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山纪程/蓟山纪程卷之五
目录 | 蓟山纪程卷之五 | |
◀上一卷 | 全书终 |
附录
编辑行总
编辑冬至进贺正使。正宪大夫。
军官 四 伴倘 干粮官 别陪行 中房 跟奴 书者 马头 左牵 笼马头 日伞奉持 引路二 轿扶嘱 四 军奴 二 干粮库直 马头 厨子 二 上骑一匹 中骑三匹 笼马一匹 兼济马二匹 海营先生马二匹
副使。通政大夫。
军官 二 伴倘 干粮官 别陪行 中房 书者 马头 轿扶嘱 四 左牵 笼马头 日伞奉持 干粮库直 马头 厨子 二 上骑一匹 中骑二匹 笼马一匹 兼济马二匹
书状官。通善郞弘文馆校理。
军官 伴倘 干粮官 别陪行 中房 干粮库直 书者 马头 左牵 笼马头 日伞奉持
上骑一匹 中骑一匹 笼马一匹
译官 二十二员 一堂上 四 别启请 汉学上通事 清学上通事 公干 掌务官 十三 偶语别差 医官 写字官 画员 日官 湾上军官 二 表咨文马头 方物马头 二 木物马头 岁币米马头 尚方贸易载刷马 二疋 内局贸易载刷马 九匹 求急药材载刷 一匹 北湾上马七匹 驿子都卜马 九匹 元盘缠载马 十八匹 别盘缠载马 八匹 干粮载马 七匹 杻笼载马 七匹 帐幕载马 四匹 咨文载马 一匹 公用银载马 三匹
凡赴燕人。各有木牌。书某任某姓名。一切着书状官手押。又录名成册。临行考点。使无牌者。不得混入。
伴倘名号。不载渡江状启。故代充于驱人中。又例无驿马。渡江后所骑。皆把刷马。
私商辈则各充员译卜刷马,私持马名号。故例必纳钱。幷驱人名求买。
附 报单 入栅时
编辑使臣 三员 大通官 三员 押物官 二十四员 从人 三十口 驿卒 三十口 表咨文载马 一匹。具驱人 驿马 四十二匹。具驱人 帐幕载马 三匹。具驱人 干粮载马 四十匹。具驱人 盘缠载马 四十五匹。具驱人 杻笼载马 十匹。具驱人 铺盖载马 十匹。具驱人 私卜马四十五匹。具驱人 人共二百五十三。马共一百九十六。
岁币 一百五十一包 方物 四包 贡米 六十八包 杻笼 十包 开皮 十包 白木 十五包 海参五十包 壮纸 四十包 白纸 四十包 扇子 五包
沿邑
编辑高阳郡守 坡州牧使 长湍府使 开城经历 留守 金川郡守 平山府使 金郊察访 瑞兴府使 凤山郡守 黄州牧使 兵使 中和府使 平壤庶尹 监司 中军 大同察访 顺安县令 肃川府使 安州牧使 兵使 博川郡守 嘉山郡守 定州牧使 郭山郡守 宣川府使 铁山府使 龙川府使 义州府尹
海西则排邑出站。分供三使之行。如海州则出站于平山。支供正使。新溪则出站于瑞兴。支供书状。不欲使沿邑独贤于供亿故也。
箕邑则该邑之当出站者。豫出浮费钱。使当站沿邑。替应支供。故无出供之弊。
官衙
编辑凤城将 假将 门御使 税官 已上。栅内检阅官人。 领送通官 领送官 领车 领送等官。随使行偕至皇城留待。复路时。又领送 盛京仓上大人 礼部郞中 库上大人 郞中 沈阳将军 奉天府 已上。岁币截留时官人。 四译馆提督 大使 入直待令通官 七员
四译衙门。有提督一人,大使一人,大通官六人,次通官六人,序班六人,门将及甲军等名。轮回入直。守护检察。
岁币
编辑万寿圣节进贺御前礼物
黄细苎布 十匹 白细苎布 二十匹 黄细绵䌷 二十匹 紫细绵䌷 二十匹 龙文帘席 二张 黄花席 二十张 满花方席 二十张 杂彩花席 二十张 獭皮 二十张 白绵纸 一千四百卷 粘六张厚油纸 十部○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中宫前礼物
红细苎布 十匹 白细苎布 二十匹 紫细绵䌷 二十匹 白细绵䌷 十匹 黄花席 十张 满花方席 十张 杂彩花席 十张○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冬至令节进贺御前礼物
黄细苎布 十匹 白细苎布 二十匹 黄细绵䌷 二十匹 白细绵䌷 二十匹 龙文帘席 二张 黄花席 二十张 满花席 二十张 满花方席 二十张补进 杂彩花席 二十张 白绵纸 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中宫前礼物
螺钿梳函 一事奉进 红细苎布 十疋补进 白细苎布 二十匹 紫细绵䌷 十疋 白细绵䌷 十疋 黄花席 十张 满花席 十张 杂彩花席 十张○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正朝令节进贺御前礼物
黄细苎布 十疋 白细苎布 二十疋 黄细绵䌷 二十匹 白细绵䌷 二十疋 龙文帘席 二张 黄花席 十五张 满花席 十五张 满花方席 十五张○补进 杂彩花席 十五张 白绵纸 一千三百卷○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中宫前礼物
螺钿梳函 一事奉进 红细苎布 十疋补进 白细苎布 二十匹 紫细绵䌷 二十匹 白细绵䌷 十匹 黄花席 十张 满花席 十张 杂彩花席 十张○已上。今年则前方物移准。
进贡御前礼物
白苎布 二百匹 红绵䌷 一百匹 绿绵䌷 一百匹 白绵䌷 二百匹 白木绵 一千匹 木绵 二千匹 五爪龙席 二张 各样花席 二十张 鹿皮一百张 獭皮 三百张 好腰刀 十把 好大纸 二千卷 好小纸 三千卷 粘米 四十石
盛京截留今年岁币
红䌷 一百匹 绿䌷 一百疋 好大纸 一百卷 好小纸 一千二百十卷 生上木 三百匹 粘米 三石五斗四升
食例
编辑旧例。凡于入京日。自光禄寺送米 一石八斗, 猪肉 三十六斤, 酒 九十甁 茶 五升十两, 盐酱 各九升, 油 四斤八两, 菜参 十五斤 等物。间五日一给。出荷谷朝天录 顺治以后。户部供粮料。工部供柴炭马草器皿。光禄寺供各样馔物。
三使臣
水稻米 二升, 鸡 一只, 鹅 一只, 鱼 一尾, 猪肉 半斤, 汉羊 半只, 牛乳 半锭, 白面 二斤, 酱瓜 四两, 清酱 六两, 腌菜 三斤, 黄酒 六壶, 豆腐 二斤, 酱六两, 醋 十两, 香油 一两, 茶叶 一两, 花椒 一钱, 盐 一两, 灯油 二两○已上。每日应各给。 苹果七十五枚, 葡萄 七斤半, 沙果 一百十二枚○已上。每五日应共给。
大通官三员。押物官二十四员。
白米 一升, 鸡 一只, 猪肉 二斤, 面 一斤, 腌菜 一斤, 黄酒 一壶, 盐 一两, 豆腐 一斤, 清酱 二两, 香油 四钱, 酱 四两, 灯油 二两, 椒 五分, 茶叶 五钱○已上。每日应各给。
得赏从人。二十九口。
白米 一升, 猪肉 一斤半, 白面 半斤, 腌菜 八两, 盐 一两○已上。每日应共给。
无赏从人。二百四十二口。
白米 一升, 猪肉 半斤, 腌菜 四两, 酱 二两, 盐 四两, 马每疋 太四升, 草二束, 柴二斤
路费汉羊 每四日一给。正副使二只。书状官一只。大通官三十斤。押物官二十斤。从人十斤。
光禄寺路费羊 折银五十八两。大通官各一两九钱。押物官各一两二钱。从人各八两。
赏赐
编辑国王前
冬至。彩缎 五表里, 银 二百五十两, 正朝。彩缎 五表里, 银 二百五十两, 骏马一匹。玲珑鞍䩞全备, 圣节。彩缎 五表里, 银 二百五十两, 骏马 一疋。玲珑鞍䩞全备。 年贡。彩缎 五表里, 银 二百五十两。○银共一千两。代貂皮三百张。
正副使
冬至。大缎䌷 二表里, 银 五十两, 黄绢 二匹, 正朝。大缎䌷 三表里, 银 五十两, 鞍具马 一匹, 黄绢 二疋, 圣节。大缎䌷 三表里, 银 五十两, 鞍具马 一疋, 黄绢 二匹, 年贡。大缎䌷 二表里, 银 五十两, 黄绢 二疋。○初赐黑靴子具毛。清自康煕癸亥。代黄绢。押物官代青布。
书状官
冬至。大缎䌷 一表里, 银 四十两, 黄绢 一疋, 正朝。大缎䌷 一表里, 银 五十两, 黄绢 一匹, 圣节。大缎䌷 一表里, 银 五十两, 黄绢 一疋。 年贡。大缎䌷 一表里, 银 四十两, 黄绢 一疋。
大通官 三员
冬至。大缎䌷 一表里, 银 二十两, 黄绢 一疋。 正朝。大缎䌷 一表里, 银 三十两, 黄绢 一疋。 圣节。大缎䌷 一表里, 银 三十两, 黄绢 一疋。 年贡。大缎䌷 一疋, 银 二十两, 黄绢 一疋。
押物官 二十四员
冬至。小缎 一表里, 银 十五两。 正朝。小缎 一表里, 银 二十两, 青布 四疋。 圣节。小缎 一表里, 银 二十两, 青布 四疋。 年贡。小缎 一表里, 银 十五两。
从人 三十口
冬至,正朝,圣节年贡。冬银 四两。
公役
编辑礼部表咨文呈纳 行跪叩礼于寅清赞化厅。○岁币方物。使任译呈纳于各库。而随时追纳。 鸿胪寺朝贺演仪。行跪叩礼于龙亭门外。 太庙祫祭时祗迎。迎送于午门外。 中和殿筵宴。入侍受赏赐。 保和殿年终宴。除夕日。入侍于榻前。 太和殿朝贺礼。元朝。随百官。行跪叩礼。 寿皇殿行礼时。祗迎。乾隆帝忌辰。动驾前径还。 祈谷坛亲祭斋宿时。秪迎。迎送于午门外。 祈谷坛礼成。还宫时。祗迎。祗送于午门外 紫光阁岁初宴。参宴后。受赏赐。 圆明园幸行时。祗送。祗送于三座门外。 山高水长阁灯戯。随诣圆明园。自正月连三日。观埋火落火戯及灯戯。赓韵受赏赐。十九日。又诣圆明园。观火戯。仍进前辞陛。 正大光明殿放生宴。上元日入宴。 午门迎赏。回咨文则任译自礼部受来。 礼部上马宴。下马宴则。近例必待同日幷设。故宴馔各具二卓。一设于礼部。一送于馆中。
道里
编辑自京。历高阳,坡州,长湍,松都,金川,平山,葱秀,瑞兴,剑水,凤山,黄州,中和,平壤,顺安,肃川,安州,嘉山,定州,郭山,宣川,铁山之车辇,龙川之良策,义州之所串,至湾府。凡二十四店。共一千五十里。
鸭绿江 五里, 小西江 一里, 中江 四里, 方陂浦 五里, 九连城 四里。古镇江府。○共二十四里。 恒头河子 二里, 九连城站 四里, 望隅 八里, 者音卜 四里,一名虾蟆塘。 碑石隅二里,有没字碑。 松隅 三里, 马转板 一里,一名沙窝子。 石隅 五里, 金石山 七里, 中衙门三里,一名质光岘。 汤他子 五里, 干浦 三里, 细浦 七里, 柳田 二里, 汤站 九里,一名汤山城。 葱秀站 三里。○共六十八里。 鱼龙堆 一里,一名知他尔。 车逾獐项 二里,一名沙平。 王八石 十里, 上龙山 三里, 栅门 十里。○共二十八里。 自义州至栅门。共一百二十里。
安市城 五里, 榛坪 二里, 凤池 四里, 旧栅门 三里, 凤凰山 十二里, 凤凰城四里。○共三十里 三叉河 六里, 二台子 四里, 干子浦 十里,一名馀温子介。 四台子 一里, 伯颜洞 九里,元伯颜驻军处。 麻姑岭 十里, 松站 十里,古镇东堡。一名薛站又雪里站。○共五十里。 小长岭 五里,一名阧子岭。 瓮北河 五里,一名三家河。 大长岭 五里,一名长岭子。 刘家河 八里, 黄家庄 二里。○共二十五里。 八渡河 五里,一名金家河。 獐项 一里, 林家台 九里,一名金鸡河。 范家台 五里, 二道方身 五里, 通远堡 十里。古镇夷堡。○共三十五里。 石隅 五里, 和尚庄 八里, 草河口桥 十里, 畓洞 二里。○共二十五里。 分水岭 十五里, 高家岭 六里, 兪家岭 四里, 连山关 五里。古鸦鹘关。○共三十里。 会宁岭 二十里, 甜水河 十七里, 甜水站 三里。○四十里。 青石岭 十里, 小石岭 五里, 狼子山 十五里。○共三十里。 摩天岭 八里。西有唐太宗时。驻跸山,马蹄山。 头关站 八里, 三流河 四里, 王祥岭 十里, 石门岭 四里, 王宝台 六里。有冷井。○四十里。 高丽丛 十里, 阿弥庄 五里, 木厂 五里, 太子河 九里。燕丹走死处。 迎水寺 一里。自栅至此。东八站。○共三十里。 接官厅 十二里, 防虚所 六里, 三道把五里, 烂泥涂 五里。○共二十八里。 万宝桥 六里, 烟台河堡 四里, 山腰铺 五里, 五里台 五里, 十里河堡 七里。○共二十七里。 板桥堡 五里, 长盛站 五里, 古家子 五里, 沙河堡 六里, 暴交哇 六里, 毡匠铺 四里, 火烧桥 二里, 白塔堡 八里。○共四十里。 一所台 五里, 浑河堡 五里, 浑河 一里。一名耶里江。 沈阳 九里。○奉天府盛京。共二十里。 自栅门至沈阳。共四百四十五里。
