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朴先生文集/卷二

卷一 菊潭朴先生文集
卷之二
作者:朴壽春
1725年
卷三

戊午䟽光海廢大妃殺大君。言者皆被謫。先生發忠憤。懷䟽詣闕。時光海命勿捧入䟽章。被斥未得呈徹。作詩發歎。

编辑

伏以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爲其有人倫。而人倫之至。莫如父子。父子有親。天地之常經。古今之大義也。故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是知自天子至於庶人。如或有無親之心。則不可一日容於覆載之間者必矣。今者殿下廢慈殿幽于西宮。三綱絶矣。人道滅矣。臣不勝痛哭流涕之至。曾謂千古所無之事。而乃見於今日哉。嗚呼。臣竊以爲天下無不是底父母。春秋亦無讎母之義。父雖不慈。子不可以不孝。是以昔𥌒瞍日以殺舜爲事。舜克諧以孝。不格于姦。况今慈殿無以𥌒瞍之事爲事。而殿下不以大舜之心爲心。有此敗倫之擧。不但爲大舜之罪人。抑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也。大學曰修身而齊家。齊家而治國。不修其身而能齊其家者。未之有也。不齊其家而能治其國者。亦未之有也。今殿下罔念天顯。不修其身。旣斁彜倫。不齊其家。身不修家不齊則國隨而亡。能望其治乎。臣窃念我殿下以孝爲治之日。遺親之念。必不萌於心。而惟彼賊臣輩陰懷叵測之計。蠱惑聖衷。釀成癸丑獄事。而八歲大君。指爲逆魁。江都之慘。使殿下已絶兄弟之義。益肆㐫謀。又倡是議。西宮之事。使殿下且賊母子之恩。一國臣民凡有血氣者。孰不痛此輩之㐫。憫殿下之惑。而至以忠言極諫爲不可。竄逐邊遠而終不回悟。臣窃恐賊臣輩不特使殿下陷於無倫之地而已。將至於無所不爲也。噫若使殿下竟廢慈殿。則後之太史書之曰某時有某王廢某妃云爾。則殿下爲何如主也。又曰某時有某王行某事而臣不敢諫云爾。則其臣亦爲何如臣耶。臣愚衷所激。不能自已。上不畏雷霆之威。下不顧羣㐫之嫉。獨立抗言。已至不諱。伏願殿下雖殺臣之身。幸察臣之言。大覺旣往之非。亟正賊臣欺君亂倫之罪。庶保聖明母子至情之間。效大舜烝烝之孝。而回㤪爲慈。使我祖宗禮義之邦。毋至於無母之國。則宗社幸甚。國家幸甚。臣以草芥賤士。獨此進言。固知言發禍隨。然寧得罪於殿下。而不欲得罪於人倫。寧得罪於今日。而不欲得罪於後世也。臣不勝激切隕越之至。謹冐死以聞。

倡義檄萬曆丁酉。倭奴再冦。時忘憂堂郭公以防禦使守昌寧火旺山城。先生馳檄書倡義旅入城中。同其軍事。

编辑

誓心討賊虜。方恢灑耻之圖。聚徒合義兵。敢伸勤王之志。向轅門而抗慨。飛羽書而傳情。試看今日之域中。殊非曩時之宇內。列壁瓦解。天險無賴於金湯。賊勢風騰。生靈盡蹈於鋒刃。腥塵逼於五廟。靡托十一宗英靈。血雨迷於八方。板盪二百年文物。衣冠士族。擧皆鼠竄鳥奔。婦女嬰孩。便作塗炭魚肉。元戎失三京之固。社稷同九卵之危。關西之路二千。何處九重聖主。嶺南之郡七十。未聞一箇男兒。仗釰全出師。誰是武侯之權力。與賊願俱死。嗟無汾陽之精忠。幸賴皇朝之赫威。縱回奉天之駕。尙看島夷之馳突。奈潰相州之兵。何幸郭氏將軍。獨保火山孤堞。馳文聚多士。斬木爲兵。揮涕誓孤軍。忘身殉國。小而敵大。可以隻手而扶天。戰則必勝。何難一擧而殲醜。爲此時而計事。舍斯人而其誰。謀猷廣詢。端合决起而幷勢。節制有主。詎緩投袂而從軍。奈何忘國家之危亡。投山谷而縮伏。以蜒子遺君父。是可忍乎。俾龍顔憂宗祊。誠可痛也。恩皆沾於養育。安能避死偸生。忠實根於秉彜。罔間食肉羹藿。咨爾吾黨之士。豈無忠義之人。如某亂離孤蹤。喪敗餘喘。始回故土。感城郭之已非。苟存人間。痛怙恃之俱失。親喪未葬。方切返櫬之情。國勢將危。不禁憂時之淚。軍旅之事未學。縱乏六鞱之奇。敵愾之誠猶存。敢出萬死之計。肆將共難之義。庸伸同聲之忱。惟我鄰邑士民鄕黨父老。有此心同有是憤。烏可已乎。復君讎且復私仇。此其時矣。睠玆山城之險固。宲是賊路之要衝。衆心成城。能禦利兵堅甲。主將制勝。不患軍小力孤。一髮邯鄲。能解益圍之勢。三坂晉壁。終保沉竈之危。扶顚宲由於精誠。勝敗不在於多寡。在安危存亡之日。寧不同心。惟臣子忠義之忱。宜効一死。三寸舌歃馬血。共指大海高山。七尺軀輕鴻毛。奚憚赴湯蹈火。志士報國。可期舊都之掃淸。俊傑匡時。不作新亭之對泣。敢此敷心腹而忠告。惟願出氣力而先登。

