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臺山集
卷五
作者:金邁淳
1879年
卷六

上伯從兄

编辑

古人辭徵辟之言曰。後宮千數。其可去乎。廐馬萬疋。其可减乎。盖謂後宮可去。廐馬可减。則吾進爲有說。而此事旣不可做。則寧退而全吾節也。古之君子。未嘗不欲進也。病進而無所爲耳。方今冲辟在上。國事多囏。凡在世臣同休戚之列者。此時求退。固非情誼之所敢出。而四五年來。默察爻象。進而有爲。姑難以時月期。試以近事言之。無罪之重臣。忤權貴而橫被惡名。罔赦之掖隷。倚私昵而曲貸常刑。命車象服。滚滚彙征者。非戚里之姻婭親屬。皆昏夜虱附之徒也。如是而紀綱不壞。風俗不敗。國勢固而民生安。自古及今。未之或聞。不矯乎此。而曰吾能有爲。妄也。不度乎時。而曰吾將矯此而有爲。亦妄也。雖以李文成之至誠惻怛。當此之時。竊恐其卷而懷之。不海則坡。必不能與世所稱忠厚老成之一大臣。委蛇翺翔於廊廟間。苟焉以世臣不去之說自諉也明矣。易否之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朱子釋之曰。收斂其德。不形於外。以避小人之難。人不得以祿位榮之。竊觀數年以來。名位日益通。聞望日益著。夢巖之擧。駸駸乎兆已久矣。而區區憂懼。政在於此。故燕申之際。敷露心腹。盖亦屢矣。或蒙記有其一二耶。寧介而毋通也。寧晦而毋露也。寧簡而毋廣也。寧爲人所厭而毋爲人所悅也。此非欲危言僻行。妄攖世禍之謂也。亦非欲挾數用術。巧占身計之謂也。士君子行己寡過之道。惟此爲庶幾。而去就用舍之際。泯然無痕迹可尋。使浮名浪譽。自不到身。亦聖人之所不禁也。然食芹而效忠者。未知人間有八珍大牢耳。上能格君心。下能服民志。指顧之間。回綴旒而奠磐泰。則此大人傾否之事。豈淺淺方隅之見所敢測度哉。今則事到面前。欲辟而不可得矣。前所云云。未免過時。後所云云。又近於大而無當。淺深緩急之間。將如何得其中耶。誠左右顧而不知攸濟矣。惟有直道而行。隨分盡瘁。無負吾忘身徇國之初心。是目下正義。而幾會無窮。前說猶在可思。第望留神焉。

上歸淵從兄

编辑

偶閱寒水齋年譜。答李濯論陰陽之氣。辨斥王魯齋造化論陽自地中生。陰自天上生之說。又曰。或謂陽之長。自地中極於上下四旁之極。陰之消。自上下四旁之極。入於地中。然則陽之始生。何其至小而微。陰之始生。何其至廣而著耶。此則得其半而失其半矣云云。小註以或說爲農巖說。魯齋之論。創新可疑。辨之誠是矣。而所謂或說。未論得失。似非農巖說。故取攷本集。則雜識二第三板曰。自來皆說陰陽生於地下。易之姤復。其象亦是如此。然此義更有可商量者。地者天中之一物耳。古人云地厚盖三萬里。三萬里之外。上下四方。皆當空虛矣。然則謂陰陽生於地下者。豈以其自三萬里之下空虛處而生耶。氣之未生。須先斂藏。若其地下空虛處。豈容氣之斂藏耶。竊意陰陽非生於地下。乃生於地中。所謂中。卽三萬里裏面最深處也。氣之收斂伏藏。政在此處。其初蓋自上下四方。漸漸收入內。以伏藏於此最深處。及其生則又自內漸漸散向外。以徧滿於上下四方空虛處。盖不但上升一路而已。但人在地上看。故據其所見。以自下而上耳。易之取象。當亦以此。農巖說止此。書中所引。無乃指此耶。然其所謂氣之收斂伏藏者。通陰陽而言之。下文及其生一節。亦冒此氣字。以明氣機之在六極。毋論陰陽。極長者自外而翕。方生者自內而散。其詘信往來之勢。盖如此云爾。何嘗以一陰一陽。分占兩頭。或自中出。或自外入。如此老所斥耶。按原書上文。有曰陰陽之生。皆始於地中。漸漸從上下四旁放出去。充塞乎六極之間。非特上升一道而已。此爲一書中肯綮。而專用農巖語。無毫髮參差。則不應反斥本說。若是逕庭。豈此老所指。自有他人。而門人編譜時。驟見此段有入內向外之說。而上面收斂伏藏等字㨾。有似乎專指陰邊。故復以下面及其生三字。專歸陽邊。仿像牽引。以塡或人之空名。而於氣一字之通言陰陽。未暇致察耶。若然則其疎脫欠照檢。亦非細錯。一部農巖集。自行於世間。則固不須多辨。而後生之初看此譜者。易生疑眩。如遇可與語者。畧說破此意無妨耶。且消者死之謂也。生者息之謂也。二字正相反。方以陰之消自六極入地中爲非。而却以陰之始生。何其至廣而著詰之。兩句內呼應不相値。莫曉其旨義所在。亦可疑也。未知向來閱此時。曾着眼看否。

上歸淵從兄

编辑

寒水譜說話下敎。政符鄙見。丹田氣海之在臍下而不在足下。引喩襯切。於農祖所論。羽翼不少矣。但下款以陽之長陰之消云云。謂亦無病說者。恐欠細勘。盖一氣始終。自分陰陽。陰陽始終。各有消長。陰陽爲一對材料。消長爲四節作用。消則均是自外。長則均是自內。今以陰陽二字。分頭各立。陽則言長而不言消。陰則言消而不言長。陽則有始而無終。陰則有終而無始。材料畸隻。作用偏觖。寧有如許造化耶。不知何人作此見解。而農巖說則未嘗如此。遂翁之非斥。夫誰曰不可。但所以駁詰者。語意欠瑩。不能無後人之疑耳。然此則不過是說病筆誤。不必深究。而最是譜中註脚。無異齊東之稱仲尼。語旣非遂翁親筆。則門下諸公。恐難免疎率之責矣。大抵農祖所論。以愚見言之。可謂絶滲漏無病敗。而此等精微所在。自非天地能言。亦有未易質證者。古今窮格之士。各據己見所及。著之文字。以俟來哲於無窮。農祖之意。亦應如此。苟有妙解新見。能破此說。而確然不可移易。則亦豈非農祖之所樂聞耶。今則不然。只本說數百字。看得不甚明透。而賓主予奪之意。先形於筆端。此近世儒者之末失。而亦吾輩之所當警省處也。未知如何。

草木遇秋。其葉先黃。黃極則葉之附枝處枯落。葉旣枯落。則枝梢之脆小者。津液先斂。勁大者次之。及到深冬。則生意之蓄聚。只在地下根柢。冬至陽生以後。則生意自根柢而升。幹滋枝抽而葉敷焉。陽之消自外而長自內者然也。盛冬極寒。析處奧處皆冷。春初寒薄。則析處漸溫。而奧處反覺揫凜。及到盛夏。則地上無寒。而井泉極冷。夏至陰生以後。則靡草死。腐草爲螢。皆在下而先感陰氣者也。陰之消自外而長自內者然也。但所謂自外漸漸收入內。自內漸漸散向外者。只言其氣機盈縮之形如此而已。非謂以已消之餘留作方生之本也。又陰陽雖是兩件。消長只是一串。陽消處陰長。陰消處陽長。非陰陽對立匹處。陽一番消長。陰一番消長。如兩曜之各有出入也。此等處。恐當活看。抑陽之消長易見。陰之消長難見。豈亦陽顯陰藏之義耶。凡此皆臆見所及。漫此尾告。知不免强解事之誚耳。第望畧賜可否。

