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全覽10

全覽9 皇朝文獻通考 全覽10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輿地考
  山西省
  等謹按禹貢叙冀州於九州之首而晉陽平陽之間伊耆氏實先後都之所謂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者也冀州三靣距河當時闢龍門鑿吕梁至於壺口既載而西河以治此施功之最大者然則今之山西固禹迹所首經之地矣周禮職方氏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其霍恒二山及諸州浸多在今山西境内地利之勝自古而然戰國時趙韓魏以三晉遺墟争雄大國逮乎十六國南北朝時諸雄並起割據相尋率以此為用武之地葢其界隣朔塞東據太行而西薄大河形勢最為險要明代自邊墻以外為元裔所逼處築城架屋號曰板升侵軼之患無歳無之終明之世大同宣府之間倚為重鎮又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闗列戍分屯控防孔亟我
  朝邊境敉寧各衛所之地俱已改為朔平寧武等郡縣至於長城之外䝉古各部久為臣僕若歸化城綏逺城及豐鎮寧逺諸㕔並以王官臨治其奉令禀敎視内地無異焉於以拱䕶
  帝京峙為右輔固不僅區區焉畫郊圻固封守之為矣山西明置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太原府領太原平陽潞安大同四府汾澤沁遼四州又置山西都指揮使司領太原左右等七衛保徳等四守禦千戸所又置行都指揮使司領大同等十三衛二所萬厯中又升汾州為府
  本朝初因之設山西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太原府復仍明制設宣大總督駐大同府之陽和城順治十三年裁宣大總督改置山西總督康熙四年併為山陜總督駐西安府兼轄山西十四年復専設山西總督十九年裁山西總督雍正元年增置歸化城同知㕔分理邊外𫎇古民人交涉事務二年升太原府屬之平定忻代保德四州平陽府屬之蒲解絳吉隰五州俱為直𨽻州三年增置朔平寧武二府六年升蒲州澤州俱為府乾隆四年増置綏逺城同知㕔與歸化城㕔並直𨽻於歸綏道二十五年於歸化城綏逺城所屬地方又増置五通判㕔分理邊外事務三十五年升平陽府屬之霍州為直𨽻州仍以吉州還屬府凡領府九直𨽻州十道所轄之㕔七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千七百八十三里東至直𨽻正定府贊皇縣界四百三十里西至陜西綏德州呉堡縣界五百五里南至河南陜州界一千二十三里北至殺虎口邊墻七百六十里東南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八百五十里西南至陜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一千一百五里東北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縣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府谷縣界八百八十里在
  京師西南一千二百里其北自得勝口邊外為豐鎮寧逺二㕔界東西距二百七十餘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餘里自殺虎口邊外為歸綏七㕔界東西距四百餘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
  太原府為省治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三十里東至平定州夀陽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汾州府永寧州界四百里南至沁州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北至代州崞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遼州榆社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忻州定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保徳州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太原府共領州五縣二十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平定忻代保徳四州俱為直𨽻州以樂平等九縣分屬四州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縣入徐溝縣今領州一縣十
  陽曲縣附郭
  太原縣在府西南四十里
  榆次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太谷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祁縣在府南少西一百四十里
  徐溝縣在府南八十里
  交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文水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岢嵐州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嵐縣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興縣在府西北四百十里
  平陽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縣界八十里南至絳州界一百十里北至汾州府介休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絳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北至沁州沁源縣界一百五十三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蒲解絳吉隰五州俱為直𨽻州以臨晉等十七縣分屬五州乾隆三十五年仍以吉州及鄉寧縣還屬升霍州為直𨽻州以趙城靈石二縣屬之凡領州一縣十
  臨汾縣附郭
  洪洞縣在府東北五十五里
  浮山縣在府東南八十里
  岳陽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曲沃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翼城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太平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襄陵縣在府西南三十里
  汾西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鄉寧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本朝雍正二年分屬吉州乾隆三十五年還屬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舊屬府 本朝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鄉寧蒲二縣九年以蒲縣改屬隰州乾隆三十五年還屬
  蒲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解州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朝邑縣界五里南至同州府潼闗㕔界六十里北至絳州河津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解州芮城縣界一百十五里西南至潼闗㕔界六十里東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朝邑縣界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里明為蒲州省河東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以臨晉等四縣来屬六年升為蒲州府増置永濟縣八年増置虞鄉縣凡領縣六
  永濟縣附郭明初省入蒲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為府以州地改置永濟縣為府治臨晉縣在府東七十里
  虞鄉縣在府東六十里元省入臨晉縣 本朝雍正八年復置
  猗氏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榮河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萬泉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汾州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太原府祁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陜西綏德州呉堡縣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霍州靈石縣界六十里北至太原府文水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沁州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隰州治二百七十里東北至祁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北至陜西榆林府葭州治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八十里明初為直𨽻汾州萬歴二十三年升為汾州府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汾陽縣附郭
  孝義縣在府南少東三十五里
  平遥縣在府東八十里
  介休縣在府東南七十里
  石樓縣在府西少南二百五十里
  臨縣在府西北三百二十里
  永寧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寧鄉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潞安府在省治東南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河南彰徳府林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平陽府岳陽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澤州府髙平縣界八十里北至遼州界二百里東南至河南衛輝府輝縣治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澤州府沁水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彰徳府涉縣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沁州治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洪武九年為直𨽻潞州嘉靖八年升為潞安府共領縣八
  本朝因之乾隆二十九年以平順縣省入潞城黎城壺闗三縣凡領縣七
  長治縣附郭
  長子縣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屯留縣在府西北六十里
  襄垣縣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潞城縣在府東北四十里
  黎城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壺闗縣在府東南三十里
  澤州府在省治東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河南衛輝府輝縣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平陽府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河南懐慶府河内縣界一百十里北至潞安府長子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南至輝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絳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河南彰德府林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翼城縣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澤州洪武初省州治晉城縣入州屬平陽府九年升為直𨽻澤州共領縣四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為澤州府增置鳯臺縣凡領縣五
  鳯臺縣附郭本晉城縣明初省入州 本朝雍正六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鳯臺縣為府治髙平縣在府北少東八十五里
  陽城縣在府西八十里
  陵州縣在省東北一百二十里
  沁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大同府在省治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三里東至直𨽻宣化府懐安縣界二百十里西至朔平府左雲縣界五十里南至代州繁峙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得勝堡邊墻八十三里東南至直𨽻宣化府蔚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左雲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新平堡邊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破魯堡邊墻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五年置山西行都指揮使司七年改為大同府共領州四縣七
  本朝初因之順治六年移大同府治于陽和城八年仍還故治雍正三年改置陽髙天鎮二縣以朔州及馬邑縣往屬朔平府六年以蔚州往屬直𨽻宣化府十一年以廣昌縣往屬直𨽻易州乾隆十一年增置豐鎮㕔凡領州二縣七㕔一
  大同縣附郭
  懐仁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渾源州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應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山隂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廣靈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靈邱縣在前東南二百七十里
  陽髙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陽和髙山二衛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髙山衛并入陽和衛為陽髙衛雍正三年改為陽髙縣
  天鎮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四里明洪武三十一年置天城鎮逺二衛 本朝順治十三年以鎮逺衛并入天城衛為天鎮衛雍正三年改為天鎮縣
  豐鎮㕔在得勝口外三十餘里明為邊外地 本朝康熈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開墾地畆生聚日衆置豐川衛及鎮寧所乾隆十五年裁衛所設立理事通判管理邊外官地及察哈爾正黄半旗正紅一旗並附近各扎薩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務仍屬于大同府
  朔平府在省治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大同府大同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西至邊墻一百二十五里南至寧武府寧武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殺虎口邊墻二十里東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南至寧武府偏闗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威魯堡邊墻二十里西北至阻虎堡邊墻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五年置定邊鎮朔二衛後省永樂七年移置大同左右二衛于此正統間徙邊外玉林衛併入右衛名右玉林衛徙邊外雲川衛併入左衛名左雲川衛成化時又置平魯衛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右玉林衛為朔平府置右玉左雲平魯三縣又以大同府之朔州馬邑縣来屬乾隆十五年增置寧逺㕔凡領州一縣四㕔一右玉縣附郭明洪武時置定邊衛永樂時改置大同右衛正統時併置右玉林衛 本朝雍三年改置右玉縣為府治
  左雲縣在府東南七十五里明洪武時置鎮朔衛永樂時改置大同左衛正統時併置左雲川衛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左雲縣
  平魯縣在府西南一百十五里明成化時置平魯衛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平魯縣朔州在府南二百四十里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
  馬邑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初屬大同府雍正三年改屬朔平府
  寧逺㕔在殺虎口外六十里明為邊外地 本朝康熙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開墾地畆生聚日衆置寧朔衛及懐逺所乾隆十五年裁衛所設立理事通判管理邊外官地及察哈爾鑲黄鑲藍二旗並附近各扎薩克部落䝉古民人交涉事務仍屬於朔平府寧武府在省治北少西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七里東至朔平府朔州界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代州崞縣界七里北至水泉營邊墻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崞縣界九十五里西南至忻州静樂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朔平府平魯縣界二百里西北至保徳州河曲縣界一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五十里明初置寧化守禦千户所屬山西都司成化二年置寧武闗與偏頭闗及代州之雁門闗稱外三闗為重鎮
  本朝初為寧武營雍正三年改置寧武府領縣四寧武縣附郭明初置寧化守禦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寧武縣為府治
  神池縣府北三十里明嘉靖十八年置神池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
  偏闗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明成化二年置偏闗所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五寨縣在府西一百里明嘉靖十六年置五寨堡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縣
  沁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二百十里西至霍州界二百十里南至潞安府襄垣縣界七十里北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襄垣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平陽府岳陽縣
  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遼州榆社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汾州府平遥縣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與北並界武鄉縣西界沁源縣南界襄垣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銅鞮縣入州九年升為直𨽻沁州萬歴二十四年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復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沁源縣在州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武鄉縣在州東北六十里
  遼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原府太谷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潞安府黎城縣界一百里北至平定州樂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黎平縣界一百里西南至沁州武鄉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直𨽻順德府邢臺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二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界武安縣西界榆社縣南界黎城縣北界和順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遼山縣入州九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榆社縣在州西九十里
  和順縣在州北九十里
  平定州在省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直𨽻正定府井陘縣界九十五里西至太原府榆次縣界一百七十五里南至遼州和順縣界八十五里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二百十里東南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榆次縣界九十五里東北至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二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界井陘縣西界夀陽縣南界樂平縣北界盂縣自州治至
  京師八百七十里明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樂平縣在州東南五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夀陽縣在州西一百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盂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平定州
  忻州在省治北一百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太原府嵐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太原府陽曲縣界四十里北至代州崞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陽曲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汾州府永寧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北至代州五臺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寧武府五寨縣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界定襄縣西界静樂縣南界陽曲縣北界崞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三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秀容縣入州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二
  定襄縣在州東五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忻州
  静樂縣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忻州
  代州在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六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大同府靈邱縣界二百三里西至寧武府寜武縣界一百七十三里南至平定州盂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大同府山隂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直𨽻正定府平山縣界二百四十五里西南至忻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大同府渾源州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朔平府朔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與南并界繁峙縣西界崞縣北界山隂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百七十里明為代州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五臺縣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繁峙縣在州東六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崞縣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代州
  保德州在省治西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寧武府五寨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太原府興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太原府岢嵐州界七十里北至邊墻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岢嵐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興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寜武府偏闗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邊墻一百四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一里東界河曲縣西與北並界陜西榆林府府谷縣南界興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十五里明屬太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河曲縣及興縣来屬八年仍以興縣還屬太原府今領縣一河曲縣在州東北六十里初屬太原府雍正二年分屬保徳州
  解州在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絳州垣曲縣界二百五里西至蒲州府虞鄉縣界二十里南至河南陜州靈寳縣界六十里北至蒲州府猗氏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陜州界一百里西南至陜州閿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絳州聞喜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蒲州府臨晉縣界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五十里東界安邑縣西界虞鄉縣南界芮城縣北界猗氏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解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安邑夏平陸芮城垣曲五縣来屬八年以垣曲縣改屬絳州凡領縣四
  安邑縣在州東北五十五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夏縣在州東北一百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平陸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芮城縣在州西南七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
  絳州在省治西南七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平陽府曲沃縣界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南至解州夏縣界八十里北至平陽府太平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曲沃縣界二十里西南至蒲州府榮河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太平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吉州鄉寧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界曲沃縣西界稷山縣南界聞喜縣北界太平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正平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太平襄陵河津稷山四縣来屬七年以聞喜絳二縣来屬仍以太平襄陵二縣還屬平陽府八年又改垣曲縣来屬凡領縣五
  聞喜縣在州南七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七年分屬絳州
  絳縣在州東南八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稷山縣在州西五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河津縣在州西一百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絳州
  垣曲縣在州東南二百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解州八年改屬絳州隰州在省治西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平陽府汾西縣界九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汾州府寧鄉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平陽府臨汾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汾州府孝義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汾州府石樓縣界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界汾西縣西界永和縣南界大寜縣北界寧鄉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明洪武二年省州治隰州縣入州屬平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汾陽大寧永和三縣来屬九年又改蒲縣来屬仍以汾陽縣還屬平陽府凡領縣三
  蒲縣在州東南一百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吉州九年改屬隰州
  大寧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隰州
  永和縣在州西九十里初屬平陽府雍正二年分屬隰州
  霍州在省治西南五百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東至沁州沁源縣界五十里西至汾州府汾西縣界三十里南至平陽府洪洞縣界七十里北至汾西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五百五十里明省霍邑縣入州復屬平陽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升為直𨽻州凡領縣二趙城縣在州南二十五里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屬霍州
  靈石縣在州北五十里初屬平陽府乾隆三十五年分屬霍州
  歸綏七㕔在殺虎口外直𨽻于歸綏道東西距四百餘里南北距三百七里東至鑲藍旗察哈爾界西至鄂爾多斯界南至邊城界北至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各䝉古界歸化綏逺二城至
  京師一千一百八十餘里明初于故豐州東南置玉林衛西南置雲川衛又於故勝州地置東勝左右二衛設兵戍守永樂初俱内徙宣徳初復置玉林雲川二衛正統以後移治於大同其故地遂廢為䝉古諸部駐牧地嘉靖間察哈爾小王子之族曰諳達始築城於豐州灘屢為邊患隆慶間封為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是為西土黙特
  本朝天聰八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駐蹕歸化城土黙特部衆悉降後編為二旗設都統等官管轄雍正元年以口外地方生聚日衆設立歸化城理事同知乾隆元年於歸化城東北增建綏逺城四年移建威將軍駐其地又設立綏逺城理事同知後因地方遼濶増設協理通判分管六年設歸綏道駐綏逺城以各同知通判𨽻之後又増至七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裁協理通判二員改為五㕔與兩同知共為七㕔凡口外官地及土黙特並附近各扎薩克部
  落䝉古民人交渉事務俱歸五通判分理由兩同知核轉並屬歸綏道管轄
  歸化城同知㕔在殺虎口北二百里雍正元年設同知治此管理民人事務乾隆二十五年定各地方歸五通判分管其刑名事務由歸化城同知核轉
  綏逺城同知㕔在歸化城東北五里乾隆元年建城四年設同知治此管理𫎇古民人事務二十五年定各地方歸五通判分管其錢榖事務由綏逺城同知核轉
  歸化城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和林格爾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薩拉齊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清水河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托克托城通判㕔初以筆帖式協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定設通判治此分管䝉古民人事務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四
  輿地考
  河南省
  等謹按禹貢荆河為豫而爾雅職方並稱河南為豫州盖禹貢兼指南北界言之爾雅職方専指北界言之河南之名由來久矣今之河南半為古豫州地豫州南至荆山而今自南陽府外不及荆者二百餘里豫州北距河水而今自開封府外兼有河南地者數百里豫州東北以菏澤與兖分界而今自歸徳府外即為直𨽻山東境豫州東南以淮水與揚分界而今自陳州府外即為安徽境此則古今建置之異也夫兩戒山河迺天地自然之形勢而豫州實居天下之中古稱風雨所㑹隂陽所和者於是乎在自太皥神農建邦兹土其開闢獨先於他州逮乎商周作邑舊蹟相傳東漢以迄於宋金洛汴二州每遞為都㑹苐以四逹之區地形平坦加之大河入境盪决靡常三代而還屢經南徙地脈之遷移有非可執古形勢以論者我
  朝定都於燕處上㳺以制六合而以河雒為畿南之雄輔盖居高以馭規模宏逺矣
  河南明置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開封府領開封歸徳彰徳衛輝懐慶河南南陽汝寜八府汝州一州又置河南都指揮使司領宣武等十二衛及頴上守禦千户所
  本朝因之設河南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開封順治五年定河南與直𨽻山東共一總督十六年裁三省總督十八年専設河南總督康熙四年仍設三省總督八年復裁雍正二年升開封府之陳許鄭禹四州及河南府之陜州汝寜府之光州並為直𨽻州五年改河南巡撫為河南總督六年並轄河南山東二省為河東總督十二年升陳州許州為府仍降鄭州禹州為屬州十三年裁河東總督仍設河南巡撫乾隆六年改許州府為直𨽻州凡領府九直𨽻州四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一千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江蘇徐州府碭山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潼闗㕔界八百六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黄安縣界八百五十里北至直𨽻廣平府成安縣界四百四十里東南至安徽頴州府阜陽縣界五百六十里西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八百二十里東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山西遼州界七百四十里在
  京師西南一千五百四十里
  開封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六里東至歸徳府睢州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河南府鞏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陳州府西華縣界二百三十六里北至衛輝府滑縣界一百里東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府登封縣界三百十五里東北至歸徳府考成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懐慶府温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五百八十里明洪武初建為北京尋罷京仍為開封府改鈞州為禹州共領州四縣三十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陳許鄭禹為直𨽻州以商水西華項城沈邱四縣屬陳州臨𨽻襄城郾城長葛四縣屬許州滎陽滎澤河隂汜水四縣屬鄭州密新鄭二縣屬禹州復以延津縣改屬衛輝府原武縣改屬懐慶府十二年以鄭州及滎陽等四縣還屬以太康扶搆二縣往屬陳州府乾隆六年又以禹州及密新鄭二縣還屬二十九年省河隂入滎澤縣四十八年以封邱縣改屬衛輝府以陽武縣改屬懐慶府凡領州二縣十五
  祥符縣附郭
  陳留縣在府東少南五十里
  𣏌縣在府東一百里
  通許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尉氏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洧川縣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
  鄢陵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中牟縣在府西七十里
  蘭陽縣在府東北九十里
  儀封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鄭州在府西少南一百四十里
  滎陽縣在府西二百十里
  榮澤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雍正二年分屬鄭州十二年還屬開封府乾隆二十九年以河隂縣省入
  汜水縣在府西二百五十里雍正二年分屬鄭州十二年還屬開封府
  禹州在府西南二百九十里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二年改屬許州乾隆六年還屬開封府密縣在府西二百八十里雍正二年分屬禹州十二年改屬許州乾隆六年還屬開封府新鄭縣在府西二百里雍正二年分屬禹州十二年改屬許州乾隆六年還屬開封府歸徳府在省治東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江蘇徐州府蕭縣界二百九十里西至開封府𣏌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陳州府淮寜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東曹州府曹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安徽鳯陽府宿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南至陳州府太康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山東兖州府單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開封府儀封縣界一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初降為歸徳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復升為府以睢州為屬州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以考成縣改屬衛輝府凡領州一縣七
  商邱縣附郭
  寜陵縣在府西六十里
  鹿邑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夏邑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永城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虞城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睢州在府西一百十里
  柘城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彰徳府在省治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直𨽻大名府清豐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山西潞安府壺闗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衛輝府淇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直𨽻廣平府磁州界七十里東南至衛輝府濬縣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廣平府成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山西遼州界四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明彰徳府領州一縣六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以直𨽻大名府之内黄縣來屬四年以磁州改屬直𨽻廣平府凡領縣七安陽縣附郭
  湯隂縣在府西南四十五里
  臨漳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林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武安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
  渉縣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内黄縣在府東一百十里初屬直𨽻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屬彰徳府
  衛輝府在省治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八里東至直𨽻大名府東明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山西澤州府陵川縣界二百十里南至開封府陽武縣界七十三里北至彰徳府湯隂縣界一百五里東南至大名府長垣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懐慶府修武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彰徳府内黄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彰徳府林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里明衛輝府領縣六别改大名府屬之濬滑二州為縣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以開封府之延津縣來屬三年以直𨽻大名府之濬滑二縣來屬五年省胙城縣入延津縣乾隆四十八年以歸徳府之考城縣開封府之封邱縣並來屬凡領縣十
  汲縣附郭
  新鄉縣在府西南五十里
  獲嘉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淇縣在府北五十里
  輝縣在府西六十里
  延津縣在府南七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  衛輝府五年以胙城縣省入濬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初屬直𨽻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屬衛輝府
  滑縣在府東南九十里初屬直𨽻大名府雍正三年改屬衛輝府
  考城縣在府東南三百里初屬歸徳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封邱縣在府東南一百里初屬間封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懐慶府在省治西北三百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衛輝府獲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山西觧州垣曲縣二百五十里南至河南府孟津縣界七十里北至山西澤州府鳯臺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開封府滎澤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河南府洛陽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衛輝府輝縣治二百里西北至山西澤州府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懐慶府降孟州為縣共領縣六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以開封府之原武縣來屬乾隆四十八年復以陽武縣來屬凡領縣八
  河内縣附郭
  濟源縣在府西七十里
  修武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武陟縣在府東一百里
  孟縣在府西南五十里
  温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原武縣在府東一百八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改屬懷慶府
  陽武縣在府東二百里初屬開封府乾隆四十八年來屬
  等謹按唐宋以來河南與河北各自分部自眀以彰徳衛輝懐慶三府屬河南於是河南遂兼有河北之地今考彰徳等三府皆在古冀州域惟内黄濬滑延津原武五縣禹迹本在大河東南濬即古黎陽縣滑即古白馬縣延津即古酸棗縣原武即古卷縣古冀州東河與兖分水故内黄濬滑三縣當為兖州地冀州南河與豫分水故延津原武二縣當為豫州地盖禹河自孟津以下至今濬縣大伾山西即折而北經今彰徳府界入今廣平府界左右衡漳經所謂北過洚水者也自周定王時禹河初徙失宿胥口故道而内黄在河北漢時禹河再徙失長夀津故道而濬又在河北金明昌時河決陽武隄而滑又在河北元至元時河決新鄉出陽武南而延津又在河北明天順時河決原武而原武又在河北矣馬考既以禹九州為綱然如内黄黎陽二縣在唐則入之冀州在宋則入之兖州酸棗一縣在唐則入之兖州在宋則入之豫州乃未免參差錯見今既一以
  本朝郡縣為主自無容於一郡之地互為分裂至於内黄濬滑自直𨽻改屬河南者則以瀕近衛河地當運道所以便漕輓而紓民力斯又因時制宜之道矣
  河南府在省治西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十五里東至開封府汜水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陜西界二百里南至南陽府南陽縣界五百里北至懐慶府孟縣界十五里東南至開封府禹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陜西商州商南縣界五百三十里東北至孟縣界七十五里西北至山西觧州平陸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河南府領州一縣十三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升陜州為直𨽻州以寳靈閿鄉二縣徃屬十二年復以盧氏縣徃屬凡領縣十洛陽縣附郭
  偃師縣在府東少北七十里
  宜陽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新安縣在府西七十里
  鞏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孟津縣在府東北四十五里
  登封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澠池縣在府西一百六十里
  嵩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永寜縣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
  南陽府在省治西南六百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東至汝寜府遂平縣界二百八十里西至湖北鄖陽府鄖陽縣界三百里南至湖北襄陽府襄陽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汝州魯山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汝寜府信陽州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襄陽府均州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許州襄城縣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商南縣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一百四十里明南陽府降唐州為縣本朝順治十八年省南召縣入南陽縣雍正二年復置領州二縣十二
  南陽縣附郭南境
  南召縣附郭北境順治十六年省入南陽縣雍正十三年復置並為府治
  泌陽縣在府東二百里
  桐栢縣在府東南三百里
  鎮平縣在府西七十里
  鄧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淅川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新野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内鄉縣在府西一百九十里
  裕州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舞陽縣在府東北二百七十里
  葉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
  汝寜府在省治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九十五里東至陳州府項城縣界七十五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黄陂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陳州府西華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南至光州息縣界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湖北徳安府隨州界三百七十里東北至陳州府項城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許州郾城縣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三百里明汝寜府共領州二縣十二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光州為直𨽻州以光山固始息商城四縣徃屬凡領州一縣八
  汝陽縣附郭
  正陽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舊真陽縣雍正二年改為正陽
  上蔡縣在府北七十里
  新蔡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
  西平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遂平縣在府西北九十里
  確山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信陽州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
  羅山縣在府南二百三十里
  等謹按古豫州南境以荆山與荆分界今信陽州羅山縣之西依山為阻與湖北臨漳縣之荆山準望相直故信陽羅山當為荆州地
  陳州府在省治東南三百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歸徳府鹿邑縣界四十里西至許州臨潁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汝寜府上蔡縣界一百里北至開封府𣏌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安徽鳯陽府太和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許州郾城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歸徳府柘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開封府尉氏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里明陳州屬開封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商水等四縣來屬十二年升為府以太康扶溝二縣來屬増置淮寧縣凡領縣七
  淮寜縣附郭舊宛邱縣明洪武初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淮寜縣為府治
  商水縣在府西南七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陳州十二年屬府
  西華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陳州十二年屬府
  項城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陳州十二年屬府
  沈邱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陳州十二年屬府太康縣在府北五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改屬陳州府
  扶溝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十二年改屬陳州府
  汝州在省治西南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許州襄城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河南府洛陽縣界九十里南至南陽府南陽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府登封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南陽府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南陽府南召縣治二百十里東北至開封府禹州治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河南府洛陽縣界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界郟縣西界伊陽縣南界寳豐縣北界河南府登封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里明初省州治梁縣入州成化十二年改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四
  魯山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
  郟縣在州東南九十里
  寳豐縣在州東南九十里
  伊陽縣在州西南九十里
  許州在省治西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開封府鄢陵縣界四十里西至開封府禹州界五十里南至南陽府舞陽縣界六十里北至開封府新鄭縣界七十里東南至汝寧府上蔡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南陽府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開封府洧川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開封府禹州界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界鄢陵縣西界禹州南界臨潁縣北界洧川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七百九十里明省州治長社縣入州屬開封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臨潁等四縣來屬十二年升為府以禹州及密新鄭二縣來屬又増置石梁縣為府治乾隆六年復為直𨽻州以禹州及密新鄭二縣還屬開封府仍省石梁縣入州凡領縣四
  臨潁縣在州東南六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許州
  襄城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許州
  郾城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許州
  長葛縣在州西北五十里初屬開封府雍正二年分屬許州
  陜州在省治西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四十里東至河南府澠池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陜西同州府潼闗㕔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南陽府内鄉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山西觧州芮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河南府永寧縣界九十六里西南至陜西商州雒南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觧州平陸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觧州治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界澠池縣西界靈寳縣南界永寜縣北界平陸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里明省州治陜縣入州屬河南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靈寳閿鄉二縣來屬十二年以盧氏縣來屬凡領縣三
  靈寳縣在府西六十里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分屬陜州
  閿鄉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河南府雍正二年分屬陜州
  盧氏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屬河南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陜州
  光州在省治南八百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安徽潁州府霍邱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汝寜府羅山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湖北黄州府麻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汝寧府新蔡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黄州府羅田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黄州府黄安縣界二百十里東北至潁州府潁上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汝寜府汝陽縣界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界固始縣西界光山縣南界黄州府麻城縣北界息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里明為光州降息州為縣初屬鳳陽府後仍屬汝寜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光山等縣來屬凡領縣四
  光山縣在州西南四十里初屬汝寧府雍正二年分屬光州
  固始縣在州東一百四十里初屬汝寜府雍正二年分屬光州
  商城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汝寜府雍正二年分屬光州
  息縣在州西北九十里初屬汝寜府雍正二年分屬光州
  等謹按古豫州東南境以淮水與揚分界今息縣在淮北光州及光山等三縣在淮南故息為豫州地而光州别為揚州地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五
  輿地考
  江蘇省
  等謹按禹貢以揚州次徐州之後而職方氏辨九州之地首列揚州殆以其幅員廣逺有逈越乎他州者歟今之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五省皆古揚州地所謂北距淮而東南距海者惟江蘇省實兼之其在古者厥土塗泥厥田下下自漢以後財賦漸擴今且為九州之上腴矣其民風土俗在周以前號曰勾吳春秋而降文物肇興今則郁郁彬彬復為海内稱首葢風氣之轉移其來已久而培養調爕薫陶漸漬因有所以益其盛而美其備者我
  朝厚澤深仁覃敷遐邇而三吳繁富之地彌切民依自
  列聖相承殷勤南顧凡夫河渠之奠定水利之疏通靡不
  備舉至於特免浮糧頻除正賦
  温膏稠疊江表之霑被為尤多是以民生日厚民俗日
  淳為寰宇之名區而
  國家之奥府實有非他省所得而絜衡者至於每省各一㑹城而兹則江寧與蘇州並為都㑹良由土沃人殷孳殖寖廣故政事條目日以益繁斟酌變通因時立制固經野之道則然矣
  江蘇明初為應天府嘗置江南行省尋罷永樂時改建北京正統時定北京為京師以建康為南京仍設部科寺院以各府州直𨽻南京共領府十四州四其應天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七府徐州一州為今下江地又置南京五軍都督府及中都留守司領諸衛其蘇州松江之蘇州金山等二十一衛十一所又别𨽻於北京之中軍都督府
  本朝定江南改應天府為江寧府罷南直𨽻改設江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駐江寧府設江寧巡撫駐蘇州領江寧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五府别設鳯廬巡撫駐淮安領淮安揚州及鳯陽廬州四府徐州一州至安徽等五府三州則又以操江兼巡撫事領之順治四年設江南江西河南總督亦駐江寧府五年令專轄江南江西六年以漕運總督兼巡撫事轄淮揚等四府一州十六年仍設鳯廬巡撫十八年移右布政使司駐蘇州府轄江蘇松常鎮五府其左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寧轄安徽寧池太盧鳯淮揚九府徐滁和廣徳四州康熙元年以操江軍務歸並總督専設安徽巡撫三年分設兩按察使司一仍駐江寧轄江蘇等五府及淮揚等四府一州其一移駐安慶轄安徽等五府三州五年裁鳯廬巡撫以淮揚徐二府一州歸併江蘇巡撫以鳯廬二州歸併安徽巡撫其布政按察二司領地各如巡撫之數六年停左右布政之名定為江蘇安徽兩布政使司各不相統十三年總督停轄江西二十一年仍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雍正二年升蘇州府之太倉州揚州府之通州淮安府之海邳二州並為直𨽻州八年移江蘇按察使司亦駐蘇州府十一年升徐州為府仍改邳州為屬州乾隆二十五年定江蘇設兩布政使司一駐江寧領江淮揚徐四府海通二州一駐蘇州領蘇松常鎮四府太倉一州以安徽布政使司還治安慶江蘇省凡領府八直𨽻州三各衛所俱以次裁并入州縣其存者俱專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至太倉州崇明縣大海七百七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寧國府宣城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山東沂州府郯城縣界九百十里東南至松江府金山縣海岸九百三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當塗縣治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山東沂州府日照縣界八百三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徳府虞城縣界九百四十里在
  京師南二千四百里
  江寧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鎮江府丹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安徽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安徽寧國府宣城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安徽泗州天長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鎮江府溧陽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太平府當塗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北至揚州府儀徴縣治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安徽滁州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四十五里明初建都於此改為應天府永樂二年以為行在正統六年定為南京置府如故共領縣八
  本朝改為江寧府初為江南省城後分江蘇省此為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總督治雍正八年以溧陽縣往屬鎮江府乾隆二十五年分置江寧等處布政使司領江寧淮安揚州徐州四府海通二州治江寧府與蘇州府並為省㑹之地凡領縣七
  上元縣附郭治府東北境
  江寧縣附郭治府西南境
  句容縣在府東九十里
  溧水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
  髙淳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江浦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六合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淮安府在江寧府北五百里蘇州府西北七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海州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徽鳯陽府虹縣界二百一十里南至揚州府寶應縣界八十里北至海州沐陽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揚州府泰州治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安徽泗州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徐州府宿遷縣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七十五里明為淮安府直𨽻南京降安東州為縣共領州二縣九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江蘇省雍正二年升海州邳州為直𨽻州以贛榆沐陽二縣屬海州宿遷睢寧二縣屬邳州九年増置阜寧縣凡領縣六山陽縣附郭
  阜寧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雍正九年析山陽鹽城二縣地置縣
  鹽城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清河縣在府西少北三十里宋以淮陰縣地置清河縣舊治大清河口元泰定時移治於甘羅城天厯元年復移小清河口明宋又移甘羅城本朝初復還黄河北岸舊治乾隆二十五年移於清江浦為今治
  安東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桃源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揚州府在江寧府東北二百十里蘇州府西北四百四十五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海岸接通州如臯縣界三百六十里西至江寧府六合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大江接鎮江府丹徒縣界四十里北至淮安府山陽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通州泰興縣界八十里西南渡江至江寧府治二百十里東北至海岸三百里西北至安徽泗州盱眙縣界二百五十一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三百七十五里明初改揚州路為淮海府又改維揚府尋為揚州府直𨽻南京降真州為儀徴縣髙郵府為屬州共領州三縣七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江蘇省康熙十一年省海門縣雍正二年升通州為直𨽻州以如臯縣及泰興縣徃屬九年増置甘泉縣乾隆四十年増置東臺縣凡領州二縣六
  江都縣附郭治府東境
  甘泉縣附郭治府西境雍正九年析江都縣地置縣與江都並為府治
  儀徴縣在府西南七十里舊儀真縣雍正元年改儀徴縣
  髙郵州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
  興化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五里
  寶應縣在府北二百四十里
  泰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東臺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乾隆四十年析泰州地置
  徐州府在江寧府西北七百三十里蘇州府西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海州沐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河南歸徳府虞城縣界二百十里南至安徽鳯陽府宿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山東兖州府滕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鳯陽府靈璧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歸徳府永城縣治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兖州府嶧縣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兖州府魚臺縣治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一百六十五里明為徐州屬鳯陽府後直𨽻南京共領縣四其邳州别屬淮安府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江蘇省雍正二年升邳州為直𨽻州十一年升徐州為府増置銅山縣又以邳州及所領宿遷睢寧二縣來屬凡領州一縣七銅山縣附郭雍正十一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蕭縣在府西五十里
  碭山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
  豐縣在府西一百五十里
  沛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邳州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舊治今州西南境本朝初屬淮安府康熙二十八年移今治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一年改屬徐州府
  宿遷縣在府東一百里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徐州府睢寧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属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屬邳州十一年改屬徐州府臣等謹按古徐州南以淮水與揚分界今自清口以下黄河所行即導淮㑹泗沂入海之故道故自徐州府外若淮安府之桃源安東二縣海州及所屬贛榆沐陽二縣並在淮北當為古徐州地海州在江寧府東北八百二十里蘇州府北一千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五里東至大海一百二十里西至山西沂州府郯城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淮安府安東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沂州府日照縣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海二百里西南至徐州府宿遷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海一百里西北至沂州府治二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界髙公島大海西界郯城縣南界安東縣北界贛榆縣自州至
  京師一千七百里明初省州治朐山縣入州復為海州屬淮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贛榆沐陽縣來屬凡領縣二
  贛榆縣在州北八十里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屬通州
  沐陽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淮安府雍正二年分屬海州
  通州在江寧府東五百三十里蘇州府北二百里東西距四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海一百九十二里西至鎮江府丹徒縣界二百八十五里南至蘇州府昭文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揚州府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大江七里東北至海一百十里西北至泰州界一百七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八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界海南界大江西北界如臯縣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六百九十五里明初省州置静海縣入州屬揚州府
  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一年以海門縣省入州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泰興如臯縣來屬凡領縣二如臯縣在州西四十五里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分屬通州
  泰興縣在州西二百四十里初屬揚州府雍正二年分屬通州
  蘇州府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太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里南至浙江嘉興府嘉興縣界一百里北至大江通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松江府青浦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南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通州界一百五十五里西北至常州府江陰縣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明為蘇州府直𨽻南京領州一縣七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江蘇省此為江蘇巡撫及布政按察兩司治雍正二年升太倉州為直𨽻州以嘉定崇明二縣徃屬復増置元和震澤昭文新陽四縣乾隆二十五年改江蘇布政司為蘇州等處布政使司領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太倉一州仍治蘇州府與江寧府並為省㑹之地凡領縣九吳縣附郭治府西南境
  長洲縣附郭治府東北境
  元和縣附郭治府東南境雍正二年析長洲縣地置縣並為府治
  吳江縣在府南少東四十五里
  震澤縣在府南少東四十五里雍正二年析吳江縣地置縣與吳江縣同城治西南境常熟縣在府北九十里
  昭文縣在府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常熟縣地置縣與常熟縣同城治東北境崑山縣在府東少北七十二里
  新陽縣在府東少北七十二里雍正二年析崑山縣地置縣與崑山縣同城治西北境臣等謹按蘇州等府新縣之分始於雍正二年雍正九年誠以各府地廣人稠尤稱繁劇非舊設之縣所能兼綜也如蘇州府之元和震澤昭文新陽四縣常州府之陽湖金匱荆溪三縣太倉州之鎮洋縣揚州府之甘泉縣悉附治舊城松江府之奉賢金山南滙三縣太倉州之寶山縣淮安府之阜城縣或以瀕連大海或以控近黄河並與舊縣分城而理葢又量地制邑之道云
  松江府在蘇州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江寧府東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二里東至大海一百里西至蘇州府吳江縣界六十里南至大海七十二里北至蘇州府崑山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大海一百十里西南至浙江嘉興府嘉善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太倉州嘉定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蘇州府長洲縣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明為松江府直𨽻南京増置青浦縣共領縣三
  本朝初屬江南省順治十三年増置婁縣康熙六年分屬江蘇省雍正二年増置奉賢金山南匯福泉四縣乾隆八年仍省福泉縣入青浦縣凡領縣七華亭縣附郭治府府東境
  婁縣附郭治府西境漢婁縣在今蘇州府崑山縣境劉宋以後省此為唐華亭縣 本朝順治十三年析置縣與華亭並為府治
  奉賢縣在府東九十里雍正二年析華亭縣地置縣
  金山縣在府西少南三十年雍正二年析婁縣地置縣舊治今縣東南境乾隆二十六年移於朱涇鎮為今治
  上海縣在府東北九十里
  南滙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雍正二年析上海縣地置縣
  青浦縣在府西北五十里雍正二年析置福泉縣乾隆八年仍省入青浦
  常州府在蘇州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江寧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蘇州府常熟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鎮江府丹陽縣界五十里南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二百里北至大江北岸通州泰興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蘇州府長洲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安徽廣徳州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通州如臯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揚州府江都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五百三十五里明為常州府直𨽻南京降江陰宜興為縣共領縣二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江蘇省雍正二年増置陽湖金匱荆溪三縣凡領縣八
  武進縣附郭治府西境
  陽湖縣附郭治府東境雍正二年析武進縣地置縣與武進縣並為府治
  無錫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金匱縣在府東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無錫縣地置縣與無錫縣同城治東境江陰縣在府東七十里
  宜興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荆溪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二年析宜興縣地置縣與宜興縣同城治西南境靖江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鎮江府在蘇州府西北三百七十里江寧府東少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六里東至常州府宜興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江寧府句容縣界六十里南至常州府武進縣界一百八里北至揚州府江都縣界二十八里東南至宜興縣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徽廣徳州建平縣治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常州府靖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揚州府儀徴縣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三百三十五里明初為江淮府尋為鎮江府直𨽻南京領縣三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江蘇省雍正八年以江寧府之溧陽來屬凡領縣四
  丹徒縣附郭
  丹陽縣在府東南七十里
  金壇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溧陽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太倉州在蘇州府東少北一百二十里江寧府東南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有六里東至崇明縣東大海二百里西至蘇州府新陽縣界十里南至松江府上海縣界六十六里北至蘇州府昭文縣界四十里東南至上海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松江府青浦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海七十里西北至蘇州府常熟縣治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六里南北距四十一里東界海西界新陽縣南界鎮洋縣北界昭文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八百四十里明初置太倉衛洪武十二年又置鎮海衛𢎞治十年始置太倉州屬蘇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嘉定崇明縣來屬又増置鎮洋寶山縣凡領縣四
  鎮洋縣雍正二年析太倉州地置縣與太倉州同城分治南境
  嘉定縣在州南三十六里
  寶山縣在州東南九十里雍正二年析嘉定縣地置縣
  崇明縣在州北五十七里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六
  輿地考
  安徽省
  等謹按禹畫揚州而當時塗山之㑹執玉帛者萬國杜預以為在壽春東北實為鳯陽府境則今上江之地為當時揚州之都㑹可知已夫安徽界荆呉之交統馭千有餘里其富庶亞於江蘇而江山阨塞形勢險固幾欲過之自春秋之世呉楚爭鍾離居巢州來皆為今廬州鳯陽境地漢代去古未逺而揚州刺史實見治於歴陽降及三國六朝若曹魏之合肥壽春孫呉之濡須牛渚終南北朝並為要地元代以安廬等地屬淮西道而下江之淮揚等地别屬淮東以徽寧等地屬江東道而下江之蘇松等地别屬江南隱然各為一都㑹葢大江左右獨闢隩區其山川之複㳫疆域之糾錯居東南轇轕之㑹而鈐轄阻深不盡如江蘇所𨽻廣谷長川平疇巨浸號稱澤國也地險民聚自昔而然我
  朝休養生息編户日衆而政務益繁爰於康熈六年與江蘇分疆而治於是東連姑孰西盡皖江北抵頴川南環歙嶺星羅碁布控制得宜屹然為上游之重鎮矣
  安徽明直𨽻南京又以鳯陽府為中都共領府十四州四其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鳯陽七府滁和廣徳三州為今上江地
  本朝初設江南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駐江寧府以操江兼巡撫事駐安慶府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五府滁和廣徳三州其鳯陽廬州二府與淮安揚州等府及徐州别為一巡撫順治五年設總督駐江寧府六年以漕運總督兼巡撫事轄鳯廬等府十六年仍置鳯廬巡撫十八年與江蘇以左右布政使司分治此為左布政所轄仍寄治江寧康熈元年以操江併於總督專設安徽巡撫三年與江蘇各分按察使司駐安慶五年裁鳯廬巡撫以鳯陽廬州二府歸併安徽巡撫管轄六年停左右布政之名分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升鳯陽府之潁亳泗三州廬州府之六安州並為直𨽻州十三年升潁州為府仍改亳州為屬州乾隆二十五年以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還治安慶凡領府八直𨽻州五東西距七百六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八十里東至江蘇鎮江府溧陽縣界四百六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蘄州界三百里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界三百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睢寧縣界八百七十里東南至浙江嚴州府淳安縣界七百九十五里西南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江蘇江寧府江浦縣界五百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徳府商邱縣界七百八十里在
  京師南二千七百里
  安慶府為省治東西距四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廬州府無為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湖北黄州府蘄州界三百里南至池州府東流縣界九十五里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池州府東流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治四百十里東北至無為州治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六安州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七百里明洪武初安慶府直𨽻南京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為安徽省此為安徽巡撫及布政按察兩司治凡領縣六
  懐寧縣附郭
  桐城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潛山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太湖縣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宿松縣在府西南二百六十里
  望江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徽州府在省治東南五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浙江杭州府昌化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西饒州府浮梁縣界二百七十里南至浙江嚴州府遂安縣界一百里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嚴州府淳安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饒州府樂平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北至寧國府寧國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池州府石埭縣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八百五十里明初徽州府直𨽻南京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凡領縣六
  歙縣附郭
  休寧縣在府西六十里
  婺源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祁門縣在府西一百八十里
  黟縣在府西北一百四十里
  績溪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寧國府在省治東四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五里東至廣徳州建平縣界六十里西至池州府銅陵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徽州府績溪縣界二百十五里北至太平府當塗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浙江杭州府於潛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池州府石埭縣界三百里東北至江蘇江寧府髙淳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繁昌縣治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七百四十五里明寧國府直𨽻南京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凡領縣六
  宣城縣附郭
  涇縣在府南一百里
  南陵縣在府西九十里
  寧國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旌徳縣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太平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池州府在省治東少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五里東至寧國府南陵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安慶府望江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徽州府祁門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安慶府桐城縣界十五里東南至寧國府太平縣界二百里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彭澤縣界二百里東北至太平府繁昌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安慶府懐寧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八百里明池州府直𨽻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凡領縣六
  貴池縣附郭
  青陽縣在府東八十里
  銅陵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石埭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
  建徳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東流縣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
  太平府在省治東北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江蘇江寧府溧水縣界八十里西至和州界十里南至寧國府南陵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江寧府江寧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寧國府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池州府銅陵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江寧府治一百里西北至和州治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六十五里明太平府直𨽻南京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凡領縣三
  當塗縣附郭
  蕪湖縣在府西南六十里
  繁昌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廬州府在省治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和州含山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六安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安慶府桐城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鳯陽府定逺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和州治三百里西南至湖北黄州府治八百里東北至滁州治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鳯陽府壽州治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六十里明初於廬州置江淮行省尋改廬州府直𨽻南京共領州二縣六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雍正二年升六安州為直𨽻州以英山霍山徃屬凡領州一縣四合肥縣附郭
  廬江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舒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無為州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巢縣在府東一百八十里
  鳯陽府在省治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八里南北距四百七十三里東至泗州盱眙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潁州府潁上縣界二百四十八里南至廬州府合肥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江蘇徐州府蕭縣界三百二十三里東南至滁州治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六安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北至徐州府睢寧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歸徳府治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八十五里明初改濠州為臨濠府洪武二年以臨濠為中都六年改為中立府七年改為鳯陽府始自東北境遷於今治直𨽻南京以壽宿等州為屬州凡領州五縣十三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雍正二年升潁州亳州泗州俱為直𨽻州以潁上霍邱二縣屬潁州太和䝉城二縣屬亳州盱眙天長五河三縣屬泗州十一年増置鳯䑓縣乾隆十九年省臨淮縣入鳯陽縣四十二年省虹縣入泗州凡領州二縣五鳯陽縣附郭乾隆十九年以臨淮縣省入
  懐逺縣在府西北七十里
  定逺縣在府南九十里
  壽州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
  鳯臺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雍正十一年析夀州地置縣與夀州同城治東北境宿州在府西北二百三十里
  靈壁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等謹按鳯陽府之宿州與靈壁懐逺二縣及泗州之五河縣潁州府之阜陽潁上太和𫎇城四縣與亳州並在淮水以北為古徐豫二州之交禹貢於徐州不言西界於豫州不言東界説者以為當在淮濟之間今自壽州越淮而北若懐逺䝉城二縣宿亳二州又北入山東之魚臺單縣皆古徐豫分界處也
  潁州府在省治西北八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東至鳯陽府壽州界一百六十五里西至河南陳州府沈邱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河南光州固始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河南歸徳府商邱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南至六安州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河南汝寧府新蔡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鳯陽府宿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歸徳府鹿邑縣治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二十里明為潁州屬鳯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潁州亳州並為直𨽻州以潁上霍邱二縣屬潁州太和䝉城二縣屬亳州十三年升潁州為府増置阜陽縣以亳州及所領二縣來屬凡領州一縣五
  阜陽縣附郭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潁上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潁州十三年屬府霍邱縣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潁州十三年屬府亳州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改屬潁州府太和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亳州十三年改屬潁州府𫎇城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亳州十三年改屬潁州府滁州在省治東北六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江蘇江寧府六合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鳯陽府定逺縣界七十里南至和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泗州盱眙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江寧府江浦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廬州府合肥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泗州天長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定逺縣治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界六合縣西界定逺縣南界全椒縣北界盱眙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五里明初省州治清流縣入州屬鳯陽府後直𨽻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領縣二
  全椒縣在州南五十里
  來安縣在州東北四十里
  和州在省治東北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江蘇江寧府江浦縣界六十里西至廬州府巢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廬州府無為州界九十里北至滁州全椒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太平府當塗縣界六十里西南至無為州治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江浦縣治一百里西北至廬州府合肥縣治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界江浦縣南界無為州西北俱界含山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八十里明初省州治歴陽縣入州屬廬州府洪武三年廢州為歴陽縣尋復為和州直𨽻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領縣一
  含山縣在州西六十里
  廣徳州在省治東六百二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浙江湖州府長興縣界三十里西至寧國府宣城縣界一百里南至浙江湖州府孝豐縣界六十里北至江蘇鎮江府溧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長興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寧國府寧國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江蘇常州府宜興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江蘇江寧府髙淳縣界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界長與縣西界建平縣南界孝豐縣北界溧陽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七百八十里明初為廣徳府改縣為廣陽洪武四年降府為州十三年省州治廣徳縣入州直𨽻南京
  本朝初屬江南省後分屬安徽省領縣一
  建平縣在州西北九十里
  六安州在省治西北四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廬州府合肥縣界五十里西至河南汝寧府固始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安慶府潛山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鳯陽府壽州界六十里東南至廬州府舒城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湖北黄州府蘄水縣界四百里東北至合肥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潁州府霍邱縣治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界合肥縣西界固始縣南界潛山縣北界壽州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九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六安縣入州屬鳯陽府十五年改屬廬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英山霍山縣來屬凡領縣二
  英山縣在州西南三百六十里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分屬六安州
  霍山縣在州西南九年里初屬廬州府雍正二年分屬六安州
  泗州在省治東北八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一里東至江蘇淮安府清河縣界四十里西至鳯陽府鳯陽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滁州來安縣界一百二十一里北至淮安府桃源徐州府宿遷二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江蘇揚州府江都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滁州治一百九十里東北至桃源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鳯陽府虹縣界一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六里東界清河縣西界五河縣南界盱眙縣北界宿遷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九十九里明初省州治臨淮縣入州改屬鳯陽府
  本朝初因之康熈十三年以後泗州淪于洪澤湖寄治盱眙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盱眙天長五河縣來屬乾隆四十二年省鳯陽府屬之虹縣入州為州治凡領縣三
  盱眙縣在州南一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泗州
  天長縣在州東南一百五十七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泗州
  五河縣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初屬鳯陽府雍正二年分屬泗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七
  輿地考
  江西省
  等謹按禹貢揚州一則曰彭蠡既瀦再則曰三江既入而於導漢又曰東滙澤為彭蠡於導江又曰東迤北㑹於滙鄭康成謂左合漢為北江右合彭蠡為南江岷江居中為中江盖惟揚州之地江漢為彭蠡参㑹故有三江之目然則今之江西固三江之衝而禹畫揚州時所首先致力之地也夫揚境以淮海為界江水實中貫其間而豫章全地並在大江以南與上下江之兼控江北者形勢又自各異故自古所稱江西多指江北地言之三國志以蘄春廣陵之境為江西則今自湖北蘄州歴安徽境以逹於揚州府是也晉書以合肥夀春之境為江西所謂江西五郡者則今廬州諸府是也自唐開元時分江南為東西二道其後遂以江南西道節度為江西節度江西之名所自昉歟若夫處吴楚閩粤之交北以長江為巨防而南又以五嶺為門戸山川之險兼而有之前代以南贛之區界隣嶺表别設巡撫都御史與南昌諸郡分閫而理自入
  本朝以來四境承平遂罷南贛巡撫之設盖十三府之建置沿革雖畧存元明之舊而提封寧謐物阜民康則固我
  朝之所獨也
  江西明江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南昌府領南昌饒州廣信南康九江建昌撫州臨江瑞州袁州吉安南安贛州十三府又置江西都指揮使司領南昌等四衛及吉安等十一守禦千戸所
  本朝初因之設江西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南昌轄南昌等十一府又設南贛巡撫駐贛州轄南安贛州二府與江南共一總督順治九年設江西總督亦駐南昌康熙四年裁南贛巡撫歸併江西巡撫又裁江西總督十三年復設總督二十一年仍裁江西總督歸併江南總督乾隆十九年升贛州府屬寧都州為直𨽻州凡領府十三州一各衛所俱專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九百七十里南北距一千八百里東至安徽徽州府婺源縣界六百里西至湖南長沙府瀏陽縣界三百七十里南至廣東𠅤州府和平縣界一千二百三十里北至湖北黄州府界五百七十里東南至福建建寧府崇安縣界五百八十里西南至湖南郴州宜章縣界九百五十里東北至安徽池州府東流縣界五百六十里西北至湖北武昌府興國州界五百七十里在
  京師西南四千八百五十里
  南昌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饒州府餘干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瑞州府新昌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撫州府治二百里西南至瑞州府治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南康府都昌縣治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湖北武昌府通山縣界五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五十里明初洪都府尋改為南昌府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南昌縣附郭治府東南境
  新建縣附郭治府西北境
  豐城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進賢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
  奉新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靖安縣在府西一百六十里
  武寧縣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
  寧州在府西北三百五十里
  饒州府在省治東北三百里東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浙江衢州府開化縣界三百七十里西至南康府都昌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二百里北至安徽池州府建德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廣信府治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治三百里東北至安徽徽州府治六百里西北至九江府彭澤縣治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十里明初為鄱陽府尋改為饒州府本朝因之領縣七
  鄱陽縣附郭
  餘干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樂平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浮梁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德興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
  安仁縣在府南少東二百十里
  萬年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廣信府在省治東南六百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浙江衢州府常山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饒州府安仁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寧府崇安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饒州府德興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建寧府浦城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建昌府瀘溪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衢州府開化縣界二百十里西北至饒州府萬年縣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明為廣信府
  本朝因之領縣七
  上饒縣附郭
  玉山縣在府東北一百里
  弋陽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貴溪縣在府西一百九十里
  鉛山縣在府西南八十里
  廣豐縣在府東南四十五里舊永豐縣雍正九年改名廣豐
  興安縣在府西北八十五里
  南康府在省治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饒州府鄱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九江府德安縣界五十里南至南昌府新建縣界六十里北至九江府德化縣界五十里東南至饒州府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奉新縣治二百六十里東北至九江府彭澤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九江府瑞昌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七十五里明初改西寧府尋改為南康府
  本朝因之領縣四
  星子縣附郭
  都昌縣在府東八十里
  建昌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安義縣在府西南二百里
  九江府在省治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至安徽池州府東流縣界二百里西至湖北武昌府興國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南康府星子縣界九十里北至湖北黄州府黄梅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饒州府治四百三十里西南至南昌府武寧縣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黄州府蘄州縣治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里明為九江府
  本朝因之領縣五
  德化縣附郭
  德安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瑞昌縣在府西九十里
  湖口縣在府東六十里
  彭澤縣在府東少北一百四十里
  建昌府在省治東南四百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撫州府宣黄縣界四十里南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撫州府臨川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邵武府泰寧縣治二百三十里西南至贛州府寧都縣治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撫州府金谿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撫州府治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里明初為肇昌府尋改為建昌府
  本朝因之領縣五
  南城縣附郭
  新城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南豐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廣昌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瀘溪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撫州府在省治南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饒州府安仁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臨江府新淦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南城縣界九十里北至南昌府進賢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建昌府瀘溪縣治一百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治四百五十里東北至饒州府治四百二十里西北至南昌府治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四百八十五里明為撫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六
  臨川縣附郭
  崇仁縣在府西一百里
  金谿縣在府東南八十里
  宜黄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樂安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東鄉縣在府東八十里
  臨江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南昌府豐城縣界八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瑞州府高安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撫州府樂安縣治二百里西南至吉安府廬陵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至豐城縣治一百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縣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三十五里明為臨江府
  本朝因之領縣四
  清江縣附郭
  新淦縣在府東南六十五里
  新喻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峽江縣在府南一百三十里
  瑞州府在省治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南昌府新建縣界五十五里西至袁州府萬載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臨江府清江縣界六十里北至南昌府奉新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南昌府豐城縣治九十五里西南至袁州府分宜縣治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南康府建昌縣治二百里西北至南昌府寧州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九百六十五里明為瑞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三
  高安縣附郭
  上高縣在府西南一百里
  新昌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袁州府在省治西少南四百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里西至湖南長沙府醴陵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吉安府安福縣界六十里北至瑞州府新昌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吉安府治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長沙府攸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瑞州府上高縣治二百里西北至長沙府瀏陽縣治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七十五里明為袁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四
  宜春縣附郭
  分宜縣在府東八十里
  萍鄉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萬載縣在府北九十里
  吉安府在省治南五百二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二百里西至湖南長沙府攸縣界三百里南至贛州府贛縣界二百八十里北至臨江府新喻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贛州府寧都縣界三百里西南至湖南郴州桂東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北至臨江府峽江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袁州府治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三百七十里明為吉安府
  本朝因之乾隆八年以同知分治蓮花橋地方為蓮花㕔凡領縣九㕔一
  廬陵縣附郭
  泰和縣在府南少西八十里
  吉水縣在府東北四十五里
  永豐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
  安福縣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
  龍泉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萬安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永新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永寧縣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
  蓮花㕔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本永新縣地 本朝雍正六年移同知駐此乾隆八年以蓮花橋地方離縣遼逺定以同知專理民事並析永新及安福縣附近地方來屬
  南安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六十六里南北距三百五里東至贛州府贛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廣東韶州府仁化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廣東南雄府保昌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吉安府龍泉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贛州府信豐縣治二百里西南至韶州府治三百八十里東北至吉安府治六百二十里西北至湖南郴州治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六百七十五里明為南安府
  本朝因之領縣四
  大庾縣附郭
  南康縣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
  上猶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崇義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贛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五百六十里東至寧都州瑞金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南安府南康縣界三十里南至廣東𠅤州府連平州界四百三十里北至吉安府萬安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廣東潮州府平逺縣界六百里西南至廣東韶州府翁源縣界四百七十里東北至建昌府廣昌縣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吉安府龍泉縣治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六百七十里明為贛州府領縣十二本朝初因之乾隆十九年升寧都縣為直𨽻州以瑞金石城二縣往屬三十八年改定南縣為同知㕔凡領縣八㕔一
  贛縣附郭
  雩都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信豐縣在府南一百七十里
  興國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㑹昌縣在府東少南三百里
  安逺縣在府東南三百四十里
  長寧縣在府東南四百六十里
  龍南縣在府南三百二十里
  定南㕔在府南四百里明隆慶元年析龍南及信豐安逺三縣地置縣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改為㕔以同知分駐
  寧都州在省治南七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六十五里東至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贛州府興國縣界五十五里南至贛州府㑹昌縣界三百二十五里北至撫州府樂安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福建汀州府長汀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贛州府雩都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建昌府廣昌縣界十里西北至吉安府永豐縣界一百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界石城縣西界興國縣南界瑞金縣北界樂安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明為寧都縣
  本朝初屬贛州府乾隆十九年升為直𨽻州以瑞金縣石城縣來屬凡領縣二
  瑞金縣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初屬贛州乾隆十九年改屬寧都州
  石城縣在州東一百里初屬贛州府乾隆十九年分屬寧都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八
  輿地考
  福建省
  等謹按禹貢淮海維揚閩居海澨亦當為古揚州地然考其山川不見於經即貢篚亦不及焉葢南境之荒徼也職方氏所列七閩鄭氏以為即蠻之别種漢雖𨽻㑹稽郡而建國閩越以封無諸則亦覊縻之義居多後漢遷其民於江淮而虚其地三國以後漸設官分邑顧統馭雖廣而比之江淮間之因地制賦猶未一轍焉唐時𨽻嶺南道後改𨽻江南東道遥控之而已至宋禮教漸盛名臣大儒每出其間然其初僅附於兩浙西南路元為江西行省所轄曽不得専列為省其與各省並稱為都㑹者實始於明時我
  朝承平日久戸口殷繁四民樂業其中縣復析縣而縣升為州州升為府迥非前代之規模疆域猶是而分理者日増無他田野闢而民人聚也若夫瀛海以外臺灣逺島袤延千有餘里入我版圖亦皆郡縣而編籍之以為全省屏障葢由
  國家徳威所播溟渤恬波所謂海隅日出㒺不率俾者歟
  福建明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福州府領福州泉州建寧延平汀州興化邵武漳州八府後復増直𨽻福寧州又置福建都指揮及行都指揮使司領福州等十六衛及將樂等守禦千戸所
  本朝初因之設福浙總督駐福州府兼轄浙江設福建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福州順治十五年令總督専轄福建一省康熈二十三年仍為福浙總督又置臺灣府雍正五年總督停轄浙江十二年復為福浙總督又升福寧州為府升泉州府之永春縣漳州府之龍巖縣為直𨽻州凡領府十直𨽻州二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九百五十里南北距九百八十里東至海一百里西至江西贑州府瑞金縣界八百五十里南至海二百八十里北至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七百里東南至海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界一千二百里東北至浙江温州府平陽縣界五百十五里西北至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八百二十五里在
  京師南六千一百三十里
  福州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海一百九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縣界二百里南至興化府莆田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建寧府政和縣界四百里東南至海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徳化縣治四百里東北至福寧府治五百四十五里西北至延平府治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一百三十三里明為福州府領縣九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増置屏南縣凡領縣十閩縣附郭治府東境
  侯官縣附郭治府西境
  長樂縣在府東南一百里
  福清縣在府南少東一百三十五里
  連江縣在府東北九十五里
  羅源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古田縣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
  屏南縣在府西北三百四十里雍正十二年析古田縣地置縣
  閩清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永福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興化府在省治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至海九十里西至永春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福州府福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海一百里西南至泉州府恵安縣界六十里東北至福清縣治二百里西北至永春州徳化縣治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四百有三里明為興化府
  本朝因之領縣二
  莆田縣附郭
  仙遊縣在府西七十里
  泉州府在省治西南四百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東至海一百三十里西至漳州府長泰縣一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三里北至興化府仙逰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海八十三里西南至漳州府龍溪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仙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永春州界一百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二百五十五里明為泉州府領縣七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永春縣為直𨽻州以德化縣往屬凡領縣五
  晉江縣附郭
  南安縣在府西少北十五里
  恵安縣在府東北五十里
  同安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安溪縣在府西一百五里
  延平府在省治西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建寧府建安縣界五十里西至汀州府清流縣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福州府古田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邵武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古田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永春州徳化縣界三百九十里東北至建寧府甌寧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汀州府歸化縣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九十三里明為延平府領縣七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以大田縣往屬永春州凡領縣六
  南平縣附郭
  順昌縣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
  將樂縣在府西二百二十里
  沙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尤溪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永安縣在府西南三百里
  建寧府在省治西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九十五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福寕府福安縣界三百四十里西至邵武府邵武縣界一百五十五里南至延平府南平縣界八十里北至浙江衢州府江山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福州府古田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延平府順昌縣界一百十五里東北至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江西廣信府鉛山縣界三百四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五里明為建寧府領縣八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以夀寧縣往屬福寧府凡領縣七
  建安縣附郭治府東南境
  甌寧縣附郭治府西北境
  建陽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崇安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
  浦城縣在府東北二百七十里
  松溪縣在府東一百六十里
  政和縣在府東一百四十里
  邵武府在省治西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延平府順昌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新城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平府將樂縣界一百十里北至建寧府建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將樂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汀州府寧化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建陽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新城縣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五十七里明為邵武府
  本朝因之領縣四
  邵武縣附郭
  光澤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建寧縣在府西南二百十里
  泰寧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汀州府在省治西九百七十五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延平府永安縣界二百四十里西至江西贛州府瑞金縣界六十里南至廣東潮州府大埔縣界二百十里北至江西建昌府廣昌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漳州府南靖縣界四百里西南至廣東嘉應州鎮平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邵武府泰寧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贛州府石城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二十六里明為汀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八
  長汀縣附郭
  寧化縣在府東北一百六十里
  清流縣在府東北二百里
  歸化縣在府東北二百九十里
  連城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
  上杭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武平縣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
  永定縣在府東南三百里
  漳州府在省治西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泉州府同安縣界七十里西至汀州府永定縣界二百里南至海一百八十里北至泉州府安溪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廣東饒州府饒平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同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汀州府連城縣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二十五里明為漳州府領縣十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龍巖縣為直𨽻州以漳平寧洋二縣往屬凡領縣七
  龍溪縣附郭
  漳浦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海澄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南靖縣在府西四十里
  長泰縣在府東北四十里
  平和縣在府西南二百五里
  詔安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福寧府在省治東北五百四十五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海二百里西至福州府古田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海一百里北至浙江温州府泰順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海一百里西南至福州府羅源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温州府平陽縣界二百里西北至浙江處州府慶元縣界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二百里明成化九年為直𨽻州領縣二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府増置霞浦縣又以建寧府之夀寧縣來屬乾隆三年増置福鼎縣凡領縣五
  霞浦縣附郭雍正十九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福安縣在府西北一百十里
  寧徳縣在府西南一百十里
  夀寧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初屬建寕府雍正十二年改屬福寧府
  福鼎縣乾隆三年析霞浦縣桐山堡地置縣
  臺灣府在省治東南大海中水程以一晝夜為十更凡十一更又五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餘里又至澎湖島水程四更南北距二千八百四十五里東至大山番界五十里西至澎湖島五十里南至沙馬磯頭海五百三十里北至雞籠城海二千三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餘里自古荒服之地不通中國名曰東番明天啟初日本國人屯聚於此鄭芝龍附之其後為紅毛荷蘭夷人所據
  本朝順治十七年鄭芝龍子成功冦江南兵敗退至臺地逐荷蘭夷居之偽置承天府後至其孫鄭克塽扵康熈二十二年討平之置臺灣府領縣三雍正元年増置彰化縣凡領縣四
  臺灣縣附郭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置縣為府治
  鳳山縣在府南八十里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置縣
  諸羅縣在府北一百七十里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置縣
  彰化縣在府北三百九十七里 本朝雍正元年析諸羅縣北境地置縣
  永春州在省治西南四百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東至興化府仙遊縣界八十里西至龍巖州漳平縣界三百里南至泉州府南安縣界四十五里北至福州府永福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南安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泉州府安溪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永福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延平府永安縣界四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與南并界南安縣西界漳平縣北界徳化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一百四十五里明永春縣屬泉州府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直𨽻永春州以泉州府之徳化縣延平府之大田縣來屬凡領縣二徳化縣在州北少西三十里初屬泉州府雍正十二年分屬永春州
  大田縣在州西北二百六十五里初屬延平府雍正十二年分屬永春州
  龍巖州在省治西南九百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泉州府安溪縣界二百十里西至汀州府上杭縣界五十里南至漳州府南靖縣界九十里北至延平府永安縣界二百里東南至漳州府龍溪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汀州府永定縣治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永春州界二百里西北至汀州府連城縣界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與南並界南靖縣西界上杭縣北界連城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四十里明龍巖縣屬漳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直𨽻龍巖州以漳州府之漳平縣寧陽縣來屬凡領縣二
  漳平縣在州東七十里初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龍巖州
  寧洋縣在州東北七十里初屬漳州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龍巖州
  等謹按福州興化泉州延平建寧邵武汀州漳州福寧九府永春龍巖二州皆漢時㑹稽郡治縣地惟漳州府之漳浦詔安二縣兼有南海郡揭揚縣地馬氏通考于南越部中列南海郡而於揚州部中但云南海郡東境是也福建全省之廣漢一冶縣已十得其九大約當日海濵斥鹵生齒未繁統屬之冶縣而已後世地闢人稠遞經開置至我
  朝御宇以來統臺灣計之且十府二州六十餘縣矣
  聖代生聚之盛亦即此可徵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九
  輿地考十一
  浙江省
  等謹按周官職方以㑹稽為揚州山鎮漢代因之以立郡今之浙東浙西皆古㑹稽郡地也至東漢而分屬吳郡至吳而分吳興東陽臨海新都至晋而分永嘉至隋而分餘杭至唐而分餘姚信安縉雲至宋而分嘉禾建置代殊繡壌交錯盖十一郡之所從來漸矣禹貢揚州山水惟震澤實跨嘉湖之境若郭璞以錢唐為三江之一韋昭以浦陽為三江之一雖持論或有岐出要之其為揚州東南境固自昔然也總全浙之形勢北通三吳南引七閩而浙水實中絡其間唐時始分浙江東西二道自元以來遂以浙名省盖江源發自歙縣至桐江合金華衢州之水曲折而東以歸於海是為由江入海之次第海水自鼈子門入為諸山所束激而為濤逆流數百里至富春而始平是為由海入江之次第故浙水者實全省之鎻鑰也
  聖朝軫念海疆勤求保障巨塘屹立永奏安瀾我皇上法駕所臨親殷相度審水亹之順逆籌沙土之盈
  虛伐石楗薪並承
  睿略洵為萬世之利頼矣若夫濵海之地自嘉興以迄
  於温州迢遞千有餘里入我
  朝而定海置縣玉環設㕔並在大海之中南北相望以拱衛全浙鹽䇲亞於淮南桑麻比於吳㑹又
  郅治之規模度越乎前代者與浙江明浙江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杭州府領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台州金華衢州嚴州温州處州十一府又置浙江都指揮使司領杭州等十六衛湖州等五守禦千戸所
  本朝初因之設福浙總督駐福州府兼轄浙江設廵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杭州府順治十五年専設浙江總督亦駐杭州康熙八年裁九年復設二十三年仍併於福建總督為福浙總督雍正五年專設浙江總督兼管廵撫事十二年仍併福浙總督凡領府十一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其存者俱専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八百八十里南北距一千八十里東至海六百里西至江南徽州府界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建寧府界九百六十里北至江南蘇州府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福建福寧府界一千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江西廣信府界七百五十里東北至江南松江府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江南廣徳州界三百二十里在
  京師南三千三百里
  杭州府為省治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七十三里東至赭山海口六十里西至嚴州府桐廬縣界一百三十五里南至紹興府蕭山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湖州府徳清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蕭山縣界二十八里西南至金華府浦江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嘉興府石門縣界一百二里西北至安徽寧國府寧國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里明為杭州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寧縣為州凡領州一縣八
  錢唐縣附郭治府西境
  仁和縣附郭治府東境
  海寧州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明海寧縣乾隆三十八年升為州
  富陽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餘杭縣在府西北七十里
  臨安縣在府西北一百里
  於潜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新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昌化縣在府西二百十里
  嘉興府在省治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里東至江蘇松江府婁縣界六十里西至湖州府歸安縣界九十里南至杭州府海寧縣界七十里北至江蘇蘇州府震澤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松江府金山縣界一百五里西南至杭州府仁和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婁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湖州府烏程縣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十里明為嘉興府初屬南直𨽻後改𨽻浙江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領縣七
  嘉興縣附郭治府東南境
  秀水縣附郭治府西北境
  嘉善縣在府東北三十六里
  海鹽縣在府南八十里
  平湖縣在府東南五十四里
  石門縣在府西南八十里舊崇徳縣康熙元年改為石門縣
  桐鄉縣在府西南五十五里
  湖州府在省治北少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二里南北距一百三十八里東至江蘇蘇州府震澤縣界七十二里西至安徽廣徳州界一百十里南至杭州府仁和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太湖十八里東南至嘉興府桐鄉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安徽寧國府寧國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蘇州府吳縣界六十四里西北至江蘇常州府宜興縣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三百里明為湖州府初屬南直𨽻後改𨽻浙江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改安吉州為縣凡領縣七
  烏程縣附郭治府西北境
  歸安縣附郭治府東南境
  長興縣在府西北六十里
  徳清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
  武康縣在府南少西一百十里
  安吉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舊安吉州乾隆三十八年改為縣
  孝豐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寧波府在省治東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四里南北距二百八里東至海一百四里西至紹興府餘姚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台州府寧海縣界一百四十六里北至海六十二里越海即江南松江府界東南至海一百十二里西南至台州府寧海縣界一百二十六里東北至海七十二里西北至紹興府餘姚縣界一百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明初為明州府洪武十四年改為寧波府領縣五
  本朝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増置定海縣凡領縣六鄞縣附郭
  慈谿縣在府西北五十里
  奉化縣在府西南八十里
  鎮海縣在府東北六十里舊為定海縣地康熙二十六年别置定海縣於舟山改故定海為鎮海縣
  象山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定海縣在府東少北二百六十里舊為昌國廢縣康熙二十六年置定海縣
  紹興府在省治東南一百三十八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寧波府慈谿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杭州府錢塘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金華府東陽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海四十里東南至台州府天台縣界三百里西南至抗州府富陽縣界一百九十二里東北至慈谿縣界二百二十七里西北至錢唐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五十八里明為紹興府
  本朝因之領縣八
  山隂縣附郭治府西境
  㑹稽縣附郭治府東境
  蕭山縣在府西北一百十二里
  諸暨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餘姚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上虞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嵊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新昌縣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
  台州府在省治東南五百七十七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五里東至海一百八十里西至處州府縉雲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温州府樂清縣界一百十里北至紹興府新昌縣界一百四十五里東南至海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温州府永嘉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寧波府象山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金華府東陽縣界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七百七十八里明為台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六
  臨海縣附郭
  黄巖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天台縣在府西北九十里
  仙居縣在府西少南九十里
  寧海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太平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
  金華府在省治西南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台州府天台縣界二百七十里西至衢州府龍㳺縣界七十里南至處州府縉雲縣界一百里北至嚴州府建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龍㳺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紹興府嵊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嚴州府夀昌縣界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八里明初為寧越府又改為金華府
  本朝因之領縣八
  金華縣附郭
  蘭谿縣在府西北五十里
  東陽縣在府東少北一百三十里
  義烏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永康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
  武義縣在府南少東七十五里
  浦江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湯溪縣在府西南五十里
  衢州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金華府湯溪縣界一百十里西至江西廣信府玉山縣界一百十五里南至處州府遂昌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嚴州府遂安縣界九十五里東南至遂昌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嚴州府夀昌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安徽徽州府𭒀源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四十里明初為龍㳺府尋改為衢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五
  西安縣附郭
  龍㳺縣在府東七十里
  江山縣在府西南七十五里
  常山縣在府西八十里
  開化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
  嚴州府在省治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杭州府富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安徽徽州府歙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金華府蘭谿縣界四十里北至杭州府於潜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東南至金華府治一百四十五里西南至衢州府治二百里東北至杭州府治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歙縣治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二十八里明改為建安府後改為嚴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六
  建徳縣附郭
  淳安縣在府西一百六十五里
  桐廬縣在府東北九十五里
  遂安縣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
  夀昌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分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三里
  温州府在省治東南八百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海七十里西至處州府青田縣界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寧府霞浦縣界三百里北至台州府仙居縣界二百里東南至海一百里西南至福寧府夀寧縣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台州府治三百里西北至處州府治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九十里明為温州府領縣五
  本朝因之雍正五年設同知分置玉環山地方為玉環㕔凡領縣五㕔一
  永嘉縣附郭
  瑞安縣在府南八十里
  樂清縣在府東北八十里
  平陽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泰順縣在府西南三百七十里
  玉環㕔在府東南海中舊名木榴山亦名木嶼明洪武時徙其民於内地其地遂虚 本朝以其地分属温州府之樂清台州府之太平二縣雍正五年設同知駐此專理民事仍𨽻於温州府處州府在省治南一千九十八里東西距四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温州府永嘉縣界二百七十里西至福建建寧府浦城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温州府泰順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金華府武義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温州府瑞安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建寧府政和縣治四百六十里東北至金華府永康縣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衢州府龍㳺縣治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八十里明為處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十
  麗水縣附郭
  青田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
  縉雲縣在府東北九十里
  松陽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遂昌縣在府西少北一百八十里
  龍泉縣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慶元縣在府西南四百里
  雲和縣在府西南一百十里
  宣平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景寧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
  輿地考十二
  湖北省
  等謹按禹貢以荆及衡陽表荆州之界實兼今湖北湖南全境而爾雅則稱漢南曰荆州周禮職方則稱荆州其川江漢蓋南條之水以江漢為長江漢既治而其餘附近諸水亦無不治其負漢絡江為二瀆之所交㑹者惟今之湖北形勢為然漢水由鄖西入境經鄖陽襄陽安陸至漢陽府與大江㑹即書導漢自滄浪過三澨至大别入江之道也江水由巴東入境經宜昌荆州漢陽繞武昌府而南入江西界即書導江自澧過九江至東陵之道也是湖北一省禹跡㡬周徧焉總其地勢則東引三呉西控巴蜀北枕闗雒而南跨乎洞庭江山雄偉為全楚扼要之地荆門夏口之間自古倚為重險自入
  本朝以來承平日久舟車往來久為川陸通塗至於鄖陽界川陜河南之交明時特設撫治都御史以鎮之而施州故衛錯鑲黔中厯代又皆為土司所轄至我
  朝以秦蜀寧謐久罷鄖陽撫治之設其施南一府則以羣苗内面徧置流官即疆土之宜因時損益而
  聖世廣徳所及即於是徴焉蓋江漢之化行固逺過周
  南矣
  湖北明湖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武昌府統轄湖南北共領府十五州二其武昌漢陽黄州徳安安陸荆州襄陽鄖陽八府為今湖北地又增湖廣都指揮使司領武昌等衛成化時又増置行都指揮使司分領荆州等衛及均州等守禦千户所嘉靖時改安陸府為承天府又増置興都留守以領衛所
  本朝初改承天府為安陸府設湖廣總督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武昌又設偏沅巡撫駐偏橋鎮又設撫治鄖陽都御史分治鄖陽以控四川陜西河南湖南四省之交康熈三年以偏沅巡撫駐長沙又移湖廣右布政使司於長沙分治湖南改湖廣巡撫為湖北巡撫與左布政使司仍治武昌領武昌漢陽黄州徳安安陸荆州襄陽鄖陽八府六年定湖北湖南為兩省改左布政為湖北布政使司又裁鄖陽撫治統歸於湖北巡撫七年令總督兼轄四川為川湖總督移駐荆州府十九年仍為湖廣總督還駐武昌雍正六年升荆州府屬之歸州為直𨽻州十三年升荆州府屬之彛陵州為宜昌府又升歸州屬之恩施縣為施南府仍降歸州為屬州屬於宜昌府凡領府十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其存者俱専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二千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八十里東至安徽安慶府宿松縣界五百五十里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縣界一千八百九十里南至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四百里北至河南汝寜府羅山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四川重慶府彭水縣界二千五百十五里東北至安徽六安州霍山縣界四百六十里西北至陜西商州山陽縣界一千四百七十里在
  京師西南三千一百五十里
  武昌府為省治東西距五百三十二里南北距四百七十二里東至江西九江府瑞昌縣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七里南至湖南岳陽府臨湘縣界四百里北至黄州府黄岡縣界七十二里東南至江西南昌府武寜縣治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縣治六百三十里東北至黄岡縣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北至漢陽府黄陂縣治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一百五十五里明為武昌府降興國路為屬州
  本朝初為湖廣省治後分為湖北省治領州一縣九江夏縣附郭
  武昌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嘉魚縣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
  蒲圻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
  咸寧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崇陽縣在府南三百六十里
  通城縣在府西南五百里
  興國州在府東南三百八十里
  大冶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
  通山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漢陽府在省治西北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七里南北距六百四十里東至武昌府江夏縣界七里西至安陸府潛江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湖南岳州府臨湘縣界四百十里北至河南汝寧府羅山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武昌府治十里西南至荆州府監利縣治五百六十里東北至黄州府治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徳安府治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九年省漢陽府入武昌府十三年復置府共領縣二又降沔陽府為屬州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雍正七年以黄州府之黄陂縣徳安府之孝感縣來屬乾隆二十七年以安陸府之沔陽州來屬又析沔陽州地置文泉縣三十年復省文泉縣入州凡領州一縣四漢陽縣附郭
  漢川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黄陂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孝感縣在府北一百四十里初屬徳安府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
  沔陽州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初屬安陸府乾隆二十七年改屬漢陽府又析州地置文泉縣三十年仍省入州
  黄州府在省治東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至安徽安慶府界五百十里西至漢陽府界一百五十五里南至武昌府武昌縣界十里北至河南汝寧府界四百七十里東南至江西九江府界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武昌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安徽鳳陽府夀州界五百八十四里西北至河南汝寜府信陽州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六十里明為黄州府降蘄州為屬州共領州一縣八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雍正七年分黄陂縣往屬漢陽府今領州一縣七
  黄岡縣附郭
  蘄水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
  羅田縣在府東一百六十里
  麻城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黄安縣在府北二百四十里
  蘄州在府東一百八十里
  廣濟縣在府東二百五十里
  黄梅縣在府東三百五十里
  徳安府在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漢陽府孝感縣界八十里西至襄陽府棗陽縣界三百里南至漢陽府漢陽縣界二百里北至河南汝寧府信陽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漢陽府治三百十里西南至漢陽府沔陽州治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河南光州治四百三十里西北至襄陽府治四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四百八十里明洪武初降徳安府為州屬黄州府十三年復為徳安府領州一縣五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雍正七年分孝感縣往屬漢陽府今領州一縣四
  安陸縣附郭
  雲夢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應城縣在府南八十里
  隨州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
  應山縣在府北九十里
  安陸府在省治西北五百三十五里東西距五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徳安府應城縣界二百七十里西至荆州府江陵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荆州府監利縣界二百九十里北至襄陽府宜城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漢陽府治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荆州府治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徳安府隨州治三百里西北至襄陽府治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里明洪武八年降安陸府為州嘉靖十年改為承天府以荆門州及沔陽州屬之共領州二縣五
  本朝改為安陸府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乾隆二十七年分沔陽州往屬漢陽府今領州一縣五鍾祥縣附郭
  京山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潛江縣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天門縣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舊為景陵縣雍正四年改為天門縣
  荆門州在府西九十里
  當陽縣在府西二百十里
  荆州府在省治西八百里東西距七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漢陽府沔陽州界二百里西至宜昌府歸州界五百二十五里南至湖南澧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安陸府荆門州界二十里東南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二百八十九里西南至宜昌府長陽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安陸府治三百二十里西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八十里明為荆州府共領州二縣十一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雍正六年升歸州為直𨽻州分夷陵州長陽縣屬之十三年改夷陵州為宜昌府以歸州及長陽興山巴東三縣皆往屬宜昌府今領縣八
  江陵縣附郭
  公安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石首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監利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
  松滋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枝江縣在府西一百八十里
  宜都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逺安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
  襄陽府在省治西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徳安府随州界二百十里西至鄖陽府鄖縣界四百六十里南至安陸府荆門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南陽府新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安陸府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宜昌府治五百七十里東北至南陽府治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鄖陽府治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六百二十里明為襄陽府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領州一縣六襄陽縣附郭
  宜城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
  南漳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棗陽縣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
  穀城縣在府西北一百四十里
  光化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均州在府西北三百九十里
  等謹按古荆豫二州之界判自南漳縣之荆山自南漳而西百餘里為景山水經注所謂荆山之首也當房縣之南逺安興山縣之北為荆豫梁三州分界處自南漳而東則為荆門州鍾祥京山二縣及隨州之南又東為應山縣縣北即義陽三闗依山為阻與荆州凖望相直其南為荆州境其北為豫州境
  鄖陽府在省治西北一千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河南南陽府浙川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陜西興安州平利縣界五百六十里南至襄陽府均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陜西商州商南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襄陽府榖城縣界四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利縣界五百六十里東北至浙川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商州山陽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五百里明成化十二年于鄖縣置鄖陽府降房州為縣並設撫治鄖陽都御史共領縣七
  本朝順治十六年省上津縣入鄖西縣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北省康熈六年裁鄖陽撫治専歸湖北巡撫管轄凡領縣六
  鄖縣附郭
  房縣在府西南三百十里
  竹山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
  竹溪縣在府西南五百九十里
  保康縣在府東南三百四十里
  鄖西縣在府西一百三十里
  宜昌府在省治西一千八十里東西距五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十里東至安陸府當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四川䕫州府巫山縣界四百五十里南至荆州府宜都縣界六十里北至襄陽府南漳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當陽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南岳州府石門縣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荆州府逺安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鄖陽府房縣界五百六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五百四十里明洪武初為硤州府九年降為夷陵州與歸州並屬荆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歸州為直𨽻州以夷陵州及長陽縣屬之十三年升夷陵州為宜昌府以歸州及長陽興山巴東三縣來屬又置東湖縣為府治又開置鶴峰州及長樂縣凡領州二縣五東湖縣附郭漢置夷陵縣明省入夷陵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東湖縣為府治
  歸州在府西北三百五里初屬荆州府雍正六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改屬宜昌府長陽縣在府西南七十六里初屬荆州府雍正六年分屬歸州十三年改屬宜昌府興山縣在府北三百十里初屬荆州府雍正十三年改屬宜昌府
  巴東縣在府西四百二十五里初屬荆州府雍正十三年改屬宜昌府
  鶴峯州在府南四百七十里明置容美宣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 本朝初因之為土司雍正十三年改置州
  長樂縣在府南一百九十一里明洪武六年置五峯石寳長官司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屬於容美宣撫司尋又廢 本朝初為土司地雍正十三年改置縣
  施南府在省治西一千九百八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八里南北距六百五十五里東至宜昌府鶴峯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四川石柱㕔界四百十八里南至四川酉陽州界四百一十五里北至四川䕫州府巫山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湖南永順府龍山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四川重慶府黔江縣界三百十五里東北至巫山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䕫州府萬縣界三百八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七百八十六里明初為施州兼置施州衛洪武二十三年併州入衛改建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領施南等各土司屬於湖廣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改為恩施縣屬歸州十三年於恩施縣置施南府増置宣恩來鳳咸豐利川四縣乾隆元年以四川䕫州府之建始縣來屬凡領縣六
  恩施縣附郭明為施州衛地 本朝雍正六年改置恩施縣屬歸州十三年置施南府以縣為府治
  宣恩縣在府東南八十里明為施南道宣撫司屬施州衛 本朝初為施南土司雍正六年屬於恩施縣十三年改置宣恩縣屬施南府
  來鳳縣在府南二百七十里明永樂九年改為長官司十三年復為宣撫司屬施州衛 本朝初為㪚毛土司地雍正六年屬於施恩縣十三年改置來鳳縣屬府
  咸豐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五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㪚毛千户所二十四年改為大田軍民千户所屬施州衛 本朝初置土巡司雍正六年屬于恩施縣十三年改置咸豐縣屬府利川縣在府西一百七十八里本施南土司地本朝雍正十三年改置利川縣屬府建始縣在府東二百十里初屬四川䕫州府乾隆元年改屬施南府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一
  輿地考十三
  湖南省
  等謹按禹貢荆州先之以江漢朝宗而即繼之九江孔殷水經謂九江在長沙下雋縣西北楚地記謂巴陵瀟湘之淵在九江之間至宋儒胡旦及朱子等皆以為即洞庭湖葢長江為四瀆之長古稱天塹實當今之湖北境洞庭為五湖之長古稱天險實當今之湖南境必九江治而後荆之全境始底於作乂湖南與湖北之並為要地也久矣漢時荆州刺史治漢夀即在湖南常徳府劉宋以後湘州與荆郢諸州往往分治至唐廣徳初於荆南節度之外分置湖南觀察使以領諸州嗣後宋分湖南北為兩路元分湖南北為兩道明代雖總𨽻於湖廣布政使司而萬厯年間仍别置偏沅巡撫至
  本朝康熙三年遂定湖南與湖北為兩省葢荆楚之間幅員最廣畫疆而理固撫馭之道然也抑又論之禹貢荆州以衡陽為南界其時衡山左右錯處諸蠻已非内地王制所謂南不盡衡山者也殷周之時荆蠻漸為邊患屢加征伐逮楚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之地秦昭王伐楚略定蠻夷置黔中郡此湖南之始通歟漢興稍增置州郡而長沙五溪諸蠻時起為冦唐宋以後若猺若獠之屬猶未能使之盡遵約束我
  朝徳敎流行若永順一府及乾州永綏鳳凰營諸㕔並以生苗内附列於郡縣斯固古昔盛王所鄙為化外之民甚且以為是膺懲者今且俗易風移無不共歸休養
  聖化之覃敷又寧有涯量哉
  湖南明湖廣布政使司共領府十五州二其長沙岳州常徳衡州永州寳慶辰州七府靖郴二州為今湖南省地又置都指揮使司領長沙等衛澧州等千戸所及各宣慰宣撫等司萬厯二十八年始置偏沅巡撫治偏橋鎮
  本朝初為湖廣省康熙三年分湖廣右布政使司駐長沙又增置按察使司並移偏沅巡撫駐長沙府分領長沙岳州等七府及郴靖二州六年改右布政為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七年改永順土司為永順府升澧州為直𨽻州八年升沅州為直𨽻州十年升桂陽州為直𨽻州乾隆元年升沅州為府凡領府九直𨽻州四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其存者專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一千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至江西南昌府寧州界二百八十五里西至貴州銅仁府銅仁縣界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南至廣東連州界七百六十五里北至湖北荆州府監利縣界三百八十五里東南至廣東韶州府仁化縣界七百九十里西南至廣西平樂府恭城縣界九百五十五里東北至湖北武昌府通城縣界六百四十里西北至四川酉陽州界九百里在
  京師西南四千五百五十里
  長沙府為省治東西距一千里南北距五百九十里東至江西袁州府宜春縣界三百五十里西至常徳府沅江縣界六百五十里南至衡州府衡山縣界二百三十里北至岳州府巴陵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南至江西吉安府永新縣界五百三十里西南至寳慶府新化縣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江西南昌府寧州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常徳府沅江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五十里明初改為潭州府洪武五年改為長沙府
  本朝初屬湖廣省康熙三年分為湖南省移偏沅巡撫駐此雍正二年改為湖南巡撫凡領州一縣十一長沙縣附郭治府西北境
  善化縣附郭治府東南境
  湘潭縣在府西南一百里
  湘隂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湘鄉縣在府西南二百十里
  寧鄉縣在府西一百里
  益陽縣在府西二百里
  瀏陽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安化縣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醴陵縣在府東南二百九十里
  攸縣在府南二百八十里
  茶陵州在府東南四百八十里
  岳州府在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湖北武昌府通城縣界二百里西至澧州安鄉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長沙府瀏陽縣界二百九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監利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江西南昌府寧州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常徳府龍陽縣界三百十五里東北至武昌府嘉魚縣界二百十里西北至荆州府石首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年為岳州府旋降為州十四年復為府共領州一縣七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雍正七年升澧州為直𨽻州分安鄉石門慈利三縣往屬今領縣四巴陵縣附郭
  臨湘縣在府東北九十里
  平江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華容縣在府西一百八十里
  常徳府在省治西北六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長沙府益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辰州府沅陵縣界二百六十里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澧州界九十里東南至長沙府益陽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沅陵縣治三百八十里東北至岳州府治四百五里西北至澧州府石門縣治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九百八十里明為常徳府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凡領縣四
  武陵縣附郭
  桃源縣在府西八十里
  龍陽縣在府東八十里
  沅江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一里
  衡州府在省治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江西吉安府永寧縣界二百八十里西至寳慶府邵陽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桂陽州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長沙府湘潭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郴州治三百里西南至永州府治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吉安府治八百七十里西北至長沙府湘鄉縣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二里明為衡州府共領州一縣九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雍正七年升桂陽州為直𨽻州分臨武藍山嘉禾三縣往屬乾隆二十年增置清泉縣今領縣七
  衡陽縣附郭
  清泉縣附郭本衡陽縣地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折置清泉縣與衡陽縣並為府治衡山縣在府北一百里
  耒陽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
  常寧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安仁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酃縣在府東三百里
  永州府在省治西南六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五百九十里東至衡州府常寧縣界二百里西至廣西桂林府全州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平樂府富川縣界四百二十里北至寳慶府邵陽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桂陽州治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平樂府治六百三十里東北至衡州府治三百五十里西北至寳慶府治三百八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八百八十里明為永州府降道州為屬州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凡領州一縣七零陵縣附郭
  祁陽縣在府東北一百里
  東安縣在府西九十里
  道州在府南一百五十里
  寧逺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永明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江華縣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新田縣在府東少南二百八十里
  寳慶府在省治西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衡州府衡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靖州綏寧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一百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永州府治三百里西南至廣西桂林府全州治四百二十里東北至長沙府治四百五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治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里明為寳慶府降武岡州為屬州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凡領州一縣四邵陽縣附郭
  新化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
  城步縣在府西南四百二十里
  武岡州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
  新寧縣在府西南三百十里
  辰州府在省治西六百里東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常徳府桃源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沅州府麻陽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寳慶府武岡州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永順府永順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寳慶府新化縣界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沅州府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岳州府慈利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永順府永順縣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三百四十里明為辰州府共領州一縣六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康熙四十三年開置乾州㕔及鳳凰營㕔雍正八年開置永綏㕔又升沅州為直𨽻州分黔陽麻陽二縣往屬乾隆元年升沅州為府今辰州府凡領縣四㕔三
  沅陵縣附郭
  瀘溪縣在府南一百十里舊盧溪縣 本朝改為瀘溪
  辰溪縣在府南一百七十里
  溆浦縣在府南二百七十里
  乾州㕔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本草邊紅苗地本朝康熙四十三年以生苗向化置同知治其地
  鳳凰營㕔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本草邊紅苗地本朝康熙四十三年以生苗向化置通判治其地
  永綏㕔在府西三百里本六里紅苗地 本朝雍正八年以生苗向化置同知治其地沅州府在省治西六百七十里東西距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二里東至辰州府溆浦縣界三百二十里西至貴州鎮逺府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靖州㑹同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辰州府鳳凰㕔界一百五十二里東南至寳慶府武岡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貴州鎮逺府天柱縣八十里東北至辰州府瀘溪縣界一百二里西北至貴州思州府玉屏縣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十里明洪武初為沅州府八年降為沅州以盧陽縣省入屬辰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升為直𨽻州以黔陽麻陽二縣來屬乾隆元年升為府又增置芷江縣凡領縣三
  芷江縣附郭宋置盧陽縣明初省入沅州 本朝乾隆元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黔陽縣在府東九十里
  麻陽縣在府西一百三十里初屬辰州府雍正八年分屬沅州乾隆元年屬府永順府在省治西北六百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東至辰州府沅陵縣界二百里西至四川酉陽州界三百里南至辰州府乾州㕔界三百里北至湖北宜昌府鶴峰州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辰州府沅陵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辰州府永綏㕔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澧州安福縣界三百里西北至湖北施南府來鳳縣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十里明洪武六年為永順等處軍民慰司屬湖廣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以苗人向化願設流官比於内地改為永順凡領縣四
  永順縣附郭明為永順宣慰司治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縣為府治
  龍山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明白崖洞長官司治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龍山縣保靖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明保靖宣慰司地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縣
  桑植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明桑植安撫司地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縣
  靖州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四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寳慶府武岡州界二百六十里西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一百九十五里南至廣西柳州府融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沅州府黔陽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城步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黎平府開泰縣界八十五里東北至黔陽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北至黎平府天柱縣界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界綏寧縣西界開泰縣南界通道縣北界㑹同縣自州治至
  京師六千里明洪武三年升靖州府九年改為直𨽻州以州治永平縣省入萬厯二十五年增置天柱縣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雍正四年以天柱縣改屬貴州鎮逺府今領縣三
  綏寧縣在州東一百十里
  通道縣在州南八十里
  㑹同縣在州北九十里
  澧州在省治西北七百十里東西距四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岳州府華容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永順府永順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常徳府武陵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湖北荆州府公安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常徳府沅江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常徳府桃源縣界二百五十五里東北至公安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荆州府枝江縣治三百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界安鄉縣西界石門縣南界武陵縣北界公安縣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四百七十八里明洪武初為澧州府二十九年降為州以州治澧陽縣省入屬常徳府明年改屬岳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升為直𨽻州以安鄉石門慈利三縣來屬又增置安福縣十三年又增置永定縣凡領縣五
  安鄉縣在州東八十里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分屬澧州
  石門縣在州西六十里初屬岳州府雍正七年分屬澧州
  慈利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屬州府雍正七年分屬澧州
  安福縣在州西南一百七十里明置九溪永定二衛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安福縣永定縣在州西二百里明時為永定衛地 本朝雍正七年為安福縣地十三年析置永定縣
  郴州在省治東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江西吉安府龍泉縣界二百九十里西至桂陽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江西南安府治三百里西南至廣東連州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吉安府永寧縣界四百里西北至衡州府治三百里本州境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界興寧縣西界桂陽州南界宜章縣北界永興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一百十二里明洪武初為郴州府九年降為直𨽻州以州治郴陽縣省入
  本朝初屬湖廣省後分屬湖南省凡領縣五
  永興縣在州北八十里
  宜章縣在州南九十里
  興寧縣在州東六十里
  桂陽縣在州東南一百八十五里
  桂東縣在州東二百七十里
  桂陽州在省治東南六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郴州界三十里西至永州府江華縣界一百九十七里南至廣東連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衡州府來陽縣界七十里東南至郴州宜章縣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永州府新田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郴州永興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衡州府常寧縣界一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界郴州西界藍山縣南界臨武縣北界常寧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七十二里明洪武九年為桂陽州以州治平陽縣省入屬衡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年升為直𨽻州以臨武藍山嘉禾縣來屬凡領縣三
  臨武縣在州南一百四十里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分屬桂陽州
  藍山縣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分屬桂陽州
  嘉禾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初屬衡州府雍正十年分屬桂陽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二
  輿地考十四
  陜西省
  等謹按古雍州與冀接壤而禹貢叙之於九州之末説者以為其地勢最高故治水之功以是終焉自豳岐豐鎬遞作周畿所稱奥區神臯者於是乎在公羊傳始有陜東陜西之稱後漢書郡國志以陜陌為二伯所分即今河南之陜州是也兩晉之時陜東西各隨建都之地稱之西晉都洛陽則闗中曰陜西東晉都建康則稱荆州曰陜西自唐乾元時置陜西節度使指陜州以西而言宋初始置陜西路於是潼關以西全秦之地通謂之陜西矣夫陜省據形勢之險秦漢迄唐之故都皆在焉其東距崤函西連隴坻南控漢津而北則黄河迴繞右自延安府之定邊縣西北出塞左自榆林府之府谷縣東北入塞其間迤為河套環帯邊城實為四塞之國明代以套地為元裔所居時多邊警雖屢議恢復而卒鮮成功自入
  本朝以來鄂爾多斯諸部𨽻我版宇拱衛塞垣是以三輔提封鞏固此實
  國家撫裔寧邊懐柔無外之盛畧豈徒以百二山河表地形之勝而已哉明陜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西安府領府八直𨽻州一其西安鳯翔漢中延安四府興安一州為今陜西省地又置陜西都指揮使司領西安等衛及鳯翔等守衛千戸所
  本朝初因之設陜西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西安府設陜西總督駐固原州兼轄四川又别設延綏巡撫駐榆林衛順治十四年令總督罷轄四川専為陜西總督康熙元年裁延綏巡撫二年移右布政使司分治甘肅其左布政使司仍治西安領西安鳯翔漢中延安四府興安一州四年令總督兼轄山西為山陜甘總督駐西安府六年改左布政為西安布政使司後改為陜西布政使司十四年令總督罷轄山西改為陜甘總督十九年改為川陜甘總督兼轄四川二十二年移總督駐漢中府後仍還駐西安雍正三年升西安府之同華耀商乾邠六州延安府之鄜綏徳葭三州俱為直𨽻州九年令總督専轄陜甘又改榆林衛為府十三年令總督仍兼轄四川又升直𨽻同州為府降直𨽻華州屬同州府降直𨽻耀州還屬西安府乾隆元年降直𨽻葭州屬榆林府十四年令總督仍専轄陜甘二十四年令兼轄陜西四川二省於甘肅専設總督尋仍定為陜甘總督二十九年定總督移駐甘肅蘭州府兼轄陜西四十八年升直𨽻興安州為興安府凡領府七直𨽻州五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九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千四百二十六里東至河南陜州閿鄉縣界三百五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六百三十里南至四川達州太平縣界一千三十里北至榆林府邊牆一千三百九十六里東南至河南南陽府浙川縣界六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寧府廣元縣界一千三百八十五里東北至山西保徳州河曲縣界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肅慶陽府真寧縣界三百二十里在
  京師西南二千六百五十里
  西安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五里南北距七百十里東至同州府華州界一百六十里西至乾州武功縣界一百四十五里南至興安州石泉縣界四百三十里北至鄜州宜君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商州界二百里西南至漢中府洋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同州府蒲城縣界二百十里西北至乾州永夀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六百五十里明為西安府共領州六縣三十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同華耀商乾邠六州並為直𨽻州以朝邑等十七縣分屬六州十三年又以耀州及同官縣還凡領州一縣十五
  長安縣附郭治府西境
  咸寜縣附郭治府東境
  咸陽縣在府西少北五十里
  興平縣在府西一百里
  臨潼縣在府少北六十里
  高陵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鄠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藍田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涇陽縣在府西北七十里
  三原縣在府北九十里
  盩厔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
  渭南縣在府東少北一百四十里
  富平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醴泉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耀州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還屬府
  同官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耀州十三年還屬府同州府在省治東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八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五里東至山西蒲州府永濟縣黄河界五十八里西至西安府富平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商州雒南縣界一百七十五里北至鄜州雒川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雒南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西安府渭南縣界五十里東北至山西綘州河津縣黄河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雒川縣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一百三十里明同州屬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以朝邑郃陽澄城韓城四縣來屬十三年復升為府増置大荔縣以華州及華隂蒲城潼闗三縣并耀州之白水縣來屬乾隆十二年裁潼關縣以同知分治為潼闗㕔共領州一縣八㕔一
  大荔縣附郭金以前為馮翊縣地元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朝邑縣在府東三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正三年分屬同州十三年屬府
  郃陽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同州十三年屬府
  澄城縣在府北一百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同州十三年屬府
  韓城縣在府東北二百二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同州十三年屬府白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耀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華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華隂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華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蒲城縣在府西八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蒲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潼闗㕔在府東南九十里明洪武九年置潼闗衛本朝初屬西安府雍正四年改置潼闗縣屬華州十三年改屬同州府乾隆十二年裁潼闗縣移同知駐此分理民事
  等謹按古雍梁二州皆以華山分界華隂為雍華陽為梁華東則為豫故周禮職方氏又以華山為豫鎮也自太華以西其北則為華州西安府鳯翔府境其南則為商州興安州漢中府境其間大山長谷逺者或數百里終南山東連二華竦峙長安之南有子午谷直達漢中岡巒綿亘歴盩厔至武功郿縣為太乙山駱谷斜谷之口皆當其地又西過寳雞迄于隴首其山之高而長大者曰秦嶺西京記云長安正南山名秦嶺東起商洛西盡硏隴東西八百里是也闗中指此為南山漢中指此為北山斯實雍梁之大限矣
  鳯翔府在省治少西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乾州武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二百七十里南至漢中府鳯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甘肅平凉府靈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鳯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乾州永夀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平凉府華亭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里明為鳯翔府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鳯翔縣附郭
  岐山縣在府東五十里
  寳雞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扶風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郿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
  麟遊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汧陽縣在府西少北七十里
  隴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
  漢中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十里東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東至興安州石泉縣界三百十里西至甘肅階州界五百里南至保寜府南江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鳯翔府寳雞縣界五百十里東南至興安州紫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保寜府廣元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甘肅秦州兩當縣界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五百里明為漢中府
  本朝因之乾隆十五年増置留壩㕔凡領州一縣八㕔一
  南鄭縣附郭
  褒城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城固縣在府東少北七十里
  洋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西鄉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鳯縣在府西北三百八十里
  寜羌州在府西南二百八十里
  沔縣在府西一百十里
  畧陽縣在府西北二百九十里
  留壩㕔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本鳯縣留壩驛地本朝乾隆十五年移通判駐此分理民事以附近松林武闗二驛地俱屬之
  延安府在省治北七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里東至山西汾州府永寜州黄河界三百里西至甘肅慶陽府合水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鄜州界一百三十里北至綏徳州界二百六十里東南至同州府韓城縣界三百五十五里西南至鄜州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綏徳州清澗縣界一百九十五里西北至甘肅寜夏府靈州界六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二百里明為延安府共領州三縣十六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鄜綏徳葭三州為直𨽻州以雒州等八縣分屬六州乾隆元年以榆林府之靖邊定邊二縣來屬八年増置安邊㕔凡領縣十㕔一
  膚施縣附郭
  安塞縣在府北少西四十里
  甘泉縣在府南少西九十里
  安定縣在府北少東一百八十里
  保安縣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宜川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延川縣在府東少北一百九十里
  延長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靖邊縣在府西北三百里明成化十一年置靖邊營屬延綏鎮 本朝初為靖邉所雍正二年設同知于此九年改置靖邊縣屬榆林府乾隆元年改屬延安府
  定邊縣在府西北三百五十里明正統二年置定邊營屬延綏鎮 本朝初為定邊協鎮雍正九年改置定邊縣屬榆林府乾隆无年改屬延安府
  安邊㕔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明正統二年置安邊營成化十一年于南境六十里改置新安邊營嘉靖時新舊二營並設兵駐守 本朝初以新安邊營併入舊安邊營為安邊堡乾隆八年移同知駐此分理民事
  榆林府在省治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五百二十二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三里東至山西汾州府臨縣黄河界二百六十七里西至延安府靖邊縣界二百五十五里南至綏徳州米脂縣界一百六十五里北至邉牆外鄂爾多斯界五十八里東南至臨縣界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延安府安塞縣界三百七十五里東北至山西保徳州黄河界五百十五里西北至邊牆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九百七十里明成化七年置榆林衛為延綏鎮治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榆林府増置榆林懷逺靖邉三縣九年増置定邊縣乾隆元年以葭州及神木府谷二縣來屬以靖邊定邊二縣往屬延安府領州一縣四
  榆林縣附郭明成化七年置榆林衛 本朝雍正二年省衛入綏德州八年置榆林縣為府治
  懷逺縣在府西一百六十里明天順中置懷逺堡 本朝雍正九年改置懷逺縣葭州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神木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葭州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府谷縣在府西北二百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葭州乾隆元年改屬榆林府興安府在省治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七百六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湖北鄖陽府鄖縣界四百十五里西至漢中府西鄉縣界三百四十五里南至四川䕫州府大寧縣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商州鎮安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南至鄖陽府竹雞縣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四川達州太平縣界四百四十里東北至鄖陽府鄖西縣界四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長安縣界三百九十里本府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界洵陽縣西界漢隂縣南界平利縣北界鎮安縣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百四十里明初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改為興安州二十三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初因之乾隆四十八年升為府領縣六
  安康縣附郭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升州為府置縣為府治
  平利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洵陽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白河縣在府東四百里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紫陽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石泉縣在府西北二百七十里舊屬興安州乾隆四十八年屬府
  商州在省治東南三百里東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河南陜州盧氏縣界三百三十里西至西安府藍田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湖北鄖陽府鄖西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同州府華隂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河南南陽府浙川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南至興安州漢隂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北至陜州閿鄉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西安府渭南縣界二百里本州境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界商南縣西界藍田縣南界山陽縣北界雒南縣自府治至
  京師二千八百里明洪武七年降州為商縣屬華州成化十二年復升為州屬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四
  鎮安縣在州西南三百四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商州
  雒南縣在州北少東九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商州
  山陽縣在州南少東一百二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商州
  商南縣在州東少南二百五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商州
  乾州在省治西北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西安府醴泉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鳯翔府扶風縣界六十里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九十五里北至邠州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南至盩厔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鳯翔府郿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邠州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邠州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八十五里東界醴泉縣西界扶風縣南界武功縣北界永夀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八百里明屬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二
  武功縣在州西南六十五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乾州
  永夀縣在府北九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乾州
  邠州在省治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西安府耀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甘肅涇州界一百十里南至乾州永夀縣界三十五里北至甘肅慶陽府寜州界六十里東南至西安府涇陽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鳯翔府麟遊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鄜州宜君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寜州界一百二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界淳化縣西界長安縣南界永夀縣北界寜州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里明省新平縣入州屬西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三水縣在州東北六十五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邠州
  淳化縣在州東少南一百四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邠州
  長武縣在州西北八十里初屬西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邠州
  鄜州在省治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同州府韓城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甘肅慶陽府合水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西安府同官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延安府甘泉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同州府白水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慶陽府真寜縣界三百二十里東北至延安府宜川縣界九十里西北至甘泉縣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界洛川縣西界合水縣南界中部縣北界甘泉縣自州治至
  京師二千五百里明屬延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
  雒川縣在州東南六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鄜州
  中部縣在州南少西一百四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鄜州
  宜君縣在州南二百十里初屬延安安府雍正三年分屬鄜州
  綏徳州在省治東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山西永寜州黄河界一百三十里西至延安府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延安府延川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榆林府榆林縣界八十五里東南至延川縣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定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榆林府葭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榆林府懷逺縣界二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界永寜州西與北並界米脂縣南界清澗縣自州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明屬延安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二乾隆元年復以吳堡縣來屬凡領縣三
  米脂縣在州北八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綏徳州
  清澗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綏徳州
  呉堡縣在州東三十里初屬延安府雍正三年分屬葭州乾隆元年改屬綏徳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三
  輿地考十五
  甘肅省
  等謹按禹貢以黑水西河表雍州之界自孔鄭通儒不言黑水所在杜佑以為年代乆逺或至堙涸故無以詳焉盖雍州自夏殷以降西北二邊世為戎翟錯處如西傾積石瀦野弱水三危黑水之區皆沒於外域而禹貢之舊疆遂不可復問秦時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而止漢武征匈奴始取渾邪休屠王地開置河西四羣史稱其地勢西北邪出隔絶南羌西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至晉代張軌吕光之徒乗時割據五凉相㫁皆自保一隅與中土隔絶隋唐時雖暫置郡縣天寶以後河西隴右全沒於土番大中號稱牧復而名存實亡流傳五代以及於宋河隴復為西夏所據莫能混一惟元代以甘肅與陜西分省並列十一省之中明初以其介在邊陲多改為衛所以陜西行都司領之至於嘉峪関外初設赤金䝉古等衛以為屏蔽嘉靖而還諸畨内徙但以闗為中外之巨防我
  朝開拓邊疆若寧夏西寧凉甘諸衛並已升為府縣其西自肅州而外安西五衛北接天山乆為
  列聖撫綏駕馭之地我
  皇上布昭神武全定金方是以升安西為府改哈宻巴里坤為㕔為闗外之雄封西陲之鎻鑰盖伊吾瓜沙之間宛然腹地焉以視禹貢所謂西被流沙者固逺出乎其外矣
  甘肅明陜西布政使司共領府八其臨洮鞏昌平凉慶陽四府為今甘肅省地又置陜西都指揮使司於西安領寧夏洮州等衛及鎮羌等千户所又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於甘州領甘州肅州等衛
  及鎮夷等千戸所
  本朝初設甘肅巡撫駐甘州衛設寧夏巡撫駐寧夏衛其總督及布政按察二司則統於陜西康熙三年移陜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又増置按察使司分領鞏昌臨洮平凉慶陽四府四年裁寧夏巡撫五年移甘肅巡撫駐蘭州六年改右布政為鞏昌布政使司八年移布政按察二司俱駐蘭州改鞏昌布政為甘肅布政使司後俱移駐臨洮以臨洮府為㑹城五十七年於嘉峪闗邊外開置靖逆㕔以同知分治領靖逆赤金二衛雍正二年省行都司及諸衛所改置寧夏西寧凉州甘州四府五年又於邊外開置安西㕔以同知分治領安西沙州栁溝三衛于靖逆㕔改置通判七年升鞏昌府屬之階秦二州俱為直𨽻州又改肅州衛為直𨽻州乾隆二年以蘭州為省治改為蘭州府巡撫及布政按察二司俱駐蘭州二十五年以平定西域改安西靖逆二㕔置安西府又於哈宻城設通判分治于巴里坤城設同知分治並直𨽻於安西道二十九年裁甘肅巡撫以陜甘總督自西安移駐蘭州府兼理甘肅巡撫事三十八年増置鎮西府改安西府為直𨽻安西州升平凉府屬之涇州為直𨽻州又増置直𨽻迪化州凡領府九直𨽻州六道所轄之㕔一各衛所俱以次裁改入州縣東西距一千九百八十里南北距二千七百五里東至陜西邠州長武縣界八百六十里西至河州闇門接番界一千一百二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一千二百九十里北至邊墻一千四百十五里東南至漢中府略陽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西南至洮州㕔接番界一千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陜西延安府保安縣界一千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安西州境外地三千餘里在
  京師西南四千四十里自安西州西北為哈宻城距安西八百七十里自哈宻西北為巴里坤城距哈宻三百三十里
  蘭州府為省治東西距一千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七百六十里東至鞏昌府安定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闇門接西番界一千九十里南至鞏昌府岷州界三百三十里北至凉州府平番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南至鞏昌府安定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鞏昌府洮州㕔界四百六十里東北至寧夏府中衛縣界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平番縣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四十里明洪武初降為蘭縣成化十三年復升為州屬於臨洮府其臨洮府所共領州二縣三
  本朝初屬陜西省康熙三年分為甘肅省初以鞏昌府為省治復以臨洮府為省治以蘭州屬於臨洮府乾隆三年改蘭州為省治升為蘭州府增置臯蘭縣為府治改舊臨洮府治之狄道縣為狄道州與河州及金縣渭源縣來屬又以鞏昌府之靖逺縣就近來屬凡領州二縣四
  臯蘭縣附郭乾隆三年升蘭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金縣在府東南八十里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改屬蘭州府
  狄道州在府南三百十里初為臨洮府治乾隆三年改縣為狄道州屬蘭州府渭源縣在府南二百五十里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蘭州府
  河州在府西二百里初屬臨洮府乾隆三年屬蘭州府
  靖逺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明正統時置靖鹵衛屬陜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裁衛設同知治此屬鞏昌府八年改置靖逺縣乾隆三年改屬蘭州府
  鞏昌府在省治東南四百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五里南北距八百十里東至秦州界二百二十里西至蘭州府渭源縣界七十五里南至階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蘭州府靖逺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階州成縣界三百八十里西南至岷州境外西番界三百四十里東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七百四十里西北至蘭州府金縣治二百九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八百里明為鞏昌府領州三縣十四本朝初屬陜西省後分屬甘肅省雍正七年降徽州為縣升階泰二州為直𨽻州以文縣等七縣分屬二州八年改置岷州及靖逺縣乾隆三年以靖逺縣改屬蘭州府十三年改置洮州㕔凡領州一縣八㕔一
  隴西縣附郭
  安定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
  㑹寧縣在府東北二百十里
  通渭縣在府東北二百里
  漳縣在府南七十里
  寧逺縣在府東南九十里
  伏羌縣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
  西和縣在府東南三百十里
  岷州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十一年為岷州衛屬陜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鞏昌府八年裁衛改屬岷州
  洮州㕔在府西南二百六十里明洪武四年為洮州衛屬陜西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屬鞏昌府乾隆十三年裁衛以舊駐西固城同知改為撫番同知移治于此
  平凉府在省治東六百六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東至陜西邠州長武縣界二百十里西至鞏昌府㑹寧縣界二百九十里南至陜西鳯翔府隴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慶陽府環縣界四百三十里東南至鳯翔府麟遊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秦州秦安縣界三百十里東北至環縣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寜夏府中衛縣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八十里明為平凉府
  本朝初屬陜西省後分屬甘肅省乾隆三十八年升涇州為直𨽻州以崇信靈䑓鎮原三縣往屬領州二縣二
  平凉縣附郭
  華亭縣在府南少西九十里
  固原州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静寧州在府西二百三十里
  隆徳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慶陽府在省治東一千八百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陜西延安府甘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平凉府鎮原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陜西邠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延安府定邊縣界二百里東南至邠州三水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平凉府涇州治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延安府保安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寧夏府靈州花馬池界三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由呉堡路二千五百里由大慶闗路三千七十里明為慶陽府
  本朝初屬陜西後分屬甘肅省領州一縣四
  安化縣附郭
  合水縣在府東七十里
  環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真寧縣在府東南二百八十里
  寧州在府南少東一百五十里
  寧夏府在省治東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六百六十里東至陜西延安府定邊縣界三百七十里西至賀蘭山邊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平凉府固原州界三百七十里北至邊界二百九十里東南至慶陽府環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固原州界四百里東北至邊界三百里西北至邊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十里明洪武初為寧夏府五年廢九年改置寧夏衛後又增置寧夏前衛後衛及中屯左屯右屯等衛俱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併前衛入寧夏衛併中屯衛入左右二衛雍正二年改置寧夏府以各衛所分置一州六縣乾隆四年以新渠寶豐二縣省入平羅縣凡領州一縣四
  寧夏縣附郭治府東境明洪武初置寧夏左屯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寧夏縣為府治
  寧朔縣附郭治府西境明洪武初置寧夏右屯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寕朔縣與寧夏縣並為府治
  平羅縣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明永樂初築平鹵城嘉靖三十年置平鹵所屬寧夏衛本朝初為平羅所雍正二年改置平羅縣屬寧夏府乾隆四年以新渠寶豐二縣省入靈州在府東南九十里明洪武中置靈州所屬寧夏衛 本朝雍正二年改為靈州屬寧夏府中衛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明置寕夏中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中衛縣屬寧夏府
  西寧府在省治西北七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五里東至凉州府平番縣界二百六十里西至青海番界九十里南至黄河接蘭州府河州邊外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大雪山接凉州府界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河州界四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五百八十里東北至番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番界五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五百七十里明洪武六年置西寧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西寧府分置西寧縣碾伯縣乾隆二十六年又置大通縣凡領縣三西寧縣附郭明置西寧衛 本朝雍正二年改衛為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碾伯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初置碾伯衛成化時改為碾伯所屬西寧衛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縣屬西寕府
  大通縣在府北二百二十里本西番地 本朝雍正二年以番衆歸附置大通衛乾隆二十六年改為縣
  凉州府在省治西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九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寧夏府中衛縣界五百九十里西至甘州府山丹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番界四十里北至邊界四百八十里東南至蘭州府臯蘭縣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邊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山丹縣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三百四十里明洪武九年置凉州衛十二年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治莊浪衛二十六年移治甘州以各衛所屬之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改置凉州府以各衛所分置武威等縣凡領縣五
  武威縣附郭明置凉州衛 本朝雍正二年改衛為府以衛地置縣為府治
  鎮番縣在府東北二百里明洪武二十九年置鎮番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縣屬凉州府
  永昌縣在府西北一百六十里明洪武十五年置永昌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縣屬凉州府
  古浪縣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明正統三年置古浪所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縣屬凉州府
  平番縣在府南三百三十里明洪武十年置莊浪衛三十一年改為所永樂元年復為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康熙二年復為莊浪所雍正二年改置平番縣屬凉州府
  甘州府在省治西北一千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三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凉州府永昌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肅州髙臺縣界一百里南至青海番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邊界四十里東南至凉州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畨界二百里東北至邊界一百里西北至髙臺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八十里明洪武五年置甘肅衛十五年改置甘州中左右前後五衛以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移治於此
  本朝順治十五年裁中前後三衛存左右二衛雍正二年裁行都司改置甘州府分置張掖縣山丹縣凡領縣二
  張掖縣附郭明為甘州中左右前後五衛地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併為左右二衛雍正二年改衛為府以衛地改置張掖縣為府治
  山丹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四年改為山丹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雍正二年改置縣屬甘州府
  鎮西府在省治西北四千三百四十里東至圖古哩克接喀爾喀界西至乾溝接溝接迪化州阜康縣界南至天山踰山接哈宻界北至哈布塔克接塔爾巴哈台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十里明屬哈宻及衛拉特地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内屬雍正九年築巴里坤城以安西同知駐防其地乾隆三十八年置鎮西府以巴里坤城為府治領縣二
  宜禾縣附郭乾隆三十八年置為治
  竒台縣乾隆三十八年置為治
  涇州在省治東八百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陜西邠州長武縣界七十里西至平凉縣界五十里南至靈臺縣界三十里北至鎮原縣界四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一百二十里明省涇川縣入州屬平凉府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八年升為直𨽻州凡領縣三崇信縣在州西二十里初屬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屬州
  鎮原縣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初屬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屬州
  靈臺縣在州南九十里初屬平凉府雍正三年分屬州
  安西州在省治西北二千四百里在嘉峪闗西八百七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餘里東至肅州界五百七十里西至古營盤接流沙二百九十五里南至南山二百里北至青墪硖接哈宻界二百餘里自州治至
  京師六千五百八十里明初為沙州衛及赤金䝉古衛地成化時改沙州衛為罕東左衛後皆廢
  本朝初為邊外地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衛及赤金衛兼設同知治靖逆㕔領二衛在今玉門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又置栁溝所兼設通判治之在今淵泉縣東二百三十里雍正二年築城于布隆吉爾地方置安西衛設總兵駐守為安西鎮兼設同知治之在今淵泉縣東一百六十里四年増置沙州衛又裁栁溝通判改栁溝所為衛並屬於安西㕔改靖逆同知為通判又改赤金衛為所屬于靖逆㕔共為直𨽻㕔二十五年改築安西鎮城於舊城西百餘里之都爾伯勒津地方移安西衛及同知俱治此又移栁溝衛於安西衛城後復改靖逆㕔屬之赤金所為衛乾隆二十五年以西域平定裁衛所改置安西府以安西衛置淵泉縣為府治其東境併栁溝衛地入之以沙州衛置敦煌縣以赤金衛置玉門縣其西北境併靖逆衛地入之二十七年移安西府治敦煌縣三十八年改安西府為直𨽻安西州省淵泉縣入玉門縣凡領縣二
  敦煌縣附郭明初沙州酋長内附置沙州衛正統以後内徙甘州其地為罕東酋長所有成化十五年置罕東左衛嘉靖以後復入於吐魯番本朝雍正四年置沙州衛屬安西㕔乾隆二十五年改置敦煌縣屬安西府二十七年移府來治三十八年罷安西府仍屬州
  玉門縣在府東三百九十里明初赤金𫎇古内附置衛正徳以後為吐魯番所侵内徙肅州其地遂廢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置靖逆衛為靖逆㕔治兼領赤金衛後改赤金衛為所尋復為衛乾隆二十五年以赤金衛改置王門縣省靖逆衛入之屬安西府三十八年罷安西府仍屬州以淵泉縣省入
  等謹按安西一府縣皆在嘉峪闗外玉門最東與肅州接壤次西則為淵泉又西南則為敦煌自敦煌縣城西一百五十餘里為古玉門闗為漢時赴車師前王庭至疏勒所經謂之北道其南則為古陽闗為漢時赴鄯善至莎車所經謂之南道又西為白龍堆自白龍堆外為流沙東西彌望数百里禹貢所謂餘波入於流沙者於是在焉漢書樓蘭國東垂近漢當白龍堆後漢又名為鄯善自鄯善而西則為且末國今自府西南境外四百里之色爾騰海在古當為鄯善國地自色爾騰海西七百里之噶斯在古當為且末國地皆屬今安西府邊界自噶斯而南為古小宛國地其西為古精絶國地接今西域和闐東境外界
  階州在省治東南一千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五百五十里東至陜西漢中府略陽縣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洮州㕔界九十里南至四川龍安府平武縣界三百里北至秦州禮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漢中府寧𦍑州界五百二十里西南至番界四十里東北至秦州徽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洮州㕔界一百五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界成縣西界洮州㕔南界文縣北界鞏昌府西和縣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九百四十里明洪武二年降為階縣十年復為州屬鞏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升為直𨽻州以文縣成縣來屬領縣二
  文縣在州東南二百里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階州
  成縣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階州
  秦州在省治東南五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陜西鳯翔府隴州界二百里西至鞏昌府伏𦍑縣界九十里南至陜西漢中府略陽縣界三百四十里北至平凉府莊浪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漢中府鳯縣界三百十里西南至階州界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平凉府華亭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鞏昌府通渭縣治一百八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界清水縣西界伏羌縣南界徽縣北界秦安縣自州治至
  京師三千七百十里明洪武初省成紀縣入州屬鞏昌府
  本朝雍正七年升為直𨽻州以秦安等四縣并降徽州為徽縣來屬凡領縣五
  秦安縣在州北八十里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秦州
  清水縣在州北一百二十里初属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禮縣在州西南二百里初属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属秦州
  徽縣在州南少東二百八十里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降州為縣分屬秦州
  兩當縣在州東南二百七十里初屬鞏昌府雍正七年分屬秦州
  等謹按古雍梁二州分界處自陜西省之寶雞縣鳯縣入甘肅省界為兩當縣徽縣又西為成縣有鐵山木皮嶺及鷲峽羊頭峽諸隘皆秦隴之阸塞又西為岷州及洮州㕔之境外自㕔西南三百餘里即西傾山所謂西傾因桓是來者也與華陽東西凖望相直其北為雍州境其南為梁州境自西傾又西厯青海界為大積石山當西寧邊外西南五百餘里禹導河自此始其南瀕賜支河曲即古西戎析支地為古雍州界盡處
  肅州在省治西北一千四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凉州府張掖縣界三百里西至嘉峪闗外西安府玉門縣界九十里南至番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邊牆三十里東南至張掖縣界四百五十里西南至番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邊牆一百里西北至邊牆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界髙䑓縣西界玉門縣南至番地北界邊牆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五百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改置肅州衛屬陜西行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裁衛併於甘州府七年改置直𨽻肅州領縣一
  髙䑓縣在州南二百七十里明景泰七年置髙䑓所屬肅州衛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縣屬肅州
  迪化州在省治西北五千七百二十里東至穆壘烏蘭烏蘇接鎮西府台縣界西至安濟哈雅接庫爾喀喇烏蘇界南踰天山接闢展屬界北至額彬格遜淖爾接塔爾巴哈台界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八百九十里明屬衛拉特
  本朝初為凖噶爾庫本諾雅特游牧處噶勒丹多爾濟之昻吉乾隆二十年大兵進討凖噶爾噶勒丹多爾濟率其屬迎降地皆内屬有舊城周三里
  賜名迪化别于舊城北建新城三十八年改設直𨽻化
  州於城西建鞏寧城為州治領縣三
  昌吉縣在州西一百二十里
  綏來縣在州西北三百八十里
  阜康縣在州東北二百四十里以上三縣並乾隆三十八年
  哈宻㕔在省治西北三千二百七十里在安西府城西北八百七十里東西距九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餘里東至塔里雅沁通喀爾喀界四百十里西至額什墨克通吐魯番界五百三十里南臨沙磧東南至博羅特口及星星硖半池泉接安西府敦煌淵泉二縣界六百六十餘里北至天山接巴里坤界一百餘里至
  京師七千一百入十里明永樂時鞥克特穆爾内附封為忠順王兼置哈宻衛即以其頭目領之成化以後屬於吐魯番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内附授以封爵舊有城一五十六年增建哈宻新城為官兵駐防之所乾隆二十五年設通判治此為哈宻㕔直𨽻於安西道其所屬有五堡曰素穆哈拉垓為頭堡在哈宻城西十里曰阿斯塔納為二堡在城西八十里曰托郭齊為三堡在城西一百二十里曰拉卜楚喀為四堡在城西一百四十里曰喀喇都伯為五堡在城西一百六十里
  等謹按哈宻部自元末族子納古爾受封為威武王尋改為肅王其弟鞥克特穆爾嗣於明永樂二年内附改封為忠順王四年設哈宻衛以其頭目瑪哈穆特和卓等為指揮等官忠順王卒其兄子托克托嗣八年又封托克托弟都哩特穆爾為忠義王同守哈宻由是二王並貢其地東去肅州西去吐魯番各千五百里北數百里抵衛拉特以天山為界為西域要道迎䕶朝使統領諸番後又止封忠順一王其地為回回輝和爾哈喇輝三種雜居頭目不相統屬其王不能制至成化後吐魯番强盛數奪其國旋復旋失卒為吐魯番所據嘉靖後居此者為宻克滿克木非忠順王之裔亦後屬於吐魯畨
  本朝康熙三十五年哈宻回人頭目逹爾漢伯克阿布都拉遣使奉表入貢三十六年阿布都拉遣子敦帕伯克擒獲噶爾丹之子及其官屬來獻
  聖祖仁皇帝嘉之賜賚有加授阿布都拉為扎薩克一等部長賜印纛以其所屬編旗視各䝉古傳至其子敦帕孫阿敏嗣雍正五年封阿敏為䕶國公七年晉封為固山貝子乾隆五年其子玉素富嗣封䕶國公十年封固山貝子二十三年封貝勒二十四
  年加郡王品級令管轄回衆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四
  輿地考十六
  西域
  等謹按西域之名始見於漢史自玉門陽闗而外直抵葱嶺其在天山以北為烏孫諸國地天山以南為城郭三十六國地班范二書西域傳所載道里逺近形勢宛然大約各君其國自相雄長終漢之世時通時絶雖有都䕶校尉之設聊示羈縻而已唐代西突厥居天山之北龜兹焉耆諸國居天山之南當貞觀永徽盛時分設北庭安西都䕶開置四鎮其地之列為州府者往往各就其部落稱之而版籍不登於司徒貢賦不入於天府有駕馭之名而實鮮開闢之實此無他地既荒逺人復鷙悍中外逈絶控制為難厯代以來凡其名稱之沿革疆域之分併且有未能深悉者矣我
  國家統一函夏式廓丕基薄海内外罔不欵服維凖噶爾以元代强臣遺孽竄處西陲據有伊犁役屬回部竟敢恃其險逺自外生成我
  聖祖仁皇帝三征朔漠克奏膚功其餘衆退保故巢復成
  部落
  世宗憲皇帝嗣位以後遣師致討未及掃穴犁庭逮我皇上御極二十年中亦未嘗一加撻伐聴其自生自息於天地之間豈復有㡬㣲利其土地人民而為佳兵黷武之事無何蠢爾凖夷自尋禍亂其部衆欵闗内附相望於途
  天子命將出師用聲厥罪長驅而入徑繫其酋乃甫與輯安旋生逃叛斯地斯民水深火熱洎乎
  王師繼進重定伊犁回部二酋復敢負
  恩助逆抗我師顔用是上厪
  睿謨再申
  天討我
  皇上指授方畧無不曲中情形於萬里之外是以五年之内兩集大勲天山南北悉歸綏定此以見
  天之仁愛斯民必欲使之入我版圖共霑聲教惟聖主奉
  天時若運籌决䇿洞悉機宜用以丕拓逺圖迪光先烈由此休養生息保艾奠安億萬斯年垂之無極矣
  天山北路
  等謹按天山為葱嶺分支即漢書西域傳所謂北山也漢之烏孫匈奴唐之突厥皆随畜牧逐水
  草與龜兹於闐諸國之土著者不同並以天山為之限今之西域新疆北為凖部故地南為回部故地風氣之分其來久矣夫自古行國居國種類各殊而其習俗之獷悍兵力之驍雄則山北尤為强國凡山南之城郭君長率多服屬之漢唐之世逼近塞垣乗勝角逐雖結之以繒幣重之以和親猶難保其終不内犯也明初自衛拉特建國雄長諸
  酋宣徳以後脫歡額森稱號太師往往誘脅諸部窺伺塞下葢邉徼之患無代無之威之以力則客主既殊制之以謀則要領未悉即有一二英武之主奮發有為亦不過攘之境外而止從未有收其全部入我版圖者我
  皇上智勇天錫超越百王先機制勝獨操
  神斷故師行衽席罙入其庭拓地之遥罕有倫比自登天朝輿籍以來以伊犁為總統之區以烏嚕木齊為孔道之要以雅爾為封守之固而又南有回部諸城為之襟帶西北有哈薩克布嚕特諸部為之屏翰於是計里興屯因方築堡開荒裔之土田皆成沃壤起大䝉之亭障不限提封舉從古狉獉睢盱之地一變而為廬井桑麻共歸耕鑿從兹山河表裏樂業安生永享太平之福豈非斯土斯人之厚幸歟
  天山北路漢時為烏孫國其東境兼為蒲類諸國北境兼為匈奴右部地北魏時為悅般國其東北境兼為髙車及蠕蠕國地後周時盡入於突厥唐初西突厥强盛部落皆散處天山以北其東境又兼為東突厥地太宗既擒突厥頡利諸部相繼降附遥置各州設北庭大都䕶府以統之後賀魯來降置瑶池都督府永徽初以賀魯叛廢都督府顯慶以後擒滅賀魯復以諸部遥置各都督府有金滿沙陀二州都督府隂山大漠元池三都督府鹽泊雙河匐延嗢鹿絜山鷹娑六都督府並𨽻于北庭都䕶天寶初又置北庭節度使治北庭都䕶府後逢安史之亂其地漸與中土濶絶各府州亦相繼淪廢唐末突厥為諸夷所侵至五季時漸以式微宋代聲教不及史無可紀元太祖肇迹北方蕩平西域多以皇子諸王統軍鎮之此為勒穆爾部其東境兼為回鶻三城地元亡而其强臣𫎇克特穆爾據之其部落曰衛拉特在韃靼之西吐魯畨之北後其衆分而為三其渠有馬哈木者尤雄於部内數與韃靼酋長阿魯台相讐明永樂時阿魯台既受封為和寧王馬哈木亦内附封為順寧王其後擁兵將入犯明帝親征破其衆於呼蘭和實衮追至圖拉河而還馬哈木復修貢職其子脫歡嗣封順寧王於宣徳年間襲殺阿嚕台欲自稱汗而衆不附乃求元後托克托布哈立之自為丞相居漠北凡䝉古諸部俱屬焉脫歡死子額森嗣稱太師衆益强托克托布哈不能制正統時額森脅諸畨大舉入冦明師覆於土木既而額森弑其主自立以其次子為太師東自烏梁海野人西至䝉古赤金哈宻皆受約束額森入貢於明自稱大元田盛大汗明帝詔稱為衛拉特汗額森恃强盛益驕景泰中阿拉知院攻額森殺之額森諸子始不復居漠北而衛拉特之衆亦以分散其承襲代次無可考嘉靖以後又數為土魯畨哈宻所侵掠勢益寖衰至
  國初時復自成部落曰凖噶爾傳至巴圖魯台吉於順治七年曾遣使入貢其子僧格繼之僧格被弑其弟噶爾丹繼益强盛自稱博碩克圖汗因與喀爾喀相争䦨入我邉塞
  聖祖仁皇帝親整六師自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三征朔漠噶爾丹戰敗走死其姪策妄阿拉布坦收其父僧格舊屬及噶爾丹遺衆復自據汗位子噶爾丹策凌繼之至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嗣立其庶兄喇嘛達爾扎簒而奪之尋又為達瓦齊所簒於是部衆内潰欵塞來歸者接踵於道
  皇上乃出師兩路討之於乾隆二十年春抵其境其所屬之台吉宰桑等相率迎降凡三月直抵伊犁擒其酋達瓦齊伊犁平越月阿睦爾撒納叛大兵追討之阿睦爾撒納奔哈薩克二十二年大兵分道並進阿睦爾撒納自哈薩克來還博囉塔拉等處
  與大兵遇復奔追及哈薩克哈薩克降阿睦爾撒納遂奔俄羅斯而死其餘黨以次擒滅凖噶爾全境悉定其部舊稱四衛拉特曰綽羅斯部曰都爾伯特部曰和碩特部曰土爾扈特部後土爾扈特部西遷復以輝特部為四衛拉特之一而綽羅斯世為之長其餘各部皆為衆台吉其地有二十四鄂拓克九集賽二十一昻吉鄂拓克為其汗之屬户每一鄂拓克或千戸至數千戸不等各有宰桑司之其供賦皆上之於汗集賽所出賦則以供應喇嘛事務其昻吉為各台吉之屬戸而仍統屬於其汗自平定以後其地皆内屬
  恭載
  御製平定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
  遼矣山戎薫粥旃裘毳幕之人界以龍沙畜其驒奚雖無恒業厥有分部葢自元黄剖判萬物芸生東夷西夷各依其地謬舉淳維未為理據皇古莫紀其見之書史者自周宣太原之伐秦政亘海之築莫不畏其侵軼猾夏是虞自時厥後一二奮發之君慨然思挫其鋒而納之宥然事不中機材不副用加以地逺無定處故嘗勞衆費財十損一得搢紳之儒守和親介胄之士言征伐征伐則民力竭和親則國威䘮於是有守在四夷羈縻不絶地不可耕民不可臣之言興矣然此以論漢唐宋明之中夏而非謂我
  皇清之中夏也
  皇清荷
  天之龍興東海撫華區有元之裔久屬版章嵗朝貢從征狩執役惟謹凖噶爾厄魯特者本有元之臣僕叛出據西海終明世為邉患至噶爾丹而稍强吞噬鄰蕃䦨入北塞我
  皇祖三臨朔漠用大破其師元惡伏冥誅脅從逺遯跡毋俾遺種於我喀爾喀厥姪策妄阿拉布坦收其遺孽僅保伊犁故嘗索俘取地無敢不共逮夫部落兹聚乃以計襲哈宻入西藏凖夷之勢於是而復張
  兩朝命将問罪雖屢獲捷而庚戍之役逆子噶爾丹策凌能用其父舊人乘我師怠掠畜於巴里坤擣營於和卜多於是而凖夷之勢大張然地既險逺主客異焉此勞往而無利彼亦如之故額爾徳尼招之敗彼亦以彼貪利而深入也
  皇考謂我武既揚不可以既允其請和以息我衆予小子
  敬奉
  先志無越思焉既而噶爾丹策凌死于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暴殘喇嘛逹爾扎簒奪之逹瓦齊又簒奪喇嘛達爾扎而酗酒虐下尤甚焉癸酉冬都爾伯特台吉策凌等率數萬人來歸越明年秋輝特台吉阿睦爾撒納和碩特台吉班珠爾又率數萬人來歸朕謂來者不可以不撫而撫之莫若因其地其俗而善循之且毋令滋方來之患於我喀爾喀也於是議進兩路之師問彼罪魁安我新附凡運餉籌䭾長行利戰之
  事悉備議之始熟經於庚戌之艱者咸懼蹈轍惟大學士忠勇公傅恒見與朕同而新附諸台吉則求之甚力朕謂犁庭掃穴即不敢必然喀爾喀之地必不可以久居若而人毋寧用其鋒而觀厥成即不如志亦非所悔也故凡禡旗命將之典概未舉行亦云偏師嘗試為之耳塞上用兵必以秋而阿睦爾撒納禡木特請以春月欲乘彼馬未肥則不能遯朕謂其言良當遂從之北路以二月丙辰西路以二月己巳各起行哈宻瀚海向無雨今春乃大雨咸以為時雨之師入賊境凡所過之鄂拓克擕羊酒糗糒迎恐後五月乙亥至伊犁亦如之達瓦齊於格登山麓結營以待兵近萬我兩將軍議以兵取則傷彼必衆彼衆皆我衆多傷非所以體上慈也丁亥遣阿玉錫等二十五人夜斫營覘賊向賊兵大潰相蹂躙死者不可勝數來降者七千餘我二十五人無一人受傷者達瓦齊以百餘騎竄六月庚戌回人阿竒木霍集斯伯克執達瓦齊來獻軍門凖噶爾平是役也定議不過二人籌事不過一年兵行不過五月無亡矢遺鏃之費大勲以集遐壤以定豈人力哉
  天也然
  天垂佑而授之事機設不奉行之以致坐失者多矣可與樂成不可與謀始亦謂蚩蚩之衆云爾豈其卿大夫之謂既克集事則又曰茍知其易將勸為之夫明於事後者必將昧於幾先朕用是寒心且凖噶爾一小部落耳一二有能為之長而其樹也固焉一二暴失徳之長而其亡也忽焉朕用是知懼武成而勒碑文廟例也禮臣以為請故據實事書之其辭曰茫茫伊犁大幹之西匪今伊昔化外羈縻條支之東大宛以南随畜獵獸蟻聚狼貪乃世其惡乃恃其逺或激我攻而乘我緩其計在斯其長可窮止戈靖邉化日薫風不侵不距不來其那欵闗求市亦不禁訶始幕希珎終居竒貨吏喜無事遷就斯愞漸不可長
  我豈懼其豈如宋明和市之為既知其然飭我邉吏弗縱弗嚴示之節制不仁之守再世斯斬篡奪相仍飄忽荏苒夙沙革面煎鞏披惋集泮飛鴞食黮懐音錫之爵位榮以華裾膝前面請願効前驅兵分兩路雪甲霜鋒先導中堅如鼂錯攻益以後勁𫎇古舊屬八旗子弟其心允篤二月卜吉牙旗飄颻我騎斯騰無待折膠泉涌於磧蕪茁於路我衆歡躍謂有天助非啻我衆新附亦云黄髮未覩水草富春烏嚕木齊波羅塔拉台吉宰桑紛紛欵納牽其肥羊及馬潼酒獻其屠耆合掌雙手予有前諭所禁侵陵以茶交易大愉衆情衆情既愉來者日繼蠢達瓦齊擁兵自衛依山據淖惟旦夕延有近萬人其心十千勇不目逃掄二十五日阿玉錫率往賊所銜枚夜襲直入其郛揮矛拍馬大聲疾呼彼人既離我志斯合突將無前縱横鞺鞳案角鹿埵隴種東籠自相狼藉孰敢攖鋒⿰犭? -- 狐竄䑕逃將往異域回部遮之兇渠斯得露布既至告
  廟受俘凡此蕆功荷
  天之衢在古周宣二年乙亥淮夷是平常武詩載越我皇祖征噶爾丹命將禡旗亦乙亥年既符嵗徳允協師貞兵不血刃漠無王庭昔時準夷弗恭弗穗今随師行為師𠉀尉昔時凖夷日戰夜征今也偃卧知樂人生曰匪凖夷曰我臣僕自今伊始安爾遊牧爾牧爾耕爾長孫子曰無向非豈有今是
  兩朝志竟億載基成側席不遑保泰持盈
  御製凖噶爾全部紀畧
  自古無不誌外夷而實者少舛者多非以其方域所限言語不通耶得什一於千百加以魚魯亥豕其堪信者鮮矣兹者平定凖部止封達瓦齊子一人居之京都且城伊犁駐將軍鎮守事耕牧焉念彼原一大部落不可無紀故就親詢實事書之亦以便方畧纂敘也凖噶爾四衛拉特者綽羅斯部都爾伯特部和
  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是其輝特一部本附庸於都爾伯特後土爾扈特竄歸俄羅斯故别輝特為一部仍稱四衛拉特云衛拉特明史稱為瓦剌其音頗近史所載脫歡太師葢其始祖元亡而其疆臣分為三其渠曰馬哈木者即脫歡之父也脫歡者䝉古凖語同為釡今凖人語釡為海蘇而䝉古語則仍舊葢凖人自避其祖諱此亦一證也自脫歡逮孛汗其世次不可考孛汗背正妻與他婦野合而生子曰烏林台巴靼太師其母棄之澤中孛汗收養之遂統部落又十一世而傳至賽音諾顔哈喇忽喇是為策妄阿拉布坦之曾祖子曰巴圖魯渾台吉有子十一人五曰僧格策妄之父六曰噶爾丹博碩克圖其餘無事無足稱長曰策臣次曰巴圖魯策臣與巴圖魯殺其弟僧格噶爾丹博碩克圖始自藏中回舊部反俗為汗於康熙年間犯塞戰敗走死先是噶爾丹博碩克圖既殺兄僧格之次子索諾木阿拉布坦僧格臣七人與策妄阿拉布坦同逺逃凖語所謂多倫努庫爾者是多倫者漢語為七努庫爾者漢語為友葢其患難相共所謂世臣並赦其子孫七死云及噶爾丹為我兵敗策妄始還和博克薩里收其父舊屬及噶爾丹餘衆復成部落并縛噶爾丹子獻闕下遂自據汗位子噶爾丹策凌噶爾丹策凌子策妄多爾濟及那木扎爾其庶兄喇嘛達爾扎執而篡之達瓦齊復因阿睦爾撒納之計簒奪其位達瓦齊者巴圖魯渾台吉之第七子布木之子大策零敦多卜之孫於策妄為再從姪孫其小䇿零敦多卜則䇿妄之祖巴圖魯渾台吉之弟黙爾根代青之曾孫其去策妄世派葢已逺矣先是康熙年間噶爾丹博碩克圖拘繫和碩特車臣汗收所屬人衆併入凖噶爾鄂托克其時有和碩特之拉藏汗者居唐古特忒地即顧實汗之裔也子二人一名丹衷一名索爾扎丹衷由唐古忒仍回至厄魯特娶䇿妄阿拉布坦之女博托洛克為妻後䇿妄阿拉布坦知其學習哈拉爾查達術即巫蠱事也以兩釡夾丹衷身烙死遂令大策零敦多卜領兵六千襲西藏擒殺拉藏并擄伊子索爾我
  聖祖仁皇帝勅諭䇿妄阿拉布坦不得繹騷唐古忒地並發大兵進剿於是大策零敦多卜携索爾扎逃回厄魯特藏地復平迨雍正年間策妄阿拉布坦死子噶爾丹䇿凌欲與唐古忒和好給索爾扎戸十資養並以博托洛克與韋徴和碩齊為妻其在丹衷處所生子班珠爾給戸五資養彼時博托洛克復有孕未産適韋徴和碩齊後乃生一子是曰阿睦爾撒納故阿睦爾撒納雖為輝特台吉實與班珠爾皆丹衷之子噶爾丹策凌死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恐索爾扎之子納哈查逃往唐古忒將伊禁錮至達瓦齊簒立始將納哈查釋放又和碩特羅卜藏車凌者娶䇿妄阿拉布坦之女達什色布騰為妻噶爾丹策凌時因羅卜藏車凌率領伊屬萬戸欲往土爾扈特遂遣兵擒藏羅卜藏車凌囚之以其妻給韋徴和碩齊二子交烏魯特鄂拓克宰桑伍巴什安置至青海居住之羅卜藏丹津於策妄阿拉布坦時逃至凖噶爾策妄阿拉布坦死後羅卜藏車凌羅卜藏丹津二人謀殺噶爾丹策凌嗣因羅卜藏丹津被拘羅卜藏車凌恐亦被囚遂逃往土爾扈特故雍正年間我
  世宗憲皇帝索羅卜藏丹津噶爾丹策凌稱已縛送至中途聞進兵而止者非詐也葢彼業經拘繫之囚故不靳固而且欲以為竒貨也噶爾丹策凌於丑年死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年㓜其姊鄂蘭巴雅爾同母出也每以善言相勸禁其淫亂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年既長遂不受其禁制並聴讒言謂其姊欲效我羅斯其立為扣肯汗扣肯汗者女人掌國事也遂將鄂蘭巴雅爾拘繫並殺戮多宰桑其後屠狗盜妻之事無所不為益無忌憚鄂蘭巴雅爾之夫薩因伯勒克遂同噶爾丹策凌庶子喇嘛達爾扎攻執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
  喇嘛達爾扎遂簒汗位有噶爾丹策凌㓜子策旺達什者阿睦爾撒納班珠爾欲誘出策旺達什立為汗後被喇嘛達爾扎知覺遂殺策旺達什阿睦爾撒納班珠爾二人慫慂達瓦齊云喇嘛達爾扎既將與爾同仇之達什達瓦小策凌敦多卜之子殺戮恐禍將及爾於是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班珠爾三人同逃哈薩克至申年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班珠爾復回舊遊牧處阿睦爾撒納遂殺其兄沙克都爾據其衆復與伊犁喇嘛等合謀殺害喇嘛達爾扎立達瓦齊為汗其次即阿睦爾撒納用事二人仍屬親厚有達什達瓦姪訥黙庫濟爾噶爾者欲與達瓦齊分領凖噶爾猝領兵一萬至伊犁與達瓦齊戰達瓦齊敗至舊逰牧額米爾處與阿睦爾撒納會因阿睦爾撒納計誘執納黙庫濟爾噶爾誅之凖噶爾衆仍立達瓦齊為汗達瓦齊聴伊犁衆宰桑言與阿睦爾撒納生隙阿睦爾撒納本垂涎汗位既失望遂與班珠爾納哈查及都爾伯特納黙庫等㑹同哈薩克將額米爾一帯住牧者肆行擄掠且耕種額爾齊斯為自固計達瓦齊凡三遣兵剿阿睦爾撒納皆不克其後自領兵三萬至阿睦爾撒納遊牧之額爾齊斯蹙之阿睦爾撒納勢不敵始投誠來歸此凖噶爾始終搆亂所由也至凖噶爾鄂拓克昻吉之名各異者鄂拓克為其汗之部屬昻吉為各台吉之户下舊鄂拓克凡十有二烏魯特有四宰桑人五千户為一鄂拓克喀拉沁有一宰桑人五千户為一鄂拓克額爾克騰有一宰桑人五千户為一鄂拓克克里野特有二宰桑人六千户為一鄂拓克卓托魯克有一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布庫斯有一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阿巴噶斯哈丹各有一宰桑共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鄂畢特有一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羅岱有二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多果魯特有一宰桑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霍爾博斯有一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綽和爾有一宰桑人三千戸為一鄂拓克其後復立鄂拓克十有二巴爾達木特有三宰桑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庫圖齊納爾有五宰桑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噶爾雜特有三宰桑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沙拉斯有二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嗎唬斯有一宰桑人五千户為一鄂拓克布庫努特有一宰桑人二千户圖古特有一宰桑人五百户為一鄂拓克烏拉特有一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阿爾達沁有一宰桑人五百户為一鄂拓克扎哈沁有三宰桑人二千户包沁有三宰桑人一千戸為一鄂拓克竒爾吉斯有四宰桑人四千户為一鄂拓克特楞古特有四宰桑人四千户鄂爾楚克有一宰桑人五百戸烏爾罕濟蘭有一宰桑人八百户為一鄂拓克明阿特有二宰桑人三千户為一鄂拓克鄂拓克之外復有五集賽阿克把集賽有二宰桑人四千户賚嗎里木集賽杜爾把集賽推素隆集賽伊克胡拉爾集賽各有一宰桑人各一千户其後復立集賽四温都遜集賽善披領集賽各有一宰桑人各一千户桑堆集賽品陳集賽各有一宰桑人各三百戸此九集賽辦理喇嘛一切事務喇嘛有六千餘凖噶爾共六十二宰桑二十四鄂拓克一切供賦俱其汗公物其外復取烏梁海及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和闐四城回人租入其二十一昻吉為各台吉所有而統屬於凖噶爾之汗昻吉者凖語分支之謂也綽羅斯部之達瓦齊一昻吉達什達瓦一昻吉多爾濟丹巴一昻吉噶爾藏多爾齊一昻吉訥黙庫濟爾噶爾一昻吉鄂齊爾伍巴什一昻吉都爾伯特之策凌一昻吉達什一昻吉伯什阿哈什一昻吉和碩特之沙克多爾曼濟一昻吉輝特之塔爾巴哈沁薩音伯勒克一昻吉和通額黙根一昻吉多羅特舍楞一昻吉敦多克一昻吉葉克明安巴雅爾一昻吉車凌班珠爾一昻吉巴圖爾額黙根一昻吉察汗圖克阿睦爾撒納一昻吉傳洛果特台吉諾海竒齊克一昻吉土爾扈特台吉巴圖爾伍巴什一昻吉吞都布一昻吉共二十一向於西師詩稱二十一昻吉為其汗公屬者葢考之而未詳兹始詳詢縷細如右然各台吉雖分領其昻吉凡出師執役無不聴其汗之令則初所譯者亦未為大差也統既其汗之二十四鄂拓克九集賽及各台吉之二十一昻吉得二十餘萬户六千餘萬口成一部落者百十餘年語云十人成之而不足一人敗之而有餘吾於紀凖噶爾之事益見其不爽賈生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雖夷狄之有君豈能外是道哉
  烏嚕木齊各路全境東至烏蘭烏蘇接巴爾庫勒其東南踰山接闢展界西至博囉塔拉其西南接伊犁界南至天山踰山接哈喇沙爾界北至雅爾界自烏嚕木齊城至
  京師九千八百九十里漢時為蒲類後國其東北境兼為烏貪訾離國少東為單桓國又東為車師後王國地西境兼為烏孫國地北魏時為高車蠕蠕二國所據後周時入於突厥唐時為西突厥地與東突厥相接貞觀時既破髙昌西突厥泥伏沙鉢羅諸部内附以其地為庭州領金滿蒲類輪臺三縣後置北庭大都䕶府於此又以沙陀突厥處月部地遥置為金滿州都督府以胡禄屋闕部與處宻部地遥置為鹽泊都督府以攝舎提暾部地遥置為雙河都督府並隸於北庭大都䕶府今烏嚕木齊本城及迤西之昌吉羅克倫地方為蒲類縣後改為後庭縣地自烏嚕木齊城東境為金滿縣兼為金滿州都督府地其南則為輪臺縣接天山南路界自烏嚕木齊城西境瑪納斯左右地方為鹽泊都督府地又西至博囉塔拉左右地方為雙河都督府地至貞元時俱廢宋時為髙昌國北庭元時稱回鶻五城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凖噶爾各鄂拓克集賽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大兵平凖噶爾地皆内屬其烏嚕木齊城本境山環水繞土脉膏腴為西域要地駐辦事大臣恊辦大臣及提督等官管轄無定員並設同知通判等員分理屯田各事務乾隆二十八年
  賜城名曰迪化城
  烏嚕木齊東路地
  古木地在烏嚕木齊城東北乾隆二十七年建城一  賜名輯懐城又附近烏嚕木齊城外阿爾塔齊河之東西有新舊二屯共建堡六賜名曰惠徠堡曰屢豐堡曰宣仁堡曰懐義堡曰樂全堡曰寳昌堡
  特訥格爾在烏嚕木齊城東北二百里漢時為車師後王所分烏貪訾離國地唐時為沙陀突厥處月部遥置為金滿州都督府並為金滿縣故地有城一乾隆二十八年  賜名阜康城其附近建堡三  賜名曰遂成堡曰豐潤堡曰綏來堡
  賽音塔拉在特訥格爾東六十里漢時為單桓國地唐時亦為金滿縣故地庫哩頁圖在賽音塔拉東六十里自此而東皆漢時車師後王國地唐時亦為金滿縣故地
  納里特在庫哩頁國東二十里
  博什特勒克在納里特東一百二十里
  得勒呼蘇台在博什特勒克南五十里
  都爾伯勒津在博什特勒克東六十里
  鄂布當托來在都爾伯勒津南四十里
  托博綽克在鄂布當托來東一百里
  穆壘在托博綽克東一百八十里
  伊勒巴爾和碩在穆壘北五十里
  阿克塔斯在伊勒巴爾和碩東五十里
  烏里雅蘇台在阿克塔斯西南四十里
  烏蘭烏蘇在烏哩雅蘇台東二十里舊為凖噶爾東境接巴爾庫勒西界
  烏嚕木齊西路界
  昌吉在烏嚕木齊城西八十里乾隆二十七年建城一  賜名寧邉城
  羅克倫在昌吉西二十里自烏嚕木齊城西至此其附近地方皆漢時蒲類後國地唐時為蒲類縣故地
  呼圖必在羅克倫西一百里乾隆二十九年建城一  賜名諴和城
  揚巴勒噶遜在呼圖必西五十里
  瑪納斯在揚巴勒噶遜西一百九十里自揚巴勒噶遜至此其附近地方皆漢時烏孫國東境唐時為西突厥胡禄屋闕部與處宻部雜居遥置為鹽泊都督府地乾隆二十八年建堡一賜名綏來堡
  巴克呼蘇在瑪納斯西四十里
  和爾郭斯在巴克呼蘇西七十里
  博羅特克圖魯庫在和爾郭斯西二十里
  安濟海在博羅特克圖魯庫西南一百七十里
  奎屯在安濟海西四十里
  庫爾喀喇烏蘇在奎屯西四十里乾隆二十八年建堡一  賜名遂成堡布拉噶齊在庫爾喀喇烏蘇西八十里
  郭爾圖在布拉噶齊西五十里
  托多克在郭爾圖西六十里
  噶順在托多克西七十里
  烏里雅蘇台在噶順西七十里
  鄂壘扎拉圖在烏里雅蘇台之西
  在烏里雅蘇台西三十里乾隆二十八年建堡一  賜名豐潤堡
  托里在晶西五十里
  察罕拜甡在托里西五十里
  博囉塔拉在托里西北一百八十里其地東西三百餘里南北百餘里水甘土肥形勢尤勝為烏魯木齊西北要地自布拉噶齊至此皆漢時烏孫國地唐時為西突厥攝舎提暾部遥置為雙河都督府地自此而西南接伊犁界
  以上為烏嚕木齊屬地
  雅爾各路全境東至額爾齊斯其東北踰阿勒坦山接喀爾喀界西至齋爾其西北通哈薩克界南至哲克得里克踰沙磧接烏嚕木齊北境界北至塔爾巴哈台其境外通俄羅斯界自雅爾城至
  京師一萬四百里漢時為匈奴右地三國時為鮮卑右部北魏時為高車國後為蠕蠕所併後周時入於突厥唐時為突厥三葛邏禄部地一曰謀落部二曰熾俟部三曰踏實力部當東西突厥之間唐以謀落部遥置為隂山都督府以熾俟部遥置為大漠都督府以踏實力部遥置為元池都督府後又析熾俟部增置金附州都督府其三葛邏禄又與處木昆部雜居别置匐延都督府其東境兼為突厥阿史那氏地後賀魯居之唐遥置為瑶池都督府尋以賀魯叛亡廢瑶池都督府復以沙陀突厥處月部地遥置沙陀金滿二州都督府以賀魯故地屬之尋復置崑陵都督府以統沙陀金滿二州而於賀魯故地别置濛池都䕶府與崑陵南北分領諸部仍並隸於北庭大都䕶府今雅爾本城及左右地方為葛邏禄三都督府全境自雅爾城北境愛呼斯左右地方為匐延都督府地自雅爾城東南境哲克得里克左右地方為沙陀州都督府地其南則為金滿州接烏嚕木齊界其東境額爾齊斯左右地方初為瑶池都督府後為濛池都䕶府地貞元時俱廢宋以後無可考見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凖噶爾各鄂拓克集賽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大兵平凖噶爾地皆内屬其雅爾城本境控制外藩環衛山北為西域要地駐辦事大臣及領隊大臣等官管轄無定員乾隆三十年建城一
  賜名肇豐城
  雅爾自南路至東路地
  納林和博克在雅爾城東西
  哲克得里克在納林和博克東南八十里又東南臨近沙磧漢時為匈奴右地南境唐時為沙陀突厥處月部遥置為沙陀州都督府地是為雅爾之南境踰山接烏嚕木齊界格爾額爾格在納林和博克東十五里
  克特和博克在納林和博克東南二十里
  烘郭爾鄂隴在克特和博克東十五里
  什巴爾圖在克特和博克東北一百二十里
  烏爾圖在什巴爾圖東北二十里
  薩里在烏爾圖東北六十里自此而東南入沙磧自格爾額爾格至此皆漢時匈奴右地唐時為葛邏禄三都督府地
  青吉勒自薩里東南踰沙磧至此接烏嚕木齊之東北界
  拜達克在青吉勒南六十里
  和通鄂博在青吉勒東一百里
  烏頁齊在和通鄂博東六十里
  布敦齊在烏頁齊東一百二十里
  額爾齊斯在青吉勒東北踰山一百里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百里形勢寛廣宜於畜牧為雅爾東境要地其東接阿勒坦山界自青吉勒至此皆漢時匈奴右地唐時為突厥之多邏斯川地阿史那氏歩真居之後賀魯代居其地賀魯内屬遥置為瑶池都督府尋廢又置為濠池都䕶府地其後回鶻薛延陀諸部皆迭居於此舊為凖噶爾都爾伯特部游收處乾隆十九年都爾伯特台吉策凌及䇿凌烏巴什策凌孟克等率所屬來降於喀爾喀境内之烏蘭固木地方雅爾自北路至東路地
  額黙爾在雅爾城東北
  愛呼斯在額黙爾西北五十里自額黙爾至此皆漢時匈奴右地唐時為西突厥處木昆部遥置為匐延都督府地
  塔爾巴哈台在愛呼斯東北七十里地處邉裔形勢尤要漢時為匈奴右地唐時為葛邏禄三都督府後又分熾俟部遥置為金附州都督府地是為雅爾之北境
  裕勒雅爾在塔爾巴哈台西南境
  竒爾噶遜齊布哈達遜在塔爾巴哈台東南境
  察罕呼濟爾在竒爾噶遜齊布哈達遜東南境
  烏蘭呼濟爾在察罕呼濟爾東北境西距塔爾巴哈台一百里自此而南入沙磧雅爾西南路地
  納木在雅爾城南
  穆呼勒岱鄂多特在納木西四十里
  達爾達木圖在穆呼勒岱鄂多特西二十里
  蘇海圖在達爾達木圖西二十里
  摩多圖布古圖在蘇海圖西南二十里
  尼楚衮布古圖在摩多圖布古圖西五十里
  伊竒爾在尼楚衮布古圖西四十里
  布爾噶蘇台在伊竒爾西四十里
  察拉垓在布爾噶蘇台西三十里
  綽爾在察拉垓西四十里
  齊爾在綽爾東北五十里自納木至此為漢時匈奴右地西境亦唐時葛邏禄三都督府地自此而南接烏嚕木齊西路界
  以上為雅爾屬地
  伊犁各路全境東至登努勒台接烏嚕木齊南界西至塔拉斯通布嚕特界南至天山踰山接回部諸城界北踰巴爾噶什淖爾至沙磧其西北通右部哈薩克東北通左部哈薩克界自伊犁城至
  京師一萬有八百二十里漢時為烏孫國地北魏時為悦般國尋為蠕蠕所併後周時入於突厥唐為西突厥地其射匱可汗建庭處即今之伊犁城其後沙鉢羅咥利失可汗與乙毗咄陸可汗又兩分其地以河為界約諸部自河以東受令於咥利失自河以西受令於咄陸今自哈討至圖古哩克為唐時咥利失所轄西盡境自奎屯至古爾班薩里為唐時咄陸所轄東盡境自賀魯破滅地為别部突騎施烏質勒所有建大牙於碎葉川建小牙於伊犁其後唐以突騎施索葛莫賀部遥置為嗢鹿州都督府以突騎施阿利施部遥置為絜山都督府又以突厥䑕尼施處半部遥置為鷹娑都督府今伊犁本城及附近東境為嗢鹿州都督府地伊犁西北境沿阿下流自哈討至古爾班薩里為絜山都督府地伊犁東南境之裕勒都斯左右地方為鷹娑都督府地貞元時俱廢宋時無可考見元時為阿勒穆爾地明時為衛拉特地舊為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其伊犁城本境山水形勝甲於諸部為西域一大都㑹舊為凖噶爾建庭之所乾隆二十年大兵進討凖噶爾其部衆皆迎降擒其酋達瓦齊伊犁平其後阿睦爾撒納煽亂於二十二年復討平之其地皆内屬設總統將軍總理天山南北全境並駐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官恊同管轄無定員兼設同知等員分理屯田各事務
  御定平定凖噶爾勒銘伊犁碑文
  