鄕䂓序

编辑

今之留鄕所。卽古之鄕大夫也。孝悌忠信。人之大本。而鄕黨實其所行之地。故設爲鄕所。導之德行。糾之不欒。使爲士者。修於家著於鄕而賓興於國。嗚呼。古者爲鄕之意。其亦重矣。吾鄕雖僻在南陲。而素稱文獻之邦。儒先繼出。羽儀王朝。觀感薰陶。鄕俗淑美。頃年以來。遺風以遠。鄕習漸訛。至於壬辰兵燹。禮樂文物。堙沒蕩盡。思古傷今。寧不悲歎。自是以後。賦役日煩。時事日變。爲鄕所者。奔走於差令。汲汲於應供。而身且不保。何暇勵風俗復古義哉。然而交泰之運。無往不復。秉彜之天。千載同日。可不酌古今之宜而修正舊憲耶。是用僉議。條列于右。以爲勸懲之具。惟我後進之君子。盍相勉之。皇明萬曆癸卯春三月日。

鄕案重修序

编辑

鄕案之作。所以記鄕人姓諱。而鄕人至衆。旣不可以備載而盡記也。則就其中不能無取舍入錄之䂓。此列邑之通行。而吾嶺之尤所致意者也。密之爲邑。雖處最下。而魁偉卓犖之才。往往生於中。昔時文獻有足稱者。出入於鄕堂。登名於鄕案者。皆是衣冠之人。文學之士。人材之盛。俗尙之美。盖甞冠絶乎南州矣。不幸龍蛇之變。一境糜爛。覆家殄宗者。什居八九。况所謂鄕案者。孰守而孰傳之耶。先輩遺躅。無所尋逐。俛仰之間。誠使人感慨不歇。繼之以灑泣也。今吾儕若干人。艱關鎖尾。幸得不死於干戈搶攘之日。生還故土。滿目蕭然。徘徊愴怳。孰不無遼鶴之悲也哉。厥今亂定已久。澤鴻還集。鄕間大小事。稍稍復舊日模樣。而獨於鄕射古風。尙廢而勿之克擧。豈非吾鄕之大欠典耶。玆敢各記所聞。修正舊案。嘉靖以前則尤彬彬盛矣。而世代寢遠。傳說冞疑。只取其聞人韻士而錄之。至於嘉靖以後。未及目覩。則能耳之矣。當時鄕員。可屈指以數。今其所錄。不爲不多。而後生記聞。猶未纖悉註錄。不免有詳略之殊。吾儕此擧。僭猥則極矣。苟爲能繼是而增修潤色。以圖永久。則庶不負先輩立䂓之本意云爾。

