鍾清,又云高大石角殺聲用六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依七商之次序也,《補筆談》以六字本書黃鍾清,又云高大石角殺聲用六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其實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大呂閏俗名高大石角也。}

《宋史·樂誌》,曲二十九,高角曲一,(即高大石角)。陽台雲。

{案,宋史此曲,明南監本作商角,北監本作高角,考曲破林鍾角已有慶雲見一曲,林鍾角即商角,不當重出,又無高大石角,則高角當是高大石角,南監本誤也,小曲二百七十,高角曲九。}

日南至。帝道昌。文風盛。琥珀杯。

雪花飛。皂貂裘。征馬嘶。射飛雁。

雪飄颻。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高角典一,(即高大石角),傾杯樂。

{案此調宋史皆作高角,蓋高大石角之省文也,此益見前商角即高角之誤。雙角,《琵琶錄》,角七調,第四運變角調。《宋史·律曆誌》,太蔟角為變角。《補筆談》,高四字配太蔟。又,林鍾角今為變角,殺聲用四字,變角與中品宮同,加高一,共十聲,《碧雞漫誌》,據理道要訣,唐時安公子在太蔟角,今已不傅。《詞源》,夾鍾閏俗名又角。}

{案,七角本律,則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變角居第三,故宋誌雲太蔟角為又角也,若古律,則姑洗(一)、仲呂(二)、林種(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林鍾位在第三,故《補筆談》云林鍾角今為又角也,《琵琶錄》以第四運為變角調者,依七商之次序也,《補筆談》以高四字配太蔟,又云變角殺聲用四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共實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夾鍾閏俗名變角也。}

{又案,七角自宋幹興來久不用,故王晦叔有唐時安公子在太蔟角今已不傅之語,考太蔟角即變角也,近吳下老亻今周祥鈺、鄒金生等,強作解事,以南曲屬之宮、商二均,北曲屬之角、羽二均,北曲屬之角、羽二均又以七宮之正宮為南曲,宮為北曲,遂仙創為呂入變角之譜,皆憑臆而談,於古無征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變角曲一。宴新春。小曲二百七十,變角曲九。鳳樓燈。

九門開。落梅香。春冰坼。萬年安。

催花發。降真香。迎新春。望蓬島。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變角曲一。

傾杯樂。

小石角,(一作小食)。《琵琶錄》,角七調,第五運小石角調,亦名角調。《宋史·律曆誌》,姑洗角為小石角。

编辑

《補筆談》,高一字配姑洗。又,南呂角今為小石角,殺聲用一字。又小石角與道調宮同,加句字,共十聲。《調源》,仲呂閏俗名小石角。

{案,七律,則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小石角居第四,故宋誌雲姑小石角為小石角也,黃鍾之均,以姑洗角,故洗為角,故《琵琶錄》小石角調亦名正角調也,若古律,則姑洗(一)、仲呂(二)、林種(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南呂位在第四,故《補筆談》云南呂角今為小石角也,《琵琶錄》發為五運為小石角調者,一商之次序也,《補筆談》以高一字配姑洗,又云雙角殺聲用一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基南宋以七角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仲呂閏俗名小石角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小石角曲一。龍池柳。小曲二百七十,小石角曲九。月宮春。

折仙枝。春日遲。綺筵春。登春台。

紫桃花。一林紅。喜春雨。泛春池。

{案,宋史作小石調,考小曲前已有小石調七曲,則此當作石角。}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小石角曲一。傾杯樂。

{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小石角有長生寶宴一曲,注云,笙獨吹,又降聖樂慢一曲,注雲笛起。}

歇指角。《琵琶錄》,角七調,第六運歇指角調。

编辑

《宋史·律曆誌》,蕤賓角為歇指角。《補筆談》,句字配蕤賓。又,應鍾角今為歇指角,殺聲用尺字,又,歇指角與南呂宮同,加下工,共八聲。

《詞源》,林鍾閏俗名歇指角。

{案,七角本律,實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歇指角居第五,故宋誌雲蕤賓角為歇指角也,若古律,則姑洗(一)、仲呂(二)、林種(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應鍾位在第五。故《補筆談》云應鍾角今為歇指角也,《琵琶錄》以第六運為歇指角調者,依七商之次序也,補筆以句字配蕤賓,則本律殺聲當用句字,今雲歇指角殺聲用尺字,不雲用句字,則句字為下尺字可知,(字譜之序,先下後高),韓苑洛謂句字即低尺字,與古暗合也,近有謂今之高上即古句字者,此臆說,上字不分高下,宮聲獨尊故也,今人所用之高上字,蓋宮矣。又案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調整源曰,林鍾閏俗名歇指角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歇指角曲一。金步搖。小曲二百七十,歇指角曲九。玉壺冰。

卷珠箔。隨風簾。樹青蔥。紫桂叢。

五色雲。玉樓宴。蘭堂宴。千秋歲。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歇指角曲一。

傾杯樂。

林鍾角,(又名商角)。《琵琶錄》,角七調,第七運林鍾角調。《宋史·律曆誌》,林鍾角在今樂亦為林鍾角。

编辑

《補筆談》,尺字配林鍾。

又黃鍾角今為林鍾角,殺聲用尺字,又林鍾角與仙中宮同,加高工,共十聲。調源,夷同閏俗名商角。

{案,七角本律,實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林鍾角居第六,故宋誌云,林鍾角在今樂亦為林鍾角也,宋史樂誌,七商亦生於林鍾,故此調又名商角,在七商為商調,在七角則為商角矣,若古律,則姑洗(一)、仲呂(二)、林種(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黃鍾位在第六,故《補筆談》云黃鍾角今為林鍾角也,《琵琶錄》以第七運為林鍾角調者,依七商之次序也,《補筆談》以尺字配林鍾,而林鍾角殺聲,用尺字,是用本委林鍾下蕤賓一位,句字為下尺則林鍾為高尺矣。}

{又案,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仍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夷則閏俗我商角也。}《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林鍾角曲一。慶雲見。

琵琶獨彈曲破十五,林鍾角曲一。泛仙槎。

{案,《宋史·樂誌》,琵琶獨彈曲破又有金石角、蘭陵角,不知於七角中屬也。}小曲二百七十,林鍾角曲九。慶時康。

上林果。書簾{乖一}。水精簟。夏木繁。

暑氣清。風中琴。轉輕車。清風來。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要鍾角曲一。傾杯樂。

{案林鍾角也,七角自北宋幹興以來已不用。廁原音韻乃有商角調黃鶯兒、踏莎行、蓋天旗、{乖一}絲釣、應天長、尾聲共六曲,元人散曲亦同,不知保所本,考輟耕錄以,此數曲入商調,則所謂商角者,殊不可據,南曲黃鶯兒亦入商調,可證也,又,天基聖節排當樂次,亦有商角調筵前保壽樂一曲,注雲觱栗獨吹,考天基節為宋理宗生日,則南宋之世尚,有此調,存以備考。}

越角。《琵琶錄》,角七調,第一運為越角調。

编辑

《宋史·律曆誌》,南呂角為越角,《補筆談》,高工字配南呂。又,太蔟角今為越角,殺聲用工(今本誤作上)字。又,越角與黃鍾宮同,加高凡,共十聲。

《詞源》,無射閏俗名越角。

{案,七角本律,實應鍾(一)、黃鍾(二)、太蔟(三)、姑洗(四)、蕤賓(五)、林鍾(六)、南呂(七)、之七律,越角居第七,故宋誌雲南呂角為越角也,若古律,則洗洗(一)、仲呂(二)、林種(三)、南呂(四)、應鍾(五)、黃鍾(六)、太蔟(七)、之七律,太蔟位在第七,故《補筆談》云太荒亂角今為越角也,《琵琶錄》以第七運為越角,依七商之次序也,考琵琶錄云,商、角同用,故七角次角,悉依七商矣,《補筆談》以高工字配南呂,又云越,角殺聲用工字,是名為古律,亦用本律,其實南宋以七角為閏聲,伋用黃鍾以下七律,故詞源曰,無射閏俗名越角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越角一。露如珠。小曲二百七十,越角九。望明堂。

華池露。貯香囊。秋氣清。照秋池。

曉風度。靖邊塞。聞新應。吟風蟬。

{案,《宋史·樂誌》因舊曲造新聲者二十八調,於七角中獨少越角,疑脫誤也。}


卷五

编辑

羽聲七調

编辑

《新唐書·樂誌》,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羽,般涉調、高般涉為七羽。《琵琶錄》,平聲羽七調,第一運中呂調地,第二運正平調,第三運高平調,第上運仙呂調,第五運黃鍾調,第六運般涉調,第七運高般調。

又,宮逐羽音。

遼史樂誌,沙識旦,(案《隋誌》,四曰沙識旦,即變微聲,六曰般瞻即羽聲也,與此不同中也),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調、般涉調、高般涉調。《宋史·樂誌》,羽聲七調,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曰中呂調、曰正平調,曰南呂調,(即高平調),曰仙呂調、曰黃鍾調,皆生於南呂,(按此即以南呂七律為次序)。

《補筆談》,七羽,中呂調呂調、(自注,又名高平調),仙呂調、黃種羽(案自注又名大石調,疑誤),般涉調、高般涉調、正平調、(案正平調次序當在中呂調之下,此誤)。

{案,燕樂七羽一均,即琵琶之第四弦也,分為七調,此弦最細,得宮弦之半,名為七羽,實太蔟之清聲,故其調名,多與七宮相應,段安節曰,宮逐羽音,是也,考隋書音樂誌,七聲之次,一曰娑陁力,即宮聲敢,二曰雞識。即南呂(以《遼誌》考之,當作商),聲也,三曰沙識,即角聲也,四曰沙侯加濫,即變徵聲也,五曰少臘,即徵聲也,六曰般贍,即羽聲也,七曰俟利{建},即變宮聲也,而遼史樂誌以沙侯加濫旦為第四弦七羽一均者,蓋《隋誌》以七聲之次序言,故沙侯加濫為第四之變徵聲,《遼誌》以四均之次序言,故沙識旦為第四之最細羽均也,燕樂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琵琶止四弦,故以最濁者為七宮一均,最清者為七羽一均也,《隋誌》又以般膽為般聲《遼誌》七羽之首曰般涉調,般涉即般贍之轉音,亦未嚐不與《隋誌》合也,七羽第一調為般涉調,應七宮之正宮,因宮聲亦以正宮居第一也,第二調為高般涉調應七宮之高宮,因宮聲亦以高宮居第二也,第三調為中呂調,應七宮之中呂宮,因宮聲亦以中呂宮居第三也,第四為正平調,應七宮之道調宮,因宮聲亦以道宮居第四也,第五調為南呂調應七宮之南呂宮,因宮聲亦以南呂宮居第五也,第六調為仙呂調應七宮之仙呂宮,因宮聲亦以仙呂宮居第六也,第七調為黃鍾調,應第七宮之黃鍾宮。因宮聲亦以黃鍾宮居第七也,《琵琶錄》,羽七調,以第一運為中呂調者,黃鍾圴南呂為羽,七羽唐人道調首南呂,則中呂調乃鍾羽,故為第一運,七調以黃鍾為次序也,南宋燕樂七羽,亦用黃鍾以之下之七律,則般涉調即黃鍾羽,與《琵琶錄》不同也,一均,元人雜劇皆不用,蓋已附入於七宮及七商矣,此弦即今三弦之子弦,唐時新翻六麼屬之七羽者,楚人以小為麼,羽弦最小,故聲之繁急者,則謂之麼弦側調。}

