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望卷之六 脈望
脈望卷之七
脈望卷之八 

聖人之道,雖貴無心,然識垢未除,心豈能盡其妙也?必克念而後可以無念,存心而後可以無心。如此,雖未至於知性,亦不失為養性。雖未至於知天,亦不失為事天。但恐中道而畫,正助為病耳。誠能一息尚存,此志弗懈,則緝熙光明,身修心复,天命亦由我而立矣。故曰:「所以立命。」此一節言漸修之事。

瞬有存,息有養。瞬屬目,為神出入之門;息屬鼻,為氣出入之門。神屬性,氣屬命。瞬息相依,則神與氣相抱;神氣相抱,則魂與魄相附。魂魄相附,則性命在我,而聖域不遠矣。此存心養性之第一關也。釋以數息觀為初門,道典謂「人之息與天地相合」。

天性之靈明為知,心意之曉了為識;知是德,識是病;知之德曰智,識之病曰惑;向背之間而已。背覺合塵為惑,背塵合覺為智。心意是惑,誠正是智。念起是識,覺之是智。識中有識曰凡,智中有知曰聖。內典云:「即其情識,示現智海。不離塵勞,繁與妙用。」此轉識為智之法。故曰:「聖人之道,在夫人日用常行間耳。」

大都此性主於悟而後可以言入聖。不能悟而但能解,今之講學是也,此之謂畫餅,雖吶吶至老,終不濟事。然悟非參禪,別無入路。顏子之坐忘,佛之頓悟,道之定觀,皆一法也。世人談性,惡聞禪學,蓋飲宋儒之毒而然。矮人觀場,隨人道妍丑而已,卻不曾實見。若要實見必須大悟若干遍,小悟不知數,然後可以言聖域之優人耳。(以上俱李中溪說。)

心有真有妄,何謂雜念?念起滅六續不息者是也。過去見在未來,隨境而遷,攀緣不已,眾生日用思慮浮游,認賊為子,失却元常,故受輪轉。何謂真?本來面目寂然不動者是也。從無始來,妙湛圓常,堅固不壞,了了常知,靈靈真覺,諸佛祖師即證此心之全體,而剔脫玲瓏轉入無盡者也。妄心又謂之識神,真心即謂之佛性。學佛初步,正恐真望交錯,金礦混淆。若真妄二相,了然分明,則回機內照,如珠發光,圓常之真,超然獨露。然後轉入無盡,二事雙融,乃脫生死,得大受用。蓋眾生者,從真起妄,而參請者,覺妄還真。及乎真體洞明,則复真妄雙遣,徹證無心矣,《華嚴》曰:「理事含容,心心無礙。」《楞嚴》曰:「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老子曰:「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水。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懸而天。僨驕而不可制者。其惟人心乎?」《楞嚴》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孟子曰:「操之則存,舍之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多。」三教之論「心」如此,皆謂妄心擾動真性。

道以精為寶,寶持宜密秘。人則生人,己則生己。

樹衰培土,陽衰氣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

修煉元氣,至無出入。息則三宮不能錄,萬靈潛衛矣。

閉氣者,非閉噎其氣也。乃神定氣和,絕思忘慮,便鼻息悠悠,若有若無。

黃帝使罔象求玄珠於赤水。赤水者,血也。玄珠者,氣也。罔象者,無思慮也。故玄珠非靜默無由得之。

《心印經》所言「存無守有時採取結胎事,煉精也;回風混合式呼吸火候事,煉氣也。默朝上帝,是移胎換鼎事,煉神也。」乃一套事,非三樣。得訣者自知之。

《內工口訣》:「以靜極無念為主,每於亥末子初守之。明月朗時須下手,黃河清處是源頭。明月朗時,自有無人無我之景象。須臾黃河水微上,微動採取之意,至中宮靜守之,此是得藥得珠之候。以後不必用功,只是靜以守之可也。」按俞玉吾云:「人徒知子時腎氣生,得火烹煉,凝而成液,遂認為真鉛,而欲取以點離宮之真汞。殊不思既成液矣,則有形質,其體重濁,安能逆流升上?作丹之法,不過於此時發火於下,以感其炁耳。火候既盛,其氣滃然上騰,與山川之靈相似。迨夫升入泥丸,然後化為甘雨,下入重樓,未嘗用其質也。黃河清處,此之謂與。明月朗時,是光透垂簾之境,所謂虛室生白也。黃河清處,是舍濁取清之意,所謂水源至清也。若非至清,則雜後天矣。」

