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沙先生文集/附录卷一

附录赐祭文 芦沙先生文集
附录卷一
作者:奇正镇
1898年
附录卷二

年谱

编辑

我正宗大王二十二年戊午

六月乙未三日酉时。先生生于淳昌郡槽洞寓舍。

先生考参判公。讳在祐。以先生贵。赠吏曹参判。自长城之河南寓槽洞。梦金面大人抱与一男子。十有二月而生先生。状肖金面大人。故小字金赐。讳正镇。字大中。后更中以仲。

二十三年己未先生二岁。

二十四年庚申先生三岁。

颖悟庄重。有巨人气像。○才学步。屐齿黏泥。疑立移时。神气自如。长老奇之。

纯祖大王元年辛酉先生四岁。

请学。

才学语。已能识文字。至是请学。参判公以清癯多疾不许。○尝邻儿慢戏唾面。俟其去乃拭之。人问其由。答曰。彼慢戏。拭必又之。人服其雅量。○长老以瓜命自择。先生曰。待赐耳。不敢也。强之而后取劣者。人问其故。曰长老在。○塾儿以流共工问于塾师曰。流甚义。师曰。放窜同义。先生在傍曰。得非如水流不返之义耶。师大惊曰天才也。

二年壬戌先生五岁。

始就学。

读孝经,击蒙要诀诸书。过眼辄不忘。文理日就。能属文。○每出游遄返曰。父母待我。○邻家果树枝延篱内。秋实落于庭。必拾还之。

三年癸亥先生六岁。

六月。经痘疾。

证甚危剧。至病左眼。口绝呻呓。以安父母心。○从祖谨斋公泰俭试使咏人。有宇宙之间宫室居之句。公书贺参判公曰。容貌才量真天生。的非止为吾家庆。将为命世之人乎。

四年甲子先生七岁。

通小学及经子。

咏磨石曰。天动地静理。吾反磨石看。咏萤曰。把火独保身。藏色不照人。行客求诗。有曰士当先器识。贤愚不在诗。授教是为可。何必试小儿。次河西先生咏天诗曰。天以苍苍便作玄。其高无极广无边。随人善恶报施速。至理昭昭遽若连。皆脍炙于世。

五年乙丑先生八岁。

正月。看纲目。六月毕。

自是经史诸子。无难碍处。长老亦有质疑者。

九月。随诸长老。上内藏山。

赋诗云欲寻仁智乐。陟彼自童年。同脉中分散。殊源末复连。伫看枫叶烂。忽又菊花然。不若劳形役。归而养性天。○常对案危坐。或侍立终日。长者闷其劳。命使风乎。少出复如故。○自是声誉蔼蔚。福兴虽僻峡。四方之士。日塡于门。听言觌德。心悦诚服。同舌称之曰。生知之圣童也。○芙蓉子金公章焕。以父党造门。归而语人曰。自古神童。类未免浮薄才胜之病。而至于此童。沉潜简默。安详凝定。德自弸中。才不现外。真大受之器也。古人言君子之于人。视其行。不视其年。吾故不敢名也。自此同省长德。莫不敬以待之。○七迂李公润圣题先生文曰。质先于文。理胜于藻。吐辞如经。出言近道。

答人性理格致问。

有问者曰。天理物性。同欤异欤。答曰。天理物性。性即理也。理初无性。性乃具理。童子无知。未知如何。又有问格物致知是一是二。答曰。心向到物曰格物。心得知物曰致知。今有悬镜照物。知其妍媸。镜即心也。悬照之初。妍媸自呈。格致一。非二。○邻里童子挟册请授。虽病卧衾褥。力疾晓解。年逾先生者。敬之如严师。

六年丙寅先生九岁。

看春秋四传。

半岁毕。○六月。参判公有疾。先生昼宵侍侧。色忧数月如一日。邻里感叹。○崔秀才名欠考来学将归。先生赠诗云循理屏私欲。虚心学孔颜。趋向既分别。方是到觉关。又有丈夫平生事不远在寸心之句。○邻里有父死客乡。其子将奔而时大雨。渡不通。使人问于先生。答曰。临江莫渡。虽时月无柰。在家不发。虽晷刻未安。

七年丁卯先生十岁。

看大学衍义。

设为问答。既成。因洗藳曰。管见无取。后生学者。皆恨其无传。○自是专心圣贤之书。沉潜穷究。常静处一室或山房。昼而忘食。夜不就寝。不出伊吾声。人莫测其涯涘。惟从叔立斋公在善称之曰。此人方在妙契关。

八年戊辰先生十一岁。

答淳昌倅书。辞请见。

倅闻先生盛名。以书邀之。先生答以不可召不可𨓏之义。且曰。阁下以神明治郡。除奸猾赈饥荒。某亦是民。受赐多矣。又以米肉遗之。辞不受。或以却之不恭。谓先生勿辞。先生曰。若以奉老为辞。吾可无辞。辞曰馈贤。吾不敢当也。其辞受之当于义如此。

