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潭朴先生文集/卷二
䟽
编辑戊午䟽光海废大妃杀大君。言者皆被谪。先生发忠愤。怀䟽诣阙。时光海命勿捧入䟽章。被斥未得呈彻。作诗发叹。
编辑伏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其有人伦。而人伦之至。莫如父子。父子有亲。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大义也。故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是知自天子至于庶人。如或有无亲之心。则不可一日容于覆载之间者必矣。今者殿下废慈殿幽于西宫。三纲绝矣。人道灭矣。臣不胜痛哭流涕之至。曾谓千古所无之事。而乃见于今日哉。呜呼。臣窃以为天下无不是底父母。春秋亦无仇母之义。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是以昔𥌒瞍日以杀舜为事。舜克谐以孝。不格于奸。况今慈殿无以𥌒瞍之事为事。而殿下不以大舜之心为心。有此败伦之举。不但为大舜之罪人。抑何以有辞于天下后世也。大学曰修身而齐家。齐家而治国。不修其身而能齐其家者。未之有也。不齐其家而能治其国者。亦未之有也。今殿下罔念天显。不修其身。既斁彜伦。不齐其家。身不修家不齐则国随而亡。能望其治乎。臣窃念我殿下以孝为治之日。遗亲之念。必不萌于心。而惟彼贼臣辈阴怀叵测之计。蛊惑圣衷。酿成癸丑狱事。而八岁大君。指为逆魁。江都之惨。使殿下已绝兄弟之义。益肆㐫谋。又倡是议。西宫之事。使殿下且贼母子之恩。一国臣民凡有血气者。孰不痛此辈之㐫。悯殿下之惑。而至以忠言极谏为不可。窜逐边远而终不回悟。臣窃恐贼臣辈不特使殿下陷于无伦之地而已。将至于无所不为也。噫若使殿下竟废慈殿。则后之太史书之曰某时有某王废某妃云尔。则殿下为何如主也。又曰某时有某王行某事而臣不敢谏云尔。则其臣亦为何如臣耶。臣愚衷所激。不能自已。上不畏雷霆之威。下不顾群㐫之嫉。独立抗言。已至不讳。伏愿殿下虽杀臣之身。幸察臣之言。大觉既往之非。亟正贼臣欺君乱伦之罪。庶保圣明母子至情之间。效大舜烝烝之孝。而回㤪为慈。使我祖宗礼义之邦。毋至于无母之国。则宗社幸甚。国家幸甚。臣以草芥贱士。独此进言。固知言发祸随。然宁得罪于殿下。而不欲得罪于人伦。宁得罪于今日。而不欲得罪于后世也。臣不胜激切陨越之至。谨冒死以闻。
檄
编辑倡义檄万历丁酉。倭奴再冦。时忘忧堂郭公以防御使守昌宁火旺山城。先生驰檄书倡义旅入城中。同其军事。
编辑誓心讨贼虏。方恢洒耻之图。聚徒合义兵。敢伸勤王之志。向辕门而抗慨。飞羽书而传情。试看今日之域中。殊非曩时之宇内。列壁瓦解。天险无赖于金汤。贼势风腾。生灵尽蹈于锋刃。腥尘逼于五庙。靡托十一宗英灵。血雨迷于八方。板荡二百年文物。衣冠士族。举皆鼠窜鸟奔。妇女婴孩。便作涂炭鱼肉。元戎失三京之固。社稷同九卵之危。关西之路二千。何处九重圣主。岭南之郡七十。未闻一个男儿。仗釰全出师。谁是武侯之权力。与贼愿俱死。嗟无汾阳之精忠。幸赖皇朝之赫威。纵回奉天之驾。尚看岛夷之驰突。奈溃相州之兵。何幸郭氏将军。独保火山孤堞。驰文聚多士。斩木为兵。挥涕誓孤军。忘身殉国。小而敌大。可以只手而扶天。战则必胜。何难一举而歼丑。为此时而计事。舍斯人而其谁。谋猷广询。端合决起而幷势。节制有主。讵缓投袂而从军。奈何忘国家之危亡。投山谷而缩伏。以蜒子遗君父。是可忍乎。俾龙颜忧宗祊。诚可痛也。恩皆沾于养育。安能避死偸生。