時天啓甲子夏五月日重修。

世系事實序

编辑

朴氏之先。盖出於新羅始祖赫居世。先是朝鮮遺民。分居東海濱爲六村。而無君長。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六村長俱會於閼川上。高墟村長蘇伐公。望見楊山麓蘿井傍林間有異氣。且有白馬跪拜狀。卽觀之。馬忽不見。有一大卵。剖得嬰兒。形儀端美。浴於東川。身生光彩。鳥獸率舞。六部人以其生神異收養之。及年十三。岐嶷夙成。立爲君。赫居世。鄕言王也。號居西干。亦方言尊長之稱。其卽位元年。實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辰人謂瓠爲朴。以大卵如瓠。以朴爲姓。王有神德。在位六十一年。立閼英爲妃。初龍見於閼英井。右脇生女。有老嫗養之。以井名名之。及爲妃。能內輔。人稱二聖。或云古有仙桃聖母。本中國帝室之女。名娑蘇。早得神仙之術。來止海東。久而不返。遂爲神。世傳赫居世。乃聖母之所誕也。故中國人讚。有仙桃聖母娠賢肇邦之語。慶州西岳仙桃山。舊有聖母祠。事載三國勝覽。傳說雜出。且涉荒誕。未敢必然。而竊觀古昔帝王之生。或有異於人者。虹繞神母而生伏羲。簡秋呑卵而生契。姜嫄履跡而生棄。龍交大澤而生漢高。以東方言之。檀君降木下。六部長降山上。至如閼智,朱蒙,首露。或生於卵中。或出於櫝裡。其亦此類。而今之金昔李崔裵孫薛皆其後。而其始皆從天而降。得姓端倪。如是奇異。則赫居氏之由天而化。以朴爲姓者。無足恠也。朱子甞謂無人道而生。或者以爲不祥。先儒頗疑之。而張子云天地之始。固未始先有人也。則人固有化而生者矣。盖天地之氣生之也。蘇氏亦曰凡物之異於常物者。其取天地之氣常多。故其生也或異。麒麟之生。異於犬羊。蛟龍之生。異於魚鼈。物固有然者矣。神人之生。有異於人。何足恠哉。斯言得之矣。抑又論之。吾東方僻在海隅矣。意者邃古之初。洪荒朴略。人物未判。天地山川。有意於開濟。毓精鍾靈。化生異人。而首出肇基。啓佑我後人。使靑丘一域。不失爲海外之名邦也歟。羅時朴昔金三姓迭王。而朴氏尤著。其苗裔蔓延四方。稱爲東方之大姓。世傳有八大君分封之說。其所謂八大君。卽密城君,沙伐君,完山君,竹城君,速咸君,江南君,高陽君,月城君。而羅代魯莾。文獻無徵。八大君名字不傳於世。盖未知分封之在於何時。而亦未知爲何王之子也。謹按東史。昔脫解以南解王女壻。因亂命而立。出遣宗戚朴氏。分理州郡。時有州主郡主之號。八大君分封。在是時無疑矣。以是考之則八大君。儒理王之子南解王之孫。赫居世之曾孫。又按東史。昔氏之後。婆娑王以儒理王之第二子立。逸聖王以儒理王之太子立。未知儒理王此八大君之外。又有子歟。婆娑,逸聖。或出於八大君中歟。八家之後。雖有盛衰之不同。皆以世族稱之。其他朴氏皆本新羅。則隆赫之家。指不勝屈。而昔氏無聞焉。天道之不爽。有如是夫。牧隱李文靖公甞云八家之後。密城之朴尤較著。則吾宗之集成。此可想矣。而密城大君之後有郁際於東京中葉而爲三韓壁控都大將軍。大將軍之子瀾爲遼東督捕使。其後二十四世。譜牒失傳。至高麗有諱彦孚。以門下侍中封密城府院君。是爲大將軍之裔明白無疑。李文靖公又謂密城之朴。派流甚繁。然原其本則皆出於大將軍矣。然則吾密之朴。雖以大將軍爲所出之祖。非如郭崇鞱之於汾陽。南唐烈祖之於李峴。而旣失其譜。不得接系。故略叙事實。以密城君彦孚爲中祖而始焉。吾宗失譜。中祖各殊。麗時有彦祥,彦仁,義臣,元中,美陟,鉉良,彦元,光天,翊乙,材葳。俱爲各派中祖,皆於吾中祖彦孚。或爲兄弟或爲子孫或爲同宗。而大抵皆本於大將軍矣。彦孚後有侍中公,大將軍公,兵部尙書公,吏部尙書公,侍中公,忠靖公,文節公。赫世隆顯。國乘可考。而立朝事業輝暎靑史者。文翼公尤著。歷職翰注。蔚有聲望者忠靖公爲最。若夫與圃牧諸賢爲道義之交而文章節義爲一世名公之所推者有如桃隱先生。而其後數三世。或蜚英太學。或歷署憲府。而科第冠冕。代不乏焉。至於學士公學佔畢齋。與寒暄,一蠧爲同門友。而行誼著于鄕。提督公師迂拙齋。與靜庵,慕齋托莫逆交。而文行名於世。連代而皆有朝薦。安國公少從晦齋先生遊。而有隱德善行。鄕黨事以耆德。先府君早登退溪先生門。而有孝友學行。朝薦至於十度。由前言之。桃隱公以上則其科第爵位之隆。名節事業之盛。有不可泯滅者。而歷代滄桑。事蹟無詳。由後言之。進士公以下則其四世儒行之懿。師友從遊之正。亦不可湮沒者。而龍蛇兵燹。家狀放逸。後世之子孫。將何所考而知先代之懿行也哉。壽春永慕以來。每念先府君之遺行恐久而不著。迺叙平日之言行。從遊之師友。遂及於世系。謹依家譜。考忠靖公以下諸宗之支派。略倣歐陽氏之譜例。而桃隱公以上。支派甚繁。然踈遠故略之。進士公以下。雖諸房外裔。情有所不盡。故皆載之。因述各世官爵事實夫人氏族卒葬年壽所可知者。諸房之有名位者。亦附見於所繼祖之下。竊擬陳世德述家風之義。而玆錄之成也。抑有感焉。記曰先祖無美而稱之。誣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言。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故昔朱晦庵,陶淵明皆撰其先世狀行。若吾先進佔畢公亦述先大夫江湖公事蹟。以及其世系。闡敭其先代之幽光。不肖今日之錄。其亦此意。則雖難免汰哉之誚。然其爲先追慕之誠則賢愚固無間矣。觀者恕焉。

