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山紀程/薊山紀程卷之五

目錄 薊山紀程卷之五
◀上一卷 全書終

附錄

编辑

行總

编辑

冬至進賀正使。正憲大夫。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跟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引路 轎扶囑 軍奴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上騎一匹 中騎三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海營先生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書者 馬頭 轎扶囑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乾糧庫直 馬頭 廚子 上騎一匹 中騎二匹 籠馬一匹 兼濟馬二匹


書狀官。通善郞弘文館校理。

軍官 伴倘 乾糧官 別陪行 中房 乾糧庫直 書者 馬頭 左牽 籠馬頭 日傘奉持

上騎一匹 中騎一匹 籠馬一匹


譯官 二十二員 一堂上 別啓請 漢學上通事 淸學上通事 公幹 掌務官 十三 偶語別差 醫官 寫字官 畫員 日官 灣上軍官 表咨文馬頭 方物馬頭 木物馬頭 歲幣米馬頭 尙方貿易載刷馬 二疋 內局貿易載刷馬 九匹 求急藥材載刷 一匹 北灣上馬七匹 驛子都卜馬 九匹 元盤纏載馬 十八匹 別盤纏載馬 八匹 乾糧載馬 七匹 杻籠載馬 七匹 帳幕載馬 四匹 咨文載馬 一匹 公用銀載馬 三匹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書某任某姓名。一切着書狀官手押。又錄名成冊。臨行考點。使無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號。不載渡江狀啓。故代充於驅人中。又例無驛馬。渡江後所騎。皆把刷馬。

私商輩則各充員譯卜刷馬,私持馬名號。故例必納錢。幷驅人名求買。


附 報單 入栅時

编辑

使臣 三員 大通官 三員 押物官 二十四員 從人 三十口 驛卒 三十口 表咨文載馬 一匹。具駈人 驛馬 四十二匹。具駈人 帳幕載馬 三匹。具駈人 乾糧載馬 四十匹。具駈人 盤纏載馬 四十五匹。具駈人 杻籠載馬 十匹。具駈人 鋪蓋載馬 十匹。具駈人 私卜馬四十五匹。具駈人 人共二百五十三。馬共一百九十六。

歲幣 一百五十一包 方物 四包 貢米 六十八包 杻籠 十包 開皮 十包 白木 十五包 海蔘五十包 壯紙 四十包 白紙 四十包 扇子 五包


沿邑

编辑

高陽郡守 坡州牧使 長湍府使 開城經歷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訪 瑞興府使 鳳山郡守 黃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監司 中軍 大同察訪 順安縣令 肅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鐵山府使 龍川府使 義州府尹

海西則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則出站於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則出站於瑞興。支供書狀。不欲使沿邑獨賢於供億故也。

箕邑則該邑之當出站者。豫出浮費錢。使當站沿邑。替應支供。故無出供之弊。


官衙

编辑

鳳城將 假將 門御使 稅官 已上。栅內檢閱官人。 領送通官 領送官 領車 領送等官。隨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復路時。又領送 盛京倉上大人 禮部郞中 庫上大人 郞中 瀋陽將軍 奉天府 已上。歲幣截留時官人。 四譯館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七員

四譯衙門。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門將及甲軍等名。輪回入直。守護檢察。


歲幣

编辑

萬壽聖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十匹 白細苧布 二十匹 黃細綿紬 二十匹 紫細綿紬 二十匹 龍文簾席 二張 黃花席 二十張 滿花方席 二十張 雜綵花席 二十張 獺皮 二十張 白綿紙 一千四百卷 粘六張厚油紙 十部○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中宮前禮物

紅細苧布 十匹 白細苧布 二十匹 紫細綿紬 二十匹 白細綿紬 十匹 黃花席 十張 滿花方席 十張 雜綵花席 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冬至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十匹 白細苧布 二十匹 黃細綿紬 二十匹 白細綿紬 二十匹 龍文簾席 二張 黃花席 二十張 滿花席 二十張 滿花方席 二十張補進 雜綵花席 二十張 白綿紙 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一事奉進 紅細苧布 十疋補進 白細苧布 二十匹 紫細綿紬 十疋 白細綿紬 十疋 黃花席 十張 滿花席 十張 雜綵花席 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正朝令節進賀御前禮物

黃細苧布 十疋 白細苧布 二十疋 黃細綿紬 二十匹 白細綿紬 二十疋 龍文簾席 二張 黃花席 十五張 滿花席 十五張 滿花方席 十五張○補進 雜綵花席 十五張 白綿紙 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中宮前禮物

螺鈿梳函 一事奉進 紅細苧布 十疋補進 白細苧布 二十匹 紫細綿紬 二十匹 白細綿紬 十匹 黃花席 十張 滿花席 十張 雜綵花席 十張○已上。今年則前方物移準。

進貢御前禮物

白苧布 二百匹 紅綿紬 一百匹 綠綿紬 一百匹 白綿紬 二百匹 白木綿 一千匹 木綿 二千匹 五爪龍席 二張 各樣花席 二十張 鹿皮一百張 獺皮 三百張 好腰刀 十把 好大紙 二千卷 好小紙 三千卷 粘米 四十石

盛京截留今年歲幣

紅紬 一百匹 綠紬 一百疋 好大紙 一百卷 好小紙 一千二百十卷 生上木 三百匹 粘米 三石五斗四升

食例

编辑

舊例。凡於入京日。自光祿寺送米 一石八斗, 猪肉 三十六斤, 酒 九十甁五升十兩, 鹽醬 各九升, 油 四斤八兩, 菜蔘 十五斤 等物。間五日一給。出荷谷朝天錄 順治以後。戶部供糧料。工部供柴炭馬草器皿。光祿寺供各樣饌物。

三使臣

水稻米 二升, 鷄 一隻, 鵝 一隻, 魚 一尾, 猪肉 半斤, 漢羊 半隻, 牛乳 半錠, 白麪 二斤, 醬瓜 四兩, 淸醬 六兩, 醃菜 三斤, 黃酒 六壺, 豆腐 二斤, 醬六兩, 醋 十兩, 香油 一兩, 茶葉 一兩, 花椒 一錢, 鹽 一兩, 燈油 二兩○已上。每日應各給。 蘋果七十五枚, 葡萄 七斤半, 沙果 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應共給。

大通官三員。押物官二十四員。

白米 一升, 鷄 一隻, 猪肉 二斤, 麪 一斤, 醃菜 一斤, 黃酒 一壺, 鹽 一兩, 豆腐 一斤, 淸醬 二兩, 香油 四錢, 醬 四兩, 燈油 二兩, 椒 五分, 茶葉 五錢○已上。每日應各給。

得賞從人。二十九口。

白米 一升, 猪肉 一斤半, 白麪 半斤, 醃菜 八兩, 鹽 一兩○已上。每日應共給。

無賞從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一升, 猪肉 半斤, 醃菜 四兩, 醬 二兩, 鹽 四兩, 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費漢羊 每四日一給。正副使二隻。書狀官一隻。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從人十斤。

光祿寺路費羊 折銀五十八兩。大通官各一兩九錢。押物官各一兩二錢。從人各八兩。

賞賜

编辑

國王前

冬至。綵緞 五表裏, 銀 二百五十兩, 正朝。綵緞 五表裏, 銀 二百五十兩, 駿馬一匹。玲瓏鞍䩞全備, 聖節。綵緞 五表裏, 銀 二百五十兩, 駿馬 一疋。玲瓏鞍䩞全備。 年貢。綵緞 五表裏, 銀 二百五十兩。○銀共一千兩。代貂皮三百張。

正副使

冬至。大緞紬 二表裏, 銀 五十兩, 黃絹 二匹, 正朝。大緞紬 三表裏, 銀 五十兩, 鞍具馬 一匹, 黃絹 二疋, 聖節。大緞紬 三表裏, 銀 五十兩, 鞍具馬 一疋, 黃絹 二匹, 年貢。大緞紬 二表裏, 銀 五十兩, 黃絹 二疋。○初賜黑靴子具毛。淸自康煕癸亥。代黃絹。押物官代靑布。

書狀官

冬至。大緞紬 一表裏, 銀 四十兩, 黃絹 一疋, 正朝。大緞紬 一表裏, 銀 五十兩, 黃絹 一匹, 聖節。大緞紬 一表裏, 銀 五十兩, 黃絹 一疋。 年貢。大緞紬 一表裏, 銀 四十兩, 黃絹 一疋

大通官 三員

冬至。大緞紬 一表裏, 銀 二十兩, 黃絹 一疋。 正朝。大緞紬 一表裏, 銀 三十兩, 黃絹 一疋。 聖節。大緞紬 一表裏, 銀 三十兩, 黃絹 一疋。 年貢。大緞紬 一疋, 銀 二十兩, 黃絹 一疋

押物官 二十四員

冬至。小緞 一表裏, 銀 十五兩。 正朝。小緞 一表裏, 銀 二十兩, 靑布 四疋。 聖節。小緞 一表裏, 銀 二十兩, 靑布 四疋。 年貢。小緞 一表裏, 銀 十五兩

從人 三十口

冬至,正朝,聖節年貢。冬銀 四兩

公役

编辑

禮部表咨文呈納 行跪叩禮于寅淸贊化廳。○歲幣方物。使任譯呈納于各庫。而隨時追納。 鴻臚寺朝賀演儀。行跪叩禮于龍亭門外。 太廟祫祭時祗迎。迎送于午門外。 中和殿筵宴。入侍受賞賜。 保和殿年終宴。除夕日。入侍于榻前。 太和殿朝賀禮。元朝。隨百官。行跪叩禮。 壽皇殿行禮時。祗迎。乾隆帝忌辰。動駕前徑還。 祈穀壇親祭齋宿時。秪迎。迎送于午門外。 祈穀壇禮成。還宮時。祗迎。祗送于午門外 紫光閣歲初宴。參宴後。受賞賜。 圓明園幸行時。祗送。祗送于三座門外。 山高水長閣燈戱。隨詣圓明園。自正月連三日。觀埋火落火戱及燈戱。賡韵受賞賜。十九日。又詣圓明園。觀火戱。仍進前辭陛。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上元日入宴。 午門迎賞。回咨文則任譯自禮部受來。 禮部上馬宴。下馬宴則。近例必待同日幷設。故宴饌各具二卓。一設于禮部。一送于館中。

道里

编辑

自京。歷高陽,坡州,長湍,松都,金川,平山,蔥秀,瑞興,劍水,鳳山,黃州,中和,平壤,順安,肅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鐵山之車輦,龍川之良策,義州之所串,至灣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鴨綠江 五里, 小西江 一里, 中江 四里, 方陂浦 五里, 九連城 四里。古鎭江府。○共二十四里。 恒頭河子 二里, 九連城站 四里, 望隅 八里, 者音卜 四里,一名蝦蟆塘。 碑石隅二里,有沒字碑。 松隅 三里, 馬轉板 一里,一名沙窩子。 石隅 五里, 金石山 七里, 中衙門三里,一名質光峴。 湯他子 五里, 乾浦 三里, 細浦 七里, 柳田 二里, 湯站 九里,一名湯山城。 蔥秀站 三里。○共六十八里。 魚龍堆 一里,一名知他爾。 車踰獐項 二里,一名沙平。 王八石 十里, 上龍山 三里, 栅門 十里。○共二十八里。 自義州至栅門。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五里, 榛坪 二里, 鳳池 四里, 舊栅門 三里, 鳳凰山 十二里, 鳳凰城四里。○共三十里 三叉河 六里, 二台子 四里, 乾子浦 十里,一名餘溫子介。 四台子 一里, 伯顏洞 九里,元伯顏駐軍處。 麻姑嶺 十里, 松站 十里,古鎭東堡。一名薛站又雪裏站。○共五十里。 小長嶺 五里,一名阧子嶺。 瓮北河 五里,一名三家河。 大長嶺 五里,一名長嶺子。 劉家河 八里, 黃家庄 二里。○共二十五里。 八渡河 五里,一名金家河。 獐項 一里, 林家臺 九里,一名金鷄河。 范家臺 五里, 二道方身 五里, 通遠堡 十里。古鎭夷堡。○共三十五里。 石隅 五里, 和尙庄 八里, 草河口橋 十里, 畓洞 二里。○共二十五里。 分水嶺 十五里, 高家嶺 六里, 兪家嶺 四里, 連山關 五里。古鴉鶻關。○共三十里。 會寧嶺 二十里, 甜水河 十七里, 甜水站 三里。○四十里。 靑石嶺 十里, 小石嶺 五里, 狼子山 十五里。○共三十里。 摩天嶺 八里。西有唐太宗時。駐蹕山,馬蹄山。 頭關站 八里, 三流河 四里, 王祥嶺 十里, 石門嶺 四里, 王寶臺 六里。有冷井。○四十里。 高麗叢 十里, 阿彌庄 五里, 木廠 五里, 太子河 九里。燕丹走死處。 迎水寺 一里。自栅至此。東八站。○共三十里。 接官廳 十二里, 防虛所 六里, 三道把五里, 爛泥塗 五里。○共二十八里。 萬寶橋 六里, 烟臺河堡 四里, 山腰鋪 五里, 五里臺 五里, 十里河堡 七里。○共二十七里。 板橋堡 五里, 長盛站 五里, 古家子 五里, 沙河堡 六里, 暴交哇 六里, 氈匠鋪 四里, 火燒橋 二里, 白塔堡 八里。○共四十里。 一所臺 五里, 渾河堡 五里, 渾河 一里。一名耶里江。 瀋陽 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 自栅門至瀋陽。共四百四十五里。

