艮齋先生文集 (田愚)/後編卷二十二

後編卷二十一 艮齋先生文集
後編卷之二十二
作者:田愚
1927年
後編續卷一

朱子大全標疑第二

编辑

五十六卷一板趙子欽。按號復齋。象山私淑。楊慈湖。爲撰行狀。○禮圖。箚疑儀禮釋宮圖。按下書又云。禮圖甚精。黃壻考得堂序制度。頗與來示不同。據此。則所謂禮圖。恐是子欽所著。又考宋儒學案云。所著有士冠士昏饋食圖。行于世。此書似指此而言。未知如何。○五板愛之病耳。箚疑謂愛放翁者。其詩無罪。而害放翁者。自以其詩爲病也。問目此段。未分曉云云。按先生之意。似謂放翁賢者。故人之愛之者無罪。其害之者自爲病。罪與病。恐不當以詩言。未知如何。問目說云云。今不記得。可恨。當追加檢看。○去國。記疑放翁去國也。按放翁集云。予十年間。兩坐斥辠。雖擢髮莫數。而詩爲首。謂之嘲詠風月。旣還山。遂以風月名小軒。且作絶句。扁舟又向鏡中行。小草淸詩取次成。放逐尙非餘子比。淸風明月入臺評。此是去國之作也。○九板慰薦。箚疑慰猶慰藉也。按漢書趙廣漢傳。以和顔接士。其尉薦待遇。吏殷勤甚備。註謂安尉而薦達之。李商隱詩龜山有慰薦。南眞爲瀰綸。○性卽一物。按此與答何叔京書所駁理出於性者。參看。中庸章句云。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此又與前二說不同。更商之。○十板擊壤。按藝經云。擊壤。古戲也。風土記。以木爲之。前廣後銳。長三四寸。形如履。臘節。僮少以爲戲。先測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撾之。中者以爲上。更思之。標疑須以大義爲主。小小文義。考證之類。不必盡載。○十二板今之之理。按釋氏專認心爲主宰。以理爲障心之物而外之。今之識心者。欲恃此而外天下之理。此似指陸學言。而其病源與釋氏毫無所異。○十五板敬夫之云。按南軒初謂衆人無未發。後覺其誤而改之。卌二卷答胡廣仲書云。欽夫未發之論。誠若分別太甚。卽此書所謂初年議論也。此書下文云。人心莫不有未發之時。答胡書亦云。性靜者。須或有此時節。此皆與中庸或問答徐彥章書同。○胡蓋之閒。箚疑云云。標補云云。按先生於范伯崇書。引胡傳拒蒯聵而輔之之說。今此書則以爲失之毫釐之閒。正指胡傳祖程子意。而添輔之二字而云爾。此與語類以胡傳此段爲錯者。皆當爲定論也。○卄九板此心人心。按此書在中庸序之後。而以理欲分道心人心。此處欲字。宜輕看。與初年說。不可混爲一意看也。○卅一板論其理。按心性天分而言之。性是理。天是理之所從出。而心只是具理者。然統而言之。三者皆可以理言。故曰論其理。○心爲粗。按心對形氣。則固是至精至妙者。以之對性天。則有思慮知覺底。故曰心爲粗。所謂心比性微有迹者也。○卅二板表裏虛實。箚疑表虛謂心。裏實謂性天也。按或云。心爲表。性天爲裏。盡爲實。知爲虛。更詳之。○一物。箚疑謂有此心乃能具此性。而所謂性者。實出於天。故曰一物。按此以渾淪說。故以心性天爲一物。如雜學辨之道器一物。答子約書之身理一物之類。是也。若不察此。遽以心與性天。直把做一而無辨底。則先生嘗答劉用之云。心性固只一理。然謂性便是心。心便是性。皆不可。孟子言。盡其心。知其性。存其心。養其性。聖賢說話。自有分別。何嘗如此儱侗不分曉。心性之別。如以椀盛水。謂椀便是水則不可。語類大學門僴錄。故讀者。旣知其一。又知其二。旣知其二。又知其一。乃無窒礙。且如性與理。如何說一而二,二而一耶。○卅四板與誠不同。箚疑仁是生動之理。誠是實理自然無所爲之名。故云所指不同。按誠固是無所爲之名。遂以之對仁。則仁字嫌於有爲。此不可不慮也。若曰仁與誠同是理。但仁主生言。誠主實言。故云所指不同。則未知如何。○卅五板性命因此而立。按性命之理。非形氣。無所附著。故先生每言。纔說性。便須帶著氣質。無能懸空說得性者。又言。非氣無形。無形則性善無所賦。故凡言性者。皆因氣質而言。如此類甚多。皆言其性不離氣。非便以爲氣質之性也。○儒釋爲二。按吾見得心中有性。故以爲一。非直指心爲理。此其所以行處。必欲心之合理也。彼見得心空無理。故以爲二。蓋彼雖說心卽是性。然其所謂性。只是靈覺而已。非心涵理。故究不免爲理障心之見。此其所以行處亂倫悖道。而不以爲非也。又按近世儒者。借先生此訓。以立心卽理之一宗。竊謂此與釋氏心性一物。相似。何以言之。吾以爲心性雖非別有各一地頭。然終有物則之分。故其用處必欲心之合理。彼以爲心性一理。而有有爲無爲之分。故其用時。必此心自尊自極。而不必以性爲主。此又不可不明辨也。○近世之私。箚疑云云。問目云云。按一種學問。旣以心爲理。則其勢必至於認心之所發爲理。而不復求合於天命之性矣。其說雖與釋氏不同。而其病則同矣。

五十七卷三板主乎德歟。按堯卿之意。不以心所得於天之理。爲心之德。而乃指心能主性情之功。爲心之德。然則心之德。非性而是心也。故先生以程子穀種之說告之。蓋仁是穀種中生之性也。生之性。豈有主性情之能乎。此等處。學者宜細辨之。○其尊有常處。按觀所謂不是尊奧而卑主者。疑與集註君與權臣之諭。不同。蓋堯卿問目。有本是一神語。而先生不加非斥之辭。而其意以爲奧爲祭之尊處。非以奧自爲一神而與竈之神爲二也。嘗見顧氏日知錄云。奧何神哉。如祀竈則迎尸而祭於奧。此卽竈之神。時人之語。謂媚其君者。將順於朝廷之上。不若逢迎於燕退之時也。注以奧比君。以竈比權臣。本一神也。析而二之。未合語意。止此此說似當從之。然而不敢自斷。今得先生此書。可以釋疑。又考此書答問諸條。無一未定之舊說。安知此答非晩年所定耶。更欲質於先覺。而姑且標識爾。○八板祧高祖。按六十三卷七板答胡伯量書云。高祖祧去。雖覺人情不安。然別未有以處也。語類論祧主。有數段。皆云埋於兩階之間。又云埋於始祖墓邊。據此則高祖主祭者。親盡則祧而埋之而已。不用長房次房遞遷之禮。如家禮之文。豈此爲晩年所定。而家禮未及再修故歟。○上闕之祭。記疑舍姪旣祧遷高祖。而堯卿家不可時祭。故云上闕高祖之祭云云。按若用家禮長房遞遷之禮。則堯卿家豈有不行時祭於高祖之義耶。記疑說如此。而箚疑問目標補管補鹿門陶谷都無疑難之辭。豈皆以家禮遞遷爲未定說而然歟。此宜細講。○此事義起。按先生所謂此事。正指堯卿問某家上闕高祖之祭以下而言也。今曰只合謹守禮文。未可遽以義起。則不用遞遷之例。明矣。東賢於家禮。有難違異。然此等處。以先生後來定論斷之。恐未爲不可。未審如何。○墓祭無明文。按墓祭有古。據標疑說。已見卅卷廿六板隨俗墓祭條。○親盡而祭。記疑詳見家禮。箚疑此爲未定之辭。未知與家禮。孰爲先後也。按堯卿此問第一條。擧趙伯循。箚疑謂先生擧趙說於集註。家禮成於庚寅。集註成於丁酉。此書又在其後。而與家禮同。不必以孰爲先後疑之也。○九板盡字切字箚疑云云。按先生於知至之至。始做盡字說。後謂合作切至之至。最後於章句。卻仍盡字不改。蓋盡可以兼切字意也。○十板不死。按仁是理也。以不死言。未知無礙否。大抵安卿此問。與徐居甫問孝弟爲仁之本一段。大同小異。而語有未妥處。然先生之答。不一一辨析。大全答人問處。往往如此。讀者。詳之○此身。按身當作心。○十四板聞韶之說。箚疑云云。按三月當屬學之爲句。謂學韶三月之久。而至於不知肉味云爾。恐非謂不知肉味至於三月之久也。○十六板是有動之理。按遇事時。此心之發。豈無其理而然哉。故曰靜中有動之理。若謂心靜時有理之動者在。大非先生本指也。○十七板未動理也。按上下兩動字。皆以心言。未動以見在言。能動以方來言。蓋先生此句。是發明前日靜中有動之理之意。其意如曰。未語而能語者。理也。未行而能行者。理也。豈謂未語未行之中。自有理之能語能行者耶。前後讀者。往往執此句。以爲理能自動之證。不幾於郢書之燕說者耶。○廿六板下面制度。按集註云。文詩書六藝之文。此文字。讀者多認爲專指經籍。而今以先生此語參之。威儀華采禮樂制度。皆擧之矣。○大學疑。箚疑此是疑問之題目。觀下雜疑字可見。按或問云云。是講義說也。○廿七板仁義者也。按安卿以仁義爲天命之性。而心則包具以爲體而主於身者。此義極精矣。柳某嘗據或問八言中仁義之心一句。以爲心卽理之證。此似粗矣。金虞贊又據安卿問公而以人體之處。有心之德主性情宰萬物語。以爲仁是心之證。今以安卿此語對勘。則可見其誤矣。○卅四板理有能然。按安卿論能然處。不直曰能是惻隱者理也。能動靜者理也。而必著所以二字於能字上。何也。如曰此理有所以然處。則與所謂理有能然者不合。一可疑也。如曰所以二字虛。能字實指理言。則安卿言惻隱者氣也。動靜者。氣也。此二句。皆不可以能惻隱能動靜看否。然則弘道盡性是心。而能弘道盡性。是理耶。二可疑也。據先生答辭。似於安卿問目。所以能外。更有所以然一義者然。三可疑也。尋常憤悱而不能決。俟當質諸先覺。又按語類㽦錄云。若以能爲春夏秋冬者爲性。未是。所以爲此者。是合下有此道理。如以鏡子爲心。其光之照物處。便是情。其所以能光者是性。竊謂以能爲四時之能。推之於下文。則照物亦當以能照物看。又以所以能光。推之於上文。則所以爲亦當以所以能爲看。此義不難知也。但陳安卿論理有能然處云。惻隱者。氣也。所以能惻隱者。理也。動靜者。氣也。所以能動靜者。理也。此亦當云能惻隱能動靜者。氣也。所以能惻隱所以能動靜者。理也。如此則當曰理有所以然。不當曰理有能然。不知陳語無病否。尋常疑晦。而欲質於人也。又先生答語無貶辭。而又別出所以然一義。此亦未敢知也。○仁便氣乎。按仁之所以主發生。義之所以主收斂。原來理自如此。非由乎氣之發生收斂而後有是理也。故曰仁動義靜。無關於氣也。○後來看得。按看得之意。似當止於要切處。而箚疑謂看得句。恐未安。○卅五板仁者萬事。按先生仁者心之德。此但訓性之理。而今曰主性情。宰萬事。有若論心論知者然。竊恐未安。李堯卿以心主乎性情。爲心之德。而先生不許之。今於安卿之問。則曰得之而無貶辭。可疑。豈安卿所論緊要。在體字。爲得程子本指。故云歟。○卅七板昭晣。按晣音折。與晢同。說文昭晢明也。字典又有晣音錫明也。然其曰昭晣者。晣必從手。不從木。○卌板爲僧可疑。按鏡湖李氏曰。此恐不無古今之異宜者。未知如何。○卌二板此說思之。按先生於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有未生未發二說。而其以未生言者。乃晩年所定也。如語類銖錄。丙辰以後所聞。僴錄。戊午以後所聞。而皆主未生言。今此書所答亦然。凡大全語類諸說之有異同者。皆當以此爲正。○靜中發者。按伊川此說。未安。中庸或問大全答呂子約書。論之詳矣。安卿問目言。萬事沈寂之中。虛靈知覺者存。卽此便是仁者。生生之心。就生體已微露出其端矣。此亦以靜中知覺。當復卦也。然則坤卦當以瞑然無知覺者當之耶。先生無貶辭。恐未及細論。非以其說爲是也。

