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蕉廊脞錄
◀上一卷 卷五 下一卷▶

永樂大典 编辑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卷,凡一萬二千冊,向貯乾清宮。其副本,在皇史宬,後因恭藏《聖祖仁皇帝實錄》,乃移貯翰林院。李穆堂侍郎始借觀,而副本闕二千四百二十二卷,擬奏請發宮中正本鈔補之,未果。嘉慶丁巳,乾清宮災,正本尾。其存儲翰林院者,庋敬一亭,無人過問。咸豐庚申之變,書漸亡失。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庋置此書不及五千冊矣。明年丙子,繆小珊入詞館,詢之清秘堂,雲尚存三千餘冊,求借觀不可得。丙戌,誌文貞銳官侍讀,入清秘堂辦事,小珊始得借鈔人間稀有之本。癸巳,小珊重入京師,詢之館人,則僅六百餘冊矣。庚子巨劫,翰林院牙門闌入使館,藏書星散,《大典》僅存三百餘冊。宣統元年,學部請以歸圖書館。《藝風堂文集》言之最詳。

按:全謝山入詞館,與穆堂共借《永樂大典》讀之,《大典》共二萬二千七百七十七卷,見《鮚埼亭集》,卷數小異。

笠澤叢書 编辑

餘家藏《笠澤叢書》,為後至元五年十一世孫惪原刊於書院,不分卷,以甲乙丙丁為次,後一卷補遺,書法類趙松雪,紙墨精良,有「輔國公如嵩印」、「怡情書室圖書」、「素心人怡情書室珍藏書畫圖章」、「信郡王恬齋素心人珍藏」、「信邸珍藏」諸小印。據邵位西先生書目雲:「此書有宋蜀刻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又明李如楨校刊本,碧筠草堂仿元刊本,嘉慶間許梿仿元刊本七卷。」又雲:「錢遵王雲,宋刊本隻上下二卷,又補遺一卷;元刊乃分四卷。」餘家所藏至元刊本,正分為四卷,與《讀書敏求記》合。惟邵目雲,書院本有三山王益祥跋,而此本無之。

司馬溫公年譜 编辑

《司馬溫公年譜》,近所見者,桂林陳文恭公刻本。己酉三月,在長沙從劉笏雲借閱所藏明刊《溫公年譜》六卷,嘉靖壬辰涑水馬巒編輯,溫公十八世孫露校刻。馬巒序,闕前半首。露跋雲:「公曾孫吏部侍郎伋扈蹕南遷,子孫因家浙之紹興山陰。露王父按察使相巴陵尹初,皆起家進士,堅有還夏之誌,齎誌而歿。露父解元晰,來夏奉祀,雲雲。」是溫公後人固嚐居浙,複乃複歸夏邑也。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编辑

仁和邵位西先生博極群書,嚐就所見諸家藏書記,錄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冊端,蠅頭細書,上下皆遍。咸豐間為瑞安項幾山傅霖借鈔。辛酉先生殉節,書存項氏。同治己巳,先生之子子俊順年在江寧,介孫中頌言於項氏,得索歸;別寫副本流傳都下,祥符周季貺星詒、吳縣王芾卿頌蔚、武進董綬金康、山陰胡右階念修,皆有迻鈔之本。光緒癸卯,先生之孫伯絅章遊吳門,見胡氏鈔本,乃更貽書中頌商定體例,繕校付刊。壬子之春,蟄居海上,從伯絅借觀,複為校勘新鈔之本,匝月而後卒業。茫茫浩劫,古籍將湮,抱此遺編,如遊宛委,蕭寒寂寞中亦假以送日耳。

王荊公詩注 编辑

宋李壁撰《王荊公詩注》五十卷,有劉辰翁評點者,乾隆辛酉海鹽張宗鬆清綺齋校刻本最精。邵位西先生藏元刊本,即張氏所仿刻者,中缺第三十、第五十卷末頁,劫後為錢塘丁氏所得,複以歸邵。餘與伯絅同寓滬北,得見此本,前有位西先生長跋,詳述是書流傳端緒。適清綺後人張菊生,得元大德辛丑刊本,前有詹太和撰《荊公年譜》及劉歸孫序、王常題識,皆乾隆重刻本所無,全帙完好,古香可挹,書中有季滄葦印記,後輾轉歸豐潤張氏者。菊生先後得乾隆刻本至五六冊,今複得此,誠奇緣也。位西先生跋一通附錄於後。

謹按:乾隆間《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元板類雲:《王荊文公詩》,二函二十冊,宋王安石撰,李壁注,劉辰翁批點。壁字季章,號雁湖,登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諡文懿,事具《宋史》本傳。辰翁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人,少舉進士,宋末不仕。書五十卷,前有劉歸孫序,即辰翁之子也。又詹太和所著《王荊文公年譜》目錄後有墨記「仆頃問詩於須溪先生,及半山,則恨李注本極少,於是先生出示善本,並得其評點。茲不敢私,命刻之梓,期與四方學者共之。門人王常謹題。」常字士吉,安成人。蓋大德辛丑所刻,而歸孫序之。太和字甄老,桐廬人。每冊首有白文「謙牧堂藏書記」,未有朱文「謙牧堂書畫記」,俱橫長印。

又按:乾隆六年辛酉武原張宗鬆重刊《王荊文公詩》,序雲:「十年前購得華山馬氏所藏元刻本,間取通行《臨川集》勘之,篇目既多寡不同,題字亦增損互異,乃歎是書之善,不獨援據該洽,可號王氏功臣也。史稱季章嗜學如饑渴,今《雁湖集》不存,他著錄亦盡逸,惟是書見稱藝林,而流傳絕少,因重鋟以廣其傳。」又曰:「李氏之注王詩,猶施氏之注蘇詩,任氏之注黃、陳二家詩也。山穀、後山詩注,尚有前明雕板;東坡詩注,則宋漫堂先生獲宋槧不全本,補綴刊行,今遂家有其書矣。獨是書絕無僅有,近代藏書家若絳雲,若傳是,俱不列其目;華山馬氏至晚始得之,故《道古樓書目》亦未之載。衎齋沒後,複隨雲煙飄蕩,流轉數姓,歸予插架。」又曰: 「是書首尾完好,惟卷端失去魏鶴山序一篇,第三十卷、第五十卷失去兩末頁。」又曰:「須溪評點雜亂注中,觀者目眩,今芟去,使李注孤行,更覺心目開朗。」 又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張載華識雲:「先兄青在,每以失去鶴山序為恨,訪求不得。宗人芑堂,好古士也,客冬於武林鮑氏知不足齋,錄以貽餘,爰屬延一侄補刻卷端。」又張燕昌識雲:「乾隆乙未冬十一月二十三日,餘於杭城好友鮑以文知不足齋燈下,得觀李雁湖注《王荊文公詩》宋槧不全本一卷至三、卷十五至十八、卷二十三至二十六、卷二十七至二十九、卷四十至四十七,凡十七卷。目分上中下,每卷尾有庚寅增注,前後有 『晉府書畫之印’及『李氏德圭’諸印。吾宗青在先生曾得馬氏藏本付梓,以不得魏序為恨,今鮑氏宋本有之,亟錄以俟補入,並詳所見卷帙,冀好古者廣其傳焉。」今按張青在刻本所自出,即此本也。第三十卷、五十卷尾缺頁正同。而書中間有夾簽,乃刪剃須溪評點而設。所雲得之華山馬氏,此書印記乃吾鄉沈椒園先生所藏,豈流轉數姓,而馬氏晚始得之,不複加圖印歟?道光己酉,餘得之琉璃廠文華堂書肆。先有張君重刻本,重鄉先輩椒園先生故物,且須溪評點亦自有意致,乃以八金易置案頭。頃讀《天祿琳琅後目》,知內府尚有完全元槧本,前有詹太和《王荊文公年譜》。張青在重刻序例,恨荊公獨無年譜,姑取《宋史》本傳刻附卷首,不知原書自附年譜也。又有劉歸孫序,及王常題識,刻書年月。張君但據陳直齋解題,恨不得魏鶴山序文,不知魏序作於嘉定七年,季章門人李西美醇儒初刻是書之時,宋本有之,元本未必重載也。謙牧堂乃大學士揆敘家印記。揆敘乃明珠之子,刻《通誌堂經解》之成德,其兄也。咸豐元年六月二十日辰記。

