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雪齋先生文集/卷十一

卷十 蒼雪齋先生文集
卷十一
作者:權斗經 19世紀中葉
卷十二

雜著

编辑

擬安東士林通禮安士友文

编辑

惟我月川,西厓兩先生。同門之好道義之交。可謂盛矣。卽平生出處行事之大致。以二先生相與之間。宜無有一毫不相悉者。一有未安。不憚反復者。實出於相愛之誠。而疑端旣解。渙然消釋者。又豈非相信之道乎。謂以二先生之交際。而不出於是道者。吾不信也。甲午關酋之許封。制在天朝。我國固末如之何矣。卽以天朝言之。不過用漢世羈縻之策而已。曷嘗輸之金幣。屈己求和如宋氏之於遼金哉。况我國何與焉。而必以主和二字爲厓翁累哉。葢始也石司馬星違祖訓排衆議。銳主東征之役。驅三京之賊。捲而出之湖嶺之南。其所以爲屬國者亦勤矣。旣而師老餉匱。本根將搖。而賊之盤據海徼者。又有鴟張之勢。天下四面之咎責石公。將有不得辭者。於是出於羈縻之下策。以爲收殺之計。于時顧侍郞養謙又從而主張焉。遮遏賊情。俾不得聞諸天子。又以危言險語。脅持我小邦。於斯時也。爲我國謀者亦難矣。始終主張爲我國地者石公。而石公倡封倭之策矣。受命經略任東征之責者顧公。而顧公主封倭之議矣。我國三年蕩覆之餘。欲戰無兵。欲守無糧。所恃以爲復讎雪恥恢拓疆宇之圖者。只有天朝耳。而天朝任事之人。俱出於向所謂羈縻之策。掣肘焉矛盾焉。少有違咈。卽將歸戲事之責於我。以爲自解之地。於斯時也。爲我國謀者。誠亦難矣。而西厓先生以首揆當國。旣不盡循其令。以貽國家之羞。又不直咈其意。以觸大朝之怒。姑觀其所以而徐爲之圖。信使之遣則抵死爭執。而跟隨之請則酌義勉從。一以明不共天之義。一以盡敬王人之道。今其獻議俱在。封事之不成。固已豫料之矣。葢將待封事之不成。冀天討之再擧。眞所謂處難處之會。而盡應變之道者也。而當時浮議之齗齗傅會文致。而目之以主和。遠外聽聞。何由審其誣而諒其實乎。然則以月川先生愛人以德之盛心。其據義相規。非故欲攻厓翁也。乃所以愛厓翁也。迨夫實狀著於事定。流言止於智者。厓翁有答問之書。月川有解疑之詩。則向之中間流聞而誤疑者。不翅太虛浮雲之消釋。寧復一毫係著於胷中哉。若曰月川外雖解釋。而中實不爾。則是以鄙隘之常情。窺賢者之用心也。而當時記言撰行者。反沒其後日解疑之實。實其前日流聞之誤。桐溪先生之據狀枚事。疑以傳疑者。有由然矣。夫以二先生相與之間。不免中年之疑阻。誠爲一時之不幸。而至於實狀旣著。疑端旣釋。國史輿論。昭乎可證。只緣月川行狀之欠詳。使厓翁受誣而莫辨。豈不貽斯文千古之遺恨邪。向使厓翁誠有主和誤國之事。則今雖欲爲賢者諱。國史其可改乎。輿論其可誣乎。不然而只出於李爾瞻,文弘道一時傾陷之說。今又借月川先生之重。以實彼輩之讒口。不識篤論君子。其將謂何如邪。設令厓翁受誣於爾瞻,弘道輩而已。爲吾黨者猶當昌言而力辨。况月川之疑端旣解於當年。而厓翁之受誣依舊而故在。豈但爲厓翁之不幸。實月川之遺恨也。爲今日吾黨計。莫如平心和議。熟講善處。墓碑文字。非後人之所敢刪改。則補註而辨釋之。以明西厓之實無是事。而月川之實解疑端。使兩先生之心事。昭揭於後世。於人心獨不快乎。此非但爲西厓也。亦以爲月川也。若曰月川外雖解釋。而中實不爾。則非眞知月川者也。

本府權門答本府金門文

编辑

示意縷悉。良荷不遺。固料貴門乘此機會。鼓動異議。果符淺見矣。噫。今玆火變。實關時運。而廟貌依舊。旋卽還安。可謂不幸中之大幸。凡我三家後裔所當聚首協謀。經紀完繕之不暇。而迺反恝視背立。藉力合勢。互倡別設之議。欲售爭尊之計。竊恐貴門徒激於務勝。而或失於審思也。夫爵獻尊中。遵行自古。淸陰公欲改而不得。倡爲東上之說而終未得東上之證。倡斥逆祀之非而亦未證中尊之逆。卒乃歸之於中間權氏子孫行事一誤。因循不改。而仍又有享官非三家之後不得與祭之說。噫。三家之後共祭之地。豈容權氏子孫一番誤事。而莫之改。遂成謬例也。貴門所詰私家小譜所謂以兩公配之說。生等實未之曾見。僉尊於何窮探。得此難得之新話柄邪。弊宗大族譜始祖諱下懸註。以廟在府城內。同時功臣金某張某並享云云。僉尊不据此闔宗通行之大族譜。反抉摘隱僻私譜之失語。張皇傳播。如得奇貨。盛詰配字之義。盡脅擧宗之人。至曰先爵中位之意。其果兆眹於此。令人不覺失笑。噫。爵獻尊中。不知其幾百年。而乃諉兆眹於諸宗所未見近世僻譜之誤字。內以自欺其心。外欲瞞過衆眼。士君子用意遣辭。恐不當若是之矯誕也。如是而自謂無一毫務勝之意。反以勝心激中。私意橫肚之語。偏責於弊宗。不幾於捨己顢頇。而謂人顢頇者邪。誠可異也。夫一排並列之三位。爵獻先後。元無血爭之理。先獻一爵於吾祖。有何大榮。後獻一爵於吾祖。有何大屈。弊宗之所以不敢强從輕改之說者。抑有所執焉。一排神座。以中爲尊。雖有朱子之說。麗朝立祠時。未必考據及此。或疑麗時崇佛而尊中座。此亦臆料而不足的據。但以先爵中位。行之旣久。雖未見中尊之的證。又未得東上之古訓。不得不闕疑。不得不仍舊貫而已。功臣之廟。出於邑人之不忘德。則便是鄕賢祠之類。爵獻先後。何敢上瀆天聽。而貴門往年至煩疏請而改之。其後弊宗之上聞還正。非效尤也。抑亦不得已而應之而已。似聞貴門又將有叫閽之擧。一之已瀆。其可再乎。嗚呼。惟我三太師公聯龕並虔八百餘年。以同功一體之人。享分俎合罇之祀。契分之淵篤。精氣之流通。夫豈有幽明之或間哉。裔孫雖有獻爵之爭。任掌之詰。而神道則無競也明矣。裔孫雖有非族之疑。不歆之慮。而神理則相安也久矣。果如貴門前後之說。權太師以非禮之祀而不享焉。金太師以非族之祭而不歆焉。則神明之視祀宇。固當土苴之弁髦之。雖値火變。直任其煨燼而莫之救。其肎有一分顧藉之念哉。衝風烈焰。闔城紅爐。而數間靈宮。獨保無恙於四圍燒爛之中。威靈庇護。赫然明甚。兩家始祖德合心公。相安而無競。情通義比。相好而無厭。陟降周旋之必偕。發揚昭明之無間。於玆亦可以想見矣。神明之昭格以否。旣不可度。又非可射。而爲子孫者乃敢質言曰。爾祖當不享非禮之祀。吾祖當不歆非族之祭。起風作浪。分門割戶。私爲町畦。別建廟宇。千年合享。一朝分異。則不但吾祖惘然興失侶之慽。抑恐金太師亦難免愴然有去故之悲。當其奉神版出廟門也。愚知其將事諸孫。必有所怵然而懼。悽然而感。惻然而傷歎噓唏。不忍之心。有不能自禁者矣。至此則貴門諸公之心。其果安乎不安乎。然此特言其情理而已。若論事體之重分義之嚴。則別設分享。實有所不敢專輒而輕遽者。葢本廟雖未蒙頒額之典。歸重中位。爵獻先後。已經先朝之睿斷。一廟並享。先朝之所已知。三位序爵。先朝之所已定。析一廟爲兩廟。罷並享爲分享。事係變改。孰得以擅之。貴門雖有首揆之尊重。當先朝稟定變通。猶可爲也。今則鼎湖弓遺矣。喬山草宿矣。豈容貴門率意妄改而無忌憚也。首揆當國於先朝許多年月。曾不敢提起此事。恐不當至今日而遽起爭端也。事體至重。分義至嚴。而貴門京鄕文字。全不擇發。鄕文則曰爵獻先後。當付公議。不可先而先之。循私非禮。又曰擧鄕非之。擧鄕譏之。僉尊惟以私尊先爵。爲不匱之孝。此言若發於辛酉以前未上達之時。抑或有諉。旣經睿裁。奉令承敎。而一則曰非禮。二則曰私尊。語意無嚴。何至於此。其曰擧鄕之所非。擧鄕之所譏。果指斥何地。言可若是其恣肆邪。京文則起頭便曰右文爲營立別廟事。又曰別營新廟。奉安先靈。以湔從前受屈之辱。爵獻旣經聖考之處分。則先靈屈辱。非所敢言。別廟分安。非所當擅。世家巨室。於先朝稟斷之事。當倍加嚴畏奉守。而猶不免妄發。其他又何說。淸陰公雖嘗致疑於爵獻一款。只以私書往復而已。迨其兄弟名位隆赫之後。終不爲顯爭務勝之計。葢亦以疑事無質處之矣。至於近年。漸復齗齗。至欲以血戰從事。則不但不能仰體兩太師相安無競之心。亦非所以奉承近世先公闕疑協同之意者。千年兩祖。一堂陟降。於昭於上。而爲子孫者爭狠忿怒。鬬鬨於下。此誠何道理也。往時弊門之專管亦猶今日。而貴宗先公趨蹌執豆。物色無猜。頃歲暫改爵獻之時。弊門參祀。未敢落後。葢以朝廷指揮。非在下者所敢撕捱也。一自釐正復古之後。享祀通文。依前遍告。而貴門諸人相戒斂迹。自絶於先祖考駿奔之地。乃反揚言於外曰。吾宗不從事則便是權氏之私廟。騰播文字。眩惑瞻聆。出入府城。逾紀閱世而不一窺廟門。愚未知曲在弊宗乎。抑在德門乎。火變後重創都監之擇定。葢猶望其患難中同事。而不動毛髮。乘時簸弄。則非所以期待於若人者也。大抵吾宗之主任事。厥惟舊矣。退陶老先生亦許其永遵勿墜。金科鐵券。孰敢異議。第念因時酌宜。制事之衡也。有碍求通。處變之要也。闔府通融之論。公共而有據。一姓占恡之嫌。鄙瑣而可羞。方思改圖。通任鄕中。期與貴門偕之大道。才已發文宗中。爲從長變通之地。卽接貴門京鄕通文兩度。其精神歸宿。都在爵獻一款。至於任事則不過剩辭波及而已。履霜至冰。不億可見。借階據堂。其機已露。任事變通。亦不容率爾輕著。然則今玆中寢通同之議。其責果將歸於誰邪。雖然君子貴於改過而惡其遂非。倘蒙貴門諸賢幡然開悟。渙然消釋。黜忿悁之勝心。召調輯之和氣。協恭同尊。通志合義。棄細過而趨大中。割偏私而秉至公。則任事一款。亦何必膠守舊套。不思所以善變哉。惟僉尊反覆熟講而裁處焉。

