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融堂四書管見
◀上一卷 卷四 下一卷▶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去聲]古,竊比於我老彭。」(述,述舊也。作者,已自為之也。比,類也。老彭,商賢大夫。)

世衰俗薄,不知而作者多。去先王益遠,信古者已不易得,況能好乎。夫子所以慨想老彭而竊自比之也,雖然二事則同,而所以為二事者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豈斯人所可及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識者,識見之識。何有,言無所有也。)

不可以探索得,不可以言語求,默而識之,妙不可思,知及之也。識後方知所用力,微厭即怠即荒。學而不厭,仁守之也。雖然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如是而學,如是而誨,而在我實無所有。虛明變化,何厭何倦。故夫子又自曰空空如也。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德,謂之修者,譬如原有此物既壞而復修之也。學之講,講此而已。義之徙,徙此而已。不善之改,改其非此者而已。雖曰四事,其實一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

春風和氣,盎盎無邊。

子曰:「甚矣吾衰也[絕句]!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吾不復夢見周公,猶雲今不復作此夢耳。聖人之心,無適也,無莫也,何夢不夢之有哉。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據,不放逸也。依,不違也。遊者,非專於具事之名。)

通古今,貫三才,何莫非道。道者無所不通之名也。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得此,謂之德。全此,謂之仁。是故發軔首塗,莫先於誌。誌不先立,何據何依?藝曰遊,則以學文之謂也。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修,脯也。十脡為束。)

束修贄,禮之至薄者。茍以是心至,則無所不誨矣。互鄉之進,鄙夫之問,可以見聖人之用心。

子曰:「不憤[房粉切]不啟,不悱[芳匪切]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扶又切]也。」(憤者,心求通而未得啟開導之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發警悟之也。一隅,物之一角。反者,還答也。復,再也。)

此章備見聖門教人之深旨。憤悱者,求而未獲,窒而未通,汲汲皇皇,願見而不可得之時也。於此一啟,其機即矢去川決矣。孟子躍如也,正合斯訓。然亦觸類而通,方可再叩。不然徒瀆蒙無益。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臨喪而求飽,既哭而遽歌,稍知禮者不為也。須識夫子所以不飽於有喪者之側,與不歌於哭之日,其心為如何,方見得聖人情性之正。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上聲]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音扶]!」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皮冰切]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去聲]謀而成者也。(萬二千五百人為軍。大國三軍。徒搏,曰暴。徒涉,曰馮。)

曰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賢人之事也,若夫用之便行,舍之便藏,則行藏系於用舍,而系於治亂,非磨不磷、涅不淄者,不能也。唯我與爾有是。夫子所以許顏淵者,大矣。而子路乃以行三軍為問,雖然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是真行三軍之要旨也。因事啟諭,切實的當。子路之疾,針砭斯言。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去聲]。」(執鞭,賤者之事。)

聖人豈茍執鞭以求富貴者,所以甚言無可求之理,以絕學者外誘之根耳。貪鄙之徒,不安分義,狗彘其行,穿窬其心,爭錐刀,盡錙銖,孳孳營營,死而不悔,是固不足道也。有誌於學,而豐約之際未能無意,已不可與入道,況求富乎?信能於聖人所好之旨而有味焉,則充詘隕獲之病,不攻而自去矣。

子之所慎:齊[側皆切]、戰、疾。

齊交神明,戰系安危,疾系死生。聖人固無時而不謹也。於此三事愈加謹焉。故門人特記之。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三月,宜自為一句。斯,指齊也。)

子在齊聞韶者,三月,每感其音之盡善盡美而忘肉食之味也。虞舜遠矣,不謂此樂,乃聞於齊乎。若謂一聞韶音,歷三月之久而不知肉味,固無此理。史記三月上加「學之」字。學之而至於忘味,又大不然。

