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沙先生文集/附錄卷一

附錄賜祭文 蘆沙先生文集
附錄卷一
作者:奇正鎭
1898年
附錄卷二

年譜

编辑

我正宗大王二十二年戊午

六月乙未三日酉時。先生生于淳昌郡槽洞寓舍。

先生考參判公。諱在祐。以先生貴。贈吏曹參判。自長城之河南寓槽洞。夢金面大人抱與一男子。十有二月而生先生。狀肖金面大人。故小字金賜。諱正鎭。字大中。後更中以仲。

二十三年己未先生二歲。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三歲。

穎悟莊重。有巨人氣像。○才學步。屐齒黏泥。疑立移時。神氣自如。長老奇之。

純祖大王元年辛酉先生四歲。

請學。

才學語。已能識文字。至是請學。參判公以淸癯多疾不許。○嘗隣兒慢戲唾面。竢其去乃拭之。人問其由。答曰。彼慢戲。拭必又之。人服其雅量。○長老以瓜命自擇。先生曰。待賜耳。不敢也。強之而後取劣者。人問其故。曰長老在。○塾兒以流共工問於塾師曰。流甚義。師曰。放竄同義。先生在傍曰。得非如水流不返之義耶。師大驚曰天才也。

二年壬戌先生五歲。

始就學。

讀孝經,擊蒙要訣諸書。過眼輒不忘。文理日就。能屬文。○每出遊遄返曰。父母待我。○隣家果樹枝延籬內。秋實落于庭。必拾還之。

三年癸亥先生六歲。

六月。經痘疾。

證甚危劇。至病左眼。口絶呻囈。以安父母心。○從祖謹齋公泰儉試使詠人。有宇宙之間宮室居之句。公書賀參判公曰。容貌才量眞天生。的非止爲吾家慶。將爲命世之人乎。

四年甲子先生七歲。

通小學及經子。

詠磨石曰。天動地靜理。吾反磨石看。詠螢曰。把火獨保身。藏色不照人。行客求詩。有曰士當先器識。賢愚不在詩。授敎是爲可。何必試小兒。次河西先生詠天詩曰。天以蒼蒼便作玄。其高無極廣無邊。隨人善惡報施速。至理昭昭遽若連。皆膾炙于世。

五年乙丑先生八歲。

正月。看綱目。六月畢。

自是經史諸子。無難礙處。長老亦有質疑者。

九月。隨諸長老。上內藏山。

賦詩云欲尋仁智樂。陟彼自童年。同脈中分散。殊源末復連。佇看楓葉爛。忽又菊花然。不若勞形役。歸而養性天。○常對案危坐。或侍立終日。長者悶其勞。命使風乎。少出復如故。○自是聲譽藹蔚。福興雖僻峽。四方之士。日塡于門。聽言覿德。心悅誠服。同舌稱之曰。生知之聖童也。○芙蓉子金公章煥。以父黨造門。歸而語人曰。自古神童。類未免浮薄才勝之病。而至於此童。沉潛簡默。安詳凝定。德自弸中。才不現外。眞大受之器也。古人言君子之於人。視其行。不視其年。吾故不敢名也。自此同省長德。莫不敬以待之。○七迂李公潤聖題先生文曰。質先於文。理勝於藻。吐辭如經。出言近道。

答人性理格致問。

有問者曰。天理物性。同歟異歟。答曰。天理物性。性卽理也。理初無性。性乃具理。童子無知。未知如何。又有問格物致知是一是二。答曰。心向到物曰格物。心得知物曰致知。今有懸鏡照物。知其姸媸。鏡卽心也。懸照之初。姸媸自呈。格致一。非二。○隣里童子挾冊請授。雖病卧衾褥。力疾曉解。年踰先生者。敬之如嚴師。

六年丙寅先生九歲。

看春秋四傳。

半歲畢。○六月。參判公有疾。先生晝宵侍側。色憂數月如一日。隣里感歎。○崔秀才名欠攷來學將歸。先生贈詩云循理屛私欲。虛心學孔顔。趨向旣分別。方是到覺關。又有丈夫平生事不遠在寸心之句。○隣里有父死客鄕。其子將奔而時大雨。渡不通。使人問於先生。答曰。臨江莫渡。雖時月無柰。在家不發。雖晷刻未安。

七年丁卯先生十歲。

看大學衍義。

設爲問答。旣成。因洗藳曰。管見無取。後生學者。皆恨其無傳。○自是專心聖賢之書。沉潛窮究。常靜處一室或山房。晝而忘食。夜不就寢。不出伊吾聲。人莫測其涯涘。惟從叔立齋公在善稱之曰。此人方在妙契關。

八年戊辰先生十一歲。

答淳昌倅書。辭請見。

倅聞先生盛名。以書邀之。先生答以不可召不可𨓏之義。且曰。閤下以神明治郡。除奸猾賑飢荒。某亦是民。受賜多矣。又以米肉遺之。辭不受。或以卻之不恭。謂先生勿辭。先生曰。若以奉老爲辭。吾可無辭。辭曰饋賢。吾不敢當也。其辭受之當於義如此。