{又案《碧雞漫誌》曰,六麼、一名錄腰,段安節《琵琶錄》云,錄腰、本錄要也,樂工進曲,上命錄其要者,又云,正元中康昆侖琵琶第一手,雨市樓抵鬥聲樂,昆侖登東彩樓,彈新翻羽錄腰調必無敵,曲罷,西市樓上出一女朗的樂器云,我亦彈此曲,移在楓香調中,下撥聲如協,絕妙入社是昆侖,拜請為師,女郎更衣出,乃僧善本,俗姓段今六麼行於世者四,曰黃鍾羽,即俗呼般涉調,曰夾釧羽,即欲呼呂調,早林鍾羽即欲呼高平調曰林鍾即呼高平調,早夷則羽,即欲呼仙呂調,皆羽調也,昆侖所謂新翻今四曲中一類科,或他羽調乎,是未可知也,段師所謂楓香調,無所著見,今四曲中一類乎,或他調乎,亦未可知也,考七羽一均為麼弦,自高般涉一調中不用外,尚有六調,故謂迷宮六麼,後遂因迷宮以為曲名,所謂錄妥錄要者,皆空鑿耳,若段師之楓香調,則別立嘉名,如《宋史·樂誌》鳳鸞商、芙蓉調之類,今不可考矣,南宋七羽,亦用黃鍾以下七律,故晦叔所舉七羽律名,與《樂髓新經》、《補筆談》不相合也,今以《宋史·樂誌》考之,教坊所奏中呂調、南呂調、仙呂調皆有綠腰,金時六麼遍、六麼今尚在仙呂調,至元人則統名之曰仙呂而宮、羽不分矣。}

{又案,燕樂止宮、商、角、羽四均,一均七調,合之為二十八調、無所謂八十四調也,吾歙方氏成培著《詞麈》,頗談並燕樂,乃刺取唐氏稗編中所載《樂髓新經》十二均八十四調為圖,又臆限《通典》子聲附注於下而歸重於起調華曲,其實不知二十八調在何處也,閑有辨論,僅就今人所吹之笛而衡量之,並不知燕樂之原出於龜茲琵琶也,近之方樂者,若德清胡氏及方氏,尚不甚糾纏於無卦象算術,而亦免謬悠如此,又何怪樂學之日晦一日乎。}

{又案,宋仁宗景袥《樂髓新經》全見於宋史卷七十二律曆誌四,唐荊川乃從此錄入稗編耳,嘉定錢溉亭見方氏詞塵中所引藥髓新以經,作收詢其所由來,方氏覆書言,舊有此書,今已失去,尚見於唐氏稗編雲雲,然則錢、方二君皆未檢《宋史·律曆誌》也,方氏詞塵從稗編錄出《樂髓新經》十二均八十四調,而以《通典》附注於下,所謂割牛補馬,誣已其者,故其誤字亦不能校正,近來論樂者,皆不知而作,往往如此亦,不僅方氏一人矣。}

般涉調,(一作般贍)。《琵琶錄》,羽七調,第六運般涉調。《宋史·律曆誌》,南呂羽為般涉調。

编辑

《補筆談》,高工字配南呂。又,南呂羽今為般涉調,殺聲用工字,(今刻本誤作四字)。又,般涉調用九聲與正宮老太太石調同,《碧雞漫誌》,黃趾羽俗名般涉調。

《詞源》,黃鍾羽俗名般涉調。

{案,燕東七羽這第六運,即按琵琶四弦之第一聲也,中呂調為墴鍾羽,故為第一運,正平調為太蔟羽,故為第二運,黃鍾周為林鍾羽,故為第呂運,南呂調為姑洗羽,故為第三連仙呂調為促呂羽,故為第輥運,黃鍾調為林鍾羽,故為第呂運,般涉調為南呂羽,故為麼四運,高般涉調為無射羽,故為第七運,苦口南宋七羽道黃鍾,則般涉調居第一又與此不同矣,琵琶第四弦聲最細,故謂之羽聲,七羽一均,實應七宮之半聲則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此調居第一,名為南呂,實應太蔟一,故不曰南呂羽,而曰般涉調也,此調中原音韻尚有之,元人雜劇則附於中呂宮矣。

{又案,《碧雞漫誌》,黃鍾羽則俗呼般涉調,然理道要決稱,黃鍾羽時號黃鍾商調,不可曉也,今考唐及北宋七羽起南呂,則林鍾心為黃鍾羽,羽亦名黃鍾,南宋七羽起黃鍾,則黃鍾羽為般涉調,理道要訣所謂黃鍾羽時號黃鍾商調,蓋誤衍一商字耳,此毫無可疑者而王晦叔以為不可曉,然則蛇行測蛇行線叔之放燕樂,亦在影響之閑,非真知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般調典二。長壽仙。滿宮春。隊舞大曲十八,般涉調典一。

君臣宴會樂。曲破二十九,般涉調曲一。鬱金香。小典二百七十,般涉調曲十。

玉樹花。望星鬥。金錢花。玉窗深。

萬民康。瑤林風。隨陽雁。倒多罍。

雁來寶。看秋月。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般涉調典六。傾杯樂。

望征人。嘉宴樂。引駕回。拜新月。

雲韶差距大曲十三,般涉曲一。長壽仙。

{案,柳永樂章集,般涉調節器有塞孤、瑞鷓鴣、洞仙歌、安公子四曲,張先子野集,般涉調有漁家傲一曲,《碧雞漫誌》,安公子般涉調有今。}

{又案,東坡集稍遍云,其詞蓋世所謂般贍之稍遍也,般贍、龜茲語也,華言為五聲,蓋羽聲也,於五音之次為第五,今世作般涉誤,矣,東坡此論,蓋據隋書章樂誌而言,竊謂《隋誌》七聲之次,六日般瞻,非第五也,其曰華言五聲者,即華方長聲,華方應聲之類,非次也,段安節收人,其作《琵琶錄》,已有般涉調這名,涉即贍之轉章,非誤也,東坡於此論,蓋未之深考矣。

金院本般涉調十三曲。哨遍。耍孩兒。太平賺。

柘枝令。牆頭花。夜遊宮。哨遍纏令。

急曲子。沁園春。蘚幕遮。麻婆子。

長壽仙袞。尾。元周德清中原音韻,般涉調八章。哨遍。

臉兒紅,(即麻婆子)。牆頭花。瑤台月。急曲子,(即促拍今)。

耍孩兒,(即魔合羅)。煞。

尾聲,(與中呂煞尾同)。

高般涉調。《琵琶錄》羽七調,羽七運高般涉調。《宋史·律曆誌》,無射書為高般涉。

编辑

《補筆談》,下凡字配無射。又,無射書今為高般涉調,殺聲用凡字。又,高般涉調用九聲與高宮高大石調同。《詞源》大呂羽俗名高般涉調。

{案,七書災害長七運,即琵琶四弦之第二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二,名為無射,實夾鍾,故不曰無射書,而曰高般涉調也,此調高於般涉調一律故,曰高般涉調。}

{又案,《琵琶錄》高般涉調下注云,雖去中呂調之運如車輪轉,卻雲中呂一運聲也,文義不可曉,疑有脫誤。}

{又案,《琵琶錄》云,初製胡部,無方向,隻有絲竹,緣方向不應諸調,有直拔聲,太宗於內庫別收一片鐵,有似方響,下於中呂調頭一韻,聲句大呂應高般涉調事端,方得應二十八調整,(此處亦疑有脫誤),又云觱栗、大龜茲國樂也,亦曰悲樣德宗朝,有尉遲青官至將軍,時青州有王麻奴者善此,會,河北推為第一手到京見青,青席地今坐,因於高般涉調中吹勒部羝曲,曲終,汗洽其背,尉遲頷頤而已,謂曰,何必高般涉調也即自取銀字管於平般涉吹迷,麻奴滋泣民愧謝,此皆唐人讑高般涉調者也,高般涉調自北宋乾興以來已不乃和,故錄其語以備考,竊謂七書高矣,而高般涉調尤高,尉遲青矣於平般涉調吹之,故麻奴愧謝也,銀字管即中管也,平般涉調即般涉調也。}

《宋史·樂誌》,曲破二十九,高般涉調曲一。會天仙。小曲二百七十,高般涉調曲九。喜秋成。

戲馬台。汎秋菊。芝殿樂。鸂鶒杯。

玉芙蓉。偃幹戈。聽秋砧。秋雲飛。

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高般涉調曲一。

傾杯樂。

中呂調。《琵琶錄》,羽七調第一運中呂調。《宋史·律曆誌》,黃鍾書為中呂調。

编辑

《補筆談》,六字配黃鍾清。又,黃鍾今為中呂調,殺聲用六字。又,中呂調用九聲與中呂宮雙調同。

《碧雞漫誌》,夾鍾書即俗呼中呂調,(南渡七書店亦用黃鍾以下七律,下仿此),周密《齊東野語》,中呂,夾鍾書也。《詞源》夾鍾書俗名中呂調。

{案,七書之第一運,即琵琶四弦之第三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袏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些調整居第三,名為黃鍾實應仲呂,故不曰黃鍾書,而曰仲呂調也。}

{又案,南宋燕樂七羽一均亦用黃以下七律,此調居第三,當夾鍾之位,故碧雞漫誌、《齊東野語》皆以呂調為夾鍾羽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中呂調曲二。綠腰。道人歡。隊舞大曲雨具入,中呂調曲一。

一斛夜明珠。曲破二十九中呂調曲一。采明珠。小曲二百七十,中呂調曲九。

宴嘉賓。會群仙。集百祥。憑朱欄。

香煙細。仙洞開。上馬杯。拂長袂。

書觴飛。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中呂調曲四。傾杯樂。菩薩蠻。

瑞鷓鴣。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中呂調曲一。綠腰。

{案柳永樂章集,中呂調有戚氏、輪台、引駕行、望遠行、彩雲歸、洞仙歌、離別難、擊梧桐、夜半樂、祭天神、過澗歇、安公子、菊花新、燕歸梁、迷神引十五曲。又歸去來一曲傍注中呂調,張先子野集,中呂調有菊花新、虞美人、醉紅妝、天仙子、菩薩蠻(與中呂宮字名同),五曲,《碧雞漫誌》,虞美人舊曲三,其一屬中呂調,又,字公子中呂調有近,又,夜半樂中呂調有慢有近拍有序。}

金院本,中呂調十五曲。香風纏今。牆頭花。碧牡丹。

鶻打免。牧羊關。喬捉蛇。古輪台。

千秋節。碧特丹纏令。木魚兒。棹孤舟纏令。

雙聲疊韻。安公子賺。渠神令。

尾。

正平調(一作平調)。琵琶錄,羽七調,第二運正平調。《宋史·律曆誌》,太蔟羽為平調。

编辑

《補筆談》,高四字配太蔟。又,太蔟羽今為正平調,殺聲用四字,又正平調用九聲,與道調宮小石調同。《詞源》,仲呂羽俗名正平調。

{案,七羽之第二運即,琵琶四弦之第四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四,名為太蔟,實應林鍾,故不曰太蔟羽,而曰正平淡調也,正平調寧海史樂誌閑有稱平調者,省文,猶之高大石角或謂之高角也,考七羽用太蔟以下七律,則林鍾羽為正平調,南宋用黃鍾以下七律,鍾心為高平調,《碧雞漫誌》云,林鍾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蓋由此致誤,不知平調、高平調律名雖同,而唐、宋與南宋所當之位則異,非一調也,律名古集郵不同,王晦叔尚為其所眩,元以後更何論乎。}

《宋史·樂誌》,遂舞大曲十八,平調曲一(即正平調)。金觴祝壽春,曲破二十九,平調曲一。萬年枝。小曲二百七十,平調曲十。

萬國朝。獻春盆。魚上水。紅梅花。

洞中春。春雪飛。翻羅袖。落梅花。

夜遊樂。鬥春雞。因舊曲千新聲者五十八,平調曲一。傾杯樂。

{案,《宋史·樂誌》,隊舞大曲、曲破、小曲及因舊曲造新誌,者,皆有南呂調,又有平調,則此平調即正平調,非高平調也,柳永樂章集,既有平調後又有南呂調,則平調亦即正平調也。}

{又案,《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調正平調無大曲,小曲無定數,乾興以來新奏即不用矣,柳永樂章集,平調有望漢月、歸雲來、長壽樂、燕歸梁四曲,又瑞鷓鴣旁注平調,薑白石集,有正平調近淡黃柳一曲,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有正平調壽長春、萬花新曲破二曲。}

{又案,周邦產片玉詞瑞龍吟注云,按此調自問題時台路至歸來舊處,是第一段,自黯凝佇至盈盈笑語,是第二段,此謂之雙拽頭,屬正平調,自前度劉朗以下,即犯大石,係第三段,至眾歸騎晚以下四句,再歸正平,則瑞龍吟乃正平調之犯曲也。}

