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臺灣府志 (蔣志)
卷二
卷三 

敘山

编辑

臺灣之山,崴然而截𡺼者,不可勝計。因鴻濛初啓,多無名號,今舉其可紀者紀之,誠未得十之一也。其形勢,則自福省之五虎門蜿蜒渡海,東至大洋中,起二山曰關同、曰白畝者,是臺灣諸山腦龍處也。隱伏波濤,穿海渡洋,至臺之鷄籠山,始結一腦。扶輿磅礡,或山谷,或平地,繚繞百餘里,直抵東北,而諸山頓起,聳出雲霄矣。巃嵸之勢,不可紀極。四時朝暮,雲霧罥罩,山常朦而不見,必天清氣朗,始覩眾山之形。然遠望之,峰嵐重叠,近者青,遠者碧,碧之外,更有尤碧者,峙乎雲谷、日池之鄉。如是者起伏二千餘里,到郎嬌、沙馬磯頭,而山始盡。深山之中,人迹罕至。其間人形獸面、鳥喙鳥嘴、鹿豕猴獐,涵淹卵育;魑魅魍魎,山妖水怪,亦時出沒焉。相傳有金山,每啓人以涎羨之情,然在層巒叠嶂之內,山外係化外野番巢穴,番獰路險,人踪罕到,亦不知山在何處,與山之高大幾何也。至如仙人之山,云有絳衣、黑衣仙子,時常下游,石蹬、棋盤儼然在焉,則別一洞天世界也。

臺山分界

编辑

臺之山,大抵背東溟,面西海,或又云南北相繞,形如畚箕,山勢面東而背西,未知孰是?而郡邑居其中,自木崗山(在府治東北約百三十餘里,巍峩特聳。其頂每罩雲霧,必至天氣清朗之時,方見山形。遠望其峰,上與天齊。臺灣之山,惟此山最高而且大),南至大崗山(在府治東南,此山離府三十餘里。山上有大石聳秀,形如冠帽,中有大湖石洞。俗傳明太監王三保曾至其上,以土民不受教化,投其藥於水而去,故今土番凡有疾病瘡瘍者,用水淨輒愈。見古蹟志。又傳此山今尚有「三保甕」及三保所種之薑。絕頂又有椗構索、蠔蛤殼,豈古時海潮至此乎?其山常鳴,鳴則非吉祥之兆),層巒聳翠,上出重霄,為臺灣郡界,而臺灣縣治附之(大崗山北為臺灣縣界)。自大崗山南至沙馬磯頭山(在鳳山治西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其山西盡大海,高峻之極。山頂常戴雲霧,俗傳此山有仙人衣紅、衣黑,降游其上。今有生成石蹬、石碁盤在,見古迹志。凡呂宋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西南之山,至此極焉),包裹絡繹,環抱鞏固,則為鳳山縣治(大崗山南為鳳山縣界)。自木崗山北至鷄籠鼻頭山(在諸羅縣治東北,形如鷄籠,因以為名。原紅毛時,築有一小城在焉。見城郭志。城東設銃臺一座。臺灣之山自此山發源,凡日本往來洋船,皆以此山為指南),諸峰競秀,綿亘千里,則又諸羅之縣治也(木崗山南為臺灣縣界,木崗山北為諸羅縣界)。蓋鳳山、諸羅雖分縣界,而遠峰近岫,莫不明拱暗朝于郡治焉。