爲本府士民請禁臨西銅銀設店文

编辑

伏以銅坑銀礦。實爲本府公私莫大之害。前日呈文。葢已極言而竭論。城主閤下審地勢採民情。論報亦甚該悉。而非惟不能動軍門之聽。反有揮斥督促之擧。監色藉重。奸細規利。四面招呼。百方鑽射。計在必售。勢將莫遏。民人之疾苦。官府之患害。擧將置之度外。嗚呼。其亦不幸之甚矣。本府名山巨嶂。碁布環列。興寶藏而毓物産者。終古以然。初非銀銅之脉。昔無而今有也。我國銅冶。雖創於近年。採銀鼓鑄。粤自前代。而環府境三數百里。曾未有鑿掘鑪冶之迹。亦非採銀之眼。昔瞽而今瞭也。葢以本府爲南嶠巨鎭。左海重地。人物之盛。風俗之醇。財力之雄。爲國家緩急所賴之地。前朝太祖之克逆萱。明宗之平南賊。神宗之捍別抄。恭愍之復古都。皆由此府之效力。當玄陵播越之日。行過圻湖。軍民散竄。招諭不至。甫踰鳥嶺。本府之人旗纛冠佩。相望引駕。供頓調發。相繼盡力。卒有旋軫之慶。忠勤之績。賢後之生。後先焉相望。載於史冊。列於輿誌。葢莫非山川孕秀儲精之所致也。故朝家之視此地。不輕而重。向時非無詗銀脉覘貨源之徒。終不敢撼司農之聽。犯知府之禁。而售其掘洩之計者。職由此耳。至於近世。地氣人才。俱屬衰季。而士猶講尊主之義。民尙懷奉上之心。脫有事變。世且以趙之晉陽齊之卽墨。望於此府。前後城主皆軫綢繆陰雨之備。則其不可破山脉耗地力。而結輿民之怨貽府境之害也審矣。錢貨戎器什物百用。率以銅鑄。而取貿他國。誠爲鉅弊。禁衛營之主張採鑄。欲捄斯弊。意固有在。而先朝盛際國富兵强。未嘗待安東之銅而後。足於用也。則本府一境之禁採。烏見其缺軍國之需乎。且銅銀採劚。元無定限。銀脉所到。無深不掘。銅莖所往。無遠不鑿。或穿山而透背。或穴壑而到底。改舊而卽新。先此而後彼。則一方數百里內。苟有銀銅苗脉。縱橫穿穴。左右掘鑿。何所不至。塚墓之千步萬步。田地之百石十石。恐不可豫斷也。山靈之滌濯。地脉之虧疎。陵夷谷堙。鬼愁人怨。勢將不久。其亦慘矣。今雖曰只掘麻仕里澗源。而安知前頭不掘三川要害之地。今雖曰只鑿百里外石山。而安知前頭不鑿十里內土山乎。面任獨爲瞞報。而銅銀工匠獨不能瞞告乎。奸細之徒只見利而不顧事理。得志盤據。勢成威立之後。惟利是趨。無所忌憚。國家保障之地。將不免爲天荒廢棄之弊邑。豈非廟筭之所當垂念者哉。抑又有大可憂者。銀場銅店。例爲逋逃盜賊之藪。窟穴幽深。舖幕重複。人衆稠沓。有難跟捕。故叛主之奴婢。竊人之牛馬。越獄之重囚。逋役之亡卒。皆以爲歸。數百里內公私。無不被害。及其利盡店罷之後。則游手無賴之徒。千百成羣。無所於歸。結黨作賊。勢所必至。前日盈德銀店。大利垂盡之後。惡少奸民移居慶州之竹長峽。自稱白眉賊。白晝橫行。戮人梟首於市。締結官吏。譏察動靜。官不能捕。永川,大丘流通相應。隣近士族至有避亂之計。向非孫姓富民設機誘勦。則將大爲朝家之憂。豈不寒心哉。且卽今劫盜潛聚英陽平蔚之界者。皆是盈德罷店之散卒。此已事之明驗。柰何又將重貽此患於保障都會之內地也。皇明之衰。礦賊狂猘。國受其弊。今廣設礦店於內地。安知不招明末礦賊之亂乎。使叛奴逋盜。蟠爲巢窟。而良民實戶。罹其毒害。馴致猖獗之極。或勤宵旰之慮。則雖轘磔銅銀監官十輩。官府軍門其何以塞誤事之責乎。設令錢貨貫朽。軍器山積。竊恐所得不足以補其所失也。尹鐸之爲晉陽。損戶寬民。卒致三版克敵之捷。是知鞏固保障之道。不在於錢貨軍器。而實在於致人和得民心而已。此非民等挾私戲事張皇過慮之言。前事之驗。必至之患。明若觀火。所以縷縷苦口而不知止。伏願城主閤下深惟內地之異於邊裔。巨鎭之重於小邑。銅銀之利。不足償保障之害。錢器之資。不足弭寇亂之患。而收拾民情。感召人和。乃所以爲桑土牖戶之大計。更加論報。期回廟筭。千萬幸甚。

