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羣書治要
卷九
作者:魏徵 
卷十

孝經

编辑

仲尼居,仲尼,孔子字。曾子侍,曾子,孔子弟子也。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子者,孔子。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以,用也。睦,親也。至德以教之,要道以化之,是以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也。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參,名也。參不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於孝,故曰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人親愛莫善於孝,故言教之所由生。復坐,吾語汝,身體髪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大雅者,詩之篇名,無念,無忘也。聿,述也。修,治也。為孝之道,無敢忘爾先祖,當修治其德矣。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愛其親者,不敢惡於他人之親。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己慢人之親,人亦慢己之親,故君子不為也。愛敬盡於事親,盡愛於母,盡敬於父。而德教加於百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故德教加於百姓也。形于四海,本書形作刑,形,見也。德教流行見四海也。蓋天子之孝也。呂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呂刑,尚書篇名,一人,謂天子,天子為善,天下皆賴之。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愛下,謂之不驕,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節謹度,滿而不溢,費用約儉,謂之制節,奉行天子法度,謂之謹度,故能守法而不驕逸也。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居高位能不驕,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雖有一國之財而不奢泰,故能長守富。富貴不離其身,富能不奢,貴能不驕,故云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上能長守富貴,然後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賦斂,省傜役,是以民人和也。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恐懼,兢兢,戒慎,如臨深淵,恐墜,如履薄冰,恐陷。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不合詩書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不合禮樂則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詩書則不言。非道不行,非禮樂則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法先王服,言先王道,行先王德,則為備矣。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夜,暮也。一人,天子也。卿大夫當早起夜臥以事天子,勿懈惰。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事父與母,愛同敬不同也。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事父與君,敬同愛不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兼,并也。愛與母同,敬與君同,并此二者,事父之道也。故以孝事君則忠,移事父孝以事於君則為忠也。以敬事長則順,移事兄敬以事於長則為順矣。忠順不失,以事其上,事君能忠,事長能順,二者不失,可以事上也。然後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忝,辱也。所生,謂父母,士為孝當早起夜臥,無辱其父母也。

因上舊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順四時以奉事天道。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視其高下,此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行不為非為謹身,富不奢泰為節用,度財為費,父母不乏也。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總說五孝,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孝無終始,能行孝道,故患難不及其身,未未下九字恐有脱誤之有者,言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上從天子下至庶人皆當為孝無終始,曾子乃知孝之為大。子曰:夫孝,天之經也。春秋冬夏,物有死生,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山川高下,水泉流通,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悌恭敬,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天有四時,地有高下,民居其間,當是而則之。則天之明,則,視也。視天四時無失其早晚也。因地之利,因地高下所宜何等。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以,用也。用天四時地利,順治天下,下民皆樂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也。其政不嚴而治,政不煩苛,故不嚴而治也。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見因天地教化民之易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先修人事,流化於民也。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也。先之以敬讓,而民不争,若文王敬讓於朝,虞,芮推畔於野,上行之則下效法之。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善者賞之,惡者罰之,民知禁,不敢為非也。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不敢遺小國之臣,古者諸侯歲遣大夫聘問天子,天子待之以禮,此不遺小國之臣者也。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古者,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天子使世子郊迎,芻禾百車,以客禮待之。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諸侯五年一朝天子,各以其職來助祭宗廟,是得萬國之歡心,事其先王也。治國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治國者,諸侯也。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之心,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養則致其樂,故親安之也。祭則鬼饗之,祭則致其嚴,故鬼饗之。是以天下和平,上下無怨故和平。灾害不生,風雨順時,百穀成熟。禍亂不作,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是以禍亂無緣得起也。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故上明王所以灾害不生,禍亂不作,以其孝治天下,故致於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覺,大也。有大德行,四方之國,順而行之也。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貴其異於萬物也。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者德之本,又何加焉。孝莫大於嚴父,莫大尊嚴其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尊嚴其父,莫大於配天,生事愛敬,死為神主也。則周公其人也。尊嚴其父配食天者,周公為之。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郊者祭天名,后稷者周公始祖。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之父,明堂,天子布政之宮,上帝者,天之别名。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周公行孝朝,越裳重譯來貢,是得萬國之歡心也。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豈聖人所能加。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因人尊嚴其父,教之為敬,因親近於其父,教之為愛,順人情也。聖人之教,不肅而成,聖人因人情而教民,民皆樂之,故不肅而成也。其政不嚴而治,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本謂孝也。父子之道,天性也。性,常也。君臣之義也。君臣非有天性,但義合耳。父母生之,續莫大焉。父母生子,骨肉相連屬,復何加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君親擇賢,顯之以爵,寵之以禄,厚之至也。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人不能愛其親而愛他人親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能敬其親而敬他人之親者,謂之悖禮也。以順則逆,以悖為順,則逆亂之道也。民無則焉。則,法。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惡人不能以禮為善,乃化為惡,若桀纣是也。雖得之,君子所不貴,不以其道,故君子不貴。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君子不為逆亂之道,言中詩書,故可傳道也。行思可樂,動中規矩,故可樂也。德義可尊,可尊法也。作事可法,可法則也。容止可觀,威儀中禮故可觀。進退可度,難進而盡忠,易退而補過。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畏其刑罰,愛其德義。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淑,善也。忒,差也。善人君子,威儀不差,可法則也。