記春秋亭。

亭在昌平之麟巖。梁斯文名欠攷以地之偶符名。而屬先生以記。牢辭久之。參判公有命。不敢違。略曰。昔朱夫子不解春秋經。曰吾恐孔氏家奴。春秋之義。豈可易言哉。匹夫而行萬乘之事。一言而爲百代之懼。經之以陰陽。緯之以賞罰。質之以仁義道德。擬之以威儀文章。其歸不過止於尊攘。嘗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豈不以知其不可爲而爲之於不得已也。我東一域。大明遺臣。以海外藩臣。志復宗國。欲除華亂。惟我孝宗大王。亦知其不可爲而爲之。實是孔氏之大一統。春秋之義。如日中天。於是幽閨婦女草野小人。皆有腔子裏春秋云云。

九年己巳先生十二歲。

作詩題松巖。

巖在長城悅理谷。先生五世祖松巖公諱挺翼遺址。巖面刻松巖二大字。詩曰。磅礴形容道氣確。先生舊跡水同流。世傳基業誰能搆。行路稱云口不休。君子居之名始重。遺風逖矣地還幽。由來二字昭然刻。留得精神閱萬秋。○忠孝里金公致儀,致浩來訪贈詩曰。東國名山水。非徒產異材。童年纔十二。心已透三才。又曰。西遊觀大海。歸路見奇童。一行多所得。神舍動淸風。後先生跋其詩。見文集二十四卷。○自是憂聲聞之太早。專以韜晦爲務。隣兒從學者。皆謝遣之。

十年庚午先生十三歲。

二月。如長城省族黨。

先生嘗言某幼性狹。不愜意便發怒。十三。作本土行。過府見萬人作役。自語於心曰。世閒許多人。何以盡愜我意。自是不復發怒。

三月。讀書白巖寺。

經子諸書。寘之案上。端坐沉吟。或徘徊庭除。或瞑目又手。終日默坐。緇徒怪之。以告老釋。老釋曰。吾將觀之。釋蓋自負淹博者。揀難就質。先生左右證援。滂沛昭融。老釋出曰。做儒家大事業人也。遠近聞先生在寺。挾冊麇集。先生曰。就靜念書計左矣。遂歸。○先生嘗言年十二三。頗曉長者語句。侍立終日夜。不知疲。○龍庵李公霽鉉父友。造廬贈詩曰。見君學業果如聞。天運吾東鍾此文。若使做來眞實域。何難造詣聖賢門。

十一年辛未先生十四歲。

聘夫人蔚山金氏。

進士宜休女。河西先生之后。○一友人家有鬼妖。夜輒作怪。先生偶過其廬一宿。自是無鬼妖。人謂正氣所到。邪氣自屛。○先是參判公憂其淸臞。不許習書。至是以餘力習之曰。此如日用茶飯。亦不可闕也。筆畫瘦勁古健。立齋公每收而藏之曰。此文此筆皆正氣也。得之者如拱璧。後門人有問心畫之說。先生曰。書雖小事。放心者不能。所謂畫者。千毫齊力而已。

十二年壬申先生十五歲。

時西路賊起。先生方留麥洞。軍書旁午。滿座皆失色奔波。先生徐曰。不過三月。當就擒滅。人謂有鎭物之量。及賊敗。或疑有先知。先生曰。無名之兵。無百日之久。吾有何知。

十三年癸酉先生十六歲。

先生嘗言某十五六時。以文章自期。二十以後斷念矣。非徒力量不及古人。文章雖蓋世無益。適足以賈禍。朱子曰。向來前輩天資高。偶自能之。未必專以是爲務。

十四年甲戌先生十七歲。

十五年乙亥先生十八歲。

五月己亥十五日。丁參判公憂。辛丑十七日。丁貞夫人權氏憂。

權氏籍安東。帶方處士德彥之女。後贈貞夫人。公與夫人生同己丑。至是卒。年四十七。

九月。合封于槽洞案山。

先生哀毁致疾。濱危累月。至是始葬。後再遷墓。見下戊戌辛丑。

十月。還居河南。

遵遺命也。

十六年丙子先生十九歲。

十七年丁丑先生二十歲。

八月服闋。移居于麥洞。

居喪盡禮。忌日如袒括。雖隆耋不能將事。徹宵不寐。不設衾褥。痛苦逾月。

十八年戊寅先生二十一歲。

先生嘗言某自幼多疾。二十左右。累經危證。看書稍久。神氣眩轉。廢書闔眼數頃始蘇。所自恃者。惟能忍飢耐疾耳。四十五十浸盛。六十以後雖衰耗。猶勝二十時云。

韌齋尹公五榮來訪。

尹公嘗宰益山。聞先生名。以書致問。至是率其子堉來訪。歲以爲常。歷紀無替。後尹公歿。先生爲文哭之。文見二十五卷。

十九年己卯先生二十二歲。

五月。子晩衍生。

二十年庚辰先生二十三歲。

讀書于文殊寺之南庵。寺在靈鷲山北。

謝遣生徒。積書沉吟數月。疾作舁還第。

二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四歲。

秋。讀書于觀佛庵。庵在靈鷲山南。

二十二年壬午先生二十五歲。

春。遊月出。

宿靈巖客店。有兩人䙰被過門。一曰白屋不忘蒼生的人。一曰草屋中聖人。其誰知之。其誰知之。從者欲與之語。皆不顧而去。

二十三年癸未先生二十六歲。

趙尙書鍾永問士於立齋公。公曰。以吾所知。曠世眞儒。見吾從姪某而已。公常言某之學本於至誠有壁立千仞氣像。朱光庭薦伊川於朝曰。有經天緯地之才。制禮作樂之具。此人可以當之。