  天盡所覆俾我皇清罔不在宥惟清奉
  昊天撫薄海兆庶悉主悉臣
  太祖
  太宗
  世祖肇基宅中皇耆其武
  聖祖
  世宗覲光揚烈克臻郅隆逮予藐躬思日孜孜期四海同風咨汝準噶爾亦𫎇古同類何自外擕數世梗化簒奪相仍碩仇其下厥逹瓦齊甚毒於酲衆心疧疧如苗斯蟊如虺斯螫衆口嗷嗷視爾嗷止予焦勞止期救不崇朝止視爾疧止予噫嘻止亟出汝塗泥止迺命新附爾為先鋒熟悉其路迺命勁旅擕數月糧毋或掠擄師行時雨王旅嘽嘽亦無潦阻左旋右抽王旅渾渾既暇以休烏嚕木齊及五集賽度之折折台吉宰桑迎降恐後奚事斧吭波羅塔拉闥爾竒領險如闗闔倒戈反攻達瓦齊走早夕塗窮回部遮獲彼䑕斯喙地入無隙露布飛至受俘午門爰貸其罪自今以始四部我臣伊犁我宇曰綽羅斯及都爾伯特和碩特輝特封四可汗衆建王公游牧各安宰桑公臣屬我旗籍誰汝苦辛爾恭爾長爾孶爾㓜徐以教養爾駝爾牛爾羊爾馬畜牧優游分疆各守毋相侵凌以干大咎齊禦外域曰布魯特越哈薩克酔飲飽食敬興黄教福自天錫伊犁平矣勒貞珉矣於萬斯年矣
  御製平定凖噶爾後勒銘伊犁碑文
  天之所培者人雖傾之不可殛也
  天之所覆者人雖栽之不可殖也嗟汝凖噶爾何狙詐相延以世而為賊也强食弱衆凌寡血人於牙而蔑知悛易也云興黄教敬佛菩薩其心乃如夜叉羅刹之以人為食也故罪深惡極自作之孽難逭活也先是分封四部衆建宰桑四圖什墨廿一昻吉葢欲繼絶舉廢以休以息也而何煽亂不已焦爛為期終於淪亡胥盡伊犁袤延萬里寂如無人之域也是非我佳兵不戢以殺為徳也有弗得已耳西師之什實紀其詳悉也以其反覆無常遲益久而害益深則其叛亂之速未嘗非因禍而致福也是葢
  天佑我皇清究非人力也伊犁既歸版章久安善後之圖要焉已定者豈宜復失也然屯種萬里之外又未可謂計之得也其黙移潛運惟
  上蒼鑒之予惟奉時相機今日之下亦不敢料以逆也是平定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所由作也
  伊犁東北路地
  海努克在伊犁城東乾隆二十七年建堡一
  固爾扎在伊犁河北岸乾隆二十七年建城一  賜名安逺城
  烏哈爾里克在伊犁河北岸乾隆二十七年建城一  賜名綏逺城塔哩竒在伊犁河北岸乾隆二十七年 建城一
  阿里瑪圖在伊犁東北五十里
  烏爾圖固爾畢在阿哩瑪圖東北九十里
  博囉布爾噶蘇在烏爾圖固爾畢東北六十里自海努克至此唐時皆為西突厥突騎施部遥置為嗢鹿州都督府地其東北接為烏嚕木齊西界
  伊犁東南路地
  都爾伯勒津在伊犁東一百二十里
  崆吉斯在都爾伯勒津東南三百二十里形勢寛廣宜於耕牧為伊犁東南最近要地自都爾伯勒津至此唐時亦為西突厥突騎施部束境遥置為嗢鹿州都督府地
  哈什在崆吉斯之北形勢與崆吉斯相連屬為伊犁東最近要地
  珠勒都斯在崆吉斯東南二百里其地東西六百里南北二百里山水圍抱形勢尤勝為伊犁東南要地自珠勒都斯左右地方唐時皆為突厥䑕尼施處半部遥置為鷹娑都督府地哈布齊垓在珠勒都斯東一百八十里
  登努勒台在哈布齊垓之東北近天山南麓自此而東接烏嚕木齊界其東南踰天山通闢展界
  伊犁西北路地
  哈討在伊犁河北岸
  摩垓圖在哈討北一百里
  哲克得在摩垓圖北八十里
  雅木里克在哲克得西北六十里
  徹臣哈喇在雅木里克西北五十里
  哈喇塔拉在徹臣哈喇之西
  達朗呼都克在哈喇塔拉之西
  托博隴在達朗呼都克之西
  庫克車勒在托博隴之西
  圖古哩克在庫克車勒之西自哈討至此皆在伊犂河下流之北巴爾噶什淖爾之南唐時為西突厥咄利失可汗分界處後為突騎施部所有唐遥置為絜山都督府地自此而北為巴爾噶什淖爾其西北通哈薩克界
  奎屯自圖古哩克折而南當伊犁河南界
  庫爾圖在奎屯東十里
  古爾班阿里瑪圖在庫爾圖東二十里
  塔拉噶爾在古爾班阿里瑪圖東四十里
  圖爾根在塔拉噶爾東二十里
  古爾班察畢達爾在圖爾根東三十里
  古爾班沙集垓在古爾班察畢達爾東三十里
  塔拉錫克在古爾班沙集垓南四十里
  沙塔圖在塔拉錫克南六十里
  庫爾木圖在沙塔圖西三十里
  古爾班呼蘇台在庫爾木圖西三十里
  古爾班薩里古古爾班呼蘇台西三十里自奎屯至此皆在伊犁河下流之南圖斯庫勒之北唐時為西突厥咄陸可汗分界處後為突騎施部所有唐遥置為絜山都督府地自此而北接圖斯庫勒界
  伊犁西路地
  庫納薩爾在伊犁西南一百六十里
  烏蘭哈勒噶在庫納薩爾西二百里
  濟爾噶朗在烏蘭哈勒噶南十里
  圖爾根察在濟爾噶朗之西南
  古爾班哲爾格斯在圖爾根察之西
  阿爾什圖在古爾班哲爾格斯之西
  特布克在阿爾什圖之西
  頁特庫斯在特布克之西自圖爾根察至此為圖斯庫勒東南岸
  招哈在頁特庫斯西四十里
  古爾班伊勒噶齊在招哈西三十里
  巴勒衮在古爾班伊勒噶齊西二十里
  塔瑪噶在巴勒衮西二十里
  托薩爾在塔瑪噶西十五里
  在托薩爾西十五里
  阿克賽在通西二十里
  烘郭爾鄂隴在阿克賽西二十里自招哈至此為圖斯庫勒南岸
  什巴爾圖和碩在濟爾噶朗之西北為圖斯庫勒東北岸
  哈喇諾海在什巴爾圖和碩西五十里
  推托墨克在哈喇諾海西一百里
  察巴噶圖在推托墨克西三十里
  和約爾察罕烏蘇在察巴噶圖西三十里
  古爾班克敏在和約爾察罕烏蘇西八十里自哈喇諾海至此為圖斯庫勒北岸和什噶爾在圖斯庫勒西岸
  裕勒阿里克在圖斯庫勒西岸自庫納薩爾至此皆環圖斯庫勒四境唐時為突厥之碎葉川地突騎施烏質勒移建大牙於此其後别部蘇禄復居其地
  在圖斯庫勒西北二百里自此沿吹河西北行五百餘里統名曰吹
  薩勒濟圖在吹河南岸
  沙穆什在薩勒濟圖西二十里
  格格圖布拉納在沙穆什西三十里
  阿什圖在格格圖布拉納西北二十里
  達布蘇圖在阿什圖西南三十里
  阿爾察圖在達布蘇圖西三十里
  伊蘭巴什在阿爾察圖西南五十里
  庫努克薩爾在伊蘭巴什西四十里
  索郭魯克在庫努克薩爾四十里
  哈喇巴爾圖在索郭魯克西三十里
  古爾班哈納圖在哈喇巴爾圖西三十里
  阿什布里在古爾班哈納圖西五十里
  和爾衮在吹河下流地方自薩勒濟圖至此皆在圖斯庫勒之西北境沿吹河南岸唐時為突厥之千里細葉川異姓突厥居之其西踰沙磧通哈薩克界
  英阿爾在圖斯庫勒南二百餘里
  博得里克在英阿爾西南一百里
  額得墨克在博得里克西一百里為塔拉斯河上流發源之處唐時為突厥弩矢畢部地塔拉斯在額得墨克之西為塔拉斯河下流左右之地唐時為突厥之干泉突厥統葉䕶可汗建庭於此
  烏嚕穆瑪拉爾在塔拉斯河上流西一百里
  特穆爾哈巴哈納在烏魯穆瑪拉爾西一百里
  薩爾巴哈什在特穆爾哈巴哈納西南二百里自英阿爾至此皆在圖斯庫勒之西南境其西北通哈薩克界南踰山通布嚕特界
  以上為伊犁屬地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四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五
  輿地考十七
  西域
  天山南路
  等謹按兩漢西域傳於城郭諸國皆備述其風土之異而獨未詳回教所自始唐時于闐國滅莎車服疏勒於山南諸國中為最大唐書謂其俗重佛法王尤信尚設齊日必親自灑掃饋食石晋髙居誨使於闐記謂其喜鬼神而好佛已近於今之回教矣後之言回回者或以為即唐之回鶻然回鶻種落雖繁其散處多在天山以北隋時回鶻尚名鐡勒而回回國人已云傳教中國遼元二史回鶻回回亦兩國並見則其族類之異可知明史西域傳稱天方於西域為大國回回之祖曰馬哈木者首於此地行教又稱黙徳那為回回祖國地近天方相傳其國王謨罕驀徳生而神靈盡服西域諸國隋開皇中始傳其教迄元世其人徧於四方皆守教不替所謂謨罕驀徳即排罕帕爾音之訛也今之葉爾羌喀什噶爾諸城在唐時皆為于闐屬地雖未即為回回祖國要其服習回教固已久矣夫回部居天山之陽四境廣逺向以受制準夷未通中國自
  王師底定以後設官經野制度一新視内地之雄州𦂳縣犬牙相錯者不啻焉至其百産充盈民物殷庶撈玉和闐之水採銅烏什之城其土宜足以備貢賦之入其編户足以習耕屯之利加以山川形勝秀甲金方尋泑澤之河源辦崑岡之地脉從古地志以為荒邈難稽者莫不部居州次列在圖經
  睿覽親裁徵信萬古彼張騫鑿空之迹甘英窮海之言傳聞異詞名實失據祇等於管闚錐指又何足語於覆幬之大哉
  天山南路漢時為西域三十六國地其最著者為車師焉耆龜兹于闐疏勒莎車諸國皆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其東接漢玉門陽闗西限蔥嶺自兩闗出西域由車師前王庭傍北山西行至疏勒為北道由鄯善傍南山西行至莎車為南道並通於孝武時至昭帝時始開屯田於輪臺渠犁宣帝時置西域都䕶總䕶南北二道治烏壘城元帝時置戊巳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哀平間漸析為五十餘國至王芥時四境擾亂西域與中國遂絶往附於匈奴後漢永平間乃更通焉仍置都䕶與校尉自章和至於延光又經再絶而復通漢末迄晉中原多故而諸國亦自相分併後魏太武時貢獻者十有六國惰大業中引致諸番來朝者三十餘國因置西戎校尉以接應之唐興西突厥强盛諸國多為所役服太宗時平髙昌開置西州設安西大都䕶府其諸國之通朝貢者則遥置為都督府有疏勒都督府焉耆部督府貞觀之末復討降龜兹以龜兹疏勒于闐碎葉號四鎮徙安西都䕶治龜兹城以統之顯慶時又置龜兹都督府咸亨初為吐蕃所殘安西四鎮並廢上元初于闐國王入貢以其地置毗沙都督府長夀元年擊破吐蕃始復四鎮仍置安西都䕶府於龜兹開元中以焉耆與龜兹疏勒于闐為四鎮天寶初又置安西節度使治安西都䕶府安史之亂其地漸次沒於吐蕃逮貞元時安西與北庭府俱陷不能再復五季迭興惟晉天福時于闐國曽遣使一至宋有天下西域為夏人所隔若回鶻髙昌龜兹于闐等國貢使偶通聲教不訖南渡後益濶絶焉元時以諸王駙馬分長各部凡前代國名始盡易以䝉古語此為巴什伯里部地至元二十一年置宣慰司二十三年置元帥府其所屬有合失合兒鴉兒看諸城即今之喀什噶爾葉爾羌也明洪武永樂時巴什伯里部入貢後稍西遷改為伊力把里此為哈實哈兒葉爾欽諸城地其東兼為栁城火州吐魯畨諸地其俗習尚回教亦稱回回國
  國初順治二年有回回天方國來貢其後準噶爾漸强遂服屬之輸其賦稅至康熈二十一年間其酋長阿卜都里什特父子為噶爾丹所執拘留帳下迨三十五年大兵既破噶爾丹阿卜都里什特脫身來降朝於
  太和殿錫以衣冠銀幣遣官䕶送至哈宻俾返故地至波羅泥都霍集占兩和卓木復為準噶爾所執拘於阿巴噶斯地方乾隆二十二年我師既定伊犁始釋其囚以兵送波羅泥都歸葉爾羌而令霍集占統回衆之在伊犁者既而兩和卓木黨附叛賊戕害使臣
  皇上乃命伊犁凱旋之師討之所過諸城皆望風降直抵葉爾羌城下以馬力弗及猝為所遮相拒者累月及新調兵至全軍而出還至阿克蘇於二十四年整兵再進兩和卓木俱先期遁其喀什噶爾葉爾羌回衆等以城降我師追逆回屢敗之殱其衆殆盡兩和卓木竄至拔達克山尋即授首回部全境悉定
  恭載
  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
  建非常之功者以舉非常之事舉非常之事者以藉非常之人然亦有不藉非常之人而舉非常之事終建非常之功者則賴
  昊蒼篤貺神運斡旋事若禍而移福機似逆而轉順順天者昌逆
  天者亡故犁準夷之庭掃回部之穴五年之間兩勲並集始遲疑猶未敢信終劼劬以底有成荷
  天之寵在兹畏
  天之鑒益在兹爰叙其事如左達瓦齊之就俘也伊犁已大定矣無何而阿睦爾撒納叛彼其志本欲藉我力以成已事時也人心未定佐饔者嘗一蜮肆狂萬狙應響蜂屯蟻雜不可爬梳畏難者羣謂不出所料準夷終不可取並有欲棄巴里坤為退守謀然予計其衆志不齊將有歸正倒戈者於是督䇿將帥之臣整師亟進既而伊犁諸台吉宰桑果悔過勤王思討逆賊以自贖此
  天恩助順者一也二酋大小和卓木者以回部望族久為準噶爾所拘於阿巴噶斯鄂拓者也我師既定伊犁乃釋其囚以兵送大和卓木波羅泥都歸葉爾竒木俾統其舊屬而令小和卓木霍集占居於伊犁撫其在伊犁衆回乃小和卓木助阿逆攻勤王之台吉宰桑等阿逆賴以茍延及我師再入阿逆遂逃入哈薩克而霍集占亦即收其餘衆竄歸舊穴此
  天恩助順者二也準夷之事前紀略見梗概兹不復紀紀興師討𤞑之由則以我將軍兆惠在伊犁時曽遣副都統阿敏道往𤞑議事小和卓木乃以計誘阿敏道而拘之及我師抵庫車問罪彼攜阿敏道以來援至中途害之乃從行者百人彼猶逞其狂勃抗我師顔且敢冒死入庫車城乃雅爾哈善略無紀律致彼出入自由然我滿洲索倫衆兵士無不念國家之恩効疆場之力故能以少勝衆逆渠懼而兔脫此
  天恩助順者三也知僨轅之無濟掄幹才之可任時將軍兆惠以搜勦準夷餘黨至布露特部落已款服其衆因命旋師定回部於是克庫車存沙雅爾定阿克蘇略烏什收和闐師之所至降者望風直至葉爾奇木城下而我軍人馬周行萬有餘里亦猶强弩之末矣二酋以其逸待之力統數萬人與我三千餘人戰我師之過河者纔四百餘猶能斬將搴旂退而築堡黒水固守以待此
  天恩助順者四也萬里之外抱水救火其曷能濟乃予以去年六月即降㫖派兵撥馬欲以更易久在行間者耳故兵馬率早在途一䟎進而各争前恐後人人有敵愾之憤此
  天恩助順者五也副將軍富徳及㕘贊舒赫徳輩率師進援以速行戈壁中馬力復疲值狂𤞑據險坐俟頗有難進之勢夫援軍不能進則固守以待者危矣而㕘贊阿里衮後隊之馬適至夜擣賊營我師内外夾攻彼不知我軍凡有幾萬握炭流湯之徒自相蹂躙顧命不暇於是解黒水之圍鹿駭麞驚遁而保窟我之兩軍合隊全旅以迴阿克蘇此
  天恩助順者六也既而彼料我必再入泰山之壓難當乃於我師未進之先攜其部落載其重器跳而逺去而葉爾奇木哈什哈爾二城之舊伯克等遂獻城以降㕘贊明瑞一邀之於霍斯庫魯克副將軍富徳再陷之於阿爾楚爾於是離心者面内前途者反斾二酋惟挈其妻孥及舊僕僅三百人入拔達克山境此
  天恩助順者七也人跡不通之地語言不同之國既已雀敺寧不狼顧其授我與否固未可定也然一聞將軍之檄莫不援旗請奮整旅前遮遂得兇渠函首露布遥傳此
  天恩助順者八也夷考西師之役非予夙願之圖何則實以國家幅員不為不廣屬國不為不多惟厪守成之志無希開創之名兼以承平日久人習於逸既無非常之人安能舉非常之事而建非常之功哉然而輾轉輻輳毎以艱而獲易視若失而反得故自締始以逮定功雖予自問亦將有所不解其故而不敢期其必然者故曰非人力也
  天也夫
  天如是顯佑國家者以
  祖宗之敬
  天愛民蒙
  眷顧者深也則我後世子孫其何以心
  上蒼之心志
  列祖之志勉繼繩於有永保丕基於無窮乎繫以銘曰二酋偕徳始亂為賊是興王師報怨以直伊犁既平蕞爾奚屑徐議耕闢徐議戍設以噢以咻伊予本懐豈其弗戢圖彼藐𤞑彼𤞑不量怒臂當車戕我王臣助彼狂狙始攻庫車僨轅敗事用人弗當至今為愧悖逆罪重我武宜揚易將整師直壓彼疆阿蘇烏什玊隴和闐傳檄以定肉袒羊牽二酋孽深知不可活狼狽相顧固守其穴桓桓我師周行萬里馬不進焉强弩末矣以四百人戰萬餘虜退猶能守黒水築堡間信達都為之傷悼所幸後軍早行在道督飭速授人同怒心曽不兩月賊境逼臨賊境逼臨彼復徼隙馬繼以進賊營夜研出其不意賊乃大驚謂自天降孰敢鋒攖大鞣大膞如虎搏兔案角隴種誰敢迴顧黒水圍解合軍暫旋整旅三路期並進焉賊偵軍威信不可支挈其妻孥遁投所依所依亦回豈不自謀豈伊庇猿而受林憂利厥輜重無遺盡掠遣其都丸遂來獻馘詎惟獻馘並以稱臣捧賫表章將詣都門奏凱班師前歌後舞尸遂染鍔温禺釁鼓露布至都正逮初陽
  慈寧稱慶亞嵗迎祥
  郊廟告成諸典並舉皇皇太學豐碑再樹豐碑再樹敢予
  喜功用不得已
  天眷屢䝉始之以武終之以文戡亂惟義撫衆惟仁布惠施恩寰宇共喜古不羈縻今為臣子疆闢二萬兵出五年據實書是永矢乾乾
  御製平定回部勒名伊西洱庫爾淖爾碑文
  機有似若失而反得智者之所懃而愚者之所惑也事有初若勞而終逸壯者之所劭而懦者之所怯也若夫定全回殱二酋戰無不克攻無不取皆二將軍及諸㕘贊以及行間衆將士之力也然予亦有所深慰於其間者則以五年劼劬宵旰運籌狎至實未敢偷安於頃刻也幸我武保定庶因答
  乾貺慰
  先志且以免浮議之指斥也伊西洱庫爾淖爾者我副將軍富徳等窮追二酋至㧞達克山之界獲其降者萬人二酋僅以身免而遣使索俘遂得獻馘振旅以成茂勣也其地依山臨水單騎可容而我突將無前四甄並發如入無人之域也賊衆首尾不能相顧竪我四纛以招之降者鋪崖以來霍集占持及止之或且反戈倒㦸也是以二酉見事不成拔身逺跳駾突而喙息也先是蹙之於霍斯庫魯克襲之於阿爾楚爾無不以少勝衆批亢擣堅桓桓之士真如驅虎豹而逐貍兔纒頭碩鼻者流皆惃惃踉踉見即辟易也是以先聲異域駭其跳盪遮逆助順用攫重輜而獻兇級也我兵未深入㧞達克山境者則以討逆之師不蹂無罪之地姑遣使焉彼域曉逆順亦將擒獻是以將帥之臣審機度時我武少輯也卒蕆事而告成功則亦未為計之失也回部始末已見於勒名葉爾奇
  木之碑辭不復綴也特紀耆定之在兹是以誌嵗月而刻石也
  闢展城東至塔呼接哈宻界西至伊拉里克接哈喇沙爾界南臨沙磧北至磚克達山接天山北路界城一所屬城村中最著者曰吐魯番至
  京師八千一百十里漢時為車師前王國其西北境兼為車師後城長車師都尉與山北六國地後俱併與軍師元帝時置戊巳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後漢永光時復置校尉治車師前部髙昌璧晉咸和中前涼張軌置髙昌郡後入于北魏尋為蠕蠕所併後其國復立唐貞觀時平髙昌以其地為昌州置安西大都䕶府顯慶時移安西都䕶治龜兹城改置西州都督府於此後復改為金山都䕶府天寶元年改西州為交河郡乾元元年復為西州領髙昌栁中交河蒲昌天山五縣寶應時改髙昌為前庭縣時西州治前庭為今哈喇和卓諸城地栁中居前庭之東為今闢展本城及魯克察克以來諸城地交河居前庭之西為今交河城以西諸城地蒲昌居前庭之南為今勒木丕以南地天山居前庭之北為今連木齊木以北地安史之亂其地皆陷於吐蕃宋時仍名髙昌其地有回鶻雜居亦謂之西州回鶻元時號輝和爾置萬户府明時為吐魯畨栁城火州諸地
  皇朝初為吐魯蕃地後為準噶爾所侵掠屢經遷徙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復遷吐魯畨部於闢展所屬之吐魯畨城其内皆内屬駐辦事大臣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
  闢展城屬地
  塔呼在闢展城東二百八十里為最東界自此至洪武在闢展東境
  納呼在塔呼西七十里
  齊克塔木在納呼西一百四十里
  特斯在齊克塔木西三十里
  特庫斯在特斯西二十里
  在特庫斯西二十里
  楚輝在洪西北二十里自此至伊拉里克皆在闢展西境
  色爾啟布在楚輝西北四十里
  魯克察克在楚輝西五十里漢時車師前國栁中地為戊巳校尉所居後漢西域長史居此唐時為髙昌國田地城入唐為栁中縣治自此東至塔呼皆為縣境時稱為古魯塵明為為西域之栁城地
  洋赫在魯克察克西北二十里
  哈喇和卓在洋赫西北三十里唐時為髙昌國故城入唐為唐昌縣治後為前庭縣治自此東南至洋赫西北至阿斯塔克皆為縣境元時稱為合剌火者明為西域之火州地玊門口在哈喇和卓西北十里
  阿斯塔克在哈喇和卓西五里
  勒木丕在阿斯塔克西南二十里唐時為蒲昌縣地自此南經沙磧直抵羅布淖爾皆為縣境
  吐魯畨在阿斯塔克西北五十八里唐時為髙昌縣之安樂城地乾隆三十一年平定準噶爾移𤓰州吐魯畨還居於此
  等謹按吐魯畨部係元太祖次子察哈台受封於此本為䝉古後習回教明時與栁城俱屬於火州永樂宣徳年間火州王與栁城吐魯畨萬户俱遣使入貢成化以後吐魯畨日强遂併有火州栁城之地
  皇朝順治三年吐魯畨内附貢使不絶雍正初年其酋長額敏和卓避準噶爾侵掠自吐魯畨城東遷於魯克察克地方其後率衆内附駐其部衆於嘉峪闗外之𤓰州編為一旗封額敏和卓為扎薩克輔國公乾隆二十年以後屢晉封爵以西域蕩平遣吐魯畨人復還故地並封額敏和卓之子蘇賚滿公爵管轄回衆
  交河城在吐魯畨城西二里里漢時為車師前王庭後漢戊巳校尉此此唐時為交河縣治自此西至伊拉里克皆為縣境
  雅木什在交河城西南十五里
  安濟延在雅木什西五里
  布干在安濟延西南三十里
  托克三在布干西南六十里
  伊拉里克在托克三西四十里自塔呼至此皆為漢時車師前王國地
  連木齊木在闢展地西八十里漢時為車師後城長國地自此至濟木薩皆在闢展西北境
  雅圖庫在闢展城西七十里漢時為車師都尉國地
  罕都在連木齊木東北二十五里漢時為車師後城長及都尉二國地
  蘇巴什在連木齊木西二十里漢時為郁立師國地
  僧尼木在蘇巴什西三十里漢時為卑陸前國地
  汗和羅在僧尼木東北一百里漢時為卑陸後國地
  穆圖拉克在僧尼木西北六十里
  布拉里克在僧尼木西北七十里與穆圖拉克皆漢時刧國地又有東西且彌二國皆在附近金嶺以北山谷之間是為山北六國
  濟木薩在布拉里克西北九十里漢時為車師石城地自連木齊木至此皆為唐時天山縣地
  哈喇沙爾城東至烏沙克塔勒東北至察罕通格接闢展界西至鄂博爾接庫車界南臨沙磧北至天山踰山接烏魯木齊界城二舊城在海都河西新城在特伯勒古西至
  京師九千一百里漢時為焉耆國其東境兼為危湏國西南境兼為尉犁國渠犁國地宣帝時置西域都䕶理烏壘城以為西域適中之地唐初焉耆國附西突厥後討降之遥置焉耆都督府為四鎮之一𨽻於安西都䕶府其西境兼為輪臺縣地𨽻於北庭都䕶府貞元時俱廢宋時為西州回鶻地元時為巴什伯里地置軍站宣慰司元帥府明時為伊力把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一年既平凖噶爾沙拉斯台吉兄弟以城來降二十三年逆回和卓木叛沙拉斯相應為逆討平之其地内屬駐辦事大臣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哈喇沙爾城屬地
  烏沙克塔勒在哈喇沙爾城東二百十五里為最東界自此至特伯勒古皆在哈喇沙爾東境
  察罕通格在哈喇沙爾城東北一百九十五里
  楚輝在烏沙克塔勒西五十里
  塔噶爾齊在楚輝西三十里
  特伯勒古在塔噶爾齊西北四十五里自烏沙克塔勒至此皆漢時危湏國地後為焉耆所併
  佛和屯在哈喇沙爾城西二十里自此至鄂博爾皆在哈喇沙爾西境
  碩爾楚克在佛和屯西南二十里
  博爾海在碩爾楚克西南二十里
  哈勒噶阿滿在碩爾楚克南五十里自佛和屯至北又西為庫隴勒皆在海都河之南為漢時尉犁國地後為焉耆所併
  庫隴勒在哈喇噶阿滿西南七十里
  車爾楚在庫隴勒西一百七十里
  䇿特爾在車爾楚西一百四十里漢時烏壘城地為西域都䕶治所後漢為烏壘國後為焉耆所併唐遥置為烏壘州地其南境即漢時渠犁國後亦入焉耆唐遥置為渠犁都督府地英阿薩爾在䇿特爾西七十里
  布古爾在英阿薩爾西一百二十里漢時輪臺地後亦為侖頭國為龜兹所併唐遥置為輪臺州都督府又並為輪臺縣故地
  鄂博爾在英阿薩爾西北三十里
  庫車城東至第納爾河接哈喇沙爾界西至烏恰特河接賽哩木界南亦至烏恰特河接沙雅爾界北至額齊奇巴什山接伊犁界城一至
  京師一萬有八十里漢時為龜兹國地唐初附西突厥後討降之徙安西都䕶於其國後復遥置龜兹都督府為四鎮之一𨽻於安西都䕶府貞元時廢宋時為西州回鶻地亦稱龜兹回鶻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三年大兵進討逆回霍集占至此逆黨阿布都克勒木竄去霍集占來援我軍敗之於烏恰特河以殘兵入庫車旋復遁去其故伯克阿集等以城降其地内屬駐辦事大臣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
  庫車城屬地
  阿巴特在庫車城東二百里
  托和鼐在庫車城東南六十里
  特勒伯在庫車城東南一百里
  常格在庫車城南三十里
  奇里什在庫車城東北六十里
  額齊奇巴什在庫車城東北九十里
  沙爾達朗在庫車城西六十里
  台吉克在庫車城西南一百里
  哈魯納斯屬庫車城
  哈喇阿薩爾屬庫車城
  阿勒玊蘇布屬庫車城
  達古圖屬庫車城
  庫克勒津屬庫車城
  嬴和屬庫車城
  裕赤哈喇自哈魯納斯至此皆庫車附近境内
  沙雅爾城東至托伊博羅多接哈喇沙爾界西至塔木根庫勒接阿克蘇界南至塔里木濵大河北至烏恰特河接庫車界城一在庫車城南一百五十里至
  京師一萬有二百三十里漢唐時皆為龜兹國地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三年大兵圍庫車逆回自沙雅爾來援者多為我軍所敗沙雅爾逆黨阿布爾什木竄去其故伯克烏哈墨第等以城降其地内屬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兼統於庫車辦事大臣
  沙雅爾城屬地
  托伊博羅多在沙雅爾城東一百二十里
  喀伊木阿塔在沙雅爾城東南四十里
  坡斯在沙雅爾城東北三十里
  庫克布葉在沙雅爾城西北四十里
  哈爾噶齊在沙雅爾城西北四十里
  塔木里在沙雅爾城南一百二十里
  察本在沙雅爾城西南四十里
  葉勒阿里克在沙雅爾城西南七十里
  葉伊勒干在葉勒阿里克西八十里
  葉古爾徳在葉伊勒干西七十里
  達什肯庫爾在葉古爾徳西六十五里
  布古斯孔郭爾郭在達什肯庫爾西一百二十里
  呼爾特濟什在布古斯孔郭爾郭西四十里
  塔木根庫勒在沙雅爾城西一百四十里
  賽哩木城東至赫色勒河接庫車界西至喀喇烏蘇接拜界南至木素爾河踰河接沙雅爾西南境外界北至天山踰山接伊犁西境外界城一在庫車城西南二百十里至
  京師一萬有二百九十里漢時為龜兹國地唐時為龜兹俱毗羅城地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三年大兵圍庫車賽哩木伯克阿古斯等即以城降其地内屬駐侍衛等官管轄又兼轄拜城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兼統於阿克蘇辦事大臣
  賽哩木城屬地
  赫色勒在賽哩木城東二十五里
  布干在賽哩木城西十五里
  濟爾噶朗在布干西南五里
  他爾阿里克在濟爾噶朗西南四里
  托克三在他爾阿里克西十里
  布隆在托克三北十二里
  哈喇都伯在布隆東北十五里
  堪齊塔木在哈喇都伯西北二十里
  明哲克得在堪齊塔木東二十里
  雅哈阿里克在明哲克得東五里
  拉布帕爾在雅哈阿里克東北五里
  拜城東至喀喇烏蘇接賽哩木界西至和什得穆接阿克蘇界南至木素爾河踰河接沙雅爾西南境外界北至天山踰山接伊犁西境外界城一在賽哩木城西九十里至
  京師一萬有三百八十里漢時為龜兹國地唐時為龜兹阿悉言城地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三年大兵既克庫車拜城回衆來降其地内屬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兼統於阿克蘇辦事大臣
  拜城屬地
  雅哈阿里克在拜城東南十五里
  都爾伯勒津在雅哈阿里克東五里
  舎爾在都爾伯勒津西北七里
  色勒克恰特在拜城東十五里
  吹嘉在色勒克恰特東南五里
  阿特巴什在吹嘉東五里
  推格博尼在阿特巴什西十里
  奎裕巴克在阿特巴什南五里
  蘇爾衮在色勒克恰特北五里
  托木碩克在蘇爾衮東北五里
  雅爾圖喇在托木碩克東五里
  英額亮格爾在雅爾圖喇北五里
  伊宻什在雅爾圖喇東北十里
  布爾噶在伊宻什北三里
  塔什干在蘇爾衮北十里
  伯里葉克齊在塔什干北十里
  鄂爾塔克齊在塔什干西五里
  阿斯騰海里瑪在鄂爾塔克齊西五里
  塔克齊在阿斯騰海里瑪西十里
  玊斯屯海里瑪在塔克齊西五里
  什喇勒台在拜城西三十里
  葉伊勒干在拜城西八十里
  和什得穆在葉伊勒干西十里
  阿克蘇城東至雅哈阿里克接拜界西至哲爾格哲克得接烏什界南臨喀什噶爾河北至塔木哈塔什接伊犁西境外界有城四左右連峙至
  京師一萬有七百九十里漢時為温肅國其東境兼為姑墨國地其後温肅為姑墨所併至三國時其國復立北魏以後並屬於龜兹唐時遥置為温肅州地亦名温府州其東境兼為和墨州地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為四大回城乾隆二十三年大兵既克庫車阿克蘇回衆逐逆酋霍集占所置伯克以城降其地内屬駐辦事大臣管轄又兼轄賽哩木及拜二城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
  阿克蘇城屬地
  雅哈阿里克在阿克蘇城東二百八十里為最東界自此至伊勒噶齊皆阿克蘇東境自赫色勒河以西塔里木河以北為漢時姑墨國地唐時為亟墨國一名䟦祿迦唐遥置為和墨州地
  哈喇裕勒衮在雅哈阿里克西一百二十里
  扎木在哈喇裕勒衮西南八十里
  帕爾滿在阿克 城東五十
  雅爾巴什在帕爾滿西十里
  赫色勒在帕爾滿東四十里
  齋托克喇克在赫色勒東南五十里
  亮格爾在赫色勒東北九十里
  伊勒噶齊在亮格爾西二十里
  哈爾噶伊宻什在阿克蘇城北二十里
  額格爾齊在阿克蘇城南十里自此至賽阿里克皆阿克蘇南境
  喀勒喀勒在額格爾齊東六十里
  科布魯克在喀勒喀勒西南三十里
  庫穆巴什在科布魯克克東五里
  伯什阿里克在庫穆巴什東五里
  和卓巴斯喀克在伯什阿里克東十里
  呼木什阿里克在和卓巴斯喀克西南十里
  哈喇塔勒在呼木什阿里克東南二十里
  烏珠木在哈喇塔勒西二十里
  英額阿里克在烏珠木西北三十里
  賽阿里克在英額阿里克西四十里
  哈喇木克齊在額格爾齊西南十二里自此至哲爾格哲克得皆阿克蘇西境薩克薩克在哈喇木克齊南十里
  托布坎在哈喇木克齊北十里
  得布特爾在哈喇木克齊西北八里
  鄂喇齊在得布特爾西二十里
  阿喇勒在鄂喇齊北二十里
  超達爾在阿喇勒北二十里
  諤特特爾在阿喇勒西北二十里
  拜林在諤特特爾西西南二十里
  察克喇克在諤特特爾南二十里
  吐爾伯特在察克喇克西南十里
  阿克雅爾在賽阿里克西一百里
  伯列克里克在阿克雅爾西南九十里
  訥呼恪恰特在伯列克里克西南四十里
  哲爾格哲克得在阿克雅爾西五十里
  烏什城東至噶斯漢接阿克蘇界西至色帕爾拜又西南行接喀什噶爾界南至庫魯克山踰山接葉爾羌及和闐北界北至天山踰山通伊犁西界外界城一在阿克蘇西境哲爾格哲克得西九十里至
  京師一萬有九百九十里漢時為尉頭國地唐時遥置為尉頭州地亦名鬱頭州元明時為巴什伯里地舊屬於回部乾隆二十三年大兵至哲爾格哲克得地方有故和闐城伯克霍集斯及其子阿奇木伯克漢咱帊爾等以不從霍集占為逆先固守於此以城降其地内屬駐總理回城㕘贊大臣協辦大臣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乾隆三十一年
  賜城名曰永寧城
  烏什城屬地
  闢展在烏什城東一百十里
  哈喇和卓在闢展西南五十里
  僧尼木在哈喇和卓南四十里
  魯克察克在僧尼木西三十里
  托克三在魯克察克東北四十里
  雅爾在闢展南四十里
  洋赫在雅爾東二十里
  布干在雅爾北三十里
  罕都在布干西三十里
  連木齊木在罕都西北十里
  雅木什在連木齊木北三十五里
  等謹按自雅木什以上諸地名多與闢展城所轄地相類當時回衆世居闢展自役屬準噶爾後仍始西遷不忘舊居仍其故號故其名兩地符合云
  英額阿里克屬烏什城
  必特克里克與英額阿里克並在烏什城之東北
  古古爾魯克屬烏什城
  沙圖與古古爾魯克並在烏什城之西北
  巴什雅克瑪屬烏什城
  古木克齊克與巴什雅克瑪並在烏什城之西南
  色帕爾拜在古木克齊克西五十里為烏什最西界
  呼蘭齊克在烏什城西南八十里
  扎木必勒阿斯提在呼蘭齊克西南六十六里
  齋都伯在扎木必勒阿斯提西南四十里
  素衮在齋都伯西南四十里
  巴爾昌在素衮西南一百二十里自呼蘭齊克至此為烏什城西南境外通喀什噶爾之路其南則東西千里沙磧彌望為古疏勒國東境
  喀什噶爾城東北至阿喇古接烏什界東南至赫色勒布伊接葉爾羌界西與北皆至蔥嶺通布魯特安集延界在烏什城西南九百三十五里所屬城村中最著曰英阿薩爾至
  京師一萬一千九百二十五里漢時為疏勒國其南境兼為依耐國地唐初疏勒國内附遥置疏勒都督府為四鎮之一𨽻於安西都䕶府貞元時廢宋時亦為疏勒國元至元時詔安慰合失合兒等城即今之喀什噶爾明時稱為哈實哈兒舊屬於回部為逆回大和卓木波羅泥都之故城乾隆二十三年大兵既克庫車逆回霍集占西遁我軍追至葉爾羌波羅泥都自喀什噶爾以衆赴援與霍集占合負隅拒守者累月我師還次阿克蘇整軍再進霍集占先從葉爾羌遁而西波羅泥都復入喀什噶爾掠其牲畜踰山而西與霍集占俱遁二十四年我師進赴喀什噶爾未至百餘里其故伯克率回衆等以城降其地内屬駐辦事大臣協辦大臣領隊大臣及總兵等官管轄無定員又分駐英阿薩爾辦事大臣一人仍各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喀什噶爾城屬地
  霍爾干在喀什噶爾城東北十里自此至哈喇古皆喀什噶爾東北境
  阿斯騰阿喇圖什在霍爾干北七十里
  玊斯屯阿喇圖什在阿斯騰阿喇圖什西八十里
  阿喇古在阿斯騰阿喇圖什東一百里
  伯什克勒木在喀什噶爾城東三十五里自此至赫色勒布伊皆喀什噶爾東南境阿爾巴特在伯什克勒木東南十里
  排資阿巴特在阿爾巴特東一百六十里
  赫色勒布伊在阿爾巴特西南一百十里
  塞爾們在喀什噶爾城西南五里自此至鄂怕勒皆喀什噶爾西南境
  托克庫爾薩克在塞爾們南三十五里
  塔什巴里克在托克庫爾薩克南一百十里
  鄂帕勒在托克庫爾薩克西八十里
  哈喇刻爾在喀什噶爾城南三十里自此至托撲魯克皆喀什噶爾南境
  提斯衮在哈喇刻爾南三十里
  英阿薩爾在提斯衮南一百四十里為漢時依耐國地後漢時為莎車所併托撲魯克在英阿薩爾東南七十里自此而南接葉爾羌西界
  喀什噶爾西境外地
  和什庫珠克舊稱霍斯庫魯克在喀什噶爾城西五百里
  阿拉楚勒舊稱阿爾楚爾在和什庫珠克西三百里漢時為無雷國地北魏時為鉢和國地唐時為喝盤陀地
  葉爾羌城轉音為葉爾奇木城東北至察特西凌接阿克蘇界西南至沙爾虎勒入蔥嶺通㧞達克山界東南至丕雅勒阿勒瑪接和闐界北至喀什噶爾河接喀什噶爾界城一東道由阿克蘇八百里西道由喀什噶爾五百里其地至
  京師一萬二千四百二十五里漢時為莎車國其西南境兼為西夜國地平帝以後西域多屬於匈奴惟莎車附漢後漢建武時立其王為西域大都尉率五十五國皆屬焉永平時為于闐所破後其國復立北魏時為渠莎國地周隋以後為于闐所併唐時亦曰沮渠仍併入于闐唐遥置為毗沙都督府地尋廢宋時亦為于闐國元至元時置于闐及鴉兒看兩城水驛後又詔安慰鴉兒看等城即今之葉爾羌明時稱為葉爾欽舊屬於回部亦稱回回國為逆回小和卓木霍集占之故城乾隆二十三年大兵進討逆回至此兩和卓木負固拒守屢戰輒敗而城未下我軍用奇往城南之英莪奇盤山反為所圍築堡固守㑹新調兵先已在途赴援合擊圍乃解整旅還阿克蘇尅期復進二酋棄城先遁葉爾羌之舊伯克率回衆以城降其地内屬我軍追逆回敗之於和什庫珠克又敗之於阿拉楚勒復敗之於葉什勒庫勒逆回奔㧞達克山旋即授首回部全地悉定駐㕘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官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
  御製平定回部勒銘葉爾奇木碑文
  粤稽回始肇自天方又名黙克一日天堂大食見元回鶻見唐是皆仿彿所傳弗詳惟我皇清撫有華夏血氣之倫均歸陶冶準夷昔强宴頑弗下恃厥險逺實梗化者䝟貐其衆豺狼其羣以回為羊役以耕耘利其善賈三倍市欣拘二酋長處伊犁濵四大回城輸租獻賦騰格是供衛拉是懼繭絲奚堪溝壑已遽有面内心其何能訴準夷既平羣回見天謂自今始飽食晏眠遣厥酋歸撫爾土田生死肉骨詎疑變遷徳竟怨報助我叛疆戕我使軺是用興師聲罪致討乃敢抗顔蜩螗讙譟既侮厥外宜安厥内而何狂狙心焉昬憒殺人為戲奪妻為穢大失衆心無不怨背三道並發四甄齊攻酋知弗支自擄一空廿日之前駾走無蹤爾雖無蹤我追應窮滔滔洸洸連戰皆克旦夕茍延遂入異域異域畏懐舉旂助力腐鼠莫逋遂來獻馘二酋既殱諸回永靖設官定賦去其苛政昔之諸回曉戰夜偵今恬以嬉各保性命昔之諸回為準夷臣今語鄰封曰天王民曰天王民誰汝苦辛藝爾黍稷孳爾子孫在昔己巳爰平金川兹定回部亦己夘年嵗符理紀瑞疊祥駢持盈保泰惟懋慎旃
  葉爾羌城屬城
  察特西凌在葉爾羌城東北六百里自此至呼拉瑪皆葉爾羌東北境
  巴爾楚克在察特西凌西南一百里
  呼拉瑪在巴爾楚克西南一百三十里
  伯什恰特在葉爾羌城東五十里與拜林皆葉爾羌東境
  拜林在伯什恰特東北五十里
  密什雅爾在葉爾羌城北十五里自此至庫勒塔里木皆葉爾羌北境
  塔噶爾齊在宻什雅爾東十八里
  阿布布爾在塔噶爾齊東二十里
  汗阿里克在葉爾羌城北四十里
  庫勒塔里木在汗阿里克東北二百六十里
  雅哈阿里克在葉爾羌城西南四十里自此至英莪奇盤皆葉爾羌西南境博斯恰木在雅哈阿里克南三十里
  裕勒阿里克在博斯恰木南一百七十里自此而西南為漢時西夜國又西為子合國北魏時為悉俱半地唐時為朱俱波地
  庫克雅爾在裕勒阿里克西五里
  他克布伊在庫克雅爾西北二百里
  英莪奇盤在他克布伊西南一百里
  鄂屯楚魯克在葉爾羌城南四十里自此至阿克阿里克皆葉爾羌東南境沙圖在鄂屯楚魯克南一百六十里
  呼木什恰特在沙圖西北二十五里
  伯什阿里克在呼木什恰特東南一百里
  托古斯恰特在伯什阿里克東一百里
  哈爾噶里克在伯什阿里克西南八十里
  貝拉在哈爾噶里克東南六十里
  楚魯克在哈爾噶里克東南七十里
  丕什南在楚魯克東三十里
  固璊在丕什南東七十里
  章固雅在固璊南四十里
  薩納珠在章固雅南二十里
  穆集在固璊東南八十里
  衮得里克在穆集東南四十里
  都斡在衮得里克東南六十里自丕什南至此其西南為丕雅拉阿勒瑪皆漢時皮山國地北魏時為蒲山國後為于闐所併
  丕雅拉阿勒瑪在穆集西南二百里
  阿克阿里克在穆集東北二百里
  鄂爾多諤斯騰在葉爾羌城西二十里自此至莎爾虎勒皆葉爾羌西境阿喇勒在鄂爾多諤斯騰西南二十里
  喀瑪喇克在阿喇勒西南二十里
  喇巴特齊在喀瑪喇克西五十里
  哈喇古哲什在喇巴特齊西三十里
  和什阿喇布在哈喇古哲什西南二十里
  伊奇蘇寧阿喇斯在和什阿喇布東南一百里
  沙爾虎勒在和什阿喇布西五百里
  葉爾羌西境外地
  塞爾勒克在葉爾羌城西南五百餘里蔥嶺中
  喀爾楚在塞爾勒克西南一百五十里與塞爾勒克並在蔥嶺中為漢時蒲犁國地後漢時為徳若國北魏至唐時為喝盤陀地自此西北行通阿拉楚勒葉什勒庫勒界東南行通拔達克山界
  和闐東至克勒底雅河入沙磧西至皂瓦河接葉爾羌界南至南山北盡和闐河接阿克蘇界六城至
  京師一萬二千一百五十里漢時為于闐國亦作于寘北魏以後併有扞彌渠勒戎盧諸小國其地益大唐時又號瞿薩旦那國初屬於突厥貞觀末内附置于闐鎮為四鎮之一𨽻於安西都䕶府上元初復遥置毗沙都督府貞元時廢元明皆為于闐國時與中國通諸城向受回酋節制乾隆二十三年大兵進至阿克蘇將軍㕘贊大臣等傳檄往撫之時逆回霍集占使者已先在其地六城伯克等聞
  天朝使至即擊逐逆黨恭迎我使傾心歸順以城内屬其後賊以和闐道逺大兵難至率衆來攻旋因我軍赴援乗霧合擊賊驚潰去和闐回長霍集斯伯克再赴軍門投誠因遣其子漠咱帊爾入
  覲其後錫以封爵和闐全地悉定駐辦事大臣管轄無定員仍設伯克分理境内事務
  和闐六城
  額里齊城為六城之首漢時為于闐國都唐時為于闐鎮城地
  哈喇哈什城在額里齊城西北六十里唐時為于闐國葦闗地
  玊隴哈什城在額里齊城東南三十里
  齊爾拉城在玊隴哈什城東二百里西距額里齊城二百三十里唐時為于闐國坎城地塔克城在齊爾拉城東南一百八十里西北距額里齊城四百十里唐時為于闐國次城地克勒底雅城在齊爾拉城東南二百里西距額里齊城四百三十里為和闐最東南境漢時為扞彌國地後漢為拘彌國後為于闐所併唐時為于闐國蘭城地
  和闐屬地
  丕什雅在額里齊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托蘇拉固葉屬和闐
  哈朗歸塔克與托蘇拉固葉並在額里齊城南境
  貝喇齊在額里齊城西北七十里
  皁斡勒在額里齊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伯爾烏咱克屬和闐
  吉爾布斯喀藏與伯爾烏咱克並在額里齊城西境
  宻爾呼雅古葉屬和闐
  烏哈什屬和闐
  巴爾黙齊伊克自宻爾呼雅古葉至此並在額里齊城北境
  勒沁托海在玊隴哈什城北一百里西南距額里齊城一百六十里自此至波斯當托郭喇克皆東傍和闐河
  蘇克坦雅雅克在勒沁托海北五十里
  額克里雅爾在蘇克坦雅雅克北七十里
  坡多拜鼐在額克里雅爾北五十里
  喀提里什在坡多拜鼐北二十里
  塔喀喀在喀提里什北二十五里
  瑪爾占鄂勒底在塔喀喀北六十五里
  吉拉木雅依底在瑪爾占鄂勒底北二十里
  巴什布克色木在吉拉木雅依底北五十里
  鄂托喇布克色木在巴什布克色木北四十里
  愛雅克布克色木在鄂托喇布克色木北六十里
  伯徳里克鄂拓克在愛雅克布克色木北八十里
  伯什阿喇勒在伯徳里克鄂拓克北五十里
  齊克齊鄂拓克在伯什阿喇勒北六十里
  波斯當托郭喇克在齊克齊鄂拓克北一百二十里為和闐最東北境自此北行七十里至喀喇烏蘇接阿克蘇界
  和闐東境外地
  克里頁在塔克城東南七十里漢時為渠勒國地後為于闐所併
  阿勒屯郭勒在克里頁東南二百里
  蘇格特在阿勒屯郭勒西南一百里自阿勒屯郭勒至此為漢時渠勒戎盧二國交界地巴爾呼都克在蘇格特東南二百里漢時為戎盧國地後為于闐所併
  額徳爾干在巴爾呼都克東北四百里西距和闐克勒底雅城七百餘里在和闐東沙磧之外漢時當為精絶國地自此東南三百里為勒斜爾烏蘭達布遜山及錫津烏蘭托羅海等山漢時當為小宛國地又東北五百餘里為漢時且末鄯善二國地通安西府屬郭煌縣西境外界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
  輿地考十八
  四川省
  等謹按禹貢梁州至殷周之世即廢而不置杜佑以為當時已為蠻夷之國牧誓所稱庸蜀𦍑髳微盧彭濮人是也先儒皆謂梁地併於雍荆豫三州盖殷周之荆豫皆以漢水為界梁州自嶓冡以東分屬荆豫而嶓冡以西則雍兼之其地雖併入三州而禹貢岷嶓沱潛諸山水無一入職方者説者謂地既入夷則建州設牧非其所宜大抵如唐宋之覊縻州簡其政令寛其賦歛使為不侵不叛之臣而已夫蜀自蠶叢開國以後僻處西南連山深阻天梯雲棧之間言地險者必以為稱首逮乎金牛開道肇啟秦封巴蜀之列於郡縣自此昉矣漢代通道西南夷其疆益大顧冉駹卭嶲之屬種類實繁厯代以來仍世長其地土官土吏之設於蜀郡為獨多明初踵元故事招諭諸蠻凡西南各部來歸者多用原官授之於是有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諸號苐其介居山箐獷野難馴終明之世惟建昌等處置衞所以領之其餘各土司未嘗設立文武為之鈐轄祗聼其互為雄長而已我
  國家聲教洋溢率土尊親若建昌松潘諸衞及永寧石砫酉陽諸司或升為府或置㕔州因地制宜已全革其狉獉之俗至於崇岡複嶂之表雜處諸番火種刀耕各安生業亦皆兼幬而並覆之即有一二頑梗無知自相爭奪比於穴中之闘隨時加以懲創亦莫不聞風震叠讋我
  皇威是以西抵於藏地南達於䝉番莋馬旄牛皆通王
  㑹蠻賨僰賧並樂土風
  聖世攘外安内之謨洵乎威服徳懷各得其道矣四川明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成都府領成都保寧順慶重慶䕫州叙州馬湖龍安八府潼川嘉定雅眉卭盧六州東川烏䝉烏撒鎮雄四軍民府萬厯二十九年分播州地置遵義府共領府九自府州之外置永寧等宣撫司黎州等安撫司又置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成都等十衞及松潘軍民衞天全六番招討司與疊溪等八守禦千戸所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治建昌領建昌寧番鹽井㑹川越嶲等衞
  本朝初四川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成都府設總督駐陜西兼轄四川順治十四年専設四川總督康熙四年以烏撒府改𨽻貴州七年改四川總督為川湖總督駐湖北荆州府兼轄四川九年川湖總督移駐重慶府十九年改為川陜甘總督駐西安府兼轄四川雍正四年以東川府改𨽻雲南五年以烏䝉鎮雄二府亦改𨽻雲南併馬湖府入叙州府又以建昌衞改置寧逺府又升成都府屬之茂綿二州及資縣並為直𨽻州六年升䕫州府屬之達川為直𨽻州七年以遵義府改𨽻貴州又升雅州為府八年増置直𨽻叙永㕔同知九年專設四川總督駐成都府十二年升潼川嘉定二州為府又升重慶府屬之忠州為直𨽻州又増置直𨽻黔彭㕔同知十三年仍設川陜甘總督乾隆元年改黔彭㕔置酉陽州十四年復專設四川總督裁四川巡撫以總督兼理巡撫事十七年置直督雜谷㕔同知二十五年置直𨽻松潘㕔同知二十七年置直𨽻石砫㕔同知四十一年平定兩金川以其地置阿爾古美諾二㕔凡領府十一直𨽻州九㕔六各衞所俱以次裁改入州縣東西距三千里南北距三千二百十里東至湖北宜昌府巴東縣界一千七百六十里西至番界一千二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州元謀縣界二千三十里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界一千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西南由打箭爐出口至西藏界九千六百七十五里東北至陜西興安府界一千四百十里西北至甘肅階州文縣界一千一百五十里在
  京師西南五千七百十里
  成都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潼川府樂至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茂州瓦寺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一百十五里北至綿州綿竹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資州資陽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卭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潼川府中江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茂州文川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十里明為成都府共領州六縣二十五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彰明羅江二縣康熙元年省雙流縣七年省崇寧縣及彭縣九年省華陽縣雍正五年升茂綿二州及資縣並為直𨽻州又省威州入保縣與内江等共九縣分屬茂綿資三州又復置華陽縣與成都縣並為府治復置羅江縣分屬綿州六年復置雙流崇寧彭彰明四縣仍並屬府七年以彰明縣改屬龍安府凢領州三縣十三
  成都縣附郭治府北境
  華陽縣附郭治府南境康熙九年省入成都縣雍正五年復置與成都縣並為府治雙流縣在府西南四十里康熙元年省入新津縣雍正六年復置
  温江縣在府西少南五十里
  新都縣在府北五十里
  金堂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郫縣在府西四十五里
  新繁縣在府西北五十六里
  崇寧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康熙七年省入郫縣雍正六年復置
  彭縣在府西北九十里康熙七年省入新繁縣雍正六年復置
  灌縣在 西北一百 十五里
  簡州在府東少南一百二十里
  崇慶州在府西南九十里
  新津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漢州在府北少東九十里
  什邡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
  保寧府在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七百十里南北距五百四十里東至逹州太平縣界五百六十里西至綿州梓潼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順慶府西充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界四百里東南至順慶府蓬州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潼川府鹽亭縣界一百里東北至漢中府南鄭縣界五百里西北至龍安府平武縣界三百五十里自府治
  京師四千二百四十里明為保慶府共領州二縣八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以綿竹縣改屬綿州凡領州二縣七
  閬中縣附郭
  蒼溪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南部縣在府南少東七十里
  廣元縣在府北二百八十里
  昭化縣在府北少西二百八十里
  巴州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
  通江縣在府東北四百里
  南江縣在府東北三百四十里
  劍州在府西北二百二十里
  順慶府在省治東北六百二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忠州梁山縣界三百八十里西至潼川府蓬溪縣界九十里南至重慶府定逺縣界一百里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蓬溪縣界九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巴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潼川府塩亭縣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十里明為順慶府
  本朝因之康熙七年省岳池縣六十年復置凡領州二縣八
  南充縣附郭
  西充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蓬州在府東北一百里
  營山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儀隴縣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
  廣安州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
  岳池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康熙七年省入廣安州六十年復置
  渠縣在府東二百十里
  大竹縣在府東三百里
  鄰水縣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重慶府在省治東南九百六十里東西距八百十里南北距六百七十五里東至酉陽州彭水縣界五百里西至叙州府隆昌縣界三百十里南至貴州遵義府桐梓縣界三百三十里北至順慶府鄰水縣界三百四十五里東南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三百四十里西南至瀘州合江縣界三百十里東北至忠州墊江縣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潼川府遂寧縣界二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里明為重慶府領州三縣十七本朝初因之康熙元年省壁山大足銅梁安居四縣八年省定逺武隆二縣六十年復置銅梁縣雍正六年復置壁山大足定逺三縣十二年升忠州為直𨽻州以酆都墊江二縣屬之分黔江彭水二縣置直𨽻黔彭㕔乾隆元年改㕔為酉陽州今領州二縣十一
  巴縣附郭
  江津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長夀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永川縣在府西少南一百八十里
  壁山縣在府西少北一百里康熙元年省入永川縣雍正六年復置
  榮昌縣在府西少南二百六十里
  大足縣在府西三百十里康熙元年省入榮昌縣雍正六年復置
  綦江縣在府南少東二百里
  南川縣在府東南二百五十里
  合州在府北二百五里康熙元年以安居縣省入
  銅梁縣在府西少北二百里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復置
  定逺縣在府北少西二百九十五里康熙八年省入合州雍正六年復置
  涪州在府東少北三百十里康熙八年以武隆縣省入
  䕫州府在省治東一千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五百四十里南北距七百里東至湖北宜昌府巴東縣界二百十里西至達州新寧縣界三百三十里南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二百里北至陜西興安州平利縣界五百里東南至施南府建始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忠州界四百十里東北至湖北鄖陽府房縣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逹州東鄉縣界六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二百里明洪武四年為䕫州府九年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四年復升為府領州一縣十二
  本朝初因之康熙六年省大寧縣七年省新寧縣九年省大昌縣雍正六年升逹州為直𨽻州以東鄉太平二縣屬之七年復置大寧新寧二縣十二年又分新寧縣屬逹州分梁山縣屬忠州乾隆元年以建始縣改屬湖北施南府凡領縣六
  奉節縣附郭
  巫山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康熈九年以大昌縣省入
  大寧縣在府北一百八十里康熙六年省入奉節縣雍正七年復置
  雲陽縣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萬縣在府西少南二百八十里
  開縣在府西少北二百三十里
  叙州府在省治南六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瀘州江安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雷波㕔境外接凉山蠻界六百里南至雲南昭通府鎮雄州界二百八十里北至嘉定府榮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叙永㕔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雲南昭通府恩安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嘉定府犍為縣界一百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三百里明洪武六年為叙州府領縣十其西境兼置馬湖府領縣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併馬湖府入叙州府乾隆二十六年増置雷波㕔三十年増置馬邊㕔凡領縣十一㕔二長官司四
  宜賓縣附郭
  慶符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富順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南溪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長寧縣在府南少東一百四十里
  高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五十里
  筠連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五里
  珙縣在府南二百里
  興文縣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
  隆昌縣在府東北二百四十里
  屏山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雍正五年罷馬湖府以縣改屬叙州府
  雷波㕔在府西五百里明洪武中為雷波鄉屬屏山縣 本朝康熙初歸附仍置長官司雍正六年改置直𨽻雷波衞領黄鄉守禦千戶所乾隆二十六年裁衞設通判治此
  馬邊㕔在府西北六百里舊置馬邉營設官兵駐守乾隆三十年設通判治此泥溪長官司在屏山縣西三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平夷長官司在屏山縣西九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
  蠻夷長官司在屏山縣西少南一百三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
  沐川長官司在屏山縣西北一百八十里元至元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復置今司以上土司皆屬屏山縣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穵黒土百戸曰膩乃窠土百戸曰旁阿孤土百戸曰明州樂土百戸曰大羊腸嚕喀土百戸曰幹田壩土百戸曰麻栁壩土百戸曰阿招土百戸皆在屏山縣西界凉山之地于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屏山縣管轄曰雷波土千戸于雍正七年歸附授職屬雷波㕔管轄曰冷紀土百戸于雍正九年歸附授職屬馬邊㕔管轄
  龍安府在省治北少東六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保寧府劍州界二百八十里西至松潘㕔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綿州安縣界三百里北至甘肅階州文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綿州梓潼縣治三百八十里西南至茂州治四百五十里東北至陜西漢中府寧𦍑州治四百五十里西北至松潘㕔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七十里明洪武七年為龍州二十三年改龍州軍民千戸所尋復為州宣徳七年改為宣撫司嘉靖四十五年始改置龍安府領縣四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清川縣雍正九年以成都府之彰明縣來屬又増置松潘㕔乾隆二十五年改松潘㕔為直𨽻㕔今領縣四長官司一平武縣附郭順治十六年清川縣省入
  江油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石泉縣在府西南三百二十里
  彰明縣在府南三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順治十六年省入綿州雍正六年復置九年改屬龍安府
  陽地隘口長官司在平武縣北三十里順治六年歸附置今司屬平武縣潼川府在省治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順慶府西充縣界二百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資州内江縣界四百八十里北至綿州界九十里東南至重慶府合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簡州界三百十里東北至保寧府南部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綿州界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五千五百七十里明洪武九年為直𨽻州省府治郪縣入州共領縣七
  本朝初因之康熈元年省安岳縣雍正七年復置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增置三䑓縣凡領縣八三臺縣附郭雍正十二年升潼川州為府以州地置三臺縣為府治
  射洪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鹽亭縣在府東少北一百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中江縣在府西一百二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遂寧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蓬溪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安岳縣在府南三百八十里康熙元年省入遂寧縣十年改入樂至縣雍正七年復置仍屬潼川州十二年屬府
  樂至縣在府南少西二百三十里初屬潼川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嘉定府在省治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資州内江縣界二百里西至番界二百里南至叙州府宜賓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眉州青神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宜賓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南至番界二百十里東北至資州井研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一百七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四十里明洪武四年為嘉定府九年改為直𨽻州省府治龍游縣入州共領縣六
  本朝初因之康熙六年省威逺縣雍正六年復置十二年升嘉定州為府増置樂山縣共領縣七樂山縣附郭舊龍游縣明洪武時省入嘉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樂山縣為府治
  峨眉縣在府西六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洪雅縣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夾江縣在府西北八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犍為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榮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初屬嘉定州雍正十二年屬府
  威逺縣在府東少北二十里康熈六年省入榮縣雍正六年復置仍屬嘉定州十二年屬府雅州府在省治西南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嘉定府洪雅縣界四十里西至打箭爐㕔外通西番界四百九十五里南至寧逺府越嶲㕔界三百十里北至卭州蒲江縣界七十五里東南至嘉定府峨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打箭爐明正土司界四百四十里東北至蒲江縣界一百里西北至西番界二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二十里明洪武四年改為直𨽻州省州治嚴道縣入州共領縣三
  本朝初因之雍正七年升雅州為府増置雅安縣又開置打箭爐㕔八年改置天全州清溪縣凡領州一縣五㕔一宣慰司三宣撫司二安撫司十五長官司十三
  雅安縣附郭雍正七年升雅州為府以州地置雅安縣為府治
  名山縣在府東北四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榮經縣在府西南九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蘆山縣在府西北七十里初屬雅州雍正七年屬府
  天全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初為天全六番招討司𨽻四川都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改置天全州屬雅州府
  清溪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明洪武八年省黎州治漢源縣入州改為黎州長官司十一年升黎州安撫司萬厯時改為千戸所𨽻四川都司 本朝初改為黎大所雍正八年改置清溪縣屬雅州府
  打箭爐㕔在府西南六百三十里省治西南一千二十里明永樂五年為長河西魚通寧逺宣慰司 本朝康熈初内屬三十九年設官兵駐守雍正七年移同知分治其地兼轄番漢民人自𥚃塘巴塘以西直抵西藏袤延數千里皆歸統轄為諸番朝貢互市之要口仍屬雅州府明正宣慰司即駐打箭爐亦稱明正長河西魚通寧逺軍民宣慰司其地在大渡河外自古為荒服地元始置三安撫司明合置長河西魚通寧逺宣慰司 本朝康熙五年復置今司三十九年以藏番侵擾爐地發兵討平之各番衆相率内附以宣慰司領之其所轄有安撫司五土千戸一土百戸四十八仍屬雅州府
  木坪宣慰司在天全州西北亦稱董卜韓瑚宣慰司其先于明時世襲土職 本朝康熙元年復置今司
  徳爾格忒宣撫司在打箭爐外康熙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置今司冷邊長官司在天全州西南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沈邊長官司在清溪縣西北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以上土司皆屬雅州府巴塘正副宣撫司在打箭爐西南一千一百七十里其地舊屬西藏以堪布喇嘛掌管并設大小苐巴二人分理地方康煕五十八年大兵平定西藏道經巴塘各番衆相率内附有大小堡寨三十三處雍正七年置正副宣撫司各一人管領所部番民其所轄有安撫司十長官司八土千戸三土百戸三十四仍屬打箭爐㕔
  瞻對安撫司在打箭爐西南五百餘里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喇滚正副安撫司在打箭爐西南瞻對土司之南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巴底安撫司在打箭爐北康熙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革什咱安撫司在打箭爐東北康熈四十年歸附置今司
  綽斯甲安撫司在打箭爐東北康熈四十年歸附置今司以上土司分屬明正宣慰司仍統於雅州府
  裏塘正副宣撫司在打箭爐西六百五十里西距巴塘五百二十里其地舊屬青海部落以堪布喇嘛掌管并設僧俗營官各一人分理地方康熈五十八年大兵平定西藏道經裏塘各番衆相率内附有大小堡寨十五處雍正七年置正副宣撫司各一人管領所部番民其所轄有長官司三土百戸一仍屬打箭爐㕔
  瓦述餘科安撫司
  霍耳竹窩安撫司
  霍耳章谷正副安撫司
  霍耳甘孜孔撒安撫司
  霍耳甘孜麻書安撫司
  霍耳咱安撫司
  霍耳林蔥安撫司
  東科安撫司
  春科正副安撫司
  上納奪安撫司
  瓦述色他長官司
  瓦述更平長官司
  霍耳結隆冲長官司
  霍耳白利長官司
  春科高日長官司
  上瞻對茹長官司
  中瞻對茹長官司
  䝉葛結長官司以上皆在附近巴塘地方於康熙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以後次苐置今司皆分屬巴塘宣撫司仍統於雅州府
  瓦述崇喜長官司
  瓦述毛了長官司
  瓦述曲登長官司以上皆在附近裡塘地方於康熈五十八年歸附雍正七年以後次苐置今司皆分屬裡塘宣撫司仍統於雅州府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黎州土千戶本明黎州安撫司之後管領曲曲鳥夷等番戸於順治九年歸附授職曰松坪土千戸於康熙四十二年歸附授職皆屬清溪縣管轄曰咱哩土千戸曰沙卡土百戸曰木噶土百戸曰瓦七立土百戸曰額落土百戸曰白桑土百戸曰額熱土百戸曰上八義土百戸曰下八義土百戸曰沙悞石土百戸曰作蘇策土百戸曰拉哩土百戸曰八哩籠土百戸曰上渡噶喇住索土百戸曰中渡了出卡土百戶曰他咳土百戸曰索窩籠土百戸曰額拉土百戸曰八烏籠土百戸曰姆朱土百戸曰樂壤土百戸曰上渣壩卓泥土百戸曰上渣壩額叠土百戸曰中渣壩熱錯土百戸曰中渣壩業窪石土百戸曰中渣壩沱土百戸曰下渣壩莫藏石土百戸曰扒桑土百戸曰木轆土百戸曰格窪卡巴土百戸曰呷那工弄土百戸曰吉増卡桑土百戸曰普共碟土百戸曰郭宗土百戸曰結藏土百戸曰初巴土百戸曰祖卜栢喀土百戸曰堅正土百戸曰逹媽土百戸曰格桑土百戸曰本滚土百戸曰白隅土百戸曰長結杵尖土百戸曰長結松歸土百戸曰魯宻章谷土百戸曰魯宻昌拉土百戸曰魯宻梭布土百戸曰魯宻逹則土百戸曰魯宻卓籠土百戸皆於康熙四十年以後歸附次苐授職屬明正宣慰司管轄曰瓦述冩逹土千戸曰上納奪土千戸曰撒郭土千戸曰瓦述色他土百戸曰瓦述更平土百戸凡二曰瓦述更平東撒土百戸凡二曰瓦述墨科土百戸曰霍耳孔撒利則土百戸曰霍耳圖根滿碟土百戸曰束暑土百戸凡二曰革賫土百戸曰上革賫土百戸凡四曰下革賫土百戸凡二曰雜竹瑪竹卡土百戸曰雜竹卡土百戸凡二曰峪納土百戸曰上納奪黎窩土百戸凡三曰籠壩土百戸曰雲多土百戸曰儀盖土百戸曰上臨卡石土百戸曰下臨卡石土百戸曰岡𥚃土百戸曰桑隆石土百戸曰上蘇阿土百戸曰下蘇阿土百戸曰郭布土百戸曰麻林土百戸皆於雍正七年以後次苐授職屬巴塘宣撫司管轄曰瓦述毛了土百戸於雍正七年授職屬裡塘宣撫司管轄
  寧逺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六百六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九十里東至木託營凉山蠻界二十里西至雲南永北府界六百四十里南至雲南武定府元謀縣界八百里北至雅州府清溪縣界四百九十里東南至武定府界七百三十里西南至永北府界六百四十里東北至凉山蠻界六十里西北至清溪縣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六千九百二十里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府又置建昌衞後廢府置建昌衞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亦曰建昌衞置總兵鎮之雍正六年罷稱衞改置寧逺府又以各衞所改置各州縣乾隆二十五年改置越嶲㕔凡領州一縣三㕔一宣撫司二安撫司二長官司五
  西昌縣附郭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衞二十七年又置建昌前衞皆為行都司治萬厯三年省前衞入建昌衞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改衞為府以衞地置西昌縣並以建昌左所中前所禮州守禦所併入為府治
  冕寧縣在府北少西一百八十里明洪武時置蘇州衛後改為寧番衛屬四川行都司 本朝初亦曰寧番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冕寧縣屬寧逺府
  鹽源縣在府西南三百十里明洪武時為栢興千戸所尋改塩井衞軍民指揮使司 本朝初亦曰塩井衞雍正六年罷衞改置塩源縣屬寕逺府
  㑹理州在府南少東四百里明洪武中為㑹川府後改置守禦千戸所廢㑹理諸州二十五年改㑹川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 本朝初亦曰㑹川衛康熙二十九年復分衞地置㑹理州雍正六年罷㑹川衞移㑹理州來治屬寧逺府
  越嶲㕔在府北少東二百八十里明洪武中為卭部軍民州二十五年又置越嶲衞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行都司永樂元年改卭部州為卭部長官司屬越嶲衞 本朝初亦曰越嶲衞雍正六年以衞屬寧逺府乾隆二十五年罷衞移通判治此
  卭部宣撫司在越嶲㕔北其先於明時世襲土職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復置今司屬越嶲㕔
  沙麻宣撫司在西昌縣邉境康熙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河東長官司在西昌縣安寧河東境康熈四十九年歸附置宣慰司雍正六年改為長官司以上屬西昌縣及建昌鎮中營
  昌州長官司在西昌縣南二百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
  普濟州長官司在西昌縣西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
  威龍州長官司在西昌縣東南四百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四十九年復置今司以上屬西昌縣及建昌鎮左營
  𤓰别安撫司在塩源縣境外其地東與小西番接界西與喇嘛接界康熈四十九年歸附置今司
  木理安撫司在塩源縣西北境外其地東與打箭爐接界西與雲南中甸接界雍正八年歸附置今司
  馬喇長官司在塩源縣南三百里其先於明時世襲土職 本朝康熈二十三年復置今司以上屬塩源縣及㑹塩營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煖帶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越嶲㕔管轄曰黎溪土千戸曰迷易土千戸曰紅卜苴土百戸曰普隆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建昌左營管轄曰中所土千戸曰左所土千戶曰右所土千戸曰前所土百戸曰後所土百戸曰古栢樹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㑹塩營管轄曰酥州土千戸曰苗出土百戸曰糯白瓦土百戸曰熱即哇土百戸曰大村土百戸曰中村土百戸曰架州土百戸曰三大枝土百戸曰河西地土百戸曰阿得橋土百戸曰虗即土百戸曰白路土百戸曰窩卜土百戸曰大塩井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冕山營管轄曰松林地土千戸曰煖𢃄宻土百戸曰六翁土百戸曰白石村土百戸曰野猪塘土百戸曰老鴉漩土百戸曰前後山土百戸曰料林坪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九年歸附授職屬寧越營管轄
  眉州在省治南少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資州仁夀縣界三十里西至雅州府名山縣界一百十里南至嘉定府樂山縣界八十里北至成都府新津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資州井研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嘉定府夾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成都府華陽縣界八十里西北至卭州蒲江縣界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界仁夀縣西界丹稜縣南界青神縣北界彭山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九百里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屬嘉定州十三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省青神縣雍正六年復置凡領縣三
  丹祾縣在州西六十里
  彭山縣在州北四十里
  青神縣在州東南六十里康熈六年省入眉州雍正六年復置
  卭州在省治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至成都府新津縣界五十里西至雅州府蘆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眉州丹稜縣界六十五里北至成都府灌縣界七十里東南至眉州彭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雅州府名山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成都府崇慶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雅州府天全州界六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界新津縣西界蘆山縣南界蒲江縣北界大邑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八百九十里明洪武九年降州為縣成化十九年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大邑縣在州北少東四十里
  蒲江縣在州東南六十里
  瀘州在省治東南七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重慶府江津縣界一百七十里西至叙州府南溪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叙永㕔永寧縣界一百九十里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貴州尊義府懐仁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叙州府興文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江津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叙州府隆昌縣界一百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界合江縣西界江安縣南界納谿縣北界榮昌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明洪武初升為直𨽻州
  本朝因之領縣三長官司一
  納谿縣在州西南四十里
  合江縣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江安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
  九姓長官司在州西南二百十里明洪武時為九姓長官司 本朝順治四年復置今司雍正年間並設州同治此
  茂州在省治北少西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一百里西至番界八十里南至成都府灌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松潘㕔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綿州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瓦寺安撫司界一百四里東北至石泉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叠溪營臨大江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界石泉縣西界番寨南界汶川縣北界叠溪營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二百七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汶山縣入州屬成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省威州入保縣與汶山縣並來屬領縣二安撫司二長官司三保縣在州西南八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省威州入保縣移保縣治于故威州城屬茂州汶川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茂州
  長寧安撫司在茂州西北四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復置今司靜州長官司在茂州東二里明洪武七年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五年復置今司岳希長官司在茂州西五里明洪武七年置長官司 本朝康熈五年復置今司隴本長官司在茂州東北四十里明洪武七年置安撫司 本朝順治九年復置今司以上土司屬茂州
  瓦寺安撫司在汶川縣西北二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康熙五年復置今司分屬汶川縣
  自各土司之外又分設土巡司及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水草坪土巡司曰牟托土巡司曰竹木坎土巡司皆于順治九年歸附授職屬茂州管轄曰大定沙壩土千戸曰大姓土百戸曰小姓土百戸曰松坪土百戸曰黑水土百戸皆于康熈四十二年歸附授職屬叠溪營管轄
  綿州在省治東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保寧府劍州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成都府漢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至潼川府三臺縣界四十里北至龍安府彰明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三臺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潼川府中江縣界六十里東北至劍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龍安府石泉縣界一百三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界梓潼縣西界安縣南界三臺縣北界彰明縣自州治至
  京師五千六百三十里明改為成都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以羅江等縣來屬乾隆三十五年省羅江縣入州凡領縣四徳陽縣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安縣在州西少北九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綿竹縣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綿州
  梓潼縣在州東北一百二里初屬保寧府雍正五年改屬綿州
  資州在省治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叙州府隆昌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眉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嘉定府樂山縣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成都府簡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嘉定府威逺縣界八十里西南至眉州界二百九十里東北至潼川府安岳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成都府簡州界二百二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界内江縣西界仁夀縣南界威逺縣北界安岳縣自州治至
  京師六千五十里明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屬成都府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以資陽等縣來屬領縣四
  資陽縣在州西北一百三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内江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仁夀縣在州西二百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井研縣在州西南二百四十里初屬成都府雍正五年分屬資州
  逹州在省治東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四十里東至䕫州府開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順慶府渠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順慶府大竹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陜西興安州界六百二十里東南至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大竹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開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保寧府巴州界一百三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五里東界新寧縣西界渠縣南界大竹縣北界東鄉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七十里明洪武九年省州治通川縣入州又降州為縣正徳九年復改為州仍屬䕫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六年升為直𨽻州以東鄉等縣來屬凡領縣三
  東鄉縣在州東少北九十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六年分屬逹州
  太平縣在州東北三百六十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六年分屬逹州
  新寧縣在州東少南一百十里康熈七年省入梁山梁雍正七年復置仍屬䕫州府十二年改屬逹州
  忠州在省治東一千五百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䕫州府萬縣界八十里西至重慶府涪州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石砫㕔界五十里北至逹州新寧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石砫㕔界七十里西南至涪州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萬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重慶府長夀縣界一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十里東界萬縣西界酆都縣南界石砫㕔北界梁山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六百六十里明洪武初省州治臨江縣入州屬重慶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酆都等縣來屬凡領縣三
  酆都縣在州西南一百十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忠州
  墊江縣在州西一百三十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忠州
  梁山縣在州西北一百里初屬䕫州府雍正十二年改屬忠州
  酉陽州在省治東少南一千七百四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湖南永順府保靖縣界四十里西至重慶府南川縣界四百三十里南至貴州銅仁府平頭土司界二百八十里北至石砫㕔界三百五十里東南至湖南辰州府及貴州銅仁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州思南府婺川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施南府來鳳縣界三百十里西北至重慶府涪州界四百四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界保靖縣西界思南府沿河土司南界銅仁府平頭土司北界黔江縣自州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二十里明洪武初廢紹慶府以彭水黔江二縣屬重慶府改酉陽州為直𨽻酉陽宣撫司永樂十六年以宣撫司亦屬重慶府天啟初又改宣撫司為宣慰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二年以同知分領黔江彭水二縣兼轄酉陽各土司為直𨽻黔彭㕔乾隆元年改置酉陽州又增置秀山縣凡領縣三宣慰司一長官司四
  秀山縣在州南二百里明為酉陽宣慰司地 本朝乾隆元年置縣
  黔江縣在州北二百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黔彭㕔乾隆元年屬酉陽州彭水縣在州西北二百里初屬重慶府雍正十二年分屬黔彭㕔乾隆元年屬酉陽州酉陽宣慰司在州南境明洪武時置宣撫司天啟初改為宣慰司 本朝順治十五年復置今司
  石耶洞長官司在州東南七十里明洪武時置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平茶洞長官司在州南二百里明洪武時為平茶洞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邑梅洞長官司在州南二百十里明洪武時為邑梅洞長官司 本朝順治十六年復置今司
  地壩副長官司在州南一百里 本朝順治十六年置今司
  叙永㕔在省治東南九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貴州遵義府仁懐縣界二百里西至叙州府興文縣界五十里南至雲南昭通府鎮雄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瀘州納谿縣界八十里東南至貴州大定府畢節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鎮雄州界七十里東北至仁懐納谿二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興文縣界八十里本㕔境東界仁懐縣南界鎮雄州西與北並界永寧縣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九百三十里明洪武四年為永寧長官司又増置永寧衞分屬貴州都司八年復升長官司為宣撫司天啟以後廢宣撫司
  本朝康熈初置同知治此𨽻四川叙州府以永寧衞𨽻貴州威寧府二十六年改衞為縣仍𨽻威寧雍正五年裁同知以其地併入永寧縣改屬叙州府八年復設同知治此領永寧一縣為叙永㕔直𨽻于川南道
  永寧縣與㕔同城分治西北境明永寧衞地 本朝康熈二十六年改置縣
  松潘㕔在省治西北七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七里南北距二百二十六里東至小河營界八十七里西至生番界一百九十里南至疊溪營界一百九十六里北至漳臘營界三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明洪武十一年置松州潘州二衞尋併為松潘衞二十年改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𨽻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復改松潘衞
  本朝初仍為衞置總兵官鎮守其地雍正九年裁衞移龍安府同知治此仍屬龍安府乾隆二十五年直𨽻於松茂道
  凡松潘地方分設土千百戸以領各寨番民曰包子寺寨土千戸曰峩眉喜寨土千戸曰七布寨土千戸曰拈佑喀亞寨土百戸曰熱務寨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毛革阿按土千戸曰麥雜佘灣寨土千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屬松潘鎮中營管轄曰阿思峝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屬松潘左營管轄曰九闗雲昌寺寨土千戸曰六闗呷竹寺寨土千戸曰丢骨寨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屬平番營管轄曰商巴寨土千戸曰寒昐寨土千戶曰祈命寨土千戸曰香咱寨土百戸曰押頓寨土百戸曰羊峝阿按寨土百戸曰羊峝挖藥寨土百戸曰羊峝塔藏寨土百戸曰羊峝郎寨土百戸曰羊峝竹自寨土百戸曰羊峝藏咱寨土百戸曰羊峝中岔寨土百戸曰拜王亞寨土百戸曰逹弄阿壩寨土百戸曰咨瑪寨土百戸曰八頓寨土百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上阿壩甲多寨土千戸曰中阿壩墨倉寨土千戸曰下阿壩阿强寨土千戸曰郎堕安出寨土百戸曰鵲個寨土百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曰上郭羅克車本塘寨土百戸曰中郭羅克押落寨土千戸曰下郭羅克納卡寨土百戸曰上阿樹銀逹寨土百戸曰中阿樹宗個寨土千戸曰下阿樹郎逹寨土百戸曰小阿樹土百戸於雍正七年歸順授職屬漳臘營管轄曰上包坐佘灣寨土千戸曰下包坐竹當寨土千戸曰川柘寨土千戸曰谷爾壩那浪寨土千戸曰雙則紅凹寨土千戸於康熈四十二年歸順授職曰上撤路木路額寨土百戸曰中撤路散安寨土百戸曰下撤路竹弄寨土百戸曰崇路谷謨寨土百戸曰作路生納寨土百戸曰上勒凹貢按寨土百戸曰下勒凹卜頓寨土百戸於雍正四年歸順授職曰班佑寨土千戸曰阿細柘弄寨土百戸曰巴細佘任壩寨土百戸曰合壩獨雜寨土百戸曰轄漫寨土百戸曰上作革寨土百戶曰下作革寨土百戸曰物藏寨土百戸曰熱當寨土百戸曰磨下寨土百戸曰甲凹寨土百戸曰阿革寨土百戸於雍正五年歸順授職屬漳臘營潘州管轄
  雜谷㕔在省治西北五百三十里東西距一千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一千九百里東至保縣界六十里西至生番界一千五百里南至金川土司界七百里北至生番界一千二百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三百九十里明置雜谷安撫司並置保縣於此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移保縣于舊威州城乾隆十七年設同知駐舊保縣地方分理番民直𨽻於松茂道領宣慰司一安撫司二長官司一
  雜谷閙宣慰司在雜谷㕔東本土番苗裔世居於此其先於明時授安橅司 本朝康熈十九年歸附仍授原職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加授宣慰司
  梭磨安撫司本雜谷閘土司所屬於雍正元年歸附授長官司七年降副長官司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加授安撫司
  竹克基長官司本雜谷閘土司所屬乾隆十四年以從征金川功授長官司沃日安撫司在雜谷㕔東南三百餘里其先於明時授灌頂淨慈妙智國師 本朝順治七年歸附仍授原職復改為安撫司
  阿爾古㕔在省治西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小金川土司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布拉克底土司界二百一十里北至丹壩土司界九十里東南至小金川土司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卓克采土司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革布什咱土司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綽斯甲布土司界一百八十里由㕔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本氐𦍑部落明代有哈伊拉木者哈伊拉木舊作哈衣麻衣今改正得封演化禅師世有其地
  本朝康熈六十一年土舍莎羅奔向化歸誠雍正元年授為撫司八年頒給印信號紙乾隆七年其子郎卡承襲自稱金川陵轢種類侵軼邊徼後奉
  詔聲討勢窮力蹙於十四年春乞降請命
  赦而弗誅迨其子索諾木性尤凶暴侵殺革布什咱各
  土司於是
  命將行師掃其巢穴四十一年春索諾木兄弟四人及其毋阿倉姑阿青均獻俘授首乃於其地設阿爾大㕔直𨽻四川省
  美諾㕔在省治西八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五百七十里東至鄂克什土司界三十五里西至舊金川土司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木坪土司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梭磨土司界三百九十里東南至瓦寺土司界二百一十里東北至雜谷㕔界三百里西南至明正土司界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卓克采土司界四百二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五千七百里漢為西南諸蠻唐時吐蕃有其地在明代曰金川寺演化禪師傳至卜兒吉細於
  本朝順治七年歸誠授職與金川同姓蕃人稱金川云浞浸稱小金川云攅拉浞浸者大河濱之謂攅拉者小河濱也乾隆十三年土舍良爾吉以隂附金川侵迫土司澤旺經畧傅恒亷得伏誅迨澤旺老子僧格桑猝詐不法屢圖鄂克什且侵明正土司三十九年
  王師討平之四十一年於其地設美諾㕔直𨽻四川省等謹按蜀徼諸土司為西南夷種類慿踞巢穴自相攻撃易動難馴自古為然而金川地更僻逺層峰疊嶂與中國道路不通據隘設碉資以自固其酋莎羅奔恃其地險搆釁諸番維時梁益守請加問罪
  上猶以苗蠻頑梗無知互相仇殺其性固然不必遽煩
  軍旅惟
  勅滇固封守無使侵軼既而跳梁負固罔有悛心始不
  得已出師致討然
  聖度廣逺猶兾其望風知懼革面來降也屬以一二臣
  之經理遷延膚功未集
  皇上特命重臣
  授以方畧於是誅其奸黨大振軍威莎羅奔自知理無
  倖生乃窮蹙投誠乞免斧鉞我
  皇上神機黙運獨斷不疑法
  天地之包容明神武之不殺因其哀籲即予納降所謂逆
  則討之順則撫之
  天朝綏靖蠻方之道固有義盡而仁至者矣
  恭載乾隆十四年
  御製平定金川告成太學碑文
  天畀我皇清握乾符俯坤軸凾括萬邦悉主悉臣五后纘承創守佑啟亦惟是二三藎臣布徳宣力予曰有先後予曰有禦侮用造我丕丕基罔有蘖芽罔不煦嫗長飬游於大當粤有金川娑羅奔者居西蜀桃闗以外界綽斯甲小金川之間向曽從征得受符檄與諸土司齒顧恃其險逺夜郎自大搆釁鄰番各土司申訴封疆吏吏曰蔓之不圖豈其視為甌脱乃請兵籌餉期掃其穴而司其事者或怯縮以老師或𤡑狡以蓄志軍無適從事用弗集予心𢢀然念邊徼之不寧或致増防置戌重勞吾民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義同休戚毅然請肩斯任乃命以經略印益厚集諸路軍芻粟相繼閭閻不驚卜吉於戊辰十一月之三日禡牙以指所征朕親御武帳賜經畧酒以行天日和昶陽氣宣復都人士聴覩聳躍岡不忭喜謂露布之旦暮至也乃厯燕晋驅秦隴越劍閣絶川江凌桃闗之巇經天射之峻又日計軍實而教誡拊循之均其渇飲飢食同其曉征夜眠至於宻贊機務親草奏章則又經畧獨勤其勞而諸武臣有所不知有弗能共者恩威既明士用益勵度番落如戸庭過部伍於袵席奸酋授首軍聲大振復以巨礟撃其碉堅碉以摧將俟諸軍之集搗其中堅而番酋騤瞿駾喙稽首請降經畧臣以彼罪重惡極窮而乞生乆或渝且偝馬慮不允所請朕惟
  天地之徳在好生彼蟻潰而鼠駭者毋寧赦而宥之且求降而盡殱之不可謂武矧不足以汚我斧也於是經畧宣朕明㫖登壇受降己巳二月之望日金川平定㨗音至京是役也罙入數千里奏凱未七旬而振旅之師多有返自中途未究其用者昔之成功巴蜀如建武之定公孫江陵之降李勢皆在版圖之内無足比數廷臣舉
  皇祖朔漠
  皇考青海成例請勒碑成均以示來許夫秉丹誠而運籌决勝永靖荒徼者經畧大學士之功也商可否於帷幄衝矢石於行陣者參贊大臣及諸將士力也朕何有焉惟是體
  乾元之徳凛佳兵之戒保大定功安民和衆庶幾可以垂
  則乎乃系之辭曰
  維
  天生人類聚羣分凡兹林林孰非我民有覊而縻有誨而諄豈伊異視逺近殊倫守在四夷稽古名言無己用之寓義於仁 蠢彼金夷恃其險阻蠶食豨張謂莫
  我拒不靖不庭侵厥鄰聚駭奔呌呶以干大咎匪棘匪紓玁狁之故我張我伐玁狁之故 我師既集賊亦相持匪敢相持懼誅自支兩易寒暑敉功稍稽賊益以狂怒臂當車罪臣既誅以狥我師朕咨於恒汝往視之 朕咨於恒惟汝同徳惟我庶士亦乆於役將兹旗兵羽林神䇿其勇熊羆其心金石何敵弗摧何攻弗克濟以汝忠奏㨗頃刻 恒拜稽首臣敢弗蘉既禡既宜師出於京師出於京時維一陽未逾五旬乃壓其疆前旌獵獵有節煌煌羣番迺驚謂自天降 惟彼攸恃曰良爾吉以偵以諜如鬼如蜮其恃爰誅其類股慄紀律是明戎兵是詰鑄礟攻碉其守以失惟是懼誅潛弗敢出 其潛弗出乃旦夕延將齊我軍披其中堅大鞣大膞期目之前彼乃窮蹙乞降悚䖍惟命是從六事永遵除道築壇肉袒羊牽赳赳鍾琪乃度之愬聿抵賊巢開誠以諭擕其二酋軍門親赴悔罪歸誠車塵馬足順斯撫之昭我王度昔也雷霆今也雨露 七縱諸葛單騎汾陽曰我相臣於前有光晋爵錫服黼黻龍章速歸黄閣左右贊襄休養生息惠鮮蜀邦我武既揚無疆惟慶
  恭載乾隆四十一年
  御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
  文曰太上立徳其次立功又其次為立言而徳與功皆頼言以傳言之無文行而不逺文之時義大矣哉然傳徳之辭直而寡傳功之辭費而多直而寡者不因文而徳自見二典三謨經世立教是也費而多者必因文而功乃明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是也吾嘗讀韓昌黎平淮西碑益悉此言之不爽何則彼其藩鎮乃家奴之類慫惠因循以致宛成敵國削而平之是宜引以為愧而不可炫以為功頼昌黎之文幾與江漢常武同稱耆定然有識者固知其辭費而多餙而未知憲宗之愧與弗愧耳今之平定金川之文不有類於斯乎觧之者曰逆酋覊縻徼外非若淮蔡之居中土元濟之為世臣也吾則以為既已受職為土司則是我臣而其地近接成都逺速衞藏則是我土我土我臣而横生逆者蠶食隣封將欲大有所為弗勦而滅之則西川將不能安枕兹雖蕆事與平定淮蔡擒呉元濟何以異故宜引以為愧而不可炫以為功者以為功者以此金川之始見於己巳告功之文兹不復記記其復叛而復征則其隂謀負恩已自戊寅年始盖戊辰之師實縁其跳梁不靖而師既臨境彼即窮蹙乞降遂以赦罪班師甫十年而其酋𭅺卡即與革布什咱搆釁又四年遂與綽斯甲布及三雜谷為敵而逆子索諾木㓙悖益甚自恃地廣人衆力强與各土司搆兵訖無寧嵗故各土司皆畏之如虎而以勢分力散又莫能如之何余以為業已受其降不宜復加兵且蟻鬬蠻觸不足以勞王師因命地方文武大吏隨宜弹壓令弗越内地界亦足以安民而示度耳不虞地方大吏欲息事而毎示寛逆酋轉以為無足懼而日益逞其小金川逆酋僧格桑者始則與索諾木水火相仇繼乃狼狽為奸於是索諾木汁殺革布咱土司色楞敦多布取其印敕以歸而僧格桑亦侵佔卾克什地界且發兵圍其土司色逹拉之官寨期必於取總督阿爾泰提督董天弼知事不可掩乃有發兵之請是役也或咎阿爾泰依違誤事之過而余則以為阿爾泰之過皆余之過盖金川因其地險衆悍乆蓄異志是以有殺至維州橋之謡維州本漢徼外𦍑冉駹地蜀將姜維征羗駐此築壘後因名為姜維城唐武徳初因其地置維州屢叛屢復廣徳中陥吐蕃號為無憂城遂屢入㓂擾大中時始復内附五代蜀州内徙改縣曰保寧宋景徳初改曰威州元至元間以州治保寧縣并入明洪武初於州境析置保縣 本朝雍正五年省威州入保縣屬茂州今其地尚有維州橋之稱而促浸番人以殺至維州橋播為謡曲似係聞吐蕃舊事妄兾效尤耳則其不忘内地情率可知戊辰之役我師深入屢勝即不宜赦其罪而受其降此一誤也甫十年而郎卡偝恩作亂以及逆子踵其蹟皆不及發兵問罪惟令地方大吏隨宜處置又屢誤也以至尾大不掉終於興師故予不咎人之議為窮兵黷武而轉咎己之類於姑息飬奸盖中國之制外域張撻伐則彼畏而歛跡主和好則彼輕而生心漢唐宋明之覆轍率可按也若謂予窮兵黷武則予頼
  天恩平伊犁定回部拓疆二萬餘豈其尚不知止足而欲滅蕞爾之金川以為揚赫濯紀勲烈之圖哉雖然平伊犁定回部其事大矣然費帑不及三千萬成功不過五年兹兩金川小㓂地不逾千餘里人不滿三萬戸而費帑至七千萬成功亦遲至五年則以跬歩皆險番奴效命死守故能延至今日而我將軍阿桂立志堅定決機明敏兩副將軍及叅賛領隊諸臣同心合力各軍士敵愾奮勇凡經大小數百餘戰而後成功視平伊犁定回部費力轉不啻倍蓰設非
  天恩助順衆志成城則金川未易言滅而國威或致少損矣是不可以不記觀斯文者尚諒予懐慚悔過之不暇知非稱功詡徳而為言其庶幾乎繋之以辭用誌
  始末云爾
  小金首禍曰僧格桑兵救卾什向稱沃日今定為卾克什急呼之則卾什竟抗顔行僧格桑於庚寅夏與鄂克什土司搆怨稱兵阿爾泰董天弼親往誡諭奏稱逆酋遵教退歸亦遂釋而不問未數月復圍卾克什辛卯夏阿爾泰乃遣兵䕶卾克什而逆酋亦遂與官兵交戰督臣提臣毎事遷就知弗勝任將軍别授阿爾泰等名為進兵仍思遷就完事因諭温福由滇赴川經理軍務且命桂林馳往視之辛卯冬因阿爾泰始終遲疑玩悞遂罷其職而以温福代為大學士授定邊將軍由西路督兵進攻其四川總督則令桂林代之統兵攻勦南路攻破巴朗向訛為斑斕山今改直取逹圍進抵資哩數月克之兩路夾撃遂得美諾鼠竄狼奔金川助惡温福初至西路即巢勵將士攻克巴朗拉乗勝直取逹圍進資哩數月而克之繼命豐昇額為副將軍同温福進勦賊尋追還木蘭壩我兵進抵路項宗桂林在南路其始頗合機宜連破約咱卡了諸寨並復革布什咱侵地尋為宋元俊所誤致有墨壟溝之失桂林匿不上聞為阿爾泰所劾因即罷斥而令阿桂為副將軍赴南路代領共兵南路自逹烏至僧格宗皆峭壁懸崕碉卡林立阿桂董飭官軍勵勇摧堅深入其阻乗勝進擣美諾賊營壬辰十一月遂克之温福亦攻克明郭宗至美諾與阿桂㑹復督兵攻取布朗郭宗逆酋自僻徑竄入金川擒其父澤旺觧京乃傳檄撫定汗牛大板昭寫寨落小金川悉平而金川逆酋諾木復敢黨惡拒命因移兵並勦之既平䟎拉小金川番諾木名遂討促浸即金川番語名雪多境隂奏功以沈奏功以沈賊更遮郄緑營怯懦遇戰辟易攻勦促浸之兵温福由功噶爾拉阿桂由當噶爾拉分兩路並進功噶爾拉之為卡撒了口賊築碉斷徑不能進遂别由昔嶺繞攻而碉堅地險兼多雨雪攻三車半年雖屢得賊卡終未扼其要害緑旗兵既懦蕙温福又不善調度以二萬餘人散布各卡防守遂以分而見单賊窺其罅隙於癸巳六月遣番衆數百由間道潛至煽誘䟎拉降番復叛董天弼庸懦失守為賊所戕賊益猖獗擾温福後路直侵大營緑營兵衆先潰將領戰沒者多温福率親兵與賊摶戰亦遇害趲拉之地復失逆酋等罪大惡極愈不可寛矣兵既無能將復失算豈如南路全師而返叶 阿桂在當噶軍律明而士心固賊不敢犯然木果木有事之後當噶亦難獨駐遂整勵兵衆由南路全師而出重調勁旅吉林索倫健銳火器其心忠純前已簡派八旗兵三千令赴川助勦為温福等奏止使木果木軍營有滿洲兵在彼則緑營得所依恃亦不致倉皇潰竄是其事仍由温福自誤幸阿桂一路軍氣甚整即授為定西將軍並健鋭火器營兵三千吉林索倫黑龍江兵四千迅赴軍營重籌進勦仍分兩路堂堂正正不旬日間美諾重定癸巳冬將軍阿桂統兵由西路進攻其南路則令明亮為副將軍進勦兩路並進所向克捷旬日之間即収復小金川全部谷噶既入馬尼去聲並克豢養旗兵允得其力阿桂等於甲午正月搶佔谷噶了口山梁明亮等亦於是時攻克馬尼兩路之兵皆因有八旗勁旅奮勇先登緑營觀感激勸皆効法恐後奏績甚速釃三路進一阻宜喜及紴絨布遇隆而止副將軍營豐昇額同舒常於宜喜駐兵與阿桂明亮共成三路苐宜喜之兵攻勦半載未能寸進而明亮則由馬尼攻得木谿卡角及抵庚額特亦阻險而未能進遂駐絨布寨阿桂西路則屢建功羅博淜普逮遜克宗甲午三月阿桂攻克羅博瓦山梁六月攻克色淜普此諸寨並峯峻碉堅賊衆悉力死守官軍皆渉隂鐃攻殱醜甚衆遂臨遜克爾崇喇穆山梁日則了口舉黙格爾以擾其後我兵攻克色淜普後賊衆防守益力阿桂偵知喇穆喇穆迤西峯崕陡削賊備禦稍踈因分兵超越進攻盡據其碉並攻克日則了口亦六月中事其後兵進稍阻至十月初復繞道攻得黙格爾山梁其榮噶爾博曰爾八當噶之賊皆截於後明亮宜喜亦據嶺梁而復難進徒然望洋宜喜為賊要隘守禦極嚴豐昇額舒常攻之一年未下繼而命豐昇額改赴西路舒常在彼更不能進甲午夏間明亮在絨布屢攻未進不宜頓兵於無用之地令其分兵七千移改正地明亮遣偵卒往探不見賊蹤難以輕進亦赴西路協勦阿桂扎止之㑹綽斯甲布土司懇明亮駐宜喜并願效前驅明亮乃出其不意分兵冐雨直進遂據宜喜山梁並攻得俄坡格勒古賊因掘濠斷路明亮等復為所阻矣逮昨乙未畧康薩爾木思土噶賊卡並毁阿桂自攻得黙格爾欲乗勝直進賊復於康薩爾山梁抗拒兩月餘乙未正月阿桂派兵分路前進㧞其鹿角連越重濠躍上碉項遂毁其碉殱賊衆四月復攻得木思土噶克了口從此下壓勢益順矣明亮河西亦有所據日旁以前五十里路明亮因逹爾圖之路為賊所㫁商之阿桂謂當仍由宜喜一路進攻並派西路兵一千令福康安帶往攻克甲索碉卡海蘭察亦往會攻合力并擊先克撒撒其曰旁右之沙壩山並逹爾圖得楞及溝内之斯木咱爾各賊皆紛紛棄碉遁周圍五十餘里寨落悉行焚燒夾河兩軍聲息可通並請後路遜克爾宗五月中明亮攻克額爾替碉卡可下至平坡六月間復攻克石真噶寨阿桂派兵沿河從赤爾寨攻打隔河之沙爾尼一帶兩崕夾擊聲息可通迨阿桂攻得噶爾丹喇嘛寺等處居髙得勢以遜克爾宗在我兵之後留之非計遂派兵三路分進豐昇額督率攻勦或斫寨而入或梯牆而進遂得其碉殺賊無算後路亦肅清矣菑則大海昆色拉枯層層破要歩歩披嶇阿桂以昆色爾爾喇嘛寺在拉枯喇嘛寺之上於此路尤為扼要其菑則大海亦當並勦分派將領統兵同往其昆色爾山梁最險官兵皆蟻附上得佔其碉寨復縱火焚燒拉枯喇嘛寺又攻得菑則大海官兵無不造越而登飛騰而入遂克勒圍紅旗飛遞而何四月大㨗未至既克西里乃若建瓴科布索隆不日而傾阿桂於八月十五夜攻克勒烏圍其附近碉卡木城六十餘處一夕無不摧破八日而紅旗逓至木蘭詳見聞捷凱歌及誌事詩自奏㨗後四閲月雖時有克獲未能深入直至十一月初攻克西里軍聲愈壯而賊勢愈蹙尋即攻得科布曲索隆古山梁並克格隆古兠窝等要隘又掃清安布魯木一帶益據建瓴之勢矣雍中舍齊易如拉朽宻圍噶依賊其奚走阿桂既由索隆古進攻朗阿古則朗噶克了口等處皆克之並據噶佔山梁十二月十七日遂由瑪爾古當噶一帶寨落悉行掃蕩並克舍齊喇嘛寺次日復攻克雍中喇嘛寺即於十九日統兵直檮噶喇依四面圍攻水陸俱㫁促浸番衆自攻克勒烏圍以來大小男婦紛紛投出其大頭人布籠普阿納木逹什阿庫魯等遂皆相率乞降並索諾木之母阿倉姑阿青及其姊妹亦皆投至軍營僉云索諾木莎羅奔兄弟并作惡之大頭人丹巴沃雜爾等皆在圍中此盖逆酋賊黨等罪孽深重天奪其魄驅之一處以就擒也是時河西明亮亦入富徳馬邦傳檄芥拾明亮既克阿爾古等寨克取獨古木開通乃當山梁並擣甲雜掃獨松河西一帶悉行勦洗過河㑹阿桂合攻賊巢富徳亦將河南北之噶咱普庚額特曽逹等各寨落全行掃清直據馬爾邦亦遣兵與阿桂㑹富徳所得之地俱不煩兵力易如拾芥設非西路圍噶喇依則其兩路亦無進期明亮富徳兩路向皆艱於攻取而富徳乆駐絨布尤未能寸進自阿桂既克索隆古乗勝席捲已圍噶喇依各處之賊皆膽破心散望風潰降非果由力戰而得若非西路官兵直擣賊巢則明亮富徳兩路仍未有進取之期也諸軍既合火功周遭雖據三穴訖其奚逃然猶死守四十餘日計窮力竭乞命而出官兵四面合圍賊猶負嵎力抗繼用大礟環轟摧其碉卡將士等乗勢克取旁近寨落層層進逼殱賊日多逆酋惶懼遣其兄罔逹克彭楚克次第詣營並即拘繋於是攻圍益急據其近碉㫁其水道索諾木窘廹無計遂於二月初四日早率其兄弟莎羅奔甲爾瓦屋雜爾斯丹巴並兩土婦及黨惡大頭人丹巴沃雜爾阿木魯綽窩斯甲尼瑪噶喇克巴並兩喇嘛挈大小頭目男婦二千餘人出寨逆酋跪捧印信乞免誅戮因即悉就擒獲俘獻京師自圍勦以來計四十餘日至是全境蕩平罪人斯得紅旗于二月十二日馳至桃花寺行宫適當告功   東陵之期此實仰頼皇祖黙佑益深感敬隨諭將軍阿桂等統成功將士擇日凱旋俟東巡回蹕至黄新莊舉行郊勞大典
  以昭偃武䇿勲之盛金川之功阿桂居首特恩異數加之宜厚征勦金川之役實由將軍阿桂藎誠體國不惮艱勞制勝運籌克成偉績實為此事首功特封為頭等誠謀英勇公加賞雙眼孔雀翎紅寳石㡌頂四團龍補褂金黄帶紫轡以昭崇奨能出能入有權有經運長擊短後實先聲金川之功允資羣力寸歩層峯氷滑石仄將軍指揮無不奮勇以此破敵鹿埵隴種金川之功非予所期事弗可已乆而得之鬬猶獸困捨懲雞肋念我衆勞至今心惻金川之功允頼
  上蒼靖彼蕃徼我武維揚勒碑太學用遵成例静言思之
  文以誌愧
  石砫㕔在省治東一千六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忠州酆都縣界一百里南至酉陽州黔江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忠州界八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四千八百里明洪武八年置石砫㕔撫司仍屬重慶府嘉靖四十二年改屬䕫州府
  本朝順治十六年歸附授石砫宣慰司仍屬䕫州府乾隆二十七年改設流官以同知治此直𨽻於川東道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七
  輿地考十九
  廣東省
  等謹按馬氏輿地考惟以潮州梅州入古揚州域餘則别列為南越以丑嶺之南即非禹跡所及也周初以南海為藩服其後楚既滅越越子孫散處江南海上是為百越考百越之稱一在禹貢揚州之域史記秦降百越之君置㑹稽郡又以閩越王東海王地置閩中郡是也一在揚荆二州徼外即古南越亦稱百粤又名揚越史記秦并天下略定揚越又漢立尉陀為南越王使和集百越是也禹貢揚州曰淮海説者以為及潮陽之海而止葢自江西大庾嶺東南羣山綿亘以逹於廣東潮州府之掲陽即揚之南界荆州曰荆及衡陽説者以為及嶺而止葢自湖南騎田嶺迤西接都龎萌渚越城諸嶺即荆之南界故水經注謂五嶺者天地以隔内外也秦漢以来日漸開闢至我
  朝徳化逺被道一風同自嶺嶠以外文物聲明蔚然極盛洵乎
  聖治之隆非山川風㑹之所能限已若夫廣東諸郡半皆瀕海昔禹貢言東漸於海而朔南但曰暨者以其未至於海也今則海疆清晏琛賮畢臻若夫小西洋及南洋諸島貢市來往悉取道於廣東長波萬里浮舶不驚斯尤承平之盛軌逈越乎前古者矣
  廣東明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廣州府領廣州韶州南雄恵州潮州肇慶髙州亷州雷州瓊州十府羅定一州又置廣東都指揮使司領廣州等十五衛增城等各守禦千户所
  本朝初因之設總督駐廣州府兼轄廣東廣西設廣東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並駐廣州康熙二年令總督専轄廣東四年仍兼轄兩廣雍正元年復令専轄廣東後復兼兩廣七年陞連州為直𨽻州十一年陞程鄉縣為直𨽻嘉應州凡領府十直𨽻州三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二千五百里南北距一千八十里東至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界一千里西至廣西南寧府界一千五百里南至海三百里北至湖南郴州府陽縣界七百八十里東南至海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厓州海二千四百里東北至江西贛州府長寧縣界八百里西北至廣西平樂府賀縣界七百三十里在
  京師西南七千五百七十里
  廣州府為省治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六百四十五里東至恵州府博羅縣界二百二十里西至肇慶府髙要縣界二百里南至香山縣前山寨三百四十里北至韶州府英徳縣界三百五里東南至海四百里西南至肇慶府陽江縣界五百四十里東北至英徳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北至連州連山縣界七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一百八十五里明為廣州府領州一縣十五
  本朝初因之康熙二十四年増置花縣雍正五年升連州為直𨽻州以陽山連山二縣往屬凡領縣十四
  南海縣附郭治府東境
  番禺縣附郭治府西境
  順徳縣在府西南一百里
  東莞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從化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
  龍門縣在府東北二百十里
  増城縣在府東一百六十二里
  新㑹縣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
  香山縣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三水縣在府西北一百七十里
  新寧縣在府西南三百六十里
  清逺縣在府北三百四十里
  新安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康熙五年省入東莞縣八年復置
  花縣在府北九十里康熙二十四年析南海番禺二縣地置縣
  等謹按廣州府屬有澳門孤懸海中明史謂之濠鏡澳自明嘉靖中移蕃舶互市于濠鏡後許其築室于澳嵗納地租佛郎機人始居之明季有意大大里亞人居澳自後來者日衆遂専為大西洋人所居我
  朝加恵逺人仍准其依棲澳地乾隆八年設軍民同知駐前山寨専理澳夷事務於是撫綏有道稽覈有方俾外域夷人均得涵濡
  聖化誠柔逺之盛軌也
  韶州府在省治北少東一千里東西距六百里南北距五百九十里東至南雄府始興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連州陽山縣界四百五十里南至廣州府清逺縣界三百七十里北至湖南郴州桂陽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南至恵州府連平州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清逺縣界四百五十里東北至始興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郴州界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三十五里明為韶州府降英徳州為縣
  本朝初因之領縣六
  曲江縣附郭
  樂昌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仁化縣在府東北一百里
  乳源縣在府西少南九十里
  翁源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
  英徳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
  南雄府在省治東北一千三百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江西贛州府信豐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韶州府仁化縣界三百里南至翁源縣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大庾縣界九十里東南至信豐縣界二百里西南至翁源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信豐縣界二百里西北至大庾縣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十五里明為南雄府
  本朝因之領縣二
  保昌縣附郭
  始興縣在府西一百里
  恵州府在省治東少南三百里東西距六百九十三里南北距六百七十里東至潮州府揭陽縣界五百九十三里西至廣州府東莞縣界一百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江西贛州府龍南縣界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潮州府恵來縣界四百四十里西南至廣州府新安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贛州府長寧縣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韶州府翁源縣界四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八十五里明改恵州路為府廢循州増置連平州領州一縣十
  本朝初因之雍正九年増置陸豐縣十一年以興寧長樂二縣往屬嘉應州凡領州一縣九
  歸善縣附郭
  博羅縣在府西北三十里
  長寧縣在府北少西四百里
  永安縣在府東少北二百里
  海豐縣在府東少南三百里
  陸豐縣在府東三百五十里雍正九年析海豐縣地置縣
  龍川縣在府東北四百二十里
  連平州在府北四百里
  河源縣在府北少東一百五十里
  和平縣在府東北四百二十里
  潮州府在省治東八百七十八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至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恵州府陸豐縣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澄海縣海岸九十里北至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海門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恵州府海豐縣界七十八里東北至詔安縣界四百里西北至江西贛州府長寧縣界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六十三里明為潮州府領縣十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一年升程鄉縣為直𨽻嘉應州以平逺鎮平二縣往屬乾隆三年增置豐潤縣凡領縣九
  海陽縣附郭
  豐順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乾隆三年析海陽縣地置縣
  潮陽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揭陽縣在府西少南八十里
  饒平縣在府東少北一百五十里
  恵來縣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
  大埔縣在府北少東一百六十里
  澄海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康熙五年省入海陽縣八年復置
  普寧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肇慶府在省治西二百九十里東西距四百九十里南北距九百九十里東至廣州府三水縣界九十里西至廣西梧州府蒼梧縣界四百里南至髙州府電白縣界七百四十里北至廣州府清逺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廣州府新㑹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北至電白縣界五百二十里東北至三水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廣西平樂府賀縣界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百八十五里明為肇慶府降徳慶為屬州廢封恩新三州共領州一縣十一
  本朝初因之雍正九年増置鶴山縣凡領州一縣十二
  髙要縣附郭
  四㑹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
  新興縣在府東一百三十里
  陽春縣在府西南三百二十里
  陽江縣在府南四百四十里
  髙明縣在府東南七十里
  恩平縣在府南二百七十里
  廣寧縣在府西北二百九十里
  開平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鶴山縣在府東南一百七十里雍正九年析開平縣及廣州府之新㑹縣地置縣徳慶州在府西二百十里
  封川縣在府西三百三十里
  開建縣在府西北四百十里
  髙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十里東西距五百十里南北距三百十五里東至肇慶府陽江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亷州府合浦縣界三百二十里南至吳川縣海岸一百十五里北至廣西梧州府容縣界二百里東南至陽江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雷州府遂溪縣界二百里東北至羅定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梧州府博白縣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六百四十七里明為髙州府降化州為屬州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五
  茂名縣附郭
  電白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
  信宜縣在府東北八十里
  化州在府西南九十里
  吳川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石城縣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
  亷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五百四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里東至髙州府石城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廣西上思州界三百八十里南至海八十里北至廣西南寧府横州界二百二十五里東南至石城縣界一百十八里西南至交阯界四百二十里東北至廣西梧州府博白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横州界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六十五里明為亷州府尋降為州屬雷州府十四年復為府其欽州初升為府後降為屬州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二
  合浦縣附郭
  欽州在府西少北一百八十里
  靈山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雷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四百二十二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九十五里東至髙州府吳川縣界二十里西至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瓊州府瓊山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髙州府石城縣界二百十五里東南至海岸二百里西南至瓊州府臨髙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吳川縣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海岸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五百五里明為雷州府
  本朝因之領縣三
  海康縣附郭
  遂溪縣在府北一百八十五里
  徐聞縣在府南一百六十里
  瓊州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百里東西距九百七十里南北距九百七十五里東至萬州海岸四百九十里西至儋州海岸四百八十里南至崖州海岸九百六十五里北至海岸十里東南至陵水縣海岸五百四十里西南至感恩縣海岸八百十里東北至文昌縣海岸一百六十里西北至臨髙縣海岸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七百十五里明改為瓊州十四年升為府改吉陽軍為崖州萬安軍為萬州南寧軍為儋州並來屬
  本朝因之領州三縣十
  瓊山縣附郭
  澄邁縣在府西六十里
  定安縣在府南八十里
  文昌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
  㑹同縣在府東南二百九十里
  樂㑹縣在府東南三百三十里
  臨髙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儋州在府西南三百里
  昌化縣在府西南五百五里
  萬州在府東南四百五十里
  陵水縣在府東南五百七十里
  崖州在府南中隔黎峒由東路至府八百七十里西路至府九百六十五里
  感恩縣在府西南六百四十五里
  等謹按瓊州府有黎地中為黎母山黎人環居其旁内為生黎外為熟黎其熟黎之外始為州縣元時設黎兵萬户府管黎峒千百户明時屢加招撫授以土官而終明世黎冦不靖
  本朝雍正八年各峒生黎輸誠向化願納丁銀自是瓊屬諸黎悉為良民矣
  羅定州在省治西南六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至肇慶府髙要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廣西岑溪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髙州府茂名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肇慶府封川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肇慶府新興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髙州府信宜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肇慶府徳慶州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廣西梧州府蒼梧縣界二百里本州境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一里東界東安縣西南北俱界西寧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八百六十里明初為瀧水縣屬徳慶州萬厯四年以縣改置直𨽻羅定州
  本朝因之領縣二
  東安縣在州東少北一百二十里
  西寧縣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連州在省治西北七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韶州府英徳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廣西平樂府賀縣界一百五十里南至廣西梧州府懐集縣界一百里北至湖南衡州府臨武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懐集縣界三百里西南至賀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湖南郴州宜章縣界一百十里西北至湖南永州府江華縣界九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南並界陽山縣西界連山縣北界臨武縣自州治至
  京師七千四百二十五里明洪武初並桂陽州入連州尋省十四年復置連州屬廣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升為直𨽻州以陽山連山縣來屬凡領縣二
  陽山縣在州東南二百里初屬廣州府雍正五年分屬連州
  連山縣在州西少南一百十里初屬廣州府雍正二年分屬連州
  等謹按馬氏以連州入古荆州域考連州本在騎田嶺之外東與韶州府西與廣西平樂府準望相直馬考以韶州平樂列於南越則連州亦當為越地
  又按連州有八排徭山周圍四百餘里向未通聲教於康熙四十一年歸順設理猺軍民同知駐三江口城専理猺民事務此外如廣州韶州恵州潮州肇慶髙州亷州等府及羅定州並有猺山皆恪守官法各安其穴云
  嘉應州在省治東七百里東西距四百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潮州府大埔縣界一百四十五里西至恵州府瀧川縣界二百七十里南至潮州府海陽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福建汀州府武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潮州府海陽大埔二縣界八十里西南至恵州府永安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界一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江西贛州府長寧縣界一百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界大埔縣西界興寧縣南界海陽縣北界鎮平縣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七百六十三里明洪武初廢州為程鄉縣屬潮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一年升為直𨽻嘉應州以恵州府之興寧長樂二縣潮州府之平逺鎮平二縣來屬凡領縣四
  興寧縣在州西七十里初屬恵州府雍正十一年分屬嘉應州
  長樂縣在州西一百十里初屬恵州府雍正十一年分屬嘉應州
  平逺縣在州西北七十里初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分屬嘉應州
  鎮平縣在州西北六十里初屬潮州府雍正十一年分屬嘉應州
  等謹按兩廣之域在漢時並為交阯部葢自虞書載宅南交史記載帝舜南撫交阯王制則稱南方曰蠻雕題交阯上世南服未闢凡五嶺左右有蠻之地皆得以交阯稱之逮吳置廣州其後交阯之名専指安南一隅遂有疑兩廣為在九州疆域者其説仿於晉太康地志至晉書隋書於交廣二州直書禹貢揚州之域杜氏作通典始别南越於九州之外且云嶺南鄰接荆州不當舍荆而屬揚其説誠當今就形勢考之廣東自潮州一府嘉應一州之外若廣州韶州南雄恵州四府在古揚州徼外自肇慶以西至廣西潯州府綿地千餘里皆在古荆州徼外南寧以西至安南則又在古梁州徼外矣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八
  輿地考二十
  廣西省
  等謹按馬考以全州入古荆州域餘並列為南越葢以五嶺為荆揚之南限其萌渚越城二嶺與廣西接壤故廣西自全州灌陽縣及興安縣以南實在古荆州之外自秦遣史禄鑿靈渠導湘灕二水始開其地逮秦併天下畧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史記索隱謂嶺南之人多處山陸其性強梁故曰陸梁則其地之荒僻而難治可知已兩漢而降郡縣日増編户設官等於内地顧自通都大邑之外谿峒深阻若猺若獞若獠若仡若狑人𤝎人狪人山子之屬性習獷悍馴服為難唐始置土州縣官其酋長使世領之薄其徵入寛其文網然猶依嶮負固叛服靡常自宋訖明若儂氏之亂大蕂峽田州之役蔓延數世久而後定葢勤師征者屢矣終未能使之服教畏神傾心効順也自登我
  朝版籍以來風俗移易民物諴和凡深林宻箐重岡複嶺之區向之慿阻而梗聲教者今且熙熙皥皥共樂太平蠻烟瘴雨並洗濯於光天化日之下葢
  聖朝徳化之漸摩其入人也深矣
  廣西明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桂林府領桂林平樂梧州潯州栁州慶逺思恩南寧太平鎮安思明十一府歸順田州泗城思陵向武都康龍州等七州又置廣西都指揮使司領桂林等九衛全州等十守禦千户所
  本朝初因之設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桂林府與廣東共一總督降歸順田州思陵向武都康龍州為屬州順治十五年升泗城州為府雍正三年升鬱林州賓州為直𨽻州五年升西隆為直𨽻州八年仍降為屬州九年降思明府為州十二年降賓州為屬州凡領府十一直𨽻州一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東西距二千八百十里南北距二千九百六十五里東至廣東肇慶府廣寧縣界一千二百六十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千五百五十里南至廣東亷州府靈山縣界二千四十五里北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九百二十里東南至廣東髙州府石城縣界一千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安南國界二千三百十里東北至湖南永州府東安縣界三百四十五里西北至貴州南籠府永豐州界一千三十六里在
  京師西南七千四百六十里
  桂林府為省治東西距五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五百里東至湖南永州府零陵縣界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栁州府融縣界二百十里南至平樂府荔浦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湖南寶慶府城步縣界三百二十里東南至永州府永明縣界三百七十里西南至栁州府雒容縣界二百五十五里東北至寶慶府新寧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栁州府懐逺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四百六十里明為桂林府
  本朝因之領州二縣七
  臨桂縣附郭
  興安縣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
  靈川縣在府東北五十里
  陽朔縣在府南少東一百五十里
  永寧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永福縣在府西南一百里
  義寧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全州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
  灌陽縣在府東三百二十里
  等謹按桂林八樹在賁隅東桂水出焉始見於山海經厥後秦置桂林郡唐書謂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立為郡其治在今鬱林州境是時統地甚廣故今桂林府境亦在所屬逮三國吳復置桂林郡治武安為今栁州府象州境晉徙治潭中為今栁州府境宋徙治中溜為今潯州府境齊徙治武熙亦為今象州境梁復徙治潭中至隋而廢皆無與於今之府境也梁天監六年置桂州元和志謂在蒼梧鬱林之境因桂江以為名大同六年始移於今治後遂因之舊唐書地理志以臨桂當秦之桂林郡葢未之深考云
  平樂府在省治南少東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廣東連州連山縣界五百六十里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三百八十里南至梧州府蒼梧縣界二百六十里北至桂林府陽朔縣界十里東南至梧州府懐集縣界二百里西南至梧州府藤縣界四百七十里東北至湖南永州府永明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陽朔縣界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六百三十里明為平樂府
  本朝因之領州一縣七
  平樂縣附郭
  恭城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富川縣在府東少北二百六十里
  賀縣在府東南三百七十里
  荔浦縣在府西少南七十五里
  修仁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昭平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永安州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梧州府在省治東南八百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五里東至廣東肇慶府封川縣界四十里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髙州府信宜縣界四百二十里北至平樂府賀縣界二百十五里東南至廣東羅定州西寧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鬱林州北流縣界三百九十八里東北至廣東連州陽山縣界四百八十里西北至平樂府昭平縣界一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五百三十二里明為梧州府降藤容二州為縣共領州一縣九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鬱林為直𨽻州以博白北流陸川興業四縣徃屬凡領縣五
  蒼梧縣附郭
  藤縣在府西六十里
  容縣在府西南三百二十里
  岑溪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懐集縣在府東三百六十里
  潯州府在省治西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四百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梧州府藤縣界一百九十里西至南寧府横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鬱林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栁州府象州界三百三十里東南至鬱林州北流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鬱林州興業縣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平樂府永安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栁州府來賓縣界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十里明為潯州府降貴州為縣共領縣三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以武宣縣來屬凡領縣四桂平縣附郭
  平南縣在府東一百里
  貴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武宣縣在府西北二百里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分屬賓州八年改屬潯州府栁州府在省治西南三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八百三十里東至平樂府修仁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至慶逺府宜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潯州府貴縣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湖南靖州綏寧縣界五百六十里東南至潯州府武宣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思恩府遷江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桂林府永寧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五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八百六十里明為栁州府共領州二縣十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賓州為直𨽻州以來賓遷江上林武宣四縣往屬十二年仍為屬州與遷江上林改屬思恩府以武宣改屬潯州府以來賓仍來屬凡領州一縣七
  馬平縣附郭
  雒容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羅城縣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
  栁城縣在府西北八十里
  懐逺縣在府北三百十里
  融縣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
  象州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
  來賓縣在府南一百八十里雍正三年改屬賓州十二年還屬栁州府
  慶逺府在省治西南五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栁州府栁城縣界四十里西至貴州都匀府獨山州豐寧下土司界四百三十里南至思恩府上林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栁州府羅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栁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思恩府安定土司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羅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都勻府荔波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八十里明為慶逺府領州四縣五土司三本朝初因之雍正十年以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匀府凡領州二縣三土州二土縣一土司三
  宜山縣附郭
  天河縣在府北少東一百十里
  河池州在府西二百五十里
  思恩縣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順治九年移縣北境十五年復還今治
  東蘭州在府西南四百二十里雍正七年改設流官
  那地土州在府西南三百四里
  南丹土州在府西北三百四十里
  忻城土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
  永定長官司在府東南六十里
  永順正長官司在府西南三百里
  永順副長官司在府東北四十里
  南寧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七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五里東至潯州府貴縣界三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羅陽土縣界九十里南至廣東亷州府欽州界二百七十里北至思恩府武縁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亷州府靈山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南安界三百六十里東北至思恩府賓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思恩府白山土司界三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三百十二里明為南寧府以横州為屬州領州七縣三土司二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年以下雷土州及湖潤寨土司改屬鎮安府凡領州三縣三土州三土司一宣化縣附郭
  新寧州在府西七十里
  隆安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
  横州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永淳縣在府東二百里
  上思州在府西南二百里
  歸徳土州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果化土州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
  土忠州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
  遷隆峒土司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
  思恩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九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栁州府來賓縣界二百八十五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七百十里南至南寧府宣化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慶逺府永定土司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宣化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六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慶逺府宜山縣界三百六十里西北至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四十五里本府境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界上林縣西界下旺土司南界武縁縣北界興隆土司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四百里明初以思恩州屬田州府永樂三年改為直𨽻州正統五年升為思恩府尋改為軍民府七年移治今府北境白山土司界𢎞治末改設流官為正府嘉靖七年始移今治萬厯以後領州二縣二土司十其田州為直𨽻州賓州改屬栁州府
  本朝康熙初以鎮安泗城二土府及直𨽻田州歸順向武都康諸土州來屬五年又以西隆州西林縣來屬雍正五年改泗城為正府改西隆為直𨽻州以西林縣徃屬七年改鎮安為正府以奉議歸順二州向武都康上映三土州小鎮安土司往屬十二年以賓州及遷江上林二縣來屬凡領州一縣三土州二土司九
  武縁縣在府南七十里
  賓州在府東一百五十里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領遷江上林來賓三縣十二年改屬思恩府
  遷江縣在府東少北二百八十里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分屬賓州十二年改屬思恩府上林縣在府東一百八十里初屬栁州府雍正三年分屬賓州十二年改屬思恩府上林土縣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舊治今縣東境順治十八年移今治
  土田州在府西四百五十里康熙三年改屬思恩府
  白山土司在府東北八十里舊治今司西南境明末移西境 本朝康熙十八年移今治古零土司在府東北八十里
  安定土司在府東北一百六十五里
  興隆土司在府北七十里
  那馬土司在府西北九十五里
  舊城土司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
  定羅土司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下旺土司在府西二百十里舊治今司東北境順治五年移今治
  都陽土司在府西北六十里
  太平府在省治西南二千五十里東西距四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五里東至南寧府宣化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安南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南寧府土忠州界七十里北至南寧府歸徳土州界二百十五里東南至南寧府遷隆峒界二百里西南至安南界二百七十五里東北至南寧府隆安縣界二百六十里西北至鎮安府都康土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四百二十五里明初為太平府設流官自萬厯以後領州十九縣四
  本朝初以思明土府及慿祥州暨直𨽻思陵州龍州來屬康熙二十八年省陀陵縣入永康州五十八年思明州改設流官雍正三年廢龍州為上龍下龍二司七年裁下龍土巡司移通判管轄九年降思明土府為思州十一年改思明州為寧明州裁思城土州移崇善縣丞駐守凡領州四縣一土州十七土縣二
  崇善縣附郭
  左州在府東北一百里
  養利州在府北一百五十里
  永康州在府東北一百八十五里康熙二十八年以陀陵縣省入
  寧明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康熙五十八年改設流官雍正五年以思明府同知管州事十一年改為寧明州仍設知州屬太平府
  上下龍司㕔在府西一百八十里明洪武初為直𨽻土龍州 本朝改屬太平府雍正三年廢龍州析其地為上龍下龍二司各設土巡檢七年裁巡檢移通判治此
  太平土州在府西北一百十里
  安平土州在府西北一百三十七里
  上下凍土州在府西二百二十里
  萬承土州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茗盈土州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
  全茗土州在府北少東一百六十里
  龍英土州在府北二百里
  結安土州在府東北二百二十里
  佶倫土州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
  都結土州在府東南三百八十里
  鎮逺土州在府東北三百二十里
  上石西土州在府西南一百七十里
  下石西土州在府西一百六十里
  土江州在府南二十五里
  思陵土州在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明為直𨽻土州 本朝改屬太平府
  土思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元年升為思明土府 本朝改屬太平府雍正元年改為土思州
  慿祥土州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明永樂二年為慿祥縣成化十八年升為州屬思明府本朝改屬太平府
  羅陽土縣在府東北二百里
  羅白土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鎮安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三百五十五里東西距三百四十一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一百五十一里西至雲南廣南府土富州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太平府龍英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東南至土田州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安南界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西北至土富州界二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九十五里明為鎮安土府本朝康熙二年設流官通判管府事屬思恩府雍正七年設知府以奉議等州來屬十年以下雷土州來屬乾隆三年増置天保縣三十一年改置小鎮安㕔凡領州二縣一㕔一土州四土司一
  天保縣附郭乾隆三年以府地置縣為府治
  奉議州在府東北二百里初屬思恩府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
  歸順州在府西南七十二里初屬思恩府移今治雍正七年改設流官屬鎮安府向武土州在府東南百六十里初屬思恩府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
  都康土州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初屬思恩府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
  上映土州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思恩府雍正七年改屬鎮安府
  下雷土州在府南少東一百六十里初屬南寧府雍正十年改屬鎮安府
  小鎮安㕔在府西一百五里明設土巡司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一年裁土司設通判治此
  湖潤塞土司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設土巡司本朝初屬南寧府雍正十年改屬鎮安府
  泗城府在省治西南二千四十里東西距六百五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里東至慶逺府東蘭州界二百里西至貴州南籠府普安州界四百五十里南至思恩府土田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南籠府
  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襄行前後進説神宗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才為言務以誠意感動主上遼南面官左春坊有太子中允聖宗太平五年見太子中允馮若谷金無此官元至元中立詹事院有中允一人順帝至正時宫傅府同明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二人太祖洪武初趙文授教諭歴任岳州府學教授成祖時詔選老學之士能講說者尚書蹇義以文名上成祖召至御前面諭授左春坊左中允賜宴俾輔仁宗於東宫文進講經史敷繹明盡應制有作悉寓箴規睿㫖嘉奨
  司議郎唐置二人掌侍從規諌駮正啓奏宋無此官遼南面官左春坊有太子司議郎金不設元儲政院有司議二人明左春坊有左司諌二人右春坊亦如之皆不常設掌箴誨鍳戒以拾遺補過凡有啓事於東宫與司直清紀執筆紀令㫖規正其偽謬者
  中舍人唐置二人貳右庶子掌侍從獻納啓奏皇太子監國下令書則畫日至春坊右庶子宣傳中舍人奉行宋至道天禧時置中舍人一人神宗欽宗升儲亦置寧宗嘉定初除二人遼南面官右春坊亦有太子中舍人金元明皆無
  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梧州府容縣界六十里西至廣東亷州府合浦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髙州府化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潯州府桂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化州界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合浦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潯州府平南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潯州府貴縣界九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界北流縣西界興業縣南界陸川縣北界潯州府桂林縣自州治至
  京師八千七百四十里明洪武中省州治南流縣入州屬梧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升為直𨽻州以博白北流陸川興業等縣來屬凡領縣四
  博白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分屬鬱林州
  北流縣在州東四十里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分屬鬱林州
  陸川縣在州南七十里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分屬鬱林州
  興業縣在州西六十里初屬梧州府雍正三年分屬鬱林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九
  輿地考二十一
  雲南省
  等謹按雲南居古南交昧谷之間為蠻夷之域自彩雲南見肇啟漢疆所謂度博山而越蘭津者此雲南之始通也兩漢以後稍増置州郡而時没於蠻馬氏四裔考南蠻内所列南詔驃國及東爨西爨諸蠻皆今雲南地而輿地考梁州境内之姚州即今姚安府其戎州都督府之覊縻三十二州又半為今雲南曲靖澂江臨安楚雄諸府地是今雲南一省馬氏輿地四裔二考實互載焉蓋其僻處西南本不在古九州之限雖有覊縻諸州實與中土郡縣不同逮天寶以後且盡為南詔所有則其入之於四裔固宜也自元迄明始開置路府徧設官司然半猶土酋世守元則以同姓諸王董理其事明則以沐氏世為重鎮苐視為藩服而已
  國家聲教四訖越裳交阯悉貢悉朝是以萬里滇南宛同腹地我
  皇上徳威逺播綏靖炎荒象譯諸蠻咸思内面近者九龍江外掃蕩莽夷凡猛勇猛竜補哈猛撒整賣景線諸地方從古所視為化外者莫不向風慕義相率輸誠版籍之遥直踰南徼彼前代所為標銅作界畫斧分疆者又豈可同論哉
  雲南明雲南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雲南府領雲南澂江廣西廣南鎮沅臨安大理楚雄順寧䝉化景東永寧十二府武定曲靖㝷甸元江姚安永昌麗江鶴慶八軍民府北勝一州又置雲南都指揮使司領雲南等十八衛又置瀾滄騰衝二軍民指揮使司領木密闗等處七守禦千戸所
  本朝初因之設雲南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雲南府設雲貴總督兩省互駐康熙元年専設雲南總督駐曲靖府四年復為雲貴總督駐貴陽府兼轄雲南八年降㝷甸府為州屬曲靖府二十二年移雲貴總督駐雲南府三十七年升北勝州為永北府以永寧土府屬於永北府雍正二年改威逺土州為直𨽻同知㕔四年改四川之東川軍民府來屬五年又改四川之烏蒙鎮雄二軍民府來屬六年降鎮雄為州屬烏䝉府七年置普洱府又定雲貴總督兼轄廣西八年置開化府九年改烏䝉府為昭通府十三年令雲貴總督停轄廣西乾隆元年定雲貴各分設總督十二年仍為雲貴總督三十年定武定曲靖東川元江永昌等府俱罷稱軍民府三十五年省姚安府入楚雄府省鶴慶府入麗江府改廣西武定元江鎮沅四府俱為直𨽻州改䝉化永兆景東三府俱為直𨽻同知㕔凡領府十四直𨽻州四直𨽻㕔四各衛所俱以次裁改入州縣東西距二千五百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至廣西泗城府界七百五十里西至神䕶闗接野夷界一千七百六十里南至交阯界七百五十里北至四川㑹理州界四百里東南至廣西鎮安府界一千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天馬闗接緬甸界二千三百十里東北至貴州普安州界四百三十里西北至西藏界二千里在
  京師西南八千二百里
  雲南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八里東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二十五里西至楚雄府廣通縣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澂江府新興州界一百五十五里北至曲靖府㝷甸州界一百四十三里東南至澂江府河陽縣界八十四里西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二十二里東北至㝷甸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北至武定州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二百里明為雲南府領州四縣九
  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省歸化縣入呈貢縣省三泊縣入昆陽州雍正三年又以三泊縣故地改入安寧州凡領州四縣七
  昆明縣附郭
  富民縣在府西北七十里
  宜良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羅次縣在府西北一百三十里
  晉寧州在府南九十里
  呈貢縣在府南四十里
  安寧州在府西七十里
  禄豐縣在府西北二百十里
  昆陽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易門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嵩明州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
  曲靖府在省治東北三百里東西距三百九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貴州南籠府普安州界一百七十里西至雲南府嵩明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廣西州界一百七十里北至貴州大定府威寧州界四百五十里東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八里西南至澂江府路南州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威寧州界二百七十里西北至武定州禄勸縣界四百六十七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百里明為曲靖軍民府領州四縣二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降㝷甸府為州來屬又省亦佐縣入羅平州三十四年増置平彞縣雍正五年増置宣威州乾隆三十年裁軍民府之名稱為曲靖府凡領州六縣二
  南寧縣附郭
  霑益州在府北三十里元置霑益州在今宣威州境此為交水縣地 本朝順治十六年移今治
  陸凉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元置州舊治今州東北境 本朝康熙五年移今治馬龍州在府西南五十里
  羅平州在府東南二百七十里
  㝷甸州在府西一百三十里明尋甸軍民府舊治今州東境後移今治 本朝康熙八年降為州來屬
  平彝縣在府東北九十里明置平彞衛本朝康熙三十四年改為平彞縣
  宣威州在府東北二百三十里雍正五年析霑益州地置州
  澂江府在省治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六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二百里西至雲南府晉寧州界三十六里南至臨安府寧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雲南府呈貢縣界五十五里東南至彌勒縣界二百五十三里西南至臨安府㠄峩縣界二百十五里東北至雲南府宜良鄉界七十里西北至呈貢縣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三百二十里明為澂江府領州二縣三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省陽宗縣入河陽縣凡領州二縣二
  河陽縣附郭
  江川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新興州在府西一百二十里
  路南州在府東一百三十里
  廣南府在省治東南八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廣西土田州界四百二十里西至開化府廣西州界三百里南至交阯界二百九十里北至廣西西林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廣西鎮安府界二百九十里西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四百里東北至廣西西隆州界二百十里西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三十里明為廣南土府領土州一
  本朝順治十六年改設流官乾隆元年増置寶寧縣凡領縣一土州一
  寶寧縣附郭
  土富州在府東二百六十五里
  開化府在省治東南七百十里東西距一千一百四十五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交阯界四百六十里西至臨安府建水州界六百八十五里南至交阯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廣南府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交阯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交阯界四百十里東北至廣南府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二千五百里明為教化三部與王弄部安南部並為長官司𨽻臨安府
  本朝康熙六年以三長官司地置開化府雍正八年増置文山縣領縣一
  文山縣附郭雍正八年置縣為府治
  東川府在省治北五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貴州威寧州界二百里西至四川寧逺府界三百里南至曲靖府㝷甸州界二百六十里北至昭通府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曲靖府宣威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武定州禄勸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威寧州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四川㑹理州界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七百九十里明置東川軍民土府初屬雲南後屬四川
  本朝初因之康熙三十八年改設流官雍正四年自四川改𨽻雲南五年増置㑹澤縣乾隆二十九年裁軍民府之名稱為東川府領縣一
  㑹澤縣附郭雍正五年置縣為府治
  昭通府在省治西北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六百三十里東至貴州大定府威寧州界九十里西至四川寧逺府㑹理州界四百九十里南至東川府界一百三十里北至四川叙州府界五百里東南至威寧州界四十里西南至㑹理州界九十里東北至叙州府筠連縣界五百里西北至叙州府雷波㕔界四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八百里明置烏䝉土府初屬雲南後屬四川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與鎮雄土府並自四川改𨽻雲南六年改設流官増置恩安縣永善縣又降鎮雄府為州設流官來屬又増置大闗㕔九年改烏䝉府為昭通府又増置魯甸㕔凡領州一縣二㕔二
  恩安縣附郭雍正六年置縣為府治
  鎮雄州在府東三百四十里明置芒部府後改鎮雄軍民府 本朝雍正六年降為州來屬永善縣在府西北二百三十里本烏蒙府地雍正六年置縣
  大闗㕔在府北一百八十里本烏䝉府地雍正七年設通判治此九年改置同知臨治魯甸㕔在府西南四十里本烏䝉府地雍正九年移通判治此
  普洱府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千二百四十里東至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西至威逺㕔界一百八十里南至緬甸界一千五十里北至鎮沅州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老撾南掌界一千四百十里西南至緬甸界一千三百里東北至元江州界二百二十五里西北至威逺㕔界一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十四年置車里宣慰司屬元江府明末為那崑所據
  本朝順治年間編𨽻元江府康熙三年移元江府通判駐此雍正七年始分車里宣慰司所轄江内六版納地置普洱府其江外六版納地仍屬車里宣慰司又増置思茅㕔十三年増置寧洱縣乾隆三十一年以平定莽匪増置各土司凡領縣一㕔一宣慰司一土司十五
  寧洱縣附郭雍正十三年置縣為府治
  思茅㕔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本蠻地名思茅村雍正七年始設通判治此十三年改移同知臨治
  車里宣慰司在府南七百四十五里明為車里覊縻土府後改置宣慰司嘉靖間附於緬 本朝内屬復置今司𨽻於普洱府
  六困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倚邦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易武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普藤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旺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整董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烏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烏得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腊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遮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籠土司在普洱府邊外
  猛往土司在普洱府邊外自倚邦土司至此為車里所屬十二版納地皆附近九龍江左右分授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等職有差與車里宣慰司並稱為十三土司皆𨽻於普洱府孟艮土司在車里宣慰司之外處九龍江之西古蠻地名曰孟掯明永樂四年内附置孟艮覊縻土府其後為木邦所併嘉靖間附於緬不通中國 本朝乾隆三十年其地為莽匪所侵據於三十一年討平之地皆内屬以其頭目召丙授土指揮使職𨽻普洱府及普洱鎮管轄整欠土司在車里宣慰司之外處九龍江之南本朝乾隆三十年其地為莽匪所侵據於三十一年討平之地皆内屬以其頭目叭先捧授土指揮使職𨽻普洱府及普洱鎮管轄猛勇土司在普洱府西境外處孟艮土司及整欠土司之中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以平定莽匪其頭目召齋等舉衆内附授土千總職𨽻普洱府及普洱鎮管轄
  等謹按雲南邊徼之外諸蠻雜處種落各殊類皆自相雄長自乾隆三十一年以莽匪侵擾附近土司大兵討平之各部聞風内附願歸
  聖化分置各土司其地皆在普洱元江及順寧永昌諸府之外其分𨽻於普洱元江二府管轄者已載入府屬其餘陸續添設者謹類叙於後
  整賣宣撫司在孟艮土司西南境外舊名景邁即八百媳婦國相傳其酋長有婦八百各領一寨因以名部元初屢用兵征之以道路不通而還後遣使招附於元統初置八百等處宣慰司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八百者乃宣慰司及八百大甸宣慰司永樂五年遣使至其境拒却不納曽以兵討之後遣使入貢嘉靖間附於緬自是朝貢不至其所屬有十八大猛十八小猛地周三千餘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召齊約提舉衆内附授宣撫司職
  景線宣撫司亦古八百媳婦國地明嘉靖間八百國為緬所侵其酋避居景線名小八百向不通中國其所屬有十猛地周一千八百餘里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呐賽舉衆内附授宣撫司職
  六本土司本整賣之地以地方遼濶自分為一部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召猛齊舉衆内附授土守備職
  景海土司亦在孟艮土司西南境外向不通中國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召罕彪舉衆内附授土守備職
  猛撒土司在順寧府南境外明時猛撒與猛緬猛猛稱為三猛萬厯間曽置猛撒土巡司㝷入於耿馬其後不通中國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喇鮓細利舉衆内附授土千總職木邦土司在順寧永昌二府西南境外耿馬孟定等土司之外為緬甸東路之門戸古蠻地名曰孟都亦名孟邦元至元時置木邦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木邦覊縻土府永樂初改置宣慰司於六宣慰中分地最廣其後數以從征功益地隆慶以後附於緬萬厯中復内屬尋仍入於緬不通中國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罕宋法等舉衆内附
  蠻暮土司在永昌府西南境外為入緬扼要之路古蠻地明初屬於木邦成化時為孟密所有𢎞治時復為孟養所有萬厯間曾置蠻莫安撫司其後附於緬不通中國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瑞團舉衆内附
  大山土司亦名波竜在永昌府騰越州南境外處龍川江之南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壘管舉衆内附
  猛育土司在永昌府南境外處潞江之西附近木邦地方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坤線舉衆内附
  猛荅土司在永昌府南境外處潞江之西附近木邦地方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衎轟舉衆内附
  猛音土司在永昌府南境外處潞江之西附近木邦地方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其頭目衎界舉衆内附
  臨安府在省治東南四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至開化府界三百二十里西至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交阯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澂江府江川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南至開化府界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元江州界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元江州新平縣界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九百九十里明為臨安府領州五縣五本朝初因之康熙五年省新化州入新平縣雍正九年以新平縣改屬元江府凡領州三縣五長官司五
  建水縣附郭
  石屏州在府西八十里
  阿迷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寧州在府東北二百五十里
  通海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河西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㠄峩縣在府西二百六十里
  蒙自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
  虧容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納樓茶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
  落恐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里
  左能寨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
  思陀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大理府在省治西北八百九十里東西距九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楚雄府姚州界二百八十里西至永昌府保山縣界六百八十里南至䝉化㕔界七十里北至麗江府鶴慶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䝉化㕔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永昌府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永北㕔界四百十里西北至麗江府界六百二十八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五十里明為大理府
  本朝因之領州四縣三長官司一
  太和縣附郭
  趙州在府南六十里
  雲南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
  鄧川州在府北九十里
  浪穹縣在府北一百十里
  賓川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雲龍州在府西五百里
  十二闗長官司在府東三百里
  楚雄府在省治西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五百二十五里東至雲南府禄豐縣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大理府䝉化㕔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元江州界三百里北至楚雄府大姚縣界二百二十五里東南至雲南府昆陽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景東㕔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禄豐縣界一百五十八里西北至楚雄府姚州界二百四十二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二十里明為楚雄府領州二縣五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省𥔲嘉縣入南安州雍正七年以定邊縣省入鎮南州十年増置𥔲嘉㕔乾隆三十五年罷姚安府以其屬之姚州及大姚縣來屬凡領州三縣四㕔一
  楚雄縣附郭
  鎮南州在府西北七十里
  南安州在府東南五十里
  姚州在府西北二百四十二里明為姚安土府本朝初置姚安府治此乾隆三十五年罷姚安府以州來屬
  大姚縣在府西北三百二里初屬姚安府乾隆三十五年罷姚安府以縣來屬廣通縣在府東七十里
  定逺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𥔲嘉㕔在府南二百七十里舊𥔲嘉縣 本朝康熙八年省入南安州雍正十年設州判治此
  附鹽井提舉司
  直𨽻黒鹽井提舉司在楚雄府西北一百五十里舊屬楚雄府康熙四十五年改為直𨽻提舉司
  直𨽻琅鹽井提舉司在楚雄府東北一百二十里舊屬楚雄府康熙四十五年改為直𨽻提舉司
  直𨽻白鹽井提舉司在里唐髳州故地元大姚縣地明置提舉司屬姚安府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改為直𨽻提舉司
  永昌府在省治西一千二百里東西距六百九十里南北距一千一百二十里東至順寧府界一百四十里西至神䕶闗接野夷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孟定土司界八百七十里北至大理府雲龍州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順寧府界一百十七里西南至天馬闗接緬甸界一千一百十里東北至雲龍州界三百五十二里西北至馬面闗接野夷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八百十里明為永昌府又立金齒衛三十三年省府以金齒衛為軍民指揮使司嘉靖元年改為永昌軍民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年裁軍民府之名稱為永昌府凡領州一縣二土府一土州二宣撫司五安撫司三
  保山縣附郭
  騰越州在府西三百六十里
  永平縣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
  孟定土府在府東南八百七十里舊附於緬 本朝初内屬
  鎮康土州在府南三百八十里
  灣甸土州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
  南甸宣撫司在府西南三百九十里
  千崖宣撫司在府西南四百八十里
  隴川宣撫司在府西南五百里明萬厯中入於緬 本朝初内屬復置今司盞達副宣撫司在府西南五百里明正統時置盞達副宣撫司後入於緬 本朝復置今司
  遮放副宣撫司在府西南四百里
  猛卯安撫司在府西南六百里本隴川宣撫司地明萬厯中以蠻莫安撫司地為緬所據安置其衆於此 本朝改置猛卯安撫司
  潞江安撫司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芒市安撫司在府南三百二十里
  順寧府在省治西一千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九十里東至景東㕔界二百二十里西至永昌府灣甸土州界一百二十里南至車里土司界三百二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鎮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南至耿馬土司界二百五十三里東北至䝉化㕔治三百四十里西北至永昌府保山縣界二百二十六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明為順寧府
  本朝因之領州一乾隆十二年増置緬寧㕔三十五年増置順寧縣凡領州一縣一㕔一土司二順寧縣附郭乾隆三十五年
  雲州在府東三十里
  緬寧㕔在府南三百里明萬厯二十五年改置宣猛土巡司𨽻雲州 本朝初仍置猛緬土司改𨽻順寧府乾隆十二年設流官改稱其地為緬寧移通判治此
  猛猛土司在順寧府邊外南境明萬厯中置猛麻土巡司亦稱為猛猛 本朝仍置土司舊𨽻於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改𨽻順寧府
  孟連土司在順寧府邊外南境明永樂時置孟璉長官司正統時麓川土酋叛孟璉附之司廢萬厯時復置長官司 本朝仍置孟連土司舊𨽻於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改𨽻順寧府附耿馬宣撫司
  直𨽻耿馬宣撫司在順寧府邊外西南境明末附於緬 本朝初内屬改為直𨽻宣撫司𨽻迤西道管轄仍兼屬於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改為兼屬順寧府
  麗江府在省治西北一千二百四十里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七百八十九里東至永北㕔界四百里西至怒夷界二百七十里南至麗江府界三十九里北至䝉畨界七百五十里東南至麗江府界二百里西南至怒夷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永北㕔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西藏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七百六十里明為麗江軍民土府領州四縣一
  本朝為麗江府省通安寶山巨津蘭州等四州臨西一縣皆入府雍正元年改設流官乾隆二十一年以鶴慶府屬之維西㕔中甸㕔來屬三十五年増置麗江縣又改鶴慶府為鶴慶州與其屬之劍川州並來屬凡領州二縣一㕔二
  麗江縣附郭乾隆三十五年増置為府治
  鶴慶州在府東南三百五十里明為鶴慶軍民府本朝初為鶴慶府乾隆三十五年降為州來屬
  劍川州在府南九十里初屬鶴慶府乾隆三十五年廢鶴慶府以州來屬
  維西㕔在府西北七十里舊入於西藏 本朝雍正五年内屬設通判治此𨽻鶴慶府乾隆二十一年來屬
  中甸㕔在府西二百三十里舊入於西藏 本朝雍正五年内屬設州判治此𨽻鶴慶府乾隆二十一年改移同知臨治並來屬
  武定州在省治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九里東至曲靖府㝷甸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楚雄府大姚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雲南府羅次縣界三十九里北至四川㑹理州界三百里東南至雲南府富民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楚雄府定逺縣界八十六里東北至㑹理州界三百里西北至㑹理州界三百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八百三十里明為武定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年裁軍民府之名稱為武定府三十五年改為直𨽻州凡領縣二
  元謀縣在州西一百九十里初屬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屬武定州
  禄勸縣在州東北二十里初屬武定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屬武定州
  廣西州在省治東南四百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五里東至廣南府界三百里西至臨安府寧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臨安府阿迷州界二百里北至曲靖府陸凉州界一百八十五里東南至廣南開化二府界三百六十里西南至阿迷州界二百里東北至曲靖府羅平州界二百六十四里西北至陸凉州界一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九百六十五里明為廣西府領州三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省維摩州改置三鄉縣九年省縣入師宗州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直𨽻州凡領縣二
  師宗縣在州北八十里初屬廣西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屬州
  彌勒縣在州西九十里初屬廣西府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屬州
  元江州在省治西南七百九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二千一百里東至臨安府石屏州界一百里西至鎮沅州界二百里南至車里土司界一千六百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五百里東南至交阯老撾界一千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普洱府界四百七十里東北至臨安府㠄峩縣界五百里西北至鎮沅州界四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二百八十五里明洪武中為元江府永樂初改為元江軍民土府領土州二
  本朝順治六年改設流官省奉化恭順二州入之雍正十年以臨安府之新平縣來屬乾隆三十年裁軍民府之名稱為元江府三十一年增置土司三十五年改為直𨽻州凡領縣一土司二
  新平縣在州北二百里舊屬臨安府雍正十年屬元江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猛竜土司在整欠土司屬地之外謂之沙人向不通中國其屬有七十餘寨地圏二千餘里乾隆三十一年以平定莽匪其頭目叭䕶猛舉衆内附授土指揮同知職
  補哈土司在猛竜土司之西亦接整欠土司界向不通中國乾隆三十一年以平定莽匪其頭目噶第牙翁舉衆内附授土千總職
  鎮沅州在省治西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六百九十里東至元江州界一百里西至順寧府雲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車里土司界六百三十里北至景東㕔界六十里東南至普洱府界八十里西南至景東㕔界三百里東北至元江州新平縣界二百九十里西北至䝉化㕔界三百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二千四百五十里明洪武時置鎮沅土州永樂中升為土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改設流官稱鎮沅府増置恩樂縣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直𨽻州凡領縣一恩樂縣在州北六十里明置者樂甸長官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恩樂縣初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屬州
  永北㕔在省治西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三百七十三里南北距五百八十一里東至四川鹽源縣界三百四十八里西至鶴慶州界二十五里南至大理府賓川州界一百十三里北至䝉畨界四百六十八里東南至大姚縣治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大理府鄧州界八十里東北至䝉畨界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麗江府界一百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明洪武十五年改為州屬鶴慶軍民府二十九年置瀾滄衛以州屬之𨽻雲南都司正統七年改為直𨽻州
  本朝初因之康熙五年改𨽻大理府二十六年裁衛入州三十一年仍為直𨽻州三十七年升為永北府領土府一乾隆三十一年以其地事簡裁知府視䝉化景東二府之例改設掌印同知管轄三十五年改為㕔
  䝉化㕔在省治西八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大理府趙州界五十里西至順寧府界一百五十里南至順寧府雲州界一百九十里北至趙州界一百里東南至景東㕔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雲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趙州界五十里西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一百七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四百十里明正統中復為䝉化土府本朝初因之康熙四年置流官設䝉化府掌印同知管轄乾隆三十五年改為㕔
  景東㕔在省治西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楚雄府南安州界一百二十里西五順寧府雲州界二百二十里南至鎮沅州界二百九十里北至䝉化㕔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鎮沅州恩樂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順寧府界三百里東北至楚雄府鎮南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䝉化㕔界三百里自㕔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六百里明洪武中為景東土府本朝初因之康熙四年置流官設景東府掌印同知管轄乾隆三十五年改為㕔
  威逺㕔在省治南一千五百九十里東西距五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至普洱府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順寧府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普洱府思茅㕔界二百四十里北至鎮沅府界一百四十里自㕔治至
  京師九千七百九十里明為威逺土州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置流官設直𨽻威逺撫夷清餉同知治此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八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
  輿地考二十二
  貴州省
  等謹按馬氏輿地考於荆州境内備列費思夷播珍溱諸州皆今之貴州地夫古荆州以嶺嶠為限説者謂自巴東踰江而南為四川酉陽州又迤邐而東南經湖南之永順辰州沅州府及靖州西境訖廣西越城嶺而止今貴州全境並在嶺嶠以西自非荆州疆宇所及矣葢黔省本處梁州徼外於古號為鬼方殷時去夏未逺而有鬼方之伐為化外之域可知隋唐以後開置覊縻諸州而旋或淪䧟元初尚稱為羅施鬼國則其荒逺僻陋固與内地之夙登郡縣者不同也以今日黔中形勢論之東楚西滇南粤北蜀實界四省之中居然腹裏之地特以山箐阻深羣蠻錯處故前代率以荒徼視之明時漸治以中土之法増設流官分為一省東西千里南北三百餘里於諸省之中壤地為狹我
  國家改易衛所俱置州縣又益以四川湖南廣西附近之府州縣南北之境幾與東西埒至於古州八寨諸苖伊古不通聲教自經
  聖朝戡定以來設官臨治等於齊民黔之四封屹然有
  截洵所謂文徳誕敷有苖來格者歟
  貴州明洪武初分屬雲南湖廣四川十五年置貴州都指揮使司永樂十一年以思州二十二長官司分置思州石阡黎平新化四府以思南十七長官司分置思南銅仁鎮逺烏羅四府而於貴州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以總八府仍與貴州都司同管貴州宣慰司十三年改普安安撫司為直𨽻普安州宣徳九年以新化府省入黎平府正統三年以烏羅府省入思南銅仁二府又改安順州永寧鎮寧州俱為直𨽻州成化十二年置程番府𢎞治七年置都勻府隆慶三年改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歴二十九年分播地為二郡以闗為界闗外屬貴州為平越府闗内屬四川為遵義府其二府與貴陽府俱加稱軍民府三十年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後改直𨽻永寧鎮寧普安三州俱屬安順府共為貴陽思州石阡黎平思南銅仁鎮逺都匀安順平越十府以都指揮使司領貴州等十八衛及黄平等守禦千户所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五年設貴州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貴陽府設雲南總督兩省互駐康熙元年專設貴州總督駐安順府四年復為雲貴總督亦駐貴陽時以平定水西改設流官以水西宣慰司之水西城置黔西府以比喇壩置平逺府以大方城置大定府又改四川之烏撤軍民府為威寧府來屬二十二年移雲貴總督駐雲南仍轄二省二十三年改黔西平逺二府為州屬於大定府二十六年又改大定府為州與黔西平逺二州俱屬威寧府雍正五年増置南籠府七年定雲貴廣西共一總督改四川之遵義府來屬復升大定州為府降威寧府為州以屬之乾隆元年設貴州總督兼攝巡撫事十二年仍與雲南共一總督專設貴州巡撫凡領府十三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惟古州台拱清江八寨丹江凱里黄平等衛於乾隆二年開置專理苖疆軍屯事務東西距一千九十里南北距七百七十里東至湖南辰州府界五百四十里西至雲南曲靖府界五百五十里南至廣西慶逺府南丹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界五百五十里東南至廣西泗城府西隆州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雲南曲靖府界五百三十里東北至辰州府界五百二十里西北至雲南東川府界五百六十里在
  京師西南七千六百四十里
  貴陽府為省治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都勻府麻哈州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安順府清鎮縣界三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二百二十里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麻哈州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永豐州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遵義縣界二百十里西北至清鎮縣界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六百四十里明洪武四年置貴州宣撫司六年升為宣慰司𨽻四川永樂十一年始置貴州布政使司以貴州宣慰司及所領地方𨽻之成化十年置程番府在今府南定番州境隆慶二年移府治於今省城改為貴陽府萬歴二十九年改為貴陽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康熙三年平水西宣慰司以所領長官司皆歸府轄十一年改置龍里縣二十六年罷軍民府之名稱為貴陽府又改置貴筑縣及修文縣以平越府之貴定縣來屬三十四年省新貴縣入貴筑縣雍正四年開置長寨㕔凡領州三縣四㕔一長官司二十四
  貴筑縣附郭明隆慶六年置新貴縣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廢貴州貴前二衛改置貴筑縣與新貴縣並為府治三十四年省新貴縣入貴筑縣
  龍里縣在府東五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龍里衛 本朝康熙十一年改置縣貴定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修文縣在府北五十里明崇禎三年置敷勇衛及修文等四守禦所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置修文縣
  開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定番州在府南一百里
  廣順州在府西南一百十里
  長寨㕔在府西南一百七十里本化外狆苖地本朝雍正四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中曹長官司在府南十五里
  白納正副長官司在府北七十里
  養龍長官司在府北二百二十里
  大谷龍長官司在龍里縣西北
  羊塲長官司在龍里縣東北
  新添長官司在貴定縣境
  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南
  大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南三十里
  小平伐長官司在貴定縣西南五十里
  底寨正副長官司在修文縣北
  乖西正副長官司在開州東北六十里
  程番長官司在定番州東二十五里
  小程番長官司在定番州西北五里
  金石番長官司在定番州東二十五里
  大龍番長官司在定番州東三十里
  小龍番長官司在定番州東南二十里
  方番長官司在定番州南八里
  卧龍番長官司在定番州南五十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