子曰:孝子之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樂竭歡心以事其親。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雖尊為君而不驕也。為下不亂,為人臣下,不敢為亂也。在醜不争,醜,類也。以為善,不忿争。居上而驕則亡,富貴不以其道,是以取亡也。為下而亂則刑,為人臣下好作亂,則刑罰及其身。在醜而争則兵,朋友中好為忿争者,惟兵刃之道。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夫愛親者,不敢惡於人之親,今反驕亂分争,雖日致三牲之養,豈得為孝子。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五刑者,謂墨,劓,臏,宮宮下舊有割字,删之,大辟也。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事君先事而後食禄,今反要君,此無尊上之道。非聖人者無法,非侮聖人者不可法。非孝者無親,己不自孝,又非他人為孝,不可親。此大亂之道也。事君不忠,侮聖人言,非孝者,大亂之道也。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夫樂者感人情,樂正則心正,樂淫則心淫也。安上治民,莫善於禮,上好禮則民易使。禮者,敬而已矣。敬,禮之本,有何加焉。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悅者衆,所敬一人,是其少,千萬人悅,是其衆。此之謂要道也。孝悌以教之,禮樂以化之,此謂要道也。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見之也。但行孝於內,流化於外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天子父事三老,所以敬天下老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天子兄事五更,所以教天下悌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天子郊則君事天,廟則君事尸,所以教天下臣。《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以上三者教於天下,真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至德之君,能行此三者,教於天下也。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欲求忠臣,出孝子之門,故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以敬事兄則順,故可移於長也。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君子所居則化,所在則治,故可移於官也。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七人者,謂大師,大保,大傅,左輔,右弼,前疑,後丞,維持王者,使不危殆。諸侯有争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争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尊卑輔善,未聞其官。士有争友,則身不離於令名,令,善也。士卑無臣,故以賢友助己。父有争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争之,從父之命,又焉得為孝乎。委曲從父命,善亦從善,惡亦從惡,而心有隱,豈得為孝乎。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盡孝於父,則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盡孝於母,能事地察,其高下視其分,察也。長幼順,故上下治,卑事於尊,幼順於長,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能明,事地能察,德合天地,可謂彰也。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雖貴為天子,必有所尊,事之若父,三老是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必有所先,事之若兄,五更是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設宗廟,四時齋戒以祭之,不忘其親。修身慎行,恐辱先也。修身者,不敢毁傷,慎行者,不歷危殆,常恐其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事生者易,事死者難,聖人慎之,故重其文。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孝至於天則風雨時,孝至於地則萬物成,孝至於人則重譯來貢,故無所不通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孝道流行,莫敢不服。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上下下舊有治字,删之能相親也。君臣同心,故能相親。

