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萬曆雲南通志
卷三 地理志第一之三
卷四 

雲南通志卷之三

地理志第一之三 编辑

楚雄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戰國時屬楚,爲滇國地。漢屬益州郡。晉咸康中,置安州,尋罷入寧州,遂爲雜蠻耕牧之地。爨酋築城居之,名威楚,又名硪碌。唐貞觀末,諸蠻內附,置傍、望、求、立、覽五州。天寶末,南詔蒙氏置銀生節度。宋時,段氏以銀生屬姚州,號爲當筋𧸘,後改白鹿部,又改威楚郡。元憲宗八年,置威楚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爲威楚路,後置威楚開南等路宣撫司。皇明洪武十五年,改置楚雄府。領州二、縣五。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合梁於雍
戰國 楚地
益州郡
安州 硪碌、路賧、南澗、慮初
寧州 摩芻、欠舍
髳州、傍州、望州、求州、丘州、覽州
蒙氏據 銀生節度 安州、威楚縣、路賧縣、石鼓縣
段氏據
姚州 當筋𧸘
白鹿部
威楚郡
高氏據
威楚萬戶府 威楚千戶、路賧千戶、年州千戶、𥔲嘉千戶、摩芻千戶、欠舍千戶、石鼓千戶
威楚路 威州、富民縣、淨樂縣、南安州、廣通縣、定遠州、南寧縣、鎭南州、定邊縣、石鼓縣、𥔲嘉縣
宣撫司
皇明 雲南布政司 楚雄府 楚雄縣、廣通縣、定遠縣、定邊縣、𥔲嘉縣、南安州、鎭南州

〔屬州縣沿革〕 编辑

楚雄縣附郭

  • 蒙氏爲安州威楚縣,後爲爨蠻所據。
  • 段氏屬姚州。
  • 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置威州,仍立富民、淨樂二縣,尋降爲威楚縣,省二縣入焉。
  • 皇明改爲楚雄縣。

廣通縣

  • 初古路賧地,後沒於蠻,南詔立爲路賧縣。
  • 初置路賧千戶所,至元中改廣通縣,隸南安州。
  • 皇明改屬府。

定遠縣

  • 爲越雋郡地。
  • 置西濮州,貞觀中改髳州,後沒於蠻,爨酋築新城曰耐籠。
  • 時地屬大理段氏。
  • 初置牟州千戶,至元中改定遠州,仍立南寧縣,尋改州爲縣,省南寧入焉。
  • 皇明因之。

定邊縣

  • 時爲濮落蠻所居,地曰南澗。
  • 時爲大理舊治所。
  • 於南澗置定邊縣,隸鎭南州。至元中,省入州。
  • 皇明復置縣,改屬府。

𥔲嘉縣

  • 本夷獠所居,地曰盧初。
  • 五代爲段思平所據,屬景東蠻部。
  • 紹興二十三年,蒙古忽必烈兵出麓關,滅段氏,赦段智興,封爲摩訶羅,於黑初山下設寨自守。時有大星隕於山巓,化爲黑石,人咸異之,遂名𥔲嘉。
  • 至元間,改寨爲𥔲嘉千戶所,後改爲縣,屬威楚路。
  • 皇明因之。

南安州

  • 爲黑爨蠻所居地,寨名摩芻。
  • 爲高氏所據。
  • 所置摩芻千戶,屬威楚萬戶。至元中,改南安州,領廣通縣。
  • 皇明因之,而以縣隸府。

鎭南州

  • 爲濮落所居,州名欠舍,中有域曰雞和。
  • 時蒙氏置石鼓縣,又於沙郤地置俗富郡,卽今州治。
  • 時屬大理段元。
  • 初置欠舍千戶、石鼓百戶。至元中,改欠舍千戶爲鎭南州,及置石鼓、定邊二縣,後省二縣入州。
  • 皇明復置定邊縣,隸府,而州仍舊。

疆域 编辑

〔東〕二百里至雲南府祿豐縣界,〔南〕二百八十里至沅江軍民府界,〔西〕三百八十里至景東府界,〔北〕一百九十里至姚安軍民府界。楚雄縣附郭編里十,府東七十里爲廣通縣編里四,東南五十里爲南安州編里五,南四百五十里爲𥔲嘉縣編里一,西三百二十里爲定邊縣編里五,西北七十里爲鎭南州編里四,一百二十里爲定遠縣編里五。自府治東四百二十里至布政司,七千五百七十里至應天府,一萬一千二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四山環拱,兩澗縈迴,高城深池,有隘可守,控制硪碌、摩芻、目直諸夷。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薇溪山。在府城西三十里,高可千仞,峯巒百餘,溪箐如之。每溪皆有泉水,分流三十里,合流入於臥龍江。其溪箐有興雲雨之靈。

〔衆山〕 编辑

  • 鳴鳳山。在府治西,相傳蒙氏景莊時曾有鳳鳴於此,故名。山下有石,石有巨人跡,長二尺餘,土人以爲神異。
  • 慈鳥山。在府治東,城跨其上。
  • 紫溪山。在薇溪山右,時有隱者居之。
  • 鴈塔山。在府城南,卽古金礦山,風氣明秀,爲郡學案山。
  • 峩㟤山。在府西,形如屛,高八尺餘,郡之得名本此。
  • 和茶山。在廣通縣南一十五里,東有阿納香山,二山相連,高聳峭拔,延亘二百餘里。
  • 阿陋雄山。在縣東北一十五里,高踰千仞,有泉出山西爲羅申河,出山南爲阿陋河。
  • 九盤山。在縣東,迴旋險峻,道路九盤,立關其中。
  • 回蹬山。在縣西十八里,相傳蒙氏閣羅鳳侵雲南柘東城,至此天昏,大雷雨,其佐勸之囘,因名。
  • 凋林山。在縣東北十餘里,聳插雲漢,登之則祿豐、定遠一覽在目,土人以爲楚雄諸山之長。
  • 營盤山。在縣西二里,昔武侯征孟獲,駐兵於此,故名。
  • 馬鞍山。在縣南五里許,狀若馬鞍,故名。
  • 東山。在縣東,勢若魚躍,龍門縣以此爲景。
  • 高登山。在縣東三里,元時有鹽井,建鹽司於此,又名鹽蒼山,今廢。
  • 鶴翥山。在縣東北十里,形高大如鶴,環遶縣治,交會於大河,接壤於武定,崇林深澗,椎牧樹藝,居民便之。
  • 蟠龍山。在縣東北十里許,蜿蜒盤曲,龍泉甘冽,四時不竭。
  • 鳳山。在縣西一里,形如飛鳳,陰雨初霽時,或有仙羊出沒于上。
  • 翠屛山。在縣西四十里,形如屛蔽縣上。
  • 臥象山。有二:一在縣羅苴村東南,獅、象二山拱峙,山麓出銀礦;一在𥔲嘉縣東,形如象臥,元時設千戶所其上,故址尙存。
  • 赤土山。在定遠縣西二十里,山多赤石,林木幽翳,延亘二百餘里,其東有泉,下流爲零川。
  • 會基山。在縣南四十里,高可三千仞,連亘數百里,有五十餘峯,羣山之脈皆起於此,上有會基關。
  • 玉璧山。在縣東六十里,高可千仞,望之色如玉壁。東有鳳羽山,南有易者山,北有絕頂峯,綿丹岩壁立,高出羣山之表。
  • 自久山。在縣紫旬鄕,方廣四十里。國初土酋自久據山爲寨,故名。
  • 獨立山。一名諸葛山,一名破軍山,在縣東六十里。世傳孔明過此異之,掘斷其左右。山畔有井,舊出滷水,今竭。下有白石泉,民資灌漑之利。
  • 雲龍山。在縣西二十里,峭拔起伏,又名伏虎箐。上有廟,郡人春秋祭之。
  • 螺盤山。在定邊縣之北,山頂盤旋,形如螺髻。西平侯與刀思郎大戰於此。山之西產靑緣礦,上有自普關。
  • 陶羅山。在縣西,高可千仞。
  • 眞武坐臺山。在縣治後,蓋縣之雄鎭也。
  • 擁翠山。在縣後十里,有刀思郎營寨遺址。
  • 無糧山。在縣北二十里,其山根派聯屬萬仞,爲西南天塹。俗云孔明克服順寧,至此絕糧,兵不能進,因名。
  • 黑初山。在碼嘉縣西南千餘仞,五峯聳列,連亘百里。下有一石,狀若冬瓜,其色如鐵,土人呼爲黑初。今移石置縣治之前。
  • 卜門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最爲險峻。
  • 健林蒼山。在南安州東五里,山半有泉,相傳泉池有黠龍,可祈年豐,今訛爲阿姑娘山。昔黑爨祖瓦晟吳立柵居其間,子孫漸盛,不隸他部。至高氏封威楚,方隸焉。
  • 表羅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中產銀礦。
  • 鳳凰山。在州南,形如鳳頭。有土主廟,居鳳翅上,神甚靈應。
  • 烏龍山。在州東,樹木聳密,形勢秀麗。中出泉,有龍,禱之卽應。
  • 羊連山。在州西南面學山,有尖峯突出,爲文筆峯。
  • 鸚鵡山。在州西北,平地突然而起,上有鸚鵡棲焉。
  • 石鼓山。在鎭南州東一十里,上有石,行列如鼓。舊石鼓縣以此山爲名。
  • 會蓬山。在州東十里,峭拔聳空,草木叢茂。
  • 石吠山。在州南,上有一石類犬。相傳凶年將至,則石有聲,若犬吠然。
  • 金鷄山。在州東五里,高出羣峯。每日將升,山巓如火輪,昔有金鷄現其上。
  • 十八盤山。在州北十五里,其山絕高,路盤迴一十八折,方至其頂。
  • 五樓山。在州東三十里太乙村後,嵳峨峭拔,多美石,可琢爲器。
  • 臥龍岡。在府城西北,上有盤石,高五尺餘,廣稱之。其裂隙內有物如小蛇隱見,人以爲龍。
  • 靑峯坡。在府城,此上有一石,高八尺,廣半之,名曰硪碌石。一人搖之則動,百人拽之不倒。又圖經云:其在定遠縣之西曰赤石味山,在定邊縣之北曰蒼山,在廣通縣之南曰阿浮煉山,在𥔲嘉縣之北曰卜門山,皆高而大,又爲各縣之重鎭也。
  • 龍銜洞。在廣通縣北七十里,其洞則聞音樂之聲。

〔大川〕 编辑

  • 龍川江。在府城北,源自鎭南州平夷川,東南流經府城西,合諸水至靑峯下,爲硪碌川。又東合諸水,經定邊境,下流入金沙江。

〔衆川〕 编辑

  • 平山河。在府德化門外,其源自南安州山內,經本府北入龍川江。
  • 搗練溪。在府城西,宜醞酒。
  • 鳳泉。在府城東,泉自地湧沸,淸洌甘滑,四時不竭,注而爲池。
  • 淸風河。在廣通縣東三里,源發於趙卜關,流行於枯木村。
  • 捨資河。在縣東五十里,源出武定,東流南安州界,至沅江入交阯。
  • 雕龍河。在縣東北十里,源出阿陋香山。
  • 立龍河。在縣西一里,源出馬鞍山,下流至孤山角,遶縣西定門外。
  • 羅繩河。在縣南三十里,流接黑井,至金沙江而出。
  • 大河。在縣北三十里,源出楚雄,春夏水勢洶湧,險不可測。
  • 溫泉。有二,一在廣通縣南六十里,一在定邊縣東二里,人多浴之。
  • 黃蓮池。在定遠縣東南五里,廣二里許,相傳有黃蓮開其中。
  • 龍馬池。在縣西南五里,方廣四里,相傳有龍馬現于此。
  • 定邊河。在定邊縣前,發源於蒙化府羅丘場,五六月其水洶湧無渡。
  • 牟苴河。在縣西,今名零川。其廣通縣有羅川溪,定邊縣有刺崩川,𥔲嘉縣有黑石江。
  • 石羊井。在縣北五里,上有石似羊,人不敢動,動則井水泛溢。
  • 卜門河。在𥔲嘉縣東北三十里,河繞卜門山下。
  • 馬鹿塘河。在縣西四里。
  • 南果羅泉。在縣西四里。
  • 黑龍潭。在南安州東七里,其深莫測,相傳有龍潛焉。
  • 石井。在州東北二里,其泉湧出,隨取隨滿。
  • 大井。在州南半里許,其形方正,泉水寒冽,州民感利之。
  • 白沙泉。在州東三里,本溫泉可浴,土人殺犬厭之,遂爲寒泉。
  • 馬龍江。在鎭南州西南一百八十里,源自蒙化入境,西南流經𥔲嘉靖東,又東南入沅江。
  • 子甸溪。在州東北,漑田甚多。
  • 龍泉。在州南三十里,泓深莫測,歲旱禱之輒雨。
  • 熱泉。在州西六十里,其水如湯,人多浴之。
  • 玉泉。在州東二里,其泉溫暖可浴,有灌漑之利。
  • 古井。有二:一在鎭南州東一里,其水甚佳,人多汲之;一在南安州東二里。

古蹟 编辑

  • 德江城。在府城西北二里,宋時高昇泰封其姪量成于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傳至高長壽,附于元,今廢。
  • 湯團箐。在廣通縣翠屛山中,傳云漢諸葛擒孟獲,駐軍於此,乃臘月二十四也。軍士追思荆楚,用湯團祝竃,乃炊而食之,未盡者傾釜而去。至今箐中有小石,形煩湯團然。
  • 廢南寧縣。在定遠縣境。高氏專大理國政,命雲南㱔莫酋徙民三百戶於黃蓬箐。元初以黃蓬箐立百戶,後改爲南寧縣,尋省入定遠。
  • 馬蹄痕石。在縣淸和鄕苴𦬓七里。有峻嶺石岩,崖畔有石池,方廣一丈餘,泉香而甘。石上有六七馬蹄痕,或磨鑿之,經宿其痕仍舊。
  • 仙人跡。在縣淸和鄕木刺答村。山多巉巖怪石,中一大石,上有一履跡,長二尺,廣七八寸,土人以爲異。
  • 諸葛營。在定邊縣西一十里。亮討南中,過髳州,於目直賤北傍山下築營,夷稱望子洞,基址尙存。
  • 武臺。在縣東五里劉昇村。武侯克服西南,屯兵於此,遺址尙存。
  • 黑石。在𥔲嘉縣東。狀如冬瓜,人不言而舉之則動,言則弗動。土人以爲怪,積薪焚之,雷雨交作,衆懼止。
  • 千戶所舊址。在臥象山頂。元素定初建,屬景東路。
  • 廢石皷縣。在鎭南州東三十里。蒙氏征東爨,取鷄和城,置此縣。元末省入州。
  • 和子城。在州東二里。唐時蒙舍詔閣羅鳳征東爨,侵硪碌,取此城。
  • 仙人骨。在州東南二十里。山產煤炭,中有碎石如朴硝,人掘面粉之,以敷凔疾,立效。俗傳仙人曾化於此。
  • 神石。在南安州西五里。石高二丈餘,蒙氏號爲南嶽社醫安邊之神。土人每歲以金貼其頂,有禱輒應。又楚雄縣西南三十里摩碌山頂,有石高八尺,頂突出如斜戴笠之狀。土人以金貼其面,事之甚謹。

風俗 编辑

  • 土壤肥饒,士人務學,鹽井之利,贍乎列郡,故其人裕而畏法。樊綽志。
  • 崇釋樂善。元志。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具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羅婺,居山林高阜處,以牧養爲業。男子髻束高頂,戴笠披氈。婦人方領,黑衣長裙,披髪跣足。所居有房屋,無床榻,以松毛鋪地而臥焉。近年亦有納粟爲義官及作生員者,與漢俗漸同。
  • 西南有和泥蠻,男子翦髪齊眉,戴笠跣足,衣不掩脛。婦人頭纏布,或黑或白,長五尺,以紅索約一尺餘,綴海貝靑緣珠以爲纓絡,桶裙無襞積。女子則以給黑相間布綴於裙之左右。旣適人,則以藤絲圜束於膝下,以捕雀打鼠,供日用吉凶。吹蘆笙。定邊𤠾𤠾。凡婚姻死葬,殺牛設酒,以一人吹蘆笙爲引首,男女牽手周旋,跳舞歌笑以爲樂。
  • 潑水爲禮。𥔲嘉有僰夷蠻,凡婚姻,男以水潑女足爲定。
  • 葬殉以鷄。死,穵坑用板而葬,上蓋草蓬,以生時所用之物納於左右,復以雌雄二雞置其側。其鷄腳矮,啼無時,俗推僰夷鷄也。