黃道周夫婦所書孝經卷冊 编辑

漳浦黃忠端公書《孝經》卷、冊各一,忠端夫人蔡氏所書《孝經》卷一,漢陽葉氏所藏。忠端自跋,一為辛巳秋,一為辛巳八月,皆請室中筆墨也。

按:「忠端公《孝經》別本自跋雲:「向在西庫寫此經一百二十本,其七本有補《豳風》,餘八十本俱依石台原本,又三十三本以『聿修厥德’移於『天子’之首。西庫無佳筆,俱用禿筆書之。「雲雲。葉氏所藏,殆即其時所書?

蔡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孝經》卷題「崇禎甲申秋望日偶錄」,蓋臨忠端書。葉氏又雲:「夫人書《孝經》別一卷,末題『明忠烈文明伯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妻蔡氏玉卿書於石養山中之齋室’,凡二十九字,不著年月。忠烈諡,隆武以贈此卷當是丙戌後作。

忠端嚐進《孝經大傳》其序雲:「臣繹《孝經》微義有五,著義十二。是十七者,以治天下,選士不與焉,而士出其中。」蓋深痛於楊嗣昌、陳新皆奪情而起,無父無君之言滿天下,乃退述是經,以補講筵之缺。崇禎庚辰,被逮白雲庫下,諸獄卒不敢有望於公,惟日奉紙劄丐書。時公拷掠備至,血肉淋漓,日據敗幾書《孝經》以當役錢而已。忠端《孝經》定本,善化賀耦庚先生嚐刊於黔中。餘家有是本,幼童入塾,即以是本課之。

黃道周疏 编辑

忠端屢上疏,言:「自古迄今,決無數米量薪可成遠大之猷,吹毛數睫可奏三五之治者。」又雲:「自古外患未弭,則大臣一心以憂外患;小人未退,則大臣一心以憂小人。今獨以遺君父,而大臣自處於催科比較之末。行事而事失,則曰事不可為;用人而人失,則曰人不足用。」此數語,自來亡國之臣皆蹈此轍,可勝歎哉!

倪元璐手稿 编辑

倪文正公元璐手稿四冊。前二冊皆疏稿,大抵為戶部尚書時事,論兵餉、漕糧、開采、鈔幣、鹽務、車戶,凡九首,格式與本朝奏折略同。書牘三通、詩文一百十首,中多塗乙。舊藏紹興陳氏留古齋,今為日本長尾甲雨山所得,餘從張菊生轉假讀之。忠貞遺墨留天地間二百七十年,乃為東人所獲,惜哉!

按《四庫書目》:《倪文正集》十七卷,續編三卷,奏疏十二卷,講編四卷,詩集四卷。文淵閣著錄其詩,又收入《乾坤正氣集》。別有《鴻寶應本》十七卷,今有傳本。又公門人唐九經嚐梓公遺詩,未見。

甲申傳信錄 编辑

《甲申傳信錄》鈔本四冊,當湖穉農錢<隻>撰,凡十卷,每卷以四字標目:「卷一曰「睿謨留憾」,卷二曰「疆場裹革」,卷三曰「大行驂乘」,卷四曰「蹠餔餘臠」,卷五曰「槐國衣冠」,卷六曰「赤眉寇略」,卷七曰「董狐剩筴」,卷八曰「桑郭餘鈴」,。卷九曰「戾園疑跡」,卷十曰「使臣碧血」。自敘雲:「一時人士所紀述者,有《國變錄》、《甲申紀聞》、《國難紀聞》、《見聞紀略》、《國難睹記》、《變難確傳》、《燕都日記》、《陳濟生再生錄》、《孤臣紀哭》、《陳方策揭》,凡十餘家。」今諸書傳本不恒見,蓋遺佚者多矣。

魯春秋 编辑

《魯春秋》,不著撰人姓名,記魯王監國時事。其《監國紀》有雲:「弘光元年乙酉夏五月,南京不守,江南及浙西郡鹹望風下,杭諸紳奉皇太後命,敦請潞王翊鏐監國。甫三日,因原任都督陳洪範籍士馬錢糧北款,錢塘知縣顧鹹建不從棄去,諸生沈乘建守城之策,百姓昵王慈,立殺乘。原任兵部主事王道焜、行人司行人陸培不應召自殺。」雲雲。按:王、陸二公死節,見於紀載綦詳,獨沈乘被殺,知之者鮮。《杭州府誌·忠義》亦不載其人。乘字孚中,仁和諸生。武林且款,乘獨大言誰主降議可斬,請留方、鄭二總兵合守,空武林門外民廛宿師。猝死,論者追惜之。《魯春秋》隻傳鈔本,特表而出之,以補誌傳之缺。

罪惟錄 编辑

劉翰怡京卿得海寧查伊璜所著《罪惟錄》,凡一百冊,分紀、誌、傳三門。其書崇禎曰「毅宗烈皇帝紀」,弘光曰「安宗簡皇帝紀」,後列魯監國、唐王、桂王則書曰「附」。誌其目二十七:曰天文、曰五行、曰冠服、曰藝文、曰輿圖、曰禮、曰樂、曰土地、曰貢賦、曰屯田、曰河渠、曰班爵、曰陵誌、曰科舉、曰直閣、曰銓部、曰典牧、曰茶法、曰錦衣、曰學校、曰職官、曰外戚、曰將帥、曰鹽、曰數、曰封爵、曰屬夷。傳凡三十五:曰皇祖禰列傳、曰皇後傳、曰太子傳、曰諸王列傳、曰翼運王國列傳、曰翼運外臣傳、曰啟運諸臣傳、曰抗運諸臣傳、曰理學諸臣傳、曰經濟諸臣傳、曰荒節諸臣傳、曰致命諸臣傳、曰諫議諸臣傳、曰諷諭諸臣傳、曰清介諸臣傳、曰乘時諸臣傳、曰循謹諸臣傳、曰文史諸臣傳、曰武略諸臣傳、曰播匿諸臣傳、曰隱逸傳、曰俠烈傳、曰獨行傳、曰庸誤諸臣傳、曰方外、曰藝術、曰回誤、曰閨懿、曰宦寺、曰奸壬諸臣傳、曰叛逆、曰西蕃、曰蠻苗、曰勝國列傳、曰外國。別有列朝帝紀逸篇、列朝逸傳,則紀傳刪餘也。紀前序一首,為全書之敘;誌前序一首,則專論誌列者。二序草書學晉人,藝風定為伊璜自書。伊璜於莊氏史案牽連罹禍,而不知其閉戶著書,乃有此巨帙,為弘光作紀,大書廟諡。雍、乾間書禁至嚴,此書幸存,二百餘年沉埋秘籍複出人間,奇已!書中於本朝未入關前,則書曰「東師」;入關以後,書曰「北師」,並無 「胡」、「虜」字樣。每卷首眉間,有「大清順治三年編」、「大清順治四年編」等字,疑為後來人所增,亦不知何所據也?