論語

编辑

學而

编辑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先能事父兄,然後仁可成。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子,孔子,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悅之,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孔子弟子曾參也。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言凡所傳之事,得無素不講習而傳之者也。

子曰:導千乘之國,導謂為之政教也。敬事而信,為國者舉事必敬慎,與民必誠信也。節用而愛人,節用,不奢侈也。國以民為本,故愛養之。使民以時。不妨奪農務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者,古之遺文。

子夏曰:孔子弟子卜商也。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盡忠節,不愛其身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主,親也。憚,難也。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人君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於厚也。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人知禮貴和而每事從和,不以禮為節,亦不可行也。

為政

编辑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德者無為,猶北辰之不移,而衆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篇之大數。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歸於正也。

子曰:導之以政,政謂法教。齊之以刑,民免而無耻,苟免。導之以德,德謂道德。齊之以禮,有耻且格。格,正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忠信為周,阿黨為比。小人比而不周。

哀公問曰:何謂則民服,哀公,魯君謚也。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錯,置也。舉正直之人用之,廢置邪枉之人,則民服其上。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康子,魯卿季孫肥也。子曰:臨之以莊則敬,莊,嚴也。君臨民以嚴,則民敬上也。孝慈則忠,君能上孝於親,下慈於民,則民忠矣。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舉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則民勸。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無信,其餘終無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車,牛車,輗,轅端横木以縛軛者,小車,駟馬車,軏,轅端上曲鈎衡者也。

八佾

编辑

林放問禮之本,林放,魯人。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易,和易,言禮之本意,失於奢不如儉也。喪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謂祭百神。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定公,魯君謚。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

编辑

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造次,急遽也。顛沛,僵仆也。雖急遽僵仆,不違仁也。

子曰:民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此黨,謂族親也。過厚則仁,過薄則不仁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難也。不能以禮讓為國乎。如禮何。如禮何者,言不能用禮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俱不得中,奢則驕溢招禍,儉約則無憂患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訥,遲鈍也。言欲遲,行欲疾。

公冶長

编辑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孔文子,衛大夫孔圉。子曰:敏而好學,不耻下問,是以謂之文。敏者,識之疾也。

子謂子産,有君子之道四焉。子産,公孫僑也。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足恭,便僻貌也。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丘明,魯大史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訟猶責也。言人有過莫能自責也。

雍也

编辑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顏回,孔子弟子也。遷者移也。不貳過,有不善未嘗復行也。

述而

编辑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也。不善不能改也。是吾憂也。夫子常以此四者為憂也。

子之所慎,齊,戰,疾。慎齊,尊祖考,慎戰,重民命,慎疾,愛性命也。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道不遠,行之則是。

泰伯

编辑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葸,畏懼之貌也。言慎而不以禮節之,則常畏懼。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絞,刺。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偸。興,起也。能厚於親屬,不遺忘其故舊,行之美者也。則皆化之,起為仁厚之行,不偷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大也。毅,强而能斷也。士弘毅然後能負重任致遠路也。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仁以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後已,遠莫遠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欲各專一於其職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言此者,勉人學也。

子曰:巍巍乎。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美其有成功,能擇任賢臣。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則,法也。美堯能法天而行化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蕩蕩,廣遠之稱也。言布其德廣遠,民無能識名焉。焕乎。其有文章也。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禹,稷,契,皋陶,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亂,治也。治官者十人,謂周公,召公,太公,畢公,榮公,大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适,其一人謂文母也。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斯,此也。言堯舜交會之間,比於此周,周冣盛多賢,然尚有一婦人,其餘九人而已,人才難得,豈不然乎。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力下脱乎字,溝洫,禹,吾無間然矣。間,非也。菲,薄也。致孝于鬼神,謂祭祀豐潔也。黻,祭服之衣,冕,冠名也。

