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前編卷十六
序
编辑牧隱先生文集重刊序
编辑牧隱先生。深於儒術。精於性理。而文集所載。不過詩文而已。至於問學微妙之論。不少槩見。何也。昔在太宗時。索取文稿而焚滅其幾編。則平日論著之精透者。安知不幷入於其中耶。試嘗考之。恭愍朝。先生兼大司成。以講授員少。擇一時經術之士。如惕若齋圃隱潘南諸賢。皆兼學職。而先生爲之長。四方學者坌集。每日相與質疑。先生辨析折衷。務合程朱之旨。於是。東方性理之學大興。士子祛其記誦詞章之習。而竆身心性命之奧。知宗斯道而不惑於異端。皆先生倡明之功也。可不謂之吾東正學之淵源也乎。是惡可以詩文蓋之而已哉。其諸釋典寺觀文字。元耘谷謂之門人某某輩添瀆之罪。愚讀至此。未嘗不掩卷而歎其言之類乎黃慈溪之論程門語錄也。黃氏言今觀程錄。凡禪學之所有而孔門之所無者。往往竄入其間。安知非程氏旣沒。門人染禪者附益耶。吾觀於此。而知耘谷之言。爲今日之明鏡也。恭愍嘗率兩府禮佛。而先生獨不拜。太祖使之仕。不屈而死。史氏之謂佞佛改節。豈可信之言乎。故尤翁作先生碑陰記。痛辨其誣。而門人有攜貳之論。後來耘谷信史出。而與陰記合。則先生之所以爲先生。不啻如披雲霧而覩靑天矣。先生後孫。今觀察使李公容稙。重修先生集。以愚之先祖壄隱,文明公。於先生有兩世契誼。令作弁文。愚固不得而辭。謹書之如右。
壄隱先生派譜序
编辑孔子曰。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此修譜之說也。歐陽公曰。世久子孫多。則載於譜者。不勝其繁。諸房子孫。各紀其當紀者。使圖牒互見。親疎有倫。此又派譜所由本也。我田之大譜凡四本。而今壄隱後孫。以其收爲一編之難。謀刻派系。或者惜其不能合。余謂仲季二宗。亦各著世次。序官階。標墳墓。書賢能。以與此本合而一之。是亦爲大譜也。抑余別有感焉。自古義理晦昧。國家將亡。必有仁賢者起而扶持之。及不能勝。則又九死而靡悔。蓋爲其所當爲而已。而其功澤之及人者。自無竆期矣。粤在麗氏之季。華夷逆順之分未定。安危存亡之幾在卽。而執國命者殺天子使。以與胡元合。潘南朴公。力爭不可。我先祖壄隱先生。請誅主議之賊。不幸爲其所殲。而春秋之義。賴而不墜矣。嘗讀宋先生稱潘南語曰。公倡明大義。遂以身殉。故我聖祖。亦且憑藉恃賴。不敢取溫麥洛禾。以基無疆之赫業。以至于今日。則天地閉塞。彝則泯滅。而上下猶守必東之志。至我聖考而益著。傳稱春秋魯之不幸而萬世之幸。其信然矣。嗚呼。此宋先生竆源闡微。發前人所未發之論。而使其贊頌我先祖。則又豈復有佗說哉。然而世之誦潘南者衆。而知吾祖者寡。何哉。朴公之後。以有名人碩儒。爲之紹述而顯揚之故。炳然在人耳目。而我田則特以未有繼承之者。故迄玆不甚著聞。然則爲仁賢之子孫者。其可不勉哉。使同宗之中。得一人砥礪名行。以嗣其先。則遠近族親。亦必有慕效而起者。慕效者愈多。而勉勵者滋衆。則顯於今垂於後者。可得也。吾宗雖欲無傳於世。不可掩也。潘南之贊耕隱。有曰虞聖璿源。流於齊而吾東矣。安化志亦言。田氏出齊陳氏。陳氏之先虞帝也。帝之訓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凡書名於是譜者。立德酬世。必由先祖春秋之義。而上溯于虞廷道學之淵源。庶幾爲善尊祖者。願與宗人交勖焉。崇禎五辛卯五月日。壄隱先生十六世孫愚。序。
耒隱先生派譜序
编辑宗賢孝喆。以愚傍祖耒隱先生後孫。爲徵其譜敍。見訪於文泉邨舍而告之曰。諸族始營大譜。旣而論議不一。物力難辦。壄隱後裔。旣刻小譜。吾族亦將踵成一書。子其爲文以相之。愚辭不獲。謹拱而對曰。竊惟我耒隱先生。以宰輔之器。文章之材。爲壄隱之弟。耕隱之兄。而値麗氏之亡也。其言志則曰深入於山。耕者誰知。其行己。則又必逃入絶島。隱遁於海曲漁戶之間。徜徉於風濤雲煙之中。以泯其跡。使斯民無得而稱焉。晦菴夫子所謂無所爲於前。無所冀於後者。非耶。苟不固達天理之當然。而存夫吾不得不然之心者。其孰能知之。於乎微哉。先生之遠胄遺胤。若宗伯公之兄弟惇德。退菴公之父子文學。性菴公之祖孫孝行。參議公之倡義立節。俱卓卓可述。是蓋先生德厚流光之驗也。於乎盛哉。愚嘗聞之。人之生於寒畯之家者。有過可訿。而人不甚非之。有善未著。而人已稱其能。以其先無特出之行。故不責其備也。繼乎德善之後者。才過乎人。人未遽許而曰。其祖之賢。不但如斯而已。惡未及顯。人已非之。以爲不肖曰。彼之祖何如。而乃爲此哉。愚願僉宗賢觀乎譜。而師遠祖之善。戒衆人之歸。而課忠責孝。種學績德。以求無忝乎所生焉。則可謂能子能孫。而爲善尊祖矣。祖益尊而譜益傳。斯其爲孝也大矣。其各勉焉。其各勉焉。永曆二百四十五年辛卯季冬下澣。壄隱先生後孫愚。謹序。
耕隱先生實記序
编辑恭惟我耕隱先生。以天生大材。幼有輔佐天君。位天地育萬物之志。而遭時不祥。未展其所蘊而沒。嗚呼。其可悲也已。實紀一編。舊已印行。而所附文字。未免有疑晦疏脫去處。然後孫生於累百載之下。纂輯累百載以上之事文。則其有梳洗未盡。亦理勢之或然者也。讀者。特就先生大體而觀法焉。可也。今先生遠裔相稷,在中。以板本殘缺而重刊之。此誠不可已之事也。愚也竊聞。圃翁爲東方理學之宗。而其橫豎當理之說。惜乎其未有傳也。何幸先生戒子警學數篇在。而其論下學上達之序。罔念作狂之戒。固已不可易。至於敬字工夫之兼動靜貫始終。而排闢乎異端俗學之弊。究竟于孔,顔克復之傳者。雖置諸宋明羣賢之列。未或多讓。於乎休哉。使天下之學士大夫。苟能遵其敎而嚴其法焉。則正道之旣晦者。不患其不明。而邪說之方熾者。不患其不熄矣。其爲斯文世敎之補。顧可量哉。鄕所謂未展所蘊。特一時爾。又何足深歎也。若夫壄翁之春秋大義。耒翁之首陽高節。有三隱合稿在。今不暇細論云爾。庚子月日。傍後孫愚。謹序。
五賢粹言序
编辑唐,虞,夏,殷,周。孔,顔,曾,思,鄒。濂溪,程,張,朱。靜,退,栗,沙,尤。此先師全齋先生道統吟也。愚敬讀而歎曰。學貴於門路正而趨向的。不然。其一生所苦思而勇詣者。究止于傍蹊矣。是烏可不明審而謹擇之哉。竊惟我靜菴先生。天資儘高明。而懷堯舜君民之志。但惜其不及施也。退溪先生。賦質穎悟溫粹。造詣崇深。踐履愨實。可以傳之百世而無弊。栗谷先生。三代上人。顔曾流亞。而其自言曰。余幸生朱子後。學問庶幾不差矣。沙溪先生。謙沖樂易。方正確實。謹於典禮。嚴於邪正。而道如地負。德如春生。尤菴先生。英豪傑特。嚴毅剛直。考亭正學。麟經大義。民到于今賴之。愚嘗妄謂以靜菴之材志。有退溪之德學。契栗谷之理氣。循沙溪之禮敎。立尤菴之義理焉。則其於爲人。可謂幾乎聖者矣。先師嘗命門人。撤取五先生粹言。爲十四卷。使學者。由思及行。以成厥德。明體適用。用經斯世。其用心可謂至矣。立敎可謂正矣。頃年洪君大徵。用活字。印得若干本。學者。病其流布之未廣。比者。密陽朴察訪晩煥。樂善好義。願出貲鋟板。以與四方士友共之。愚旣歎其美意。又書其篇首曰。聖人之敎亦多術矣。其目不過曰博文約禮。衛正闢異。進賢黜奸。尊華攘夷數者而已。而其始又只要辨義利而已。夫義也者。天人授受之正理。四海循之。則家國天下將無不治安矣。利也者。物我對生之私欲。一日從之。則君臣父子亦罔不賊害矣。嗚呼。其幾可不愼諸。海內有志之士。讀此書者。其於此一義。特加之意焉。則庶不負五先生之敎矣。
訓蒙齋講案序甲辰
编辑愚過玉川之大學巖。巖是河西金先生杖屨之所。而松江鄭文淸公嘗受大學於此。故有是名也。愚不勝春風霽月之想。而徊惶不忍去。先生後孫觀洙。爲余道訓蒙齋故事。余曰。先生所以至誠樂育。而垂法於萬世者。豈適爲一人一時之計已哉。其睠睠有望於來裔。直與日月同其悠久也。以故凡我後學。亦宜以守先待後爲心。汲汲致力於未極之前。庶幾使聖門一燈。不遂至於燼滅。是乃所以慰先生在天之靈也。訓蒙齋之講。惡可已乎。觀洙聞之喜曰。此實吾之所矢願而未之果。幸賜一言以振之。愚惟先生剛毅直方之蘊。則大冬之松柏也。光明溫粹之發。則淸水之芙蓉也。儼乎百世師表。展也三代人物。竊伏見正廟親製祭文。有曰。雅言則禮。從事於敬。一部曾傳。平生本領。嗚呼。是可以知先生矣。至若松翁。以淸名直節。爲栗牛契友。作國家柱石。亦可以見授受之正矣。愚願後學之會講於此者。惟禮敬之是懋。而慕倣乎先生十年小學之敎。以進於大學。而用立儒者之基本焉。則其於羣經百家之說。性命理氣之論。與夫出處之正。衛闢之嚴。亦將指先生以爲歸矣。此於世敎。豈曰小補之哉。請以是爲訓蒙齋講案序。
華東忠義錄序
编辑孔子曰。非禮勿視聽言動。孟氏亦言。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不爲。此道學而節義在其中矣。吾故曰。六經千言萬語。無一不節義。節義非可與道學爲兩物相對而立者。但自吾道衰。有爲君父死。爲華夏死者。特名爲節義。而聖賢奬之。帝王旌之。於是遂有道學節義之辨。噫。此乃季世之論也。然道學世旣罕覯矣。雖一偏之善。亦宜勸誘而不容已。此崔君華東忠義錄之所以編也。其上下編所載者。或以道學而死於節。或只以節義而死。要皆其身雖沒。而至今猶有生氣。讀之使人聳然起立。今之時何時也。彼亂臣賊子敗我綱常。獸蹄鴂舌。毁我冠裳。而號爲讀書之士。亦復濡跡其間。而曾莫之恥。嗚呼。忠孝之道。華夏之禮。無復可聞於此天之下矣。噫嘻痛矣。奉勸世之君子。覽此編者。幸察崔君之苦心。而諄諄誨諭于婦人孺子。使之耳熟而心慕悅之。則必將使國家安。夷狄遁。而百姓無塗炭之苦。君子無鋒鏑之患矣。何其幸哉。何其幸哉。崔君名鐘和。江華人。其祖先世以忠孝節烈。著名於東方云爾。
藕裳集序丙子
编辑才誠難矣。不棄其才。乃爲難也。肆其氣而不止于道者。才之棄也。其才何足稱也。余實樸陋。亦不畏有才者。惟有才而有志者是畏。而嘗竊歎不得見也。陸致厚授余以藕裳文。且曰。此在坤亡友李夏源所著。吾將剞劂氏之付也。子其序之。余試閱之。其天資固傑然不常有者。自其結髮。又已超然有遠志。至其所述性命之說。學問之道。與治道治法兵曆之類。又皆實得于心。非口耳學也。其詩則又淸遠警絶。往往非煙火人口氣。此誠有志有才可畏而未易得者。惜乎。余不及見也。使假之年而充其志。則固將大有裨於世程。而何奪之速也。噫。若人之取於天。非凡庸比。斯文世蓋不甚尙之。然乃爲天所靳惜。其賦於人也。銖施兩較。不肯周得之。稍厚者。若爲所記憶。不竆蹙之。卽夭閼㧻喪之。此理絶難曉也。非其可重者在此耶。不然。何鄙夫多貴盛壽考。而獨賢者之無福也。嗚呼。命不與人謀也久矣。亦奚獨一李藕裳哉。雖然。藕裳文多偉言妙論。人之見者。必稱之曰藕裳。藕裳是蓋住乎世者。止二十有九年。而不死者。將無竆矣。其爲壽也。孰永焉。况其自警。有曰。此心常周流和順。沛然無所阻礙。則憂患忿怒。有不足累者。心苟無礙。何止憂患忿怒。卽夭閼㧻喪。亦怡怡然無所憾矣。嗚呼。余思所以序之者。如邵子所難有精神而醇者。藕裳其庶幾乎。
直軒遺稿序辛卯
编辑無不同者。理也。其異者。所乘之勢也。求諸性命。要諸仁敬。不以古今而殊者。學之道也。千載之上。有賢者出。所由之道與今同。千載之下。有賢者焉。亦無異道也。古今云者。人之言也。非道之本然也。唐虞三代。人以爲古也。理則無不同也。由今視古。古固古也。由後望今。今亦古也。昧者不察。貴耳而賤目。徇時爲低仰。視人作好惡。不亦淺甚乎哉。君子之觀人異於是。其人誠賢也。不以古而加隆。不以今而遽舍。惟取其合乎理者。何暇問其人之竆通顯約乎。夫人之竆通顯約。卽所謂所乘之勢也。拘於勢而不通乎理者。世俗之見。而非君子之道也。亡友金伯存。生乎叔世。而志追乎古先。長於寒鄕。而視藐乎軒冕。所求者性命之蘊。所體者仁敬之妙也。以故其所記述。悉本於心語躳履之餘。皆適乎天理人情之安。非若今之士之襲陳蹈。故以爲平。剽生抉怪以爲奇。而無深造默識之趣者也。伯存與余爲同門。嘗約就萬山無人之中。樹屋藏書。共修斯文而相與樂之。豈謂其年及中身而遽九原也耶。嗚呼惜哉。先師亟稱伯存篤學。非餘子可及。余竊識之。以爲伯存之見許於師門如此。則其人之賢可知也。時人見伯存竆約以終身。不甚知之。然百世之下。有高明特達之士。不以勢觀人。而惟理之視者起。安知不謂伯存爲古之賢者耶。時人之知不知。又何足論。其子敎潤。將刻其文。余爲之序如此。
炳菴集序辛亥
编辑愚嘗讀士相見之禮。至與衆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不覺掩卷而歎曰。周公之世。已不能無詐僞刻薄之漸。而思以挽回之也。旣而觀於士之學道者。雖貴乎精詳縝密。而必有厚德純氣以爲之本。然後乃能成其身。而及於人矣。其峭厲褊急。悻悻自好者。反是。惟文亦有然者。理勝則入人深。氣揚則害敎大矣。愚之畏友。有義城金德卿駿榮者。天資樸實祥和。濟以篤信嗜學。厚積力行。使其居官而施之政。則必能敎養士民而善其俗矣。臨事而應乎變。則必能堅守志節而無所失矣。其文眞醇平正。亦克肖其爲人矣。議人則寬裕而義正。論事則的確而氣平。記述則務近實理。而遠纖媚之態。引據則精求原指。而無牽強之疵。至於辨誣說則暢達事情而絶乘快擠人之象。持禮敎則扶植民彝而惡從衆徇時之私。若其衛正闢邪。內夏外夷之嚴。則又如鐵限之不可踰越矣。以余觀於世儒。其有臻斯理者。蓋不多得也。愚每歎前修旣遠。古道又熄。而號爲讀書者之言之行。往往少誠實而尙㬥厲。吾不知儒術之何所歸宿也。若吾德卿之文。雖無豪放奔逸之辭。可以驚世而邀譽者。至其眞醇平正之文。足以羽翼聖傳。而嘉惠來學。則愚未嘗不視爲師表而深服焉。其門人李裕興朴準晦。奉其遺文。而謁余序。余念九原之不可復作也。俯仰疇昔。爲之隕涕。而書其篇首。如此云爾。