策問

编辑

問。心者。一身之主宰也。該萬化徹萬微。神明不測。運用無方。其爲德可謂盛矣。若何而謂之道心。若何而謂之人心。若何而爲赤子心。若何而爲大人心。若何而爲常心。若何而爲眞心。皆可歷指而分言之歟。或以心爲生道。或以心爲活物。其義同歟。或謂心如印板。或謂心如穀種。其義可得聞歟。或謂心該誠神。或謂心統性情。其說果無異同歟。心欲其實而又欲其虛。心欲其大而又欲其小。其義並行而不相妨者。可詳言之歟。邵子謂心者性之郛郭。若是則情果不囿於心。而朱子謂心者氣之精爽。若是則理果無與於心歟。二先生之論。孰爲精密歟。孟子謂心有出入。而范氏女謂心無出入。程子謂心有體用。而李風后謂心無體用。孟程之論。其亦有所未備。而二人者果識此心之妙歟。陽明謂心卽理也。栗谷謂心卽氣也。陽明之說。其出於邵子。而栗谷之說。其合於朱子歟。以理氣言則虛靈知覺。當屬理歟。當屬氣歟。以道器言則心爲形而上者歟。形而下者歟。盡心知性。存心養性。其知行功夫先後之序。可得聞歟。大率心非外物。只在腔子裏。則初非杳冥怳惚不可測度者。而從古論心之說若是其紛紛無定。學者將安所適從歟。世衰道微。心學不傳。記誦詞章之徒。茫不知心性之爲何物。間有一二有志之士。亦不過寄命于耳目。騰理于口舌。而未聞有體驗心得之實。學之不明。誠可寒心。如欲使學者明心而無籠罩自欺之患。養心而有涵泳自得之味者。其道何由。諸生必有講論于平日者。願聞之。

問。近思錄。子朱子集周,程,張四先生之訓而成編者也。旣謂之近思則當以初學用功之地爲先。而首卷先揭陰陽變化性命之說。初學茫不知爲何等語。豈所謂近思者邪。旣揭陰陽變化之說。則邵子之言在所不廢。而獨不見收何歟。第二卷論爲學之要。當言下學進修之功。而乃以咸卦聖人之感言之何歟。第三卷引春秋傳序。而乃以顔子所聞夏時殷輅周冕韶舞。爲得春秋之義者何歟。第四卷論存養之道。而有取於邢和叔愛養精力之語者何歟。第九卷語治法。而兼收王介甫律是八分之語者何歟。後儒之贊是書者。或言綱領之要。節目之詳。何者爲綱而何者爲目歟。有言其體用兼該。何者爲體而何者爲用歟。或贊其闢大學之戶庭。是書發明羣書。而必曰大學之戶庭何歟。或言其爲四子之階梯。是書緫論諸經。而必曰四子之階梯何歟。有以是書爲有宋之一經。果無媿於聖經邪。葉氏集解。果能闡發本旨而無一毫可疑者耶。繼是篇而纂集。又有近思續錄近思別錄。皆可與是書並傳而無優劣之可言歟。我朝盛時。列聖敎迪於上。羣賢倡明於下。伊洛關閩之書。家傳戶誦。而以士爲名者。以不讀近思錄爲恥。以之正學明而儒敎興。異端衰而治化隆。夫何近世人心不古。士習日汚。應擧求名者。以性理書爲弁髦土苴之物。假容欺世者。以性理書爲徼名干進之媒。朱子裒集之意。豈端使然哉。何以則人皆服習是書。而無沽名媒進之累。有自近泝遠之效歟。

問。小學小子之學。大學大人之學。旣各自爲書。宜若不相通貫。而朱夫子之言曰學之大小不同。而其道則一而已者。何謂歟。其曰不習於小學。無以爲大學之基本。不進於大學。無以收小學之成功。大學之基本。果不外於小學。而小學之收功。固不出於大學歟。子思所謂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敎。似不可驟語於小子。而揭於篇題者何歟。四十始仕。五十服官政。七十致仕。似不當豫訓於蒙士。而並取以爲敎者何歟。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乃大學終身所得之先後。而列夫子之訓於小學立敎之篇何歟。自致知至知至。誠意至平天下。乃大學窮格修齊之始終。而錄明道之敎於小學實立敎之篇何歟。天命之新。似無與於新民。而取以釋新民之義者何歟。敬止之止。乃是助語之辭。而取以釋止至善之義者何歟。明明德於天下。乃天子之職。而揭敎儒生學者何歟。正四國配上帝。是方伯后王之事。而乃以訓凡民之秀者何歟。朱子曰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然則學者得力。似尤在於小學。而又曰讀書不可貪多。且當以大學爲先。然則學者用力。又當在於大學矣。朱子門人有以幼失小學之序。請授大學。朱子敎以先看小學。然則小學不但爲小子之學歟。尹和靖見伊川半年。方得看大學。然則大學固不可輕授於學者歟。許魯齋於小學。信之如神明。敬之如父母。魯齋之培其根達其支者。可得聞其功用歟。朱夫子於大學。自言一生看得這文字。透見到前賢所未到。夫子之看得透見得到者。可得究其工夫歟。金寒暄先生三十歲前。常讀小學。自稱小學童子。其不暇從事於大人之學歟。朴松堂投戈講學。潛心求索於大學。至有靑山大學之話頭。其不屑俯就於小子之學歟。兩賢之學。淺深得失。可得聞歟。大抵小學大學。學者之所以成始成終者也。朱子有言修身大法。小學書備矣。又言讀大學。可見古人爲學次第。有志之士。只依二書成法而孜孜用工。進進不已。不患不到聖賢地位。而近世之士。幼不習灑掃遜悌之方。長不知格致誠正之學。間有名爲學問者。全乏爲己愼獨之工。率多務外修幅之病。而二書爲弁髦之剩籍矣。聖賢垂敎作程之意。豈端使然哉。何以則處家塾者。靡不講於應對進退事親敬上之節。遊國庠者。擧自勵於竆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藏修乎山林而展布乎巖廊。復見端蒙養正德崇業廣之盛歟。

問。二南謂之正風。所以著明文王之化者也。孔子曰人而不爲周南召南。猶正墻面而立也。學二南者。擧可免面墻之患歟。周南爲王者之風。召南爲諸侯之風者何歟。周公治內而周南無一語及周公。召公布化而召南有甘棠之咏。召公之德。盛於周公而然歟。太姒之盛德而起興於雎鳩。公子之仁厚而取興於麟趾。亦可謂引喩之各當歟。關雎何以謂之擧全體而言。騶虞何以謂之見王道之成歟。后妃之志行。果盡於葛覃卷耳。而后妃之德惠無踰於樛木螽斯歟。不稱養賢之盛。而只贊罝兔之武夫。不言秉禮之嚴。而猶錄誘女之吉士者何歟。江漢出游之女。何以見其端靜。標梅懷婚之女。何以謂之貞信歟。采蘩之夫人。爲家人之六二。行露之貞女。乃訟卦之初六。其意誠然歟。大抵文王意誠心正之功。刑妻御邦之敎。透徹周遍。入人也深。及物者廣。而速獄速訟之詩。感帨吠厖之語。依然有强㬥不率敎之男子。豈淫佚之習。轉移之機。男子爲獨難歟。二南之詩。自兔罝麟趾蔽芾羔羊若干篇外。盡是閨闈詠歎之作。豈敎化之行感動之妙。婦人爲最深歟。嗚呼。文王旣沒。衰周以降。無復關雎麟趾之家法。鵲巢騶虞之政化。牽補於歷代。架漏於季世。而聖經垂敎之意。視爲空言。何以則復見二南之化。自上而下。由內而外。馴致明德新民之極功歟。願聞諸生竆經致用之論。

問。家法所以敦親。鄕約所以善俗。唐虞之盛。其家法鄕約何如。而有比屋可封之美歟。夏商之隆。亦有導率敎化之可言者歟。成周文治極備。治家則有內則之敎。六行之勸。敎鄕則有飮射之禮。八刑之糾。所以家行之正。鄕俗之懿。非後世之所能及也。兩漢之際。家敎莫如萬石君,荀朗陵,陳大丘。鄕望莫如鄭康成,管幼安,王彦方。魏齊隋唐之間。亦有楊播,張公藝,柳公綽諸人之家行。而鄕俗之表異無聞。至于宋朝。若司馬公家儀。江州陳氏家範。敎本於躬率。邵先生行窩。呂藍田鄕約。德修而俗美。尙矣。元明以還。浦江鄭義門之家法。亦無異於東平之張九江之陳。獨未聞某鄕風義之可法。子朱子就呂約而增損之。宜若可以通行無弊。而未聞有人擧而行諸一鄕何也。豈表正鄕黨。尤難於導率家族歟。吾東國異時化理昌隆。世族巨室家法之正。往往爲人艷慕。而鄕風篤厚。徐四佳獨稱嶺南爲第一。亦可聞其詳歟。己卯羣賢葢嘗講行鄕約。一時爲之風動。及士禍作而廢之。自是鄕約爲世所諱。豈不痛哉。間有好古君子推行鄕邑而不能持久。無以見其成效。豈鄕約終不可行於末世歟。至於近日內自京輦外至鄕曲。家法蔑如。而子弟寡醇謹之質行。鄕風蕩然而人士鮮敦樸之美俗。甚至爭財利事黨伐。而世道之陵遲極矣。何以則民興於行。俗躋於厚。家敦孝友。鄕興禮讓。而挽回淳古之懿歟。