上歸淵從兄

编辑

陰陽消長之說。前書所論。盖出於畧綽推測而未能自信矣。適得蘇菊軒始萬所著數理說。有曰陰陽本一氣也。至而伸則爲陽。屈而歸則爲陰。非有二物相對也。或謂陰陽俱生於下。能無嫌於俱伸而無屈。專陽而闕陰者乎。且自古擧陰陽。必稱升降。升者自下而升上也。降者自上而降下也。其字義又如此昭昭。又按先天圖。雷在地下爲復而屬之冬至。風在天下爲姤而屬之夏至。自地下而騰天。非生自下乎。自天下而屬地。非生自上乎。圖以兩邊順逆。截而合之。故陰生陽生。皆在下第一爻。而其實則風姤之一陰。直可同於夬之上六矣。又如火之一行。其將發也。由內而達外。將滅也。由外而及內。求之於書圖。驗之於事物。自然有不可誣之理矣。蘇說止此。此論明白簡直。儘有意見。然則農巖說。亦當在所商量。而魯齋所論。未可非斥。試思之如何。

上歸淵從兄

编辑

從弟省事粗安。朱課連得接續。箚疑全體浩博。未易容議。而粗疎錯誤。又不勝其點檢。纔覺礙眼。卽取問目參對。則早已歷歷說出。更無毫髮餘憾。或語句若無甚異。而一兩字多少。精彩頓別。此時心下之快樂。非盲篦癢爪所可比擬。若其初未會疑。待此始覺。與箚疑之先已全用者。又不在此數也。始知天授神解。信非阿好之言。而紫陽元勳。端的有歸矣。第當初箚疑取舍。何故如彼。殊不敢知也。竊聞農祖本意。箚疑成書後問目草藁。不欲存留。撝謙歸美。自是盛德然也。爲後人者。固宜將順。而顧今見行箚疑。旣多可疑。傳訛襲謬。爲病不少。則匡救爲公。將順屬私。輕重緩急。合有裁商。愚意問目中精解緊釋見漏於箚疑者。與雖入而被增損者。鈔作一書。以廣同好。其全文錄入與增損而不失旨者。姑從刪落。以體平日本意。於義恐爲兩得。故方用朱黃。隨閱標過。而寫役紙政。勢須稍費功力。未知何時能成此志也。三夏同課。旣承樂聞。何幸何幸。

上歸淵從兄

编辑

下示二律。雅麗豐融。有治世之音。讀之可以蠲煩滌吝。此東坡所以歎服於王定國海外所作也。鄙作不免爲題境所使。誠如來敎。此亦氣質難矯處也。然和之一字。亦要活看。盖哀樂之中節。均謂之和。非謂有歌笑而無歎噫也。但哀而不至於傷。乃所以爲正耳。詩之爲物。出於心而形於辭。心無成象。辭無定體。隨遇適變。貴在得宜。是以雖以周公之聖焉。而鴟鴞之風雨漂搖。與淸廟生民。音節不侔。不如是。亦把捉牽强。而或非言志發情之本色也。如何如何。

答族姪士心仁根

编辑

所示諸篇。識趣醇而門路正。爲之不已。成章何難。可愛又可欽也。但從初入頭。取資於擩染者多。而得力於開創者少。故理致固勝。而氣格差遜。典型非不都雅。而範圍更宜展拓。試拚數月工夫。揀讀先秦兩漢好文字數十篇。次將韓歐大家。潛心熟觀。務得其用意深處。則擬議變化之際。必有獨覺其進者矣。世之治文章者。例詆經學爲陳腐。而從事經學者。又過斥文章。全不措意。畢竟文傷於華。學病於枯。其失畧等。是皆落於偏見。未睹夫文道一貫之妙者也。此古今通患。而東俗尤甚。其能超然自得。不爲二說所瞞。而經學文章合而爲一者。惟吾家諸祖爲然。此正爲後承者所宜監法。而今日可與語此者。能有幾人。以賢之材。加之以不懈。則眞正一脉。庶有其傳。而麟角鳳觜。將以少爲貴。勉之勉之。

答士心

编辑

自從石室往復。傾嚮之懷。視前益切。卽奉惠翰。欣審春來學履佳相。况多少見諭。辭意眞懇。足以見自待之不輕。相與之不淺。甚盛甚盛。愚雖四十無聞。頭顱已判。而乃若區區本意。則未嘗不在於荀卿子千秋皓天之語。每以生並一世。不獲承敎於先兄門下爲恨。乃今得左右於嗣德之地。而英材玅識。幾令橘頌復作。中心愛好。不啻自其口出。而相去落落。無由晨夕晤言。以攄彼此之蘊。是又一恨也。然尊所聞行所知。不患不高明廣大。願左右勉求心師。弘闡家學。勿以小成就自足。而時寄緖餘。以惠寡陋。則區區之幸也。先秦兩漢云云。特因論文而發之耳。平生大業。固不在此。而載道之器。擇術亦不可不精。矯偏補缺。何事不然。扶杖傴僂。愚亦病之。而左右之文。馴鍊太蚤。少沉健橫逸之氣。故聊貢一方。非勸陽藏人服丹砂也。然言語之發。離性情不得。須有眞實見識。方有眞實文章。悟此則當務之急。自有事在。而秦漢唐宋。皆可付之筌蹄。以爲如何。

答士心

编辑

來諭。深以世人以不逮之才。妄立秦漢門戶。畢竟成就太寂寥爲戒。又引先祖觀復詩序中語。致丁寧焉。可見用力之深。操術之精。非餘子所及。愚於此豈有異辭乎。世之爲秦漢之文者。愚見亦多矣。字句之摹而意匠蔑如。步趨之擬而神情索然。懽愉慘怛。不足以感人。而鋪王覇揭聖賢。無與於傳道而解惑。是殆公孫子陽鑾旗旄頭。揖讓磬折之類耳。階級津梁之不審。而務躐驟以爲勝。宜其弊之至此也。若愚之說則異於是。盖亦粗有經歷。非苟爲大言以相瞞也。愚於文章之術。初無師承。自學語識字。以至塾處里游。所聞見者。止時文耳。稍長。得國朝名家谿澤諸集而讀之。覺其詞義高雅。與時文不同。欣然好之。舍時文而潛心焉有年矣。旣而念谿澤儘好矣。中國之大。數百年前之遠。其文當益好。始得所謂八大家者而讀之。然後知谿澤之文。祖述有本。而且其風氣習性。去今時不大遼絶。持循擬議。宜若可以爲力。於是舍谿澤而潛心焉又有年矣。夫道貴知止。學要得中。文至於八家。亦可謂中而止矣。盡力而趍。不給是懼。欲羞薄而跳越之。非愚則妄也。然文章之道。與世高下。前乎時文而谿澤。前乎谿澤而八家。有可以考其世焉。則兩漢前乎八家者也。先秦前乎兩漢者也。學者無意於文章則已。如有意。豈可嫌其過高。推而置之書契結繩之前。漠然不以措諸意乎。然先秦愚亦有所不暇矣。若兩漢則盖嘗因八家而溯之。其好處可一二談也。人品雖不齊。而大抵皆醇深敦厚也。學術雖不一。而大抵皆三代六藝之遺也。故其爲文也。伏渾雄於冲澹。發瓌奇於樸茂。卽無論孝文明章。詔令可以出入訓命。子長孟堅。江都中壘。立言名家。跨跱百代。雖短章尺牘。出於武人法吏之手者。類皆簡要眞切。不規䂓於聲氣葩藻。而讀之雋永。有餘味焉。是則雖以韓歐諸子魁材傑識。老於觚墨者。必有喟然而歎其不及者矣。天下之生久矣。三才萬象。日變而不已。今之不能爲古。猶古之不能爲今也。况文之爲物。要在適用。則今文之不能爲秦漢。非直才之罪也。顧勢亦有不可焉耳。然醍𨠗出於玄酒。弦匏起於蕢桴。得其意不泥其言。師其智不拘其法。變化而神明之。豈不存乎其人耶。昔人之論都邑形勢曰。欲都江南者。須先經畧淮楚。淮楚不守。江南亦非吾有。愚嘗取譬於文章曰。爲文於今日者。不得不以八家爲江南。而兩漢其淮楚也。不然。退而爲臨安。又退而爲明越。卒至浮寄蹙處於厓山海舶之中。則秦漢姑舍。所謂八家者。亦可知已。前日鄙書秦漢之說。其意盖如是。而當時不能察察言之也。然世之孤陋寡聞。莫愚若也。今所云云特其私智揣摩所及。非有師友先覺講明之也。隱之於心。未敢自信。今因左右好問之勤。聊以相質。幸試入思量而可否焉。