记春秋亭。

亭在昌平之麟岩。梁斯文名欠考以地之偶符名。而属先生以记。牢辞久之。参判公有命。不敢违。略曰。昔朱夫子不解春秋经。曰吾恐孔氏家奴。春秋之义。岂可易言哉。匹夫而行万乘之事。一言而为百代之惧。经之以阴阳。纬之以赏罚。质之以仁义道德。拟之以威仪文章。其归不过止于尊攘。尝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岂不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不得已也。我东一域。大明遗臣。以海外藩臣。志复宗国。欲除华乱。惟我孝宗大王。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实是孔氏之大一统。春秋之义。如日中天。于是幽闺妇女草野小人。皆有腔子里春秋云云。

九年己巳先生十二岁。

作诗题松岩。

岩在长城悦理谷。先生五世祖松岩公讳挺翼遗址。岩面刻松岩二大字。诗曰。磅礴形容道气确。先生旧迹水同流。世传基业谁能构。行路称云口不休。君子居之名始重。遗风逖矣地还幽。由来二字昭然刻。留得精神阅万秋。○忠孝里金公致仪,致浩来访赠诗曰。东国名山水。非徒产异材。童年才十二。心已透三才。又曰。西游观大海。归路见奇童。一行多所得。神舍动清风。后先生跋其诗。见文集二十四卷。○自是忧声闻之太早。专以韬晦为务。邻儿从学者。皆谢遣之。

十年庚午先生十三岁。

二月。如长城省族党。

先生尝言某幼性狭。不惬意便发怒。十三。作本土行。过府见万人作役。自语于心曰。世闲许多人。何以尽惬我意。自是不复发怒。

三月。读书白岩寺。

经子诸书。寘之案上。端坐沉吟。或徘徊庭除。或瞑目又手。终日默坐。缁徒怪之。以告老释。老释曰。吾将观之。释盖自负淹博者。拣难就质。先生左右证援。滂沛昭融。老释出曰。做儒家大事业人也。远近闻先生在寺。挟册麇集。先生曰。就静念书计左矣。遂归。○先生尝言年十二三。颇晓长者语句。侍立终日夜。不知疲。○龙庵李公霁铉父友。造庐赠诗曰。见君学业果如闻。天运吾东锺此文。若使做来真实域。何难造诣圣贤门。

十一年辛未先生十四岁。

聘夫人蔚山金氏。

进士宜休女。河西先生之后。○一友人家有鬼妖。夜辄作怪。先生偶过其庐一宿。自是无鬼妖。人谓正气所到。邪气自屏。○先是参判公忧其清臞。不许习书。至是以馀力习之曰。此如日用茶饭。亦不可阙也。笔画瘦劲古健。立斋公每收而藏之曰。此文此笔皆正气也。得之者如拱璧。后门人有问心画之说。先生曰。书虽小事。放心者不能。所谓画者。千毫齐力而已。

十二年壬申先生十五岁。

时西路贼起。先生方留麦洞。军书旁午。满座皆失色奔波。先生徐曰。不过三月。当就擒灭。人谓有镇物之量。及贼败。或疑有先知。先生曰。无名之兵。无百日之久。吾有何知。

十三年癸酉先生十六岁。

先生尝言某十五六时。以文章自期。二十以后断念矣。非徒力量不及古人。文章虽盖世无益。适足以贾祸。朱子曰。向来前辈天资高。偶自能之。未必专以是为务。

十四年甲戌先生十七岁。

十五年乙亥先生十八岁。

五月己亥十五日。丁参判公忧。辛丑十七日。丁贞夫人权氏忧。

权氏籍安东。带方处士德彦之女。后赠贞夫人。公与夫人生同己丑。至是卒。年四十七。

九月。合封于槽洞案山。

先生哀毁致疾。滨危累月。至是始葬。后再迁墓。见下戊戌辛丑。

十月。还居河南。

遵遗命也。

十六年丙子先生十九岁。

十七年丁丑先生二十岁。

八月服阕。移居于麦洞。

居丧尽礼。忌日如袒括。虽隆耋不能将事。彻宵不寐。不设衾褥。痛苦逾月。

十八年戊寅先生二十一岁。

先生尝言某自幼多疾。二十左右。累经危证。看书稍久。神气眩转。废书阖眼数顷始苏。所自恃者。惟能忍饥耐疾耳。四十五十浸盛。六十以后虽衰耗。犹胜二十时云。

韧斋尹公五荣来访。

尹公尝宰益山。闻先生名。以书致问。至是率其子堉来访。岁以为常。历纪无替。后尹公殁。先生为文哭之。文见二十五卷。

十九年己卯先生二十二岁。

五月。子晩衍生。

二十年庚辰先生二十三岁。

读书于文殊寺之南庵。寺在灵鹫山北。

谢遣生徒。积书沉吟数月。疾作舁还第。

二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四岁。

秋。读书于观佛庵。庵在灵鹫山南。

二十二年壬午先生二十五岁。

春。游月出。

宿灵岩客店。有两人䙰被过门。一曰白屋不忘苍生的人。一曰草屋中圣人。其谁知之。其谁知之。从者欲与之语。皆不顾而去。

二十三年癸未先生二十六岁。

赵尚书锺永问士于立斋公。公曰。以吾所知。旷世真儒。见吾从侄某而已。公常言某之学本于至诚有壁立千仞气像。朱光庭荐伊川于朝曰。有经天纬地之才。制礼作乐之具。此人可以当之。