物產 编辑

  • 金石之屬九。銀、鉛、銅、鐵、瀽靑石、緣石、響石、黑鹽石。
  • 稻之屬十。秔、秫、紅芒、黃殻、白殻、虎班梗、白黑烏嘴。
  • 來麰之屬三。大麥、小麥、火麥。
  • 蕎之屬二。甜、苦。
  • 黍秫之屬五。黍、稷、梁、稔、芝蔴。
  • 菽之屬九。蠶豆、黃豆、赤豆、白豆、黑豆、靑豆、菉豆、紫豆、灣豆。
  • 菜茹之屬二十一。蕨、薇、葱、韮、蒜、姜、萵苣、茼蒿、波菜、滑菜、甜菜、芫荽菜、芹菜、芥菜、莧菜、竹筍、紅蘿蔔、白蘿蔔、黃蘿蔔。
  • 瓜之屬三。王瓜、冬瓜、越瓜。
  • 薯蕷之屬三。山藥、山暮、蕷子。
  • 菌之屬五。鷄、椶、松、菌、香蕈、滑蓖、木耳。
  • 藥之屬二十四。管仲、半夏、苽蔞、白芨、牛膝、蒼耳、紫蘇、柴葫、茯苓、茵陳、杜仲、防風、苦參、當歸、黃苓、地黃、龍瞻草、益母草、天南星、天門冬、麥門冬、何首烏、牛蒡子、五倍子。
  • 菓之屬二十一。梅、桃、杏、李、棗、梨、栗、松、杮、橙、橘、柑、欄、枇杷、猩猩、胡桃、葡萄、橄擅、欑桃、木瓜、香櫛、獅頭柑。
  • 蓏之屬五。蓮實、藕、菱、茨菰、荸藹。
  • 竹之屬六。紫竹、班竹、筋竹、蠻竹、水竹、鳳尾竹。
  • 木之屬二十。松、柏、檜、柟、柳、楸、椿、槐、榆、楮、桑、栗、桂、樟、棕、棠、梨、梓、桐、夜合、紫榆。
  • 花之屬二十九。蘭、菊、桂、蓮、牡丹、海棠、芍藥、萱草、薔薇、鴛栗、金鳳、木槿、鷄冠、石斛、石榴花、金錢杜、鵑、素馨、粉團、茉莉、龍爪、山茶、長春、丁香、紫薇、剪紅羅、木香、石竹子、棣棠。
  • 禽之屬二十三。雉、鵲、鶯、鶴、鷺、燕、鴟、鳩、畫眉鷺、鷺、鷓鴣、布谷、鵓鴿、白鷴、杜鹃、百舌、啄木、水鴨、鹌鹑、翡翠、水鵜、鶺鴿、孔雀。
  • 獸之屬十二。虎、豹、鹿、熊、顧、獐、麂、狐、兔、竹鼠、野豬、穿山甲。
  • 魚之屬十三。鯽、鯉、鱔、鯺、鰱、鱔、鰍、鰋、金黃骨、花班、細鱗。
  • 貨之屬九。氈黁香、火麻、百夷錦、洗塔、銅器、鵝毛褥、攀枝花、綿布。

堤閘 编辑

  • 梁王壩。在府治東平山門外三十五里,梁王柏匝刺瓦爾密所築,年久堤決,弘治十三年重修。
  • 城南堰。在縣城南二里許。
  • 西南二堰。一在鎭南州西,一在州南。

橋梁 编辑

  • 凌虛橋。在府治東三十五里,弘治四年知府邵敏建。
  • 臥龍岡橋。在府西七里,跨臥龍河,成化十一年建。
  • 平山橋。跨平山河,正統十年知府馮郁建。
  • 濟川橋。在府治西四十里吕令巡檢司前,先是架木爲橋,成化二十二年知府邵敏易木以石,醒水以洞,長十丈,廣二丈,上有扶欄。
  • 龍川橋。在黑鹽井巡檢司前,跨龍川江。
  • 明月橋。在廣通縣西二里。
  • 淸風橋。在廣通縣東三里。
  • 濯纓橋。在縣南歸甸驛前,永樂間建。
  • 翠微橋。在縣東二十里蒙七塔舗前。
  • 陡澗橋。在縣東七十五里捨資巡檢司前。
  • 安樂橋。在捨資驛西一里,弘治間重修。
  • 永濟橋。在定邊縣驛前,成化八年建。
  • 德勝橋。在縣北十里。
  • 普利橋。在縣,橋甚高廣,一縣壯觀。
  • 西龍橋。在𥔲嘉縣北十里。
  • 麻弄橋。在縣南十里。
  • 魚裝橋。在縣東南二里。
  • 碓𦥑河橋。在縣北二里。
  • 迎恩橋。在南安州北一里,成化間建。
  • 擢秀橋。在州東,成化十四年建。
  • 新石橋。在州北二里。
  • 水井橋。在州東半里。
  • 妥稍橋。在州東四十里。
  • 苴力橋。在鎭南州西四十里。〔修撰楊愼有垂柳篇〕:楚雄苴力橋有垂柳壹栋,婉約可愛,往來過之,賦此志感。其詞曰:霞和殿前豔陽時,忘憂館裹光風吹。千門萬戶旌旗色,九陌三條雨露姿。蒼涼苑日龍燕甸,縹渺官雲覆京縣。芳樹重重歸院迷,飄花點點臨池見。臨池歸院總仙曹,應制分題競彩毫。詔乘西第將軍馬,詩奪東方學士袍。金明緣暗留烟霧,舊燕新鶯換朝暮。只知眉黛爲君顰,肯信腰肢有人䖨。從此沉淪萬里身,可堪惟悴四經春。支離散木甘時裹,攀折荒亭委路塵。榣落秋風上林遠,婆娑生意華年晚。賜繼關山明月樓,一聲橫笛淸霜阪。
  • 平夷橋。在鎭南州西五里。
  • 白塔橋。在州西二十五里。
  • 丹桂橋。在州西五里。

宫室 编辑

  • 思政樓。在府治內。〔知府趨煕記畧〕:楚雄郡治廳事之後,有樓數楹,高而敞豁,乃前守尹公所建,歷年殆久,而未有名之者。成化七年冬,煕奉命來守是邦,每於公暇,偕一二同寅燕休其地,凭欄四顧,景物滿目,固足以滌塵襟矣。因竊相謂曰:郡,古侯國也,民生休戚,疆界安危,咸懸我身,厥任匪輕矣。易曰:思不出位,則素其位者,其奈何弗思乎?是故燕休之所,靜虛專一,固退思地也,請名之曰思政。
  • 崇慶樓。在府治南,洪武十六年建,桂銅漏其上,弘治十六年指揮王勢重修。
  • 鐘鳴樓。在崇慶樓北,洪武十六年建,棲鍾以警晨昏,弘治十六年指揮王鰲重修。
  • 桂香樓。在府治西,洪武十六年建。
  • 東臺。在府城內,弘治元年知府郡敏建。
  • 鐸風臺。在黑鹽井,弘治十六年築。
  • 雍煕樓。在定邊縣治北,洪武二十二年建。
  • 太和樓。在縣南,洪武二十二年建。
  • 迎恩樓。在鎭南州東,景泰三年建。
  • 威遠樓。在州西,景泰三年建。

曲靖軍民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漢爲夜郎味縣地。蜀漢置建寧郡,後分置興古郡。晉屬寧州。梁時有爨瓚者據之,爲西爨地。隋置恭州、協州。唐置南寧州,及改恭州爲曲州,分協州置靖州,俱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蠻。南詔蒙氏置石城郡。宋時大理段氏因之,後爲磨彌部所據。元初置磨彌部萬戶,至元間改中路,後又改爲曲靖路,陞宣撫司。皇明洪武中,改爲曲靖軍民府,領州二、縣四。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城
夏商
合梁於雍
春秋
戰國 滇國
益州郡 味縣
蜀漢 建寧郡 味縣
興古郡 律高縣
寧州 建寧郡
興古郡
宋齊 寧州 河陽郡
梁陳 爨瓚據 西爨
恭州、協州
南寧州 味縣、悅州
戎州都督府 曲州、靖州、盤州
蒙氏據 石城郡
段氏據
磨彌部據
磨彌部萬戶 南寧千戶、落溫千戶、納垢千戶、普摩千戶
中路
曲靖路總管府 南寧州、羅雄州、霑益州、交水縣、石梁縣、羅山縣、陸涼州、河納縣、芳華縣、馬龍州、通泉縣
宣撫司 南寧縣、亦佐縣
皇明 雲南布政司 曲靖軍民府 南寧縣、亦佐縣、霑益州、陸涼州、馬龍州、羅雄州

〔屬州縣沿革〕 编辑

南寧縣附郭

  • 益州郡味縣地。
  • 初置南寧州,以爨歸王爲都督,天寶末沒於蠻。
  • 初置千戶所,隸磨彌部萬戶,至元中陞南寧州,後改爲南寧縣。
  • 皇明因之,洪武末省越州石堡山之地入焉。

亦佐縣

  • 爲牂牁郡宛溫縣地。
  • 蜀漢屬興古郡。
  • 因之。
  • 爲盤州地,後沒於蠻,號夜苴部,後訛爲亦佐。
  • 至元間井入羅雄州,後置亦佐縣。
  • 皇明洪武初屬羅雄州,後分越州之屈卽村入焉,隸本府。

霑益州

  • 爲牂牁郡宛溫縣地。
  • 蜀漢屬興古郡。
  • 初置西平州,貞觀中改爲盤州,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蠻,後爲磨彌部所據。
  • 初置磨彌部萬戶,至元中改置霑益州,領交水、石梁、羅山三縣。
  • 皇明倂三縣及越州入焉。

陸涼州

  • 牂牁郡平夷縣地。
  • 蜀漢屬興古郡。
  • 分置平夷郡。
  • 屬盤州,天寶末沒於蠻,南詔時號落溫部。
  • 初內附,置落溫千戶所,屬落蒙萬戶,至元中改置陸涼州,領河納、芳華二縣。
  • 皇明因之,倂二縣入焉。

馬龍州

  • 爲益州郡地。
  • 蜀漢爲興古郡地。
  • 因之。
  • 時沒於蠻,名微匡,僰刺居之,後盤瓠裔納垢部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
  • 初內附,置納垢千戶所,至元中改爲馬龍州,領通泉縣。
  • 皇明初因之,後倂縣入焉。

羅雄州

  • 爲牂牁郡宛溫縣地。
  • 蜀漢爲興古郡。
  • 因之。
  • 時沒於蠻,爲塔敝納夷甸。相傳盤瓠六男,其一曰蒙由丘,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
  • 初內附,隸普摩千戶。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爲羅雄州,隸曲靖路。
  • 皇明因之。

疆域 编辑

〔東〕一百七十里至普安州界,〔南〕一百六十里至廣西府西,〔西〕一百四十里至尋甸軍民府界,〔北〕二百九十里至四川烏撒軍民府界。南寧縣附郭編里三,府東二百五十里爲亦佐縣編里二,東南二百七十里爲羅雄州編里三,南一百二十里爲陸涼州編里八,西北七十里爲馬龍州編里四,東北一百十三里爲霑益州編里十四。自府治西南三百三十里至雲南布政司東。北六千八百六十里至應天府,一萬三百五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東〕距靑龍山,〔南〕接負金嶺,〔西〕挾勝峯之阻,〔北〕臨白石之江,控制黑、白二爨。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負金山。在府治西一十五里,頂有穴,水深尺餘,土人謂之硯池,童子於穴中投身取水,云學書有成。
  • 分秦山。在府治東二十里,舊名石堡山,相傳武侯與蠻酋盟誓之所。

〔衆山〕 编辑

  • 靑龍山。在府城東。
  • 勝峯山。在府城西嶙峋聳技高出羣山。
  • 眞峯山。在府西南二十里許山巒秀麗多產花木。
  • 郎目山。在府東二十里山高逡遠如嶂如屛。
  • 翠峯山。在府西二十里。
  • 石坡山。在府城南三里上有望夫石。
  • 龍華山。有二一在府城北二十里一在霑益州南五十里。
  • 旱改山。在亦佐縣治東歲旱禱之卽雨。
  • 矣層山。在縣西山有淸泉居人利汲夷語水爲矣因名。
  • 伯蒙山。在霑益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諸山之上。
  • 堆湧山。在州東南一百里。
  • 東山。在州南二百里山色蒼翠宛然如畫。
  • 石龍山。在州東七里其西麓有一石蜿蜒如龍。
  • 羅山。在州東北九十里。
  • 炎方山。在州南七十里。
  • 丘雄山。在陸涼州東七里上有方池水無盈縮下有泉十八歲旱禱雨戰應。
  • 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峯巒林木蒼翠可觀。
  • 部封山。在州西四十里。
  • 滿戍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羣山林木鬱茂。
  • 伯刻山。在馬龍州南六十里峯巒峻峭怪石巉巖。
  • 木容箐山。在州東南六十里。
  • 楊磨山。在州西七十里五又名關索嶺上有闕。
  • 多羅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山頂多怪石,林木叢茂,州之望山也。
  • 白蠟山。在羅雄州西南一十三里。
  • 羅莊山。在州東南六十里。
  • 八部山。在州西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盤根一百餘里,岡巒八聳,故蠻呼爲八部。
  • 祿布山。在州北八十里。高二百餘丈,盤旋百里,峭石巉崖,林木葱蒨。
  • 普賢洞。在府城南二十里。
  • 觀音洞。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 淸溪洞。在平夷城一三里。洞深一里,其內石筍森立,外則溪流環純,淸幽可愛。
  • 桂花洞。在平夷城北十里許。洞穴曲深,洞前有合抱老桂,婆娑蔽虧,花香數里。
  • 石門。在陸涼州西平壤。石筍森密,周匝十餘里,大者高數仞,參差不齊,望之如林,俯仰側直,千態萬狀。東西行者穿其中,故曰石門。又東出數百步,有離石焉,狀類西嶽三峯,宛然如畫。

〔大川〕 编辑

  • 白石江。在府城北八里。洪武十四年,西平侯沐英征雲南,聞元司徒達里麻擁兵十餘萬屯曲靖,遂進師至白石江,大戰,擒達里麻,俘甲士二萬於此。
  • 盤江。在霑益州。有二源,北流曰北盤江,南流曰南盤江,環遶諸山,各流千餘里,至平伐橫山寨合焉。州據二江之間。

〔衆川〕 编辑

  • 瀟湘江。在府城南。源出馬龍州木容箐,夏秋之交,江水泛漲,汪洋瀰漫,若洞庭瀟湘之勢,故名。
  • 東海子。在府城東五里許,輪廣五十餘里。每秋雨,水汪浩淼,亦曲陽之巨浸也。
  • 龍泉。在府城南十里。泉分兩派,而灌漑之利甚溥。府衛春秋祝之,歲早禱雨,無不應。
  • 黑龍潭。在府東二十餘里。傍有石洞,其上怪石巉巖,林木密茂,潭水源深,多資灌漑之利。
  • 溫泉。在府分泰山下,闊二丈許,其沸如湯,人多浴之。
  • 北沼。在府城北迎恩門外。
  • 交河。在霑益州南一八百十里,合盤江、蠟溪二水,故名。
  • 東山河。源出霑益州,傍有沙,平坦肥沃,約百餘里,旱澇無虞。
  • 中涎澤。在陸涼州,合瀟湘江匯於此。
  • 南澗。在州西北,注中涎澤。
  • 東河。在馬龍州治東。
  • 西河。在州治西。
  • 喜舊溪。在羅雄州西,流入盤江。

古蹟 编辑

〔漢〕

  • 李元禮碑。在府城南,相傳李膺以黨錮流妻子門人於石城郡云。
  • 八塔。在府城東武侯鎭,地脈建。
  • 雙井。在府城,相傳武侯鑿。

〔晉〕

  • 爨府君碑。在府城南二十里。
  • 石城。在府城北二十餘里。隋牂牆郡地。唐爲莊州石城縣,屬黔州都督。舊有一碑,乃段氏與三十七部諸蠻立誓盟之碑。
  • 舊府治。在府南城村,今遺址尙存。
  • 廢越州。在府城南一十五里。本唐悅州,領甘泉等六縣,後爲爨。元置千戶所,改越州。蠻所據,號普麽部。國朝洪武末,州省。
  • 鹵昌城。在陸涼州西南中延澤尾。水遶城郭,南中之固城也。
  • 木柵羲城。在中延澤中洲上。其南有騎思籠城。
  • 耶城。在馬龍州東南境。
  • 尙灒城。在州東南。
  • 廢石梁縣。在霑益州東北五十里石梁山。本磨彌部,又名五勒部。元至元中,立爲縣。
  • 廢交水縣。在州南二百三十里交水村。其先磨彌部酋蒙是居此,名易陬籠城。後爲大理國高護軍所奪。元初內附,立爲縣。
  • 廢羅山縣。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平夷鄕。乃縻彌部東境,夷名樂蒙山。元置此縣。
  • 廢芳華縣。在陸涼州西四十里。昔落溫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元初置千戶,後改芳華縣。
  • 廢河納縣。在州南八十里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後倂於落溫部。元初置百戶,至元中改河納縣。
  • 廢通泉縣。在馬龍州西南四十里通泉鄕。本盤瓠裔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爲易籠百戶,改通泉縣。巳上六縣,俱國朝永樂初省入各州。
  • 舊羅雄州。在喜舊溪東,遺址廢爲平原。

風俗 编辑

  • 山川夷曠,士風漸盛,科第人材,後先相望,殆與中州埒焉。舊總志。
  • 婚姻論門第,力耕致富。元志。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具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黑白爨,椎髻皮服,居深山,雖高岡磽礱,亦力墾之,以種甜苦二蕎自贍。又以畜馬爲生,牧養蕃息,剔去尾骨二節,謂之雕尾,以此爲貴。刻木爲鞍而無䩞,剜木爲蹬,狀如魚口。器皿用竹筐木剜。房舍飲食,頗類漢人,惟不事佛。陸涼州志。
  • 玀玀不識文字,交易借貸,輙以木刻爲信,析而分之,彼此各藏其半,亦上古之遺風。然亦有爨字,如科斗狀,惟其同類日用耳。交易以丑戌日。馬龍州志。
  • 卜用雞骨。事無大小,凡舉動必就巫師,以鷄骨占其吉凶。
  • 塟不用棺。貴者用虎豹皮,賤者用羊皮,包其屍,以簣舁於野焚之。會親友殺牲祭享,棄其灰而不收。酋長及富者,則令奴婢看守二三月,始藏其骨,非親人莫知其處。羅雄州志。

