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文獻通考 (四庫全書本)/全覽9

全覽8 皇朝文獻通考 全覽9 全覽10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三
  帝系考
  皇族
  等謹按我
  朝天潢世系源逺流長
  顯祖宣皇帝支派迄於萬禩並為宗室
  興祖直皇帝暨
  景祖翼皇帝
  皇子支派並為覺羅恭遵
  玉牒分析編纂至於宗人府事例悉以次詳紀用昭歴朝展親錫類之鉅典云
  天聰九年
  諭宗室者天潢之戚不加表異無以昭國體令繫紅帶以表異之復分别名號
  太祖庻子俱稱阿哥
  六祖子孫俱稱覺羅
  六祖子孫俱令繫紅帶他人毋得紊越
  崇徳元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俱束金黄帶覺羅束紅帶
  三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生子女周歲書其名及年月日時母某氏詳其嫡庻次第具冊送宗人府覺羅亦如之
  順治九年定親王以下至宗室所生子女載黄冊覺羅所生子女載紅冊
  康熙五十二年
  諭宗室革退者向皆不入玉牒其子孫若不及今表著日乆年逺必至湮没所關甚大應查明載入玉牒酌量給帶為記覺羅等原係同
  祖所生其犯罪革退者若不察明亦將湮沒所生子女皆應察明記載著詳議具奏遵
  㫖議准革退宗室給以紅帶附入黄冊革退覺羅給以紫
  帶附入紅冊於纂修
  玉牒時附名冊後所生子女亦具冊送府附載黄紅冊後
  乾隆三年
  皇帝伯叔兄弟輩子女至十五歲請
  㫖賜婚其餘宗室子女係
  特㫖指婚者令𠉀
  㫖行餘酌量及時婚嫁如以女與外藩䝉古結姻者均
  奏請得
  㫖乃行
  等謹按宗室列爵授封條例並詳封建考兹不複載間有由科舉入仕者載以備考
  康熙三十六年
  諭宗室子弟有能力學屬文應令一體應試編號取中於三十八年己卯科鄉試一次旋即停止
  乾隆九年宗人府議准請
  欽命大臣合試左右翼學生凡本年考取一二等及往年考取一等並在家肄業願觀光者咸准與考拔取佳卷進呈
  御覽恭𠉀
  欽定名次由府引
  見以會試中式註冊竢禮部會試之年習繙譯者與八
  旗繙譯貢生同引
  見
  賜進士以府屬額外主事用習漢文者與天下貢士同殿試
  賜進士甲第有差十七年奉
  㫖將宗室等鄉㑹試及選庻吉士之例永行停止等謹按馬端臨通考皇族一門紀載至簡良以譔述歴代成書其體例固與宗室世譜異也我
  朝天潢蕃衍
  玉牒所載卷帙浩繁擬倣通考原例稍加變通凡列祖世系下宗室覺羅以世分系其曽膺十等封爵及仕至一二品文武大員者詳載餘則並著
  玉牒至編載之例系以世分世以系合别之以世使有次從之以系使有屬是卷宗室之系凡七覺羅之系凡六凡某世必注某人之子其或不在十等之爵二品以上者則從某子推而上之注曰某曾孫某元孫遞溯數世以上名見本書者而止若
  牒末附見爵秩應載者則附書於各系之後亦仍以世次
  
  等又按
  玉牒所載於其人之膺封爵而兼有官職者則官爵並書然官爵有陞降如爵有由始封而晉封者則從其所晉之爵書之有由始封而降封者則從其所降之爵書之今恭照此例編載至於縁事革去者則於官爵上加原封原授原任等字樣以示區别云等又按前次編纂
  玉牒成於乾隆四十三年其有封爵官職名氏見於四十
  三年以後者因現修
  玉牒尚未告成無憑查載謹聲明於此
  宗室
  顯祖宣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奉恩輔國剛毅公達爾察
  固山襄毅貝子務達海
  原封鎮國公漢岱
  奉恩輔國公塔海
  奉恩輔國公祜世塔
  奉恩輔國恪僖公喇世塔以上多羅誠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子原封大貝勒阿敏
  多羅恪僖貝勒圖倫
  多羅和惠貝勒寨桑古
  和碩鄭獻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簡親王芬古以上追封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奉恩輔國慤厚公穆青奉恩輔國剛毅公達爾察子奉恩鎮國純和公託克託慧固山襄毅貝子務達海子奉恩輔國慤厚公海蘭
  奉恩輔國悼愍公席布錫倫
  奉恩輔國懷思公嵩固圖以上原封鎮國公漢岱子
  輔國將軍泰䕃布禄
  輔國將軍德倫以上奉恩輔國公塔海子
  鎮國將軍祜世布
  鎮國懷思將軍蘇赫
  輔國將軍伊尚阿以上輔國公古世塔子
  輔國將軍喇克達奉恩輔國恪僖公喇世塔子
  固山温簡貝子固爾瑪渾
  奉恩鎮國公恭阿
  奉恩鎮國端純公果蓋
  奉恩鎮國公果賴以上原封大貝勒阿敏子
  奉恩輔國公品級扎喀納扎薩克圖子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孫原封固山貝子屯齊喀
  奉恩鎮國公屯齊以上多羅恪僖貝勒圖倫子
  鎮國將軍洛託和惠貝勒寨桑古子
  慤厚世子富爾敦
  和碩簡純親王濟度
  多羅敏簡郡王勒度
  和碩簡親王巴爾堪
  原封輔國將軍都統輝蘭
  輔國將軍固美
  輔國將軍武錫以上和碩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子
  原封貝勒尚善
  和碩簡親王傅拉塔
  固山悼哀貝子努賽以上和碩簡親王芬古子
  餘詳
  玉牒
  五世副都統奉國將軍勒塞禮
  奉國將軍德塞禮以上奉恩輔國慤厚公穆青子
  奉國將軍當阿賴
  奉國將軍卓隨
  奉恩鎮國襄毅公揚福
  奉國將軍白努宜以上奉恩鎮國純和公託克託慧子
  奉國將軍哈爾薩奉恩輔國慤厚公海蘭子
  奉國將軍蘓爾德宜輔國悼愍公席布錫倫嗣子
  奉國將軍錫立渾
  奉國將軍務立渾以上輔國懷思公嵩固圖子
  奉國將軍滿珠錫禮
  兵部右侍郎奉國將軍塞爾赫以上輔國將軍奉䕃布禄子奉國將軍額爾赫布
  奉國將軍瑪勇
  奉恩將軍訥爾特宜以上輔國將軍徳倫子
  奉國將軍滿達鎮國將軍祜世布子
  奉國將軍席布輔國將軍伊尚阿子
  奉國將軍敬德
  奉國將軍雍占以上輔國將軍喇克達子
  輔國懷儀將軍塞克圖
  輔國懷儀將軍塞勒伯
  輔國慤厚將軍度爾伯以上宏科泰子 原封大貝勒阿敏孫奉恩鎮國懷思公瑪爾圖
  奉恩鎮國懷愍公僧額
  奉恩鎮國懷儀公瑪三
  奉恩輔國襄敏公瓦三
  輔國敏恪將軍扎三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薩三以上固山溫𥳑貝子固爾瑪渾于奉恩輔國公法塞鎮國公恭阿子
  輔國將軍塞祜德鎮國端純公果蓋子
  奉恩輔國懷思公翁武鎮國公果賴子
  輔國將軍薩克新鎮國公果賴嗣子
  原任副都統阿喀納
  原封鎮國將軍品級瑪喀納以上輔國公品級扎喀納子奉恩鎮國懷思公温齊喀原封固山貝子屯齊喀子
  原封輔國公温齊
  鎮國將軍品級富爾秦以上鎮國公屯齊子
  輔國懷愍將軍琶帕
  輔國懷思將軍巴喀
  原封輔國將軍富達禮以上鎮國將軍洛託子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墨美
  原封和碩簡親王喇布
  和碩簡惠親王德塞
  和碩簡修親王雅布以上簡純親王濟度子
  和碩簡親王巴賽
  奉國將軍阿爾蘓以上簡親王巴爾堪子
  前鋒統領哈爾吉原封輔國將軍都統輝蘭子
  奉國將軍西克特恩
  奉國將軍西親以上輔國將軍武錫子
  原封輔國公門度
  奉恩將軍古禄固
  原封鎮國公根都
  奉恩將軍鍾竒以上原封貝勒尚善子
  原封固山貝子富善
  和碩簡親王福存以上簡親王傅拉塔子
  奉恩鎮國端純公拉篤祜固山悼哀貝子努賽子
  餘詳
  玉牒
  六世原封奉恩將軍達里祜
  奉恩將軍達里伯
  奉恩將軍赫勒布
  奉恩將軍達里珠
  奉恩將軍長山以上奉國將軍勒塞禮子
  奉恩將軍崇揚赫奉國將軍德塞禮子
  奉恩將軍卓善奉國將軍卓隨子
  奉恩鎮國公三官保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副都統嵩阿禮
  鎮國將軍噶爾瑪
  莊浪副都統噶隆阿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副都統輔爾嵩阿
  奉國將軍正藍旗滿洲副都統莽顧賴以上鎮國襄毅公揚福子
  奉恩將軍噶林奉國將軍白努宜子
  奉恩將軍占泰奉國將軍哈爾薩子
  奉恩將軍納蘓圖
  奉恩將軍納拉泰以上奉國將軍蘓爾德宜子
  奉恩將軍天祥奉國將軍錫立渾子
  奉恩將軍善海奉國將軍滿珠錫禮子
  奉恩將軍鄂洛順侍郎奉國將軍塞爾赫子
  奉恩將軍常山保奉國將軍瑪勇子
  奉恩將軍錫通額
  原封奉恩將軍慶阿泰以上奉國將軍席布子
  奉恩將軍巴進泰奉國將軍敬德子
  奉恩將軍琳康
  奉恩將軍琳安以上奉國將軍雍占子
  奉恩將軍舒特輔國懷儀將軍塞勒伯子
  奉恩將軍索斐
  奉恩輔國公鄂斐以上鎮國懷思公瑪爾圖子
  奉國將軍恩額鎮國懷愍公僧額子
  原封輔國公齊克塔哈
  鎮國將軍伊克塔哈以上輔國襄愍公瓦三子
  奉國將軍阿裕爾
  奉國將軍鄂岳
  奉國將軍阿哈尼
  奉恩將軍安圖以上輔國公法塞子
  奉國將軍塞赫禮
  奉國將軍雅鼐以上輔國將軍塞祜德子
  奉國將軍漢章阿輔國將軍薩克新子
  奉恩輔國懷思公滿度鎮國懷思公温齊喀子
  奉恩鎮國公額爾圖原封輔國公温齊子
  奉國將軍揚岱輔國懷愍將軍琶帕子
  奉國將軍伯爾圖輔國懷思將軍巴喀子
  奉國將軍拜塞原封輔國將軍墨美子
  原封和碩簡親王雅爾江阿
  輔國將軍阿扎蘭
  奉國將軍實格
  鎮國將軍敬順
  輔國將軍巴禄
  奉國將軍理盛格
  原封鎮國將軍揚桑阿
  奉國將軍武格
  輔國將軍忠保
  原封一等鎮國將軍敬儼
  原封和碩簡親王神保住以上和碩簡修親王雅布子
  和碩簡勤親王竒通阿和碩簡親王巴賽子
  奉恩將軍德有奉國將軍阿爾蘓子
  鎮國將軍準度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準保以上原封輔國公門度子
  奉恩將軍舒禄渾
  奉恩將軍延都
  奉恩將軍履順
  奉恩將軍齊世就
  奉恩將軍履德以上奉恩將軍古禄固子
  奉恩輔國敏恪公裕綬原封鎮國公根都子
  奉恩將軍尤竒奉恩將軍鍾竒子
  原封鎮國公德瞻原封固山貝子富善子
  奉恩鎮國公德普
  和碩簡儀親王德沛
  奉恩將軍德全
  奉恩將軍德延以上和碩簡親王福存子
  餘詳
  玉牒
  七世奉恩將軍巴延布原封奉恩將軍達里祜子
  奉恩將軍海誠奉恩將軍達里伯子
  奉恩將軍巴啟納奉恩將軍赫勒布子
  奉恩將軍成岱奉恩將軍達里珠子
  奉恩將軍八十六奉恩將軍長山子
  奉恩將軍巴延德奉恩將軍崇揚赫子
  奉恩將軍保月奉恩將軍卓善子
  輔國將軍素爾登額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嵩阿禮子
  原封輔國將軍德爾登額鎮國將軍噶爾瑪子
  原封奉國將軍魁文
  奉國將軍宗泰
  奉國將軍英善以上原封鎮國將軍輔爾嵩阿子
  奉恩將軍阿郎阿奉恩將軍噶林嗣子
  奉恩將軍徳克精額奉恩將軍占泰子
  奉恩將軍康武利奉恩將軍納蘇圖子
  副都統奉恩將軍霄格奉恩將軍天祥子
  奉恩將軍薩穆達奉恩將軍善海子
  奉恩將軍徳音泰奉恩將軍鄂洛順子
  奉恩將軍承世奉恩將軍常山保子
  原任吏部右侍郎正藍旗滿洲副都統同寧奉恩將軍定禄以上同泰子 佟竒孫輔國將軍伊尚阿曽孫
  奉恩將軍増誠
  副都統將軍増海以上奉恩將軍巴進泰子
  奉恩將軍武興奉恩將軍琳康子
  奉恩將軍碩安奉恩將軍琳安子
  奉恩將軍恩特赫黙
  奉恩將軍富清
  奉恩將軍綬海以上奉國將軍索斐子
  原封奉恩鎮國公鄂齊輔國公鄂斐子
  輔國將軍雙麟
  奉國將軍寳麟
  奉國將軍平麟
  原封奉國將軍同麟
  奉國將軍杭麟以上鎮國將軍伊克塔哈子
  奉恩將軍多福奉國將軍鄂岳子
  奉恩將軍五十九奉國將軍阿哈尼子
  奉恩將軍阿爾寧奉恩將軍安圖子
  奉恩將軍熙成奉國將軍塞赫禮子
  奉恩將軍祥彦奉國將軍漢章阿子
  奉國將軍品級瑪商阿閒散宗室瑪稷子 原封鎮國將軍品級瑪喀納孫奉恩輔國敦勤公愛音圖輔國懷思公滿度嗣子
  輔國將軍賽音圖
  原封輔國將軍訥音圖以上鎮國公額爾圖子
  内閣學士玉鼎柱原授三等侍衛富楞子 富森孫 鎮國公屯齊曽孫奉國將軍彭齡三等侍衛德成額子 謨啟孫 鎮國公屯齊曽孫
  原封奉恩將軍威範奉國將軍揚岱子
  奉恩將軍瑪富塔奉國將軍拜塞子
  原封奉恩鎮國公永謙
  鎮國將軍永煥
  輔國將軍永叙以上原封和碩簡親王雅爾江阿子
  輔國將軍長恒鎮國將軍敬順子
  奉國將軍鼐綬輔國將軍巴禄子
  奉恩將軍德綸泰奉國將軍理盛格子
  奉恩將軍牟尼保奉國將軍武格子
  和碩簡恪親王豐訥亨
  不入八分輔國公經訥亨以上和碩簡勤親王竒通阿子
  奉恩將軍靈通奉恩將軍德有子
  輔國將軍都祥
  輔國將軍都俞以上鎮國將軍準度子
  奉恩將軍登柱奉恩將軍延都子
  奉恩將軍登乆奉恩將軍履順子
  奉恩將軍徳特赫奉恩將軍履徳子
  奉恩輔國公嵩椿奉恩輔國敏恪公裕綬子
  奉恩將軍綬克
  奉恩將軍綬全
  奉恩將軍珠蘭泰以上奉恩將軍尤竒子
  原任倉場侍郎實麟原封鎮國公德瞻子
  奉恩輔國恭慤公恒魯
  輔國將軍恒質以上輔國公德普子
  餘詳
  玉牒
  八世奉恩將軍海存奉恩將軍巴延布子
  奉恩將軍恩特恒額
  奉恩將軍圭達杭額以上奉恩將軍海誠子
  奉恩將軍天師保奉恩將軍巴啟納子
  奉恩將軍清岱奉恩將軍成岱子
  奉恩將軍善志奉恩將軍巴延德子
  奉國將軍愛新德輔國將軍素爾登額嗣子
  奉恩將軍伊赫里奉國將軍宗泰子
  奉國將軍和齊匡鄂奉恩將軍阿郎阿子
  奉恩將軍慶善奉恩將軍霄格子
  奉恩將軍素松額奉恩將軍薩穆達子
  奉恩將軍揚慶奉恩將軍定禄子
  奉恩將軍徳良阿奉恩將軍増誠子
  奉恩將軍果爾明阿奉恩將軍武興子
  奉恩將軍福増禄奉恩將軍碩安子
  奉恩將軍色克奉恩將軍恩特赫黙子
  奉恩將軍福康奉恩將軍富清子
  奉恩將軍紹德
  奉恩將軍多齡阿以上奉恩將軍綬海子
  奉國將軍恒興輔國將軍雙麟子
  奉恩將軍和中額奉國將軍寳麟子
  奉恩將軍果明額奉國將軍平麟子
  奉恩將軍蘓赫訥閒散宗室德塞勒子奉國將軍阿裕爾孫
  奉恩將軍和隆阿奉恩將軍五十九子
  奉恩將軍恒霖奉恩將軍阿爾寧子
  奉恩將軍成翰奉恩將軍熙成子
  奉恩將軍品級英禄奉國將軍瑪商阿子
  奉恩輔國勤僖公吉存輔國敦勤公愛音圖子
  奉國將軍東海輔國將軍賽音圖子
  輔國將軍儀啟鎮國將軍永煥子
  奉國將軍儀常輔國將軍永叙子
  奉國將軍舒賢輔國將軍長恒子
  奉恩將軍舒爾金奉恩將軍牟尼保子
  奉國將軍吉拉敏
  和碩鄭恭親王積哈納以上和碩簡恪親王豐訥亨子
  不入八分輔國公積拉堪不入八分輔國公經訥亨子奉國將軍裕喜輔國將軍都俞子
  奉恩將軍海寧阿奉恩將軍登久子
  奉恩將軍五訥喜奉恩將軍德忒赫子
  副都統輔國將軍景熠
  奉國將軍景煌以上輔國公嵩椿子
  奉恩將軍靈嵩奉恩將軍珠蘭泰子
  奉恩輔國公興兆
  輔國將軍興郡
  奉國將軍興瑞以上輔國恭恪公恒魯子
  奉國將軍興誠輔國將軍恒質子
  餘詳
  玉牒
  九世奉恩將軍永登額奉恩將軍海存子
  奉恩將軍敏俊棟科諾子 松齡孫奉恩將軍占泰曽孫
  奉恩將軍禄哈布禮奉恩將軍果爾明阿子
  奉恩將軍德茂奉恩將軍色克子
  奉恩將軍敏愷奉恩將軍成翰子
  奉恩輔國公特通額
  奉恩將軍達明阿以上輔國勤僖公吉存子
  奉恩將軍揚森奉國將軍東海子
  奉國將軍敏輝
  奉恩將軍連輝以上輔國將軍儀啟子
  奉恩將軍重厚奉國將軍舒賢子
  奉恩將軍亷敏奉恩將軍舒爾金子
  奉恩將軍德海頭等侍衛向順子輔國將軍都祥孫
  奉國將軍成英輔國將軍興郡子
  餘詳
  玉牒
  十世不入八分輔國公寧盛額奉恩輔國公特通額子餘詳
  玉牒
  牒末附見者一人
  副將常岱冠軍使瑪岱子 三等侍衛巴實孫塔哈納曽孫 錫翰元孫 多羅篤義剛果貝勒巴雅喇五世孫 七世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
  帝系考
  皇族
  宗室
  太祖高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多羅安平貝勒杜度
  和碩敬謹莊親王尼堪以上廣畧貝勒禇英子
  多羅克勤郡王岳託
  和碩頴毅親王薩哈璘
  多羅謙襄郡王瓦克達
  奉恩輔國公瑪瞻
  和碩巽親王滿達海
  和碩惠順親王祜塞以上和碩禮烈親王代善子
  鎮國將軍席特庫
  奉恩將軍費雅三
  奉恩輔國介直公干圖
  輔國懐儀將軍範圖
  奉恩輔國公鞏安
  奉恩輔國公灝善以上奉恩鎮國勤敏公阿拜子
  鎮國將軍聶克塞
  鎮國恪恭將軍穆爾察以上鎮國克潔將軍湯古代子
  内大臣原封固山貝子額克親
  原授大學士封輔國公巴穆布爾善
  奉恩輔國恪僖公拔都海
  奉恩懷儀將軍拉都海
  輔國悼殤將軍巴特瑪費揚古以上奉恩輔國慤厚公塔拜子固山賢懿貝子尚建
  固山温良貝子博和託
  多羅貝勒博洛
  多羅安郡王岳樂以上和碩饒餘敏親王阿巴泰子
  奉恩輔國公噶布拉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祜錫禄以上奉恩鎮國恪僖公巴布泰子固山貝子和度
  奉恩鎮國公傅勒赫以上原封和碩英親王阿濟恪子
  原封輔國公來祜奉恩輔國介直公賴慕布子
  多羅貝勒多爾博和碩睿忠親王多羅衮嗣子
  多羅信宣和郡王多尼
  多羅貝勒輔國恪僖公察尼
  多羅信郡王洞鄂
  原封輔國公費揚古以上和碩豫通親王多鐸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多羅慤厚貝勒杜爾祜
  原封固山貝子穆爾祜
  固山恪禧貝子特爾祜
  固山懷愍貝子杜努文
  固山懷愍貝子薩弼以上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
  原封敬謹親王蘭布
  和碩敬謹悼親王尼思哈以上和碩敬謹莊親王尼堪子
  多羅衍禧介郡王羅洛渾
  多羅顯榮貝勒喀爾楚渾
  多羅和惠貝勒巴爾楚渾
  鎮國將軍品級巴思哈
  多羅剛毅貝勒祜里布以上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
  多羅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徳渾
  奉恩鎮國公杜蘭以上和碩穎毅親王薩哈璘子
  原封鎮國公留雍
  原封鎮國公噶爾塞以上多羅謙襄郡王瓦克達子
  多羅懷愍貝勒常阿岱和碩巽親王滿達海子
  多羅懐愍郡王精濟
  和碩康良親王傑書以上和碩惠順親王祜塞子
  奉恩將軍能額理
  奉恩輔國公英額理
  奉恩輔國公英格宜以上鎮國將軍席特庫子
  奉國將軍法喀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法復理以上鎮國懐儀將軍範圖子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圖薩
  輔國將軍巴哈穆以上奉恩輔國公鞏安子
  原授刑部尚書鎮國將軍佛格
  奉恩將軍保格
  輔國將軍善福
  輔國將軍瑪錫禮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尚禄
  輔國將軍薩穆當以上奉恩輔國公灝善子
  内大臣輔國將軍額竒
  散秩大臣輔國將軍度爾巴
  輔國將軍伯竒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伯爾赫宜
  原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伯赫以上内大臣原封固山貝子額克親子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岱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塞圖以上原授大學士封輔國公巴穆布爾善子輔國將軍席爾圖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博爾都以上奉恩輔國恪僖公㧞都海子輔國將軍巴爾善輔國悼殤將軍巴特瑪費揚古子
  固山悼愍貝子蘇布圖
  固山介潔貝子强度以上固山賢懿貝子尚建子
  奉恩輔國懷愍公翁古
  奉恩輔國懐儀公錦柱
  固山介潔貝子佛克齊庫
  固山貝子彰泰以上固山温良貝子博和託子
  原封多羅郡王塔爾納
  多羅懷思貝勒齊克新以上多羅貝勒博洛子
  䕶軍統領輔國將軍塞楞額
  多羅安慤郡王瑪爾渾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塞布禮
  奉恩鎮國公經希
  原封固山貝子藴端以上多羅安郡王岳樂子
  鎮國將軍輝塞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齊穆布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發度
  輔國將軍徳儀以上奉恩輔國公噶布拉子
  輔國將軍富良原封三等鎮國將軍祜錫禄子
  奉恩輔國公構孳
  原封輔國公綽克都以上奉恩鎮國公傳勒赫子
  輔國將軍來度原封輔國公來祜子
  多羅信郡王蘇爾發多羅貝勒多爾博子
  多羅信郡王鄂扎
  奉恩將軍鄂明以上多羅信宣和郡王多尼子
  奉國將軍查達
  原封奉恩將軍徳福以上輔國恪僖公察尼子
  奉國將軍鄂齊禮
  古北口提督彰格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查庫齊以上多羅信郡王洞鄂子奉恩將軍畢喇席
  奉恩將軍詹布
  奉恩將軍堯努以上原封輔國公費揚古子
  餘詳
  玉牒
  五世固山恪恭貝子敦達
  固山温恪貝子準達以上慤厚貝勒杜爾祜子
  原授三等鎮國將軍品級長源原封固山貝子穆爾祜子奉恩鎮國公噶爾哈圖
  奉恩鎮國恪恭公登塞
  原封奉恩將軍瑪爾噶圖以上恪僖貝子特爾祜子
  奉恩鎮國公巴鼐
  奉恩鎮國悼愍公固鼐以上懷愍貝子薩弼子
  奉恩輔國公賴士
  奉恩輔國公務友以上原封敬謹親王蘭布子
  多羅平比郡王羅科鐸
  多羅貝勒諾尼以上多羅衍禧介郡王羅洛渾子
  多羅貝勒克齊顯榮貝勒喀爾楚渾子
  輔國將軍品級固克度渾
  原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庫布素渾以上鎮國將軍品級巴思哈子
  多羅順承忠郡王諾羅布
  原封順承郡王勒爾錦以上多羅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徳渾子奉恩輔國公訥黙孫
  奉恩輔國公弼禮克以上奉恩鎮國公杜蘭子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台渾原封鎮國公留雍子
  原封輔國公海清原封鎮國公噶爾塞子
  都統奉恩將軍席倫圖
  奉恩將軍實憲
  奉恩將軍席昌
  原封奉恩將軍希常
  原封輔國公星尼以上多羅懐愍貝勒常阿岱子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尼他哈
  輔國將軍扎爾圖
  和碩康簡親王巴爾圖
  和碩康悼親王椿泰以上和碩康良親王傑書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務爾登
  奉國將軍務爾徳宜以上奉恩輔國公英額理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業爾圖奉恩輔國公英格宜子
  奉國將軍塞徳宜原封輔國將軍法復理子
  奉國將軍塞爾都
  副都統諾穆珠以上原封輔國將軍圖薩子
  奉國將軍務鼐
  奉恩將軍徳爾弼以上輔國將軍巴哈穆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瑚璉原授刑部尚書鎮國將軍佛格子奉國將軍珠隆輔國將軍善福子
  原任䕶軍統領儒富原封輔國將軍尚禄子
  奉國將軍徳敏輔國將軍瑪錫禮嗣子
  奉國將軍西林
  奉國將軍伯祥
  奉恩將軍忠順以上輔國將軍薩穆當子
  領侍衛内大臣額騰機輔國將軍額竒子
  原封二等奉國將軍巴甸紫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噶爾圖以上輔國將軍度爾巴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阿爾巴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阿齊圖以上輔國將軍伯竒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伯爾森原封輔國將軍伯爾赫宜子奉國將軍時通原封輔國將軍博爾都子
  散秩大臣奉國將軍增盛
  奉國將軍永徳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徳興以上輔國將軍巴爾善子
  奉恩鎮國公顔齡悼愍貝子蘇布圖子
  奉恩輔國公博尼奉恩輔國懐愍公翁古子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百綬
  固山恪敏貝子屯珠
  原封鎮國公明瑞以上固山貝子彰泰子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色㾗圖
  都統奉恩將軍色貝
  奉恩將軍務爾圖以上輔國將軍塞楞額子
  多羅安節郡王華玘
  原封奉恩將軍華玢以上安慤郡王瑪爾渾子
  副都統華珠原封輔國將軍塞布禮子
  奉國將軍威塞
  奉國將軍握内
  奉國將軍齊爾弼以上鎮國將軍輝塞子
  副都統奉國將軍索達塞
  前鋒統領奉國將軍勒特渾
  奉國將軍恒徳以上原封輔國將軍齊穆布子
  奉國將軍銘全原封輔國將軍發度子
  將軍奉國將軍尚建寶
  奉國將軍拉善以上輔國將軍徳儀子
  奉國將軍尼雅翰
  奉國將軍舒圖
  奉國將軍斐新
  奉國將軍哈孚喀以上輔國將軍富良子
  鎮國將軍訥延輔國公構孳子
  奉恩輔國公素嚴
  奉恩輔國公興綬
  原封奉恩輔國公普照
  原封輔國公經照以上原封輔國公綽克都子
  奉恩將軍扎坤泰原任三等侍衛愛珠子原封輔國公來祜孫
  奉恩輔國公多羅信郡王塞勤多羅信郡王蘇爾發子奉國將軍扎爾布
  多羅信慤郡王徳昭以上多羅信郡王鄂扎子
  奉恩將軍扎克丹
  奉恩將軍查拉芬以上奉國將軍鄂明子
  副都統合伻阿原任三等侍衛徳昌子輔國恪僖公察尼孫
  原封奉恩將軍鄂泰
  奉恩將軍費揚阿
  奉恩將軍積善以上奉國將軍鄂齊禮子
  原封奉恩將軍貝和諾
  將軍奉恩將軍綽和諾以上原封奉國將軍查庫齊子
  奉恩將軍納延
  奉恩將軍巴延
  凉州副都統奉恩將軍世照以上奉恩將軍畢拉席子
  奉恩將軍岳和奉恩將軍詹布子
  奉恩將軍根寧奉恩將軍堯努子
  餘詳
  玉牒
  六世原封鎮國公普貴
  原封鎮國公普竒
  奉恩輔國公普昌以上固山恪恭貝子敦達子
  奉恩輔國公品級善綬
  原封奉恩輔國公永齊
  原任兵部侍郎普泰
  奉恩輔國簡恪公蘇爾禪以上固山温恪貝子準達子輔國將軍品級察爾岱原授鎮國將軍品級長源子
  奉恩輔國温僖公瑟爾臣鎮國恪恭公登塞子
  原封輔國公阿布蘭
  奉恩輔國公法布蘭以上鎮國公巴鼐子
  奉恩輔國簡恪公伊爾登輔國公賴士子
  原封奉恩輔國公富增
  署散秩大臣鎮國將軍富宏以上輔國公務友子
  原封多羅平郡王訥爾圖
  多羅平悼郡王訥爾福以上多羅平比郡王羅科鐸子
  奉恩鎮國恪順公諾音託和多羅貝勒諾尼子
  奉恩輔國恪思公魯賔多羅貝勒克齊子
  奉恩將軍品級蘭鼐原授輔國將軍品級庫布素渾子
  多羅郡王品級錫保
  原封奉恩將軍封訥赫以上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子
  多羅順承郡王勒爾貝
  多羅順承郡王揚竒
  原封順承郡王布穆巴
  多羅順承郡王充保以上原封順承郡王勒爾錦子
  奉恩輔國敦敏公訥圖奉恩輔國公訥黙孫子
  原封鎮國將軍弼爾特訥奉恩輔國公弼禮克子
  奉恩將軍英俊
  奉恩將軍英勇以上奉恩將軍席倫圖子
  原封奉恩將軍成文奉恩將軍竇憲子
  奉恩將軍申徳奉恩將軍席昌子
  原封鎮國公星海
  奉恩將軍都隆額以上輔國公星尼子
  奉國將軍尚徳輔國將軍扎爾國子
  奉恩將軍謨章
  奉恩將軍謨本
  鎮國將軍謨雲
  奉國將軍謨恭
  奉國將軍謨經
  原封輔國將軍謨典
  輔國將軍謨廣
  輔國將軍謨顯
  鎮國將軍謨亮以上和碩康簡親王巴爾圖子
  和碩康修親王崇安和碩康悼親王椿泰子
  原任副都統良玉原任三等侍衛業勒子輔國公英額理孫
  奉恩將軍啟昭原封奉國將軍務爾登子
  奉恩將軍揚安
  奉恩將軍六十八以上奉國將軍務爾徳宜子
  奉恩將軍新岱原封奉國將軍業爾圖子
  奉恩將軍色本臣奉國將軍塞徳宜子
  奉恩將軍格爾斐音
  奉恩將軍格爾賔
  奉恩將軍託爾渾以上奉國將軍塞爾都子
  奉恩將軍珠靈阿奉恩將軍徳爾弼子
  奉恩將軍普順奉國將軍珠隆嗣子
  奉恩將軍順昌奉國將軍徳敏子
  奉恩將軍富察
  奉恩將軍富瑞以上奉國將軍西林子
  奉恩將軍廣寛
  奉恩將軍祥住
  奉恩將軍廣普以上奉國將軍伯祥子
  原授墨爾根副都統舒豐原授三等侍衛額特布子 輔國將軍額竒孫奉恩將軍伊克積善
  奉恩將軍和克積善以上奉恩將軍忠順子
  署散秩大臣英徳楚宗子 原封輔國將軍塞圖孫
  奉恩將軍齊福奉國將軍時通子
  奉恩將軍康泰
  奉恩將軍慶康以上奉國將軍增盛子
  奉恩將軍寧靜
  奉恩將軍格色泰以上奉國將軍永徳子
  原封奉恩將軍熙文
  原封奉恩將軍綽鼐以上原封奉國將軍𮎛㾗圖子
  奉恩將軍賽冲阿奉恩將軍色貝子
  奉恩將軍齡高奉恩將軍務爾圖子
  都統奉恩將軍社穆徳奉國將軍握内子
  原封奉恩將軍甘笙宗學副管齊塞子鎮國將軍輝塞孫
  奉恩將軍寶善
  奉恩將軍寶良
  奉恩將軍寶徳以上奉國將軍索達塞子
  奉恩將軍昻阿圖奉國將軍勒特渾子
  原封奉恩將軍穆錫奉國將軍恒徳子
  奉恩將軍裕寧閒散宗室齊竒嗣子 原封輔國將軍齊穆布孫
  奉恩將軍和正額奉國將軍銘全子
  副都統奉恩將軍勒克
  奉恩將軍雙貴
  原封奉恩將軍乍浦副都統書景阿奉國將軍拉善子奉恩將軍佛照
  奉恩將軍多義以上奉國將軍尼雅翰子
  奉恩將軍託禪奉國將軍舒圖子
  奉恩將軍多隆額奉國將軍斐新子
  奉恩將軍托錫奉國將軍哈孚喀子
  鎮國將軍素拜輔國公素嚴子
  奉恩輔國恭簡公璐達閒散宗室隆徳子 原封輔國公綽克都孫原封奉恩輔國公九成輔國公興綬子
  原封輔國公恒新原封輔國公普照子
  副都統明善扎穆寶子 雲岱孫 鄂拜曾孫原封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元孫奉恩將軍永武奉恩將軍扎坤泰子
  都統色佈懇
  奉恩輔國簡僖公齊努渾
  多羅信郡王功宜布以上多羅信郡王塞勤子
  奉恩將軍基綬奉國將軍扎爾布子
  原封奉恩將軍華齡
  和碩豫親王修齡
  奉恩將軍英齡以上多羅信慤郡王徳照子
  奉恩將軍瑪察奉恩將軍扎克丹子
  奉恩將軍珸爾龔阿奉恩將軍積善子
  奉恩將軍愛新泰將軍奉恩將軍綽和諾子
  奉恩將軍達福奉恩將軍納延子
  奉恩將軍尚福
  奉恩將軍達喜以上奉恩將軍巴延子
  奉恩將軍永明阿奉恩將軍世照子
  餘詳
  玉牒
  七世原封鎮國將軍明保
  奉恩輔國温僖公誠保
  奉恩輔國公智保
  奉恩輔國公蘇保以上原封鎮國公普貴子
  奉恩輔國敦僖公廣齡輔國簡恪公蘇爾禪子
  奉恩將軍品級諾爾博輔國將軍品級察爾岱子
  原封輔國公徳明阿
  奉恩輔國公額爾經阿以上輔國温僖公瑟爾臣子
  輔國温僖將軍福爾善原封輔國公阿布簡子
  奉恩輔國和慤公法爾善輔國公法布蘭子
  輔國公將軍富春輔國簡恪公伊爾登子
  奉恩將軍玖雅圖閒散宗室拜音布子奉恩輔國公務友孫
  輔國將軍阿敏圖鎮國將軍富宏子
  多羅郡王品級訥爾蘇平悼郡王訥爾福子
  原封輔國公斗寶鎮國恪順公諾音托和子
  奉恩將軍品級宗智輔國恪思公魯賔嗣子
  多羅順承恪郡王熙良多羅郡王品級錫保子
  奉恩輔國勤僖公興寧輔國敦敏公訥圖子
  鎮國將軍洞福閒散宗室忠端子 台渾孫 留雍曾孫 多羅謙襄郡王瓦克達元孫
  原封奉恩將軍積書原封奉恩將軍成文子
  奉恩將軍巴爾薩奉恩將軍申徳子
  奉恩將軍徳永福奉國將軍尚徳子
  奉恩將軍善存奉恩將軍謨章子
  奉恩將軍善廣奉恩將軍謨本子
  輔國將軍崇敬
  奉國將軍崇敏
  輔國將軍崇寧以上鎮國將軍謨雲子
  奉國將軍善勇輔國將軍謨廣子
  和碩禮親王永恩
  鎮國將軍永㥣以上和碩康修親王崇安子
  奉恩將軍鵬志閒散宗室凊博嗣子 原封奉國將軍務爾登嗣孫
  原封奉恩將軍鵬韜奉恩將軍啟昭子
  奉恩將軍俊福奉恩將軍六十八子
  奉恩將軍富勒申奉恩將軍新岱子
  奉恩將軍瑶璋
  奉恩將軍承宗以上奉恩將軍格爾賔子
  奉恩將軍寛成奉恩將軍廣寛子
  奉恩將軍瑞松奉恩將軍慶康子
  原封奉恩將軍瑞昌奉恩將軍寜靜子
  奉恩將軍瑞華榮靜嗣子 奉國將軍永徳孫
  副都統奉恩將軍都爾嘉奉恩將軍格色泰子
  奉恩輔國恭恪公逢信安詹嗣子 固山恪敏貝子屯珠嗣孫奉恩將軍達慶阿奉恩將軍齡高子
  奉恩輔國公竒崑三等侍衛錫貴子 原封奉國將軍華玢孫
  副都統䕶軍統領徳爾素
  原封奉恩將軍松年以上奉恩將軍社穆徳子
  原封奉恩將軍沙爾伸奉恩將軍寶善子
  奉恩將軍尚嘉訥奉恩將軍寶良子
  奉恩將軍經寧奉恩將軍昻阿圖子
  奉恩將軍敬文奉恩將軍裕寧子
  奉恩將軍佛爾恒額
  奉恩將軍猛額圖以上奉恩將軍雙貴子
  奉恩將軍倭克星額奉恩將軍托禪子
  奉恩將軍禄興奉恩將軍多隆額子
  奉恩將軍和倫泰奉恩將軍托錫子
  原封輔國公麟魁輔國恭簡公璐達子
  鎮國將軍謙徳
  奉恩將軍順徳以上原封輔國公九成子
  多羅信郡王如松多羅信郡王功宜布子
  奉恩將軍茂惠奉恩將軍基綬子
  奉恩將軍保綱奉恩將軍瑪察子
  奉恩將軍康麟閒散宗室濟昌嗣子奉恩將軍查拉芬
  餘詳
  玉牒
  八世奉恩輔國公慶春嗣孫輔國温僖公誠
  奉恩輔國公博爾忠鄂保子輔國敦僖公廣
  奉恩將軍品級鳳文齡子奉國將軍品級
  鎮國將軍徳尊諾爾博子原封輔國
  奉恩將軍旭昇
  奉國將軍旭英公徳明阿子以上輔國温
  鎮國將軍禄慶僖將軍福爾善子輔
  奉恩鎮國公賔寧
  輔國將軍賔泰
  輔國將軍賔靖國和慤公法爾善子
  奉恩將軍惠寧以上輔國公將軍富
  副都統綏逺城將軍雅郎阿春子輔國將軍阿敏圖子閒散宗室訥
  訥爾圖孫
  多羅平敏郡王福彭
  固山貝子品級福秀
  奉國將軍福靖以上多羅郡王品級訥爾蘇子
  原封奉恩將軍福寧阿原封輔國公斗寶子
  奉恩將軍訥穆金奉恩將軍品級宗智子
  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
  鎮國將軍克明
  奉恩將軍徳宗以上多羅順承恪郡王熙良子
  奉恩輔國公崇尚輔國勤僖公興寧子
  奉恩將軍普正奉恩將軍已爾薩子
  輔國將軍福色鏗額原任三等侍衛武爾卿阿嗣子 奉恩將軍都隆額孫奉恩將軍獻福奉恩將軍鵬志子
  原封奉恩將軍素隆阿奉恩將軍富勒申子
  奉恩輔國公盛昌輔國恭恪公逢信子
  奉恩將軍伊崇額開散宗室達爾阿子奉恩將軍齡高孫
  漢軍副都統恒山保副都統䕶軍統領徳爾素子
  奉恩將軍納爾善閒散宗室佛常子奉恩將軍寶善孫
  奉恩將軍隆泰奉恩將軍尚嘉納子
  奉恩將軍嵩惠奉恩將軍經寧子
  和碩睿親王淳頴多羅信恪郡王如松子
  奉恩將軍盛福奉恩將軍茂惠子
  奉恩將軍博爾和奉恩將軍保綱嗣子
  餘詳
  玉牒
  九世奉恩輔國公恒寧奉恩輔國公慶春子
  奉國將軍明充奉恩輔國公博爾忠鄂子
  奉恩將軍書伯奉恩將軍旭昇子
  奉恩將軍富寧額
  奉恩將軍哲爾慶額以上奉國將軍旭英子
  鎮國將軍倫成鎮國將軍祿慶子
  多羅平僖郡王慶寧多羅平敏郡王福彭子
  多羅克勤郡王慶恒固山貝子品級福秀
  奉恩將軍慶向子奉國將軍福靖
  奉恩將軍恒英
  奉國將軍恒齡
  多羅順承慎郡王恒昌
  奉國將軍恒慶
  奉國將軍恒伯子以上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
  奉國將軍文獻英阿子鎮國將軍
  餘詳
  玉牒
  十世奉恩將軍郡徳克明子奉恩將軍
  餘詳
  玉牒
  牒末附見者四人
  男品級碩薩書伯子登 西克子原封多羅貝勒 徳格
  正白旗滿洲都統崇古禮類孫四 世喇哈子原封固山貝 子碩托孫親王代善曾孫
  内大臣原任吏部尚書富森岳塞布子 原封固山貝子碩托孫 和碩禮烈親王代善曾孫 以上五世
  副都統徳克申内大臣原任吏部尚書富森子 六世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奉
  上諭向來宗室惟近支依皇子皇孫輩命名其支派稍逺者命名即不得依此行輩本年因得五世元孫命名載錫將來載字輩下再得六世來孫應用奉字因令宗人府查宗室内載字下一輩逺支已有希賢覺隆阿二人是自
  太祖以下至今已有十一世𤓰瓞繁衍本支極盛朕心深為欣慶著加恩依奉字輩希賢賜名奉福覺隆阿賜名奉夀並查其父今當何差著宗人府奏聞以示朕視族推恩仰承
  天眷啟佑萬年之至意
  太宗文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原封輔國將軍國泰
  輔國將軍握赫訥
  和碩顯懿親王富綬
  多羅温良郡王猛峩
  原封輔國將軍星寶以上和碩武肅親王豪格子
  散秩大臣鎮國將軍蘇爾登奉恩輔國公葉布舒子
  和碩莊靖親王博果鐸
  原封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
  輔國温僖將軍恩克布以上和碩承澤𥙿親王碩塞子
  原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靖恒
  原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雲升
  原封不入八分輔國公成孚以上奉恩鎮國慤厚公高塞子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徳寧
  奉恩將軍海麟以上奉恩輔國公品級常舒子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容吉
  奉恩將軍諭徳以上奉恩輔國公韜塞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武禮輔國將軍握赫訥子和碩顯宻親王丹臻
  和碩顯親王拜察禮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伽藍保以上顯懿親王富綬子多羅温哀郡王佛永惠
  多羅貝勒延綬以上温良郡王猛峩子
  輔國將軍佛爾竒
  奉恩將軍額爾竒以上鎮國將軍蘇爾登子
  多羅貝勒福蒼原封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子
  奉國將軍榮貴輔國温僖將軍恩克布子
  鑲藍旗䝉古副都統常嶽原封輔國公靖恒子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釋迦保原封輔國公雲升子
  奉恩將軍福喜奉恩將軍海麟子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靈泰原封鎮國將軍容吉子
  奉恩將軍明堯奉恩將軍諭徳子
  副都統品級薩喇善寧竒子 輔國公韜塞孫
  餘詳
  玉牒
  五世奉恩將軍圖訥原封奉國將軍武禮子
  奉國將軍成信
  和碩顯謹親王衍演
  奉國將軍延徳以上和碩顯密親王丹臻子
  和碩肅勤親王藴著
  奉國將軍藴清
  奉國將軍藴興以上和碩顯親王拜察禮子
  原封輔國公揆慧
  奉恩將軍揆良以上多羅貝勒延綬子
  奉恩將軍扎延輔國將軍佛爾竒子
  奉恩將軍雙闗保奉恩將軍額爾竒子
  和碩莊親王𢎞普
  輔國將軍𢎞寧
  奉恩輔國公𢎞曧以上和碩莊恪親王允禄子允禄見 皇子門為和碩莊靖親王博果鐸嗣
  原封奉恩鎮國公寜赫三等侍衛伊泰子 原封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孫原封多羅貝勒球琳多羅貝勒福蒼子
  原封輔國將軍忠福原封鎮國將軍釋迦保子
  原任副都統䕶軍統領伊爾圖原封輔國將軍靈泰子奉恩將軍阿爾吉圖奉恩將軍明堯子
  副都統品級恒秀
  副都統品級恒瑞以上副都統品級薩喇善子
  餘詳
  玉牒
  六世奉恩將軍松健
  副都統杭州將軍奉恩將軍額爾徳䝉額以上奉恩將軍
  圖納子
  奉恩將軍永俊
  副都統永傑以上奉恩將軍成信子
  奉恩將軍寶銘奉國將軍延徳子
  奉恩將軍舒明和碩肅親王藴著子
  奉恩將軍淑衡奉國將軍藴清子
  原封奉恩將軍淑徳奉國將軍藴興子
  奉恩將軍普禄奉恩將軍揆良子
  和碩莊親王永瑺
  奉國將軍永珂以上和碩莊親王𢎞普子
  輔國將軍永蕃
  奉國將軍永蕚以上奉恩輔國公𢎞曧子
  原封奉恩輔國公徳謹
  鎮國將軍徳春
  輔國將軍徳三以上原封多羅貝勒球琳子
  奉恩將軍慧文賽沙達嗣子 奉恩將軍福喜孫
  餘詳
  玉牒
  七世奉恩將軍春韶奉恩將軍永俊子
  奉恩將軍忠靈奉恩將軍舒明子
  奉恩將軍忠傑奉恩將軍淑衡子
  餘詳
  玉牒
  世祖章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原封和碩裕親王保泰
  和碩悼親王保綬以上和碩裕憲親王福全子
  輔國將軍永綬
  奉恩鎮國公滿都䕶
  多羅僖敏貝勒海善
  輔國將軍對青格
  輔國將軍卓泰以上和碩恭親王常寧子
  和碩純親王富爾祜倫和碩純靖親王隆禧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原封世子廣善
  原封輔國公廣華以上原封和碩裕親王保泰子
  原封和碩裕親王廣寧
  和碩裕親王廣禄以上和碩悼親王保綬子
  奉國將軍愛隆阿
  奉恩將軍福格
  奉國將軍竒臣以上輔國將軍對青格子
  餘詳
  玉牒
  五世鎮國將軍亮景
  原封輔國將軍亮智
  輔國將軍亮清
  奉國將軍亮炷
  奉國將軍亮煥
  鎮國將軍亮魁
  鎮國將軍亮慶
  輔國將軍亮源
  鎮國將軍亮瑚以上和碩裕親王廣禄子
  多羅貝勒斐蘇原授頭等侍衛禄穆布子多羅僖敏貝勒海善孫奉恩將軍安楚杭阿奉國將軍愛隆阿子
  餘詳
  玉牒
  六世輔國將軍恒國鎮國將軍亮景子
  奉國將軍恒維輔國將軍亮清子
  固山貝子明韶
  輔國將軍明恭
  輔國將軍明佩
  奉恩將軍明贊
  奉恩將軍明該以上多羅貝勒斐蘇子
  餘詳
  玉牒
  七世輔國將軍晉昌固山貝子明韶子
  餘詳
  玉牒
  聖祖仁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奉恩鎮國公𢎞昉
  將軍奉恩將軍𢎞晌以上固山貝子品級允禔子
  奉恩輔國公品級𢎞晉
  奉恩輔國恪僖公𢎞曣
  原封奉恩輔國公𢎞晀
  多羅理郡王𢎞㬙
  奉恩輔國公𢎞晥以上和碩理宻親王允礽子
  原封世子𢎞晟
  固山貝子𢎞景以上多羅誠隠郡王允祉子
  貝勒品級𢎞昇
  和碩恒恪親王𢎞晊
  原封一等鎮國將軍𢎞昂
  奉恩將軍𢎞昫
  奉恩將軍𢎞曈以上和碩恒温親王允祺子
  原封長子𢎞曙
  輔國將軍𢎞晫
  多羅淳慎郡王𢎞暻
  奉恩將軍𢎞泰以上和碩淳度親王允祐子
  散秩大臣𢎞晸原封固山貝子允禟子
  世子品級𢎞昆和碩履懿親王允祹子
  原封多羅貝勒𢎞昌
  多羅貝勒品級𢎞暾
  多羅寧良郡王𢎞晈
  多羅貝勒品級𢎞昑
  和碩恪親王𢎞曉以上和碩怡賢親王允祥子
  原封固山貝子𢎞春
  多羅恭勤貝勒𢎞明
  散秩大臣𢎞映
  都統散秩大臣𢎞暟以上多羅恂勤郡王允禵子
  多羅愉恭郡王𢎞慶
  鎮國將軍𢎞富以上多羅愉恪郡王允禑子
  固山貝子𢎞閏多羅簡靖貝勒允禕子
  固山貝子𢎞曨
  副都統鎮國將軍𢎞嵩
  輔國將軍𢎞豐以上多羅恭勤貝勒允祜子
  奉國將軍𢎞昤奉恩鎮國公允祁子
  和碩諴親王𢎞暢
  原封固山貝子𢎞旿
  鎮國將軍𢎞康
  原封輔國將軍𢎞超以上和碩諴恪親王允祕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奉恩輔國公永璥輔國公品級𢎞晉子
  内大臣廣州將軍奉恩輔國公永瑋輔國恪僖公𢎞曣子奉恩將軍永嶒
  奉國將軍永璒
  奉國將軍永砇
  奉國將軍永遐以上原封輔國公𢎞晀子
  輔國將軍永曖
  奉恩將軍永育以上多羅理郡王𢎞㬙子
  不入八分輔國公永浩奉恩輔國公𢎞晥子
  原封奉國將軍永珀
  奉恩鎮國公永珊以上固山貝子𢎞景子
  副都統品級永瑞
  不入八分輔國公永澤以上貝勒品級𢎞昇子
  輔國將軍永馨
  奉國將軍永勲
  多羅恒郡王永皓以上和碩恪親王𢎞晊子
  奉恩將軍永慶奉恩將軍𢎞昫子
  奉恩將軍永瑃
  奉恩將軍永鼐以上奉恩將軍𢎞曈子
  奉國將軍永玒
  奉恩將軍永莊以上輔國將軍𢎞晫子
  多羅貝勒永鋆多羅淳慎郡王𢎞暻子
  多羅貝勒永喜多羅貝勒品級𢎞暾嗣子
  多羅貝勒永福多羅寜良郡王𢎞晈子
  鎮國將軍永杭
  鎮國將軍永琅和碩怡親王𢎞曉子
  輔國將軍永忠
  散秩大臣固山貝子永碩
  奉國將軍永怡
  奉國將軍永悌以上多羅恭勤貝勒𢎞
  多羅貝勒永臶明子多羅愉恭郡王
  多羅果郡王永瑹
  鎮國將軍永璨𢎞慶子以上多羅果恭郡王𢎞曕 子𢎞曕見皇子門為和碩果毅
  輔國將軍永若親王允禮嗣鎮國
  餘詳
  玉牒
  五世奉國將軍綿俊
  奉恩將軍綿侃
  輔國將軍綿佐將軍𢎞嵩子以上奉
  奉恩將軍綿瓝恩輔國公永瑋子
  奉恩將軍綿⿴奉國將軍永璒子
  副都統綿康奉國將軍永砇子副
  原封奉國將軍綿銓都統品級永瑞子
  原封奉恩將軍綿綱輔國將軍永馨子
  奉恩將軍綿旭奉國將軍永怡子
  餘詳
  玉牒
  世宗憲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和碩和勤親王永璧
  散秩大臣鎮國將軍永璸
  鎮國將軍永瑍
  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以上和碩和恭親王𢎞晝子
  餘詳
  玉牒
  四世多羅和勤郡王綿倫
  多羅和郡王綿偱以上和碩和勤親王永璧子
  餘詳
  玉牒
  今上皇帝系
  二世恭載
  皇子門
  三世
  皇長孫固山貝子綿徳
  皇孫多羅定郡王綿恩以上 皇長子和碩定安親王永璜子
  皇孫綿懿 皇十一子永瑆第二子嗣皇三子多羅循郡王永璋子
  皇孫多羅貝勒綿惠 皇四子多羅履端郡王永珹子
  皇孫多羅貝勒綿億 皇五子和碩榮純親王永琪子
  皇孫綿聰
  皇孫綿愛
  皇孫綿慈
  皇孫綿稔
  皇孫綿慶
  皇孫綿憙以上 皇六子多羅質郡王永□子
  皇孫綿志
  皇孫綿懋以上 皇八子多羅儀郡王永璇子
  皇孫綿懃
  皇孫綿總
  皇孫綿恪以上 皇十一子永瑆子
  皇孫綿偲 皇十一子永瑆第四子嗣 皇十二子永璂後
  皇孫綿寧 皇十五子永琰子
  四世
  皇曾孫固山貝子奕純 皇長孫固山貝子綿徳子
  皇曾孫奕紹 皇孫多羅定郡王綿恩子
  皇曾孫奕綬 皇孫綿懃子
  五世
  皇元孫載錫 皇曾孫固山貝子奕純子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
  帝系考
  皇族
  覺羅
  興祖直皇帝長子
  大祖系
  二世
  大祖恭載
  皇子門
  三世以下
  素赫臣
  尼揚古以上三世
  等謹按
  玉牒載
  大祖三子第一子素赫臣第二子譚圖第三子尼揚古今照世派編纂必溯其所自出故三世恭載素赫臣尼揚古其譚圖子孫因本門無登載者故不例書後倣此
  大學士伊圖
  太子少保都統伊勒們並瓦爾喀子 尼揚古孫 以上五世侍郎碩穆布三等輕車都尉羅託禮子光度孫 素赫臣曾孫
  副都統席布席圖子 瓦爾喀孫 尼揚古曾孫
  三等男布祜輕車都尉布三子 庫爾喀孫尼揚古曾孫 以上六世布政使額楞布步軍協領扎秦子 三等輕車都尉卓班孫 光度曾孫 素赫臣元孫
  原任侍郎三寶
  正卿安寶並三等輕車都尉萬寶子 三等輕車都尉卓爾㑹孫 光度曾孫 素赫臣元孫
  原授黑龍江副都統額爾塞三等輕車都尉舜岱嗣子 三等輕車都尉羅託禮孫 光度曾孫 素赫臣元孫
  三等男額訥布三等男布祜子以上七世
  鑲藍旗䕶軍統領兼工部侍郎伯秀原任侍郎三寳子 八世原任正藍旗副都統䕶軍㕘領行走七十協領外棟子三等輕車都尉瓦爾達孫 三等輕車都尉蘇賴曾孫 三等輕車都尉舒爾格元孫 騎都尉錫翰五世孫 瓦爾喀六世孫 十世
  餘詳
  玉牒
  興祖直皇帝第二子
  二祖系
  二世
  二祖恭載
  皇子門
  三世以下
  陸虎臣三世
  都統穆哈廉
  尚書薩璧翰並索爾和子 陸虎臣孫 以上五世
  原授副都統騎都尉又一雲騎尉科爾坤尚書薩璧翰子以上六世
  原授都統諸滿特思䕶子 都統穆哈亷孫
  内大臣塔達塔哈納子 圖哈廉孫 索爾和曾孫 陸虎臣元孫副都統吉林烏拉將軍𫎇鄂洛
  散秩大臣佛綸並騎都尉科爾坤子 以上七世
  原任禮部侍郎䕶軍㕘領蓀果内大臣塔達子
  原授滿洲都統阿拉納阿海子 一等輕車都尉葉思䕶孫 尚書薩璧翰曾孫
  副都統長代莫理博子 騎都尉科爾坤孫以上八世
  散秩大臣齊式武查克丹子 吉林烏拉將軍䝉鄂洛孫 九世餘詳
  玉牒
  興祖直皇帝第三子
  三祖系
  二世
  三祖恭載
  皇子門
  三世以下
  履泰
  務泰
  綽竒阿注庫
  龍敦
  飛永敦以上三世
  副都統卦勒察
  都統託博輝並龍敦子以上四世
  副都統商鑒務巴泰子務泰孫
  太子太保郎球伊巴理子龍敦孫
  副都統布爾吉
  副都統雅布海
  副都統巴布賴並鐸弼子龍敦孫
  大學士少師兼太子太師都統巴哈納副都統卦勒察子以上五世
  原任侍郎沙賴副都統商鑒子
  副都統阿克善翁阿岱子 僧額孫 務泰曾孫
  尚書品級副都統外庫騎都尉又一雲騎尉祜邁子 洞峩洛孫 務泰曾孫
  原任山西巡撫阿塔長史龍錫子 洞峩洛孫 務泰曾孫
  内大臣務黙訥都賴費揚古子 濟伯禮孫 龍敦曾孫
  䕶軍統領跨岱騎都尉岳塔子 伊巴理孫 龍敦曾孫
  左副都御史碩博會騎都尉哈斯祜子 伊巴理孫 龍敦曾孫副都統杜爾巴副都統布爾吉子
  原授都統巴爾布副都統巴布賴子
  尚書雅布蘭赫塞子 副都統卦勒察孫 以上六世
  都統德爾錦騎都尉國幹子 拜音達禮孫 拜塔曾孫 履泰元孫
  原授副都統二等輕車都尉託洛課三等輕車都尉祜鈕子固納孫 索爾果達曾孫 履泰元孫
  二等男塞克森副都統阿克善子
  原授蘭州布政使哲爾金七品官坤度子 騎都尉乂一雲騎尉祜邁孫洞峩洛曾孫務泰元孫
  川陜總督華顯三等輕車都尉圖坦子 三等輕車都尉圖禄孫 洞峩洛曾孫務泰元孫
  原授副都統海蘭三等輕車都尉鄂岳子 騎都尉岳塔孫 伊巴理曾孫 龍敦元孫
  原授副都統伊敦三等輕車都尉扎富納子 喀喇孫 鐸弼曾孫 龍敦元孫原授副都統安圖䕶軍㕘領阿燕子副都統巴布賴孫
  杭州副都統塞石圖阿哈禪子 一等輕車都尉額蘇圖孫 喇岱曾孫 龍敦元孫
  尚書蘇庫務爾喀子 務喇納孫 騎都尉克春曾孫 飛永敦元孫 以上七世原授都統戸部侍郎塞德
  原封二等男巴彦德並二等男塞克森子
  原授副都統英柱三等輕車都尉鄂色子 三等輕車都尉鄂岳孫 騎都尉岳塔曾孫 伊巴理元孫 龍敦五世孫
  原授副都統長史佛保塞赫子 左副都御史碩博㑹孫
  原授副都統品級赫林三等輕車都尉愛山子三等輕車都尉阿爾楚孫頭等䕶尉阿爾海曾孫鐸弼元孫 龍敦五世孫
  左副都御史巴彦學原授佐領諾理子 佐領巴錫孫 少師兼太子太師都統巴哈納曾孫
  提督巴彦弼佐領禮珠子 佐領巴錫孫 少師兼太子太師都統巴哈納曾孫黑龍江副都統䕶軍㕘領兼騎都尉瑪希納一等輕車都尉納翰泰子 䕶軍㕘領杭竒孫 三等輕車都尉海蘭曾孫 副都統卦勒察元孫鑲藍旗副都統石麟尚書蘇庫子以上八世
  原授䕶軍統領圖喇七品官瓦爾達子 䕶軍㕘領德爾泰孫 邁圖曾孫尼雅漢元孫 威準五世孫 務泰六世孫
  總督圖思德阿爾嵩阿子 扎克丹孫 二等輕車都尉阿哈曾孫 長史龍錫元孫洞峩洛五世孫務泰六世孫
  原任總兵兼雲騎尉達星阿筆帖式伯啟子 恩特孫 三等輕車都尉塞爾圖曾孫 禄克度元孫 阿度巴晏五世孫 綽竒阿注庫六世孫
  湖南衡州營副將二等侍衛常福莽鼐子 頭等侍衛瑪圖孫穆臣曾孫 佐領奥塔元孫濟伯禮五世孫 龍敦六世孫
  經筵日講官翰林院侍讀學士逢泰
  總督滿保並僧塞子 二等輕車都尉祜章阿孫騎都尉石達禮曾孫 都賴費揚古元孫 濟伯禮五世孫 龍敦六世孫
  副將蘇昌阿副䕶軍校衡善子 䕶軍㕘領兼佐領伯竒圖孫 啟心郎布禄曾孫太子太保郎球元孫
  左都御史吳拜三等輕車都尉祜世巴子 三等輕車都尉巴弼孫 雲騎尉貴和鐸曾孫 華善元孫 薩哈爾察五世孫 龍敦六世孫
  侍郎副都統阿揚阿郎中達爾圖子 總尉瑪爾圖孫 二等輕車都尉竒臣曾孫 三等輕車都尉瑙德宜元孫克禮五世孫 飛永敦六世孫
  巡撫巴延三佐領兼雲騎尉布希子 防禦務禮孫 務爾喀曾孫 務喇納元孫騎都尉克春五世孫飛永敦六世孫
  將軍額爾登魯庫子 尚書蘇庫孫 以上九世
  原任總兵西林杭吉圖子 筆帖式寧格禮孫三品官謨禮普曾孫 奥哈元孫奥岱五世孫 阿度巴晏六世孫 綽竒阿注庫七世孫
  都統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勒爾森筆帖式元旦子僧塞孫 二等輕車都尉祜章阿曾孫 騎都尉石達禮元孫都賴費揚古五世孫 濟伯禮六世孫 龍敦七世孫以上十世
  玉牒末附見者三人
  尚書果科
  副都統岳博並昂阿喇 子威準孫務泰曾 孫以上六
  䕶軍統領海蘭世騎都尉兼佐領哈 達子總尉穆成 格孫昂阿 喇曾餘詳
  玉牒
  興祖直皇帝第四子
  四祖系
  二世
  四祖
  景祖翼皇帝恭載
  帝號歴年門
  三世恭載
  皇子門
  四世以下
  二等子兼内大臣塞勒孫八世博 伊和齊子武功郡王禮 敦巴
  二等子額爾德二等子内大臣塞勒子
  都統吉哈禮騎都尉阿賴子博伊和齊孫
  三等男薩賽二等輕車都尉阿賽子博伊和齊孫 以上六世
  二等子喇祜塔
  原封二等子噶爾漢並二等子額爾德孫
  寧夏將軍都統舒淑噶布喇子 騎都尉阿賴孫 博伊和齊曾孫副都統海都瑪布子 騎都尉阿賴孫
  原任散秩大臣吉禮都統吉哈禮子
  一等男瓦爾瑪雲騎尉葉穆濟子 阿世布孫祜爾哈齊曾孫 多羅恪恭貝勒塔察篇古元孫
  原授都統豁特䕶軍㕘領穆成恪子 阿世布孫
  副都統圖爾瑪三等輕車都尉噶思哈子 阿世布孫
  一等男瑪克蘇
  三等男郎圖並莽嘉子 阿世布孫 以上七世
  原任布政使武什二等輕車都尉瑪爾翰子 瑪爾岱孫 二等子兼内大臣塞勒曾孫七世
  䕶軍統領噶爾圖
  都統阿爾圖並二等輕車都尉噶爾諸子 噶布喇孫
  原授散秩大臣延綬將軍都統舒淑子
  原封一等男蘇爾瑪一等男瓦爾喀子
  西路副將軍伊禮布騎都尉聶勒子 䕶軍㕘領穆成恪孫
  二等男舒淑佐領薩克蘇嗣子莽嘉孫 以上八世
  散秩大臣兼副都統海格原任佐領喇薩禮子二等子喇祜塔孫副都統散秩大臣萬福道永子 二等子喇祜塔孫
  散秩大臣阿都都統阿爾圖子
  一等男佛寧額原封一等男蘇爾瑪子
  副都統同福住副將軍伊禮布子
  原授盛京副都統福格二等男舒淑嗣子 以上九世
  兵部右侍郎兼鑲白旗漢軍副都統奉寛一等男佛寧額子
  福州將軍永德城守尉哈克秦子 六品官書啟圖孫 副都統圖爾瑪嗣曾孫禮部侍郎志信生員喇哈子 洪裕孫 喇克蘇曾孫 莽嘉元孫 阿世布五世孫 祜爾哈齊六世 孫多羅恪恭貝勒塔察篇古七 世孫以上
  餘詳
  玉牒
  興祖直皇帝第五子
  五祖系
  二世
  五祖恭載
  皇子門
  三世以下
  郎騰十世
  三等男拜三三世伯林子郎
  一等男穆成格
  二等男武英殿大學士勒德渾騰孫並二等輕車都尉機達 席庫子 郎騰孫以
  一等子顧納岱上五世三等男
  散秩大臣外山拜三子三等侍衛 瓦爾達子薩 哈席庫孫
  原授副都統佟基
  原任刑部侍郎法喇
  原封二等男納泰並二等男勒德渾子 以上六世
  一等子謨洛渾一等子顧納岱子
  一等子都統席特庫騎都尉顧巴岱子三等男拜三孫
  原任侍郎察哈喇穆成格子 蘇達喇孫伯林曾孫 郎騰元孫
  散秩大臣諾爾遜三等侍衛阿喇密子 薩哈廉孫 伯林曾孫 郎騰元孫布政使齊格散秩大臣外山子 以上七世
  一等子領侍衛内大臣舒禄一等子都統席特庫子
  原授副都統諾穆齊
  原授副都統蘇爾泰
  廣西潯州營副將額爾泰並散秩大臣諾爾遜子 以上八世原襲二等子伊靈阿一等子領侍衛内大臣舒禄子
  副將佛明原授副都統諾穆齊子
  寧夏將軍永泰原授副都統蘇爾泰子
  布政使敦福福昌子 騎都尉諸詹孫 頭等侍衛努赫勒曾孫 一等輕車都尉務習譚元孫 務巴席庫五世孫郎騰六 世孫以上
  二等子四保九世倉庫官安 崇阿子三等侍衛瑪 爾泰孫一等子領侍衛内大臣舒禄曾
  餘詳
  玉牒
  興祖直皇帝第六子
  六祖系
  二世
  六祖恭載
  皇子門
  三世以下
  康嘉
  阿哈納孫十一世
  䕶軍統領譚濟布以上三世阿哈
  原授總兵官㕘領保柱納子四世七 品官理達子一等輕車 都尉喀䝉愛 孫屯布禄 曾孫
  原任參贊總辦喀什噶爾囘部事務納世通納親子䕶軍㕘領代衮孫 一等輕車都尉喀䝉愛曾孫 屯布禄元孫 康嘉五世孫 以上八世餘詳
  玉牒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六
  封建考
  等謹案列爵曰封分土曰建建國之制固不可行於三代以後而三代之初亦既不勝其𡚁禹一傳而有甘之誓再傳而有羲和之征夫有扈羲和之所以獲咎者曰怠侮曰沈湎而已此在郡縣之時朝下詔而夕就逮一法吏足以議其罪而必命六師以征之則以其有土地甲兵之可恃而建國之弊已略可覩矣馬端臨撰封建考所以論建國之不可行者其語極詳顧建國之制不可行而封爵之制不可廢以展懿親以酬勲閥率是道也自唐宋以後大抵皆封爵之制而馬氏概因之為封建厯引魏徵栁宗元蘇轍之説以著於冊蓋存封建之名即所以示封建之戒後之考者統觀而析辨之則知封而不建實萬禩不易之常法而迂儒之矜言復古者直不通事理之論耳今臣等奉
  命纂輯
  皇朝文獻通考所列二十四門悉依馬氏之例是以封建考亦仍舊名至卷中按條標目則别稱封爵以紀其實焉
  同姓封爵一
  等謹案
  國家庸勲展親優崇爵秩自
  太祖肇基即以國語定爵號其最尊者稱曰貝勒逮我太宗崇德改元始定王公等爵以封
  顯祖子孫洎乎燕都定鼎創制顯庸列爵十等榮施益溥累朝以來封爵之制日加詳密典至盛
  恩至渥也至於
  六祖子孫有德善勲勞者量其等而錫之爵王貝勒僅屬
  追封其身受爵者在
  國初則授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繼改精竒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
  皇上乾隆元年視其品秩定號為子男覺羅封爵所以别於宗室也其功封罔替恩封遞降之制實定於三十九年逮四十二年我
  皇上恭閲
  列祖實録逺惟佐命之鴻猷申雪流言之誣獄丕視功載爰紹勲封同時宣力之諸王仍昔寵膺之美號惇宗將禮克敉前勞
  諭㫖煌煌至公至正上以善述我
  列祖在天之志下以悉教夫藎臣篤弼之忠猗歟盛哉此誠千古以來庸勲展親之極軌也所奉
  諭㫖按年恭録俾億萬斯年式時
  聖訓懋昭興仁之鉅典以繼繼繩繩於勿替云崇德元年四月始定王公以下九等爵以封宗室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叙兄弟子姪軍功封親王郡王貝勒有差
  等謹案此定爵級錫封之始其時襲封降封則例猶未備也定鼎以後
  列聖頒制條分縷析或補或更按次考稽釐然畢舉我皇上御極之十三年
  欽定封爵表及考試授封表載在會典萬禩永遵俾列在宗盟者咸知激勸以善承爵賞焉是卷所紀以編年之例詳其沿革故上溯崇德之創制以迄乎現在遵奉之規條云
  是年定庶子受封例凡
  皇子係庶妃生者封鎮國將軍親王側室妾媵子封輔國將軍郡王側室妾媵子封奉國將軍四年八月封宗室為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鎮國將軍奉國將軍等爵有差
  等謹案此大封宗室之始
  八年定親王以下九等爵授封年嵗親王至奉國將軍子年二十列名具題請
  㫖授封
  是年定親王以下九等爵襲封例親王至奉國將軍有薨故者其子弟即准承襲不必俟其嵗滿若年及二十未襲封者先與餘子同授封爵至襲封時仍予以襲封之爵如應襲之爵與前封爵相等即改授封為襲封換給
  誥冊
  等謹案此襲封例之始
  順治六年定宗室列爵十等親王一子封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餘子封貝勒貝勒子封貝子貝子子封鎮國公鎮國公子封輔國公輔國公子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將軍子授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將軍子授三等奉國將軍以上鎮國輔國奉國將軍初封俱三等後遇加封至二等一等奉國將軍子授奉恩將軍郡王以上准襲封貝勒以下不准襲封
  等謹案此降封例之始
  九年定王爵襲封例王爵必以適妃子承襲若適妃無子方准次妃子承襲
  等謹案前所定親王郡王襲封降封未及適妃次妃所生受封之差等至是增定
  十年定軍功所封郡王嵗滿所封郡王襲爵例軍功封授郡王已經子孫承襲者如無親生子孫准親兄弟及親兄弟之子襲封至親王之子嵗滿照例封郡王者有親生子孫准予承襲如絶嗣不准承襲
  等謹案此旁支入襲之始
  是年定諸王授爵封號凡諸王授封以素行為封號以後嗣王襲爵換給新冊暫用舊寳印
  賜封號後換給寶印
  是年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嗣親王郡王一子封長子嗣郡王輔國公一子世授輔國公奉恩將軍子孫世襲罔替
  等謹案前此親王郡王一子各襲封其未襲以前未有封也至是始於候襲之年予以封爵恩禮益優渥矣至於輔國公之一子世襲奉恩將軍之子孫世襲罔替亦自此始
  十八年更定嵗滿所封郡王襲爵例嵗滿所封郡王原係世襲王爵如有絶嗣者應否襲封奏請
  欽定
  等謹案此更定十年所定嵗滿郡王襲爵例是年定王以下等爵庶子襲封例王貝勒貝子公將軍等有適室所生子照例襲封如適室無子准以庶出之子襲封
  等謹案崇德元年定庶子受封未及庶子襲封至是增定
  是年定貝勒貝子庶夫人子授奉恩將軍等謹案崇德元年定庶子受封至郡王而止貝勒貝子庶子至是始定
  康熙九年
  詔諸王襲封者即稱其祖父封號凡襲封之子孫即稱其
  祖父封號
  冊寶俱無庸更換但將承襲之名於原冊内增註二十三年定親王一子封世子候襲親王餘子皆授貝勒郡王一子封長子候襲郡王餘子皆授貝子
  等謹案自順治六年定親王一子封親王郡王一子封郡王其時親王餘子封郡王郡王餘子封貝勒至是宗人府議減等授封奉
  諭㫖改定
  二十七年定王貝勒至奉恩將軍之子年至二十考試封奉
  諭㫖自古帝王展親睦族列爵錫封原欲選賢建能旌别淑慝俾咸知勸勉慶流奕世此國家之常經奬勵之至意也朕篤念親親恩禮罔替年至十五即行授封但誼屬本支必皆飭躬砥行端良醇謹益自刻勵動不踰則始無忝於宗潢今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不問賢否概予封爵以致視為故典罔知激勸嗣後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子孫應俟其年至何嵗作何辨其賢否定其品級等第始應授封著議政王貝勒大臣及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會同確議具奏尋遵
  㫖議奏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子年十五概予封爵恐致視為故典罔知激勸此後應停止此例俟年至二十辨其文藝騎射之優者列名引
  見請
  㫖封惟親王以下奉恩將軍以上有薨逝者即准一子襲
  爵不俟嵗滿奉
  㫖依議如人材超卓者不拘年嵗特予封
  是年復定王貝勒至奉恩將軍之子嵗滿考試優者襲爵平劣降授王貝勒以下至奉恩將軍之子年至二十應封者考試國語及馬步射優者照例封應得之爵平者降一等劣者降二等封等謹案上條考試受封但指言優者至是列為優平劣三等
  雍正三年暫停考試宗室降等封之例奉
  㫖今年係朕初次考試其降封處暫行停止照各應得品級封
  八年定王公以下適子考授例親王郡王適福晉子考試授封將一子封世子長子外親王適福晉子考授鎮國公不入八分先是天命年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凡朝會燕饗皆異其禮是為八分天聰以後宗室内有   特恩封公及親王餘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貝子准入八分如有過降至公仍不入八分郡王適福晉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貝勒適夫人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子適夫人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將軍適夫人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輔國公適夫人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鎮國將軍適妻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適妻子考授一等奉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適妻子考授二等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適妻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奉國將軍適妻子考授奉恩將軍至奉恩將軍無等可降將奉恩將軍適妻子皆封舊例停止祗以一子考襲餘子考試優者給雲騎尉俸等謹案此條所定專詳適子若庶子考授則定自乾隆八年至於世子長子之適子庶子考授例則定自乾隆十三年
  是年九月禮部遵
  㫖議奏宗室等公加封奉恩字
  乾隆八年定王公以下庶子考授例親王側福晉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郡王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貝勒側室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貝子側室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鎮國公側室子考授
  三等輔國將軍輔國公側室子考授一等奉國將軍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郡王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貝勒貝子妾媵子均考授奉恩將軍
  十一年定奉恩將軍子承襲考試應降等者停俸三年奉
  㫖應封宗室特定考試之法其學業平庸者降等封授原期示以懲勸若因奉恩將軍無級可降獨得照例授封必恃此不知自勉嗣後奉恩將軍考試應降等者仍授為奉恩將軍停俸三年
  十三年
  欽定親王以下封爵表凡爵十有四等和碩親王世子多羅郡王長子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凡親王適子
  特恩封世子候襲親王如未封與餘子同考授不入八分公世子適子授爵視親王餘子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郡王適子
  特恩封長子候襲郡王如未封與餘子同考授一等鎮國將軍長子適子授爵視郡王餘子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勒適子降襲貝子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貝子適子降襲鎮國公餘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鎮國公適子降襲輔國公餘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輔國公適子仍襲輔國公餘子考授二等輔國將軍不入八分鎮國公適子降襲不入八分輔國公餘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不入八分輔國公適子降襲三等鎮國將軍餘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等鎮國將軍適子降襲一等輔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適子降襲二等輔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適子降襲三等輔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輔國將軍一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一等奉國將軍二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二等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適子降襲三等奉國將軍餘子均考授三等奉國將軍一二三等奉國將軍適子均降襲奉恩將軍餘子考授亦如之奉恩將軍適子仍襲罔替餘為閒散宗室
  欽定考試授封表凡宗室應封考試馬步射繙譯三項皆優者以應得之爵授封兩優一平者降一等一優兩平兩優一劣降二等三項皆平及一優一平一劣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皆停封令學習再行考試
  是年定世子長子之子授封例凡世子適子
  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
  恩封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一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三等鎮國將軍妾媵子考授三等奉國將軍長子適子
  恩封一等鎮國將軍如未
  恩封亦與餘子同授封爵餘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側福晉子考授一等輔國將軍妾媵子考授奉恩將軍
  是年定奉國將軍奉恩將軍考試降等停俸例凡應封奉恩將軍有考試應降一等者停俸二年降二等者停俸三年降三等者停俸四年其應封二等奉國將軍有降三等應封三等奉國將軍有降二等三等者除降至奉恩將軍外仍有應降之等每等亦停俸一年有半
  二十六年十二月奉
  㫖定例降等遞封至奉恩將軍雖無可降之等然未經出缺以前其適妻所生之子年已及嵗即考試封奉恩將軍是多一奉恩將軍矣殊覺太優嗣後此等奉恩將軍之子應封時暫行賞給五品虚銜仍食原錢糧俟應襲之奉恩將軍缺出再行承襲永著為例三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
  上諭閣臣曰向來王等襲爵惟軍功勲舊諸王例應世襲罔替此外如怡賢親王之公忠體國經
  皇考特恩有世襲罔替之㫖亦應遵守勿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例應以次遞降蓋承恩封爵宜有親疎之别若不限以等差則國家延祚奕世王爵愈積愈多既不免於冗濫且與勲多世及者無所區别亦非所以昭奬勸此展親之恩不得不示之節制也即如和勤親王永璧襲爵已應降襲郡王朕念其為和恭親王嫡長子朕之親姪不忍降封是以仍襲親王迨至綿倫則不得不遞減為郡王矣今繼綿倫襲爵者於例應降封貝勒但朕究念其為和恭親王之孫今若照例改為貝勒則是和恭親王薨後未五年而王爵已失於心實有所不忍此次仍著加恩襲封郡王將來再遇應襲時即照例遞行降襲义念諸王遞降之例自貝勒貝子公以下至奉恩將軍不過六七傳即至奉恩將軍世襲罔替朕心仍有所不忍嗣後著加恩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郡王以次遞
  降者至輔國公而止其公爵均著世襲罔替俾我大清億萬斯年親王郡王之子孫均得永延世澤恪守恩封以稱朕篤厚宗親至意著為令
  是月十五日
  上諭閣臣曰昨曾降㫖將恩封之親王郡王襲次遞減至鎮國輔國公者即令世襲罔替以昭展親恩誼至於貝勒貝子公承襲之例若何未經議及著軍機大臣㑹同宗人府查明妥議具奏嗣經臣永瑺等奏查貝勒貝子公承襲之例凡恩封者向來皆以次遞降不過數傳即例降奉恩將軍今臣等仰體
  皇仁應請嗣後貝勒遞降者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而止貝子至不入八分輔國公而止鎮國公至一等鎮國將軍而止輔國公至一等輔國將軍而止並令世襲罔替無庸再降奏入
  上從之
  四十一年十月初四日
  上諭閣臣曰諸王襲爵經朕酌定由軍功封晉者世襲罔替其餘恩封諸王襲爵時皆應以次遞降又念親王郡王以下不過六七傳即至奉恩將軍心有不忍曾經降㫖凡親王以次遞降者至鎮國公而止郡王以次遞降者至輔國公而止其公爵均著世襲罔替蓋錫爵延恩若不定以等差則國家億萬年之久王爵愈積愈多又不免於冗濫昨四庫全書薈要處呈進繕本宋史朕幾餘披閱見宗室世系表内其燕王楚王之子即降為公公之後降為三班奉職是其再傳而後即已下同齊庶視現今所定恩封之親王郡王以次遞降者仍得世膺公爵其厚薄為何如耶且朕於諸子中惟皇長子皇五子皆因病劇時始加封親王至於皇四子皇六子則以出嗣諸叔得襲郡王爵餘尚未有特予册封者非朕沽名而薄待己子正因理當然耳所以昭示久逺之道無有大於此者我世世子孫所當遵守勿替將此㫖録示阿哥書房並諭令宗室王公等知之
  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上諭閣臣曰睦親彰善王政宜先繼絶昭屈聖經所重朕自臨御以來間日恭閱
  列祖
  列宗實録一冊因得備知
  祖宗創業艱難及爾時懿親藎臣勤勞佐命底定中原偉伐殊功實為從古所未有而當時䇿勛錫爵榮號崇封所以酬荅者本從優厚迨其後或有及身縁事旋被降削者或有子孫承襲更易封號者迨今平情準理若不為之溯述闡揚追復舊恩於心實有所未愜因念睿親王多爾衮當開國時首先統衆入闗掃蕩賊氛肅清宫禁分遣諸王追殱流冦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畫尋即奉迎
  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顧以攝政有年威福不無專擅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遂致殁後為蘇克薩哈等所搆授款於其屬人首告誣以謀逆經諸王定罪除封其時我
  世祖章皇帝實尚在沖齡未嘗親政也夫睿親王果萌異志則方兵權在握何事不可為且吳三桂之所迎勝國舊臣之所奉止知有攝政王耳其勢更無難號召即我滿洲大臣心存忠篤者自必不肯順從然彼誠圖為不軌無難潛鋤異已以逞逆謀乃不於彼時因利乘便直至身後以斂服僭用明黃龍衮指為覬覦之証有是情理乎况英親王阿濟格其同母兄也於追捕流賊回京時誆報李自成身死且不候
  㫖班師睿王即遣員斥責其非並免王公等往迎之禮又因阿濟格出征時脅令巡撫李鑑釋免逮問道員及擅至鄂爾多斯土黙特取馬會議其罪降為郡王平日辦理政務秉公持正若此是果有叛志無叛志乎又
  實録載睿王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大臣等遣人傳語曰今觀諸王貝勒大臣但知諂媚於予未見有尊崇
  皇上者予豈能容此昔
  太宗升遐時嗣君未立英王豫王跪請予即尊位予曰爾
  等若如此予當自刎誓死不從遂奉
  皇上纘承大統似此危疑之時以予為君予尚不可今乃
  不敬
  皇上而媚予予何能容自今以後有盡忠
  皇上者予用之愛之其不盡忠不敬事
  皇上者雖媚予予不爾宥也且云
  太宗恩育予躬所以特異於諸子弟者蓋深信諸子之成
  立惟予能成立之每覽
  實録至此未嘗不為之墮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
  藎感
  厚恩深明君臣大義為史冊所罕覯使王彼時如宋太宗之處心積慮則豈肯復以死固辭而不為邪説搖惑耶乃令王之身後久抱不白之寃於泉壤心甚憫焉假令當時之逆跡稍有左驗削除之罪果出於我
  世祖聖裁朕亦寧敢復翻成案乃實由宵小奸謀搆成寃
  獄而王之政績載在
  實録者皆有大功而無叛逆之跡又豈可不為之昭雪乎昨於乾隆三十八年因其塋域久荒特勅量為繕葺並准其近支以時祭掃然以王之生平盡心王室尚不足以慰彼成勞朕以為應加恩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諡曰忠補入
  玉牒並令補繼襲封照親王園寢制度修其塋墓仍令太常寺春秋致祭其原傳尚有未經詳叙者並交國史館恭照
  實録所載敬謹輯録添補宗室王公功績傳用昭彰闡宗勛至意又如豫親王多鐸從睿親王入關肅清京輦即率師西平流寇南定江浙實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乃以睿親王之誣獄株連降其親王之爵其後又改封信郡王雖至今承襲罔替但以王之勛績超邁
  等倫自應世胙原封以彰殊眷豈可以風影微眚輒加貶易乎朕以為應復其原封又諸王中披堅執鋭拓土開疆共成一統之業者如禮親王代善後改封康親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後改封簡親王肅親王豪格後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岳託後改封平郡王當時俱茂著壯猷克昭駿烈載在宗盟今其子孫所襲均非始封之名外人不知妄疑宗藩當國家締造時有大勲勞而後裔均不得長延帶礪似為闕典即其本支承家襲慶以去祖漸逺幾忘其先世錫封之由弗克顧名奮效所係於宗室子孫者甚重况功臣世封内如揚古利之英誠公費英東之信勇公額亦都之果毅公但以本號相傳其子孫承襲者各能溯勛閥以宣偉績不失故家喬木之遺今以親賢世胄竟改其初封嘉號何以垂詒奕禩示酬庸追本之義乎朕以為應復其原號著交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悉心妥議具奏其餘宗室諸王貝勒等如有顯著功績其封爵後經降奪者除本人身罹重譴自不當復邀優典若係承襲之子孫獲咎議處者僅當斥其本身而不當追貶其祖宗世爵方為平允亦著一併會查議奏嗣經臣永瑺等奏稱伏惟我
  皇上恭閲
  實録
  軫念宗藩於睿親王則褒忠雪枉繼絶酬勲於禮親王等則或復舊封或仍原號凡以闡揚功業嘉惠宗盟真庸衆夢寐所難期實曠古希逢之盛事跪誦
  恩綸仰見
  聖天子準理平情正大光明之至意謹遵
  諭㫖公同酌議分晰列款一睿親王當我
  朝定鼎之初首先統衆入關掃除流寇綏靖燕京復恭迎
  世祖章皇帝踐位開基創制立國實為一代功宗之冠且始則力拒諸王之推戴繼復嚴斥同列之諂諛且飭同母兄英親王之罪愆俾知儆戒尤為忠誠不二公正無私乃於其薨逝之後忽搆流言誣為叛逆指斂衣為左証成寃獄以難明又乘
  世祖未嘗親政之年遂致諸人得逞矯誣之事除封削爵
  歴久莫伸今𫎇
  聖諭明示平反悉為昭雪
  命復還睿親王原爵
  予諡曰忠並復其宗支仍令襲爵又為修葺園寢并令配享
  太廟
  聖恩優渥以有加衆情感服而難喻謹查睿親王本無子嗣從前曾將豫親王之子多爾博承繼為嗣後因定議罪案業令歸宗今睿親王既以復其宗支應仍令多爾博一支繼嗣所復睿親王爵應即令多爾博之四世孫淳穎承襲罔替至淳穎承襲之公爵毋庸另襲一豫親王屢建竒功所向克捷入關以後即率師追𠞰流賊李自成復平定江南兩浙於諸王中戰功最著原封和碩豫親王嗣子多尼承襲後改號曰信旋以睿親王母弟追削王爵順治年間僅降封信郡王應遵
  㫖追復親王還號為豫一體配享
  太廟其豫親王爵即遵
  㫖令現襲信郡王之修齡承襲亦世襲罔替一禮親王誠心推戴功德茂昭鄭親王肅親王克勤郡王皆忠冠一時勛垂奕世其原封爵號自應永紹嘉名勿令改易俾諸王子孫得知承家襲慶之由咸勗繼祖效忠之志所有現襲之康親王仍復號為禮親王現襲之簡親王仍復號為鄭親王現襲之顯親王仍復號為肅親王現襲之平郡王仍復號為克勤郡王至改復舊號之親王郡王止就現在襲爵者為始向後永逺遵循其從前原襲已故之康
  親王等封號俱無庸追改奏入
  上從之
  四十三年三月初二日
  上諭閣臣曰朕因我朝開國時宗室懿親勤勞佐命其殊勲茂績實為史册罕有如睿親王多爾衮受誣黜爵豫親王多鐸縁事降封朕為核其生平事蹟昭雪加恩復還原封世爵又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克勤郡王岳託等並令稱其原號用昭惇叙酬庸渥典其餘諸王貝勒内如饒餘親王阿巴泰及其子安親王岳樂俱屢著功績其子孫内止有奉恩將軍一人不足以酬勞閥著加恩賞封輔國公一人又敬謹親王尼堪功勲頗顯且以力戰捐軀其子孫内現在止有一輔國公亦著加恩晉封鎮國公至謙郡王瓦克達巽親王滿達海鎮國公屯齊從前亦均著有功績現無承襲之人並著加恩瓦克達子孫賞給一等鎮國將軍滿達海子孫賞給一等輔國將軍屯齊子孫賞給一等奉國將軍此次加賞之公爵世職俱著世襲罔替
  等謹案古者分土建國衣食租税故封建前考詳紀國邑至頒禄之制則或著或不著焉我
  朝封爵而不建國膺封者皆受禄於朝視其爵以為等次禄制不可不考也以詳見國用考俸餉門中故不復載
  等謹案封爵等級每以功罪為升降故一人之身或升降遞見是卷書爵凡身受者以
  玉牒書綱之爵為據或升或降以次叙入其子孫襲爵縱有升降亦照所襲之爵載入俾世襲者瞭如指掌惟降襲者則分條紀載以章别也他若追贈者則從五朝續通考例從後附載追降者則以没時之爵為斷而以追降之爵附入至於削爵者亦得按爵備載以原封二字冠之若夫一爵之中叙次先後並遵
  玉牒世系不更以封爵編年云
  宗室
  和碩親王
  等謹案宗藩先後之序首親王次郡王以逮奉恩將軍蓋序爵也同爵則以系之逺近為序同系則以屬之尊卑為序同屬則以所自出者之長幼為序先逺而後近先尊而後卑先長而後幼各從其序庶秩然可考焉
  顯祖系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顯祖皇孫贈和碩親王舒爾哈齊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和碩鄭親王順治元年十月晉信義輔政叔王五年三月坐事降多羅郡王閏四月復晉和碩鄭親王九年二月晉叔和碩鄭親王十二年五月薨諡獻 濟度濟爾哈朗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多羅簡郡王九月封世子十四年五月襲和碩親王仍號簡十七年七月薨諡純 德塞濟度子順治十八年二月襲康熙九年三月薨諡惠無嗣 喇布濟度子康熙七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九年九月襲二十年十月薨二十二年坐事追削爵 雅布濟度子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二年四月襲四十年九月襲諡修雅爾江阿雅布子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世子四十一年正月襲雍正四年二月坐事削爵 神保住雅布子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雍正四年三月襲乾隆十三年九月坐事削爵德沛
  顯祖五世孫贈和碩簡親王福存子雍正十三年五月封鎮國將軍乾隆十三年九月襲十七年六月薨諡儀 竒通阿
  顯祖五世孫贈和碩簡親王巴賽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九年十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十七年十月襲二十八年六月薨諡勤 豐訥亨竒通阿子乾隆八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八年十月襲四十年十二月薨諡恪 積哈納豐訥亨子乾隆四十年四月授頭等侍衛四十一年五月襲封本月授散秩大臣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和碩鄭獻親王始封之號
  特㫖令現襲之簡親王復號曰鄭
  太祖系
  和碩禮親王代善
  太祖皇二子初封貝勒天命元年封和碩大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封和碩兄禮親王順治五年十月薨諡烈 滿達海代善子崇德六年五月封輔國公順治二年十月晉固山貝子六年四月襲和碩禮親王八年二月改號巽九年二月薨諡簡 常阿岱滿達海子順治九年七月襲十六年十月坐事降多羅貝勒詳貝勒 傑書代善孫贈和碩親王祜塞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多羅郡王八年二月
  賜號康十六年十二月晉襲仍號康熙三十六年三月薨諡良 椿泰傑書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襲四十八年五月薨諡悼 崇安椿泰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襲雍正十一年九月薨諡修 巴爾圖傑書子崇安伯父康熙三十二年四月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十二年四月襲乾隆十八年三月薨諡簡永恩崇安子雍正十二年四月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五月襲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和碩禮烈親王始封之號
  特㫖令現襲之康親王復號曰禮
  原封和碩英親王阿濟格
  太祖皇十二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晉多羅武英郡王順治元年十月晉和碩英親王二年八月降多羅郡王尋復封八年十月以罪賜死爵除和碩睿親王多爾衮
  太祖皇十四子初封和碩睿親王順治七年十二月薨尋坐事追削王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奉
  特㫖復封諡忠 淳穎多羅信恪郡王如松子多羅貝勒多爾博四世孫乾隆三十六年襲封奉恩輔國公四十三年正月
  特㫖承襲睿親王爵世襲罔替
  和碩豫親王多鐸
  太祖皇十五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封五月降多羅貝勒七年七月以軍功晉多羅豫郡王順治元年十月仍晉和碩豫親王二年以軍功晉和碩德豫親王四年七月晉輔政叔德豫親王六年三月薨尋坐事降多羅郡王康熙十年五月追諡通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奉
  特㫖復封 多尼多鐸子崇德七年七月封多羅郡王順治六年十月襲八年二月封和碩信親王九年三月降襲郡王詳郡王 修齡信懿郡王德昭子乾隆三十六年襲多鐸之四世孫如松爵為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復豫通親王原封
  特命現襲之信郡王晉襲豫親王 裕豐修齡子乾隆
  五十一年襲
  和碩敬謹親王尼堪
  太祖皇孫廣略貝勒褚英子初封固山貝子順治元年十月晉多羅貝勒五年九月晉多羅敬謹郡王六年三月晉多羅敬謹親王尋坐事降多羅郡王八年五月復封和碩親王九年十一月以定邊大將軍征湖南薨於陣諡莊 尼思哈尼堪子順治十年十二月襲十二年四月晉和碩敬謹親王十七年十一月薨諡悼 蘭布尼堪子順治十三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十八年六月晉多羅貝勒康熙六年二月以父尼堪功襲敬謹郡王七年八月晉襲八年五月坐事降鎮國公詳鎮國公
  原封和碩成親王岳託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天命十一年十一月以軍功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議功晉封尋坐事降多羅貝勒詳貝勒
  原封和碩端重親王博洛
  太祖皇孫贈和碩饒餘親王阿巴泰子崇德元年封固山貝子順治元年十月以軍功晉多羅貝勒四年六月晉多羅郡王五年九月
  賜號端重六年三月晉和碩親王七年坐事降多羅郡王八年正月復晉和碩親王九年三月薨諡定十六年十月坐事追降多羅貝勒奪諡 齊克新博洛子順治九年八月襲和碩親王十二年四月晉襲和碩端重親王十六年十月以父罪降多羅貝勒洋貝勒
  原封和碩安親王岳樂
  太祖皇孫贈和碩饒餘親王阿巴泰子初封多羅貝勒順治八年二月襲封多羅安郡王十四年十一月晉和碩親王仍號安康熙二十八年二月薨諡和三十九年十二月坐事追降多羅郡王襲詳郡王原封和碩順承親王錫保
  太祖五世孫多羅順承郡王諾羅布子封詳郡王雍正九年
  月以軍功晉封削爵詳郡王
  太宗系
  和碩肅親王豪格
  太宗皇長子初號貝勒天聰六年六月封和碩貝勒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晉和碩肅親王六年三月坐事降多羅郡王七年七月以軍功復晉封順治元年四月坐事削爵十月復封五年三月坐事削爵幽禁四月自盡八年追贈和碩肅親王諡武 富綬豪格子順治八年二月襲和碩親王改號顯康熙八年十二月薨諡懿 丹臻富綬子康熙九年六月襲四十一年五月薨諡密 衍潢丹臻子康熙四十一年八月襲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薨諡謹藴著富綬孫贈和碩顯親王拜察禮子乾隆三
  十七年四月襲四十三年正月追復肅武親王始封之號奉
  特㫖令現襲之顯親王復號曰肅是年四月薨 永錫丹臻孫奉國將軍成信子乾隆四十三年閏六月襲
  和碩承澤親王碩塞
  太宗皇五子順治元年十月封多羅承澤郡王六年三月晉和碩親王七年八月降多羅郡王八年閏二月晉和碩承澤親王十二年十二月薨諡裕 博果鐸碩塞子順治十二年六月襲改號莊雍正元年正月薨諡靖無嗣 允禄
  聖祖皇十六子雍正元年二月奉
  㫖為莊靖親王後襲爵乾隆三十二年二月薨諡恪 永瑺允禄孫贈莊親王𢎞普子乾隆八年七月降襲輔國公三十二年六月襲
  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
  太宗皇十一子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十三年七月薨諡
  昭無襲
  世祖系
  和碩裕親王福全
  世祖皇二子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六月薨諡憲保泰福全子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封世子四十二年十月襲雍正二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廣寧福全孫贈和碩悼親王保綬子雍正二年十二月襲四年十月坐事削爵 廣禄廣寧弟雍正四年十月襲
  和碩恭親王常寧
  世祖皇五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六月薨子降襲
  多羅貝勒詳貝勒
  和碩純親王隆禧
  世祖皇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七月薨諡靖富爾祜倫隆禧子康熙十九年三月襲是年十一月薨無襲
  聖祖系
  原封和碩誠親王允祉
  聖祖皇三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多羅貝勒晉封雍正六年六月降多羅誠郡王八年二月復封是年五月坐事削爵卒詳郡王
  和碩恒親王允祺
  聖祖皇五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多羅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封雍正十年閏五月薨諡温 𢎞晊允祺子雍正三年十月封輔國公五年七月晉鎮國公十年九月晉襲乾隆四十年六月薨諡恪子降襲詳郡王
  和碩淳親王允祐
  聖祖皇七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多羅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多羅淳郡王雍正元年四月晉和碩淳親王八年四月薨諡度子降襲詳郡王
  和碩履親王允祹
  聖祖皇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固山貝子六十一年十二月晉多羅嘉郡王雍正元年十二月降固山貝子二年六月降鎮國公八年五月晉多羅履郡王十三年十一月晉和碩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薨諡懿襲詳郡王
  和碩怡親王允祥
  聖祖皇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五月薨諡賢 𢎞曉允祥子雍正八年十二月襲乾隆四十三年四月薨 永琅𢎞曉子四十三年七月襲
  和碩莊親王允禄
  聖祖皇十六子見和碩莊靖親王博果鐸下
  和碩果親王允禮
  聖祖皇十七子雍正元年四月封多羅果郡王六年二月晉封乾隆三年二月薨諡毅無嗣 𢎞曕
  世宗皇六子乾隆三年三月奉
  㫖為和碩果毅親王後襲爵二十八年五月坐事降多
  羅貝勒復封贈諡詳郡王
  和碩諴親王允祕
  聖祖皇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八年十月薨諡恪 𢎞暢允祕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三十九年正月降襲多羅諴郡王四十二年四月晉封
  世宗系
  和碩和親王𢎞晝
  世宗皇五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薨諡恭 永璧𢎞晝子乾隆二十一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三十五年十月奉
  特㫖襲三十七年三月薨諡勤子降襲詳郡王
  原封和碩果親王𢎞曕
  世宗皇六子見和碩果毅親王允禮下
  今上皇帝系
  和碩榮親王永琪
  今上皇帝皇五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三月薨諡純四十六年子綿億封授多羅貝勒和碩定親王綿德
  今上皇帝皇孫贈和碩定安親王永璜子乾隆十五年三月封三十七年九月降襲多羅定郡王四十一年坐事削爵四十二年二月奉
  特㫖封鎮國公
  等謹案
  聖朝親親之誼優崇罔替其或恃貴而驕不遵法度則
  無以仰承
  恩禮而邀寛大之典雖曾膺封號不得仍列於諸藩如
  原封和碩親王勞親係
  太祖皇孫於順治八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和碩廉親王
  允禩係
  聖祖皇八子於雍正四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和碩禮親
  王𢎞晳係
  聖祖皇孫於乾隆四年以罪黜為庶人是皆身負重譴法
  所難寛繼邀
  特恩附於
  玉牒之末應遵斯例附載卷末外此尚有原封多羅郡王
  阿達禮係
  太祖皇孫於崇德八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多羅貝勒拜
  音圖係
  顯祖皇孫於順治八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多羅貝勒蘇
  努係
  太祖四世孫於雍正二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多羅貝勒
  延信係
  太祖皇曾孫於雍正六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固山貝子
  碩託係
  太祖皇孫於崇德八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固山貝子允
  禟係
  聖祖皇九子於雍正四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鎮國公德
  馬䕶係
  顯祖皇孫於順治八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鎮國公愛度
  禮係
  顯祖皇曾孫於順治元年以罪黜為庶人原封鎮國公務
  爾占係
  太祖皇曾孫於雍正元年以罪黜為庶人今遵
  玉牒附著卷末之例類志於此
  附贈和碩親王
  贈和碩親王舒爾哈齊
  顯祖皇三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莊 篇古舒爾哈齊子封詳輔國公順治十年五月贈多羅貝勒諡靖定乾隆十五年七月以曾孫德沛襲封和碩簡親王追贈富喇塔篇古子封詳貝子乾隆十五年七月以孫德
  沛襲封和碩簡親王追贈 福存富喇塔子封詳貝子乾隆十五年七月以子德沛襲封和碩簡親王追贈
  贈和碩簡親王巴爾堪
  顯祖皇曾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封詳輔國將軍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追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元年正月贈不入八分輔國公諡武襄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以孫竒通阿襲封和碩簡親王追贈 巴賽巴爾堪子封詳輔國公乾隆十七年十二月以子竒通阿襲封和碩簡親王追贈
  贈和碩饒餘親王阿巴泰
  太祖皇七子封詳郡王康熙元年三月以其子岳樂晉封和碩
  安親王追贈諡敏
  贈和碩穎親王薩哈璘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初封詳郡王崇德元年五月贈
  康熙十年五月追諡毅
  贈和碩親王祜塞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封詳鎮國公順治十年五月以其子傑書封多羅郡王追贈多羅郡王諡惠順康熙元年三月以傑書襲封和碩康親王晉贈贈和碩睿親王功宜布
  太祖四世孫輔國公齊努渾弟乾隆四十三年以孫淳穎
  襲睿親王追贈
  贈和碩睿親王如松
  太祖五世孫功宜布子乾隆四十三年以子淳穎襲睿親
  王追贈
  贈和碩顯親王拜察禮
  太宗皇曾孫和碩顯親王富綬子封詳輔國將軍乾隆三十七年
  四月以子藴著襲封顯親王追贈
  贈和碩莊親王𢎞普
  太宗四世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封詳鎮國公初贈詳世子乾隆三十二年六月以子永瑺襲封莊親王追贈
  贈和碩榮親王早薨未有名
  世祖皇四子贈年月無考
  贈和碩親王保綬
  世祖皇孫和碩裕親王福全子初封詳輔國公雍正三年三月以
  子廣寧襲封和碩裕親王追贈諡悼
  贈和碩禮親王允礽
  聖祖皇二子詳   帝系考 皇太子 皇子門中雍正二年十二月贈
  諡密
  贈和碩親王𢎞暉
  世宗皇長子早薨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贈諡端
  贈和碩親王福惠
  世宗皇子早薨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贈諡懷
  贈和碩定親王永璜
  今上皇帝皇長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贈諡安
  以上親王
  世子
  顯祖系
  世子富爾敦
  顯祖皇曾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順治八年四月薨
  諡慤厚
  世祖系
  原封世子廣善
  世祖皇曾孫原封和碩裕親王保泰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二年五月坐事削爵授公品級六年十一月坐事削級
  聖祖系
  原封世子𢎞晟
  聖祖皇孫原封和碩誠親王允祉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二
  月封雍正二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世子品級𢎞昆
  聖祖皇孫和碩履親王允祹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薨以世
  子禮殯𦵏
  附贈世子
  贈世子𢎞普
  太宗四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封詳鎮國公乾隆八年三月卒
  追贈諡恭勤
  以上世子
  等謹案封世子者他日承襲自有封爵故於襲爵附載始封毋致重出此條所載皆封世子而未承襲者也長子倣此
  多羅郡王
  顯祖系
  多羅敏郡王勒度
  太祖皇曾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順治八年閏二月
  封十二年十二月薨諡簡無襲
  太祖系
  多羅饒餘郡王阿巴泰
  太祖皇七子天命八年封多羅貝勒崇德元年四月封多羅饒餘貝勒順治元年四月晉封三年三月薨贈襲並詳親王
  多羅順承郡王薩哈璘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天命十一年屢從征伐有功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晉封是年五月薨贈諡詳親王 勒克德渾薩哈璘子順治元年十一月封多羅貝勒五年九月晉封多羅順承郡王九年三月薨諡恭惠 勒爾錦勒克德渾子順治九年八月襲康熙十九年十一月以罪削爵 勒爾貝勒爾錦子康熙二十年六月襲二十一年二月薨 揚竒勒爾錦子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襲兄爵二十六年四月薨 寵保勒爾錦子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襲兄爵三十七年九月薨 布穆巴勒爾錦子康熙三十八年正月襲弟爵五十四年五月坐事削爵 諾羅布勒克德渾庶子康熙五十四年五月襲五十六年二月薨諡忠 錫保諾羅布子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襲晉封詳親王雍正十一年七月坐事削爵乾隆七年八月卒以多羅郡王禮殯𦵏 熙良錫保子雍正三年十月封輔國公五年七月晉鎮國公十年正月封世子十一年七月以父罪削爵十二月襲多羅順承郡王乾隆九年四月薨諡恪 泰斐英阿熙良子乾隆九年九月襲二十一年七月薨諡恭 恒昌泰斐英阿子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襲四十三年二月薨諡慎 倫柱恒昌子乾隆五十一年五月襲
  多羅謙郡王瓦克達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順治三年正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四年三月以軍功晉鎮國公八年二月以軍功晉封九年八月薨諡襄襲詳鎮國將軍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奉
  特㫖謙郡王瓦克達從前著有功績現無承襲之人著加恩瓦克達之子孫賞給一等鎮國將軍世襲罔替多羅信郡王多尼
  太祖皇孫追降多羅郡王多鐸子初襲詳親王順治九年三月降襲十八年正月薨諡宣和 鄂扎多尼子順治十八年六月襲康熙四十一年十月薨 董額鄂扎叔父順治十八年正月封多羅貝勒康熙十六年二月坐事削爵四十二年三月襲四十五年六月薨 德昭鄂扎子康熙四十五年十月襲乾隆二十七年二月薨諡慤 如松多鐸五世孫輔國恪勤公贈多羅信郡王功宜布子初封詳輔國公乾隆二十七年閏五月襲三十五年十一月薨諡恪多羅衍禧郡王羅洛宏
  太祖皇曾孫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崇德四年九月以岳託由親王降貝勒仍襲多羅貝勒七年三月坐事削爵八年五月復封多羅貝勒順治元年十月以軍功晉多羅衍禧郡王三年八月薨諡介 羅
  可鐸羅洛宏子順治五年閏四月襲八年二月改號多羅平郡王康熙二十一年七月薨諡比 訥爾都羅可鐸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長子二十二年正月襲二十六年四月以罪削爵 訥爾福羅可鐸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固山貝子二十六年五月襲四十年七月薨諡悼 訥爾蘇訥爾福子康熙四十年十月襲雍正四年七月以罪削爵乾隆五年九月卒以多羅郡王禮殯𦵏 富彭訥爾蘇子雍正四年七月襲乾隆十三年十一月薨諡敏 慶寧富彭子乾隆十四年三月襲十五年九月薨諡僖 慶恒固山貝子品級福秀子乾隆六年三月為伯父富彭後十五年十二月襲二十七年閏五月坐事降封詳固山貝子四十年閏十月復授郡王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克勤郡王始封之號奉
  特㫖命現襲之平郡王復號克勤郡王四十四年四月
  薨子雅朗阿襲
  多羅郡王精濟
  太祖皇曾孫贈和碩親王祜塞子順治三年六月襲鎮國
  公尋晉封六年五月薨諡懷愍無襲
  原封多羅郡王塔爾納
  太祖皇曾孫原封和碩端重親王博洛子順治十四年
  月封是年三月薨以父罪追削爵
  多羅安郡王瑪爾渾
  太祖皇曾孫和碩安親王岳樂子康熙十六年正月封世子二十九年二月降襲多羅安郡王四十八年十一月薨諡慤 華玘瑪爾渾子康熙四十九年二月襲五十八年九月薨諡節無襲
  原封多羅僖郡王岳希
  太祖皇曾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郡王岳樂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封三十九年十二月以父追降郡王降封鎮國公詳鎮國公
  原封多羅勤郡王岳端
  太祖皇曾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多羅郡王岳樂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二十九年二月以父爵不世襲降封固山貝子詳貝子
  太宗系
  多羅温郡王猛峩
  太宗皇孫和碩肅親王豪格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三年七月薨諡良 佛永輝猛峩子康熙十三年九月襲十七年正月薨諡哀 延壽猛峩子康熙十七年四月襲三十七年四月坐事降貝勒詳貝勒
  原封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
  太宗皇孫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子康熙四年正月封二十三年五月坐事削爵 球琳博翁果諾孫雍正元年二月封多羅貝勒六年正月襲降削詳貝勒
  世祖系
  多羅裕郡王亮煥
  世祖四世孫裕端親王廣禄子乾隆五十一年降襲聖祖系
  原封多羅直郡王允禔
  聖祖皇長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四十七年十一月坐
  事削爵卒𦵏詳貝子
  多羅誠郡王允祉
  聖祖皇三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三十八年九月降多羅貝勒四十八年三月晉和碩誠親王詳親王雍正八年五月坐事削爵十年閏五月卒以多羅郡王禮殯𦵏乾隆二年十二月追諡隠
  原封多羅敦郡王允䄉
  聖祖皇十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雍正二年四月坐事
  削爵卒𦵏詳貝子
  多羅恂郡王允禵
  聖祖皇十四子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固山貝子雍正元年五月晉多羅郡王三年十二月降固山貝子四年五月坐事削爵乾隆二年二月授奉恩輔國公品級十二年六月封多羅貝勒十三年正月晉多羅恂郡王二十年正月薨諡勤
  多羅愉郡王允禑
  聖祖皇十五子雍正四年五月封多羅貝勒八年二月晉封九年二月薨諡恪 𢎞慶允禑子雍正九年六月襲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薨諡恭子降襲詳多羅貝勒
  多羅慎郡王允禧
  聖祖皇二十一子雍正八年二月封固山貝子五月晉多羅貝勒十三年十一月晉多羅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五月薨諡靖襲詳貝勒
  多羅理郡王𢎞㬙
  聖祖皇孫贈和碩禮親王允礽子乾隆元年二月封奉恩輔國公四年十月晉封四十五年薨襲詳貝勒多羅淳郡王𢎞暻
  聖祖皇孫和碩淳親王允祐子雍正五年四月封長子八年九月降襲乾隆四十二年七月薨諡慎子降襲詳多羅貝勒
  多羅寧郡王𢎞晈
  聖祖皇孫和碩怡親王允祥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二
  十九年八月薨諡良
  原封多羅泰郡王𢎞春
  聖祖皇孫多羅恂郡王允禵子初封詳貝子雍正十一年二月晉多羅泰郡王十二年八月降固山貝子詳貝子多羅諴郡王𢎞暢
  聖祖皇孫諴恪親王允祕子乾隆四十八年坐事降諴郡
  
