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山紀程/薊山紀程卷之一

目錄 薊山紀程卷之一
全書始 下一卷▶

出城○癸亥十月

编辑

二十一日 壬午

编辑

陰。自京離發。高陽四十里。碧蹄館。宿。

離家

燕遊。夙願也。秋陽徐學士充歲幣書狀官。謀與余伴行。金厚根景博亦以戎衣從事。是日同發。

書生裘馬戒平明。今向中原萬里程。拜退高堂遲作步。妻兒又管送人情。

出郭

朝檢裝橐。從敦義門出。到迎恩門之慕華館。三使拜表之行。尙未及出。余則徑向弘濟院店舍。四兄及南甥已分袂先入。氷丈亦班荊敍別。少焉。使行齊到。次第啓程。李君送余至此。亦未免終須一別。多少知舊勞勞分張。不過以怊悵葆重等話。挑作萬種情緖。

宿昔四方志。燕薊一天地。冠蓋慣西走。金繒歲奉使。蒼蠅亦致遠。去附凌雲驥。翩翩出郭門。八九恢胷次。只領眼前勝。拋却關心事。

礪峴道中

自弘濟院以後。皆屬生面。叢山曲溪。種種佳麗。浩然有萬里之志。

郵亭朝把故人巵。十月天寒萬里之。已出都門京國遠。一登征馬道途遲。北方此去饒名勝。東土元來重別離。學士今行多舊伴。緬思南漢讀書時。余曾從秋陽及景博。讀書南漢。

望高陽邑舍

日昏馳抵高陽。高陽。一小邑也。入處聚民堂。

郵騎聯鑣吏列行。出城今日走高陽。山根斷處通溪曲。樹葉圍中闢洞庄。欲雨寒松濃轉白。無風斜日澹生黃。官衙坦路如繩直。鼓角前頭野鶴翔。


二十二日 癸未

编辑

晴。坡州四十里坡平館宿。有便上家書

碧蹄村

秋陽先墓在柴谷。早發省掃之行。余亦差早啓行。是日也乍寒。

碧蹄館外路西東。圖遠輕裝早受風。崇巒翠滴前霄霧。暖谷紅餘十月楓。野媼生涯開酒店。溪人事業揭魚筒。無端做出蒼茫想。回首雲天一二鴻。

惠陰石佛

峴有石彌勒。幷肩而立。長可數丈餘。戴在頭角者。一方一圓。

曇雲如浪護山頭。石佛分身幷兩肩。萬劫風磨猶卓立。懸應太始上干天。

廣灘橋

所過有尹侍中驕子塚碑。古稱尹,沈爭訟處

西陵漠漠拂雲驄。橋廣灘頭似掣虹。袍闊巾輕風易透。山重水複路無窮。臨厓丈石雙彌勒。守塚殘碑古侍中。村野共知王使過。當風靑蓋遠童童。

坡平館

夕到館。仍登聽角樓。邑址井井。儘畿輔雄鎭。衙軒之北有行宮。 幸行時所御也。入處鳳棲堂。

野沃官田富。橋平輦路通。丹靑分照耀。西日滿離宮。


二十三日 甲申

编辑

晴。長湍四十里臨湍館午餐。松都四十里太平館宿。有便上家書

早發坡山

使行拘俗忌。必欲越長湍宿站。故侵晨行發。

雲山回首杳 王京。搖落衿懷出塞聲。一宿依然如久旅。聯鑣將又趲新程。

花石亭

行未至臨津渡口。有花石亭。臨江而起。是栗谷先賢所建也。亭是小構。而七檜環簷。江色隱映。右得山林之趣。左專江湖之勝。先輩風流。曠世興想。用栗谷板上韵。共秋陽賦之。

水北軒欞冠一鄕。淸風端合夢羲皇。參雲翠檜噓琴籟。經雨明沙浥鏡光。晩歲郊居棲杖屨。百年吾道儼宮墻。翩然舍騎移輕屧。穿到竹林線路長。

臨津渡

臨津是坡州館轂地也。山圻(註:疑誤書坼字為圻)臨江。兩邊陡起。因山有城。城門曰鎭西門。門內有別將治。江之東。石壁環水。曰赤壁。赤壁之東。又有來蘇亭。

兩山西走坼。一道澄江回。石堞緣崖起。樓樵近水開。舳連人似雨。砲發火轟雷。向晩風花急。篙浪擊楫催。

臨湍館

過臨津而有東坡驛。又十里而至館。館之南。開月六巿。午餐於鄕射堂。

天淨雲光野共長。臨湍白日敞衙堂。橋南亥巿民人集。擔戴叢叢鬧一場。

松京懷古

入松界。多可觀處。吹笛橐馳(註:疑誤書駞字為馳)亦名勝之橋。路有一柱石燈檠,七層石浮圖。蓋高麗舊蹟也。從城南門入。巿肆繁麗。彷彿京城。城之制如半月形。

落日高麗國。寒風易水軺。山川猶勝地。民物似前朝。寺廢撑孤柱。城荒蔭萬條。百年仙笛杳。歸▣泛平橋。

滿月臺

夕。與景博登臺一暢。臺在松嶽下。崩礎毀址。慨然有千古興亡之感。

閑雲咽水逝無痕。勝國池臺舊址存。崇嶽晴光浮雪鵠。名都佳氣臥金豚。橫縱石礎縈枯蔓。詰屈林靄露瘦根。竟夕登臨風瑟瑟。背人鴉鵲一叢喧。


二十四日 乙酉

编辑

晴。金川七十里金陵館宿。京便上家書

早發午正門

行色劇忙。善竹橋,崧陽書院。皆未及就見。

朝日嚴裝聽僕奴。聯翩行發舊王都。崇賢洞立旌閭碣。禁釀村無滌器墟。遠客肝腸剛似鐵。寒程洟唾凍成珠。關心萬里三冬節。沙漠風霜向北胡。

靑石洞

自松嶽以西。山勢句連險惡。有一路夾山而通。縈廻十數里。漸覺羊腸之曲。緬想丙子亂。坐失虎口之念。翁詩中女眞經白晝男子東方無者。使當時壯士。無所措身。

萬山石骨瘦。逶迤盡北轉。夾岸洞天十里開。一線蜀棧相句連。常互隱現拱抱高麗都。綰轂金陵縣。當關一夫足。無路度飛燕。女眞膽力大。白日人不見。未賴天設險。無奈敵乘便。壯士空扼腕。寒風釼生電。

金陵

金川邑都。移設於舊基。自京距七十里。程站太遠。頓覺人困而馬乏。入處訥文堂。

廣山東畔屋層層。樹色烟光翠欲凝。在道悤悤留不住。松京朝發暮金陵。


二十五日 丙戌

编辑

陰。午洒雪。平山三十里東陽館宿。

映水屛

金陵館之南。石壁嶙峋。聳立川邊。是朴淵下流。壁面刻曰映水屛。前有龜趺石碑。豎在民田中。卽 皇明詔使許國魏詩處。而碑陰又大書廻瀾石三字。副使權絅菴用天使韵要和。

岌然山勢盡。蒼壁下臨灘。過雨嵌成竇。當風打作瀾。矗環千丈秀。窂植萬年安。緬憶呈槎客。東來得異觀。

平山客館

正使閔尙書。爲省先墓於平山境。故一行至此停站。入處肅淸閣。西路粉黛。自此邑始。

日昏征馬歇。遠客官爲家。夜永門聽角。風殘燭結花。江山行漸闊。京國夢猶遐。學士多情緻。紅裙細點茶。


二十六日 丁亥

编辑

朝洒雪暮洒雨。蔥秀三十里寶山館午餐。瑞興五十里龍泉館宿。朝修家書。出付平山撥站。

太白山城

城在平山境。而高起山巓。不害爲防保之地。山名太白也。城內有申大將岦塑像。

羣峰環立競崔嵬。粉堞纔通線路開。抱角戍兵眠白日。狼烽不起舊烟臺。

南泉野

沿邑程站。每憑長栍所記。其餘洞里。不可盡知。

夜停晨輒發。征馬日驅馳。薄雪和烟散。閑雲度野遲。面潮留宿醉。心境會新詩。萬疊江山道。前行未見涯。

寶山驛

路左有一洞深邃。是金郊丞所治也。

趲道經夷險。離家遞雨晴。茂樹渾無別。殘山各有名。澗長橫野逝。崖斷墾田平。洞闢郵丞館。人烟繞戶生。

蔥秀小雪

今日日候。政所謂今我往矣。雨雪霏霏。

長風輕鷗下西灣。雪竟濛濛盡境間。濃薄雲容鋪廣野。連綿嵐氣漲遙山。撲來縞袂消無迹。飛洒花驄點着班。宛若孤驢淸灞渡。玲瓏詩思便相關。

玉乳靈巖

蔥秀之面。石壁矗立。有蔥蒨秀麗之氣。而一道泉溜。珠零玉碎。石面刻玉溜泉,珍珠泉,聽泉,仙榻,玉乳靈巖字。上頭又帖一丈夫像。相傳爲朱使之蕃之像。而太半磨泐。不可記典刑。蔥秀有館。本爲支勅設也。午餐於館中。