問。昌黎有言。事有曠百世而相感。人之興感於曠世者。或以道義。或以風烈。或以意氣。雖所尙不齊。而相感則一也。孟子言伯夷,柳下惠。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感伯夷而興起者爲誰。感下惠而興起者爲誰。可歷指而言歟。伊尹之樂堯舜。孔子之夢周公。孟子之學孔子。皆是曠感。而亦有淺深高下之可論歟。孔明自比管,樂而實則過之。子美自許稷,契而實則不及。亦可聞其詳歟。慕藺氏而襲其名。慕諸葛而改其字。並無愧於往賢邪。太史公文人而最慕朱家之流。韓文公儒者而深感田橫之節者何歟。謝疊山泣誓於曹娥碑。文丞相吊咏於燕子樓。是何忠臣烈士偏有感於兩女子之事歟。漢文帝拊髀於頗,牧。宋高宗屬意於種,蠡。二君者果能溯古曠感。得如四臣者而用之歟。周武王自謂有光於殷湯。明太祖特加三酹於漢高。曠世相感。果皆無一毫之媿色歟。大率尙論千古。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流風餘韻。猶足使人像想。嗟歎而企慕之不已。以之適燕市者懷劍客之悲歌。過湘江者吊騷人之哀怨。燕歌竹枝之唱。至今有餘悲。而至於鄒魯之邦。聖賢講道之墟。未聞有感發而興起焉者。豈偏能一節。易以動人。而聖人大道無跡可尋而然歟。抑亦有曠感聖人之道。深造自得者。可歷指而言歟。吾東方如許人。亦可聞其詳歟。何以則慕古力追。大而興起於聖人之道。小而淬礪乎君子之節。於以扶世敎而振士風歟。

問。軍國機務多端。設施之方。酬應之序。緩急先後。有不容顚倒而錯亂者。此古今之通義也。以目今國家事言之。權臣竊弄之餘。百爲蔑㨾。庶事無律。內無可恃之形。外有必至之虞。以言乎積儲則地部累萬銀貨。輦往異國。無一分之還輸矣。三軍門貯蓄。蕩盡於無用山城之營築矣。列邑貢稅。花消於經理虛廳之防納矣。兩西管餉營財。全耗於債帥私黨之運用矣。經用以之而匱乏。軍餉以之而窘竭。補罅救急。實無善策。如不得已。其將行用游布戶布結布口錢等法。以爲贍用之地邪。以言乎關防則南漢,江都。實爲天險。而先朝更築北漢,天磨等山城。葢所以遏外賊長驅之衝。而壯城守據險之勢。設有如丙子之亂。天磨之外。果無入搶之路。而賊騎不敢過北漢之險。果爲必守之地。而敵鋒不敢逼邪。江都設墪。文殊置堡。此後則可免丁丑失險之憂。而外賊不敢窺邪。此外又有險要關防之可以增設者邪。前輩又謂竹,鳥,秋風三嶺之底。各宜設府置兵。大開屯耕。以爲控扼之勢。又或謂只就鳥嶺設元帥大營。屯聚湖西嶺南上流兵萬餘名。蒐閱訓習。別以休軍。大開屯田于咸昌等地。以輸積峙。兼置伏兵大將。擇險據要。雖爲備南倭建此策。而平時不可無桑土之綢繆。此兩策孰優孰劣。果置元帥大營於鳥嶺。則設有北寇。未免南狩。庶可得力於緩急邪。海防如關西之椵島。海西之白翎。登山圻海之喬桐。湖西之安興,保寧。南海之閑山,露梁。何處爲緊要。何處爲泛緩邪。卽今日本通好。海浪屛迹。亦可置海防於度外。而弛其警備邪。以言乎邊圉則西北兩界。殷憂方始。防備太疎。關西一路。爲敵人侵割之初程。全備龍灣大路。則昌城別路。丁卯丙子徑驅之已事可虞。欲兼備兩處。則一方戎卒。東支西顧。勢分力弱。難免兩罅之虞。何以則兩全而無失歟。關北一路。舊日興王之地。而北邊與胡。只隔衣帶。侵軼攻劫。朝夕難期。故祖宗朝設六鎭之防。行五衛之制。而邊民始免狗吠之警。今之北憂。不但如昔日之警。而我之邊備。僅同兒戲。慮越採之殺越而砲手銃器收藏官庫。臨習操而散給則尙可責命中之長技乎。北方健兒材力之雄。技藝之精。無敵於天下。而今乃使器械不習於目。操放不便於手。而欲其臨陣禦敵難矣。然則其將出給銃器於各軍。任意習放。不計越採之生事歟。會寧府東之龜山山城。吉州西邊之城津山城。古稱天險之關防。而龜山汔無築城設險之擧。城津雖設城而不視爲重鎭。全無蓄貯。及今經畫。猶可以保民而却賊歟。邊憂之急。莫如西北。而疎闊如此。將責於何人歟。大率今之形勢。內外俱病。兵民俱弊。使有如賈生者。不但痛哭流涕而止。其將何策以救其病振其弊。使財用有出處。而關防邊備有克壯之勢歟。願聞諸生局外之奇論。

書齋簡儀童子時所撰定

编辑

人家子弟。樂放逸而憚檢束。今若猝加拘束。恐不能耐。故略就簡省。非敢以是爲足也。且吾家羣從兄弟幾至二十人。而法不相統。禮不素講。誠恐虧損家風。貽辱先烈。私竊慨然。欲稟于一家尊長。倣東萊先生宗法。司馬溫公雜儀。屠氏鄕校禮輯。及采先儒之說。定爲日用通行之法。而事難自擅。學又未及。玆未遑焉。姑取簡便。以爲後日宗法之兆。若夫自易及難。自簡及詳。因下學而上達。以至於神而明之則在乎其人焉耳矣。

逐日早起盥洗。就尊長所省候。詣祠堂瞻拜。

夜間俟尊長將寢就定。夜深乃寢。非有疾。不得早卧。

朔朢晨起。行家間禮畢。齊羣從。詣宗家祠堂參拜。

坐起行步。不得放肆。言語尤宜愼節。不得爲鄙悖詖淫之辭。

與人有禮。不可言人過惡。不可譏笑人物。不可嘲侮前輩。

一家之間。當忘其過而記其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祭祀時致齊。行事一依古禮。時祭則三日齊。忌日則一日齊。齊時飮酒不得至亂。不茹葷不吊喪不聽樂。不得喧嘩。一致精明。以交神明。

凡祭具必親檢視。祭物之餘。未祭之前不得先食。

俗節小祭。亦宜以早朝行事。

新物未薦之前。不得先食。

若有一家疾病。或迎醫或助藥。隨事致力。以盡相愛之道。

若有喪事。自同五世祖以下。當袒免。有服之親皆當致哀相助。未除服前月朔則服其服哭於靈筵。地遠不能往則設位。服其服而哭之。

凡飮酒。不得至亂。

凡兒輩不得鬬爭。不得欺罔。見食不得攘取。淫褻之戲。不端之事。一切痛禁。

社約節目

编辑

凡社之約四。一曰德業相勸。二曰過失相規。三曰禮俗相交。四曰患難相恤。

德業相勸

编辑

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母。常時養志婉敬。病時竭力醫治。喪盡哀禮。祭盡誠潔之類。事君忠諫。莅職勤恪。能敎子弟。敎子必以忠厚善愼。使之修身勤事。不敢嬉遊。若與人爭詰。勿論曲直。必責其子。重則笞撻。輕則呵禁之類。能事兄長。臨民仁恕。與人忠厚。能睦親故能訓後生。能擇交遊。能守廉介。能救患難。能導人爲善。能規人過失。能爲人謀事。能爲衆集事。能解鬬爭。能決是非。能除害興利。

