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084

卷八十三 經義考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八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彝尊撰
  十三
  成氏申之四百家尚書集解
  宋志五十八卷
  佚
  四川總志成申之眉州人紹定進士紹興初隆慶知府
  李氏謙齋書解
  未見
  陳氏梅叟書説
  未見
  董鼎曰梅叟永嘉人
  張氏葆舒書蔡傳訂誤
  
  江西通志葆舒號虛緣德興人
  李氏守鏞尚書家説
  
  馬氏廷鸞尚書蔡傳㑹編
  
  姓譜馬廷鸞字翔仲樂平人淳祐間進士累官右丞相兼樞密使與賈似道不合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方氏逢辰尚書釋傳
  四卷
  未見
  黄氏讀書日鈔
  一卷
  存
  劉氏元剛尚書演義
  
  文天祥志墓曰先生字南夫世為吉州吉水縣人嘉定十六年登進士第官至郡守家無餘貲蕭然環堵四方學者執經問字相繼於門先生誘掖懇懇不啻父兄之遇子弟遺墨有詩書論語孟子演義若干卷任左藏日以孝經論語孟子演義上進有㫖降付資善堂
  繆氏主一書説
  
  周氏敬孫尚書補遺
  
  謝鐸曰尚書補遺周敬孫著今亡
  陳氏書傳通
  未見
  王圻曰煥豐城人
  陳氏尚書補微
  
  書傳補遺
  
  書講義
  一卷
  存
  胡氏士行初學尚書詳解
  十三卷
  存
  按士行廬陵人題云前臨江軍軍學敎授
  趙氏若燭書經箋註觕通姓譜作趙嗣誠
  
  袁州府志趙若燭字竹逸宜春人寶慶二年進士知光澤縣事宋亡不仕教授於鄉
  何氏逢原尚書通㫖
  
  嚴州府志何逢原字文瀾分水人咸淳間官中書舍cq=9人至元中程文海薦之朝授福建儒學提舉辭不赴
  丘氏書解
  
  王氏書疑
  宋志九卷又讀書記十卷
  
  書經章句
  
  尚書附傳
  宋志四十卷
  佚
  柏自序書疑曰聖人之經最古者莫如書而最難讀者亦莫如書以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孰有加於書者奈何伏生之口授科斗之變更孰能保其無誤此書之所以難讀也朱子於諸經莫不探其淵源發其簡要疏瀹其湮塞而貫通之縷析其錯揉而紬繹之無復遺恨獨於春秋不敢著一字書止解典謨三篇而已後又有金縢召誥洛誥説及考定武成凡四篇予嘗多幸得觀典謨手筆密行細字東圈西補葢非一日之所更定其用力精勤如此學者猶恨不及見其全書孰知書之果不可得而全解也朱子嘗謂眉山蘇氏書説善得其文勢或謂失之簡曰如是亦可矣謂金陵王氏獨不解洛誥猶能於此而不穿鑿亦稱之也又嘗問東萊先生於書有不可解者否曰亦無可缺後二年復見乃曰誠如所喻是亦難説者至於朱子敎門人則俾之先讀其易曉而姑後其贅訛此固不得已之詞甚矣書之難讀也今九峯蔡氏祖述朱子之遺規斟酌羣言而斷以義理洗滌支離而一於簡潔如今文古文之當考固已甚明矣大序小序之可疑今已甚原闕帝王之詞與史氏之詞參錯乎其中今亦可辨有害理傷道者又辭而闢之有考訂平易者亦引而進之如天文地理之精覈歲月先後之審定用工勤苦久已成編後學可謂大幸然疑義闕文之難朱子曰未詳曰脱簡者固自若也分章絶句之難朱子不肯句讀者亦未能盡通也况讀書至拙如予者豈能遽豁然於中哉諸儒之所能解予固幸因得而通之所不能通雖諸儒極融化之妙支綴傅㑹屈曲將迎然亦終未能盡明也在昔先儒篤厚信古以為觀書不可以脱簡疑經如此則經盡可疑先王之經無復存者後生為學所當確守先儒之訓何敢疑先王經也不幸秦火既焰後世不得見先王全經也惟其不全固不可得而不疑所疑者非疑先王之經也疑伏生口傳之經也讀書者往往因於訓詁而不暇思經文之大體間有疑者又深避改經之嫌寧曲説以求通而不敢輕議以求是夫聖人之書萬世之大訓也與日月並明與天地始終不惟不當疑亦本無可疑後學非喪心孰敢號於衆曰吾欲改聖人之經然伏生女子之口傳孰不知其訛舛聖人之經不改伏生之言亦不可正乎糾其謬而刋其贅訂其雜而合其離或庶㡬乎得復聖人之舊此有識者之不容自已漢唐諸儒智不足而守有餘泥古䕶短堅不可開逮至本朝二三大儒方敢折𠂻以理間有刪改譏議喧豗猶數十年而後定今訓註多已詳明而猶可略也惟錯簡繁多極問玩索若稍加轉移以復大體不動斤斧以鑿元氣不可强通者乃缺之是亦先儒凡例之所詳也元體茍正則訓詁不待費詞可以益簡而益明矣愚不自揆因成書疑九卷凡五十篇正文考異八篇藏之家塾以備探討嗚呼歐陽公曰經非一世之書也傳之謬非一日之失也刋正補輯非一人之能也使學者各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以俟聖人之復生也予深有感於斯言云
  按漢儒於經文遇有錯簡斤斤守其師傳不敢更易次第至宋二程子始更定大學篇而朱子遂分為經傳又取孝經攷定繼是有更定雜卦傳者有更定武成洪範者餘亦不數見也魯齋王氏於詩書皆疑之多有更易書則於舜典舜讓於德弗嗣下補入論語堯作帝曰咨爾舜天之厯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二十四字於敬敷五敎在寛下補入孟子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二十二字餘若臯陶謨益稷武成洪範多方多士立政皆更易經文先後而次第之觀者未嘗不服其精當然亦知者之過也
  金氏履祥尚書注
  十二卷
  存
  張雲章曰尚書表注四卷見於仁山先生本傳而無所謂書注十二卷者按栁文肅貫撰行狀云先生早歲所注尚書章釋句解葢指書注十二卷而言此書為先生早年所成晚復掇其要而為表注也
  尚書表注
  二卷
  