石勢叢叢起。懸崖玉乳零。水停涵倒影。嵐滴巧呈形。植足開仙榻。擡頭屹彩欞。掃苔遺像古。蒼壁勝丹靑。

屛巖

在瑞興界

浪圓魚動處。沙起馬行路。四山雲吹盡。宛轉巖根露。地薄少居民。數家緣水住。

瑞興長林

龍泉館南。路出長林。掩翳數里。入處鄕社堂。廉生錫孚,全雅就行。邑儒也。與余有舊。夜至打話。

長楊掩翳雪花霏。恰似深春亂絮飛。一任年年官妓折。路傍爭送幾人歸。


二十七日 戊子

编辑

晴。釼水四十里鳳陽關午餐。鳳山三十里洞仙館宿。撥便上家書

釼水館。作家書。

館與蔥秀相上下。方就歇于館中。灣撥告過。故裁家書寄去。

西關馳撥若流星。當道相逢馬少停。漢上遙憑征家信。悤悤書意墨花零。

戱占

行中有某人。纏綿於粉黛叢中。故戱成近體。

邂逅綺羅國。留連釼水程。相逢仍熟面。一語便新情。蕩漾還支枕。迷離强引觥。碧簾時夜靜。芳夢做將成。


二十八日 己丑

编辑

黃州四十里齊安館宿。撥便承家書

洞仙嶺

朝發洞仙嶺。西北行五里餘。山勢詰屈。峻極于天。路左右樹木如束。逶迤前行。又築城於山凹處。扁其門曰洞仙關。關外有一小嶺。亦名洞仙。而有大小之別。

靑蒼雲木共參天。高嶺譙樓界洞仙。却似崤函千里路。五關重疊控西邊。

舍人巖

巖在關之內崚𡾓叢石之間。多刻淸使詩。高麗高宗十八年。蒙古元師(註:疑誤書帥字為師) 撒禮塔。擧兵來侵。李子晟等屯兵於洞仙驛。殊死拒賊。卽此地也。 空翠中間蔭檜杉。靑天突兀舍人巖。圓如廩屋高如塔。簷架層層巧手劖。

舟隅野途

自關以西。山盡而野開。黃岡城堞。縹緲遠望。前行漸近。長林掩路。淸川遶其右。是知雄府名勝。漸入佳境。來抵岡衙南館。

野闊烟如水。山高樹有風。行人忽何想。擡首數飛鴻。


二十九日 庚寅

编辑

陰。齊安館宿。査對狀啓便。上家書。

月波樓

三使行査對訖。登月波樓。樓在州城之南。樓高而眺遠。遠呑山光。平挹江瀨。古之月波。想必如是而已。酒闌樂作。妓舞成隊。日之夕而又呼燭至。左右軒欞。籠燭照耀。

地是黃岡又月波。翼然樓起郡南阿。眼前嶽色環欞集。足下江聲打堞▣。暇日登臨軒縞袂。媚人歌吹雜紅娥。直將眼界恢胷海。自笑從前伏井蛙。

竹樓

樓在衙軒後。是一間茆簷。而架椽葺欄。以竹爲之。其他楣棟。亦皆斲木象竹形。而前輩詩板。滿揭簷臬。蓋取竹樓之名。適符黃岡也。

此州宜此樓。無竹令人俗。淸風象古今。數椽臨蒼麓。

太古亭

亭在竹樓左。絅菴副使館爲。

政衙東畔屹新亭。太古山光晩滴靑。認得長官淸有味。幽禽時下白雲欞。


三十日 辛卯

编辑

陰。中和五十里生陽館午餐。平壤五十里大同館宿。撥便上家書

生陽館晩發

中和。兩道之界也。遞驛於是館。

地遠三千里。征驂直北驅。官娥催進滔。日落愁前途。

栽松長林

行未至大同江。長林幽邃。路轉逶迤。十里之間。江色隱現。若將直前渡江。而且行且進。駸駸然入其中。不知林路之廻迂。

松亭西十里。林路轉紆廻。遠堞周遭在。澄江隱映來。風生如瘦竹。霜薄宛疏梅。拂策喧棲雀。斜陽馬步催。

大同館

臨江日暮。火擧而船行。船之大可容百數人。構茅亭於船上。施丹艧而扁其揭。左曰綾羅泛舸。右曰碧漢浮槎。十數長年牽纜而渡。古所稱浮家泛宅者此耶。由大同門入內。扁曰挹灝樓。西望超然坮。儘撲撲將飛。

長天日薄散雲多。彩舫東西水不波。十月孤槎浮碧漢。大同門外集淸笳。

館夜酬人

入處中營西館。時洪叔宜之客貳衙。金戚文哉留上營。携煖爐來訪。金子始亦會飮。

西塞風寒理襲裘。男兒各辦壯年游。洛城秋日曾相別。千里重逢浿上樓。

出城○十一月

编辑

初一日 壬辰

编辑

淸(註:疑誤書晴字為清) 。大同館留。査對狀啓便。上家書。

練光亭

三使行査對訖。設妓樂于練光。臨水軒敞。江山形勝皆屬眼景。扁楣有第一江山四字。又柱聯有曰。長城一面溶溶水。大野東頭點點山。是朱使之蕃筆。蓋模寫全形。爲千古格語。妓有離舟曲,旋風舞。爲沿邑最。蓋箕之爲都。巿肆櫛比。巷里連綿。亦是伯仲京都。而第地狹人衆。閭舍偪側。晩入上營貳衙。宣化堂亦係傑構。

樓臺勝狀冠西關。飮客詞人日往還。散地江瀾鋪白練。浮天山勢點靑鬟。王孫麟馬傳名迹。妓女鸞笙倚笑顏。落日層欄虛極目。萬家烟柳匝城闤。


初二日 癸巳

编辑

陰。微雪。大同館留。撥便上家書

九疇壇

平壤。古箕聖都也。其遺風餘躅。猶有存者。則不得不搜剔其奇覽。遂由朱雀,含毬兩門出。蓋城有內外。而各一城一門也。路出外城。訪井田舊址。田路旁午。井井如畫。四無崖脊。一望無際。夫隅立石。標一井之制。田畔有箕子宮舊基。殿宇巋然。洞口豎仁賢里之碑。殿門揭八敎門之扁。由洞入門。則設壇築石。刻於壇面曰九疇壇。又豎碑而刻箕子宮舊基五字。碑有陰記。故觀察使李廷濟所撰也。自此又前行數帿。有箕子井。井傍立石。刻曰箕子井。井之深。可十許丈。俯井欄視之。只見蒼蒼者水色。由九三門入內殿。堂級之制。京城庠舍。北曰三益齋。南曰養正齋。左右齋房曰依仁齋,志道室。齋中有經義生。奉一大簇展示。是井田溝洫圖也。

野色蒼蒼接遠天。古宮西畔石壇圓。三千歲後東明國。遺制猶看井井田。

閑似亭

自九疇壇又前進十里。野盡而江廻。從車門出。此井田時。車道所由。立門於路口。號曰車門。有一亭超然臨江。邑人之所構。縹緲雄偉。則雖讓練光,浮碧。而穩藉蕭洒。亦一別鋪敍。取黃山谷詩江南水色碧於天中有白鷗閒似我之義。扁曰閒似亭。亭揭十數詩板。

浿江江水碧如山。檻外眠鷗日慣顏。聲色樓坮平壤郡。別人占取一區閒。

仁賢書院

院在外城之內。奉箕子影幀。眉目粹然。首着冔冠。冠制如近日婦女常着墨帽子。徐藥逢嘗入燕。得箕子陳洪範圖一本。遂匣藏于此。軒宇階礎雄傑。閟先聖顏範。實令人景仰。左有御書閣一間。是 孝廟潛邸時。尋院之蹟。而紅箋匣卷中。書 鳳林大君某年月日等字。