忠实根于秉彜。罔间食肉羹藿。咨尔吾党之士。岂无忠义之人。如某乱离孤踪。丧败馀喘。始回故土。感城郭之已非。苟存人间。痛怙恃之俱失。亲丧未葬。方切返榇之情。国势将危。不禁忧时之泪。军旅之事未学。纵乏六鞱之奇。敌忾之诚犹存。敢出万死之计。肆将共难之义。庸伸同声之忱。惟我邻邑士民乡党父老。有此心同有是愤。乌可已乎。复君仇且复私仇。此其时矣。眷玆山城之险固。宲是贼路之要冲。众心成城。能御利兵坚甲。主将制胜。不患军小力孤。一发邯郸。能解益围之势。三坂晋壁。终保沉灶之危。扶颠宲由于精诚。胜败不在于多寡。在安危存亡之日。宁不同心。惟臣子忠义之忱。宜效一死。三寸舌歃马血。共指大海高山。七尺躯轻鸿毛。奚惮赴汤蹈火。志士报国。可期旧都之扫清。俊杰匡时。不作新亭之对泣。敢此敷心腹而忠告。惟愿出气力而先登。
序
编辑乡䂓序
编辑今之留乡所。即古之乡大夫也。孝悌忠信。人之大本。而乡党实其所行之地。故设为乡所。导之德行。纠之不栾。使为士者。修于家著于乡而宾兴于国。呜呼。古者为乡之意。其亦重矣。吾乡虽僻在南陲。而素称文献之邦。儒先继出。羽仪王朝。观感熏陶。乡俗淑美。顷年以来。遗风以远。乡习渐讹。至于壬辰兵燹。礼乐文物。堙没荡尽。思古伤今。宁不悲叹。自是以后。赋役日烦。时事日变。为乡所者。奔走于差令。汲汲于应供。而身且不保。何暇励风俗复古义哉。然而交泰之运。无往不复。秉彜之天。千载同日。可不酌古今之宜而修正旧宪耶。是用佥议。条列于右。以为劝惩之具。惟我后进之君子。盍相勉之。皇明万历癸卯春三月日。
乡案重修序
编辑乡案之作。所以记乡人姓讳。而乡人至众。既不可以备载而尽记也。则就其中不能无取舍入录之䂓。此列邑之通行。而吾岭之尤所致意者也。密之为邑。虽处最下。而魁伟卓荦之才。往往生于中。昔时文献有足称者。出入于乡堂。登名于乡案者。皆是衣冠之人。文学之士。人材之盛。俗尚之美。盖尝冠绝乎南州矣。不幸龙蛇之变。一境糜烂。覆家殄宗者。什居八九。况所谓乡案者。孰守而孰传之耶。先辈遗躅。无所寻逐。俛仰之间。诚使人感慨不歇。继之以洒泣也。今吾侪若干人。艰关锁尾。幸得不死于干戈抢攘之日。生还故土。满目萧然。徘徊怆恍。孰不无辽鹤之悲也哉。厥今乱定已久。泽鸿还集。乡间大小事。稍稍复旧日模样。而独于乡射古风。尚废而勿之克举。岂非吾乡之大欠典耶。玆敢各记所闻。修正旧案。嘉靖以前则尤彬彬盛矣。而世代寝远。传说冞疑。只取其闻人韵士而录之。至于嘉靖以后。未及目睹。则能耳之矣。当时乡员。可屈指以数。今其所录。不为不多。而后生记闻。犹未纤悉注录。不免有详略之殊。吾侪此举。僭猥则极矣。苟为能继是而增修润色。以图永久。则庶不负先辈立䂓之本意云尔。
时天启甲子夏五月日重修。
世系事实序
编辑朴氏之先。盖出于新罗始祖赫居世。先是朝鲜遗民。分居东海滨为六村。而无君长。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六村长俱会于阏川上。高墟村长苏伐公。望见杨山麓萝井傍林间有异气。且有白马跪拜状。即观之。马忽不见。有一大卵。剖得婴儿。形仪端美。浴于东川。身生光彩。鸟兽率舞。六部人以其生神异收养之。及年十三。岐嶷夙成。立为君。赫居世。乡言王也。号居西干。亦方言尊长之称。其即位元年。实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辰人谓瓠为朴。以大卵如瓠。以朴为姓。王有神德。在位六十一年。立阏英为妃。初龙见于阏英井。右胁生女。有老妪养之。以井名名之。及为妃。能内辅。人称二圣。或云古有仙桃圣母。本中国帝室之女。名娑苏。早得神仙之术。来止海东。久而不返。