二十四年甲申先生二十七歲。

二十五年乙酉先生二十八歲。

如京謁九世祖錦江公墓文於臺山金文淸公邁淳。

臺山語人曰。今世之士。多有體而無用。體用具備。吾於奇斯文見之矣。是行也。立齋公偕焉。

過鰲村。拜剛齋宋文𥳑公稺圭。

剛齋曰。聞盛名久矣。因問爲文章之學乎。爲性命之學乎。先生曰。二者皆未有所到。而竊嘗聞之。文章之學與性命之學非殊塗。殊塗而爲文章者陋矣。及出。目送之曰。南方之士。其有依歸乎。

二十六年丙戌先生二十九歲。

秋。讀書觀佛庵。

再從弟鳳鎭嘗曰。吾十八。從先生讀書山房。以謝氏惺惺法見敎。因竊覸先生蓋從事於此。而動息語默。處獨處顯。未嘗見其有須臾之離也。

二十七年丁亥先生三十歲。

春。遊頭流。

二十八年戊子先生三十一歲。

移寓梅谷。

秋。參鄕解。

先生不屑擧業。而以參判公遺託。黽勉應擧。至是參鄕解。及入禮部。七迂李公參臺。試榜將編。謂主試曰。奇某入塲。榜出而無此人名。則主司羞也。主試開眼曰。知試券否。七迂實不知。無以對。副試惎之。竟屈焉。

二十九年己丑先生三十二歲。

三十年庚寅先生三十三歲。

秋。參鄕解。

以四書疑八格。主試拈先生文。謂參副曰。此對左吾雅執。而其剖釋微奧。瞭然無餘蘊。始知吾前見誤矣。

冬。患癰屢危。

三十一年辛卯先生三十四歲。

春。魁司馬。

淵泉洪相國奭周主試。出語人曰。奇某之文。從理學中出來。中閒數段語。說出前人所未曾說。榜中得人。吾無愧焉。因誦之終篇。先生有題試券後。見文集二十四卷。

三十二年壬辰先生三十五歲。

除康陵參奉。不肅。

先生爲供職入京。見銓曹注擬。則顯祖錄高峯。於先生叔祖也。名上字錯書廷字。先生曰。冒兩錯。不可拜命。銓吏曰。兩錯。尤見銓曹遴選之公。若有先容。則豈有此錯也。告于銓長。銓長果促以釐正後行公。而先生牢辭不肅。貽書尹學士堉。言不可冒受之義而歸。京中有以不仕無義留先生者。先生口呼示意云嘗觀期門士。執殳衛王宮。人無事君階。爲此可展忠。此可見先生非果於不仕。而視義之可不可耳。又有寄尹稺沃詩二首。見文集一卷。○有成進士名欠攷來拜於泮舘。因論太極。退而語人曰。東方無眞儒久矣。今幸吾親見之。人謂生知非過語也。

三十三年癸巳先生三十六歲。

參增廣東堂試。

有一邑宰語人曰。君子出處果有關世運。某年閒時騷方鴟。都下如沸。時奇山人參東堂試入城。物議遂翕然。如其見用於世。尤當如何哉。

三十四年甲午先生三十七歲。

復還居河南。

十一月。純祖大王昇遐。入縣庭擧哀。

擧茂才。

憲宗大王元年乙未先生三十八歲。

復除顯陵參奉。不就。

朝廷議以爲奇某之年前辭職。足爲勵世高節。有是除。先生以恩出常格。遜避不就。

秋。遊禪雲佛甲等地。

各有詩。詩見文集一卷。

二年丙申先生三十九歲。

三年丁酉先生四十歲。

擧遺逸。

朝廷命擧遺逸。李相國憲球時按本道。以先生應命曰。河南府意以邵先生應詔。又以是爲題。試士于錦城舘。

除司甕院主簿。不就。

時州郡所擧已筮仕人。超授六品職。銓曹漏先生。命推考銓長。因有是除。

春。移寓梧枝里。尋寓如意洞。

生理益剝落。薪水之勞。躬自取辦。體無完衣。疏糲不繼。破屋欹壁。逍遙其中。有爲先生憂者。先生笑曰。化翁待我以不死。已厚矣。

八月。哭立齋公。

公長先生六歲。天禀超邁。學問精深。相與講磨之久。道契最深。公之疾。日往擧扶。及卒慟甚。比葬述行狀。行狀見文集二十八卷。○先生雅不喜著述。常曰。文字家虛奬成風。古人云一號文人。餘不足觀。爲是也。誌狀尤不可作。非所師友素相悉者。豈可苟哉。明道之於康節。相知最深。至於誌銘。繞庭數月。得安且成三字。始下筆。