子罕

编辑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簣,土籠也。此勸人於道德也。為山者其功雖已多,未成一籠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見其志不遂,故不與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平地者將進加功,雖始覆一簣,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據其欲進而與之。

顏淵

编辑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約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猶見歸,况終身乎。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行善在己不在人。曰:請問其目,知其必有條目,故請問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四者,克己復禮之目。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敬事此語,必行之。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仁之道莫尚乎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在邦為諸侯,在家為卿大夫。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子張,孔子弟子顓孫師也。譖人之言,如水之浸潤,以漸成之,膚受,皮膚外語,非其內實也。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無此二者,非但為明,其德行高遠,人莫之及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邦不可失信。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對曰:盍徹乎。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謂之徹也。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二,謂什二而税。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辨,别。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徙義,見義則徙意從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愛惡當有常,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與人等。必也。使無訟乎。化之在前。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而正,孰敢不正。康子,魯上卿,諸臣之帥。

季康子患盗,問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言民化於上,不從其令,從其所好。

季康子問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就,成也。欲多殺以止姦也。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風,必偃。亦欲康子先自正也。偃,仆也。加草以風,無不仆者,猶民之化於上也。

樊遲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孔子弟子樊須也。慝,惡也。修,治也。治惡為善。子曰: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先勞於事,然後得報。攻其惡,毋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問智。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舉正直之人用之,廢邪枉之人,則皆化為直也。樊遲退,見子夏。曰:何謂也。子夏曰: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言舜,湯有天下,選擇於衆,舉皋陶,伊尹,則不仁者遠,仁者至矣。

子路

编辑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孔子弟子仲由也。先導之以德,使人信之,然後勞之。易曰:悅以使民,民忘其勞。請益。曰:毋倦。子路嫌其少,故請益,曰無倦者,行此上事無倦則可矣。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孔子弟子冉雍也。言為政當先任有司,而後責其事也。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汝所不知者,人將自舉之,各舉其所知,則賢才無遺矣。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問往將何所先行之也。子曰:必也正名乎。正百事之名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禮以安上,樂以移風,二者不行,則有淫刑濫罰矣。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也。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

子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情,情實也。言民化上各以實應也。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令,教令也。

子適衛,冉子僕,冉有御也。子曰:庶矣哉。庶,衆也。言衛民多也。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勝殘,勝殘暴之人使不為惡也。去殺,不用刑殺也。誠哉是言也。古有此言,孔子信之。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子曰: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國,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者是其幾也。以其大要,一言不能興國也。幾,近也。有近一言興國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事不可一言而成知,如此則可近之。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言無樂於為君,所樂者,唯樂其言而不見違也。如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人君所言善,無違之者,則善也。所言不善,而無敢違之者,則近一言而喪國矣。

葉公問政,葉公名諸梁。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莒父,魯下邑也。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事不可以速成,而欲其速,則不達矣。小利妨大,則大事不成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弃也。雖之夷狄無禮義之處,猶不可弃去而不行之。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南國之人也。言巫醫不能治無常之人。善夫。善南人之言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也。

子貢問曰:鄕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鄕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鄕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善人善己,惡人惡己,是善善明,惡惡著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悅也。不責備於一人,故易事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度才而官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自縱泰,似驕而不驕,小人拘忌,而實自驕矜也。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弃之。言用不習之民使之戰,必破敗,是為弃之。

憲問

编辑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有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雖曰君子,猶未能備也。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公叔文子,衛大夫。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也。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也。

子謂衛靈公之無道也。季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言雖無道,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也。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而犯之。事君之道,義不可欺,當犯顏諫争。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有人來,不逆之以為詐,不億疑之以為有不信,然而人有詐不信有以先發知之,是人賢逆詐億不信,所以恨耻之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敬其身也。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病猶難也。