愿堂寺 五里, 塔桥 七里, 方士村 五里, 壮元桥 七里, 永安桥 八里。○筑路推此。○共三十里。 双家子 七里, 大方身 十里, 磨刀桥 五里, 白边站 十里。○共三十里。 神农站 十二里, 孤家子 十三里。○共二十五里。 周流河 十里。一名巨流河。 巨流河堡 五里。○共十五里。 西店子 二里, 五道河 三里, 四方台 七里, 郭家屯 四里, 新民屯 四里, 小黄旗堡 四里, 大黄旗堡 八里。○共三十二里。 柳河沟 八里, 石狮子 十五里, 营房 十里。一名古城子。 白旗堡 五里。○共三十八里。 小白旗堡 十二里, 新方 五里, 一板门 十三里。一名半拉里。○共三十里。 靠山屯 八里。一名王家庄。又有王八盖字。 二道井子 十二里。○共二十里。 神隐寺 八里, 新店 二十二里。一名胡家窝棚。至此。筑路止。○共三十里。 上子井 二里, 十里扛子 八里, 烟台 五里, 小黑山 五里。○共二十里。 羊肠河 十二里, 中安堡 十八里。○共三十里。 于家垈 五里, 朝阳铺 三里, 八望台 三里, 旧店里,三里, 二台子 六里, 古家子 三里, 大古家子 五里, 焦家店 五里, 广宁站 五里。○共三十八里。 兴隆店 五里, 双河堡 五里, 壮镇堡 五里, 常兴店 五里, 三台子 二里, 二台子 六里, 阁阳驿 十二里。无梁屋始此。○共四十里。 二台子 十里, 三台子 五里, 四台子 五里, 五台子五里, 望山堡 五里, 石山站 十里。一名十三山。○共四十里。 三台子 四里, 秃老婆店 八里。一名二台子。 大凌河 十三里, 大凌河堡 五里。○共三十里。 四同碑 十二里, 双阳店 八里。○共二十里。 小凌河堡 五里, 小凌河桥 三里, 西店子 一里。一名水手营。 松山堡 十四里, 官马山 十三里。有官马冢 杏山堡 五里, 十里河 八里, 高桥堡 十里。○共五十九里。 朱家堡 二里, 红旗营五里, 塔山所 五里。天晴时。望呜呼岛。 朱沙河 五里, 罩罹店 二里, 罩罹山 一里, 二台子 四里, 连山驿 六里。○共三十里。 烟台河 五里。一名五里河。 长春河 五里, 双树堡 一里, 双石岭 一里, 干柴岭 一里, 东八里堡 八里。望鸡鸣山。山有呕血坮。 东头坮 二里, 永宁寺一里, 宁远卫 五里。○共三十里。 青墩台 六里。观日出。 曺庄驿 六里, 七里陂 六里, 五里桥七里, 中右所 五里。一名沙河所。○共三十里。 干沟台 三里, 烟台河 五里, 半拉店 五里, 望海店 二里, 曲尺河 五里, 三里桥 七里, 东关驿 三里。○共三十里。 二台子 五里, 三台子 五里, 六渡河桥 五里, 中后所 三里, 一台子 五里, 二台子 四里。有废烟坮。观日出。 三台子 三里, 沙河站 六里, 双墩台 四里, 板桥 四里, 叶家坟 四里, 口鱼河屯 二里, 口鱼河桥 三里, 亮水河 七里。○共六十里。 满井铺 四里, 前屯卫 四里, 王家台 五里, 望江台 三里, 王济沟 四里, 头封河 五里, 高岭驿 五里, 小松岭沟 三里, 大松岭沟 五里, 中前所 七里。○共四十五里。 大石桥 七里, 两水湖三里, 老军屯 五里, 王家庄 二里, 八里堡 十里。有姜女庙。 四方城子 五里。有将台。 二里店 一里, 山海关 二里。○共三十五里。 自沈阳至山海。七百八十七里。
深河 一里, 五里,台。四里, 红花店 三里。墩台始此。○共八里。 奕家岭 二里, 吴家茔 四里, 二十里,堡洼。六里, 苑家庄 十里, 汤河堰 三里, 大理营 七里。一名浪河。 王家岭 二里, 凤凰店 三里。○共三十七里。 望海店 十里, 深河驿 五里, 高台岭堡 八里, 纲子店 二里。一名王家店。 马棚山 六里, 石子河 一里, 楡关 三里。○共三十五里。 宋家庄 三里, 上白石堡 三里, 下白石堡 三里, 吴家岭 四里, 抚宁县 八里。文笔峯在西南。 羊河一里, 五里,堡。四里, 卢家店 二里, 十里,台堡 三里, 芦峯口 五里, 茶棚庵六里, 饮马河 三里, 背阴堡 三里。○共四十七里。 双望堡 八里, 吴㺚子店 三里, 腰站三里, 部落岭 五里, 二十堡 二里, 十八里,堡。三里, 白沙河 七里, 驴子槽八里, 漏泽园 三里, 永平府 二里。古石北平。○共四十四里。 青龙河 一里, 南坵店 四里, 滦河一里, 鸭子河 四里, 范家店 六里, 望夫台 四里, 安河店 八里, 赤红堡 六里, 野鸡坨 六里。○共四十里。 沙河屯 八里, 张家庄 八里, 沙河驿 四里。○共二十里。 红庙 五里。一名。三官庙 马铺营 五里, 七家岭 五里, 新店子 五里, 干河草 五里, 王家店 五里, 新平店 四里, 张家店 二里, 扛牛桥 四里, 莲花池 一里, 青龙桥 九里, 榛子店 一里。○共五十里。 烟墩台 十里, 白艸洼 七里, 铁城坎 三里, 牛栏山 五里, 小铃河 四里, 板桥 一里, 银城堡 五里, 五里,坮。十里, 丰润县 五里。○共五十里。 赵家店 五里, 张家店 一里, 还乡河 二里, 鲁家店 二里, 高丽堡 五里,有水田。 沙子河 五里, 软鸡堡 五里, 新坊 三里, 李家店 五里, 沙流河 七里。○共四十里。 两水桥 十里, 两家店 五里, 二十里,堡。五里, 十五里,屯。五里, 东八里,堡。七里, 龙池庵 三里, 玉田县 五里。○共四十里。 西八里,堡。八里, 黄家店 七里, 彩亭桥五里, 大树枯店 一里, 蜂山店 四里, 螺山店 三里,一名宋家庄。 梯子山 七里, 鳖山五里。○共五十里。 二里,店。二里, 现渠 八里, 三家庄 三里, 云田寺 四里, 翠屏山 三里, 八里,堡。二里, 渔阳桥 三里,一名东五里桥。 贯日庄 二里, 蓟州 三里。古渔阳北有盘山。○共三十里。 五里,桥 五里, 徐家店 十里, 邦均店 十五里。○共三十里。 白涧站 十二里,有尼姑庵。 公乐店 五里, 段家岭 三里, 石碑铺 十里, 滹沱河 五里,一名错河桥。 三河县 五里。古临驹县。○共四十里。 枣林庄六里, 白浮图 六里, 新店 六里, 皇亲庄 六里, 夏店 六里, 柳河屯 六里, 马起乏 六里,一名马起铺。 燕郊堡 八里。○共五十里。 方家庄 三里,一名师古庄。 滕家庄 五里, 胡家店 五里, 习家庄 二里, 白河 二里, 通州 一里。○石路始此共十七里。 八里,桥。八里,一名永通桥。 管家庄 二里, 杨家闸 二里, 三间房 三里, 定府庄 三里, 大王庄 二里。○共二十里。 太平店 二里, 十里,堡。三里, 八里,堡。二里, 红门 三里, 弥勒院 三里, 东岳庙 五里, 朝阳门 二里。一名齐华门。○共二十里。 自山海关至皇城六百六十七里。通计为三千六百九里。或遇冰澌泥泞及水时。多从迂路。
自义州至栅门为二站。无人家露宿。自栅门至皇城为三十一站。皆有察院。今废。自栅门至迎水寺。是为东八站。
自栅门至石门岭为二百九十九里。山谷萦纡。道路崎岖。土亦硗确。难以耕稼。人家稀阔。芦苇在在弥野。凤凰城稍开豁。市铺第宅。可称边上一都会。而辽东城优于凤凰城。
自九连城至凤城。山明水驶。往往开野。无非可垦之地。无非宜居处。
自凤城至狼子山。山谷高深。屡涉大川。过冷井十馀里。始出辽野。行四百里。然后始见丘陵。自此至皇城。大抵皆旷野。无崇山峻岭。
关外程站绝远。往往侵晨起程。入夜到店。近或至五六十里。远不过七八十里。或云。关外排站。以飞拨分定。故其远如此。唯沙河,丰润等数站。可日行百里。
使行排站记。自沈阳至朝阳门一千四百五十四里。清缙绅书赴任程限则称一千四百七十七里。
畓洞,烂泥堡,一板门,二道井子等地。当春冰解之时。泥泞如海。余亦经此患焉。
自渡湾。始向西南行。过九连城。或西或北。自辽东至沈阳向丑。自沈阳向戍。自孤家子以后。皆向未行。
自沈阳以往。有墩台。千里不绝。关内则五里一台。台下辄设五烟台。以放烟燧。墩台所以便候望。
自宁远始有交界牌。架木为牌门。以木板加詹。而或二门或三门焉。书其扁曰某县某站拨。左右书则曰东距某站几里。西距某站几里。或于市铺壁上。列书东西南北县邑程站里数。行者寓目了然。使行所经地方。姑从交界牌记之。曰凤城,辽阳州,奉天府,承德县,锦州卫,宁远州,滦州,迁安县,临楡县,抚宁县,永平府,卢龙县,遵化州,丰润县,玉田县,蓟州,三河县,通州,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顺天,大兴,宛平。皆属北京城内。而府学及县学。皆在国子监近地。
自渡湾至北京。地皆沙尘。自入辽野。往来车马益多。沙屑益细。乍风辄扬。状若烟雾。往往不辨眼前人。关内尤甚。轮蹄所触。黯然若簸灰。着人衣帽面目。拭之不脱。口中浙沥有声。虽十袭箱笼。亦皆透入。且市铺人家。所置器物。与夫车中累茵。用鸡尾帚。不住拂拭。不然。则俄顷积至寸馀。都城大街则每溅水浥之。
市肆则皇城正阳门外琉璃厂最盛。宫城北鼓楼街次之。通州。几与皇都相埒。沈阳山海关次之。车马辐辏。百货充牣。两处不相上下。而士女都冶则山海关似胜。辽阳,宁远,锦州,中后所,永平府等处又次之。抚宁,丰润,玉田,闾阳驿,新民屯。又居其次。
东八站等地。素多虎患。故使行停宿处。军牢夜吹锣角。如栅外露宿时。
山川
编辑鸭江以后。道上所见。近山则九连城之松鹘山,金石山。凤凰城之凤凰山。蓟州之崆峒山,盘龙山。此八山皆石山。其远山则昌黎县之文笔峰。辽东之千山。最奇秀。西北边长城一带。亦多奇峯。而不可知名。
角山在山海关北。气势雄浑。与巫闾相接。归时试登览。则临观按海。辽野又东坼无涯。亦一大山也。
昌黎文笔峯。夫刿际天。其傍亦多奇峯峭壁。抚宁县西南。亦有山奇耸。行人或称其峯曰太子峯。又有兔耳山之名。而以其形如兔耳故也。
十三山。突起于大野。四无根脉之相连。而犹或曰巫闾之馀派。从其峯数。称为十三山。而亦名石山站。盖华音讹传故。又蜂山,螺山,鳖山,梯子山。皆以物形之相类而得名者。小黑山则广野中邱陵也。
明月山。在遵化县西南十馀里之地。高百馀仞。上有石穴。南北相通。穴口望之如明月然。县南亦有清风山。高三百馀仞。五峯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五峯突起。东曰快目。南曰瑞云。北曰虎岩。西曰红翠。中曰紫盖。其上古有禅林寺。一统志称遵化多石山。信矣。然过其境。不能的指。未免作众山看。
陈宫山。在丰润县北。萦回数十里。东临还乡河。西接黄土岭。山南有峯。其色苍翠。名曰华山。马头山。在县东。数峯驰骤。最高一峯。即若马首。故名云。
燕山。在玉田县西北二十五里。自西山一带。逶迤东来。延袤数百里。直抵海岸。石鼓在悬崖之侧。去地百馀丈。大若数百围。傍有石梁。贯之鼓。东南有石人援桴。若撞击状。俗传石鼓鸣。则有兵。
松鹘山,金石山。是两山。而或曰松鹘。亦名金石。中江之左。亦有山。名马耳。栅外又有上龙山。峯峦皆雄特秀拔。盖过江露宿二站之间。山多妍秀。川溪亦暎带。可喜。人或拟平壤江山。
凤凰山。远望只数峯峭拔。及到山下。百千岩嶂。如列戟展屏。层叠奇险。颇似道峯,水落。而气势不及焉。安市城。在山之东南趾。峯峦围绕如铁瓮。其称天险有以也。