業謂讀書述作。明習六藝子史論說義理之類。若隨衆習爲科場文字。亦自不妨。習禮講藝。能恪祭祀。能肅家政。能謹課程。營家不苟。課誨童蒙。濟物行仁。能踐約信。能謹租賦。

右德業。同約之人。各自進修。互相勸勉。會集之日。相與推擧其能者。書于籍。以警勵其不能者。

過失相規

编辑

過失。謂犯義之科六。一曰酗博鬬訟。酗謂縱酒喧競。博謂賭博財物。鬬謂鬬敺詈罵。訟謂意在害人。誣賴爭訟。二曰行止踰越。踰禮違法衆惡皆是。三曰行不恭遜。侮慢齒德者。持人短長者。恃强凌人者。知過不改。聞諫愈甚者。自高卑人者。四曰言不忠信。或爲人謀事。陷人於惡。或與人要約。退卽背之。或妄說事端。熒惑衆聽者。五曰造言誣毁。誣人過失。以無爲有。以小爲大。面是背非。或作嘲咏匿名文書及發揚人之私隱。無狀可求及喜談人之舊過者。六曰營私太甚。與人交易。損人利己者。專務進取。不恤餘事者。好干求人物。侵虐孤弱者。

犯約之過四。一曰德業不相勸。二曰過失不相規。三曰禮俗不相成。四曰患難不相顧。

不修之過五。一曰交非其人。所交不限士庶凡凶邪及遊惰無行衆所不齒者而遊處親密則爲交非其人若不得已而暫往還者非二曰遊戲怠惰。三曰動作無儀。威儀太疎率衣冠太華侈不冠不帶言笑輕薄嘲戲無實四曰臨事不恪。主事廢忘期會後時臨事怠慢租稅不謹者五曰用度不節。不量財力過多浮費者非道營求者

右過失。同約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規戒。小則密規之。大則衆戒之。不聽則會集之日。月有司告于契長。契長以義理誨諭之。能改則止。其爭辨不服與終不能改者。皆聽其出約。

禮俗相交

编辑

禮俗之交有四。一曰尊幼輩行凡五等。尊者謂長於己二十歲以上在父行者。若是師弟子之間則年雖不高。當待以尊者。長者謂長於己十歲以上在兄行者。若長者之中。或是父執或是洞長。自少致敬者。或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則當待以尊者。敵者謂年上下不滿十歲者。長者謂稍長。少者謂稍少。少者謂少於己十歲以下者。幼者謂少於己二十歲以下者。年雖幼少。而若是有德位可尊之人。則尊長當使之抗禮。視以敵者。

二曰造請拜揖凡三條。其一。幼者於尊者。拜候於歲首。須趁初五日內慶事稱賀。皆爲禮見。若有疾故則具狀達意。或遇雨雪則俟晴行之。此外候問起居。質疑白事及被尊者請召。皆爲燕見。尊者無躬謝。有慶則貽書賀之其二。凡見尊者長者。門外下馬。立外次。通告後趨入。主人若是尊者則客至門。問主人食否。有他榦否。然後通告。若於尊長之家。一時旅進則不可續續進拜。須俟諸人。皆就位成列。一時旅拜。凡見敵者。若是禮見則主客相向拜。燕見則揖而就坐。尊者長者至少者幼者之家。主人趨出以迎。幼者於尊者則迎拜於庭。少者於長者則迎揖引入。升堂而拜。客退則主人送之大門。

凡見尊者必拜。見長者必恭揖。侍尊長坐客至。尊長不起則亦不起。凡侍尊長坐。敵者以下若至則主人不下堂。侍尊長之主人也使人告以有某客不敢出迎。客入升堂。主人始起。客先與主人行禮。乃拜于尊長。若侍師長及達尊殊絶之人。則見敵者以下。師長達尊不起則在坐者雖主人。亦不敢起。客升堂先拜于師長達尊。然後就坐俯伏爲禮而坐。在座者亦只俯伏。爲相見之禮。此見客不起等節。今世恐駭俗難行。而此等禮節。亦不可不知。故並錄之。其三。凡遇尊者於道。皆徒行則趨進拜揖。於尊者則拜。於長者則揖。尊長與言則對。否則立于道側。俟尊長過。乃揖而行。或皆乘馬則於尊者回避之。不能回避則下馬以俟。尊者固請乘馬則乘馬俯伏。俟過乃行。於長者。立馬揖之。俟過乃揖而行。若己徒行而尊長乘馬則回避之。不能回避則趨而進。長者下馬則就前恭揖。尊者不下馬則就馬前恭揖。尊者於馬上爲禮。

三曰請召迎送凡四條。其一。凡請尊者飮食。必親往以請。若請長者則不必親往。具單子或書。使人請之。尊者旣來赴則明日親往謝之。召敵者則以書召。少者幼者則以回文。其二。凡聚會。坐以齒。若庶孽則別序。有親戚妨於位次者則亦別序。若有異爵者。別坐不序以齒。異爵。謂堂上及侍從臺諫之類。特請召或迎勞出餞。皆以專召者爲上客。不以齒爵爲序。其三。凡燕集初坐。別設卓子於兩楹間。若設燕於空處則設卓子於筵前中央。置大杯於其上。主人降席。立於卓東西向。上客亦降席。立於卓西東向。主人取杯親洗。上客辭。主人置杯卓子上。侍者進酒注。主人親執注。斟酒于杯。以注授侍者。遂執杯以獻上客。上客受之。復置卓子上。主人西向再拜。上客東向再拜。興取酒東向。跪祭小傾酒于盤遂飮。以杯授侍者。遂拜。主人答拜。上客酢主人如前儀訖。主人乃獻衆賓。獻酒時不拜。只於飮後相拜無酢。若衆賓中有齒爵可尊者。獻酒如上客之儀再拜。但客不酢。旣畢就坐。始以俗禮行酒而罷。尊者行酒則幼者詣樽所。執杯以進。長者行酒則少者起而跪伏。其四。凡遠出遠歸者則迎送之。所謂遠出遠歸者。或因事別往遠地。或赴任他鄕之類。若常常往來則不在此例。豫知則期會迎送。

四曰慶吊贈遺凡四條。其一。凡同約者有吉事則慶之。生進及第新筮仕。及陞堂上嘉善等階。及契員年滿八十七十。及冠子延婦延壻之類。同約期日俱進。行禮而退。雖難以貨財爲禮。約中借助器用。監檢營幹。隨力所及。其二。有凶事則吊之。死喪水火之類災之小者則同約以書吊之。葢水火不至太甚者災之大者則同約期日齊進吊之。水火盡沒家業者凡吊慶之類。雖已見主人致慰賀者。亦可隨約中齊進。若喪事則月有司聞喪卽時。周告同約往吊。喪事。謂約員及約員父母妻子之喪也。死之日。喪家卽赴告月有司。月有司回文通約中。卽往吊。若先聞訃則不待回文先往。○幼者之喪則尊者哭而不拜。且議喪禮及助其凡百經營之事。吊時爲首者致辭。主人拜則旅拜答之。其三。若是同約契員之喪則有致奠。月有司議定期日。與同約收備奠物。各以附近定收送。有司收備。同居者不別收。具祭文致奠。先使人通于喪家。同約聯名作長刺。到門外先送入于喪家。約中推最長者爲首。以次入。旣設奠物。入至靈座前。重行序立。哭盡哀再拜。爲首者焚香跪酹酒。連奠三爵。俯伏興少退跪。護喪止哭者。祝跪讀祭文於賓之右。致奠在葬後則讀祭文於左畢復位。賓主哭盡哀。衆賓再拜而退。若死者於賓爲幼者則尊者入靈座前坐哭。使長者以下行奠禮。葬及小祥大祥皆吊之。葬時齊進會葬。尊者使子弟會葬。其四。若約員在遠身死。難於齊進護喪。則同約會于一處。設位而哭。遣約中少年往吊。葬時亦依例收備奠物。使約中少年往奠。喪家雖遠。葬地若近則當依例齊進會葬。

右禮俗相交之事。月有司主之。有期日者。定期相通。當糾集者。督其違慢。不如約者。以告于契長而詰之。齊會時衆規之。重者書于過籍。

患難相恤

编辑

患難之事有七。一曰水火。隨便相顧。以致同契厚誼。二曰盜賊。近者同力追捕。有力者告官糾捕。赤脫衣裳則僉議資濟。三曰疾病。輕則伻問。重則躬進。或資醫藥。或助饌味。四曰死喪。已見於上五曰孤弱。約員死而孤弱無依。僉議區處。使不失所。或被侵欺。齊聲辨理。婚嫁失時。求成配合。放逸自棄。防檢約束。冀其改悔。六曰誣枉。契員中被人誣罔。不能自伸。勢可以伸理則爲直之。有方略可救則爲解之。七曰貧乏。貧乏。契中通患。或有方略可施則相議救濟。