  履祥自序曰書者二帝三王聖賢君臣之心所以運量警省經綸變通敷政施命之文也君子於此考迹以觀其用詧言以求其心以誠諸身以措諸其事大之用天下國家小之為天下國家用顧不幸不得見帝王之全書幸而僅存者又不幸有差悞異同附㑹破碎之失考論不精則失其事迹之實字辭不辨則失其所以言之意此書所以未易讀也葢自周衰而帝王之典籍不存學校之敎習俱廢夫子觀周歴聘諸國歸而定書焉以詔後世不幸而燼於秦灰於楚鉗於斯何偶語挾書之律久之而伏生之耄言僅傳孔氏之壁藏復露伏生者漢謂今文孔壁者漢謂古文顧伏生齊語易訛而安國討論未盡夫壁中不惟有古文諸篇計必兼有今文諸篇安國雖以伏生之書考古文不能復以古文之書訂今文是以古文多平易今文多艱澀今文雖立學官而大小夏侯歐陽文各不同不幸古文竟漢世不列學官後漢劉陶獨推今文三家與古文異同定正文字七百餘事號曰中文尚書不幸而不傳於世至東晉而古文孔傳復出至蕭齊始偹至蕭梁始行北方至唐貞觀悉屏諸家獨立孔傳且命孔頴達諸儒為之疏夫古文比今文固多且正但其出最後經師私相傳授最久其間豈無傳述附㑹所謂大序文體不類西京而謂出安國小序事意多謬今文而上誣孔子前漢傳授師説不為訓解後漢始為訓解而謂訓傳盡出安國之手唐儒曲暢注説無所辨正至開元間則一用今世文字改易古文至後唐長興間則命國子監板行五經而孟蜀又勒諸石後之學者守漢儒之專門開元之俗字長興之板本果以為帝王一字不可刋之典乎幸而天開斯文周程張朱子相望繼作雖訓傳未備而義理大明聖賢之心傳可窺帝王之作用易見朱子傳注諸經略備獨書未及嘗别出小序辨正疑誤指其要領以授蔡氏而為集傳諸説至此有所折𠂻矣但書成於朱子既沒之後門人語錄未萃之前爾履祥繙閲諸家之説章解句釋葢亦有年一日擺脱衆説獨抱遺經復讀翫味則見其節次明整脈絡貫通中間枝葉與夫譌謬一一易見因推本父師之意正句畫段提其章㫖與夫義理之微事為之槩考正文字之誤表諸四闌之外以示子姓間以視朋從之士雖為疎畧然茍得其綱要無所疑礙則其精詳之緼固在夫自得之者何如耳好古博雅之君子若或見之赦其僭補其缺辨其疑則亦此書之幸也願竊有請焉
  姓譜履祥字吉父蘭谿人師事王柏宋末以史舘編修召不及用而國亡遂隠居著書以淑後進
  栁貫曰先生早歲所著尚書章釋句解既成書矣一日超然自悟擺脱衆説獨抱遺經復讀玩味則其節目明整脈絡通貫中間枝葉與夫訛謬一一易見因推本父師之意正句畫段提其章指與其義理之微事為之概考正字文之誤表諸四䦨之外曰尚書表注而自序之
  趙崇善曰宋季國勢阽危在事者東手罔措先生獨進竒策請以舟師由海道直趨燕薊俾搗虛牽制以解襄樊之圍其敘洋島險易歴歴有據而宋竟莫之用及宋改物儒者率俛焉北面先生獨以宋室遺民高蹈不屈著作止書甲子而不及年號自署止稱前聘士云
  徐乾學曰表注引據精確可裨蔡傳其作通鑑前編即自采用其説
  熊氏尚書集疏
  
  黄氏景昌尚書蔡氏傳正誤
  
  兩浙名賢錄黄景昌字清遠浦江人從方鳯呉思齊謝翺游通五經自號田居子
  梅教授書集解
  通考三册
  
  陳振孫曰其書三冊不分卷不著名未詳何人
  趙氏失名尚書百篇講解
  
  林希逸曰余讀延平趙君百篇講解而曰書自諸傳既行句句字字毫分縷析孰不知之而每篇之要領則得者葢鮮今君篇篇有解鋪敘發明該貫首末使夫人一覽而大畧皆具非用功深密者能之乎
  亡名氏尚書名數索至
  未見
  方時發序曰孔壁之書載聖人之心法允執厥中建其有極曰德曰仁曰敬曰誠先賢之集傳發揮無餘藴矣此編題以索至舊出於賢關纂集獨詳於諸家如堯典之天文禹貢之地制洪範五行之次序大誥諸篇之官名凡儀章制度服食器用辨之必明確乎其證也語之必詳炳乎其文也復而熟之義理渾然之中條目燦然誠有補於疏通知遠之學余自潮歸隠温舊書惟此編江廣罕得其傳由是載加考訂付之剞劂其貫穿六經出入諸子苞羅旁魄未易悉通荄滋魯豕未易悉辨當世有行秘書覩其違闕儻改而正諸嘉惠後學尤賢於著述也
  按是書菉竹堂萬卷堂澹生堂三家書目均有之

  經義考卷八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