会宁岭。最高险。上下几二十里。入去时。冰雪寒路。不见其崎岖。归时地瀜释。而山路嵳峩。行事间关。或比之我国鸟岭及摩天矣。青石岭次之。青石之卤小石岭又次之。然青石陡然高峻。却不下于会宁矣。
度辽以前。往往终日行两山间。虽野路开豁处。亦远山映发。联连不绝。至会宁青石而极。大野将坼。天设重险而蓄之也。
狼子山。不过一小峯也。其平远稳藉。自成一局之势。故崔简易岦有狼子山记。而盛称其美丽。山之西有唐太宗度辽时有驻跸马蹄山。而亦是邱陵之大者。外此沿路有以岭为名者。而多不称实。
医巫闾山。尧封十二山之一也。自我国长白山分脉而走。横遮大漠。西北行七八百里。散漫扶舆。不见穷际。山外则古凶(注:疑误书匈字为凶) 奴地。 明称鞑靼。今称蒙古。此天所以限夷夏也。
无终山。在玉田县东北三十里。乃古无终国。汉雍伯性孝。父母殁。葬无终山。燕昭王墓。亦在此山云。
盘龙山。即盘山也。在蓟州城二十五里。山北数峯。陡绝盘龙。称上中下三盘。其顶有大石。摇之辄动。上有六龙潭。祷雨多应。下有潮井及龙钵泉。康煕,乾隆二陵在山下。亦有行宫。
翠屏山。在蓟州。牛栏山。在顺义县。皆道中所经也。
西山。在皇城西四十里。即太行之别阜。亦名万寿山。素称名山。非妆占楼坮之胜。则特一凡山而止。玉泉山。在其东。山下乃明圆。两山皆祖马鞍山。马鞍。即居庸之支裔也。其强形钜势。控于皇都之右。最为北京名山。景山。在禁苑之北。亦名万岁山。即 明之煤山也。今人皆讳言煤山。或云一名兔儿山。且或曰非也。兔儿山。亦禁中胜景。未详。
鸭江以后。所经之水。或不过蹄涔。而必皆以河为名。名实多有不相称者。
辽东太子河。沈阳浑河,周流河。锦州大凌河。永平府青龙河。丰润县还乡河。蓟州渔阳河。三河县滹沱河。通州白河。此十三水。皆有舟桥。白河,周流河最大。如我国临津。其馀八水。如全州猪滩而已。
三叉河。在凤城六里。瓮北河。源出分水岭。一名三家河。八渡河。在黄家庄五里。一名金鸡河。源发于分水岭。一水而八渡。故名焉。下流又有三江之派。
甜水河。在会宁岭十七里。辽野之水味多咸。而此河独甜冽。故名焉。
三流河。在狼子山三十里。东北会于太子河。浑河。在沈阳一里。名耶里江。源出长白山。西南会太子河。入于辽河。
周流河。在孤家子十三里。亦名巨流河。源出北地入长城。南会于太子河,浑河入海。三水相合。故或名曰三叉河。又曰三坌关。即古之辽水也。
太子河。在木厂铺五里。史记称燕太子丹。走死于衍水。即此也。
羊肠河。在小黑山五里。源出边外白土厂。过此东流为蛇山之水。入于海。曲折如羊肠。故名之。
潞河。在广宁东。珠子河。又在东北。而下流皆注于辽河。大凌河。在石山站二十五里。河甚广大。去海八十里。即明将刘𬘩战死处。小陵河。在双阳站十馀里。十里。又在杏山堡五里地。皆有桥。
朱沙河。在塔山所五里。烟台河。在连山驿六里。一名五里河。长春河。又在烟台河五里。又曲尺河,六渡河,口鱼河,亮水河,头封河,两水湖。皆蹄涔也。
深河。在山海关一里。即辽东伯金应河大鏖之地。汤河堰,石子河,羊河,饮马河,白沙河,青龙河。皆关内地也。载路程排站记。
滦河。在青龙河五里。即古濡水也。源出宣化府独石口河。屈曲流千里。入边由乐亭入海。而自开平流经县境。鸭子河。又在滦河四里。小铃河。在牛栏山西四里。或曰松岭河。
还乡河。在丰润县十馀里。水颇广阔。浭水之源。出崖儿口。经丰润,玉田。由运河入海。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故谓之还乡河。沙子河。在高丽堡五里。
沙流河。距丰润县四十里。源出县西北五十里之党谷山下。经两山口。又西南流会于还乡河。渔阳。在翠屏山五里。
滹沱河。在段家岭十八里。一名错河桥。河水比渔阳似广大。或称汉光武冰渡处。而亦非矣。
澄海楼。前临海。名曰渤海。上下数百馀里。左挟而过。或近或远。往往入望。澒洞无涯。与我国海西相接。不过四五百里。在昔水路朝天也。必止泊于此。余夜宿红花店。闻海涛汹涌。隐如铁骑之蹴踏。不能稳枕。
白河之源。出边外。自宣化府入顺天府境。至天津。与卫河合。自密云县至牛栏山。与潮河合流。至通州入直沽。一名白遂河。漕船之所萃焉。亦为北运河。又通州江。一名潞河。盖楡,河浑,三水。至此合流。又名运河。元郭守敬所凿以通东南漕路。
大通河。旧名通惠河。自玉河而出。绕皇城之东南大通桥。流入白河。
玉河。源出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南。注大通河。元马祖常诗云。御沟春水晓潺湲。直似长虹曲似环。流入宫城才一尺。便分天上与人间。亦名御河。元时曰金水河。
白河,通惠河。其深不能寻丈。然而万斛之船。蚀水数丈。无沙礁壅阏之患者。用水闸之功也。其制。筑石堤于两崖。中河而为门。其广恰容两船。㔉石为阈。横铺于河底。夹堤竖两石柱。下达于阈。然后以大木为闸。纳于阈。广狭均适于两柱之中。令承接而无罅缝。具两环于闸之首。设鹿卢堤上而启闭之。虽不免涔流之渗泄。而能横截浑浑之流。一瞬之息。浸成四五丈海子。舟流无滞。不以风涛而倾摧。不以旱涝而增减。前闸才泄。后闸随畜。能以一勺之多而致之千里之远。禁中之太液池。西山之昆明湖及夫玉河城濠之水。其源不过滥触。而皆汇为巨浸。舸舰纵横。尽良工之博利也。
纪晓岚昀。尝往寻河源。撰进河源记。其略曰。昆仑。即今和阗之南山。河水出焉。元世祖遣都什寻之。仅至星宿海而止。今乃直到发源处。目见其地云。张骞所至。乃西域三十六国。凡延袤二万里。今全八郡县。号曰新疆。幅员之大。往牒所无。西过突厥。西南出吐蕃以外二十里。身毒。即印度。而悬度在皮山八牒图。而甘肃久为内地。弱水,黑水。幷在甘肃内地矣。
太液池一支。从阙后西北而入。穿过内宫城。环绕于诸宫殿。屈曲而流。过武渊阁。从协和门傍而逶迤出太和门,午门之间。从煕和门傍北流弯曲而出文华阁后。过前星门。然后始南流。盖缭绕于太和殿。为弯曲形也。水之广。皆二间馀。两傍皆设石栏而有桥。宫城之外。皆依城设廊阁。阁外濠水又环之。凡此皆 大明旧制也。
芦沟河。在皇城西四十里。按孙承泽春明梦馀录。以为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从雷山阳发为浑泉。而为桑干河。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以至通州。高丽庄及白河,潭河,灞河等水。是其派流也。
北京城内。凡通衢僻巷路左右。皆作隐沟。使一城檐溜及行潦。尽入于此。会于玉河。出城外。又城内不得畜羊豕鹅鸭之属。以此城中无粪秽。亦无沟渎。
皇都八景
一。琼岛春阴。在承光殿北孤屿。瞰临北海。传为辽之琼华岛。上多奇石。宋之艮岳。金人辇致于此。今为永安寺。悦心。其便殿。 一。太液秋风。在西垣中。宜长桥列二华表。曰金鳌,玉𬟽。北为北海。南则瀛台。 一。玉泉垂虹。或称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目以垂虹。失其实云。 一。西山晴雪。峯岭层叠。不可殚记。居京城右辅政。以西山槪焉高寒。故易积雪。望如削玉。构静宜园于香山。辄建标以志之。 一。蓟门烟树。在都城德胜门外土城关。此是蓟城西北蓟邱遗址。傍多林木。蓊蘙苍翠。初名飞雨。永乐间。馆阁诸公相集唱和。更飞雨为烟树。 一。芦沟晓月。即桑干河。水黑。故曰卢。桥建于金明昌初。长二百馀步。由陆程入京师者。于此取道。 一。居庸叠翠。为九塞之一。见于吕览,淮南子。其迹最高。郦道元谓崇墉峻壁。山岫层深。路才容轨。 一。金台夕照。见志乘者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舆志名胜志云。在府东南十六里。又有小金台。相去一里。今朝阳门东南。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传古迹。大率如此。
城阙
编辑凡筑城之制。皆以砖甓夹筑。坯心杂以灰石。垛堞之间。不下十馀步。高三丈以上。且城制皆方正而不圆。下广而上渐尖杀。
北京城。周四十三里。南边重城。周二十八里。通州城。周九里。西有重城。蓟州城,永平府城。周皆八九里。而无罗城。锦州城。周八里。东有罗城。宁远州。有内外城。内城周八里。而外城圮。山海关城。周可七里。而有东西罗城。沈阳有内外城。外则土城。内城周八里。中右所,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大凌河堡等城。周皆与锦州卫相等。辽阳城。周几十里。凤城。周几七里。而俱无罗城。北京及山海关最壮。抚宁,玉田,丰润,三河及诸驿堡。莫不有城。间多颓废。有城则城中多有十字街楼。或二檐。或三檐。金碧焕烂。耸出半空。
燕京。在顺天府。 明永乐初。自南京迁都。号曰北京。十八年。成庙社,郊祀坛墙。宫殿门阙。悉仿南京。而壮丽高敞过之。今清人一因旧制。城凡九门。南曰正阳。元之丽正。东曰崇文。元之文明。南之西曰宣武。元之承顺。东曰朝阳。内扁曰齐华。东之北曰东直。西之南曰阜成。内扁曰平则。西之北曰西直。元之彰义。北之东曰安定。北之西曰德胜。从城南又筑重城。自东抱西。南北短而东西长。城周二十里。缭墙袤三千二百二十五丈。郊祀坛。在其内。亦有七门。南曰永定。南之东曰㩖擦。内扁曰左安。南之西曰草桥。内扁曰右安。东曰广渠。内扁曰沙窝。西曰广宁。内扁曰彰义。东北曰东便。西北曰西便。统称都城曰皇都。称宫城曰皇城。亦曰紫禁城。城制外设睥睨。内障女墙。两间亦铺以砖。平均齐整。置城廊于其上。自睥睨至女墙。其间可二十步。高凡六七丈。城起平地而无内托。城内依城起土。登登渐高。如阶砌之级。高处齐于城。而设门于其下。登降开闭。其制极严秘。
宫城占都城之半。周十八里。高五丈馀。城如筑墙制。而内外俱涂丹垩。葺以黄瓦。所以名紫禁城也。有四门。南大清。东东安。西西安。北地安。大清与正阳相对。其间仅二百步。其内有天安门。亦系宫城南门也。东安,西安之内。闾阎市肆。栉然相连。
宫城之内。又有内宫城。周六里。筑城如都城之制。而只设垛堞。凹凸极齐整。城外缭以廊阁。其外濠水环之。广可三十步。城之四角。俱有彩楼。高可百尺。规制奇丽。天安门之内端门次之。午门又次之。午门。即内宫城之正南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神武。过午门而有太和门。
城门楼瓮城左右。又对建谯楼。封识甚密。似其中藏攻战之具。又城上十馀步。辄有石堆。亦不虞之备也。城制。外设垛。而内障女垣。两间为二十步。皆恰铺方砖。而从水门之上。穿穴至底。长五尺馀。广仅二寸许。以泄城上雨水。穴底为水门。以障内外。此下。即渠流也。女垣之内。五六十步。辄置一廊。而廊各有甲军。轮直摠屡万人。坑堗鼎罐之属具焉。盖番上者。寝食其中。不烦往来之劳。正阳门楼。高四层。朝阳三层。皆有瓮城。亦上建层楼。四围不设栏槛。筑甓齐于檐。而穴甓置户。摠三十馀户。所以蔽内楼。是谓敌楼也。他馀诸门。皆无敌楼。正阳门西南北。各有一门。其南常坚锁不开。唯动驾时必开。
地安门之北。又有北上门。与地安相对。其外乃景山。山在外宫城之中。盖外城。南北长而东西短。南北则跨于正阳安定之中。部院,众衙门及人居市肆。皆城之东西也。曾闻汉人从官者。皆居都城之外。今不必尽然。而九门之内。宫阙官府。居其半而过。市肆又半之。然则仕官军民之家。似不多矣。宫殿门阙。俱葺以黄琉璃。润腻欲流。门扁殿扁。皆以满字旁绎之。城门之扁。亦仿此。宫城之内。皆恰铺方砖正路则筑以石。高于地尺馀。其排布象设。固已壮丽。而自太和殿。凡五重门。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太清门。门外数百步有城门。即正阳门。而自太和至正阳。其直如绳。门霓皆宏深。过之如入窟中。