右患難相恤之事。或其家直告契長。或同約通告契中。使月有司從長相議。糾檢救濟。務盡同契共事之厚誼。若有能出財力相助者。約中以告于契長。錄於善籍。

以上鄕約四條。本朱夫子就藍田呂氏之約而增損之。今又竊取寒岡契議及文憲書院立約中。便於時俗者若干條以附之。將與社中諸友講而行之。大率略煩文取闊節。要之久遠可行而已。

契中立約

编辑

一。都契長有故不參。則副契長亦可會集行禮。尊者以下皆以副長之年計之。

一。初立約時。以約文示同志。須待其願操心撿身。一從約條然後許入約。

一。有隨後願入者。必先示以約文。使之十分商量。自度能終始隨行。然後具單陳願參之意於會集時。契長詢于約中。皆曰可許然後答書。使參於後會。

一。告由之文。先期構草。徧示同約。初講會時。告于先聖先師。若隨後入約者。亦於初參會時。預撰告文。新入者告先聖先師。

一。今玆契約。葢所以修善糾違。兼該吉凶禮俗。修契之始。誠心願入者。不拘方帶重服。幷許參錄。

一。今我同約。遠近不齊。或在三四十里外。吉凶修禮。勢難齊一賀大慶吊大災。限十里內齊進。十里之外許以書替行。雖十里內。或老或病或有故。亦許以書替行。

一。少者幼者於尊者。歲時候拜。禮不容闕。而今玆約員浩多。爲幼少之尊者甚衆。實難遍行躬候。不可無變通限節之道。歲時候拜。只於六十歲以上。而限所居十里內。雖未滿六十。若爲副長則亦宜進候。貧家歲時奴馬苟艱。同居父子兄弟勢難俱進。不能躬詣者。與同里居人聯名具單修候。必限十五日內。

一。喪事成服前齊進。亦限十里內。而父子兄弟同室居者。或値雨泥難於步行。則亦難齊進。許呈單於護喪所。若居在十里內。無故過一朔闕吊慰。則殊無同契之義。月有司糾之。記于過籍。雖三四十里間。無故過三朔闕吊慰者。亦書過籍。老病之人。不以無故論。葬時同居齊護。亦限十里內。十里之外至二十里內。則一室一人進護。

一。今此設約。固主敦倫厚俗。而後生勸課。不容闕略。寒岡先生契議。有會日須考一朔所習之業。三十歲以前背誦。以後臨文講說之規。今契員許多。講會時多員誦讀。勢不暇及。玆定里中講師。逐月朔朢。各自會講於各里講師。若朔日値約會。則先一日私講。講師置簿。記逐員所講起止。以考勤慢。亦限三十歲背誦。四十歲以下臨講。未滿三十歲而失學魯鈍者。亦許臨講。小學家禮通鑑。雖過三十歲。願背講者聽。若專治製述者。半月詩賦則三首以上。疑義則五首。朔日則講誦畢。兼習禮容。

一。古人鄕約。吉凶贈遺。患難周恤。皆用米布錢幣酒食等物。今吾州貧鄕也。吾儕窶人也。欲以貨財爲禮。殆類無麵不托。實患難繼。故一切除去。只以往還顧問務存同契厚意。至如禮服冠靴。亦非貧士可辦。只用時俗服著。以從簡便。

一。四孟月會行講禮於書院。餘月約會各洞。而各洞難容許多契員。以酉谷吐日塔坪巨村爲一會。以浦底松內海底虎坪黃田北坪山井爲一會。以皆丹及附近榮順等地爲一會。次次輪月行之。各洞之會則不設先聖先師之位。只行講會讀約之禮。

一。約員居在三十里內而連三次無故不參會者。在三十里外而終年無故不參會者。其無誠意可見。並出約。

附寒岡先生契會立議

编辑

一。道里在三十里內者。每月朔來會。三十里外者。惟赴孟朔。其間或能逐朔來預則尤善。

一。讀法訖。參講朱子白鹿洞規。

一。朞大功未葬者。許不赴會。

一。凡吉凶相助之事。直月稟于約正而定數。力有大小。分有厚薄。並宜參量。亦須斟酌本家之勢。

一。雖已入約。而汎然隨參。無意振發。悠悠時日。無所進益者。聽其出約。或不能文而有好善修行之實者。可以許入。

一。入約之人。各自敦飭讀書修行。雖學有淺深。才有高下。而要其志趣。必學古人。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勿汲汲於富貴。勿戚戚於貧賤。庶或有儒者氣味。苟不能如此。已非吾輩中人。雖無約中之罰。亦何以冒昧隨參。以爲吾約羞哉。正誼明道者儒。計較利害者非儒。

講會讀約法

编辑

凡與約者。四孟朔講約于書院。餘月或朔日或佳辰。約會各洞時。與院任相議。雖非孟朔。間或會於書院。其會於各洞。則不設先聖先師之位。只行講會讀約之禮。春秋孟月。各持酒果。餘月之會。只持點心。朔日有故。前期別定日。月有司通契員。遠居者間一會進參。有故則呈單子于會所。

會日契長副契長月有司。早食往俟于書院或他會所。先以長少拜揖於東齋。尊者於幼者。跪而扶之。長者於少者。跪而答其半。稍長於稍少。俟其俯伏而答之。

設先聖先師之位於講堂。先具淨紙淨筆墨硯淨粘。副契長月有司中善書者。洗手虔寫。設屛風設先聖大成至聖孔夫子之位於北壁。次設先師子朱子之位於東壁。皆以紙牓粘于屛上。若初會則又書誓告之文。設香罏香合。本院廟亦開掃以待。

同約者至。俟于外次。幼少者當先至隨至。以齒拜揖序坐。敵者長者異爵者尊者。各爲一次。計年皆從契長之年尊者皆至。異爵者長者。就尊者之次揖畢。東邊序立。敵者以下俱詣尊者之次。重行爲位。拜畢。敵者少者西邊序立。幼者及卑者庶孼南行序立。未入約子弟。亦許隨衆觀禮。旣集。以齒爲序。○立於門外東向北上。○契長以下出門。西向南上。契長與最尊者相向立。

契長揖最尊者入門。○諸人隨之。副長引長者以下。○月有司引少幼入至中庭。○契長以下立於東庭。都契長爲一行。副契長月有司爲一行。若副長於月有司爲尊者。則月有司別爲一行。尊者以下立於西庭。尊者異爵者爲一行。長者爲一行。敵者爲一行。少者爲一行。幼者卑者爲一行。皆重行。東庭則西上。西庭則東上。○立定皆再拜。先定執禮。東西唱。先行再拜禮後。分立東西。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都契長升自東階。○詣先聖位前。○跪○上香○降復位○與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執禮東西唱再拜。若初講會則焚香再拜訖。月有司持誓告由之文。跪于契長之左。契長及在位者皆跪。月有司讀告文畢。契長及在位者皆再拜。○若有隨後入約者則亦於新入會時。禮先聖先師畢。新入者跪于兩階間少西。月有司持新告文。跪讀於其左。讀畢。新入者再拜。他人不拜。禮畢。○月有司與曹司升堂。取先聖先師紙牓。焚于階上。納其灰于香罏。凡升降。契長月有司自東階。尊者以下自西階。契長揖尊者詣院廟。諸人隨之。分東西入。如講堂庭位次。執禮東西唱先再拜。立定皆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契長升詣神位前。○跪○上香○復位○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執禮東西唱再拜。○禮畢○還就講堂之庭。○分東西相向。如門外之位。○契長三揖請升。○客三讓○契長先升○客從之。契長以下升自東階。客升自西階。皆北向立。契長以下西上。客東上。

行禮見之儀○契長少進西向立○副長月有司次其右小退○月有司引尊者東向南上。皆以契長之年推之。餘倣此。若無尊者則月有司只引長者。東向南上行拜禮。長者西向南上。其位在契長之右少進契長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此契長及約中拜尊者。尊者受禮如儀。惟以契長之年。爲受禮之節。退北壁下。南向東上立。○月有司引異爵者無則只引長者長者。東向南上。○契長再拜。凡在位者皆再拜。惟尊者不拜長者受禮如儀。○退北壁下。立尊者之西。○月有司又引稍長者東向南上。○契長與在位者皆再拜。尊者長者不拜稍長者答拜。○退立西壁下。東向北上。若會中無尊者長者。則稍長者退立北壁下東上。月有司又引稍少者東向北上。○再拜契長○契長答之。答時稍俟其俯伏而答之。稍少者退立于稍長者之南。○月有司引少者。東北向西北上。○再拜契長○契長受禮如儀○拜者復位○又引幼者亦東北向西北上○再拜契長○契長受禮如儀。凡月有司引客。於己敵以上則就位揖之。若少者以下則只離位擧手引之。○契長揖就坐。契長坐堂東南向○約中年最尊者坐堂西南向。副長月有司次契長之東。南向西上。餘人以齒爲序。東西相向。以北爲上。○若有異爵者則坐於尊者之西。南向東上。異爵年齊尊者則坐上坐。月有司抗聲讀約一過。講會讀約法則不讀副長推說其意未達者。許其質問。於是約中有善者。衆推之。有過者。月有司糾之。凡有善惡。契長詢其實狀于衆。無異辭。乃命月有司書之。善則直書姓名。過則不書姓名。只記過件。月有司讀記善籍一過。命曹司以記過籍。徧呈在坐。各默觀一過旣畢。○乃食○食訖契長起立。○在位者皆起立。一時作揖。以次退詣各齋少休。

