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考 (四庫全書本)/卷235
經義考 卷二百三十五 |
欽定四庫全書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五
翰林院檢討朱彞尊撰
孟子〈五〉
徐氏〈存〉孟子解
佚
章氏〈服〉孟子解
三卷
佚
黄氏〈次伋〉評孟
佚
周密曰黄次伋作評孟
李氏〈彖〉孟子講義
佚
徐氏〈珦〉孟子解
佚
潘氏〈好古〉孟子說
佚
袁氏〈甫〉孟子解
佚
宋史袁甫字廣微學士燮之子嘉定七年進士第一吏部侍郎兼國子祭酒權兵部尚書卒諡正肅
陳氏〈易〉孟子解
佚
陳氏〈駿〉孟子筆義
佚
孫氏〈奕〉孟子明解
十四卷
未見
按聚樂堂藝文目有之
王氏〈自申〉孟子㫖義
佚
魏了翁志墓曰公字仲甫登淳熙五年進士知信州
陳氏〈藻〉孟子解
佚
陳氏〈櫄〉孟子解
佚
陳氏〈耆卿〉孟子記䝉
佚
葉適論孟記䝉跋曰古聖賢之微言先儒所共講也然皆曰至二程而始明凡二程所甞講皆曰至是止矣其密承親領游楊尹謝之流而張吕朱氏後時同起交闡互暢厥義大𢎞無留藴焉竊怪數十年士之詣門請益厯階都奥者提䇿警厲之深涵玩充溢之久固宜各有論述自名其宗而未聞與衆出之以扶翼其教何哉豈敬其師之所以覺我而謙於我之所以覺人歟天台陳耆卿生晚而又獨學奚遽筆之書然觀其簡峻捷疾㑹心切已則非熟於其統要者不能入也總括凝聚枝源派本則非博於其倫類者不能推也機鑰嚴祕門藏户攝則非老於其室家者不能守也勾萌榮動春華秋實則非妙於其功用者不能化也蓋數十年所未見而一日得之余甚駭焉嗟夫余雖後死而素無其質終不足以進此道矣使子及其時步趨規矩於親領密承之間回復折旋於互暢交闡之盛不挺然異材乎不柄受之以扶翼其教乎愧余之不足進余昔之言也美余之不可及余今之言也當以今之言為揭
趙氏〈善湘〉孟子解
十四卷
佚
夏氏〈良規〉孟子解
佚
傅氏〈子雲〉孟子指義
佚
時氏〈少章〉孟子大義〈一作贅説〉
佚
黄氏〈宙〉孟子解
佚
李氏〈惟正〉翼孟
佚
魏了翁志墓曰君諱惟正字中父卭之蒲江人紹熙八年進士令仁夀僉書大安軍判官逆曦變起潔身自全今辟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甞著書翼論孟至是翼孟猶未成書公退則竟其說内外勞勩遂得疾卒
魏氏〈天祐〉孟子説
佚
戴氏〈溪〉石鼓孟子答問
宋志三卷
佚
錢氏〈文子〉孟子傳賛
宋志十四卷
佚
王氏〈萬〉孟子説
佚
蔡氏〈元鼎〉孟子講義
佚
魏氏〈了翁〉孟子要義
十四卷
未見
譙氏〈仲午〉孟子㫖義
佚
魏了翁志墓曰譙仲甫諱仲午其先由卭徙蒲江嘉定四年登進士第授迪功郎調雙流縣尉陞從事郎調隆州州學教授轉通直郎致仕其遺文有孟子㫖義藏於家cq=29
蔡氏〈模〉孟子集疏
十四卷
存