五十八卷十一板張子說得。箚疑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云云。按先生言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卽繼之曰。張子說得費力。張子說。或別有佗語歟。蓋與上文不相蒙。且此語載在孟子集註。則亦不必指的而言。未知如何。○十三板橫渠之名。按何北山曰。橫渠所謂虛字。指理而言。蓋謂理形而上者。未涉形氣。故爲虛爾。下面合虛與氣證之。見得此虛字指自然之理。蓋謂有此太虛自然之理。而因名之曰。天然自然之理。初無聲臭之可名也。必其陽動陰靜。消息盈虛。萬化生生。其變不竆。因可得而見。故曰由氣化。有道之名。天以理之自然言。太虛之體也。道以理之運行言。太虛之用也。就人身看。則必氣聚而成人。而理因亦聚於此。方始有五常之名。故曰合虛與氣。有性之名。所謂合虛與氣。謂氣聚而理方聚。方可指此理爲性爾。合字不過如周子二五妙合之意。心統性情。性者。理也。情者。氣之所爲也。故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北山此釋儘好。但末句欲改之云。有心則固自有知覺。然所知覺者。必性理然後。方是心之本然。故曰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若知覺而外性理。則情欲利害之心而已。君子有弗心者焉。更按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如言合鋒刃與柄。有劒戟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如言合君命與臣有官員之名。則性之爲理。心之屬氣。明矣。或認性爲理氣混合之物。心亦然。皆誤。橫渠此兩語。非如言。合米與麴。有酒之名。合紙與竹有扇之名。勿混。○十四板識神交涉。按識神與心之妙用。先生每謂與性無涉。而後儒乃有指神與心。直喚做理。不知何故。○各一其性。按此書以各一其性。爲氣質之性。而記疑,箚疑,問目,標補諸書。一無疑辭。羣賢之意。可見也。○十五板其末看矣。按據此則性之不可以昏明言。與性之不可作知覺看明矣。凡先生說中。有與此異者。皆當活看。○精一於道心。按此與中庸序異。恐是未定說。○其中活其中死。按中是理而曰活。何也。以其不滯於一隅。無所往而不中。是活法故云爾。其曰中死者。以其偏執一節以爲中。而不能以時措之。是死法故云爾。非謂理體眞有死活之可言也。○廿二板孟子爲善。按蒙引此以爲字。只如謂之相似。蓋情是無意發出者。不可謂情去爲善也。集註以爲字當如此認。考語類植錄曰。謂情可爲善。則性無有不善。蒙引說未是。蓋性善以情之善而知之。則情之善。是原自如此。非因人謂之善而後善也。陳定宇引集註云。本但可爲善而不可爲惡。曺月川云。情本可爲善。此皆非謂之相似。更按鄧氏備旨云。爲字勿著力看。又云。爲善爲字。自當與下文爲不善爲字例看。金氏味根云。情無心於爲善而自不容不善。無意於去惡而自不至於惡。二說宜細繹。○一面底道理。箚疑按語類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都是兩意云云。與此不同。按四端固皆是兩意。但此書方論智之成始成終。故以別其所是。又別其所非立說。則餘三端。雖皆是兩意。畢竟惻與隱是一類。羞與惡是一類。恭與敬是一類。故曰皆是一面底道理。此處且當隨本文指意看。與語類說。實不相妨。箚註但謂二說不同而已。則恐致讀者之疑。故僭易論之云爾。○卅一板立異姓爲後。按先生論外孫奉祀曰。非族之祀。理旣未安。又陳北溪言。人家無嗣。不肯立同宗之子。多是養異姓之子。陽若有繼。而陰已絶矣。顧氏日知錄。亦有論異姓爲後。而謂之無經典可證也。

五十九卷八板克己復禮。按此書。以克復爲未說到行處。與集註不同。豈此方以仁義對言故歟。○十四板今禮而除。按此是從時王之制。而非禮之正也。朴潛冶乃引此段。以爲父在母喪亦必三年之證。恐非先生本意也。○改其祝詞。按此謂改尋常祥祭所用之祝辭也。李鏡湖卻謂改文卿所問祝辭。恐失先生本指也。○知及仁守。按以仁能守之例之。上句當云知能及之。然則是人能弘道之類。非道之弘人也。如以知仁兩字。直指爲性理。則所及所能是理。而及之能之。又是理。無或有理能知理。理能守理之嫌耶。○廿六板看此火色。記疑此指當時世道氣象言。按此以小人攻擊善類之禍色言。記疑說似泛。○廿七板其所遠之。按所爲者。正指道學言。而所不爲者之蚤戒預遠。暗指葉正則之學而言。○廿八板天所爲性。按先生引此語。以此性爲本然之性。又嘗引之。以明明道不容說才說性兩句。意甚分明。後賢於才說性時便不是性性字。往往做氣質之性。未知果合先生之指否也。○廿九板以知大病。按先生旣以知覺爲性。爲大病。則凡胡廣仲廖子晦諸書及仁說之以知覺屬智者。自歸於未定之說矣。○卅板又謂思之。按先生之論物性如此。而湖中諸賢。卻硬說物不具五常。可疑。○卅一板只是一本。記疑云云。問目云云。按記疑說。誠似欠發明。問目說。亦未知如何。蓋先生之意。恐以有不容舍者。及所已知與所未知者爲一本。蓋指此心此理而言。未知是否。俟當詢問。○卅五板雖其不異。按其曰雖其分之殊。而其理則未嘗不同者。從氣質之稟雖不齊。而本然之性各無異處說。其曰但其分之殊。則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異者。從氣質之發用不同。則性體之露現亦異處說。○卌二板理不全論。箚疑謂當此時。未涉於氣。而單指本原論之故云。然其實雖其本原未嘗有離氣獨立之時。講錄刊補。就本原上說。則此理渾然完具。不可以偏全論也。就稟賦處言。則隨其氣之多少。而理各不同。可以偏全論也。按本原對稟賦說。則是指人物未生時耶。然則纔涉於稟賦時。更無本原之可論矣。恐非先生本指。竊謂本原稟賦二者。皆是說人物已生後事。箚註當此時時字。未審以未生時言歟。抑以論本原時言歟。講錄謂此理渾然完具。此則分明以已生後言也。○有是是理。按先生答林德久書。言無形氣則性無所賦。今此云云。亦是此意。若曰有木氣則有仁理。無金氣則無義理。則五行雖闕其一二。亦可以生物耶。恐不然也。○是氣理少。按謂如木氣多則仁之發見多。金氣少則義之發見少。非謂木氣多則仁之本體多。金氣少則義之本體少也。○人心之發見。心經釋疑。人心非私欲。朱子旣已言之。今致道以人心爲私欲。而朱子曰。得之。此必初年問答。按致道娶先生孫女。則其往復恐難歸之初年。蓋先生於中庸序後。亦有以欲字論人心者。如答蔡季通,鄭子上書。是也。但不直指人心爲人欲與惡。則與致道說迥別。然則答謂得之。何也。豈其有取於明周意證胡失之大體。而小小語疵。有未及細論歟。未可知也。○卌四板亦得之。按近思錄荀况編在聖賢卷。尋常疑之。今以此段答問觀之。荀氏本源之論。與吾聖人背馳。而合尖於告子之說。則其爲異端明矣。此書與語類荀子全是申韓之說。皆在晩年矣。與下六十七卷王氏讀經說參考。

六十卷一板在鄕里遠。按以下文時得親闈安問。亦可少安之云。觀之。在字。雖依問目作去字讀。畢竟遠作近字。語意乃通。不然。不如依箚注遠上脫不字之說也。○廿九板自謂。箚疑與孟子本注不同。此豈初年說耶。按語類人傑錄云。因膰肉不至而行。則吾之去國。以其不致膰爲得罪於君耳。此正集註見幾明決。用意忠厚之意也。箚疑乃謂與本註不同。而疑其爲初年說。豈未及細勘而然歟。况答子善書。有季通遠謫。新學僧坊等語。則作於丁巳明矣。蓋臣於君。不當以微罪字加之。故蔡虛齋不從前人作君相說。而作孔子說。則曺月川以爲最說得好。當從之。然似未察蔡前已有大全語類定論也。此等非但文義之得失而已。實君臣倫理之所繫。不可不審也。如何如何。