  羅番長官司在定番州南三十里
  盧番長官司在定畨州北五里
  韋番長官司在定番州南五里
  上馬橋長官司在定番州西北二十里
  木𤓰正副長官司在定番州西七十里
  麻嚮長官司在定畨州西七十五里
  思州府在省治東五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湖南沅州府芷江縣界九十里西至鎮逺府天柱縣界一百里南至黎平府開泰縣界一百十里北至銅仁府銅仁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沅州府界二十里西南至鎮逺府界四十五里東北至銅仁府界一百十一里西北至銅仁府界一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八十里明洪武五年分置思州宣慰司於此𨽻湖廣永樂十一年改置思州府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改置玉屏清溪二縣凡領縣二長官司四
  玉屏縣在府南一百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平溪衛𨽻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五年來屬改置玉屏縣
  清溪縣在府東九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清浪衛𨽻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清溪縣
  都坪正副長官司附府
  都素正副長官司在府西北九十里
  施溪長官司在府北二百二十里
  黄道溪正副長官司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石阡府在省治東北四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四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銅仁府銅仁縣界八十里西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三百六十里南至鎮逺府天柱縣界十五里北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思州府界六十里西南至平越府餘慶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思南府印江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北至平越府湄潭縣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八十里明洪武初屬思南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置石阡府𨽻貢州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領縣一長官司一
  龍泉縣在府西二百五十里
  石阡副長官司在府西北
  黎平府在省治東一千里東西距四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湖南靖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都勻府獨山州界二百九十里南至廣西栁州府懐逺縣界一百六十里北至鎮逺府天柱縣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靖州通道縣一百六十里西南至都勻府荔波縣界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靖州㑹同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鎮逺府屬卭水土司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里明永樂中置黎平新化二府𨽻貴州宣徳十年以新化省入黎平萬歴二十八年改𨽻湖廣三十一年還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雍正五年改置開泰錦屏二縣七年開置古州㕔凡領縣三㕔一長官司十
  開泰縣附郭明洪武十八年置五開衛𨽻湖廣都司 本朝雍正三年來屬五年改置開泰縣為府治
  錦屏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三十年置銅皷衛後廢永樂三年復置𨽻湖廣都司本朝雍正三年來屬五年改置錦屏縣
  永從縣在府南六十里
  古州㕔在府西一百八十里唐宋時所通之古州為外古州其裏古州向為化外生苖地本朝雍正七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
  洪州泊里正副長官司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潭溪正副長官司在府西南三十里
  新化蠻夷長官司在府西北六十里
  古州長官司在府西北八十里
  龍里長官司在府西北九十里
  中林長官司在府西北一百里
  八舟長官司在府北二十里
  歐陽正副長官司在府北九十里
  亮寨長官司在府北一百里
  湖耳正副長官司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思南府在省治東北六百里東西距四百里南北距五百六十里東至銅仁府銅仁縣界一百里西至遵義府正安州界三百里南至石阡府界六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彭水縣界五百里東南至銅仁府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鎮逺府界五十五里東北至四川平茶土司界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鎮逺府界二百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三百九十五里明洪武七年置思南宣慰司𨽻湖廣永樂十一年改置思南府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領縣三長官司三
  安化縣附郭
  婺川縣在府西四百里
  印江縣在府南四十里
  蠻夷正副長官司在府治西境
  朗溪正副長官司在府東八十里
  沿河祐溪副長官司在府北二百十里
  銅仁府在省治東六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湖南沅州府界六十里西至思南府安化縣界一百十里南至思州府界七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彭水縣界二百里東南至思州府界二十五里西南至思州府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湖南辰州府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思南府界七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二百里明洪武初置銅仁長官司永樂十一年置銅仁府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雍正八年開置松桃㕔凡領縣一㕔一長官司四
  銅仁縣附郭
  松桃㕔在府西南一百里本化外紅苗地本朝雍正八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省溪正副長官司在府西一百里
  提溪正副長官司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烏羅正副長官司在府西二百里
  平頭著可正副長官司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鎮逺府在省治東三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里東至思州府清溪縣界三十里西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九十五里南至黎平府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石阡府界八十里東南至湖南靖州界二百六十里西南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七十里東北至思州府界四十里西北至石阡府界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二百六十里明洪武五年置鎮逺州𨽻湖廣永樂十一年仍置鎮逺府改𨽻貴州布政使司正統二年省州入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開置清江㕔十一年開置台拱㕔又以黎平府之天柱縣來屬凡領縣三㕔長官司二
  鎮逺縣附郭
  施秉縣在府西南六十里
  天柱縣在府東南一百八十里舊屬湖南靖州雍正五年改屬黎平府十一年自黎平府來屬
  清江㕔在府西南一百九十里本化外生苗地本朝雍正八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台拱㕔在府南一百三十九里本化外九股苗地本朝雍正十一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卭水長官司在府東南八十里
  偏橋正副長官司在府西六十里
  都匀府在省治東南三百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黎平府古州界一百里西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廣西南丹州界三百五十里北至平越府平越縣界一百里東南至古州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貴陽府定番州界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平越府黄平州界三十里西北至平越縣界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六十里明洪武十六年置都雲安撫司𨽻四川二十三年改置都勻衛軍民指揮司永樂十七年改𨽻貴州都司𢎞治六年置都勻府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一年改置都勻縣雍正八年開置八寨丹江都江三㕔十一年又以廣西慶逺府之荔波縣來屬凡領州二縣三㕔三長官司七都勻縣附郭明都勻衛 本朝康熙十一年改置都勻縣為府治
  麻哈州在府北五十里
  獨山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清平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明𢎞治八年置縣本朝康熙七年省入麻哈州十一年復置荔波縣在府西南二百里舊屬廣西慶逺府雍正十年改屬都勻府
  八寨㕔在府東九十里明為天壩土司地後廢為化外地 本朝雍正六年平之設同知治其地
  丹江㕔在府東一百六十里本化外生苖地本朝雍正六年平之設通判治其地都江㕔在府東二百四十里本化外生苖地本朝雍正六年平之設通判治其地都勻正副長官司在府南七里
  邦水長官司在府西二十里
  樂平長官司在麻哈州北四十里
  平定長官司在麻哈州北一百里
  豐寧上長官司在獨山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豐寧下長官司在獨山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爛土長官司在獨山州東一百十里
  安順府在省治西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貴陽府貴筑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南籠府安南縣界一百七十里南至南籠府永豐州界一百里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六十里東南至貴陽府廣順州界四百里西南至安南縣界四百五十里東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四百里西北至平逺州界一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八百二十里明洪武十四年置普定府十六年又析置安順州屬之十八年府廢以州屬普定衛𨽻四川正統三年改𨽻貴州布政使司萬歴中升安順州為安順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八年増置普安縣康熙十一年改置普定縣二十六年改置清鎮安平安南三縣並増置南籠㕔罷軍民府之名稱為安順府雍正五年升南籠㕔為府以普安州及普安安南二縣往屬八年開置歸化㕔九年開置郎岱㕔凡領州二縣三㕔二長官司五
  普定縣附郭明洪武初置普定衛 本朝康熙十一年改置普定縣為府治
  永寧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
  清鎮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明置威清鎮西二衛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置清鎮縣安平縣在府東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平壩衛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置安平縣鎮寧州在府西五十五里
  郎岱㕔在府西一百六十里本郎岱土司地 本朝康熙五年平之雍正五年設同知治其地
  歸化㕔在府南一百六十里本康佐土司及狆苖地 本朝雍正十二年設通判治其地頂營長官司在永寧州南一百五十里
  慕役長官司在永寜州西一百七十里
  沙營長官司在永寜州境
  西堡副長官司在郎岱㕔境
  康佐副長官司在歸化西境
  南籠府在省治西北五百八十里東西距七百四十里南北距四百五里東至廣西泗城府界五百里西至雲南羅平州界二百四十里南至廣西西隆州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安順府永寧州界二百八十里東南至西隆州界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羅平州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永寧州界六百十里西北至大定府平逺州界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二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籠守禦所屬普安衛𨽻貴州都司𢎞治十一年分安籠所之阿能等十八寨𨽻廣西萬歴四十二年仍還𨽻貴州
  本朝初因之康熙二十五年改安籠所為南籠㕔移安順府通判駐其地雍正五年升為府分廣西泗城府西隆州所屬紅江以北之地設永豐州又以安順府之普安州及普安安南二縣來屬凡領州二縣二
  永豐州在府東北九十里宋泗城州地明為安籠長官司地 本朝雍正五年改置永豐州普安州在府西三百五里舊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改屬南籠府
  普安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本馬乃夷地 本朝順治十八年平之置普安縣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改屬南籠府
  安南縣在府北一百九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衛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置縣屬安順府雍正五年改屬南籠府
  大定府在省治西北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七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五百十里東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二百三十里西至雲南東川府界五百二十五里南至安順府鎮寧州界二百六十里北至四川敘州府永寧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一百里西南至南籠府普安州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遵義府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雲南昭通府界五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百二十里明洪武四年置宣慰司𨽻四川六年復為宣慰司永樂年間改𨽻貴州布政使司
  本朝初仍為水西宣慰司康熙三年討平之改置大定及平逺黔西三府二十三年改平逺黔西二府為州屬於大定府二十六年復改大定府為州屬威寧府又改置永寧畢節二縣俱𨽻於威寧雍正七年移永寧縣往屬四川復以大定為府改威寧為州以屬之十一年增置水城㕔凡領州三縣一㕔一
  平逺州在府南八十里明水西宣慰司地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平逺府㝷降為州屬大定府後改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還屬大定府
  黔西州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明水西宣慰司地本朝康熙三年改置黔西府尋降為州屬大定府後改屬威寜府雍正七年還屬大定府
  威寧州在府西二百九十里明洪武十四年置烏撒軍民府𨽻四川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威寜府𨽻貴州雍正七年降為州屬大定府
  畢節縣在府北六十里明洪武時置畢節衛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改為縣屬威寧府雍正七年改屬大定府
  水城㕔在府西南三百二十里明為水西宣慰司地 本朝平水西於雍正十一年設通判治其地
  平越府在省治東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三百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鎮逺府施秉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貴陽府開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都匀府都勻縣界六十里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三百六十里東南至都勻府清平縣界六十里西南至貴陽府貴定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遵義府遵義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州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五百里明洪武十四年置平越衛𨽻四川尋改𨽻貴州都司萬歴二十八年兼置平越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康熙十一年増置平越縣二十六年罷軍民府之名稱為平越府凡領州一縣四長官司二
  平越縣附郭明洪武時置平越衛 本朝康熙十一年改置縣為府治
  甕安縣在府北六十里
  湄潭縣在府北二百二十里
  餘慶縣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
  黄平州在府東一百二十里舊治今州西北境康熙二十六年移州於興隆衛故地為今治
  楊義長官司在府東三十里
  巖門長官司在黄平州東北境
  遵義府在省治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七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東至平越府湄潭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四川敘永㕔界六百四十里南至貴陽府修文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四川重慶府綦江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思南府婺川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大定府黔西州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重慶府涪州界五百里西北至四川瀘州界四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九百二十里明洪武四年歸附仍曰播州宣撫司六年升宣慰司萬歴二十九年始改置遵義軍民府𨽻四川布政使司
  本朝初因之康熙二十六年罷軍民府之名稱為遵義府雍正七年改𨽻貴州凡領州一縣四
  遵義縣附郭
  桐梓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
  綏陽縣在府東一百里
  正安州在府東三百六十里舊治今州東北境康熙中移今治
  仁懷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舊治今縣西境康熙中移今治
  等謹按貴州地號黔中考秦之黔中郡治在今湖南辰州府沅陵縣西境漢改黔中為武陵郡移治義陵在今辰州府敘浦縣境其今之沅州常徳永順三府及澧靖諸州皆黔中之地在古荆州境内者也自宇文周以故巴郡涪陵縣地置黔州與古黔中地犬牙相錯隋為黔安郡唐亦為黔中郡治彭水縣在今四川酉陽州境乃荆州西界及梁州南界其所領覊縻諸州即今之石阡思南平越遵義等府在荆梁二州徼外者也馬考承杜佑之舊以唐黔州都督所領費思夷播珍溱諸州統入古荆州境葢因黔中之名與古相亂遂混而為一其實秦漢之黔中在今之湖南隋唐之黔中在今之貴州其地原各不相同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一
  輿地考二十三
  牧厰
  等謹按冀北之野良馬所自出戰國時燕趙擅騎射之利故兵雄於北而自元魏及遼並以馬之蕃耗覘國之强弱金立羣牧使皆在昌桓撫三州葢草肥土衍自昔而然我
  太宗文皇帝既平察哈爾謂此地宜畜牧遂置各牧場于此長林豐草訛寢咸宜游牝别羣孔阜孔碩凡馬駝牛羊之孳息者嵗以千萬計考牧之盛越于前古其地在彰武臺及獨石口張家口邊外𨽻於内務府慶豐司上駟院及太僕寺等衙門故列於各郡縣之後
  牧厰東至科爾沁左翼前旗界西至鑲紅旗察哈爾界南至邊墻北與察哈爾正藍鑲白正白鑲黄
  正黄正紅等旗壤地相錯漢為遼東郡上谷郡代郡雁門郡之北境遼為東京中京西京道境内地金為東京北京西京路境内地元為上都及興和等路地其東為遼陽路之北境其西為大同路之北境明皆為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其最東為楊檉木牧厰西為
  御馬厰又西為太僕寺左翼牧厰又西為鑲黄等四旗牧厰又西南為正黄等四旗牧厰最西為太僕寺右翼牧厰設總管副總管等員管轄
  楊檉木牧厰駐楊檉木河旁杜爾筆山在
  盛京錦州府廣寧縣北二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與北並至科爾沁左翼前旗界西至土黙特左翼南至彰武臺邊門界至
  京師一千二百五十里漢遼東郡地遼金元為懿州地明初置廣寧後屯衛永樂八年徙衛治義州遂廢為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御馬厰亦名上都牧厰駐博羅城在獨石口東北一百四十五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七里東至多倫諾爾㕔界西與北並至鑲白旗察哈爾界南至獨石口邊界至
  京師六百七十五里漢上谷郡北境唐為奚契丹地金置桓州領清塞縣屬西京路在今厰地北境元為開平府建置宫室號為上都設留守司在今厰地東北境明初置開平衛並置凉亭等八驛宣徳五年徙衛治獨石遂廢為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太僕寺左翼牧厰駐喀喇尼墩井在張家口東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張家口邊界西至鑲黄旗牧厰界南至鑲藍旗牧厰界北至鑲黄旗察哈爾界至
  京師五百五十里漢上谷郡地遼金為望雲縣地元為雲州地明為宣府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鑲黄等四旗牧厰駐控果羅鄂博岡在張家口北一百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鑲藍旗牧厰界西至正黄旗牧厰界南至張家口邊界北至鑲黄旗察哈爾界至
  京師四百一十里漢上谷郡地金置撫州治柔逺縣屬西京路元中統時陞為隆興路後改為興和路在今厰地西南境武宗時置中都在今厰地西北境明置興和守禦千戸所永樂二十年徙所治宣府遂廢為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正黄等四旗牧厰駐諾穆罕博羅山在張家口西北二百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鑲黄旗牧厰界西與北並至正黄旗察哈爾界南至豐鎮㕔邊界至
  京師六百十里漢代郡北境金為撫州之集寧縣及豐利縣地元為集寧路明為天成衛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太僕寺右翼牧厰駐齊齊爾罕河在張家口西北三百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正黄旗察哈爾界西至鑲紅旗察哈爾界南至豐鎮㕔邊界北至正紅旗察哈爾界至
  京師七百二十里漢雁門郡疆隂縣地遼為大同府長青縣北境金為大同府白登縣北境元為大同府北境明為陽和衛邊外地
  本朝置牧厰
  察哈爾
  等謹按察哈爾部落本元代後裔終明之世雄長北陲我
  朝肇基王業各䝉古相率歸誠惟察哈爾恃其强盛未即款服逮
  太宗文皇帝統衆親征林丹走死其子額哲稽首來降錫以王爵列在藩封至康熙年間以布爾呢叛逆復加戡定始遷其衆於宣大邊外惟以總管等官臨治與各札薩克之襲有世爵者不同第其散處邊陲習於遊牧則固與諸䝉古無異也其地在獨石口張家口殺虎口外與各牧厰相接𨽻于理藩院典屬司故列於牧厰之後
  察哈爾八旗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歸化城土黙特界南至太僕寺等各牧厰及山西大同府朔平府邊界北至蘇尼特及四子部落界袤延千餘里漢為上谷郡代郡雁門郡之北境直匈奴左王居及單于庭後漢為烏桓鮮卑地烏桓校慰治馬元魏置禦夷懐荒柔元撫㝠武川懐朔六鎮唐時突厥及奚居之遼為歸化奉聖諸州北境及乙室部訛僕括部撒里葛等部所居金為西京路之桓州撫州等地元為上都路興和路大同路及寧昌應昌徳寧全寧净州集寧等路地明洪武時置開平等衛所後俱棄為邊外地自明初元裔阿裕實理達喇退居和寧在今喀爾喀境數傳之後去國號稱為韃靼號曰汗至明景泰中元裔托克托布哈之子瑪拉噶爾嗣立始稱小王子其後皆以小王子為號成化𢎞治之間小王子屢入據河套嘉靖間有小王子卜赤駐牧察哈爾之地因以名部亦曰插漢兒時諳達方强懼為所并及徙帳於遼東邊外收福餘雜部四傳至林丹自稱胡土克圖汗漸强盛萬厯四十三年屢犯遼東崇禎元年乗勢犯宣大邀嵗賞東西馳逐侵暴諸部其所屬各台吉等俱率衆次第歸於
  本朝天聰八年
  太宗文皇帝統大軍親征察哈爾林丹懼欲走往圖伯特奔至打草灘而卒明年其子崆果爾額哲率餘衆來降封為親王即其部編旗駐義州順治五年
  哲卒其弟阿布鼐襲爵傳至布爾呢兄弟於康熙十四年叛討誅之移其部衆駐牧宣化大同邊城外後從征噶爾丹有功増給軍餉復以來降之喀爾喀厄魯特人編為佐領𨽻焉其八旗分為東西二翼東四旗曰鑲黄旗又東為正白旗又東為鑲白旗最東為正藍旗西四旗曰正黄旗又西為正紅旗又西為鑲紅旗最西為鑲藍旗凡各旗壩内官地及旗人與民人交涉事件以四旗㕔及多倫諾爾㕔獨石口㕔張家口㕔豐鎮㕔寧逺㕔治之本旗事務設都統副都統及總管等員管轄鑲黄旗察哈爾駐蘇們哈達在張家口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正白旗察哈爾界西至正黄旗察哈爾界南至鑲黄旗牧厰界北至蘇尼特界至
  京師七百五十里漢上谷郡北境金為撫州地元為興和路地明為萬全右衛邊外地
  本朝鑲黄旗察哈爾駐牧
  正黄旗察哈爾駐穆遜特格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鑲黄旗察哈爾界西至正紅旗察哈爾界南至太僕寺右翼牧厰界北至蘇尼特界至
  京師七百三十里漢代郡且如縣地金撫州威寧縣元興和路威寧縣地明為天成衛東北邊外地
  本朝為正黄旗察哈爾駐牧
  正白旗察哈爾駐布爾噶台在獨石口西北二百九十里東西距七十八里南北距二百九十五里東與北並至鑲白旗察哈爾界西與南並至鑲黄旗察哈爾界至
  京師八百二十里漢上谷郡北境遼金皆為望雲縣地元為雲州北境明為龍門衛邊外地
  本朝為正白旗察哈爾駐牧
  鑲白旗察哈爾駐布延阿海蘇黙在獨石口北二百四十五里東西距五十六里南北距一百九十七里東與北並至正藍旗察哈爾界西至正白旗察哈爾界南至太僕寺牧厰界至
  京師七百七十里漢上谷郡北境金為桓州地元為上都路西境明初為開平衛地後廢為邊外地
  本朝為鑲白旗察哈爾駐牧
  正紅旗察哈爾駐古爾班托羅海山在張家口西北三百七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正黄旗察哈爾界西至鑲紅旗察哈爾界南至太僕寺右翼牧厰界北至四子部落界至
  京師八百里漢雁門郡北境遼為大同府天成長青二縣北境金元皆為大同府北境明為天成陽和二衛邊外地
  本朝為正紅旗察哈爾駐牧
  鑲紅旗察哈爾駐布林泉在張家口西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正紅旗察哈爾界西至鑲藍旗察哈爾界南至大同府邊界北至四子部落界至
  京師八百三十里漢雁門郡北境遼徳州東北境金元皆為大同府北境明為大同邊外地
  本朝為鑲紅旗察哈爾駐牧
  正藍旗察哈爾駐札哈蘇台泊在獨石口東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克什克騰界西至鑲白旗察哈爾界南至上都牧厰界北至阿巴噶界至
  京師八百九十里漢上谷郡北境金為桓州地元置開平府加號上都在今旗地東南境明初為開平衛地後廢為邊外地
  本朝為正藍旗察哈爾駐牧
  鑲藍旗察哈爾駐阿巴漢喇喀山在殺虎口東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鑲紅旗察哈爾界西至歸化城土黙特界南至大同府邊界北至四子部落界至
  京師一千里漢雁門郡沃陽縣地遼金元皆為豐州東境明大同府西北邊外地
  本朝為鑲藍旗察哈爾駐牧
  内札薩克䝉古
  等謹按禹分天下為九州其時外薄四海咸建五長此域外建置所由始也顧禹貢紀聲教所及而朔南但謂之暨說者謂北距大漢則及境而止不能越乎其外至周禮職方氏所列蠻服夷服鎮服藩服特居九服之四然當時所謂疆以戎索者祗在汾晉之墟至於朔漠以外固非疆理所及矣漢唐以來匈奴突厥之屬雜處其間遼金及元始置都邑城郭與内地不異明代威徳弗逺邊警時聞我
  國家發祥東土肇建鴻圖䝉古諸部落先後款附聨為戚畹載在勲盟各奉其土地人民比於内臣於是編戸設官悉遵約束帶礪之錫爰及子孫其封爵㑹盟諸事𨽻於理藩院旗籍司及王㑹司視功之大小以别承襲之等差酌路之逺近以定朝貢之疏數典禮至優極渥而各䝉古仰霑
  列朝徳澤亦無不恪守疆圻傾心向化入奉朝元之㑹出參從狩之班屏藩萬里中外一家實曠古所未有也
  内札薩克䝉古東至吉林黑龍江界西至賀蘭山厄魯特界南至察哈爾八旗及各牧厰界北至喀爾喀界袤延萬餘里古雍冀幽并營五州北境春秋時晉北有林胡樓煩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谿谷自為君長戰國以後為匈奴地漢初匈奴冒頓强盛自立為單于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將以左賢王居東方直上谷郡以東接濊貊右賢王居西方直上谷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郡雲中郡武帝時遣將出隴西定襄屢加征伐
  始退居漠北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二部南單于始復居漠南漢末匈奴衰弱東胡别種烏桓鮮卑二部雜居其地元魏時入於蠕蠕其東境兼為庫莫奚地北齊以後突厥破蠕蠕自稱可汗至隋時遂兼有漠南北之後時庫莫奚在東境種類漸多始去庫莫但稱曰奚唐突厥强盛分為東西兩部西突厥移帳於西域其東突厥皆居漠南逼近豐勝諸州貞觀四年遣李靖等擊破頡利可汗以其地置定襄雲中等都督府即以其部長主之二十一年復擊破車鼻可汗置狼山等十都督府蘇農等三十二州設單于瀚海兩都䕶府領之是時東境之奚與契丹並内附於契丹地置松漠都督府領峭落等九州於奚地置饒樂都督府領弱水等六州仍各以其部長主之突厥既滅之後其部衆叛服不常而薛延陀與回紇分有其地薛延陀㝷為唐所滅其地盡入于回紇唐末回紇漸衰西夏與契丹遂分有其地契丹耶律氏起自臨潢併有東西奚諸部之地建國為遼其後分置州縣此為上京道中京道諸州縣及西京通北境地金為上京路北京路西京路諸州縣地元之先曰䝉古居西北極邊奄有天下遂成一統此為大寧上都興和大同等路地明初元順帝之子阿裕實理達喇去歸漠北保有和寧此為明大寧衛開平衛及興和守禦所北境永樂初元裔去其國號稱為韃靼其酋長阿嚕台既立布尼雅實哩為汗數擁衆犯邊宣徳以後各衛皆棄為邊外地時韃靼遺種繁衍漸駐牧於漠南其東境又兼為烏梁海地其後衛拉特脱歡襲殺阿嚕台有托克托布哈者為脱歡所立居漠北脫歡輔之既誘朶顔諸衛窺塞子額森嗣為太師正統時誘諸畨大舉入寇至宣府明師有土木之覆既而額森弑托克托布哈自立㝷為其屬所殺時韃靼部長巴賚求托克托布哈子瑪爾噶爾立之號小王子巴賚與其屬茂里海皆雄視部中天順中瑪古竒爾吉斯嗣為小王子韃靼部長益各専權成化初巴賚與茂里海擁小王子入據河套㑹巴賚弑小王子茂里海殺巴賚更立他王子㝷復弑之有别部沙嘉阿爾斯蘭與博勒呼亦入據河套明發兵討之無功而茂里海諸部亦稍衰敗時又有滿魯都入河套稱汗以沙嘉阿爾斯蘭為太師㝷與博勒呼入冦為明所敗滿魯都不復居套沙嘉阿爾斯蘭遂殺博勒呼併其衆益専恣為滿魯都所殺滿魯都死邊患少息成化末入冦者復稱小王子漸往來套中與火篩相倚𢎞治十三年小王子復居河套為邊患無寧嵗嘉靖十一年小王子徙帳東方而所分諸部落在西北邊者濟農諳達二部最强時時入冦吉囊據有河套而諳達駐威寧海子於豐州築城自衛又有素囊等十二部為所役屬隆慶四年諳達内附詔封為順義王自是約束諸部西塞稍寧而東塞之小王子察哈爾時冦遼東傳至林丹汗益强盛䝉古諸部多為所役屬
  本朝龍興䝉古科爾沁部率先歸附及既滅察哈爾諸部相繼來附有大征伐並帥師以從及定鼎以後錫以爵禄俾得世及共二十五部為五十一旗與内八旗等其朝覲貢道則科爾沁郭爾羅斯杜爾伯特札賚特四部十旗由山海闗札嚕特喀爾喀左翼奈曼敖漢土黙特喀喇沁翁牛特阿嚕科爾沁八部十三旗由喜峯口巴林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哈納爾左翼阿巴噶左翼六部九旗由獨石口阿巴哈納爾右翼阿巴噶右翼蘇尼特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六部七旗由張家口烏喇特鄂爾多斯歸化城土黙特三部十二旗由殺虎口共分為三班其㑹盟則科爾沁郭爾羅斯杜爾伯特札賚特四部為一㑹其盟所曰哲里穆札嚕特喀爾喀左翼奈曼敖漢翁牛特阿嚕科爾沁巴林克什克騰八部為一㑹其盟所曰召烏達土黙特喀喇沁二部為一㑹其盟所曰卓索圖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哈納爾阿巴噶蘇尼特五部為一㑹其盟所曰錫林郭爾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茂明安烏喇特四部為一㑹其盟所曰烏蘭察布鄂爾多斯為一㑹其盟所曰伊克召每三年
  命大臣齎勅以往其各札薩克俱以時赴盟㑹之所每會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以簡稽軍實巡閲邊防清理刑名編審丁册惟歸化城土黙特㑹盟集於本城不設盟長聽
  簡命大臣莅視
  等謹按外藩各部每旗設掌旗札薩克一人不拘爵秩或係世管或由
  簡用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為之自札薩克以外皆為散秩其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台吉等爵無定員或以功晉封或以事降襲其世次具詳封建考兹不複載
  科爾沁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一百里東至札賚特界西至札嚕特界南至奉天錦州二府邊界北至索倫界至
  京師一千二百八十里漢遼東郡北境後漢為扶餘鮮卑地唐為契丹及靺鞨地遼為上京道之東境東京道之北境金分屬上京路北京路及咸平路元為開元路北境明初以元後烏梁海置外衛自黄泥窪踰鐵嶺至開元曰福餘衛此為福餘衛地即以其酋長掌衛事後叛服不常洪熙間其酋居嫩江後自立國為科爾沁亦稱北嫩江䝉古素屬於察哈爾
  太祖髙皇帝甲午年即遣使通好天命初其貝勒莽古斯札爾固齊來朝以壤地相接結為婚姻其後為察哈爾所侵
  太祖髙皇帝命將赴援察哈爾夜遁十一年其貝勒奥巴
  遂率其兄弟先諸䝉古舉部來降
  賜以土謝圖汗之號每有征伐並以師來㑹優賜與他部獨異後編為六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親王四人郡王四人貝勒二人貝子一人鎮國公二人輔國公六人
  科爾沁左翼旗駐伊克唐噶哩克坡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六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五百五十里東與北並至右翼旗界西至札嚕特左翼界南至左翼後旗界唐時為契丹地遼置信州彰聖軍領武昌定武二縣屬東京道金省定武縣以州屬上京路元廢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崇徳元年封莽古斯札爾固齊之孫曼珠錫禮為多羅巴圖魯郡王順治十六年進封為和碩達爾漢親王世襲掌左翼旗自本旗外統領前後二旗及郭爾羅斯二旗札薩克事科爾沁左翼前旗駐伊克岳里泊在喜峯口東北八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左翼後旗界西至喀爾喀左翼界南至楊檉木牧厰界北至左翼旗界唐時為契丹地遼置長春州屬上京道金降為縣𨽻泰州屬北京路元廢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崇徳元年封札爾固齊之弟崆果爾為多羅炳圖郡王世襲掌左翼前旗札薩克事
  科爾沁左翼後旗駐雙和爾山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四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與北並至左翼旗界西至左翼前旗界南至錦州府邊界唐時為契丹地遼置鳯州屬上京道金廢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順治六年封札爾固齊之孫竒塔特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左翼後旗札薩克事
  科爾沁右翼旗駐巴顔和碩在喜峯口東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右翼前旗界西與南並至左翼旗界北至索倫界唐時為靺鞨地遼為黄龍府之北境屬東京道金屬上京路元廢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崇徳元年封土謝圖汗奥巴之子巴達禮為和碩土謝圖親王世襲掌右翼旗自本旗外統領前後二旗及杜爾伯特札賚特二旗札薩克事
  科爾沁右翼前旗駐錫喇布爾噶蘇在喜峯口東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八十里東與北並至右翼後旗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郭爾羅斯界唐時為靺鞨地金置肇州𨽻會寜府屬上京路海陵時改屬濟州承安三年陞為武興軍領始興一縣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崇徳元年封奥巴之弟布達齊為多羅札薩克圖郡王世襲掌右翼前旗札薩克事
  科爾沁右翼後旗駐額黙勒圖坡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四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札賚特界西至右翼前旗界南至郭爾羅斯界北至索倫界唐時為靺鞨地遼置衍州領宜豐一縣屬東京道金廢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科爾沁所據 本朝天命年間奥巴之兄托邁來朝賜號達爾漢崇徳元年封其子拉穆什希為鎮國公世襲掌右翼後旗札薩克事
  郭爾羅斯東西距四百五十里南北距六百六十里東至黑龍江將軍地界西與北并至科爾沁界南至奉天府及吉林邊墻界至
  京師一千八百九十七里唐時為契丹地遼置泰州昌徳軍屬上京道金因之大定間廢承安二年移州於長春縣以故地為金安縣𨽻之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科爾沁所據後分與其弟是為郭爾羅斯
  本朝天聰七年其台吉古木及布木巴隨土謝圖汗奥巴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各置掌旗札薩克仍統領於科爾沁左翼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
  郭爾羅斯前旗駐古爾班察罕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四百八十七里東西距二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後旗界西與北並至科爾沁界南至奉天府邊墻界 本朝順治五年封古木之弟桑阿爾寨為輔國公七年以古木之子昻安嗣為輔國公世襲掌前旗札薩克事郭爾羅斯後旗駐榛子嶺在喜峯口東北一千五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與北並至杜爾伯特界西至前旗界南至白都訥界 本朝順治五年封布木巴為鎮國公世襲掌後旗札薩克事
  杜爾伯特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黑龍江將軍地界西至札賚特界南至郭爾羅斯界北至索倫界至
  京師二千五十里唐時為契丹地遼為長春州北境屬上京道金為泰州北境屬北京路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科爾沁所據後分與其弟是為杜爾伯特
  本朝天聰七年其台吉阿都齊隨土謝圖汗奥巴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置掌旗札薩克仍統領於科爾沁右翼其封爵為貝子一人
  杜爾伯特旗駐托克托爾坡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六百四十里 本朝順治五年封阿都齊之子色楞為固山貝子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札賚特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杜爾伯特界西與南並至郭爾羅斯界北至索倫界至
  京師二千一十里唐時為契丹地遼為長春州北境屬上京道金為泰州北境屬北京路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科爾沁所據後分與其弟是為札賚特
  本朝天聰七年其台吉和碩齊隨土謝圖汗奥巴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置掌旗札薩克仍統領於科爾沁右翼其封爵為貝勒一人
  札賚特旗駐圖卜新察罕坡在喜峯口東北一千六百里 本朝順治五年封和碩齊之子色楞為固山貝子傳至特古斯於雍正十年以軍功晉封多羅貝勒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札嚕特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六十里東至科爾沁界西至阿嚕科爾沁界南至科爾沁及喀爾喀左翼界北至烏珠穆沁界至
  京師一千五百十里漢遼東郡北境唐屬營州都督府後入於奚遼為上京道地金屬北京路元為上都路東境明初為烏梁海地後為札嚕特素屬於喀爾喀
  本朝初其部長内齊汗遣使通好結為婚姻天命四年其貝勒色本叛盟
  太祖髙皇帝命偏師擒之明年釋令歸國天聰二年内齊汗偕貝勒色本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貝勒二人鎮國公一人
  札嚕特左翼旗駐齊齊克里克托羅海山北在喜峯口東北一千一百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四百六十里東與南並至科爾界西至右翼旗界北至烏珠穆沁界 本朝崇徳元年封内齊汗為多羅貝勒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札嚕特右翼旗兎兒山南在喜封口東北一千二百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四百六十里東至左翼旗界西至阿嚕科爾沁界南至喀爾喀左翼界北至烏珠穆沁界 本朝順治五年封色本之子桑阿爾為多羅達爾漢貝勒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喀爾喀左翼旗右翼見後東西距一百二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三十里東至科爾沁界西至奈曼界南至
  土黙特界北至札嚕特及翁牛特界至
  京師一千二百十里漢為鮮卑地唐屬營州都督府後入於奚遼為上京道地金屬北京路元為大寧路北境明為喀爾喀所據素屬於札薩克圖汗後與有隙
  本朝天命八年其台吉古木布伊爾登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貝勒一人
  喀爾喀左翼旗駐察罕和碩墩在喜峯口東北八百四十里 本朝康熙三年封古木布伊爾登為多羅貝勒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奈曼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喀爾喀左翼界西至敖漢界南至土黙特界北至翁牛特界至
  京師一千一百十里漢為鮮卑地唐屬營州都督府後入于奚遼金為興中府地元為興中州北境屬大寧路明為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是為奈曼素屬於察哈爾
  本朝天聰元年其台吉衮楚克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郡王一人
  奈曼旗駐章古台在喜峯口東北七百里 本朝崇徳元年封衮楚克為多羅達爾漢郡王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敖漢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奈曼界西至喀喇沁界南至土黙特界北至翁牛特界至
  京師一千一十里漢為鮮卑地唐屬營州都督府後入於奚遼金為興中府北境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為喀爾喀所據後分與其弟是為敖漢素屬於察哈爾
  本朝天聰元年其貝勒塞臣卓禮克圖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二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二人
  敖漢旗駐古爾班圖勒噶山在喜峯口東北六百里 本朝崇徳元年封塞臣卓禮克圖之子班第為多羅郡王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土黙特東西距四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楊檉木牧厰界西至喀喇沁右翼界南至錦州府邊墻界北至喀爾喀左翼及敖漢界至
  京師一千里本古孤竹國漢置栁城縣屬遼西郡為西部都尉治晉成康中燕慕容皝改為龍城縣遂建都于此號和龍宫元魏為營州治隋復治栁城縣為遼西郡治唐為營州都督府治後入於奚遼太祖平奚置興中府治興中縣屬中京道金因之屬北京路元降為州屬大寧路明初以元後烏梁海置外衛自義州厯廣寧至遼河曰泰寧衛此為泰寧衛地即以其酋長掌衛事後叛服不常嘉靖以後小王子之裔居此者號曰圖們是為東土黙特
  本朝天聰三年其台吉温布偕塔布囊善巴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貝勒一人貝子一人又附喀爾喀貝勒一人
  土黙特左翼旗駐旱龍潭山在喜峯口東北八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楊檉木牧厰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義州白土厰邊門界北至喀爾喀左翼界本朝崇徳元年封善巴為鎮國公賜號達爾漢康熙元年晉封其子卓禮克圖為多羅達爾漢貝
  勒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土黙特右翼旗駐大華山在喜峯口東北五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左翼旗界西至喀喇沁右翼界南至錦州府邊墻界北至敖漢界 本朝順治二年封温布為鎮國公康熙二年晉封為固山貝子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喀喇沁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東至土黙特及敖漢界西至熱河界南至永平府邊墻界北至翁牛特界至
  京師七百六十里本春秋時山戎地漢屬遼西郡後漢為鮮卑地晉為慕容氏地元魏時有庫莫奚居此唐初奚内附置饒樂都督府𨽻營州後分為東西奚㝷併於契丹遼統和二十五年以故奚王牙帳建城號中京大定府金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至元七年改為大寧路二十二年改為武平路後復大寧路𨽻遼陽行省明洪武中置大寧都指揮使司領大寧等二十餘衛封皇子權於大寧為寧王以鎮之㝷改為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復以元後烏梁海置外衛自全寧厯喜峯近宣府曰朶顔衛即以其酋長掌衛事其地在大寧之北永樂初改封寧王于江西徙大寧都司于保定以大寧地賜三衛酋長此為朶顔衛所據叛服不常後為察哈爾所併以其地予其塔布囊是為喀喇沁
  本朝天聰二年其部長蘇布迪偕其兄弟色楞等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康熙四十四年又増設一旗共為旗三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一人貝子二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喀喇沁左翼旗駐牛心山在喜峯口東北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三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土黙特界西至熱河界南至永平府邊墻界北至右翼旗界 本朝順治五年封色楞為鎮國公世襲傳至善穆巴克什于康熙五十五年晉封為固山貝子至僧衮札布于雍正九年晉封為多羅貝勒至呼圖靈阿于乾隆七年仍襲貝子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喀喇沁右翼旗駐錫伯河北在喜峯口北三百九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敖漢界西與南並至熱河界北至翁牛特界 本朝崇徳元年封蘇布迪之子古魯希布為貝子賜號多羅杜稜世襲至順治七年晉封為貝勒康熙三年晉封其子班達爾什為多羅杜稜郡王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喀喇沁増設一旗康熙四十四年設五十九年封喀寧阿為一等塔布囊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其游牧地即在左右翼二旗疆理内
  翁牛特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阿嚕科爾沁界西至熱河界南至喀喇沁及敖漢界北至巴林及克什克騰界至
  京師七百六十里隋以前為奚地唐為饒樂都督府地遼置饒州匡義軍屬上京道金為北京路地元為上都路地明初為烏梁海地後為翁牛特
  本朝天聰七年其濟農索音偕貝勒棟等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一人貝勒一人貝子一人鎮國公一人
  翁牛特左翼旗駐札拉峯西在古北口東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三百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阿嚕科爾沁界西至右翼旗及克什克騰界南至敖漢界北至巴林界 本朝崇徳元年封其部長東為多羅達爾漢戴青貝勒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翁牛特右翼旗駐英錫爾哈察特呼朗在古北口東北五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左翼旗界西至熱河界南至喀喇沁右翼旗界北至克什克騰界本朝崇徳元年封索音為多羅杜稜郡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阿嚕科爾沁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札嚕特界西至巴林及翁牛特界南至喀爾喀左翼界北至烏珠穆沁界至
  京師一千三百四十里漢遼東郡邊外唐為松漠都督府地遼為上京臨潢府地金屬北京路元為遼王納顔分地明初為烏梁海地後為阿嚕科爾沁為察哈爾所侵
  本朝天聰六年其部長達賴率其子穆章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貝勒一人
  阿嚕科爾沁旗駐渾圖山東在古北口東北一千一百里 本朝初設有二旗崇徳元年併為一旗順治五年封穆章為固山貝子後晉封為多羅貝勒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巴林東西距二百五十一里南北距二百三十三里東至阿嚕科爾沁界西至克什克騰界南至翁牛特界北至烏珠穆沁界左右翼二旗所轄疆理同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遼上京臨潢府地金屬北京路元嘗遷廣寧治此明初為烏梁海北境地後為順義王諳達第五子所據是為巴林素屬於察哈爾
  本朝天命十一年
  太祖髙皇帝親統大軍征之收其畜産天聰二年復為察哈爾所破其貝勒色特爾偕台吉曼珠錫禮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一人貝子二人輔國公一人
  巴林左翼旗駐阿齊圖托羅海在古北口東北七百八十里 本朝順治五年封曼珠錫禮為固山貝子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巴林右翼旗駐托博山在古北口東北七百二十里 本朝順治五年封色特爾之子
  色布騰為輔國公七年晉封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克什克騰東西距三百三十四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七里東至翁牛特及巴林界西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及浩齊特界南至翁牛特界北至烏珠穆沁界至
  京師八百十里遼上京道地金屬北京路元為上都路及應昌路地明為䝉古所據是為克什克騰素屬於察哈爾
  本朝天聰八年既平察哈爾其部長蘇密爾戴青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台吉一人
  克什克騰旗駐濟拉巴斯峯在古北口東北五百七十里 本朝順治三年封蘇密爾戴青為一等台吉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烏珠穆沁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五里東至索倫界西至浩齊特界南至巴林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一千一百六十三里遼上京道北境金屬北京路元屬上都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烏珠穆沁素屬於察哈爾後以林丹汗暴虐往依喀爾喀
  本朝天聰八年既平察哈爾其貝勒多爾濟偕色楞等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親王一人貝勒一人鎮國公一人輔國公一人烏珠穆沁左翼旗駐奎蘇托羅海在古北口東西一千一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六里南北距二百十五里東至索倫界西與南並至右翼旗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 本朝順治三年封色楞為多羅額爾徳尼貝勒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烏珠穆沁右翼旗駐巴克蘇爾噶台山在古北口東北九百二十三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與北並至左翼旗界西至浩齊特界南至巴林界 本朝崇徳六年封多爾濟為和碩車臣親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浩齊特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東與北並至烏珠穆沁界西至阿巴噶界南至克什克騰界至
  京師一千一百八十五里遼上京道西境金屬北京路元屬上都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浩齊特素屬於察哈爾後以林丹汗暴虐往依喀爾喀
  本朝天聰八年既平察哈爾其貝勒博羅特偕台吉噶爾瑪䇿旺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為郡王二人
  浩齊特左翼旗駐烏黙克依泉在獨石口東北六百八十五里東西距九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與北並至烏珠穆沁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克什克騰界 本朝順治三年封博羅特為多羅貝勒七年晉封為多羅額爾特尼郡王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浩齊特右翼旗駐都古哩克呼都克井在獨石口東北六百九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東與北並至左翼旗界西與南並至阿巴噶界 本朝順治十年封噶爾瑪策旺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阿巴哈納爾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六里東至浩齊特界西至阿巴噶右翼界南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界至
  京師一千五十里漢上谷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為突厥地遼為上京道西境金為北京路西北境元屬上都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阿巴哈納爾素屬於喀爾喀
  本朝崇徳年間台吉色楞偕托音錫拉布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為貝勒一人貝子一人阿巴哈納爾左翼旗駐烏爾呼托羅海山在獨石口東北五百八十二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三百十八里東與北並至浩齊特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阿巴噶界 本朝康熙四年封托音錫拉布為固山貝子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阿巴哈納爾右翼旗駐永安山在張家口東北六百四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左翼旗界西至阿巴噶界南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 本朝康熙六年封色楞為多羅貝勒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阿巴噶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阿巴哈納爾界西至蘇尼特界南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一千里漢上谷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為突厥地遼為上京道西境金屬北京路元屬上都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阿巴噶素屬於察哈爾後以林丹汗暴虐往依喀爾喀
  本朝天聰八年既平察哈爾其濟農都思噶爾偕貝勒多爾濟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二人貝子一人輔國公一人
  阿巴噶左翼旗駐巴顔鄂隴在獨石口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二里東至浩齊特界西與北並至阿巴哈納爾界南至正藍旗察哈爾界 本朝順治八年封都思噶爾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阿巴噶右翼旗駐科布爾泉在張家口東北五百九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三百十里東至阿巴哈納爾界西至蘇尼特界南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 本朝崇徳六年封多爾濟為多羅卓禮克圖郡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蘇尼特東西距四百六里南北距五百八十里東至阿巴噶右翼界西至四子部落界南至察哈爾鑲白正白二旗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漢上谷及代郡北境後漢烏桓鮮卑居之晉為拓跋氏地隋及唐初為突厥地遼置撫州㝷廢金復置屬西京路元為興和路地明為䝉古所據是為蘇尼特素屬於察哈爾
  本朝天聰八年既平察哈爾其濟農叟色偕貝勒騰吉斯舉部來降後編為二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二人貝勒一人輔國公一人
  蘇尼特左翼旗駐鄂拉圖察卜台墩在張家口北五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阿巴噶右翼界西至右翼旗界南至正白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本朝崇徳六年封騰吉斯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左翼旗札薩克事
  蘇尼特右翼旗駐薩敏錫勒山在張家口北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六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左翼旗界西至四子部落界南至鑲黄旗察哈爾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本朝崇徳七年封叟色為多羅杜稜郡王世襲掌右翼旗札薩克事
  四子部落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與北並至蘇尼特界西至歸化城土黙特及喀爾喀右翼界南至鑲紅旗察哈爾界至
  京師九百六十里漢雁門及定襄郡北境晉為拓跋氏地唐為振武軍地遼為豐州地屬西京道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為喀爾喀所據後分與諸子號曰堆音珠色是為四子部落
  本朝天聰七年其貝勒温布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郡王一人
  四子部落旗駐烏蘭額爾吉坡在張家口西北五百五十里 本朝順治六年封温布為多羅達爾漢郡王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喀爾喀右翼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四子部落界西至茂明安界南至歸化城土黙特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一千一百三十里漢定襄雲中二郡北境唐為振武軍地遼為豐州地屬西京道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為喀爾喀所據素屬於土謝圖汗後與有隙
  本朝天命八年其台吉本達爾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貝勒一人貝子二人鎮國公一人
  喀爾喀右翼旗駐塔魯渾河在張家口西北七百十里 本朝順治十年封本達爾為和碩達爾漢親王康熙九年其子諾爾降封郡王四十七年其孫占達古密降封多羅達爾漢貝勒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茂明安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東至喀爾喀右翼界西至烏喇特界南至歸化城土黙特界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一千二百四十里漢五原郡地唐為振武軍地遼為東勝州地屬西京道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茂明安
  本朝天聰八年其部長揚古海等舉部來降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
  茂明安旗駐徹爾圖泉在張家口西北八百里本朝順治初年封揚古海為一等台吉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
  烏喇特在殺虎口西北五百六十里東西距二百十五里南北距三百里東至茂明安及歸化城土黙特界西與南並至鄂爾多斯界北至喀爾喀界前中後三旗所轄疆理同至
  京師一千五百二十里秦九原郡地後廢漢元朔二年復置更名五原郡漢末郡廢唐景龍二年張仁愿於河外築三受降城此為中受降城地遼為雲内州地屬西京道金屬西京路元屬大同路明為䝉古所據是為烏喇特
  本朝天聰七年其台吉温布達爾漢偕圖巴鄂寶等舉部來降後編為三旗其封爵為鎮國公二人輔國公一人
  烏喇特前旗駐哈達瑪爾一名鐵柱谷 本朝順治五年封圖巴為鎮國公世襲掌前旗札薩克事
  烏喇特中旗亦駐哈達瑪爾 本朝順治五年封鄂寶為鎮國公世襲掌中旗札薩克事
  烏喇特後旗亦駐哈達瑪爾 本朝順治五年封巴克巴海為輔國公世襲掌後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在歸化城西河套内東至歸化城土黙特界西至喀爾喀界南至長城界北至烏喇特界東西北三面皆距黄河自山西偏頭闗至甘肅寧夏邊外袤延二千里有竒至
  京師一千一百里漢初為匈奴地武帝元朔二年於此開置朔方郡又兼為西河郡上郡之南境後漢末廢朔方郡晉永嘉後逓為前後趙前後秦地義熙中赫連勃勃據此置統萬城後魏為統萬鎮地後為夏州北境隋於其地東置勝州西置豐州大業初改勝州為榆林郡豐州為五原郡後廢唐貞觀中復置勝豐二州天寶元年改勝州為榆林郡豐州為九原郡乾元元年俱復故名其南境又置宥州俱屬闗内道唐末拓跋思恭鎮此後為西夏五代至宋金皆為夏所有元初滅夏立西夏中興等路後廢其地東屬東勝雲内二州西屬延安寧夏等路明初築東勝等城並立屯戍天順間䝉古酋長巴賚與茂里海等始擁小王子入據河套小王子被弑西北諸部鄂爾綽克等與茂里海互相仇殺其餘衆别立小王子之支子為岱顔汗不復居套仍服屬於小王子其後别部沙嘉阿爾斯蘭與博勒呼亦入居之成化四年沙嘉阿爾斯蘭殺鄂爾綽克併其衆而結元裔滿魯都居河套稱汗九年為明兵所敗滿魯都乃渡河北去㑹沙嘉阿爾斯蘭殺博勒呼㝷亦為滿魯都所殺套地稍寧成化末北部復入河套未幾火篩據之嘉靖中岱顔汗之子賽音那蘭有子七人長曰濟農次曰諳達最强盛濟農自套西擊破火篩居此自稱車臣可汗子七人分有河套之地是為鄂爾多斯後仍屬於察哈爾
  本朝既平察哈爾其濟農琳沁於天聰九年來歸仍賜濟農之號今招集諸部落順治六年編為六旗封琳沁為多羅郡王固魯之子色楞為固山貝子布達岱之子額琳沁為固山貝子七年封善丹為多羅貝勒沙克札為固山貝子又封札木素為鎮國公後其裔亦晉封為固山貝子今封為多羅貝勒各掌分地雍正九年又増設一旗共為旗七其封爵無定員今為郡王一人貝勒二人貝子三人輔國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駐套内正南近東之鄂什喜峯在札拉谷西一百六十五里東西距一百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二十里東至左翼前旗界西至右翼前旗界南至邊城界北至右翼後旗界漢朔方郡南境隋唐為勝州地明嘉靖間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順治六年封濟農琳沁為多羅郡王世襲掌左翼中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左翼前旗駐套内東南之扎拉谷在和坦和碩西一百四十五里東西距二百四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歸化城土黙特界西至左翼中旗界南至邊城界北至左翼後旗界漢西河郡之富昌大城等縣地隋唐為勝州地明初為榆林左衛地後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初其台吉隨琳沁來降後封為貝子世襲掌左翼前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左翼後旗駐套内東北之巴爾噶遜湖在黄河帽帶津西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歸化城土黙特界西至左翼中旗界南至左翼前旗界北至烏喇特界漢朔方郡地隋唐為勝州郡治所明嘉靖間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初其台吉隨琳沁來降後封為貝勒世襲掌左翼後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駐套内正西近南之什喇布拉克圖池在鄂勒濟呼泊西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三百二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與北並至右翼後旗界西至喀爾喀界南至右翼前旗界漢朔方郡南境隋唐為豐州地元和中移置宥州於此明嘉靖間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初其台吉随琳沁來降後封為貝勒世襲掌右翼中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右翼前旗駐套内巴哈池在鄂什喜峯西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左翼中旗界西至右翼中旗界南至邊地界北至右翼後旗界漢上郡之髙望奢延等縣地隋唐為豐州地明初為榆林右衛地後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初其台吉隨琳沁來降後封為貝子世襲掌右翼前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右翼後旗駐套内西北之鄂勒濟呼泊在巴爾噶遜泊西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左翼後旗界西至右翼中旗界南至左翼中旗界北至烏喇特界漢朔方郡地隋唐為豐州治所明嘉靖間為鄂爾多斯所據 本朝初其台吉隨琳沁來降後封為貝子世襲掌右翼後旗札薩克事
  鄂爾多斯増設一旗雍正九年設封定札拉錫為一等台吉世襲掌本旗札薩克事其游牧地即在六旗疆理内
  歸化城土黙特東西距四百三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四子部落界西至鄂爾多斯左翼前旗界南至山西邊城界北至喀爾喀右翼及茂明安界左右翼二旗所轄疆理同至
  京師一千一百六十里漢定襄雲中二郡地後漢屬雲中郡後魏初建都于此號盛樂城後置雲州領盛樂雲中等郡隋復置定襄郡唐置單于大都䕶府後唐時入遼置豐州天徳軍屬西京道金因之元屬大同路明宣徳初築玉林雲川等城設兵戍守後為䝉古所據嘉靖間小王子之族諳達駐牧豐州灘築城架屋以居謂之拜甡是為西土黙特屢分道入冦開拓疆土東至喀喇沁界西至鄂爾多斯南至宣大有衆四十萬隆慶四年内附詔封為順義王名其城曰歸化其弟姪支庶等各自為部者凡六十五人各授都督指揮千百戸等官有差每年貢馬開市萬厯九年諳達子黄台吉襲王十三年黄台吉子格根襲王三十二年格根諸子互相争襲部無定主三十四年格根之孫博碩克圖始受封如故事其後部落自相仇殺復為察哈爾所侵及其子温布嗣立國遂衰破
  本朝天聰八年
  太宗文皇帝親征察哈爾駐蹕歸化城土黙特部落悉降
  大軍既滅察哈爾
  命貝勒岳脫駐守歸化城㑹其屬茂海潛與喀爾喀通偽稱温木布為錫圖根汗事覺誅茂海執温布以還崇徳元年其酋古禄格等來朝
  命偕温布還後編為二旗即以古禄格為左翼都統杭髙為右翼都統並世襲後以土黙特中無可任都統之人定由京
  簡用往管旗務惟給土黙特人等世襲職銜隨都統辦事乾隆二十六年裁歸化城都統一人二十八年復裁一人以土黙特旗歸駐剳綏逺城之建威將軍兼轄仍設副都統二人一駐綏逺城一駐歸化城協同將管管理
  歸化城土黙特左翼旗駐歸化城外設副都統等員管轄𨽻於綏逺城將軍歸化城土黙特右翼旗駐歸化城外設副都統等員管轄𨽻於綏逺城將軍臣等謹按西土黙特部向以都統等員管理與各䝉古設有王公等札薩克者不同自雍正元年置歸化城同知其後増至七㕔凡旗民交渉之事皆得而治之至本旗事務均由建威將軍統轄第其部落舊列二十五部之内故附著于此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二
  輿地考二十四
  喀爾喀
  等謹案大漠之野號稱瀚海此漠南漠北所自分也漢唐盛時兵力或能至於漠南若漠北則固荒逺矣自元初起自西北建都和林其後混一天下遂于和林置行中書省列於十一行省之中其後裔於明初復退保於此位號相傳終明之世自成强國
  聖朝功徳隆盛遐邇咸賓當開國之始䝉古北部喀爾喀三汗即同時納貢至康熙年間喀爾喀與準噶爾搆難舉國内屬我
  聖祖仁皇帝親整六師三臨朔漠
  天戈所指威震龍沙絶域之遥如履户闥逮乎準夷敗竄朔塞蕩平於是喀爾喀全部列爵分旗庇我宇下
  承平以來綏懐益逺凡内附之厄魯特部人亦分駐焉其封爵㑹盟諸典禮隸於理藩院典屬司及柔逺司來享來王奔走恐後與漠南諸部無異焉蓋懐柔之化訖於無外矣
  喀爾喀東西袤延五千里南北距三千里東至黑龍江將軍界西至阿勒坦山接西域新疆界南至瀚海接漠南諸䝉古界北至俄羅斯國界戰國時為匃奴地漢初冐頓强盛併有漠南武帝時累嵗征伐匈奴始退保漠北後漢時分為南北二單于此為北單于地漢末匈奴衰弱烏桓鮮卑遞有其地元魏初蠕蠕强盛其主始稱可汗常與後魏為敵國東至朝鮮西至燉煌張掖之北境南臨大磧北渡沙漠窮瀚海皆為所有西魏以後蠕蠕破而突厥興盡有西北之地其主亦稱可汗北齊後周争結婚姻傾府蔵事之至大邏便沙鉢畧分為二國大邏便之後别為西突厥在今天山北路境此為東突厥地唐初又有薛延陀自稱可汗於漠北貞觀時頡利被擒突厥破亡薛延陀與回紇並强盛至薛延陀既滅回紇並有其地其後内附以其地遥置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龜林盧山六都督府又置臯蘭髙闕雞田榆溪雞鹿蹛林寘顔等七州即以其部長為都督刺史長史司馬皆隸燕山都䕶府後更併有九姓諸部盡突厥故地其東境又兼為室韋部地五代至宋回紇始衰與室韋諸部散居其地覊屬於遼金時𫎇古諸部始盛元太祖十五年定諸部建都於此名和林初置元昌路後改和林轉運使司自太祖至世祖初五朝並都焉世祖遷都大興於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設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罷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改和林路為和寧路明初元順帝殂於應昌其子阿裕實哩達喇嗣立徙和寧依王巴拜於此改元宣光傳其次子托果斯特穆爾改元天元駐捕魚兒海於洪武二十一年為明將藍玉所敗走至圖拉河為其下伊蘇岱爾所弑部落多潰其族烏納實哩收散亡居和寧之西復為明都督劉真等所破自托果斯特穆爾後五傳至昆特穆爾皆被殺逺族郭勒齊篡位稱汗始去國號稱韃靼其下以非順帝裔不附酋長阿嚕台等殺郭勒齊而迎元後布尼雅實哩立以為汗永樂六年以書諭之不報命淇國公邱福統五將軍出塞擊之師殱焉八年明文帝親征布尼雅實哩懼欲與阿嚕台俱西阿嚕台不從君臣始各自為部布尼雅實哩西奔明師追敗之于鄂諾河還師遇阿嚕台復破之十年布尼雅實哩為衛拉特馬哈木所殺時阿嚕台强盛與衞拉特相攻元裔益㣲其後阿嚕台為衛拉特所蹙内附封為和寧王尋復入冦興和二十年明文帝復親征阿嚕台遁去遂擊降烏梁海而還仁宗時阿嚕台數敗於衛拉特乃率其屬東走烏梁海駐牧遼塞宣徳中為衛拉特馬哈木之子脫歡所殺乃求元後托克托布哈立之脫歡自為丞相居漠北脫歡死子額森嗣為太師衆益强後疑其主托克托布哈與中國通攻殺之額森自稱汗尋亦為其下所殺諸部共立托克托布哈之子號小王子其後數傳至卜赤嗣為小王子徙帳東方為察哈爾其留漠北部落曰喀爾喀為西北强國共為七部有三汗中曰土謝圖汗東曰車臣汗西曰扎薩克圖汗
  本朝天聰七年瑪哈薩嘛諦車臣汗遣使來貢 崇徳三年三汗並遣使入朝定各貢白馬八白駝一謂之九白之貢嵗以為常後因其國西接烏嚕特部每與搆兵康熙十六年
  詔諭兩國和好時尼魯特噶爾丹方雄驁西北喀爾喀之三汗内自相殘二十八年噶爾丹興兵攻破其國七部舉族奔潰欵塞内附三十年四月
  聖祖仁皇帝親巡邊外受其朝大㑹於多倫諾爾之地安輯其衆於卡倫邊内仍留其三汗之號其諾顔濟農等封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爵並世襲分為三路共三十七旗與内扎薩克同列噶爾丹既并其地遂沿克魯倫河南牧窺伺邊塞三十五年
  駕親征至克魯倫河賊衆駭遁還遇大兵擊之盡殱其衆明年噶爾丹竄死漠北悉平喀爾喀諸部始歸故地其從征有功者晉封爵増編旗分為五十五旗又有善巴自為一部曰賽音諾顔部雍正九年固倫額駙䇿淩以奮擊準噶爾功
  詔授為扎薩克分轄各旗共四部為七十四旗今增至八十二旗設阿爾台軍營駐定邊左副將軍及㕘贊大臣以經理之設庫掄互市處駐司員以經理之其朝覲貢道由張家口共分為四班其㑹盟則土謝圖汗部之二十旗為一㑹其盟所曰罕阿林車臣汗部之二十三旗為一㑹其盟所曰克魯倫巴爾和屯扎薩克圖汗部之十七旗為一㑹其盟所曰扎克畢賴色欽畢都哩雅諾爾賽音諾顔部之二十二旗為一㑹其盟所曰齊齊爾里克每㑹設盟長一人副盟長一人
  恭載
  聖祖仁皇帝御製平定朔漠告成太學碑文
  