蔡杭後序曰杭聞之先師曰論孟二書孔門傳授心法也古之學者其始即此以為學其卒非離此以為道窮理盡性修已治人内外一致蓋取諸此而已噫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聖人盛徳大業日新而富有其存神過化固有在言語之外者子貢所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者此也至若語之而不惰於吾言無所不說非顔氏子其誰能之故自曽子之徒㑹集以為論語孟氏傳得其宗著書七篇有以廣其所未發以此見聖人之精藴與天地相為無窮非大賢成徳何足以蠡測而管窺之哉自漢以來及我有宋訓釋論孟凡幾家求其得聖賢之意蓋鮮矣天不愛道濓溪周子生焉為民先覺絶學賴以復續再傳而得河南二程子然後孔孟之教復行其書稍稍尊信於世迨及紫陽朱子沿流泝源集諸儒之大成洞四書之藴奥天下學者翕然宗之若論孟二書則有集義以發其所疑有或問以别其所異於是盡平生之力兼衆說之長而集注出焉蓋至於今家傳人誦學者有所標的其羽翼斯文之功顧不大歟噫朱子之心即程周之心孔孟之心能言者不可復加矣杭之王父西山府君在師門最久朱子因以老友稱之甞引以自匹則曰翁季二書之㑹萃也取舍決擇與有聞焉先伯父節齋府君先君子九峰府君克世師師學易簀不離左右得於問辨講明為尤詳先君子謂杭兄弟曰學二書者求諸集注固也集注氣象涵蓄語意精密至引而不發尤未易讀嘗欲取集義或問及張吕諸賢門人髙弟往復問荅語如朱子所謂蒐輯條流附益諸說者類聚縷析期於語脈分明宗㫖端的而已不幸齎志以往嘉熙己亥杭需次家食伯氏覺軒相與語及過庭舊聞慨然旁搜博取以就先志越明年重罹陟屺之戚廬墓東原對牀讀禮之暇益繙閱諸書參伍考訂至忘寢食伯氏不以杭無似俾共商㩁焉朝夕玩味稽合蓋亦有年杭以隨牒四方不獲執筆硯從伯氏卒業歳在丙午備員冊府伯氏以書誨杭曰集疏成編今九年矣吾未敢脫稿尚冀有進試為我序所以㑹集之意杭聞伯氏究心於是也參或問以見同異采集義以備缺遺文集則以剖決而無隠語録則以講辨而益精以至兩世之所見聞門人之所敷繹有足以發越朱子言外之意及推廣其餘說者㑹而通之間以評論附焉故觀集疏者集注之意易見觀集注者論孟之指益明恍如侍席於竹林精舍問雖千載猶一日也然則集疏之作有助於學者不既多乎抑先君子有言書之成也不易讀其書者可以易而得之乎不敢僭書篇端姑述其槩於後與同志共之
王氏〈奕〉孟子說
佚
王氏〈汝猷〉孟子辨疑
宋志十四卷
佚
饒氏〈魯〉孟子記聞
佚
馬氏〈廷鸞〉孟子㑹編
佚
劉氏〈元剛〉孟子演義
佚
朱氏〈申〉孟子箋
佚
黄氏〈震〉讀孟子日抄
一卷
存
王氏〈柏〉孟子通㫖
七卷
未見
金氏〈履祥〉孟子考證
未見
陳氏〈普〉孟子纂要
佚
普自序曰孟子七篇之書其大原大本皆從性善流出臨機應物縱横出沒雖千變萬化而脈絡貫通條理分明曽不離乎一本之妙戰國之時人欲横流異端交亂壊人心術孟子揭性善二字所以開人心之蔽塞邪說之原其有功於聖門者不細矣其言仁義禮智則曰心之固有非由外鑠惻隠羞惡辭讓是非之情則以為五性之端孩提親愛則指其良知之發乍見孺子入井則明其本然之善窮理則曰盡心知性修身則曰存心養性養心則曰寡欲學問則曰求放心不動心則曰持志養氣天道人道則曰誠者思誠牛山之木山徑之蹊夜氣之存斧斤之伐皆極言存心養性工夫陳王道則以仁義事君則曰格非心行王政則推其不忍之心保赤子則曰舉斯加彼論王霸則以用心之誠偽言桀紂則以其失民心堯舜則曰不失其性湯武則曰善反諸身喪親則曰自盡兼愛則言一本不為枉尺直尋不肯背馳詭遇安於義命不慕乎人爵之榮富貴利禄則曰所性不存困窮拂鬱則曰動心忍性知幾能權見道不惑長短輕重權度不差用心措慮隨事制宜其本原統㑹皆自性善中來七篇上下若萬語千言不出乎一心之妙用蓋其學本子思子思出於曽子曽子親承一貫之㫖而學専於内故傳之無弊性善之㫖又自明徳修道中來故其為言多與中庸大學相表裏所以繼往聖開來學正人心破邪說其功徳被於無窮教化行乎萬世學者有見於此而後知其性善之本仁義禮智不從外得一心之中萬理咸備雖堯舜人皆可為庶有以發憤自强不徒自暴自棄云耳然微程朱發明奥㫖則亦孰知斯人之為功而識乎性之本善也予於習讀之暇姑撮一二要㫖以為䝉訓庶幾思索而有得其意云