按:伊璜原著,本名《明書》,為百二十卷,後改名《罪惟錄》。其自敘署名左尹,字曰非人,有「他時複原名之日,即此書亦複舊明之日」語。伊璜名繼佑,以應試時吏誤書作佐,遂名繼佐,入粵後乃隱名曰左尹雲。

爝火錄 编辑

《爝火錄》三十二卷,江陰雲墟散人李本天根撰。記甲申以後福、潞、唐、桂、魯諸王事,起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莊烈帝殉社稷,至康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魯王薨於金門止,凡十有九年。後有附記一卷,則康熙二年至二十九年台灣鄭氏始末、三藩叛後之事。有乾隆十三年六月自序。名爝火者,深慨夫三王臣庶以明末餘竊,不自照燭,妄思西升東墜,遂取滅亡,為可哀也。卷首有論略一卷,持論極有識。又有紀元續表一卷。引用群書一百十七種,又采各省通誌及諸家文集、年譜三十七種。其書用編年體,排日紀事。前數卷紀李自成破燕京及南都立國事,最繁重;後數卷紀永明王事,稍簡略。書中多載奏疏、文檄、書牘,為他書所未見者。今亦為劉氏嘉業堂所藏。引用書目附錄於左:

《禦覽資治通鑒明紀綱目三編》《明史》《通鑒紀事本末》《三藩紀事本末》

《綏寇紀略》《大事紀》《甲乙事案》《先撥誌始》

《明末五小史》《明季遺聞》《南北略》《殷頑錄》

《酌中誌》《求野錄》《也是集》《明朝怪異雜記》

《核真略》《所知錄》《東明聞見錄》《足征錄》

《甲乙史》《甲乙彙略》《樵史》《國變錄》

《忠逆定案》《國難錄》《公道單》《明紀輯略》

《啟運錄》《明名臣賢行錄》《崇禎遺錄》《崇禎宮詞》

《流寇始末》《甲申忠義傳》《寇誌》《知寇子》

《三朝要典》《平寇傳》《誌忠傳》《忠義傳》

《續表忠記》《忠貞軼記》《偵俠記》《蜀難紀略》

《亂蜀始末》《兩廣紀略》《兩粵新書》《粵遊記》

《嶺南詩紀》《仿指南錄》《閩遊月記》《維揚殉節略》

《翏城慘屠錄》《江陰城守記事》《江陰守城死事諸人傳》《江上遺聞》

《海角遺編》《海濱私記》《海甸遺聞》《虞山妖亂誌》

《過墟誌感》《閩幕紀略》《閩中雜記》《畫壁遺稿》

《安龍逸史》《滇考》《滇黔耳聞》《孫可望據雲貴始末》

《征西機略》《征行紀略》《北遊紀略》《南歸草》

《北墅緒言》《北墅手述》《政餘筆談》《雞窗剩言》

《柳軒叢話》《思庵閑筆》《三垣筆記》《嘯虹筆記》

《堅瓠集》《翦寇錄》《誅巢新編》《萬花金穀》

《談往》《議撮》《愚公考略》《複社紀略》

《太白劍》《懷秋集》《遣愁集》《快心傳》

《桂園夜話》《蠻司合誌》《憶記》《曠園雜誌》

《一席紀聞》《錄異》《板橋雜誌》《肅鬆錄》

《後鑒錄》《冥報錄》《成仁錄》《輟耕錄》

《野史》《義史》《杞史》《綏史》

《寄園寄所寄》《觚剩》《嶽半主人偶編》《大有奇書》

《西皋外集》《盛京賦》《拾燼餘聞》《殉節錄》。使下疑脫數字,或當曰使北事也。

參考諸書:《畿輔誌》《江南通誌》《山東通誌》

《山西通誌》《河南通誌》《四川通誌》《湖廣通誌》

《江西通誌》《浙江通誌》《福建通誌》《廣東通誌》

《廣西通誌》《雲南通誌》《貴州通誌》《常州府誌》

《蘇州府誌》《無錫縣誌》。取裁諸書:《李忠毅公年譜》

《華鳳超年譜》《張玉笥死難事略》《堵文襄公傳》《洪承疇行狀》

《吳梅村集》《陳孝威壺山集》《侯朝宗集》《魏叔子集》

《錢牧齋集》《汪琬堯峰文集》《錢陸燦集》《瞿起田集》

《金道隱集》《戴名世集》《邵長蘅集》《朱彝尊集》

《李翰業集》《沈歸愚文鈔》

《陸銕莊集》」

流寇長編 编辑

《流寇長編》二十卷,吳江戴笠耘野、昆山吳殳修齡同輯。紀明季流賊始末,起崇禎元年戊辰,終康熙三年甲辰。前十七卷,以一年為一卷,排比月日,紀載綦詳。卷十八下,增「甲申剩事」四字,其敘闖、獻事,兼載弘光、隆武、永曆三王事,至桂王為吳三桂戕害而止。末有流寇長編始終錄一卷、補遺一卷。前有自敘二首,痛言思宗好察,好佞,好小人,好速效,好自大,好自用;廷臣善私,善結黨,善逢迎,善蒙蔽,善守資格,善因循,善大言虛氣,煤山之禍眾力所成,闖賊獨受其名耳。其後論列國事敗壞所由,凡四十八事。於天、崇兩朝朝政之窳,兵機之失,言之痛切。是書僅鈔本,為禮邸舊藏,有「宗室之愨公家世藏」、「禮邸珍貺」、「檀尊藏本」、「禮府藏書」四印。伯羲祭酒藏書之一,近為張菊生所得,藏涵芬樓,餘借觀記其大略如此。

閱《流寇長編》卷十七,紀甲申三月甲辰日一事,雲:「京官凡有公事,必長班傳單,以一紙列銜姓,單到寫『知’字。兵部魏提塘,杭州人,是日遇一所識長班亟行,叩其故。於袖出所傳單,乃中官及文武大臣公約開門迎賊,皆有『知’字。首名中官則曹化淳,大臣則張縉彥。此事萬斯同麵問魏提塘所說。」按:京師用長班傳送知單,三百年來尚沿此習,特此事絕奇,思宗孤立之勢已成,至中官、宰相倡率開門迎賊,可為痛哭者矣!

敦煌石室影照本 编辑

上虞羅叔蘊振玉喜藏書,耽玩古籍,考訂宋、元版本尤精確。辛亥京師變亂,避地日本西京,乃以所得敦煌石室影照本,影印十八種,皆中土久佚之珍秘,石室遺書之精華。蓋原卷既歸歐洲,東方學者無從窺見,叔蘊節縮衣食為之傳布,俾千年秘笈複顯於世,彌可寶貴。叔蘊於每書後皆有考訂,精博無倫。士鑒購得之。茲列其目如左:

《東山學舍精印鳴沙石室佚書總目》《隸古定尚書》《糜信春秋穀梁傳解釋》《論語鄭氏注》

《六朝寫本晉紀》《春秋後國語》《閫外春秋》《水部式》

《沙州圖經》《諸道山河地名要略》《十道誌》《張延綬別傳》

《太公家教》《陰陽書》《星占》《修文殿禦覽》

《唐人選唐詩》

右十八種,用玻璃版上等宣紙精印,大小悉照原卷尺寸,與原跡絲毫不爽,誠奇觀也。前十七種均為原卷舊題;惟唐詩一種殘缺,無標題,叔蘊以所寫皆唐人詩,又確為唐人寫,乃以《唐人選唐詩》名之雲爾。

