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34

卷二百三十三 經義考 卷二百三十四 卷二百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四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孟子
  周氏孟子解義
  
  姓譜字希聖尤溪人熙寧六年進士厯知新㑹縣王安石行新法求歸田里
  史氏孟子義
  
  陳氏孟子解義
  宋志十四卷
  佚
  徐氏嗣孟
  一篇
  存
  許氏允成孟子新義
  宋志十四卷
  佚
  張氏㸃注孟子
  十四卷
  佚
  晁公武曰皇朝熙寧中蜀州張簡㸃節經注附以釋文以教童子
  章氏孟子解義
  十四卷
  佚
  盧熊曰章甫字端叔自建州徙居於吳熙寧三年進士知夀春縣大臣以甫孟子解義進詔付祕書省除應天府國子教授崇寧初除都官郎中
  按龜山志墓稱係浦城人
  蔡氏孟子廣義
  一卷
  佚
  黄氏孟子餘義
  一卷
  佚
  按以上二書見紹興續到四庫闕書目
  晁氏説之詆孟
  
  周密曰晁以道作詆孟
  余氏允文尊孟辨
  通考七篇
  存
  陳振孫曰建安余允文隱之撰以司馬公有疑孟及李覯泰伯常語鄭厚叔折衷皆有非孟之言故辨之為五卷後二卷則王充論衡刺孟及東坡論語說中與孟子異者亦辨焉
  按余氏尊孟辨五卷今惟辨温公疑孟十一條史剡一條李泰伯常語十七條鄭叔友藝圃折衷十條附載晦菴全集中
  沈氏孟子解
  一卷
  存
  吕氏大臨孟子講義
  宋志十四卷
  佚
  游氏孟子雜解
  宋志一卷
  佚
  孟子解義
  宋志十四卷
  
  楊氏孟子義
  未見
  時自序曰道之不行久矣自衰周以來處士横議儒墨異同之辨起而是非相勝非一日也孟子以睿知剛明之材出於道學陵夷之後非堯舜之道不陳於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於身思以道援天下紹復先王之令緒其自任可謂至矣當是之時人不知存亡之理恃强威弱挾衆暴寡以謂久安之勢在此而已夫由其道則七十里而興不由其道雖天下而亡古今之常理也彼方恃强挾衆而驟以仁義之言誘之動逆其所順則不悟其理宜其迂濶而不足用也故轍環於齊魯晉宋之郊而道終不行亦其勢然矣雖膏澤不下於民其志不施於事業而世之賴其力亦豈鮮哉方世衰道微使儒墨之辨息而奸言詖行不得逞其志無君無父之教不行於天下而民免於禽獸則其為功非小矣古人謂孟子之功不在禹下亦足為知言也今其書具存其要皆言行之迹而已君子之言行無所不在道肆諸筆舌以傳後世皆所以明道也發諸身措諸用捨皆所以行道也世之學者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觀其言則聖人之庭户可漸而進矣精思之力行之古之好學者皆然而亦不肖之所望於諸君也然聖道淵懿非淺識所知姑誦所聞未知中否諸君其擇之反以告焉是亦朋友之義也
  尹氏孟子解
  宋志十四卷
  佚
  陳振孫曰尹彦明所著十四卷未成不及上而卒趙希弁曰右和靖先生尹侍講焞所著也先生乃伊川之髙弟欽宗累聘不赴賜號和靖紹興初再以崇政殿說書召既侍講筵首解論語以進繼解孟子甫及終篇而卒此本乃邢正夫刻於岳陽泮宫者
  林氏之竒孟子講義
  
  之竒自序曰孟子論語皆先聖之法言學者之要道也然孟子之書大抵推明論語之意故學論語者必自孟子始七篇之書趙臺卿謂孟子自作其說不然論語孟子皆先聖既沒之後門弟子所録不惟門弟子所録亦有出於門弟子門人者如論語稱有子曰曽子曰皆門人所録也以至冉子閔子皆稱子以是知其門人皆有所紀録於中如孟子之書乃公孫丑萬章諸人之所録其稱萬子曰者則又萬章門人之所録蓋集衆人之聞見而後成也其言則孟子之言其書則門人之手不可必也趙臺卿以謂孟子當蒼姬之訖録值炎劉之未奮進不得佐興唐虞雍熙之治退不能信三代之餘風恥沒世而無聞是故退而垂憲言以貽後人而為此書夫既與門人答問而言之矣又恥沒世而無聞退而編次其言以傳後世此蓋漢魏以降文人之通弊孔孟之志必不若是之狹也趙臺卿既以此書為孟子所作故其論序篇則曰孟子之意以謂帝王之盛惟有堯舜堯舜之道仁義為尚故以梁恵王問利國對以仁義為首篇仁義根於心然後可以大行其政故次以公孫丑問管晏之政答以曽西之所羞以至滕文公離婁數篇莫不有説凡為篇所以七者以象七政章所以二百六十一章以象三時之日數也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者所以法五七之數而不敢盈若此之類其說迂濶是猶相馬者徒求於物色牝牡之間而失其真者逺矣以是知言辭多寡先後謂非出於一時所記此非孟子之意也大抵求孟子之意者必求其言至於文字多寡篇名先後出於一時之偶然不可泥也
  程氏孟子講義
  四篇
  存
  葉氏夢得孟子通義
  十卷
  佚
  上官氏孟子略解
  