六十一卷三板沖漠一段。箚疑云云。按此書以萬象森然。屬未感時性理而答呂子約書。卻屬之形而下者。讀者。當各做一義看。不可以相妨也。○九板知覺靈處。按先生議論中。往往以知覺屬智。而此書卻云正是氣之虛靈處。二說相反。此書第一段云。閒爲福州學官。作一說。此卽指福州經史閣記。記作於乙卯。此書出於是年。明矣。其以知覺屬智者。當爲未定說。而後來湖中前輩。多力主之。未知如何。蓋智是性也。性而有知覺。卽與釋氏告子何別。近世柳稺程。亦以知覺屬理。而以先生此答。爲指釋氏知覺。此尤不成說。德久問人成形後。所有知覺。自何而發端。而先生答之如此。此只泛論生人知覺。何嘗如柳說之云耶。華西雅言言。性之知覺。卽心之知覺。未知與先生本指不相戾否。○上是之性。按口之於味之屬。以張子所謂攻取之性言則可。若以氣質之性目之。則類例不同。蓋人心與氣質。不可作一樣看。○十板凡言而言。按因氣質而言性。是何故。以其非形氣則性無掛撘處爾。如以此遂謂凡言性則皆是氣質之性。恐乖先生本指。此與五十六卷卅五板答鄭子上書性命因此而立一段。參究。○其體其用。按本文謂之易下。更有其理則謂之道一句。而德久但擧其體其用兩句。豈或認易與神爲體用而然歟。蓋體是體質之體。非體用之體。先生屢言之。○推言名字。按所謂許多名字。卽指易道神性道敎與浩氣而言也。今曰只是一理。豈以易神氣。亦謂之理。但此許多名字。皆同一源頭。故云然也。○十四板季武而歌。按閻氏曰。或問季武子之喪。曾點倚門而歌。可信否。余曰。春秋昭公七年。季孫宿卒。孔子年十七。曾點少孔子若干歲。未可知。然論語序其坐。次於子路。則必少九歲以上可知。孔子年十七時。子路甫八歲。點實不過六歲七歲孩童耳。烏有倚國相之門。臨喪而歌之事。檀弓多誣。莫此爲甚。閻氏此辨。可破千古疑案。○十五板集註可曉。按今集註云。四體不待吾言而自能曉吾意也。此意明白易見。若如希遜所引。則不言屬四體。且其理自可曉。又不如自能曉。吾意之爲分明。此先生所以言看。得似未安也。○廿板深衣。殺縫。按論語集註於朝祭服。必著要旁字。而於深衣刪此二字。省文也。然則深衣是要無襞積而旁有殺縫者。旁。人身兩旁也。今家禮深衣之制。不獨旁有殺縫。前襟後裾。亦皆殺縫。與集註不同。竊詳註意。似是前後八幅皆正裁而不交解。各除左右一寸。則腰圍爲七尺二寸也。其腋下四幅。上狹下廣。狹頭二寸。廣頭二尺。而各除左右一寸。則狹者成角。廣者一尺八寸。而下齊爲十四尺四寸也。不如此。則與朝祭服要有襞積而旁無殺縫之文。不相反對矣。曾見金澂味根錄。載深衣之制正如此。此似可從。今記之。以俟識者之正焉。再按江永羣經補義。周秉中四書典故辨正。黃式三論語後案。三書所論。皆謂前襟後裾。正裁左右。旁袵交裂。其說甚長。不能盡載。讀者就考四書合纂大成鄕黨篇。可也。○廿二板性卽全體。按此語又見語類賀孫錄。而大全答陳器之書。亦曰性是太極渾然之體。則性之爲太極。昭昭然明矣。而李都事每據心爲太極語。以爲性不可獨當太極。又謂太極不可偏屬性。張皇爲說。欲以易天下。不可以無辨也。○不全本體。按明道不是性非非性之謂。乃是不全是性之意也。蓋曰非性。則是佗物也。曰不全是性。則是在形氣中之謂也。如以在氣中之故。遂指爲氣質之性。則天命之性。何嘗不在氣質之中耶。先生每以不全是體貼。不是二字。說此義甚精密也。○易大之後。按語類文蔚錄。先生自以此書繼善指未生。性善指已生之說。覺得未是。竊意繼善易本指。固是就未生時說。但明道此處。借此以明人性發見之善。故先生云然。非謂易之本指。亦是說已生後事。此意讀者宜察焉。○廿五板若但義明。按五行各一之性。欲直指爲太極全體。則必若時亨此說。然後方無窒礙。而先生於太極解。不曾改從。其意可見矣。蓋本解旣以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立文而結之曰。所謂各一其性也。然則各一其性。爲不同之性。不旣明乎。本解旣別以各一其性四字。起端而繼之曰。則渾然太極。全體無不各具於一物之中。然則各一其性。非卽指全體之性。不又明乎。且先生此書。亦言自五行言。則不能無偏。而人稟其全。蓋不能無偏。卽所稟不同之謂也。然則上文所謂性則一也者。何謂也。正以但論一偏之性。則全體在其中爾。此以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時。士農工賈之各一其業之類例之。則恐無可疑矣。有疑如此則人物之性謂之不同。豈先生平日定論耶。曰。細看太極說。自無極至各一其性。是說生人生物之具。至眞精合凝。成男成女。方是說生人生物之事。若不察此意。遽以各一之性。硬做人物同異之辨。則恐非小失也。○廿九板人與有異。按上句性之異。似指所發之不同。下句理亦有異。似指所得之不同。先生嘗言天命之性通人物而言。又言天命之性非有偏全。據此。則人物所賦之理。似未可謂之有異。但將氣稟渾合說。先生晩年亦言。虎蟻之仁義。卽五常之性。但只稟得來少。不似人稟得來全耳。呂燾己未所聞論語集註又言。聖人陰陽合德。五性全備。此又何礙於天命之性非有偏全之義乎。况中庸章句。明言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則尤無可疑矣。或疑因其氣稟之不同。而所賦之理因亦有異。此與湖中諸賢所論告子章本然性異之說。何如。曰。告子章是氣同性異。此書是氣異理異。二義固自不同。且湖論是理同性異。此書是氣異理異。兩說又各懸別。皆未可以相準也。○人之如此。按本章集註云。人物同得天地之理以爲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爲形。其不同者。獨人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爲少異耳。此孟子之謂犬牛與人不同。及人與禽獸不同。皆言其性。未嘗言其氣也。故先生曰。此章亦是如此。○五行相似。箚疑此時亨之言。蓋以五行爲生。太極爲性。故謂之相似。問目。此蓋因時亨問五行之生各一其性之義。故先生以爲與生之謂性相似也。箚疑以爲時亨之言。恐未然。按謂五行中具太極。與人物生後具本然性。相似。蓋生之謂性。告子伊川俱有此語。而皆不可以太極相竝說。惟明道言生之謂性。先生嘗釋之曰。卽此人物所稟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又曰。有此氣爲人。理具於身。方謂之性。此所謂五行太極與生之謂性相似者也。未知如何。○卅一板求其功夫。按先生定論。則以灑掃應對學問思辨。皆所以求放心。此書先以求放心爲本。後更做竆理功夫。則爲舊說也。孟子集註所云。能如是。謂能講習討論玩索涵養持守踐行擴充克治。以求所放之仁心也。其曰則志氣淸明。義理昭著。而可以上達。言學問求放心之效耳。非謂求放心而後可以學問也。據此。則此書雖見取於小學註。要之未定論也。○在內之日。按謂心在仁內之日也。先生嘗言。不可言心在仁內。然以孟子安宅註。人當常在其內觀之。雖說心在仁內。無礙。○卅五板勿動勿思。按此義已見卌三卷七板答陳明仲書及語類凡思慮之類。皆動字上包了。不曾更出非禮勿思一條。恐當以語類爲勝。

六十二卷六板未定之書。按答潘端叔書亦言。或問久無功夫修得。○七板根鈍。記疑氣質本鈍。按顧况虎丘西寺藏經碑。况受經於叔父。根純智短。曾不得乎少分。獨孤及障深聞道晩。根鈍出塵難。朱弁松菜詩。吾老似出家。晩悟媿根鈍。法華經諸根鈍云云。○八板樂此終身。按此集註初本。後來改以不過卽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爲人之意。○十五板氣之之偏。按得理之偏。與下文與理相隔對看。則當是發用上說。若直以稟受言。則天地豈容有許多理之偏駁昏塞者。以賦與許多人物。有萬不齊之氣乎。况上文旣云理固不可以偏塞言。後書又言氣稟有偏而理未嘗異。則所謂得理之偏者。自歸於發用矣。○理之偏塞。按理專指本體而言。固無人物之異。若兼擧氣稟而言。則在人亦不能無偏塞也。此一句湖洛兩家。皆宜子細究勘。不可偏執一說。以相攻斥也。○十六板謂神未然。按神是氣之至精至妙。與魂魄血氣之麤者。自不同。然若直喚做理。又不可。故先生云然。○十七板神是入者。按神是與理無間。而與氣作對底。故曰神是理之發用。而乘氣而出入者。非謂神卽是沖漠無眹之理也。故前書旣曰。謂神卽是理。卻恐未然。雖然。神又是氣之至妙處。故此書又曰。卻將神字。全作氣看。則又誤耳。此所謂心比性微有迹。比氣自然又靈者也。○廿二板纔說性字。按先生每以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爲人物未生時。纔說性。爲人物已生時。而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之云。則纔說性性字。是言性之所以得名。非直言氣質之性也。此書指意。亦是如此。若以此理便與氣合了之故。遂謂不可作本然性。則張子合虛與氣有性之名。栗谷合理與木氣有仁之名。此性字仁字。當作氣質之性看耶。可疑。○廿三板祭時焚之。按觀以紙榜標記逐位之說。似非指止設一位之忌祭也。然則正祭亦許支子行之。未知如何。可疑。○今世皆告墓。按濂溪集。亦就墓焚黃。詳在與姪子書。○廿四板子婦一例。按程子雖言婦於舅姑。亦是義合。然家人禮。恐當以恩爲主。故儀禮贊見婦于舅姑。已有婦升階進拜之文。此先生所以不從程子語錄。司馬昏議。而謂子婦一例也。○廿五板何人。箚疑人字。疑物字之誤。問目人字無。可疑。按先生之意。謂人心無覺。則誰能致知也。此與人能弘道之人字。同。