{又案,《碧雞漫誌》,西河長女本林鍾羽,而近所分二曲,在仙呂、正平雨調,亦羽調也。}

南呂調,(亦名高平調)。《琵琶錄》,羽七調,第三運高平調。

编辑

《宋史·律曆誌》,姑洗羽為高平調。《補筆談》,高一字配姑洗。又,姑洗羽今為高不調殺聲用一字。又,南呂調用七聲與南呂宮歇指調整同。

薑白石集,高平調、林鍾羽。《碧雞漫誌》,林鍾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也。《齊東野語》,高平、林鍾羽也。《詞源》林,林鍾羽俗名高。

{案,七羽之第三運,即琵琶四弦之第五聲也,南呂一均,即如七宮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五,名為姑洗,實應南呂,故不曰姑洗羽,而曰南呂調(即高平調),也。}

{又案,南宋世樂七羽一均亦用黃鍾以下七委,此調居第五,當林鍾之位中,故白石集、《碧雞漫誌》、《齊東野語》皆以高平調為林鍾羽也。}

{又案,正平調省文則曰平調,南呂調高於平調一律,故謂之高平調,是以北宋人既有平調,又南呂調,此明證也,王晦叔謂平調俗呼高平調者誤矣,說見前。}

宋史樂聲,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南呂調曲二。綠腰。罷金鉦。隊舞大曲十八,南呂調曲一,(明南監本調字)上衍一宮字。

文興禮樂歡。曲破二十九,南呂調曲一。鳳城春。小曲二在七十,南呂調曲七。

春景麗。牡丹開。展芳茵。紅桃露。

囀林鶯。滿林花。風飛花。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入,南呂調曲二。

傾也杯。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高平調曲一,(即南呂調)。罷金鉦。

{案,柳永樂章集南呂調有透碧霄、木蘭花溫、臨江仙、瑞鷓鴣、憶帝京五曲,張先子野集,高平調有怨春風、於飛樂今、臨江仙、江城子、轉聲虞美人、(又名胡搗練)燕歸梁、酒泉子、定西番入曲,薑白石集,調平調有玉梅今玉梅今一曲,天基聖節排當樂次有高平調慶千秋一曲,注云,笛獨吹。}

金院本,高平調五曲。木蘭花。於飛樂。糖多今。

青玉案。牧羊關。

{案,金院本有南呂調一枝花,當是南呂宮之誤,故不入此,明人若北曲譜,於此調牧羊關下注云,借南呂不知高調即南呂調也。}

{又案,元人北曲商詞中有高評殺,又有高評隨調殺,則高平調、元以後並入商調矣。}

仙呂調。《琵琶錄》,羽七調,第四運仙呂調。

编辑

《宋史·律曆誌》,仲呂羽為仙呂調。《補筆談》,上字配中呂。又,中呂羽今為仙呂調,殺聲用上字。又,仙呂調用九聲與仙呂宮林鍾商同。

《碧雞漫誌》,夷則羽即俗呼仙呂調。《齊東野語》,仙呂、夷則羽也。《詞源》,夷同羽俗名仙呂調整。

{案,七羽之第四運,即琵琶四弦之第六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六,名為仲呂實高水平無射故不曰仲呂羽,而曰仙呂調也。}

{又案,南宋燕樂七羽一均亦用黃鍾以下七律,此調居第六,當夷同之位,故《碧雞漫誌》、《齊東野語》皆以仙呂調為夷則羽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仙呂調曲二。綠腰。彩雲歸。隊舞大曲十八仙呂調曲一。

齊天長壽樂。曲破二十九,仙呂調曲一。夢鈞天。琵琶獨彈曲破十五,仙呂調曲一。

壽星見。{案,琵琶獨彈曲破又有正仙呂調朝天樂一曲。}小曲二百七十,仙呂調曲十五。喜清和。

芰荷新。清世歡。玉鉤欄。金步搖。

金錯落。燕引雛。草芊芊。步玉砌。

整華裾。海山青。旋絮綿。風中帆。

青絲騎。喜聞聲。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仙呂調曲四。傾杯樂。

月宮仙。戴仙花。三台。雲韶部大曲十三,仙呂調曲一。

彩雲歸。

{案,柳永樂章集,仙呂調有郭郎兒近、拍西施、如魚水、玉蝴蝶、滿江紅、洞仙枳、引駕行、望遠行、八聲,甘州、臨江仙、(慢曲),竹馬子、望海潮、小鎮西、小鎮西犯迷禪引,促拍滿路花、六麼今、剔銀燈、紅窗睡、臨江仙、今曲,鳳歸雲、女冠子、玉山枕、澸字木蘭花、玉樓春、甘州今、河傅二十七曲,張先子野集,仙呂調有河傅、(一作怨王孔),偷怯聲怯氣森蘭花、醉校源、與大石調字名同,千秋歲、天仙子(與中呂調字句同),五曲,薑白石集,仙呂調有鬲溪梅今一曲,《碧雞漫誌》,今世河傅乃仙呂調,又云,過世有長命今,前七拍後九拍屬仙呂調。}

{又案,白石集自製淒涼犯一曲,自注,仙呂調兒犯商調序云,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雙調亦上字信,所住穿鑿附會同故道調曲中犯雙調,或於雙調曲中犯道調鞭他準此,竊謂仙呂調上字住,商調凡字住所,信字不同何由相犯,若雙調詞則亦上字住,蓋商調當作雙調,傳寫之訛耳,元人南曲仙呂入雙詞,實道源於此近注氏紱參讀禮誌疑乃云,今以仙呂調曲辭而錯在雙調曲中,此不知本之言也。}

金院本,仙呂調二十七曲。醉落魄纏令。整金冠。鳳吹花葉。

剔銀燈。滿江紅。六麼實催。醉落魄。

一斛叉。醍醐香山會。點絳唇纏。醉奚婆。

哈哈令,(疑即咍咍令)。惜黃花。戀香衾。整花冠。

繡帶兒。相思會。台台今。樂神今。

瑞蓮兒。喜新春。河傅春。河傅纏令。

喬合笙。臨江仙。朝天急。香山會。

尾。

黃鍾調,(一作黃鍾羽)。《琵琶錄》,羽七調,第五運黃鍾調。《宋史·律曆誌》,林鍾羽為黃鍾調。

编辑

《補筆談》,尺字配林鍾。又,林鍾羽今為大呂調,(疑有誤),殺聲用尺字。又,黃鍾用九聲,與黃鍾宮越調同。《詞源》,無射羽俗名羽詞。

{案,七羽之第五運,即琵琶四弦之第七聲也,南呂一均,既如七宮實用太蔟(一)、夾鍾(二)、仲呂(三)、林鍾(四)、南呂(五)、無射(六)、黃鍾(七)、之七律,則此調居第七,名為林鍾上,實應黃鍾,故不曰林鍾羽,而曰黃鍾調也。}

《宋史·樂誌》,教坊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六曲),黃鍾曲一。千春樂。隊舞大曲十八,黃鍾羽曲一。降聖萬年春。

曲破二十九,黃鍾羽曲一。賀回鑾。小曲二百七十,黃鍾羽曲七。宴鄒枚。

雲中樹。燎金壚。潤底鬆。嶺頭梅。

玉爐香。瑞雪飛。因舊曲造新聲者五十八,黃鍾羽曲一。傾杯樂。

金院本,黃鍾調五曲。侍香金童。喜遷鶯纏令。四門子。

柳葉兒。

尾。


卷六

编辑

後論

编辑

燕樂二十八調說上第一

编辑

燕樂之源,據隋書音樂誌,出於龜茲琵琶,惟宮、商、角、羽四均,無徵聲,一均分為七調,四均、故二十八調也,其器以琵琶為主,麵眾音從之,遼史樂誌曰,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皆從濁至清,是也,虞世南琵琶賦,聲備商、角,韻包宮、羽,與段安節《琵琶錄》商、角同用,宮逐羽音二語正同,皆不雲有徵聲,琵琶四弦故燕樂四均矣。第一弦聲最濁,故以為宮聲,所謂大不逾宮也,分為七調,曰正宮,曰高宮,曰中呂宮,曰道宮,曰南咯宮,曰仙呂宮,曰黃鍾宮,謂之七宮,此弦雖曰宮聲,即用琴之第七弦,名為黃鍾,實太蔟清聲,故沈存中云,夾鍾宮今為呂宮,(黃鍾為太蔟,故夾鍾為中呂,下同)林鍾宮今為南呂宮,無射宮今為黃鍾宮也,第二弦聲次濁,故以為商聲,分為七調,曰大石高大石調,曰雙調,曰小石調,曰歇指詞,曰林鍾商,(即商調),曰越調,謂之七商,此弦琴中無此聲,即今三弦之老弦,琴散聲無二變,故以應故,以應鍾當之,名為太蔟,實應鍾聲,故沈存中云,無射商今為林鍾商也,(太蔟為應鍾,故無射為林鍾),第三弦聲次清,故以為角聲,分為七調,曰大石角,曰高大石角,曰雙角,曰小石角,曰歇指角,曰林鍾角,(即商角),曰越角,謂之七角,此弦琴中亦無此聲,即今三弦這中弦,與七商聲相應,故其詞名與七商皆同,所謂準則、角司用也,句為姑洗,實亦應鍾聲,故沈存中云,黃鍾角今為林鍾角也,(姑洗為應鍾,故黃鍾為林鍾)第四弦聲最清,故以為心聲,所謂細不過心也,分為七調,曰般涉調,曰高般涉調,曰正平調,曰高平調,(即南呂調),曰仙呂調,曰黃鍾調,(即黃鍾羽),謂之七羽,弦了今三弦之子弦,實七宮之半聲,故基中名與七宮多同,所謂宮逐羽音也,名為南呂,實亦太蔟聲,故濃存中云,黃鍾羽今為中呂調,(南呂為太蔟,故黃鍾為中呂,下同),林鍾心今為黃鍾調也,(今補談誤作大呂調),後之言樂者,不知二十八詞為何物,不知古今,律呂不同為何故,多置之不論,即論之,亦茫如捕風,故或於琴徽應聲求之,或直以為貿亂,皆不得其角而妄說也,蓋燕樂自宋以後,汨於儒生之陋者,數百年矣,明魏良輔製水磨腔,又高於宋之燕樂,雖有六宮十一調之名,其實燕樂之太蔟一均而已,今為才之陳編按之器數,積之以歲月心力,始得其條理,惜,狐學獨是獨非,未敢自信,願與世之司誌者共質焉。