  汪氏孟子說
  五卷
  佚
  陳氏孟子傳本傳作解
  宋志十四卷本傳十卷
  
  王氏居正孟子疑難
  十四卷
  佚
  李氏孟子講義
  十四卷
  佚
  廣孟子說養氣論
  三篇
  
  羅氏從彦孟子師說
  未見
  陳淵論孟師說總跋曰予與仲素定交幾四十年憶初從龜山龜山以孟子飢者甘食渴者甘飲與夫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令仲素思索且云此語若易知易行而有無窮之累一日疏其義以呈龜山曰飲食必有正味飢渴害之則不得正味而甘之猶學者必有正道不悦於小道而適正焉則堯舜人皆可為矣何不及之有哉龜山云此說甚善但更於心害上一著猛省留意則可以入道矣仲素一生服膺此語凡世之所嗜好一切禁止故學問日新尤不可及自非龜山抽闗啓鑰而仲素於言下省悟何以臻此使仲素而不死則其精進此道又豈予之所能知哉今日李君愿中以其遺書質予其格言要論自為一家之書閱其學益進誦其言益可喜信乎自心害而去之也自仲素之亡傳此書者絶少非愿中有志於我道其能用心如此之專乎既録一本以備玩味今歸其書併以仲素之所受於龜山者語之以俟異日觀其學之進則此語不無助焉紹興辛酉正月
  羅革跋曰族兄仲素篤志好學推研義理必欲到聖人止宿處以王氏解經釋字雖富贍詳備然終不得聖賢大學之意遂從龜山游摳衣侍席二十餘載獨聞至當得洛中横渠論說頗多乃編成語孟二解記當時對問之語不加文采録其實也廖仲辰於龜山門下與仲素為友得其本録之庚戌辛亥中來聚生徒於南齋授予此本廖諱衙為龜山之姪壻議論尤得壼奥程氏西洛人明道先生諱顥字伯淳明道其號也伊川諱頤字正叔明道先生之弟横渠先生陜西人姓張諱載字子厚與伊川兄弟同時龜山諱時字中立在洛中為入室髙弟仕至工部侍郎世居將樂仲素名從彦以特奏中下科蓋吾族後山之裔享年六十有四嵗自廣回卒於汀州之武平縣紹興壬申二月廿八日弟革因閱此書記於汀州之教授㕔云
  鄭氏剛中孟子解
  三卷
  佚
  張氏孟子詳說
  宋志十七卷
  未見
  癸巳孟子說
  宋志七卷
  
  栻自序曰歳在戊子栻與二三學者講誦於長沙之家塾輒不自量綴所見為孟子說明年冬㑹有嚴陵之命未及終篇辛夘歳自都司罷歸秋冬行大江舟中讀舊說多不滿意從而刪正之其存者蓋鮮矣還抵故廬又二載始克繕寫撫卷而歎曰嗟乎夫子之道至矣微孟子其孰能發揮之方戰國之際在上者徒知以强大威力為事而在下則異端並作充塞仁義孟子獨以身任道從容乎其間其見於用則進退辭受無往而不得見於言則精微曲折無一之不盡蓋其篤實輝光左右逢原莫非天理之所存也使後之人知夫人皆可以為聖人而政必本於王道邪說暴行無所逃其迹而人之類免於夷狄禽獸之歸其於聖門豈小補哉今七篇之廣大包含至深至逺而循求有序充擴有方在學者篤信力行何如耳雖然予之於此蓋將終身焉豈敢以為成説以傳之人哉特將以為同志者講論切磋之資而已題曰癸巳孟子說云者蓋將斷此而有考於異日也
  程氏孟子章句
  