復會堂上。皆就位。一時作揖而坐。或論行己之要。或論約中之事。或訓誨後進。或質問經書疑義。或討論著述文字。或習射侯。講論從容。講論須有益之事。不得輒道神怪邪僻悖亂之言。及私議朝庭州縣政事得失。及揚人隱惡。諸位皆拱手端坐。不得傾敧。放言恣笑耳語。違者月有司糾之。不改則告契長。書于過籍。坐未罷前。如因事起出則當出位俯伏。敵以上則契長答之。少者以下則不答。其入也亦然。若尊者異爵者及契長起出則在座俯伏而起。在位者皆俯伏而起。其入也起而俯伏。至晡乃退。散歸時。在位者皆起立。因其位皆再拜。拜畢一時作揖。尊者以下以次出。然後契長以下乃出。

社契約講會行禮之圖

编辑

 

 

 

 

 

 

 

 

溪上遺址建屋表坊考證

编辑

溪上。卽文純公退陶老先生卜居講道之地也。始先生少也。蹔棲芝山之北。中寓東巖。又自霞峯移竹洞。葢不遑淹息。晩乃定居退溪之上。構寒棲庵。鑿光影塘。皆在溪西。旣而以制度不稱雅性。改卜溪東北而居焉。又撤移寒棲庵於新居之東。爲燕閒之居。今日見在二間庵是也。溪西之屋。後爲子舍歸於外孫金氏。今有遺址在宗家北溪東故宅。先生旣下世。子孫連有喪禍。移築宗家於溪西。而故宅燬焉。基地入於外裔朴家而田之。獨寒棲數椽。巋然不燼。而過者不知爲何舍。不佞之愚。嘗竊以爲天生老先生於箕疇敎絶數千百年之後。溯滄洛而達洙泗。揭正學而指夷程。淑人心於一世。牖羣蒙於無極。通國之人。尊親焉信服焉。凡杖屨所及。輿馬所歷。一番經行之地。靡不俎豆而尸祝之。非有勢利權力之驅。而若奉祖禰者何也。好德之秉彝。不能自已也。矧乎平生居處。藏修而游息。寢興而周旋。道德昭回。草木被光。精神發揚。水石蒙烈。而乃任其燬燼而町畦之。階庭夷於犂耙。寢堂鞠爲黍菽。其何以過客而詔遊人。甲午冬間。余忝陶山洞主。嘅然發歎。以追還遺址。立屋表坊之意。諗于鄕之耆舊。俄而知縣宋侯徵奎見訪書院。聞而善之。議以克協。于時先生宗孫前奉事守謙。損肥壤贖還墟田。旣又搜得七十年前文字於故紙堆中。卽鄕鄰前輩倡表里之議者。如參奉金公確,應敎成公以性,贈少宰金公秋吉。與諸名勝齊聲發文。求助於學宮者也。雖未詳旣發還寢之由。而竊自信妄見之不謬。遂於乙未春末。鳩材陶土。官調役丁。院饋工人。先生諸孫實董其役。邑侯時至而勞之。輸材板助糧餉。建屋六間。繚垣樹門。揭名以道學淵源坊。於是臺輿下賤。咸知指異。行旅經過。擧加瞻式。而遺芬往躅。得以昭揭於耳目。其亦幸矣。或有言陶山棲息之地。建院立祠。宣額崇飾。表章遺塵。斯已至矣。廢墟旌別。恐近疊床。溪上兩里。子孫環居。先生故宅。豈待表示。區區設施。不幾好異而自喜乎。余謂否否。滄洲武夷。非不建書院崇奉。而崇安㜈源兩鄕故里。各揭坊表。鄒縣城內。孟子後孫世居已久。而司居敬尹鄒縣則贖遺墟建門屋。如恐不及。以此而言。表址名坊。其不拘於書院之設。子姓之居尙矣。旣以語於客。間摭故事一二。目以考證。以解一方人士之疑云爾。

朱夫子代同安縣學職事。乞立蘇丞相祠堂狀。某等伏覩故觀文殿學士太子太保致仕贈司空趙郡蘇公。道德博聞。號稱賢相。立朝一節。始終不虧。自其高曾。世居此縣。比因游宦。始寓丹陽。今忠義榮陽二坊。故宅基址。宛然尙在。而後生晩學。不復講聞前賢風節。學問源流。是致士風日就凋弊。某等今欲乞改榮義坊爲丞相坊。仍於縣學空閒地。架造祠堂一所。不惟增修故事。永前烈之風聲。庶以激厲將來。俾後生之竦飭。謹具狀申主簿學士。伏乞備申縣衙。照會施行。

朱夫子之任同安主簿也。欲爲故蘇丞相子容。表宅里建廟宇。代縣學職事。狀申主簿。請俾報縣衙。照會施行。是時朱子身爲主簿。不自請於縣衙。必待學職狀申主簿。以爲轉報施行之地者。葢尊先賢厲後生。表坊閭擧祀典。實係學官之職。故倡議必自學職。而施行在於知縣也。近世州縣。學職闕而不置。凡係儒先遺躅。表章激厲等事。爲儒宮長貳者。不得不任其責。前日溪上老先生故宅遺址。築室建門。表示後世。實遵朱夫子遺意。非故欲喜事興功。而人或疑其不緊。玆揭全文。以後人。噫。朱夫子之於蘇公。猶汲汲於表章激厲。而况於不但爲蘇公者乎。

朱夫子跋顔魯公栗里詩略。右唐魯郡顔文忠公栗里詩。栗里在今南康軍治西北五十里。谷中有巨石。相傳是陶公醉眠處。予嘗往遊而悲之。爲作歸去來館於其側。歲時勸相間一至焉。俯仰林泉。擧酒屬客。葢未嘗不賦是詩也。陳君正臣聞之。若有慨然於中者。請大書刻石上。乃書遺之云云。

按朱夫子就陶公醉石之側。作歸去來館。又大書顔魯公栗里詩。刻之石上。以示後之人。皆所以表章昔賢遺躅。恐其埋翳而不能傳於久遠。其旨深矣。今人或疑溪上遺址。不必築堂室。又疑石磵臺。不必修補刻名。又以刻劉商絶句。爲太多事者。觀於朱夫子惓惓於陶公醉眠之石者。則庶可以反求而得其意矣。朱子又自長沙趨朝。過趙淸獻公遺墟。致恨於三亭之蕪沒。不得追尋。晩步遺跡。有高山仰止之歎。而冀其有以復之。又以司馬溫公獨樂園圖。囑儲行之。使刻石以傳後曰。前賢遺迹。正爾何關人事。而使人想像愛慕不能忘。至欲見之圖畫之間。使其流傳之遠而不至泯滅云爾。則其所以懼遺墟之蕪沒。欲無至於泯滅者。所感之深。用意之遠。豈非後學之所當體念而講會者歟。

北海相孔融深敬鄭玄。屣履造門。告高密縣爲玄特立一鄕曰。昔齊置士鄕。越有君子軍。皆異賢之意也。鄭君好學。實懷明德。今鄭君所居。宜曰鄭公鄕。昔東海于公僅有一節。猶戒鄕人侈其門閭。矧乃鄭君之德而無駟牡之路乎。可廣開門衢。令容高車。號爲通德門。