崇禎紀元庚辰仲春上澣。子壽春謹誌。

道統源流錄序

编辑

道之大源。盖出於天。自有天地。卽有斯道。太古以前。亦何甞無道。而鴻荒朴略。書契不傳。邃古之初。未得以知已。洎自伏羲氏家圖畫卦。以闡渾淪。神農黃帝相與繼天立極。而宗統之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堯以一言授舜。舜復益之以三言授禹。斯道相傳之妙。於是乎明矣。湯文武三聖更相受授。中天地而爲三綱五常之主。周公又繼而輔相。施諸天下。爲文明之治。盖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實傳伏羲神農黃帝之道。周公歿後。五百年無聖人。一脉眞源。幾乎無傳。天佑生民。降大聖于衰周之季。是爲吾夫子。集成群聖。立天下之大經大法。爲萬世道德之宗主。實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及門之弟七十之徒。莫不聞一貫之旨。而獨見而知之者。惟顔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及曾氏之再傳。而復得夫子之孫子思。子思之再傳則實鄒孟氏。其間上下數千年無二說也。自孟子歿而聖人之道不傳。天下騖於俗學。內則局於章句文詞之習。外則雜於老莊佛家之言。不能自覺。而醉生夢死者幾數千年于玆矣。有宋興。濂溪周子奮起百世之下。不逌師傳。獨得於天。實傳孟氏不傳之緖。河南程氏兩夫子出而親受其旨。又從而光大之。故世之學者。得而依歸。眞儒輩出。斯文洋洋。有若橫渠張氏一變至道。而惟龜山楊氏得一統於二程之門。傳之於豫章羅氏。羅氏又得而傳之於延平李氏。李氏之再傳則尤有大焉。紫陽朱夫子卽其遺言。益明而瑩白之。上而達羣聖之心。下而統百氏而會于一。盖所謂集成諸儒。以明萬世之大經大法。嗣周程之嫡傳。而粹乎洙泗濂洛之淵源者也。至於南軒張氏東萊呂氏。以文公之同志。贊揚吾道。亦有功焉。以此觀之。伏羲神農黃帝之道。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而始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孟而彰明。孔孟之道。至周子而復明。周子之道。至二程而益明。二程之道。至朱子而大明。其視顔曾思孟之傳。若合符節者。豈人之所爲哉。天也。吁。

