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中西各國保存國粹提倡精神文明意見書

聯合中西各國保存國粹提倡精神文明意見書
作者:楊錦森
中華民國2年(1913年)6月1日
1913年6月1日
公布於東方雜誌1912年9卷第12期
本作品收錄於《東方雜誌

  當一千七百八十九年法蘭西革命震動全歐之際。有若爾治福克司Charles James Fox者。喜而歎曰。縱觀古今。惟今日之舉。庶足當世間最偉最佳之事業之稱耳。斯言也。中國無數愛國少年。今日卽不發於吻。亦必久蓄於心。欲言而未言。吾歐西民族之敬愛此東亞巨國而稱美其人民者。亦斷無不與表同情之人。縱或有不以若爾治福克司之言爲言者。亦惟以西歐曙光初發。卽繼以流血與破壞法律。中國今日。固亦有巨魔握刃而立。滴滴之血。已自刃尖下墜。至史家草中國革命史時。必仍有無數大惡不赦之人。逍遙法外而未受其應受之懲罰也。

  但中國之舶。雖猶在狂風駭浪之中。而其希望之境。雖猶爲濃霧所籠罩。吾輩信仰中國將有優美之命運者。均知此狂風駭浪之終歸於平。及此濃霧之終至於散。吾輩夙以爲中國將長眠而永無蘇醒之一日。然而今竟蘇矣。則余儕能不爲抱無窮之樂觀乎。夫中國者。古國也。國之存於斯世者。莫古於中國。當羅馬之初建。中國已久爲一強健之王國。及羅馬之衰亡。中國已成爲世間第一強國。然而西人莫之知也。中國者。目覩歐美諸君主國諸民主國初立其基礎者也。當西方文化猶在草創之際。唐代之詩伯。宋代之畫家。方使中國偉大之文化。漸進於極盛之時代。吾人所視爲中國文化衰落之現象。似是而實非也。以年論之。中國固世間最古之邦。而以精力論。則實爲世間最幼之邦。作者所禱祝者。中國能幷用老人之智慧經驗與少年之精力希望。庶能保守遺傳之國粹。而對於將來。則能明達而有膽識也。

  保存國粹。蓋中國今日所不可不急行提倡之事。吾輩深愛中國之人。羣知中國諸愛國少年。熱心革新。將以古國之國粹。一一擯棄無餘。年少之人。每斥年高之人爲老朽。而不信其智慧與經驗。中國今日。恐將以數千年遺傳之文物。一一束諸高閣。而輸入西方之物質文明。恐將以東方精神文明之根基。一一毀滅無存。而引進歐美之奇技淫巧。中國今日主任革新之人。有曾在歐西留學多年而後歸者。此輩愛國之熱忱。固余儕所熟知。然其中必有不諳中國社會不知中國道德之人。凡泰西之物質文明。自戰艦以至自來水筆。自革鞾以至專事詆諆之新聞紙。一一引入中國。而中國古聖賢之智慧。中國文學之優美。中國美術之榮譽。則一一擯而弗用也。

  吾西人至今始不復以中國之文物爲怪異。而中國多數少年。今反自以爲怪異。吾西人至今始知敬愛中國之社會哲理政治哲理以及道德美術文學。而中國之人。今反自鄙夷其社會哲理政治哲理以及道德美術文化。吾西人向曾詆中國之哲學爲逆理。其美術爲幼稚。其宗敎爲邪惡。其詩歌爲無情。其道德爲蠻野。其習俗爲失當。至今始恍然如夢覺。知向時所詆諆之言。無一不謬。然中國今日乃竟有人以爲吾西人向時詆諆之言。幾無一不確當者。此實今日中國最可駭詫之現象也。