林伯棠私稿序壬子
编辑往昔文學氣節之士。豈無從經術醞釀發洩。以助道德之餘光者。此乃爲可貴也。其或以才性成。或以氣魄就者。往往義理未精。心術未明。而有自高傲物。以爲吾道之梗者。是則可戒而不可法也。吾友林伯棠。天分樸實。氣槩豪俊。豪俊故不爲勢焰所動。樸實故絶無膠擾之累。嘗學於全齋先生之門。未幾先生歿。欲就余爲治心硏理之學。千里奉老而至。以余轉徙及遇國變。棲遯海山。莫克比屋相講質。伯棠亦流寓落魄。三弟二親。次第病死。溝壑見迫。生受萬端。傍觀爲之動色。伯棠百折不挫。一直向道。不少懈。是可謂古柏爲心。鋼鐵爲腸者也。其與同志遊。淡然如水。未嘗喜笑款語。遇有私意作用者。直截厭棄之。雖貴勢。苟非其人。欲借一字重。亦莫得也。其視世之脂韋嬥嬈。遺親後君。賣故交以附時勢。棄諸夏以入裔戎者。必深惡痛憤。殆欲膾肉机上而後已。此所以畸於人而終竆而死也。噫。鄙夫之樂咋唶而怪韶濩。自昔然矣。但念神物好惡有正。宜其扶植培護。使之有立於世。得爲衰俗之耿光。今不永年而齎志黃壤。豈晦翁所歎天亦爲此曹報讎者歟。嗚呼悲夫。伯棠才器過人。其行文古雅雄健。皆可讀。詩尤得古人遺響。儒流中所罕覯也。今以一言斷之曰。伯棠可謂由正學中成就文章氣節。以發揮道義者。而後有慕古昔惡鄕原之士出。必知斯人之爲貴矣。
送吳培根序
编辑古之敎者。要在涵育薰陶。竢其自化。故曰在寬。其學者亦必優柔厭飫。欲其自得。故曰無欲速。蓋以所求者大。故其期之也遠矣。譬之老年生子。豈不願其蚤就。竆家種粟。非不欲其豫熟。然其究也。必時至而後實。年積而後壯。豈得容私於其閒哉。余昔隱靑華山中。有吳氏攜其子見託。且曰。光燉之子培根。幼失學。且魯鈍難進。必久後乃知可敎不可敎。請以十年爲期。余見近世父兄敎子弟。子弟從先生。類多銳進。比及三年而不往者鮮。其五年六年者。更鮮。况復期以十年。僅止爲可不可之驗者。以余所見一人而已。苟使見其可焉。將百年不改。余亟歎其不可及。旣而觀其子。果質厚心深。至今七年且不變。媿余從師問學且三十年。未有得焉。其何以副吳氏求。甚矣其鈍也。惟聞道之大端。有二。仁與義也。吳氏子於斯二者。能奮發大志。敬以明之。誠以守之。不使小道通功。害乎仁與義也。直至終其身而後已焉。是爲不棄師傳。而能成父志也矣。吳氏子將歸覲。請余申以一言敎。余爲告之曰。人心至危。危之一字。是萬年長明燈。一息不危。卽墮落矣。此吾師生父子所宜交修互警。而不可有斯須之間者也。爾其歸而質於家庭。還以復於我。
贈尹澮榮,李陽中序
编辑自有五倫。而擧天下之人。孰有不經緯聯絡於其中矣。余常反而驗之。吾身于玆五者。咸有黯黮迷錯之象。未有可以藉手見忠孝信義之士矣。以故每重小學書。視爲萬古光明燈矣。或者妄認此書。爲童幼之學。未肯過而問焉。以年則誠有小少壯大之分。以學則己之所習。尙不及古之成童。顧可以老成自居。而下視此書矣乎。况此書所收。上自舜,文,周,孔之聖。下逮濂,洛,關,閩之賢。內從王公宰相之事。外曁州郡守牧之政。遠自三禮語孟之經。近至牒書歌行之篇。靡不歷選而槩述之。使有志之士。斂袵讀之。有時肅然而起敬。油然而生喜。亦有時媿恥而汗浹。感激而泣下矣。是其爲書。豈佗編之可比哉。昔曹月川。條人倫日用之事可見之施行者。爲夜行燭。其意蓋曰。人處流俗中如夜行。視此則燭引之矣。余未見其書。要亦不過如吾所尊之書。人苟能奉小學。以行遺體。卽今流俗之礙於先王之敎者。自不足爲吾患。蓋其眼前自有光明燈在爾。抱川尹斯文順五。率其從姪應三與其友人李陽中。十舍見訪。道其所志。而頗以今日所處之難爲慮。余以願學而未能者。爲諸公言。令歸而求諸光明燈。
送朴某歸鎭安序
编辑馬耳山在金塘寺後。余嘗至其下。諦觀之。至今越十有二年。每想見其英特聳拔氣像。輒不覺斂袵歎仰也。朴君某。至自山下。見余浹旬。將歸。余告之曰。士子居今之世。如非大勵志節。定立不住。君歸日。每晨起。盥櫛冠帶。東望揷天兩峯。以爲立德酬世之標準也。夫此兩峯屹立天地中閒。不知閱歷幾萬年。而獰風吹不得倒。㬥雨洗不得滅。豈非邪世不能亂者耶。第今人類化爲禽獸。禮義淪於糞壤。若士之讀聖賢書者。亦做不得一箇人。豈不有媿於此山耶。朴君跽而對曰。某每獨居。患孤陋無成。今因誨言。得一大先生於朝夕燕處之閒。遇事難決。輒拱手起立而奉質焉。余曰。善。苟能如是。馬耳仙靈。將謂余不失薦也。君其勉焉。
贈申道均序甲午
编辑古之將興者。思中以爲紀。後世學者。類未免於鄕原之習。故今之所謂詭言僻行。以余觀之。僅能希望趨鄕乎古之中行。而猶恐有不及之患矣。其所謂中道者。又不踰乎生斯世。善斯可而止也。嗚呼。可勝歎哉。竊念孔聖何等溫厚和平。而據其言。所深惡者。莫如鄕原也。正以此輩人。收盡天下名利。占盡世閒便宜。直將弑父與君種子。播在世人心田也。明儒顧涇凡嘗言。平生左見。怕言中字。後輩學問。須從狂狷起腳。然後能從中行歇腳。近世之好爲中行而墮入鄕原窠臼者。只因起腳時便要做歇腳事也。余甚畏此言。每遇同志。輒爲擧似。蓋以中字自勉而勉人之意也。日平山申道均子中。千里而見余。道其師後松遺囑而問業焉。後松余同門畏友。又觀子中之意。亦可謂誠切矣。旣而子中告歸。且言時危如此。踵門請益。恐不易易。願賜一言敎。余曰。是不可以佗求。只顧名思義。以冀進乎中道焉可也。雖然。若不於古今之異稱。深加明辨之功焉。則自謂中行者。其去道彌遠。而將與所謂德之賊者。同歸矣。可不懼哉。惟子中戒之思之。必以是爲紀。
別諸君序丙申
编辑天下無道。則伯夷太公。隱居海濱。邦家多事。則仲尼伯玉。又皆去國。道旣不行於世。而身且不容於世。則晦翁謂聖人終必浮海而居夷。夷狄見逼。華夏大亂。則往哲又有棄妻子變姓名。以逃左袵之禍。居絶島入竆山。以守全髮之義者。此皆古人常行。非有詭異之意也。余之此去。豈所樂爲。亦不得於己者。以老成諸公高明之識。其必有以見諒矣。至其後進之不知所以裁之者。余實不能無眷戀徘徊之意。是亦人情之所當出也。然余又有可以有辭者。今也得炳菴老友。以與諸君作儀表。諸君惟患不力學。不患無敎之者。此余之所以終於浩然而去也。佗日無事。則余將歲一再至。審其偏正而察其勤慢矣。時變萬有一轉甚焉。則諸公又將與余。爲避世耦耕之士矣。抑又何憾焉。
贈宋性浩序
编辑心原將歸。請贈言。余答謂學問之要。要訣小學在。今無可贅。心原起身再請曰。今時變已極。願以節義見敎。余曰。坐。子以節義。爲異事耶。非有異也。孔子敎顔氏以非禮勿視聽言動。此是萬世學問定本。而要訣小學皆引之。士子於此一義。平生臨死。細故大節。無不由之。如叉手幷腳。規行矩步。固是循禮。遵華斥戎。截頭穴胷。亦不過是尋常循禮之事。非有異也。又如踖席踐履。絮羹歠醢之類。誠爲非禮。至於同流合汗以辟禍。亦只是非禮。棄喪從宦以敗俗。亦只是非禮。削髮夷服。弑父與君。亦無非只是非禮。禮與非禮之辨。不可以不明。勿與不勿之幾。不可以不嚴。審如是。則節義云者。不待另加理會。而自立於吾之身心矣。心原復起身謝曰。性浩聞命矣。
贈黃景根仁龍,劉允鳳基鍾序戊戌
编辑仁是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爲性。存之以爲德。守之以爲行。推之以爲恕。盡之以爲聖神者也。故萬善百行。無一不統於仁之一理。六經四子。無一非演得仁之一字者也。帝王將相。靡此。無以守天下國家之位。父兄師友。靡此。無以爲敎育薰陶之術。子弟賓朋。靡此。無以行孝友規箴之道。下至兵農工商。靡此。亦皆無以事其事矣。學者之求仁。豈不是天下大事乎。但其求之之道。亦必就言動衣食。辭受出處。明核其是非。勇決其去取。而敬循其規度。乃有的實平穩。進進上達之功矣。若或徑去深遠。玄妙難明易惑處。承虛接響。騁辯爭氣。終至於有損無益。徇名喪實之弊焉。則豈不反有傷於天地聖賢惻怛仁愛之心也哉。朱子雅言聖人敎人求仁之方。多是於下學處指示。蓋用力於此而自得之。則安然便爲己得。非若今人懸揣暗料。窺見彷彿。便以爲得也。旨哉言乎。後學於此。可不審其趨舍也哉。余病蟄海曲。不聞戶外事。黃景根,劉允鳳二君。千里見訪。相與論學。意極殷摯。於其歸。求余有規。余以所欲勉者。告之。
贈李生序己亥
编辑余少日見金剛。悅其氣象淸峭聳拔而願學焉。不謂其行于世也。往往多忤。遂致仇怨滿前。老年始至蘇城。每暇日。輒出觀大海。海之四面。大川細流淸磵汙渠之朝宗者。無所揀擇。商船漁艇漕舶兵艦之來往者。無所滯礙。又其底裏黿鼉蛟龍魚鼈之屬。無不容焉。寶貝珠玉貨財之類。無不藏焉。其廣太寬平深厚之德。言蓋未易以縷述也。於是。不覺胷襟豁然開闊。凡世閒一切榮辱毁譽歡戚。似有未足問者。吁何其幸也。何其幸也。然則金剛使人謗興於世。西海使人德進於己乎。曰。否。不然也。使余慕金剛之淸峭聳拔而悅之。又必愛其安靜篤實之象而法之。則世雖有褊心者。亦何必仇疾之。使余于西海。不學其廣大寬平深厚之德。而卻取其興霧瘴以病人。起濤波以覆舟。以爲意氣豪雄之用也。則其孰肯與之。故學者之於海山。須有斟量損益之術。然後方盡其德之全體也。李生某。至自龍川。問所以爲人之道於余。余惟龍川瀕海之郡。某又將觀於金剛。故遂擧平生所經履而困橫於心慮者。告之。
贈李某序辛丑
编辑古語有一字師。世間老者。未必知其亦未易。其爲弟子者。尤未必知其爲惠之大也。孟子論舜不告而娶。有懟父母語。謂因告而反增一番憎惡也。懟。說文怨也。而朱子加一讎字。已是有意。父母上添一於守。更覺曉白。而說者多解爲懟夫父母。大誤也。孟子又言舜怨慕。而近有經師講做怨望。而擧小弁爲据。小弁亦是自怨而非怨親。故孟子旣明言親親仁也。朱子亦明說敍其哀痛迫切之情。柰何不察而有此錯解。絶可怪也。孔子去魯以微罪行。朱子明言吾之去國。以其不致膰。爲得罪於君耳。蔡虛齋亦言燔肉小事。聖人乃以是去。不爲無罪。是在孔子有微罪。曹月川深取此說。蓋從前解者。作君之微罪說。惟朱蔡作孔子說。何等明快。余謂父母上。自不當下怨字。君上上自不當下罪字。此是際天蟠地。直上直下之正理。知此然後知天下眞無不是底君父矣。不然而父可怨君可罪。則師之可倍。夫之可棄。尤不足言而至於無所不至矣。故朱子之告汪玉山。有曰所謂一字之失者。若推其所自來。究其所終極。恐其失不但一字而已。然則曩所謂一字師。豈易乎哉。吾意世之人能知君父之不可怨且罪。而只見其爲天焉。則亂臣賊子。何自而起哉。亂臣賊子無自而起。天下國家。其有不平治者乎。
贈鄭生序
编辑吾儒事業。不外齊治均平。若以家道富厚爲齊。天下富強爲平。此五霸之治平。非帝王之治平也。惟是入其家。見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方是家齊景象。而家之貧富不與焉。推而一國。必一國興仁興讓。而始謂之治。又推而天下。必人人親親長長而天下始平。不在國之富不富。兵之強不強也。以富強爲治平。此千載不破之障。此明儒馮少墟語也。家齊景象。學人固當悉力體會。至於天下治平之說。孰有以此謦欬於吾君之前也。草野賤臣。不能無睠睠之誠爾。繼而又有一語曰。吾儒工夫。不過明剛正修。若以廣其記聞。諳於世習爲明。任意肆氣。動乖物情爲剛。收攝精神。專於靜寂爲正。嫺於威儀。善於圓熟爲修。此異端俗學之爲。非吾聖人之敎也。惟是是非辨析。無少黯黮。方是明。誠僞剖判。無少依違。方是剛。愛惡不偏。情欲退聽。方是正。撿束不疏。禮義無缺。方是修。而不係人之貴不貴賤不賤也。以異端俗學之習。爲明剛正修。此亦千古不破之障。而爲佗日五霸之張本也。學人其可以不審乎哉。少友鄭生將歸請敎。余以是告之。
送金衡載序
编辑鶴川老友。天資樸實。無邊幅。閒者。具書贄。以師禮見。余謂此學爲世詬病。雖年少氣銳者。莫肯直前擔夯。况桑楡已迫。血氣旣衰。而孰能奮發勇敢。以求所謂道者乎。以罕覯也。故貴之而不欲拒。然其德業之實。師之於生。不大相遠也。鶴川將歸求言。余念彼此俱老矣。以言語相佽助。亦人情所宜也。嘗聞晦翁之告蔡西山曰。老人之學。要當有要約處。余謂學之要約。無如論語。論語二十篇。何莫非切要道理。且如上論首言仁智常變。靡所不備。末章〈舊說鄕黨總一章〉聖人全象。宛然在目。下論之首言禮樂。又持世之具。而從先進之意。更當理會。斷章又通天人物我而知之也。此數語者。括盡全部義理矣。佗如答顔,樊問仁及一恕終身。下學上達。朝聞夕死之訓。以及罔生幸免。無信不立之戒。聞達剛慾和同朱紫之辨。覺得更緊些子。尤宜熟翫而深體之也。請鶴川且號余爲師。而實則受敎於孔子可也。如此。余將師鶴川。何敢爲鶴川師。
贈李承復序
编辑不問心與氣質。語其本來體用。則皆明矣。而明有精粗之辨。氣質本淸明而渣滓昏之。故澄治以明之。心本虛明而氣慾蔽之。故顧諟以明之。惟性理冲漠無眹。故不可言明。亦不可以言明之也。或疑前賢言道理光明燦爛。明理理明。明道道明。皆非歟。曰。非然也。道理非如心靈。安有光明。特從心上指出。故幷其心而言道理光明燦爛。至於明理明道之云。則此道理被氣慾障翳。故有理昏道晦之說。然人能推極知識。使所具之性。無毫髮之未徹。則曰理明。能修正身心。使所知之理。無毫髮之未著。則曰道明也。然其實去其所以障翳者而已。非直向形而上者。指磨澄淸。而使之明瑩也。曰。如此則與道家明氣。佛氏明心。其異同如何。曰。道家以氣爲本。故欲明其氣而已。初不爲性理而爲之也。佛氏以心爲道。故欲明其心而已。初不爲性理而爲之也。然其所謂氣與心者。與吾之所謂者。亦微有精麤之分。此學者之所宜明辨也。李子克將歸請敎。余以是贈之。