  鄭氏耕老孟子訓釋
  
  趙氏敦臨孟子解
  
  黄氏孟子辨志
  
  徐氏時動孟子說
  四十卷
  佚
  江西通志徐時動字舜鄰豐城人師事胡安國紹興五年第進士為䖍州教官改吉州移疾不復仕述孟子說四十卷
  劉氏季裴孟子解
  
  張氏九成孟子解
  通考十四卷
  未見
  孟子拾遺
  宋志一卷
  未見
  唐肅曰先生從學龜山學有源本於經傳多所訓釋而孟子書尤究心焉
  施氏徳操孟子發題
  一卷
  存
  潜說友曰彦執鹽官人學有本末主孟子以排釋氏實有强立不惑之見
  郎煜跋曰海昌施先生隠君子也諱徳操字彦執與横浦游從頗厚文章學問亦其輩流也病發而沒識者悲之生平論篹甚富未暇裒録偶得其孟子發題輒鋟木以廣其傳使學者甞此一臠亦可以知先生之大略
  兩浙名賢録徳操學有本末主孟子排釋氏學者稱為持正先生
  按張子韶祭彦執文予生平朋友不過四人姚葉先亡公繼已去又與彦執書稱其發於言辭粹然可録今孟子發題一篇附載横浦集後
  陳氏傅良經筵孟子講義
  二篇
  存載止齋集
  陸氏翼孟音解
  
  周必大序曰八卦畫而萬象分此文字所由作也自五帝迨戰國雖六書之法形制或異然篆籕猶存未失本意秦變末俗始改散𨽻後世益以為譌謬傳寫六經論孟間改舊文而諸儒用今字為注解因今韻立音訓道隨説隠義逐時晦為不少矣韓退之云凡為文辭宜略識古字故寳蓄科斗孝經及漢衛宏官書以為依據奈何後之人不復致意於斯也臨川陸嘉材諱筠一字元禮博習修潔登紹興己丑進士第不汲汲進取惟盡心於所涖初主貴溪簿闢邪說而正官㕔王右史洋為之記厥後魔賊焚縣相戒獨留簿㕔其感人心如此仕至朝奉大夫浙西安撫司參議官賜服金紫享年七十有六平生篤志孟子著翼孟音解九十一條擇春秋左氏傳莊列楚詞西漢書說文之存古文者深思互考遂成此書如以折枝為磬折腰肢讀樂酒若樂山樂水角招為韶眸子為牟殺三苗本作㝮二女果本作婐之類粲若白黒至論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視漢儒所記檀弓蒼梧之語孰近孰逺孰信孰疑此古今學者議論所未及也且舜居河東厯山雷澤各有其地而越人别指厯山舜井象田仍以餘姚上虞名縣風土記曲為之辭人不謂然蓋異端之作其來已久於舜平居附㑹已類此况身後乎所謂九疑之葬二妃之溺宜退之黄陵碑云皆不可信彼孔安國解書以陟方訓升遐其說尤拘書固曰升髙必自下陟遐必自邇豈專訓升乎然退之近捨孟子而逺引竹書紀年何也予每歎恨不得質疑於韓門而喜嘉材嗜古著書有益後覺藏其本殆三十年今嗣子新融水尉孝溥追叙先志請序卷首始為推而廣之昔唐彭城劉軻慕孟子而命名著翼孟三卷白樂天記其事賴以不朽嘉材視劉何愧特予非樂天比其能使嘉材不朽乎慶元六年四月戊戌
  江西通志陸筠字嘉材一字元禮金谿人紹興中進士官江西帥司參議奉祠平生好孟子因著翼孟音解甞過豐城僑居南禪寺緑筠軒愛其名與已協遂留不去
  南昌府志筠作翼孟音解凡九十一條
  倪氏孟子問答
  十二卷
  佚
  朱子孟子集注
  宋志十四卷
  存
  㬊淵曰淳熙四年文公年四十八注孟子子産聽鄭國之政謂成周改歳首而不改月則晚年之確論也甞欲更注而其書已行於世以時令考之戌亥之月未甚寒猶可褰裳以涉也子丑之間涸隂沍寒當此之時而以乗輿濟民民能免於病涉乎橋梁道路可以觀政九月成杠十月成梁戒事之辭也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序事之辭也國語有戒備之意孟子就凍極之時言之皆夏時云
  孟子集義初名精義
  宋志十四卷
  存
  孟子或問
  宋志十四卷
  