燕樂二十八調說第二

编辑

宋南渡燕樂不用七角聲及三高調,蓋東都教坊之遺製也,至於七律七羽,亦如七宮,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出、無射七律,則與東都之燕樂互異焉,無故今律呂不同,世儒不得其角,已疑為貿亂,而東都之律呂,複異於南渡,苟不深求其故,則岐路之中,雙又有岐焉,益樊然莫辨矣,七商本起太蔟也,南渡乃起黃鍾,故薑堯章云,黃鍾商俗名大石調,王晦叔云,夾鍾商俗名雙詞,朱文公云,無射商俗句起調,麵同公謹亦有夷則、商詞也,(七商起太蔟,則無夷則商),七羽本起南呂也,南渡亦起黃鍾,故王晦叔云,黃鍾羽俗呼般涉調,夾鍾羽俗呼中呂調,林鍾羽俗呼高平調,林鍾羽俗呼高平調,夷主俗呼仙呂調,周公謹亦云,中呂、夾鍾羽也,高平林鍾羽也。仙呂,夷則羽也。(案《夢溪筆談》,燕樂字譜分配十二律及四清聲七宮一均。)用黃鍾、大呂、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故殺聲用六、(配黃鍾清),四、(配大呂)、尺、(配林鍾),工、(配夷則),凡、(配無射),七字也,七商一均,用太蔟、夾鍾、仲呂、林鍾南呂、無射、黃鍾、七律,故殺地質局用四、(配太蔟)、一、(配夾鍾),上、(配仲呂),尺、(配林鍾),工、(配南呂),凡、(配無射),六、(配黃鍾清),七字也,七羽一均,用南呂、無射、黃鍾、太蔟、姑洗、仲呂、林鍾七律、故殺聲用工、(配南呂舊作四誤),凡、(配無射),六、(配黃鍾清),四、(配太蔟),一、(配姑洗),上(配仲呂),尺、(配鍾林),七字也,(七角不用,故不數),南渡之律呂,雖與此異,麵殺聲則未聞有異,是名異而實不蘇也,於是大石調本太蔟,商,更為黃鍾矣,雙調本仲呂商,更為夾鍾商矣,小石調本林鍾準則,更為仲呂商矣,歇指調本南呂商,更為林鍾商矣商調本無射商更為夷則商矣調本無射商更為夷同商矣,越調本黃鍾商,更為無射商矣此,七商互異之故也般涉調本南呂,更為黃鍾羽矣,中呂調本黃鍾羽,更為夾鍾羽矣,正平調本太荒亂羽,更為仲呂羽矣,高平調本姑洗羽,更為林鍾羽矣,黃鍾調本林射羽,更為無射羽矣,此七羽互異之故也,薑堯章大樂議曰,(見《宋史·樂誌》),鄭譯八十四調,出於蘇隻婆之琵琶,且其名八十四調才,其實則有黃鍾、大呂、(宋史作太蔟誤,下同),夾鍾、仲呂、林鍾、夷則、無射七律之宮、商、羽而已,於其中又闕大呂之商、羽焉,(闕三高調,今雲宮尚商羽,蓋當時高存),亦其證也,二十八調闕七角聲及三高調,尚有六宮十二調,乾興以來,教坊親熱奏又闕一正平調,金、元人因之,遂餘六宮十一調云,(中原音韻雲中,自軒轅製律,一十七宮調,今之所傅者一十有二,元人之不考如此)。

燕樂二十八調說下第三

编辑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陶宗儀輟耕錄論曲,皆云,有六宮十一調,潣宮者,正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是也、(舊皆以苮呂宮為道,今伋燕樂次序正之,下十一調仿此),十一調者,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越調、般涉調、高平調宮調、角調、商角調是也,案燕樂既有七宮、七角矣,何由又有宮調、角調也,七角調宋教協調發展及遂舞大曲已不用矣,何由元人尚有商角調也,皆可疑之甚者,老《宋史·樂誌》,太宗所製曲,幹興以來通用之同,凡新春天十七調,總四十八曲,所謂十七調者,正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六宮,大石調、(宋史誤脫調字,今補)小石調、歇指調、商調、(宋史誤脫商調,今補)越調、般涉調、中呂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羽(即黃鍾調),十一調,燕樂二十八調,不用七角調及宮、商、羽三高調,七羽中又闕一正平調,故止十七調也,此則正史所傅,鑿然可信者矣,蓋元人不深於燕樂,見中呂、仙呂、仙呂、黃鍾三調與六宮相複,故去之妄易以宮調、商角調耳,所以此三調皆無曲也(中原音韻有商黃鶯兒六章,輟耕錄並入商調則商角即商調之誤也),六宮之道宮,元人雜劇皆不用,金人院本亦有之,惟無歇指調,是金時十一調僅闕一調也,以金、元曲證之,中原音韻水石調青杏兒注云,亦入大石調,同小石調附於大石調矣,元北曲又調有離亭宴帶歇指殺,則歇指調附於雙中矣,般涉調諸曲,輟耕錄皆並入中呂宮,則般涉調附於中呂宮矣中呂調多院本與石榴花同用,則中呂調亦附於中呂宮矣,元北曲商調有高平隨調價,則高平調附於商調矣,(高平調即南呂調),元南曲有仙呂入雙調之名,則仙呂調附於令調矣,黃鍾調多院本與喜遷鶯同用,則黃鍾調附於黃鍾宮矣,又金院本有羽調混江龍,元南曲有羽調排歌,此羽調不知中於七羽中何屬,當是黃種心也,混江龍本仙呂宮曲排歌,亦在仙呂宮八聲甘州之後,然則黃鍾羽又可附於仙呂宮也,故元人雜劇及輟耕錄有曲者,隻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貢鍾宮五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共錦案,輟耕錄越調無曲,疑傅寫脫誤),四調,較中原問題時韻少小石、商角、般涉三調,明人不學,合鞭數麵計之,誤以為九宮,至於近世,著書識曲以,臆妄增者,皆不可為曲要也。

字譜即五聲二變說上第四

编辑

燕樂之字譜,即雅樂之五聲二變也,論樂者自明鄭世子而後,如胡彥升樂律表微、沈氏琯琴學正聲、王氏坦琴旨皆知以上字配宮聲,尺字配訥聲,工字配角聲,心字配變徵聲,六字配徵聲,五字配羽聲,工字本書孌宮聲,合字配下徵聲,四字配下心聲,而世終以其與宋人所配者不同,遂下敢深信,不知其所配與宋人無異也,(吳氏穎芳吹豳錄又謂合字當本書林鍾,而以宋人配黃鍾為誤,則亦不知協律不同之故),蓋十二律,長短有者也,五聲二孌,遞在之無定者也,黃鍾為宮,亦可以為商,為角,為徵、羽,為二變也,黃鍾為合,亦可以為四,為上,為尺、工,為乙、凡也,宋人但雲以全字配黃鍾,不雲以合字本書宮聲也,(考《隋誌》,鄭譯似以合字當宮聲,然譯之言早,應用林鍾為宮,則亦知以徵聲為合字,故唐、人但以合字本書黃鍾,不雲宮聲也),趙子昂琴原,以一弦為宮,曰黃鍾之均,二弦為宮,曰夾鍾這均,三弦為宮,曰仲呂之均,四弦為宮,曰夷則之均,五弦為宮,曰無射之均,仲呂均者琴之下在宮調也,各調皆以此為主,三弦為仲呂,(琴弦,一為黃鍾,二為黃鍾三為仲呂四為夷則,五為無射,六、七即一二之清聲,五聲雖遞孌,而五律之名不變,故燕樂亦用此五律加大呂、林鍾則為燕樂之七律矣),燕樂以仲呂本書上字,則是宋人亦以上字為宮無穎也,(宋濂論琴,謂南宋楊丕知此正唐、纘發仲呂為宮為疑,字為宮之遺法),仲呂配上字為宮聲,則林鍾配尺字商聲,南呂配工字為角聲,應鍾配凡字為變徵聲,(燕樂所謂夔徵於十二律中陰陽易位,即此意,蓋應鍾本變宮,今配變徵故也。)黃鍾配合字為下徵聲,太蔟配四字為下羽聲,姑洗配乙字為孌宮聲,黃鍾清配六字為徵聲,太蔟清本書五字為羽聲,而蕤賓之本書名,(燕樂因蕤賓為變徵,故立名字之名其實即下尺也),夷則之配下工,無射之配下凡,大呂之配下四,夾鍾之配下乙,皆所以輔五聲二變者也,又各聲皆分諣上,惟上穿鑿附會無高下,亦下兒宮聲之獨尊矣,然則宋人之所配與後人甯有異邪,砐不得其角者,泥定合字為宮聲,遂宮聲,遂起扞格不知宋人示嚐以合字為宮聲也,(宋房庶謂太常樂黃鍾適當仲呂,刀溫公發為開元之仲呂,此又人以上字為宮之一證),夫雅樂雲二變可以成樂,俗樂去乙、凡亦可以成樂,若合字為宮,同乙、凡不當二變之們,麵俗樂不能雲二變聲,轉可以去五正聲矣,有是理科今樂器中,惟琴當有五聲二變之名,而古人精義,多為陳言瞽說的晦,學者未遑深思力索,不能通之於俗樂也,至於蕭山毛氏以四字為宮,麵乙、凡不當二變,乃移二變於宮、徵之後以就之,益武斷,不必辨矣,(蕭山說經除宋儒蒙晦,於聖門頗為有功然閑有矯枉過正,近於武斷者,不獨論樂也,學才辨之)。

字譜即五聲二變說下第五

编辑

遼史樂誌,大樂各調,基聲凡十,曰五、工、尺、上、一、四、六、句、合,史樂誌雖有高下緊之分,亦止此十聲,蓋唐人之遺製也,(朱子琴律辨自注,契凡樂聲,比教坊樂下二均,疑唐之遺聲)自明來,俗樂字譜,但有九聲,無名字韓邦奇曰,名即低也,韓氏之言,雖以意斷,麵實與古人暗合,何以征之,於燕樂殺聲征之也,按五聲五變,隻有七聲,今字譜有九聲者,以四即低五,合即低六也,故燕樂二十八調殺聲,有六無合,有四無五,有尺無句,沈氏筆談可考也,燕樂以句字配蕤賓律,而四均所用之律呂,皆無蕤賓,唯七角一均,名為起姑洗,實生於應鍾,同歇指角即蕤賓角,殺聲當用名字,而沈氏乃雲歇指角尺字,豈蜚名即低民主黨這明證邪,宋人以字譜分配律呂,某宮某調,同殺聲用某字殺聲者,即薑堯章所謂信聲,蔡季所謂華曲也,(蔡氏畢曲,即竊燕樂之殺聲以為說增一起調以惑人),以今器考之,琵琶第一弦最濁,即琴之第七弦,燕樂七宮應之,三弦第一弦最濁,即琵琶之第二弦,燕樂七商應之,七宮一均聲,正宮用六字,即六字調,高宮用四字,即四字調,中呂宮用一字,即一字調,道宮用上字,即上字調,南呂宮用就字,即尺字調,仙呂宮用工字,即工字調,黃鍾宮用凡字,即凡字調,此今琵琶之七調台,七商一均殺聲,大石調用四字,即四字調,高大石調用一字,即一字調雙調用上字,即上字調沔石調用尺字即尺字調,歇對牛彈琴調用工字,即工字調,調用凡字,即凡字調,越調用六字,即六字調,此今三弦之七調也,今之俗樂,用三弦樂,用三弦不用琵琶,然則今之四字調及古之正宮一字調及古之高宮,(今人不用宋教坊不用一字調,猶三高中之遺),上字調乃古之中呂宮,尺字調乃古之道宮,工字調用古之南呂宮,凡字調乃古之仙呂宮,六字調乃古之黃鍾宮,故南宋七商,亦用黃鍾至無射七律也七角一均,閏聲也,(燕樂七閏為角,非正角聲)宋人已不用,七羽一均,麼弦也,(唐人六麼皆在七羽,羽弦最沔,故曰麼弦),元人已不用,今俗樂所用之七宮,又古燕樂之七商,則今樂又高於故樂二律矣,(太蔟高同鍾二律),(此皆按之黃),此皆按之苮籍器數而得者,非鄉壁虛造也,由此觀之,古之字譜,與今之字譜,古之宮調,與今之七調,無以異也,學者又何疑科,字譜十字兒遼史,唐荊川謂載籍無考,而以楚辭四上競氣當之,誤也。