答申甥命翰

编辑

別紙覽悉。汝質甚美。才亦不下於人。循而修之。擴充成就。則處而持家。出而需世。豈不綽有其具。而幼失依恃。長乏資益。輥到三十。已有過時落拓之態。常所歎惜。今見所示。感憤眞切。慨然有改絃易轍之圖。卽此一念。如地中雷聲。春噓物茁。沛然孰禦。而論其年紀則比之蘧伯玉五十覺非。亦云早矣。及今孶孶。何事不可做。甚善甚善。一言求益。意亦良嘉。而動忍增益。乃是自己身心事。豈容傍人贊助。其大旨則已具本章註解中。又豈容別添言語。但須將此題目。念念不忘。先從吾心喜怒愛惡上。察其偏而不中處。加意矯克。這便是忍性。次從吾身日用行事上。察其闕而不擧處。加意鞭策。這便是動心。矯克而至於融化。鞭策而至於習熟。這便是增益不能。如是積久。漸有頭緖。則勝負消長之間。必有人不知己獨覺之驗。而又須將一部經書。嚴其課程。專其誦讀。則此心有所維持。無雜念搖漾傍歧走作之患。而當動而動。當忍而忍。必有覺得益明。而驗得益著者矣。此所謂歸而求之有餘師。顧安用文字贅疣爲哉。然汝旣有請。吾又何靳一言。而病憊未暇。容俟早晩意到耳。

答申甥命翰

编辑

大祥後新主入廟。本非古禮。古禮祖孫昭穆同列。祥後祫前。亡者高祖之廟。尙在或昭或穆之第一位。而祖廟在其次位。則新主無可奉處。故仍奉于三年內所奉處。待祫畢高祖之廟親盡而祧。陞祖于第一位。虛其次位。以奉新主。此所謂遞遷也。士虞禮疏曰。大祥與禫。其主自然在寢。張子曰。三年喪畢。吉禘然後祧主藏於夾室。新主遂自殯宮入于廟。寢也殯宮也。皆指三年內所奉處而言耳。據此則大祥後不卽入廟無疑。而溫公書儀。始有大祥祭畢。遷祠版於影堂之說。而家禮仍之。雖入于廟。不當不俟祫而遽奉於正位。故朱子答李繼善書曰。旣祥而撤几筵。其主且當祔於祖父之廟。俟祫畢然後遷。盖入廟者從俗。而祔祖者用昭穆。古意也。今備要大祥章。奉神主入于祠堂。下註載朱子此書。而廟字下竢字上。添祔于東邊西向六字。疑是沙溪所註。而鋟印時誤作大字。與朱書本文相混。沙溪之意。盖謂祔祖雖從昭穆。而未祫之前。不可與祖同列。其坐向姑當如此云爾。亦權宜義起之訓也。今人鮮究古禮。而止據備要此文。故遂以大祥後新主入奉祠堂東壁下。爲確然不刊之典。而其實古禮未嘗如此也。然奉祀累代而已入廟者。皆是亡者之所尊。則依此行之。固宜矣。若支子小宗。廟內無他尊位。又有卑者之先居正位。則不必拘此。故向來廣湖叔母大祥後。直奉新主于乾位之龕。但不合櫝。待祫而合耳。君家上奉曾高。雖與此少異。東壁之奉。實無意義。失序之疑。又如所示。而大祥日不爲人廟。仍奉於三年內所奉處者。暗合於古禮在寢之文。可謂處之得當矣。禫祀後。仍奉元處。以待吉祭。自無不可。又或參用吾家廣湖之例。入奉乾龕。祫畢合櫝。亦不害爲從便。吾見如此。更問于知禮者如何。

答李富平戚丈羲文

编辑

床下之拜。忽踰一紀。屛居以來。音候亦復難接。瞻慕秖熲熲。下書猥及。存顧敦摯。仍審元春。視政體度萬安。區區慰感交深。維天戩穀。式歲斯新。大夫人九袠尊臨。鳩飾康强。專城隆養。志物兩盡。凡厥瞻聆。實均慶賀。忝在葭莩之屬。忻祝有倍常品。下諭縷縷。莊誦數復。不勝感歎。挽近以來。師友道觖。朋儕固無論已。卽先後輩相接。亦鮮有以道誼志業胥匡誨如古人之爲者。盖有之矣。戚姪之得此於親故長者。則惟今爲創覯。其幸爲如何哉。第引進之際。褒予過隆。萬萬非愚陋可當。則是殆傳者之爽實。而尊聽未免隔壁耳。尊者有問。對之不愨罪也。請畧陳本分。以希鑑悉。且以求敎焉。戚姪材性凡短。鉤深致遠。初非其人。重以弱冠以前。酷被科業所誘。讀書作文。太半是功令家生活。不知有餘事也。决科之後。回顧從前所爲。孟浪無可依靠。內省悾悾。去不識字無幾。由是始萌愧恨。取四書三經。從頭更讀一兩回。又取史傳子集濂洛諸書。參互看閱。畧涉大意。雖不可謂深有所得。而口眼所歷。心神所會。比昔日亦有不相類者。而爲之不力。又兼宦游妨奪。輥到今日。聰明志氣。已有日减之嘆。平生伎倆。全副在此。毫毛匪飾也。若是而可以稱文學。則不幾於王右丞一日滿天下乎。况進乎此而命之曰經術文章。則殆六合之外也。尤何敢開口與論。而旣辱嘉命欲聞瞽說。則管中見斑。亦不妨披露一質也。下敎以經術文章。明示本末所在。而卒歸重於見識。夫經術爲本。文章爲末。雖以戚姪之愚不佞。亦嘗奉敎於黃卷中矣。至於見識。則經術苟眞。文章苟正。纔明卽曉。當體便是。舍此豈有別討處。從古人物。固有以經術文章自命。而卒差於見識者矣。亦其經術非眞品。文章非正脉故耳。然文章占地較闊。固難以一槩言。若所謂經術。則如端門皇道蹉一步。便非信地。今以此爲虛位。使宵小失身之徒。得以躋攀冒占。而以末梢成虧。別責於見識一項。則除非低看經術混於糟粕。未免高擡見識淪於虛空。命辭之際。容或有更商者乎。講討之道。疑不要隱。輒敢冒貢及此。而悚息則深矣。抑又有一說。夫經術也文章也。皆據其外而總稱之名。非如大學之綱領條目。中庸之九經三德。確有階級可循。燦有端緖可覓也。是故愚者拘蔽小見。易以自足。賢者摶弄虛景。易以自瞞。屠門大嚼。無補於飢。而金屑之貴。有時眯眼。近世斯文之弊。是或一端也。故區區愚見。則凡古人成語中標目名色。一切好人看聽者。痛掃去不留心頭。只隨分看字。俛焉以遣日月。卒有聞則幸也。其卒無聞。亦命也。是其立志不篤。殆近於便文自營。而竊以爲丹家鑪鼎之候。難與粥飯課捷。而念佛持呪。非祖師西來意也。未知於道或不畔否。家集詩文。固非爲後承者所敢容喙評隲。而三大書之東國無兩。曾亦耳剽於先輩矣。先祖文章。東國誦之。而趙東谿果能酷好。其論曰。以煒燁之辭。裝深眇之理。其排布之勢。如重岡疊嶂。節節開帳。其探索之力。如穴山採礦。沒河斬蛟。毋論其正偏高下。有足以一洗三韓之陋。而髣髴中州者。一人而已。詞家賞音至此。亦庶幾矣。然先祖之所以爲大。不在於文章。其文章之所以爲高。不在於篇章字句。試以三書論之。其聲氣之高亮。波瀾之滚汩。隱隱乎昆陽鉅鹿。金鼓轟天。而徐繹其旨趣氣象。則於大本鑑衡分上。毫無撼頓。超然有羽扇鳴琴。如不欲戰之意。是故世之讀此書者。同調則喜其剖劈之到底以爲快。異趣則疑其扶抑之過中以爲憾。是其仁知殊見。釜鍾各鳴。而其不能得神髓於糟粕之表。欲以一點過雲。勘得姚姒全體。則均之乎井觀象摸。此一重東谿能看得透否。而平日尊鑑。亦以爲如何。適從楸下歸疲甚。來人又立促。怱怱荒草欠敬。彌增悚惶。不備。