記
编辑孝子贈戶曹判書朴公斗元旌閭記丁未
编辑昔之言孝者衆。有言冰鯉雪荀者矣。有言刲股割肝者矣。有言服勞奉養。喪祭殫誠者矣。有言踐形盡性。德爲聖人者矣。近故孝子凝川朴公諱斗元。其亦生死殫誠。而非凡品之所能及者歟。公幼岐嶷。人稱奇童。孝友篤至。怡愉承順。樵漁採拾。靡不躳親。得美味必以歸獻。晨夕定省。喪葬烝嘗。罔或有闕。諱辰悲哀及日。老而彌篤。明農致力。先兆石儀。亦皆備具。族戚誨以敦睦。婢僕撫以恩意。家門肅恭。遠近悅服。以壽陞嘉義大夫知中樞府事。公沒後。章甫擧至行于朝。贈戶曹判書。持斧者亦特啓。復蒙綽楔之典。吁踐形盡性。孝道之至者。未可多見。其或感召休徵者。神明之應。未可必得。至於毁傷遺體。過中之事。不可爲訓。若生死殫誠。雖若平常。然非性於愛親者。惡能勉慕而強爲之哉。公之孝其殆合於是者乎。公之孫察訪晩煥。命愚爲旌閭記。竊惟修辭忌溢。今於是役。庶幾質而無媿云爾。
孝子聾翁任公泰春旌閭重修記丁未
编辑世之敍述先德者。例傅會張皇之。而人亦視爲妄誕。於是汲汲求賢者言。欲以之取信也。是果信之於後乎。曰雖賢者。而非耳目所逮。則孰知其言之不爽而必信乎哉。然則柰何。惟敍述託於賢子孫。其可也已矣。若故孝子聾翁任公。其志潔。其行芳。其信於後可必也。以敍述出於其孫全齋先生也。公嶷嶷自立。雖久要。在貴顯。不與通訊。故應擧數十年。卒不售。入其門。蓬蒿薈翳。凝塵弊席。肅然對大編也。饎爨屢絶。一芥不苟取。尤兢兢於孝。親癠刺指進血。事繼妣。有深愛。至使哭公過哀。畢生不忍忘。遷親塋。公時方病革。家人請退期。不許。食素卻藥。強策臨窆。比歸。氣益脃欲絶。猶向廟。哽咽涕泣。以其再翌而歿。寔殉孝也。憲廟辛丑。一省人士。籲于朝。遂命旌閭。後以學行贈持平。又推恩贈吏曹參議。公之玄孫公斗。承其先君府使公遺敎。重修旌閭。徵記於余。不得而辭。公諱泰春。西河世家。掌憲西齋公。其曾祖也。西齋公苦節直道。爲國藎臣。全齋先生正學醇德。爲世儒宗。公之孝。上有所受而下有所傳。猶之乎根之花實。懿哉。夫欲花實不替。在於勤其培漑。吾願公之後承。其益培之以禮義。漑之以誠敬乎。若飾之綽楔而壞之己行。矯之文具而墜之家聲。嗚呼。其殆哉。余故備論而風之如此。亦以使世之傅會張皇者知闡揚其先。在此而不在彼也。
常齋記甲戌
编辑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蓋言有父子則有父子之道。有君臣則有君臣之道。由是而往。至於一語一默一住一行。莫不各有當然之道。然則所謂道者。初非杳冥玄默之物。亦決不在乖常異衆嶢崎側僻之地。而人之求道者。或乃厭其平常。以爲不足爲。而反務爲詭異驚人之事。則不可謂之道矣。故曰君子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斯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自民之鮮能此道也。乃有以索隱行怪爲常者。而人亦稱述之矣。亦有同流合汙以爲常。而人皆悅之者矣。然此非所以爲常而反害乎常矣。余友張汝經。學於晩柏洪公。公慮汝經之才。或有走入別處之失。故名其居以常。古今有才者。類多此患矣。雖然聖賢何莫非多才多能。而猶自謂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夫豈以有才而反忽於平常之理乎。此汝經之所宜俛焉以盡其力者也。然學而至於聖而不可知之神者。由衆人觀之。亦可謂非常之事矣。要亦不過盡爲人之道而已。何嘗一毫有加於性分之外乎。故曰。衆人所不能爲者。聖人不爲也。然則聖神之妙。雖若非常事。而未嘗非庸常之道也。此又汝經所宜卓然以定其志者也。然又以常與非常。究而論之。中無一定之體。隨時而異者。亦可謂不常矣。然其隨時而異者。乃爲中之定體。此是平常之理也。故讓國一也。而在堯舜則爲常。而在子噲則爲非常矣。逃父一也。而在泰伯則爲常。而在瞿曇則爲反常矣。又如數與史。何嘗非常事。而如東萊之先史後經。康節之由數推理。較諸程朱之主理尊經。則不得爲學問之常法也。推類以究其餘。自可瞭然。如掌紋矣。然則似未可以常與非常。遽與不知者道。要在知者知之耳。
革菴記
编辑獸皮治去毛曰革。故人自治治人。皆謂之革。革之道近之。則凡夫可以與焉。及其至也。聖人乃無遺筭。未達一間。顔子之所當革也。英氣害事。孟子之所當革也。要必無是。乃爲盡革之道也。然學者從麤處始。志之悠泛者。矯之以牢確。資之鄙俗者。文之以禮樂。易言守之如甁。輕動愼之如弩。自是而約之。以至於治心。則名心消而瑩。矜心去而下。機心釋而白。麤心精而細焉。是則所謂革道之體也。自是而推之。以至於治人。則始於正家。終於輔世。使彼衆人之同得乎此理。而爲成心閒氣之所蔽者。亦皆有以去其汙染焉。是則所謂革道之用也。夫人有才德者。遇可進之日。足以革天下弊。新天下治。當上輔於君。以行其道。若自求安逸。而無救世之心。則豈特失時而已。亦決是人欲而非天理也。此大學第二句。所以便說新民。可見聖賢用心之仁也。然若未及其時而躁於變革。不能用常而有征。則豈特無濟而已。亦決是求售而非待賈也。此孔孟所以寧道之不行。不輕其去就。可見聖賢制事之義也。革之時義大矣哉。吾同門友尹仲隱相訥父。千里而見余。求記其所居之革菴。余以所欲勉者告之。異時吾與子若不能進於大人自新新民之極。是殆獸皮耳。奚革之足云乎。吾與子務治其毛焉可也。抑又有一焉。昔許行者。南蠻鴂舌之人。託爲荒遠之聖。思以耕桑衣食之說。惑亂天下。此王法之所必誅。而儒者之徒陳相兄弟。首先事之。此棄諸夏禮義之敎。而反見變化於夷狄之人也。孟子責之以爲不善變。若陳相者。所革不正而致其悔者矣。見今獸蹄鳥跡。交於國中。正吾黨諸賢。所宜同心協謀。以致革上六居貞之吉也。
孔節書堂記
编辑諸葛孔明當漢末。以經濟之才。高臥隆中。恬然若將終身焉。及昭烈三顧而後。幡然而起。仗義討賊。鞠躳盡瘁。死而後已。其志如靑天白日。大有補於天下後世矣。若陶靖節。自以晉室宰輔子孫。恥復屈身後代。自劉裕簒奪勢成。遂不肯仕。雖其功名事業。不少槩見。而其於君臣之義。則無所慊矣。百世之下。聞其風者。莫不想像而歎息焉。閒者。余問舍于常山之南。其地幽邃淸越。有江山之勝。此處氣象。宜得高人逸士倘徉優遊於其閒。如李景賚者。豈其人歟。邨落舊稱孔節。余聞之喜。遂以爲書堂之名。而寄其思焉。因念孔明天分高明。靖節胷懷沖澹。余之駁陋。尤宜於師法。抑二公之所以爲後世景仰者。非適以資質之美。實以澹泊明志寧靜致遠之學。與夫脂車策驥期至千里之志。爲之本焉爾。誠能於戒子之書。榮木之章。日三復而有得焉。二公之所以爲二公者。庶幾可知矣。余昔從全齋翁於臥龍醉石之閒也。見其有曠感於二公。屛上寫隆中柴桑之圖。而寓匪風下泉之思。其義可謂正矣。其心亦可謂苦矣。今余獲居是里。事固非偶然者。其於謹守師傳。亦豈無有感於心者乎。每天氣淸明。牛潭波靜。笛臺月高。輒因微醺。朗誦出師表歸去來辭。而如見二公於千載之上。則亦足少紓胷中之氣也耶。噫。其可悲也已。
履齋記
编辑人有恒言曰。學貴踐履。學固貴於踐履。必貴夫踐履之正。如老子釋氏。踐履乎其虛寂之旨也。楊朱墨翟。踐履乎其仁義之差也。桀紂跖蹻。以㬥虐爲踐履者也。鳥獸夷狄。以淫辟爲踐履者也。亂德。鄕原之踐履也。假仁。霸者之踐履也。是亦踐履已矣。故止云踐履。是踐履之無本者也。踐履而本於性。乃爲踐履之正。而所謂學貴夫踐履者也。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易曰。非禮弗履。履也者。心之能也。禮也者。心之極也。禮可以履行也。故曰履禮也。蓋取夫履之飾。足以爲禮也。荀子以性爲惡。以禮爲僞。是以心之情慾。爲善爲眞也。若是而猶使人踐履。朱先生非之云。須是有物而後。可以踐履。今於原頭旣錯。又何所踐履。又譏象山之學。不明性理。而專務踐履。卻於踐履之中。要人悟得本心。其終至於忿慾紛起。恣意猖獗。此見踐履正者。其本出於性。而本於心者。其踐履必亂矣。先師全齋先生。以履名趙景憲燕處之室。景憲屬同門田愚記之。愚擧平日所見質之。旣又諗之曰。履齋。今且爲幽人有履道坦坦之象。若異時得志。又勿令欲貴之心與行道之心。交戰于中。而獨行其志願。使民不失其望焉。斯乃爲素履之往。夫如是。卽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將不在履齋而安歸乎。是爲記。
竹棲記壬午
编辑今天下。蠻夷猾夏。禽獸逼人。剝上一爻之小中華。亦幾化矣。顧雖不武。有時思之。不覺怒髮衝冠。比假竹田旅舘。日讀春秋書。每値獰風虐雪觸人肌膚之時。輒見竹林裏外。十萬丈夫。甲刃摐摐。密陳而環侍。豈負軍令之不敢囂兮。何意氣之嚴毅。直令人有揮淚誓衆。掃淸中原。驅夷狄而徙之荒服之外之心也。嗟乎。竹也其視經霜之隕蘀。黏泥之殘絮。直天之與淵。何其壯哉。念欲得與余同所愾者語之。以少洩胷中之不平。日德殷宋公實父。徵余以竹棲記。遂奮筆書所感而復之。豈謂竹之可稱畫於是。抑所遇之時使爾。至其禮樂文物靡所不備。而可以配君子之德。則以竢異日。與諸夏衣冠之士。揖讓周旋而細論之。未晩也。
敬拙齋記癸未
编辑君子之於世。出與處而已。達而行於朝。則設施注措者。唐虞之政而已。竆而敎於鄕。則講誦履踐者。孔孟之學而已。餘如二家之神妙。五伯之詐力。則一切不知而不能焉。其事蓋近於拙。而與所謂巧者。相南北矣。自古迄今。智巧之士衆矣。而國家之亂。道術之微。咸起於逞能衒才。舞文弄法。而卒致誤蒼生殺天下之禍。而其謹拙之人。不與焉。夫厭千聖相傳之常道。而以活套誨其子弟。棄百王不易之成憲。而以新法誤其君上。善射人所未見之利。巧投人所未抵之隙。事成而歸功於己。事敗而委罪於人。此世俗所謂智巧士也。使之居輔相之位。升牌拂之座。卽斯民何從而不困。吾道何從而不衰乎。噫。弊也久矣。若吾聖人。則其語門弟以求仁之功。不過曰先難而後獲。其以治道告弱國之君。亦惟曰。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爲善而已矣。是所謂無所爲於前。無所冀於後。獨以天理當然。而不得不然者也。苟不固立志以正。行事以義者。未有不疑其迂且拙也。惟漢之董子,武矦得其意。故其言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又曰。鞠躳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覩。旨哉言乎。自世之急功利先詐力者觀之。孰不笑之以爲拙法而不可行也哉。然以之經邦。則君民可以堯舜矣。以之誨人。則鄕閭可以鄒魯矣。嗚呼。安得起二公於九原。而與之講學論治。以躋斯人於仁壽之域也乎。平山申丈�氏。以拙名燕處之室。而其加以敬字者。以其先祖寅齋公自號養拙。故欲以繼其遺矩也。愚也病乎士之巧也久矣。故遂以其說質之。
養窩記丁亥
编辑人受於天者。有大體小體之分。皆所當養。但不可以賤妨貴末喪本焉爾。然其養也。豈能獨自養也。亦必有養之者矣。上自天地父母聖賢士友。以及昆弟妻孥廝役飛走動植。凡有情無情之物。固有尊卑貴賤親疏遠近之辨。然皆能以養吾之體者也。夫養吾之體者。如是之衆且多。則吾身獨無所職矣乎。由夫顧天之養。饗親之祭。以至於仁民愛物。其事雖有輕重緩急精麤鉅細之分。而其爲吾之所當養則一也。養之爲義。顧何如也。故易曰。頤之時大矣哉。然人之養德養身養人養於人。皆當用正道。故又曰。頤貞吉。乃若老氏之載營魄。魏君之養子珠。其意偏於保形鍊氣。而自吾儒之主靜愼動平心易氣者推之。以有得焉。則於大體之養。亦未必無所補矣。間者。宋君敬仲。言於余曰。家大人燕處之室。吾子旣題以養窩矣。今直求敢以記文爲請。余以所有意者告之。令其奉稟於過庭之際焉。彼呂純陽李初平。咸以老年而有進。故曰學道不在早晩。惟在用力精專之如何耳。抑敬仲亦宜勵志問學。以養親之心志。盡力農桑。以養親之口體焉可也。噫。如余者。抱蓼莪之痛。懷風樹之悲。于今二十有一年矣。雖欲致一日之養。顧可得乎。敬仲視此爲戒。則其於思其不可復者而先施焉。何有。
義田記己丑
编辑儒者。束髮爲學。其志豈在獨善而已。常欲得君以康濟天下爾。使其爲治。則必先足民。足民之道。在易田疇。薄稅斂。以開其源。食以時。用以禮。以節其流。然後謹庠序之敎。申之以孝悌之義矣。此君子之志也。雖然。玉之待賈。貴而難售。是以賢者多老死嵁巖。而民不被其澤矣。昔張子歎田制之廢。以爲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鄕。議買田畫井。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旣而有志未就而卒。至於蘇州田宅。又僅止於宗族。而不及行其先憂後樂之志焉。亦可悲也。然位有卑高。而施有廣狹。其勢則然爾。何可以小大多寡拘哉。此敬拙申公所以不待富足而立義田。以見其志也。余謂使世之人。不問有無位。苟可以利物者。無不推申公之意。而效申公之爲。則自鄕閭以至天下。尙義下利之風盛矣。尙義下利之風盛。而民焉有不安者乎。然則申公之事雖小。而其爲斯民之助。顧不大歟。然異時族子弟。賴是擧而衣食無缺。吉凶有須。又宜聚而敎之。使之明理修身。推之以及夫天下國家。如義學記之說焉。則是爲富穀有序。本末兼擧。而庶幾古先治敎之遺意矣。申公於此。亦嘗有意而屢言於余。余亦從先生君子後。與聞伊顔志學之說者。故於申公之事。喜聞而樂道之如此。以告申公之胤氏。其必修其業。承其志。如范公子孫。而若乃後人之專利吝出。廣費敗約。如放翁之所慮。則又不可以不念也。