二十四年甲申先生二十七岁。

二十五年乙酉先生二十八岁。

如京谒九世祖锦江公墓文于台山金文清公迈淳。

台山语人曰。今世之士。多有体而无用。体用具备。吾于奇斯文见之矣。是行也。立斋公偕焉。

过鳌村。拜刚斋宋文𥳑公稺圭。

刚斋曰。闻盛名久矣。因问为文章之学乎。为性命之学乎。先生曰。二者皆未有所到。而窃尝闻之。文章之学与性命之学非殊涂。殊涂而为文章者陋矣。及出。目送之曰。南方之士。其有依归乎。

二十六年丙戌先生二十九岁。

秋。读书观佛庵。

再从弟凤镇尝曰。吾十八。从先生读书山房。以谢氏惺惺法见教。因窃覸先生盖从事于此。而动息语默。处独处显。未尝见其有须臾之离也。

二十七年丁亥先生三十岁。

春。游头流。

二十八年戊子先生三十一岁。

移寓梅谷。

秋。参乡解。

先生不屑举业。而以参判公遗托。黾勉应举。至是参乡解。及入礼部。七迂李公参台。试榜将编。谓主试曰。奇某入场。榜出而无此人名。则主司羞也。主试开眼曰。知试券否。七迂实不知。无以对。副试惎之。竟屈焉。

二十九年己丑先生三十二岁。

三十年庚寅先生三十三岁。

秋。参乡解。

以四书疑八格。主试拈先生文。谓参副曰。此对左吾雅执。而其剖释微奥。了然无馀蕴。始知吾前见误矣。

冬。患痈屡危。

三十一年辛卯先生三十四岁。

春。魁司马。

渊泉洪相国奭周主试。出语人曰。奇某之文。从理学中出来。中闲数段语。说出前人所未曾说。榜中得人。吾无愧焉。因诵之终篇。先生有题试券后。见文集二十四卷。

三十二年壬辰先生三十五岁。

除康陵参奉。不肃。

先生为供职入京。见铨曹注拟。则显祖录高峯。于先生叔祖也。名上字错书廷字。先生曰。冒两错。不可拜命。铨吏曰。两错。尤见铨曹遴选之公。若有先容。则岂有此错也。告于铨长。铨长果促以厘正后行公。而先生牢辞不肃。贻书尹学士堉。言不可冒受之义而归。京中有以不仕无义留先生者。先生口呼示意云尝观期门士。执殳卫王宫。人无事君阶。为此可展忠。此可见先生非果于不仕。而视义之可不可耳。又有寄尹稺沃诗二首。见文集一卷。○有成进士名欠考来拜于泮馆。因论太极。退而语人曰。东方无真儒久矣。今幸吾亲见之。人谓生知非过语也。

三十三年癸巳先生三十六岁。

参增广东堂试。

有一邑宰语人曰。君子出处果有关世运。某年闲时骚方鸱。都下如沸。时奇山人参东堂试入城。物议遂翕然。如其见用于世。尤当如何哉。

三十四年甲午先生三十七岁。

复还居河南。

十一月。纯祖大王昇遐。入县庭举哀。

举茂才。

宪宗大王元年乙未先生三十八岁。

复除显陵参奉。不就。

朝廷议以为奇某之年前辞职。足为励世高节。有是除。先生以恩出常格。逊避不就。

秋。游禅云佛甲等地。

各有诗。诗见文集一卷。

二年丙申先生三十九岁。

三年丁酉先生四十岁。

举遗逸。

朝廷命举遗逸。李相国宪球时按本道。以先生应命曰。河南府意以邵先生应诏。又以是为题。试士于锦城馆。

除司瓮院主簿。不就。

时州郡所举已筮仕人。超授六品职。铨曹漏先生。命推考铨长。因有是除。

春。移寓梧枝里。寻寓如意洞。

生理益剥落。薪水之劳。躬自取办。体无完衣。疏粝不继。破屋欹壁。逍遥其中。有为先生忧者。先生笑曰。化翁待我以不死。已厚矣。

八月。哭立斋公。

公长先生六岁。天禀超迈。学问精深。相与讲磨之久。道契最深。公之疾。日往举扶。及卒恸甚。比葬述行状。行状见文集二十八卷。○先生雅不喜著述。常曰。文字家虚奖成风。古人云一号文人。馀不足观。为是也。志状尤不可作。非所师友素相悉者。岂可苟哉。明道之于康节。相知最深。至于志铭。绕庭数月。得安且成三字。始下笔。