太和殿。在太和门之内。即古皇极殿。永乐定鼎初。名为奉天殿。至嘉靖改曰皇极。今称太和。盖元朝受贺之所也。前楹十二间。玉陛九级。石栏三重。而皆刻作龙身。迤从阶隅而出。其头是螭头也。两旁各立龟趺鹤立之形。皆以乌铜铸成。殿前对蹲玉狮子。中和殿在其后。保和殿在其后。保和殿又在其后。过此则乃干清宫。干清之后。有坤宁宫。此内殿也。
太和殿左右廊阁。即十三省及外国方物之所贮。皆设栏而环之。当行阁之中。而东西各有二层。阁东曰体仁。西曰弘义。殿前月台数百间。此亲王阁老。独班朝贺处。庭下两行竖青铜品石。此满汉千官及外贡使依品叩跪之所。月台前。左建日影台。右置石香炉。炉与台高各二丈馀。又设青铜炉十六坐。皇帝出御。则爇沈香于其中。
太和殿东西阁。有左翼,右翼门。左翼之外。有文渊阁。右翼之外。有武渊阁。从文渊之右。环以高墙。墙东隅有一门。过此则乃景运门也。协和门之外。有武英阁。煕和门之外。有文华阁。煕华与东华相直。协和与西华相直。太和之外。有左右翼。西曰贞度门。东曰昭德门。太和,中和两殿之间。亦有左右门。东曰中左。西曰中右。保和殿两夹亦有门。东曰后左。西曰右后。干清之东。有奉先殿。而其两间有毓庆宫。即嘉庆帝潜邸。奉先之东。有皇极殿。盖干清,奉先,皇极三殿。东迤而一字相连。奉先,皇极之间有廊阁。障其两间。而当中西向一门。扁曰锡庆。与景运门遥对。过此则皇极殿也。殿前周以彩墙。中设三门。曰皇极门。皇极左门右门也。灵寿宫。在奉先之后。乾隆传位后。时时所御。而漱芳斋在其西。
奉先之南百馀步。有一座彩亭。曰箭亭。又其南。即文华阁。相去仅七八十步。左翼门才隔一墙。而西南距三十馀步。文渊阁在其外。乃太和殿之东也。
文华阁之南。有墙环之。而有门曰文华门。不及门数十步。迤北而有三石桥。皆周以栏。其制如天安门外濠上石桥。桥之北有门。曰前星门。门内有青瓦殿。此青宫也。中政殿在太和殿西北。而普明圆觉楼在其旁。雨花阁又在其后。过此而西。有紫光阁。即外宫城西北隅也。紫光阁。凡二层殿。砌以白玉为栏。按一统志。 明武宗时。为平台。后废台。改为紫光阁。清因之。校射武士。图画功臣。宴外藩之所。
太清门内左右月廊。各百馀间。天安月廊。各二十二间。左右各有一门。曰东朝,西朝。端门月廊各四十馀间。木有两夹门。曰协和,煕和。午门月廊。亦四十馀间。太和门月廊。各百馀间。两夹曰左翼,右翼。保和,干清两殿之间。有东西门。遥遥相对。东曰景运。西曰隆宗。端门之外。有太社,太庙两街行。即左庙,右社之所在也。太清独一层三门。天安二层三门。端门亦二层而五门。午门三层九门。是谓五凤楼。而下为五虹门。门之左右墙。曲折南出。各六十馀步。其曲折处。各有三层彩楼。最下层为圆阁。而第二层建八阁。四旁大而四角小。金碧玲珑。最上一阁。上覆以金顶。其色烂然。此即风磨铜。得风而益光。故名。门外对设石台。高丈馀。观日影处也。
天安门内外。各有石柱一双。高五丈馀。大一抱有半。是谓擎天柱。刻以云龙。鳞甲蜿蜒。门凡五门。而又东西有一暗门。门前之路。多设石桥而环栏。盖桥如门之数也。桥下水泛舟。可达通州江云。天安之旧名。承天也。甲申。李自成入门指扁曰。吾射天字。占得天下。射之。乃中天字下。愕然失色。其相牛金星曰。中天字下。即中分天下之象。自成投弓而喜。
诸殿庭南端。皆对置大铜釜。大可容百馀斛。羃以白毡。贮盐水。以备救火。无虑累千数。
宫室
编辑筑室之制。无论公私。大抵多南向。虽下户艸家。皆五梁。梁长者二十馀尺。小不下十四五尺。其大屋。七梁九梁者有之。
屋宇皆一宇。无曲折连络之制。疏絜穹崇。虽富豪之家。重楹复壁。百千间架。但一前一后。相次排比。前面中央为门。左右设囱。东西北三面皆筑墙。而北墙当中又设门。与南门相直通往来。前后门之中。即正堂。堂左右各有门。其内。即室也。室中附窗为炕。炕即煖堗也。其高可居。长竟一间。而广亦容卧。室中置灶。灶口小。而爇火其中。火烈炎炎。若有风引。炕上无烟气。爇已。掩其口以砖。或有安釜于灶中。炕外皆铺砖匀整。而贫者则否。且客堂则无安釜之灶。门户皆从内开闭。枢不以铁。上下为木舌而摇转之。
宫殿公廨寺观及公侯驸马之家。皆用䲶鸯瓦。私室不许用䲶瓦。只以鸯瓦。低昂交葺。齿齿如鱼鳞。
宫阙用黄瓦。唯青宫盖以青瓦。亲王郡王邸第。亦用青瓦。屋壁皆筑砖抵檐。屋脊亦间用砖甓。而皆雕镂作奇。或加青绿彩瓦。缝壁面。悉用石灰涂。
自凤城至周流河。艸家居多。自周流河至山海关。皆土屋。而间有瓦家。绝不见艸家。
店铺之室门。皆涂纸其外。而加以油。故向南向东之户。恰受日月之光。明晃夺目。坐其下。宜点笔钞书。囱内又作映囱。自其内开闭。此所谓外窗而内户也。
南方无烧炕。仕宦于京者。虽冬寒不求温突。只设卧榻。张以帏幔。不然。则病痞呕血云。
艸家所覆茅。皆不编。但束而积之。密密排比。其本在下。厚尺馀。以泥灰涂其屋脊。其坚致与瓦屋等。或用蜀秸作束。亦用麻秸。而无渗漏之患者。用灰多也。
自周流河至山海关。或于屋上。平涂以土。而或盖以木板。或葺以薄石。不起屋脊者有之。此谓无梁屋也。或曰明后遗民。寓其无上之意云。意者。旷野狞风。每有拔屋之患。故平其脊。使风力不得激也。
王公之家。亦不高大门闾。但往往朱其门。几民门户。皆涂黑涂青。贵家则大门内设一炕。床卓笔硏具焉。管家者 属直之称 处其中。客至则通焉。事来则应焉。中门内设客位。见客其中。非亲友。未尝延入卧堂。
都城中人家门上。皆悬一灯。仕宦家则标以现任衙门之号。当门设垣而障之。垣上辄以红纸及丹榜。题揭曾经时带官职。多至十馀衔。
衣服
编辑服色专尚黑。而贫贱者多衣青。盖靛色用甚广。非富者。则不能深染故也。紫绣文绣之服。亦贵贱无碍。而贱者常服。悉用大布染青。
自天子至氓庶。衣制无异同。朝觐以是。祭祀以是。军旅以是。但天子用黄色。
无论老少贵贱。衣凡三重。上衣曰褂子。即半臂之制。跨马。则其长及鞍。衬身之短衣曰袄子。着于袄上。曰袍子。其长及踝。袴则阔仅容股。平坐难于屈伸。此所以坐必踞椅也。袴亦青红有之。
衣皆无缨。系以单钮结之。其所称袍子。亦有里外之分。里着者。右其衽而钮结。外着钮结当中。如褂子之制。两夹无缝。跨马则褰而结之。以便敛束。
衣皆无领。冬用毛皮。别作一领而环于项。又于袖口。别以皮毛系之。其形如马蹄。寒则舒而掩手。否则卷之。名曰马蹄袖。贵贱皆束带于里袍之上。带不用丝革。但以帛束之。贫不能具袍。则束于袄上。丧服则以大布作带。凡加于头上者。统称帽子。指我国护项网巾之属。亦称帽子。贵贱常着。皆以黑缎造成。其制圆上。而恰与头骨称。微卷其端而向上。如我国勇字巾之制。贱子所着毛帽。其端稍阔。贵者必取毛理匀细。帽上皆系以红丝缨络。仕宦者。以顶子别其品级。
袜用青黑衣。其长可以束股。如邪幅。所谓朝靴。皆贴长袜于靴中。着袜。则靴亦着。富豪仕宦者常着之。除非卧宿。则常不脱。坐必据椅。当足处。非地则砖。所以无脱靴之劳。贫贱者。以皮作履如袜样。着此者。辄以绳缝其皮。仍缠股及膝。沿路穷村多有之。虽至驱车贱人。亦皆着靴着鞋。稿鞋麻鞋则无。
我国靴鞋异制。彼人则公私所着制皆同。或称靴。或称鞋。皆用布帛造。而无皮革。其制。足前一半恰着于鞋中。当踵处几及胫。鞋齿高寸许。似不便于行步。而杀其前齿。令举足宜于贴地。故步屧如飞。
东八站以内。多穿皮袜。即我国所称月吾其者。胡女不缠脚。亦或穿靴。
朝服皆蠎袍。亦有披肩接袖补服等名。圆裁锦幅。贳项而加肩。前后蔽领曰披肩。衣至腰。袖短及肘曰接袖。自一品至九品。等级截然。
朝帽。一品起花金顶。金顶。至四品皆同。 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二品上衔珊瑚。中嵌红宝石。三品上衔蓝宝石。中嵌小红宝石。四品上衔青金石。中嵌小蓝宝石。五品上衔水晶。中嵌小蓝宝石。六品上衔车磲。中嵌小水晶。七品以下。无上衔。而中嵌小水晶。
朝带。一品玉板四围金镶。二品起花金圆版四块。中嵌小红宝石。三品起花金圆版四片。四品与三品同。而银镶边。五品同四品。而用小金圆版。六品玳瑁圆版四块银镶边。七八品玳瑁圆版四片。
蟒袍。一品通身九蠎四爪。二品三品。九蠎四爪。四品五品。九蠎四爪。六品以下。五蠎四爪。
补服。一品文凤武麒麟。二品文鹤武狮。三品文鸾武豹。四品文华虫武虎。五品文鹭武熊。六品文孔雀武彪。七品以下。文鹊鹑武海马。
坐褥。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红褐。衬红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红褐。镶青褐。衬红毡。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青褐。镶红褐。衬红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衬红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六品以下。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酱色布。衬白毡。
朝会时。文武官项挂数珠。其数百八。东珠为上。珊瑚次之。其馀视品而节之。格子小珠及辫发之端所悬珠贝。亦有品节。又以马珠络别官品。名曰马踢胸。
朝士家居衣帽。无分贵贱。而但一二品。帽嵌珊瑚。三四品嵌蓝石。五六品嵌水晶。八九品嵌金。
僧徒。以黑绵巾为方冠而着之。衣用黄黑间色。阔袖而加缘。亦为方领。其制如深衣。此则最为近古。
戯坮所用衣帽。皆金冠纱帽。团领襞积。历代中华之法服备焉。所谓礼失而求诸野者也。
所称护项。略仿我国之制。但阔大而缝其首。加于帽上。系缨颔下。用红帛缘于当颊处。或用纯色红毡。栅下玉河馆近地人。或着我国护项。盖彼人艶善其制。沿路观光者。辄云好风棱。亦曰好軆面。
以皮毛。造护耳之具。掩其耳郭。插其柄于帽内曰耳杓。又曰耳扇子。凡系护项护耳之制。皆贱者所服。
丧服。制以大布。束带其上。丧冠缝大布全幅。撮其馀而缠头。其结在前。祭服用生麻布。上衣则阔而加领。下裳则前三后四。而无襞积。亦有首绖。而结丝作系。累然如络珠。未知其何制也。丧杖长尺馀。握之而行四拜礼。跪揖如礼。女子亦服大布衣。而用布狭缝。缠其额上而屈曲。其系从两鬓而垂之。
女子衣髻。犹存华制。裳必襞积。而幅用前三后四。上穿长衣。其长曳地。袖口阔于男。衣袴亦同男制。而稍阔焉。除非贫穷农家。悉用绮罗锦缎。
女子着幅巾。用全幅黑缯加髻上。此贫女所着也。
四五岁童子。皆薙发加帽。而亦具褂子袍子等衣。与长子无异。此所以今人之无冠礼也。
汉女之鞋。前后夫锐而弯曲。非着趾着踵。则不贴地。所谓弓鞋也。满女则鞋底高厚如着屐。
囊子。大略如我国之制。然甚小而必以纹绣。又有烟竹囊烟茶囊。而此则多用皮革。左右佩绶。可谓累累若若矣。谓荷苞者。此也。
骑而猎者及远行者。皆用鹿皮作两条裾。着于膝。是防衣袴之磨毁也。
东人贸帽。皆出于中后所。盖造帽者。作队坐炕。炕下有大釜。蒸羊毛。其傍用大桶贮糊。以手搅之。则如栗糜。炕凡七八间。间各有长槽。有五六人。以蒸毛和水磨转讫。复和糊舂撞之。炕上人。以木套编毛为样子。用手势磨砻。既成置诸窟室。在炕下烧石炭。其中热炎腾腾。炕外又有一小炕。其中则染黄染黑而润色之。盖帽毛非全用羊毛。凡兽之毛细者皆可用。唯白帽则不能杂以他毛。此所以白者价最贵。皇城所卖氍毹氆氌。亦皆白贵于青红杂色。
饮食
编辑朝夕之馈。或饭或粥。男女围一卓而坐。各以小锺子分食。一器尽。又添一器。随量而止。其简率极矣。
飨宾之礼。主客共一卓。客至数人。亦不别设。但于每人面前。各置一箸一柸。从者持壶斟酒。随饮随斟。不卒则止。杯甚小。一呷可尽。然亦不顿饮。细细呷下。
饮食必用箸。不用匙。然匙亦或有之。以磁造之。而柄短㪺深。箸则用木造。或有玳瑁象牙造者。食必以椀接口。用箸而吃之。唿唿有声。