  天盡所覆海内外日月所出入之區悉以畀予一人自踐祚至今蚤夜殫思休養生息冀臻熙皥以克副維皇大徳好生之意庶幾疆域無事得以偃兵息民廼厄魯特噶爾丹阻險北陲困此一方人既荼毒塞外輒狡焉肆其兇逆犯我邊鄙虐我臣服人用弗寧夫蕩冦所以息民攘外所以安内邊冦不除則吾民不安此神人所共憤天討所必加豈憚一人之勞弗貽天下之逸於是斷自朕心躬親朔漠欲使悔罪革心故毎許以不殺彼怙
  終不悛我師三出絶塞朕皆親御以行深入不毛屢涉寒暑勞苦艱難與偏禆士卒共之迨彼狂授首脅從歸誠荒外君長來享闕下西北萬里灌燧銷烽中外乂謐惟朕不得已用兵以安民既告厥成事廼蠲釋𤯝災潔事禋望為億兆祈昇平之福而廷臣請紀功太學垂示來兹朕勞心於邦本嘗欲以文徳化成天下顧兹武畧廷臣僉謂建威消萌宜昭斯績于有永也朕不獲辭攷之禮王制有曰天子將出征受成於學出征執有罪反釋奠於學以訊馘告而泮宫之詩亦曰矯矯虎臣在泮獻馘又禮王師大獻則奏愷樂大司樂掌其事則是古者文事武事為一折衝之用具在樽爼之間故受成獻馘一歸於學此文武之盛制也朕嚮意於三代故斯舉也出則告於神祇歸而遣祀闕里兹允廷臣之請猶禮先師以告克之遺意而於六經之㫖為相符合也爰取思樂泮水之義為詩以銘之以見取亂侮亡之師在朕有不得已而用之之實或者不戾於古帝王伐罪安民之意云爾銘曰巍巍先聖萬世之師敬信愛人治平所基煌煌聖言文武道一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朕臨域中逾兹三紀嘗見羮牆寤寐永矢下念民瘼上承帝謂四海無外盡隸𠉀尉維彼兇醜凟亂典常既梗聲教遂窺我疆譬之於農患在螟螣秉畀不施將害稼穡度彼游魂險逺是怙震以徳威可往而取朕志先定龜筮其依屬車萬乗建以龍旗祝融驂鸞風伯戒途宜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暘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利我樵蘇大野水涸川瀆効靈泉忽自湧其甘如𨤍設為犄角一出其西一出其東中自將之絶域無人獸羣自掩五日窮追彼狂走險大殱於路波血其孥剪其黨孽俘彼卒徒衆烏晝號單馬宵遁恐久駐師重為民困慎固戍守還轅於京自夏徂冬雨雪其零載馳載驅我行至再蠢兹窮冦昏惑不悔我邊我氓以休以助爰寧其居爰復其賦籓落老稚斯恬斯嬉嵗晏來歸春與之期春風飄翩揚我斾旓我今于邁如渉我郊言秣我馬狼居胥山登髙以眺閔彼彈丸天降兇罰孤雛就覊三駕三㨗封狼輿尸既腊梟獍既獮豺貙大漠西北解甲棄殳振旅凱入澤霈郊卜明禋肆赦用迓景福昔我往矣在泮飲酒陳師鞠旅誓屈羣醜今我來思在泮獻功有赫頌聲文軌來同采芹采藻頌興東魯車攻馬同亦鐫石鼓師在安民出非得已古人有作昭示斯㫖緬維虞廷誕敷文徳聖如先師戰勝必克惟兵宜戢惟徳乃綏億萬斯年視此銘詞
  喀爾喀中路土謝圖汗部駐圖拉河左右境東至肯特山接車臣汗部界西至喀魯特哈河接賽音諾顔部界南至瀚海接蘇尼特四子部落諸部界北至俄羅斯國界康熙二十八年土謝圖汗察渾多爾濟為噶爾丹所敗率其部衆來降三十年許仍其舊號増封王貝勒等爵共為十七旗三十二年以後增至三十五旗雍正年間增至三十八旗尋分二十旗屬於賽音諾顔部此為十八旗乾隆元年以後復増二旗共二十旗於本旗外分十九扎薩克掌之仍統領於土謝圖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汗一人和碩親王二人多羅郡王一人多羅貝勒一人固山貝子一人輔國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
  喀爾喀東路車臣汗部駐克魯倫河左右境東至庫倫諾爾接黑龍江將軍地界西至察罕齊老山接土謝圖汗部界南至瀚海接阿巴哈納爾阿巴噶諸部界北至俄羅斯國界康熙二十八年故車臣汗阿拉布坦之子烏巴什率其部衆來降三十年許仍其舊號增封王貝勒等爵共為十二旗三十五年以後增至二十一旗乾隆十四年增一旗二十二年又增一旗共二十三旗於本旗外分二十二扎薩克掌之仍統領於車臣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汗一人和碩親王一人多羅郡王一人多羅貝勒二人固山貝子二人鎮國公三人輔國公三人一等台吉十三人
  喀爾喀西路扎薩克圖汗部駐杭愛山左右境東至鄂爾渾河接賽音諾顔部界西至塔爾巴哈台山接西域新疆界南至賀蘭山厄魯特界北至俄羅斯國界康熙二十八年扎薩克圖汗兵敗為噶爾丹所害三十年其弟䇿旺扎卜率其部衆來降初封為和碩親王後仍許其襲扎薩克圖汗之號增封貝勒等爵共為八旗三十三年以後增至十二旗雍正年間增至十五旗乾隆十三年增一旗二十二年又增一旗共十七旗於本旗外分十六扎薩克掌之仍統領於扎薩克圖汗其封爵無定員今為汗一人多羅貝勒一人鎮國公三人輔國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
  喀爾喀賽音諾顔扎薩克親王部駐翁金河北境東至土謝圖汗部界西至扎薩克圖汗部界南至茂明安烏喇特諸部界北至俄羅斯國界初喀爾喀内附時有信順額爾克戴青諾顔善巴自為一部及固倫額駙䇿凌征準噶爾有功於雍正元年封多羅郡王九年晉封和碩親王授為大扎薩克十年賜號超勇親王於土謝圖汗部内分轄二十旗乾隆元年以後復增二旗共二十二旗於本旗外分二十一扎薩克掌之仍統領於大扎薩克親王其封爵無定員今為大扎薩克和碩親王一人和碩親王一人多羅郡王二人世子一人多羅貝勒二人鎮國公二人輔國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附駐牧喀爾喀境内厄魯特
  烏蘭烏蘇厄魯特部共二旗其一旗舊駐喀爾喀河康熙二十五年準噶爾綽羅斯部台吉阿拉布坦來降封為郡王後傳至其子朋楚克降襲貝子乾隆二十六年移駐鄂爾坤之烏蘭烏蘇地方其一旗舊駐達拉爾河康熙二十五年準噶爾綽羅斯部台吉丹濟拉來降封為輔國公後其子多爾濟色布騰晉封貝子乾隆二十六年移駐烏蘭烏蘇地方
  等謹按烏蘭烏蘇厄魯特二旗屬喀爾喀賽音諾顔部管轄其駐牧地即在賽音諾顔疆理内賀蘭山厄魯特
  等謹按厄魯特部種類各殊在
  國初時駐牧河套西者謂之套夷駐牧青海者謂之西海諸台吉其駐牧天山北境者謂之北厄魯特各有部長當青海盛時並統屬於顧實汗其後青海套西二部並來歸順其北厄魯特恃其荒逺終於覆滅惟其部衆之先來降附者在青海境則有游牧之綽羅斯輝特土爾扈特各旗在喀爾喀境則有烏蘭烏蘇厄魯特旗在西域新疆境則有都爾伯特旗皆北厄魯特之裔云
  賀蘭山厄魯特在河套以西東至寧夏府邊外界西至甘州府邊外界南至邊墻北至瀚海接喀爾喀界至
  京師五千里漢北地郡西境及武威張掖二郡北境地晉時為前凉張軌後凉吕光北凉沮渠䝉遜所有唐時屬河西節度使廣徳初入於吐蕃宋景徳中入於西夏元屬甘肅行中書省明為邊外地
  國初有厄魯特部落駐牧套西稱為套夷其部長鄂齊爾圖汗及阿巴賴諾顔隨顧實汗内附於順治四年即遣使入貢嗣是朝貢不絶後噶爾丹强盛侵併套夷害鄂齊爾圖汗其孫濟農巴圖爾額爾克等竄至近邊於康熙二十五年上書求給牧地
  詔於寧夏甘州邊外畫界給之自寧夏所屬玉泉營以西至賀蘭山隂自甘州所屬鎮畨塞口以北至額濟内河俱以離邊六十里為界三十六年奏願以所部編置佐領為旗一其封爵無定員今為親王一人鎮國公二人
  賀蘭山厄魯特部駐賀蘭山之博羅冲竒克地方康熙三十六年封巴圖爾額爾克為多羅貝勒後
  其子阿寳晉封郡王其孫羅卜藏多爾濟仍襲貝勒乾隆二十二年以功復封多羅郡王三十年晉封親王世襲掌本旗扎薩克事
  額濟内土爾扈特
  等謹按土爾扈特之本國在西北極邊本準噶爾四衛拉特之一與準噶爾有隙遂徙國與俄羅斯接境康熙年間其國王阿貴齊之弟阿拉布珠爾自西藏還以準噶爾道梗不能歸遂乞内屬今居甘肅邊外自為一部云
  額濟内土爾扈特東至古爾鼐西至肅州邊外南至三岔河北至坤都楞河至
  京師五千里漢武威張掖二部北境唐入吐蕃宋入西夏元屬甘肅行省明為邊外地
  本朝康熙四十三年土爾扈特部阿拉布珠爾來降於甘肅邊外給與牧地後編為一旗其封爵為貝勒一人
  等謹按額濟内土爾扈特部與賀蘭山厄魯特部疆理相接其境内山川不别載
  額濟内土爾扈特部駐額濟内河之黨色爾騰地方康熙四十三年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其子旦永於雍正七年晉封為多羅貝勒世襲掌本旗扎薩克事
  青海
  等謹按禹貢雍州終之以西戎即敘孔傳謂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屬鄭康成以為衣皮之民居於崑崙析支渠搜之野者皆西戎也諸儒以崑崙為在臨羌西以析支為在河闗西皆在今西寧邊外然則青海之地固為當日雍州西徼矣周秦以還諸羌繁衍罕歸聲教厥後一變而為吐谷渾再變而為吐蕃至明代入於䝉古而後復為厄魯特所有部落之居此者已經屢易我
  國家開創之初其部顧實汗即輸誠歸附逮雍正初年平定青海編旗之後餘衆畏服朝貢惟謹實與内扎薩克相等抑又論之青海介處西陲鄰接甘肅全境自漢置河西四郡史稱其隔絶南羗為斷匈奴右臂明初建重鎮於甘肅以北拒韃靼南捍諸番中葉以後北部得越境闌入與番族相通遂世為邊患
  聖朝威武丕彰撫有萬宇若北部之四十九旗久歸臣僕至於安西境外地盡西䝉所謂河西諸郡已為甘肅之内地長駕逺馭之畧固非前代之規模所得擬其萬一者也
  青海古曰西海東至甘肅西寧洮岷邊境西至西藏南至四川松潘界北至甘肅安西府界袤延二千餘里至
  京師五千七十里本禹貢西戎地夏殷周皆屬西羌漢為武威張掖金城隴西四郡之西徼外及蜀郡之北徼外屬先零燒當等諸羌地王莽時置西海郡歴後漢魏晉皆諸戎所居東晉以後又為吐谷渾所據隋大業五年平吐谷渾置西海河源等郡隋末吐谷渾復據其地唐初擊破之龍朔三年吐蕃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宋亦為吐蕃地元置吐蕃宣慰司於河州又封駙馬章古為郡王鎮西寧並統治畨衆明為西畨地洪武初遣官招諭凡西寧河州諸衛指揮僉事等官並即以畨酋為之以畨地産馬嵗與之互市其後又以畨僧入貢加以國師禪師等封號永樂以後諸番僧及諸衞番族各許其嵗時朝貢西番之勢益分率不相統屬正徳四年有𫎇古部酋額布勒等襲破青海番人多逼徙其留者不能自存反為所役屬屢為甘肅西寧邊患名曰海冦嘉靖時額布勒為河套酋濟農所破收其部落大半而去惟布爾噶一部斂衆自保其後北部諳達又貪青海饒富襲據其地布爾噶竄走已而諳達引去留其子丙圖居青海隆慶中諳達受封順義王西寧亦安自丙圖據青海後諳達之從孫車臣台吉及兄子永邵卜等同居之萬歴中又時時犯邊後漸衰弱
  國初有厄魯特顧實汗者自西北侵有其地於崇徳二年即遣使修貢嗣是朝貢不絶順治十年
  詔封為遵文行義敏慧顧實汗其後顧實汗之子留駐西藏為汗於青海不復稱汗自分其地為左右二境部落散處其間謂之西海諸台吉康熙三十六年既平噶爾丹青海台吉扎什巴圖爾等咸内附封以王貝勒貝子公台吉等爵並世襲雍正元年扎什巴圖爾之子羅卜藏丹津誘衆犯邊
  世宗憲皇帝命官兵進勦平定其地惟不從逆者仍其封號以軍功增封世爵三年於各部落編設旗分自青海厄魯特外為游牧之綽羅斯輝特土爾扈特喀爾喀皆分置佐領共為旗二十有八乾隆十一年增設一旗又有大喇嘛察罕諾們汗所屬䝉古分為四佐領不統於各旗即令喇嘛管轄其封爵朝貢隸於理藩院之典屬司及柔逺司凡簡稽軍實巡閲邊防之事設西寧駐劄大臣以經理之置互市於西寧之地其朝覲貢道由西寧分為三班恭載
  世宗憲皇帝御製平定青海告成太學碑文
  我國家受
  天眷命撫臨八極日月所照㒺不臣順遐邇乂安兆人䝉福乃有羅卜藏丹津者其先世顧實汗自國初稽首歸命當時使臣建議卑以駐牧之地其居雜番羌密近甘凉我
  皇考聖祖仁皇帝睿慮深逺每厪於懷既親御六師平定朔漠威靈所加青海部落扎什巴圖爾等震讋承命
  聖祖仁皇帝因沛殊恩封為親王兄弟八人咸賜爵禄覊縻包容示以寛大而狼心梟性不可以徳義化三十年來包蔵異志朕紹登寳位優之錫賚榮其封號尚冀克
  輯寧部衆而羅卜藏丹津昏謬狂悖同黨吹拉克諾木齊阿爾布坦温布藏巴扎布等實為元惡謂國家方宏浩蕩之恩不設嚴密之備誕敢首造逆謀迫脅番羌侵犯邊城反狀彰露用不可釋於天誅遂令川陜總督太保公年羮堯為撫逺大將軍聲罪致討以雍正元年十月師始出塞自冬涉春屢破其衆凡同叛之部落戈鋋所指應時摧敗招降數十萬衆又降其貝勒貝子公台吉等二十餘人朕猶憫其愚蠢若悔禍思愆束手來歸尚可全宥而怙惡不悛負險抗違乃决剪滅之計以方畧宻付大將軍羮堯調度軍謀簡稽將士用四川提督岳鍾琪為奮威將軍於仲春初旬禡牙徂征分道深入搗其窟穴電掃風驅搜剔巖阻賊徒倉皇糜潰窮蹙失據羅卜藏丹津之母及逆謀渠魁悉就俘執擒獲賊衆累萬牲牽軍械不可數計賊首逃遁我師逾險窮追獲其輜重人口殆盡羅卜蔵丹津孑身易服竄匿荒山殘喘待斃自二月八日至二十有二日僅旬有五日軍士無久役之勞内地無轉輸之費克奏敷功永清西徼三月之朔奏凱旋旅鐃鼓喧轟士衆訢喜四月十有二日以唱逆之吹拉克諾木齊等三人獻俘
  廟社受俘之日臣民稱慶伏念
  聖祖仁皇帝威靈震於遐方福慶流於奕業用克張皇六師殄滅狂賊行間將士亦由感激湛恩厚澤為朕踴躍用命斯役也芟夷凶悖綏靖番羌俾烽燧永息中外人民胥享安阜實成先志以懋有丕績廷臣上言稽古典禮出征而受成於學所以定兵謀也獻馘而設奠於學所以告凱㨗也宜刋諸珉石揭於太學用昭示於無極遂為之銘曰天有雷霆聖作弧矢輔仁而行威逺寧邇維兹青海種類實繁錫之茅土列在藩垣被我寵光位崇禄富負其阻遐禍心潛搆恭惟
  聖祖慮逺智周睠念荒服綏撫懐柔朔野既清西陲攸震爵號洊加示之恩信如何兇狡造謀逆天鼔動昏憝冦侵於邊惟彼有罪自干天罰桓桓虎貔爰張九伐王師即路冬雪初零日耀組練雪響鼙鉦蠢兹不順敢逆戎旅奮張螳臂以當齊斧止如山嶽疾如雨風我戰則克賊壘其空彼昏終迷曾不悔戾當剪而滅斯焉决計厲兵簡將往搗其巢踰歴嶔嶇坦若坰郊賊棄其家我縶而獲牛馬谷量器仗山積蹇兔失窟何所逋逃枯魚游釡假息煎熬師以順動神明所福旬日凱歸不疾而速殪彼逆謀懸首藁街獻俘成禮金鼓調諧西域所贍此惟雄特天討既申羣酋惕息櫜戈偃革告成辟雍聲教遐暨萬國來同惟我
  聖祖親平大漠巍功煥文邁桓軼酌流光悠久視此銘辭繼志述事念兹在兹
  青海厄魯特部本顧實汗之後康熙三十六年諸台吉内附授以封爵雍正元年以羅卜藏丹津叛逆出師平定三年編為二十旗乾隆十一年增設一旗共為旗二十有一各設扎薩克掌之其封爵為親王一人郡王二人貝勒一人貝子三人鎮國
  公一人輔國公二人一等台吉十一人其游牧地諸部散處不分畛域
  青海游牧綽羅斯部本準噶爾綽羅斯部台吉為噶爾丹之族游牧青海地方舉所部來降雍正三年編為二旗各設扎薩克掌之其封爵為郡王一人輔國公一人
  青海游牧輝特部本準噶爾輝特部台吉游牧青海地方舉所部來降雍正三年編為一旗設扎薩克掌之其封爵為輔國公一人
  青海游牧土爾扈特部本準噶爾土爾扈特部台吉游牧青海地方舉所部來降雍正三年編為四旗各設扎薩克掌之其封爵為一等台吉四人青海游牧喀爾喀部本喀爾喀台吉游牧青海地方舉所部來降雍正三年編為一旗設扎薩克掌之其封爵為一等台吉一人
  西藏
  等謹按吐蕃之部通自唐時史稱其國西南與婆羅門接壤則其俗之信奉釋教固宜也元時西藏之地皆領於番僧若大寳法王帝師之號尊禮特殊明代因之自宗喀巴肇興黄教數傳之後為諸畨所尊信於是有達賴喇嘛班禪喇嘛更在各番王之上自
  本朝崇徳年間謂東土有
  聖人即遣使經數國之地踰年而至當
  大統之方集識歸化之獨先
  國家以其恭順有年錫之封號俾得以世次相繼逮康熙年間為準夷侵擾經
  王師平定以來藏地諸番皆登樂土於焉闡揚善教同我太平所謂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者蓋懷柔撫馭之道即於是寓焉矣
  西藏在四川雲南徼外東西六千四百餘里南北六千五百餘里東至四川界東南至雲南界西至
  大沙海北至青海界至
  京師一萬四千餘里古西南徼外諸羌戎地兩漢魏晉間種落無聞自吐蕃始祖鶻提勃窣野居析支水西並諸羌據其地歴周及隋猶未通中國其君長稱為贊布唐貞觀八年始遣使來朝十五年妻以宗室女文成公主既而滅吐谷渾盡臣羊同黨項諸羌幅員萬餘里唐末漸衰弱宋時亦號吐蕃朝貢不絶元憲宗始於河州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又於四川徼外置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等處宣撫司世祖時置烏思藏以吐蕃僧帕克斯巴為大寳法王帝師領之嗣者數世其弟子號司空司徒國公皆佩金玉印明洪武六年以攝帝師拉木監巴藏卜為熾盛佛寳國師給玉印置烏思藏朶甘二指揮司又置宣慰司三招討司六萬户府四千户所十七以元國公那木喀思丹巴監藏等為都指揮同知宣慰使元帥招討等官永樂中復封番僧為大寳法王大乗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贊善王闡教王輔教王䕶教王凡八王並給印誥比嵗或間嵗朝貢其徒以次封西天佛子大國師國師禪師諸號者不可勝紀明之中葉有宗喀巴者居拉薩始興黄㡌之教相傳其二世始立第巴以治國事其三世始稱達賴喇嘛有異術能知三生事諸番莫不從其教正徳時遣中使至其地往迎所謂活佛者所費以巨萬計其僧卒匿不出見所攜寳貨器械皆為番人所奪其後達賴喇嘛與班禪喇嘛並為諸番所奉凡大寳法王及闡化諸王亦皆俯首稱弟子
  本朝崇徳七年達賴喇嘛首先入貢至順治九年來朝十年
  世祖章皇帝賜以金印遣使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領天下釋教普通斡齊喇達喇達賴喇嘛嗣後與班禪喇嘛各遣使貢獻不絶其部落號圖伯特前藏則達賴喇嘛主之後藏則班禪喇嘛主之其代喇嘛理事者曰第巴又有汗則䝉古部長為之康熙初年有藏地之藏巴汗威虐部下第巴乞師於青海顧實汗擊破之遂留其長子達賴為汗三十二年封第巴為圖伯特國王賜金印時達賴喇嘛已殁第巴匿不以聞潛與厄魯特噶爾丹相通及召班禪喇嘛來京第巴又阻之不至四十四年達賴汗之子拉藏誅第巴以聞
  聖祖嘉之賜金冊印封為輔教恭順汗遣大臣安撫其地復立第六世達賴喇嘛五十二年封班禪胡圖克圖為班禪額爾徳尼依達賴喇嘛之例錫以冊印五十三年準噶爾䇿妄阿喇布坦興師侵藏害拉藏汗焚毁寺廟迫逐僧衆五十八年遣大兵討平之
  世宗憲皇帝嗣位撤回官兵封康濟鼐為貝子總理其地雍正五年西藏噶隆阿爾布巴等叛殺康濟鼐後
  藏辦理噶隆事務之扎薩克台吉頗羅鼐走避以聞遣兵進𠞰明年頗羅鼐率衆部落入藏阿爾布巴等伏誅藏地安輯如故封頗羅鼐為固山貝子九年晉封多羅貝勒辦理衛藏噶隆事務乾隆四年晉封多羅郡王給印轄衛藏等處十二年其子珠爾黙特那木扎爾襲封十五年以謀逆伏誅今設輔國公三人一等台吉一人並因其俗設噶隆第巴等職其地有四曰衛曰藏其東境曰喀木其西境曰阿里共轄城六十餘衛與喀木諸城皆統屬於達賴喇嘛藏與阿里諸城皆統屬於班禪喇嘛别設駐藏大臣二人鎮撫其地封爵承襲及入貢之事𨽻於理藩院之典屬司及柔逺司置互市於四川西徼打箭爐之地其貢道由打箭爐分為二班凡喇嘛道行最髙者曰胡土克圖轉世者曰呼畢爾罕其秩之貴者曰國師曰禪師次曰扎薩克大喇嘛曰扎薩克喇嘛又次曰大喇嘛曰副喇嘛自扎薩克喇嘛以上皆頒給印信其徒之分處喀爾喀及内扎薩克部落者皆為𫎇古所尊奉仍遥屬於達賴喇嘛班禪喇嘛
  恭載
  聖祖仁皇帝御製平定西藏勒銘碑文
  昔者
  太宗文皇帝之崇徳七年班禪額爾徳尼達賴喇嘛顧實汗謂東土有
  聖人出特遣使自人跡不至之區經讐敵之國閲數年始達盛京至今八十載同行善事俱為施主頗極安寧後達賴喇嘛之殁第巴隠匿不奏者十有六年任意妄行拉蔵滅之復興其法因而允從拉藏庫克淖爾羣衆公同之請中間䇿妄阿喇布坦妄生事端動準噶爾之衆肆行奸詐滅壞達賴喇嘛並廢第五輩達賴之塔辱衊班禪毁壊寺廟殺戮喇嘛名為興法而實滅之且欲竊據圖伯特國朕以其所為非法爰命皇子為大將軍王
  又遣朕子孫等調發滿洲䝉古緑旗兵各數萬歴烟瘴之地士馬安然而至賊衆三次乗夜盗營我兵奮勇擊殺賊皆喪膽逺遁一矢不發平定西藏振興法教賜今呼畢爾罕冊印封為第六輩達賴喇嘛安置禪榻撫綏圖伯特僧俗人衆各復生業於是文武臣工咸謂王師西討歴瘴癘險逺之區曾未半載輙建殊勲實從古所未有而諸䝉古部落及圖伯特酋長亦合詞奏曰皇帝勇略神武超越往代天兵所臨邪魔掃蕩復興𫎇古向所尊奉法教喀木藏衛等部人衆咸得㧞離湯火樂土安居如此盛徳大業非臣下頌揚所能宣罄請賜御製碑文鐫勒招地以垂永久爰紀斯文立石西藏俾中外知達賴喇嘛等三朝恭順之誠諸部落累世崇奉法教之意朕之此舉所以除逆撫順綏衆興教云爾
  衛在四川打箭爐西北三千餘里即烏思藏居諸藏之中亦曰中藏東自穆魯烏蘇西岸青海部落界西至噶木巴拉嶺藏界一千五百三十三里南自鄂木拉岡冲嶺北至崖魯藏博江二千二百餘里
  衛地所屬諸城
  拉薩城在打箭爐西北三千四百八十里即唐吐蕃建牙之所今為達賴喇嘛所居徳沁城在拉薩東南三十八里
  耨東城在拉薩東南二百二十里
  桑里城在拉薩東南二百五十一里
  吹扎爾普朗城在拉薩東南二百六十里
  恪噶爾城在拉薩東南三百里
  里古城在拉薩東南三百十里
  裕勒佳阿雜城在拉薩東南三百三十里
  濟古城在拉薩東南三百四十里
  捫磋納城在拉薩東南四百四十里
  拉巴隨城在拉薩東南四百四十里
  佳木達城在拉薩東五百四十里
  達木城在拉薩東南五百六十里
  衮米納木佳勒城在拉薩東南六百二十里
  碩勒噶城在拉薩東南六百四十里
  卓莫城在拉薩東南七百五十里
  多木純城在拉薩東南七百七十里
  則布拉岡城在拉薩東南八百七十里
  達克博柰城在拉薩東南九百六十里
  徳摩城在拉薩東南九百八十里
  東噶爾城在拉薩西二十五里
  日噶努布城在拉薩西南三十里
  楚舒爾城在拉薩西南一百十五里
  日噶公噶爾城在拉薩西南一百四十里
  雅爾博魯克勒巴底城在拉薩西南三百里
  多城在拉薩西南四百二十里
  僧格城在拉薩西南四百三十里
  得巴達克則城在拉薩東北九十二里
  倫珠布城在拉薩東北一百二十里
  薩木珠布公喀爾城在拉薩東北一百五十里
  盆多城在拉薩東北一百五十里
  等謹按西藏之俗凡有官舍民居之處建造樓居依山為塹即謂之城量地之大小人之多寡各設宗布木管理民事設丁布木管理兵丁
  藏在衛西南五百餘里東自噶木巴拉嶺衛界西至瑪爾岳木嶺阿里界一千八百八十二里南自坡巴朗城之扎木拉嶺北至們巴部落之北達魯克裕木磋淖爾一千三百餘里
  藏地所屬諸城
  扎什倫博城在拉薩西南五百六十里其先藏巴汗居此今為班禪喇嘛所居日喀資城在扎什倫博東三十里
  林綳城在扎什倫博東二百二十里
  納噶爾城在扎什倫博東二百八十里
  堆朋城在扎什倫博東三百六十里
  巴納木城在扎什倫博東八十五里
  佳勒則城在扎什倫博東南一百二十里
  烏𥙿克林噶城在扎什倫博東南三百八十五里
  定集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三百九十里
  羅噶爾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五百二十里
  坡巴朗城在扎什倫博西南六百二十里
  噴磋克凌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七百里
  濟隆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七百二十里
  濟特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七百六十里
  葉爾摩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七百六十里
  烏穆城在扎什倫博西二百里
  將羅尖城在扎什倫博西三百里
  鄂摩城在扎什倫博西北九十里
  將阿木凌城在扎什倫博西北四百八十里
  喀木在衛東南八百三十二里近雲南麗江府之北東自雅龍江西岸西至努卜公拉嶺衛界一千四百里南自噶克拉岡里山北至穆魯烏蘇南岸一千七百里
  喀木所屬諸城
  達爾城在拉薩東南一千二百七十五里
  桑阿克吹城在拉薩東南一千三百里
  碩班多城在拉薩東南一千三百四十五里
  羅隆城在拉薩東南一千六百五十里
  蘇爾東城在拉薩東南一千六百五十里
  衮珠城在拉薩東南一千九百里
  匝坐里岡城在拉薩東南二千一百五十里
  塘噶爾城在拉薩東北二千二百里
  索克城在拉薩東北一千三百里
  努布爾城在拉薩東北一千三百里
  等謹按自塘噶爾城之東南則為巴塘巴塘之東北為裏塘巴塘之東南為中甸西南為維西各有屬地接四川打箭爐及雲南麗江府鶴慶府邊外界舊皆為喀木地分置堪布喇嘛管理𨽻於西藏自康熙五十年大兵定藏其衆皆内附雍正五年設分治㕔員駐中甸維西地方屬雲南省管轄七年設立巴塘裏塘二宣撫使司並増置各土司屬四川省管轄
  阿里為西藏之極西邊境東自藏界瑪爾岳木嶺西至得巴堪布嶺二千一百餘里南自匝木薩喇嶺北至烏巴拉嶺一千二百餘里
  阿里所屬諸城
  布朗達克喀爾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二百餘里
  噶爾東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三百里
  什徳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三百里
  古格扎什倫博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四百里
  冲隆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四百餘里
  則布朗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五百餘里
  楚瑪爾徳城在扎什倫博西南二千六百餘里
  扎什岡城在扎什倫博西二千七百餘里
  羅多克喀爾城在扎什倫博西二千八百里
  底木岡城在扎什倫博西二千八百餘里
  喀什城在扎什倫博西二千八百里
  畢底城在扎什倫博西三千餘里
  等謹按西藏諸城之外又有附近部落在衛地拉薩東南者曰噶克卜部落居衛與喀木邊界之間其相近為恭布部落在藏地扎什倫布西南者曰薩噶部落其西為卓書特部落們巴部落乃藏之西界阿里之東界至阿里之西北有達拉克部落其在喀木西北界者有拉塔部落舒布倫巴部落格爾濟部落塞爾匝納爾噶魯部落瓦舒部落與青海接界並附屬於西藏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三
  四裔考
  等謹按大地東西七萬二千里南北如之中土居大地之中瀛海四環其縁邊濵海而居者是謂之裔海外諸國亦謂之裔裔之為言邊也三代以降中原幅𢄙視主徳為廣狹四裔逺近亦隨時轉移懿惟我
  國家統一函夏四裔賔服
  列聖經營宅中馭外百餘年來聲教覃敷梯航洊至皇上繼承
  鴻烈平定凖夷回部闢疆二萬餘里前代號為冦敵者皆𨽻版籍重譯貢市規模益逺試舉今日四裔全勢揆之東則朝鮮日本琉球南則安南南掌廣南緬甸葫蘆及海中暹羅港口東埔塞宋腒朥柔佛亞齊吕宋莽均達老蘇祿文萊馬辰舊港曼加薩噶
  喇巴之屬更逺而為意達里亞博爾都噶爾亞英吉利干絲臘荷蘭佛朗機瑞國嗹國之屬西則東西布嚕特安集延霍罕納木干瑪爾噶朗塔什干巴達克山博羅爾愛烏罕之屬北則俄羅斯左右哈薩克齊齊玉斯諤爾根齊之屬固已跨越四瀛之界廣逺綿邈什百前代矣考朝鮮在今兼有古髙句麗百濟新羅沃沮諸國帖心内面恭順有加日本當明時素擾内地今洋銅交市海波不揚至於西陲新附諸部踰蔥嶺來玉門不待招徠顒顒向風恐後咸切尊親自非
  聖徳洋溢曷克臻此抑臣嘗稽之書傳志外藩者司馬遷大宛傳所云旁有五六國者皆得自傳聞唐書西域傳半採釋氏西域記並無朝貢之實何關藩服之義又其甚者元史西北地附録八十餘國名號徒存方隅莫辨至於地名沿革紛如尤難縷指馬端臨通考以三韓為南接倭國今朝鮮南境濵海接日本豈以三韓為朝鮮耶考遼史遼陽府有辰州以辰韓得名是三韓即今寧古塔東北吉林烏拉地相傳已乆無可致疑而以為南接倭國不足據矣後漢書東夷傳稱韓有三種遂以韓為部落之名第考韓與汗音相近汗者君上之稱譯音輾轉或為可汗或為可韓或為克韓則三韓疑即三汗轉音猶云馬王辰王弁王云爾又如堅昆為唐回鶻别部見唐書回鶻傳中舊説即今之俄羅斯亦無確據臣等㕘核舊志折衷
  聖論往昔淆訛均為訂正是惟當
  國家頓紘壹軌之時萬國車書見聞倍確爰舉獻琛奉朔及互市諸國稽其山川風俗之未登曩乗者著為斯考仰見我
  朝聲教暨訖之逺諸藩部傾心内附之誠惟
  聖天子無外之量足以涵之也馬考舊分東南西北四面王圻續考增東南西南二面分𨽻之處悉多牽率今南洋諸國由南方迤及西南日本琉球由正東迤及東南新附布嚕特安集延巴達克山愛烏罕諸部由西北而及正西皆壤地相接難為強晰爰以環瀛之大總分四正方位云
  