六十三卷四板左本在下。按此喪服傳文疏。本謂麻根。以父是陽。左亦陽。下是內。以痛從心內發故也。此對爲母。右本在上。近世華西之喪。首絰交處。在項後。柳稺程見愚言。今使人作冠巾合縫處。應在後。故如是尒。此雖細節。豈可舍子夏傳。而爲手分現化耶。○五板此半幅。補此論帶下尺之制。按家禮無帶下尺。而此書云。衣只到帶處。此半幅綴於其下。此乃後來定論也。下段答語云。近年禮官註云。上領不盤。此見下六十九卷君臣服議。議作於丁未。而此書又出於其後。去家禮之作。近二十年矣。更按語類淳錄云。今俗喪服之制。下用橫布。作欄。恐襴。惟斬衰。用不得。此又以帶下尺爲俗制。然恐當以此書爲正。未知如何。○當如深衣直領。按旣曰如深衣領。則不用疏家之制。明矣。但深衣領廣二寸。而此當用四寸。必如此。乃合於負廣出於適寸及辟領兩旁。各攙負版一寸之文。此制又見答周叔謹書。○上領不盤。箚疑上領。謂以領上掛於右肩上也。不盤之盤。卽上盤旋之盤。問目此段當更商。按君臣服議。駁禮部所下符上領不盤之說云。旣曰直領。則非上領。旣曰上領。則不容不盤。兩言自相矛盾云云。據此則上領不盤四字。實錯誤。而箚註。不明白說破。故問目以爲當更商也。○合如廖說。箚疑以今服制論之。周說恐是。而今云合如廖說。未詳。按喪服記註。旣有上正一尺。燕尾一尺五寸之文。疏又云。用布三尺五寸。得兩條衽。衽各二尺五寸。今以此兩條相沓。然後乃如燕尾。若如廖說。則與註疏相戾。不可從也。而先生云合如廖說。恐一時照檢未至處也。又按陶菴便覽。疑衽當去。然此是先生六十歲前後所論。而不云衽當去。則遵而用之恐當。聞近世許氏傳。禮亦不用衽。不知其爲說何如。而要之。先生定論。不可違也。○七板高祖祧去。按此說。凡再見於大全。一則五十六卷八板李堯卿答問。其一此書也。又三見於語類論祧禮處。或云埋於兩階間。或云埋於墓邊。而皆無長房次房遞遷之說。如家禮之文。恐此是後來定論。未審當如何處之。○十三板庶子三年。標補喪服傳。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不繼祖也。按此庶子。鄭註謂爲父後者之弟。則已不繼禰。何得越禰而曰不繼祖乎。竊意傳所謂不繼祖。似指庶子之長子言。然則繼禰之宗。亦得爲長子斬。不其明歟。未知如何。○十九板乃悉。箚疑乃。疑且字之誤。問目乃字。無可疑云云。標補自所喩法也。與答程可久書同云云。按乃答程書。作且。正如箚註。然問目,標補二說。得之。

六十四卷六板天津胡孫。記疑云云。箚疑云云。問目云云。講錄刊補云云。按放翁以中大夫致仕。誓不復出。後韓侂胄固欲其出。慈福賜韓以南園。侂胄欲網羅名士。屬楊誠齋爲記。許以掖垣。誠齋曰。官可棄。記不可作。侂胄大恚。轉以求於放翁。放翁爲之記云。天下知公之功而不知公之志。知上之倚公而不知公之自處。公之自處。與上之倚公。本自不相侔。謝山全祖朢謂此蓋寓微詞云。竊意放翁非貪富貴者。况時已致仕。豈肯從侂胄求官而作記耶。但其所以作記之意。未知何在。且全氏寓微詞之云。亦不見是如何。要之不如誠齋之無作也。問目以記箚兩說皆未十分襯著。而曰當更商。農巖之意。豈以箚註意在富貴之云。或涉過分而云爾歟。講錄直云。以人貪富貴。比胡孫擾亂。此則尤過矣。○九板置中。箚疑置廏置之置。謂驛也。按孟子集註。置驛也。閻氏曰。顔師古漢書註云。傳若今之驛。古者以車謂之傳車。其後單置馬謂之驛騎。余因悟集註置驛也。驛字上闕。若今之三字。更按前漢曹參傳。取狐父祈善置註。師古曰。置若今之驛也。閻氏所引師古註傳字。豈置字譌寫歟。○廿七板心之之性。按心專言則是具理底。故亦有以理言心處。而今言心之所得乎天之理。則謂之性。此處卻將心理二字別以言之。此意不可不察。或疑心之所得乎天之理。謂之性。則心非卽是理乎。此殊不然。大學註言。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豈可謂人卽是明德耶。○廿九板無過不倚。按見上卅一卷六板標疑。又見下六十七卷十一板標疑。○卅四板天下言也。按天下至誠章句。謂聖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此誠字。雖包理在其中。然所指則重在心而不在理。故下文有察之由之之語。所察所由。是理也。蓋理無察理由理之能。則訓釋不得不然也。今此書。亦以至誠爲指人之實有此理者而言。則與上文專指實理而言者。有間矣。○卅五板孔門論語。按春秋經世之大務。論語敎學之先務。皆不可廢。但當先論語而後春秋也。近世康有爲謂論語是門人所記。不若春秋聖人自著。其意欲廢論語而云爾也。今以此書觀之。其誤不難見也。○卅六板今雖務爲簡潔。記疑今之爲傳註者。按以下文觀之。所謂今雖云云。講錄及問目。皆謂先生自論其經說。此似得之。記疑說。恐未然。○陶汰。記疑陶與淘通。按字典。陶無與淘通。宜以當作淘註之。○卅七板頭邊。記疑云。猶本末也。道理之頭邊也。箚疑謂頭邊牀卓問目改卓爲丌之類。講錄刊補。猶云前面。按恐皆未妥。竊意頭邊只是身邊枕邊之意。恐不必深解。未知如何。○卅八板問頭。講錄。人問於或人者。按猶云問目頭蓋頭項頭目之謂也。○卅九板此心之妙。按先生所撰克齋記。有此心之妙一句。此與記語不同。彼以理言。此以心之神妙言。○卻不知道。記疑此意。止於狂妄愈甚。講錄此意。止於私意人欲。按講錄說是。

六十五卷七板註時是。按與蔡傳不同。○註不相似。按蔡傳無不字○厥弗成。按今尙書無厥字。○八板贒於鯀。按此贒字。與二子之勇。孰贒之贒同。蔡傳作能字。意更分曉。○九板註未嘗所指。按嘗蔡傳作詳。當從之。○十九板註心者者也。按先生說中以知覺爲智之用者衆矣。然中庸序。乃以知覺屬心。此爲晩年所定。而今此註及潘謙之書。皆同。讀者。詳之。○註持守其一。按中庸序云。守其本心之正。而後儒以本心。兼人道心本然之正則言。竊意此註與語類。皆言道心。則庸序本心。不當兼人心看。○廿一板致辟管叔。按先生答董叔重,何叔京,徐元聘書及金縢說。皆以致辟之辟爲刑辟。獨續集答蔡仲默書。不然。故標補以蔡書爲定論。

六十六卷二板又增子曰。按增一本作曾故管補曰此曾字。恐是增字之誤云云。今唐本已作增字。管補似未及見故云也。○九板捧擥。箚疑擥手背也。謂以右手執匙。左手捧右手之背也。按擥撮持也。掔挽也。又牽同。掔。士喪禮注。手後節中也。一作腕。正韻云。混與掔合誤。飯必捧擥。謂以手捧持飯器。非捧手背之謂也。箚註。恐當改正。○坐板排之。箚疑坐猶平置也。排之。排所聚糞壤於板上也。標補鹿門曰。以上下文觀之。坐是拚者坐也。謂坐而載其穢於板上時。用手排之也。板卽箕也。按上文云。倚于左側倚立之也。今將倚立之箕而平置之。故曰坐板。若下文興辭坐板排之之時。人坐自在其中。恐不必如鹿門說。