物產 编辑

  • 稻之屬五。黑早毛、光頭、長芒。
  • 糯之屬二。大小。
  • 來麰之屬三。大麥、小麥、燕麥。
  • 蕎之屬二。苦甜。
  • 黍秫之屬五。高梁黍、粟、荑、稗、蘇子、宋黃穀。
  • 菽之屬八。黃豆、黑豆、紅豆、蒃豆、飯豆、菀豆、南豆、白豆。
  • 菜之屬十五。莧、蕨、茹、葱、薤、蒜、菠、筍、薑、蘿蔔、胡蔔、茼蒿菜、白菜、蔓菁。
  • 瓜之屬三。王瓜、冬瓜、金瓜。
  • 薯蕷之屬三。山藥、紫蕷、白擯。
  • 菌之屬四。鷄、欔、松菌、香蕈。
  • 藥之屬三十八。茯苓、芍樂、麻黃、枸杞、木通、石蕪、桔梗、半夏、薏苡、防風、川芎、瓜蔞、苦參、葶藶、南星、常山、牽牛、萆蘚、香黃柏、黃芩、厚朴、牛膝、牛旁、當歸、白芷、升麻、柴葫、茴香、大戟、薄荷、何首烏、天門冬、麥門冬、五味予、香附子、益母草、草烏。
  • 菓之屬二十七。梅、桃、李、杏、梨、杮、栗、橙、石榴、櫻桃、蔔萄、核桃、白果、花紅、木瓜、松子、楊梅、常梨、郁李、羊棗、林擒、山渣、橘子、苦櫧、羊桃、猩猩、海棠。
  • 蓏之屬三。菱、藕、茨菰。
  • 竹之屬三。紫竹、靑竹、實竹。
  • 木之屬二十二。松、柏、槐、柳、榆、桑、椿、楸、桱、榽株、栗、撥、楮、樟、棠、梨、山桃、黃楊、羅漢松、夜合、茨、桐、棕。
  • 花之屬四十四。桂、蘭、菊、葵、蓮、牡丹、芍築、木犀、山丹、水仙、山茶、薔薇、緣葱、芙蓉、石竹、紫荆、木蓮、玉簮、金鳳、海棠、臘梅、水香、素馨、月香、燈盞、碧桃、區竹、隸棠、粉團、鴛鴦、鷄冠、丁香、珍珠、繡毬、龍爪、櫻粟、金梅、小桃、紅白鶴、蝴蝶、映山梔子、剪春羅、三春梅。
  • 禽之屬十一。鴙、鶴、鴉、鶯、鷹、鵲、鴈、鷺、鴛、鷓鴣、白鵾、畫眉。
  • 獸之屬十二。虎、豹、鹿、麂、獐、熊、猴、兔、狐、狸、稱貓、𤢭猪、山驢。
  • 魚之屬七。鯉、鯽、鯖、鱔、鰍、白。
  • 貨之屬八。錢、氈、蜜、蠟、酥、油、亂線、麂皮、狐皮。

堤閘 编辑

  • 西湖壩。在府城東北十里。洪武間,鑿有霸閘,積水以灌田,軍民利之,後爲富人所占。弘治十二年,同知胡光具其事陳當道,始覈出。
  • 交水壩。在霑益州南一百七十里平蠻鄕。魂步、臘溪二水相合,又名交水河。先是,以土堰水,每歲隨築髓決。宣德十年,曲靖衛千戶梅用鑿石爲壩,啓閉以時,足利灌漑。
  • 大壩。水出木容箐。洪武初,指揮劉壁築壩渠爲三,造閘以蓄泄水利,於是東南三鄕四堡之田咸受灌漑。
  • 小壩。在州治西五里。
  • 阿龍溝。在州東三里。河東諸田賴以灌漑。

橋梁 编辑

  • 澄淸橋。有三:上橋在府治南九里,中橋在治南七里,下橋在治西三岔驛,俱弘治十七一建。〔督學彭綱記〕:弘治甲子秋九月之吉,曲靖府新澄淸上、中、下三橋成。初,府城西南七里許有唐家橋,又三里有湛家橋,正西值三岔驛路有馬家橋。湛家橋水出勝峯山下,流經翠峯爲河。唐家橋水出白家沖,匯河合流出馮家橋,俱入滇大路。蓋一水迴折而三值於道也。始,三橋皆駢木荀,且修廢不時,民以爲病。弘治癸亥之夏,淋雨潦溢,馮家橋壞。明年甲子冬,巡按御史聊城耿公行部至曲靖,民狀其事以請。公曰:是不可緩者。乃稽官書,得兩造之當入罰者,爲白金若干鍰,以備修本。時分守右參議華容黎君、分巡僉事安成王君實承公意,相與檄任同知胡光、指揮張欽、蔣漢、百戶陳經、任志分董其事。各職奉承恐後,屬工庀器,度地屬役,易木以石,固石以鐵,續穹干趾,束水以門,爲縱凡四丈有畸,爲橫弱三之二,爲高凡二丈有畸,下空半之。甫成,二插又壞。知府焦韶、通判白永復以爲請。公曰:固猶是也。則又以千戶唐經、百戶王濬、湛宣、李昂、舍人湛洪、王瀚主堪家橋,千戶王楷、百戶徐忠主唐家橋,而總理其事,則部光、欽故實任焉。而其費則取之羨餘,與韶之所營辦節縮以益焉者也。凡作事與橋之縱橫高廣,皆如馮家櫛。是役也,凡用人日若子,爲日凡若干,凡用石用木若干。經始於是年三月七日,至是訖工。於是水由其道路續於橋,以仕以遊,以農以樵,以步以騎,無不利涉,無深厲淺揭之難。同知光以三橋之成公志也,乃取攬轡澄淸之意而易其名,以湛家橋居上流爲澄淸上橋,唐家橋居中爲澄淸中橋,馮家橋最下爲澄淸下橋。又於上橋之右構亭琢珉,謀記其事,具狀介使齎白金來乞言。綱惟是當不杇者,卻金而記之。鳴呼!橋梁道路四民。所賴。先王之世,徒杠成於歲十一月,與梁成於歲十二月,溱消少焉。孟子議之:公在雲南,以大德立政,不爲煦煦之仁,而其所設皆有攸長之惠。若橋之成,特一事耳,而諸君協相之力,事事之勤,亦有不可冺者,是用書之。
  • 瀟湘江橋。在府城北八里,洪武二十五年建。
  • 石堡山橋。在府城南二十里。
  • 迎恩橋。在府城北雙沼之間,橋下有閘,洪武初建。
  • 太平橋。在霑益州南一百四十里交水村,長八丈,闕二丈,塊步溪水流其下。
  • 阿幢橋。在州南一百七十里,臘溪水流其下。
  • 山塘橋。在州南一百七十里,山塘溪水過焉。
  • 可渡橋。在州北一百二十里,跨可渡河。
  • 城南橋。在陸涼衛城南,洪武二十二年建。
  • 城北橋。在衛城西北芳華鄕,跨南澗之水,洪武十五年建。
  • 永安橋。在越州衛城北,弄泥溪水流其下。
  • 鎭夷橋。在衛南,洪武二十七年建。
  • 觀音橋。在馬龍州西,西河水流其下。

宫室 编辑

  • 南樓。在府城南,重屋三層,年久傾圮,弘治間同知胡光、指揮李磬重修。
  • 鐘皷樓。在府城中,洪武十一年建,上有銅漏。
  • 臨漪樓。在府城北,下瞰蓮沼,水天一碧,頗助登樓之瞑。
  • 武侯水閣。在府北翫荷池,中築高臺,建水閣,遊興者多至其間。

澂江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戰國屬楚,爲滇國地。漢置兪元縣,屬益州郡。蜀漢屬建寧郡。梁屬南寧州。隋屬昆州。唐屬䍧州,隸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爲羈縻州。天寶末,沒於蠻,號羅伽甸。南詔蒙氏置河陽郡。宋時大理段氏析蠻爲三部,曰強宗,曰休制,曰步雄。其步雄部後居羅伽甸者,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內附,六年置羅伽萬戶府。至元三年改爲中路,十六年升澂江路,屬雲南行省。皇明洪武十五年改爲澂江府,領州二、縣三。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西南夷
夏商
戰國 滇國地
益州郡 俞元縣
蜀漢 建寧郡 俞元縣
寧州
南寧州
昆州
黔州都督府 䍧州
覊縻州
蒙氏據 河陽郡 溫富州
段氏據 強宗部、羅伽部、休制部、步雄部、落蒙部
羅伽萬戶府 羅伽千戶、江川千戶、楊宗千戶、部傍千戶、普舍千戶
中路 河陽州、江川州、休納縣、雙龍縣
雲南行省 澂江路 河陽縣、江川縣、陽宗縣、新興州、普舍縣、硏和縣、路南州、彌沙縣、邑市縣
皇明 雲南布政司 澂江府 河陽縣、江川縣、陽宗縣、新興州、路南州

屬州縣沿革 编辑

河陽縣附郭

  • 時麽㱔蠻所居之地,後爲判蠻奪而有之,南詔於此置何陽郡。
  • 初置羅伽千戶所,至元中改河陽州,尋降爲縣。
  • 皇明因之。江川縣
  • 時名碌雲異城,又名易籠。
  • 蒙氏徙曲旺蠻居此,以白蠻守治之。
  • 宋。時段氏以㱔麽徙蠻子孫分管其地,名步雄部。
  • 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江用州,尋降爲縣,屬澂江路。
  • 皇明因之。

陽宗縣

  • 麽㱔蠻居此,號強宗,因以名部,後訛爲陽宗部。
  • 初,蠻酋盧舍内附,置陽宗千戶所。至中元,改爲縣,屬澂江路。
  • 皇明因之。

新興州

  • 爲靑蛉、弄棟二縣地。
  • 爲土人爨璔據之,分爲西爨地。
  • 貞觀中,置求州,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於蠻。南詔蒙氏置溫富川。
  • 時,大理段氏徙麽㱔,徙蠻居此。
  • 置部傍、普舍二千戶所。至元中,改部傍千戶爲休納縣,又於休納置新興州,領普舍、硏和二縣。後省休納入州,屬澂江路。
  • 皇明井,省硏和、普舍入焉。

路南州

  • 爲益州城。
  • 蜀漢建寧郡境。
  • 爲昆州地,夷名路甸。天寶末,爲黑爨蠻落蒙所據,號落蒙郡。
  • 憲宗時,置落蒙萬戶府。至元中,改路南州,領邑市縣,屬澂江路。
  • 皇明因之。弘治四年,省縣入州。

疆域 编辑

〔東〕二百里至廣西府彌勒州界,〔南〕九十里至臨安府寧州界,〔西〕二十五里至雲南府晉寧州界,〔北〕五十五里至雲南府宜良縣界。河陽縣附郭編里六,東一百三十里爲路南州編里四,東南九十里爲江川縣編里二,西一百二十里爲新興州編里二,北四十里爲陽宗縣編里二,自府治西一百二十里至雲南布政司,東七千三百里至應天府,一萬七百四十五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東〕距金蓮山,〔南〕距撫仙湖,〔西〕挾玉筍山,〔北〕據羅藏山,控制黑白爨蠻。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玉筍山。舊名湧拔山,在府治西南二十里。屹立撫仙湖上,不與羣山接。高峯獨秀,狀如玉筍,故名。

〔衆山〕 编辑

  • 羅藏山。在府北十里。蠻語虎柵爲羅藏。昔有虎自碧鷄而渡滇池,爲民害,造柵以取之。山高五百餘丈,其上寬平,有龍湫,時興雲霧。元梁王立寨其上,又名梁王山。南有泉流爲羅藏溪,入撫仙湖。北有泉流爲錦溪,西有泉流爲彌勒石溪,俱經陽宗縣入於明湖。
  • 舞鳳山。在府治後。山勢自羅藏山之中條迢迤而來,如鳳首覽輝而下。左右分兩山夾峙,若展翼然,故名。隆慶四年,知府徐可久遷府治於其麓。
  • 金蓮山。在府治東。高圓平正,衆山環拱,日光照耀,若金蓮然。
  • 玕札山。在府治北二十里。山峽有泉四出,會而爲溪,入撫仙湖。
  • 暘溥山。在府東五里。
  • 回龍山。在府治東南,又名象鼻嶺。石骨低回,蜿挻若入湖狀。其脊分壠旅轉,北望羅藏城郭,左顧如龍盤然。
  • 虎山。在府治西十里。連峯曡翠,橫亘百里。
  • 缺摩山。在府治東,其山多石巖穴,澂江第一幽勝之所,下有華藏寺。
  • 龍爬山。在府治西,山有龍爬之迹,故名。
  • 西山。在江川縣西四里,峯巒起伏,山麓多泉,合流入星雲湖。
  • 蟠坤山。在縣南十五里,東頂皆赭石,無草木。
  • 屈顙顚山。在縣北十五里,山半湧泉三派,西入滇池,東入撫仙湖,南爲阿件溪,入星雲湖漑田,極爲民利。
  • 緣籠山。在縣西北十五里,林木蒼翠,下有泉流入星雲湖。
  • 覆盆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其山無石,皆螺螄殻,形如覆盆,居民祭社祈年皆在其上。
  • 龍鳳山。在縣西三里,崇岡疊皁,爲縣鎭山,冷泉、溫泉皆出其麓。
  • 夾浦山。在陽宗縣治西,彌勒石溪及冷水塘二水夾之。
  • 碁枰山。在縣東南二里,頂若碁枰。
  • 化石祖山。在縣西北七里,其南有泉流入明湖。
  • 天馬山。在炒甸南三十里,山形肖馬,故名。兩山夾護,峯巒起伏,茂林曲澗,蓊鬱盤旋,陟嚴四顧,東見宜良大池江,南望澂江撫仙湖,西連陽宗梁王山,北覩湯池萬福寺,麓有流泉,環絕如帶。邑人趙世麟葬父於此,葬之日,有九狼二兔之異焉。
  • 獅子山。在炒甸籠池村之北。
  • 奇梨山。在新興州治西,林木茂蔚,下有泉漢入大溪。
  • 靈照山。在州東一十里。
  • 大棋山。在州西北十五里,上有石,俗傳有仙弈棋於此。
  • 羅麽山。在州東北二十里,下有白龍溪。
  • 蒙習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山頂與晉寧州分界。
  • 休柔山。在路南州東北十五里,今名九盤山,下有泉流入盤江。
  • 照鏡山。在州西北二里,前有池如鏡。
  • 遮日山。在州東南十五里。
  • 劄龍山。在州東八十里,峯巒高聳,下有小石,可以煉銅。
  • 羊鼻山。在州東十五里,山頂有泉,流灌田畝。
  • 木龍山。在州東南十五里,高可百餘仞。
  • 關索嶺。在州北三十里,高可三十餘丈,險峻難渡,若關隘然。

〔大川〕 编辑

  • 撫仙湖。在府城南十里,周圍三百餘里。北給諸溪流,南受星雲湖,泓涵淸澈,一碧萬頃。玉筍山撫其上,宛如仙人,故名。中產蜣鄕魚。尾問東會鐵池、盤江達南海。〔知府王彥仙湖泛月詩〕:湖水涵虛混太淸,仙人河代不知名。澄波混漾靑山落,遙漢昭回寶月明。素魄每添吟客興,流光休動故鄕情。相看欲洗浮名利,獨倚南樓到二更。

〔衆川〕 编辑

  • 星雲湖。在江川縣南,周圍人十餘里。東流五里入撫仙湖,二湖相通。
  • 明湖。在陽宗縣北。源出羅藏山,下流入盤江,周七十餘里。
  • 籮木箐河。在新興州,源自晉寧州,流大堡入嶍峨縣。
  • 密羅河。在州。源出密羅村,經旬尾入嶍峨縣。
  • 巴盤江。在路南。州源自陸涼州,經流於邑市、宜良,入廣西府界。
  • 鐵赤河。在州西四十里。源自陸涼州流入,西南又過興寧溪下流入盤江。
  • 龍泉溪。在府西一十五里亂石中,流入撫仙湖。
  • 西浦泉。在府西一十五里奇石崖下。左右潭二所,雙泉夾出,合流成溪,多資灌漑之利。
  • 雙井溫泉。在江川縣海西村。兩非皆溫泉,流入星雲湖廢邑市。縣治北亦有溫泉。
  • 靑龍泉。在陽宗縣南三里。
  • 大溪。在新興州東北。源出夾雄山,流遶西南,過羅麽、奇梨二溪,出嶍峻縣,入曲江。
  • 九龍池。在州西北二十里。池聚九泉,分灌赤壤。
  • 蓮花池。在州北十里,下流入大溪。
  • 白龍泉。在州東北二十里。灌田頗多。
  • 黑龍泉。在路南,州東八里。

古蹟 编辑

  • 西古城。在府治西。元時築,遺址尙存。
  • 諸葛營。在府不五里。蜀漢建興中,諸葛拔酋長爲用,曾駐兵於此。
  • 元帝師碑。在府治東暘溥山。
  • 菜花坪。在府羅藏山東。野菜蔓生,堪爲虀。相傳元梁王宴遊之處,耕者往往得其遺物。
  • 金鷄巖。在府華藏寺石壁間。相傳聞其啼,米價騰貴,人以爲怪,擊其首。
  • 部椿城。在江川縣。昔易昌所築。元置雙龍縣,後省入江川縣。
  • 石龍。在縣。有石如龍,因名其地爲碌雲異城,卽今縣治也。
  • 蟠坤洞。在縣蟠坤山下。相傳昔有人修通於此,死爲山神,屢見馬跡,土人爲之立祠。
  • 天寶塔。在縣東二里東山之巓。天寶二年建。
  • 古樹。在縣二十里雙龍鄕北。春初葉萌,自南兆旱,自北兆雨,自西風雨時禾稼登,自四圍旱澇饞螼薦臻,歷驗無爽。
  • 黑相城。在陽宗縣治東。一名輸納龍城。
  • 梁王屯。在縣東南,卽碁枰山。上有廢垣,昔梁王屯兵於此。
  • 白城。在新興州北。昔強宗部蠻之裔,長曰部傍,據普具籠城,次曰普舍,據普札籠城。二城之西有曰白城,漢人所築,二酋累爭不能定。
  • 祿匡城。在州西南。
  • 昌人城。在州南。
  • 玉乞城。在州故硏和縣。上四城相傳皆漢時所築。
  • 休納城。在州。昔部傍所築。元初置千戶所,尋改爲縣,省入州。
  • 畔龍城。在州西一十里。元置縣,後省入硏和縣。
  • 硏和城。在州南三十里。昔麽㱔蠻步雄居此。元初其孫龍鍾內附,置縣。國朝省入州。
  • 普舍城。在州北二十五里。昔大理段氏以步雄之弟普舍居此,號普札籠城。元初普舍孫㱔𠠝內附,置千戶,後改爲縣。至國朝省入州。
  • 中古城。在州西二里。元時梁王築以備兵,遺址尙存。
  • 彌沙城。在路南州南。漢時築。元初以彌沙等五城置彌沙縣。至元中省入邑市縣。
  • 舊城址。在州東北半里,名撤吕城。今廢。
  • 廢邑市縣。在州東八十里。洪武十七年建。成化中省入州。
  • 韃子城。在州東三十里。夷語曰底伯盧。其城起自曲靖,抵於廣西,綿延三百里。昔酋長弟兄築此以分地界。