願堂寺 五里, 塔橋 七里, 方士村 五里, 壯元橋 七里, 永安橋 八里。○築路推此。○共三十里。 雙家子 七里, 大方身 十里, 磨刀橋 五里, 白邊站 十里。○共三十里。 神農站 十二里, 孤家子 十三里。○共二十五里。 周流河 十里。一名巨流河。 巨流河堡 五里。○共十五里。 西店子 二里, 五道河 三里, 四方臺 七里, 郭家屯 四里, 新民屯 四里, 小黃旗堡 四里, 大黃旗堡 八里。○共三十二里。 柳河溝 八里, 石獅子 十五里, 營房 十里。一名古城子。 白旗堡 五里。○共三十八里。 小白旗堡 十二里, 新方 五里, 一板門 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 靠山屯 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蓋字。 二道井子 十二里。○共二十里。 神隱寺 八里, 新店 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窩棚。至此。築路止。○共三十里。 上子井 二里, 十里扛子 八里, 烟臺 五里, 小黑山 五里。○共二十里。 羊腸河 十二里, 中安堡 十八里。○共三十里。 于家垈 五里, 朝陽鋪 三里, 八望臺 三里, 舊店里,三里, 二臺子 六里, 古家子 三里, 大古家子 五里, 焦家店 五里, 廣寧站 五里。○共三十八里。 興隆店 五里, 雙河堡 五里, 壯鎭堡 五里, 常興店 五里, 三臺子 二里, 二臺子 六里, 閣陽驛 十二里。無梁屋始此。○共四十里。 二臺子 十里, 三臺子 五里, 四臺子 五里, 五臺子五里, 望山堡 五里, 石山站 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 三臺子 四里, 禿老婆店 八里。一名二臺子。 大凌河 十三里, 大凌河堡 五里。○共三十里。 四同碑 十二里, 雙陽店 八里。○共二十里。 小凌河堡 五里, 小凌河橋 三里, 西店子 一里。一名水手營。 松山堡 十四里, 官馬山 十三里。有官馬塚 杏山堡 五里, 十里河 八里, 高橋堡 十里。○共五十九里。 朱家堡 二里, 紅旗營五里, 塔山所 五里。天晴時。望嗚呼島。 朱沙河 五里, 罩罹店 二里, 罩罹山 一里, 二臺子 四里, 連山驛 六里。○共三十里。 烟臺河 五里。一名五里河。 長春河 五里, 雙樹堡 一里, 雙石嶺 一里, 乾柴嶺 一里, 東八里堡 八里。望鷄鳴山。山有嘔血坮。 東頭坮 二里, 永寧寺一里, 寧遠衛 五里。○共三十里。 靑墩臺 六里。觀日出。 曺庄驛 六里, 七里陂 六里, 五里橋七里, 中右所 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 乾溝臺 三里, 烟臺河 五里, 半拉店 五里, 望海店 二里, 曲尺河 五里, 三里橋 七里, 東關驛 三里。○共三十里。 二臺子 五里, 三臺子 五里, 六渡河橋 五里, 中後所 三里, 一臺子 五里, 二臺子 四里。有廢烟坮。觀日出。 三臺子 三里, 沙河站 六里, 雙墩臺 四里, 板橋 四里, 葉家墳 四里, 口魚河屯 二里, 口魚河橋 三里, 亮水河 七里。○共六十里。 滿井鋪 四里, 前屯衛 四里, 王家臺 五里, 望江臺 三里, 王濟溝 四里, 頭封河 五里, 高嶺驛 五里, 小松嶺溝 三里, 大松嶺溝 五里, 中前所 七里。○共四十五里。 大石橋 七里, 兩水湖三里, 老軍屯 五里, 王家庄 二里, 八里堡 十里。有姜女廟。 四方城子 五里。有將臺。 二里店 一里, 山海關 二里。○共三十五里。 自瀋陽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一里, 五里,臺。四里, 紅花店 三里。墩臺始此。○共八里。 奕家嶺 二里, 吳家塋 四里, 二十里,堡窪。六里, 苑家庄 十里, 湯河堰 三里, 大理營 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嶺 二里, 鳳凰店 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十里, 深河驛 五里, 高臺嶺堡 八里, 綱子店 二里。一名王家店。 馬棚山 六里, 石子河 一里, 楡關 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三里, 上白石堡 三里, 下白石堡 三里, 吳家嶺 四里, 撫寧縣 八里。文筆峯在西南。 羊河一里, 五里,堡。四里, 盧家店 二里, 十里,臺堡 三里, 蘆峯口 五里, 茶棚菴六里, 飮馬河 三里, 背陰堡 三里。○共四十七里。 雙望堡 八里, 吳㺚子店 三里, 腰站三里, 部落嶺 五里, 二十堡 二里, 十八里,堡。三里, 白沙河 七里, 驢子槽八里, 漏澤園 三里, 永平府 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靑龍河 一里, 南坵店 四里, 灤河一里, 鴨子河 四里, 范家店 六里, 望夫臺 四里, 安河店 八里, 赤紅堡 六里, 野鷄坨 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八里, 張家庄 八里, 沙河驛 四里。○共二十里。 紅廟 五里。一名。三官廟 馬鋪營 五里, 七家嶺 五里, 新店子 五里, 乾河草 五里, 王家店 五里, 新平店 四里, 張家店 二里, 扛牛橋 四里, 蓮花池 一里, 靑龍橋 九里, 榛子店 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臺 十里, 白艸窪 七里, 鐵城坎 三里, 牛欄山 五里, 小鈴河 四里, 板橋 一里, 銀城堡 五里, 五里,坮。十里, 豐潤縣 五里。○共五十里。 趙家店 五里, 張家店 一里, 還鄕河 二里, 魯家店 二里, 高麗堡 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五里, 軟鷄堡 五里, 新坊 三里, 李家店 五里, 沙流河 七里。○共四十里。 兩水橋 十里, 兩家店 五里, 二十里,堡。五里, 十五里,屯。五里, 東八里,堡。七里, 龍池菴 三里, 玉田縣 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八里, 黃家店 七里, 彩亭橋五里, 大樹枯店 一里, 蜂山店 四里, 螺山店 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七里, 鱉山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二里, 現渠 八里, 三家庄 三里, 雲田寺 四里, 翠屛山 三里, 八里,堡。二里, 漁陽橋 三里,一名東五里橋。 貫日庄 二里, 薊州 三里。古漁陽北有盤山。○共三十里。 五里,橋 五里, 徐家店 十里, 邦均店 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澗站 十二里,有尼姑菴。 公樂店 五里, 段家嶺 三里, 石碑鋪 十里, 滹沱河 五里,一名錯河橋。 三河縣 五里。古臨駒縣。○共四十里。 棗林庄六里, 白浮圖 六里, 新店 六里, 皇親庄 六里, 夏店 六里, 柳河屯 六里, 馬起乏 六里,一名馬起鋪。 燕郊堡 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三里,一名師古庄。 滕家庄 五里, 胡家店 五里, 習家庄 二里, 白河 二里, 通州 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橋。八里,一名永通橋。 管家庄 二里, 楊家閘 二里, 三間房 三里, 定府庄 三里, 大王庄 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二里, 十里,堡。三里, 八里,堡。二里, 紅門 三里, 彌勒院 三里, 東岳廟 五里, 朝陽門 二里。一名齊華門。○共二十里。 自山海關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計爲三千六百九里。或遇氷澌泥濘及水時。多從迂路。

自義州至栅門爲二站。無人家露宿。自栅門至皇城爲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廢。自栅門至迎水寺。是爲東八站。

自栅門至石門嶺爲二百九十九里。山谷縈紆。道路崎嶇。土亦磽确。難以耕稼。人家稀闊。蘆葦在在彌野。鳳凰城稍開豁。市鋪第宅。可稱邊上一都會。而遼東城優於鳳凰城。

自九連城至鳳城。山明水駛。往往開野。無非可墾之地。無非宜居處。

自鳳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屢涉大川。過冷井十餘里。始出遼野。行四百里。然後始見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曠野。無崇山峻嶺。

關外程站絶遠。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遠不過七八十里。或云。關外排站。以飛撥分定。故其遠如此。唯沙河,豐潤等數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記。自瀋陽至朝陽門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淸縉紳書赴任程限則稱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爛泥堡,一板門,二道井子等地。當春氷解之時。泥濘如海。余亦經此患焉。

自渡灣。始向西南行。過九連城。或西或北。自遼東至瀋陽向丑。自瀋陽向戍。自孤家子以後。皆向未行。

自瀋陽以往。有墩臺。千里不絶。關內則五里一臺。臺下輒設五烟臺。以放烟燧。墩臺所以便候望。

自寧遠始有交界牌。架木爲牌門。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門或三門焉。書其扁曰某縣某站撥。左右書則曰東距某站幾里。西距某站幾里。或於市鋪壁上。列書東西南北縣邑程站里數。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經地方。姑從交界牌記之。曰鳳城,遼陽州,奉天府,承德縣,錦州衛,寧遠州,灤州,遷安縣,臨楡縣,撫寧縣,永平府,盧龍縣,遵化州,豐潤縣,玉田縣,薊州,三河縣,通州,順天府,大興縣,宛平縣。順天,大興,宛平。皆屬北京城內。而府學及縣學。皆在國子監近地。

自渡灣至北京。地皆沙塵。自入遼野。往來車馬益多。沙屑益細。乍風輒揚。狀若烟霧。往往不辨眼前人。關內尤甚。輪蹄所觸。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脫。口中浙瀝有聲。雖十襲箱籠。亦皆透入。且市鋪人家。所置器物。與夫車中累茵。用鷄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則俄頃積至寸餘。都城大街則每濺水浥之。

市肆則皇城正陽門外琉璃廠最盛。宮城北鼓樓街次之。通州。幾與皇都相埒。瀋陽山海關次之。車馬輻輳。百貨充牣。兩處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則山海關似勝。遼陽,寧遠,錦州,中後所,永平府等處又次之。撫寧,豐潤,玉田,閭陽驛,新民屯。又居其次。

東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處。軍牢夜吹鑼角。如栅外露宿時。

山川

编辑

鴨江以後。道上所見。近山則九連城之松鶻山,金石山。鳳凰城之鳳凰山。薊州之崆峒山,盤龍山。此八山皆石山。其遠山則昌黎縣之文筆峰。遼東之千山。最奇秀。西北邊長城一帶。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關北。氣勢雄渾。與巫閭相接。歸時試登覽。則臨觀按海。遼野又東坼無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筆峯。夫劌際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撫寧縣西南。亦有山奇聳。行人或稱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於大野。四無根脉之相連。而猶或曰巫閭之餘派。從其峯數。稱爲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蓋華音訛傳故。又蜂山,螺山,鼈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類而得名者。小黑山則廣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縣西南十餘里之地。高百餘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縣南亦有淸風山。高三百餘仞。五峯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東曰快目。南曰瑞雲。北曰虎巖。西曰紅翠。中曰紫蓋。其上古有禪林寺。一統志稱遵化多石山。信矣。然過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衆山看。

陳宮山。在豐潤縣北。縈回數十里。東臨還鄕河。西接黃土嶺。山南有峯。其色蒼翠。名曰華山。馬頭山。在縣東。數峯馳驟。最高一峯。卽若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縣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帶。逶迤東來。延袤數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懸崖之側。去地百餘丈。大若數百圍。傍有石梁。貫之鼓。東南有石人援桴。若撞擊狀。俗傳石鼓鳴。則有兵。

松鶻山,金石山。是兩山。而或曰松鶻。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馬耳。栅外又有上龍山。峯巒皆雄特秀拔。蓋過江露宿二站之間。山多姸秀。川溪亦暎帶。可喜。人或擬平壤江山。

鳳凰山。遠望只數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巖嶂。如列戟展屛。層疊奇險。頗似道峯,水落。而氣勢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東南趾。峯巒圍遶如鐵瓮。其稱天險有以也。

會寧嶺。最高險。上下幾二十里。入去時。氷雪寒路。不見其崎嶇。歸時地瀜釋。而山路嵳峩。行事間關。或比之我國鳥嶺及摩天矣。靑石嶺次之。靑石之鹵小石嶺又次之。然靑石陡然高峻。却不下於會寧矣。