康齋記乙未
编辑余嘗從華陽歸道中。有爲余道康齋有志操者。余歷叩其門見康齋。性剛識博。力田養老。信非俗士。心固已誌之。後幾年。康齋遣子問余學。家貧且厚價收書。以需誦繹而訓兒孫。親沒猶耘耔不已。亦爲其敎誨穀似之道也。遇事果決。接人誠懇。余嘗以家小相託矣。昔吳康齋躳耕食力。雨中被簑笠。與諸生幷耕。談卦象之理。卽耒耟明之。歸則蔬糲共食。一日刈禾。鎌傷指。負痛曰。何可爲物所勝。竟刈如初。嘗自言曰。債負難還。生理蹇澁。未免起計較之心。徐覺計較之心起。則爲學之志。不能專一矣。平生經營。今日不過如此。况血氣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則何由向上。此生將何堪。於是大書隨分讀書於壁以自警。竆通得喪。死生憂樂。一聽於天。此心須澹然。一毫無動於中。可也。其勵志進學類如此。此今之康齋。與古之康齋。略相上下。余故以康齋。名其燕處之室。旣而惟之。吳氏之學。刻苦奮勵。多從五更枕上汗流淚下得來。及夫得之而自樂。則又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七十年如一日。憤樂相生。可謂老而好學。更可愛者也。此一著。未知今之康齋果能與古之康齋。何如也。故余復以是問之。
炳燭齋記
编辑師曠有老學炳燭之諭。蓋言其光明不逮於少者也。或者言。人老且死。何自苦乃爾。不思甚矣。與其冥行而致仆。孰若小明而得前也。余友李聖功。老而好學。直可以當此諭也。昔人有謂心爲長明燈者。苟非提撕警覺之功。燈便無光矣。又有指明倫之書。爲夜行燭者。苟非誦繹玩索之功。燭便無焰矣。聖功必於長明燈夜行燭。時時添脂膏。使之光輝輝地。無少昬暗之失也。萬有一未然。不落腳於獨木橋。則必沈身於聲利海矣。由斯言之。脂膏之繼不繼。乃聖功生死路頭之分也。詎敢不猛加精采。而頻施功力也哉。顧今八表同昏。人不識路。而媚狐邪魔之捓𢋅迷亂。不可柰何。若聖功之燭。炳然於前。只此一炷蠟炬。便可作四海九州之引路子矣。豈不亦自明而明人者哉。抑如余之行迷旣遠者。亦將賴此而旋其輈矣。其何幸如之。其何幸如之。聖功閒就余求明。余以用敬致知。爲脂膏而授之。其繼與不繼。在乎聖功。
鳳岡精舍記丁酉
编辑天下國家之治亂安危。非布衣所能爲也。然政出於學。學成於士。然則儒者。其治亂安危之本也歟。故古之聖賢。自致知誠意。以至平治天下。原非二學。由本身徵民。以至考建質竢。更無二理也。竊覸世儒。或不務躳行君子。而惟騁架虛鑿空之辯。以亂人聽。又不求講明治道而專事添枝接葉之文。以衒己能。如此者。非特無益。反復有損。必也明晰理之是非,事之得失。省察意之虛實,心之偏正。而無遺憾焉。然後乃可謂之聖門自昭明德之功。而君上用人之至公無私。理財之以義爲利。與夫九經三重之屬。亦無不本於此而立矣。苟鄕閭之閒。正學日盛。善類彌衆。則其達而在上。擧而施諸政事。固沛然行之不難矣。縱不幸不得志。而其言議經綸。道德節行。流露發洩。上下遠邇。想望其風采。亦將有潛移默運之理。此於聖人補救天地之缺齾。蕩滌世界之腥穢。亦不可謂之無萬一之助矣。余病遯海隅。百念俱熄。而獨世道人心四字。所不能忘。林君炳志。至自鳳岡精舍。談約齋門弟講學之盛。余聞而喜之。以爲佗日邦家治安之機。安知其不基於此也歟。古人謂保天下之道。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是其爲職。顧不重歟。故又復戒之曰。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此吾儒之所宜日夜兢畏。而不敢肆者也。遂書其說。令林君。質諸約齋。
念修堂記
编辑玉流洞。在豐沛府南僅三百弓。而溪山秀麗。茂林修篁。池塘泉石。幽邃淸澈。覺與塵囂隔絶。卽月塘崔公諱霮之舊墟。墟爲張氏僦有年。余昔童子時。肄業其中。今歲因省先壠。再過其處。卽張氏已不可見。屋亦毁而無有。默數星霜。忽忽踰四十年矣。公之遠裔秉心敬存。卽其地。縛數椽。燕處讀書。閒嘗問所以名於余。余以念修告之。蓋公之胤子烟村先生。錄公遺事。以爲性好學。接人謙恭。其中文科。在三十二歲。已決計歸養。嘉遯自樂。此其大略也。竊惟孔門弟子三千。獨顔氏以好學見稱。易六十四卦。惟謙有吉而無凶。今敬存之念祖修德。必自非禮勿視聽言動,不遷怒。貳過始。以至於尊而光,卑而不可踰也。則爲眞好學而謙有終者矣。若夫遯之時義。則今天下陰長陽消。君子遯藏之時。又敬存在下而未進。只有晦處靜竢以免禍患而已。然聖賢之於天下。雖知道之將廢。豈肯坐視其亂而不救。必區區致力於未極之閒。彊此之衰。艱彼之進。圖其暫安。此處遯之義也。是雖非可以驟語於始學之士。然士之所趨。捨聖人。將何以哉。吾於敬存。不能不以是待之。
溫經齋記庚子
编辑余少嬉不讀書。老又昏聵。無以溫故。故所識麤。行亦多媿。近得杜氏溫經法。喜甚欲行之。旣而賓朋之辱臨者。無虛日。遠近簡問。動溢篋笥。應酬不給。所以有意未果。然時常往來于心閒者。吳上舍文伯父。新構書室。而扁曰溫經。屬余記之。不覺如痒得搔。遂擧杜說以誦之曰。僕今年六十。謹擇開心吉日。呼密友及兒壻數輩。各治一器一罇。送老人上學。使其隱然監督。不容作輟。每日溫經。不過五葉。正襟朗誦。不過十二遍。雖出遊。不問人家僧舍。必先白知主人。然後展卷。倘得如此十年。六經可以暗誦。左右逢原。作文不致遊移。作人不致時樣。又曰。吾人天分有限。又半耗於詩歌。人始專精經學。庶幾有得。不論蚤晩。其法近戲而實良。其志氣老而愈篤。正可爲我輩師。余觀上舍。天性和厚不競。泊然無求於世。愛好人倫。樂善喜施。又其胷中書已多。又少余十年。其精力應更明健。人客書疏。又較𥳑省。其燖繹舊聞而搜索奧旨。眞當百倍於余矣。第念經。所以載道也。誦其言。析其義。而不及道。乃糟粕而已。然要知道不是經之道。亦不是聖人之道。是吾之道。特吾未之見。必借聖經。作引路子。自日用細行。以至禮義大節。由米鹽瑣務。以至宰相事業。一從其所敎而行之。不遺餘力。其流俗浮議。毫無所入於其耳。是爲溫經以致實用也。吾于上舍。望其推所得以啓發我。此在上舍爲鼓舞老蒙童。而在我爲還元神術矣。上舍其勉之無斁。
崇陽精舍記
编辑天下國家之治。常本於讀書知義之君子。天下國家之亂。常起於詭經尙利之小人。故先王懼人心之陷於一偏。而淪於不善。修庠序學校之政。立詩書禮樂之敎。使愚者漸明。悍者漸淳。而智者愈智。賢者愈賢。而咸得出於義理之塗。而利慾之習。知所恥也。如此。而天下國家不治者未之有也。後世不察其理。或以智術御世。或以富疆爲務。欲以勝詩書義理。而卒不可勝。然且不肯改轍而反之古也。詎非惑歟。余嘗觀竇諫議禹匀立。講舍四十閒。儲書數千卷。招延海內名宿之士。置之師席。士之自遠方至者。咸資之使學。竇氏子弟。遊其閒者。皆得成材。當時立朝之賢。多出於此。其有補於國家之治。爲如何哉。余貧士。雖不能行其事。而志則竊有慕焉。而不能已者。日順興安君奎鎭景元。訪余金華山中。而道其契友河東鄭承旨泰鉉。出千畝田。構崇陽精舍。求天下書。以與邦人士共之。而不自私焉。余聞之。喜曰。此正竇氏之事。而余平生之志也。何其盛歟。顧今學校之政寖衰。邪慝之說方熾。天下之人。不知有聖經之敎。專以利慾之習相尙。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則其佗又何言也。于斯時也。乃有如鄭公者出而擧是事。或者天其不欲喪斯文歟。於是邦人士之欲藏修而無其所。與講習而無其資者。咸藉此而經史明。德業成。進而立乎廊廟之上。則爲格君保民之賢。竆而老於蓬蓽之下。則爲衛正闢邪之儒矣。然則國家之奠安。裔戎之畏服。安知不始諸崇陽精舍乎。余故樂爲之言如此。
的尼齋記癸卯
编辑人言孔子生知安行。然又豈不曰好學乎。今人聞有願學聖人者。囂然笑之。以爲狂生。然學者笑者。兩不相奪也。吾聞務實學之善道。自世敎衰。士鮮能久矣。如非樸實負荷者。定未易挽回此風也。孔子自言某之忠信。其敎人亦必曰忠信。忠信者。人道之本。如不靠此做主。豈復有物乎。故學子誠之爲貴。而誠之之道。在乎竆經硏理。以明諸心。試觀孔子發憤忘食。韋編三絶。古今士號爲勤勵者。孰有髣髴於此。此晦翁所以誦橫渠說孔子煞喫辛苦來者。而稱其有味也。崔君孝習。至自泗川。言其書室在尼丘山之北。而家大人命之曰的尼。欲人指孔子爲的也。願得一言之相。余患乎士之無志久矣。喜聞其名。而告以務實之說焉。君其揭壁而勉之。如遇笑者。須恂恂然而對曰。吾聞胡文定公之言曰。孔子固學于人而後爲孔子。
瀛洲精舍記
编辑余嘗行於世矣。其以書生名者。往往有軟骨弱腸。回面汙行。以媚于流俗者。對之使人無氣稜。如入女子國矣。及觀晦翁之告門人曰。吾儒道術。世人莫能知。凡欲爲事。豈可爲流俗所梗。大抵事有是非。是非旣定。卻揀是處行之。必欲回互得人人道好。豈有此理。然事之是非。久則自定。時下須是在我者無慊。仰不媿。俯不怍。別人好惡。如何管得。讀此訓。不覺奮迅興作。毅然有丈夫氣。甲辰夏。余過瀛洲精舍。見主人儒雅敦朴。喜行善事。今玆書社。亦其所樹而欲以敎其子弟及鄕之後進者也。余爲誦晦翁訓。揭諸壁間。令來學於此者。視爲嚴師。蓋人須是有此志槩。方能維持禮義。繼續統緖。而可以當得一箇人數矣。是爲晦翁所望於後世。而亦學者所以報答先哲之恩也。精舍主人凝川朴晩煥。社長聞韶金衡載。其記之者。潭陽田愚也。
木中里塾記乙巳
编辑木。在天德爲元。在人性爲仁。在歲序爲春。而在居則爲廣。在生則爲壽。大哉。木之理也。人之百行萬善。無不總括於仁。故聖門之學。惟務求仁。蓋禮義智信。雖爲之緯。而必須仁以爲經。然後厥德乃成矣。至於中。則爲上帝所降之理。聖人所依之德。先王所制之禮。民生所定之命也。仁必中而後爲正。使仁而滯則爲子莫之執。過則爲從井之愚。不及則爲姑息之愛。故君子貴夫時中。而至於遯世不見知而不悔矣。余性和厚不足。而㬥猛已甚。常竊自病而未之改也。今得木中而僑居焉。苟能於云爲之際。顧名而思義。使過者損而節焉。不逮者企而至焉。得與木理之中者。常相依而不少離也。則孟子所戒曠安宅而不居者。可以免矣。由是而推及於萬物。俯仰四顧。幷無窒礙。則呂芸閣所謂洞然八荒皆在我闥者。可以驗其實矣。是豈非晩暮一大事也哉。抑又惟之。聖人以木爲近仁。仁之近者。鍊而熟焉。則爲中矣。願與諸生之肄業於此塾者。先從近仁處。下手著腳。
正齋記己酉
编辑人於天地得正而生。故要得正而死。以奉還天地也。蓋其形也。原皆正。及行之。類多攲傾。故曰。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其氣也靜則無不正。至其動而用事。然後始乃有偏哀之病。故曰君子莫大乎正其氣也。若夫心則其本然之體。端平竦直。無一毫之不正。而發於思慮。則不能無差誤之累。故曰正其心也。惟所謂性者。乃竆源之正理。而自然之眞宰。故曰尊德性也。夫性誰尊之。必此心翼翼然自小。謙謙然自卑。俛首鞠躳。一意奉承乎純善無疵至隆無對之性體。而不敢有須臾之褻焉。然後心得其正而無所媿於天。至於正其形氣。非別有一事也。昔徐節孝敎門人。多于空中書正字。且云。從安定得此一字。用不盡。愚也心竊好之。亦苦其未有體也。己酉春。自暀嶹蹔歸穆中。旣而復入羣山。爲抱經枯死之計。梧谷柳公。以書來曰。求愚聞于回棹。冀未死前一晤。跛曳而至。則舟已行矣。此生不可得而復覿子。未可以一言酬余乎。因說從少病聾鍊心之術。愚撫𥳑而歎也。曰。是未可以衰朽辭。遂擧一正字以復之。旣而曰。愚亦聽而不瑩。已千有餘日矣。每欲效節孝聵甚。終日面壁。不與人接。然此老靜極而洞微。今公忍熟而成性。是皆由疾有獲之驗也。如愚者有是病而無是德。可媿也已。願繼今欲奮呑刀飮灰之勇。以趁換骨脫殼之妙矣。公應喜聞而與其進也。然愚亦欲有獻。今公之所立固正矣。然於義理精微之極致。猶必有幾多未盡之憾。莫須用竿頭更進之功也乎。嘗見涪翁論曾子易簀云。只要正不慮死。每讀之。歎其言之有餘味也。今公與愚。皆七八十歲人。復何求哉。耿耿一念。惟求得正而斃。以無忝乎天而已。請以是爲屬纊前交警之需。公更當喜聞而勉其進也。
安陽書堂記己酉
编辑易以剝上復初。擬之於君子。君子于道。有得而遇時居位者。當布其陽德於天下矣。若乃求道未得。而又其所値。爲天地閉塞。日月晦冥之時者。且當安於居下無應之陽。於斯時也。鹿游猴居。谷霧海瘴。亦皆陽也。姦黨碑籍。惡口罵辱。亦皆陽也。抱經痛哭。入山枯死。亦何適而非陽也。是爲知時識勢之學也。夫明夷之時。雖聖人且三日不食。主人有言而皆安之。况求道之士。遯藏而困竆。是義之當然。惡得而辟之哉。宜勉而安處不可怨尤也。雖然。此猶是事行之易見者。至於人之心至危而難安。思慮隱微之際。欲不安於陰而求安於陽。定不易易。如有一息之停。纖毫之差。豈所以體天健之道乎。吾故曰。非能持天下至難持之危者。莫能就天下至難就之安也。余旣無得於道。又時位之未遇。而讎夷制命。邪書亂倫。耳目所觸。罔非黑氣之刺日。鴂音之傷陽。心自不能安於是也。遂逃入絶海。從者累土爲屋。以爲藏修之所。余名之曰安陽。因記其說以交警云。祝犂作噩蘭月朔朝。華遯居士。