風俗 编辑

  • 士知務學,有登科第、躋膴仕者,閭里慕之,延師訓子,比屋皆然。民間蠶衣耕食,勤生力本。舊志。
  • 飲食以咂酒、扁米爲敬。然豪強嚚訟,亦號難理。男女同市,各屬州縣各有日期。郡志。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具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玀玀,性雖頑狠,然敬其長上。土官至,爭迎到家,刲羊擊豕,罄所有以飲之。婦女皆出羅拜,務取其悅而後已。

物產 编辑

  • 金石之屬六。銀、礦、銅、鐵、石、靑石、緣焰硝。
  • 稻之屬三。紅穀、白穀、蠕穀。
  • 來麰之屬二。大麥、小麥。
  • 蕎之屬二。苦、甜。
  • 黍之屬一。黃。
  • 菽之屬九。蠶豆、黃豆、馬豆、黑豆、彎豆、鼠豆、菉豆、紅豆、飯豆。
  • 菜茄之屬十五。靑菜、白菜、葫蘆、豇豆、架豆、波菜、生菜、莧菜、匣子、葱、韮、蒜、芹菜、蘿、茼、蕎菜。
  • 瓜之屬五。冬瓜、西瓜、王瓜、番瓜、絲瓜。
  • 薯蕷之屬四。山藥、山薯、紅蕷、白蕷。
  • 菌之屬六。鷄梗、松菌、香蕈、木耳、白生、竹器。
  • 藥之屬四十九。蒼耳、澤瀉、甘遂、荆芥、防風、牛膝、升縻、管仲、前胡、黃連、防己、南星、黃芪、大戟、骨碎、白薇、苦參、麻黃、羌活、白芷、柴胡、桔梗、遠志、水通、石膏、地榆、豬苓、續斷、官桂、萆薢、黃芩、白芨、桂皮、半夏、常山草、鳥當歸、茯苓、風藤、膽礬、天門冬、龍膽草、何首烏、鍾乳、石爐、苦石、山渣子、香附子、兔絲子、麥門冬。
  • 菓之屬十八。李、杏、梅、梨、棗、胡桃、楊悔、石榴、桃、栗子、葡萄、松子、羊棗、甘蔗、橄欖、香圓、林檎、杮子。
  • 蓏之屬四。藕、菱角、茨菰、甘露。
  • 竹之屬十。水竹、筋竹、慈竹、苦竹、攢竹、刺竹、紫竹、猫頭、鳳尾、觀音。
  • 木之屬十五。松、柏、椿、楸、槐、柳、桑、楮、栗、榽、黃楊、棠梨、紫榆、椶、靑皮。
  • 花之屬二十八。蘭、蕙、蓮、葵、菊、桂、榴、石斛、牡丹、芍藥、紫薇、龍爪、丁香、百合、金鳳、梔子、粉團、杜鵑、雞冠、山茶、海棠、玉簮、茉莉、芙蓉、玉李、剪紅羅、素馨、萱草。
  • 禽之屬三十。鵠、鶻、鷄、雉、鷺、鳧、燕、雀、䲪、鴉、鵒、布穀、鴛鴦、杜鵑、鷓鴣、鵪鶉、竹鷄、黃鴨、野鴨、黃鵑、翡翠、畫眉、鶺鴿、靈歌、鸚鵡、百舌靑鳩、啄木冠。
  • 獸之屬十。虎、豹、鹿、獐、麂、熊、猿、孤兔、山驢。
  • 魚之屬十一。鯉、鯽、鮎、金鰍、細鱗蜣螂條、大禎石。
  • 食貨之屬十二。茶、蜜、酥、油、乳、線、紙、蠟、布、毡、斜紋毛、袷、蒲蓆、火麻。

堤閘 编辑

  • 潄玉泉。發源重珠山下,灌漑附郭田畝。知府王良臣築堤障水。
  • 莊鏡泉。出碌碕山麓,與圩北溪合流灌漑。知府王良臣圍築石堤,民賴其利。
  • 北坡沼堤。出缺摩山麓。知府張順昌諭有田者周築石堤,閘水以時蓄洩。郡人席大賓於舊堤下增拓一堤,匯水灌漑田畝。〔督學河俊重修記畧〕:太守蜀夾江張君裕之,因父老請捐俸興築,勸助於富家,借力於閒民,以成化癸卯正月肇工,迄四月落成。
  • 立馬閘。在西街北一里許,知府徐可久建,用防龍淸廟一帶山水衝決之患。
  • 太平閘。在太平橋下半里許,知府徐可久建,用蓄梁王衝一帶溪水,使入新河,以達於海。
  • 西嶨泉堰。在蟠龍岡石巖下,雙湫夾出,灌漑甚溥。
  • 玗劄溪。在州東北二十里,自寶䁀山發源,流經玕劄山下,抵郡城南門外,入撫仙湖。水勢太急,每值霖潦,岸輒衝決,多爲民患。隆慶三年,知府蔣弘德開築,爲渠三百七十餘丈,始利灌漑。
  • 西浦龍泉。舊傳自地中接昆明池,雙湧於西山之麓,流不百武,卽南折於海,故西民每苦渰沒之患,東民弗沾灌漑之利。隆慶五年,知府徐可久開河二道,導泉入海,仍立閘壩囚處,以時蓄洩,卽今舟楫通行,商民稱便。
  • 淸溪壩。在關索嶺下,石壩二座,分椅六處,灌漑田畝。
  • 上中下三河。在江川縣,上河發源於阿化冲,分流於前、廣二衛,中河亦發源於阿化沖,抵烏鴉村,下河、中河之分流抵左衛營,俱利灌漑。
  • 普濟堰塘。在縣館驛左,隆慶四年,知縣杜鳴陽買民田築堤,高一丈許,僉立壩長,一名巡守。
  • 彌勒石溪。在陽宗縣西,發源羅山西麓,流經於縣治之東北,入明湖。
  • 日角溪。在縣西北入里,發源覺卜山下,伏流天生橋,復出爲溪。
  • 大衝河。在縣南五里羅藏山麓,會諸洞爲河。隆慶二年,霖潦泛漲,河埂崩塌,知縣文嘉謨開濬,自後軍民獲灌漑之利。
  • 隴丘衝河。在縣西北十二里,發源本衝,流入明湖。
  • 堰塘。在縣炒甸土官村,正德四年,知縣郭翰修築,年久倒塌,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文嘉謨修築。
  • 濯纓泉。在縣西一里,泉甚淸澈,上有龍祠,季春官民祀之以祈水。
  • 羅木箐壩。在新興州,有壩三座,分溝灌漑。
  • 九龍池壩。在州,有壩一十七座。
  • 大河。在州,有壩六座。
  • 白龍潭。在州,有壩四座。
  • 龍井泉。在州,有壩三座。
  • 紅廟塓塘。在州周圍半里。
  • 蜜羅衝口。在州,有壩三座。
  • 桅杼營壩。在州,有壩三座。俱皆灌漑田地。
  • 黑龍潭壩。在路南州東。
  • 魚池堰。在州東八里。發源黑龍潭,築壩障水,支引以灌田,歲久壩圮。嘉靖四十五年,知州鄒國重修築。
  • 興寧溪壩。在州東二里,邊州東而下,至南與鐵池河會流入盤江。

橋梁 编辑

  • 靑雲橋。舊名普濟橋,在府東街,跨玕劄溪。先是駢木爲之,正統間,知府王彥易以石。
  • 南津橋。在東街南。嘉靖間,路南州民郭萬鍾建。
  • 中溝橋。在東街南二里,鎖玕劄溪水口。
  • 太平橋。舊名羅藏橋,在府城西二里,跨羅藏溪。先駢木爲梁,嘉靖間,知府王良臣易以石,改今名。通判徐子麟重修。
  • 四均橋。在府廖官營東。境內道路至北適均,故名。
  • 永濟橋。在府治南七里。舊以木爲之,嘉靖間,耆民許俸易石。
  • 淸平橋。在府西二里。
  • 河生橋。在府。知府高廷紳建立。
  • 三岔橋。在河生橋西百步。
  • 得路橋。在府西北四里。義民席允中、陳亨建。
  • 務耕橋。在府犂華村北。庠生李傑建。
  • 介營橋。在大小二軍營間,故名。
  • 遠達橋。在小軍營中。
  • 廣濟橋。在大軍營西路口,民人楊時濟建。
  • 通津橋。在廣濟橋西一里,郡民華仲林建。
  • 漱玉橋。在府東街土主廟前。
  • 莊鏡橋。在府治東街。
  • 西市橋。在府城東,弘治間舉人鄭玘建,嘉靖間義民陳紳易以石。
  • 月津橋。在府大河口原,駢木爲梁,嘉靖間義民陳紳易石。
  • 雲路橋。在泮池上。
  • 長虹橋。在府城東四十里,構木爲之,弘治間知府安康易以石,嘉靖間郡人羅應重修。
  • 俯波橋。在府西南。
  • 湧拔橋。在府西南。
  • 惠民橋。府西,知府徐可久建。
  • 迎仙橋。在府南。
  • 龍津橋。在府東。
  • 迎恩橋。在江川縣北。
  • 海門橋。在江川縣東南八里,臨安要路,其下星雲湖水入撫仙湖,登舟始北,大順五年建。
  • 通衢橋。在縣東。
  • 石橋。在縣東。
  • 河橋。在陽宗縣東。
  • 通濟橋。在縣西一里。
  • 玉溪橋。在新興州治西南。
  • 弘濟橋。在州南,通嶍峨、新化等路,弘治間知州鄧駿建。
  • 會通橋。在州西,與弘濟橋相望。
  • 永安橋。在路南州北敵樓外。
  • 板橋。在州南二十里。構木爲之。嘉靖間郡人席大賓易以石。
  • 天生橋。有二:一在州北五十里,一在州東北十二里。二橋天成,不假人力,故云。

宫室 编辑

  • 淸風亭。在府治。〔御史羅玉詩〕:淸穆皇風弱八荒,紫雲宸極望微茫。征驄鎭日馳周道,去就臨風下小江。燕語置聲淸俗耳,鄕愁旅思斷柔腸。夜來徙爾還家夢,醒後依然在上方。

塚墓 编辑

〔宋〕

  • 丁連然君墓。在江川縣三十里北山之麓。上覆巨石,有耕者坐於上,其石忽動,耕者驚異,起石視之,面勒丁連然君之神道。按史,宋太宗時有交王丁連然來朝,疑卽其人。且古交阯卽今地也。

〔元〕

  • 右丞埜剌臺。在府治北三里缺摩山。
  • 臨安路總管段文瑞墓。舊在回龍山南,後遷重珠山。
  • 武德將軍閈里伯墓。在紫玉山。

〔國朝〕

  • 御史王昭墓。在官南山。洪武間流寓。

蒙化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戰國時屬楚,爲滇國地。漢爲益州郡地。東漢屬永昌郡。唐屬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張仁果據此,號白國。傳至樂進求遜位於蒙氏細奴邏,號蒙舍詔,改稱南詔。後徙太和城蒙舍爲舊都,永泰初改爲陽瓜州。宋時段氏改開南縣。元憲宗七年置蒙舍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蒙化府。十四年,陞爲路。二十年,復降爲州,屬大理路。皇明洪武初,仍爲州,屬大理府。正統間,復陞爲府。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夏商
合梁於雍
戰國 滇國地
益州郡
張仁果據 白國
東漢 永昌郡
蜀漢 建寧郡
仁果三十六代孫張樂進求遜位於蒙氏細奴邏
姚州都督府
蒙氏據 蒙舍詔
南詔
段氏據 開南縣
蒙舍千戶所
蒙化府
蒙化路
大理路 蒙化州
皇明 雲南布政司 蒙化府

疆域 编辑

〔東〕四十里至大理府趙州界,〔南〕一百里至楚雄府定邊縣界,〔西〕一百五十里至順寧府界,〔北〕九十里至大理府太和縣界。自府治東八百六十里至雲南布政司,七千九百七十里至應天府,一萬千四百一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東〕距昆瀰嶺,〔南〕接威楚郡,〔西〕距闌滄江,〔北〕據點蒼山,控制南澗諸蠻。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巍寶山。在府城東南二十里,峯巒高聳,冠於羣山,細奴邏微時耕牧之地。
  • 巄屽圖山。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蒙氏龍伽獨自哀牢路,其子奴邏居其上,築巄屽圖城,自立爲奇王,號蒙舍詔,今上有浮屠及雲隱寺。

〔衆山〕 编辑

  • 甸尾山。在府城南,下有溫泉,相傳蒙細奴邏母病,浴此泉遂愈。
  • 伏母山。在府城東北十五里,卽隆慶山一脈。
  • 石母山。在府城北七十里,出石黃幷雄黃,相傳天旱,土民此山卽有雨,下有泉,流爲賧中溪,南入羅盤江。
  • 天耳山。在府城北七十里甸頭山。上有赤石,狀如石𦥑。相傳郡人凡有計度,語言雖甚祕密,山中便有人傳之。
  • 棋盤山。在府城北三里。山頂有石,狀如棋盤,中有黑白石子。相傳牧童或亂之,翌日復歸如故。
  • 日遊山。在府城南十五里甸尾山溫泉之西。日自出至沒,恆照此山,故名。
  • 鳳凰山。在府城西南二百里崑崙山中。相傳昔有鳳烏死此,每歲季冬,衆島哀弔其上,土人於島來,夜燃炬候之,島輒赴火死。
  • 靈應山。一名圓覺山,在巍寶山西。
  • 金牛山。一名寨子山,在府城西北四十里。
  • 天馬峯。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
  • 御筆峯。一名玉峯山,近天馬峯。
  • 玄珠山。在府城東。面有白塔,相傳武侯鎭之。
  • 天臺山。在府成。四望百里,秋空猶可縱觀。

〔大川〕 编辑

  • 闌滄江。在府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吐蕃嵯和歌甸,南流至永昌羅岷山,少東至順寧,過府境崑崙山,又東歷景東境,入南海。禹貢所謂黑水是也。迤西之水,此爲經流。蒙氏以此爲四潰之一。其南岸有馬耳坡。
  • 漾濞江。在府治西北二百里。一名神莊江。出劍川,經打牛坪,遶點蒼山背,與濞水末流合,入闌滄江。

〔衆川〕 编辑

  • 陽江。在府城西。源出旬頻花判澗,過定邊縣,入闌滄江合流。
  • 蔡陽河。源出東山。流經在城南門外。
  • 五道河。在府城南七里。
  • 敎湯河。在府城北二里。
  • 寄馬椿河。在府城北四里。
  • 南莊河。在府城北十里。
  • 橋頭河。在府城北一十三里。
  • 盟石河。在府城北二十里。
  • 舖邊河。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 雙橋河。在府城北三十五里。
  • 甸中河。在府城北四十里。
  • 火燒河。卽捉馬郎,在府北五十里。
  • 甸頭河。在府城北七十里逕檢司右。
  • 泮井。在府學內,水極淸,例每久旱,城中諸井皆涸,而北井淸流不竭。
  • 觀井。在玄珠觀內,病者飲之卽愈。

古蹟 编辑

  • 𭖂圖城。在巄屽圖山上,周溺四百餘丈,昔細奴邏藥經以居,遺址尙存。
  • 鐵柱。在蒙化箐口白崖川。詳見大理古蹟。
  • 斗斛山。去城半里許,山如斛形,以此蒙中饒五穀,又上有枰如布碁然,又名碁盤山。
  • 穵鐘衝。在府城南七里,傳聞蒙誰鍾爲龍所吸,愈穵愈深不可得,因名其地爲穵鐘衝,後人畏前人之變,至今西樓鐘虛,猶懸犬鞟以厭之。
  • 蒙舍城。在府城北一十里,唐改爲陽瓜州,天寶間閣羅鳳以其子鳳伽異爲州刺史,今遺址尙存。
  • 盟石。在府城北三十五里平川中。昔張樂進求與細奴以位相讓,細奴還曰:如我,當爲詔劍入此石。拔劍斫之,果入三寸,至今彤如鋸焉。
  • 竹掃寺。在府城南百里。無院無僧,中有石佛。旱則蒙人致之城隅,禱應卽還山。其所產竹同石母山,而竹稍拂石,甚潔如掃,舊志取以爲奇。

風俗 编辑

  • 衛人自四方來,各從其俗,惟土人冠婚皆用家禮。民間相尙以朴質,不事奢華,飲食服用視列郡爲儉。郡志。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其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摩察,黑爨之别種。常執木弓藥矢,遇有鳥獸則射之,鮮不獲者。然其性悍心狠,遇強則拒,遇弱則刼。