  多羅質郡王永瑢
  聖祖皇曾孫
  今上皇帝皇六子為多羅慎靖郡王允禧後乾隆二十四年十月封多羅貝勒三十七年十月晉封多羅恒郡王永皓
  聖祖二世孫和碩恒親王𢎞晊子乾隆四十年十月降襲世宗系
  多羅果郡王𢎞曕
  世宗皇六子為和碩果毅親王允禮後初封詳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坐事降多羅貝勒三十年二月復封郡王是年三月薨諡恭 永瑹𢎞曕子乾隆三十年六月襲
  多羅和郡王綿倫
  世宗皇曾孫和碩和親王永璧子乾隆三十七年九月降襲三十九年十一月薨諡謹 綿循綿倫弟乾隆四十年正月奉
  特㫖襲
  今上皇帝系
  多羅履郡王永珹
  今上皇帝皇四子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襲封多羅履郡王四十二年二月薨諡端子降襲詳多羅貝勒多羅儀郡王永璇
  今上皇帝皇八子乾隆四十四年
  多羅定郡王綿恩
  今上皇帝皇孫贈和碩定親王永璜子乾隆四十一年
  正月奉
  特㫖襲
  附贈多羅郡王
  贈多羅通達郡王雅爾哈齊
  顯祖皇四子順治十年五月贈
  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封詳貝勒崇德四年四月贈
  贈多羅信郡王蘇爾發
  太祖皇曾孫多羅貝勒多爾博子封詳貝勒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以曾孫如松襲封信郡王追贈 塞勤蘇爾發子封詳輔國公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以孫如松襲封追贈 功宜布塞勤子封詳輔國公乾隆二十七年八月以子如松襲封追贈
  贈多羅循郡王永璋
  今上皇帝皇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薨追贈四十一
  年正月奉
  㫖以綿懿嗣詳貝勒
  以上郡王
  長子
  聖祖系
  原封長子𢎞曙
  聖祖皇孫和碩淳親王允祐子雍正元年正月視其父初
  封郡王例封五年四月坐事削爵
  以上長子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七
  封建考二
  同姓封爵二
  多羅貝勒
  顯祖系
  原封多羅貝勒屯齊
  顯祖皇曽孫贈多羅貝勒圖倫子崇德四年八月以軍功封輔國公順治元年十月晉固山貝子六年十月晉封九年坐事削爵復封詳鎮國公
  原封多羅貝勒尚善
  顯祖皇曽孫贈和碩簡親王輔國公芬古子順治元年四月襲輔國公十月晉固山貝子六年十月晉封十七年七月坐事降固山貝子康熙十一年閏七月復晉封十七年八月卒十九年七月坐事追削爵襲詳貝子
  太祖系
  等謹按崇德元年始定九等爵以封宗室故天命天聰年間
  太祖皇子凡稱大貝勒和碩貝勒者特
  國初最尊之號與崇德建元以後封爵有異兹不具載
  多羅安平貝勒杜度
  太祖皇孫土門貝勒褚英子崇德元年四月以軍功封崇德七年六月卒 杜爾祜杜度子初封輔國公崇德七年六月晉鎮國公十月坐事削爵順治二年二月復封輔國公八年二月襲多羅貝勒十二年二月卒諡慤厚子降襲詳貝子
  多羅貝勒岳託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初封詳親王崇德元年八月降封二年八月降固山貝子三年正月復封征山東薨於軍贈襲並詳郡王
  原封多羅貝勒察尼
  太祖皇孫追降多羅豫郡王多鐸子順治十二年正月封康熙十九年十一月坐事削爵二十七年九月卒以輔國公禮殯葬諡恪僖
  多羅貝勒多爾博
  太祖皇孫追降多羅豫郡王多鐸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一年十二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公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奉
  㫖過繼與和碩睿忠親王多爾衮為嗣
  多羅貝勒喀爾楚渾
  太祖皇曽孫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順治二年二月封鎮國公六年十月晉封八年十一月卒諡顯榮克齊喀爾楚渾子初名魯克度順治九年十月叙父功績襲康熙六十一年六月卒子降襲詳貝子多羅貝勒巴爾楚渾
  太祖皇曽孫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順治六年十月封
  十二年正月卒諡和惠無襲
  原封多羅貝勒巴思哈
  太祖皇曽孫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崇德四年正月封鎮國將軍順治六年十月晉封十一年坐事削爵詳鎮國將軍
  多羅貝勒祜里布
  太祖皇曽孫贈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順治六年十月封
  九年五月卒諡剛毅無襲
  原封多羅貝勒杜蘭
  太祖皇曽孫贈和碩穎親王薩哈璘子順治六年十月封
  康熙七年正月降鎮國公詳鎮國公
  多羅貝勒齊克新
  太祖皇曽孫和碩親王追降多羅貝勒博洛子初襲和碩端重親王順治十六年以父罪降封十八年正月卒諡懷思無襲
  多羅貝勒常阿岱
  太祖皇曽孫和碩禮親王滿達海子初襲詳親王順治十六年十月坐事降封康熙四年四月卒諡懷愍襲詳貝子多羅貝勒訥尼
  太祖四世孫多羅衍禧郡王羅洛渾子順治十三年正月封康熙四年三月坐事削爵三十九年十二月復封四十四年正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公
  太宗系
  多羅貝勒延夀
  太宗皇曽孫多羅温良郡王猛峩子封詳郡王康熙三十七年
  四月降封子降襲輔國公詳輔國公
  原封多羅貝勒球琳
  太宗四世孫贈多羅貝勒福蒼子襲封詳郡王乾隆十一年
  月坐事降封二十二年坐事削爵
  世祖系
  多羅貝勒海善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封奉恩將軍四十二年十二月晉封五十一年十月坐事削爵雍正十年八月復封乾隆八年二月卒諡僖敏 滿都䕶海善兄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五十一年十月襲封雍正四年七月坐事降固山貝子詳貝子 斐蘇海善孫雍正九年九月奉
  特㫖襲多羅貝勒乾隆二十八年三月卒子降襲詳貝子聖祖系
  多羅貝勒允禕
  聖祖皇二十子雍正四年五月封固山貝子八年二月晉封十二年八月降輔國公十三年九月仍晉封乾隆二十年正月卒諡簡靖
  多羅貝勒允祜
  聖祖皇二十二子雍正二年八月封固山貝子十二年二
  月晉封乾隆八年十二月卒諡恭勤
  郡王品級多羅貝勒允祁
  聖祖皇二十三子初封貝勒既降貝子乾隆四十二年坐事降鎮國公四十五年晉貝子四十七年晉貝勒四十九年加郡王品級五十年子𢎞謙降襲詳貝子原封多羅貝勒𢎞昌
  聖祖皇孫和碩怡親王允祥子雍正元年四月封固山貝子十三年十月晉封乾隆四年十月坐事削爵多羅貝勒𢎞明
  聖祖皇孫多羅恂郡王允禵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三十二年正月薨諡恭勤子降襲詳貝子多羅貝勒品級𢎞昇
  聖祖皇孫和碩恒親王允祺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封世子雍正五年四月坐事削爵乾隆十九年四月卒以多羅貝勒禮殯葬諡恭恪
  多羅貝勒品級𢎞暾
  聖祖皇孫和碩怡親王允祥子雍正六年七月卒以多羅
  貝勒禮殯葬
  多羅貝勒品級𢎞昑
  聖祖皇孫和碩怡親王允祥子雍正七年二月卒以多羅
  貝勒禮殯葬
  多羅貝勒永喜
  聖祖皇曽孫多羅寧郡王𢎞晈子為伯父多羅貝勒品級𢎞暾嗣雍正八年八月封九年十二月卒多羅貝勒永福
  聖祖皇曽孫多羅寧郡王𢎞晈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
  降襲
  多羅貝勒永璦
  聖祖皇曽孫理恪郡王𢎞㬙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降
  
  多羅貝勒永鋆
  聖祖皇曽孫淳慎郡王𢎞暻子乾隆四十二年十月降襲
  多羅貝勒永珔
  聖祖皇曽孫愉恭郡王𢎞慶子乾隆三十五年降襲
  多羅貝勒綿惠
  聖祖四世孫
  今上皇帝孫履端郡王永珹子乾隆四十二年降襲
  多羅貝勒綿譽
  聖祖四世孫恭恪貝勒永福子乾隆四十七年襲今上皇帝系
  多羅貝勒永瑢
  今上皇帝皇六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奉
  㫖為多羅慎靖郡王後封
  多羅貝勒綿懿
  今上皇帝孫贈循郡王永璋嗣子乾隆五十一年正月
  
  多羅貝勒綿億
  今上皇帝孫榮純親王永琪子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封
  附贈多羅貝勒
  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
  顯祖皇二子順治十年六月贈諡勇壯
  贈多羅貝勒巴雅喇
  顯祖皇五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剛果
  贈多羅貝勒圖倫
  顯祖皇孫贈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子順治十年五月贈
  諡恪僖
  贈多羅貝勒寨桑古
  顯祖皇孫贈和碩莊親王舒爾哈齊子順治十年五月贈
  諡和惠
  贈多羅貝勒福蒼
  太宗皇曽孫原封多羅惠郡王博翁果諾子乾隆五年四月卒以貝勒品級殯葬十五年七月以子球琳襲封多羅貝勒至是追贈
  以上貝勒
  固山貝子
  顯祖系
  固山貝子吳達海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崇德四年八月封三等輔國將軍順治二年二月以軍功晉二等四年六月以考滿晉一等九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三月晉封卒諡襄敏子降襲詳鎮國公
  原封固山貝子芬古
  顯祖皇孫贈和碩親王舒爾哈齊子崇德元年封四年五
  月削爵復封詳輔國公
  固山貝子固爾瑪洪
  顯祖皇曽孫大貝勒阿敏子崇德四年封輔國公五月以父罪削爵順治五年閏四月復封輔國公六年十月晉封康熙二十年十月卒諡温簡子降襲詳鎮國公原封固山貝子扎喀納
  顯祖皇曽孫閒散宗室扎薩克圖子崇德四年以軍功封鎮國公坐事降輔國公七年十月坐事削爵黜宗室籍順治二年二月復籍仍封輔國公六年十月晉封九年七月削爵復爵詳輔國公
  固山貝子傅喇塔
  顯祖皇曽孫贈和碩簡親王篇古子順治二年二月封輔國公六年十月晉封十六年二月坐事降輔國公十八年三月復晉襲父爵康熙十五年十一月卒諡惠獻贈詳親王 富善傅喇塔子康熙六年正月封鎮國公十七年六月以父軍功晉襲二十九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福存傅喇塔子康熙十七年七月封鎮國公三十年正月襲三十九年九月卒贈詳親王
  固山貝子努賽
  顯祖皇曾孫贈和碩簡親王篇古子初封輔國公順治六年十月晉封七年十一月卒諡悼哀子降襲詳鎮國公原封固山貝子吞齊哈
  顯祖皇曽孫贈多羅貝勒圖倫子崇德四年八月封輔國公順治元年十月晉封五年九月坐事降鎮國公六年十月復晉封十四年十一月坐事削爵原封固山貝子温齊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屯齊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康熙十六
  年二月降輔國公詳輔國公
  太祖系
  固山貝子博和託
  太祖皇孫贈和碩饒餘親王阿巴泰子初封輔國公順治元年十月以軍功晉封五年九月卒諡温良 彰泰博和託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鎮國公尋晉固山貝子九年正月襲父封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叙平雲南功以功績入封冊二十九年正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公
  固山貝子和度
  太祖皇孫原封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子初封輔國公順治
  元年十月晉封三年十月卒無襲
  原封固山貝子額克親
  太祖皇孫贈輔國公塔拜子崇德四年八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九月晉封三等輔國將軍順治元年四月以軍功晉二等四年九月晉一等尋封輔國公六年十月晉封鎮國公七年八月晉封十年以罪黜為庶人後復宗室籍十二年正月卒
  原封固山貝子穆爾祜
  太祖皇曽孫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天聰九年以軍功封輔國公崇德七年十月坐事削爵順治二年二月封三等鎮國將軍三年正月以軍功晉一等四年三月以軍功晉輔國公六年十月以軍功晉封九年以罪削爵
  固山貝子特爾祜
  太祖皇曽孫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初封輔國公崇德七年十月坐事削爵順治二年二月復封輔國公十月晉封十五年二月卒諡恪僖子降襲詳鎮國公固山貝子薩弼
  太祖皇曽孫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順治二年二月封輔國公六年十一月以軍功晉封十二年二月卒諡懷愍子降襲詳鎮國公
  圖子貝子蘇布圖
  太祖皇曽孫贈固山貝子尚建子初封輔國公順治六年十月晉封五年十一月卒諡悼愍子降襲詳鎮國公固山貝子强度
  太祖皇曽孫贈固山貝子尚建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八年
  十月卒諡介潔無襲
  固山貝子佛克齊庫
  太祖皇曽孫固山貝子博和託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十四
  年十二月卒諡介潔無襲
  原封固山貝子岳端
  太祖皇曽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多羅郡王岳樂子初封詳郡王康熙二十九年二月降襲三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
  原封固山貝子蘇爾發
  太祖皇曽孫多羅貝勒多爾博子降襲固山貝子康熙三
  十九年五月降鎮國公詳鎮國公
  固山貝子敦達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杜爾祜子順治十二年八月降襲康熙十三年九月卒諡恪恭子降襲詳鎮國公原封固山貝子準達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杜爾祜子康熙六年正月封二十
  年十月坐事降鎮國公詳鎮國公
  原封固山貝子訥默遜
  太祖四世孫鎮國公杜蘭子康熙四年正月封十二年六
  月坐事削爵降襲詳輔國公
  原封固山貝子星尼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康熙四年十月降襲二十七年二月坐事削爵五十二年十二月以子鎮國公星海削爵復封輔國公詳輔國公
  原封固山貝子魯賔
  太祖五世孫多羅貝勒克齊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六十一年六月降襲雍正四年三月坐事降輔國公詳輔國公
  固山貝子品級福秀
  太祖七世孫原封多羅平郡王訥爾蘇子乾隆二十年
  月卒以固山貝子禮殯葬
  固山貝子慶恒
  太祖八世孫多羅平郡王福彭嗣子初封詳郡王乾隆二十七
  年閏五月坐事降封
  太宗系
  原封固山貝子𢎞普
  太宗四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乾隆元年二月封四年十
  月坐事削爵復爵詳鎮國公
  世祖系
  原封固山貝子滿都護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初襲詳貝勒雍正四年七月坐
  事降封是年降鎮國公詳鎮國公
  固山貝子明韶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二十八年十月降襲聖祖系
  固山貝子品級允禔
  聖祖皇長子初封詳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坐事削爵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卒以固山貝子禮殯葬固山貝子品級允䄉
  聖祖皇十子初封詳郡王雍正二年四月坐事削爵乾隆二年二月授奉恩輔國公品級六年九月卒以固山貝子禮殯葬
  固山貝子允祁
  聖祖皇二十三子初封詳貝勒乾隆二十三年降封
  固山貝子𢎞暻
  聖祖皇孫多羅誠郡王允祉子雍正五年六月封鎮國公八年五月晉封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公
  原封固山貝子𢎞春
  聖祖皇孫多羅恂郡王允禵子雍正元年正月封二年五月坐事削爵四年五月復封鎮國公六年正月復晉封九年十月晉多羅貝勒十一年二月晉多羅泰郡王詳郡王十二年八月仍降固山貝子十三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固山貝子𢎞閏
  聖祖皇孫多羅貝勒允禕子乾隆二十年五月封
  固山貝子𢎞曨
  聖祖皇孫多羅貝勒允祜子乾隆九年五月封
  原封固山貝子𢎞旿
  聖祖皇孫和碩諴親王允祕子乾隆二十八年二月封二
  等鎮國將軍三十九年正月奉
  特㫖晉封四十三年三月縁事削爵
  固山貝子永碩
  聖祖皇曽孫多羅貝勒𢎞明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三十二年六月降襲
  今上皇帝系
  固山貝子綿德
  今上皇帝孫贈定安親王永璜長子初襲封為定親王乾隆三十七年以例降襲定郡王四十一年坐事削爵乃以定安親王次子綿恩襲為定郡王詳郡王四十二年復封綿德為鎮國公四十九年晉封貝子 奕純綿德子乾隆五十一年
  附贈固山貝子
  贈固山貝子尚建
  太祖皇孫贈和碩饒餘親王阿巴泰子順治十年五月贈
  諡賢懿
  贈固山貝子杜努文
  太祖皇曽孫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封詳輔國公康熙三十七
  年六月贈
  贈固山貝子品級屯珠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彰泰子封詳鎮國公康熙五十七年
  八月贈諡恪敏
  以上貝子
  奉恩鎮國公
  顯祖系
  原封鎮國公漢岱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初封一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二月晉三等鎮國將軍三年五月以軍功晉一等四年十月以軍功晉輔國公八年五月晉鎮國公十一年十月坐事削爵
  鎮國公託克託慧
  顯祖皇曽孫固山貝子吳達海子初封奉恩將軍順治六年十月晉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十二年二月卒諡純和 揚福託克託慧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三十六年以軍功晉二等五十四年正月以厯任居官謹慎命襲父爵是年五月卒諡襄毅 三官保揚福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封奉恩將軍五十五年二月襲六十一年十一月卒後無襲
  鎮國公恭阿
  顯祖皇曽孫大貝勒阿敏子順治六年十月封是年十一
  月從征湖廣卒於軍子降襲詳輔國公
  鎮國公果葢
  顯祖皇曽孫大貝勒阿敏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二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十七年十二月卒諡端純鎮國公果賴
  顯祖皇曽孫大貝勒阿敏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二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是年十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公鎮國公屯齊
  顯祖皇曽孫贈多羅貝勒圖倫子初封詳貝勒順治九年坐事削爵十二年八月授鎮國公品級尋封鎮國公康熙二年六月卒乾隆四十三年
  特㫖鎮國公屯齊從前著有功績現無承襲之人著加恩屯齊子孫賞給一等奉國將軍世襲罔替襲詳奉國將軍鎮國公瑪爾圖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初封輔國公順治六年十月降襲十五年六月卒諡懷思子降襲詳輔國公鎮國公僧額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十
  五年二月卒諡懷愍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鎮國公瑪三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十
  五年五月卒諡懷儀無襲
  鎮國公温齊喀
  顯祖四世孫原封固山貝子屯齊喀子順治九年十月封
  十五年二月卒諡懷思子降襲詳輔國公
  原封鎮國公根都
  顯祖四世孫原封多羅貝勒尚善子康熙十一年正月封
  三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
  鎮國公喇篤祜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努賽子順治八年閏二月降襲十
  七年十二月卒諡端純無襲
  鎮國公額爾圖
  顯祖五世孫原封固山貝子温齊子康熙七年正月封五
  十七年十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原封鎮國公敬順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封五十五年四月降封鎮國將軍詳鎮國將軍
  原封鎮國公揚桑阿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九年五月封五十五年四月降一等鎮國將軍詳鎮國將軍原封鎮國公德瞻
  顯祖五世孫原封固山貝子富善子初名福泰康熙二十四年
  正月封三十年九月坐事削爵
  鎮國公德普
  顯祖五世孫固山貝子贈和碩簡親王福存子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降襲雍正七年五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公原封鎮國公鄂齊
  顯祖六世孫輔國公鄂斐子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奉恩將軍四十八年二月坐事削爵雍正四年十二月封輔國公五年七月晉封六年九月坐事削爵原封鎮國公永謙
  顯祖六世孫原封和碩簡親王雅爾江阿子雍正三年
  月封四年二月坐事削爵
  太祖系
  鎮國公巴布泰
  太祖皇九子崇德六年五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順治二年二月以軍功晉一等四年九月晉三等輔國將軍尋晉輔國公八年三月晉封十二年正月卒諡恪僖子降襲詳輔國公
  鎮國公祜塞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順治二年封三年二月卒
  贈詳親王
  原封鎮國公席特庫
  太祖皇孫二等鎮國將軍阿拜子初封三等奉國將軍崇德二年正月坐事削爵順治二年二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六年十月晉封十七年七月降鎮國將軍詳鎮國將軍
  原封鎮國公聶克塞
  太祖皇孫三等鎮國將軍湯古代子崇德五年九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順治二年正月以軍功晉二等四年九月晉一等六年十月晉封降封詳鎮國將軍
  原封鎮國公蘭布
  太祖皇曽孫和碩莊親王尼堪子初襲和碩敬謹親王詳親王康熙八年五月坐事降封十七年十月卒十九年十一月坐事追削爵子降襲詳輔國公
  鎮國公杜蘭
  太祖皇曽孫贈和碩穎親王薩哈璘子初封詳貝勒康熙七年
  正月坐事降封子降襲詳輔國公
  原封鎮國公哈爾薩
  太祖皇曽孫多羅謙郡王瓦克達子順治十年閏六月封三等奉國將軍康熙六年四月晉封八年七月坐事降奉國將軍品級二十一年五月仍封鎮國公二十五年十月坐事削爵 留雍哈爾薩兄順治十年閏六月封三等奉國將軍康熙六年四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七月坐事降奉國將軍品級二十五年十月襲封三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無襲
  鎮國公岳希
  太祖皇曽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郡王岳樂子初封詳郡王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降封五十六年八月卒無襲
  鎮國公蘇爾發
  太祖皇曽孫多羅貝勒多爾博子初封詳貝子康熙三十九年五月降封贈詳郡王四十年四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公鎮國公準達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杜爾祜子初封詳貝子康熙二十年十月降封雍正四年六月卒追贈固山貝子諡温恪子降襲詳輔國公
  鎮國公噶爾哈圖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特爾祜子順治十八年七月降襲
  康熙二年十一月卒無嗣
  鎮國公登塞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特爾祜子康熙三年三月視其兄鎮國公噶爾哈圖爵降襲輔國公十二年六月晉封雍正二年九月卒諡恪恭子降襲詳輔國公鎮國公巴鼐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薩弼子順治十八年七月封康熙
  二十三年正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公
  鎮國公顧鼐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薩弼子順治十二年八月封十五
  年三月卒諡悼愍無襲
  鎮國公顔林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蘇布圖子初名噶爾薩順治九年十二
  月封康熙四十年八月卒無襲
  鎮國公吞珠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彰泰子康熙十一年正月封二十七年二月降鎮國將軍二十九年六月襲封五十七年閏八月卒孫降襲贈諡詳貝子襲詳輔國公
  原封鎮國公白夀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彰泰子康熙七年正月封二十五年二月坐事降三等鎮國將軍詳鎮國將軍
  原封鎮國公明瑞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彰泰子初名額圖渾康熙十九年正月
  封三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
  原封鎮國公普貴
  太祖五世孫固山貝子敦達子康熙十四年二月降襲雍正元年十月以疾罷爵三年六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公原封鎮國公普竒
  太祖五世孫固山貝子敦達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四十七年十月坐事削爵五十一年十月復封五十四年十月復削爵
  鎮國公諾音託和
  太祖五世孫多羅貝勒訥尼子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四十四年閏四月降襲乾隆四年九月卒諡恪順子降襲詳輔國公
  原封鎮國公星海
  太祖五世孫原封固山貝子星尼子康熙二十七年三月
  降襲五十二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鎮國公賔寧
  太祖六世孫原封輔國公富春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襲封輔國公四十三年以敬謹莊親王尼堪著有功績
  特命裔孫賔寧晉封鎮國公
  太宗系
  鎮國公髙塞
  太宗皇六子順治九年九月封輔國公康熙八年九月晉
  封九年七月卒諡慤厚子降襲詳輔國公
  奉恩鎮國公𢎞普
  太宗四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初封詳貝子乾隆四年十月坐
  事削爵尋復封贈詳親王
  原封奉恩鎮國公寧赫
  太宗四世孫三等侍衛伊泰子乾隆二年十二月封四年
  十月坐事削爵
  世祖系
  鎮國公滿都護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原封詳貝子雍正四年九月降
  封九年五月卒無襲
  聖祖系
  奉恩鎮國公允祁
  聖祖皇二十三子封詳貝勒乾隆四十二年三月坐事降為奉
  恩鎮國公
  奉恩鎮國公𢎞昉
  聖祖皇孫固山貝子品級允禔子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封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卒 永揚𢎞昉子乾隆三十八年襲尋坐事削爵乃封𢎞昉弟𢎞晌為奉恩將軍詳奉恩將軍
  奉恩鎮國公永珊
  聖祖皇曽孫固山貝子𢎞暻子乾隆四十二年五月降襲
  原封奉恩鎮國公永芝
  聖祖皇曽孫貝子𢎞曨子乾隆四十九年降襲鎮國公五
  十年坐事削爵
  附贈鎮國公
  贈鎮國公阿拜
  太祖皇三子封詳鎮國將軍順治五年二月卒五月贈諡勤敏
  贈鎮國公傅勒赫
  太祖皇孫原封和碩英親王阿濟格子順治十七年四月
  卒康熙元年二月追贈
  以上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
  顯祖系
  輔國公塔海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八年三月晉封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輔國公祜世塔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
  恩將軍八年三月晉封無襲
  輔國公喇世塔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八年三月晉封卒諡恪僖子降襲詳輔國將軍輔國公篇古
  顯祖皇孫贈和碩親王舒爾哈齊子初封詳貝子崇德四年
  月坐事削爵是年八月復封贈詳親王
  輔國公穆青
  顯祖皇曽孫贈輔國公達爾察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六年二月晉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三等鎮國將軍是年四月晉封康熙十二年二月卒諡慤厚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海蘭
  顯祖皇曽孫原封鎮國公漢岱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六年十月晉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十二年二月卒諡慤厚子降襲詳奉國將軍輔國公席布錫倫
  顯祖皇曽孫原封鎮國公漢岱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是年九月卒諡悼愍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嵩固圖
  顯祖皇曽孫原封鎮國公漢岱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是年十二月卒諡懷思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品級扎喀納
  顯祖皇曽孫閒散宗室扎薩克圖子初封詳貝子順治九年七月坐事削爵十四年三月以征雲南軍功復授輔國公品級
  輔國公瓦三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康熙四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年十二月晉封二十四年五月卒諡襄敏 齊克塔哈瓦三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襲四十六年五月坐事削爵 鄂斐鎮國公瑪爾圖子齊克塔哈從兄康熙六年正月封三等奉國將軍四十六年七月襲封五十二年八月卒無襲
  輔國公法塞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恭阿子順治八年閏二月降襲康熙
  四十九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翁武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果賴子順治九年十月降襲十四年
  九月卒諡懷思無襲
  原封輔國公温齊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屯齊子初封詳貝子康熙十六年二月降
  封十八年二月坐事削爵
  原授輔國公品級富爾泰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屯齊子康熙二年八月授二十二年
  三月降鎮國將軍詳鎮國將軍
  奉恩輔國公巴賽
  顯祖四世孫贈和碩簡親王巴爾堪子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雍正元年正月奉
  特㫖襲巴爾堪原贈輔國公八年加奉恩字九年六月陣亡諡襄
  贈襲並詳親王
  原封輔國公門度
  顯祖四世孫原封多羅貝勒尚善子康熙七年正月封鎮國公三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五月襲祖篇古輔國公雍正四年十一月復坐事削爵 裕綬門度弟子雍正四年十一月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五年十月卒諡敏恪 嵩椿裕綬子乾隆六年二月襲輔國公滿度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温齊喀子順治十五年十二月降襲十七年八月卒諡懷思 愛音圖鎮國公額爾圖子康熙三十二年為滿度後二十六年五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四十六年二月坐事削爵五十七年六月襲封雍正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六年十二月卒諡敦勤吉存愛音圖子雍正六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
  軍乾隆六年四月襲十二年四月卒諡勤僖 特通額吉存子乾隆十二年九月襲三十四年十月卒 寧盛額特通額子乾隆三十五年二月襲四十二年三月縁事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奉恩輔國公恒魯
  顯祖六世孫鎮國公德普子雍正七年五月降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三十七年六月卒諡恭慤 興兆恒魯子乾隆三十七年十月襲
  奉恩輔國公經訥亨
  顯祖六世孫和碩簡親王竒通阿子乾隆三十年七月封乾隆四十年十一月卒 積拉堪經訥亨子乾隆四十一年五月襲
  太祖系
  輔國公瑪瞻
  太祖皇孫和碩禮親王代善子崇德元年封三年十一月
  卒無襲
  輔國公干圖
  太祖皇孫贈鎮國公阿拜子崇德六年五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九月晉二等六年十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十六年二月卒諡介直無襲
  奉恩輔國公鞏安
  太祖皇孫贈鎮國公阿拜子初襲詳鎮國將軍順治六年十月晉封康熙二十一年五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輔國公灝善
  太祖皇孫贈鎮國公阿拜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四十五年五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輔國公拔都海
  太祖皇孫贈輔國公塔拜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六年十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十七年四月卒諡恪僖
  原封輔國公巴穆布爾善
  太祖皇孫贈輔國公塔拜子崇德四年襲封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元年以軍功晉二等四年九月晉一等六年十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八年五月坐事削爵
  輔國公噶布喇
  太祖皇孫鎮國公巴布泰子初封三等奉國將軍順治四年九月晉二等六年十月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來祜
  太祖皇孫贈輔國公賴慕布子順治三年襲封奉恩將軍尋晉三等鎮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八年五月坐事削爵三十三年三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原封輔國公費揚古
  太祖皇孫追降多羅豫郡王多鐸子康熙二年正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五十一年正月晉封五十八年九月坐事削爵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杜努文
  太祖皇曽孫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子順治五年九月卒諡
  懷愍贈詳貝子
  輔國公英額理
  太祖皇曽孫鎮國將軍席特庫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英格宜
  太祖皇曽孫鎮國將軍席特庫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輔國公翁古
  太祖皇曽孫固山貝子博和託子順治四年三月卒諡懷愍 博尼翁古子襲封順治六年三月卒後無襲輔國公錦柱
  太祖皇曽孫固山貝子博和託子順治六年正月卒諡懷
  儀無襲
  輔國公搆孳
  太祖皇曽孫鎮國公傅勒赫子順治十八年四月封康熙
  五年三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綽克都
  太祖皇曽孫鎮國公傅勒赫子康熙四年正月封三十七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普照綽克都子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襲五十二年十二月坐事削爵雍正元年三月以軍前効力復封二年九月卒十年六月坐事追削爵 經照普照弟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襲雍正八年加奉恩字雍正十年六月削爵 璐達經照兄子雍正十年十二月襲乾隆六年三月卒諡恭簡 麟魁璐達子乾隆六年七月襲十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九成麟魁叔父乾隆十一年四月襲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坐事削爵
  輔國公品級賴士
  太祖四世孫原封和碩敬謹親王降鎮國公蘭布子康熙十八年四月降襲五十三年四月坐事削爵雍正八年二月授輔國公品級十年閏五月卒 富増輔國公務友子康熙四十八年十二月降襲三等鎮國將軍五十三年五月襲伯父賴士爵雍正四年二月坐事削爵 伊爾登賴士子雍正四年二月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十四年四月卒諡簡恪 富春伊爾登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四十二年十一月縁事削爵子賔寧襲尋晉鎮國公詳鎮國公輔國公務友
  太祖四世孫原封和碩親王降鎮國公蘭布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四十八年七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輔國公訥默孫
  太祖四世孫鎮國公杜蘭子初封詳貝子康熙十二年六月坐事削爵十四年九月降襲五十三年三月卒 訥圖訥默孫子康熙三十二年三月封三等鎮國將軍五十三年八月襲雍正八年加奉恩字乾隆二年八月卒諡敦敏 興寧訥圖子乾隆二年十二月襲十八年七月卒諡勤僖 崇尚原名崇讓興寧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輔國公弼禮克
  太祖四世孫鎮國公杜蘭子康熙九年正月封十六年五
  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海青
  太祖四世孫原封鎮國公哈爾薩子康熙二十一年六月
  封二十五年十月以父罪削爵
  原封輔國公星尼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初封詳貝子康熙五十二年
  十二月封雍正二年正月坐事削爵
  輔國公素嚴
  太祖四世孫原封輔國公綽克都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
  封三十一年七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輔國公塞勤
  太祖四世孫鎮國公蘇爾發子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四十年七月降襲雍正七年五月卒贈詳郡王 齊努渾塞勤子雍正七年八月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九年卒諡簡僖 功宜布齊努渾弟乾隆九年十月襲十一年二月卒諡恪勤贈詳郡王 如松功宜布子乾隆十一年六月襲晉襲詳郡王 修齡多羅信郡王德昭子如松從叔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以如松襲封多羅信郡王
  命襲公爵
  輔國公普昌
  太祖五世孫固山貝子敦達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封三
  十五年四月卒無襲
  原封奉恩輔國公永齊
  太祖五世孫固山貝子準達子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封三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十月降襲輔國公八年加奉恩字十一年閏二月卒四年坐事追削爵 蘇爾禪永齊弟雍正六年九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十一年五月襲乾隆四年二月卒諡簡恪 廣齡蘇爾禪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奉恩將軍乾隆四年七月襲十年十二月卒諡敦僖 博爾忠鄂廣齡子乾隆十一年五月襲
  奉恩輔國公瑟爾臣
  太祖五世孫鎮國公登塞子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封三等鎮國將軍雍正二年十二月降襲輔國公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十五年八月卒諡温僖 額爾經阿瑟爾臣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襲二十年八月卒 德明阿額爾經阿兄乾隆二十一年二月襲二十二年十月坐事削爵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阿布蘭
  太祖五世孫鎮國公巴鼐子康熙二十三年四月降襲雍正元年三月晉多羅貝勒二年五月坐事仍降輔國公五年閏三月坐事削爵 法爾善阿布蘭弟子雍正五年五月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五年閏六月卒諡和慤 禄慶法爾善子乾隆五年十一月襲二十三年十一月降封詳鎮國將軍
  輔國公魯賔
  太祖五世孫多羅貝勒克齊子初封詳貝子雍正四年三月降封乾隆八年六月卒諡恪思孫降襲襲詳奉恩將軍原封輔國公恒新
  太祖五世孫原封輔國公普照子雍正二年十一月封三
  年十月以父罪削爵
  奉恩輔國公竒崑
  太祖五世孫乾隆四十三年以饒餘敏親王阿巴泰及其
  子安郡王岳樂俱著有功績
  特命其裔孫一人世襲輔國公於是竒崑封輔國公
  輔國公智保
  太祖六世孫原封鎮國公普貴子雍正元年十月降襲雍正三年二月卒 蘇保智保弟雍正三年五月襲四年十二月卒 誠保蘇保兄雍正五年二月襲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十九年九月卒諡温僖 慶春誠保子乾隆二十年二月襲三十八年六月卒 恒寧慶春子乾隆三十八年十月襲
  原封奉恩輔國公斗寶
  太祖六世孫奉恩鎮國公諾音託和子乾隆五年正月降
  襲二十四年六月坐事削爵
  奉恩輔國公逢信原名逢人
  太祖六世孫鎮國公贈固山貝子屯珠嗣孫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降襲輔國公雍正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十二年八月卒諡恭恪 盛昌逢信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二十二年七月坐事削爵二十三年二月封鎮國將軍十二月仍晉封
  太宗系
  輔國公葉布舒
  太宗皇四子初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八年晉封二十九
  年九月卒
  輔國公品級常舒
  太宗皇七子初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八年晉封十四年十二月坐事削爵三十七年十二月授輔國公品級三十八年十二月卒
  輔國公韜塞
  太宗皇十子初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八年晉封三十四
  年二月卒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靖恒
  太宗皇孫鎮國公髙塞子康熙九年十二月降襲雍正六
  年七月坐事削爵
  原封輔國公雲升
  太宗皇孫鎮國公髙塞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三十六年
  十一月坐事削爵子降襲詳鎮國將軍
  原封輔國公成孚
  太宗皇孫鎮國公髙塞子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封六十年五月坐事削爵雍正元年十二月卒以輔國公禮殯葬
  原封輔國公揆慧
  太宗四世孫多羅貝勒延夀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奉恩將軍五十四年十月降襲雍正元年二月坐事削爵
  奉恩輔國公永瑺
  太宗五世孫奉恩鎮國公贈恭勤世子𢎞普子乾隆八年
  七月降襲詳親王
  原封奉恩輔國公德謹
  太宗五世孫原封多羅貝勒球琳子乾隆二十三年四月
  封二十八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輔國公𢎞曧
  太宗五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乾隆二十一年封鎮國將
  軍三十二年六月襲封
  世祖系
  輔國公品級保綬
  世祖皇孫和碩裕親王福全子初封輔國公品級贈諡詳親王
  康熙四十五年九月卒
  原封輔國公廣華
  世祖皇曽孫原封和碩裕親王保泰子雍正二年三月封
  十月坐事削爵
  聖祖系
  原封不入八分輔國公𢎞晸
  聖祖皇孫原封貝子允禟子初以其父獲罪黜籍禁錮乾
  隆四十三年
  特命宥釋復列宗潢四十七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四
  十八年坐事削爵
  輔國公品級𢎞晉
  聖祖皇孫贈和碩禮親王允礽子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卒
  以輔國公禮殯葬
  奉恩輔國公𢎞曣
  聖祖皇孫贈和碩禮親王允礽子雍正六年六月封輔國公八年加奉恩字乾隆十五年四月卒諡恪僖 永瑋𢎞曣子乾隆十五年九月襲
  原封奉恩輔國公𢎞晀
  聖祖皇孫贈和碩禮親王允礽子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封乾
  隆三十四年十月縁事削爵
  奉恩輔國公𢎞晥
  聖祖皇孫贈和碩禮親王允礽子乾隆三年十一月封四十年五月卒 永浩𢎞晥子乾隆四十年十月降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四十三年六月卒無嗣停襲不入八分輔國公永澤
  聖祖皇曽孫貝勒品級𢎞昇子乾隆四十年十月奉特㫖封
  奉恩輔國公𢎞暢
  聖祖皇孫和碩諴親王允祕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奉特㫖封詳親王
  奉恩輔國公永璥
  聖祖皇曽孫輔國公品級𢎞晉子乾隆元年二月封五十
  二年三月卒未襲
  世宗系
  奉恩輔國公永璧
  世宗皇孫和碩和親王𢎞晝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奉特㫖封詳親王
  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
  世宗皇孫和碩和親王𢎞晝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附贈輔國公
  贈輔國公達爾察
  顯祖皇孫贈多羅貝勒穆爾哈齊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
  剛毅
  贈輔國公塔拜
  太祖皇六子封詳輔國將軍順治十年五月贈諡慤厚
  贈輔國公賴慕布
  太祖皇十三子封詳奉恩將軍順治十年五月贈諡介直
  贈奉恩輔國公興綬
  太祖四世孫原封輔國公綽克都子乾隆十五年七月以
  子九成襲封輔國公追贈
  贈奉恩輔國公法布蘭
  太祖五世孫鎮國公巴鼐子乾隆十五年七月以孫禄慶
  襲封輔國公追贈
  贈奉恩輔國公善綬
  太祖五世孫固山貝子準達子雍正元年四月追贈
  以上輔國公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八
  封建考
  同姓封爵三
  鎮國將軍
  等謹按鎮國將軍以一二三等為序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倣此
  顯祖系
  一等鎮國將軍羅託
  顯祖皇曾孫多羅貝勒寨桑古子崇徳元年封固山貝子七年坐事削爵順治八年三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十六年二月以軍功晉一等康熙四年四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祜世布
  顯祖皇曾孫輔國公祜世塔子順治六年十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八年閏二月晉封康熙九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蘇赫
  顯祖皇曽孫輔國公祜世塔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二
  年三月卒諡懐思無襲
  原授鎮國將軍品級瑪喀納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品級札喀納子康熙四年三月授四
  十三年三月坐事削級
  鎮國將軍品級富爾泰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屯齊子初授詳輔國公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坐
  事降授
  一等鎮國將軍敬順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熙五十五年
  四月坐事降封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原封一等鎮國將軍楊桑阿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熙五十五年
  四月降封乾隆四年十月坐事削爵
  原封一等鎮國將軍敬儼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封
  雍正四年三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嵩阿禮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楊福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十九
  年三月坐事削爵
  三等鎮國將軍噶爾瑪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楊福子雍正二年閏四月封雍正三
  年八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輔爾嵩阿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揚福子雍正七年八月封乾隆二十
  八年九月坐事削爵
  三等鎮國將軍伊克塔哈
  顯祖五世孫輔國公瓦三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封雍正
  十二年六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準度
  顯祖五世孫原封輔國公門度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封
  雍正六年九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一等鎮國將軍永煥
  顯祖六世孫原封和碩簡親王雅爾江阿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十年六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宜鏗額
  顯祖七世孫和碩簡親王豐訥亨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
  月封
  太祖系
  二等鎮國將軍阿拜
  太祖皇三子崇徳四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順治四年九月晉二等五年二月卒贈詳鎮國公 鞏安阿拜子順治三年十一月封奉恩將軍五年三月襲六年十月晉輔國公詳輔國公
  三等鎮國將軍湯古代
  太祖皇四子崇徳四年八月封五年九月卒諡克潔 穆爾察湯古代子初封三等奉國將軍崇徳五年十一月襲順治四年九月晉二等六年七月卒諡恪恭無襲
  三等鎮國將軍席持庫
  太祖皇孫二等鎮國將軍贈鎮國公阿拜子初封詳鎮國公順治十七年七月坐事降封康熙十六年七月卒三等鎮國將軍聶克塞
  太祖皇孫三等鎮國將軍湯古代子初封詳鎮國公順治九年
  月坐事降封康熙五年正月卒無襲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祜錫禄
  太祖皇孫鎮國公巴布泰子順治十三年九月封康熙三
  十四年十月以才力不及爵除
  鎮國將軍巴思哈
  太祖皇曽孫多羅克勤郡王岳託子原封多羅貝勒詳貝勒尋削爵順治十二年八月授十八年二月卒子降襲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佛格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灝善子康熙九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三十四年十月以疾罷爵雍正二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十二月坐事削爵
  三等鎮國將軍輝塞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噶布喇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康熙
  三十八年八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白夀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彰泰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熙二十五年
  月坐事降二十七年二月坐事削爵
  原授三等鎮國將軍品級長源
  太祖四世孫原封固山貝子穆爾祜子順治十六年授康
  熙三十四年九月以疾削級
  三等鎮國將軍訥延
  太祖四世孫輔國公搆莩子康熙五年五月降襲六年十
  一月卒無襲
  三等鎮國將軍富宏
  太祖五世孫輔國公務友子雍正四年三月降襲十三年
  四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弼爾特訥
  太祖五世孫輔國公弼禮克子康熙十六年八月降襲四
  十三年九月坐事削爵
  三等鎮國將軍謨雲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七年十二月封
  二十九年四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謨亮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
  月封
  三等鎮國將軍素拜
  太祖五世孫輔國公素嚴子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降襲
  三十四年七月卒後無襲
  二等鎮國將軍永㥣
  太祖六世孫和碩康親王崇安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封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明保
  太祖六世孫原封鎮國公普貴子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封
  雍正二年四月以罪削爵
  三等鎮國將軍謙徳
  太祖六世孫奉恩輔國公九成子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封
  三十二年三月卒弟降襲詳奉國將軍
  一等鎮國將軍洞福
  太祖七世孫和碩謙襄郡王瓦克逹元孫閒散宗室忠端
  子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奉
  特㫖襲封
  二等鎮國將軍克明
  太祖七世孫多羅順承郡王熙良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三等鎮國將軍徳尊
  太祖七世孫原封輔國公徳明阿子乾隆二十三年四月
  降襲
  三等鎮國將軍禄慶
  太祖七世孫奉恩輔國公法爾善子襲封詳輔國公乾隆二十三年降封 倫成禄慶子乾隆二十七年十月襲三等鎮國將軍恒謹
  太祖七世孫多羅克勤郡王雅朗阿子乾隆四十九年
  二月封
  太宗系
  三等鎮國將軍蘇爾登
  太宗皇孫輔國公葉布舒子康熙十四年封五十七年四
  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徳寧
  太宗皇孫輔國公品級常舒子康熙十二年二月封五十
  四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務啟圗
  太宗皇孫輔國公韜塞子康熙三十四年六月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罪削爵 容吉務啟圗兄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封三等鎮國將軍三十七年十二月改襲封四十四年十月以才力不及爵除子降襲原封三等鎮國將軍釋迦保
  太宗皇曽孫原封輔國公雲升子雍正六年八月降襲乾
  隆元年五月坐事削爵
  二等鎮國將軍𢎞曧
  太宗四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封
  晉襲詳輔國公
  三等鎮國將軍徳春
  太宗五世孫原封多羅貝勒球琳子乾隆二十九年二月以兄徳謹坐事削公爵降襲三十三年六月以病罷爵
  世祖系
  二等鎮國將軍亮瑚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鎮國將軍亮景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封
  十七年七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亮魁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
  三等鎮國將軍亮慶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
  二等鎮國將軍亮聰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聖祖系
  一等鎮國將軍𢎞昂
  聖祖皇孫和碩恒親王允祺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四
  十年坐事削爵無襲
  二等鎮國將軍𢎞嵩
  聖祖皇孫多羅簡靖貝勒允禕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四十二年六月卒子降襲詳輔國將軍
  二等鎮國將軍𢎞旿
  聖祖皇孫和碩誠親王允祕子乾隆二十八年二月封晉封
  詳貝子

  二等鎮國將軍𢎞康
  聖祖皇孫和碩諴親王允祕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封
  三等鎮國將軍𢎞富
  聖祖皇孫多羅愉郡王允禑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封四十九年四月卒子永浡襲封三等輔國將軍一等鎮國將軍永璨
  聖祖皇曽孫多羅果恭郡王𢎞瞻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
  
  三等鎮國將軍永杭
  聖祖皇曽孫和碩怡親王𢎞曉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四十二年六月卒無襲
  三等鎮國將軍永琅
  聖祖皇曽孫和碩怡親王𢎞曉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襲詳親王
  三等鎮國將軍永珠
  聖祖皇曽孫和碩諴郡王𢎞暢子乾隆四十九年
  三等鎮國將軍永祥
  聖祖皇曽孫和碩諴郡王𢎞暢子乾隆四十九年封世宗系
  二等鎮國將軍永璸
  世宗皇孫和碩和恭親王𢎞晝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
  
  二等鎮國將軍永瑍
  世宗皇孫和碩和恭親王𢎞晝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
  
  三等鎮國將軍綿倬
  世宗皇曽孫和碩和勤親王永璧子乾隆四十九年
  以上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顯祖系
  三等輔國將軍泰䕃布禄
  顯祖皇曽孫輔國公塔海子順治十五年正月封康熙二
  十五年十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徳倫
  顯祖皇曽孫輔國公塔海子康熙四年正月封四十年六
  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伊尚阿
  顯祖皇曽孫輔國公祜世塔子順治十八年十月封康熙
  八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喇克逹
  顯祖皇曽孫輔國公喇世塔子順治十五年正月封康熙
  三十二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堪
  顯祖皇曽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封康熙七年六月坐事降二等奉國將軍八年七月復封三等輔國將軍十六年三月坐事削爵贈詳親王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輝蘭
  顯祖皇曽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順治十一年正月
  封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固美
  顯祖皇曽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順治十六年正月
  封康熙三十二年八月卒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武錫
  顯祖皇曽孫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子康熙六年正月封
  四十六年十二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一等輔國將軍富達禮
  顯祖四世孫一等鎮國將軍羅託子康熙八年封二十五
  年十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塞克圗
  顯祖四世孫閒散宗室宏科泰子順治八年三月封十一
  年十月卒諡懐儀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塞勒伯
  顯祖四世孫閒散宗室宏科泰子順治八年三月封十一
  年十月卒諡懐儀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度爾伯
  顯祖四世孫閒散宗室宏科泰子順治八年三月封十五
  年三月卒諡慤厚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扎三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康熙十四年正月封
  三十三年九月卒諡敏恪無襲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薩三
  顯祖四世孫固山貝子固爾瑪洪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
  封五十四年四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塞祜徳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果葢子順治十八年五月封康熙三
  十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薩克新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果葢子順治十八年正月為鎮國公果賴後康熙十一年正月封雍正十二年正月以病罷爵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琶帕
  顯祖四世孫一等鎮國將軍羅託子順治九年十月封十
  五年二月卒諡懐愍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巴喀
  顯祖四世孫一等鎮國將軍羅託子順治九年十月封十
  五年四月卒諡懐思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墨美
  顯祖四世孫和碩簡親王濟度子康熙五年正月封二十
  二年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阿扎蘭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封
  五十六年正月卒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巴禄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
  封四十八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忠保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五十三年二月封雍正三年三月以病罷爵乾隆二年九月復封十年七月卒無襲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準保
  顯祖五世孫原封輔國公門度子康熙四十四年四月封
  雍正二年六月坐事削爵
  一等輔國將軍長恒
  顯祖六世孫一等鎮國將軍敬順子乾隆九年十二月降
  襲二十二年十一月以病罷爵
  三等輔國將軍素爾登額
  顯祖六世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嵩阿禮子乾隆九年正月封二十一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徳爾登額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噶爾瑪子雍正四年二月降
  襲乾隆四十年十月縁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雙麟
  顯祖六世孫三等輔國將軍伊克塔哈子雍正十二年十月降襲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賽音圗
  顯祖六世孫鎮國公額爾圖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封五
  十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訥音圖
  顯祖六世孫鎮國公額爾圖子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封
  五十五年七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永敘
  顯祖六世孫原封和碩簡親王雅爾江阿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十二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都祥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準度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三十一年十月以病罷爵孫降襲詳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都俞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準度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
  隆元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恒質
  顯祖六世孫奉恩鎮國公徳普子乾隆五年八月為和碩簡親王徳沛後十七年十二月降襲二十二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一等鎮國將軍儀啟
  顯祖七世孫一等鎮國將軍永煥子乾隆十年十二月降
  襲十八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景熠
  顯祖七世孫輔國公嵩椿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二等輔國將軍興兆
  顯祖七世孫輔國公恒魯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襲詳輔國
  

  二等輔國將軍興鈞
  顯祖七世孫輔國公恒魯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三
  十八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成寛
  顯祖八世孫輔國公興兆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太祖系
  三等輔國將軍塔拜
  太祖皇六子天聰八年贈詳輔國公襲詳貝子
  原封二等輔國將軍發度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噶布喇子康熙十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三十五年以軍功晉二等四十年六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法復禮
  太祖皇曽孫原封奉恩將軍贈輔國將軍範圗子順治九年十月封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以疾爵除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法喀
  太祖皇曽孫原封奉恩將軍贈輔國將軍範圗子順治九年二月晉封十七年七月降奉國將軍詳奉國將軍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圖薩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鞏安子康熙七年正月封三十四年
  十月以疾爵除
  三等輔國將軍巴哈穆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鞏安子康熙九年正月封五十六年
  二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善福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灝善子康熙十五年雍正十二年
  正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尚禄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灝善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三十四
  年十月以疾爵除
  三等輔國將軍瑪錫禮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灝善子康熙十九年正月封乾隆六
  年三月卒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薩穆當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灝善子康熙二十年正月封雍正十
  二年九月以病爵除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額竒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輔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額克親子順治二年二月封奉恩將軍六年十月晉封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坐事削爵三十五年六月復封十二月卒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度爾霸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輔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額克親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伯竒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輔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額克親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康熙九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伯爾赫宜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輔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額克親子順治六年十月封康熙二十二年八月坐事削爵原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伯赫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輔國將軍晉固山貝子額克親子康熙八年授二十一年八月坐事削級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岱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奉國將軍晉輔國公巴穆布爾善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八年五月以父罪削爵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塞圗
  太祖皇曽孫原襲三等奉國將軍晉輔國公巴穆布爾善子順治十六年正月封康熙八年五月以父罪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席爾圗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拔都海子順治十一年正月封康熙
  元年七月卒無襲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博爾都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拔都海子順治十七年十月封康熙八年五月以伯父巴穆布爾善罪削爵十九年正月復封四十六年七月卒後坐事追削爵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善
  太祖皇曽孫贈輔國將軍巴特瑪費揚古子初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八年五月以伯父罪削爵十九年正月復封三十四年七月卒
  三等輔國將軍塞楞額
  太祖皇曽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郡王岳樂子康熙十一年正月封三十八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塞布禮
  太祖皇曽孫原封和碩安親王追降郡王岳樂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四十七年四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齊穆布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噶布喇子康熙五年正月封四十六
  年五月以才力不及爵除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徳儀
  太祖皇曽孫輔國公噶布喇子康熙十七年二月封四十一年九月以病罷爵五十七年二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富良
  太祖皇曽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祜錫禄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三十四年十月改襲封三十九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來度
  太祖皇曽孫原封輔國公來祜子康熙六年正月封二十
  年三月卒無襲
  輔國將軍品級固克度渾
  太祖四世孫鎮國將軍品級巴思哈子降襲康熙四年
  月卒
  原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庫布素渾
  太祖四世孫授鎮國將軍品級巴思哈子康熙二年三月授三等奉國將軍品級十二年晉三等輔國將軍品級三十四年十月以疾削級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台渾
  太祖四世孫原封鎮國公留雍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封
  五十九年正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尼他哈
  太祖四世孫和碩康親王傑書子康熙二十年正月封五
  十一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扎爾圗
  太祖四世孫和碩康親王傑書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封
  雍正二年十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一等輔國將軍謨廣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
  月封三十年二月卒
  原封二等輔國將軍謨典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封二十四年十月坐事削爵
  二等輔國將軍謨顯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
  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品級察爾岱
  太祖五世孫原授三等鎮國將軍品級長源子康熙三十四年十月降襲雍正十一年八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鎮國將軍法布蘭
  太祖五世孫奉恩鎮國公巴鼐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封
  贈詳輔國公雍正九年十一月卒
  一等輔國將軍福色鏗額
  太祖六世孫原封固山貝子星尼曽孫奉恩將軍都隆額孫原任三等侍衛武爾卿阿承繼子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奉
  特㫖承襲
  三等輔國將軍福爾善
  太祖六世孫原封輔國公阿布蘭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乾隆十年正月卒諡温僖子降襲詳奉國將軍三等輔國將軍阿敏圖
  太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富宏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降襲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三等輔國將軍崇敬
  太祖六世孫鎮國將軍謨雲子乾隆二十九年十月降襲
  三等輔國將軍崇寧
  太祖六世孫鎮國將軍謨雲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賔泰
  太祖七世孫將軍富春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襲詳奉國
  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賓靖
  太祖七世孫將軍富春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二等輔國將軍慶裕
  太祖七世孫輔國公盛昌子乾隆四十九年
  二等輔國將軍果爾豐阿
  太祖八世孫鎮國公賔寧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
  一等輔國將軍伯爾慶阿
  太祖八世孫鎮國公賓寧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太宗系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國泰
  太宗皇孫和碩肅親王豪格子順治十年七月封康熙三
  年七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握赫訥
  太宗皇孫和碩肅親王豪格子順治十年七月封康熙元
  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星寳
  太宗皇孫和碩肅親王豪格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
  五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恩克布
  太宗皇孫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子康熙五年正月封二十
  年二月卒諡温僖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拜察禮
  太宗皇曽孫和碩顯親王富綬子康熙二十年正月封四
  十七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伽藍保
  太宗皇曽孫和碩顯親王富綬子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封
  四十六年五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佛爾竒
  太宗皇曽孫三等鎮國將軍蘇爾登子康熙五十年二月降襲雍正二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靈泰
  太宗皇曽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容吉子康熙五十一年五月降襲雍正十一年二月坐事削爵
  一等輔國將軍𢎞寧
  太宗四世孫
  聖祖皇孫和碩莊親王允禄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五
  十二年四月卒未襲
  二等輔國將軍永蕃
  太宗五世孫奉恩輔國公𢎞曧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忠福
  太宗四世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釋迦保子乾隆二年
  月降襲二十八年九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徳三
  太宗五世孫原封多羅貝勒球琳子鎮國將軍徳春弟乾
  隆三十三年七月降襲
  世祖系
  三等輔國將軍永綬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二
  十五年閏四月卒無襲
  三等輔國將軍對青格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封乾隆五年四月以病罷爵七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卓泰
  世祖皇孫和碩恭親王常寧子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封四
  十四年五月卒
  二等輔國將軍亮清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封四十一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亮源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原封一等輔國將軍亮智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封
  三十年八月坐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亮煥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恒國
  世祖五世孫三等鎮國將軍亮景子乾隆十八年五月降
  襲十九年七月卒
  二等輔國將軍明恭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明佩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一等輔國將軍晉昌
  世祖六世孫固山貝子明韶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一等輔國將軍晉隆
  世祖六世孫固山貝子明韶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聖祖系
  一等輔國將軍𢎞豐
  聖祖皇孫多羅簡靖貝勒允禕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𢎞晫
  聖祖皇孫和碩淳親王允祐子乾隆八年四月封是年九
  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原封三等輔國將軍𢎞超
  聖祖皇孫和碩諴恪親王允祕子乾隆四十年四月封四
  十二年九月縁事削爵
  三等輔國將軍永浡
  聖祖皇曽孫鎮國將軍𢎞富子乾隆四十九年四月降襲
  二等輔國將軍永馨
  聖祖皇曽孫和碩恒親王𢎞晊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
  二十五年八月卒子降襲詳奉國將軍
  二等輔國將軍永若
  聖祖皇曽孫鎮國將軍𢎞嵩子乾隆四十二年九月降襲
  三等輔國將軍永璦
  聖祖皇曽孫多羅理郡王𢎞㬙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三等輔國將軍永忠
  聖祖皇曽孫多羅貝勒𢎞明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
  三等輔國將軍永碩
  聖祖皇曽孫多羅貝勒𢎞明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封
  晉襲詳貝子
  三等輔國將軍綿佐
  聖祖三世孫奉恩輔國公永瑋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世宗系
  二等輔國將軍綿僧
  世宗皇曽孫鎮國將軍永瑍子乾隆四十九年降襲
  三等輔國將軍綿令
  世宗皇曽孫不入八分輔國公永琨子乾隆四十九年
  附贈輔國將軍
  贈三等輔國將軍範圖
  太祖皇孫二等鎮國將軍贈鎮國公阿拜子封詳奉國將軍順治
  十年五月贈諡懐儀
  贈三等輔國將軍巴特瑪費揚古
  太祖皇孫三等輔國將軍贈輔國公塔拜子封詳奉恩將軍順治
  十年五月贈諡悼殤
  以上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顯祖系
  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穆青子康熙八年正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三十六年七月晉二等五十三年十月以疾罷爵五十六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徳塞禮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穆青子康熙十二年六月封二十五
  年八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輔國將軍當阿頼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託克託慧子康熙八年正月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病罷爵四十二年三月卒無襲三等奉國將軍卓隨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託克託慧子康熙十二年六月封四
  十九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白努宜
  顯祖四世孫鎮國公託克託慧子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封
  雍正二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哈爾薩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海蘭子順治十年四月封康熙十九
  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蘇爾徳宜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海蘭子順治二年正月為輔國公席布錫倫後十三年正月封康熙十七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錫立渾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嵩固圗子順治九年十月封奉恩將軍康熙元年五月晉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病罷爵三十九年四月卒
  三等奉國將軍務立渾
  顯祖四世孫輔國公嵩固圖子康熙二年正月封十二年
  十一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滿珠錫禮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泰䕃布禄子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降襲乾隆八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塞爾赫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泰䕃布禄子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封乾隆十二年十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額爾赫布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徳倫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
  封五十二年四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瑪勇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徳倫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雍正十二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滿逹
  顯祖四世孫三等鎮國將軍祜世布子康熙九年九月降
  襲四十六年六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席布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伊尚阿子康熙九年正月降襲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以疾罷爵乾隆四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敬德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喇克達子康熙十一年四月
  封四十七年三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永占
  顯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喇克逹子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封三十三年三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阿爾蘇
  顯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贈和碩簡親王巴爾堪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封雍正十一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西克特恩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武錫子康熙二十二年正月
  封四十一年六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西親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武錫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
  封五十七年二月卒無襲
  一等奉國將軍彭齡
  顯祖六世孫三等侍衛徳成額子奉恩鎮國公屯齊曽孫
  乾隆四十三年三月奉
  特㫖承襲
  三等奉國將軍舒特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勒伯子順治十二年八月
  封十八年二月卒無襲
  二等奉國將軍索斐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瑪爾圗子康熙二年正月封三等奉國將軍三十六年六月晉二等三十七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恩額
  顯祖五世孫鎮國公僧額子順治十六年二月封康熙四
  年三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阿裕爾
  顯祖五世孫輔國公法塞子康熙二十年正月封四十九年十月改降襲五十八年八月卒孫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鄂岳
  顯祖五世孫輔國公法塞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乾隆
  二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阿哈尼
  顯祖五世孫輔國公法塞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雍正
  二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塞赫禮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祜德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
  雍正二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雅鼐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祜徳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病罷爵雍正二年三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漢章阿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薩克新子雍正十二年九月降襲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以病罷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楊岱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琶帕子順治十五年十二月降襲康熙十五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伯爾圗
  顯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喀子順治十五年十二月
  降襲康熙十六年正月卒無襲
  二等奉國將軍拜塞
  顯祖五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墨美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封三十二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實格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封
  五十四年四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理盛格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封
  五十一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武格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雅布子康熙五十年二月封雍
  正九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莽古賚
  顯祖五世孫奉恩鎮國襄毅公楊福子乾隆四十年十二
  月降襲
  原封一等奉國將軍魁文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輔爾嵩阿子乾隆二十一年
  二月封三十二年坐事削爵無襲
  一等奉國將軍平麟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伊克塔哈子乾隆八年二月
  封二十二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一等奉國將軍同麟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伊克塔哈子乾隆九年十二
  月封三十四年二月坐事削爵無襲
  一等奉國將軍興瑞
  顯祖六世孫奉恩輔國公恒魯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二等奉國將軍宗泰
  顯祖六世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輔爾嵩阿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三十五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英善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輔爾嵩阿子乾隆二十一年
  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寳麟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伊克塔哈子乾隆三年五月
  封十七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杭麟
  顯祖六世孫三等鎮國將軍伊克塔哈子乾隆十一年
  二月封二十二年七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鼐綬
  顯祖六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禄子康熙四十九年二月
  降襲五十五年閏三月卒無襲
  奉國將軍品級瑪商阿
  顯祖六世孫閒散宗室瑪稷子雍正十一年九月授乾隆
  十四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一等奉國將軍舒賢
  顯祖七世孫一等輔國將軍長恒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降襲三十年五月以病罷爵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二等奉國將軍吉拉敏
  顯祖七世孫和碩簡恪親王豐訥亨子乾隆三十五年
  二月封四十二年二月卒襲詳奉恩將軍
  一等奉國將軍積忠額
  顯祖七世孫不入八分輔國公經訥亨子乾隆四十九年
  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愛新徳
  顯祖七世孫五品官徳克登額子乾隆二十七年七月為叔三等輔國將軍素爾登額後是年十月降襲二十三年八月卒
  三等奉國將軍恒興
  顯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雙麟子乾隆十六年三月降
  襲四十四年九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東海
  顯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音圖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降襲乾隆九年二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儀常
  顯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永叙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降襲四十二年五月以疾罷爵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裕喜
  顯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都俞子乾隆元年五月降襲
  三年十一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興誠
  顯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恒質子乾隆十九年十二月
  降襲四十三年九月以疾罷子降襲
  二等奉國將軍濟拉敏
  顯祖七世孫簡恪親王豐訥亨子乾隆三十五年封四十
  二年子富珠齡阿降襲詳奉恩將軍
  二等奉國將軍逹明阿
  顯祖八世孫奉恩輔國公吉存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五十年十一月以疾罷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二等奉國將軍成英
  顯祖八世孫二等輔國將軍興鈞子乾隆三十八年十月
  降襲
  一等奉國將軍敏輝
  顯祖八世孫一等輔國將軍儀啟子乾隆十九年四月降
  襲四十三年十一月卒子降襲
  奉國將軍徳海
  顯祖八世孫奉國將軍都祥孫頭等侍衛向順子乾隆三
  十一年十月降襲
  太祖系
  一等奉國將軍法喀
  太祖皇曽孫原封奉恩將軍贈輔國將軍範圖子初封詳輔國將軍順治十七年七月坐事降封康熙四十七年六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鄂明
  太祖皇曽孫多羅信郡王多尼子康熙九年正月封三十
  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鄂齊禮
  太祖皇曽孫多羅信郡王洞鄂子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封乾隆四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查庫竒
  太祖皇曽孫多羅信郡王洞鄂子雍正九年五月封乾隆
  十四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二等奉國將軍尚建寳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徳儀子康熙五十七年五月降襲乾隆二十二年三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務爾登
  太祖四世孫輔國公英額理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降襲五十二年二月坐事削爵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務爾徳宜
  太祖四世孫輔國公英額理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五
  十九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業爾圖
  太祖四世孫輔國公英格宜子康熙六年正月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疾罷爵五十七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塞徳宜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法復禮子康熙十四年正月封五十五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塞爾都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圖薩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五十五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務鼐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哈穆子康熙五十六年
  月封雍正九年九月卒無襲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瑚璉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佛格子康熙二十六年
  正月封雍正二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三等奉國將軍珠隆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善福子雍正十二年八月降
  襲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徳敏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鎮國將軍佛格子為叔三等輔國
  將軍瑪錫禮後乾隆四年七月降襲
  三等奉國將軍西林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薩穆當子雍正三年十月封十二年九月降襲乾隆四十六年以疾罷無襲三等奉國將軍伯祥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薩穆當子雍正三年十月封
  乾隆四十年以疾罷無襲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巴甸紫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度爾霸子康熙四年正月封
  二十三年二月坐事削爵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噶爾圗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度爾霸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三十六年十一月以才力不及罷爵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阿爾巴
  太祖四世孫三世輔國將軍伯竒子康熙十一年四月降襲三十七年十二月以校射不嫻罷爵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阿齊圗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伯竒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
  三十七年十二月以校射不嫻罷爵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伯爾森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伯爾赫宜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三十七年十二月以校射不嫻罷爵三等奉國將軍時通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博爾都子康熙五十二年五月降襲乾隆十六年二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増盛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善子康熙二十年正月
  封乾隆元年十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永徳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善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封三十六年二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德興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爾善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四十三年十月以疾罷爵五十九年十一月卒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色痕圗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楞額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三十八年十一月改降襲六十一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二等奉國將軍威塞
  太祖四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輝塞子康熙七年正月封五
  十五年三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握内
  太祖四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輝塞子康熙八年正月封二
  十九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齊塞
  太祖四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輝塞子康熙九年三月封四十五年十一月以疾罷爵雍正十年正月卒三等奉國將軍齊爾弼
  太祖四世孫三等鎮國將軍輝塞子康熙十一年四月封
  三十四年十二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索逹塞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齊穆布子康熙二十年正月封六十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勒特渾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齊穆布子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封六十一年三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恒徳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齊穆布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封乾隆元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銘全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輔國將軍發度子康熙三十九年二月封乾隆十二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拉善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徳儀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
  隆二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尼雅翰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富良子康熙三十九年七月降襲雍正五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舒圖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富良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五
  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斐新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富良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乾
  隆六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哈孚喀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富良子雍正三年十月封八
  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扎爾布
  太祖四世孫多羅信郡王鄂扎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封
  四十年二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尚徳
  太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扎爾圖子雍正三年六月降襲乾隆十七年七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二等奉國將軍謨恭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
  封四十二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謨敬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圗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
  月封三十五年四月卒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品級蘭鼐
  太祖五世孫原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庫布素渾子康熙三十四年十月降襲五十八年正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品級諾爾博
  太祖六世孫授三等輔國將軍品級察爾岱子雍正十二年三月降襲乾隆二十五年九月以疾罷二十六年十一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一等奉國將軍善勇
  太祖六世孫輔國將軍謨廣子乾隆三十一年七月降襲
  一等奉國將軍崇敏
  太祖六世孫鎮國將軍謨雲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降襲
  二等奉國將軍賔寧
  太祖七世孫奉恩輔國公富春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
  晉封詳鎮國公
  三等奉國將軍旭英
  太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福爾善子乾隆三年三月封奉恩將軍十年六月降襲三十一年五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恵寧
  太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阿敏圗子乾隆二十八年
  月降襲
  三等奉國將軍福靖
  太祖七世孫多羅郡王品級訥爾蘇子乾隆二年十二月
  封二十四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一等奉國將軍寧忠阿
  太祖八世孫輔國將軍賓泰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降
  
  一等奉國將軍文獻
  太祖八世孫鎮國將軍克明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一等奉國將軍明充
  太祖八世孫奉恩輔國公博爾忠鄂子乾隆四十年十二
  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恒齡
  太祖八世孫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子乾隆三十五
  年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恒慶
  太祖八世孫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子乾隆四十年
  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恒伯
  太祖八世孫多羅順承恭郡王泰斐英阿子乾隆四十年
  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文璧
  太祖八世孫鎮國將軍克明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太宗系
  原封二等奉國將軍武禮
  太宗皇曽孫三等奉國將軍握赫訥子康熙元年十二月降襲三等奉國將軍三十六年七月晉二等五十一年十月坐事削爵
  三等奉國將軍榮貴
  太宗皇曽孫三等輔國將軍恩克布子康熙二十年七月
  降襲二十二年六月卒後無襲
  三等奉國將軍成信
  太宗四世孫和碩顯親王丹臻子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封乾隆二十三年八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延徳
  太宗四世孫和碩顯親王丹臻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四年八月以病罷爵二十八年十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藴著
  太宗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拜察禮子康熙四十七年十二月降襲乾隆十四年四月坐事削爵
  三等奉國將軍藴清
  太宗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拜察禮子雍正三年十月封
  乾隆十九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藴興
  太宗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拜察禮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乾隆二十年六月以病罷爵子降襲詳奉恩將軍三等奉國將軍扎延
  太宗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佛爾竒子雍正二年十二月
  降襲乾隆六年二月卒後無襲
  一等奉國將軍永蕚
  太宗五世孫奉恩輔國公𢎞曧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永珂
  太宗五世孫奉恩鎮國公贈和碩莊親王𢎞普子乾隆二
  十七年十二月封
  世祖系
  三等奉國將軍愛隆阿
  世祖皇曽孫三等輔國將軍對青格子乾隆五年七月降
  襲九年六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竒臣
  世祖皇曽孫三等輔國將軍對青格子乾隆二十二年
  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亮炷
  世祖四世孫和碩裕親王廣禄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
  二等奉國將軍恒維
  世祖五世孫輔國將軍亮清子乾隆四十一年十月降襲
  三等奉國將軍恒存
  世祖五世孫和碩裕郡王亮煥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聖祖系
  一等奉國將軍𢎞昤
  聖祖皇孫多羅貝勒允祁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𢎞泰
  聖祖皇孫和碩淳親王允祐子乾隆八年四月封二十二
  年六月卒
  一等奉國將軍永恬
  聖祖皇曽孫多羅貝勒𢎞明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封
  三十二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一等奉國將軍永悌
  聖祖皇曾孫多羅貝勒𢎞明子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封五
  十年五月以疾罷未襲
  二等奉國將軍永砇
  聖祖皇曾孫奉恩輔國公𢎞晀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三十三年四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二等奉國將軍永遐
  聖祖皇曾孫奉恩輔國公𢎞晀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原封二等奉國將軍永珀
  聖祖皇曾孫固山貝子𢎞暻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降襲
  二十三年三月坐事削爵
  二等奉國將軍永勲
  聖祖皇曾孫和碩恒親王𢎞晊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永璒
  聖祖皇曾孫奉恩輔國公𢎞晀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封
  三十九年九月卒子降襲詳奉恩將軍
  三等奉國將軍永玒
  聖祖皇曾孫二等輔國將軍𢎞晫子乾隆九年三月降襲
  十七年正月卒
  三等奉國將軍永育
  聖祖皇曾孫多羅理郡王𢎞㬙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三等奉國將軍綿銓
  聖祖四世孫二等輔國將軍永馨子乾隆二十六年二月
  降襲
  二等奉國將軍綿俊
  聖祖四世孫奉恩輔國公永瑋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以上奉國將軍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九
  封建考
  同姓封爵四
  奉恩將軍
  顯祖系
  奉恩將軍訥爾特宜
  顯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将軍徳倫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
  封五十六年五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古禄固
  顯祖四世孫原封多羅貝勒尚善子康熙八年正月封五十年四月卒 延都古禄固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封五十年四月襲封五十六年十二月卒 登柱延都子康熙五十七年四月襲雍正十二年三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鍾竒
  顯祖四世孫原封多羅貝勒尚善子康熙十八年正月封三十四年三月卒 尤竒鍾竒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襲雍正十年八月卒 綬克尤竒子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襲乾隆十一年七月卒 綬全綬克弟乾隆十一年十月襲二十三年四月卒 珠蘭泰綬全弟乾隆二十三年七月襲三十四年八月卒 靈嵩珠蘭泰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星安靈嵩子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逹里祜
  顯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子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封五十三年十二月降襲雍正八年十月坐事削爵 巴延布逹里祜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九年四月襲封乾隆十一年九月以疾罷爵 海存巴延布子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三十四年七月卒永登額海存子乾隆三十四年五月襲 國祥
  永登額子乾隆五十年
  奉恩將軍逹里伯
  顯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雍正三年十月卒 海誠逹里伯子雍正四年四月襲乾隆三十六年七月以疾罷 恩特恒額海誠子乾隆三十六年九月襲三十七年八月卒 圭達杭額恩特恒額弟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襲是年十二月卒無嗣
  奉恩將軍赫勒布
  顯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子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封乾隆十八年七月卒 巴啟納赫勒布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二十四年三月卒 天師保巴啟納子乾隆二十四年七月襲 常永天師保子乾隆五十一年
  奉恩將軍達里珠
  顯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子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封乾隆三年四月以病罷爵 成岱達里珠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封尋襲封乾隆二十二年九月以病罷爵 清岱成岱子乾隆二十三年四月襲
  奉恩將軍長山
  顯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勒塞禮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四年十月卒 八十六長山子乾隆五年三月襲 仙聰八十六子乾隆四十三年襲奉恩將軍崇揚赫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徳塞禮子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降襲乾隆元年十一月卒 巴延徳崇揚赫子雍正三年十月封尋襲封乾隆四年十一月以病罷爵 善志巴延徳子乾隆五年五月襲 國住善志孫乾隆五十一年
  原封奉恩將軍卓善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卓隨子康熙四十三年五月封雍正十二年九月以病罷爵 保月卓善子雍正十二年十一月襲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卒無襲奉恩將軍噶林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白努宜子雍正二年九月降襲乾隆三年十月卒 阿郎阿初名阿喇穆詹巴奉恩將軍卓善子雍正七年六月為叔父噶林後乾隆三年十月襲 和濟匡鄂阿郎阿子乾隆三十四年
  奉恩將軍占泰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哈爾薩子康熙十八年正月
  封乾隆十二年六月卒
  奉恩將軍納蘇圖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蘇爾徳宜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三十四年十二月卒 康武利納蘇圖子康熙三十五年正月襲雍正二年正月卒後無襲奉恩將軍納拉泰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蘇爾徳宜子康熙十七年
  月封十九年八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天祥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錫立渾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封五十八年五月卒 霄格天祥子康熙五十八年九月襲乾隆十年十一月卒 慶善霄格子乾隆十一年三月襲四十三年以疾罷 咸寧慶善子乾隆四十三年
  奉恩將軍善海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滿珠錫禮子乾隆三年三月
  降襲二十五年六月卒
  奉恩將軍鄂洛順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爾赫子雍正十二年四月封乾隆三十三年正月卒 徳音泰鄂洛順子三十五年五月襲
  奉恩將軍常山保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瑪勇子雍正十二年十月降襲乾隆三十六年正月卒 承世常山保子三十六年六月襲
  奉恩將軍錫通額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席布子乾隆元年二月降襲十年十一月卒 慶阿泰錫通額弟乾隆十一年二月襲乾隆三十七年六月縁事削爵
  奉恩將軍巴進泰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敬徳子康熙三十四年三月封雍正七年四月以病罷爵 増誠巴進泰子雍正七年四月襲乾隆三十五年七月卒 徳良阿増誠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襲
  奉恩將軍琳康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永占子康熙三十三年閏五
  月降襲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卒
  奉恩將軍琳安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永占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十二年五月卒 碩安琳安子乾隆十二年二月襲二十五年五月卒 福増禄碩安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
  奉恩將軍安圖
  顯祖五世孫輔國公法塞子康熙四十二年正月封雍正四年十月卒 阿爾寧安圖子雍正五年三月襲乾隆十七年五月卒 恒霖阿爾寧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五十一年十一月卒未襲
  奉恩將軍徳有
  顯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阿爾蘇子雍正十一年十二月降襲乾隆十五年五月卒 靈通徳有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襲四十二年五月卒子恒科襲奉恩將軍舒禄渾
  顯祖五世孫奉恩將軍古禄固子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封
  三十二年十一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履順
  顯祖五世孫奉恩將軍古禄固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封乾隆十七年五月卒 登久履順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二十八年正月卒 海寧阿登久子乾隆二十八年五月襲
  奉恩將軍齊世就
  顯祖五世孫奉恩將軍古禄固子雍正六年八月封八年
  十一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履徳
  顯祖五世孫奉恩將軍古禄固子雍正七年八月封乾隆十三年八月卒 徳忒赫履徳子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襲四十一年五月卒 五訥璽徳忒赫子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
  奉恩將軍徳全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福存子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封
  五十二年正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徳延
  顯祖五世孫和碩簡親王福存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
  五十三年二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徳克精額
  顯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占泰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乾隆三十三年二月卒 敏俊徳克精額姪孫東科諾子松齡孫三十三年九月襲
  奉恩將軍薩穆達
  顯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善海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二十八年六月卒 素松額薩穆達子乾隆二十八年十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武興
  顯祖六世孫奉恩將軍琳康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封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果爾明阿武興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三十四年十二月以疾罷爵 禄哈布禮果爾明阿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賽炳額禄哈布禮子乾隆四十五年襲奉恩將軍恩特赫黙
  顯祖六世孫二等奉國將軍索斐子康熙三十七年七月降襲雍正四年四月卒 色克恩特赫黙子雍正四年八月襲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以病罷爵 徳茂色克子乾隆三十六年四月襲四十九年十一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富清
  顯祖六世孫二等奉國將軍索斐子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封雍正六年九月卒子福康襲乾隆八年三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綬海
  顯祖六世孫二等奉國將軍索斐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乾隆八年六月卒 多齡阿綬海子乾隆二十年十一月襲
  奉恩將軍多福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岳子康熙四十九年五月封五十五年三月坐事削爵乾隆二年九月降襲十一年十二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五十九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阿哈尼子雍正三年三月降襲乾隆二十三年以病罷爵 和隆鄂五十九子乾隆二十四年十月襲
  奉恩將軍熙成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赫禮子雍正十二年六月降襲乾隆十八年三月以病罷爵 成翰熙成子乾隆十八年五月襲四十一年三月以病罷爵敏愷成翰子乾隆四十一年五月襲
  奉恩將軍祥彦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漢章阿子乾隆二十九年
  月降襲
  原封奉恩將軍威範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揚岱子康熙十七年十月降
  襲四十三年十月以才力不及爵除
  奉恩將軍瑪富塔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拜塞子康熙三十三年二月
  降襲五十四年四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徳綸泰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理盛恪子康熙五十一年
  一月降襲雍正六年二月卒
  奉恩將軍牟尼保
  顯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武格子雍正九年十二月降襲乾隆十八年三月卒 舒爾金牟尼保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三十七年二月卒 亷敏舒爾金子乾隆三十七年十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登博
  顯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履順子雍正六年八月封十二年
  二月坐事削爵
  原封奉恩將軍綬祐
  顯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尤竒子雍正六年八月封十三年
  三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定禄
  顯祖六世孫閒散宗室同泰子原封奉恩將軍慶阿泰姪乾隆三十七年十月襲四十一年三月卒揚慶定禄子乾隆四十一年十月襲
  奉恩將軍來齡
  顯祖六世孫奉國將軍莽古賚子乾隆五十一年
  奉恩將軍福康
  顯祖七世孫奉恩將軍富清子雍正六年九月封乾隆八
  年三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紹徳
  顯祖七世孫奉恩將軍綬海子乾隆三年三月封二十年
  四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和中額
  顯祖七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寳麟子乾隆十七年十月降
  襲五十年十月卒子喀爾崇古襲
  奉恩將軍果明額
  顯祖七世孫一等奉國將軍平麟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
  月降襲
  奉恩將軍蘇赫納
  顯祖七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阿裕爾孫康熙五十八年
  二月降襲雍正二年七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景煌
  顯祖七世孫奉恩輔國公嵩椿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二等奉國將軍四十八年八月縁事降為奉恩將軍
  奉恩將軍伊赫里
  顯祖七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宗泰子乾隆三十六年四月
  降襲
  奉恩將軍品級英禄
  顯祖七世孫奉國將軍品級瑪商阿子乾隆十四年十月
  授四十年十月卒子降襲
  奉恩將軍揚森
  顯祖八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東海子乾隆九年六月降襲
  奉恩將軍重侯
  顯祖八世孫原封奉國將軍舒賢子乾隆三十年六月襲
  奉恩將軍連輝
  顯祖八世孫輔國將軍儀啟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
  三十六年十二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富珠齡阿
  顯祖八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吉拉敏之子乾隆四十二年
  六月降襲
  奉恩將軍内樂
  顯祖八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儀常子乾隆四十二年七月
  降襲
  奉恩將軍穆精阿
  顯祖八世孫奉國將軍興誠子乾隆四十六年二月降襲
  奉恩將軍寧璋阿
  顯祖九世孫奉國將軍達明阿子乾隆五十年十二月降
  
  奉恩將軍錦福
  顯祖九世孫一等奉國將軍敏輝子乾隆四十三年十一
  月降襲
  太祖系
  奉恩將軍賴慕布
  太祖皇十三子順治二年二月封贈詳輔國公 來祜賴慕布
  子順治三年晉封詳輔國公
  奉恩將軍費雅三
  太祖皇孫二等鎮國將軍贈鎮國公阿拜子順治二年
  月封三年九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範圖
  太祖皇孫二等鎮國將軍贈鎮國公阿拜子順治二年
  月封五年十二月卒贈詳輔國將軍
  奉恩將軍喇都海
  太祖皇孫三等輔國將軍贈輔國公塔拜子順治二年
  月封六年三月卒諡懷儀無襲
  奉恩將軍巴特瑪費揚古
  太祖皇孫三等輔國將軍贈輔國公塔拜子順治二年
  月封六年正月卒贈詳輔國將軍
  奉恩將軍保格
  太祖皇曾孫輔國公灝善子雍正二年閏四月封十二年
  三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查達
  太祖皇曾孫原封多羅貝勒察尼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三年十二月坐事削爵雍正二年閏四月復封乾隆十三年正月卒無襲
  原封奉恩將軍徳福
  太祖皇曾孫原封多羅貝勒察尼子康熙十五年正月封
  三十七年十二月因校射不嫻爵除
  奉恩將軍畢喇席
  太祖皇曾孫原封輔國公費揚古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
  封雍正四年四月卒
  奉恩將軍詹布
  太祖皇曾孫原封輔國公費揚古子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封乾隆九年九月卒 岳和詹布子乾隆八年七月襲四十六年以疾罷 叙恒岳和子乾隆四十六年
  奉恩將軍堯努
  太祖皇曾孫原封輔國公費揚古子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四十四年六月卒 根寧堯努子康熙四十五年二月襲乾隆四十年八月卒無襲
  原封奉恩將軍瑪爾噶圖
  太祖四世孫固山貝子特爾祜子康熙八年十一月封三
  十七年十二月以疾罷爵
  奉恩將軍席倫圖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康熙十五年正月封英俊席倫圖子雍正八年八月襲乾隆八年八月卒 英勇英俊弟乾隆八年十二月襲三十九年十二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實憲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康熙十五年正月封五十八年正月卒 成文實憲子康熙五十八年七月襲雍正十三年四月坐事削爵 精書成文子乾隆元年四月襲十八年十二月坐事削爵奉恩將軍席昌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三十六年十一月卒 申徳席昌子康熙三十七年二月襲 巴爾薩申徳子雍正四年九月襲乾隆二十二年八月以病罷爵 普正巴爾薩子乾隆二十三年七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希常
  太祖四世孫多羅貝勒常阿岱子康熙十七年正月封五
  十二年二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徳爾弼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巴哈穆子乾隆五年閏六月降襲十六年二月卒 珠靈阿徳爾弼子乾隆十七年正月襲
  奉恩將軍忠順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薩穆當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 伊克積善忠順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三十二年四月卒 和克積善伊克積善弟乾隆三十二年七月襲
  奉恩將軍色貝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楞額子康熙四十四年五月封乾隆十六年正月卒 塞冲阿色貝子乾隆十六年正月襲
  奉恩將軍務爾圖
  太祖四世孫三等輔國將軍塞楞額子雍正十年四月封乾隆十五年十二月以病罷 齡髙務爾圖子乾隆三十六年以疾罷 伊崇額齡髙孫閒散宗室達宗阿子乾隆三十六年襲四十七年坐事削爵無襲
  原封奉恩將軍華玢
  太祖四世孫多羅安郡王瑪爾渾子康熙四十四年五月
  封雍正十一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扎坤泰
  太祖四世孫閒散宗室愛珠子乾隆元年五月以太祖
  太宗皇子後裔無承襲者奉
  特㫖封二十二年三月卒 永武扎坤泰子乾隆二十
  二年七月襲二十八年十月卒
  奉恩將軍扎克丹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明子康熙三十一年正月降襲六十年十二月 卒瑪察扎克丹子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襲乾隆十一年六月卒 保綱瑪察子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二十三年十一月卒博爾和閒散宗室康寧子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為族叔保綱後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襲四十四年卒無襲
  奉恩將軍查喇芬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明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五年二月卒 康麟閒散宗室濟徳子乾隆十四年十一月為查喇芬子濟昌嗣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鄂泰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齊禮子康熙五十一年
  一月封雍正四年九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費揚阿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齊禮子康熙五十一年
  一月封五十八年八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積善
  太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鄂齊禮子乾隆五年五月降襲二十年七月卒 珸爾龔阿積善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貝和諾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查庫齊子乾隆八年
  月封二十七年九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綽和諾
  太祖四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查庫齊子乾隆十二年三月封三十九年六月縁事削爵是年八月卒追復將軍 愛新泰綽和諾子乾隆四十年三月襲奉恩將軍納延
  太祖四世孫奉恩將軍畢喇席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二十四年四月以病罷爵 達福納延子乾隆二十四年五月襲
  奉恩將軍巴延
  太祖四世孫奉恩將軍畢喇席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八年八月卒 尚福巴延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三十一年五月卒 達善尚福弟乾隆三十二年十月襲尋卒無嗣
  奉恩將軍世照
  太祖四世孫奉恩將軍畢喇席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乾隆二十四年九月卒 永明阿世照子乾隆二十五年三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封訥赫
  太祖五世孫多羅順承郡王諾羅布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封乾隆三十年二月卒是年六月坐事追革無襲奉恩將軍都隆額
  太祖五世孫原封固山貝子星尼子雍正八年十月奉特㫖封乾隆十五年四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謨章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圖子雍正十年四月封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卒 善存謨章子乾隆二十八年五月襲三十八年閏三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謨本
  太祖五世孫和碩康親王巴爾圖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卒 善廣謨本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奉恩將軍善宜
  太祖五世孫奉國將軍謨恭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降
  
  奉恩將軍啟昭
  太祖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務爾登子康熙五十二
  年三月降襲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卒
  奉恩將軍揚安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務爾徳宜子康熙五十九年九月降襲乾隆二十二年八月卒 六十八揚安弟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襲乾隆三十四年七月卒俊福六十八子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奉恩將軍新岱
  太祖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業爾圖子康熙五十三年五月降襲乾隆十三年二月卒 富勒申新岱子乾隆三年六月封十三年十月襲封三十一年四月卒 素隆阿富勒申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襲三十八年八月縁事削爵
  奉恩將軍色本臣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徳宜子康熙五十五年
  月降襲六十一年四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格爾斐音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爾都子康熙五十五年
  月降襲雍正元年三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格爾賓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爾都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五年七月降襲乾隆十一年閏三月卒 瑶璋格爾賓子乾隆十一年七月襲三十五年正月卒 承宗瑶璋弟三十五年閏五月襲
  奉恩將軍託爾渾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塞爾都子雍正三年十月封
  乾隆三年七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普順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徳敏子乾隆二十四年五月為奉國將軍珠隆後二十六年二月降襲奉恩將軍順昌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徳敏子乾隆十八年七月降
  
  奉恩將軍富察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西林子乾隆八年四月封
  奉恩將軍富瑞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西林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
  月封
  奉恩將軍廣寛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伯祥子乾隆十年十二月封二十二年三月卒 寛成廣寛子原名徳榮又名徳隆額乾隆二十一年八月襲 武爾衮泰寛成子乾隆四十五年
  奉恩將軍祥住初名廣安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伯祥子乾隆十二年三月封
  明慶祥住子乾隆四十六年
  奉恩將軍廣普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伯祥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
  封 雙敬廣普子乾隆四十七年
  奉恩將軍齊福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時通子乾隆十七年正月降
  
  奉恩將軍康泰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増盛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一
  月封五十六年五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慶康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増盛子乾隆二年五月降襲二十九年七月以病罷爵 瑞松慶康子乾隆二十九年十月襲
  奉恩將軍寧靜
  太祖五世孫三等輔國將軍永徳子康熙三十六年四月降襲雍正二年十二月卒 瑞昌寧靜子雍正三年四月襲乾隆五年七月坐事削爵 瑞華寧靜子乾隆五年十月襲 如恒瑞華子乾隆五十年
  奉恩將軍格色泰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永徳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二十四年六月卒 都爾嘉格色泰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一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熙文
  太祖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色㾗圖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元年三月以父罪削爵原封奉恩將軍綽鼐
  太祖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色㾗圖子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封雍正元年三月以父罪削爵
  奉恩將軍社穆徳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握内子康熙二十五年正月
  封乾隆四年六月卒
  原封奉恩將軍甘笙
  太祖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齊塞子康熙三十六年十二月封四十三年十一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寳善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索達塞子康熙四十一年三月封雍正十三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沙爾伸寳善子乾隆元年二月襲四十年九月縁事削爵納爾善沙爾伸親弟徳常子四十一年正月襲奉恩將軍寳良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索達塞子康熙四十九年五月封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卒 尚嘉納寳良子乾隆元年四月襲十年四月卒 隆泰尚嘉納子乾隆十年十二月襲
  奉恩將軍寳徳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索達塞子雍正七年八月封
  十二年八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昂阿圖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勒特渾子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封乾隆二十年四月卒 經寧昂阿圖子乾隆二十年十一月襲三十四年六月卒 嵩恵經寧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襲
  原封奉國將軍穆錫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恒徳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
  乾隆四十年九月縁事削爵
  奉恩將軍裕寧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索達塞子雍正三年十月封乾隆十八年二月卒 敬文裕寧子乾隆十八年十一月襲三十五年十一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荷正額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銘全子乾隆十三年三月降
  
  原封奉國將軍格圖懇
  太祖五世孫二等奉國將軍尚建寳子乾隆八年二月封
  三十九年十月以罪黜
  奉恩將軍勒克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拉善子乾隆三年三月降襲四十四年十二月卒因伊子獲罪不准襲奉恩將軍雙貴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拉善子乾隆八年二月封二十三年八月卒 佛爾恒額雙貴子乾隆二十四年二月襲二十八年六月卒 䝉格圖佛爾恒額弟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書景阿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拉善子乾隆九年十二月封
  二十四年閏六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佛照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尼雅翰子雍正六年十一月降襲九年正月卒 多義佛照弟雍正十年九月襲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卒子鞥格穆四十二年七月襲
  奉恩將軍托禪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舒圖子雍正五年十一月降襲乾隆三十四年正月卒 倭克星額托禪子三十二月四月襲
  奉恩將軍多隆額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斐新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乾隆六年七月降襲二十年十一月卒 禄興多隆額子乾隆二十一年十月襲
  奉恩將軍托錫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哈孚喀子雍正九年四月降襲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卒 和倫太托錫子四十年六月襲
  奉恩將軍基綬
  太祖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扎爾布子康熙四十年六月降襲雍正十年閏五月卒 茂恵原名四十一基綬子雍正十年九月襲乾隆二十四年三月卒 盛福茂恵子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華齡
  太祖五世孫多羅信郡王徳昭子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封
  二十五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英齡
  太祖五世孫多羅信慤郡王徳昭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
  月封
  奉恩將軍玖雅圖
  太祖六世孫閒散宗室拜音布子雍正四年三月封十三
  年二月卒無襲
  奉恩將軍品級宗智
  太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品級蘭鼐子康熙五十八年
  十二月降襲
  奉恩將軍徳永福今更名徳明
  太祖六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尚徳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
  降襲
  奉恩將軍鵬志
  太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啟昭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三十九年六月卒 獻福鵬志子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鵬韜
  太祖六世孫奉恩將軍啟昭子乾隆九年十一月封十七
  年十二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達慶阿
  太祖六世孫奉恩將軍齡髙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三
  十四年八月卒
  奉恩將軍松年
  太祖六世孫奉恩將軍社穆徳子雍正十三年四月封乾
  隆十九年坐事削爵是年十月奉
  特㫖封二十八年七月坐事削爵
  奉恩將軍順徳
  太祖六世孫原封奉恩輔國公九成子鎮國將軍謙徳弟
  乾隆三十二年六月降襲
  奉恩將軍品級鳯文
  太祖七世孫奉國將軍品級諾爾博子乾隆二十五年
  二月降襲
  奉恩將軍旭昇
  太祖七世孫三等輔國將軍福爾善子乾隆三年三月封九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書伯旭昇子乾隆十年二月襲三十三年五月以病罷爵 郡徳書伯子乾隆三十三年六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福寧阿原名福安
  太祖七世孫原封輔國公斗寳子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
  封四十一年十二月坐事削爵無襲
  奉恩將軍訥穆金
  太祖七世孫輔國公魯賓嗣孫乾隆九年四月奉特㫖降襲四十九年五月卒子薩賓圖襲
  奉恩將軍徳宗
  太祖七世孫多羅順承郡王熙良子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封四十九年八月卒因伊子獲罪不准襲奉恩將軍納爾善
  太祖七世孫奉恩將軍寳善孫閒散宗室佛常子乾隆四
  十一年正月襲封
  奉恩將軍富寧額
  太祖八世孫奉國將軍旭英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降
  
  奉恩將軍慶向
  太祖八世孫三等奉國將軍福靖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一
  月降襲
  奉恩將軍恒英
  太祖八世孫多羅順承郡王泰斐英阿子乾隆三十年
  二月封
  奉恩將軍哲爾慶額
  太祖八世孫奉國將軍旭英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封
  奉恩將軍西清額
  太祖八世孫奉國將軍旭英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太宗系
  奉恩將軍海麟
  太宗皇孫輔國公品級常舒子乾隆元年五月以太祖
  太宗皇子後裔無承襲爵秩者奉
  特㫖封 福善海麟子乾隆九月四月襲二十三年五月卒 慧文閑散宗室賽尚阿子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為叔祖福善後二十四年二月襲乾隆四十九年卒無襲
  奉恩將軍諭徳
  太宗皇孫輔國公韜塞子乾隆元年五月奉
  特㫖封十年二月卒 明堯諭徳子乾隆十年六月襲
  阿爾吉圖明堯子乾隆四十一年
  奉恩將軍額爾竒
  太宗皇曽孫三等鎮國將軍蘇爾登子乾隆七年十一月降襲十六年十一月卒 雙闗保額爾竒子乾隆十七年正月襲四十二年十一月因病告退子皂君保襲五十一年四月卒無嗣停襲
  奉恩將軍圖納
  太宗四世孫原封二等奉國將軍武禮子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乾隆十四年八月卒 額爾徳䝉額圖納子乾隆十四年正月襲四十三年正月卒無襲奉恩將軍揆良
  太宗四世孫多羅貝勒延綬子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封乾隆七年九月卒 普禄揆良子乾隆八年三月襲三十五年正月卒無襲
  原封奉恩將軍松健
  太宗五世孫奉恩將軍圖納子雍正六年八月封乾隆三
  年三月以病罷爵
  奉恩將軍永俊
  太宗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成信子乾隆十七年六月降襲二十八年五月卒 春韶永俊子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封五十年卒無襲
  奉恩將軍寳銘
  太宗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延徳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一
  月降襲
  奉恩將軍舒明
  太宗五世孫原封三等奉國將軍藴著子乾隆八年二月封二十八年七月卒 忠靈舒明子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襲
  奉恩將軍淑衡
  太宗五世孫三等奉國將軍藴清子乾隆十九年七月降襲三十年十二月卒 忠傑淑衡子乾隆三十一年六月襲
  原封奉恩將軍淑徳
  太宗五世孫原封奉國將軍藴興子乾隆二十二年四月
  降襲二十九年正月坐事削爵
  世祖系
  奉恩將軍福格
  世祖皇曾孫三等輔國將軍對清格子乾隆二十二年
  二月封
  奉恩將軍安楚杭阿
  世祖四世孫三等奉國將軍愛隆阿子乾隆九年十二月
  降襲十年十一月卒後無襲
  奉恩將軍明贊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奉恩將軍明該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封
  奉恩將軍明範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四十九年
  奉恩將軍明昆
  世祖五世孫多羅貝勒斐蘇子乾隆四十九年封聖祖系
  奉恩將軍𢎞昫
  聖祖皇孫和碩恒親王允祺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封乾
  隆五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奉恩將軍𢎞曈
  聖祖皇孫和碩恒親王允祺子雍正十三年閏三月封乾
  隆六年六月以病罷爵
  奉恩將軍𢎞晌
  聖祖皇孫固山貝子品級允禔子乾隆三十八年九月封
  四十六年十月子永鐸襲
  奉恩將軍永嶒
  聖祖皇曾孫奉恩輔國公𢎞晀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
  封四十九年五月子綿瓞襲
  奉恩將軍永慶
  聖祖皇曾孫奉恩將軍𢎞昫子乾隆五年十二月封 綿
  彰永慶子乾隆四十二年
  原封奉恩將軍永瑃
  聖祖皇曾孫奉恩將軍𢎞曈子乾隆六年十二月封二十三年十二月以病罷爵 綿綱永瑃子乾隆二十四年二月襲三十五月正月縁事削爵
  奉恩將軍永鼐
  聖祖皇曾孫奉恩將軍𢎞曈子乾隆六年七月封是年七
  月卒
  原封奉恩將軍永莊
  聖祖皇曾孫二等輔國將軍𢎞晫子乾隆十八年七月降
  襲二十四年閏六月以病罷爵
  奉恩將軍永厚
  聖祖皇曾孫奉國將軍𢎞昤子乾隆四十六年降襲四十
  八年卒無襲
  奉恩將軍綿瓝
  聖祖四世孫奉國將軍永璒子乾隆四十年正月降襲
  奉恩將軍綿⿰
  聖祖四世孫奉國將軍永砇子乾隆三十三年十月降襲
  奉恩將軍綿旭
  聖祖四世孫奉國將軍永恬子乾隆三十二年十月降襲
  奉國將軍綿侃
  聖祖四世孫奉恩輔國公永瑋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
  
  奉恩將軍綿烈
  聖祖四世孫奉國將軍永遐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封
  原封奉國將軍綿銓
  聖祖四世孫輔國將軍永馨子乾隆二十六年降襲四十
  年坐事削爵無襲
  奉恩將軍綿果
  聖祖四世孫奉國將軍永勲子乾隆五十一年降襲
  以上奉國將軍
  謹按鎮國將軍秩視一品輔國將軍秩視二品奉國將軍秩視三品奉恩將軍秩視四品其爵皆降自王公而下盖親親之誼以次遞減禮之所由生即制之所由定也攷定制宗室封爵迄於奉恩將軍而封爵之所不逮者胥量厥材能以服官於宗人府其未服官而無職業者惟帶色用黄以為旌别顧匪垂於禬祮之表則内隠於裼襲之間厥度未昭究無以示宗潢之體統我
  皇上推恩族姓乃
  詔王公胄子之及嵗暨宗室無職業者一體按照品級給予官頂以章其身以使之自愛示褒示勸
  教育成全既不踰封爵之定制而亦得擬封爵之殊榮
  洵度越古今盛典也所奉
  諭㫖一道恭録於左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上諭閣臣曰宗室中除承襲封爵及現有官職外其閒散宗室向無按品給頂之例現在宗支繁衍𤓰瓞綿延皆我
  