寻常饭供。村家则不过一楪苿酱。而富豪者家。盛设亦不过炒猪肉,热锅汤。大抵简约。
待客必以茶。而行茶如行酒。各人各锺。随饮斟。而茶要极热。在锺稍冷。则辄还斟于罐中。饮茶亦要缓缓呷下。而吸一锺几至吸烟之久。且燕居无时不饮。常以茶罐加于炉。食已则饮。客至则饮。
茶有各种。其名不一。如龙井茶是上品。只杭州有一畒田取种。又银枪茶,松萝,碧萝,春茶,旗枪,式彝,大叶,香片,湘潭,老君眉,橄榄茶,普洱茶,白毫茶,青茶,黄茶之属。是也。黄茶则燕人无吸者。只卖于辽沈市上。又东八站茶贵处。或以炒米代之。谓之老味茶。
酒𫗦所卖。无清酒浊酒之名。只有黄酒。烧酒味恶烈射喉。乍醉易醒。燕,沈所称玫瑰露,史国公,加皮,梨花白,竹叶青,葡萄酒等。名色最佳。而盛酒之器。必以石灰涂之。故嗅与味多不佳。
酒铺大可数十间。房子小不下十馀间。或屋上架屋。设云梯而登降。是为酒楼。皆中安一大卓。四面设椅子凳子。以便各人踞坐。一间皆设四五卓。茶肴果饵。无不摆列。计其所食之多寡以取钱。
炕上设食卓。长三尺许。高六七寸。广不及长三之一。不唯设饭。亦供据而写字。炕下所设卓。高于椅子。
人无男女老少。皆吸烟茶。细切极干。盛以囊。吸时。以烟柸纳于囊。盛茶而传火。俄吹即爇尽。盖洋烟称佳品。而我国之烟。尤为彼人所珍。
鼻烟亦名飞烟。用烟作细屑。盛于壶。以指尖抹于鼻孔。而用气吸之。壶用琥珀蜜花等物。佩于衣带间。谓之鼻烟筒。又以槟榔,缩砂盛于囊。人多长服。
所谓柔薄儿。以面造之。如我国霜花。而皱其缝。盖古之馒豆也。其馅以猪肉和蒜以实之。饼饵中最佳。
又以面作团饼。熬以牛猪油。轻脆易碎。或和以糖屑。虽有精粗之殊。店肆所卖。皆此类。
面曰纥络。馅以猪肉和面曰粉汤。杂以葱,蒜,猪肉曰馄饨。用白屑作团。和以糖屑曰元宵饼。䬣饹皆用包仁米造面。精洁纠紧。反胜于牟面。
饼饵。多以糖屑。和匀色赤。以馅以西瓜仁曰赭馓。形团而印花瓣曰黄糠子。白而圆曰松饼。糁以芝麻曰苔色饼。蒸黄粟作饼。切以啖之曰切糕。全以糖屑调匀曰糖饽。馅以猪肉曰汤饼饽。炒以鸡卵曰炒鴠糕。其他名色。不可弹记。
偏食。形如馒头。味颇佳。此是抚宁县所卖。
高丽饼。即松饼。粟切饼之属也。高丽堡所卖。而依样我国饼。故称高丽饼。
五谷中蜀黍最贱。其次大豆。其次粟。大豆色黑而小者尤贱。其形扁。与我国黑豆差异。味亦薄。牛马皆饲此豆。 关内外所食。率用小米蜀黍。而蜀黍居多。间有旱稻米。北京有水稻米。乃水田所种也。其色白粲如银。而作饭终硬。但比旱稻米。则少胜矣。
蒸饭不取烂湿。必颗粒硬劲以成。如蒸粟者为佳。亦无以水浇饭之俗。但食已。则呷水数口。或否。
关内外炊饭烧炕。率用蜀秸。盖农人之多种蜀黍。非但得谷多也。将以备薪。大炊必用釜。而釜底平。故易沸。鼎锅之属。绝不见。
烹茶烧炕。又多用石炭。出太行山。始出如泥。得风则硬。块大小不一。其细琐者。碾为屑和糊。印砖之。烧不成灰者淹之。可以再烧。
酱用大豆和小麦为之。其爋造如我国所造。而一块大如斗。酱味淡而微酸。然无杂味。市酱则或和小豆为之。味尤不好。
酱佛手。如我国汁酱。咸淡虽适。而久嚼甚不宜口。沈菜味甚咸。故沈水退盐。细切吃之。
鱼醝瓜。大凌河所产。甘同醢苦。沈盐日久。醢汁清如油。以其汁沈小苽。而色青如新摘蔓者。或名卤虾苽。丰润宁远。有冬沈葅。如我国之味。而丰润尤胜。
芥沈菜,菘沈菜。到处有之。味恶而咸。亦有各样酱瓜。而味不好。或通官家仿我国沈菜法。味颇佳云。
菜有各种。葫,葱,菘,芥,萝葍,菱,菠,俗名时根菜 胡萝葍 俗名唐根 等菜。最多。莴苣,芹,苦菜,羌。亦有之。
葫萝葍。即红萝葍。而味甚烈。芹味稍辛。苦菜亦与我国产微不同。蔓青之体长味佳者。亦有之。
山药皆家圃所种。肥而少味。干蕨。作羹可飧。而通远堡蕨最美。
贱人生食蒜葱。故口气甚恶。不可向迩。
菜有真咽窝之名。产自南海。紫燕衔海藻而成。白色如银。盖洋货之自海上来者。味亦淳淡。此是王柘庭家所供。又或有假燕窝。
天目笋。亦菜属也。产浙江天台山。又冬尖笋及金华大腿产江南。白枣产江东。如银盘蔴姑及面筋素肴。皆北京近地所产。而亦柘庭家会嚼诸种也。
鱼肉大抵油腻。饼饵多是甜嫩。
羊猪肉用最广。牛肉亦出市上。而食之者少。
东八站雉味。不逊我国膏雉。小黑山,十三山鹌鹑极贱。鹅鸭则人人常服。
北俗不食生物。如脯肉佐饭鱼脍之属。皆不吃。
鳜鱼,鰡鱼,俗名秀鱼 重唇鱼,鲤鱼,鱓鱼,鲋鱼,脍残鱼,俗名白鱼 白鱼鲂鱼及俗名苎蛤,竹蛤。皆市上所卖。皇帝所赐鲟鳇鱼。非燕产。即系獭子岁贡云。
正阳门外市铺。羊豕鹅鸭。乱叫相聒。鱼大丈尺者。皆贮水于长槽而售卖。鬐鬣生动。宛转拨剌。
柑橘之属。凡有六七种。而味皆佳。如广橙,甜橙,中蜜柑,乳柑,文丹之属。是也。其诸果多产于漳南广东。而乳柑尤价高。一颗直六七钱。
石榴。与我国无异。而其中有岗榴者。颗粒红而甚大。味甜而不酸。又莎果,林檎,葡萄之属。虽深冬。少无凋腐之意。如新摘于树者。
山查大如栗。肉厚而味佳。又作细屑。和蜜为饵。
西瓜。形长而瓤黄子黑班者多。味亦佳。市上多西瓜子。虽冬春。必蒸干而卖之。男女老少。行坐皆吃。
栗如我国皮赤栗。连皮炒熟。皮易脱而味尤佳。
葡萄。紫色而颗大。又白葡萄。回回所产。实少味甜。
大枣。比东产倍大。肉厚核小。所谓果枣尤佳。又有蜜枣及山东之白枣。
永平之枣栗。榛子店之榛子。中后所之生梨。皆所产也。又鹿茸膏。沈阳所卖。而以西瓜仁杏仁之属。略入其中成膏。助其味。盖如我国煎药之类。
无花果。出南方。不花而实。亦名长生果。又蜜枇杷。类我国正果。味甜而爽。又兰花笋,橄榄膏。皆茶属也。
落花生之果。其实结于已落之花。故曰落花生。味若榛子。形如大豆之壳皮半干者。而一壳实或二或三。必炒。然后去其皮而食其实。
器用
编辑饼,饵,饧,糕。专用粉屑。其罗筛之制。大可数围。架以圆机。置筛其中。而筛有木柄出机外。设横木于柄端。而两足迭踏之。筛撞扑于机。细粉糁下。或造小屋。而周涂以纸。纳筛于中。如置机之制。微风不入。轻屑不散。盖器机多足踏之法。比诸手运。用力少而见功多。
斫刀锉艸之规。不以足而手按之。刀刃长而广。承以长柄。而木板当刃处。穿穴至底。两旁夹以片铁。而以钉周其郭。令刃不横锉。而手有所碍。不受刃伤也。一人供艸。一人按柄而锉之。铦利如斫朽。或以左手供艸。右手锉之。一人兼焉。此则手按胜于足踏。
镕冶之具。其妙有三。曰革鞴也。曰铁斗也。曰铁模也。革鞴用熟革为大囊。可容数石。两人各执一囊。互相鼓发。则风猛而大烈。铁斗者。其形如熨斗。木柄长二尺。口径六七寸。以无底铁筒安其上。高尺馀。以泥涂其缝。而穴其旁以受风。而斗之内。先铺炭。次铺铁。然后其上又铺炭铺铁如前。加之火。而以革鞴扇之。则二层铺铁。顷刻而镕满于斗中。于是去其筒而泻于铁模者。凡釜鼎锄犁之属。用铁为模方。圆曲直切中其规。及器成而开模。辄迭铸如神。较诸我国土模之制。一铸而便毁。见功不啻百倍。
风樻者。即代箕而簸糠者也。其制织木为樻。长四尺有咫。高三尺。广视其长半之。上下三面。幷围以薄板。唯开头一面。以出风而扬糠。樻中嵌以斜板。出其舌于樻前而向下。设风扇于樻中最后面。旋其扇轴。亦出樻前。施曲柄于轴端。以便旋转。从上面圆剡一窍。而南北置两板而承之。向内而斜下。可受数斗之谷。而两板之端不相合。仅容数粒。于是。自上面垂下舂杵之谷。旋轴而摇扇。则受谷之板既斜。而谷从两板间布出于樻舌。其形如垂瀑。重粒下坠。而轻糠飏出于樻头。又于斜板之中。施以罗筛。使碎粒与沙屑。由筛而直下。故其斜出于樻旁者。皆颗粒匀整而洁净。一日所簸。可得数十硕。其法若施诸我国。用替托谷时风席。则用功似不多矣。治大石为圆盘。而微卷其端。正中插一木柱。别以大圆石为枕。径数尺许穴其中。而贯木作活机。一头维于盘柱。一头则驾以驴。旋转之。盘曰碾。枕曰硙。谷之作米者。皆用此。此外亦有蚁磨。其制同我国。而皆用驴转之。碾驴磨驴。必以物掩其目而笼之。一人执鞭巡之。则驴自环珿不息。无驴者。俱用人力。
碓不用双脚。以扁然直木。下承石杵。杵短而圆。撞下臼中。则谷在旁夹者。亦啮杵而破糠。然乍舂辄踊溢于臼外。故一人执帚随之。一日能舂两甔米。
绵车双臂之制。略同我国。但用一铁一木。而铁臂在上。木臂在下。柱间甚阔。食去核日七八十斤。其摇转之法。设曲柄于木臂。系拨子于铁臂。拨子者。乃五六尺长木也。铁臂之端。贯以十字机。置横橛于机之一枝。距交机处数寸许。削橛为圆颈。套以铁环。然后用数尺皮条。上结于环。下系于拨子。弹绵者。设椅而坐于卓前。置绵车于卓上。右手指曲柄。摇木臂而转之。左手供绵而转其铁臂之环橛。旋以上之。引足踏拨子而下之。则机橛既下。环颈不相滞。又激射而上。于是。铁臂得以一周。踏之无已。转激不息。遍臂食绵。百无虚转。又架黍茎于车上。花不黏滞于臂身。
绵弓揉以竹。弦用羊肠。一头近弰。设筐而张革。弹绵者。悬弓于屋梁。左手扶定之。置绵于卓。而右手执木梆弹之。微弹者三四。其声丁当。间辄猛弹一声。则划然击锣。久而徐歇。絮花随弹随起。满屋如雪花。一日可得百馀斤。弓响不乱。大小节拍。累然如贯珠。
缫车。比我国制甚大。几满于一间之屋。机梧甚多。不能便简。然引纶掷梭。手势轻利。所织皆大布。而出男子之手。丝车之制。丝弦铁签。皆与我国制绝相类。而但丝串无上尖。此则女子为之。
水车之制。多作梧。机如车轮。其圆中规。贯轴而转之。才丝毫之力。辄旋斡不止者。四围之轻重。均也。夹其机而左设扇。右设壶。其数不限多少。设架于水中。量扇而受水。扇太浅。则激轮不猛。太深。则扬水不高。诸扇以次受水。则机轮自转。而诸壶。亦自然㪺水。然而口乍倾。则水辄泻。故刳木而承其口者。欲水之远扬也。机径十尺者。扬水高八尺。视此为度。高下可以适中。凡水势不迅。则激扇无力。筑堤陡下。然后机激水如瀑。一日夜可灌数十顷。
洒水铜车。可以灌田救火。其制。设大筒。以受水数石为量。中置三小筒。具足而鼎立。中筒差高。而含曲管为嘴。长尺馀。筒傍各有水户。以通两筒。而为铁叶以障之。令随水开闭。两筒之底。亦具水户及铁叶。又各有铜盘。恰满筒身而无剩之。竖铁柱于盘心。高出筒口。上有横木。幷架两柱。而别有一柱撑其腰。令其游移。一人持横木。交两柱而舂撞之。两筒之盘。迭相上下。当其上也。筒底之户。自开而吸水。当其下也。随以自闭。而已吸之水。从旁户泻于中筒。左筒既泻。右筒继之。中筒之水。不得不从曲嘴喷出。其嘴亦令游移不定。四面而低昂。又于嘴口。别施铜匣而穿穴。穴大小不一。水从穴中泻。廉纤飞散。亦可以浥禾縠。
凡人家炕上。辄安木樻皮函。又椅卓琴床洗脸盆及机洗巾具焉。木樻之制。作双扇而启闭。扇长竟其身。内为二三层。日用什物衣服藏其中。其锁钥横而不竖。虽有多小精粗之不等。家家如此。
卓子其长仅三尺。高六尺。广不及长三之一。设饭写字。皆可供据。凳子之制。或圆或长。其高取其可踞。
斗形。口阔底杀。隔其半。为两区。
宫室椅卓棺椁之材。盖非椵非楸。细理坚韧。非松杉之比。花梨,紫檀,降真,沈香,乌木等器。多是贵家物。
器皿皆雕青画磁。非青则白。破则补以铁。其法用锥穿穴。钉以细铁。挥椎生风。其声铮然。器之用铜锡造者绝罕。比神𬬻,酒榼,烟铛。多用白镴。洗面盆,蜡坮。用𨱎锡。鞍之饰。杂用白铜黄锡。盖铜铁贵。而且需于军器。故器皿禁铜铁。炉镫属。亦多揉木为之。
炊饭。皆用釜。而釜底平。故鼎铛之属绝少。
井在路傍者。亦甃以石。穴深而口小。汲水之器。皆用柳编而不破。井深则设辘轳而收绠。
日用锉切之刀。大如掌而长广等。凡切肉锉菜。皆竖其刃而斫之。虽割切坚硬之物。利如芟草。
佩刀。刃长柄短。以一双牙。箸插于鞘。以代尖子。将用于饮啖时也。又有刺齿挖耳等物。嵌鞘而插之。
弓皆角造。长比我国。加五分二。然绝无劲强者。如我国初射者之弓。而矢则楛干鹳翎。一箙插七个。
鸟铳。亦如我国之制。而长几一把。必竖而负之
