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斋先生文集 (田愚)/前编卷十六
序
编辑牧隐先生文集重刊序
编辑牧隐先生。深于儒术。精于性理。而文集所载。不过诗文而已。至于问学微妙之论。不少槩见。何也。昔在太宗时。索取文稿而焚灭其几编。则平日论著之精透者。安知不幷入于其中耶。试尝考之。恭愍朝。先生兼大司成。以讲授员少。择一时经术之士。如惕若斋圃隐潘南诸贤。皆兼学职。而先生为之长。四方学者坌集。每日相与质疑。先生辨析折衷。务合程朱之旨。于是。东方性理之学大兴。士子祛其记诵词章之习。而竆身心性命之奥。知宗斯道而不惑于异端。皆先生倡明之功也。可不谓之吾东正学之渊源也乎。是恶可以诗文盖之而已哉。其诸释典寺观文字。元耘谷谓之门人某某辈添渎之罪。愚读至此。未尝不掩卷而叹其言之类乎黄慈溪之论程门语录也。黄氏言今观程录。凡禅学之所有而孔门之所无者。往往窜入其间。安知非程氏既没。门人染禅者附益耶。吾观于此。而知耘谷之言。为今日之明镜也。恭愍尝率两府礼佛。而先生独不拜。太祖使之仕。不屈而死。史氏之谓佞佛改节。岂可信之言乎。故尤翁作先生碑阴记。痛辨其诬。而门人有携贰之论。后来耘谷信史出。而与阴记合。则先生之所以为先生。不啻如披云雾而睹青天矣。先生后孙。今观察使李公容稙。重修先生集。以愚之先祖壄隐,文明公。于先生有两世契谊。令作弁文。愚固不得而辞。谨书之如右。
壄隐先生派谱序
编辑孔子曰。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此修谱之说也。欧阳公曰。世久子孙多。则载于谱者。不胜其繁。诸房子孙。各纪其当纪者。使图牒互见。亲疏有伦。此又派谱所由本也。我田之大谱凡四本。而今壄隐后孙。以其收为一编之难。谋刻派系。或者惜其不能合。余谓仲季二宗。亦各著世次。序官阶。标坟墓。书贤能。以与此本合而一之。是亦为大谱也。抑余别有感焉。自古义理晦昧。国家将亡。必有仁贤者起而扶持之。及不能胜。则又九死而靡悔。盖为其所当为而已。而其功泽之及人者。自无竆期矣。粤在丽氏之季。华夷逆顺之分未定。安危存亡之几在即。而执国命者杀天子使。以与胡元合。潘南朴公。力争不可。我先祖壄隐先生。请诛主议之贼。不幸为其所歼。而春秋之义。赖而不坠矣。尝读宋先生称潘南语曰。公倡明大义。遂以身殉。故我圣祖。亦且凭借恃赖。不敢取温麦洛禾。以基无疆之赫业。以至于今日。则天地闭塞。彝则泯灭。而上下犹守必东之志。至我圣考而益著。传称春秋鲁之不幸而万世之幸。其信然矣。呜呼。此宋先生竆源阐微。发前人所未发之论。而使其赞颂我先祖。则又岂复有佗说哉。然而世之诵潘南者众。而知吾祖者寡。何哉。朴公之后。以有名人硕儒。为之绍述而显扬之故。炳然在人耳目。而我田则特以未有继承之者。故迄玆不甚著闻。然则为仁贤之子孙者。其可不勉哉。使同宗之中。得一人砥砺名行。以嗣其先。则远近族亲。亦必有慕效而起者。慕效者愈多。而勉励者滋众。则显于今垂于后者。可得也。吾宗虽欲无传于世。不可掩也。潘南之赞耕隐。有曰虞圣璿源。流于齐而吾东矣。安化志亦言。田氏出齐陈氏。陈氏之先虞帝也。帝之训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凡书名于是谱者。立德酬世。必由先祖春秋之义。而上溯于虞廷道学之渊源。庶几为善尊祖者。愿与宗人交勖焉。崇祯五辛卯五月日。壄隐先生十六世孙愚。序。
耒隐先生派谱序
编辑宗贤孝喆。以愚傍祖耒隐先生后孙。为征其谱叙。见访于文泉邨舍而告之曰。诸族始营大谱。既而论议不一。物力难办。壄隐后裔。既刻小谱。吾族亦将踵成一书。子其为文以相之。愚辞不获。谨拱而对曰。窃惟我耒隐先生。以宰辅之器。文章之材。为壄隐之弟。耕隐之兄。而值丽氏之亡也。其言志则曰深入于山。耕者谁知。其行己。则又必逃入绝岛。隐遁于海曲渔户之间。徜徉于风涛云烟之中。以泯其迹。使斯民无得而称焉。晦庵夫子所谓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者。非耶。苟不固达天理之当然。而存夫吾不得不然之心者。其孰能知之。於乎微哉。先生之远胄遗胤。若宗伯公之兄弟惇德。退庵公之父子文学。性庵公之祖孙孝行。参议公之倡义立节。俱卓卓可述。是盖先生德厚流光之验也。於乎盛哉。愚尝闻之。人之生于寒畯之家者。有过可訿。而人不甚非之。有善未著。而人已称其能。以其先无特出之行。故不责其备也。继乎德善之后者。才过乎人。人未遽许而曰。其祖之贤。不但如斯而已。恶未及显。人已非之。以为不肖曰。彼之祖何如。而乃为此哉。愚愿佥宗贤观乎谱。而师远祖之善。戒众人之归。而课忠责孝。种学绩德。以求无忝乎所生焉。则可谓能子能孙。而为善尊祖矣。祖益尊而谱益传。斯其为孝也大矣。其各勉焉。其各勉焉。永历二百四十五年辛卯季冬下澣。壄隐先生后孙愚。谨序。
耕隐先生实记序
编辑恭惟我耕隐先生。以天生大材。幼有辅佐天君。位天地育万物之志。而遭时不祥。未展其所蕴而没。呜呼。其可悲也已。实纪一编。旧已印行。而所附文字。未免有疑晦疏脱去处。然后孙生于累百载之下。纂辑累百载以上之事文。则其有梳洗未尽。亦理势之或然者也。读者。特就先生大体而观法焉。可也。今先生远裔相稷,在中。以板本残缺而重刊之。此诚不可已之事也。愚也窃闻。圃翁为东方理学之宗。而其横竖当理之说。惜乎其未有传也。何幸先生戒子警学数篇在。而其论下学上达之序。罔念作狂之戒。固已不可易。至于敬字工夫之兼动静贯始终。而排辟乎异端俗学之弊。究竟于孔,颜克复之传者。虽置诸宋明群贤之列。未或多让。於乎休哉。使天下之学士大夫。苟能遵其教而严其法焉。则正道之既晦者。不患其不明。而邪说之方炽者。不患其不熄矣。其为斯文世教之补。顾可量哉。乡所谓未展所蕴。特一时尔。又何足深叹也。若夫壄翁之春秋大义。耒翁之首阳高节。有三隐合稿在。今不暇细论云尔。庚子月日。傍后孙愚。谨序。
五贤粹言序
编辑唐,虞,夏,殷,周。孔,颜,曾,思,邹。濂溪,程,张,朱。静,退,栗,沙,尤。此先师全斋先生道统吟也。愚敬读而叹曰。学贵于门路正而趋向的。不然。其一生所苦思而勇诣者。究止于傍蹊矣。是乌可不明审而谨择之哉。窃惟我静庵先生。天资尽高明。而怀尧舜君民之志。但惜其不及施也。退溪先生。赋质颖悟温粹。造诣崇深。践履悫实。可以传之百世而无弊。栗谷先生。三代上人。颜曾流亚。而其自言曰。余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矣。沙溪先生。谦冲乐易。方正确实。谨于典礼。严于邪正。而道如地负。德如春生。尤庵先生。英豪杰特。严毅刚直。考亭正学。麟经大义。民到于今赖之。愚尝妄谓以静庵之材志。有退溪之德学。契栗谷之理气。循沙溪之礼教。立尤庵之义理焉。则其于为人。可谓几乎圣者矣。先师尝命门人。撤取五先生粹言。为十四卷。使学者。由思及行。以成厥德。明体适用。用经斯世。其用心可谓至矣。立教可谓正矣。顷年洪君大征。用活字。印得若干本。学者。病其流布之未广。比者。密阳朴察访晩焕。乐善好义。愿出赀锓板。以与四方士友共之。愚既叹其美意。又书其篇首曰。圣人之教亦多术矣。其目不过曰博文约礼。卫正辟异。进贤黜奸。尊华攘夷数者而已。而其始又只要辨义利而已。夫义也者。天人授受之正理。四海循之。则家国天下将无不治安矣。利也者。物我对生之私欲。一日从之。则君臣父子亦罔不贼害矣。呜呼。其几可不慎诸。海内有志之士。读此书者。其于此一义。特加之意焉。则庶不负五先生之教矣。
训蒙斋讲案序甲辰
编辑愚过玉川之大学岩。岩是河西金先生杖屦之所。而松江郑文清公尝受大学于此。故有是名也。愚不胜春风霁月之想。而徊惶不忍去。先生后孙观洙。为余道训蒙斋故事。余曰。先生所以至诚乐育。而垂法于万世者。岂适为一人一时之计已哉。其眷眷有望于来裔。直与日月同其悠久也。以故凡我后学。亦宜以守先待后为心。汲汲致力于未极之前。庶几使圣门一灯。不遂至于烬灭。是乃所以慰先生在天之灵也。训蒙斋之讲。恶可已乎。观洙闻之喜曰。此实吾之所矢愿而未之果。幸赐一言以振之。愚惟先生刚毅直方之蕴。则大冬之松柏也。光明温粹之发。则清水之芙蓉也。俨乎百世师表。展也三代人物。窃伏见正庙亲制祭文。有曰。雅言则礼。从事于敬。一部曾传。平生本领。呜呼。是可以知先生矣。至若松翁。以清名直节。为栗牛契友。作国家柱石。亦可以见授受之正矣。愚愿后学之会讲于此者。惟礼敬之是懋。而慕仿乎先生十年小学之教。以进于大学。而用立儒者之基本焉。则其于群经百家之说。性命理气之论。与夫出处之正。卫辟之严。亦将指先生以为归矣。此于世教。岂曰小补之哉。请以是为训蒙斋讲案序。
华东忠义录序
编辑孔子曰。非礼勿视听言动。孟氏亦言。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不为。此道学而节义在其中矣。吾故曰。六经千言万语。无一不节义。节义非可与道学为两物相对而立者。但自吾道衰。有为君父死。为华夏死者。特名为节义。而圣贤奖之。帝王旌之。于是遂有道学节义之辨。噫。此乃季世之论也。然道学世既罕觏矣。虽一偏之善。亦宜劝诱而不容已。此崔君华东忠义录之所以编也。其上下编所载者。或以道学而死于节。或只以节义而死。要皆其身虽没。而至今犹有生气。读之使人耸然起立。今之时何时也。彼乱臣贼子败我纲常。兽蹄鴂舌。毁我冠裳。而号为读书之士。亦复濡迹其间。而曾莫之耻。呜呼。忠孝之道。华夏之礼。无复可闻于此天之下矣。噫嘻痛矣。奉劝世之君子。览此编者。幸察崔君之苦心。而谆谆诲谕于妇人孺子。使之耳熟而心慕悦之。则必将使国家安。夷狄遁。而百姓无涂炭之苦。君子无锋镝之患矣。何其幸哉。何其幸哉。崔君名钟和。江华人。其祖先世以忠孝节烈。著名于东方云尔。
藕裳集序丙子
编辑才诚难矣。不弃其才。乃为难也。肆其气而不止于道者。才之弃也。其才何足称也。余实朴陋。亦不畏有才者。惟有才而有志者是畏。而尝窃叹不得见也。陆致厚授余以藕裳文。且曰。此在坤亡友李夏源所著。吾将剞劂氏之付也。子其序之。余试阅之。其天资固杰然不常有者。自其结发。又已超然有远志。至其所述性命之说。学问之道。与治道治法兵历之类。又皆实得于心。非口耳学也。其诗则又清远警绝。往往非烟火人口气。此诚有志有才可畏而未易得者。惜乎。余不及见也。使假之年而充其志。则固将大有裨于世程。而何夺之速也。噫。若人之取于天。非凡庸比。斯文世盖不甚尚之。然乃为天所靳惜。其赋于人也。铢施两较。不肯周得之。稍厚者。若为所记忆。不竆蹙之。即夭阏㧻丧之。此理绝难晓也。非其可重者在此耶。不然。何鄙夫多贵盛寿考。而独贤者之无福也。呜呼。命不与人谋也久矣。亦奚独一李藕裳哉。虽然。藕裳文多伟言妙论。人之见者。必称之曰藕裳。藕裳是盖住乎世者。止二十有九年。而不死者。将无竆矣。其为寿也。孰永焉。况其自警。有曰。此心常周流和顺。沛然无所阻碍。则忧患忿怒。有不足累者。心苟无碍。何止忧患忿怒。即夭阏㧻丧。亦怡怡然无所憾矣。呜呼。余思所以序之者。如邵子所难有精神而醇者。藕裳其庶几乎。
直轩遗稿序辛卯
编辑无不同者。理也。其异者。所乘之势也。求诸性命。要诸仁敬。不以古今而殊者。学之道也。千载之上。有贤者出。所由之道与今同。千载之下。有贤者焉。亦无异道也。古今云者。人之言也。非道之本然也。唐虞三代。人以为古也。理则无不同也。由今视古。古固古也。由后望今。今亦古也。昧者不察。贵耳而贱目。徇时为低仰。视人作好恶。不亦浅甚乎哉。君子之观人异于是。其人诚贤也。不以古而加隆。不以今而遽舍。惟取其合乎理者。何暇问其人之竆通显约乎。夫人之竆通显约。即所谓所乘之势也。拘于势而不通乎理者。世俗之见。而非君子之道也。亡友金伯存。生乎叔世。而志追乎古先。长于寒乡。而视藐乎轩冕。所求者性命之蕴。所体者仁敬之妙也。以故其所记述。悉本于心语躬履之馀。皆适乎天理人情之安。非若今之士之袭陈蹈。故以为平。剽生抉怪以为奇。而无深造默识之趣者也。伯存与余为同门。尝约就万山无人之中。树屋藏书。共修斯文而相与乐之。岂谓其年及中身而遽九原也耶。呜呼惜哉。先师亟称伯存笃学。非馀子可及。余窃识之。以为伯存之见许于师门如此。则其人之贤可知也。时人见伯存竆约以终身。不甚知之。然百世之下。有高明特达之士。不以势观人。而惟理之视者起。安知不谓伯存为古之贤者耶。时人之知不知。又何足论。其子教润。将刻其文。余为之序如此。
炳庵集序辛亥
编辑愚尝读士相见之礼。至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不觉掩卷而叹曰。周公之世。已不能无诈伪刻薄之渐。而思以挽回之也。既而观于士之学道者。虽贵乎精详缜密。而必有厚德纯气以为之本。然后乃能成其身。而及于人矣。其峭厉褊急。悻悻自好者。反是。惟文亦有然者。理胜则入人深。气扬则害教大矣。愚之畏友。有义城金德卿骏荣者。天资朴实祥和。济以笃信嗜学。厚积力行。使其居官而施之政。则必能教养士民而善其俗矣。临事而应乎变。则必能坚守志节而无所失矣。其文真醇平正。亦克肖其为人矣。议人则宽裕而义正。论事则的确而气平。记述则务近实理。而远纤媚之态。引据则精求原指。而无牵强之疵。至于辨诬说则畅达事情而绝乘快挤人之象。持礼教则扶植民彝而恶从众徇时之私。若其卫正辟邪。内夏外夷之严。则又如铁限之不可逾越矣。以余观于世儒。其有臻斯理者。盖不多得也。愚每叹前修既远。古道又熄。而号为读书者之言之行。往往少诚实而尚㬥厉。吾不知儒术之何所归宿也。若吾德卿之文。虽无豪放奔逸之辞。可以惊世而邀誉者。至其真醇平正之文。足以羽翼圣传。而嘉惠来学。则愚未尝不视为师表而深服焉。其门人李裕兴朴准晦。奉其遗文。而谒余序。余念九原之不可复作也。俯仰畴昔。为之陨涕。而书其篇首。如此云尔。