  宗派系流傳譜列銀潢名登
  玉牒乃以身無職級竟與齊民無别殊不足以示親親而崇體制嗣後著將王貝勒貝子公之子嗣及閒㪚宗室年已及嵗者俱分别給與官頂其宗室現在當
  差職分較小者准其與閒散宗室一體按照品級給予官頂在宗室中有品級自必各知自愛不至蕩檢踰閑其中或有不肖犯法之人即行革去頂戴如此則於褒榮之中仍寓勸懲之意籍此可以教育成全而天家子姓俱得章服之榮益足昭國家睦族展親之誼甚盛典也所有如何酌給官頂之處著大學士軍機大臣㑹同宗人府詳悉妥議及議上准給四品頂戴永著為令
  等謹案周雅行葦之詩所以惇親族也其首章曰莫逺具邇宋儒以為篤厚之意藹然言外而明臣歸有光推論之曰天下之勢常自近而逺以厚道教天下者每由其逺以思其近故族兄弟之别非一本之父道則其始一人而已㫖哉斯言實足與具邇之義相發明顧以周之篤於懿親如此而開國之始五叔即已無官此非不欲授以爵也盖授爵不量其材則愛之適以害之而况世逺支蕃其勢固有不能徧授以爵者乎我
  國家眷念天潢自親王以至奉恩將軍列爵十等以封宗室可謂仁親之至矣而仁之所施有文有節止乎禮裁乎義而不過乎範圍則當𤓰綿瓞衍之時誠有不容濫邀十等之爵者然爵之所不及而竟至無以别於齊民則又何以勸親親之誼我
  皇上敬宗收族
  恩普徳洋
  御極之四十有七年
  特命宗室之無爵者皆給官頂以昭冠服之榮於是爵之所不及亦不啻有以爵之而自古以來或患其限於材格於勢者皆可無所限格而酌劑以善其通是何典之渥法之良歟夫固推之有其本而原於
  孝思之不匱也臣竊憶戊戍之嵗我
  皇上三詣盛京恭謁
  永陵
  福陵
  昭陵每至必淚隨聲湧瞻戀不忍去因
  諭扈從之閣臣曰
  太宗為朕之
  髙祖而自
  太祖以上雖遞推遞逺然追溯水源木本一脈相承則固
  甚親而甚近盖我
  皇上永思維則所以報
  本而追
  逺者如此其
  仁孝之至
  孝之至斯
  仁之至而節文之禮化裁之義亦即出乎其中是以旁推下推洵如詩所云莫逺具邇而典自極其渥法自極其良也昔有虞史臣紀述帝堯之協和時雍厥惟以親九族為先務意其時所以親九族者必實有可以為法之事而惜乎書詞簡質畧而不詳等恭逢
  聖人之世幸得備覩夫典之渥法之良爰敢載諸簡編以廣周雅之義以㕘堯典之所未詳億萬斯年永垂令式盖不獨於封爵有可攷云
  等謹按覺羅世系無親王以下封爵惟贈多羅郡王三人贈多羅貝勒一人贈三等伯一人例應附載今以爵為序列於子男之前
  贈武功郡王禮敦巴圖魯
  景祖皇長子崇徳元年四月贈
  贈多羅郡王額爾衮
  景祖皇二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慧哲
  贈多羅郡王齊堪
  景祖皇三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宣獻
  贈多羅貝勒塔察篇古
  景祖皇五子順治十年五月贈諡恪恭
  贈三等伯謨洛渾
  五祖五世孫康熙二年二月贈諡剛勇
  等謹按子爵在
  國初為總兵官天聰八年改昂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精竒尼哈畨至乾隆元年始改子爵男爵在
  國初為副將天聰八年改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阿思哈尼哈畨至乾隆元年始改男爵今兹紀載凡受爵
  列祖朝者悉仍其身受名號遵舊典也異姓子男封爵倣
  
  等謹按子爵男爵其封襲俸禄則例俱詳異姓封爵中以公侯伯均以爵異姓而子男則次其下當以類從也
  
  景祖系
  二等精竒尼哈畨塞勒
  景祖皇曾孫順治四年封一等梅勒章京是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封十四年六月卒諡勤慤 額爾徳塞勒子原授一等精竒尼哈畨又一拖沙喇哈畨康熙八年以罪削爵本年留襲父爵十年九月卒 喇祐塔額爾徳子康熙十年襲二十三年十一月卒 噶爾漢喇祐塔弟康熙二十四年七月襲三十四年十二月以罪爵除
  五祖系
  二等精竒尼哈畨顧納岱
  五祖四世孫贈三等梅勒章京拜三子天聰八年五月以軍功襲三等梅勒章京崇徳四年七月以軍功晉一等順治三年五月以軍功晉三等昂邦章京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從征江西陣亡五月贈一等精竒尼哈畨謨洛渾顧納岱子順治七年五月襲一等精竒尼哈畨十七年五月征福建陣亡贈詳伯 席特庫謨洛渾從弟康熙元年襲祖拜三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八年十月兼襲伯父顧納岱三等阿達哈哈畨晉一等精竒尼哈畨二十七年七月卒 舒禄席特庫子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襲雍正三年五月卒 伊靈阿舒禄子雍正四年五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十三年坐事削爵 阿保舒禄曾孫伊靈阿姪倉庫官安崇阿子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襲以疾罷爵 四保阿保弟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以上精竒尼哈畨今子爵
  男
  太祖系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布祜
  太祖四世孫順治十八年以原職襲父布三職改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卒 額訥布布祜子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襲雍正十三年四月卒後無襲
  二祖系
  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科爾昆
  二祖四世孫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後以罪降
  三祖系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塞克森
  三祖五世孫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以原職兼弟恭額職晉封三十四年十月卒 巴顔徳塞克森子康熙三十五年正月襲雍正六年坐事削爵無襲
  景祖系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薩賽
  景祖四世孫順治十七年十二月卒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瓦爾瑪
  景祖五世孫順治七年四月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
  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十七年六月卒 蘇爾瑪瓦爾瑪子順治十七年七月襲康熙二十二年四月坐事削爵 朗唐蘇爾瑪子康熙二十二年六月襲坐事削爵瑪克蘇朗唐族祖原授拜他喇布勒哈畨品級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襲三十年十二月罷爵 佛寧額蘇爾瑪子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襲乾隆元年十二月卒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郎圖
  景祖五世孫順治十八年以原職襲從兄圖爾瑪職晉封康熙三十二年五月卒 舒淑郎圖子康熙二年三月為族叔佐領薩克蘇後三十二年襲本生父爵晉二等子降襲
  五祖系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穆成格
  五祖皇曾孫順治十四年正月卒無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勒徳渾
  五祖皇曾孫康熙三十二年十月卒 納泰勒徳渾子康熙三十二年十一月襲五十三年四月以罪削爵雍正三年九月卒
  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諾爾遜
  五祖五世孫康熙二年三月兼襲族叔顧納岱族兄謨洛
  渾職晉封尋罷無襲
  附贈梅勒章京
  贈三等梅勒章京拜三
  五祖皇曾孫天聰元年五月陣亡八年五月贈
  以上阿思哈尼哈畨今男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
  封建考
  異姓封爵一
  等謹案我
  朝封爵之制親親而外次及勲臣所以隆報功之典廣世禄之恩也兹所紀載首滿洲次𫎇古又次漢軍其間以王公侯伯子男為經以八旗為緯若漢人以軍功封者則次於漢軍之後焉錫爵詔禄爰及苖裔其承襲世數復視功勲大小為差葢本古者賞延於世之義酌劑以歸盡善矣外戚恩澤不從五朝續通考别分一類以外戚亦多有功勲者不容殊異也至於文臣無封公侯伯之例
  聖訓煌煌間有格外加恩者例得並書其有外藩新附
  膺封爵而徙内地者亦附卷末云
  天聰八年四月始設一等公一二三等昻邦章京梅勒章京先是總兵副將逰擊備禦等官俱仍明朝舊稱
  太宗特諭漢文官名易以滿語五備禦之總兵官為一等公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昻邦章京二等總兵官為二等昻邦章京三等總兵官為三等昻邦章京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二等副將為二等梅勒章京三等副將為三等梅勒章京
  順治四年十二月禮部議改昻邦章京為精竒尼哈畨梅勒章京為阿思哈尼哈畨
  十六年十二月定世爵承襲例世爵自嫡子孫承襲外有絶嗣者許親兄弟及親兄弟子孫承襲三世三世之後停止承襲其嗣養疏逺宗族之子不準承襲
  十七年十二月奉
  諭㫖凡世職有子有孫者仍照常襲替外其無親生子孫有本生祖父及親伯叔兄弟姪男姪孫槩許襲替其嗣養疏逺宗族之子不許承襲永著為例
  雍正八年二月
  諭内閣我國家膺圖受命則有佐命元臣際會風雲開拓疆宇至於承平之世亦有勞臣宣力綏靖不庭凡厥鴻猷駿烈焜耀旗常於是酬庸奬功錫以公爵分為一等至二等三等以第其勲勞表其閥閲比於古者河山帯礪之盟爰及苖裔永久勿替甚盛典也朕考古封爵之制漢唐以來公侯皆繫以郡縣之名而漢世功名顯著者則加以美號如信武冠軍建忠定逺之屬並以榮名垂光史冊本朝封王者選用嘉美字其嗣王襲封皆因之而公爵則但分等次未有封號朕意欲考其當日勲庸錫以嘉名追加為某公使勲勞之臣顯功丕績常赫赫在人耳目間而其子孫承襲封號亦皆顧名思義共知奮勉世為國家効忠抒力期踵美前人之光以副朕褒念勲舊之至意至於宗室外戚則倣古恩澤侯之例命為奉恩公或承恩公以昭寵錫其如何命名定制並將厯來功臣勲戚加錫美號之處該部定議以聞九月禮部議奏勲舊等公追加封號仍冠以一二三等之號撰呈
  欽定外戚封公加承恩字並世襲
  乾隆元年七月改精竒尼哈畨為子爵阿思哈尼哈畨為男爵少保大學士鄂爾泰等議覆監察御史舒赫徳條奏
  本朝定制公侯伯之下未列子男之爵别立五等世職以視古法尤為隆備但未立漢文名稱今擬精竒尼哈畨一等者漢文稱為一等子二等者為二等子三等者為三等子阿思哈尼哈畨一等者漢文稱為一等男二等者為二等男三等者為三等男從之
  十三年
  欽定公侯伯以下封爵表一等公襲二十六次二等公襲二十五次三等公襲二十四次一等侯兼一雲
  騎尉襲二十三次一等侯襲二十二次二等侯襲二十一次三等侯襲二十次一等伯兼一雲騎尉襲十九次一等伯襲十八次二等伯襲十七次三等伯襲十六次一等子兼一雲騎尉襲十五次一等子襲十四次二等子襲十三次三等子襲十二次一等男兼一雲騎尉襲十一次一等男襲十次二等男襲九次三等男襲八次
  十四年六月奉
  諭㫖我朝定鼎以來酬庸賞功列爵惟五分等惟三以表世閥而第宏勲雍正年間因公爵居五等之首倣古封號字義錫以嘉名此誠篤念勲舊俾奕世子孫承襲者顧名思義意至厚也但封爵之制公侯伯一體優崇前代侯則有冠軍定逺之稱伯則有誠意威寧之號今公爵令名炳著而侯伯僅分等次似屬缺略朕欲推廣其意凡我朝所封侯伯考厥成勞追加羙號庶伊嗣人咸念乃祖乃父之忠勤紹修令緒國家實攸賴焉至於子男同位自古以地為號未有别封可仍其舊其侯伯如何詳稽勲蹟定制命名之處該部定議以聞八月禮部議奏勲舊侯伯追加封號如公爵加號之例嗣後有建立勲
  恩封公侯伯者即於受封時酌一羙名呈請
  欽定
  等謹案異姓禄制亦如同姓之例詳國用考俸餉門中
  滿洲
  王
  等謹案滿洲八旗異姓無王爵惟贈王爵一人例應附載以爵為序列於公爵之前
  贈武勲王揚古利滿洲正黄旗人封詳公爵崇徳二年正月贈
  
  等謹案公爵以一二三等為序爵同則編年月侯伯子男均倣此至凡書封爵始封者以最尊之爵為主承襲者以所襲之爵為主凡有陞降並以附載勿致重一出但其間或别有初襲之爵其上世封襲不能附入則必仍詳本爵條下又或兩爵各有世襲雖一人曽俱襲授而既經晉襲則前爵别有替人如一等公遏必隆達爾當阿之類若從附載之例恐襲爵世次不明二者不得不變通也
  一等公佟國綱滿洲鑲黄旗人贈一等承恩公佟圖頼子
  孝康章皇后弟順治十七年五月襲三等精竒尼哈畨康熙十六年八月襲一等公二十九年從征厄魯特陣亡諡忠勇 鄂倫岱佟國綱子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 夸岱鄂倫岱弟雍正三年五月襲 那穆圖夸岱子雍正七年九月襲八年九月襲一等承恩公 嗣存那穆圖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 晉璽嗣存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書明阿晉璽親伯祖鄂崙岱之孫晉璽無子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四十三年改為三等公
  等謹案佟佳氏原籍滿洲以先世流寓撫順佟國綱之祖佟養正歸
  本朝與漢人歸命者同隸漢軍康熙二十七年國綱疏請改隸滿洲部議國綱鑲黄旗漢軍佐領仍留漢軍旗下其編審冊内開為滿洲從之故佟圖頼以下支派並據八旗通志封爵表隸滿洲云一等公佟國維滿洲鑲黄旗人贈一等承恩公佟圖賴子
  孝懿仁皇后父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以勲戚封卒諡端純雍正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世襲 隆科多佟國維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襲雍正五年六月以罪削爵 慶復隆科多弟雍正五年六月襲八年九月襲一等承恩公乾隆十三年十月以罪削爵無襲
  一等承恩公凌柱滿洲鑲黄旗人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皇太后父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 伊通阿凌柱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 伊松阿伊通阿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觀音保伊松阿親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
  四十三年改為三等公
  一等承恩公富文滿洲鑲黄旗人
  孝賢皇后兄初封一等侯乾隆十三年五月晉封 明瑞富文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二十四年三月以討回部功晉一等承恩毅勇公三十三年正月封一等誠嘉毅勇公𬗟甸陣亡諡果烈 彚倫明瑞子乾隆三十三年二月襲
  一等忠勇公傅恒滿洲鑲黄旗人
  孝賢皇后弟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平大金川功封卒諡文忠 福隆安傅恒子乾隆三十五年七月襲豐神濟倫福隆安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三等公圖爾格滿洲鑲黄旗人一等總兵官贈𢎞毅公額亦都子天聰十年四月封一等梅勒章京尋削爵崇徳五年十月以錦州軍功復爵晉三等昻邦章京八年十月積克城拓地功晉三等公卒諡忠義雍正九年三月贈三等果毅公世襲 科布梭圖爾格子順治二年二月降襲三等昻邦章京坐事削爵八年閏三月事白襲三等公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公尋削爵 遏必隆圖爾格弟
  孝昭仁皇后父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襲二等公晉一等公康熙六年七月以輔政功加封一等公其初封一等公以子襲九年坐事削
  恩封一等公尋復一等公品級卒諡恪僖 法喀遏必隆子康熙六年八月襲坐事削爵 阿靈阿法喀弟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襲 阿爾松阿阿靈阿子康熙五十六年四月降襲二等公坐事削爵 殷徳阿爾松阿伯父雍正二年十月襲卒諡慤敬 訥親殷徳子雍正五年四月襲九年三月襲二等果毅公十三年十二月晉一等果毅公以罪削爵策楞訥親兄乾隆十三年十月仍襲二等果毅公以罪削爵 達爾當阿策楞從弟乾隆十九年九月襲坐事削爵 阿里衮達爾當阿從弟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襲二十四年三月以葉爾羌軍功晉一等果毅公 豐盛額阿里衮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襲四十年以金川功於果毅加繼勇二字并追加阿里衮公號為一等果毅繼勇公 明安豐盛額繼子乾隆四十二年十月襲
  三等公倭黑滿洲鑲黄旗人初封詳子爵順治十六年二月以祖贈三等直義信勇公費英東佐命功
  特㫖賜襲 傅爾丹倭黑子康熙三十年七月襲雍正九年三月襲三等信勇公坐事削爵 兆徳傅爾丹子雍正十一年正月襲坐事削爵 哈達哈兆徳弟乾隆元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哈寧安哈達哈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二十三年十二月仍以兆徳襲 復興兆徳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四十三年奉
  特恩晉封一等信勇公
  以上鑲黄旗
  超等公揚古利滿洲正黄旗人積克城拓地功封一等總兵官以駐守耀州等功晉三等公天聰八年五月厯叙勇戰功晉超等公征朝鮮陣亡雍正九年三月贈超等英誠公世襲贈詳王爵 塔詹揚古利子崇徳二年七月襲六年十二月坐事降一等公 愛星阿塔詹子順治四年六月襲卒諡敬康福善愛星阿子康熙三年七月襲卒諡恭懿
  海金福善子康熙四十七年十月襲 豐盛額海金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襲雍正九年三月襲
  一等英誠公 豐安豐盛額子乾隆二年二月襲阿克東阿豐安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襲
  一等公圖頼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四年七月以征山東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七年八月以錦州松山杏山軍功晉一等順治元年二月以克前屯衛功晉三等昻邦章京二年三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功及輔政功晉三等公三年五月以勦流冦平江南功晉一等公卒諡昭勲雍正九年三月贈一等雄勇公世襲 惠塞圖賴子順治四年六月襲坐事削爵九年正月復封 頗爾盆惠塞弟順治九年四月襲 永謙頗爾盆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襲雍正九年三月襲一等雄勇公 景惠永謙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以事罷職 景恒景惠親弟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原封一等公譚泰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四年七月以征山東等處軍功封一等梅勒章京七年八月以錦州軍功晉二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三月以輔政功晉三等公坐事削爵六年八月以平江西功封一等精竒尼哈畨八年閏二月晉一等公以罪削爵無襲
  一等公索尼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八年十二月以攻錦州圍大淩河征大同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二月以輔政功晉二等昻邦章京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康熙六年閏四月以輔政功於一等伯外
  加封一等公卒諡文忠襲詳伯爵
  一等公噶布喇滿洲正黄旗人
  孝誠仁皇后父康熙十三年十二月封卒諡恪僖子長泰有罪爵除 倫布噶布喇孫雍正五年十月
  特㫖復襲八年九月追贈噶布喇一等承恩公世襲尋坐事削爵 達爾馬倫布叔父雍正九年襲 法爾
  薩達爾馬兄初襲詳伯爵雍正九年十二月襲 善保法爾薩從侄一等伯令徳子初襲詳子爵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阿爾景阿噶布喇孫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襲四十三年正月改為三等公以罪革爵 善保阿爾景阿族叔乾隆四十七年四月襲
  一等公圖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十四年八月以征湖廣平察哈爾功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五年八月以平凉慶陽固原等處軍功𣈆三等公卒諡文襄六十一年十二月贈一等公雍正九年三月贈一等忠達公世襲 諾敏圖海子康熙二十一年六月襲三等公 馬爾賽諾敏子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襲六十一年十二月晉襲一等公雍正九年三月襲一等忠達公以罪削爵 馬禮善馬爾賽弟雍正十年九月襲 馬賢馬禮善子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馬贇馬賢弟乾隆五年十二月襲 特通額馬贇從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永福特通額子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一等承恩公白啓滿洲正黄旗人
  孝恭仁皇后弟雍正元年二月封一等公八年九月晉號一等承恩公 柏永白啓子乾隆二十三年四月襲 西明柏永子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四十三年改為三等公
  一等承恩公五格滿洲正黄旗人
  孝敬憲皇后弟雍正四年三月封一等侯十三年十月晉一等承恩公 徳保五格子乾隆十六年五月襲坐事削爵 徳禄徳保兄乾隆十九年九月襲嵩山徳禄孫乾隆四十一年襲一等公四十三年改三等公
  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三月以征準噶爾軍功封一等武毅伯二十三年十一月復以征回部功晉封 扎蘭泰兆惠子乾隆三十年七月襲
  原封二等公額爾克代青滿洲正黄旗人贈三等奉義公恩格徳里子初封詳子爵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侯坐事降二等精竒尼哈畨事白封一等侯
  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公又以
  恩詔晉二等公七月晉一等公十一年坐事降二等公以罪削爵 大壽額爾充代青子康熙六年
  特㫖襲二等公 費揚古大壽兄康熙八年降襲三等公喇爾泰費揚古子康熙二十八年襲 阿爾泰
  喇爾泰兄康熙三十八年襲五十四年坐事削爵噶爾薩阿爾泰弟子康熙五十四年降襲一等
  侯雍正七年
  特㫖襲三等公九年三月襲三等奉義公子降襲詳侯爵
  以上正黄旗
  原襲一等褒績公撥爾吞滿洲正白旗人贈一等褒績公頼塔孫初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雍正五年十月襲一等公九年三月襲一等褒績公以罪削爵 舒陵阿撥爾吞兄子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 隆興舒陵阿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二等公英古爾代滿洲正白旗人天聰八年十一月以考績封三等梅勒章京崇徳八年十二月又以考績晉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三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功晉三等公四年六月以考績晉二等公 宜圖英古爾代子順治五年四月襲坐事降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精竒尼哈畨襲詳子爵
  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以平定兩金川功封
  以上正白旗
  三等公和碩圖滿洲正紅旗人三等總兵官何和禮子初襲詳子爵天聰二年以馬蘭峪等處軍功晉封卒諡端恪雍正九年三月贈三等勇勤公世襲何爾本和碩圖子天聰八年五月襲 哲爾本何爾本弟崇徳四年六月襲 蘇布哲爾本弟順治五年七月襲 衮布蘇布兄子順治七年三月襲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公 彭珠衮布從弟順治九年六月襲 増壽彭珠子康熙四十年四月仍降襲三等公 恒泰増壽子康熙六十年十二月襲雍正九年三月襲三等勇勤公坐事削爵 色楞格恒泰兄子雍正十一年九月襲 和音布色楞格從弟乾隆十四年六月襲 明英和音布從弟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襲 和信明英從弟乾隆五十年十二月襲以上正紅旗
  二等公羅壁滿洲鑲紅旗人一等伯兼一拖沙喇哈畨程尼叔父初以軍功累封阿達哈哈畨順治十二年七月以兄子程尼陣亡并原職晉襲二等公子降襲詳伯爵
  以上鑲紅旗
  三等公阿山滿洲正藍旗人初封詳子爵順治二年三月以圍錦州征山東入山海闗擊流冦功晉封三年正月以罪降一等昻邦章京詳子爵
  以上正藍旗
  附贈一等二等三等公先列外戚公餘以旗分為序
  贈一等公佟養正滿洲鑲黄旗人
  孝康章皇后祖父天命六年駐守朝鮮界盡節雍正元年
  四月贈諡忠烈 佟圖賴佟養正子
  孝康章皇后父封詳子爵康熙十六年八月以勲戚贈一等公諡勤襄雍正八年九月贈一等承恩公
  贈一等承恩公額布根滿洲正黄旗人
  孝恭仁皇后曽祖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
  一等承恩公 額㕘額布根子
  孝恭仁皇后祖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
  等承恩公 威武額參子
  孝恭仁皇后父雍正元年二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
  等承恩公
  贈一等承恩公費揚古滿洲正黄旗人
  孝敬憲皇后父雍正元年三月贈一等公八年九月贈一
  等承恩公
  贈一等承恩公額宜騰滿洲鑲黄旗人
  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皇太后曽祖雍正十
  三年十一月贈 呉禄額宜騰子
  崇慶慈宣康𠅤敦和裕壽純禧恭懿皇太后祖雍正十三
  年十一月贈一等承恩公
  贈一等承恩公哈世屯滿洲鑲黄旗人
  孝賢皇后曽祖封詳子爵乾隆十三年五月贈諡恪禧 米
  思翰哈世屯子
  孝賢皇后祖封詳男爵乾隆十三年五月贈一等承恩公諡
  敏果 李榮保米思翰子
  孝賢皇后父封詳男爵乾隆二年十二月贈一等承恩公諡
  壯慤
  贈一等承恩公納爾布滿洲正黄旗人
  皇后那拉氏父乾隆十五年八月贈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初十日
  上諭閣臣曰信勇公費英東當我朝創業時首先率所部來歸繼從
  太祖征勦諸部屢挫明兵厥功最大實與揚古利額亦都同為開國勲臣之冠自應並錫上公用彰渥報乃揚古利原封一等公額亦都僅得二等公經朕晉封一等而費英東子孫所襲尚係三等公爵不足以昭酬庸茂典著加恩晉封為一等公俾元勲世胄永膺茂賞至向來后族承恩世爵俱係一等公此等特因椒房至戚恩澤加封其與佐命功臣櫛風沐雨拓土開疆者實難並論況宗室王公之以近支恩封者尚以世次遞降而外戚轉得以崇封延世永免過優著將所有承恩公爵俱改為三等公世襲罔替
  等謹案班固漢書始分功臣侯為一表外戚恩澤侯為一表其區别不為無見然如長平侯衛青之取朔方冠軍侯霍去病之破祁連博陸侯霍光之定大策此其膺受侯封本不縁椒房之寵乃班固亦概諸外戚恩澤之中馬端臨通考頗糾其舛而揆其所以若斯舛者亦由漢書之所謂功臣外戚初非核定於當時徒以班固一書生之見抑揚進退於其間固宜其左右無據也今我
  朝列爵之臣自雍正八年公侯皆加顯號其以恩封者號曰承恩其以功封者則覈其所建之功以為之號循名責實罔涉虚聲審義考文悉衷
  睿鑒是以昭然釐定不爽不淆矧我
  皇上褒績崇庸以恩澤受封之爵與功臣之櫛風沐雨
  拓土開疆者究有懸殊
  特命外戚上公改為三等而恩封世閥果有克篤忠貞宣猷効命者則仍躋諸功臣之列錫以嘉名可知懋賞所加一視乎其人之自奮而凡以功封者當益知所勉矣而凡以恩封者當亦知所勸矣贈三等信勇公費英東滿洲鑲黄旗人封詳子爵崇徳元年贈直義公順治十六年正月以開創佐命元勲贈三等公雍正九年三月贈三等信勇公世襲贈𢎞毅公額亦都滿洲鑲黄旗人封詳子爵崇徳元年
  贈三等奉義公恩格徳里滿洲正黄旗人封詳子爵雍正七年正月贈三等公九年三月贈三等奉義公世襲
  贈一等公西哈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贈贈一等褒績公賴塔滿洲正白旗人封詳男爵雍正五年十月贈一等公諡襄毅九年三月贈一等褒績公世襲
  附原封一等公
  一等公鼇拜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二月以平流㓂及輔政功由一等侯晉二等公康熙六年七月以輔政功加封一等公八年坐事削爵雍正五年十一月
  特㫖復一等公 納穆福鼇拜子康熙六年八月襲二等公八年五月以鼇拜事連坐削爵 達福鼇拜孫初襲詳男爵雍正五年十一月
  特㫖襲一等公 岱吞達福子雍正九年十一月襲 徳勝岱吞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四十五年十二月奉
  特㫖俟出缺時即行停襲仍給予一等男爵
  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初六日
  上諭閣臣曰朕恭閱
  實録見鼇拜以從征屢立戰功歴封公爵
  聖祖仁皇帝嗣統與内大臣蘇克薩哈等為輔政大臣並
  加太師是時
  皇祖沖齡踐祚鼇拜受事以後即專權自恣擅作威福因與内大臣費揚古有隙坐伊子倭赫並侍衛西住折克圖覺羅塞爾弼等以擅乘
  御馬及取
  御用弓矢射鹿罪俱棄市并坐費揚古怨望亦棄市並殺其子尼堪薩哈連籍其家以與其弟穆里瑪又蘇克薩哈係鼇拜姻婭亦以論事齟齬積而成讐因蘇克薩哈籍隸正白旗鼇拜欲以薊州遵化遷安諸屯莊改撥鑲黄旗而别圈民地給正白旗
  詔遣大學士管戸部尚書蘇納海與直隸總督朱昌祚廵撫王登聯丈量酌易昌祚等勘明奏請停止圈换鼇拜即坐蘇納海以撥地遲誤昌祚等以紛更妄奏悉逮治棄市且以蘇納海族人英俄爾岱為睿親王私黨令部臣盡削世職以洩其忿並以蘇克薩哈疏稱往守
  陵寢得以生全之語即誣坐以懐抱奸詐存蓄異心二十
  四大罪應千磔死
  皇祖鑒其枉堅不允所請鼇拜攘臂强奏累日竟予絞决
  並誅其族屬又入
  對時輒請申禁言官不得上書陳奏時有竊鼇拜馬者即
  捕斬之并殺
  御馬羣牧長
  皇祖以鼇拜黨權不法怙惡弗悛用人行政專恣妄為文武各官欲盡出伊門下與穆里瑪等結成羽黨凡事在家定議然後施行倚仗凶惡毁棄國典
  特降諭㫖嚴拏勘審並
  親加鞫問情罪俱實諸王大臣擬請正法
  皇祖念其効力年久不忍加誅從寛革職籍没同其子那
  摩佛一併拘禁迨伊死後仍
  念其舊勲追賜一等男令其子孫相繼承襲
  皇考世宗憲皇帝御極後
  賜鼇拜祭葬復一等公世襲罔替是鼇拜一身之功罪載在冊籍昭然不爽朕惟大臣為國宣勤功銘鐘鼎尤當深自斂抑律己奉公以保全終始況以輔臣親承顧命翊賛機務更宜小心謙謹不可稍涉恣縱乃鼇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蹟多端難以枚舉若非
  皇祖英明剛斷立予拏究漸將跋扈難馴而政事亦不可問至圈地一案相持不下百姓環訴失業幾至釀成大事
  皇祖不即加誅僅予褫奪并仍給以男爵正屬格外之仁
  
  皇考復還公爵時因念鼇拜舊勞伊孫達福才具又尚可
  用仍予
  施恩葢於鼇拜擅權縱恣固所熟聞至其不法狀蹟實録所載累累如此未必不一一臚悉也今朕備稽事實蹟狀顯然若不核其功罪明示創懲在鼇拜一家之僥倖所闗猶小而後之秉鈞執政者無復知所顧忌將何以肅綱紀而杜僉邪乎所有現襲鼇拜公爵之徳勝本身既無過犯且令承襲俟出缺時即行停襲公爵仍照
  皇祖所降諭㫖給予一等男爵世襲罔替已足以示國家法外施恩舊勲之意矣至鼇拜當時所殘害大臣中有曽以戰功得受世職為鼇拜所枉復行褫革者著各該旗詳悉查明并現在有無子孫奏聞請㫖𠉀朕酌量加恩朕辦理庶務一秉大公至正雖於已往臣工之功罪亦必追論嚴明懲奸回於既死以為萬世子孫有大臣擅權不法者戒並將此通諭中外知之等謹案我
  國家功臣蔚起列爵相承伏遇
  皇上生成教養仰體
  列祖
  列宗之意眷念功臣凡厥閥閱之家
  諄諄訓諭其有克篤忠貞紹乃勞績者則賞之不稍遲緩而顯爵俾配於前人其有不自愛惜蹈於咎戻者則懲之不少姑息而世爵仍畀其宗支是以勸誠孔彰罔敢逸豫令裔纘服無忝舊勲況我
  皇上大公至正賞罰既垂示於來兹功罪更不愆於已往以佐命元臣如費英東者則擢其子孫為一等公以輔政大臣如鼇拜者則降其子孫為一等男一陟一黜莫不有至當不易之權衡存乎其間此不惟功臣之子孫有所勸誡而為功臣者三復
  綸音昭然法鑒其亦知所感也夫其亦知所慎也夫
  以上公爵
  侯
  三等侯諸蘭泰滿洲鑲黄旗人一等伯贈三等侯巴世泰子順治九年四月襲 桑格諸蘭泰弟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偏圖桑格子康熙二十三年十月襲後降襲詳子爵
  一等超勇侯海蘭察滿洲鑲黄旗人以平定金川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封
  一等嘉勇侯福康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以金川功授三等男四十九年九月以甘肅勦平回匪功晉封
  以上鑲黄旗
  一等侯伊爾徳滿洲正黄旗人崇徳五年十月以圍錦州擊杏山松山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七年八月復以錦州軍功晉一等順治三年五月以擊流冦功晉二等昻邦章京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五月以福建江西軍功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侯後以事降一等伯尋削爵十四年九月以平舟山功復伯爵晉一等侯卒諡襄敏 巴徳渾伊爾徳孫順治十八年十二月襲子降爵詳伯爵原襲一等侯馬蘭泰滿洲正黄旗人原襲詳伯爵雍正七年二月以祖贈一等恭誠侯明安功
  特㫖襲一等侯坐事削爵 博倫岱馬蘭泰從弟乾隆元年五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一等恭誠侯 徳寧博倫岱子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襲 博清額原襲子爵徳寧從弟乾隆三十四年七月襲
  一等奉義侯英泰滿洲正黄旗人三等奉義公噶爾薩子乾隆九年十二月降襲 安臨英泰子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以事革職 成徳安臨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一等侯訥蘇肯滿洲正黄旗人一等承恩公訥爾布孫
  皇后那拉氏侄乾隆十五年八月封三十年六月以罪
  削爵
  原封一等成勇靖逺侯富徳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二月以西路軍功封三等伯是月晉一等成勇伯十一月以平回部功晉一等成勇靖逺侯二十七年十二月以罪削爵
  三等果勇侯和隆武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二年六月襲父和起一等子詳子爵四十一年正月奉
  恩㫖招入正黄旗以掃平促浸功封 和䨇額和隆武
  親弟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黄旗
  原襲一等侯陳泰滿洲正白旗人一等公費揚古子康熈四十年十二月降襲以罪削爵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昭武侯世襲 圖巴陳泰弟雍正十年襲 圖桑阿圖巴子乾隆十年十二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一等昭武侯
  以上正白旗
  一等侯富寧安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五年正月封坐事削爵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一等三等侯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侯巴世泰滿洲鑲黄旗人封詳伯爵順治九年四月贈
  贈一等恭誠侯明安滿洲正黄旗人封詳伯爵雍正七年二月贈一等侯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恭誠侯世襲
  以上侯爵
  伯
  一等伯巴世泰滿洲鑲黄旗人贈三等昻邦章京圖魯錫子天聰八年十一月襲三等昻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贈襲並詳侯爵
  二等伯伊爾登滿洲鑲黄旗人一等總兵官贈𢎞毅公額亦都子天命八年封三等副將天聰三年以入山海闗軍功晉一等十年坐事削爵崇徳六年七月以克錦州功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元年定鼎論功晉一等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伯又以
  恩詔晉二等伯卒諡忠直 噶杜伊爾登孫康熙二年八月襲 唐保住噶杜子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降襲詳男爵
  二等伯馬齊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封二等伯卒諡文穆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二等敦惠伯世襲 傳興馬齊子乾隆四年十月襲傅良傅興弟乾隆十三年七月襲兼原職晉一等伯十四年八月襲一等敦惠伯卒諡恭勤善明傅良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襲
  原封一等襄勇伯明亮滿洲鑲黄旗人以平定金川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封以罪削爵
  以上鑲黄旗
  一等伯莽古爾代滿洲正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二月以入山海闗軍功晉二等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 巴特瑪莽古爾代兄子順治九年七月襲 額㕘巴特瑪子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襲以庸劣削爵 四哥額參兄康熙三十七年十月襲以罪削爵後降襲詳子爵
  一等伯穆赫林滿洲正黄旗人一等昻邦章京穆成額子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 四格穆赫林子康熙四年正月襲子降
  襲詳子爵
  原襲一等伯心裕滿洲正黄旗人一等公索尼子康熙六年閏四月襲父索尼初封之一等伯坐事削爵 法保心裕弟康熙四十二年四月襲 法爾薩法保子康熙四十九年九月襲晉襲詳公爵 令徳法爾薩弟雍正九年十二月襲乾隆十四年八月以祖一等公索尼功勲晉號一等翊烈伯子降襲詳子爵
  二等伯明安滿洲正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伯又以
  恩詔晉二等伯卒諡忠順贈詳侯爵 郎蘇明安子順治十一年七月襲康熙元年九月坐事削爵以子襲八年八月復爵 班第郎蘇子康熙元年九月襲八年八月以郎蘇復爵罷二十五年六月復襲 巴圖班第弟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馬蘭泰巴圖子康熙四十三年九月襲晉襲詳侯爵
  二等伯馬哈達滿洲正黄旗人一等侯巴渾徳子雍正九年十二月降襲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二等宣義伯世襲 郭爾多馬哈達子乾隆四年十二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二等宣義伯 噶爾炳阿郭爾多子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巴爾桑阿噶爾炳阿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敬勤伯鄂爾竒達孫厄魯特人隸籍滿洲正黄旗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奉
  特㫖封 策凌達史鄂爾竒達孫子乾隆四十六年
  二月襲五十一年奉
  㫖移在本旗䝉古
  以上正黄旗
  二等伯卓羅滿洲正白旗人贈三等梅勒章京晉贈二等伯巴都里子天聰八年十一月襲三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二月以征山東圍錦州擊流冦功晉一等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康熙二年十二月以征雲南功晉二等伯卒諡忠襄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二等昭毅伯世襲赫特黑卓羅孫康熙七年十二月襲 舒敏赫特黑弟康熙十六年六月襲 伊雷舒敏子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襲 伊勒慎舒敏子康熙四十三年九月襲 永慶伊勒慎子乾隆十三年十二月降襲三等伯十四年八月襲三等昭毅伯二十四年六月以葉爾羌軍功晉二等昭毅伯
  二等伯吳拜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由一等精竒尼哈畨晉封十六年三月坐事削爵降襲
  詳男爵

  三等伯阿積格尼堪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二年二月以入山海闗軍功封一等梅勒章京三年五月以擊流冦平江南功晉三等昻邦章京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四年十月以平福建功晉一等八年正月以征湖廣軍功晉三等伯卒諡武敏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三等襄寧伯世襲 宜理布阿精格尼堪子順治八年二月襲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征湖廣陣亡諡武壯 阿世譚宜理布子康熙十九年八月襲 英徳阿世譚弟子康熙五十年五月襲以罪削爵 馬爾遜英徳兄雍正十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阿爾遜馬爾遜兄雍正十二年二月襲 六十一阿爾遜子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乾隆十四年八月襲一等襄寧伯坐事削爵 徳福六十一從弟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襲
  一等伯哲臣泰滿洲正白旗人以父伊犂將軍伊勒圖辦事妥協乾隆五十年七月封令承襲三等伯阿喇密滿洲正白旗人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 雅爾瑚阿喇密孫康熙二十一年三月襲後
  降襲詳子爵
  三等伯鄂碩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二年二月以擊流冦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三年五月以勦流冦平江南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
  恩詔晉一等精竒哈哈畨十四年二月以
  冊封皇貴妃禮成
  恩逮所生晉三等伯卒諡剛毅 費揚古鄂碩子順治十五年二月襲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一等公諡襄壯子降襲詳侯爵
  以上正白旗
  二等伯都雷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七年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尋晉一等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 新達里都雷孫順治十四年襲坐事削
  襲詳男爵
  以上正紅旗
  一等伯程尼滿洲鑲紅旗人二等梅勒章京贈三等昻邦章京勞薩子崇徳七年八月襲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征湖南陣亡諡誠介襲詳公爵 羅壁程尼叔父順治十二年七月晉襲二等公詳公爵 舜保羅壁子程尼從弟康熙元年七月襲 竒通額舜保子康熙十二年三月襲 欽拜竒通額子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後降襲詳子爵
  三等伯車爾布滿洲鑲紅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業臣子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十四年九月以平浙江舟山功晉一等伯康熙三年閏六月坐事降三等伯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三等威靖伯世襲 莽喀車爾布子康熙七年襲 圖禄莽喀子康熙五十四年五月襲坐事削爵 恒義圖禄子乾隆元年十二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三等威靖伯 胡圖凌阿恒義親侄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紅旗
  三等伯噶爾瑪僧額滿洲正藍旗人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 穆和林噶爾瑪僧額兄子順治九年六月襲以罪削爵 赫達色穆和林從侄康熙二十三年五月襲以罪削爵後降襲詳子爵
  以上正藍旗
  二等伯納海滿洲鑲藍旗人二等精竒尼哈畨哈山子順治十二年十一月以原職兼襲爵封 納泰納海弟順治十七年二月襲 穆爾泰納泰子康熙三十三年十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三等伯噶敏圖滿洲鑲藍旗人三等伯龔圖子詳子
  康熙三十九年三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詳子爵三等伯鄂爾泰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七年正月以節制滇黔勦撫烏䝉鎮雄等處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年二月以平苗疆功晉一等伯十三年七月以諸苗反覆降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月以總理功晉一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乾隆二年十二月復以總理功晉三等伯卒諡文端十四年八月贈三等襄勤伯世襲 鄂容安鄂爾泰子乾隆十年十二月以伊犂兵變盡節諡剛烈 鄂津鄂容安子乾隆二十一年四月襲 鄂岳鄂津親兄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一等三等伯以旗分為序
  贈一等伯傅清滿洲鑲黄旗人
  孝賢皇后兄駐守西藏遇害乾隆十五年十一月贈諡
  襄烈
  贈一等伯拉布敦滿洲正黄旗人駐守西藏遇害乾隆十五年十一月贈諡壯果
  贈三等伯巴都里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年贈贈一等伯和起滿洲鑲黄旗人以討巴雅爾陣亡乾隆二十二年六月贈
  以上伯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一
  封建考
  異姓封爵二
  滿洲
  
  一等總兵官額亦都滿洲鑲黄旗人天命年積克城拓地功封贈詳公爵 遏必隆額亦都子天聰六年襲坐事削爵晉襲詳公爵 殷徳額亦都孫康熙五十二年五月
  特恩賜襲一等精竒尼哈畨晉襲詳公爵 豐阿達額亦都曽孫雍正三年四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達爾當阿豐阿達弟乾隆三年十二月襲晉襲詳公爵 特通額達爾當阿從兄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仁和額亦都四世孫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襲
  坐事削爵 毓竒仁和族兄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一等精竒尼哈番顧爾布錫滿洲鑲黄旗人天命年自哈爾喀歸順封三等總兵官天聰八年改為三等昂邦章京順治元年五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番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坐事削爵九年十一月復封一等精竒尼哈番卒諡敏襄 色楞顧爾布錫子順治十八年三月襲 多爾濟色楞子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襲單霸多爾濟弟康熙三十年七月襲 阿世坦
  單霸從弟康熙四十七年四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番 沙進阿世坦弟康熙五十年十月襲 伽藍保沙進兄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乾隆八年十一月復襲二等子 景文伽藍保子乾隆十三年六月襲 託喜景文弟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番陳泰滿洲鑲黄旗人一等總兵官贈𢎞毅公額亦都孫順治六年四月以征湖廣福建等處軍功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番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番又以
  恩詔晉二等十三年以征湖廣軍功晉一等卒諡忠襄尼滿陳泰嗣子順治十三年八月襲 白竒尼滿嗣子順治十八年正月襲以才力不及爵除 善岱白竒子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子降襲詳男爵
  一等子郎圖滿洲鑲黄旗人三等侯偏圖弟康熙五十六年四月降襲一等精竒尼哈番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納爾泰郎圖弟子乾隆二年十二月襲 徳成格納爾泰子乾隆五年十二月襲
  一等子明仁滿洲鑲黄旗人贈一等伯傅清子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以傅清盡節封 寳倫明仁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三等縂兵官費英東滿洲鑲黄旗人天命四年積克城拓地功封贈詳公爵 索海費英東子天命五年襲以罪削爵 納海索海兄圖賴索海弟分襲三等縂兵官俱坐事削爵 查喀尼索海弟天聪八年改襲三等昂邦章京 倭黒查喀尼子崇徳八年十二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七月晉一等晉襲詳公爵
  三等精竒尼哈番佟圖賴滿洲鑲黄旗人
  孝康章皇后父順治三年五月以克太原平江南河南功封二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番贈襲詳公爵
  三等精竒尼哈番丹代滿洲鑲黄旗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噶爾哈圖弟順治十二年三月以原職兼襲爵封 夸哈丹代子順治十五年二月襲後分襲詳男爵
  一等子布彦達賚滿洲鑲黄旗人以兄副將軍豐
  盛額掃平促浸功所有本身公爵加繼勇名號外再給一等子乾隆四十一年正月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縂兵官冷格里滿洲正黄旗人天命年以敗䝉古軍功封一等副將以攻寜逺征䝉古軍功晉三等縂兵官以征朝鮮取義州軍功晉一等卒諡武襄 穆成額冷格里子天聪八年五月改襲一等昂邦章京 穆赫林穆成額子崇徳五年六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晉封襲封詳伯爵 吉當阿穆赫林孫康熙四十九年二月襲坐事削爵 色克圖吉當阿弟雍正四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揚桑阿色克圖兄子乾隆九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舒崇阿揚桑阿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二十五年十二月卒仍以兄揚桑阿襲 賽炳阿揚桑阿弟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番噶爾瑪蘇索諾木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子降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敦拜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七年五月以平福建江西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八月坐事降事白復爵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三年閠五月以定河間保定征廣東廣西軍功晉封卒諡襄壯 胡什布敦拜嗣孫順治十六年七月襲後降襲詳男爵一等精竒尼哈畨賴達庫滿洲正黄旗人初封詳男爵順治八年以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晉封二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晉一等 席喇賴達庫孫康熙二十三年五月襲坐事罷爵 薩賴席喇子康熙二十八年五月襲三十七年十月以不勝職罷仍以其父席喇襲四十六年四月以年老削爵子三保住降襲詳男爵
  一等子根敦滿洲正黄旗人贈一等伯拉布敦子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以拉布敦盡節封 隆保拉
  布敦嗣子乾隆十六年十月襲三十年三月緣事革爵停襲
  二等子班達爾沙滿洲正黄旗人一等伯莽古爾代從姪孫雍正七年四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班岱班達爾沙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 班他哈班岱弟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特通阿班他哈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二等子善保滿洲正黄旗人一等伯令徳子乾隆十五年十一月視一等公索尼初封之二等昂邦章京襲二等子晉襲詳公爵 法隆武善保從弟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 穆克登額法隆武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三等縂兵官尼馬禪滿洲正黄旗人一等副將黒東格弟初授備禦兼襲兄爵晉封坐事降
  三等昂邦章京恩格徳里滿洲正黄旗人天聪八年自𫎇古歸順封卒諡端順贈詳公爵 額爾克代青恩格徳里子崇徳元年順治二年晉二等晉封詳公爵
  三等昂邦章京呉巴海滿洲正黄旗人崇徳二年以軍功封四年九月分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噶爾瑪葉爾登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元年自䝉古歸順封三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 宜那穆噶爾瑪葉爾登子順治八年襲 班達爾沙宜那穆子康熙六年二月襲 巴理彌班達爾沙弟子康熙三十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阿爾那巴理彌從弟雍正十一年八月襲百成阿爾那子雍正十三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
   博爾中鄂百成子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三等精竒尼哈畨多爾濟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四年七月積攻城拓地功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二月晉三等昂邦章京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 綽爾濟多爾濟弟順治五年十月襲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坐事削爵納穆生格綽爾濟弟順治十五年十月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征福建陣亡諡直勇十八年二月復以綽爾濟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保住綽爾濟弟子康熙十九年八月襲 寳夀
  保住子康熙五十五年五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以疾爵除 佛佑寳夀弟康熈五十七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博清額佛佑子乾隆九年十二月襲三十四年晉襲恭誠侯詳侯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希福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復敘功晉一等四月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卒諡文簡 竒塔特希福子順治十年正月襲 費揚武竒塔特子康熈十七年五月襲 希昌費揚武子康熙四十九年六月襲 來賢希昌子雍正三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坐事削爵 文玉來賢弟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恭安文玉兄子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襲 嵩夀恭安叔祖赫奕嗣子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増保嵩夀孫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敬桑滿洲正黄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噶爾瑪索諾木子康熙三年封無襲以上正黄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呉拜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二年正月以攻前屯衛入山海闗軍功封一等梅勒章京四年三月以追滕機思追土謝圖汗功晉一等昂邦章京是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詳伯爵十六年三月坐事仍降一等精竒尼哈畨卒諡勇壯 郎談呉拜子康熙四年九月襲拉歆郎談子康熙三十四年十月襲 英兆拉
  歆子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文慶英兆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緣事革職 七十一文慶從弟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一等精竒尼哈畨準塔滿洲正白旗人崇徳二年七月以克皮島功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七月以征山東軍功晉二等尋以罪降順治二年二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寇功復晉三等梅勒章京三年四月以平淮安府功晉三等昂邦章京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五年六月以征四川軍功晉一等卒諡襄毅阿喇密準塔弟順治五年六月襲晉封詳伯爵 舒書準塔兄子康熙二十一年七月襲 邁圖舒書子康熈三十三年閠五月襲以罪削爵 殷達準塔弟子康熙四十六年八月襲 西佛殷達子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襲 闗保西佛兄子雍正四年七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積徳闗保從姪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常安積徳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二等精竒尼哈畨蘇拜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五年六月以軍功由二等阿思哈尼哈畨晉封三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坐事削爵降襲詳男爵
  二等精竒尼哈畨碩塔滿洲正白旗人二等公英古爾代子降二等精竒尼哈畨宜圖弟順治九年四月襲 額爾金碩塔從姪康熈二十二年十月襲以罪削爵 英敏二等公英古爾代孫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坐事削爵英俊英敏弟雍正六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保和英俊子乾隆十二年四月襲 哲臣保和
  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原封二等精竒尼哈畨蘇克薩哈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十三年八月以征湖廣軍功晉二等精竒尼哈畨以罪削爵 蘇常淑蘇克薩哈子康熈八年七月襲 蘇永祖蘇常淑弟康熈十一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襲詳男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白爾懇滿洲正白旗人康熈十年三月以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晉封原襲詳男爵 白清額白爾懇子康熈三十三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子降襲詳男爵
  三等子額森特滿洲正白旗人初詳男爵乾隆四十六年六月由一等男晉遷三等子 哈金太額森特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白旗
  三等縂兵官何和禮滿洲正紅旗人天命年以征嘉庫達降兀喇功封卒諡温順 和碩圖何和禮子襲三等縂兵官晉封詳公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覺善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五月以征湖廣江西軍功晉
  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又以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卒諡敏勇 噶爾圖覺善子康熈四年正月襲 沙爾圖噶爾圖兄康熙四年八月襲 三泰沙爾圖子康熙二十三年三月襲後降襲詳男爵
  以上正紅旗
  二等精竒尼哈畨尼堪滿洲鑲白旗人順治四年三月以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是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尋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十年五月晉二等後分襲三等昂邦章京霸拜滿洲鑲白旗人
  國初自䝉古歸順封卒諡僖順 阿郁實霸拜子天聪八年五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賴善阿郁實子順治七年八月襲 安保賴善子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永福安保子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罡奎永福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三等精竒尼哈畨朱瑪喇滿洲鑲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三年閠五月以征廣東廣西功晉封卒諡襄敏 博通鄂朱瑪喇子康熙元年三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精竒尼哈畨 柯三博通鄂子康熈十五年五月襲子降襲詳男爵三等精竒尼哈畨克什圖滿洲鑲白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固魯子詳男爵順治十八年十一月襲查彌嚴克什圖子康熙二十四年八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以上鑲白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葉臣滿洲鑲紅旗人天聪八年五月以駐防𫎇古及克永平府功封三等昂邦章京崇徳二年七月以克皮島功晉一等順治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車爾布葉臣子順治五年七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晉封襲封並詳伯爵
  一等精竒尼哈畨拜三滿洲鑲紅旗人贈三等昂邦章京霸竒蘭爾子天聪十年二月襲三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瓦爾達拜三子康熙六年正月襲 衆神保瓦爾達子康熈二十八年八月襲 保徳衆神保子康熙四十五年六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白䕫保徳子康熙五十三年十月襲 何爾敦
  白䕫叔祖康熈五十五年五月襲 黒申何爾敦族孫雍正七年三月襲坐事削爵 勒申黒申從弟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七十四勒申孫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改名齊克唐阿二等精竒尼哈畨碩色納滿洲鑲紅旗人原授一等阿達哈哈畨加一拖沙喇哈畨順治十二年十一月以子海瀾襲祖董世禄二等阿達哈哈畨病故并襲三等精竒尼哈畨康熙四年八月以征湖廣廣東軍功晉二等 䝉古碩色納子康熙八年十二月襲四十一年閏六月以罪削爵後降襲詳男爵
  二等子固寜阿滿洲鑲紅旗人贈三等昂邦章京勞薩五世孫乾隆十三年五月襲 阿克敦固寜阿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襲 武爾恭額阿克敦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松寜武爾恭額從
  弟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馬喇希滿洲鑲紅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平江南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
  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八月以罪降事白復爵九年正月遇恩詔晉一等又以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 馬爾漢馬喇希子順治十二年三月襲 福邇蘇馬爾漢子康熙十六年八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傅夸禪滿洲鑲紅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康熙四年二月以征甘州𠞰湖廣四川賊寇功晉封 穆成格傅夸禪子康熙八年六月襲辛住穆成格弟康熙二十二年閏六月襲以病罷爵子降襲詳男爵
  以上鑲紅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阿山滿洲正藍旗人
  國初以克遼東功封三等副將天聪八年五月以克義州克永平府功晉三等昂邦章京崇徳二年七月以取皮島功晉一等順治二年三月晉三等公詳公爵尋坐事降一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色赫阿山子順治四年七月襲 法哈色赫子
  順治六年五月襲六月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十二年三月以罪降一等阿思
  哈尼哈畨襲詳男爵
  一等精竒尼哈畨阿爾錦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潼闗破流寇平江南功授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五年六月以征四川軍功晉一等八年二月晉二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卒諡端果 濟錫阿爾錦子順治十七年七月襲以罪削爵 卓林濟錫弟康熙八年十月襲以才力不及削爵 噶柱卓林叔父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徳克精額噶柱子康熙四十五年九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 伊靈阿徳克精額子雍正九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六十五伊靈阿從弟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積福六十五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
  二等縂兵官索諾穆滿洲正藍旗人
  國初自烏魯特貝勒歸順封卒諡順良 博本索諾穆子襲以罪削爵 噶爾瑪僧額博本弟天聪八年五月改襲二等昂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伯詳伯爵 根敦扎布原襲三等伯穆和林孫噶爾瑪僧額曽姪孫康熈五十七年五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以罪削爵 達克薩哈根敦札布兄雍正八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坐事削爵 英謙達克薩哈從孫乾隆十五年七月襲
  二等精竒尼哈畨鄂羅塞臣滿洲正藍旗人積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遇
  恩詔晉封卒諡果敏 鄂特渾鄂羅塞臣子康熙四年四月襲 鄂善鄂特渾子康熙二十七年七月襲後降襲
  二等精竒尼哈畨錦布滿洲正藍旗人初封詳男爵
  治九年三月遇
  恩詔晉封三等精竒尼哈畨又遇
  恩詔晉二等 蘇爾泰錦布子康熙二十一年七月襲額爾赫徳蘇爾泰子康熙二十八年八月襲以庸劣削爵後降襲詳男爵
  以上正藍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六格滿洲鑲藍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阿南達子詳男爵康熙十九年三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一等精竒尼哈畨龔圖滿洲鑲藍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艾青塔睦子詳男爵康熈十九年六月襲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三等伯襲詳伯爵永泰龔圖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富勒赫永泰子乾隆二十年七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呉爾希滿洲鑲藍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馬錫泰子詳男爵康熙三十年五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一等精竒尼哈畨䝉克滿洲鑲藍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班達爾沙子詳男爵康熙三十三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恩特懇𫎇克子乾隆八年六月襲額永武恩特懇子乾隆十三年四月襲
  一等子和隆武滿洲鑲藍旗人贈一等伯和起子乾隆二十二年六月以和起盡節晉封詳侯爵二等精竒尼哈畨哈山滿洲鑲藍旗人天聪八年五月以𠞰賊寇功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正月晉一等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卒諡敏壯襲詳伯爵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一等三等子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昂邦章京圖魯錫滿洲鑲黄旗人封詳男爵征大同陣亡天聪八年十一月贈諡忠宣
  贈一等昂邦章京代音布滿洲正白旗人陣亡天聪八年贈
  贈一等昂邦章京綽和諾滿洲鑲紅旗人陣亡天聪五年贈
  贈三等昂邦章京霸竒蘭爾滿洲鑲紅旗人封詳男爵天聪十年二月贈
  贈三等昂邦章京勞薩滿洲鑲紅旗人封詳男爵征錦州陣亡崇徳七年八月贈諡忠毅
  以上子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二
  封建考
  異姓封爵三
  滿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哈世屯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一等贈詳公爵 米思翰哈世屯子康熙三年五月襲贈詳公爵 李榮保米思翰子康熙十四年四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贈詳公爵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多諾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色爾塞多諾子順治十五年七月襲以校
  射不𡢃爵除後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阿禄哈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一等卒諡勤僖 尹濟納阿禄哈孫康熙二十年
  七月襲後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阿哈尼堪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一等 噶爾哈圖阿哈尼堪子順治九年四月襲襲詳子爵 達賴阿哈尼堪子康熙元年十一月與兄子三等精奇尼哈畨夸哈分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坐事削爵 大成達賴兄子康熙十九年三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蘇黒滿洲鑲黄旗人一等超武公鰲拜姪孫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奉
  特㫖襲 達福鰲拜孫康熙六十年十二月襲晉襲詳公爵原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詹布滿洲鑲黄旗人二等伯唐保住嗣子雍正六年三月降襲以罪削爵恒徳詹布叔父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
  一等男 伊興阿恒徳兄子乾隆五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方海伊興阿兄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 索諾木車楞方海從叔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 烏爾圖那斯圖索諾木車楞從孫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一等男陳龍滿洲鑲黄旗人一等子善岱子乾隆十四年五月降襲
  二等阿思阿尼哈畨呉賴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卒諡康毅 顧徳呉賴子順治十年十月襲坐事削爵 綽爾門顧徳弟康熙十六年六月襲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費揚古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十一年封以事降事白復職 色赫費揚古子康熙九年襲 色克圖色赫子康熙三十一年襲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巴山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一年二月以駐守江寧敗賊功晉二等 舒書巴山子康熙十二年七月襲二十五年七月以陜西湖廣雲南軍功晉一等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兆布泰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年以軍功封坐事削爵奉
  特㫖復爵 増夀兆布泰子康熙十七年襲 西圖増夀
  子康熙三十六年襲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路什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七年七月以擊流冦功晉二等征湖廣陣亡晉贈一等 布納海路什子康熙二十七年七月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二十五年四月追叙路什軍功晉一等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三等精奇尼哈畨 胡什屯布納海子康熙四十六年六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海昌胡什屯子雍正二年十二月襲後降襲
  三等副將巴爾巴圖里爾滿洲鑲黄旗人自䝉古歸順封 諾孟達賴巴爾巴圖里爾子天聰八年五月襲是年改為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阿圖海諾孟達賴孫康熙八年七月襲以庸劣削爵 孫保住阿圖海子康熙三十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報國孫保住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 徳寧報國子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梅勒章京圖魯錫滿洲鑲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征大凌河軍功封征大同陣亡贈詳子爵襲詳伯爵三等梅勒章京高赫徳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二年二月以入山海闗軍功封 莊機達高赫徳弟順治四年正月襲是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達爾占莊機達子順治十八年十一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以廣東廣西雲南軍功晉一等 達郎阿達爾占子康熙五十九年七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武清額達郎阿子雍正元年六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俄奇爾桑滿洲鑲黄旗人本䝉古貝子初以軍功累戰立功順治二年二月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褚禄俄奇爾桑子順治五年四月襲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俄綽爾褚禄弟順治七年三月襲 圖䕶禄克俄綽爾兄順治十六年二月襲坐事罷爵畢禮克圖圖䕶禄克子順治十六年五月襲 沙金達賴畢禮克圖弟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 特古思沙金達賴弟康熙五十年正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龔山特古思子乾隆九年四月降襲三等男 鄂恒龔山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 松禄鄂恒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蘇爾泰松禄族兄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四格蘇爾泰之伯祖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永清四格子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額黒里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十二年八月以征湖廣福建軍功晉一等十七年十月坐事仍降三等 英素額黒里子康熙十年九月襲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二等 郎保英素子雍正元年六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陣亡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瑚沙滿洲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後以罪仍降至三等子分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額爾格圖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賴杜額爾格圖子順治十七年十月襲 阿哈道賴杜弟康熙元年襲 興麟阿哈道孫康熙三十五年四月襲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齊爾格申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石清齊爾格申孫康熙十二年八月襲 𫎇安
  塔石清弟康熙二十年
  一等男重倫奎林子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以奎林從征金川功
  特封一等男世爵即以其子重倫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副將黒東格滿洲正黄旗人
  國初以功封襲詳子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安達理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八年九月以拜他喇布勒哈畨殉節擢封 賴達庫安達理子是月襲順治二年以從
  定鼎擊敗流冦功晉一等七年三月以
  太祖配
  天禮成推恩舊績加一拖沙喇哈畨八年二月以兼爵累
  晉二等精奇尼哈畨詳子爵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三保住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四月以父一等精奇尼哈畨席喇爵降襲尋以罪罷 保奈三保住弟康熙四十八年七月襲 傅起保奈子雍正六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六十五傅起弟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福倫六十五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希爾根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三年四月叙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以事降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坐事降三等叙軍功仍晉二等尋晉一等 商世泰希爾根孫康熙十八年十月襲 杜泰商世泰子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襲子降襲
  一等男馬爾岱滿洲正黄旗人一等精奇尼哈畨胡什布子康熙四十五年十一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富鼐馬爾岱子乾隆二年十二月襲以軍政削爵 富如富鼐從姪乾隆七年十二月襲 阿克棟阿富如子乾隆十八年三月襲 富和徳阿克棟阿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四十年七月更名文成
  一等男春寧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六月以父扎拉豐阿出征緬匪陣亡奉
  特㫖併前職一等輕車都尉加為一等男令春寧承襲緣事革職 福勒洪阿春寧子乾隆四十八年九月襲
  一等男和珅滿洲正黄旗人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乾隆四十九年九月以勦辦回匪克著勤勞加給一等輕車都尉併前職為一等男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喀凱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子分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努山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三等 陶代努山子順治十六年二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 江瀰陶代弟子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俄莫克圖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十一年八月封以事降事白復爵 班岱俄莫克圖子康熙二十四年十月襲以軍功晉一等孫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徳爾格勒滿洲正黄旗人
  國初自葉赫歸順封三等副將天聰八年改為三等梅勒章京 南楮徳爾格勒子天聰八年襲以罪削爵 索爾和南楮弟崇徳二年六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尋以罪降二等 敖塞索爾和弟順治十二年四月襲 噶那海敖塞弟子康熙二十三年八月襲 巴錫噶那海從姪康熙三十一年三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 穆爾泰巴錫從姪雍正八年六月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那延保穆爾泰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降襲三等男
  三等梅勒章京昂洪達爾漢和碩奇滿洲正黄旗人
  國初以錦州軍功封三等副將天聰八年改為三等梅勒章京 俄齊爾昻洪達爾漢和碩奇子天聰八年五月襲順治二年二月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以罪降三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十一年正月仍以罪降二等 丹岑俄齊爾子順治十四年十月襲 阿禹錫丹岑弟順治十七年七月襲 通寳昻洪達爾漢和碩奇弟子順治十八年十一月襲 圖喇通寳子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襲坐事削爵 明忠圖喇從弟雍正十二年十一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永常明忠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縁事革職永徳永常從弟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襲
  三等梅勒章京昻昆杜稜滿洲正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自𫎇古歸順封 綽爾吉昻昆杜稜子崇徳八年十二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尋以罪降九年正月遇
  思詔仍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坐事削爵 噶爾瑪綽爾吉弟順治八年閏二月襲 沙殷查渾噶爾瑪兄子康熙八年襲 徳爾格勒沙殷查渾從姪康熙十年五月襲 闗保徳爾格勒子康熙十四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成徳昻昆杜稜四世孫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二等男額爾景額成徳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襲三等梅勒章京那木泰滿洲正黄旗人天聰十年四月以克大凌河大同等處軍功封 阿哈連那木泰子天聰十年四月襲 阿拉宻阿哈連兄順治二年三月襲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坐事降九年正月遇
  恩詔仍晉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復坐事降征湖南陣亡仍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齊藍布阿拉宻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積夀齊藍布孫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襲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和尼齊滿洲正黄旗人贈三等梅勒章京奇格特魏徵子崇徳三年八月襲 諾木奇和尼齊子崇徳八年八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年遇
  恩詔晉一等 哈木尚諾木齊子順治十二年八月襲坐
  事削爵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布顔他不能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五年七月以原職兼襲職晉封 莽色布顔他不能子順治八年二月襲 阿勒格泰莽色伯父順治九年正月襲 毛奇塔阿勒格泰弟子順治十五年三月襲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二等 長保毛奇塔子康熙五十三年十月襲 松齡長保子雍正十一年八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永泰松齡子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三等男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達里善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年叙征浙江江西雲南軍功封 六占達里善孫康熙二十五年襲後追叙達里善陜西軍功晉二等以庸劣削爵 代奇立六占弟康熙四十四年十二月襲 達桑阿代奇立嗣子雍正十年閏五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譚布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八年二月以征四川山西軍功封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尋以罪降又以
  恩詔晉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喀代譚布子康熙四年五月襲 烏法喀代子康熙三十一年八月襲 五雅禄烏法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坐事削爵 興安泰五雅禄姪孫乾隆十七年五月襲 音登額興安泰子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 六十三興安泰親弟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舒理渾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年以擊流賊擊滕機思擊喀爾喀征雲貴軍功封穆理渾舒理渾子順治十八年閏七月襲薩
  爾禪穆理渾子康熙二十七年六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殷達理滿洲正黄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宜爾格徳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宜思哈殷達理子順治十五年九月襲尋以軍功晉二等坐事降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費雅思哈滿洲正黄旗人以軍功封卒諡僖恪 蘇旦費雅思哈子康熙十一年十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烏格滿洲正黄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阿哈旦子康熙二年
  三等男諾爾普滿洲正黄旗人係鑲藍旗䝉古二等阿思哈尼哈畨甘篤妹之曽孫甘篤無嗣雍正十年
  㫖以彌甥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宗嘉諾爾普子乾隆六年十二月襲十三年爵除以上正黄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蘇拜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四年九月以軍功累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五年六月以征四川軍功晉三等精奇尼哈畨詳子爵順治十六年三月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卒諡勤僖 昻安霸蘇拜子康熙四年二月襲 和山昻安霸子康熙三十年十一月襲 徐常和山兄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襲 阿爾泰徐常子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襲雍正十二年二月坐事削爵 馬爾泰阿爾泰兄雍正十二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伊里布馬爾泰子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襲 穆
  克登額伊里布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雅賴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八年二月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華色雅賴子康熙三年七月襲坐事削爵安圖華色子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襲坐事削爵安扎安圖弟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降襲三等
  阿思哈尼哈畨 富清安扎子康熙四十四年二月襲 阿爾金富清叔父康熙四十四年八月襲九格阿爾金子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
  改為三等男 普托保九格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普康普托保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朱瑪喇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伊瑪喇朱瑪喇弟順治十年三月襲 滿色伊
  瑪喇子康熙三十七年襲後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白爾黒圖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年二月以平福建湖廣山東雲南功封卒諡忠勇 白爾懇白爾黒圖子康熙八年七月襲十年三月追叙白爾黒圖雲南軍功晉三等精奇尼哈畨襲詳子爵 白寧白爾懇孫三等子白清額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降襲二等男 白忠白寧弟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白明白忠弟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賴塔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閏五月以征廣東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康熙二十五年五月以恢復雲南功晉一等贈襲詳公爵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譚拜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五年六月以征四川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馬爾賽譚拜子順治七年三月襲九年正
  月遇
  恩詔晉一等十七年七月以鎮江擊海冦鄭成功功晉一等精奇尼哈畨 佛保馬爾賽從姪康熙八年十月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多奇禪譚拜孫康熙四十五年九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徳保多奇禪子雍正十二年七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永泰徳保子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 富爾松阿永泰親弟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襲 佛爾卿富爾松阿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一等男額森特滿洲正白旗人以征金川平促浸功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封詳子爵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薩弼圖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郭立薩弼圖子康熙元年襲 阿哈納郭立子康熙二十年十二月襲 豐鍾阿哈納弟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襲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荆古爾達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卒諡忠直 崇阿荆古爾達弟順治十三年二月襲 富爾都崇阿弟子順治十三年十月襲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阿什滿洲正白旗人崇徳二年⿰軍功封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真柱懇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瓦爾達真柱懇孫康熙四年五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雅喇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閏五月以軍功封 陽夀雅喇弟子康熙十一年閏七月襲 夸喀陽夀子康熙三十一年六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衆神保滿洲正白旗人原封二等精奇尼哈畨蘇永祖兄子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降襲五十九年四月奉
  特㫖復以蘇永祖襲 阿林蘇永祖子雍正七年四月襲以罪削爵 蘇爾納阿林子雍正九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後降襲
  以上正白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碩詹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以罪降十年正月仍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法色碩詹孫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襲 明寳法
  色子康熙三十年五月襲雍正二年十二月以進西藏功晉三等精奇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徳成明寳嗣子乾隆十八年四月降襲三等男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王國光滿洲正紅旗人順治八年正月以駐防西安府征山西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卒諡襄壯 王永譽王國光子康熙九年
  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巴漢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五年正月以原職兼襲職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二十五年七月以鎮江擊海冦鄭成功征江西廣東廣西雲南軍功晉一等 巴顔圖巴漢子康熙二十六年七月襲 巴爾都巴顔圖子康熙二十八年七月襲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韓機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 韓夀韓機子順治十八年正月襲 牛鈕韓
  夀子康熙十八年八月襲子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噶達洪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一年三月以山西軍功晉
  二等以罪降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喜柱滿洲正紅旗人原封二等伯新達里子順治十八年降襲 七璽喜柱叔父康熙元年襲 朱亮七璽子康熙二十二年襲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額色滿洲正紅旗人康熙十七年四月以征湖南四川軍功封卒諡勤僖 額爾敏額色子康熙二十四年五月襲二十七年七月弟額勒布降襲拜他布勒哈畨
  三等副將布爾杭俄滿洲正紅旗人天命年封
  格巴庫布爾杭俄子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年遇
  恩詔晉一等 朱孔額格巴庫弟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
  畨 殷圖朱孔額子襲坐事削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綽爾齊滿洲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封 西喇綽爾齊孫順治十年八月襲色靖冦西喇叔父順治十五年三月襲十七年
  五月晉二等坐事削爵康熙八年九月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墨濟色靖冦從弟康熙元年七月襲八年九月仍以色靖冦襲十八年征江西陣亡 長夀色靖冦子康熙十八年四月襲二十五年閏四月以色靖冦陣亡晉一等子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呉爾哲滿洲正紅旗人初以三等阿達哈哈畨從
  定鼎擊流冦功累晉一等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巴拜呉爾哲子順治九年六月襲 賴音柱巴拜子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襲二十五年七月追叙巴拜平雲南有功晉二等四十七年七月以疾削爵弟鐘神保降襲一等阿達哈哈畨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闗保滿洲正紅旗人三等精奇尼哈畨三泰從姪雍正五年三月降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法保闗保子乾隆七年十二月襲 五十一法保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 富忠五十一子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紅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富寧滿洲鑲白旗人一等精奇尼哈畨柯三子康熙六十年十二月降襲 額爾成格富寧兄子雍正十三年十二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孫達禮滿洲鑲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卒諡果壯 杭書孫達禮子康熙二十二年閏六
  月襲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圖爾奇業爾登滿洲鑲白旗人
  國朝自䝉古歸順封 固魯圖爾奇業爾登子天聰八年五月襲順治二年三月以征山東圍錦州入山海闗破流冦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奇尼哈畨襲詳子爵 富陞固魯曽孫三等精奇尼哈畨查彌嚴子康熙四十六年八月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富僧額富陞子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襲 福伸富僧額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襲 徳昌福伸親姪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雅爾納滿洲鑲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胡納金雅爾納子順治十三年五月襲 佛倫胡納金弟康熙二十四年三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賴達哈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蘓蔴喇賴達哈子康熙十八年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何特赫滿洲鑲白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喀爾塔喇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格爾徳何特赫弟康熙二年正月襲子降襲以上鑲白旗
  一等梅勒章京霸奇蘭爾滿洲鑲紅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克旅順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九年五月晉一等贈襲並詳子爵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呉喇禪滿洲鑲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十四年九月以平浙江舟山勦直𨽻趙北口賊㓂功晉一等 胡喇禪呉喇禪子康熙六年十二月襲 朱麻喇胡喇禪叔父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襲 朱承格朱麻喇子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勞薩滿洲鑲紅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錦州軍功封三等梅勒章京
  賜號邵科羅巴圖魯崇徳四年七月以征山東軍功晉二等六年正月坐事降一等阿達哈哈畨七月以克錦州功復爵號七年八月圍錦州陣亡贈襲並詳子爵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雍舜滿洲鑲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 根圖雍舜子順治九年十一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 明格里根圖子順治十八年十一月襲 呉爾善明格里子康熙十年十二月襲呉爾秦呉爾善子康熙四十三年八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惠昌呉爾秦子雍正七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廣全惠昌從姪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特錦滿洲鑲紅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七年八月以軍功晉二等卒諡襄壯 特爾赫特錦子康熙十一年襲 額爾徳特爾赫孫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襲後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蘇喀滿洲鑲紅旗人原襲二等精奇尼哈畨𫎇古兄原襲詳子爵康熙四十一年閏六月降襲 明全蘇喀子康熙四十二年四月襲雍正八年六月以罪削爵 徳克精格明全從弟雍正八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明亮徳克精格從弟乾隆元年十二月降襲三等男 花沙布明亮從姪乾隆二年十二月襲 和當阿花沙布子乾隆十九年四月襲 雅爾江阿和當阿弟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 巴寧阿雅爾江阿子乾隆
  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二等男福代滿洲鑲紅旗人三等精奇尼哈畨辛住子康熙四十一年閏六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傳山福代子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富寧阿傳山子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 富通阿富寧阿弟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憲忠富通阿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三等梅勒章京布蘭珠滿洲鑲紅旗人贈三等梅勒章京阿蘭柱弟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富來滿洲鑲紅旗人三等精奇尼哈畨福邇蘇子康熙六十年十二月降襲書通阿富來子雍正八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舒敏書通阿子乾隆十年六月襲 巴綳阿舒敏子乾隆五十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紅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鄂莫格圖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超思奇鄂莫格圖子康熙十二年九月襲胡什吞超思奇子康熙三十四年九月襲乾隆元年
  改為一等男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法哈滿洲正藍旗人初封詳子爵順治十二年三月降封尋以罪削爵 桑格法哈弟順治十三年五月襲 雅爾泰桑格子康熙二十年十一月襲 鄂爾多雅爾泰叔父康熙三十六年正月襲 圖納鄂爾多子雍正元年七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坐事削爵 對音齊圖納從兄子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法靈阿對音齊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 海常法靈阿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霸蘭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 喇布介霸蘭子順治九年正月襲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以征雲南軍功晉一等 六相喇布介子康熙三十三年閏五月襲 永壽六相子雍正九年三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子降襲
  三等副將達諸䕶滿洲正藍旗人
  國初以葉赫寧固塔等處軍功封卒諡襄敏 翁阿代達諸䕶子天聰八年五月改襲三等梅勒章京崇徳六年圍錦州戰松山陣亡贈一等梅勒章京錦布翁阿代弟子崇徳六年七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一等
  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九年三月晉三等精奇尼哈畨詳子爵蘓班泰錦布孫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仍襲一等
  阿思哈尼哈畨以罪削爵 滿丕蘓班泰兄雍正三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富僧額滿丕從姪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永順富僧額從弟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托克托遜永順子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
  三等梅勒章京布當滿洲正藍旗人初以䝉古貝子來歸天聰八年五月以戰遵化功封 衮奇布當子崇徳四年七月襲 和爾渾衮奇弟崇徳八年七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木和林和爾渾兄子康熙七年十二月襲塔布岱木和林子康熙十八年七月襲 阿玉
  璽塔布岱子康熙三十五年四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秀林阿玉璽子乾隆七年三月降襲三等男坐
  事削爵 玉林秀林弟乾隆十年十二月襲 永竒玉林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介桑賈爾呼奇爾滿洲正藍旗人自䝉古歸順封 賈柱介桑賈爾呼奇爾子順治六年二月襲八年二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陶畨齊賈柱子康熙十八年二月襲 馬尼陶畨齊兄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宗住克馬尼子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艾圖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秦布艾圖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加爾泰秦布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坐事降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綽克圖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尋削爵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蘇魯邁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卒諡勤勇 孫塔哈蘇魯邁子康熙元年十二月
  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舒赫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釋迦保舒赫子康熙六年十二月襲 富喀釋
  伽保子康熙三十年九月襲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宜拜滿洲正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卒諡勤直 偏俄宜拜子順治十五年十月襲巴爾户達偏俄子康熙四年正月襲 綏哈達巴爾户達從弟康熙四年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根敦滿洲正藍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俄格綽特巴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 根門徳根敦兄康熙六年正月襲 阿喇布單格門徳子康熙二十五年十二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愛音查滿洲正藍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胡申布魯子順治十八年正月襲陣亡晉贈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雅岱愛音查子康熙十九年八月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二十五年四月追叙愛音查征湖廣功晉襲二等 僧保雅岱子康熙二十七年七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方格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十四年八月以平察哈爾功封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伊三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七月以征江西雲南功封 博爾濟伊三子康熙二十八年二月襲子降襲
  以上正藍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席特庫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塞爾古徳席特庫子康熙五年六月襲生格特塞爾古徳子康熙十四年閏五月襲 蘇旦生格特子康熙二十八年二月襲 楚庫蘇旦子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根特滿洲鑲藍旗人順治十二年十月以征湖廣山西駐守西安府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四年九月以平浙江舟山功晉一等 格圖根根特子康熙二十六年十月襲後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孫塔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五年三月叙監督建圜丘壇
  奉先殿功晉二等康熙三年二月以征四川雲南軍功晉一等 馬錫泰孫塔子康熙五年正月襲十四年八月以察哈爾軍功晉三等精奇尼哈畨二十五年六月以征廣西雲南軍功晉一等襲詳子爵 徳彛馬錫泰孫康熙六十年八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達桑阿徳彛子乾隆五年十二月襲四十年子扎爾杭阿降襲
  一等男奇山滿洲鑲藍旗人二等伯穆爾泰子雍正三年十二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坐事削爵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一等男喀寧阿奇山子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呉巴什滿洲鑲藍旗人崇徳七年九月率𫎇古歸順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圖霸呉巴什叔父順治八年二月襲九年
  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阿南達圖霸子順治十二年三月襲康熙五年六月兼襲伯父瓦色職晉一等精奇尼哈畨襲詳子爵 沙錦阿南達孫雍正十年閏五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博爾敦沙錦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襲 博爾忠厄博爾敦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藍拜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 甘都海藍拜子康熙四年九月襲 蘇白赫甘都海弟康熙十八年九月襲 蘇黒蘇白赫子康熙三十四年二月襲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舒賽滿洲鑲藍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軍功封卒諡壯敏 席特庫舒賽孫崇徳六年十月襲順治三年四月以軍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常舒席特庫子順治五年六月襲 桑格常舒弟順治五年十二月襲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 馬哈里桑格子康熙二十年十二月襲舒保馬哈里子康熙四十七年二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舒徳舒保弟乾隆二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西䝉額舒徳兄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瑪興阿西䝉額子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襲
  三等梅勒章京慕克譚滿洲鑲藍旗人
  國初積軍功封克大淩河城陣亡贈一等梅勒章京諡忠勇 艾音塔睦慕克譚子天聰八年五月襲一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奇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十三年閏五月以擊流冦征湖廣廣東軍功
  晉一等襲詳子爵
  三等梅勒章京達爾漢和碩奇滿洲鑲藍旗人崇徳三年八月自𫎇古歸順封 安丹達爾漢和碩奇子崇徳七年七月襲 博思希安丹子崇徳八年八月襲順治四年三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追滕機思等功晉二等是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 鄂齊爾博思希子順治十一年六月襲奇塔奈鄂齊爾伯父順治十八年正月襲 阿喇納奇塔奈子康熙十一年三月襲 舒淑達爾漢和碩奇弟孫康熙十五年八月襲 巴圖舒淑叔父康熙十六年六月襲 班達爾沙巴圖從姪康熙十八年三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精奇尼哈畨襲詳子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巴本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朱舒慕保巴本子順治十六年六月襲 黑色朱舒慕保從弟康熙二十二年七月襲二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二等以罪削爵後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新㤗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席濟渾新泰子康熙十五年八月襲 西秦席濟渾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襲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科爾科滿洲鑲藍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坐事削爵 羅詹科爾科孫康熙七年三月以降襲爵兼襲從叔祖圖賚職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坐事削爵 圖似海羅詹從叔父康熙二十二年八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三等男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梅勒章京納海滿洲鑲黄旗人陣亡贈贈三等梅勒章京奇塔特魏徵滿洲正黄旗人陣亡崇徳三年
  贈三等梅勒章京安達禮滿洲正黄旗人崇徳八年八月
  太宗升遐以身殉贈諡忠介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宜爾格徳滿洲正黄旗人
  陣亡順治十二年六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阿哈旦滿洲正黄旗人陣亡康熙二年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噶爾都滿洲正黄旗人陣亡康熙十七年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巴都里滿洲正白旗人征大同陣亡天聰八年十一月贈晉贈詳伯爵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諾羅布滿洲正白旗人陣亡康熙二十五年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阿納海滿洲正紅旗人陣亡康熙三年六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喀爾塔喇滿洲鑲白旗人陣亡順治十二年六月贈謚忠壯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阿蘭柱滿洲鑲紅旗人陣亡贈謚順毅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俄格綽特巴滿洲正藍旗人征湖廣陣亡順治十二年六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胡申布魯滿洲正藍旗人駐守江寧擊海冦鄭成功陣亡順治十八年正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傑士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年贈
  以上男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
  封建考
  異姓封爵四
  䝉古
  
  一等誠勇公班第䝉古鑲黄旗人乾隆十九年十月以勦準噶爾軍功封一等子二十年五月以平準噶爾功晉封十二月以伊犂兵變盡節諡義烈巴禄班第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 慶林巴
  禄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公博羅𫎇古鑲黄旗人贈三等建烈公多尼庫魯格子崇徳七年八月襲三等公 噶爾瑪博羅子順治九年六月襲 杜噶爾噶爾瑪子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達什琳陳杜噶爾子康熙五十四年十二月襲雍正九年三月襲三等建烈公 敏珠爾多爾濟達什琳陳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黄旗
  三等公吳訥黒䝉古正白旗人以取烏喇等功封三等副將又以攻寧逺軍功晉三等總兵官天聰八年五月以擊遵化州玉田縣軍功晉三等公光泰吳訥黒子天聰九年二月襲崇徳四年六月以罪降襲詳男爵
  三等義烈公保寧䝉古正白旗人贈三等義烈公那木扎爾子乾隆二十四年四月以那木扎爾陣亡襲
  以上正白旗
  附贈三等公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建烈公多尼庫魯格𫎇古鑲黄旗人封詳子爵陣亡崇徳七年贈三等公雍正九年三月贈三等建烈公世襲
  贈三等義烈公那木扎爾䝉古正白旗人封詳伯爵赴西路軍營遇賊戰没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贈世襲以上公爵
  
  二等超勇伯薩拉爾厄魯特人𨽻籍䝉古正黄旗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封 玉魯斯薩拉爾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三十四年降為一等子四十四年卒無嗣繼子博綽諾克降襲
  三等誠毅伯伍彌泰𫎇古正黄旗人贈三等誠毅伯阿爾訥子雍正二年十二月襲三等伯乾隆十四年八月襲三等誠毅伯 伍米伍遜伍彌泰子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黄旗
  一等勤襄伯那木扎爾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以擒叛賊青滚雜卜功封贈襲並詳公爵以上正白旗
  一等伯班肫䝉古正藍旗人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 巴特馬桑班肫子康熙二年四月襲索訥木喇什巴特馬桑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子降襲詳子爵
  以上正藍旗
  附贈三等伯
  贈三等誠毅伯阿爾訥𫎇古正藍旗人封詳子爵雍正二年二月以軍營効力贈三等伯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三等誠毅伯世襲
  以上伯爵
  子
  一等昂邦章京多尼庫魯格䝉古鑲黄旗人
  國初積軍功封陣亡贈詳公爵
  一等精竒尼哈番多爾機達爾漢諾顔䝉古鑲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𫎇古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六月以考績晉三等昂邦章京是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番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卒諡順僖 博地多爾機達爾漢諾顔子順治十七年七月襲 色楞博地子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番 黒達色色楞子雍正三年五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啟拉克黒達色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興安啟拉克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番塔什葢䕶魯格䝉古鑲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三等精竒尼哈番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馬徳理塔什葢䕶魯格孫順治九年正月襲 黒雅圖馬徳理子康熙十四年閏五月襲闗夀黒雅圖子康熙四十六年四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番 善福闗夀子雍正十一年十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常明善福子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襲
  二等精竒尼哈番杜魯麻占䝉古鑲黄旗人順治二年二月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番又以
  恩詔晉二等卒諡忠直 齊錫杜魯麻占孫康熙三年五月襲 徳爾格爾禮齊錫子康熙十五年十月襲外庫徳爾格爾禮弟康熙三十一年五月襲塞布特外庫子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番阿喇納𫎇古鑲黄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番隆古子詳男爵康熙九年二月襲 畢禮克阿喇納弟康熙十八年八月襲以罷弱除爵
  布達畢禮克兄康熙三十七年六月襲 色勒布達子康熙三十九年四月襲四十二年二月仍以畢禮克襲 烏爾圖那蘇圖畢禮克子康熙五十九年四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徳福烏爾圖那蘇圖孫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二十四年六月削爵無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精竒尼哈番郭爾圖車臣䝉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一等昻邦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沙殷察格郭爾圖車臣子順治五年十二月襲 班第沙殷察格子順治十五年七月襲 巴爾彌特班第從弟順治十八年五月襲多爾濟巴爾彌特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襲
  鄂竒爾多爾濟兄康熙五十四年二月襲 永達鄂竒爾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襲 巴查爾永達伯父康熙五十八年八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鍾文巴查爾子乾隆十六年閏五月襲坐事削爵鍾惠鍾文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慶祥鍾惠孫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番徳參濟旺𫎇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一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十月以罪降三等四年三月以追滕機思軍功仍晉一等是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噶爾瑪徳參濟旺子順治五年八月襲 劉保住噶爾瑪孫康煕二十一年九月襲 常在劉保住子雍正七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拜凌阿常在子乾隆元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達冲阿拜凌阿弟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 他思哈達冲阿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哈岱𫎇古正黄旗人贈三等昻邦章京巴賴都爾莾鼐子崇徳七年八月襲三等昻邦章京順治四年三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平浙江追滕機思軍功晉二等是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十四年九月以平浙江舟山功晉一等卒諡勤壯 阿爾訥哈岱孫康熙十九年十一月襲贈襲並詳伯爵一等精竒尼哈畨和善䝉古正黄旗人康熙十年五月兼襲叔祖亥色叔阿桑爵並詳男爵晉封 色特里和善子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子降襲詳男爵二等精竒尼哈畨巴賽卓爾齊泰𫎇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七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功晉二等 巴岱巴賽卓爾齊泰子順治二年七月襲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 色楞巴岱弟順治五年七月襲 阿玉錫色楞弟順治十八年五月襲 呉巴希阿玉錫子康熙五十一年二月襲以罪削爵 呉巴第呉巴希弟雍正三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班珠爾呉巴第兄子乾隆五年六月襲坐事削爵 巴圖扎布班珠爾弟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羅布藏依喜巴圖扎布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襲二等精竒尼哈畨達運䝉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 俄竒爾達運子康熙十年九月襲子降襲詳男
  

  二等精竒尼哈畨沙爾代𫎇古正黄旗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沙濟弟順治十五年五月以原職兼襲爵封 達爾查沙爾代孫康熙九年七月襲巴雅思呼朗達爾查子雍正三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白玉巴雅思呼朗姪乾隆元年十二月襲二等子常亮唐帑弟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一等子博綽諾克到魯斯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襲原襲超勇伯降一等子
  以上正黄旗
  一等昻邦章京峩爾克竒代青𫎇古正白旗人崇
  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二等昻邦章京七年八月以征山東圍錦州擊松山兵等功晉一等卒諡勤良 嘉穆素峩爾克竒代青子崇徳八年二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根都賈布嘉穆素子康熙六年十月襲 綽格圖根都賈布子康熙六年十二月襲 希喇巴峩爾克竒代青弟孫康熙九年十月襲 喇馬扎布希喇巴從弟康熙十五年九月襲 八達理喇馬扎布子康熙四十四年八月襲 常徳八達理子雍正十二年五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温都遜常徳兄子乾隆九年十二月襲 徳爾格楞貴温都遜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原封二等精竒尼哈畨明安達理䝉古正白旗人順治二年四月以征山東擊流冦功封三等梅勒章京三年三月以追滕機思功晉二等四年六月以考績晉一等是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番又以
  恩詔晉二等後以罪降卒諡敏果
  二等精竒尼哈番沙哈納䝉古正白旗人二等精竒尼哈番光泰兄子詳男爵康熙八年十一月襲智勇沙哈納弟子康熙二十一年二月襲以罪削爵 延福智勇子雍正八年五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番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阿玉璽延福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安泰阿玉璽從弟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伊魯爾圖安泰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番固魯格𫎇古正白旗人崇徳三年六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八月以軍功晉三等昻邦章京四年六月坐事降一等梅勤章京七月仍晉三等昻邦章京是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 烏巴什泰固魯格子康熙六年二月襲 阿玉璽烏巴什泰子康熙二十四年二月襲多爾濟阿玉璽子康熙三十六年十月襲以罪
  削爵 丹金多爾濟孫康熙五十九年七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扎什泰丹金子乾隆二年九月襲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始祖固魯格世襲都統兼襲二等男 富勒賀扎什泰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襲三等子兼三等男以罪革職 富保富勒賀親弟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綽爾濟䝉古正白旗人康熙六年正月封 納木扎爾綽爾濟子康熙二十年十一月襲後降襲
  以上正白旗
  一等精竒尼哈番色楞車臣䝉古鑲白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二年二月以入山海闗撃流冦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阿玉璽色楞車臣子康熙十一年十二月
  襲無嗣
  以上鑲白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多爾機𫎇古鑲紅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班惕思希布子詳男爵康熙十二年五月襲三年精竒尼哈番三十九年七月以平噶爾丹功晉二等雍正三年四月以平西藏功晉一等旺扎爾多爾機孫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襲乾隆九年改為一等子 特古思旺扎爾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以病罷爵 圖仗住特古思弟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襲
  二等昻邦章京叟格都蘭䝉古鑲紅旗人崇徳九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三年五月以入山海闗破流冦平江南河南功晉二等 三津叟格都蘭子順治三年五月襲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 渾進三津弟順治十四年十月襲 阿里渾渾進子康熙十八年四月襲二十五年二月以平陜西功晉一等 根篤扎布阿里渾子康熙五十六年四月襲乾隆九年改為一等子 班扎布根篤扎布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 丹達布爾瑪班扎布從孫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襲
  三等昻邦章京畢喇希䝉古鑲紅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喀喇沁歸順封 多爾吉畢喇希子順治三年十二月襲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 畢里格多爾吉從姪順治九年四月襲南第畢里格子康熙二十二年八月襲 呉爾圖那蘇圖南第子康熙四十八年三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佛保呉爾圖那蘇圖子乾隆七年五月襲 金剛保佛保子乾隆十六年十二月襲 阿爾京阿金剛保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 瑞祥阿爾京阿子乾隆五十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紅旗
  一等昻邦章京布爾哈都䝉古正藍旗人崇徳元年六月以駐守羅文峪城軍功封 班肫布爾哈都子順治元年三月襲晉封詳伯爵 吉昌班肫曾孫一等伯索諾木喇什子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仍襲一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色布騰吉昌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藍旗
  三等昻邦章京色稜布篤馬𫎇古鑲藍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 多爾濟色稜布篤馬子崇徳三年八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庫色爾特多爾濟子順治十二年九月襲回色庫色爾特子康熙十八年三月襲 伊靈
  阿回色子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 西靈阿伊靈阿弟雍正三年五月襲
  和倫特西靈阿子雍正九年四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坐事削爵無襲
  以上鑲藍旗
  附贈二等三等子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昻邦章京巴賴都爾莽鼐䝉古正黄旗人封詳男爵征錦州陣亡崇徳七年八月贈
  贈二等精竒尼哈畨博波圖䝉古正白旗人陣亡順治年贈
  以上子爵
  男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綽爾門𫎇古鑲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䝉古歸順封 隆古綽爾門子順治七年四月襲十三年閏五月以征廣東軍功晉三等精竒尼哈畨襲詳子爵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阿玉璽䝉古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 達都阿玉璽子康熙九年八月襲 多爾濟達都弟子康熙十九年九月襲 色楞多爾濟弟康熙二十四年八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蘇班岱𫎇古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白冲蘇班岱子順治十一年十月襲 色冷嘉錫白冲子康熙七年四月襲 色爾古冷色冷嘉錫弟康熙七年十二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額對䝉古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朱馬喇額對子康熙十年五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折爾門䝉古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穆庫里折爾門子順治十一年六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阿什岱𫎇古鑲黄旗人順治
  十七年十二月以潼闗擊流冦鎮江擊海冦鄭成功功封 顧穆阿什岱子康熙六年四月襲 馬尼代顧穆從姪康熙三十八年七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色楞䝉古鑲黄旗人陣亡子降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梅勒章京集雅漢瞻䝉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阿魯歸順封 巴特瑪集雅漢瞻子順治元年六月襲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阿慕䕶朗巴特瑪子順治九年正月襲 多爾機阿慕䕶朗子康熙二十年十月襲 崇林多爾機子康熙四十七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富勒渾崇林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 索諾木扎史富勒渾子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一等梅勒章京巴賴都爾莾鼐𫎇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陣亡贈襲並詳子爵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拉什哈布䝉古正黄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科爾沁歸順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呼魯木西拉什哈布子順治十六年二月襲 多爾濟呼魯木西子康熙十六年十月襲巴朗多爾濟從弟康熙三十年十一月襲後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巴達爾呼䝉古正黄旗人二等精竒尼哈畨俄竒爾子康熙四十年十二月降襲 色楞巴達爾呼弟康熙四十九年六月襲乾隆九年改為一等 僧格多爾吉色楞子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 寧徳僧格多爾吉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番阿賴𫎇古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 高良阿賴弟孫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襲子
  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番巴朗䝉古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三年閏五月以征廣東軍功晉二等 佗泮巴朗弟順治十三年閏五月襲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以征四川軍功晉一等 金保佗泮子康熙三十三年七月襲後降襲三等梅勒章京俄本代䝉古正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軍功封 瓦色俄本代兄天聰九年正月襲 俄爾介圖瓦色孫崇徳五年二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古禄固俄爾介圖子順治七年三月襲圖美古禄固叔祖順治七年八月襲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託克塔哈爾圖羙子康熙二十年二月襲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三等精竒尼哈番 濟柱託克塔哈爾子康熙五十二年十一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薩炳阿濟柱子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承襲三等男富慶薩炳阿親弟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三等梅勒章京諾木竒䝉古正黄旗人崇徳七年九月圍錦州時率𫎇古歸順封 阿桑諾木竒子順治二年四月襲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以罪降 亥色阿桑叔父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仍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詳襲子爵 膺夀亥色四世姪孫一等精竒尼哈番色特里子雍正三年六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班第諾木竒從姪孫雍正八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特古思班第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 明保特古思子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沙濟䝉古正黄旗人贈三等梅勒章京羅里兄崇徳七年八月襲三等梅勒章京順冶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襲詳子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鄔布格徳䝉古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多爾吉鄔布格徳子康熙六年十二月襲 佛保住多爾吉子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蘇朗𫎇古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朱珥蘇朗孫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襲後降襲三等男舒明䝉古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以軍前擒納木庫功封 雅滿泰舒明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黄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竒墨克圖䝉古正白旗人三等公呉訥黒子崇徳四年六月以弟原襲三等公光泰得罪降襲 光泰竒墨克圖弟原襲三等公詳公爵尋削爵順治五年四月復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坐事仍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襲詳子爵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綽世禧䝉古正白旗人順治十一年正月以原職兼襲職封 呉爾圖綽世禧子康熙三十一年五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阿哈泰䝉古正白旗人康熙四年三月以原職兼襲職封 特木爾阿哈泰子康熙十八年六月襲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色爾格𫎇古正白旗人順治六年二月以其父阿拜代巴圖魯歸順封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十六年閏三月坐事降三等康熙三年四月復晉二等 錫扎保色爾格孫康熙二十年十二
  月襲 索訥木錫扎保兄子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瞻禄索訥木從弟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格魯特瞻禄子乾隆八年四月襲 賽桑阿格魯特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噶魯第賽桑阿叔父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蘇隆阿噶魯第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色特爾䝉古正白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充固子順治十二年七月襲鄂山色特爾兄子康熙六年九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杜喀䝉古正白旗人原授三等精竒尼哈畨明安達理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封 明福杜喀子雍正元年六月襲子降襲
  以上正白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恩格圖𫎇古正紅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潼闗擊流冦平江南功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十月以平福建功晉二等是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 克什圖恩格圖兄子順治七年三月襲九
  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 鄂爾濟圖恩格圖子順治十八年五月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闗保鄂爾濟圖子康熙三十一年正月襲 五什闗保子康熙四十六年二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廣福五什嗣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慶亮廣福子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兖出克古英䝉古正紅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坐事降順治二年四月以圍錦州征寧逺入山海闗擊流冦功晉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八年正月圍大同陣亡晉贈二等 垂班兖出克古英子順治八年三月襲 濟穆巴垂班孫康熙十三年三月襲 色楞達什濟穆巴子康熙三十年四月襲坐事削爵 羅布藏色楞達什弟雍正十二年六月襲 望吉爾色楞達什孫雍正十三年十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乾隆二十四年隨營赴葉爾羌為回部所害贈一等男 敏珠爾望吉爾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巴爾扎爾敏珠爾子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阿慕古朗䝉古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又以
  恩詔晉二等 阿齊圖阿慕古朗子順治十四年九月襲龔額阿齊圖從弟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三
  十六年七月以征噶爾丹軍功晉一等 呉什巴龔額子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坐事削爵後降襲
  以上正紅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綽拜䝉古鑲白旗人順治七年三月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齊墨格圖綽拜子順治十年正月襲 常保齊墨格圖子康熙三年十二月襲 巴圖常保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噶爾沁䝉古鑲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以征雲南軍功晉一等卒謚襄敏 鄂爾輝葛爾沁子康熙九年五月襲 馬爾圖鄂爾輝孫康熙二十五年五月襲 栢起馬爾圖父康熙四十二年七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 鄂爾輝宜栢起孫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坐事削爵後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劉麟圖䝉古鑲白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山海闗歸順封卒謚僖順 俄宜圖劉麟圖子順治十六年十月襲 搆色俄宜圖弟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番額參侯亨䝉古鑲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多爾濟額參侯亨子順治十七年十月襲 胡圖克多爾濟子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襲 納穆僧胡圖克從弟康熙二十三年三月襲 阿玉錫納穆僧兄子康熙三十二年九月襲 扎什阿玉錫弟康熙三十五年八月以原職兼襲爵晉一等普明扎什子康熙三十六年七月襲後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滿韜𫎇古鑲白旗人順治十三年閏五月以征廣東軍功封 那木僧格第滿韜子康熙十六年八月襲子降襲
  以上鑲白旗
  一等梅勒章京色稜䝉古鑲紅旗人崇徳元年五月自察哈爾歸順封 班惕思希布色稜子崇徳八年五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十四年九月以征四川軍功晉三等精竒尼哈畨襲詳子爵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博爾合兊䝉古鑲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朱清格博爾合兊從弟康熙四年三月襲 查什查朱清格弟子康熙二十三年四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多爾吉𫎇古鑲紅旗人康熙十六年十二月以征湖廣四川軍功封 朔色多爾吉子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襲子降襲三等男戴通䝉古鑲紅旗人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巴雅爾子康熙三十年九月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以上鑲紅旗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拜賽䝉古正藍旗人順治九年十一月以原職兼襲職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三年八月以征山東擊流冦功晉二等征雲南
  陣亡晉贈一等 扎木素拜賽從姪順治十八年閏七月襲 巴洲拜賽子康熙十二年三月襲和尚巴洲子康熙三十三年閏五月襲後降襲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畢理格圖𫎇古正藍旗人順治十三年閏五月以征山西廣東廣西軍功封尋以罪降 常逺畢理格圖孫康熙二十五年四月追叙畢理格圖平陜西功晉二等 七十常逺子康熙四十六年三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坐事削爵 布喀七十從弟乾隆十六年五月襲 宗魁布喀從姪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達都虎䝉古正藍旗人康熙十九年八月以原職兼襲職封坐事削爵 巴西達都虎兄子康熙二十年十一月襲 齊保巴西子康熙三十年十二月襲子降襲一等阿達哈哈畨
  以上正藍旗
  二等阿思哈尼哈番甘篤䝉古鑲藍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入山海闗擊流冦平河南江南浙江功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呉山布甘篤子順治七年三月襲 巴爾賽呉山布叔父順治八年正月襲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常保巴爾賽孫康熙三十五年襲 萬神保常保子康熙三十七年七月襲無嗣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三等男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梅勒章京羅理𫎇古正黄旗人圍錦州陣亡崇徳七年八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充固䝉古正白旗人征湖廣陣亡順治十二年七月贈
  贈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巴雅爾䝉古鑲紅旗人征噶爾丹陣亡康熙三十年九月贈
  以上男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四
  封建考
  異姓封爵五
  漢軍
  
  義王孫可望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四年十二月歸順封薨諡恪順 孫徵淇孫可望子順治十七年十一月襲 孫徵淳孫可望子順治十八年八月襲薨諡順愍後降襲詳公爵
  以上正白旗
  定南王孔有徳漢軍正紅旗人崇徳元年四月自山東登州航海歸順封恭順王順治六年五月以從征旅順朝鮮等軍功及山海闗擊流㓂平江南湖廣功改封九年十月鎮守廣西全家盡節諡武壯無嗣
  以上正紅旗
  等謹案漢軍封王爵者
  國初有靖南王耿仲明係正藍旗人襲至伊孫耿精忠以叛誅平南王尚可喜係鑲藍旗人襲至伊子尚之信以事削原封平西王吳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叛亡其子亦伏誅或則身罹
  國法或則坐事削爵罪由自取均不應載惟義王孫可望之恭順定南王孔有徳之全節載在祀典足以承
  恩澤而光史册爰備列之以昭我
  國家善善惡惡之大義云
  以上王爵
  
  原封一等公年遐齡漢軍鑲黄旗人雍正二年三月以子年羮堯軍功封
  原封一等公年羮堯漢軍鑲黄旗人雍正元年三月封三等公十月以平郭羅克賊畨功晉二等公二年三月以平青海功晉一等公三年七月坐事降二等公㝷降三等公八月降一等精竒尼哈畨㝷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以罪死
  以上鑲黄旗
  續順公沈志祥漢軍正白旗人崇徳四年十月自石城島航海歸順封無嗣 沈永忠沈志祥從兄子順治六年二月襲以罪削爵 沈永興沈永忠從弟順治十二年六月襲 沈瑞沈永忠子康熙九年四月襲二十年十一月以臺灣兵變全家盡節 沈熊昭沈瑞從姪康熈二十四年十月襲沈之義沈熊昭子康熙五十九年七月襲 沈鐸沈之義子雍正三年三月襲 沈定文沈鐸子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縁事革職 沈廣文沈定文親弟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 徳通沈廣文子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
  承恩公白文選漢軍正白旗人康熙元年十一月歸順封子降襲詳子爵
  慕義公孫徵灝漢軍正白旗人義王孫可望子康熙十一年七月降襲卒諡清端子降襲
  以上正白旗
  海澄公鄭成功漢軍正紅旗人順治十年五月自福建歸順封以叛削爵 鄭克塽鄭成功子康熈二十二年十二月歸順仍封海澄公無襲
  以上正紅旗
  以上公爵
  
  一等侯馬得功漢軍鑲黄旗人順治十三年二月以平河南江南福建軍功封一等精竒尼哈畨十八年五月復叙軍功晉三等侯康熙四年陣亡贈一等侯諡㐮武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順勤侯世襲 馬三竒馬得功子康熈四年襲一等侯以罪削爵 馬爾瑛馬三竒弟子雍正三年五月襲馬國鍾馬爾瑛子雍正十年五月襲乾隆十四
  年八月襲一等順勤侯以罪削爵 馬國銘馬國鍾從弟乾隆十五年七月襲 馬官正馬國銘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善慶馬官正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二等侯田雄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二年平江南歸順封一等精竒尼哈畨十八年五月復叙擒獻福王功晉封卒諡毅勇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二等順義侯世襲 田象坤田雄弟子康熙四年襲二十五年七月以平江西湖廣軍功晉一等侯 田存徳田象坤子雍正十年閏五月襲 田國恩田存徳子乾隆十二年五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一等順義侯坐事削爵 田國榮田國恩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三等靖海侯施琅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七年三月以密陳靖海事宜封伯二十二年九月平臺灣晉封世襲卒諡㐮壮 施世范施琅子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襲 施廷皋施世范子乾隆二年十二月襲 施純愷施廷皋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施錪施純愷子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 施
  秉仁施錪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建義侯林興珠漢軍鑲黄旗人無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侯朱之璉漢軍正白旗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簡王桂後雍正二年十二月
  特㫖加
  恩封一等侯奉嵗祀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延恩侯世襲 朱震朱之璉子雍正九年四月襲 朱紹美朱震子乾隆十一年二月襲十四年八月襲一等延恩侯縁事革職 朱儀鳯朱紹美姪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等謹按書紀虞賓詩歌殷恪繼周以後厥制罕聞粤稽史冊流傳所矜而誦者獨周子南君一詔耳顧蒼姬炎漢隔世無猜繄遥胄之紹封匪勝朝之永譽大抵鼎新革故鮮有不因改歩之嫌殄其宗嗣者即幸而銜璧餘生守珪没齒僅如元之於宋亦云厚矣然而小侯歸命曽不得延及苖裔以奉其園寢嵗時之祀是以南宋諸陵冬青剪伐而元弗問也惟我
  國家應天順人統壹海宇所以定明之亂而加厚於明者蓋珥筆已莫能備矣復遇我
  世宗憲皇帝肇稱曠典
  特沛隆施載訪明裔列於侯爵我
  皇上御極之十四年
  申錫延恩之號俾世世㴠濡
  闓澤綿厥蒸嘗近又
  大發帑金重葺明陵之就圯者
  異數茂昭至優極渥此誠史册之所未覯而詩書之所為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厲無前者也竊循馬氏述事綴辭之例以志盛軌云
  以上正白旗
  同安侯鄭芝龍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福建歸順封一等精竒尼哈畨十年五月晉封無襲
  以上正紅旗
  三等侯墨爾根侍衛李國翰漢軍鑲藍旗人初襲詳男爵順治元年二月以克取前屯衛功晉三等昻邦章京三年四月以取太原府平流㓂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五年六月以陜西四川軍功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十年閏六月以四川山西軍功晉三等侯卒諡敏壯 海爾圖李國翰子康熈元年二月襲李廷燮海爾圖孫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襲 伊
  爾拜李廷燮弟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後降襲詳伯爵
  以上鑲藍旗
  以上侯爵
  