灯有以铁作笼。亦用羊角造成。其光滢然。则设烛坮而为两铁柱。以上下之。皇帝晓夜动驾及朝士夜行。市铺点灯。一皆用此。或有腹涨之制。如西瓜形。
人家无溷厕。二便皆器受而弃之。其溺器形如凫。其口如酒煎子。我国人初见。认作酒器。而胡人亦以我国溺器作饭器云。真是对语。女人溺器。其口狭而长如擘蛤。译人或见溺器。男像阳茎。女像阴户。盖藏于僻处。不令人见之。北京城内僻巷。往往有深害。此乃人家弃秽处。满则辇出于田。又路傍立溷厕。而拈纸为矢橛。编于门楣。行人放矢。必收贳钱。男子担而不负。有一条木。两头悬绳。称物轻重。贯绳而肩担之。谓之扁担。运水运柴及各样物货。皆用此法。肩疲。则移左移右。其远路往返者。用行李与铺盖。卷作一条而担之。大抵任物以肩。不以背。
丧车双辕。长七八丈。围径尺馀。饰以黄锡红漆。撮蕉之制极壮。上下障纯用黑缎。而流苏翳如。金顶高一尺。两辕之间。施六七横杠。杠之大可两握。担者各以扁担套索于横杠。而舁其两端。一杠每数十人。铭旌长三丈馀。有跗有机。亦架以双辕。舁者数十人。
柩制甚钜。但下杀几三之一。四板之头。幷上出数寸。而圆剡之如圭首。涂以朱漆。而画以草花。亦有金字题其上曰灵寿堂。又书寿福字。市上所卖。亦如此。盖不量人軆长短。预为造成。故其制甚广大。
摇车。其形圆。恰容一小儿之坐。朱漆而画之。贯之以绳。悬于梁上之钩。置小儿于其中。使之摇摇不住。则儿之啼哭者辄止。其名曰摇车。
琵琶。与我国制不同。头圆如小鼓。以鱼皮裹之。且身长而弦细。其曲调甚噍杀。瞽者必徇路挟弹。以求食焉。大抵音乐。无舒缓之节。不足来听。而瞽者之必工于乐。此古俗也。至若卜筮等术。亦非瞽者所业。
舟车
编辑海上漕船。略似我国龟船。上设板屋。用粉灰涂隙。板门仅容一人之出入。荡橹收轴。皆由屋中。盖仿蒙冲古制也。屋下亦铺板而作厅。坐卧干净。且南方商船屋制甚华丽。粉壁雕窗。至有穷极奇巧。其玩好百物。无不毕具。津船不用摇橹。两岸植铁钉如柱。截津施緪。维其端于钉。刺船缘緪而进。虽风浪汹涌。绝无倾覆之虞。船中以薄板横障。设十数间架。若琴罫然。上又铺板。而傍开数板。以便衣袽之备。若载车。则横施两板为梯。推轮缘板而上。盖船上铺板。亦为载车也。
河津多航桥。缘大航作桥。两头各有铁环。以相连结。架板铺土。车马之行。如履平地。虽当潦雨水盛之时。必随水浮沈。故未尝有堑溺之患。
溪间小艇。形如马槽。用全木凿之。仅容二人之坐。又或任栋梁木附之两旁。以防泛水摇摇之患。
任载之车。双轮正转而不荡。所以能服重而致远也。轮制。不以辐轃。但交互两板。一纵一横。而为廾字形。方毂而受轴。不相游移。两辕之下。各设双橛。加于轴上。车行而轴转于橛中。轴转。则轮已周矣。此其制轮轴相固。辕轴之间相承。不能分寸。而旋转之便利。倍于长毂。制作之省约。半于辐辏。惟曲巷弯。回旋不便。所以宜于远道。而不便于市城也。一车驾以骡马七八头。韅靷率用牛革。而驾辕不用衡轭。但辕下一马。鞴以小木鞍。垂双条而两端有套。拴其条于马胸。而辕端之橛。牵套而不脱。马得以施其全力。馀马不以鞍。而为圆套加项。施鞅靽于套而引之。齐头幷力。其行如飞。驱车者。执鞭坐车上。鞭长数三丈。打其不用力者。其声如雷。车夫则必号曰赶车的。所乘之车曰太平车。辐轮。长辕上加圆屋。屋制甚密。构以木。间隙不容两指。唯虚其前三分一。依房户之制。全屋裹以蓝布。两旁析方尺。亦贴琉璃。以便窥外。设帘帷于前面。随意舒卷。其中劣容两人之坐。而必背面相向。然后可容。
屋有檐。而四面析方尺。嵌以玻璃者。曰翰林车。结藤而代屋。底铺板。故曰藤车。屋制间隙甚疏。柱缘及栏楯俱彩。前面两旁。皆设囱户开闭。不施帘帷。或装以锦帐。上加蜡顶。流苏灿然四垂。轮辐皆涂丹漆者。乃贵人所乘。而皇亲妇女则全里红锦缎。鲜丽夺目。其粉饰珠翠。透照玻璃之外。毫发可数。
凡轮辐。皆中屋而设帷。贵人车则设轴于辕后。故车中摇荡之势顿减。而马之施力偏多。
独轮小车。轮经不过二周尺。一人推而行之。为筐箱而载物。或设两箱一载什物。一载老弱。一人推之。一人引绳而挽之。或驾一驴运之。贫者多用此。
车轮虽有大小之不齐。而辕轴之间。不差分寸。所谓车同轨者。是也。不然。则轮不合辙。行路便倾。沮洳之地。往往辙迹。深深过尺馀。而犹能循而行之。不至倾败。两辙之深浅。均也。
朝士三品以上。乘四人轿。亦名坐椅轿。其制。檐屋妆严。略似我国煖轿。中设椅子。髹漆烂然。四角悬香炉酒榼。皆系奇玩。诸王所乘者。皆雕龙镀金。彩帷锦帘。种种鲜耀。屋上加以金顶。设锦网以覆之。贵人家妇女。往往乘此。其担舁之法。双辕在轿之腰。前后辕端。各施短杠。中贯套索。其长尺馀。前后各二人。俱以一条扁担。贯其上套而肩舁。四人相接踵而先后之。疾行如飞。蒙古车制。一如我国。而稍轻薄。其轮裹以铁叶。周围加钉。防其磨毁。胡商乘轿。以二马驾之。略如我国双轿之制。而中设椅子。下装则去地不远。只有一轿夫。而亦无扶嘱之属。其华丽便适。反复胜焉。胡商远出交易。多得其利。则必乘此而还乡云。
辇舆之制。上檐如圆亭。下方而设栏。四面环之。可容人环栏而行。长杠则或二或三。盖二杠者。驾象也。三杠者。驾六马也。其下两轮。与太平车无异。辇屋皆有楣楔。而大可一间。全身漆以朱红。饰以黄金,珠翠。而以黄帕覆之。四面皆垂以黄帐。长杠亦黄布裹之。引舆之绳。皆用红丝。而丝之围大如椽木。系于轴如船缆。垂其端于辕。轿中有铜炉烛坮椅子之属。设层梯于其右。以便升降之路。而梯左右亦有斜栏。黄金红漆。照耀前后。以棕榈织席铺其梯。望之隐然一黄金屋也。皇帝动驾时。必列置于午门外。以备乘舆之时。凡五辇也。
风俗
编辑清人立国之规。大抵导风俗以禽兽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一曰无等威。一曰贱名检。一曰尚货财。粤自崇祯后至今几二百年。闾巷之间。或有微文小节之可采者。盖古中华遗风有不泯者存欤。
宰相之子。做市井。市井之子。做宰相。尝见陈希曾之祖世爵家状。以为世爵以世官之子。家事聊落。即贸于燕,齐,闽,越之间。资屡钜万。其子道中进士。资至资政大夫。道中称述其执契殖货之才。撰次无遗。若揄扬者然。俗之贱名检即此可见
宰相赴衙。则既入门。一人前行呼唱。在道则太学士以下。无喝路之规。虽舆台贱人。亦骑而冲过。少无顾忌。唯道逢皇子及亲王。则大小人员皆下马。
汉人仕宦则辄学习清语。盖公会则用清语。奏御文字。皆译以清语。然闾巷则满汉通用汉语。
官员之行。一骑持坐席前行。盖以坐席。别其品级高下故也。官高者。皆乘轿。
贵人之行。一骑着车前导之。从而后者。或至数十骑。若街路狭隘。车马塡咽。前者不行。则后者未尝辟除。往往在车中看书交睫。捱延一饭之顷。前者出。鱼贯而行。是故。乘车或不如步行之便捷。
男子凡于生业。力役勤苦。日不暇给。缝衣织布舂米炊饭。亦自为之。女子则虽贱人妇。家稍赢馀。辄安坐炕上。徒事冶容。其所业。唯袜鞋底之缝造。过此则织凉帽为业。衣服亦皆借人手为之。为人缝絍者。亦男子之以是为生者也。道中往往见女子垢面蓬头。坐在门外。缝其衣服。手势岨峿。不像女人本色。盖北方女口。较男口绝少。而且有美色。丈夫多奉倩之癖。任其撒娇。南方却不然。缝衣刺绣。皆出女子手云。
男子生而薙发。独留一掬发。辫于脑后。是谓辫子。虽年老发白者。从背后视之。亦似我国婴儿。僧则幷辫子薙之。道士不薙发。而或束为髻。或散而垂之。
余过甜水站。见刘姓儿。首编二发而垂其后。余问其故。刘曰。汉人未娶者。例皆如此。娶亲则必一发。
汉女缠足。满女则否。盖未详其刱自何时。女儿生而至四五岁。则辄缠之。行步摇摇。若将颠覆。闻有人曾与江南士人笔谈时。问妇女缠足臭恶。不可近。信然否。曰。缠足必以香屑布之。故但有香馥之臭云。
汉人羞与满人婚。然闻有婚姻而若无间然者。凡汉父满母之子曰乌金朝。例属汉军。盖清朝始令薙发。幷禁缠足。女子无一应从者。康煕初。斩贵族一家。而申其令。犹终不听从。于是。始定互婚法。且令从母。母若满人。则女不得缠足。子属于旗下。欲其久而成俗。然汉人之自好者。则至于今绝不相婚云。
凡场市众会处。绝不见女子之杂于其间。不可以夷俗而小之。大抵街路上。非乞丐之人。则女子之往来者绝少。虽或有之。必乘车而行。京外沿路则或有骑驴自执辔者。
满女容姿。举多娇艶。而亦丰厚硕大。间或有丈夫之像。汉女之美者。必多纤丽袅娜。
女子出入。乘太平车。贵主命妇亦然。男子骑从之。往往露面。朝外而坐。或深闭帘帷。而衣髻妆严。皆从玻瓈露现。盖汉女避人。清女不甚避人云。
男子年二十以前。幷剃其须髯。二十五岁以后则只剃髯而存须。过三十以后则否。
女子束发为髻。如东人冠者之敛发。发根皆上指。不辫而回绕之。左右必插笄。未嫁则有发间开理。未必适中于额半。或左右之。所见不正。又穿耳悬铛。至三四环。鬓插金叶花。白头婆娑亦然。惟孀妇则有铛无花。
女子口上点朱之法。不全涂上下唇。但点抹于唇尖。如含珠样。且粉饰必凝盛。虽年老如是。
谓女曰贵女。亦曰强盗。以妆奁资送之具。罄尽家产。如盗窃故也。凡嫁娶。先期送彩。至婚日。借用回避肃静牌及各部院各州县官职牌。又旗旙伞扇。前卫后拥。男乘绣帐朱轮车。女乘金屋轿。间用亲迎之仪。道路生光。或云满人亲迎。汉人不亲迎。
人家送女之资。非至窭。则大柜一,皮函二,梳函具镜,洗面机具𨱎,盥盆,帨巾,椅卓,琴床皆具。衣衾之奢俭厚薄。视其家力。
女人被绮罗。涂粉簪花。而其夫则衣帽敝恶。面貌丑陋。初见者。皆认为其奴。
丧服之制。自天子达于庶人。皆以二十七日为公除之限。然汉人能守制三年。既葬则除大布衣。衣帽皆用玄色。而维不服绮罗。以别于平人。
满人则父母及伯叔父母。同丧三年。祖父母伯兄及妻父母妻祖父母。皆服百日。从父兄及堂叔堂兄。皆服二十七日以下。妻子及弟妹则俱无服。
遭丧之家。以簟盖屋。屋脊飞檐。甚奇巧。大门外亦皆建簟门。门楣结簟为字曰西方。正路仿戟门之制。而旁置锺鼓笳弦之属。必于簟屋作乐。用以作佛事。迎吊客及送葬。大吹擂烧纸币。魂马魂轝及红伞锦扇幢幡纛牌。皆僭用公家之制。男女乘素车随后。或丧人在柩前步行。两人掖之。女子虽服素者。必傅粉涂朱。或老妇两眼垂泪。而口含烟竹。所见甚可笑。
人家门扇。或书贴守制二字。有期制功制之名。又或书某月某日开吊。译人云。受吊。必设盛馔。以待吊客。则吊者以银偿之。多者至数十两。所以前期约日。彼此得以措备。此亦尚货财无名检故也。
遭亲丧者。衣帽依旧。但衣缨下佩一条麻带而已。过数日。依前醉歌。乱啜酒肉。而恬不知愧。此则满人之狗彘无异也。或有撤帽上红络及发端彩丝者。
满人多火葬。汉人不尽然。火葬。盖入棺后烧之。收其骨。纳诸器而瘗之。聚土为小堆。此用浮屠法也。
坟墓之制。其形如覆瓮。清明日必加土。未满三年。坚彩旗于坟上。过三年。则否。坟上往往树白杨。而富贵家坟墓则置行阁。周以粉墙。望之若深宫巨室。
凡城邑村野。多露置之柩。或累砖而灰涂之。或只以石块压其上。任其朽败。此则贫无葬地。或客死而不能归葬。多归于烧火云。又道傍寺刹。多有旅榇。
有村必有寺庙。如辽阳,沈阳,山海等处最多。至皇城内外。寺观堂庙。较人家几三分一。但一寺所居僧。虽大刹不过数十人。道士尤少。
家家奉关帝画像或塑像。朝夕拈香。店肆亦然。或曰。此非关帝像。即傅说之神。为祈财用之赡足云。而傅说岂财神之类耶。此固未可知也。
关庙必供佛。佛寺必供关帝。一軆尊奉。曾无分别。
乡村皆有七圣祠。或五圣,九圣祠。大村结构奇巧。贫村则凿石为屋。或累土为龛。列奉神像。意其为土地山川风云雨雷之神。或贴对联曰。日月星辰主。风云雨雷师。又曰。千处有求千处应。一方起敬一方灵。又并享关帝像。
凡相见之礼。揖而不拜。致敬则鞠躬。致谢则叩头。且语言酬酢之时。必作手势。若遇亲人。则就前执两手而摇之。致其款款之意。而若女人则不然。
朝会时。三跪九叩。首至地曰叩。一跪辄三叩。故三跪。则九叩矣。贱人见贵者。则跪一膝。年位相敌。则必握手摇摇。而尊者以一手。卑者以双手。朋友情挚。则久而相逢。辄抱腰蹲蹲。且卑幼见尊长。必纳头恭拜。