  朝鮮
  朝鮮為古營州外域箕子始封其地漢末改稱髙麗明洪武中從其國王李成桂請復今名其建置沿革備詳前考我
  太祖髙皇帝肇興東土附近諸部落以次服屬朝鮮北境
  與我接壤猶納貢於明
  上亦未之較也天命四年三月朝鮮以兵助明與明海蓋道康應乾兵合營富察之野我師與戰大破之是時貝勒阿敏等方撃敗明遊擊喬一琦兵一琦奔朝鮮將姜宏立營我師攻之急宏立不能支來告曰此來非吾願如撫我當歸順衆貝勒諭之曰若降當令主將來宏立盡執明兵擲山下一琦自縊宏立率兵五千降
  上留宏立遣其部將張應京等還國是時國王李琿成桂
  十世孫也立十一年矣
  上因以書諭琿曰爾以兵助明吾知非爾意也迫於其勢有不得已且明曾救爾倭難故報其恩爾原與我國無仇今擒爾統兵官屬十人念王之故特留之王其與我合謀以仇明耶抑既已助明不相背負耶其詳告我十年正月朝鮮國韓潤偕其姪韓義來歸
  上以潤為遊撃義為備禦官天聰元年正月命貝勒阿敏率師征朝鮮先是富察之役朝鮮復書無稱謝語我軍征瓦爾喀復出境拒我烏拉貝勒布占泰我
  朝之姻也屢侵朝鮮以
  上諭故息兵亦不報謝
  太祖髙皇帝上賔不遣使弔問以是諸罪聲討正月壬午大軍薄義州克其城殺府尹李筦等判官崔鳴亮
  自殺留兵千人守之翼日攻定州獲牧使金搢斬宣州副使竒協丙戌克漢山城獲郡守朴田建留兵五百人守之戊子大軍渡江克安州牧使金浚兵使南以興赴火死殺郡守張憞等居民安堵癸巳次平壤城城中官民悉遁甲午師次中和是時國王李琿廢姪李倧代立三年矣惶遽甚遣使求成貝勒阿敏責數其罪二月壬寅軍至黄州癸卯逼王京倧挈子遁江華島長子𪶁遁全州甲辰我軍自平山進發倧復遣使來告曰敝邑無所逃罪惟
  上國命是從願悉索土物以獻倘延社稷實同再造自克安州後求成之使絡繹至是遣副將劉興祚往江華島諭倧駐營平山以待之倧遣族弟原昌君李覺等偕興祚來請罪乃許之獻馬百虎豹皮百綿紬苧布四百布萬五千於是遣劉興祚巴克什庫爾禪往江華島涖盟三月庚午刑白馬烏牛誓告
  天地和議成
  上遣使諭阿敏曰朝鮮既經和好毋得秋毫擾累阿敏復
  與李覺盟於平壤
  上命分兵駐義州大軍振旅而還四月李覺隨大軍入朝
  召見賜宴五月遣歸國
  上御殿賜倧駝馬雕鞍等物覺及從官俱賞賚七月倧遣副將沈正笏等獻方物齎書來謝并請撤還義州駐兵遣國舅阿什達爾漢等往報之九月
  上命鎮守義州將士還歸其城於朝鮮并許贖所俘人民十月倧遣使來謝獻方物十二月命㕘將英俄爾岱往諭通市二年二月開市中江倧獻米二千石别具千石供市糴八月倧遣侍郎鄭文義等來貢三年正月遣使吳希楠來貢九月遣使來貢四年二月遣使朴蘭英來貢八月遣使吳希楠來貢五年正月遣使朴蘭英來貢先是朝鮮春秋貢方物俱有定額及是額漸減却之仍賜賚如例命英俄爾岱以人葠詣蘭英館賜倧蘭英辭曰未𫎇納貢何敢受賜英俄爾岱曰不納貢者以爾渝盟減額故也蘭英曰以我貢物為減
  貴國賜物不亦減乎英俄爾岱怒曰曩爾助明侵我致我興師問罪爾王竄入海島我國寛大俾得返疆土爾等願効職貢今敢作較量語耶蘭英懼謝罪
  上聞之留蘭英子並偕來之李必章俱不遣遣阿朱户董納密齎書偕朴蘭英往責以違約減貢之罪三月倧遣使魏廷采來補貢春季方物五月
  上將往征明之南海諸島遣滿達爾漢等齎書使朝鮮調兵船使至其國留三日乃見倧覽書曰明國猶吾父也今征吾父之國豈可相助船殆不可借也閠十一月
  上以朝鮮國人潛入我境竊葠獵取禽獸又殺我國人互市勒價奪取馬匹牲畜隱匿我國罪犯漸減歲貢額數遣巴克什庫爾禪等往諭貢獻毋違定額有逃往者察明送還十二月巴克什庫爾禪等還奏言倧已聽命是月倧遣使張翼貢元旦方物復缺額六年正月遣使臣歸國遺書責之九月倧遣朴蘭英來朝貢春秋方物
  上遣滿達爾漢往弔李倧祖母喪十一月倧遣副將温樞紀來貢謝䘏弔恩先是遣巴都禮察哈喇等使朝鮮頒定貢額至是還奏言李倧于所定貢額止供什一金銀牛角非國所出不肯應命
  上命部臣逐朴蘭英還併却貢物七年正月倧遣侍郎申得淵來貢方物並齎書言新定貢額比前十倍地之所生敢不如命其非土産願賜豁除得淵還
  上賜以書曰乃者爾國貢物數少質惡是以此番所定額數較多倘以新定之數不能一年兩貢可以一次為期如依朕言往來如故不然一切遣使俱宜停止但互相交易可也若云金銀緞帛非國所産則爾與明人交易往來不絶中國所有爾亦有之朕豈不知之耶爾若惜財則當以兵助我征明一次以償侵我之罪再調大船三百助攻海島以償匿我逃民之罪誠若是則爾罪可免朕豈復向無罪之國索纎毫財物哉或助兵船或貢禮物王宜審思速定二月遣備禦郎格等赴朝鮮會寧城互市倧上書言方今兩國不通信使之時敝邦商賈裹足恐貴使虛行特為申告
  上賜復書曰朕前書言不必遣使惟行互市者葢為爾國物漸惡又不遵議加增與其泛然遣使往來不如息兵互市故也今爾欲永絶互市是爾先啟兵端朕亦無如之何矣四月明元帥孔有徳總兵耿仲明自海島以舟師來降遣使諭朝鮮協濟糧餉五月倧遣侍郎朴祿來貢六月令歸國賜倧黑貂人葠朴禄等賞賚有差遣㕘將英俄爾岱等齎人葠往朝鮮互市
  上賜倧書曰我國
  天賜戰艦不可輕棄故發兵守之道里遥逺輸輓為艱暫就爾處給之較為便易爾國視明如父輸粟者十次朕今既為兄獨不與一次乎貢物雖不足額若屢却恐乖兄弟之和以故收納至金銀牛角王既吝此三物已之可也其餘方物仍當如數王其熟籌之八月倧復書曰
  
  貴國使者來時登州叛黨方在江岸意實叵測雖䝉諄諭不敢聞命續知二叛已歸瀋陽獨
  貴國將帥在船即令發粟接濟矣又一書曰貴使到會寧已令商人平價買賣苐未知果能兩家滿意否至刷還逃人事事在約後者不敢容隠在約前者恐難聞命于是
  上遣温塔石齎書諭倧曰我國得孔元帥耿總兵船繼又得旅順口船我統兵諸貝勒大臣俱云乘此舟楫盡𠞰諸島朕思島中所存不過羸弱倘復調東西南路之船揚帆前進恐爾國邊民驚避致誤農業以此罷用船之議今各島餘孽幸勿以糧濟之有願歸我者亦勿禁止又諭曰我索會寧逃人者葢當兩國無怨無徳時我嘗遷邊民於内地邊民與爾國人往來相善内遷時人畜財物不能攜取暫寄親戚之家者有之私自逃避者有之今乃物主各索其所寄耳王不可不遣發也九月倧
  復書曰自孔耿歸投
  貴國敝邦人咸謂二惡往矣必能離間兩國孤獨决其不然今見來書處置最明益信孤所期於
  貴國者果不虗也又一書曰會寧索人一事當兩國無事時或東或西聽民所往何足介意况布占泰在日於我兩國均為鄰敵其種類既投
  貴國敝邦前已将原係江北人一一刷送今復責刷于十有餘年之後其應刷與否尚祈鑒察
  上復遣英俄爾岱等往朝鮮互市並送所獲朝鮮盗葠二
  
  賜倧書曰自和好以來朕原欲一歲中四季互市爾國不允定以春秋二季後止在義州互市二次仍負約中止曩定葠價一十六兩爾國云人葠我國無用止給九兩既言無用乃每年出爾邊界入我疆土不顧罪戾採此無用之葠何為乎至爾國之閉市得毋以我國衣服之需欲相困乎不知我與爾國未市前何嘗缺於服御遼東原自産棉我國仗義興兵臣服諸國筐篚之貢絲枲相繼故不以織布為意耳又一書曰布占泰來自䝉古乃𫎇古苗裔瓦爾喀與我俱居女直地我發祥建國與大金相等是瓦爾喀人民原係我人民豈無故索取之哉爾試觀遼金元三史自曉然知朕索所當索也是月倧遣侍郎羅徳憲來弔貝勒莽古爾泰喪賜徳憲等鞍馬貂葠十月英俄爾岱等自朝鮮還倧復附書申辯且言開市一事實縁國儲已竭島貨乆虚無物充市願
  貴國諒之十一月遣英俄爾岱往朝鮮賜書切責仍
  諭兩國和好不相通市於理弗宜故遣英俄爾岱達意諸凡議論悉令口傳八年二月倧遣總兵官李士英來賀元旦貢方物是時朝鮮加築平安黄海京畿三道白馬等十二城三月士英等遣歸國
  諭倧令遣能臣赴會寧城議索還逃人事並令于互市時遣官評價嚴飭商賈勿斷布帛勿減紙張則兩國交歡釁端可杜是月遣英俄爾岱等往朝鮮互市並以欲與明國議和之意作書
  諭倧令倧轉達四月倧復書言貿易時敝邦商人將緞布短少紙張減數不勝惶愧已遣部臣查究矣
  貴國欲與明議和去歲明周都督來已經轉達至今未有成言兹當往告皮島令其再達八年十月倧遣侍郎羅徳憲來貢賫倧書曰上年定約時止敝邦使臣之行例帶商賈以資兩國通貨乃者
  貴國使臣亦有所持貨物責貿於邊雖違前約猶不害理此外復有
  貴國差人持貨來市頗無限節自今春秋兩使外勿再賫貨來為乆長計會寧開市不宜叠行以滋弊端又金愛守原非臨陣所獲自當見還前屢言此未䝉聽允恐損兩國和好之道餘言令使臣口禀
  上見書詞悖戾遣英俄爾岱等訊來使口禀云何徳憲曰
  我王謂此後
  皇上遣去使臣撤其坐椅令坐於地在我國大臣之末英
  俄爾岱還奏
  上大怒不令朝見却其貢物留徳憲不遣徳憲有攜來商
  人貨物請仍貿易
  上許之以書令徳憲遣人賫歸國
  諭倧曰初定約時每年四大市於義州交易朕遷居積至義州而爾國之物不至其後又約每年二次義州交易爾國復違之後又約市物與春秋使臣同來兩國遵行至今由此觀之爾國渝約則有之朕實未也又春秋使臣外我國遣人往市頗無限節者係何月日凡幾次係何姓名曷不明白開説而徒以空言傷和好果何謂也會寧開市恐滋弊端若與我國逃匿之民竊市反不滋弊端乎爾國人從慶興等處與朕逃民竊市已經察出似此弊端豈非起自爾國乎金愛守固非陣獲亦非我兩國通好後所遣來者王不過以此藉口欲不還我瓦爾喀逃人耳又欲令我使臣至國撤其坐椅似此七八年來成例而復議於今日守和議者果如是乎朕實有疑於此故以書問王若反躬自責速遣使來十二月倧遣使李廷顯齎復書至乃令前使羅徳憲偕李廷顯朝見兩使跪獻倧書書中具陳引咎謝罪之意始命收納貢物是月遣户部承政馬福塔等賫書往朝鮮
  諭倧曰王今自知其過引為己責朕復何言惟會寧交市每逢使來動言無貨又每每竊市不知此貨更從何處得耶王熟思之九年正月馬福塔等還倧復書言會寧開市以北路地瘠民貧從事為艱非敢託辭也邊民潛商非縱之使為實禁之不得縁潛商民自主之故冒禁樂趨開市官為主之故聞風疑沮自今請各無遣官聽商民兩願為便三月倧遣總兵官李俊來貢令齎書還
  諭倧會寧之市若不遣官恐兩處人民滋事已令彼處首領官監市矣四月又遣馬福塔等往朝鮮報禮時朝鮮昌城官李翊縱人入内地捕魚獵獸為我巡哨者所執因賫書
  諭倧俟其國秋使來付之五月以朝鮮前遣往明國使臣歸途舟破存者三十四人漂入我境加恩收養遣珠瑪喇往諭朝鮮令具馬來迎六月馬福塔自朝鮮還倧以昌城越境人䝉許發還附書陳謝是月倧遣使來迎自明還漂失者並以書謝復書以收服察哈爾東海及戰勝明寧逺錦州諸㨗音宣示之七月誅朝鮮盗葠者十四人興京建寺宇佛像需用顔料遣董得貴等往朝鮮賫書
  諭倧給發不在互市之例並以倧權委臣下不能約束奸民屢次越境亂法責之八月執朝鮮盗葠千總二人及所率四十九人九月倧以邊民違禁附書謝罪十月倧遣侍郎朴魯來貢
  上召見出所得察哈爾汗玉璽示之魯驚異稱賀曰真天賜之寶也是月遣馬福塔等往朝鮮報禮賫書諭倧曰王每言以信義為尚近見王毁渝前盟縱民入我内地採葠捕魚禁商民不許以佳貨市我國又累年禮物缺額巧言飾辭非善䇿也倧尋以書申辯十二月復遣馬福塔等賫書往朝鮮並責其上書不稱奉字故減人葠價值助皮島漢人舟船米糧諸欺誑罪十年正月倧復書至畧言書中奉與致均相敬之稱近文所稱不過無心所致葠價隨時消長非不榖所能專皮島助米助船本無此事葢妄言者之誤歲幣當勉力量增以盡誠禮二月遣英俄爾岱並馬福塔偕往弔其王妃之喪先是八和碩貝勒及外藩𫎇古四十九貝勒以
  上功徳隆盛議上
  尊號
  上堅拒不允内外諸貝勒等復屢表固請
  上曰朝鮮兄弟之國應與共議至是内外諸貝勒各修書遣使附英俄爾岱往八和碩貝勒書曰我
  皇上躬承
  太祖丕基臨御十年功隆徳盛天與人歸我國諸貝勒文武大臣暨外藩諸貝勒察厯數之攸歸驗輿情而並協謹同集恭奉
  尊號
  上秉徳謙冲拒而弗允今歲春正𫎇古各部落諸貝勒俱
  來覲賀與我等復奉表堅請奉
  上諭朝鮮國王吾弟也宜令知之伏思我
  皇上恩威所屆各國歸順兼獲玉璽適彰符瑞王夙締盟好當同慶幸䝉古四十九貝勒書曰我等與明國交好二百餘年今非樂為背離也因明之諸臣欺詐姦詭䝉蔽其主明帝茫然不知以致人心解體將懦兵弱竊窺
  天意明數将終今我
  皇帝仁智兼全恩威並濟招徠異國愛育黎庻兼之将勇
  兵強所向無敵衆心願慕
  天眷有歸革命興邦知在此時况我𫎇古各國散亂無統
  䝉我
  皇上誕布寛仁宏敷教化流膏沛澤淪浹萬民是以感激上恩每思捐軀報効去年與在内諸貝勒恭上
  尊號以答
  天心
  上拒而不允今十六國四十九貝勒會集盛京復與内諸
  貝勒議俱言
  皇上平服諸國玉璽呈祥
  天意祐助信而有徴因再合詞奏請
  上諭朝鮮國王吾弟也宜令知之我等謹遵
  上諭遣使相聞推戴之誠諒王素有同心也英俄爾岱等至朝鮮倧不見與内外諸貝勒書不納變易常禮詭令至彼議政府議又設兵防守英俄爾岱等疑之即率諸使者奪民間馬突門出倧聞遣人持報書追付又以書諭其邊臣令固守城垣預為設備且有丁卯年誤與講和今當决絶之語英俄爾岱等併奪之三月英俄爾岱還以書獻
  上覽書知朝鮮無歸附意命諸貝勒大臣共閲衆皆怒請
  興兵滅之
  上曰先遣人諭以利害令其以諸子大臣為質彼許則已否則再議征伐可也崇徳元年三月我
  大清即以天聰十年改元崇徳倧遣㕘議羅徳憲等來
  
  上賜倧貂皮百五十使臣等賞賚有差並賜倧二書一書備數其背盟肆侮之罪一書令送子弟為質否則大軍臨境徳憲等懼不敢以書歸還至通逺堡繳書於我守臣而去十月倧遣使臣拜米等齎書至
  上曰爾王既不閲朕書朕何復覽爾書却其書遣歸十一
  
  上以朝鮮敗盟逆命將統大軍徂征率羣臣祭告天
  
  太廟簡卒伍申軍律馳檄朝鮮官民聲罪致討十二月辛未朔外藩䝉古諸王貝勒各以兵來會命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居守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駐牛莊備邊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駐噶海城集邊民防守壬申
  上親統大軍命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睿親王多爾衮和碩豫親王多鐸多羅貝勒岳託豪格多羅安平貝勒杜度等從固山額真等分右翼率諸軍
  上謁
  堂子禡旗啟行是日
  車駕次沙河堡命睿親王多爾衮貝勒豪格分統左翼滿洲𫎇古兵從寛甸路入長山口癸酉遣户部承政馬福塔等率兵三百人潛師往圍朝鮮所都王京豫親王多鐸等率䕶軍千人繼之己卯遣貝勒岳託等以兵三千濟師
  上率禮親王代善等大軍繼發庚辰渡鎮江壬午次郭山城朝鮮定州逰撃自刎郭山定州皆降乙酉次安州丁酉次臨津江先是江水冰泮不可渡
  車駕未至前三日天驟寒冰堅是日大軍安驅渡江衆兵無不驚駭而前遣馬福塔等以是月甲申抵朝鮮王京倧副將二人逰擊四人率精兵迎戰擊敗之有崔尚書李侍郎者迎勞城外設宴為緩兵計倧挈其長子𪶁潛棄京城遁馬福塔覺即督軍士駕雲梯登城上兵皆駭散我軍穿城追倧四十里倧遁入南漢山城時豫親王多鐸貝勒岳託沿途已收服平壤城以是月丙戌與馬福塔合軍圍南漢山城三次撃敗外道援兵兩次撃敗城中兵原在朝鮮之瓦爾喀二百餘户皆來歸己亥
  上次王京城命固山額真譚泰等率兵偕外藩䝉古兵入
  城搜𠞰
  上統大軍由城外徑渡漢江直抵南漢城西駐營益軍圍之二年正月壬寅貝勒岳託撃敗全羅道援兵遣英俄爾岱等賫
  敇往南漢城諭朝鮮大臣翼日朝鮮閣臣洪某侍郎李某上書請罪甲辰大軍北渡漢江營於江岸距京城東二十里許丁未豫親王多鐸撃敗全羅忠清兩道援兵庚戌先所遣睿親王多爾衮貝勒豪格等率左翼軍入長山口攻克昌州撃敗安州黄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赴南漢城援兵萬五千及是來會是日貝勒杜度送紅衣將軍等砲至言前至臨津江冰解復凝輜重坦度
  上曰禎祥洊至皆天意也癸丑倧奏書請成
  上不許降
  敇切責之己未倧再奏書請成庚申
  敇諭曰爾困守孤城屢詔切責方知悔罪再三上書求免朕開宏度許爾親盟所以命爾出城見朕者見爾誠心悦服欲加恩令永主爾國旋師以歸示仁信于天下耳若以計誘爾何以示信天下是絶人歸順之路矣首謀敗盟之人原欲盡誅方已爾果出城歸命先縛送三四臣正國法以儆後人是日倧奏書稱臣具言感戴
  天恩傾心歸順但出城一節衆情震駭臣身若出雖䝉陛下恩徳俾復主國而百官士庻必不欲戴以為君伏惟陛下哀憐至倡議敗盟諸臣昨年已加屏斥倘𫎇大度付之小邦政刑之中益荷寛大之徳初倧之棄王京而走南漢山城也先遣其妻子及其大臣家口遁居江華島島在開州南海中意大軍不能飛渡也
  上命睿親王多爾衮率兵造小船八十用車輪陸地曳行壬戌出渡口島中出大船三十餘艘分兩路拒戰為我紅衣大砲撃潰我軍徑登島岸撃敗迎敵鳥鎗兵千人遂入島城獲王妃一王子二家屬七十六人閣臣一侍郎一羣臣家口百六十六人置之别室令人䕶守禁毋侵犯王子與睿親王同處待以優禮甲子
  上敕諭倧告以江華島已克家室無恙令速遵前降詔書出城來見倧仍猶豫奏書求免出城丁卯倧又奏言臣奉二十日
  聖旨仰感生成歸附益切非不知絲綸之降
  皇天是臨而循省臣躬邱山罪積是以中心惶怖累日徘
  徊今聞旋
  駕有日若不早覲
  龍光則微誠莫伸追悔何及苐臣方以三百年宗社數千
  里生民仰託於
  陛下情實可矜倘或事有參差不如引劍自裁之為愈伏
  望明降
  詔旨以開臣安心歸命之路戊辰解送倡議敗盟之宏文
  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詣軍前
  敇諭倧曰朕覽來奏知爾欲保全宗社束身來歸且述二十日詔旨欲求信實朕詔已出寧肯食言既盡釋前罪將永定規則以為君臣世守之信義爾若悔過自新委身歸命子孫世守信義當去明年號納明所與誥命册印躬來朝謁爾以長子並再令一子為質諸大臣有子者以子無子者以弟為質爾有不諱朕立爾質子嗣位從此一應文移奉大清國正朔萬夀節及中宫千秋皇子千秋冬至元旦及慶弔等事俱行貢獻之禮遣大臣内官奉表爾與使臣相見及爾陪臣謁見并迎送饋使之禮毋違明國舊例朕若征明調爾步騎舟師刻期會集數目限期不得有誤今朕移師攻取皮島爾可發兵船五十艘大軍將還宜備禮物獻犒軍中俘獲過鴨緑江後若有逃回者執送本主若欲贖還聽從兩主之便蓋我軍以死戰俘獲之人爾後毋得以不忍縛送為詞爾與内外諸臣締結婚媾以固和好新舊城垣不許擅築爾國所有瓦爾喀具當刷送日本貿易聽爾如舊當導其使者來朝東邊瓦爾喀有私逃於彼者不得復與貿易往來若見瓦爾喀人便當執送爾以既死之身朕與生存保全爾之宗社復還所獲當念朕再造之恩後日子孫毋違信義則邦國永存矣朕見爾國狡詐反覆故降兹詔諭每年進貢一次其方物數目黄金百兩白金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各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各色綿紬二千疋各色細蔴布四百疋各色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於是倧以孤城困守妻子被俘八道離散旦夕
  城陷䝉
  上降敇赦罪許其歸降乃頓首受命庚午服朝服率文武羣臣獻上明國所給敇印出城歸順崇徳二年二月禮臣於漢江東岸三田渡築壇設黄幄
  上出營旗纛森列奏樂渡漢江登壇陞座設鹵簿如常儀將士皆環甲列隊倧率其羣臣離南漢山五里許步行令英俄爾岱馬福塔迎於一里外指示禮儀引至儀仗下立
  上降座率倧及其諸子羣臣拜
  天行三跪九叩頭禮畢
  上還座倧率其羣臣伏地請罪求我國大臣代奏言皇帝天心赦臣萬罪生已死之身存已亡之國自兹以後
  改過自新世世子孫不忘厚澤奏上
  上曰王既知罪來降朕豈念舊惡今後一心盡忠不忘恩徳可也前事毋再言及倧及其羣臣大悦奏曰
  皇上恩德小邦不勝感戴
  上命李倧朝見禮臣贊禮倧在前諸子羣臣以次後列行三跪九叩頭禮畢禮部官還引至儀仗下立奏請李倧班次
  上曰以威懾之不如以徳懐之王亦一國之主也令近前坐於左側禮部官從儀仗外引至壇下左側西向坐次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等以次坐右側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等以次東向坐倧次子淏三子㴭次貝勒坐
  賜宴畢江華島所獲倧妻子子婦及羣臣家口俱行三跪
  九叩頭禮
  命盡放還賜倧黑貂袍褂鞍馬王妃及其第三子㴭黑貂皮褂陪臣金𡏬等各賞賚有差倧率衆謝
  恩行兩跪六叩頭禮畢
  命倧及其羣臣各與其妻子相見俱相抱慟哭曰稍緩數
  日我等皆為灰燼幸遇
  皇帝寛恩得賜完聚
  上命英俄爾岱等䕶送朝鮮君臣家屬入王京留其長子𪶁次子淏為質二月班師倧率其羣臣出王京十里外跪送遣英俄爾岱等送之還倧復疏言積弱以來民散財竭所在懸磬貢額或非地産且力有不逮願察小邦危迫之私恢
  大朝薄來之度
  上遣范文程等傳諭曰爾被圍山城時已有成議今不當言爾國窮苦朕已知之丁丑戊寅兩年准免貢物己卯年秋季始照例入貢表爾忠誠朕自有定奪今非爾言時也是時大軍凱旋
  車駕所臨秋毫無犯朝鮮官民皆跪道迎送倧遣官解送倡議敗盟之臺諫官洪翼漢至三月洪翼漢尹集呉達濟皆伏誅四月朝鮮陪臣金友等送質子李𪶁李淏偕其大臣質子二人至遣都察院承政國舅阿什達爾漢等導入城賜金友等宴遣歸閠四月賜李𪶁李淏宴
  上御崇政殿召賜坐時䝉古貢竒獸并黑狐皮令𪶁等觀
  之傳
  諭曰此獸乃黄河外夏國所産千百成羣頗為難致黑狐皮乃東海使犬國所貢因逺方罕見之物故令爾等觀之𪶁等對曰此等異物但於書史聞之今始目覩以
  皇帝聖徳普天之下凡珍竒之物無所不至臣以疎逺之
  人䝉
  皇上恩養何幸又得見異物食異味也五月倧遣陪臣左
  議政李聖求等進表謝
  恩貢方物求贖陣獲人口以朝鮮助征皮島功賜倧白金千兩紬緞百疋馬二匹朝鮮從征總兵林慶業等賞賚有差内院擬撰宣諭朝鮮勅書
  上曰爾等撰文毋過為誇大當順理措辭朕素不樂聞誇大之語彼明國之主自比于天輕視他人身無徳義徒事矜張究何益哉嗣後撰擬切宜詳慎於是遵
  旨撰給
  敇曰近者島孽蕩平朕絶門庭之冦海氛掃淨爾無心腹之憂雖藉諸臣之宣力實賴藩服之攄誠助朕兵船用張撻伐勲勞聿著忠順可嘉宜頒恩錫以勵有邦爾之將士人等已經一體賞賚其麗民投寓各島者亦盡付安州陪臣柳琳訖兹特賜王銀幣馬匹就令陪臣林慶業齎回爾可祇領尚宜時嚴烽燎勿俾餘孽之復猖益著忠貞作我東藩而永固是月召朝鮮質子李𪶁李淏
  
  清寧宫賜宴六月陪臣李聖求等遣歸令齎
  敇諭倧曰惟爾黽勉作忠洗心陳謝吐丹誠於表狀傾葵節於包茅王既堅事大之志朕爰宏字小之恩特賜王鞍馬白金貂皮等物以示優眷王其佩服休命益勵忠勤又
  諭曰王在南漢時感部臣英俄爾岱馬福塔等往來道達之恩各餽銀二千兩英俄爾岱馬福塔奏朕方知伊等一則盡心為主一則以向嘗往來欲保全爾國故身任役使豈望報耶王如知感存之於心可耳安用賄為且我國從來不加兵於無罪之國惟有罪則興師致討奉使諸臣豈有借以納賄之理如謂與以賄則事成不與則事敗寧有此事耶欲著忠誠全在小心正直恪守典常匪由通賄今兩國一家猜疑盡釋此後倘有貪婪之軰越理私索者不惟不可與王即當奏聞若知而不奏亦非理也是月倧以贖俘事遣陪臣辛竒榮齎疏來奏
  上諭禮部曰朕曾諭朝鮮我士卒所俘人口有欲贖還者當聽本主之便可謂曲體施恩矣今以價值艱難迫勒贖取殊為不合曩因朝鮮有罪興師致討若將有功士卒血戰所得人口勒令贖還是以有罪者為功有功者為罪豈可乎七月倧執送被俘逃回四人至十月倧遣
  陪臣崔鳴吉等表賀
  萬壽聖節貢方物並謝五月中所
  賜奬諭銀幣是月
  上命英俄爾岱馬福塔達雲等以一品服齎勅印制誥往
  封倧為朝鮮國王
  敕諭曰朕惟禮不廢玉帛賞以勸忠誠所從來尚矣念爾歸命宜有封錫今特遣英俄爾岱馬福塔達雲封爾為朝鮮國王齎賜玉紐金印誥命并黑狐套一領製㡌黑狐皮一張貂皮百張鍍金雕鞍良馬一匹王其祇受以見朕優禮至意
  制曰天地布寒燠之令帝王操賞罰之公惟叛服之無常故恩威之異用念爾朝鮮係我鄰國往來行李不啻弟兄朕方期金石之堅王忽起參商之異拒我信使戒爾邊臣王實興戎朕方耀武雖云聲罪以致討惟圖革面而回心王今既悔前非朕豈仍念舊惡從兹創始嘉與惟新既定藩封宜申新命爰銷傳國之印用頒同文之符特遣使臣齎捧印誥仍封爾李倧為朝鮮國王嘉乃恭順金章寳冊重新作我藩屏帶礪河山不改立一時之名分定萬載之綱常天地無私冠履不易王其洗心滌慮世修職貢之常善始令終永保平康之福敬之懋哉勿替朕命十一月倧遣陪臣崔鳴吉等表賀
  萬壽冬至貢方物齎奏疏二一請質子歸國一言比遭雨
  雹牛疫國内空虚民間相傳謂
  大朝早晚有徴兵之命疑懼逃竄伏望
  皇上憐察又移咨禮部言陪臣柳琳林慶業先經從征皮
  島有功奉
  召至京領賞慶業即時趨赴而琳以海洋未靖稍稽馳達已褫琳職予杖懇請轉奏宴賚鳴吉等並賜倧鞍馬貂皮白銀賀表皆降
  敕答之又
  諭倧曰王奏稱國内空虗民間疑懼誠若此王之奏請固宜朕豈慮不及此徴兵自量時勢詎可強以難堪乎且王委身歸誠為生靈計也朕所以置王者亦為生靈計也朕既為民而加恩於初寧不斟酌於其後乎所慮者恐王復似常年聽書生迂見以空言掩飾耳又
  諭曰王之二子朕非左右乏人而藉為侍衛也言及於此不幾誤歟王果抒誠圖報渾忘彼此不待奏請聽其往來方是兩國一家之象今既言君臣猶父子兩國猶一家而復有歸國之請萬一朕心稍疑則如之何王子若興此念王應訓之云吾等忠誠未著胡為不俟上命如此乃為義方之訓十二月倧遣陪臣韓亨吉等表賀元旦貢方物賜倧鞍馬貂皮白金遣歸嗣後凡元旦冬至
  萬壽聖節皆專遣陪臣表賀貢方物崇徳三年四月倧遣
  陪臣右議政申景禎等來謝
  賜封並降
  敕訓諭恩貢方物朝鮮兵使柳琳以免罪來謝
  恩先是
  上將征明徴朝鮮兵從征倧悞軍期至是年十月遣陪臣
  崔鳴吉等請罪部臣以
  聞遣英俄爾岱等諭鳴吉曰朝鮮國王傾心歸服朕既以非常之恩禮待王意王亦必以非常之忠順報朕不意負恩至此朕格外施恩不降爾王爵俟征明之諸王貝勒回時降㫖議罪十一月倧以發還逃人上表謝
  恩又以徴兵悞期奉
  旨責其負恩惶恐甚遣錦陽君朴瀰疏奏言臣業已挑選餘甿取准原額聴𠉀明命凋兵弱卒雖不足備厮輿之末而區區下忱藉以稍白苐惟
  皇旨嚴切有非臣子所可聞者夫臣而負恩罪在罔赦使臣有此則天地所不容使臣無此而未䝉
  君父之諒察乃天下之至痛伏願矜臣愚悃俯賜原宥又咨户部言前准部咨因寧古塔官往會寧互市會寧使鄭一驥迎欵未周已褫一驥職另立接待節目預飭邊臣尋倧兵倍道至以時值天寒無益行陣仍遣歸國四年正月倧遣陪臣李徳揚等恭請
  聖安二月倧遣陪臣議政府右贊成尹暉等來請其繼室及長子封號四月以征明俘獲賜朝鮮質子李𪶁李淏銀各二百兩并蟒緞素緞五月倧遣判官崔鳴鶴刷送瓦爾喀人口又遣陪臣宋國澤等來請
  聖安降
  敇宣諭征明大捷六月
  上命户部參政馬福塔刑部參政巴哈納理事官星鼐齎玉紐金印誥敇往封倧繼室趙氏為朝鮮國王妃並封長子𪶁為世子先是東方庫爾喀叛入熊島熊島在東海中恃其險逺抗不服
  上命朝鮮以兵討之倧遣將劉纘先偕我使臣二人率礟手四百箭手百人船百十二艘於三月己卯由慶興之西水羅前浦出口討平之七月執叛首加哈禪來獻賜倧銀二百兩是月倧遣陪臣沈悦等慶賀征明大捷并貢方物九月日本國遺書朝鮮求致土産倧來告並以其書獻詳日本傳是月遣使往朝鮮問倧病封倧長子𪶁為世子
  賜誥命倧遣陪臣申景禎等齎表謝
  恩十月倧遣陪臣權大任等來貢初丁丑戊寅兩年額數
  減免至是方及額遵二年二月
  恩諭也
  上以倧去年徴兵緩期已從寛赦罪仍降
  敕誡諭初
  上之征朝鮮而納倧降也築壇於三田渡倧既復國感戴殊恩乃即其地樹碑頌徳及是事聞遣内院官查布海等往驗十二月録碑文進呈文曰
  大清崇徳元年冬十有二月
  寛温仁聖皇帝以敗和自我始赫然怒以武臨之直搗而東莫敢抗者時我寡君棲於南漢凜凛若履春冰而待白日者殆五旬東南諸道兵相繼奔潰西北師逗撓峽内不能進一步城中食且盡當此之時以大兵薄城如霜風之捲秋籜爐火之燎鴻毛而
  皇帝以不殺為武惟布徳是先乃降勅諭之曰來朕全爾
  否則屠之有若英馬諸大將承
  皇命相屬於道於是我寡君集文武諸臣謂曰予託和好
  於大邦十年於兹矣由予惽惑自速
  天討萬姓魚肉罪在予一人
  皇帝猶不忍屠戮諭之如此予何敢不欽承以上全我宗社下保我生靈乎遂從數十騎詣軍前請罪
  皇帝乃優之以禮撫之以恩一見而推心腹錫賚之恩徧及從臣禮罷即還我寡君于都城立招兵之南下者振旅而西撫民勸農逺近之雉舉鳥散者咸復厥居詎非大幸歟小邦之獲罪上國乆矣己未之役都元帥姜宏立助兵明朝兵敗被擒
  太祖武皇帝止留宏立等數人餘悉放回恩莫大焉而小
  邦迷不知悟丁卯歲今
  皇帝命將東征本國君臣避入海島遣使請成
  皇帝允之視為兄弟國疆土復完宏立亦還矣自兹以後禮遇不替冠葢交跡不幸浮議煽動搆成亂梯小邦申飭邊臣言涉不遜而其文為使臣所得
  皇帝猶寛貸之不即加兵乃先諭以師期丁寧反覆不翅耳提面命而終未免焉則小邦羣臣之罪益無逃矣
  皇帝既以大兵圍南漢而又命偏師先陷江都宫嬪王子
  暨卿士眷屬俱被俘獲
  皇帝戒諸將不得擾害令從臣及内侍看䕶既而大沛恩典小邦君臣及被獲眷屬復歸於舊霜雪變為陽春枯草變為時雨區宇既亡而復存宗祀已絶而還續環東土數千里咸囿於生成之澤此實古昔簡冊所希覯也鳴呼盛哉漢水上游三田渡之南即
  皇帝駐蹕之所也壇埸在焉我寡君爰命水部就其所增而髙大之又伐石以碑之垂諸永乆以彰夫
  皇帝之功徳直與造化同流也豈特我小邦世世永賴抑亦仁聲武誼無逺不服者未始不基於兹也顧摹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不足以彷彿於萬一謹載其大畧銘曰天降霜露載肅載育惟
  帝則之并布威徳
  皇帝東征十萬其師殷殷轟轟如虎如貔西番窮髮暨夫
  北貉執殳前驅厥靈赫濯
  皇帝孔仁誕降恩言十行昭回既嚴且温始迷不知伊戚
  自貽
  帝有明命如寐覺之我后祇服相率而歸匪惟怛威惟徳
  之依
  皇帝嘉之澤洽孔優載色載笑爰東干矛何以錫之駿馬
  輕裘都人士女乃歌乃謳我后言旋
  皇帝之賜
  皇帝班師活我赤子哀我蕩析勸我穡事金甌依舊翠壇維新枯骨再肉寒荄復春有石巍然大江之頭萬載三韓
  皇帝之庥五年正月倧遣陪臣崔鳴吉等表謝赦罪及遣
  使問疾
  恩是月朝鮮陪臣以其王病篤求世子歸省
  上許之
  敇諭倧曰朕推心置腹以綏逺人本無需於質子也原以爾國反覆不常故質王二子為信爾若能恪遵朕命將
  瓦爾喀人户盡行刷送逃亡者盡行縛還凡有徴調不致稽延縱不得親身入覲時遣汝子前來朝謁如是則忠悃克昭疑懐自釋王之二子朕有不令往來無間者乎近又不𠉀朕旨擅修南漢平壤蓄積糧草朕不疑王王反疑朕是何心哉今聞王疾亟深軫朕懐仍允所請遣世子歸省爾可將現留本國之子及世子𪶁之子速至鳳凰城朕亦即敕世子至鳳凰城相會世子歸省即來我國彼此更換而還朕無他意欲令諸子互相往來共敦親睦耳閠正月禮部定迎送朝鮮國王諸子禮儀凡國王子來朝一宴於鳳凰城再宴於東京又宴於盛京歸亦如之凡往來每程給羊一鵞二雞二其從人廪給如常例凡迎送若世子往來盛京以多羅貝勒諸子以禮部承政以下官東京以禮部參政鳳凰城則禮部理事官二月倧遣第三子㴭及其妻室從官至命世子𪶁歸省四月賜淏㴭宴倧遣陪臣趙繼新等補進歲貢黄金額數又遣陪臣李聖求等表謝世子歸省
  恩兼解瓦爾喀人户五月倧咨送逃民朴介孫等二十口又咨報也春屯所米榖三千餘石及農器已於
  大朝使臣章京處如數運交六月朝鮮世子李𪶁省親復命遣其弟淏歸省九月倧聞
  上幸温泉遣陪臣尹順之來獻豹皮獺皮等物十月詔諭倧曰十月二十五日乃朕誕辰慶洽臣民恩宜覃沛國中概行肆赦亦宜恩及外藩爾國歲貢米萬包皆取給於民者今減去九千止貢千包俾爾臣民同沾浩蕩十二月倧次子淏省親復命遣其第三子㴭歸省六年正月倧遣陪臣表謝減免貢米
  恩又咨部言
  大國邊民私自越境需索米糧乞加禁約得
  旨嚴行禁止倧遣陪臣車大元來弔固倫碩駙和碩親王
  碩哲喪先是
  上以征明錦州調朝鮮舟師五千運糧萬石尋李倧奏言軍糧船三十二艘糧九千三百六十七石將領三百員水手二百五十九人盡行漂没
  上以從來海運千百船中間有漂没今各處兵船全没無
  存甚可疑駭降
  旨切責
  命户部參政碩詹往朝鮮安州督催限四月十五日起行又遣洪尼喀庫里率三十人偕其水師將領同舟為之導行碩詹等至安州促朝鮮兵使林慶業等督船一百一十五艘載米萬石由大凌河小凌河口進發至三山島遭風壊船三溺死五人抵竒爾山橋沈船四溺死七人失船三漂入明境又五十四艘為石所壊明人獲遭風船知有船在前發兵船三十八截戰於熊岳北新台朝鮮兵被殺傷者三十四人存五十二艘至蓋州慶業等以不能前進具奏
  上命大學士希福范文程等往驗希福等詰責慶業不與明船拒戰慶業以彼船輕便我船重滯對促其前進又以船重且壊請從陸運希福等回奏
  上遣學士瑚球額色黑往諭慶業曰爾主李倧當南漢見朕時曾奏本國舟楫堅固利於對敵明人之船柔脆不能當也今爾等在道遷延託言三舟漂入明境暗通消息及見明之兵船不即迎敵今既不由水路前進又不退歸皆爾主與汝軰通謀於明故為巧飾耳爾不遵諭運至所約之處朕亦何需於此米或棄之道路或載歸本國聽爾自便朕無與焉慶業等大懼請冐險從水路
  
  上乃遣内國史院學士羅碩往諭准其自備夫馬改從陸路用我國車輛運至蓋州耀州止留精砲兵一千厮卒五百令副将五員遊擊三員備禦五員率領亦由陸路前赴衣糧馬匹令該國賫送将士於海州暫駐以俟餘兵悉遣歸國倧奏言衣糧馬匹理宜及時賫送但道里遼逺艱於糧運前船所載歲米萬包外軍糧萬七千石雖經支用損失尚有餘剰請就近撥給其衣資馬匹措辦續送既而運糧夫馬及留軍馬匹乆不至屢奉
  嚴旨倧始具雇馬價銀六千兩馬百匹送至軍前上命英俄爾岱等往朝鮮詰責倧鞫其大臣并歴數倧罪狀英俄爾岱等還奏朝鮮尚書金聲黑尼當李倧自南漢來降時彼獨不降避至金羅道後倧欲發兵來助復力持不可又閣臣申得英吉阻撓解送馬匹俱應提解監禁倧亦上疏謝罪此五年三月至十二月事也及是年三月朝鮮總兵柳琳副将刁何良等始率兵千五百馬一千一百五十五匹往錦州助和碩親王濟爾哈朗軍六月倧遣陪臣李浣等獻新羅瑞金奏言咸陽郡新溪書院新羅古寺遺基也居民袁年掘地得瓦罈一葢刻一千年三字中有黄金二十片内一片鐫宜春大吉四字今發於
  大朝庇䕶之藩國其為
  聖世嘉瑞無疑奏入得
  旨新羅刻字藏金為朝鮮所得王即進獻足見誠敬其金片刻宜春大吉及罈葢書一千年字允屬祥瑞朕當與王共荷庥嘉王其自受即與朕受無異将原金付浣賫回也春在我邊境與朝鮮接壤居民四五百人歲歉乏食朝鮮賑米百石移咨户部以
  聞得
  旨朝鮮國王發糧助濟也春饑民具見事大之誠務須始終周濟為善王可諭該道府總計也春饑民户口照數給糧務令足用仍将給過糧數造冊一付也春首領收執一送部察核七月倧遣總兵劉定伊計等率兵九百
  七十名詣錦州更戍八月
  敇諭倧曰朕覽王奏云數調軍士路逺勞苦民力凋敝欲留戍為𤓰期之代此亦有理當如王所請但戍兵應用衣糧務期接續送至軍前不得有悞
  賜朝鮮旋戍總兵柳琳等馬匹牛羊十一月倧遣太監尹
  完致祭
  敏惠恭和元妃倧聞
  上班師遣部臣尹得説恭請
  聖安獻方物七年三月倧以倭國情事來告得
  旨令朝鮮審量可否而行詳日本傳倧又咨部言上國此次會寧貿易差官不遵舊規縱恣勒索乞加禁約部臣以俟提兩造勘定虗實然後奏
  聞移咨覆之四月
  賜朝鮮總兵等官及陣亡兵丁金有差是月朝鮮總兵金得幹等率兵一千從役五百往杏山助圍又總兵牛典儀等率兵八百從役三百九十五自錦州換班回六月倧以錦州之役
  上征明大㨗遣第三子林坪大君㴭等奉表稱賀時明國
  震我軍威遣使議和
  上將許之廷臣咸謂宜乗機直取燕京不與議和便上降敕詢倧令直陳所見倧疏言
  皇上應
  天順人威徳並隆松錦杏塔一舉迅掃實前代未有之盛烈以破竹之勢有席捲之形諸王之必欲乗此機會者此也
  皇帝寛仁不忍死傷之多欲成和事此誠帝王止殺為武
  不戰屈人之勝算
  聖念所及與天同大無容議焉顧此和戰重事有非藩臣所敢與聞而特降推心之問益切銜感之私七月户部提集前二次遣往會寧貿易官暨朝鮮咨送會寧官趙衡等質訊前次差官擾害屬實即從重究治其後次並無擾害而彼地官失接待之禮朝鮮世子奏請加治重罪奉
  上諭彼處官有失接待理宜重懲但念其志在為民若槩加重罪後将不復有以民事為言者然亦不可盡釋聽王量加罪責九月倧以
  敏惠恭和元妃小祥遣禮曹侍郎安獻正進禮物十月逮朝鮮陪臣崔鳴吉等先是明國有兵船二至朝鮮國界
  上命擒之不聽
  上怒絶其往來倧大懼密奏閣臣崔鳴吉兵使林慶業等潛通明國私書往來明國船至曾饋送銀幣人葠交相貿易
  上遣多羅額駙英俄爾岱等偕其世子李𪶁往鳳凰城逮訊慶業懼罪逃逸鳴吉等逮至自言曾作書遣髙調文等送往明國詞連平壤觀察使林尚和並繫義州獄以
  聞褫尚和職鳴吉及髙調文等八人仍繫獄餘俱減罪倧又密奏駙馬沈玉盛及其弟沈玉全判書李名翰倪傑英參判霍傑等結黨惑衆擅自妄行遣學士羅碩等往訊并察林慶業潛逃踪跡羅碩等至朝鮮遵
  旨將與明往來之髙調文等八人正法林慶業屢捕無獲執其家屬同沈玉盛等械繫至京世子李𪶁奏懇免沈玉盛等罪
  上以沈玉盛沈玉全係倧姻親從寛免罪交𪶁遣回李名翰倪傑英霍傑俱削職是時𪶁質我國所生子已四歲
  上命歸國與其祖相見一年後仍聽往來十二月朝鮮副将率兵四百厮卒二百赴錦州更戍八年三月倧咨兵部言去歲日本國君生子建廟祈福索助祭器請遣使往賀藉觀日本形勢從之是月遣户部啟心郎布丹等齎
  敇往朝鮮諭倧及其臣民曰朕惠養爾等欲悉予保全不使一人失業乃爾等不自圖安屢起亂端夫見亂而不以法正之恐愈滋亂而長罪也故爾國大臣崔鳴吉與明通謀金聲黑尼誤國助惡則執而囚之髙調文等八人入明之登州寧逺等地往來交通今已斬首示衆其餘交通明國貿易饋遺之罪咸與赦除自諭之後再有與明貿易私通往來漢人船至不擒獲者必治以法不貸五月朝鮮副将朴桓南等率鳥鎗手四百厮從一百九十四更戍錦州六月倧遣陪臣沈啟元等表謝
  赦罪七月以征明大捷
  頒敕於朝鮮九月朝鮮擒獲明國天津偵探兵船一解至照舊例倍賞並賜倧銀五百兩授朝鮮通事固爾瑪琿為牛录章京以屢發朝鮮隂事無隱親族被害故也是月
  世祖章皇帝登極
  頒詔於朝鮮並賫
  太宗文皇帝遺敕往諭減歲貢内紅緑綿紬各五十疋白綿紬五百疋紵布三百疋布二百疋腰刀六口龍席二領花席二十領前逮繫逆臣崔鳴吉金聲黑尼等及逃犯林慶業家屬均予釋放十月倧遣其子㴭奉表恭上
  太宗文皇帝香貢方物十二月倧遣陪臣金自典等表賀登極兼謝
  恩賜朝鮮世子李𪶁歸國省親順治元年正月倧於歲貢外獻所獲倭刀等物附饋攝政和碩睿親王多爾衮禮儀王謂輔理國事誼無私交定議禁止四月倧表謝遣世子歸省
  恩𪶁以省親還朝
  敕諭李倧曰瓦爾喀人民在爾境未經察解者
  皇考乆欲停其察解但未降
  旨今朕仰體
  聖意永行停止聞爾陪臣沈啟元等謀為不軌王已殱其黨羽恐有餘孽未盡宜急搜剪以弭後患又
  諭曰我
  皇考曾降明旨以李明漢李敬輿許啟閔聖徽李景奭朴璜曹漢英申得淵等俱係罷廢不許復録今爾復用李敬輿等厥罪實大朕仰承
  皇考眷顧爾國至意姑置不問李敬輿留置世子李𪶁所不令回國其李明漢等均宜罷黜五月以破流賊李自成底定燕京捷音宣示朝鮮七月倧遣陪臣表賀并謝停解瓦爾喀人民及復用李敬輿等免罪
  恩十一月朝鮮叛臣林慶業自石城島奉表投誠得旨免究尋令歸國時以中原平定遣世子李𪶁歸國厚加
  賜賚並降
  敇赦其國中罪犯其永不敘用官李敬輿李明漢李景奭閔聖徽四人以世子請姑准任用減歲貢額内紵布四百疋蘇木二百斤茶千包再減綿紬千疋各色細布五千疋布四百疋麤布二千疋順刀十把刀十把其元旦冬至
  萬壽慶賀貢物以道逺俱於朝正時附進二年三月遣倧
  次子淏歸國五月倧遣陪臣表賀
  即位及上
  太宗文皇帝尊號並謝去年十一月
  恩詔諸事時朝鮮世子𪶁已殁
  上聞而憫之因却貢物又賜王銀五百兩緞三十疋遣工部尚書星訥等往朝鮮祭故世子𪶁尋倧遣使表謝並䟽請封其次子鳳林大君淏為世子許之先是以軍需孔亟
  諭朝鮮量運米粟至燕京助國用十月倧運白米五萬七
  百八十餘石至十一月
  命内翰林宏文院大學士祁充格為正使禮部郎中朱世
  赴户部主事固爾馬渾為副使齎
  敇誥往封倧次子淏為世子三年二月倧遣使表謝十月恩免朝鮮貢米十一月倧遣陪臣劉廷良等表謝先是有詔責朝鮮貢獻怠玩四年六月倧遣第三子㴭來朝奉表
  謝罪並貢方物七月
  賜㴭貂裘銀幣等物并
  賜王白金五百兩綵緞三十端仍降
  敇戒諭五年正月朝鮮貢使閔聖徽卒予祭一次減省朝鮮接待使臣儀節並酌定餽送使臣禮物正使銀五百兩綿紬二百疋布二百疋苧布六十疋豹皮十張大紙五十卷小紙百卷水獺皮三十張青黍皮十五張花席二十張鹿皮七張順刀二小刀二被褥一副靴韈各一雙鞍馬一空馬一副使銀四百兩餘如正使遣學士額色黑等齎
  敕往諭六年正月以朝鮮一年一朝原定閣臣一員尚書一員書狀官一員代覲念閣臣尚書等年老不堪涉逺此後或閣臣尚書一員侍郎一員代覲書狀官仍舊五月倧以
  太祖配
  天覃恩遣陪臣鄭太和等表謝六月朝鮮王李倧薨世子淏以訃告王妃趙氏奏請以淏襲封八月遣禮部啟心郎渥赫等往朝鮮
  諭祭故王倧賜諡莊穆又遣户部啟心郎布丹侍衛撒爾
  岱充正副使齎
  誥敕往封世子李淏為朝鮮國王妻張氏為王妃制曰立極開天之大義王盡稱臣建邦錫土之洪庥子當繼父屏藩攸賴渙號宜加爾朝鮮國王世子李淏秉禮淑躬施仁濟物肯堂肯構家庭夙信其象賢曰孝曰恭臣庻樂推夫雁序爰稽舊典式沛新綸封爾為朝鮮國王帶礪山河恪職率海東之君長苞桑社稷貽謀篤奕世之忠貞爾其欽哉毋替朕命七年正月淏奏言日本向憾下國近日以密書示通事情形可畏請築城訓練為守禦計遣使往訊慶尚道觀察使李㬅東菜府使盧協等並言朝鮮倭素和好前奏涉虚淏上表謝罪淏銜㬅協等應對失指擅加竄謫降
  旨切責褫其用事陪臣李敬輿李景奭趙泂職復李㬅等
  官八月淏遣弟臨平大君㴭等表謝
  諭祭恩八年正月以加上
  昭聖慈壽皇太后徽號禮成遣學士葉成格等
  頒詔於朝鮮九年正月淏遣陪臣李㴭等表賀
  皇太后加上徽號並謝
  恩賜五月淏以國人趙昭元等詛咒謀逆亂黨伏誅遣使
  奏聞遣刑部侍郎伊爾都齊等齎
  敕慰問之九月朝鮮執送明末往日本商人二十八名得旨二十八人皆朕赤子漂流外國殊可憫念著發回原籍貨物令本人領去十一月以朝鮮别克屯城沈尚莪等至東阿西牛兒磨山採葠事覺遣内院學士蘇納海等往訊並齎
  敇諭淏十年三月淏遣使來謝罪先是朝鮮國王印篆有
  清文無漢篆及是
  上命禮部改鑄兼清漢字賜給十一年十二月封淏子棩
  為世子
  賜誥命十二年六月淏遣陪臣表謝七月以朝鮮人越境伐木殺二人國王淏鞫審具奏僅以越境坐罪置殺人事不問
  上遣内大臣吳拜等往訊得實金忠一等三人論斬餘流杖有差仍援赦免國王淏不行確察冐昧具奏應擬罪
  特旨免議其原問官草率成招有心狥庇復遣少保額色黑等㑹訊各治以應得之罪初朝鮮國王族女為和碩端重親王博洛妃王薨妃寡其父錦林君李愷元入充貢使請其女還國許之十三年二月遣議政大臣哈世屯等送歸十四年二月淏弟㴭因奉使來謝前越境事免罪
  恩其隨行員役等竊於歸國時違例擅買硝藥為鳳凰城守官搜獲遣内大臣阿魯哈等往訊尋讞上金秋立等援赦免死㴭亦免罪十五年二月以羅刹犯我邊境發滿兵往討
  諭朝鮮簡發善使鳥鎗手二百名從征並備應用之物委幹員統領期五月初至寧古塔十一月
  諭禮部朕撫御萬方臣民一視朝鮮恭順有年尤厪體恤聞遣使該國多員貿易滋擾朕心不忍嗣後使臣正副使各一其八分人員隨往及貿易俱行停止以昭朕字愛藩服至意十六年五月朝鮮國王李淏薨六月世子棩以訃告淏母趙氏奏請以棩襲爵九月遣工部尚書郭科等往朝鮮
  諭祭故王李淏賜諡忠宣遣大學士蔣赫徳吏部侍郎覺羅碩博會充正副使往封朝鮮世子李棩為朝鮮國王妻金氏為王妃
  制曰建邦敷化壯屏翰於東維式訓守成秉正朔於北極禮崇嗣位爰載彛章國重象賢應加寵錫爾朝鮮國王世子李棩奕葉殫忠冲齡著美岐嶷擅譽永昭圭璧之良䖍惕持躬克紹禮儀之緒念藩屬郡邑既慶纂服之有長君順倚望輿情因隆析爵以煥新命特封爾為朝鮮國王提封濵海賜履承先明天澤以篤忠貞無忝作述撫河山而謹節度表率臣民欽哉勿替朕命十七年
  三月棩遣陪臣洪得箕等奉表謝
  恩十八年四月棩遣陪臣洪柱元等上
  世祖章皇帝香五月棩遣陪臣袁都朔洪專表賀聖祖仁皇帝登極是月貢使從人盗買硫磺其民越江刨
  葠盗買銅馬交部移咨詳審擬罪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四
  四裔考
  