題跋
编辑敬題英宗大王御製聯句後
编辑右我英宗大王七十一歲甲申。行大報壇享祀。而御製一聯云。望八重逢。只誦冽泉。因命諸臣聯句者也。張斯文仁範。持以見示。蓋其六世祖參判公諱聚五。亦以副摠管。在當日奉賡。故爲其所葆藏也。竊伏惟念。我朝之於皇明。有於戲不忘之恩。而列聖世守之義。可以有辭於天下後世矣。見今夷狄見逼。國勢岌嶪。君臣上下。正宜誦烈皇帝死社稷之義。以自靖獻于先王。螻蟻賤臣。不能無眷眷忠愛之望。奉翫之餘。不勝匪風下泉之感。謹題此于別牋。以附卷尾云。崇禎甲申後二百六十一年甲辰孟春。臣田愚。拜手稽首謹書。
跋眞鑑智證二碑乙巳
编辑崔孤雲作眞鑑禪碑序曰。故廬峯惠遠著論。謂如來之於周,孔。發致雖殊。所歸一揆。〈發致。發端理致也。指二敎。初頭事也。所歸一揆。畢竟歸宿處也。論二敎末后事也。〉體極〈體。敎體也。極。至極也。〉不兼應者。〈釋不兼孔。孔不兼釋。〉物不能兼受故也。沈約有言。孔發其端。釋竆其致。〈孔發其端。儒論福善禍淫之只發其端而已。釋竆其致。佛明三世因果。竆盡這間理致也。有云孔發其端。儒明形而下。釋竆其致。釋主形而上故也。〉眞所謂識其大者。始可與言至道矣。又作智證禪碑銘曰。麟聖依仁乃據德。鹿仙知白能守黑。〈老子父韓虔。夢一仙人。駕鹿入室。與上洋朱氏牧猪婢。合懷而孕。在胎八十一年生。故云鹿仙。〉二敎徒稱天下式。〈天下式。徒爲世間法故云。〉螺䯻眞人難角力。〈依仁云云。佛能仁則麟聖只得能之用。知白云云。鹿仙雖知明白之道理。但能守黑則亦得佛號寂默之體也。二聖見解。但得一佛名號之體用。故云難角力。〉
孔發其端。釋竆其致。此兩句。余曾聞是崔文昌語。然未敢信其必然。而心竊異之。乙巳秋。至淳昌龜巖寺。寺有文昌文一卷。其中眞鑑碑序。語多乖戾。如引惠遠語云。如來之於周孔。發致雖殊。所歸一揆。又引沈約語云。孔發其端。釋竆其致。而曰。此眞所謂識其大者。始可與言至道矣。其智證碑銘。又以孔子老聃起頭。而曰。二敎徒稱天下式。螺䯻眞人難角力。是其所尙在佛。而不在孔子。章章明矣。噫。誠如其言。則如周孔之盡人倫者。不足爲至道。而程朱之排佛氏者。不可謂識其大。而不足與言至道矣。嗚呼殆哉。如曰此非崔公文而僧徒僞撰則幸矣。不然則不合孔廟從享。退溪,眉巖,芝峯諸賢之論。當爲百世公案矣。
耒隱先生實記跋
编辑愚竊惟我先祖壄隱先生。以尊華攘夷之義。有補於春秋之旨。而季氏耕隱先生。以主敬浹義之學。有功於聖賢之門。此則前後諸賢之贊述已備。又奚待小子之言。第其仲氏耒隱先生。獨未有文獻可徵。以故後賢後裔。咸致慨惜之意焉。然以愚論之。先生之自言其志曰。深入於山耕者誰知。卽此一語。便見先生早有不求人知之意矣。迨其晦迹絶海。使斯民無得而稱焉。則易所謂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者。正先生之謂也。然則其無文字事功。而不見知於後人。豈非先生之素志也歟。而乃有爲之慊焉者。得無爲淺之爲知。而反爲先生之所笑也歟。此處義理極微密。可與知者道。難與夫夫言。吁。其可歎也已。今於合刊三祖遺文也。僭發此意。附諸耒隱先生實記後。未審先生或賜一莞爾也耶。姑書之以竢知者正焉。崇禎五庚寅六月甲辰。壄隱先生十六世孫愚。敬識。
敬書傍八代祖投縣單子後
编辑宗人鍾泰。出示其本生七代祖呈單墨本。其中說判官公丁酉戰亡。朝家錄券。而此在仁廟癸酉。今爲二百五十九年。而煙煤蠧蝕之餘。尙可讀也。奉翫累回。繼以愴涕。因竊識其左方如此。崇禎五辛卯五月庚寅。傍八代孫愚。敬書于恩津之墨華齋。
敬書祖考墓文後庚子
编辑不佞樂道人之善。常恐草萊之間。或有一善之遺。日田君愚。將其大人命。具禮幣來謁曰。祖考有潛德。願得吾子一言以詔後。不佞之於公。雖無一日雅。雅聞公樂善好義。且愚從不佞遊有年。情義篤摯。知非溢美其先者。何敢辭。遂按狀而敍之。公諱瓔。字公執。潭州人。以高麗左僕射諡忠元諱得時。爲初祖。至諱祿生。號壄隱。與二弟耒隱貴生。耕隱祖生。俱有忠節。世稱三隱。自是世襲簪組。至諱允良。判官。戰亡。卽公七世祖也。曾祖諱益昌。祖諱夏成。考諱昌顯。妣慶州金氏。鳳元之女。公天資仁厚廉靜。平生不爲詭異行。友于同氣。有弟嗜酒。醉輒悖語。公略不相較。一是怡怡。敎諸子。必躳自讀書以勸課。訓諸婦曰。古有夫妻相待如賓者。汝曹勉之。性喜施。視財如無。嘗從人貸錢。及期盡償。後又有言。公不爲辨。斥家事以與之。人以長者稱。有一士族沈氏。來寓公里。公憐其無依。買宅以居之。已而沈氏闔室遘癘。人莫敢闖其門。公每早走問。又遺錢米。日以爲常。及其十三喪相繼。無以殮殯。公竭力措辦。冒危難躳庀之。至使返葬于三百餘里之地。所負爲七百金。公賣田償之。少無難色。沈氏終身德公。待公以兄。令其子呼公爲叔。蓋其佗濟人利物之事。不勝計。因此晩歲生理。益旁落。妻子不免凍餒。而處之夷然。其周恤貧竆之心。猶未已也。人或勸之營產。則曰。吾有三千金。更焉用殖貨爲也。因笑指其三子。聞者以爲達人之言。辛卯六月七日卒。距其生丙申爲五十六。初葬益山玄洞。後遷鎭安內東山寅坐之原。配金海金氏弘曄之女。生先公一年。沒先公十年。墓祔。三男時聖,在聖,龜聖。時聖子慶憙。女適趙亨源,朱祺龍,慶燮及女適佳灄者。側出也。在聖子慶俊。武經歷。出後。愚。龜聖子慶益,慶瀁,慶燁。女適任平準,李東烈。餘幼。慶俊子龍圭,鳳圭,麟圭。愚子復圭。慶益子泰九。噫。公之羣行。固多可述。而其急難高風。比諸祝永叔之攜粥藥。范堯夫之附麥舟。又加難焉。斯可謂善人。宜有天道之與。而顧乃不然。豈其命歟。惟公孫曾蕃衍。愚妙年志學。其進未涯。是不但公所云三千金已矣。天之報施。其在斯歟。銘曰。積善餘慶。大易有云。雖不贏躳。而尙後人。是爲天道。孰謂茫茫。鬱彼東山。善人攸藏。琢辭紀實。貞珉矗矗。匪直昭公。用警薄俗。崇禎四壬戌八月日。西河任憲晦撰。
右吾祖考府君墓文。先師全翁所撰。而實據舊傳家乘也。後因宗人所傳先兄經歷公先蹟未明之語。而請先師用朱筆刪出祿生號壄隱以下至曾祖諱益昌祖諱五十一字。而夏成下。添入蚤孤漂泊。譜牒失傳。於公爲祖考也。十四字矣。厥後徧求壬亂以後宗人所刊諸譜考之。及檢丁卯譜。〈兵使公雲祥氏所刊。〉三卷上五十七板。載諱夏成。配韓氏。寔府君祖考妣也。二卷上。五十一板。載判官公諱允良。戰亡。於府君爲七世祖。於壄隱先生爲七世孫也。據此則家乘實無誤。朱筆添刪。當抹去而不用也。然則經歷公之云。又何也。蓋愚高祖考以丙申二月八日生。辛丑五月七日。丁外憂。時年僅六歲。及至壬辰修譜之日。〈兵使公玄孫慶敏所刊。〉高祖考下世已四年。〈戊子十一月十八日卒。〉故曾祖以下。未免漏譜矣。今經歷公於丁壬兩譜。未及檢出。但據傳寫家牒。則其有未明之疑。亦事理之所必至也。庚子元朝。不肖孫愚。敬書。
蘭竹屛跋
编辑右蘭竹七疊。丁判官鶴喬筆。其詩靜菴先生所題葵亭姜氏屛者也。先生後孫。今海州觀察使趙公鍾弼。遣其子洵元。道其意曰。葵亭屛。佚於兵燹。先生曾孫婦柳氏。手織素。求書畫。以復其舊。後又散失。吾從高祖持平公。嘗購縑爲帖以續之。旣而得柳氏本。今皆墨煤已甚。此吾所爲慨然而成此者也。願得吾子一言之惠。愚旣歎其繼述之善。從而復之曰。今公之爲此。豈適爲詩詞之美已哉。其所感於心者。亦深矣。吾聞蘭草生於深山茂林之中。終日薰香而不自知其爲香。竹又能挺立於勁風寒雪之日。而其色不變。先生詩苦節同夷險。危香郁自如。正謂此也。今公于是。能觀物毓德。如先生之敎焉。則於承先裕後之道。可以兩無憾矣。公旣以古道見處。愚亦以古道報之。
敬題愛日堂鄭公苯神道碑文後丁未
编辑古人言妻妾視豐儉爲悲歡。奴僕視盛衰爲勤惰。市道不在門外矣。今觀先師全齋先生所纂鄭忠莊公墓碑。而見朝廷公卿亦有視君父之危弱而改心易節者。彼女子與小人。又安足責乎。先師於篇末。以狗彘不食其餘。唾罵至及朽骨。誅當日狐鼠輩。賣國販君。瞞天讕人者之罪。讀之使人痛快。惜乎。其見漏於刊本也。近從公後孫弼泳。得見實紀。有曰。公婦弟鄭麟趾。以書問人心歸於首陽。取舍何爲。公答以不事二君四字。臨終不變顔色曰。吾以夷齊之心。死於夷齊之節。死亦何恨。又嘗言。人生斯世。忠孝爲大。忠能輔國。孝能匡世。是皆可爲後世法。故余特擧之以補大碑之闕漏云。
敬題龜峯先生重刊文集後
编辑嗚呼。此龜峯先生遺集也。竊聞先生閒世人豪。絶代儒匠。其以小學自律。而至行範世。則德義之端方也。洞悟性理。剖析精微。則見識之明透也。非但先生似諸葛。卽諸葛似先生。則智略之宏偉也。盛唐淸調。堯夫自得。詩詞之高妙。而西漢筆力。宋儒義理。文章之純正也。至於栗谷,牛溪。與之交而視爲畏友。沙溪,愼齋。受其學而卒爲儒宗。則先生地步之卓絶。傳授之端的。尤可見矣。彼羣壬之傾陷先生者。甘爲一時之鬼蜮而厚受萬世之鈇鉞若先生之禍止於俄頃之閒。而其日月之光。山岳之高。將垂之永遠而無竆期矣。然則彼自謂智巧者。豈非冥迷顚錯。而爲可哀之物乎。嗚呼。此足爲天下後世之鑑矣。愚敬閱宋鍾弼,兪在煥重刊先生遺集。而謹題此于𥳑末。以寓平生尊仰之意云爾。
跋朴思菴挽金止齋詩己酉
编辑止齋金公淸。以大諫退休。龍蛇之變。聞上去邠。爲奔問行。數遇賊與戰。身被數槍。竟達行在。時年已六十有四。思菴朴相公。哭之以詞。有勤王事身盡瘡。忠義德望之褒。愚竊惟之。見今忘君事讎者。踵相尋。使公復起九原。以勵頹俗。則其爲邦國之助。顧不大歟。思菴詩又云。貯書循吏傳。非子更論誰。今失同志契。與誰論心丹。此尤見公之賢也。
泉谷集跋
编辑泉谷宋公節義之盛。非惟邦人誦之無竆。雖夷虜之爲敵者。亦復相與嘖嘖歎服。至戮賊之害公者。以徇之。及道遇公櫬。下馬引避而送之。其名可謂聞於華夷矣。至於公之學問。則世蓋莫之知也。愚竊惟之。沙溪先生。當世典禮之宗匠。斯文之盟主也。而嘗命愼齋。就學于公。而愼老之推服公者。終其身不替。尤菴先生又稱公爲沙溪莫逆交矣。及其在朝也。則爲李潑等所齕。於是見君子與君子合。小人與君子反。而公之學問之正。好惡之公。不待校量而可知也。以故其見危受命之日。又能成從容處義之難。而無毫髮激慨之象。卒以隻身。撐拄宇宙。扶植綱常。而明幷白日。靈顯紫氣。是皆本於平日所講之精。所養之深也。愚嘗閱公十五歲所賦岳公不飮之篇。句句忠義。字字血涕。不覺斗膽輪囷。氣湧如山矣。其略曰。當時宗社如綴旒。南渡乾坤風雨後。爲人臣子共戴天。飮器方期金主首。平河北。定兩京。復梓宮。然後痛飮三百杯。拜獻南山壽。使今日我邦之臣子讀之。其有不崩心而下淚者乎。其有不扼腕而奮義者乎。嗚呼。公之敎國人。可謂切矣。可謂遠矣。公後孫毅燮。從余遊。將與族人應燮。重刊公遺文。而增以後來所裒輯者。愚書其所感於簡末。以諗夫今日我邦之爲臣子者。
書金襄毅公遺事續編後丁酉
编辑嗚呼。此金將軍襄毅公諱景瑞遺事續編也。公忠義天植。驍勇蓋世。壬辰島奴之變。摧敵於西京。制勝於南徼。折衝捍禦。以贊皇朝再造之功。當爲宣武元勳。白沙李公之言。信不誣也。見今島奴肆兇。禍及國家。萬姓腐心。安得起將軍於九原。而褰帷斬將。使賊兵夜遁。數騎赴陳賊。皆俯伏遜謝。一如當日之事乎。則國耻可洗。中興可期。而永有辭於萬世。而惜乎其未也。至於囚繫虜城。密疏獻忠。美女珍寶。刀鉅鼎鑊。視之如無。六年如一日。矢死靡佗。而名聞華夷。如蘇中郞文文山。則又大明之純臣。而今日字內腥羶充塞。禮義滅亡。則將軍之爲諸夏盡節。尤可謂曙天之一星。而不可不表章於天地間者也。宋先生集中遼東伯碑。所書將軍事。特未詳當時事實而然爾。初無毫髮偏倚於其閒也。昔朱夫子偶誤聞吳伯豐附侂胄之謗。至有桓司馬家臣之譏。及吳死後。知其樹立毅然。則復亟稱之。使宋先生及聞將軍之精忠義烈如彼卓卓也。則其於大筆揄揚。當與遼東伯相伯仲矣。於將軍何損焉。或者乃以不樂成美譏之。殆不識聖賢之心事者也。將軍後孫聲煜。訪余於西海之濱。而示以此編。余再三讀。不勝敬慕而繼之以灑涕。蓋以有感於今日之所遭也。
朝宗巖誌跋
编辑後世之人。例不如古也。而惟士爲甚。以其無見識也。夫犬戎之亂華。天下之大變也。天下之大變。不可以常理處也。不可以常理處。則其處之宜如何。彼固一天下而帝中國矣。我固屈而事之矣。然非誠服也。力之不足焉爾。故曰。華夷之辨。重於君臣之名也。况我朝之於皇明。有萬世不忘之恩。於建虜。有萬世必報之讎。則其不可以一時之勢。掩千古之義也。決矣。此有識之士。所以以含冤忍痛勵志復雪之意。相與傳授。而不敢一日忘也。近或聞之。則以爲旣爲其民。安得復斥爲夷狄者有矣。以爲國家旣奉其正朔。則士之獨用崇禎。爲無義者有矣。以爲彼或使之薙髮。亦何必以此而決死者有矣。亦有以爲彼之亡也。我人効節而後。始爲盡分者矣。噫。講聖人之書。治先王之道。而其言乃如此。異哉。昔者先王以禽獸處夷狄而攘之。今也進夷狄而中國之。又從而臣之。眞可謂不憚以其身爲禽獸者矣。往哲論人。每以識見爲先。良有以也。充齋金士綏父。示余以所編朝宗巖誌。誌之成。省齋柳公書之詳矣。余獨以所嘗慨然于中者。竊識其左方如此。此書之行。吾知今之士必有感悟流涕而深自悲者矣。嗚呼。世道其庶幾乎。永曆二百二十九年乙亥五月丁未。
跋讀書錄