元朝東陽司居敬爲鄒縣尹。以縣治東隙地。舊名子思講堂。今爲淫祠。又鄒人相傳孟子故宅在縣東隅。好事者爲築曝書臺。歷歲滋久。文字不完。傳疑傳信。千六百餘年。邑人猶曰此故宅也。此講堂也。洞洞屬屬。如將見之。不可不因人心所鄕。以存其跡。而孟子故宅遺址。邑人家焉。念闕里孔子之宅。雖魯共王。猶不敢壞。孟子實接孔子之統。而其居湮沒。欲闢斯土樹松栢。以寓甘棠之思。庶幾鄒之人士。景仰而知所興起。乃召居孟子故宅者。度其丈尺。酬之以幣。使之徙居。修垣闢門以表之。名曰淵源。建祠。像子思子南面。孟子東鄕。寄講堂于曝書臺榜曰中庸精舍。其後宋彰繼爲尹。構講室於堂后。齋舍廚庫。翼於東西。刻石以記之。其後東昌鄧彦禮爲鄒縣尹。以其地卑屢厄於水。屬耆儒圖改建。首捐俸金。大崇新廟。輦土成基。採石爲垣。尹旣倡首。士民樂施。廟貌崇深。丹碧炳耀。正位配位。像設儼然若生。又建神門。爲楹者四。制與殿稱。外樹靈星。以壯神宮。壯築堤防。植柳衛岸。

按孔北海司鄒縣等遺事。建置坊屋。表章揚厲。責在郡邑守宰。今玆溪上。營樹門屋。地主初旣協力。其能有始有終。永有辭於後世則幸矣。又聞士論以立屋六間。過於張皇。似不稱先生自處謙約之意。孔北海令高密縣特立一鄕。且爲之廣衢巍閭。使路容駟牡。門容高車。實在康成無恙時。而文擧不以爲嫌。爲表賢也。闕里宮室。逐世增飾。直與皇居帝殿。並其宏麗。其視夫子曲肱飮水之志何如也。鄒縣遺墟。所建學宮。位置崇深。丹碧炳耀。其視亞聖堂高數仞。榱題數尺。得志不爲之意何如也。賁飾里墟。使人聳瞻。豈必求稱於平素之謙德也。

慶曆間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尹公洙。不容於時相。謫居隨州之城東五里開元佛寺之金燈院。尹公有行義文學。而其學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其居於隨。嘗於其居之北阜竹栢之間。結茅爲亭。以茇爲嬉。歲餘乃去。旣去而人不忍。壞輒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從事謝景平記其事。治平四年司農少卿李禹卿爲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狹。斬材而易之。陶瓦而覆之。旣成而寬深亢爽。又以其舊亭峙之於北。南豐曾公鞏記之。有曰人之於君子。有表其閭名其鄕。欲其風聲氣烈。㬥於世之耳目而無窮者。所以與人同其好也。尹公之行見於事。言見於書者。固已赫赫動人。而李公於是又侈而大之。亦將使夫荒遐僻絶之境。至於後人見聞之所不及。而傳其名覽其跡者。莫不低佪俯仰。想尹公之風聲氣烈。至於逾遠而彌新。是可謂與人同其好也。

臨川城東。有地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曰王羲之墨池。墨池之上。爲州學舍。敎授王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屬南豐記之。其記有曰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尙之如此。况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以南豐兩記觀之。古人於一能一節一德之士。猶惓惓不欲泯其跡。旣揭表而垂示之。又增飾而張大之。又屬秉筆者。記之以傳諸久遠。使風聲芳躅。赫然而不墜。其意遠矣。其用心勤矣。右軍一藝之士。其墨池之章與不章。有何大損益於吾人。師魯固慶曆名臣。暫時謫居葢茅取蔭之地。修壞興廢。何足爲輕重。而隨人之理葺。李禹卿之恢拓。若是其勤渠者。嗜善無厭也。况以老先生道德學問。爲東方箕子後一人。而平生居處之地。乃任其蕪沒於田疇間。不思所以表章而揭示也哉。

元虞集考亭書院重建記略。建寧一郡。書院凡七。皆朱子之游息。今考亭書院。昔朱子之舊宅也。意其精神魂魄之往來。猶顧懷於玆者乎。子孫後進來學於斯者。誦詩讀書。求其志氣神明之所在。高堂虛室。若有聞乎其音聲。瞻前忽後。若有見乎其儀刑。思其居處。思其嗜好。思其言語。觀感而化之者。莫斯之爲近。况乎微言緖論。家傳人道。耳熟心存者。從容誨言。以相勉勖。則有進有得而不自知其然者。將亦在於斯矣。昔者鄒魯之風。所以見聞於天下後世。則亦密邇聖賢之居云耳。吾何幸於考亭見之。

明太學士費宏九峯書院記略。武夷一曲之內。故有堂曰詠歸。葢九峯蔡先生之子參政文肅公。因祖父藏修之舊而堂構焉者也。自宋迄今三百餘年。遺址僅存。鞠爲茂草。先生之十世孫司訓珙。慨然有志興復。顧其力不逮也。正德癸酉。張君廷賓出按八閩。宏以珙意謀之。張君曰此崇儒急務也。吾其敢辭。至則屬分司分廵諸君圖之。經始于乙亥季冬。越明年丙子八月工告訖。中爲堂三間。奉安先生之像。傍爲廡各數楹。左以延戾止之客。右以處子孫之居守者。前爲門。顔曰九峯書院。詠歸之故。於是鼎新矣。嗣是廵按周君文儀則給官田以佐歲時祭祀之需。沈君文燦則給門者以供朝夕掃除之役。移縣遵行。期于久而不替。而珙又慮文不足徵。無以彰諸君之美。見興復之難。而示其子孫以保終之訓也。乃復卽宏而告焉。宏竊嘗聞我文公朱子訓傳諸經。以遠紹羣聖人之統。獨書傳晩未及成。環眡門人求可付者。乃屬之先生。先生親承師指。攷序文之誤。訂諸家之說。以發明二帝三王爲治之心。洪範洛誥泰誓諸篇。往往有前人所未及者。則其羽翼斯道之功。顧不偉歟。顧講學藏修之地。榛蕪未翦。蘋藻未潔。墨池筆塚。埋沒於荒烟白露之中。宜珙之所爲動喟而不能已也。然非諸君子有崇儒重道之誠。殆將以彌文末務視之。珙雖孚號焉而莫之恤。欲復前規於久湮之後。豈不誠難乎哉。大都秉彝好德之心。人所同有。觸其端。未有不油然而興起者。今遺跡旣著。過者必式焉。輪奐之加美。俎豆之加崇。又安知其不有異乎。今日也爲先生之子孫者。其尙來遊來歌。讀先生之遺書。進德修業。勉勉不怠。以延世澤。以爲儒族之光。斯不負諸君子崇重之意。其亦珙之志乎。

按考亭書院。卽朱夫子舊宅。所以虞道園之記有精神魂魄往來顧懷之語。而欲其子孫後進之來學於斯者。求其志氣神明之所在於誦詩讀書之際。至於音聲之若有聞儀刑之若有接。而居處嗜好之靡不思。微言緖論之靡不講。無非所以喚醒羹墻之慕。而密邇其訓之意。覽之者其有不惕然而感發者乎。費公九峯書院記末端所謂爲先生之子孫者。來遊來歌。讀遺書進德業。勉勉不怠。延世澤而光儒族者。是亦道園期望之意。今我老先生子孫及諸生之遊于斯者。能以虞,費兩公之所以勉勵者。自勵而相勉焉。不啻若親炙乎燕申而面承乎音旨。則其所謂觀感而化。不自知其然者。將不期而得之矣。

又考朱夫子南康牓牒西澗先生屯田。劉公避世淸朝。高蹈物表。其子秘丞公亦以博聞勁節。見知司馬文正公。故黃門蘇文定公嘗以冰淸玉剛比其父子。而鄕人因以冰玉名其所居之堂。又朱夫子至九江。拜濂溪先生書堂遺像。先生之曾孫正卿,彦卿,玄孫濤。爲設食于光風霽月之亭。見山北記行詩自注。葢以黃太史嘗稱濂溪有胷次如光風霽月之語。故後人取以名亭也。竊見鶴峯金文忠公所記。有高峯奇文憲公稱先生之心如秋月寒水。今玆溪上新屋。揭名以秋月寒水之亭。使後人想像神會於仰瞻之際。庶有觀感體認之效。恐稽古有據而垂世無疑也。

有言堂室不可以無名者。竊見老先生自銘之語曰。我懷伊阻。我佩誰玩。咨嗟咏嘆之間。有以見與世不諧。知德者希。而期望於後人者深且遠矣。其序朱書節要。又發年薄桑楡。餘韻難理之歎。而有抱遺書俟後學之意。尋繹音旨。令人不覺慨然起感。惕然興慕於百世之下。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者。請採斯語。名堂以玩佩。名齋以理韻。

嘗見玉山書院。凡廟宇堂齋樓門揭額之下。輒以四言四句。詠歎其義。刻於左方。所以使人吟繹玩味而啓發意趣也。其時蘇齋,草堂兩老實相其役。必有所据。其意甚好。玆依此例。輒係八句銘贊於堂齋牓下。其無僭猥之誚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