述琴第六

编辑

琴之一弦為黃鍾,二弦為夾鍾,三弦為仲呂,四弦為夷則,五弦為無射,六弦七弦則一二之清聲也,一弦為宮,謂之黃鍾之均即慢角調也,二弦為宮,謂之夾鍾之均,即清商詞也三弦為宮,謂之仲呂之均,即宮調也,四弦為宮,謂之夷同之均,即慢宮調也,五弦為宮,謂之無射之均,即蕤賓調也,非一弦定為徵也,唯仲呂之均,一弦始為徵爾,(律呂正無記名投票,一弦為徵,誌指正宮一調而言),非三弦十一徽,應五弦之散聲也,乃宮弦十一徽,應小閑之散聲爾。蓋琴無變宮變徵二弦,其商弦與徵弦,角弦與羽弦,徵弦與宮弦,其中皆有二變,是名為隔一弦,實隔二弦也,故按十徽,即應小閑之散聲,唯宮弦與角弦,則真隔一弦,故按十一徽,始應小閑散聲也,此其故,襟薑氏夔言之詳矣,其本弦琴圖說曰慢角調於大弦十一徽應三弦散地質局,慢角調大弦為宮,故大弦下一徽也,大弦為宮,則四弦為徵矣,又曰,清商於二弦十一徽應四弦散聲,清商調二弦為宮,故二弦一徽也,二弦為宮,則五弦為徵矣,又曰,漫宮調於四弦十一徽應六弦散聲,慢宮調四弦為宮,故四弦下一徽也,四弦為宮,則二弦為徵矣,又曰,宮調於三弦十一徽應五弦散聲,宮調三弦為宮,故三弦下一徽也,三弦為宮,則一弦為徵矣,又曰,慢宮調於四弦十一徽應六弦散聲,慢宮調四弦為宮,故四弦下一徽也。四弦為宮,則二弦為徵矣。又曰,蕤賓調於五弦十一徽應七弦散聲,蕤賓調五弦為宮故五弦下一徽也。五弦為宮則三弦為徵矣。何嚐拘定一弦為徵,三弦獨下一徽哉。近通州王氏坦蓍琴旨,以一弦為徵及三弦獨下一徽,為獨得之秘,(一弦為徵,明鄭世子已有此說),反覆辨論,而不自知其昧於旋宮之理也,故於薑氏之說,不得其旨,反謂斯言隻得科當然,而示明乎所以然,人,何其傎也,蓋自唐、宋以來,樂之失其傅也久矣以,王氏習於其器,又殫華生之力發求之,其所得不過如此,況不習其器,而毛之空言者乎,王氏又謂琴聲,不當用律呂,隻當較以五聲二變,斯言也,但可以論琴徽不可以論琴弦也,夫五聲二變,高下無定者也,無定者亦必有定者程之,方不迷於所往,若下考律呂,而但用五聲二變,譬之舍遠見矩而談方圓棄權衡而論輕重,有此理乎,故琴徽雖具五聲二變,而琴弦必用黃鍾、夾鍾、仲呂、夷則、無射五律之名,然後無定之聲,皆歸於有定之律矣,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所云,豈虛語哉。

述笛第七

编辑

絲聲之度,長短不齊,今之琴徽驗也,(琵琶三弦同),竹聲之度,長短如一,今之笛孔驗也,(簫管同),《續漢誌》載京房之言曰竹聲不可以度調,故作準以定數,準之狀如瑟,則絲聲也,其律之長短,皆用準定,但以準之尺為律之寸而已,非竹聲真度也,(史記律數,亦是絲聲,又在京房之前),自後儒者悉依其數以製律,故陳其義則可觀,施於用則鮮合,而竹聲真度,僅存於伶人之口,太常之器,簡編具在,無有深求其故者矣,何謂伶人之口,列和之辭是也,何謂太常之器,梁武之穠是也,案宋書律誌載列各封荀勖之辭曰,(晉書律誌同),歌聲濁得用長笛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又曰,太學號上東廂長笛長四尺二寸,又曰,笛孔率短一寸,七孔聲均,又曰,聲濁者用三尺二笛,聲清者用二尺九笛,此蓋製銛以來相傅之踢軌也,隋書音樂地載梁武帝十二笛之製曰,黃鍾笛長三尺八寸,大呂笛長三尺六寸,太蔟笛長三尺四寸,夾鍾笛長三尺二寸,姑洗笛長三尺,(下有一寸二字疑衍),中呂笛長二尺九寸,蕤賓笛長二尺八寸,林鍾笛長二尺七寸,夷則笛長二尺六寸,南呂笛長二尺五寸,無射笛長二尺四寸,應鍾笛長二尺三寸,此蓋竇公以來相傅之遺則也,自黃鍾笛至姑洗笛,五律率短二寸,即列和所雲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也,列和又云,東廂長笛長四尺二寸以,其數推之,則黃鍾笛之前,尚有二笛,蓋長笛之五聲二變也,自中呂笛至應鍾笛,七律率短一寸,即列和所雲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也,列和又云謴短一寸,七孔聲均,以其器考之,則笛之差數,即笛孔之距,蓋短微之五聲二變也,列和所雲三尺二笛者,即梁武之兲鍾笛也,列和所雲二尺九笛者,即梁武之中呂笛也,故今時所用之笛,七孔相距,長短如一,與琴徽之相距不同稽之古法正合,然則經生文士之辨論雖粉,而弦工吹師之授受不變也,荀勖不知竹,聲之度,異於絲聲,用依京房之術,妄以笛也取,則琴徽,(兒晉、宋二誌),反譏列和作笛無法,無怪其十二笛當時不能用,後世不可行也,後之論樂者,於簫笛之孔,溫不加察,豈知為竹聲之關要乎,今之簫蓋古之笛,今之笛蓋古之橫笛也。

宮調之辨不在起調華曲說第八

编辑

起調華曲用某律,即為某調始兒於蔡氏律呂新書,蓋因燕樂殺聲而附會之者,(朱子所雲行在譜亦即燕樂之殺聲),古無是也,安溪李氏論樂,篤信不疑,彼蓋不習於器數,固無足責焉耳,明荊川唐氏頗知於苝樂推尋,乃亦言宮調之首席惟在起調華曲,殊可哂也,夫沈存、薑堯章但言苝樂某宮調釘聲用某字,非謂殺聲用某字為某宮調也,亦非謂宮調別無可辨,徒恃此而首席也,如宮調別無可辨徒以殺地質辨之,則黃鍾越調華曲謂之黃鍾宮者,改作太蔟起調華曲,又中謂之太蔟宮,則宮調亦至無定不可據之物矣,夫五聲之於耳,猶五色之於目也,必青色然後謂之青,必黃色然後謂之黃,必赤白黑色然後謂之赤白黑也,若不問其何調,原則問題但以起調華曲辨之,則與以一色之物,但題青黃赤白黑之號以首席之者何蘇試以今之度貢家明之,工字中與六字調迥不相同,雖俗工亦知之也,倘以工字調之曲用六字起調華曲,即可謂之六字調聞之者有不啞然失笑者乎,近方氏成培談燕樂,亦仍其謬,謂如黃鍾宮則用合字起中華曲,然則以合字起調華曲不拘今七調中何調,皆可調之黃鍾宮是古之宮調尚未明,今之宮調已全昧,古之宮調,反不如今之七調鑿然為可考矣,推其意,以為燕樂有二十八調,今隻七調,封之如沼絲而棼,心目俱亂,中既無所兒,而外又震於考亭、西山之名遂,不得不從其說,不知燕樂二十八調,即今之七調一均七調,四均故二十八調,不必作捕風係影之談也,即以蔡氏之說而論,黃鍾宮、無射商、(即無射宮),夷則角、(夷則宮),仲呂徽、(即仲呂宮),夾鍾羽(即夾鍾宮),並用黃鍾起調華曲者,在燕樂殺聲同有六、凡、工、上、一之不同,亦豪釐之於千里也,且其所論者雅樂耳,(雅樂亦無此說特就蔡氏方之),方氏必欲強合於燕樂,其參差不齊之故,雖支離牽附究何益科,方氏又譏今之度曲家殺聲不用本律,不知在宋已然,沈存中所謂諸調殺聲不能畫歸本律是也,殺聲雖不歸本律,而調之為調不因殺聲而改,則宮調之辨,不在起華曲,鞭理益明矣,蕭山毛氏曰,設有神瞽於此,欲審宮調,不幸而首聲已過必,俟歌者自訴後知之,誠快論也。

徵調說第九

编辑

絲聲以一弦為一均,猶之竹聲以一管為一均,金石以一官為一均也,琵琶四弦故,燕樂四均,無徵調也,然唐人樂器中有五弦彈者能備五調,(杜氏通黃謂之五弦琵琶),蓋五弦則宮、商、角、徵、羽五調皆全矣,無稹五弦彈詩云,趙璧五弦彈徵調,徵聲巉絕何清峭(《樂府雜錄》,五弦,貞元中有趙璧者妙於此伎也,白傅諷諫有五弦彈,近有馮季皋)又張祜五弦詩云,徵調侵弦乙,商聲過,指籠,皆雲此器有徵調也,《新唐書·樂誌》,五弦如琵琶而小,並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又西涼伎、天竺伎、高麗會、龜茲會、安國會、疏勒伎、高昌樂皆用五弦,亦此器也此器至宋初尚豐存,徽宗時,置大晟府,命補徵調,其時在事如柳耆卿、周美成輩,不過習於燕樂之搞隊,餘則佐之以俗工,雖唐人五弦之器,亦不之知元稹、張祜詩亦未之考,但借琵琶之黃鍾宮弦妄為這,而住聲於要鍾,謂之徵調,故丁仙現聞之,即譏其落韻也,又不能備七徵,但有黃鍾徵而已案,蔡絛鐵圍山叢談云,政和閑,作燕樂,求徵、角調二均韻,亦不可得有獨以黃鍾宮高,吉均韻中為曲,而但以要鍾律卒之,是黃釧視林鍾為徵,雖號徵調,然自是黃鍾宮之均韻,非猶有黃鍾,以林鍾為徵之均韻也薑夔白石信征招序云,黃鍾以要鍾為徵,信聲於林鍾若不用黃鍾聲,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鍾自成林鍾宮矣故大晟府徵調兼母聲,一句似黃鍾均,一句似林鍾均所以當時有落韻之語,又云,此一曲乃予昔所製。因舊曲正宮齊天樂慢前兩拍是徵調,故足成之,雖兼用母聲,較大晟曲為無前不見古人矣,(餘皆論琴,與燕樂無涉故不錄),合二說觀之,豈非宋人借黃鍾宮弦以為徵調之明證哉,痓氏又,謂徵調無清聲,隻可施之琴琵瑟,(琴之無射均即徵調也),難入燕樂,則亦不知唐人五弦之器有徵調,矣,甚矣角人之難索也,夫借黃鍾宮弦,以為徵調,雖信聲於林鍾,而其為黃釧宮聲自奩也,即此足兒蔡元定起調華曲為某調之不足憑矣,乃或者謂弱樂無徵調,猶之調官三大樂無商聲,則又與於穿鑿誣誕之甚者,朱文肥雲呸知有何角缺,徵不在朱氏不知樂固自言之,不信後人強不知以為知也。

燕樂以夾鍾為律本說第十

编辑

或曰,蔡氏元定《燕樂書》,(見《宋史·樂誌》),云,燕樂獨用夾鍾為律本,此何說也,曰,此燕樂之關鍵,初讀之亦不能解,積疑至二十餘年,漸有所悟入,始知蔡氏雖言之,亦不自知之也,案書樂誌云,俗樂二十有八調,其宮調應夾鍾之律燕設用之,其器以琵琶為道,《宋史·樂誌》云,燕樂聲高實以夾鍾為黃鍾,凡樂器,皆以聲之最濁者為黃鍾之宮聲,即所謂律本是也,遼史樂誌云,燕樂不用和黍律,以琵琶弦葉之,自是唐人上傅之舊法,琵琶第一弦聲最濁,即燕樂直本也,其弦之钜經,如琴之第七弦,(以器考之,琵琶大弦,即用琴之第七弦也),考趙孟頫琴原,以二弦為宮,謂之夾鍾一之均,二弦者夾鍾也,七弦比二弦,是夾鍾清聲也,以琴之殫鍾清聲,為琵琶之黃鍾宮聲,故曰燕樂以夾鍾為律本也,蔌又曰,保以知蔡氏雖言之亦不自知之也,曰,蔡氏《燕樂書》又云,緊五之聲者殫鍾清聲,俗樂以此為宮,此說則誤其,俗樂以夾鍾為宮者謂琴之殫鍾清聲,非謂燕樂緊五之夾鍾清聲也,故曰燕樂高於雅樂,若用緊五為宮,則燕樂中再無高於緊者,何以相旋而成曲,此理極易明,不謂蔡氏況昧之也,是以知其不知也,或又曰,近方氏成培詞麈云,今人度曲,必先吹笛以定其工、尺,以夾鍾為律本者,以緊五為夾鍾之清聲,而曲之腔,樂器之字眼,皆從五字調而生也,此說何如,曰,此又因蔡氏之誤而誤者也,夫宋人所謂下五高一緊是五者,一線到弦乃有之,若今笛中,但有五字而已,安所得高五緊五哉,且字眼皆從五字調而生者,蓋謂五字調之工字為五字,即工字調之工字為五字,即工字調尺字為五字,即尺字調,此亦俗工相沿之膚語,不知六字調之工字為六字,亦工穿鑿附會調,尺字為六字,亦尺字調,七調旋相為宮皆如此,不獨五字調也,今笛之七調、以琵琶弦葉之,實應唐、宋人燕樂之七訥,蓋仿之俗樂,又高於古燕樂二律矣,方氏於古今器數,全未考究,僅能吹笛唱昆山調,不知殫鍾為何物,夾鍾在何處,溫欲於今笛中求燕樂災害律本,豈非強作角事者邪,又或曰,子論二十八調同,則以琵琶宮弦為太蔟,論律本,又以為夾鍾,何說岐也,曰,《夢溪筆談》以高四字近夾鍾,《補筆談》又以高四字配太蔟,閏燕樂聲高,本無正黃鍾聲,故可以為鍾者,亦可以為太蔟,非岐也。