宋槧劉夢得集 编辑

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多藏宋、元板本舊籍,中有宋槧《劉夢得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為東山建仁寺舊藏,相傳千光國師入宋時齎歸,後歸福井。陽湖董授經康,收藏考訂與叔蘊相伯仲,壬子之春,相將東渡,僑居西京,崇蘭館藏書遂得遍覽。劉集首尾完善,乃假歸,以珂羅板影摹,佳紙精印。集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中縫有刻工姓名,書體遒麗,純仿《開成石經》,真海內奇寶也。授經自跋謂:「際此流離轉徙,牽於結癖,投擲巨貲,以印此書,殊不自量,然獲此百部行世,不啻貽傳百部真本。舉凡舊鈔明刻,訛謬相繩,藝林向奉為珍秘者,可概供覆瓿。」於中山是編功非淺鮮。讀是跋,為是書幸,又為董君慨矣。

西湖老人繁勝錄 编辑

《永樂大典》卷七千六百三杭字部,有《西湖老人繁勝錄》一卷,向無傳本。甲寅冬,繆筱山得於京師,後歸菊生,刊入涵芬樓叢書。惜魚豕滿目,餘粗為校正之。其書雜記臨安故事,自歲節朝賀、孟夏詣景靈宮、佛生日、端午節、六月六日崔府君生辰、暑月納涼、孟秋行幸、中秋觀潮、冬孟駕詣景靈宮、寧宗聖節、一陽節、預賞元宵,以及春教秋教殿司諸軍水教,次第鋪敘。上自朝儀,下至市易、僧尼、瓦子、勾欄、戲劇,凡器用、飲饌之屬,纖悉畢具,亦《武林舊事》之亞也。

永憲錄 编辑

《永憲錄》六卷,江都蕭奭撰。卷首紀祖宗創造製度,卷一紀康熙六十一年事,卷二紀雍正元年事,卷三紀雍正二年事,卷四紀雍正三年事,卷五紀雍正四年事,卷六紀雍正五年至六年二月以前事。鈔本每葉中縫有「吟梔仙館」四字,惟一卷書「周氏小郎嬛館」,蓋兩家合鈔本也。此鈔本先大父舊藏,同治七年自太原南歸,行河洛間時,積潦數百裏,車行至艱,載書之車屢覆,往往墮泥淖中,夏抵杭州,發篋則書為水厄,多朽腐不可收拾,此本文字亦大半殘缺,其可辨識者十之六七耳。餘嚐摘錄其自敘文,曰:

恭惟聖祖仁皇帝,聰明□□□□文武,享國六十有一年,深仁厚澤,淪浹萬方。我世宗憲皇帝繼□□統,峻德豐功,殊恩異惠,不崇朝而遍海宇,重熙累洽,□□□□。小臣伏處草茅,生逢聖世,每思歌詠□□。皇史實錄,所未得見。歲壬寅□□□恭載□□□授受之時,適閱邸鈔,因略記大端。既伏讀登極詔,引孔子三年無改之義,且有永遵成憲不敢更張之旨。故複搜集甲辰及戊申二月以前事,備諒陰後三年,而實見我世宗憲皇帝寧人敷治,事事必推本於先帝;成模大烈,善則歸君之美。孝思所至,蟠際上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而天昭其瑞,河清五省,穀秀九歧,而地啟其祥;百歲駢登,三男並育,而人臻其慶。千古未有之事,萃於千古未見之時。且草野遺賢,盡搜羅而在列;積賦浮租,悉蠲除以更始。明良喜起,物阜民安,何其至哉!若夫放流誅殛,聖代豈廢兵刑,彼天潢覬覦之萌,由十年儲位之虛,愚氓浮議,□□□一二奸頑造作無稽,以汙人聖德惑眾,聞究之霧□□□世宗憲皇帝之光明正大,昭然億萬臣民之心目,亦諸人之自絕於天耳。□□因時變易,罔非監於先世舊章,今上皇帝複加裁酌,必曰奕祖攸行,此聖祖仁皇帝所以垂法萬世也。集既成,其中殘失良多,以俟多聞者續之。或曰:「不慎,其以僭妄取戾歟?」小臣曰:然然否否。生太平之世,飲和食德,皆當不忘累朝之盛美,況丁未秋,有一切詔旨許官吏紀載刊刻共曉之令,遂竊取以有斯編,奉揚詔意,名為永憲雲。其凡例附後。乾隆十七年歲在壬申,嘉平上浣,江都草澤臣蕭奭拜手恭紀。

按是書世鮮傳本,繆藝風前輩得殘本一卷,刻入叢書,欲得餘家殘本補之。時客海上,未暇歸檢藏籍,後數年而藝風歿矣。鈔本缺字太多,今掇拾記此,以存概略雲。

杭州古誌杭州古誌,北宋圖經無考,至南宋而有臨安三誌。 编辑

乾道誌十五卷,惟壽鬆堂孫氏藏宋槧殘本三卷,采入《四庫全書》,其後凡三刻:仁和丁氏《武林掌故叢編》本、仁和孫氏影宋本、會稽章氏四川刻本。

淳祐誌,存者僅六卷,見阮文達《四庫未收書目》,胡書農學士從《永樂大典》錄出,厘為十六卷,於寺觀獨詳,見學士《崇雅堂詩集》自注。丁氏《武林掌故叢編》本八卷,題曰《淳祐臨安誌輯逸》,蓋原稿經亂又佚其半矣。

鹹淳誌百卷傳鈔本,得九十六卷,則錢塘汪氏振綺堂影宋刻本也。

鬆月堂目下舊見 编辑

順德李仲約侍郎藏《鬆月堂目下舊見》六冊,鈔本,不著編輯人。侍郎據書中「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三十日隨上親征」及「先考皇八子」雲雲,定為廉親王允祀之子。允祀,於雍正四年命圈禁高牆,改名阿其那者也。書中紀載,首國初創業主帥,次天聰年主帥,次順治年主帥以及議政大臣、參讚大臣、隨征明大臣,次康熙年議政大臣、參讚大臣,雍正年議政大臣、參讚大臣、軍機大臣。乾隆年議政大臣、參讚大臣、軍機大臣,次宗人府,次領侍衛內大臣,次散秩內大臣,次內閣,次翰林院,皆詳著爵秩姓名,及任事年月。議政、參讚以下,並詳其升、授、署、調、降、革、薨、卒,漢人或注其籍貫。天潢貴胄能秉筆紀述,至為難能,而其書不傳,可歎也!