臺灣縣山

编辑

臺灣縣治東北百餘里,山之最高而大者,曰木崗山(在大目降營之東北境。山之南為臺灣縣治,山之北為諸羅縣治,分界形勢見上),南過大目降營,又南歷保大里西、保大里東,至新豐、永豐二里,又南抵崇德里,皆山也(大目降營、保大里東西、新豐、永豐、崇德,皆臺灣所轄里名。自大目降營盤至崇德里,相距百餘里,其山崔嵬巉險,人迹所不能到,且日載雲霧,非天清氣朗之時,不見山形。故山雖高大,從來無有名號,今約略志之)。巃嵸之勢,矗列無隙,是為府治屏障。由是而西轉,為鳳山之大崗山、小崗山(此二山脫落平洋,大崗山在北,形勢見上;小崗山在南,互相對峙焉),又西而半崩山(在小崗山西南,其山面頗平,遙望之此崩一半,故名「半崩山」。或云山形如半屏,一名曰「半屏山」。堪輿家傳有墳屋向此山者,主凶敗)、凹底山(在半崩山西北,其山麓泥土低陷,霖雨之時、淖爛甚於他處,陷之者若無底然)、打狗山(在凹底山南,其山距海岸,上有大潭、石洞,為安平七崑身之宗),逶迤而北為七崑身(自打狗山蜿蜒而亘西北,共結七峰,有蛛絲馬迹之象,其山並無𥔖石,俱皆沙土生成,然任風濤飄蕩,不能崩陷。上多生荊棘雜木,望之有蒼翠之色。外係西南大海,內係臺灣內港,周圍里許,宛在水中央,採捕之人多居之)、六崑身(自七崑身脫下,相去里餘)、五崑身(自六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四崑身(自五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三崑身(自四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二崑身(自三崑身脫下,相去亦里許)、一崑身(自七崑身至此,相距十餘里。其山勢如員珠遞下,不疏不密。每山麓各有民居,雖在海洋之中,而泉之甘冽,較勝於臺灣府街。安平鎮城,即構在此。山之下,偽時居民千餘家),皆鳳山縣所轄山也,而實為郡治外扈。北自木崗山脫遞衆山而下,曰馬鞍山(自木崗山西遞至此,衆山重叠,不可勝記,至馬鞍山乃其盡處。此山在木崗山西北,狀如馬鞍,故名。壬戌、癸亥年間,被溪水漲裂,中有崩壞一坑),巍然西轉者曰大武籠山(在馬鞍山西北,尤高聳),曰赤山(在馬鞍山西北、大武籠山西。其山無石,土赤如黃金色,故名。上有觀音亭,下有龍潭。見廟宇志。周圍皆田),皆諸羅縣所轄山也,然亦郡治之東北拱輔焉。西至海有曰海翁窟線(在府治西北海洋中,浮有沙線一條,線南有一港,港口內一大澳甚深,名為「海翁窟」。凡過洋之船,皆泊此候潮或避颱),曰鹿耳門(在臺灣港口。形如鹿耳,鎮鎖水口,其港又甚隘,下有隱石,行船者皆以浮木植標志之。見扼塞志),曰北線尾(在鹿耳門南,與鹿耳門接壤,其南即安平鎮也。離安平鎮不及里許,中一港,名大港,紅毛時甚深,夾板船從此出入,今淺),南與安平鎮七崑身會,是又府治水口羅星也。

鳳山縣山

编辑

鳳山之山,自臺灣縣治崇德里東南諸峰蜿蜒而來,崗巒重叠,勢皆南向(臺灣縣界至崇德里,其東南諸峰皆屬鳳山縣界)。至阿猴林以北諸峰(阿猴林在觀音山南。此山溪谷絕險,必扳藤附葛,當道架橋,方得至焉。凡盜賊奸人,多匿此山內),若拱若峙,若盤若距,是為觀音山(在阿猴林之西北,小崗山之東南,其山生成五片,中一座尖秀,形象如佛,故名曰「觀音山」),為七星山(此山脫落七頂,至第七峰山頂更高,上有石,圓靜如星,故名曰「七星山」),為大滾水山(此山甚高,將雨之候,山頂上能滾水海泥、鹽水,故名曰「大滾水山」。見古蹟志),為小滾水山(此山去大滾水山十里餘,地勢與大滾水山相接。山中所出之水不清,流至溪亦濁,故山下一溪名為「濁水溪」),為尖山(此山一片峻立秀削,故名),隱伏二十餘里,經南赤山(在以上諸山之西南,其土色赤,故因以為名,此山去鳳山不遠),為鳳彈諸山(在赤山西南,有十數小山,或高三、四丈者,或高七、八丈者不等。俱土山圓靜,在鳳山之後,形如卵然,俗呼為「鳳卵」),至盡處巍然高大者為鳳山(在鳳彈山西。踞其巔視之,其形如鳳,傍有兩山如翅,又有一崙戴𥔖石如鳳冠,另有一崙向海至坑仔口如鼻,後有叠隅形如卵,故名「鳳山」),議建縣治焉。治東北為大崗山(在嘉祥里,山形勢見臺灣山志),為小崗山(同上),為半崩山(在觀音山庄。山之形勢見臺灣山志內),轉而西為凹底山(在仁壽里。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北與鳳山並峙者,為打狗山(在觀音山庄。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內),又轉而北為七崑身(在安平鎮屬。其山形勢見臺灣縣山志內),皆鳳山北條之衛也。治之東,其山之最聳者,曰傀儡山(在縣治東。其土番性最頑悍,偽時屢征之,終不順服),曰卑南覓山(在傀儡山東。卑南覓社即在此山之後,社東南又有二山,名小向山,山外大海之中有嶼,名尚仔嶼,周圍百餘里,此處萬水朝東。嶼外又有一絕大高山,名尚崗山)。轉而南,復折向西南,叠巒復岫,莫非山也(有麻律律山、呂佳崗山、霄馬干山、知本山、兆貓離山、加流蛋山、龍鸞山、干仔崙山、水里山、樜朥米山、卓落潑舌山、州蚤哥山、加覽弼山、曲文夌山、大板六山、大烏萬山、盡卜山、援人人圍山、把仔益山、老佛山、蜈蜞嶺)。更轉而西出於海,為郎嬌山(在沙馬磯頭山東南,離府治五百三十餘里),為沙馬磯頭山(在郎嬌山西北。其山西臨於海,上頂常掛雲,人視之,若有人形往來雲中,疑為仙人降游其上,見古蹟志。離府治五百三十里),而山始盡,皆鳳山南溟之衛也。西南洋海中突出一峰,林木蓊鿀,則小琉球山也(此山在鳳山西南,在海洋中。周圍約有三十餘里,埼崁巉險,並無拋泊舟隻處。上多出椰子、竹木,並無人居)。鳳山水口,藉是山而益縝密。