编辑右文淸讀書錄一局。先君子所嘗手鈔口講而心惟者也。不肖幼時。每指而語曰。此書字字句句。無一非親切有味者。爾其誌之。愚惟先君子所以自爲與訓子之意。至爲深厚。而愚無知識。罔克遵述。常懼無以奉慈顔於地下。捧翫手澤。不勝悲媿。遂以藏之家廟。以示子孫。世世奉承。不至失墜。庶幾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萬一云。乙亥九月甲辰。男愚敬書。
卷中閒有佗人筆。故先君子手墨。則用朱點其首云。
題桃源金公萬重行錄丁未
编辑丁丑虜變後。吾東諸賢。多守義自靖者。如桃源金公諱萬重。其一也。公從學愼齋。仁廟時被薦。爲洗馬。與二宋先生。協養冲德。後監淸河。興學爲務。縣人頌德。繼以進善召。以親老。辭不赴。媾成。寄書朝友曰。澹菴之疏。兄可立懦。蹈海之志。弟已決矣。改邨號爲桃源。而有莫引漁舟入。逢場恐說秦之句。遂不復入城市。孝廟屢有除命。幷不就。蓋以職帖有虜號也。公天資近道。濟以學問。其所造就。宜不可量。而打愚,景寒,剛齋諸賢贊頌之詞。必有非苟然者矣。公後孫振玉。示以行錄。而求狀於余。顧以病閣鉛槧。莫能副其意。第今讎賊陸梁。宗社傾危之日。安得起公於九京而與之歸。旣不可得。則只有憂憤激烈。而不能自已者矣。謹書此於簡末。以示夫世之貪饕富貴。蔑棄廉恥。而奔走伺候於讎賊之門者。庶幾知所媿矣。
題中庸諺解後丁未
编辑中國人讀書。但分句讀而已。無所謂吐釋。而義自曉白。故言文一致。而屬辭易。我東則句有口訣。字有俚釋。宜其臨文求義。執筆記言。若不甚難。反被煩瑣。而致其戛戛也。惜乎。世宗朝禁鄕言習漢語之敎。不行於世也。經書諺解。愚因相沿之說。認爲退翁所定。後復考之。殊不然。及見梅山集說。宣廟命白沙諸公。聚諸家口訣。爲經書諺解。旣而見宋子大全歎諺解誤處甚多。巍巖集有釐正孟子諺解。最後得栗翁所定四書諺解。〈大學補亡章。孟子萬章以下缺。朴玄石就爲補之。〉而聞沙尤兩門。每以是爲善。然時有一二可議處。今年讀中庸。合二解。參互看詳。闕其未信。而取其無疑者。亦頗有味。因竊錄之如右。間用陋見。僭加更定。不過若干。然未敢自是。奉以質於幷世君子。而乞其是正。仍願其幷取大學語孟二解。而去短集長。以惠後來云爾。
經書諺解口訣源委附
编辑眞一齋柳公崇祖。中宗朝爲大司成。敎館學儒生。作諺解。哲宗朝贈吏判。〈見眞一齋集。○李貞會言。七書諺解。字音各不同。詞吐各不同。方言各不同。其非出於一人之手。明矣。而今曰柳眞一所作。可訝。〉
寒岡墓誌。言先生釐正經書諺解。〈見許氏記言〉
承命校正小學諺解〈見宋子大全。〉
經書之有諺解。厥惟久矣。而諸家互有同異。至退溪先生。合成釋義而乃定。猶未大備。卽今見行官本諺解。蓋出於其後。而又屢經竄易。〈見栗谷所定四書諺解跋。○金駿榮言。據此屢經竄易之說。則今見行諺解。非柳公所定。可知也。嘗聞諸峿堂李丈。曰。四書諺解。柳公崇祖所作。竊意柳公曾有所論定者。而退翁旣已刪正。其後又入於竄易中耶〉
世祖時。定經書小學口訣。小學光陵。詩河東君鄭麟趾。書蓬原君鄭昌孫。禮高靈君申叔舟。論語漢城府尹李石亨。孟子吏曹判書成任。大學中樞府同知事洪應。中庸刑曹判書姜希孟。又中樞府知事丘從直。同知事金禮蒙。工曹參判鄭自英。吏曹參議李永垠。戶曹參議金壽寧。前右承旨朴楗等。論難校正。每遇肯綮。悉稟睿斷。〈見崔太虛亭集。經書小學口訣跋。〉
崔太虛亭〈恒〉碑曰。英陵命金汶,金鉤及公等。定小學四書五經口訣。居正與焉。〈見徐四佳集。○金駿榮言。太虛亭集所載諸家口訣。亦當入於退翁之合成矣。〉
宣祖辛丑。朝廷設局。校正周易口訣。先生特被召入京。〈見沙溪年譜。〉
崔簡易岦。爲杆城郡守。上周易口訣四卷。〈見本集〉
宣廟朝命選儒臣撰定經書諺解。値壬辰兵燹而罷。及辛丑。又敎曰。經書諺解。亂前始而不卒。今宜博選經學儒雅之士。設爲校正廳。急速選進。李月沙諸公。遂應是選。設局於南別宮。而竣事印行。故謂之官本諺解。卽今見行者也。又有栗谷諺解。一遵中國句絶。且解釋音義。眞正不差。非官本之所可及也。惜乎。其不及於三經也。官本解錯處。殆不勝諭。數百年來。承訛襲謬。莫反之正。蒙學後生。習熟見聞。全失音釋。詎不閔絶哉。〈見梅山集。〉
柳眉巖所進經中口訣。的確停當。學士家。至今傳守之。〈見奇蘆沙集。〉
書語類大全人心道心說後
编辑愚按朱子於人心道心一義。屢變其說。不可以不細考也。一則以天理人欲言。如心經首章註所載是也。釋疑謂朱子晩年改定其說。以爲人心流於不善。然後始謂人欲。然以愚考之。此段是滕璘辛亥所聞。而在中庸序後二年。則恐未可謂初年未定之論也。一則以操存舍亡。義理物欲言。如答許順之書。是也。箚疑謂此與中庸序不同。愚按許氏先生二十二歲時。始見於同安。而卒於先生五十六歲。則此書雖未知的在何年。而要之非晩年定論也。一則以從天理上自然發出爲道心。微有一毫把捉意思。則謂之人心。如答張敬夫吳晦叔書。是也。箚疑於張書凡四言。與中庸序不同。愚意若如此。則聖人有道心而無人心。自大賢以下。又只有人心。而無所謂道心矣。一則不以理欲操舍自然勉然言。而有但以形氣性命分別者。如今中庸序。是也。一則以覺於欲者爲人心。覺於理者爲道心。如答鄭子上書。是也。此亦是晩年說。蓋大全四十四卷答蔡季通書。在中庸序後。而答鄭書下句。有云昨答季通。語未瑩。不足據以爲說。而箚疑云。見四十四卷二板。卽此是也。然答蔡書中語。未見有未瑩處。豈別有佗書。而見逸於大全耶。一則以爲人心者。氣質之心也。此是甘吉父癸丑以後所聞也。氣質之於形氣。其辨不同。而今曰云然。未敢知也。一則以爲父一虐其子。則子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此是余大雅戊午以後所聞。則是最晩年說話。而語意與中庸序大不倫。恐決是記錄之誤也。愚曾就栗谷全書人道心說中。考得歲月早晩。而爲一篇文字。似於讀者省力。爭者減分。今復以朱子諸訓。細考前後曲折。以論辨之如右。以竢識者正焉。
題晦翁慈湖語後示黃瓚奎庚戌
编辑趙德淵問歸宿之地。楊慈湖敎曰。心之精神。是謂聖。何必更求歸宿。求歸宿。反害道。
徐孟寶以公心爲大本。朱子敎曰。這如何當得大本。須要得此心有歸宿之地。事至物來。應之不錯。方是。
余謂此可見兩家學問本心本天大界分處。學者若認心爲理。理爲有爲。而不必更求性爲此心歸宿之地。則不錯固是聖。錯也是聖。以倫理則孝親忠國也是聖。逃父逮王也是聖。以事爲則崇儒尊經也是聖。焚書戮士也是聖。聖人滿街。何往非聖。大可駭也。余雖老且死。願與天下學士。要得自心自小。而必奉性爲宰。不問生熟。幷不問常變。都要不悖于性善之理。而冀入于聖人之室也。〈始也求不悖理。而漸可至於近理。終而馴致乎與理合一。是爲求仁不違仁安仁之分。其宜盡心焉。〉
敬題女四書後丁未
编辑觀天地之造化。獨陰不成。獨陽不成。故自帝王。至于匹庶。必得賢配爲之助。天下國家始得而安且固矣。嗟乎。內則之爲治敎本原。不其信乎。愚少日購女四書一部。卽後漢曹大家女戒。唐女學士宋若昭所訂論語。明仁孝徐皇后內訓。王節婦女範。而其言皆可爲法。誠閨壼之龜鑑。而有國有家者。所宜表揭于世者也。第此書之東來者絶少。意欲印行以廣其傳。凝川朴公晩煥。聞之喜甚。捐金繡梓。而幷用國文釋明。又得心石宋公文以發揮之。甚盛擧也。愚觀近年宇內之勢。夷禍滔天。禮敎掃地。駸駸至於相鼠有狐之俗。而人道廢矣。今得此書。以喚醒人心目。亦安知無中行獨復之哲媛。而進於漢廣詠歎之美。以基二南之化也乎。是所望于世爾。
題黃國琦語後
编辑名者。天之所用以福人。然福止歸于身後耳。若身前反以速謗。此君子之所以不貴名也。謗者。人之所用以禍人。然禍止烈于目前耳。若身後反以成名。此君子之所以不辭謗也。
世之愛人而譽之者。與憎人而毁之者。盍亦觀于斯文也。余謂名之福歸身後。君子不問。惟幸當下速謗。以增修省之功耳。謗之禍烈目前。君子不避。惟懼佗日名聞或浮于平生之實耳。此兩語極有意趣。學者宜致思焉。黃氏泛論名謗之理如此。若余之言。言君子所以處名謗之道也。
題黃氏後案戊戌
编辑程伯子與張橫渠書云。聖人之情。順萬物而無情。又云。與其是內而非外。不若內外之兩忘。此書在伯子年二十四之時。正出入老釋之候。故此等語近於禪。朱子改作定性論。已刪之。近儒用此語。以疏經。非也。
聖人無情。非眞無所感應。乃無所礙滯之謂也。若眞無所感應。安得云以其情順萬事耶。如之武城而笑。哭顔氏而慟。是情順萬事。哭已笑已。無復固滯不化。是無情也。朱子所謂事過便消了。更不積者此也。內外兩忘。非眞如枯木死灰。乃順理無私之謂也。若眞如枯木死灰。則安得云尙何應物之爲累耶。朱子所謂兩忘。非忘也。一循於理。不是內而非外者此也。此雖明道少作。而實得聖人應物無迹之妙。而示學者以理應物之訣也。安可妄謂近禪。而遽加譏貶乎。大學忿恐好憂。是以情順事之謂也。其戒以有所忿懥不得其正者。是欲其無情之意也。安可謂明道無所受而云爾耶。朱子改作定性論。內外兩忘語。未嘗刪去。而黃氏云然。何也。
跋毛奇齡語附答金沈崔林諸賢書後戊戌
编辑毛奇齡四書改錯曰。不父其父而禰其祖。亦自造典文而又錯者。國語工史書。世宗祝序昭穆。謂生族世系。與廟次倫序不同。廟次列四親之名。而不拘四親。必承君統者。始入之。故儀禮有孫爲祖後,曾孫爲曾祖後之文。謂無子〈恐脫而字。〉繼孫。無孫而繼曾孫者。此正孫禰祖。曾孫禰曾祖。一大典禮。故太甲繼湯。周桓繼平王。皆是禰祖。至夫子作春秋。且特書躋僖。以兄不禰弟。爲逆祀者。况不父其父。則尤爲不知典禮之言。從來禰祖者。亦仍父父新廟。稱禰廟。不稱父廟。正恐倫序偶乖難於稱祝。故但以禰混名之。禰者昵也。猶親昵焉耳。若父祖之稱。則一定不改。太甲禰湯。而商書稱祇見厥祖。周桓禰平。而國風何彼穠矣。以桓妹下嫁。稱平王之孫。豈有太甲不父太丁。周桓不父太子洩父者。况蒯聵襲國。旋卽被弑。而輒承二叔之後。依然奉聵而禰之。諡爲莊公。則禰祖固無礙。禰祖非不父父。而出公則尤不禰祖而父父者。乃撰此八字。以立正名之案。豈可爲訓。〈見四書合纂大成論語子路篇。〉
朱子每主兄弟傳國。異昭穆之論。安有不知禰祖之禮。特以輒據國拒父。故以不父其父而禰其祖。罪之也。使輒承天王之命。而受國於靈公。在聵死之後。則朱子決不以此立文也。奇齡瞥見集註與儀禮春秋詩書不同。卽歷擧諸書。以肆譏評。此與范女識心而不識孟子。相似也。至於輒之諡聵爲莊而禰之。則乃後來事。其拒父之日。何曾有此。而乃云出公以不禰祖而父父者。此更可笑也。
跋焦氏語癸卯
编辑焦氏孟子正義曰。風俗通言。孟子與萬章之徒。作書。而擧好辯章爲旨。萬章之徒。非就此篇實據之歟。故此篇雖若泛論往事。而實爲孟子一書之領要。觀孟子論百里奚。已無所據。惟以事理。反覆推之。則列國之信史。若輩惡其害己。幷早滅於秦火前矣。觀馬遷爲史。凡孟子所旣辨斥。仍多取爲實錄。則時之邪說惑人之深。幾於桮水車薪之不可熄矣。非此篇之傳。雖舜,禹,伊,孔。且無以見白於今日。其佗是非之顚倒者。可勝言乎。
舜禹伊孔。由今觀之。雖有好事者百輩。無所損於盛德。而其實因孟子萬章答問之力也。然則使我生於孟子以前。其於舜禹伊孔之誣。將無乍信乍疑之累歟。竊觀後人所誣孟周以來羣賢之說。亦多曲成義理。足以眩人耳目。以是知天地間世世不可無萬章篇也。今日謗訕儒者者。非市井販夫。乃文章才士也。此輩非惟捃摭世賢近似之跡。以爲小人之嚆矢。變亂前代已定之案。以助邪黨之口實。此古人所謂必有天譴鬼責者也。然後之君子。莫謂彼言之不足重輕。深惟是非之易致顚倒。而遠追孟子爲去聖。苦口立辨之至心也。
題桓糾疑錄甲辰
编辑糾。實兄也。程子蓋失於考據。非故倒如奇齡言也。然則聖人之言。果害義啓亂。如程子之所慮乎。曰。否。不然也。仲之不死事桓。俱得爲仁。則聖人於二子之疑。何爲靳一言以釋之。其不死之罪。事桓之失。原無可解。聖人如何。直與脫出。據其不辨。意可知也。故程子特加與其事桓一句。而有是言也。其爲後世立法。可謂至嚴至正矣。〈金鳳峀曰。此意恐得之。〉此於不與事桓之孔夫子。有甚毫髮關涉。而可以岌岌乎。特奇齡未察程子立言之指。直以誣聖詬聖譏之。則其考證之功。無以贖其慢賢之罪矣。余于此一義。積費商量。廣加搜輯。得諸家說數十餘條。而議多不同。難於折衷。謹題此以竢後賢是正。
糾桓之孰兄孰弟。姑無論。大抵士君子于時君之戕殺同氣者。豈肯屈首服事。若計後來立功之道。而誤今日出身之義。則豈正義明道之謂乎。仁者。宜早自遠引而不受其籠絡焉。可也。〈金鳳峀曰。自是正論。〉
朱子於糾桓弟兄之辨。有二說。一見於論語小註者。謂小白兄也。〈此條出處未考。〉一見於大全潘恭叔書及論語或問者。皆據荀氏殺兄之文。而謂程說未必然也。然則集註程子說。盍去諸。意者。朱子之意。以荀子在薄昭之前。須以荀爲正。而薄昭傳亦是古書可證。且程子立義至嚴。可爲後世反覆不忠者之戒。故不削而仍存歟。抑又思之。勉齋言先生晩年。再改削集註。止於八佾關睢章。使朱子於此章。復加修正。程註之存刪。亦未可知也。〈金鳳峀曰。果未可知也。〉
敬題肅翁與桂爺書後