衛靈公

编辑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也。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乎哉。言不可行也。子張書諸紳。紳,大帶也。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而害仁,死而後成仁,則志士仁人不愛其身也。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據見萬物之生,以為四時之始,取其易知也。乘殷之輅,大輅越席,昭其儉也。服周之冕,取其黈纊塞耳,不任視聽。樂則韶舞,韶,舜樂也。盡善盡美,故取之。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危,俱能惑人心使淫亂危殆,故當放遠之也。

子曰:人而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文仲,魯大夫也。柳下惠,展禽也。知賢不舉,為竊位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責己厚,責人薄,所以遠怨咎也。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終身行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亂大謀。巧言利口則亂德義,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或衆阿黨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好惡不可不察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材大者道隨大,材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也。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季氏

编辑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歸咎於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古之良史也。言當陳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言輔相人者,當能持危扶顛,若不能,何用相為也。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毁於櫝中,是誰之過與,柙,檻也。櫝,櫃也。失虎毁玉,非典守者過耶。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固,城郭完堅,兵甲利也。費,季氏邑。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疾如汝言。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舍其貪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治之不均平。不患貧而患不安,憂不能安民耳,民安國富。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政教均平,則不患貧矣。上下和同,則不患寡矣。大小安寧,不傾危矣。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蕭之言肅也。墻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後季氏家臣陽虎果囚季桓子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便辟,巧避人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面柔者也。友便佞,損矣。便,辯也。謂佞而辯。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動則得禮樂之節。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恃尊貴以自恣。樂佚遊,佚遊,出入不節。樂宴樂,損矣。宴樂,沈荒淫黷也。三者自損之道。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隱,匿,不盡情實。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未見君子顏色所趨向而便逆先意語者,猶瞽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貪得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順吉逆凶天之命。畏大人,大人即聖人,與天地合德也。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謂有所不通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得而稱焉。千駟,四千疋也。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首陽,山名,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此所謂以德為稱。

陽貨

编辑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君子慎所習。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不見侮也。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應事疾則多成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由,汝聞六言六蔽乎。對曰:未,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仁者愛物,不知所以裁之,則愚也。好智不好學,其蔽也蕩,蕩,無所適守。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父子不知相為隱之輩。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狂,妄抵觸人也。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言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樂之所貴者,移風易俗也。非但謂鐘鼓而已。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哉。言不可與事君。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無所不至者,言邪媚無所不為。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其邪好而奪正色。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其邪音而亂雅樂。惡利口之覆邦家也。利口之人,多言少實,苟能悅媚時君,傾覆國家也。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惡者,好稱說人惡,所以為惡也。惡居下流而訕上者,訕,謗毁也。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窒,塞。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智者,徼,抄也。抄人之意以為己有。惡不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訐,謂攻發人之陰私。

微子

编辑

柳下惠為士師,士師,典獄之官也。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國,俱當復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周公謂魯公,魯公,周公之子伯禽也。曰:君子不施其親,施,易也。不以他人之親易己之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以,用也。怨不見聽用也。故舊無大故,則不弃也。無求備於一人。大故,謂惡逆之事也。

子張

编辑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飾其過,不言情實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厲,病。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陽膚,曾子弟子也。士師,典獄官也。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民之離散為輕漂犯法,乃上之所為,非民之過也。當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也。

子貢曰:紂之不善也。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為不善以喪天下,後世憎之甚,皆以天下之惡歸之於紂也。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

堯曰

编辑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無以萬方,萬方不與也。萬方有罪,我身之過。雖有周親,不如仁人,親而不賢不忠,則誅之,管,蔡是也。仁人,箕子,微子,來則用之。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權,秤也。量,斗斛。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重民,國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喪,所以盡哀也。重祭,所以致敬也。寬則得衆,敏則有功,公則悅,言政公平則民悅矣。凡此五五作二帝三王所以治,故傳以示後世也。

子張問政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屏,除也。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人所利而利之,不亦惠而不費乎。利民在政,無費於財。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寡,無小大,無敢慢,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之。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為視成也。慢令致期謂之賊,與民無信而虛刻期。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謂財物俱當與人,而吝嗇於出內,惜難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