  三等伯馬思文漢軍鑲黄旗人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 馬世斌馬思文子康熈二十五年七月襲子
  降襲詳子爵
  二等昭信伯李侍堯本正藍旗漢軍乾隆四十年正月改入鑲黄旗縁事革職 李奉堯李侍堯親弟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黄旗
  承恩伯周全斌漢軍正黄旗人康熙三年四月率水師歸順封三等伯五月改封卒諡恪順 周公仁周全斌子康熈十一年七月襲後降襲以上正黄旗
  三等伯石廷柱漢軍正白旗人積軍功封三等副將天聰八年五月以征察哈爾軍功晉三等縂兵官崇徳七年八月以克錦州功晉二等順治三年四月以山東山西等䖏軍功晉一等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三等伯八年正月以克渾源左衛等城功晉二等
  伯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伯十四年八月坐事降三等伯卒諡忠勇石文炳石廷柱子順治十八年八月襲 富逹禮石文炳子康熙三十四年十一月襲坐事削爵後降襲詳子爵
  慕恩伯鄭纉緒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二年八月自福建歸順封二等伯十二月改封 鄭修典鄭纉緒子康熙六年六月襲後無襲
  忠誠伯馮希范漢軍正白旗人康熈二十二年自臺灣歸順封無襲
  以上正白旗
  三等伯線國安漢軍正紅旗人初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十一年九月以軍功晉封無襲三等伯王之鼎漢軍正紅旗人二等精竒尼哈畨王世選子初封詳子爵康熙九年二月以駐守福建取厦門等處功晉封後征四川盡節諡忠毅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三等誠武伯 王毓秀王之鼎子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襲 王釴王毓秀子康熈三十四年六月襲乾隆十四年八月襲三等誠武伯子降襲詳子爵
  奉化伯鄭鴻逵漢軍正紅旗人順治十年五月自福建歸順封無襲
  以上正紅旗
  三等忠勤伯黄廷桂漢軍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十二月以縂督陜甘理西師粮餉功封卒諡文襄 黄嘉黄廷桂孫乾隆二十四年六月襲 黄文燝黄嘉子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紅旗
  一等伯霸彦漢軍正藍旗人初襲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以軍功晉三等伯遇
  恩詔晉二等伯又以
  恩詔晉一等伯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昭信伯世襲釋伽保覇彦子順治九年四月襲 長生釋伽保子康熈二十二年十月襲 天保長生從叔康熈二十三年十二月襲 李䋲宗天保叔父康熈四十七年正月襲以罪削爵 李淑忠李䋲宗兄子雍正三年六月襲乾隆十四年八月襲一等昭信伯縁事革職 李侍堯李淑忠族孫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襲二等昭信伯四十年正月改入鑲黄旗
  三等伯六十漢軍正藍旗人初封詳子爵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 佟國瑶六十子順治十七年五月襲卒諡忠慤 海福佟國瑶子康熙二十九年六月襲子降襲詳子爵
  以上正藍旗
  原襲三等伯李杕漢軍鑲藍旗人原襲三等侯伊爾拜從叔雍正七年六月降襲坐事削爵 黒格李杕從姪孫雍正十三年閏四月襲坐事削爵李坦黑格從弟雍正十三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李境李坦再從兄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襲十四
  年八月以髙祖三等侯李國翰功勲晉號三等懋烈伯世襲 慶壽李境子乾隆四十五年十二月襲
  以上鑲藍旗
  以上伯爵
  
  一等昂邦章京馬光逺漢軍鑲黄旗人天聰八年五月率建昌軍民歸順封卒諡誠順 馬思文馬光逺弟子順治四年十二月襲是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晉封詳伯爵 馬元熙馬思文孫三等伯馬世斌子雍正二年十二月仍襲一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坐事削爵 馬文凱馬元熙弟乾隆五年十二月襲 馬肇永馬元凱子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襲一等精竒尼哈畨祖澤洪漢軍鑲黄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大淩河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八年正月以取太原圍大同攻渾源左衛等城功累封三等精竒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
  恩詔晉一等 祖良棟祖澤洪子康熙五年四月襲 祖良璧祖良棟弟康熙九年八月襲子降襲詳男爵一等精竒尼哈畨范文程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三年二月以定鼎功勲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六月晉二等是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五年十一月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精竒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一等卒諡文肅 范承斌范文程子康熙六年正月襲 范時㨗范承斌子康熙三十四年四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子降襲詳男爵
  二等精竒尼哈畨劉良佐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臨淮率屬歸順封 劉澤㴠劉良佐子康熙五年六月襲 劉俊傑劉澤涵子康熙十八年八月襲坐事削爵 常柱劉良佐孫雍正五年五月襲坐事削爵無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張大猷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克太原平河南江南功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又以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 張應庚張大猷子順治九年七月襲 張華國張應庚姪孫康熙十七年六月襲 張正興張華國子康熙三十八年正月襲後降襲詳男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劉之源漢軍鑲黄旗人初以白衣從圍錦州取前屯衛攻太原功累封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十一月以平湖廣功并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坐事削爵尋復封 劉光劉之源子康熙二十年四月襲 劉邦柱劉光弟康熙二十二年六月襲尼雅哈劉邦柱弟康熙三十二年三月襲後降
  詳男爵
  以上鑲黄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左夢庚漢軍正黄旂人順治五年八月率屬歸順封卒諡荘敏 左元䕃左夢庚兄孫順治十一年三月襲 左世永左元䕃子康熙四十二年八月襲 左宏鋭左世永子雍正五年閏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左淵左宏鋭子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董學禮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五年八月以破流㓂功封 董永蕃董學禮子康熈十九年六月襲 董斯教董永蕃子雍正九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董官董斯教子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祖澤潤漢軍正黄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大淩河歸順封三等昻邦章京順治元年二月以克前屯衛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以罪削爵後以軍功復封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祖植松祖澤潤子順治十八年正月襲祖興邦祖植松子康熙二十年六月襲 闗保祖興邦子康熈二十九年十月襲 祖俊闗保弟康熙五十九年七月降襲二等 祖雲龍祖俊子雍正七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子 喇嘛祖雲龍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乾隆四十八年改名拉瑪縁事革職那慶拉瑪親弟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襲 如意那慶親弟乾隆五十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祖可法漢軍正黄旗人崇徳七年歸順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封卒諡順僖 祖永烈祖可法子順治八年正月
  襲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祖永煦祖永烈弟康熈二十年九月襲後
  降襲
  以上正黄旗
  原封一等精竒尼哈畨蘇明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三年自䑓灣歸順封坐事削爵無襲
  原襲一等精竒尼哈畨慶徳漢軍正白旗人原襲三等伯富逹禮弟雍正八年六月降襲坐事削爵祥㤗慶徳兄子雍正十一年十月襲坐事削爵石勇祥㤗從叔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明徳石勇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襲三等昻邦章京夏成徳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元年二月自松山歸順封 夏璞夏成徳子順治四年六月襲是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夏襄元夏璞子康熈三十一年十一月襲夏冕夏襄元子雍正九年六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乾隆元年兼騎都尉晉一等子夏鋭夏冕孫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曹恭誠漢軍正白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大淩河歸順封二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 曹熙麟曹恭誠子順治十年五月襲 曹秉桓曹熙麟子康熙五年七月襲子降襲
  三等精竒尼哈畨孫承祖漢軍正白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孫有光子初封襲男爵順治九年正月襲孫蘭孫承祖子康熙三十五年十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白繪漢軍正白旗人承恩公白文選子無襲
  三等子佛住漢軍正白旗人贈三等子三泰子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襲
  以上正白旗
  二等精竒尼哈畨王世選漢軍正紅旗人天聪八年五月自遵化城歸順封三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王之鼎王世選子順治七年十一月襲九
  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晉封詳伯爵 王淳王之鼎曽孫三等誠武伯王釴子乾隆十五年七月降襲二等子 王條王淳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王熾王條子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襲 王炎王熾弟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紅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許定國漢軍廂白旗人順治二年歸順封一等昻邦章京四年改為一等精竒尼哈畨 許爾安許定國子順治五年八月襲以罪削爵 許爾吉許爾安弟順治十二年六月襲 許世文許爾吉子康熈二十三年三月襲 許重琦許世文子康熙三十七年七月襲坐事削爵無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胡有陞漢軍廂白旗人崇徳四年八月自錦州歸順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元年二月以取中後所前屯衛城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康熈三年十月以江西守城功晉一等 胡啓㤗胡有陞子康熙六年閏四月襲胡䋲祖胡啟泰子康熙三十四年十二月襲子
  降襲詳男爵
  三等精竒尼哈畨吕雲翔漢軍廂白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吕應學子詳男爵康熈十一年五月襲後無襲
  以上廂白旗
  二等縂兵官佟飬性漢軍正藍旗人
  國初歸順封三等副将克遼東晉二等縂兵官卒諡勤惠 普漢佟飬性子天聪八年五月改襲二等昻邦章京 六十普漢弟崇徳二年十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晋封詳伯爵 七復六十曽孫三等伯海福子康熙四十年五月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坐事削爵佟鎔佟養性三世孫雍正七年五月以原職兼
  襲爵晉一等坐事削爵 八十六佟養性四世孫雍正十二年五月仍襲二等精竒尼哈畨 徳昌八十六子乾隆四十二年十二月襲 和寧徳昌子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襲
  三等總兵官李永芳漢軍正藍旗人天命元年歸順封三等副將克遼東晉三等總兵官 霸彦李永芳子天聰八年五月改襲三等昻邦章京順治元年二月以取前屯衛軍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精竒尼哈畨五年六月以軍功晉一等晉封詳伯爵
  以上正藍旗
  一等精竒尼哈畨唐通漢軍鑲藍旗人初以歸順封定西侯辭不受順治五年八月封一等精竒尼哈畨 唐翰輔唐通子康熙三年二月襲 唐之汾唐翰輔子康熙十一年襲後無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張存仁漢軍鑲藍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大凌河歸順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三年五月以克太原揚州嘉興等府功晉三等精竒尼哈畨七月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卒謚忠勤 張珽張存仁孫順治九年正月襲 張朝午張珽叔父順治十年六月襲 張瑆張朝午子康熙五十六年五月降襲三等精竒尼哈畨乾隆五年改為三等子 張世芳張瑆子乾隆五年十二月襲 張秉聰張世芳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一等精竒尼哈畨巴泰漢軍鑲藍旗人康熙三年四月叙績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十一月以効力年久晉封卒謚文恪 蘇赫巴泰子康熙三十年二月襲子降襲詳男爵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三等子
  贈三等子三泰漢軍正白旗人赴西路軍營遇賊戰沒乾隆二十四年四月贈
  以上子爵
  男
  一等梅勒章京李尚友漢軍鑲黄旗人随孔有徳歸順封 李一先李尚友兄子崇徳四年二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李一第李一先弟順治十三年十一月襲 李國華李一第子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襲後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鄧長春漢軍廂黄旗人崇徳元年五月歸順封三等梅勒章京以軍功晉二等坐事降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鄧志琳鄧長春子順治十年八月襲 鄧其璋鄧志琳子康熙二十七年六月襲後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祖應樞漢軍廂黄旗人一等
  精竒尼哈畨祖良璧子康熈五十七年十二月降襲 祖尚賢祖應樞子雍正十一年八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祖學恭祖尚賢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祖學讓祖學恭弟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 祖裔興祖學讓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一等男范濟漢軍鑲黄旗人一等子范時捷子乾隆三年十二月降襲 范建中范濟子乾隆七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劉澤洪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隨劉良佐歸順封 劉峻徳劉澤洪子康熈三十四年九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 法靈阿劉峻徳孫乾隆十三年閏七月襲縁事革職 劉延燦法靈阿從叔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襲 寳柱劉廷燦子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徐元勲漢軍鑲黄旗人随孔有徳歸順封 徐鴻振徐元勲子順治十七年五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胡璉漢軍鑲黄旗人天聰七年隨孔有徳歸順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胡同春胡璉子順治十三年十二月襲胡惟夏胡同春孫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襲後無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許天寵漢軍鑲黄旗人崇徳三年隨沈志祥航海歸順以平北直山東功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許廷臣許天寵子康熙十七年六月襲坐事削爵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胡萬明漢軍鑲黄旗人隨孔有徳歸順封 胡光先胡萬明子順治九年五月襲 胡光前胡光先弟康熙十年十月襲坐事削爵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孟一茂漢軍鑲黄旗人贈三等梅勒章京孟應春子崇徳二年八月襲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孟光前孟一茂孫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襲無嗣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趙之龍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江寧率屬歸順封 趙清榑趙之龍孫順治十一年正月襲 趙鍾岱趙清榑叔父順治十四年九月襲 趙清欐趙鍾岱弟子康熙八年十二月襲 趙仁趙清欐子康熙四十二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趙連璧趙仁子乾隆十二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趙連琰趙連璧從弟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以病罷爵 趙永興趙連琰子乾隆三十一年十二月襲縁事革職 趙坦趙永興從兄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馬光輝漢軍鑲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卒諡忠靖 馬爾泰馬光輝子順治十二年十一月襲 馬思雲馬爾泰弟康熙元年襲 馬世偉馬思雲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馬光先漢軍廂黄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馬思芳馬光先子順治十二年六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全建勲漢軍鑲黄旗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劉鳯起漢軍廂黄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尼雅哈兄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降襲 劉永年劉鳯起子康熙四十四年八月襲坐事削爵 劉保柱劉永年從弟康熙四十六年正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以罪削爵降襲 章武劉保柱從姪乾隆五年七月
  詔議其祖劉之源功復襲以老罷爵 玉保章武子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三福玉保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
  三等男張正文漢軍鑲黄旗人三等精竒尼哈畨張正興弟康熙四十七年四月降襲三等阿思哈
  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張崑張正文子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張峻張崑從兄乾隆十九年十二月襲 張玉龍張峻子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襲
  三等男髙其倬漢軍鑲黄旗人雍正八年九月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髙恪髙其倬子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髙烺髙恪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襲 髙坦髙烺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 髙焜髙坦叔父乾隆十八年十二月襲 髙垣髙焜子乾隆四十二年二月襲
  以上鑲黄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劉忠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五年八月歸順封 劉應宗劉忠子順治十三年襲劉應正劉應宗弟順治十五年八月襲 劉應
  柱劉應正弟康熙三十三年正月襲 劉琦劉應柱子康熙五十年五月襲 劉徳禮劉琦子康熙五十八年四月襲 劉瑛劉徳禮叔父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劉沛徳劉瑛子乾隆三年十二月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張天福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五年八月以平江南功封 張其烈張天福子康熙六年閏四月襲子降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金維廷漢軍正黄旗人贈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金玉和子詳贈爵順治二年二月襲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 金維垣金維廷弟順治七年十月襲 金世鐸金維垣子康熙八年十二月襲 金璋金世鐸子雍正十年五月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坐事削爵 金履㢲金璋姪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 六十三金履㢲子乾隆二十九年十二月襲縁事革職 長福六十三從弟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李思忠漢軍正黄旗人天聰九年以増丁壯功封三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塞伯里李思忠子順治十一年三月襲李鋑塞伯里子康熙十五年六月襲 李鑄李鋑弟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襲坐事削爵 李景唐李鑄姪孫雍正八年五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坐事削爵 李景虞李景唐弟雍正十三年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李周徳李思忠曽孫乾隆十年九月襲 九容李周徳子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 台補九容子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襲以病罷爵 那達納台補從姪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張仲第漢軍正黄旗人順治八年正月以擊澤州取渾源左衛等五城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二等又以
  恩詔晉一等 張應慧張仲第子康熙十六年四月襲張松齡張應慧子康熙二十二年九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子降襲
  原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張所養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坐事降 張緯張所養子康熙二十五年二月追叙張所養征湖廣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曹紹中漢軍正黄旗人
  國初隨孔有徳歸順封 曹仁先曹紹中子崇徳五年四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十四年八月晉二等 曹燕祖曹仁先子順治十六年十二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代都漢軍正黄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花色代都子順治十七年七月襲 李鑰花色
  弟康熙元年二月襲子降襲
  以上正黄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孟尚志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周文盛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石璽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 石顯爵石璽子康熙十六年十二月襲後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劉武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王月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 王世勲王月子順
  治十六年十二月襲後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張承詔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楊惺先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程萬里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十月隨孫可望歸順封無襲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孫承運漢軍正白旗人贈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孫思克子康熙三十九年八月襲 孫承恩孫承運弟乾隆四十五年十月襲吉福孫承恩子雍正十一年十一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孫惟中吉福子乾隆十五年十二月襲 慶麟孫惟中子乾隆四十八年十二月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徐大貴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二年八月以征福建軍功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四年九月以平浙江舟山功晉二等 徐永泰徐大貴孫康熙十九年二月襲子降襲二等阿思哈尼哈畨胡宏先漢軍正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七年十月以克太原敗海冦鄭成功功晉二等 胡秉嶽胡宏先子順治十七年十月襲以罪削爵 胡秉彛胡秉嶽弟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襲子降襲
  三等副将石天柱漢軍正白旗人天命七年歸順封無襲
  三等梅勒章京石國柱漢軍正白旗人天聰六年以軍功封無襲
  三等梅勒章京孫得功漢軍正白旗人天聰八年五月以駐義州功封 孫有光孫得功子天聰八年十一月襲順治元年二月以撃錦州松山等軍功晉二等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一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三等精竒尼哈畨詳子爵 孫惟善孫有光曽孫三等精竒尼哈畨孫蘭子康熙五十年五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保徳孫惟善子康熙六十年八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 色克精額保徳子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金聲遥漢軍正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金玉成金聲遥子順治十六年九月襲 金鋠金玉成子康熙十二年六月襲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線應琦漢軍正白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線應藻線應琦從弟順治十年五月襲 線柱線應藻孫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鄭國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隨孫可望歸順封 鄭尚和鄭國子康熙八年正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夏景梅漢軍正白旗人順治十七年十月以克太原府敗海㓂鄭成功功封夏増夏景梅弟子康熙十六年五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宜廷輔漢軍正白旗人康熙十年十一月追叙其祖宜永貴平江南福建功封宜兆熊宜廷輔子康熙二十二年十月襲二十
  五年七月追叙宜廷輔平雲南功晉二等子降襲以上正白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劉進忠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四川歸順封 劉澤龍劉進忠子順治十六年九月襲 劉震劉澤龍從姪康熙十三年十二月襲 劉紹洪劉震子康熙三十四年襲無嗣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張化竒漢軍正紅旗人 張士榮張化竒子襲後無襲
  原封二等阿思哈尼哈畨吳國正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又以
  恩詔晉二等以罪削爵後降襲
  二等阿思哈尼哈畨李斕漢軍正紅旗人康熙七年六月追叙其父李國英平四川功封 李永陞李爛子康熙二十九年十月襲坐事削爵 李永安李永陞從弟雍正十年五月襲坐事削爵 李時敏李永安從侄雍正十一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二等男坐事削爵 李承澤李時敏子乾隆六年十二月襲 李承綸李承澤弟乾隆七年十二月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姜民望漢軍正紅旗人崇徳元年隨耿仲明歸順封 姜永基姜民望子順治十四年三月襲 姜雲慶姜永基子康熙三年三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吳士俊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吳延祚吳士俊子順治十八年十一月襲 吳雲龍吳延祚子康熙八年十二月襲二十五年七月以平陜西雲南功晉二等子降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鮑敬漢軍正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 鮑鐸鮑敬孫康熙三十六年十月襲子降襲
  以上正紅旗
  一等男胡世勲漢軍鑲白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胡繩祖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降襲一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坐事削爵 胡松齡胡世勲子乾隆八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胡松年胡松齡從弟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 百順胡松年從姪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襲 七十一百順子乾隆四十五年二月襲
  二等梅勒章京吕國寶漢軍鑲白旗人崇徳元年歸順封 吕應學吕國寶子崇徳七年正月襲順治元年二月晉一等四年改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十四年八月晉三等精竒尼哈畨襲詳子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鄭嘉棟漢軍鑲白旗人順治五年八月歸順封 鄭仁瑞鄭嘉棟子順治十六年三月襲 鄭佩蘭鄭仁瑞子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李朝雲漢軍鑲白旗人順治五年八月歸順封 李人龍李朝雲子康熈二年十月襲 李桂蘭李人龍子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王元忠漢軍鑲白旗人順治年遇
  恩詔封 王承祖王元忠子順治九年四月襲 王希貴
  王承祖弟子康熙元年襲子降襲
  以上鑲白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金礪漢軍鑲紅旗人天聪八年十一月封二等梅勒章京順治四年改為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晋一等 金俊金礪弟順治十八年襲 金聲振金俊子康熙六年九月襲 金鐸金礪從弟子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襲子降襲
  三等梅勒章京佟鎮國漢軍鑲紅旗人
  國初歸順封 佟一鵬佟鎮國子天聰八年五月襲順治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順治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 佟光先佟一鵬子順治十四年九月襲佟諮詢佟光先子康熙七年六月襲 佟維藩佟諮詢子康熙三十一年五月襲 佟桂佟維藩子康熙五十七年七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佟兆勲佟桂子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佟横佟兆勲子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襲更名佟春以病罷爵 逹隆阿佟春子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孟喬芳漢軍鑲紅旗人順治九年正月遇
  恩詔封卒諡忠毅 孟熊弼孟喬芳子順治十一年七月襲 孟繹祖孟熊弼子康熙二十一年七月襲孟維祖孟繹祖弟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襲子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吳學禮漢軍鑲紅旗人順治十七年七月以鎮江擊敗海㓂鄭成功功封 吳爾鼎吳學禮子康熙二年十一月襲以罪削爵吳子祥吳爾鼎子康熙二十三年六月襲 吳昌祖吳子祥子康熙四十四年六月襲坐事削爵吳文煌吳昌祖弟雍正七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吳文煥吳文煌從兄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
  吳文燦吳文煥親弟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襲以上鑲紅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李率㤗漢軍正藍旗人順治九年十一月封三等阿思哈尼哈畨十四年五月以平廣東功晉一等尋坐事降卒諡忠襄 李正宗李率㤗子康熙六年四月追叙李率㤗福建軍功仍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 李淑徳李正中子康熙四十七年六月襲坐事削爵 李淑明李淑徳弟雍正元年七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坐事削爵靈保李率㤗曽孫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李仁源靈保子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李瑞増李仁源子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襲
  以上正藍旗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楊正㤗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三年五月以平江南功封三等梅勒章京四年改為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九年正月遇
  恩詔晉一等無嗣
  一等阿思哈尼哈畨蘇白何漢軍鑲藍旗人一等精竒尼哈畨蘇赫子康熙五十九年九月降襲以罪削爵 金文彦蘇白何子雍正七年六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男坐事削爵 通瑞金文彦子乾隆九年十二月襲 和鳴通瑞從叔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襲 金文奎和鳴從弟乾隆二十年十二月襲菩薩保金文奎子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襲三等副將李繼學漢軍鑲藍旗人
  國初以軍功封 李國翰李繼學子天聰八年五月改襲梅勒章京九年八月以増丁壯功晉二等崇徳七年八月以取大淩河攻錦州征山東軍功晉一等晉封詳侯爵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陳邦選漢軍鑲藍旗人崇徳元年六月自大淩河歸順封 陳維徳陳邦選子順治元年三月襲 陳竒謨陳維徳兄子順治二年十二月襲七年三月遇
  恩詔晉二等 陳鎮陳維徳子康熙十八年十二月襲陳俊陳鎮弟康熙二十八年七月襲 陳國儀陳俊子雍正五年四月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縁事革職乾隆三十六年伊族陳朝瓉世職騎都尉亦縁事革併為一等男令國儀從侄陳朝環襲 陳梁柱陳朝環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許得功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五年八月自山海闗歸順封 許國桐許得功孫康熙十六年十二月襲後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韓文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五年八月率徳安府屬諸軍歸順封 韓佐周韓文子康熙十二年十二月襲坐事削爵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路有良漢軍鑲藍旗人順治年以軍功封坐事削爵無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班秩福漢軍鑲藍旗人順治九年十月隨尚可喜歸順封十四年晉贈二等班際盛班秩福子順治十四年八月襲尋晉一等後叛爵除
  以上鑲藍旗
  附贈一二三等男以旗分為序
  贈三等梅勒章京孟應春漢軍鑲黄旗人崇徳二年八月以隨孔有徳歸順贈
  贈二等阿思哈尼哈畨金玉和漢軍正黄旗人以撃流冦陣亡順治二年二月贈
  贈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孫思克漢軍正白旗人以征噶爾丹軍功康熙三十九年八月贈
  以上男爵
  漢人
  
  等謹按漢人無王爵惟贈多羅郡王一人例應附載以爵為序列於公爵之前
  贈多羅郡王黄芳度福建平和人封詳公爵康熙十五年三月閩逆兵變全家盡節奉
  㫖贈諡忠勇
  公
  一等海澄公黄梧福建平和人康熙六年五月以克厦門功封卒諡忠恪 黄芳度黄梧子康熙年襲贈詳王爵 黄芳世黄芳度弟康熙十五年三月襲卒諡忠襄 黄芳泰黄芳世弟康熙三十年五月襲 黄應纉黄芳泰子康熙三十年正月襲 黄仕簡黄應纉子雍正八年十月襲乾隆五十二年坐罪削爵 嘉謨黄仕簡孫乾隆五十二年襲三等威信公岳鍾琪四川成都人雍正二年三月叙平青海功封三等公十年四月以苗疆失利降三等侯尋削爵乾隆十四年三月以平定金川功三等威信公子降襲
  
  一等靖逆侯張勇遼東人𨽻陕西潼闗衛康熙十四年四月封靖逆侯十五年八月叙陕西軍功封一等侯卒諡㐮壮 張雲翼張勇子康熙二十五年九月襲卒諡恪定 張宗仁張雲翼子康熙四十九年閏七月襲 張謙張宗仁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襲 張承勲張謙子乾隆十三年十二月襲
  
  原封三等勤宣伯張廷玉江南桐城人雍正十三年九月以縂理功封三等精竒尼哈畨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乾隆二年十二月復以總理功晉三等伯十四年八月晉號三等勤宣伯十二月坐事削爵卒復爵不襲
  
  一等精竒尼哈畨趙良棟甘肅寧夏人康熙三十四年四月以平雲南功封卒諡襄忠 趙宏燮趙良棟子康熙四十二年十二月襲 趙之璧趙宏燮子康熙六十一年九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一等子 趙曰泌趙之璧孫乾隆四十七年襲晉封一等伯二等精竒尼哈畨王進寳甘肅靖逺人康熙十四年四月以首王輔臣逆書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畨十九年十二月以平川陕等省功晉三等精竒尼哈畨尋封二等卒諡忠勇 王用予王進寳子康熙二十六年三月襲 王珏王用予子康熙三十五年十二月襲 王世亷王珏子康熙六十年正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王永王世亷子乾隆四年十二月襲 王承勲王永子乾隆三十年十一月襲四十七年晉封一等子
  三等精竒尼哈畨陳世怡甘肅人贈三等精竒尼哈畨陳福侄康熙十五年五月襲 陳世琳陳福子康熙二十一年五月襲 陳益陳世琳子雍正八年三月襲乾隆元年改為三等子 陳大用陳益子乾隆二十八年九月襲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梁化鳳陕西長安人順治十八年七月以崇明守城功封卒諡敏壯 梁鼎梁化鳳子康熙十二年四月叙軍功兼襲爵晉二等坐事削爵 梁祈昌梁鼎子康熙二十二年三月仍襲三等阿思哈尼哈畨 梁宏勲梁祚昌子康熙五十五年乾隆元年改為三等男 梁秉暘梁宏勲子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襲縁事革職 梁秉眘梁秉暘親弟乾隆四十三年
  三等阿思哈尼哈畨陳福甘肅人康熙十四年八月以首王屏藩逆書封尋盡節贈三等精竒尼哈畨諡忠愍襲詳子爵
  附在京厄魯特回部
  等謹按厄魯特回部本在邉徼之外乾隆二十年平定凖噶爾二十四年平定回部綽羅斯以下四衛拉特以及葉爾羗和闐等部盡入版圖酋長悉膺封爵其有徙居京師入侍
  闕廷者則不復歸藩部今附於異姓封爵之末云和碩親王逹瓦齊本厄魯特綽羅斯汗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以俘加
  恩封
  多羅郡王羅布扎逹瓦齊子乾隆二十四年降襲三十四年革退弟富塔喜降襲貝勒四十六年革退羅布札之子富爾納降襲貝子
  以上厄魯特
  多羅郡王品級多羅貝勒霍集斯乾降二十三年以歸順授固山貝子品級是年封固山貝子授多羅貝勒品級二十四年晉多羅貝勒授多羅郡王品級子哈第爾乾隆四十六年
  輔國公額色音乾隆二十四年
  輔國公和什克乾隆二十五年封子伊巴拉伊木乾隆四十六年
  輔國公圖爾都乾隆二十七年封子托克托乾隆四十四年
  以上回部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五
  封建考
  外藩封爵
  等謹按我
  朝聲教四訖幅員之廣超越前古𫎇古内扎薩克以及喀爾喀青海厄魯特西藏回部咸以親王以下等爵爵之所以柔逺也間有仍留汗號者因其土俗以示寵異視王爵尤優特以冠諸卷首
  恩澤普汜大無外以翼戴
  中朝猗歟盛哉馭貴馭富之典侔於天燾地載矣若夫量材而授進退驅䇿裁自
  宸衷俾夫殊方逺徼既荷生成之
  帝徳兼凛震叠之
  皇威所由中外禔福以成億萬年無疆之休也
  天命十一年𫎇古歸順其尊者
  賜號汗
  崇徳元年定諸藩爵六等一和碩親王二多羅郡王三多羅貝勒四固山貝子五鎮國公六輔國公秩視在内王公世襲罔替
  順治十三年八月
  勅諭䝉古四十九旗王貝勒貝子公等曰爾等當太祖
  太宗開創之時誠心効順結為姻婭請為屛藩
  太祖
  太宗嘉爾勲勞崇以爵號恩至渥焉朕荷
  祖宗鴻庥統一寰宇念爾等効力年久戰伐多功雖在寤寐未之有斁朕方欲致天下於太平爾等毋忘
  太祖
  太宗恩寵我國家世世為天子爾等亦世世為王享富貴於無窮垂芳名於不朽豈不休乎
  康熈三十年喀爾喀全部歸順土謝圖車臣扎薩克圖
  特賜留汗號餘封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
  爵世襲
  三十五年覆准喀爾喀郡王有軍功者晉親王貝子有軍功者晉郡王
  雍正四年
  諭㫖厄魯特之官爵原因歸順
  聖祖仁皇帝特恩加授雖無世襲之
  㫖而伊等各有効力之處嗣後俱著降一等承襲如承襲人員或能守分勤謹克盡職業者仍將所降品級賞給
  乾隆二年
  諭㫖䝉古王扎薩克等當日襲封根源修譜奏聞理藩
  院議奏𫎇古王扎薩克等原係
  太祖
  太宗時輸誠向化率屬歸附各論其所著勞績封為王貝勒貝子公編設旗分佐領其科爾沁等十旗之王以下在
  聖祖時皆因繫
  太皇太后
  皇太后婣戚曽將世次具奏今重加考訂其餘五㑹扎薩克等均俟造册奏聞並令外藩之喀爾喀青海厄魯特等覈明錫封根源襲爵世次造冊奏聞十七年奉
  諭㫖䝉古親王之長子賞給公品級郡王貝勒之長子賞給頭等台吉貝子公之長子賞給二等台吉將來承襲父爵如長子不稱襲爵欲於餘子内擇其優者以備將來襲爵著即報理藩院將朕加恩増賞之爵移授永著為例
  喀爾喀青海以下諸部封爵例喀爾喀以下王貝勒貝子公等其子孫或襲封原爵或減一等承襲由理藩院具奏𠉀
  㫖襲封或降封
  等謹按外藩禄制亦如同異姓例詳見國用考俸餉門中
  
  科爾沁土謝圖汗奥巴天命十一年歸順
  賜號子詳親王
  喀爾喀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康熙二十八年歸順三十年五月
  賜號 敦多布多爾濟察琿多爾濟孫康熙三十九年三月襲 阿喇布坦多爾濟敦多布多爾濟叔父康熙四十一年六月襲 旺扎爾多爾濟阿喇布坦多爾濟子康熙五十六年七月襲 敦丹多爾濟旺扎爾多爾濟子雍正十年十月襲 敦多布多爾濟敦丹多爾濟弟乾隆九年襲 雅木丕勒多爾濟敦多布多爾濟兄乾隆十一年襲 車登多爾濟雅木丕勒多爾濟弟乾隆二十四年襲 喀爾喀車臣汗烏巴什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歸順三十年五月
  賜號 衮臣烏巴什子康熈四十八年三月襲 車布登拜音珠爾衮臣子雍正六年十月襲垂扎布車布登拜音珠爾叔祖初襲詳郡王雍正十一年二月襲達瑪林衮臣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襲 瑪尼
  巴達喇達瑪林子乾隆十六年襲 車布登扎布瑪尼巴達喇弟乾隆三十二年
  喀爾喀扎薩克圖汗䇿旺扎布康熈三十五年五月歸順封和碩親王
  賜號汗雍正十年以罪削號 格勒克雅木丕勒䇿旺扎布族弟初封多羅郡王雍正十年九月襲扎薩克圖汗 巴勒達爾格勒克雅木丕勒子乾隆六年襲多羅郡王七年襲扎薩克圖汗 齊旺巴勒齊巴勒達爾子乾隆三十五年
  青海遵文行義敏慧顧實汗順治十年子詳親王杜爾伯特汗車凌乾隆十九年挈所部歸順封和碩親王二十一年
  賜號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 索羅木衮布車凌子乾隆二十三年襲 瑪克蘇璘布索羅木衮布子乾隆三十四年
  舊土爾扈特扎薩克卓哩克圖汗渥巴錫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䇿琳納木扎勒渥巴錫子乾隆三十九年
  西藏輔教恭順汗拉藏康熈四十四年封五十三年以準噶爾侵藏被害嗣絶
  以上汗
  和碩親王
  科爾沁和碩卓哩克圖親王呉克善崇徳元年四月封 畢爾塔噶爾呉克善子康熈五年十一月襲 鄂齊爾畢爾塔噶爾子康熈七年十月襲以罪削爵 杜爾巴鄂齊爾叔父康熈二十一年襲巴特瑪杜爾巴子康熈二十七年三月襲 阿
  爾坦格勒爾巴特瑪子雍正三年五月襲 扎木巴爾扎木素阿爾坦格勒爾子乾隆二年襲 貢格喇布坦扎木巴爾扎木素子乾隆二十六年襲科爾沁和碩土謝圖親王巴達禮土謝圖汗奥巴子崇徳元年四月封 巴雅斯呼朗巴達禮子康熈十一年五月襲 阿喇善巴雅斯呼朗子康熈十三年八月襲以罪削爵 沙津阿喇善叔父初封詳貝勒康熈二十七年二月襲以罪削爵四十一年五月仍以阿喇善襲 鄂爾齋圖阿喇善子康熈五十一年二月襲 阿喇布坦鄂爾齋圖子康熈五十九年七月襲 垂扎布阿喇布坦子乾隆十四年襲 那旺垂扎布子乾隆三十二年襲拉什那木扎勒那旺弟乾隆三十三年襲 諾爾布林沁拉什那木扎勒子乾隆四十七年襲科爾沁和碩達爾漢親王滿珠習禮崇徳元年四月叙從征功封多羅巴圖魯郡王順治十六年五月晉封 和塔滿珠習禮子康熈四年七月襲班第和塔子康熈十年三月襲 羅布藏衮布班第子康熈四十九年十一月襲 色布騰巴爾珠爾羅布藏衮布子初封詳輔國公乾隆十七年七月襲二十年九月坐事削爵二十三年四月以軍功
  特恩復封和碩親王 色旺諾爾布色布騰巴爾珠爾兄乾隆二十年九月襲 旺扎勒多爾濟色旺諾爾布子乾隆三十九年
  烏珠穆沁和碩車臣親王多爾濟崇徳六年八月封 察罕巴拜多爾濟孫順治三年十二月襲蘇達尼察罕巴拜子順治十五年九月襲 色登敦多布蘇達尼兄子康熈三十年襲 阿喇布坦那木扎勒色登敦多布子雍正十二年七月襲朋楚克拉布坦阿喇布坦那木扎勒子乾隆十三年襲 瑪哈索哈朋楚克拉布坦子乾隆四十一年
  喀爾喀右翼和碩達爾漢親王本達爾順治十年三月歸順封 諾内本達爾子康熈九年八月襲子降襲詳貝勒
  喀爾喀和碩三音諾顔親王善巴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多羅郡王三十五年六月以軍功晉封達什敦多布善巴子康熈四十六年襲 喇嘛
  扎布達什敦多布子雍正四年六月襲坐事削爵徳沁扎布喇嘛扎布弟雍正十一年二月襲
  諾爾布扎布徳沁扎布子初封固山貝子乾隆二十七年襲五十一年告休子車登扎布襲
  喀爾喀和碩親王敦多布多爾濟多羅郡王噶爾丹多爾濟子康熈三十一年襲多羅郡王晉和碩親王四十一年降多羅郡王雍正元年二月以軍功仍晉和碩親王 額林沁多爾濟敦多布多爾濟子乾隆八年十一月襲坐事降固山貝子襲詳貝子喀爾喀和碩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多羅貝勒西達什里子康熈四十五年襲多羅貝勒雍正元年二月以軍功晉多羅郡王八年以軍功晉和碩親王十年九月
  賜號智勇十一年七月坐事降多羅郡王乾隆元年以軍功仍晉和碩親王 三齊多爾濟丹津多爾濟孫乾隆三年十一月襲多羅郡王二十年以軍功晉和碩親王三十年坐事削爵復封詳郡王
  喀爾喀和碩超勇親王策楞雍正元年二月以軍功封多羅郡王九年十月以軍功晉和碩親王十年九月
  賜號超勇薨諡襄 成衮扎布䇿楞子乾隆元年封固山貝子四年封世子十五年襲和碩親王三十六年卒子固倫額駙拉旺多爾濟襲
  喀爾喀和碩親王齊巴特雅喇木丕勒多羅郡王成衮扎布子詳貝勒乾隆十二年十一月襲多羅郡王二十一年以軍功晉和碩親王四十一年卒子齊巴克多爾濟襲
  喀爾喀和碩超勇親王品級多羅郡王車布登扎布雍正十年以軍功封輔國公乾隆十九年以軍功晉固山貝子品級二十年以軍功晉多羅貝勒二十一年以軍功晉多羅郡王二十三年以軍功晉和碩親王品級四十七年卒子薩木品爾多爾濟襲
  喀爾喀和碩親王衮楚克扎布郡王車木楚克扎布子乾隆四十六年晉封
  青海和碩親王扎什巴圖爾顧實汗子康熈三十七年正月歸順封 羅布藏丹津扎什巴圖爾子康熈五十五年十二月襲雍正二年以叛削爵準部平偕二子就俘免罪官其子
  青海和碩親王戴青和碩齊察罕丹津康熈四十年正月歸順封多羅貝勒五十八年三月晉多羅郡王雍正元年二月以西藏軍功晉和碩親王旺楚克戴青和碩齊察罕丹津族孫雍正十三年襲 旺丹多爾濟帕勒瑪旺楚克子乾隆十四年襲三十六年卒無嗣伊姪降襲郡王
  杜爾伯特和碩親王車凌烏巴什乾隆十九年歸順封多羅郡王二十年晉封和碩親王
  阿拉善厄魯特和碩親王羅布藏多爾濟多羅郡王阿寶子乾隆四年襲多羅貝勒二十二年以擒巴雅爾功晉封多羅郡王三十年以軍功晉封旺親班穆巴爾羅布藏多爾濟子乾隆四十九年
  舊土爾扈特和碩布延圖親王䇿伯克多爾濟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竒哩布䇿伯克多爾濟弟乾隆四十四年
  附察哈爾和碩特班珠爾拉藏汗孫乾隆十九年來歸封郡王晉親王尋以叛誅
  等謹按厄魯特部内之綽羅斯汗達瓦齊自乾隆二十年大兵致討全部内屬獻俘
  闕下
  聖恩寛大宥罪錫封優以親王爵號所謂除逆奬順以風逺人也降王入侍不列外藩特附諸異姓封爵之末其子郡王羅布扎以及回部之郡王品級霍集斯以下諸人亦附焉
  以上親王
  世子
  喀爾喀原封世子多爾濟色布騰和碩智勇親王丹津多爾濟子雍正十年十月封十一年七月削爵
  喀爾喀世子占楚布多爾濟和碩親王成衮扎布子乾隆二十二年封二十九年卒停封
  喀爾喀世子拉旺多爾濟和碩親王成衮扎布子乾隆二十九年封三十六年襲親王
  以上世子
  多羅郡王
  科爾沁多羅氷圖郡王孔果爾崇徳元年四月封額森孔果爾子順治三年三月襲 額濟尹額
  森子康熈五年九月襲 達達布額濟尹子康熈三十五年襲 伊什班第達達布子康熈四十六年十一月襲 拉特納扎木素伊什班第子乾隆十一年襲 桑對扎卜拉特納扎木素子乾隆四十一年襲子羅布藏彰三乾隆四十七年襲科爾沁多羅扎薩克圖郡王布達齊崇徳元年四月封 拜斯噶爾布達齊子順治二年九月襲鄂齊爾拜斯噶爾子順治十四年襲 薩胡拉克鄂齊爾子康熈五十七年九月襲 沙津徳爾格爾薩胡拉克子雍正九年六月襲 納旺色布騰沙津徳爾格爾子乾隆十四年襲子拉什端羅布乾隆四十九年
  科爾沁多羅郡王竒塔特順治六年九月封 額爾徳尼竒塔特子順治十年八月襲 畢禮克圖額爾徳尼子康熈十五年六月襲 諾們額爾赫圖畢禮克圖子康熈四十九年十一月襲 阿旺藏布諾們額爾赫圖子乾隆八年襲 拉什噶爾丹阿旺藏布子乾隆二十四年
  科爾沁多羅郡王彰吉倫贈多羅貝勒棟果爾子初襲鎮國公順治五年四月晉多羅貝勒七年三月晉多羅郡王 布達禮彰吉倫子康熈三年七月襲 扎噶爾布達禮子康熈二十三年九月襲岱布扎噶爾子康熈二十四年十月襲 阿喇
  布坦岱布子康熈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羅布藏喇什阿喇布坦弟康熈五十五年九月襲 齊黙特多爾濟羅布藏喇什子乾隆三年襲 巴勒珠爾齊黙特多爾濟子乾隆四十七年襲 索特納木多布濟巴勒珠爾子乾隆四十八年
  敖漢多羅郡王班第崇徳元年四月封 墨爾根巴圖魯温布班第子順治四年七月襲 扎木素墨爾根巴圖魯温布子康熈十一年十二月襲垂木丕勒扎木素子康熈四十七年十一月襲垂濟拉什垂木丕勒子乾隆十五年襲 巴特瑪喇什垂濟拉什子乾隆三十三年襲 巴勒丹巴特瑪喇什子乾隆三十八年襲 徳親巴勒丹子乾隆四十八年
  敖漢多羅郡王瑪濟克贈多羅郡王索諾木杜稜子順治五年四月襲以罪削爵 布達瑪濟克子康熈五年襲 薩木丕勒布達子康熈十三年八月襲 阿敏達賴薩木丕勒子康熈二十八年十二月襲 額森孟克阿敏達賴弟康熈二十九年十一月襲 達什達爾扎額森孟克弟康熈三十年九月襲 瓦爾達達什達爾扎從弟康熈四十三年十二月襲 鄂爾齋圖瓦爾達從弟康熈四十四年十月襲 拉什拉布坦鄂爾齋圖子乾隆十三年襲子齊黙特嚕瓦乾隆四十四年襲奈曼多羅達爾漢郡王衮楚克崇徳元年四月封阿罕衮楚克子順治十年三月襲以罪削爵
  扎木山阿罕弟順治十七年正月襲 鄂齊爾扎木山兄子康熈十四年六月襲 班第鄂齊爾子康熈二十七年十二月襲 垂忠班第子康熈四十六年十二月襲以罪削爵 阿扎拉垂忠弟康熈五十九年八月襲 拉旺喇布坦阿扎拉子乾隆二十二年
  翁牛特多羅杜稜郡王索音崇徳元年四月歸順封 博托和索音孫順治二年閏六月襲 畢禮衮達賴博托和子順治十八年七月襲 倉津畢禮衮達頼子康熈三十二年四月襲以罪削爵鄂齊爾倉津叔父康熈六十一年四月封輔國公十一月晉固山貝子雍正五年八月襲多羅杜稜郡王 羅布藏鄂齊爾子雍正五年九月襲固山貝子十年十月以軍功晉多羅貝勒十一年七月襲多羅杜稜郡王 齊旺羅布藏子乾隆三年襲布達扎布齊旺子乾隆三年襲 旺楚克布達
  扎布子乾隆四十二年
  巴林多羅郡王色布騰順治五年正月封輔國公七年八月晉封 鄂齊爾色布騰子康熈七年八月襲 那木達克鄂齊爾子康熈二十三年五月襲 烏爾衮那木達克弟康熈四十三年襲 理穆布烏爾衮子康熈六十一年四月襲坐事削爵桑哩達理穆布叔父初封輔國公雍正八年
  一月襲 琳沁桑哩達子初封詳輔國公乾隆十三年八月襲 巴圖琳沁子乾隆二十一年襲四十八年封親王
  喀喇沁多羅杜稜郡王班達爾沙初襲詳貝勒康熈七年十二月封 扎什班達爾沙兄康熈十一年八月襲 噶爾臧扎什子康熈四十三年四月襲以罪削爵 色楞噶爾臧弟康熈五十年四月襲伊達木扎布色楞子康熈五十六年七月襲 拉特納西第伊達木扎布子乾隆四年襲四十八年封親王品級子端珠布色布騰五十二年襲阿巴垓多羅卓哩克圖郡王多爾濟崇徳六年八月封 色爾珍多爾濟子順治二年襲 徳木伯爾色爾珍子康熈八年九月襲 楚翁徳木伯爾子康熈十七年九月襲 色楞楚翁子康熈三十年九月襲 達瑪林扎布色楞弟康熈三十四年十一月襲坐事削爵 畢頴達瑪林扎布叔父康熈四十年襲 扎木巴爾扎布畢頴子康熈五十四年八月襲 車凌旺布扎木巴爾扎布子乾隆十六年襲 喇特納什第車凌旺布子乾隆四十一年
  阿巴垓多羅郡王都斯噶爾順治八年九月歸順封 沙克沙僧格都斯噶爾子順治十一年正月襲 烏爾占噶喇布沙克沙僧格子康熈二十六年正月襲 巴特瑪衮楚克烏爾占噶喇布子康熈五十三年八月襲 索諾木拉布坦巴特瑪衮楚克兄子雍正元年正月襲晉和碩親王品級鼐布坦常忠索諾木拉布坦子乾隆三十一年襲衮布扎卜鼐布坦常忠子乾隆四十九年
  浩齊特多羅額爾徳尼郡王博羅特順治三年三月封多羅貝勒七年八月晉封 阿賴冲博羅特子順治十一年六月襲 達爾瑪吉里第阿賴冲子康熈二十五年襲 阿噶尼斯達達爾瑪吉里第子康熈四十九年襲 車凌喇布坦阿噶尼斯達子雍正九年八月襲 車布登巴爾珠爾車凌喇布坦子乾隆二年襲 齊素瓏多爾濟車布登巴爾珠爾子乾隆三十一年
  浩齊特多羅郡王噶爾瑪薩旺順治十年二月封阿喇布坦噶爾瑪薩旺子康熈三年八月襲
  車布登阿喇布坦子康熈十一年八月襲 巴雅爾車布登子康熈二十六年十二月襲 雅木丕勒巴雅爾叔父康熈三十年正月襲 巴特瑪車凌雅木丕勒子雍正十年十月襲 丹津巴特瑪車凌從弟乾隆三年襲 達什拉布坦丹津子乾隆二十一年襲 敏珠爾多爾濟達什拉布坦子乾隆四十二年
  蘇尼特多羅郡王滕機思崇徳六年十月封 滕機特滕機思弟順治五年九月襲 薩木扎滕機思子初封多羅貝勒詳貝勒康熙三年正月襲 垂濟公蘇隆薩木扎子康熈三十七年五月襲 旺臣垂濟公蘇隆子雍正十年二月襲 車凌衮布旺臣子乾隆二十七年襲 阿爾達什迪車凌衮布子乾隆三十二年襲 額勒克津垂濟公蘇隆孫乾隆四十九年襲 巴勒珠爾雅拉木丕勒額勒克津子乾隆五十年
  蘇尼特多羅杜稜郡王叟色崇徳七年十一月封沙希代叟色子順治四年正月襲 貢格沙希
  代子康熈九年九月襲 羅布藏貢格子康熈十二年十二月襲無嗣 阿毓錫羅布藏叔父康熈十四年九月襲 達里扎布阿毓錫子康熈三十二年七月襲 旺青齊斯隆達里扎布子雍正七年閏七月襲 丹津車凌旺青齊斯隆子乾隆六年襲 郎衮車凌丹津車凌弟乾隆九年襲 車凌多爾濟郎衮車凌叔父乾隆十六年襲三十四年縁事革職子車凌布衮襲
  四子部落多羅達爾漢卓哩克圖郡王鄂木布順治六年封 巴拜鄂木布子順治十年十月襲沙克都爾巴拜子康熈三年三月襲 丹巴朋楚沙克都爾子康熈十七年七月襲 三濟扎布丹巴朋楚子康熈三十一年九月襲 阿喇布坦多爾濟三濟扎布子康熈四十九年閏七月襲 車凌旺扎勒阿喇布坦多爾濟子乾隆三十六年襲拉什雅木丕勒車凌旺扎勒弟乾隆三十六年
  襲 朋楚克桑魯布拉什雅木丕勒子乾隆四十九年
  喀爾喀右翼多羅卓哩克圖郡王古木布順治十年三月歸順封 達爾扎古木布子順治十八年八月襲 古魯什希達爾扎子康熈二十二年九月襲子降襲詳貝子
  鄂爾多斯多羅郡王額林沁順治六年九月歸順封 巴圖額林沁弟子順治十三年二月襲以罪削爵 布魯巴圖從兄順治十四年十月襲康熈十八年十一月以軍功晉和碩親王 棟羅布布魯子康熈三十一年十一月仍襲多羅郡王 薩克巴棟羅布子康熈五十七年八月襲 拉什班珠爾薩克巴弟康熈五十九年八月襲 扎木揚薩克巴子雍正六年十月襲十一年三月以罪降多羅貝勒乾隆元年以軍功仍晉封 車凌多爾濟扎木揚子乾隆二十三年襲 達爾瑪咱第車凌多爾濟子乾隆四十六年襲 什當巴拜達爾瑪咱第堂弟乾隆五十一年
  等謹按外藩之爵有晉封不襲者俱係
  勅書無世襲字故仍以世襲之爵為主而以晉封叙入
  後倣此
  鄂爾多斯郡王品級多羅貝勒東羅布扎木素多羅貝勒諾羅布扎木素子原襲詳貝勒乾隆三十一年晉封
  喀爾喀多羅郡王噶爾丹多爾濟土謝圖汗察渾多爾濟子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子詳親王
  喀爾喀多羅郡王那木占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 達瑪林多爾濟那木占子康熈六十年七月襲坐事削爵 多爾濟扎爾達瑪林多爾濟弟雍正十年二月襲 巴雅爾西第多爾濟扎爾子乾隆五年襲二十年以軍功晉封和碩親王
  喀爾喀多羅郡王古魯什希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 多爾濟阿喇布坦古魯什希子康熈四十四年襲 敏珠爾多爾濟多爾濟阿喇布坦子雍正六年二月襲 車凌拜都布敏珠爾多爾濟子乾隆五年襲 丹衷多爾濟車凌拜都布子乾隆二十年襲 齊巴克扎布丹衷多爾濟弟乾隆三十七年襲 多爾濟扎布齊巴克扎布子乾隆四十七年
  喀爾喀多羅郡王色楞阿哈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子降襲詳貝勒
  喀爾喀多羅郡王古木布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子降襲詳貝勒
  喀爾喀多羅郡王朋楚克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固山貝子三十五年六月以軍功晉封 垂扎布朋楚克子雍正五年四月襲晉襲詳汗 公格薩木丕勒垂扎布弟雍正十一年三月襲 徳木楚克垂扎布子雍正十三年閏四月襲子齊旺多爾几乾隆四十五年襲子桑載多爾几乾隆四十六年
  喀爾喀多羅郡王桑齋多爾濟和碩親王丹津多爾濟孫原封詳親王乾隆三十年坐事削爵三十一年復封子雲敦多爾濟乾隆四十三年
  喀爾喀原封多羅郡王車布登固山貝子西布雅哈坦子康熈四十五年封鎮國公雍正元年以軍功晉多羅貝勒十年二月
  賜號信勇九月以軍功晉多羅郡王十一年七月坐事降多羅貝勒乾隆元年降固山貝子二十年晉多羅貝勒二十一年以罪削爵
  喀爾喀原封多羅郡王青滚雜卜初襲詳貝勒乾隆十九年以軍功授多羅郡王品級二十年以軍功封多羅郡王二十一年以叛誅
  喀爾喀多羅郡王車木楚克扎布固山貝子䇿旺
  諾爾布子雍正十年十二月封鎮國公乾隆三年晉固山貝子十九年以軍功授多羅貝勒品級二十一年以軍功授多羅郡王品級二十二年以軍功晉多羅郡王子衮楚克扎布乾隆四十四年襲四十六年晉封親王
  喀爾喀多羅郡王品級達什丕勒乾隆十九年以軍功封輔國公二十一年以軍功晉固山貝子又軍功授多羅郡王品級四十三年減去郡王四十六年卒襲詳貝子
  青海多羅郡王伊斯丹津康熈五年八月歸順封十七年十月降三等公不襲
  青海多羅郡王達賴戴青䇿旺喇布坦康熈四十二年封 額爾克巴勒珠爾達賴戴青䇿旺喇布坦子康熈四十四年七月襲 朋楚克旺扎勒額爾克巴勒珠爾子康熈四十六年正月降襲多羅貝勒雍正四年十二月仍晉多羅郡王 衮楚克達什朋楚克旺扎勒子雍正十三年襲 索諾木多爾濟衮楚克達什子乾隆四十二年
  青海多羅郡王車臣色布騰扎勒康熈四十二年歸順封多羅貝勒雍正二年五月以軍功晉封車凌阿喇布坦車臣色布騰扎勒子雍正九年四月襲 索諾木多爾濟車凌阿喇布坦子乾隆十三年五月襲 色布騰多爾濟索諾木多爾濟從子乾隆二十三年襲後降襲詳貝勒
  青海多羅郡王額爾徳尼額爾克託克託鼐多羅貝勒伊齊巴圖爾衮布子康熈四十四年七月襲多羅貝勒雍正元年二月以進西藏軍功晉封索訥木丹津額爾徳尼額爾克託克託鼐子乾隆九年封長子十四年襲 衮楚克敦多布納木扎勒索訥木丹津孫乾隆三十六年襲 剛噶爾衮楚克敦多布納木扎勒子乾隆四十年
  青海多羅郡王納罕達爾濟和碩親王旺書克從子乾隆三十六年降襲
  綽羅斯多羅郡王阿喇布坦康熈年歸順封 車凌旺布阿拉布坦子康熈四十五年十月襲 色卜騰旺布車凌旺布弟雍正七年五月襲子降襲詳貝子
  杜爾伯特多羅郡王車凌孟克乾隆十九年歸順封多羅貝勒二十年晉封 巴雅勒當車凌孟克子乾隆二十二年襲 博斯和勒巴雅勒當弟乾隆二十三年襲 納旺索諾木博斯和勒子乾隆四十六年
  阿拉善厄魯特多羅郡王阿寳多羅貝勒巴圖爾頗爾克濟農和羅里子原封詳貝勒雍正元年十二月晉封七年坐事降多羅貝勒九年十二月以西路軍功復封子詳親王
  舊土爾扈特多羅郡王巴木巴爾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策稜徳勒克巴木巴爾子乾隆三十九年
  新土爾扈特多羅郡王舍稜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西藏多羅郡王頗羅鼐雍正六年封固山貝子九年二月晉多羅貝勒乾隆四年晉多羅郡王 珠爾黙特那木扎爾頗羅鼐子乾隆十二年襲十五年以罪誅
  回部多羅郡王品級裕素卜固山貝子額敏子乾隆五年襲鎮國公十年晉固山貝子二十三年授多羅貝勒品級二十四年晉多羅貝勒是年授多羅郡王品級三十五年卒子伊薩克襲四十五年卒子額爾徳希爾襲
  回部多羅郡王額敏和卓雍正十年以軍功封輔國公乾隆二十年晉鎮國公二十二年晉固山貝子是年授多羅貝勒品級二十三年晉多羅貝勒是年授多羅郡王品級二十四年晉多羅郡王四十二年卒子素賚滿襲四十四年緣事革職弟伊斯堪達爾襲
  附贈多羅郡王
  敖漢贈多羅郡王索諾木杜稜順治五年四月贈喀爾喀贈多羅郡王博貝封詳貝勒雍正八年十一月贈
  喀爾喀贈多羅郡王車木楚克那木扎爾封詳貝勒陣亡乾隆三年
  青海贈多羅郡王丹衷封詳貝子雍正元年二月贈以上郡王
  長子
  青海長子索訥木丹津多羅郡王額爾徳尼額爾克託克託鼐子雍正九年十月封乾隆十四年襲郡王
  青海長子衮楚克扎布多羅郡王索諾木丹津子乾隆十四年封三十二年卒停封
  以上長子
  多羅貝勒
  科爾沁多羅貝勒古木初封輔國公順治七年八月晉封
  科爾沁多羅貝勒綽爾濟順治九年八月封鎮國公十八年十月晉封 鄂齊爾綽爾濟子康熙九年十二月襲 巴克什古爾鄂齊爾子康熙二十一年三月襲 阿喇布坦巴克什古爾子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襲 薩木丕勒扎木素阿喇布坦子雍正十三年七月襲 賽音察衮薩木丕勒扎木素從子乾隆二十二年
  科爾沁多羅貝勒沙津康熙十四年九月以軍功封晉襲詳親王 阿必達沙津子康熙三十三年四月襲 多爾濟阿必達子雍正元年正月襲 特古斯額爾克圖多爾濟子乾隆十一年十二月襲古木扎布特古斯額爾克圖子乾隆二十四年襲扎賴特多羅貝勒烏察拉爾圖多羅貝勒特古斯子詳貝子乾隆五年十月襲 羅布藏西拉布烏察拉爾圖子乾隆二十一年襲 阿穆呼朗羅布藏西拉布子乾隆三十八年襲子瑪什巴圖乾隆五十一年
  敖漢多羅貝勒羅布藏雍正七年十月封輔國公十年九月以軍功晉固山貝子乾隆八年晉多羅貝勒子降襲詳貝子
  翁牛特多羅達爾漢戴青貝勒東崇徳元年四月封 克特爾東子順治五年襲 叟色克特爾弟順治十一年七月襲 額林沁叟色子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襲 額爾徳布鄂齊爾額林沁子康熙二十六年七月襲 朋楚克額爾徳布鄂齊爾子雍正八年十一月襲 諾爾布扎木素朋楚克子乾隆三十三年襲 濟克濟扎布諾爾布扎木素子乾隆四十一年
  扎魯特多羅貝勒内齊天聰二年歸順封 尚嘉布内齊子順治五年二月襲 竒塔特尚嘉布子順治十年十月襲 占布竒塔特子順治十三年七月襲 畢魯瓦占布子康熙二十九年十月襲索諾木畢魯瓦子雍正十二年十二月襲 錫
  爾塔拉索諾木子乾隆二十五年襲 衮布扎布錫爾塔拉子乾隆四十三年襲 徳親衮布扎布子乾隆四十八年
  扎嚕特多羅達爾漢貝勒桑阿爾贈多羅貝勒色本子順治五年正月襲 班達里桑阿爾子康熙五年十月襲 畢立克圖班達里子康熙二十七年十一月襲 諾木拉拜畢立克圖子康熙四十四年十月襲 阿第沙諾木拉拜子康熙四十七年二月襲乾隆二十九年緣事革去子古嚕扎布襲三十五年子衮楚克扎布襲三十九年子嘎爾桑襲
  喀爾喀左翼多羅貝勒古木布伊爾登康熙三年封 羅布藏古木布伊爾登子康熙二十一年八月襲 準對羅布藏子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襲噶爾桑準對子康熙五十八年九月襲 阿玉
  爾噶爾桑子乾隆二十四年
  阿嚕科爾沁多羅貝勒朱爾扎哈贈多羅貝勒穆章子順治五年正月襲八年晉多羅郡王色楞朱爾扎哈子康熙十七年仍襲多羅貝勒十八年十一月晉多羅郡王坐事削爵 楚依色楞子康熙二十七年仍襲多羅貝勒三十年正月以軍功晉多羅郡王 穆寧楚依子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仍襲多羅貝勒 旺扎爾穆寧從弟康熙四十八年襲 達克丹旺扎爾子雍正五年二月襲子阿爾達西第乾隆五十一年
  土黙特多羅貝勒兆圖多羅貝勒卓哩克圖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熙十三年九月襲 額爾徳木圖兆圖子康熙十四年九月襲 瑪尼額爾徳木圖子康熙四十二年襲 阿喇布坦瑪尼子康熙五十二年二月襲 索諾木巴爾勒珠爾阿喇布坦孫乾隆五年
  土黙特旗下喀爾喀多羅貝勒巴爾布氷圖康熙四年二月歸順封 索諾木巴爾布氷圖子康熙七年九月襲 羅布藏達穆巴索諾木子康熙三十一年二月襲 班達林沁羅布藏達穆巴子康熙六十一年八月襲 衮布多爾濟班達林沁子乾隆二十二年
  喀喇沁多羅杜稜貝勒古魯斯希布崇徳元年歸順封固山貝子
  賜號多羅杜稜順治七年八月晉貝勒 圖巴色楞古魯斯希布子順治十五年九月襲 班達爾沙圖巴色楞弟康熙三年七月襲晉封詳郡王
  烏珠穆沁多羅額爾徳尼貝勒色楞順治三年三月封 莫利海色楞孫康熙十年八月襲 鄂齊爾圖莫利海子康熙二十年十月襲 博木布鄂齊爾圖弟康熙二十七年九月襲 車布登博木布子康熙六十年七月襲 達什衮布車布登子乾隆十八年襲子旺楚克乾隆五十一年
  蘇尼特多羅貝勒薩木扎順治六年正月封晉襲詳郡王 伯木布薩木扎從弟康熙三年正月襲 蘇泰伯木布子康熙三十九年十月襲 西里蘇泰孫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襲 齊旺西里子乾隆六年襲 甘珠爾齊旺子乾隆九年襲子貢桑扎爾乾隆三十三年
  蘇尼特多羅貝勒噶爾瑪順治六年九月封 丹津噶爾瑪子康熙二年十一月襲 沙哩丹津子康熙十一年八月襲後降襲詳輔國公
  阿巴哈納爾多羅貝勒色楞康熙六年正月歸順封 那木喀爾色楞子康熙十九年九月襲 布綽那木喀爾子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襲 齊當旺楚克布綽子康熙四十八年襲 索諾木扎布坦齊當旺楚克子康熙四十九年十二月襲 那木扎索諾木扎布坦從弟康熙五十九年九月襲逹什敏珠爾那木扎子雍正十三年襲子車登扎布乾隆三十五年襲子瑪哈巴拉乾隆四十四年
  喀爾喀右翼多羅達爾漢貝勒詹達古密和碩達爾漢親王諾内子康熙四十七年二月降襲 拉旺多爾濟詹達古密子雍正七年二月襲子車布登那木扎爾乾隆四十六年
  茂明安多羅貝勒古木順治五年封輔國公七年晉封 圖巴古木子康熙三年六月襲 班第圖巴子康熙三十二年七月襲 羅布藏西喇布班第子康熙五十六年十一月襲 玉穆冲羅布藏西喇布子乾隆八年襲 衮楚克扎布玉穆冲子乾隆三十九年襲 珠克都爾扎布衮楚克扎布子乾隆四十五年襲 丹丕勒珠克都爾扎布子乾隆四十九年
  鄂爾多斯多羅貝勒善丹順治七年正月歸順封索諾木善丹子康熙二年十一月襲十六年二
  月以軍功晉多羅郡王 松阿喇布索諾木子康熙二十一年十月仍襲多羅貝勒三十七年二月以軍功晉多羅郡王 甘珠爾松阿喇布子康熙四十八年六月仍襲多羅貝勒 諾羅布扎木素甘珠爾子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襲 棟羅布扎木素諾羅布扎木素子乾隆十二年晉封詳郡王
  鄂爾多斯多羅貝勒達爾扎初襲詳貝子康熙十六年二月以軍功封 旺楚克達爾扎子康熙三十三年十月襲 達什喇布坦旺楚克弟康熙三十七年七月襲子降襲詳貝子
  喀爾喀多羅貝勒車布登康熙三十年五月歸順封 旺扎爾車布登子康熙三十三年二月襲雍正元年以軍功晉多羅郡王坐事削爵九年十一月仍封多羅貝勒 旺沁旺扎爾子乾隆十四年襲 達克敦多爾濟旺沁子乾隆二十一年
  喀爾喀多羅貝勒布達扎布康熙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固山貝子五十年晉封子降襲詳輔國公
  喀爾喀多羅貝勒西達什里康熙三十年五月歸順封子詳親王
  喀爾喀多羅貝勒卓特巴康熙三十年九月歸順封 薩木多爾濟卓特巴子康熙三十一年八月襲 諾爾布巴代薩木多爾濟子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襲後降襲詳鎮國公
  喀爾喀多羅貝勒根敦額爾克戴青康熙三十三年封 松津僧格根敦額爾克戴青子康熙三十六年十一月襲 博貝松津僧格嗣子康熙四十四年降襲輔國公雍正元年二月以軍功仍晉多羅貝勒贈詳郡王 班第博貝子雍正八年正月封輔國公二月襲多羅貝勒 青滚雜卜班第子雍正十二年八月襲乾隆十六年坐事降公爵以叔父額林沁襲十九年仍以青滚雜卜襲晉封詳郡王
  喀爾喀多羅貝勒那木扎布多羅郡王色楞阿哈子康熙三十九年六月降襲 策登扎布那木扎布子雍正元年二月襲乾隆二十一年以青滚雜卜叛同誅
  喀爾喀多羅貝勒額林沁多羅郡王古木布子康熙四十七年三月降襲四十九年正月晉多羅郡王 垂扎布三額林沁子康熙五十年正月仍襲多羅貝勒 那木扎爾車蘇隆垂扎布三子雍正二年二月襲 齊黙特多爾濟那木扎爾車蘇隆子乾隆二十五年
  喀爾喀多羅貝勒車木楚克那木扎爾康熙三十五年封輔國公雍正元年以軍功晉封贈詳郡王 成衮扎布車木楚克那木扎爾子雍正十年十二月襲乾隆三年晉多羅郡王子詳親王
  喀爾喀多羅貝勒丹津多羅郡王公格薩木丕勒子乾隆九年二月封子車凌多爾几乾隆四十五年
  喀爾喀多羅貝勒額林沁乾隆十三年授輔國公品級十六年封多羅貝勒十九年以罪削爵尋復爵 旺布多爾濟額林沁子乾隆二十年襲二十二年以軍功授多羅郡王品級 車都布旺布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二年襲子成都扎布乾隆五十年
  喀爾喀多羅貝勒公格阿喇布坦子降襲詳貝子喀爾喀多羅貝勒塔木楚克扎布固山貝子羅布藏車凌子乾隆二十一年
  青海多羅貝勒納木扎勒康熙三十七年正月歸順封 羅布藏察罕納木扎勒子康熙五十年正月襲雍正二年以罪削爵六年正月復封輔國公
  青海多羅貝勒朋楚克康熙四十二年十一月封阿喇布坦鄂木布朋楚克子康熙四十七年
  月襲後以叛爵除
  青海多羅貝勒伊齊巴圖爾古木布康熙四十三年子詳郡王
  青海多羅貝勒達顔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封旺楚克拉布坦達顔子康熙五十八年九月
  襲 達什車凌旺楚克拉布坦弟子康熙六十一年五月降襲固山貝子雍正二年九月兼襲固山貝子噶爾丹戴青諾爾布爵晉多羅貝勒 丹巴車凌達什車凌子乾隆二十三年襲濟克黙特伊什丹巴車凌子乾隆三十九年
  
  青海多羅貝勒車凌東羅布康熙五十九年雍正二年五月降固山貝子詳貝子
  青海多羅貝勒巴爾珠爾阿喇布坦康熙五十五年十二月封固山貝子雍正元年二月晉封後以叛爵除
  青海多羅貝勒拉扎布雍正元年二月封二年五月降鎮國公襲詳鎮國公
  青海多羅貝勒垂拉克諾木齊雍正元年二月封後以叛爵除
  青海多羅貝勒車木巴爾多羅郡王色布騰多爾濟族叔乾隆三十年降襲
  阿拉善厄魯特多羅貝勒巴圖魯額爾克濟農和羅里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封 阿寶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和羅里子康熙四十八年二月襲雍正元年十二月晉多羅郡王詳郡王
  準噶爾多羅貝勒阿喇布坦康熈四十一年歸順封
  準噶爾多羅貝勒巴布騰旺布雍正元年三月封子降襲詳貝子
  杜爾伯特多羅貝勒剛多爾濟乾隆十九年歸順封 達瓦丕勒剛多爾濟子乾隆三十二年襲杜爾伯特多羅貝勒色布騰乾隆十九年歸順封二十年授多羅郡王品級 巴桑色布騰子乾隆二十一年
  舊土爾扈特多羅貝勒羅布藏達爾扎多羅貝勒丹忠子襲詳貝子乾隆五年襲 旺扎勒車凌羅布藏達爾扎子乾隆三十二年
  舊土爾扈特貝勒謨們圖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和碩特多羅貝勒恭格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徳勒克烏巴什恭格子乾隆三十八年
  回部多羅貝勒品級鄂對乾隆二十四年二月授公品級五月封公爵十月晉固山貝子十二月授多羅貝勒品級四十三年卒四十四年以罪削爵子詳貝子
  附贈多羅貝勒
  科爾沁贈多羅貝勒東果爾封詳鎮國公順治五年四月贈
  扎魯特贈多羅貝勒色本順治五年正月贈阿嚕科爾沁贈多羅貝勒穆章封詳貝子順治五年正月贈
  以上貝勒
  固山貝子
  科爾沁固山貝子拉什雍正二年六月封輔國公四年十二月晉封 達爾瑪達都拉什子乾隆二年十二月封鎮國公十五年襲 班珠爾達爾瑪達都子乾隆十八年襲子西第乾隆五十一年襲科爾沁固山貝子色布騰同魯布乾隆三年封無襲
  扎賴特固山貝子色楞贈固山貝子和碩䝉衮子順治五年正月襲 畢禮克色楞子康熈三年九月襲 納遜畢禮克子康熈十七年十月襲 特古斯納遜子康熈四十二年三月襲雍正十年九月以軍功晉多羅貝勒襲詳貝勒
  杜爾伯特固山貝子色楞初封輔國公順治五年四月晉封 諾爾布色楞子康熈九年七月襲沙津諾爾布嗣子康熈十年九月襲 巴圖沙津子康熈五十八年十二月襲 班珠爾巴圖子雍正七年十一月襲 色布騰東羅布班珠爾子乾隆四年襲 丹珠爾色布騰東羅布叔父乾隆九年襲 那木扎爾多爾濟丹珠爾養子乾隆十九年襲 羅布藏丹珠爾族乾隆二十四年襲 博第羅布藏弟乾隆三十年
  敖漢固山貝子垂濟扎爾多羅貝勒羅布藏子乾隆十八年二月降襲
  奈曼固山貝子烏勒木濟康熈十四年六月歸順封三十七年削爵
  翁牛特固山貝子額爾徳尼原襲固山貝子晉襲多羅杜稜郡王羅布藏兄雍正十一年七月襲巴勒丹額爾徳尼子乾隆十一年襲子土們巴顔乾隆三十七年
  巴林固山貝子色楞
  國初以軍功封 鄂冲色楞子順治五年二月襲額爾徳尼鄂冲子康熈二十八年四月襲 扎什那木塔爾額爾徳尼子康熈五十年襲 車凌敦多克扎什那木塔爾子乾隆十二年襲 多爾濟拉布坦車凌敦多克子乾隆十七年
  巴林固山貝子滿朱習禮順治五年二月封 烏爾占滿朱習禮子康熈十二年十月襲 鄂齊爾桑烏爾占子康熈四十五年十月襲 巴特瑪鄂齊爾桑子康熈五十八年七月襲 諾們額爾胡圖巴特瑪子乾隆三年襲 達色諾們額爾胡圖弟乾隆八年襲 賽丕勒多爾濟達色子乾隆十二年
  阿嚕科爾沁固山貝子穆章順治元年贈詳貝勒土黙特固山貝子俄木布順治五年正月封鎮國公康熙二年二月晉封 衮齊斯扎布俄木布子康熈十三年九月襲以罪削爵 拉斯扎布衮齊斯扎布兄康熈三十一年二月襲 班第拉斯扎布子康熈三十七年十二月襲 哈木噶巴雅斯呼朗圖班第子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襲 吹扎布哈木噶巴雅斯呼朗圖子乾隆三十六年襲 色布騰棟羅布吹扎布子乾隆三十九年襲 色布騰拉什色布騰棟羅布弟乾隆五十年
  喀喇沁固山貝子僧衮扎布固山貝子善巴拉什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熈五十六年七月襲雍正九年八月晉多羅貝勒 胡圖靈阿僧衮扎布子乾隆七年九月仍襲固山貝子四十四年卒子降襲詳鎮國公喀喇沁固山貝子扎拉豐阿乾隆七年九月封輔國公二十四年十一月以平回部功晉封
  喀喇沁固山貝子敏珠爾拉布坦乾隆八年七月封輔國公二十四年奉
  特㫖晉封
  阿巴噶固山貝子多爾濟順治三年三月歸順封綽博和多爾濟子順治十年八月襲 車凌敦
  魯布綽博和子康熈十五年九月襲 齊旺車凌敦魯布孫雍正五年九月襲 朋楚克齊旺孫乾隆二十一年
  阿巴哈納爾固山貝子東伊斯噶布康熈四年歸順封 衮楚克扎布東伊斯噶布子康熈二十一年四月襲 額林沁達什衮楚克扎布子康熈二十四年十月襲 班珠爾額林沁達什子康熈五十六年正月襲晉多羅貝勒品級 達克丹彭素克班珠爾子乾隆二十九年
  喀爾喀右翼固山貝子庫木巴斯希順治十年三月歸順封 巴特瑪庫木巴斯希子康熈十五年十月襲 津巴巴特瑪子康熈二十六年正月襲達濟津巴子康熈五十四年二月襲班第達達
  濟子雍正七年正月襲 阿喇布坦班第達子雍正十三年七月襲 巴勒準多爾濟阿喇布坦子乾隆二十六年
  喀爾喀右翼固山貝子巴特瑪旺扎爾多羅郡王古魯什希子康熈四十三年正月降封 䇿穆伯勒巴特瑪旺扎爾子乾隆二十一年襲 䇿登多爾濟䇿穆伯勒子乾隆四十五年襲 端岳特䇿登多爾濟弟乾隆五十一年
  鄂爾多斯固山貝子色楞順治六年九月封 衮布拉什色楞子康熈十六年九月襲十九年十一月以軍功晉多羅貝勒 根都西希扎布衮布拉什子康熈二十四年九月仍襲固山貝子 羅布藏根都西希扎布子康熈四十八年十月襲以罪降輔國公 那木扎爾多爾濟羅布藏子乾隆五年仍襲固山貝子 色旺拉什那木扎爾多爾濟子乾隆四十二年
  鄂爾多斯固山貝子額林沁順治六年九月封達爾扎額林沁從子順治十八年九月襲以軍功晉多羅貝勒襲詳貝勒 拉什色楞達爾扎孫雍正十二年二月降襲固山貝子子沙克都爾扎布乾隆三十八年襲子布彦泰乾隆四十三年
  鄂爾多斯固山貝子沙克扎順治七年正月歸順封 古魯斯希布沙克扎子順治十四年十月襲十九年十一月以軍功晉多羅貝勒 拉什扎木素古魯斯希布子康熈四十三年十月仍襲固山貝子 那木扎爾色楞拉什扎木素子康熈五十年四月襲 拉旺巴爾丹色楞那木扎爾色楞子乾隆二十六年襲 丹巴達爾濟拉旺巴爾丹色楞弟乾隆三十年
  鄂爾多斯固山貝子色楞拉什固山貝子都楞子初封詳鎮國公康熈四十六年十二月襲 倫布色楞拉什弟康熈五十一年八月襲 色楞那木扎爾倫布弟康熈五十六年四月襲 齊旺班珠爾色楞那木扎爾子康熈五十六年十月襲雍正十一年以罪降鎮國公㝷以軍功仍晉固山貝子乾隆十九年
  特旨晉多羅貝勒
  喀爾喀固山貝子車布登康熈三十年三月歸順封 阿勒達爾車布登子康熈三十五年八月襲子降襲詳鎮國公
  喀爾喀固山貝子阿南達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 丹津阿南達子康熈三十六年十月襲後降襲詳鎮國公
  喀爾喀固山貝子達里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阿海成布勒達里子康熈三十一年四月襲
  喇布坦阿海成布勒弟康熈四十年十一月襲旺扎爾喇布坦子雍正十年十月襲 伊達木扎布旺扎爾子乾隆二十七年襲子衮楚克扎布乾隆四十九年
  喀爾喀固山貝子西布推哈坦康熈三十年閏七月歸順封輔國公三十九年以軍功晉封子降襲詳輔國公
  喀爾喀固山貝子佛保多羅貝勒公格阿喇布坦子雍正二年正月降襲乾隆二十二年降輔國公沙克都爾扎布佛保兄雍正十一年正月以佛
  保䧟賊襲乾隆二十四年以軍功晉多羅貝勒敦多布多爾濟沙克都爾扎布子乾隆二十八年仍襲固山貝子
  喀爾喀固山貝子阿努里康熈五十年封輔國公雍正九年十二月晉封 多爾濟旺楚克阿努里子乾隆二年襲 羅布藏車凌多爾濟旺楚克子乾隆十五年子詳貝勒
  喀爾喀固山貝子根扎布多爾濟和碩親王降固山貝子額林沁多爾濟兄乾隆二十二年正月襲車布登多爾濟根扎布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五
  年襲子遜都布多爾濟乾隆三十九年
  喀爾喀固山貝子品級三達克多爾濟和碩親王丹津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一年以軍功封輔國公授固山貝子品級 䇿凌多爾濟三達克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九年
  喀爾喀固山貝子品級齊旺多爾濟乾隆十九年以軍功授公爵二十二年授固山貝子品級三十八年革職子三都布多爾濟乾隆三十九年襲喀爾喀固山貝子品級額爾克沙拉乾隆二十二年以軍功封輔國公二十三年以軍功授固山貝子品級 依錫扎木素額爾克沙拉弟乾隆三十一年
  喀爾喀固山貝子達爾濟雅原襲輔國公乾隆二十年晉封 索諾穆旺扎勒多爾濟達爾濟雅子乾隆四十五年
  青海固山貝子朋楚克康熈三十七年正月歸順封無襲
  青海固山貝子羅布藏達爾扎康熈四十二年封後降襲扎薩克頭等台吉
  青海固山貝子喇扎布阿喇布坦康熈五十五年十二月封
  青海固山貝子車稜敦多布初封詳貝勒康熈五十九年封多羅貝勒雍正二年降 丹巴車稜敦多布嗣子乾隆三年八月襲 沙克都爾扎布丹巴子乾隆十七年襲 綽爾濟多爾濟沙克都爾扎布子乾隆四十八年
  青海固山貝子丹衷贈詳郡王
  青海固山貝子噶爾丹戴青諾爾布雍正二年五月以軍功封襲詳貝勒
  青海固山貝子索諾木達什雍正元年封 噶勒丹旺扎勒索諾木達什子乾隆十四年襲 莽鼐噶勒丹旺扎勒弟乾隆十五年襲 羅布藏色布騰莽鼐子乾隆十八年
  青海固山貝子那木扎勒車凌原襲輔國公乾隆十九年晉封 齊黙特丹巴那木扎勒車凌子乾隆三十六年
  綽羅斯固山貝子多爾濟色布騰輔國公丹濟拉子原襲詳輔國公雍正元年三月晉封 三都卜多爾濟色布騰子乾隆二年襲 衮楚克邦三都卜子乾隆二十五年
  準噶爾固山貝子茅海雍正元年十月封後以叛爵除
  阿拉善厄魯特固山貝子古木布雍正元年以軍功封輔國公十年正月晉封 拉爾濟旺楚克衮布弟乾隆二年襲後降襲詳鎮國公
  綽羅斯固山貝子朋楚克多羅郡王色卜騰旺布嗣子乾隆十三年降襲 那木扎勒朋楚克子乾隆四十三年
  杜爾伯特固山貝子額爾徳尼乾隆十九年歸順封無襲
  杜爾伯特固山貝子班珠爾乾隆十九年歸順封竒塔班珠爾從子乾隆二十年襲 羅卜臧薩
  木坦竒塔子乾隆四十四年
  杜爾伯特固山貝子根敦乾隆十九年歸順封子扣肯乾隆三十二年襲病故無嗣叔松琥爾降襲詳輔國公
  杜爾伯特固山貝子瑪什巴圖乾隆十九年歸順封輔國公二十年晉封 布延濟爾噶勒瑪什巴圖子乾隆三十年襲 和塔拉布延濟爾噶勒子乾隆四十四年襲 諤勒哲布圖庫和塔拉子乾隆四十六年
  舊土爾扈特固山貝子阿拉巴珠爾康熈四十三年九月歸順封 旦永阿拉巴珠爾子襲雍正七年二月晉多羅貝勒襲詳貝勒
  舊土爾扈特固山貝子額黙根烏巴什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恭坦額黙根烏巴什子乾隆三十七年
  舊土爾扈特固山貝子竒布騰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舊土爾扈特固山貝子沙拉和肯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和碩特固山貝子業哷木丕爾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布顔楚克業哷木丕爾子乾隆三十六年
  附察哈爾和碩特固山貝子納噶察乾隆十九年來歸封輔國公二十一年晉封貝子病卒弟達克巴降襲詳輔國公
  西藏固山貝子康濟鼐康熈六十年二月封無襲西藏固山貝子阿爾布巴康熈六十年二月封以叛誅
  回部固山貝子額敏雍正五年二月封鎮國公七年十二月晉封子詳郡王
  回部固山貝子鄂斯滿貝勒品級鄂對子乾隆四十三年襲父職四十四年以父罪削爵賞給散秩大臣以辦理訐告案件奉
  特㫖晉封貝子
  附贈固山貝子
  科爾沁贈固山貝子和碩齊順治五年正月贈以上貝子
  鎮國公
  科爾沁鎮國公棟果爾
  國初歸順封贈詳貝勒襲詳郡王
  科爾沁鎮國公喇嘛什希
  國初歸順封 色楞喇嘛什希子順治五年正月襲杜什雅爾色楞子順治十八年襲 圖努木爾
  杜什雅爾子康熈三十六年襲 喇嘛扎布圖努木爾子雍正三年九月襲 布顔徳爾格爾喇嘛扎布子乾隆十九年襲以罪削爵 敏珠爾多爾濟布顔徳爾格爾從子乾隆二十二年襲 薩木丕爾扎布素敏珠爾多爾濟子乾隆三十年襲科爾沁鎮國公索諾木色楞乾隆八年五月封郭爾羅斯鎮國公布木巴順治五年十月歸順封扎爾布布木巴子順治十一年十月襲 安達
  西里扎爾布子康熈四年四月襲 巴圖安達西里子康熈四十二年四月襲 多爾濟巴圖子乾隆五年襲 索諾木扎木素多爾濟子乾隆二十年襲 西拉博第索諾木扎木素子乾隆二十四年襲子固魯扎布乾隆四十二年
  翁牛特鎮國公噶爾瑪
  國初歸順封 查哈岱噶爾瑪子順治五年七月襲竒塔特查哈岱子順治十六年四月襲 齊旺
  多爾濟竒塔特子康熈四十一年襲 索諾木齊旺多爾濟子康熈四十五年十月襲 貢格拉布坦索諾木子乾隆六年襲子達瓦西里乾隆四十六年
  扎魯特鎮國公瑪尼
  國初歸順封 毛竒塔特瑪尼子順治五年二月襲巴圖毛竒塔特子康熈三十一年十一月襲
  蘇里巴圖子康熈四十七年十二月襲 察罕林華蘇里子雍正三年二月襲 納遜額爾克圖察罕林華子乾隆二十三年襲子色楞扎布乾隆三十七年
  土黙特鎮國公善巴崇徳元年封 車里克圖善巴子順治十四年十月襲康熈元年晉多羅貝勒襲詳貝勒
  喀喇沁鎮國公色楞順治五年十月歸順封 竒塔特色楞子順治十四年襲 伍特巴喇竒塔特子康熈六年正月襲 善巴拉什伍特巴喇弟康熈三十年七月襲五十五年晉固山貝子襲詳貝子喀喇沁鎮國公丹津達爾扎固山貝子敏珠爾喇布坦子乾隆二十五年降封
  烏朱穆秦鎮國公塔旺扎木素雍正元年封 朋楚克喇布坦塔旺扎木素子雍正二年四月襲拉什丕勒朋楚克喇布坦孫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襲
  喀爾喀右翼鎮國公扎木素順治十年三月封無襲
  喀爾喀右翼鎮國公薩木第康熈十四年封古木布阿喇布坦薩木第子康熈二十六年正月襲索諾木班珠爾古木布阿喇布坦子康熈四十
  九年十一月襲 貢格拉布坦索諾木班珠爾子雍正九年十二月襲子貢楚克端羅布乾隆三十八年襲子丹津多爾濟乾隆四十年
  烏喇特鎮國公圖巴順治五年正月以軍功封海色圖巴子順治十三年七月襲 察木察海色子康熈八年十一月襲 杜楞察木察子康熈二十五年七月襲 訥爾布林沁杜楞子康熈五十二年二月襲 西拉布訥爾布林沁弟康熈五十六年十一月襲 索諾木扎木三西拉布子乾隆七年襲 索諾木拉布坦索諾木扎木三子乾隆二十年襲子車布登棟羅布乾隆四十年襲烏喇特鎮國公鄂賔順治五年四月歸順封 伯爾圖勒鄂賓子順治十五年十月襲 白爾圖伯爾圖勒弟順治十八年八月襲 阿玉錫白爾圖弟康熈七年十一月襲 諾門阿玉錫子康熈十一年閏七月襲 達喇瑪迪諾門子康熈二十三年三月襲 達喇瑪西里達喇瑪迪子康熈三十年十月襲坐事削爵 達喇瑪吉里第達喇瑪西里子雍正三年八月襲 達喇瑪里第達喇瑪吉里第子乾隆十六年襲 噶勒桑車凌達喇瑪里第子乾隆二十九年襲弟噶喇桑羅壘乾隆四十四年襲旋卒叔濟克英特多爾濟於是年襲鄂爾多斯鎮國公扎木素順治六年九月封 索諾木扎木素子康熈九年十二月襲 都楞索諾木子康熈十一年八月襲三十七年二月以軍功晉固山貝子襲詳貝子
  敖漢鎮國公那木扎勒多爾濟固山貝子羅布藏錫拉布子乾隆四十六年降襲
  喀爾喀鎮國公託多額爾徳尼康熈三十年五月歸順封 烏巴達託多額爾徳尼兄康熈三十二年七月襲 巴木烏巴達子康熈五十年二月襲䇿旺諾木布託多額爾徳尼嗣子康熈五十一
  年十一月襲雍正二年正月以軍功晉□山貝子子詳郡王
  喀爾喀鎮國公蘇泰伊爾登康熈三十年封無襲喀爾喀鎮國公車布登康熈三十五年封 圖巴車布登子康熈五十二年二月襲 扎木禪圖巴子雍正十一年十一月襲 雲丹扎木禪子乾隆二十三年襲子達什格勒克乾隆五十一年襲喀爾喀鎮國公車凌布木固山貝子阿勒達爾子康熈四十二年九月降封 格勒克巴木丕勒車凌布木子康熙五十三年降襲輔國公以罪削爵乾隆二十五年以軍功封鎮國公三十六年卒子降襲詳輔國公
  喀爾喀鎮國公齊巴勒阿喇布坦固山貝子丹津子康熈四十四年十月降封 顔楚布多爾濟齊巴勒阿喇布坦子康熙四十五年四月襲雍正二年三月晉固山貝子坐事削爵 旺沁扎布顔楚布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二年襲固山貝子二十五年坐事降鎮國公子吹津扎布乾隆四十八年襲喀爾喀鎮國公博貝康熈三十年五月封固山貝子後坐事降 烏巴什博貝子康熈四十三年襲以罪削爵 旺楚克烏巴什弟雍正二年七月襲子降襲詳輔國公
  喀爾喀鎮國公旺扎爾多羅貝勒諾爾布巴代孫雍正十二年二月降襲 瑪哈巴拉旺扎爾子乾隆十七年襲五十年縁事革職子衮楚克多爾濟襲
  喀爾喀鎮國公噶木丕勒雍正十年以軍功封輔國公乾隆二年以軍功晉封 公格敦丹噶木丕勒子乾隆十四年襲子當蘇隆乾隆三十五年襲子齊旺達什乾隆四十七年
  喀爾喀鎮國公朗衮扎布乾隆二十三年以軍功封子索諾穆多爾濟乾隆三十二年
  喀爾喀鎮國公車登扎布和碩親王諾爾布扎布子乾隆二十七年封五十一年襲親王子額林沁多爾濟於是年襲鎮國公
  喀爾喀鎮國公達什輔國公齊旺子原襲詳輔國公乾隆三十一年晉封四十五年卒子降襲詳輔國公
  青海鎮國公噶勒丹達什康熈五十年歸順封輔國公雍正元年二月以進西藏軍功晉封 丹津諾木扎勒噶勒丹達什子乾隆四年襲 索諾木巴勒濟丹津諾木扎勒弟乾隆十三年二月襲後降襲詳輔國公
  青海鎮國公察罕喇布坦多羅貝勒降鎮國公拉扎布子雍正九年七月襲後降襲扎薩克頭等台吉
  阿蘭山鎮國公衮楚克固山貝子沙丕多爾濟從弟初封詳輔國公乾隆二年降襲子多爾濟色布騰乾隆三十二年
  阿蘭山鎮國公索諾木多爾濟固山貝子拉爾濟旺楚克從子乾隆六年三月降襲 烏爾圖那遜索諾木多爾濟子乾隆三十年
  杜爾伯特鎮國公碩翁和爾固山貝子根敦弟乾隆三十三年降襲 諤哲勒鄂羅什瑚碩翁和爾子乾隆四十五年
  喀喇沁鎮國公濟克濟特扎布固山貝子胡圖靈阿子乾隆四十四年降襲四十五年縁事革職停襲
  以上鎮國公
  輔國公
  科爾沁輔國公圖訥黒順治十八年十月封 布尼圖訥黑子康熈二十七年十月襲 薩瑪第布尼子康熈六十一年八月襲 拉什色旺薩瑪第子雍正六年十一月襲子色當噶瑪爾乾隆三十年
  科爾沁輔國公烏爾呼滿爾雍正二年三月封七年正月晉固山貝子 瑪哈瑪玉爾烏爾呼滿爾子雍正十年十二月仍襲輔國公子西第西里乾隆三十五年
  科爾沁輔國公噶爾弼雍正二年六月封 察罕達賴噶爾弼子乾隆三年五月襲 諾衮達拉察罕達賴子乾隆七年
  科爾沁輔國公鄂齊爾雍正九年十二月封無襲科爾沁輔國公色布騰巴爾珠爾和碩達爾漢親王羅布藏古木布子乾隆八年八月封晉襲詳親王拉什那木扎爾色布騰巴爾珠爾兄乾隆十七年襲三十五年卒停襲
  科爾沁輔國公哈達固山貝子拉什子乾隆十五年
  特㫖封
  科爾沁輔國公拉里達乾隆二十四年封無襲郭爾羅斯輔國公古木桑噶爾古木弟順治五年四月襲 昂阿桑噶爾兄子順治七年九月襲莽色昂阿子康熈十八年九月襲 諾爾布莽色子康熈五十八年九月襲 策旺扎布諾爾布子雍正五年五月襲 額爾登額䇿旺扎布子雍正十年十月襲 貢格拉布坦額爾登額子乾隆二十二年
  敖漢輔國公桑濟扎爾乾隆十八年
  特㫖封四十八年晉封固山貝子
  敖漢輔國公羅布藏錫拉布乾隆二十四年
  特㫖封四十年封固山貝子四十六年卒子那木扎勒
  多爾濟降襲詳鎮國公
  奈曼輔國公格勒爾康熈十四年六月歸順封三十七年削爵
  巴林輔國公色布騰順治五年正月封晉封詳郡王桑里達色布騰孫襲晉封詳郡王 林沁桑里達子乾隆八年七月襲晉封詳郡王 徳勒克林沁子乾隆二十一年六月襲四十八年晉封固山貝子
  扎魯特輔國公根都什希布康熙二十二年歸順封無襲
  扎嚕特輔國公彭素克乾隆四十八年由一等台吉晉封
  土黙特輔國公沙津達賴雍正七年六月封十一年三月削爵
  喀喇沁輔國公羅布藏車布登雍正九年正月封喇布坦羅布藏車布登子乾隆九年襲 拉扎
  布喇布坦子乾隆三十一年
  喀喇沁輔國公丹津贈輔國公丹巴子雍正十年三月襲 託克託呼丹津子乾隆十八年襲 温都爾呼託克託呼弟乾隆二十二年
  喀喇沁輔國公額爾徳尼雍正十年三月封無襲烏珠穆沁輔國公徳勒克旺楚克乾隆三年封敦多布色楞徳勒克旺楚克子乾隆二十一年襲三十八年革退子瑪哈布爾尼雅襲
  阿巴噶輔國公徳木楚克康熈五十四年正月以軍功封六十一年十二月晉鎮國公雍正二年十一月晉固山貝子 鄂爾齊圖徳木楚克子雍正四年十一月仍襲輔國公 旺沁扎布鄂爾齊圖子乾隆十六年襲 七巴克扎布旺沁扎布子乾隆三十一年襲五十二年卒未襲
  蘇尼特輔國公阿必達多羅貝勒沙里子康熈四十三年正月降封 羅壘阿必達子康熈四十八年四月襲子扎什拉布坦乾隆三十一年襲以殘疾退子羅布桑車凌乾隆四十年
  蘇尼特輔國公噶爾瑪雍正元年九月封無襲蘇尼特輔國公多布雍正元年九月封無襲呉喇忒輔國公巴克巴海順治五年封 楚冲克巴克巴海弟順治五年四月襲 塔爾瑪楚冲克子康熙二十三年二月襲 鄂爾班塔爾瑪子康熈二十五年九月襲 垂扎木素鄂爾班子康熈四十三年正月襲坐事削爵 阿木爾凌貴垂扎木素弟雍正十一年四月襲 貢格喇布坦阿木爾凌貴子乾隆二十一年
  鄂爾多斯輔國公色布騰諾爾布多羅郡王拉什班珠爾子雍正六年十月封 占巴爾達爾濟色布騰諾爾布子乾隆二十一年襲 薩木丕勒占巴爾達爾濟子乾隆二十七年襲子丹津多爾濟乾隆二十九年
  歸化城土黙特輔國公喇嘛扎布乾隆二十一年以軍功封 索諾穆旺扎爾喇嘛扎布子乾隆二十一年
  喀爾喀輔國公旺楚克康熈三十年歸順封 扎布禪旺楚克子雍正元年二月襲 巴圖孟克扎布禪子乾隆十年襲 達木巴津珠勒巴圖孟克子乾隆二十一年
  喀爾喀輔國公格色克康熈三十年十一月歸順封 多岳特格色克子乾隆十七年襲以罪削爵二十二年復公品級子甘珠爾扎布乾隆四十九年仍襲公品級
  喀爾喀輔國公衛徵諾顔阿玉錫康熈三十五年以軍功封 旺扎爾衛徵諾顔阿玉錫孫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襲 三都克車木本爾旺扎爾子乾隆十二年十一月襲 車登扎布三都克車木本爾子乾隆二十五年襲二十七年晉鎮國公喀爾喀輔國公車凌達什康熈三十五年以軍功封 根敦車凌達什子康熈四十二年四月襲薩木丕勒根敦子雍正九年二月襲 成衮薩木丕勒子乾隆九年襲以罪削爵
  喀爾喀輔國公索諾木伊斯扎布康熈三十七年正月以軍功封 噶勒桑薩班索諾木伊斯扎布子康熙五十七年正月襲 景春多爾濟噶勒桑薩旺子乾隆二年襲 拉沁蘇隆景春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三年
  喀爾喀輔國公坤占康熈五十年封 敏珠爾坤占子康熈五十二年四月襲 車魯巴敏珠爾子乾隆五年襲 多約特多爾濟車魯巴弟乾隆九年七月襲 明品多爾濟多約特多爾濟弟乾隆二十一年襲子齊旺達什乾隆四十六年襲喀爾喀輔國公車凌巴爾康熈五十年封 巴木丕勒多爾濟車凌巴爾子雍正七年襲車登三丕勒巴木丕勒多爾濟子乾隆十三年二月襲子拉蘇隴多爾濟乾隆四十二年
  喀爾喀輔國公雲徳林沁多羅貝勒布達扎布子康熈五十二年二月降襲 巴蘇雲徳林沁子康熈五十七年閏八月襲 達爾濟雅巴蘇子乾隆十五年襲二十年以軍功晉固山貝子詳貝子喀爾喀輔國公三濟扎布康熈五十六年封 宻瓦扎布三濟扎布子雍正八年二月襲 格勒克宻瓦扎布子乾隆十一年襲子車登扎布乾隆四十三年
  喀爾喀輔國公車凌達什康熈五十八年以軍功封 敦多布額林沁車凌達什子雍正二年三月襲 色内敦多布額林沁子雍正八年四月襲公格色内叔父乾隆八年三月襲 三都扎布公格弟乾隆二十四年襲 敏珠爾多爾濟三都扎布子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襲子車登扎布乾隆四十三年襲子徳里克多爾濟乾隆五十年襲喀爾喀輔國公蘇巴西里和碩超勇親王策楞子雍正元年十二月封坐事削爵乾隆二十一年八月復封 垂吉多爾濟蘇巴西里弟乾隆十六年七月襲 徳勒克多爾濟垂吉多爾濟嗣子乾隆十七年九月襲
  喀爾喀輔國公古木布扎布雍正二年正月封沙克多爾扎布古木布扎布子雍正二年七月襲巴勒桑沙克多爾扎布弟雍正八年二月襲
  沙拉布多爾濟巴勒桑子乾隆三十六年襲 納木扎勒多爾濟沙拉布多爾濟子乾隆四十二年
  喀爾喀輔國公車凌旺布雍正二年八月封 格勒克車凌旺布子乾隆七年襲 衮楚克多爾濟格勒克子乾隆二十二年
  喀爾喀輔國公薩克扎雍正二年以軍功封 多爾濟車登薩克扎子乾隆五年襲 車都布多爾濟車登孫乾隆三十一年
  喀爾喀輔國公通摩克雍正三年三月以軍功封旺沁扎布通摩克子乾隆四年襲四十九年革
  退子格里克乾隆五十年
  喀爾喀輔國公巴海雍正十年九月以軍功封衮楚克扎布巴海子乾隆八年十一月襲衮楚克達什衮楚克扎布子乾隆二十八年襲弟巴爾達爾扎布乾隆四十九年
  喀爾喀輔國公宻什克雍正十年封 昆楚克扎布宻什克子乾隆二十九年
  喀爾喀輔國公齊旺雍正十年十月以軍功封達什齊旺子乾隆二十二年襲三十一年晉封詳鎮國公
  喀爾喀輔國公古木布車凌乾隆元年封 丹衷古木布車凌子乾隆九年九月襲 達什朋楚克丹衷子乾隆二十年
  喀爾喀輔國公諾爾布扎布乾隆元年封 丹巴多爾濟諾爾布扎布子乾隆五年七月襲 衮楚克丹巴多爾濟子乾隆九年襲子索諾穆巴爾珠爾多爾濟乾隆五十一年
  喀爾喀輔國公旺布乾隆三年封 孟古旺布子乾隆七年三月襲 索諾木車木巴爾孟古子乾隆二十七年襲子帕克巴扎布乾隆四十五年襲子齊巴克扎布乾隆五十二年
  喀爾喀輔國公車凌多岳特乾隆十九年封四十三年卒子降襲台吉
  喀爾喀輔國公林木丕勒多爾濟乾隆二十年以軍功封 車爾登多爾濟林木丕勒多爾濟子乾隆二十三年
  喀爾喀輔國公巴圖濟爾哈勒乾隆二十三年封喀爾喀輔國公三多布多爾濟乾隆二十五年封子車登多爾濟乾隆四十五年
  喀爾喀公品級敏珠爾多爾濟乾隆十八年授三十八年卒停襲
  喀爾喀公品級成衮扎布乾隆二十一年授子雲敦齊旺乾隆三十六年襲子恭僧班穆巴爾乾隆三十九年
  喀爾喀輔國公佛保乾隆二十八年封子三品爾敦多克乾隆三十七年
  喀爾喀輔國公車布登固山貝子西布推哈坦子乾隆三十一年降襲三十五年卒孫齊素隆多爾濟降襲一等台吉
  喀爾喀輔國公拉旺多爾濟鎮國公旺楚克子乾隆三十一年降襲子達巴拉車林乾隆四十九年
  喀爾喀輔國公昆布扎布鎮國公格勒克巴木丕勒子乾隆三十六年降襲
  喀爾喀輔國公拉瑪扎布鎮國公達什子乾隆四十五年降襲
  喀爾喀公品級薩木丕勒多爾濟乾隆二十二年以軍功授子達瑪璘乾隆五十年
  喀爾喀輔國公車登達什乾隆五十二年封青海輔國公車凌康熈五十年歸順封 色布騰達什車凌子雍正七年十一月襲 衮楚克扎布色布騰達什弟乾隆四年襲 垂忠扎布衮楚克扎布子乾隆十八年
  青海輔國公索諾木達什康熈五十年歸順封諾爾布朋楚克索諾木達什子康熈五十三年正月襲輔國公 達什巴勒珠爾諾爾布朋楚克嗣子雍正五年八月襲 車凌索諾木達什從子雍正八年襲 達什扎布車凌子乾隆九年襲 根敦端多布達什扎布子乾隆三十一年
  青海原封輔國公拉察布康熈五十年封坐事削爵
  青海輔國公丹津康熈五十五年十二月封後以叛爵除
  青海輔國公阿喇布坦扎木蘇康熈五十九年歸順封無嗣 達什納木扎勒阿拉布坦扎木蘇從子乾隆五年襲 里塔爾達什納木扎勒嗣子乾隆三十一年襲 隆賁達什納木扎勒子乾隆四十一年降襲一等台吉
  青海原封輔國公濟克濟扎布固山貝子羅布藏達爾扎子康熈六十一年封坐事削爵
  青海輔國公阿喇布坦康熈五十年授公品級雍正三年以軍功封 那木扎勒車凌阿喇布坦子乾隆四年襲十九年晉固山貝子詳貝子
  青海輔國公公格雍正三年以軍功封 納哈達爾巴公格子乾隆二十年襲子旺扎勒敦多布乾隆三十年
  青海輔國公索諾卜多布濟鎮國公索諾木巴勒濟從子乾隆三十一年降襲
  厄魯特原封輔國公達穆拜多羅郡王䇿凌旺布子康熈年封坐事削爵
  厄魯特輔國公丹濟拉康熈四十四年歸順封多爾濟色布騰丹濟拉子襲輔國公雍正元年以軍功晉固山貝子襲詳貝子
  阿蘭山輔國公玉木楚木多羅貝勒巴圖爾額爾克濟農和羅里子康熈三十七年二月以軍功封羅布藏多爾濟玉木楚木子康熈五十三年二
  月襲 沙丕多爾濟羅布藏多爾濟兄康熈六十年襲雍正元年以軍功晉固山貝子後降襲詳鎮國公厄魯特輔國公公格喇布坦雍正二年十月封無襲
  杜爾伯特輔國公巴圖孟克乾隆十九年歸順封烏哷斯巴圖孟克子乾隆四十年
  杜爾伯特輔國公剛乾隆十九年歸順封 扎那巴克剛子乾隆三十年襲子齊黙特巴爾乾隆五十年
  杜爾伯特輔國公松琥爾固山貝子和肯叔乾隆三十二年降襲
  杜爾伯特公品級索諾木玉木隆乾隆三十年授三十九年卒停襲
  舊土爾扈特輔國公拜濟呼乾隆三十六年來歸封
  附察哈爾和碩特輔國公達克巴固山貝子納噶察弟乾隆二十一年降襲 巴勒濟達克巴弟乾隆二十一年
  附察哈爾和碩特輔國公色布騰乾隆二十年來歸封 達什拉布坦色布騰子乾隆四十九年襲扎哈沁三等公禡木特乾隆二十年來歸封 扎木禪禡木特子乾隆二十一年襲 們特什扎木禪子乾隆四十年
  西藏輔國公隆布鼐康熈六十年二月封後以叛爵除
  西藏輔國公索諾木達爾扎雍正七年六月封恭格丹津索諾木達爾扎子乾隆九年襲 扎什納木扎勒恭格丹津子乾隆三十八年
  西藏輔國公珠爾黙特䇿布登多羅郡王頗羅鼐子雍正九年二月以軍功封 珠爾黙特旺扎勒珠爾黙特策布登子乾隆十六年襲 諾爾布朋素克珠爾黙特旺扎勒嗣子乾隆四十三年襲西藏輔國公噶什巴那木扎勒色布騰雍正九年十二月以勞績封 班第達噶什巴那木扎勒色布騰弟乾隆五年
  西藏輔國公索諾木逹什乾隆四十六年封 喇布丹納木扎勒索諾木達什子乾隆四十七年襲回部輔國公木薩乾隆二十四年授輔國公品級無嗣停襲
  囘部輔國公噶岱黙特乾隆二十四年封 阿卜都爾滿噶岱黙特子乾隆四十年襲 邁瑪第敏阿卜都爾滿子乾隆四十四年
  回部輔國公阿什黙特乾隆二十四年封三十一年縁事革職五十二年卒未襲
  回部公品級素賚滿乾隆二十二年授四十二年襲郡王縁事革職四十五年卒詳郡王
  回部公品級色提卜阿勒氐乾隆二十八年十一月授二十九年晉輔國公四十三年晉固山貝子詳貝子
  附贈輔國公
  喀喇沁贈輔國公丹巴雍正九年十一月贈世襲以上輔國公
  等謹按外藩封爵順治朝及康熈初年有授精竒尼哈畨阿思哈尼哈畨者至康熈六年以後則不著按之㑹典禄制亦詳特其建置沿革概無可稽今載數條以備考云
  科爾沁一等精竒尼哈畨桑阿爾賽 額林沁桑阿爾賽子順治五年正月襲
  科爾沁三等精竒尼哈畨卜對山津 訥穆虎卜對山津子順治五年正月襲
  喀喇沁三等精竒尼哈畨色木特爾順治七年八月封 班第色木特爾子順治十一年正月襲喀爾喀左右翼無考三等精竒尼哈畨巴拜順治十年三月封 古木雅克巴拜子順治十六年七月襲歸化城土黙特三等精竒尼哈畨古禄固初封一等梅勒章京順治二年八月晉三等昻邦章京四年改為三等精竒尼哈畨 伍巴席泰古禄固子康熈六年正月襲
  以上精竒尼哈畨今子爵
  喀爾喀左右翼無考三等阿思哈尼哈畨薩喇瑚順治十年三月封
  回子部落一等阿思哈尼哈畨昻阿順治六年五月封 達爾瑪昻阿子順治十四年十月襲以上阿思哈尼哈畨今男爵