  朝鮮
  康熙元年正月棩遣陪臣栁慶昌等進
  世祖章皇帝上尊諡表文是年
  命朝鮮表賀冬至
  萬夀節及進嵗貢與朝正之使偕行九月棩遣陪臣鄭太和等表賀平故明王朱由榔二年五月棩遣陪臣鄭維城等進賀尊上
  昭聖太皇太后
  仁憲皇太后
  慈和皇太后徽號表文七月棩遣陪臣李侯等進孝康皇后香三年三月棩遣陪臣洪命夏等表謝頒給誥命五年三月棩遣陪臣沈益顯等表賀
  大婚禮成尊上
  太皇太后
  皇太后徽號七年正月棩遣陪臣鄭致和等表賀上親政表文八月棩遣陪臣李楨等表賀
  世祖章皇帝配享
  天地
  太皇太后
  皇太后加上徽號并謝
  頒賜恩表文十年正月棩遣陪臣李柟等表賀
  孝康章皇后升祔
  太廟十一年正月棩遣陪臣鄭致和等進嵗貢物與例不符失恭敬意下禮部議應令該國王自行回奏得
  㫖該王既將彼國困苦情形預為咨明從寛免令回奏十
  三年九月棩遣陪臣閔㸃上
  仁孝皇后香十二月朝鮮國王李棩薨王嗣焞以訃告並
  貢方物得
  㫖朝鮮國王棩恪守藩封忠慎夙著遽爾薨逝朕心深為軫惻應得恩䘏察例議奏所進禮物俱令使臣帶回示朕軫念之意十四年正月
  諭禮部李棩襲封以來殫竭忠忱克盡藩屏之職可從優給與䘏典於常例外加祭一次尋遣内大臣夀西特侍
  衛桑厄恩克往朝鮮
  諭祭賜諡莊恪封王嗣李焞為朝鮮國王妻金氏為王妃制曰鴻圖無外敷聲教於海邦寵命維新溥懐柔於東土奕世篤忠貞之羙職貢勤修累朝嘉恭順之誠彛章洊錫當纉服之伊始宜綸綍之重申爾朝鮮國王嗣子李焞器識淵深躬行純茂夙擅岐嶷之譽克紹家聲式遵禮義之風丕承前烈念此象賢之胄爰隆賜爵之文兹特封爾為朝鮮國王屏翰東藩䖍共正朔綏安爾宇承夾輔于皇家精白乃心用對揚於天室欽哉勿替朕命八月焞遣陪臣李佖等奉表謝附貢方物却之十五年十一月焞奏言陪臣使還購買前明十六朝紀一書中載本國癸亥年廢光海君李琿立莊穆王李倧事誣以簒逆今聞新命纂修明史特遣陪臣福善君李柟等陳奏始末伏乞刪改以昭信史禮部議不准行其違禁購買史書之處請遣官往訊得
  㫖令焞自行議處具奏十六年五月焞以閩粤蕩平遣陪臣福善君李柟等表賀十七年五月焞遣使上
  孝昭皇后香十八年正月焞遣陪臣李㮒等進嵗貢㮒等失火燬所貢布疋禮部議交國王察議布疋補進免之十月焞遣陪臣李偘等表謝免議
  恩附貢方物却之二十年正月王妃金氏故遣官致祭二十一年五月遣内閣學士阿蘭泰冊封焞繼室閔氏為王妃九月焞遣陪臣李佖表賀上
  兩宫徽號并謝
  頒恩詔二十四年正月朝鮮民人聶那宻毁壊邊牆私行
  入境旋為邉吏執獲訊係瘋病事聞
  上命付朝正貢使擕歸仍諭焞善為收養五月焞表謝東
  
  頒恩詔六月焞奏言國内牛多疫死民失耕種請暫停互市禮部議焞託言妄奏不合應令回奏到日再議
  上曰撫馭外國之道不可太嚴亦不可太寛倘如所請後此恐生玩忽因令禮部另議議上焞應罰銀萬兩得
  㫖外藩小國姑宥一次仍令照常貿易二十五年二月朝鮮民韓得完等二十八人違禁越江採葠擅放鳥鎗傷奉差繪畫輿圖官役遣䕶軍統領佟寳往朝鮮㑹同國王焞審擬韓得完等二十八人俱擬立斬約束不嚴之咸鏡道節度使尹時達等降革有差國王焞罰銀二萬兩得
  㫖韓得完等為首六人立斬餘二十二人從寛免死減等發落四月朝鮮陪臣鄭載嵩等具呈禮部為焞申辨部議應拏交該國王從重治罪得
  㫖寛免焞疏言臣忝守外藩奉職無狀邊民冒禁採葠已罪不容誅况鎗傷官役致煩遣官降敕臣惶恐震越無地自容九月又疏言鄭載嵩等餙詞巧辨恩免嚴拿令臣自行處分今已將載嵩等禠職依律定罪得
  㫖免其革職發配各降四級調用㝷復遣使謝罪附貢方
  物得
  㫖朝鮮國王因謝罪進貢理宜不收但恐發還則人役勞苦且驛逓騷擾可准作年貢嗣後謝罪貢物著停止二
  十七年四月焞遣陪臣洪萬鐘等進
  大行太皇太后香十二月焞以曾祖母趙氏之喪告遣官致祭二十八年十二月焞遣陪臣樸泰尚等進
  孝懿皇后香二十九年八月焞以違例請封側室不識避
  諱奏請嚴加處分得
  㫖寛免㝷遣陪臣李濬等進
  孝懿皇后冊諡禮成貢物三十年七月禮部題朝鮮國貢使違禁私買一統志書内通官張燦應革職發邊界充軍正使李沈副使徐文重等失於覺察應革職得
  㫖李沈徐文重從寛免革職三十二年正月奉
  㫖朝鮮國克殫恭順頃復輸應軍需進鳥鎗三千桿忠順可嘉嗣後年貢内黄金百兩及藍青紅木棉永著停止
  八月焞遣陪臣李恒表謝免貢
  恩三十六年七月焞遣陪臣崔錫鼎表賀蕩平朔漠是月封焞子李昀為世子十一月焞疏言請於中江貿易米糧部議不准行得
  㫖朕撫馭天下内外視同一體朝鮮盡職奉貢克効敬慎今聞連嵗荒歉百姓艱食朕心深為憫惻現今盛京積貯甚多著照該國王所請於中江地方貿易三十七年正月遣侍郎陶岱運米三萬石往朝鮮以一萬石賑濟以二萬石平糶七月焞奏謝運米賑濟
  
  御製海運賑濟朝鮮記曰朕聞救災拯患王政所亟是以夙夜求莫雖在遐荒絶域猶若痌瘝乃身矧屬在藩服茍有疾苦何忍一日置也康熙三十六年冬朝鮮國王李焞奏比嵗薦饑廩庾告匱公私困窮八路流殍相屬於道籲懇中江開市貿榖以甦溝瘠俾無殄國祀朕深為惻然立允其請遂於次年二月命部臣往天津截留河南漕米用商船出大沽海口至山東登州更用雞頭船撥運引路又分發帑金廣給運值緩征鹽課以鼓勵商人將盛京所存海運米平價貿易共水陸運米三萬石内加賚者一萬石朝鮮舉國臣庶方藜藿不飽獲此太倉玉粒如坁如京人賜之食莫不忭舞欣悦凋瘵盡起後王具表陳謝感激殊恩備言民命續於既絶邦祚延於垂亡葢轉運之速賑貸之周亦古所未有也朕念朝鮮自
  皇祖撫定以來奠其社稷綏其疆宇俾世守東藩奉職修貢恩至渥矣兹者告饑不憚轉輸數千里之勞不惜糜費數萬石之粟環國土而户給之非獨一時救災拯患實所以普澤藩封而光昭
  先徳也是烏可以無紀十月焞遣陪臣徐文重等以許布米榖貢方物却之三十九年正月焞遣使表謝發回漂入琉球船隻
  恩附貢方物得
  㫖朝鮮民人薩瓦等漂入琉球朕一體軫䘏令還本國貢物不必收嗣後有若此例者停其進貢四十年十二月王妃閔氏故遣官致祭四十一年遣員外郎鄧徳監收中江税以四千兩為額四十二年二月遣翰林院掌院學士揆敘一等侍衛噶爾圖往封焞繼室金氏為王妃四十三年四月焞奏其國人越界殺傷内地人民請遣大臣往勘
  上曰李焞敬慎素著不必復遣大臣往勘可即令王審擬具奏焞㝷奏請將越界殺人之金禮進等立斬該管人
  員禠職流徒
  上以該管官員内有當減宥者下部議㝷禮部議上得㫖朝鮮越界殺人法不可宥金禮進等立斬其該管官員李有白等俱免罪朴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昌等革職免流徙十二月焞遣官咨送被風漂失之王富王秋等商船歸内地降
  諭褒之四十五年十月
  諭大學士等曰觀朝鮮國王凡事極其敬慎其國人亦皆感戴聞其國有八道北道與瓦爾喀地方土門江接界東道接倭子國西道接我鳳凰城南接海猶有數小島
  太宗文皇帝定朝鮮之役我兵無處不到以已破之國我朝為之重加營建俾安堵如故其國人於
  太宗文皇帝駐軍之地樹立石碑備書更生之徳累世感戴以至於今且彼更有可取者明之末年彼始終未嘗叛之猶為重禮義之邦也四十九年五月朝鮮商人髙道弼等被風壊船漂至海州獲救江蘇巡撫張伯行疏請𠉀朝鮮使來帶回本國得
  㫖若𠉀朝鮮使來為日遲久其令朝鮮通事一人將髙道弼等由部給文馳驛歸國五十年正月焞疏報其國人
  李萬枝等越界殺人刼財
  上以此事未經該將軍等舉報或係逃往採葠之徒特遣司員長泰等往並令朝鮮亦遣官㑹同確訊九月長泰等奏言李萬枝等誘至中國人二名致死投之江中掠取人葠等物屬實得
  㫖交該國王治罪完結聞此案犯内有親弟兄三人者定例弟兄俱擬正法存留一人養親可移㑹該國王於此親兄弟三人中照例一人留養十月
  諭禮部朝鮮國王李焞自襲爵以來慎守封圻嵗時貢獻四十餘年未嘗少懈其國中事稍有闗係者必奏明仰請定奪於奉差人員小心敬禮且撫恤愛養所屬朕用是深為嘉美既嘗曲示恩誼彼地饑饉又自海洋運米賑濟舉國至今感戴朝鮮貢物朕屢次裁減以至甚輕但國小地隘其年例貢物内有白金一千兩紅豹皮一百四十二張猶恐艱於備辦嗣後將此二項永停貢獻又聞朝鮮國使沿途館舍傾圯難於止宿厯年進貢奏事人員甚為勞瘁可令地方官修葺完固用副朕加惠逺人至意五十一年五月焞奏謝減年貢
  恩附貢方物得
  㫖謝恩禮物准作冬至元旦貢物八月焞奏請嚴禁往彼
  國境内海洋捕魚船隻得
  㫖邇來浙省海洋賊冦潛行刼奪官兵被傷至附近朝鮮捕魚船隻曾經申飭盛京將軍及沿海地方官嚴加巡緝今尚違禁潛出是即賊㓂也嗣後有此等捕魚船隻潛至朝鮮海面者許本國即行剿捕如有生擒作速解送毋因内地之人致有遲疑五十六年九月焞以目疾來求空青遣翰林院侍讀學士阿克敦鑾儀衛治儀正張廷枚以空青往
  諭阿克敦等曰朝鮮王李焞安靜奉法人民愛戴四十餘年彼國中享太平之福未有如此久者朕甚嘉之今聞焞疾深為軫念特簡爾等齎空青往賜此係格外之恩凡一應禮節爾等到時令王不必拘於成例隨時可以相見傳諭知之五十七年三月焞遣陪臣朴弼成等表
  謝賜空青
  恩附進方物得
  㫖所進儀物留作下次正貢自是凡朝鮮奏謝附貢方物俱准作正貢不備書五十九年十月朝鮮國王李焞薨
  世子昀以訃告得
  㫖朝鮮王焞襲封五十載自來伊國未有如此厯爵年久者且奉藩敬謹極盡誠欵防禦邉疆克享太平舉國感戴忽聞溘逝朕心不勝痛惻除遣大臣往唁外所貢禮物令使臣帶回以示軫念之意仍下部議以應得䘏典
  賜之十一月遣散秩大臣查克亶禮部右侍郎羅瞻賜祭及故王李焞諡僖順兼冊封世子李昀為朝鮮國王繼妻魚氏為王妃及妃誥命文綺等六十一年二月昀疏言臣不幸自㓜多病氣甚痿弱嗣續絶望臣弟延成君李昑聰明孝友年又長成臣既無子請錫昑以世弟之號以續宗祧得
  㫖允行四月遣内閣學士阿克敦二等侍衛佛倫為正副
  使往封昑為朝鮮國王世弟
  諭王昀曰朕惟父子相傳有國之常經兄弟繼及一時之權道王以嗣續為艱請封親弟情嗣懇至特遣大臣齎捧誥命封昑為朝鮮國王世弟並賜文綺等物惟王朂弟昑敦乃彛倫永懐忠順衍本支之休慶保宗社之安寜王如兆叶禖祥吉占熊夢王其再奏欽哉無替朕命十二月山東漁户楊三等十四人遭風漂入朝鮮審無信票送回内地得
  㫖嗣後漂風船隻人口騐有票文未生事者照舊送回如無票文復生事犯法者令照其國法處治禮部㝷議令
  國王於審擬後咨部具題俟
  命行文完結仍報部存案報
  可雍正元年正月昀表謝封其弟昑為世弟
  恩先是朝鮮國議政金昌集中樞李頥命左議政李健命判中樞趙泰來等謀逆事發伏誅昀疏以聞七月
  諭禮部朝鮮自歸順我朝以來在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
  聖祖仁皇帝時屢沛恩施減免貢物今所貢方物尚多爾部可㑹同内務府再議減免以抒其力㝷議減布八百疋獺皮百張青黍皮三百張紙二千卷從之昀遣陪臣李樴等奉表賀
  上登極
  賜昀縀疋諸物加賜周易折衷朱子全書各一部及松花
  石硯琺瑯器皿筆墨等物
  上召見樴諭之曰爾朝鮮國王於我
  太宗文皇帝時誠心豫附我
  太宗文皇帝
  世祖章皇帝視同一家爾國王祖父亦能仰承厚澤百年於兹我
  聖祖仁皇帝念爾國君李焞幼纘嗣服克紹前猷權不下移惠能撫衆數十年來職貢匪懈用是寵眷有加賚予便蕃貢物頻減病則賜以珍藥殁則錫以榮名
  特遣近臣優頒奠弔今朕纘承大統爾嗣王李昀遣爾表賀朕嘉爾嗣王忱悃肫篤又念爾係嗣王宗族特行召見以示優禮爾歸告爾嗣王繼乃祖父之緒夙夜黽勉慎守綱維朕必體
  列聖怙冒宏仁俾爾逺藩保安全於永久爾其識之昀又
  遣陪臣李昉等進
  聖祖仁皇帝香二年二月昀遣陪臣李橈等謝
  頒賜及減貢
  恩附貢方物得
  㫖仍准作正貢五月昀遣陪臣李檀等賀上
  孝恭仁皇后尊諡十一月
  諭怡親王允祥外藩來朝給以廩食及歸頒賞俱有定制但該管官員未免忽畧朝鮮守職恪順百年有餘一切應賞諸物擇其佳者給與務使得沾實惠嗣後朝使所給食物歸時所頒賞賜爾㑹同禮部辦理或有應行加賞之處酌議以聞十二月朝鮮國王李昀薨世弟李昑
  以訃告得
  㫖朝鮮國王李昀謹守藩封竭誠盡敬恭順事上慈愛撫民忽聞溘逝朕心不勝軫惻應得䘏典察議以賜尋遣散秩大臣覺羅舒魯翰林院學士阿克敦
  諭祭故王李昀諡恪恭兼封昀世弟李昑為朝鮮國王妻
  徐氏為王妃
  敕諭曰爾兄王昀薨逝朕心惻然據僖順王妃金氏奏稱爾聰明孝友寛宏仁恕夙有長人之徳為國人所願戴請冊承襲朕俯順輿請特允所請遣官齎詔誕告爾國封爾為朝鮮國王繼理國政封爾妻徐氏為國王妃佐理内治并賜爾及妃誥命彩幣等物爾宜永矢靖共懋纉承於侯服迪宣忠順作屏翰於天家爾其欽哉毋替朕命三年七月昑遣陪臣李楫等表謝
  賜祭諡並襲封又疏請封副室所生子李緈為世子部議王年方壯遽請封其副室子與例不符得
  㫖建儲大事王必萬不得已始懇切具奏可如所請行八月遣官封昑子緈為世子四年五月昑遣陪臣李橈表謝封世子五年正月昑疏請更正先世臣倧誣逆事部議昑四代祖倧故明天啟三年請封明十六朝紀以簒奪書實屬寃誣應如所請更正俟明史告成後以朝鮮列傳頒示其國從之二月昑遣使表謝改正先臣被誣事先是商人胡嘉佩虧帑以朝鮮國民所負銀六萬兩呈抵令赴中江質明辦理部臣以昑咨文支餙請按數追償得
  㫖朕思當日朝鮮故王李焞才幹優長政令嚴肅深𫎇聖祖仁皇帝眷注嘉奬焞曾將其國欠負之人正法想見辦事之公明向聞李昑柔懦無能今觀此舉推托牽强必其陪臣所為似此清釐積欠之事王既不能辦理若以委之非朕柔逺之意此案不必質對其應還之銀從寛免追此朕加恩於外藩並非疎法於内地也再者昔年
  聖祖仁皇帝頒諭朝鮮國王有盜賊前往刦掠即追拏處治解送朕即位以來又降諭㫖若飄風船隻内有無票妄行生事者王即照其國律例治罪今内地竊盜之輩潛逃外國王既列藩封當為朝廷盡捕盜安民之職乃柔懦不能遵奉轉使内地人民恃朝鮮為避罪地此風斷不可長嗣後倘有匪類越境生事朝鮮不能擒獲致漏網者王將其國防汛之員㕘處王亦一并議處以為藩王不能遵㫖奉行捕盜安民者戒六年二月減朝鮮貢稻米三十石江米三十石每年止貢江米四十石以供祭祀著為例十月昑請邉境防汛詗察朝鮮盜賊濳入内地者得
  㫖朝鮮國逆犯即朝廷法所應誅之人倘逃入内地自當擒捕兵部可行文盛京山東等處邉界地方官有此等罪犯潛逃者即嚴拏解京或窩留藏匿從重治罪十一
  月昑遣使奏謝減免貢米
  恩七年正月
  諭嗣後朝鮮陪臣有職銜稱君者遇陞殿之日照常賜茶如未遇陞殿著禮部於使臣起程之前奏聞令其便殿進見賜茶遣回是月世子緈卒遣官
  諭祭二月朝鮮國有為逆謀者事覺伏誅奏入得㫖朝鮮世受朝廷怙冒之徳其國兇醜即干犯天討之人王先事覺察不使漏網從此境内無警官民乂安朕心深慰特賜王粧縀等四十疋康熙字典性理精義詩傳彚纂音韻述微各一部賞有功兵丁銀一萬兩十月昑遣
  陪臣李增等表謝賜祭及賞賚
  諭禮部朝鮮國王䝉
  世祖章皇帝軫念藩封所有應進
  聖夀冬至元旦表貢俱准於元旦併進以彰柔逺至意近於領受賞賚諸事皆特遣使臣表謝朕念其國距京三千餘里貢使往來勞費嗣後凡謝恩章疏與三大節表同時齎奏不必特遣使臣九年五月奉天將軍那蘓圖疏言鳳凰城邉外設立陸路防汛之虎耳山諸處有草河靉河二水俱自邉内發源至邉外之莽牛哨滙流入中江中江之中有洲名江心沱沱西屬鳳凰城管轄東為朝鮮國界嵗有匪類乘船竊糧請於草河靉河滙流入江之莽牛哨設水師防汛得
  㫖議設水路防汛處既與朝鮮連界可行文詢問朝鮮國王有無未便之處俟回奏到日再議尋昑奏請仍遵舊例從之十年三月昑以先臣李倧被誣事業䝉令史臣改正乞早頒發部議俟明史竣後刋發得
  㫖朝鮮國王急欲表其先世之誣陳情懇切可將朝鮮列傳先行抄録頒示十月昑遣陪臣李宜顯等表賀
  孝敬皇后冊諡禮成並謝頒朝鮮列傳稿本十三年九月上登極十月恭上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尊諡禮成又恭上
  皇太后徽號禮成先後遣使
  詔其國
  諭禮部曰大臣官員之差往朝鮮者向有餽送儀物之例朕以厚往薄來為念若令使臣照例收受不免繁費若槩不准受恐以使臣逺涉缺餽贐之禮有歉於心其照舊例減半著為令昑尋奉表賀先是朝鮮國人金世丁等擅入内地刦殺昑奏請分别治罪部議昑約束不嚴應與處分得
  㫖寛免昑表謝乾隆元年二月禮部奏朝鮮國恭進元
  
  萬夀表貢應特遣於七月來京至乾隆二年表貢仍照
  舊例與年貢同進得
  㫖朝鮮國今年所進萬夀表貢照例於十二月偕年貢同進由是嵗以為常七月昑遣正使長溪君李棅副使禮曹判書金始炯入貢時以奉使朝鮮之兆徳釋伽保沿習受餽交刑部勘治得
  㫖朕即位以來令朝鮮國餽送使臣禮儀減半以示體恤乃兆徳等於正禮之外復受陋規罪固莫逭該國王照陋例應付亦属不合王若能體朕心自當以恪遵諭㫖為恭順不當以私厚使臣為恭順也可行文朝鮮嗣後務宜遵朕前㫖凡陋規所有都請别請等項悉行禁革至使臣回京之日奉天將軍及山海闗監督查騐倘正禮外多携禮物者嚴劾之若代為隠匿事覺一併議處十二月禮部奏
  世宗憲皇帝
  孝敬憲皇后升祔
  太廟請遣官頒
  詔其國得
  
  世宗憲皇帝配
  天在即所有二次詔書可作一次頒發用省外藩供應二年昑遣正使海興君李橿副使吏曺判書金龍慶入貢四月昑奏請仍中江通市舊例初每嵗二八
  月間八旗台站官兵齎貨赴中江與朝鮮互市
  上以旗人有巡守職且不諳貿易恐逺人稽𠉀未便改令内地商民往為市及昑奏入從之十一月昑請封其副室所生子愃為世子附貢方物時愃甫三嵗部議與封例不符奉
  特㫖允行三年昑遣正使吏曹判書趙最夀等入貢正月遣使往封愃為世子昑奉表謝十一月昑奏請印頒朝鮮列傳刻本於其國部議俟明史刋竣日印給得
  㫖朝鮮列傳可先刋刷頒給四年昑遣正使綾昌君李橚副使吏曹判書李匡徳入貢五月昑遣使表謝頒朝鮮列傳十一月盛京侍郎徳福等疏言朝鮮漁船被風飄至海寜界資送漁户金鐵等由陸路歸國五年昑遣正使洛豐君李楙副使吏曹判書閔亨洙入貢三月福建巡撫王士任疏言莆田縣民陳協順商船被風飄至朝鮮國楸子島資送回籍得
  㫖中國商民出洋遭風王加意資助俾獲安全甚屬可嘉著傳㫖嘉奬六年昑遣正使驪善君李壆副使禮曹判書鄭彦燮入貢七年昑遣正使洛昌君李樘副使吏曹判書徐命彬入貢十月昑奏謝國民金時宗等越境犯法屢𫎇寛典
  恩先是五年閏五月朝鮮國人金時宗等潛居内地昑奏請立斬部議尚無刦殺重情擬改絞𠉀從之尋禮部奏言朝鮮無秋審例金時宗等雖䝉寛緩仍罹立决之罪似未足仰副我
  皇上如天好生至意請照六年秋審緩决例辦理得㫖允行朝鮮民西嫩及鄭世弼宣明等復於六年九月越境乞食先後被獲禮部奏請俟其國使臣來京携西嫩等歸鄭世弼宣明等免治罪奏入報
  可昑以各犯咸邀寛典感激陳謝得
  㫖朝鮮民人越境犯法屢荷寛典乃朕格外柔逺之恩若無知之人見朕屢次從寛漸流縱肆則犯法者轉多非朕保全外藩民人之本意矣王當嚴加約束不時稽查俾各安分不致再罹法網八年昑遣正使綾昌君李橚副使禮曹判書栁復明入貢九月
  上恭謁
  盛京
  祖陵朝鮮遣使表貢從優賞賚並令使臣與諸王大臣宴諭禮部曰朝鮮使臣入貢惟國王族人稱君者始召見餘祇賜宴於禮部此定例也朕明日宴諸王大臣於崇政殿朝鮮使臣亦令與宴俾外藩陪臣得厠朝臣之末用昭格外殊恩九年昑遣正使西平君李橈副使吏曹叅判鄭俊一入貢十二月昑咨禮部稱八年春有内地馬尚船户成羣入境經奉天將軍遣兵追捕本年五六月間復有内地人民駕馬尚船六隻前後入境懇轉奏禁止部議請令奉天將軍查明越境船隻有無票文係何地人民由何處越界奏到再議得
  㫖若照部議殊為遲緩况内地人民違禁冒出朝鮮地方生事者原奉
  皇祖
  皇考諭㫖令國王擒送今此違禁越境之人即應擒送或飛咨奉天將軍嚴拏務獲乃但咨部轉奏以致匪類逺颺殊為不合爾部可傳諭朝鮮王並即行文奉天將軍嚴行查拏務獲毋得忽視十年昑遣正使議政府左㕘贊趙觀彬副使吏曹㕘判鄭俊一入貢十一年昑遣正使海興君李橿副使吏曹判書尹汲入貢七月咨送朝鮮國人民李應昌等歸國昑尋奏謝先是奉天將軍達爾黨阿奏請仍於莽牛哨添汛廵查并於鳳凰城外展邉墾土下部議行昑奏其未便得
  㫖據奏鳳凰城樹柵外向留空地百餘里俾内外隔截無滋事之患事屬可行其莽牛哨應否設汛令尚書
  班第前往察勘及是年八月班第覆奏莽牛哨在我境内與朝鮮無渉汛宜設得
  㫖朝鮮世戴國恩甚為恭順若安設此汛彼國小民有違禁者王即恐獲罪是以奏請停止其地雖有江灘分界而兩岸止距一二里倘所屬不能遵奉禁令致王得罪朕心不忍可如所請將莽牛哨設汛之處停止九月減中江税額十月福建龍溪人民吕再興等被風飄至朝鮮修船資送回籍十二年昑遣正使洛豐君李楙副使禮曹判書李喆輔入貢十三年昑遣正使禮曹判書鄭亨復副使吏曹㕘判鄭俊一入貢五月
  盛京刑部侍郎達爾黨阿等奏言十二年十二月朝鮮陪臣入貢過萬寳橋奴人士還以馬逸失銀詭稱迷路夜入人家誣執宋二等為盜汛明照所誣罪加三等擬杖徒行令該國王發落朝鮮大通官金裕門押物官尹昌履等應分别議處係小國人員未諳政體可否從寛令該國王自行申飭奏入得
  㫖奴人士還等從寛免罪十四年昑遣正使洛昌君李樘副使禮曹判書黄日政入貢正月昑奏奉到冊諡
  孝賢皇后詔五月
  盛京將軍阿蘭泰等奏言朝鮮人李古魯子於乾隆九年十二月宿浪子山田義隆店失銀縳義隆店五人送部訊無竊銀証據保釋另緝十年十二月朝鮮判事李允芳宿十里河旗人鄭忠家失銀縳忠送部允芳旋歸國忠暫保釋均懸案經年嗣經郎中錫琳等赴鳳凰城偕朝鮮官訊明田義隆鄭忠等無辜請釋李古魯子詭言誣賴及李允芳行賄經皂役王進寳首明之處請交朝鮮王自行辦理完結報
  可七月阿蘭泰奏言向例朝鮮貢使到邉鳳凰城城守尉帶領官兵偕主客迎送通事等官至闗門稽其人馬車輿輜重各數沿途設館舍嗣兵部侍郎鎮國將軍徳沛出使其國奏言置館非適中之所貢使人多不敷居住聴來使隨時賃住民居臣查貢使人數衆多若聴其賃住村庄未免滋擾應請嗣後貢使到闗騐入後務令合隊行走勿許先後致有疎虞照舊例每站設官一員兵役以二十人䕶送令地方官先期代備旅舍以資棲止晝則䕶行夜則巡邏或貢使人役需置食物䕶行官檢其出入人數兵役隨往如内地人民與朝鮮人役生事兵役拏禀䕶行官付地方官究治至貢使人役惟迎送官與之相習應専責成倘地方官預備不周許䕶行迎送通事官揭報府尹衙門照違令律議處迎送通事官沿途約束不嚴致貢使人役滋事許䕶行官揭報禮部衙門照約束不嚴例議處䕶行官看守不嚴及兵役不足許迎送通事官揭報將軍衙門照縱軍歇役律議處迎送通事官瞻顧容𨼆致擾居民或䕶行官縱容兵丁通同狥蔽地方旗民官各揭報上司衙門照私結外藩例議處奏入報
  可十四年十一月昑奏謝免治奴人士還誣告罪及准停邉界設汛懇田十五年昑遣正使海春君李栐副使禮曹判書黄梓入貢三月朝鮮土兵金仁述等潛入内地行刼得
  㫖交該國王問擬王應得處分從寛免議昑㝷表謝十六年昑遣正使洛昌君李樘副使禮曹判書沈思建入貢十七年昑遣正使海興君李江副使禮曹判書南泰竒入貢正月昑奏謝乾隆十六年隨表方物准作正貢附貢方物得
  㫖此次隨表方物仍准作正貢十八年昑遣正使洛平君李懋副使禮曹判書李命坤入貢正月昑奏謝乾隆十七年隨表方物准作正貢
  恩附貢方物得
  㫖此次隨表方物仍准作正貢是年朝鮮民人金為泰鄭悦南等先後被風漂入内地給資䕶送歸國先是朝鮮奸民李云吉越界殺人遣官赴鳳凰城㑹勘得實擬絞監𠉀及是得
  㫖減等發落十九年昑遣正使昌璽君李炳副使禮曹
  判書李宗白入貢九月
  上詣盛京昑遣陪臣表賀得
  㫖王因朕來盛京恭謁
  祖陵遣使逺迎齎表奏賀敬獻方物著照乾隆八年之例加恩賞賚陪臣亦照例加賞是年朝鮮國人栁得三等被風漂至内地給資䕶送歸國二十年昑遣正使海蓬君李橉副使禮曹判書鄭光忠入貢三月昑奏謝
  賜賚恩是年平定凖部上
  皇太后徽號頒
  恩詔二十一年正月昑奉表賀遣正使長溪君李棅副使吏曹判書曹命采入貢二十二年昑遣正使海興
  君李橿副使禮曹判書金尚翼入貢六月昑以其母金氏之喪告王妃徐氏旋卒二十三年昑遣正使長溪君李棅副使禮曹判書李得宗入貢遣官
  諭祭朝鮮王母金氏及王妃徐氏四月更定通官額數初朝鮮通官於康熙十三年定十二員上三旗六品官三員七品二員八品一員由内務府帶領引
  見補放下五旗六品三員七品二員八品一員由禮部
  論俸推補移咨吏部注冊遇頒
  詔封王等事用四員或五員不等
  赦審及交易諸事用二員為例及是大學士𫝊恒等奏
  言朝鮮久為我
  朝屬國往來禮節語言均已嫺熟所設通官無庸十二員之多請改設為六品二員七品二員八品四員共八員上三旗下五旗各六品一員七品一員八品二員缺出均由禮部帶領引
  見補放并令禮部嚴禁從前與使臣交接需索之𡚁違者㕘處奏入從之是年朝鮮民人趙自永越界行刼得
  㫖交該國王問擬王應得處分從寛免議二十四年昑遣正使海春君李栐副使吏曹判書趙明鼎入貢正月昑奏謝
  賜祭及發回越界人犯
  恩是年朝鮮民人金延松金應澤李主等被風漂至内地給資䕶送歸國二十五年昑遣正使吏曹判書洪啟禧副使禮曹判書趙榮進入貢正月遣官封昑繼室金氏為朝鮮國王妃昑㝷奏謝附貢方物却之使臣南泰㑹歸頒平定回部
  恩詔昑㝷表賀時朝鮮民人鄭世胄金得京等被風漂至内地給資䕶送歸國二十六年昑遣正使海興君李橿副使吏曹判書南泰㑹入貢二十七年昑遣正使咸溪君李櫄副使吏曹判書李奎采入貢十一月朝鮮民人金永官等越境採獵被獲交該國王照例治罪二十八年昑遣正使順悌君李炟副使禮曹判書洪名漠入貢昑表謝使臣南泰㑹回國順頒
  恩詔停止
  命使恩是年朝鮮世子愃卒遣官
  諭祭六月奉
  㫖欽差出使髙麗該國備輿迎𠉀此固屬國敬禮但滿洲大臣素𡢃鞍馬而身膺使命四牡宣勤猶不宜自圖安逸此後行文國王止須預備馬匹其舊用之輿永行停止七月封故世子愃之子祘為世孫昑尋表謝二十九年昑遣正使全恩君李繳副使吏曹判書韓光㑹入貢三月朝鮮民人金鳳守金世柱等殺死内地披甲常徳遣刑部郎中喀寜阿㑹同
  盛京將軍社圖肯等審擬奏入部議金鳳守造意應斬金世柱加功應絞請即正法隨行文武官失於鈐束令該國王自行查辦至朝鮮奸民屢次越境生事皆王約束不嚴所致應交部議處得
  㫖金鳳守等從寛改為監𠉀該國王免其議處昑尋以失於鈐束禠平安道觀察道鄭淳等職先是正月二十四日奏
  㫖朝鮮國王咨貢使李炟等坐車進京議請治罪著加恩免其治罪嗣後陪臣進京仍准坐車三十年昑遣正使順義君李烜副使禮曹判書金善行入貢五月朝鮮民人崔三碩金順昌等被風漂至内地給資䕶送歸國又以越江行竊人犯金順丁等俱緩决及案内疎防各官擬罪從寛及貢使李炟等仍准坐車民人朴厚賛十犯越境滋事秋讞緩决案内疎防各官擬罪從寛皆恭謝
  天恩三十一年昑遣正使咸溪君李櫄副使禮曹判書尹得養入貢恭領時憲書使臣准於十月初一日
  午門頒朔之期一體祗領又遭風船户鄭太文等九人資送歸國俱奉表恭謝三十二年昑遣正使全恩君李墩副使吏曹判書李心源入貢三十三年昑遣正使順義君李烜副使禮曹判書具允鈺入貢又朝鮮民人慎必富等二十八名風漂至福建常素銀等十四人風漂至鳳凰城俱䝉資送本國具疏恭謝三十四年昑遣正使禮曹判書徐命膺副使吏曹㕘判洪梓入貢三十五年昑遣正使慶興君李栴副使禮曹判書宋瑩中入貢三十六年昑遣正使海溪君李⿰副使吏曹判書趙榮順入貢八月禮部議朝鮮國王李昑奏國内流傳康熙丙子年間朱璘所撰明紀輯畧本于明人陳建之皇明通紀載其先世之事因訛襲謬誣妄含寃請將二書中有闗小邦之語並行刋去等語查朱璘輯畧於乾隆二十二年浙江巡撫楊廷璋奏請銷燬其陳建通紀遍訪京城内外書肆並無售者是二書中國久已不行奚事改削至該國王所稱書中誣衊其國祖康献王旦世系及其四世祖莊穆王倧事蹟二条今恭閲
  欽定明史朝鮮列傳載其始祖世系及國人廢琿立倧
  之處考據已極詳明乾隆三年
  皇上允該國王所請刷刋頒給該國自當欽遵刋布使其子孫臣庶知所信從若陳建通紀朱璘輯畧二書該國尚或有流傳應令該國王于其國中自行查禁焚銷永杜疑竇三十七年昑遣正使順義君李烜副使禮曹判書尹東昇入貢又奏恭謝申禁坊刻明紀輯畧三十八年昑遣正使樂林君李埏副使禮曹判書嚴璹入貢奏賀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逢
  聖母皇太后八旬萬夀崇上
  徽號又以風漂至鳳凰城小島民金國東等三人風漂至定海縣民洪達源等十七人風漂至蓬萊縣民崔卜伊等八人俱給與衣糧附使歸國皆疏謝三十九年昑遣正使海溪君李⿰副使吏曹判書趙徳
  成入貢又使臣李烜齎到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恩詔内加賞王妃縀疋恭謝一表四十年昑遣正使樂林君李埏副使吏曹判書李海重入貢又以民許億祉等六名在黄海島遇風壊船金州官兵查報救䕶回國具奏謝
  恩四十一年昑遣正使錦城尉朴明源副使吏曹判書鄭好仁入貢又奏謝遭風難民卓武先等救䕶回國七月十四日禮部奏朝鮮國王李昑薨逝請照例致祭給與諡號
  欽定王昑諡曰莊順又議朝鮮國王妃金氏奏請追賜已故世子李緈爵諡及故世子婦趙氏恩命與例不符應毋庸議一疏奉
  諭朝鮮國王李昑已故長子李緈前經封為世子因其早逝未及襲爵今該國王妃金氏請以世孫李祘襲封國王為故世子李緈陳請追賜封典照例議駁固是但念其以家統繼序為請情詞懇切揆之禮制事屬可行著加恩照所請給與示朕優䘏之意
  欽定李緈諡曰恪愍又議朝鮮國王妃金氏奏請以世
  孫李祘承襲國王妻金氏為王妃頒
  詔誥勅遣使
  冊封四十二年祘遣正使興禄大夫河恩君李垙副使吏曹判書李⿰入貢四十三年祘遣正使吏曹判書鄭光漢副使禮曹㕘判李秉模入貢五月奉
  諭朝鮮國王奏該國有逆臣洪麟漢等結黨謀逆一案罪人業經伏法恐其支黨或有逃匿漏網者懇飭闗口官員查拿等因該國臣服多年既恐有餘黨潛逸自應代為查詰不容竄入内地著諭盛京將軍山東巡撫地方與朝鮮接界邉隘海口嚴飭所屬留心察詰如有語言形跡可疑查係朝鮮人民即行盤獲奏聞發交該國自行究治八月奉
  諭朝鮮國列在外藩乾隆八年及十九年臨幸盛京朝鮮並修朝貢之禮本年以尚在二十七月之内停止宴禮曾預勅朝鮮毋庸遣使朝賀該國王情殷感戴遣陪臣齎表修貢迎駕請安恭順可嘉著照上兩次之例加恩賞賚并御書匾額以賜用昭優眷
  御書匾額東藩繩美四十四年祘遣正使昌城尉黄仁㸃副使禮曹判書洪檢入貢四十五年祘遣正使吏曹判書徐有慶副使禮曹㕘判申大升入貢奏賀
  皇上七旬萬夀奉
  㫖覽王奏以本年朕届七旬遣使於春正慶賀具見悃誠所有敬獻禮物著暫行留貯准作正貢又奏謝前𫎇
  賜弓箭鞍馬貂皮錦縀又奏謝朝鮮民尹道俊等九名
  風漂至崇明救䕶回國八月十二日
  賜朝鮮正使錦城尉朴明源等三人茶果奉
  諭朝鮮國王素稱恭順嵗時職貢祇慎可嘉間遇特頒勅諭及資送歸國等事如琉球等國亦俱奏章陳謝惟朝鮮國王必備具土物附表進呈藉達悃忱向因耑事逺來若令齎回徒滋䟦涉是以厯次例准留作正貢以示優恤而該國王恪供職守届應正貢時仍復備物呈獻往來煩複轉覺多一儀文朕推誠守信中外一體何必為此繁縟之節今嵗朕七旬萬夀該國王具表稱賀業已宣命來使前赴行在隨朝臣一體行禮宴賚其隨表貢物此次即准收受以申該國王慶祝之誠嗣後除嵗時慶節正貢仍聴其照例備進外其餘陳謝表章所有隨表貢物概行停止毋庸備進九月禮部奏朝鮮國王李祘䝉
  恩加賞國王縀十八疋正使縀四疋副使縀四疋書狀官縀三疋大通官縀二疋從人各銀二兩外應請仍照例賞賜國王二等玲瓏鞍韂全備二等馬一匹表緞五疋裏五疋粧緞四疋雲緞四疋貂皮百張賞正副使二員大縀各一疋彭縀各一疋綢各一疋紡絲各一疋絹各二疋銀各五十兩全備三等馬一匹書狀官一員賞大縀一疋彭縀一疋綢一疋絹一疋銀五十兩大通官三員賞大縀各一疋綢各一疋絹各一疋銀各三十兩押物官二十三員賞彭縀各一疋綢各一疋布各二疋銀各二十兩從人三十名每名賞銀五兩以上各等物俱由内務府各衙門領取照例筵宴二次奉
  㫖依議四十六年祘遣正使昌城尉黄仁㸃副使禮曹
  判書洪秀輔入貢奉
  諭前經降㫖所有陳謝表章隨進貢物概令停止今該國王奉到此㫖具奏稱謝復具表恭謝加賞縀疋仍各具方物隨進本不必收受但既専使逺來若照例留作正貢該國王届正貢之期仍似向年備物呈獻非所以示推誠而昭體䘏嗣後務宜恪遵前㫖善體朕柔惠逺人以實不以文之至意四十七年祘遣正使行判中樞府事鄭存謙副使吏曹判書洪良浩入貢奏謝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朝鮮國商民李再晟等男女十二名風漂至琉球附船到閩閏五月朝鮮國人何農華等六名風漂至海邊牛石圏俱救䕶歸國四十八年祘遣正使昌城尉黄仁㸃副使禮曹判書栁義養入貢八月奉
  諭徳保等奏據盛京禮部侍郎咨朝鮮國遣使迎駕並慶賀萬夀等因一摺該國王因朕曾降㫖七月起程臨幸盛京故遣使進表修貢迎駕請安恭祝八月萬夀自是誠敬可嘉非㝷常照例慶賀可比昨據行在禮部奏聞業經降㫖令該堂官傳諭嘉奬今在京禮部復為此奏而摺内又牽引該國王向來慶賀萬夀表文俱係隨同冬至元旦於嵗底遣使恭進等語是何言耶此次朕恭謁
  祖陵原定期在盛京過萬夀該國王敬効悃忱特於常貢外具表祝賀朕方嘉許徳保等尚為此無謂之奏甚屬非是所有禮部堂官著傳㫖嚴行申飭盛京禮部侍郎玉鼎柱亦著飭行九月奉
  諭朝鮮厯届臨幸盛京並修朝貢之禮此次朕恭謁
  祖陵該國王情殷感戴奉表修貢於七月間即先遣陪臣至盛京祇𠉀迎駕恭祝著照例加賞並賜御製詩一章用昭優眷所有陪臣及隨從人等著照上次加賞之例加倍賞賜以示朕柔惠逺人有加無已之至意
  御製賜朝鮮國王李祘詩
  迎鑾祝夀陪臣价按轡蹕途賜謁温問悉國中逢稔嵗夙知海外得賢藩習經史地心無貳遵禮義邦教有源慎守封疆撫黎庶萬斯年永受朝恩
  十二月奉
  諭今嵗秋間朝鮮國王因朕臨幸盛京特遣陪臣迎鑾祝夀是以加恩賞賚並賜匾額詩章及古稀説今該國王接奉後具表謝恩兼輸忱進獻方物尤見恪恭所有此次呈進物件俱著收受仍加恩賞賚以昭優眷嗣後如有謝恩表章該國王務體朕意仍遵前㫖不必備進方物四十九年祘遣正使行判中樞府事李徽之副使禮曹判書姜世晃入貢九月奉
  諭禮部奏據朝鮮國王李祘奏稱自守藩封已逾八載年過三十尚未有子前嵗始生子㬀今已齒及三齡懇請賞給封號理合據情轉奏等語朝鮮王因誕育冡嗣懇請封號殊堪欣慶著准其所請俾益綿宗緒永守藩封所有應封典禮察例具奏二十八日奉
  諭朝鮮國王請封世子正使著𣲖内大臣公西明副使著𣲖翰林院侍讀學士阿肅同日奉
  諭朝鮮國進獻年貢陪臣向例於嵗底到京明正舉千叟宴中外大小臣工耆庶年逾週甲者咸得預宴用普夀祺朝鮮國比於内臣其陪臣亦應一體入宴以昭寵眷著禮部即速行文該國王所有今嵗年貢正副使内酌𣲖年六十以上者一二員來京俾得預兹盛典共沐光榮以示朕嘉惠逺方優禮耆年之至意十一月奉
  諭明嵗舉行千叟宴盛典特命朝鮮國王酌𣲖年在六十以上者三人充正副使來京預千叟宴兹據禮部奏接准朝鮮國咨稱遵㫖將陪臣年六十以上者専差進賀正副使即日登程進京入宴該國王捧奉前㫖即行遴選耆年派充貢使觀光預宴其悃忱甚屬可嘉著加恩特賜該國王澄泥仿唐石渠硯一方梅花玉板箋二十張徽墨二十錠湖筆二十枝即交該國貢使祇領並著禮部行文該國王毋庸進表謝恩五十年祘遣正使安春君李烿副使吏曹判書李致中入貢奉
  諭朝鮮國臣服最久每遇萬夀元旦冬至年節俱備方物呈進朕鑒其悃忱俱令該衙門收藏仍優加賞賚此外遇有奏賀奏謝及陳奏等事亦均有隨表貢物向例皆不收受准為下次正貢並經降㫖令於㝷常陳奏事件不必再具貢物而該國王仍前備進以致備抵之物輾轉存積在該國王恪守成規固屬恭順之道但存積日久轉相抵算且仍有餘出者非朕厚往薄來體恤屬國之意所有朝鮮國厯年存留各物竟著該衙門悉行收受仍按照原物從優加賞嗣後該國於嵗正貢及如千叟宴等類特舉曠典自應照舊備物呈進朕亦必收受厚加賞賚此外凡遇尋常奏賀奏謝陳奏等事祇須備具表文其隨表貢物該國王務仰體朕意恪遵諭㫖概行停止二月内閣奉
  諭前遣使西明阿肅回京復命具奏該國王即席賦詩頗知好學並將所賦詩章呈覽朕閲之深為嘉奬著加賞内務府仿宋板五經全部並筆墨等物以示優眷九月朝鮮民人李應春等十二名風漂至新建墩海灘救送進京咨明禮部遣回該國朝鮮全境分八道統郡四十一府三十三州三十八縣七十詳前五朝考其山川尤著者山則有北岳在漢城府北九都山在漢城府東北龍山在漢城府東南天寳山在漢城府西神嵩山在開城府北平山嶺在開城府西土色赤金堂山在黄州三和縣西北白山在全州南海中其東南有黒山勢甚峻下有澳可藏舟島山在蔚州郡南釡山在東萊縣南濵大海與日本對馬島相望稷山在天安郡北洪州山在忠州西南境海中富用山在洪州海中上有倉榖故名俗訛為芙蓉山九頭山在廣州海中山有九峯蘭秀山在開州西馬邑山在平壤西南葢馬山在平壤府西魯陽山在平壤府東北葦山在平壤府西南南臨浿水觀門山在土山縣北花山在土山縣東南屈巖山在定逺府東馬頭山在靈州東長花山在鐵州西南天聖山在殷州東北靈山在宣州西南熊花山在郭山郡東北育靈山在宣州郡東南龍骨山在龍川郡城東小鐵山在鴨緑江東岸義州境渡江處也江華島在開州城南海中紫燕島在廣州海中上有客舘曰慶源亭和尚島在廣州海中上有葉老寺大青島在廣州海中其傍有小青嶼排島在全州南海中逺望三山並列中一山如垜亦曰排垜山羣山島在全州南海中十二峯連絡其南有官嶼亦謂之案苫白衣島在全州南海中前有小焦附之天仙島在全州南海中又名闌山島竹島在慶州西南濵海閑山島在慶州西南朝鮮西海口也為全羅外藩相近者有㓒山島平湖島在慶州南海中唐人島在清州海中與九頭山相近有有馬島亦在清州海中國王牧馬地也舊有客館曰安興亭牛心嶼在清州海中一峯孤起狀類覆盂中稍鋭相近有雞心嶼大月嶼在全州南海中回抱如月其後有小月嶼對峙如門可以通舟菩薩苫在全州南海中小於嶼而有草木曰苫相近者為紫雲苫春草苫苦苫跪苫梹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如苫嶼而其質純石者曰焦軋子苫在清州南海中朝鮮語謂笠為軋其山如之故名雙女焦在清州海中蛤窟在廣州海中山脊有龍祠海中往來者皆祀之鳥嶺在慶州西北境西接尚州界廣亘七十餘里懸崖巉峭中通一線朝鮮指為南道雄闗竹嶺在忠州東摩天嶺在咸興府東北朝鮮謂之東北雄闗慈悲嶺在平壤府東嘉山嶺在嘉山郡西⿴踰嶺在朔州西北朝鮮謂之西北雄闗相傳有山名青邱者不知其處漢司馬相如子虗賦秋獵於青邱是也服䖍曰青邱國在海東三百里晉天文志有青邱七星在軫東南蠻夷之國也唐討髙麗因置青邱道行軍總管云水則有漢江又名熊津江在漢城府南十里東流入海王城恃以為險白江在漢江東南東入海達全州西界三浪江在梁山郡南晉江在慶州西南泗州東北亦名西江東南入于海白馬江在清州南南流入清州界又東北經天安郡界折而北流合於漢江大通江在平壤府東亦曰大同江舊名浿水清川江在安州城東西南流入海舊名薩水今謂之大寜江沸流江在江東郡南自漢江分流西合于大同江土門江在朝鮮西北界月波唐江在黄州安岳縣東西流入海發盧河在慶州西界西生浦在蔚山郡南甘浦在慶州東安滑浦在熊川郡南金浦在晉州南薩賀水在開州西南東南流入鴨緑江虵水在平壤西其國城西南漢江之濵有楊花渡朝鮮各道餽餉咸聚於此平壤城西北三里有箕子墓小山旁繞前有箕子祠設㕘奉二人世守其祀即箕子裔又大同江岸柴樹林可十里許榦似松葉似榆土人常藉以療饑相傳為箕子所植云
  等謹按朝鮮於我
  朝歸命最先被
  徳亦最渥天聰崇徳間兩煩
  天討宗社已覆仰䝉
  列聖仁慈特予生全自是稱藩奉朔禮數優隆封賞唁䘏例以三品以上大員充使其國使臣至禮部通官逆諸鳳凰城送亦如之至于遞減貢額逺賑饑黎朝賀元旦并行附貢准為正貢使臣宴賚從厚越境人民免罪殊恩異數有非他國所敢望者是以感激愛戴為諸藩倡讀三田渡紀
  恩之碑考累世恭順之蹟盛乎哉化浹東壖矣琿倧廢立事據焞昑先後以寃誣入白雖出於子孫之口而觀倧生平行事恭順慈惠允號賢王君子知人論世自不當有簒弑事我
  聖祖仁皇帝嘉其能重禮義謂于明之末造始終未叛明
  朝大哉
  王言所以鼓舞忠孝者夫寜有極前史皆言麗人雖柔弱而好文重學豈非以此故能明於事上之禮歟抑商賢之遺教固猶有箕子餘風者哉
  又按
  盛京東北濵海則有赫哲費雅哈庫掄鄂倫春諸部恭讀
  太宗文皇帝神功聖徳碑文稱入闗克㨗後使犬役鹿之國來賔恐後即其地也於今赫哲費雅哈諸部每嵗採納貂皮設姓長鄉長子弟以轄之鄂倫春有使鹿使馬二部各設佐領驍騎校等官並設額兵供調遣諸部俱𨽻寜古塔黒龍江將軍所屬未可以外裔目之故不復叙列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五
  四裔考
  
  琉球
  琉球土音屋其惹在福建泉州府東海島中魏晉以前不著於史隋朱寛一至其地元招之不來明代始内向服屬接漳泉福興四州界自福州五虎門出海水程一千七百里至其國距
  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二里國分三省省各𨽻間切間切譯言府也中山為中頭省王城在中山之中地名首里首里及附近之乆米泊那覇直領於王不稱間切屬村縣三十有三中頭省實𨽻間切十有四在首里東者六西源浦添宜野灣中城讀谷山具志川在西者一真和志在南者二南風原東風平在北者三北谷越来美里在東北者二勝連與那城屬村縣百六十有九山南為島窟省𨽻間切十有二大里玉城豐見城小禄佐敷知念具志頭麻文仁真璧喜屋武皆首里南兼城髙嶺首里西南屬村縣百一十有三山北為國頭省𨽻間切九金武首里東恩納名䕶羽地今歸仁本部皆首里北乆志大宜味國頭首里東北屬村縣六十有八地形東西狹南北長四際皆海海中島逺近環列屬琉球統轄凡三十有六東島四姑逹佳津竒奴巴麻伊計西島三東馬齒山間切一渡嘉敷西馬齒山間切一座間味姑米山間切二安河具志川仲里由福州至其國必望取姑米山以為凖西北島五度那竒安根㞾椅山葉壁山硫磺山山與姑米對産硫磺不生草木人為硫氣薫灼眼如羊目東北島八由論永良部度姑由吕烏竒奴佳竒吕麻大島竒界大島距國八百里島長百三十里分七間切屬二百餘村大酋長十二員小酋長百六十餘員領之自稱小琉球者也南島七太平山伊竒麻伊良保姑李麻逹喇麻面那烏噶彌西南島九八重山烏巴麻巴度麻由那姑呢姑彌逹竒度奴姑吕世麻阿喇姑斯古巴梯吕麻諸島所跨水程南北三千里東西六百里語言惟姑米葉璧與中山為近餘皆不相通此琉球全境也凡國王嗣位先遣陪臣來請
  朝命
  欽命正副使奉
  敕往封
  賜以鍍金銀印文曰琉球國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受封乃稱王其國中官制每一間切設一按司惟王所領地不設按司多世官或王子為之皆聚居首里遥制所屬嵗遣察侍紀官知其事年終上其成左右國相二員正一品法司官三員從一品一掌除授刑法一掌錢榖一掌禮儀圖籍職雖分𨽻有事必集議議定上之國相王受成而已紫巾官紫金大夫無定員加法司銜者正二品不加銜從二品耳目官四員一司賔一典寳一司刑一司禮正三品正議大夫加耳目官銜從三品吟咏官正議大夫正四品那霸官察侍紀官中議大夫長史都通事從四品正殿遏闥里官正五品副通事加遏闥理官銜從五品正殿勢頭官正六品加勢頭官從六品里之子親雲上副通事正七品筑登之親雲上從七品正殿里之子正八品里之子座從八品正殿筑登之正九品筑登之座從九品官雖有定名有定品其稱謂亦不盡副名實人少則呼小名惟父子不得同孫名可同祖薙頂髮後改呼如某地筑登之座年二十以上有職事謂之某地筑登之盖國人不以姓著以所生之地為名其稱筑登之不必真為是官也乆米人七嵗後稱若秀才薙髪後王籍其名謂之秀才自大夫長史以下由秀才升授屬島中能中山語者給黄㡌為首長又遣黄㡌官涖治之主聼訟徴賦名奉行宫亦名監撫使嵗易人黄㡌官者自四品以至七品冠皆黄綾帕土人稱之總曰親雲上也太平山大島八重山各三員馬齒山二員小島各一員惟巴麻伊計椅山硫磺山四島不設田制分公私公田有二一為王府田一為職官采地皆農民代耕王田嵗入有額農食其餘官田與農民均分其地之所出無定額田土應科工費出於官不以病農私田為民自開墾之田嵗科官米聼為世業受役之法各地於嵗首比户審定人數有事以次受役人役二日大事則盡役之官府不設輿𨽻役其采地之人按月更直用兵畧倣寓兵於農意五家為伍五伍又各相統有事則以平時派定農民應役事畢歸農軍器惟盔甲刀頗堅利觧火攻礟位多用銅鑄弓長七尺餘射則樹於地就下窄處扣弦發矢逺及百餘歩執法甚嚴不狥情死刑三一凌遲一斬首一鎗刺心生刑五一流一曝日一夾一枷一笞國有大慶則赦流者皆放還屋宇避海風不甚髙其下架木施版去地率二三尺以避地濕結搆如亭瓦脊四出粘盖極厚非此不能禦颶也門牕無户樞上下刻有限左右推移以為啟閉屋材用樫木堅細不蠧出竒界島尤良然不易得故乆米有從仕多年尚處茅屋者壁無粉墁糊以箋紙及名書畫屋連比多横列無重構複室室内布細席人皆席地坐無椅桌客至脱屨以進賔主平等皆危坐或皆盤膝坐卑㓜則跪伏於前然後危坐尊者令安坐乃盤膝坐器皿如古俎豆餚饌盡乾製無調羮主人先自飲而後酌客士大夫無事輒聚飲曼聲而歌搊三弦和之其音哀怨抑而不揚奉客以煙呼曰淡巴菰客至即供客退竟出主人絶不迎送人皆善奕終局以空眼多寡别勝負不數實子亦有象棋嫁女不治奩具父母走送之壻家衣白衣國俗不諱也棺制三尺長僅及身之半屈死者足以殮既𦵏舊每三年開視復封之今不復爾有築以三和土者國中無道士女尼惟有僧有男女巫凡男女初生即薙髪五六嵗尚髠然如僧後乃蓄髮既冠婚削去頂髪惟留四餘終其身早者年十三四即薙頂髮未薙頂前髻上挿長簮八九寸冠則易短簮簮制王龍頭金簪妃鳳頭金簪冠最貴者起花金簪次金頭銀柱餘皆以銀民以銅命婦士妻視其夫民婦以玳瑁婦人首餙惟此不用珠翠花有香色者不戴惟木蘭纍纍髻畔不穿耳年十五針刺手指背黥以墨嵗嵗增加至中年黧然矣衣服男女寛博交袵䄂廣二尺許長不掩指右禖末缺五六寸䄂口不緝夾衣可反覆服皆無鈕帶總名曰衾以織成棊紋細布為之亦有素質染繪成文者裏衣短小男女皆作堅領項上一鈕胸右一帶外衣惟男子以帶束之别有大帶長丈四五尺寛六七寸圍於腰帶錦細花最貴錦大花次之龍蟠紅黄緞又次之餘雜花色無定制㓜童及僧衣兩脅下皆不縫㡌初以帕纒首後易薄樫木片為骨以帕䝉之前七層或九層後十一二層紫最貴次黄次紅青緑為下中又以帽之花素為别國王見
  朝使冠烏紗㡌雙翅側衝上向盤金朱纓垂頷下受封後詣館謝及宴皆皮弁又有片㡌以黒絹為之漫頂上簷作六稜寒時皆戴之雨笠製以麥莖及籐皮笠黒漆其外而朱其裏為官役所戴女衣不設帶左右手曵襟以行婦裳至短叠其下為兩層風不得開髻垢輒洗之散髪行不以為異也抱見惟一手乂置腰間履無貴賤男女皆草靸名曰三板編草為底上横平梁中界寸繩用時舉足入梁納繩於拇指二指間貴宦近亦用襪或布或革及踝而止别為一竇棲將指王肩輿舁以八人或十六人其上亭盖帷帳髹木為之國相以下轎髙不踰三尺席底趺坐四圍以布逺望如籠榼貴族間用羅漢松木雕鏤金漆錦邊繪裏紗縠為蔽皆以横木貫其頂兩人舁之乗馬無鞭鞍制朱黒漆描金前後加紅帕四以為餙韉黒漆皮描金龍簡者以紅氊勒索五色相間蕉布全福入手兩盤垂之尚及馬脇鐙以木或銅鐵如曲杓形繫繩貫鞍下空其口以受足其地所産有番薯紅菜松露蕉實野牡丹吉姑羅樫木福木牙喇菩姑巴梯斯之屬禽有古哈魯麻石伊石求子烏鳳容蕋皆中國所無者麟介之屬異産尤多獸則牛馬山豬羊鹿犬其餘動植諸物畧同中國氣𠉀多煖少寒無氷霜雪希降草木常青十一月秧田挿蒔田多瘠磽一嵗再熟人尚血氣輕死生首里乆米泊那覇地秀美所出人材為多俗喜儉嗇職官之家或經句茹蔬民小心畏法雖貧不敢為盜長官過輒俯伏道旁男子多惰女功習勤負薪運水亦婦人為之男仰給焉久米之辻山沿海坡上有女集早晩兩集皆女為市道中無擔負以首藉草圈承之垂首曳袖無偏墜者首里市集亦然其國中風土如此相傳自天孫氏始建國傳二十五代逆臣利勇弑而自立浦添按司舜天者日本人皇後裔討殺利勇衆推為王遂代天孫氏時宋淳熙十三年也國初無文字舜天依日本書制字母四十七名依魯花畧放中國切音三十六字母意或借以反切或取以連書琉球有字自此始後於明初賜以三十六姓又許陪臣子弟入國學肄業中華文字漸流入境今得中國書多用鈎挑旁記逐句倒讀實字居上虗字倒下逆讀文移中㕘用中國一二字上下皆國字猶存舜天遺製與華人酬接則全用漢文矣舜天在位五十一年薨子舜馬順熙嗣十一年薨子義本嗣義本立三年歲饑民疫歎息謂群臣曰惟我不徳故至此其舉賢者遜位焉僉舉天孫氏後伊祖按司英祖命攝政七年遂禪以位而退𨼆於北山義本在位凡十一年宋景定元年英祖立在位四十年薨子大成嗣九年薨子英慈嗣五年薨子玉城嗣荒淫無度諸按司不朝大里按司稱山南王歸仁按司稱山北王玉城遂自稱中山王國分為三元至元二年玉城薨在位二十三年子西威嗣母妃亂政在位十四年薨國人廢世子而立浦添按司察度察度當明太祖之世納欵稱臣奉朝貢在位四十六年薨子武寧嗣當是時山南佐鋪按司思紹子巴志嗣父職得諸按司心遂合衆攻山南繼攻山北山北王自殺攻滅中山武寧薨時永樂三年也其明年巴志奉其父思紹為王又明年思紹以父武寧之䘮告於明得嗣爵實非父子也在位十六年薨子巴志嗣復滅山南王自元延祐中國土三分至是合為一賜尚姓自兹始在位十八年薨子尚忠嗣五年薨子尚思達嗣五年薨無子以巴志第六子尚金福嗣四年薨子尚泰乆嗣七年薨子尚德嗣尚德無道鬼界島叛不朝貢自將伐之歸益自滿在位九年薨世子㓜國人廢之而伊平人尚圓者其先不可知或曰義本讓位隠北山圓即其後或曰葉璧有天孫嶽盖天孫氏裔也父尚稷為伊平里主圓長來仕中山尚全福時始給黄㡌後為内間里主時乆旱内間田獨不枯驚傳為異圓懼載妻子𨼆避一十四年王聞其賢召為御鎖側即今耳目官也尚德時圓切諌怒不聼再避於内間及是衆已廢世子迎立圓固讓不獲乃至首里嗣王位在位七年薨子尚真年十二弟尚宣威攝位引真就王位而已東嚮立退𨼆越來六閲月遽卒尚真弱齡親政能繼述父業舊制按司皆涖治間切權重兵争尚真改令聚居首里遥領其地在位五十年薨子尚清立國中事多所興革至今法守東北屬島恃險逺不朝貢征服之在位二十九年薨子尚元嗣十七年薨子尚永嗣十六年薨無子尚真子尚懿之子尚寜嗣倭入中山襲執尚寧寧不屈倭酋慶長異之曰有此氣象無惑乎受中朝封號也卒放還在位三十二年薨無子尚永弟尚乆之第四子尚豐嗣在位二十年薨第三子尚賢遣使金應元請封於明㑹道阻留閩未還我
  朝順治三年福建平使者與通事謝必振等至江寧投經畧洪承疇轉送入京禮部言前朝敕印未繳未便授封四年六月
  賜其使衣㡌布帛遣歸復遣通事往諭
  賜敕曰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琉球世世臣事中國今故遣人敕諭爾國將故明給封誥印勅齎送來京朕亦照舊封錫是年尚賢卒六年尚賢弟尚質自稱世子遣本國通事周國盛齎表歸誠表文有獻琛稍寛於來䙫語因留其使京師七年五月先遣梁庭漢等十九人還而質亦遣王舅阿榜琨正議大夫蔡錦等奉貢入賀船漂沒未逹八年九月遣周國盛歸復降
  敕諭曰梁庭漢等回諭爾國迄今故明敕印未繳去使亦無消息意者海道迂逺風濤險阻抑有别故未逹爾國耶來使留京日乆朕甚憫念今賜表裏銀兩遣歸沿途給與口糧並増駕船夫役偕通事官謝必振回報聼爾國便宜復命用示朕懐柔至意十年閠六月質遣使来貢十一年三月質又遣王男馬宗毅大夫蔡祚隆等来貢兼繳前朝敕印請封且言其國王歿以敕隨𦵏惟尚寧未𦵏故即以寧敕繳於是
  賜宴於禮部
  賜尚質及其妃蠎緞織錦紗羅等物陪臣等俱頒賚有差
  自後陪臣來貢皆宴賚如例
  命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充正使行人司行人王垓充副
  使賫
  詔印往封令二年一貢進貢人數不得過一百五十人許正副使二員從人十五名入京餘俱留邊學禮等疏請十事部議不行
  特賜一品麟蠎服於欽天監選天文生一人自擇醫生二人准馳驛往並給從人口糧至閩造海船選將弁二兵二百人隨往
  詔曰帝王祗德應治協於上下靈承於天時則薄海通道罔不率俾為藩屏臣朕懋纘鴻緒奄有中夏聲教所綏無間遐邇雖炎方荒畧亦不忍遺故遣使招徕欲俾仁風暨於海澨爾琉球國粤在南徼乃世子尚質逹時識勢祗奉明綸既令王男馬宗毅等獻方物禀正朔抒誠進表繳上舊詔敕印朕甚嘉之故特遣正使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副使行人司行人王垓齎捧詔印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仍錫以文幣等物爾國官獠及爾氓庶尚其輔乃王飭以侯度協攄乃藎守乃忠誠慎乂厥職以凝休祉綿於奕世賜王印一縀幣三十疋妃縀幣二十疋尋因海氛未靖使臣還京未往陪臣馬宗毅留福
  州十七年五月病卒
  賜賻祭
  聖祖仁皇帝御極念蔡祚隆等留滯日乆賞賚加前一倍以貴重之物給與並以彼國延跂切責學禮等卒遣行仍奉順治十一年所頒
  詔别降康熙元年
  敕文曰爾國慕恩向化遣使入貢
  世祖章皇帝嘉乃抒誠特頒恩賚命使兵科副理事官張學禮等賫捧敕印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乃海道未通滯閔多年致爾使人物故甚多及學禮等奉掣回京又不將前情奏明地方督撫諸臣亦不奏請迨朕屢㫖詰問方悉此情朕念爾國傾心修貢宜加優䘏乃使臣及地方各官逗遛遲悮豈朕柔逺之意今已將正副使督撫等官分别處治特頒恩賚仍遣正使張學禮副使王垓令其自贖前罪暫還原職速送使人歸國一應敕封事宜仍照
  世祖章皇帝前㫖行朕恐爾國未悉朕意故再降敕諭俾爾聞知二年學禮等至國禮成而還三年七月王遣陪臣吳國用金正春奉表謝貢方物且疏言捧讀
  敕諭為臣使人物故甚多滯閩日乆將正副使暨督撫諸臣分别處分伏念物故多人各有命數已䝉我
  皇上格外殊恩死有餘榮至庀材鳩工繕兵選將破浪衝
  風艱險萬里以竣
  大典臣不敢謂非諸臣仰遵
  皇上恩寵藩臣之意以至此也臣已躬承
  天庥不能少為諸臣之報而反重為諸臣之累中外均屬
  臣子臣何人斯豈能宴然清夜
  上命還學禮等原職
  賜國王蠎緞綢錦紗羅陪臣等綵緞表裏有差王有另疏稱學禮等所辭宴金正使一百兩副使九十兩請令二臣收受部議不可得
  㫖令收受四年九月王遣陪臣英常春等進貢奉表賀上登極并恭上
  世祖章皇帝香其貢物在梅花港口遭風漂失金銀器皿
  
  㫖免其補進五年七月王遣陪臣英常春等来貢併補進
  前失貢物
  上曰尚質恭順可嘉補進貢物俱令齎回至所進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十件不係土産免其入貢其硫磺留福建督撫收貯餘所貢方物令督撫差人觧送来使不必賫送到京即給賞遣歸
  六年令貢使仍賫表入
  覲七年二月重建柔逺館驛於福建以駐琉球使臣是年國王尚質薨八年二月尚質世子尚貞遣陪臣英尚春來貢於常貢外加進紅銅及黒漆嵌螺茶碗照例給賜惟正使不係王舅與副使正議大夫賜物同十年八月世子貞遣陪臣富茂昌等来貢於常貢外加進鬃煙畨紙蕉布其遭風漂失貢物免議十三年二月世子貞遣陪臣吳美徳等進貢於常貢外加進紅銅及火爐絲煙十八年八月世子貞遣陪臣補進十七年正貢且咨禮部稱康熙十三十五兩年正貢因閩省道梗莫由恭達請俟來年冬再遣使補貢部臣代奏得
  㫖免其補進是年貢使除赴京存留官伴外其餘員役令先乗原船歸國十九年世子貞遣陪臣来貢舊例貢物有金銀罐金銀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畫圍屏泥金扇泥銀扇畫扇蕉布苧布紅花胡椒蘇木腰刀大刀鎗盔甲馬鞍絲綿螺𥂟加貢之物無定額及是有
  㫖俱令免進嗣後琉球常貢惟馬及熟硫磺海螺殻紅銅等物二十年十一月世子貞遣陪臣毛見龍等来貢
  上以貞當耿精忠叛亂之際屢獻方物恭順可嘉賜勅褒諭兼
  賜錦幣五十又於常貢内免其貢馬著為例貞又疏言先臣尚質於康熙七年薨逝貞嫡嗣應襲爵具通國結状請封禮部議航海道逺應令貢使領封見龍等固請禮部執不可
  上特允之二十一年
  命翰林院檢討汪楫内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正副使齎詔敕銀印往封
  詔曰朕躬膺
  天眷統御萬邦聲教誕敷遐邇率俾粤在荒服悉溥仁恩奕葉承祧并加寵錫爾琉球國地居炎徼職列藩封中山王世子尚貞屢使来朝貢獻不懈當閩疆反側海冦陸梁之際篤守臣節恭順彌昭克殫忠誠深可嘉尚兹以序當纉服奏請嗣封朕惟世繼為國家之常經爵命乃朝廷之鉅典特遣正使翰林院檢討汪楫副使内閣中書舍人加一級林麟焻賫詔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爾國臣僚以及士庶尚其輔乃王慎修法政益勵悃忱翼戴天家慶延宗祀實惟爾海邦無疆之休
  敕曰惟爾逺處海隅䖍修職貢屬在冡嗣序應承祧以朝命未膺罔敢專擅恪遵典制奉表請封朕念爾世守臣節忠誠可嘉特遣正使翰林院檢討汪楫副使内閣中書舍人加一級林麟焻賫敕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并賜爾及妃文幣等物爾祗承寵眷懋紹先猷輯和臣民慎固封守用安宗社於苞桑永作天家之屏翰欽哉勿替朕命先是户部議請
  賜故王尚質䘏銀百兩絹五十疋令来使賫往報可又議順治十一年間初封尚質加賜王縀幣三十妃縀
  幣二十後不為例應毋庸給得
  㫖照前例給賜又
  諭楫等曰琉球海外小國爾等前往務持大體待以寛和副朕懐柔逺人之意楫等疏陳七事一請頒
  御筆一請照例
  諭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専𠉀貢使一修船官匠隨同渡海一請給闗防一増兵䕶行一預支俸銀辦装禮部盡議不行
  上命㑹同户兵工三部再議奏上
  上特書中山世土四字額賜王許修船匠役隨行製祭文二道祈報海神并給二年俸以往二十二年楫等至閩時方治兵攻臺灣遂不俟造船取戰艦渡海六月楫等至國
  諭祭故王尚質
  冊封禮成還京奏言中山王尚貞親詣館舍懇為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部議考之前明洪武永樂宣德成化間琉球官生俱入監讀書今國王尚貞傾心向學應如所請
  上從之尚貞遣陪臣法司王舅毛國珍大夫王明佐等謝封奏言前代封使奉命以後毎遲至三四年甚有十餘年而後臨臣國者若使臣汪楫林麟焻朝拜命而夕就道且當海疆多事之時衝風冐險實從前所未有且臣國僻在海東封舟開駕恃西南風以行中道無可倚泊常兼旬經月而後至甚至水米俱盡有不可言者今自五虎門開洋僅三晝夜而逹小國臣遣官迎䕶親見舟行之次萬鳥繞篷而飛兩魚夾舟而送經過之處浪静波平倐抵琉球國地通國臣民以為僅見仰惟
  皇上文徳功烈格天感神且有
  御筆在船故徴應若此也乞宣付史館以彰嘉瑞又疏請飭令使臣收受所辭宴金一百九十二兩部議不不可得
  㫖令收受二十三年八月
  上以汪楫等奉使往回迅速黽勉盡職交部議叙是年貞遣陪臣毛文祥等來貢二十四年十一月貞遣陪臣來貢得
  㫖觀所賜琉球等國之物甚菲於厚往薄來之道未協内閣㑹同禮部議増尋議増賜縀三十疋從之二十五年王遣官生梁成楫蔡文溥阮維新鄭秉均等四人入太學附貢使耳目官魏應伯大夫曾䕫船桅折傷秉均飄至太平山修船二十七年二月貢使至京於正貢外加屏風紙二千張嫩蕉布五十疋十月貞遣陪臣來謝凖子弟入監讀書
  恩并貢方物
  上命成楫等三人照都通事例日廪甚優四時給袍褂衫袴鞾㡌被褥咸偹從人皆有賜又月給紙筆銀一兩五錢特設教習一人又令博士一員督課二十八年十月貞疏言舊例外國進貢船定數三隻貨物得免收稅今琉球進貢船止二隻尚有接貢船一隻未䝉免税請照例免收以足三船之數又人數例帶一百五十人萬里汪洋駕船人少不能逺渉乞准加增部議准免接貢船税人數不准增
  特㫖人數准加增至二百人三十年八月貞遣陪臣耳目官温允傑大夫金元逺等來貢自是貢使常遣耳目官一員為正副以大夫一員三十二年貞遣陪臣馬廷器王可發等來貢請入監讀書官生歸國
  賜宴及文綺等物乗傳厚給遣歸三十四年八月遣陪臣翁敬徳蔡應瑞等來貢三十六年九月遣陪臣毛天相鄭宏良等來貢三十八年九月遣陪臣毛龍圖梁邦基等來貢四十年九月遣陪臣毛得範鄭職臣等來貢得範至杭州病卒賜祭一次惟職臣至京四十二年八月遣陪臣毛興龍蔡應祥等來貢四十四年八月遣陪臣温開榮蔡肇功等來貢四十六年九月遣陪臣馬元勲程順則等來貢四十八年十月遣陪臣向英毛文哲等來貢時琉球國中多災宫殿焚颱𩗗頻作人畜多死是年王尚貞薨世子尚純先卒四十九年尚純子尚益以嫡孫嗣五十年十一月世孫尚益遣陪臣孟命時阮維新等來貢五十一年世孫尚益卒未及請封五十二年尚益世子尚敬嗣遣陪臣毛九經蔡灼等來貢灼至福州病卒十一月九經至京五十四年十一月世曽孫敬遣陪臣馬獻功阮璋等來貢五十七年二月敬遣陪臣夏執中蔡温等來貢且告曽祖尚貞父尚益䘮六月
  上命翰林院檢討海寳編修徐葆光充正副使賫詔敕銀印往並
  頒賜國王王妃縀幣如前例復
  賜敕奬諭曰朕惟昭徳懐逺盛世之良規修職獻琛藩臣之大節輸成匪懈寵賚宜頒爾琉球國中山王世曽孫尚敬屬在遐方克輸丹悃遣使賫表納貢忠藎之忱良可嘉尚是用降敕奬諭并賜文綺等物王其祗承益勵忠貞以副朕眷五十八年六月海寳等至國
  諭祭故王尚貞尚益
  冊封尚敬為王十一月敬遣陪臣向秉乾楊聫柱等來貢十二月聫柱至通州病卒賜祭𦵏五十九年海寳等還京請給天妃春秋祀典八月敬疏請續送官生入監讀書部議俱准行十月敬遣陪臣王舅向龍翼大夫程順則等來貢并謝封貢金鶴盔甲馬鞍等物又疏請飭令使臣收受所辭宴金如前數部議不可得
  㫖令收受六十年十月敬遣陪臣毛廷輔梁得宗等來貢
  
  㫖琉球國王可照安南國王之例於常賜縀匹定數外加賜縀匹即交來使賫回其正副使通事人等各加賜縀匹有差六十一年敬遣陪臣毛宏徤陳其湘等來貢附遣生官四人入監觸礁舟覆溺死惟從舟存雍正元年
  
  恩㫖免其補貢仍照例給賜令從船歸國二年三月敬遣
  陪臣王舅翁國柱及曾信等奉表賀
  上登極恭上
  聖祖仁皇帝香并貢方物送官生鄭秉哲鄭繩蔡宏訓等
  入監讀書
  上召見國柱等
  御筆大書輯瑞球陽四字額賜王及妃玉器縀幣等物交國
  柱賫回以官生蔡宏訓病卒
  賜銀百兩營𦵏二百兩瞻䘏其家是年敬又遣陪臣毛建元蔡淵入貢三年九月遣陪臣向得功鄭士絢等奉
  賜御書匾額玉器縀幣
  恩得
  㫖朕加恩逺藩不欲收其貢物但既航海逺來不忍令其帶回本國著交内務府存留准作二年一次正貢示朕體䘏逺人至意四年得功歸國
  上召見
  賜國王玉器縀幣等物是年王遣陪臣毛汝龍鄭廷極等
  進貢并進謝
  恩禮物得
  㫖進到四年貢物存留准作六年正貢其六年應進表文仍照例遣使赴京恭進汝龍等呈請表文方物一併來京部議不可因令六年表文俟八年正貢時一併恭進汝龍等還附遣官生鄭秉哲鄭謙等歸國六年王遣陪臣毛鴻基鄭秉彛等進貢得
  㫖琉球地處重洋之外奉表修貢逺渉風濤朕心深為軫念是以從前降㫖令將雍正四年國王謝恩所貢儀物准作六年正貢以示恩眷今王以六年正貢之期仍遵定制遣使航海逺來情詞懇切其將六年貢物准作八年正貢若八年貢使已經起程即准作十年正貢八年王遣陪臣王舅向克濟及蔡文河等進貢具疏奏請遵依舊制二年一貢不敢愆期九年禮部議應如所請
  上曰前降㫖將雍正八年貢物准作十年正貢今王奏請按期入貢具見誠悃其仍遵前㫖若十年貢物已遣使起程即准作十二年正貢十一年不必遣使前來十年
  賜克濟等玉磁器物是年遣陪臣温思明鄭儀等進貢乾隆元年遣陪臣毛光潤鄭國柱等進貢光潤至閩病卒二年遣陪臣王舅向啟猷等賀
  上登極是年六月小琉球國有粟米綿花二𦨣遭風飄至浙江定海象山地方浙閩總督嵇曽筠資給衣糧由閩回國閠九月事
  
  上曰沿海地方常有外國船隻遭風飄至者朕胞與為懐内外並無岐視外邦民人既到中華豈可令一夫失所嗣後似此被風飄泊之船令督撫等督率有司加意撫恤動用存公銀兩資給衣糧修理舟楫查還貨物遣歸本國著為令三年遣陪臣向維豪蔡墉等進貢四年
  上以王遣使慶賀降勅奬諭併
  御筆大書永祚瀛壖四字額賜王及文綺等物五年遣陪臣王舅翁鴻業及蔡其棟等進貢併進謝
  恩禮物其棟至福州病卒六年禮部議琉球國謝恩禮物照雍正四年之例存留准作二年一次正貢報可七年二月翁鴻業等具呈禮部言臨行之際國王𠕂
  四諄諭仰懇
  天恩免作正貢部臣代奏得
  㫖國王所奏已悉仍遵前㫖行五月浙江提督裴鉽奏言江南商民徐維華等五十三人遭風飄入琉球之葉壁山國王資給養瞻遣都通事阮為標䕶送歸閩得
  㫖禮部行文傳㫖嘉奬國王阮為標令督撫賞賚是年敬遣陪臣毛文和蔡用弼等進貢禮部議琉球國進到禮物存留准作九年正貢其九年應進表文仍令照例遣使赴京恭進報
  可十一年遣陪臣毛允仁梁珍貢等進貢十三年遣陪臣向永成鄭秉哲等進貢十四年閩督以前次貢使毛允仁等歸國在洋遇風事奏
  聞得
  㫖貢使回國壊船宜加優恤既據此次使臣向永成等禀懇自行修船所需工料銀兩於司庫存公銀内賞給十五年遣陪臣毛元烈阮為標等進貢元烈至閩病卒又遣都通事阮超羣等送回十四年被風失舟之商民吳永盛等四船九十二人其林士興等六船一百三十人因船身堅固先已撥給桅木廪餼資送回籍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福建巡撫潘恩榘以
  
  賜國王縀幣十四疋其䕶送之都通事等令督撫優加奬賚十六年福建巡撫潘思榘奏言琉球貢使毛如苞等貢船在洋遇風飄還本島今修葺補進又前有閩縣遭風船户蔣長興等常熟縣商民瞿長順等三十九人留養兩年今亦隨船䕶送來閩奉
  㫖加奬於常例外加
  賜國王縀幣並令撫臣賞賚䕶送人等是年國王尚敬薨世子尚穆遣陪臣鄭國貞以訃告署福建巡撫新柱以
  聞十七年世子尚穆遣陪臣向邦鼎楊大壯等進貢并
  
  賜縀幣恩十九年世子穆遣陪臣毛元翼蔡宏謨等進貢兼請襲封疏言恭循典例以嫡嗣爵伏乞
  聖恩俯照臣父事例
  特命天使按臨蛟島臣穆拜
  綸音於海表永守藩疆膺
  詔命於波區代供貢職部議應如所請二十年五月上命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充正副使冊封頒賜並如前例二十一年七月全魁等至國
  諭祭故王尚敬并宣
  敕諭王世子尚穆曰惟爾逺處海隅䖍修職貢屬在冢嗣序應承祧恪遵典制奉表請封朕念爾世守藩服恭順可嘉特遣正使翰林院侍讀全魁副使翰林院編修周煌齎敕封爾為琉球國中山王并賜爾及妃文幣等物爾其祗承寵眷克懋先猷和輯臣民增修徳政永延宗社之嘉庥長作天家之屏翰欽哉毋替朕命
  詔曰朕恭膺
  天眷統御萬方聲教誕敷遐邇率被粤在荒服悉溥仁恩奕葉承祧並加寵錫爾琉球國地居炎徼逺隔重洋世烈藩封屢膺朝命代修職貢恭順彌昭兹以中山王世子尚穆序當纉服奏請嗣封朕惟世繼為家國之常經爵命乃朝廷之鉅典特遣正使翰林院侍讀全魁副使翰林院編修周煌齎詔往封為琉球國中山王爾國臣僚以暨士庶尚其輔乃王慎修徳政益勵悃忱翼戴天家慶延宗祀實惟爾海邦無疆之休實是年王尚穆遣陪臣向全才阮超羣等進貢初全魁等舟行至姑米山𩗗作觸礁石頃有火光見桅頂海靣燈光自逺浮來得無恙全魁等回京因請加天后封號别頒
  諭祭天后祭文冊封之年與海神並舉並代請官生入
  國子監讀書得
  㫖允行穆遣陪臣王舅馬宣哲及鄭秉哲等進貢并謝封貢金鶴盔甲馬鞍等物六月吏部以隨封兵役不慎議禠正副使職得
  㫖全魁周煌本應照部議處但念其出使海洋遭遇風險俱從寛留任又冊封時琉球所送使金使臣照例不受國王具奏懇請奉
  㫖使臣奉命冊封自應仰體朕意該國所送宴金不必收受仍令來使帶回二十四年琉球國來貢并遣官生梁文治入監讀書得
  㫖所進方物准作二十五年正貢是年琉球商民金任之等四十人照屋等十三人遭風飄入内地資送回國二十五年琉球飄風商民嘉手川等三人大領筑登之親雲上等八名山陽西表等三十六人麻支宫良等四十六人均照例咨送歸國二十六年正月琉球飄風商民黒嶋首里太屋子等四十二人咨送歸國七月琉球飄風之系數等九人大灣等十五人照屋等二十一人先後資送歸國二十八年十一月王尚穆奏壬午年正貢之期特遣使臣馬國龍等齎表進貢又奏遵
  㫖恭進二十五年正貢又奏謝
  敕免二十五年正貢方物二十九年遣官生梁文治等歸國三十五年正月禮部奏琉球國王尚穆差陪臣毛徳儀等進貢地方官不為䟎送試用知縣王紹曽伴送遲延稽程四月有餘致海國陪臣不獲與元㑹之盛請嗣後琉球入貢該督於同知通判中遴委伴送沿途亦派同知等更換途中如有停留令地方官報部以憑查核得
  㫖禮部所奏是依議崔應階派員伴送僅派試用人員又不飭令按程赴京所司何事著明白回奏至試用知縣王紹曽職司伴送不知催令貢使按例至京以致遲悞行禮亦屬不合著交部察議四十五年九月禮部奏琉球國進貢副使正議大夫蔡煥事竣回閩在途病故應照例給與棺價銀兩内閣撰擬祭文頒發該布政司偹辦祭品委員致祭買地塋𦵏立石封識得
  㫖依議四十七年正月王尚穆遣陪臣向翼等賫表貢
  