度遼以前。往往終日行兩山間。雖野路開豁處。亦遠山映發。聯連不絶。至會寧靑石而極。大野將坼。天設重險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過一小峯也。其平遠穩藉。自成一局之勢。故崔簡易岦有狼子山記。而盛稱其美麗。山之西有唐太宗度遼時有駐蹕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嶺爲名者。而多不稱實。

醫巫閭山。堯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國長白山分脉而走。橫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輿。不見窮際。山外則古凶(註:疑誤書匈字為凶) 奴地。 明稱韃靼。今稱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無終山。在玉田縣東北三十里。乃古無終國。漢雍伯性孝。父母歿。葬無終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盤龍山。卽盤山也。在薊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數峯。陡絶盤龍。稱上中下三盤。其頂有大石。搖之輒動。上有六龍潭。禱雨多應。下有潮井及龍鉢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宮。

翠屛山。在薊州。牛欄山。在順義縣。皆道中所經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卽太行之別阜。亦名萬壽山。素稱名山。非粧占樓坮之勝。則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東。山下乃明圓。兩山皆祖馬鞍山。馬鞍。卽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鉅勢。控于皇都之右。最爲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萬歲山。卽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諱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兒山。且或曰非也。兔兒山。亦禁中勝景。未詳。

鴨江以後。所經之水。或不過蹄涔。而必皆以河爲名。名實多有不相稱者。

遼東太子河。瀋陽渾河,周流河。錦州大凌河。永平府靑龍河。豐潤縣還鄕河。薊州漁陽河。三河縣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橋。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國臨津。其餘八水。如全州猪灘而已。

三叉河。在鳳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嶺。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黃家庄五里。一名金鷄河。源發於分水嶺。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會寧嶺十七里。遼野之水味多鹹。而此河獨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東北會于太子河。渾河。在瀋陽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長白山。西南會太子河。入于遼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長城。南會于太子河,渾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關。卽古之遼水也。

太子河。在木廠鋪五里。史記稱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卽此也。

羊腸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邊外白土廠。過此東流爲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腸。故名之。

潞河。在廣寧東。珠子河。又在東北。而下流皆注於遼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廣大。去海八十里。卽明將劉綎戰死處。小陵河。在雙陽站十餘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橋。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臺河。在連山驛六里。一名五里河。長春河。又在烟臺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魚河,亮水河,頭封河,兩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關一里。卽遼東伯金應河大鏖之地。湯河堰,石子河,羊河,飮馬河,白沙河,靑龍河。皆關內地也。載路程排站記。

灤河。在靑龍河五里。卽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獨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邊由樂亭入海。而自開平流經縣境。鴨子河。又在灤河四里。小鈴河。在牛欄山西四里。或曰松嶺河。

還鄕河。在豐潤縣十餘里。水頗廣闊。浭水之源。出崖兒口。經豐潤,玉田。由運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東。此水獨西。故謂之還鄕河。沙子河。在高麗堡五里。

沙流河。距豐潤縣四十里。源出縣西北五十里之黨谷山下。經兩山口。又西南流會于還鄕河。漁陽。在翠屛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嶺十八里。一名錯河橋。河水比漁陽似廣大。或稱漢光武氷渡處。而亦非矣。

澄海樓。前臨海。名曰渤海。上下數百餘里。左挾而過。或近或遠。往往入望。澒洞無涯。與我國海西相接。不過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於此。余夜宿紅花店。聞海濤洶湧。隱如鐵騎之蹴踏。不能穩枕。

白河之源。出邊外。自宣化府入順天府境。至天津。與衛河合。自密雲縣至牛欄山。與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爲北運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蓋楡,河渾,三水。至此合流。又名運河。元郭守敬所鑿以通東南漕路。

大通河。舊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繞皇城之東南大通橋。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經大內。出都城東南。注大通河。元馬祖常詩云。御溝春水曉潺湲。直似長虹曲似環。流入宮城纔一尺。便分天上與人間。亦名御河。元時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尋丈。然而萬斛之船。蝕水數丈。無沙礁壅閼之患者。用水閘之功也。其制。築石堤于兩崖。中河而爲門。其廣恰容兩船。劚石爲閾。橫鋪于河底。夾堤豎兩石柱。下達于閾。然後以大木爲閘。納于閾。廣狹均適於兩柱之中。令承接而無罅縫。具兩環於閘之首。設鹿盧堤上而啓閉之。雖不免涔流之滲洩。而能橫截渾渾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無滯。不以風濤而傾摧。不以旱澇而增減。前閘纔洩。後閘隨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遠。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過濫觸。而皆匯爲巨浸。舸艦縱橫。儘良工之博利也。

紀曉嵐昀。嘗往尋河源。撰進河源記。其畧曰。崑崙。卽今和闐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尋之。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發源處。目見其地云。張騫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國。凡延袤二萬里。今全八郡縣。號曰新疆。幅員之大。往牒所無。西過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卽印度。而懸度在皮山八牒圖。而甘肅久爲內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肅內地矣。

太液池一支。從闕後西北而入。穿過內宮城。環繞於諸宮殿。屈曲而流。過武淵閣。從協和門傍而逶迤出太和門,午門之間。從煕和門傍北流彎曲而出文華閣後。過前星門。然後始南流。蓋繚繞於太和殿。爲彎曲形也。水之廣。皆二間餘。兩傍皆設石欄而有橋。宮城之外。皆依城設廊閣。閣外濠水又環之。凡此皆 大明舊制也。

蘆溝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孫承澤春明夢餘錄。以爲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發爲渾泉。而爲桑乾河。雁門,應州,雲中諸水。皆會以至通州。高麗莊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內。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隱溝。使一城簷溜及行潦。盡入于此。會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內不得畜羊豕鵝鴨之屬。以此城中無糞穢。亦無溝瀆。

皇都八景

一。瓊島春陰。在承光殿北孤嶼。瞰臨北海。傳爲遼之瓊華島。上多奇石。宋之艮嶽。金人輦致于此。今爲永安寺。悅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風。在西垣中。宜長橋列二華表。曰金鼇,玉蝀。北爲北海。南則瀛臺。 一。玉泉垂虹。或稱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勢中豁。泉噴躍而出。雪湧濤翻。濟南趵突。不是過也。目以垂虹。失其實云。 一。西山晴雪。峯嶺層疊。不可殫記。居京城右輔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積雪。望如削玉。搆靜宜園於香山。輒建標以誌之。 一。薊門烟樹。在都城德勝門外土城關。此是薊城西北薊邱遺址。傍多林木。蓊蘙蒼翠。初名飛雨。永樂間。館閣諸公相集唱和。更飛雨爲烟樹。 一。蘆溝曉月。卽桑乾河。水黑。故曰盧。橋建於金明昌初。長二百餘步。由陸程入京師者。於此取道。 一。居庸疊翠。爲九塞之一。見于呂覽,淮南子。其跡最高。酈道元謂崇墉峻壁。山岫層深。路才容軌。 一。金臺夕照。見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輿誌名勝志云。在府東南十六里。又有小金臺。相去一里。今朝陽門東南。巋然土阜。好事者。卽以實之。所傳古蹟。大率如此。

城闕

编辑

凡築城之制。皆以甎甓夾築。坯心雜以灰石。垜堞之間。不下十餘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圓。下廣而上漸尖殺。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邊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薊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無羅城。錦州城。周八里。東有羅城。寧遠州。有內外城。內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關城。周可七里。而有東西羅城。瀋陽有內外城。外則土城。內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與錦州衛相等。遼陽城。周幾十里。鳳城。周幾七里。而俱無羅城。北京及山海關最壯。撫寧,玉田,豐潤,三河及諸驛堡。莫不有城。間多頹廢。有城則城中多有十字街樓。或二簷。或三簷。金碧煥爛。聳出半空。

燕京。在順天府。 明永樂初。自南京遷都。號曰北京。十八年。成廟社,郊祀壇墻。宮殿門闕。悉倣南京。而壯麗高敞過之。今淸人一因舊制。城凡九門。南曰正陽。元之麗正。東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順。東曰朝陽。內扁曰齊華。東之北曰東直。西之南曰阜成。內扁曰平則。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義。北之東曰安定。北之西曰德勝。從城南又築重城。自東抱西。南北短而東西長。城周二十里。繚墻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壇。在其內。亦有七門。南曰永定。南之東曰㩖擦。內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橋。內扁曰右安。東曰廣渠。內扁曰沙窩。西曰廣寧。內扁曰彰義。東北曰東便。西北曰西便。統稱都城曰皇都。稱宮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設睥睨。內障女墻。兩間亦鋪以磚。平均齊整。置城廊於其上。自睥睨至女墻。其間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無內托。城內依城起土。登登漸高。如階砌之級。高處齊于城。而設門于其下。登降開閉。其制極嚴祕。

宮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餘。城如築墻制。而內外俱塗丹堊。葺以黃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門。南大淸。東東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淸與正陽相對。其間僅二百步。其內有天安門。亦係宮城南門也。東安,西安之內。閭閻市肆。櫛然相連。

宮城之內。又有內宮城。周六里。築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設垜堞。凹凸極齊整。城外繚以廊閣。其外濠水環之。廣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樓。高可百尺。規制奇麗。天安門之內端門次之。午門又次之。午門。卽內宮城之正南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神武。過午門而有太和門。

城門樓甕城左右。又對建譙樓。封識甚密。似其中藏攻戰之具。又城上十餘步。輒有石堆。亦不虞之備也。城制。外設垜。而內障女垣。兩間爲二十步。皆恰鋪方磚。而從水門之上。穿穴至底。長五尺餘。廣僅二寸許。以洩城上雨水。穴底爲水門。以障內外。此下。卽渠流也。女垣之內。五六十步。輒置一廊。而廊各有甲軍。輪直摠屢萬人。坑堗鼎罐之屬具焉。蓋番上者。寢食其中。不煩往來之勞。正陽門樓。高四層。朝陽三層。皆有甕城。亦上建層樓。四圍不設欄檻。築甓齊于簷。而穴甓置戶。摠三十餘戶。所以蔽內樓。是謂敵樓也。他餘諸門。皆無敵樓。正陽門西南北。各有一門。其南常堅鎖不開。唯動駕時必開。

地安門之北。又有北上門。與地安相對。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宮城之中。蓋外城。南北長而東西短。南北則跨于正陽安定之中。部院,衆衙門及人居市肆。皆城之東西也。曾聞漢人從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盡然。而九門之內。宮闕官府。居其半而過。市肆又半之。然則仕官軍民之家。似不多矣。宮殿門闕。俱葺以黃琉璃。潤膩欲流。門扁殿扁。皆以滿字旁繹之。城門之扁。亦倣此。宮城之內。皆恰鋪方磚正路則築以石。高於地尺餘。其排布象設。固已壯麗。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太淸門。門外數百步有城門。卽正陽門。而自太和至正陽。其直如繩。門霓皆宏深。過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門之內。卽古皇極殿。永樂定鼎初。名爲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極。今稱太和。蓋元朝受賀之所也。前楹十二間。玉陛九級。石欄三重。而皆刻作龍身。迤從階隅而出。其頭是螭頭也。兩旁各立龜趺鶴立之形。皆以烏銅鑄成。殿前對蹲玉獅子。中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在其後。保和殿又在其後。過此則乃乾淸宮。乾淸之後。有坤寧宮。此內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閣。卽十三省及外國方物之所貯。皆設欄而環之。當行閣之中。而東西各有二層。閣東曰體仁。西曰弘義。殿前月臺數百間。此親王閣老。獨班朝賀處。庭下兩行豎靑銅品石。此滿漢千官及外貢使依品叩跪之所。月臺前。左建日影臺。右置石香爐。爐與臺高各二丈餘。又設靑銅爐十六坐。皇帝出御。則爇沈香於其中。

太和殿東西閣。有左翼,右翼門。左翼之外。有文淵閣。右翼之外。有武淵閣。從文淵之右。環以高墻。墻東隅有一門。過此則乃景運門也。協和門之外。有武英閣。煕和門之外。有文華閣。煕華與東華相直。協和與西華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貞度門。東曰昭德門。太和,中和兩殿之間。亦有左右門。東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兩夾亦有門。東曰後左。西曰右後。乾淸之東。有奉先殿。而其兩間有毓慶宮。卽嘉慶帝潛邸。奉先之東。有皇極殿。蓋乾淸,奉先,皇極三殿。東迤而一字相連。奉先,皇極之間有廊閣。障其兩間。而當中西向一門。扁曰錫慶。與景運門遙對。過此則皇極殿也。殿前周以彩墻。中設三門。曰皇極門。皇極左門右門也。靈壽宮。在奉先之後。乾隆傳位後。時時所御。而漱芳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餘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卽文華閣。相去僅七八十步。左翼門纔隔一墻。而西南距三十餘步。文淵閣在其外。乃太和殿之東也。