四年戊戌先生四十一歲。

十月。遷考妣墓于北二面推山。

十一月患沴。

疾甚。占者曰可禱也。不禱殆而。先生曰。何所禱乎。病閒曰。不占而已矣。

五年己亥先生四十二歲。

有記夢詩。詩見文集一卷。

先生罕夢。夢則必兆。

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三歲。

七年辛丑先生四十四歲。

春。遊嶺南。自德裕迤伽倻𡺐崛。循頭流泝蟾江而歸。

至三嘉璞院。院在𡺐崛山下。以伴行病三宿。嶺人士尊慕先生者。歌詠其事。或作會於此。○先生自少至老。名山韻水。遊賞頗多。而無紀行一錄題名一處。後有人以題名小序來請。先生題之曰。諸君砥礪名行。使石面增光固善。萬一蹉跌。貽羞林澗。則題之者諸君也。洗之者何人也。

十月。遷考妣墓于光州之瑞石北麓石底坊。

始葬之地。未恔于心。積年竭誠。再遷于此。作新阡錄。歷敍遷墓顚末。以見其悔恨之意憂懼之情。旣成還洗藳。

八年壬寅先生四十五歲。

除典設司別提。供職六日。呈遞。

先生以累辭恩命爲兢惕。就職六日。時相使人夜要。先生默然。翌日呈辭。時相悔之。促駕到舘。先生已出城矣。自是無意仕進。婆娑丘林。四方之士贄謁日至。而不以師道自居。不受束脩。然敎誨不倦。各因其材。賢愚皆獲其益。

移寓卓谷。

除平安道都事。不就。

九年癸卯先生四十六歲。

夏。避暑南庵。納凉私議成。凉議見文集十六卷。

先生罕言性理。而近世論性者昧於理分。限理一於離形氣之地。局分殊於墮形氣之後。理分閒隔而性命橫决。論性始爲天下裂矣。於是理爲有體無用之長物。而天地間變化生成。氣爲之主。斯論盛行。靡哲不然。先生恒憂之。以爲學者不說理氣固無害。說而不精。汩亂本眞。爲後世害深矣。至是著爲成書。名曰納凉私議。藏于家。雖及門之列。罕得見焉。嘗曰。衆人眼中都是氣。聖人眼中都是理。又曰。大易不言有無。而言有無。諸子之陋也。聖人不言同異。而言同異。後學之蔽也。又曰。妻奪夫位。臣奪君位。夷奪華位三者。天下之大變也。而古亦有之。今也氣奪理位。氣奪理位。則彼三變者。是次第事。

答趙光州徹永書。論海東稽古新編凡例。

趙倣小學。蒐稡東國嘉言善行。名曰東國小學。以書問編次凡例。先生辨其凡例之謬。又以東國小學四字題目不雅。改以海東稽古新編。爲書以答之。書見文集六卷。

作考巖書院重修記。記見文集二十一卷。

院尤庵宋先生俎豆之所。

十年甲辰先生四十七歲。

十一年乙巳先生四十八歲。

著定字說。

李生鳳燮以太極圖說聖人定之。是自定兼定人爲問。先生累書辨之。尙不釋然。著爲是說以示之。說見文集十六卷。書見七卷。

偶記辨四七。

四端七情理發氣發之說。自退溪高峯時已有此論。而至栗谷。其論與退。溪有些不同。學者各尊所聞。議未有定。先生私記一說。名曰偶記。偶記見文集十六卷。

十二年丙午先生四十九歲。

十三年丁未先生五十歲。

答李參判應辰書。論人物性同異及心氣體質之辨。書見文集六卷。

十四年戊申先生五十一歲。

移寓中洞。

十五年己酉先生五十二歲。

六月。憲宗大王昇遐。入縣庭擧哀。

作灆溪書院風詠樓重修記。

院享一蠧鄭先生。後孫煥弼謁其記。記見文集二十一卷。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五十三歲。

作本府文廟上樑文。文見文集二十五卷。

二年辛亥先生五十四歲。

八月。夫人金氏卒。

葬羅州之凰山。

三年壬子先生五十五歲。

答權宇仁書。論理氣。

權昧於理分先具之妙。而偏主理氣不相離之說。至謂太極是帶氣之物。氣如此時。隨而如此。氣如彼時。隨而如彼。凡生陰生陽。皆本於太極所帶之氣。苟如是說。則太極不足爲萬化之樞紐根柢。上天失主宰之心。造化若風花之轉。一心之天地萬物乖亂極矣。自二十年前。已有此論。而至是持之愈力。強辨不寘。先生以爲此說之行。將使晦聖道誤後學。亂人心害天理。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遂痛斥力辨。往復數千言。不合而止。後權歿。爲文往哭之。以知我不盡知同我不盡同之意。深致慨焉。書見文集四卷。祭文見二十五卷。○先生敎人。階級甚嚴。常曰。手不知灑掃之節。而口談性理。東儒之大患。天下只有一箇是一箇非。從上聖賢垂世立敎。只是尋箇是處。於理氣罕言之。今人開口便說理氣。此後世學問之所以異於洙泗也。