《目下舊見》首葉載詩一首,雲:「可喟當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黃袍換卻紫袈裟。」蓋世祖之作。舊時傳世祖棄臣民,實遁跡為僧,疑為齊東野人語。吳梅村清涼山讚佛詩,相傳詠世祖端敬皇後董鄂氏事,有指《目下舊見》所載詩為證者。細繹詞意,疑是世祖未升遐之前所作語,若禪悟,不可臆斷也。

繡穀亭熏習錄 编辑

吳尺鳧《繡穀亭熏習錄》稿本,舊藏瞿氏清吟閣。庚辛劫後,丁鬆生得集部稿本二冊,起楚辭,終明人別集,凡二百一十餘種,惟缺總集。《清吟閣書目》亦為丁氏所得。據書目,《繡穀亭熏習錄》八冊,此當是原書第六、七冊。近歲丁氏書散出,湘潭袁伯夔得之。仁和家印臣昌綬又得經部《易》類一冊,乃與集部並為校刊。《易》類凡一百五種,原冊內有附記一紙,備載子目:《易》一百二十九、《書》三十、《詩》三十一、《春秋》五十九、《周禮》十三、《儀禮》十、《禮記》二十三、《三禮》六、《樂》八,是《易》類尚缺二十餘種,似為未成之稿。同裏先正遺書放紛,斷璧殘珪,彌可珍惜。印臣好右〔古〕勤學,尤有足多者。

訂訛類編 编辑

湘潭葉奐彬吏部藏杭堇浦先生《訂訛類編》六卷,其目曰義訛、事訛、字訛、句訛、書訛、人訛、天文訛、地理訛、歲時訛、世代訛、鬼神訛、禮製訛、稱名訛、服食訛、動物訛、植物訛、雜物訛,凡十七類。自序言:「丙寅春,海寧門人範鳴遠鶴年邀予作觀海之遊,因寄其聽濤樓者幾半載,爰出是編與老友俞正之楷共相訂質,暇時遂次而編輯之。」按:是書無刊本,舊藏漢陽葉氏平安館,奐彬將梓行之,長沙變亂之餘,此事遂廢。

句餘土音 编辑

全謝山《句餘土音》三卷,嘉慶間廣州有刻本。癸丑,吳興劉承幹貞一得鈔本八冊,分為三十二卷,鄞人陳銘海星涯注。銘海,諸生,性嗜書,手鈔鄉先輩詩文集盈篋,卒年七十七,著《鷗雨山莊詩草》,見光緒《鄞縣誌·藝文》七。注文極繁富,不免博而不精之弊。卷一至卷二十八,皆甬上故事及詠四明土物;卷二十九,為擬薤露詞,凡七十五首;卷三十至三十二,為甬上雜歌,皆為明季忠義而作,江東風節,照灼千古。甬上一隅,遺聞軼事可傳者如此之眾,以今絜古,當何如耶?

郝蓮所選清人詩 编辑

杭州駐防旗人郝蓮,字青門,號飯山,自號石甑山樵,著《說餅齋吟草》。丁氏《杭郡詩三輯》采其詩,誤作錢塘人。近烏程劉翰怡得其所選國朝人詩凡五十六冊,蓋從朱氏結一廬散出者,與華陽王雪岑所藏二十冊,紙墨一色,皆精鈔本,搜采極博。餘從兩家借觀,綜其所采諸書凡三十八種,皆總集也,編次體例尚未盡善。窺其選錄之旨,實主闡幽。卷首以亭林為之冠,明季遺老甄錄最夥,或係小傳,遺聞軼事往往而在。起國初,訖乾嘉間。詳於山澤而略於台閣,以詩存人,用意良厚。每卷尾間,自記校讀歲月,始於庚寅,訖於乙未,用力可謂勤矣。翰怡欲為劍龍之合,餘謀諸雪岑,慨然諾之,亦文字中一重公案也。

餘記此後兩月,複得三六橋都護所刊《柳營詩傳》雲:「青門善畫耽吟,終身不娶,蓄書數萬卷,著《西湖竹枝詞》、《說餅齋集》,嘉慶初浙江布政南昌劉鉽為刊詩一卷。」

郝氏詩選中有朱彬儒、龔藍田、張元麒三人詩,皆杭人,為《詩輯》、《續輯》、《三輯》所未經搜及者,亟錄存之。

朱彬儒字錢湖,錢塘人。《冬日同郝青門俞蕈香遊龍門嶺》:「探奇須絕頂,雙屐躡層雲;木落山逾瘦,澗深泉不聞。偶逢樵牧侶,暫與鹿糜群;目極蒼茫際,前峰正夕曛。」《仲春作》:「鳴榔驚曉夢,新水溢方塘;日暖花如醉,春晴草亦香。湘簾籠翡翠,芳砌睡鴛鴦;無事研書坐,鶯啼晝漸長。」

龔藍田字是璋,號半聾,錢塘布衣,精篆刻。《送別吳子俹思歸裏》:「寒風欺瘦骨,悵望白雲留;縱有千尊酒,難銷萬斛愁。覆巢危已甚,結隱念應休;料得高堂在,相憐戒遠遊。」《送劉子小山》:「千山連抱水環圍,聽唱驪歌送客歸;惆悵別情誰得似,江南江北雁分飛。」

張元麒字孔書,號樸庵,錢塘人,喜吟詠,善飲酒。憶三十年前朝夕過從,嗣出,各為饑驅,而樸庵兩遭回祿,四喪其妻,年五十甫得子,居室又遭煨燼,於是席卷一空,潛居江口,旋聞病歿。餘與蕈香往訪,盡日不得其居址,蓋其耿介之性恥於幹人,寄居外家,鄰裏不知其姓。其後屢詢居人,言其外家亦已遷移,不識又在何處,不特其詩稿不可得,即其子亦不可知。茲於舊篋中得其寄懷詩一首錄後。《秋日寄懷諸友》:「憶自論交久,憐予見日疏;豈因鴻雁少,不寄一行書。別後秋將晚,相思月落餘;問君重九日,把酒意何如?」

右三人皆窮巷臒儒,姓名不出裏閈,郝氏以故舊之交,錄其數什,幸而獲存,不可聽其湮沒也。

又《續輯》卷三十二,有陶鞶,錢塘人,字兩峰;郝選作磐,錢塘布衣,字淨蘅,有《兩峰草堂詩鈔》。《三輯》卷十九,有陸蘅,字文水,錢塘人;郝選作錢塘舉人,有《螺峰草堂集》。

明詩紀事 编辑

陳鬆山給事田輯《明詩紀事》百餘卷,所收明人別集五百餘種、總集二百餘種。國變後,貧不能出都,乃以此七百餘種之書全售於日本人。先是,張菊生聞陳書至滬,將籌二千金購之,未及議值,而先為東人所得。惜哉!

南宋寶祐四年登科錄 编辑

莊芝階舍人家藏《寶祐四年登科錄》,榜首為文信國,而陸秀夫、謝枋得並列二甲。天水將亡,而是科人才獨盛,黃薌泉先生嚐為長歌詠之。按錄中凡六百一人,其最著者:二甲第三人羅掎,廬陵人,饒雙峰高弟;四甲第四十一人柴隨亨,與其兄弟隱於櫸林九磜之間,人稱柴氏四隱;四甲第八十一人陸夢發,官太府寺丞,有《烏衣集》;四甲一百五人黃震;四甲第一百十七人舒嶽祥,學者稱閬風先生;五甲第三十八人薛嵎,有《雲泉集》;五甲第一百二十一人胡三省;五甲第一百七十人陳著,有《本堂集》。是科覆考檢點試卷官為王應麟。錄首載六月一日準敕依格賜進士期集錢一千二百貫文、小錄錢五百貫文;七月一日準省劄,為期集所支用不敷,再給降題名小錄錢一千七百貫文,並見詩注。劫火以後,此錄不知尚在人間否?