林伯棠私稿序壬子
编辑往昔文学气节之士。岂无从经术酝酿发泄。以助道德之馀光者。此乃为可贵也。其或以才性成。或以气魄就者。往往义理未精。心术未明。而有自高傲物。以为吾道之梗者。是则可戒而不可法也。吾友林伯棠。天分朴实。气槩豪俊。豪俊故不为势焰所动。朴实故绝无胶扰之累。尝学于全斋先生之门。未几先生殁。欲就余为治心硏理之学。千里奉老而至。以余转徙及遇国变。栖遁海山。莫克比屋相讲质。伯棠亦流寓落魄。三弟二亲。次第病死。沟壑见迫。生受万端。傍观为之动色。伯棠百折不挫。一直向道。不少懈。是可谓古柏为心。钢铁为肠者也。其与同志游。淡然如水。未尝喜笑款语。遇有私意作用者。直截厌弃之。虽贵势。苟非其人。欲借一字重。亦莫得也。其视世之脂韦嬥娆。遗亲后君。卖故交以附时势。弃诸夏以入裔戎者。必深恶痛愤。殆欲脍肉机上而后已。此所以畸于人而终竆而死也。噫。鄙夫之乐咋唶而怪韶濩。自昔然矣。但念神物好恶有正。宜其扶植培护。使之有立于世。得为衰俗之耿光。今不永年而赍志黄壤。岂晦翁所叹天亦为此曹报仇者欤。呜呼悲夫。伯棠才器过人。其行文古雅雄健。皆可读。诗尤得古人遗响。儒流中所罕觏也。今以一言断之曰。伯棠可谓由正学中成就文章气节。以发挥道义者。而后有慕古昔恶乡原之士出。必知斯人之为贵矣。
送吴培根序
编辑古之教者。要在涵育熏陶。俟其自化。故曰在宽。其学者亦必优柔厌饫。欲其自得。故曰无欲速。盖以所求者大。故其期之也远矣。譬之老年生子。岂不愿其蚤就。竆家种粟。非不欲其豫熟。然其究也。必时至而后实。年积而后壮。岂得容私于其闲哉。余昔隐青华山中。有吴氏携其子见托。且曰。光炖之子培根。幼失学。且鲁钝难进。必久后乃知可教不可教。请以十年为期。余见近世父兄教子弟。子弟从先生。类多锐进。比及三年而不往者鲜。其五年六年者。更鲜。况复期以十年。仅止为可不可之验者。以余所见一人而已。苟使见其可焉。将百年不改。余亟叹其不可及。既而观其子。果质厚心深。至今七年且不变。愧余从师问学且三十年。未有得焉。其何以副吴氏求。甚矣其钝也。惟闻道之大端。有二。仁与义也。吴氏子于斯二者。能奋发大志。敬以明之。诚以守之。不使小道通功。害乎仁与义也。直至终其身而后已焉。是为不弃师传。而能成父志也矣。吴氏子将归觐。请余申以一言教。余为告之曰。人心至危。危之一字。是万年长明灯。一息不危。即堕落矣。此吾师生父子所宜交修互警。而不可有斯须之间者也。尔其归而质于家庭。还以复于我。
赠尹浍荣,李阳中序
编辑自有五伦。而举天下之人。孰有不经纬联络于其中矣。余常反而验之。吾身于玆五者。咸有黯黮迷错之象。未有可以借手见忠孝信义之士矣。以故每重小学书。视为万古光明灯矣。或者妄认此书。为童幼之学。未肯过而问焉。以年则诚有小少壮大之分。以学则己之所习。尚不及古之成童。顾可以老成自居。而下视此书矣乎。况此书所收。上自舜,文,周,孔之圣。下逮濂,洛,关,闽之贤。内从王公宰相之事。外曁州郡守牧之政。远自三礼语孟之经。近至牒书歌行之篇。靡不历选而槩述之。使有志之士。敛衽读之。有时肃然而起敬。油然而生喜。亦有时愧耻而汗浃。感激而泣下矣。是其为书。岂佗编之可比哉。昔曹月川。条人伦日用之事可见之施行者。为夜行烛。其意盖曰。人处流俗中如夜行。视此则烛引之矣。余未见其书。要亦不过如吾所尊之书。人苟能奉小学。以行遗体。即今流俗之碍于先王之教者。自不足为吾患。盖其眼前自有光明灯在尔。抱川尹斯文顺五。率其从侄应三与其友人李阳中。十舍见访。道其所志。而颇以今日所处之难为虑。余以愿学而未能者。为诸公言。令归而求诸光明灯。
送朴某归镇安序
编辑马耳山在金塘寺后。余尝至其下。谛观之。至今越十有二年。每想见其英特耸拔气像。辄不觉敛衽叹仰也。朴君某。至自山下。见余浃旬。将归。余告之曰。士子居今之世。如非大励志节。定立不住。君归日。每晨起。盥栉冠带。东望插天两峯。以为立德酬世之标准也。夫此两峯屹立天地中闲。不知阅历几万年。而狞风吹不得倒。㬥雨洗不得灭。岂非邪世不能乱者耶。第今人类化为禽兽。礼义沦于粪壤。若士之读圣贤书者。亦做不得一个人。岂不有愧于此山耶。朴君跽而对曰。某每独居。患孤陋无成。今因诲言。得一大先生于朝夕燕处之闲。遇事难决。辄拱手起立而奉质焉。余曰。善。苟能如是。马耳仙灵。将谓余不失荐也。君其勉焉。
赠申道均序甲午
编辑古之将兴者。思中以为纪。后世学者。类未免于乡原之习。故今之所谓诡言僻行。以余观之。仅能希望趋乡乎古之中行。而犹恐有不及之患矣。其所谓中道者。又不逾乎生斯世。善斯可而止也。呜呼。可胜叹哉。窃念孔圣何等温厚和平。而据其言。所深恶者。莫如乡原也。正以此辈人。收尽天下名利。占尽世闲便宜。直将弑父与君种子。播在世人心田也。明儒顾泾凡尝言。平生左见。怕言中字。后辈学问。须从狂狷起脚。然后能从中行歇脚。近世之好为中行而堕入乡原窠臼者。只因起脚时便要做歇脚事也。余甚畏此言。每遇同志。辄为举似。盖以中字自勉而勉人之意也。日平山申道均子中。千里而见余。道其师后松遗嘱而问业焉。后松余同门畏友。又观子中之意。亦可谓诚切矣。既而子中告归。且言时危如此。踵门请益。恐不易易。愿赐一言教。余曰。是不可以佗求。只顾名思义。以冀进乎中道焉可也。虽然。若不于古今之异称。深加明辨之功焉。则自谓中行者。其去道弥远。而将与所谓德之贼者。同归矣。可不惧哉。惟子中戒之思之。必以是为纪。
别诸君序丙申
编辑天下无道。则伯夷太公。隐居海滨。邦家多事。则仲尼伯玉。又皆去国。道既不行于世。而身且不容于世。则晦翁谓圣人终必浮海而居夷。夷狄见逼。华夏大乱。则往哲又有弃妻子变姓名。以逃左衽之祸。居绝岛入竆山。以守全发之义者。此皆古人常行。非有诡异之意也。余之此去。岂所乐为。亦不得于己者。以老成诸公高明之识。其必有以见谅矣。至其后进之不知所以裁之者。余实不能无眷恋徘徊之意。是亦人情之所当出也。然余又有可以有辞者。今也得炳庵老友。以与诸君作仪表。诸君惟患不力学。不患无教之者。此余之所以终于浩然而去也。佗日无事。则余将岁一再至。审其偏正而察其勤慢矣。时变万有一转甚焉。则诸公又将与余。为避世耦耕之士矣。抑又何憾焉。
赠宋性浩序
编辑心原将归。请赠言。余答谓学问之要。要诀小学在。今无可赘。心原起身再请曰。今时变已极。愿以节义见教。余曰。坐。子以节义。为异事耶。非有异也。孔子教颜氏以非礼勿视听言动。此是万世学问定本。而要诀小学皆引之。士子于此一义。平生临死。细故大节。无不由之。如叉手幷脚。规行矩步。固是循礼。遵华斥戎。截头穴胸。亦不过是寻常循礼之事。非有异也。又如踖席践履。絮羹歠醢之类。诚为非礼。至于同流合汗以辟祸。亦只是非礼。弃丧从宦以败俗。亦只是非礼。削发夷服。弑父与君。亦无非只是非礼。礼与非礼之辨。不可以不明。勿与不勿之几。不可以不严。审如是。则节义云者。不待另加理会。而自立于吾之身心矣。心原复起身谢曰。性浩闻命矣。
赠黄景根仁龙,刘允凤基锺序戊戌
编辑仁是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之以为性。存之以为德。守之以为行。推之以为恕。尽之以为圣神者也。故万善百行。无一不统于仁之一理。六经四子。无一非演得仁之一字者也。帝王将相。靡此。无以守天下国家之位。父兄师友。靡此。无以为教育熏陶之术。子弟宾朋。靡此。无以行孝友规箴之道。下至兵农工商。靡此。亦皆无以事其事矣。学者之求仁。岂不是天下大事乎。但其求之之道。亦必就言动衣食。辞受出处。明核其是非。勇决其去取。而敬循其规度。乃有的实平稳。进进上达之功矣。若或径去深远。玄妙难明易惑处。承虚接响。骋辩争气。终至于有损无益。徇名丧实之弊焉。则岂不反有伤于天地圣贤恻怛仁爱之心也哉。朱子雅言圣人教人求仁之方。多是于下学处指示。盖用力于此而自得之。则安然便为己得。非若今人悬揣暗料。窥见仿佛。便以为得也。旨哉言乎。后学于此。可不审其趋舍也哉。余病蛰海曲。不闻户外事。黄景根,刘允凤二君。千里见访。相与论学。意极殷挚。于其归。求余有规。余以所欲勉者。告之。
赠李生序己亥
编辑余少日见金刚。悦其气象清峭耸拔而愿学焉。不谓其行于世也。往往多忤。遂致仇怨满前。老年始至苏城。每暇日。辄出观大海。海之四面。大川细流清磵污渠之朝宗者。无所拣择。商船渔艇漕舶兵舰之来往者。无所滞碍。又其底里鼋鼍蛟龙鱼鳖之属。无不容焉。宝贝珠玉货财之类。无不藏焉。其广太宽平深厚之德。言盖未易以缕述也。于是。不觉胸襟豁然开阔。凡世闲一切荣辱毁誉欢戚。似有未足问者。吁何其幸也。何其幸也。然则金刚使人谤兴于世。西海使人德进于己乎。曰。否。不然也。使余慕金刚之清峭耸拔而悦之。又必爱其安静笃实之象而法之。则世虽有褊心者。亦何必仇疾之。使余于西海。不学其广大宽平深厚之德。而却取其兴雾瘴以病人。起涛波以覆舟。以为意气豪雄之用也。则其孰肯与之。故学者之于海山。须有斟量损益之术。然后方尽其德之全体也。李生某。至自龙川。问所以为人之道于余。余惟龙川濒海之郡。某又将观于金刚。故遂举平生所经履而困横于心虑者。告之。
赠李某序辛丑
编辑古语有一字师。世间老者。未必知其亦未易。其为弟子者。尤未必知其为惠之大也。孟子论舜不告而娶。有怼父母语。谓因告而反增一番憎恶也。怼。说文怨也。而朱子加一仇字。已是有意。父母上添一于守。更觉晓白。而说者多解为怼夫父母。大误也。孟子又言舜怨慕。而近有经师讲做怨望。而举小弁为据。小弁亦是自怨而非怨亲。故孟子既明言亲亲仁也。朱子亦明说叙其哀痛迫切之情。柰何不察而有此错解。绝可怪也。孔子去鲁以微罪行。朱子明言吾之去国。以其不致膰。为得罪于君耳。蔡虚斋亦言燔肉小事。圣人乃以是去。不为无罪。是在孔子有微罪。曹月川深取此说。盖从前解者。作君之微罪说。惟朱蔡作孔子说。何等明快。余谓父母上。自不当下怨字。君上上自不当下罪字。此是际天蟠地。直上直下之正理。知此然后知天下真无不是底君父矣。不然而父可怨君可罪。则师之可倍。夫之可弃。尤不足言而至于无所不至矣。故朱子之告汪玉山。有曰所谓一字之失者。若推其所自来。究其所终极。恐其失不但一字而已。然则曩所谓一字师。岂易乎哉。吾意世之人能知君父之不可怨且罪。而只见其为天焉。则乱臣贼子。何自而起哉。乱臣贼子无自而起。天下国家。其有不平治者乎。
赠郑生序
编辑吾儒事业。不外齐治均平。若以家道富厚为齐。天下富强为平。此五霸之治平。非帝王之治平也。惟是入其家。见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方是家齐景象。而家之贫富不与焉。推而一国。必一国兴仁兴让。而始谓之治。又推而天下。必人人亲亲长长而天下始平。不在国之富不富。兵之强不强也。以富强为治平。此千载不破之障。此明儒冯少墟语也。家齐景象。学人固当悉力体会。至于天下治平之说。孰有以此謦欬于吾君之前也。草野贱臣。不能无眷眷之诚尔。继而又有一语曰。吾儒工夫。不过明刚正修。若以广其记闻。谙于世习为明。任意肆气。动乖物情为刚。收摄精神。专于静寂为正。娴于威仪。善于圆熟为修。此异端俗学之为。非吾圣人之教也。惟是是非辨析。无少黯黮。方是明。诚伪剖判。无少依违。方是刚。爱恶不偏。情欲退听。方是正。捡束不疏。礼义无缺。方是修。而不系人之贵不贵贱不贱也。以异端俗学之习。为明刚正修。此亦千古不破之障。而为佗日五霸之张本也。学人其可以不审乎哉。少友郑生将归请教。余以是告之。
送金衡载序
编辑鹤川老友。天资朴实。无边幅。闲者。具书贽。以师礼见。余谓此学为世诟病。虽年少气锐者。莫肯直前担夯。况桑楡已迫。血气既衰。而孰能奋发勇敢。以求所谓道者乎。以罕觏也。故贵之而不欲拒。然其德业之实。师之于生。不大相远也。鹤川将归求言。余念彼此俱老矣。以言语相佽助。亦人情所宜也。尝闻晦翁之告蔡西山曰。老人之学。要当有要约处。余谓学之要约。无如论语。论语二十篇。何莫非切要道理。且如上论首言仁智常变。靡所不备。末章〈旧说乡党总一章〉圣人全象。宛然在目。下论之首言礼乐。又持世之具。而从先进之意。更当理会。断章又通天人物我而知之也。此数语者。括尽全部义理矣。佗如答颜,樊问仁及一恕终身。下学上达。朝闻夕死之训。以及罔生幸免。无信不立之戒。闻达刚欲和同朱紫之辨。觉得更紧些子。尤宜熟翫而深体之也。请鹤川且号余为师。而实则受教于孔子可也。如此。余将师鹤川。何敢为鹤川师。
赠李承复序
编辑不问心与气质。语其本来体用。则皆明矣。而明有精粗之辨。气质本清明而渣滓昏之。故澄治以明之。心本虚明而气欲蔽之。故顾𬤊以明之。惟性理冲漠无眹。故不可言明。亦不可以言明之也。或疑前贤言道理光明灿烂。明理理明。明道道明。皆非欤。曰。非然也。道理非如心灵。安有光明。特从心上指出。故幷其心而言道理光明灿烂。至于明理明道之云。则此道理被气欲障翳。故有理昏道晦之说。然人能推极知识。使所具之性。无毫发之未彻。则曰理明。能修正身心。使所知之理。无毫发之未著。则曰道明也。然其实去其所以障翳者而已。非直向形而上者。指磨澄清。而使之明莹也。曰。如此则与道家明气。佛氏明心。其异同如何。曰。道家以气为本。故欲明其气而已。初不为性理而为之也。佛氏以心为道。故欲明其心而已。初不为性理而为之也。然其所谓气与心者。与吾之所谓者。亦微有精麤之分。此学者之所宜明辨也。李子克将归请教。余以是赠之。
