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勞倦門 编辑

飲食所傷論 编辑

陰陽應象論》云:「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乃混言之也!分之爲二:飲也、食也。飲者,水也,無形之氣也,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病則爲喘,咳爲腫,滿爲水瀉。輕則當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生薑、半夏、枳實、白术之類是也;如重而蓄積爲滿者,芫花、大戟、甘遂、牽牛之屬利下之,此其治也。食者物也,有形之血也,如《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横,解腸澼爲痔。」又云:「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内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麴、乾薑、三稜、廣茂、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术、青皮、陳皮、麥櫱、黄連、大黄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

勞倦所傷論 编辑

調經篇》云:「陰虚生內熱。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動作喘乏,表熱自汗,心煩不安。當病之時,宜安心靜坐,以養其氣,以甘寒瀉其熱火,以酸味收其散氣,以甘温補其中氣。經言:「勞者温之,損者温之」者是也。《金匱要略》云:「平人脈大爲勞,脈極虚亦爲勞矣。」夫勞之爲病,其脈浮大,手足煩熱,春夏劇,秋冬差。(脈大者熱邪也,極實熱者氣損也,春夏劇者時助邪也,秋冬差者時勝邪也。)以黄耆建中湯治之,此亦温之之意也。夫上古聖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百歲乃去,此謂治未病也。今時之人去聖人久遠則不然,飲食失節,起居失宜,妄作勞役,形氣俱傷,故病而後藥之,是治其已病也。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飲食勞倦,而胃氣、元氣散解,不能滋榮百脈,灌溉臟腑,衛護周身之所致也。故蒼天之氣貴清靜,陽氣惡煩勞。噫!飲食喜怒之間,寒暑起居之際可不慎歟!

【調中益氣湯】

治因饑飽勞役損傷脾胃,元氣不足,其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得時一澀。其證:四肢滿悶,肢節疼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清利而數,或上飲下便,或大便澀滯,或夏月餐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或便見白膿,胸滿短氣,咽膈不通,痰唾稠粘,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目中流火,視物昏花,弩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卧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

橘皮(如腹中氣不轉運加木香一分,如無此證不加。) 黄櫱(酒洗已上各二分) 升麻(此一味爲上氣不足,胃氣與脾氣下流。乃補上氣,从陰引陽。) 柴胡(已上各三分) 人參(有嗽者去) 炙甘草 蒼术(己上各五分) 黄茋(一錢)

如是顯熱躁,是下元陰火蒸蒸然發也加生地黄(二分) 黃櫱(三分)

如大便虛坐不得,或大便了而不了,腹中常常逼迫,皆是血虛血澀,加當歸身(三分) 無此證則去之。

如身體沉重,雖小便數多,亦加茯苓(二分) 黃櫱(三分) 澤瀉(五分) 蒼术(一錢) 時暫從權而去濕也,不可常用。兼足太陰已病,其脈亦絡於心中,故顯濕熱相合而生煩亂。

如胃氣不和,加湯洗半夏(五分) 生薑(三分) 有嗽者加生薑、生地黄(二分) 以製半夏之毒。

如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此足太陰脾邪所作也。

如兼躁熱,加黃櫱、生地黃(各二分)

如無以上證,只服前藥。

右件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去柤稍熱食遠服之。寧心絕慮,靜坐少語,藥必爲效耳。

如夏月須加白芍藥(三分)

如春月腹中痛尤宜加。

如惡熱而渴或腹痛者更加芍藥(五分)生黄芩(二分)

如惡寒腹痛加中桂(三分)去黄芩,謂之桂枝芍藥湯,亦於前藥中加之。

如冬月腹痛不可用芍藥,蓋大寒之藥也。只加乾薑(二分)或加半夏(五七分)以生薑少許製之。

如秋冬之月,胃脈四道爲衝脈所逆,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加吳茱萸(五分至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亦於前藥中作一服服之。

如夏月有此證爲大熱也。此病随四時爲寒熱温凉也。宜以黄連(酒洗)黃櫱(酒浸)知母(酒浸)(己上各等分)

右爲細末,熟湯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或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毕,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令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常宜以甘温平之,甘多辛少是其治也。

【寬中喜食無厭丸】一名寬中進食丸

資形氣,喜飲食。

木香(五分) 青皮 人參 乾薑(各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白茯苓 澤瀉 檳榔 橘皮 白术(各二錢) 縮砂仁 猪苓(各二錢半) 半夏(七錢) 枳實(四錢) 草豆蔻仁(五錢) 神麴(五錢半。炒) 大麥櫱面(一兩。炒)

右爲細末,湯浸蒸饼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湯下(食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