武林覽勝記 编辑

堇浦先生著《武林覽勝記》四十二卷,無刻本,友石山房高氏藏鈔本,題「仁和杭世駿大宗輯,東裏盧文召召弓校」。其目為水利、堤塘、橋梁、園亭、寺觀、祠宇、古跡、名賢、方外、物產、塚墓、碑碣、卷帙、書畫、藝文、誌餘、外紀,體例與《西湖誌》相近。誌餘、外紀各卷,采摭尤備。舊為何春船元偉藏,又有「何夢華元錫」印。春船錄《兩浙經籍誌》一則於卷前,雲:「賜書堂孫氏嚐以此書進呈,外間稿本流傳絕少。」

寒夜叢談 编辑

《寒夜叢談》三卷,仁和沈梅村赤然撰。曩錄入《杭州藝文誌》,未見刊本,比得新陽趙氏光緒乙酉刊本。第一卷談理,取前哲之美言寓言有關於持身接物者,蓋刺取諸史諸子精言而發明之,體類連珠,而不作駢儷語。二卷談禮,自敘謂邇來吾鄉喪葬婚嫁諸禮多不合於《禮》,因舉古禮而以今俗類舉之,以示砭俗之義。三卷談瑣,多述官直隸時所聞見,頗關掌故。末附論作文、作詩及學書,凡數則,蓋為其子弟輩道也。先輩隨筆纂錄,皆不虛設如此。

吳農祥遺稿 编辑

吳星叟征君農祥,撰著宏富,見於乾隆《杭州府誌·藝文》者凡三百四十二卷,而世間傳本絕鮮。相傳征君遺稿藏蕭山王小穀太史家。丁氏八千卷樓藏征君手稿二十九冊,其後丁氏書歸江南圖書館,此本乃複出於金陵市上,孫康侯峻得之。餘又見楊見心家有《流鉛集》十六卷,一章藻功序,方文輈楘如選定,征君子裕僧彌校字,嘉慶丁卯泰州宮節溪增祜藏。跋雲:「遊京師時,王征君平圃所贈,平圃則得諸浙人雲。」

杜集袖珍版 编辑

儀征鄭楓人沄官杭州知府日,嚐刊《杜集》,曰玉句草堂本。其自敘謂:「《杜集》槧本不下數十百家,箋釋注解,言人人殊,乃取舊本之善者刊為袖珍版。勞人仆仆舟輿,便行篋也。箋注概從刪削,以少陵一生,不為鉤章棘句,以意逆誌。論世知人,聚訟紛如,蓋無取焉。」餘舊藏此本,行役萬里,必以自隨。楓人有《玉句草堂詩集》,未見。楊芷睛《雪橋詩話》中載其一詩,又有詞三卷,為其婿竹友所刻。

張問陶日記 编辑

張船山日記二冊,自題為《己庚雜記二卷》,首葉五行雲:「此乾隆己酉、庚戌冬春之際,從棧道北上紀程之書也。仆戊申春北上,己酉夏西還,己庚之際又北上,辛亥夏又西還,遊雲棧四,此其一也。惜前後三次皆無日記,聊存此以為談助。嘉慶丁巳正月元夜,重訂於京師。」末一葉自序雲:「武陵漁父入桃花源,及歸,處處誌之,蓋桃源人自忘情,而漁父固有情人也。餘北馬南船,足跡半天下,然煙雲過眼,情隨事遷,每於燈窗默坐之餘,偶一追念舊遊,往往昏如隔世,以今視昔,感慨深矣。近自己酉閏夏以來,訂散記一編,一身之動靜喜怒,逐日記之。家居從略,出遊則瑣屑必書。日積月增,濫如市儈間酒肉帳簿。東坡詩雲:『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餘亦恐歲月易遷,浮跡難定,聊借此以留之而已。遂州張問陶,夢名麟青,書於鳳縣客舍,時乾隆五十四年,除夕前一日燈下造。」冊中所記,纖悉必詳,每雜以詼諧之詞。排日有詩,以詠史事者為最勝。其夢名麟青,他書所未見也。舊為姚伯昂所藏。伯昂,船山門下士。道光乙酉得於廠肆,今在張紹原元普家。

雲南備征誌與滇係 编辑

山陰王樂山某,在阮文達滇督幕府,與修《雲南通誌》,與文達持議不合,辭去,著《雲南備征誌》若干卷,以示師荔扉。荔扉同時著《滇係》一書,亦與《通誌》有異同也。《滇係》既刊行,樂山所著世鮮知之。前乎樂山者,有倪某在鄂文端幕府,著《滇雲曆年傳》,滇中有刊本。倪氏後人流寓昆明,版尚存,而印本絕少。樂山《備征誌》,葉柏皋提學滇中,嚐以稿本寄上海商務館印行之,惜尚缺五卷,無可搜尋矣。倪君佚其名字,性兀傲,居文端幕,每晨起即收拾臥具,中弆白金百,以備資斧,至夕始啟之,日以為常,蓋示偶不合即補被去也,時人目為「倪怪」雲。

煙海紀聞 编辑

《煙海紀聞》鈔本八巨冊,不著撰人姓名,自署曰閑園散人,紀道光間禁煙事。首錄黃鴻臚折子;次廷臣會議折及諭旨;次林文忠擬議章程折二、片奏二,附戒煙藥方;次林文忠為欽差大臣諭各國夷人文一道。此後記載,不分門類,略次年月,凡上諭十六道,浙撫、閩督、浙提督、江督、廣督、直督前後奏折十八、奏片三,四省督撫會奏折一,欽差伊裏布奏折一,楊提督奏折一,廣督撫谘浙撫藩、谘欽差伊谘文各一,漳州知府、乍浦同知稟各一,裕撫致周督書一,林文忠家書一,粵人致閩人書一。又英國人呈皇帝文、照會閩提督文、偽示文、致定海地方官書各一,又白夷供詞一,又雜采粵東日報、各州縣探報,全粵義士公檄、三元裏義民告白、小說目錄、感事詩、日記、書劄、謠文之屬。最後則夷人照會及要求款目、奏定和約折子。而以廷臣議複收稅事宜折子終焉。揣其詞意,似是粵東人所為。雖編次漫無條理,而於此案本末大略已具,亦足資後來考鏡矣。

朝鮮詩錄 编辑

先工部兄手鈔《朝鮮詩錄》,凡四冊,蓋從洪洞董研秋檢討文渙借鈔。第一冊自契遜、鄭夢周以下至女道士許景樊各詩,皆全錄《明詩綜》。自王徽以下至高麗妓德介氏止,凡十家,似是入國朝後詩人。其後又錄鄭夢周詩,幾盈二冊,繁簡失當。又自柳得恭至李豐翼二十九家中,如申錫愚有與馮魯川、王霞舉、黃翔雲倡和之作,樸珪壽有贈沈仲複、董研樵(即研秋)之作,趙雲周、徐衡淳、申轍術、宗源奎、趙徽林均有和仲複、研樵、霞舉、翔雲之作,徐相雨有懷倪豹岑、方小東、李芋仙之作,俞致崇有同許海秋、黃翔雲、王顧齋、董研樵謁顧亭林祠之作,則皆同治初來遊京師者。二百年來,朝鮮詩人奚止此數,董君采輯未博。以其為先兄遺墨,且首尾精整,無一率筆,乃裝治而謹F4之。

石經儀禮考文不許兌入浙江 编辑

阮文達《石經儀禮考文》書麵有一木記,曰「濂溪周氏書屋刊,在蘇揚發兌,奉憲諭不許兌入浙江。」此語殊不可解。

再記西湖老人繁勝錄 编辑

《永樂大典》卷七千六百三杭字部,有《西湖老人繁勝錄》。繆藝風前輩得於京師,以貽張菊生,刊入涵芬樓秘笈。是錄紀南渡臨安繁盛之狀,自來未見著錄。鈔本不精,訛兌攵滿紙,菊生屬為校勘。客舍無書,僅為校正訛字,疑者缺之。西湖老人不詳其姓名,錄稱寧宗聖節,又言慶元間油錢雲雲,似作追溯語,當是理、度兩朝時人。所紀起歲節聖駕登殿奏賀,訖於守歲飲酒、雪夜散絮胎紙被、飯貼子諸事,皆按歲時月日次第記事。其大者,若郊壇祠祀、禁中大宴、春秋教場、登門放赦;其細者,市易、僧尼、戲劇、瓦子、勾闌,凡器用飲饌之屬,纖悉畢具,間以市井俚語,如操土風。凡有標題,不複提行。遠不逮《夢粱錄》、《武林舊事》體例之善,大抵信筆記述,與吳自牧、周密有意著作者殊科。然如所言金國奉使賀生辰一節,及京都有四百四十行及四山四海諸名目,多出於二書之外。當日行都富庶,朝野酣嬉之象,殆可於言外見之。涵芬樓刊成後,原本不知何緣複出?孫康侯於滬上書攤得之,自秣陵寄示,乃重識其緣起如此。