  皇朝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六
  象緯考
  等謹按宋鄭樵作天文畧自謂漢唐諸儒所不得聞後之論者疑其矜詡過甚然馬端臨象緯考頗依據之其大指欲學者識垂象授時之意絶其誕妄之源故舉術家沿襲之辭史遷所稱禨祥不法凌雜米鹽者悉與芟除而獨推句中有圖言下見象之步天歌於以紬繹而闡明之可為後代言天者之彀率矣我
  聖朝憲天齊政靈臺推步之法視昔加詳
  聖祖仁皇帝御製考成上下編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殫晰源流
  頒賜欽天監肄業我
  皇上增定後編重志儀象俾凡古法之失傳與西法之積嵗參差者隨時釐正所以揆天察紀明時正度俾象緯昭然耳目至纎至悉矣臣今仿馬端臨之書為象緯考兼取義於鄭樵並擇其體例之善者從之首時憲次兩儀七政恒星總論次儀器皆
  列聖相承之制作為推步之法源次三垣二十八宿次日月行道次極度偏度中星次五星皆近今實測之數理與前代有異者次日食次月食次月五星凌犯次星雲瑞變則皆監臣史臣之所紀載各區分其條目以著於編
  時憲
  等謹按推步之法遞改而益密自黄帝迄秦凡六改漢凡四改魏迄隋十五改唐迄五代十五改宋十七改金迄元五改明大統法即元之授時本西域扎瑪里鼎所撰書而郭守敬等參改者也回回法相傳為西域瑪哈穆特所著元之季世其書始行有回回司天監之官明初以其法與大統參用時稱精密自成化迄隆慶推交食不符紛紛議改迨西洋人利瑪竇入貢而龎迪峩熊三拔湯若望等㩦其圖籍先後至五官正周子愚請譯其書禮部言徐光啟李之藻可與龎迪峩等同譯越數年李之藻言西法所論天文不僅詳度數又能明其所以然之理乞敇禮部開局盡譯之徐光啟依其法預推悉驗修正成書李天經繼之更製儀器測交食凌犯俱密合以世方多故終未頒行我
  太宗文皇帝時亦用大統法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考驗西法最善即用以推時憲康
  熙初習大統回回法者咸觝排之
  聖祖仁皇帝博訪廷臣屢
  命㑹同測驗惟西法所推一一符合於是交相讓能焉自御纂數理諸書折衷指歸闡晰⿱窔而渾圓撱圓之㫖嵗差里差之説既不悖於古而有驗於今西法之善彌顯其日躔月離恒星經緯諸表俱以實測為憑隨時修改故占𠉀無違而協紀授時益用精密邇者
  皇猷逺播式廓西疆從古聲教不通之地咸奉天朝正朔而北極高度東西偏度悉實測之以推晝夜節氣時刻各分列於時憲書則又章亥以來算步之所未及者也兹序述之為象緯之綱領云崇徳二年十月乙未朔頒滿洲𫎇古漢文厯時初用大統法
  順治元年十月乙夘朔頒順治二年時憲書用西洋新法以
  太宗文皇帝天聰二年戊辰天正冬至為法元定周天三百六十度度法六十分毎日九十六刻刻法十五分晝夜節氣時刻
  京師與各省皆依北極高度東西偏度推算先是六月壬午西洋人湯若望言臣於明崇禎二年來京曾用西洋新法製測量日月星晷定時考驗諸器用以推測近遭賊燬臣擬另製進呈今先將本年
  八月初一日日食照西洋新法推步京師所見日食分秒並起復方位圖象與各省所見不同之數開列呈覽及期大學士馮銓同湯若望㩦窺逺鏡諸器赴觀象臺測驗其初虧食甚復圓時刻分秒及方位大統回回法俱有差誤惟西洋新法脗合云七月丁亥禮部言欽天監改用新法推註已成請易新名頒行和碩睿親王曰宜名時憲昭
  朝廷憲天乂民至意甲辰湯若望言敬授民時全以節氣交宫與太陽出入晝夜時刻為重若節氣之時日不眞則太陽出入晝夜刻分俱謬矣大統回回舊法所用節氣止泥一方且北直之節氣春分秋分前後俱差一二日况諸方乎新法之推太陽出入地平環也則有此晝而彼夜此入而彼出之理舊法以一處而概諸方故日月多應食而不食當食而失推五星當疾而反遲應伏而反見差訛難以枚舉今以臣局新法所有諸方節氣及太陽出入晝夜時刻俱照道里逺近推算請刋列時憲書從之至是告成頒行
  十一月以湯若望掌欽天監事時湯若望疏言臣等按新法推算月食時刻分秒復定每年進呈書目重複者刪去以免混淆得
  㫖欽天監印信著湯若望掌管所屬官員嗣後一切占𠉀選擇悉聽舉行
  十四年十一月
  命内大臣及部院大臣登觀象臺測驗先是四月回回科秋官正吳明烜疏言臣祖黙沙亦黑等本西域人自隋代來朝授官經一千五十九載専管星宿行度吉凶推算太隂五星凌犯天象占驗日月交食即以臣科白本進呈著為例順治三年本監掌印湯若望諭不必奏進其所推七政書水星二八月皆伏不見今水星於二月二十九日仍見東方又八月二十四日夕見皆關象占不敢不據實上聞
  并上順治十四年回回科推算太隂五星凌犯書日月交食天象占驗圖象七月又言湯若望推算天象舛謬三事一遺漏紫炁一顛倒觜參一顛倒羅計至是内大臣等測驗水星不見議吳明烜詐妄之罪援赦得免
  康熙四年三月廢西洋新法用舊法時徽州府新安衛官生楊光先進摘謬論選擇議各一篇言湯若望新法十謬及選擇不用正五行之誤下議政王大臣等集議將湯若望及所屬各員罷黜治罪於是廢西洋新法用大統舊法
  七年八月因舊法不密用回回法時欽天監監副吳明烜疏言現用舊法不無差謬與五官正戈繼文等所進書暨回回科七政書三本互有不同宜令四科詳加校正以求至精下禮部議尋議五官正戈繼文等推算七政金水二星差誤監副吳明烜之七政書與天象相近理應頒行主簿陳聿新推算己酉年時憲已頒各省止於本年暫用其七政經緯躔度月五星凌犯等書及日月交食自康熙九年以後俱交吳明烜推算從之
  九月欽天監監正楊光先言𠉀氣之法不驗先是五年正月楊光先疏言𠉀氣之法乆失其傳十二月中氣不應乞敇禮部採取宜陽金門山竹管上黨羊頭山秬黍河内葭莩備用從之至是疏稱取到律管秬黍葭莩照尺寸方位𠉀過二年未見效驗得
  㫖𠉀氣之法自北齊信都芳取有效驗之後經千二百餘年俱失其傳能行修正之人可得與否詳問再議尋議據楊光先稱律管尺寸雖載在司馬遷史記而用法失傳今博訪𠉀氣之人尚在未得應仍令延訪從之
  八年三月復用西洋新法先是七年十一月
  命大臣傳集西洋人與監官質辯至
  午門測驗正午日景西洋人南懷仁言監副吳明烜所造康熙八年七政時憲閏十二月應是康熙九年正月又有一年兩春分兩秋分之誤
  命大學士圖海李霨等赴觀象臺測驗八年正月丁酉是日立春南懐仁預推午正太陽依象限儀在地平上三十三度四十二分依紀限儀離天頂正南五十六度十八分依黄道經緯儀在黄道線正中在冬至後四十五度零六分在春分前四十四度五十四分依赤道經緯儀在冬至後四十七度三十四分在春分前四十二度二十六分在赤道南十六度二十一分依天體儀於立春度分所立直表則表對太陽而全無影依地平儀所立八尺有五寸表則太陽之影長一丈三尺七寸四分五釐於是六儀並測一一符合圖海等言測驗南懷仁所指皆符吳明烜所指不實應將康熈九年時憲交南懷仁推算得
  㫖前時議政王大臣以楊光先何處為是議行湯若望何處為非議廢及今日議復之故向馬祐楊光先吳明烜問明再議尋議傳問監正馬祐等亦言南懷仁所指皆合天象每日百刻雖前代行之已乆但南懐仁推算九十六刻之法既合應將九十六刻推行又南懷仁言羅㬋計都月孛星係推算所用其紫炁星無象不闗推算應自康熙九年始將紫炁星不入七政書至𠉀氣係古法現今推算亦無用處俱應停止從之三月南懷仁言雨水為正月中氣吳明烜於康熙八年十二月置閏是月二十九日值雨水即為康熙九年之正月置閏當在九年二月從之
  十五年八月令欽天監官員學習新法
  諭曰欽天監専司天文厯法任是職者必當學習精熟向者新法舊法是非争論今既知新法為是滿漢官員務令加意精勤此後習熟之亽方準陞用未習熟者不準陞用
  十七年八月預推七政交食表告成掌欽天監事南懷仁接推湯若望所推法為書三十二卷名曰康熙永年表
  二十一年八月增製
  盛京推算表南懷仁疏言新法照北極之高度另有推算日月交食表名為九十度表惟
  盛京無本地之表今春隨
  駕測得
  盛京北極之高較
  京師多二度應製九十度表以憑推算從之三十一年三月令欽天監將䝉古晝夜節氣時刻增載頒朔其增載之名二十有三曰科爾沁曰杜爾伯特曰扎賚特曰郭爾羅斯曰阿嚕科爾沁曰烏珠穆沁曰浩齊特曰巴林白扎嚕特曰阿巴哈納爾曰阿巴噶曰柰曼曰克什克騰曰蘇尼特曰翁牛特曰敖漢曰喀爾喀曰四子部落曰喀喇沁曰茂明安曰烏喇特曰歸化城土黙特曰鄂爾多斯
  四十二年三月增衍䝉古諸處推算表欽天監疏言各䝉古東至野索西至雅爾堅自北極高四十四度之巴爾庫爾河及北極高六十八度之武地河宜照四十四度之表式推至六十八度從之五十二年四月令欽天監將䝉古及哈密晝夜節氣時刻照新圖推算增表禮部議科爾沁等二十三處䝉古節氣太陽出入自康熙三十二年照理藩院舊地圖推算今新地圖係用
  御製新儀測得北極高低經緯度數絲毫不爽㢠非舊圖可比嗣後俱照新圖推算又欽天監推算各省皆以省城為準今新向化諸䝉古及哈密應以有城池及有房屋之地為準推算增列從之其增載之名一十有五曰布嚨堪布爾噶蘇台曰額格色楞額曰桑錦達賚曰肯特曰克嚕倫巴爾城曰圖拉河汗山曰喀爾喀河克勒和碩曰鄂爾坤額爾徳尼昭曰𡺀格扎布堪曰推河曰翁吉曰薩克薩克圖古哩克曰固爾班賽堪曰哈密曰阿拉善五十三年十月測
  暢春園北極高度黄赤距度先是五十年十月
  諭曰天文厯法朕素留心西洋法大端不誤但分刻度數之間乆而不能無差今年夏至欽天監奏聞午正三刻朕細測日景是午初三刻九分此時稍有舛錯恐數十年後所差愈多也尋
  命製中表正表倒表各二具均高四尺銅象限儀二具半
  徑均五尺至是
  諭和碩誠親王允祉等曰北極高度黄赤距度於厯法最為𦂳要著於澹寧居後每日測量尋奏測得
  暢春園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九分三十秒比觀象臺高四分三十秒黄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三十秒比舊少一分三十秒
  十一月
  命學習算法官員分往各省測北極高度及日景和碩誠親王允祉等疏言昔郭守敬修授時法遣人各省實測日景故得密合今除
  暢春園及觀象臺逐日測驗外於里差之尤較著者如江南浙江河南陜西四川雲南廣東七省遣人測量北極髙度及日景則東西南北里差及日天半徑皆有實據從之
  五十六年二月
  御定星厯考原告成先是二十二年十一月
  諭九卿等曰隂陽選擇書籍浩繁吉凶禍福多相矛盾且事屬渺茫難以憑信若各據一書偏執已見揑造大言恣相告訐將來必致誣訟繁興作何立法永行無𡚁尋議取欽天監所定通書大全内二十四條附入選擇通書彚為一部遵行名
  欽定選擇通書五十二年十月
  命大學士李光地將曹振圭所著書重加考訂
  賜名星厯考原至是刋刻告成
  頒發欽天監
  諭曰厯日内所列九宫以上元為中元傳誤已乆宜悉依朕所定星厯考原更改之於是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為上元起一宫自後中元甲子起四宫下元甲子起七宫一百八十年週而復始
  五十七年四月
  御定七政四餘萬年書告成始順治元年康熙六十年按年排列節氣日時日月五星交宫入宿度分自後準式增續
  六十一年六月
  御製律厯淵源告成内厯象考成四十二卷分上下編有圖有表以康熙二十三年甲子天正冬至次日壬申子正初刻為法元七政皆從此起算
  雍正三年三月頒發厯象考成令欽天監教習推算時
  聖祖仁皇帝御製律厯淵源刋刻告竣
  世宗憲皇帝御製序文以考成為推步之模
  命監臣學習遵守
  八年六月
  命欽天監修日躔月離表以推日月交食並交宫過度晦朔弦望晝夜永短五星凌犯續於考成諸表之末時欽天監疏言日月行度積乆漸差法須旋改始合天行臣等欽遵
  御製考成推算時憲七政覺有微差蓋考成按西法算書纂定而其法用之已乆是以日月行度差之微芒漸成分秒若不修理恐愈乆愈差今於雍正八年六月初一日日食臣等公同在臺敬謹觀𠉀實測之與推算分數不合伏乞
  敕選熟練人員詳加校定修理從之
  乾隆二年正月令天下舉精通天象之人
  上諭大學士等曰在璣衡以齊七政視雲物以驗嵗功所以審休咎備修省先王深致謹焉今欽天監於節度時刻固已推算不爽而星官之術占驗之方天文家互有疎密非精習不能無差海内有精曉天文明於星象者直省督撫確訪試驗術果精通咨送來京該部奏聞請㫖
  六年十一月
  欽定協紀辨方書告成先是五年七月大學士伯鄂爾泰等疏言選擇吉日三代以上祗論干支之剛柔絶少拘忌後世論説日多術家遞衍增設神煞本一日而吉凶頓殊本一星而名號雜出以致民間趨避無所適從現在算書館奉
  㫖重修選擇通書萬年書先據監臣將應改條目及神
  煞俗論應行刪去者奏請
  敕部定議今和碩莊親王等請將羅㬋計都依古改正按羅㬋計都生於日月交行謂之天首天尾天首屬羅天尾屬計自古而然應依改正再七政古有四餘紫炁其一應請添入其選擇通書牴牾重複應删應改及未該者令率同館員詳考編輯進呈
  御覽恭𠉀
  欽定仍將舊有名目附載卷末以示傳疑以備博考從
  之至是告成
  命名協紀辨方書
  御製序文弁於卷端
  十二月
  御定萬年書告成始天命九年下元甲子按年排列節氣時刻冠以前代三元甲子編年自黄帝上元甲子始
  七年六月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告成先是三年四月和碩莊親王允禄等言欽若授時為邦首務堯命羲和舜齊七政尚矣三代以後推測寖疎至元郭守敬本實測以合天行獨邁前古明大統法因之然三百餘年未加修改乆而有差我
  朝用西洋法數既本於實測而三角八線立法尤密但其推算皆用成表學者鮮知其立法之意
  聖祖仁皇帝御製考成一書其數惟黄赤大距減少二分餘皆仍西人第谷之舊自西人噶西尼法蘭徳等製墜子表以定時千里鏡以測逺爰發第谷未盡之義大端有三其一謂太陽地半徑差舊定為三分今測止有十秒其一謂清䝉氣差舊定地平上為三十四分髙四十五度止有五秒今測地平上止三十二分髙四十五度尚有五十九秒其一謂日月五星之本天舊説為平圓今以為撱圓兩端徑長兩腰徑短以是三者則經緯度俱有微差臣戴進賢等習知其説而未有明徴未敢斷以為是雍正八年六月朔日食按舊法推得九分二十二
  秒今法推得八分十秒驗諸實測今法果合蓋自第谷至今一百五十餘年數既不能無差而此次日食其差最顯所當隨時修改以合天也數象首重日躔日與天㑹以成嵗也次月離月與日㑹以成月也日月同度而日為月揜則日食日月相對而地隔日光則月食皆以日月行度為本今依日躔新表推算春分比前遲十三刻秋分比前早九刻冬夏至皆遲二刻然以測髙度惟冬至比前髙二分餘夏至秋分僅差二三十秒蓋測量在地面而推算則以地心今所定地半徑差與地平上之䝉氣皆與前不同故推算毎差數刻而測量所差究無多也至其立法以本天為撱圓雖推算較難而損益舊數以合天行頗為新巧臣等按法推詳闡明理數伏乞
  親加裁定顔曰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與前書合成一帙得
  㫖頒刻書凡十卷先數理次步法次日躔月離交食表以雍正元年癸夘天正冬至次日丁酉子正初刻為法元七政皆從此起算至是告成請
  御製序文
  諭曰朕志殷肯構學謝知天所請序文可勿庸頒發宜將厯降諭㫖及諸臣原奏開載於前則修書本末巳明
  十七年十一月
  御製儀象考成志表告成先是九年十月欽天監監正
  戴進賢等疏言康熙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命南懷仁製造儀器及纂成靈臺儀象志一書有解有圖有表乃天文科推測星象所常用者其志中原載星辰循黄道行每年約差五十一秒合七十年則差一度今為時已久運度與表不符理宜改定再康熙十三年時黄道赤道相距二十三度三十二分今測得相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
  志中所列諸表皆據曩時分度所當修合天行又三垣二十八宿以及諸星今昔多寡不同應以本年甲子為元釐輯增訂以資考測下王大臣議從之至是告成和碩莊親王允祿等疏言漢以前星官名數今無全書晉志載吳太史令陳卓總巫咸甘石三家星官著於圖錄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今亦不見原本隋丹元子步天歌與陳卓數合後之言星官者皆以步天歌為準康熙十三年監臣南懷仁修儀象志星名與古同者總二百六十一官一千二百一十星比步天歌少二十二官二百五十四星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增五百一十六星又多近南極星二十三官一百五十星監臣戴進賢等據西洋新測星度累加測驗儀象志尚多未合又星之次第多不順序臣何國宗恭奉
  聖訓釐正臣劉松齡鮑友管等詳加測算著之於圖臣允祿等復公同考定總計星名與古同者二百七十七官一千三百一十九星比舊儀象志多十六官一百零九星與步天歌為近其中次第顛倒凌躐臣等順序改正者一百五官四百四十五星其尤彰明較著者二十八宿次舍自古皆觜宿在前參宿在後其以何星作距星史無明文儀象志以參宿中三星之西一星作距星則觜宿在後參宿在前今依次順序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作距星則觜前參後與古合又於有名常數之外增一千六百一十四星按其次序分註方位以備稽考又近南極星二十三官一百五十星中國所不見悉仍西測之舊共計恒星三百官三千零八十三星編為總紀一卷黄道經緯度表赤道經緯度表各十二卷月五星相距恒星經緯度表一卷天漢黄赤經緯度表四卷共成書三十卷伏乞
  欽賜嘉名
  御製序文冠於卷端刋刻以垂永久從之
  命名儀象考成
  十二月改正時憲書觜參二宿次序大學士忠勇公傅恒等議周天躔度以二十八宿為經星經星之數多寡不一所占之度亦廣狹不一而前後相次總以各宿之第一星為距星此天象之自然古今所不易也其間惟觜參二宿相距最近觜止三星形如品字其所占之度狹參有七星三星平列於中四星角出於外其所占之度廣古法以參宿中三星之東一星作距星則觜前參後康熙年間用西法算書以參中三星之西一星作距星遂改為參前觜後故時憲書内星宿值日亦依此序鋪註以星度考之古以觜在前則距參一度而分野之度狹以參在後則距井十度三十六分而分野之度廣若如西法以參在前以觜在後則參反距觜一度而參宿距井之十度三十六分移而歸觜似不如古法為優今莊親王等既稱奉
  命重修儀象志恒星經緯度表順序改正參宿在後觜宿在前乾隆十九年之七政書即用此表推算應如所請以乾隆十九年為始時憲書之值宿亦依古改正以觜前參後鋪註則與恒星經緯度表相合而四方七宿分配木金土日月火水七政之序亦合矣從之
  二十年六月
  命測量新闢西疆北極高度東西偏度
  諭曰西師奏凱大兵直抵伊犁準噶爾諸部盡入版圖其星辰分野日出入晝夜節氣時刻宜載入時憲書頒賜正朔其山川道里應詳細相度載入皇輿全圖以昭中外一統之盛左都御史何國宗素諳測量同五官正明安圖副都統富徳帶西洋人二名前徃各該處測其北極高度東西偏度及一切形勝悉心考訂繪圖呈覽所有坤輿全圖及應需儀器俱酌量帶往
  二十二年丁丑十月庚申朔頒乾隆二十三年時憲書增列新闢準噶爾部回部及新附外藩晝夜節氣時刻並分列
  盛京東北諸方於首其增列之名二十曰巴里坤曰穆壘曰濟木薩曰烏嚕木齊曰安濟海曰珠勒都斯曰崆吉斯曰哈什曰伊犁曰博囉塔拉曰哈布塔克曰拜達克曰齋爾曰塔爾巴噶台曰吐魯畨曰魯克沁曰烏沙克塔勒曰哈喇沙爾曰庫爾勒曰哈薩克其分列之名五曰三姓曰黑龍江曰吉林曰伯都訥曰尼布楚
  二十五年庚辰十月壬申朔頒乾隆二十六年時憲書增列回部及新附外藩晝夜節氣時刻其增列之名二十有六曰布古爾曰庫車曰賽哩木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什噶爾曰鄂什曰巴爾楚克曰英阿雜爾曰葉爾羌曰和闐曰伊里齊曰玉隴哈什曰哈喇哈什曰克里雅曰色哷庫勒曰喀楚特曰三珠曰鄂囉善曰什克南曰拔達克山曰斡罕曰博羅爾曰安集延曰那木干曰霍罕曰塔什罕三十五年庚寅十月癸酉朔頒乾隆三十六年時憲書將後頁紀年加編至一百二十嵗先是本年正月奉
  上諭國家熙洽化成薄海共躋夀宇昇平人瑞實應昌期是以每嵗題報直省老民老婦年至百嵗及百嵗以上者不可勝紀因思向來所頒時憲書後頁紀年祇載花甲一周為斷殊不知周甲夀所常有而三元之序數本循環成例拘墟未為允協著交欽天監自乾隆三十六年辛夘嵗為始於一嵗下添書六十一嵗仍依干支以次載至一百二十嵗則開袠犁然期頤並登正朔用符紀嵗授時之義
  三十九年甲午十月辛巳朔頒乾隆四十年時憲書増列土爾扈特等處晝夜節氣時刻其增列之名二十有四曰阿勒坦淖爾烏梁海曰汗山哈屯河曰唐努山烏梁海曰烏蘭固木杜爾伯特曰額爾齊斯河曰齋桑淖爾曰阿勒台山烏梁海曰阿勒輝山曰科布多城曰烏里雅蘇台城曰布勒罕河土爾扈特曰巴爾噶什淖爾曰烏隴古河曰赫色勒巴斯淖爾曰和博克薩哩土爾扈特曰扎哈沁曰齋爾土爾扈特曰吹河曰晶河土爾扈特曰庫爾喀喇烏蘇土爾扈特曰塔拉斯河曰和碩特曰那林山曰特穆爾圖淖爾
  四十三年戊戌十月丁巳朔頒乾隆四十四年時憲書増列兩金川各土司等處晝夜節氣時刻其増列之名十有三曰三雜谷曰黨壩曰綽斯甲布曰金川勒烏圍曰金川噶拉依曰瓦寺曰革布什咱曰布拉克底曰小金川美諾曰巴旺曰沃克什曰明正曰木坪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七
  象緯考
  兩儀七政恒星總論
  等謹按前史志天文者大抵詳於七政恒星而於兩儀則紀其變而弗紀其常我
  朝作明史天文志以常象雖無古今之異而言天者後勝於前宜標其指要以為綱領爰先兩儀次七政恒星伏惟
  聖祖仁皇帝著厯象考成一書綜前古周髀宣夜渾天諸
  家之同異而折衷一是我
  皇上復以近時實測之數剖析源流著為後編蓋皆循蜚疏仡以來三極彛訓之所未有也兹敬録總論諸篇彚為一卷以識推步測驗者之所據依焉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天象
  虞書堯典曰欽若昊天厯象日月星辰楚詞天問曰圜
  則九重孰營度之後世厯家謂天有十二重非天實有如許重數蓋言日月星辰轉運於天各有所行之道即楚詞所謂圜也欲明諸圜之理必詳諸圜之動欲考諸圜之動必以至靜不動者凖之然後得其盈縮蓋天道靜專者也天行動直者也至靜者自有一天與地相為表裏故羣動者運於其間而不息若無至靜者以驗至動則聖人亦無所成其能矣人恒在地面測天而七政之行無不可得者正為以靜驗動故也十二重天最外者為至靜不動次為宗動南北極赤道所由分也次為南北歲差次為東西歲差此二重天其動甚㣲厯家姑置之而不論焉次為三垣二十八宿經星行焉次為填星所行次為歲星所行次為熒惑所行次則太陽所行黄道是也次為太白所行次為星辰所行最内者則太隂所行白道是也要以去地之逺近而為諸天之内外然所以知去地之逺近者則又從諸曜之掩食及行度之遲疾而得之蓋凡為所掩食者必在上而掩之食之者必在下月體能蔽日光而日為之食是日逺月近之徴也月能掩食五星而月與五星又能掩食恒星是五星髙於月而卑於恒星也五星又能互相掩食是五星各有逺近也又宗動天以渾灝之氣挈諸天左旋其行甚速故近宗動天者左旋速而右移之度遲漸逺宗動天則左旋較遲而右移之度轉速今右移之度惟恒星最遲土木次之火又次之日金水較速而月最速是又以次而近之證也是故恒星與宗動相較而歲差生焉太陽與恒星相㑹而歲實生焉黄道與赤道出入而節氣生焉太陽與太隂循環而朔望盈虚生焉黄道與白道交錯而薄蝕生焉五星與太陽離合而遲疾順逆生焉地心與諸圜之心不同而盈縮生焉厯代專家多方測量立法布算積乆愈詳已得其大體其間或有毫芒之差諸説不無同異者蓋因儀器仰測穹蒼失之纎微年乆則著雖有聖人莫能預定惟立窮源竟委之法隨時實測取其精密附近之數折中用之每數十年而一修正斯為治厯之通術而古聖欽若之道庻可復於今日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地體
  欲明天道之流行先達地球之圓體日月星辰每日出入地平一次而天下大地必非同時出入居東方者先見居西方者後見東西相去萬八千里則東方人見日為午正者西方人見日為卯正也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當地上二百里是故推驗大地經緯度分皆與天應測緯度者用午正日晷或測南北二極測經度則必於月蝕取之蓋月蝕與日蝕異日之食限分數隨地不同月之食限分數天下皆同但入限有晝夜人有見不見耳此處食甚於子者處其東三十度必食甚於丑處其西三十度必食甚於亥是故相去九十度則此見食於子而彼見食於酉相去百八十度則此見食於子而彼當食於午雖食而不可見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黄道赤道
  天包地外圜轉不息南北兩極為運行之樞紐地居天中體圓而靜人環地面以居隨其所至適見天體之半中華之地面近北故北極常見南極常隱平分兩極之中横帶天腰者為赤道赤道距天頂之度即北極出地之度也赤道以北為内為隂以南為外為陽斜交赤道而半出其南半出其北者為黄道乃太陽一歲所躔之軌迹也黄赤道相交之兩界為春秋分距赤道南二十三度半為冬至距赤道北二十三度半為夏至七政所行之道紛然不齊惟恃黄赤二道以為推測之本蓋太陽循黄道東行而出入於赤道之南北太隂與五星各循本道東行而又出入於黄道之南北故黄赤二道之位定則晝夜永短寒暑進退以及晦朔弦望薄蝕朏朒皆從此可稽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經緯度
  恒星七政各有經緯度蓋天周弧線縱横交加即如布帛之經緯然故以東西為經南北為緯然有在天之經
  緯有隨地之經緯在天則為赤道為黄道隨地則為地平赤道均分三百六十度平分之為半周各一百八十度四分之為象限各九十度六分之為紀限各六十度十二分之為宫為時各三十度是為赤經從經度出弧線與赤道十字相交各引長之㑹於南北極皆成全圜亦分為三百六十度兩極相距各一百八十度兩極距赤道俱九十度是為赤緯依緯度作圜與赤道平行名距等圈此圈大小不一距赤道近則大距赤道逺則小其度亦三百六十俱與赤道之度相應也赤道之用有動有靜動者隨天左旋與黄道相交日躔之南北於是乎限靜者太虚之位亘古不移晝夜之時刻於是乎紀焉黄道之宫度並如赤道其與赤道相交之兩㸃為春秋分相距皆半周平分兩交之中為冬夏至距兩交各一象限六分象限為節氣各十五度是為黄經從經度出弧線與黄道十字相交各引長之周於天體即成全圜其各圜相凑之處不在赤道之南北兩極而别有其樞心是為黄極黄極之距赤極即兩道相距之度其距黄道亦皆九十度是為黄緯而月與五星出入黄道之南北者悉於是而辨焉故凡南北圈過赤道極者必與赤道成直角而不能與黄道成直角其過黄道極者亦必與黄道成直角而不能與赤道成直角惟過黄赤兩極之圈其過黄赤道也必當冬夏二至之度所以並成直角名為極至交圈又若赤道度為主而以黄道度凖之則互形大小何也渾圓之體當腰之度最寛漸近兩端則漸狹距等圈之度也二至時黄道以腰度當赤道距等圈之度故黄道一度當赤道一度有餘二分時兩道雖皆腰度然赤道平而黄道斜故黄道一度當赤道一度不足也此所謂同升之差而七政升降之斜正伏見之先後皆由是而推焉至於地平經緯則以各人所居之天頂為極蓋人所居之地不同故天頂各異而經緯從而變也地在天中體圓而小隨人所立凡目力所極適得大圓之一半則地雖圓而與平體無異故謂之地平乃諸曜出没之界晝夜晦明之交也地平亦分三百六十度四分之為四方子午卯酉各相距九十度二十四分之為二十四向各十五度是為地平經從經度出弧線上㑹於天頂並皆九十度從地平下至天頂之衝亦九十度是為地平緯又名高弧高弧從地平正午上㑹天頂者其全圈必過赤道南北兩極名為子午圈乃諸曜出入地平適中之界而北極之高下晷影之長短中星之推移皆由是而測焉是故經緯相求黄赤互變因黄赤而求地平或因地平而求黄赤乃厯象之要務推測之所取凖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七政宿度
  日月五星皆有宿度古以十二宮定於二十八宿故宿度逐歲不同者經度亦因而不同今以二十八宿厯於十二宫故宿度逐歲有差而經度終古不變其法以歲差五十一秒按歲積之與各宿第一星黄道經度相加為本年黄道宿鈐乃於七政黄道經度内減去相當黄道宿度餘即七政黄道宿度蓋七政恒星皆宗黄道故宿度亦以黄道推也至於日月交食則并用赤道宿因其關於天行最著故於推算獨詳然各宿赤道經緯度逐歲不同須按推恒星赤道經度法求得本年各宿第一星赤道經度為本年赤道宿鈐乃於太陽太隂赤道經度内減去相當赤道宿度餘即太陽太隂赤道宿度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北極高度
  北極為天之樞紐居其所而不移其出地有高下者因人所居之地南北之不同也是故寒暑之進退晝夜之永短因之而各異焉蓋厯法以日躔出入赤道之度定諸節氣而北極出地之度即赤道距天頂之度倘推測不精高度差至一分則春秋分必差一時而冬夏至必差一二日日躔既差則月離五星之經緯無不謬矣故測北極出地之高下最宜精密不容或略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地半徑差
  凡求七曜出地之高度必用測量乃測量所得之數與推步所得之數往往不合蓋推步所得者七曜距地心之高度而測量所得者七曜距地面之高度也距地心之高度為真高距地面之高度為視高人在地面不在地心故視高必小於真高以有地半徑之差也或有大於真高者則濆䝉氣所為也蓋七曜恒星雖皆麗於天而其高下又各不等惟恒星天為最高其距地最逺地半徑甚㣲故無視高真高之差若夫七曜諸天則皆有地半徑差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地影半徑
  太陽照地而生地影太隂遇影而生薄蝕凡食分之淺深食時之乆暫皆視地影半徑之大小其所係固非輕也但地影半徑之大小隨時變易其故有二一縁太陽距地有逺近距地逺者影巨而長距地近者影細而短此由太陽而變易者也一縁地影為尖圓體近地麤而逺地細太隂行最卑距地近則過影之麤處其徑大行最高距地逺則過影之細處其徑小此由太隂而變易者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日月實徑與地徑
  日最大地次之月最小新法厯書載日徑為地徑之五倍有餘月徑為地徑之百分之二十七強今依其法用日月高卑兩限各數推之所得實徑之數日徑為地徑之五倍又百分之七月徑為地徑之百分之二十七弱皆與舊數大制相符足徴其説之有據而非誣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清䝉氣差
  清䝉氣差從古未聞明萬厯間西人第谷始發之其言曰清𫎇氣者地中遊氣時時上騰其質輕微不能隔礙人目却能映小為大升卑為高故日月在地平上比於中天則大星座在地平上比於中天則廣此映小為大也定望時地在日月之間人在地面無兩見之理而恒得兩見或日未西没而已見月食於東日已東出而尚見月食於西此升卑為高也又曰清䝉之氣有厚薄有高下氣盛則厚而高氣微則薄而下而升像之高下亦因之而殊其所以有厚薄有高下者地勢殊也若海或江湖水氣多則清𫎇氣必厚且高也故欲定七政之緯宜先定本地之清䝉差第谷言其國北極出地五十五度有竒測得地平上最大之差三十四分自地平以上其差漸少至四十五度其差五秒更高則無差矣此即新法厯書所用之表也近日西人又言於北極出地四十八度之地測得太陽高四十五度時䝉氣差尚有一分餘自地平至天頂皆有𫎇氣差即此觀之益見䝉氣差之隨地不同而第谷之言為不妄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曚影刻分
  曚影者古所謂晨昏分也太陽未出之先已入之後距地平一十八度皆有光故以一十八度為曚影限然北極出地有高下太陽距赤道有南北故曚影刻分隨時隨地不同其隨時不同者二分之刻分少二至之刻分多也隨地不同者愈北則刻分愈多愈南則刻分愈少也若夫北極出地五十度則夏至之夜半猶有光愈高則漸不夜矣南至赤道下則二分之刻分極少而二至之刻分相等赤道以南反是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時差
  時差者平時與用時相較之時分也推步所得者為平時測量所得者為用時用時即視時也二者常不相合其故有二一因太陽之實行而時刻為之進退蓋以高卑為加減之限也一因赤道之升度而時刻為之消長蓋以分至為加減之限也新法厯書合二者以立表名曰日差然高卑每年有行分則宫度引數必不能相同若合立一表歲乆即不可用今仍分作二表加減兩次庻於法為密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歲差
  歲差者太陽每歲與恒星相距之分也如今年冬至太陽躔某宿度至明年冬至時不能復躔原宿度而有不及之分但其差甚微古人初未之覺至晉虞喜始知之因立歲差法厯代治厯者宗焉而所定之數各家不同喜以五十年差一度劉宋何承天以百年差一度祖冲之以四十五年差一度隋劉焯以七十五年差一度唐傅仁均以五十五年差一度僧一行以八十二年差一度惟宋楊忠輔以六十七年差一度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每分六十秒約之得每年差五十二秒半元郭守敬因之較諸家為密今新法實測晷影驗之中星得七十年有餘而差一度每年差五十一秒此所差之數在古法為冬至西移之度新法為恒星東行之度徴之天象恒星原有動移則新法之理長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厯元
  治厯者必有起算之端是謂厯元其法有二一則逺溯古初冬至七曜齊元之日為元自漢太初以來諸厯所用之積年是也一則截算為元若元授時厯以至元辛巳天正冬至為元今時憲厯以崇禎元年戊辰天正冬至為元是也二者雖同為起算之端然積年實不如截算之簡易也夫所謂七曜齊元者乃溯上古冬至之時歲月日時皆㑹甲子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聯珠是以為造厯之元使果有此雖萬世遵用可矣而廿一史所載諸家厯元無一同者是其所用積年之乆近皆非有所承受但以巧算取之而已當其立法之初亦必有所驗於近測遂援之以立術於是溯而上之至於數千萬年之逺庻幾各曜之躔次可以齊同然既欲其上合厯元又欲其不違近測竒零分秒之數决不能齊勢不能不稍為遷就以求其巧合其始也據近測以求積年其既也且將因積年而改近測矣杜預云治厯者當順天以求合不當為合以驗天積年之法是為合以騐天也安得為立法之盡善乎若夫截算之法不用積年虚率而一以實測為憑誠為順天求合之道治厯者所當取法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太陽行度
  太陽行天每歲一周萬古不忒宜其每日平行而無有盈縮乃徴之實測則春分至秋分行天半周而厯日多秋分至春分行天半周而厯日少其在本天所行之度原均而人居地上所見時日不同今即其不平行之數
  求其所以然之故則惟有本天高卑之説能盡之本天高卑之法有二一為不同心天蓋天包地外以地為心太陽本天亦包乎地外而不以地為心因其有兩心之差而高卑判焉自春分厯夏至以至秋分太陽行本天之大半周故厯日多而自地心立算止行黄道之半周故為行縮自秋分厯冬至以至春分太陽行本天之小半周故厯日少而自地心立算亦行黄道之半周故為行盈夫日在本天原自平行因自地心立算而不以太陽本天心立算遂有高卑盈縮之異故高卑為盈縮之原而兩心之差又高卑之所由生也一為本輪蓋本天與地同心而本天之周又有一本輪本輪心循本天周向東而行日在本輪之周向西而行兩行之度相等太陽在本輪之下半周去地近為卑則順輪心行故見其速於平行在本輪之上半周去地逺為高則背輪心行故見其遲於半行在本輪之左右去地不逺不近為高卑適中故名中距其行與半行等本輪循本天東行為平行度太陽循本輪西行由下而左而上而右而復於下為自行度如太陽在本輪之下去地心最近是為最卑太陽在本輪之上去地心最逺是為最高最高最卑之㸃皆對本輪心與地心成一直線其平行實行同度故為盈縮起算之端如太陽由本輪下向左順輪心行能益東行之度故較平行度為盈至半象限後所益漸少迨輪心行一象限太陽亦行輪周一象限即無所益而復於平行是為中距然而積盈之多正在中距蓋從地心立算為盈差之極大也從中距而後太陽行本輪之上半周背輪心行故實行漸縮然因有積盈之度方以次漸消其實行仍在平行前迨行滿一象限至最高為極縮而積盈之度始消盡無餘其實行與平行乃合為一線故自最卑至最高半周俱為盈也如太陽由本輪上向右背輪心行能損東行之度故較平行度為縮至半象限後所損漸少迨輪心行一象限太陽亦行輪周一象限即無所損而復於平行是為中距然而積縮之多亦在中距蓋從地心立算為縮差之極大也從中距而後太陽行本輪之下半周順輪心行故實行漸盈然因有積縮之度方以次相補其實行仍在平行後迨行滿一象限至最卑為極盈而積縮之度始補足無缺其實行與平行乃合為一線故自最高至最卑半周俱為縮也求得兩心之差而本輪之徑自見明於本輪之故而盈縮之理益彰其理相通其用相輔可以參稽而互證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太隂行度
  太隂行度有九而隨天西轉之行不與焉一曰平行蓋太隂之本天帶一本輪本輪心循本天自西而東每日平行一十三度有竒二十七日有餘而行天一周即白道經度也二曰自行蓋本輪心循白道行自西而東即平行經度太隂復依本輪周行自東而西每日亦行一十三度有竒微不及本輪心行而與本輪心之行順逆參錯人目視之遂生遲疾故名自行以别之授時厯名為轉
  周滿一周為轉終其所生之遲疾差名為初均數也三曰均輪行西人第谷言用一本輪以齊太隂之行往往與實測未合因將本輪半徑三分之存其二分為本輪半徑用其一分為均輪半徑均輪循本輪周行自東而西即自行轉周度太隂復依均輪周行自西而東每日行二十六度有竒為輪心行之倍度均輪心行一度月行均輪周二度也其所生之遲疾差即今所用之初均數也四曰次輪行蓋用本輪均輪推得遲疾之最大差為四度有竒於朔望時測之其數恰合而於上下弦時測之則不合其大差至七度有竒故又於均輪之周復設一輪循均輪周行命為次輪次輪心自西而東太隂復依次輪周亦自西而東每日行二十四度有竒為本輪心距太陽行之倍度本輪心距太陽行一度月行次輪周二度名為倍離倍離所生之遲疾差名為次均數也五曰次均輪行蓋有初均次均以步朔望以定兩弦則既合矣而於兩弦前後測之又多不合爰思次輪之上必更有一輪以消息乎次均之數今命之曰次均輪其心循次輪周自西而東行倍離之度而太隂則循此輪之周自東而西亦行倍離之度用其所生之差以加減次均數即與太隂兩弦前後所行恰合也六曰交行蓋太隂行白道出入於黄道之内外大距五度有竒其自黄道南過黄道北之㸃名曰正交即如春分自赤道南過赤道北自黄道北過黄道南之㸃名曰中交即如秋分自赤道北過赤道南每交之中不能復依原次而不及一度有餘逐日計之退行三分有餘命為兩交左旋之度自東而西也亦名羅計行度也正交曰羅㬋中交曰計都七曰最高行最高者本輪之上半最逺地心之處而最高行者平行與自行相較之分也均輪心從最高左旋微不及於平行每日六分有竒即命為最高左旋之度亦名月孛行度也八曰距日行於每日平行度内減去太陽之行為每日太隂距太陽行二十九日有竒而復與日㑹是為朔䇿九曰距交行以每日平行度與每日交行相加得每日太隂距交度二十七日有竒而行交一周名為交周也
  太隂行度用四輪推之而四輪之法皆係實測而得非意設也西人第谷以前步月離惟用本輪次輪蓋因朔望之行有遲疾故知其有本輪而兩弦之行不同於朔望故知其有次輪其法次輪與本輪兩周相切太隂行於次輪之上朔望時太隂正當兩周相切之㸃故云朔望時太隂循本輪周行而兩弦時太隂則從兩周相切之㸃行次輪半周距本輪心最逺故次輪全徑為兩弦時大於朔望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第谷遵其法用之因不能密合太隂之行故於本輪上復加一均輪且因兩弦前後之行又不同於兩弦故又加一次均輪蓋用本輪推朔望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為本輪半徑得四度五十八分有餘而徴之實測惟自行三宫九宫初度之一㸃為合在最高前後兩象限則失之小在最卑前後兩象限則失之大故第谷將本輪半徑三分之存其二分為本輪半徑取其一分為均輪半徑用求平行實行之差為初均數乃密合於天至於兩弦時平行實行之極大差七度二十五分有餘雖為新本輪半徑併均輪半徑仍加次輪全徑之數然即舊本輪半徑與次輪全徑相併之數也其次均輪行於次輪即如初均輪之行於本輪但所行之度不同耳初均輪行為引數之度次均輪行為倍離之度要之本輪者推本天之高卑均輪者所以消息本輪之行度次輪者定朔望兩弦之逺近次均輪者又所以分别朔望兩弦前後之加減故本輪行度合初均輪之倍引而生初均數分高卑左右而為朔望之加減差也次輪行度合次均輪之倍離而生二三均數分逺近上下而為兩弦及兩弦前後之加減差也是故非驗諸實測無以知四輪之妙而明於四輪之用則於太隂遲疾之故思過半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朔望有平實之殊
  日月相㑹為朔相對為望而朔望又有平實之殊平朔望者日月之平行度相㑹相對也實朔望者日月之實行度相㑹相對也故平朔望與實朔望相距之時刻以兩實行相距之度為凖蓋兩實行相距之度以兩均數相加減而得而兩朔望相距之時刻則以兩實行相距之度變為時刻以加減平朔望而得實朔望故兩實行相距無定度則兩朔望相距亦無定時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晦朔弦
  太隂之晦朔弦望雖無關於自行之遲疾而自行之遲疾實由於朔望兩弦而得知其二十七日有竒而一周者太隂之自行也其二十九日半強而與太陽相㑹者朔䇿也其間猶有望與上下兩弦之分焉蓋太隂之體賴太陽而生光其向太陽之面恒明背太陽之面恒晦而其行則甚速於太陽當其與太陽相㑹之時人在地上正見其背故謂之朔朔後漸逺太陽人可漸見其面其光漸長至距朔七日有竒其距太陽九十度人可見其半面太陽在後太隂在前其光向西其魄向東故名上弦弦以後距太陽愈逺其光漸滿至一百八十度正與太陽相望人居其間正見其面故謂之望自望以後又漸近太陽人不能正見其面其光漸虧其魄漸生至距望七日有竒其距太陽亦九十度則又止見其半面太陽在前太隂在後其光向東其魄向西故名下弦弦以後距太陽愈近其光漸消至復與太陽相㑹其光全晦復為朔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太隂隱見遲疾
  合朔之後恒以三日月見於西方故尚書註月之三日為哉生明然有朔後二日即見者更有晦日之晨月見東方朔日之夕月見西方者唐厯家遂為進朔之法致日食乃在晦宋元史已辨其非而未明其故蓋月之隱見遲疾固有一定之理可按數而推殆因乎天行由於地度無庸轉移遷就也至於漢魏厯家未明盈縮遲疾之差以平朔著厯故有晦而月見西方朔而月見東方者此則推步之疎不可以隱見遲疾論也隱見之遲疾一因黄赤道之升降有斜正也蓋春分前後各三宫由星紀至實沈六宫黄道斜升而正降月離此六宫則朔後疾見秋
  分前後各三宫由鶉首至析木六宫黄道正升而斜降月離此六宫則朔後遲見如日躔降婁初度月離降婁一十五度為正降日入時月在地平上高一十四度餘即可見蓋入地遲而見早也日躔壽星初度月離壽星一十五度為斜降日入時月在地平上高六度餘即不可見蓋入地疾而見遲也若晦前月離正升六宫則隱遲斜升六宫則隱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距黄緯有南北也蓋月距黄道北則朔後見早距黄道南則朔後見遲如日躔降婁初度月離降婁一十五度而月距黄道北則月距地平之度多入地遲而見早月距黄道南則月距地平之度少入地疾而見遲也若晦前距黄道北則隱遲距黄道南則隱早其理亦同一因月自行度有遲疾也蓋月自行遲則朔後見遲晦前隱遲自行疾則朔後見早晦前隱早也夫月離正降宫度距日一十五度即可見以每日平行一十二度有竒計之則朔後一日有餘即見生明於西是故合朔如在甲日亥子之間月離正升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遲厯則甲日太陽未出亦見東方月離正降宫度距黄道北而又行疾厯則乙日太陽已入亦見西方矣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恒星東行
  恒星行即古歲差也古謂恒星不動而黄道西移今謂黄道不動而恒星東行蓋使恒星不動而黄道西移則恒星之黄道經緯度宜每歲不同赤道經緯度宜終古不變今測恒星之黄道經度每歲東行而緯度不變至於赤道經度則逐歲不同而緯度尤甚自星紀至鶉首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在赤道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自鶉首至星紀六宫星在赤道南者緯度古少而今漸多在赤道北者緯度古多而今漸少凡距赤道二十三度半以内之星在赤道北者皆可以過赤道南在赤道南者亦可以過赤道北則恒星循黄道東行而非黄道之西移明矣新法厯書載西人第谷以前恒星東行之數或云百歲而行一度或云七十餘年而行一度或云六十餘年而行一度隨時修改與古累改歳差之意同迨第谷定恒星每歲東行五十一秒約七十年有餘而行一度而元郭守敬所定亦為近之至今一百四十餘年驗之於天雖無差忒但星行微渺必厯多年其差乃見然則第谷所定之數亦未可泥為定凖惟隨時測驗依天行以推其數可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測恒星
  恒星東行既依黄道則測定一年之黄道經緯度而逐年之黄道經緯度皆視此矣然欲測諸恒星必以一星作距而欲測黄道經緯度必以赤道經緯度為宗蓋諸曜隨天左旋惟赤極不動其經緯既與黄道相當又與地平相應時刻之早晚於是乎紀太陽之躔次於是乎辨非赤道則黄道無從而稽也其法擇恒星之大者測其方中時刻及正午高弧乃以本時太陽赤道經度與太陽距午正赤道經度相加即星之赤道經度又以正午高弧與赤道高度相減即星之赤道緯度既得赤道經緯度則用弧三角法推得黄道經緯度既得一星之黄赤經緯度即以此一星作距或用黄道赤道諸儀測其相距之經緯或用地平象限諸儀測其偏度及高弧而諸星之黄赤經緯度皆可得矣要之測恒星之法先測一星為凖而此星經度必取定於太陽倘於時刻差四分則於天行差一度故須參互考驗方得密合或用太隂及太白比測者然皆有視差不如用太陽之確凖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恒星出入地平
  恒星隨宗動天東出西入旋轉有常因節氣有冬夏晝夜有永短人居有南北故所見恒星出入地平之時刻因時各異隨地不同也夫逐時皆有出入地平之恒星逐星皆有出入地平之時刻可以測𠉀而得亦可以推步而知其法用本地北極高度及本星赤道經緯度求得本星與赤道同出入地平之度乃與本時太陽赤道經度相減即得本星出入地平之時刻也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弧三角形
  弧三角形者球面弧線所成也古厯家有黄赤相凖之率大約就渾儀度之僅得大概未能形諸算術惟元郭守敬以弧矢命算黄赤相求始有定率視古為密但其法用三乗方取數甚難自西人利瑪竇湯若望等繙譯厯書始有曲線三角形之法三弧度相交成三角形其三弧三角各有相應之八線弧與弧相交即線與線相遇而勾股比例生焉於是乎有黄道可以知赤道有赤道可以知黄道有經可以知緯有緯可以知經厯象之法至此而備勾股之用至此而極矣
  正弧三角形必有一直角者蓋因南北二極為赤道之紐皆距赤道九十度故凡過南北二極經圈與赤道交所成之角俱為直角其相當之弧皆九十度又凡
  有一圈即有兩極其過兩極經圈與本圈相交亦必為直角其所成三角形必皆為正弧三角形夫正弧三角形所知之三件弧角相對者用弧角之八線所成勾股
  為比例而弧角不相對者則用次形蓋以弧角之八線所成勾股比例不生於本形而生於次形而次形者乃以本形與象限相減之餘度所成故用本形之餘弦餘切即用次形之正弦正切也其法可易弧為角易角為弧若斜弧三角形可易大形為小形易大邊為小邊易鈍角成鋭角邊與角雖不相對可易為相對且知三角即可以求邊其理實一以貫之也
  弧三角之有斜弧形猶直線三角之有鋭鈍形也但直線三角之鋭鈍形惟二種一種三角俱鋭一種一鈍兩鋭而斜弧形則不然或三角俱鋭或三角俱鈍或兩鋭一鈍或兩鈍一鋭其三邊或俱大過於九十度或俱小不及九十度或兩大一小或兩小一大參錯成形為類甚多而新法厯書所載推算之法益復繁雜難稽蓋三角三邊各有八線但線與線之比例相當即可相求是故或同步一星或同推一數而所用之法彼此互異遂使學者莫知所從兹約以三法求之無論角之鋭鈍邊之大小並視先所知之三件為斷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對之邊角又有對所求之邊角則用邊角比例法其一先知之三件有相對之邊角而無對所求之邊角或求角而無對角之邊或求邊而無對邊之角則用垂弧法其一先知之三件無相對之邊角或三邊求角或有兩邊一角而角在所知兩邊之間或三角求邊或有兩角一邊而邊在所知兩角之間則用總較法明此三法則斜弧之用已備而七政之升降出没經緯之縱横交加無不可推測而知矣
  等謹按考成上編首論儀象次即詳弧三角形備列綱領條目圖説及相求比例總較之法誠以日躔月離日食月食五星恒星皆藉是以推步焉兹録總論及分論正斜形各一篇其神明簡易之妙用可概見云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歲實
  日行天一周為歲周歲之日分為歲實古法日行一度故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歲實為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堯典曰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杜預謂舉全數而言則有六日其實五日四分日之一是也漢末劉洪始覺冬至後天以為歲實太強減歲餘分二千五百為二千四百六十二晉虞喜宋何承天祖冲之謂歲當有差乃損歲餘以益天周歲差之法由斯而立元郭守敬取劉宋大明戊寅以來相距之積日時刻求得歲實為三百六十五日二千四百二十五分比四分日之一減七十五分而天周即為三百六十五度二千五百七十五分矣西法周天三百六十度第谷定歲實為三百六十五日五時三刻三分四十五秒以周日一萬分通之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一八七五較之郭守敬又減萬分之三有竒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九分零八秒一十九微四十九纎五十一忽三十九芒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七三六五八歲差則謂恒星每年東行五十一秒不特天自為天歲自為歲而星又自為星其理甚明後西人柰端等屢測歲實又謂第谷所減太過酌定歲實為三百六十五日五時三刻三分五十七秒四十一微三十八纎二忽二十六芒五十六塵以周日一萬分通之得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一四一五比第谷所定多萬分之一有竒以除周天三百六十度得每日平行五十九分零八秒一十九微四十四纎四十三忽二十二芒零三塵即十分度之九分八五六四六九六九三五一二八二二五比第谷所定少五纎有竒每年少三十微有竒蓋歲實之分數增則日行之分數減據今表推雍正元年癸夘天正冬至比第谷舊表遲二刻日躔平行根比舊表少一分一十四秒而第谷去今一百四十餘年以數計之其差恰合是亦取前後兩冬至相距之積日時刻而均分之非意為增損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黄赤距緯
  黄赤距緯古今所測不同自漢以來皆謂黄道出入赤道南北二十四度元郭守敬所測為二十三度九十分三十秒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約之得二十三度三十三分三十二秒第谷所測為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康熙五十二年
  皇祖聖祖仁皇帝命和碩莊親王等率同儒臣於暢春園䝉養齋開局測太陽高度得黄赤大距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三十秒今監臣戴進賢等厯考西史第谷所測蓋在明隆萬時而漢時多祿畝所測為二十三度五十一分三十秒較第谷為多我朝順治年間刻白爾改為二十三度三十分後利酌理噶西尼又改為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俱較第谷為少其前後多少之故或謂諸家所用𫎇氣差地半徑差之數各有不同故所定距緯亦異然合中西考之第谷以前未知有𫎇氣差而多祿畝與古為近至郭守敬則與第谷相若而去多祿畝則有十數分之多康熙年間所用䝉氣差地半徑差俱仍第谷之舊與刻白爾噶西尼
  等所用之數不同而所測大距又相去不逺由此觀之則黄赤距度古今實有不同而非由於所用差數之異所當隨時考測以合天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地半徑差
  噶西尼等謂日天半徑甚逺無地半徑差而測量所係只在秒微又有䝉氣雜乎其内最為難定因思日月星之在天惟恒星無地半徑差若以日與恒星相較可得其凖而日星不能兩見是測日不如測五星也土木二星在日上去地尤逺地半徑差愈微金水二星雖有時在日下而其行繞日逼近日光均為難測惟火星繞日而亦繞地能與太陽衝故夜半時火星正當子午線於南北兩處測之同與一恒星相較其距恒星若相等則是無地半徑差若相距不等即為有地半徑差其不等之數即兩處地半徑差之較且火星衝太陽時其距地較太陽為近則太陽地半徑差必更小於火星地半徑差也噶西尼用此法推得火星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徑差為二十五秒比例得太陽在中距時地平上最大地半徑差為一十秒驗之交食果為脗合近日西法並宗其説今用所定地半徑差求地半徑與日天半徑之比例中距為一與二萬零六百二十六最高為一與二萬零九百七十五最卑為一與二萬零二百七十七以求地平上最大之地半徑差最高為九秒五十微最卑為一十秒一十㣲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日月實徑
  從來算家謂日月之在天其實徑原為一定之數而視徑之大小則因距地有逺近而時時不同然所謂實徑者仍以視徑之大小距地之逺近比例而得今日月本天心之距地心數皆與舊不同則日月距地之逺近亦因之而各異且視徑之大小古今所測相差惟在分秒之間在器只爭毫釐而在數已差千百則實徑究亦未有一定之數也西法以日實徑為地徑之五倍有餘中距日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一千一百四十二月實徑為地徑百分之二十七強中距朔望時月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五十六又百分之七十二上編仍之以推最高日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一千一百六十二最卑日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一千一百二十一最高朔望時月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五十八又百分之一十六最卑朔望時月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為一與五十四又百分之八十四今監臣戴進賢等據西人近年所測日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最高為一與二萬零九百七十五中距為一與二萬零六百二十六最卑為一與二萬零二百七十七月天半徑與地半徑之比例最高為一與六十三又百分之七十七中距為一與五十九又百分之七十八最卑為一與五十五又百分之七十九又用逺鏡儀西人黙爵所製以逺鏡加衡為窺管測得日視徑最高為三十一分四十秒中距為三十二分一十二秒最卑為三十二分四十五秒月視徑最高為二十九分二十三秒中距為三十一分二十一秒最卑為三十三分三十六秒用此數推算日實徑為地徑之九十六倍又十分之六月實徑為地徑百分之二十七小餘二六強夫月實徑與舊大致相符而日實徑差至十九倍者蓋今所測日距地數比舊原大十八倍餘則日實徑比舊大十九倍止為大十八分之一故今之日視徑亦比舊大十八分之一是則視徑之大小固各得之實測要亦合諸推算以成一家之言至於日體純陽其光恒溢於常徑之外新法算書謂周圍皆大一分今説謂大一十五秒故推日食之法必於併徑内減去太陽光分一十五秒餘與視緯相較方為受食之分而日之本徑則仍帶光分算其理固應爾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日月影半徑及影差
  日月兩地半徑差相併即與日半徑影半徑相併之數等而日月地半徑差及日半徑皆推交食所必用之數且又皆由距地之高卑逺近而生故近日西法皆不用另求影半差惟以日月兩地半徑差相加内減去日半徑餘即為實影半徑以影差已在其中也此外又有視影之説蓋以地上有𫎇氣差能映小為大則太陽實徑必小於視徑實徑小則影大矣又月食時日在地下䝉氣轉蔽日光則地影視徑必尤大於實徑計其所大之分約為太隂地平徑差六十九分之一故又以此為影差與實影半徑相加為視影半徑則所謂影差者名雖同而義實異也總之算家立説古今不必相同然測驗皆期於合天而推步必歸於有據舊説謂太陽有光分能侵地影使小今説謂地周有䝉氣能障地影使大此亦極不同之致矣然最大影半徑舊為四十六分四十八秒今為四十六分五十一秒相差不過三秒最小影半徑舊為四十二分三十八秒今為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相差四分有餘蓋地影之大小固由於太陽距地之逺近及太隂距地之高卑而太隂所關為尤重最卑太隂距地今昔相差不過百分地半徑之九十五最高太隂距地則相差至百分地半徑之五百六十一夫月之距地既因兩心差而不同則月徑與影徑遂亦因之而各異要皆據一時之所測設法推步以求合而非為臆説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清𫎇氣差
  監臣戴進賢等厯考西史第谷所定地平上䝉氣差其門人刻白爾即謂失之稍大而猶未定有確數至噶西尼始從而改正焉其説謂䝉氣繞乎地球之周日月星照乎𫎇氣之外人在地面為䝉氣所映必能視之使高而日月星之光線入乎䝉氣之中必反折之使下故光線與視線在𫎇氣之内則合而為一䝉氣之外則岐而為二此二線所交之角即為䝉氣差角第谷已悟其理然猶未有算術噶西尼反覆精求謂視線與光線所岐雖有不同而相合則有定處自地心過所合處作線抵圜周則此線即為𫎇氣之割線視線與割線成一角光線與割線亦成一角二角相減即得䝉氣差角爰在北極出地高四十四度處屢加精測得地平上最大差為三十二分一十九秒䝉氣之厚為地半徑千萬分之六千零九十五視線角與光線角正弦之比例常如一千萬與一千萬零二千八百四十一用是以推逐度之𫎇氣差至八十九度尚有一秒驗諸實測較第谷為密近日西法並宗之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太陽行度
  欽若授時以日躔為首務蓋日出而為晝入而為夜與月㑹而為朔行天一周而為歲歲月日皆於是乎紀故堯典以賔餞永短定治厯之大經萬世莫能易也其推步之法三代以上不可考漢晉諸家皆以日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一周天自北齊張子信始覺有入氣之差而立損益之率隋劉焯立盈縮躔度與四序為升降厥法加詳至元郭守敬乃分盈縮初末四限較前代為密西法自多祿畝以至第谷則立為本天高卑本輪均輪諸説用三角形推算近世西人刻白爾噶西尼等更相推考又以本天為撱圓均分其面積為平行度與舊法迥殊然以求盈縮之數則界乎本輪均輪所得數之間蓋其法之巧合雖若與第谷不同而其理則猶是本天高卑之説也至若歲實之轉增距緯與兩心差之漸近地半徑差䝉氣差之互為大小則亦由於積𠉀損益舊數以成一家之言今用其法
  太陽之行有盈縮由於本天有高卑春分至秋分行最高半周故行縮而厯日多秋分至春分行最卑半周故行盈而厯日少其説一為不同心天一為本輪而不同心天之兩心差即本輪之半徑故二者名雖異而理則同也第谷用本輪以推盈縮差惟中距與實測合最高前後則失之小最卑前後則失之大又最高之高於本天半徑最卑之卑於本天半徑者非兩心差之全數而止及其半故又用均輪以消息乎其間而後高卑之數盈縮之行與當時實測相合然天行不能無差元郭守敬定盈縮之最大差為二度四○一四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約之得二度二十二分第谷所定之最大差為二度零三分一十一秒刻白爾以來屢加精測盈縮之最大差止有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二秒又以推逐度之盈縮差最高前後本輪固失之小矣均輪又失之大最卑前後本輪固失之大矣均輪又失之小乃設本天為撱圓均分撱圓面積為逐日平行之度則高卑之理既與舊説無異而高卑前後盈縮之行乃俱與今測相符凡平圓面積自中心分之其所分面積之度即其心角之度以圜界為心角之規而半徑俱相等也若撱圓有大小徑角與積已不相應矣况實行之角平行之積皆不以本天心為心而以地心為心太陽距地心線自最卑以漸而長逐度俱不等又何以知積之為度而與角相較乎然以大小徑之中率作平圓其面積與撱圓等將平圓面積逐度遞析之則度分秒皆可按積而稽撱圓之全積既與平圓全積等則其遞析之面積亦必相等故分撱圓面積雖非度亦可以度命之而度分秒亦可按積而稽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太隂行度
  上編言太隂行度有九其實均輪行自行度次輪次均輪皆行月距日倍度則行度止六而已自西人刻白爾創為撱圓之法專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兩心差及太隂諸行又皆以日行與日天為消息計其行度一平均用日引度二平均最高均用日距月最高之倍度三平均正交均用日距正交之倍度初均仍用自行度二均仍用月距日倍度三均末均用月距日兼月高距日高度交角用日距正交兼月距日度皆實測之數而要不離乎本天高卑中距四限與朔望兩弦前後參互比較而得之
  太隂之行有遲疾由於本天有高卑其説一為不同心天一為本輪與太陽同自刻白爾創為撱圓之法專主不同心天而不同心天之兩心差及最高行又隨時不同惟日當月天中距時最大遲疾差為四度五十七分五十七秒兩心差為四三三一九○倍差即為八十六萬有竒與舊數相去不逺若日當月天最高或當月天最卑則最大遲疾差為七度三十九分三十三秒兩心差為六六七八二○日厯月天高卑而後兩心差漸小中距而後兩心差漸大日距月天高卑前後四十五度兩心差適中又日當月天高卑時最高之行常速至高卑後四十五度而止日當月天中距時最高之行常遲至中距後四十五度而止與日月之盈縮遲疾相似而周轉之數倍之是則太隂本天之心必更有一均輪以消息乎兩心差及最高行之數因以地心為心以兩心差最大最小兩數相加折半得五五○五○五為最高本輪半徑相減折半得一一七三一五為最高均輪半徑均輪心循本輪周右旋行最高平行度本天心循均輪周右旋行日距月最高之倍度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地心之角為最高均數即最高行之差求得兩心相距之邊為本天心距地數即本時之兩心差也而其測量諸均數則必在高卑中距或高卑中距之間其數乃整齊而易辨要之測得高卑中距之差則兩心差之數已見而求得兩心差之數則高卑中距之差悉合矣
  太隂初均數生於兩心差兩心差不等則均數亦不等然於平行無與也自刻白爾以本天為撱圓以平行為面積則兩心差不等而撱圓之面積與太隂之平行亦因之不等蓋兩心差大者小徑之數小而面積亦小兩心差小者小徑之數大而面積亦大故分撱圓之度數雖同而度之面積各異非先求其面積無以求度數也今取兩心差之大中小三數求其小徑及面積以定平行而後均數可得而推也
  舊法用本輪均輪推初均數日躔月離數雖不同而其法則一也自刻白爾以平行為撱圓面積求實行噶西尼等立借角求角之法亦極補凑之妙矣然日天兩心差為本天半徑千萬分之一十六萬餘所差之最大者不過百分秒之六十六月天兩心差最大者為本天半徑千萬分之六十六萬餘若仍用日躔之法則其差之最大者即至四十秒雖於數不為疎而於法則猶未密故又立用兩三角形之法先以半徑為一邊兩心差為一邊太隂平引與半周相減不及半周者與半周相減過半周者減半周為所夾之角求得對兩心差之小角與前所夾之角相加復為所夾之角仍用半徑與兩心差為兩邊求得對半徑之大角為半圓引數次以大半徑為一率小半徑為二率平圓引數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正切線得實引與平引相減餘為初均數依日躔借積求積法細推之其差之最大者不過一十秒較借角求角之法為密云舊法推步朔望惟用初均數刻白爾以來奈端等屢加測驗謂日在最卑後則太隂平行常遲最高平行正交平行常速日在最高後太隂平行常速最高平行正交平行常遲因定日在中距太隂平行差一十一分五十秒最高平行差一十九分五十六秒正交平行差九分三十秒其間逐度之差皆以太陽中距之均數與太陽逐度之均數為比例名曰一平均蓋太陽平行自子正隨天左旋復至子正是為一日月距日一日順行一十二度餘最高一日順行六分餘正交一日退行三分餘皆隨太陽平行為行度故為平行而太隂二均生於月距日之倍度最高均生於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於日距正交之倍度皆以太陽實行立算太陽實行有盈縮則諸行亦隨之有進退此因太陽右旋之盈縮而差者也又太陽右旋加多一度則左旋之時刻差早一度諸行亦隨之而差早一度之行太陽右旋減少一度則左旋之時刻差遲一度諸行亦隨之而差遲一度之行此因太陽隨天左旋之遲早而差者也由是二者故有一平均之法然太隂一平均則惟因左旋時差之故最高平均與正交正均則兼左旋右旋兩差之故焉以太隂一平均言之太隂二均生於月距日之倍度而月距日之度乃置太隂實行減太陽實行而得之太陽右旋之度差而多則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少太陽右旋之度差而少則月距日之度反差而多是月距日之行不隨太陽右旋之盈縮為進退也惟是太陽左旋時刻差一度倍月距日已差二度太隂又隨之差二度則平行即差四度時差行差早者應減差遲者應加然差早一度者太陽未至子正一度應加一度時差行差遲一度者太陽已過子正一度應減一度時差行是差三倍時差行也故以一小時六十分為一率一小時月距日平行一千八百二十八秒六二為二率太陽中距均數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變時每度變為四分十五分變為一分十五秒變為一秒得七分四十五秒為三率求得四率二百三十六秒二○用三因之得七百零八秒六○收為一十一分四十九秒為太隂一平均太陽均數加者為減減者為加是為太陽實行至子正時之太隂平行度也以最高平均與正交平均言之最高均生於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正交均生於日距正交之倍度而日距月最高與日距正交之度乃置太陽實行減月最高與正交而得之太陽右旋之度加而多則相距之度亦多太陽右旋之度減而少則相距之度亦少是最高與正交之行固隨太陽右旋之盈縮為進退也又太陽左旋之時刻差一度日距月最高與日距正交之倍度已差二度最高與正交又隨之差二度則最高與正交即差四度時差行差早者應加差遲者應減且最高均與正交均皆隨太陽行相距之倍度太陽實行差一度則最高與正交亦隨之差一度之行大陽又加倍差一度則最高與正交又隨之差半度之行是右旋左旋之差皆為一倍有半而未至子正應加已過子正應減之時差行又其在外者也太隂在本天高卑雖無初均數而太陽在本天高卑前後猶有一平均若太陽亦在本天高卑則並無一平均矣奈端以來又屢加精測謂日天最高與月天最高同度或相距一百八十度日月又同在最高卑則實行與平行合為一線無諸均數太陽雖在最高卑而在月天高卑前後則平行常遲至高卑後四十五度而止在月天中距前後則平行常速至中距後四十五度而止然積遲積速之多正在四十五度而太陽在最高與在最卑其差又有不同因定太陽在最高距月天高卑中距後四十五度之最大差為三分三十四秒太陽在最卑距月天高卑中距後四十五度之最大差為三分五十六秒高卑後為減中距後為加其間日距月最高逐度之差皆以半徑與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為比例其太陽距地逐度之差又以太陽高卑距地之立方較與本日太陽距地之立方較為比例名曰二平均蓋太隂本天心循最高均輪周行日距月最高之倍度日在月天高卑則兩心差大而撱圓之面積小故平行遲也日在月天中距則兩心差小而撱圓之面積大故平行速也日距月天高卑中距四十五度則兩心差與撱圓之面積皆為適中太隂平行原以適中之數立算故其平行無遲速也
  太陽在兩交後平行稍遲在大距後平行稍速其最大差為四十七秒名曰三平均蓋白極在正交均輪周舊法謂行月距日之倍度奈端以來謂行日距正交之倍度故惟太陽在兩交與大距則白極與均輪心參直其平行無加減太陽在兩交後則白極在均輪心之東而白道經圈之過黄道者亦差而東其黄道舊㸃所當白道度即差而西故平行應減而遲也太陽在大距後則白極在均輪心之西而白道經圈之過黄道者亦差而西其黄道舊㸃所當白道度即差而東故平行應加而速也此其所差止在數十秒之間雖不易得之仰觀而實可稽之儀象
  舊法推太隂兩弦行度止有初均二均兩弦前後始有三均初均之最大者四度五十八分餘二均之最大者二度二十七分餘三均之最大者四十二分餘計兩弦前後最大差共八度弱噶西尼以來屢加測驗謂兩弦太隂行度止有初均三均而三均又不盡關乎兩弦之故二均之最大者不在兩弦而在朔弦弦望之間其初均之最大者七度三十九分三十四秒二均之最大者三十七分一十一秒計兩弦前後最大差共八度強則是今之二均固兼舊法二均三均之義而其數則又不同蓋太隂去地甚近其行最著又二十七日有竒而一周天一月之中備日行四時之軌至為參錯不齊古人惟重交食故朔望而外置之弗論西人第谷始創二三均之法其門人精測不已又數十年然後改定則其數必實有所據而非為臆説也其法定日在最高朔望前後四十五度最大差為三十三分一十四秒日在最卑朔望前後四十五度最大差為三十七分一十一秒朔望後為加兩弦後為減其間月距日逐度之二均則以半徑與月距日倍度之正弦為比例其太陽距最高逐度二均之差又以日天高卑距地之立方較與本日太陽距地之立方較為比例與二平均同
  舊法推步朔望兩弦皆無三均數而三均之最大者每在朔弦弦望之間故知三均之差生於月距日之倍度自噶西尼以來以朔弦弦望間之最大差屬之二均而月距日九十度與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其差正等月距日四十五度與月高距日高四十五度其差又等則是三均之差不專係乎月距日之故也於是取月距日與月高距日高之共為九十度時測之其差與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獨為九十度者等又取月距日與月高距日高之共為四十五度時測之其差與月距日或月高距日高之獨為四十五度者等乃知三均之差生於月距日與月高距日高之總度半周内為加半周外為減其九十度與二百七十度之最大差為二分二十五秒其間逐度之差以半徑與總度之正弦為比例則三均之法定矣然必日月最高同度或日月同度兩者止有一相距之差則止有三均若月天最高與日天最高有距度日月又有距度則三均之外朔後又差而遲望後又差而速及至月高距日高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時無三均而其差反最大故知三均之外又有末均乃將月高距日高九十度分為九限各於月距日九十度時測之兩高相距九十度其差三分漸近則漸小其間月距日逐度末均之差皆以半徑與月距日之正弦為比例朔後為減望後為加而後推太隂經度之法纎悉具備今考其所測其數之小者只在秒㣲之間其時又數十年而不一遇然其用意細密學者茍通乎此何患推測之無術歟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論交均及黄白大距
  正交之行有遲疾由於黄白大距有大小舊法定朔望時交角最小為四度五十八分三十秒兩弦時交角最大為五度一十七分三十秒兩距度之較為一十九分交均之最大者為一度四十六分零八秒自奈端噶西尼以來謂日在兩交時交角最大為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日距交九十度時交角最小為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兩距度之較為一十七分四十五秒朔望而後交角又有加分因日距交與月距日之漸逺以漸而大至日距交九十度月距日亦九十度時加二分四十三秒交均之最大者為一度二十九分四十二秒皆與舊法不同然厯家測黄白二距必於月距交九十度時夫月距交九十度而值朔望則日距交亦九十度是今之謂日距交九十度交角小猶與朔望交角小之義同也月距交九十度而值兩弦則日必在兩交是今之謂日在兩交交角大猶與兩弦交角大之義同也惟日在兩交而又值朔望則交角關乎食分之淺深日距交九十度而又值兩弦則加分關乎距緯之逺近是必驗諸實測古今確有不同之處參稽經緯以成一家之言而非輕為改定也至其推算之法以五十九為邊總五十六為邊較求得黄極之角為交均以日距交月距日之餘弦比例得加分與最小之交角相加為大距亦與舊法不同取其易於入算故近日西士皆從之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八
  象緯考
  儀器
  等謹按虞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儀器之重由來尚矣自漢而後代有制作洛下閎造渾天儀張衡造𠉀風地動銅儀晉陸績造渾象吳王蕃造渾儀後魏有𠉀部鐵儀梁有重雲殿銅儀隋有觀臺渾儀唐有凝暉閣渾儀開元黄道游儀武成殿水運渾天宋太平興國及祥符皇祐元祐各製渾儀皆所以察三光分宿度著天體布星辰也乃馬端臨象緯考俱不之載盖以其制不皆可考且或適於一時之用而不能經逺或合於一事之宜而無當全用耳
  國家整一函夏西法諸器畢萃觀臺
  列聖相承折衷至當創制靈臺六儀及璣衡撫辰諸儀彰數理之精宻集占𠉀之大成以視王圻續考所載簡儀仰儀景符儀玲瓏儀闚几燭漏之屬如日月出而爝火難以為光矣兹先序創制新規詳其體用而凡舊法及西法諸器藏於
  天府可備參騐者臚列於後焉
  康熙八年六月令改造觀象臺儀器先是七年七月欽天監監副吳明烜言推厯以黄道為騐黄道以渾儀為凖今觀象臺渾儀損壊亟宜修整又地震方向各有所占請造滚球銅盤一座並設臺上儀器備則占騐始為有據疏入下禮部議尋以取到元郭守敬儀器於江南不果行至是南懐仁為監副疏請改造從之
  十三年正月掌欽天監事南懐仁以新製天體儀黄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告成將製法用法繪圖列說名新製靈臺儀象志疏呈
  御覽得
  㫖儀象告成製造精宻南懐仁勤勞可嘉下部優叙天體儀以銅為球徑六尺面刻黄赤二道平分十二宫布列星漢以肖穹象中貫鋼軸露其兩端以屬於子午圈之南北極其外為子午圈週圍各浮天體球五分兩面刻去極度南北極各作半圓合伏兔半圓以受天體之軸其下為地平圈週與子午圈同面寛八寸環渠為界外刻四象限度及諸曜出入地平時刻方位下施四足承以圓座髙四尺七寸設螺柱以取平子午正對處向西少闕以受子午圈半入地平下半出地平上自天頂設髙弧帶地平遊表以察諸曜地平經緯度以時盤定於子午圈設遊表於北極樞令自轉以定日度又能隨天體旋轉以指時座下設機輪運轉子午圈使北極隨各方出地度升降則天象隠現之限皆可究觀
  黄道經緯儀以銅為之凡三重四圈其外正立為子午圈徑六尺規面厚一寸三分側面寛二寸五分兩面皆刻去極度兩極側面各貫鋼軸以伏兔半圓合而固之次内為過極至圈外徑五尺五寸規面寛二寸五分側面厚一寸三分兩面亦刻去極度貫於南北赤道極之兩軸象天左旋又從南北赤道極各距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定黄道極去極九十度横置黄道緯圈與過極圈交徑及寛厚亦同陷其中以相入四面皆刻黄道經度象七政右旋又從黄道南北兩極貫黄道經圈外徑五尺一寸四分規面寛九分側面厚二寸三分四面皆刻黄道緯度象黄道四遊兩極施直軸徑一寸中半施横表長三寸於緯圈上加遊表對直軸以測黄道經度於經圈上設遊表對横表以測黄道緯度下為半圓雲座升龍二承之
  赤道經緯儀以銅為之凡二重三圈其外正立為子午圈制與黄道經緯儀子午圈同距兩極各九十度横置赤道經圈與子午圈交陷其中以相入外徑五尺九寸規面寛二寸五分側面厚一寸三分内規面及上側面鐫晝夜時刻外規面及下側面鐫周天度分南極旁承以兩象限弧又從南北兩極貫赤道緯圈外徑五尺六寸規側面寛厚與經圈同四面刻赤道緯度内為通軸設横表遊表俱與黄道經緯儀同下為半圓雲座升龍承之地平經儀以銅為之平置地平圈徑六尺二寸寛二寸四分厚一寸二分上面側面皆刻四象限度上面自南北起初度側面自東西起初度以立龍四承之圈下立柱其高相等適當圈心上出圓軸圈上東西二龍柱結横梁中穿孔為天頂與圈心對施立表長四尺四寸上應天頂下應地心表末結十字横表與圈相切尺寸與圈徑同立表頂左右結二線斜貫横表兩端成兩三角形旋轉横表令三線與所測參直視表所指以測各曜之地平經度
  地平緯儀一名象限儀以銅為之直角為心兩方皆為半徑各長六尺寛二寸一分厚一寸一分正面鐫九十度分外規面鐫度數字其數自上而下以紀地平髙度自下而上以紀距天頂度聨以雲龍東西立柱縱八尺八寸上下梁横七尺八寸飾以雲龍梁中各穿圓孔以受立軸軸與儀之立半徑平行長九尺七寸寛二寸一分厚一寸七分東西運之直角施横軸長二寸一分軸本加遊表寛二寸一分厚二分有竒長與半徑等遊表末設立耳以測地平緯度
  紀限儀一名距度儀以銅為之其制一弧一幹弧為圓周六分之一通六尺面寛二寸五分從中線起左右各列三十度幹為圓之半徑長亦六尺末有柄以便運旋上端為圓心設立柱加遊表長與幹同遊表末設立耳為測一曜之用弧背左右各設窺表為另測一曜之用又於幹兩旁設立柱相距應弧背之十度以為借測之用儀面聨以流雲背以樞低昂之承以半圓有齒立軸旁加小輪可使平測其下立柱入於儀座以左右之座髙四尺寛三尺繞以立龍
  等謹按靈臺儀象志言天體儀之用凡六十黄道經緯儀之用凡十赤道經緯儀之用與黄道經緯儀同者凡五異者凡九地平經儀緯儀之用凡十八紀限儀之用凡六要之天體儀乃渾天之全象為諸儀之用所統宗七政恒星之經緯宫次度分與先後相連之序相距之逺近俱於斯見焉黄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緯儀所以推七政恒星之行及所躔之度分也紀限儀則旋轉盡變以對乎天或正交或斜交定諸星東西南北相離之度分焉此六儀者用各有異而又可互用相參故能測騐精宻而分秒無差也歟
  二十年二月製簡平儀以銅為之徑一尺凡上下二重各分天地盤上地盤外列周嵗十二月及餘分内列日分中心為北極東西弧界為北地平天盤外列朔策内列赤道十二宫三百六十度更内列二十四節氣中為赤道北恒星斜帶為春分後半周黄道度下所列亦如之為南地平為赤道南恒星為秋分後半周黄道度上盤向北視故皆左旋而月數節氣右旋下盤向南視故皆右旋而月數節氣左旋下盤連地平為橢形盤當天盤之半横列節氣線十二道縱列日出入五更攢㸃線八道以上盤宫度對日分求交節之日知閏月以遊表加太陽黄道經度轉天盤與地平交知日出入時刻以太陽赤道經度對時刻視午正則知中星以午正之星騐太陽赤道經度知星中之𠉀以日加時視遊表所指知月之方位以表加節氣與日出入更線之交知五更時刻
  製地平半圓日晷儀以銅為之凡二重地平盤長四寸三分寛三寸五分中施指南針外畫時刻線正北當午正正西夘正正東酉正後直立方盤上加半圓通徑中為中心兩旁各為半徑半徑上穿孔地平中心線入之視線影以知時刻半圓中心施遊表表兩端立耳穿中線對太陽騐遊表與通徑距度以凖太陽高弧
  三十二年四月製三辰簡平地平合璧儀以白金為之如匵形正方徑七寸九分上下啟之凡六重第一重為三辰公晷外盤列十二時初正二十四節氣内遊盤列十二時初正三十日及恒星星名等次第二重為日行時刻度分下列度數上以遊盤羃之測時旋轉使當其空處第三重為指南針盤上帶遊表環以地平方向第四重為地平儀外列九十度中施指南針上帶遊表内畫矩度第五重為簡平儀地盤外為赤道列十二時初正中心為北極内橢圓心為天頂圓線為經圈徑線為緯圈天盤小圓為黄道列十二宫上帶遊表第六重為象限儀弧線為圓度弧内外方線為矩度以合諸儀之用各如其法
  五十二年二月
  命監臣紀利安製地平經緯儀以銅為之其制平置地平圈徑五尺寛七寸七分周圍鐫四象限度下設四柱圓座承之東西立柱高一丈一尺上結曲梁中為立軸下端貫以圈心螺柱上端以梁中圓孔受之中加象限儀直角在下半徑六尺寛二寸七分正面列九十度分中聨方圓及弧矢形背結於立軸以運之直角施遊表長八尺本設横耳末設横柱以備仰窺
  等謹按地平經緯儀合地平象限二儀而為一凡測諸曜則旋象限儀以遊表低昂合之令與諸
  曜參直其横半徑所指即地平經度遊表所指即地平緯度測一器而經緯胥得也
  五十三年二月製星晷儀以銅為之凡二重有柄地盤徑四寸二分列十二時初正天盤徑三寸三分列二十四節氣上帶直表兩端書帝星勾陳以中心墜線當孔中轉天盤直表兩端當兩星使相參直視節氣對時分以知時刻下盤外列夜刻内横為節氣線縱為更線按節氣以定毎更時刻製四遊表半圓儀以銅為之通徑二尺四寸線長二尺作二千分其半為圓心施立耳能旋又施遊表二各長一尺二寸作一千二百分表端各有立耳半周外一百八十度為心角度通徑線兩端各施遊表表兩端各有立耳面穿線有比例弧以指分數内圓線二界毎界十重列邊角度表中心各有小半圓通徑七寸五分以取邊角半周一百八十度其圓心又施小遊表各一長四寸五分取毎度斜線之長作二十分與斜線相交成二十格自邊角中心取半圓為心角度之半左邊角度畫於圓線内界右邊角度畫於外界測量法以兩遊表相距度為所測之角量算法三角俱銳者以通徑二千分與所知一邊為比例以邊角度施所測之二角使邊遊表相交成三角形察其交處距角若干分仍以所知比例如一角鈍者以半徑一千分為比一心角一邊角施之法如前如兩邊夾一角者以中兩遊表之度施之各按二邊丈尺察兩遊表分數以邊遊表之分數比量之承以直柱下岐三足
  製矩度象限儀以銅為之半徑五寸四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内畫方矩縱横各九十分兩半徑線末立耳為定表圓心施遊表二相連其末各有立耳下帶弧一段作六十分當外周三十度半以比例分秒圓中亦有立耳旋之與四立耳皆相對遊表直邊與方矩之分等四表間弧度數為矩度比例之分外有銅三角稜施墜線以取平直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
  製方矩象限儀以銅為之半徑八寸五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圓線十重以斜線相交成十格象限外畫方矩線斜直相交亦成十格象限内亦畫方矩線平半矩施立耳為定表圓心施遊表表兩端有立耳中為指南針盤前施二墜線測量法以遊表直邊指度數兩表相距度分為所測之角承以銅軸攢木為三足能升降
  乾隆九年二月製三辰公晷儀以銅為之通高二尺一寸凡二重四圈正立為子午圈列周天度上應天頂下應地心兩軸為南北極與子午圈十字交而常定不動者為天常赤道圈列晝夜時刻天常圈内層為遊旋赤道圈列十二宫以南北極為樞而東西旋轉者為過極遊圈座心表末與天頂地心相對後施指南針前施墜線表四足施螺旋以中腰表耳測赤道經度以對南北極直距中窺衡測赤道緯度以遊表加遊旋赤道上測時刻製看朔望入交儀以銅為横尺兩端木座如几形横一尺八寸縱七寸八分凡三重下為黄道中為白道各十五度三十分上為時刻表左右直距以白道距黄道南北緯度為凖正中為黄道位日食以日體月食以地影加黄道上月體加白道上皆按度分以其相掩知入交為日月食以相掩之分知食之淺深以時刻表中心對白道表端施直表對月行距日度視所指知食之時刻
  製六合騐時儀以銅為兩球下球徑六分有竒重二十四銖上球減十之二貫以鋼鋌長四寸六分有竒近上三之一為兩軸横梁承之前後亦為横梁前梁下鍵以銅葉一往一還為一秒七秒為五里𠉀凡發聲時撥之使動騐秒數以知聲之逺近製方月晷儀以銅為之徑五寸五分上下二盤下盤外重列十二時次内初正各四刻次内刻各十五分上盤外重列三百六十度内二重列三十日空度起朔為日月同度朔後月距日漸逺至九十度為上弦倍之為望三倍之為下弦周復為朔為一月與日一㑹朔弦望相距各七日半中心施遊表以遊表中線對上盤日數若干度轉上盤朔上表末使表對月立環内無影視表末所指以知時刻
  重製圭表置銅圭於石臺長一丈六尺二寸寛二尺七寸周以水渠南端植銅表髙一丈上端施銅葉中穿圓孔徑二分午正日景自圓孔透圭面成橢形南界為日體上景北界為日體下景中心為中景
  京師夏至景二尺九寸四分八釐冬至景一丈九尺九寸四分以次贏縮北端設立圭髙三尺五寸冬至景上立圭二尺七寸四釐
  等謹按迎日推筴肇自上古而土圭測景詳於成周宋元嘉時何承天立表𠉀晷後代仍之前明於觀象臺下設晷影堂南北平置銅圭於石臺南端植銅表上設横梁用影符以取中景
  本朝因其制惟銅表舊髙八尺今加二尺焉
  十一年四月重製壺漏成以銅為播水壺方形承以木架上曰日天壺面寛一尺九寸底寛一尺三寸高一尺七寸水欲常滿次曰夜天壺次曰平水壺形制遞減一寸在平水壺後稍下曰分水壺形制如平水壺又為受水壺圓形置架前地平上曰萬水壺徑一尺四寸高三尺一寸壺皆有盖播水壺前面近下皆為龍口玉滴以次漏於受水壺又平水壺後面近上穿孔洩於分水壺以均水平漏受水壺上為銅人抱箭長三尺一寸鐫兩晝夜時刻上起午正下盡午初壺中安箭舟如銅鼓形水長舟浮則箭上出水盈箭盡則洩之於池
  御製銘曰粤昔重黎分司地天迎日揆景舉分測辰明時敬授欽若昊乾予承百王省嵗祈年齊政協紀命彼疇人徼宫戒井斟衡酌權範金規木製兹漏蓮玉注金筩水火燥寒協其高卑别以方圓九十六刻成一日焉視彼陽晷明晦無愆較自鳴鐘淫巧徒傳攝提有紀孟陬用平於以考時寢興慎旃於以熙績勤民禮賢業業兢兢俯察仰觀器與道偕是騐是䖍作銘垂戒貽百曽元
  等謹按宋史天文志沈括議浮漏之制有求壺廢壺複壺以播水建壺以受水玉權以釃水銅史以令刻今之日天壺即求壺遺制夜天壺即複壺遺制平水壺分水壺即廢壺遺制萬水壺即建壺遺制至於龍口玉滴銅人抱箭亦即玉權銅史遺制盖其制自宋以來大畧相同惟舊法毎日十二時分一百刻今釐為九十六刻此則有異者也十五年八月製萬夀天常儀以銅為之通髙一尺一寸制與三辰儀同座心穿孔對天頂垂線用與三辰儀表末同中腰兩表耳一實一虚綰遊旋赤道實者穿中縫虗者留中線用與三辰儀窺衡同以遊表加遊旋赤道上視遊表末所指用與三辰儀表耳同
  十九年正月璣衡撫辰儀告成先是九年十月庚午
  上幸觀象臺閱儀器和碩莊親王允禄等言三辰公晷儀規倣璣衡其用廣大簡易前所未有請製大儀設臺上以裨測𠉀從之至是疏言宋錢樂作渾天儀即璿璣玉衡遺法
  本朝因之為儀三重其在外者曰六合儀次其内曰三辰儀其最在内者曰四遊儀臣等前製三辰公晷規倣其制省為兩重腰帶赤道以其一器而備日月星之用故名三辰今製大儀仍為三重惟省黄道地平二環即璣衡遺法若僅名三辰於義未備伏請
  欽賜嘉名疏入
  命名璣衡撫辰儀復
  允監臣請編著圖說冠於
  欽定儀象考成之首其制以銅為之凡三重五圈在外者曰子午圈正立雙環外徑六尺三寸内徑五尺六寸六分環面寛三寸二分厚九分中空一寸兩面皆鐫周天度自南北極起初度至中腰九十度是謂天經斜倚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外徑六尺一寸二分内徑五尺六寸四分環面寛二寸四分厚一寸四分平分其厚為赤道中線兩面皆鐫晝夜時刻以子正午正當子午雙環中空之半而結於其中腰是謂天緯其兩極各設圓軸軸本長三寸寛二寸一分厚一寸實於雙環之間軸長六寸徑八分當雙環中空之半内向以貫内二重之環其次内者曰赤極經圈制如子午雙環差小外徑五尺五寸六分内徑五尺一寸二分環面寛二寸三分厚八分中空一寸二分兩面皆鐫周天度一面自兩極起初度至赤道九十度以應天經一面自赤道起初度至兩極九十度以應赤緯兩極各設軸孔以受天經之軸於赤極經圈之中腰結遊旋赤道圈制如天常赤道單環差小外徑五尺五寸六分内徑五尺一寸二分環面寛二寸二分厚一寸二分平分其厚為赤道中線兩面各鐫周天度上面分為十二宫下面自丑宫起初度右旋以丑宫未宫初度之線當赤道雙環中空之半而結於其中腰使赤道中線適當經圈之九十度兩圈相結與天之赤道旋轉相應其最内者曰四遊圈制亦雙環外徑五尺内徑四尺六寸八分環面寛一寸六分厚七分中空一寸四分兩面皆鐫周天度一面自北極起初度至南極一百八十度為去極度一面自赤道起初度至兩極各九十度為距緯度南北極各設軸孔以受天經之軸於下半周之中腰設直表以指經度及時刻兩面對南北極各設直距寛一寸六分厚七分中空一寸四分直距之二面對環之兩極作直徑線對環之九十度作横徑線綰於直距之中心者為窺衡長四尺七寸二分方一寸二分中空一寸四面各取中線上面設立表下端右面設指緯度表左右兩面之中心各開圓孔使直距中腰小軸之末入其中以綰之則窺衡能南北低昂而隨雙環東西運轉焉等謹按璣衡撫辰儀本渾天儀之規制而釐以今之度數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儀而不用地平圈盖既測定南北正線而後置子午圈則子午圈即為南北之正線平面之四方皆正又北極出地度以
  京師為凖自北極而上五十度五分即上應天頂自南極而下五十度五分即下對地心而應天頂之衝則兩極正立面之四方亦正而地平已在其中故不用地平圈也其次内者即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黄道圈盖有天常赤道圈有赤極經圈則測得日月星之赤道經緯度即黄道經緯可推且黄道與赤道之相距古逺今近或日久有差而儀器可無改故不用黄道圈也其最内者即古之四遊儀大畧相同焉隋志述渾天儀謂揆正宿度凖步盈虚既動静兼狀以效二儀之情又周旋衡管用考三光之分信有徴矣
  二十五年二月製地球儀規木為球圍四尺五寸兩端中心為南北極貫以鋼軸腰帶赤道斜帶黄道平分三十六分毎分占十度布列地名外正立為子午圈面刻三百六十度座面為地平圈列地平度外列十二時九十六刻皆鑄銅為之承以圓座髙二尺四寸七分北極上加時盤以
  京師為凖旋之知各處時刻及日出入地平度等謹按地球儀之制所以象地體與天體儀相配亦仍西法惟布列地名舉凡新闢西疆及新向化䝉古回部靡不咸具騐
  皇輿之無外前此所未有也
  渾天合七政儀以銅為之徑一尺二寸高一尺三寸五分凡三重外二環平者為地平圈上列西洋書十二宫十二月立者為子午圈子午圈上天頂垂銅葉為地平高弧北小圈為時刻盤次内五環兩軸為南北極貫二極為二至經圈腰帶赤道斜帶黄道黄赤道交處為二分相距最逺處為二至二極軸上小圈為負黄極圈其最内平面圓環為黄道十二宫中心為日體圓邊為地球對地球立表以指日行宫度日與地各為盤地盤有月體日盤有金水二星體日外大盤有火木土三星體皆以璣璇之月旋以地為心五星旋以日為心座面旁施指南針以測太陽緯度及出入地平時刻方位
  七政儀以銅為之徑一尺六寸五分高二尺五分凡二重外重平圈為黄道列周嵗十二月周天十二宫斜圈為赤道十字圈為赤道子午夘酉經圈内重為七政盤列十二宫與黄道左右相應中心為日體最近日為水星次金星次月與地次火星次木星最逺土星木星旁四小星土星旁五小星土星上圓環平之則星正圓側之則星長圓日體旁為瓶置燈以取日影對日處映以玻璃盤内皆有機輪其旁以小盤之軸挈諸輪轉之承以半圓十字下岐三足座心設指南針十二宫上施遊表表轉一周為一日視諸體之旋轉以測七政晝夜隠見之象
  地平赤道公晷儀以銅為之徑七寸八分地平盤分内外外方盤施露管二螺柱四内圓盤列地平三百六十度施指南針中帶銅弧弧上九十度赤道環在圓盤北銅弧入之以定各處北極高度環面施大遊表表近上加立表中有直線環上端小圓盤内有小遊表及半環環上穿小孔以大遊表對日景從小孔透立表中線視大遊表下端所指知時刻小遊表所指知分數
  地平經緯赤道公晷儀以銅為之通高一尺地平盤分内外外盤畫子午線三角植螺柱内盤列地平三百六十度施指南針縱横置露管盤上正立為赤道經圈上環中線為天頂斜倚為赤道中施直表列節氣宫度表中縫加遊表上穿孔使透日光經圈上平赤道施兩表耳測日影内盤九十度線與外盤子午線凖以赤道經圈按度對天頂以遊表小孔對節氣日數視日影所臨知時刻以赤道經圈對日上下轉之日影從上表耳孔透下表耳之兩㸃視赤道距天頂度與九十度相減知太陽距地平髙度視内盤距子午線度知太陽距午正東西偏度以外盤分數線與度數線對知時刻
  八角立表赤道公晷儀以銅為之地平盤長二寸二分寛一寸八分前施指南針後為赤道盤横軸上下之盤周畫時刻線正北當午正西南起寅正東南止戌正盤上施日影表以指北極右帶髙弧表角與弧皆髙六十度騐影以知時刻
  方赤道地平公晷儀以銅為之地平四寸二分中施指南針後為赤道盤外方内圓兩面畫時刻線正北當午正西南起夘初東南止酉初盤底有機上下之地平右施螺旋表環列度數以表指之赤道盤中施直表指南北極春分後向北秋分後向南騐表影以知時刻
  遊動地平公晷儀以銅為之圓座徑二寸一分髙一寸八分内遊環三層繫日晷地平盤於三層環内中施指南針周圍時刻線三層依北極高三十度四十度五十度北有弧表畫線亦如之自地平中心出斜線對弧表線以指北極視線影以知時刻為舟行測騐之器
  提環赤道公晷儀以銅為之外環為子午圈徑七寸二分内環為赤道上環為天頂赤道北九十度為北極其對為南極中施直表列節氣宫度及距緯度表中縫施遊表上穿孔以透日光以上環對子午圈度數以遊表孔對節氣日數手提上環旋直表使影入赤道内視所臨以知時刻
  赤道地平合璧日晷儀以銅為之長一尺三寸寛八寸六分前為地平盤列二十四節氣圓盤加直表其上按節氣進退以就日行黄道度外橢圓形列時刻西起寅初東盡亥初外列周天度中施斜表表下施垂線以指北極髙度承以半圓以輪齒低昂之兩盤相合定南北視表影以知時刻定南針指時刻日晷儀以銅為之地平盤長一尺三寸五分寛一尺一寸一分中為指南針外畫時刻線七重第一重為二分第七重為二至以次順逆數之線各分十二時初正兩端立表耳中線對日兩耳影相對騐指南針所指以知時刻
  圓盤日月星晷儀以銅為之圓盤徑四寸一分下有柄上為日晷兩立耳相距二寸四分各穿孔以透日光兩旁直線為時刻線之起止中為半圓其半為北極畫節氣線十九道當北極為二分線間二線為一中氣往来數之左盡夏至右盡冬至一線占一旬自北極上横分六十度為北極高度下分十二時右起丑未初左盡子午正中施遊表以表末對北極高度及節氣線表末施墜線穿小珠對太陽所躔宫度使兩耳孔日光正對騐珠影以知時刻背為月晷星晷外分三百六十六日内分十二宫中心第一重圓盤徑二寸二分外分十二時初正午正出直表以指太陽内分三十日自直表起朔第二重圓盤徑一寸七分周穿圓孔中出直表表所指之日數圓孔下騐晦朔弦望自第一重對太陽宫度表起午正數之至第二重指日數表所指以知時刻第三重施直表出圓盤外表心及末皆穿圓孔以表心孔窺勾陳大星以表末孔窺天樞天璇使相參直亦如月晷數法以知時刻日月晷儀象牙為之凡二重下為日晷地平長二寸寛一寸四分中施指南針外畫時刻線啟其上直立之以地平中心線綰小孔内視線影以知時刻上為月晷赤道盤上列三十日從正北起中心置時刻遊盤列十二時午正初刻上出表末以指日數中施遊表表端立環對月表末指時以上重左銅鈎按下重側面北極高度搘定立環内不見月光視表末以知時刻
  四定表全圓儀以銅為之通徑一尺全周三百六十度中施指南針圓線十層以斜線相交成十格分四象限通徑線兩端各施立耳為定表中心設旋圓盤其通徑線兩端施立耳為遊表表兩端直邊對立耳中線以指度數以定表遊表相距度分為所測之角平測立測惟所宜
  矩度全圓儀以銅為之通徑六寸全周三百六十度分半周通徑線兩端各施立耳為定表中心施遊表表中線兩端加立耳立耳中線與遊表中線對上施指南針前施墜線表端銳處指度數以兩表相距度分為所測之角圓内下半周矩度縱横各六十分為勾股比例之用平測立測惟所宜小花全圓儀以銅為之通徑二寸施定表遊表指南針與矩度全圓儀同以中圓花隙銳處對遊表立耳指度數平測立測惟所宜
  雙半圓儀以銅為之平置直尺長一尺内開空槽束以銅如帶鋌施輪軸使遊動兩半圓通徑皆三寸一加尺端一綰槽内半周一百八十度内畫半方矩縱横皆十二分圓心各有立耳又施遊表長與直尺等表端各有立耳圓心立耳旋之與直尺對則為定表之用與遊表立耳對則為遊表之用後施墜線測量法以定表遊表之距度為所測之角量算法以所知一邊與直尺為比例兩半圓進退施之按度分以定所測之二角兩遊表相交成三角形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測立測惟所宜雙遊表半圓儀以銅為之通徑四寸八分半周一百八十度圓心施遊表二其長皆為一百五十分其端各有立耳開中線與遊表中線對圓心亦有立耳旋之與遊表中線參直遊表上各帶掐表一中心與遊表中線對共綰一直表長與二遊表共度等一端當掐表中心一端隨遊表開闔中施指南針後施墜線測量法以兩遊表相距度分為所測之角量算法兩邊夾一角者以所知之邊角按度分安定成三角形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測立測惟所宜
  測太陽高度象限儀以銅為之半徑一尺二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圓線十重以斜線相交成十格平半徑兩端各有立耳上立耳中線穿小孔下立耳中線為空圈内交十字半徑旁施指南針午正日光從小孔透十字心與表耳參直圓心施墜線於方銅管内以䕶風由管末玻璃中視墜線距日光線知太陽距天頂之度以時刻儀騐凖對太陽測之知太陽隨時高度易墜線為遊表兩立耳皆如定表法與所測參直以二表距度為所測之角承以直柱三足能升降平測立測惟所宜
  測高弧象限儀以銅為之半徑一尺七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圓線十五層以斜線相交成十五格兩半徑線末各施立耳為定表中圓柱四面穿直孔旋之使孔中線與立耳中線相對以受日光圓心施銅墜線表穿長孔有比例分以指分數座中施指南針以墜線距定表為太陽距天頂度承以直柱有輪能升降
  測礟象限儀以銅為之用兩象限周皆九十度中為初度左右各四十五度圓心皆施墜線當初度以取平座上為横方柱一加柱端一倚柱旁用時置礟上以柱旁墜線所指合礟末所起之度柱中空左右各四十五度中施遊表穿小孔對礟末所起之度於孔内視礟之星斗
  地平方位儀木質螺鈿飾徑二寸三分中施指南針周列十二辰八方列八卦内周施遊盤盤面分十二宫對立直表其長兩相等先定子午線轉銅環令表與所測之處㕘直距正午東西若干度為地平偏度以分界知其所屬方位
  雙千里鏡象限儀以銅為之半徑一尺四寸五分象限之周九十度圓線十重以斜線相交成十格平半徑千里鏡為定表平中心千里鏡為遊表下為半圓縱横設兩輪低昂之測量法以兩表相距度分為所測之角承以直柱三足平測立測惟所宜
  四遊千里鏡半圓儀以銅為之通徑一尺三寸五分半周一百八十度外圓線三重内層十二重毎度末斜線與圓線相交成十二格通徑線兩端立耳為定表其半圓心施遊表表兩端有立耳表端中線以指外重度分立耳方孔中線以指内重度分立耳内施墜線表心施指南針圓盤外兩柱承千里鏡以兩軸左右上下之以遊表定表相距度為所測之角座三足能升降平測立測惟所宜攝光千里鏡筩長一尺三分接銅管二寸六分鏡凡四重管端小孔内施顯微鏡相接處施玻璃鏡皆凸向外筩中施大銅鏡凹向外以攝影鏡心有小圓孔近筩端施小銅鏡凹向内周隙通光注之大鏡而納其影筩外為鋼鋌螺旋貫入進退之以為視逺之用承以直柱三足髙一尺一寸五分日影表木質立表髙八寸上施墜線平表長二尺七寸中銜銅尺三角施螺柱以指南針盤九十度對表𠉀影正時自立表下量之視影之長短以定節氣時刻
  時辰表以金為之形圓盤徑一寸五分二釐均分時刻以針指之内施輪齒盛以金合當盤面處空之合徑一寸五分二釐通厚八分周飾雜寶金索三行三就間鏤花文
  自鳴鐘以金為之中承以柱下為方匵面設表盤均十二分上起子午正右旋一日再周以短針指時長針指刻起丑未初鐘一鳴盡子午正十二鳴其初正自一鳴至四鳴各四刻匵内藏鋼輪三重中為大輪四軸上間小輪三聨之以旋時刻針左為大輪三軸上間小輪二聨之旁大輪一綰擊具以擊鐘知時右亦如之以擊鐘知刻三重皆施墜線擊具皆有銅片為作止之限表盤徑二尺一寸五分羃以玻璃匵木質髤漆繪金花文四隅皆有柱中為周䦨髤以金縱距四尺七寸横五尺七寸五分通髙一丈六尺六寸