遂为神。世传赫居世。乃圣母之所诞也。故中国人赞。有仙桃圣母娠贤肇邦之语。庆州西岳仙桃山。旧有圣母祠。事载三国胜览。传说杂出。且涉荒诞。未敢必然。而窃观古昔帝王之生。或有异于人者。虹绕神母而生伏羲。简秋呑卵而生契。姜嫄履迹而生弃。龙交大泽而生汉高。以东方言之。檀君降木下。六部长降山上。至如阏智,朱蒙,首露。或生于卵中。或出于椟里。其亦此类。而今之金昔李崔裵孙薛皆其后。而其始皆从天而降。得姓端倪。如是奇异。则赫居氏之由天而化。以朴为姓者。无足怪也。朱子尝谓无人道而生。或者以为不祥。先儒颇疑之。而张子云天地之始。固未始先有人也。则人固有化而生者矣。盖天地之气生之也。苏氏亦曰凡物之异于常物者。其取天地之气常多。故其生也或异。麒麟之生。异于犬羊。蛟龙之生。异于鱼鳖。物固有然者矣。神人之生。有异于人。何足怪哉。斯言得之矣。抑又论之。吾东方僻在海隅矣。意者邃古之初。洪荒朴略。人物未判。天地山川。有意于开济。毓精钟灵。化生异人。而首出肇基。启佑我后人。使青丘一域。不失为海外之名邦也欤。罗时朴昔金三姓迭王。而朴氏尤著。其苗裔蔓延四方。称为东方之大姓。世传有八大君分封之说。其所谓八大君。即密城君,沙伐君,完山君,竹城君,速咸君,江南君,高阳君,月城君。而罗代鲁莾。文献无征。八大君名字不传于世。盖未知分封之在于何时。而亦未知为何王之子也。谨按东史。昔脱解以南解王女婿。因乱命而立。出遣宗戚朴氏。分理州郡。时有州主郡主之号。八大君分封。在是时无疑矣。以是考之则八大君。儒理王之子南解王之孙。赫居世之曾孙。又按东史。昔氏之后。婆娑王以儒理王之第二子立。逸圣王以儒理王之太子立。未知儒理王此八大君之外。又有子欤。婆娑,逸圣。或出于八大君中欤。八家之后。虽有盛衰之不同。皆以世族称之。其他朴氏皆本新罗。则隆赫之家。指不胜屈。而昔氏无闻焉。天道之不爽。有如是夫。牧隐李文靖公尝云八家之后。密城之朴尤较著。则吾宗之集成。此可想矣。而密城大君之后有郁际于东京中叶而为三韩壁控都大将军。大将军之子澜为辽东督捕使。其后二十四世。谱牒失传。至高丽有讳彦孚。以门下侍中封密城府院君。是为大将军之裔明白无疑。李文靖公又谓密城之朴。派流甚繁。然原其本则皆出于大将军矣。然则吾密之朴。虽以大将军为所出之祖。非如郭崇鞱之于汾阳。南唐烈祖之于李岘。而既失其谱。不得接系。故略叙事实。以密城君彦孚为中祖而始焉。吾宗失谱。中祖各殊。丽时有彦祥,彦仁,义臣,元中,美陟,铉良,彦元,光天,翊乙,材葳。俱为各派中祖,皆于吾中祖彦孚。或为兄弟或为子孙或为同宗。而大抵皆本于大将军矣。彦孚后有侍中公,大将军公,兵部尚书公,吏部尚书公,侍中公,忠靖公,文节公。赫世隆显。国乘可考。而立朝事业辉暎青史者。文翼公尤著。历职翰注。蔚有声望者忠靖公为最。若夫与圃牧诸贤为道义之交而文章节义为一世名公之所推者有如桃隐先生。而其后数三世。或蜚英太学。或历署宪府。而科第冠冕。代不乏焉。至于学士公学占毕斋。与寒暄,一蠧为同门友。而行谊著于乡。提督公师迂拙斋。与静庵,慕斋托莫逆交。而文行名于世。连代而皆有朝荐。安国公少从晦斋先生游。而有隐德善行。乡党事以耆德。先府君早登退溪先生门。而有孝友学行。朝荐至于十度。由前言之。桃隐公以上则其科第爵位之隆。名节事业之盛。有不可泯灭者。而历代沧桑。事迹无详。由后言之。进士公以下则其四世儒行之懿。师友从游之正。亦不可湮没者。而龙蛇兵燹。家状放逸。后世之子孙。将何所考而知先代之懿行也哉。寿春永慕以来。每念先府君之遗行恐久而不著。迺叙平日之言行。从游之师友。遂及于世系。谨依家谱。考忠靖公以下诸宗之支派。略仿欧阳氏之谱例。而桃隐公以上。支派甚繁。