文華閣之南。有墻環之。而有門曰文華門。不及門數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橋。皆周以欄。其制如天安門外濠上石橋。橋之北有門。曰前星門。門內有靑瓦殿。此靑宮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圓覺樓在其旁。雨花閣又在其後。過此而西。有紫光閣。卽外宮城西北隅也。紫光閣。凡二層殿。砌以白玉爲欄。按一統志。 明武宗時。爲平臺。後廢臺。改爲紫光閣。淸因之。校射武士。圖畫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淸門內左右月廊。各百餘間。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間。左右各有一門。曰東朝,西朝。端門月廊各四十餘間。木有兩夾門。曰協和,煕和。午門月廊。亦四十餘間。太和門月廊。各百餘間。兩夾曰左翼,右翼。保和,乾淸兩殿之間。有東西門。遙遙相對。東曰景運。西曰隆宗。端門之外。有太社,太廟兩街行。卽左廟,右社之所在也。太淸獨一層三門。天安二層三門。端門亦二層而五門。午門三層九門。是謂五鳳樓。而下爲五虹門。門之左右墻。曲折南出。各六十餘步。其曲折處。各有三層彩樓。最下層爲圓閣。而第二層建八閣。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瓏。最上一閣。上覆以金頂。其色爛然。此卽風磨銅。得風而益光。故名。門外對設石臺。高丈餘。觀日影處也。

天安門內外。各有石柱一雙。高五丈餘。大一抱有半。是謂擎天柱。刻以雲龍。鱗甲蜿蜒。門凡五門。而又東西有一暗門。門前之路。多設石橋而環欄。蓋橋如門之數也。橋下水泛舟。可達通州江云。天安之舊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門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卽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諸殿庭南端。皆對置大銅釜。大可容百餘斛。羃以白氈。貯鹽水。以備救火。無慮累千數。

宮室

编辑

築室之制。無論公私。大抵多南向。雖下戶艸家。皆五樑。樑長者二十餘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樑九樑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無曲折連絡之制。疏絜穹崇。雖富豪之家。重楹複壁。百千間架。但一前一後。相次排比。前面中央爲門。左右設囱。東西北三面皆築墻。而北墻當中又設門。與南門相直通往來。前後門之中。卽正堂。堂左右各有門。其內。卽室也。室中附窓爲炕。炕卽煖堗也。其高可居。長竟一間。而廣亦容臥。室中置竈。竈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風引。炕上無煙氣。爇已。掩其口以甎。或有安釜於竈中。炕外皆鋪甎匀整。而貧者則否。且客堂則無安釜之竈。門戶皆從內開閉。樞不以鐵。上下爲木舌而搖轉之。

宮殿公廨寺觀及公侯駙馬之家。皆用䲶鴦瓦。私室不許用䲶瓦。只以鴦瓦。低昂交葺。齒齒如魚鱗。

宮闕用黃瓦。唯靑宮蓋以靑瓦。親王郡王邸第。亦用靑瓦。屋壁皆築甎抵簷。屋脊亦間用甎甓。而皆雕鏤作奇。或加靑綠彩瓦。縫壁面。悉用石灰塗。

自鳳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關。皆土屋。而間有瓦家。絶不見艸家。

店鋪之室門。皆塗紙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東之戶。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奪目。坐其下。宜點筆鈔書。囱內又作映囱。自其內開閉。此所謂外窓而內戶也。

南方無燒炕。仕宦于京者。雖冬寒不求溫突。只設臥榻。張以幃幔。不然。則病痞嘔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編。但束而積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餘。以泥灰塗其屋脊。其堅緻與瓦屋等。或用蜀稭作束。亦用麻稭。而無滲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關。或於屋上。平塗以土。而或蓋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謂無樑屋也。或曰明後遺民。寓其無上之意云。意者。曠野獰風。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風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門閭。但往往朱其門。几民門戶。皆塗黑塗靑。貴家則大門內設一炕。床卓筆硏具焉。管家者 屬直之稱 處其中。客至則通焉。事來則應焉。中門內設客位。見客其中。非親友。未嘗延入臥堂。

都城中人家門上。皆懸一燈。仕宦家則標以現任衙門之號。當門設垣而障之。垣上輒以紅紙及丹榜。題揭曾經時帶官職。多至十餘銜。

衣服

编辑

服色專尙黑。而貧賤者多衣靑。蓋靛色用甚廣。非富者。則不能深染故也。紫繡文綉之服。亦貴賤無礙。而賤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靑。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無異同。朝覲以是。祭祀以是。軍旅以是。但天子用黃色。

無論老少貴賤。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卽半臂之制。跨馬。則其長及鞍。襯身之短衣曰襖子。着于襖上。曰袍子。其長及踝。袴則闊僅容股。平坐難於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靑紅有之。

衣皆無纓。係以單鈕結之。其所稱袍子。亦有裏外之分。裡着者。右其衽而鈕結。外着鈕結當中。如褂子之制。兩夾無縫。跨馬則褰而結之。以便斂束。

衣皆無領。冬用毛皮。別作一領而環于項。又於袖口。別以皮毛繫之。其形如馬蹄。寒則舒而掩手。否則捲之。名曰馬蹄袖。貴賤皆束帶于裡袍之上。帶不用絲革。但以帛束之。貧不能具袍。則束于襖上。喪服則以大布作帶。凡加于頭上者。統稱帽子。指我國護項網巾之屬。亦稱帽子。貴賤常着。皆以黑緞造成。其制圓上。而恰與頭骨稱。微捲其端而向上。如我國勇字巾之制。賤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闊。貴者必取毛理匀細。帽上皆係以紅絲纓絡。仕宦者。以頂子別其品級。

襪用靑黑衣。其長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謂朝靴。皆貼長襪於靴中。着襪。則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臥宿。則常不脫。坐必據椅。當足處。非地則磚。所以無脫靴之勞。貧賤者。以皮作履如襪樣。着此者。輒以繩縫其皮。仍纏股及膝。沿路窮村多有之。雖至驅車賤人。亦皆着靴着鞋。藁鞋麻鞋則無。

我國靴鞋異制。彼人則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稱靴。或稱鞋。皆用布帛造。而無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於鞋中。當踵處幾及脛。鞋齒高寸許。似不便於行步。而殺其前齒。令擧足宜於貼地。故步屧如飛。

東八站以內。多穿皮襪。卽我國所稱月吾其者。胡女不纏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補服等名。圓裁錦幅。貰項而加肩。前後蔽領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級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頂。金頂。至四品皆同。 上銜紅寶石。中嵌東珠。二品上銜珊瑚。中嵌紅寶石。三品上銜藍寶石。中嵌小紅寶石。四品上銜靑金石。中嵌小藍寶石。五品上銜水晶。中嵌小藍寶石。六品上銜車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無上銜。而中嵌小水晶。

朝帶。一品玉板四圍金鑲。二品起花金圓版四塊。中嵌小紅寶石。三品起花金圓版四片。四品與三品同。而銀鑲邊。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圓版。六品玳瑁圓版四塊銀鑲邊。七八品玳瑁圓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補服。一品文鳳武麒麟。二品文鶴武獅。三品文鸞武豹。四品文華蟲武虎。五品文鷺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鵲鶉武海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紅褐。襯紅氈。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紅褐。鑲靑褐。襯紅氈。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靑褐。鑲紅褐。襯紅氈。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靑布。襯紅氈。五品冬用靑羊皮。夏用藍布。襯白氈。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醬色布。襯白氈。

朝會時。文武官項掛數珠。其數百八。東珠爲上。珊瑚次之。其餘視品而節之。格子小珠及辮髮之端所懸珠貝。亦有品節。又以馬珠絡別官品。名曰馬踢胷。

朝士家居衣帽。無分貴賤。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藍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綿巾爲方冠而着之。衣用黃黑間色。闊袖而加緣。亦爲方領。其制如深衣。此則最爲近古。

戱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紗帽。團領襞積。歷代中華之法服備焉。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者也。

所稱護項。略倣我國之制。但闊大而縫其首。加於帽上。係纓頷下。用紅帛緣于當頰處。或用純色紅氈。栅下玉河館近地人。或着我國護項。蓋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觀光者。輒云好風稜。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護耳之具。掩其耳郭。揷其柄于帽內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係護項護耳之制。皆賤者所服。

喪服。制以大布。束帶其上。喪冠縫大布全幅。撮其餘而纏頭。其結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則闊而加領。下裳則前三後四。而無襞積。亦有首絰。而結絲作係。纍然如絡珠。未知其何制也。喪杖長尺餘。握之而行四拜禮。跪揖如禮。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狹縫。纏其額上而屈曲。其繫從兩鬢而垂之。

女子衣髻。猶存華制。裳必襞積。而幅用前三後四。上穿長衣。其長曳地。袖口闊於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闊焉。除非貧窮農家。悉用綺羅錦緞。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繒加髻上。此貧女所着也。

四五歲童子。皆薙髮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與長子無異。此所以今人之無冠禮也。

漢女之鞋。前後夫銳而彎曲。非着趾着踵。則不貼地。所謂弓鞋也。滿女則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畧如我國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紋綉。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則多用皮革。左右佩綬。可謂累累若若矣。謂荷苞者。此也。

騎而獵者及遠行者。皆用鹿皮作兩條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毀也。

東人貿帽。皆出於中後所。蓋造帽者。作隊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貯糊。以手攪之。則如栗糜。炕凡七八間。間各有長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轉訖。復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編毛爲樣子。用手勢磨礱。旣成置諸窟室。在炕下燒石炭。其中熱炎騰騰。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則染黃染黑而潤色之。蓋帽毛非全用羊毛。凡獸之毛細者皆可用。唯白帽則不能雜以他毛。此所以白者價最貴。皇城所賣氍毹氆氌。亦皆白貴於靑紅雜色。

飮食

编辑

朝夕之饋。或飯或粥。男女圍一卓而坐。各以小鍾子分食。一器盡。又添一器。隨量而止。其簡率極矣。

饗賓之禮。主客共一卓。客至數人。亦不別設。但於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從者持壺斟酒。隨飮隨斟。不卒則止。盃甚小。一呷可盡。然亦不頓飮。細細呷下。

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則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聲。

尋常飯供。村家則不過一楪苿醬。而富豪者家。盛設亦不過炒猪肉,熱鍋湯。大抵簡約。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鍾。隨飮斟。而茶要極熱。在鍾稍冷。則輒還斟于罐中。飮茶亦要緩緩呷下。而吸一鍾幾至吸烟之久。且燕居無時不飮。常以茶罐加于爐。食已則飮。客至則飮。

茶有各種。其名不一。如龍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種。又銀鎗茶,松蘿,碧蘿,春茶,旗鎗,式彝,大葉,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欖茶,普洱茶,白毫茶,靑茶,黃茶之屬。是也。黃茶則燕人無吸者。只賣於遼瀋市上。又東八站茶貴處。或以炒米代之。謂之老味茶。

酒餔所賣。無淸酒濁酒之名。只有黃酒。燒酒味惡烈射喉。乍醉易醒。燕,瀋所稱玫瑰露,史國公,加皮,梨花白,竹葉靑,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塗之。故嗅與味多不佳。

酒鋪大可數十間。房子小不下十餘間。或屋上架屋。設雲梯而登降。是爲酒樓。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設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間皆設四五卓。茶肴果餌。無不擺列。計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錢。

炕上設食卓。長三尺許。高六七寸。廣不及長三之一。不唯設飯。亦供據而寫字。炕下所設卓。高於椅子。

人無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細切極乾。盛以囊。吸時。以烟柸納于囊。盛茶而傳火。俄吹卽爇盡。蓋洋烟稱佳品。而我國之烟。尤爲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飛烟。用烟作細屑。盛于壺。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氣吸之。壺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帶間。謂之鼻烟筒。又以檳榔,縮砂盛于囊。人多長服。

所謂柔薄兒。以麵造之。如我國霜花。而皺其縫。蓋古之饅豆也。其餡以猪肉和蒜以實之。餠餌中最佳。

又以麵作團餠。熬以牛猪油。輕脆易碎。或和以糖屑。雖有精粗之殊。店肆所賣。皆此類。

麵曰紇絡。餡以猪肉和麵曰粉湯。雜以蔥,蒜,猪肉曰餛飩。用白屑作團。和以糖屑曰元宵餠。䬣餎皆用包仁米造麵。精潔糾緊。反勝於牟麵。

餠餌。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餡以西瓜仁曰赭饊。形團而印花瓣曰黃糠子。白而圓曰松餠。糝以芝麻曰苔色餠。蒸黃粟作餠。切以啖之曰切餻。全以糖屑調匀曰餹餑。餡以猪肉曰湯餠餑。炒以鷄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彈記。