冉有曰:「夫子為[去聲下同]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為,猶助也。衛君,出公輒也。靈公逐其世子蒯聵。公薨,而國人立蒯聵之子輒。於是晉納蒯聵而輒拒之。諾,應辭也。伯夷、叔齊,事見雍也篇。)

衛君父子而爭,夷齊兄弟而遜,即此形彼,是非自明。所謂求仁而得仁者,仁安在?如何求?如何得?亦曰孝友兩盡,不失其本心耳。若好名遜國,卻不是仁。

子曰:「飯[符晚切]疏食飲水,曲肱而枕[去聲]之,樂[音洛]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飯,食之也。疏食,粗飯也。)

聖人之心,無入而不自得也。故疏食飲水,曲肱而枕,樂亦在其中。味一「亦」字,豈專以貧賤為樂者哉。雖處富貴而此樂未嘗不在。但不義而得者,真若浮雲耳。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韋編三絕,用功於易久矣。豈待五十而始學之乎。而此雲爾者,蓋夫子自度,其學易至五十,可無大過耳。易者,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者也。四十雖已不惑,然猶未盡於知天命。知天命方是六通四辟,徹底洞然,盡易道之妙,故可以無大過。此非姑為謙辭,未至從心所欲,不逾矩,微過亦未免。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雅,猶索也。後世每雲雅故,故索之謂也。禮,非徙誦說,故曰執。)

學詩學禮,家庭之訓不外乎此。至於書,又堯舜禹湯文武諸大聖人聖學相傳之旨具在,謂之雅言。見得夫子尋常教人,大要在此三者。學者所宜盡心焉。雅言,先師謂非方言誦詩書及執禮之時,不用鄉談也。

葉[舒涉切]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音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音洛]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葉公,楚葉縣尹沈諸梁,字子高,僭稱公也。)

發憤者,果決勇進之謂。至於樂則疑,無發憤之可言矣。埋頭一去,無始無終,澄然虛明,和樂融融,雖死生之變,如雲氣之在太空,忘食忘憂,以至忘老。嗚呼!妙矣!豈章句文義可解釋而強通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且要識,所謂知之者何事?求之者何物?聖之為聖,正在這裏,豈區區章句文義雲哉。自昔聖人未有不學而成者。夫子雖謙辭以勉人,亦實事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異端專言神怪,縱橫專言力亂,聖人設教皇極之道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與俱,其中必有善者,不然亦必有不善者。善者吾從,不善吾改,皆吾師也,故必有我師。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徒雷切]其如予何?」(魋,宋司馬向魋也,出於桓公,故又以為氏。)

非夫子恃天生之德,謂魋不能為己害也。縱我可害,天之與我者可害乎?橫逆之來,無非大順。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天!何言哉!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何隱之有!此最是吃緊道與人處。要就「無行而不與」上會取。

子以四教:文、行[去聲]、忠、信。

非文不著,非行不實,非忠信不立,名四而實一。忠信為主,行次之,文又次之。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胡登切]者,斯可矣。亡[讀為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善人者,無不善之名。有常者,不變之謂。惟能不變,方可進學而純於善耳。然而亦不易得也。故曰斯可矣。如下文所言三者,虛誕無實,乃後學之通患。如之,何其有常哉?聖門工夫只一常字,是力行之要,所以拳拳乎此。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食亦切]宿。(綱,提綱繩也。弋,以生絲系矢而射者。宿,宿鳥也。)

聖人愛物之仁,每於不得已而見之。此章有湯網三面之意。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如字]之,知之次也。」

作者,所以發揮其所知。不知而作,何以作也?多聞能擇以從其善,多見能識而不繆於是非,而謂知之次焉,則所謂知者,果安在哉。豈多聞多見之謂也哉。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賢遍切],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已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互鄉,鄉名。唯何甚,猶雲不應如此之甚也。)