记
编辑孝子赠户曹判书朴公斗元旌闾记丁未
编辑昔之言孝者众。有言冰鲤雪荀者矣。有言刲股割肝者矣。有言服劳奉养。丧祭殚诚者矣。有言践形尽性。德为圣人者矣。近故孝子凝川朴公讳斗元。其亦生死殚诚。而非凡品之所能及者欤。公幼岐嶷。人称奇童。孝友笃至。怡愉承顺。樵渔采拾。靡不躬亲。得美味必以归献。晨夕定省。丧葬烝尝。罔或有阙。讳辰悲哀及日。老而弥笃。明农致力。先兆石仪。亦皆备具。族戚诲以敦睦。婢仆抚以恩意。家门肃恭。远近悦服。以寿陞嘉义大夫知中枢府事。公没后。章甫举至行于朝。赠户曹判书。持斧者亦特启。复蒙绰楔之典。吁践形尽性。孝道之至者。未可多见。其或感召休征者。神明之应。未可必得。至于毁伤遗体。过中之事。不可为训。若生死殚诚。虽若平常。然非性于爱亲者。恶能勉慕而强为之哉。公之孝其殆合于是者乎。公之孙察访晩焕。命愚为旌闾记。窃惟修辞忌溢。今于是役。庶几质而无愧云尔。
孝子聋翁任公泰春旌闾重修记丁未
编辑世之叙述先德者。例傅会张皇之。而人亦视为妄诞。于是汲汲求贤者言。欲以之取信也。是果信之于后乎。曰虽贤者。而非耳目所逮。则孰知其言之不爽而必信乎哉。然则柰何。惟叙述托于贤子孙。其可也已矣。若故孝子聋翁任公。其志洁。其行芳。其信于后可必也。以叙述出于其孙全斋先生也。公嶷嶷自立。虽久要。在贵显。不与通讯。故应举数十年。卒不售。入其门。蓬蒿荟翳。凝尘弊席。肃然对大编也。饎爨屡绝。一芥不苟取。尤兢兢于孝。亲癠刺指进血。事继妣。有深爱。至使哭公过哀。毕生不忍忘。迁亲茔。公时方病革。家人请退期。不许。食素却药。强策临窆。比归。气益脆欲绝。犹向庙。哽咽涕泣。以其再翌而殁。寔殉孝也。宪庙辛丑。一省人士。吁于朝。遂命旌闾。后以学行赠持平。又推恩赠吏曹参议。公之玄孙公斗。承其先君府使公遗教。重修旌闾。征记于余。不得而辞。公讳泰春。西河世家。掌宪西斋公。其曾祖也。西斋公苦节直道。为国荩臣。全斋先生正学醇德。为世儒宗。公之孝。上有所受而下有所传。犹之乎根之花实。懿哉。夫欲花实不替。在于勤其培漑。吾愿公之后承。其益培之以礼义。漑之以诚敬乎。若饰之绰楔而坏之己行。矫之文具而坠之家声。呜呼。其殆哉。余故备论而风之如此。亦以使世之傅会张皇者知阐扬其先。在此而不在彼也。
常斋记甲戌
编辑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盖言有父子则有父子之道。有君臣则有君臣之道。由是而往。至于一语一默一住一行。莫不各有当然之道。然则所谓道者。初非杳冥玄默之物。亦决不在乖常异众峣崎侧僻之地。而人之求道者。或乃厌其平常。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诡异惊人之事。则不可谓之道矣。故曰君子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斯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自民之鲜能此道也。乃有以索隐行怪为常者。而人亦称述之矣。亦有同流合污以为常。而人皆悦之者矣。然此非所以为常而反害乎常矣。余友张汝经。学于晩柏洪公。公虑汝经之才。或有走入别处之失。故名其居以常。古今有才者。类多此患矣。虽然圣贤何莫非多才多能。而犹自谓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夫岂以有才而反忽于平常之理乎。此汝经之所宜俛焉以尽其力者也。然学而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者。由众人观之。亦可谓非常之事矣。要亦不过尽为人之道而已。何尝一毫有加于性分之外乎。故曰。众人所不能为者。圣人不为也。然则圣神之妙。虽若非常事。而未尝非庸常之道也。此又汝经所宜卓然以定其志者也。然又以常与非常。究而论之。中无一定之体。随时而异者。亦可谓不常矣。然其随时而异者。乃为中之定体。此是平常之理也。故让国一也。而在尧舜则为常。而在子哙则为非常矣。逃父一也。而在泰伯则为常。而在瞿昙则为反常矣。又如数与史。何尝非常事。而如东莱之先史后经。康节之由数推理。较诸程朱之主理尊经。则不得为学问之常法也。推类以究其馀。自可了然。如掌纹矣。然则似未可以常与非常。遽与不知者道。要在知者知之耳。
革庵记
编辑兽皮治去毛曰革。故人自治治人。皆谓之革。革之道近之。则凡夫可以与焉。及其至也。圣人乃无遗筭。未达一间。颜子之所当革也。英气害事。孟子之所当革也。要必无是。乃为尽革之道也。然学者从麤处始。志之悠泛者。矫之以牢确。资之鄙俗者。文之以礼乐。易言守之如甁。轻动慎之如弩。自是而约之。以至于治心。则名心消而莹。矜心去而下。机心释而白。麤心精而细焉。是则所谓革道之体也。自是而推之。以至于治人。则始于正家。终于辅世。使彼众人之同得乎此理。而为成心闲气之所蔽者。亦皆有以去其污染焉。是则所谓革道之用也。夫人有才德者。遇可进之日。足以革天下弊。新天下治。当上辅于君。以行其道。若自求安逸。而无救世之心。则岂特失时而已。亦决是人欲而非天理也。此大学第二句。所以便说新民。可见圣贤用心之仁也。然若未及其时而躁于变革。不能用常而有征。则岂特无济而已。亦决是求售而非待贾也。此孔孟所以宁道之不行。不轻其去就。可见圣贤制事之义也。革之时义大矣哉。吾同门友尹仲隐相讷父。千里而见余。求记其所居之革庵。余以所欲勉者告之。异时吾与子若不能进于大人自新新民之极。是殆兽皮耳。奚革之足云乎。吾与子务治其毛焉可也。抑又有一焉。昔许行者。南蛮鴂舌之人。托为荒远之圣。思以耕桑衣食之说。惑乱天下。此王法之所必诛。而儒者之徒陈相兄弟。首先事之。此弃诸夏礼义之教。而反见变化于夷狄之人也。孟子责之以为不善变。若陈相者。所革不正而致其悔者矣。见今兽蹄鸟迹。交于国中。正吾党诸贤。所宜同心协谋。以致革上六居贞之吉也。
孔节书堂记
编辑诸葛孔明当汉末。以经济之才。高卧隆中。恬然若将终身焉。及昭烈三顾而后。幡然而起。仗义讨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志如青天白日。大有补于天下后世矣。若陶靖节。自以晋室宰辅子孙。耻复屈身后代。自刘裕篡夺势成。遂不肯仕。虽其功名事业。不少槩见。而其于君臣之义。则无所慊矣。百世之下。闻其风者。莫不想像而叹息焉。闲者。余问舍于常山之南。其地幽邃清越。有江山之胜。此处气象。宜得高人逸士倘徉优游于其闲。如李景赉者。岂其人欤。邨落旧称孔节。余闻之喜。遂以为书堂之名。而寄其思焉。因念孔明天分高明。靖节胸怀冲澹。余之驳陋。尤宜于师法。抑二公之所以为后世景仰者。非适以资质之美。实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之学。与夫脂车策骥期至千里之志。为之本焉尔。诚能于戒子之书。荣木之章。日三复而有得焉。二公之所以为二公者。庶几可知矣。余昔从全斋翁于卧龙醉石之闲也。见其有旷感于二公。屏上写隆中柴桑之图。而寓匪风下泉之思。其义可谓正矣。其心亦可谓苦矣。今余获居是里。事固非偶然者。其于谨守师传。亦岂无有感于心者乎。每天气清明。牛潭波静。笛台月高。辄因微醺。朗诵出师表归去来辞。而如见二公于千载之上。则亦足少纾胸中之气也耶。噫。其可悲也已。
履斋记
编辑人有恒言曰。学贵践履。学固贵于践履。必贵夫践履之正。如老子释氏。践履乎其虚寂之旨也。杨朱墨翟。践履乎其仁义之差也。桀纣跖𫏋。以㬥虐为践履者也。鸟兽夷狄。以淫辟为践履者也。乱德。乡原之践履也。假仁。霸者之践履也。是亦践履已矣。故止云践履。是践履之无本者也。践履而本于性。乃为践履之正。而所谓学贵夫践履者也。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易曰。非礼弗履。履也者。心之能也。礼也者。心之极也。礼可以履行也。故曰履礼也。盖取夫履之饰。足以为礼也。荀子以性为恶。以礼为伪。是以心之情欲。为善为真也。若是而犹使人践履。朱先生非之云。须是有物而后。可以践履。今于原头既错。又何所践履。又讥象山之学。不明性理。而专务践履。却于践履之中。要人悟得本心。其终至于忿欲纷起。恣意猖獗。此见践履正者。其本出于性。而本于心者。其践履必乱矣。先师全斋先生。以履名赵景宪燕处之室。景宪属同门田愚记之。愚举平日所见质之。既又谂之曰。履斋。今且为幽人有履道坦坦之象。若异时得志。又勿令欲贵之心与行道之心。交战于中。而独行其志愿。使民不失其望焉。斯乃为素履之往。夫如是。即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将不在履斋而安归乎。是为记。
竹栖记壬午
编辑今天下。蛮夷猾夏。禽兽逼人。剥上一爻之小中华。亦几化矣。顾虽不武。有时思之。不觉怒发冲冠。比假竹田旅馆。日读春秋书。每值狞风虐雪触人肌肤之时。辄见竹林里外。十万丈夫。甲刃摐摐。密陈而环侍。岂负军令之不敢嚣兮。何意气之严毅。直令人有挥泪誓众。扫清中原。驱夷狄而徙之荒服之外之心也。嗟乎。竹也其视经霜之陨萚。黏泥之残絮。直天之与渊。何其壮哉。念欲得与余同所忾者语之。以少泄胸中之不平。日德殷宋公实父。征余以竹栖记。遂奋笔书所感而复之。岂谓竹之可称画于是。抑所遇之时使尔。至其礼乐文物靡所不备。而可以配君子之德。则以俟异日。与诸夏衣冠之士。揖让周旋而细论之。未晩也。
敬拙斋记癸未
编辑君子之于世。出与处而已。达而行于朝。则设施注措者。唐虞之政而已。竆而教于乡。则讲诵履践者。孔孟之学而已。馀如二家之神妙。五伯之诈力。则一切不知而不能焉。其事盖近于拙。而与所谓巧者。相南北矣。自古迄今。智巧之士众矣。而国家之乱。道术之微。咸起于逞能衒才。舞文弄法。而卒致误苍生杀天下之祸。而其谨拙之人。不与焉。夫厌千圣相传之常道。而以活套诲其子弟。弃百王不易之成宪。而以新法误其君上。善射人所未见之利。巧投人所未抵之隙。事成而归功于己。事败而委罪于人。此世俗所谓智巧士也。使之居辅相之位。升牌拂之座。即斯民何从而不困。吾道何从而不衰乎。噫。弊也久矣。若吾圣人。则其语门弟以求仁之功。不过曰先难而后获。其以治道告弱国之君。亦惟曰。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是所谓无所为于前。无所冀于后。独以天理当然。而不得不然者也。苟不固立志以正。行事以义者。未有不疑其迂且拙也。惟汉之董子,武矦得其意。故其言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又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旨哉言乎。自世之急功利先诈力者观之。孰不笑之以为拙法而不可行也哉。然以之经邦。则君民可以尧舜矣。以之诲人。则乡闾可以邹鲁矣。呜呼。安得起二公于九原。而与之讲学论治。以跻斯人于仁寿之域也乎。平山申丈�氏。以拙名燕处之室。而其加以敬字者。以其先祖寅斋公自号养拙。故欲以继其遗矩也。愚也病乎士之巧也久矣。故遂以其说质之。
养窝记丁亥
编辑人受于天者。有大体小体之分。皆所当养。但不可以贱妨贵末丧本焉尔。然其养也。岂能独自养也。亦必有养之者矣。上自天地父母圣贤士友。以及昆弟妻孥厮役飞走动植。凡有情无情之物。固有尊卑贵贱亲疏远近之辨。然皆能以养吾之体者也。夫养吾之体者。如是之众且多。则吾身独无所职矣乎。由夫顾天之养。飨亲之祭。以至于仁民爱物。其事虽有轻重缓急精麤钜细之分。而其为吾之所当养则一也。养之为义。顾何如也。故易曰。颐之时大矣哉。然人之养德养身养人养于人。皆当用正道。故又曰。颐贞吉。乃若老氏之载营魄。魏君之养子珠。其意偏于保形炼气。而自吾儒之主静慎动平心易气者推之。以有得焉。则于大体之养。亦未必无所补矣。间者。宋君敬仲。言于余曰。家大人燕处之室。吾子既题以养窝矣。今直求敢以记文为请。余以所有意者告之。令其奉禀于过庭之际焉。彼吕纯阳李初平。咸以老年而有进。故曰学道不在早晩。惟在用力精专之如何耳。抑敬仲亦宜励志问学。以养亲之心志。尽力农桑。以养亲之口体焉可也。噫。如余者。抱蓼莪之痛。怀风树之悲。于今二十有一年矣。虽欲致一日之养。顾可得乎。敬仲视此为戒。则其于思其不可复者而先施焉。何有。
义田记己丑