六十七卷一板元亨利貞說。按性情心在天在人。只是一樣。更無分毫差別。而性情是無爲之理。惟心是具此性而行此情者也。先生嘗言。直指道體而言。則以字下不得。今曰以元生,以仁愛。則心之非道體明矣。近世李華西乃謂此以字是理。恐乖本指。○性者心之理。按此句猶言太極者陰陽之理。仁義者木金之理。指意明白。本不難曉。近世嶺儒據此句。以爲心性一理之證。然則陰陽木金。皆可爲理。與異學何別。○心者性情之主。按先生嘗言。氣之流行。性爲之主。今曰心者性情之主。彼以性爲氣之本源而言。此以心能運用此理而言。言各有當。近世儒者。乃謂心若是氣。則理反聽命於氣可乎。殊不知性無爲而心有覺。則自然之理。爲能然者之所運用。又何損其爲至尊之體乎。譬如君親之命。爲臣子之所運用。則豈可謂君親反聽命於臣子乎。故先生嘗言理寓於氣。日閒運用。都由箇氣。○其體之易。箚疑體形體也。易指陰陽而言。按語類說如此。而又曰。言體則亦是形而下者。後人乃以體爲體質。又轉作實理。而謂心當爲理。然則將曰其理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此果成說話乎。○六板少正卯。按語類僴錄。是戊午以後所聞。而亦以爲齊魯陋儒。欲尊夫子之道。而造爲之說。此與象刑說。皆當爲定論。或以論語序說爲拘。然金仁山嘗言。序說猶存誅少正卯四字蓋存疑耳。○八板情在其中。按情疑當作性。○十板耳無無見。按語類以此爲決無是理。○十一板靜中須有物。按先生於此物字。一以知覺言。一以敬功言。一以太極言。恐當以第三說。爲至精之義。○出則不是。按先生以出爲是已發。而葉氏近思錄注。不從此說。未安。○十一板無過不倚。按見上卌二卷八板標疑。○十四板忠恕說。按顧氏日知錄。以此說爲同於延平所論。而疑集註爲未安。然先生旣承師門之敎。而及爲集註。卻言借忠恕。以明一貫之說。恐當以此爲定論。○十五板盡心說。按語類淳錄。問先生盡心說曰。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又曰。性者。天理之全體。此何以別。曰。分說時。且恁地。若將心與性。合作一處。說須有別。今此大全盡心說。改心者天理在人之全體。爲心則人之所以主於身而具是理者也。其上句則曰。性者理之全體。而人之所得以生者也。性者云云不改。而心者云云改之。先生之意。可見矣。近世心學家。輒據淳錄。以爲心卽理之證。至於大全改本。都不擧論。極可怪也。○有以之矣。按汪氏份曰。知性知天。是一串事。知性知天而後。能盡心也。此條乃謂盡心則性與天俱不外此。似說得倒了。恐是未定說也。鄭濟卿言。上文所云。卽事卽物。竆究其理。至於一日。會通貫徹而無所遺者。是知性知天之事。故其下繼以有以全其本心。廓然之體云云。汪氏於此。未及細察而云。此說恐看得子細。○十六板皆天然也。按先生嘗論張子太和語云。只說得形而下者。正所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處。今此篇則以中和爲皆天理之自然。當以此爲正。○妙性心也。按妙是心之運用。極於神妙也。或者以爲與太極者本然之妙字同。此固未穩。又有以爲理之能妙者。尤爲乖戾也。○天理主宰。按上文論性情中和。而曰皆天理之自然也。其下繼之曰。妙性情之德者。心也。此言人心之能然也。而結之曰。天理之主宰也。此句天理二字。卽指性情言。非謂心是天理而能主宰之也。近世心理諸家。往往認做心是天理之義誤矣。若如其說。則上下天理。一是指性情。一是指心。決非先生本指也。○生之謂性。按先生擧此句云。如椀盛水。後人便以椀爲水。此譏認氣爲性之病。佗日論心性之別。亦有以椀盛水之諭。而曰謂椀便是水則不可。此又慮認心爲性而發也。彼此對勘。則可見生之謂性非氣質性矣。先生嘗言。天命之性。亦離氣稟不得。然則是亦在椀之水。非椀外之水也。○十七板人物存焉。按先生於明道生之謂性。或有以爲氣質之性者。然語類可學錄。論此句云。有此氣爲人。則理具於身。方可謂之性。此是先生六十二歲說話。而與大全此說相符。論語性近章或問亦云。人物得是氣質以成形。而其理之在是者。謂之性。下文又以性之爲品不一者。另說作氣質之性。先生又每言。天命之性。無氣質。卻無安頓處。據此諸訓觀之。明道生之謂性。只是說氣之具理者。未及乎氣之拘理處。然則恐當以爲本然性也。未知如何。○性則性而已。按此段所釋。似以不容說者爲未發。大全中時有如此處。然陳安卿問舊認作未生前。後更以未感言。則先生答謂後說費力。只合仍舊。更思之。語類董銖錄。亦以未生言。丙辰以後所聞。其以未發言。無乃爲舊說歟。○初不離是。箚疑是謂本然之性。初不離於氣質之性。故不可謂非性也。按箚疑氣質之性之性二字。刪之如何。不然則有二性不相離之嫌也。○十八板定性。箚疑先生嘗曰。此性字。是箇心字意。按箚註所引。是語類淳錄。後儒往往直把做性理字解。當以語類爲正。○內外兩忘。按明儒以明道此語。爲少年出入釋老之候。殊不知此只是艮之不獲其身。不見其人之意。豈可以避嫌而反諱言之哉。○十九板正不其名。按以不正者。爲人心。則上智安得有此。此類皆當爲未定之論。○道爲一心。按先生晩年訓門人云。顔子也只是使人心聽命於道心。不被人心勝了道心。據此則人道心是從發後言。故不可謂一心。但不可謂復有一心以精一之也。蓋心而自精自一也。○心而自操。按得此一語。則凡言存心盡心之類。無不冰釋矣。○以心盡心。按此須與近思錄四卷第五十五條。以心使心。先生曰。程子意。只是說自作主宰耳。語類十七卷僴錄。人有兩般心。一是是底心。一是不是底心。以心使心云云。大全卅卷十八板答南軒書。以心察心。卅一卷十二板。光者是眞心乎。見者是眞心乎。南軒集。又載先生書云。佛學常見光爍爍地。此與吾學所謂操則存者。有異同否。卌六卷三四板。以心求心。以心見心。以心審心。五十二卷廿六板。將敬字作一物。而又以一心守之。及自心自省。當體便是之類。一一檢出而互相究勘。不可草草打過也。○廿三板荀卿黃老。按荀之雜於申商。揚之本於黃老。先生定論如此。語類亦然。而近思錄。卻以二子。入於聖賢篇中。恐是議論未定之時也。

六十八卷一板頓首手上。按頓首周禮註。拜頭叩地也。空首疏。以其頭不至地。故名空首。據此則頓首拜。當有頭至地之文。而今無之。恐是闕文。未知如何。○三板頭至卽擧。按以空首註。引頭頓地卽擧。故名頓首之文觀之。此引頭下。恐當有頓地兩字。更考顧氏云。禮書以頓首。爲首頓於手而已。鳳氏云。俯首頓地曰頓首。竝宜參究。○六板其本之長。按如此則袂之屬衣處。不除縫餘一寸也。未知衣之聯袂處。亦當如是否。○前後四寸。按三四字。當互。○七板深衣圖。按衣冠諸圖多誤。無乃刊板時致得差舛歟。

六十九卷十三板直領者古禮。箚疑直領。卽今喪服領之下垂不盤者也。按箚註所謂今喪服領。未知何所指也。若指古制。則不應云今也。若指揚氏加領。則此雖不盤。而長只四寸。亦不當以此爲古之直領。蓋直領長。當與衣身齊。未知如何。○十五板范祖禹之論。箚疑云云。按十二日而小祥。朞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朞而又大祥。此唐制。非漢制。范誤。此當取入箚註。○十六板五服非是。按家禮大功以下喪服。去衰負版辟領。實襲書儀也。此在先生四十歲。後十八年。作此議。乃曰。五服之制。不殊書儀。大功以下。從俗禮非是。此當爲定論。又語類淳錄曰。溫公疑斬衰古制。而功緦卻不古制。是何說也。五服皆用麻。但有等差耳。此又先生六十一歲及七十歲所聞也。然則家禮自屬初年說。而後賢或謂先生損益之制。恐失照勘。

七十卷七板使當焚之。按安石病瘡甚。命姪子取所著日錄焚之。而竟不焚。智字豈當作言耶。俟更詢問。○十六板後章詳之。箚疑指七十二卷古史餘論。論孔孟處也。竊意當初古史餘論。次於此篇之後。故云後章。按古史餘論。無論孔孟處。其下本紀。亦無辨論性善者。豈始有後章。而終或見漏耶。如下廿一板上蔡語記疑云。後篇隨看抄出。而後篇無所見。恐亦見刪也。蓋蘇氏此說。先生於孟子性無善無不善章或問。略加辨訂矣。○廿三板靜觀二矣。按令學者看未發氣象。自羅,李二先生相傳旨訣而善爲之。則非惟無害。亦且大有補於存養之功。故語類有以不觀觀之之語。則某子所謂靜觀者。正如此。而今先生以爲已發。而又駁之以與之爲二。然以無心輕照。則不害爲未發。而亦不患其不一矣。恐此爲未定之論耶。○心與道爲一。按先生每言。心與道爲一。心與理爲一。或以心之涵理言。或以心之合理言。非直把心理爲一物無辨者。後儒之認心爲理者。引以爲證。大謬。○廿七板心卽倫理。按先生以此語謂之無倫理。而近世柳持平李都事。皆引心卽性語。以爲心與性理爲一之證。絶可怪也。

七十一卷四板豈亦之也。按叔弼知襄州。曾布執政。其婦兄魏泰。倚聲勢。來居襄。郡縣莫敢誰何。至是。指州門東偏官邸廢地。爲天荒請之。吏具成牘至。叔弼曰。孰謂州門之東偏而有天荒乎。卻之。衆共白曰。泰橫于漢南久矣。可卻耶。叔弼竟持不與。泰怒譖于布。徙知路州。旋罷去。後坐黨籍。廢十餘年。觀此。可知叔弼不以杜佑之言爲是而存之也。

七十二卷廿六板改頭換面。按黃宗羲擧先生此段以辨之曰。橫浦雖得力于宗門。然淸苦誠篤。所守不移。亦未嘗諱言其非禪也。若改頭換面。便是自欺欺人。竝亦失卻宗門眼目也。黃說雖如此。改頭換面之說。已見於大慧與張氏書。又張之釋經。實亦有此病。則後人安得爲之追掩其迹哉。况張氏心傳錄。首載大慧。以天命之性。爲淸淨法身。率性之道。爲圓滿報身。修道之敎。爲千百億化身。聞者驚喜。故黃慈溪嘗譏其借儒談禪。而不復自認爲禪。是爲以僞易眞。鮮不惑矣。○廿七板呼吸食息。箚疑程子曰。生之謂性。呼吸食息。卽所謂生也。按箚註所論生字。恐非程子本意也。如此則程子之意。與告子何別。竊深未安。如何如何。