人患溺於流俗,不能自拔耳。有向慕之誠,固聖人所不棄,況能潔已以進哉。進則與之,甘於自退者,不與也。潔則與之,自此以往者,不問也。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所以為皇極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人心也,豈遠於人哉。然而舉世茫茫,不啻數千萬里之隔者,人自遠之耳。欲仁,仁至,非有物自外而來也。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七住切]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陳,國名。司敗,即司寇也。昭公,魯君,名稠。巫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揖者,司敗揖之也。相助匿非曰黨。魯與吳皆姬姓,謂之吳孟子者,諱之,使若宋女子姓然也。)

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況魯先君乎。正使指言同姓之事,聖人猶當有所處。泛問知禮而遽斥先君之諱,可不可也。司敗不察,輒以為黨。夫子不辨自以為過,非至聖,孰能與此。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去聲]之。(反,復也。)

歌所以吟詠情性,善者得其正者也。必使反之,紆余以暢其旨。而後和之,從容以答其意。抑揚反復,讀之如在春風和氣中。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文莫猶人,猶雲莫也如人,謙辭也。未之有得,則斷不敢居之,辭愈謙也。於此可見,文行事體不同,躬行君子之不易如此。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為,猶習也,言用力於仁也。)

不敢以仁聖自居,而曰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言方用力於此雲耳。此夫子之所以仁且聖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力軌切]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禱,謂禱於鬼神。誄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詞也。上下,天地也。天曰神,地曰祗。)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門人高弟乃有斯言乎。問曰有諸?警之深矣,何子路猶未喻也?知夫子之所以禱,則知夫子之所以聖。

子曰:「奢則不孫[去聲],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孫,順也。固,陋也。)

先王制禮,所以辨上下。定民誌儉而陋,非中道也。不猶愈於不孫乎。不孫後何所不至。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平夷也。蕩蕩,無際畔也。)

君子之心,虛明洞然,無毫髮意念。小人行險僥幸,顛冥而不自反,如坐囹圄,如落陷穽,茫茫晝夜,醉生夢死。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厲,嚴肅也。)

溫而不厲則弛,威而猛則暴,恭而不安則拘。此三句描畫聖人,宛然可想。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周大王之長子。知幼弟季歷之子昌,有聖德,遂與次弟仲雍迯之荊蠻。於是立季歷傳國,至昌是為文王。三讓,先儒謂固讓也。或曰迯荊蠻一也,文身斷髮示不立二也,並仲雍而去之三也。其跡不著,故無得而稱。)

泰伯讓國而直曰讓天下,何哉?泰伯知季歷之有子矣,殆非讓國也。民無得而稱之,此所以為至德歟,非吾聖人萬世無稱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絲裏切],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古卯切]。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葸,畏懼貌。絞,急切也。君子,謂在上之人。興,起也。偷,薄也。)

恭慎勇直,皆德也。無禮以節之,則未免有弊。雖然篤於親,不遺於故舊,又風俗之樞機。而禮之所以為禮者也,風移俗易,禮制行焉,則四者之弊去矣。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音扶]!小子!」(啟,開也。詩小旻篇。戰戰,恐懼。兢兢,戒謹。臨深,恐墜;履冰,恐陷也。)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豈特身體髮膚之不敢毀傷也哉。戰戰兢兢,臨深履薄,平時所以戒謹恐懼而不敢須臾離者,其所全者大矣。啟手啟足而曰知免,學者毋徒曰手足雲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去聲下同]暴慢矣;正顏色,斯近[去聲]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孟敬子,魯大夫仲孫氏,名捷。問,問疾也。將死言善,謙辭也。貴,重也。暴,粗厲也。慢,放肆也。信,實也。辭,言語。氣,聲氣也。鄙,幾陋也。倍與背同,謂背理也。籩,竹豆。豆,木豆。)

動容貌便須遠暴慢,正顏色便須近信,出辭氣便須遠鄙倍。三個斯字甚緊切,有不可須臾離之意。且要識所以遠暴慢,所以近信,所以遠鄙倍者,其實安在?非是臨時逐項旋整頓過也。君子切身日用,在此三事,器物之末,則有攸司。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校,計校也。吾友,先儒謂顏淵。詳味昔者二字,當是追述於既亡之後也。)