  皇朝文獻通考巻二百五十八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九
  象緯考
  三垣二十八宿
  等謹按漢書仿史記天官書之體作天文志後代史家咸襲其名然三垣列宿獨分晰於晉隋宋三史而他史皆從畧焉豈不以次舍有常無復詳求歟馬端臨通考肇上古迄宋嘉定而其詳三垣列宿也據丹元子步天歌鄭樵通志宋兩朝中興諸志蓋又以測驗之密後勝於前也我
  聖朝璣衡精審數理周詳康熙十三年監臣南懷仁撰恒星經緯度表以十二宫臚一千八百七十餘星
  皇上御極之九年
  命監臣戴進賢等據新測以證舊經名同步天歌者一千三百十九星增列一千六百十四星並近南極一百五十星積數三千有八十三星凡黄赤經緯去極入宿之度釐然可考視昔益密矣馬氏謂古今志天文者名義大略相同但能言其去極入宿度為異兹依馬氏之例紀去極入宿度並詳黄赤道十二宫俾稽天者通其條貫云
  紫微垣
  北極五星一曰太子二曰帝三曰庶子增星三四曰后宫五曰天樞黄道在鶉火鶉首宫赤道在大火壽星宫太子星去極十四度四十七分入柳宿十一度十一分帝星去極十七度二分入栁宿二度五十六分庶子星去極十八度三十五分入鬼宿二度三十六分后宫星去極十九度三十分入井宿二十七度二十五分天樞星去極二十二度五十七分入井宿十一度二十六分
  四輔四星增星一黄道在鶉首宫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西星去極二十五度九分入井宿三度十七分
  勾陳六星增星十黄道在鶉首實沈宫赤道在星紀析木大火實沈降婁娵訾宫距大星去極二十三度五十六分入參宿三度五十三分
  天皇大帝一星黄道在實沈宫赤道在娵訾宫去極二十一度五十八分入畢宿十二度十六分天柱五星增星六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南星去極十八度二十六分入畢宿五度五十八分
  御女四星增星一黄道在鶉首實沈大梁宫赤道在星紀析木宫距西星去極九度二十分入胃宿八度八分
  女史一星增星一黄道在鶉首宫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五度三十分入參宿八度五十九分
  柱史一星增星二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星紀宫去極五度九分入畢宿二度四十八分尚書五星增星二黄道在壽星鶉尾鶉火宫赤道在析木宫距西北星去極三度九分入栁宿十六度一分
  天牀六星增星二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析木大火宫距西南星去極二十度四十八分入栁宿十五度二十一分
  大理二星增星一黄道在鶉火鶉首宫赤道在壽星鶉尾宫距西星去極二十五度四十八分入井宿二十四度十分
  隂徳二星增星一黄道在鶉首宫赤道在鶉尾宫距西星去極三十一度四十九分入井宿二十一度十二分
  六甲六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鶉首實沈宫距中星去極三十三度四十二分入參宿九度
  五帝内座五星增星二黄道在實沈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中星去極三十二度十三分入畢宿七度十一分
  華葢七星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降婁宫距東北星去極三十四度三十五分入昴宿二度二十二分
  杠九星增星一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東南星去極四十度二十六分入畢宿六度九分
  右垣墻七星一曰右樞二曰少尉增星二三曰上輔增星二四曰少輔增星一五曰上衛增星三六曰少衛增星一七曰上丞增星三黄道在鶉尾鶉火鶉首實沈宫赤道在壽星鶉尾鶉火鶉首實沈大梁宫右樞星去極二十三度三十九分入張宿一度三十九分少尉星去極二十八度十七分入栁宿五度五十三分上輔星去極三十二度四十七分入鬼宿四度三十四分少輔星去極三十八度四十六分入井宿二十一度四分上衛星去極四十四度入井宿一度五十二分少衛星去極四十六度四十分入畢宿十二度二十七分上丞星去極四十四度四十九分入昴宿八度二十七分左垣墻八星一曰左樞二曰上宰三曰少宰四曰上弼五曰少弼六曰上衛增星三七曰少衛增星八八曰少丞增星一黄道在壽星鶉尾大梁宫赤道在元枵星紀析木大火降婁娵訾宫左樞星去極十八度五十六分入翼宿十一度六分上宰星去極十五度三十四分入軫宿五度五十八分少宰星去極十一度三十三分入軫宿三度二十八分上弼星去極五度十三分入翼宿九度十二分少弼星去極六度四十八分入胃宿三度三十二分上衛星去極十四度四十一分入胃宿四度二分少衛星去極二十四度二十七分入胃宿六度三十九分少丞星去極三十度十九分入昴宿十分
  天乙一星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二十四度三十八分入星宿七度三十三分
  太乙一星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二十五度四十七分入星宿一度五十三分
  内厨二星增星二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二十八度五十六分入栁宿十二度三十三分
  北斗七星一曰天樞增星三二曰天璇增星八三曰天璣四曰天權增星三五曰玉衡六曰開陽增星二七曰揺光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壽星鶉尾鶉火宫天樞星去極四十度二十分入栁宿四度五十一分天璇星去極四十四度五十四分入栁宿九度五分天璣星去極四十二度五十三分入星宿三度五分天權星去極三十八度二十分入星宿三度四十三分玉衡星去極三十五度四十分入張宿三度九分開陽星去極三十三度三十七分入張宿九度五十四分揺光星去極三十五度三十五分入翼宿三度七分
  輔一星增星三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三十二度十九分入張宿十一度二十三分天槍三星增星四黄道在壽星鶉尾宫赤道在太火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三十一度五分入翼宿六度十分
  元戈一星增星二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宫去極三十五度二十一分入翼宿十三度十一分三公三星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距東星去極三十九度八分入翼宿三度三十六分相一星增星三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四十一度五十四分入張宿二度四分
  天理四星增星一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距西星去極四十度四十三分入栁宿八度二分太陽守一星增星一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去極四十八度二十八分入星宿六度二十二分
  太尊一星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五十四度二十八分入星宿一度三十一分
  天牢六星增星二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距西星去極五十六度五十七分入栁宿十六度十二分
  勢四星增星十六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距西北星去極六十六度五分入栁宿十六度七分
  文昌六星增星八黄道在鶉火鶉首宫赤道在鶉火宫距北星去極四十三度五十一分入井宿二十八度二十一分
  内階六星增星十黄道在鶉首宫赤道在鶉火宫距西南星去極四十九度四十七分入井宿十七度四十三分
  三師三星增星一黄道在鶉首宫赤道在鶉火宫距西星去極四十二度五分入井宿十八度四十一分
  八榖八星增星三十四黄道赤道在鶉首實沈宫距東南星去極五十九度十一分入參宿五度十四分
  傳舍九星増星四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娵訾宫距西北星去極三十度五十九分入婁宿八度五十四分
  天厨六星增星二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中北星去極七度七分入壁宿八度十六分
  天棓五星增星十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九度四十分入尾宿八度四十五分
  等謹按宋史天文志北斗第七星右有弼星宋兩朝志詳紫微垣星去極入宿度不及弼星與步天歌合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一百六十三星測增之一
  百七十七星焉
  太微垣
  五帝座五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鶉尾宫距中大星去極七十七度四十三分入張宿十五度五十五分
  太子一星黄道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七十二度四十二分入張宿十三度十五分
  從官一星黄道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七十二度二十二分入張宿十一度八分
  幸臣一星黄道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七十二度十二分入張宿十六度十七分
  五諸侯五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壽星鶉尾鶉首宫距北星去極六十四度四分入翼宿十二度三十八分
  九卿三星增星九黄道在壽星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距北星去極七十六度二十七分入翼宿十一度四十四分
  三公三星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西南星去極八十一度十分入翼宿十二度三十七分
  内屏四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鶉尾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三度五十四分入張宿十七度三十六分右垣墻五星一曰右執法二曰上將三曰次將四曰次相增星三五曰上相增星二黄道赤道在鶉尾宫右執法星去極八十九度十九分入翼宿三度十九分上將星去極八十八度十九分入張宿十二度五十九分次將星去極八十三度五十五分入張宿十一度四十九分次相星去極八十度二十分入張宿七度四十二分上相星去極七十五度四十一分入張宿五度三十三分
  左垣墻五星一曰左執法增星一二曰上相三曰次相增星一四曰次將增星三五曰上將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壽星宫左執法星去極八十八度三十八分入翼宿十一度四分上相星去極八十七度十一分入翼宿十六度二十五分次相星去極八十一度二十二分入軫宿四十四分次將星去極七十三度四十七分入翼宿十六度十一分上將星去極六十七度一分入翼宿十五度十二分郎將一星增星二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五十九度四十八分入翼宿六度三分郎位十五星增星三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鶉尾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一度三十六分入翼宿五分
  常陳七星增星六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鶉尾宫距東星去極四十九度五十三分入翼宿四十六分
  三台六星一曰上台二星增星七二曰中台二星增星三三曰下台二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鶉尾鶉火鶉首宫上台距西星去極六十度二十五分入井宿二十七度三十三分中台距西星去極六十度八分入栁宿九度十五分下台距北星去極六十三度五十二分入張宿五十五分
  虎賁一星黄道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七十三度十四分入張宿四度四十四分
  少微四星增星八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鶉尾宫距北星去極七十一度四十六分入張宿一度五十四分
  長垣四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鶉尾宫距西北星去極八十五度二十七分入星宿七度十分靈臺三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鶉尾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八度四十分入張宿八度四十八分明堂三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鶉尾宫距北星去極九十度三十四分入張宿十五度四十七分謁者一星增星二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去極八十四度五十六分入翼宿九度三十五分等謹按宋兩朝志詳太微垣星去極入宿度不及少微長垣靈臺明堂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七十八星測增之九十三
  星焉
  天市垣
  帝座一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五十二度四十一分入尾宿六分
  侯一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五十四度七分入尾宿六度二十二分
  宦者四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北星去極五十三度十八分入心宿四度四十三分斗五星增星十四黄道在析木大火宫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五十四度四十七分入氐宿十六度二十八分
  斛四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五十七度二十八分入心宿二度四十九分列肆二星增星四黄道在析木大火宫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六十七度四十四分入房宿二十九分
  車肆二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七十七度入房宿二度二十一分
  市樓六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中北星去極七十四度四十四分入尾宿八度三十一分宗正二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二度二分入尾宿九度十七分
  宗人四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二度九分入尾宿十四度一分
  宗二星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北星去極四十六度三十二分入斗宿四度三十七分
  帛度二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四十四度五十五分入尾宿十四度二十二分屠肆二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星紀析木宫距東星去極四十四度五十三分入箕宿六度三十二分
  右垣墻十一星一曰河中二曰河間增星一三曰晉增星三四曰鄭五曰周增星十四六曰秦七曰蜀增星二八曰巴增星四九曰梁十曰楚十一曰韓黄道赤道在析木大火宫河中星去極四十七度十七分入氐宿十五度五十八分河間星去極四十九度五十八分入氐宿十四度五分晉星去極五十二度四十五分入氐宿十度三十四分鄭星去極五十四度四十分入氐宿七度三十六分周星去極五十五度三十八分入氐宿四度五十分秦星去極六十一度六分入氐宿三度十四分蜀星去極六十四度二十八分入氐宿六度五十六分巴星去極六十五度五十八分入氐宿九度十二分梁星去極七十二度四十三分入氐宿十七度十一分楚星去極七十三度三十二分入房宿三十四分韓星去極七十八度三十五分入心宿一度二十五分
  左垣墻十一星一曰魏增星八二曰趙增星三三曰九河增星一四曰中山增星七五曰齊增星八六曰吳越增星七七曰徐增星四八曰東海增星四九曰燕十曰南海十一曰宋增星二黄道赤道在星紀析木宫魏星去極四十二度十六分入心宿六度五十五分趙星去極四十度四十分入尾宿三度四十七分九河星去極三十八度四十七分入尾宿九度十分中山星去極三十七度四十六分入箕宿一度二十五分齊星去極四十五度五十二分入斗宿六度五十三分吳越星去極五十三度四十六分入斗宿九度三十八分徐星去極六十三度五分入斗宿五度三十五分東海星去極六十九度二十八分入箕宿四度三十五分燕星去極七十六度十七分入尾宿十三度四十一分南海星去極八十二度一分入尾宿八度二十九分宋星去極八十二度四十六分入尾宿一度五十五分
  天紀九星增星十四黄道在析木大火宫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三十八度三十三分入氐宿十度七分
  女牀三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三十度二十四分入心宿四度十二分
  貫索九星增星十三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西北星去極三十九度三十分入亢宿七度四十分七公七星增星十六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析木大火宫距北星去極二十度二十六分入氐宿四度十六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不載斗斛列肆車肆市樓帛度屠肆諸星宋景祐乾象書女牀屬箕貫索屬房七分屬氐宋史天文志天市垣宗正三星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宗正二星列步天歌之八十七星測增
  之一百五十九星焉
  角宿
  角二星增星十五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南星去極九十二度二分去軫宿距星十三度五分平道二星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八十八度十五分入軫宿七度二十八分
  天田二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七十七度二十七分入軫宿九度三十八分周鼎三星黄道在壽星鶉尾宫赤道在壽星宫距東星去極五十七度三十一分入翼宿十度四十分
  進賢一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壽星宫去極八十七度三十八分入軫宿四度二十七分
  天門二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九十七度五十三分入軫宿十二度
  平二星增星三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一百有三度四十三分入角宿三度十二分
  庫樓十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火壽星宫距東南星去極一百二十二度五十二分入亢宿十度二十八分
  柱十一星黄道赤道在大火壽星宫距東南星去極一百二十度五十一分入氐宿十五分
  衡四星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一十八度十三分入亢宿六度三十六分南門二星增星二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大火壽星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九度三十分入氐宿二十五分
  等謹按步天歌柱十五星晉書天文志天門庫樓南門平柱衡在二十八宿之外宋兩朝志詳角宿星去極入宿度不及進賢柱衡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柱十星列步天歌之四十二星測增之
  四十七星焉
  亢宿
  亢四星增星十二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大火壽星宫距南第二星去極八十七度四分去角宿距星十度四十分
  大角一星增星一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宫去極五十九度三分入角宿二十三分
  右攝提三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一度五十二分入軫宿八度三十三分左攝提三星增星三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宫距北星去極五十八度四十三分入角宿八度五十七分
  折威七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度四十六分入亢宿六度三十四分頓頑二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南星去極一百七度七分入氐宿十二度二十三分陽門二星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南星去極一百一十度五十五分入氐宿四度五十一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折威頓頑在二十八宿之外宋景祐乾象書右攝提屬角折威陽門兼屬角宋兩朝志皆列亢宿與步天歌合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二十二星測增之二十六
  星焉
  氐宿
  氐四星增星二十九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西南星去極八十九度三十七分去亢宿距星十度三十六分
  亢池四星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壽星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一度三十三分入角宿一度四十分
  帝座三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壽星宫距東星去極五十四度十九分入軫宿九度十七分
  梗河三星增星五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宫距東星去極四十九度二十二分入角宿四度十四分
  招揺一星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大火宫去極四十度二十七分入軫宿六度五十二分
  天乳一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大火宫去極七十三度四十四分入氐宿十度五十分
  天輻二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北星去極九十八度二十八分入氐宿十三度三十分陣車三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西星去極一百有一度三分入氐宿三度二十二分騎官十星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東北星去極一百一十一度十一分入氐宿十六度二十一分車騎三星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東星去極一百二十二度四十六分入氐宿十五度三十五分將軍一星黄道赤道在大火宫去極一百一十九度三十六分入氐宿十四度三十二分
  等謹按步天歌亢池六星騎官二十七星宋兩朝志詳氐宿星去極入宿度不及天輻陣車將軍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亢池四星騎官十星列步天歌之三十
  五星測增之四十一星焉
  房宿
  房四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南第二星去極九十五度二十六分去氐宿距星十七度五十分
  鈎鈐二星黄道在析木宫赤道在大火宮距北星去極八十九度四十四分入房宿四十五分鍵閉一星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析木宫去極八十八度十九分入房宿一度四十三分
  罰三星增星三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七十七度十三分入房宿三十二分西咸四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度四十四分入氐宿十六度十二分東咸四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四度四十五分入心宿五十二分
  日一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火宫去極八十九度五十八分入氐宿十二度四十分
  從官二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火宫距西星去極一百有四度三十四分入氐宿十六度十五分等謹按宋景祐乾象書東咸屬心不列房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二十一星測增之十四星
  
  心宿
  心三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星去極九十三度五十九分去房宿距星四度五十二分積卒二星黄道在析木宫赤道在大火宫距北星去極一百有五度三十分入房宿三度七分等謹按步天歌積卒十二星晉書天文志積卒在二十八宿之外宋景祐乾象書積卒屬房不列心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積卒二星列步天歌之五星測增之八
  星焉
  尾宿
  尾九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中星去極一百有五度二十五分去心宿距星八度十五分
  神宫一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一百有九度五分入尾宿五十四分
  天江四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南星去極九十三度五十四分入尾宿三度四十四分
  傅説一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一百有三度三十七分入尾宿十一度五十三分
  魚一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一百有一度二十五分入尾宿十二度四十一分
  龜五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二十度十四分入尾宿三度三十三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傅説魚星龜星在二十八宿之外宋兩朝志詳尾宿星去極入宿度不及神宫天江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二十一星測增之十二星
  