答老洲吳丈煕常

编辑

前月兩番誨墨。一時拜領。尹生又從門下來。細承起居凡百。不任欣慰。冬令向深。日以凝嚴。伏惟味道體候。對序增衛。戚弟親癠彌留。憂灼遣日。故紙遮眼。亦久矣全拋。歲月滔滔。私自悶嘆而已。前後誘掖之敎。仰認老婆苦心。雖甚愚迷。寧不感服。而能薄材謭。自量甚審。不敢虛占地步。徒損天眞。情實如此。庶蒙矜察。然古人有言曰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乃宿昔所自期則有之。使遇仲尼之世。願爲蘧大夫,顔讎由。値晦翁之時。不欲爲陳賈,鄭丙。今雖屛居丘壑。萬念都灰。此意猶耿耿不忘也。儻得長短相補。不遂見擯於林下諸賢。則亦云幸矣。未知如何。語涉僭妄。旋切悚惶。賤藁過蒙印可。愧幸交深。籤諭諸條。剖示明允。欽領玩繹耳。

答吳士默

编辑

經夏阻音。注仰熲熲。卽拜令札。忻爽不翅濯熱。第膈痞唾血。俱係可愼。仰慮無已。道塗脩敻。郵傳又滯。書尾月日。已隔數旬。未知其間政餘調節更如何。遠懷殊憧憧也。朱墨惡緣。曾所備嘗。况北鄙之俗。素稱雕悍。董束匡誨。想應倍費心力。行及周年。其苦可知。然西方人以斯世爲苦海。如求極樂無苦之地。除是兜率靈霄。裨海以內。竊恐無此世界。况一墮簪紳。絛縼牢緊。泥塗榛棘。擧足皆是。豈有一霎蹔鬆之頃。亦豈有片隟純躱之所哉。於是乎視其分數多少而爲之趨避。乃所謂康濟法也。譬如涉大川者。旣已濡足水中。則姑就其淺而游泳之。求免夫全身墊溺。視一超登岸者。固亦勞矣。不猶愈於入于坎窞。三歲不出者乎。而猶以霑衣爲惜。塗體爲病。其求不已奢乎。須是身在水外者。方可如此說也。李澤堂詩曰。板輿銅印滄洲路。最是平生得意行。此老豈眞以拜迎鞭扑爲樂哉。亦閱歷者深。而看分數煞明故耳。未知以爲如何。東郊卜築。益仰雅志之高尙。雖不能勸。敢沮之乎。嘗聞靜觀齋之始卜芝洞也。先之以請郡。以避通要。旣遞。故淹解由。以碍銓注。得以其間往來逍遙。樹屋治田。卒成嘉遯之志。盖從古明哲之士。不樂久處名塗。其一念求退。如賈人之趍利。如小兒之避學。未嘗須臾而或忘也。立跡之嫌於突兀。下手之難於徑猛。古與今亦無甚差殊。故必紆曲而行之。漸靡而趍之。毋亟毋徐。終底于成。而人亦不以爲甚駭也。因此而有感焉。區區平日於古人風軌。不足以追跂萬一。而獨於此事。希慕偏摯。揣摩頗熟。家貧懷祿。不果於决。西行一遭。蓋嘗爲之兆矣。而竟未及自遂其志。今雖頹然於江湖之上。不復有韁鎖縻身。而黃門之貞。不足稱奇。心之耿耿。誰復知之。言端之發。漫此一誦。竊想平昔雅照。或不以其言爲孟浪。而遯尾知厲。亦或爲他山之一助耶。戚弟侍省粗安。斯可稱幸。而一味懶散。寢成暴棄。回頭半年。日月莫省。用何法消遣。優哉游哉。聊以卒歲。只如此亦何妨。而知舊有問。無說可復。是不能無愧耳。

答吳士默

编辑

示諭靜庵慕齋事。經歷之深。乃有此言。心衡秤裁。諒非偶然。雖以此至愚無知。生世三十年。所閱亦衆矣。我思古人。俾無訧兮。豈不在於煌煌明哲。身與名俱全者乎。而第有一說可復。立心之本。非隨時之義可槩也。大經之論。非有爲之言可揜也。此在明鑑。固已見之昭陵。而輕重賓主之際。不妨更致意也。大抵己卯之事。多少遺恨。在當日已有援中庸以責靜庵者。是固春秋責賢之義。而今以後世尙論。摠同時諸公而科次之。不得不以第一還他。餘子可姑舍也。若慕齋之敦厚純深。居家立朝。無一瑕玷可指。有德有位。善始善終。豈不誠巍然名大夫也。律之以儒者繩尺。量時度勢。不得已而爲慕齋可也。發軔之初。便以是爲紅心正鵠。屈靜庵落在第二。則悠悠之徒。執言迷旨。不扣槃而求日者鮮矣。是不可不慮也。大綱如此。究其說甚長。不必竟也。且君子之過。常失於厚。小人之過。常失於薄。試觀經傳所載。凡稱言孫默容者。其國果何如國也。如使從古遘難之賢。早已無道其國。降色卑辭。一切以容身爲事。則人道之患。亦無自而薄之也。惟其存心之厚。胷中初無惡人。况吾君之尊且親。而忍不以堯舜待之乎。旣以堯舜待之矣。亦何言之不可盡。何事之不可做。難易緩急之說。非所施於夔龍喜起之庭也。於是人所猜防。己則坦懷。人所畏懼。己則放膽。輸誠於衆僞之間。布直於羣枉之側。於此乎於彼乎。顒顒乎其萬有一遇也。及其卒不遇也。則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蓋盡心於己。委命於天。終不以身詘道否。怨尤其國。是則君子之用心然也。然其成則十無一焉。其敗則班班乎史不絶書也。投荒矣下獄矣。關三木受刑矣。最幸者。朝不食夕不食。飢餓不能出門戶矣。其故何也。亦忠厚之過。而不能盡孫默之道之罪也。於是庸人憸夫。從傍而揶揄之曰。夫夫不識時。固也其不免也。是說也。雖使君子自解。殆無辭矣。然不原其心術薄厚。而惟末流成敗是計焉。則校人之知。過於子產。而孟子之明。不及尹士也。惡乎可哉。故愚嘗曰。識時固知也。擧一世不識時。則國其庶幾。三代以降。治日以壞。敎日以崩。至於綱淪法斁。混人獸而易天壤者。未必非識時者之過也。未知如何。軍政事。未詳細節。而乍聞綱領。近於戶布擧而行之。其效遠矣。而豪右之蜩螗亦勢也。然在一邑。更張頗不細。苟非上司協助。難乎有成。未知下梢竟何如。天下事百不如意。轉令人興闌體解。來諭所云與物無競。靜而自守。儘是八字要符。而只一守字蹈之極難。此若蹈不得。則林宗慕齋。皆做不成。未知有何方畧。可以堅壁淸野。無勝無負。不失作安市城主耶。當拜辭靜庵。屬櫜鞬而從之矣。