四年戊戌先生四十一岁。

十月。迁考妣墓于北二面推山。

十一月患沴。

疾甚。占者曰可祷也。不祷殆而。先生曰。何所祷乎。病闲曰。不占而已矣。

五年己亥先生四十二岁。

有记梦诗。诗见文集一卷。

先生罕梦。梦则必兆。

六年庚子先生四十三岁。

七年辛丑先生四十四岁。

春。游岭南。自德裕迤伽倻𡺐崛。循头流溯蟾江而归。

至三嘉璞院。院在𡺐崛山下。以伴行病三宿。岭人士尊慕先生者。歌咏其事。或作会于此。○先生自少至老。名山韵水。游赏颇多。而无纪行一录题名一处。后有人以题名小序来请。先生题之曰。诸君砥砺名行。使石面增光固善。万一蹉跌。贻羞林涧。则题之者诸君也。洗之者何人也。

十月。迁考妣墓于光州之瑞石北麓石底坊。

始葬之地。未恔于心。积年竭诚。再迁于此。作新阡录。历叙迁墓颠末。以见其悔恨之意忧惧之情。既成还洗藳。

八年壬寅先生四十五岁。

除典设司别提。供职六日。呈递。

先生以累辞恩命为兢惕。就职六日。时相使人夜要。先生默然。翌日呈辞。时相悔之。促驾到馆。先生已出城矣。自是无意仕进。婆娑丘林。四方之士贽谒日至。而不以师道自居。不受束修。然教诲不倦。各因其材。贤愚皆获其益。

移寓卓谷。

除平安道都事。不就。

九年癸卯先生四十六岁。

夏。避暑南庵。纳凉私议成。凉议见文集十六卷。

先生罕言性理。而近世论性者昧于理分。限理一于离形气之地。局分殊于堕形气之后。理分闲隔而性命横决。论性始为天下裂矣。于是理为有体无用之长物。而天地间变化生成。气为之主。斯论盛行。靡哲不然。先生恒忧之。以为学者不说理气固无害。说而不精。汩乱本真。为后世害深矣。至是著为成书。名曰纳凉私议。藏于家。虽及门之列。罕得见焉。尝曰。众人眼中都是气。圣人眼中都是理。又曰。大易不言有无。而言有无。诸子之陋也。圣人不言同异。而言同异。后学之蔽也。又曰。妻夺夫位。臣夺君位。夷夺华位三者。天下之大变也。而古亦有之。今也气夺理位。气夺理位。则彼三变者。是次第事。

答赵光州彻永书。论海东稽古新编凡例。

赵仿小学。蒐稡东国嘉言善行。名曰东国小学。以书问编次凡例。先生辨其凡例之谬。又以东国小学四字题目不雅。改以海东稽古新编。为书以答之。书见文集六卷。

作考岩书院重修记。记见文集二十一卷。

院尤庵宋先生俎豆之所。

十年甲辰先生四十七岁。

十一年乙巳先生四十八岁。

著定字说。

李生凤燮以太极图说圣人定之。是自定兼定人为问。先生累书辨之。尚不释然。著为是说以示之。说见文集十六卷。书见七卷。

偶记辨四七。

四端七情理发气发之说。自退溪高峯时已有此论。而至栗谷。其论与退。溪有些不同。学者各尊所闻。议未有定。先生私记一说。名曰偶记。偶记见文集十六卷。

十二年丙午先生四十九岁。

十三年丁未先生五十岁。

答李参判应辰书。论人物性同异及心气体质之辨。书见文集六卷。

十四年戊申先生五十一岁。

移寓中洞。

十五年己酉先生五十二岁。

六月。宪宗大王昇遐。入县庭举哀。

作灆溪书院风咏楼重修记。

院享一蠧郑先生。后孙焕弼谒其记。记见文集二十一卷。

哲宗大王元年庚戌先生五十三岁。

作本府文庙上梁文。文见文集二十五卷。

二年辛亥先生五十四岁。

八月。夫人金氏卒。

葬罗州之凰山。

三年壬子先生五十五岁。

答权宇仁书。论理气。

权昧于理分先具之妙。而偏主理气不相离之说。至谓太极是带气之物。气如此时。随而如此。气如彼时。随而如彼。凡生阴生阳。皆本于太极所带之气。苟如是说。则太极不足为万化之枢纽根柢。上天失主宰之心。造化若风花之转。一心之天地万物乖乱极矣。自二十年前。已有此论。而至是持之愈力。强辨不寘。先生以为此说之行。将使晦圣道误后学。乱人心害天理。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遂痛斥力辨。往复数千言。不合而止。后权殁。为文往哭之。以知我不尽知同我不尽同之意。深致慨焉。书见文集四卷。祭文见二十五卷。○先生教人。阶级甚严。常曰。手不知洒扫之节。而口谈性理。东儒之大患。天下只有一个是一个非。从上圣贤垂世立教。只是寻个是处。于理气罕言之。今人开口便说理气。此后世学问之所以异于洙泗也。