仁風不泯古箕都。俎豆南城聚邑儒。黼服玄冠瞻氣像。院中高揭九疇圖。

忠武祠

祠爲奉乙支文德,金良彥兩人而設也。唐大宗之征高句麗。文德奮手獨出。且戰且進。使隋家百萬之衆。攢手奔北。東土生靈。至今有按堵之者。皆文德功也。良彥亦於甲子适亂。以本邑人。有奮旅之功。尙今香火不絶。

庭樹交柯晩有風。古祠寥落鳥聲中。乙支文德金良彥。上下千年一體功。

武烈祠

由靜海門。入歷武烈祠。祠奉石尙書星,李提督如柏影幀。着龍麟紅袍。按星文釰。凜然有摧山撼河之風。蓋平壤非但檀君,箕子,東明三王之故都也。且有舊蹟之可觀者。壬辰。倭寇入據牧丹峯。李將軍如松。屬游擊吳唯忠攻之。陰取西南。以倭易 朝鮮兵。合祖承訓等。爲效裝潛伏。李將軍鼓行抵城下。倭砲矢如雨。楊元等登小西門。李將軍從大西門繼進。火藥並發。唯忠中鉛洞胸。猶奮呼督戰。倭遂氣奪宵遁。殲其酋宗逸,平秀忠,平秀信。餘死于火。又跳出東城。溺死無計。得級數千。此天兵大捷地也。

千年武烈祠。星日昭閃閃。尙書蟒鱗袍。提督龍文釰。左海勳如山。後人空歆豔。海寇昔猖狂。一夜愁烈焰。浿江血浪翻。丹峯火雲斂。萬里王師路。贏得大功占。樽俎歲處享。英靈尙有驗。

浮碧樓

樓在長慶門外。轉錦門內。永明寺之東畔。縹緲特出。江水打堞。巖壁環矗。背有牧丹峯。前對綾羅島。樓之前欞。有靜影沈壁浮光躍金之聯。佳麗淸勝。可冠東方。樓榭東望朝天石。遠混天碧。西有乙密坮。在小南門外。環以女垣。中有圓墳形。或以爲乙密墓。而邑人遵爲祭山處。夜久酒闌。歷得月樓而還。

山盡東南廣得天。畫欄平泛白雲邊。蒼蒼落日綾羅渚。擊浪羣鳧點點圓。

淸流壁

浮碧之路。有石壁巉嵒。石面刻淸流壁三字。帶夜循崖。籠燭散照。三宿箕城。聲色飮嚼。夜輒繼晝。還覺惱人。

碧樓深夜燭玲瓏。倒作前江一道虹。百尺登登淸壁路。吾行疑是駕璇風。


初三日 甲午

编辑

陰。順安五十里安定館宿。撥便上家書。又承書。

箕子墓

朝發由七星門出。西行之路。本由普通門。而今則爲訪箕子墓故也。松杉束立。方垣四圍。中有箕子墓。墓方而上尖。高數丈。前有短碑。刻箕子墓三字。又有一碑。中折。只存一墓字。用鐵釘合之。昔在壬辰。倭虜折碑。後人改豎。而寓圖新存舊之意。仍復合石云。丁字閤中。揭一二詩板。

箕城城北路。石馬荒原中。巘嶂千重勢。松杉万古風。斷碑苔蝕字。方墓艸成叢。土俗修香火。公靈地水同。

嬋姸洞

洞中墳墓纍纍。是邑妓死葬之地。嬋姸之名。以是故也。路有大石對立。高數丈餘。蓋眞是風水家所稱行舟形。故立石象兩棹。作行舟象。

嬋姸洞裡艸如烟。無數荒墳摠百年。可惜春光流不住。衆香埋沒落花前。

安定館夜拈

館宇蕭條。比之箕城。頓有峽屋風。

一旬爲客一年如。程道纔過六百餘。謝却箕城華麗地。雪囱寒夜夢蘧蘧。


初四日 乙未

编辑

晴。肅川六十里肅靈館宿。

徘徊亭

朝自安定館臨發。歷登徘徊亭。亭在館之南。而時倅朴性圭。重建火餘之基。取朱夫子詩天光雲影共徘徊之意。扁其額。而又作六偉頌揭之。方塘環亭。有十數島嶼。點點特立。

瘦鶴觀魚立晩風。石塘寒水小亭通。繞欄葉嶼峯峯出。樹影扶疏雨色中。


初五日 丙申

编辑

晴。安州六十里安興館宿。撥便上家書

肅靈館朝發

是日日暖。無異春候。

孔路傳廚供錯珍。出城經月又經旬。壯遊非是因王事。旅宿何曾識主人。不憚靑年行萬里。適當陰沍暖三春。驅馳日日緣何故。去作中州白馬賓。

新川石橋

行至安州城。一道長林。如大同之路。由新川石橋入。安西平安兩門。是內外城。而古稱表裡山河者也。節度營。古自鐵甕城。移治于此。

郵路輕策聽行休。水落新川踏淺流。一隊紅裙樓上女。纖纖如月倚簾鉤。

望京樓

樓在州城東角。城內外村戶撲地。衆山平曠。淸川抱廻。儘西州保障之地。樓之東。有貢武院。

城屹丹峯地上頭。憑眸又作望京愁。壓臨大野千甍屋。平抱前江百里州。薄霧通霄埋小島。寒風無日不高樓山河勝景兼天險。開鑰安陵鎭一州。

忠愍祠

故宜春君南以興。當丁卯倭寇。以本州節度使。立殣於此。故因其地建院。守牧之同時仗義者。分配兩廡。祠在望京東北。故自望京過之。

一日義捐生。千年名不死。祠庭白面碑。勝似蘭坮史。


初六日 丁酉

编辑

晴。安興館留。査對狀啓便。上家書。撥便又上書。又承書。

客館志懷

今日。慈闈生辰也。懷緖倍覺難抑。

關雲千里杳萱闈。遊子前宵夢遠飛。定識山妻香篋裡。纖塵點積老萊衣。

百祥樓

樓與望京對峙。簷欞軒豁。淸川江東北以外則雖拳石坏陵。無不拱抱而環集。楣懸 皇明詔使唐皐,王敞諸人及我東前輩詩板。鱗鱗若重簷。査對訖。設妓樂。諸妓不讓黃與箕。玄武門外。有太守井。昔邑人患汲路之遠。時爲州牧者。相地鑿井。故因立碑而號之。又有桑數百株。叢鬱成林。北則梧里李相公所種。故曰相公桑。

樓前環水又環岑。十仞城頭百尺臨。太守碑高新出井。相公桑老摠成林。扁楣槩是千年蹟。憑檻茫然万里心。宛聽花林鶯囀語。一叢粉黛奏嬌音。

七佛寺

寺在玄武門外。昔隋將宇文述。引衆東征。師到淸川江。適値水漲。方臨水觀望。忽有七僧無從而來。無難揭厲而前。宇文軍謂以水淺易渡。次第爭涉。中流漸沒。及至渡頭。溺死無餘。水爲之壅流。使敵兵不接刃而皆死者。卽此神僧陰佑也。轉眄之間。諸僧皆化爲石彌勒。散立淸川上下。故就其三佛齊立處建一寺。別立彌勒院。以三佛軒懸大梵鍾。而笵子記其蹟。

東驅鐵騎渡無聲。江闊能容百万兵。七佛歸來同化石。水雲遺躅梵鍾鳴。


初七日 戊戌

编辑

晴。乍陰。博川津四十里秣馬。嘉山三十里嘉平館宿。撥便上家書。又承兩度書。

淸川江

江在安營城北。西路之稱淸南淸北者。所以限此江也。亦名薩水。俗傳漢龔遂。當渡淸川。勺而嘗之曰。上流當有菩薩。因以名水云。而史無龔遂東來之文。且西漢世安有菩薩名哉。必齊諧說也。江未完氷。從上流逶迤而渡。有官行葺茅船。扁曰泛星閣勝山亭。或氷或船而渡。