  賜向翼等宴四十九年正月王尚穆遣陪臣毛廷棟等
  
  覲行慶賀禮五十年十二月入
  
  欽賜
  御書匾額海邦濟美四字加賞如意玉磁等器縀匹等
  物仍照例賞給
  賜陪臣毛廷棟宴二次其國山形本南北向以中國在海西王殿及門皆西向表忠順内靣之意厯世奉
  天朝正朔貢使至京必𠉀
  賜時憲書歸國而通事官預依萬年書推算名曰選日通書權行國中俟憲書頒到通國遵用云
  等謹按隋書琉球在泉州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元史琉球境與澎湖相對然澎湖實與臺灣近去琉球逺隋書煬帝遣虎賁郎將陳稜等浮海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黿鼊嶼又一日至琉球又稱王所居壁下多聚髑髏以為佳人間門户上必安獸頭骨角今考國王所居府城高踞山巔礪石成壁蒼黝磊厯逺望如聚觸髏民間屋上門前多置瓦獅盖形似成訛也至謂其國有熊豺狼無羊牛驢馬今則熊狼驢絶無而牛羊頗有馬尤蕃息終嵗食青不食棧豆貧家多畜以代耕明洪永間例以充貢皆與隋書所記相反中山之得尚姓自尚巴志始巴志以永樂二十年立而明史則云洪武初其國有三王曰中山山南山北皆尚姓此言殊為未核且史於洪武五年載中山王察度十一年載山南王承察度十六年載山北王怕尼芝俱非姓尚至永樂二十二年始載中山世子尚巴志厥後諸王乃各冠以尚姓豈非得姓自巴志始之明証而史文不免牴牾歟盖山南北兩王本莫考其姓氏即中山之姓尚者併非察度子孫也察度傳子武寧為尚巴志所㓕巴志奉其父思紹為王思紹遂以父武寧之䘮來告故史於永樂五年書曰中山王世子思紹遣使告父䘮其後尚圓代尚徳而立本非同族史於成化七年亦書曰世子尚圓來告父䘮外藩有更姓之實而不敢為更姓之名者懼中朝詰責也史家但據訃告直書於簡雖亦記載通例而要其傳國本末有不可誣者故於篇内詳叙世次而復綴論之如此
  日本
  日本古倭奴國唐咸亨初更號日本以近日出而名也或云日本乃小國為倭所併故冒其號國在東海中東北限大山其地東高西下勢若蜻蜓古亦曰蜻蜓國有五畿七道三島一百十五州統五百八十七郡皆依水嶼大者不過中國一村落而已屬國凡數十國有天皇者自開闢以來相傳弗易不與國事不轄兵馬惟世享國王供奉有國王者受國事掌兵馬盛衰强弱更替不常有官名闗白者如中國丞相職代相更替専國政兵馬平原滕橘四姓為日本巨族相竊據為國王然君長授受次序僅見於日本僧奝然所紀有吾妻鏡一書五十二卷始安德天皇治承四年訖龜山院天皇文永三年凡八十七年事識其小而略其大李言恭撰日本紀國書土俗頗詳而世系弗晰相傳國主以王為姓居長﨑島之東北地名彌耶榖譯曰京從長﨑至彌耶榖陸行近一月昔時上將軍曽簒其位山海貢獻之物不産五榖不登退居臣位然後順若如故故無敢妄兾者文武僚吏皆世官世禄以刺史千石為名禄厚足以養亷如簽舉一街官嵗給贍養五十金故少犯法街官者鄉保也王服中國冠裳自隋時已然習中華文字而讀以倭音通文藝者為髙士優免徭役其逹中國也去遼東逺而閩浙邇史稱從帶方至倭國循海水行厯朝選國乍南乍東渡三海厯七國凡一萬二千里然後至其國都又言去樂浪郡境及帶方郡並一萬二千里在㑹稽東與儋耳相近就至其國都而言故紆迴如此若日本所屬之對馬島與朝鮮僅隔一洋順風一宿可抵昔朝鮮國王李昖時闗白興師七載不觧八道㡬沒者屢矣自内附
  本朝倭人震懾帖息崇徳四年日本島主令平智連滕智繩等致書朝鮮云去年大君有疾乆不聼政今春始瘳山獵遊船與前無異大君左右用事之人需索貴國土産甚多近來貴國土産數少且唐貨交易之路又絶大君左右所求無以應之調興元方兩人奉使後代以麟書堂等三人及島主管下三人更畨來索將貴國乙亥以後未給之物一一補給然後可保兩國無虞矣薩摩州太守主和琉球肥前州太守主和南鑾每嵗所得不貲島主主和貴國而所得零星以視二州為何如哉又島主謂我等曰今所請送船事若不許則不必强請歸國直告大君庶免主和之責所云唐貨者倭人指中土人為唐人也同時日本國平義成遺書朝鮮曰日本國對馬州太守拾遺官平義成奉書朝鮮國禮曹閣下時維暑月欝抑台𠉀若何恭惟本邦益固金湯貴國彌安磐石千里共一致也先是乙亥載使臣回時以貴國答書禀奏於東武執事即應遵照舊例可圖議之自今更始須發使船故為先容寛永十六己夘載五月日書於是朝鮮國王李倧以二書來告並咨稱倭書所謂大君者日本國君之號調興者島主之副官元方者島主之書記初約和時本國授兩人章服圖印許每嵗送船來取胡淑蘇木等物本國以土産估給乙亥年調興元方流配逺所本國以為二人得罪逺謫而仍舊送使事渉無據今忽訴於國君有此來請之舉情殊叵測應令邊臣戒飭防守以偹不虞是時日本雖觀釁而動而朝鮮究未被兵者皆震讋
  天威之所致也七年二月日本國君以生子故建祠祈福
  索助祭器於朝鮮
  上命擇宜而行八年三月日本復遣告朝鮮令致書所生之子如君例兼索朝鮮國王空白印紙倧請遣使往日本致賀儀藉觀形勢部臣以
  聞得
  㫖遣使往賀亦鄰國之禮乗機觀變實屬𦂳要爾部可轉諭之順治二年其國一十三人泛海遭風飄至内地
  詔守臣支給衣糧隨朝鮮使臣津發回國十一月己酉朔詔朝鮮王李倧曰今中外一統四海為家各國人民皆朕赤子務令得所以廣同仁前有日本國民人一十三名泛舟海中飄泊至此已敕所司周給衣糧念其父母妻子逺隔天涯深用憫惻兹命隨使臣前徃朝鮮至日本可偹船隻轉送還鄉仍移文宣示俾彼國君民共知朕意七年正月朝鮮國王李淏奏言據議政府報云倭子情形可畏去年秋間鞭撻使臣出言不遜驛館倭使常以宻書示通事言詞甚謬每年所與糧米前皆運至屯中今堆積驛館似有所待又云彼國叛賊雜於漢商船内出沒沿海地方又遣使至我國云漂至洋船即行執送今因觧送
  上國蓄怨於我比前尤甚臣竊念自壬丁之變城郭不修器械不整者十有餘年今觀狡倭情形可慮將欲修築訓練以為守禦之偹奏入
  上疑其妄遣大學士祁充格等往訊果無其事降諭切責之康熙三十二年九月兩廣總督石琳疏言風漂日本國船至陽江縣地計十二人請發回彼國部議應如所請得
  㫖外國民人被風漂至廣東情殊可憫著督撫量給衣食䕶送浙省令其歸國其與中國貿易者長﨑島為百貨所聚商旅通焉外此有七十一島自對馬島而南而東皆日本地也長﨑産乏粟菽開貿易通計終嵗所獲利按長﨑户口均分之國饒銅我
  朝鼓鑄所資自滇銅而外兼市洋銅安慶江西江蘇浙江等省每年額辦四百四十三萬餘斤商辦銅斤必藉倭照以為憑騐又有額外浮給之小照數止一二百箱用二三年即廢乾隆元年浙閩督臣嵇曽筠疏言銅政四事一曰江浙辦銅暫緩一年一曰督催處分再行更定一曰私毁制錢立法嚴
  查一曰辦銅倭照清查存貯尋下九卿議行十九年浙江撫臣奏言十八年三月定海之蝦岐地有日本船飄至畨人殿培等一十三名即䕶送進港交定海縣贍養撫恤伴送鄞縣附商船回國鄞定二縣衣装津遣之費八百餘兩核實具奏報
  聞二十四年御史李兆鵬以内地絲價翔踴條奏禁止出洋又兩廣督臣請將綢縀綿絹一并禁止俱經部議奏准嗣據江蘇巡撫陳宏謨以額商楊裕和等採辦洋銅向帶綢縀絲斤糖藥等物往日本易銅分觧各省今奉禁止未免貽悞鼓鑄請將綢縀紵絹酌量携帶尋户部議奏准其每船携帶綢縀三十三卷配運洋銅從之二十九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巡撫莊有恭奏言採辦洋銅之官商范清洪額商楊裕和等每年前往東洋之額船一十六隻禁絲之後許帶綢縀今請以糙絲一百二十斤抵綢縀一捲每船不得過一千二百斤其願照舊帶縀匹者聼部議准其綢縀絲斤兼帶非日本辦銅商船不得援此為例報
  可其國俗土風疆域物産前考雖詳而其軼時時散見於他説國人多複姓有單姓者則秦時徐福齎五百童男女入海為始皇求仙無所得懼不敢歸避居焉今其裔也徐福所居地猶名徐家村塜在熊指山下其攝摩依勢若佐博多之民相矜以賈積貲或百萬和泉一州鼎食擊鐘有中國風薩摩之鸚哥里其民知禮義重犯法獨伊紀之頭陀僧三千八百房頗羯羠嗜殺諸州郡統於山口豐後出雲三軍門三軍門相揃剽國分為三而豐後獨强總屬于山城君明代入㓂者薩摩肥後長門之人居多市舶所集内奸勾引故也俗尊佛尚僧敬祖先得名花佳果非敬僧佛即上祖墓立法嚴人無爭鬭犯法者事覺輙自殺無售賣人口傭工期滿即歸呼童僕鳴掌則然諾人好潔衢巷時為洗滌夫婦不共羮湯餘者僕婢尚棄之富人履絮席貧者履薦席名曰毯踏棉男女衣服皆大領濶袂女加長衣曳地雜繪文采褌用幅帛纒繞著襪而曵履男子髠鬚薙頂額惟留腦後至鬢髮濶寸餘向後椎結女傅粉不施脂不尚簪花飾用玳瑁人物多秀麗氣𠉀與江浙齊産五金磁器漆器金文紙馬出薩㟃馬者良薩㟃馬即薩摩州也地産銅鍛工所聚刀最利故倭人好以為佩龍涎香及海參鰒魚之属皆海中産所統屬國北為對馬島與朝鮮接南為薩㟃馬與琉球接對馬島與登州直薩㟃馬與温台直長﨑與普陀東西對峙由此達彼水程四十更厦門至長﨑北風由五島入南風由天堂入水程七十二更以海道不可以里計舟人率分一晝夜為十更故以更記里云
  等謹案日本自帶方樂浪徐聞東莞所通中國處無慮萬餘里明初懲倭之詐沿海偹禦其大為衛置軍四千六百四十人其次為所置軍一千一百餘人又次為巡檢司置弓兵百人或數十人未嘗不嚴弭患之法嵗乆人玩武偹日弛惟永樂時劉江有望海之捷至嘉靖而倭患尤劇自江浙以至閩粤沿海皆受其毒盖縁海防疎畧奸民外通徐海汪直之徒乗機勾引神宗時倭破朝鮮明人七年用兵迄無大勝惟我
  聖朝徳威被於遐邇東南濵海之區軍門絡繹水師戰艦修明訓練官商額商有名絲斤縀匹有數出入稽查奸宄惕息又任其貿易自便不至如明時縁海大姓主事負倭貨直致啟兵端綏靖有經資夷貨以為中土利若洋銅其尤較著者我
  國家政治之隆莫不震疊覆幬無疆矣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六
  四裔考
  
  安南
  安南即交趾與滇粤接界由廣西至其國道有三從憑祥州入則經文淵脱朗諒山温州鬼門闗保禄縣凡七日至安越縣之市橋江由思明府入則過摩天嶺思陵禄平二州又過車里江安博州耗軍洞鳳眼縣凡八日至市橋江自龍州入則由平而隘七源州四日至文蘭平茄社分二道一從文蘭過右隴縣北山經鬼門闗渡昌江經世安安勇二縣凡三日至市橋江一從平茄社西經武崖州司農縣凡四日至市橋江市橋江在安越縣境昌江之南諸路總㑹處五十里至慈山府嘉林縣渡富良江入交州由雲南至其國道有二一由䝉自經蓮花灘入程瀾洞循洮江源右岸過水尾文盤鎮安夏華清波諸州縣凡二十七日至臨洮府又過山圍縣興化府白鶴縣凡十日渡富良江一自河陽隘循洮江源左岸過平源福安宣江端雄諸府州縣凡二十三日至富良江然皆山徑欹側難行若循洮江右岸入乃大道也若廣東海道自亷州五雷山發舟北風順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東府沿海岸行八日始至海東有白藤安陽塗山多漁諸海口各有支港以達交州此海道大畧也國治在交州距
  京師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即唐都䕶治所郡縣分十三道道分十三承政司安邦海陽山南京北山西諒山太原明光興化清華乂安順化廣南是也𨽻安邦者府一曰海東舊即交州地𨽻海陽者府一仍曰海陽舊即新安地𨽻山南者府十有一曰上洪下洪天長廣東應天荆門新典長安涖仁昌平義興舊即諒江建昌奉化鎮蠻建平地𨽻京北者府四曰北河慈山諒江順安舊即北江諒江地𨽻山西者府六曰歸化三帶端雄安西臨洮沱江舊即交州嘉興歸化地𨽻諒山者府一仍曰諒山舊諒山地𨽻太原者府三曰太原富平通化舊太原地𨽻明光者府一曰宣光舊宣化地𨽻興化者府三曰興化廣威天闗舊即廣威州地𨽻清華者府四曰紹天鎮寧蔡州河中舊清化地𨽻乂安者府八曰乂安肇平思又竒華徳先演州北平清都舊即乂安演州地𨽻順化者府三曰順化英都昇華舊即順化昇華地𨽻廣南者府三曰廣南茶麟五麻舊即乂安地其形勢東南一帶皆海有望海城漢伏波將軍馬援建國境西界南掌北界廣西東北界廣東沿邊皆有重巒深澗林箐彌蔓至大小落靠嶺鬼門闗羅婆羅翁麗嶺尤其國中要地交州獨倚富良江為天險江濶二三里其水混濁一自緬甸流入由興化過嘉興府來一自雲南流入由興化府來至交岡滙合諸小河漸滙漸大自西東下經過交州北向東南流入海在國總屬州縣二百餘東西相距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此安南全境也國王黎氏祖籍清華人為安南王都清華繼因交州為歴代據險地兼有通海之利始遷都之國無城池人烟輻凑地勢平坦一望皆田村莊櫛比人多地少合境州縣不過具數而已唐調露初置安南都䕶府始名安南至徳初改鎮南大厯間復名安南凡國王嗣位遣陪臣恭請
  朝命
  欽命正副使奉
  敕往封
  賜以鍍金銀印文曰安南國王其國中文武官制畧與中國同設有閣部卿寺翰林科道等衙門都察院稱御史臺職掌最重在外設有承政司憲司司有承政使憲使㕘政㕘議等官府州縣各有正佐亦有部選者亦有世襲守土者在内設有五軍都督府不相統屬在外設有提督領一方軍務留守領一道軍務兼管鹽政稅務聴文職節制文職按出身擢用武職無科甲多以世襲五等爵充之稱職有功陞留守提督都督要任仍以子弟侄輩一人襲舊職溺職有罪降罰革職世襲守土者不替考試亦三年大比試有四塲一經義二駢體三詩四策中三塲者為生徒即生員中四塲者為貢生即舉人中無定額大率十人取一㑹試中四塲者為進士亦無定額廷試亦以對策定科第考無號舍每人以竹籠冒之伏地而書在國兵丁皆免丁銀徭役按月給餉兵分水陸不分戰守也兵以象為重每象額兵二百五十名有正象奴一副象奴二其餘兵丁分執火器刀鎗行則前後序進戰則左右排列凡交界隘口及衝要郡縣皆撥象鎮守冠服文職紗帽圓領帶靴平時則用黑色緞高頭帽青布濶袖袍武職無紗帽圓領朝賀日用紅哆囉呢帽各色彩緞濶袖袍紅哆囉呢齊肩掛或虎豹象補服平時用青㡌青袍靴褲皆非所好閒居多去之行或乘馬或乘象或乗網兠乗則仰卧或乗轎形如無輪車上有漆藤席葢俯而入或卧或盤坐國王䕶衛兵目轎役衣帽畧與武職同制禄按品級給錢有額田無田者給米世襲守土不復給兵制無大小礟以哆囉呢加帽謂之盔甲有隔山鎗鳥鎗長柄刀短柄刀長鎗標鎗藤牌火箭刑名初無定法明時設布按始頒有律文僅知大概故出入多不當錢榖有地丁鹽税商税田分上中下上田十取三中取二下取一每丁納錢一貫皆隨時豐歉以為重輕嫁娶亦用媒妁備錢貫佐以㯽榔猪羊酒送女家任男家隨便領女完配貧人不能具禮男女相悦即成夫妻不避同姓由姓少故也喪祭多遵文公禮信尚風水禁官民不許卜地及葬山上故皆葬於田富貴家上葢茅屋嵗久即平惟國王與輔政鄭氏葬必卜地至於權幸勢要或有私卜敗則亦平矣崇儒教交州有國學文廟各郡縣皆建學祭祀配享俱如中國釋老之教間有之不甚尊遇時節以迎神為名男女㑹聚旬日不止男女皆披髮跣足衣衫或布或絹多用白色男子以布束腰從尻下穿前繋裏婦女以布絹上掩胸乳立常义手席坐盤足自幼食㯽榔待客亦用之故齒皆黑平居不冠出無隂晴皆戴笠謁尊貴跪膝三拜偶相見必脱笠披髪非是則為不敬然彛獠雜居性輕悍以富為雄豪役屬貧弱俘掠不忌惟交州愛州人倜儻好謀驩州演州人淳秀好學交州為國都及安邦承政司所屬地愛州屬清華承政司驩州演州屬乂安承政司云屋舍惟王府輔政宅及廟宇用瓦色紫黄鋪如魚鱗餘茆屋而已國中農桑極盛稻有三種養蠶無貴賤向不解種麥今亦有之荳麻蔽野兼饒魚鹽之利寳則金珠珊瑚玳瑁石磬火齊丹砂之屬香則沉香安息雞舌都梁之屬鳥獸則翡翠白雉潮雞犀象鹿兕猩猩狒狒猓𤡮𧳇獠駃牛搪牛果下牛居風母大蜈蚣紅飛䑕蒙貴羚羊之屬菓樹則㯽榔椰子蕉子菴羅菓波羅蜜甘蔗石榴小桃柑橘紅柿千嵗子九層皮石栗如何烏木蘇木他綸木訶羅勒穰木古度木棉之屬其餘雜樹成林然少成材者榕樹最多他如扁豆瓠茄等物雖經冬不謝也國中規制風俗土産如此若其中外離合國祚變遷自秦及明前考備載明末國王黎氏當其臣莫登庸簒逐之後僻處清華僅得一隅雖攻敗莫氏而莫敬用猶居高平國不能一也我
  朝定鼎順治初廣西巡撫于時躍疏言安南都統使莫敬耀向化投誠請給印敕未受爵而死授其子元清為安南都統使十六年八月經畧大學士洪承疇奏言安南國遣目吏玉川伯鄧福綏朝陽伯阮光華齎啟赴信郡王軍前攄誠納欵十七年九月國王黎維祺奉表貢方物得
  㫖覽王表奏輸忱向化深可嘉悦因下部議十八年四月禮部議奏安南國王黎維祺傾心向化有協力討賊之勞例應賞銀百兩錦四端紵絲十二表裏得
  㫖交趾傾心向化復協助𠞰賊深可嘉尚爾部以故明卑視外國之禮議覆殊不合尋另議賜銀五百兩大蟒緞二疋粧緞二疋綵緞表裏各十二令兵部撰給
  敕書付來使齎歸
  上從之
  勅曰朕維修徳來逺盛代之宏謨納欵歸仁人臣之正誼既輸誠而向化用錫命以宣恩褒忠勸良典至重也爾安南國王黎維祺僻處炎荒保有厥衆乃能被服聲教特先遣使來歸循覽表文忱悃具見古稱識時俊傑王庶幾有之用賜勅奬諭仍賚爾差官釵仁根銀幣衣服等物遣通事序班一員伴送至廣西沿途撥發兵馬導之出疆昭朕嘉與懐柔之至意爾受兹寵命其益勵忠節永作屏翰恪守職貢丕承無斁欽哉時巡撫于時躍請頒國王勅印永為藩臣下部議行未授而維祺卒子維禔嗣尋卒子維禧嗣康熙二年十一月維禧遣陪臣黎斆等表謝降
  敕褒奬賞賚恩附貢方物表文曰亶聰作后鼎光熙瑞之
  朝懋賞勸功渙及奉琛之壤欽惟
  皇帝陛下濬哲温恭聰明睿智式九圍受命政布湯初詔八統保庸禮循周舊致令異數猥及遐方臣教沐暨南星趨共北仰維懐逺之仁願効來王之義時所貢物與㑹典不符禮部請嗣後應飭遵㑹典得
  㫖外國慕化入貢所進之物著即收納不必定遵㑹典三年二月宴黎斆等於禮部遣内院編修呉光禮部司務朱志逺
  諭祭故王維祺維禔五年五月維禧繳送故明王永歴勅印遣内國史館翰林學士程芳朝禮部郎中張易賁
  冊封維禧為安南國王六年維禧奪都統使莫元清高平
  地元清奔雲南上疏陳訴
  上命安置於南寧維禧亦上疏言興兵復讐本末上遣内院侍讀李仙根兵部主事楊兆傑齎
  勅諭安南國王黎維禧曰據爾奏稱莫元清之祖莫登庸有逼陷爾先嗣王先國母行弑奪國之讐已興兵致討報復勦除止有莫敬恭莫敬寛竄居高平又經往討設誓和好則是讐已復好已結各居異地矣莫元清先經納貢歸誠朕授為都統使之職爾後又納貢歸誠隨封為王今生事興兵殊為不合既稱遵㫖罷兵著將高平土地人民歸莫元清各守其土以副朕綏乂生民之心盡爾奉藩之職庶永承寵眷矣七年五月維禧遣陪臣
  阮潤等表謝
  賜恤冊封恩并進嵗貢方物宴賚如例維禧又疏請六年
  兩貢並進得
  㫖覽王奏稱該國僻居禹服之外道里悠逺山川阻深貢役勞苦三年六年先後雖異敬恭則一著照該國王所請行八年使臣李仙根等齎回維禧覆疏内稱謹遵
  諭㫖將高平府石林廣原上琅下琅土地人民歸莫元清
  乞令莫元清歸屬本國
  詔從之十年四月雲貴總督甘文焜奏言安南國人阮福禄獲罪來投理不應受宜還安南處置
  上從之十二年四月莫元清奏言黎維禧所歸高平四州外尚有保樂七源二州崑崙金馬等十二總社未還請再
  勅諭全歸王大臣查奏莫元清來投時止言高平並未稱有保樂等州且事屬外國結案已久應毋庸議
  上從之是年國王黎維禧薨弟維䘺權理國事十三年正月維䘺以訃告遣陪臣胡士揚等進康熙八年十一年嵗貢又疏言先國王世守安南為逆臣莫登庸簒弑頼輔國政鄭檍之祖勦除恢復莫逆遺孽篡據國内高平地乍臣乍叛傳至莫元清懼臣國討罪潜入内地投誠康熙八年
  㫖令還高平臣兄維禧欽奉
  君命不敢不遵但莫元清為臣不共之讐高平為世守之
  土叛逆竊據後嗣難安叩懇
  天恩仍令高平屬歸本國且莫元清向有誓辭及祭伊父
  莫敬耀文内有圖逆
  天朝之語今謹進呈并貢方物事下部議尋議前維禧退還莫元清高平取有復相和好印結今維䘺雖言收得誓書祭文但此文年久誓辭係莫敬耀名或得自敬耀存時或得自元清今日未經聲明難以懸擬應
  勅維䘺查明具題再議
  上從之十四年黎維䘺卒弟維正權理國事十六年勅諭黎維正曰逆賊吳三桂值明季闖賊之變委身從賊以父死賊手窮竄來歸念其投誠錫之王爵方期其感恩圖報殫竭忠誠詎意以梟獍之資懐狙詐之計隂謀不軌自起釁端藉請搬移輒行叛逆煽惑奸宄塗炭生靈連年發遣大兵各路征𠞰秦隴底定閩粤蕩平惟吴三桂竊據一隅茍延旦夕今大兵雲集指日授首恐其窮迫逃竄嶺南兹以王累世以來抒誠進貢誼屬屏藩忠藎素著亂臣賊子諒切同仇今已遣大軍平定粤西進取滇黔爾國壤地相接素知形勢王宜遴選將士協力攻𠞰懋賞崇褒朝有令典王其恪遵朕命以奏膚功十八年十一月維正慶賀大㨗疏言逆賊呉三桂變亂數年阻臣國入貢之路且遣使脅誘令臣服從區區忠悃不敢從逆乃有本國逆臣莫元清與三桂密相締結領兵潜入高平圖為掩襲今願仰仗
  天威遣兵追擒逆黨明正其罪經王大臣議安南感戴皇恩不肯從賊且稱莫元清投順逆賊應如所請准遣兵
  追擒
  上從之二十一年九月維正遣陪臣申全等表賀閩粤蕩平并進嵗貢方物又奏臣親兄維䘺於乙卯年卒臣俯徇輿情權理國事以中國有外警下情難以上達兹值貢期備因陳奏議䘏如例時所貢金銀器皿與本内不符得
  㫖外國進貢其物本無足重特以傾心向化誠意可嘉耳金銀器皿少缺不必深求其餘貢物亦宜酌減尋經部議免進白絹降真香中黑線香等物從之二十二年四月遣翰林侍讀明圖翰林院編修孫卓
  冊封黎維正為安南國王
  御書忠孝守邦四字賜之同時遣翰林院侍讀鄔黑禮部
  郎中周燦
  諭祭故王維禧維䘺時莫元清已故其弟敬光為黎氏所
  討敬光敗率其餘衆來奔乞命奉
  㫖發回安南敬光尋病故所屬逃死過半由是莫氏遂絶
  二十五年維正遣使表謝
  冊封賜䘏恩並貢方物陪臣阮廷滚中途病故
  命地方官致祭
  賜維正表裏五十初安南國王例賜表裏二十及是始増其數後為例三十年維正遣陪臣阮名儒等入貢維正又奏言牛羊蝴蝶普園三處為隣界土司侵佔請給還
  上問雲南巡撫石文晟知其地屬開化府已三十餘年並非安南故地不准給與仍行文申飭五十七年十月國王黎維正薨王嗣維祹遣陪臣阮公沆等以訃告請襲封附貢方物五十八年二月遣内閣中書鄧廷喆翰林院編修成文
  諭祭故王黎維正
  冊封王嗣維祹為安南國王六十年十月維祹遣陪臣胡
  丕績等表謝
  冊封諭祭恩並貢方物雍正二年維祹遣陪臣范謙益等
  表賀
  上登極附貢方物並三年嵗貢
  諭禮部兵部曰朕因向來驛遞多有騷擾曾諭定例外藩給供不許溢額今安南慶賀大禮遣使逺來經過地方酌量増加以示朕嘉惠逺人之意十二月范謙益等至
  宴賚如例
  御書日南世祚四大字以
  賜維祹三年雲南督臣高其倬奏言雲南開化府與安南接界臣查自開化府馬伯汛外四十里至鉛厰山下小河内有逢春里六寨冊載秋糧十二石零於康熙二十八年入於安南應行清查又雲南通志自開化府文山縣南二百四十里至賭咒河與安南為界今自開化府至現在之馬伯汛止有一百二十里即至鉛厰山下小河亦止一百六十里是鉛厰山小河以外尚有八十里内設都龍南丹兩厰為雲南舊境雖失在前明但封疆所係亦應一并清查現在委勘立界奏入得
  㫖朕思柔逺之道分疆與睦隣論則睦隣為美畏威與懐徳較則懐徳為上據奏都龍南丹等處在明季已為安南所有是侵佔非始於我朝也安南自入我朝以來累世恭順方當奨勵是務寧與爭尺寸之地况係明季久失之區乎其地果有利耶則天朝豈宜與小邦爭利如無利耶則又何必與之爭朕居心惟以大公至正為期視中外皆赤子且兩地接壤最易生釁尤須善處以綏懐之非徒安彼民正以安我民耳悉朕此意斟酌行之
  尋維祹疏辯得
  㫖王未奏之先經總督高其倬入告朕念安南累世恭順王能恪繼職守此地棄自明朝安南之民居此既久安土重遷恐有流離之苦朕心存柔逺中外一視甚為不忍已令將勘界人員撤回另議王但共職靜𠉀可也尋雲南總督鄂爾泰奏請於鉛厰山下小河離馬伯汛四十里立界維祹復激切陳訴五年五月頒
  諭維祹曰朕統御寰區凡兹臣服之邦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區四十里之地但分疆定界政所當先侯甸要荒事同一體今逺藩蒙古奉諭莫不欽承豈該國素稱禮義之鄉獨違越於徳化之外哉王不必以侵佔内地為嫌拳拳申辨此乃前人之悞非王之過也王惟祗遵朕諭朕不深求倘意或遲回有失從前恭順之義則朕亦無從施懐逺之仁矣維祹隨感悔奏謝
  上因以馬伯汛外四十里地賜維祹仍以馬伯汛之小賭咒河為界六年三月遣副都御史杭奕禄内閣學士任蘭枝往安南降
  勅諭維祹曰朕統御寰區凡屬臣服之邦皆𨽻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區四十里之壤若該國王以至情懇求何難開恩賜與祗以該督臣兩次定界之時王激切奏請過於觖望該國王既失事上之道朕亦無從施惠下之恩今王自悔執迷踴躍拜命詞意䖍恭在王既知盡禮在朕即可加恩况此四十里之地在雲南為朕之内地在安南仍為朕之外藩一毫無所區别著將此地仍賜該國王世守之並遣大臣至該國宣諭朕衷五月
  諭雲貴總督鄂爾泰朕既加恩外藩亦當俯從民便此四十里内人民若有願遷内地者可給資安插滇省現有應墾地土即令承種務使得所其願居外藩屬安南管轄者聴十月維祹奉表謝
  賜鉛厰山地四十里恩八年十一月維祹遣陪臣丁輔益等表貢方物十一年十一月黎維祹薨王嗣維祜遣陪臣范公容等以訃告請襲封附貢方物十二年二月遣翰林院侍讀春山兵科給事中李學裕
  諭祭故王黎維祹
  冊封王嗣黎維祜為安南國王十三年黎維祜薨弟維禕權理國事乾隆二年維禕以訃告並請襲封遣翰
  林院侍讀嵩夀修撰陳倓
  諭祭故王黎維祜
  冊封維禕為安南國王三年九月維禕遣使奉表賀上登極並貢方物九年二月維禕遣陪臣阮翹等來貢五月兩廣督臣碩色奏安南番目黄福衛李福治誤殺邊界守兵黄林黄正玉應擬斬立决得
  㫖番目戕殺内地兵丁律應斬决朕詳察案情實為悞殺且該國王即獻兇犯毫無𥘵䕶足見恭順之誠黄福衛等從寛免死交該國王處治九月兩廣督臣馬爾泰奏粤西奸民葉蓁私出外夷誘教為匪安南饑民流入寧明處得
  㫖滇粤界接安南各處闗隘嚴行稽察始不至彼此滋擾或釀成事端今葉蓁始出作奸饑夷偷入内地是各要隘難免潜出竄入之虞殊非防範邊境之道該督撫㑹同詳酌具奏嗣兩廣總督馬爾泰廣西署撫托庸提督豆斌奏言南寧府屬遷隆土筒之板蒙等隘太平府屬思陵土州之叫荒等隘鎮安府屬下雷土州之下首等隘共三十餘口岸俱逼近安南應疊石建柵添卡撥兵各土司帶領土勇扼險守巡并飭地方官每年冬月查修通報安南驅驢地方為各處貨物聚集之所最與由隘相近從由隘入驅驢不過六十里故商販願從由隘出入向設閉禁開之實便商民應設客長稽商民往來并責地方官慎密查察至平而水口兩闗通太源牧馬等地宜設立鐵鍊横江攔截逢五十日開一面以通商
  上從之十五年維禕遣使來貢十六年四月雲貴督臣碩色奏安南兵目阮世魁戕殺土練矣念應擬絞監𠉀得
  㫖阮世魁戕殺内地土練律應擬抵但詳閲案情實為悞殺且安南土目黄文棋擒獻兇犯亦能恪守公令阮世魁從寛免死交該土目處治初廣西思陵州沿邊與安南接壤巡撫舒輅請栽竹以杜私越憑祥思陵土目或有乘機侵安南地者交人不甘及是總督蘇昌等奏入
  上以舒輅輕率舉行於前辦理不善於後致滋事端下部察議十九年十二月維禕遣使入貢又奏謝番兵黄福衛等悞傷兵練二案減罪
  恩先是安南猺匪盤道鉗鄧成玉等謀亂造黄袍黄旗木印并勾結内地民彛何聖烈等散劄招人欲攻都竜安北宜京等處為安南兵目所覺獲何聖烈等誅之盤道鉗等竄匿山箐間及是安南八寳河沙目黄國珍等誘獲𥂟道鉗鄧成玉經雲貴督臣碩色究訊得實奏
  聞正法二十一年安南國械送在番為匪滋事之廣東民人李文光等十六人來閩初文光與順化土豪阮姓者交結謀踞禄頼桐狔等處為番官所獲李文光等久繫獄及是械歸内地閩浙總督喀爾吉善等奏言安南僻處蠻陬同沾
  聖化不敢將李文光等擅自加誅仍復送歸請示足徵懐服之忱應將李文光等照交結外國例核其知情與否分别處治
  上從之二十二年六月安南番船失風飄泊永寧汛撥兵守䕶給資送歸并收貯在船軍械於回時給還得
  㫖番船海上往來軍械本無足異飄泊汛口撥兵照看尚屬事理收械貯庫殊為非體可諭沿海各督撫提鎮知之二十五年閩浙總督愛必達奏言安南邊境沙匪與交目蘇由為難闌入漫卓馬鹿二寨搶掠滋事現咨安南國王擒解
  上以地方官平日巡防不嚴臨時追捕不力降
  㫖責之二十六年國王黎維禕薨王嗣維褍以訃告請襲封遣翰林院侍讀徳保大理寺少卿顧汝修
  諭祭故王黎維禕
  冊封王嗣黎維褍為安南國王維褍欲以彼國五拜事
  天之禮受封徳保等執不可隨凛奉
  天朝儀節禮成顧汝修以其侈陳儀從象械並迎送儀節未周遺書責安南國王廣西巡撫熊學鵬以
  聞得
  㫖持節冊封所以示懐柔而昭威信如該國王儀節有愆當據理面飭俾知遵循若既恭順將禮一切無闗重輕之事可無介意乃臨時隠忍既出境復致書相責適形見小氣怯况不偕正使私自移文所爭執者又不識大體乎顧汝修坐革職二十七年三月
  諭禮部安南世為屬國凡遇朝使册封至其國自應遵行三跪九叩首禮乃該國王狃於小邦陋見與冊使商論拜跪儀注原屬無知經徳保顧汝修援從前杭奕禄等指示成例始知恪遵外藩不諳體制部臣應預行宣示嗣後遇有安南冊封等事即將應行典禮并前後遵行拜跪儀節告知正副使令其永逺遵循三十八年正月維褍遣陪臣正使段阮俶副使武輝珽阮瑶進表行慶賀禮
  賞賜如例四十三年維褍遣陪臣正使胡士棟副使阮仲鐺入貢慶賀平定金川隨表方物按常規多二件少一件禮部奏明奉
  㫖凡外國進貢正貢方物自應按照常規若因慶賀陳奏謝恩等事加貢間有短少與例不符者毋庸計較又國王將竄越匪犯解送進闗奉
  諭於正賞外加賞該國王蟒緞粧緞倭緞錦緞各一匹
  閃緞二匹表緞二匹五月奉
  諭據吳虎炳奏宣化縣知縣萬廷莘查獲安南國人陳廷暄阮文富二名剃髮改裝稱係貢使胡士棟家人該縣即帶與該貢使認明屬實覆訊禀報等語陳廷暄私自剃髮改換服飾偷越隘口安知非另有别情該縣既因其形跡可疑盤獲自應徹底根究務得實情乃因其稱係貢使家人輒與該貢使自行認識辦理殊為錯謬安南土語該縣無由通曉或此二人詭揑而胡士棟為之掩飾俱未可定何得信為實據即此一節之錯謬其諸事糊塗可以概見豈可膺民社之寄萬廷莘著革職四十四年維褍奏奉
  諭二犯回國自行懲治另整儀物專員具表謝奉㫖不必再行具表四十六年維褍遣使謝
  恩隨表貢方物奉
  㫖收受下次正貢著減一半嗣後如有陳謝表奏一概毋庸備禮五月奉
  諭本年安南國貢使到京著禮部堂官一人帶往熱河瞻覲後遣令回國七月使臣阮維宏等三人於惠迪吉門跪迎
  聖駕
  賜該國王緞匹及賞使臣等有差四十九年維褍遣陪臣正使范阮達副使吳希禇阮香入貢閏三月
  皇上南巡安南陪臣黄仲政黎有容阮仲璫等於江寧
  城外迎
  駕
  恩賜幣帛等物有差
  特賜國王
  御書匾額南交屏翰又奉
  諭安南國匾額所用古稀天子之寳非朕自誇恐該國王不知朕意故以古稀說令其閲看即知朕意也八月又使陪臣范阮達來京赴
  熱河瞻
  覲
  御製賜國王詩一章
  交南三百餘年國拱北一心歴世臣知解文章守禮義用頒篇什副絲綸銀瀛馳介心誠篤玉塞開筵惠俾均撫衆和鄰綿奕葉長承朝澤萬千春
  其國中山川之最著者山則有若佛蹟山勾漏山在交州府石室縣東究山在嘉林州仙逰山金牛山在武寧縣俱屬北江府崑山在鳳山縣邱皤山即馬援開石道處在丹巴縣俱屬諒江府安子山一名象山在東潮縣雲屯山在雲屯縣大海中大圓山在新安縣大海中俱屬新安府鳳翼山在夏華縣屬三江府三島山在揚縣屬宣化府芃山在弄石縣隴山在洞喜縣俱屬太原府戲馬山在永寧縣安䕶山在東山縣俱屬清化府天琴山相傳陳氏主逰此夜聞天籟聲故名在奇羅縣横山在河華縣俱屬乂安府𠌂圓山在嘉興州艾山在䝉縣水則有若富良江一名瀘江在交州府東闗縣來蘇江自交州府城東北轉而西行直抵鋭山宣光江在宣化府曠縣源自雲南教化長官司入境流七百餘里以達宣化海潮江在建昌府快州龍門江在嘉興州蒙縣源出雲南寧逺州至此横截江流中分三道舟過此必舁上岸方可復行旁有穴多出鸚鵡魚色青緑口曲而紅似鸚鵡嘴相傳此魚能化龍云浪泊一名西湖在交州府東闗縣馬援所謂吾在浪泊西里間者是也夜澤在建昌府東結縣龍溪在鎮蠻府延河縣安州有鬼門闗馬伏波廟在焉
  朝使過者例得致祭有銅船馬援南征鑄此又獠奴以銅為鼔高三四尺有上面無下底相傳即諸葛亮征蠻鉦自安南府南海行三千餘里至林邑又南行二千餘里至馬援立銅柱處援留漢人居此柱下南蠻呼為馬留人云
  等謹按安南國為漢交阯九真日南三郡地唐分嶺南為東西二道置安南都䕶府為稱安南之始宋初州帥丁璉内附封交阯郡王為安南封王之始璉傳弟璿其臣大校黎桓簒立真宗封為南平王為黎氏有安南之始桓三傳而大校李公藴簒立公藴五傳至李天祥封安南國王為安南稱國之始黎氏受封始於有宋迄今享國雖久然其再絶再續簒於李移於陳又簒於莫至我
  朝定鼎莫氏黎氏先後來歸仰蒙
  世祖章皇帝並生兼育繼絶之仁扶弱之義可謂至矣乃元清不守臣節身死爵除黎氏世濟忠貞遂得終承
  寵眷永備南藩固天道之自然亦人事為之也考前代廢興之迹黎李陳莫數百年來仇殺殆無虚日入
  本朝而兵革不作山河晏如非
  皇靈所暢有以輯寧其邦家而世其子孫安能䝉福無
  既若此哉
  南掌
  南掌古為越裳氏地本老撾部屬其俗佩雕刀為飾故呼為撾家南掌之稱則始於明嘉靖間其地東南與安南接西南與暹羅接西北至雲南省治六百八十里皆陸行貢道由普洱府入夷性獷猂身及眉目皆刺花相傳酋長三等大曰招木弄次曰招木牛又次曰招木化居高樓部屬入見不下樓即所至之地為等級焉我
  朝雍正七年雲貴總督鄂爾泰疏言南掌國王島孫遣使奉編蒲金字表文一道馴象二隻求入貢奉
  㫖嘉奬沿途䕶送從厚支給八年二月遣使表貢並請定
  貢期奉
  㫖五年一貢本年初次納貢頒賜
  勅諭一道並
  賜文綺等物令使臣齎捧回國九年六月奉表謝頒勅諭恩乾隆元年
  賜國王島孫彩縀文綺八年二月
  上以南掌僻處天末逺道致貢改為十年一次十四年正月貢馴象二十六年二月南掌國王准第駕公滿遣使叭細哩門庭遮昆等齎捧正貢表文進馴象二隻又齎捧慶祝
  皇上五旬萬夀
  皇太后七旬萬夀表文進馴象二隻並貢請照例交送鑾
  儀衛一疏奉
  㫖依議六月十三日禮部議嗣後各省巡撫於南掌琉球蘇禄安南等國貢使到境即於同知通判中遴委一員應用武弁酌派守備一員伴行長送至京並知照經過各省預行添派妥員䕶送按省更替至貢使回國時亦一例辦理奉
  㫖依議又奏南掌外藩入貢使臣俱於陳設鹵簿之日
  帶領道旁瞻仰
  天顔備覩
  中朝儀典今南掌國王准第駕公滿遣使叭哩細哩門
  遮昆來京謹擬於七月初八日
  聖駕起鑾之期帶領大東門道旁叩見一疏奉㫖所奏是知道了四十七年南掌國王遣使臣叭整哄
  等四人入貢
  上於山高水長連日賜茶果又於
  紫光閣賜宴又於
  三無私殿賜宴
  廣南
  廣南為古南交地王本中國人阮姓歴代以來未通職貢其地東接安南西隣占城南濵海東北至緬甸西北距暹羅境有大山海水環之望如半月之形名曰廣南灣人善泅紅毛國人夾板船最大風帆不利漂入廣南灣者國人即遣小舟數百雲集其處人負一竹筒納長繩沒水而釘縷於船下還棹小舟逺曳以行於是奪其貨而焚之故紅毛人以不見廣南山為幸他國商船入廣南者税物加倍以為常康熙八年廣東都司劉世虎等遇風漂泊國境廣南國王遣臣趙文炳送歸并帶貨物船隻來粤部議趙文炳等雖奉廣南印文遣來實係中國之人或留或遣請
  㫖定奪其帶來之物現奉海禁不便貿易應入户部得㫖廣南國王送劉世虎等回粤殊為可嘉著給以照驗遣歸廣南船貨不必入官仍給來使嗣後凡往來商船由厦門至廣南過安南界歴七洲洋取廣南外之占畢羅山即入其境國無城郭周栽蕭竹以自固云緬甸
  緬甸古稱朱波國地界雲南永昌府騰越州天馬虎踞諸闗外其酋居阿瓦城南至海西至孟養北至孟密所屬有木邦等十三路地方遼濶俗尚柔詐老官屯一帶山髙瘴大殊難行走其夷官夷民服飾與南掌相似婦人束髮穿耳短衣圍以錦幅長裙老官屯地多海鹽恒與内地人民貿易土産有蘇木象牙翠羽木棉之屬元及明初雖示覊縻然柔詐性成時時反覆嘉靖後莽瑞體父子雄長諸部恃其險逺不修職貢我
  朝順治間故明桂王朱由榔走蠻莫思綿緬擒以獻涵濡
  聖化畏威懐徳盖非一朝夕矣乾隆十五年其王莽達喇製金銀二鈚篆刻表文並奉金塔馴象緬布各等物抒誠入貢奉
  諭嘉奬其使臣筵宴俱照各國王貢使之例並頒勅諭
  御書瑞輯西琛四字匾額賜之令使臣齎捧歸國嗣為木梳酋長甕藉牙所簒子惜惱懵駁相繼佔踞三十二年莽匪滋擾土司雲貴總督劉藻姑息誤事楊應琚前往接辦畏葸失機奉
  㫖切責
  命將軍公明瑞率兵討之並免永昌等處錢糧其經由
  土司糧銀亦蠲免三十三年正月奉
  諭據明瑞奏報現在進𠞰緬夷已過蠻結地方連破賊壘十六殺賊二千有餘等語明瑞秉性純誠才優幹濟前者西陲之役每身先士卒效績宣猷昨嵗自伊犁來京陛見值緬酋滋事因令節制雲貴並授為將軍領兵進𠞰凡辦理軍營諸務均能悉心籌畫動合機宜近自木邦整隊深入於臼小地方統衆毁柵今行次蠻結復親冒矢石摧堅陷鋭至目受鎗傷猶鼔勇直前克揚我武朕心深為嘉慰明瑞現在所襲之公係承恩世爵今既屢著殊績自應特沛恩施明瑞著授為一等誠嘉毅勇公又奉
  諭將軍公明瑞現在自宋賽進兵其猛密一路㕘賛大臣雖已令額爾登額補授但於督率調度未能勝任協辦大學士阿里衮著往雲南辦理軍營䇿應即授為㕘賛大臣又將直𨽻河南湖北湖南貴州軍行所過等省各賞銀十萬兩雲南省賞銀三十萬兩二月奉
  諭緬甸本南徼么䯢久置化外原不足重煩兵力即與沿途土司蠻觸相尋亦屬事所常有封疆大吏果能綏靖有方俾知懾我威徳自可相安無事乃自愛必達呉達善等先後姑息因循不克示之節制遂至養癰貽患及劉藻以書生接任一聞與土境交訌無故自生惶擾貽悞邊陲輕生殞命因令楊應琚往督滇省意其久稱歴練自可不動聲色示以創懲便可一舉集事詎伊始則意在招納漸堕賊計一經棘手措置茫然復以病迷之際甘受人愚且不惜懐欺罔上乖張僨事其實或稱莽匪或稱木匪究與緬匪是二是一且不能悉其種類何由責以奏功因將在事將領正其失律之誅以申軍紀而聲罪之舉遂致勢難中輟其實朕於此等不足比數之小醜何常有必欲用兵之意及至一誤再誤不得已命明瑞往蕆其事然啟行之前但授以總督並不冠以經畧之號本意固曉然可見中外臣民宜無不共知者當新疆式闢之後幅𢄙二萬餘里若準夷回部莫不為我臣僕又何有於彈丸僻處勝不為武之緬匪乎今該酋始則侵擾土境繼乃抗拒顔行若不急加翦滅何以申國憲而輯邊隅惟是明瑞受任之日朕以輕量窮蠻謂其不值張皇措置惟簡𣲖巴圖魯侍衛官兵百人並選健鋭火器二營勁旅三千人以為可備軍營調遣之用無如滇省緑營弁卒經楊應琚不善駕馭以至恇怯性成遇賊輒退而命往禁軍在在分資調撥未免不敷是則朕之蔑視緬酋未為深思逺計然兵之强弱視將之能否如明瑞之殫誠勵衆行間莫不自奮觀於臼小之立毁木城蠻結之連拔十六寨陷鋭摧堅即緑營亦何嘗無感激効命之人哉其猛密一路明瑞初議額爾登額譚五格督領前進朕即傳諭額爾登額只可供人驅使不能獨當一面而譚五格未經戰陣又係内務府微末出身器局本小不足以壓衆諄訓不啻再三軍機大臣聞之至熟後乃命額爾登額為㕘賛以資調度詎伊病故之後二人果皆觀望不前而索柱等駐防天生橋錫箔江等處以己據之險亦皆棄而不守遂任擊敗餘賊潜行滋擾木邦設使去年即用阿里衮分兵猛密舒赫徳鎮守木邦居中接應大功早已告成特以其事本屬不值大舉是以未經䇿遣今猛密既已遺悞無從追悔現命阿里衮等赴滇整理戎行率兵繼進伊等身為大臣自能和衷集事動出萬全至朕於臣工功罪一切各如其人所自取即如明瑞晉加公爵厚加優賞縁前在西路軍營屢著勲績現又鼔勵將士督率有方是以特示優崇而鄂寧駐劄永昌籌辦軍儲等項頗屬盡心朕亦深為嘉許若珠魯納駐守木邦其權衡失當之處惟在妄誅降匪一節賊黨因生疑懼但此乃其限於才識所致論其悉力守禦與賊相持即係任事出力之員並不加之責備惟額爾登額於接應將軍之事視同膜外及鄂寧調赴木邦䇿應七檄不行其意猶以株守旱塔於兵衆並無損失欲為卸責之計其居心豈可復問譚五格雖較額爾登額情罪有間而以提督領兵之大員附和推諉亦自有應得之罪明瑞現在沿途殱𠞰屢挫賊鋒兼之攻克猛弄搜獲糧石以濟儲糈則雖懸軍深入後乏應援而士飽馬騰無虞匱竭此後在事臣工自必益加奮勉共奏膚功以為外夷敢抗天威者之炯戒所有用兵始末恐中外未能盡曉著將此通諭知之時大兵至木邦賊於三日前聞風竄逸我軍臨江造橋逕渡賊以萬衆據守蠻結將軍公明瑞及領隊諸大臣連破其十六寨賊拒守天生橋我師繞道夾擊殱二千餘衆獲糧械無算尋進兵宋賽直趨猛密深入二千餘里時别令㕘賛額爾登額統兵由旱塔接應額爾登額逗遛不進致老官屯匪孽尾隨軍後伺隙明瑞由大山移駐猛腊連勝破賊以緑營兵疲病者多不忍棄去令將士䕶行部員文官皆命前行身自殿後遇賊受傷至宛頂死之額爾登額譚五格解至京皆伏罪賊酋奉蒲葉書求撤兵因⿰夷送至
  上不許三十四年正月奉
  㫖征𠞰緬匪今嵗必須大舉昨嵗已派京城健鋭火器營成都荆州各駐防兵兹復添𣲖索倫吉林兵厚集其力聴𠉀進發大學士傅恒授為經畧俟擇日前往總理一切進𠞰事宜阿里衮阿桂已授為將軍阿桂所有總督事務不必兼管二月二十一日大學士傅恒起程奏經畧典禮不敢當
  敕印令箭乞大臣頒發前赴金川已蒙
  賞給丹纛今恭請應用從之九月奉
  諭據傅恒奏稱九月初二日猛拱頭目興堂扎回營言土司渾覺並頭目脱猛鳥猛等俱來騰越投誠隨即酌量安撫傅恒等迅速進兵收服猛拱著賞三眼孔雀翎小荷包並詩阿里衮著賞小荷包三箇至渾覺從前雖懐瞻顧而年僅十八情尚可憫伊係倡議迎降之土司著賞翎並荷包其頭目亦俱著賞翎二十八日傅恒奏現今收服猛拱其猛養亦猛拱所屬距蠻暮甚近俟收服猛養兵至蠻暮該處船隻兵餉想亦齊備即可㑹集兵力直搗緬匪巢穴又奏渾覺夫妻帶領頭目呈獻象牙牛隻等物十月初二日又奏土司渾覺送到軍營象四隻猛拱宣撫司印信已被火燒請
  敕部鑄給時大兵已收服猛拱即進兵同猛拱土司渾覺等攻取猛養自猛養前赴蠻暮行至𧉻板雅地方獲⿰夷六口沿途割取榖石軍糧充裕初緬匪恃有老官屯之險必得舟師夾擊始可沿江順流直搗大學士公傅恒始至即於銅壁闗外野牛壩地鳩工造船八月大兵至南底河奉
  諭傅恒自七月中由騰越進𠞰僅帶一月口糧而自戛鳩渡江以後經歴猛拱猛養已兩月有餘所至因糧於敵不藉内地輓運贍軍之外尚可留給蠻暮一路軍營之用至馬匹倒斃固由進兵較早之故使非早期兩月緬夷必預為防備倘或拒守戛鳩南籠一路則⿰夷且為彼用我軍安能渡大江由西岸直收猛拱使後路廓清長驅無阻乎傅恒摺奏與朕所見不謀而合也猛拱猛養為緬甸門户既已服從賊匪震懾九月大兵㑹集大江從上流分撥舟師水陸並進賊衆潜聚新街於江灘結寨一其江右及兩岸各結大寨一以拒我師我師分路並進海蘭察等拏獲生口連奪賊人江灘所立木寨射死穿紅賊匪頭目一人礟碎其舟獲船隻軍械追賊二十餘里其西岸官兵亦奪得賊壘三處共殺賊五百餘人射殪賊人頭目奪獲賊纛一及軍械米糧等物無算軍聲大振進攻老官屯十月傅恒等奏大兵攻圍老官屯賊遣小頭目節綴來營齎逆酋懵駁由阿瓦遞到書函懇求停止進兵詞頗恭順非復從前狡譎但所遣僅小頭目未可輕信次日諾爾塔求見哈國興禀稱實在懼怕未敢叩謁將軍大人如給我回書我即來叩謝又附近新寨内有一賊匪頭目向守卡千總劉剛禀稱我係阿瓦大頭目特差我來聴𠉀信息若施恩允我所請我即往見將軍大人叩謝所留内地之人即行送出因其詞意恭順是以繕發回書諭令奉表求降送出内地被留之人已經投順土司不得侵擾如能悉遵約束即當奏
  聞定奪付書去後復有頭目來至軍營懇求撤圍查老官屯氣𠉀惡劣官兵日久攻圍多有患病之人似應允其所請暫行撤圍示我威徳又奏臣於國事當盡力辦理逆酋罪大國體所係勢難中止是以奏懇領兵冀竭力以報但緬地路既險逺且多瘴癘一路官兵在途多有病故及至老官屯水土尤惡臣在新街即腿患麻木兼患泄瀉身體亦覺軟弱看來老官屯亦難久駐萬一我兵稍露疲乏於事無濟若仍堅執前行又留不了之事致厪
  聖念則罪更大不敢不將實在情形奏
  聞惟是此次進𠞰衆人皆以為難臣獨執意請行既未能攻克賊巢直達阿瓦而官兵病損甚多深負委任仰求從重治罪十一月奉
  諭緬匪僻在炎荒本不足齒向來不敢侵軼邊界而中朝亦以化外置之乃歴任總督自張允隨即已廢弛邊備嗣是愛必達吳達善又因循不振致緬匪易視内地與沿邊土司滋事生釁而劉藻辦理緬匪侵擾黑龍口一事既已畏葸無能由思茅退回普洱致賊無忌此歴來貽誤情形也至命楊應琚接辦調度乖張致賊入闗内騷擾土司而楊應琚復種種欺謾及再命明瑞前往任總督事並未遽欲興師逺涉而所統八旗勁旅不過三千且又分其半與額爾登額由旱塔一路取道合𠞰及明瑞自錫箔蠻結拔寨殺賊乗勝深入轉戰至小猛育為時已久屢促額爾登額移兵往援乃敢抗延不赴又復紆道退回内地明瑞等仍沿途接仗力期殿䕶全師竟以策應不前捐軀以徇此事遂難中止彼時緬酋懵駁雖曽具書軍營懇停進𠞰而所遣乃内地被留之兵丁並未専派大頭目齎表乞降此則國體所闗豈宜輕納是以置之不答猶冀其悔罪輸誠果能請命如禮尚可宥其既往並非欲勞師動衆詎待至一載而逆酋仍頑梗怙終豈可不加懲創滇省緑營恇怯積習久為逆匪所輕而阿里衮阿桂在彼亦未能相機部署是以遣吉林索倫等勁兵並閩省水師水陸夾攻又因大學士公傅恒屢請前往督辦遂命經畧往蒞其事此朕不得已用兵之苦心也至傅恒於七月間自騰越進兵師期較前次早兩月賊未預防因得由戛鳩一路統兵前進收取猛拱猛養而其所經山徑崎嶇江河紆阻越險濟軍備極勞瘁且因糧於敵不藉内地轉輸及至新街㑹兵策勵將士無不賈勇於江岸河洲連奪賊砦殱賊五百餘衆並殪其頭目獲取舟船纛械賊衆望風披靡如此殫誠宣力實不易得及進次老官屯率衆攻𠞰而賊人守拒甚固猝未能下遂克彼西屯一寨勢可計日而取但其地水土惡劣官兵在彼多生疾病即領隊大臣間有染病身故者現今冬令瘴退之後屯駐尚不相宜雖得老官屯不可以深入明矣顧以我勇敢士卒令其嘗試瘴毒心所不忍前經傅恒等節次奏到朕以國威不可不伸而既屢經奪砦殄賊殪彼渠兇是既奮揚我武且炎瘴氣𠉀非宜我兵不宜久留實屬地勢所限非兵力不足軍儲不充也朕惟一切順天而行今審度時勢自當知難而退不宜復執直達阿瓦之説是以於半月前即傳㫖撤兵惟諭傅恒等將善後事宜妥協經畫今據傅恒等奏緬酋懵駁奉有蒲葉書遣老官屯大頭目諾爾塔齎詣軍門求請貸其聲討傅恒等移檄使受約束義正詞嚴前既諄諭撤兵此時自應姑如所請以完此局至傅恒另奏請罪一摺若僅以攻寨未能迅克為歉則阿桂亦當同時引咎乃以為力違衆議執意請行將此次出兵引為一人之咎殊為未喻朕意此次出兵原屬萬不得已並非好大喜功傅恒承命經畧職分應爾設以為辦理非是朕當首任其過其次方及傅恒也前於傅恒收取猛拱時曽賜三眼翎以示褒寵伊即具摺懇請俟成功後戴用今既未經攻克賊巢前所賜翎即著撤回仍用伊原戴之翎即此於伊請罪之意適足相當所有撤兵各事宜著傅恒等悉心妥議具奏十二月初七日經畧大學士公傅恒等奏大兵攻圍老官屯緬匪懵駁遣人致蒲葉書懇求罷兵情愿繕具表文十年進貢一次兹差頭目二人呈送洋錦洋呢洋布等物臣等堅却不受經頭目等率夷衆一百八十餘人負荷陳設營門再四懇求即飭令接受並諭以表文規制察其情狀似無欺飾奏至
  上許之猛拱司渾覺令於邊内擇善地處之三十五年
  振旅而還自是緬酋震懾
  天威不敢侵擾諸土司南荒帖息焉
  等謹按三十二年緬甸滋擾土司
  上遣大學士傅恒興師問罪連破賊壘絶其糧援已可計日蕆事維時水土惡劣我將士多有受病者於是有班師之
  命嗣是緬甸不敢侵擾土司者二十餘年我
  皇上徳威所播無逺不服五十三年雲貴總督富綱奏掌管國事孟隕遣大小頭目齎金葉表文馴象金塔欵闗進貢恭順之心出於至誠
  上准令前來行在酌加優賚以示柔逺并
  賜陪臣宴於
  山莊夫以緬甸其始自作不靖甘外生成其繼懾我
  天威懇求罷兵其究漸仁摩義共切尊親之戴忠孚可格豚魚干羽可格有苗於兹益信等恭纂
  皇朝通考例載至五十年謹加按聲明
  葫蘆國
  葫蘆國一名卡瓦界接永昌府東南徼外歴古以來未通中國亦不為緬甸所屬地方二千里北接耿馬宣撫司西接木邦南接生卡瓦東接孟定土府距永昌府十八程乾隆十一年三月其酋蚌筑願以其地茂隆山銀厰抽課報解作貢解課三千七百九兩零赴雲南省投誠並稱境内茂隆厰目中華人呉尚賢開採以來礦砂大旺厰地人民各守
  天朝法度路不拾遺等語王大臣議令雲南督臣曉諭却之仍令將吳尚賢等違例出境查明具奏報
  可六月葫蘆國夷目仍請仰懇
  天恩俯順夷情收受厰課雲督張允隨請減半收受仍以所收課銀之半給賞該酋長以慰國人歸順之意
  上從之十六年總督碩色等以茂隆課長吳尚賢將歴
  
  恩賞酋長課銀侵肥入已㕘奏治罪下部知之其地山多田少力耕火種以木為城索綯為屋牲畜繁孽人多造炭為業山居穴處氅衣短袴以布纒頭婦女曳裾衣短衣以紅藤束腰分地而治者皆其族姓惟傳國世次不可考
  整欠
  整欠地界九龍江邊外距普洱府約千餘里所屬大猛養等十數寨統大頭目十六其一曰先邁岩第乾隆三十四年抒誠内附請修職貢
  上念其地在僻逺命六年一貢四十年十月其頭目齎
  象牙犀角來獻
  上令預朝正班末宴賞如例其頭目被紅褐錦衣革鞋不冠以紅帕抹首婦人衣飾與⿰夷相似
  景海
  景海地界九龍江邊外距整欠又數百里所統大小頭目二十餘其頭目日先綱洪乾隆三十四年抒誠内附請修職貢四十年十月入貢與整欠同其物産服飾亦與整欠相類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四裔考
  
  暹羅
  暹羅東廣南南東埔塞古暹羅斛兩國地也地方千里環國皆山國分郡邑縣𨽻於府府𨽻大庫司大庫司者猶華言布政司也庫司九曰暹羅可刺細馬足曹本皮細緑束骨胎果平疋倒腦細討丕六毘府十四曰綵納無老比采東板魯⿰皮疋皮里采野多鐃千無里細辭滑采欲欵細灣沾奔魁山縣七十二西北土磽确暹地也東南土平衍羅斛地也王城分八門城壕磚砌周遭十餘里城中有小河通舟城外西南居民輳集王居在城西隅另建城約三里餘殿用金裝綵繪覆以銅瓦室用錫瓦堦砌用錫裹磚欄杆用銅裹木王出乗金裝彩轎或乗象車其𠌂蓋以茭蔁葉為之王每旦登殿官僚於䑓下設氊以次盤膝坐合掌於頂獻花數朶有事則具文書朗誦上呈𠉀王定奪乃退國王自明洪武中始用中國賜印
  國朝往封
  賜以駝紐鍍金銀印文曰暹羅國王其國官制九等一曰握亞往二曰握歩喇三曰握蠎四曰握坤五曰握悶六曰握文七曰握板八曰握郎九曰握救選舉由鄊舉於大庫司以文逹於王所王定期試之咨以民事應答得當即授官服補用否則黜考課亦以三年為期其文字皆旁行不通漢字明正徳中選留貢使一二人入館肄業後乃稍習漢文其服餙惟王留髪冠金嵌寳石㡌製似兜鍪上衣長三尺用五綵縀小䄂下用五綵布幔鞋韈用紅縀官及庶民皆剪髪男女稚結白布纒頭官一等至四等金嵌寳石㡌五等至九等五綵絨縀㡌衣俱兩截襪履用牛皮婦人粧髻於後餙用金銀簮戒指鐲釧脂粉貧者用銅上衣披五色飛花布幔下衣五綵織金花幔曵地餘二三寸足著紅黒皮靸鞋氣𠉀不常地卑濕人皆樓居上聫㯽榔片藤覆之亦有用陶瓦者無床桌椅櫈但以氊及藤席藉之而已俗信釋教男女多為僧尼亦居庵寺富貴者尤敬佛百金之産以半施之亦不自惜死者用水銀灌口而𦵏貧則移屍海濵即有群鴉飛啄頃刻盡所親拾其骨號泣而投之海謂之鳥𦵏其交易以海𧴩代錢是年不用𧴩則國必大疫官民有銀不得私用皆送王所委官傾㵼成珠用鐵印印文其上每百兩入税六錢無印文以私銀論罪初犯斷左指再犯斷右指三犯者死錢榖出入之事取决婦人婦多智夫聴命焉國人有名無姓為官者稱握某民上者稱奈某下者稱隘某風俗勁悍習於水戰大將用聖鐵裹身刀矢不能入聖鐵者人腦骨也其土産有龍涎香速香金銀香象牙胡椒藤黄豆蔻蘇木烏木大楓子薔㣲露西洋閃金花縀之屬皆充貢物又金石則有金綱鑚寳石花錫之屬羽毛鱗介則有孔雀五色鸚鵡犀象金絲猴六足龜之屬花木蔬果則有黄竹萗竹猫竹石榴子水𤓰土𤓰之屬香則有丁香沉香樹香之屬又産羅斛香味清逺似沉香盖以其地得名也明洪武中入朝賜印文曰暹羅始稱暹羅國我
  朝順治九年十二月暹羅遣使請貢并換給印勅勘合從之自是職貢不絶康熙三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奏言暹羅國來餽禮物却不受並請嗣後外國禁餽邉藩督撫從之四年十一月國王森列拍臘照古龍拍臘馬嘑陸坤司由提雅普埃遣陪臣坤司吝喇耶邁低禮等齎金葉表文航海入貢其文曰暹羅國王臣森列拍臘照古龍拍臘馬嘑陸坤司由提雅普埃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奏
  大清皇帝陛下伏以
  新君御世普照中天四海沾帡幪之徳萬方被教化之恩
  卑國乆荷
  天朝恩渥未傾葵藿之心今特躬誠朝貢敢効輸欵敬差正貢使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副貢使握坤心勿吞瓦替三貢使握坤司敕博瓦綈大通事掲帝典辦事等臣綈航渡海齎奉金葉表文方物譯書一道前至廣省差官伴送京師進獻用伸拜舞之誠恪盡逺臣之職伏冀俯垂寛宥不恭微臣瞻仰
  天聖曷勝屏營之至謹具表稱奏以聞
  上命從優賞賚七年十一月遣陪臣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等來貢時部議以所貢物與㑹典不符應令後次補貢得
  㫖暹羅小國貢物有産自他國者與㑹典難以相符所少貢物免其補進以後但以伊國所有者進貢十一年三
  月遣使來貢得
  㫖貢使所擕貨物願至京師貿易則聴其自運或願在廣東貿易督撫委官監視之十二年二月貢使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等至四月封森列拍臘照古龍拍臘馬嘑陸坤司由提雅普埃為暹羅國王
  賜誥命銀印令握坤司吝喇耶邁低禮等齎回
  誥曰來王來享要荒昭事大之誠悉主悉臣國家著柔逺之義朕纉承鴻緒期徳教暨於遐陬誕撫多方使屏翰躋於康乂彛章具在渙號冝頒爾暹羅國森列拍臘照古龍拍臘馬嘑陸坤司由提雅普埃秉志忠誠服躬禮義既傾心以向化乃航海而請封礪山帶河克荷維藩之寄制節謹度無忘執玉之心念爾悃忱朕甚嘉焉今封爾為暹羅國王賜之誥命爾其益矢忠貞廣宣聲教膺兹榮寵輯乃封圻於戱保民社而王纂休聲於舊服守共球之職懋嘉績於侯封爾其欽哉無替朕命先是外洋貢船入廣東界守臣查騐屬實進泊河干封貯所携貢物俟禮部文到始貿易物輙毁壊二十三年六月國王遣使來貢因疏請嗣後貢船到廣具報後即次河干俾貨物早得貿易并請本國採買器用乞
  諭地方官給照置辦貢使進京先遣貢船回國次年差船
  奉迎
  聖勅歸國奏入部議應如所請二十四年十二月閣部議覆増賞暹羅縀幣表裏五十從之四十七年六月遣使入貢得
  㫖貢使所帶貨物聴隨便貿易免其徴税六十一年四月
  遣使來貢
  賜其國王及王妃紗縀
  諭令運米三十萬石於福建廣東寧波等處糶賣並諭大學士等曰暹羅國人言其地米甚饒裕銀二三錢可買稻米一石朕諭令分運米石至福建等處於地方甚有禆益此三十萬石係官運不必收税雍正二年十月
  貢稻種果樹加
  賜國王蠎緞玉磁等器其船捎目九十六人本係漢人求
  免回籍得
  㫖暹羅不憚險逺進獻稲種果樹恭順可嘉其運來米石令地方官以時直售賣毋許行户低昂隨帶貨物槩免征税捎目九十六人居住該國歴經數代實難勒令歸還應免回籍以示寛大之典六年二月運米入厦門七年六月載米船艘因風飄泊其撈回壓船貨物并免征税七月遣使入貢賞賚如例又加
  賜國王蠎縀玉磁等器
  御書天南樂國匾額賜之並奉
  㫖該國逺隔海洋所進方物齎送不易朕欲酌量裁減以示恩恤逺藩之意但此次既已齎送難以帶回本國着照往例收納其常貢土物内有束香安息香架裟布疋等嗣後免其入貢是年貢使到廣呈請採買京弓銅線
  等物
  上特允之乾隆元年六月國王森列拍照廣拍馬嘑陸坤司由提雅普埃以嗣立故遣陪臣朗三立哇提等賫舊篆及方物例貢象一隻因航海故増一以偹並咨禮部言往時
  欽賜蟒龍大袍藏承
  恩亭上歴世乆逺難保無虞懇再邀
  恩賞賜一二每年造福送寺需用銅斤求暫開禁例赴
  粤採買部議不可得
  㫖暹羅逺處海洋抒誠納貢除照定例給賞外可特賞蟒緞四疋至採買銅觔一節國王稱係造福送寺之用加恩賞給八百斤後不為例八年九月奉
  㫖暹羅國商人運米至閩源源而來其加恩之處自當著為常例嗣後外洋貨船帶米萬石以上者免船貨税銀十之五五千石以上者免税十之三十一年九月暹羅商載米進泊閩海或四千三百石或祗三千八百有零餘皆蘇木鉛錫等貨福建將軍新柱奏畨船載米不足五千之數所有船貨額征未便
  援例寛免
  上以該番航海逺來仍加恩免其船貨税銀十分之二次年福撫陳大受奏言閩商前赴暹羅販米其國木料甚賤應聴造船運回給照查騐報
  可自是番船益便往來十四年七月遣使入貢
  御書炎服屏藩匾額賜之十六年閩督奏請商人赴暹羅運米至二千石以上者查明議叙賞給頂帶
  上從之十八年二月遣使入貢并懇
  賜人葠纓牛良馬象牙并通徹規儀内監部議不可并飭使臣於歸國後曉諭國王恪守規制益勵敬恭得
  㫖方物照例收受其筵宴賞賚著加恩照上次例行並
  
  賜人葠二十二年遣使入貢二十七年遣使入貢三十年十月遣使丕雅嵩統呵沛等賫表入貢三十一年遣使入貢仍照例
  加賞先是乾隆元年暹羅貢使呈稱國王乞
  賜蟒龍大袍一二襲奉
  㫖特賜蟒緞四端十四年入貢
  特加賜蟒緞片金粧緞閃緞各二疋錦四疋緞八疋玉器六件瑪瑙器二件琺瑯器四件松花石硯二方玻璃器十件磁器百四十六件又因續進黑熊白猿等物
  加賞國王庫緞二十疋十八年
  特賜人参四觔緞錦共二十疋玉器四件瑪瑙器二件琺瑯器六件銅煖硯二方玻璃器十件磁器一百四十件二十二年入貢
  特賜國王蟒緞錦緞各二疋閃緞片金各一疋八絲緞四疋玉器瑪瑙器各一件松花石硯二方琺瑯器十三件磁器一百四十件二十七年三十一年
  特賜物件俱與二十二年同四十六年正月暹羅國長鄭昭遣使臣朗丕彩悉呢霞握撫突等二人入貢并奏稱自遭緬匪侵凌雖復土報仇紹裔無人兹群吏推昭為長遵例貢獻方物得
  㫖覽國長遣使航海逺來具見悃忱該部知道原表並
  
  上於山髙水長連日
  賜使臣宴暹羅貢道由廣東逹
  京師其國都在廣東省西南海道約四十五晝夜可至始自廣東香山縣登舟乗北風用午針出七洲洋十晝夜抵安南海次中有一山名外羅八晝夜抵占城海次十二晝夜抵大崑崙山又用東北風轉舟向未及申三分五晝夜可抵大真樹港五晝夜可抵暹羅港入港二百里即淡水洋又五日抵暹羅城其國西南有大山綿亘由暹羅沿山海而南為宋腒朥⿰仔六崑大呢皆暹羅屬國
  等謹按暹羅相傳即隋唐時赤土國隋焬帝時屯田主事常駿至赤土知其國王姓瞿曇氏豈王崇佛教故從之耶考暹羅舘志則云人皆有名無姓雖世隔千年而有姓無姓語多不符又暹羅為扶南别種南史海南諸國傳扶南初以女人為王號曰栁葉明王圻續通考稱暹羅婦人智量在男子上其果扶南遺風歟自元明以來世與華通我
  朝文命逺敷兼令運載米石津濟内地徛歟休哉比於明鄭和之下海洋徒收寳物者何啻霄壌而該國奉琛王享慕義無窮在南方諸國中盖與安南比埒云
  港口
  港口國在西南海中安南暹羅屬國也王鄭姓今王名天錫其沿革世次不可考國中多崇山所轄地纔數百里有城以木為之宫室與中國無異自王居以下皆用磚瓦服物制度彷彿前代王蓄髪戴網巾紗㡌身衣蟒袍腰圍角帶以鞾為履民衣長領廣袖有喪皆衣白平居以雜色為之其地常暖雖秋冬亦不寒人多裸而以裳圍其下體相見以合掌拱上為禮其風俗重文學好詩書國中建有孔子廟王與國人皆敬禮之有義學選國人子弟之秀者及貧而不能具脩脯者絃誦其中漢人有僦居其地而能句讀曉文義者則延以為師子弟皆彬彬如也土産海参魚乾蝦米牛脯
  本朝雍正七年後通市不絶經七洲大洋到魯萬山由虎門入口達廣東界計程七千二百里距厦門水程一百六十更
  等謹按諸畨之於中華皆海為之限港口東埔寨去粤東止七千里在諸畨中為最近觀其宫室婚姻吉凶之制略與中國同而建文廟設義學俾國人皆知絃誦以自附於中華之禮教是則聖人之道之大與
  聖朝之化之神也
  東埔寨尹代嗎附
  東埔寨在西南海中海㟁多泥名瀾泥尾北枕大山國中無城池王即山而建府架竹木為之覆以茅葉民居亦然其尤近海濵者潮汐至則屋為之浮而上沉而下天時暖而不寒常若春夏衣不以鈕扣披于其身若已解者下則圍以裙名曰水幔首蓄髪䝉以花帕自王至于國人無異制惟貴者始得服綢緞國人皆布以是為等差人柔弱喜飼象教之撡演禦敵飲食咸用手圑以漁獵耕種為業帶劎入山尋犀角獻尊長以為禮父母䘮則薙髪以黒色為居䘮之服土産蘇木象牙白荳䓻螣黄麖皮㯽榔子黄蠟每冬春間浙閩粤商人往彼互市近則兼市絲斤及夏秋乃歸粤人之歸也舟必經七洲大洋到魯萬山由虎門入計程七千二百里距厦門水程一百七十更國王名竦王丹女之子簒之不知其姓名安南暹羅屬國也其旁有尹代嗎國距厦門水程一百四十更亦屬安南暹羅風俗略與港口東埔寨同
  宋腒朥⿰子六崑大呢附
  宋腒朥在西南海中屬暹羅俗佞佛以手團食男蓄髪削其髯著衣袴無鞋襪首插雉尾腰繋疋帛事耕漁常佩刀女椎髻跣足短衣長裙披錦于肩能紡織土産牛鹿肉蝦米燕窩海參番錫之屬
  本朝雍正七年後通市不絶其國距厦門水程一百八十更旁有⿰仔六崑大呢諸國⿰仔在西南海中東北與宋腒朥接風俗男子服短衣布幔跣足持刀女穿花色衣被絲幔足曵淺拖鞋土産燕窩番錫象牙棉花其國距厦門水程一百八十更西與六崑國接六崑風俗物産同⿰仔距厦門水程一百五十更大呢一名大年在西南海中東北與六崑接男女短衣跣足佩刀執鎗土産胡椒蝦米燕窩黄蠟牛鹿脯其國距履門水程一百五十更三國自雍正七年後通市不絶與宋腒朥俱暹羅屬國
  柔佛丁機奴單呾彭亨附
  柔佛在西南海中背山而國前臨大海歴海洋九千里達廣東界經七洲大洋到魯萬山由虎門入口國中無地郭宫室王府即建於海濵府治非磚瓦所成支以竹木盖以茅葉民皆環山而居亦竹木茅葉為之崇山峻嶺樹木叢雜野獸縱横天時雖秋冬亦暖王以桞葉為衣左袵下裳宻綴小花為之佩刀首蓄髪長二三寸䝉以金花帕跣足民人冠用銅線為胎幔以白布衣短衫或裸而以裳圍其下體婦女織席挽椎髻肩披錦父母䘮則薙髪衣黒衣為䘮服夫皆贅於婦相見以合掌拱上為禮俗輕生好殺尚佛教喜闘鷄伐烏木拾海菜時出海刼掠飲食以手忌猪肉嗜烟嵗齋一月舉國絶食見星乃食歴三十日始止土産降香烏木西國米氷片海参胡椒燕窩之屬亦産沙金鑄花小金錢為幣康熙五十七年五月柔佛等國畨人利哈等五十三名遭風飄至新安等縣船壊官給貲糧贍恤兩廣總督楊琳奏言柔佛等國無内地商船到彼閩粤二省亦無彼國船隻今原船已壊利哈等永無還鄉之日情殊可憫請給内地船一隻令難番附合駕歸嗣後如有飄至内地難番原船可修者給貲修整如船已損壊者給船遣歸奏入
  上從之時方嚴南洋諸國商販之禁迨雍正七年弛禁後其國通市不絶距厦門水程一百八十更七洲洋中有神鳥狀如海雁而小長喙色紅脚短而綠尾羽如箭長二尺許能導人水程呼是則飛去曰否則仍飛而來献紙謝神翺翔不知所之矣柔佛屬國有丁機奴單呾彭亨雍正七年後皆通市不絶丁機奴在西南海中四時皆暖雖隆冬無霜雪崇山峻嶺蜿蟺相望風俗略同柔佛土産胡椒美甲於他番餘則沙金氷片沙藤速香等物其國人終
  身不出境無航海而來中國者每嵗冬春間粤東本港商人以茶葉瓷器色紙諸物往其國互市乾隆二十九年以兩廣總督蘇昌奏准帶土絲及二蠶湖絲浙閩人亦間有往者乃夏秋乃歸必經七洲大洋至魯萬山由虎門入口達廣東界計程九千里單呾在西南海中距厦門水程一百三十更風俗衣服飲食土産與柔佛同彭亨國與柔佛連山相枕内地商民往柔佛國有轉附番舶至其地貿易者
  亞齊
  亞齊在西南海中相傳舊為蘇門答剌國明萬歴中乃易今稱其王嚴防衛拓宫殿建六門雖勲貴不得帶刀上殿出乗象象駕亭而帷其外如是者百餘俾人莫測王所在云風俗男女穿長衣頭纒白布土産西洋布丁香肉果水安息蘇合油之屬地本瘠無麥有禾一嵗二稔市道稱平内地商船常往其地貿易
  吕宋
  吕宋居南海中在臺灣鳯山沙馬畸東南至厦門水程七十二更其國北面髙山逺視若鋸齒俗曰宰牛坑山有土畨屬於吕宋閩人以其地富饒商販者數萬人往往乆居不返至長子孫俗淳樸無爭訟出入佩刀自衛亦時禮佛誦經父子兄弟不同寢席晨鳴鐘為日午鳴鐘為夜昏鳴鐘為日夜半鳴鐘為夜傍午嚴夜禁黄昏張燈火成市國有機易山産金銀傳聞樹生金豆按騐亦不實也明萬歴中佛朗機自西北來見吕宋國弱可取遣酋襲殺王據其國名仍吕宋
  本朝崇徳中吕宋遣使進貢於明使臣留閩未還順治三年福建平守臣送其使入
  京師四年六月
  上錫以服物
  賜勅諭於其王遣歸本國康熙五十六年吕宋等國口岸
  多聚漢人
  聖祖仁皇帝諭令商船禁止南洋貿易雍正五年後通市如故十三年正月吕宋以麥收歉薄附洋船載榖二千石銀二千兩海参七百觔來厦門欲易麥二三千石時提臣王郡以例禁五榖出洋奏請得
  㫖朕統御寰區内外一體吕宋雖隔重洋朕心並無岐視國家所以嚴禁五榖不許出洋者乃杜奸商匪𩔗暗生事端若該國缺少米糧以實情奏聞朕尚酌量豐餘以濟之今載榖易麥更為情理當從著轉飭有司均平糶糴俾畨船載回以濟其用並將朕㫖傳諭來商知之乾隆十八年六月吕宋畨官龍番教魯那羅船被風飄入内地照例支給口糧䕶送歸國吕宋大山從宰牛坑延繞東南至利仔犮水程十二更又南至甘馬力水程二十一更隔海對峙有五島曰班愛曰惡黨曰速巫曰猫務烟島各有王人家無所蓄
  其東南又有萬老髙人物土産俱與吕宋相類由吕宋正南行有山名息力大山山之東為蘇禄國等謹按吕宋自故明時為佛朗機所據今之通商互市者大率佛朗機人居多然佛朗機本國自在西北海中勢不得以西北舊名名其東來盤踞之地故於此仍名吕宋云至明萬歴時奸民望風滋擾欲往機易山開採吕宋以並無其事拒而不許事具前史故不悉載
  莽均逹老
  莽均逹老在東南海中其種類曰巫來由男女服短衣絲幔跣足以手團食土産海參黄臘烏木㯽榔之屬
  本朝雍正七年後通市不絶其國距厦門水程一百五十更
  噶喇巴
  噶喇巴本𤓰哇故地巫來由種也後屬荷蘭國在南海中距福建厦門水程二百八十更計一萬六千八百里明世諸番互市其國未嘗一至至
  本朝始與吕宋蘇禄等通商閩海閩廣間人浮海為業者利其土産率潛處番疆逗遛不返康熙五十六年以噶喇巴口岸多聚漢人恐寖長海盗禁止南洋往來其在外人民不得復歸故土嗣奉
  恩㫖凡五十六年以前出洋民人限三年回籍然亦尚有留者雍正五年弛洋禁嗣後通市不絶乾隆元年閩督郝玉麟復請自康熙五十六年例禁後私去者不准歸國其例前之民願歸者應聴自便從之初噶喇巴為荷蘭人所佔委夷目鎮守更代皆聴荷蘭之命漢人居之者以數萬計生長其地曰土生仔司漢人貿易者曰甲必丹人有罪則徙之西隴西隴在西洋中距噶喇巴逺甚荷蘭舊國所屬地也六年閏六月為羣畨所擾荷蘭力不勝遣罪人禦之許立功後令還噶喇巴罪人奮勇効命戰
  屢㨗羣番為之退却荷蘭旣有立功贖罪之令又慮遣還罪人則西隴孤弱一再令噶喇巴調無辜漢人往代時有甲必丹連富者以漢人在此貿易惟領票輸銀無調取之例不受命番目拘之被獲者先後不勝計於是漢人大恐鳴金罷市番目怒舉火鳴礟相攻殺傷頗多署福建總督䇿楞提臣王郡聞於
  朝䇿楞又奏言被害漢人乆居番地屢邀寛宥之
  恩而自棄
  王化按之
  國法皆干嚴譴今被其戕殺多人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但噶喇巴以地隔重洋恃其荒逺㒺知顧忌肆行殘害恐嗣後擾及商舶請禁止南洋商販俾知畏懼俟革心向化再為請
  㫖施恩又廣東道監察御史李清芳奏言商人往東洋者十之一南洋者十之九江浙閩廣税銀多出於此一加禁遏則四省海闗税額必至於缺每年統計不下數十萬其有損於國帑一也大凡民間貿易皆先時而買及時而賣預為蓄積流通不窮今若一旦禁止商旅必至大困二也應暫停噶喇巴貿易俟其哀求然後再往至南洋各道不宜盡禁奏入
  上令江浙閩廣督撫詳查議奏嗣兩江總督徳沛浙閩總督那蘇圖署福建總督䇿楞兩廣總督慶復皆遵
  㫖議奏王大臣㑹同兵部奏言臣等查各督撫所議或請毋庸禁止南洋商販或請暫禁噶喇巴往來雖所議不同其大意皆以仰體
  皇上懐柔無外之盛心令海外逺夷悔過自新均霑徳澤即議令暫禁噶喇巴者原欲使其畏懼今聞噶喇巴已將夷目黜責於我船返棹時加意撫慰䕶送囑令再往並無擾及商客之意宜仍准其通商為便奏入
  上從之十五年四月閩督喀爾吉善等奏龍溪縣民陳怡老乆居噶喇巴貿易娶夢噶適畨女髙冷為妾賄通夷目謀充甲必丹於十四年五月潛回厦門為地方官訪獲以
  聞照例逺遣二十四年禁絲觔出洋二十七年復弛英吉利瑞璉諸國之禁而南洋噶喇巴諸國飭禁如故二十九年十二月廣督李侍尭等奏言噶喇巴諸國仰望
  殊恩懇將土絲及二蠶粗絲准一體酌帶其數應以一千六百觔為率時江南督撫亦以為請懇嚴立限制不使外番求售無厭或致市價加昂奏入報
  可由是南洋諸國皆得衣被
  聖朝章采奉職彌謹云
  等謹按諸畨在西北者皆來互市在南洋者皆往而互市人曰本港商人船曰本港商船大約自十月至二月乗風往自六月至八月乗風回出口船隻有司於四月内造册報部入口船隻有司於九月内造册報部此出入之𠉀也本港商船在
  聖祖仁皇帝時止准往東洋一帶及安南一國若吕宋噶
  喇巴等國皆在禁例迨
  世宗憲皇帝及我
  皇上御宇以來中外一家特開洋禁海外諸番無不沐浴膏澤不徒本港商船數十萬衆仰邀利賴也而防範周詳商船禁帶軍器康熙五十九年廣東提臣疏奏出洋商人毋許擕帶軍器
  上命兩江浙閩兩廣山東各督撫公同議奏僉稱各省自五十六年以來即禁止商船携帶軍器歴年廵哨舟師在洋盤查無軍器者為商船有軍器者為賊艘可使奸良立辨且隨船之篙鎗木棍儘足防身應請如該提臣所奏將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礟械軍器概行禁止令該地方官查收如有私帶者從
  重治罪地方官不嚴查禁止一并嚴加議處從之又商船限定帶歸米石雍正七年福建總督髙其倬奏定商船出洋帶歸米石應按船隻大小分别如有偷漏照接濟外洋例治罪經兵部同王大臣議應如所請准其照數帶歸仍於入口時確查數目除米石多餘一併造報查核外如不足原數即嚴訊偷漏情由照接濟外洋例處絞從之又商船限定歸期乾隆六年福建按察使王丕烈奏言海洋風信皆有定期内地往來固屬甚便即外洋諸番一年一度間有番賬未清致風信乆逾躭延隔嵗者謂之壓冬亦止兩年回棹乃近年内地外洋諸船竟有藉口失風私往各畨貿易日久𡚁生保無踪跡詭秘作奸犯科之事請嗣後海船出口如至内地貿易者查出口處所勘有逾期未歸之船倘遲至二年後始歸不准復聴其出海貿易至船往外洋諸番逾期不歸倘遲至三四年始歸者商人船舵水手飭回原籍安置永逺不許復出海口其外洋各汛如遇洋船停泊汛防各官照舊掛騐報查倘有船照已閲多年者即將該船勒令入口聴地方官訊究經各省督撫議行惟閩浙總督那蘇圖奏請展期以三年為限從之又商船准帶絲觔二十九年兩廣總督蘇昌奏言噶喇巴暹羅港口安南等國夷民聞英吉利諸國准買絲斤冀得一體邀
  恩懇於本港商人往彼國時每船酌帶土絲一千斤二蠶湖絲六百觔綢縀八折扣算海外屬國霑沐
  恩榮即本港商民亦邀藉貿易之資尋經户部議准如數配帶仍定以限制每年一次從之此可見
  天朝富有四海於慈愛之中寓防制之道内治修而逺人服真所謂至於海隅日出罔不率俾者矣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七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八
  四裔考
  