四年癸丑先生五十六岁。

著理通说。

权宇仁错认栗谷先生理通气局之说。辗转诖误。以乱栗谷本旨。故作是说以明之。说见文集十六卷。

十二月。移居下沙。

秋。筑室于下沙。而先生有疾沉绵数月。至是月墍茨异。即日命移。日家曰。夫子之疾病矣。今日干支不吉。幸而至于某日则善矣。先生曰。干支之说吾不信。既移。疾亦瘳。

五年甲寅先生五十七岁。

时相荐于朝。

先是时相问士于府使郑愚容。郑以先生对曰。南州高士。东方真儒。吾见其人矣。但恐起不得林下志。至是荐于朝曰。前都事奇某固竆读书。不求仕进。自朝家合为收用云云。

六年乙卯先生五十八岁。

七年丙辰先生五十九岁。

序山西杂录。

先生雅不言党论是非。人有言之者。先生曰。止之止之。使后之人眩于公是非者。色目之说是已。至是于赵庆男山西录序。索言之。序见文集十八卷。○我东色目。昉于穆陵之世。而至于今日。举世未有不附色目者。先生独超然曰。某也所谓东西南北之人。是以来学者不拘色目。尝有以色目从师之说问之者。先生曰。欲学古人。古人无色目。欲学今人。往问于今人。

八年丁巳先生六十岁。

三月。除茂长县监。不赴。

除朝辞促行。呈辞政府不纳。乃三呈巡营启递。呈巡营状见文集三卷。递后茂吏以两月俸请纳曰。前官例也。先生不受。○时知旧族戚。皆以百口计劝赴。先生曰。古之禄仕。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抱关击柝。则吾何辞焉。○平生辞受取予。一出于义。常曰。取无取以自养。所得与所失相去万矣。○尝曰。不为不义。是立身第一件事。直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方是歇脚处。

八月。纯元王后昇遐。入县庭举哀。

服制说。示再从弟承旨文铉。

出继人为长子服制。近世儒贤。有谓当服三年者。文铉书质。先生据传文正体于上。答以当服期。而为是说以寄之。答书见文集十五卷。说见十六卷。

九年戊午先生六十一岁。

是岁生朝周甲。前丁巳除夕。作诗以寓蓼莪之慕。自少值生朝。悲哀罔极。竟是月不乐。除夕诗见文集二卷。

十月。迁夫人墓。

旧圹少西甲原。规寿藏于其右。

十年己未先生六十二岁。

春。游诗山金马等郡。

一驴一僮。从者五六人。

十一年庚申先生六十三岁。

十二年辛酉先生六十四岁。

三月。拜司宪府掌令。寻递。

先是郑公愚容以书来曰。朝廷方向先生苍生之责。恐不可以终辞。幡然改图。此其时也。○朝廷将用先生。有媢之者诬以居忧云。

移寓葛田。

十三年壬戌先生六十五岁。

二月。还下沙旧居。

对三政策。将上未果。

是岁三南有民扰。自上有求言策。问以田军籴三政。先生慨然草封事。以士大夫习俗之坏。为当今坏证急候。而次及三政之弊。矫救之方。设施之策。不规规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道。先生经济之蕴。此槩可见。将上。闻有书名封尾命下。先生曰。此试券例也。遂命焚藳。子晩衍私藏之。拟策见文集三卷。

十四年癸亥先生六十六岁。

夏。避暑南庵。

冬。居枕漱亭。

亭在石屏山。石列如屏。泉出石罅。门内长少。合谋起亭。先生居之。后以石气逼人。命毁之。

十二月。哲宗大王昇遐。登亭后山举哀。

当宁元年甲子先生六十七岁。

二月。拜掌令。

夏。避暑枕漱亭。

生徒从者数十人。

六月。拜军资监正。旋拜司宪府持平。

九月。又拜持平。

十二月。拜司宪府执义。寻递。

二年乙丑先生六十八岁。

三年丙寅先生六十九岁。

六月。拜执义。

七月。上六条疏。

时洋夷侵犯。和议喧腾。先生忧愤成疾。至废寝食。乃上疏极陈狡虏情状。且陈备御之策。末又以内修为外攘之本。而以结人心三字。尤恳恳陈戒。疏见文集三卷。疏上。嘉纳宠批焉。批曰。省疏具悉。所陈诸条。明白痛快。可使洋丑足以破胆。尔其益进良猷。副此至意。

拜同副承旨。

疏未上。有是命。

答完山义会所书。

南宫张二弁。致诸义士之议。谓先生必有义举。请速行召募。急铸兵器。以为诸道先。先生以为誓不与妖胡共戴一天。腔子里私义也。金消石泐。此心不可变也。朝廷不下哀痛之诏。道臣不发勤王之师。而聚军铸兵。公体有碍。欲伸大义于天下。当先立脚于无过之地。夙夜讲明义理。待时而动。为书答之。书见文集七卷。