偏食。形如饅頭。味頗佳。此是撫寧縣所賣。

高麗餠。卽松餠。粟切餠之屬也。高麗堡所賣。而依樣我國餠。故稱高麗餠。

五穀中蜀黍最賤。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賤。其形扁。與我國黑豆差異。味亦薄。牛馬皆飼此豆。 關內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間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種也。其色白粲如銀。而作飯終硬。但比旱稻米。則少勝矣。

蒸飯不取爛濕。必顆粒硬勁以成。如蒸粟者爲佳。亦無以水澆飯之俗。但食已。則呷水數口。或否。

關內外炊飯燒炕。率用蜀稭。蓋農人之多種蜀黍。非但得穀多也。將以備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鍋之屬。絶不見。

烹茶燒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風則硬。塊大小不一。其細瑣者。碾爲屑和糊。印磚之。燒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燒。

醬用大豆和小麥爲之。其爋造如我國所造。而一塊大如斗。醬味淡而微酸。然無雜味。市醬則或和小豆爲之。味尤不好。

醬佛手。如我國汁醬。鹹淡雖適。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鹹。故沈水退鹽。細切喫之。

魚醝瓜。大凌河所產。甘同醢苦。沈鹽日久。醢汁淸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靑如新摘蔓者。或名鹵蝦苽。豐潤寧遠。有冬沈葅。如我國之味。而豐潤尤勝。

芥沈菜,菘沈菜。到處有之。味惡而鹹。亦有各樣醬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倣我國沈菜法。味頗佳云。

菜有各種。葫,蔥,菘,芥,蘿葍,菱,菠,俗名時根菜 胡蘿葍 俗名唐根 等菜。最多。萵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蘿葍。卽紅蘿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與我國產微不同。蔓靑之體長味佳者。亦有之。

山藥皆家圃所種。肥而少味。乾蕨。作羹可飧。而通遠堡蕨最美。

賤人生食蒜蔥。故口氣甚惡。不可嚮邇。

菜有眞嚥窩之名。產自南海。紫燕銜海藻而成。白色如銀。蓋洋貨之自海上來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窩。

天目笋。亦菜屬也。產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華大腿產江南。白棗產江東。如銀盤蔴姑及麵筋素餚。皆北京近地所產。而亦柘庭家會嚼諸種也。

魚肉大抵油膩。餠餌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廣。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東八站雉味。不遜我國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鵪鶉極賤。鵝鴨則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飯魚膾之屬。皆不喫。

鱖魚,鰡魚,俗名秀魚 重唇魚,鯉魚,鱓魚,鮒魚,膾殘魚,俗名白魚 白魚魴魚及俗名苧蛤,竹蛤。皆市上所賣。皇帝所賜鱘鰉魚。非燕產。卽係獺子歲貢云。

正陽門外市鋪。羊豕鵝鴨。亂叫相聒。魚大丈尺者。皆貯水於長槽而售賣。鬐鬣生動。宛轉撥剌。

柑橘之屬。凡有六七種。而味皆佳。如廣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屬。是也。其諸果多產於漳南廣東。而乳柑尤價高。一顆直六七錢。

石榴。與我國無異。而其中有崗榴者。顆粒紅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屬。雖深冬。少無凋腐之意。如新摘於樹者。

山査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細屑。和蜜爲餌。

西瓜。形長而瓤黃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雖冬春。必蒸乾而賣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喫。

栗如我國皮赤栗。連皮炒熟。皮易脫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顆大。又白葡萄。回回所產。實少味甜。

大棗。比東產倍大。肉厚核小。所謂果棗尤佳。又有蜜棗及山東之白棗。

永平之棗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後所之生梨。皆所產也。又鹿茸膏。瀋陽所賣。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屬。畧入其中成膏。助其味。蓋如我國煎藥之類。

無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實。亦名長生果。又蜜枇杷。類我國正果。味甜而爽。又蘭花筍,橄欖膏。皆茶屬也。

落花生之果。其實結於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殼皮半乾者。而一殼實或二或三。必炒。然後去其皮而食其實。

器用

编辑

餠,餌,餳,餻。專用粉屑。其羅篩之制。大可數圍。架以圓機。置篩其中。而篩有木柄出機外。設橫木於柄端。而兩足迭踏之。篩撞撲于機。細粉糝下。或造小屋。而周塗以紙。納篩于中。如置機之制。微風不入。輕屑不散。蓋器機多足踏之法。比諸手運。用力少而見功多。

斫刀剉艸之規。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長而廣。承以長柄。而木板當刃處。穿穴至底。兩旁夾以片鐵。而以釘周其郭。令刃不橫剉。而手有所礙。不受刃傷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剉之。銛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剉之。一人兼焉。此則手按勝於足踏。

鎔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鐵斗也。曰鐵模也。革鞴用熟革爲大囊。可容數石。兩人各執一囊。互相鼓發。則風猛而大烈。鐵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長二尺。口徑六七寸。以無底鐵筒安其上。高尺餘。以泥塗其縫。而穴其旁以受風。而斗之內。先鋪炭。次鋪鐵。然後其上又鋪炭鋪鐵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則二層鋪鐵。頃刻而鎔滿于斗中。於是去其筒而瀉于鐵模者。凡釜鼎鋤犁之屬。用鐵爲模方。圓曲直切中其規。及器成而開模。輒迭鑄如神。較諸我國土模之制。一鑄而便毀。見功不啻百倍。

風樻者。卽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織木爲樻。長四尺有咫。高三尺。廣視其長半之。上下三面。幷圍以薄板。唯開頭一面。以出風而揚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於樻前而向下。設風扇於樻中最後面。旋其扇軸。亦出樻前。施曲柄於軸端。以便旋轉。從上面圓剡一竅。而南北置兩板而承之。向內而斜下。可受數斗之穀。而兩板之端不相合。僅容數粒。於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穀。旋軸而搖扇。則受穀之板旣斜。而穀從兩板間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墜。而輕糠颺出于樻頭。又於斜板之中。施以羅篩。使碎粒與沙屑。由篩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顆粒勻整而潔淨。一日所簸。可得數十碩。其法若施諸我國。用替托穀時風席。則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爲圓盤。而微捲其端。正中揷一木柱。別以大圓石爲枕。徑數尺許穴其中。而貫木作活機。一頭維于盤柱。一頭則駕以驢。旋轉之。盤曰碾。枕曰磑。穀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蟻磨。其制同我國。而皆用驢轉之。碾驢磨驢。必以物掩其目而籠之。一人執鞭巡之。則驢自環珿不息。無驢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雙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圓。撞下臼中。則穀在旁夾者。亦嚙杵而破糠。然乍舂輒踊溢于臼外。故一人執帚隨之。一日能舂兩甔米。

綿車雙臂之制。畧同我國。但用一鐵一木。而鐵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間甚闊。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搖轉之法。設曲柄於木臂。係撥子於鐵臂。撥子者。乃五六尺長木也。鐵臂之端。貫以十字機。置橫橛于機之一枝。距交機處數寸許。削橛爲圓頸。套以鐵環。然後用數尺皮條。上結于環。下係于撥子。彈綿者。設椅而坐于卓前。置綿車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搖木臂而轉之。左手供綿而轉其鐵臂之環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撥子而下之。則機橛旣下。環頸不相滯。又激射而上。於是。鐵臂得以一周。踏之無已。轉激不息。遍臂食綿。百無虛轉。又架黍莖于車上。花不黏滯于臂身。

綿弓揉以竹。弦用羊腸。一頭近弰。設筐而張革。彈綿者。懸弓于屋樑。左手扶定之。置綿于卓。而右手執木梆彈之。微彈者三四。其聲丁當。間輒猛彈一聲。則劃然擊鑼。久而徐歇。絮花隨彈隨起。滿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餘斤。弓響不亂。大小節拍。纍然如貫珠。

繅車。比我國制甚大。幾滿于一間之屋。機梧甚多。不能便簡。然引綸擲梭。手勢輕利。所織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絲車之制。絲弦鐵籤。皆與我國制絶相類。而但絲串無上尖。此則女子爲之。

水車之制。多作梧。機如車輪。其圓中規。貫軸而轉之。纔絲毫之力。輒旋斡不止者。四圍之輕重。均也。夾其機而左設扇。右設壺。其數不限多少。設架於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淺。則激輪不猛。太深。則揚水不高。諸扇以次受水。則機輪自轉。而諸壺。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傾。則水輒瀉。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遠揚也。機徑十尺者。揚水高八尺。視此爲度。高下可以適中。凡水勢不迅。則激扇無力。築堤陡下。然後機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數十頃。

灑水銅車。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設大筒。以受水數石爲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筩差高。而含曲管爲嘴。長尺餘。筒傍各有水戶。以通兩筒。而爲鐵葉以障之。令隨水開閉。兩筒之底。亦具水戶及鐵葉。又各有銅盤。恰滿筒身而無剩之。竪鐵柱於盤心。高出筒口。上有橫木。幷架兩柱。而別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橫木。交兩柱而舂撞之。兩筒之盤。迭相上下。當其上也。筒底之戶。自開而吸水。當其下也。隨以自閉。而已吸之水。從旁戶瀉于中筒。左筒旣瀉。右筒繼之。中筒之水。不得不從曲嘴噴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於嘴口。別施銅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從穴中瀉。廉纖飛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輒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臉盆及機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雙扇而啓閉。扇長竟其身。內爲二三層。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鎖鑰橫而不豎。雖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長僅三尺。高六尺。廣不及長三之一。設飯寫字。皆可供據。凳子之制。或圓或長。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闊底殺。隔其半。爲兩區。

宮室椅卓棺槨之材。蓋非椵非楸。細理堅韌。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眞,沈香,烏木等器。多是貴家物。

器皿皆雕靑畫磁。非靑則白。破則補以鐵。其法用錐穿穴。釘以細鐵。揮椎生風。其聲錚然。器之用銅錫造者絶罕。比神鑪,酒榼,烟鐺。多用白鑞。洗面盆,蠟坮。用鍮錫。鞍之飾。雜用白銅黃錫。蓋銅鐵貴。而且需於軍器。故器皿禁銅鐵。爐鐙屬。亦多揉木爲之。

炊飯。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鐺之屬絶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編而不破。井深則設轆轤而收綆。

日用剉切之刀。大如掌而長廣等。凡切肉剉菜。皆豎其刃而斫之。雖割切堅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長柄短。以一雙牙。箸揷于鞘。以代尖子。將用於飮啖時也。又有刺齒挖耳等物。嵌鞘而揷之。

弓皆角造。長比我國。加五分二。然絶無勁强者。如我國初射者之弓。而矢則楛幹鸛翎。一箙揷七箇。

鳥銃。亦如我國之制。而長幾一把。必豎而負之

燈有以鐵作籠。亦用羊角造成。其光瀅然。則設燭坮而爲兩鐵柱。以上下之。皇帝曉夜動駕及朝士夜行。市鋪點燈。一皆用此。或有腹漲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無溷廁。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鳧。其口如酒煎子。我國人初見。認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國溺器作飯器云。眞是對語。女人溺器。其口狹而長如擘蛤。譯人或見溺器。男像陽莖。女像陰戶。蓋藏于僻處。不令人見之。北京城內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棄穢處。滿則輦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廁。而拈紙爲矢橛。編于門楣。行人放矢。必收貰錢。男子擔而不負。有一條木。兩頭懸繩。稱物輕重。貫繩而肩擔之。謂之扁擔。運水運柴及各樣物貨。皆用此法。肩疲。則移左移右。其遠路往返者。用行李與鋪蓋。卷作一條而擔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喪車雙轅。長七八丈。圍徑尺餘。飾以黃錫紅漆。撮蕉之制極壯。上下障純用黑緞。而流蘇翳如。金頂高一尺。兩轅之間。施六七橫杠。杠之大可兩握。擔者各以扁擔套索于橫杠。而舁其兩端。一杠每數十人。銘旌長三丈餘。有跗有機。亦架以雙轅。舁者數十人。

柩制甚鉅。但下殺幾三之一。四板之頭。幷上出數寸。而圓剡之如圭首。塗以朱漆。而畫以草花。亦有金字題其上曰靈壽堂。又書壽福字。市上所賣。亦如此。蓋不量人軆長短。預爲造成。故其制甚廣大。

搖車。其形圓。恰容一小兒之坐。朱漆而畫之。貫之以繩。懸于樑上之鉤。置小兒於其中。使之搖搖不住。則兒之啼哭者輒止。其名曰搖車。

琵琶。與我國制不同。頭圓如小鼓。以魚皮裹之。且身長而弦細。其曲調甚噍殺。瞽者必徇路挾彈。以求食焉。大抵音樂。無舒緩之節。不足來聽。而瞽者之必工於樂。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術。亦非瞽者所業。