淸川限南北。千里漠雲浮。雪馬乘氷滑。風艑引水流。擧眸來曠野。回首失層樓。郡吏呵前路。鄕童集渡頭。

大定江

津頭是博川界也。自本邑供饌甚零星。停站少歇。時廻還謝使。相値津頭。草草迎接。謝使卽李尙書晩秀,洪參判義浩,洪校理奭周。

一道滄浪朔氣通。邊愁牽動莽蒼中。峽深夜布無從雪。江淺氷成少頃風。雲影徘徊新縱鷁。寒聲寥闊遠聞鴻。渡頭遲待東還使。立望西天落日紅。

夜渡嘉陵

自大定津遲發。日已昏黑。引火而行。

松林前路黑戎戎。眉月流光澹靄中。逸騎火行三十里。村氓引炬吏擔籠。


初八日 己亥

编辑

晴。定州六十里新安館宿。撥便承家書

曉星嶺

曉星爲嘉山邑鎭。而廻紆峻急。轎者輿騎者步。亦一關隘地也。林木茂鬱。白日行人。往往逢虎豹云。有數三禪寺。隱映林樹中。自嶺以北。塞漠寥闊之意。顯有所見。此則江山之助歟。

盡境溪岑目遠憑。吾行若到古嘉陵。黃楡地接寒雲杪。蒼檜根黏老石稜。嶺路擔輿喧郡吏。寺門鳴鉢走山僧曉天如可捫星斗。更向高高絶頂登。

納淸亭

地是嘉山界。天使唐皐名其亭。史道記之。而且有題咏。亭則今圮。只有支勅時遞馬館。昔居民開巿於此。丙子。胡騎蹂躝而至。剽掠無餘。納淸之名。蓋或符纖於是歟。今人稱物之拉破者曰納淸亭。以是故也。

岧嶤曉星嶺。虛曠納淸亭。鐵騎東過路。祗今血雨腥。

五龍浦

未至定遠城五里許。有五龍浦。以石橋駕之。前有長林。林盡而有院宇。戟門內豎碑。刻曰聖積碑。是我 太祖隨州之績。而紀績碑陰記詳之。以寶墨奉安地。下鞍步過。定之民戶亦繁富。

高山淸水一天開。石立千年上將臺。大野玄黃收戰血。五龍橋口六龍廻。


初九日 庚子

编辑

晴。郭山三十里雲興館午餐。宣川五十里林畔館宿。撥便承家書。又上書。

新安書院

定州古稱新安。康煕壬辰。邑儒以州號之相符。議建朱子書院。移模臨漳揭虔之本。丙申賜院額。在新安東門之右。鄕校東畔。朝從秋陽。尋院秪拜。

先生斯道主。此地偶名符。地水英靈在。丹靑善手模。宛瞻眞氣像。追想定工夫。院接宣尼殿。師門德不孤。

鳳鳴書院

院在甲巖之左。奉金仙源,淸陰二公位板。而院之北山。曾有鳳鳴之瑞。故仍名焉。仙源昔以州牧莅任累載。有甘棠遺愛。淸陰亦以雪窖之節。路經此地。後人景慕。建院幷享。而院中揭仙源影幀。從玄孫三淵爲之贊。

空庭老樹雪花班。寥落重門白日關。往往州民談舊蹟。院楹新起鳳鳴山。

兩祖紀績碑

碑在東門內。閣以庇之。 正宗朝所豎。而紀 兩祖聖績者。高麗恭愍王十三年。有崔儒塔思帖木兒。潛師謀反。我 太祖以元帥。戰于隨州,㺚川。仍卽掃平。隨州亦定州古號也。㺚川在五龍浦之南。而尙今有戰場坪,元帥坮之名。且 宣祖壬辰。車駕西狩。嘗駐蹕于州人卓龍家。故碑紀 兩祖之蹟。卓家今墟。而人不敢家此云。

水空淸蹕路。山護紫芒雲。 聖祖千年蹟。班班石上文。

九曲嶺

自郭山界山低。而童塊石纍纍如人面之贅痣。宣,郭之間。土沃穀腴。燕京貢米。必例取於此。且數郡居民。素稱多豪富。

渡水重逢水。行山又見山。經旬馳馹騎。明日渡龍灣。曲逕猶無礙。長征反似閒。錦囊看漸溢。風物摠新顏。

望海

行過九曲嶺。一泓海色。隱現於薪彌島之南。有若百數疋綺縞。鋪在平蕪。輕風一過。搖揚而不定者也。

海浪白如雲。羣峯出沒翠。朝宗萬折路。愧此金繒使。

凌漢山城

城是高麗所築。今有別將治之。聞邑人言。則地窄而難容衆兵。且山中水源甚少。設有兵亂。不可多日拒守云。入郭界。峻嶺細堞。遠入眺望。

石出山棊置。崎嶇馬不驕。白雲凌漢裡。古郭懸如巢。

倚釼亭

夕到宣川官衙。卽禦牧軒也。倚釼在軒東。雄偉敞闊。亦係西邑名勝。然而眼界不甚闊。只有殘山斷麓。而了無蹄涔之水。夜設妓樂於是亭。

古亭晨倚釼。壯士意何如。朔氣流霜雁。寒聲聽水魚。繞墻村女髻。依樹野民廬。澹靄成銀海。漠然平楚墟。


初十日 辛丑

编辑

陰。林畔館留。撥便承家書。又上書。

南至絶句

是日。南至也。三使及本倅。行望賀禮於客舍。自官供赤豆粥進之。節候時食。令人作懷。

雷動日南至。風餐士北征。使家晨束帽。稽首望 王京。

步虛閣

與掛弓樓,安制閣。皆巡簷而通。成趣亭亦在西北墻內。制度頗精洒。

當風亭子竹爲欄。蒼翠如烟納衆巒。醉時忽作凌虛步。燕薊流雲逈入觀。

掛弓樓

諸議以爲渡灣旣不遠。且天陰欲雨。不必蒼黃趲進。又留宿一夜。以妓樂繼晝。秋陽處掛弓樓。口號示余。

將軍日何事。樓靜閒掛弓。燕雲空唾手。憑檻嘯寒風。


十一日 壬寅

编辑

陰。洒雪。鐵山五十里車輦館午餐。龍川三十里良策館宿。

釼山

山甚峻。遠入瞻望。山頭奉林將軍慶業書院。

釼山靑突兀。石堞白週遭。屹彼將軍烈。峯頭院宇高。

淸江坪

江之水。可謂曾不容刀。

欲雪天雲流。將風野水起。十里淸江坪。沙明石齒齒。

東林鎭西關

東林城。在淸江坪北。設別將治。築圓城於山麓間。有大路橫出南門外。且於山口。設城而立門。曰鎭西關。松林交拱。烟臺烽堞。往往出高山頂。

東林東畔屹孤城。控制邊門刱小營。雲木連峯同亂寨。烟坮繞堞說疑兵。郵奴鼓吹橋頭轉。戍將橐鞬路左橫。宛若從軍千萬里。據鞍相笑一書生。

車輦館

鐵山以使行之迂路。別設館所。出站支供。龍川亦如之。館距本府數十里。

綠菱塗壁絳圍牀。車輦堂中妓奉觴。向夕風寒天又雪。悤悤人馬戒嚴裝。

西林鎭

鐵山界有西林鎭。節制使主其鎭。而城中又有僧卒。住在小菴。入自東門。從西門出。

蒼林夾路路如繩。斗小荒城石數層。夜讀禪書朝講武。牙兵半是古菴僧。

天淵亭

夕抵良策。亦龍之別館也。亭在館之南。背巖臨淵。境甚絶。左於右壁間。以朱使之蕃筆。刻曰第一溪山。又曰聽流巖。亭扁曰三奇亭。以江山之勝。亭榭之麗。妓樂之妙。俱得三奇也。登亭會酌。夜久始撤。

西行一千里。微雪洒林皐。白日斜仍落。靑更高。龍川開別館。象驛(註:疑誤書譯字為驛) 並征鏕。嫋娜紅裙女。纖歌侑薄醪。


十二日 癸卯

编辑

晴。義州五十里所串站午餐。又三十里龍灣館宿。

箭門營

行未至灣府十里。登箭門西望。則鴨江外山勢雄特。塞漠之氣。可通呼吸。山名金石也。

渡過尾溪口。行上箭門顚。地盡 朝鮮國。山雄大漠天。鄕音如夢裡。客意忽風前。快馬長驅去。程道又幾千。

來薰門

府有外城門。門不設譙。只以巨石架門如虹。是稱舊南門也。由內南門入。扁曰海東第一關。內扁曰來薰門。巿港閭井。簇設鱗比。邊土雄府。此可見矣。自 王京至此。爲一千五十里。