物產 编辑

  • 稻之屬三。秞穀、黏穀、冬春穀。
  • 黍之屬二。黃黍、赤黍。
  • 來麰之屬三。大麥、小麥、玉麥。
  • 蕎稗之屬四。苦蕎、甜蕎、米稗、鴨瓜稗。
  • 菽之屬十二。南豆、黃豆、靑豆、紅豆、飯豆、豌豆、鼠豆、羊暇豆、虎皮、亘扁豆、豇豆、灣豆。
  • 菜茹之屬十八。芹、筍、麥、藍、龍鬚、刺桐、蕨、薑、菠稜、靑菜、白菜、甜菜、滑菜、萊菔、韮、莧、蒜、茄、萵苣、葱。
  • 瓜之屬六。西瓜、冬瓜、王瓜、甜瓜、菜瓜、苦瓜。
  • 薯蕷之屬五。山藥、山薯、紅白紫蕷。
  • 菌之屬五。雞藥、香蕈、茅草、菌、木耳、白生。
  • 藥之屬十二。茯苓、仙茅、天門冬、芍藥、防風、當歸、防己、大戟、穿山甲、廢自然銅、天麻。
  • 果之屬二十二。桃、梨、李、栗、杮、柯子、松子、榛子、枇杞、葡蔔、胡桃、杏、梅、榴、柰、楂、山荔、株栗、茶子、木瓜、栘、杮、橄欖。
  • 蓏之屬八。藕、蓮、芳菱、菱、白菰、芭蕉、土瓜、葛。
  • 竹之屬七。班竹、綿竹、水竹、苦竹、刺竹、筋竹、觀音竹。
  • 木之屬十四。松、柏、杉、檜、樟、橙、槐、柳、橦、禾、木、楮、株、構、黃心。
  • 花之屬二十八。茉莉、梔子、佛桑、山茶、社鵑、素馨、牡丹、芍藥、蘭、山丹、石竹、郁李、前春羅、玉簮、龍爪、桂、梅、丁香、水仙、海棠、桃、嬰粟、薔薇、長藥、蓮、菊、鷄冠葵。
  • 禽之屬二十一。鷄、鵝、鴨、鴿、雉、鳩、秧雞、松雞、水雞、鷄、鴿、鷹、鴉、鴨、鷓鴣、鵡、鷺、鶯、鵑、鶿、靑。
  • 獸之屬二十六。馬、贏、驢、牛、羊、犬、豕、貍、奴、熊、豹、虎、馬、鹿、麂、獐、野猪、豪猪、野羊、山驢、狐、狸、香猫、竹鼠、竹、山鼠、猴、兔、狼。
  • 魚之屬七。沙溝、鯉、鯽、花魚、細鱗石、扁頭鱔、鰍。
  • 蟲之屬十一。蛇、蛤、蚧、蚱、蜢、蜻蜒、蛙、蟬、蠰、姑、蟆、蟹、水張、蚣、螺、蜂、蟻。
  • 飲饌之屬二十三。餅、構、粉、餴、餳、麵、粗糕、煎最、酒釀、腌臘、脯鮓、膾、烹、炰、燔、炙。
  • 物貨之屬十三。鐵石、黃石、靑紙、靛、皮、蜜、綿、花、布、構、皮、竹、麻、絲、油。
  • 堤閘東溪渠。有十六:曰龍王廟,曰五道,曰白塔,曰敎場,曰寄馬椿。灌附郭之田:曰馮廣,曰南莊,曰橋頭,曰盟石,曰舗邊,曰雙稿,灌川中之田;曰甸中,曰捉馬郎,曰白地場,曰甸頭,曰土主廟,灌甸中及甸頭之田。
  • 西溪渠。有十二:曰三古盤,曰穵鐘衝,曰小衝,曰大衝,曰烏堡郎,曰具忙,曰賴郎,曰西葵,曰天摩牙,曰天耳山,曰籠濩寺,曰麻沽衝,各灌及溪所及之處。此之東溪,其利十之一,皆活流也。
  • 甸頭大圩。在府治北六十里。
  • 龍圩大塘。在府城西北三十五里。益增其高,厥利益多。又有鄭家塘、淑人塘、南莊塘、團山塘,遠近不一,皆利灌漑。

橋梁 编辑

  • 留春橋。在府城西二里紙房前。後圮,改建於三官廟。
  • 北門橋。在府北門外。
  • 永濟橋。在府城北七十里甸頭巡檢司南。萬歷元年通判薛希州建。
  • 漾濞橋。在府城西北一百餘里。制如闌。滄江橋。
  • 四十里橋。在龍尾關樣備驛之中。趙州、蒙化同修。
  • 甸尾橋。在府南二十里。大理楊仕重修。
  • 錦溪橋。在府城東一里。舊名衛中橋。正德國重修。瓦屋達雲,頗爲堅久。此溪自龍王廟西北違於陽江,花時可八九里,望之如錦,遊人無虛。
  • 嵯橋。郡人張錦重修。
  • 玄珠橋。郡人王諸重修。
  • 通北橋。在府城北三里。
  • 濟南橋。在府城南半里。俱郡人張烈文建。

宫室 编辑

  • 拱極樓。在府治北拱極門上。
  • 鎭巍樓。在府治南鎭巍門上。
  • 凝秀樓。在城中央,四山環衛,陽江帶流,逼漢凌霄,一方具覽,上懸喝鐘。萬曆二年建。

鶴慶軍民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漢屬益州郡。東漢分屬永昌郡。唐初爲越析詔之地,夷名漾工,一名鶴川。開元末屬南詔,置謀統郡。段氏改謀統府。元初內附,置鶴州,尋置二千戶,仍稱謀統,隸大理上萬戶。至元中復爲鶴州,後陞鶴慶府,尋改爲鶴慶路。皇明洪武十五年改路爲府,後又改爲鶴慶軍民府,隸雲南布政使司,領州二。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並同
合梁於雍
戰國 哀牢國
益州郡
東漢 永昌郡
蜀漢 建寧郡
越析詔 漾工、鶴川 義督險、牛臉
南詔 謀統郡
五代 鄭買嗣據
趙善政據
楊干貞據
段思平據
段氏據 謀統府 義督賧、牛賧
鶴州
大理上萬戶府 謀統府 義督千戶所、牛賧千戶所
鶴州
鶴慶府 副州、木按州
雲南行省 鶴慶路軍民總管 劍川縣、寸白千戶所
皇明 雲南布政司 鶴慶軍民府 劍川州、順州

劍川州

  • 屬益州郡。
  • 爲義督羅魯城。羅魯,西夷云海也,一名劍川。昔浪穹詔與南詔戰敗,走保劍川,改稱劍浪詔。後爲南詔所倂,置劍川節度。
  • 大理。段氏改爲義督賧。
  • 置義督千戶。至元中改劍川縣,屬鶴慶路。
  • 皇明陞爲州。

順州

  • 地名牛賧。南詔徙諸浪人居之,與羅落蠻雜處。後羅落蠻酋成斗族漸盛,遷居牛賧。
  • 成斗十三世孫自瞠猶屬大理。
  • 自瞠子內附。至元間,改牛賧爲順州,隸麗江路。後十年,改隸北勝府。
  • 皇明仍爲順州,改隸鶴慶府。

疆域 编辑

〔東〕二百四十里至北勝州界,〔南〕二百三十里至大理府鄧川州界,〔西〕二百一十五里至麗江軍民府蘭州界,〔北〕七十里至麗江軍民府界。府東一百二十里爲順州編里三,西九十里爲劍川州編里十八,自府治南一千一百六十里至雲南布政司,八千三百四十里至應天府,一萬二百四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四山壁立,一水伏流,高城深池,人性勇敢,能致敵而不致於敵,此地可以當之。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方丈山。在府南一百二十里,南接點蒼,巍然峻拔。山半有洞,中有池,深不可測,水滴岩下,如方響音。上有觀音像,又名觀音山。
  • 石寶山。在劍川州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棧、石井、石人、石錢、石象、石獅、石蟆、石鐘、石鼓之異,五色跡躅,被於陵谷,信奇觀也。〔太和李元陽石寶山記〕:劍川石寶山,緣崖多石像,有觀音,有諸菩薩、石羅漢,皆若雕錢然。及省其手足指爪剝折之處,又皆空洞,如人之骨,乃知其爲天成。又省其空洞之穴,皆有鑿痕。反覆辨別,莫究端倪。噫嘻!旣示天巧於不可致詰之中,復示人爲於不可措手之處。天壤間一段奇事,如於編籍中見之,觧不詆其謬妄。嘉靖庚寅,予與成都脩撰升菴楊公愼來遊,備悉其狀如此,岩栖不能去者累日。樵者指一洞謂予曰:此中石羅漢以百計,榛塞不能入。悵然而去。上至靈泉,狀如仰白,纔容斗水,百人挹取而不減,不挹亦不溢。旁有案石履壼濯之屬,下有石獅、石犬、石蟆、聽經等異狀。天下名洞雖往往有之,然石乳結成,彷彿肖似。獨此出於露地,旣多而又逼眞,亦奇觀也。下山,夜宿興敎寺。升菴謂子曰:茲山佛像出自天成,然則混沌之初已有佛事,而謂始於漢明帝,然乎?予曰:劉向序列仙傳,謂於佛書中得二十四人,則中國之有佛不自明帝始也。列子,學孔子者也,其述孔子之言曰: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敎而自化。則春秋時已知有佛矣。嘗讀詩至繼衣好賢,則知周之盛世固已賢之矣。何以明之?衣緇唯佛敎爲然。敞予改爲適館投餐之事,亦唯佛門有之。然則佛生於周初,其徙已爲中國所賢,章章明矣。升菴撫掌然之。予今別茲山三十年,升菴已物化。一日,有方外靜室、泰安二人掎山圖,微子爲記,且曰:茲山非復舊觀,頹圮已甚,父老咨嗟,咸願修復。子披尋舊遊,宛如昨日,俛仰今昔,慨然興懷。追憶往時,吾弟元期秀才實從吾遊,渠嘗以脩葺爲勸,竊祿四方,宿志未酬,其人雖逝,其言在耳。今諸人果不渝始盟,予固願割田益之。遂書以爲記。又重遊石寶山記:石寶山在劍川州西南深山中。嘉靖庚寅暮春,成都楊脩撰納予同遊。初抵鄧川,楊少參兩依翁招浴溫泉,飲於其家,懽甚,坐上賦詩投贈。三日丙辰,經浪穹,見蒹葭楊柳,沃野腴疇,宛如江南。欲投山寺,皆敗垣仆㨂,不得已就公館宿焉。四日丁巳,過劍川,侵曉入山,風威凜凜,逕路崎險,或騎或步,日西至山頂。遙見層層曡曡如板屋、如棧閣者,石寶巖也。箐扈有鐘鼓洞,從遊之士窺而擊之,予二人從洞外聽之,宛如鐘鼓聲也。寺門在望,近不可卽,二憎來迎,挽手面上,歷覽侗壑,一步一坐,且駭且訝。升階謁佛殿,折北升石梯,至觀音堂,又折北磴險,捫蘿而上,山頂有聖泉,從石孔涌出,不溢不流。時從者皆渴,爭先挹取,飲百餘人,面水不減。升菴曰:眞聖泉也。予二人各飲泉一盃,殊覺爽健,遂由故道下至僧丈,舉酒相勞,各賦詩盡醉而宿。戊午,出山南行,望飛崖如廊廡然,心甚奇之。路人曰:此中巖也。崖嶺雕鏤石佛菩薩之像,皆精巧奇特,山石皆如蝦蟆狀。聞西澗中亦有巖洞及石羅漢,然榛莽塞路,不容移步,悵然久之,遂於馬上哦詩而回。然需懷西洞,未曾覽歷,每以爲闕。至壬戌孟春,予偕弟元和、子丈張斗、友人楊和,泛舟西洱河,踰象嶺,觀鶴林寺,歷島弔山,遂乘興復至石寶。此行由間道宿村舍,路人多不相識,一泉一石,隨興坐臥,殊覺暢適。旣別石寶,針由故道向中巖,忽有樵者指曰:由西涉澗,所見尤勝。遂如其言而行。二里許,見一石山,藍碧如染,逼而觀之,宛然一獅子也,掉尾低頭,如奮迅之狀。一行人皆讙呼驚詫,獅背可坐十餘人。復由石獅腹下穿出石澗,遙見西溪窈窕,崖岸如削,立石如屛,方石如屋,可以結茅而居。計暮景且逼,空山無人,竟不能往。東行一里,石上雕一波斯人,雖出人爲,然亦前代工也。又半里,石崖陳處,有一石如象。折南而上,有玉女泉,井方尺,淸洌可飲。又里許,乃至舊遊之地。追憶升菴垠溪,未嘗見此,今已下世,悽愴揮涕,因賦一詩,書之崖壁,以寄吾思焉。又南行三里,有方崖贔孱,儼如藏經。溪中水石轇輻,兩岸怪石,如人如獸,如城如壘。風行其中,有介胄聲,令人愀然。旣而日下西嶺,不及窮搜,村人結松幕相待,各把巨觥引滿,三酌而去。

〔衆山〕 编辑

  • 峯頂山。在府東十七里。峯巒崒嵂,頂有佛宇。郡人歲三月望日,持弓矢投之祈嗣,頗驗。
  • 覆釜山。在府西五里,爲郡鎭。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諸山拱翼,下有龍潭。
  • 仰止山。在府西五里,與覆釜山合抱。
  • 秀臺山。在府西覆釜山麓,舊名金燈山。
  • 三臺山。在府城東北十二里,三峯挺出,故名。
  • 龍珠山。在府城南三十里,前聳後平,世傳龍戲珠於此,因名。
  • 天馬山。在府城南三十里,其狀如馬,故名。
  • 象眠山。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勢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潛洩漾工江水流入金沙江。
  • 拱面山。在府治西北五里,高數百仞,一峯聳秀拱向,林巒環映,可卜陰晴,山有白石如積雪然。
  • 逢密山。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三峯峭拔,山腰有洞,深不可測。
  • 龍華山。在府城東南三十里,山半有寺。
  • 朝霞山。在府城西南十里,朝高霞見,故名。
  • 石寨山。在府城西北七里,四方皆險,山頂稍平,俗呼石寨子,下有龍潭。
  • 月山。在府城東南二十里許,山積石,形如半月。
  • 豸角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
  • 金鳳山。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形如鳳,故名。
  • 半子山。在府城南一百二十里,產礦。
  • 湯乾山。在府城北三十里,產紫石。
  • 馬耳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二里。
  • 金華山。在劍川州治西一里許,脈自西番界羅均山盤曲而來,延亘二十餘里,山頂常有紫色如金。
  • 劍和山。在州洽西四里,形狀如劍。
  • 石羅摩山。在州東北七十里,峯高百餘丈,屹立如巨人狀,又名將軍山。
  • 靑崖山。在州治東十五里,產靑石如列翠屛。
  • 老君山。在州治西五十里。
  • 夜合山。在州治南二十里,形如臥牛,劍湖繞山麓而出,如牛然。
  • 鍾科山。山北州治西五里。
  • 建和山。在州治東北五里。
  • 公山。在顧州治北七里,危巒聳拔,數峯縈迴,雨霽則霞彩層見,州人有病則禱焉。
  • 烏舖山。在州治南南十里,林木葱蒨,每秋則烏島棲其上。
  • 漕峯山。在州治北一里,與公山並峙,又名母山,常有鶴集其上。
  • 楊保山。在州治東北六里,下有池,多蒲草。
  • 文壁峯。在府治東十里,草峯秀異,形無破碎。
  • 筆架峯。在府城東北二十里,三峯並峙,中峯特出如筆架,故名。
  • 七坪峯。在府治南七十里,羣峯聳翠。
  • 煉場巖。在府治東南一百三十里,下出溫泉,巖石疊架數十仞。
  • 大孟巖。在府治東南一百三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上多古樹奇花,幽畬猛獸。
  • 大成坡。在府治東南六十八里。
  • 小成坡。在大成坡西。
  • 金斗坡。在府治西南五十五里。
  • 南岡。一名半鼻山,在劍川州治南二十五里,俗謂點蒼山,落足於此云。
  • 太極洞。在府治南一百三十里,翠嶂幽深,碧潭澄淨,中有土石分其半,宛若陰陽互生。〔知府向璋記〕:洞在北衙場西山之陽,山半有竅窪然,右㴜一逕,斗折而入,深數十丈許。其下有潭,淸碧可愛,內一穴深窅莫測,水出自穴,汪洋渟滀,澄巖無瑕,怪石蹲踞,蒼乳蘚駁。仰窺崆峒洞天,其圓如環,中一石卓立如屛,洞深而明,勢斜而正,夏涼而冬溫,可以避風雨,可以娛心目,其幽奇絕特,莫可名狀,殆天造地設之以遺其人乎?嘉靖歲丁巳春三月之吉,子以公務過此,衛揮使袁瓊峯、楊芬池邀予同西谷傅公、肖吾李公、東津隙公往遊焉。至則金鼓響震,音樂雜還,或席地而飲,或倚石而憩,獻酬交錯,笑語卒獲。俯澄潭則淸冷逼人,仰高天則白雲徐度,耳目驚駭,應接不暇,景興意會,神爽飛越,悠悠乎若身在水晶之宮,而遊於淸虛之府也。夫景以奇顯,地因人勝,使此洞生於中華都會之區,將必爲名流羽士之所棲遲,驤人墨客之所讚詠,卽天台、雁蕩之勝,何以加焉?惜乎產於窮荒,雖美弗彰也。茲吾儕之獲並遊也,謂非數焉以存乎其間耶?而無片言隻字以答其勝,山川之靈,其謂吾黨何?請名之曰太極洞天,且以志一時同遊之樂。諸公曰:然。逎記之。
  • 靑玄洞。在府治北三十五里逢密山半,甚深廣,洞門有石柱,頂上有石孔,兩壁皆古莓苔,彩錯如錦,上垂石乳,懸綴奇秀。郡人每歲六月二十六日執火入洞觀覽。
  • 垂珠洞。一名蝙蝠洞,在府治西南三十里,深廣二十餘丈,中有乳石如珠,淸寒奇秀。
  • 風洞。在府治西南十里朝霞山畔,洞口徑六雨園,有風氣噓吸。夏至日,郡人有目眚者,羣聚爭薰,亦多見愈。
  • 石洞。在順州治北五里漕峯下,深三丈,巖石玲瓏,高丈許。歲春,州人往遊樂之。

〔大川〕 编辑

  • 金沙江。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見大理大川下。
  • 漾共江。一名鶴川,闊十丈餘,源出麗江界,經府治東南象眠山麓,羣山環合,水無所洩,瀦而爲湖,又名漾共湖。入石穴復出,名腰江,東與金沙江合。