送李进士最善赴义。

李门人也。承宗府檄赴义。先生以诗送之。诗见文集二卷。

沁都陷。将举义。闻召募使南下。乃止。

时朝野一辞以为洋不可敌。而邪说日炽。先生毅然以抑洪驱猛自任。对人辄陈灭洋之策。且曰宁死。不可与此虏俱生。及留都陷。朝廷下举义教。先生草檄将布。闻召募使南下。曰义兵有所属矣。檄文见文集二十五卷。○一日夜梦。青严驿。见有人牵羊而来。左胁腐烂。肺肝全露。举似李南坡僖锡使解之。曰此灭洋之兆也。洋失水则羊也。肺肝全露则所谓如见其肺肝也。左胁腐烂则洋其失水而亡乎。先生颔之。及闻鼎足捷报。果是夜也。

八月。拜户曹参议。

十月。升嘉善阶。拜同知敦宁府事。上疏辞。

因极论时弊。以无疆休无疆恤屡致意。以读书择人为急务。末又陈士大夫无廉白之风。而以三无私惓惓焉。疏见文集三卷。疏上。优批嘉纳。批曰。省疏具悉。向来海寇之变。痛惋极矣。许多时弊。无往而非虞忧去处。而读书择人。此为急务。既知如是为病。可不如是为药乎。卿其勿辞。随事告予。

拜工曹参判。寻付经筵特进官。

十二月。行焚黄仪。

以先生推恩追赠三世。焚黄文见文集二十五卷。

四年丁卯先生七十岁。

二月。迁考妣墓于局内东边午坐。作阡表。

贫不能竖石。命后竖短石。前刻石底阡三字。后面刻文。阡表见文集二十七卷。

不受军职颁禄。

国朝例无实职。以军衔颁禄。先生以为既不受职而受禄无义。辞不受。朝廷据例不许。先生曰。无以入我室。以安我私分。

门人欲写真。不许。

吴相凤欲写真。先生曰。貌丑敢辞。后金锡龟诸人。为覸微意进曰。尝拜先贤遗真。起敬之心。与木主自别。是知有功德于世者。写真遗后。其义不少。先生曰。大如唐虞事业。如一点浮云而已。人之生也得于气化。其死也乘化归尽。岂复以遗像留滞于世。○先生身长七尺有半而上体长。躯干颀硕而气质清臞。退然如不胜衣。身耸头直。日月角。容色微黄。两颧微耸。长面踈须。大耳方口。长眉秀目。静坐常阖眼。开眼精彩凝人。声出丹田。如叩洪钟。望之。嶷然如泰山乔岳。即之。薰然如和风甘雨。

五年戊辰先生七十一岁。

冬。居观佛庵。

庵是少时读书处。且与瑞石相对。朝夕伫立数顷。瞻望亲茔。日以为常。○有妖人称有挟神方术。所到风靡。适到寺入拜。先生待之甚严。其人皇恐失席。诸生退而相语曰。侍先生久。但见一团和气。其肃然不可犯。始于今日见之。○一日夜。大虎攫破寺门。山崖吼裂。生徒及缁辈皆失色。依近先生。先生神色不变。谈笑如常。

六年己巳先生七十二岁。

春。因留观佛庵。夏。避暑枕漱亭。

七年庚午先生七十三岁。

夏。避暑枕漱亭。

八年辛未先生七十四岁。

答再从侄校理阳衍书。

时洋夷犯泊沁都。鱼在渊战死。宦游者举逃。阳衍以散官在京。上书及之。先生答以一委身无可去之义。书见文集十五卷。

九年壬申先生七十五岁。

秋。舁疾作瑞石省楸行。

夏。胃家宿疾作。至秋未瘳。先生谓大期近止。未死前一省扫。志愿无他。及还。疾亦愈。先生自少每春秋。徒步省坟。信宿山下。出洞数顷瞻望。出境迟迟。如不欲反。○瑞石光山也。母家在带方。凡于两乡人。无亲疏加礼待之。

十年癸酉先生七十六岁。

春。省扫瑞石。

历路入李氏追远斋。斋在光州黄溪。先生为之记。见文集二十二卷。又有诗见二卷。李生章铣,渊宇,周相。执经问质。终夜不倦。精神弥厉。回路入李氏闻一亭。亭在潭阳长田里。先生所命名而又记之。见文集二十一卷。门生李奎永,李最善诸生。设讲会。执经者数百人。留诗敦勉。诗见文集二卷。

答闵参判胄显书。论中和。

世儒举以中为理。和为气。闵以书为问。先生答以体用一理之义。书见文集六卷。

答尹坡光君宗仪书。

尹韧斋孙也。曾宰咸平。就问命字实理帝王家继体。至是又以书问。因及数条疑义。先生答之。书见文集六卷。

答朴莹寿书。驳明德单气之说。

朴书来。先生以为修养家炼气之学。即尝闻之。明气之学。未之闻也。反复书喩。末曰圣人本天。东方说气太张王。几乎代天造命。可忧可忧。书见文集六卷。○先生雅言明德是得于天之本心。门人有问得于天之本心。毕竟是甚个。答曰。天命之全体。在乎人者。传文顾𬤊天之明命。是明明德之注脚。