陳僅著述 编辑

鄞人陳僅,字餘山,又號漁珊,道光間官陝西,曆延長、紫陽、安康諸縣,有惠政。所著《濟荒必備》一卷、《捕蝗彙編》四卷、《南山保甲書》一卷、《竹林答問》一卷、《讀選意簽》一卷、《文莫書屋詹詹言》二卷、《繼雅堂詩集》二十卷。其《王深寧先生年譜》一卷,訂錢竹汀王譜之訛,尤四明文獻所係也。

胡珽 编辑

仁和胡珽,字心耘,官太常寺博士,僑居吳下。好收宋元舊本書,手自校勘,有得即記。與吳葉廷琯調生友善。咸豐庚申冬避亂滬瀆,辛酉四月歿於旅舍,年四十,藏書散亡。所著《石林燕語集辨》、《懶真子錄集證》二書,皆未刊。餘輯《杭州藝文誌》,錄其目以存其人,蓋裏中無複有知其人者矣。調生《吹網錄》卷五,附載其所記校勘語十二條,則亂後追憶,病中以屬調生者;卷六,載心耘輯字文紹奕事實六條,尤吉光之片羽矣。

丁景鴻詩 编辑

吾郡丁藥園禮部澎,與仲弟景鴻弋雲、季弟瀠素涵,並有詩名,時號鹽橋三丁。先高祖暨先大父兩輯《杭郡詩》,藥園、素涵詩皆入選,求弋雲詩不得一字,先大父嚐以為恨。後四十餘年,丁丈鬆生踵前例為三輯,得弋雲詩數首。劫火之餘,獲此零璣碎玉,殆所謂曠世相感者歟!又前輯求周介石禹吉詩,亦不可得,僅於藥園傳後附載名字,丁丈又得之,拾遺之力可謂勤矣。

柳枝詞 编辑

青浦王蘭泉先生主講敷文書院,嚐以《西湖柳枝詞》課士。時阮文達公為巡撫,謂自鐵崖沒後五百餘年無繼聲者,而鈍翁《姑蘇柳枝詞》和者亦鮮,因遍征吳越士大夫同作者凡數百人,文達序而行之。今此詩刊本不可複得矣,《湖海詩傳》僅載山陰吳傑、分水章柱、歸安邵保和三家。

式敬編 编辑

楊靜岩景仁,嘉慶乙丑進士,官刑部,著《式敬編》,皆當官為政之要舉。前代善行,分類記述。中有恤囚一門,道光間張仲甫舍人刺取刊行,蘭渚侍郎署「司獄法戒」四字,以貽各省府州縣司獄、吏目、典史各官,用意良厚。今廢按察使,改設法官,新法待獄囚主寬仁,然未若此書所述寬嚴得中無流失也。

章學誠事略及遺書本末 编辑

桐城蕭敬孚穆,記章實齋先生事略及遺書本末。鄉邦文獻,後生小子罕知之者,今全錄之。

實齋先生姓章氏,世居浙江會稽之道墟。其祖父以上,嚐客遊北方,遂入大興籍。父鑣,曾登乾隆元年丙辰恩科順天舉人,官湖北應城縣知縣。先生幼讀書而資極魯鈍,其父頗以不能世其家為慮。顧先生資雖魯,而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讀書恒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輒筆之於書。年十六,其父官湖北某縣時,彼地有柯先生善教學,其父延入官齋督之學。先生自經柯先生指授,學乃大進,尤好讀乙部之書,常有論說。年四十,應乾隆四十二年丁酉順天鄉試,乃改歸會稽原籍,中式舉人。戊戌成進士,歸班銓選,後官國子監典籍,又改知縣,不到省,主講直隸蓮池書院及永平府、河南歸德府各處書院。中間又應安徽之和州,直隸之永清,湖北之天門、石首,安徽之亳州各州縣聘修誌書。至乾隆五十六七年,兩湖總督鎮洋畢秋帆製軍創修《湖北通誌》,特請先生為總纂,又延一時英俊數人為分纂。先生乃別出心裁,發凡起例,推陳出新,為同事諸人所駭。先生於諸分纂中,除其老友桐城胡雒涒征士虔外,一概以奴隸視之。諸分纂積不能平,因先生為製軍所重,無敢誰何,一時不敢不唯唯聽命。逾年,高宗純皇帝特命畢公入覲,別委他人署湖督,而先生勢孤。畢公回任尚遙遙無期,一時分纂諸人,各於當道讒言蜂起,且指摘先生所筆於例不合,簽條百出。而諸當道均於修誌事不甚了了,乃以諸人批駁各條令先生一一複答。先生乃為駁議一冊以複之,且力詆分纂諸人一無所知,妄肆譏評。知勢不能為,乃作書以謝畢公,即以己所總纂各類席卷而去。又以年已六旬,精力漸衰,遂不複應當代名公之聘。

嚐一訪舊交左良宇、胡雒涒於桐城,居數月,縱觀龍眠之山水,顧而樂之,將有終焉之誌,遂回紹興,卜居於塔山之下。牙簽萬卷,明窗淨幾,乃取笥中逐年所著,分冊命鈔胥繕為清本,凡三四十巨冊。特造蕭山王晚聞太史宗炎家,托為細加編訂。王公應命,精心鉤稽,逾年乃就,時在嘉慶六年辛酉。書成而先生歸道山,享年六十有四,王太史乃將所訂本仍歸先生長子華紱。

數年後,華紱力不能刊,乃求華亭姚春木征君椿,隻就《文史通義》一種,選刻內外篇五六冊,刊本行世。最後,章氏子孫於全編力不能守,乃歸之鄉人沈霞西。沈氏家有四萬金藏書。至鹹同之間,沈氏家亦漸落,乃將四萬金之書悉售之於揚州書賈,而章氏之書又為紹興水澄巷某書坊得之。又數年,先生族人章小雅以重資向某書坊購出,遂挾此書回道墟。中途遇大風波,舟覆,小雅力抱此書躍水而出,此書遂一逃於水厄也。

至光緒甲午年,小雅病歿,書又歸諸乃兄壽康,穆均得時時假閱之。王太史將書分三十卷,前為《文史通義》內外篇,凡十二冊;中為《文集》內外篇,凡十冊;末為《湖北通誌稿》,凡八冊。《文史通義》係論修史各條,與唐人劉知幾分道揚鑣。劉氏所論為史法,先生所論為史意;劉氏乃論官局纂修,先生所論為一家著述。體大思精,遠過劉氏。《文集》多當代名人碑傳及熙朝掌故,文筆與《文史通義》不同,即以古文而論,亦不愧為一代作者,竹、西溟諸公所不及也。《湖北通誌》雖未成書,而所纂各類及其序例,均出前人意表,實在阮文達、謝蘊山二公《兩廣誌》之上。先生之書,大旨如是。光緒戊戌,章壽康以貧故,托穆將此書作押於歸安,吳申甫出三百金得之。未幾,吳氏書坊失火,吳君狂奔,將此書自火出之,乃歸周萊仙,此書又一逃於火厄也。