四年癸丑先生五十六歲。

著理通說。

權宇仁錯認栗谷先生理通氣局之說。輾轉詿誤。以亂栗谷本旨。故作是說以明之。說見文集十六卷。

十二月。移居下沙。

秋。築室于下沙。而先生有疾沉綿數月。至是月墍茨異。卽日命移。日家曰。夫子之疾病矣。今日干支不吉。幸而至於某日則善矣。先生曰。干支之說吾不信。旣移。疾亦瘳。

五年甲寅先生五十七歲。

時相薦于朝。

先是時相問士於府使鄭愚容。鄭以先生對曰。南州高士。東方眞儒。吾見其人矣。但恐起不得林下志。至是薦于朝曰。前都事奇某固竆讀書。不求仕進。自朝家合爲收用云云。

六年乙卯先生五十八歲。

七年丙辰先生五十九歲。

序山西雜錄。

先生雅不言黨論是非。人有言之者。先生曰。止之止之。使後之人眩於公是非者。色目之說是已。至是於趙慶男山西錄序。索言之。序見文集十八卷。○我東色目。昉於穆陵之世。而至于今日。擧世未有不附色目者。先生獨超然曰。某也所謂東西南北之人。是以來學者不拘色目。嘗有以色目從師之說問之者。先生曰。欲學古人。古人無色目。欲學今人。往問于今人。

八年丁巳先生六十歲。

三月。除茂長縣監。不赴。

除朝辭促行。呈辭政府不納。乃三呈巡營啓遞。呈巡營狀見文集三卷。遞後茂吏以兩月俸請納曰。前官例也。先生不受。○時知舊族戚。皆以百口計勸赴。先生曰。古之祿仕。辭尊居卑。辭富居貧抱關擊柝。則吾何辭焉。○平生辭受取予。一出於義。常曰。取無取以自養。所得與所失相去萬矣。○嘗曰。不爲不義。是立身第一件事。直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得天下不爲。方是歇腳處。

八月。純元王后昇遐。入縣庭擧哀。

服制說。示再從弟承旨文鉉。

出繼人爲長子服制。近世儒賢。有謂當服三年者。文鉉書質。先生據傳文正體於上。答以當服朞。而爲是說以寄之。答書見文集十五卷。說見十六卷。

九年戊午先生六十一歲。

是歲生朝周甲。前丁巳除夕。作詩以寓蓼莪之慕。自少値生朝。悲哀罔極。竟是月不樂。除夕詩見文集二卷。

十月。遷夫人墓。

舊壙少西甲原。規壽藏於其右。

十年己未先生六十二歲。

春。遊詩山金馬等郡。

一驢一僮。從者五六人。

十一年庚申先生六十三歲。

十二年辛酉先生六十四歲。

三月。拜司憲府掌令。尋遞。

先是鄭公愚容以書來曰。朝廷方嚮先生蒼生之責。恐不可以終辭。幡然改圖。此其時也。○朝廷將用先生。有媢之者誣以居憂云。

移寓葛田。

十三年壬戌先生六十五歲。

二月。還下沙舊居。

對三政策。將上未果。

是歲三南有民擾。自上有求言策。問以田軍糴三政。先生慨然草封事。以士大夫習俗之壞。爲當今壞證急候。而次及三政之弊。矯捄之方。設施之策。不規規於旣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道。先生經濟之蘊。此槩可見。將上。聞有書名封尾命下。先生曰。此試券例也。遂命焚藳。子晩衍私藏之。擬策見文集三卷。

十四年癸亥先生六十六歲。

夏。避暑南庵。

冬。居枕漱亭。

亭在石屛山。石列如屛。泉出石罅。門內長少。合謀起亭。先生居之。後以石氣逼人。命毁之。

十二月。哲宗大王昇遐。登亭後山擧哀。

當宁元年甲子先生六十七歲。

二月。拜掌令。

夏。避暑枕漱亭。

生徒從者數十人。

六月。拜軍資監正。旋拜司憲府持平。

九月。又拜持平。

十二月。拜司憲府執義。尋遞。

二年乙丑先生六十八歲。

三年丙寅先生六十九歲。

六月。拜執義。

七月。上六條疏。

時洋夷侵犯。和議喧騰。先生憂憤成疾。至廢寢食。乃上疏極陳狡虜情狀。且陳備禦之策。末又以內修爲外攘之本。而以結人心三字。尤懇懇陳戒。疏見文集三卷。疏上。嘉納寵批焉。批曰。省疏具悉。所陳諸條。明白痛快。可使洋醜足以破膽。爾其益進良猷。副此至意。

拜同副承旨。

疏未上。有是命。

答完山義會所書。

南宮張二弁。致諸義士之議。謂先生必有義擧。請速行召募。急鑄兵器。以爲諸道先。先生以爲誓不與妖胡共戴一天。腔子裏私義也。金消石泐。此心不可變也。朝廷不下哀痛之詔。道臣不發勤王之師。而聚軍鑄兵。公體有礙。欲伸大義於天下。當先立脚於無過之地。夙夜講明義理。待時而動。爲書答之。書見文集七卷。