作形气质说。

郑义林以形质气质之说。累次质问。先生既答之。又为是说以示之。书见文集十二卷。说见十六卷。

答闵玑容服制问。

祖亡而曾祖尚存。孙不当服祖承重。而曾祖亡高祖存。则曾孙亦然。通考万氏已有此疑。而近世李镜湖增解亦然。玑容举以为问。先生答之。以明其说之害理。书见文集九卷。○门人尝请读礼之要。曰礼当遵守前人见成说话。不可妄以己意参错。请益。曰当师其意而不师其文。

十一年甲戌先生七十七岁。

改纳凉私议数段。

作芦沙说。说见文集十六卷。

先生雅不喜别号。至是乃曰。不欲以叨滥品职题祀板。所居在芦山下下沙。题以芦沙居士足矣。曾年与人书。或称潜叟,支离叟,倥侗子,无名窝,芦下病夫。

序唤醒斋河公遗集。序见文集二十卷。

河公洛癸未疏。为栗谷先生辨诬。而极言党论之祸及君子小人之分。先生实有感于此。

十二年乙亥先生七十八岁。

冬。徙古珍原仓里。

十三年丙子先生七十九岁。

正月。子晩衍卒。

二月。拜户曹参判。

苦风眩数月而愈。

以风祟转成口㖞。命药治之曰。吾七十以后。有病不服药。盖老病死常事耳。此病不得以旧样面貌语音。归侍先父母于地下。私心切迫。

命黜笔砚于门外。

时倭寇犯泊畿海。有修好之议。许以六处设港。邸报至。先生览之未半。长吁短叹。隐几㗳然。如有所思。已而命黜笔砚于门外。门人疑之。先生曰。叨滥国恩五朝于玆。今国计如此。不能出一言。如此而复作文字耶。慨然而叹。几至出涕。及闻崔参判益铉持斧伏阙。喜形于色曰。可免东方无人之讥。

五月微泄。转成痢祟。

冬。梦作歌谣。

歌一章六句。首二句云功名도녀하여라。豪杰도나스르여。其下四句忘之。先生曰。其意思则可领会。当足成矣。门다드니深山이오。册펴니师友로다。오라ᄂᆞᆫᄃᆡ업건마ᄂᆞᆫ。兴다하면갈가하노라。曺毅坤侍。先生曰。此吾命词也。识之。

十四年丁丑先生八十岁。

春。加嘉义阶。

优老典也。

夏。患宿痢。又苦风眩。

虽隆耋久病。精力不衰。常闭户静坐。如泥塑人。终日无倦色。

九月。移下里月松。

记爰斯二柏。

安达三以汉挐无柏。盆阶前一植。树其所居之耽罗。先生命以爰斯。记其说。因曰。生平少会意。作此则稍释纡郁。盖深有感于乘桴浮海之意。记见文集二十三卷。

十五年戊寅先生八十一岁。

五月。哲仁王后昇遐。于里后山。率村人举哀。

答尹坡光君书。论曾子全书编次凡例。书见文集六卷。

尹公方蒐稡曾子言行为全书。致书论之。

八月。徒步如逝轩洞。

洞在三圣山西。逝水轩金公应斗遗址。是日也天气爽朗。野服藜杖。逍遥至洞。次门人金正奎家少憩。谓正奎曰。洞中老人谁谁。前正奎。悉访问。归路惫甚。曺毅坤朴海量及正奎与诸孙荷舆而还。○尝风乎野外。还至村后大树下少憩。顾眄若寻可坐处。从者指树下大石曰。平广可坐。先生曰。恐是洞神祭坛。席地而坐。其敬鬼神谨细物如此。