然踈远故略之。进士公以下。虽诸房外裔。情有所不尽。故皆载之。因述各世官爵事实夫人氏族卒葬年寿所可知者。诸房之有名位者。亦附见于所继祖之下。窃拟陈世德述家风之义。而玆录之成也。抑有感焉。记曰先祖无美而称之。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言。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故昔朱晦庵,陶渊明皆撰其先世状行。若吾先进占毕公亦述先大夫江湖公事迹。以及其世系。阐敭其先代之幽光。不肖今日之录。其亦此意。则虽难免汰哉之诮。然其为先追慕之诚则贤愚固无间矣。观者恕焉。
崇祯纪元庚辰仲春上澣。子寿春谨志。
道统源流录序
编辑道之大源。盖出于天。自有天地。即有斯道。太古以前。亦何尝无道。而鸿荒朴略。书契不传。邃古之初。未得以知已。洎自伏羲氏家图画卦。以阐浑沦。神农黄帝相与继天立极。而宗统之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尧以一言授舜。舜复益之以三言授禹。斯道相传之妙。于是乎明矣。汤文武三圣更相受授。中天地而为三纲五常之主。周公又继而辅相。施诸天下。为文明之治。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传伏羲神农黄帝之道。周公殁后。五百年无圣人。一脉真源。几乎无传。天佑生民。降大圣于衰周之季。是为吾夫子。集成群圣。立天下之大经大法。为万世道德之宗主。实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及门之弟七十之徒。莫不闻一贯之旨。而独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子思之再传则实邹孟氏。其间上下数千年无二说也。自孟子殁而圣人之道不传。天下骛于俗学。内则局于章句文词之习。外则杂于老庄佛家之言。不能自觉。而醉生梦死者几数千年于玆矣。有宋兴。濂溪周子奋起百世之下。不逌师传。独得于天。实传孟氏不传之緖。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亲受其旨。又从而光大之。故世之学者。得而依归。真儒辈出。斯文洋洋。有若横渠张氏一变至道。而惟龟山杨氏得一统于二程之门。传之于豫章罗氏。罗氏又得而传之于延平李氏。李氏之再传则尤有大焉。紫阳朱夫子即其遗言。益明而莹白之。上而达群圣之心。下而统百氏而会于一。盖所谓集成诸儒。以明万世之大经大法。嗣周程之嫡传。而粹乎洙泗濂洛之渊源者也。至于南轩张氏东莱吕氏。以文公之同志。赞扬吾道。亦有功焉。以此观之。伏羲神农黄帝之道。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始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至孔孟而彰明。孔孟之道。至周子而复明。周子之道。至二程而益明。二程之道。至朱子而大明。其视颜曾思孟之传。若合符节者。岂人之所为哉。天也。吁。
东方学问渊源录序
编辑吾道之东久矣。自仁贤来莅之后。文献有征。至东京称君子之邦。崔文昌北学中国。以文学闻天下。薛弘儒作九经训义。以教后进。是为吾东文学之祖。其后或有奋起迭兴者。而皆不过词章名世之士而止耳。胜国末。李文靖游学中原。得闻濂洛关闽之学。吾东之士。始知词章之外。有性理之说焉。于是以兴起斯文为己任者。不无其人。至于文章道德。粹然一出于正。如青天白日者。惟郑文忠一人而已。自文忠倡明之后。在当日见而知之者。亦不为小。皆未免词章。而入国朝。独金文简闻而知之。金文敬,郑文献皆师承而光大之。赵文正,李文元。亦相继而彰明之。至李文纯。集四贤之成。为东方之考亭。吾东之学问渊源。大抵如此。略记梗槩。以俟后之君子。