諸羅縣山

编辑

諸羅之山,自木崗山折而西向,峰巒不可紀極。其峙於東北者曰番米基山(在木崗山之西北,縣治之東北。阿里山社界至此山上,自此山以東,皆係內山)、曰大龜佛山(在阿里山八社東南)、曰阿里山(在諸羅山東北。其山下有土番,共八小社)、曰肚武膋山(在諸羅山東北,阿里山社北界至此山上。八掌溪、牛椆溪、山叠溪皆自此山出)、曰打利山(在鹿子埔山東,阿里山社南)、曰鹿子埔山(在打利山西,覆鼎山東)、曰覆鼎山(在打貓社大武籠山西北,形如覆鼎,故名),此拱輔邑右者也。其聳於東南者,曰馬鞍山(形勢見臺灣山志。臺、諸二縣分界之港曰新港,自此山遞入)、曰大武籠山(在大武籠社。形勢見臺灣山志。山下有溪二條:曰漚灣溪、曰嘓溪),西而赤山(在開化里,形勢見臺灣山志),又西北而小龜佛山(在覆鼎山西南。其形如龜,故名。下有古樹高數丈餘,俗傳有神附焉。鄉民近此居者,多疾病夭折,故農家皆徙三里之外為舍),皆拱輔邑左者也。至若文峰直插,上與天齊,則有山朝山(在鷄籠鼻頭山東南,有土番山朝社,其南即蛤仔灘三十六社),有買豬末山(在山朝山南。其峰尖秀,如文筆山形。南即哆囉溝社出金者。北即山朝社,離三日路程),有黑紗晃山(在買豬末山南。秀拔峭麗,與買豬末山並峙。其東南即直脚宣五社),是又東北之秀出而遠擁者也。磅礡下,則有斗六門諸山(斗六門山甚多,北山在半線社界,南山在大武郡社界。吼尾溪、東螺溪、大武郡溪,皆從斗六門山透出),北而猫霧山(在斗六門東北猫霧社界內,與小龜崙山隔大甲溪一條)、小龜崙山(在猫霧山北龜崙社界。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南日山(在崩山社界,小龜崙山西。中港在此山北發源)、合歡山(在南日山西。此山出灘,流入淡水港),又北而鷄籠鼻頭山(形勢見臺灣山分界志內)、奇獨龜崙山(在鷄籠鼻頭山西,淡水城東。山後有磺山、圭州山)、干豆門山(干豆門山有二:一在淡水港東,一在淡水港西,兩山夾港如門柱然,故名)、八里分山(在淡水港口外,奇獨龜崙山在港東,八里分山在港西,兩山互峙)、查內山(在八里分山南。山麓有二小社:一名查內社、一名霄里社。山下有小港,通竹塹港)、眩眩山(在查內山西。有小港南流,入竹塹港),以及小鳳山(在眩眩山西。其山盡海,北至南嵌港,南至竹塹港),莫非邑之朔方外障也。自鷄籠鼻、龜崙之外為大海,海有小嶼曰鷄籠嶼(在海岸中,與鷄籠鼻頭山相對,而在其西),曰桶盤嶼(在鷄籠嶼西。其嶼平坦方正,故名桶盤),曰旗干石(在鷄籠鼻頭外。二石高聳,形如旗干夾石,因以為名),曰石門嶼(在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圓門,故名石門),曰鷄心嶼(在石門西。狀如鷄心然,故名),則又臺灣之腦龍隱見處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