  幸中國人所持之此種態度。決不至於永久。且其從事革新之徒之稍有知識者。亦必不操此種態度。然中國今日有一部份之少年。在此革新社會革新政治之時代。抱有絕巨勢力。則固蓄此鄙夷國粹之心。惟此進步黨之鄙夷國粹。雖屬不當。實則尙爲可恕。以事實而論。中國之文化似無用。中國之文化。旣未能拒絕異族之內犯。祛除外人之專制。亦未能使其人民因而富盛。旣未能引起列強之敬懼。開闢天然之利源。亦未能在科學上發明無數之新事物。故此輩以爲中國之文化。實不足當文化之稱。且其文化。無尙武好勇之精神。故亟欲棄之如敝履。其言曰。歐人之進步。爲吾國所當師法。歐人之務實。足見其有常識。歐人之崇拜金錢。足見其有深慮。及其喜行事。尙文飾。均吾人所應急行效法者也。

  華人對於西方文化。僅見其物質文明而不見其精神文明。此一見解。是否偏而不公。誠爲疑問。然以東西民族歷來之接觸而論。中國人所見之西方文化。實不過物質文明而已。且如歐西今日。寧不注重於物質文明乎。

  無論何種文化。苟欲自存於世。自必注重於物質文明。吾人決不能人人爲詩家美術家哲學家。吾人斷不能人人從事於美事物之創造。以及空理想之硏究。世人而人人爲詩伯、爲夢想家。則此世界將成一饑寒不安樂之世界。

  但此世界。亦決不至於爲夢想之詩伯及空想家所充塞。人之本性。旣不至於更變。則無論何種文化。斷不專重美術與哲學。思想家之學說。苟無一二信仰者爲之佈揚。必將因而失傳。然亦幸而如一線之延長。僅免於斷絕。但其學說。欲使大多數世人從事於研究。以致社會之機關因而破壞。市場及股份買賣所因而闃無人跡。則無論若何。必不至於如此也。

  吾人今日所當懼者。殊不在此而在精神文明之喪失。東西方之文化。今均陷入於物質文明之潮流。遂致有喪失精神文明一層之可慮。物質文明一名詞。每爲世人所誤用。宗敎家之理論。每以科學家之以科學方法硏究眞理爲物質文明。然眞確之科學研究。決不至與詩詞美術相牴觸相衝突。而作者所謂之物質文明。則僅指世人對於美術上精神上之事物所持之藐視不知尊重的態度耳。

  由此解釋。歐西近世文化之趨向於物質文明。殊無疑義。而東方之人。旣已決欲效法吾西人。負西童敎本於學囊。則亞洲一部份。自亦漸進於物質文明。吾人精神上高等知識上之種種事物。於是有棄置不重之可懼。吾人凡重視此精神上高等知識上之種種事物者。均應急於振起而知其所處之危境也。

  英華兩國。有一小部份之人民。酷嗜美術與文學者。近頗注意於此種現象。熟商之後。籌思有策。深望能不日見諸實行。其克吿成功與否。則全恃東西人民之贊助。彼英華發起人。勢不得不請求大多數人民之同意也。而作者之撰此文。蓋欲佈揚此三數人籌思之策。幷藉此訪求同志耳。

  其策維何。則爲設立一萬國之協會或同盟會。而名之曰聖山同盟會。The Leagueof Sacred Hills其宗旨則對於知識上道德上美術上之種種事物。使東西方人得自由交換思想。且融洽國民之交誼。而尤注重於華英兩國。同盟會之總機關部。設於中國。他國欲設分部者。亦當鼓勵。至於會員。則不論何國人民。不論種族顏色。均得爲之。其大多數會員。諒爲中英美三國之人民。然他國會員。均將受相等之歡迎。會員資格之條件。須少而簡單。凡有人誠意從事於該會事業之一部份者。皆應使得入會。會員中必有無數之人。不能一至該會總機關部。且必有無數之人。終其身不踐中國之土。此種會員。欲使與該會總機關部通聲氣。且知其進行。則該會可發刋叢報以供其披閱。