舟車

编辑

海上漕船。畧似我國龜船。上設板屋。用粉灰塗隙。板門僅容一人之出入。蕩櫓收軸。皆由屋中。蓋倣蒙衝古制也。屋下亦鋪板而作廳。坐臥乾淨。且南方商船屋制甚華麗。粉壁雕窓。至有窮極奇巧。其玩好百物。無不畢具。津船不用搖櫓。兩岸植鐵釘如柱。截津施緪。維其端于釘。刺船緣緪而進。雖風浪洶涌。絶無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橫障。設十數間架。若琴罫然。上又鋪板。而傍開數板。以便衣袽之備。若載車。則橫施兩板爲梯。推輪緣板而上。蓋船上鋪板。亦爲載車也。

河津多航橋。緣大航作橋。兩頭各有鐵環。以相連結。架板鋪土。車馬之行。如履平地。雖當潦雨水盛之時。必隨水浮沈。故未嘗有塹溺之患。

溪間小艇。形如馬槽。用全木鑿之。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棟樑木附之兩旁。以防泛水搖搖之患。

任載之車。雙輪正轉而不蕩。所以能服重而致遠也。輪制。不以輻轃。但交互兩板。一縱一橫。而爲廾字形。方轂而受軸。不相遊移。兩轅之下。各設雙橛。加于軸上。車行而軸轉于橛中。軸轉。則輪已周矣。此其制輪軸相固。轅軸之間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轉之便利。倍於長轂。制作之省約。半於輻輳。惟曲巷彎。回旋不便。所以宜於遠道。而不便於市城也。一車駕以騾馬七八頭。韅靷率用牛革。而駕轅不用衡軛。但轅下一馬。鞴以小木鞍。垂雙條而兩端有套。拴其條於馬胷。而轅端之橛。牽套而不脫。馬得以施其全力。餘馬不以鞍。而爲圓套加項。施鞅靽於套而引之。齊頭幷力。其行如飛。駈車者。執鞭坐車上。鞭長數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聲如雷。車夫則必號曰趕車的。所乘之車曰太平車。輻輪。長轅上加圓屋。屋制甚密。搆以木。間隙不容兩指。唯虛其前三分一。依房戶之制。全屋裹以藍布。兩旁析方尺。亦貼琉璃。以便窺外。設簾帷於前面。隨意舒卷。其中劣容兩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後可容。

屋有簷。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車。結藤而代屋。底鋪板。故曰藤車。屋制間隙甚疏。柱緣及欄楯俱彩。前面兩旁。皆設囪戶開閉。不施簾帷。或裝以錦帳。上加蠟頂。流蘇燦然四垂。輪輻皆塗丹漆者。乃貴人所乘。而皇親婦女則全裏紅錦緞。鮮麗奪目。其粉飾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髮可數。

凡輪輻。皆中屋而設帷。貴人車則設軸於轅後。故車中搖蕩之勢頓減。而馬之施力偏多。

獨輪小車。輪經不過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爲筐箱而載物。或設兩箱一載什物。一載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繩而挽之。或駕一驢運之。貧者多用此。

車輪雖有大小之不齊。而轅軸之間。不差分寸。所謂車同軌者。是也。不然。則輪不合轍。行路便傾。沮洳之地。往往轍迹。深深過尺餘。而猶能循而行之。不至傾敗。兩轍之深淺。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轎。亦名坐椅轎。其制。簷屋粧嚴。略似我國煖轎。中設椅子。髹漆爛然。四角懸香爐酒榼。皆係奇玩。諸王所乘者。皆雕龍鍍金。彩帷錦簾。種種鮮耀。屋上加以金頂。設錦網以覆之。貴人家婦女。往往乘此。其擔舁之法。雙轅在轎之腰。前後轅端。各施短杠。中貫套索。其長尺餘。前後各二人。俱以一條扁擔。貫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後之。疾行如飛。蒙古車制。一如我國。而稍輕薄。其輪裹以鐵葉。周圍加釘。防其磨毀。胡商乘轎。以二馬駕之。畧如我國雙轎之制。而中設椅子。下裝則去地不遠。只有一轎夫。而亦無扶囑之屬。其華麗便適。反復勝焉。胡商遠出交易。多得其利。則必乘此而還鄕云。

輦輿之制。上簷如圓亭。下方而設欄。四面環之。可容人環欄而行。長杠則或二或三。蓋二杠者。駕象也。三杠者。駕六馬也。其下兩輪。與太平車無異。輦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間。全身漆以朱紅。飾以黃金,珠翠。而以黃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黃帳。長杠亦黃布裹之。引輿之繩。皆用紅絲。而絲之圍大如椽木。係于軸如船纜。垂其端于轅。轎中有銅爐燭坮椅子之屬。設層梯於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欄。黃金紅漆。照耀前後。以棕櫚織席鋪其梯。望之隱然一黃金屋也。皇帝動駕時。必列置于午門外。以備乘輿之時。凡五輦也。

風俗

编辑

淸人立國之規。大抵導風俗以禽獸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無等威。一曰賤名檢。一曰尙貨財。粤自崇禎後至今幾二百年。閭巷之間。或有微文小節之可采者。蓋古中華遺風有不泯者存歟。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嘗見陳希曾之祖世爵家狀。以爲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卽貿於燕,齊,閩,越之間。資屢鉅萬。其子道中進士。資至資政大夫。道中稱述其執契殖貨之才。撰次無遺。若揄揚者然。俗之賤名檢卽此可見

宰相赴衙。則旣入門。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則太學士以下。無喝路之規。雖輿臺賤人。亦騎而衝過。少無顧忌。唯道逢皇子及親王。則大小人員皆下馬。

漢人仕宦則輒學習淸語。蓋公會則用淸語。奏御文字。皆譯以淸語。然閭巷則滿漢通用漢語。

官員之行。一騎持坐席前行。蓋以坐席。別其品級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轎。

貴人之行。一騎着車前導之。從而後者。或至數十騎。若街路狹隘。車馬塡咽。前者不行。則後者未嘗辟除。往往在車中看書交睫。捱延一飯之頃。前者出。魚貫而行。是故。乘車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於生業。力役勤苦。日不暇給。縫衣織布舂米炊飯。亦自爲之。女子則雖賤人婦。家稍贏餘。輒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業。唯襪鞋底之縫造。過此則織涼帽爲業。衣服亦皆借人手爲之。爲人縫絍者。亦男子之以是爲生者也。道中往往見女子垢面蓬頭。坐在門外。縫其衣服。手勢岨峿。不像女人本色。蓋北方女口。較男口絶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嬌。南方却不然。縫衣刺繡。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髮。獨留一掬髮。辮於腦後。是謂辮子。雖年老髮白者。從背後視之。亦似我國嬰兒。僧則幷辮子薙之。道士不薙髮。而或束爲髻。或散而垂之。

余過甜水站。見劉姓兒。首編二髮而垂其後。余問其故。劉曰。漢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親則必一髮。

漢女纏足。滿女則否。蓋未詳其刱自何時。女兒生而至四五歲。則輒纏之。行步搖搖。若將顚覆。聞有人曾與江南士人筆談時。問婦女纏足臭惡。不可近。信然否。曰。纏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漢人羞與滿人婚。然聞有婚姻而若無間然者。凡漢父滿母之子曰烏金朝。例屬漢軍。蓋淸朝始令薙髮。幷禁纏足。女子無一應從者。康煕初。斬貴族一家。而申其令。猶終不聽從。於是。始定互婚法。且令從母。母若滿人。則女不得纏足。子屬於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漢人之自好者。則至于今絶不相婚云。

凡場市衆會處。絶不見女子之雜於其間。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則女子之往來者絶少。雖或有之。必乘車而行。京外沿路則或有騎驢自執轡者。

滿女容姿。擧多嬌艶。而亦豐厚碩大。間或有丈夫之像。漢女之美者。必多纖麗嫋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車。貴主命婦亦然。男子騎從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閉簾帷。而衣髻粧嚴。皆從玻瓈露現。蓋漢女避人。淸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鬚髥。二十五歲以後則只剃髥而存鬚。過三十以後則否。

女子束髮爲髻。如東人冠者之斂髮。髮根皆上指。不辮而回遶之。左右必揷笄。未嫁則有髮間開理。未必適中於額半。或左右之。所見不正。又穿耳懸鐺。至三四環。鬢揷金葉花。白頭婆娑亦然。惟孀婦則有鐺無花。

女子口上點朱之法。不全塗上下唇。但點抹於唇尖。如含珠樣。且粉飾必凝盛。雖年老如是。

謂女曰貴女。亦曰强盜。以粧奩資送之具。罄盡家產。如盜竊故也。凡嫁娶。先期送綵。至婚日。借用回避肅靜牌及各部院各州縣官職牌。又旗旙繖扇。前衛後擁。男乘繡帳朱輪車。女乘金屋轎。間用親迎之儀。道路生光。或云滿人親迎。漢人不親迎。

人家送女之資。非至窶。則大櫃一,皮函二,梳函具鏡,洗面機具鍮,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儉厚薄。視其家力。

女人被綺羅。塗粉簪花。而其夫則衣帽敝惡。面貌醜陋。初見者。皆認爲其奴。

喪服之制。自天子達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爲公除之限。然漢人能守制三年。旣葬則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維不服綺羅。以別於平人。

滿人則父母及伯叔父母。同喪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從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則俱無服。

遭喪之家。以簟蓋屋。屋脊飛簷。甚奇巧。大門外亦皆建簟門。門楣結簟爲字曰西方。正路倣戟門之制。而旁置鍾鼓笳絃之屬。必於簟屋作樂。用以作佛事。迎弔客及送葬。大吹擂燒紙幣。魂馬魂轝及紅傘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車隨後。或喪人在柩前步行。兩人掖之。女子雖服素者。必傅粉塗朱。或老婦兩眼垂淚。而口含烟竹。所見甚可笑。

人家門扇。或書貼守制二字。有朞制功制之名。又或書某月某日開弔。譯人云。受弔。必設盛饌。以待弔客。則弔者以銀償之。多者至數十兩。所以前期約日。彼此得以措備。此亦尙貨財無名檢故也。

遭親喪者。衣帽依舊。但衣纓下佩一條麻帶而已。過數日。依前醉歌。亂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則滿人之狗彘無異也。或有撤帽上紅絡及髮端彩絲者。

滿人多火葬。漢人不盡然。火葬。蓋入棺後燒之。收其骨。納諸器而瘞之。聚土爲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墳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淸明日必加土。未滿三年。堅彩旗於墳上。過三年。則否。墳上往往樹白楊。而富貴家墳墓則置行閣。周以粉墻。望之若深宮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磚而灰塗之。或只以石塊壓其上。任其朽敗。此則貧無葬地。或客死而不能歸葬。多歸於燒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櫬。

有村必有寺廟。如遼陽,瀋陽,山海等處最多。至皇城內外。寺觀堂廟。較人家幾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雖大刹不過數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關帝畫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關帝像。卽傅說之神。爲祈財用之贍足云。而傅說豈財神之類耶。此固未可知也。

關廟必供佛。佛寺必供關帝。一軆尊奉。曾無分別。

鄕村皆有七聖祠。或五聖,九聖祠。大村結搆奇巧。貧村則鑿石爲屋。或累土爲龕。列奉神像。意其爲土地山川風雲雨雷之神。或貼對聯曰。日月星辰主。風雲雨雷師。又曰。千處有求千處應。一方起敬一方靈。又並享關帝像。

凡相見之禮。揖而不拜。致敬則鞠躬。致謝則叩頭。且語言酬酢之時。必作手勢。若遇親人。則就前執兩手而搖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則不然。

朝會時。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輒三叩。故三跪。則九叩矣。賤人見貴者。則跪一膝。年位相敵。則必握手搖搖。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雙手。朋友情摯。則久而相逢。輒抱腰蹲蹲。且卑幼見尊長。必納頭恭拜。

見客之禮。送迎必出門。客在前。主人必後。雖朝夕相逢。亦不廢此規。一執主客之禮。

歲拜之規。亦如我國。必於歲初。紅紙書名。揷于帽。來來去去。若歲初相見。則輒問好過年。

入去時。沿路不見老人。及歸。往往出坐門首。蓋天寒深蟄。至春始出。然道上絶不見擔載往來者。

滿人貌多豐偉。亦小文而多實。漢人反是。南人又輕薄狡詐。然而不必盡然。

人性。大抵多寬緩闊大。器具物種。却有巧思。至如塗屋築墻之制。多我國未曾見者。

人多直腸。若知理屈。則言下卽服。無强聒之例。

北京錢幣甚輕。物貨翔踊。毫髮之利。曲盡無遺。至於剃頭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標號。如剃頭者鳴鐵賣油者彈鉗賣糖者叩魚。其他金鉦竹篦木柝小鼗之類。皆不勞叫呼。而聞其聲。則知其所賣爲何物。