七十三卷一板疑孟。按溫公以孟子爲僞書。出于東漢。因作疑孟論。而其子公休。乃白上曰。孟子爲書。最醇正。陳王道尤明白。疾甚革。猶爲孟子解二卷。門人劉元城。平生喜讀孟子。故其剛大不枉之氣。似之。晁以道旣著闢孟說。又請講筵去之。○卅一板自媒利祿。按芝峯類說。媒作謀。不知有二板歟。雖仍媒亦無礙。○皆啗之。按類說啗作陷。陷字。恐未若啗。○卌板私意脫落。按此句是意誠以後之事。似與集註不同。○卌二板好惡性也。按五峯所論心字。恰似釋氏。故今以好惡。直謂之性。古今認心爲性爲理者。同一病痛。○卌三板氣稟之性。按語類賀孫錄。以惡亦不可不謂之性。爲不是言氣稟之性。大全明道論性說。亦與此錄同。今此疑義所論。與之有異。以年月先後考之。語類是後來所說。讀者詳之。○若有合矣。按先生每深取程子聖人本天語。而今此云云。卻似不同。何也。蓋此心遇事隨著天理行將去者。程子所言之意也。今此云云。卻是著意作弄。故先生以爲病。○卌四板心無死生按性是天地間公共道理。固不可以死生言。至於心是氣之虛靈者。氣聚則生。氣散則亡。何得言無死生乎。此先生所以深病之也。後世心理家。不知其於此以爲如何。○虛靈之性。標補鹿門曰。性字可疑。按鹿門說。是矣。曾見柳稺程。謂不當疑。近見李都事文集。亦每以心性混合說。則似與柳見無異矣。然先生方以性無善惡。心無死生相對說。而心又以爲。性則義例不分。語脈相錯。不可以通。如之何勿疑。○卌六板心性體用。按上蔡言。性本體也。目視耳聽手擧兄運。見於作用者。心也。五峯言聖人指明其體曰性。指明其用曰心。性不能不動。動則心矣。如上蔡說。則性但爲作用之本。而心之功用。亦止於作用矣。然則與佛家之見。何所別乎。故先生於七十四卷孟子綱領。駁正此說。而竝擧仁義禮智。而曰。佛氏固未嘗窺其髣髴。而不足以亂眞。又於語類中庸門。亦言心是貫動靜。不可言性之用。方錄五峯論心。亦有與佛氏近似者。其曰動則心者。亦有靜則非心之病矣。但先生嘗言。性猶太極。心猶陰陽。語類砥錄。而又言。太極是體。二五是用。節錄又言。性心只是體用。大全答何叔京書。又言。形而上下。須是分別得此是體。彼是用。答呂子約書又於戊午以後。以眞實本然之全體爲性。虛靈知覺之妙用爲心。語類中庸門二十二章僴錄。此類皆以性體心用。竝通動靜而言。則都無窒礙矣。未知如何。

七十四卷十五板謝氏心性之說。按此已見於七十三卷卌六板心性體用條標疑。○十八板後世本指。按玉山講義。是先生六十五歲所述。而辨別心性界至。如是其嚴明。則後儒之言性之知覺及心性無辨者。皆歸於佛老之雜。而非聖賢之本指也。○廿三板鄕約。按葉潛夫曰。敎一鄕者。可以敎天下矣。後世臨民者。以鄕約爲虛文。以保甲爲實事。不知保甲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淸濁必源。鄕約者。化之首而爲端風俗正人心之本。用世君子寓鄕約於保甲。寓行伍於耕耘。則學校兵農之遺制。庶幾復見矣。

七十五卷十七板兩病。箚疑云云。問目云云。按李鏡湖曰。尤菴說恐未然云云。特其所病者。雖酌以古今之變。而詳略無所折衷。則好禮者不能擧。要是一病也。務末急文。則貧窶者不能及禮。是一病也。○十九板朱內翰震。按此一義。詳具於上四卷八板標疑。

七十六卷二板送郭拱辰序。按陳同甫跋此序後。略曰。元晦論古聖賢之用心。平易簡直。直欲盡擺後世講師相授流俗相傳之說。以逕趣聖賢心地。而發揮其妙也。抱大不滿于秦漢以來諸君子。然而于陰陽卜筮書畫技術。皆存而信之。豈悅物而不留于物者。固若此乎。全氏祖朢云。同甫譏朱子多不中肯綮。獨此篇則朱子難以自解。余謂陳全二說。似未必然。孔,孟不滿於管,晏之流。而於孺子之歌齊人之言。則皆取之。先生於秦,漢諸子。以其大者而不滿。其于陰陽卜筮書畫技術。則據其小者而有取焉爾。是豈悅物而留于物耶。子夏不滿於子游本末之論。而佗日卻有小道可觀之說。此亦爲卜子之病歟。○三板猶非。按見行詩傳板本。猶誤作尤。蓋猶宂古通。故傳寫之際。誤認宂爲尤而然也。○十六板讀書磨鏡之諭。按潘公答友人書曰。諭以聚書爲樂。然老而讀書。不須務博。當味立言之指。以洗心勵行。則老益精明。士人晩年倒行逆施者。十常八九。政謂不解讀書耳。僕自諭爲鏡。以書爲藥。用藥去垢。務使通明。若積藥鏡上而不施功。反爲鏡累矣。當世傳之。以爲磨鏡帖。此當補入於箚註。○廿五板章貢李公。箚疑當考標補云云。按李朴。是李君行之子。與陳了翁。俱師豐淸敏。李氏敎授西京國子監。伊川與之甚厚。然謂其太直。以洛中風波爲戒。李氏笑曰。不意此言發于先生之口。伊川媿謝。其風節可畏。此說見直齋書錄。全祖朢言豐淸敏遺事一卷。卽李氏所輯。題曰門人章貢李朴編次。○廿七板陳言。箚疑謂古人已陳之言也。按陳言本韓公文。而陳似是陳故之意。如孔子夢奠。曾子易簀。與啓手足之類。皆有其主有其事。而後世因以爲賢人棄世通用之文。是爲陳言也。

七十七卷十五板克己功也。箚疑云云。按克己後。又須復禮。非克己外別有復禮。大全語類。誠有二說。但此等處。當以集註說折衷之。集註云。爲二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於禮。又云。克盡己私。皆歸於禮。又云。制之於外。以安其內。據此則當作克己以復禮看。雖不當太析開看。亦不宜只做一事說。或曰。先生嘗言。會做工夫底。纔克己。便復禮。顔子豈非會做底。而不可作一事看耶。此亦不然。只克己便是千了百當。則夫子何復另出復禮二字耶。顔子分上己與禮。亦是渣滓有些未淨。天理有些未純。雖非如凡學者克了猶未復。然微有去此以入彼之象。未知如何。又按顔子所問。不單擧克己。竝復禮。都在請問二字之中。而孔子所答。只曰非禮勿視云云。一勿字內。統包克復二意。故集註曰。勿者。人心之所以爲主而勝私復禮之機。此可見也。蓋非禮處。便是己私。非禮而勿視聽言動。則所視聽言動者。皆禮也。故曰私勝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此尤可見也。然則非克己外別有復禮者得正意。而其曰克己後又須復禮者。爲後世學者及異端之弊而云也。

七十八卷廿一板智仁聖義中和。按中鄕本作忠。但考高氏愈小學註。謂忠當作中。其說頗長。今此大全唐本已作中。未審先生之意亦如高氏說否也。

七十九卷一板臥龍劉君。箚疑當考。按龜山集南康値雨詩序曰。廬山臥龍菴。有劉道人。自云百餘歲。碧眼不粒食。惟食柏飮水。每客至。必先知之。欲往見不果。故竝記之。詩曰。臥龍菴前碧眼翁。日飮山淥食溪松。神融氣合八荒外。此心炯炯宜先通。未須勤移卻俗駕。會應一洗塵寰空。寄言歸侍壺丘子。佗日來游當御風。

八十卷九板書中庸後。按二十六章言天道。二十七章言人道。而今先生所錄。闕此兩章。未敢知也。○廿一板陳居士。箚疑當考。按居士名選。南劒州長樂人。楊龜山爲作傳。陳公瓘,鄒公浩,游公酢,李公綱。皆有跋語。竝見龜山集廿七卷。○廿五板懇到動心。箚疑先生答陳芝。有曰。曾見陸子靜義利之說否云云。按語類訓陳芝處。顧謂道夫曰。曾見云云。非答陳芝者。箚注當改正。

八十三卷十二板靑溪先生。箚疑汪信民有靑溪集。按汪氏呂滎陽門人。呂公稱之以黃憲,茅容之儔也。蔡京名爲博士。辭不就曰。吾不能附名不臣傳。篤實剛直。惜其墮于禪學。○饒節箚疑云云。按饒節亦滎陽門人。以不合于曾布。毅然棄去。以氣節稱。後爲僧。貽詩呂舍人。勸以胡牀趺坐。專意佛學。何其謬也。○廿九板始斥不用。按此一句。當通姚文獻以下諸公看。

八十四卷二十六板鄒訢。按箚疑引黃氏借名之說。而無所駁正。豈以借名爲無害而然歟。鄒雖本邾子之國。朱雖古邾子之後。然舍今姓而稱其所自出之姓。固已可疑。且訢。鄭註雖云當作熹。然訢自訢。熹自熹。決不可以通用。蓋某當作某。某與某通。兩義懸別。又惡得而借當作某之字。且禮已孤。不更名。說者謂名者。父所命。父沒而更之。是棄其父也。是豈聖賢之所當爲乎。但觀此文。的是先生筆。非佗人作。則空同鄒訢之云。恐是道家者流。故作此隱語。爲藉重欺世之計也。記得梅山上性潭書。謂此非先生所爲。恐此爲定論。○廿九板無有無閒。按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悏悏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今先生本文。則曰無有入於無間。與莊子此語不同。而箚註引莊子語。又改有間爲無間。可疑。更按。無有。言無迹也。無間。言至小也。謂心之妙用無迹。而入於事之至小無閒也。觀上句精勤小物。似是如此。