答吳士默

编辑

客秋晤語。杳然如夢。江春向暮。瞻仰益勞。忽被翰敎。欣倒無比。况審卽辰。令侍餘起居衛勝。尤切仰慰。戚弟菽水堇遣。而邇來荐遭至親喪戚。服雖緦功。俱係切己。如而善兄。臭味所在。情誼非止同堂。而遽已哭其葬矣。塊處慕類。情緖轉益不佳。奈何。閒中進學。前哲知不我欺。而疎散自是宿證。妨奪却又多歧。自簡策程課。已不能索性用力。至於方寸田地。尤甚鹵莽。强懷不張。衰相隨現。入春來。白髮已鑷過二莖。不學便老符應在玆。重可嘅也。湖山花木。眼中自不少此。欣然寄興。自喩適志。亦未嘗無此時節。而扣發之緖。恒歸幽獨。轉遞之念。忽落悁悄。則儳然而餒。廢然而返。提策擡竪。有非外境可任。盖其持養無方。主宰不立。舒慘騰沉。全不由自己運用。故雖有一時好意想。不過是客氣過景。於根本地頭。終覺襯貼不得。沂雩風詠。洛窩題品氣象。定不如此。始知仁智之樂也有曲折。未可以粗淺本分。隨衆作爾馨語也。令兄天資寡慾。身處闤闠中。神情每在閒曠。而居第林溪之勝。可謂適願。襟宇所存。計益淵永。安得於一樹一石稍淸陰處。邂逅相遇。與聞法眼旨訣耶。向暑。伏惟自愛。

答吳士默

编辑

來示一段。有以見仁者存心之惻怛。不勝感幸。吾輩無他技能。惟有掇拾經傳。陳說義理。謂可以少酬太倉米價。而猶且不如意者八九。良足慨也。然苟能自修有素。信在言前。則感應之理。宜不如是。此政自反處也。記昔從遊於兩舘也。握手指心。晤言相勖者。强半在此事。而到今追思。都是一塲脫空說話。時檢篋笥。得舘中舊藁。未嘗不瞿然悚汗。自悔其焚棄之不早也。畸孤之蹤。念謝當時。今雖欲痛自刻勵。以補前過。其道無由也。如令兄者。繫縻淸華。徘徊禁近。猶夫昔日也。更願取一件切身文字。厚加澆灌。務立其根本如何。身心所發。當與口舌迥別。而事會無窮。不可謂全無得力處也。拙藁改寫以呈。而是樓之爲空殼久矣。猶且云云。不幾虛文耶。好笑。

答吳士默

编辑

卽自諫洞。津致一角。乍見緘題。認是手翰。卽無論幅面何說話。紙尾何日月。滄桑之餘。得此信息。豈萬金可博也。火急披開。十行俱下。纚纚滚滚。無異面談。忽不覺藥山楊江之相望千里。而嘉平寒食之相去七十日也。若其包容之厚。存念之殷。伸於知己。政不須費口陳謝也。潢池草竊。何物小醜。而兇鋒所及。列城無堅。腰章之臣。握節之帥。鳥駭鼠伏。不敢以一矢加遺。甚則交臂頓顙。不以爲恥。而屹我金湯。不震不竦。明蒐伏奸。武折熾狂。使薩南北數千里。環而仰之若巨棟之拄廈。而國家西顧之憂。得以紓其八九者。乃出於帷幄詩書之彥。昌黎氏所謂使天下武夫關其口而奪之氣者。政爲執事道。而卒又光膺榮召。穩奉慈侍。文武忠孝。功名福祿。一擧而總之躬。聞此事者。雖所不知行路之人。尙爲之曲踊增氣。况爲其寮舊朋遊者乎。况不佞於執事。受知深而蒙幸厚者乎。忻聳攢賀。非言語所能喩也。第今餘氛未淨。巢窟猶在。饑饉師旅。國計哀痛。政使明日剪此。稱觴獻壽。亦非卿大夫高枕之日也。鉛鋼別於試錯。駑驥著於歷險。竊計朝廷之需執事。或不如前日之疎散。而執事亦不可以已試自足。而脫危就安自幸也。更願增崇明德。益恢遠猷。卒能尊主庇民。大爲國家之光。則如不佞者。雖槁死荒江。靑雲之附。亦可以與有榮矣。僭易及此。兢惶無已。春寒尙峭。不審令體如何。惟祝厚自珍毖。以副瞻係。

答洪成伯

编辑

台之杜門謝事。亦旣四五年矣。世故紛綸。靡所止屆。此固無足言者。而每誦張南軒閒中專精。殆亦天意之語。未嘗不嚮風馳義也。然自省頹惰。到老無聞。初非不足於閒者。無諸己而求諸人。殊覺僭猥。而雅度矜恕。或不以爲罪也。獨學孤陋之歎。台猶然矣。况不佞乎。因此而有所感矣。朋友輔仁。列於五典。古人之從事爲己者。莫不以此爲重。苟其志同而道合矣。則雖在迫遽擾攘之際。患亂顚沛之中。講質問答。未或少輟。遺風餘韻。足以興起百世。吾輩平素本領。未知比往哲何如。而亦何至遽以今人自命。託契數十年。縱不能隨事匡攝。專力磨切。如古昔爭友之爲。而深衷之相照悉。大體之相期待。要非世俗交遊朝兄弟而夕路人者可擬。衰末得此。能復幾人。而一經憂患。各自跧伏。心胷所着。額頭所貼。止是畏約藏縮一條道理。更無餘念及他。經年閱歲。不敢以一字相加遺。盖世界轉隘。周防較密。政自不得不爾。而自古人視之。其衰弱銷沮。亦云甚矣。政復如是葸葸。活得百年。僅足以容頭過身。免招指摘而已。將以議夫求仁格物弘毅遠大之事。則䂓模氣象。全不近似。良可歎也。然弟之畏約。視台兄又別。重以家貧親老。危迫非一端。一歲中安意開卷。盖無幾時。雖欲載之紙墨。仰資提誨。有不可得。台則此一段。或不至如我之甚。卽以來書觀之。簡筴之功。可想富有。而巾箱所蓄。亦知其不寂寥矣。幸乞覓一信便。堅緘寄惠。俾積年茅塞之胷。得以少被疏剔。如何。如有所見。謹當討論一二。還以求敎。村居絶無過從。煩人非可慮。亦當加意關鍵。不敢貽累於門下矣。