送李進士最善赴義。

李門人也。承宗府檄赴義。先生以詩送之。詩見文集二卷。

沁都陷。將擧義。聞召募使南下。乃止。

時朝野一辭以爲洋不可敵。而邪說日熾。先生毅然以抑洪驅猛自任。對人輒陳滅洋之策。且曰寧死。不可與此虜俱生。及留都陷。朝廷下擧義敎。先生草檄將布。聞召募使南下。曰義兵有所屬矣。檄文見文集二十五卷。○一日夜夢。靑嚴驛。見有人牽羊而來。左脅腐爛。肺肝全露。擧似李南坡僖錫使解之。曰此滅洋之兆也。洋失水則羊也。肺肝全露則所謂如見其肺肝也。左脅腐爛則洋其失水而亡乎。先生頷之。及聞鼎足捷報。果是夜也。

八月。拜戶曹參議。

十月。陞嘉善階。拜同知敦寧府事。上疏辭。

因極論時弊。以無疆休無疆恤屢致意。以讀書擇人爲急務。末又陳士大夫無廉白之風。而以三無私惓惓焉。疏見文集三卷。疏上。優批嘉納。批曰。省疏具悉。向來海寇之變。痛惋極矣。許多時弊。無往而非虞憂去處。而讀書擇人。此爲急務。旣知如是爲病。可不如是爲藥乎。卿其勿辭。隨事告予。

拜工曹參判。尋付經筵特進官。

十二月。行焚黃儀。

以先生推恩追贈三世。焚黃文見文集二十五卷。

四年丁卯先生七十歲。

二月。遷考妣墓于局內東邊午坐。作阡表。

貧不能豎石。命後豎短石。前刻石底阡三字。後面刻文。阡表見文集二十七卷。

不受軍職頒祿。

國朝例無實職。以軍銜頒祿。先生以爲旣不受職而受祿無義。辭不受。朝廷據例不許。先生曰。無以入我室。以安我私分。

門人欲寫眞。不許。

吳相鳳欲寫眞。先生曰。貌醜敢辭。後金錫龜諸人。爲覸微意進曰。嘗拜先賢遺眞。起敬之心。與木主自別。是知有功德於世者。寫眞遺後。其義不少。先生曰。大如唐虞事業。如一點浮雲而已。人之生也得於氣化。其死也乘化歸盡。豈復以遺像留滯於世。○先生身長七尺有半而上體長。軀幹頎碩而氣質淸臞。退然如不勝衣。身聳頭直。日月角。容色微黃。兩顴微聳。長面踈鬚。大耳方口。長眉秀目。靜坐常闔眼。開眼精彩凝人。聲出丹田。如叩洪鐘。望之。嶷然如泰山喬岳。卽之。薰然如和風甘雨。

五年戊辰先生七十一歲。

冬。居觀佛庵。

庵是少時讀書處。且與瑞石相對。朝夕佇立數頃。瞻望親塋。日以爲常。○有妖人稱有挾神方術。所到風靡。適到寺入拜。先生待之甚嚴。其人皇恐失席。諸生退而相語曰。侍先生久。但見一團和氣。其肅然不可犯。始於今日見之。○一日夜。大虎攫破寺門。山崖吼裂。生徒及緇輩皆失色。依近先生。先生神色不變。談笑如常。

六年己巳先生七十二歲。

春。因留觀佛庵。夏。避暑枕潄亭。

七年庚午先生七十三歲。

夏。避暑枕潄亭。

八年辛未先生七十四歲。

答再從姪校理陽衍書。

時洋夷犯泊沁都。魚在淵戰死。宦遊者擧逃。陽衍以散官在京。上書及之。先生答以一委身無可去之義。書見文集十五卷。

九年壬申先生七十五歲。

秋。舁疾作瑞石省楸行。

夏。胃家宿疾作。至秋未瘳。先生謂大期近止。未死前一省掃。志願無他。及還。疾亦愈。先生自少每春秋。徒步省墳。信宿山下。出洞數頃瞻望。出境遲遲。如不欲反。○瑞石光山也。母家在帶方。凡於兩鄕人。無親疎加禮待之。

十年癸酉先生七十六歲。

春。省掃瑞石。

歷路入李氏追遠齋。齋在光州黃溪。先生爲之記。見文集二十二卷。又有詩見二卷。李生章銑,淵宇,周相。執經問質。終夜不倦。精神彌厲。回路入李氏聞一亭。亭在潭陽長田里。先生所命名而又記之。見文集二十一卷。門生李奎永,李最善諸生。設講會。執經者數百人。留詩敦勉。詩見文集二卷。

答閔參判胄顯書。論中和。

世儒擧以中爲理。和爲氣。閔以書爲問。先生答以體用一理之義。書見文集六卷。

答尹坡光君宗儀書。

尹韌齋孫也。曾宰咸平。就問命字實理帝王家繼體。至是又以書問。因及數條疑義。先生答之。書見文集六卷。

答朴瑩壽書。駁明德單氣之說。

朴書來。先生以爲修養家鍊氣之學。卽嘗聞之。明氣之學。未之聞也。反覆書喩。末曰聖人本天。東方說氣太張王。幾乎代天造命。可憂可憂。書見文集六卷。○先生雅言明德是得於天之本心。門人有問得於天之本心。畢竟是甚箇。答曰。天命之全體。在乎人者。傳文顧諟天之明命。是明明德之註脚。