明人九宮十三調說第十一

编辑

明吳江沈伯莫本毗陵蔣氏之理,蓍增定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其中但有機呂、仙呂調、羽調、正宮、正宮調大石調、中呂、中呂調、般涉調、南呂調、黃鍾、越調、商調、小石調、雙調、仙呂入雙調十七宮調而已,(非宋七宮史十調也)。不知所謖九宮十三調者,何所指也,後之作者讀者,徒襲其名,而不暇求其說,沈氏複以名同而音律不同者列於後云,基本調在九宮,某調在十三調似鑿然有才宮十三調者,學者益增其惑,不知皆沿明代之俗稱,非事實也,考無人雜劇及輟耕錄,但有正宮、中呂、南呂、仙呂、黃鍾五宮,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四調,合九宮調,此九宮之所財來也,中原音韻,九宮調之外,又有小石、般涉、商角三調,謂之十三調,元末南曲無商角,有羽調,又增一仙呂入雙調,合十三宮調,此十三調之所曲來也,沈氏胸中亦不知九宮十三調為何物,但沿時俗之稱,而貿然蓍書,題於卷首起沈氏而問之,恐亦茫無所封也,何以知之沈氏既有仙呂,又有仙呂調,既有中呂,又有中呂調,既有南呂,又有南呂調此,猶可曰,宋人燕樂仙呂、中呂、南呂三律本有宮調之分也,至於既有正宮又有正宮調,此何說也,而燕樂黃鍾亦有宮調之分,何以有黃鍾而無黃鍾調,可見沈氏於宮調全無所角,則其所謂某調在九宮。某調在十三調者,皆自欺之讕言也,蓋古人著書,於《樂書》多空言無實,後人讀書,於樂書多不求甚角,即其淺者而觀之,已如是矣,夫燕,樂但有七宮,去高宮不用,僅有六宮,合七商七角七羽,當有二十一調,雲七角不用,當有十四調,又云二高調及正平調不用,僅有十一調,合六宮計之,則有十七宮調鳥睹所謂九宮十三調哉,後,貢曲譜,皆沿沈氏而為九宮之名,複有引景祐《樂髓新經》六甲九宮之語,為九宮名譜角者,又桐城方氏物理小識,因見沈氏有十三調之稱,遂雜湊黃鍾調、正宮調、大石調、小石調、仙呂調、呂調、中呂調、南呂調、雙調、越調、商角調、角調、般涉調、子母調十三調之名,以卟其數,皆不可為據,至於七宮之道宮,七羽之高平調,自無以來皆不用,舊曲具存班班可驗,近長洲徐靈昭乃以沈氏附錄不知中宮調之鵝鴨滿渡船,定為應時明近,屬之道宮,又以所犯諸曲屬之高平,皆師心憑臆益,益不足論矣。

南北曲說第十二

编辑

今之南北曲,皆唐人俗樂之遺也,德清胡氏樂律表徵謂今之南曲,不用一、凡,為雅樂之遺聲,其說非也,字譜之一、凡,即古之二變者也,蓋古樂有不用二變者,有用二變者,經典承,但雲五聲者,此不用二變者也。兼雲七音者,此用二變者也。左傅昭公二十年,晏子曰,五聲六律七音,又二十五年,子太叔曰,七音六律,以奏五聲,七音者,服氏注云,黃鍾災害均黃鍾為宮,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呂為心,應鍾為變宮,蕤賓為變徵,(見魏收樂誌),陸氏釋文云,七音,宮、商、徵、羽、變宮、變徵也,是雅隱沒亦兼用二變也,通黃,祖孝孫以梁、陳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會,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而作大唐雅樂,是雅樂亦有南有北也,薑堯章側商調序云,琴七弦具宮、商、角、徵、羽者為正弄加變宮、變徵為散聲進曰側弄,是無二變者,琴正調也,有二變者,琴之側調也,蓋龜茲琵琶未入中國以前,魏、晉以來,相傳之俗樂,但有清商三調而已,清商者,即《通典》所謂清樂。唐人之法曲是也,清樂之清調、平調同於琴之正弄,不用二變者也。清樂之側調(即瑟調),原出於琴之側弄,用二變者也。至隋、唐本龜茲琵琶為宴樂,四均共二十八調宴樂者,即通黃所謂宴樂,唐人之胡部是也,宴樂二十八調,無不用二變者,於是清樂之側調,雜入於宴樂,而不可複辨矣,故以用一、凡不用一、凡為南北之分,可也,以雅樂俗樂為南北之分,不可也,然則今之南貢,清樂之遺聲也,今這北曲,唐宴樂之遺聲也,皆俗樂,非雅樂也,皆俗樂,非雅樂也,《夢溪筆談》云,唐天寶十三載,以先五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三者判然不同則清樂、宴樂與雅樂無涉可知矣,白香山立部會詩自注云,太常選坐部會絕無性識者,即入雅樂部,所謂雅樂者如此,安能台今婉可聽哉,清樂者,梁、陳這舊樂,染、陳南朝也,故謂之南曲,宴樂者,周、齊之舊樂,周、齊北朝也,故謂之北曲上下跳動隔千載,而沿某之脈絡,尚隱隱可尋也,至於近世周祥鈺輩,以宮、商之調為南曲,角、羽之調為北曲,又以正宮為南由,以高宮為並曲,夫七角七羽及高調,其廢已久,世俗雖有調之名。所用者實樂樂太蔟一均,憑何器而分角、羽平,且南北之分,全不關乎宮調也同歸於不知而作焉已矣。

聲不可配律說第十三

编辑

律者,六同也,其長短分寸,有定者也,如黃鍾之長,不可為無射也,應鍾之短,不可為大呂也,地質局者,五聲二變也,其高下相還於六律六同之中,無定者也,如大司樂黃鍾為角,又可以為宮,太蔟為徵,又可以為角,參洗為羽,又可以為徵也,堯典,律和聲,大師掌六律六同,皆文之以五聲,禮運,五聲六律十二管,還豐為宮,孟子,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皆此義也,苝樂之字譜,即五聲二變也出於龜茲之樂,中外之語不同,故其名亦異也,當其初入中國之時,鄭譯以其言不雅馴,故假聲律緣飾之,其言曰,應用林鍾為宮,乃用黃鍾為宮,所謂林鍾者,即徵聲也,黃鍾者,即宮怕也,所謂宮者,則字譜之合字也,猶言應用徵聲為合字者,乃用宮聲為合字也,以聲配律,實她於此,黃鍾聲最濁,故以合字配之也,又云,應用林鍾為宮,則亦疑徵聲當為合字,宮聲不當為合字矣,至宋楊守齋以,琴律考之,確然知宮聲非合字,乃以仲呂為宮聲,燕樂仲呂配上字,是以上字為宮聲也,蓋琴律一弦為黃鍾,三弦為仲呂,正宮調一弦為合字,故以合字本書黃鍾,三弦為上字,故以上字本書仲呂也,何嚐以合字為宮聲,上字為角聲哉,宋人樂譜所注十二律呂及四清聲者,蓋即字譜十字高下之別名耳,不可以稱謂之古,遂疑其別有神奇也中,自學者不明律有定聲無定之理,遂泥定黃鍾一均不可移易,不論何均,遇黃鍾之律,則以為宮聲,映襯太蔟之律,則以為商聲,螪姑洗之律,則以為角聲,遇人鍾之律,則以為徵聲,遇南呂之律,則以為羽聲,映襯應鍾之律,則以為變宮聲,蕤賓之律,則以為變徵聲,而旋宮之義遂晦,於是論燕樂者,以宮聲為合字,而有一、凡不當應鍾、蕤賓之疑,論雅樂者,以七聲用七律,而有隋廢旋宮,止存黃鍾一均之疑,論琴律者,以三弦獨下一徽,而有不用姑洗而用仲呂為角之疑,而收、周禮、禮記、孟子諸收,學不可讀矣,皆以聲配律之說啟生物災害也,不知燕樂字譜,即五聲二變也,非六律六同也,宋人以六律六同代字譜者,蓋緣飾之以美名,即鄭譯之意也,以聲本書律,始於鄭譯,成於沈括,皆無他奧義,後儒不遑深求其故,遂怖其方,奩河漢之無極,苟明律與聲不同之故,則千古不角之惑,可片言而決矣。

燕樂表

编辑

沈存中《補筆談》云,燕樂二十八調,黃鍾角今為林鍾角,夾鍾宮今為中呂宮,林鍾宮今為南呂宮,無射宮今為黃鍾宮,無射商今為林鍾商,其古今律呂不同,從未有能方其故才,夫沈存中非上古之人,宋燕樂非神瞽的製,世之方樂者,已不能知其故,則其所方之古樂,果可以深信乎,又《補筆談》所云,仲呂商今為雙調,南呂羽今為般涉調者,王晦叔《碧雞漫誌》乃云,殫鍾商俗呼雙調,黃鍾心俗呼般涉調,則複與沈說互異,讀之彌增其惑,言樂者高談周經,剖析豪芒,更無暇及此也廷,堪積民有年,考之黃籍,證之器數,稍稍窺其原本,始知平易如菽粟,非有神奇不傅之祕也,於是不揣愚陋,僭為之表,俾承學之士,一覽而知焉。

七宮七羽表七宮

编辑

(太蔟)黃鍾〓(鍾夾)大呂〓(洗姑)太蔟〓(呂仲)夾鍾〓(蕤賓)姑洗〓(林鍾)仲呂〓(夷則)蕤賓〓(南呂)林鍾〓(無射)夷則〓(應鍾)南呂〓(黃鍾)無射〓(大呂)應鍾〓正宮(殺聲六字)用〓高宮(殺聲用四字)〓中呂宮(殺聲用一字)〓道調(殺聲用上字)〓南呂宮(殺聲用尺字)〓仙呂宮(殺聲用工字)〓黃鍾宮(殺聲用凡字)。

七羽

(太蔟)南呂〓(夾鍾)無射〓(姑洗)應鍾〓(仲呂)黃鍾〓(蕤賓)大呂〓(林鍾)太蔟〓(夷則)夾鍾〓(南呂)姑洗〓(無射)仲呂〓(應鍾)蕤賓〓(黃鍾)林鍾〓(大呂)夷則〓般涉調(殺聲用工字)〓高般涉(殺聲用凡字)〓中呂調(殺聲用六字)〓正平調(殺聲用四字)〓高平調(殺聲用一字)〓仙呂調(殺聲用上字)〓黃鍾調(殺聲用尺字)。