亡名氏集百家孟子解
通考十二卷
佚
晁公武曰集古今諸儒自裴日休至强至賈同百餘家解孟子成一編
王氏〈若虚〉孟子辨惑
一卷
存
若虚自述曰孟子謂說詩者不當以文害辭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趙氏曰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說詩也此最知言蓋孟子之書隨機立教不主故常凡引人於善地而已故雖委巷野人之所傳茍可駕說以明道皆所不擇其辭勁其氣厲其變縱横而不測蓋急於救世而然以孔子微言律之若參差而不合所以生學者之疑誠能以意逆志而求之如合符契矣趙氏雖及知此而不能善為發明是以無大功於孟子司馬君實著所疑十餘篇蓋淺近不足道也蘇氏解論語與孟子辨者八其論差勝自以去聖人不逺及細味之亦皆失其本㫖張九成最號深知者而復不能盡如論行仁政而王王者之不作曲為䕶諱不敢正言而猥曰王者王道也此猶是鄭厚輩所見至於對齊宣湯武之問辨任人食色之惑皆置而不能措口嗚呼孟子之意難明如此乎
趙氏〈秉文〉刪集孟子解
十卷
佚
劉氏〈章〉刺刺孟
一卷
佚
杜氏〈瑛〉孟子集注旁通
四卷
未見
李氏〈恕〉孟子旁注
七卷
佚
吳氏〈迂〉孟子集注附録
未見
讀孟子法
一卷
未見
李氏〈昶〉孟子權衡遺說
五卷
佚
元史昶取孟子舊說新說矛盾者參考歸一附以己見為孟子權衡遺說五卷
夏侯氏〈尚𢆯〉原孟
未見
陸元輔曰元華亭夏侯尚𢆯文卿撰别字石嵓
亡名氏孟子通解
十四卷
佚
孟子衍義
十四卷
佚
孟子思問録
一卷
佚
孟子旁解
七卷
未見
黄虞稷曰以上四部不知撰人皆元人所著也旁解首載趙氏題辭其本文下細書以釋之
劉氏〈三吾〉等孟子節文
二卷
未見
張萱曰洪武間翰林學士劉三吾上言孟子一書中間詞氣抑揚太過請節去八十五條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其餘存者頒之學官上可其奏命曰節文
楊士竒曰孟子節文一冊有翰林學士劉三吾題辭蓋三吾等奏請為之者也總一百七十餘條此外惟課試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而已刋板在太學祝允明曰聖祖以孟子當戰國之世故辭氣或抑揚太過今天下一統學者不得其本意而槩以見之言行則學非所學而用非所用命劉三吾刪其過者為孟子節文不以命題取士
楊氏〈守陳〉孟子私抄
七卷
未見