编辑儒者。束发为学。其志岂在独善而已。常欲得君以康济天下尔。使其为治。则必先足民。足民之道。在易田畴。薄税敛。以开其源。食以时。用以礼。以节其流。然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矣。此君子之志也。虽然。玉之待贾。贵而难售。是以贤者多老死嵁岩。而民不被其泽矣。昔张子叹田制之废。以为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议买田画井。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既而有志未就而卒。至于苏州田宅。又仅止于宗族。而不及行其先忧后乐之志焉。亦可悲也。然位有卑高。而施有广狭。其势则然尔。何可以小大多寡拘哉。此敬拙申公所以不待富足而立义田。以见其志也。余谓使世之人。不问有无位。苟可以利物者。无不推申公之意。而效申公之为。则自乡闾以至天下。尚义下利之风盛矣。尚义下利之风盛。而民焉有不安者乎。然则申公之事虽小。而其为斯民之助。顾不大欤。然异时族子弟。赖是举而衣食无缺。吉凶有须。又宜聚而教之。使之明理修身。推之以及夫天下国家。如义学记之说焉。则是为富谷有序。本末兼举。而庶几古先治教之遗意矣。申公于此。亦尝有意而屡言于余。余亦从先生君子后。与闻伊颜志学之说者。故于申公之事。喜闻而乐道之如此。以告申公之胤氏。其必修其业。承其志。如范公子孙。而若乃后人之专利吝出。广费败约。如放翁之所虑。则又不可以不念也。
康斋记乙未
编辑余尝从华阳归道中。有为余道康斋有志操者。余历叩其门见康斋。性刚识博。力田养老。信非俗士。心固已志之。后几年。康斋遣子问余学。家贫且厚价收书。以需诵绎而训儿孙。亲没犹耘耔不已。亦为其教诲谷似之道也。遇事果决。接人诚恳。余尝以家小相托矣。昔吴康斋躬耕食力。雨中被蓑笠。与诸生幷耕。谈卦象之理。即耒耟明之。归则蔬粝共食。一日刈禾。镰伤指。负痛曰。何可为物所胜。竟刈如初。尝自言曰。债负难还。生理蹇涩。未免起计较之心。徐觉计较之心起。则为学之志。不能专一矣。平生经营。今日不过如此。况血气日衰一日。若再苟且因循。则何由向上。此生将何堪。于是大书随分读书于壁以自警。竆通得丧。死生忧乐。一听于天。此心须澹然。一毫无动于中。可也。其励志进学类如此。此今之康斋。与古之康斋。略相上下。余故以康斋。名其燕处之室。既而惟之。吴氏之学。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及夫得之而自乐。则又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盖七十年如一日。愤乐相生。可谓老而好学。更可爱者也。此一著。未知今之康斋果能与古之康斋。何如也。故余复以是问之。
炳烛斋记
编辑师旷有老学炳烛之谕。盖言其光明不逮于少者也。或者言。人老且死。何自苦乃尔。不思甚矣。与其冥行而致仆。孰若小明而得前也。余友李圣功。老而好学。直可以当此谕也。昔人有谓心为长明灯者。苟非提撕警觉之功。灯便无光矣。又有指明伦之书。为夜行烛者。苟非诵绎玩索之功。烛便无焰矣。圣功必于长明灯夜行烛。时时添脂膏。使之光辉辉地。无少昏暗之失也。万有一未然。不落脚于独木桥。则必沈身于声利海矣。由斯言之。脂膏之继不继。乃圣功生死路头之分也。讵敢不猛加精采。而频施功力也哉。顾今八表同昏。人不识路。而媚狐邪魔之捓𢋅迷乱。不可柰何。若圣功之烛。炳然于前。只此一炷蜡炬。便可作四海九州之引路子矣。岂不亦自明而明人者哉。抑如余之行迷既远者。亦将赖此而旋其辀矣。其何幸如之。其何幸如之。圣功闲就余求明。余以用敬致知。为脂膏而授之。其继与不继。在乎圣功。
凤冈精舍记丁酉
编辑天下国家之治乱安危。非布衣所能为也。然政出于学。学成于士。然则儒者。其治乱安危之本也欤。故古之圣贤。自致知诚意。以至平治天下。原非二学。由本身征民。以至考建质俟。更无二理也。窃覸世儒。或不务躬行君子。而惟骋架虚凿空之辩。以乱人听。又不求讲明治道而专事添枝接叶之文。以衒己能。如此者。非特无益。反复有损。必也明晰理之是非,事之得失。省察意之虚实,心之偏正。而无遗憾焉。然后乃可谓之圣门自昭明德之功。而君上用人之至公无私。理财之以义为利。与夫九经三重之属。亦无不本于此而立矣。苟乡闾之闲。正学日盛。善类弥众。则其达而在上。举而施诸政事。固沛然行之不难矣。纵不幸不得志。而其言议经纶。道德节行。流露发泄。上下远迩。想望其风采。亦将有潜移默运之理。此于圣人补救天地之缺齾。荡涤世界之腥秽。亦不可谓之无万一之助矣。余病遁海隅。百念俱熄。而独世道人心四字。所不能忘。林君炳志。至自凤冈精舍。谈约斋门弟讲学之盛。余闻而喜之。以为佗日邦家治安之机。安知其不基于此也欤。古人谓保天下之道。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是其为职。顾不重欤。故又复戒之曰。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此吾儒之所宜日夜兢畏。而不敢肆者也。遂书其说。令林君。质诸约斋。
念修堂记
编辑玉流洞。在丰沛府南仅三百弓。而溪山秀丽。茂林修篁。池塘泉石。幽邃清澈。觉与尘嚣隔绝。即月塘崔公讳霮之旧墟。墟为张氏僦有年。余昔童子时。肄业其中。今岁因省先垅。再过其处。即张氏已不可见。屋亦毁而无有。默数星霜。忽忽逾四十年矣。公之远裔秉心敬存。即其地。缚数椽。燕处读书。闲尝问所以名于余。余以念修告之。盖公之胤子烟村先生。录公遗事。以为性好学。接人谦恭。其中文科。在三十二岁。已决计归养。嘉遁自乐。此其大略也。窃惟孔门弟子三千。独颜氏以好学见称。易六十四卦。惟谦有吉而无凶。今敬存之念祖修德。必自非礼勿视听言动,不迁怒。贰过始。以至于尊而光,卑而不可逾也。则为真好学而谦有终者矣。若夫遁之时义。则今天下阴长阳消。君子遁藏之时。又敬存在下而未进。只有晦处静俟以免祸患而已。然圣贤之于天下。虽知道之将废。岂肯坐视其乱而不救。必区区致力于未极之闲。彊此之衰。艰彼之进。图其暂安。此处遁之义也。是虽非可以骤语于始学之士。然士之所趋。舍圣人。将何以哉。吾于敬存。不能不以是待之。
温经斋记庚子
编辑余少嬉不读书。老又昏聩。无以温故。故所识麤。行亦多愧。近得杜氏温经法。喜甚欲行之。既而宾朋之辱临者。无虚日。远近简问。动溢箧笥。应酬不给。所以有意未果。然时常往来于心闲者。吴上舍文伯父。新构书室。而扁曰温经。属余记之。不觉如痒得搔。遂举杜说以诵之曰。仆今年六十。谨择开心吉日。呼密友及儿婿数辈。各治一器一樽。送老人上学。使其隐然监督。不容作辍。每日温经。不过五叶。正襟朗诵。不过十二遍。虽出游。不问人家僧舍。必先白知主人。然后展卷。倘得如此十年。六经可以暗诵。左右逢原。作文不致游移。作人不致时样。又曰。吾人天分有限。又半耗于诗歌。人始专精经学。庶几有得。不论蚤晩。其法近戏而实良。其志气老而愈笃。正可为我辈师。余观上舍。天性和厚不竞。泊然无求于世。爱好人伦。乐善喜施。又其胸中书已多。又少余十年。其精力应更明健。人客书疏。又较𥳑省。其𬊈绎旧闻而搜索奥旨。真当百倍于余矣。第念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析其义。而不及道。乃糟粕而已。然要知道不是经之道。亦不是圣人之道。是吾之道。特吾未之见。必借圣经。作引路子。自日用细行。以至礼义大节。由米盐琐务。以至宰相事业。一从其所教而行之。不遗馀力。其流俗浮议。毫无所入于其耳。是为温经以致实用也。吾于上舍。望其推所得以启发我。此在上舍为鼓舞老蒙童。而在我为还元神术矣。上舍其勉之无斁。
崇阳精舍记
编辑天下国家之治。常本于读书知义之君子。天下国家之乱。常起于诡经尚利之小人。故先王惧人心之陷于一偏。而沦于不善。修庠序学校之政。立诗书礼乐之教。使愚者渐明。悍者渐淳。而智者愈智。贤者愈贤。而咸得出于义理之涂。而利欲之习。知所耻也。如此。而天下国家不治者未之有也。后世不察其理。或以智术御世。或以富疆为务。欲以胜诗书义理。而卒不可胜。然且不肯改辙而反之古也。讵非惑欤。余尝观窦谏议禹匀立。讲舍四十闲。储书数千卷。招延海内名宿之士。置之师席。士之自远方至者。咸资之使学。窦氏子弟。游其闲者。皆得成材。当时立朝之贤。多出于此。其有补于国家之治。为如何哉。余贫士。虽不能行其事。而志则窃有慕焉。而不能已者。日顺兴安君奎镇景元。访余金华山中。而道其契友河东郑承旨泰铉。出千亩田。构崇阳精舍。求天下书。以与邦人士共之。而不自私焉。余闻之。喜曰。此正窦氏之事。而余平生之志也。何其盛欤。顾今学校之政寖衰。邪慝之说方炽。天下之人。不知有圣经之教。专以利欲之习相尚。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则其佗又何言也。于斯时也。乃有如郑公者出而举是事。或者天其不欲丧斯文欤。于是邦人士之欲藏修而无其所。与讲习而无其资者。咸借此而经史明。德业成。进而立乎廊庙之上。则为格君保民之贤。竆而老于蓬荜之下。则为卫正辟邪之儒矣。然则国家之奠安。裔戎之畏服。安知不始诸崇阳精舍乎。余故乐为之言如此。
的尼斋记癸卯
编辑人言孔子生知安行。然又岂不曰好学乎。今人闻有愿学圣人者。嚣然笑之。以为狂生。然学者笑者。两不相夺也。吾闻务实学之善道。自世教衰。士鲜能久矣。如非朴实负荷者。定未易挽回此风也。孔子自言某之忠信。其教人亦必曰忠信。忠信者。人道之本。如不靠此做主。岂复有物乎。故学子诚之为贵。而诚之之道。在乎竆经硏理。以明诸心。试观孔子发愤忘食。韦编三绝。古今士号为勤励者。孰有髣髴于此。此晦翁所以诵横渠说孔子煞吃辛苦来者。而称其有味也。崔君孝习。至自泗川。言其书室在尼丘山之北。而家大人命之曰的尼。欲人指孔子为的也。愿得一言之相。余患乎士之无志久矣。喜闻其名。而告以务实之说焉。君其揭壁而勉之。如遇笑者。须恂恂然而对曰。吾闻胡文定公之言曰。孔子固学于人而后为孔子。
瀛洲精舍记
编辑余尝行于世矣。其以书生名者。往往有软骨弱肠。回面污行。以媚于流俗者。对之使人无气棱。如入女子国矣。及观晦翁之告门人曰。吾儒道术。世人莫能知。凡欲为事。岂可为流俗所梗。大抵事有是非。是非既定。却拣是处行之。必欲回互得人人道好。岂有此理。然事之是非。久则自定。时下须是在我者无慊。仰不愧。俯不怍。别人好恶。如何管得。读此训。不觉奋迅兴作。毅然有丈夫气。甲辰夏。余过瀛洲精舍。见主人儒雅敦朴。喜行善事。今玆书社。亦其所树而欲以教其子弟及乡之后进者也。余为诵晦翁训。揭诸壁间。令来学于此者。视为严师。盖人须是有此志槩。方能维持礼义。继续统緖。而可以当得一个人数矣。是为晦翁所望于后世。而亦学者所以报答先哲之恩也。精舍主人凝川朴晩焕。社长闻韶金衡载。其记之者。潭阳田愚也。
木中里塾记乙巳
编辑木。在天德为元。在人性为仁。在岁序为春。而在居则为广。在生则为寿。大哉。木之理也。人之百行万善。无不总括于仁。故圣门之学。惟务求仁。盖礼义智信。虽为之纬。而必须仁以为经。然后厥德乃成矣。至于中。则为上帝所降之理。圣人所依之德。先王所制之礼。民生所定之命也。仁必中而后为正。使仁而滞则为子莫之执。过则为从井之愚。不及则为姑息之爱。故君子贵夫时中。而至于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矣。余性和厚不足。而㬥猛已甚。常窃自病而未之改也。今得木中而侨居焉。苟能于云为之际。顾名而思义。使过者损而节焉。不逮者企而至焉。得与木理之中者。常相依而不少离也。则孟子所戒旷安宅而不居者。可以免矣。由是而推及于万物。俯仰四顾。幷无窒碍。则吕芸阁所谓洞然八荒皆在我闼者。可以验其实矣。是岂非晩暮一大事也哉。抑又惟之。圣人以木为近仁。仁之近者。炼而熟焉。则为中矣。愿与诸生之肄业于此塾者。先从近仁处。下手著脚。
正斋记己酉
编辑人于天地得正而生。故要得正而死。以奉还天地也。盖其形也。原皆正。及行之。类多攲倾。故曰。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其气也静则无不正。至其动而用事。然后始乃有偏哀之病。故曰君子莫大乎正其气也。若夫心则其本然之体。端平竦直。无一毫之不正。而发于思虑。则不能无差误之累。故曰正其心也。惟所谓性者。乃竆源之正理。而自然之真宰。故曰尊德性也。夫性谁尊之。必此心翼翼然自小。谦谦然自卑。俛首鞠躬。一意奉承乎纯善无疵至隆无对之性体。而不敢有须臾之亵焉。然后心得其正而无所愧于天。至于正其形气。非别有一事也。昔徐节孝教门人。多于空中书正字。且云。从安定得此一字。用不尽。愚也心窃好之。亦苦其未有体也。己酉春。自暀嶹暂归穆中。既而复入群山。为抱经枯死之计。梧谷柳公。以书来曰。求愚闻于回棹。冀未死前一晤。跛曳而至。则舟已行矣。此生不可得而复觌子。未可以一言酬余乎。因说从少病聋炼心之术。愚抚𥳑而叹也。曰。是未可以衰朽辞。遂举一正字以复之。既而曰。愚亦听而不莹。已千有馀日矣。每欲效节孝聩甚。终日面壁。不与人接。然此老静极而洞微。今公忍熟而成性。是皆由疾有获之验也。如愚者有是病而无是德。可愧也已。愿继今欲奋呑刀饮灰之勇。以趁换骨脱壳之妙矣。公应喜闻而与其进也。然愚亦欲有献。今公之所立固正矣。然于义理精微之极致。犹必有几多未尽之憾。莫须用竿头更进之功也乎。尝见涪翁论曾子易箦云。只要正不虑死。每读之。叹其言之有馀味也。今公与愚。皆七八十岁人。复何求哉。耿耿一念。惟求得正而毙。以无忝乎天而已。请以是为属纩前交警之需。公更当喜闻而勉其进也。
安阳书堂记己酉