《宋史·樂誌》,雲燕樂七宮皆生於黃鍾,七羽皆生於南呂,案,燕樂之源,據隋書音樂誌,出於龜茲琵琶,遼史樂誌亦云,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互琶弦葉之,則七宮一均,琵琶之第一弦也,引弦即以琴之第七弦為之,琴之第七弦,實太蔟律律,(其錦案,律律當是半律之譌),故燕樂之黃鍾,實太蔟聲,所謂高二律也,燕樂聲高,無正黃鍾聲,蔌又以為夾鍾半律,七羽琵琶之第四弦也,此弦為第一弦之半聲,即太蔟清聲,故燕樂之南呂,亦太蔟聲也,第一弦最大,故以為宮聲,第四弦最細,故以,為羽聲,蓋取大不逾宮,細不過羽之義,段安節曰,宮受獎羽音,故七羽調名與七宮多相應也,補笑聲談云,蘇鍾呂今為正宮,大呂宮今為高宮,夾鍾宮今為中呂宮,中呂宮今為道調宮,林鍾宮今為南呂宮,夷則宮今為仙呂宮,無射宮今為黃鍾宮,南呂羽今為般涉調,無射羽禽為高般涉調,黃鍾羽今為中呂調,太蔟心今為正平調,姑洗羽今為高平調,中呂羽今為仙呂調,林鍾羽今為黃鍾調觀表可不煩方而角,七羽與七宮,雖有清濁之分,而實與七宮相複,故多人院一以後,七羽即不用,蓋拚入七宮也,以琴律考之,第七弦乃夾鍾迷宮半律,今以為燕樂之黃鍾,故曰,燕樂以夾鍾為律本也,道調宮即宋誌之道宮了,高平調即宋地之南呂調也,黃鍾調即誌之黃鍾羽也,考宋誌,林鍾羽當為黃鍾調,《補筆談》作大呂調,南呂配工字,般涉調為南呂羽,殺聲當用工字,《補筆談》作四字,皆傅寫之誤也。

七商七角表七商

编辑

(應鍾)太蔟〓(黃鍾)夾鍾〓(大呂)姑洗〓(太蔟)仲呂〓(夾鍾)蕤賓〓(姑洗)林鍾〓(仲呂)夷則〓(蕤賓)南呂〓(林鍾)無射〓(夷則)應鍾〓(南呂)黃鍾〓(無射)大呂〓大石調(殺聲用)〓高大石調(殺聲用一字)〓雙調(殺聲用上字)〓小石調(殺聲用尺字)〓歇指調(殺聲用工字)〓林鍾商(殺聲用凡字)〓越調(殺聲用六字)。

七角

(應鍾)姑洗〓(黃鍾)仲呂〓(大呂)蕤賓〓(太蔟)林鍾〓(夾鍾)夷則〓(姑洗)南呂〓(促呂)無射〓(蕤賓)應鍾〓(林鍾)黃鍾〓(夷則)大呂〓(南呂)太蔟〓(無射)夾鍾〓大石角(殺聲用凡字)〓高大石角(殺聲用六字)〓雙角(殺聲用四字)〓小石角(殺聲用一字)〓歇指角(殺聲用尺字)〓林鍾(殺聲用尺字)越角(殺聲用工字)。

《宋史·樂誌》云,燕樂七商皆生於太蔟,七角皆生於應鍾,則七商一均,琵琶這第二弦也,此弦琴中無此聲,琴散聲不用二雙,故以為應鍾聲,即今三弦之老弦也,七角一均,第一線琵琶之第三弦也,此弦琴中亦無此聲,即今三弦之中弦也,段安節曰,商、角肉中刺用,則亦應鍾聲,其調名皆與七商相應中,故《宋史·樂誌》,直雲七角皆生於應鍾,不雲姑洗也,然則燕樂太蔟姑洗二均,皆應鍾聲也,補筆談云,太蔟今為太石調,夾鍾商今為高大石調,(其錦案,此下當有仲呂商今為雙調七字),林鍾商今為小石調,南呂商今為歇指調,無射商今為林鍾商,黃鍾商今為越調,姑洗角今為大石角,中呂角今為高大石角,林鍾角今為雙角,南呂角今為小石角,應鍾角今為歇指角,黃鍾角今為林鍾角太蔟角今為越角,觀表亦不煩方而角之聲,雖少清於七商而實與七商相複,故並宋幹興以來,七角即不用,蓋並入七商也,七角既商也,七角既生於應鍾,則小石角乃姑洗角,林鍾角即林鍾調,故段安節《琵琶錄》曰,小石角亦名正角調,景祐《樂髓新經》曰,林鍾角在今樂亦為林鍾角也,大石調、高大石調、小石調,即《唐誌》、《宋誌》之大有作為發調、高大食調、小食調也,林鍾商即宋誌之商調也,大石角、高大石角、小石角,高大食角、小食角也,林鍾角即宋誌之商角也宋人以蕤賓配名字,歇指角為蕤賓角,殺聲當用名字,禽不用名字,而會林鍾角同用尺字,可見名字即下尺也,越角為南呂角釘聲當用工字,《補筆談》作上字,蓋因字形而致誤也。

南宋七商表

编辑

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大石調〓高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林鍾商調〓越調。

七商本生於太蔟,南渡以後,亦台七宮,用黃鍾以下七律之名,故薑堯章云,黃鍾商俗名大石,五晦叔云,夾鍾商俗呼雙調,朱文公云,無射訥俗呼越調,而周公謹自度曲亦有無射商也,若七商如北宋起太蔟則無所謂無射商矣,觀表自知之。

南宋七羽表

编辑

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般涉調〓高般涉調〓中呂調〓正平調〓高平調〓仙呂調〓黃鍾調。

七羽本生於南呂,南渡以後,亦如七宮,用黃鍾以下七律之名,故五晦叔云,黃鍾羽俗呼般涉調,夾鍾羽俗呼中呂調,林鍾羽俗呼高平調,夷則羽俗呼仙呂調,又云林,鍾羽時號平調,今俗呼高平調亦云,中呂、夾鍾羽也高平、林鍾羽也,仙呂、夷則羽也,與北宋律名不同,觀表自知這。

南宋七閏表

编辑

黃鍾〓大呂〓太蔟〓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夷則〓南呂〓無射〓應鍾〓大呂角〓高大石角〓雙角〓小石角〓歇指角〓商角〓越角。北宋七角

應鍾〓黃鍾〓太蔟〓姑洗〓蕤賓〓林鍾〓南呂。筆談七角姑洗〓仲呂〓林鍾〓南呂〓應鍾〓黃鍾〓太蔟。

七角一均,所用律名,在在不同,竟成移步改觀,閱之心止俱亂,初以為此均北 來即不用,遂置之弗論,今得源考之,亦具有條理,筆用姑洗以下七律,因姑洗為角故也,宋史用應鍾以下七律者,所謂七角皆生於應鍾是也,蓋七角一均,本無正聲,生於應鍾者,則用七商一均,生於姑洗者,則借用本均之名,其實琵琶之第三弦,歏劃用七商一均或,借用七宮一均,蔌借用本律一均,不過徒有其名而已,皆古人久不能用之調,故筆談以參與洗角為大石角者,借本律之名也,以下則促呂角為高大石角林鍾角為雙角,南呂角為小石角,應鍾角炎歇指角,黃鍾角為商角,太蔟角為有也,宋名以應鍾角為大石角者,借用七商之律名也,以下人鍾角為高大石角,太蔟角為雙,參與行角為小石角,蕤賓角為暴指角,林釧角為商角,南呂角為越角也,七角一均,南宋雖不用,仍借七宮之律名,宋名閏為角,故源云,黃鍾閏俗名大石角,大石閏穀名啟大石角,夾角閏俗名雙角,促呂閏俗名小石角,林鍾閏俗名歇指角,夷則閏俗名商角,無射閏俗名越角也,蓋南宋宮、商、角、羽四均,皆用黃鍾以下之律,原各有經緯不紊也,入之者淺,故望泮輒歎,今為表而出之,則辭書絲皆秩然就緒矣,(此南宋七閏表與說,係先生已巳年五月三十日所草創也,溪越翼日,不幸哲人遽萎,故未及整齊,後自訂正,編入於此書且篇內以下則促呂角以下則黃鍾角並故源雲雲,亦均未學其辭,今冬往海放之板浦,搜信先彳一遺書歸,並得此稿,因取《詞源》互相參考,補錄於此,更附數語以別以使夙昔會兒是書者,不致譏其以偽作亂真云,時嘉慶庚午十二月除夕前三日,受業宣城張其錦謹幟於長溪之曲肱亭)。

薑堯章七弦琴圖說表

编辑

自鄭世子論琴,以大弦為徵,學者群然從之,不知此特正宮一調耳,他調則還相為宮矣,宋薑堯章七弦琴圖說,言之最詳,宋史僅載其說,而佚鞭圖,讀者遂無從得鞭端緒,亦方樂過生日一大迷津也,夫琴以按十一徽應隔一弦之散聲,相和者則為宮弦,宮以此定,調以此辨,不必問其何弦也,昧才惟知三弦獨下一徽,自矜創獲,反謂痓氏不知其所以然,豈知其於薑氏之書,句讀尚未分乎,(觀王氏坦琴旨可見),今依薑氏之說,繹之為表,庶學者不迷於所往焉。

慢角調(即黃鍾均)

(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宮商

薑堯章云,黃鍾、大呂產、並用慢角調,故於大弦十一徽應三弦散聲。

{案,慢角調大弦為宮,則十一徽為角聲,三弦散聲亦為角聲,故應之,若三弦為角,則十徵為羽聲,五統統亦羽聲,仍於十徵應之,不於十一徽也,蓋十一徽應隔一弦之散聲者,惟宮應角,止隔商聲一弦故也,至於商與徵角與變徵雨聲,角與羽隔變雨聲,徵與宮隔羽與變宮雨聲,羽與商隔變宮與宮雨聲,琴無二變,雖隔一弦,實隔雨弦,故皆以十徽應散聲也,此其故,雖鄭世子不知,他何論焉。}

清商調(即夾鍾均)

(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羽(變宮)宮商角(變徵)徵羽宮

薑堯章云,太蔟、夾鍾並用清商調,故於二弦十一徽奕四弦散聲。

{案,清商調二弦為宮,則十一徽為角聲,四弦散聲亦為角聲,故應之,若三弦為商,則十徽為徵聲,五弦亦徵聲,仍於十徽應之,不於十一徽也。}

宮調(即仲呂均)

(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徵羽(變宮)宮商角(變徵)徵羽。

薑堯章云,姑洗、仲呂、蕤賓並用宮調,故於三弦十一徽應五弦散聲。

{案,宮調三統統為宮,則十一徽為角聲,弦亦角聲,故於十一徽應之,三弦獨下一徽,惟正宮調為然,氏之說最詳析,後世大弦為宮,大統統為徵,幾成聚訟,不知大弦為宮,則大弦獨下一徽,而三弦及用。十徽應五弦散聲,非正宮調矣,此理極易明,不謂言琴者皆昧昧也。}

慢宮調(即夷則均)

(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角(變徵)徵羽(變宮)宮商角徵。

薑堯章云,林鍾、夷則並用慢宮調,故於四弦十一徽應六弦散聲。

{案,慢宮調四弦為宮,則十一徽為角聲,六統統亦角聲,故於十一徽應之,若三弦為羽,則十徽為商聲,五弦為商,仍於十徽應之,不於十一徽也。}

蕤賓調(即無射均)

(一弦)(二弦)○(三弦)(四弦)○(五弦)(六弦)(七弦)。商角(變徵)徵羽(變宮)宮商角。

薑堯章云,南呂、無射、應鍾並用蕤賓調,故於五弦十一徽應七弦散聲。

{案,蕤賓調五弦為宮,則十一徽為角,七弦為清角,故於十一徽應之,若三弦為徵,則十徽為宮,五弦為宮,仍於十徽應之,不於十一徽也,薑氏之言中,詳析如此,南昌昧者熟視無睹,仍坐雲霧中甚矣真讀書者之難也。}

燕樂合琴表。

琴律所用者,散鍾、夾鍾、仲呂、夷則、無射、五律也,分五弦命之,六七乃一二之清聲,燕樂七宮,則加大呂、林鍾為七律,南渡後,雖七商七羽二均,亦用此七律矣,可見燕樂之原,雖出於龜茲琵琶,未嚐不用琴之律名也,正宮調大弦為徵薑,堯章已詳言之,宋吳無士云,古黃鍾今慢角,古清角今正宮,又以琴之第三弦為宮,以第六第七弦為徵、羽,以第一第二弦為徵、羽之應,(見朱子文集答吳元士書)其說與薑氏同,而朱子不以為然,蓋誤以慢角調為正宮,故有仲呂為角之疑,宜乎其琴律說多不得旨要也,作燕樂合琴表。