所有者,忘不恥於問也。所得者,內不耀於外也。所樂者,天不競於物也。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平聲]?君子人也。」(與,疑辭。也,決辭。)

輔遺托國而不能不變於危疑之際者,多矣。必也處大變,定大難,節操凜然不可撓奪,然後為君子也。伊周而下,如諸葛孔明,當得可以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弘,寬大也。毅,剛立有守也。道,猶行也。)

範圍無外,本未始不弘,剛健不息,本未始不毅,意起念動。始蔽始虧,隘矣,不弘矣。始回始撓,餒矣,不毅矣。斷斷曰不可以不弘毅,所以勉學者用力於仁也。任重道遠而下,特發揮其旨,以明不可不勉者如此耳。樂以忘憂,何重何輕,老將至而不知,何遠何近。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三百篇無邪之旨,抑揚諷詠,足以感發人心,油然興起,故興於詩。禮者,人心之大閑,天則之不可逾者,故立於禮。樂所以養人心之和,使無非僻之侵,故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豈不欲使知哉。蠢蠢群愚,其蔽已甚,雖欲使知之而不可得耳。斯言,所以嘆惜之也。

子曰:「好[去聲]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尚勇而惡貧,必自為亂。疾惡而已甚,必致其亂。安分有容,則無二者之患矣。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驕,矜誇。吝,鄙嗇也。)

驕則易於自滿,吝則梏於自私,二者拒善之藩籬也。才愈美,病愈深,其它何足觀哉。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谷,禾之實。)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谷,學之成實,時也。斯道無窮。夫子豈責成於三年者哉。所以甚言其不易得,以勉進後學耳。得後方實,未得皆虛。

子曰:「篤信好[去聲]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賢遍切],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乾初九文言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不是確乎不可拔,如何做得上面許多事?好學而信之篤,守道而死不變,確乎不可拔之謂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出位而思,只是不安分。與畔官離次者,其失均也。

子曰:「師摯[音至]之始,關雎[七余切]之亂,洋洋乎!盈耳哉。」(師摯,魯樂師,名摯也。)

師摯之始豈雅頌,未得其所之時乎,何獨關雎之洋洋也。不然則因摯之適齊,追感疇昔而嘆耳。

子曰:「狂而不直,侗[音通]而不願,悾悾而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侗,無知貌。願,謹厚也。悾悾,無能貌。)

書稱九德交濟其偏,聖人所以施教也。既狂而又不直,既無知而又不願,既無能而又多詐,聖人且奈何哉。故曰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此知及之,後仁守工夫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況悠悠自恕者乎。玩「如不及」三字,如何斯須懈?得文王望道而未之見,正此不及之謂。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去聲]焉。」

微動纖毫意念,便與了純德孔明。無體無方,巍巍天下我何與也。故舜不以為泰,禹行其所無事。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唯,猶獨也。則,法也。蕩蕩,無際畔也。煥,光明也。)

天之所以大者,何如堯之所以則者。何在宜乎,莫得而名狀也。範圍無外,變化無方,事業文章光輝發越。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去聲]。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五人,禹、稷、契、臯陶、益。亂,或作乿,古治字也。十人,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其一婦人,邑姜也。)

斯指武王時也。舜有五人,武王有十人。故曰唐虞之際,於斯為盛。然且邑姜預焉,此其為才,豈易得者乎。以服事殷,乃文王之德。而夫子特書於武王之後,其指微矣。

子曰:「禹,吾無間[去聲]然矣。菲[音匪]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音弗]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呼域切]。禹,吾無間然矣。」(菲,薄也。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溝洫,田間水道也。)

間,如「連得間矣」之間。無間者,無罅之可議也。才有一毫之私,便有一毫之間。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