编辑易以剥上复初。拟之于君子。君子于道。有得而遇时居位者。当布其阳德于天下矣。若乃求道未得。而又其所值。为天地闭塞。日月晦冥之时者。且当安于居下无应之阳。于斯时也。鹿游猴居。谷雾海瘴。亦皆阳也。奸党碑籍。恶口骂辱。亦皆阳也。抱经痛哭。入山枯死。亦何适而非阳也。是为知时识势之学也。夫明夷之时。虽圣人且三日不食。主人有言而皆安之。况求道之士。遁藏而困竆。是义之当然。恶得而辟之哉。宜勉而安处不可怨尤也。虽然。此犹是事行之易见者。至于人之心至危而难安。思虑隐微之际。欲不安于阴而求安于阳。定不易易。如有一息之停。纤毫之差。岂所以体天健之道乎。吾故曰。非能持天下至难持之危者。莫能就天下至难就之安也。余既无得于道。又时位之未遇。而雠夷制命。邪书乱伦。耳目所触。罔非黑气之刺日。鴂音之伤阳。心自不能安于是也。遂逃入绝海。从者累土为屋。以为藏修之所。余名之曰安阳。因记其说以交警云。祝犂作噩兰月朔朝。华遁居士。
题跋
编辑敬题英宗大王御制联句后
编辑右我英宗大王七十一岁甲申。行大报坛享祀。而御制一联云。望八重逢。只诵冽泉。因命诸臣联句者也。张斯文仁范。持以见示。盖其六世祖参判公讳聚五。亦以副摠管。在当日奉赓。故为其所葆藏也。窃伏惟念。我朝之于皇明。有於戏不忘之恩。而列圣世守之义。可以有辞于天下后世矣。见今夷狄见逼。国势岌嶪。君臣上下。正宜诵烈皇帝死社稷之义。以自靖献于先王。蝼蚁贱臣。不能无眷眷忠爱之望。奉翫之馀。不胜匪风下泉之感。谨题此于别笺。以附卷尾云。崇祯甲申后二百六十一年甲辰孟春。臣田愚。拜手稽首谨书。
跋真鉴智证二碑乙巳
编辑崔孤云作真鉴禅碑序曰。故庐峯惠远著论。谓如来之于周,孔。发致虽殊。所归一揆。〈发致。发端理致也。指二教。初头事也。所归一揆。毕竟归宿处也。论二教末后事也。〉体极〈体。教体也。极。至极也。〉不兼应者。〈释不兼孔。孔不兼释。〉物不能兼受故也。沈约有言。孔发其端。释竆其致。〈孔发其端。儒论福善祸淫之只发其端而已。释竆其致。佛明三世因果。竆尽这间理致也。有云孔发其端。儒明形而下。释竆其致。释主形而上故也。〉真所谓识其大者。始可与言至道矣。又作智证禅碑铭曰。麟圣依仁乃据德。鹿仙知白能守黑。〈老子父韩虔。梦一仙人。驾鹿入室。与上洋朱氏牧猪婢。合怀而孕。在胎八十一年生。故云鹿仙。〉二教徒称天下式。〈天下式。徒为世间法故云。〉螺䯻真人难角力。〈依仁云云。佛能仁则麟圣只得能之用。知白云云。鹿仙虽知明白之道理。但能守黑则亦得佛号寂默之体也。二圣见解。但得一佛名号之体用。故云难角力。〉
孔发其端。释竆其致。此两句。余曾闻是崔文昌语。然未敢信其必然。而心窃异之。乙巳秋。至淳昌龟岩寺。寺有文昌文一卷。其中真鉴碑序。语多乖戾。如引惠远语云。如来之于周孔。发致虽殊。所归一揆。又引沈约语云。孔发其端。释竆其致。而曰。此真所谓识其大者。始可与言至道矣。其智证碑铭。又以孔子老聃起头。而曰。二教徒称天下式。螺䯻真人难角力。是其所尚在佛。而不在孔子。章章明矣。噫。诚如其言。则如周孔之尽人伦者。不足为至道。而程朱之排佛氏者。不可谓识其大。而不足与言至道矣。呜呼殆哉。如曰此非崔公文而僧徒伪撰则幸矣。不然则不合孔庙从享。退溪,眉岩,芝峯诸贤之论。当为百世公案矣。
耒隐先生实记跋
编辑愚窃惟我先祖壄隐先生。以尊华攘夷之义。有补于春秋之旨。而季氏耕隐先生。以主敬浃义之学。有功于圣贤之门。此则前后诸贤之赞述已备。又奚待小子之言。第其仲氏耒隐先生。独未有文献可征。以故后贤后裔。咸致慨惜之意焉。然以愚论之。先生之自言其志曰。深入于山耕者谁知。即此一语。便见先生早有不求人知之意矣。迨其晦迹绝海。使斯民无得而称焉。则易所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者。正先生之谓也。然则其无文字事功。而不见知于后人。岂非先生之素志也欤。而乃有为之慊焉者。得无为浅之为知。而反为先生之所笑也欤。此处义理极微密。可与知者道。难与夫夫言。吁。其可叹也已。今于合刊三祖遗文也。僭发此意。附诸耒隐先生实记后。未审先生或赐一莞尔也耶。姑书之以俟知者正焉。崇祯五庚寅六月甲辰。壄隐先生十六世孙愚。敬识。
敬书傍八代祖投县单子后
编辑宗人锺泰。出示其本生七代祖呈单墨本。其中说判官公丁酉战亡。朝家录券。而此在仁庙癸酉。今为二百五十九年。而烟煤蠧蚀之馀。尚可读也。奉翫累回。继以怆涕。因窃识其左方如此。崇祯五辛卯五月庚寅。傍八代孙愚。敬书于恩津之墨华斋。
敬书祖考墓文后庚子
编辑不佞乐道人之善。常恐草莱之间。或有一善之遗。日田君愚。将其大人命。具礼币来谒曰。祖考有潜德。愿得吾子一言以诏后。不佞之于公。虽无一日雅。雅闻公乐善好义。且愚从不佞游有年。情义笃挚。知非溢美其先者。何敢辞。遂按状而叙之。公讳璎。字公执。潭州人。以高丽左仆射谥忠元讳得时。为初祖。至讳禄生。号壄隐。与二弟耒隐贵生。耕隐祖生。俱有忠节。世称三隐。自是世袭簪组。至讳允良。判官。战亡。即公七世祖也。曾祖讳益昌。祖讳夏成。考讳昌显。妣庆州金氏。凤元之女。公天资仁厚廉静。平生不为诡异行。友于同气。有弟嗜酒。醉辄悖语。公略不相较。一是怡怡。教诸子。必躬自读书以劝课。训诸妇曰。古有夫妻相待如宾者。汝曹勉之。性喜施。视财如无。尝从人贷钱。及期尽偿。后又有言。公不为辨。斥家事以与之。人以长者称。有一士族沈氏。来寓公里。公怜其无依。买宅以居之。已而沈氏阖室遘疠。人莫敢闯其门。公每早走问。又遗钱米。日以为常。及其十三丧相继。无以殓殡。公竭力措办。冒危难躬庀之。至使返葬于三百馀里之地。所负为七百金。公卖田偿之。少无难色。沈氏终身德公。待公以兄。令其子呼公为叔。盖其佗济人利物之事。不胜计。因此晩岁生理。益旁落。妻子不免冻馁。而处之夷然。其周恤贫竆之心。犹未已也。人或劝之营产。则曰。吾有三千金。更焉用殖货为也。因笑指其三子。闻者以为达人之言。辛卯六月七日卒。距其生丙申为五十六。初葬益山玄洞。后迁镇安内东山寅坐之原。配金海金氏弘晔之女。生先公一年。没先公十年。墓祔。三男时圣,在圣,龟圣。时圣子庆憙。女适赵亨源,朱祺龙,庆燮及女适佳滠者。侧出也。在圣子庆俊。武经历。出后。愚。龟圣子庆益,庆瀁,庆烨。女适任平准,李东烈。馀幼。庆俊子龙圭,凤圭,麟圭。愚子复圭。庆益子泰九。噫。公之群行。固多可述。而其急难高风。比诸祝永叔之携粥药。范尧夫之附麦舟。又加难焉。斯可谓善人。宜有天道之与。而顾乃不然。岂其命欤。惟公孙曾蕃衍。愚妙年志学。其进未涯。是不但公所云三千金已矣。天之报施。其在斯欤。铭曰。积善馀庆。大易有云。虽不赢躬。而尚后人。是为天道。孰谓茫茫。郁彼东山。善人攸藏。琢辞纪实。贞珉矗矗。匪直昭公。用警薄俗。崇祯四壬戌八月日。西河任宪晦撰。
右吾祖考府君墓文。先师全翁所撰。而实据旧传家乘也。后因宗人所传先兄经历公先迹未明之语。而请先师用朱笔删出禄生号壄隐以下至曾祖讳益昌祖讳五十一字。而夏成下。添入蚤孤漂泊。谱牒失传。于公为祖考也。十四字矣。厥后遍求壬乱以后宗人所刊诸谱考之。及检丁卯谱。〈兵使公云祥氏所刊。〉三卷上五十七板。载讳夏成。配韩氏。寔府君祖考妣也。二卷上。五十一板。载判官公讳允良。战亡。于府君为七世祖。于壄隐先生为七世孙也。据此则家乘实无误。朱笔添删。当抹去而不用也。然则经历公之云。又何也。盖愚高祖考以丙申二月八日生。辛丑五月七日。丁外忧。时年仅六岁。及至壬辰修谱之日。〈兵使公玄孙庆敏所刊。〉高祖考下世已四年。〈戊子十一月十八日卒。〉故曾祖以下。未免漏谱矣。今经历公于丁壬两谱。未及检出。但据传写家牒。则其有未明之疑。亦事理之所必至也。庚子元朝。不肖孙愚。敬书。
兰竹屏跋
编辑右兰竹七叠。丁判官鹤乔笔。其诗静庵先生所题葵亭姜氏屏者也。先生后孙。今海州观察使赵公锺弼。遣其子洵元。道其意曰。葵亭屏。佚于兵燹。先生曾孙妇柳氏。手织素。求书画。以复其旧。后又散失。吾从高祖持平公。尝购缣为帖以续之。既而得柳氏本。今皆墨煤已甚。此吾所为慨然而成此者也。愿得吾子一言之惠。愚既叹其继述之善。从而复之曰。今公之为此。岂适为诗词之美已哉。其所感于心者。亦深矣。吾闻兰草生于深山茂林之中。终日熏香而不自知其为香。竹又能挺立于劲风寒雪之日。而其色不变。先生诗苦节同夷险。危香郁自如。正谓此也。今公于是。能观物毓德。如先生之教焉。则于承先裕后之道。可以两无憾矣。公既以古道见处。愚亦以古道报之。
敬题爱日堂郑公苯神道碑文后丁未
编辑古人言妻妾视丰俭为悲欢。奴仆视盛衰为勤惰。市道不在门外矣。今观先师全斋先生所纂郑忠庄公墓碑。而见朝廷公卿亦有视君父之危弱而改心易节者。彼女子与小人。又安足责乎。先师于篇末。以狗彘不食其馀。唾骂至及朽骨。诛当日狐鼠辈。卖国贩君。瞒天谰人者之罪。读之使人痛快。惜乎。其见漏于刊本也。近从公后孙弼泳。得见实纪。有曰。公妇弟郑麟趾。以书问人心归于首阳。取舍何为。公答以不事二君四字。临终不变颜色曰。吾以夷齐之心。死于夷齐之节。死亦何恨。又尝言。人生斯世。忠孝为大。忠能辅国。孝能匡世。是皆可为后世法。故余特举之以补大碑之阙漏云。
敬题龟峯先生重刊文集后
编辑呜呼。此龟峯先生遗集也。窃闻先生闲世人豪。绝代儒匠。其以小学自律。而至行范世。则德义之端方也。洞悟性理。剖析精微。则见识之明透也。非但先生似诸葛。即诸葛似先生。则智略之宏伟也。盛唐清调。尧夫自得。诗词之高妙。而西汉笔力。宋儒义理。文章之纯正也。至于栗谷,牛溪。与之交而视为畏友。沙溪,慎斋。受其学而卒为儒宗。则先生地步之卓绝。传授之端的。尤可见矣。彼群壬之倾陷先生者。甘为一时之鬼蜮而厚受万世之𫓧钺若先生之祸止于俄顷之闲。而其日月之光。山岳之高。将垂之永远而无竆期矣。然则彼自谓智巧者。岂非冥迷颠错。而为可哀之物乎。呜呼。此足为天下后世之鉴矣。愚敬阅宋锺弼,兪在焕重刊先生遗集。而谨题此于𥳑末。以寓平生尊仰之意云尔。
跋朴思庵挽金止斋诗己酉
编辑止斋金公清。以大谏退休。龙蛇之变。闻上去邠。为奔问行。数遇贼与战。身被数枪。竟达行在。时年已六十有四。思庵朴相公。哭之以词。有勤王事身尽疮。忠义德望之褒。愚窃惟之。见今忘君事仇者。踵相寻。使公复起九原。以励颓俗。则其为邦国之助。顾不大欤。思庵诗又云。贮书循吏传。非子更论谁。今失同志契。与谁论心丹。此尤见公之贤也。
泉谷集跋
编辑泉谷宋公节义之盛。非惟邦人诵之无竆。虽夷虏之为敌者。亦复相与啧啧叹服。至戮贼之害公者。以徇之。及道遇公榇。下马引避而送之。其名可谓闻于华夷矣。至于公之学问。则世盖莫之知也。愚窃惟之。沙溪先生。当世典礼之宗匠。斯文之盟主也。而尝命慎斋。就学于公。而慎老之推服公者。终其身不替。尤庵先生又称公为沙溪莫逆交矣。及其在朝也。则为李泼等所龁。于是见君子与君子合。小人与君子反。而公之学问之正。好恶之公。不待校量而可知也。以故其见危受命之日。又能成从容处义之难。而无毫发激慨之象。卒以只身。撑拄宇宙。扶植纲常。而明幷白日。灵显紫气。是皆本于平日所讲之精。所养之深也。愚尝阅公十五岁所赋岳公不饮之篇。句句忠义。字字血涕。不觉斗胆轮囷。气涌如山矣。其略曰。当时宗社如缀旒。南渡乾坤风雨后。为人臣子共戴天。饮器方期金主首。平河北。定两京。复梓宫。然后痛饮三百杯。拜献南山寿。使今日我邦之臣子读之。其有不崩心而下泪者乎。其有不扼腕而奋义者乎。呜呼。公之教国人。可谓切矣。可谓远矣。公后孙毅燮。从余游。将与族人应燮。重刊公遗文。而增以后来所裒辑者。愚书其所感于简末。以谂夫今日我邦之为臣子者。
书金襄毅公遗事续编后丁酉
编辑呜呼。此金将军襄毅公讳景瑞遗事续编也。公忠义天植。骁勇盖世。壬辰岛奴之变。摧敌于西京。制胜于南徼。折冲捍御。以赞皇朝再造之功。当为宣武元勋。白沙李公之言。信不诬也。见今岛奴肆凶。祸及国家。万姓腐心。安得起将军于九原。而褰帷斩将。使贼兵夜遁。数骑赴陈贼。皆俯伏逊谢。一如当日之事乎。则国耻可洗。中兴可期。而永有辞于万世。而惜乎其未也。至于囚系虏城。密疏献忠。美女珍宝。刀钜鼎镬。视之如无。六年如一日。矢死靡佗。而名闻华夷。如苏中郞文文山。则又大明之纯臣。而今日字内腥膻充塞。礼义灭亡。则将军之为诸夏尽节。尤可谓曙天之一星。而不可不表章于天地间者也。宋先生集中辽东伯碑。所书将军事。特未详当时事实而然尔。初无毫发偏倚于其闲也。昔朱夫子偶误闻吴伯丰附侂胄之谤。至有桓司马家臣之讥。及吴死后。知其树立毅然。则复亟称之。使宋先生及闻将军之精忠义烈如彼卓卓也。则其于大笔揄扬。当与辽东伯相伯仲矣。于将军何损焉。或者乃以不乐成美讥之。殆不识圣贤之心事者也。将军后孙声煜。访余于西海之滨。而示以此编。余再三读。不胜敬慕而继之以洒涕。盖以有感于今日之所遭也。
朝宗岩志跋
编辑后世之人。例不如古也。而惟士为甚。以其无见识也。夫犬戎之乱华。天下之大变也。天下之大变。不可以常理处也。不可以常理处。则其处之宜如何。彼固一天下而帝中国矣。我固屈而事之矣。然非诚服也。力之不足焉尔。故曰。华夷之辨。重于君臣之名也。况我朝之于皇明。有万世不忘之恩。于建虏。有万世必报之仇。则其不可以一时之势。掩千古之义也。决矣。此有识之士。所以以含冤忍痛励志复雪之意。相与传授。而不敢一日忘也。近或闻之。则以为既为其民。安得复斥为夷狄者有矣。以为国家既奉其正朔。则士之独用崇祯。为无义者有矣。以为彼或使之薙发。亦何必以此而决死者有矣。亦有以为彼之亡也。我人效节而后。始为尽分者矣。噫。讲圣人之书。治先王之道。而其言乃如此。异哉。昔者先王以禽兽处夷狄而攘之。今也进夷狄而中国之。又从而臣之。真可谓不惮以其身为禽兽者矣。往哲论人。每以识见为先。良有以也。充斋金士绥父。示余以所编朝宗岩志。志之成。省斋柳公书之详矣。余独以所尝慨然于中者。窃识其左方如此。此书之行。吾知今之士必有感悟流涕而深自悲者矣。呜呼。世道其庶几乎。永历二百二十九年乙亥五月丁未。