與洪成伯

编辑

世事無窮。竟致赤舃遜荒。有舌如結。私自仰屋而已。伏惟盛德雅量。一視夷險。而觀玩所及。亦必有前定而豫料者。百千鼓發。固當付之悠悠。而自郊徂鄕。顚遽倉皇。刀圭未撤。轅旆屢改。獻發之交。風雪連劇。有妨於調攝頤養也多矣。區區憂慮。何敢食息少弛。春寒尙峭。勻體百福。鄭文翼,李文元。名德粹然。至今爲士林山斗者。賴有晩年一躓。天意未必不在是。伏願益堅不拔之操。深惟可大之業。以築異日大來之基。以副中外有識之望。幸甚。李生告往。謹修候問。衰病賤狀。不敢煩凂崇聽。忽憶昔年忝作館僚時。有無物爲贄。久闕往復之語。昨冬溫理庸學。有數條箚記在葉紙中。漫此附上。聊替不腆脡脩。一覽破閒。回賜可否伏望。不備。

與洪成伯

编辑

春間所奉下答。至今擎玩。以替儀型。而東山慆慆。載經寒暑。秋水娟娟。曷任瞻望。伏惟近日匀體動止處坎益亨。矮簷畏炎。旣屬往境。新凉燈火趣味。當復淵永。第念閤下以間世聰明。自少至老。無一日停披絕吟之時。著述文章之布耳目而蘊笥簏者。又足以垂諸久遠。幾無餘憾。今則汔亦可以休矣。目下竿頭之步。恐宜加意本原。收功易簡。不必顓顓以行墨誦貫爲務。一似少壯時節。未知如何。邁淳夏秋之間。以家小憂患。煼擾遣日。身亦頻頻抱疴。絶少專意開卷時。况可望其覃思細討以有新得耶。衰落如此。將復何及。向來小紙中下示修身章義。亦是宿昔會疑處。非無畧綽粗通之說。而終覺意滿口重。不能指一剖陳。以塞垂問之盛意。伏用愧歎。竊有一事仰禀。故同知金公相岳。讀易六十年。大耋而終。淸節篤行。近世所罕。伏想夙聞其名矣。其曾孫進士尙鉉。幼有俊才。年今二十七。博識贍藻。流輩莫及。志氣矯矯。有將來之望。一掃東閤。乃其宿願。而年少韋布。未敢唐突。欲迨此閒暇。造門請見。以遂山仰之懷。觀其苦心至意。不比一時浮慕。而當此人物眇然之時。故家子弟中收得一箇英材。亦非小事。此意想不以進退有間也。年前在渼江時。與此家相距不遠。得其家法庭訓甚悉。近與從遊。情好益敦。深欲其出入於門下也。不備。

答金正宅基叙

编辑

農巖四七說。係是義理精蘊。雖與退栗二先生議論。間有差殊。而羽翼發明。功自不少。文集編摩時。不爲載入。盖緣勉從遂翁之論。而三淵集日錄中。旣已揭其要語。贊爲篤論。則與一向秘諱者有間矣。今於敍述之際。不容全然掉過。恐當與知智戒懼等說。牽聯提掇。以見議論本色。但不必太張皇。有若專以是爲功耳。至若慮患云云。固亦出於老成周愼之意。而禮義之不愆。人言不足恤。况未必然耶。此意轉及月林如何。

答洪明老秉喆○論大學疑義

编辑

論經文第二節章句得其所止下小註第八段雙峰饒氏說

朱子曰。慮是思之精審。知止是知事物所當止之理到。臨事又須硏幾審處。方能得所止。饒說蓋本於此。其意以識得屬之事未至之前。以仔細看屬之事已至之後。未至之前所識得。只是理之綱領。已至之後零零瑣瑣。千種萬品。隨事異宜者。未必皆平日所講究。不容不臨時另着眼云耳。非以識得與仔細看。就一時而爭其先後。判兩層而辨其高下也。今乃以知不可分於看。看不當後於知。費辭盤詰。無乃於言者本意。有未盡察者乎。且古人取譬。有粗大說者。有精細說者。後人之從而辨論者。各隨其說之本色而應之。然後可免枝蔓勞攘之弊。今此秤法之喩。盖亦粗大之類耳。苟活看而嘿會。則譬如是亦足矣。不必更事拖長。必欲段段排比。節節照對。窮覈其破綻。備塡其闕漏。則知星兩之爲知止。已不免歇畧。星兩者。仁敬孝慈信之目也。隨物異平者。君臣父子交國人之所當止各異也。徒言星兩而不及物。則擧理而遺事。至善爲虛位。而當止無實件。故曰歇略。而盛論自秤之必以錘以下三句。亦恐微近齟齬。星兩譬則至善也。錘譬則心也。錘之秤物。譬則心之擇善也。今曰秤之必以錘定也。非錘不秤靜也。執錘秤之安也。若依此例而正說之曰。擇之必以心定也。非心不擇靜也。執心擇之安也。語意得無不倫乎。故曰齟齬。愚意則知星兩平處之爲物準。是知止也。秤銖物重必以銖衡星。秤兩必以兩。是定也。銖兩非斤石。斤石非銖兩。是靜也。銖兩斤石。旣有定所。則眼慣手熟。自不疑眩。是之謂安。遇物而秤。進一星則差重。退一星則差輕。恰當中間平處而秤之。是之謂慮。如是爲說。或可粗通否。

論第四節章句無自欺也下小註雲峰胡氏說

雲峰之說。以情意作二歧。而心性自歸於二本。錯誤果不小矣。然其病只是一症。攻之亦一言而足矣。今以情意之分爲二歧爲一。非以情屬性意屬心爲一。非以情爲性之發意爲心之發爲一。非又以心與性之雙立迭發爲一。非層位太疊。枚件太繁。雖其間微有毫分意味之殊。要不出二歧二本之說。得無近於留侯八難牛馬分占二籌耶。心者統性情而得名者也。纔說心。情意未嘗不並包。而以語暈文勢言之。心者形器也。情意者事爲也。形器體也。事爲用也。若以性情心意對擧。而以性爲情之體。以心爲意之體。則固謬矣。單擧心意而論其形器事爲。則心爲意體。何至甚不可耶。雲峰之對擧心性。旣失於前。而又曰心發而爲意。而爲二字。下得遲鈍。所以爲病轉深。而朱子釋意字曰。意者心之所發。加一所字。便有由此爲彼之意。乃語勢然也。今且以目喩之。明者性也。見者情也。視者意也。目者合明與見視而得名。心之位也。或者曰。明發而爲見。目發而爲視。人皆知其爲妄。而單擧目字。則目之爲體於見視。亦審矣。從而駁之曰。目已包見視。不當復爲見視之體。無乃太拘耶。盖雲峯瞥見作用氣味。而遂致迷眩於源頭。盛論確守名物義例。而於語暈文勢。不得不然處。或欠通變。合彼我而更商。則平章折衷。庶有其方矣。且先儒有失。論辨固不容已。而亦論其爲失而已。至謂之不可一時存。則語意太急迫。無益實事。不過爲筆端閒氣而止。此五字。刪之似好。

舟車成得。自在軒輊。捩旋繫人運用。所謂使也。朱子之取譬情意者。盖以無作爲與有經營。形容其伎倆而已。初非議到於善惡也。雲峰不知此意。以舟車爲本善。以使用之有工拙爲善惡。殊失朱子之旨。所以有種種乖錯。盛論欲救雲峰之失。而乃以行水行陸釋使字。以水陸之行爲善惡之分。又欲以舟車之已具水陸。明情之有善惡。非但與雲峯之說問答不相値。於朱子取譬之本意。亦恐有些子聽瑩。未知如何。