「垂半簾,謹塞兌,心頓於息。」「頓」字極妙。隨息而入,隨息而出,凝住念頭,不在上下,不在內外,不在中間,良久喘息漸微,綿綿歸元,自然虛豁豁地。倘如念起,再頓再凝,此煉念頭試過之訣也。

仙佛與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誘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也,故以死懼之。老氏知人之貪生也,故以長生引之。皆權立名色以化誘後人。顧一二聖賢為是誘人者何心?所欲誘人者何如?可以思矣。

王龍溪述王陽明自云:嘗於靜中內照形軀,如水晶宮,忘己忘物,忘天忘地,混然虛空同體,光曜神奇,恍惚變幻,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予聞師云: 「此乃真景象也。在玄宗為心境通以前事,釋典韋五陰盡以前事。所謂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正是悟門。」

追二炁於黃道者,謂腎間元炁精炁動升於上,以心神迎之,則三者混合於中宮。故曰:「會三性於元宮,名為水火交垢。」(心目不可缺一。)

道,水也;在人身曰氣也。所以曰:「道生一」,蓋水藏也;天地生於道,以水浮世界耳。故道去則人死,水涸則魚終。保生者務修於炁,愛炁者務保於精。精炁兩存,是名保真。

離女,陽中陰也。在卦為離,在人為心,故曰心珠。(火從離卦起,念頭動處謂之道。)

道者,遠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間。大則包涵天地,細則貫串眉毛。神機內動,目睫飛鉛,為其間有神識,內動之機在目,而明見陽神於天道,故曰「機在目。」

魂以精為根,魄以目為戶。精消魂損,目動魄散。是以聖人蓄精愛視。

晝存氣府,夜存神宮。氣府者名曰丹田,神宮者名曰明堂。晝不存氣府,元氣不行。夜不存明堂,目不觀神。

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先須於形山之中,豁然披洞,矚此真寶,然後翻身再參催關之事,則有本可據,不落幽頑。

食木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多智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

小週天坎離交,大周天乾坤交;內日月交精,外日月交光,四交而丹道畢矣。

虛心則念靜,一塵不染。實腹則丹成,四大牢固。心者火也,助則為火炭,忘則為火冷,道有二乎哉!

人身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應谷絳宮,藏氣之府也;下有靈谷關元,藏精之府也。聖人則天地之要,知造化之源,神守於元宮,氣騰於牝府,神交氣感,自然成真。

陰陽性命,種種異名,要而言之 ,不過神炁而已。人惟夜逐夢遊,晝逐夢想,而神自放蕩。苟能無想無夢,則元神現矣。上任呼吸,下任感泄,而氣自耗散。苟能息住精住,則元氣定矣。神氣凝結,名曰法身。故曰:「神在性兮炁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又曰:「精炁原為本,神靈共一家。若能擒五賊,自可結三華。」

外藥達恍惚杳冥之旨,內藥名溯流胎息之源。

人身先天之氣,其標行於六脈,而根系於臍腎之間。故或謂之「生身受氣初」,或謂之「元氣舊聚處」,或謂之「父母交垢之後」,始生脈絡。而後天之氣,常遊之矣。(先儒云:「切脈可以觀仁。」)

無者,汞陽之氣也。有者,鉛陰之氣也。無因有,激而成象;有因無,感而為靈(邵子云:火生於無,水生於有。)

目之黑者,水也。次黃,土也。次青,木也。次白,金也。次赤,火也。五色既成,陽神乃寄光於土,是謂神光。

養神於氣,氣會於神,神氣不散,是謂修真。子不離母,母不離子。子母相守,長生不死。

《沁園春》云:「進火工夫牛斗危。」《參同契》云:「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壇經》云:「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夫斗牛也,星紀也,山相擊也,皆是一處也,一時也,一物也,其艮寅之際與。

內典「三立限期」,金丹「十月火候」,皆以三百日為率,然亦約數耳。

築基者,煉精也。煉己者,止念也。凡鉛住而後藥生,藥生而胎始可結矣。浮念清而後性歸,性歸而後胎始何脫矣。若上不能止念,下不能留精,雖談天論地,終成畫餅耳。故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矣徒然。」又云:「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

箕筆云:「靜養間天地,不遺心孔內。動作處山川,盡在眼眶中。」

忘言守一者,謂西南響也,亦曰水鄉也。大行之數,虛一以象太極。

一者,道之子。道炁一動而生水,故一為天地之根,萬善之長。

求喜怒哀樂未發前氣象,不如求四大五行未生以前氣象,所謂無相有覺也。

《易》云:「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夫「艮其背」即內觀其心,心無其心也。「不獲其身」,即外觀其形,形無其形也。「行其庭,不見其人」,即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也。「無咎」,即無欲也。