见客之礼。送迎必出门。客在前。主人必后。虽朝夕相逢。亦不废此规。一执主客之礼。
岁拜之规。亦如我国。必于岁初。红纸书名。插于帽。来来去去。若岁初相见。则辄问好过年。
入去时。沿路不见老人。及归。往往出坐门首。盖天寒深蛰。至春始出。然道上绝不见担载往来者。
满人貌多丰伟。亦小文而多实。汉人反是。南人又轻薄狡诈。然而不必尽然。
人性。大抵多宽缓阔大。器具物种。却有巧思。至如涂屋筑墙之制。多我国未曾见者。
人多直肠。若知理屈。则言下即服。无强聒之例。
北京钱币甚轻。物货翔踊。毫发之利。曲尽无遗。至于剃头挖耳洗足翦爪者。各持器具。叫以自衒。
小商各有标号。如剃头者鸣铁卖油者弹钳卖糖者叩鱼。其他金钲竹篦木柝小鼗之类。皆不劳叫呼。而闻其声。则知其所卖为何物。
市铺。必高竖牌竿。绸缎玩好之物。皆刻字而标之。或悬旆而记其物名与所产之地。或铺檐挂所卖样子。若银钱铺。则挂木银木钱。其他画靴画袜者。靴袜之铺也。盖画眼画妇人画小儿者。药铺之表其科也。
街市有卖衣铺。盖衣制长短。可以通服。故虽富者亦买已制之衣。两人离立于大街。列各样衣服。一人左执衣领。一人右举衣腰。高声唱卖。则一人辄应声而赞其美。一衣既唱。又举一衣而结之。竟日如是。
当铺子。贷家也。门揭当字牌。又帖曰军器不当。盖典人物。必定日为限。若过期。则虽差一日。不许还退。
用银换钱之法。随物价而轻重。今年则丁银一两。换钱七两。细丝银一两换九两。钱一百六十文为一吊。此关东钱法也。京城则以十两为一吊。又有京钱大钱之别。大钱以十两为十两。京钱以五两为一吊。
各铺货物。虽亲王卿宰。如有所欲买者。必带银乘车而至其铺。决价亲买。彼人习熟见闻。不以为怪。
关内田一日耕税。小钱一百二十文。而恶田则半之。还谷耗米为一斗为五合。汉人户役。大户出银十两。中户五两。下户二两五钱。以充旗军支放之资。
耕垦之法。关内外则农器便利。或以驴耕之。或以人引之。而不尽驾牛。辽东则以两牛幷驾。而农器之制。如我国山峡之所用。高丽旧俗。犹存而然欤。
垦田无沟洫。但畇畇平平。如门庭扫除处。而且不贵深耕。水田则只于西山及高丽堡见之。
科制
编辑科制必严约束。入场时搜验。归号舍。则又严其锁钥。以禁有怀挟有代倩有传递。且缴卷必封弥。种种设法。皆所以防奸也。若有关节现发。则试官与士子。便斫头云。
试士只取五经中。每经出四题而试之。应试者。虽尽通五经。必专一经。谓之本经。此汉儒专门之学也。凡省试第一场。试以四书文三篇,性理论一篇。一昼夜而毕。此场最费力。第二场。试以经文四篇,排律一首。一日而毕。第三场。试以策五道。亦一昼夜而毕。一篇不下千言。少或七八百言。会试亦同。殿试以策一道。限一昼夜。一篇至万馀言。又格式无一差误。然后乃选入翰林。故一经此试。有呕血者。中选则有朝考。试以诏诰谕诗。亦限一日而毕。
乡试则百人取一。会试则三十取一。殿试则应试者皆中选。但分一二三甲。若已中乡试为举人。则待十馀年得为一知县。又若有异政。则自知县叙陞而至府至道至司至巡抚摠督。
就如大兴县人。中顺天省试。则有报子鸣锣。持红单书姓名。飞来报喜。且省榜既出。有卖题名录者。必人买一录。欲知渠所相识者或在录中。故谚曰一举成名天下闻。然过一月。则皆不知。惟会元姓名。虽百年犹在人口。官至宰相。乡人以壮元呼之。探花亦然。
壮元则胪唱后。皇帝坐殿。开午门,大清门。壮元一人。骑马由中门而出。顺天知府。执鞭送壮元。归第赐锦袍。即宫人所制。其夫人乘舆。诣本省城上。遍洒五谷。谓之压荒。且云分福于人。壮元则府县具供张。都人倾城聚观。又外省摠督巡抚仪从。连亘里馀。司道以下。递相传呼。道辟人门。列戟鼓吹放炮。而壮元初到时。亦有府县官为之竖旗竿。扯其夫人。游城之仪从。几不减督抚。此其所以为荣也。
登第者。点入翰林。必须三年。散馆授职。亦于此三年内。告暇归乡省亲。然其还朝之期。不过一年。外官则为知县。而必自吏部制签分省。而俾不许省官。虽邻省亦不在五百里内。
登第者。一甲三人。即壮元,探花,榜眼。壮元即授翰林修撰。榜眼即编修。二甲百馀人。或八九十人。其二甲第一人。谓之传胪。亦即授翰林。三甲百馀人。凡二甲三甲。纳于朝考。然后或点翰林。或授六部主事。或授知县。外此者。谓之归班。进士十年后。得知县。
翰林最清选。然但贫甚。近年则以翰林求外者多。
翰林不论多小。皆张黄盖。带数珠。与人言。终身不称晩生。与督抚平行。在家乡。写名柬字寸许大。一为知县。即变为小字。
由小科为举人。由举人为进士。由进士有壮元翰林。盖三年大比。取进士三百六十。以应周天之数。
进士有两定。甲榜进士三鼎甲之外。有翰林庶吉士。有六部主事。或即用县令。其馀则有岁进士,乡贡进士,恩选进士之称。
满蒙汉八旗禁旅。分驻京城。各旗分地。正东则正白,镶白。东北则镶黄。东南则正蓝。正西则正红,镶红。西北则正黄。西南则镶蓝。各设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领之。亦有应武科之规。
畜物
编辑象长二丈馀。从头至尾。视其长不加多。望之如巨屋。蠢然而动。鼻长至地。两牙拖横于外。下唇尖如鼠喙。且毛薄而色如灰。见若无毛。股三节。足五趾。趾各有圆蹄。移步甚缓。然可敌快马。其大可知也。耳大如箕。向下而垂。目小尾短。不能侔其体。而比之牛。则犹过之。皇帝动驾时。鞴法鞍以充卤簿。且以驾黄屋轿。象奴坐其顶。眇然若婴儿。象或迂行。则以铁钩钩之。欲左则左钩。欲右则右钩。往往至出血。然经宿则完。所谓见星疮合者。此也。闻象出南方。设机而捕之。谕以不杀。辄服听。虽即地释械。能听人指使。不然终不可驯。饲之稿艸。束草置其前。则辄以鼻卷入于口。虽一介之微。能拾而啖之。盖鼻端有夹肉如镊。且象力在鼻。卧而欲起。则必拄鼻于地。将饮水。象奴以大筒盛水而与之。亦以鼻吸之。卷曲而注诸口。则从鼻中出。其声如倾盆灌之。善解人意。教以请安。则跪后足。教以老虎声,喇叭声。能放而为之。其音甚洪敞。象奴将鞴鞍。叩膝而警之。辄屈其节为凹。奴由之登降。虽小儿亦能御之。然但生面人近之。则以鼻挥之。中者至毙。其圈在宣武门内北边胡同。凡有三圈。而圈皆障壁而间之。间各有一象。总数十头。皆以铁锁。锁其前一足。钉于地。象奴坐其门首。饲草饮水。
橐驼出北方。马头牛尾。项有胡而鬣生其下。股三节。足五爪而无蹄。色杂黄黑而麤甚。然而唐史谓哥舒翰尝骑白橐驰。又杜草堂诗有云。紫驼之峯则其色不独黄黑而已。行时头节而颈弯曲如鹅。皆有两峯。不加以鞯而驮物于其间。力任千斤之重。其行蠢动。却日走三四百里。饲以稿艸和盐食。盐多则峯益高。御者皆蒙古人。以丝穿鼻而牵之。皇帝卤簿中亦有驼。包金鞍锦勒。载物于两峯间。以黄帕覆之。
马多绝大而骏良。然未尝踶啮而叫嘶。虽不服役。亦垂首低尾。妇孺皆抚摩而不怕。
朝会时。朝士之骑马驾马。分御路两旁。齐首联辔。未尝见交首相磨。分背相踶。道中见牧马者。什五为辟。多至百馀疋。不施羁馽。而齐首向前。无奔逸者。
驾马率多骏马。只为局促辕下。混于驽骀。骑者亦善驰突。而但步骤中规者少。盖俗善御马。而未尝调习。且俗不牵辔。故以能走为良。任其自然之步也。
骡亦绝大。而无踶啮者。种亦繁殖。骡马几相等。驾车服乘。参互用之。
驴之出东八站者。甚小而繁。唯山西之种甚大。其尤者。齐于獭马。大抵驴役甚苦。至窭者皆骑之。运水搬柴。转磨耕田。无不为之。盖无木鞍载物之俗。唯山西商人。往往行之。而驴则皆用木鞍服役。
北京贳车。单用一骡。或一驴者。而车载五六人。驰骤如飞驱。小者往往如狗。人之畜之。亦视如狗。散在篱落。竞竞而行。
凡人家骡驴马牛。富者至三四十头。不以廏闲。夜置霜露之下。不服役。则不施羁勒。而放于野。至日暮。一人执鞭作警声。则皆相率归家。飒然风雨。
御畜甚酷。少拂人意。辄以皮鞭乱下。骡马皆战股息气。不敢跳踉。将欲驾车。警曰下下。则辄尾行入两辕间。
任重之车驾。骡马七八头。夕入店舍。脱其鞅靽而纵之。就店槽而立。虽十车同入一店。骡马各认其同群。不相浑杂。晓将驾车。御者各引其辕。下马就车。则馀者又自诣之。行列不乱。喂养之法则至停站处。少顷。方饲以艸豆。又小顷。饮以清水。不然行至川溪而饮之。又村舍路傍。必锉草积置。以待行人之求买。亦设水盆。盛水待之。而一马所饮。偿之以唐钱一分。远行则必饲以小麦蜀黍之属。小麦则名曰麸子。
牛比骡马甚稀。而亦无村不畜。两角多直而长。毛多白色灰色黑色班驳色。而黄者绝少。俗不穿鼻。但以绳维其角以制之。耕田不全用牛力。关内则代以驴马。或人自推耕而耕之。
骡马牛白色者。十居六七。橐驼亦有白色。猪色白者亦多。而鸡多白而班。大抵彼地之六畜。率多白色。
狗或有大者如驹。其绝小者如猫。在人炕上宿。女人辈或抱在怀中。东人名曰勃勃。又别有豪博之种。性甚狞悍。故以铁索锁其项。而仍贯木椎两端。垂其颔下。使之制之。然见生面客。则辄跳出乱吠。必欲啮之。且闻俗不食狗。死便埋之云。
猪羊极贱。而羔颇贵。道中见驱羊驱猪而行者。多至数百头。一人执杖而随之。猪羊皆竞竞向前。无奔逸而散出者。行止皆随人意。若晓其约戒者然。
鹅鸭亦人家所畜。而道中罕见。
人家及市肆。多檐悬鸟笼而养鸟。皆丹咮彩翎。类多巧丽。然不知名者甚多。笼中皆置两器。一盛水。一盛粟。过市门。众鸟嘈喇和鸣。如在林间行。
鹦鹉有红绿玄白诸种。而余所见。淡青色。丹咮下曲如鹯。两翅淡黄。大如小鹊。而尾亦如之。然其末锐。鸟皆三趾前向。一趾向后。而此鸟。却二前而二后。此与凡鸟不同者也。有解语者云。而盖不可见。或清晨呼饥。则略能解语云。大抵背腹顶翎颔嘴头尾之间。五彩俱全。
弄猴者。或幷熊儿,汉羊,勃勃之属。而弄技焉。又有驯虎者。往来街路。而弄技焉。且西山设圈。而畜熊虎。
人家或畜白兔。穴地而藏之。大盈两握。时时出穴。见人不怕。浑身洁白。眼赤如火珠。耳尖尾短。似是蜀猫之类。而云是南方之产。
有豢蛇者。筐中盛大蜿。裹以摆●(●字为左衤右载)。又于坐处。植杖于地。以小狗子。索项而絷维之。狗若乱叫回旋。蛇亦应声出头。有若将咬者。而人辄以手抚摩嗾而诱之。蛇亦举头旋缩。盖蛇非可训之物。且非冬节所当有者。是可异也。路有观者。必三四钱。然后许之。
言语
编辑华人言语。到底是文辞。虽终日胡乱说去。寻绎其义。则皆可谓出口成章。非如东人把言语文辞。作两端看。
夫以稗官杂说。与华人读之。虽平生不识一字者。傍坐而听之。必当如卧听伧人之说。如东人之读谚文书册。人无不解听。是则言与文辞一也。
清人起自满洲。以不敢忘本之意。朝廷之上衙门之内。必用满语。故仕宦者学习之。如东译之习汉语。至如经传子史。皆译以满语。售诸书铺。尝于鸿胪演仪及元正朝见。闻胪唱之声。亦能清远。响振殿庭。而盖唱进曰 이버러。 跪曰 냐쿠라。 叩头曰 허귀러。 退曰 버드러。 清译辈粗解矣。
中国方言。各自不同。华人亦云。山西音最难晓。如天字。即读如清字。音节大相迳庭。
华音。元无如东韵入声。唯二耳而儿等字。皆作东音戛字乙字读。侵覃咸平上去三音。皆读如真寒删三音。
华音亦多讹谬。如家字去字。数音并行。家异而人不同。此类不可胜记。欲学华语者。不可将何适从矣。
东译称善汉语者。不过如学语之汉儿。中国通官。亦对使臣。或作你汝语。对驿卒辈。亦作极尊敬之称。足令人捧腹。
彼人或云。东音之不可晓。如人字只作因字读。人是因与鳞之间音。且初终子母之法。自相抵牾。听之者所以领会不得也。此言。可谓适中其病矣。
东人有十分忿怒事。辄曰眼中出火。尝见彼人争竞。一人忽然起曰。眼佛出。佛火二字。雅俗立见。
闾巷则满汉皆用汉语。以此清人后生者。多不能通清语。盖不通清语。则有妨于仕路也。是故。皇帝患之。选年幼聪慧者。送于宁古塔。使之学清语云。
华人谓初次再次曰。初塘再塘。谓一日二日曰。一天二天。
胡藩