論一篇凡例

大學一篇。條理繩尺。井然不可紊。位置之有例。誠如盛論。至若擧一見餘。因此悟彼。說善說惡。字承句起。文之爲法。本自如是。如詩之比興。易之爻象。春秋之褒貶。仲尼之雅言。孟子之好辯。凡以文字垂世者。捨此無以措辭。非大學之所獨也。旣非大學之所獨。則其不足爲大學之例也明矣。惟其不足以爲例也。故舖敍援證。非不極其詳博。而夷攷全篇。竟無新味。只見其支離浩瀚。往往不免於牽强。亦何補於事哉。聖賢立言旨義。本自明白。學者讀書。意思常要通活。以通活之思。尋明白之義。浸涵以熟之。蹈履以實之。程朱諸先生工夫始終。似當如此。規䂓於凡例。屑屑於言詮。已非上乘法門。况求例於不當求。費辭於不足費。枝葉逾繁。本根逾邈。將以是尋津問驛。峻陟孔曾之門墻。不已難乎。伏惟閒居味道。學業日新。豐儲邃蘊。非此數紙可盡。而竊以影響之及。窺測其萬一。則工夫非不精深。而地步差欠高闊。心力非不貞固。而胷襟未甚脫灑。故其發之於辭令也。論經傳之旨趣。則沉潛之過。時近於纏繞。辨儒先之差謬。則推勘之極。或傷於苛刻。此非但文義得失之間耳。抑恐於氣質分上。未必無當省察而合矯揉者耶。然自顧平日讀書鹵莽。只此一千七百餘言。未嘗用一日鑽硏之工。今於盛說許多條件。豈能盡究其本末。而乃敢肆口評隲。却又拖及題外。多見其愚不知量。而好問之念。旣甚勤摯。區區期仰之私。亦有不能已者。是以言之而不怍。第乞恕照。如有違畔。亦冀回賜鐫誨。

答鄭景守

编辑

夙講聲徽。近託隣井。嚮𨓏匪虛語。而杜門跧伏。有足如縻。乃足下不鄙夷之。欲引而置之交遊之末。辱以書先。詞意隆厚。此簡策中事。非數十年耳目之所及也。足下之誼誠高矣。恨所施者非其人也。然無掃門之勤。而有傾蓋之故。政願之而不可得者。其幸當如何哉。但稱道愚陋。太浮其實。令人惶愧。不知所出。足下讀古人書。行古人道。志氣偉然。非輕以辭假人者。是殆過聽游談。謂其蚤涉文墨。年紀方彊。投閒日久。誘奪少歧。意於故紙堆中。有一斑之窺耳。此在事理。容有然者。而自無其實。使君子一言。未免於浮。乃不佞之罪也。於足下何與焉。承欲一顧。以足下之明。將目擊而了其中。無待一二自辨數也。抑區區所願言於足下者。其義在隰桑之卒章。不欲費辭敷述。爲步趨之學。而謝都邑之諠繁。就田園之寂寞。嗜書如芻豢。求友如饑渴。是其所存所期。必有超然異於人者。緖言之聞。固日夜所拱而竢也。

答鄭景守

编辑

奴回惠答。已極欣慰。而副以別幅。旨意勤愨。所以自處而處人者。渾是肝肺中出。以至巾衍秘藏。並被開示。表裏傾倒。無復餘蘊。不佞之得見於足下暫耳。足下何以知其非面朋市交而簡易若是。荷愛之厚。陳謝難旣。不佞悾悾鄙俗人也。自攻之不足。遑及其外。而竊嘗有味乎孟氏尙志之訓。謂士而無志。不足以爲士。志而非正。不足以爲志。志且正矣。斯可以友。稠遊廣集。陰察而默訪之者。殆十年餘矣。冠章甫衣逢掖。混混然自以爲士者。十人而十也。愚者梏於少聞。智者蕩於多歧。而有志者鮮矣。談經傳道古先。翹翹然自以爲志者。十人而一二也。高者以名譽自護。卑者以功利爲悅。而不詭于正者滋鮮矣。夫胥靡管庫之擧。旣不可驟復。則今日之所謂士。皆異日卿大夫之儲。而宗社生民之所賴以屛芘也。循名稽實。其戾如此。無怪乎山童川涸。而四靈不爲畜也。於是悵然而返。不敢復以相士爲意。而又恐耳目之狹。不足以盡槩一世。則寤寐想望。此心未已。而魚蝦麋鹿。遽從而拘之矣。關門塞竇。以影爲隣。一室之外。擧非所干。政使滿街奔走。都是夔龍。爾我相棄。無緣與接。則未嘗不悼此身之畸甚。而笑初心之癡絶也。幸足下以名門世胄。妙齡秀出。意見不墮凡近。趨嚮不落偏倚。明足以燭理。勇足以成務。文辭贍蔚。又足以發其旨趣。所謂百人之豪。千人之英。足下可以當之。而不鄙幽遐。先自枉屈。眷顧提挈。日以殷摯。是十數年。求之稠廣而未得者。一日關門塞竇而得之也。何其奇也。始知向所謂不復相士者。眞是厚誣一世。而卽其悼畸而笑癡者。亦不知得喪由天。未可以常情測也。然所稱乎志。爲無志者設也。旣有志矣。則又不可徒恃乎此而坐擬其成也。願足下增崇德業。克充此志。毋使混混翹翹者。蹈隙而議其後。則朋友幸甚。雷水名庵。益仰雅寄之深遠。拙文之徵。何足推辭。而第念君子患無器耳。苟有器。將無時而不可用。何待之有。足下之意。其必有在。而不佞於此。誠有未易言者。幸諒之而勿强也。日間霜嚴。侍候如何。命駕要在不遠。而得書已再宿。玆專人修謝。盛藁非草草可了。俟數日翫繹。當別有報耳。不備。

所詢戒懼之說。足見窮理之不苟。而此義極精奧。非身親經歷者。不能言。非身親經歷者。亦不能會。夫身親經歷而言之者。莫如朱子。其未得要領者。政坐不能身親經歷而會之耳。今不察此。而又使不經歷如不佞者。別添句語。欲其昭晰於朱子之言之外。不亦左乎。是以反復思量。未知所以爲對。願足下姑信朱子之言。依方做去。以待身造而心契焉。則雖朱子註解。亦可視以筌蹄。况枝葉贅疣之言。將患其多而不患其寡矣。然戒懼未嘗專屬於靜。農巖集有戒愼恐懼通貫動靜說。曾覽之否。

答鄭景守

编辑

方欲專候。書成而伻至。感應之妙。雖磁鐵桴鐘。蔑以加矣。奇哉奇哉。仍審新春。侍綵百福。欣賀萬萬。來諭勁正之氣。卓偉之識。可以激懦警惰。負此氣辦此識。何事不可做。况文丞相一段。感觸深切。非閒商漫論之比。整襟一讀。灑然若江漢之濯。歎仰無已。然此等事業。亦未嘗不從行墨間做出來。試觀其丙辰廷對。時。年甫弱冠耳。上自太極五行。下至君德時政。靡不窮源極本。洞竅擢髓。頃刻數萬言。如宿構之背誦。而無一點荊圍潦草之氣。雖其末梢大成就。震動天地。不復可以文章言議槩之。而材料根苗。亦畧具於此。揆厥所自。非行墨而何。彼一種腐頭巾。守糟粕牽枝葉。徒讀而徒言者。是誠行墨而已耳。固可厭也。厭此而遂謂事業不干於行墨。則得無近於子夏氏抑揚太過之病耶。仁義忠孝。人心之所同然。而明之必資問學。發之必待遭遇。問學在己。遭遇在時。故古之君子。修其在己。應時而動。幸則爲伊傅周召。不幸則爲文丞相,史閣部。惟其所遇。非有所揀擇需索而居之也。今以厭俗之甚而懷仁慕義之篤也。猝然而號於衆曰。舍爾方策。捐爾誦讀。專要做如許事業。彼將惡乎着手。君子言之必可行也。快於言而窒於行。非言之至者也。幸望更致思焉。春秋左氏傳。亦一番合用力之書。而以朱子之學。於春秋則未敢下手。又以東萊門下之尙左馬而遺四書。深致慨歎。是必有精義存焉。然因朱子此言而遂廢左氏。亦近膠柱。且念千五百年。尊孔子以當一王之運者。專以春秋。而及讀其書。茫然不識爲何語。於名實殊不相稱。故嘗欲雜採公穀左三家之長。下逮程胡諸大儒。取其語確而義精者。刪繁就簡。輯爲一書。以作自己便覽。而尙恐僭越。且無暇隙。汔未之果。兄若留意此書。可試圖之否。春秋固未易言。旣欲從事乎此。以立基本。則恐當以聖經爲準。不必專爲左氏一家役也。未審尊意何如。賤狀今年只似去年。何足言。渭南老人詩曰。漠漠炊烟村遠近。鼕鼕儺皷埭西東。三叉古路殘蕪裏。一曲淸江澹靄中。外物已忘如弊屣。此身無伴等羇鴻。天寒寂寞籬門晩。又見浮生一歲窮。此五十六言。道得此間景况。無一字爽。漫誦于左。以當春秋諸子賦詩之義。未知觀志如趙孟。審音如吳季者。當作如何解也。怱怱不宣。