跋读书录
编辑右文清读书录一局。先君子所尝手钞口讲而心惟者也。不肖幼时。每指而语曰。此书字字句句。无一非亲切有味者。尔其志之。愚惟先君子所以自为与训子之意。至为深厚。而愚无知识。罔克遵述。常惧无以奉慈颜于地下。捧翫手泽。不胜悲愧。遂以藏之家庙。以示子孙。世世奉承。不至失坠。庶几得以少伸省愆念咎之万一云。乙亥九月甲辰。男愚敬书。
卷中闲有佗人笔。故先君子手墨。则用朱点其首云。
题桃源金公万重行录丁未
编辑丁丑虏变后。吾东诸贤。多守义自靖者。如桃源金公讳万重。其一也。公从学慎斋。仁庙时被荐。为洗马。与二宋先生。协养冲德。后监清河。兴学为务。县人颂德。继以进善召。以亲老。辞不赴。媾成。寄书朝友曰。澹庵之疏。兄可立懦。蹈海之志。弟已决矣。改邨号为桃源。而有莫引渔舟入。逢场恐说秦之句。遂不复入城市。孝庙屡有除命。幷不就。盖以职帖有虏号也。公天资近道。济以学问。其所造就。宜不可量。而打愚,景寒,刚斋诸贤赞颂之词。必有非苟然者矣。公后孙振玉。示以行录。而求状于余。顾以病阁铅椠。莫能副其意。第今仇贼陆梁。宗社倾危之日。安得起公于九京而与之归。既不可得。则只有忧愤激烈。而不能自已者矣。谨书此于简末。以示夫世之贪饕富贵。蔑弃廉耻。而奔走伺候于仇贼之门者。庶几知所愧矣。
题中庸谚解后丁未
编辑中国人读书。但分句读而已。无所谓吐释。而义自晓白。故言文一致。而属辞易。我东则句有口诀。字有俚释。宜其临文求义。执笔记言。若不甚难。反被烦琐。而致其戛戛也。惜乎。世宗朝禁乡言习汉语之教。不行于世也。经书谚解。愚因相沿之说。认为退翁所定。后复考之。殊不然。及见梅山集说。宣庙命白沙诸公。聚诸家口诀。为经书谚解。既而见宋子大全叹谚解误处甚多。巍岩集有厘正孟子谚解。最后得栗翁所定四书谚解。〈大学补亡章。孟子万章以下缺。朴玄石就为补之。〉而闻沙尤两门。每以是为善。然时有一二可议处。今年读中庸。合二解。参互看详。阙其未信。而取其无疑者。亦颇有味。因窃录之如右。间用陋见。僭加更定。不过若干。然未敢自是。奉以质于幷世君子。而乞其是正。仍愿其幷取大学语孟二解。而去短集长。以惠后来云尔。
经书谚解口诀源委附
编辑真一斋柳公崇祖。中宗朝为大司成。教馆学儒生。作谚解。哲宗朝赠吏判。〈见真一斋集。○李贞会言。七书谚解。字音各不同。词吐各不同。方言各不同。其非出于一人之手。明矣。而今曰柳真一所作。可讶。〉
寒冈墓志。言先生厘正经书谚解。〈见许氏记言〉
承命校正小学谚解〈见宋子大全。〉
经书之有谚解。厥惟久矣。而诸家互有同异。至退溪先生。合成释义而乃定。犹未大备。即今见行官本谚解。盖出于其后。而又屡经窜易。〈见栗谷所定四书谚解跋。○金骏荣言。据此屡经窜易之说。则今见行谚解。非柳公所定。可知也。尝闻诸峿堂李丈。曰。四书谚解。柳公崇祖所作。窃意柳公曾有所论定者。而退翁既已删正。其后又入于窜易中耶〉
世祖时。定经书小学口诀。小学光陵。诗河东君郑麟趾。书蓬原君郑昌孙。礼高灵君申叔舟。论语汉城府尹李石亨。孟子吏曹判书成任。大学中枢府同知事洪应。中庸刑曹判书姜希孟。又中枢府知事丘从直。同知事金礼蒙。工曹参判郑自英。吏曹参议李永垠。户曹参议金寿宁。前右承旨朴楗等。论难校正。每遇肯綮。悉禀睿断。〈见崔太虚亭集。经书小学口诀跋。〉
崔太虚亭〈恒〉碑曰。英陵命金汶,金钩及公等。定小学四书五经口诀。居正与焉。〈见徐四佳集。○金骏荣言。太虚亭集所载诸家口诀。亦当入于退翁之合成矣。〉
宣祖辛丑。朝廷设局。校正周易口诀。先生特被召入京。〈见沙溪年谱。〉
崔简易岦。为杆城郡守。上周易口诀四卷。〈见本集〉
宣庙朝命选儒臣撰定经书谚解。值壬辰兵燹而罢。及辛丑。又教曰。经书谚解。乱前始而不卒。今宜博选经学儒雅之士。设为校正厅。急速选进。李月沙诸公。遂应是选。设局于南别宫。而竣事印行。故谓之官本谚解。即今见行者也。又有栗谷谚解。一遵中国句绝。且解释音义。真正不差。非官本之所可及也。惜乎。其不及于三经也。官本解错处。殆不胜谕。数百年来。承讹袭谬。莫反之正。蒙学后生。习熟见闻。全失音释。讵不闵绝哉。〈见梅山集。〉
柳眉岩所进经中口诀。的确停当。学士家。至今传守之。〈见奇芦沙集。〉
书语类大全人心道心说后
编辑愚按朱子于人心道心一义。屡变其说。不可以不细考也。一则以天理人欲言。如心经首章注所载是也。释疑谓朱子晩年改定其说。以为人心流于不善。然后始谓人欲。然以愚考之。此段是滕璘辛亥所闻。而在中庸序后二年。则恐未可谓初年未定之论也。一则以操存舍亡。义理物欲言。如答许顺之书。是也。箚疑谓此与中庸序不同。愚按许氏先生二十二岁时。始见于同安。而卒于先生五十六岁。则此书虽未知的在何年。而要之非晩年定论也。一则以从天理上自然发出为道心。微有一毫把捉意思。则谓之人心。如答张敬夫吴晦叔书。是也。箚疑于张书凡四言。与中庸序不同。愚意若如此。则圣人有道心而无人心。自大贤以下。又只有人心。而无所谓道心矣。一则不以理欲操舍自然勉然言。而有但以形气性命分别者。如今中庸序。是也。一则以觉于欲者为人心。觉于理者为道心。如答郑子上书。是也。此亦是晩年说。盖大全四十四卷答蔡季通书。在中庸序后。而答郑书下句。有云昨答季通。语未莹。不足据以为说。而箚疑云。见四十四卷二板。即此是也。然答蔡书中语。未见有未莹处。岂别有佗书。而见逸于大全耶。一则以为人心者。气质之心也。此是甘吉父癸丑以后所闻也。气质之于形气。其辨不同。而今曰云然。未敢知也。一则以为父一虐其子。则子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此是余大雅戊午以后所闻。则是最晩年说话。而语意与中庸序大不伦。恐决是记录之误也。愚曾就栗谷全书人道心说中。考得岁月早晩。而为一篇文字。似于读者省力。争者减分。今复以朱子诸训。细考前后曲折。以论辨之如右。以俟识者正焉。
题晦翁慈湖语后示黄瓒奎庚戌
编辑赵德渊问归宿之地。杨慈湖教曰。心之精神。是谓圣。何必更求归宿。求归宿。反害道。
徐孟宝以公心为大本。朱子教曰。这如何当得大本。须要得此心有归宿之地。事至物来。应之不错。方是。
余谓此可见两家学问本心本天大界分处。学者若认心为理。理为有为。而不必更求性为此心归宿之地。则不错固是圣。错也是圣。以伦理则孝亲忠国也是圣。逃父逮王也是圣。以事为则崇儒尊经也是圣。焚书戮士也是圣。圣人满街。何往非圣。大可骇也。余虽老且死。愿与天下学士。要得自心自小。而必奉性为宰。不问生熟。幷不问常变。都要不悖于性善之理。而冀入于圣人之室也。〈始也求不悖理。而渐可至于近理。终而驯致乎与理合一。是为求仁不违仁安仁之分。其宜尽心焉。〉
敬题女四书后丁未
编辑观天地之造化。独阴不成。独阳不成。故自帝王。至于匹庶。必得贤配为之助。天下国家始得而安且固矣。嗟乎。内则之为治教本原。不其信乎。愚少日购女四书一部。即后汉曹大家女戒。唐女学士宋若昭所订论语。明仁孝徐皇后内训。王节妇女范。而其言皆可为法。诚闺壸之龟鉴。而有国有家者。所宜表揭于世者也。第此书之东来者绝少。意欲印行以广其传。凝川朴公晩焕。闻之喜甚。捐金绣梓。而幷用国文释明。又得心石宋公文以发挥之。甚盛举也。愚观近年宇内之势。夷祸滔天。礼教扫地。骎骎至于相鼠有狐之俗。而人道废矣。今得此书。以唤醒人心目。亦安知无中行独复之哲媛。而进于汉广咏叹之美。以基二南之化也乎。是所望于世尔。
题黄国琦语后
编辑名者。天之所用以福人。然福止归于身后耳。若身前反以速谤。此君子之所以不贵名也。谤者。人之所用以祸人。然祸止烈于目前耳。若身后反以成名。此君子之所以不辞谤也。
世之爱人而誉之者。与憎人而毁之者。盍亦观于斯文也。余谓名之福归身后。君子不问。惟幸当下速谤。以增修省之功耳。谤之祸烈目前。君子不避。惟惧佗日名闻或浮于平生之实耳。此两语极有意趣。学者宜致思焉。黄氏泛论名谤之理如此。若余之言。言君子所以处名谤之道也。
题黄氏后案戊戌
编辑程伯子与张横渠书云。圣人之情。顺万物而无情。又云。与其是内而非外。不若内外之两忘。此书在伯子年二十四之时。正出入老释之候。故此等语近于禅。朱子改作定性论。已删之。近儒用此语。以疏经。非也。
圣人无情。非真无所感应。乃无所碍滞之谓也。若真无所感应。安得云以其情顺万事耶。如之武城而笑。哭颜氏而恸。是情顺万事。哭已笑已。无复固滞不化。是无情也。朱子所谓事过便消了。更不积者此也。内外两忘。非真如枯木死灰。乃顺理无私之谓也。若真如枯木死灰。则安得云尚何应物之为累耶。朱子所谓两忘。非忘也。一循于理。不是内而非外者此也。此虽明道少作。而实得圣人应物无迹之妙。而示学者以理应物之诀也。安可妄谓近禅。而遽加讥贬乎。大学忿恐好忧。是以情顺事之谓也。其戒以有所忿懥不得其正者。是欲其无情之意也。安可谓明道无所受而云尔耶。朱子改作定性论。内外两忘语。未尝删去。而黄氏云然。何也。
跋毛奇龄语附答金沈崔林诸贤书后戊戌
编辑毛奇龄四书改错曰。不父其父而祢其祖。亦自造典文而又错者。国语工史书。世宗祝序昭穆。谓生族世系。与庙次伦序不同。庙次列四亲之名。而不拘四亲。必承君统者。始入之。故仪礼有孙为祖后,曾孙为曾祖后之文。谓无子〈恐脱而字。〉继孙。无孙而继曾孙者。此正孙祢祖。曾孙祢曾祖。一大典礼。故太甲继汤。周桓继平王。皆是祢祖。至夫子作春秋。且特书跻僖。以兄不祢弟。为逆祀者。况不父其父。则尤为不知典礼之言。从来祢祖者。亦仍父父新庙。称祢庙。不称父庙。正恐伦序偶乖难于称祝。故但以祢混名之。祢者昵也。犹亲昵焉耳。若父祖之称。则一定不改。太甲祢汤。而商书称祇见厥祖。周桓祢平。而国风何彼秾矣。以桓妹下嫁。称平王之孙。岂有太甲不父太丁。周桓不父太子泄父者。况蒯聩袭国。旋即被弑。而辄承二叔之后。依然奉聩而祢之。谥为庄公。则祢祖固无碍。祢祖非不父父。而出公则尤不祢祖而父父者。乃撰此八字。以立正名之案。岂可为训。〈见四书合纂大成论语子路篇。〉
朱子每主兄弟传国。异昭穆之论。安有不知祢祖之礼。特以辄据国拒父。故以不父其父而祢其祖。罪之也。使辄承天王之命。而受国于灵公。在聩死之后。则朱子决不以此立文也。奇龄瞥见集注与仪礼春秋诗书不同。即历举诸书。以肆讥评。此与范女识心而不识孟子。相似也。至于辄之谥聩为庄而祢之。则乃后来事。其拒父之日。何曾有此。而乃云出公以不祢祖而父父者。此更可笑也。
跋焦氏语癸卯
编辑焦氏孟子正义曰。风俗通言。孟子与万章之徒。作书。而举好辩章为旨。万章之徒。非就此篇实据之欤。故此篇虽若泛论往事。而实为孟子一书之领要。观孟子论百里奚。已无所据。惟以事理。反复推之。则列国之信史。若辈恶其害己。幷早灭于秦火前矣。观马迁为史。凡孟子所既辨斥。仍多取为实录。则时之邪说惑人之深。几于杯水车薪之不可熄矣。非此篇之传。虽舜,禹,伊,孔。且无以见白于今日。其佗是非之颠倒者。可胜言乎。
舜禹伊孔。由今观之。虽有好事者百辈。无所损于盛德。而其实因孟子万章答问之力也。然则使我生于孟子以前。其于舜禹伊孔之诬。将无乍信乍疑之累欤。窃观后人所诬孟周以来群贤之说。亦多曲成义理。足以眩人耳目。以是知天地间世世不可无万章篇也。今日谤讪儒者者。非市井贩夫。乃文章才士也。此辈非惟捃摭世贤近似之迹。以为小人之嚆矢。变乱前代已定之案。以助邪党之口实。此古人所谓必有天谴鬼责者也。然后之君子。莫谓彼言之不足重轻。深惟是非之易致颠倒。而远追孟子为去圣。苦口立辨之至心也。
题桓纠疑录甲辰
编辑纠。实兄也。程子盖失于考据。非故倒如奇龄言也。然则圣人之言。果害义启乱。如程子之所虑乎。曰。否。不然也。仲之不死事桓。俱得为仁。则圣人于二子之疑。何为靳一言以释之。其不死之罪。事桓之失。原无可解。圣人如何。直与脱出。据其不辨。意可知也。故程子特加与其事桓一句。而有是言也。其为后世立法。可谓至严至正矣。〈金凤峀曰。此意恐得之。〉此于不与事桓之孔夫子。有甚毫发关涉。而可以岌岌乎。特奇龄未察程子立言之指。直以诬圣诟圣讥之。则其考证之功。无以赎其慢贤之罪矣。余于此一义。积费商量。广加搜辑。得诸家说数十馀条。而议多不同。难于折衷。谨题此以俟后贤是正。
纠桓之孰兄孰弟。姑无论。大抵士君子于时君之戕杀同气者。岂肯屈首服事。若计后来立功之道。而误今日出身之义。则岂正义明道之谓乎。仁者。宜早自远引而不受其笼络焉。可也。〈金凤峀曰。自是正论。〉
朱子于纠桓弟兄之辨。有二说。一见于论语小注者。谓小白兄也。〈此条出处未考。〉一见于大全潘恭叔书及论语或问者。皆据荀氏杀兄之文。而谓程说未必然也。然则集注程子说。盍去诸。意者。朱子之意。以荀子在薄昭之前。须以荀为正。而薄昭传亦是古书可证。且程子立义至严。可为后世反复不忠者之戒。故不削而仍存欤。抑又思之。勉斋言先生晩年。再改削集注。止于八佾关睢章。使朱子于此章。复加修正。程注之存删。亦未可知也。〈金凤峀曰。果未可知也。〉
敬题肃翁与桂爷书后