東方學問淵源錄序

编辑

吾道之東久矣。自仁賢來莅之後。文獻有徵。至東京稱君子之邦。崔文昌北學中國。以文學聞天下。薛弘儒作九經訓義。以敎後進。是爲吾東文學之祖。其後或有奮起迭興者。而皆不過詞章名世之士而止耳。勝國末。李文靖遊學中原。得聞濂洛關閩之學。吾東之士。始知詞章之外。有性理之說焉。於是以興起斯文爲己任者。不無其人。至於文章道德。粹然一出於正。如靑天白日者。惟鄭文忠一人而已。自文忠倡明之後。在當日見而知之者。亦不爲小。皆未免詞章。而入國朝。獨金文簡聞而知之。金文敬,鄭文獻皆師承而光大之。趙文正,李文元。亦相繼而彰明之。至李文純。集四賢之成。爲東方之考亭。吾東之學問淵源。大抵如此。略記梗槩。以俟後之君子。

讀書指南學問類解序

编辑

吁。天下之學裂久矣。况吾東遐荒之國乎。昔賢遠矣。遺敎熄矣。士失趨向。義理莫辨。擧一世而貿貿焉。此無他。雖有志學之士。皆以尙文詞釣名利爲業。徒䂓䂓於尋章之上。只屑屑於摘句之末。全昧讀書之有其法。不知學問之爲何事。至使聖賢詔後之書。終歸於空言而未有所矜式焉。寧不惜哉。不敏於斯學。不敢妄義。而窃懼夫學廢之至此。每讀聖經賢傳。摭其要語。首自小學。次之以四書六經。繼之以史記。終之以卞異端。集爲一編。名之曰讀書指南。又撮經書中先聖道學格言。作爲大文。復聚諸儒之說而註解之。目之曰學問類解。以備閒中觀省之要。固難免汰哉之誚。然初學之士或有以取覽而講究焉。則其於窮理致知之方。亦不無小助云爾。皇明崇禎後六年春。菊潭老翁書。

自評

编辑

菊潭翁。朴壽春景老者也。本密陽人。世居府北甘川上鈒浦里。海冦亂後。移居府北南山下。開三逕鑿方塘。結廬臨塘。自號曰菊潭。翁才下也質魯也。而每自守欲寡過於身而不能。言不掩其行。行不踐其言。徒嘐嘐然慕古之人。篤好古人書。久而不怠。常戒之于心曰言行。君子之樞機也。一動一靜。榮辱隨至。此君子之所以戒謹忽者也。翁惟是之懼焉。多言必戒。安樂必戒。不好世俗之文。嗜讀古人之書。探析義理之分。尋推古人之緖。翁之讀書。果非好讀書也。盖勉其所不及者也。然卒無所得。嗜好如一日。於文可謂勤且深。於心亦可謂幾入乎持措之域。而其視古之人。猶不可及焉。噫古之人。何可及也。翁平生命途險𡾟。齒才弱冠。丁萬曆龍蛇之亂。扶老携幼。避冦靑鳧。于時兵革而飢饉。飢饉而疫癘。一行遘癘。考妣不興。昆季姊妹相繼淪沒。惟余不肖。染而得甦。堇延危命。十載風塵。孑孑靡托。干戈稍定。負櫬返葬於豐縣之北最頂之麓。不肖之至願畢矣。遂占玆丘而居之。盖先塋在近故也。嗟乎。翁楚氛當年。幼孤失學。未聞箴䂓之訓。安知履道之方。特穹壤間一窮人也。志存幽閒。誅茅闢窩。蒔菊於東籬下。以翫凌霜之節。種藕於小池中。以賞君子之風。揭此堂名。良以是也。至若衡門日晏。蘿逕風淸。盤桓泉石。優遊消遣。親我者溪禽。伴我者山花。念斷名利之塲。興甘雲山之樂。觀壺中日月之升沉。以推陰陽消長之理。見源頭活水之潑潑。以求一理不息之妙。良朋華至則詩酒以相酬。村老踵門則野談以接之。此翁之靜趣也。且夫幽居物色。各獻其態。翁於是時吟哦於斯。怡神於斯。不知老之將至。此豈非幽居之所樂乎。雖然翁之樂。不全在於此。而人但知翁之性。癖於林泉。不知翁之樂。寓之幽居風物而得之心。是豈知翁者哉。翁愛此佳景。逍遙自得。仁山智水。盤我靈㙜之上。鳶飛魚躍。是余閒中之弄。而俯視塵寰。世降俗下。古人之道。不可復見於人。而惟可以行之於身而樂之於心。蘊之於德行而施之於言辭者。尙在於書。故托跡丘壑。謝絶人事。蒐獵古聖賢敎人勉人者。窮思畢精。孜孜矹矹。願欲企及。則翁之樂亶不在於幽居佳景。吁翁寄興於幽居風物者。微且微矣。吟得幽居十二詠閒中八吟。自見其志云爾。