金液乃肺液也,玉液乃腎液也。

宿有房日兔、畢月烏。丹書云:「日烏月兔」。謂日月之交也,兔自日屬,所謂月中兔者,月中日光也,藉此以喻神入炁中,猶日光照入月內,乃以兔屬月,以為法象。金丹四旨字內,「日魂玉兔脂,月魄金烏髓,」是正眼之耳,注者反遷其說,可笑哉。

《沁園春》詞云:「曲江上月華雲淨,有個鳥飛,諸解欠明。」蓋大腸九曲之左,小腸十二曲之右為丹鼎,故曰:「曲江上」也。「月華」,陰中之陽,為玉兔也,「鳥飛」,陽中之陰,為日精也。此言日月合併,陰陽交垢,而藥物入鼎也。

《天台智者調和法門》云:「行者修心,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三昧易生。」今依標列其略於下,玄門之所禁閉而不肯輕付者,禪那方以為方便門而滿口道之,惟恐人之不知,其用心廣狹,如何耶?

一 調食

食過飽,則氣急身滿;食穢濁,則心識昏;食過少,則身贏心懸;食不宜,則動宿病。

二 調睡

睡眠過多,廢修聖法。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乃可栖心聖境。

三 調身 (不寬不急是身調相)

俱入住出三義安坐,正腳(半跏或全跏),安手正身,正頭頸,吐濁氣,閉口,閉目。

四 調息 (不澀不滑 是息調相)

一風(出入有聲,守之則散),二喘(結滯不通,守之則結),三氣(出入不結,守之則老),四息(不聲不結不簏,出入綿綿,若存若亡,守之則定)

前三相者是名不調,而用心者复為心患。若欲調之,當依三法:一者下安著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入通同無障。

五 調心(不沉不浮 是心調相)

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

二者,當令浮沉,寬急得所。

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為沉相,當系念鼻端。

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是為浮想,當系緣臍中。

心急病相者,由攝心用念,因此入定,故胸臆急病,當寬放其心想,氣皆流下。

心寬病相者,覺心志散慢,身好逶迤,或口中流涎,當斂心急念,令心主緣中。

一,於初入定時調三事:身既為粗,息居其中,心最為細,調粗入細,令心安靜。

二,住坐中調三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調適,無相乖越。

三,出時調三事:坐禪將竟,應先放心異緣,開口出氣,想從百脈隨意而散,然後微微動身。若出既頓促,細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煩躁不安。

《文始經》云:「雲者風,風者水,白者氣,氣者金。」風散,故輕清者上天;金重,故重濁者入地,乃魂魄一字之義。

婦人懷胎在下田,與腎相對,曰胎田。男子常能存養胎息,凝結神炁,故無飢渴寒暑之所擾。陽神出入,謂之胎息。

《金水訣》云:「男女命門,系胞隱精。女但寄產,男失其金。生竅掩蓋,不見其形。狀如偃月,金水之靈。弦中二八,兩竅洞明。子若識之,五神歸併。萬炁固守,與天長生。」《開頭策景玉經》云:「人有胞元,狀如偃月。大可容升,小可容卵。隨月生死,二七相半。兩弦之間(即兩腎之中,元海一穴也),金水氣滿。子若得之,壽命無間。」《胎仙經》云:「元海號神室,狀如雞半殼。其大可容升,其小可容勺。神炁精內藏,如子在胎膜。」又云:「神室之狀,雞子蓬壺。黃庭為口,關元為足。生門據前,密戶殿後。少陽居左,太陽居右。呼吸日月,為神主宰。藏神致靜,可以复命。」

呼吸有數作用,有時使二炁左右交衝,元海竅脈,忽爾洞開,氣精俱入,謂之氣歸元海,便覺臍下曜曜然,如火燙湯淋,正如子在胞胎時動躍之狀,是其驗也。二炁俱歸元海,藥物既滿爐鼎,後弦方為固濟。爐鼎既立,是謂胞胎。此言男子身中元有受炁之處,亦猶妊娠系胞之所耳。故知精華之炁,不為無用。其名雖俗,其用不凡。其物雖輕,其功甚大。聖人受精重施,豈虛言哉!