编辑愚當時已聞有此書矣。〈桂爺示任景孺而曰似過矣。〉先是。肅翁已撰文敬公墓誌。而洪承旨請行狀於先師。先師認撰誌。爲副鰲老之託。不辭而起草。其時羅時鍾見其事。而告諸肅翁。肅翁欲因羅行書問。然則先師必洗草而無事矣。羅止肅翁〈語見與桂爺書〉。而過師門無一言。惟帶得此書。而傳於桂爺。羅亦任門人。而所以處兩師門者如此。殊不可知也。〈使羅帶肅翁問書而來。則旣使全翁。得免知而故作之誚。又使肅翁。可無桂爺往復之事。而自家得爲盡忠師門之人矣。惜乎。其擇義之粗而用意之偏也。師〉先師追聞而謝之。則肅翁回書云。天下事。非我爲則彼爲。非甲爲則乙爲。同門有兄弟之義。兄旣作之。我何更作。先師脚下。惟有我二人。豈可以此說往說來。惹人脣舌。寧可無行狀。洗草不可爲也。此何等公平寬裕之辭。當時士流。無不傳誦而稱述之矣。佗人猶然。其門人子弟。所以心悅而誠服者。更當如何哉。以故趙屛山聖臯。語安晦植曰。當時兩先生。何嘗以此而情義有替哉。先師與全翁再度往復。吾當刪出。蓋恐後人因此而有所疑於兩先生也。愚竊以爲肅翁復起。當莞爾而許之矣。夫答全翁書。且欲刪之。則桂爺往復。不待問也。噫。斯文不幸。屛山遽下世矣。朴寅和取屛山校本。任自添刪。胡亂刊出。至使趙參判有再印之議。〈此說屛山長胤傳於安君矣。〉而財詘未遂矣。今日先師諱辰也。曉起望哭。因題此以寄安君。令轉呈于肅翁胤子云爾。上章閹茂復月五日。田愚。謹識。
如欲載此書。又須將所答全翁書。幷載之。使讀者。知肅翁始雖疑之。旋卽渙釋之實。可也。今乃存此而刪彼。有若終懷不平之意者然。不知此於事師之道。果當如此否。愚於肅翁。雖不純師。而其愛敬尊慕。自謂不在諸人之後矣。竊念此事釀成於羅而結局於朴矣。區區所痛恨而不能已也。是日再書。
跋或人詩戊戌
编辑先朝帶礪誓河山。胡騎那曾出玉關。萬國烏衣通海外。九街鴂舌徧坊閒。義兵棄甲投戈逸。儒將澆書攤飯閒。漆室幽憂縱無補。願聞殿上喜天顔。
嗚呼。先王之政熄。前賢之敎衰。而値甲乙之變。坤殿遇害。國君受辱。而朝廷州縣。視同薄細。未聞有同心戮力誓天雪恥之議者。乃於苴澤之中。有沫血飮泣。投袂而起者。不計兵力之強弱。幷不顧道義之中否。惟以報國讎守華制爲心。死者肝腦塗地。生者訾謗溢世。而猶不知悔。此其氣節爲如何哉。今此詩。何以特誚義兵儒將也。無乃武臣兵丁。原與義旅爲敵。不足致責而然歟。抑只以成敗論人。而不聞春秋敗亦榮之義歟。
題金監役雜著一段後金文見昭義新編
编辑昔有韓某學問士。嘗謂余爲淸陰三學士易。爲崔遲川難。諸公只爲一身名節。僅止於蹈白刃而已。若乃崔公冒萬人之非。犯百世之議。而竟能扶宗社。濟生靈。此殆中庸之易而難也。余謂名節者。義理之見於事行者也。義理。豈有一身一國彼此小大之分哉。宗社固重矣。生靈固重矣。義理更重於宗社生靈。自古國家皆有亡。國家無義理則不立。自古人民。皆有死。人民無義理則不立。惡可舍義理而惟宗社生靈是顧而已哉。俗見低矮。不識義理之爲天造地設。而宗社生靈之所依以立。故其言論。例皆苟且局陋。不足過而問焉。今李某所傳一士友之言。未知出於何人。而要亦韓氏之類耳。金將作之辨而斥之是矣。吳君而見。示余以此說。余爲書所嘗慨惋於心者。如此。
題柳集辨辛丑
编辑人雖有天授之善。自非明智。孰有無待於敎誨譏罵而能成者乎。是猶玉有溫栗之質。而必竢雕琢而後。德美外見也。其有無心之失。有意之私。則有點檢之者。有指斥之者。亦猶玉有瑕玷而磨去之也。是於己。奚但無損。所補不貲。何必與辨。但學術不明。人心不平。固有喜於造僞投奸。而必欲殺害善良者。亦有不能兼聽徐審。而終致冤枉無辜者矣。然君子於此。又有自省自盡之助。而無反謗惡報之理也。余觀炳菴所著柳集辨。辭理紆緩。氣象蘊藉。然其於彼之心事。或有些子未悉。而此之磨切。或有些子過當。則非獨彼之含冤爲可憫。亦恐上帝神明赫然震怒於上爾。願加審愼毋忽。
再題柳集辨後
编辑彼之攻斥此漢。眞能象成盜跖。此之辨理彼謗。眞能畫出伯夷。使有眼孔人見之。恐皆未許爲爲己上眞實心法也。善乎明儒胡廬山直之言曰。生平忿慾矜名諸病。反觀尙未盡瘳。所以然者。只是依違在形骸上取滋味。而不信有不依形之天味也。向世界上爭勝負。而不信有不著世之天勝也。余于此段。看得極有味。發得深有媿也。請彼此士友。各去淸夜靜中。反而自觀。此果爲天理之所當然。而吾不得不然者耶。恐未若直就心窩中精核得爲己爲人之辨。而做得天地間不疚不怍之人也。壬寅季夏臼山識。
重齋金君致直。〈永植〉見余輒傳柳氏門徒之言曰。粧撰任宦。侵斥華西。始皆出於讒人之言。今則吾輩。亦不復以是相疑。惟退卻祭文一款。艮齋自服。而文告於金,柳兩先生之墓。則吾輩可以相從矣。余聞之笑曰。諸人果能於彼此參差之異。庶得與爛漫而同歸。以紹栗尤正傳也耶。再書。
書柳穉程明德說後
编辑吳老洲先生。晩年雜識之篇有曰。聖賢垂世立言。不過發揮此道。欲使人人知此而行此而已。所謂此道。何也。如孔門之仁。孟子之性善。曾傳之明德。子思之性道。是已。此只是無妄不易形而上底道理也。雖竆深硏微。不過闡明此箇。皆有實著落處。彼談道而必主氣張皇者。雖極高妙。畢竟所補者何事耶。讀之。使人胷膈灑然。全不似以上諸說。不知向後淵源之所漸。何故都無一人表章此言。以廣其傳。此其所以然。夫豈無其說哉。常願得與當世諸君子。一番聚合。開心見誠。互相資正。以共求義理至當之歸。而迄玆未有會也。老洲門人徐處士峻淳。以書抵老洲弟通川公曰。先生明德說。有前後之異。以前說觀之。明德乃形而下之器。以後說觀之。明德是形而上之道云云。前說指答朴命壁書。書見本集。後說卽雜識此段也。據此則雜識此段。乃晩年改正之論。徐公審知如此。而猶固守主氣之論。嘗著一篇文寄來云。中庸一部。只是理而已。大學一部。只是氣而已。蓋以中庸首言性。大學首言明德故云爾。
晦翁雅言心猶陰陽。尤翁力主心屬氣之論。而以其含具此性也。故又有心爲太極,心以理言之說焉。今有人纔見此語。以爲讀之。胷膈灑然。不知向後淵源之所漸。何故都無一人表章此言。以廣其傳云爾。則豈非笑話。吾於柳穉程所論老洲明德形上之說。亦云爾。昔孔子嘗譏管氏焉得儉不知禮。而佗日更有如其仁之襃。孟子於伯夷。嘗稱爲聖人。而異時復有隘不由之評焉。後之尙伯術者。於許其仁。學鄕原者。於譏其隘。以爲此乃晩年定論。而佗皆歸之舊說。則吾未知二夫子之意果如此否乎。孟子於心仁。朱子於理氣。皆有分合之言。如言理義悅心。仁人心及理氣決是二物。形而上下。不可以二物言者。是也。今使象山單主仁人心而廢理義悅心。使整菴獨據形而上下不可以二物言。而棄理氣決是二物。則豈得爲平正周徧之見哉。老洲明德神理之說。俱無所礙。翫之儘有餘味。徐公於此。遽謂之有前後兩說者。可謂察之太粗而言之太輕矣。蓋明德。雖是極好底物事。終非無爲之理。故直指當體而言。則不可謂之形而上之理也。然那箇又有具理妙理之能。故幷擧其所具所妙而言。則亦有時謂之形而上之理而無礙也。此與向所拈晦尤兩先生論心之說。同一意致。今不察其立言之地頭。遂以爲初晩之異見。固已誤矣。况其所謂一部大學只是氣云者。誤之又誤也。
老洲言所謂道者。如孔門之仁。孟子之性善。曾傳之明德。子思之性道是已。此是無妄不易形而上底道理。此大槩引四書之言。以明聖賢發明此道。學者主本此理之意也。如大學或問論理處。歷擧性與天道。天命之性。仁義之心。天然自有之中之類以實之。此亦大槩說而已。非必以心與性道。爲無毫髮之異也。若有問於朱子者曰。仁義。固理也。仁義之心。亦卽是理歟。然則仁義之氣。仁義之人。皆卽喚做理。亦得否。又問於老洲曰。明德中所具者。固理也。其具理者。亦卽是理歟。然則形色之具天性。陰陽之具太極者。皆卽名爲理亦得否。二先生於此。必明有辨晳之辭。決不如近世牽引附會。以亂心性之名目。而撅學問之本根者矣。
朱子釋盡心之心。致知之知。大槩與明德章句同。今直以明德爲理。則假如言盡其理者知其性也。又如言致理在格物。物格而后理至。果說得去否。若必單據明德形上之說。而謂之晩年所定。則其明德主心。〈見雜識三篇十板右。〉此理無爲〈見二篇十八板右。見三篇三板左。〉之說。亦在雜識之篇者。將何以區處乎。且章句所謂應萬事。豈無爲之謂乎。然則與其偏執一段而盡廢佗說。又孰若以明德爲心而渾淪說。則心與明德皆可以理言。而理則依舊是無爲之爲四通八暢矣乎。柳穉程於此一義。積費心思。多方安排。卒以心與明德有辨爲斷。而以心屬氣。以明德屬理。然以愚觀之。朱子所釋心知明德三處槩同。安可一屬理二屬氣。如彼之見乎。然則心更無可以理言之時歟。其亦不通甚矣。况謂明德爲理。則理無情意知覺。而明德有情意知覺。理無運用造作。而明德有運用造作。明德光明燦爛。而理不能光明燦爛。明德能具理。而理不能具理。理德名實。一切交亂。學問本末。無不顚倒。祇見其言愈多而道愈不明。心愈勞而意愈不愜。何苦爲此呑吐苟且之態。而不從勢如破竹之論也乎。
穉程纔見明德形上之言。便覺胷膈灑然。余謂使彼更見雜識言大學之明德。孟子之盡心。俱是心也。又言心與明德非有二也。德主本體而言。心主靈覺而言。又言以鬼神之嫌於主氣而謂理。猶明德之嫌於主心而謂性。均之爲過當之類。不知又如何分初晩。恐未可遽以灑然自許也。且必以有爲之明德。目之爲理。則又必於古今經傳子集中。得非道弘人爲誤之證。又必於程朱議論中。得作用是性爲正之證。然後其說方通。每思之。輒使人心下憒憒。不知穉程於此。亦能灑然否也。
題柳穉程與愚書追識丁未
编辑重敎於全齋先生歿後幾周年。始得田某所爲執燭錄者。讀之深歎。剛德君子臨終不亂之節。獨其中致憾故人語一款。頗可疑而莫究其所由。旣而有人從星田練祀會來言。全齋在世時。有由任宦致位之誣。此蓋全義人所誦鄙俗之言。而田改換頭面。粧撰曲折。爲重翁語。以告師門所以臨終相疑之言。未幾。又得田告其先師靈筵文。〈有瘠環之謂等語。〉及所與人書一紙觀之。其言信然矣。於是。乃憤然痛疾之。因此引義之書。深討其欺師之罪。而玷累正終大節之語矣。申梨山,鄭石華二公迭致書辨之曰。先師未嘗有見欺致疑之語。執燭錄所云。乃某誣錄之耳。業已刪之矣。於是。重敎始灑然欣快而謂誠如是也。田之罪可謂益深一節。而於先生盛德。則初無所傷也。亟欲就書中刪去玷累之語。而書本旣出手。莫由追還。且令追還。只削句語。則其迹太泯。世之曾讀誣錄。而同我歎惜者。無由盡釋其疑。故遂備錄其曲折于本書草藁之後如此。以竢後之覽者。因書報二公。以謝前日疎妄之罪云。
吾聞君子之與人交。以心而不以面。以實而不以名。以義而不以利也。其或不幸而至於相棄。則亦必再三審愼而不敢輕。蓋懼其或咈乎愛之理而喪其心之德也。今柳之絶平生舊故也。不少恡情沈思。乃憑何人一言。遂棄了渠所謂願從卒業之友。何其輕率不仁之甚也。又其所證瘠環。亦盍徐審而遽作斷案也。昔卲氏言。安定在太學。與泰山避不相見。黃百家辨之曰。胡公實與孫公同學。始終相善。今曰云云。正與癰疽寺人之談同此。豈謂卲氏眞有寺人之誣。特言其爽實爾。春翁謂尤翁曰。尹鑴餓死首陽。然後稱以夷齊未晩。此謂當觀晩節而已。其實安有紂武之可指哉。又如前賢遇無理之說。輒曰齊東野人之言。豈必有舜瞽之事哉。若如彼見古今文字。其不以嫌疑見棄者鮮矣。又其所謂與人書一紙者。煞有曲折可聞。蓋趙敬賓。〈昌顯〉實愛惜士流之人。見峿堂李丈說。曩從省齋。見艮齋以任宦自服書。李丈笑曰。此李某自以鄕俗之說。傳於諸人。後忽轉注。作艮友誣妄之證者。艮友不病風喪心。如何有自服語。趙復見柳。問前札。柳搖手止之。及再請則曰。近日京中有一文字。稱以出於嘉陵而流行者。覈其根因。則止於李承旭。而無復去處。以此知彼爲無狀人。往年田書。亦此人寫來者。公不必再問。趙復以語於李丈。幷以傳之一世矣。今彼所謂與人書。正指此也。余謂柳之當時痛疾。誠亦近正。然其不能先覺於千必無萬必無之理。而飮之如醻爵者。安得免氣昏性鑿之失矣乎。雖然。及後覺其無狀。又當悔其見欺。而明示好惡於中外。則庶幾爲徙義改過之德而未之聞也。是果爲太極本然之妙耶。得非其平日所本之心。得而自主而無復聖門本天之意也歟。惜乎。學術之不愼。至於陞讒賊於天堂。而殺無辜於筆尖也。其曰書報申鄭以謝疎妄之罪者。今則可以移之於余矣。一言而決之。則曰。彼之輕信無狀之一少年。而致疑於十四年情若弟昆之友。可謂失事物輕重之分。而乖朋友天性之訓者矣。
雲柯往復後論跋壬子
编辑此論。吾亡友韓希甯作也。議論痛快。使人歎仰。但其所謂得正案而舊疑重菴。皆爲鬼車者。以愚觀之。殆未然也。論中所載金失。皆心術險詖之病。夫平生貞疾。安有遽瘳之理。其所謂印許者。亦不過幸其言之同己而然。非其舊見之開悟而心氣之和平也。又有欲與希甯商量者。柳集有告華西文。其大意悔其前事。而還收正案也。據此則正案已爲柳家笆籬邊掃除之物。而希甯乃如此推許之。何也。豈未見其文歟。更有大可疑而欲質於希甯者。論中有曰向也如彼。今則如此者四。而四皆依舊是錯。然而希甯稱之爲吾儒百世之正案。豈其未及細勘而然歟。抑其所見與之相符歟。今以其說條列于左。而略加辨訂。以竢明者之取舍。
向也謂心與明德一般是太極而今則曰心之理乃明德。〈愚謂心之理。以朱栗諸先生之言觀之。分明是性與太極。今乃〉曰〈明德。明德是有覺有爲者。性與太極。亦可謂之有覺有爲乎。且理是明德之所具。而直曰明德。亦欠別白。〉
向也謂心爲太極。而今則曰就此氣上指其德則曰理。〈愚曾見華西本文曰。理下又有所謂明德。非心之理而何。聖賢所言心。蓋多指此十九字。信如此說。所謂氣之理元非性。而的然是明德與心乎。如此則已將性字。掉放在壁角外面。而不足爲有無者。此果聖賢宗旨乎。且禽獸草木。亦有心有氣。而氣上亦有可指之理。則庶物亦皆有虛靈具理應事。爲堯舜參天地底明德矣。將置章句或問於何地。且正案中。柳氏曰。先生苦心闡明明德之爲天命本體。夫天命本體。不以歸諸性而獻諸明德者。果聖賢宗旨乎。輯要按說。分明說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率性之道。明德之所行。此等至訓。將爲正案所掩蔽。而不復可行於儒門。豈不痛哉。〉