八十五卷一板雖欲違之。按此恐非論語本指。先生論龜山說之誤。而曰。使學者誤謂道無不在。雖欲離之。而不可得。則不但文義之失而已。今此雖欲違之。安得而違之之云。與彼同一語意。豈亦初年說歟。箚疑但引論語不違仁。而無所疑難。抑以爲無礙而然歟。或曰。雖欲違之。安得而違之。言爲仁由己。人當自勉也。如此說。終似未甚妥當。○二板玩心神明。按容山尹公。嘗以此句見問。愚答曰。或謂玩心之神明。然當以玩心於神明之境看也。尹公笑曰。大抵此句難看。以子之文理。未易使人曉破耶。蓋未許也。然以玩心於章句之末。論語集註玩心於義理之微韋齊行狀例之。愚說不誤。○三板非誠曷存。按曷有。言何所有。曷存。言何以存。蓋不誠則無物。非敬則不能存心也。○六板惟精惟一。標補按心經及性理大全。引此文。精皆作心。據文義。此一句。專指本源體段。至萬變是監。方就用上說。恐作心爲是。按此一段。愚曾有所論。今附見於下方。敬齋箴惟精。性理大全,心經,聖學十圖,聖學輯要。皆作惟心。故臺山標補。有所辨訂矣。嘗見溪雲金丈。欲依失子大全本。而愚謂曾見世傳朱子所寫墨刻本。亦作精。然佗書皆作心。而大禹謨精字。屬知一邊。則於此箴。似無交涉矣。後見語類持守篇。從周錄云。心要精一。靜時湛然在此。遇事時方好。以此觀之。箴中精字。只是精明意。與尙書惟精指異。今欲依大全及親寫本。作精字讀。未知如何。更考龜山中庸解。有云。精一而不貳。故能生物不測。孟子引而不發章。語類亦云。敎此心精一。無些子夾雜。方見得那精微妙處。言箴小註輔氏云。心不精一。故必至於支離。此皆與尙書精一不同。亦當參玩。又按自前章不東以西以下。至此章萬變是監。皆是用功上說話。雖作心。恐不必主本源體段說。如何如何。○墨卿。標補按用揚雄子墨客卿語。按米元章詩云。明囱館墨卿。○調息箴。按胡敬齋曰。人以調息箴。爲可以存心。此特調氣耳。只恭敬安詳。便是存心法。豈假調息以存心。以此存心。害道甚矣。梅山論此箴。亦有恐向別處去之慮矣。今考先生答徐居甫汪叔耕二書。皆深斥主於出入之息之說。然則此箴。恐是少日看道經時所作。不可據以爲要也。○十二板秋月寒江。按尤菴集答朴和叔書曰。先生此贊。只用當時語。以許其人也。如無可不可。是東漢所以稱高祖者。而大仁道廣。亦當時語爾。竊恐秋月寒江。亦是其時相與贊美之意。故所以爲說如此也。亦非如堯舜湯武傳心之妙。如感興詩之意也。然則凡所贊美。皆可遞低而看詳也。不然。則豈不是以辭害意之甚者乎。此段須與標補所載洪淵泉說。參看。

八十六卷八板又恨。按恨疑限之誤。○十二板三閭祝文。按綱目。書屈原投汩羅死。荊楚歲時記。原五月五日。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今先生此文。亦言懷沙自沈。勇赴玆水。楚辭集註亦云屈原沈汩羅。尤菴於先生跋東坡書。李白詩闕中間八句。箚註。亦載屈原終投湘水濱之句。又嘗作修撰李公冕夏傳。引屈子。則立齋隨箚謂以此微見李公心恙沈江之意矣。近見淵齋集。謂屈子無沈江事。援據有三數段。未知果如何耳。○十七板載念不勝載念。箚疑疑兩處。皆有誤字。按常變通考載此祝。而瞻省註。唐石改爲載省。不勝哀慕註。唐石改爲不勝感念。此必大全異板。而通考所載者。是也。

八十七卷十一板槨幬。箚疑欽宗紹興二十六年丙子殂。三十一年辛巳凶問至。按箚註。據宋明史而云尒。然王氏綱目。以欽宗崩年。繫於紹興三十年。庚辰宋晦卿云。以事理推之。其聞喪。自庚辰至辛巳爲一年。則無怪矣。自丙子至辛巳。爲六年之久。而其閒使价往來。及歸正者。不爲無人。則寧有不聞知。而至辛巳始聞之理乎。從王氏無疑。此說似得之。俟更詢考。

八十八卷廿五板陽九。箚疑劉琨表陽九之會註。漢書曰。陽九之戹。四千五百歲爲一元。一元之中。陽戹五。陰戹四。陽爲旱。陰爲水。按漢書陽九之戹。百六之會。劉元城語錄。九爲陽數之極。

九十卷七板子靜惜之。按宋儒學案。載陸氏言。立之天資甚高。因讀書用心之過成疾。其後疾與學相爲消長。某與蕩滌。則胷中快活明白。病亦隨減。一聞佗人言語。又復昏蔽。病亦隨發。如此者不一。有告以某。乃釋氏之學。渠平生惡釋,老如仇讎。于是蓋叛某之說。湊合元晦說話。不相見以至于死。與今表所載語不同。豈陸氏於立之之始死。與書先生。而具道其將死之言。炯然在道云云。而學案所載。或是佗日之言耶。○十板治喪不吝。按語類。先生言。李光祖嘗爲人後。其家甚富。其父母死。竭家貲以葬之。光祖遂至於貧。雖不中節。然意思卻好。

九十一卷五板方來。按來當作耒。○公夫人。按謂公及夫人也。○七板鄧舅祚。箚疑鄧氏之兄弟名祚也。按叔京母劉氏。而先生稱繼母之兄弟亦謂舅。又石子重墓誌亦稱繼母兄弟謂舅矣。據禮則繼母之父母兄弟無服。而稱謂則從俗行之。故然歟。○八板旣欽厥承。箚疑謂敬承帝衷也。按恐謂敬其所承受之衷也。○十板宰上。箚疑荀子望其壙睾如也。註。睾當爲宰。高貌。按字典。皋字註。載荀子語。而註只云高貌。無睾當爲宰一句。當考荀子本註。金壼字考。睾如。澤貌。又莊子危言篇。列子天瑞篇。俱作睾如。然則先生所謂宰上。其義未詳。俟更詢考。○廿板第二子。標補二恐當作三。按以下文嗣子源。使其弟瀚。狀公行事之云。觀之。黃公第三子浩。早夭無疑。○廿五板溪堂名邁。按溪堂少孤。博學工文詞。而操履峻潔。與汪信民。爲學侶。從呂侍講之門。侍講之孫居仁。嘗曰。無逸兄弟。終身勵行。在崇觀間。一無所汙。弟竹友。亦學于侍講。與兄齊名。○廿八板少母。箚疑爾雅釋親。婦謂夫之庶母。爲少母。據此則少母是庶母也。按語類五峯南軒稱妾母。爲小母。疑作小字是。今翁君以小母喪去官。古人厚道。可見也。

九十二卷十板祖師西來。箚疑云云。按李公之父邴。亦嘗學佛。宗杲文集。有答問二條。

九十四卷十七板倡儈。箚疑儈牙儈也按箚疑牙。當作㸦。見上十一卷廿一板標疑。

九十五卷上四板孫偉奇父。按孫氏。元城門人。嘗詣元城夷陵謫所。求五日敎。旣而辭歸。自是踐履一宗元城。每對學者言。平生只從劉先生。終身受用。只此五日所聞。

九十五卷下十六板乙覽。按講錄云。漢舊儀以甲乙丙丁戊分五夜。後世有乙夜之覽之語。今此乙覽。恐出於此。○卌板次杓。按杓當作枃。今板誤。

九十六卷卅三板鄭鑑羅點。按鑑字子明。先生有祭文。蓋當時名士也。羅點字春伯。號此菴。光宗不過重華宮。公同宰執。引上裾而哭。與同列奏諫之章。凡三十五。又自諫者。十六疏。續綱目趙如愚。泣謂寧宗曰。黃裳羅點。相繼淪謝。二臣之不幸。天下之不幸也。今陳丞相之次女。再適羅點。不知是聘而爲妻。抑奔而爲妾耶。

九十七卷十三板又娶其季。按劉公旣娶韓氏。又娶其季。籍溪亦兩娶白水女弟。東萊亦兩娶芮氏兄弟。此爲宋時俗禮。當改無疑。○十六板兩娶女弟。按虞氏鳳娘。其姊嫁徐明輝而死。明輝聞鳳娘賢。懇其父。聘爲繼室。鳳娘恚曰。兄弟不同妻。姊妹可共夫乎。父不聽。鳳娘自經死。虞守愚爲文祭之。王崇炳以詩贊其賢。詳見金華徵獻略。蓋兩娶姊妹。實非遠嫌之道。有王者作。當禁之。○十九板小振。按振字是韋齋曾祖之諱。而先生不以爲嫌。用於韋齋行狀矣。○廿五板劉學古。按學古是平甫妾子。而娶先生長女。宋時。嫡庶不甚分別而然歟。○廿六板慶元五年。按五年是己未歲。先生年。是時恰滿七十矣。嘗聞蘆沙奇公正鎭有詩云。韋齋文字紫陽筆。七十方成何太遲。此是顯親深厚意。逢人每道少人知。此詩甚好。○廿七板以驗中者。按語類賀孫錄云。這處是舊日下語太重。其下工夫處。亦是有些子偏。只被李先生靜得極了。便自見得有箇覺處。不似別人。淳錄問體驗是著意觀。只恁平常否。曰。此以不觀觀之。據此則驗求兩字。誠有病。至於靜極自見。及以不觀觀之兩語。實無害也。○廿九板所謂幾焉。按此以聖人之事贊延平。而後儒無非之者。豈眞以延平爲聖人歟。此宜細思之。

九十八卷五板容與。按莊子以求容與。註以求從容。史記楚王翶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又考字典。容與。閒適貌。○廿一板舊名。按淵源錄舊名下。有嫌名二字。如此。下句皆字。始有著落。○廿六板孫侔。按侔字少述文甚奇古。內行孤峻。少許可。一時諸公爭薦之授官。皆不受。王介甫少與友善。兄事之。後爲宰相。道過眞州。少述待之如布衣時。蓋高士也。