  作者擬會名爲聖山同盟會。蓋不過臨時之用。成立之後。會員苟別欲定名。儘可棄此而用彼。然凡知中國宗敎史文學史上之事實者。必知此名之幷非完全不適於用。作者在此數紙短文之中。亦不能詳述中國之山嶽哲學。Mountain-Philos。phy勒史京Ruskin嘗謂山嶺不特爲人類之校舍。且爲其宗廟。勒氏苟知其言對於中國之習慣。最爲確當。卽必因而驚喜。以爲其言驗也。中國種族史中。歷代君主。幾莫不祈禱於山嶽。且藉以增進其學識。如在上古時代。耶蘇紀元前第二十三世紀。帝舜巡狩四岳。至於今日。吾人苟游此四岳。或詣其他無數名勝之山。尙得見無數香客。絡繹不絕於山徑之間。其目的固在崇祀佛家諸聖道家諸神。而其外更有詩家美術家游人隱士之流。莫不以高山爲勵志之具。厭世之政治家。與夫夢醒之幻想家。亦莫不以高山爲休憩之所。凡人至羣山之中。卽一洗塵俗之氣。其間之安適。斷非繁華之都邑與宮廷間所可得。賢士之隱居於山中者。每吸引無數求學少年。致幽僻之山窟。一變而成一雛形之大學。然則中國人民。有愛山之根性。而此根性。在各種知識上之發達。靡不有其影響。中國最有名之高山。幾無不曾爲隱士之寓所。或哲學家之居宅。此輩雖盡力於誨徒。仍時時令松柏之音與山澗潺潺之流聲陶養其心志也。

  此種情勢。或將至新中國而盡變。實則今已在過渡之時代。香客之徑。恐將爲蓬蒿之所蔽。或將爲林木所侵佔。山巖之上。或將不復聞游僧誦阿彌陀佛之聲。及寺鐘餘聲之不絕。卽如祀佛之壇。或將成林中野獸之巢窟。毀廢於不名譽之中。然中國人卽鄙棄其先祖之宗敎。以情理而論。似不至幷其遺傅之美術上詩歌上之榮譽而亦鄙棄之。苟其人民或其一部份之人民。今尙敬愛其詩歌美術。則其愛山之熱忱。與其性質上之進化。固有絕大之影響者。似不至遽成冷淡也。

  作者之所以選用聖山同盟會之會名。中國人愛山一端。已足成其理由。作者似無須更覓理由。而吾人所以擇山嶽之爲寺廟點綴者爲該會之地點。亦非無因。蓋在大城之中。無論其爲舊新。該會斷不能施行其事業。達到其目的。以一聖山爲會所。則與東方歷史上之事實。不相背逆。東方有學之士。大都知聖山之歷史。蓋中國之名山。每山有其歷史。而每山之歷史。恆至佔無數册籍。此等册籍之中。凡與聖山最有關係之團體個人。如詩伯美術家聖賢隱士。無不備載。卽神怪妖魔之屬。亦附載焉。

  至於在此無數名山之中。何山可作總機關部之地點。則殊非易解之問題。中國南部或揚子流域諸名山。大佛寺中或其左右。或有已建之屋。可以假作會所。由數方面論之。此實最優之地點。蓋佛徒之建廟。每擇最佳之山景。文學家美術家之暫離市井或永脫塵俗。而欲詣名山一勵其志氣者。恆爲佛家之客。且彼等亦不得不爲佛家之賓。如在中國名勝諸省。幾無一佳景之山。未曾爲佛爐香煙所薰染。寺鐘鳴聲所迴旋。皖南之九華山與黃山。湖南之南岳。福建之孤山。(譯音)廣東之定胡山。(譯音)浙江之天台、普陀島、以及杭州城西諸山。江西之廬山。江蘇之寶華。(譯音)蓋均中國南部之佛家中心點。而吾會均可用作會所地點者也。(作者按、凡作者所述諸山、均爲作者足跡之所及、)

  四川一省。亦多可取之處。而其西部諸山。非他山所能與比。如峨嵋爲崇佛之要地。惟氣侯不甚適宜。且在十八省中。四川與甘肅同爲游人難至之省。

  中國北部諸地。大都絕無林木。故其名山。僅少數能與南方西方諸名山比美。且寺廟亦較少。大半已毀廢。最盛者爲北京以西諸小山中之佛寺。然此爲淸室崇佛之地。淸室旣亡。諸佛寺遽爲衰落。諸寺之尤要者。如建泰寺。(譯音)如西后寺。(譯音)如上方山(譯音)諸寺。如小五台西部之鐵林寺。(譯音)上述諸寺。均在直隸。北山西有恒山之佛寺及道觀。恆山爲五岳最北之山。然恆山諸廟。終不能與五台比。五台山有佛廟及喇嘛寺甚多。一千九百零八年。達賴喇嘛曾旅居其間者數月。此足以爲五台榮者也。湖北省有武當。佛道均視爲聖山。陝西有華山。爲五岳最西之山。河南有中岳嵩山。山麓有少林寺。今已衰落。寺與佛家偉人婆提哈摩Bodhidharma有關係。故實爲中國一最有興味之佛寺也。