〔衆川〕 编辑

  • 桃樹江。在府治南二十五里,源出豸角山,流入南山岩穴中。
  • 長康河。在府治南五里許,源出黑龍潭,郡南民田多資灌漑。
  • 三莊河。在府治南三十里。
  • 南供河。在府治南二十里。
  • 溫水河。在府南十五里,源出宣化山麓。
  • 落鍾河。在府南五里,源出朝霞山。
  • 石洱河。在府治西北十里,源出石寨山。以上何流入漾工江。
  • 桑木箐河。在府南一百一十里,源出馬耳山,流入金沙江。
  • 觀音山河。在府西南一百里。源出黑泥山神二哨,流入觀音山驛,至大營分而爲二,一流浪穹縣,一流普陀崆,至鄧川合入大理海。
  • 羅牧社海。在觀音山西十里,周圍約八里。漁課隸劍川州河泊所。
  • 劍湖。在劍川州南五里,周六十里。湖尾遶流羅魯城南,經樣備與洱水合,歷車里、八百等處入南海,俗呼爲海子。有河泊所,歲辦魚課。
  • 劍川。在州南十五里,卽湖尾水曲流爲三折,形如川字,州以此得名。
  • 西湖。在州治南二里金華山麓。秋澇,水巳與東湖通,至冬水落,民始爲秧田,湖畔種麥。
  • 大橋頭河。在州東二里,卽古之合惠尾江。歲漲壅塞淹汲,沿湖岸秋麥爲害尤甚。
  • 桃羌河。在州南三十里桃羌村。
  • 沙溪河。在州南六十里,源自劍湖流出。
  • 彌沙浪河。在州南二百里白水場,與創湖水合匯南流。
  • 牛甸湖。在順州東二里。
  • 潘浦海。在州東二十里,周三十里,中分西畔屬順州魚課,入劍川州河泊所,東畔入北勝州。
  • 河頭溪。在州東二十餘里,從石巖湧出,周八十餘丈,深不可測,至春溫煖可浴。
  • 銀泉。卽南洪河,源金斗坡流下。〔知府周贊金斗流泉詩〕:百尺泉飛金斗坡,碧台淸響聽鳴珂。流經宣化千章木,散漑長庚萬頃禾。潤澤不因長夏少,錦紋更借午風多。涓涓遠去朝滄海,一任魚翁泛釣舸。又府東有大水美泉,東南有瀑布泉,東北有小柳場泉、白石渼泉、西墩泉,俱流入漾共江。
  • 龍潭。在府治者有十五:日黑龍,曰靑龍,曰白龍,曰西龍,曰龍寶,曰吸鐘,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渼,曰柳樹,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俱流入漾共江。曰龍公,流入金沙江。曰大龍,其周五畝餘,深不可測,亦不流洩。在劍川者有九:曰老君,曰易堤坪,曰仙女煉,曰隔渼,曰建和,曰白難陀,俱流入創湖。曰花叢,曰白龍,曰靑龍,俱入湖尾。
  • 春水。有三:一在府東七里石朵和石板中出,一在府東南三十里龍珠山篤,一在觀音山東南十里石碑坪,至春益盛,有硫黃氣,郡人於二三月間和鹽梅椒末飲之,謂能去疾。
  • 鸚哥水。在鸚哥水舗東,水自岩注下,常有鸚哥懸岩仰飲,故名,又因以名舗。
  • 崖場水。在劍川州一里許,發源自老君山,其流入於劍湖。
  • 靈泉。在州南五十里,出石寶山頂石崖中,關一尺,深二尺許,甚寒冽,多汲不涸,少汲不盈,每春遊人飲之可愈疾,故名。
  • 溫泉。在府治南,有三:一在府東南煉場巖,一在觀音山驛南二里,一在驛南十里。劍川州亦有三:一在州南三里羅尤邑村,一在州西一百三十里求仁甸鄕,一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橋後鄕,浴之俱可療疾。
  • 仙女井。在府南一百三十里半子山北大凹中石床下湧出,自地中伏流半里許,始洩出爲二流,民皆利之。

古蹟 编辑

  • 廢副州、廢木按州。二州皆元置,屬鶴慶府,國朝省。
  • 松桂營。在府治南六十里,穎國公傅友德征佛光寨,駐兵於此,故名。
  • 水洞。在二:一在府治東五里,世傳有神僧贊陀崛,多於象眠山下,以錫杖疏漾共江水,民獲耕作;一在順州治東北六里,泉自洞出,四時不竭,每遇旱澇,輒往禱焉。
  • 象跪石。在府治北八里,石如狼牙,昔元世祖自麗江石門關乘一白象至此,象跪不行,故名。
  • 諸葛寨泉。在府治南一百四十里,漢時武侯駐驛於此,其池出泉,均分爲二流,昔有人欲兼利之,至鷄鳴,其水復均,人以爲神。
  • 菩提井。在府治西南八里,世傳贊陀崛多神僧西來,郡人迎而揖之,以居於此,井傍僧植善提,故名。
  • 龍馬井。在府治東南一百里山畔,世傳一紅馬肥口長,出入無忌,雖虎豹不能嗟,村人異而跡之不獲,惟見有此井,故名。
  • 一碗水。在城坡頂,圓徑尺,深如之,不涸不盈,相傳南詔蒙氏過此,軍士渴甚,遂拔劍以插地,其泉湧出,至今行人資焉。
  • 德望城。在劍川州治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時築,今爲民居,卽水寨村。
  • 羅魯城。在州治南十五里。唐時有此城,卽瓦窰村址。
  • 達子營。在府治東北六里。元世祖征雲南,屯兵於此。
  • 佛洞。在州治石寶山。洞中白石叢立,宛若佛像。
  • 中山石佛。在州治石寶山南一里。岩石壁立,俱鐫爲梵字,計數百,莊嚴經久不變。又有石如蜂蛙者甚多,俗呼爲聽法蛙。
  • 巨人掌。在州中山南二里。有峻崖名金鶴棲,石面有巨人掌,跡如箕。
  • 金山銀渡。在州治南。二山並峙,一赤色如金,一白色如銀。俗傳山地俱不可耕,犯之必凶,歲時疫。
  • 靈佛。在州治南二里。晉天啓七年,蒙氏征摩㱔,渡金沙江,遍水逆流,取以刻像,號千光如來。
  • 石明月。在州治南一百三十里。崖壁上白石如輪,至夜田水映,皎若月然。
  • 葛池。在州治北四里。武侯南征,曾飲馬於此。

風俗 编辑

  • 文化丕興,科第不乏,頗信巫鬼,亦好嚚訟。元志。
  • 節令、祭葬、服食、貨貝與列郡同俗。語具全省土風下。
  • 近郡之夷名麽㱔蠻,依江阻險,喜鬬好殺。劍川山後有烏蠻玀玀,尤爲獷悍。附郡四十八村爲盜賊者,皆由烏蠻勾引之。說者謂此種玀玀與霑益州同俗。

物產 编辑

  • 稻之屬九。香、細、紅、白、長芒、光頭、金裹銀、麻線、黑穀。
  • 糯之屬九。虎皮、珍珠、牛皮、松子香、小長芒、麻苫、糯、旱糯。
  • 黍秫之屬七。蘆粟、蘇子、𦭹蓧、黃黍、芝蔴、麻子、白黍。
  • 來麰之屬四。大小麥、燕麥、玉麥。
  • 蕎稗之屬五。甜蕎、苦蕎、早稗、糯㹘、鴨爪稗。
  • 菽之屬十二。蠶豆、豌豆、紅豆、靑豆、菉豆、黑豆、花豆、茶褐豆、匾豆、豇豆、飯豆、刀豆。
  • 菜茹之屬三十。莧、芹、芥、萵苣、石花、石餌、蔓菁、白菜、靑菜、生菜、茼蒿、數珠、蕨菜、波菜、海菜、茨頭、芫荽、葱、韮、茄苤、瓠、蒜、紅、白、黃蘿蔔、山蒜、山豆腐、竹筍、麥藍菜。
  • 瓜之屬六。冬、西、王、金、銀、絲。
  • 薯蕷之屬三。薯、蕷、山藥。
  • 菌之屬七。鷄㙡、白生、香蕈、木耳、天花菌、竹菌、鷄腳菌。
  • 藥之屬四十七。黃耆、麻黃、柴胡、黃芩、大黃、茯苓、白芨、芍藥、當歸、地榆、半夏、川芎、南星、大戟、商陸、黃精、羌活、防風、玄參、木通、石斛、牛膝、涼薑、葛根、甘松、茯神、麝香、草烏、益母草、天門冬、麥門冬、覆盆子、地骨皮、五味子、五靈脂、金銀花、萬兩金、一枝箭、虎掌草、玉紅膏、稀薟草、龍膽草、白龍鬚、馬蹄香、馬兜苓、金線重樓、王不留行。
  • 果之屬二十八。桃、李、杏、梅、柑、檽、橙、梨、杮、石橦、香榤、胡桃、海棠、橄欖、羊棗、水瓜、楊梅、林檎、鷄粟、枇杷、松子、栗子、榧子、甘蔗、棠梨、芭蕪果、無花果、櫻桃。
  • 蓏之屬二。菱角、甘露。
  • 竹之屬八。紫、靑、苦、細、黑尾、猫頭、山竹、淡竹。
  • 木之屬二十一。松、杉、椿、柏、楸、槐、棕、柳、桑、栗、楮、黃連、黃楊、白紫樹、香樟、紫荆、刺桐、冬靑、和木、水冬瓜、紫榆。
  • 香之屬三。降眞香、地盤香、甘檀香。
  • 花之屬四十五。葵、菊、梔子、蕙、蘭、石竹、龍爪、石欄、海棠、蘡粟、丁香、芍藥、玉簮、石竹、金梅、粉團、紫薇、山茶、棣棠、鹿葱、郁李、金鳳、白鶴、木樨、鷄冠、珍珠、繡毬、水紅、素馨、薔薇、牡丹、山丹、山礬、芙蓉、蜜檀、水仙、萱草、紅梅、碧桃、映山紅、剪春羅、掛金燈、月月紅、十姊妹、花上花。
  • 禽之屬三十三。鸛、鷹、鷄、鴉、鵲、布穀、黃雀、鶯、鴦、野鴨、白頭翁、白鵑、紫貝、冬至悲、翠練雀、秋鶚、鷺、鶯、黑鵝、斑鳩、靑鴉、鴿、野鷄、盡眉鶴、鴣、鵪鶉、鷯、水鵑、叫天鸚鵡、松鷄、子規、吸木冠、鶺鴿。
  • 獸之屬二十一。虎、豹、豺、狼、獐、麂、狐、兔、獺、猴、野猪、猪、山鼠、竹鼠、山鸕、香猫、野猫、野羊、飛鼠、穿山甲、熊。
  • 魚之屬十一。鯉、鯽、鮎、鱔、鰍、白鰷魚、細鱗魚、蛇魚、穀花魚、靑銅魚、陀羅紅魚。
  • 物貨之屬十八。井口布、大麻布、黃蠟、蜜麻、椒、靑油、氈條、襪、衫、帽、劍、蒲刀、馬蹄、鹽彈子、盈鉛、銀礦。

堤閘 编辑

  • 龍寶堤。在龍寶潭下,周四百餘丈,有壩。
  • 桃樹渠。在府治南二十五里,源出天馬山下,村人賴之。
  • 南供渠。〔給事中太和楊士雲記〕:南供河在府治西南二十里,發源山神哨,流且劣,至白楊場,俗稻龍泉者三穴,齧澗噴出,暵旱弗縮,河流恆用泓演,東入漾工江,南甸田感仰漑焉,故名。蓋瀕河左爲大溝,引水而北者四,右爲大溝,引水而南者二,因名爲支溝,以注田者不計焉。田爲畝餘五萬,賦爲石餘五百,戶爲百有五十,居爲千餘室,河之利溥矣,而恃以爲利者,龍泉耳。龍泉以南爲高阜,曠可若干畝,勢豪關利,欲橫截泉水而田之。在正統中爲土酋,成化中爲守禦,弘治中爲豪民某某,長康民以遏我流轍訟之,諸弗得逞。正德庚辰,有豪民者踵故智,糾同謀,詭辭於府,乞墾田輪賦,里中老承勘得賂,報可,遂給印帖,發版册,民泣愬者相屬也。前守吳君以徵入弗及改判,豪民者復詭辭於藩司,誣衆傾己,下府覆之。新守王君甫下車,得其愭,嘆曰:此地此水果可以利,昔人當先爲之矣,奚竢今日哉!夫以數家之利而亢千萬畝之良,恣一夫之奸而貽千萬衆之戚,何心哉!逎追帖削册,咸服其辜,民歡呼相謂曰:徵我公南,旬其萊矣。夫人之效尤者,亦永有懲哉!謀於鄕貢士趙德宏、國子生楊懷玉、府學生李紹倫、楊文秀輩,紀事於石,請予記。於戲!民非榖弗生,榖非士弗殱,士非水弗滋,故禹謨六府、洪範五行,皆水居先,而後世河渠之書、溝洫之志加詳矣。蓋善爲民者,所以興水利也,涸也爲之畜引,溢也爲之分泄,廢也爲之脩復。又患民之爭也,則爲禁令,所以禁其爭也,抑豪強而巳矣。昔關中仰鄭、白二渠漑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磴利,奪農用,李柄筠請皆澈毁。唐史書之,輝映簡策,非表其爲民者耶?南供之利,白渠之類也。龍泉之過,上游之壅也。礦土之利,百磑之類耳。惡可以小而妨大耶?王公之意,固李若也,是宜書。然李以高才擢給事,方挺不屈,出刺常州,治行卓最。君亦以給事言事補外,稍遷臺省。茲守鶴多善政,其風節治績,亦李若也,又宜書。君名昻,字仲顒,四川廣安人。起弘治乙丑進士,玉屛其別號也。
  • 小柳場閘。知府馬卿築。嘉靖間,知府周集增築,高百尺。
  • 大水潭。在府治東九里,出東山麓,周二百餘丈,灌漑石朵、水美、南河等村田。
  • 靑龍潭。在府東北四十里。〔知府馬卿記〕:予旣開龍寶之潭,濬豐利之渠,民楊圭等上狀日:惟茲靑龍潭之水,灌新生邑等五村屯,近被豪右侵潭爲田,水鮮瀦蓄,漑恆之且未均,敢乞脩治之。予曰:時方農,其俟。又咸曰:懼公之遷,則無及矣。吾民自攻,不敢煩於官,惟乞定規制,一役董之。予乃往視其宜,乃命耆民楊壽延總其事,侵其復宥而不治,役者勸任而不督,未幾而吿成。爲四渠,閘闊三尺五寸,灌新生邑阮百戶屯田四百九十五畝。東爲縈碧渠,閘闊八寸,灌上城南等田五十畝。東北爲采芹渠,閘闊五尺,灌寺西北橋頭上城南田七百三十二畝。西北爲北新渠,閘闊三尺,灌裹城秀邑府西北橋頭田四百三十五畝。又因磐石爲閘,以洩秋潦,曰石固閘。又曰:東南障水之堤卑薄,其增修東北隙地,宜爲堤以畜水,後其勿廢勿侵勿爭,違者訟言於公治之。
  • 西龍潭。在府西七里。〔知府馬卿記〕:鶴慶有水曰西龍潭,出郡西覆盆山,或曰龍潛焉,故名。東漑諸村屯,歲七月九日,郡守率吏民祀潭神,徧望境內山川,築室於南山之椒,脩祀所也。府治前故艱水,正德元年,耆民楊壽延議開渠引水,知府劉玨允其議,乃於潭之東南開二渠,一至府前,曰南淸渠,一至坡頭邑,曰北淸渠,民利之。然東灌諸村者,水猶艱,農時上流專其利,而下流後時弗藝。嘉靖四年,予謫守鶴慶,明年秋,率故事禮神畢,僉以乏水吿,予乃陟降原隰,視潭之下,山勢環抱,曰:是可因築堤以瀦水。又顧山形,頓而復起三臺,隱然臨於潭許,曰:茲惟山水之交,風氣攸萃,可以祠。詢於衆,二三耆舊外,盜種其地及上流者交沮之,予曰:疑事無成,吾計決矣。乃令計畝程工,築堤障水,以千戶李瓄,百戶王翰、王鎭,驛丞周寅,耆民楊壽延、張定董其役,以十一月辛巳始事,正月戊戌吿成。故西龍潭爲上潭,東北爲石閘以通流,曰普利閘,分一小閘爲涓流閘,別出新開之閘爲下潭,名曰龍寶,深二丈餘,周五百餘丈,堤曰萬年,高一丈有五尺,闊二丈,長六十有一丈,爲石閘以蓄洩,曰永固,闊五尺,下爲石池,池下之閘曰會濟,東分一小閘曰波流,山故爲金燈,改曰秀臺,建祠於中臺曰禮神,移故室於南臺曰齋明,建亭於北臺曰偕樂,守禦指揮趙增建亭於又北小臺曰觀瀾,山下爲坊曰秀臺、龍寶。右神利民旣成,明年春夏之交,蒔秧者水具足,古所謂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信夫。予懼後之有爭也,因定畜洩之法,漑田之次,以示後云。
  • 黑龍潭。在府西南。〔知府陸棟記〕:予家山中,喜農事,有薄田數十畝,相度士宜樹藝稼穡,竟不憚勞。凡水泉可及遠者,率鄕中子弟濬源導流無遺焉。蓋雖勞而發生暢茂之趣,亦自有可樂者。嘗以爲荀得子民之職,亦當如此矣。初知河間,河間爲古九河下流,水聚而土鬆,旣築堤以障狂瀾,復分流以灌濱河之田數百頃。旣而移知鶴慶,乃詢郡人之在都下者,僉曰:郡有東山河,河東田資以灌漑,河西田則唯龍泉是賴。龍泉凡十餘所,而黑龍泉之利物居多。泉出郡之西南宣化山下,經行溪澗,皆有泉迸出處高則澤可以及遠邇。至郡,將首圖之,貳守張君君用已命百戶劉儀輩與此役矣。因督之亟,日授以成算,再閱月來吿成。遂偕君用命駕遡流而上。溝開廣五尺,深三尺許,遶山之曲一十有四,約三十餘里。跋涉險阻,攝衣攀崖,艱澄萬狀,而後至潭所。是日惠風拂面,麗日當空,命從者斧朽木,薙穢草,驅亂石,而潭之景益奇,蓋戊寅三月九日也。有父老進曰:凡違官至此,轍風雨若靳其景者,今獨不然,豈神物亦有意耶?予應之曰:是非我所知也。庠生趙汝詢等請曰:是水下流析爲十餘溝,惟迎揖和邑一溝阻三澗,澗上舊架木爲槽以過水,補槽木之朽析,開泥沙之壅塡,歲勤數百人。迨泉方流,又奪於強暴,視他溝每力多而功半,農之病夫水也如此。正德己亥,汝詢曁董華省祭王學章謁張君,指以南坡可鑿水道。張君審其宜於民,出令示衆,檄千戶李貴監工。始於三月甲子,畢於四月甲寅,農之不病於水,蓋三年矣。今公之來,水利聿興,與張君省耕躬歷溝道,深而廣之,泉之流殆遍,而豪奪者自遠。若百戶薄秀等屯田,均得霑足,豈特迎揖、和邑二村而已。是郡昔長於土酋,政之苛,民之病,不暇論矣。厥後守郡者不知其幾,更無一言及此,二公爲民之心亦至矣,吾濟其忍忘之,請一言勒石,以垂永圖。利均而分定,豪右其敢有復窺者乎?於戲!古人有言:驅民南畝,而後民可使富。然雨暘不能以時,旱澇不可無備,於斯而不爲之處,雖有愛民之心,亦爲徙善而已矣。昔安定胡先生敎投弟子,卽設水利齋,議者以爲有用之學。况夫有子民之資者,獨可不念及此耶?今吾輩坐嘯一堂,而吾民不免於飢寒,其心樂乎?不樂也?然則茲役也,將以利乎民也;茲行也,將以樂其利乎民也。是爲記。去府北四十里,又有黑龍潭,西北三十里有香米潭,俱築有堤,灌漑逢密等村田地。
  • 白龍潭。在府西北八里,灌漑羅尾邑等村田地。又有南儀潭、北渼潭、大小渼潭、石寨子龍潭、龍公潭,俱利灌漑,軍民賴之。
  • 漾工江壩。瀧漑西墩、逢密、大福、西亨、義雙、水槽、城溠、和辛、官屯、思第墩、大龍溪、赤士和、小柳場,人至栽插時,相率作壩障水,栽畢則去壩。
  • 溫水河渠。灌漑鶴𦐂、孝廉、前蒿三村田地。
  • 西墩泉堤。舊有壩壤,同知張廷俊修築舊堤,高數尺,水入舊溝旁,兩岸開廣,經流約三十里,西墩、新生、大福、小柳場、村屯利之。
  • 石萊渠。在劍川州南,灌漑甚溥。
  • 老君水壩。在創川州西,舊有上下二壩,今廢不修。
  • 連漢墩水塘、甸頭和水塘。俱劍川州軍民注水灌田。