續集二卷八板克己之目。箚疑意季通之意。以仁者。爲能克己復禮。故云。先生之意。則以爲克己復禮。然後乃能爲仁也。按克己復禮。是爲仁。非克己復禮之後。又有爲仁功夫。箚註克復然後乃能爲仁。兩句。恐非先生之意。未知如何。○十七板溫養。一本誤作溫卷。箚疑溫。當作涵。卷。當作養。記疑日用無安處之時。若稍得閒坐。則又貪溫養工夫。不暇安排。費隱之文義。講錄刊補。參同契有三光陸沈。溫養子珠之云。疑此或借用其語。而柳眉巖校本。溫作涵。按參同契註云。三光陸沈。溫養子珠之一言。要切之要切者也。東坡集云。每日五更服丹砂三丸。心火溫養久之。黃宗炎太極辨曰。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溫養而和燠。性命圭旨曰。眞息往來。而未嘗少有閒斷者。溫養之火候也。又曰。蟄藏住息溫溫養。蓋溫養。是道家恒用語。溫。不當作涵。○廿八板陰君丹訣。箚疑當考。講錄云。陰君名長生。東漢時人。聞馬明生得度世法。偕入靑城山。立壇歃血。以太淸金溪神丹。授之。丹成著書九篇。白日昇天而去。按濂溪集。有讀英眞君丹訣絶句。疑陰君丹訣。卽此也。○見濂及之。記疑嘗見濂溪詩。有語及陰君丹訣處。箚疑濂溪詩。無所見。豈見逸耶。第有飽煗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徹曉都忘寢。心疑在沃州之句。無乃此自陰訣來耶。按濂溪集。有讀英眞君丹訣絶句云。始觀丹訣信希夷。蓋得陰陽造化機。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後更知微。先生云云。正指此詩而言。今箚註直云。濂溪詩無所見。恐失照管。又按飽煗康寧之句。出濂溪書堂詩。而未必指丹訣而云爾。至於徹曉都忘寢。心疑在沃州。則又是彭推官。應求宿崇聖院詩末句。濂溪爲作序。而彭詩因附見於序文之下。箚註又直認做濂溪所作。當是差誤。恐宜改正。彭。是明道妻祖也。

三卷二板玄溝害氣。箚疑參同契語。按見朱子遺書參同契考異二十二板。○三板兩古字。按此三字及竝當作主七字。鄕本皆作小註。當從之。○五板弗辟之說。按辟。漢孔氏以刑辟言。所謂古注也。馬,鄭皆音避。先生答何叔京,徐元聘,董叔重書。皆從古注。獨此書從鄭說。當爲晩年定論。故蔡傳從之。

四卷廿六板文王十四。按乾卦本義六畫者。伏羲所畫之卦。語類問六十四卦。文王重之耶。抑伏羲已自畫了耶。曰。周禮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四。便見不是文王重。又易首卷及啓蒙。皆有伏羲六十四卦圖。據此則此書疑是未定之論也。○卅二板甌寧汝爲。按語類范汝爲本愚人。無技能。亦無盜心。因其叔父積中。包藏結黨。遂推汝爲爲主。士人如歐陽穎,士施逵,吳琮,謝尙,陸棠。皆望風從之。寘僞官。以蕭,曹,房,杜標置。漢祖,唐宗頌功德。官軍來討。大敗。據建寧三年。卒爲韓世忠所勦除。汝爲自縊。尸爲衆所焚。不獲。又按甌寧縣名。屬建寧府。

五卷一板請更推之。箚疑云云。按已有罪而被排擊遭按退。自是道理當然。故亦以是施於人。此所以爲如心也。若先生之意。蓋如此。若有罪者不欲被排擊遭按退。則是不忠之心也。恕原因盡己之忠而推之也。不可以不忠之心做本。而行恕於人也。○五板有以發之。按韜仲此言。因集註云。於接輿,沮,溺,丈人。每有接引之意而發。然接輿,丈人。則有欲與言。使反見之事。謂之有接引之意。至於沮溺。只是牽連竝言之故。汪氏論韜仲語云。此不過因不知津而問之耳。非將以發之也。恐汪說得之。○六板不容可言。按未有性之可言。此明指未生言。若以未發言。則未有性三字。恐下不得。○不是雜矣。按先生於此。有以爲氣質之性者。然以理求之。未生時不容說性。纔說時。便是氣質性。則不知何時可說本然。大可疑也。先生嘗言。纔說太極。便帶著陰陽。纔說性。便帶著氣。不帶著陰陽與氣。太極與性。那裏收附。又言。纔有天命。便有氣質。不能相離。又言。性只是撘附在氣稟上。又言。人生而靜。已是夾形氣。專說性不得。此處宜體認。又言。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便兼氣質了。據此諸錄。而子細體究。則所謂氣質之雜。無乃只是帶撘夾兼之意。恐非直說到爲品不一。見論語或問論氣質性處君子弗性底地頭歟。俟更講確。更按程子曰。天所賦爲命。物所受爲性。又曰。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此性字。未有以爲氣質之性者。而先生六十七歲時。引程子此語。分貼於不容說纔說性兩句。恐當以此爲正。詳見語類銖錄。○六板孝述嘗求。按此段所擧虛靈神明本體通靈變態神妙神氣神舍精神知覺活物精靈等字眼。決非認心爲性爲理爲道與太極之見。亦非指心與血氣氣稟無辨之物。而先生許之以理。固如此。則後儒之爲心理一物。心與氣質無辨之論者。皆可以覺非矣。○七板無以萬事。按具衆理應萬事。本言心與明德原來體段。非是論心與明德用功後効驗。今繼善於氣欲昏蔽之下。繼之曰。無以具衆理而應萬事矣。恐與先生本意異矣。又按語類十四卷廿一板右。湖南本明儒學案二卷九板左。老洲集廿一卷八九板。華西雅言三卷十一板。皆宜參究。○十二板以理而全。按繼善說中。有受得做得之云。今以孟註論之。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是言受得處同。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是言做得處不同。上下文指意。曉然明白。今繼善云云。恐失原指也。○十三板旣是須說。按先生答語。有云。旣是不曾受得。自是不能做得。更不須說。此以四書註解觀之。都無似此句語。豈或未定說歟。更按語類。陳才卿謂大黃附子有性無仁。先生曰。此說亦是。是佗元不曾稟得此道理。惟人得其全。此與答繼善語同。可疑。豈或記錄有誤歟。近日吳而見錄示渠得愚書一段。可備參考。附見于此。覽者詳之。其文曰。才卿以大黃寒附子熱爲本然。而未見惻隱慈愛之發露。故曰有性無仁。今有弑父與君者。豈非有性而無仁義乎。故先生是之。而曰。佗元不曾稟得此道理。惟人則得其全。竊意此謂庶物氣甚偏塞。故雖有五性。而不曾稟得發而爲四端之理。惟人氣質正通。故旣有五性而竝得五性發見之理。故曰得其全。輔氏論孔子見陽貨一事。而五性具。此與朱子言陰陽合德。五性全備然後爲聖人者。參互究勘。則人之未及乎聖人者。豈無有性而無仁義之可指乎。此是朱門輔漢卿甲寅以後所聞。則恐未可便指爲未定記誤之類也。學者於此。一段。看得透。體得悉。非惟湖洛之論可以相說而解。亦於自觀觀人之際。極有警省理會之益矣。○十四板本然之正。按繼善以偏正兩等。爲人物氣質之體。故曰本然之正。然則於庶物。當曰本然之偏。此似未安。竊意天地之氣質。此。見論語性相近章或問。運行不停。所以俄頃之間。變態萬狀。然其本初之善底常不變。如水雖有汙濁。而本淸底。常只在裏。彼人物之生。各隨所値。以爲氣質。而其變態萬狀。與本善不變底。一時稟受。非只稟受其變者而不變底遺棄了也。然則偏正兩等。皆當喚做用。而本善者喚做體。恐尤的當。此與下十五板騰倒條標疑參看。○十五板氣之不善。按先生嘗言。二氣五行。始何嘗不正。只袞來袞去。便有不正。當與此句參看。○騰倒久矣。按語類歷代門夔孫錄。或說二氣五行錯糅萬變曰。物久則自有弊壞。秦漢而下。二氣五行較昏濁。不如太古之淸明純粹。或云。本然底亦不壞。曰。固是。據此則其雜也久之時。其本始之善者。亦固自如也。故人雖稟得游氣之雜者。其本然淸粹之體。亦在其中。所以暮夜休息。則其氣復淸明。兩句見孟子夜氣章或問。此乃爲氣質之體也。未知如何。又按語類周子書門。或問有陰陽便有善惡。曰。陰陽五行皆善。又曰。豎起看皆善。橫看後一截方有惡。此亦當參勘也。○廿板孝述。按繼善所論。皆屬情字界分。與意字不同。故先生答謂未親切。標補說亦然。心經釋疑亦云。不曰誠情而曰誠意。此皆精當之論。○廿三板當受命於母。按禮無母醮子之文。而先生云然。可疑。家禮云。若宗子已孤而自昏。則不用此禮。李鏡湖引繼善答問。而曰。與此不同。恐當以家禮爲正。今以年條考之。繼善答問。在家禮之後明矣。不知當如何。

別集一卷十二板老先生。箚疑名伯熊。德修族父兄。號東溪。按下十三板。有賢兄東溪先生。遽啓手足之語。東溪。是德修族兄。箚疑父字。當刪。○十七板少頃。箚疑謂少待時日也。按頃鄕本作須。故箚訓如此。然依唐本少頃字看。義尤分曉。不必作須。

二卷六板人舍此也。按以舍之則不見者。謂之道心惟微。與先生晩年定論。不同。○十四板去朝眞。記疑此乃假也故云。按講錄刊補云。眞。廟中眞像也。此說恐是。○廿八板便旋白濁。箚疑便旋溺也。白濁。勞心所致也。按便濁之因有二種。一由腎虛。敗精流注。一由濕熱滲入膀胱。箚註勞心所致。必有所據。更俟詢考。○廿九板改之。箚疑謂改之於判板也。按時若水爲印先生文字。故所改兩處。令及未開板前。改之於寫本也。

三卷十六板退食。按食。恐當作息。○十七板此不能無。記疑此先生自謂。按謂太著之病。此自是學者所不能無者云尒。非必先生自謂也。如記疑說。則此下恐當有亦字矣。○廿一板被人轉卻。記疑欽夫樂聞過。勇遷善。皆其長處。而德美則以欽夫長處。爲見大本未明。所以其言誤矣。按被人轉卻。是德美言欽夫短處。蓋何故被人轉卻。以其見大本未明故也。今記疑說如此。可疑。○廿三板墳所就緖。箚疑寒泉精舍也。按是時。先生在母憂而云。墳所就緖。儘可相聚。豈先生喪中。亦聚生徒。如東萊否。俟當詢考。○卅四板恩除。箚疑卽浙東提學也。按學。當作擧。

六卷五板牙人。箚疑守舖之牙兵。標補恐是牙儈。按牙恐是㸦之誤。㸦音互。下互錢互字。及下二十板牙舖解。落牙字。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