邊門鎖鑰鎭龍灣。江海之東第一關。獵兎胡兒歸趁暮。燧烟靑出佛頭山。


十三日 甲辰

编辑

雨雪。龍灣館留。査對狀啓便。上家書。撥還。承三度書。

過閔上舍景旭館

登程千餘里。殆費二旬有奇。稅駕一宿。自不堪瘦薾。今日天且雨雪。故仍偃枕歇息。三使行査對訖。灣尹邀。故暮入鎭邊軒。過閔景旭致升館。景旭以正使子舍。方同入燕京。打話至夜。趙幕景裕在座。

君家共住漢南居。三十年中雅契疎。忽謾西州傾蓋語。薊山明日又聯車。


十四日 乙巳

编辑

晴。龍灣館留。撥便上家書

統軍亭

亭在城北角。高出雉堞。穹然如傘。鴨江三條。把而爲衿。帶西北胡山。周遭羅立。如万千兵甲。環列成陣。見其頭角之高下不齊也。低回四望。眼無纖芥之礙。萬里朔氣。惹起悲壯。此卽亭使之然也。前後入燕者。皆稱俗忌。絶不登覽。蓋俗忌不知何據也。遂登亭一暢酒。行數巡。設神仙爐一嚼。乘月而還。

氷輪高掛素雲間。百雉崢嶸枕碧欄。馬耳山空關樹暮。鴨頭江轉朔風寒。輕裙少妙盃行亂。緩帶將軍禮數寬。愁望明朝征北路。荻田楡塞遠漫漫。


十五日 丙午

编辑

陰。龍灣館留。撥還承家書

聚勝堂

堂是 宣廟駐蹕所。而 英廟以御筆扁額。丹雘窈窕。制度頗宏麗。從軒北入日涉門。門內有小園。花木繞砌。園東西築小臺。城內民戶。從坮上可俯瞰矣。又有延春堂。在聚勝之左。赴燕驛馬。例自關東,北,湖,西,南,嶺南五道。前期數朔。來待于灣府。擇健有力者騎之。是日裨譯諸人。齊會于客舍前門。立衆馬擇之。又有刷馬之名。而三房刷馬則自海西庫把入。

丹靑窈窕古堂楣。向憶 先王駐蹕時。園北孤坮平似掌。檻前層嶂秀如眉。行將勝地周遊覽。贏得浮生遠別離。却望關西爭點馬。錦鞍牽出碧蹄馳。

二宜亭

鎭邊之北園。有小亭。名曰二宜。多破圮。

小亭如翼壓西衙。寒日登臨聽暮笳。庭樹模糊微雪作。幾雙飛蝶幾枝花。

淸陰遺蹟碑

統軍西南岸。閣碑而庇之。刻曰淸陰先生遺蹟碑。昔在己卯。淸陰之被拘瀋陽也。留灣上之壽星村。與徐相國景雨,李尙書顯英相追遊。其後蘇侯斗山尹玆土。因其地豎碑。逮至李裕民之下車。改石而新之。閔監司鎭遠作陰記。

北塞南冠客。留連弄楚音。壽星千載後。村老誦淸陰。

統軍擧火

爲觀擧火。犯昏上亭。引一炬。燃于城頭。鴨江上下把守之卒。相警喊聲震地。火色漫天。水東西百餘里。一望而無際。如十數斛明珠。散落圓轉。一擧而一應。再擧而再應。至于三四而無一箇漏應。及城上火滅。則彼千百炬。亦相續而無迹。此係邊境組練。而不害壯觀。有烟坮五峯。此則與白馬山城相照。觀魚亭卽城西譙樓。乘月轉登。眺對平暢。

千疊燕山遠寂寥。統軍亭上月明霄。忽然高起城頭炬。戍火如星散碧霄。


十六日 丁未

编辑

晴。龍灣館留。撥便上家書

九龍亭

亭在城外東北。距城八里地。朝飯出城。石壁臨江。而上頂則突然特立。蓋鴨江之水。至此而匯。爲最深處。枯松叢木。着根於壁罅。若曾見於畫障圖壁中者。按金稼齋記云。此地有小亭。洪侯璛所構。而昔哈丹指丹兄弟。一居淵上土城。一居州城。靜州戶長金裕幹。欲以計逐之。詐言。我國欲殲爾輩。丹等擧衆潛渡。而時江無舟楫。遂沈鐵于江北近岸。又以鐵鎖着南岸巖石間。連互於牛背。作浮橋以渡。裕幹卽令破橋。使不得復來。至永樂戊子築州城時。令善泅者。取鎖鐵。其鐵牛則不可尋矣。此卽其地。亭則今圮。

蒼石危臨不測淵。九龍噓雨昔騰天。胡兒浪㤼弓刀逐。橫渡金牛夜着鞭。


十七日 戊申

编辑

朝陰晩晴。龍灣館留。

百一院。觀諸妓馳馬。

是日作百一之遊。院在城西門外。或曰講武堂。堂不甚敞。而階庭平闊。政合馳射場。先武校輩試馬上藝。試迄。選諸妓中善騎者五六人。令各服軍裝馳馬。馬眥嚙勒驕逸。而臺前校卒一聲吹角。擧皆叩鞍爭先。如臨陣突擊者然。

紅裙嫋娜襲戎裝。鼓動牙門走女娘。馬逸身輕毫不怕。只將纖手使花槍。


十八日 己酉

编辑

晴。龍灣館留。撥便上家書。又承書。

望宸樓

夕入鎭邊。鎭邊之側有樓。曰望宸。列校試射於前。令諸妓告箭。射訖。妓又多隊投壺。壺廣矢狂。不可以勝負論生熟。

官酒中人眼暈潮。拂簾兒女笑言嬌。玉鸞笄子金鳧佩。更賭銅壺一矢饒。


十九日 庚戌

编辑

陰雪。龍灣館留。

和呈石西二絶

行橐中。有李石西景進贐章二絶。故依韵和寄。

一出郊城道里長。軟裘如雪釰如霜。明朝又作燕山客。却認龍灣似故鄕。

行歷關河二十都。北溟天遠試朋圖。莫謂大拜觀禮樂。卽今中土盡驕胡。


二十日 辛亥

编辑

雨雪。龍灣館留。撥還。承家書。

簡酬白磵李景養

余爲石西裁書與詩。未及入褫。白磵昆季。先有書來。而近與趙羲卿。讀書於城西小舍云。

千里替顏面。相思喜有詩。館樽謀醉倦。塞枕就眠遲。地到龍灣盡。意憑羽騎馳。近聞西郊室。芸笈趁良時。

和示參兒

朝得家書。參兒集字成韵。寄來書尾。

關山千萬重。如夢舊鄕坮。穉兒莫謾待。春色明年廻。


二十一日 壬子

编辑

細雨夜雪。龍灣館留。皇曆先來便。上家書。撥還承書。

凝香堂

是客舍前一淵堂也。今破落。作牧兒遊戱場。

古堂喧暮雀。門掩市樓東。荷柄塘心倒。苔錢屋角籠。牧兒閒掃雪。征客捲掩風。前輩登臨蹟。詩篇滿碧櫳。

來宣閣

來宣。在凝香之南。瓦欞彫落。眞伯仲凝香。使行嘗分處二堂。而今廢圮。故移館云。

朔氣稜稜正逼人。雪花飄撲瓦鱗鱗。文茵錦帳來宣閣。慣接年年出塞賓。


二十二日 癸丑

编辑

朝晴夕陰。龍灣館留。撥便上家書

逢馳撥。自塞北還。

憲書齎咨官先來渡江。有手本。卽入燕聞見事也。畧曰。農耐國。本安南國附庸。而其君長院福映。攻滅安南。幷有其地。遣使請錫封。爲越南國。又河南,山東被九月大雨。黃河堤岸。多處崩塌。近河數十州縣。幾至懷襄。十月以後。水勢稍殺。而平地水高尙一二尺。特派吏部尙書劉權之,兵部侍郞那彥寶。馳馹前往。堪辦河工云。

絶域三千國。安南等蝸角。黃河遠決流。先問淸而濁。

客館謾成

一旬龍灣之滯。專爲稱苞之未準也。今旣方物改裹。商貨畢集。故定以明日渡灣。一行人約束停當。改厥裝服。而囂囂聒聒。未見有安心者。

塞上風高聽數鴻。西征遠客轉如蓬。胸中水冷金銀氣。日下春生粉黛叢。子美鄕愁巫夾阻。太冲文步會稽崇。朝來欲渡龍灣水。拂策郵奴刷霧驄。

贈雲香妓七絶

灣妓有名雲香者。容恣碩肥。頎然有丈夫像。聞前者州尹領諸妓。將獵威化島。雲香慨然歎借乘之無人。盡傾帑資出錢三百緡。買得一駿馬馳出。一府人尙今嘖舌。絅菴,秋陽皆有詩。