  山東有數山名聞於全省。僅一山名聞於全國。其山維何。則泰山是也。泰山在五岳中。旣非最高。亦非最爲偉麗。然在五岳之中。乃佔一最有名譽之位置。其名屢見於中國上古之史。孔道兩敎之記載。亦每言及泰山。卽如佛家。亦在其陰築一僧廟。山之西北。林木泉石之間。有所謂靈巖寺者。昔殊富盛。今則殘廢。不特香火零落。卽祀佛之徒。亦不過三五僧侶而已。但寺畔之塔。巍然如故。附近山景之佳。亦與千四百年前。寺中初聞誦經聲時。相髣髴也。

  吾人之應設聖山同盟會於中國北部。原因頗多。如語言氣候地位等均是。由此數方面而論。則最優之地點卽爲靈巖之左近。其地語言卽北方通行之官話。與京語大致相同。華人之入此會者。必均解此官話。而歐人之硏究中國事物者。所習者卽非京語。亦大都不出官話之範圍。山東氣候頗可取。夏日無酷熱。冬日無嚴寒。瘴癘非其地之所有。靈巖所據之地位。亦最爲適宜。泰山在濟南之南。博山城之西。靈巖寺在羣山之中。然距津浦鐵路一車站。不過數英里之遙。故自靑島或天津詣其地。取道濟南。至爲易易。而自上海或揚子流域。則可取道於南京浦口。此路更有一支線。其盡處卽博山。

  靈巖之爲地。雖非旅客所難至。然亦不爲塵俗所沾染。至爲喜淸淨者所厭惡。蓋靈巖爲僻靜之地。野獸嘷聲與風吹林木聲淸流激湍聲。爲其地所時聞。至於稍近塵俗之聲。蓋不過古塔下小村中三五兒童嬉戲之聲而已。

  該會將要求中國政府之承認與贊助。如邀允准。則不難於靈巖左近劃地興築會所。此等建築。必須樸而不俗。適合於其地之風光。庶中國愛山之士。不以爲損壞美景。至其大小廣狹。則視其經濟之狀況及住會會員之多寡。惟其中至少須有一巨室。以作藏書之用。作者更欲於此際宣佈一消息。則有私家所藏中西圖籍數千卷。俟該會一有會所。卽願假與該會。供同志參考之用。

  聖山同盟會會員。均得利用此深山中之會場。以從事於種種事業之不與該會宗旨相牴觸者。有志於研究文學者。可以此爲學會。其地景物旣優美。無市井之擾擾。大可從事於求學。卽不欲研究學問者。亦可在其地與同志聚首。而交換其知識。中國美術家至此參觀歐人之作畫。卽實習西方之美術。而西方美術家。亦因以習東方美術之要素。會員之來自歐美而欲學習中國之語言及文學。或他種學問。與中國之文化有關係者。該會當代爲佈置。且從而鼓勵之。凡研究古物學、詞章學、道德學、羣學、稗史野乘學、以及比較神仙學者。莫非該會所歡迎。藏書樓中。將備種種有用之參考書。俾研究宗敎者。不特可藉此研究佛耶兩敎。卽如孔道兩敎及其支派。亦得藉此以硏究。

  會員個人之嗜好。該會絕不加以干涉。人人得起居之隨意。人人得各行其習慣。各用其求學之方法。有喜僻靜孤寂者。人莫之擾。有喜羣坐高談者。人莫之阻。果如是者。聖山同盟會始能爲東西民族之舌人。使西方之民族。知東方之事物。而東方之民族。知西方之事物。相知之後。始能互相尊敬。而於相敬之外。幷能自尊其文化之優點。昔有詩家嘗謂東爲東而西爲西。兩者永不能相遇。其第一語爲吾人所承認。其第二語則非吾人所敢贊同。蓋作者以爲兩者之相遇。將在聖山林木間也。