复元炁之法,以減息為候。心神湛寂,其息自減。減半息,增半壽也。從減息至無息,則复元歸本矣。經云:「凡人以有息為常,聖人以無息為常。」《大洞經》云:「初定通息,太和一千,元合五千,十通成真。」莊子云:「物之有知者恃息。」

《華嚴經》云:「善才參第六比丘,見其端居寂默,出入息盡。」

卓壺云云:「真汞,即我之遊魂也,心實主之,神實統之,不可直指,曰心曰神也,謂之元神。真鉛,吾身之元陽也,自落地一(口+力),寄居西南坤位,魄之類也。修養家以鉛制汞,不過使元陽與遊魂重來相見,聚而不散,返吾身來生之初耳。」又《悟真》云:「但將地魄擒朱汞,自有天魂制水金。蓋三魂者,乃震之三。七魄者,乃兌之七。魂魄未合,故謂之金木間隔。」《黃庭經》云:「攝魂還魄永無傾,和制魂魄津液平。」凡諸多名皆是譬喻,若孜孜龍虎烏兔之類,與吾身何干涉耶。

今時玉液入鼎,來日玉液依時复生,運用同初,前功不廢。又云:不可如初下手之有所事,亦不可外初下手而它有所事。鉛汞欲有為而動也,吾則迎其機。鉛汞复其所而靜也,吾則守其一。周而復始,日复一日。既得藥後,要知坎離之不歇,乾坤之無窮。

腎氣生而不交者,心氣不下也,浮想不清故也。是謂外火雖行,內符不應。

至時寒似冰,迎之以汞結。顛倒片晌間,混沌超生滅。

子時太陽在北方,而人身氣到尾閭關,於此時起火,則內外相合,乃可盜天地之機而成丹。故曰:「天機與人機對舉。」

紙舟云:「形神相顧,人道初真。形神相伴,名曰得真。形神相入,名曰守真。形神相抱,名曰全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形神雙舍,名曰證真。普度後學,以真覺真。」

《通具契玄》:左腎元炁,動於癸時。右腎精炁,動於丑時。二炁下沉,大作於艮寅。故曰:「元炁行於水海,精炁行於鬼道。」元海竅脈,既已閉塞,信有位而無時矣。若能奪其二時,再還元海,更以兩弦之日而製造之,而開闔之,則元海一處,再立形象,精炁乃有所歸,謂之創制爐鼎。(奪其二時,謂艮寅作用有時也。兩弦開闔,謂呼吸有教也。)

癸丑之時,不令其下沉,故曰:「鉛遇癸生須急採。」又曰:「時將丑也。」又曰:「後天則克化為精矣。」蓋採藥有時,進火有數,必鉛中作汞,借炁進火,始大藥堅固,永鎮下田,名曰採補。「

命門一藏,日夜傳授,脾胃食味之炁,寄於其間,客於脈絡,守其位曰炁,離其位曰精,泄而為液。積而氣多,久必自潰,終無所歸。沉滑垢遺,垽濁淋漓,雖不淫欲,亦必走泄。馬丹陽曰:「個中不識其消息,牢捉牢擒走不禁。」

玄者,黑而有赤色。蓋北方陽動而升水,陽炁赤,水黑色,故曰玄。太玄、重玄、玄一,乃水炁之盛,故為天地之根。

一者,萬化之本,老子之得一,《楞嚴》之全一,孔子之一貫。蓋天地始生自一,敷起於北方,一陽初動而生水,亦猶人之生,以一陽之精結為胞也。雌一、雄一、帝一,謂之三一之道。

紫精天在太無空洞之中,於人則是腦門是也。「紫精天上毓華林,絳實朱柯竹葉深。咀嚼繁英人不老,常觀烏兔換光陰。」在人則腎水黑,心火赤。二炁交媾,化為純陽。「紫金精葉成林,華茂果實自己。」真人餐之,可致長生之道,故佛身號紫金光聚。