读书指南学问类解序
编辑吁。天下之学裂久矣。况吾东遐荒之国乎。昔贤远矣。遗教熄矣。士失趋向。义理莫辨。举一世而贸贸焉。此无他。虽有志学之士。皆以尚文词钓名利为业。徒䂓䂓于寻章之上。只屑屑于摘句之末。全昧读书之有其法。不知学问之为何事。至使圣贤诏后之书。终归于空言而未有所矜式焉。宁不惜哉。不敏于斯学。不敢妄义。而窃惧夫学废之至此。每读圣经贤传。摭其要语。首自小学。次之以四书六经。继之以史记。终之以卞异端。集为一编。名之曰读书指南。又撮经书中先圣道学格言。作为大文。复聚诸儒之说而注解之。目之曰学问类解。以备闲中观省之要。固难免汰哉之诮。然初学之士或有以取览而讲究焉。则其于穷理致知之方。亦不无小助云尔。皇明崇祯后六年春。菊潭老翁书。
文
编辑自评
编辑菊潭翁。朴寿春景老者也。本密阳人。世居府北甘川上钑浦里。海冦乱后。移居府北南山下。开三迳凿方塘。结庐临塘。自号曰菊潭。翁才下也质鲁也。而每自守欲寡过于身而不能。言不掩其行。行不践其言。徒嘐嘐然慕古之人。笃好古人书。久而不怠。常戒之于心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也。一动一静。荣辱随至。此君子之所以戒谨忽者也。翁惟是之惧焉。多言必戒。安乐必戒。不好世俗之文。嗜读古人之书。探析义理之分。寻推古人之緖。翁之读书。果非好读书也。盖勉其所不及者也。然卒无所得。嗜好如一日。于文可谓勤且深。于心亦可谓几入乎持措之域。而其视古之人。犹不可及焉。噫古之人。何可及也。翁平生命途险𡾟。齿才弱冠。丁万历龙蛇之乱。扶老携幼。避冦青凫。于时兵革而饥馑。饥馑而疫疠。一行遘疠。考妣不兴。昆季姊妹相继沦没。惟余不肖。染而得甦。堇延危命。十载风尘。孑孑靡托。干戈稍定。负榇返葬于丰县之北最顶之麓。不肖之至愿毕矣。遂占玆丘而居之。盖先茔在近故也。嗟乎。翁楚氛当年。幼孤失学。未闻箴䂓之训。安知履道之方。特穹壤间一穷人也。志存幽闲。诛茅辟窝。莳菊于东篱下。以翫凌霜之节。种藕于小池中。以赏君子之风。揭此堂名。良以是也。至若衡门日晏。萝迳风清。盘桓泉石。优游消遣。亲我者溪禽。伴我者山花。念断名利之场。兴甘云山之乐。观壶中日月之升沉。以推阴阳消长之理。见源头活水之泼泼。以求一理不息之妙。良朋华至则诗酒以相酬。村老踵门则野谈以接之。此翁之静趣也。且夫幽居物色。各献其态。翁于是时吟哦于斯。怡神于斯。不知老之将至。此岂非幽居之所乐乎。虽然翁之乐。不全在于此。而人但知翁之性。癖于林泉。不知翁之乐。寓之幽居风物而得之心。是岂知翁者哉。翁爱此佳景。逍遥自得。仁山智水。盘我灵㙜之上。鸢飞鱼跃。是余闲中之弄。而俯视尘寰。世降俗下。古人之道。不可复见于人。而惟可以行之于身而乐之于心。蕴之于德行而施之于言辞者。尚在于书。故托迹丘壑。谢绝人事。蒐猎古圣贤教人勉人者。穷思毕精。孜孜矹矹。愿欲企及。则翁之乐亶不在于幽居佳景。吁翁寄兴于幽居风物者。微且微矣。吟得幽居十二咏闲中八吟。自见其志云尔。
时崇祯甲戌。六十三岁翁书。
谨书朱文公白鹿洞学䂓及吕氏乡约。示生徒文。