  意達里亞厄勒祭亞羅瑪尼亞翁加里亞波羅尼亞莫斯哥未亞大尼亞諾而勿惹亞雪
  際亞鄂底亞附

  意達里亞在歐邏巴州南境其地周一萬五千里三面環地中海一面臨高山土田饒沃州郡繁多其最大者凡六城曰羅瑪曰勿搦祭亞曰彌朗曰納波里曰熱孥亞曰福楞察羅瑪城周一百五十里地有大渠曰地白里由城外百里入於海四方商舶軿集於此相傳天主耶蘇亡後其徒名伯多禄寳禄者於羅瑪城衍教嗣後常有教王居之列國咸致敬禮凡有大事必請命焉其左右嘗簡列國王侯至戚五六十人分領教事城中有七山其大者曰瑪山人煙稠密舊無泉造一高梁長六十里梁上立溝接逺山之水近地曰羅勒多其西北為勿搦祭亞城建海中有一種木植為樁入水千年不腐其上鋪石造屋備極精巧城内街衢俱引海水環流兩傍可通陸行城中有橋梁極濶上列三街俱有民居不異城市橋高可下度風帆有勿里諾湖在山巔從石峽㵼下聲如迅雷聞五十里有異泉出山石中物墜其内半月必生石皮又有沸泉高丈餘不可染指投畜物於中頃刻糜潰其南為納波里地極豐厚其地名哥生濟亞有兩河一河濯髮則黄濯絲則白一河濯絲髮俱黒從納波里至左里城有石山相間國人穴山通道廣可容兩車其四周皆小山山洞甚多入内可療疾每洞各主一疾因有百洞遂名曰一百所云其名島有三曰西齊里亞有大山噴火不絶山四周多草木積雪不消常成晶石石沸泉如醋物入即黒國人最精天文造日晷法自此地始曰摋而地泥亞亦廣大有草名摋而多泥人食之輙笑死曰哥而西加有三十三城産犬能戰一犬當一騎國人布陣騎間以犬此意達里亞山川形勢之大較也其俗尊奉天主自國郡至閭井咸設天主堂有掌教者専主教事稱為神父其堂一切供億皆國王大臣民庶轉輸不絶每七日瞻禮一次名曰彌撒此日百工悉罷通國往焉聴掌教者講論經典勸善戒惡女婦則别居以聴其婚娶臨時議婚不預聘通國皆一夫一婦無二色者土肥饒産五榖米麥為重果實更繁出五金以金銀銅鑄錢為幣衣服有天鵞羢織金縀毯罽之屬又有利諾草可為布質細而滑敝可搗為紙極堅靱君臣冠服有差等相見以免冠為禮男子二十以上槩衣青色兵士勿論女人餙金寳服羅綺佩帶諸香至年四十及未四十而寡者則否釀酒以葡萄不雜他物可積至數十年有樹頭果曰阿利襪熟可為油生最繁味美而用多其核可為炭滓可為鹻葉可食牛羊凡國人畜大小麥為上戸葡萄酒次之阿利襪又次之畜牛羊者為下㑹客不盡飲偶犯醉者終身以為垢食用金銀玻璃及磁器用桌椅如中國屋有三等最上者純以石其次磚為墻柱木為棟梁其下土為墻築臺最高累六七層至十餘丈下一層入地中可藏窖瓦用鉛或輕石板或陶瓦歴久不壤工作極精巧羅瑪城有名苑中有流觴曲水銅鑄羣鳥遇機一發鼔翼而鳴各具本類之聲造舟預庀物料指顧可成西齊里亞島有天文師名亞而㡬墨得者嘗遇敵駕數百艘臨其島則鑄一巨鏡映日注射敵艘光照火發一時燒盡又其王命造一極大舶舶成將下海牛馬駱駝不能運㡬墨得用巧法苐令王一舉手舟如山岳轉動須㬰下海又造一自動渾天儀十二重層層相間七政各有本動凡日月五星列宿運行遲疾與天無異以玻璃為之重重可以透視其駕車國王用八馬大臣六馬次四馬二馬戰馬皆用牡騸則弱不堪戰矣尚文學設學校郡國有大學中學鄉邑有小學各選學行最優之士為師生徒多至數萬人小學曰文科有四種一古賢名訓一各國史書一各種詩文一文章議論學者自七八嵗至十七八學成師儒試之優者進於中學曰理科有三家初年學落日加譯言辨是非之法二年學費西加譯言察性理之道三年學黙達費西加譯言察性理以上之學總名斐録所費亞學成試之優者進於大學乃分為四科聴人自擇一曰醫科主療病疾一曰治科主習政事一曰教科主守教法一曰道科主興教化皆學數年而後成又試之然後入官凡試士法師儒羣集於上生徒北靣於下一師問難畢又當一師一日止試一二人一人遍應諸師之問如流乃取中凡讀書以天主經典為宗専設檢書官詳㸔羣書母或異説設書院日啟門二次聴士子入内抄寫誦讀云大學四科之外别有度數之學曰瑪得瑪苐加専究物形之度與數度其完者為㡬何大數其截者為㡬何多二者或脱物而空論之則數者立算法家度者立量法家或體物而偕論之則數者在音相濟為和立律吕家度者在天迭運為時立厯法家亦皆設學立師但不以取士耳隨處皆有貧院養鰥寡孤獨及殘疾有㓜院育小兒有病院養病者各城邑遇豐年多積米麥饑嵗以常價糶之國中有天理堂選盛徳鴻才無求於世者主之凡有舉動征伐必先質問合天理否以為可然後行賦税皆自輸無徵比催科之法詞訟極簡小事里中和解大事乃聞官官府設三堂凡訟先訴第三堂不服訴第二堂終不服則上之國堂凡判事不先加刑俟事明罪定然後刑之封内略無戰鬬惟世族英傑嘗合數千人名義㑹皆一可當百遇警則成師旅焉其國人來者自述其政教風俗之槩如此元以前未通中國明萬厯九年有利瑪竇者始泛海抵廣州二十九年遂入京師中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嘉其逺來給賜甚厚利瑪竇安之遂留不去嗣後來者益衆皆祖述其説略言天下有五大州一曰亞細州自中國至日本安南西域等國是也二曰歐邏巴州南至地中海北至氷海東至阿比河西至大西洋即利瑪竇所生本國也三曰利未亞州南至大浪山北至地中海東至西紅海西至阿則亞諾海是也四曰亞墨利加州地分南北中有一峽相連峽南曰南亞墨利加南起墨瓦蠟泥海峽北至加納達峽北曰北亞墨利加南起加納達北至氷海東盡福島是也五曰墨瓦蠟泥加州相傳歐邏巴屬之伊西巴泥亞國王念地為圜體西往可以東歸命其臣墨瓦蘭者往訪沿亞墨利加東偏展轉經年忽得海峽亘千餘里以墨瓦蘭首開此區遂即其名命曰墨瓦蠟泥加也又盛誇天主之教為天地萬物主宰時禮部侍郎沈㴶給事中晏文輝等斥其邪説惑衆乞加驅逐崇禎初厯法疏舛禮部尚書徐光啟請以其國新法相㕘校開局纂修報可書成未用㑹
  本朝建元始採取其説先後命西洋人湯若望南懐仁等為欽天監官先是欽天監按古法推算康熈八年十二月置閏南懐仁言雨水為正月中氣是月二十九日值雨水即為康熈九年之正月不當閏置閏當在明年二月
  上命禮部詳詢欽天監官多直懐仁言乃改閏二月並許自行其教餘凡直𨽻各省開堂設教者禁康熈九年六月國王阿豐肅遣陪臣瑪訥撒爾達聶等奉表進貢金剛石飾金劔金珀書箱珊瑚樹珊瑚珠琥珀珠伽南香哆囉絨象牙犀角乳香蘇合香丁香金銀乳香花露花幔花氊大玻璃鏡等物得
  㫖西洋地居極邊初次進貢具見慕義之誠可從優賞賚尋遣瑪訥撒爾達聶等歸國行次山陽縣瑪訥撒爾達聶以病故加
  恩諭祭十七年八月阿豐肅遣陪臣本多白壘拉奉表貢獅子并奏言凡在西洋所屬瞻仰巍巍
  大清國咸懐尊敬願率諸國永逺沾恩等日月之無窮
  時天主降生一千六百七十四年也
  上召見於
  太和殿宴賚遣歸五十六年廣東碣石鎮總兵官陳昻疏言天主一教各省開堂聚衆在廣州城内外者尤多加以洋舶所滙同類招引恐滋事端乞循康熈八年例再行嚴禁毋使滋蔓從之五十七年兩廣總督楊琳疏言西洋人開堂設教其風未息請循康熙五十六年例再行禁止五十九年西洋人徳里格以妄行陳奏獲罪得
  㫖從寛禁錮雍正元年
  恩詔釋徳里格於獄時浙閩總督覺羅滿保疏言西洋人於内地行教聞見漸淆請除送京効力人員外俱安置澳門其天王堂改為公廨奏入得
  㫖西洋逺夷住居各省年久今令其遷移可給與半年之限並委官照㸔毋使地方擾累沿途勞苦二年十二月兩廣總督孔毓珣疏言西洋人先後來廣東者若盡送澳門安置濱海地窄難容亦無便舟歸國請令暫居廣州城天主堂内年壯願回者附洋舶歸國年老有疾不能歸者聴惟不許妄自行走衍倡教説其外府之天主堂悉撒為公廨内地人民入其教者出之三年二月毓珣又言廣東香山澳有西洋人來居此二百餘年户口日繁至三千餘丁邇年常從外洋造船回澳已及二十五艘請著為定額毋許添置彼處頭目以𤓰期來代者許留餘悉隨船歸國俱報
  可三年八月意達里亞國教化王伯納第多遣陪臣噶達
  都易徳豐等表謝
  聖祖撫䘏恩并賀
  上登極貢方物使臣歸國令齎
  敇諭其王曰朕纉承大統勉紹
  前徽王地處極逺特遣使賫章陳奏感
  先帝之垂恩祝朕躬之衍慶周詳懇至詞意䖍恭朕甚嘉慰使臣逺來已加禮優待至西洋寓居中國之人朕以萬物一體為懐教以謹飭安静果能慎守法度行止無愆自當推愛撫䘏兹以爾使臣歸特頒斯敕並賜粧縀錦縀大縀二十次緞四十王其領受悉朕惓惓之意又加賜國王貂皮人參洋漆器芽茶紙墨絹扇并文綺四年六月釋西洋人畢天祥計有綱於獄初天祥等於康熙間以罪繫廣東獄及是教化王伯納第多請援徳里格之例釋天祥等從之乾隆五十年十月奉
  諭前因西洋人吧吔哩咉等私入内地傳教經湖廣省查拿究出直𨽻山東山西陕西四川等省俱有私自傳教之犯業㨿各該省陸續解到交刑部審擬定為永逺監禁苐思此等人犯不過意在傳教尚無别項不法情事如呈明地方官料理進京者原屬無罪因該犯等並不報明地方官私在各處潜藏暗相傳引如鬼蜮伎倆必致煽惑滋事自不得不嚴加懲治雖坐以應得之罪朕仍憫其無知僅予圈禁今念該犯等究係外夷未諳國法若令其永禁囹圄情殊可憫所有吧吔哩咉等十二犯俱著加恩釋放如有願留京城者即准其赴堂安分居住如情願回洋者著該部𣲖司員押送回粤以示矜恤逺人法外施恩至意傳聞意達里亞旁有八九國西洋人艾儒為職方外紀道諸國山川風俗略言由意達里亞東行為厄勒祭亞當歐邏巴極南境地分四道凡制度文字皆為西土之宗其人喜啖水族東北有羅瑪尼亞都城周環三層生齒殊衆城外居民綿亘二百五十里一聖女殿門開三百六十以象周天附近有高山名阿零薄有河水一名亞施亞白羊飲之變黒一名亞馬諾黒羊飲之成白有二島一名厄歐白亞海潮一日七至一名哥而府出油蜜極美遍島皆橘柚香櫞之屬由厄勒祭亞東北行為翁加里亞物産極豐牛羊可供歐邏巴一州之用有四水甚竒其一從地中涌出即凝為石其一冬月常流至夏合為氷其一以鐵投之即如泥再鎔又成精鐵其一水色沈緑遇凍則成緑石永不復化由翁加里亞東北行為波羅泥亞國分四區區居三月一年而遍地甚冷冬月海凍行旅常於氷上厯㡬晝夜望星而行其屬國波多理亞地易發生種一嵗有三嵗之獲海濱出琥珀從石隙流出初如油出穴便凝由波羅尼亞東行為莫斯哥未亞東西經五千里南北經八千里中分十六道有窩爾加河最大支河八十皆為尾閭以七十餘口入北髙海部内兵力甚強日事吞併其地夜長晝短冬至日止二時氣𠉀極寒雪下則凝室宇常用火温行旅為嚴寒所侵驀入温室耳鼻輙墮于地八月四月皆衣皮裘惟國王許習文藝餘雖貴戚大臣亦禁學有大鐘不撞惟王即位及誕日以三十人揺之造大銃長三丈七尺用藥二石可容二人入内掃除又有蜜林其樹皆為蜂房國人各界其樹為恒産厄勒祭亞羅瑪尼亞翁加里亞波羅尼亞莫斯哥未亞五國皆在意達里亞東境其在西北境者有四大國曰大尼亞曰諾而勿惹亞曰雪際亞曰鄂底亞大尼亞沿海産菽麥牛羊最多海中魚蔽水靣不藉網罟隨手取之諾而勿惹亞寡五榖山多材木鳥獸海多魚鼈人性馴厚喜接逺方賓旅雪際亞地分七道屬國十二多五榖五金財貨市中貿易以物相抵鄂底亞在雪際亞南亦繁庶此四國者與熱爾瑪尼亞相隔一海套道阻難行西史稱為别一天下其南夏至日長六十九刻其中長八十二刻其北夏至日輪横行地靣半年為一晝夜葢意達里亞南際地中海而四國則北際氷海云
  等謹按西洋去中國水程八萬里其道由地中海西出大洋南行過福島東南行泛利未亞海過大浪山折而東行過西南海東北行過小西洋又東行至吕宋入廣東境逺泛重洋傾誠慕義我
  朝接待錫賚之典亦不與他國同其貢使來時用内務府司員佐以彼國供職
  中朝者送逆廣東境上貢物無定額亦無定期但船不得過三隻每船不得過百人正副使來京者不得過二十人餘俱留廣東聴賞凡
  賜敕書俱令本使自賫歸不遣朝使與海洋諸國同葢念海道險逺使臣孤危故也至意達里亞人所稱天
  下為五大洲盖沿於戰國鄒衍裨海之説第敢以中土為五洲之一又名之曰亞細洲而㨿其所稱第五洲曰墨瓦蠟泥加洲者乃以其臣墨瓦蘭輾轉經年忽得海峽亘千餘里因首開此區故名之曰墨瓦蠟泥加洲夫以千餘里之地名之為一洲而以中國數萬里之地為一洲以矛刺盾妄謬不攻自破矣又其所自述彼國風土物情政教反有非中華所及者雖荒逺狉獉水土竒異人性質樸似或有之而即彼所稱五洲之説語涉誕誑則諸如此類亦疑為𠞰説躗言故其語之太過者今俱刋而不紀云
  博爾都噶爾亞伊西巴尼亞熱爾瑪尼亞博厄美亞拂朗察法蘭得斯附博爾都噶爾亞在歐邏巴極西境周七百里西濱大洋地分五道四方商船皆聚都城有大河曰徳若經都城西入海通海大市凡六水泉二萬五千國有二學曰阨物⿰曰哥應㧞歐邏巴髙士多出此學有耶蘇㑹士蘇氏者著陡禄日亞書最精土産果實絲綿多水族善釀葡萄酒即過海至中國不壊園囿有周數十里者禽獸充牣異國名王過其地往射獵焉俗有仁㑹恤孤寡㷀獨商舶至或有死無主者收行李訪其戚屬還之國王隨處遣官為孤子治家長則還所有且加益焉明以前未通中國入
  本朝西洋諸部落向風内面雍正五年四月其國王名若望者遣陪臣麥徳樂表貢方物
  上優加宴賚
  賜敕書於國王令麥徳樂賫歸國乾隆十八年三月遣陪
  臣巴哲格等表貢方物
  命欽天監監正劉松齡前途導引至京
  召見巴哲格等
  賜宴並
  賜敕書
  諭博爾都噶爾雅國王曰覽王奏并進方物具見悃忱洪惟我
  聖祖仁皇帝
  世宗憲皇帝恩覃九有光被萬方因該國王慕義抒誠夙
  昭恭順是以疊沛
  温綸並加寵錫今王載遴使命逺涉重瀛感
  列祖之垂慈踵闕庭而致祝敬恭式著禮數彌䖍披閲奏章朕心嘉悦既召見使臣遂其瞻仰之願復親御帳殿優以宴賞之榮西洋國人官京師者晉加顯秩慰王逺念茲以使臣歸國特頒斯敕其錫賚珍綺具如常儀加賜彩縀羅綺珍玩器具等物王其祗受悉朕睠懐先是雍正五年朝貢於常賞外
  特賜國王人參四十觔庫縀二十五疋磁器一百三十件洋漆器六十六件紙三百張墨二十匣字畫絹一百張及荔枝酒哈蜜𤓰松糕茶糕芽茶香餅燈扇香嚢等物又加賞來使倭縀磁器漆器紙墨扇絹
  等物至乾隆十八年
  特賜該國王龍縀四疋粧縀花縀線縀各八疋百花粧縀十二疋綾紡絲各二十二疋羅十三疋杭綢七疋册頁一付瑪瑙玉器六件琺瑯器二種漆器十九種磁器三十三種及紫檀木器畫絹香袋香餅紙墨扇茶又加賞正使畫絹紙墨扇茶及文綺又隨
  敕書賜國王龍縀片金各二疋蟒縀倭縀各三疋粧縀七疋花縀六疋閃縀花縀青花縀藍縀青縀㡌縀線縀各四疋綾紡絲各二十二疋羅十三疋絹七疋又因端陽節加賞國王紗四十疋葛百疋及香囊香串宫扇藥錠等物并正副使紗葛香串藥錠宫扇等物念其逺來從優錫予焉二十五年廣東南海縣民林六因縁入教至於變易服餙娶妻生子經兩廣督臣李侍堯等奏准比照左道惑衆為從例治罪以維風俗部議從之其國東境為伊西巴尼亞又東北為拂朗察又東北為法蘭得斯又東北為熱爾瑪尼亞博厄美亞彼中紀載盛稱諸國山川風俗可得而略述云伊西巴尼亞有二大名城曰西未利亞近地中海曰多勒多城在山巔有巧工製一水器能盤水至山城晝夜轉動不煩人力有河名寡第亞納伏流地中百餘里其上穹窿若橋梁舊為牧場又有塞惡未亞城乏甘泉從逺山逓水架一石梁上作水道擎以石柱綿亘數十里又一都城皆火石砌成故其國相傳有三絶謂一橋萬羊牧其上一橋水流其上一城以火石為之也有渾天儀大如屋各重天轉動度數悉與天合製此象者注想十七年造作三年曽未重作一輪多勒多城中有銀殿髙丈餘濶丈餘内有一小金殿髙數尺近又造一瞻禮堂有黒白玉琢成古王像六髙一丈八尺堂内三十六祭臺中臺左右編簫二座各三十二層每層百管管各一音合三千餘管凡風雨波濤謳吟戰鬬與夫百鳥之聲皆備國人極好學有共學二所在撒⿰蔓加與亞而加⿰古有名賢曰多斯達篤者著書最多每日得三十六章盡屬奥理其遺像兩手各持一筆又又有王名亞豐肅者好天文厯法撰厯學全書制圖象為今西法之宗初博爾都噶爾亞國君乏嗣伊西巴尼亞之君為其昆仲乃權署其國事後復自立君長不相統云博爾多噶爾亞國人傅作霖以天文家來仕
  中朝與劉松齡同官而松齡為熱爾瑪尼亞人在博爾都噶爾亞東北五千里其國王不世及或用本國臣或用列國君請命教王立之其土人散處各國為兵極忠實各國䕶衛宫城皆選此國人充之工作精巧能於戒指内納一自鳴鍾所屬有法蘭哥地人質直易信行旅過者輙詈之或不答則喜延入具酒食為計緩急謂已嘗試可信托也多葡萄善造酒常沽往他處又有屬國名博厄羙亞者地生金掘井恒得金塊有得羅林日亞者最侈汰其王一延客堂四周皆列珊瑚儼如屏幛由博爾都噶爾亞東北行踰伊西巴尼亞法蘭得斯拂朗察乃至其地云拂朗察地周一萬一千二百里分十六道屬國五十餘其都城名巴理斯其國王能以手愈人⿸疒厯瘡每嵗一日療人疾法蘭得斯地不甚廣人居稠密
  等謹按西洋人尊奉天主謂之陡斯言天主始制天地萬物而主宰之使無尊主斡旋其間則日星何以循次萬物何以托命是所謂天主者盖懸指所以然之理自以耶蘇為扶世立教之人而其説益堅今審其致力之端大約以保全性靈為亞尼瑪之學亞尼瑪譯言性靈也以私為惡之根以欲富貴欲逸樂為私之榦以驕傲嫉妬貪吝忿争饕餮滛慾怠惰為欲之枝於是有伏傲平妬觧貪熄忿塞饕坊滛䇿怠之七克以自守其亞尼瑪亦似與聖賢克己之意符者至所云欲知正性當觀人已不殊事而推親屬於路人齊死生為一致其心漠然無復有疾痛苦癢之相闗則自成一説與老佛之意同矣意達里亞博爾都噶爾亞為歐邏巴二大國久仰
  盛朝風聲抒誠稱貢餘國之人亦多筮仕中華寄居閩廣百餘年來不可殫述其山川風土隨地異形自利瑪竇始為全圖流傳中國厥後龎我迪繙刻西洋地圖衍為圖説艾儒略輯為職方外紀其言未免夸張正莊子所云存而不論者若其㡬何原測量法義諸書籍以考核天文獨為精審而又勤於測驗巧製彛器
  本朝璇玉所窺亦資其用俾殊方異能之士服官専司實足補郭守敬諸家所未備惟天主一説則但使自沿厥俗勿俾流傳致淆聞見屢奉
  聖明飭禁意至深逺此誠我
  朝仁育義正之懐收其人必盡其用安其俗不存其教而覊臣旅客來庇仁宇者又靡不體恤周詳内外一視所由獻玉貢琛重趼疊迹無間於八萬里而遥也
  英吉利
  英吉利一名英圭黎國居西北方海中南近荷蘭紅毛畨種也距廣東界計程五萬餘里國中土地平衍宜麥禾果豆有一山名間允産黒鉛民為開採輸税入官國人出入處左有那邨右有加釐皮申村皆設立礮臺二邨中皆有大海駕船往來海邊多産火石王所居名蘭侖有城距村各百餘里其俗信奉天主每七日一禮拜誦經不食齋不理事男女不問年少長以相悦而成婚姻或有以媒合者女率贅男而居婦亡則更贅於女不置妾媵男戴三角帽具鞋襪衣制窄小男下體著褌女則
  施裙而已色以紅緑白為吉青為凶相見脱㡌握手為禮多佩刀飲食用金銀器人有䘮即日營殯𦵏所親送𦵏相與掩土而歸男女閉户號泣不設位斷烟火所親饋之食則食七日後始開門舉火王姓名世系逺者不可考其近者為弗氏京也治傳子昔斤京也治昔斤京也治傳子非立京也治即今之王也我
  朝康熙間英吉利始來通市後數年不復來雍正七年後互市不絶初廣東碣石鎮總兵官陳昻奏言臣徧觀海外諸國皆奉正朔惟紅毛一種奸究莫測其中有英圭黎諸國種族雖分聲氣則一請飭督撫闗部諸臣設法防範乾隆七年十一月英吉利巡船遭風飄至澳門海靣遣夷目至省城求濟廣東總督䇿楞令地方官優給貲糧修整船隻令俟風便歸國先是其互市處所或於廣或於浙二十二年部議英吉利不准赴浙貿易於是皆收泊廣東每夏秋交由虎門入口其土産則有大小絨嗶嘰羽紗紫檀火石及所製玻璃鏡時辰鐘表等物精巧絶倫二十四年方嚴絲斤出洋之禁兩廣總督李侍堯奏近年英吉利夷商屢違禁令潜赴寜波今絲斤禁止出洋可抑外夷驕縱之氣惟本年絲斤已收請仍准運還奏入報
  可是年英吉利夷商洪任輝妄控粤海闗陋𡚁訊有徽商汪聖儀者與任輝交結擅領其國大班銀一萬三百八十兩按交結外國互相買賣借貸財物例治罪二十七年英吉利夷商白蘭等求仍照前通市兩廣總督蘇昌請照東洋銅商搭配綢縀之例酌量配買得
  㫖每船准買土絲五千斤二蠶湖絲三千斤其頭蠶湖絲及紬綾縀疋仍如舊禁止不得影射取利自是英吉利來廣互市每船如額配買嵗以為常其明年并准帶綢縀成疋者二千斤所屬有亞齊國等謹按絲斤綢縀向無明禁乾隆二十四年御史李兆鵬奏請禁止絲斤出洋嗣後凡私販絲斤出洋者照偷運米榖例治罪是年九月兩廣總督奏綢縀綿絹出洋應否與絲斤一并定議處分亦經奏准照例科斷惟銅商不在禁例旋因英吉利夷商籲請每船准配買土絲二蠶絲共八千斤此
  皇上加恵英吉利之特恩也二十九年三月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莊有恭合詞請弛絲禁
  上諭曰絲斤出洋之禁行之日乆絲價未減抑有更貴者可見生齒繁衍取多用宏物情自然之勢其故非盡由出洋也今尹繼善等議請弛禁莊有恭並稱前撫浙時體察杭嘉湖三郡民情亦以絲斤弛禁為便浙江情形如此餘省亦可概見盖縁出洋絲斤本係土絲及二三蠶者非内地綢縀必湏精好物料可比况英吉利噶喇巴等俱已特㫖准其酌帶配用外洋諸國亦宜一體弛禁其如何立定章程及設法稽查之處俟各督撫奏到該部詳議以聞旋據兩江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莊有恭奏商人范清洪楊裕如等船如願帶絲斤者每二三蠶絲一百二十斤抵綢縀一捲其帶多者以此抵算每船總不得逾一千二百斤浙閩總督楊廷璋浙江巡撫熊學鵬福建巡撫定長奏商船每船准配土絲一千斤二蠶絲一千斤兩廣總督蘇昌奏請於二十七年
  恩㫖八千斤外再加増粗絲二千斤總以萬斤為率其往噶喇巴暹羅安南等處之本港洋船約三四十隻一年可往來一二次每船亦准帶粗絲一千六百斤前後均經户部彚奏請
  㫖遵行仰見
  皇上體恤民瘼無㣲不至始則慮絲價日昻官為禁止迨行之無效隨時變通廣商人之利益裕閭閻之生計而仍於寛大之中示以節制令地方大吏悉心稽察毋使奸商於成額外影射増加斯内外兩利行之久逺而無𡚁矣
  干絲臘
  干絲臘在西北海中與英吉利相近風俗與英吉利同其國王姓名傳國世次無考每嵗駕夾板船來廣東互市㨿吕宋速巫等處為貿易之處干絲臘國常分遣小王鎮守吕宋云
  等謹按佛朗機在明時既襲據吕宋今干絲臘亦分守吕宋葢舊國已空島夷互据難以實稽也荷蘭
  荷蘭俗稱紅毛畨亦曰紅夷在西北海中西北與佛朗機接去中國水程五萬餘里其國有大山名那蘭山山麓建城名那蘭城其人深目長鼻鬚眉髮皆赤足長尺二寸其國受
  朝敇稱王名列外服其臣下官爵見於奉使者亦有户部官總兵官等名俗奉天主教與英吉利同性強悍好争雄所恃惟巨舟大礮舟長三十丈廣六丈厚二尺餘樹五桅後為三層樓旁設小窗置銅礮桅下置二丈巨鐵礮發之可洞石城震數十里世所稱紅夷礮即其製也柁後置照海鏡徑大數尺能照數百里其所役使名烏鬼入水不沉走海靣如平地然舟用夾板重大難轉或遇淺沙即不能動而其人亦不善戰故挫衂每多其土産有馬珊瑚哆囉絨嗶嘰丁香檀香自鳴鐘氷片琥珀鳥鎗火石皆充貢物又産禾麥豆及金銀瑪瑙玻璃大絨羽紗縀花氊胡椒所製刀劍可屈伸縈繞如帶國土既富遇中國貨物不惜厚貲故華人樂與為市明萬歴中荷蘭來侵吕宋泊香山澳入澎湖嶼尋㨿臺灣時
  本朝天命初年也天命三年荷蘭與噶喇巴合將入澎湖求互市明發兵擊敗之崇徳二年復為明將鄭芝龍所破餘衆猶㩀臺灣教習土畨耕作築平安赤嵌二城以自固順治九年鄭成功冦鎮江敗歸謀取臺灣㑹荷蘭通事何斌逋夷負遁鹿耳門説成功以水師從鹿耳門入與荷蘭相持乆荷蘭戰屢敗棄臺灣走十年廣東巡撫奏報荷蘭願備外藩謹修職貢十三年六月國王墨投為也甲必丹物馬綏極遣陪臣杯突髙嚙惹諾皆色齎表朝貢并請貢道經禮部議奏荷蘭從未入貢今重譯來朝誠我
  朝徳化所致應五年一貢貢道由廣東入得
  㫖荷蘭慕義抒誠航海修貢念其道路險逺可八年一朝以示體恤逺人之意八月貢使歸國
  賜敕諭曰惟爾荷蘭國墨投為也甲必丹物馬綏極僻在西陲海洋險逺歴代以來聲教不及乃能緬懐徳化効慕尊親擇爾貢使赴闕來朝䖍修職貢朕甚嘉之用是加賚文綺白金以報孚忱至所請朝貢出入貿易有無雖灌輸貨貝利益商民但念道里悠長風波險阻若貢期頻數猥煩多人朕皆不忍著八年一次來朝員役不過百人令二十人到京所擕貨物在館交易爾其慎乃常職祗承寵命康熙三年大兵渡海攻鄭錦等進克厦門荷蘭國率舟師助𠞰以夾板船乗勢追撃斬首千餘級遂取浯嶼金門二島事由靖南王耿繼茂奏
  
  上嘉其功
  賜國王文綺白金等物先是二年三月荷蘭遣其户部官老磨軍士丹鎮總兵官巴連衛林等朝貢六年五月國王噶嘍吧王油煩馬綏極再遣陪臣奉表入貢有刀劍八皆可屈伸馬四鳳膺鶴脛迅速異常二十五年六月國王耀漢連氏甘勃氏遣使賔先吧芝表獻方物請定進貢限期五年一次又貢船例由廣東入但廣東路近而泊地險福建路逺而泊地稳嗣後請由福建入部議應如所請是年定减荷蘭貢額
  賜敕諭曰朕惟柔逺能邇盛代之嘉謨修職獻琛藩臣之大節輸誠匪懈寵賚宜頒爾荷蘭國王屬在遐方克抒丹悃遣使齎表納貢忠藎之忱良可嘉尚用是降敕奬諭并賜王文綺白金等物王其祗承益勵忠貞以副朕眷由是職貢彌謹雍正初年通市不絶夏秋交來廣由虎門入口至冬乃回嵗以為常乾隆元年
  特命裁减荷蘭税額
  諭曰朕聞外洋紅毛夾板船到廣時泊於黄浦地方輸稅之法海船按梁頭征銀二千兩左右再按則抽其貨物之税此向例也近於額税之外將伊所擕置貨現銀另抽加一之税名曰繳送與舊例不符非朕嘉恵逺人之意著該督查例裁减並宣諭各夷人知之荷蘭故居西北地號西隴去中國絶逺自通市後常佔居噶喇吧地六年為羣畨所擾以漢人有罪遣居西隴者禦之㨗則徙還噶喇巴後連戰輙㨗將以無辜漢人投西隴代遣者還衆不受命荷蘭
  乃殺漢人事詳噶喇巴傳二十七年准荷蘭國夷商每船配買土絲五千斤二蠶湖絲三千斤是年十月其商人許力等呈稱彼國無織紉之工求量帶綢縀經兩廣總督蘇昌奏准每絲千斤扣帶綢縀入百斤著為例云
  等謹按明史載鄭和七下西洋歴諸番國獨未至所謂荷蘭者厥後高㠶巨艦東來市易而其本國在西洋者相去固絶逺也乾隆六年浙閩總督䇿楞奏稱西隴為荷蘭祖家去噶喇巴甚逺所謂西隴者當即西洋故地荷蘭雖佔居噶喇巴而荷蘭之名久通
  朝貢
  綸錫頻邀故仍其故號以著
  聖化之逺云
  佛朗機
  佛朗機一名和蘭西亦紅毛番種也東與荷蘭接其國都地名巴離士至中國水程五萬餘里從羅令山峡出口境絶險國王姓無盧䝉名雷士堅治父名雷士吉多治祖名雷士爹利治逺代世次不可考其人長身高鼻猫晴鷹嘴卷髮赤鬚恃強陵轢諸國無所不往衫袴垂至脛皮屨服用𤨏袱西洋布貴者冠賤者笠見尊長輙去之飲食不用匙箸富者食麫貧與奴僕食米婚娶無媒妁佛前相配以僧為証謂之交印國有大故亦多與僧謀人死貯布囊以𦵏土産有象犀珠貝市易但伸指示數雖累千金不立約契有事指天為誓不相負餘風俗略同和蘭英吉利諸國我
  朝順治四年八月廣督佟養甲疏言佛朗機國人寓居壕鏡澳與粤商互市於明季已有歴年後因深入省㑹遂飭禁止請嗣後仍准畨舶通市
  上從之自是每嵗通市不絶惟禁入省㑹其族類有居吕宋者詳吕宋傳來粤互市或從其本國或從吕宋
  國至云
  等謹按佛朗機在前史為佛郎機其番人巨礮大艦肆掠諸國横行海島今皆安帖洋靣與倭人之震懾
  天威同一致矣
  瑞國
  瑞國在西北海中達廣東界俱係海洋計程六萬餘里國中土地平衍有大山三一曰庇髙天牙禮花閲三四年輙有光燭天望之若烟火四靣巉巖壁立千仭人迹不能到一曰布農故巴棃自山麓達於頂俱白沙童然無一草一木一曰化倫仕髙勞華山中産紅銅民為開採納於王王所居土名仕的哥盧國人㑹聚之地土名乙頓巴棃距王居七百餘里國中四靣皆大澤汪洋千頃國人之散處者非駕船不能往來乙頓巴棃葢泊船總滙處也凡大市鎮當國人貿易之期則有官司至若古司市者故市鎮皆設館舍以供駐宿置班衙以供使令其人信奉天主俗同英吉利通市始自雍正十年後嵗嵗不絶每春夏之交其國人以土産黒鉛粗絨洋酒葡萄亁諸物來廣由虎門入口易買茶葉瓷器諸物至初冬回國乾隆二十七年
  特㫖准配買絲片是年十月瑞國商棉是呾等呈稱夷等外洋各國雖有絲斤不諳織作以不能自織之國若止准帶絲斤仍屬無由服用現在瑞國已缺乏綢縀二三年懇先准帶綢縀成疋者二千斤由兩廣總督蘇昌代奏以聞并請嗣後每絲千斤止准帶綢縀入百斤毋得額外多求至現在瑞國懇先帶綢縀二千斤之處為數無多臣等仰體
  皇上優恤逺夷至意業准其帶往奏入
  上從之其國王姓名世系逺者無考近而可知者曰土的亞多傳子非里地力非里地力傳子亞敦非里地力是為今瑞國王云
  嗹國
  嗹國地居西北方凡厯海洋六萬餘里始達廣東界國中土地平衍山澤少著名者有一山土名士嗹國人皆從此出入前臨大海左右設礮臺距王城五十里王所居土名顛地墨王名非厘徳歴王父為奚成王祖為奚厘成其逺者無考其國人風俗則信奉天主多同英吉利土産黒鉛琥珀白金及大青葡萄亁之屬自雍正間有夷商來廣通市後嵗以為常每夏秋之交由虎門入口至廣東易買茶葉瓷器絲斤至冬初風信到時駕船而歸本港商人無至其國者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入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九
  四裔考
  西
  東布嚕特
  東布嚕特回部别種也在天山北凖噶爾部西南近葱嶺東北距伊犂千四百里其部有五共户二千有竒曰薩雅克鄂拓克者圗魯齊拜主之曰薩拉巴噶什鄂拓克者車里克齊主之两頭目不相統别推一年長者名瑪木克呼里兼轄之曰霍索楚鄂拓克者邁他克主之曰啓台鄂拓克者喀喇博托主之兩鄂拓克析居塔拉斯地距薩雅克薩拉巴噶什鄂拓克六日程曰薩婁鄂拓克者阿克拜主之其酋長戴氊帽如僧家毘盧頂甚銳捲末為簷衣錦衣長領曲袷至腰際束紅絲縧履紅革鞮頭目之婦辮髪雙垂耳貫珠環或一或二或三無定數衣冠履畧同男子其民人冠無皮飾衣褐布帶革鞮其國舊㳺牧處在特穆爾圗淖爾左右後為凖噶爾所侵始西遷寓居安集延乾隆二十年凖噶爾部平得復故地二十三年六月將軍兆惠等追捕逆賊哈薩克沙喇兵臨布嚕特界獲其頭目圗魯齊鄂庫遣侍衛烏爾金托倫泰往撫抵其游牧珠穆翰地恭奉
  諭㫖宣讀畢薩雅克薩拉巴噶什兩鄂拓克人衆俱以
  手加額曰我部乆思投誠
  大皇帝為凖噶爾間阻不能自通今得為
  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言訖環向叩首歡聲振地時塔拉斯頭目邁他克子額什博羅適在其地亦願率所部來降托倫泰與俱往行六日至其地撫定霍索楚啟台兩鄂拓克人衆瑪木克呼里年九十餘形體肥平時趺坐腹垂至地不能逺行乃遣車里克齊圗魯齊拜尼沙三人獻牛羊百頭謁軍門兆惠等與之筵宴令觀軍營武藝咸驚詫曰
  天朝弓矢之利向固聞之至於有發必中層甲洞穿馬上三鎗連發五箭左右連射離馬及地騰躍而起此種竒特實罕聞見彼凖噶爾殘虐不道固宜破滅哈薩克素稱富强望風款附何有於我等區區小部落乎相與駭嘆不置同時邁他克遣弟舒庫爾喀喇博托遣姪哈畢齊來營投誠七月㕘贊大臣富徳復遣侍衛伊達木扎布至薩婁鄂拓克阿克拜聞
  恩㫖招撫亦深感恱偕其姪車里黒葉里黒所轄共五千户及愛達爾伯克分領之百餘户來歸于是東布嚕特全部皆内附尋遣使臣朝
  京師
  詔扈木蘭行圍
  賜宴萬樹園觀燈火二十五年正月布嚕特阿集必依
  遣使西拉噶斯來
  召見於勤政殿
  賜宴六月又遣使臣来貢二十六年部長額穆爾且以其所寶之玉匕首来獻自是遵奉正朔每來朝貢焉等謹按漢書西域傳烏孫南與城郭諸國相接所謂城郭諸國者指天山以南葱嶺以東之三十六國而言東自車師西迄疏勒其北境皆與烏孫接特烏孫在山北諸國在山南耳今回部喀什噶爾城為古疏勒地踰山而北即今東布嚕特之薩雅克薩拉巴噶什諸部落是東布嚕特之在漢當屬烏孫西境地矣漢書又稱烏孫本塞地大月氐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縣度大月氐居其地後烏孫昆莫破大月氐大月氐西臣大夏而烏孫昆莫居之故烏孫民有塞種大月氐種是月氐未為烏孫所破時實居塞王故地在葱領之北也塞王南越縣度之後地屬月氐月氐西臣大夏之後地屬烏孫今東布嚕特諸部正當葱嶺之北是即昆莫當日西居月氐之地為烏孫西鄙無疑漢書又稱烏孫不田作種樹隨畜逐水草與匈奴同俗今東布嚕特諸部無城郭逐水草與迤東之凖噶爾同俗是亦烏孫之舊俗也夫
  西布嚕特
  西布嚕特與東布嚕特相接在回部喀什噶爾城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踰葱嶺而至其部落凡十有五㝡著者四曰額徳格納鄂拓克曰䝉科爾多爾鄂拓克頭目阿濟畢兼轄之户七百有竒曰齊里克鄂拓克頭目由瑪特户二百有竒曰巴斯子鄂拓克頭目噶爾住户千三百有竒部落雖分而駐牧同地東南扼葱嶺西迄布哈爾諸部落共二十餘萬人逐水草事游牧其風俗衣冠畧與東布嚕特同舊為休循捐毒地其國素仰
  天朝徳化乆思内附以兵阻未得通乾隆二十四年將軍兆惠既定山南回部追捕餘孽道經其地遮道籲請内附乃遣二等侍衛達克塔納等往撫阿濟畢奉將軍書曰額徳格納布嚕特部小臣阿濟畢恭祝
  大皇帝萬萬夀恭呈如天普覆廣大無外如受養生素賚滿佛之鴻仁如古伊斯干達里之神威如魯斯坦天下無敵之大勇富有四海
  乾隆大皇帝欽命將軍之前今將軍自喀什噶爾傳諭我部頒給印文謹已奉到不勝踴躍適慰心想當率諸都自布哈爾迤東二十萬人衆皆作臣僕兆恵嘉其誠表於
  
  詔受之十五部落皆内附諸頭目以未出痘不敢入中
  國迺遣由瑪特之兄呼達里朝
  京師
  詔與觀大閱
  賜宴觀燈火二十五年八月遣侍衛索諾穆䇿凌等往賜之
  敕至額徳格納齊里克部其頭目阿濟畢等咸懽躍踰望郊迎祗受盡禮二十七年十二月遣使來朝先是二十三年九月初三日布嚕特使臣車里克齊等來朝初六日布嚕特使臣舍勒伯克來朝初八日布嚕特使臣舒庫爾來朝俱
  賜宴加賚又初七日將軍富徳奏右部哈薩克及塔什
  干城回人遣子弟入
  覲
  上以西域諸番部降附來朝自乙亥丁丑戊寅三年皆適㑹於布呼圗口地靈佳兆若有神異
  賜名曰伊綿峪云
  等謹按漢書捐毒國至疏勒南與葱嶺屬西上葱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北與烏孫接據此則休循之東為捐毒捐毒南為疏勒捐毒北為烏孫烏孫據有月氐之地月氐之先本塞王地以一方形勢考之北則烏孫南則捐毒捐毒以西則休循大宛則當休循捐毒之西北而東又與烏孫據有月氐之地相接今之東布嚕特既為古烏孫則今之西布嚕特其為休循捐毒二國地無疑又休循捐毒皆在葱嶺外二國相属附葱嶺而居今喀什噶爾西鄂什一帶統屬葱嶺休循捐毒當在其西北麓班史所謂西上葱嶺者由鄂什口西出葱嶺也今西布嚕特之𫎇科爾多爾諸部落道由鄂什出葱嶺則諸部正當其麓益信其為休循捐毒故地矣
  安集延瑪爾噶朗霍罕納木干附
  安集延東與東布嚕特部南與西布嚕特部接東南至回部喀什噶爾城五百里其西北為納木干西為瑪爾噶朗又西為霍罕四城俱當平陸南控葱嶺北濵河名那林郭勒從東布嚕特境西行過安集延城北又西過瑪爾噶朗城北又西過納木干城北又西過霍罕城南南北山泉支流會合襟帶諸城之間土膏沃衍氣𠉀和煦人民殷庶畜牧饒富其人亦布嚕特種奉回教習帕爾西語其頭目冠髙頂皮帽其頂尖衣錦衣束紅巾穿紅革履其婦辮髪雙垂不束帛不綴珠衣鑲邊錦衣及翠𬇇衣履與頭目同民人戴白氊毛皮為邊衣黄褐以金絲緣袖穿革鞮其地則皆古之大宛國也安集延納木干瑪爾噶朗霍罕等地諸城皆有伯克而霍罕城伯克額爾徳尼為之長衆咸聴命乾隆二十四年將軍兆恵追捕霍集占遣侍衛達克塔納等撫定布嚕特諸部至其地額爾徳尼伯克遣都官伯克迎至城内日饋特羊𤓰果酒米及氊毺馬匹諸物備極誠敬使旋遣頭目托克托瑪哈黙特等謁軍門上額爾徳尼所奉表并上將軍書曰額爾徳尼伯克等請
  大皇帝欽差統兵至威至勇如達賚扎木西特之將軍等
  安仰賴
  上天之徳
  大皇帝洪福吾等羣生亦獲安業聞將軍至葉爾羌喀什噶爾後布嚕特哈薩克等衆部落俱傳檄安定而我部檄書未至日夜以兾幸侍衛齎將軍書來我等得為
  大皇帝臣僕永受康寧不勝感恱於是安集延等四城
  咸内附遣托克托瑪哈黙特等朝
  京師貢馬
  賜宴瀛臺二十五年正月安集延額爾徳尼伯克遣使臣托克塔瑪特入貢宴賚有加與觀燈火八月遣侍衛索諾穆䇿凌等齎
  勅往
  諭額爾徳尼伯克率屬郊迎祇受成禮二十六年使臣
  巴巴什克入
  覲二十七年十二月額爾徳尼伯克遣使来朝二十九年七月奉
  上諭據五吉納世通等將阿布却里雅木私下遣人寄書與霍罕額爾徳尼伯克唆使謀叛之處審明定擬具奏阿布却里雅木原係霍集占黨羽早應正法之人因霍集占迯竄後伊看守喀什噶爾城池投順大兵是以寛宥其罪補放伊什罕伯克伊不知感恩反起意作亂其情甚屬可惡阿布却里雅木著照所擬凌遲處死仍梟首示衆伊所有子嗣俱著正法伊之婦女并伊弟兄家屬俱一并送京將伊家産抄沒其知情前往額爾徳尼伯克處送書之果帕和卓哈爾黙特著即處斬其餘著照伊所奏辦理噶岱黙特感戴朕恩訪知此事禀告納世通甚屬可嘉著施恩賞緞十疋納世通著交部議叙至托穆齊圖從前去時原將阿布却里雅木之人一併帶往其私下遣人寄信與額爾徳尼伯克之處縦不覺察而額爾徳尼伯克與伊等接見時舉止傲慢並未出迎伊等回来時並不據實禀告仍虚揑掩飾甚属不堪著將托穆齊圗之翎摘去仍交部嚴加議處永貴在彼失察亦交部察議三十五年霍罕伯克那爾巴圗遣使拜黙特來京恭祝
  萬夀
  上御同樂園
  召見賞賚有差四十八年正月奉
  諭從前安集延回子阿布拉因在葉爾羌私行販賣玉石挐獲審明擬絞解京監禁現據該屬伯克那爾巴圗由逺方感激朕恩遣使鄂布勒克色穆前来請安奏稱那爾巴圗懇恩請將阿布拉賞給等語著照那爾巴圗所請將阿布拉釋放交伊使臣鄂布勒克色穆帶回原處並著該部遍行烏什葉爾羌喀什噶爾駐防大臣等一體辦理瑪爾噶朗東與安集延接相去百八十里南揖葱嶺北濵那林河西亦有河出葱嶺北山北入那林河霍罕東與瑪爾噶朗接其城相去二百里北濵那林河踰河南揖䓤嶺納木干東北與布嚕特雜處東南距瑪爾噶朗城八十里西南距霍罕城八十里南濵那林河有水出城北山南流入那林河
  等謹按漢書稱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䟽勒為北道西踰葱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諸國今喀什噶爾為古䟽勒其北踰葱嶺必經鄂什是即古時自疏勒西踰葱嶺出大宛之北道也又休循在葱嶺西捐毒附葱嶺而居西北皆當大宛而捐毒稍東其北尚與烏孫接自今鄂什出葱嶺之道計之葱嶺西北為休循休循西北為大宛也休循捐毒夲塞種不土著無城郭為今之布嚕特無疑由是西北為安集延又西為瑪爾噶朗又西為霍罕北為納木干皆有城郭土著與史記大宛土著耕田有城郭屋室之說合則今安集延四城為古大宛地無疑元魏以洛那國為古大宛云在疏勒西北方位非誣唐之㧞汗那即魏破落那而更名寧逺者是安集延諸城在漢為大宛在唐又為寧逺也
  塔什干
  塔什干東南與納木干接東與布嚕特接東北與右部哈薩克接南距回部喀什噶爾城一千三百里居平原有城郭以三和卓分轄其衆曰黙勒多薩木什曰沙達曰圗爾占由塔什干西南行七百里外踰錫爾河又踰那林河為薩瑪爾罕城又西南為哈拉科子城又西臨達里岡阿鄂謨西境盡矣在漢為康居西境大宛北鄙唐則石國地也其部舊為凖噶爾羈屬嵗貢差役伊犂平後右哈薩克將脅服其部圗爾占不従黙勒多薩木什者哈薩克所置和卓也為圗爾占所逐哈薩克之兵乆而不解乾隆二十三年㕘贊大臣富徳追擒哈薩克沙喇至其地遣䝉固勒岱赫善等往撫次軍於莽格特城外以待之䝉固爾岱赫善迺諭哈薩克降復憫塔什干之受兵於哈薩克也因諭哈薩克圗里拜等以睦鄰守土之義並宣示
  聖主威福遂大感悟釋爭相好如初於是黙勒多薩木什圗爾占等獲安耕牧遣其屬黙尼雅斯奉表降
  詔受之其文曰臣黙勒多薩木什跪奏
  大仁至聖普冒羣生大皇帝恭惟
  天使惠臨臣土臣不勝懽躍奉承
  諭㫖若開瞽矇蠢兹邊末敢備外藩岡或有二心所有
  準孽額什木扎布謹獻
  闕下外臣草莽冀隨星軺仰瞻
  聖容躬服
  彛訓回歸游牧宣示臣等永永無極九月黙尼雅斯入朝又塔什干回人吐爾占貢馬稱臣恭遣子弟入
  
  賜宴避暑山莊額什木扎布阿睦爾撒納兄子也亡命入回部為塔什干所得至是附貢使以獻
  上恩宥其死而遣還之自是朝貢不絶
  等謹按北魏時康居五王分為九姓後稍西南遷居漢大宛西北北史謂康居之後舊居祈連山北昭武城因被匃奴所破西踰葱嶺唐書謂九姓昭武始居祈連北為突厥所破南依葱嶺即此是也今塔什干城在哈薩克西安集延諸部北當葱嶺直北四百里外應即古所謂昭武城者是以南遷則依葱嶺西遷則踰葱嶺也
  巴達克山
  巴達克山居于葱嶺中南境西北至伊西洱庫爾東北去葉爾羌千餘里有城郭其汗曰素爾坦沙部落繁盛户十萬有竒頭目戴紅氊小帽束以錦帕衣錦𬇇衣𦝫繫白絲縧足穿黒革鞮女則被髪雙垂餘與男子同其民人帽頂制似葫蘆邊飾以皮衣黄褐束白絲縧足穿黒革鞮亦有用黄牛皮者婦人不冠被髪雙垂衣紫𬇇餘與男子同其國負山險扼葱嶺之右頗擅形勢有河北流經博羅爾巴達克山兩部落之間至伊什得特克分流一流經北入圗斯庫爾一流道西南又北入於伊西洱庫爾其北鄙之城曰瓦漢在漢烏秅國地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回部逆酋波羅尼都霍集占為
  王師所敗奔巴達克山副將軍富徳率師追之遣諭其汗素爾坦沙宣示博羅尼都霍集占負
  恩悖逆狀令擒獻是時二賊方竄入巴達克山之錫克南村詭稱假道往墨克乃逸去肆掠村落素爾坦沙因縛博羅尼都而以兵圍霍集占于阿爾渾楚哈嶺賊退保齊那爾河素爾坦沙以其屬進戰賊不能支傷背及胯乳擒之囚之于柴扎布柴扎布者巴達克山繋囚處也素爾坦沙乃遣人詣軍門投款且報二賊就擒副將軍富徳鑒其忠順遣使者往諭責令獻俘進軍瓦漢以待之是時温都斯坦方以兵臨巴達克山謀刼霍集占兄弟而塔爾巴斯者巴達克山讐國也賊將通之攻巴達克山所遣使被獲乃遷霍集占於宻室以二百人圍而殺之初素爾坦沙以二逆酋與已同派噶木巴爾裔欲縳獻恐諸部不從難之富徳反覆曉以順逆利害之故遂大覺悟曰我屬為
  大皇帝臣當同所惡且豈忍以兩兇故貽數萬生靈患耶乃刃二酋出逆屍馳獻率其部落十萬户與博羅爾部三萬户俱降二十五年遣陪臣額穆爾伯克等朝
  京師貢刀斧及八駿馬二十六年正月
  上召見額穆爾伯克巴圗爾伯克等
  賜賚如例二十七年素爾坦沙遣使阿布斯爾咱木來朝上御大西門幄次
  閱健銳營軍俾與觀焉二十八年三月素爾坦沙貢馬
  犬鳥鎗腰刀至由是職貢不絶云
  等謹按漢書皮山國西南至烏秅國千三百四十里皮山在於闐國西今自和闐西行至巴達克山亦千三百餘里其國居葱嶺南境四面皆山與班史烏秅國山居之說相合則今之巴達克山在漢為烏秅國也又魏書載阿鈎羌國在莎車西南西有縣度山漢書亦云烏秅國西有縣度莎車今之葉爾羌在巴達克山東北亦與阿鈎羌國在莎車西南之說合又權於摩國去代一萬二千九百七十里阿鈎羌國去代一萬三千里二國相距止三十里當属毘聫之境疑漢時統為烏秅至魏乃分兩國東属權于摩故去代較近西属阿鈎羌故獨與縣度相接也唐書不載烏秅權於摩阿鈎羌諸國有碣盤陀者由疏勒西南六百里至其國今之喀什噶爾古疏勒地西南六百里至巴達克山道里適符城居山内河抱城東所謂治葱嶺負徒多河者形勢可騐至元史載有巴達哈傷明史載有八答黒商其音與巴達克山相近疑即此地然元史不載逺近道里而明自陳誠使西域一至其地名號粗傳天順後絶不復至重以中外譯音彷佛同異猝難審証聊附存以備考云
  博羅爾
  博羅爾在巴達克山東有城郭户三萬有竒四面皆山西北面有河乾隆二十四年與巴達克山同時内附遣陪臣沙伯克等朝
  京師二十五年正月
  召見沙伯克等宴賚如例二十七年十一月博羅爾伯克沙呼沙黙特貢斧匕首諸物其南有小部落曰温都斯坦産金絲緞霍集占走巴達克山時温都斯坦方以兵相攻謀刼霍集占不果後其部為愛烏罕所并二十九年正月博羅爾沙呼沙黙特遣使呼達達特入朝是時博羅爾與巴達克山屢行搆釁圍城刼掠沙呼沙黙特乞援于駐劄葉爾羌都統新柱遣諭巴達克山恪遵約束還俘罷兵至是沙呼沙黙特以其部所寶之匕首進貢謝
  恩三十四年又進玉欛雙匕首
  愛烏罕
  愛烏罕在巴達克山西部落最大有三大城曰喀奔曰堪達哈爾曰黙沙特喀奔城南北西面俱臨山東面地多平曠堪達哈爾城四面俱山其汗愛哈黙特沙居之黙沙特城舊属伊蘭愛哈黙特沙征取之並兼有温都斯坦地遂統治三城俗事耕種無游牧人民廣稠勝兵十有五萬軍器則鳥鎗長鎗腰刀之属不用弓矢善田作户有餘糧少物采自兼并温都斯坦部後資其金絲緞疋諸物物力加豐其人亦有奄䜿名曰巴爾什和特多取諸温都斯坦者别部商人不至其國乾隆二十四年大兵逐霍集占將入愛烏罕境為巴達克山酋素爾坦沙擒獻其属下有奔愛烏罕者具以情告愛哈黙特沙以霍集占之見殺將問罪於巴達克山先遣使往素爾坦沙懼以
  御賜燈二盞及文綺往遺並言霍集占負
  大皇帝恩内地兵力甚盛設不擒獻則巴達為墟凡諸
  不得已狀愛哈黙特沙云
  大清國地廣人稠見於記載未知道里近逺今擬與爾
  部偕往投誠
  大清國諒能容我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遣使臣宻爾
  漢來朝
  宴賚優渥二十八年三月愛烏罕遣使和卓密爾哈貢馬又所属有阿拉克巴拉斯阿爾雜拜延俱舊𨽻伊蘭者由喀奔至堪達哈爾二十八日程由堪達哈爾至黙沙特二十日程其北境接布哈爾西有黙克孔志爾等數部落中隔沙漠過此為西海南有思布部落過思布亦海也
  等謹按漢書出西域分二道北道西踰葱嶺通大宛南道西踰葱嶺入大月氐今愛烏罕部在葱嶺西以方位考之應属漢大月氐地初方以霍集占見殺之故欲問罪於巴達克山及聞
  聖天子徳威之盛遂乃翻然革面慕義輸誠不煩尺書
  寸刄而
  聲靈所及重譯駢來且其國西境逾一二小部落已瀕西海更推論之北則俄羅斯瀕北海立界守約所謂六合為家莫有盛於
  今日者也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九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百
  四裔考
  
  俄羅斯
  俄羅斯國東北至海南接喀爾喀準噶爾哈薩克土爾扈特西接西洋諸國秦時為渾庾屈射丁靈諸國匃奴冒頓單于始北服之漢時郅支單于北降丁令并有其地北魏時為烏洛侯國有于巳尼大水所謂北海也唐為骨利幹國居瀚海北其地北距海元時為阿羅思吉利吉思昂可新地元史稱吉利吉思南去大都萬有餘里其境長一千四百里廣半之有謙河西北流注于昂可剌河北入於海今俄羅斯有昂噶喇河即元史昂可剌河也昂可剌者元史謂即唐之骨利幹也今名俄羅斯即元阿羅思轉音也相傳其國舊無汗號處西北近海計由之地其酋名依畨瓦什黒魚赤者因族姓擾亂求助于西費耶斯科國假其兵力服屬諸族自立為汗厯三百餘年今其酋皆稱察罕汗云其地寒多隂蕃林木稀人烟分八道曰西畢爾斯科曰喀山斯科曰佛羅尼使斯科曰計由斯科曰司馬連斯科曰三皮提里普爾斯科曰郭羅多阿爾哈連斯科曰莫斯窪斯科一斯科所屬城堡名柏興多者至百餘少或一二十餘𫎇古語謂民居為拜甡俄羅斯與䝉古隣接疑即其轉音又即明人所云板升者也官制汗左右近侍官四得専政每斯科設總管官一彼中名噶噶林每柏興設頭目田則什一而税凡業打牲者納貂䑕狐狸銀䑕灰鼠其不打牲者嵗納銀錢二百法律凡叛逆犯上者肢解遇敵敗北者斬刼奪人及殺人者俱斬傷人者斷手偷盜倉庫官物者視贜之多寡有劓刵者有以火灼之而發遣者私鑄錢者鎔銅灌口内以殺之私賣烟酒者重責籍其家遣其人因姦殺死本夫者本婦則埋于地露其首以殺之姦夫則懸于樹以殺之犯姦者本婦重責不離異姦夫重責又罰銀入官其幼童與女子姦者重責之配為夫婦俗尚天主教不知朔望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或三十一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嵗每嵗按四季大齋四次或四十日或三十餘日以冬季大齋完日為嵗初平時皆逢七齋戒知節儉厭兵戎性矜誇貪得喜詼諧好詞訟每逢吉日男子相聚會飲醉則詠謌跳舞婦女不避生客争相炫飾遊戲為隊行歌于途卑賤見尊者免冠立地而叩尊長不免冠平等相遇皆免冠立地而叩男子與婦人遇男子免冠婦人立地而叩以去髭髯為姣好髮卷者為美觀婚嫁亦用媒妁聘娶之日往叩天主堂誦經畢方合巹殯殮有棺俱送至堂内塟埋不飲茶服氊褐苧布以麥麫為餅餌不為飯每食用匙及小义無箸俗尚貿易務農者少知種而不知耘不以牛耕居河濱者善泅用𤓰種大小銀錢有值三文十文五十文百文者亦有紅銅錢與小銀錢通用以十六寸為尺十二兩為斤千步為里後改五百步為里其木則有杉松馬尾松楊樺叢桞櫻薁榆剌玫其榖則有大麥小麥蕎麥油麥及稷其蔬則有蘿蔔蔓青白菜王𤓰芫荽倭𤓰葱蒜獸畜則有駝馬牛熊狼堪達韓野猪鹿狍黄羊狐狸兎貂鼠銀鼠灰䑕磎鼠磎鼠行地中遇陽氣即死身大有重萬斤者骨色白潤類象牙性最寒食之可除煩熱骨可成器彼中名麻門槖窪禽則有鷹鵬鷂鵏海青鴉鴨鷄又有聶木沁鷄大如鵝脚髙尾短有蒼黒色而花紋者有白色青斑者其冠色不時變幻人稍侵之即鳴翅立冠下垂比户畜之俄羅斯稱西費耶斯科國為聶木沁云魚則有鮰鯺𩽈鯉石斑鯽魴鰱⿰鴨嘴哈打拉他庫木舒爾呼松阿禪勾深牙魯四帖里烈帖鄂莫裏樂則有鐘鼓喇叭木笛哨呐銅絃箏胡琴其土宜風俗物産大略如此明時阻于朔漠未通中國
  本朝順治十二年其國察罕汗始遣使來朝貢方物
  上嘉其誠款降
  敇及
  恩賜令來使齎回國
  勅曰爾國逺處西北從未一達中華今爾誠心向化遣使進貢方物朕甚嘉之特頒恩賚即俾爾使臣賫回昭朕柔逺至意爾其欽承永效忠順以副恩寵十三年遣使奉表來朝貢方物以來使不諳朝儀却其貢而遣之還十四年復遣使奉表進貢途經三載以十七年五月至表稱俄羅斯一千一百六十五年語多矜夸廷臣咸謂其不遵正朔宜逐之奏入得
  㫖察罕汗雖恃為酋長表文不合體制然外邦從化宜加㴠容以示懐柔俄羅斯逺處邊陲未沾教化乃能遣使奉表而至亦見慕義之忱來使著該部與宴貢物查收察罕汗及其使量加恩賞但不必遣使報書爾衙門可即以表文矜詡不令陛見之故諭而遣之康熙十五年五月察罕汗又遣陪臣尼果頼罕伯里爾鄂維䇿進貢方物奏言俄羅斯僻處逺方從古未通上國不諳中華文義及奏疏禮儀兩次抒誠致多缺失今特敬謹遣使奉貢仰祈矜宥得
  㫖准其通貢初順治間俄羅斯部落曰羅刹者竊據黒龍江築城雅克薩之地侵擾索倫達呼爾等及是諭察罕汗嚴禁羅刹毋擾邊陲而羅刹仍復潜侵凈理溪等處遷延不返二十一年八月遣副都統郎談公彭春率兵往達呼爾索倫覘羅刹情形將行
  上面諭曰羅刹犯我黒龍江一帶侵擾民人昔發兵進討未獲翦除近聞蔓延至赫哲費雅哈侵掠不已爾等此行可聲言捕鹿沿黒龍江行圍徑薄雅克薩城下勘其形勢度羅刹斷不敢出戰爾等還時其詳視自黒龍江至額蘇里水程并訪自額蘇里至寧古塔道里偕薩布素往勘以聞十二月郎談彭春等自達呼爾索倫還以
  羅刹情形具奏
  上諭議政王大臣等曰據郎談等奏攻取羅刹甚易朕意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宜暫停攻取於黑龍江呼瑪爾二處建木城遣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以烏拉寧古塔兵千五百戍之相幾集事二十二年四月巴海等奏言黑龍江呼瑪爾距雅克薩城遼逺若駐兵兩處勢分道阻倘羅刹増兵儲粟更難為計宜乘其積儲未偹速行征𠞰
  上以所議未合機宜令巴海留守烏拉以副都統瓦禮祐偕薩布素統兵往俟抵彼相度形勢於可進之時奏請進兵又經王大臣等議請將建城駐兵之處移於黑龍江呼瑪爾中間額蘇里之地并設四驛從之尋復於黑龍江建城以薩布素為將軍領之設堠於呼瑪爾自黑龍江至烏拉置十驛由水路輓運至黒龍江為永戍地時羅刹之衆有過黑龍江者降其兵目三十餘人赦不誅並安揷之九月
  上諭理藩院尚書阿穆呼郎曰俄羅斯國羅刹等無端犯我索倫邊境匿報特穆爾等逃人朕不忍加誅屢行曉諭令歸故地還逃人廼執迷不悟轉肆焚掠因特遣重兵駐守其地頃者羅刹遇我將卒降其三十餘人朕體好生之德皆加豢養今彼若悔過則已否則必干天討或路逺難歸傾心投誠者朕亦納之加恩撫䘏使得其所爾院可遵㫖具文遣來降番人宜番米海羅莫羅對再行往諭彼有何言令其回奏時羅刹屬人多來歸者令編為一佐領使彼此相依有資二十三年正月薩布素等奏言宜乗四月冰解時遣官兵先徃招撫不即降則進兵滅之尋報遣夸蘭達鄂羅舜等於正月十一日抵羅刹境令宜番等造其居開諭之因以鄂羅春留質之子三人來并招撫米海羅等二十一人送京安揷五月遣徃軍前之輕車都尉瑪喇奏言羅刹之在雅克薩尼布楚二城者各止五六百人於額爾古訥河口至布爾瑪台河口十餘處築室耕田以自給喀爾喀與尼布楚人亦時與交易資生請令喀爾喀車臣汗禁止交易再令黒龍江將軍水陸並進作攻取雅克薩狀因取其田禾則羅刹不久自困量遣輕騎𠞰滅似易時將軍薩布素等亦以收取羅刹田禾為宜隨降
  㫖令薩布素等酌議由水陸路進兵孰便并諭車臣汗知之㝷以薩布素請停進𠞰坐失事機得
  㫖申飭十二月徵福建籐牌兵二十四年正月以瑪喇為
  副都統㕘贊軍務先是
  上以薩布素上疏引罪命都統公瓦山侍郎郭丕往會薩布素等詳議應否攻取之處至是瓦山等與薩布素會奏我兵於四月水陸並進先撫後𠞰如不克則毁其田禾以歸
  上因命都統公彭春督師命左都督何佑等率福建籐牌官兵五百人往發盛京兵五百人代黑龍江兵守城種地再令降
  勅諭曉羅刹使送回雅庫以息兵爭三月達呼爾頭目倍勒爾等往偵雅克薩情形擒羅刹噶瓦力喇等七人以歸噶瓦力喇等偹述其酋約束所屬禁持兵器往來並𢥠懼求援狀
  上命人給時服一襲俟大兵進𠞰時示以寛大之意而釋之五月都統公彭春等率師抵雅克薩城下遵
  㫖宣諭促令歸巢羅刹遷延不還乃分水陸兵為兩翼急進攻城中大驚頭目額里克舍等窮迫詣軍前乞降彭春等復宣
  上恩徳額里克舍率所部咸垂涕望闕稽顙受命遷歸雅庫彭春等復雅克薩城並以逃人還捷奏至
  上諭王大臣曰羅刹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應速為翦除是以命將行師深入撻伐今收復雅克薩地得遂初心至於撫綏外國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近遣侍衞闗保等往軍前諄諭之曰朕以仁治天下素不嗜殺爾其嚴諭將士毋違朕㫖以我兵力羅刹勢不敵必獻地歸誠爾時勿殺一人俾還故土宣朕柔逺至意兹一一奉行朕甚嘉焉七月釋羅刹宜番等四人歸國十月以都統公彭春等為頭等第一軍功二十五年正月羅刹復來城雅克薩地
  上命將軍薩布素等率所部兵二千往𠞰八月
  諭薩布素等河冰將結熟籌防禦之法薩布素奏言於城三面掘壕築壘壕外置木樁鹿角分汎防禦城西對江另設一軍復派𠞰禦之兵於東西兩岸偹江路來援之羅刹為持久計時荷蘭國入貢使臣稱與俄羅斯接壤因
  諭議政王大臣等向者羅刹犯雅克薩尼布楚地曾諭察罕汗來使尼果賚等撤回其衆竟不覆奏意尼果賚未達前㫖於察罕汗復令被擒羅刹持書從喀爾喀地宣諭亦不復奏因發官兵招撫羅刹不戮一人令其頭目額禮克舍等持書歸去羅刹聞我師歸復據雅克薩朕思本朝頻行宣諭曽未一答而雅克薩羅刹又死守不去或尼布潮諸地阻隔前書未達或雅克薩羅刹皆彼有罪之徒不便歸國俱未可知其以屢諭情節為書付荷蘭國使臣轉發察罕汗處令其收回雅克薩尼布潮羅刹於何處分立疆界則兩界人民均得寧居不失永相和好之意再依此作書發西洋國轉達之八月
  命副都統愽定率築城官兵二百人赴薩布素等軍前參
  贊軍務九月察罕汗遣使上疏言
  皇帝所賜之書下國無通解者及尼果賚歸始悉情節以下國邊民搆釁請察明作亂之人收回正法除遣使議定邊界外謹先齎書以獻並乞撤雅克薩之圍
  上諭大學士等曰俄羅斯以禮通好馳使請解雅克薩之圍朕本無屠城之意其令薩布素等解圍近戰艦立營城内羅刹聽其出入俟俄羅斯後使至定議二十六年正月遣太醫院官二人往視軍士之患疾者令雅克薩城羅刹就醫無禁十月遣兵部尚書鄂爾多等往黒龍江籌議儲糧永戍之䇿二十七年三月察罕汗遣費岳多羅等至
  上命領侍衞内大臣索額圖都統公佟國綱尚書阿喇尼左都御史馬齊䕶軍統領瑪喇等往二十八年十二月㑹議於尼布楚歸我雅克薩尼布楚諸城定議邊界一以北流入黒龍江之綽爾納即阿倫穆河相近格必爾齊河為界循河上流以至於海凡山南一帶流入黒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山北一帶之溪河屬俄羅斯一以流入黒龍江之額爾古訥河為界河之南岸屬中國北岸屬俄羅斯凡獵户人等不許越界犯則擒治一切行旅有准往來文票者許貿易勿禁不留逃人議定乃盟立碑界上釋兵而還三十二年十月察罕汗遣使進貢嗣是遣使通市無間四十四年十一月俄羅斯貿易來使至
  上閲其文字曰此喇提諾托忒烏珠克俄羅斯三種文也外國之文有三十六字母者亦有三十字五十字母者源與中國同但不分平上去而尚有入聲其兩字合音甚明中國辨四韻極精以兩字合音不甚𦂳要故知者漸少若中國所有之字外國亦有之特不全耳五十一年兵部職方司郎中圖理琛使土爾扈特國假道俄羅斯奉
  㫖此役於俄羅斯國人民生計地理形勢均須留意歸而悉其山川風俗為異域録以獻其略曰嵗在壬申五月二十日出都城宿沙河行六日出張家口六月初二日越興安嶺又十餘日至巴顔布拉克當興安嶺上又二日至西拉布里度十六日至瀚海南界之阿爾哈林圖枯布爾十七日至瀚海中朱爾輝地十八日至瀚海北界之哈囊布拉克又四
  日至那拉特勞赤又三日至達布蘇台又三日地勢漸下七月初三日自鄂什欣布里度下興安嶺北至汗山東枯爾布里度其東南二十里許即𠞰滅噶爾丹之招木多地也初五日至土喇河岸宿三日土喇河自根特山右發源向西流入發源杭愛山之鄂爾渾河又魯倫河自根特山左發源向東流入呼倫河又東流為額爾古訥河又東北流入黒龍江其鄂爾渾河環布隆汗山向西北流入色楞格河自此而北至俄羅斯國界皆山又十日至博拉兩旁皆山色楞格河自西南來向東北流入俄羅斯境又一日至蘇布克圖為俄羅斯分界處又二日至楚庫柏興近色楞格河南岸河寛五丈水清流溜楚庫河自東南來至柏興南十里入色楞格河二河交滙處又色楞格河東岸民皆樓居無城垣四面皆山俄羅斯與䝉古人雜處俄羅斯官衣番薩非翅遣官兵列旗幟鎗礟鼓吹迎導至公署後凡至館驛儀衞悉如之且言我國人每年來中國貿易屢𫎇
  至聖大皇帝深恩天使此來一切輿馬供頓豈敢遲悞謹已馳報察罕汗矣張宴饋食執禮甚恭五十二年正月十四日有厄爾庫城頭目費多爾伊番訥翅准托波爾總管噶噶林移會遣俄羅斯官温多里卧畨那非翅以察罕汗命來迓乃啓行至烏的柏興在楚庫柏興東北二百餘里山髙大多林藪濱河有田疇色楞格河自此折而西北流烏的河自東南來遶柏興之西入色楞格河山有石大如掌層疊相附質薄而明如玻璃然可飭牕牖其頭目出妻子獻酒張樂跳躍以為娛越三日至柏海爾湖南岸之博索爾伊斯科其間小柏興六七處間有田疇柏海爾湖在烏的柏興西北三百餘里南北百餘里東西千餘里色楞格河自西南來巴爾古西木河自東南來昂噶拉河自東北來俱入於
  湖别一河從湖西北流出亦名昂噶拉湖内有地曰鄂遼漢洲寛五十餘里長二百餘里洲上有山岡産杉松榆栁多野獸布拉特䝉古五十餘户居之湖内多魚及獺十二月下旬冰始堅三月盡乃解周迴諸山環抱林木蒼鬱煙波渺瀰極目無際二十二日至柏海爾湖北岸之果落烏斯那越三日至厄爾庫城沿途山不甚髙昂噶拉河自東南來遶城向西北流厄爾庫河自西南來入昂噶拉河無墉垣有市井民樓居皆俄羅斯族少䝉古人跡矣凡附近小柏興皆厄爾庫城所屬號稱雄鎮頭目費多爾伊畨訥翅以前途迎𠉀官未至乞少留則相與騎射捕魚為樂二月二十二日迎𠉀官愽爾科泥册班訥非翅至自托波爾云河未泮陸行多泥陷不可行至五月初四日始乗舟下昂噶拉河河西北流厄爾庫河東入之水清溜急大於色楞格河兩岸髙峯絶壁激浪如矢有五伯克八破落克九西費喇境絶竒險俄羅斯語懸崖謂伯克瀑流謂破落克水石相激成湍溜處謂西費喇所謂五伯克者曰滅提别西曰巴達爾滿斯克曰多達爾斯克曰滅費斯克曰費達木克所謂八破落克者曰博合滅爾訥曰皮牙乃曰巴敦曰多爾規曰沙滿斯克曰阿普林斯克曰木爾蘇克曰四鐵烈洛什所謂九西費喇者曰鄂標木索斯奈曰洛什曰柏格曰郭洛活瓦曰郭費殷斯克曰噶什那曰鄂費夏那曰鄂爾吉那曰郭薩牙也昂噶拉河流千餘里水漸濁伊里木河自東北來入之濵河積雪有嵯峨至丈餘者間有田疇把鋤而耕者順流十九日水程三千里至伊聶謝柏興西為伊聶謝河昂噶拉河西流入焉又東北流入北海者也伊聶謝柏興居民千户俗多畜鹿以供乗載名曰俄倫其地去北海一月程夏至前後夜不甚暗雖日落猶可弈棋不數刻東方即曙而日出矣駐伊聶謝柏興五日乃舍舟而陸過麻科佛斯科嶺越宿至麻科斯科一小村落也在伊聶謝柏興西北二百五十餘里西傍揭的河河自麻科佛斯科佛落克嶺發源環流麻科斯科向西北流入鄂布河寛六七丈多紆曲水色赤多蚊䖟土燕巢於河崖之間有鄂斯提牙斯科者其人别一種類散處揭的河濱林莽間捕貂作貢又有西洋將軍雅那爾者為俄羅斯所擄伊里木城頭目喇法林帖携之來謁見中國衣冠不勝仰慕叩頭獻酒而去初五日登舟順河流晝夜行水程二千五百里十二日至那里木柏興即揭的河入鄂布河處也鄂布河西北流一千四百餘里入額爾齊斯河又西北流入北海大於伊聶謝河水濁溜緩衍波四溢洲渚甚多濵河地勢平坦多林木由那里木柏興放舟之次日𩗗風大作波濤洶湧舟楫傾欹俄羅斯人頗不諳操舟㡬至危殆二十四日至蘇爾呼忒柏興越二日行六百里至薩馬爾斯科額爾齊斯河自南來向西北流河東岸有土山設驛站那里木柏興蘇爾呼忒柏興薩馬爾斯科地俱窪下無田疇從托波爾托木斯科挽運以供食云由額爾齊斯河遡流而上越六日至狄木演斯科在薩馬爾斯科西南六百餘里額爾齊斯河至此東北流漸濁而大越二日頭目葛禮果禮者同舟赴托波爾城越九日至其地噶噶林馬提飛費多里魚翅遣所屬俄羅斯官衣畨鄂畨那西赤迎𠉀自河岸至公署儀衞尤肅噶噶林隨趨至執手叩請中國
  至聖大皇帝萬安云我國人民時往中國貿易屢沐大皇帝深恩今
  天使到此有干預我國之事否因諭之云我
  大皇帝萬邦畏懷中外一體加恩愛恤不止俄羅斯一國
  也兹特
  命使臣齎
  勅往諭土爾扈特國汗阿玉竒因傳詢爾國商人哈密薩爾言沿途輿馬供億不敢違悞是以取道爾國前爾國商人乞請准送能通經典之人入中國我大臣轉奏荷𫎇
  恩准使者囘京可以携去噶噶林曰其人現在預偹至我
  察罕汗聞中國
  天使大人辱臨不勝忻悦特飭我等敬謹䕶送毋敢違
  慢又曰中國承平日乆想
  天使受
  大皇帝恩享用安樂復諭之曰我
  大皇帝不嗜殺戮是以時和年豐臣民禔福我輩優㳺極
  樂難以殫陳噶噶林曰中國
  聖人仁愛國家殷富四方寧謐聞之已久我先察罕汗在時上下無事當時臣宰俱享逸樂今察罕汗幼時好與兒童為戰鬬戲從前同戲諸兒今皆為將二十年來我國戰甲不少解即如沙漳汗恭喀爾汗費頁斯科國厄納特赫國哈薩克國哈拉哈爾巴國䇿旺阿喇布坦阿玉竒諸國皆互相爭競惟中國河山清晏洵為極樂因問土爾扈特貝子阿拉布珠爾事甚悉越日有衣畨鄂畨那西赤者求見曰我國有近侍大臣四員可以専擅行事遇大政君臣往來會議中國亦如是乎諭之曰中國事無巨細皆具題請
  㫖遵奉施行豈敢云擅且
  至尊固無往會臣議之禮也駐托波爾八日城内天主堂二十餘駐兵二千前後所過諸柏興皆有教堂設官兵此為都會故尤盛額爾齊斯河繞城之西濱河有庫車回人流離至此俄羅斯人名之曰塔塔拉自額爾齊斯河西南遡流入托波爾河九宿至圖敏途中皆以塔塔拉供挽運受笞楚禁之乃止時有西費耶斯科國人被擄於俄羅斯乃來舟中鼓吹絃歌以為娱由圖敏西北遡土拉河舟行五百餘里至鴉班沁多田疇不駐兵自是復捨舟而
  陸地勢漸下越九宿至費耶爾和土爾斯科城在鴉班沁西北四百餘里土拉河自西北來繞城東南流東岸石山嶻嶪止二宿過費耶爾和土爾斯科佛落克嶺在城西北二百餘里嶺不甚大而峯巒競秀泉脈爭流野花爛然土拉河發源嶺東托波爾河發源嶺西别有喀穆河發源嶺北水色赤溜急折而西南流入佛爾格河嶺西北有山名帕付林斯科髙出羣峰土人云冬夏積雪不消人跡罕至越七宿至索里喀木斯科在嶺西南二百餘里沿途皆山藪值大雪巖壑積素喀木河自東北來向西南流有烏索爾科河自東北入焉西北境有方木鹽井四十餘越三宿至改郭羅多在索里喀木斯科西北四百餘里喀木河自西北繞而東南流有别爾馬羈人雜處其地與俄羅斯言語不通盖又一部落附俄羅斯有年者多田疇不駐兵自此西北行至莫斯科窪城二千二百餘里自改郭羅多越四日至索羅博達有西費耶斯科國人五千餘户舊以被擄居此又一日至黑林諾付在改郭羅多西南四百餘里有費牙忒喀河遶而西南流入喀木河地勢彌下沿途小柏興甚稠密田疇亦廣遥望林木鬱然俄羅斯全境凡八道自入俄羅斯界至此皆屬西畢爾斯科道噶噶林馬提飛費多爾魚翅所轄境也越六日至喀山在黒林諾付西南五百餘里佛爾格河喀木河夾左右而流有木城凡八門一面得二里周圍八里有郭外環以木為鹿角置城隅别有車爾米斯及土爾扈特人居之車爾米斯人皆削髪言語殊異亦别種也地設管理喀山斯科道總管顧比爾那忒費多爾薩馬落費赤統之又三日至西木必爾斯科在喀山南三百餘里有舊城形勢略如喀山城佛爾格河遶而西南流又西南五百餘里至薩拉托付為俄羅斯土爾扈特接壤處時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也佛爾格河東北來繞而南流水漸濁溜緩土爾扈特人名之曰額濟爾河有巨艘寛二丈長十餘丈亦有寛一丈長七丈餘者四五艘時俄羅斯博爾科尼冊班諾費赤遣通事及頭目馳告土爾扈特國汗阿玉竒於五十三年六月至土爾扈特國使事告蕆旋返斾渡河七月下旬至喀山十一月初七日至托波爾十二月初五日噶噶林來見曰我察罕汗近在三皮提里普爾城而此城舊屬西費耶斯科國地為我國所有隨以我汗之名名之今嵗我汗與西費耶斯科國戰勝之擄其䕶船二十一將軍一兵八百今付蘭楚斯諸國俱來援以是堅守不即下曩時我國又與圖里耶斯科國王拱喀爾汗搆兵取其阿藻城近復議和倂還其城自阿藻城東北盡隸我疆矣又云我汗春秋四十一歴事二十八年曩時我國並未稱汗自依畨瓦什里魚赤始稱汗至今二十三傳計三百五十餘載第十三代汗始征取喀山托波爾阿斯塔爾汗諸地今已百六十年矣十二月二十二日乃啟行越七宿至塔喇斯科在托波爾東南一千二百餘里額爾齊斯河自東南來西北流塔喇河自東南來入額爾齊斯河越十四宿至托木斯科在塔喇斯科東南二千五百餘里為俄羅斯準噶爾哈薩克哈拉哈爾巴四國接壤處鄂布河自東南來西北流托木河自東南繞西而西北流至百里外入鄂布河有塔塔拉與巴爾巴忒人雜處夏秋飲行潦冬春食冰雪俄羅斯準噶爾兩國徵其税入焉自托木斯科至伊聶謝一千六百餘里有楚里木河自麻科佛斯科山發源西南流入鄂布河又十日至伊里木城在伊聶謝東南二千餘里四面皆山林伊里木河自東北環流其城入通古斯河自伊里木城往厄爾庫城東南行千有餘里由昂噶拉河舟行陸路亦可達餘略如來程所歴不復書云圖理琛于五十一年奉使至五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歸京師初凡通市諸物有噶噶林印記者准市餘則否五十六年七月俄羅斯邊城頭目以文來請于將軍托留欲私行貿易
  上命托留移文切責之雍正五年三月察罕汗遣使表賀上登極附貢方物八月遣郡王額駙䇿⿰冫麦 -- 凌伯四格侍郎圖理琛等與俄羅斯使臣薩瓦定議自額爾古訥河岸至阿魯哈當蘇阿魯竒都勒齊克達竒林俱為我斥堠應以相對之楚庫河為界自此以西沿布爾古特山等處以博木沙畢鼐嶺為界立石以誌不許越境滋事及容留逃盜人等犯者互相查挐並以恰克圖口為常互市所人數不得過二百定例遣理藩院司官一員照料修京城俄羅斯館來京讀書幼童及教習等官給養贍願回者聽隨
  召見薩瓦等
  賞賜有差並優
  賜察罕汗尋遣薩瓦歸國十月理藩院奏俄羅斯頭目郎喀呈請以商人馬匹牛羊留張家口外牧放從之令郎喀嚴約所屬毋許滋事遣司官一員照料並飭附近張家口諸總管如俄羅斯貿易商人馬匹牲畜遺失為查而歸之勿俾困于行旅乾隆二年監督俄羅斯館御史赫慶奏言俄羅斯互市止宜在於邊境其住居京城者請禁貿易止令以貨易貨勿以金銀相售在京讀書子弟不可任其出入使知内地情形輿圖違禁等物禁勿售與七年八月俄羅斯人越界斫柴得
  㫖申飭黒龍江將軍伯第務竭力巡察勿得仍前怠玩二十二年準噶爾平六月侍衞順徳訥窮追阿睦爾撤納至額爾圗拉與俄羅斯喀比潭相見於額爾齊斯河上索阿睦爾撒納未得取喀比潭印狀歸七月俄羅斯頭目來言曰阿睦爾撒納近以二人徒步投我國濟河無踪疑死於水矣參贊大臣
  富徳率順徳訥等往偵虚實時有達瓦齊屬人自俄羅斯境脱出者為言本年七月初遇阿睦爾撒納攜八人入俄羅斯境被獲將軍兆恵等以
  
  特命理藩院移咨令遵不納逃人之例擒獻二十三年正月俄羅斯遵奉行移不敢諱匿述阿睦爾撒納避罪闌入我界渡河幾斃於水旋以痘死且出其尸於邊界之恰克圖城迺遣親王齊巴克雅蘭品爾等驗而歸之俄羅斯西北境有數小部落曰西費耶斯科曰圖耶斯科曰博爾托噶里牙曰付蘭楚斯曰雅爾馬尼牙曰宜大里牙曰宜斯巴尼牙曰狄音曰和爾斯提音曰布魯斯竒曰博爾斯竒曰别穆斯竒曰賽薩林木斯竒曰昂假爾斯竒曰賀蘭斯竒曰博玻林木斯竒西費耶斯科者前以兵助俄羅斯汗依畨瓦什里魚赤遂有俄羅斯之那爾瓦城後察罕汗索歸其城不許連兵不解者數嵗卒為俄羅斯所敗二十六年土爾扈特汗渥錫以俄羅斯征調不息又徴其子入侍與合族台吉挈全部來歸中國土爾扈特者凖噶爾四衞拉特之一也渥錫之曾祖阿玉竒與䇿妄不睦竄歸俄羅斯居額濟勒之地至是歸附或謂不宜納俄羅斯之屬部
  皇上謂逺人來歸不可不納且舍楞即我之叛臣歸俄羅斯者一再索取訖未與我如以此折俄羅斯彼將何辭以對卒納之俄羅斯卒不敢以此為言三十年十一月奉
  諭㫖恰克圖貿易一事近因俄羅斯不遵舊制違背禁約甚且多收貨税苦累商人是以降㫖停止原以俟其自知悔過抒誠祈請再准其通商貿易恐桑齊多爾濟身係𫎇古未能深曉事宜復派大臣前往稽查彈壓協同辦理其所以責成者甚重當桑齊多爾濟起意私通交易時丑達係特派大臣理應正言阻止阻之不從即應據實㕘奏乃不惟不行阻止參奏並且通同舞弊貿易多次核其賘私竟至數千兩之多藐法營私殊出情理之外及經挐解來京尚敢冀免顯戮在路延捱負恩喪心實屬可惡此斷不可以一日容留丑達巳依議正法至額爾經額係隨往司員若丑達等恰遵禁令嚴絶貿易則額爾經額決不敢自行罔利其情較丑達稍輕是以改為應斬監𠉀此中輕重權衡朕惟一秉至公毫無成見期協乎情罪之至當而已可將此曉諭中外并軍營辦事大臣知之四十六年正月奉
  諭據車登多爾濟等奏俄羅斯之固必爾那托爾等呈稱遵伊主之令將現在住京之俄羅斯喇嘛學滿漢話之俄羅斯學生照例派出喇嘛學生前往更换請㫖允准等語俄羅斯喇嘛學生住京已屆十年著施恩即照車登多爾濟等所奏准固必爾那托爾遣人更换
  等謹按俄羅斯地處極北據使臣圖理琛所録夏至前後不甚暗日落猶可奕棋不數刻即曙而日出正與唐史所載骨利幹國事相符又圖理琛所録俄倫地去北海一月程而荷蘭入貢使臣稱與俄羅斯接壤又其俗皆奉天主教與西洋諸國同豈其國近北海而又接西海歟在北魏時為烏洛侯國疑侯字乃俟字之悞即俄羅斯轉音耳然地雖荒逺亦不應使臣三四年而後歸伏讀
  御製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定為俄羅斯故為紆繞其程觀土爾扈特之來祗八月而已至益可見矣其國自羅刹歸誠以後恪守分界且遣使入貢幼童來京讀書洵所謂
  聲教四訖臣古來未臣之國非甚
  盛徳何以致此哉
  左哈薩克
  左哈薩克在準噶爾西北境西為右部哈薩克北為俄羅斯東去塔爾巴哈台南去伊犁皆千里其部曰鄂爾圖玉斯駐伊什爾河傍無城郭全境東西千里南北六百里環璄皆山山脈自西而東其南境之山曰喀拉巴克喀爾海又東為喀爾克圖哈薩拉克山又東為扎拉圖哈薩拉克山又東為勒克楞山踰山而南入準噶爾境齋爾界又東為鄂綽沁吉斯山又東為阿爾津沙拉什保台山又東北為阿爾輝西里接準噶爾境額敏界自喀拉巴克喀爾海山西北行折而東為厄勒伊們山伊什爾河源出焉又北為尼雅克圖山又東為尼滿哈濟蘭山又東北為喀爾瑪竒爾哈山又東為阿克竒拉山又東為巴顔山又東為毫哈薩拉克山將軍哈達哈曽敗阿布賚於此又東南為阿巴拉爾山又東至塔爾巴哈台而止羣山内外源泉經絡其自喀拉巴克喀爾海山出者為綽多爾圖郭勒由是而東為克巴什博爾濟爾郭勒又東為哈薩拉喀泉又東為博爾格得克泉又東為額特倫泉又東北為什納噶泉沮洳渙散燦若列星又東為奎蘇泉又東為阿爾齊圖泉又東為青吉斯泉又北為阿林泉又東為阿濟蘇泉又東為烏爾圖泉又東為色爾格郭勒又東為罕拉海圖泉又東北為薩嘉爾郭勒又東為楚庫魯克郭勒又東南踰山入塔爾巴哈台界其西北境為伊什爾河沿河西北行二百里為哈薩克春吉索波藍地苦寒自是以西地益曠𣺌折北而西行二千里為依底克山當搭拉斯河東南境其汗族為首領者名蘇爾統居無常處盛夏常在伊什爾河平時逐水草事㳺牧地廣人稠甲於他部其頭目首戴髙頂冠其頂或紅或白頂尖有孔正面用氊一幅旁二幅兩縫當前一縫當後俱嵌黄皮或用氆⿰邊飭以皮狐貉貂䑕之屬衣錦衣寛而長帶用五色絲縧有流蘇足穿紅黒皮履頭目之婦辮髪雙垂耳貫珠環服錦鑲長袖衣冠履與頭目同其民人首戴氊帽正面開口不飾以皮衣毼束布帯履革鞮男婦皆同其風俗物産及文字大略與準噶爾同言語稍異境西北隅有獨樹五株⿱股皿 -- 盤拏䕃廣可容二百騎名鄂哷引噶克察黙多年代莫紀為西域神物哈薩克過其下者必膜拜供獻而不敢稱其名舊傳其地為古大宛今詳考之盖漢康居國也晉魏以降康居國西遷其地屬今右部哈薩克詳右部傳其國久阻中華聲教乾隆二十年二月準噶爾平
  詔遣使往諭其汗阿布賚言於使臣侍衞順德訥達永
  阿曰向聞
  大皇帝臨御中土以山川之故貢譯不通今
  天威逺播掃伊犂興黄教實無疆之福敢以誠心歸於徳化九月順徳訥以其使博落布拜等歸伊犂適阿睦爾撤納以伊犂叛明年走哈薩克阿布賚納之
  詔遣將軍達爾黨阿由西路哈達哈由北路先後以大軍進阿布賚遣和集博爾根以兵從阿睦爾撒納走努拉自率千騎西行㑹於毫哈薩拉克山下以待我師七月將軍達爾黨阿兵至於雅爾拉與和集博爾根前隊罕巴巴諾羅斯等二千餘兵遇賊設伏佯敗我師分阿里衮鄂寳哈寜阿明瑞為左右翼將軍達爾黨阿副將軍扎拉豐阿執纛以中軍進齊努渾瑪瑺特通額爾登分部從之風馳雷動鋒鏃並發賊倉猝不及顧潰於山麓斬首五百七十級餘敗去我兵進努拉擒大頭目楚魯克是時和集博爾根引二千騎西行我軍逼之列而陣出入鏖戰良久獲其纛礟斬首三百餘級賊遁初順徳訥歸自哈薩克以阿布賚恭順狀
  
  詔復遣賚
  敕書
  賜蟒服七月至博爾喀爾綽濶為哈薩克所阻不得達時將軍哈達哈方别遣扎薩克三都布等擊阿布賚兵於毫哈薩拉克山下斬首百餘級奪其馬匹輜重無算阿布賚敗走師從之復斬百餘級獲大頭目昭華什由是三戰三捷師至於伊什爾伊什爾者阿布賚巢也於是達爾黨阿哈達哈兩軍合楚魯克昭華什既獲而見将軍極陳阿布賚之欲内附也將軍縱之還俾往諭曰
  大皇帝命將討叛爾從賊則死若擒以來臣僕無二於時阿睦爾撒納懾我軍威已濳竊哈薩克馬十餘騎逃回博囉塔拉等處二十二年將軍兆恵㕘贊大臣富徳等復將兵西征阿睦爾撒納知大兵且至倉皇北走我師急躡之適阿布賚以兵來㑹遣其弟阿布勒比斯等為前隊與我軍遇陳情請罪願受約束於是兆恵等復遣使往諭阿布賚乃遣亨集噶爾等奉良馬四表請内附其文曰自臣祖額什木汗楊吉爾汗以來未通中國聲教今祗奉
  大皇帝諭㫖加恩邊末部落臣暨臣屬靡不懽忭感慕皇仁願率全部歸於鴻化永為中國臣僕聞於
  
  詔受之秋阿布賚使臣來朝
  賜宴熱河之萬樹園觀燈火及迴
  
  皇上較射於圓明園大西門外得與觀焉阿布賚既臣於我遣兵來助擒賊導我師行而自以計擒阿睦爾撒納於阿爾察圖不獲阿睦爾撒納奔俄羅斯執其從賊阿布濟齊巴罕來獻初努拉之役和集博爾根以殘兵遁及是聞阿布賚降乃與喀拉巴拉特者親率其屬三萬户款於軍門曰外臣不識文字謹以身詣降將軍兆恵為啟帳命東向坐將軍南向坐列筵食之牲體哈薩克俗必持咒破戒始食於是乃言為
  大皇帝臣豈敢稱禁因共飽食引觀花馬射懸鎻子甲射之徹其𥚃益大駭服叩首去左部咸服十二月定哈薩克貿易之地於烏嚕木齊二十三年五月哈薩克拜濟格特部拜布拉克等獲台吉布庫察罕六月哈薩克哈爾津等獲厄魯特和碩皆獻於軍械送
  京師二十四年阿布賚偕其兄阿布勒巴木比特弟阿布勒比斯爾與其頭目伯克訥等來朝貢方物
  賜宴並
  勅書文綺玉磁等物二十五年六月阿布勒巴木比特阿布賚阿布勒比斯遣使呼圖拜阿塔等來朝九月阿布賚遣使杜勒特合特來朝貢方物
  賜冠服二十七年六月阿布賚遣使貢馬二十八年正
  月遣使臣來朝
  上御紫光閣
  賜宴與觀大閲賞賚有加七月明瑞奏言阿布賚之弟阿布勒比斯稱前成衮扎布為將軍時曽諭哈薩克有彼此不納逃人之約
  上以成衮扎布雖經還彼逃人並無嗣後彼此不留之約阿布勒比斯因縁前事妄生冀幸特飭止之二十九年三月左哈薩克阿布爾色伊木畢忒遣使臣肯濟哈拉等十二人來三十年左部鄂托爾濟使臣等十七人來
  召見錫賚三十四年左部汗阿布賚遣子幹里蘇爾統
  及陪臣雅拉爾噶布氏等十五人來
  賜幹里蘇爾統雙眼翎寳石㡌頂兩團龍補掛蟒袍荷包陪臣雅拉爾噶布氏冠服有差三十八年左部汗波羅特使臣阿克台里克及阿布爾比斯之子阿第爾蘇爾坦及其使達伊爾十五人來貢四十一年閏十月奉
  諭多敏奏烏梁海塔奔等盜薩哈克馬匹甚多著即正法為從之阿穆爾巴圖貝克著發烟瘴充軍四十六年阿布賚蘇爾坦使臣哈喇托霍來四十九年左哈薩克阿布賚使臣鄂托爾齊八人來朝
  等謹按漢書西域傳烏孫東與匈奴西北與康居西與大宛南與城郭諸國相接今準噶爾部為漢烏孫回部為天山南城郭諸國哈薩克在準噶爾西與漢書所云烏孫西北與康居接者相合盖左部哈薩克在準噶爾北合右部哈薩克而言正當西北二境也又史記云康居東羈事匈奴漢書云匃奴殺漢使者西阻康居又云烏孫北附康居是匃奴之西烏孫之北為康居地明甚康居國王冬治樂越慝地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顔師古曰王每冬寒夏暑則徙别居不一處今哈薩克汗阿布賚夏則居伊什爾等處冬則居哈薩拉克固斯古爾班察爾等處所謂冬夏别居者其俗亦正相類則是康居之為哈薩克証諸史傳無可疑者若以哈薩克産馬甚良謂即大宛汗血之種則西北諸部産馬處多且史稱大宛為城郭之國今左部哈薩克逐水草無城郭風俗與大宛殊至右部哈薩克境内間有城郭與康居五小王所治窳匿等城方位相符說見後右部哈薩克篇内
  右哈薩克齊齊玉斯諤爾根齊附
  右哈薩克東與左部接東南與準噶爾接南與布嚕特安集延納木干諸部接西南踰塔什干西六百餘里其部曰齊齊玉斯烏拉玉斯其山川最著者西南為格根河又西南為納穆爾河又南為雅哈爾斯河又西南為錫爾河又西為薩哈斯河又北為塔拉斯河格根河西近塔拉斯者為哈喇庫勒為達布遜淖爾其薩哈斯錫爾兩河之間岡巒綿亘為移呼扎爾山為哈喇綽克多嶺為奔阿錫魯嶺為柯格納斯嶺嶺北大澤為騰吉斯周圍數百里葢小海也海之東南崖有部名沙爾又薩哈斯河南有達拉什城噶拉楚克城錫爾河西北有波拉克城其東有那穵喀忒城又南有蒿達克城由蒿達克西踰錫爾河為塔什干其城寄居右哈薩克部内不相統屬而别自為部右部之汗曰阿北里斯其巴圖爾三曰圖里拜曰輝格爾徳曰薩薩克拜而圖里拜實専政阿比里斯駐塔什干城不事事受成而已其俗大略與左部等其地為古康居西境乾隆二十一年左部降其汗阿布賚告於順徳訥曰哈薩克之有三玉斯如準噶爾之有四衞拉特也鄂爾圖玉斯則我為政矣他如齊齊玉斯烏拉玉斯者皆族兄為之當與偕來作中土臣乃使其弟阿布勒比斯往而㕘贊大臣富徳方以兵索逆賊哈薩克沙喇至右部遣䝉固勒岱赫善等往撫次軍於莽格特城外是時圖里拜等方與塔什干回人圖爾占戰䝉固勒代等單騎入兩陣間指揮宣檄即解甲聽命於是圖里拜等詣軍門納款奉馬進表以降其文曰伏念臣者久思内附逺處邊末與左部阿布賚各長一方為準噶爾阻絶末由自通近聞左部輸服被
  恩優渥恭惟
  天賜恵臨祗領
  宸訓得均隸臣僕誠懽誠忭謹遣臣子弟入
  覲瞻仰
  天顔如天覆育之
  聖人在上臣願竭衰駑奮勉自効永無二心倍於左部二十三年圖里拜遣其子卓蘭及輝格爾徳之弟博索爾滿朝
  行在
  賜宴避暑山莊與觀大閲二十七年十一月齊齊玉斯部之努爾里汗巴圖爾汗各遣使臣來朝貢馬同時諤爾根齊部哈雅布汗遣使塞徳克勒偕來貢馬
  上御紫光閣
  賜宴諤爾根齊部亦哈薩克别部云二十八年右哈薩克使及齊齊玉斯使臣呼巴什波羅特諤爾根齊使塞德克勒俱
  賜宴三十四年右哈薩克阿布勒比斯遣子卓爾齊及
  各部落使人入
  覲賞卓爾齊雙眼翎寳石帽頂兩團龍補服蟒袍荷包四十六年西部努喇里之子並哈薩克汗阿布勒比斯之子噶岱等迎
  駕四十八年右哈薩克努喇里之子並哈薩克汗阿布
  勒比斯之子噶岱等入
  覲於賢良門五十年五月右哈薩克阿布額之子塞徳
  克蘇爾坦等八人来朝
  上於太平莊行宫慰問
  等謹按漢書所云烏孫西北與康居接者當今準噶爾西北兩面應兼左右哈薩克而言畧見前傳矣更以歴代史傳考之漢書西域傳康居有小五王一曰蘇□王治蘇□城二曰附墨王治附墨城三曰窳匿王治窳匿城四曰罽王治罽城五曰奥鞬王治奥鞬城凡五王屬康居晉書西域傳康居國其王居蘇□城風俗衣服略同大宛唐書西域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時漢大宛北鄙也西南五百里康居也王姓石治柘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據此則康居小五王所居為大宛北鄙當屬漢康居全部之西境也今哈薩克右部偏西應屬康居小五王地又小五王境接大宛是以建有城郭略與大宛同俗今右部駐塔什干城與左部之逐水草無城郭者稍異知即唐書所謂康居小五王故地為大宛北鄙者而以相傳哈薩克即大宛之説㕘之或與右部為近是爾


  皇朝文獻通考卷三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