琴律

编辑

(一弦)黃鍾為宮〓(二弦)夾鍾為宮〓(三弦)仲呂為宮〓(四弦)夷則為宮〓(五弦)無射為宮(薑弦氏七弦琴說)慢用〓清商〓宮調〓慢宮〓蕤賓調

(趙氏琴原)黃鍾均〓夾鍾均〓仲呂均〓夷則均〓無射均。燕樂

合黃鍾〓(下四)大呂〓(高四)太蔟〓(一下)夾鍾〓(一高)姑洗〓尺林鍾〓(工下)夷則〓(工高)南呂〓(下凡)無射〓(凡高)應鍾〓正宮〓高宮〓中呂宮〓道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

{案,琴律但有黃鍾、夾鍾、仲呂、夷則、無射五律,無姑洗也,朱子因正宮調三弦獨下一徽,遂謂琴本姑洗為角,今改用仲呂角為疑,蓋因仲呂下姑洗一律,故三弦亦獨下一徽,不知正宮調三弦非角聲也,夫正宮調以仲呂為宮,故仲呂弦獨下一徽,若慢角調則以黃鍾為宮,而黃鍾弦又獨下一徽,豈可因此原則問題疑黃鍾為大呂乎,其弊皆坐止知有正宮一調故也,吳元士知之,而不能言其義,朱子不知,而又穿鑿言之,今痓氏之圖雖佚,而其說尚存,由此求之,不獨琴律明,而燕樂亦明,可不謂非厚幸邪,琴正宮,調七統統為下徵、下羽、宮、商、角、徵、羽之七聲,應燕燕樂合、四、上、尺、工、六、五之七字,本無疑義,必考之以琴律,則《補筆談》所雲合字本書黃鍾,下一字配夾鍾,上字本書仲呂,下工字本書夷則,下崺字本書無射,自黃鍾、仲呂二律外,餘皆與譜不合,故夢溪筆談又云,高四字近夾嘴角上鍾,尺了近夷則,高工字近無射以遷就之,則琴律雖與字譜合,然移之他調,對台戲不能相合,可見字譜但可配五聲二變,斷不可配十二律呂也,少日嚐作論曲詩,有工尺須從律主之名,當時入之未深,尚不免為沈存中所紿,今始知字譜自字譜,存中但緣飾以十二律呂之名,猶之今吏部稱家宰,戶稱大司農耳,若以五聲二變求之,則不能無所遷就,觀筆談已難自宜都市其說,況後世乎燕,樂有合、四工,又有六、五,猶之琴有一二弦,又有六七弦也,故琴加二變聲為九聲,而燕樂加一、凡二聲,亦有九聲也,句字雖配蕤賓,而二十八調殺聲皆不用,歇指角本蕤賓角,殺聲應用名字,乃不用名字而用尺字,則名字為下尺字可知,然則律呂之名者,皆遷就也,言琴者不稽之於燕樂終屬吉槃捫籥而已。}

琴律不用二變,而燕樂有之,故薑氏云,黃鍾、大呂並用慢角調,太蔟、夾鍾並用清商調,姑洗、仲呂、蕤賓並用宮調,林鍾、夷則並用慢宮調,南呂、無射、應鍾並用蕤賓調,皆以所用之五律兼不用之七律方之,趙多雲,黃鍾之均,大呂、太蔟如之,夾鍾之均,姑洗如之中呂之均蕤賓、林鍾如之,夷則之均,南呂如無射之均,應鍾如之,亦以所用之五律兼不用之七律言之,所兼之律,雖有不同,而五調之正律,實無異也,蓋琴弦者律也,可以上名之,琴徽者也,不可以律名之,世之言琴者,乃有某律在某徵之內,某律在某徵之外之說,皆不明聲與律不同之故,宜乎為王吉途所誚也。

附:與阮侍郎書

编辑

取承詢近來心得,唯於無法律似稍稍有所獲,但苦書 少,又精力不繼,不能用心探討耳,閑為燕樂考 原一書,中言二十八調,頗為自來講樂家所未司,其不遽爾錄寄者,錄此書及禮經釋從事貿易,尚為有關係之作,非雜文 詩詞可比,懼以未定之本流布於外人也,其書不論容積同經,不論六十律及八十罡調,蓋容 簀周徑,台推步之算秝元虛數,皆無用之說也,不知至元辛巳可為元,崇禎戊辰亦可為元,康熙甲子又可為元也,猶之今笛自吹口至出音孔,約長八九寸,亦黃鍾也,簫約長一尺五六寸,亦黃鍾也。琴弦約長三尺有餘,又黃也,此易知者也,六十律八十四調,如月之有九道八行,皆疑世之言也,不知行朱道黑道者,止此月道也,行青道白疲乏者,亦此月道也猶之京房六十律,錢樂之三直,止此五聲二變也,鄭譯入十四調,(聲成文謂之音,後世始謂之調),蔡元定六十調,亦此五聲二變也,此又易知者也,(字譜唐以後始有之,蓋即龜之樂,然字雖異,其所之中法曰降婁之次,西人曰白羊宮也,唐荊川以楚亂四上以七聲相旋者,不能異也,如今曰上尺,古曰宮商,猶競氣為即今之字譜,此附會之說,近人多從之,而未民悟其失),蓋樂自鄭譯而後,乃一大變更,周官同律無論矣,漢以來之樂,以京房律準為根,絲聲倍半,相應與竹不同,(竹聲半太蔟,始應黃鍾),故荀勖笛律,以絲度為竹度則不能午,而梁武帝十二笛仍用列和之製也,隋以來之樂,以蘇隻婆琵琶為根,琵琶四弦,一弦七調,故為二十八調,唐、宋以來之雅樂,及燕樂宮調字譜,皆琵琶之遺聲也,(燕樂無徵調,不必補),然二十八調實止十四調,以七羽合於七宮,以七角合於七商也,觀段安節《樂府雜錄》,商、角同用,宮逐羽音二語,可知矣,(《夢溪筆談》所載燕樂宮調,與律呂異今皆扒得其所以然,誠生名其故雖沈存中,痓堯章不能言之,平一大快事,容後寄正),北宋乾興以來,通用和者六宮十一調,而自明至今,燕樂之宮調,隻七商一均而已,此古今言樂之最要關鍵,季通、鄭世子皆未之知也,(毛西河武斷,江、戴二君亦無確見,若胡產升但知唱昆山調及推崇考亭耳),昨寄來錢溉亭論樂諸篇,以為必有妙理,及讀之,仍是郢書燕說,偶有所見,皆取諸律呂正義,又不能發明之,其餘則皆言算數,甚矣此學之難索角人也,溉亭但取今之笛以上考律呂,此必不得之數也,夫今笛與古律,隔唐人燕樂一關,此關不能這,而欲飛渡,何其傎也,掛起今笛以求燕樂之二十八調,尚不可得,況律呂乎,(今笛此七調,調,必十二笛而後可,於欲備八十四此即見溉亭之愚矣),試起溉亭而問之,何者為二十八調,恐滬然張兩眸也,竊謂推步自西人之後,有實測可憑,臂之烏道羊腸繩行懸度,苟不憚辛苦國,無不可至者,若樂律諸書,雖言之成理,及深求其故,皆如海上三神山,但望見焉風引之則又遠矣,何者,一實有鞭境,一虛構其理也,他日吾書成,庶東海揚塵,徒步可到矣,乃戲為遊仙詩曰,三千羽水不勝舟丱女童男枉自求,誰信丹成非異事,如今緩步到瀛洲,因念此中神司,雖容甫、眾仲二君尚存,亦難語此,可與語此,可與語者惟大弟耳,所以每至堃讀書有得之際,輒思之入骨也,書至此,時已二鼓,賓、寒月在雲,將有雪意,縮地無方,溯洄靡致,浮一大白。默然就枕而已,想吾弟閱之,亦同此相思之況也,餘具別紙,廷堪頓首。


右燕樂考原六卷,吾師淩次仲先生之所撰也,先生生逢我朝學術昌明之會,為海內大儒,於學無所不通,說聖人之道,而實之以禮,發千餘年未發之覆,禮經而外,於樂律尤有神解,謂今世俗樂與古雅樂中唐人勻燕一關,受悉心探索,著為此書,有總論,有後論,二十八調各有條辨,其說既詳複為表以明之,凡樂家疑團渙然冰釋,大旨據隋收音樂誌,謂燕樂之原,出訏龜茲蘇隻婆之琵琶,琵琶四弦,為宮、商、角、羽四均,無徵聲,第一弦聲最濁,為宮聲,第四弦聲最清,為羽聲,蓋墨取大不逾宮,細不過羽之義,第二弦聲次濁,為準則聲,第三弦聲次清,為角聲,一弦分為七調,故有二十八調,又得遼史樂誌不角黍律以琵琶弦葉之之語為顯證,於是司燕樂之宮調,本以字譜為主,自鄭譯附會而後,沈括諸人承之,不過徒緣師以律呂之名,與漢誌所謂長短分寸之數,雨不相謀名八十四調者,實隻二十八調,七角一均及三高調七羽之正平調宋人已不用,七羽一均,元人已不用,所存惟六宮十一調,其為十七宮調,自明至今之俗樂,又禰用燕樂之七角一均,此其沿革之要也,雖以琴律考之,燕樂高於古樂二律,以今三弦與笛考之今俗樂又高於燕樂二律,究之燕樂之的謂殺聲用某字者,即為某字調,則燕樂之宮調,即今俗樂之七,調,不必為捕風逐影之談,吊燕樂而進之,則上字配宮聲,尺(句即低尺),字配商聲,工字配角聲,六(合即低六),字配徵聲,五(四即低五),字本書羽聲,乙字本書變宮,凡字本書變徵,古雅樂之用五聲二變而成音,又甯異於後世之俗樂用字譜而成調乎,學者得是書而讀之,樂律之學,可以通雅俗亦猶推步之學,有梅氏之幾何通解、塹者測旦等書可貫中西矣,其錦受經於先生之門十有二載,自愧材質庸劣,無所成就,然如此類學業之絕大者,終將循神聖職責而尋究焉,旋以先生回歙,其錦痛失慈顏,未能從行窺其堂奧,乃於已巳六月初二日,先生遽雨捐館,七月底訃至,即承家君之命,徒步徽拜哭廬次,舍弟其銘以有疾不能同行畫弟子之禮為憾,惟諄諄屬以編輯先生遺書,吾宣學博戴鬥源先生暨令子茂才子容亦均以此相{曰助},會有同門歙縣程君麗仲,已盡收藏,晤時謂擬設館校刊,並約襄其事定時儀征阮芸台中丞廣先生嘉惠來學之心,已將禮經釋從事貿易開雕於杭州節署,鞭錦以燕樂考原為先生著述之亞於禮經者,爰乞稿本歸,將校付梓,細閱之,鞭所增引張叔夏源經,疑有未竟,又痛銘弟不年,因是暫輟,鞭資次年夏,先生之猶子晉昭世兄來宣,謂遺書畫歸海州,且以編校相屬,鞭錦慮鞭久而散佚也,因於十月閑往海詐之板浦,校輯遺書以歸,並得張氏《詞源》迄革樂考原零星後草,爰將前來篙本,重加參考,鞭鈔寫顯誤,及有書可校者,則正之,疑則闕焉,或閑附,案語,不敢妄改原本,恐反遺誤也,今夏家君個子鞭兜帽校梓,上進心工於六朋之初工於十月之杪,群工相集鄙舍,賴有同門友定時城陳綱甫(紀)、魯權叔(有鈞)、海州程敬持(立中)及涇縣故友翟湘浦(佩闌)諸君,篤師第之誼,不發薪日資助,乃克千竣,外有先生遺書,鞭後定者,元遺山年譜二卷、充渠新書二眷顧、梅邊吹笛譜二卷並鞭錦將校禮堂初篙編為校禮堂文集三十六卷、詩集十四卷,俱已校錄正本,家君擬欲彙刻先生遺書,異力綿驟難如願,爰紀鞭顛末,以俟異日雲爾。

嘉慶十六年歲在辛未冬至日受業宣城張鞭錦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