魁然特立綺羅叢。歌舞場中有俠風。爛用千金西島獵。錦鞍裝出玉花驄。

灣渡○癸亥十一月

编辑

二十四日 乙卯

编辑

陰。夜雪。自龍灣館離發。九連城三十里露宿。渡江狀啓便。上家書。撥還承書。

龍灣館離發

一行人早起裝束。余亦換穿狹袖戎衣。戴織竹涼戰笠。聯轡啓程。隱然若鐵衣從征。

濛濛雪意暗邊山。馬上戎袍酒帶顏。寫寄家書情更切。行人今日渡龍灣。

鴨綠江

從城南門出。府尹供帳江干。使列校檢越江人馬。於是設妓樂餞行。鴨綠古稱馬訾水也。江有三條。以界兩國。鴨綠與中江,小西江是已。江氷未堅。布笆籬其上而渡之。

紅裙歌咽繞重茵。鴨水東頭萬里人。直向邊風身勁快。忽當西日膽輪菌。森陰雪木荒如蝟。峭峻雲峯翠葺鱗。故國山川從此盡。擧鞭時復首回頻。

小西江

江以西。黃茅白葦一望彌野。逶迤小逕。介然通其中。路有一章老樹。驅人輩例至此。用一張紙。掛于枝頂。禮而過。斯須。紙積成一白步障。

黃茅一色馬齊腰。束我戎裝路出遼。北塞寒風防不得。江行將又野經宵。

九連城

昏抵九連城。是 明時鎭江堡。置遊擊將軍地也。或曰。九城相連。故古有此名。又曰。靉陽城。金,麗相持之際。金將軍幹魯。嘗築城于此。自鴨江至柵。空其間。彼我民人。不得耕築。如䩅脫地。故使行必至此露宿。設帟幕。掘地燃火。若房堗狀。設幕凡十數處。而下屬則無庇身所。但往往爇木而圍坐。烟火蔽野。如在城中。灣校輩持槍巡幕。而夜又吹角齊喊以戒虎。雪意濛濛。鳴馬互應。始知有出塞之愁。

曠野山回轉。人烟絶薊都。將軍遊擊地。王使宿停途。幕設無梁屋。炎騰不器爐。黑林多虎跡。鼓角警槍夫。


二十五日 丙辰

编辑

大雪。金石山三十六里午餐。蔥秀三十二里露宿。

蝦蟆塘

平明。發行至蝦蟆塘。雪轉甚。不辨路。

漫天大雪落如花。一色羣峯浩不涯。且莫揚鞭驅馬疾。長堤前有間關車。

碑石隅

路有短碣側立。太半沒沙土中。蓋未知何代何人記述其何蹟。而但光光無字畫痕。

不知路遠近。信馬關山之。有物仍名地。當路沒字碑。

金石山

山與松鶻山對。峭峻之狀。秀潤之色。各有體勢之不同。至此午餐。露坐雪堆中。

廚奴列鼎淺溪濱。露宿風餐太苦辛。胡天白日飛寒雪。金石山光片片銀。

溫井坪

過中衙門數里。有溫井出黃蘆間。水勢甚熱。

涓涓石竇水。氣煖凝如脂。地底丹黃燄。誰然爨玉池。

湯山城

城在柳田北十里。 明時置指揮使地也。今崩圮幾盡。只有城根周圍。若水頭堤堰之築。林木叢密。彷彿民家之居。城頭有磑碓之屬。爲風雨所磨泐。車奴言。舊有城門。架石爲虹梯。年前雨水大漲。門於是崩頹。湯沾(註:疑誤書站字為沾) 舊有湯池。 明時設站。至丙丁路梗人散。遂癈。

湯山落日亂鴉浮。盈尺城根枕細流。十里縈廻如斗地。百年閒棄按符州。若聞鷄犬林深處。尙有磨舂水到頭。曲岸東西爛梨樹。花開子結自春秋。

蔥秀

夕到蔥秀。其壁立泉環之狀。蓋如平山所經。 皇明倪文僖謙。嘗奉勑東來。見平山蔥秀之水石。與此相類。仍借引爲名。而蓋秀麗則不如。露宿如昨日。柵內三四胡。爲賣酒來。與象胥酬多般話。傍聽者一聾啞人。

石稜危立浪頭環。體勢靑叢忽慣顏。象胥口頭蔥秀守。忽疑燕轂返東山。


二十六日 丁巳

编辑

晴。柵外三十二里午餐。柵內旗下鄂姓家宿。自灣府轉承家書。入柵狀啓便。上書。

王八石野

自魚龍堆以往。山益高水益駛。頓無沙漠氣。

土沃山明百里中。人烟不與鴨江通。如何等棄遼東地。一任林禽野獸叢。

上龍上(註:疑誤書山字為上)

山卽鳳凰山餘麓也。山上有松。擁腫不長。

邊門削立上龍岑。松樹昂藏壁萬尋。朔雪胡風侵不得。蒼髥自在後凋心。

柵門

門在上龍山下。設木爲柵。高不過肩。疎可容一人出入。柵之設。北自嗒剌地。南至海門二千餘里。設七十所。此其一也。蓋示定界之意。而邊備甚疎迂。門常下鑰。鳳城將主之。我國使行到柵。先通城長等官。始臨門許入。午餐於柵外。遂點檢人馬。一如渡江時。呈入柵報單于城將所。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又人馬之落後還灣者。以百十計。擾攘蹴踏。如在戰陣中。

結柵齊入髻。門通左海途。計疎樊折柳。謂我視瞿瞿。

關帝廟

廟在柵內北岸。傍立佛殿。而丹雘耀眼。蓋北俗崇奉神佛。自此至皇城。有村則必有關帝廟。

忠於漢室義 朝鮮。千載功名萬口傳。祗是英靈終不泯。燕民猶識盡誠虔。


二十七日 戊午

编辑

晴。乾子浦五十里民人智姓家宿。灣校還。上家書。

安市城

自宿站發行纔二里。遠見羣山削立。乃安市城舊基也。史稱唐太宗征遼時。駐兵于此。城將楊萬春堅守不戰。拜辭於城上。唐宗遂薄城攻之。終不能拔。或曰。東明王所築。或曰。安市城在益州地東北四十里。似是訛傳也。

安市山城多白雲。城根山勢遠無分。飛車亂礮終何賴。唐帝東來謾駐軍。

舊柵門

過安市十許里。有舊柵墟。康煕以生齒繁殖。加闢二十餘里。移設今柵門。

襄陽一色蔭平原。籬落依依舊柵門。莫謂遼陽千里廣。北人生齒歲滋繁。

鳳凰山

山在鳳池右。望之若戈鋋釰戟。新發於硎。

雙鳳棲山昔此間。山空鳳去鳳名山。虞簫響絶岐桐老。萬古王春不復還。

鳳凰城

過鳳凰山。而城屹平地。周圍方正。樓譙甚縹緲。有城將主之。一統志鳳城本穢地。入渤海。爲東京龍原府。遼曰開州鎭國軍。元屬東寧路。街坊井井。左右貨鋪。皆華構傑閣。各標揭主賣之名。