  孟子問辨
  十一卷
  存
  右見本集
  孟子要略
  未見
  真徳秀序曰太守陳侯既刋文公朱先生論語詳說於郡齋又得孟子要略以示學者曰先生之於孟子發明之也至矣其全在集注而其要在此編蓋性者義理之本源學者必明乎此而後知天下萬善皆由此出非有假乎外也故此編之首曰性善焉性果何物哉曰五常而已耳仁義者五常之綱領也故論性之次曰仁義焉心者性之主不可以無操存持養之功故論心為仁義之次事親從兄天性之自然而本心發見之尤切者也故孝弟為論心之次仁義者人心之所同而所以賊之者利也學者必審乎義利之分然後不失其本心之正故義利為孝弟之次義利明矣推之於出處則修吾之天爵而不誘於人爵推之於政事則純乎王道而不雜乎霸功故義利之次二者繼之聖賢之學循天理之正所以盡其性也異端之學循人欲之私所以拂其性也故以是終焉先後次第之别其指豈不甚明也哉學者於集注求其全體而又於此玩其要指焉則七篇之義無復餘藴矣雖然學者之於道豈茍知而已耶昔甞聞先生與其門人論輯此書之意而誨之曰觀書不可僅過目而止必時復玩味庶幾忽然感悟到得義理與踐履處融㑹乃為自得嗚呼是又先生教人之要指也予之刻此書也豈茍然哉侯以序引見屬退惟末學未能窺先生之門牆故於侯之命雖不敢辭而亦不敢以序自任也故論次侯本語系諸編末為朋友共講云
  按是序亦載劉爚雲莊集
  讀余氏尊孟辨說
  一卷
  存
  黄氏孟子講義
  一卷
  存
  幹自述曰幹䝉恩假守漢陽每念此郡士風簡質渾厚可與適道輒誦所聞以與士友講說為孟子講義二十章衰晚愚昧廢學日久不足以發明聖賢之藴奥然孟子之書明白切至誦其本文亦足以使人興起於此二十章之中玩味而有得焉則七篇之指可以類推聖賢之道可以馴致惟諸友勉之庶幾異日漢水之濱將有聖道為諸儒倡者矣嘉定乙亥長至
  輔氏孟子答問
  未見
  袁桷論孟答問總序曰解經莫嚴於聖賢見於語孟其語簡其㫖明子思之釋經尤得聖人之微㫖今其書具在也自漢傳注之學興蔓辭衍說浸淫乎萬言魏晉一切掃削明理之說歸於空𢆯二者之弊遂淪於偏滯學者昧昧無所依憑焉踰千有餘歳矣至宋舂陵碩儒開伊洛之緒正説至道粲於簡册良謂大備後朱文公出懼其剽竊之近似也源同而派别之統宗據要蓋將使夫學者不躐等而進若律之有均衡之有權不得以錙銖差也既又懼其疑之未釋復為問答以曲喻之其詳且盡不復可以有加矣書大行於天下而後之師慕者類天台釋氏之教文旁行側注挈綱立目茫乎皓首不足以窺其籓籬卒至於聖人之經㫖莫之有解日從事於口耳孩提之童齊襟拱手相與言道徳性命者皆是也桷幼承父師獨取黄輔二先生之書而讀之黄公之書甞輔翼其未備若可疑者則以昔之所聞於先師而申明之至於輔公則直彰其義衍者隠之幽者暢之文理炳著不别為標的以盡夫事師之道微文小義簡焉以釋經為急而其知行體用之說不蘄合而有合矣二公所為是誠有益於後世而今世補文公之遺書夸多務博雜然前陳莫知簡擇予獨病之合黄輔以傳則文公授受之㫖益得以達輔公書其子季章舊刻於武岡兵禍散軼今其從孫政與其子華亭丞友仁相與謀曰遺書不傳吾輔氏子孫責曷敢緩遂刻先生之書於家塾俾序其事予獨連言於黄公者將使夫後人知二公為文公親授黄公之澤已斬輔氏為未墜是可哀也已是可嘉也已願勉哉正學之興其必在是也
  許氏孟子說
  
  朱子曰順之孟子說備見用意之精但苦於太高却失本意
  㬊氏孟子注
  
  曹學佺曰淵字亞夫號蓮蕩晉中郎將㬊靖之後世居襄陽後徙居蜀家涪坪山受學於晦菴
  鄒氏補之孟子注
  
  馮氏孟子圖
  
  張氏顯父孟子問荅
  
  戴銑曰顯父字敬之
  劉氏孟子注解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四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