橋梁 编辑

  • 跨鰲橋。在府治南一里。
  • 淸水江橋。在府西四十里。
  • 迎貴橋。在府治南。
  • 落鐘橋。〔郡人趙子禧記〕:郡治南五里有溪,源出西山龍湫,截官道而東入於漾工江。昔人徙杠其上,以通往來命名之義。唐時有僧自葉檢舁所鑄玄化寺鐘歸,及橋墜水中,詰旦往取,失鐘所在,以爲龍盜去,因名。每潢潦暴作,行者病厲。揚孫氏孟隺,家饒裕,勇於行義。成化甲辰,茲橋寢敝,孟隺乃馨貲鳩工,伐石陶甓,遠近聞者咸助費效力,閱三月畢工,堅緻雄壯。古之君子好施樂與之心,不限於貧賤富貴,視力之所及,無往不以利人爲心,雖不望報,亦未嘗爽,而芳聲偉烈所由以昭揭不磨也。孟隺若茲舉者,豈非故家作善相傳之有自,與古人操存設施同一揆乎?昔王丹好施急濟,里人化之,風俗以厚,郡之君子其亦有所觀感者乎。
  • 新生橋。在府治南二里。
  • 鶴川橋。〔知府吳堂記〕:橋去治南十里爲通衛,地名長康里。歲丙寅,義官張質捐資鳩工作茲義側,乃成橋。南北亘七十尺,廣三之一,高半之,下劵三空皆文石。橋之流衍,自西山之黑龍潭逶迤南折,百曲而東,賁橋下入漾工江,漑民田以萬計。橋南路先隘,質廣之,豎屋憩行李。旣爲厲民者撤去,頑暴因是以望風旨,連坊牌石悉畀作椿墊,有識者恨之。歲己卯,某來守北土,下宣化關,一望皆漫壤,嘆無所表建。故老有爲某言曰:張氏有義舉而未克就,明公其作興之。已乃召質詢所以,慨然力任,遂成其志。命工重發石作二坊牌,跨橋南北,脩壤墁,起傾圮,往來有所瞻依也。質亦善哉!因刻之道傍,俾勸觀者。
  • 永濟橋。在府治南十五里。
  • 石固橋。在府治南十四里。
  • 濟川橋。有二:一在府南十八里,一在劍川州治南四里。
  • 東山橋。在府治東五里。
  • 大龍潭橋。在府治東十五里。
  • 金燈橋。在府治東南二十里。
  • 通津橋。在府治南二十五里。
  • 鎭遠橋。在府治西門外。
  • 淸水江橋。在州治西四十里。
  • 周官屯橋。在州治北七里許。
  • 象跪石橋。在府治北十五里。
  • 逢密橋。在州治北三十五里。
  • 小板橋。在府治北。
  • 天生橋。在府治南一百二十里。
  • 觀音山橋。在府治南一百二十五里。
  • 勸農橋。在劍川州治東一里。
  • 平濟橋。在劍川州治東三里。
  • 崖江頭橋。在劍川州治北半里。
  • 柳邑橋。在劍川州治北半里。
  • 廣濟橋。在劍川州治西南三十里。
  • 顚場橋。在劍川州治北十五里。
  • 崖場橋。在劍川州治北一里。
  • 羅城橋。在劍川州治南十五里。
  • 小石橋。在劍川州治北一里。
  • 下桃羌橋。在劍川州治南二十五里。
  • 烏舖橋。在順州治西南三十里。
  • 牛甸橋。在順州治東三里。
  • 求嗣橋。在順州治西三里。
  • 板橋。在順州治南五十里。
  • 金沙江渡。在府治東一百三十里。

宫室 编辑

  • 文明閣。在懦學後,有臺高二丈,知府周集築。舊閣傾圮,嘉靖四十五年知府周贊重建。
  • 無陋軒。在府治內,知府馬卿建。〔有自爲記〕:予謫守鶴慶,明年丙戌之春,卽公署東偏稍間治之,作室三楹,故有小池通流,甃以山石,雜植花卉,名曰無陋軒。夫無陋者,陋而不以爲陋也。吾軒僻在蠻夷萬里之外,瘴癘之區,囿不幾畝,池不容,工無鑿飾,植無名異,誠陋甚矣。然予退思優學,燕息遊詠,率於是攸寓焉。憑欄而臨池,若遊乎江海之濱,而窮其浩淼也。闢牖而見山,若觀於泰華嵩嶽,而陟乎其上也。烏鳴魚躍,花竹交芳,若浴沂風雩,而悠乎適也。童冠樞趨,執經問道,絃誦左右,彬彬乎若在於濂洛鄒魯之鄕也。夫人豪侈之不厭,則極臺池燕遊之盛,而未爲樂。道路之疲,托逆旅而安焉,逸處者聞人足然而喜。是故淸之常,而達者可遺也。吾歷宦四方,每覽江山之勝,駐臺省之華,則益懷於鄕廬,情不繋物,而惟其故。在廟堂則思親,在江湖則思君,矧茲遠竄重譯之陬,而多所懷乎,亦奚如矣。自惟罪重謫薄,巳固足幸,復思古以無訧,而竊慕於紗位之遺。吾時寓吾軒也,荀省政之無愆,民無失所,則舒懷嘯歌,凡軒之所有,皆足爲樂之寓,而奚其陋哉。寂然閒居,澹乎自得,物我相遺,憂樂俱遣,則又不知天地之間,何者爲陋,何者爲非陋,而吾軒固吾之素也。復爲無陋之歌曰:遠予寓斯構兮,山川環以秀兮,民匪疚兮,對時茂兮,俯仰高厚兮,優游池囿兮,吾軒之何陋兮。
  • 凌虛閣。在府治內,知府何璋建。
  • 淸虛閣。在府治北八里,知府馬卿建。〔知府吳堂記〕:辛巳八月旣望,攜酒挾客,飲於淸虛之閣。是日也,潦盡水淸,霧收山潔。雲容淡而夷與,露氣涼而剝落。稌黍遍臯畝之雲黃,蒪荇布方洲之錯。金柄擅司,署權頓卻。舉盃相屬,於焉是樂。客有似枚生者,規巾矩衣,長揖而前,揮觥引滿,再醮而言曰:天地設位,乾坤以寧。川融山結,距古是存。羲皇演畫,禹箕範疇。不有斯文,孰闡厥幽。惟茲鶴慶,古設夷方。聖明皇皇,乃理乃疆,乃冠乃裳。文敎誕敷,南國之光。選良任牧,治具單張。然則一方文事,繋之君侯久矣。命詞比事,非君侯其誰哉?謹按:閣跨白龍祠山麓,祠上山數十里,最高一峯,名金山頂。下爲白鷺山,翥若騫鳳,萃於祠,其源遠莫測。至祠下而泉百注,匯爲潭,故謂之白龍潭。舊有閣,卑陋弗稱,乃今命百戶母昻、王瀚特新之。材出衆願,不費官帑。閣面東侵,入潭二丈許,高約過半。欄楯周匝,窗楹掩映。左洲右石,翬飛跋立。石寶巍然其前瞻,漾工委蛇而環合。攬羣采之繽紛,挹衆秀其雜沓。矧淸秋之佳致,超四海之恢廓。已而倒影沈碧,迴光浸閣。風靜晦生,山空木落。猿驕樹而哀鳴,鶴淚空而聲霍。冰翰半側,狡兔影扣舷下,鉤錦尺躍,斯則閣中一時之大觀也。諸君然與?否與?衆皆頷額。遂命酒各數觥,書以爲記。
  • 禮神亭。在府西七里。知府馬卿建。
  • 鐘樓。在府治南玄化寺前。元時建。洪武十五年,普顏篤叛賊兵燒樓,雨降火滅,郡人至今傳之。
  • 淸涼閣。在府治南一里。閣下有池,水色淸碧,中纍石山,外列欄楯,前架小橋。

冢墓 编辑

  • 沖霄王墓。在劍川州羅尤邑南一里許,有斷碑,其事不詳。

姚安軍民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戰國時屬楚。漢置弄棟、蜻蛉二縣,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蜀漢屬雲南郡。唐置姚州都督府,以其民多姓姚者,故名。天寶間,南詔蒙氏改爲弄棟府,段思平改爲統矢邏,又改姚府。至段政嚴,封高泰明之子明淸爲演習,世有其地。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統矢千戶所。至元十二年,改置姚州,屬大理路。天曆元年,陞姚安路。皇明改路爲府,後又改姚安軍民府,領州一、縣一。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夏商
合梁於雍
戰國 滇國地
益州郡 弄棟縣、蜻蛉縣
東漢 永昌郡 弄棟縣
蜀漢 雲南郡 弄棟縣、蜻蛉縣
雲南郡 弄棟縣、蜻蛉縣
六朝 寧州
總管府
姚州都督府
劍南采訪使 姚州郡 西濮州
蒙氏據 弄棟府
五代 鄭買嗣據
趙善政據
楊千貞據
段思平據 統矢邏
姚府
高氏據
段氏據
大理萬戶府 統矢千戶所、大姚堡千戶所
大理路 姚州、大姚縣
姚安路軍民總管
皇明 雲南布政司 姚安軍民府 姚州、大姚縣

〔屬州沿革〕 编辑

  • 姚州附郭
  • 爲弄棟縣,屬益州郡。
  • 爲姚州郡。南詔蒙氏改弄棟府。
  • 段氏改統矢邏,又改爲姚府。至段政嚴,封高泰明之子明淸爲演習,世有其地。
  • 初內附,置統矢千戶所,屬大理萬戶。至元間,改姚州。天曆初,陞爲姚安路。
  • 皇明置姚州,隷姚安軍民府。

大姚縣

  • 爲蜻蛉縣地,屬越雋郡。
  • 蜀漢屬雲南郡。
  • 置西濮州,後更名髳州。
  • 大理。段氏屬姚安,夷名大姚堡。
  • 初置大姚堡千戶所。至元間,故大姚縣,屬姚州。
  • 皇明因之。

疆域 编辑

〔東〕三百二十里至武定府元謀縣界,〔南〕一百二十里至楚雄府鎭南州界,〔西〕一百八十里至大理府雲南縣界,〔北〕四百五十里至北勝州界。姚州附郭編里四,府北三十里爲大姚縣編里四,自府治東南七百里至雲南市政司,七千七百六十五里至應天府,一萬一千二百一十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 崇山修谷,平疇廣川。元啟陽玄陞州爲路記。
  • 控制烏蠻、撒摩都諸夷。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 飽煙蘿山。一名東山,在府城東一十里。高出羣山,林木蒼翠。其西有武侯塔,相傳漢諸葛亮征南駐兵之所,後人建塔於上。其南有唐張虔陀所築古城。

〔衆山〕 编辑

  • 龜祥山。在府治西,一名赤石山。其形如龜,其頂有泉。
  • 金秀山。在龜祥山西五里。下有泉爲陽派河,東流匯爲楊片湖,西入洶溪。
  • 仙景山。一名石雲山,在府城西北十五里。相傳昔有老人脩行於此,後得仙。其麓有石甲、西嶺二泉。
  • 九鼎鐘山。一名華山,在府治東北十五里。峯巒有九,狀若懸鐘,每春花木極盛。
  • 緣羅山。一名盤曲,在府治北一百二十里。中有祿羅蘭若。
  • 寨子山。在府治東八里。上爨自久叛,立寨於上,今遺址猶存。有泉湧出,流入烏魯瀰。
  • 白馬山。在府治東十五里。昔有白馬著形,立廟祀之,有禱輒應。
  • 燕子山。在府治東二十里。其形如燕,故名。
  • 筆架山。在府南二十里。三峯聳峙,中峯有井,雲出卽雨。大姚縣亦有筆架山。
  • 三窠山。在府治南四十里。三窠闕上舊有古松三窠,夜霽殊異,土爨誤以爲金銀氣,掘枯其一。
  • 稽肅山。在府治西十七里。下有泉,流入陽派調。
  • 龍馬山。有二:一在府西,一在大姚。
  • 龍鳳山。在府北二十里。一名白塔,有泉瀦於塔境瀾。
  • 黎武山。在府治北一百里。高而長,中有緣羅蘭。
  • 書案山。在大姚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形如几案。
  • 掛榜山。書案山左二里。
  • 金龜山。掛榜山左。
  • 几山。在縣南一里。左隅有石穴,一名石壁洞,又名紗帽山。
  • 四奇山。几山後四里。四峯高聳。
  • 文筆山。縣西一里。
  • 鳳凰山。文筆山後二里。
  • 觀音山。文筆山左二里。
  • 玉屛山。縣西北三里。
  • 方山。在縣北三十里。其山多產藥苗。
  • 馬鞍山。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 紫坵寨嶺。在縣東二十里。每旱,上有雲氣卽雨。
  • 北極山。在白鹽井提舉司南一里。翠峯聳列可觀。
  • 迴龍山。司治東一里。
  • 寶關山。在司治西一里。勢高百仞,以其通鹽路之要路,土人名曰寶關,蓋以鹽爲寶也。
  • 象嶺山。司治北一里。其形如象。

〔大川〕 编辑

  • 金沙江。在府東北一百四十里。語具大理大川下。

〔衆川〕 编辑

  • 蜻蛉河。舊名三窠戍江,源出三窠山,流至府南四十里,瀦爲大石澗,分爲東溪、西溪,遶府而北,合趨大姚河,轉入金沙江。
  • 陽派河。出金秀山,下流至府西十五里,瀦爲淜。
  • 大姚河。源出書案山,西流至大姚縣,與鐵索箐之合,流經姚州,復繞縣東北,入於蜻蛉河。
  • 平蹄江。源自摩㱔村,東入金沙江。
  • 龍蛟江。在大姚縣北一百二十里,今名苴泡江,源出鐵索箐,合姚州之連場、香水二河,入金沙江。
  • 香水河。源出府北黎武村觀音塘,與白鹽井堤舉司觀音山箐出,合流入金沙江。
  • 土橋河。源自白井香水河分派,東流入金沙江。
  • 連水。出鐵南水盤山,經府西二十里之連場,西轉七十里入大姚河,趨金沙江。
  • 一字水。出黎武山,北合小井,東流入一拋江。
  • 西嶺泉。出仙境山之西麓。昔有老人磨杆於此,其石猶存。
  • 白馬泉。出白馬山谷。右兩泉濟沸。
  • 黃龍泉。出東山黃龍寺右。
  • 大康郎泉。出白塔。右俱多灌漑。
  • 三窠泉。在大姚縣北十里。
  • 摩㱔泉。在縣北三十里。四時不竭,可以備旱。
  • 冷水泉。在縣北一里。
  • 溫泉。有三:一在府西黑泥只村,一在府治北絞摩村,一在大姚縣東。
  • 鐵索箐。在大姚縣西北,山阿水偎,箐夷黨聚,專以剽掠爲業,百年逋誅。萬曆元年,巡撫侍郎鄒應龍帥師討平,添捕設禦,四郡乃安。
  • 金龜井。在府西。
  • 春郎井。在府東。
  • 醉翁井。在縣東,相傳昔有人醉歿其地,遂出井泉,淸冽不涸。
  • 鳳井。縣南門內。