市鋪。必高豎牌竿。綢緞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標之。或懸旆而記其物名與所產之地。或鋪簷掛所賣樣子。若銀錢鋪。則掛木銀木錢。其他畫靴畫襪者。靴襪之鋪也。蓋畫眼畫婦人畫小兒者。藥鋪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賣衣鋪。蓋衣制長短。可以通服。故雖富者亦買已製之衣。兩人離立于大街。列各樣衣服。一人左執衣領。一人右擧衣腰。高聲唱賣。則一人輒應聲而贊其美。一衣旣唱。又擧一衣而結之。竟日如是。

當鋪子。貸家也。門揭當字牌。又帖曰軍器不當。蓋典人物。必定日爲限。若過期。則雖差一日。不許還退。

用銀換錢之法。隨物價而輕重。今年則丁銀一兩。換錢七兩。細絲銀一兩換九兩。錢一百六十文爲一吊。此關東錢法也。京城則以十兩爲一吊。又有京錢大錢之別。大錢以十兩爲十兩。京錢以五兩爲一吊。

各鋪貨物。雖親王卿宰。如有所欲買者。必帶銀乘車而至其鋪。決價親買。彼人習熟見聞。不以爲怪。

關內田一日耕稅。小錢一百二十文。而惡田則半之。還穀耗米爲一斗爲五合。漢人戶役。大戶出銀十兩。中戶五兩。下戶二兩五錢。以充旂軍支放之資。

耕墾之法。關內外則農器便利。或以驢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盡駕牛。遼東則以兩牛幷駕。而農器之制。如我國山峽之所用。高麗舊俗。猶存而然歟。

墾田無溝洫。但畇畇平平。如門庭掃除處。而且不貴深耕。水田則只於西山及高麗堡見之。

科制

编辑

科制必嚴約束。入場時搜驗。歸號舍。則又嚴其鎖鑰。以禁有懷挾有代倩有傳遞。且繳卷必封彌。種種設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關節現發。則試官與士子。便斫頭云。

試士只取五經中。每經出四題而試之。應試者。雖盡通五經。必專一經。謂之本經。此漢儒專門之學也。凡省試第一場。試以四書文三篇,性理論一篇。一晝夜而畢。此場最費力。第二場。試以經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畢。第三場。試以策五道。亦一晝夜而畢。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會試亦同。殿試以策一道。限一晝夜。一篇至萬餘言。又格式無一差誤。然後乃選入翰林。故一經此試。有嘔血者。中選則有朝考。試以詔誥諭詩。亦限一日而畢。

鄕試則百人取一。會試則三十取一。殿試則應試者皆中選。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鄕試爲擧人。則待十餘年得爲一知縣。又若有異政。則自知縣敍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撫摠督。

就如大興縣人。中順天省試。則有報子鳴鑼。持紅單書姓名。飛來報喜。且省榜旣出。有賣題名錄者。必人買一錄。欲知渠所相識者或在錄中。故諺曰一擧成名天下聞。然過一月。則皆不知。惟會元姓名。雖百年猶在人口。官至宰相。鄕人以壯元呼之。探花亦然。

壯元則臚唱後。皇帝坐殿。開午門,大淸門。壯元一人。騎馬由中門而出。順天知府。執鞭送壯元。歸第賜錦袍。卽宮人所製。其夫人乘輿。詣本省城上。遍灑五穀。謂之壓荒。且云分福于人。壯元則府縣具供張。都人傾城聚觀。又外省摠督巡撫儀從。連亘里餘。司道以下。遞相傳呼。道辟人門。列戟鼓吹放炮。而壯元初到時。亦有府縣官爲之豎旗竿。扯其夫人。遊城之儀從。幾不減督撫。此其所以爲榮也。

登第者。點入翰林。必須三年。散館授職。亦於此三年內。告暇歸鄕省親。然其還朝之期。不過一年。外官則爲知縣。而必自吏部製籤分省。而俾不許省官。雖隣省亦不在五百里內。

登第者。一甲三人。卽壯元,探花,榜眼。壯元卽授翰林修撰。榜眼卽編修。二甲百餘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謂之傳臚。亦卽授翰林。三甲百餘人。凡二甲三甲。納于朝考。然後或點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縣。外此者。謂之歸班。進士十年後。得知縣。

翰林最淸選。然但貧甚。近年則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論多小。皆張黃蓋。帶數珠。與人言。終身不稱晩生。與督撫平行。在家鄕。寫名柬字寸許大。一爲知縣。卽變爲小字。

由小科爲擧人。由擧人爲進士。由進士有壯元翰林。蓋三年大比。取進士三百六十。以應周天之數。

進士有兩定。甲榜進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卽用縣令。其餘則有歲進士,鄕貢進士,恩選進士之稱。

滿蒙漢八旗禁旅。分駐京城。各旗分地。正東則正白,鑲白。東北則鑲黃。東南則正藍。正西則正紅,鑲紅。西北則正黃。西南則鑲藍。各設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領之。亦有應武科之規。

畜物

编辑

象長二丈餘。從頭至尾。視其長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動。鼻長至地。兩牙拖橫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見若無毛。股三節。足五趾。趾各有圓蹄。移步甚緩。然可敵快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體。而比之牛。則猶過之。皇帝動駕時。鞴法鞍以充鹵簿。且以駕黃屋轎。象奴坐其頂。眇然若嬰兒。象或迂行。則以鐵鉤鉤之。欲左則左鉤。欲右則右鉤。往往至出血。然經宿則完。所謂見星瘡合者。此也。聞象出南方。設機而捕之。諭以不殺。輒服聽。雖卽地釋械。能聽人指使。不然終不可馴。飼之藁艸。束草置其前。則輒以鼻捲入于口。雖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蓋鼻端有夾肉如鑷。且象力在鼻。臥而欲起。則必拄鼻于地。將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與之。亦以鼻吸之。捲曲而注諸口。則從鼻中出。其聲如傾盆灌之。善解人意。敎以請安。則跪後足。敎以老虎聲,喇叭聲。能放而爲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將鞴鞍。叩膝而警之。輒屈其節爲凹。奴由之登降。雖小兒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則以鼻揮之。中者至斃。其圈在宣武門內北邊衚衕。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間之。間各有一象。總數十頭。皆以鐵鎖。鎖其前一足。釘于地。象奴坐其門首。飼草飮水。

橐駝出北方。馬頭牛尾。項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節。足五爪而無蹄。色雜黃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謂哥舒翰嘗騎白橐馳。又杜草堂詩有云。紫駝之峯則其色不獨黃黑而已。行時頭節而頸彎曲如鵝。皆有兩峯。不加以韉而馱物於其間。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動。却日走三四百里。飼以藁艸和鹽食。鹽多則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絲穿鼻而牽之。皇帝鹵簿中亦有駝。包金鞍錦勒。載物于兩峯間。以黃帕覆之。

馬多絶大而駿良。然未嘗踶齧而叫嘶。雖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婦孺皆撫摩而不怕。

朝會時。朝士之騎馬駕馬。分御路兩旁。齊首聯轡。未嘗見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見牧馬者。什五爲辟。多至百餘疋。不施羈馽。而齊首向前。無奔逸者。

駕馬率多駿馬。只爲局促轅下。混於駑駘。騎者亦善馳突。而但步驟中規者少。蓋俗善御馬。而未嘗調習。且俗不牽轡。故以能走爲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騾亦絶大。而無踶齧者。種亦繁殖。騾馬幾相等。駕車服乘。參互用之。

驢之出東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種甚大。其尤者。齊于獺馬。大抵驢役甚苦。至窶者皆騎之。運水搬柴。轉磨耕田。無不爲之。蓋無木鞍載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驢則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貰車。單用一騾。或一驢者。而車載五六人。馳驟如飛駈。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視如狗。散在籬落。競競而行。

凡人家騾驢馬牛。富者至三四十頭。不以廏閑。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則不施羈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執鞭作警聲。則皆相率歸家。颯然風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輒以皮鞭亂下。騾馬皆戰股息氣。不敢跳踉。將欲駕車。警曰下下。則輒尾行入兩轅間。

任重之車駕。騾馬七八頭。夕入店舍。脫其鞅靽而縱之。就店槽而立。雖十車同入一店。騾馬各認其同羣。不相渾雜。曉將駕車。御者各引其轅。下馬就車。則餘者又自詣之。行列不亂。喂養之法則至停站處。少頃。方飼以艸豆。又小頃。飮以淸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飮之。又村舍路傍。必剉草積置。以待行人之求買。亦設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馬所飮。償之以唐錢一分。遠行則必飼以小麥蜀黍之屬。小麥則名曰麩子。

牛比騾馬甚稀。而亦無村不畜。兩角多直而長。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駁色。而黃者絶少。俗不穿鼻。但以繩維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關內則代以驢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騾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駝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鷄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駒。其絶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輩或抱在懷中。東人名曰勃勃。又別有豪博之種。性甚獰悍。故以鐵索鎖其項。而仍貫木椎兩端。垂其頷下。使之制之。然見生面客。則輒跳出亂吠。必欲齧之。且聞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極賤。而羔頗貴。道中見驅羊驅猪而行者。多至數百頭。一人執杖而隨之。猪羊皆競競向前。無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隨人意。若曉其約戒者然。

鵝鴨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見。

人家及市肆。多簷懸鳥籠而養鳥。皆丹咮彩翎。類多巧麗。然不知名者甚多。籠中皆置兩器。一盛水。一盛粟。過市門。衆鳥嘈喇和鳴。如在林間行。

鸚鵡有紅綠玄白諸種。而余所見。淡靑色。丹咮下曲如鸇。兩翅淡黃。大如小鵲。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銳。鳥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後。而此鳥。却二前而二後。此與凡鳥不同者也。有解語者云。而蓋不可見。或淸晨呼飢。則畧能解語云。大抵背腹頂翎頷嘴頭尾之間。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兒,漢羊,勃勃之屬。而弄技焉。又有馴虎者。往來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設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兩握。時時出穴。見人不怕。渾身潔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類。而云是南方之產。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襬●(●字為左衤右載)。又於坐處。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項而縶維之。狗若亂叫回旋。蛇亦應聲出頭。有若將咬者。而人輒以手撫摩嗾而誘之。蛇亦擧頭旋縮。蓋蛇非可訓之物。且非冬節所當有者。是可異也。路有觀者。必三四錢。然後許之。

言語

编辑

華人言語。到底是文辭。雖終日胡亂說去。尋繹其義。則皆可謂出口成章。非如東人把言語文辭。作兩端看。

夫以稗官雜說。與華人讀之。雖平生不識一字者。傍坐而聽之。必當如臥聽傖人之說。如東人之讀諺文書冊。人無不解聽。是則言與文辭一也。

淸人起自滿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門之內。必用滿語。故仕宦者學習之。如東譯之習漢語。至如經傳子史。皆譯以滿語。售諸書鋪。嘗於鴻臚演儀及元正朝見。聞臚唱之聲。亦能淸遠。響振殿庭。而蓋唱進曰 이버러。 跪曰 냐쿠라。 叩頭曰 허귀러。 退曰 버드러。 淸譯輩粗解矣。

中國方言。各自不同。華人亦云。山西音最難曉。如天字。卽讀如淸字。音節大相逕庭。

華音。元無如東韻入聲。唯二耳而兒等字。皆作東音戛字乙字讀。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讀如眞寒删三音。

華音亦多訛謬。如家字去字。數音並行。家異而人不同。此類不可勝記。欲學華語者。不可將何適從矣。

東譯稱善漢語者。不過如學語之漢兒。中國通官。亦對使臣。或作你汝語。對驛卒輩。亦作極尊敬之稱。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東音之不可曉。如人字只作因字讀。人是因與鱗之間音。且初終子母之法。自相牴牾。聽之者所以領會不得也。此言。可謂適中其病矣。

東人有十分忿怒事。輒曰眼中出火。嘗見彼人爭競。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見。

閭巷則滿漢皆用漢語。以此淸人後生者。多不能通淸語。蓋不通淸語。則有妨於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選年幼聰慧者。送于寧古塔。使之學淸語云。

華人謂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謂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编辑

蒙古。 明時稱韃靼。其地北盡沙漠。分爲三十八部。皆歲入貢。商旅交於道。男尙皇女。女嫁親王。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人皆無禮獰悍。於諸夷中尤甚。俗善治突。居無宮室。部落强盛。自古難制。獨奉佛唯謹。生死以之。故淸人因其俗而誘之。引其僧徒。分處于諸願堂及白塔,五塔等寺。待之甚厚。仕宦于朝者。多寵以高秩。且皇帝衣黃。而蒙人無論貴賤。皆許衣黃。雖其俗尙如此。而蓋與皇帝等也。皇帝每盛夏駐熱河。稱曰避暑山莊。其實自爲防守也。