文山事。盛諭與論者之說。並行不悖。蓋節義固大。而死生亦非細故。故悼君子之捐軀則曰不容。何以勸人善。此惻怛好仁者之言也。幸忠臣之全節則曰不殺。何以成其名。此慷慨好義者之言也。只須兩存。必欲執一而廢一。則論或拘而意或偏矣。然是二者。惟在元主自擇而用之耳。若以文山分上言之。吾事已畢。吾守自在。死亦文山。生亦文山。豈以自外至者。爲加損哉。然文山當日。有不得不死者二焉。才德名望。震動夷夏。爲元人所忌。一也。偸生負國。如留夢炎輩盜憎主人。必欲甘心。二也。有此二者。安得不死。而其勢推機激。卒致之死。以成窮宙之大名者。未必非天意也。至若願爲黃冠之說。後之君子。有謂文山必不爲此言。出於元人曲筆。愚嘗以此論爲當。而脫脫史之不足徵信。於此亦可見矣。未知盛見如何。

答鄭景守

编辑

魏相論議正而筆沛。宜傳寫數百本。遍揭高閎大宇。作䨓門一轟也。此等文字。貴在田地本領。不必屑屑以詞格求之。而苟欲細討。則淵評得之。大抵盛作詩文。蒼茂贍暢。自是所長。而於風神俯仰。烟波曲折。若不甚屑意者然。竊以爲後素之繪。添錦之花。不害爲竿頭更進之資。而古今文人。惟歐公㝡長於此。盖其天姿甚高。識解甚玅。故能於無中生有。平處出奇。驟讀之。若綿綿卑弱。而徐而繹之。則渾是精神骨髓。無一冗蔓句語。盖外和內剛。酷類其爲人。非特文章爲可觀也。向來擧似。蓋出食芹之獻。而旣非易牙所嗜。則天下之口。何必同也。淵之勸讀韓柳意亦可知。韓固無間然。柳之末弊。或有以字勾間。零瑣藻削。自謂得河東三昧者。是則可笑。高見以爲何如。

答鄭景守

编辑

先儒多以本然之性譬諸水。以氣質譬諸盛水之器。器淨則水亦淨。器濁則水亦濁。又曰。器雖濁而水之本然。則固未嘗不淨。竊謂水固有可淨之理。而其已成質之器。似無可化之道。所謂變化氣質者。果何所指歟。

器之濁者。濯之拭之。然後水可以復其淨。所謂濯與拭者。非變化氣質之說乎。說氣質一也。而有形質資質之分。形質者。外面確定之軀殼也。人之長短姸媸。器之方圓大小之類是也。資質者。裏面活動之材具也。人之昏明通蔽。器之淸濁垢淨之類是也。同是氣質。而資質比形質較精。所謂可變可化。而援器爲喩者。政指此而言耳。外面之依舊。何傷於裏面之維新耶。來示以器之難化。致疑於質之難變。似以器字專屬軀殼。更詳之如何。

答鄭景守

编辑

正心之心。指用而言耶。指體而言耶。正心之正。正其用之謂耶。正其體之謂耶。大學八條。其七皆用邊事。惟正心一章。方說本體工夫。則第一節所謂忿懥恐懼等。固說心之用。而所謂不得其正。似指心之體。其意若曰用有所偏。則體失其正。而朱子章句。以不得其正。歸之於用。然則正心亦屬用邊事。而八條內。遂闕本體一段工夫矣。至第二節心不在焉章句。始有敬以直之此心常存之訓。後儒以爲補足本文未足之意。此固然矣。而若以第一節不得其正。屬之於體。則本體上知病用藥之方。本文早已說出矣。何待章句之補足耶。

心者統性情而得名者也。致知之知。誠意之意。固莫非心。而知者就心之靈覺發見而言也。意者就心之計較商量而言也。與直指心之名物本色。煞有間焉。欲說心之名物本色。則性體情用。闕一不可。單言性則遺用。單言情則遺體。於此看得偏說得孤。則心之名物不明。而無以着正之之工矣。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言性情而心在其中矣。此章之旨。與中庸中和之義相表裏。故章勾於第一節四不得其正。言其感動流蕩之病證而屬之於用。精察乎此。則致和之工夫也。於第二節心不在焉。言其收斂操存之藥方而歸之於體。固守乎此。則致中之工夫也。如是爲說。然後心之名物與正之之工夫本末兼備。方無偏而不擧之處矣。但本文止說病證而不說藥方。故朱子特以察字敬字發明之。所謂補本文之不足者此也。盛見欲單擧體一邊。當此心字。所以致疑於章句之訓。此於心之名物本色。似未精勘。而推原其本。則又以前二章知字意字。泛認作心之用。而不知其與情字之直指本色者差別。便謂心之用。曾已說盡。不應更煩提起。遂以心字專屬體邊也。試以此更入思議如何。

答鄭景守

编辑

書中見諭。可謂切中膏肓。非兄相愛之深。豈能及此。感珮不能忘。人豈不自知方寸本領。全欠弘放。少日尤不可說。遇少不快。輒係累滯泥。驅遣不去。幾欲成癭。年紀稍大。經歷頗多。省悟矯革。亦不無一二得力處。而楊子宿浪。終不能徹底融帖。隨事闖發。依然故態。始知學問功大。氣質用小。爲學者設敎。不得不然。而人爲天禀强弱。終不相敵。如程子所稱魏公間氣。自當別論。非區區零碎砌湊所可跂及也。雖然。安可因是自畫。謹當猛省加勉。以承藥石之誨耳。

答鄭景守

编辑

今人心腸。箇箇熱甚。而獨於君親大倫上。一切冷淡。殆若風痺痿厥。不干痛癢。此是第一苦痛處。今承來諭。不覺竦聳起敬。繼之以太息良久。但一二事。未知爲何事有難硬判可否。而第以隔壁之聽。參互兩家䂓模而隱度之。則力量不足。誠亦有之。局外激切之論。多闊難施。亦安保其必無也。大抵時艱之說。從古有之。而未有如今日之甚。空言無益。古人固有知其不可而爲之者矣。無益之中。亦有妙理。卽以朱子事言之。誠正之說。討復之論。僅得一再發於乾淳之間。而甲寅奏箚。則討復之論。不復提及。究其本意。盖欲言而有益。非審知其無益。而聊一吟誦。爲提警俗耳計也。未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