草猥笔。示门人赵性家。猥笔见文集十六卷。

赵以太极动静所乘之机为问。而因及于其机自尔之说。先生以为吾内抱耿耿八十年。不敢发口。今虽万念灰冷。耿耿犹存。前贤尚在。实有奉质之愿。而既不可得。则所可质者后贤而已。笔而藏之。○重庵金公平默得猥笔读之。深致敬服之意。书其后曰。余自少闻芦沙先生拔萃湖南。不由师承。学造高深。而贫子奉老流转。无以抽身远游。以睹其精蕴之一二矣。当宁丙寅。得御洋之奏读之。知其夷夏人兽之剖判。如一剑两断。无依违因仍之累。则其向𨓏之意益勤矣。乙亥。崔侍郞赞谦自海上归。录示先生书牍数篇。始知性与天道之际。其深造密察。又有非世儒之所能及矣。曩日洪君思伯南来。又得先生猥笔者。伏而读之。其于理气主客之际。虽与先正大贤照管之偶失。而世儒之所负嵎者。不免有参差。然其实与洙泗濂闽之微言大义。吻然相合。而我华西先生所以独立而不惧。不见是而无悯者。不约而相符焉。则先生之所以为先生。其槩可知矣。惜乎其全书。无由以尊阁而反复之也。仍窃伏念我国之先正大贤。实程朱嫡统之所在也。其于大义。岂得以容喙也。惟其初晩之同异。与夫讲学时说话。折衷后定论。则虽程朱之亚圣。学者当知所择。张子之学。朱子尊之亚于周程。而与孟子争些优劣。则其地位何如。而如清虚一大物溃反原之类。则朱子议其差而不敢苟从。今我国之先正大贤千言万语之闲。容有一二照管之失。无怪其然矣。则后学于此。宜加学问思辨之功。少失照管者。则讳之而不宣。吻合圣旨者。则守之而不贰。是乃先正平日之所望。岂宜幷与其可讳者。张皇于世。使人不得开口乎。是则所谓尊畏先辈者。乃所以㬥扬过失于天下后世也。知此则知近世之欲尊先正。莫如奇李两先生也。呜呼。此难与不知者道也。莞尔李公寅龟亦有跋语。大意略同。

记澹对轩。

所居精舍。偶与瑞石的对。先生喜甚曰。生平少适意事。暮年此一著。乃以不意得之。名曰澹对轩以记之。又有丈人山诗。记见文集二十三卷。诗见二卷。

序重刊箕子志。

志梧阴尹相公纂辑成书者。而至是重刊。崔生宗衡以多士之意谒文。先生以为梧阴之前。盖有志而罹灰烬。则无乃岛夷陆梁之先兆。嗣是而志作。则亦其窜伏之吉征。今日是何等时。此志重刊。其万年小华之消息欤。特力疾而序之。其所感者亦深矣。序见文集二十卷。

十六年己卯先生八十二岁。

正月得疾㞃。累月复和。

以纳凉私议及猥笔。示门人金锡龟,郑载圭,郑义林。

日。金郑同侍。先生出以示之曰。曾闻有此录乎。对曰闻之矣。读了。先生曰。于二三子之意何如。幷作而对曰。愿笃信焉。

夏。手答朴海量庸学箚疑数千言。见文集十四卷。

季年。虽衰病手颤。把笔极艰。而远近书疏必手答。侍者以倩手告。则曰。倩手常有不尽之慊。且致书者。见吾手笔。如见吾。笔虽荒。不犹愈于倩人而楷乎。

作伯从祖望程窝墓表。墓表见文集二十七卷。

冬。作故人李奎亨墓表。

李公先生自少切友。知先生最深。常称先生曰三代上人。又曰。公无他端。而专任灵台。先生亦曰。疏漏周详。不同而合。余友有一人。至是作墓文。以专任灵台结语曰。是我显刻。墓表见文集二十七卷。

看周易。

或夜起沉吟。或呼灯考阅。呜呼。先生读易。其或托于无大过之意欤。

十二月庚申二十一日得疾。

前二日。以高祖忌祀。虽不能将事。坐以达朝。越翌日。意象涔涔。是夜屏烛静坐。微诵丙子冬梦中歌谣数匝。曺毅坤起曰。先生殆将病矣。趋而入。孙宇万执烛侍坐。先生托以凰山合封事。翌日早起拥衾。近禺疾猝甚。命扶卧。坐卧已须人矣。诸生驰问疾。命扶起酬答。至二十七日革。金锡龟,朴海量,金显玉,李煕容,李思善,李承鹤侍疾。先生不喜久卧。迭相扶坐。

戊辰二十九日。考终于寝。

是日除日也。病势顿减。侍者弭虑而告归。招锡龟曰。子有亲患可归。招海量曰。子亲下可归。对曰少俟之。近暮。目海量扶起开门曰。日蚤暮何如。曰已曛矣。诸孙进糜飮。数咽而退之曰。咽飮太苦恼。而为儿孙地。不容恝然。夕后命卧。恬然而逝。戌初刻也。○先是赤虹入里井。灵鹫山鸣三夜。哲人之萎。盖自古有验矣。○袭不用华美。上衣用时制道袍。门人尝问上衣用深衣乎。先生曰。深衣之用古也。而吾不详其制。制不得则不如用今服耳。

讣闻。朝廷致别赙。

棺,木,代布十五疋布二十疋,油纸等物。

十七年庚辰

二月癸亥二十五日。葬凰山负甲原。

门人持服者百馀人。○先生之葬。为文而述其道学者甚众。盖各言所知浅深不同。而以为资近生知。学至大成。辟邪说而扶正脉。以当一治之运则同矣。

四月己丑。朝廷遣官致祭。

礼官礼曹佐郞白时洽。

二十九年壬辰。

行状成。

门人赵性家撰。

三十八年辛丑。

神道碑铭成。

参判崔益铉撰。

三十九年壬寅。

文集及答问类编成。

前此以活字再印于澹对轩。至是锓板于丹城之新安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