编辑古昔圣贤教人之道。夫岂偶然也哉。人生气质之禀。不能相齐。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能复性之本。若不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不可至于善而未能复性之本。此正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即近于禽兽者也。圣人有忧之。爰立师教。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至于十有五岁。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夫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其教导之大小次第节目之详迺如此者。大抵所教之本。必自民生日用彜伦而始矣。肆用晦庵朱夫子逮守南康。重刱白鹿洞书院。仍作学䂓。揭示生徒。以为万世学者之定式。其曰第一即五教之目。其次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斯乃学者造道入德修己治人之大方也。人能讲习而躬行之。则其于明彜伦懋德业。何有哉。顾此丰山。介在穷峡。俗习顽狞。素昧天叙。不知孝悌之为何事。礼义之为何物。曏者药峰金先生视篆玆州也。伦纪罪犯之人。连出此县。故公即赋诗题壁。解龟而去。其为不美。当如何也。〈先是药峰为密州府使时。伦纪犯罪之人。连出于丰角之县。先生恻伤。赋诗书诸县舍壁上。即为解龟而去。其诗曰丰山自古俗顽狞。白杖时时及父兄。为政四年无一事。不如归去劝春耕。〉自经龙蛇兵燹之后。尤为不逊。蚩蚩贸贸。人理都丧。此而不悛。将作何㨾耶。况此一域。迺是迂拙子杖屦之所。则曾比郑公之乡。今为蛮貊之邦。嗟尔县人。其无愧恧之心乎。我之卜居于此者。非但为林壑之幽邃。实取拙翁遗馥尚在故也。却来岩谷继芳尘。非所妄拟。昔贤遗教。追而阐明。亦又后辈之事。玆与县中少长。合谋修稧。且以鹿院学䂓吕氏乡约为科条。随旬朔而讲课。分淑慝而惩劝。自今以还。县之人顾名思义。莫违斯䂓。则父子焉有亲。君臣焉有义。夫妇焉有别。长幼焉有序。朋友焉有信。而为学也修身也处事也接物也。各得其要矣。夫人之道。岂有大于此者乎。三代庠序之学。无非明此类。而修齐治平之道。实基于此。此先圣之垂训。而文公之所以教人者也。祗奉遗䂓。谨此条列。滥足其韵。以示诸君。诸君其泛视而忽之哉。乡人父老亦于此䂓之外。复加诱掖。教训子弟。使修孝悌忠信之道。入而事其父兄。出而事其长上。笃厚亲族。和睦乡邻。有无相资。患乱相恤。且择其子弟之有志于学者。俾之劝勉讲说经旨。做成缜密之工夫。岂非今日设稧之意耶。噫晩生斯世。人愧前修。阳城之善变。仇香之化成。固不敢望也。舜跖之分。只在于毫厘之差。更须佥君念念不怠。孜孜服膺。切问近思。硏奥义于䂓中。操存践行。推诚敬于心上。不负先师训迪之旨。庶副老夫揭示之意。则安知夫不有俗成礼让之风。家尚孝弟之行也哉。惟佥贤勉之勉之。
箴
编辑自警箴
编辑维人之生。夫岂偶然。母兮为地。父兮为天。命之受之。禀赋均焉。气殊清浊。性同愚贤。付畀既重。敢不勉旃。五伦为次。三纲其先。何以守之。曰礼与仁。操则君子。放则小人。尚德尚力。皆由于我。世之人兮。宜其深戒。今余作箴。警以自䂓。呜乎小子。曷不念玆。
言行箴
编辑言何不谨。福之根也。行何不谨。祸之门也。一言一行。荣辱随之。枢机之说。孰能知之。
铭
编辑琴铭
编辑琴兮琴。乃良材。长三尺。众三才。弦五丝。法五行。负异气。人莫详。置我膝。岂为音。曲冷冷。禁吾心。琴兮琴。谁能闻。世虽晩。吾何不奏南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