時崇禎甲戌。六十三歲翁書。

謹書朱文公白鹿洞學䂓及呂氏鄕約。示生徒文。

编辑

古昔聖賢敎人之道。夫豈偶然也哉。人生氣質之禀。不能相齊。禀其淸者爲賢。禀其濁者爲愚。學而知之則氣無淸濁。皆可至於善而能復性之本。若不學而知之則氣無淸濁。皆不可至於善而未能復性之本。此正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敎。卽近於禽獸者也。聖人有憂之。爰立師敎。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敎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至於十有五歲。則自天子之元子衆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夫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敎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敎導之大小次第節目之詳迺如此者。大抵所敎之本。必自民生日用彜倫而始矣。肆用晦庵朱夫子逮守南康。重刱白鹿洞書院。仍作學䂓。揭示生徒。以爲萬世學者之定式。其曰第一卽五敎之目。其次爲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斯乃學者造道入德修己治人之大方也。人能講習而躬行之。則其於明彜倫懋德業。何有哉。顧此豐山。介在窮峽。俗習頑獰。素昧天叙。不知孝悌之爲何事。禮義之爲何物。曏者藥峰金先生視篆玆州也。倫紀罪犯之人。連出此縣。故公卽賦詩題壁。解龜而去。其爲不美。當如何也。先是藥峰爲密州府使時。倫紀犯罪之人。連出於豐角之縣。先生惻傷。賦詩書諸縣舍壁上。卽爲解龜而去。其詩曰豐山自古俗頑獰。白杖時時及父兄。爲政四年無一事。不如歸去勸春耕。自經龍蛇兵燹之後。尤爲不遜。蚩蚩貿貿。人理都喪。此而不悛。將作何㨾耶。况此一域。迺是迂拙子杖屨之所。則曾比鄭公之鄕。今爲蠻貊之邦。嗟爾縣人。其無愧恧之心乎。我之卜居于此者。非但爲林壑之幽邃。實取拙翁遺馥尙在故也。却來岩谷繼芳塵。非所妄擬。昔賢遺敎。追而闡明。亦又後輩之事。玆與縣中少長。合謀修稧。且以鹿院學䂓呂氏鄕約爲科條。隨旬朔而講課。分淑慝而懲勸。自今以還。縣之人顧名思義。莫違斯䂓。則父子焉有親。君臣焉有義。夫婦焉有別。長幼焉有序。朋友焉有信。而爲學也修身也處事也接物也。各得其要矣。夫人之道。豈有大於此者乎。三代庠序之學。無非明此類。而修齊治平之道。實基於此。此先聖之垂訓。而文公之所以敎人者也。祗奉遺䂓。謹此條列。濫足其韻。以示諸君。諸君其泛視而忽之哉。鄕人父老亦於此䂓之外。復加誘掖。敎訓子弟。使修孝悌忠信之道。入而事其父兄。出而事其長上。篤厚親族。和睦鄕鄰。有無相資。患亂相恤。且擇其子弟之有志於學者。俾之勸勉講說經旨。做成縝密之工夫。豈非今日設稧之意耶。噫晩生斯世。人愧前脩。陽城之善變。仇香之化成。固不敢望也。舜跖之分。只在於毫釐之差。更須僉君念念不怠。孜孜服膺。切問近思。硏奧義於䂓中。操存踐行。推誠敬於心上。不負先師訓迪之旨。庶副老夫揭示之意。則安知夫不有俗成禮讓之風。家尙孝弟之行也哉。惟僉賢勉之勉之。

自警箴

编辑

維人之生。夫豈偶然。母兮爲地。父兮爲天。命之受之。禀賦均焉。氣殊淸濁。性同愚賢。付畀旣重。敢不勉旃。五倫爲次。三綱其先。何以守之。曰禮與仁。操則君子。放則小人。尙德尙力。皆由於我。世之人兮。宜其深戒。今余作箴。警以自䂓。嗚乎小子。曷不念玆。

言行箴

编辑

言何不謹。福之根也。行何不謹。禍之門也。一言一行。榮辱隨之。樞機之說。孰能知之。

琴銘

编辑

琴兮琴。乃良材。長三尺。衆三才。絃五絲。法五行。負異氣。人莫詳。置我膝。豈爲音。曲冷冷。禁吾心。琴兮琴。誰能聞。世雖晩。吾何不奏南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