周萊仙封翁平日素服膺章氏之學,將募人照王太史所編分卷繕寫,欲為付梓。乃鈔甫完工,周君物故。其鄉人言,周氏子孫欲力要穆代贖,日再三催之。穆念此書兩遭水火之厄,非章先生默自嗬護,不得兩全,擬籌資且將此書代贖,募資付梓,不欲此書自我而亡焉。沈子培先生命書原委,穆舊有記載及所為章先生別傳兩文,鈔入文集,未及攜出,乃將兩文大意節錄一篇,以應先生之命雲。

癸卯九月二十四日,桐城蕭穆草於南昌府署西室之寄舫。

道聽錄手稿 编辑

焦裏堂《道聽錄》手稿凡二十巨冊,中似分類,蓋讀書隨手紀述者,老輩勤學精力過人有如此。其中所記,多國初雍乾間人文集中語。然如全謝山集,當裏堂時人間尚無刊本,故據以為異聞,今則人人知讀《鮚埼亭》矣。

中書典故 编辑

仁和王正功字莪山,又號拙餘,著《中書典故》八卷。書分六門:曰官製、曰職掌、曰儀式、曰恩遇、曰建置、曰題名,末卷為雜錄。前有杭堇浦序,後有乾隆五十七年錢塘趙輯寧素門跋。又乾隆三十年自敘一首,言官內閣二十年,由中書舍人升典籍,出為襄陽同知,告歸,乃成是書。首葉有字數行,言刻板字不必大,每葉幾行,行幾字雲雲,蓋將付梓而未成者。乾隆《杭州府誌·藝文》列此書目,今乃得睹鈔本。《杭郡詩三輯》有王正功詩二首,僅書錢塘人,無小傳,並不知其仕履。得此帙,可以補丁氏之缺矣。素門為次閑先生之琛父,《杭郡詩續輯》作趙{典},或以避寧字故改名耳。

西域考古錄 编辑

海寧俞浩撰《西域考古錄》十八卷:一蘭州府,二西寧府,三涼州府,四甘州府,五肅州直隸州,六安西直隸州,七鎮西府,八迪化直隸州,九伊犁惠遠城,十塔爾巴哈台,十一喀喇阿爾,十二庫車,十三烏什、阿克蘇,十四葉爾羌、和闐,十五喀什噶爾,十六西藏,十七《蒙古源流》書後,十八記魚通各土司、俄羅斯考略。有東昌知府海鹽朱錦琮序,稱其「遍采緗素,實事求是。邊塞之險要,疆域之沿革,今昔之形勢,攻守之難易,縷析條分,了如指掌。其時,欽定《新疆識略》尚未進呈頒行,四香以其見聞編纂成帙,粗具梗概,圖說皆略,要亦大輅之椎輪矣。」浩字湛持,號四香,嚐遊山左,客先大父幕中。《花宜館詩》中有「窮愁一意著奇書」之句,為四香作也。

小墨林詩鈔雜著 编辑

項蓮生孝廉鴻祚,善填詞,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四卷行於世。許邁孫丈重刊;譚複堂撰傳,謂其詩不多作。今崔磐石方伯得其《小墨林詩鈔》、《小墨林雜著》手稿凡四冊。詩曰《焦尾琴》,以其家不戒於火,詩稿盡尾,追憶得之者;曰《枯蘭集》,則以喪其姬人,多幽憶怨斷之音。《雜著》為駢散文及箴銘之屬。卷端有許文恪、勞季言小印。劫火所遺,惜無好事為之刊行也。

儒門法語 编辑

《儒門法語》,長洲彭南勻先生集先賢語錄以訓士者,蕭山湯文端公重刻之,道光己酉徐梅橋製府澤醇又刻於蜀。咸豐初元,先大父寄示先君子,冊首書雲:「辛亥九月自成都寄彥偉收。讀書之暇,取而覽之,便知終日擾擾,有多少可愧處;隨處檢點琢磨,即是聖賢教人改過工夫,於身心自有益處。修餘老人識。」慶坻珍F4此冊,時時展誦。文端跋語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是所望於躬行實踐之儒,讀之彌懍懍焉。

酒誌 编辑

先曾王父夔州府君,博極群書,仕不廢學,嚐撰《酒誌》二十八卷,為目十二:曰原始、辨性、述義、備注、詳品、稽典、列事、紀言、考器、征令、錄異、識餘,征引書目多至千數百種。稿本存道福堂書樓。比寇亂,群書散亡。同治初,餘歸自晉陽,檢拾殘編,僅得卷十三稽典五、卷十四列事一、卷十五列事二,凡一冊,至可痛惜。爰裝治成帙,俾後人永寶之。冊麵字為公遺墨,卷中黏簽增補者凡數十事,蓋稿成後續增者。

魯宗山著述 编辑

嘯梧司馬宗山,姓魯氏,博學強識,與鄧笏臣、俞小甫、邊竺潭、吳晉壬合刻所為詞為《侯鯖詞》,其詩曰《窺生鐵齋集》,又《希晦堂雜著》若干卷。

柳營詩傳 编辑

杭州駐防三多,字六橋,撰《柳營詩傳》四卷,蓋裒集杭州滿洲駐防營中諸老輩之詩。自巴泰以下至玉昌。凡三十人,又閨秀二人,末附為詩餘者三人。篇什雖不甚多,而百數十年間滿營文物之盛,約略可見。其書刊於光緒庚寅、辛卯間。二十年後遂有黍離之歎,是書之存,不可謂非幸矣。前有俞曲園師序。六橋自言采錄各家專集;其無專集者,采諸廷沄岩《武林城西古跡考》。沄岩姓巴爾達氏,廩貢生,工畫能詩,著《蒼雪齋詩》、《湖山勝跡補遺》、《武林城西古跡考》八卷,今亂後不知其書猶存否?又盛愷庭丈元,嚐著《杭防小誌》,亦未刊行,亂離之後其家子姓雕落,此書遂不可問。

灌記 编辑

灌縣彭洵,字古香,為陝西知縣,有循誌,歸田後撰《灌記》四卷。卷一輿地記,言「古繩橋俗名索橋,宋名評事橋。國初,橋已久廢,惟設義渡以濟。嘉慶八年,邑知縣吳君仿舊製重建,始更名安瀾雲。」謹案:先曾大父官灌縣知縣,實成此橋。《小羅浮山館集》有詩紀其事,先大父《花宜館詩鈔》中亦有詩。道光間東軒吟社嚐以命題,胡書農學士諸公詩,見《清尊集》。

鐵華山館詩稿 编辑

家筠軒先生《鐵華山館詩稿》八卷,分《水石吟》、《覃懷紀行詩》、《江皋集》、《初衣集》、《初衣續集》,詩多憂時感事之作。其《初衣集》自識有雲:「偶有所觸,輒增感愴,劃然而嘯,不自知涕泗之何從也。」《初衣續集》自識雲:「劍南詩『心遊萬里關河外,身臥一窗風雨中’,語極惻楚,『平生所學為何事?後世有人知此心’,則頗激昂自負。年來拈管,謝惻楚而喜作激昂語,亦豈知激昂之無非惻楚哉!」蓋先生官戶部郎,直軍機處,咸豐庚申之變,先生隨恭邸留京,抗阻和議,請殺巴夏裏,時不能用,為同列所擠,辭樞廷差,以道員候選授江西鹽道。告歸,創鐵華吟社,首尾凡九年,年八十一而卒。其詩如《讀宋史》六首、《江城懷古》四首,皆隱痛於宗社蒙恥,外侮日深,如聞雍門之琴、漸離之築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