鳳城高百雉。門遠小於輪。草店如宮室。茶房摠貨珍。聽言媒象譯。停路集貂巾。手掬靑楡葉。行逢賣餳人。

三叉河

自鳳城以後。路入山谷中。所謂東八站始此。

日落寒透肌。重裘薄於布。長河雪後氷。不辨三叉路。

乾子浦

迫夜至店。蓋北俗以房謂炕。其制如齋儒食堂。東西相對。又於壁間。穿龕奉神像。

浦柳山梨繞作藩。石橋西畔夜敲門。間關行色 朝鮮使。蚩蠢容儀靺鞨孫。內壁穿嵌崇佛鬼。中庭無圈散牛豚。主人未必曾相識。笑說爐頭酒氣溫。


二十八日 己未

编辑

晴。寒松店三十里民人曾姓家午餐。黃庄二十五里民人李姓家宿。李譯落還。上家書。

伯顏洞

俗稱元伯顏住軍處

曲岸宜高壘。將軍昔駐兵。洞風猶殺氣。山骨有寒聲。井陘雲屯士。漳河月暈城。行人來去地。尙說伯顏名。

薛劉店

過麻姑嶺。而有薛劉店。唐宗度遼時。薛仁貴,劉仁願嘗用兵於此。故名焉。又 明時稱鎭東堡站。有雙松交柯。不知爲幾百年。故一名松站。

劉薛屯兵尙有墟。烟坮高出野人閭。兩兩棲禽飛忽散。二松陰下駐行車。

甕北河

甕河前後兩長嶺。嶺皆險峻。路欹仄。

前山橫斷遠山低。在道行行日又西。八渡元來同派水。四台之北重幾蹊。荒茅塞岸循前轍。危石黏水護逸蹄。原野索然無艸樹。凍禽何處覓枝棲。

次韵秋陽坐車詩

自渡灣後。書狀例乘坐車。車制與雙轎畧同。而差小。車重輪廣。軋軋沙石之路。坐其中。不覺東西顚倒。余亦試乘之。按住不可得。

學士星軺制。梁輈夾廣轅。風霜▣跋涉。原隰利馳奔。若室囱無罅。如船浪忽翻。溪山汗漫興。尙欲醉中論。

黃家庄。裁家書。

李譯義成。癰腫忽劇。落後徑還。因便上家書。

東客徑還遠寄音。吾行利涉甕河潯。霜前白雁從今斷。莫謂高堂戀子心。


二十九日 庚申

编辑

雪。通遠堡三十五里民人李姓家宿。

八渡河

河在獐項下。或曰金家河。蓋峽路廻紆。踰嶺抱壑。水凡八渡。而八渡之水。卽一派也。

路出金人里。風烟忽轉眸。源深經八渡。氷合繫孤舟。刷羽岩棲鵲。無羈野牧牛。趲行飛雪裡。燕轂不遲留。

獐項遇雪

雪寒斗劇。人多面皴手龜者。

尺雪連宵野色開。一泓銀海盪胸恢。淨輝流撥西山日。積氣寒凝北陸雷。壓重千枝風散去。平沈萬壑澗深廻。相看忽訝頭鬚白。非是勞心遠道來。

范家臺

坮在林家坮不遠地

松高風籟遠。荻亂夜花迷。絶峽無殘麓。荒村有古溪。設堂皆塑像。粧屋輒楣題。北俗騎無圉。藤鞭手自携。

通遠堡

通遠古鎭夷堡。天聰中。設鎭於此。崇德間。移鳳城。堡有馬十三匹。初名羽遞。今改曰飛遞。蓋避關帝名也。曾有南士號隨園者。嘗夢見一人。豹頭燕頷。自稱漢車騎將軍張飛。因曰。今人避俺二哥之名。反犯俺名。何不公也。飛遞云者。一時中行七十里。自柵至北京。三日可到。

雄府關東古鎭夷。一村民戶櫛如比。邊門羽檄馳相報。遞騎丁軍隷八旗。


三十日 辛酉

编辑

晴。畓洞二十五里民人盧姓家午餐。連山關三十里旗下李姓家宿。

和尙庄

過石隅十里。路右有頹破一堂。塑阿彌像三坐。

凋落丹靑斗小堂。水雲無跡古和尙。居僧出問停驂客。未了藤床爇瓣香。

艸河溝

野陷汚多水。從氷路行五里餘。

草沒河頭鷺倦飛。天光雲色境依依。砰然雷動氷間路。倏爾風生馬上衣。日旰三竿山影轉。雪盈尋尺澗聲微。道逢局局驅車者。云是東人買貨歸。

畓洞

地勢平而沮洳。恰如水田之廢者。或曰。畓洞之號。似是我國人所爲。

雪裡長程散似綿。艸河溝邊馬翩翩。山高野陷沮洳地。曾昔云云墾水田。

分水嶺

嶺不甚峻。而林樹環其巓。稼齋記。以輪圖辨方位。嶺脈來自子丑間。蓋遼東諸山。皆從此過脈。嶺底有水源出㺚子界。滙于此。復分爲八渡河。西流者入遼河。東流者入鴨綠中江。嶺之名。一云金復海。過此。又有高家,兪家兩嶺。

夷險關心北塞游。倦駈長坂叱烏騮。峯尖若釰新硎發。樹禿如人遠堞周。路出層崖從右轉。河分八派半東流。獰風冷雪三千里。除是征人在道愁。

連山關

古稱雅鶻關。自此有捷徑。不由瀋陽。而可直走山海關。成化十六年。請改貢道。兵部尙書劉大夏。奏以爲 朝鮮貢道之迂廻。卽祖宗微意。仍不許。後遂關爲堡。今尙有城坮。荒廢不修。

蒼蒼雅鶻遠廻翔。千里山根走朔方。謾說燕關通捷路。東來必是費行糧。

灣渡○十二月

编辑

初一日 壬戌

编辑

乍陰洒雪。甜水站四十里旗下哈姓家午餐。狼子山三十里旗下吳姓家宿。

娘娘廟

過連山西五里餘。有一峯特出。上有娘娘廟。是叢祠也。路出山下。石磴廻抱。左環巨川之流。棠梨楊榛。森然如麻列。

獨岫亭亭亂木間。娘娘遺廟靚粧顏。琮琤澗流鳴環佩。濃抹巖雲露髻鬟。古塔禽巢藤蔓護。殘碑龜戴蘚花班。騰騰火裏燒錢紙。三兩村婆頂禮還。

會寧嶺

嶺之高。上下二十里。或稱大高嶺。卽遼東大關隘也。巖壁峭立。林樹交結。路鑿山腰。逶迤曲折。人皆魚貫趲進。尙不知危乎高矣。及其山下回望。則山在雲天之中。嶺下有神祠。扁曰五峯觀。前有五峯羅立。故取以爲名。

高山轉進俯禽巢。一路蛇盤石磴交。宇宙如瓠浮積氣。巖崖垂練噴飛泡。前車香若披雲際。後騎翻然繞木稍。西望千峯來眼底。斛螺無數散平郊。

甜水河

名之。河之南。遠望白塔挺立。由塔下而有一路中分。卽所虎狼谷也。自此而達狼子山。迂行二十里。而路卽平易。重車之避靑石者。皆由此路云。站有瓦屋鱗鱗。市鋪相連。

依山小塔白如人。一望平原霽景新。潑潑源頭甜水味。井欄瓢飮口津津。

張士毅書堂

甜水村有講堂在九聖祠內。羣童匝坐。有讀詩讀論語讀春秋者。而齊聲噪噪。不辨其句讀音語。案有八股詩,五經辨諸書。是場各軆也。有一學究。方對案敎授。遂畧與筆談。叩其姓名鄕貫。則答姓張士毅。直隷遵化州豐潤縣人。問豐潤聞士爲誰。答昔有谷應泰。名士也。今張庭槐,孫鵬越,魯鳳喈皆解元也。文章推鄭徵。書畫皆推曺慶篁爲最著云。

禪房靜寂闢西廂。學究書聲繞屋樑。兩國鄕音賓主啞。祗憑筆舌話文章。

靑石嶺

自甜水行五里。有靑石嶺。高比會寧半之。石色靑碧。左右崖壁如染色瓦。層巖疊石。峭懸倒豎。路出窪凹間。如我國靑石洞路。昔在 孝廟潛邸時。發瀋陽。駕登此嶺。歌陰兩胡風之曲。東土士女。至今傳而歌之。自靑石又迤行漸高。是小石嶺也。兩嶺本險阨難度。曾有一道士。鑿石通路。稍平夷云。自此山勢漸盡。野色平遠。耕農之家。廣開田土。而木綿花之種。蓋始於此。

山色蔥蘢石氣靑。繞巖藤槲葉零星。 先王寶曲和新淚。陰雨胡風二百齡。

狼子山

山距小石西十里。崔簡易狼子山記。以爲衆山頗佳麗云。或曰。狼卽娘字也。昔唐宗東征。兵敗失道。夜聞雞鳴聲。步尋林藪中。得一娘子會歡。天明睡起。乃身在一塊石之間。就見其石。則石有冠距如鷄。唐宗心異之。建寺祠之。山曰娘子。寺曰雞鳴。詳於復路篇鷄鳴寺詩注。而與此說不同。