  箕宿
  箕四星黄道赤道在星紀析木宫距西北星去極九十六度五十六分去尾宿距星十五度十二分糠一星黄道赤道在析木宫去極九十六度三十四分入尾宿六度四十七分
  杵三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北星去極一百一十三度有五分入尾宿九度二十一分等謹按晉書天文志糠一星杵三星在二十八宿之外宋兩朝志列亢宿與步天歌合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八星測增之一星焉
  斗宿
  斗六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星紀析木宫距中星去極九十三度五十五分去箕宿距星八度五十五分
  天籥八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析木宫距東星去極九十一度二十四分入尾宿十二度四十八分天弁九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西星去極七十五度一分入箕宿七度四十五分
  建六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西星去極八十八度十八分入斗宿三度十八分
  天鷄二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四度四十九分入斗宿十四度二十九分狗二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東星去極九十三度十三分入斗宿十一度四十分
  狗國四星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西南星去極九十五度二十三分入斗宿十五度三十九分天淵三星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二十七分入斗宿五度三十五分農丈人一星黄道赤道在星紀宫去極一百有二度二十八分入箕宿七度五十一分
  鼈十一星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三十六分入箕宿三度五十一分等謹按步天歌天淵十星鼈十四星宋景祐乾象書天籥農丈人屬箕不列斗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天淵三星鼈十一星列步天歌之五十
  二星測增之三十星焉
  牛宿
  牛六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中星去極八十五度二十三分去斗宿距星二十三度五十三分
  天桴四星增星二黄道在元枵星紀宫赤道在星紀宫距東星去極七十一度十四分入牛宿五十二分
  河鼔三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南星去極六十三度十六分入斗宿二十二度十六分右旗九星增星十二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一度十七分入斗宿十六度三十七分左旗九星增星二十九黄道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西北星去極五十一度十分入斗宿二十度五十四分
  織女三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大星去極二十八度十四分入斗宿五度六分
  漸臺四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星紀宫距南星去極三十度三十八分入斗宿十一度三十一分輦道五星增星九黄道在元枵星紀宫赤道在星紀宫距北星去極二十三度四十七分入斗宿十五度四分
  羅堰三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六度三十七分入牛宿四度十五分天田四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南星去極一百度五十六分入女宿三十二分
  九坎四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星去極一百一十一度三十分入牛宿六度四十二分
  等謹按步天歌天田九坎各九星宋景祐乾象書左旗織女漸臺輦道九坎屬斗不列牛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天田九坎各五星列步天歌之五十四
  星測增之八十一星焉
  女宿
  女四星増星五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南星去極八十一度五十三分去牛宿距星七度四十分離珠四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南星去極七十四度二十八分入牛宿六度五十一分敗瓜五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南星去極六十度五十四分入女宿二度十分
  瓠瓜五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北星去極五十六度五十七分入女宿五度三十九分天津九星增星三十八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西北第二星去極三十二度五十一分入虛宿一度二十九分
  奚仲四星增星七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星紀宫距北星去極十六度十分入女宿三度十四分扶筐七星增星四黄道在元枵星紀宫赤道在星紀宫距西南星去極十二度六分入斗宿十九度五十三分
  十二國十六星一曰周二曰秦皆二星三曰代二星增星二四曰趙二星五曰越六曰齊七曰楚八曰鄭九曰魏十曰韓十一曰晉十二曰燕皆一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周星距南星去極九十二度五十八分入女宿一度二分秦星距西星去極九十度三十三分入女宿二度八分代星距北星去極九十一度二十分入女宿五度五十八分趙星距北星去極九十三度三十七分入女宿二度一分越星去極九十度二十八分入牛宿七度三分齊星去極九十四度三十一分入女宿一度三十四分楚星去極九十四度三十分入女宿三度十九分鄭星去極九十一度五十一分入女宿十分魏星去極九十五度十七分入女宿五度十分韓星去極九十五度二十分入女宿五度四十四分晉星去極九十六度三十二分入女宿五度五十一分燕星去極九十六度五十八分入女宿五度十三分
  臣等謹按步天歌離珠五星宋景祐乾象書離珠瓠瓜屬牛敗瓜屬斗又屬牛天津西一星屬斗中屬牛周越齊趙屬牛皆不列女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離珠四星列步天歌之五十四星測增
  之六十五星焉
  虛宿
  虛二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南星去極八十一度二十一分去女宿距星十一度四十分司命二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南星去極七十六度四十八分入虛宿三度四十七分
  司禄二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星去極七十四度五十三分入虛宿六度三十六分司危二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南星去極六十八度五十七分入虛宿二度三分
  司非二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星去極六十四度四十七分入虛宿二分
  哭二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星去極九十度三十九分入虛宿二度二十五分
  泣二星增星二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娵訾宫距東星去極八十七度三十六分入危宿四十分
  離瑜三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有七度二十分入牛宿六度三十二分天壘城十三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北星去極八十四度一分入虛宿四十三分
  敗臼四星增星一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五十九分入女宿五度四十一分
  等謹按宋景祐乾象書司命司禄司危司非屬女泣星敗臼屬危皆不列虛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三十四星測增之二十二
  星焉
  危宿
  危三星增星十一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元枵宫距南星去極七十九度十九分去虛宿距星九度五十八分
  墳墓四星増星四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中星去極八十一度八分入危宿五度三十三分
  蓋屋二星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南星去極八十度四十九分入虛宿八度四十三分
  虛梁四星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五度三分入危宿五十分
  天錢五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元枵宫距東北星去極一百有六度五十二分入女宿十度四十四分
  人四星增星四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元枵宫距北星去極五十三度五十分入危宿四十八分
  杵三星增星二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北星去極四十五度三十五分入室宿三十三分
  臼四星增星五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西北星去極五十度二十八分入危宿七度六分
  車府七星增星十九黄道在降婁娵訾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東星去極四十四度二十六分入室宿十二度五十六分
  造父五星增星五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西南星去極三十度二十七分八壁宿八度二十九分
  天鈎九星增星十六黄道在大梁降婁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北星去極十五度五十三分入壁宿十度六分
  等謹按步天歌人五星天錢十星宋景祐乾象書車府西四星屬虛不列危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人四星天錢五星列步天歌之五十星
  測増之五十星焉
  室宿
  室二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南星去極七十度三十五分去危宿距星二十度七分離宫六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北星去極六十一度十二分入危宿十九度四十二分螣蛇二十二星增星十四黄道在降婁娵訾宫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中南星去極三十六度四十三分入室宿十四度四十三分
  雷電六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星去極七十二度十八分入危宿十二度四十七分土公吏二星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九度八分入危宿八度三十六分
  壘壁陣十二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西南第二星去極九十四度四十九分入女宿九度五十五分
  羽林軍四十五星黄道赤道在娵訾元枵宫距西北星去極九十四度三十七分入虛宿三度二十一分
  天綱一星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娵訾宫去極一百一十三度三十六分入虛宿八度四十六分北落師門一星黄道赤道在娵訾宫去極一百一十一度五分入危宿二十七分
  鈇鉞三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星去極一百有四度四十一分入危宿十五度八分八魁六星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中星去極一百有五度十六分入室宿二度四十八分
  等謹按步天歌八魁九星宋景祐乾象書螣蛇西十六星屬尾屬危羽林軍西六星屬危天綱屬危鈇鉞屬奎皆不列室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八魁六星列步天歌之百有六星測增
  之四十六星焉
  壁宿
  壁二星增星二十三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南星去極七十七度二十五分去室宿距星十五度四十一分
  天廏三星増星一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北星去極五十六度三十七分入壁宿十二度二分土公二星増星十一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二度二十八分入室宿十度三十分
  霹𩆝五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星去極八十度五十七分入危宿十五度十四分雲雨四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娵訾宫距西北星去極八十五度三十四分入危宿十九度三十三分
  鈇鑕五星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一十八度三十八分入壁宿二度三十二分等謹按步天歌天廏十星宋兩朝志詳壁宿星去極入宿度不及土公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天廏三星列步天歌之二十一星測增
  之五十二星焉
  奎宿
  奎十六星增星二十二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西南星去極七十四度五分去壁宿距星十三度十六分
  王良五星増星五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西北星去極三十八度四十六分入婁宿一度十分
  策一星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降婁宫去極四十一度十二分入婁宿十度一分
  附路一星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降婁宫去極四十五度十八分入婁宿一度十分
  軍南門一星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降婁宫去極五十三度四十分入婁宿二度三十分
  閣道六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東北星去極四十一度五分入昴宿二度五十九分外屏七星增星十五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七度五十分入壁宿四度五十九分天溷四星増星六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北星去極一百有三度二十四分入室宿十五度二十九分
  土司空一星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降婁宫去極一百一十度四十七分入室宿九度四分
  等謹按步天歌天溷七星宋景祐乾象書王良外屏西一星皆屬壁不列奎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天溷四星列步天歌之四十二星測增
  之五十三星焉
  婁宿
  婁三星增星十五黄道在大梁降婁宫赤道在降婁宫距中星去極八十一度三十二分去奎宿距星十一度三十二分
  天大將軍十一星增星十六黄道在大梁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東中星去極六十二度十四分入婁宿十度十八分
  右更五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降婁宫距北星去極八十度三十八分入奎宿四度三十九分左更五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北星去極八十三度五十二分入婁宿十度十一分天倉六星增星十八黄道在降婁娵訾宫赤道在降婁宫距西星去極一百度二分入室宿七度二十六分
  天庾三星增星三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二十八度五十二分入壁宿八度四十二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天倉天庾在二十八宿之外宋景祐乾象書天倉屬奎不列婁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三十三星測增之六十四
  星焉
  胃宿
  胃三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西南星去極七十八度四十三分去婁宿距星十二度五十八分
  大陵八星增星二十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北星去極五十一度二分入胃宿七度九分
  積尸一星黄道赤道在大梁宫去極六十八度十八分入胃宿六度五十九分
  天船九星增星九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大梁宫距西北星去極五十二度三十三分入胃宿十一度四十九分
  積水一星增星一黄道在實沈宫赤道在大梁宫去極六十一度九分入畢宿一度十八分
  天廩四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北星去極九十五度五十七分入胃宿六度三十九分天囷十三星增星二十黄道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東南星去極一百有三度三十七分入婁宿十度二十一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天廩天囷在二十八宿之外宋景祐乾象書天囷五星大陵西三星屬婁不列胃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三十九星測增之五十七
  星焉
  昴宿
  昴七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五度五十一分去胃宿距星十二度二十九分
  天阿一星黄道赤道在大梁宫去極八十一度十五分入胃宿二十一分
  月一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大梁宫去極八十八度四十七分入昴宿四度二分
  卷舌六星增星六黄道在實沈大梁宫赤道在大梁宫距北星去極六十七度五十三分入昴宿四度二十五分
  天讒一星黄道赤道在大梁宫去極七十七度七分入昴宿三度三分
  礪石四星黄道在實沈宫赤道在實沈大梁宫距西北星去極八十二度五分入昴宿五度五十二分
  天陰五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大梁宫距東南星去極九十度有五分入胃宿九度十一分
  芻藁六星增星五黄道在降婁宫赤道在大梁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十六分入奎宿七度十六分
  天苑十六星增星十六黄道在大梁降婁宫赤道在大梁宫距東北星去極一百二十三度十四分入胃宿六度五十六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不載月礪石天陰芻藁諸星天苑在二十八宿之外宋景祐乾象書芻藁屬婁卷舌西三星天苑西八星屬胃皆不列昴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四十七星測增之三十七
  星焉
  畢宿
  畢八星增星十三黄道赤道在實沈大梁宫距東北星去極九十二度三十六分去昴宿距星九度三分
  附耳一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實沈宫去極九十六度十三分入畢宿二度二分
  天街二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八十九度三十分入昴宿八度四十七分天高四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中北星去極九十一度十五分入畢宿八度二十分諸王六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西星去極八十五度四十二分入參宿三度四十九分五車五星增星十八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西南星去極七十九度三十五分入畢宿八度十二分柱九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西北星去極六十九度六分入畢宿十度二十三分
  咸池三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七十一度二十六分入畢宿十四度三分
  天潢五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中星去極七十九度十四分入畢宿十三度七分
  天關一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實沈宫去極九十二度十四分入參宿五分
  天節八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中北星去極九十六度五十七分入昴宿七度五十二分
  九州殊口六星增星十黄道赤道在實沈大梁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二十度五十七分入胃宿十二度二十五分
  參旗九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九十八度十六分入畢宿五度一分
  九斿九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一百一十度五十四分入昴宿八度三十一分天園十三星增星六黄道在大梁降婁娵訾宫赤道在實沈大梁降婁宫距西星去極一百四十三度三十四分入危宿二十度六分
  等謹按步天歌九州殊口九星宋景佑乾象書天園西八星屬昴五車東二星及三柱屬參皆不列畢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九州殊口六星列步天歌之八十九星
  測增之八十四星焉
  觜宿
  觜三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一百有三度二十五分去畢宿距星十五度十四分司怪四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八十七度三十二分入參宿四度五十分座旗九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北星去極六十四度二十分入井宿三度二十一分等謹按宋景祐乾象書座旗司怪屬參不列觜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十六星測增之十七星焉
  參宿
  參七星增星三十七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中東星去極一百一十五度二十分去觜宿距星一度伐三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一百一十八度十分入畢宿十四度三十四分玉井四星增星二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東星去極一百二十一度三十四分入畢宿六度四十五分
  軍井四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二十四度四十六分入畢宿七度十九分
  屏二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一百二十九度五分入畢宿六度五十七分
  厠四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三十一度六分入畢宿十二度五十七分屎一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去極一百四十五度四十二分入參宿三分
  等謹按晉書天文志不載屏厠屎諸星宋景祐乾象書玉井軍井屬畢不列參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二十五星測增之四十九
  星焉
  井宿
  井八星增星十七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北星去極九十度五十一分去參宿距星十度三十六分
  鉞一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實沈宫去極九十度五十六分入參宿八度四十五分
  水府四星增星八黄道赤道在鶉首實沈宫距西南星去極九十八度四十二分入參宿七度九分天罇三星增星九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東北星去極八十七度四分入井宿十三度二十四分五諸侯五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星去極七十九度一分入井宿五度五十分
  北河三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星去極八十度十五分入井宿十三度四十七分積水一星黄道赤道在鶉首宫去極七十五度三十二分入井宿十一度三十二分
  積薪一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鶉首宫去極八十六度五十八分入井宿十八度二十二分
  水位四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星去極九十九度四十五分入井宿十六度五十九分
  南河三星增星十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有二度三十七分入井宿十六度二十二分
  四凟四星增星六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東北星去極一百有一度四十九分入井宿九度二十六分
  闕邱二星增星七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一十度三十二分入井宿七度三十分軍市六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三十一度十八分入井宿一度五十五分
  野鷄一星黄道赤道在鶉首宫去極一百三十二度二十一分入井宿六度二十八分
  天狼一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鶉首宫去極一百二十九度三十二分入井宿八度五十一分丈人二星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東星去極一百四十七度二十四分入畢宿十三度四十三分子二星增星一黄道赤道在實沈宫距北星去極一百四十七度十六分入參宿二度四十一分孫二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星去極一百四十八度三分入井宿一度十一分
  老人一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鶉首宫去極一百六十五度五十分入井宿九度四十八分
  弧矢九星增星二十四黄道在鶉火鶉首宫赤道在鶉首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三十八度三十分入井宿十八度六分
  等謹按步天歌軍市十三星宋景祐乾象書水府四星丈人二星子二星屬參不列井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軍市六星列步天歌之六十三星測增
  之一百二十四星焉
  鬼宿
  鬼四星增星十八黄道赤道在鶉火宫距西南星去極九十度四十八分去井宿距星三十度二十七分
  積尸氣一星增星三黄道赤道在鶉火宫去極八十八度二十九分入鬼宿一度二十八分
  爟四星增星十一黄道赤道在鶉首宫距西南星去極八十四度四十一分入井宿二十三度五十七分
  外厨六星增星十七黄道赤道在鶉火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三十分入鬼宿四度二十一分
  天紀一星增星二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鶉火宫去極一百四十五度五十二分入張宿五度二十七分
  天狗七星黄道在鶉尾鶉火宫赤道在鶉火宫距南星去極一百四十八度十五分入星宿四度四十八分
  天社六星增星五黄道在壽星鶉尾鶉火宫赤道在鶉火宫距西星去極一百五十四度二十七分入星宿五分
  等謹按宋景祐乾象書天狗六星天社西一星屬井天紀一星天社末一星屬栁皆不列鬼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二十九星測增之五十七
  星焉
  栁宿
  栁八星增星十黄道赤道在鶉火宫距西星去極一百有二度二十六分去鬼宿距星四度三十四分
  酒旗三星增星五黄道赤道在鶉火宫距北星去極八十九度四十分入栁宿十三度十一分等謹按宋景祐乾象書酒旗屬星不列栁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列步天歌之十一星測增之十五星焉
  星宿
  星七星增星十五黄道赤道在鶉火宫距中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二十五分去栁宿距星十六度五十九分
  天相三星增星十二黄道在鶉尾宫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西南星去極一百有八度二十六分入張宿一度五十五分
  軒轅十七星增星五十七黄道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西北星去極六十六度十八分入井宿三十度
  内平四星增星十一黄道在鶉火宫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東星去極七十度四十九分入栁宿十三度四十八分
  等謹按步天歌星宿内有天稷五星宋景祐乾象書軒轅西八星屬栁末屬張天稷西二星屬栁天相三星屬軫内平四星屬張皆不列星宿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無天稷星列步天歌之三十一星測增
  之九十五星焉
  張宿
  張六星增星四黄道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西第二星去極一百六十六度五分去星宿距星八度二十六分
  等謹按步天歌張宿内有天廟十四星今準
  欽定儀象考成無天廟星列步天歌之六星測增之四
  星焉
  翼宿
  翼二十二星增星七黄道在壽星鶉尾宫赤道在鶉尾宫距中西第二星去極一百一十二度四十二分去張宿距星十八度三分
  等謹按步天歌翼宿内有東甌五星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無東甌星列步天歌之二十二星測增
  之七星焉
  軫宿
  軫四星增星五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壽星鶉尾宫距西北星去極一百有四度二十九分去翼宿距星十六度五十九分
  右轄一星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鶉尾宫去極一百一十一度四十四分入軫宿一度三十分左轄一星黄道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一百有一度四十分入軫宿三度五分
  長沙一星黄道赤道在壽星宫去極一百有八度十七分入軫宿三度四分
  青邱七星增星三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鶉尾宫距東南星去極一百二十一度二十八分入軫宿二度三十九分
  等謹按步天歌軫宿内有軍門二星土司空四星器府三十二星今凖
  欽定儀象考成無軍門土司空器府星列步天歌之十
  四星測增之八星焉
  近南極星
  海山八星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鶉尾宫距南極三十度七分入角宿六度二分
  十字四星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壽星宫距南極四十二度十五分入亢宿二度十五分
  馬尾三星黄道在壽星宫赤道在壽星鶉尾宫距南極四十六度三十分入角宿七度三十一分馬腹三星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壽星宫距南極四十五度五十六分入氐宿八度四十一分蜜蜂四星黄道在大火宫赤道在壽星宫距南極三十四度四十九分入氐宿五度三分
  三角形七星黄道在析木宫赤道在析木大火宫距南極四十一度五十八分入心宿一度三十五分
  異雀九星黄道在析木宫赤道在析木大火宫距南極四十五度二十七分入箕宿六度二十分孔雀十五星黄道在星紀析木宫赤道在元枵星紀析木宫距南極四十八度三十二分入箕宿三度十九分
  波斯十一星黄道赤道在元枵星紀宫距南極五十七度三十五分入斗宿九度一分
  蛇尾四星黄道在星紀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元枵宫距南極二十五度二十九分入牛宿三度二十三分
  蛇腹四星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南極十八度二十七分入危宿一度十八分蛇首二星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大梁降婁宫距南極二十五度五十分入危宿八度三十二分鳥喙八星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南極四十四度三十二分入女宿二度十六分鶴十四星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娵訾宫距南極五十七度九分入女宿四度七分
  火鳥十一星黄道在娵訾元枵宫赤道在降婁娵訾宫距南極五十八度二十分入危宿三度五十一分
  水委三星黄道在娵訾宫赤道在降婁宫距南極三十度四十一分入室宿八度二十分
  附白二星黄道在元枵宫赤道在大梁宫距南極十三度十四分入女宿一度二十分
  夾白二星黄道在降婁娵訾宫赤道在實沈大梁宫距南極四度三十五分入室宿六度二十八分金魚六星黄道在析木大梁降婁宫赤道在鶉首實沈宫距南極十九度四十八分入婁宿二度三十六分
  海石八星黄道在壽星鶉尾宫赤道在鶉火宫距南極十七度二十一分入翼宿初度三十七分飛魚六星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鶉火鶉首宫距南極十七度四十九分入角宿三度十六分南船六星黄道在大火壽星宫赤道在鶉尾鶉火宫距南極二十七度二十五分入角宿三度四十八分
  小斗十星黄道在析木大火宫赤道在壽星鶉尾鶉火鶉首宫距南極二十六度二十四分入房宿二度二十四分
  等謹按
  欽定儀象考成於三垣二十八宿之外紀近南極星一百五十謂中國所不見仍西測之舊葢自康熙十三年南懷仁始列表前此未有考焉其去北極甚遠故以距南極度析之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五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
  象緯考
  日月行道
  等謹按馬端臨考日月行道載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之說似古今無異矣然並載宋中興天文志謂日行黄道每嵗有差古今不同又謂九道因日月之行名之以别算位非實有九道則考今之日月行道詎可泥於前志歟兹以
  御製厯象考成後編
  欽定協紀辨方書所列數度為準而備詳推步之法焉太陽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小餘三二九○八九七 周天三百六十度入算化作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七政諸行自度以下皆以六十遞析將度分化為秒數入算微纎忽芒則以六十與一百為比例收為秒之小餘
  黄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 二至太陽距赤道最逺之度以測夏至午正太陽高度得之日躔星紀宫初度冬至日出辰初一刻十分日入申正二刻五分晝三十六刻十分夜五十九刻五分
  日躔星紀宫十五度小寒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晝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日躔元枵宫初度大寒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晝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元枵宫十五度立春日出卯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晝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娵訾宫初度雨水日出卯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晝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娵訾宫十五度驚蟄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晝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降婁宫初度春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晝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降婁宫十五度清明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晝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大梁宫初度穀雨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晝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大梁宫十五度立夏日出卯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晝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實沈宫初度小滿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晝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實沈宫十五度芒種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晝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鶉首宫初度夏至日出寅正二刻五分日入戌初一刻十分晝五十九刻五分夜三十六刻十分
  日躔鶉首宫十五度小暑日出寅正二刻八分日入戌初一刻七分晝五十八刻十四分夜三十七刻一分
  日躔鶉火宫初度大暑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晝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日躔鶉火宫十五度立秋日出卯初初刻三分日入酉正三刻十二分晝五十五刻九分夜四十刻六分
  日躔鶉尾宫初度處暑日出卯初一刻六分日入酉正二刻九分晝五十三刻三分夜四十二刻十二分
  日躔鶉尾宫十五度白露日出卯初二刻十分日入酉正一刻五分晝五十刻十分夜四十五刻五分
  日躔壽星宫初度秋分日出卯正初刻日入酉正初刻晝四十八刻夜四十八刻
  日躔夀星宫十五度寒露日出卯正一刻五分日入酉初二刻十分晝四十五刻五分夜五十刻十分
  日躔大火宫初度霜降日出卯正二刻九分日入酉初一刻六分晝四十二刻十二分夜五十三刻三分
  日躔大火宫十五度立冬日出卯正三刻十二分日入酉初初刻三分晝四十刻六分夜五十五刻九分
  日躔析木宫初度小雪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晝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日躔析木宫十五度大雪日出辰初一刻七分日入申正二刻八分晝三十七刻一分夜五十八刻十四分
  等謹按古法以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太陽每日行一度故十五日有奇行十五度有奇為節為氣今法以周天為三百六十度十二分之為十二宫各三十度二十四分之日行十五度為節為氣冬至至小寒止十四日有餘夏至至小暑則十六日不足此節氣與日躔宫度相應者也其交節氣時刻每年加減不同
  京師與各省亦不同兹以
  京師日出入晝夜時刻載列而凡各省及䝉古回部之不同者詳後極度偏度
  太隂每日平行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五秒小餘○二三四○八六同太陽平行入算法
  最大黄白大距五度十七分二十秒
  最小黄白大距四度五十九分三十五秒
  黄白大距中數五度八分二十七秒三十微黄白大距半較八分五十二秒三十微
  實行與太陽同宫同度為合朔限
  實行距太陽三宫為上弦
  實行距太陽六宫為望限
  實行距太陽九宫為下弦
  月離元枵宫十五度至大梁宫十五度為正升月離大梁宫十五度至鶉首宫初度為斜升月離鶉首宫初度至析木宫初度為横升
  月離析木宫十五度至星紀宫初度為斜升月離星紀宫初度至元枵宫十五度亦為斜升等謹按古法定太隂每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出入日道不逾六度東漢賈逵始言月行有遲速至劉洪列為差率元郭守敬乃定為轉分進退時各不同而出入日道之大距則仍恒為六度西法以朔望之行有遲疾兩弦不同於朔望兩弦前後又不同於兩弦為經度之差朔望交行遲而大距近兩弦交行遲而大距逺為緯度之差考成上編仍其說後刻白爾奈端噶西尼又以實測獲創解詳前總論篇兹僅列其大略焉
  推日躔法
  求積年本年天正冬至距法元天正冬至之年數自法元某年距所求之年共若干年減一年得積年因本年初交天正冬至尚在嵗前故減一年如甲子至癸亥計六十年而癸亥初交天正冬至止五十九年也下推將來則順推上考往古則逆溯其法皆同
  求中積分本年天正冬至距法元天正冬至之日分以積年與周嵗日分相乗得中積分
  求通積分本年天正冬至距法元天正冬至前甲子日子正初刻之日分置中積分加氣應日分得通積分上考往古則置中積分減氣應得通積分
  求天正冬至本年天正冬至距冬至前甲子日子正初刻之日分置通積分其日滿紀法六十去之餘為天正冬至日分上考往古則以所餘距冬至後甲子日子正初刻之日分轉與紀法六十相減餘為天正冬至日分自初日甲子起算得天正冬至干支以一千四百四十分通其小餘得天正冬至時分秒
  求年根本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陽距冬至之平行經度以周日一萬分為一率太陽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二九○八九七為二率以天正冬至分不用日與周日一萬分相減餘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年根天正冬至分乃冬至距本日子正初刻後之分數與周日一萬分相減餘為冬至距次日子正初刻前之分數故與每日之平行為比例得次日子正初刻太陽距冬至之平行經度
  求紀日本年天正冬至次日之干支以天正冬至干支加一日得紀日
  求值宿本年天正冬至次日之宿置中積分加宿應日分為通積宿其日滿宿法二十八去之外加一日為值宿日分上考往古則置中積分減宿應為通積宿其日滿宿法二十八去之餘數轉與宿法二十八相減外加一日為值宿日分自初日角宿起算得值宿
  求日數本日子正初刻距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之平行經度自天正冬至次日距所求本日共若干日與太陽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二九○八九七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日數
  求平行本日子正初刻太陽距冬至之平行經度以年根與日數相加得平行
  求最卑平行本日子正初刻最卑距冬至之行度以積年與最卑每嵗平行六十二秒九九七五相乗得積年之行又以日數與最卑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七二四八相乗得日數之行兩數相併與最卑應度分秒微相加得最卑平行上考往古則置最卑應減積年之行加日數之行得最卑平行
  求引數本日子正初刻均輪心過本輪最卑之行度置平行減最卑平行得引數平行乃本輪心之行度自冬至起初宫引數乃均輪心之行度自最卑起初宫故置本日平行減本日最卑平行得引數
  求均數平行與實行之盈蹜差以二千萬為一邊倍兩心差三三八○○○為一邊引數為所夾之角六宫内引數即為所夾之角六宫外引數與全周相減餘為所夾之角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對倍兩心差之角倍之為撱圓界角又以撱圓小半徑九九九八五七一小餘八五為一率大半徑一千萬為二率引數即前所夾之角之正切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撱圓之正切得度分秒與引數相減餘為撱圓差角最卑前後各三宫與撱圓界角相加最高前後各三宫與撱圓界角相減○一二宫為最卑後九十十一宫為最卑前三四五宫為最髙前六七八宫為最髙後得均數引數初宫至五宫為加六宫至十一宫為減
  求實行本日子正初刻太陽實在之行度置平行加減均數得實行平行乃本輪心之行度而太陽實在均輪之周其加減差即均數故以均數加減平行得實行求宿度本日子正初刻太陽所躔之黄道宿度以積年與嵗差五十一秒相乗得數與法元某年黄道宿鈐相加得本年宿鈐察實行足減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某宿度分實行自冬至起算宿度自各宿初度起算故於實行内減本年黄道宿鈐某宿度餘為太陽躔某宿之度
  推月離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法元天正冬至距所求本年天正冬至之日數置中積分加氣應分不用日減本年天正冬至分亦不用日得積日上考往古則置中積分減氣應分加本年天正冬至分得積日日躔自天正冬至起算故止用天正冬至不用積日月離自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起算故必兼用積日
  求太隂年根本年天正冬至次日子正初刻太隂距冬至之平行經度以積日與太隂每日平行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五秒○二三四○八六相乗得數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以宫度分收之為積日太隂平行加太隂平行應宫度分秒微得太隂年根上考往古則置太隂平行應減積日太隂平行得太隂年根求最高年根以積日與最高每日平行四百零一秒○七○二二六相乗得數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以宫度分收之為積日最高平行加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最高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最高應減最高積日平行得最高年根求正交年根以積日與正交每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六三八六三相乘得數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以宫度分收之為積日正交平行於正交應宫度分秒微内減之正交應不足減者加十二宫減之得正交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正交應加積日正交平行得正交年根加滿十二宫去之
  求太隂日數以所設日數與太隂每日平行四萬七千四百三十五秒○二三四○八六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太隂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最高每日平行四百零一秒○七○二二六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最高日數
  求正交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正交每日平行一百九十秒六三八六三相乗得數為秒以度分收之得正交日數
  求太隂平行以太隂年根與太隂日數相加滿十二宫去之得太隂平行
  求最高平行以最高年根與最高日數相加滿十二宫去之得最高平行
  求正交平行置正交年根減正交日數不足減者加十二宫減之得正交平行
  求一平均以太陽最大均數一度五十六分一十三秒化作六千九百七十三秒為一率太隂最大一平均一十一分五十秒化作七百一十秒為二率本日太陽均數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太隂一平均太陽均數加者為減減者為加又以太陽最大均數六千九百一十三秒為一率最高最大平均一十九分五十六秒化作一千一百九十六秒為二率本日太陽均數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最高平均太陽均數加者亦為加減者亦為減又以太陽最大均數六千九百一十三秒為一率正交最大平均九分三十秒化作五百七十秒為二率本日太陽均數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正交平均太陽均數加者為減減者為加
  求二平行子正初刻用時之太隂平行度置太隂平行加減一平均得二平行
  求用最高置最高平行加減最高平均得用最高求用正交置正交平行加減正交平均得用正交求日距月最高置太陽實行減用最高得日距月最高不及減者加十二宮減之
  求日距正交置太陽實行減用正交得日距正交不及減者加十二宮減之
  求日距地心數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實引太陽平引加減太陽均數為太陽實引之餘弦為二率倍兩心差三三八○○○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分股又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實引之正弦為二率倍兩心差三三八○○○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勾以分股與全徑二千萬相加減實引初一二九十十一宫加三四五六七八宮減得勾弦和為首率勾為中率求得末率為勾弦較與勾弦和相加折半為弦弦與全徑二千萬相減得日距地心數
  求立方較以太陽距地心數自乗再乘得立方積與太陽最高距地心數一○一六九○○○自乗再乘之立方積一○五一五六二相減餘為立方較
  求二平均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在最高時之最大二平均三分三十四秒化作二百一十四秒為二率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太陽在最高時日距月最高之二平均又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在最卑時之最大二平均三分五十六秒化作二百三十六秒為二率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太陽在最卑時日距月最高之二平均乃以太陽高卑距地之立方大較一○一四一○為一率本時之立方較為二率所得高卑兩二平均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與前所得太陽在最高時日距月最高之二平均相加為本時之二平均日距月最高倍度不及半周為減過半周為加
  求三平均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最大三平均四十七秒為二率日距正交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三平均日距正交倍度不及半周為減過半周為加
  求用平行置二平行加減二平均再加減三平均得用平行
  求最高實均以最高本輪半徑五五○五○五為一邊最高均輪半徑一一七三一五為一邊日距月最高之倍度與半周相減餘為所夾之角日距月最高倍度不及半周者與半周相減過半周者減半周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小角為最高實均日距月最高倍度不及半周為加過半周為減
  求本天心距地數以最高實均之正弦為一率最高均輪半徑一一七三一五為二率日距月最高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本天心距地數即本時兩心差
  求最高實行置用最高加減最高實均得最高實行
  求太隂引數置用平行減最高實行得太隂引數不及減者加十二宮減之
  求初均以半徑一千萬為一邊本時兩心差為一邊即本天心距地數太隂引數與半周相減餘為所夾之角引數不及半周者與半周相減過半周者則減半周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對兩心差之小角與前所夾之角相加復為所夾之角仍以前二邊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對半徑之大角為平圓引數乃以半徑一千萬即撱圓大半徑為一率本天心距地之餘弦以本天心距地數為正弦對其餘弦即撱圓小半徑為二率平圓引數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正切線得實引與太隂引數相減得初均數引數初宫至五宫為減六宫至十一宫為加求初實行置用平行加減初均得初實行
  求月距日置初實行減本日太陽實行得月距日不及減者加十二宫減之
  求二均數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在最高時之最大二均數三十三分一十四秒化作一千九百九十四秒為二率月距日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太陽在最高時月距日之二均數又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陽在最卑時之最大二均數三十七分一十一秒化作二千二百三十一秒為二率月距日倍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太陽在最卑時月距日之二均數乃以太陽高卑立方大較一○一四一○為一率本時之立方較為二率前所得高卑兩二均數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與前所得太陽在最高時月距日之二均數相加得本時之二均數月距日倍度不及半周為加過半周為減
  求二實行置初實行加減二均得二實行
  求實月距日置月距日加減二均得實月距日求太陽最高置太陽最卑平行加減六宫得太陽最高
  求日月最高相距置太隂最高實行減太陽最高得日月最高相距不及減者加十二宫減之
  求相距總數以實月距日與日月最高相距相加得相距總數加滿十二宫去之
  求三均數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最大三均二分二十五秒化作一百四十五秒為二率相距總數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三均數總數初宫至五宫為加六宫至十一宫為減求三實行置二實行加減三均得三實行
  求末均數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兩弦最大末均日月最高相距一十度為六十一秒二十度為六十七秒三十度為七十六秒四十度為八十八秒五十度為一百零三秒六十度為一百二十秒七十度為一百三十九秒八十度為一百五十九秒九十度為一百八十秒用日月最高相距度比例得兩弦最大末均為二率弦最大末均以十度為率日月最高相距有零度者用中比例法求之如十度為六十一秒二十度為六十七秒十五度則為六十四秒是也實月距日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為末均數實月距日初宫至五宫為減六宫至十一宫為加
  求白道實行置三實行加減末均得白道實行求正交實均以正交本輪半徑五十七分半為一邊正交均輪半徑一分半為一邊日距正交之倍度為所夾之外角日距正交倍度過半周者與半周相減用其餘用切線分外角法以邊總五十九為一率邊較五十六為二率日距正交之正切線為三率即半外角切線日距正交過一象限者與半周相減過半周者減半周過三象限者與全周相減求得四率為正切線得數與日距正交相減餘為正交實均日距正交倍度不及半周為加過半周為減
  求正交實行置用正交加減正交實均得正交實行
  求月距正交置白道實行減正交實行得月距正交不及減者加十二宫減之
  求交角減分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日距正交倍度之正矢為二率凡日距正交倍度過半周者則與全周相減餘為距交倍度凡距交倍度不及九十度則用正矢以餘弦與半徑相減過九十度則用大矢以餘弦與半徑相加黄白大距半較八分五十二秒半化作五百三十二秒半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交角減分
  求距限置最大距限五度一十七分二十秒減交角減分得距限
  求距交加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日距正交倍度之正矢為二率最大兩弦加分二分四十三秒折半得八十一秒半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距交加差
  求距日加分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實月距日倍度之正矢為二率距交加差折半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距日加分
  求黄白大距置距限加距日加分得黄白大距求黄道緯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黄白大距之正弦為二率月距正交之正弦為三率月距正交過一象限者與半周相減過半周者減半周過三象限者與全周相減求得四率為距緯之正弦得黄道緯度月距正交初宫至五宫為北六宫至十一宫為南
  求升度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黄白大距之餘弦為二率月距正交白道度也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黄道度之正切線得月距正交之黄道度與月距正交相減餘為升度差月距正交初一二六七八宫為交後為減三四五九十十一宫為交前為加
  求黄道實行置白道實行加減升度差得黄道實行
  求黄道宿度依日躔求宿度法求得本年黄道宿鈐察黄道實行足減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某宿度分
  求月孛宿度察最高實行足減本年黄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月孛宿度
  求羅㬋宿度置正交實行加減六宫足減本年黄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羅㬋宿度求計都宿度察正交實行足減本年黄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計都宿度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一
  象緯考
  極度偏度
  等謹按西法謂地居天中其體渾圓與天度相應即渾天家卵黃之説也天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日出地上為晝入地下為夜此終古不易者也人居赤道北者北極見南極隱居赤道南者南極見北極隱近極則見極高逺極則見極低東方日中西方夜半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此易地殊觀者也周天三百六十度半在地上者為一百八十度天頂距地極距赤道皆九十度黃道出入赤道南北各二十三度二十九分
  京師北極出地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則天頂距極五十度五分而赤道距天頂亦三十九度五十五分自京而北二百里而極高一度自京而南二百里而極低一度而日月星之出入晝夜之長短因之而異是為南北里差自京而東一度而時遲四分自京而西一度而時早四分而交節之後先日月食之早晚因之而殊是為東西里差此由人居地面隨在所見不同者也明史天文志列北極高度東西偏度謂惟兩京江西廣東四處係實測其餘皆據地圖約計我
  朝於各省及䝉古囘部金川皆經實測以推晝夜節氣時刻亦從古所未有也爰備列之
  京師北極高三十九度五十五分晝夜刻分節氣宫度詳前日月行道自
  盛京以下偏東偏西及節氣遲早皆準
  京師别之
  盛京北極高四十一度五十一分偏東七度十五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四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十一分節氣時刻遲二十九分
  尼布楚北極高五十一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七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五刻十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刻二分節氣時刻早一分
  黑龍江北極高五十度一分偏東十度五十八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四刻十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一刻五分節氣時刻遲四十四分
  三姓北極高四十七度二十分偏東十三度二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二刻十四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三刻一分節氣時刻遲五十三分伯都訥北極高四十五度十五分偏東八度三十七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十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二分節氣時刻遲三十四分吉林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十七分偏東十度二十七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一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十四分節氣時刻遲四十二分山西北極高三十七度五十三分三十秒偏西三度五十七分四十二秒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八刻八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七刻七分節氣時刻早十六分
  朝鮮北極高三十七度三十九分十五秒偏東十度三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八刻六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七刻九分節氣時刻同吉林山東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五分二十四秒偏東一度四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八刻二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七刻十三分節氣時刻遲三分
  甘肅北極高三十六度八分偏西十二度三十六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七刻十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八刻二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分河南北極高三十四度五十二分二十六秒偏西一度五十六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七刻七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八刻八分節氣時刻早八分
  陜西北極高三十四度十六分偏西七度三十三分四十秒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七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八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三十分
  江蘇北極高三十二度四分偏東二度十八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六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九刻九分節氣時刻遲九分
  安徽北極高三十度三十七分偏東三十四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節氣時刻遲三分
  四川北極高三十度四十一分偏西十二度十六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節氣時刻早四十九分
  湖北北極高三十度三十四分四十八秒偏西二度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四川節氣時刻早九分浙江北極高三十度十八分二十秒偏東三度四十一分二十四秒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五刻十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二分節氣時刻遲十五分
  江西北極高二十八度三十七分十二秒偏西三十七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五刻五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十分節氣時刻早二分
  湖南北極高二十八度十三分偏西三度四十二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五刻五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十分節氣時刻早十五分
  貴州北極高二十六度三十分二十秒偏西九度五十二分四十秒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四刻十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一刻五分節氣時刻早四十分
  福建北極高二十六度二分二十四秒偏東二度五十九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四刻八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一刻七分節氣時刻遲十二分廣西北極高二十五度十三分七秒偏西六度十四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四刻四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一刻十一分節氣時刻早二十五分雲南北極高二十五度六分偏西十三度三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廣西節氣時刻早五十四分廣東北極高二十三度十分偏西三度三十三分十五秒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三刻十一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二刻四分節氣時刻早十四分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北極高五十三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四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七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二十八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五分
  汗山哈屯河北極高五十一度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五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四分唐努山烏梁海北極高五十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五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九十八分
  布嚨堪布爾噶蘇台北極高四十九度二十八分偏西十一度二十二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四刻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二刻節氣時刻早四十五分
  額格色楞額北極高四十九度二十七分偏西十二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五十分
  桑錦達賚北極高四十九度十二分偏西十六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六十五分
  烏蘭固木杜爾伯特北極高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一百零四分
  額爾齊斯河北極髙四十九度二十分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分
  齋桑淖爾北極高四十八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二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分
  肯特北極高四十八度三十三分偏西七度三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二十八分
  阿勒台山烏梁海北極高四十八度三十分偏西二十八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布嚨堪布爾噶蘇台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六分
  阿勒輝山北極高四十八度二十分偏西三十六度五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三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二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七分
  克嚕倫巴爾城北極髙四十八度五分三十秒偏西二度五十二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三刻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二刻十二分節氣時刻早十一分
  圖拉河汗山北極高四十七度五十七分十秒偏西九度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克嚕倫巴爾城節氣時刻早三十七分
  科布多城北極高四十八度二分偏西二十七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阿勒輝山節氣時刻早一百零九分
  烏里雅蘇台城北極高四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二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阿勒輝山節氣時刻早九十分
  喀爾喀河克勒和碩北極高四十七度三十四分三十秒偏東二度四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克嚕倫巴爾城節氣時刻遲十一分
  哈薩克北極高四十七度三十分偏西三十四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克嚕倫巴爾城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九分
  杜爾伯特北極高四十七度五分偏東六度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克嚕倫巴爾城節氣時刻遲二十五分
  塔爾巴哈台北極高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二刻十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三刻五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分
  布勒罕河土爾扈特北極高四十七度偏西二十八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三分
  巴爾噶什淖爾北極髙四十七度偏西三十八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三分
  烏隴古河北極高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七分
  赫色勒巴斯淖爾北極髙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七分
  和博克薩哩土爾扈特北極高四十六度四十分偏西三十一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分
  鄂爾坤河額爾德尼昭北極髙四十六度五十八分十五秒偏西十三度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五十二分
  崆格扎布堪北極高四十六度四十二分偏西二十度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八十一分
  扎賚特北極高四十六度三十分偏東七度四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遲三十一分
  扎哈沁北極高四十六度三十分偏西二十二度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十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五分節氣時刻早九十二分推河北極高四十六度二十九分二十秒偏西十五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早六十一分
  科爾沁北極高四十六度十七分偏東四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塔爾巴哈台節氣時刻遲十八分齋爾土爾扈特北極髙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晝夜刻分同郭爾羅斯節氣時刻早一百零二十四分
  郭爾羅斯北極高四十五度三十分偏東八度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二刻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節氣時刻遲三十三分
  阿嚕科爾沁北極高四十五度三十分偏東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郭爾羅斯節氣時刻遲十五分
  翁吉北極高四十五度三十分偏西十一度晝夜刻分同郭爾羅斯節氣時刻早四十四分
  薩克薩克圖古哩克北極高四十五度二十三分四十五秒偏西十九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郭爾羅斯節氣時刻早七十八分
  哈布塔克北極高四十五度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郭爾羅斯節氣時刻早九十八分
  吹河北極高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四十二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七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八分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七分博囉塔拉北極高四十四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七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八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烏珠穆沁北極高四十四度四十五分偏東一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遲五分拜達克北極高四十四度四十三分偏西二十五度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早一百分晶河土爾扈特北極高四十四度三十五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四分
  安濟海北極高四十四度十三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同齋爾哈什北極高四十四度八分偏西三十三度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二分浩齊特北極高四十四度六分偏東三十分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遲二分
  伊犁北極高四十三度五十六分偏西三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一刻一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四刻十四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三十七分
  庫爾喀喇烏蘇土爾扈特北極高四十四度三十分偏西三十一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博囉塔拉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八分
  塔拉斯河北極高四十三度五十分偏西四十四度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三分固爾班賽堪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十八分偏西十一度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同翁吉
  穆壘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十五分偏西二十五度三十六分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分
  濟木薩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十分偏西二十六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分
  巴里坤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十九分偏西二十三度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早九十二分巴林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十六分偏東二度十四分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遲九分
  崆吉斯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十三分偏西三十二度晝夜刻分同伊犁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八分扎嚕特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十分偏東五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十四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一分節氣時刻遲二十分
  烏嚕木齊北極高四十三度二十七分偏西二十七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扎嚕特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二分
  阿巴哈納爾北極高四十三度二十三分偏東二十八分晝夜刻分同扎嚕特節氣時刻同浩齊特阿巴噶北極高四十三度二十三分偏東三十八分晝夜刻分同扎嚕特節氣時刻同浩齊特珠勒都斯北極高四十三度十七分偏西三十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扎嚕特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三分
  柰曼北極高四十三度十五分偏東五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十二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三分節氣時刻同扎嚕特
  吐魯番北極高四十三度四分偏西二十六度四十五分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同濟木薩塔什干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分偏西四十七度四十三分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早一百九十一分
  和碩特北極髙四十三度偏西三十一度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早一百二十四分
  那林山北極高四十三度偏西四十五度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克什克騰北極高四十三度偏東一度十分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同烏珠穆沁
  蘇尼特北極高四十三度偏西一度二十八分晝夜刻分同柰曼節氣時刻早六分
  哈密北極高四十二度五十三分偏西二十三度三十二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八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七分節氣時刻早十九分特穆爾圖淖爾北極高四十二度五十分偏西三十九度二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八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七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七分
  魯克沁北極高四十二度四十八分偏西二十六度十一分晝夜刻分同哈密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分
  翁牛特北極高四十二度三十分偏東二度晝夜刻分同哈密節氣時刻遲八分
  烏沙克塔勒北極高四十二度十六分偏西二十八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哈密節氣時刻早一百十四分
  敖漢北極高四十二度十五分偏東四度晝夜刻分同哈密節氣時刻遲十六分
  哈喇沙爾北極高四十二度七分偏西二十九度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哈宻節氣時刻早一百十二分
  喀爾喀北極高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五度五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二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五刻十三分節氣時刻早二十四分庫爾勒北極高四十一度四十六分偏西二十九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同塔爾巴哈台
  布古爾北極高四十一度四十四分偏西三十二度七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同崆吉斯四子部落北極高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四度二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早十七分賽哩木北極髙四十一度四十一分偏西三十四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同哈薩克
  納木干北極髙四十一度三十八分偏西四十五度四十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三分
  庫車北極高四十一度三十七分偏西三十三度三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喀爾喀節氣時刻同博囉塔拉
  喀喇沁北極高四十一度三十分偏東二度夏至晝冬至夜各六十刻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六刻節氣時刻同翁牛特
  布嚕特北極高四十一度二十八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七分
  安集延北極高四十一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四度三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八分
  霍罕北極高四十一度偏西四十五度五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四分茂明安北極高四十一度十五分偏西六度九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二十五分阿克蘇北極高四十一度九分偏西三十七度十五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九分
  烏什北極高四十一度六分偏西三十八度二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喀喇沁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四分
  烏喇特北極高四十度五十二分偏西六度三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九刻九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六刻六分節氣時刻早二十六分歸化城土黙特北極高四十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度四十八分晝夜刻分同烏喇特節氣時刻早十九分
  鄂什北極高四十度十九分偏西四十二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烏喇特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一分
  鄂爾多斯北極高三十九度三十分偏西八度晝夜刻分同烏喇特節氣時刻早三十二分
  喀什噶爾北極高三十九度二十五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五分晝夜刻分同烏喇特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分
  巴爾楚克北極高三十九度十五分偏西三十九度三十五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八刻十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七刻五分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八分
  英阿雜爾北極高三十八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一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七分
  阿拉善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九分偏西十二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早四十八分
  葉爾𦍑北極高三十八度十九分偏西四十度十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早一百六十一分
  斡罕北極高三十八度偏西四十五度九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一分色哷庫勒北極高三十七度四十八分偏西四十二度二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同喀什噶爾
  喀楚特北極髙三十七度十一分偏西四十二度三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同喀什噶爾
  哈喇哈什北極高三十七度十分偏西三十六度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巴爾楚克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五分
  克里雅北極高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三度三十三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八刻二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七刻十三分節氣時刻同博囉塔拉和闐北極高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三分伊里齊北極高三十七度偏西三十五度五十二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三分
  博羅爾北極高三十七度偏西四十三度四十八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五分
  三珠北極高三十六度五十八分偏西三十七度四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五十一分
  玉隴哈什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九分偏西三十五度三十七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四十二分
  鄂囉善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九分偏西四十五度二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八十二分
  什克南北極高三十六度四十七分偏西四十四度四十六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早一百七十七分
  拔達克山北極髙三十六度二十三分偏西四十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克里雅節氣時刻同博羅爾
  三雜谷北極高三十二度偏西十三度五十五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六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九刻九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六分
  黨壩北極高三十一度四十五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晝夜刻分同三雜谷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綽斯甲布北極髙三十一度五十五分偏西十四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三雜谷節氣時刻早五十九分
  金川勒烏圍北極高三十一度三十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四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九刻十一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
  金川噶拉依北極高三十一度十九分偏西十四度二十八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二分夏至夜冬至晝各三十九刻十三分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
  瓦寺北極高三十一度二十分偏西十三度晝夜刻分同金川噶拉依節氣時刻早五十二分革布什咱北極高三十一度十四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四分晝夜刻分同金川噶拉依節氣時刻早六十分
  布拉克底北極高三十一度十分偏西十四度三十分晝夜刻分同金川噶拉依節氣時刻早五十七分
  小金川美諾北極高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十分晝夜刻分同金川噶拉依節氣時刻早五十六分巴旺北極高三十一度偏西十四度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六刻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節氣時刻早五十八分
  沃克什北極高三十一度偏西十三度四十四分晝夜刻分同巴旺節氣時刻早五十五分
  明正北極高三十度四十分偏西十四度四十分夏至晝冬至夜各五十五刻十三分夏至夜冬至晝各四十刻二分節氣時刻早五十九分
  木坪北極高三十度二十五分偏西十三度五十分晝夜刻分同明正節氣時刻早五十四分中星
  等謹按虞書言中星僅舉四仲月令以十二月析之迨明史天文志據崇禎時李天經湯若望所推備著二十四節氣不益詳且密歟宋史謂冬至之日堯時躔虚三代躔女春秋在牛後漢永元在斗至宋開禧在箕較之堯時幾退四十餘度故中星不同然則七政之躔度於此攬其樞而嵗差之數又由是可騐蓋亦推步之權輿也我
  朝推步法精辨毫釐以昏旦時或無正中之星取中前中後之大星定之爰有偏東偏西之别兹據乾隆六年
  欽定協紀辨方書參以近年七政經緯躔度時憲書序
  綴於篇
  立春日在婺女昏昴中旦氐中酉正二刻十分昴第一星偏西五度十八分卯初一刻五分氐第一星偏東一度四十三分
  雨水日在虚昏參中旦氐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參第七星偏西三十一分卯初初刻四分氐第四星偏西二度十八分
  驚蟄日在危昏東井中旦房中戌初初刻十四分東井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分寅正三刻一分房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八分
  春分日在營室昏北河中旦尾中戌初二刻五分北河第三星偏西一度二十分寅正一刻十分尾第一星偏東一度二十五分
  清明日在東壁昏七星中旦帝座中戌初三刻十三分七星第一星偏東五度二十八分寅正初刻二分帝座星偏東二度十二分
  榖雨日在奎昏軒轅中旦箕中戌正一刻七分軒轅第十四星偏西四度四十四分寅初二刻八分箕第一星偏東四度三十一分
  立夏日在胃昏五帝座中旦箕中戌初三刻二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十八分寅初初刻十三分箕第一星偏西三度五十一分
  小滿日在昴昏角中旦斗中亥初初刻十分角第一星偏東二度三十七分丑正三刻五分斗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芒種日在畢昏氐中旦河鼓中亥初一刻十二分氐第一星偏東三度四十四分丑正二刻三分河鼔第二星偏東二度三十四分
  夏至日在參昏房中旦婺女中亥初二刻四分房第一星偏東二度二十四分丑正一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東一度五十八分
  小暑日在東井昏尾中旦危中亥初一刻十二分尾第一星偏西二十二分丑正二刻三分危第一星偏東三度三十九分
  大暑日在東井昏帝座中旦營室中亥初初刻十分帝座星偏西三度十二分丑正三刻五分營室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二分
  立秋日在柳昏箕中旦土司空中戌正三刻二分箕第一星偏西二度十九分寅初初刻十三分土司空星偏東一度五十四分
  處暑日在七星昏南斗中旦婁中戌正一刻七分斗第一星偏西九分寅初二刻八分婁第一星偏西一度三十一分
  白露日在張昏斗中旦天囷中戌初三刻十三分斗第一星偏西八度十五分寅正初刻二分天囷第一星偏西四度二十七分
  秋分日在翼昏河鼓中旦畢中戌初二刻五分河鼔第二星偏東四十七分寅正一刻十分畢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十一分
  寒露日在軫昏牽牛中旦參中戌初初刻十四分牽牛第一星偏西三十八分寅正三刻一分參第四星偏東二分
  霜降日在角昏婺女中旦天狼中酉正三刻十一分婺女第一星偏西三度二十六分卯初初刻四分天狼星偏西五度二十五分
  立冬日在氐昏虗中旦輿鬼中酉正二刻十分虚第一星偏西三度八分卯初一刻五分輿鬼第一星偏東一度四十三分
  小雪日在氐昏北落師門中旦七星中酉正一刻十三分北落師門星偏東五度五十六分卯初二刻二分七星第一星偏西二度二分
  大雪日在尾昏營室中旦翼中酉正一刻五分營室第一星偏西五度四十三分卯初二刻十分翼第一星偏東三度九分
  冬至日在箕昏土司空中旦五帝座中酉正一刻二分土司空星偏東三度二十二分卯初二刻十三分五帝座第一星偏西一度四十七分
  小寒日在南斗昏婁中旦角中酉正一刻五分婁第一星偏東三度四十八分卯初二刻十分角第一星偏東六度三十八分
  大寒日在南斗昏胃中旦亢中酉正一刻十三分胃第一星偏西二度五分卯初二刻二分亢第一星偏東四度三十三分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一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二
  象緯考
  五星
  等謹按前史天文志胥言五星行度而明晳莫逾晉志凡伏見留退遲疾順逆各有定率可為後代考驗之凖元史益詳歩術惟繁簡疎宻之不同也我
  朝用西法推七政每頒來嵗之朔則經緯躔度並有成書持以驗諸懸象皆無差忒兹據乾隆九年以後七政時憲書約陳綱領分詳節目並述推歩之法焉
  五星近太陽則伏逺太陽則見星體大黄道正升正降緯度在北則速見遲伏星體小黄道斜升斜降緯度在南則遲見速伏
  五星之體金星最大木水二星次之土星又次之火星最小星體大則太陽在地平下之度少即可見星體小則太陽在地平下之度多方可見土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一度可見木星水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度可見火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十一度三十分可見金星當地平太陽在地平下五度可見
  五星行上弧順輪心行自西而東為順為疾行下弧逆輪心行自東而西為退為遲
  五星距地有逺近次輪有大小上弧之度多於下弧其多少又各不同土木二星輪小而距地逺上下弧不甚懸殊土星上弧一百九十二度有餘下弧一百六十七度有餘木星上弧二百度有餘下弧一百五十九度有餘火金水三星輪大而距地近上弧之度愈多下弧之度愈少火星上弧二百八九十度下弧七八十度金星上弧二百七十度下弧九十度水星上弧二百二十二度下弧一百三十八度
  五星與太陽同度太陽在星與地之間星為太陽所掩伏而不見是為合伏土木火三星能距太陽半周地在星與太陽之間星與太陽正相對照如月之望是為衝金水二星常繞太陽行不能相距半周星在太陽與地之間於次輪下半退行正當太陽之下如月之朔是為退伏土木火三星合伏後漸逺太陽則晨見順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退初退行先遲後疾距太陽一百八十度為退衝旋夕見退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順初順行先遲後疾漸近合伏則夕不見金水二星合伏後漸逺太陽則夕見順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退初退行先遲後疾漸近太陽則夕不見復與太陽同度為合退伏漸逺太陽則晨見退行先疾後遲遲極而留為留順初順行先遲後疾漸近合伏則夕不見
  土星合伏後約踰二十五日移三度餘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一百日移七度餘為留退初退行約踰六十日移四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七十日移四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一百日移九度餘夕不見約踰十五日移二度餘復為合伏
  木星合伏後約踰十五日移四度餘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一百十日移十七度餘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五十五日移五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六十日移五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一百十日移十五度餘夕不見約踰十五日移四度餘復為合伏
  火星合伏後約踰三十七日移二十餘度晨見東方順行約踰二百七十日移一百四十餘度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二十五日移五度餘為退衝次日夕見約踰三十日移六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三百三十日移二百八十餘度夕不見約踰四十七日移三十餘度復為合伏
  金星合伏後約踰二十五日移三十餘度夕見西方順行約踰二百四十日移二百三十餘度為留退初退行約踰十二日移七度餘夕不見次日移一度為合退伏又次日移一度晨見東方約踰二十日移七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二百二十日移二百六十餘度晨不見約踰二十日移二十八度餘復為合伏
  水星合伏後約踰十二日移二十餘度夕見西方順行約踰二十八日移二十餘度為留退初退行約踰二日移一度夕不見約踰四日移三度餘為合退伏約踰六日移四度餘晨見東方約踰七日移二度餘為留順初順行約踰二十日移二十餘度晨不見約踰十五日移二十餘度復為合伏推土星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同推月離法
  求土星年根以積日與土星每日平行一百二十秒六○二二五五一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土星平行加土星平行應宫度分秒微得土星年根上考往古則置土星平行應減積日土星平行得土星年根
  求最高年根以積日與土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一九五八○三相乘得數為積日最高平行加土星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正交年根上考往古則置土星最高應減積日最高平行得最高年根
  求正交年根以積日與土星正交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一四六七二八相乗得數為積日正交平行加土星正交應宫度分秒微得正交年根上考往古則置土星正交應減積日正交平行得正交年根
  求土星日數以所設日數與土星每日平行一百二十秒六○二二五五一相乘得數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土星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土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一九五八○三相乗得數為秒以分收之得最高日數
  求正交日數以所設日數與土星正交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一四六七二八相乗得正交日數求平行以本星年根與本星日數相加得本星平行
  求最高平行以最高年根與最高日數相加得最高平行
  求正交平行以正交年根與正交日數相加得正交平行
  求引數置本星平行减最高平行得引數
  求初均數均輪心自本輪最高左旋行引數度次輪心自均輪最近㸃右旋行倍引數度用兩三角形法求得地心之角為初均數引數初宫至五宫為减六宫至十一宫為加隨年次輪心距地心之邊為求次均數之用
  求初實行置本星平行加减初均數得初實行求星距日次引置本日太陽實行减初實行得星距日次引
  求次均數星自次輪最逺㸃右旋行距日度用三角形法以次輪心距地心線為一邊即求初均數時所得次輪心距地心之邊次輪半徑為一邊星距日度為所夾之外角過半周者與全周相减用其餘求得地心對次輪半徑之角為次均數星距日初宫至五宫為加六宫至十一宫為减隨求星距地心之邊為求視緯之用
  求本道實行置初實行加減次均數得本道實行求距交實行置初實行減正交平行得距交實行距交實行者次輪心距正交之度故置初實行減正交平行得距交實行也
  求升度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本道與黄道交角度分之餘弦為二率距交實行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黄道之正切線得黄道度與距交實行相減餘為升度差距交實行不過象限為減過象限為加過二象限為減過三象限為加求黄道實行置本道實行加減升度差得黄道實行
  求初緯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本道與黄道交角度分之正弦為二率距交實行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初緯之正弦得初緯
  求星距黄道線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緯之正弦為二率次輪心距地心線為三率求得四率即星距黄道線
  求視緯以星距地心線為一率即求次均數時所得星距地心之邊星距黄道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視緯之正弦得視緯距交實行初宫至五宫為黄道北六宫至十一宫為黄道南
  求黄道宿度同推月離法
  推木星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同推月離法
  求木星年根以積日與木星每日平行二百九十九秒二八五二九六八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木星平行加木星平行應宫度分秒微得木星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木星平行應減積日木星平行得木星年根
  求最高年根以積日與木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五八四三三相乘得數為積日最高平行加木星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最高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木星最高應減積日最高平行得最高年根
  求正交年根以積日與木星正交每日平行百分秒之三又七二三五五七相乘得數為積日正交平行加木星正交應宫度分秒微得正交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木星正交應減積日正交平行得正交年根
  求木星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木星每日平行二百九十九秒二八五二九六八相乘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木星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木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五八四三三相乘得最高日數求正交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木星正交每日平行百分秒之三又七二三五五七相乘得正交日數求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最高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正交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引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均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星距日次引同推土星法
  求次均數同推土星法惟次輪半徑用數不同求本道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距交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升度差同推土星法惟黄道交角度分秒用數不同
  求黄道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初緯同推土星法惟黄道交角度分秒用數不同
  求星距黄道線同推土星法
  求視緯同推土星法
  求黄道宿度同推土星法
  推火星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同推月離法
  求火星年根以積日與火星每日平行一千八百八十六秒六七○○三五八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火星平行加火星平行應宫度分秒微得火星年根上考往古則置火星平行應減積日火星平行得火星年根求最髙年根以積日與火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八三四三九九相乘得數為積日最高平行加火星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最高年根上考往古則置火星最高應減積日最高平行得最高年根
  求正交年根以積日與火星正交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四四九七二三相乗得數為積日正交平行加火星正交應宫度分秒微得正交年根上考往古則置火星正交應減積日正交平行得正交年根
  求火星日數以所設日數與火星每日平行一千八百八十六秒六七○○三五八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火星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火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八三四三九九相乗得數為秒以分收之得最高日數
  求正交日數以所設日數與火星正交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一又四四九七三三相乗得正交日數求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最高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正交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引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均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星距日次引同推土星法
  求本天高卑差以火星本輪全徑命為二千萬為一率本天髙卑大差二十五萬八千五百為二率火星均輪心距最卑之正矢為三率引數與半周相減即均輪心距最卑之度其距最卑過九十度則為大矢以半徑與餘弦相加即得求得四率即本天高卑差
  求太陽高卑差以太陽本輪半徑命為二千萬為一率太陽高卑大差二十三萬五千為二率本日太陽引數之正矢為三率引數過半周者與全周相減用其餘求得四率即太陽高卑差
  求次輪半徑置火星最小次輪半徑六百三十萬二千七百五十加本天高卑差又加太陽高卑差得次輪半徑火星次輪半徑時時不周故須加本天高卑差及太陽高卑差求次均數同推土星法惟次輪半徑用數不同求本道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距交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升度差同推土星法惟黄道交角度分用數不同
  求黄道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初緯同推土星法惟黄道交角度分用數不同求星距黄道線同推土星法
  求視緯同推土星法
  求黄道宿度同推土星法
  推金星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同推月離法
  求金星年根以積日與金星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三○五一六九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金星平行加金星平行應宫度分秒微得金星年根上考往古則置金星平行應減積日金星平行得金星年根求最高年根以積日與金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二七一○九五相乗得數為積日最高平行加金星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最高年根上考往古則置金星最高應減積日最高平行得最高年根
  求伏見年根以積日與金星伏見每日平行二千二百一十九秒四三一一八八六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伏見平行加金星伏見應宫度分秒微得伏見年根上考往古則置金星伏見應減積日伏見平行得伏見年根求金星日數以所設日數與金星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三○五一六九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金星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金星最高毎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二七一○九五相乗得數為秒以分收之得最高日數
  求伏見日數以所設日數與金星伏見每日平行二千二百一十九秒四三一一八八六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伏見日數
  求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最高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伏見平行以伏見年根與伏見日數相加得伏見平行
  求正交平行置最高平行減一十六度得正交平行金星正交恒距最高前一十六度故置最高平行減一十六度得正交平行也
  求引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均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伏見實行置伏見平行加減初均數得伏見實行初均為減者則加初均為加者則減伏見平行為星距次輪平逺之度伏見實行為星距次輪最逺之度其相差之較即初均數而加減相反
  求次均數星自次輪最逺㸃右旋行伏見實行度用三角形法以次輪心距地心線為一邊次輪半徑為一邊伏見實行度為所夾之外角求得地心對次輪半徑之角為次均數伏見實行初宫至五宫為加六宫至十一宫為減隨求星距地心之邊為求視緯之用
  求黄道實行置初實行加減次均數得黄道實行金水二星本道即黄道故置初實行加減次均數即黄道實行無升度差
  求距交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距次交實行星距次輪正交之度以伏見實行與距交實行相加加滿全周去之用其餘得距次交實行伏見實行為星距次輪最逺之度而次輪最逺距次輪正交之度與次輪心距本道正交之度等故相加得距次交實行求次緯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次輪面與黄道交角度分之正弦為二率距次交實行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次緯之正弦得次緯
  求星距黄道線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次緯之正弦為二率次輪半徑為三率求得四率即星距黄道線
  求視緯以星距地心線為一率星距黄道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視緯之正弦得視緯距次交實行初宫至五宫為黄道北六宫至十一宫為黄道南
  求黄道宿度同推月離法
  推水星法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躔法
  求積日同推月離法
  求水星年根以積日與水星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三○五一六九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水星平行加水星平行應分秒微得水星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水星平行應減積日水星平行得水星年根
  求最高年根以積日與水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八八一一九三相乗得數為積日最高平行加水星最高應宫度分秒微得最高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水星最高應減積日最高平行得最髙年根
  求伏見年根以積日與水星伏見毎日平行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四秒一一六五二四八相乗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為積日伏見平行加水星伏見應宫度分秒微得伏見年根上考往古則置水星伏見應減積日伏見平行得伏見年根
  求水星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水星每日平行三千五百四十八秒三三○五一六九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水星日數
  求最高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水星最高每日平行十分秒之二又八八一一九三相乗得數為秒以分收之得最高日數
  求伏見日數以所設日數與水星伏見每日平行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四秒一一六五二四八相乗得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得伏見日數
  求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最高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伏見平行同推土星法
  求引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均數同推土星法
  求初實行同推土星法
  求伏見實行同推金星法
  求次均數同推金星法惟次輪半徑用數不同求黄道實行同推金星法
  求距交實行置初實行減最高平行加減六宫得距交實行水星正交恒與最卑同則最高平行即中交平行故置初實行減最高平行又加減六宫方為距正交實行
  求距次交實行以伏見實行與距交實行相加加滿全周去之用其餘得距次交實行初宫至五宫為黄道北六宫至十一宫為黄道南
  求交角距交實行九宫至二宫星在黄道北交角為五度零五分一十秒星在黄道南交角為六度三十一分零二秒距交實行九宫至二宫為次輪心在正交前後故其交角用次輪心在正交當黄道南北交角距交實行三宫至八宫星在黄道北交角為六度一十六分五十秒星在黄道南交角為四度五十五分三十二秒距交實行三宫至八宫為次輪心在中交前後故其交角用次輪心在中交當黄道南北交角
  求交角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大距交角較化秒為二率距交實行九宫至二宫星在黄道北大距交角較為二千零九十秒星在黄道南大距交角較為三千零六十二秒距交實行三宫至八宮星在黄道北大距交角較為二千二百一十秒星在黄道南大距交角較為二千六百六十八秒距交實行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即交角差距交實行九宫至二宫星在黄道北為加星在黄道南為減距交實行三宫至八宫星在黄道北為減星在黄道南為加求實交角本日星在次輪周所當次輪靣與黄道斜交之角置交角加減交角差得實交角水星次輪靣與黄道斜交惟次輪心在大距其南北交角皆為五度四十分此外則黄道南與黄道北不同而正交與中交又不同次輪心在正交其黄道北交角最小距正交漸逺則交角漸大而黄道南交角最大距正交漸逺則交角漸小次輪心在中交其黄道北交角最大距中交漸逺則交角漸小而黄道南交角最小距中交漸逺則交角漸大故先以次輪心距正交前後或距中交前後及星在黄道南北定其交角然後加減交角差方為實交角也求次緯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實交角之正弦為二率距次交實行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次緯之正弦得次緯
  求星距黄道線同推金星法
  求視緯以星距地星線為一率星距黄道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視緯之正弦得視緯
  求黄道宿度同推月離法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三
  象緯考
  日食
  等謹按馬端臨所紀歴代日食於食分時刻宿度詳略不同蓋以有可考有不可考耳今欽天監紀順治元年以來所紀日食自食及一分以上者具詳宿度時刻分秒至食不及一分者則據實録所書而列之
  順治元年八月丙辰朔日食在張宿八度十八分食二分四十八秒午初初刻一分初虧午正一刻二分食甚未初一刻十四分復圓
  二年十二月己卯朔日食先是六月掌欽天監事湯若望言舊法算得本年十二月己卯朔辰時日食三分强回回科算得食一分弱依新法推之止食半分强且在日出地平之前請臨期遣官測驗至是陰雲不見
  五年五月乙丑朔日食在觜宿十一度七分食九分十二秒卯初三刻八分初虧卯正三刻七分食甚辰正初刻復圓
  七年十月辛巳朔日食在亢宿二度十五分食七分四十二秒已正二刻六分初虧午正初刻一分食甚未初二刻五分復圓
  十四年五月癸卯朔日食在觜宿二度十二分食六分三十七秒寅正一刻四分初虧卯初初刻九分食甚卯正初刻四分復圓
  十五年五月丁酉朔日食在畢宿六度五十七分食四分二十五秒辰正三刻九分初虧已正初刻十一分食甚午初二刻九分復圓
  康熙三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在斗宿二十一度二十分食八分五十四秒申初一刻六分初虧申正二刻七分食甚酉初三刻一分復圓
  五年六月庚戌朔日食在井宿九度四十五分食九分四十七秒申初一刻十四分初虧申正二刻十一分食甚酉初二刻十四分復圓
  八年四月癸亥朔日食在婁宿十一度食五分二十九秒未初初刻八分初虧未正一刻十二分食甚申初二刻十三分復圓
  十年八月己卯朔日食在張宿九度二十九分食一分五十九秒申正一刻九分初虧酉初初刻七分食甚酉初二刻十四分復圓
  十五年五月壬午朔日食掌欽天監事南懷仁疏言依古法推算應食五分六十秒依新法推算應食二十㣲臣等登臺測騐本日酉正一刻日食未及一分戌初初刻十分復圓其古法所推失之甚逺而新法亦不盡符合者乃清䝉之氣使然按交食歴指等書言地中游氣時時上騰能映小為大升卑為高如日月出入時與地平相近游氣掩映比中天時望之其光較大此明驗也今五月朔日食原不過二十微因𫎇氣之故自平地視之則為不及一分疏入下禮部知之
  二十年八月辛巳朔日食在翼宿初度二十三分食三分四十九秒辰正一刻七分初虧已初一刻七分食甚已正二刻五分復圓
  二十四年十一月丁巳朔日食在心宿一度二十二分食二分十九秒申初初刻八分初虧申初三刻十三分食甚申正二刻十四分復圓
  聖祖仁皇帝諭大學士等曰天象稍有愆違即當修省或施行政事有未當歟或下有寃抑未得伸歟廷臣詳議以聞
  二十七年四月癸卯朔日食在婁宿十度五十九分食九分四十九秒辰正初刻八分初虧已初一刻四分食甚已正二刻九分復圓先期
  諭大學士曰欽天監奏四月朔日食凡應行應革之事其令九卿詹事掌印科道集議以聞
  二十九年八月己未朔日食在張宿九度二十分食二分四十四秒卯正三刻五分初虧辰初二刻五分食甚辰正一刻十一分復圓
  三十年二月丁巳朔日食在危宿十度五十二分食三分二十一秒午正初刻二分初虧未初一刻五分食甚未正一刻十三分復圓
  三十一年正月辛亥朔日食在虚宿九度三十四分食五分十七秒午初三刻三分初虧未初初刻十四分食甚未正三刻二分復圓先期
  諭禮部曰天象之變見於嵗首朕兢惕靡寧力圖修省其罷元旦行禮筵宴至是
  覽欽天監所奏日食占驗有大臣黜近臣有憂之語諭大學士曰朕觀自古帝王於不肖大臣正法者頗多今設有貪汚之臣朕得其實亦必置之重典此皆係於人事凡占候當直書其占語今欽天監往往揣度時勢附㑹陳説如去年視有旱狀則用天時亢旱之占譸張殊甚可傳欽天監監正諭之
  三十四年十一月己未朔日食在尾宿三度二十六分食八分三十三秒申初二刻十三分初虧申正三刻六分食甚酉初三刻十二分復圓三十六年閏三月辛巳朔日食在婁宿一度五十七分食十分二十二秒辰初三刻八分初虧已初初刻七分食甚已正一刻七分復圓先期
  諭大學士曰日食雖可預推然自古帝王皆因此而戒懼蓋所以敬天變修人事也若庸主則委諸氣數矣可諭九卿有宜修改者悉以聞
  四十三年十一月丁酉朔日食在心宿一度二十六分食四分三十七秒先期欽天監預推午正三刻十一分初虧未正一刻食甚申初一刻七分復圓至期
  上以儀器測驗午正一刻十一分初虧未初三刻一分食
  甚申初一刻復圓
  諭詢欽天監監臣以推算未協請罪免之
  四十五年四月戊子朔日食在胃宿八度十八分食六分二十三秒酉正一刻六分初虧戌初初刻十三分食甚戌正初刻三分復圓
  四十七年八月甲辰朔日食在翼宿一度四十二分食五分十九秒申正三刻七分初虧酉初三刻三分食甚酉正二刻九分復圓
  四十八年八月己亥朔日食在張宿九度二十六分食四分五十四秒卯正初刻八分初虧卯正三刻十四分食甚辰初三刻十四分復圓
  五十一年六月癸丑朔日食在井宿十度三十二分食五分四十一秒寅初二刻十分初虧寅正二刻一分食甚卯初一刻十分復圓
  五十四年四月丙寅朔日食在婁宿十二度十九分食六分十二秒酉正初刻十一分初虧戌初初刻二分食甚戌初三刻六分復圓先期
  諭大學士九卿曰自古帝王敬天勤政凡遇垂象必實修人事以答天戒其係國計民生有應行應改者詳議以聞
  五十八年正月甲戌朔日食在危宿初度四十五分食七分申初初刻七分初虧申正一刻五分食甚酉初一刻十四分復圓
  諭大學士九卿曰元旦日食以隂雲㣲雪未見别省無雲之處必有見者况日值三始人事不可不謹政或有闕失諸臣確議以聞
  五十九年七月丙寅朔日食在栁宿五度十六分食七分二秒已正二刻四分初虧午正初刻十二分食甚未初三刻復圓
  六十年閏六月庚申朔日食在井宿二十九度四十二分食四分二秒酉初初刻七分初虧酉初三刻十四分食甚酉正三刻二分復圓
  雍正八年六月戊戌朔日食在井宿二十度四十二分食九分二十二秒午初初刻一分初虧午正三刻一分食甚未正二刻復圓先期
  世宗憲皇帝諭大學士等曰朕御極以來七年之中未遇日食今欽天監奏稱六月朔日食朕心深為畏懼時刻修省内外臣工宜共相勉朂以凜天戒尋山西巡撫石麟以至期陰雨不見食稱賀江寧織造隋赫德以是日陰雨過午晴明日光無虧稱賀俱奉
  㫖切責又
  諭大學士等曰天象之災祥由於人事之得失若上天嘉佑而示以休徵欲人之知所黽勉永保令善於勿替也若
  上天譴責而示以咎徵欲人之知所恐懼痛加修省也日食乃
  上天垂象示儆所當敬畏詎可以偶爾觀瞻之不顯而遂誇張以稱賀乎山西偶值陰雨不可以概天下江南日光不虧朕推求其故蓋日光外向過午之後已是漸次復圓之時所虧止二三分是以不顯虧缺之象昔年遇日食四五分之時日光照曜難以仰視
  皇考親率朕同諸兄弟在乾清宫用千里鏡測驗四周以紙遮蔽日光然後看出又豈可因此而怠忽天戒稍存縱肆之心乎慶賀之奏甚屬非理大違朕心宣諭中外知之
  九年十二月庚寅朔日食在斗宿初度二十六分食九分十一秒卯正三刻八分初虧辰初一刻十分帶食六分四十秒出地平辰初三刻四分食甚已初初刻五分復圓
  十三年九月丁酉朔日食在角宿二度五分食八分二十一秒辰初三刻二分初虧辰正三刻十四分食甚已正一刻三分復圓
  乾隆七年五月己未朔日食在畢宿七度十七分四秒卯正二刻十一分初虧辰初二刻七分
  食甚辰正二刻八分復圓
  十年三月癸酉朔日食在壁宿六度四十九分食一分十秒已正三刻十二分初虧午初三刻一分食甚午正二刻復圓
  十一年三月丁卯朔日食在室宿十一度二十三分食六分五十七秒已初二刻五分初虧午初初刻五分食甚午正二刻十分復圓先期
  上諭大學士等曰本月十六日月食三月初一日日食且自上冬以及今春雨雪稀少土膏待澤朕敬天勤民之心倍增乾惕所望大小臣工共體朕意加修省迓天和夫修省之道以實不以文其有闗於民生國計者當盡心籌畫竭誠辦理以盡職守若朕躬有愆謬政事有闕失應行陳奏者即據實以聞不得避忌瞻徇亦不得牽引虗文負朕諮詢之意
  十二年七月己丑朔日食在栁宿六度三十三分食二分二十一秒申正三刻十四分初虧酉初二刻十分食甚酉正一刻三分復圓
  十六年五月丁酉朔日食在昴宿七度三十七分食四分四十一秒卯正三刻四分初虧辰初二刻九分食甚辰正二刻三分復圓先期
  諭曰日食天變之大者自古重之顧僅以引咎求言虚文從事夫豈應天以實之義乃者五月丁酉朔日有食之朕自惟宵旰憂勤無時不深乾惕寧待懸象著明始知戒謹然遇災而懼罔敢不欽戒懼修省惟崇實政行在鑾儀衛早晚鼓角是日著停止一日以示撤縣齋戒我君臣當就常存之敬畏倍加謹凛益修實政即如朕向來巡幸地方官惟修治道途此外一無華飾自乾隆十三年東巡該撫等於省㑹城市稍從觀美後乃踵事增華雖謂巷舞衢歌輿情共樂而以旬月經營僅供途次一覽實覺過於勞費且耳目之娛徒增喧聒朕心深所不取今嵗恭逢
  皇太后萬壽兆庶亦藉以申祝嘏之忱是以俯順民情至朕待督撫有司惟因其能實心辦事令地方日有起色方加恩奬予而不知朕心者未必不以辦差華美求工取悦為得計將玩視民瘼專務浮華此風一開於吏治民風所闗者甚大嗣後以違制論諭中外知之
  二十三年十二月癸丑朔日食在斗宿一度五十一分食八分五十一秒申初初刻五分初虧申正一刻五分食甚申正二刻六分帶食七分二十三秒入地平
  諭大學士九卿科道等曰春秋書日食古聖克警天戒惟是為兢兢兹者季冬之朔日食至八分之多朢日又值月食一月之間雙曜薄蝕災莫大焉我君臣當動色相戒側席修省念邇年來西陲底定殊域來歸克奏膚功皆仰賴
  上蒼福佑在朕宵旰殷懷無刻不以持盈保泰為惕並非出於矯强亦中外臣民所共知苐人情當順適之時檢持或有未至昔人所稱人苦不自知良非虚語夫
  天心仁愛人事宜修倘用人行政之間有所闕失而不力為振飭何以禆政治而召休和在廷諸臣共襄治理寅恭夙夜宜有同心其各抒所見據實敷陳無有隱諱
  二十五年五月甲辰朔日食在參宿一度十七分食九分四十二秒申正一刻十一分初虧酉初一刻十二分食甚酉正一刻八分復圓
  諭大學士等曰序臨北至一陰始生薄蝕適逢益切乾惕所有本月朔内廷例用龍舟上年旣以禱雨不行今雖際時和並飭停罷用申祗荷
  天仁示戒之至意
  二十七年九月庚申朔日食在角宿三度二十六分食五分四十秒申正三刻五分初虧酉初一刻十三分帶食五分四十秒入地平
  二十八年九月乙卯朔日食在軫宿六度一分食
  七分七秒卯正初刻九分初虧卯正一刻三分帶食一分三十四秒出地平辰初初刻二分食甚辰正初刻復圓
  三十四年五月壬午朔日食在畢宿八度三十八分食三分三十五秒酉初初刻五分初虧酉初三刻二分食甚酉正一刻十三分復圓
  三十五年五月丁丑朔日食在昴宿七度三十四分食三分五十三秒辰初二刻五分初虧辰正一刻十一分食甚已初一刻七分復圓
  三十八年三月庚寅朔日食在室宿十二度三十七分食四分十三秒未初一刻三分初虧未正二刻十分食甚申初三刻九分復圓
  三十九年八月壬午朔日食在張宿十度五十三分食三分五十一秒辰初初刻十四分初虧辰正初刻十二分食甚已初一刻三分復圓
  四十年八月丙子朔日食在張宿初度六分食四分三十三秒午初一刻六分初虧午正三刻七分食甚未正一刻二分復圓
  四十年十二月甲辰朔日食在斗宿二十三度四十三分食一分四十七秒已初二刻六分初虧已正一刻五分食甚午初初刻六分復圓
  四十九年七月甲寅朔日食在柳宿十六度二十一分食一分五十五秒卯初二刻二分初虧卯正初刻十四分食甚卯正三刻十四分復圓五十年七月戊申朔日食在柳宿五度三十五分食四分十七秒卯正二刻十二分初虧辰初二刻十三分食甚辰正三刻八分復圓
  御製厯象考成上編論日食
  等謹按考成上編論日食甚詳且繪圖繫説兹弗克具載僅録其要而以總論交食者冠列之交食由經緯同度
  太陰及於黃白二道之交因生薄蝕故名交食然
  白道出入黃道南北太陰毎月必兩次過交而或食或否何也月追及於日而無距度為朔距日一百八十度為朢此皆為東西同經其入交也正當黃道而無緯度是為南北同緯雖入交而非朔朢則同緯而不同經當朔朢而不入交則同經而不同緯皆無食必經緯同度而後有食也盖合朔時月在日與地之間人目仰視與日月一線參直則月掩蔽日光即為日食望時地在日與月之間亦一線參直地蔽日光而生闇影其體尖圓是為闇虛月入其中則為月食也日為陽精星月皆借光焉月去日逺去人近合朔之頃特能下蔽人目而不能上侵日體故食分時刻南北逈殊東西異視也若夫月食則月入闇虛純為晦魄故九有同觀但時刻有先後耳
  定食限當較視緯度
  日食有南北差其視緯度隨地隨時不同最大之南北差一度零一分太陽最大之視半徑一十五分三十二秒三十微太陰最大之視半徑一十六分五十一秒兩視半徑相併得三十二分二十三秒三十㣲與南北差一度零一分相加得一度三十三分二十三秒三十微為視緯度以推距交經度得一十八度一十五分一十三秒為可食之限太陽最小之視半徑一十四分五十九秒三十微太陰最小之視半徑一十五分五十三秒三十微兩視半徑相併得三十分五十三秒與南北差一度零一分相加得一度三十一分五十三秒為視緯度以推距交經度得一十七度五十六分五十六秒為必食之限然在黃道北者必食在黃道南者或食或不食在黃道北者亦非普天之下皆見食但必有見食之地耳蓋視差因地里之南北而殊而視緯又因實緯之南北而異故食限不可一概而論也今以北極高一十六度至四十六度之地而定食限則太陰距黃道北平朔之限得二十度五十二分實朔之限得一十八度一十五分太陰距黃道南平朔之限得八度五十一分實朔之限得九度一十四分要之視差之故多端食限不過得其大概欲定食之有無必按法求得本地本時視緯度與太陽太陰兩視半徑相較若兩視半徑相併之數大於視緯者為有食小於視緯者為不食也
  定日食分秒以視緯視徑求
  日食分秒以太陽與太陰兩視半徑相併内減食甚視緯餘為兩體相掩之分乃命太陽視徑為十分以視徑度分與十分之比即同於減餘度分與十分中幾分之比而得食分為太陽視徑十分中之幾分也或食甚視緯大於併徑則兩周不相切為不食食甚視緯僅與併徑等則兩周相切而不相掩亦為不食或太陰正當黃道而無食甚視緯即以併徑為食分兩心相掩是為全食若遇太陰視徑小於太陽視徑則四周露光名為金環食也定三限時刻以食甚為本
  日食有三限曰初虧曰食甚曰復圓而無食既生光蓋太陽方食甚即生光也三限時刻曰用時曰近時曰真時三限所同而三限尤以食甚為本今先詳食甚時刻次及初虧復圓夫日食因有東西差必以太陽視經度當最近太陽之㸃為食甚其實經度與視經度既不同而實行與視行又不同故先以實朔交周求得食甚交周相減為交周升度差以月實行比例得時分加減實朔用時為食甚用時次以食甚用時求得東西差仍以月實行比例得時分加減食甚用時為食甚近時又以食甚近時求得東西差與用時東西差相較得視行然後以視行與用時東西差比例得時分加減食甚用時方為食甚真時是則食甚用時者乃在天實行日月相掩最深之時刻食甚真時者乃人目所見日月相掩最深之時刻而食甚近時者所以定視行以求用時與真時相距之時分者也夫食甚旣有用時近時真時則初虧復圓亦必有用時近時真時乃今求日食初虧復圓用時則不以初虧復圓距食甚之時分加減食甚用時而以初虧復圓距食甚之時分加減食甚真時為初虧復圓用時次以初虧復圓用時求得東西差與食甚之東西差相較得視行乃以視行與初虧復圓距食甚之度比例得時分加減食甚真時即為初虧復圓真時然而不用近時者蓋為近時所以求視行今食甚已有東西差則與初虧復圓東西差相較即可以得視行故不必又求近時也要之求日食三限時刻必先求食甚真時而欲求食甚真時必先求食甚用時有食甚用時然後可以知三差之大小而三限時刻皆由此次第生焉
  定東西南北差以白平象限為本
  推步日食有三差曰高下差曰東西差曰南北差然東西差南北差又皆由高下差而生蓋食甚用時以地心立算自地面視之遂有地半徑差而太陽地半徑差恒小太陰地半徑差恒大於太陰地半徑差内減太陽地半徑差始為太陰高下差高下差旣變真高為視高故經度之東西緯度之南北亦皆因之而變也西法求東西南北差以黃平象限為本者蓋以太陰在黃平象限東者視經度恒差而東太陰在黃平象限西者視經度恒差而西差而東者時刻宜減差而西者時刻宜加故日食之早晚必徵之東西差而後可定也北極出地二十三度半以上者黃平象限恒在天頂南太陰之視緯度恒差而南北極出地二十三度半以下者黃平象限有時在天頂北太陰之視緯度即差而北差而南者實緯在南則加在北則減差而北者實緯在南則減在北則加故日食之淺深必徵之南北差而後可定也其法自黄極作兩經圈一過真高一過視高兩經圈所截黄道度即實經度與視經度之較是為東西差兩經圈之較即實緯度與視緯度之較是為南北差三差相交成正弧三角形直角恒對高下差黃道高弧交角恒對南北差餘角恒對東西差惟太陰正當黃平象限則黃道經圈過天頂與高弧合真高視高同在一經圈上故高下差即南北差而無東西差黃平象限正當天頂則黃道與高弧合真高視高同在黃道上故高下差即東西差而無南北差過此距黃平象限愈近交角愈大則南北差大而東西差小距黃平象限愈逺交角愈小則南北差小而東西差大故必先求黃平象限及黃道高弧交角而後東西南北差可次第求焉今按太陰之經度為白道經度食甚實緯又與白道成直角則東西差乃白道之經差非黃道之經差也南北差乃白道之緯差非黃道之緯差也三差相交成正弧三角形亦白道與白道經圈及高弧所成之三角形非黃道與黃道經圈及高弧所成之三角形也夫白道與黃道斜交則白平象限之與黃平象限白道高弧交角之與黃道高弧交角亦皆有不同新法厯書因日食近兩交黃白二道相距不逺故止用黃道為省算究之必用白道方為密合故今求東西南北差以白平象限為本然白平象限以黃平象限為根而白道高弧交角又以黃道高弧交角為據知太隂距黄平象限東西及黃道高弧交角則可知太陰距白平象限東西及白道高弧交角矣定初虧復圓方位四象限以交角求
  舊定日食初虧復圓方位月在黄道北初虧西北復圓東北月在黃道南初虧西南復圓東南食八分以上初虧正西復圓正東此東西南北主黃道之經緯言與人目所見地平經度之東西南北頗不相合故今定初虧復圓之㸃在日體之上下左右乃於仰觀為親切也其法從天頂作高弧過日心至地平即分日體為左右兩半周又平分為上下兩象限即成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象限乃視月距黃道之南北距黃平象限之東西及交角之大小而初虧復圓之㸃可定矣如月在黃道上無緯度又在黃平象限上而交角滿九十度則初虧正右復圓正左在黃平象限西而交角在四十五度以上則初虧右稍偏下復圓左稍偏上交角在四十五度以下則初虧下稍偏右復圓上稍偏左在黃平象限東者反是若月在交前後有距緯則必求緯差角與交角相加減為定交角然後可定其上下左右也
  御製歴象考成後編論日食
  等謹按考成後編論日食推步法與上下編有異並繪圖繫說兹亦録其要而以總論交食者冠列之
  定實朔朢以日躔月離求
  從來求實朔朢有二法一用本日次日兩子正日月黃道實行度比例其相會之時刻為實朔相對之時刻為實朢推逐月朔朢用之以已有本年逐日之日躔月離故也一用本年首朔先求本月平朔朢之時刻然後求其平行實行之差比例加減而得實朔朢之時刻推交食用之因上考往古下推將來不必逐日悉推其躔離而即可逕求其朔朢故也斯二法誠不可偏廢但從前交食求平行實行之差太陰惟用初均故甚整齊簡易今求太陰初均又有諸平均之加減旣屬繁難而黃白大距又時時不同非推月離不得其準故今交食推實朔朢合二法而兼用之先推平朔朢以求其入交之月次推本日次日兩子正之日躔月離以求其實朔朢之時又推本時次時兩日躔月離以比例其時刻較之舊法似為紆逺然太陰之行甚速因遲疾差之故一日之内行度時時不同且平行實行之差大者至八九度則平朔朢與實朔朢之相距即至十有餘時今以前後兩時相比例較之止用兩子正實行度相比例者固為精密即較之以距時為比例者亦又加詳矣
  定食甚時刻以斜距度比例求
  舊法以實朔用時即為日食食甚用時以實朢用時即為月食食甚時刻皆黃白同經後因此時兩心斜距猶逺惟自白極過太陽作經圈與白道成直角太隂臨此直角之㸃兩心相距最近始為食甚故以白道升度差為食甚距弧以一小時月距日實行比例得時分與實朔朢用時相加減方為食甚時刻月食即食甚時刻日食為食甚用時今法用日躔月離比例求實朔朢是為黃道同經較之舊法去食甚為尤逺而其求食甚之法則亦以兩心相距最近為食甚實緯以實朔朢太陰距最近㸃之度為食甚距弧又以黃白二道原非平行而日月兩經常相斜距若以太陽為不動則太陰如由斜距線行故求兩心相距最近之線不與白道成直角而與斜距線成直角其距弧變時亦不以月距日實行度為比例而以斜距度為比例雖度分時刻所差無多而其理更為細密
  定日食三差以白經高弧交角求
  日食三差之法以黃白二道交角與黃道高弧交角相加減得白道高弧交角白道與高弧及白道經圈相交成正弧三角形直角對高下差交角對南北差餘角對東西差上編言之詳矣今以黃赤二經交角加減黃白二經交角得赤白二經交角與赤經高弧交角相加減得白經高弧交角對東西差餘角對南北差蓋白道與白道經圈相交其角必九十度白經高弧交角即白道高弧交角之餘凡弧角與九十度相減所餘為餘弧餘角是用白經高弧交角與用白道高弧交角等且以赤經高弧交角與黃道赤經交角相加減得黃道高弧交角又加減黃白二道交角為白道髙弧交角須加減二次而黃赤二經交角即黃道赤經交角之餘交食時日必近交黃白二經交角又即與黃白二道交角等故以黃赤二經交角與黃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赤白二經交角則為初虧食甚復圓同用之數至求三限白經高弧交角止與赤經高弧交角一加減而得之其法尤為省便也二經交角加減之法以黃道之二至白道之二交為定蓋惟冬夏二至黃經與赤經合無交角冬至後黃道自南而北黃經必在赤經西夏至後黃道自北而南黃經必在赤經東交周初宫十一宫在正交前後白道自南而北白經必在黃經西猶黃道冬至後交周五宫六宫在中交前後白道自北而南白經必在黃經東猶黃道夏至後乃視黃經在赤經西白經又在黃經西或黃經在赤經東白經又在黃經東則相加得赤白二經交角東仍為東西仍為西若黃經在赤經西而白經在黃經東或黃經在赤經東而白經在黃經西則相減得赤白二經交角黃赤二經交角大則從黃經之向黃白二經交角大則從白經之向若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則白經與赤經合無交角也其與赤經高弧交角加減之法則以日距正午之東西為定蓋惟日當正午則赤經與高弧合無交角午前赤經必在高弧東午後赤經必在高弧西乃視赤經在高弧西白經又在赤經西或赤經在高弧東白經又在赤經東則相加得白經高弧交角午東亦為限東午西亦為限西若赤經在高弧東而白經在赤經西或赤經在高弧西而白經在赤經東則相減為白經高弧交角赤白交角小則午東仍為限東午西仍為限西赤白交角大則午東變為限西午西變為限東若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則白經與高弧合無交角即知太陽正當白平象限上若兩角相加適足九十度則白道在天頂與高弧合若兩角相加過九十度則與半周相減用其餘即知白平象限在天頂北也是法也不用求黃道高弧交角而逕求白經高弧交角入算甚簡而理亦無遺今用簡平儀繪圖尤為明顯
  定高下差以距天頂正弦比例求
  高下差者日月高下之視差也如日月實高本係同度而太陽以地半徑差之故視高比實高低五秒太陰以地半徑差之故視高比實高低三十分則人之視太陰必比太陽低二十九分五十五秒也然求兩地半徑差而後相減其法甚繁今按半徑一千萬與日月距天頂正弦之比既皆同於地平地半徑差與本時地半徑差之比而全與全之比又原同於較與較之比則以半徑一千萬與日距天頂之正弦之比交食時日月高弧略相等故即以日高弧為月高弧必亦同於地平高下差與本時高下差之比矣故今求高下差唯以本時太陰距地數求得太陰地平地半徑差内減太陽地平地半徑差十秒餘為地平高下差初虧食甚復圓各以其時日距天頂之正弦為比例其法更為省便也
  定食甚真時以兩心視相距求
  日食求食甚真時及食甚視緯舊法以食甚用時之東西差與食甚近時之東西差相較得視行以用時之東西差比例得時分與食甚用時相加減限西加限東減而得食甚真時以真時之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白平象限在天頂南緯南則加緯北則減白平象限在天頂北緯南則減緯北則加而得食甚視緯然近時之東西差與用時之東西差既不等因白道高弧交角及高下差不同之故則南北差亦不等今法用簡平儀繪圖算渾儀從上視如觀平面是為簡平儀以本日地平高下差本日地平日月兩地半徑差相減餘為本日地平高下差為半徑作平圓即地徑當月天之度即地受日照之半面上應渾天半周圓心即日射地面至地心之㸃以人視日則人所處之地面即日影心以日照月則月所當之地面即月影心假令人所處之地面正在圓心則必見日當天頂又正當子午圈而月之實緯即日月兩心視相距外此則日影心之所在随時隨地不同若日影心與月影心同㸃則必見日全食若日影心與月影心之相距大於併徑則不見食故先以食甚用時求其兩心視相距復設一時限西向後設限東向前設亦求其兩心視相距以此兩視距線及所夾之角求其對邊為視行自日影心至視行作垂線與視行成直角是為兩心相距最近之處月影心臨此直角之㸃即為食甚真時因垂線不與實緯合故不曰視緯而曰兩心視相距然後以所得真時復考其兩心視相距果與所求垂線合則食甚真時即為定真時不然則又作垂線求之蓋太陰視差時時不同其視行之道既不與白道平行又不能自成直線其兩心視相距最近之線不與白道成直角而與視行成直角兩心實相距不與白道成直角而與斜距成直角兩心視相距又不與斜距成直角而與視行成直角今法與舊法之不同在此故反覆推求務得太陰正當視行直角之㸃斯為兩心最近之處而食甚乃為確準也
  定初虧復圓真時以兩心視相距求
  日食求初虧復圓時刻舊法先以食甚視緯為一邊併徑為一邊以視緯交白道之角為直角用正弧三角形法求得初虧復圓距食甚之弧以一小時月距日實行比例得時分與食甚真時相加減為初虧復圓用時次以初虧復圓用時各求其東西差與食甚真時之東西差相較得初虧復圓視行與初虧復圓距弧比例得時分與食甚真時相加減為初虧復圓真時今法初虧復圓各設一時為前設時求其兩心視相距太陰在限西食甚真時在用時後如食甚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去不逺則以食甚用時為初虧前設時小則向前設大則向後設太陰在限東食甚真時在用時前如食甚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去不逺則以食甚用時為復圓前設時小則向後設大則向前設又設一時為後設時亦各求其兩心視相距前設時兩心視相距小於併徑初虧向前設復圓向後設大於併徑初虧向後設復圓向前設乃以兩視距之較為一率兩設時之較為二率後設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之較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初虧復圓真時距分與初虧復圓後設時相加減得初虧復圓真時前設時兩心視相距小於併徑初虧減復圓加大於併徑初虧加復圓減然後又以真時各考其兩心視相距果與併徑等方為定真時焉蓋初虧兩周初切復圓兩周初離日月兩心視相距必與併徑等故務求其恰合而初虧復圓乃為確準也雖其數比舊法所差無多而其理甚為細密至於設時之法則亦有食甚用時近時之義耳今亦如食甚之次第先求初虧復圓用時即前設時次求初虧復圓近時即後設時俾學者知設時之準而其求兩心視相距與以兩視距比例時分則猶是設時之法也既得初虧復圓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等則求得併徑與高弧相交之角即為方位角
  定帶食以兩心視相距求
  推日食帶食法舊以初虧復圓距時之視行與日出入距食甚之時分為比例得日出入距食甚之視行而後與食甚視緯求其兩心視相距今推食甚先求兩心視相距而後求視行初虧復圓止求兩心視相距更不求視行則帶食亦可逕求兩心視相距不待先求視行矣且舊法推視行雖不見初虧食甚或不見食甚復圓皆猶多此一算今逕求兩心視相距則以地平為斷凡已初虧而帶出者止求帶出時之相距不用求初虧視行未復圓而帶入者止求帶入時之相距不用求復圓視行若已過食甚而帶出者即以帶食視緯求復圓用時未及食甚而帶入者即以帶食視緯求初虧用時固不用求視行亦不用求食甚其法甚簡况視行不與白道平行帶食之視緯必不與食甚等則逕求帶食兩心視相距而不用視行者其理尤確也
  推日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所載推日食法自求積朔首朔以後各有不同後編自求赤白二經交角以後復有本法又法之殊今以欽天監所遵用者序列之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置通積分其日滿紀法六十去之餘為天正冬至日分上考往古則以所餘轉與紀法六十相減餘為天正冬至日分
  求紀日以天正冬至日數加一日得紀日
  求積日置中積分加氣應分不用日減本年天正冬至分亦不用日得積日上考往古則置中積分減氣應分加本年天正冬至分得積日
  求通朔置積日減朔應日分得通朔上考往古則置積日加朔應得通朔
  求積朔及首朔置通朔以朔䇿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五三除之得數加一為積朔餘數與朔䇿相減為首朔上考往古則置通朔以朔䇿除之得數為積朔餘數為首朔
  求首朔太陰交周以積朔與太陰交周朔䇿一十一萬零四百一十三秒九二四四一三三四相乘滿周天一百二十九萬六千秒去之餘數為秒以宫度分收之為積朔太陰交周加首朔太陰交周應宫度分秒微得首朔太陰交周上考往古則置首朔太陰交周應減積朔太陰交周不及減者加十二宫減之得首朔太陰交周
  求逐月朔太陰交周置本年首朔太陰交周以太陰交周朔䇿宫度分秒微遞加十三次得逐月朔太陰交周
  求太陰入交月數逐月朔太陰交周自初宫初度至初宫二十一度一十八分自五宫八度四十二分至六宫九度一十四分自十一宫二十度四十六分至十一宫三十度皆為太陰入交第幾月入交即第幾月有食
  求平朔以太陰入交月數與朔䇿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五三相乘得數與本年首朔日分相加其所得日數即平朔距冬至之日數再加紀日滿紀法六十去之自初日甲子起算得平朔干支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通其小餘得平朔時分秒求實朔泛時以平朔距冬至之日數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子正黃道實行如太陰實行未及太陽則平朔日為實朔本日平朔次日為實朔次日如太陰實行已過太陽則平朔前一日為實朔本日平朔日為實朔次日又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本日或次日子正黃道實行乃以本日次日兩太陽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日實行本日次日兩太陰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月實行一日之二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月距日實行化秒為一率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為二率本日太陽實行内減本日太陰實行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本日子正後之分數以時收之得實朔泛時
  求實朔實時以實朔泛時之時刻設前後兩時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黃道實行乃以前後兩時太陽實行相減為一小時之日實行以前後兩時太陰實行相減為一小時之月實行一小時兩實行相減為一小時月距日實行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前時太陽實行内減前時太陰實行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加於前時得實朔實時再以實朔實時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黃道實行則太陰太陽必同宫同度乃視本時月距正交自初宫初度至初宫一十八度二十六分自五宫一十一度三十四分至六宫六度二十二分自十一宫二十三度三十八分至十一宫三十度皆入食限為有食不入此限者不食即不必算
  求均數時差以實朔太陽均數變時得均數時差一度變為四分十五分變為一分十五秒變為一秒均數加者則為減均數減者則為加
  求升度時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餘弦為二率實朔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春秋分赤道經度之正切線得太陽距春秋分赤道經度與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相減餘為升度差變時得升度時差二分後為加二至後為減求時差總均數時差與升度時差同為加者則相加為時差總仍為加同為減者亦相加為時差總仍為減一為加一為減者則相減為時差總加數大為加減數大為減
  求實朔用時置實朔實時加減時差總得實朔用時距日出前日入後五刻以内者可以見食五刻以外者則全在夜即不必算
  求斜距交角差以一小時太陰白道實行化秒為一邊一小時太陽黃道實行化秒為一邊實朔黃白大距為所夾之角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對小邊之角為斜距交角差
  求斜距黃道交角置實朔黃白大距加斜距交角差得斜距黃道交角
  求兩經斜距以斜距交角差之正弦為一率一小時太陽實行化秒為二率實朔黄白大距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兩經斜距求食甚實緯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斜距黃道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實朔月離黃道實緯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甚實緯南北與實朔黃道實緯同
  求食甚距弧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斜距黃道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實朔月離黃道實緯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甚距弧
  求食甚距時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食甚距弧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甚距時月距正交初宫六宫為減五宫十一宫為加
  求食甚用時置實朔用時加減食甚距時得食甚用時
  求太陽實引置實朔太陽引數加減本時太陽均數得太陽實引
  求太陰實引置實朔太陰引數加減本時太陰初均數得太陰實引
  求太陽距地以倍兩心差三三八○○○為一邊以二千萬為兩邊和以太陽實引為一角用三角作垂線成兩勾股法算之求得地心至撱圓界之一邊為太陽距地
  求太陰距地以實朔太陰本天心距地數倍之為一邊以二千萬為兩邊和以太陰實引為一角用三角作垂線成兩勾股法算之求得地心至撱圓界之一邊即太陰距地
  求地平高下差以太陰距地為一率中距太陰距地一千萬為二率太陰中距最大地半徑差五十七分三十秒化作三千四百五十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本日太陰在地平上最大地半徑差減太陽地半徑差一十秒得地平高下差
  求太陽實半徑以太陽距地為一率中距太陽距地一千萬為二率中距太陽視半徑一十六分六秒化作九百六十六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収之得太陽視半徑再減太陽光分一十五秒得太陽實半徑
  求太陰視半徑以太陰距地為一率中距太陰距地一千萬為二率中距太陰視半徑一十五分四十秒三十㣲化作九百四十秒半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太隂視半徑
  求併徑以太陽實半徑與太陰視半徑相加得併徑
  求距時日實行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太陽黃道實行化秒為二率食甚距時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距時日實行食甚距時加者亦為加減者亦為減
  求食甚太陽黃道經度置實朔太陽黃道實行加減距時日實行得食甚太陽黃道經度
  求食甚太陽黃道宿度察食甚太陽黃道經度足減本年黃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食甚太陽黃道宿度
  求食甚太陽赤道經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餘弦為二率食甚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春秋分赤道經度之正切線得太陽距春秋分赤道經度自冬至初宫起算得食甚太陽赤道經度
  求食甚太陽赤道宿度察食甚太陽赤道經度足減本年赤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食甚太陽赤道宿度
  求食甚太陽赤道緯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正弦為二率食甚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緯之正弦得食甚太陽赤道緯度春分後秋分前為北秋分後春分前為南
  求太陽距北極置九十度加減食甚太陽赤道緯度得太陽距北極
  求黃赤二經交角以食甚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餘弦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餘切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黃赤二經交角之餘切線得黃赤二經交角冬至後黃經在赤經西夏至後黃經在赤經東如太陽在冬夏至則黃經與赤經合無交角
  求黃白二經交角斜距黃道交角即黃白二經交角實朔日距正交初宫十一宫白經在黃經西五宫六宫白經在黃經東
  求赤白二經交角黃赤二經交角與黄白二經交角同為東或同為西者則相加得赤白二經交角東亦為東西亦為西一為東一為西者則相減得赤白二經交角東數大為東西數大為西若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則白經與赤經合無交角如無黃赤二經交角則黃白二經交角即赤白二經交角東西並同
  求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食甚用時與十二時相減不及十二時者於十二時内減之過十二時者則減去十二時餘數變赤道度一時變為十五度一分變為十五分一秒變為十五秒得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自天頂作垂弧至赤道經圈即成兩正弧三角形先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餘弦為二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極分邊之正切線得距極分邊與太陽距北極相加減得距日分邊次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切線為二率距極分邊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垂弧之正切線又以距日分邊之正弦為一率垂弧之正切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切線得用時赤經高弧交角若距極分邊轉大於太陽距北極則所得為外角與半周相減餘為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用時太陽距天頂以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陽距天頂之正弦得用時太陽距天頂
  求用時白經高弧交角用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同為東或同為西者則相加得用時白經高弧交角東為限東西為限西一為東一為西者則相減得用時白經高弧交角赤經高弧交角大午東仍為限東午西仍為限西赤經高弧交角小午東變為限西午西變為限東若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則太陽正當白平象限白經與高弧合無交角若相加適足九十度則白道在天頂與高弧合若相加過九十度與半周相減用其餘則白平象限在天頂北
  求用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用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用時髙下差
  求用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用時東西差求用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用時南北差求用時視緯以用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用時視緯
  求用時兩心視相距以用時東西差為勾用時視緯為股求得弦即用時兩心視相距
  求近時距分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以用時東西差為近時實距弧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時分收之得近時距分限西為加限東為減
  求食甚近時置食甚用時加減近時距分得食甚近時
  求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食甚近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求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近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求近時太陽距天頂以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陽距天頂之正弦得近時太陽距天頂
  求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以近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近時白經高弧交角求近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近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近時高下差
  求近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近時東西差求近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近時南北差求近時視距弧以近時東西差與用時東西差相減得近時視距弧
  求近時視緯以近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近時視緯
  求近時兩心視相距以近時視距弧為勾近時視緯為股求得弦為近時兩心視相距
  求近時視行以近時視距弧與用時東西差相減為勾以近時視緯與用時視緯相加減為股求得弦為近時視行
  求真時視行以近時兩心視相距與用時兩心視相距各自乘相減以近時視行除之得數與近時視行相加折半得真時視行
  求真時兩心視相距以用時兩心視相距為弦真時視行為勾求得股為真時兩心視相距
  求真時距分以近時視行化秒為一率近時距分化秒為二率真時視行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真時距分限西為加限東為減求食甚真時置食甚用時加減真時距分得食甚真時
  求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食甚真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求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真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求真時太陽距天頂以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陽距天頂之正弦得真時太陽距天頂
  求真時白經髙弧交角以真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真時白經高弧交角求真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真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真時高下差
  求真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真時東西差求真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真時南北差求真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真時距分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真時實距弧求真時視距弧以真時東西差與真時實距弧相減得真時視距弧
  求真時視緯以真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真時視緯
  求考真時兩心視相距以真時視距弧為勾真時視緯為股求得弦為真時兩心視相距
  求考真時視行真時視距弧與近時視距弧相加減為股真時視緯與近時視緯相加減為勾求得弦為考真時視行
  求定真時視行以考真時兩心視相距與近時兩心視相距各自乘相減以考真時視行除之得數與考真時視行相加折半得定真時視行
  求定真時兩心視相距以近時兩心視相距為弦定真時視行為勾求得股為定真時兩心視相距求定真時距分以考真時視行化秒為一率以近時距分與真時距分相減餘化秒為二率定真時視行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定真時距分近時距分小於真時距分限西為加限東為減近時距分大於真時距分限西為減限東為加
  求食甚定真時置食甚近時加減定真時距分得食甚定真時
  求食分以太陽實半徑倍之得太陽全徑化秒為一率十分化作六百秒為二率併徑内減定真時兩心視相距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分
  求初虧復圓平距以食甚定真時兩心視相距化秒為勾併徑化秒為弦求得股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復圓平距
  求初虧復圓用時距分以定真時視行化秒為一率定真時距分化秒為二率初虧復圓平距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時分收之得初虧復圓用時距分
  求初虧用時置食甚定真時減初虧復圓用時距分得初虧用時
  求初虧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初虧用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初虧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初虧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初虧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初虧用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初虧用時太陽距天頂以初虧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初虧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初虧用時太陽距天頂求初虧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初虧用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初虧用時白經高弧交角其加減及定距限東西天頂南北之法並與求食甚用時白經高弧交角同
  求初虧用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初虧用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用時高下差
  求初虧用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弧為二率初虧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用時東西差
  求初虧用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初虧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用時南北差
  求初虧用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初虧用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初虧用時實距弧初虧用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於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初虧用時視距弧以初虧用時東西差與初虧用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初虧用時視距弧
  求初虧用時視緯以初虧用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初虧用時視緯
  求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以初虧用時視距弧為股初虧用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初虧用時即為初虧真時如或大或小則用下法求之
  求初虧近時距分以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化秒為一率初虧復圓用時距分化秒為二率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近時距分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加小於併徑為減求初虧近時置初虧用時加減初虧近時距分得初虧近時
  求初虧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初虧近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初虧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初虧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初虧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初虧近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初虧近時太陽距天頂以初虧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初虧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初虧近時太陽距天頂求初虧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初虧近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初虧近時白經高弧交角
  求初虧近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初虧近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収之得初虧近時高下差
  求初虧近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初虧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近時東西差
  求初虧近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初虧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近時南北差
  求初虧近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初虧近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初虧近時實距弧初虧近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於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初虧近時視距弧以初虧近時東西差與初虧近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初虧近時視距弧
  求初虧近時視緯以初虧近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初虧近時視緯
  求初虧近時兩心視相距以初虧近時視距弧為股初虧近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初虧近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初虧近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初虧近時即為初虧真時如或大或小則再用下法求之
  求初虧真時距分以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與初虧近時兩心視相距相減餘化秒為一率初虧近時距分化秒為二率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真時距分初虧用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加小於併徑為減
  求初虧真時置初虧用時加減初虧真時距分得初虧真時
  求初虧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初虧真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初虧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初虧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初虧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初虧真時赤經髙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初虧真時太陽距天頂以初虧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初虧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初虧真時太陽距天頂求初虧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初虧真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初虧真時白經高弧交角
  求初虧真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初虧真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真時高下差
  求初虧真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初虧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真時東西差
  求初虧真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初虧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初虧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真時南北差
  求初虧真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初虧真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初虧真時實距弧初虧真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於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初虧真時視距弧以初虧真時東西差與初虧真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初虧真時視距弧
  求初虧真時視緯以初虧真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初虧真時視緯
  求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以初虧真時視距弧為股初虧真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初虧真時即為初虧定真時如或大或小則再用下法求之
  求初虧定真時距分以初虧近時兩心視相距與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相減餘化秒為一率初虧近時距分與初虧真時相減餘化秒為二率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初虧定真時距分初虧考真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加小於併徑為減
  求初虧定真時置初虧真時加減初虧定真時距分得初虧定真時
  求復圓用時置食甚定真時加初虧復圓用時距分得復圓用時
  求復圓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復圓用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復圓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復圓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復圓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復圓用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復圓用時太陽距天頂以復圓用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復圓用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復圓用時太陽距天頂求復圓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復圓用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復圓用時白經高弧交角
  求復圓用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復圓用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用時高下差
  求復圓用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復圓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用時東西差
  求復圓用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用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復圓用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用時南北差
  求復圓用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復圓用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復圓用時實距弧復圓用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于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復圓用時視距弧以復圓用時東西差與復圓用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復圓用時視距弧
  求復圓用時視緯以復圓用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復圓用時視緯
  求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以復圓用時視距弧為股復圓用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復圓用時即為復圓真時如或大或小則用下法求之
  求復圓近時距分以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化秒為一率初虧復圓用時距化秒為二率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近時距分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減小於併徑為加
  求復圓近時置復圓用時加減復圓近時距分得復圓近時
  求復圓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復圓近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復圓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復圓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復圓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復圓近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復圓近時太陽距天頂以復圓近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復圓近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復圓近時太陽距天頂求復圓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復圓近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復圓近時白經高弧交角
  求復圓近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復圓近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近時高下差
  求復圓近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復圓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近時東西差
  求復圓近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近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復圓近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近時南北差
  求復圓近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復圓近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復圓近時實距弧復圓近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於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復圓近時視距弧以復圓近時東西差與復圓近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復圓近時視距弧
  求復圓近時視緯以復圓近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復圓近時視緯
  求復圓近時兩心視相距以復圓近時視距弧為股復圓近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復圓近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復圓近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復圓近時即為復圓真時如或大或小則再用下法求之
  求復圓真時距分以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與復圓近時兩心視相距相減餘化秒為一率復圓近時距分化秒為二率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真時距分復圓用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減小於併徑為加
  求復圓真時置復圓用時加減復圓真時距分得復圓真時
  求復圓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以復圓真時與十二時相減餘數變赤道度得復圓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
  求復圓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太陽距北極為一邊復圓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求得對北極距天頂之角為復圓真時赤經高弧交角午前為東午後為西
  求復圓真時太陽距天頂以復圓真時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一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弦為二率復圓真時太陽距午赤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天頂之正弦得復圓真時太陽距天頂求復圓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以復圓真時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復圓真時白經高弧交角
  求復圓真時高下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二率復圓真時太陽距天頂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真時高下差
  求復圓真時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復圓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真時東西差
  求復圓真時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復圓真時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復圓真時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復圓真時南北差
  求復圓真時實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復圓真時與食甚用時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度分收之得復圓真時實距弧復圓真時早於食甚用時為緯西遲於食甚用時為緯東
  求復圓真時視距弧以復圓真時東西差與復圓真時實距弧相加減得復圓真時視距弧
  求復圓真時視緯以復圓真時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復圓真時視緯
  求復圓考定真時兩心視相距以復圓真時視距弧為股復圓真時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復圓考真時兩心視相距乃視復圓考真時兩心視相距與併徑相等則復圓真時即為復圓定真時如或大或小則再用下法求之
  求復圓定真時距分以復圓近時兩心視相距與復圓考真時兩心視相距相減餘化秒為一率復圓近時距分與復圓真時距分相減餘化秒為二率復圓考真時兩心視兩距與併徑相減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復圓定真時距分復圓考真時兩心視相距大於併徑為減小於併徑為加求復圓定真時置復圓真時加減復圓定真時距分得復圓定真時
  求初虧併徑白經交角以初虧真時視緯化秒為一率初虧真時視距弧化秒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併徑白經交角之正切線得初虧併徑白經交角如初虧真時無視緯則併徑與白道合併徑白經交角為九十度
  求復圓併徑白經交角以復圓真時視緯化秒為一率復圓真時視距弧化秒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併徑白經交角之正切線得復圓併徑白經交角如復圓真時無視緯則併徑與白道合併徑白經交角為九十度
  求初虧併徑高弧交角置初虧併徑白經交角加減初虧真時白經高弧交角得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虧在限東者緯南則加與半周相減緯北則減初虧在限西者緯北則加與半周相減緯南則減得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如無初虧白經高弧交角則初虧併徑白經交角即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如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或相加適足一百八十度則交角為初度
  求復圓併徑高弧交角置復圓併徑白經交角加減復圓真時白經高弧交角得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復圓在限東者緯北則加與半周相減緯南則減復圓在限西者緯南則加與半周相減緯北則減得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如無復圓白經高弧交角則復圓併徑白經交角即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如兩角相等而減盡無餘或相加適足一百八十度則交角為初度
  求初虧方位初虧在限東者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上四十五度以内為上偏右四十五度以外為右偏上九十度為正右過九十度為右偏下初虧在限西者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下四十五度以内為下偏右四十五度以外為右偏下九十度亦為正右過九十度為右偏上白經高弧交角大反減併徑白經交角者則變右為左求復圓方位復圓在限東者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下四十五度以内為下偏左四十五度以外為左偏下九十度為正左過九十度為左偏上復圓在限西者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上四十五度以内為上偏左四十五度以外為左偏上九十度亦為正左過九十度為左偏下白經高弧交角大反減併徑白經交角者則變左為右求食限總時置復圓定真時減初虧定真時得食限總時
  推日食帶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推日食帶食法各有不同後編復有本法又法之殊今以欽天監所遵用者序列之
  求日出入卯酉前後赤道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本省北極高度之正切線為二率本時黃赤距緯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卯酉前後赤道度之正弦得卯酉前後赤道度
  求日出入時分以卯酉前後赤道度變時一度變為四分十五分變為一分十五秒變為一秒春分後秋分前以減卯正加酉正得日出入時分秋分後春分前以加卯正減酉正得日出入時分
  求帶食距時以日出或日入時分與食甚用時相減得帶食距時
  求帶食距弧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二率帶食距時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距弧求帶食赤經高弧交角以黃赤距緯之餘弦為一率北極高度之正弦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赤經高弧交角之餘弦得帶食赤經高弧交角帶出地平為東帶入地平為西
  求帶食白經高弧交角以帶食赤經高弧交角與赤白二經交角相加減得帶食白經高弧交角求帶食東西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帶食白經高弧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東西差求帶食南北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帶食白經高弧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地平高下差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南北差求帶食視距弧以帶食東西差與帶食距弧相減得帶食視距弧
  求帶食視緯以帶食南北差與食甚實緯相加減得帶食視緯
  求帶食兩心視相距以帶食視距弧為股帶食視緯為勾求得弦為帶食兩心視相距
  求帶食分秒以太陽實半徑倍之得太陽全徑化秒為一率十分化作六百秒為二率併徑内減帶食兩心視相距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分秒
  求帶食方位帶食在食甚前者用初虧方位法求之帶食在食甚後者用復圓方位法求之
  求帶食初虧復圓時刻帶食不見食甚者以帶食視緯化秒為勾併徑化秒為弦求得股為初虧復圓視距弧與帶食視距弧相加減得帶食初虧復圓實距弧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帶食初虧復圓實距弧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初虧復圓距時帶出地平者與日出時分相加得復圓用時帶入地平者與日入時分相減得初虧用時按初虧復圓法求之得初虧復圓時刻推各省日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推各省日食法繁簡不同理實一致今以欽天監所遵用者序列之求各省日食時刻分秒以京師食甚用時按各省東西偏度加減之得各省食甚用時以各省北極高度依京師推近時真時食分及初虧復圓真時法算之得各省時刻分秒
  求各省日食方位以各省黃道高弧交角及各省初虧復圓視緯依京師推日食方位法算之得各省日食方位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四
  象緯考
  月食
  等謹按馬端臨所紀月食略於前代而詳於宋乾德至嘉定蓋可考者則存之耳今欽天監紀順治元年以來所遇月食與日食同例並序列之順治二年正月己亥望月食在星宿初度十六分食八分三十三秒丑初初刻三分初虧丑正三刻食甚寅正一刻十三分復圓
  閏六月丙申望月食在女宿八度十五分食十一分五十九秒戌初初刻初虧戌正初刻四分食既戌正三刻七分食甚亥初二刻十一分生光亥正二刻十四分復圓
  三年六月辛卯望月食在牛宿五度十九分食十二分四十九秒亥正三刻四分初虧子初三刻十四分食既子正三刻二分食甚丑初二刻四分生光丑正二刻十四分復圓
  十二月戊子望月食在鬼宿初度八分食三分五十二秒寅初三刻九分初虧卯初初刻五分食甚卯正一刻二分復圓
  五年閏四月己酉望月食在尾宿四度五十分食三分五十三秒酉正三刻三分初虧戌初三刻十四分食甚亥初初刻十分復圓
  七年四月己亥望月食在氐宿十四度四十六分食六分三十五秒丑正一刻一分初虧寅初三刻食甚卯初初刻十四分復圓
  九年八月乙卯望月食在室宿六度三十七分食八分三十六秒子正三刻二分初虧丑正一刻九分食甚寅正初刻一分復圓
  十年七月己酉望月食在危宿十六度二十四分食十五分四十九秒申正三刻一分初虧酉初二刻九分食既酉正二刻十分食甚戌初二刻十分生光戌正二刻四分復圓
  十二年十二月丙寅望月食在井宿二十一度二分食九分四秒丑正三刻一分初虧寅正一刻十一分食甚卯正初刻六分復圓
  十三年閏五月壬戌望月食在斗宿九度二十五分食十三分五秒戌初二刻十二分初虧戌正三刻四分食既亥初二刻九分食甚亥正二刻生光子初二刻七分復圓
  十一月庚申望月食在井宿十度六分食十五分四十七秒申正三刻初虧酉初二刻十一分食既酉正二刻十分食甚戌初二刻九分生光戌正二刻五分復圓
  十四年五月丁巳望月食在箕宿八度十九分食十分四十五秒丑正二刻五分初虧寅初二刻十二分食既寅正一刻十一分食甚卯初初刻九分生光卯正一刻一分復圓
  十一月乙卯望月食在觜宿十度三十分食三分二十五秒丑初二刻十四分初虧丑正三刻八分食甚寅正初刻一分復圓
  十六年閏三月丁丑望月食在氐宿五度五十分食七分三十六秒丑正初刻十分初虧寅初二刻十二分食甚卯初初刻十四分復圓
  十七年三月辛未望月食在亢宿六度九分食十六分四十二秒申初初刻九分初虧申正初刻十分食既酉初初刻八分食甚酉正初刻六分生光戌初初刻七分復圓
  九月丁卯望月食在奎宿七度五十八分食十八分十四秒酉正初刻初虧酉正三刻十一分食既戌初三刻十二分食甚戌正三刻十二分生光亥初三刻九分復圓
  十八年三月乙丑望月食在角宿六度三分食三分三十七秒亥正一刻六分初虧子初二刻三分食甚子正二刻十四分復圓
  康熙二年七月壬午望月食在虚宿六度五十一分食十分四十秒丑正初刻六分初虧寅初一刻二分食既寅初三刻十一分食甚寅正二刻五分生光卯初三刻十分復圓
  三年正月戊寅望月食在星宿初度十一分食十六分二十五秒戌正一刻十二分初虧亥初一刻五分食既亥正一刻六分食甚子初一刻七分生光子正一刻復圓
  五年五月乙未望月食在尾宿十五度食二分三十八秒丑正初刻四分初虧寅初初刻五分食甚寅正初刻七分復圓
  十一月壬辰望月食在觜宿初度四十九分食七分四十七秒戌正三刻二分初虧亥正一刻十三分食甚子正初刻八分復圓
  七年十月庚辰望月食在昴宿一度四十四分食五分三十一秒亥初二刻四分初虧子初初刻食甚子正一刻十分復圓
  九年閏三月癸卯望月食在軫宿九度五十分食八分酉初一刻七分初虧戌初初刻四分食甚戌正三刻二分復圓
  十年二月丁酉望月食在翼宿十五度四十六分食十七分七秒酉初初刻九分初虧酉正一刻三分食既戌初初刻十二分食甚戌正初刻七分生光亥初一刻一分復圓
  八月乙未望月食在室宿六度四十四分食十六分三十九秒子正二刻十一分初虧丑初二刻七分食既丑正二刻七分食甚寅初二刻七分生光寅正二刻三分復圓
  十一年二月辛卯望月食在翼宿四度四十五分食四分十一秒戌正三刻八分初虧亥正初刻八分食甚子初一刻八分復圓
  十三年六月戊申望月食在斗宿十九度三十六分食十一分四十一秒丑正一刻十一分初虧寅初二刻二分食既寅正一刻四分食甚卯初初刻六分生光卯正初刻十三分復圓
  十二月丙午望月食在井宿二十一度六分食十五分五十秒丑初一刻六分初虧丑正一刻二分食既寅初一刻一分食甚寅正一刻生光卯初初刻十一分復圓
  十六年十月戊午望月食在胃宿五度十分食六分酉初一刻十三分初虧酉正三刻十一分食甚戌正一刻九分復圓
  十七年閏三月丁巳望月食在氐宿五度四十八分食十七分四十四秒亥正二刻四分初虧子初二刻五分食既子正二刻四分食甚丑初二刻二分生光丑正二刻三分復圓
  九月癸丑望月食在婁宿七度十三分食十八分四十秒丑正一刻一分初虧寅初初刻十三分食既寅正初刻十三分食甚卯初初刻十四分生光卯正初刻十一分復圓
  十八年三月辛亥望月食在亢宿五度五十一分食四分三十七秒卯初初刻十一分初虧卯正二刻三分食甚辰初三刻九分復圓
  九月丁未望月食在奎宿八度四分食六分九秒酉初三刻二分初虧戌初一刻食甚戌正二刻十分復圓
  二十年正月己巳望月食在張宿十三度二十五分食七分五十二秒酉初一刻十分初虧戌初初刻四分食甚戌正二刻十二分復圓
  二十一年正月甲子望月食在張宿二度三十八分食十六分四十六秒寅正三刻十一分初虧卯初三刻四分食既卯正三刻五分食甚辰初三刻七分生光辰正三刻復圓
  二十二年正月戊午望月食在星宿初度二十分食四分十二秒亥初一刻十分初虧亥正二刻八分食甚子初三刻七分復圓
  二十三年十一月戊寅望月食在井宿初度十四分食七分四十秒寅正三刻十二分初虧卯正二刻六分食甚辰正初刻十四分復圓
  二十四年五月乙亥望月食在尾宿十五度四分食十四分三十一秒子初二刻十二分初虧子正二刻七分食既丑初二刻六分食甚丑正二刻五分生光寅初一刻十四分復圓
  十一月壬申望月食在觜宿初度十七分食十八分十三秒寅正一刻五分初虧卯初二刻食既卯正一刻十分食甚辰初一刻五分生光辰正二刻復圓
  二十五年閏四月己巳望月食在尾宿五度食八分五十二秒酉初初刻十分初虧酉正三刻四分食甚戌正一刻十三分復圓
  十月丙寅望月食在畢宿四度八分食五分四十七秒卯初二刻九分初虧辰初初刻七分食甚辰正二刻五分復圓
  二十七年三月己丑望月食在角宿七度十三分食七分二十二秒子正二刻五分初虧丑正初刻十三分食甚寅初三刻六分復圓
  九月乙酉望月食在壁宿十二度三分食七分十四秒酉初一刻四分初虧酉正三刻六分食甚戌正一刻八分復圓
  二十八年三月癸未望月食在軫宿九度十七分食十八分三秒子正一刻十一分初虧丑正二刻四分食既丑正二刻食甚寅初一刻十分生光寅正二刻四分復圓
  二十九年二月丁丑望月食在翼宿十五度二十一分食四分五十二秒寅正二刻六分初虧卯初三刻十一分食甚辰初一刻一分復圓
  八月甲戌望月食在室宿六度三十九分食四分十三秒戌正初刻十二分初虧亥初一刻十二分食甚亥正二刻十二分復圓
  三十年十二月丙申望月食在柳宿七度五十三分食八分四十九秒戌正初刻十四分初虧亥初三刻八分食甚子初二刻一分復圓
  三十二年六月丁亥望月食在斗宿十九度十九分食十三分三十二秒申正二刻八分初虧酉初二刻十分食既酉正二刻四分食甚戌初一刻十二分生光戌正一刻十四分復圓
  十二月乙酉望月食在井宿二十度五十四分食三分三十一秒酉正初刻十四分初虧戌初一刻十一分食甚戌正二刻八分復圓
  三十四年四月丁未望月食在心宿三度四十一分食五分十二秒酉初二刻二分初虧酉正三刻七分食甚戌正初刻十二分復圓
  十月甲辰望月食在昴宿二度五十九分食五分四十五秒丑初二刻六分初虧寅初初刻二分食甚寅正一刻十三分復圓
  三十六年九月癸巳望月食在婁宿七度十九分食六分三十二秒丑正一刻八分初虧寅初三刻七分食甚卯初一刻五分復圓
  三十八年二月乙卯望月食在翼宿六度二分食七分二十三秒丑初一刻十四分初虧寅初初刻五分食甚寅正二刻十一分復圓
  閏七月壬子望月食在危宿十七度三十三分食八分十九秒申正二刻十一分初虧酉正一刻七分食甚戌正初刻四分復圓
  三十九年七月丙午望月食在危宿六度四十三分食十六分四十七秒酉正二刻七分初虧戌初三刻二分食既戌正二刻十一分食甚亥初二刻五分生光亥正三刻復圓
  四十年正月甲辰望月食在張宿二度四十七分食四分二十六秒卯初三刻十四分初虧辰初一刻食甚辰正二刻復圓
  七月庚子望月食在虚宿五度五十二分食三分十秒戌正一刻七分初虧亥初一刻十四分食甚亥正二刻五分復圓
  四十三年五月乙卯望月食在尾宿十五度十二分食十分三秒子正二刻三分初虧丑初二刻五分食既丑正一刻二分食甚丑正三刻十四分生光寅正初刻一分復圓
  四十五年九月辛未望月食在奎宿九度二十九分食六分四十三秒丑初三刻七分初虧寅初一刻六分食甚寅正三刻六分復圓
  四十六年九月乙丑望月食在壁宿十二度十分食十八分一秒申正三刻一分初虧酉初二刻十三分食既酉正二刻十三分食甚戌初二刻十三分生光戌正二刻十分復圓
  四十七年八月庚申望月食在壁宿一度二十八分食五分一秒寅初二刻十二分初虧卯初初刻四分食甚卯正一刻十一分復圓
  四十九年正月壬午望月食在星宿一度四十六分食八分三十七秒卯初初刻四分初虧卯正二刻十二分食甚辰正一刻五分復圓
  七月戊寅望月食在女宿八度二十七分食九分四秒申正初刻二分初虧酉初三刻一分食甚戌初二刻復圓
  十二月丙子望月食在柳宿七度五十六分食十六分二秒酉正一刻十二分初虧戌初一刻八分食既戌正一刻七分食甚亥初一刻六分生光亥正一刻二分復圓
  五十年六月癸酉望月食在牛宿五度三十九分食十四分五十三秒子初三刻二分初虧子正二刻十三分食既丑初二刻十二分食甚丑正二刻十分生光寅初二刻六分復圓
  十二月辛未望月食在鬼宿一度二十五分食三分三十八秒丑正一刻五分初虧寅初二刻二分食甚寅正二刻十四分復圓
  五十二年五月癸巳望月食在尾宿六度二十分食三分五十三秒丑初初刻三分初虧丑正一刻食甚寅初一刻十一分復圓
  五十四年四月辛巳望月食在氐宿十五度四十五分食六分五十九秒酉正二刻十三分初虧戌正一刻四分食甚亥初三刻十分復圓
  五十六年八月戊戌望月食在室宿七度五十三分食七分十九秒子正初刻八分初虧丑初三刻食甚寅初一刻七分復圓
  五十七年二月甲午望月食在翼宿六度食十七分四十六秒亥初二刻十三分初虧亥正二刻六分食既子初二刻八分食甚子正二刻十分生光丑初二刻四分復圓
  八月壬辰望月食在危宿十七度五分食十七分五十五秒丑初二刻六分初虧丑正三刻一分食既寅初二刻十一分食甚寅正二刻六分生光卯初三刻一分復圓
  五十八年七月丙戌望月食在危宿六度十二分食四分二十一秒寅初初刻九分初虧寅正一刻十二分食甚卯初三刻一分復圓
  五十九年十二月戊申望月食在井宿二十二度八分食七分二十五秒亥初初刻十一分初虧亥正三刻六分食甚子正二刻復圓
  六十年十一月壬寅望月食在井宿十度三十七分食十八分二十八秒戌正一刻七分初虧亥初二刻二分食既亥正一刻十二分食甚子初一刻七分生光子正二刻二分復圓
  六十一年十一月丙申望月食在觜宿十度四十二分食六分三秒亥初三刻十四分初虧子初一刻十四分食甚丑初初刻復圓
  雍正三年九月辛亥望月食在角宿八度十四分食十八分二十八秒丑初初刻九分初虧丑正初刻十二分食既寅初初刻六分食甚寅正初刻生光卯初初刻二分復圓
  四年三月丁未望月食在奎宿七度五十一分食六分三十二秒戌初一刻十分初虧戌正三刻十二分食甚亥正一刻十四分復圓
  六年七月甲子望月食在星宿四度八分食七分四十六秒子初初刻七分初虧子正三刻三分食甚丑正一刻十四分復圓
  七年正月壬戌望月食在虚宿五度四十二分食十六分二十四秒丑正二刻十二分初虧寅初三刻一分食既寅正二刻九分食甚卯初二刻一分生光卯正二刻五分復圓
  八年六月壬子望月食在鬼宿四度四分食三分十一秒亥正三刻一分初虧子初三刻四分食甚子正三刻八分復圓
  九年十一月甲戌望月食在尾宿九度三十分食五分二十二秒酉正一刻初虧戌初二刻十分食甚亥初初刻五分復圓
  十年五月壬申望月食在畢宿十三度十一分食十五分三十三秒戌初三刻八分初虧亥初初刻食既亥初三刻八分食甚亥正三刻一分生光子初三刻七分復圓
  十月己巳望月食在畢宿五度十九分食十七分五十四秒寅初三刻九分初虧寅正三刻十一分食既卯初三刻四分食甚卯正二刻十三分生光辰正三刻復圓
  十一年四月丁卯望月食在心宿三度十六分食七分二十三秒丑初一刻十三分初虧寅初初刻三分食甚寅正二刻七分復圓
  十月癸亥望月食在昴宿三度四十三分食七分十秒戌初二刻六分初虧亥初初刻六分食甚亥正二刻五分復圓
  十三年三月乙酉望月食在軫宿十度十三分食六分十秒酉初初刻十三分初虧酉正二刻十二分食甚戌正初刻十分復圓
  乾隆二年二月甲戌望月食在翼宿六度一分食五分二十四秒亥正二刻十四分初虧子初三刻十四分食甚丑初初刻十三分復圓
  三年十二月甲午望月食在鬼宿二度三十二分食五分五十二秒卯初一刻十三分初虧卯正三刻九分食甚辰初初刻八分帶食五分四十二秒入地平
  四年六月庚寅望月食在斗宿二十度四十三分食十分五十九秒亥正一刻二分初虧子初二刻一分食既子初三刻九分食甚子正一刻二分生光丑初二刻一分復圓
  十二月戊子望月食在井宿二十一度二十八分食十七分四十一秒寅正一刻二分初虧卯初一刻七分食既卯正一刻食甚辰初初刻八分生光辰初一刻二分帶食八分三十七秒入地平五年十一月壬申望月食在井宿十度三分食五分十九秒卯正初刻十分初虧辰初一刻八分帶食五分十五秒入地平
  七年四月甲辰望月食在氐宿十六度五十分食二分一秒亥正初刻一分初虧亥正三刻十分食甚子初三刻四分復圓
  十月辛丑望月食在胃宿六度三十六分食五分四十四秒酉正三刻八分初虧戌正初刻九分食甚亥正一刻十分復圓
  八年四月戊戌望月食在氐宿六度一分食十六分九秒亥初一刻十三分初虧亥正二刻三分食既子初一刻九分食甚子正一刻一分生光丑初一刻六分復圓
  九年三月癸巳望月食在亢宿五度五十八分食六分五十七秒丑正三刻九分初虧寅正一刻八分食甚卯初初刻十二分帶食四分二十二秒入地平
  九月庚寅望月食在奎宿九度四十二分食五分二十六秒戌初初刻七分初虧戌正一刻十三分食甚亥初三刻四分復圓
  十一年二月壬子望月食在張宿十四度五十一分食七分五十秒亥正初刻二分初虧子初一刻十三分食甚子正三刻十分復圓
  十三年正月辛丑望月食在星宿一度二十一分食二分五十九秒酉正二刻五分初虧戌初二刻七分食甚戌正二刻十分復圓
  十四年十一月庚申望月食在井宿初度二十八分食四分九秒丑正二刻十分初虧寅初三刻六分食甚卯初初刻三分復圓
  上諭大學士等曰凡日月交食授時者原可推算而得而春秋之例又紀日而不紀月朕惟懸象著明人所共仰雖為晷運之常有自不若光朗之恒度無事於諱不可不謹故禜社奏鼓自古重之舊制交食分秒時刻頒行各省不及一分者不行救䕶後定為三分以上方行救䕶又經禮部奏定不見食省分並不及三分者皆不行知夫不先期行知則二三分者原可見食將致反生疑駭不以為靈臺失占即謂有司怠事非所以克謹天戒也嗣後仍循曩制一分以上即令救䕶前期五月具題請㫖無論見食不見食省分皆頒行其不見食省分不必救䕶
  十五年五月戊午望月食在箕宿初度三十三分食十三分三十八秒寅初初刻二分初虧寅正初刻八分食既寅正二刻五分帶食十三分入地平十六年十月己酉望月食在畢宿五度二十三分食七分二十九秒寅正初刻三分初虧卯初一刻十二分食甚卯正三刻七分復圓
  十八年三月辛未望月食在角宿七度三十一分食四分三十二秒丑初初刻十二分初虧丑正一刻十分食甚寅初二刻七分復圓
  九月戊辰望月食在奎宿初度二十一分食四分十六秒申初二刻五分初虧申正三刻四分食既酉初二刻五分帶食二分二十九秒出地平酉正初刻三分復圓
  十九年八月壬戌望月食在壁宿二度二十二分食十七分二十三秒申初三刻八分初虧酉初三刻四分帶食十七分二十三秒出地平酉初三刻六分食甚酉正二刻十四分生光戌初三刻四分復圓
  二十年八月丙辰望月食在室宿六度五十七分食五分三十七秒酉初初刻一分初虧酉正初刻四分帶食五分十二秒出地平酉正一刻九分食甚戌初三刻三分復圓
  二十三年六月辛未望月食在斗宿二十度五十分食十四分二十二秒亥正二刻五分初虧子初二刻六分食既子正一刻四分食甚丑正初刻三分生光丑正初刻四分復圓
  十二月丁卯望月食在井宿二十度五十八分食五分二十八秒未正一刻十一分初虧申初三刻三分食甚申正二刻十三分帶食二分四十二秒出地平酉初初刻九分復圓
  二十五年十月丁亥望月食在昴宿五度十七分食五分二十九秒寅初二刻三分初虧寅正三刻三分食甚卯正初刻三分復圓
  二十六年四月甲申望月食在氐宿十六度十八分食十四分五十秒寅正初刻十四分初虧寅正三刻五分帶食五分二十八秒入地平
  十月辛巳望月食在胃宿六度四十二分食十七分四十七秒酉初二刻四分初虧酉正二刻二分食既戌初一刻七分食甚戌正初刻十三分生光亥初初刻十一分復圓
  二十七年九月丙子望月食在婁宿八度四十三分食五分五十二秒丑正三刻十四分初虧寅正一刻八分食甚卯初三刻一分復圓
  三十年二月壬辰望月食在張宿十四度五十分食十七分十二秒戌初一刻二分初虧戌正一刻二分食既亥初初刻七分食甚亥初三刻十三分生光亥正三刻十三分復圓
  七月戊子望月食在危宿七度十九分食十八分三十九秒亥初三刻十二分初虧亥正三刻十一分食既子正二刻八分生光丑初二刻七分復圓三十一年正月丁亥望月食在張宿三度四十六分食三分十九秒丑正一刻十三分初虧寅初二刻四分食甚寅正二刻十一分復圓
  三十三年十一月己亥望月食在井宿初度二十二分食十七分二十八秒亥初初刻十分初虧亥正初虧八分食既亥正三刻十二分食甚子初三刻二分生光十六日子正三刻復圓
  三十六年九月甲寅望月食在奎宿十度五十四分食三分三十四秒十六日夜亥初一刻七分初虧十七日子正二刻一分食甚丑初二刻十分復圓
  三十七年三月庚戌望月食在角宿七度二十九分食十七分四十一秒亥正初刻八分初虧子初初刻五分食既子初三刻十分食甚子正二刻十四分生光丑初二刻十一分復圓
  三十七年九月戊申望月食在壁宿十二度五十六分食十六分三十三秒子初初刻十三分初虧子正一刻四分食既丑初初刻十一分食甚丑正初刻三分生光寅初初刻三分復圓
  三十八年八月壬寅望月食在壁宿一度四十六分食六分三十三秒子正一刻四分初虧丑初三刻三分食甚寅初一刻二分復圓
  四十年正月甲子望月食在星宿二度四十六分食五分十九秒亥初一刻十四分初虧亥正三刻六分食甚子正初刻十四分復圓
  四十年十二月戊午望月食在柳宿八度十六分食十八分六秒戌正初刻十一分初虧亥初一刻食既亥正初刻九分食甚子初初刻一分生光子正初刻六分復圓
  四十一年十二月癸丑望月食在鬼宿一度二十六分食五分三十九秒亥正二刻十一分初虧子正初刻四分食甚丑初一刻十一分復圓
  四十二年六月庚戌望月食在斗宿二十度五十分食五十七秒戌初三刻十二分初虧戌正二刻二分食甚亥初初刻八分復圓
  四十四年十月丁卯望月食在昴宿五度七分食十七分三十一秒丑正初刻一分初虧寅初初刻食既寅初三刻五分食甚寅正二刻十分生光卯初二刻九分復圓
  四十五年四月癸亥望月食在氐宿十五度五十五分食九分三十秒酉初一刻一分初虧酉正三刻九分食甚戌初初刻十分帶食九分七秒月出地平戌正二刻二分復圓
  四十七年八月己卯望月食在室宿八度十七分食三分十六秒亥初初刻五分初虧亥正初刻十分食甚子初一刻一分復圓
  四十八年二月戊寅望月食在翼宿七度二十七分食十七分四十六秒寅初一刻七分初虧寅正一刻八分食既卯初初刻十四分食甚卯正初刻二分帶食十分二十四秒月入地平卯正初刻五分生光辰初初刻五分復圓
  四十八年八月甲戌望月食在危宿十七度四十三分食十七分三十八秒卯初二刻九分初虧卯初二刻十四分帶食四十九秒月入地平卯正二刻八分食既辰初一刻十四分食甚辰正一刻五分生光巳初一刻三分復圓
  四十九年七月戊辰望月食在危宿七度十九分食六分四十秒亥初一刻二分初虧亥正二刻九分食甚十六日子正初刻復圓
  五十年十二月庚寅望月食在井宿二十二度二十四分食四分五秒戌初一刻十二分初虧戌正二刻七分食甚亥初三刻三分復圓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五
  象緯考
  月食
  御製歴象考成上編論月食
  等謹按考成上編論月食甚詳且繪圖繫說茲弗克具載僅録其要焉
  定食限以距交度
  太陰半徑與地影半徑相切即入食之限故以兩半徑度相併之數當黃白兩道之距緯度而求其相當之經度得距交一十一度一十六分四十五秒為必食之限距交一十二度一十六分五十五秒為可食之限蓋必食者無不食可食者或食或不食也二者皆實朢之限若論平望其限尤寛得距交食一十四度五十四分即為有食之限矣定月食分秒以併徑求
  月食分數之淺深視黃白距緯之多少距緯愈少太陰心與地影心相去愈近則太陰入影愈深故用太陰半徑地影半徑相併而與距緯相較併徑大於距緯之較即為月食之分若併徑小於距緯則月不食若太陰恰當交㸃而無距緯則併徑全為食分為月食之最深也但太陰與地影之半徑分秒皆係弧度而論食分則以太陰全徑直線計之其法命太陰全徑為十分以太陰視徑分秒與併徑距緯之較之比無距緯者即以併徑為比同於太陰全徑與食分之比也
  定五限時刻以距緯半徑自行求
  月食五限一曰食甚乃月入影最深之限也一曰初虧月將入影兩周相切也一曰食旣月全入影其光盡掩也是二者在食甚前一曰生光月將出影其光初吐也一曰復圓月全出影兩周方離也是二者在食甚後月食十分以上者有五限十分以下者止三限無食旣與生光也其時刻之多寡則由於入影之淺深過影之遲速蓋距緯有寛狹寛則入影淺而時刻少狹則入影深而時刻多又月與影之半徑各有小大月大影小則過影速而時刻少月小影大則過影遲而時刻多抑且自行有遲疾遲則出影遲疾則出影速故雖距緯同半徑同而自行不同即時刻亦不同也其食甚前後各限相距之時刻恒等而食甚又非實望之時所差雖微而理則實異夫地影之心即太陽正對之㸃地影心距交之黃道經度與月心距交之白道經度等是為東西同經即為實望然月心與影心斜距猶逺惟從白極出弧線過影心至白道與白道成直角月心臨此直角之㸃乃為食甚蓋惟此時月心與影心相距甚近食分最深也
  定初虧復圓方位四象限以交角求
  舊定月食初虧復圓方位距緯在黃道北初虧東南復圓西南在黃道南初虧東北復圓西北食八分以上則初虧正東復圓正西此東西南北主黃道之經緯言非謂地平經度之東西南北也惟月實行之度在初宫六宫初度望時又為子正則黃道經緯之東西南北與地平經度合否則黃道升降有斜正而加時距午有逺近故兩經緯迥然各别而所推之東西南北必不與地平之方位相符不如實指其在月體之上下左右為衆目所共覩乃為親切也其法從天頂作高弧過月心至地平即分月體為左右兩半周又平分為上下兩象限即成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象限而黄道在地平上之半周亦平分為東西兩象限乃於初虧復圓二限各求其黃道交高弧之角若月當黃道無距緯而交角滿九十度則初虧正左復圓正右在黃道西象限而交角在四十五度以上初虧左稍偏上復圓右稍偏下交角在四十五度以下初虧上稍偏左復圓下稍偏右在黃道東象限者反是若月在交前後有距緯則又須求得緯差角與高弧交角相加減為定交角然後可定其上下左右也加減之法月距黃道北而在西象限初虧為加復圓為減在東象限初虧為減復圓為加月距黃道南者反是乃視定交角為相加者在九十度以内則虧復之上下左右如前論若過九十度為鈍角則易象限之上下又或定交角為相減者而交角内減去差角則虧復之上下左右如前論若差角内減去交角則易象限之左右也
  定見食先後以子午線
  月食深淺分數天下皆同而虧復各限時刻不同者非月入影有先後乃人居地面有東西也蓋日之所之為時隨人所居各以見日出入為東西日中為南為子午而平分時刻故其地同居一子午線者雖南北懸殊北極出地高下不同而時刻不異若東西易地雖北極同高而西方見食必先東方見食必後也凡東西差一度則時差四分今以京師為主視各省之子午線在京師東者以時差加在京師西者以時差減皆加減京師各限時刻為各省各限時刻也是故欲定各省之時刻必先定各省之子午線而欲定各省之子午線非分測各省之月食其道無由也
  御製歴象考成後編論月食
  等謹按考成後編論月食推步法與上下編有異並繪圖繫說茲亦録其要焉
  定初虧復圓時刻以斜距比例求
  月食求初虧復圓時刻舊以食甚實緯為一邊併徑為一邊以實緯交白道之角為直角用正弧三角形法求得初虧復圓距食甚之弧以一小時月距日實行比例得時分與食甚時刻相加減即得初虧復圓時刻今以弧線可作直線算故用勾弦求股之法即得距弧至以距弧變時則以一小時兩經斜距為比例蓋食甚兩心實相距既以斜距成直角則初虧復圓之併徑亦與斜距成勾股故仍以斜距比例時分也
  定初虧復圓方位以併徑黃道交角求
  舊定月食方位月當黃道無距緯即用黃道高弧交角為定交角若月在交前後有距緯則又求緯差角與黄道高弧交角相加減為定交角然求緯差角之法必先用初虧復圓交周各求距緯今初虧復圓距弧皆斜距之度須復以斜距與白道為比例方得交周頗為費算且前已有斜距黃道交角與九十度相加減即黃道交實緯角則求得併徑交實緯角與之相減餘併徑交黃道之角即緯差角甚為簡便故質名之曰併徑黃道交角
  推月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所載推月食法各有不同下編以推首朔諸平行及入交為入算之首蓋因平望太陽太陰諸平行皆以首朔諸平行為根也後編用日躔月離求實望則太陽太陰諸平行不以首朔為根而以天正冬至為根故止求首朔之日時及入交之月數合之即得平望距冬之日時而不必求首朔諸平行也下編先推平望諸平行推日月相距推實引推實望推實交周推太陽實經然後推實望用時後編推首朔入交及實望實時即推實望用時蓋以日躔月離求得實望而實望實交周及太陽黃道經度已在本時日躔月離之中也茲準後編序列之
  求積年同推日躔法
  求中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通積分同推日躔法
  求天正冬至同推日食法
  求紀日同推日食法
  求積日同推日食法
  求通朔同推日食法
  求積朔及首朔同推日食法
  求首朔太陰交周同推日食法
  求逐月望太陰交周置本年首朔太陰交周加太陰交周望䇿宫度分秒微再以太陰交周朔䇿宫度分秒微遞加十三次得逐月望太陰交周求太陰入交月數逐月望太陰交周自初宫初度至初宫一十五度九分自五宫一十四度五十一分至六宫一十五度九分自十一宫一十四度五十一分至十一宫三十度皆為太陰入交第幾月入交即第幾月有食
  求平望以太陰入交月數與朔䇿二十九日五三○五九○五三相乘加望䇿一十四日七六五二九五二六五與首朔日分相加其所得日數即平望距冬至之日數再加紀日滿紀法六十去之自初日甲子起算得平望干支以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通其小餘得平望時分秒
  求實望泛時以平望距冬至之日數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子正黃道實行將太陽黃道實行加減六宫與太隂黃道實行相較如太隂實行未及太陽則平望日為實望本日平望次日為實望次日如太陰實行已過太陽則平望前一日為實望本日平望日為實望次日又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本日或次日子正黃道實行乃以本日次日兩太陽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日實行本日次日兩太陰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月實行一日之二實行相減為一日之月距日實行化秒為一率周日一千四百四十分為二率本日太陽實行加減六宫内減本日太陰實行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本日子正後之分數以時收之得實望泛時求實望實時以實望泛時之時刻設前後兩時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黃道實行乃以前後兩時太陽實行相減為一小時之日實行以前後兩時太陰實行相減為一小時之月實行一小時兩實行相減為一小時月距日實行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前時太陽實行加減六宫内減前時太陰實行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加於前時得實望實時再以實望實時用推日躔月離法各求其黃道實行則太陰太陽必對宫而同度乃視本時月距正交自初宫初度至初宫一十二度一十七分自五宫一十七度四十三分至六宫一十二度一十七分自十一宫一十七度四十三分至十一宫三十度皆入食限為有食不入此限者不食即不必算
  求均數時差以實望太陽均數變時得均數時差均數加者則為減均數減者則為加
  求升度時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餘弦為二率實望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春秋分赤道經度之正切線得太陽距春秋分赤道經度與太陽距春秋分黃道經度相減餘為升度差變時得升度時差二分後為加二至後為減求時差總同推日食法
  求實望用時置實望實時加減時差總得實望用時距日出後日入前九刻以内者可以見食九刻以外者則全在晝即不必算
  求斜距交角差以一小時太陰白道實行化秒為一邊一小時太陽黃道實行化秒為一邊實望黃白大距為所夾之角用切線分外角法求得對小邊之角為斜距交角差
  求斜距黃道交角置實望黃白大距加斜距交角差得斜距黃道交角
  求兩經斜距以斜距交角差之正弦為一率一小時太陽實行化秒為二率實望黃白大距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兩經斜距求食甚實緯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斜距黃道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實望月離黃道實緯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甚實緯南北與實望黃道實緯同
  求食甚距弧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斜距黃道交角之正弦為二率實望月離黃道實緯化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甚距弧
  求食甚距時同推日食法
  求食甚時刻置實望用時加減食甚距時得食甚時刻自初時起子正一時為丑初以次順數至二十三時為夜子初毎十五分為一刻不足一刻者為零分
  求太陽實引置實望太陽引數加減本時太陽均數得太陽實引
  求太陰實引置實望太陰引數加減本時太陰初均數得太陰實引
  求太陽距地同推日食法
  求太陰距地以實望太陰本天心距地數倍之為一邊以二千萬為兩邊和以太陰實行為一角用三角作埀線成兩勾股法算之求得地心至撱圓界之一邊即太陰距地
  求太陰地半徑差以太陰距地為一率中距太陰距地一千萬為二率太陰中距最大地半徑差五十七分三十秒化作三千四百五十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太陰地半徑差
  求太陽視半徑以太陽距地為一率中距太陽距地一千萬為二率中距太陽視半徑一十六分六秒化作九百六十六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太陽視半徑
  求影半徑置太陰地半徑差加太陽地半徑差一十秒減太陽視半徑得影半徑
  求影差太陰地半徑差化秒以六十九除之得影差
  求實影半徑置影半徑加影差得實影半徑求太陰視半徑同推日食法
  求併徑以太陰視半徑與實影半徑相加得併徑求兩徑較以太陰視半徑與實影半徑相減得兩徑較
  求食分以太陰全徑化秒為一率十分化作六百秒為二率併徑内減食甚實緯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分
  求初虧復圓距弧以併徑與食甚實緯相加化秒為首率相減化秒為末率求得中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初虧復圓距弧
  求初虧復圓距時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初虧復圓距弧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時分收之得初虧復圓距時
  求初虧時刻置食甚時刻減初虧復圓距時得初虧時刻不足減者加二十四時減之初虧即在前一日命時之法與食甚同
  求復圓時刻置食甚時刻加初虧復圓距時得復圓時刻加滿二十四時去之復圓即在次日命時之法與食甚同
  求食旣生光距弧食甚實緯大於兩徑較則食在十分内無食旣生光以兩徑較與食甚實緯相加化秒為首率相減化秒為末率求得中率為秒以分收之得食旣生光距弧求食旣生光距時以一小時兩經斜距化秒為一率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二率食旣生光距弧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時分收之得食旣生光距時
  求食旣時刻置食甚時刻減食旣生光距時得食旣時刻不足減者加二十四時減之食旣即在前一日命時之法與食甚同
  求生光時刻置食甚時刻加食旣生光距時得生光時刻加滿二十四時去之生光即在次日命時之法與食甚同
  求距時月實行以一小時化作三千六百秒為一率一小時太陰白道實行化秒為二率食甚距時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距時月實行食甚距時加者亦為加減者亦為減
  求食甚太陰白道經度置實望太陰白道實行加減距時月實行得食甚太陰白道經度
  求食甚月距正交置實望月距正交加減距時月實行得食甚月距正交
  求黃白升度差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實望黃白大距之餘弦為二率食甚月距正交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黃道之正切線得黃道度與食甚月距正交相減餘為黃白升度差食甚距時加者亦為加減者亦為減
  求食甚太陰黃道經度置食甚太陰白道經度加減黃白升度差得食甚太陰黃道經度
  求食甚太陰黃道宿度察食甚太陰黃道經度足減本年黃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食甚太陰黃道宿度
  求食甚太陰黃道緯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實望黃白大距之正弦為二率食甚月距正交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緯之正弦得食甚太陰黃道緯度南北與食甚實緯同
  求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食甚太陰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弦為二率食甚太陰黃道緯度之餘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之餘切線得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
  求太陰距二分弧與赤道交角置黃赤交角二十三度二十九分加減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得太陰距二分弧與赤道交角食甚太陰黃道經度在秋分後春分前者黃道在赤道南緯南則加仍為南緯北則減亦為南若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大於黃赤交角則反減即為在赤道北食甚太陰黃道經度在春分後秋分前者黃道在赤道北緯北則加仍為北緯南則減亦為北若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大於黃赤交角則反減即為在赤道南
  求太陰距二分弧之正切線以太陰距二分弧與黃道交角之餘弦為一率半徑一千萬為二率食甚太陰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陰距二分弧之正切線
  求食甚太陰赤道經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陰距二分弧與赤道交角之餘弦為二率太陰距二分弧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太陰距春秋分赤道度之正切線得太陰距春秋分赤道經度自冬至初宫起算得食甚太陰赤道經度求食甚太陰赤道宿度察食甚太陰赤道經度足減本年赤道宿鈐内某宿度分則減之餘為食甚太陰赤道宿度
  求食甚太陰赤道緯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太陰距二分弧與赤道交角之正切線為二率食甚太陰距春秋分赤道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緯之正切線得食甚太陰赤道緯度求影距赤道度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正弦為二率影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影距赤道度之正弦得影距赤道度太陽在春分後秋分前影在赤道南太陽在秋分後春分前影在赤道北求黃道赤經交角以影距春秋分黃道經度之餘弦為一率黃赤大距二十三度二十九分之餘切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黃道赤經交角之正切線得黃道赤經交角
  求影距北極置九十度加減影距赤道度得影距北極
  求初虧復圓影距正午赤道度以初虧復圓各距子正之時刻變赤道度得初虧復圓影距正午各赤道度初虧復圓時刻在子正前者影在正午東在子正後者影在正午西
  求初虧復圓赤經高弧交角以北極距天頂為一邊影距北極為一邊初虧復圓影距正午各赤道度為所夾之角用斜弧三角形法自天頂作埀弧至赤道經圈即成兩正弧三角形先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影距正午各赤道度之餘弦為二率北極距天頂之正切線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極分邊之正切線得距極分邊以距極分邊與影距北極相加減為距影分邊次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影距正午各赤道度之正切線為二率距極分邊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埀弧之正切線又以距影分邊之正弦為一率垂弧之正切線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赤經高弧交角之正切線得初虧復圓赤經高弧各交角
  求初虧復圓黄道高弧交角置黄道赤經交角加減初虧復圓赤經高弧交角得初虧復圓黃道高弧交角太陰在夏至前六宫影在午西則減亦為限西影在午東則加加過九十度與半周相減亦為限東若相加不及九十度則不與半周相減變為限西太陰在夏至後六宫影在午東則減亦為限東影在午西則加加過九十度與半周相減亦為限西若相加不及九十度則不與半周相減變為限東
  求併徑交實緯角以併徑化秒為一率食甚實緯化秒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併徑交實緯角之餘弦得併徑交實緯角
  求初虧黃道交實緯角置九十度加減斜距黃道交角得初虧黃道交實緯角食甚月距正交初宫六宫為減五宫十一宫為加
  求初虧併徑黃道交角以初虧黃道交實緯角與併徑交實緯角相減得初虧併徑黃道交角凡併徑交實緯角小於初虧黃道交實緯角則初虧距緯之南北與食甚同大於初虧黃道交實緯角則食甚為緯北者初虧為緯南食甚為緯南者初虧為緯北若兩角相等則併徑與黃道合無交角求復圓黃道交實緯角置九十度加減斜距黃道交角得復圓黃道交實緯角食甚月距正交初宫六宫為加五宫十一宫為減
  求復圓併徑黃道交角以復圓黃道交實緯角與併徑交實緯角相減得復圓併徑黃道交角凡併徑交實緯角小於復圓黃道交實緯角則復圓距緯之南北與食甚同大於復圓黃道交實緯角則食甚為緯北者復圓為緯南食甚為緯南者復圓為緯北如兩角相等則併徑與黃道合無交角求初虧併徑高弧交角置初虧黃道高弧交角加減初虧併徑黃道交角得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虧在限東者緯南則加緯北則減初虧在限西者緯南則減緯北則加如無初虧併徑黃道交角則初虧黃道高弧交角即初虧併徑高弧交角求復圓併徑高弧交角置復圓黃道高弧交角加減復圓併徑黃道交角得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復圓在限東者緯南則減緯北則加復圓在限西者緯南則加緯北則減如無復圓併徑黃道交角則復圓黃道高弧交角即復圓併徑高弧交角求初虧方位初虧在限東者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下四十五度以内為下偏左四十五度以外為左偏下九十度為正左過九十度為左偏上初虧在限西者初虧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上四十五度以内為上偏左四十五度以外為左偏上九十度亦為正左過九十度為左偏下併徑黃道交角大反減黃道高弧交角者則左變為右求復圓方位復圓在限東者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初虧為正上四十五度以内為上偏右四十五度以外為右偏上九十度為正右過九十度為右偏下復圓在限西者復圓併徑高弧交角初度為正下四十五度以内為下偏右四十五度以外為右偏下九十度亦為正右過九十度為右偏上併徑黃道交角大反減黃道高弧交角者則右變為左求食限總時以初虧復圓距時倍之得食限總時推月食帶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推月食帶食法各有不同今以欽天監所遵用者序列之
  求日出入卯酉前後赤道度同推日食帶食法求日出入時分同推日食帶食法
  求帶食距時同推日食帶食法
  求帶日距弧同推日食帶食法
  求帶食兩心相距以半徑一千萬為一率帶食距弧之餘弦為二率食甚實緯之餘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帶食兩心相距之餘弦得帶食兩心相距求帶食分秒以太陰視半徑倍之得太陰全徑化秒為一率十分化作六百秒為二率併徑内減帶食兩心相距餘化秒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秒以分收之得帶食分秒
  求帶食赤經高弧交角以影距赤道度之餘弦為一率北極高度之正弦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赤經高弧交角之餘弦得帶食赤經高弦交角帶出地平為東帶入地平為西求帶食黃道高弧交角置黃道赤經交角加減帶食赤經高弧交角得帶食黃道高弧交角太陰在夏至前六宫影在午西則減午東則加太陰在夏至後六宫影在午西則加午東則減
  求帶食兩心相距交實緯角以帶食兩心相距化秒為一率食甚實緯化秒為二率半徑一千萬為三率求得四率為交角之餘弦得帶食兩心相距交實緯角
  求帶食兩心相距與黃道交角以初虧或復圓黃道交實緯角與帶食兩心相距交實緯角相減得帶食兩心相距與黃道交角帶食兩心相距交實緯角小於黃道交實緯角則帶食距緯之南北與食甚同大於黃道交實緯角則食甚為緯北者帶食為緯南食甚為緯南者帶食為緯北若兩角相等則兩心相距與黃道合無交角
  求帶食兩心相距與高弧交角置帶食黃道高弧交角加減帶食兩心相距與黃道交角得帶食兩心相距與高弧交角食甚前帶出地平食甚後帶入地平者緯南則加緯北則減食甚後帶出地平食甚前帶入地平者緯南則減緯北則加如帶食兩心相距與黃道無交角則帶食黃道高弧交角即帶食兩心相距與高弧交角
  求帶食方位食甚前與初虧同食甚後與復圓同推各省月食法
  等謹按考成下編後編推各省月食法各有不同今以欽天監所遵用者序列之
  求各省月食時刻置京師月食時刻按各省東西偏度所變之時分加減之得各省月食時刻求各省月食方位以各省北極高度及各省初虧復圓時刻依京師推月食方位法算之得各省月食方位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六
  象緯考十一
  月五星凌犯
  等謹按馬端臨考月五星凌犯咸據諸史列占應今欽天監於月星相距之度分皆可預推葢由行度遲速經緯逺近得之則端臨所謂史氏記述豈足憑姑述故事廣異聞者無庸仍其例也兹闡明夫凌犯之數理焉
  太隂與五星恒星相距十七分以内曰凌十八分以外曰犯兩緯同度曰掩
  以本日太隂經度在星前次日太隂經度在星後為入限緯度在北為上在南為下如同在黄道北逺者為在上近者為在下同在黄道南近者為在上逺者為在下太隂在上者以二度為距限太隂在下者以一度為距限
  五星自相距及與恒星相距三分以内曰凌四分以外曰犯兩緯同度曰掩
  以本日此星經度在彼星前次日此星經度在彼星後為入限緯度無論在上在下皆以一度為距限五星自相距以行速者為凌犯之星行遲者為受凌犯之星如遲速相同而一順一逆則以順行者為凌犯之星逆行者為受凌犯之星
  太隂與五星皆循黄道右旋皆得相距
  太隂行黄道南北不過六度填星行黄道南北不過三度嵗星行黄道南北不過二度熒惑行黄道南北不過五度太白行黄道南北不過十度辰星行黄道南北不過四度故太隂每凌犯五星五星每自相凌犯
  恒星在黄道南北三度以内者太隂五星皆得與相距四度以内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與相距五度以内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與相距六度以内者太隂熒惑太白得與相距七度以内者太隂太白得與相距十度以内者太白得與相距紫微垣諸星皆在黄道北二十度外太隂五星莫得犯之
  太微垣右執法星右上將星左執法星左上相星長垣第三星第四星靈臺三星明堂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長垣第一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内屏第二星謁者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内屏第一星第三星右次將星長垣第二星明堂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五帝座第五星三公第一星第三星内屏第四星右次相星左次相星在黄道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天市垣左垣牆宋星在黄道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角宿角第一星平道二星進賢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天門第二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角第二星天門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
  亢宿亢第一星第四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折威第六星第七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亢第二星折威第二星第三星第四星第五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氐宿氐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四星天輻二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房宿房第三星第四星鍵閉星鈎鈴二星東咸第三星第四星日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罰第三星西咸第三星第四星東咸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房第一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東咸第一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西咸第二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房第二星罰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八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莫得犯之
  心宿心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其積卒二星在黄道南十二度外莫得犯之
  尾宿天江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一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
  箕宿第一星第二星糠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
  斗宿南斗第二星第三星天籥第一星至第六星建第一星至第三星天雞第二星狗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南斗第四星天籥第七星建第四星狗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南斗第一星第五星天籥第八星建第五星在黄道南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天雞第一星狗國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南斗第六星建第六星狗國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莫得犯之
  牛宿牽牛第四星第五星第六星羅堰第二星在黄道北二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羅堰第一星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牽牛第一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二星天田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牽牛第三星天田第二星第三星在黄道南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女宿周二星秦二星代第一星越星鄭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趙二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齊星楚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代第二星魏星韓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晉星燕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婺女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
  虛宿哭二星泣二星天壘城第四星至第七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天壘城第二星第三星第八星第九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十星第十三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十一星第十二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虛第一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莫得犯之危宿虛梁第四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墳墓第一星至第三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室宿壘壁陣第三星至第十星羽林軍第十七星至第二十二星第四十星至第四十三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壘壁陣第一星第二星羽林軍第一星第十六星第二十三星第二十四星第三十七星至第三十九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壘壁陣第十一星第十二星羽林軍第二星第十五星第二十五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羽林軍第三星第十三星第十四星第二十六星第二十七星第三十六星在黄道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莫得犯之壁宿雲雨第二星第三星在黄道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一星第四星土公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霹𩆝第二星第四星第五星土公第一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霹𩆝第一星第三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莫得犯之
  奎宿外屏第一星至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五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六星第七星在黄道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二度外莫得犯之
  婁宿右更第三星第四星左更第三星至第五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右更第二星第五星左更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婁第二星左更第一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婁第一星第三星右更第一星天倉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五度外莫得犯之
  胃宿天囷第五星在黄道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第四星第六星天廪第一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天廪第二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天廪第三星第四星天囷第三星第七星在黄道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昴宿月星天隂第一星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礪石第三星天隂第二星第五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昴七星礪石第二星在黄道北五度内太隂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礪石第四星在黄道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天阿第一星礪石第一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
  畢宿畢第一星第二星天街二星天高四星諸王第二星至第六星天闗星在黄道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畢第三星諸王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畢第四星至第七星附耳星五車第五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天節第一星至第三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畢第八星柱第七星至第九星天潢第三星天節第四星至第六星參旗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莫得犯之
  觜宿司怪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三度外莫得犯之
  參宿諸星皆在黄道南十六度外太隂五星莫得犯之
  井宿東井第一星第二星第五星至第七星鉞星天罇三星積薪星水位第四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東井第八星五諸侯第三星至第五星北河第三星水位第三星在黄道南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東井第三星水府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南七度内太隂太白得犯之水府第一星第二星五諸侯第二星北河第一星水位第一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度外莫得犯之鬼宿輿鬼第一星第二星第四星積尸氣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輿鬼第三星爟第二星在黄道北四度内太隂填星熒惑太白辰星得犯之爟第一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第三星第四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十七度外莫得犯之
  栁宿酒旗第一星第二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三星在黄道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其栁八星在黄道南十一度外莫得犯之
  星宿軒轅第十四星至第十七星在黄道南北三度内太隂五星皆得犯之第十三星在黄道北六度内太隂熒惑太白得犯之第八星第九星第十二星在黄道北九度内太白得犯之其他諸星在黄道南北十四度外莫得犯之
  張翼軫三宿諸星皆在黄道南十度外太隂五星莫得犯之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七
  象緯考十二
  星雲瑞變
  等謹按馬端臨所誌瑞變或繫以占或著其應大抵仍諸史之本文非謂占與應必如是也其於建隆迄元符毎彚計之而弗詳豈不以占與應未盡符乎
  本朝定制凡瑞變占辭以觀象玩占書為據順治初由禮部嵗終彚題後改令欽天監隨時具奏凡占而不應者所司輒以今昔不同為説臣竊思惟聖知天亦惟聖能格天占之義備於易皆知天者之言也觀象玩占止據已往之有騐者以為言一遇格天之聖而旋轉有權其占騐自不符矣順治二年冬禮部彚題瑞變稱瑞者三之一
  世祖章皇帝以變異迭見為諭於所謂瑞者則弗道康熙
  年間休徴洊至
  聖祖仁皇帝惟以毋忽變異
  訓諭臣工雍正七年冬慶雲見曲阜
  世宗憲皇帝迎迓天休爰抒誠
  先聖
  敷錫儒林迨十三年春雲南廣東同日以慶雲告復宣諭曰兩省慶雲何如處處雨暘時若則
  聖心之兢惕不以瑞變有岐矣我
  皇上御極以來戒臣工勿言祥瑞雖以日月合璧五星聨珠亘古罕有之祥所司請宣付史館猶未䝉
  俞允若含譽瑞星五色卿雲之類叠呈符應僅備疇人
  之筴廷臣未嘗稱賀而因變修省之
  詔諭薄海内外靡不聽聞誠大易所謂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者寧占𠉀家所得窺測乎是以兹考所編詳於變而略於瑞而於占家言弗備列云順治二年十二月禮部彚列是嵗瑞變以聞正月丁亥未時日生左右珥上有背氣赤黄色在女宿占曰喜得地三月癸巳辰時日色赤黄黄光照地占曰有旱戊戌未時日生暈周匝赤黄色在奎宿占曰有兵四月壬戌午時日生暈周匝赤黄色在胃宿占曰五榖不成十月壬辰午時日生左右珥上有背氣青赤色在心宿占曰有叛將十一月辛亥巳時日生半暈上有戴氣赤黄色在箕宿占曰喜得地
  世祖章皇帝諭議政王大臣曰變異迭見朕衷深用兢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當與大小臣工痛加修省盡心職業共圖消弭毋事虚文
  九年九月大學士洪承疇等以星變陳言是月乙未辰時太白晝見翼宿三度丙申酉時有流星起中天大如盞赤色尾迹有光入紫㣲垣時
  世祖章皇帝將巡幸塞外洪承疇陳之遴言日者人君之象太白敢於争明紫㣲垣者人君之位流星敢於突入
  上天垂象誠宜警惕宗社重大非
  聖躬逺幸之時疏入得
  㫖此奏是朕行即停止
  康熙三年十一月刑科給事中楊雍建以星變陳言先是十月己未朔彗星見東南方其體微小在軫宿右轄星旁丁卯見東方尾迹長七寸餘蒼色指西南丁亥逆行西南其體漸大尾迹長三尺餘指西北在翼宿十一月戊戌尾迹長五尺餘指北在張宿庚子在井宿癸卯逆行西北在昴宿乙巳尾指東在胃宿庚戍在婁宿乙卯楊雍建言星象之異日久未消乞清宫齋戒力圖修省廣求直言詳詢利病有可以惠百姓者立賜舉行並飭内外大小臣工滌慮洗心共修職業疏入
  聖祖仁皇帝諭議政王大臣曰楊雍建直言可嘉星象示異皆因徳薄敷政失宜所致今惟力圖修省務期允當以答
  天心
  四年二月以星變
  詔内外臣工進言無隠先是三年十二月壬戌彗星移奎宿其體漸小四年正月癸巳不復見二月己巳復見東南方其體㣲小在女宿甲戌見東北尾迹長七寸餘蒼白色指西南丁丒尾迹長一尺餘在虚宿辛巳其體漸大尾迹長八尺餘在室宿乙酉尾迹長五尺餘在璧宿丙戌
  諭曰異星復見實由徳薄所致
  上天垂象屢示警戒敢不益圖修省以後凡用人行政務加敬慎以求允當至於闗係國家利弊民生休戚應興應革事宜内而部院及科道官外而督撫其各抒所見以備採擇朕不憚改正
  七年五月以星變
  詔内外臣工各盡職業是月甲辰未時太白見午位栁宿
  三度丙午庚戌同癸丒欽天監以聞
  諭大學士等曰欽天監職司占𠉀凡有變異應即奏聞今稱㣲暗日久方行具奏殊屬不合嚴飭行又
  諭曰太白晝見
  天象屢示儆戒朕甚懼焉今力圖修省彌加敬慎勵精勤政以答
  天心在内部院官各盡乃職公亷自効在外督撫提鎮以下各綏理地方撫恤軍民咸令得所
  十六年三月察議監員占奏疎忽
  諭禮部曰帝王克謹天戒凡有垂象皆闗治理故設立專官職司占𠉀所係甚重理應詳加推測隨時具奏今欽天監於尋常節氣尚有觀驗至霜霧及星辰凌犯並未奏聞疎忽負職即行察議
  二十一年七月以星變
  詔臣工議聞是月己巳彗星見東北方白色尾迹長二尺餘指西南在井宿北河北壬申行東北尾迹長六尺餘癸酉
  諭大學士等曰天道闗於人事彗星上見政事必有闕失其應行應革者令九卿詹事科道㑹議以聞
  雍正三年二月以日月合璧五星聨珠告祭
  景陵先是正月欽天監疏言二月初二日庚午卯刻日月合璧以同明五星聨珠而共貫宿躔營室之次位當娵訾之宫從來未有之瑞請
  勅付史館
  世宗憲皇帝諭大學士等曰朕惟日月五星運行於天本有常度是以從古厯元可坐算而得然古稱髙陽時五星㑹於營室漢帝時五星聚於東井宋祖時五星聚於奎史書皆紀以為祥葢七政㑹合數雖一定而遭逢其時者實海宇昇平民安物阜之㑹也若以為徳化所致朕方臨御二載有何功徳遽能致此嘉祥皆由我
  皇考六十餘年聖徳神功蟠天際地為千古不世出之君為
  上天第一篤愛之子所以純禧駢集厯數綿長錫祚垂光至於今日覩此難逢之嘉瑞朕嗣統以來兢兢業業率由舊章惟以
  皇考之心為心以
  皇考之政為政宅衷圖事㒺敢稍越尺寸故邀
  上天垂鑒仍如
  皇考之御宇綏猷而錫以無疆之福也朕幸逢嘉㑹不但不敢自居亦不敢自謙總由
  上天申眷
  皇考朕與天下臣民同在福祐之中當與天下臣民共慶之至是諸王大臣等請
  陞殿慶賀
  諭曰朕惟
  皇考六十餘年敬天勤民始終如一是以
  上天申眷至於今日覩此嘉祥在
  皇考為福鍾善慶之餘在朕躬為迎迓
  天庥之始惟有兢兢業業竭力盡心永久如一以仰答上天之眷祐以克承
  皇考之宏猷期與大小臣工矢誠心而敦實政陞殿受賀不必舉行但念
  天瑞實因
  皇考而致應遣官告祭
  景陵以昭祥瑞之自
  七年十二月以五色卿雲捧日
  詔躬詣太學祭告時山東巡撫等疏言十一月二十六日丙申午刻慶雲環捧日輪厯午未申三時之久正當曲阜重建大成殿上樑前二日
  諭大學士等曰雍正二年闕里
  文廟不戒於火朕心悚懼不寧親詣大學
  文廟䖍申祭告特發帑金修建䖍格之心數年㒺間今大成殿上樑前二日慶雲呈見或者
  上帝
  先師鑒朕悚惕誠敬之心昭示瑞應當躬詣太學文廟祭告以申感慶之衷將明年㑹試額數廣至四百名壬子科各省鄉試毎正額十名加中一名宣付史館
  乾隆八年十二月以星變
  諭廷臣修省之實先是十一月己亥彗星見距奎宿第二星二度大如彈丸黄色尾迹長尺餘毎夜逆行指東十二月丁卯
  上御門聽政畢
  召大學士等前曰星象見異朕思
  天心仁愛垂象示儆必政事之間有所缺失我君臣當夙
  興夜寐勤加修省以回
  天意惟是應天以實不以文修省之實非徒托之空言也且書不云乎王省惟嵗今嵗序將周正其時矣我君臣必深思所以致此之由缺失何在亟圖悛改庶㡬盡事天之道有以感召和氣而消未萌之眚也癸酉
  諭曰昨召見大學士陳世倌據奏近日彗星見宜下修省之詔宣示百官朕思人主君臨天下敬天勤民之心必嚴恭寅畏無時不凛
  上帝之鑒觀念兆人之休戚以期弭咎於未然誠以修省全在乎平日此朕之所以夙夜兢兢者事
  天以實不以文以誠不以偽也若但托於文告飾為敬慎警懼之辭而無引咎責躬之實徒務臣民之觀聴以塞責是明以示戒而更加粉飾則慢天欺世其過愈大豈能感召天和潛消沴戾乎前日御門時朕面降諭㫖原欲與大臣等交相儆省深思所以致此之由缺失何在亟圖悛改格天之道惟在乎修省之實而不在修省之文我君臣其共勉之
  二十四年三月甲午彗星見於虛宿之次色蒼白尾迹長尺餘指西南毎夜順行十餘日伏不見四月戊辰復出在張宿體勢甚㣲向東順行至五月初隠伏
  二十五年十二月欽天監言二十六年正月辛丒
  朔日月合璧五星聨珠推測得午初一刻合朔日月同在元⿰木𠮲宫躔女宿如合璧水星附日月躔牛宿木火土金四星同在娵訾宫躔危室二宿亦與日月附近五星經度既屬相連而其緯度又均在黄道之南如聨珠且其次序水木火土金接續相生
  諭大學士等曰據欽天監奏明年元旦午時日月合璧五星聨珠繪圖呈覽請宣付史館朕以七政同躔互運凌犯或所時有靈臺占𠉀者轉指為瑞應以飾聽聞則大不是因召諸王大臣及監臣等面詢據勒爾森等稱五緯連貫相生不侵次舎實叶吉占並非以祲為祥等語朕於天文象緯素未深究從不強不知以為知但思日月五星行有常度史傳所載髙陽氏時五星聚於營室年代荒逺已難具論即如漢髙祖元年五星聚東井宋開寳元年五星聚奎殆千有餘年始一遇而其為實為偽亦莫可究及我朝雍正三年日月合璧五星聨珠相距宋時亦已七八百年今自乙巳至辛巳章蔀甫及兩周何以遂應再覯耶據監臣奏稱較前度為尤昭明則安知將來不有議此度之亦不昭明者耶邇日西陲大功底定版圖式廓逺踰二萬餘里海宇晏安年榖順成内外諸臣大法小㢘人民樂業其為祥瑞孰有大於此者乎又如今冬京師風日晴暖正在望雪之際而六花叠降四野均沾直𨽻河南山東山西等省並陸續奏報得雪而諸回城新闢耕屯亦有盈尺告豐之奏此則祥瑞之實而可徴者固不在乎合璧聨珠始足彰
  上蒼符應也在監臣等職司觀象諒不敢妄相附會以為潤色隆平之舉而揆之於理終難深信即使懸象著明星文表異實為我國家世運亨嘉之盛瑞惟當益加兢業保泰持盈用以上承
  靈庥以與我天下臣民共享太平之福耳至謂元正嘉兆
  適逢
  慈寧七旬大慶之年可徴
  萬夀延釐之祝朕惟心識之而黙叩
  乾貺若必宣付史館垂為慶牒則各省文武大吏必競以甘露慶雲等事紛紛入告將日事虛文轉致貽誤實政殊非朕敬天勤民宵旰圖治之至意所奏不必行仍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三十四年七月甲辰彗星見於昴宿之次體如彈丸色蒼白尾迹長二尺餘指正西偏南毎夜順行八月望後伏不見十月復移見西方尋即隠伏三十五年閏五月己酉客星見於斗宿之次毎夜向北行十餘日即隠伏十一月彗星見於栁宿之次色蒼白尾迹長尺餘指南毎夜向北行十餘度七日隠伏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八
  物異考
  等謹按馬氏通考於通典之外増五門物異其一也為卷二十為類五十有七其例以物之有妖有祥者標題曰異以物之但為妖者標題曰禍曰孽曰妖大抵濫采稗官喜談變怪所言既多龎雜失實而支離蔓衍旁及雨暘水火嵗凶地震之類是災而非異者亦一概濫載體例尤為不純夫傷於人者謂之災兆于物者謂之異唐書五行志曰災者被于物而可知者也水旱蝗螟之類是已異者不可知其所以然者也五石六鷁之類是已今考洪範庻徴于極偹極無皆謂之凶不謂之異而春秋鸜鵒來巢之類傳言異而不言災然則商羊兆雨肥𧔥兆旱樞星解而兆地震謂之曰異可也至于已雨已旱已震則其災既成宜列賑恤之條不屬占騐之科矣既以物異名考而博引諸災非其倫也至于河清井溢是水異也飛鳥信幡是火異也若波濤偶决失或在于防堤竈突不戒釁或生於婢媪而凡有水火皆稱物異有是理乎螟螣蟊賊周雅是詠非不經見之物故螽由天雨春秋異之書曰雨異雨非異螽也蝝以冬生春秋異之書曰生異生非異蝝也其餘書螟書螽傳皆不言記異而蜚不為災經即不書明其物之非異也馬氏以蝗螟之屬與豕禍蛇妖並列非經義矣他若造作圖讖宣布歌謡皆桀黠不軌之徒襲篝火狐鳴之智本無闗于天道乃强附于鬼謀詩妖訛言並登物異又何其傎耶其尤悖者物異之例本妖祥並載者也而凡五色之氣皆謂之眚則周禮以五雲之物辨吉凶何必兼言吉乎又獨標嵗凶之名而不列豐登之目則春秋書無麥無禾足矣何必又書大有乎至其總叙之内既厯引歐陽修蘓洵鄭樵之説破漢志强配五行之謬妄而所列五十七目乃衍舊説而加詳炫博貪竒自相矛盾猶其小失矣二十四門之内此門實最不足遵然河圖載易鳳凰載書嘉徴既聖人所必致太戊祥桑武丁雉雊㣲眚亦治世所不諱古帝王眡日書雲葢誠凛凛我
  朝自
  列聖相承以來明天察地敬謹尤深實不可闕而不載故
  仍馬氏之名而不用馬氏之例謹就
  實録及各省通志所紀見聞稍異信而有徴者著于篇至
  符瑞之説久為
  聖朝所不尚故史館多不備書而
  國家重熙累洽太和洋溢亦無所謂變怪之徵如前史所種種臚陳者故但以年月先後為次不復如馬氏瑣列門目必求其事以實之庻幾信以傳信共仰見欽崇
  天道之至意焉
  太祖高皇帝壬子十月辛酉朔大軍征烏拉告
  天祭纛有青白二氣指烏拉城北
  癸丑九月辛酉
  大駕至古勒城之野日兩旁有青赤二色祥光對照如門
  
  駕而行
  乙夘三月甲戍寅刻有黄氣亘天映徹上下至辰刻乃散
  四月戊申夘刻
  大駕駐蹕於牧竒地方有紅緑祥光二道夾日又有藍白
  光一道映日上如門隨
  駕而行
  天命元年八月黒龍江結氷成橋時逹爾漢侍衛扈爾漢碩翁科羅巴圖魯安費揚古統兵征東海薩哈連部駐營黒龍江南岸之佛多羅衮寨每嵗
  黒龍江及松阿哩烏拉河九月始冰是日丁巳我營對岸横結冰橋一道長二里許廣六十餘步將士皆驚以為天助遂取薩哈連部内十一寨兵還前氷已解其西偏復如前結氷成橋我兵既渡而解
  三年正月丙子黎明黄氣貫月四月壬子夕有青黒氣二道東西亘天五月乙夘大軍征明有青赤白氣三自天下垂覆營左右上圓如門隨軍而行五十里方散九月甲寅寅刻東南有白氣亘天形如刀尾細而卷長十五丈廣丈餘凡十六日乃滅十月丙寅白氣見于東方尾指明國凡十九日而滅
  六年三月癸丑大軍征明夜行有青白二氣自西而東繞月暈之北至南而止
  天聰五年九月丁夘大軍征明錦州有青氣自天衝入敵營擊敵敗之
  天聰七年鵽鳩集於遼東遼東素無此鳥乃西北䝉古所産其色淡黄形如鴿爪如人足而有毛國人皆曰𫎇古之鳥來至我國必䝉古歸順之兆云等謹按唐時鵽鳩入邉識者以為突厥入冦之兆既而果然所謂禽鳥得氣之先者也而是時鵽鳩集遼東後察哈爾額哲果來歸同一事而異其應可知天象靡常惟人所召在無徳者則為妖在有徳者則為祥天人感召之理有非可以術數推測者而自來五行諸志分别名目確謂某物為妖某物為祥若可按圖而索者非通方之論矣九年十一月拉木倫河獲黒狐有土黙特者于拉木倫河遇黒狐獲之以獻黒狐産長白山迤東濱海赫哲費雅哈之地土人嵗以進貢非國内産十二月
  大内供佛水盂内氷結高盂寸許形如細箸
  崇徳二年三月虎勒湖南平地湧泉是日壬午
  太宗文皇帝大駕駐蹕上都河源已刻上都河西虎勒湖
  南平地泉湧高五尺
  六年六月朝鮮國獲地中黄金朝鮮國慶尚道咸陽郡新溪書院之側每夜有光怪掘地得瓦罌一貯黄金二十四觔内有金片刻宜春大吉字罌葢上刻一千年三字國王遣使進獻奉
  諭㫖還之
  等謹按藏金出土本非物異然其光氣自騰銘文叶吉則實有若或啟之者葢
  天佑
  聖朝上以示卜年之慶而下以堅屬國忠順之忱地合靈
  契非偶然也故敬録於篇以昭
  眷顧
  是年九月乙亥有白虹自巽至乾其形如雲又有黒虹自艮至兌其形如烟辛巳寅刻東方有金光大如斗内復有金光一道形如椽冲天而起順治元年六月庚午有白氣自西南至東北二年正月河南孟縣黄河清二日
  二月山西交城縣牛産犢遍生鱗甲又榆次縣産靈芝又江西廬山生瑞芝九本
  五月山西陵川縣新鄭書院産紫芝二莖又河道總督楊方興進瑞麥麥産山東濟寧州有三四岐至十岐者得
  㫖時和年豐人民樂業即是禎祥不在瑞麥地方官當益知撫輯恵養元元副朝廷愛民徳意
  等謹案嘉禾之篇見諸書序葢孔子刪定所録也馬氏纂成周以後北宋以前嘉禾瑞麥之類凡三十四事總題曰榖異而竹米野穀附見焉皆前代史書稱為上瑞者也我
  世祖撫臨函夏亭育寰區導元氣之太和滌前朝之餘沴即位二載瑞麥旅生地寳天符響然丕應而
  宸𠂻謙抑却而勿居軫念民依倍申咨儆煌煌
  寳訓垂示萬年是以
  列聖以來克承
  家法每逢嘉應謹凛彌深從無鋪張揚厲之事而四海臣
  庶亦皆仰見
  聖心一切瑞麥嘉禾草野或不盡聞于官司官司或不盡登于章奏其紀于史冊者不過千百之一二職是故也然一莖一穂物理之常麥至兩岐禾逾九頴異乎常矣異乎常者固考物異者所不容畧也故恭録
  諭㫖見
  聖朝不崇符瑞之意而其事則仍從馬氏之例據實備載
  