古蹟 编辑

  • 孔明遺壘。有二:一在府東十五里,知府楊汝允詩:崇阿攀陟古祠開,諸葛臨戎尙有臺。羽扇直疑驅甲馬,儲胥猶自護風雷。浮雲不改山川色,時論終歸管樂才。漢祚欲恢成底事,蕭疎庭柏有餘哀。一在府北十二里。
  • 舊城。在府治北,唐景雲元年御史李知古所築。
  • 古城。在府東山十五里,唐刺史張虔陀所築。
  • 高陀山塔。在府北二十里,石晉天福間建,高十有五級。
  • 矣保山塔。在府北十五里,段正興天寶六年甲戌建,實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上有磗紀之,今猶存。
  • 雲南郡主碑。在府東山慈應寺,上有元康三年井、雲南郡主等篆字,餘皆剝落難辯。
  • 嵇肅碑。在府治西十七里,上有天福二字,今仆。
  • 興寶寺碑。在府西十五里,段志興元亨二年建立,實宋孝宗淳煕十有三年,今存。
  • 武侯土城。在大姚縣左卻江馬鞍山麓,上有鐵椿,相傳爲武侯開路時屯駐之所。
  • 白塔。在縣西北二里許,上有唐尉遲監造字。弘治間地震,開而復合。
  • 石羊。卽白鹽井。昔洞庭愛女牧羊於此,有羝舐土,因得滷泉。

風俗 编辑

盡力𤱶畝,家有常給。建學以來,氣習漸遷,士人務文,科第日起。節令、祭葬、服食、貨貝等俗,與列郡同。語具全省土風下。

近郡之夷,名玀玀、僰夷、散摩都。強悍好鬬,交易用鹽米,一日一小市,五日一大市。苴卻鄕有黑齒百夷樓。棲河浴。寢臥無尊卑,但以氈席間隔而已。

物產 编辑

  • 稻之屬八。紅白毛穀、光頭長苣、麻線、靑芒、早弔穀。
  • 黍秫之屬二。黃黍、蘆粟。
  • 來麰之屬三。大小玉麥。
  • 蕎稗之屬三。甜苦蕎、糯稗。
  • 菽之屬五。胡豆、黑豆、黃豆、飯豆、紅豆、豌豆。
  • 菜茹之屬十六。芥、菁、韮、莧、芹、茄、蒜、葱、蕨、筍、白菜、波菜、萵苣、葫蘆、架豆、蘿蔔。
  • 瓜之屬五。冬瓜、西瓜、王瓜、金瓜、絲瓜。
  • 薯蕷之屬三。山藥、紅薯、白蕷。
  • 菌之屬五。香蕈、雞椶、柳菌、白生、木耳、樹菌。
  • 藥之屬四十四。茯苓、茯神、荆芥、薄荷、匾竹、南星、半夏、瓜婁、蛤蚧、離婁、苦參、防風、白芷、川芎、木通、當歸、柴胡、黃芩、蒲黃、牽牛、山藥、芍藥、滑石、石膏、藁本、大戟、牛膝、獨活、升麻、重蔞、遠志、澤瀉、地黃、車前子、香白芷、桑寄生、天門冬、何首烏、天仙子、麥門冬、薏苡仁、穿山甲、香附子、金銀花。
  • 果之屬二十。梅、桃、李、杏、梨、棗、栗、蓁、橙、橘、杮、櫻桃、橄欖、核桃、楊梅、花紅、木瓜、葡萄、石檀、松子。
  • 蓏之屬二。菱角、萆薺。
  • 之屬六。箭竹、紫竹、水竹、大竹、觀音竹、鳳尾竹。
  • 木之屬十五。槐、榆、柳、松、柏、椿、榿、桑、楠、梓、梧桐、黃楊木、羅漢松。
  • 花之屬三十四。蘭、萱、葵、桂、菊、荷、紫薇、素馨、粉團、金鳳、牡丹、芍藥、芙蓉、海棠、薔薇、紅梅、玉簮、金梅、碧桃、鋒桃、丁香、水紅、石竹、山茶、鷄冠、龍爪、木槿、梔子、山丹、杜鵑、扶桑、木香、映山紅、剪紅羅。
  • 禽之屬二十六。燕、鶯、鵲、鴉、鴿、鳩、鴞、鸛、鷹、雉、鶴、鶺鶉、錦鷄、黃鴨、白鷺、白鷴、畫眉、翡翠、子規、鷓鴣、黃鸝、鸚鵡、麻雀、拖白練、黑頭翁、蠟嘴。
  • 獸之屬十一。獐、麂、鹿、兔、猿、熊、豹、豺、狼、竹鼠、狐狸、獺。
  • 魚之屬五。鯽、鯉、鱔、鰍、白條魚。
  • 介之屬五。龜、鰲、螺、蟹、蛤。
  • 物貨之屬十六。金麘、香鹽、木槵子、降香、花椒、大靑、黃蠟、蜂蜜、牛皮、鹿皮、翠皮、木羅布、狐狸皮、貂鼠皮、麻布。

堤閘 编辑

  • 七淜。在府城西南。土人稱陂堰爲淜。在平川凡七:曰大石,曰地摩,曰烏魯,曰陽派,曰塔鏡,曰巴,曰長壽。其在府西者曰當坡院,在府北者曰地角,曰春索嶺,曰赤額坪,曰黑壩,曰摩苴邑,皆許代所築,瀦水灌田,民甚賴之。
  • 黃連箐壩。在府治東南九里。
  • 石峽口壩。在府治南二十五里。
  • 右所衝壩。在府西南六里。
  • 陽泒壩。在府治西北七里。
  • 上閘、下閘。上閘在大姚縣東二里,下閘去上閘三里。弘治間,軍民築之,以蓄洩大姚河之水,憊旱澇焉。
  • 金家閘。在大姚縣南一里。
  • 土橋閘。在縣東南五里。
  • 新壩閘。在縣東二里。
  • 晏公閘。在縣東南五里。
  • 張家閘。在縣東南三里。
  • 白塔閘。在縣西三里。
  • 高家閘。在縣北里。
  • 楊家閘。在縣北二十五里。

橋梁 编辑

  • 棟川橋。在府治南門外。知府王嘉慶重建。〔參政張朝用記畧〕:弘治庚申,郡侯王公祜之守姚安。明年辛酉,乃修棟川橋。橋在郡治南門外,架濠臨城數十丈許,川源涓流,至惠通澤,築堤修椿,潴水以時。迤北至右所衝,蜿蜒過南城下,會大籠橋水之華邑村,抵白塔,俱灌漑田畝,無慮數千餘頃。前此成橋上架木,歲久則易磚,荀簡粗畧,衝塌累矣。雖隨葺之,仍病涉焉。侯一日命駕,令左右導,自川發源處,沿至橋所,相地形,驗水勢,知前往往傾塌,田傍無岸,堤中難當橫流也。乃籌畫經度,鳩工它匠,木石採於山,磗甓陶於冶,通底揚沙,易之以土,兩岸鱗砌,環洞以石。經始於是年季春,少成於王戌孟冬。
  • 靑蛉橋。在府治西北,跨靑蛉河之上,舊爲木橋,弘治十五年知府王嘉慶易以石。
  • 拱辰橋。在府北門外。
  • 迎暉橋。在府東門外。
  • 飛虹橋。在府儒學前,知府楊日贊創建。
  • 九龍橋。在府東南隅。
  • 鎭遠橋。在府治東五里。
  • 普利橋。在府東北演武亭後。
  • 河頭橋。在府東南二里。
  • 惠通橋。在府南五里大石淜上,知府馬自然建。
  • 石泉橋。在匯泉橋南二里。
  • 匯泉橋。在惠通橋南。
  • 仁和橋。在石泉橋南二里。
  • 如達橋。在仁和橋南一十二里。
  • 廣濟橋。在如達橋南十八里。
  • 連場橋。在府西三十里。
  • 望川橋。在府北二十里,舊以木架,嘉靖十八年易以石。
  • 濟川橋。在府東北十五里。
  • 水碓橋。在府東北隅。
  • 劉家橋。在府西南。
  • 紙房橋。在府西南。
  • 承恩橋。在大姚縣治南一里,跨大姚河,上爲屋五楹以覆之,永樂十四年千戶施宥建。
  • 迎恩橋。在大姚縣西南八里,跨大姚河,一名八里橋。
  • 利濟橋。在縣東四里。
  • 廣運橋。在縣東五里。
  • 利鹺橋。在府北一百二十里提舉司治前。
  • 神喜橋。提舉司東。
  • 榮春橋。在司治後。
  • 孔泉橋。在司治西五十里,跨一泡江。今廢。

宫室 编辑

  • 聚遠樓。在府治東百武許。景泰間,土舍高淸建。弘壯高敞,每登眺,一郡山川皆在目前。〔副使范淵詩〕:江城九月不勝秋,無伴還登聚遠樓。白璧不題今日句,靑山曾共古人遊。奔忙且付杯中物,聚散每看江上漚。老我十年南北路,夢魂遊到鳳池頭。〔知府楊汝允詩〕:歲宴羈入感百憂,天涯倦目一登樓。褰帷郭外風烟逈,揮塵尊前瘴癘收。四塞河山邏絕徼,千家禾黍只荒坵。仲宣詞賦空遺恨,翻爲聽歌淚欲流。
  • 松蘿小憩亭。在府治西。〔知府楊汝允詩〕:官舍非吾適,誅茆旋結廬。薜蘿供野色,蓬蓽擬山居。夙尙耽名理,閒緣丁簿書。島蹄人吏散,臥閣興何如。葺茆成小憩,退食自公餘。花島關鄕思,琴書淨客居。庭幽堪下鳳,壁立有懸魚。宦從吾懶,蕭然世味除。
  • 坐嘯亭。在府治內。知府楊汝允建。

冢墓 编辑

〔周〕

  • 小卜墓。在府城西北。楚莊蹻將戰死於姚,蒙氏立祠於墓。

廣西府 编辑

沿革 编辑

古滇國東南境。漢爲益州牂牁郡地。蜀漢屬興古郡。晉時屬寧州。隋屬牂州,後爲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爲羈縻州,隸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浸盛,蒙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內附,隸落蒙萬戶府。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爲軍,置廣西路。十八年,復爲民,屬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皇明改爲廣西府,領州三。

〔沿革表〕 编辑

總部 州縣
唐虞 梁州域
夏商
戰國 滇國東南境
益州 牂牁郡
東漢
蜀漢 興古郡
寧州
牂州
黔州都督府 羈縻州
師宗、彌勒、維摩三部
落蒙萬戶府
廣西路 師宗、彌勒、維摩三部 阿寧、豆勿、阿盧、豆吳、古輪、哀惡、步籠、阿欲、維摩、屈中等千戶
宣慰司 師宗州、彌勒州、維摩州
皇明 雲南布政司 廣西府

〔屬州沿革〕 编辑

師宗州

  • 時爨蠻逐筱僰等居之,其後有師宗者,據匿弄旬,號師宗部。
  • 初隸落蒙萬戶府,至元中以本部爲千戶總把,領阿寧豆勿阿盧豆吳四千戶,屢廣西路,後改置師宗州。
  • 皇明因之。

彌勒州

  • 時㱔麽徒蠻之裔彌勒得郭旬巴甸部籠而居,故名其部曰彌勒。
  • 初隸落蒙萬戶府,至元中以本部爲千戶總把,領古輪哀惡步籠阿欲四千戶,屬廣西路,後改置彌勒州。
  • 皇明因之。

維摩州

  • 立維摩千戶,隸阿迷萬戶,至元中以本部爲千戶總把,領維摩屈中一千戶,隸廣西路,後改爲維摩州。
  • 皇明因之。

疆域 编辑

〔東〕四百五十里至廣南府界,〔南〕一百六十里至臨安府阿迷州界,〔西〕一百八十里至臨安府寧州界,〔北〕五十里至曲靖府羅雄州界,〔東北〕二百里至羅雄州界,〔東南〕六百四十里至敎化三部長官司界,〔西南〕三百里至建水州界,〔西北〕一百五十里至澂江府路南州界。府〔北〕八十里爲〔師宗州〕編里十六,〔西〕九十里爲〔彌勒州〕編里十六,〔東南〕三百六十里爲〔維摩州〕編里九,自府治四百里至布政司,七千五百二十里至應天府,一萬九百六十五里至順天府。

形勢 编辑

諸山環峙爲屛,八甸縈溪爲塹,彈壓烏沙、士獠諸蠻。

山川 编辑

〔名山〕 编辑

鍾秀山。在府城中,峭拔秀麗,府儒學建於其下。

  • 英武山。在師宗州東八十里,峯巒峭拔,高可千仞。

〔衆山〕 编辑

  • 發果山。在府治北,培塿相接,環於府治。
  • 阿盧山。在府城西三里,延亘四十餘里,南接彌勒州,北跨師宗州,舊有阿盧部。
  • 言輸山。在府城東南五里。
  • 翠屛山。在府治南三里,爲府映山,其狀如屛。
  • 恩容山。在師宗州北五里,三峯峭拔。
  • 鎖北門山。在師宗州北一十二里,二峯高聳,經行其間如門。
  • 祿德山。在師宗州東一百一十里,一峯尖秀。
  • 高來山。在師宗州東三百里,高三百仞。
  • 卜龍山。在彌勒州南五里,峯巒重疊,環於州治。
  • 阿欲部山。在彌勒州西一十里,岡巒森列,盤亘七十餘里,下有溫泉,闊三丈許,深三尺餘,水色靑碧,土人時浴其中,東接北傾山。
  • 經傾山。在彌勒州北三十里阿欲鄕,高可五十餘仞,西接阿欲、構旬二山。
  • 盤江山。在彌勒州東南一百二里,東西兩山相峙,盤江流其中,東抵師宗州,南界阿迷州,其中有石竅,深廣丈餘,濁水湧出入盤江。
  • 曲部山。在維摩州治西,中峯高聳,下有泉爲溪,流經州南數里入石竅。
  • 萬年龍山。在維摩州東北一百里,下有泉成溪,流入廣南府界。
  • 小維摩山。在維摩州東北八十里,高可千仞。
  • 阿母山。在維摩州東南九十里,高可千餘仞。
  • 寶寧山。在維摩州東北一百里,下有泉爲寶寧溪。
  • 接角山。在維摩州東南一百五十里,下有溪,亦名拉角。
  • 大維摩山。在維摩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衆山,土官世居其上,今土官革去土舍,仍居之。
  • 龍定山。在維摩州東南三百二十里,五峯屹然高聳。
  • 馬者籠山。在師宗州東二百四十里,山極高大。弘治十年,本州阿定鄕有山,高可五丈,根盤二十餘丈,一夕移二十餘里止於此,山傍有三大樹,皆不動,其舊處遂爲平地。
  • 龜山。在師宗州西、彌勒州東各七十里,山極高大,爲夷羅淵藪。
  • 十八寨山。在彌勒州,山箐連屬,其中夷羅頗蕃,專事剽掠,蓋盜賊之藪也。

〔名川〕 编辑

  • 盤江。自宜良縣流經府境,入羅雄州界,郡中諸水惟此爲大。

〔衆川〕 编辑

  • 巴盤江。一名番江,自澂江府入境,東南流經師宗州及府之西境,西南至彌勒州,東注普安州界。
  • 巴甸江。源出彌勒州治西北,南流數里而東入盤江。
  • 八甸溪。在彌勒州北,其源有三,一出阿欲山,一出舊村,一出北傾山,至州治東合流,南入盤江。
  • 西溪。出阿盧山洞中,蓋師宗州諸水多伏流於地,至此始出爲溪,流經府治西,抱城南與東溪合。
  • 山湖。在彌勒州境內,產六魚。
  • 矣邦池。一名龍甸海,在府治南,周三十餘里,半跡彌勒州界,水源有二,一出阿盧山麓石竅,一出彌勒州吉雙鄕,南入盤江,中有小山,建福廣寺於上。

古蹟 编辑

  • 元總管府故址。在師宗州東南三十里許檳榔洞村。
  • 檳榔驛故址。在檳榔洞村。
  • 六德驛故址。在師宗州東一百里阿反村。
  • 英武驛故址。在六德驛東百里。三驛皆洪武初設,山中多盜,人不敢行,英武驛驛丞爲虎所斃,後俱廢。

風俗 编辑

  • 黑爨、僰夷、土獠、沙蠻、玀玀五種雜居,習性獷悍,據險負固。土獠得犬方祭,婦人以黑線繡布裹頭纏腰。玀玀婦以布爲袍,圓領大袖,前及膝,後曳地。有爭辯,詣鬼神言誓,直者敢去,曲者退縮。黑玀。玀自恃其貴而強,好爭鬬剽掠,其間惟有白人好書,差強人意耳。

物產 编辑

  • 藥之屬五。桔梗、黃芩、防風、仙茅、薑黃。
  • 竹之屬一。鷄腿竹。
  • 獸之屬二。白面猿、熊。
  • 貨之屬三。氈、茶、麻、布。
  • 果之屬六。杏、梅、桃、李、梨、栗。

橋梁 编辑

  • 大石橋。在府治西一里,弘治十三年知府朱繼祖重建。
  • 所普橋。在府治西三十里。
  • 玉津橋。在彌勒州前,長五丈,闊七尺,跨八甸溪之上流。
  • 盤江渡。在師宗州東一百六十里,屬者籠鄕。

宫室 编辑

  • 阿廬洞亭。在府城西五里阿盧洞前,洞深邃莫窮,中有雕掘寶塔、鐘鼓、臥床、佛龕之異。〔知府賀勛詩〕:雲散笑容露玉巓,四時花木自爭鮮。煙霞古洞蒼苔合,僊境分明不浪傳。〔知府郭集禮詩〕:誤入陰淪宫裹行,桄然飛渡到滄瀛。春遊白畫如長夜,延賞渾忘寵辱驚。〔知府朱繼祖詩〕:黑霧空濛白石尖,曾聞仙子洞中潛。公餘有客同淸賞,坐久能消六月炎。

督梓:大理府知事李可華

考閱:太和縣學生董學舒

繕寫:楊元達

雲南通志卷之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