昔日仙娘子。登山做甚愁。雞鳴荒寺曉。鳳下塞聲秋。淸蹕迷征路。紅顏決勝籌。陽坮噓夜蜃。雲雨夢悠悠。


初二日 癸亥

编辑

晴。王寶坮四十里民人陳姓家午餐。迎水寺三十里旗下朱姓家宿。

摩天嶺

嶺在狼子北。高不過一丘垤。名實太不相稱。嶺西有駐蹕山,馬蹄山。唐宗征遼時所過路也。

荒山突兀石稜危。山上寒風山下岐。西瞻一抹靑相對。六馬敲蹄駐蹕時。

三流河

前行十餘里。大水有三。是謂三流河。蓋三江以北。水無大小。皆河名。

水闊三流派。人從八站途。淡烟疏樹裏。數屋依山隅。

王祥嶺

世傳。晉太傅王祥所居地。嶺下水。卽部氷得鯉處云。而誠誕語也。

古嶺因人著。王祥蓋住玆。棠梨耐風雨。伊昔抱何枝。

石門嶺

嶺之巓。石壁呀然中坼。若門扇之洞闢。登嶺前望。不復見峯巒之環峙。只有土屯石塊。周遮莽渺之間。

巖崖中坼路盤旋。高處登臨眼豁然。却望長空飛鳥盡。石門西望杳雲烟。

王寶坮

巖石層架。若石坮之築。在在石門西五里。或曰。王寶卽王八。漢語之聲相近也。俗稱王八爲鱉。此地有鱉峯。故云。有冷井路傍。隆寒不氷。

野烟橫復直。滅沒繞古楊。石秀層坮路。村連五畝墻。蒼枕悍如虎。白衛小於羊。冷井淸無底。荒林噴曉霜。

高麗叢

一名高麗塚。似是高麗人之被擄不還者。死葬此也。路左有十數塚。塚前或豎碑。而設石香爐。抑或是高麗塚歟。在王寶北五里地。

南冠羞入犬羊屯。淹滯殊方自一村。死葬東人來去路。年年猶待弔孤魂。

遼城

遼是 朝鮮古界。秦曰遼東。漢曰襄平遼陽。唐曰安東都護府。遼曰東平鶴野。又曰南平。改曰東京。元爲遼陽路輍蓋懿二州。 明曰定遼衛,東寧衛。淸屬盛京。崇德間。移設遼城於太子河之東。是謂新遼城。而距舊城十里地。或稱馬上傳甄。一夜成城。故謂之馬上城。逮至乾隆甲辰。以民物不蕃。復移城于舊遼。卽此是也。城北有土屯。周遭如丘壟。乃舊城之基。城周二十里。高五六丈。外設睥睨。內障女垣。城上開坦路。五馬可隊。城外有壕。引太子河注之。城四門曰綏遠,豐樂,順安,拱極。門有麗譙及甕城。甕城亦有門不扇矣。扁門於城額。又旁譯以淸書。城內有都督守尉驛丞之官。從東門入。路左右列肆相映。百貨堆積。各立旗榜。而多以金字塡之。古詩所云。旗亭百隊開新市者也。

夕陽城似畫。縹緲野周遭。千里無山鎭。重關斷塹壕。鶴飛孤塔遠。雉列外欄高。百隊旗亭市。居民盡富豪。

永安寺

寺在城內北街。設前後殿。殿中安百數菩薩。殿前立碑而記之。是懷順帝所刱。有藥鋪在後。內貯藥料於層樻。貼紙標名。如我國藥鋪之例。床有匣粧諸書。是醫家流。而主人似識和,扁者。

寒雨伽藍淨塔蓮。六時鍾徹上方天。白頭秤藥西廊客。廂積嵇生養性篇。

順安門外關廟

由城西門出。雙橋在其南。而橋立重修碑。橋之北。有關帝廟。象設極偉壯。戟門左右。建鍾鼓樓。左曰龍吟。右曰虎鳴。殿中塑像。幾三丈餘。扁楣多贊聖句語。配張飛,趙雲東西廡。而前有一塑。爲被縛狀。力士以刀擬之。其人仰面視飛。若無怖意。是蜀將嚴顏也。門外豎雙竿。高十許丈。每月朔望。揷旗於竿頭。擊二樓鍾鼓。必焚香云。

偉績精忠冠古今。遼陽神廟又宏深。將軍設有英靈在。無暇牲樽處處歆。

遼陽白塔

自順安外。迤北行二里。白塔聳立。塔凡八稜十三層。高三十六丈。圍十七八間。塔面舊嵌銅碑所記如此。下方築以石。四隅勻整。高於平地尺餘。下設七層。而安塔身於其上。八面皆刻一羅漢二神將。上下總一百四。又中層架木椽爲飛簷。一面各三十五椽。每面懸鐵磬。風一搖之。丁東之響。亂撤于雲外。最上頭植銅柱。而節其莖爲五層。以鐵絲維之。塔上第四層。大書碧漢流光四字。若日淸朗時。以千里鏡注視。則字辨云。旁豎一碑。是龜文石也。以龜跌戴之。光光沒字痕。世傳唐師度遠。太宗命尉遲恭建此。或曰。李成樑所造。又曰。自東漢以來。已有此塔。皆不可信。而華表柱云者。尤妄語。古人傳記。以華表爲城門柱。而舊在城中一民家。今失其所云。塔後有大殿。奉三佛軀。或稱廣祐寺。寺庭有鐵器。狀如馬槽。恰容十數斛。蓋寺中舊物也。

兀立三千尺。蒼茫大野前。更無高抵塔。直欲上干天。漾日銅絲綴。喧風鐵磬懸。云云華表柱。仙鶴杳千年。

太子河

一名衍水。史稱燕太子丹。避秦入衍水者。此也。

寒風古渡馬秋秋。萬劫燕波咽不流。碣石薊門殘照裡。尙疑虹白貫河頭。


初三日 甲子

编辑

晴寒。爛泥堡二十八里民人張姓家午餐。十里河堡二十七里於姓家宿。

慈航寺

迎水寺。一名永壽寺。中間頹毀。重建於舊址。改扁慈航。中安三大佛。前有梵書。是涅盤蓮花等經。西小龕。奉關帝像。寺有二僧。與凡民雜居。但緇衣袖廣。衽如深衣。與平民所着差有別。慈航之南。有董宰相墓。築方垣而粉圬之。

法蓮花發境塵塵。苦海慈航閱劫輪。若說禪經存五戒。寺僧何故雜居民。

遼野。各軆四首。

自迎水以北。山盡而野開。乾端坤倪。杳然涯涘。只見草樹蒼蒼。如葉舟而泛滄海。不知歇泊之所。是所稱遼東八百里野。

幽然萬里東。險路皆山也。忽然意惝如。四望天泜野。右次秋陽韵

千里長風四野環。大鵬無礙北溟還。東瞻旭日西瞻落。天地蒼蒼杳靄間。

疋馬遼陽路不窮。端倪軒豁判鴻濛。漫天皓色冬宜雪。捲地雄聲夕又風。忽見烏飛迷眼底。曾無蟻垤介胸中。三千大界元如許。寧獨拘拘老海東。

莽蒼如浮海。胸襟洞一披。山河杳何許。天地大於斯。頓覺吾身小。翻愁去道遲。遠窮千里目。烟薄萬楊枝。

接官廳

按。淸人遞官過此者。必於此迎接新官云。似我國交龜亭之號。

編橋衰草斷河渠。種種靑帘槲樹廬。大道縱橫關北省。居民日送使君車。

三道把

永樂中。以遼野曠闊。未有障塞處。遂於路左右。種河柳以定界。康煕帝。又爲行者之蔭暍。申令植柳。今多禿樹。且野中村庄。四無岡麓之依。列樹環蔭。各成一洞。西北十里許有興京。 明時建州衛。而卽奴哈赤肇基地也。有所謂肇祖,興祖,景祖,顯祖四陵。皆在開運山下。淸初設城守置摠管官云。

落日遼野直。街柳似圃樊。居民識風淸。行子惜陰繁。朔雪不耐勁。禿樹餘敗根。隋堤千百里。弱植春幾番。處處周尉營。在在陶令門。野屋居相望。鳴吠樹中喧。坎坎聲相應。初疑伐輪軒。老根迎刃尖。叢苞復不存。木灾誠無妄。材非合犧樽。北瞻胡皇陵。古木蒼蒼昏。何不挈長鑱。去赭石馬原。

萬寶橋

橋狀虹梯。康煕間所建。過接官廳數帿。有古烟坮。高數丈。上設層閣。高出女垣。又多通睥睨處。

空坮烟火斂寒光。行聽橋頭逝水長。一道颯然千騎過。瀋陽都督出遼陽。

十里河堡

野風逆面。比山峽路。倍覺酷冽。夕抵於姓家。主人壁上奉一神版。書曰於姓三代宗親之位。乃無簾障之隔。

長天無際野風多。五里臺西十里河。薄暮荒村驚遠客。神龕背立炷香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