《大洞經》云:「長眠大無外。」如布袋和尚、陳希夷一睡數月,塵積滿體,蓋息定也。邱長春曰:「息有一毫之未定,則命非己有。」

天上三光日月星,人之三光兩目心。日月失度,星辰留伏,天地災變,目有所惑,心有所感,身體傾危。日月星能照天地,雙目心能顧一身,不合外物之所蔽。

胎仙者,有炁而無息也。伏氣者,胎丹也。

上弦下弦以藥言,弦前弦後以時言。

釋迦說法,眉放白毫。元始說法,眉放青毫。蓋白毫西方金氣,雖是表性,命在其中。青毫東方木炁,雖是表命,性在其中。

《煙蘿子存守九宮訣》云:「頭有九宮,兩眉之間,却入一寸,為明堂宮,太乙君居焉(左有紫房,右有朱戶,著錦衣,貌如嬰兒,為身形之主)。却入二寸,為洞房宮(中有二真人,左元英,右白元,中黃老)。却入三寸,為丹田宮(左有上元赤子,右有帝卿)。却入四寸,為流珠宮(太乙真神居之)。却入五寸,為玉帝宮(玉皇真女居之)。明堂上一寸,為天庭宮(上清真女居之)。洞房上一寸,為極真宮(太極帝妃居之)。丹田上一寸,為玄丹宮(中黃太乙人居之)。流珠上一寸,為天皇宮(太上居後居之)。凡五雄四雌也。」

《內境論》云:「人有咽有喉,喉在前,主出納。咽在後,主吞物。咽為胃系,下連胃脘,為水穀之路。喉為肺系,下接肺經,為喘息之道。自喉嚨而通於肺,肺下無竅,四有空行,以分佈清濁之氣而為氣管。肺之下有心,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令不薰心肺,謂之膻中。膈膜之下,有脾胃肝膽。脾居胃上,與膈膜相著。肝之治在左,其位在右,有獨葉者,二葉三葉者。胃之下有小腸,為受盛之宮,化物出焉。小腸之右有大腸,受小腸之谷,為傳道之宮。大腸之側有膀胱,以虛受水,為津液之腑。凡胃中腐熟,其氣自胃上口賁門傳於肺,播於諸脈。其宰穢自胃下口幽門傳入小腸,小腸下口闌門泌別,而水入膀胱,滓入大腸。橫膜 之上,豎膜之下,與橫膜相粘而黃脂漫包者,真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包絡也。真心不受邪,凡病者,包絡也。腎有二元炁屬焉,形如江豆,相並而曲,附於脊膂,外有脂裹,裹白外紫。有系二道,上系於心,下連於腎,坎離南北,水火相感,其一為命門。」莊子云:「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謂其了知牛之肯綮脈絡也。頗有眾生於己之心肝胃腎、筋轉脈搖不能明了,何以入養生之門耶?

昔有僧坐禪,聞香積之氣,心念曰:「必是發供。」或見天仙來,請赴天廚供,遂於定中便去,日每如是。有明眼師見之,謂曰:「汝墮一廁中矣。」僧不信,遂令再赴供回,師取廁中一蟲殺之,僧方悟。以此觀之,鼻之聞香,亦能引人為異類。香嚴童子聞香便悟其所來,立躋聖位。一般香氣,迷悟兩途,可不謹之。

仙輩所傳胎息之法,以鴻毛置於鼻端,數息,炁之出入自一至十,十取百,百取千,千取萬,以至於一定不复往來出入者。或深淵下坐數日不出者,則飢渴永除,寒暑無畏。人有飢渴寒暑者,為元炁出多入少故也。故曰:「玄息自長生。」(莊注云:氣海為息之根蒂。)

天象圓而光景煥明,人能清虛淡泊,自然見其本來性。天虛圓靈明,圓明即玄關一竅也,非心腎口鼻之屬。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藥物火候,並皆在此。古人云:「玄關一竅子,天地大根源。契合五千字,妙通三百言。」即此也。

心想如猿猴,無有暫停時。若欲折伏者,當須調大乘。古人云: 「攝心一處,即是菩提道場。散亂片時,便落眾生境界。」蓋意乃五臟之中四神之首,上下中停,為得中之地。人能晝夜照顧,省察提撕,毋令昏憒,常惺惺地,百日自通靈。《華嚴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衝和者,全借火煉氣。當氣上升,生發在於太乙元君,未生天地,先生太乙元君。太乙者,北方壬癸水,在兩腎堂間,上透泥丸,下至湧泉。

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惟恐覺遲。古德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浮圖七寶塔。寶塔終久化為塵,一念不生成正覺。」蓋此心一念不生,直躋聖地。

東坡云:「卓然精明念不起,兀然枯槁性不滅。」二句畫出一個正定的模樣。

宗門云:「賓中主,主中賓,如善才參見五十三位善知識,是以先天炁為主,以後天炁參之。」

吸提呼咽,龜鳳交並。陽關指點,鬼路自禁。乾卦常行,工效相應。艮寅不動,長生有分。又云:閉門上咽勒關,下搐定息內觀,真陽自足。(日用之工)