编辑蒙古。 明时称鞑靼。其地北尽沙漠。分为三十八部。皆岁入贡。商旅交于道。男尚皇女。女嫁亲王。佩金玉印章者。前后相望。其人皆无礼狞悍。于诸夷中尤甚。俗善治突。居无宫室。部落强盛。自古难制。独奉佛唯谨。生死以之。故清人因其俗而诱之。引其僧徒。分处于诸愿堂及白塔,五塔等寺。待之甚厚。仕宦于朝者。多宠以高秩。且皇帝衣黄。而蒙人无论贵贱。皆许衣黄。虽其俗尚如此。而盖与皇帝等也。皇帝每盛夏驻热河。称曰避暑山庄。其实自为防守也。
回国子。凡十二部。曰哈密。曰辟展土鲁藩。曰哈拉沙拉。曰库直。曰沙雅尔。曰赛里木。曰拜。曰阿克苏。曰乌什。曰喀升腊尔。曰蒂尔羌。曰和阗。亦称回回国。在海中而东北通陆。贡路逶迤。从陆凡五阅月。始到北京。贡使岁一至。而代者至。然后归国。康煕十六年。回子逆命。遂发兵讨之。擒其王。俘献京师。筑馆而处之。纳其女于后宫。封为贵妃。妃尝思见其父。于是。筑楼于宫城西。与回子馆相对。辄登楼见。其后放还其王。留质其从人。更番迭代。携其妻子而来。至今以为常。馆在西门外。馆门高三檐。而侧看。如半屋之制。若将倾颓。正视之。则盖其直如绳。墙壁殆无缝棱。门内有一座圆阁。上嵌金顶。乃其奉神之所也。其人深目黧面。勒须髼松。近之则有膻臭。每朝会。班于我使之下。衣帽同清人。而在馆及行走。其所着帽子。圆束红毡。而竖于头上。其末渐杀。清人甚鄙夷之。未尝接话。其女子服班斓长衣。辫发而下垂之。间有美者云。
鄂罗斯。亦名大鼻㺚子国。在黑龙江北。与中国通。商旅岁至。馆在王河馆之傍。其人黑面高鼻。天性狞悍。常杀人于街市。乾隆时。命磔其数人。自是颇畏戢。然清人贱恶之。待以狗彘。石镜出其地者最佳。
暹罗。本二国名。暹乃汉赤眉遗种。元时合为一国。在占城极南。浮海八千馀里至广东下陆。自广东至北京七千馀里。五年一朝贡。衣服槩同清人。使臣四人。而衣色紫黑。绣以金花。头岸独角金冠。长可一尺。其端尖杀如锥。人皆剃头光光。而軆矮貌薄。类类僧徒。盖国在江南。冬亦不寒。皆着单衣。无皮绵之装。国中所用文字。皆类梵贝。所贡之物。皇帝前龙涎香一斤,沈香二斤,白檀香一百斤,白胶香一百斤,降真香三百斤,金刚钻七两,上冰片一斤,中冰片二斤,獐脑一百斤,大枫子三百斤,豆寇三百斤,荜橃一百斤,桂皮一百斤,甘蜜皮一百斤,翠鸟皮六百张,孔雀尾十屏,象牙十二枝,犀角六个,西洋毯二床,西洋红布十疋,乌木三百斤,苏木三千斤。皇后前方物诸种幷同。而觔两皆减其半。其称皇后曰皇宫。而皇帝前。亦有番字金叶表文一道,汉字表文一道,表文亭一座。赏赐国王。锦八疋,织锦缎八疋,罗缎八疋,纱十二疋,缎十八疋,罗十八疋。王妃则。无锦而其馀视国王半减。使臣四人。罗缎各三疋,缎各八疋,罗各五疋,绡各五疋,䌷各二疋,布各一疋。上通事二名。缎各五疋,罗各五疋,绢各五疋。从人十九名。绢各三疋,布各八疋。伴送官二员。彭缎袍料各一件。一统志曰。暹罗俗尚侵掠。气候不正。其妇人志量出男子上。国中每有计议。刑法轻重。钱谷出入。皆决之。又有人云。暹罗男子。年四十以上。若怒而形于色。则国人摈而不齿。故攻苦忍耐。卒遇不平。凝然如愚人。乾隆末。不知何国人三百馀人。皆赤发。眼光闪烁如火。衣服异常。行步便捷。从南方来。郡县皆不能觉得。及到燕。百馀人忽病死。其馀二百馀人。自诣礼部。请朝现。乾隆帝即引见。时侍卫森列。其中十三岁儿最聪慧。先诣和珅拜跪。大臣阿肃呵叱之。对曰。将以问陛见之礼。帝不说。命逐出都门外。才出城。便不知去向。尝见 明末记异有言。万历末。御史叶永盛按江右。有司呈狂客一群。自言能为黄白事。极饮娱乐。市物甚侈。多取珠玉绮缯。偿之过于直。及暮忽不见。诘其逆裳。则无有。比早复来。甚怪之。请大搜索。叶不许。第呼名至前。能为江右土语。自言为海外浮提国人。且不讳黄白事。手持一石。似水晶。可七尺许。置于案。上下前后物物映其中。极写毛芥。又持一金镂小函。中有经卷。乌楮绿字。如盘若语。览毕。则字飞。其人愿持二者为献。叶曰。汝等必异人。所献吾不受。可速出境。无惑吾民。于是。各叩头而去。盖海外有浮提国。其人皆飞仙。好游行天下。至其地。能言土人之言。服其服。食其食。喜饮酒无数。亦或寄情于阳坮别馆。欲还其国。一呼吸可万里。忽然飘举。此滉瀁之言也。然而诚如是。其三百人者。亦浮提人之流欤。
康煕乙未间。我国人逢黑真国人于山海关外。与一女同行。盖宁古塔北东数千里有冰海。五年一冰。有国曰黑真。未尝通陆。前十馀年。黑真人忽涉冰至西岸。初不解其何物。细察之。则人也。遍身蒙兽皮。但出头面。而发鬈如羊。边人生致燕京。皇帝招见。馈之饭。则不知吃。唯啖生鱼肉。陈列百物于前。观其所欲得。而卒无愿。引示一女人。即欣然接抱。于是。帝命择配。聪慧女子。令伶俐侍卫五人。幷女领还国。给五谷种耕具。使教之农。后五年。与其女子。复渡冰海而至。谢恩。持大珠如拳者数枚,貂皮长丈馀以贡。女言国在海中。无君长。人长者三丈。小不下丈馀。惟猎禽兽。食生鱼鳖。珠瑕满海中。光怪不测。
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汉置交趾,日南,九真三郡。历隋唐都督都护府。五代梁时。土豪曲承据有其地。后为刘隐所幷。五代汉时。管内大乱。推丁部为州帅。其子琏璿相继立。璿为其下黎桓所纂。其后李公蕴纂黎氏。陈日照纂李氏。臣服中国。封交趾郡王。元封日照子光昺为安南王。至其孙日煃。 明洪武初归附。传至日熀。其臣黎季黎纂之。称伪号。永乐初。遣大将讨之。俘获季黎父子。求陈氏后不得。因郡县其地。至洪煕初。黎氏后黎利自立。谢罪请命。因以封之。其子孙相袭。庚戌春。回还使臣别单称安南王黎维祈失国内附。乾隆命馆于京。广南人阮惠。自立为王。改名光平。遣使入贡。且言将入朝。乾隆因为安南国王。辛亥冬。别使回还。传以为安南国王阮光平入朝云。自国城至北京为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里。
中国人。尝称富贵真腊。地方七千馀里。在占城之南。国王三日一视朝。坐五香七宝床。上施宝帐。着朝霞吉贝。满络腰腹。下垂至胫。头戴金宝花冠。被珍珠缨络。足履革屐。耳悬金铛。常服白毡。其臣朝于王者。辄于阶下。三稽首五呼。上阶则跪。以两手抱膊。绕王环坐。议政事讫。跪伏而出。国城周七十馀里。殿宇三十馀所。颇壮丽。其王及贵人所御之物。多饰以金碧。俗尚华侈。田产富饶。男女俱薙发。而女满十岁即嫁。以锦围身。眉额施朱。
农耐国。安南之附庸也。其君长阮福映。攻灭安南。上表请锡封。愿以南越名国。部臣议驳。以越字冠于上。封为越南王。是癸亥皇历赍咨官手本中所录也。
今中国地方。西北至甘肃。西南至缅甸。南极云贵。东有兀喇船厂。乃其发迹之地。在 皇明一统之外。西城,吐蕃,突厥之地。尽入版图。幅员之大。甲于前古。朝贡之国。亦倍前代。占城,于阗,爪哇,琉球,安南,暹罗,真腊,浡泥,苏椽,打回,安定,哈密等国。其最著者也。有间岁三五岁一至。亦有十岁或一世一至者。
贡税
编辑天下岁入钱谷。载官阶通录。赋役之法。大纲如是。而其银米各项名目。有难尽知。今姑列于左。
北直隶。九府,二十州,一百二十县。 地丁银。二百四十五万一百九十二两。 盐课银。四十三万七千九百四十九两。 关税银。六万五千四百六十两。合银二百九十五万三千六百一两。
盛京。二府,二州七县。 地丁银。一万八十八两。 黑豆粟米。四万四千三百石。
江南省东道。七府,六州四十六县。 地丁银。四十二万四千六十六两。 地丁钱粮银。三百九十万一百六十九两。 关税银。十七万六千七百二十两。 盐课银。二百八万五千二百八十六两。合银六百五十八万六千二百三十七两。 漕粮。一百五十五万四千一百石。 秋米。一百五十一万一千九百八十九石七斗。 白米。十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七石。合米三百十九万八千四百四十六石七斗。 西道。七府,八州,五十县。 地丁银。一百五十万六千四百三十六两。 地丁钱粮银。十七万二千八百二十两。 关税银。三十三万八千三百二十两。合银二百一万七千五百七十三两。 漕粮。二十三万九千石。 秋米。十八万八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合米四十二万七千九百八十七石三斗。
江西省。十三府,一州,七十七县。 地丁银。二百六万六千五百二十七两。又二万二千七两。 关税银。十六万三千八百八十两。合银二百二十五万四百三十四两。 秋米。七十万九千七百三十石四斗。又七千八十八石四斗。又二万五千八百六斗。 漕粮。五十六万八千七百十六石。合米一百三十二万四千三百四十三石四斗。
福建省。九府,一州,六十县。 地丁银。一百二万三千四百九十九两。 人丁银。一万五千一百六两。 征银。三千三两。 征银。 二千七百十七两。 盐课银。八万五千四百七十两。 关税银。六万六千五百四十九两。合银一百十九万六千三百四十四两。
浙江省。十一府十州七十六县。 地丁银。二百九十四万四千一百六十九两。 盐课银。五十万二千三十四两。 关税银。二十三万一百八十两。合银三百六十七万六千三百八十三两。 糟粮。六十六万二千三十石。 秋米。五十八万三千四百九十五石。 白米。六万六千一百九十五石。合米一百三十一万一千九百二十石。
湖广省。八府,八州,五十二县。 地丁银。一百八十五万八千七百三十二两。 糟粮。二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五石。 秋米。十六万八千五十四石二斗。又六千石合米四十一万九千四十九石二斗。
河南省。八府,十二州,九十二县。 地丁银。二百九十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四两。 糟粮。三十七万九千九百九十二石。 秋米。二十三万一千七百二十四石。合米六十一万一千七百十六石。
山东省。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 地丁银。三百四十一万五千五十三两。 关税银。二万九千六百八十两。合银三百四十四万四千七百三十三两。 漕粮。三十七万五千六百石。 秋米。三十四万四千九百二石四斗。合米七十二万九千九百二石四斗。
山西省。五府,十九州,七十八县。 地丁银。二百八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三两。 盐课银。十七万二千六百二十八两。合银三百十一万九千二百二十一两。
陕西省。八府,二十州,九十六县。 地丁银。一百八十七万四千二百四十三两。
四川省。十府,二十二州,九十七县。 地丁银。二十一万七千四百三十二两。 荞折银。一百六十三两。合银二十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五两。 仓斗米。三十六石。
广东(注:疑漏写省字) 。十府,九州,七十八县。 地丁银。一百二十三万九千四百三两。 改征银。一千七百五十五两。 关税银。十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两。 盐课银 四万一千五百十两。合银一百四十万五千六百十八两。
广西省。十二府,三十七州,四十六县。 地丁银。四十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二两。
贵州省。十一府,十二州,▣▣五县。 地丁银。六万三千五百四十九两。
云南省。十七府,二十七州,二十七县。 地丁银。三十六万六千五十两。合银三千三百三十六万八千八百七十三两。 米。八百五万八千一百一石。 盖地每亩征银。四分四里零。 丁有三等九则之分。大纳。每人征银。四钱二分九里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