回國子。凡十二部。曰哈密。曰闢展土魯藩。曰哈拉沙拉。曰庫直。曰沙雅爾。曰賽里木。曰拜。曰阿克蘇。曰烏什。曰喀升臈爾。曰蔕爾羌。曰和闐。亦稱回回國。在海中而東北通陸。貢路逶迤。從陸凡五閱月。始到北京。貢使歲一至。而代者至。然後歸國。康煕十六年。回子逆命。遂發兵討之。擒其王。俘獻京師。築館而處之。納其女于後宮。封爲貴妃。妃嘗思見其父。於是。築樓于宮城西。與回子館相對。輒登樓見。其後放還其王。留質其從人。更番迭代。携其妻子而來。至今以爲常。館在西門外。館門高三簷。而側看。如半屋之制。若將傾頹。正視之。則蓋其直如繩。墻壁殆無縫棱。門內有一座圓閣。上嵌金頂。乃其奉神之所也。其人深目黧面。勒鬚髼鬆。近之則有羶臭。每朝會。班于我使之下。衣帽同淸人。而在館及行走。其所着帽子。圓束紅氈。而豎于頭上。其末漸殺。淸人甚鄙夷之。未嘗接話。其女子服班斕長衣。辮髮而下垂之。間有美者云。

鄂羅斯。亦名大鼻㺚子國。在黑龍江北。與中國通。商旅歲至。館在王河館之傍。其人黑面高鼻。天性獰猂。常殺人于街市。乾隆時。命磔其數人。自是頗畏戢。然淸人賤惡之。待以狗彘。石鏡出其地者最佳。

暹羅。本二國名。暹乃漢赤眉遺種。元時合爲一國。在占城極南。浮海八千餘里至廣東下陸。自廣東至北京七千餘里。五年一朝貢。衣服槩同淸人。使臣四人。而衣色紫黑。繡以金花。頭岸獨角金冠。長可一尺。其端尖殺如錐。人皆剃頭光光。而軆矮貌薄。類類僧徒。蓋國在江南。冬亦不寒。皆着單衣。無皮綿之裝。國中所用文字。皆類梵貝。所貢之物。皇帝前龍涎香一斤,沈香二斤,白檀香一百斤,白膠香一百斤,降眞香三百斤,金剛鑽七兩,上氷片一斤,中氷片二斤,獐腦一百斤,大楓子三百斤,豆寇三百斤,蓽橃一百斤,桂皮一百斤,甘蜜皮一百斤,翠鳥皮六百張,孔雀尾十屛,象牙十二枝,犀角六箇,西洋毯二床,西洋紅布十疋,烏木三百斤,蘇木三千斤。皇后前方物諸種幷同。而觔兩皆減其半。其稱皇后曰皇宮。而皇帝前。亦有番字金葉表文一道,漢字表文一道,表文亭一座。賞賜國王。錦八疋,織錦緞八疋,羅緞八疋,紗十二疋,緞十八疋,羅十八疋。王妃則。無錦而其餘視國王半減。使臣四人。羅緞各三疋,緞各八疋,羅各五疋,綃各五疋,紬各二疋,布各一疋。上通事二名。緞各五疋,羅各五疋,絹各五疋。從人十九名。絹各三疋,布各八疋。伴送官二員。彭緞袍料各一件。一統志曰。暹羅俗尙侵掠。氣候不正。其婦人志量出男子上。國中每有計議。刑法輕重。錢穀出入。皆決之。又有人云。暹羅男子。年四十以上。若怒而形于色。則國人擯而不齒。故攻苦忍耐。卒遇不平。凝然如愚人。乾隆末。不知何國人三百餘人。皆赤髮。眼光閃爍如火。衣服異常。行步便捷。從南方來。郡縣皆不能覺得。及到燕。百餘人忽病死。其餘二百餘人。自詣禮部。請朝現。乾隆帝卽引見。時侍衛森列。其中十三歲兒最聰慧。先詣和珅拜跪。大臣阿肅呵叱之。對曰。將以問陛見之禮。帝不說。命逐出都門外。纔出城。便不知去向。嘗見 明末記異有言。萬曆末。御史葉永盛按江右。有司呈狂客一群。自言能爲黃白事。極飮娛樂。市物甚侈。多取珠玉綺繒。償之過于直。及暮忽不見。詰其逆裳。則無有。比早復來。甚怪之。請大搜索。葉不許。第呼名至前。能爲江右土語。自言爲海外浮提國人。且不諱黃白事。手持一石。似水晶。可七尺許。置于案。上下前後物物映其中。極寫毛芥。又持一金鏤小函。中有經卷。烏楮綠字。如盤若語。覽畢。則字飛。其人願持二者爲獻。葉曰。汝等必異人。所獻吾不受。可速出境。無惑吾民。於是。各叩頭而去。蓋海外有浮提國。其人皆飛仙。好遊行天下。至其地。能言土人之言。服其服。食其食。喜飮酒無數。亦或寄情於陽坮別館。欲還其國。一呼吸可萬里。忽然飄擧。此滉瀁之言也。然而誠如是。其三百人者。亦浮提人之流歟。

康煕乙未間。我國人逢黑眞國人於山海關外。與一女同行。蓋寧古塔北東數千里有氷海。五年一氷。有國曰黑眞。未嘗通陸。前十餘年。黑眞人忽涉氷至西岸。初不解其何物。細察之。則人也。遍身蒙獸皮。但出頭面。而髮鬈如羊。邊人生致燕京。皇帝招見。饋之飯。則不知喫。唯啖生魚肉。陳列百物於前。觀其所欲得。而卒無願。引示一女人。卽欣然接抱。於是。帝命擇配。聰慧女子。令伶俐侍衛五人。幷女領還國。給五穀種耕具。使敎之農。後五年。與其女子。復渡氷海而至。謝恩。持大珠如拳者數枚,貂皮長丈餘以貢。女言國在海中。無君長。人長者三丈。小不下丈餘。惟獵禽獸。食生魚鼈。珠瑕滿海中。光怪不測。

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漢置交趾,日南,九眞三郡。歷隋唐都督都護府。五代梁時。土豪曲承據有其地。後爲劉隱所幷。五代漢時。管內大亂。推丁部爲州帥。其子璉璿相繼立。璿爲其下黎桓所纂。其後李公蘊纂黎氏。陳日照纂李氏。臣服中國。封交趾郡王。元封日照子光昺爲安南王。至其孫日煃。 明洪武初歸附。傳至日熀。其臣黎季黎纂之。稱僞號。永樂初。遣大將討之。俘獲季黎父子。求陳氏後不得。因郡縣其地。至洪煕初。黎氏後黎利自立。謝罪請命。因以封之。其子孫相襲。庚戌春。回還使臣別單稱安南王黎維祈失國內附。乾隆命館于京。廣南人阮惠。自立爲王。改名光平。遣使入貢。且言將入朝。乾隆因爲安南國王。辛亥冬。別使回還。傳以爲安南國王阮光平入朝云。自國城至北京爲一萬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中國人。嘗稱富貴眞臘。地方七千餘里。在占城之南。國王三日一視朝。坐五香七寶床。上施寶帳。着朝霞吉貝。滿絡腰腹。下垂至脛。頭戴金寶花冠。被珍珠纓絡。足履革屐。耳懸金鐺。常服白氈。其臣朝於王者。輒於階下。三稽首五呼。上階則跪。以兩手抱膊。遶王環坐。議政事訖。跪伏而出。國城周七十餘里。殿宇三十餘所。頗壯麗。其王及貴人所御之物。多飾以金碧。俗尙華侈。田產富饒。男女俱薙髮。而女滿十歲卽嫁。以錦圍身。眉額施朱。

農耐國。安南之附庸也。其君長阮福映。攻滅安南。上表請錫封。願以南越名國。部臣議駁。以越字冠于上。封爲越南王。是癸亥皇曆賫咨官手本中所錄也。

今中國地方。西北至甘肅。西南至緬甸。南極雲貴。東有兀喇船廠。乃其發跡之地。在 皇明一統之外。西城,吐蕃,突厥之地。盡入版圖。幅員之大。甲於前古。朝貢之國。亦倍前代。占城,于闐,爪哇,琉球,安南,暹羅,眞臘,浡泥,蘇椽,打回,安定,哈密等國。其最著者也。有間歲三五歲一至。亦有十歲或一世一至者。

貢稅

编辑

天下歲入錢穀。載官階通錄。賦役之法。大綱如是。而其銀米各項名目。有難盡知。今姑列于左。

北直隷。九府,二十州,一百二十縣。 地丁銀。二百四十五萬一百九十二兩。 鹽課銀。四十三萬七千九百四十九兩。 關稅銀。六萬五千四百六十兩。合銀二百九十五萬三千六百一兩。

盛京。二府,二州七縣。 地丁銀。一萬八十八兩。 黑豆粟米。四萬四千三百石。

江南省東道。七府,六州四十六縣。 地丁銀。四十二萬四千六十六兩。 地丁錢粮銀。三百九十萬一百六十九兩。 關稅銀。十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兩。 鹽課銀。二百八萬五千二百八十六兩。合銀六百五十八萬六千二百三十七兩。 漕糧。一百五十五萬四千一百石。 秋米。一百五十一萬一千九百八十九石七斗。 白米。十三萬二千三百五十七石。合米三百十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六石七斗。 西道。七府,八州,五十縣。 地丁銀。一百五十萬六千四百三十六兩。 地丁錢糧銀。十七萬二千八百二十兩。 關稅銀。三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兩。合銀二百一萬七千五百七十三兩。 漕糧。二十三萬九千石。 秋米。十八萬八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合米四十二萬七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

江西省。十三府,一州,七十七縣。 地丁銀。二百六萬六千五百二十七兩。又二萬二千七兩。 關稅銀。十六萬三千八百八十兩。合銀二百二十五萬四百三十四兩。 秋米。七十萬九千七百三十石四斗。又七千八十八石四斗。又二萬五千八百六斗。 漕糧。五十六萬八千七百十六石。合米一百三十二萬四千三百四十三石四斗。

福建省。九府,一州,六十縣。 地丁銀。一百二萬三千四百九十九兩。 人丁銀。一萬五千一百六兩。 徵銀。三千三兩。 征銀。 二千七百十七兩。 鹽課銀。八萬五千四百七十兩。 關稅銀。六萬六千五百四十九兩。合銀一百十九萬六千三百四十四兩。

浙江省。十一府十州七十六縣。 地丁銀。二百九十四萬四千一百六十九兩。 鹽課銀。五十萬二千三十四兩。 關稅銀。二十三萬一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六十七萬六千三百八十三兩。 糟糧。六十六萬二千三十石。 秋米。五十八萬三千四百九十五石。 白米。六萬六千一百九十五石。合米一百三十一萬一千九百二十石。

湖廣省。八府,八州,五十二縣。 地丁銀。一百八十五萬八千七百三十二兩。 糟粮。二十四萬四千九百九十五石。 秋米。十六萬八千五十四石二斗。又六千石合米四十一萬九千四十九石二斗。

河南省。八府,十二州,九十二縣。 地丁銀。二百九十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四兩。 糟粮。三十七萬九千九百九十二石。 秋米。二十三萬一千七百二十四石。合米六十一萬一千七百十六石。

山東省。六府,十五州,八十九縣。 地丁銀。三百四十一萬五千五十三兩。 關稅銀。二萬九千六百八十兩。合銀三百四十四萬四千七百三十三兩。 漕粮。三十七萬五千六百石。 秋米。三十四萬四千九百二石四斗。合米七十二萬九千九百二石四斗。

山西省。五府,十九州,七十八縣。 地丁銀。二百八十四萬六千五百九十三兩。 鹽課銀。十七萬二千六百二十八兩。合銀三百十一萬九千二百二十一兩。

陝西省。八府,二十州,九十六縣。 地丁銀。一百八十七萬四千二百四十三兩。

四川省。十府,二十二州,九十七縣。 地丁銀。二十一萬七千四百三十二兩。 蕎折銀。一百六十三兩。合銀二十一萬七千五百九十五兩。 倉斗米。三十六石。

廣東(註:疑漏寫省字)十府,九州,七十八縣。 地丁銀。一百二十三萬九千四百三兩。 改征銀。一千七百五十五兩。 關稅銀。十二萬二千九百五十兩。 鹽課銀 四萬一千五百十兩。合銀一百四十萬五千六百十八兩。

廣西省。十二府,三十七州,四十六縣。 地丁銀。四十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二兩。

貴州省。十一府,十二州,▣▣五縣。 地丁銀。六萬三千五百四十九兩。

雲南省。十七府,二十七州,二十七縣。 地丁銀。三十六萬六千五十兩。合銀三千三百三十六萬八千八百七十三兩。 米。八百五萬八千一百一石。 蓋地每畝征銀。四分四里零。 丁有三等九則之分。大納。每人征銀。四錢二分九里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