  聖山同盟會對於宗敎。不專尙一宗。對於政治。不偏向一派。對於無論何事。均持大公無私之態度。凡宗敎上之運動。政治上之干涉。均非該會所應預聞。以上所云云。均爲該會應守之根本上的規則。

  吾人苟禁人利用該會以推擴一敎一派之勢力。則必不能得大多數傳敎徒之贊助。然敎士之持論較爲公允者。欲入該會。亦該會所歡迎。此輩或亦將以吾言爲不謬。欲達該會之宗旨。該會不得不禁止一敎一派之傳佈。東西方人在此會中。將處平等之地位。二者均爲敎師。作者又望二者均願爲好學之徒也。

  有一英國著名敎士。深注意於東方之傳敎者。嘗於大庭廣衆之中。宣言東方諸國須以耶敎爲敎。而後能附合於西方之文化。(作者按作此言者爲牧師塞西爾勳爵、Rev.Lord William Gas-coync Cecil一千九百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勳爵在孟契斯德傳道會Manchester Diocesan Missionary Society演說、曾作此言、)此言或不謬。但作此言者。恐尙未念及一重要之問題。問題維何。則東方諸國。應否附合於西方之文化也。聖山同盟會以爲否。夫東西人之自由交換思想。自由比較志趣。不論其屬於美術文學哲學宗敎政治社會。東西文化。自將因而接近。東西文化。異日或能融合而成一更爲優美之文化。不偏於東。不偏於西。取其長而去其短。該會之宗旨蓋在此。至於強東方附從歐化。或強西方附從亞化。則殊非該會希望之所及也。該會固欲消滅東西民族互抱之惡感。袪除東西文化相通之人造的阻礙。然而謂世界中有一部份之民族。獨得世間之眞理。不論其對於美術。對於道德。或對於宗敎而言。則均非該會同人所敢贊許而表同意也。

  該會之斷不可偏向一政黨。或贊助一特別之政界舉動。亦屬必要。蓋半中半西之團體。苟從事於政治。卽將自陷於嫌疑之地位。中國政府將疑其有干政之野心。至此卽必不能結歡於政府。縱能自存。亦必不能發達。吾人所當堅誌於心者。則該會如不得中國政府之贊助。卽難有發達之一日。是以斷不可引起中國政府之疑忌。且趨附於一黨一派。不特違犯該會之原旨。且反有害於他種之事業。設該會欲脫離政治上之動作而弗能。則對於愛美術文學者。旣以聯絡爲宗旨。對於政治。不妨以萬國一致邦交鞏固爲宗旨也。

  該會在政治上苟作此主張。諒不至招人之疑忌嫉恨。反對此說者。恐不過好戰爭惡和平之流而已。美國調停萬國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nciliation專以鼓吹和平爲宗旨。其會員有墨塞大敎授Professor Jewett Mather者。嘗謂戰爭在理想上爲逆理。以死亡費用而論。則尤爲世間所不應有。然世間尙有無數人士。今尙酷好戰爭。夫由理想而論。世人對於和平之益。已在半信半疑之間。惟欲其完全主張和平。則必先有一物。可以引起世人之愛慕心。如英雄然者。其物維何。則美術是也。好戰之民族。愛慕者英雄。和平之民族。愛慕者美術。凡武力凶暴流血死亡。均美術家之所惡。蓋美術家者。天然爲和平之友。如有人鼓勵美術思想。推擴美術品之銷路。其人卽有功於世界之和平。美術衰落之國。其人民多好武。美術興盛之國。其人民卽尙和平。

  作者在此數紙之中。僅能略述聖山同盟會之宗旨。至其細則。則當爲有志於此者所公同制定。作者尙不知中西人之歡迎與否。如有人贊同斯議而許可其宗旨及志趣者。則當從事於該會之組成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