守陳自序曰䝉抄孟子一如論語之例既輟筆仰而思之孔子在當時或譏或毁鮮知其聖惟其門人若回賜數人知之深耳暨其卒也世稍誦法之然皆識其小而遺其大得其麤而忘其精雖檀弓所記之言行亦或有失其真而况乎他逮夫世逺言湮異端雜出惟孟子傳得其真所著若性善四端義利王霸之類皆發明其大與精者且闢楊墨拒儀衍而獨尊之謂其賢於堯舜邁於夷尹恵自生民以來所未有者其論明辨博偉足詔萬世至今人仰孔子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者孟子之力居多也孟子在當時亦多譏毁之者後世若荀卿王充蘇軾李覯鄭樵馮休之論尚諵諵不已尊信之者惟趙邠卿韓文公二程子張南軒陸嘉材余隱之纔幾人耳至朱子尊信尤至謂其道性善大有功於聖門也言思誠得曽思之所授受也論經界喪禮見命世亞聖之大才也歴叙羣聖見自任之重也凡七篇之言皆為發明其藴奥至於馮李鄭三人之說又皆别白其瑕疵故至今論書則必稱論孟論人則稱孔孟而翕然無異詞者朱子之功多矣然則孔子之道得孟子而益彰孟子之道得朱子而彌著三子之道一也而淺深異焉志學從心孔子之所以聖也知言養氣孟子之所以亞聖也窮理反躬朱子之所以賢也學朱子而漸造乎孟子造孟子而寖近乎孔子此士之所當務也䝉竊有志焉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書是以自䇿
李氏〈承恩〉孟子記
未見
童氏〈品〉孟子編類 鄒書
俱未見
吕氏〈柟〉孟子因問
三卷
未見
林氏〈士元〉孟子衍義
未見
陸元輔曰士元夐山人正徳甲戌進士
楊氏〈時喬〉孟子古今四體文
七卷
存
李氏〈栻〉孟子道性善編
一卷
未見
李氏〈鼎〉孟子詁
一卷
未見
萬氏〈表〉孟子摘義
未見
管氏〈志道〉孟子訂釋
七卷
存
陳氏〈士元〉孟子雜記
四卷
存
姚氏〈舜牧〉孟子疑問
七卷
存
王氏〈豫〉孟子尊周辨
一卷
未見
鄭元慶曰王豫字介夫烏程人萬厯丁丑進士厯官福建按察司僉事
郝氏〈敬〉孟子說解
十四卷
存
陸元輔曰郝仲輿孟子說解前有讀孟子三十一條為一卷又孟子遺事一卷餘隨文詳說十二卷
陳氏〈懿典〉孟子貫義
二卷
存
懿典自序略曰十三經中孟子有趙岐注晦菴為孟子集注又於禮記中表章曽子大學子思中庸為之章句與論語集注並行號為四書成祖文皇帝詔儒臣編輯四書五經大全科場取士士皆各占一經而論孟學庸三義則人人所同誠重之也大學中庸本皆一篇朱子析為章句其次第貫通之脈絡自在不必添說論語孟子注疏集注於一章下有小引而有無詳略不同予在京邸時曽為論語衍其義數篇歸來始竣後又演孟子前三篇病冗寢閣已已復為續之庚午春仲始卒業而為之序
顧氏〈起元〉讀孟私箋
二卷
未見
戴氏〈君恩〉繪孟
七卷
存
林侗曰戴君恩字忠甫澧州人萬厯癸丑進士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陳氏〈一經〉孟子大全纂
五卷
存
黄氏〈宗羲〉孟子師說
一卷
存
宗羲自序曰天下之最難知者一人索之而弗獲千萬人索之而無弗獲矣天下之最難致者一時窮之而未盡千百年窮之而無不盡矣四子之義平易近人非難知難盡也學其學者詎止千萬人千百年而明月之珠尚沉於大澤既不能當身理㑹求其著落又不能屏去傳注獨取遺經精思其故成說在前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宜其學者之愈多而愈晦也先師子劉子於大學有統義於中庸有慎獨義於論語有學案皆其微言所寄獨孟子無成書羲讀劉子遺書潜心有年麤識先師宗㫖所在竊取其意因成孟子師說一卷以補其所未備或不能無所出入以俟知先生之學者糾其謬云
經義考卷二百三十五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