编辑愚当时已闻有此书矣。〈桂爷示任景孺而曰似过矣。〉先是。肃翁已撰文敬公墓志。而洪承旨请行状于先师。先师认撰志。为副鳌老之托。不辞而起草。其时罗时锺见其事。而告诸肃翁。肃翁欲因罗行书问。然则先师必洗草而无事矣。罗止肃翁〈语见与桂爷书〉。而过师门无一言。惟带得此书。而传于桂爷。罗亦任门人。而所以处两师门者如此。殊不可知也。〈使罗带肃翁问书而来。则既使全翁。得免知而故作之诮。又使肃翁。可无桂爷往复之事。而自家得为尽忠师门之人矣。惜乎。其择义之粗而用意之偏也。师〉先师追闻而谢之。则肃翁回书云。天下事。非我为则彼为。非甲为则乙为。同门有兄弟之义。兄既作之。我何更作。先师脚下。惟有我二人。岂可以此说往说来。惹人唇舌。宁可无行状。洗草不可为也。此何等公平宽裕之辞。当时士流。无不传诵而称述之矣。佗人犹然。其门人子弟。所以心悦而诚服者。更当如何哉。以故赵屏山圣皋。语安晦植曰。当时两先生。何尝以此而情义有替哉。先师与全翁再度往复。吾当删出。盖恐后人因此而有所疑于两先生也。愚窃以为肃翁复起。当莞尔而许之矣。夫答全翁书。且欲删之。则桂爷往复。不待问也。噫。斯文不幸。屏山遽下世矣。朴寅和取屏山校本。任自添删。胡乱刊出。至使赵参判有再印之议。〈此说屏山长胤传于安君矣。〉而财诎未遂矣。今日先师讳辰也。晓起望哭。因题此以寄安君。令转呈于肃翁胤子云尔。上章阉茂复月五日。田愚。谨识。
如欲载此书。又须将所答全翁书。幷载之。使读者。知肃翁始虽疑之。旋即涣释之实。可也。今乃存此而删彼。有若终怀不平之意者然。不知此于事师之道。果当如此否。愚于肃翁。虽不纯师。而其爱敬尊慕。自谓不在诸人之后矣。窃念此事酿成于罗而结局于朴矣。区区所痛恨而不能已也。是日再书。
跋或人诗戊戌
编辑先朝带砺誓河山。胡骑那曾出玉关。万国乌衣通海外。九街鴂舌遍坊闲。义兵弃甲投戈逸。儒将浇书摊饭闲。漆室幽忧纵无补。愿闻殿上喜天颜。
呜呼。先王之政熄。前贤之教衰。而值甲乙之变。坤殿遇害。国君受辱。而朝廷州县。视同薄细。未闻有同心戮力誓天雪耻之议者。乃于苴泽之中。有沫血饮泣。投袂而起者。不计兵力之强弱。幷不顾道义之中否。惟以报国仇守华制为心。死者肝脑涂地。生者訾谤溢世。而犹不知悔。此其气节为如何哉。今此诗。何以特诮义兵儒将也。无乃武臣兵丁。原与义旅为敌。不足致责而然欤。抑只以成败论人。而不闻春秋败亦荣之义欤。
题金监役杂著一段后金文见昭义新编
编辑昔有韩某学问士。尝谓余为清阴三学士易。为崔迟川难。诸公只为一身名节。仅止于蹈白刃而已。若乃崔公冒万人之非。犯百世之议。而竟能扶宗社。济生灵。此殆中庸之易而难也。余谓名节者。义理之见于事行者也。义理。岂有一身一国彼此小大之分哉。宗社固重矣。生灵固重矣。义理更重于宗社生灵。自古国家皆有亡。国家无义理则不立。自古人民。皆有死。人民无义理则不立。恶可舍义理而惟宗社生灵是顾而已哉。俗见低矮。不识义理之为天造地设。而宗社生灵之所依以立。故其言论。例皆苟且局陋。不足过而问焉。今李某所传一士友之言。未知出于何人。而要亦韩氏之类耳。金将作之辨而斥之是矣。吴君而见。示余以此说。余为书所尝慨惋于心者。如此。
题柳集辨辛丑
编辑人虽有天授之善。自非明智。孰有无待于教诲讥骂而能成者乎。是犹玉有温栗之质。而必俟雕琢而后。德美外见也。其有无心之失。有意之私。则有点检之者。有指斥之者。亦犹玉有瑕玷而磨去之也。是于己。奚但无损。所补不赀。何必与辨。但学术不明。人心不平。固有喜于造伪投奸。而必欲杀害善良者。亦有不能兼听徐审。而终致冤枉无辜者矣。然君子于此。又有自省自尽之助。而无反谤恶报之理也。余观炳庵所著柳集辨。辞理纡缓。气象蕴藉。然其于彼之心事。或有些子未悉。而此之磨切。或有些子过当。则非独彼之含冤为可悯。亦恐上帝神明赫然震怒于上尔。愿加审慎毋忽。
再题柳集辨后
编辑彼之攻斥此汉。真能象成盗跖。此之辨理彼谤。真能画出伯夷。使有眼孔人见之。恐皆未许为为己上真实心法也。善乎明儒胡庐山直之言曰。生平忿欲矜名诸病。反观尚未尽瘳。所以然者。只是依违在形骸上取滋味。而不信有不依形之天味也。向世界上争胜负。而不信有不著世之天胜也。余于此段。看得极有味。发得深有愧也。请彼此士友。各去清夜静中。反而自观。此果为天理之所当然。而吾不得不然者耶。恐未若直就心窝中精核得为己为人之辨。而做得天地间不疚不怍之人也。壬寅季夏臼山识。
重斋金君致直。〈永植〉见余辄传柳氏门徒之言曰。妆撰任宦。侵斥华西。始皆出于谗人之言。今则吾辈。亦不复以是相疑。惟退却祭文一款。艮斋自服。而文告于金,柳两先生之墓。则吾辈可以相从矣。余闻之笑曰。诸人果能于彼此参差之异。庶得与烂漫而同归。以绍栗尤正传也耶。再书。
书柳穉程明德说后
编辑吴老洲先生。晩年杂识之篇有曰。圣贤垂世立言。不过发挥此道。欲使人人知此而行此而已。所谓此道。何也。如孔门之仁。孟子之性善。曾传之明德。子思之性道。是已。此只是无妄不易形而上底道理也。虽竆深硏微。不过阐明此个。皆有实著落处。彼谈道而必主气张皇者。虽极高妙。毕竟所补者何事耶。读之。使人胸膈洒然。全不似以上诸说。不知向后渊源之所渐。何故都无一人表章此言。以广其传。此其所以然。夫岂无其说哉。常愿得与当世诸君子。一番聚合。开心见诚。互相资正。以共求义理至当之归。而迄玆未有会也。老洲门人徐处士峻淳。以书抵老洲弟通川公曰。先生明德说。有前后之异。以前说观之。明德乃形而下之器。以后说观之。明德是形而上之道云云。前说指答朴命壁书。书见本集。后说即杂识此段也。据此则杂识此段。乃晩年改正之论。徐公审知如此。而犹固守主气之论。尝著一篇文寄来云。中庸一部。只是理而已。大学一部。只是气而已。盖以中庸首言性。大学首言明德故云尔。
晦翁雅言心犹阴阳。尤翁力主心属气之论。而以其含具此性也。故又有心为太极,心以理言之说焉。今有人才见此语。以为读之。胸膈洒然。不知向后渊源之所渐。何故都无一人表章此言。以广其传云尔。则岂非笑话。吾于柳穉程所论老洲明德形上之说。亦云尔。昔孔子尝讥管氏焉得俭不知礼。而佗日更有如其仁之褒。孟子于伯夷。尝称为圣人。而异时复有隘不由之评焉。后之尚伯术者。于许其仁。学乡原者。于讥其隘。以为此乃晩年定论。而佗皆归之旧说。则吾未知二夫子之意果如此否乎。孟子于心仁。朱子于理气。皆有分合之言。如言理义悦心。仁人心及理气决是二物。形而上下。不可以二物言者。是也。今使象山单主仁人心而废理义悦心。使整庵独据形而上下不可以二物言。而弃理气决是二物。则岂得为平正周遍之见哉。老洲明德神理之说。俱无所碍。翫之尽有馀味。徐公于此。遽谓之有前后两说者。可谓察之太粗而言之太轻矣。盖明德。虽是极好底物事。终非无为之理。故直指当体而言。则不可谓之形而上之理也。然那个又有具理妙理之能。故幷举其所具所妙而言。则亦有时谓之形而上之理而无碍也。此与向所拈晦尤两先生论心之说。同一意致。今不察其立言之地头。遂以为初晩之异见。固已误矣。况其所谓一部大学只是气云者。误之又误也。
老洲言所谓道者。如孔门之仁。孟子之性善。曾传之明德。子思之性道是已。此是无妄不易形而上底道理。此大槩引四书之言。以明圣贤发明此道。学者主本此理之意也。如大学或问论理处。历举性与天道。天命之性。仁义之心。天然自有之中之类以实之。此亦大槩说而已。非必以心与性道。为无毫发之异也。若有问于朱子者曰。仁义。固理也。仁义之心。亦即是理欤。然则仁义之气。仁义之人。皆即唤做理。亦得否。又问于老洲曰。明德中所具者。固理也。其具理者。亦即是理欤。然则形色之具天性。阴阳之具太极者。皆即名为理亦得否。二先生于此。必明有辨晳之辞。决不如近世牵引附会。以乱心性之名目。而撅学问之本根者矣。
朱子释尽心之心。致知之知。大槩与明德章句同。今直以明德为理。则假如言尽其理者知其性也。又如言致理在格物。物格而后理至。果说得去否。若必单据明德形上之说。而谓之晩年所定。则其明德主心。〈见杂识三篇十板右。〉此理无为〈见二篇十八板右。见三篇三板左。〉之说。亦在杂识之篇者。将何以区处乎。且章句所谓应万事。岂无为之谓乎。然则与其偏执一段而尽废佗说。又孰若以明德为心而浑沦说。则心与明德皆可以理言。而理则依旧是无为之为四通八畅矣乎。柳穉程于此一义。积费心思。多方安排。卒以心与明德有辨为断。而以心属气。以明德属理。然以愚观之。朱子所释心知明德三处槩同。安可一属理二属气。如彼之见乎。然则心更无可以理言之时欤。其亦不通甚矣。况谓明德为理。则理无情意知觉。而明德有情意知觉。理无运用造作。而明德有运用造作。明德光明灿烂。而理不能光明灿烂。明德能具理。而理不能具理。理德名实。一切交乱。学问本末。无不颠倒。祇见其言愈多而道愈不明。心愈劳而意愈不惬。何苦为此呑吐苟且之态。而不从势如破竹之论也乎。
穉程才见明德形上之言。便觉胸膈洒然。余谓使彼更见杂识言大学之明德。孟子之尽心。俱是心也。又言心与明德非有二也。德主本体而言。心主灵觉而言。又言以鬼神之嫌于主气而谓理。犹明德之嫌于主心而谓性。均之为过当之类。不知又如何分初晩。恐未可遽以洒然自许也。且必以有为之明德。目之为理。则又必于古今经传子集中。得非道弘人为误之证。又必于程朱议论中。得作用是性为正之证。然后其说方通。每思之。辄使人心下愦愦。不知穉程于此。亦能洒然否也。
题柳穉程与愚书追识丁未
编辑重教于全斋先生殁后几周年。始得田某所为执烛录者。读之深叹。刚德君子临终不乱之节。独其中致憾故人语一款。颇可疑而莫究其所由。既而有人从星田练祀会来言。全斋在世时。有由任宦致位之诬。此盖全义人所诵鄙俗之言。而田改换头面。妆撰曲折。为重翁语。以告师门所以临终相疑之言。未几。又得田告其先师灵筵文。〈有瘠环之谓等语。〉及所与人书一纸观之。其言信然矣。于是。乃愤然痛疾之。因此引义之书。深讨其欺师之罪。而玷累正终大节之语矣。申梨山,郑石华二公迭致书辨之曰。先师未尝有见欺致疑之语。执烛录所云。乃某诬录之耳。业已删之矣。于是。重教始洒然欣快而谓诚如是也。田之罪可谓益深一节。而于先生盛德。则初无所伤也。亟欲就书中删去玷累之语。而书本既出手。莫由追还。且令追还。只削句语。则其迹太泯。世之曾读诬录。而同我叹惜者。无由尽释其疑。故遂备录其曲折于本书草稿之后如此。以俟后之览者。因书报二公。以谢前日疏妄之罪云。
吾闻君子之与人交。以心而不以面。以实而不以名。以义而不以利也。其或不幸而至于相弃。则亦必再三审慎而不敢轻。盖惧其或咈乎爱之理而丧其心之德也。今柳之绝平生旧故也。不少吝情沈思。乃凭何人一言。遂弃了渠所谓愿从卒业之友。何其轻率不仁之甚也。又其所证瘠环。亦盍徐审而遽作断案也。昔卲氏言。安定在太学。与泰山避不相见。黄百家辨之曰。胡公实与孙公同学。始终相善。今曰云云。正与痈疽寺人之谈同此。岂谓卲氏真有寺人之诬。特言其爽实尔。春翁谓尤翁曰。尹鑴饿死首阳。然后称以夷齐未晩。此谓当观晩节而已。其实安有纣武之可指哉。又如前贤遇无理之说。辄曰齐东野人之言。岂必有舜瞽之事哉。若如彼见古今文字。其不以嫌疑见弃者鲜矣。又其所谓与人书一纸者。煞有曲折可闻。盖赵敬宾。〈昌显〉实爱惜士流之人。见峿堂李丈说。曩从省斋。见艮斋以任宦自服书。李丈笑曰。此李某自以乡俗之说。传于诸人。后忽转注。作艮友诬妄之证者。艮友不病风丧心。如何有自服语。赵复见柳。问前札。柳摇手止之。及再请则曰。近日京中有一文字。称以出于嘉陵而流行者。核其根因。则止于李承旭。而无复去处。以此知彼为无状人。往年田书。亦此人写来者。公不必再问。赵复以语于李丈。幷以传之一世矣。今彼所谓与人书。正指此也。余谓柳之当时痛疾。诚亦近正。然其不能先觉于千必无万必无之理。而饮之如酬爵者。安得免气昏性凿之失矣乎。虽然。及后觉其无状。又当悔其见欺。而明示好恶于中外。则庶几为徙义改过之德而未之闻也。是果为太极本然之妙耶。得非其平日所本之心。得而自主而无复圣门本天之意也欤。惜乎。学术之不慎。至于陞谗贼于天堂。而杀无辜于笔尖也。其曰书报申郑以谢疏妄之罪者。今则可以移之于余矣。一言而决之。则曰。彼之轻信无状之一少年。而致疑于十四年情若弟昆之友。可谓失事物轻重之分。而乖朋友天性之训者矣。
云柯往复后论跋壬子
编辑此论。吾亡友韩希甯作也。议论痛快。使人叹仰。但其所谓得正案而旧疑重庵。皆为鬼车者。以愚观之。殆未然也。论中所载金失。皆心术险诐之病。夫平生贞疾。安有遽瘳之理。其所谓印许者。亦不过幸其言之同己而然。非其旧见之开悟而心气之和平也。又有欲与希甯商量者。柳集有告华西文。其大意悔其前事。而还收正案也。据此则正案已为柳家笆篱边扫除之物。而希甯乃如此推许之。何也。岂未见其文欤。更有大可疑而欲质于希甯者。论中有曰向也如彼。今则如此者四。而四皆依旧是错。然而希甯称之为吾儒百世之正案。岂其未及细勘而然欤。抑其所见与之相符欤。今以其说条列于左。而略加辨订。以俟明者之取舍。
向也谓心与明德一般是太极而今则曰心之理乃明德。〈愚谓心之理。以朱栗诸先生之言观之。分明是性与太极。今乃〉曰〈明德。明德是有觉有为者。性与太极。亦可谓之有觉有为乎。且理是明德之所具。而直曰明德。亦欠别白。〉
向也谓心为太极。而今则曰就此气上指其德则曰理。〈愚曾见华西本文曰。理下又有所谓明德。非心之理而何。圣贤所言心。盖多指此十九字。信如此说。所谓气之理元非性。而的然是明德与心乎。如此则已将性字。掉放在壁角外面。而不足为有无者。此果圣贤宗旨乎。且禽兽草木。亦有心有气。而气上亦有可指之理。则庶物亦皆有虚灵具理应事。为尧舜参天地底明德矣。将置章句或问于何地。且正案中。柳氏曰。先生苦心阐明明德之为天命本体。夫天命本体。不以归诸性而献诸明德者。果圣贤宗旨乎。辑要按说。分明说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率性之道。明德之所行。此等至训。将为正案所掩蔽。而不复可行于儒门。岂不痛哉。〉