作形氣質說。

鄭義林以形質氣質之說。累次質問。先生旣答之。又爲是說以示之。書見文集十二卷。說見十六卷。

答閔璣容服制問。

祖亡而曾祖尙存。孫不當服祖承重。而曾祖亡高祖存。則曾孫亦然。通考萬氏已有此疑。而近世李鏡湖增解亦然。璣容擧以爲問。先生答之。以明其說之害理。書見文集九卷。○門人嘗請讀禮之要。曰禮當遵守前人見成說話。不可妄以己意參錯。請益。曰當師其意而不師其文。

十一年甲戌先生七十七歲。

改納凉私議數段。

作蘆沙說。說見文集十六卷。

先生雅不喜別號。至是乃曰。不欲以叨濫品職題祀板。所居在蘆山下下沙。題以蘆沙居士足矣。曾年與人書。或稱潛叟,支離叟,倥侗子,無名窩,蘆下病夫。

序喚醒齋河公遺集。序見文集二十卷。

河公洛癸未疏。爲栗谷先生辨誣。而極言黨論之禍及君子小人之分。先生實有感於此。

十二年乙亥先生七十八歲。

冬。徙古珍原倉里。

十三年丙子先生七十九歲。

正月。子晩衍卒。

二月。拜戶曹參判。

苦風眩數月而愈。

以風祟轉成口喎。命藥治之曰。吾七十以後。有病不服藥。盖老病死常事耳。此病不得以舊樣面貌語音。歸侍先父母於地下。私心切迫。

命黜筆硯於門外。

時倭寇犯泊畿海。有修好之議。許以六處設港。邸報至。先生覽之未半。長吁短歎。隱几㗳然。如有所思。已而命黜筆硯於門外。門人疑之。先生曰。叨濫國恩五朝于玆。今國計如此。不能出一言。如此而復作文字耶。慨然而歎。幾至出涕。及聞崔參判益鉉持斧伏闕。喜形于色曰。可免東方無人之譏。

五月微泄。轉成痢祟。

冬。夢作歌謠。

歌一章六句。首二句云功名도녀하여라。豪傑도나스르여。其下四句忘之。先生曰。其意思則可領會。當足成矣。門다드니深山이오。冊펴니師友로다。오라ᄂᆞᆫᄃᆡ업건마ᄂᆞᆫ。興다하면갈가하노라。曺毅坤侍。先生曰。此吾命詞也。識之。

十四年丁丑先生八十歲。

春。加嘉義階。

優老典也。

夏。患宿痢。又苦風眩。

雖隆耋久病。精力不衰。常閉戶靜坐。如泥塑人。終日無倦色。

九月。移下里月松。

記爰斯二柏。

安達三以漢挐無柏。盆階前一植。樹其所居之耽羅。先生命以爰斯。記其說。因曰。生平少會意。作此則稍釋紆鬱。蓋深有感於乘桴浮海之意。記見文集二十三卷。

十五年戊寅先生八十一歲。

五月。哲仁王后昇遐。於里後山。率村人擧哀。

答尹坡光君書。論曾子全書編次凡例。書見文集六卷。

尹公方蒐稡曾子言行爲全書。致書論之。

八月。徒步如逝軒洞。

洞在三聖山西。逝水軒金公應斗遺址。是日也天氣爽朗。野服藜杖。逍遙至洞。次門人金正奎家少憩。謂正奎曰。洞中老人誰誰。前正奎。悉訪問。歸路憊甚。曺毅坤朴海量及正奎與諸孫荷輿而還。○嘗風乎野外。還至村後大樹下少憩。顧眄若尋可坐處。從者指樹下大石曰。平廣可坐。先生曰。恐是洞神祭壇。席地而坐。其敬鬼神謹細物如此。