大中妙行以炁為主,有天地之氣與父母之炁混而生。人在胎中,臍蒂與母相連,隨母呼吸。既生剪蒂,各自呼吸。炁藏於炁海,謂之命元。修命者,修此也。(注云:太玄者,兩腎中間一點真陽元命。)

天地之炁,受命之命也。父母之炁,召命之命也。人之炁以萬計,所謂浩然之氣,充塞天地。若不能貴其根本,耽戀酒色,炁漸隨散,至中晚之年,不及數千,所以神疲力倦。若知存養,則萬物复為之生矣。昔三一王先生夢神人告曰:「上帝命汝住金華洞,賜丹一粒,還汝精神,复汝元炁。」故知神炁不備,不能得道矣。

《玉樞經》云:「身中九靈,何不召之?召之則吉。身中三精,何不呼之?呼之則慶。」(神聞呼召,則聚而通靈)

《集仙傳》云:周從,泗州人。徐神翁深重之,曰:「我少而婚,是人幼得道,其神全吾不及者。周從者,其老子所謂早服而重積者與。」

每月弦望晦朔,海水隨為消長。亦如人身,每一日一夜,血氣一朝於囟門。遇其朝時,即默默靜坐,凝定神思,但聞血氣自踵至頂,奔走腠理,簌簌之聲,如群蟻相緣;五臟六腑,轉動聲響,內外相應,見乎四體,達於聽宮;久之又徐徐散去,闐寂無聲。此亦修行之大端也。

丹法不過採藥、進火二著功夫,送入鼎中隨意而止,不复下流,謂之採藥。以神御炁,以炁定息,息息歸根,謂之進火。

日用工夫,以元神為主。何為元神?內念不萌,休想不入,獨我自主,謂之元神。三教聖人皆是發明此義。

先天一點靈明是曰性,從虛無生靈是曰神。神妙,萬物而為言也。未入殼子內,則上下與天地同流。既歸人身,各有所附。人無此靈,則頑然一物而已。神居泥丸。

先天一氣,散於週天息數之內。(在天為三百八十四度,在《易》為三百八十四爻,在丹道為三百八十四銖。每二十四銖為一兩,以按金丹一斤之數。)本來無質,聚而成形,顯則成象。萬物得此數而生,還丹得此數而結。數在天地,含於冬至之前。數在人身,含於念頭之前。且冬夏二至,乃天地之數,一升一降之機關。一呼一吸,乃人身之數,一出一入之門戶。金丹之道以人身一呼一吸之中,念頭一動一靜之處,合天地一周之數。假此而調停,謂之採藥。假此而攢簇,謂之煉丹。必首尾相應,內外符合。自臚轆而泥丸,送下丹田。會於生殺之舍,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似有如無,非空非色,情濃如正酣,身快如浴起,不及片時,結成黍米,名曰刀圭。此還丹之景象也。(青風為巽,濁氣為離。)

劉綱真人於甲子庚申生日本命,祭享形神,尚得神聚,長生不死。趙真人於靜房空室,調神出殼,如壯士展臂,可千萬里,陰鬼不相干,亦得留形住世。況夫補己散之靈炁,益見在之魂神哉。

《六字訣》其法鼻取口吐,切忌有聲。肝若噓時目睜睛,肺知咽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吹抱取膝頭平,脾病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熟臥嘻嘻。春不呼,夏不呬,冬不呵,秋不噓。四時常有嘻,三焦無不足。八節不得吹,腎氣難得盛。凡有餘則引其子,則用呵字瀉心之氣。心氣既行,肝氣自傳也。如肝氣不足,是肺鬼之有餘,乃殺其鬼。用呬字泄之。聰明之士,審達五行生剋,調和其炁,無過不及,而陰陽自正。依時對節,下手行工,默契天機,混合玄理。

《九仙經》云:病小用水,病大用火。水煮,凡有疾病,閉口納氣,一口复一口,定中送在病處,皆可痊安,名曰法水。逍遙子曰:「法水能朝秘關,遙日月遺循環。」是法水治病也。若人誤犯天神,或身不寧,急入靜室,散發披衣。閉目冥心,正坐握固,叩齒集神;升身起火,微以意留息,少入遲出,默想臍下,火輪大如斗;須臾焰起,可比車輪蓋,罩定自身,令陰邪鬼魔不敢近也。釋家降魔火,道家焚身火。行此火須是久絕嗜欲,丹元堅固。

 卷六 ↑返回頂部 卷八

本明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遠遠超过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