向也谓神明是理。而今则曰合理气。〈愚谓此说既无宾主轻重之分。又与尤翁答郑竆邨理气合而神明之问曰。如此则是释氏之见云者。相戾矣。且朱子云神明具众理。又云神明妙众理。则既合理气。而更有所具所妙之理。此又何理欤。〉
向也以理断心。而今则曰本心是理。〈愚谓混沦说则本心是理。且置。虽心是理亦可。但今欲立正案而复用浑沦说法。则却不可。盖孔颜合矩依仁之心。岂不是本心。乃与矩仁对待说。则恶可直指本心为理乎。孟子理义悦心亦然。朱子解鲜仁。不止曰本心亡矣。而必曰本心之德亡矣。后解仁字。或但言本心。亦须带之德二字看。又解尊爵安宅。必将本心之德。天理之安。双关对说。亦可见本心之与理。竟不能无别。要之。正案诸说。终是与从上圣贤所传不同矣。〉
论又曰。勉翁尝为余言心说正案之得当。〈愚窃疑柳氏既表章正案。而得金崔之称许矣。然而后来之还收告文。岂非别有曲折欤。〉
论又曰。省斋晩岁定论。恐臼山未之见也。大处既同。则小小差异。略之可也。若臼山已见。而犹谓之差。则省斋之论。皆本之朱子,栗,尤。异日臼门。复有如省斋者。立臼山正案。又安知两家不归于烂漫乎。希甯此意。极好极好。但柳氏定论。既与朱,宋不同。又复还收正案。不知希甯欲使愚作如何措处。恨无由起九原而求至善也。
跋崔命喜书
编辑乙未〈缺〉山郡守〈缺〉闻剃发令。投印入海岛。事定后。转入公州山中。时士夫从夷者。满世界。如成公者。亦可谓凤飞千仞者矣。○甲午东扰。瑞山郡守朴锭基。为贼所陷。由吏宋时勋投袂而起曰。不死无义。遂赴贼死。时簪枭绅獍。在在有之。如时勋者。亦足以有辞于后世。而寥寥焉。岂或有待而然欤。○结城金参奉冕根。被劫于东匪。弃家奔窜。其女年十一。男年五岁。弃不及携。婢子酉今。收安其家。朝夕匃贷以养。其夫亦染东邪者。感其妻忠义。亦持钵乞饭。力办供需。酉今曰。虽是抢攘。主仆之礼。不可不谨。夫妻寝食于户外。时值寒凉。用稿荐自御。累月不懈。噫。世之弃君逃父者。乌得免为酉今之罪人乎。宜有公议而无闻。何也。
古之君子。闻忠孝节义之事。有三思。思效法。思赞叹激扬。思惭愧勉策。今之君子。反生三疑。疑闻而传者或误。疑或别有所为。未必从此起见。疑或出一时之激烈。未必中心所安。此辈此病。因皆骨寒胃弱。胆薄脑枯。全无生意。阳明如何望佗长进。此胡虞逸与友人书。余每喜诵之。盖其所感者深矣。今见性范书。辄复有慨书之如此。嗟乎。若性范者。亦可谓鬼魅窟里。抱得一团阳明之气者矣。
某〈缺〉山犹可为也。至于宋时勋。一胥徒也。能为有司死。酉今一贱婢也。能尽忠守义于风雨如晦之时。何其奇且伟哉。昔𪸥天台传李节妇云。吾人具须眉。冠裳鸣珮。立乎人之朝者。睹此省夫。余继之曰。士君子戴委貌。披深衣。以学士号于世者。观时勋酉今之事。亦可以自励也。
铭
编辑松笄铭幷序○己亥
编辑咸兴府南十里。有太祖大王手植松。而今已枯矣。洪畴厚斫其馀节。为笄以遗贱臣。意实深矣。因敬为铭。铭曰。
斲松为笄。长才二寸。是谁所植。曰我康献。阅尽风霜。五百馀年。海隅贱臣。头戴君恩。指发为节。从容俟死。以事圣祖。是为心矢。上帝神明。临之在上。质之在傍。臣焉敢忘。
自讼
编辑言孙言简。父师之传。而失坠之。必将获戾于天矣。
四铭庚子
编辑非礼勿视听言动。千古道学定本。程子之箴。语虽约而意无不尽。故晦翁亟称之。顾余小子。欲与儿孙辈。身自体行。觉得稍详其目。所补更深。辄以所当检点于日用者著之。非以求多于前贤。特就其中而发其蕴。欲其逐一理会云尔。
可欲至繁。宜艮于背。惟天明命。眽眽相对。暗室之居。闭眉而坐。光明灿烂。如观于火。蜚雁之仰。卫公失敬。龙断之望。邹圣所病。视不出笠。晦翁亟称。未尝抬眼。尤老性成。人过则蒙。己慝是䁎。斯为视则。为尔叮咛。
人之有心。原无不善。无稽亦听。遂坠厥典。里巷歌谣。淫媟诞怪。群儿之耽。正士所聩。妇人谗言。恐伤天性。讲家诐辞。惧悖神圣。世谤顡聐。帝命敬恭。有谭人过。亲讳如同。听于无声。理通幽明。凡百人子。曷不存诚。
性出帝命。敬原圣言。希圣希天。岂必尚玄。特以出言。难乎成章。发露德浅。涵蓄味长。吉人辞寡。仁者言讱。矧躬不逮。如何勿慎。辞气从容。听我皇考。文词𥳑精。教自全老。起草于心。写白于口。苟能此道。庶几无咎。
心之未发。鬼神莫窥。身之静居。俨然若思。非僻之萌。不畏于天。惰慢之设。则伤其亲。一念几微。审其邪正。百体运用。察夫肆敬。贫富去处。不待身交。仕止进退。必与礼遭。吉凶悔吝。皆生于动。吉一而已。柰何不重。
四铭
编辑收视反观。五藏形色。〈余自少善病。晩欲试内观之术。故倂及之。〉四性间架。了然有击。开眼放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靡此勿眽。
静处暗里。玄宰正命。圣师善诱。俛首谛听。物有横耳。另著精采。苟繁非法。勿闻勿采。
塞兑静坐。已过内讼。见人不贤。自责亦痛。才启口时。先戒非法。矧复用佞。以败厥德。
身心未动。先要敬惺。凝重如山。光明如灯。才一起来。便有规矩。战兢自持。上帝临女。
续写照铭甲申
编辑理钩深德。符容守圣。一保天中。居愈密止。厚终存妙。敬乐无竆。〈春寒居愈密。愚尝梦承晦翁教语。〉
六十一岁写照铭辛丑
编辑柔易流。隘难容。肆于外。疚于中。号有始。盍克终。德欲慎。理无竆。
衾铭己丑
编辑覆四海。被九州。力不赡。是吾忧。寝无愧。且是求。
石井铭
编辑高灵子井。田愚为之铭。〈高灵子。申斯文命休。〉
不可改。德之刚也。而时出之。施之常也。苟为可食。天下之福。不食在人。井何恻焉。
乌竹杖铭赠金骏荣
编辑心虚质直。有文有节。亲与老成。持危扶傎。小可谕大。功孰与肩。纵有訾者。默守吾玄。
杖者出斯出。礼之行也。叩胫警壤。仁之宏也。为明君所杖而王。义之成也。用行舍藏。智之明也。
扇铭三首○乙亥
编辑林友伯棠。以师门所赐扇子。求余铭。余为书此。
当头一贯。五行太极。流有万殊。众星北极。噫其孰能继此而立人极也。〈右理。〉
未挥之前。凉固自在。已挥之后。风又何碍。〈右心。〉
体之敲。思心之焦。己之炘。思人之焚。心之焦。敬则乃消。人之焚。苟靡道以援之。其孰能脱于火坑而纳诸寒门。呜呼。先后轻重之理。毋徒出入于口耳。〈右学〉
飞泉铭为田玑镇作○辛亥
编辑飞泉有源。渊静渟滀。行到悬崖。神威莫测。断梗枯楂。靡所止泊。施用无竆。天下受福。
先德斋铭为梁基韶作○壬子
编辑自古圣学。德行为先。先慎乎德。王道亦然。文章气节。法制禁令。苟靡其本。若剑无柄。诚伪之几。人鬼关门。义利之间。舜跖界分。如不早辨。败厥天常。君子识微。戒冰于霜。潜心默契。笃志实践。一德先立。百度皆善。终身不懈。人合于天。天鉴在玆。小子钦旃。
畏铭为崔性谦作○己酉
编辑畏非慑怯。畏心不尽。又非憛惶。畏形罔践。曾氏四字。战兢临履。千万吾往。秦楚我以。缩与仁义。直至易箦。得正而毙。渊冰榘矱。传之子思。戒慎恐惧。由是体中。唐虞门路。敬惟畏近。朱训任铭。今举以授之。惟尔奉若天明。
务实铭为南轸永作○己酉
编辑帝衷圣言。罔有不诚。人心世道。柰何莫承。凡百君子。盍反其本。本心所具。纯粹至善。循是而真。德合圣天。反是而伪。心惭鸡豣。阴恶阳揜。已无可问。思或有邪。亦伤厥蕴。周孔传授。忠信为首。劝子学礼。甘白是守。主诚妙诀。余承庭训。玆庸虔揭。与尔偕进。
赞
编辑石丈赞丙申
编辑老柏书堂堦侧。有石人。气象严肃。可远而望之。不可狎而慢之。为出数语以赞之。后之观者。庶几知余意之所感者深矣。
默然无语。可以免于戾矣。凝然不动。可以立于世矣。穆然若思。岂深念乎天下之大势也欤。
告祝
编辑告孔朱二夫子象文
编辑维岁次庚戌九月辛丑朔十五日乙卯。小子愚敬告于先圣孔子先师朱子之象。伏惟先圣有尽性配天之德。秉诛乱讨贼之笔。而叹天下有道。某不与易也。先师绍尊性敬天之传。立辟异恶原之论。而自言使世有任斯道之责者。某亦何苦而𫍢𫍢若是耶。夫前圣后贤。所作所述。若合符节。而深仁厚泽。衣被万世也。柰何天造否塞。世道瞀乱。使先圣遇逐君之变。经削迹之难。而竟发乘桴浮海之叹。先师罹弑帝之祸。遭乞斩之章。而终有辟地入山之行也。岂非所谓夫子道大。不容何病。而壁立万仞。为吾道光者欤。此志士之所为感叹。而后学之所宜柯则也。愚也虽蚤有闻于君子。而莫克自体于身心。惭惶悔恨。五十有馀载矣。今值南夷覆邦北邪诬圣之辰。抱先圣先师之遗书。而栖遑于竆山绝海之闲。时望天末。不觉长号而痛哭。惟欲竆饿而枯死矣。恭惟先圣先师之灵。实垂冥诲。俾幸无悖于守死善道之训。而得免于往哲后贤之斥。则愚不胜至幸。谨告。
告先师墓文
编辑维岁次壬寅正月壬戌朔二十日辛巳。门人田愚谨具薄奠。敬告于先师全斋先生之墓。呜呼。先生以清通孝友之资。用明诚敬义之功。为至尊之宾师。而不以为泰。立后学之模范。而不以为庸。怀奠安国家。拯济黎元之志。有埽清中原。攘除邪说之愿。然不至于达可行。则不肯小用其道。以邀一时之功。未及乎在其位。则不敢轻出其言。以干百姓之誉。此殆圣人所谓确乎不拔之操。舍之则藏之教也。而彼一种童观浅量。小家恶口。乃复掇拾向来侈然自大者之馀论。欲以污蔑我先生天民之大德。君子之精义。岂非蚍蝣之撼树。蚊虻之过前。而孟子所谓又何难焉者乎。此于先生。实何如损焉。呜呼。先生之没。今已二十有七载矣。愚昔侍坐。辄以士流之务名而不务实。朝廷之尚利而不尚义为戒。而致忧乎朱紫之难辨。忠逆之相混。宗社之危缀而不安。生民之涂炭而莫恤。礼义纲常之日益沦丧。夷狄禽兽之愈见陵逼而莫之救也。今皆已如先生之虑。而果非人力之所能如何也。如小子之绵力薄材。曾无一毫之补。但自叹息而继以泣下也。第尝历数古今。万般弊病。其源无一不出于吾儒之未晳乎闻达之辨。不审乎诚伪之几。至于事求可功求成。而不以第一等十分道理自为而为人也。本源而如此。则佗日之立朝可知。立朝而不以义为利。则朱紫忠逆之无分。宗社生灵之阽危。礼义纲常之斁灭。夷狄禽兽之侵陵。皆是次第事也。然则欲救今日天下之病。无佗。澂其本源而已矣。以故小子每见人。辄举先生爱说忠信为本。识见为先两语以告之。其意正欲人先立乎其大者。而异时出而用世。则必能以义为利。庶几挽回世道之万一。而不知竟有所济否也。呜呼。昔年一番人之欲甘心于小子者。只凭李承旭以为靶柄尔。今其人师事时贤而以欺诈见斥。立朝事君而以贪墨被罪。至于见小利急近功。而剃其父发。弃其母丧。遂为纲纪罪人矣。于是彼诸人者之诬辱。皆如木偶之遇炉。泥佛之渡水。而无复有可据者矣。而先生之教其人。以瞽如聋如哑如躄如者。真蓍龟之明也。至于近日谥状之变。小子扬言挥斥。此实不知时不量力之过也。然既有罪我者。则亦必有知我者。而或不负平生之教矣。然小子又有所大可畏而不敢放下者。小子质素偏浅。志不坚定。故其于天理人欲交乘之隙。既未易辨。庸言庸行相顾之际。更未易谨。则亦安能自保其必守先生之教。而不贻先生之戚也哉。此正小子之所深惧而未敢自懈者。愿先生在天之灵。有以悲我而教我也。呜呼呜呼。尚飨。
迁居告先考妣墓文戊寅
编辑小子不孝。伤志实多。葬祭礼亏。痛恨彻骨。神明所殛。祸变荐仍。孰谓玉成。自知其恶。菽麦不辨。四体不勤。先业失传。罪均亡国。性气麤厉。仇敌满前。近因师诬。猥执其咎。有不恒德。龟筮莫知。亦有老成。教以避地。先垅益远。情何可堪。以有戒心。万不获已。行百半九。忽此悼亡。矛剑寄生。沟壑为命。无父何怙。无师何依。顾影自伤。蹙蹙靡骋。塞兑囚舌。与世相忘。读书明农。交致其力。傥或养气。不辱父师。伏惟恩灵。庶几冥佑。
授司宪府掌令。告家庙文。甲午
编辑愚赖先训。从游儒林。横艾敦牂。猥玷台选。未敢供职。寔由量能。国步艰虞。近有大变。主上在乱。意切求贤。掌宪新衔。谬及不肖。愚实蒙陋。靡所重轻。特以先人。积德攸发。俯仰今古。摧咽难胜。时危才䟽。不敢强起。饬身厉操。名报佛恩。伏惟尊灵。时垂冥佑。俾免傎踬。无忝所生。舍爵衔哀。用伸虔告。
拟告考妣文乙未
编辑云云。不肖受形于天地父母。奉教于圣贤反师。妄意检饬身心。庶或裨补道术。不幸遇卖国辱君之世。何忍见率兽食人之凶。弃妻子变姓名。宋公逃左衽之祸。窜山谷入海岛。徐子践全发之言。誓告先祠。哭彻上昊。
祭告先祖判官公墓文
编辑维岁次壬寅十月丁亥朔四日庚寅。九代孙愚。谨率宗人某某等。以清酌庶羞。敬告于显九代祖考御侮将军判官府君。显九代祖妣淑人林氏之墓。惟昔显祖。韎韐出身。位至判官。志切报君。丁酉倭乱。出守顺天。贼败素沙。季秋南遁。公与贼遇。戮力督战。十月四日。勇蹈白刃。奴有函首。朝有录券。莫克阐扬。罪在后孙。后孙念圭。议置祭田。岁荐一祀。仍用忌辰。有来展埽。怆涕维新。奠酌之初。敢陈厥由。尊灵临之有赫无幽。谨告。
传家告先祠文
编辑维岁次戊申元月丁亥。玄孙愚使次子华九。敢昭告于显高祖考云云。愚愚鲁不才。蒙被先德。奉承禴祀。垂四十年。常惧无诚。神不歆格。摄生无术。衰疾侵寻。腰膂先虚。拜起有掣。年未七十。礼无传家。然且从权。寔由病甚。加以世乱。弑后幽君。沫血腐心。力莫讨贼。群凶环立。所忌吾儒。愚以虚名。莫能自保。灭影铲迹。岁时难归。嗣子既亡。有孤镒孝。次当承緖。亦既长成。夫妇备宫。可堪跪奠。次子华九。相与佐之。赫赫先灵。拥护眷顾。永永无斁。不胜血诚。如以冥恩。尚延喘息。时或归拜。躬亲参辞。值玆元朝。弥增感慕。伏惟祖考。实赐鉴临。谨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