向也謂神明是理。而今則曰合理氣。〈愚謂此說旣無賓主輕重之分。又與尤翁答鄭竆邨理氣合而神明之問曰。如此則是釋氏之見云者。相戾矣。且朱子云神明具衆理。又云神明妙衆理。則旣合理氣。而更有所具所妙之理。此又何理歟。〉
向也以理斷心。而今則曰本心是理。〈愚謂混淪說則本心是理。且置。雖心是理亦可。但今欲立正案而復用渾淪說法。則卻不可。蓋孔顔合矩依仁之心。豈不是本心。乃與矩仁對待說。則惡可直指本心爲理乎。孟子理義悅心亦然。朱子解鮮仁。不止曰本心亡矣。而必曰本心之德亡矣。後解仁字。或但言本心。亦須帶之德二字看。又解尊爵安宅。必將本心之德。天理之安。雙關對說。亦可見本心之與理。竟不能無別。要之。正案諸說。終是與從上聖賢所傳不同矣。〉
論又曰。勉翁嘗爲余言心說正案之得當。〈愚竊疑柳氏旣表章正案。而得金崔之稱許矣。然而後來之還收告文。豈非別有曲折歟。〉
論又曰。省齋晩歲定論。恐臼山未之見也。大處旣同。則小小差異。略之可也。若臼山已見。而猶謂之差。則省齋之論。皆本之朱子,栗,尤。異日臼門。復有如省齋者。立臼山正案。又安知兩家不歸於爛漫乎。希甯此意。極好極好。但柳氏定論。旣與朱,宋不同。又復還收正案。不知希甯欲使愚作如何措處。恨無由起九原而求至善也。
跋崔命喜書
编辑乙未〈缺〉山郡守〈缺〉聞剃髮令。投印入海島。事定後。轉入公州山中。時士夫從夷者。滿世界。如成公者。亦可謂鳳飛千仞者矣。○甲午東擾。瑞山郡守朴錠基。爲賊所陷。由吏宋時勳投袂而起曰。不死無義。遂赴賊死。時簪梟紳獍。在在有之。如時勳者。亦足以有辭於後世。而寥寥焉。豈或有待而然歟。○結城金參奉冕根。被劫於東匪。棄家奔竄。其女年十一。男年五歲。棄不及攜。婢子酉今。收安其家。朝夕匃貸以養。其夫亦染東邪者。感其妻忠義。亦持鉢乞飯。力辦供需。酉今曰。雖是搶攘。主僕之禮。不可不謹。夫妻寢食於戶外。時値寒凉。用藁薦自禦。累月不懈。噫。世之棄君逃父者。烏得免爲酉今之罪人乎。宜有公議而無聞。何也。
古之君子。聞忠孝節義之事。有三思。思效法。思贊歎激揚。思慚愧勉策。今之君子。反生三疑。疑聞而傳者或誤。疑或別有所爲。未必從此起見。疑或出一時之激烈。未必中心所安。此輩此病。因皆骨寒胃弱。膽薄腦枯。全無生意。陽明如何望佗長進。此胡虞逸與友人書。余每喜誦之。蓋其所感者深矣。今見性範書。輒復有慨書之如此。嗟乎。若性範者。亦可謂鬼魅窟裏。抱得一團陽明之氣者矣。
某〈缺〉山猶可爲也。至於宋時勳。一胥徒也。能爲有司死。酉今一賤婢也。能盡忠守義於風雨如晦之時。何其奇且偉哉。昔𪸥天臺傳李節婦云。吾人具鬚眉。冠裳鳴珮。立乎人之朝者。覩此省夫。余繼之曰。士君子戴委貌。披深衣。以學士號於世者。觀時勳酉今之事。亦可以自勵也。
銘
编辑松笄銘幷序○己亥
编辑咸興府南十里。有太祖大王手植松。而今已枯矣。洪疇厚斫其餘節。爲笄以遺賤臣。意實深矣。因敬爲銘。銘曰。
斲松爲笄。長纔二寸。是誰所植。曰我康獻。閱盡風霜。五百餘年。海隅賤臣。頭戴君恩。指髮爲節。從容竢死。以事聖祖。是爲心矢。上帝神明。臨之在上。質之在傍。臣焉敢忘。
自訟
编辑言孫言簡。父師之傳。而失墜之。必將獲戾於天矣。
四銘庚子
编辑非禮勿視聽言動。千古道學定本。程子之箴。語雖約而意無不盡。故晦翁亟稱之。顧余小子。欲與兒孫輩。身自體行。覺得稍詳其目。所補更深。輒以所當檢點于日用者著之。非以求多于前賢。特就其中而發其蘊。欲其逐一理會云爾。
可欲至繁。宜艮于背。惟天明命。眽眽相對。暗室之居。閉眉而坐。光明燦爛。如觀于火。蜚鴈之仰。衛公失敬。龍斷之望。鄒聖所病。視不出笠。晦翁亟稱。未嘗擡眼。尤老性成。人過則矇。己慝是䁎。斯爲視則。爲爾叮嚀。
人之有心。原無不善。無稽亦聽。遂墜厥典。里巷歌謠。淫媟誕怪。羣兒之耽。正士所聵。婦人讒言。恐傷天性。講家詖辭。懼誖神聖。世謗顡聐。帝命敬恭。有譚人過。親諱如同。聽於無聲。理通幽明。凡百人子。曷不存誠。
性出帝命。敬原聖言。希聖希天。豈必尙玄。特以出言。難乎成章。發露德淺。涵蓄味長。吉人辭寡。仁者言訒。矧躳不逮。如何勿愼。辭氣從容。聽我皇考。文詞𥳑精。敎自全老。起草于心。寫白于口。苟能此道。庶幾無咎。
心之未發。鬼神莫窺。身之靜居。儼然若思。非僻之萌。不畏于天。惰慢之設。則傷其親。一念幾微。審其邪正。百體運用。察夫肆敬。貧富去處。不待身交。仕止進退。必與禮遭。吉凶悔吝。皆生于動。吉一而已。柰何不重。
四銘
编辑收視反觀。五藏形色。〈余自少善病。晩欲試內觀之術。故倂及之。〉四性間架。瞭然有擊。開眼放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靡此勿眽。
靜處暗裏。玄宰正命。聖師善誘。俛首諦聽。物有橫耳。另著精采。苟繁非法。勿聞勿採。
塞兌靜坐。已過內訟。見人不賢。自責亦痛。纔啓口時。先戒非法。矧復用佞。以敗厥德。
身心未動。先要敬惺。凝重如山。光明如燈。纔一起來。便有規矩。戰兢自持。上帝臨女。
續寫照銘甲申
编辑理鉤深德。符容守聖。一保天中。居愈密止。厚終存妙。敬樂無竆。〈春寒居愈密。愚嘗夢承晦翁敎語。〉
六十一歲寫照銘辛丑
编辑柔易流。隘難容。肆於外。疚于中。號有始。盍克終。德欲愼。理無竆。
衾銘己丑
编辑覆四海。被九州。力不贍。是吾憂。寢無媿。且是求。
石井銘
编辑高靈子井。田愚爲之銘。〈高靈子。申斯文命休。〉
不可改。德之剛也。而時出之。施之常也。苟爲可食。天下之福。不食在人。井何惻焉。
烏竹杖銘贈金駿榮
编辑心虛質直。有文有節。親與老成。持危扶傎。小可諭大。功孰與肩。縱有訾者。默守吾玄。
杖者出斯出。禮之行也。叩脛警壤。仁之宏也。爲明君所杖而王。義之成也。用行舍藏。智之明也。
扇銘三首○乙亥
编辑林友伯棠。以師門所賜扇子。求余銘。余爲書此。
當頭一貫。五行太極。流有萬殊。衆星北極。噫其孰能繼此而立人極也。〈右理。〉
未揮之前。凉固自在。已揮之後。風又何礙。〈右心。〉
體之敲。思心之焦。己之炘。思人之焚。心之焦。敬則乃消。人之焚。苟靡道以援之。其孰能脫於火坑而納諸寒門。嗚呼。先後輕重之理。毋徒出入于口耳。〈右學〉
飛泉銘爲田璣鎭作○辛亥
编辑飛泉有源。淵靜渟滀。行到懸崖。神威莫測。斷梗枯楂。靡所止泊。施用無竆。天下受福。
先德齋銘爲梁基韶作○壬子
编辑自古聖學。德行爲先。先愼乎德。王道亦然。文章氣節。法制禁令。苟靡其本。若劒無柄。誠僞之幾。人鬼關門。義利之間。舜跖界分。如不早辨。敗厥天常。君子識微。戒冰于霜。潛心默契。篤志實踐。一德先立。百度皆善。終身不懈。人合于天。天鑑在玆。小子欽旃。
畏銘爲崔性謙作○己酉
编辑畏非懾怯。畏心不盡。又非憛惶。畏形罔踐。曾氏四字。戰兢臨履。千萬吾往。秦楚我以。縮與仁義。直至易簀。得正而斃。淵冰榘矱。傳之子思。戒愼恐懼。由是體中。唐虞門路。敬惟畏近。朱訓任銘。今擧以授之。惟爾奉若天明。
務實銘爲南軫永作○己酉
编辑帝衷聖言。罔有不誠。人心世道。柰何莫承。凡百君子。盍反其本。本心所具。純粹至善。循是而眞。德合聖天。反是而僞。心慚雞豣。陰惡陽揜。已無可問。思或有邪。亦傷厥蘊。周孔傳授。忠信爲首。勸子學禮。甘白是守。主誠妙訣。余承庭訓。玆庸虔揭。與爾偕進。
贊
编辑石丈贊丙申
编辑老柏書堂堦側。有石人。氣象嚴肅。可遠而望之。不可狎而慢之。爲出數語以贊之。後之觀者。庶幾知余意之所感者深矣。
默然無語。可以免於戾矣。凝然不動。可以立於世矣。穆然若思。豈深念乎天下之大勢也歟。
告祝
编辑告孔朱二夫子象文
编辑維歲次庚戌九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小子愚敬告于先聖孔子先師朱子之象。伏惟先聖有盡性配天之德。秉誅亂討賊之筆。而歎天下有道。某不與易也。先師紹尊性敬天之傳。立闢異惡原之論。而自言使世有任斯道之責者。某亦何苦而譊譊若是耶。夫前聖後賢。所作所述。若合符節。而深仁厚澤。衣被萬世也。柰何天造否塞。世道瞀亂。使先聖遇逐君之變。經削跡之難。而竟發乘桴浮海之歎。先師罹弑帝之禍。遭乞斬之章。而終有辟地入山之行也。豈非所謂夫子道大。不容何病。而壁立萬仞。爲吾道光者歟。此志士之所爲感歎。而後學之所宜柯則也。愚也雖蚤有聞於君子。而莫克自體于身心。慚惶悔恨。五十有餘載矣。今値南夷覆邦北邪誣聖之辰。抱先聖先師之遺書。而栖遑於竆山絶海之閒。時望天末。不覺長號而痛哭。惟欲竆餓而枯死矣。恭惟先聖先師之靈。實垂冥誨。俾幸無誖于守死善道之訓。而得免於往哲後賢之斥。則愚不勝至幸。謹告。
告先師墓文
编辑維歲次壬寅正月壬戌朔二十日辛巳。門人田愚謹具薄奠。敬告于先師全齋先生之墓。嗚呼。先生以淸通孝友之資。用明誠敬義之功。爲至尊之賓師。而不以爲泰。立後學之模範。而不以爲庸。懷奠安國家。拯濟黎元之志。有埽淸中原。攘除邪說之願。然不至於達可行。則不肯小用其道。以邀一時之功。未及乎在其位。則不敢輕出其言。以干百姓之譽。此殆聖人所謂確乎不拔之操。舍之則藏之敎也。而彼一種童觀淺量。小家惡口。乃復掇拾向來侈然自大者之餘論。欲以汙衊我先生天民之大德。君子之精義。豈非蚍蝣之撼樹。蚊蝱之過前。而孟子所謂又何難焉者乎。此於先生。實何如損焉。嗚呼。先生之沒。今已二十有七載矣。愚昔侍坐。輒以士流之務名而不務實。朝廷之尙利而不尙義爲戒。而致憂乎朱紫之難辨。忠逆之相混。宗社之危綴而不安。生民之塗炭而莫恤。禮義綱常之日益淪喪。夷狄禽獸之愈見陵逼而莫之救也。今皆已如先生之慮。而果非人力之所能如何也。如小子之綿力薄材。曾無一毫之補。但自歎息而繼以泣下也。第嘗歷數古今。萬般弊病。其源無一不出於吾儒之未晳乎聞達之辨。不審乎誠僞之幾。至於事求可功求成。而不以第一等十分道理自爲而爲人也。本源而如此。則佗日之立朝可知。立朝而不以義爲利。則朱紫忠逆之無分。宗社生靈之阽危。禮義綱常之斁滅。夷狄禽獸之侵陵。皆是次第事也。然則欲捄今日天下之病。無佗。澂其本源而已矣。以故小子每見人。輒擧先生愛說忠信爲本。識見爲先兩語以告之。其意正欲人先立乎其大者。而異時出而用世。則必能以義爲利。庶幾挽回世道之萬一。而不知竟有所濟否也。嗚呼。昔年一番人之欲甘心於小子者。只憑李承旭以爲靶柄爾。今其人師事時賢而以欺詐見斥。立朝事君而以貪墨被罪。至於見小利急近功。而剃其父髮。棄其母喪。遂爲綱紀罪人矣。於是彼諸人者之誣辱。皆如木偶之遇爐。泥佛之渡水。而無復有可據者矣。而先生之敎其人。以瞽如聾如啞如躄如者。眞蓍龜之明也。至於近日諡狀之變。小子揚言揮斥。此實不知時不量力之過也。然旣有罪我者。則亦必有知我者。而或不負平生之敎矣。然小子又有所大可畏而不敢放下者。小子質素偏淺。志不堅定。故其於天理人欲交乘之隙。旣未易辨。庸言庸行相顧之際。更未易謹。則亦安能自保其必守先生之敎。而不貽先生之戚也哉。此正小子之所深懼而未敢自懈者。願先生在天之靈。有以悲我而敎我也。嗚呼嗚呼。尙饗。
遷居告先考妣墓文戊寅
编辑小子不孝。傷志實多。葬祭禮虧。痛恨徹骨。神明所殛。禍變荐仍。孰謂玉成。自知其惡。菽麥不辨。四體不勤。先業失傳。罪均亡國。性氣麤厲。仇敵滿前。近因師誣。猥執其咎。有不恒德。龜筮莫知。亦有老成。敎以避地。先壠益遠。情何可堪。以有戒心。萬不獲已。行百半九。忽此悼亡。矛劒寄生。溝壑爲命。無父何怙。無師何依。顧影自傷。蹙蹙靡騁。塞兌囚舌。與世相忘。讀書明農。交致其力。儻或養氣。不辱父師。伏惟恩靈。庶幾冥佑。
授司憲府掌令。告家廟文。甲午
编辑愚賴先訓。從遊儒林。橫艾敦牂。猥玷臺選。未敢供職。寔由量能。國步艱虞。近有大變。主上在亂。意切求賢。掌憲新銜。謬及不肖。愚實蒙陋。靡所重輕。特以先人。積德攸發。俯仰今古。摧咽難勝。時危才䟽。不敢強起。飭身厲操。名報佛恩。伏惟尊靈。時垂冥佑。俾免傎躓。無忝所生。舍爵銜哀。用伸虔告。
擬告考妣文乙未
编辑云云。不肖受形於天地父母。奉敎于聖賢反師。妄意檢飭身心。庶或裨補道術。不幸遇賣國辱君之世。何忍見率獸食人之凶。棄妻子變姓名。宋公逃左袵之禍。竄山谷入海島。徐子踐全髮之言。誓告先祠。哭徹上昊。
祭告先祖判官公墓文
编辑維歲次壬寅十月丁亥朔四日庚寅。九代孫愚。謹率宗人某某等。以淸酌庶羞。敬告于顯九代祖考禦侮將軍判官府君。顯九代祖妣淑人林氏之墓。惟昔顯祖。韎韐出身。位至判官。志切報君。丁酉倭亂。出守順天。賊敗素沙。季秋南遁。公與賊遇。戮力督戰。十月四日。勇蹈白刃。奴有函首。朝有錄券。莫克闡揚。罪在後孫。後孫念圭。議置祭田。歲薦一祀。仍用忌辰。有來展埽。愴涕維新。奠酌之初。敢陳厥由。尊靈臨之有赫無幽。謹告。
傳家告先祠文
编辑維歲次戊申元月丁亥。玄孫愚使次子華九。敢昭告于顯高祖考云云。愚愚魯不才。蒙被先德。奉承禴祀。垂四十年。常懼無誠。神不歆格。攝生無術。衰疾侵尋。腰膂先虛。拜起有掣。年未七十。禮無傳家。然且從權。寔由病甚。加以世亂。弑后幽君。沫血腐心。力莫討賊。羣凶環立。所忌吾儒。愚以虛名。莫能自保。滅影鏟跡。歲時難歸。嗣子旣亡。有孤鎰孝。次當承緖。亦旣長成。夫婦備宮。可堪跪奠。次子華九。相與佐之。赫赫先靈。擁護睠顧。永永無斁。不勝血誠。如以冥恩。尙延喘息。時或歸拜。躳親參辭。値玆元朝。彌增感慕。伏惟祖考。實賜鑑臨。謹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