  閠六月浙江錢塘江潮連日不至定國大將軍和碩豫親王多鐸既定南京進取浙江駐營江岸敵兵見之以為潮至必淹沒乃江潮連日不至驚為神助相率納欵
  八月浙江杭州府梅花大放栁生桃如栗十月木生介
  是年江南通州甘露降又降於蕭縣
  等謹按江南通志載此事不書月分敬附書此年之末後凡月分無考者皆倣此
  三年正月壬戍夜北方有赤光如火影良久乃散五月錢塘江水淺可涉大軍征浙東偽帥等營于江東岸我軍未能渡江忽江沙暴漲水淺可涉都統圖頼等䇿馬徑渡遂敗賊兵
  是年江南和州學宫産芝三十六莖又浙江餘姚縣甘露降於松又湖廣黄安縣山石驟長四年正月芝草生于河南嵩山廵撫呉景道表賀奉
  諭㫖政教修明時和年稔方為祥瑞芝草何必稱竒五月庚戍有白氣起于西南長二丈餘
  七月福建延平府飛虎入城隍廟
  十一月山東濟陽縣獲文豹
  是年山西臨縣城堞火光熖發以物擊之即燃視之不燬又陜西咸陽縣渭水清又福建甌寧縣梅岐里桐樹葉化刀劍形
  等謹按順治初年朱聿鍵僣號延平新經戡定而明季土㓂嘯聚者尚多餘孽未盡削平故餘沴猶為變怪飛虎見延平樹化刀劍見甌寧皆其地也然桐葉望秋先隕最易凋零實為不久之象示其兆于桐葉變亂之易平神告之矣
  五年陜西興平縣獲異獸興平河得一物色青黒頭角如鹿尾如馬而秃目下别有二竅深寸餘是年福建建陽甌寧二縣竹生米又江南蕭縣産芝三本
  六年九月陜西岐山縣潤徳泉復見泉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古卷阿水相傳世治則出唐時嘗湧見于表奏明初復見後乆涸至是湧出
  八年四月山西絳州泮池水香氣如龍腦
  五月江南丹陽縣麥秀雙岐
  十一月陜西静寧州黄河清
  九年湖廣竹結實味甘可食
  十年二月山東曹縣夜有火光燭天大小不一三月乙亥午刻日有黄光照地
  四月浙江杭州府巨獸食虎餘杭諸鄉多虎患一日太⿰山有巨獸高八尺長丈餘紫鬛白身黒尾逐虎食之虎患遂息
  是年江西贑州府産靈芝高二尺又江南含山縣生嘉禾一莖五穂
  十二年六月庚午北方有青黒雲氣變化如龍是年湖廣江華縣甘露降又直𨽻所屬榖多雙穂又湖廣辰州府鳥異辰州有鳥萬計色黒大如鳩自北而南所下處草為之赤時辰州尚為黔㓂所據識者以為滅賊之兆
  又騶虞見於甘肅静寧州有異獸㳺於西北野白質黒文時謂騶虞
  十三年二月河南寧陵縣隕石時日方午空中有聲不絶黒氣如斗光芒如燈墜於寧陵如石硯重五十三兩撫臣以聞
  等謹按春秋僖公十六年隕石於宋五周内史叔興以為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生故物異之徴有異則兆災者彗孛出之類是也有災即為異者糓洛鬭之類是也有災而不為異者計倪論太陰所處金穣水毁木康火旱之類是也有異而不兆災者即叔興所論隕石之類是也葢二氣摩盪偶然凝結而下隕事非常見不得不謂之異而實非人事所闗漢儒以讖緯説經務欲一一穿鑿舉天下之事悉歸於咎徴則謬且妄矣
  九月湖北黄州府教軍塲有白氣起平地蜿蜒如龍向空而没湖南有白光自東射西長數丈是年福建建陽縣井水自溢又雲南昆明縣竹結實如稻
  十七年河南新鄭縣生白雀又冬鴻雁至于雲南雲南舊無鴻雁至是千百為羣皆西去自後年年見之
  十八年雲南臨安府小白蝶羣飛蔽天月餘乃止是年雲南安寧縣甘露降于學宫古柏形如貫珠味如飴又江南定逺縣民家牛産麟
  康熙元年雲南師宗州白蝶羣飛如臨安
  是年江南建徳縣學宫枯樹復生又雲南寧州田禾徧生雙穂
  三年八月福建邵武府學宫銀杏樹生火以水沃之不滅
  是年夏山東兖州府有蒼諸蟲蟲飛蔽天聲如流水形如蜣螂而差小色如金識者以為蒼諸等謹按蒼諸之名古書罕見通志稱識者以為嵗凶之兆葢田家占騐之言也然
  聖朝欽若
  昊天勤求民寞察禨祥而偹豐凶恒不遺于昆蟲草木之細而是嵗兖州實有旱災其説亦似有徴者故謹録于篇凡篇中以微物而登載者例皆倣此四年湖廣永州府竹實如麥民以為食
  是年浙江永嘉縣露凝樹枝其甘如蜜
  五年四月江西南昌縣民家牛産麟
  是年鳯凰見于河南唐縣
  七年福建泉州府學宫榕樹生芝
  八年四月四川茂州麥秀七岐
  六月山西絳州夜見流火光明如晝飛入學宫明倫堂棟間更許乃隠是月樂平縣鳯凰山神泉自湧土人名靈瑞泉
  十一月河南寳豐縣楊公渠氷成梅花形九年正月朔廣東信宜縣儒學有五色祥光是年春山西榮河縣黄河清又山東濟南府趵突泉溢
  十年五月雲南有異鳥來大鳥見于昆明是年大水又見於劍川州其喙如鋤張喙則小鳥飛於喉中以礮擊之不動數日而去二十四年見於廣通縣足高四尺翼倍之
  十一年二月丁丑朔宣化府東山廟山泉自湧成河時
  大駕駐蹕東山廟廟舊有井易涸水不足用是日山泉忽
  湧成河人馬皆給
  十二年四月山西静樂縣流火西行有聲是年江南鎮江府有大鳥如鳳毛羽五色羣鳥從之又山西長治縣生嘉禾一莖五六穂
  十三年五月甘肅寧逺縣有聲如雷墜地化為石十四年山西陽城縣鑿石得石龍陽城人侍郎張爾素家鑿石中有石龍一鱗甲頭角宛然刻畫長丈餘
  是年廣西慶逺土司家馬頭生兩肉角身有炎燄十六年三月四川順慶府甘露降味如飴四月又降秋又降
  十七年山西平陸縣木棉花如牡丹
  等謹案
  實録載是年八月逆藩吳三桂將死有犬升其案而坐三
  桂悖逆亂常自干
  天討當豕突將踣之日有犬妖為禍之形於逆藩為覆族
  之徴於
  國家即為平賊之兆用附識其事以見助順殄逆
  天道彰彰云
  二十年雲南有異象由普洱入思茅舊道甚險辛酉嵗有異象出于普夷人逐之象從一高嶺行人步從之遂成通道今尚有象跡
  是年江南䝉城縣麥秀五岐
  二十一年陜西平凉縣産芝高尺餘大如盤盂五色俱偹
  是年江西瑞金縣甘露降徑一里許閲四十餘日二十二年六月師征臺灣有鹿耳門潮湧之異大軍進取臺灣鹿耳門險隘難入兵至潮湧舟隨潮進遂平之
  十一月山西蒲州至平陸黄河清十有五日是年福建臺灣水始冰臺灣土氣炎熱從無霜雪是嵗八月始入版圖遂見雪冰傳為異事
  是年江南貴池縣竹實如麥又雲南𫎇化府有異鳥鳥頭如鴿項有紅毛尾如帚火光星落
  二十三年江南崇明縣海一日三潮
  二十四年山西廣靈縣民家牛産麟又山東厯城等縣生嘉禾一莖五六穂
  是年黒龍江有羣鹿之異是時征雅克薩城之兵駐黒龍江糧食匱乏忽有鹿數萬自山趨下軍人取之獲五千餘以為奏功之兆
  二十六年貴州畢節縣白蛾羣飛有鳥啄食之又河南寳豐縣鸇雀食蝗
  二十八年四月雲南曲靖府李樹菜花皆結豆是年浙江鎮海縣民家牛生犢徧體肉鱗二十九年七月貴州婺川縣陸地生蓮花又生樹杪
  三十年正月朔江南武進縣木介七日
  三十一年正月朔江南木介
  三十二年江南合肥縣民家牛産麟
  三十三年秋福建漳浦縣晚稻方插吐穂結實三十五年正月江西雩都縣學宫桂樹盛花是年大軍西征有靈泉忽湧之異是嵗
  大駕親征噶爾丹四月至塔爾竒喇掘井無水及駕至清泉忽湧導成巨流人馬資用不竭衆皆大悦五月至燕圖庫列圖地方乏水侍衛等過一平山忽泉源湧出水極甘美充用有餘次年二月
  駐驆李家溝地方溝水甚少是日水從山溝湧出俄頃深二三尺鄉人驚異次日至輦鄢村山嶺險峻僅有二井
  大駕甫之南山之下見有水痕衆趨視之地中各處泉湧頃刻洋溢衆咸歡呼曰如此神異誠所以佑
  聖主也
  三十七年十一月福建龍巗州甘露降
  三十八年江西贑縣産紫芝七莖高三尺餘又江南石埭縣學宫古檜結毬大逾斗
  三十九年秋直𨽻巡撫䟽進嘉禾四十一本是年甘肅鎮畨州之白亭海水潮丈餘井水皆溢又江南武進縣黒鵰集于郭外形如人翅廣丈餘四十二年春山東濟南府舜井水溢
  四十三年雲南㠄峩縣生嘉禾
  四十四年江南六合縣古松結毬如斗者二團圞
  玲瓏經年不朽
  四十五年陜西静寧州白楊開花如蓮
  四十七年五月四川綿竹縣麥穂六岐
  七月山西交城縣署牡丹盛開
  是年山東濰縣牛産麟
  是年山東巡撫奏進嘉穀自二三穂至十穂不一四十九年夏江西興國縣官舍桑樹生黄芝大如盤徑二尺閲三年每年長一臺
  五十年秋山東滋陽縣産瑞榖雙穂成畆
  五十一年夏山西臨汾縣瑞麥徧野一莖多至八九穂又秋山東闔省進嘉禾雙穂者三千六百本是年雲南劍川州竹花結實甘淡可食
  五十二年夏山西平陽府産瑞芝
  五十三年江南徐州麥秀四五岐自是連年皆稔五十六年四月陜西固原州黄河清又湖南産嘉禾
  五十八年江南涇縣竹生實民採食之
  六十年浙江臨海等縣箭竹結實為粉可食是年湖廣益陽縣署甘露降于叢竹又湖南長沙府湖湘縣書院産芝
  雍正元年四月
  孝陵蓍草生總兵官范時繹奏進傳示廷臣
  宣付史館大學士等奏
  孝陵新産蓍草由
  皇上孝治之感請
  宣付史館
  上諭曰
  孝陵新産蓍草皆由
  世祖
  聖祖功徳隆盛所致非朕孝思所能感格諸臣陳奏剴切著照所請行
  八月河南山東二省麥榖兩岐雙穂蜀黍一幹四穂又
  内池蓮房同莖分蒂諸瑞叠呈
  宣付史館
  是年湖廣江華縣學宫生瑞芝雲南新興縣産五色芝
  二年七月江南松江府飛鴉食蝗
  八月
  耤田産瑞榖一莖二三四穂者十八本
  豐澤園
  御種稻田生瑞稻一莖二三四穂者二百餘本大學士等奏
  耤田内既見瑞榖之登今
  御苑中復覩嘉禾之獲此皆
  皇上敬誠所感仁孝所孚上瑞嘉祥請
  宣付史館從之
  三年春江南安東縣黄河清
  是年
  耤田産瑞榖又湖廣永州府甘露降於松上四年
  耤田瑞榖一莖雙穗至九穗者共五十本
  豐澤園稻榖雙穗至四穗者二百九十餘本五年所産亦同皆
  命宣付史館内閣奉
  諭㫖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朕即位以來舉行耕耤之禮殫竭精誠為民祈榖于
  上帝乃雍正二年三年耤田特産嘉禾有至一莖九穗者朕心亦以為偶然之事今據府尹劉於義進呈今嵗耤田所産自一莖雙穗三穗以至八九穗皆碩大堅好異於常榖朕見之心甚慰悦特令宣示廷臣並非以此為祥瑞誇耀於衆也葢實有見於天人感召之理㨗於影響朕以至誠肫懇之心每嵗躬耕耤田以重農事即䝉
  上天降鍳叠産嘉榖以昭休應似此八穗九穗之榖豈人力所能强為亦豈人君所能强之使有乎
  十二月陜西河南山東江南各省黄河澄清守臣先後奏報
  宣付史館河道總督齊蘓勒副總河嵇曽筠漕運總督張大有河南廵撫田文鏡山東廵撫塞楞額陜西廵撫法敏等先後奏報黄河自陜西府谷縣厯山西河南山東至江南之桃源縣河水澄清上下三千一百餘里綿厯三旬有餘陜西山西始自四年十二月初八日至五年正月十三日凡三十有六日河南山東始自四年十二月初九日至五年正月十日凡三十有一日山東單縣亦始于十二月初九日至二十二日凡十四日江南始自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凡七日俱以漸復舊其清自上而下復舊自下而上諸王大臣奏稱為從來未有之瑞懇請升殿受賀欽奉
  諭㫖以數年之中休徴叠見稽諸史册咸稱福慶而受寵若驚不以為喜實以為懼惟有君臣益加勉朂一徳一心以承
  天眷若允行慶賀則沿襲頌美之虛文大非誠敬之素志専遣祭告
  景陵遣大臣致祭
  河神内外大小官員各加一級羣臣恭請
  宣付史館
  御製碑文勒石奉
  諭允行
  是年河南産瑞榖有多至十三穂者
  五年
  景陵地方産嘉穀又蜀黍一莖十一穂
  是嵗十月浙江進瑞穀大同鎮臣奏鄂爾坤岡地方産瑞麥一莖十五穂
  特諭停止進奏
  六年十月
  景陵寳城生瑞芝羣臣表賀
  宣付史館諸王大臣等奏言臣等敬觀
  景陵寳城所産瑞芝五本光彩輝燦五色鮮潤仰惟聖祖仁皇帝盛徳崇功超越隆古深仁厚澤普被羣生我皇上純孝性成至誠昭格今兹
  景陵寳城特産芝英
  宣付史館昭示萬世奉
  諭㫖朕以實心實政為本不言符瑞但今芝草生於景陵寳城此我
  聖祖仁皇帝昭示嘉祥景象朕心不勝感慶准照所請宣付史館
  是年冬江南松江府甘露降
  七年七月浙江歸安縣民家萬蠶同繭浙江總督性桂疏報湖州府歸安縣民王文隆家育蠶二十七筐有九筐萬蠶同結瑞繭一幅長五尺八寸寛二尺三寸自然成就不由人工八月奉
  諭㫖前據浙江署督性桂署撫蔡仕舢奏進湖州居民家萬蠶同織瑞繭一幅父老稱為從來未有之竒朕恐小民圖利望恩或用人工造作而成因令體訪確實勿為所欺昨性桂蔡仕舢等於本地詳加騐看訪察實係自然成就具摺覆奏廷臣等以蠶桑織絍乃衣被之大原養民之切務今浙江有此瑞應則小民温煖可期咸為國家稱慶朕素不言祥瑞數年以來毎遇休徴必倍加乾惕儆戒所頒諭㫖至再至三朕愛育元元務期普天率土之人同沾實恵一時希有之物不足以禦饑寒倘䝉
  上天俯鍳悃誠錫福黎庶蠶桑普盛衣食充盈乃朕心之所謂祥瑞也
  十月
  景陵聖徳神功碑儀柱之右瑞芝産於石上總理陵寢事務大臣等具奏奉
  諭㫖朕從來不言祥瑞惟是建立
  景陵聖徳神功碑甫經勒石告成而瑞芝即産于碑亭之右仰見
  上天特賜嘉祥以表揚我
  皇考功徳之隆盛朕心不勝慶慰
  是年貴州都匀府苗疆芝草叢生又貴州新闢苖疆産嘉禾一莖十五六穂刋圖
  頒示天下又雲南趙州白巗地出甘泉
  八年正月鳳凰見於房山縣直𨽻總督唐執玉奏報奉
  諭㫖上年據散秩大臣尚崇𢋸奏稱天台山民李萬良等呈報十一月十三日黎明見山中有一神鳥高五六尺毛羽如錦五色俱偹所立處羣鳥環繞北向飛鳴等語朕以邉地居民所見事屬渺茫將所奏發還未曽宣示廷臣昨據總理石道事務散秩大臣常明侍郎宗室普太奏稱石工監督司官田周呈報正月二十日在房山縣石梯溝山中見瑞鳳集於峯頂五色俱備文彩燦然工匠樵木居民人等約千有餘人莫不共見又據總兵官管承澤及順天府府尹孫嘉淦等所奏亦皆相同朕亦俱未宣示廷臣可以知朕心矣今據總督唐執玉繕本具奏朕思古稱鳳凰乃王者之嘉祥朕撫躬自問功徳凉薄不足以致鳳儀之上瑞此事猶疑而未信也
  是月
  景陵寳城山上産靈芝三本羣臣表奏
  宣付史館諸王大臣奏上奉
  諭㫖
  景陵寳城山上首春産瑞芝三本諸王大臣等奏為朕純孝之所感孚朕撫躬自問生平事我
  皇考不敢當純孝之名但誠敬之心數十年如一日自御極以來不但一言一事仰體
  聖心而後見諸行事即夢寐之中一念舉發從無有知其不合
  聖意而敢存胸臆者諸王大臣等稱朕以
  皇考之心為心此實朕之悃忱至云朕以
  皇考之政為政朕之才力逺不逮我
  皇考舉凡宣猷敷政之間雖黽勉效法究不能企及於萬一何能致芝草之嘉祥諸臣以此歸美于朕朕不居也實因
  皇考之聖徳神功際天蟠地深仁渥澤積厚流光上天特欲顯示天下臣民是以數年之中三見芝英於陵寢以今之厯霜雪而挺生當首春而呈瑞稽之史冊更屬罕聞朕感
  上天照示之洪恩叨
  皇考貽謀之景禄慶幸歡欣不敢不宣布於衆庶使天下後世臣民知
  上天之眷佑
  皇考與
  皇考之垂裕萬年者即瑞芝一事明顯昭著信而有徴固如是也著照所請行宣付史館
  是年湖南産嘉禾萬餘本
  九年六月雲南昭通府赤蟲食稻羣鴉啄之是年四川南川縣生瑞榖一本十二莖一莖三穂又浙江杭州府獲白鹿
  十年山東鉅野縣民家牛産麟山東巡撫岳濬疏報奉
  諭㫖山東地方前嵗被水百姓不獲寧居去夏今春雨復愆期朕遣官發粟賑恤多方幸未致流離失所即京師去夏今春晴雨亦不均調西北両路不得已用兵征戍將士露處于外偹極勞苦朕心戒懼修省但知感
  上天垂象示儆之恩不敢望嘉祥之誕錫今聞瑞麟産於東省實増愧悚該撫奏請詔付史館宣示中外皆屬虚文將朕朝乾夕惕對越
  上天之悃誠曉諭天下臣民共知之
  十一年春廣西欝林州瑞泉見詳見羣祀考
  十二年夏山西介休縣瑞泉見詳見羣祀考
  是年湖廣鎮筸紅苖地方瑞榖徧野又陜甘邉外高䑓地方生瑞榖一穂之上重生五六穂十三年八月直𨽻遵化州及保定縣瑞穀生内閣奉
  諭㫖據直𨽻總督李衛奏遵化州
  陵寢垣外地畆及保定縣耤田所産瑞榖多種並有一本九穂者朕覽之不勝欣慶朕常言地方年穀之豐歉在乎督撫居官之感召十餘年留心體察厯厯不爽至於京師畿輔之地則内觀刑部讞獄之公私外觀督撫政令之得失以為雨暘休咎之本總之感召之責固在督撫而用人之責則在於朕此中是非得失朕實與督撫共之所望内外大臣官員等時時儆戒刻刻提撕信天道之昭垂凛鍳觀之不逺則豐亨有慶災沴潛消萬民共受其澤矣朕素不言祥瑞久已䧏㫖不令各省進獻嘉禾今因瑞穀産於
  陵寢地方感
  天
  
  皇考之昭示福應信而有徴特賜廷臣共觀並將朕敬慎乾惕之意重加宣諭期與諸臣共勉之
  乾隆四年陜西西安鳳翔漢中同州等府産嘉禾五年六月河南廵撫奏進榖穂盈尺七月直𨽻總督奏進如河南
  御製詩記之
  十一年七月直𨽻總督奏進穀穂長尺餘
  宣示廷臣
  是年浙江杭州府野蠶成繭
  十二年正月内閣奉
  諭㫖浙江廵撫常安奏杭州諸府桑間自生蠶繭可取以織紬名曰天蠶葢以為瑞也朕謂此范成大詩所謂野蠶可繅而常安未之知者然不假人力用佐女紅則信乎授衣之助
  十四年九月山東廵撫進瑞穀圖
  十六年春國子監古槐重榮國子監西講堂前古槐一株為元臣許衡所手植嵗久已枯是嵗重榮枝葉鬱茂大學士蔣溥繪圖以進
  御製詩紀之
  等謹按百穀草木麗乎土故草木之榮悴視乎地氣之盛衰和氣所鍾生機普暢固位育之實理也我
  朝自
  列聖以來不言祥瑞我
  皇上欽崇永保昭受
  天申惟期實政實心敬承
  眷祐尤不尚鋪張揚厲之虚文故不特瑞麥嘉禾視為恒事即古槐重茂廷臣所動色稱異者亦惟因事
  賜題俯答慶忭而未常稍存矜詡之心然謙冲者聖帝之懐紀載者史臣之職信而有徴之事不可闕畧而不書故備紀其實敬著於篇焉
  是年秋䝉古台吉畢力衮逹頼獻瑞麅麅色純白如雪目睛如丹砂按抱朴子稱鹿夀千嵗滿五百嵗則色白此殆其類次年秋復獲于巴顔和羅圉中均有
  御製詩紀之
  二十七年七月嘉峪闗外地湧靈泉嘉峪闗外路多戈壁從前並無水泉大兵經過鑿井俱得甘泉水勢騰湧普濟軍行奉
  㫖照康熙年間拖犁建廟之例春秋祀之詳見羣祀考四十年冬粤東總督李侍堯奏進平定合符
  御製詩紀之
  等謹按玉符質瑩而製巧上下各一鐫小篆文上曰平定下曰合符逺自南交浮海而至先是安南王城之西南界有地名順化久為阮姓竊據稱順化王與奉朔受封之黎姓國王為世仇是嵗粤民有私越邉界至彼乘亂刦其王子財貨逃回内地者有司執之籍其家因得此玉隨牘奏進適當
  王師濯征金川刻日奏凱之時而斯符適至仰惟睿謨廣運炳燭幾先寰海效珍丕應徯志先事之徴有
  昭然不爽者矣
  四十一年夏六月山東廵撫楊景素奏進泰安縣雙穂榖
  御製詩紀之
  等謹按大有書於春秋屢豐咏于周頌凡以六府孔修則九榖咸殖固自然之徴應况當萬寳告成之時有瑞榖嘉禾之異實堅實好充溢倉箱豐樂之符非偶然也洪惟
  列聖相承無逸作所溥美利於寰區
  皇上懷保羣生九功惟叙慶盈寧於海寓是以太和翔洽上而雲物呈祥下而動植咸若而九穂雙岐叠呈瑞應尤田夫野老皆知為瑞者歡騰四野章奏
  九重葢猶是吹豳鼔蜡之淳風非襲頌揚之故事也謹
  具載於篇亦以著休徴之恊應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九
  輿地考
  等謹按馬端臨輿地考以禹貢九州為綱凡自宋以前之郡縣皆析載於其下葢本杜佑通典之例顧其間分配疆域有不盡足據者禹貢分州但有山川之限非若後世郡國之書有四至八到之可考九州中惟兖豫青徐實居腹地猶可約略得之若冀州不言境界説者以為三面距河則其北界於河而極荆州曰荆及衡陽説者以為自衡以南無復有名山大川之可紀則其南界於何而止梁雍二州皆以黒水分疆自黒水之迹不明則其西界於何而判至於揚州之境北據淮而南距海自晉以後厯代諸史皆云五嶺之南至於海並為揚域然考禹貢山川及物産貢賦皆不及焉漢書所載南粤閩粤尚與西南夷同傳則自三代以前其曽通中國與否固莫得而知也於此欲按其界限分列地名使截然不爽難矣為九州之説者每曰禹以山川定疆界為萬世不易之書史家作志以郡縣為主郡縣一更而其書遂廢其言是矣不知郡縣能變其疆域而山川亦能混其疆域自山川未可盡慿而九州益難審考昔孔安國曰孔子述職方而除九邱九邱者九州之志也而除之存禹貢以著夏后治水之功而所述者職方也然則言地理者自當以今之郡邑為主豈必多為之説以求合於古哉抑又論之馬氏所纂者固自夏商周至宋十數朝之書也三代以後多襲古州之名止就其疆理所及分之故每代各有参差兩漢十三州晉十九州宋齊偏安而州名轉増多有僑置者盖晉之冀州非即漢冀州本境宋之冀州非即晉之冀州本境諸州莫不類然梁魏之末益務夸張往往一郡之地而析置者數十一縣之名而複見者數四輾轉遷移循名失實㡬於不可究詰至隋末改州為郡而古者以州領郡之制俱廢唐復改郡為州别設各道領之而宋又改稱為各路勢不得於一書之中屢更其體例兼之南北割據時邉境之守彼此不常晉末與十六國分地宋齊梁陳與北魏北齊北周分地唐末五代與十國及契丹分地朝隸南疆夕歸北界讀史者細辨方隅伊於何屬馬氏一以禹九州統之而後條理秩然至五朝續通考仍其舊例者亦以事閲數朝稱名互異必仍用九州分配而始歸畫一也洪惟
  聖朝丕基式廓分土辨方昭大一統之盛又何取拘牽前例以古州之名號冠當代之昄章乎且我
  皇清受
  天景命肇基東土撫有寰瀛幅𢄙之廣逺本有非禹迹所
  能限者而
  列聖相承重熙累洽
  京師
  盛京而外為省一十有八分置各府以領諸縣諸州則参列其間或直隸如府或分治如縣至各邉外之地隸在輿圖者復以千萬里計四履之盛固已超軼漢唐今
  天子恢偉略靖遐壤月窟氷天皆歸疆宇境為亘古所未通事屬生民所未有其地之在古九州外者北自大青山左右為𫎇古諸部至喀爾喀地南自五嶺外為廣東廣西及貴州地東北自
  盛京邉外為吉林黒龍江等地西南自四川境外為雲南及青海西藏地正西則自安西境外至於流沙而禹迹已盡其在天山北路則有烏嚕木齊伊犁等地天山南路則有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等地自昔所稱近有龍堆逺則葱嶺天所以界别區域者今則建官授職因地屯田耕牧方興邉氓樂業其境且逺及二萬餘里若仍以九州為綱則是嬴出之地多於正數轉失分綱之本意矣兹編次輿地一門悉謹遵
  本朝之制自
  京師至各省以及各扎薩克部落凡地名之因革増省皆以見在者為凖試覘全盛之規模覽大同之版籍東越瀛壖西窮䝉氾北逾漠野南軼炎陬聲教之覃敷靡逺弗屆舉大荒以外之境無不棊置星絡包在提封彼自昔郡國地理之書局於州部限於方隅烏足語於
  聖朝無外之治哉
  京師
  等謹按古聖王辨方建國必以首善之區為㑹歸之極所謂王畿者四方之本而京邑者又王畿之本也今之
  京師為古燕薊之域地勢雄厚滄海環其左太行峙其右喜峰古北諸關口衛其後據九州之上㳺南面而臨天下自古天府之國無過於此顧前代雖曽卜邑建都每以地近九邉控防是亟我
  聖朝徳化逺被六合一家北至於瀚海南極於越裳東抵於朝鮮西窮於葱嶺名王部長莫不占風測海共赴梯航以形勢論之古稱河雒為九州之中而今之
  京師實又居天下之中故風聲四訖玉帛來同如水朝宗如星拱極用以統萬邦而撫方夏太平有道之
  鴻圖於兹永固矣
  京師明初為燕王封國永樂元年建為北京稱行在十九年稱京師洪熙初復稱行在正統六年始定為京師
  本朝順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於此為萬世之基
  直隸省
  等謹按禹貢首列冀州以其為帝都所在而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又各有逺近之序誠以帝王聲教所訖本無間於東西朔南而必以邦畿為風化之首居重馭輕之勢然也夫古者中冀之區最稱廣大溯自軒轅涿鹿肇建帝畿其時畫野分州遂為萬世輿地之祖形勢之勝由來久矣禹貢分州於冀域不言境界葢當時三面距河而北界所分説者以為當極陰山而止三代以後東南日嬴而西北日縮於是幽燕重地界在邉隅非特地運使然亦由徳化之未廣故也今之直隸自遼金元明逓為畿輔我
  朝誕膺
  景命入關定鼎政教一新
  列聖相承以來漸仁摩義久道化成凡湛㤙闓澤之涵濡直隸首先覃被焉其北自長城以外經野設官𤇆火桑麻徧成樂土已包越古冀州之境至於玉塞
  秋高合圍纉武
  斗車雲䍐嵗舉時巡木蘭林壑之間儼成靈囿皆由聖朝威徳丕宣化行蕃部舉龍沙朔漠之遥莫不隸於
  郊甸環衛
  京師實為亘古之所未有用奠我
  國家億萬世丕丕基猗歟盛哉
  又按自明改北平為北直隸而直隸之名以昉葢以京畿之近不必别設布政使司而直隸於户部也然其時各道之分治近畿者仍假山東等省布政司叅政諸銜故官與地每不能相符我
  朝以
  京師統馭各省而於畿輔設布政使司仍稱為直隸猶之漢置十三州部而司隸亦為一部唐置十五道採訪使而京畿採訪亦為一道也至於省之為名始於元之中書省及行中書省明代於兩京之外分置十三布政使司而亦得稱為十三省者以省為官司之署其名原可以通用
  皇清撫有區宇仍各布政使司之名惟改南直隸為江南布政使司復以江南湖廣陜西三處疆域較廣分設江蘇湖南甘肅布政使司雍正二年設直隸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定江蘇設兩布政使司統計有布政使司之地凡一十有九惟是舊時一統志諸書即稱各省為各布政使司葢沿明統志之例其實
  本朝設官分職因時變通有未可與前代同論者明之巡撫名寡無定有一布政司之地而多至數巡撫者有事則設無事則罷但為持節奉使之臣我
  朝則巡撫各有定員分寄以守土之責以京朝官之銜而兼統民事略如古之行臺省及元之行中書省其有専設總督者亦必以督臣兼巡撫之事至於布政使司但與按察使司分理錢穀刑名自不應専書於各省之首且如江蘇一省以兩布政司而總隸於一巡撫勢不得更將兩布政分列也
  國家創制顯庸務崇實政凡在
  詔諭所頒文移所用並稱各省兹編纂輿地考亦概書
  為省焉
  直隸明洪武初改諸路為府分屬河南山東行省廢上都路及大寧路二年置北平行中書省九年罷行省改置北平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二十年置北平行都指揮使司領大寧等二十二衛永樂元年以北平為北京罷布政使司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以大寧衛僑治保定府而故地遂廢十九年改北京為京師各府州仍直隸京師共領順天保定永平真定順徳廣平大名河間八府延慶保定二州宣徳五年又置萬全都指揮使司領宣府等十五衛
  本朝順治元年
  世祖章皇帝定鼎建都其順天等八府二州及宣府鎮皆仍其舊因明治設順天巡撫駐遵化轄順天永平二府設保定巡撫駐真定轄保定真定順徳廣平大名河間六府設宣府巡撫駐宣府鎮以直隸延慶保安二州屬之并設宣大總督駐山西大同鎮以宣府屬之五年設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八年裁宣府巡撫併於宣大總督十三年裁宣大總督以宣府屬於順天巡撫十六年裁保定巡撫改三省總督為直隸巡撫仍駐大名十七年移直隸巡撫駐真定十八年設直隸總督駐大名康熙初裁順天巡撫四年復改直隸總督為三省總督仍駐大名八年裁三省總督以直隸巡撫自真定移駐保定三十二年改宣府鎮為宣化府五十四年直隸巡撫加總督銜仍管巡撫事六十年巡撫罷加總督銜雍正元年改真定府為正定府又於古北口邉外増置熱河理事同知㕔二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復改守道為直隸承宣布政使司巡道為直隸提刑按察使司俱駐保定升正定府屬之冀趙深定晉五州為直隸州又於邉外増置張家口理事同知㕔三年改天津衛為直隸州七年升河間府屬之滄州為直隸州九年復升天津州為府以滄州屬之十年於邉外増置八溝理事同知及多倫諾爾理事同知㕔十一年於熱河置直隸承徳州十二年升保定府屬之易州為直隸州以晉州仍屬正定府又於邉外増置獨石口理事同知㕔與張家口㕔多倫諾爾㕔並直隸於口北道乾隆元年於邉外増置四旗理事通判㕔五年増置塔子溝理事通判㕔七年罷承徳州改置喀喇河屯理事通判㕔與熱河㕔八溝㕔四旗㕔塔子溝㕔並直隸於熱河道八年升順天府屬之遵化州為直隸州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達㕔三座塔㕔四十三年升熱河㕔為承徳府以喀喇河屯八溝四旗烏蘭哈達塔子溝三座塔等㕔置縣屬之凡領府十一直隸州六㕔三各衛所俱以次裁併入州縣其存者專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一千一百八里南北距二千餘里東至
  盛京錦州府寧逺州界六百七十八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四百三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蘭陽縣界一千四百三十里北至邉牆一百九十八里自邉外為熱河道口北道所轄地又四百餘里東南至海岸四百四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徳府安陽縣界一千一百三十里東北至喜峰口邉牆四百二十里自古北口邉外為承徳府地至木蘭圍塲又五百餘里西北至山西大同府天鎮縣界五百三十里自獨石等口邉外為口北三㕔地又四百餘里
  等謹按自後漢書郡國志詳載里至後之地理家皆遵之晉裴秀禹貢圖序所列一曰分率二曰凖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説者為分率者計里畫方每方百里五十里之謂也凖望者某地在東西某地在南北之謂也道里者東西至某地若干里南北至某地若干里之謂也凖望以鳥道空虗之處測計道里以人跡屈曲之處測計自地有高下方邪迂直之不同故必合凖望與道里互相參騐而後得其實洵乎里至之不可不講矣杜佑通典元和郡國志太平寰宇記九域志等書皆於州郡下列四至八到之數馬氏輿地考用通典之例而獨刪其里至尚為疎略兹故備載其逺近之數焉
  順天府東西距四百七十六里南北距四百八十八里東至遵化州界二百四十六里西至宣化府保安州界二百三十里南至天津府青縣界三百十三里北至邉牆一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天津府天津縣界二百里西南至保定府新城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遵化州馬蘭峪邉牆三百四十里西北至宣化府延慶州界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元年改為北平府為北平行中書省治九年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治永樂元年罷布政使司改北平為順天府置府尹凡領州五縣二十二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漷縣康熙十五年升遵化縣為州雍正九年増置寧河縣乾隆八年升遵化州為直隸州以玉田豐潤二縣往屬凡領京縣二州五縣十七統於順天府尹亦兼屬於直隸總督
  等謹按自昔京畿親民之吏視外郡品秩加優所以重帝都也漢置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與各州刺史殊稱唐宋以來並稱為尹今之順天府曰尹曰丞列在京卿不儕於知府大興宛平二京縣亦較外縣秩加一等至於五城之地設兵馬司正副指揮使以分治之猶之漢之左右部尉唐之赤縣尉宋之都廂官也其統之以五城察院者猶之漢之司隸校尉也葢輦轂之區四方所㑹設官分職整率攸資誠所謂教化之行建首善自京師始者矣
  大興縣附 京城内治府東境
  宛平縣附 京城内治府西境
  良鄉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固安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隋開皇六年改置固安縣元中統時升為州明洪武初復降為縣 本朝因之
  永清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東安縣在府東南一百四十里元中統時為東安州舊治今縣西北境明洪武初復降為縣尋移今治本朝因之
  香河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十年省十三年復置 本朝因之
  通州在府東四十里明洪武初省潞縣入州本朝順治十六年又以漷縣省入三河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武清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舊治今縣東境明洪武初移今治 本朝因之寳坻縣在府東少南一百八十里
  寧河縣在府東南三百里金寳坻縣地明永樂初置梁城千户所 本朝雍正元年改置寧河縣
  昌平州在府北少西七十五里
  順義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懐柔縣在府東北一百里
  宻雲縣在府東北一百三十里
  涿州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房山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霸州在府南一百八十里
  保定縣在府南二百里
  文安縣在府南二百四十里
  大成縣在府南少東二百九十里
  薊州在府東一百八十里
  平谷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六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
  輿地考
  直𨽻省
  保定府在
  京師西南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九十里東至河間府任邱縣界一百十里西至定州曲陽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冀州新河縣界三百里北至順天府房山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冀州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晉州治二百二十五里東北至順天府霸州治二百十里西北至宣化府蔚州治一百里明保定府共領州三縣十七
  本朝初因之康熙八年以直𨽻巡撫自正定移駐於此雍正二年改為直𨽻總督設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此為省㑹之地又以深澤縣改屬定州十二年升易州為直𨽻州以淶水縣及山西之廣昌縣屬之凡領州二縣十五
  清苑縣附郭
  滿城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安肅縣在府北少東五十里
  定興縣在府北少東一百二十里
  新城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
  容城縣在府東北九十里
  雄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完縣在府西七十里
  唐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
  望都縣在府西南九十里舊慶都縣乾隆十一年改名望都
  博野縣在府南九十里
  蠡縣在府南少東九十里
  祁州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里
  束鹿縣在府南少西二百五十五里
  安州在府東少北六十里
  髙陽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新安縣在府東少北八十二里
  永平府在
  京師東五百五十里東西距三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
  盛京錦州府寧逺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遵化州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海岸一百六十里北至桃林口邊牆六十里東南至海一百四十里西南至海一百八十五里東北至邊牆一百九十里西北至遵化州邊牆二百二十里明洪武初為平灤府四年改為永平府共領州一縣五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增置臨榆縣以順天府屬之玉田豐潤二縣來屬乾隆八年以玉田豐潤往屬遵化州凡領州一縣六
  盧龍縣附郭
  遷安縣在府西北四十里
  撫寧縣在府東七十五里
  昌黎縣在府東南七十里
  灤州在府西南四十里
  樂亭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臨榆縣在府東一百七十五里明洪武初改建山海闗十四年置山海衛 本朝雍正三年改置臨榆縣
  正定府在
  京師西南六百十里東西距四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三百七十里東至河間府景州界二百七十五里西至山西平定州盂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順徳府唐山縣界二百里北至保定府唐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山東東昌府武城縣治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平定州樂平縣治二百五十里東北至保定府祁州治二百里西北至山西代州五臺縣治四百五十里明為真定府共領州五縣二十七
  本朝初因之順治十六年省阜平縣康熙二十二年復置雍正元年改名正定府二年升冀趙深定晉五州為直𨽻州以南宫等十七縣分屬之十二年以晉州及所屬無極藁城二縣與定州之新樂縣並還屬府凡領州一縣十三
  正定縣附郭舊名真定 本朝初仍明舊雍正元年改名正定為府治
  獲鹿縣在府西南六十里
  井陘縣在府西南一百三十里
  平山縣在府西少北七十里
  靈夀縣在府西北五十里
  行唐縣在府北七十里
  阜平縣在府西北二百十里順治十六年省入曲陽行唐二縣康熙二十二年復置欒城縣在府南六十里
  元氏縣在府西南九十里
  贊皇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
  晉州在府東少南九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二年還屬府
  無極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晉州十二年還屬府
  藁城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晉州十二年還屬府
  新樂縣在府東北九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定州十二年還屬府
  順徳府在
  京師西南一千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廣平府威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山西遼州和順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廣平府永年縣界六十里北至趙州臨城縣界九十里東南至永年縣界九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冀州新河縣界二百里西北至正定府贊皇縣界一百五十里明順徳府
  本朝因之領縣九
  邢臺縣附郭
  沙河縣在府南三十五里
  南和縣在府東南四十里
  任縣在府東北三十五里
  平鄉縣在府東八十里
  廣宗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
  鉅鹿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
  唐山縣在府東北八十五里
  内邱縣在府北六十里
  廣平府在
  京師西南九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三里東至山東東昌府臨清州界一百里西至河南彰徳府武安縣界七十里南至彰徳府臨彰縣界八十三里北至順徳府南和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大名府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彰徳府林縣治三百里東北至順徳府廣宗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順徳府治九十里明廣平府領縣九
  本朝初因之雍正四年以河南彰徳府之磁州來屬領州一縣九
  永年縣附郭
  曲周縣在府東北四十里
  肥鄉縣在府東南三十五里
  廣平縣在府東南六十里
  成安縣在府南六十里
  邯鄲縣在府西南五十里
  鷄澤縣在府東北六十里
  威縣在府東北一百十里
  清河縣在府東北一百八十里
  磁州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初屬河南彰徳府雍正四年改屬廣平府
  大名府在
  京師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山東東昌府冠縣界四十里西至河南彰徳府臨彰縣界八十里南至河南開封府儀封縣界二百九十里北至東昌府館陶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山東曹州府定陶縣治三百里西南至彰徳府内黄縣治九十里東北至東昌府臨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廣平府成安縣八十里明大名府共領州一縣十
  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以内黄縣改屬河南彰徳府以濬滑二縣改屬河南衛輝府凡領州一縣七元城縣附郭
  大名縣在府南少東八里
  魏縣在府西少北四十里
  南樂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清豐縣在府南九十里
  開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
  東明縣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長垣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
  等謹按古冀兖豫三州之界判自南河東河之間禹河自今河南濬縣西之大伾山即折而北行凡河内之地皆古冀州境自大伾而東南為今河南之封邱縣至直𨽻之長垣東明二縣入山東之荷澤縣曹縣界為古豫州境自大伾而東北為今河南之内黄縣至直𨽻之開州清豐南樂二縣入山東之濮州觀城縣界為古兖州境
  河間府在
  京師南四百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四十五里東至天津府青縣界一百里西至保定府蠡縣界六十里南至山東濟南府徳州界二百二十五里北至保定府雄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天津府南皮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冀州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順天府文安縣治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安州治一百四十里明河間府共領州二縣十六
  本朝初因之順治六年省興濟縣雍正三年以静海青二縣改屬天津州七年升滄州為直𨽻州以南皮鹽山慶雲東光四縣屬之九年俱屬天津府以東光一縣還屬河間府凡領州一縣十
  河間府附郭
  獻縣在府南六十里
  肅寧縣在府西四十里
  任邱縣在府北七十里
  交河縣在府東南一百十里
  阜城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寧津縣在府東南二百三十一里
  景州在府東南一百九十里
  故城縣在府南二百八十里
  呉橋縣在府東南二百四十里
  東光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還屬府天津府在
  京師東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三百三十三里東至海一百里西至順天府霸州界八十里南至山東武定府樂陵縣界三百里北至順天府武清縣界三十三里東南至武定府海豐縣治三百三十三里西南至河間府東光縣治三百十里東北至順天府寶坻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武清縣治一百二十里明永樂初置天津左右三衛其西南境之滄州及静海諸縣則屬於河間府
  本朝初設闗置總兵鎮守雍正三年改為直𨽻天津州以河間府之静海青二縣來屬九年升為府以滄州及南皮等三縣來屬又增置天津縣凡領州一縣六
  天津縣附郭明永樂二年築城置戍三年置天津衛及天津左衛治此四年又置天津右衛本朝初因之雍正三年改衛為州九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天津縣為府治
  静海縣在府西南七十五里舊靖海縣明洪武初改靖為静 本朝初屬河間府雍正三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府
  青縣在府西南一百六十里初屬河間府順治六年以興濟縣省入雍正三年改屬天津州九年屬府
  滄州在府南少西一百八十里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升為直𨽻州九年改屬天津府南皮縣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改屬天津府鹽山縣在府南二百六十里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改屬天津府慶雲縣在府南少東三百二十里初屬河間府雍正七年分屬滄州九年改屬天津府臣等謹按古冀州以西河與雍分界以南河與豫分界以東河與兖分界自西河以東南河以北東河以西皆冀州域也今自河南之滎澤縣以上禹河未改自此而下故道乆湮而冀兖二州之界難以復考盖河自禹功告成之後下迄元明凡五大變而暫决復塞者不與焉其一則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至長夀津與漯别行又東北至合口㑹漳水至章武縣入海即水經所稱大河故瀆者是也其二則王莾始建國三年河决魏郡泛清河平原濟南至千乗入海後漢永平中王景修之遂為大河經流而北瀆以空水經所稱河水者是也當禹河之初徙其合漳處謂之合口在浮陽西今之滄州界自此而入海猶為禹河故道再徙則河改從千乗口入海在今山東之利津縣界而漳從章武専達於海於是大伾以東舊迹盡亡矣其三則宋慶厯八年河决商胡分為二派北流合永濟渠至乾寧軍入海東流合馬頰河至無棣縣入海二流迭為開閉宋史河渠志所載是也乾寧軍為今之青縣界無棣縣為今山東之海豐縣界至元符時東流斷絶北流獨行是河入海處尚在今天津界也其四則金明昌五年河决陽武隄灌封邱而東注梁山濼分為二派北流由北清河至利津入海南流由南清河合淮入海於是清滄之間河流遂絶其五則元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南其後㑹通河成北派漸㣲及明𢎞治中築斷黄陵崗而北流盡塞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矣考史記河渠書謂禹導河至於大伾厮二渠以引河北載之髙地二渠其一為漯川自黎陽大伾山南東北流至千乗入海其一則河之經流自大伾山西南折而北流至列人斥章縣界合漳水自此東北入海今之肥鄉乃漢列人縣地今之曲周乃漢斥章縣地為禹河北過洚水處後世河益徙而南漳水遂専達於海故自列人斥章以下凡水經所載漳水經行之地皆禹河故道也以今輿地言之禹河自河南之滎澤縣北其北岸為獲嘉縣又東流經原武延津縣北其北岸為新鄉縣汲縣皆與豫分界又東北流經滑縣西北濬縣西南至大伾山折而北曰宿胥口始為東河與兖分界自此而東北厯湯隂安陽臨漳三縣入直𨽻境經大名府之魏縣廣平府之成安肥鄉至曲周縣合漳水即古洚水又東北經順徳府之平鄉廣宗至鉅鹿縣則大陸澤在焉又東北經冀州之南宮新河二縣經本州境及衡水武邑二縣又東北經保定府之束鹿縣深州及武强縣又東北經河間府之阜城獻交河三縣天津府之滄州及青静海天津三縣皆禹時冀東瀕河之地自大陸以下播為九州其經流謂之徒駭又同為逆河入海凡河所經行之地其西北為古冀州境其東南為古兖州境宣化府在
  京師西北三百四十里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五里東至邊墻二百十五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邊牆一百四十五里南至保定府淶水縣界二百十里北至張家口邊牆六十五里東南至順天府昌平州邊牆二百五十里西南至大同府廣靈縣治三百四十里東北至獨石口邊牆三百十里西北至邊牆一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宣府左右前三衛𨽻北平都指揮使司永樂七年直𨽻京師又置總兵鎮此稱宣府鎮宣徳五年置萬全都指揮使司領宣府等十四衛雲州等七守禦所及各城堡三十有三其隆慶保安二州則直𨽻京師
  本朝初仍曰宣府鎮領宣府前衛及萬全左右龍門懷來懷安開平永寧蔚州保安等十衛並以延慶保安二州屬之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又以各衛所增置宣化等縣並改山西之蔚州來屬凡領州三縣七
  宣化縣附郭初為宣府鎮治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並置縣為府治
  赤城縣在府東北一百七十里明宣徳五年置赤城堡 本朝初屬宣府鎮曰上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赤城縣屬宣化府
  龍門縣在府東少北一百十里明宣徳六年置龍門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曰下北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龍門縣屬宣化府
  萬全縣在府西北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徳勝堡永樂二年移萬全右衛治此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西路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萬全縣屬宣化府
  懷來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初為懷來守禦千户所永樂十六年改為懐來衛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三年復改為縣屬宣化府
  懷安縣在府西少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六年置懐安衛 本朝初屬宣府鎮康熙三十二年復改為縣屬宣化府
  蔚州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六年改屬宣化府以蔚縣省入西寧縣在府西南二百里明天順四年築城曰順聖西城順聖東城 本朝初領於蔚州衛康熙三十二年改置西寧縣屬宣化府
  延慶州在府東南二百里明永樂十一年置隆慶州直𨽻京師隆慶元年改為延慶州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宣化府
  保安州在府南少東六十里明永樂十三年置保安州直𨽻京師 本朝初屬宣府鎮為東路康熙三十二年屬宣化府
  遵化州在
  京師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八里東至永平府灤州界九十里西至順天府薊州界七十里南至海二百十里北至羅文峪邊牆十八里東南至永平府樂亭縣治二百八十里西南至順天府寶坻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喜峯口邊牆二十里西北至馬蘭峪邊牆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六十八里東界永平府遷安縣西界薊州南界豐潤縣北界邊牆明遵化縣屬薊州
  本朝初屬順天府康熙十五年
  陵寢所在升縣為州仍屬府乾隆八年升為直𨽻州以永
  平府之玉田豐潤二縣來屬領縣二
  玉田縣在州西南六十里初屬順天府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分屬遵化州豐潤縣在州東南七十里初屬順天府雍正三年改屬永平府乾隆八年分屬遵化州易州在
  京師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順天府涿州界七十里西至山西大同府靈邱縣界二百十里南至保定府安肅縣界五十里北至順天府房山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保定府定興縣治五十五里西南至正定府阜平縣治三百八十里東北至順天府房山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宣化府蔚州治三百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五里東與北並界淶水縣西界廣昌縣南界安肅縣明易州屬保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一年
  萬年吉地所在升為直𨽻州以淶水縣及山西之廣昌縣
  來屬領縣二
  淶水縣在州東北四十里初屬保定府雍正十一年分屬易州
  廣昌縣在州西一百八十里初屬山西大同府雍正十一年改屬易州
  冀州在
  京師南六百三十三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河間府故城縣界四十五里西至趙州寧晉縣界六十五里南至廣平府威縣界七十里北至深州安平縣界八十里東南至廣平府清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順徳府鉅鹿縣治八十里東北至河間府阜城縣治一百八里西北至保定府束鹿縣治七十五里本州境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界棗强縣西界新河縣南
  界南宫縣北界衡水縣明洪武六年省州治信都縣入州屬正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南宫等縣來屬凡領縣五
  南宫縣在州西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冀州
  新河縣在州西少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冀州
  棗强縣在州東少南二十五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冀州
  武邑縣在州東北九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冀州
  衡水縣在州東北四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冀州
  等謹案唐冀州治信都縣馬氏輿地考入之古冀州之域又仍通典之例以漢志所載絳水為界謂州治以西為冀域州治以東為兖域考漢地理志謂故漳河在信都縣北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夫漳水即禹貢之絳水亦作章河一名降水又名絳水其實則一川也禹河既徙之後漳水循河故道而下即漢志所謂縣北故漳河是也其所謂絳水者乃漳水一時之徙流酈道元謂之絳瀆其後水復行北道而絳瀆遂空因謂之枯絳故水經注叙漳水仍以北道為主今之冀州及諸縣並在禹河故道之東於古皆當為兖州境
  趙州在
  京師西南七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百二里東至冀州新河縣界八十里西至正定府元氏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順徳府唐山縣界八十二里北至正定府欒城縣界二十里東南至順徳府鉅鹿縣治一百八十五里西南至順徳府内邱縣治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正定府藁城縣治七十里西北至正定府元氏縣治四十三里本州境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界寧晉縣西界元氏縣南界栢鄉縣北界欒城縣明洪武初省州治平棘縣入州屬正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栢鄉等縣來屬凡領縣五
  栢鄉縣在州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趙州
  隆平縣在州南九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趙州
  髙邑縣在州西南五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趙州
  臨城縣在州西南九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趙州
  寧晉縣在州東南四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趙州
  深州在
  京師西南六百十二里東西距一百二十三里南北距一百十五里東至河間府交河縣界六十八里西至保定府束鹿縣界五十五里南至冀州衡水縣界五十里北至保定府蠡縣界六十五里東南至冀州武邑縣治六十里西南至束鹿縣治六十五里東北至河間府河間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定州深澤縣治七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九十三里南北距九十里東界武强縣西界束鹿縣南界衡水縣北界安平縣明永樂十年置深州屬正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武强等縣來屬凡領縣三
  武强縣在州東五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深州
  饒陽縣在州東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深州
  安平縣在州北五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深州
  定州在
  京師西南五百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保定府祁州界四十里西至正定府阜平縣界九十里南至正定府藁城縣界六十里北至保定府望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保定府束鹿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正定府正定縣治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望都縣治六十里西北至保定府唐縣治六十里本州境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界祁州西界曲陽縣南界新樂縣北界望都縣明定州屬正定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以深澤縣曲陽縣來屬領縣二
  深澤縣在州東南九十里初屬保定府雍正二年改屬定州
  曲陽縣在州西北六十里初屬正定府雍正二年分屬定州
  承徳府在古北口外東至土黙特界西至獨石口㕔界南至順天永平二府邊牆北至木蘭圍場界東南至喀喇沁界西南至獨石口㕔界東北至翁牛特界西北至多倫諾爾㕔界自府至
  京師四百二十里明初置興州五衛營州五衛及大寧新城富峪㑹州四衛屬北平行都司治大寧永樂元年以行都司僑治保定府故地遂廢天順以後烏梁海居之此為朶顔衛地其東境兼為泰寧衛地
  本朝初俱内屬名曰熱河康熙四十二年
  行宫於此曰避暑山莊五十二年築熱河城雍正元年置熱河同知㕔十年置八溝同知㕔十一年於熱河建直𨽻承徳州乾隆元年置四旗通判㕔五年置塔子溝通判㕔又設熱河道駐承徳州七年罷州改置通判移治熱河西南之喀喇河屯三十九年置烏蘭哈達三座塔二通判㕔四十三年升熱河㕔為府以八溝四旗等㕔為州縣屬之凡領州一縣五
  灤平縣在府西南四十里乾隆七年置喀喇河屯理事通判㕔四十三年置縣豐寧縣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乾隆元年置四旗理事同知㕔四十三年置縣平泉州在府東二百四十里雍正十年置理事同知㕔乾隆四十三年置州
  建昌縣在府東南三百八十里乾隆五年置塔子溝理事同知㕔四十三年置縣赤峯縣在府東北三百里乾隆三十九年設烏蘭哈達通判㕔四十三年置縣朝陽縣在府東北三百七十里乾隆十七年設三座塔巡司屬塔子溝㕔三十九年改巡司為通判㕔四十三年置縣
  口北三㕔在宣化府獨石口張家口邊外東至熱河㕔界西至山西豐鎮㕔界南至邊牆北至阿巴噶阿巴哈納爾各䝉古界東南至喀喇河屯㕔界西南至萬全縣邊界東北至木蘭圍場界西北至正黄旗察哈爾界明初置開平衛及興和守禦千户所其南境兼為全寧衛地東南境兼為興州五衛地後俱廢為韃靼諸部駐牧地
  本朝初俱内屬分置各牧厰於邊城外康熙十四年復遷義州察哈爾部衆分駐宣化大同邊外其壩内為農田壩外為各牧厰及察哈爾游牧地雍正二年置張家口同知㕔十年置多倫諾爾同知㕔十二年置獨石口同知㕔共為㕔三分治各地方並直𨽻於口北道
  多倫諾爾㕔在宣化府東北五百五十里獨石口邊牆外東北二百六十里明初為開平府尋改開平衛永樂元年徙衛治京師四年還舊治宣徳五年移治獨石城故地遂廢 本朝置上都牧厰康熙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三十年喀爾喀為噶爾丹所破七旂皆潰抵塞來降聖祖仁皇帝親巡塞外駐蹕是地各𫎇古部長畢至喀爾喀土謝圖汗及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等率各台吉朝見令與内扎薩克各旗同列雍正十年以多倫諾爾地方商民貿易日衆置理事同知㕔管理察哈爾束冀正藍鑲白正白鑲黄四旗及附近各
  䝉古内扎薩克與喀爾喀旗民交涉事務𨽻於口北道
  獨石口㕔在宣化府東北二百五十里明為開平衛地後廢 本朝康熙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十二年以口外地畝開墾加廣生聚日繁置理事同知㕔管理官地及察哈爾正藍鑲白正白鑲黄四旗𫎇古民人交涉事務并延慶州及赤城龍門懐來等三縣旗民事務𨽻於口北道
  張家口㕔在宣化府西北六十里明初為興和府尋降為興和守禦千户所永樂時移治宣府衛城故地遂廢 本朝康熙十四年遷察哈爾部衆分駐於此雍正二年以口外地畝開墾加廣生聚日繁置理事同知㕔管理官地及察哈爾鑲黄一旗正黄半旗䝉古民人交涉事務并口内蔚州保安州及宣化萬全懐安西寧蔚縣等五縣旗民事務𨽻於口北道
  木蘭
  等謹按木蘭者圍場之通稱也每嵗仲秋之𠉀鹿始出聲而鳴效其聲以致之曰哨鹿
  國語則謂之木蘭因以此為圍場之總名焉夫古者蒐苗獮狩皆即田獵以講武事若周之漆沮甫草漢之長楊廣成詞賦鋪張傳為盛事然祗近在畿甸之間而已我
  朝威武逺揚塞垣清晏自順治四年
  世祖章皇帝駕出張家口外行獵八年復出獨石口外行獵次上都河由古北口入塞外之行圍實昉於此至
  聖祖仁皇帝蕩平三逆偃革息兵處承平無事之時而不
  忘武備故屢
  巡塞外舉行校獵之典於是䝉古諸部獻其牧地規為圍
  
  六御所經諸蕃鱗集所以整飭戎兵懐柔屬部者典禮所
  垂意至深逺
  皇上敬承
  祖制嵗幸木蘭以順時肄武每當行圍大合
  親御天弧凡内扎薩克及喀爾喀青海諸部之分班従
  獵者莫不瞻仰
  天威歡欣震動於以纘行健之
  家法而酬望幸之羣情葢習勞訓武中即寓綏逺寧邊之道又豈徒以禮重三田遵循故事而已哉木蘭圍場周一千三百餘里東西距三百餘里南北距二百餘里東至喀喇沁右翼界西至正藍旗察哈爾界南至熱河㕔及四旗㕔界北至巴林克什克騰界東南至喀喇沁界西南至多倫諾爾㕔界東北至翁牛特界西北至克什克騰界漢遼西右北平漁陽上谷四郡北境後漢為烏桓鮮卑地後盡入於鮮卑晉時為慕容氏地後魏時屬庫莫奚唐初為奚地後入于契丹遼為中京道及上京道地金為北京路地元為大寧路及上都路地明初入于烏梁海後屬韃靼諸部駐牧地為喀喇沁翁牛特巴林克什克騰等部所有
  本朝康熙年間各𫎇古獻其牧地為
  聖祖仁皇帝行圍講武之所今
  皇上御極後亦嵗舉秋獮之典於此周遭樹柵為界設營房八八旗各一鑲黄旗在奇布楚溝正白旗在
  納琳錫爾哈鑲白旗在什巴里台正藍旗在石片子正黄旗在色里扎布正紅旗在扣墾托羅海鑲紅旗在蘇木溝鑲藍旗在海拉蘇台設卡倫四十鑲黄旗五曰賽堪達巴安色欽曰阿魯色勒曰阿魯呼魯蘇台曰英額曰拜甡圖正白旗五曰巴倫崑堆曰烏拉岱曰錫喇諾海曰納琳錫爾哈曰格爾齊老鑲白旗五曰噶海雅圖曰卓索曰什巴里台曰瑪尼圖曰博多克正藍旗五曰穆壘喀爾沁曰古都爾呼曰察罕扎布曰汗特穆爾曰納喇蘇圖扎布正黄旗五曰庫爾都托羅海曰納喇蘇圖和碩曰沙爾當曰錫喇扎布曰錫喇扎布色欽正紅旗五曰察罕布爾噶蘇台曰阿爾薩朗鄂博曰瑪尼圖布魯克曰扎庫拉台曰布哈諾爾鑲紅旗五曰海拉蘇台曰姜家營曰西燕子窩曰噶拜曰和爾博爾吉鑲藍旗五曰珠爾噶岱曰蘇克蘇爾台曰布克曰東燕子窩曰卓蘇溝以八旗官兵守之統之以圍場總管凡圍場六十餘所每年
  車駕行獵或十餘圍或二十圍無定數
  塔里雅圖自東路伊遜哈必齊柵入圍場東北至此三十一里
  永安莽喀在塔里雅圖北五里
  巴顔哈喇在永安莽喀東北二十五里
  威遜格爾在巴顔哈喇北三十四里
  温都爾華在威遜格爾東北五里
  諤爾衮郭在温都爾華西十六里
  巴顔布爾噶蘇台在諤爾衮郭東北十七里
  巴顔溝在巴顔布爾噶蘇台西北三十四里自塔里雅圖至此為東路圍場最北境自此折而西行
  岳樂在巴顔溝北七里
  珠爾在岳樂西四十里
  巴顔摩敦在朱爾西十一里自巴顔溝至此為圍場最西北境自此折而南行徳爾吉在巴顔摩敦東南三十四里
  達顔徳爾吉在徳爾吉東八里
  必圖舍哩在達顔徳爾吉南五里
  阿濟格﨣在必圖舍里西十二里
  多們在阿濟格﨣東南十里
  額勒蘇錫納在多們西二十四里
  鄂蘭蘇海圖在額勒蘇錫納西十里
  庫爾都察罕在鄂蘭蘇海圖東北十一里
  錫喇徳布僧在庫爾都察罕西北十五里
  諤爾哲圖察罕在錫喇徳布僧北三十五里
  永安拜色欽在諤爾哲圖察罕西南二十五里
  巴顔圖庫瑪在永安拜色欽南二十里
  鄂爾濟呼哈達在巴顔圖庫瑪東南十里
  永安拜在鄂爾濟呼哈達南二十五里
  英圖在永安拜西六里
  哈里雅拉在英圖西十五里
  哈喇瑪拉噶在哈里雅拉西三里
  齊老圖徳爾吉色欽在哈喇瑪拉噶北二十五里
  明安阿巴圖在齊老圖徳爾吉色欽西北十八里
  徳勒格楞貴鄂博在明安阿巴圖西十里
  䝉克色欽在徳勒格楞貴鄂博南二十五里
  巴顔托羅海在䝉克色欽東南二十八里
  布克在巴顔托羅海南三十六里自徳爾吉至此為西路圍場最南境自此而東二十五里至布克柵出圍場
  墨爾根烏里雅蘇台在巴顔溝東十三里
  呼魯蘇台在墨爾根烏里雅蘇台北十四里
  巴爾圖在呼魯蘇台西南十三里
  色勒在巴爾圖北八里
  扎哈烏里雅蘇台在色勒西二十四里
  都呼岱在扎哈烏里雅蘇台西稍南八里自墨爾根烏里雅蘇台至此為圍場東北界哈達圖扎布在阿濟格赳北十七里
  圖們蘇海圖在哈達圖扎布西六里
  們都阿魯在圖們蘇海圖西二里以上皆在阿濟格﨣北境由們都阿魯西行接安巴﨣嶺其西南為庫爾都察罕圍場
  坡賚在永安莽喀北二十七里
  墨爾根精竒尼在坡賚北十三里
  古爾班古爾班在墨爾根精竒尼西南十二里
  森濟圖在古爾班古爾班西二十八里以上皆在永安莽喀西北境由森濟圖西行踰齊爾博庫嶺即永安拜圍場
  汗特木爾自汗特木爾柵入圍場東至此十八里
  庫克哈達在汗特木爾東二十五里
  愛里色欽在庫克哈達東十五里
  哈喇楚古爾蘇在愛里色欽北十三里
  克哷在哈喇楚古爾蘇北十七里
  古爾班錫納在克哷西十二里
  察罕扎布在古爾班錫納西北三里
  錫喇諾海在察罕扎布束二十六里
  噶海圖在錫喇諾海西北七里
  布古圖在噶海圖北十七里自汗穆穆爾至此為圍場東界由布古圖西行可達威遜格爾圍場
  布都哩自瑪尼圖柵入圍場北至此二十二里此圍場在東西兩路之間由布都哩北行可達永安拜圍場
  珠爾噶岱在巴顔托羅海西四十二里
  哈朗貴在珠爾噶岱北二十里
  和賚郭爾在哈朗貴東北二里
  叟吉在和賚郭爾北三十七里
  崆郭爾鄂博在叟吉北十五里
  阿魯布魯克在崆郭爾鄂博東三十里
  巴顔莽喀在阿魯布魯克北十三里
  沙爾當在巴顔莽喀北三十五里
  圖爾根伊扎爾在沙爾當東五十里自珠爾噶岱至此為圍場西界由圖爾根伊扎爾北行踰錫喇扎布嶺循圍場北界紅柵東行至哈拉海嶺踰嶺東南行可達扎哈烏里雅蘇台圍場
  等謹按木蘭之地山水環抱其嶺則曰拜布哈達巴罕在巴顔哈喇圍場之北曰必老哈爾必齊達巴罕在巴顔溝圍場之東南曰達顔達巴罕在巴顔溝圍場之西南曰納瑪達巴罕在必圖舍哩圍場之南曰齊老圖達巴罕在圍場西界其東南為齊老圖徳爾吉色欽圍場曰額墨勒達巴罕在齊老圖達巴罕之東曰永安拜達巴罕在額墨勒達巴罕之東其南為永安拜色欽圍場曰安巴﨣達巴罕在錫喇徳布僧圍場之北曰布克達巴罕在布克圍場之北曰旺沁達巴罕曰察罕達巴罕曰齊爾博庫達巴罕在永安拜圍場之東曰塔什庫達巴罕曰海喇罕賽堪達巴罕在圍場北界曰烏呼勒濟達巴罕在珠爾圍場之西曰𫎇克達巴罕在圍場西界其東為䝉克色欽圍場曰哈勒錦烏呼爾達巴罕曰汗特穆爾達巴罕在圍場東界其下為汗特穆爾圍場曰允特穆爾達巴罕在汗特穆爾達巴罕之南曰鴻和達巴罕在圍場東界允特穆爾達巴罕之東其峯則曰沙岱哈達在多們圍場之西曰烏蘭哈達在古爾班古爾班圍場之東曰伊遜烏蘭哈達在伊遜河東近伊綿峪之旁曰鄂爾楚克哈達在珠爾圍場之南曰和約爾衮卜哈達在鄂爾濟呼哈達圍場之西北曰森濟哈達在森濟圖圍場之東曰博里哈達在布都哩圍場之南其山林之最深者則曰勒福倭濟在巴顔摩敦圍場之西北其河則曰伊遜河即古索頭水源出伊遜伊遜色欽南流會穆壘喀爾沁河布敦河拜布哈河墨爾根精竒尼河達顔河阿濟格﨣河安巴﨣河森濟圖河薩爾呼河凡行一百七十餘里至伊遜哈必齊柵出圍場界又南流至黄姑屯與伊瑪圖河合又東南至喀喇河屯㕔界入大灤河曰伊瑪圖河有二源一出永安拜色欽南流為永安拜河一出齊老圖達巴罕東南流為齊老圖河至永安拜圍場南合為伊瑪圖河南流㑹齊爾博庫河明安阿巴圖河䝉克河巴顔托羅海河至瑪尼圖柵出圍場界又西南流至黄姑屯合於伊遜河曰小灤河源出多果朗和賚西南流過塔本托羅海南流㑹諤爾哲圖察罕河珠爾噶岱河凡行一百五十餘里至海拉蘇台柵出圍場界又南流至郭家屯入大灤河曰圖爾根伊扎爾河出圖爾根伊扎爾西流㑹穆呼爾伊扎爾河凡行百餘里至扣墾托羅海柵出圍場界至大河口入大灤河曰烏拉岱河有三源一為敦達烏拉岱一為凖烏拉岱一為巴棆烏拉岱合為烏拉岱河東流㑹噶海圖河凡行六十里至烏拉岱柵出圍場界合於錫爾哈河曰英額河源出摩多圖其上流名諾呼岱河東流為英格河㑹色勒河都呼岱河巴顔摩敦河朱爾河墨爾根烏里雅蘇台河凡行百餘里至英額柵出圍場界又東南流合於錫爾哈河其積水海子則曰布哈諾爾在塔本托羅海之北曰沙喇諾爾在勒福倭濟中葢地勢雄奥林茂草豐瑞獸名禽充牣蕃育洵為天設之靈囿焉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皇朝文獻通考>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一
  輿地考
  盛京
  等謹按古帝王膺籙受圖天人協應必有王氣特鍾之地締造鴻基而後四海宅心大統茂集故居岐百堵致美於周詩過沛三侯流徽於漢史創業艱難發祥有自固非偶然也今之
  盛京為古青州之域居東方生物之位實符帝出乎震之義其水土深厚長白拱其東醫無閭控其西滄溟襟其前混同江黒龍江絡其後山海環抱為天下形勢之首葢自開闢以來天作地藏以待首出之
  聖人我
  太祖高皇帝誕膺
  天眷撫有東土天命十年以瀋陽形勝之地遂定都焉太宗文皇帝底定全遼東至使犬使鹿之部㒺不服屬世祖章皇帝統御寰宇定鼎
  京師尊
  盛京為留都設文武大員駐守其地
  聖祖仁皇帝孝思維則崇奉
  山陵
  大駕三巡
  躬修展謁又以平定羅刹闢地至黒龍江以北大興安嶺
  之外
  世宗憲皇帝善繼善述添設州縣増易駐防
  聖謨洋洋經書盡善我
  皇上丕顯丕承義昭繩
  武自乾隆八年暨十九年再謁
  園寢
  賜酺賜復㤙澤便蕃賦有
  陪京之製舞成
  世徳之辭
  奎𦸼宸章益光
  前烈葢自承平累葉以來聲教之隆文明之盛逾沙漠而
  被東瀛
  留都四境幅員萬里民物殷富風俗淳和瞻
  陵廟之巍峩仰
  宫廷之肅穆龍蟠鳯翥佳氣鬱葱
  國家億萬年景祚鴻庥皆基於此矣
  盛京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以領各衛盡罷所屬州縣改元之遼陽路地置定遼中左右前後五衛及東寧海州葢州復州金州五衛改元之瀋陽路地置瀋陽中左右中屯四衛及鐵嶺衛改元之開元路地置三萬遼海二衛改元之廣寧路地置廣寧中左右前後五衛改元之大寧路地置廣寧中屯左屯右屯前屯後屯五衛及義州寧逺二衛永樂中復置安樂自在二州其迤東北混同江左右之境置努爾干都司領外衛一百八十四外所二十皆因其部族授為都督都指揮千百户鎮撫等職俾統其屬以時朝貢不在封域之内其後各相繼淪廢我
  朝發祥長白自
  逺祖定三姓之亂居俄漠恵之野鄂多理城在今寧古塔
  西南三百餘里
  國號滿洲是為滿洲國開基之始逮
  肇祖光復舊業始居呼蘭哈達山下之赫圖阿拉地方締
  
  興京肇基王迹傳至
  興祖
  景祖
  顯祖積功累仁基緒益大至
  太祖高皇帝創業鴻圖奄有哈達輝發烏拉葉赫及寧古塔諸地天命三年城界藩五年遷薩爾呼六年取瀋陽遼陽七年建
  東京於遼陽十年自
  東京遷都瀋陽
  太宗文皇帝天聰五年營造
  宫闕號為
  盛京於是全遼之地悉歸撫定
  世祖章皇帝統御六合入闗定鼎以
  盛京為留都順治元年悉裁諸衛設八旗駐防官兵以内大臣副都統領之三年改内大臣為按班章京給鎮守總管官印十年以遼陽為府置遼陽海城二縣又於寧古塔設按班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十四年罷遼陽府始於
  盛京置奉天府設府尹康熙元年改奉天按班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按班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三年設廣寧府領廣寧縣錦縣寧逺州四年改鎮守遼東等處將軍為鎮守奉天
  等處將軍又罷廣寧府置錦州府移治錦縣仍𨽻奉天府尹是年奉天府又増置承徳葢平開原鐵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十年於吉林烏拉設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於黒龍江設將軍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於伯都訥設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黒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黒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城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於墨爾根設副都統雍正三年於阿爾楚喀設副都統四年於吉林烏拉置永吉州寧古塔置泰寧縣伯都訥置長寧縣俱𨽻奉天府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寧縣又於三姓設副都統八年於黒龍江城設副都統十年設九闗䑓門同知駐義州管理邉外土黙特敖漢等部𫎇古民人交涉事務十二年於故復州衛地置復州故金州衛地置寧海縣又於錦州府増至義州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九年於阿爾楚喀設副都統十二年罷永吉州十三年裁九闗䑓門同知以所管旂務改屬熱河之塔子溝㕔二十七年又於拉林設副都統其全境自遼河左右則奉天將軍統之其東則吉林將軍統之其北則黒龍江將軍統之而副都統復分鎮於將軍所轄之地其餘各城各邉門又有城守尉防守尉等員分駐焉至編户之民則𨽻於州縣而以府統之共設府二其錦州一府仍屬於奉天府尹東西距五千一百餘里南北距六千八百三十餘里東至海四千三百餘里西至山海闗接直𨽻永平府界八百餘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黒龍江外大興安嶺接俄羅斯界五千一百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濱海界二千九百餘里西南至海八百餘里東北至赫哲費雅哈濱海界四千餘里西北至䝉古土黙特奈曼各部界六百九十餘里自盛京至
  京師一千四百七十餘里
  興京在
  盛京東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九十里東至吉林界三十五里西至奉天府承徳縣界一百九十里南至鳯凰城界一百八十里北至奉天府開原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吉林界十五里西南至鳯凰城界一百六十餘里東北至吉林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開原縣界一百三十里自
  興京至
  京師一千七百四十餘里明初置建州衛後廢本朝為
  四祖及
  太祖高皇帝發祥之地天聰七年設城守尉駐此乾隆二十八年増設理事通判㕔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旂民交涉事務以通判治之仍統於奉天府尹
  奉天府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九百九十餘里東至撫順城界八十里西至錦州府廣寧縣界一百里南至海七百三十餘里北至開原縣發庫邉門接内扎薩克䝉古界二百六十餘里東南至鳳凰城界一百八十餘里西南至錦州府廣寧縣界三百里東北至威逺堡邉門接伯都訥界二百三十餘里西北至廣寧縣界一百里明洪武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治遼陽以領諸衛此為瀋陽中衛又兼為定遼中左右前後及東寧海州葢州復州金州鐵嶺三萬遼海十三衛並安樂自在二州地
  本朝天命十年
  太祖高皇帝自遼陽遷都於此天聰五年尊為
  盛京順治元年以為留都設按班章京鎮守十四年設奉天府置府尹康熙元年以後改按班章京為
  將軍又増置各州縣以奉天府尹領州二縣六其錦州府各州縣亦兼轄焉自奉天將軍以下又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員凡滿洲𫎇古漢軍八旗事務則統之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則統之於奉天府尹
  承徳縣附郭明洪武中置瀋陽中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建為 盛京順治十四年置奉天府康熙三年置承徳縣為府治
  遼陽州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四年置定遼都衛八年改遼東都指揮使司置定遼左右前後四衛東寧衛及中左右前後等千户所並為都司治後又徙置自在州於城内 本朝天命七年築 東京城於遼陽城東五里九年遷都之十年由遼陽遷都瀋陽順治初設 東京遼陽城守尉駐此十年置遼陽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四年罷府為遼陽縣康熙四年升為遼陽州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開原縣在府東北二百里明洪武中置 萬衛後又徙置遼海衛於此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永樂中於城内置安樂自在二州後徙自在州於遼陽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設開原城守尉駐此康熙三年置開原縣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鐵嶺縣在府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二十一年於鐵嶺城置衛二十六年徒置鐵嶺衛於此領中左右三千户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置鐵嶺縣二十九年設鐵嶺防禦駐此凡駐防旗務以防禦治之屬於開原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海城縣在府南二百四十里明洪武中置海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十年改置海城縣遼陽府十四年改屬奉天府
  葢平縣在府南三百六十里明洪武中置盖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天聰七年設盖州防禦駐此康熙三年置盖平縣凡駐防旗務以防禦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復州在府南五百四十里明洪武中置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復州城守尉駐此雍正五年設復州通判轄復金二州之地十二年改為州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寧海縣在府南七百二十里明洪武中置金州衛領中左千户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十年設金州城守尉駐此雍正五年兼屬復州通判所轄十二年置寧海縣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熊岳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統於奉天府尹錦州府在
  盛京西南四百九十里東西距五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奉天府遼陽州界二百四十里西至山海闗接直𨽻永平府界二百九十里南至海四十里北至九闗䑓清河等邉門接内扎薩克䝉古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奉天府海城縣界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山海闗界三百里東北至奉天府開原縣界三百八十里西北至明水堂邉門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里明洪武初置廣寧中屯左屯右屯前屯後屯五衛與廣寧衛及廣寧中左右三衛寧逺義州二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三年改置廣寧府治廣寧縣四年罷廣寧府改置錦州府移治錦縣領州二縣二雍正五年設錦州副都統駐此又分設城守尉佐領等員凡駐防旗務屬於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屬於錦州知府仍統於奉天府尹錦縣附郭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廣寧中屯左屯二衛其城東南境又置右屯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元年改置錦縣屬奉天府三年改屬廣寧府四年置錦州府以縣為府治寧逺州在府西南一百十里明初為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徳三年分二衛地置寧逺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康熙二年改置寧逺州三年屬廣寧府四年改屬錦州府廣寧縣在府東一百六十里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廣寧衛二十五年封建遼王改廣寧中䕶衛明年復改廣寧衛又置中左右三衛並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順治四年設廣寧協領駐此康熙三年置廣寧府並置廣寧縣為府治四年罷府以縣屬錦州府凡駐防旗務以協領治之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縣治之屬於錦州知府
  義州在府北九十里明洪武中置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 本朝初以其地賜察哈爾康熙十四年察哈爾叛討平之遷其部衆於宣化大同邉外十五年與義州設巡檢司屬廣寧縣十九年設義州城守衛駐此六十一年移錦州府通判臨治雍正十年改屬九闗䑓邉門同知管轄十二年升為義州屬錦州府凡駐防旗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民人事務以知州治之屬於錦州知府
  等謹按
  盛京為留守重地凡形勝扼要所在並設八旗駐防自將軍而下有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各有分治之地今奉天錦州二府全境皆奉天將軍統轄地也其各駐防之與州縣同城者已兼載入二府之内其有専城駐守地不屬於州縣者謹編次於左
  鳯凰城在奉天府東南四百二十餘里明初為鳯凰城堡設兵戌守後廢 本朝天聰八年註官兵於通逺堡崇徳三年移駐於此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駐防旂務雍正年間定旗民交涉事務分屬熊岳通判管理
  牛莊城在奉天府海城縣西四十里明為海州衛地置牛莊驛於此 本朝天命六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
  等謹按以上屬奉天將軍統轄其
  興京城駐防已載奉天府之前
  東京遼陽城及開原城駐防已見奉天府廣寧城駐防已見錦州府不複載
  熊岳城在奉天府盖平縣城南六十里明為盖州衛地 本朝初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雍正五年移置副都統鎮守後又増設理事通判㕔凡駐防旂務以城守尉治之𨽻於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凡旗民交涉事務以通判治之統於奉天府尹
  秀巖城在盖平縣東二百五十里明為盖州衛地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城守尉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雍正年間定旂民交涉事務分屬熊岳通判管理
  旅順城在奉天府寧海縣南一百二十里明為金州衛地置中左千户所後廢 本朝康熙二十年設水師營協領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駐此管理駐防旗務
  等謹按以上屬熊岳副都統分轄其復州城金州城盖州城駐防已見奉天府又有義州城駐防别屬錦州副都統分轄已見錦州府不複載撫順城在 興京西北一百九十里明為瀋陽衛地置撫順千户所後廢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防禦駐此管駐防旗務屬興京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巨流河城在錦州府廣寧縣東北二百三十里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白旗城在廣寧縣東一百六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小黒山城在廣寧縣東六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閭陽驛城在廣寧縣西南五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小凌河城在錦縣東南二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後所城在寧逺州西南八十里 本朝康熙十四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中前所城在寧逺州西南一百六十五里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設佐領於此管理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又寧逺州亦設佐領駐防與州同治不複載
  法庫邉門在奉天府開原縣西北一百里 本朝康熙元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奉天將軍
  威逺堡邉門在開原縣東北三十里 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英額邉門在開原縣東南二百十里 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旂務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興京邉門在 興京東南三十里 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旂務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鹻厰邉門在 興京南一百四十里 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旂務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愛呼邉門在鳯凰城北一百二十里 本朝初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鳯凰城邉門在鳯凰城西南十里 本朝初屬鳯凰城守尉雍正元年増設防禦駐此屬六邉門總管仍統於奉天將軍
  松嶺邉門在錦縣西北二十里 本朝康熙十七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新䑓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七十里 本朝順治十一年設防禦管理駐防旗務舊在州西北四十里康熙三十六年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梨樹溝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一百里 本朝雍熙十八年設防禦管理駐防旗務舊在州西北七十里之碾盤溝邉門三十六年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白石觜邉門在寧逺州西一百二十里 本朝康熙十八年設防禦管理駐防旗務舊在高䑓堡二十五年移於州西北一百里之寛邦邉門三十六年又移駐於此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明水塘邉門在寧逺州西北一百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八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錦州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彰武䑓邉門在廣寧縣北一百七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廣寧協領仍統於奉天將軍
  白土厰邉門在錦州府義州東北一百三十里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清河邉門在義州東北五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九闗䑓邉門在義州西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設防禦駐此管理駐防旗務屬義州城守尉仍統於奉天將軍
  等謹按禹貢海岱惟青州孔傅以為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正義惟青州之境非止海畔故曰據也舜時又置營州鄭康成謂舜以青州越海分置營州是堯時遼東本屬青也杜佑作通典遵用舊説謂青州從岱山東厯宻州東北經海曲萊州越海分遼東樂浪三韓之地西抵遼水馬氏通考亦因之以今與地言之從大遼水為界遼水東之奉天府為古青州境遼水西之錦州府為古冀州境吉林將軍駐吉林烏拉城在
  盛京東北八百二十餘里東西距四千餘里南北距一千九百餘里東至海三千五百餘里西至威逺堡邉門接奉天將軍地界五百九十五里南至長白山外接朝鮮界一千三百餘里北至松花江接黒龍江將軍地及内扎薩克䝉古界六百餘里東南至希喀塔山濱海界二千三百餘西南至英額邉門接奉天將軍地界七百餘里東北至赫哲費雅哈濱海界三千餘里西北至赫爾蘇邉門接内扎薩克𫎇古界四百五十餘里自本城至
  京師二千三百里明初置毛憐兀者等外衛共八十有四置努兒干都司領之後俱廢
  本朝初自長白山迤東濱海諸部地近
  興京最先歸附我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㤙威並用順者以徳服逆者以兵臨於是鴨
  緑江混同江左右全境以次撫定至
  世祖章皇帝定鼎
  京師之後於順治十年設按班章京及副都統鎮守寧古塔康熙元年改按班章京為將軍十二年始建吉林烏拉城十五年將軍自寧古塔城移鎮於此雍正五年於吉林城之西境増設永吉州𨽻奉天府尹乾隆十二年罷州改設理事同知㕔亦駐吉林城屬將軍管轄自將軍以下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防領驍騎校等官管理滿洲䝉古漢軍錫伯巴爾虎等旂户並屬將軍統轄凡副都統分駐之地五協領佐領分駐之地四防禦分駐之地四亦統於吉林將軍
  寧古塔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南六百三十五里其舊城在今城西北五十里 本朝順治十年設按班章京及副都統駐此康熙元年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五年始於呼爾哈河北岸移建今城五十年以將軍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副都統鎮守於此雍正五年於境内増設泰寧縣𨽻奉天府尹七年罷縣以舊縣城屬吉林理事同知㕔管轄乾隆二十一年俱改屬寧古塔副都統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旂户
  等謹按自寧古塔東七百餘里外沿松花江大烏拉江直至入海處兩岸為赫哲費雅哈部所居其俗不知耕種以捕漁為生其來往行獵並皆以犬即所謂使犬部也俗亦謂之魚皮部考陶宗儀輟耕録稱征東行省毎嵗委官至努兒干須用站車毎車以四狗挽之悉諳人性元志稱其俗有狗車木馬輕捷之便狗車形如船以數十狗曵之往來逓運又舊志稱乞列迷有四種捕魚為食著直筒衣暑用魚皮寒用狗皮不識五穀六畜自
  太祖高皇帝天命元年即招服使犬路嗣後全部内附以其土産貂皮等物就寧古塔副都統處輸納嵗以為例其有赴
  京師上貢者以兵䕶送之其散處最逺不能以時到寧古塔者若烏拉江口居住之庫頁等五百餘户則毎嵗遣章京等員赴寧古塔境外三千餘里之
  普禄鄉等地方令其以六月㑹集若烏蘇里江居住之掐喀爾班吉爾漢等户則間嵗遣章京等員赴寧古塔東南境外三千餘里之尼曼河地方令其以五月㑹集各交納貂皮給與賞賫自寧古塔水程至其所居盡處四千五百餘里各設姓長鄉長分户管轄葢與編户無異云
  伯都訥城在吉林烏拉城西北四百八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以舊城改建設副都統鎮守雍正五年於境内増設長寧縣𨽻奉天府尹乾隆元年罷縣改州同十二年裁州同以舊縣地屬吉林理事同知㕔管轄二十六年俱改屬伯都訥副都統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户
  三姓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北一千九十里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建三姓城始置駐防兵以協領等官領之雍正十年増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户
  阿爾楚喀城在吉林烏拉城東北六百里 本朝雍正四年始置駐防兵以協領兼副都統銜領之七年改建阿爾楚喀城乾隆九年増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户
  拉林在吉林烏拉城東北三百六十里本阿爾楚喀副都統所轄地乾隆二十一年以移駐旗户日衆増設副都統一員分為左右兩翼嗣後以移駐之户陸續編為二十四屯二十七年以拉林副都統與阿爾楚喀副都統分設二處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旗户琿春在寧古塔城東南六百餘里其南與朝鮮接界自琿春河左右皆庫雅拉人等所居亦名庫爾哈康熙五十三年設協領及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户屬𨽻於寧古塔副都統仍統於奉天將軍
  打牲烏拉城在吉林烏拉城北七十里 本朝初編設佐領康熙四十二年於舊城東改建新城雍正五年設總管駐此自總管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管員管理各户屬伊通河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九十里 本朝雍正六年設佐領及防禦驍騎校等員於此管理各旗户
  額木赫索囉在吉林烏拉城東南三百四十五里本朝乾隆三年設佐領及防禦驍騎校等員於此管理各旗户
  巴延鄂佛囉邉門在吉林烏拉城北二百十里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伊通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一百九十里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赫爾蘇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四百六十里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布爾圖庫蘇巴爾罕邉門在吉林烏拉城西北五百六十八里 本朝設防禦駐此屬吉林將軍
  黒龍江將軍駐齊齊哈爾城在
  盛京東北一千八百餘里東西距三千一百餘里南北距三千八百餘里東至畢占河接吉林將軍地界二千三百餘里西至喀爾喀河接喀爾喀車臣汗部界八百餘里南至松花江接吉林將軍地界五百餘里北至外興安嶺接俄羅斯界三千三百餘里東南至葉里伯赫河接吉林將軍地界二千三百餘里西南至雅爾河接内扎薩克科爾沁扎賚特各䝉古界一百二十餘里東北至外興安嶺接吉林將軍所轄之哈達烏拉河界三千六百餘里西北至額爾古訥河接俄羅斯界二千餘里自本城至
  京師三千三百餘里明永樂初有黒龍江地面凡五十八並入朝貢羈縻於努兒干都司後俱廢
  本朝
  太祖高皇帝天命年間黒龍江人次第歸附有索倫達呼爾二部居東北境之額爾古訥河及精竒尼江之旁與俄羅斯接壤並服屬於
  太宗文皇帝繼因俄羅斯之衆曰羅刹竊據雅克薩之地築城居之侵擾索倫達呼爾崇徳四年移其部衆駐諾尼江後羅刹復來侵擾康熙二十二年始設將軍副都統鎮守初駐黒龍江城東北十里之愛呼城於二十五年發兵進剿羅刹克其城俄羅斯遣使謝罪二十八年遣大臣於格爾必齊河旁立石為界自尼布楚地以東皆歸版圖於是索倫達呼爾諸部仍居舊地二十九年以後移黒龍江將軍及副都統駐墨爾根城三十年始建齊齊哈爾城取諾尼江北之齊齊哈爾莊為名三十八年將軍始自墨爾根城移鎮於此自將軍以下分設副都統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巴爾虎索倫達呼爾等旗户並屬將軍統轄凡副
  都統分駐之地二城守尉分駐之地一總管分駐之地二亦統於黒龍江將軍
  墨爾根城在齊齊哈爾城北少東四百二十五里嫩江南岸 本朝康熙二十五年建城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此三十二年並移黒龍江副都統駐此三十八年始移駐齊齊哈爾城四十九年復於此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索倫達呼爾等旗户
  黒龍江城在齊齊哈爾城東北八百五里黒龍江西岸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建城初設城守尉駐此雍正八年改設副都統鎮守自副都統以下為協領佐領防禦驍騎校等員管理滿洲漢軍索倫達呼爾等旗户
  呼蘭河在齊齊哈爾城東南八百十七里 本朝雍正十年設副總管及佐領驍騎校等員乾隆初年増設城守尉初駐齊齊哈爾城北二百七十餘里之博爾多地方後移駐於此管理各旗户
  呼倫貝爾在齊齊哈爾城西少北七百六十里本朝雍正十年設統領駐此乾隆八年改為總管兼副都統銜又有巴爾虎索倫二部正副總管佐領驍騎校及投誠分𨽻之厄魯特部總管佐領䕶軍校驍騎校等員管理各户屬
  打牲總管地方在齊齊哈爾城北三百四十里本朝自康熙雍正年間先後設各總管初駐齊齊哈爾西北一百六十里之布特哈地方後移駐於此自滿洲掌闗防正副總管之外又有索倫達呼爾正副總管佐領驍騎校及使馬鄂倫春使鹿鄂倫春佐領驍騎校等員管理打牲户屬
  等謹按索倫達呼爾為東北最逺之部散處山林以捕貂為業亦稱土中人自
  國初天命天聰年間即相率内附其後列於軍伍多以材勇自効至於鄂倫春一名竒勒爾其所居益為遼逺使馬鄂倫春在諸部之外使鹿鄂倫春又在使馬之外距齊齊哈爾城復千有餘里考舊志謂可木地野人以樺皮為屋行則䭾載止則張架以養馬射獵為生又稱乞列迷去努兒干三千餘里一種曰北山野人乗鹿出入葢其僻在窮荒習俗殊異自古以為化外之邦今且審户比丁編為佐領儼與八旗世僕相等焉又豈特以豊貂之産嵗時獻納為嫓美於禹貢之島夷皮服哉
  又按黒龍江四徼分設喀路其防如邉門然自齊齊哈爾邉境歴墨爾根城黒龍江城及呼倫貝爾凡設卡路六十四曰特木徳克曰温圖琿曰多鼐曰塔爾哈曰古魯曰烏拉諾爾曰茂興曰四家子曰阿拉克沁曰邦塔拉曰拉哈鄂佛羅曰温徳亨曰蘇克沁蘇蘇曰諾穆歡巴顔和洛曰甘河之善郭克達曰伊拉喀曰喀末尼喀曰博爾多曰拉哈曰寧年曰塔哈爾曰綏楞額山曰喀末尼峰曰黒龍江口凡二所曰烏魯素木丹曰精竒尼江曰科洛爾曰喀爾塔爾錫曰庫穆爾曰額頁爾曰牛曼河曰遜河口曰訥穆勒河源曰庫爾都里河曰特力墨爾津河曰特爾格河曰沖古和洛曰墨理格爾口哈吉口曰伊勒該圖和洛曰西拉鄂蘇蘇和洛曰薩爾濟圖山曰開蘭鴻温曰蘭鴻温都哩額勒蘇曰烏蘭剛噶曰布拉克圖泉曰摩垓圖泉曰托洛海圖泉曰哈卜齊垓圖曰阿拉爾圖曰濟喇曰布克爾曰和羅海圖曰哈沙圖曰音沁曰阿嚕布拉克曰墨敦哈沙圖曰扎穆呼都克曰布裕爾布嚨得爾蘇曰烏爾遜河烏蘭剛噶曰克布都克曰西林呼都克曰諾穆罕布都哩曰呼拉得烏木克布拉克各設官兵守之重扃保障金湯萬禩矣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二
  輿地考
  山東省
  等謹按自禹貢區州為九後世分省不能盡依古州之限或兼及他州邊境而止若乃跨越兖青徐三州而又錯出於豫州者惟山東為然古兖州之界曰濟河徐州之界曰海岱及淮而青州居兖徐之中大約兖以河為北界徐以淮為南界濟水自菏澤而下中絡其間以㑹汶而入海故兖徐與豫之交又必以濟分界自大河屢徙已南合於淮而溢滎之濟水支脉久湮三瀆之分流者俱經更易他如九河之既道大野之既瀦故迹沈淪迄無定處是禹跡之難詳在東省為尤甚鄭樵所謂山川千古不易者又未可概論矣夫山東以一隅而兼唐虞數州之地則其田野之闢與民生之聚固自古而然春秋齊魯之間稱為上國兩漢而下仍分置兖徐諸州而疆理各殊至唐時河從千乗入海故以此為河南河北道宋時建都於汴故以此為京東路至金改為山東路厥後遂有山東之名葢其負山踞海當水陸孔道以環衛
  神京實為南北之鎻鑰至於
  巡方之典首重岱宗崇聖之儀獨隆闕里地鄰畿甸霑
  
  光華此尤左輔之勝區非他省所得而同者矣
  山東明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治濟南府領濟南兖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六府又置山東都指揮使司領濟南等十六衛東平等五所
  本朝初因之設山東巡撫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皆駐濟南順治五年定山東與直𨽻河南共一總督十五年裁三省總督康熈四年復設三省總督仍駐直𨽻之大名府八年復裁雍正二年分濟南府之泰安武定濵三州兖州府之沂曹濟寧三州為直𨽻州四年設河東總督駐河南開封府兼轄二省八年以濟寧還屬兖州府又分兖州府之東平州東昌府之髙唐州濮州青州府之莒州為直𨽻州十二年升武定州沂州為府以濵州改屬武定府以莒州改屬沂州府仍以髙唐州還屬東昌府十三年升泰安州曹州為府以東平州改屬泰安府以濮州改屬曹州府又裁河東總督專以山東巡撫管理乾隆三十九年復升兖州府之濟寧州東昌府之臨清州並為直𨽻州凡領府十直𨽻州二各衛所以次裁併入州縣其存者俱專司漕運不治民事東西距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十里東至海一千三百里西至直𨽻大名府元城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蘇徐州府沛縣界五百七十里北至直𨽻河間府寧津縣界三百四十里東南至江蘇海州界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河南歸徳府商邱縣界六百八十里東北至海四百二十里西北至直𨽻冀州南宫縣界三百十里在
  京師南八百里
  濟南府為省治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青州府臨淄縣界二百五十里西至東昌府髙唐州界一百十里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武定府商河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青州府博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東昌府荏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武定府惠民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直𨽻河間府景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百里明濟南府領州四縣二十六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泰安武定濵三州為直𨽻州以長清新泰萊蕪三縣徃屬泰安州以陽信海豐樂陵三縣徃屬武定州以利津霑化蒲䑓三縣徃屬濵州雍正八年又分平原禹城臨邑陵四縣徃屬直𨽻髙唐州十二年升武定州為府以濵州及所屬縣𨽻焉又分青城商河二縣徃屬武定府十三年升泰安州為府復分肥城縣徃屬改長清縣還屬濟南府其直𨽻髙唐州改屬東昌府以平原等四縣還屬濟南府凡領州一縣十五
  歴城縣附郭
  章邱縣在府東一百十里
  鄒平縣在府東一百六十五里
  淄川縣在府東少南二百二十里
  長山縣在府東一百九十里
  新城縣在府東北二百十六里
  齊東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
  濟陽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齊河縣在府西四十里
  徳州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
  徳平縣在府北二百五里
  平原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雍正八年分屬髙唐州十三年還屬濟南府
  禹城縣在府西北一百十里雍正八年分屬髙唐州十三年還濟南府
  臨邑縣在府北一百四十里雍正八年分屬髙唐州十三年還屬濟南府
  陵縣在府西北二百里雍正八年分屬髙唐州十三年還屬濟南府
  長清縣在府西南七十里雍正二年分屬泰安州十三年還屬濟南府
  泰安府在省治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四百三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青州府博山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兖州府陽榖縣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兖州府寧陽縣界六十里北至濟南府長清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沂州府𫎇陰縣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兖州府汶上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博山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東昌府荏平縣界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明初以泰安州屬濟南府以州治奉符縣省入降東平路為州屬兖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泰安州為直𨽻州以長清新泰萊蕪三縣屬之八年又升東平州為直𨽻州以東阿平陰陽榖壽張四縣屬之十三年升泰安州為府増置泰安縣以東平州及所領東阿平陰二縣𨽻焉其原領之陽榖壽張二縣仍還屬兖府又以濟南府之肥城縣來屬泰安府以長清縣還屬濟南凡領州一縣六
  泰安縣附郭元以前為奉符縣明省入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新泰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萊蕪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泰安州十三年屬府肥城縣在府西七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三年分屬泰安府
  東平州在府西一百四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八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改屬泰安府東阿縣在府西北二百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改屬泰安府平陰縣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改屬泰安府臣等謹按古青州西南據岱其與徐分界處説者以為當自齊之長城故阯管子謂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括地志謂長城西北起濟州平陰縣歴泰山北岡上經齊州淄州東至宻州瑯琊䑓入海今自泰安府東阿平陰二縣始與徐分界又東為肥城縣及泰安縣又東南為萊蕪新泰二縣又東為青州府之博山臨朐至諸城縣界為古青州境其東南為沂州府之䝉陰沂水縣及莒州界為古徐州境
  武定府在省治東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七十里東至青州府樂安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濟南府徳平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濟南府齊東縣界八十里北至海一百九十里東南至青州府博興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濟南府臨邑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北至海二百十里西北至直𨽻河間府南皮縣界一百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七百里明洪武時改棣州為樂安州以州治厭次縣省入宣徳元年又改為武定州與濵州並屬濟南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武定與濵州並為直𨽻州以陽信海豐樂陵三縣屬武定州以利津霑化蒲䑓三縣屬濵州十二年升武定州為府増置惠民縣以濵州及所屬三縣𨽻焉又分濟南府之青城商河二縣來屬凡領州一縣九
  惠民縣附郭元以前為厭次縣明初省縣入武定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陽信縣在府東四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海豐縣在府東北六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樂陵縣在府西北九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武定州十二年屬府
  青城縣在府東南六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分屬武定府
  商河縣在府西南九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分屬武定府
  濵州在府東九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二年改屬武定府
  利津縣在府東一百五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濵州十二年改屬武定府霑化縣在府東北七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濵州十二年改屬武定府蒲臺縣在府東一百二十里初屬濟南府雍正二年分屬濵州十二年改屬武定府兖州府在省治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五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沂州府費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曹州府濮州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江蘇徐州府沛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泰安府肥城縣界一百十里東南至沂州府蘭山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曹州府曹縣界三百十里東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泰安府東平州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三十里明洪武初以兖州屬濟寧府十八年升為兖州府䧏濟寧為州以屬之共領州四縣二十三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沂曹濟寧三州為直𨽻州以郯城費二縣徃屬沂州以曹定陶二縣徃屬曹州以鉅野嘉祥二縣徃屬濟寧州八年升東平州為直𨽻州以東阿平陰陽榖壽張四縣徃屬又以濟寧州還屬兖州府其鉅野嘉祥二縣増屬曹州十三年以東平州及所屬東阿平陰二縣屬泰安府而以陽榖壽張二縣還屬兖州府又分單城武鄆城三縣增屬曹州府而以嘉祥縣還屬乾隆三十九年復升濟寧州為直𨽻州以金鄉魚䑓嘉祥三縣徃屬凡領縣十
  滋陽縣附郭
  曲阜縣在府東三十里
  寧陽縣在府北五十里
  鄒縣在府東南五十里
  泗水縣在府東少北九十里
  滕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
  嶧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
  汶上縣在府西北九十里
  陽榖縣在府西北三百里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還屬兖州府
  壽張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雍正八年分屬東平州十三年還屬兖州府
  沂州府在省治東南六百六十里東西距五百二十里南北距五百十里東至海三百里西至兖州府泗水縣界二百二十里南至江蘇淮安府宿遷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青州府臨胊縣界三百七十里東南至淮安府海州界一百里西南至兖州府嶧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三百里西北至泰安府新泰縣界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六百五十里明沂州洪武初屬濟寧五年改屬濟南府十八年以沂州屬兖州府以莒州屬青州府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兖州府之沂州為直𨽻州以郯城費二縣屬之升青州府之莒州為直𨽻州以䝉陰沂水日照三縣屬之十二年升沂州為府増置蘭山縣以莒州及所領三縣𨽻焉凡領州一縣六蘭山縣附郭元以前為臨沂縣地明初省縣入沂州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郯城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沂州十二年屬府費縣在府西北九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沂州十二年屬府
  莒州在府東北九十里初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十二年改屬沂州府𫎇陰縣在府北二百里初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分屬莒州十二年改屬沂州府沂水縣在府北一百二十里初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分屬莒州十二年改屬沂州府日照縣在府東二百四十里初屬青州府雍正二年分屬莒州十二年改屬沂州府曹州府在省治西南五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五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兖州府濟寧州界一百六十五里西至直𨽻大名府東明縣界三十里南至河南歸徳府考城縣界一百十里北至大名府南樂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南至江蘇徐州府碭山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大名府長垣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兖州府滋陽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大名府清豐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二百里明曹州屬兖州府以濮州屬東昌府降單州為縣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兖州府之曹州為直𨽻州以曹定陶二縣屬之八年升東昌府之濮州為直𨽻州以范觀城朝城三縣屬之又以鉅野嘉祥二縣増屬曹州十三年升曹州為府増置菏澤縣以濮州及所領三縣𨽻焉又分兖州府之曹城武鄆城三縣來屬其嘉祥縣仍還屬兖州府凡領州一縣十
  菏澤縣附郭宋以前為乘氏縣地金改置濟陰縣元省入曹州 本朝雍正十三年升州為府以州地置縣為府治
  曹縣在府東南一百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定陶縣在府東南四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單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
  城武縣在府東南一百里初屬兖州府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
  鄆城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濟寧州八年改屬曹州十三年屬府
  鉅野縣在府東一百四十里初屬兖州府雍正二年分屬濟寧州八年改屬曹州十三年屬府濮州在府北一百二十里初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升為直𨽻州十三年改屬曹州府范縣在府北少東一百六十里初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分屬濮州十三年改屬曹州府觀城縣在府北一百七十里初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分屬濮州十三年改屬曹州府朝城縣在府北二百十里初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分屬濮州十三年改屬曹州府臣等謹按古兖州東南據濟其與豫分界處當自曹州府與徐分界處當自兖州泰安二府與青分界處當自濟南青州二府古濟水自陶邱而下東至於菏考菏澤在今曹州府定陶縣境經繋諸豫雷夏澤在今曹州府濮州境經繋諸兖故二澤之間為兖豫之界濟水又東北流經今范縣鄆城縣南鉅野縣北又東北流經兖州府壽張縣陽榖縣南嘉祥縣汶上縣北乃濟汶㑹流處是為兖徐之界其西北為古兖州境東南為古徐州境自泰安府東阿縣以下至濟南府歴城縣北為今大清河所經自章邱縣以下至青州府樂安縣北為今小清河所經即古濟水所行之故道是為兖青之界其北為古兖州境其南為古青州境
  東昌府在省治西二百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濟南府長清縣界一百里西至直𨽻大名府元城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兖州府陽榖縣界三十里北至直𨽻河間府故城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泰安府東阿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大名府開州治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濟南府齊河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直𨽻冀州棗强縣治二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百四十里明東昌府共領州三縣十五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升濮州為直𨽻州以范觀城朝城三縣徃屬又分髙唐州為直𨽻州於濟南府分平原等四縣屬之十二年以髙唐州還屬東昌府十三年以濮州與所屬縣俱改𨽻曹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升臨清州為直𨽻州以邱夏津武城三縣徃屬凡領州一縣九
  聊城縣附郭
  堂邑縣在府西四十里
  博平縣在府北四十里
  清平縣在府北七十里
  荏平縣在府東少北六十里
  莘縣在府西南七十里
  冠縣在府西一百里
  館陶縣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
  髙唐州在府東北一百十里雍正八年升為直𨽻州十二年還屬東昌府
  恩縣在府東一百八十里
  青州府在省治東三百三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萊州府濰縣界九十五里西至濟南府淄川縣界一百八十里南至沂州府沂水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武定府利津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南至海五百里西南至兖州府治四百二十里東北至海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武定府治二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里明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
  本朝初因之雍正八年升莒州為直𨽻州以䝉陰沂水日照三縣徃屬十二年以莒州及所屬縣改𨽻沂州府十三年増置博山縣凡領縣十一
  益都縣附郭
  博山縣在府西南一百八十里雍正十二年析益都縣及濟南府之淄川縣泰安府之萊蕪縣地置縣
  臨淄縣在府西北五十五里
  博興縣在府西北一百十里
  髙苑縣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
  樂安縣在府北少西九十里
  壽光縣在府東北七十里
  昌樂縣在府東七十里
  臨朐縣在府南少東四十五里
  安邱縣在府東南一百六十里
  諸城縣在府東南二百八十里
  登州府在省治東北九百二十里東西距五百六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三里東至海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界三百五十里北至海三里東南至海三百九十里西南至萊州府二百四十里東北越海至奉天金州界旅順口五百里西北至海四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明登州屬萊州府洪武六年升登州為直𨽻州九年升為府以寧海州為屬州共領州一縣七
  本朝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増置海陽榮城二縣凡領州一縣九
  蓬萊縣附郭本黄縣地
  黄縣在府西南六十里
  福山縣在府東少南一百三十五里
  棲霞縣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
  招逺縣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
  萊陽縣在府南二百五十里
  寧海州在府東少南二百十里
  文登縣在府東南三百三十里
  海陽縣在府東南二百二十里本萊陽縣地明置大嵩衛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為海陽縣榮城縣在府東四百六十里本文登縣地明置成山衛 本朝雍正十二年升為榮城縣萊州府在省治東北六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三十里東至登州府招逺縣界六十里西至青州府壽光縣界二百三十里南至海三百五十里北至海八十里東南至海三百五十里西南至青州府諸城縣界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招逺縣界八十里西北至海七十五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四百里明洪武元年升萊州為府
  本朝因之領州二縣五
  掖縣附郭
  平度州在府南少西一百里
  濰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二十八里
  昌邑縣在府西一百十里
  膠州在府南二百二十里
  髙宻縣在府南少西一百五十五里
  即墨縣在府南少東二百五十里
  濟寧州明初為濟寧府尋降為州屬兖州府以州治任城縣省入
  本朝初因之雍正二年升為直𨽻州領鉅野嘉祥二縣八年還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復升為直𨽻州凡領縣三
  金鄉縣在州西南九十里舊屬兖州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分屬濟寧州魚䑓縣在州南一百十里舊屬兖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分屬濟寧州八年改屬曹州十三年還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復分屬濟寧州
  嘉祥縣在州西五十里舊屬兖州府 本朝雍正二年分屬濟寧州八年改屬曹州十三年還屬兖州府乾隆三十九年復分屬濟寧州
  等謹按古徐州西境與豫州分界處當在濟淮之間北自曹州府之鉅野縣即古之大野為徐兖豫三州分界處自鉅野而南為濟寧州嘉祥金鄉魚䑓縣入江蘇徐州府界為古徐州境其北為曹州府之定陶城武單縣入河南歸徳府界為古豫州境
  臨清州明臨清縣孝宗時升為州屬東昌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升為直𨽻州領縣三邱縣在州西南四十里舊屬東昌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分屬臨清州夏津縣在州東四十里舊屬東昌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分屬臨清州城武縣在州北七十里舊屬東昌府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九年分屬臨清州臣等謹按二東之名肇見於詩齊魯之間稱為東也久矣而其以山東為名則實始於金葢古之所稱山東者徃徃各隨所指管子謂楚為山東之强國史記引賈生言謂秦并山東三十餘郡後漢書陳元傳謂光武不當都山東皆指函谷闗以東而言此以華山之東為山東者也唐杜牧謂山東之地禹畫九土曰冀州馬考於冀州部内亦分引山東山西之土俗此以太行山之東為山東者也自金改宋之京東為山東遂專指齊魯之地而言其後遂因之不改云







  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七十二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