草猥筆。示門人趙性家。猥筆見文集十六卷。

趙以太極動靜所乘之機爲問。而因及於其機自爾之說。先生以爲吾內抱耿耿八十年。不敢發口。今雖萬念灰冷。耿耿猶存。前賢尙在。實有奉質之願。而旣不可得。則所可質者後賢而已。筆而藏之。○重庵金公平默得猥筆讀之。深致敬服之意。書其後曰。余自少聞蘆沙先生拔萃湖南。不由師承。學造高深。而貧子奉老流轉。無以抽身遠遊。以覩其精蘊之一二矣。當宁丙寅。得禦洋之奏讀之。知其夷夏人獸之剖判。如一劒兩斷。無依違因仍之累。則其嚮𨓏之意益勤矣。乙亥。崔侍郞贊謙自海上歸。錄示先生書牘數篇。始知性與天道之際。其深造密察。又有非世儒之所能及矣。曩日洪君思伯南來。又得先生猥筆者。伏而讀之。其於理氣主客之際。雖與先正大賢照管之偶失。而世儒之所負嵎者。不免有參差。然其實與洙泗濂閩之微言大義。脗然相合。而我華西先生所以獨立而不懼。不見是而無憫者。不約而相符焉。則先生之所以爲先生。其槩可知矣。惜乎其全書。無由以尊閣而反覆之也。仍竊伏念我國之先正大賢。實程朱嫡統之所在也。其於大義。豈得以容喙也。惟其初晩之同異。與夫講學時說話。折衷後定論。則雖程朱之亞聖。學者當知所擇。張子之學。朱子尊之亞於周程。而與孟子爭些優劣。則其地位何如。而如淸虛一大物潰反原之類。則朱子議其差而不敢苟從。今我國之先正大賢千言萬語之閒。容有一二照管之失。無怪其然矣。則後學於此。宜加學問思辨之功。少失照管者。則諱之而不宣。脗合聖旨者。則守之而不貳。是乃先正平日之所望。豈宜幷與其可諱者。張皇於世。使人不得開口乎。是則所謂尊畏先輩者。乃所以㬥揚過失於天下後世也。知此則知近世之欲尊先正。莫如奇李兩先生也。嗚呼。此難與不知者道也。莞爾李公寅龜亦有跋語。大意略同。

記澹對軒。

所居精舍。偶與瑞石的對。先生喜甚曰。生平少適意事。暮年此一著。乃以不意得之。名曰澹對軒以記之。又有丈人山詩。記見文集二十三卷。詩見二卷。

序重刊箕子誌。

誌梧陰尹相公纂輯成書者。而至是重刊。崔生宗衡以多士之意謁文。先生以爲梧陰之前。蓋有誌而罹灰燼。則無乃島夷陸梁之先兆。嗣是而誌作。則亦其竄伏之吉徵。今日是何等時。此誌重刊。其萬年小華之消息歟。特力疾而序之。其所感者亦深矣。序見文集二十卷。

十六年己卯先生八十二歲。

正月得疾㞃。累月復和。

以納凉私議及猥筆。示門人金錫龜,鄭載圭,鄭義林。

日。金鄭同侍。先生出以示之曰。曾聞有此錄乎。對曰聞之矣。讀了。先生曰。於二三子之意何如。幷作而對曰。願篤信焉。

夏。手答朴海量庸學箚疑數千言。見文集十四卷。

季年。雖衰病手顫。把筆極艱。而遠近書疏必手答。侍者以倩手告。則曰。倩手常有不盡之慊。且致書者。見吾手筆。如見吾。筆雖荒。不猶愈於倩人而楷乎。

作伯從祖望程窩墓表。墓表見文集二十七卷。

冬。作故人李奎亨墓表。

李公先生自少切友。知先生最深。常稱先生曰三代上人。又曰。公無他端。而專任靈臺。先生亦曰。疎漏周詳。不同而合。余友有一人。至是作墓文。以專任靈臺結語曰。是我顯刻。墓表見文集二十七卷。

看周易。

或夜起沉吟。或呼燈考閱。嗚呼。先生讀易。其或托於無大過之意歟。

十二月庚申二十一日得疾。

前二日。以高祖忌祀。雖不能將事。坐以達朝。越翌日。意象涔涔。是夜屛燭靜坐。微誦丙子冬夢中歌謠數匝。曺毅坤起曰。先生殆將病矣。趨而入。孫宇萬執燭侍坐。先生託以凰山合封事。翌日早起擁衾。近禺疾猝甚。命扶卧。坐卧已須人矣。諸生馳問疾。命扶起酬答。至二十七日革。金錫龜,朴海量,金顯玉,李煕容,李思善,李承鶴侍疾。先生不喜久卧。迭相扶坐。

戊辰二十九日。考終于寢。

是日除日也。病勢頓減。侍者弭慮而告歸。招錫龜曰。子有親患可歸。招海量曰。子親下可歸。對曰少俟之。近暮。目海量扶起開門曰。日蚤暮何如。曰已曛矣。諸孫進糜飮。數嚥而退之曰。嚥飮太苦惱。而爲兒孫地。不容恝然。夕後命卧。恬然而逝。戌初刻也。○先是赤虹入里井。靈鷲山鳴三夜。哲人之萎。蓋自古有驗矣。○襲不用華美。上衣用時制道袍。門人嘗問上衣用深衣乎。先生曰。深衣之用古也。而吾不詳其制。制不得則不如用今服耳。

訃聞。朝廷致別賻。

棺,木,代布十五疋布二十疋,油紙等物。

十七年庚辰

二月癸亥二十五日。葬凰山負甲原。

門人持服者百餘人。○先生之葬。爲文而述其道學者甚衆。蓋各言所知淺深不同。而以爲資近生知。學至大成。闢邪說而扶正脈。以當一治之運則同矣。

四月己丑。朝廷遣官致祭。

禮官禮曹佐郞白時洽。

二十九年壬辰。

行狀成。

門人趙性家撰。

三十八年辛丑。

神道碑銘成。

參判崔益鉉撰。

三十九年壬寅。

文集及答問類編成。

前此以活字再印於澹對軒。至是鋟板于丹城之新安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