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融堂四書管見
◀上一卷 卷三 下一卷▶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去聲下同]也。雖在縲[力追切]紲[息列切]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孔子弟子。妻者,嫁之也。縲,黑索。紲,攣也。所以系囚也。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宮,名絳,又名適,字子容,謚敬叔。孟懿子之兄。不廢,言見用也。)

聖門以為可妻,豈易得者。非罪而縲紲,正所謂無妄之災,疑不假辨矣。世俗未必究實,須用與他說破。有道不遺,無道獲免。三復白圭之證驗也。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於虔切]取斯?」(子賤,姓宓,孔子弟子。)

魯國多君子,豈中和之氣獨私於魯哉。熏蒸陶冶,有以致之耳。使子賤居非其地,將何以得此斯字。是所以為君子處,取字亦見得他善學處。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音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音胡]璉[力展切]也。」(此因稱子賤而有問也。夏曰瑚,商曰璉,周曰簠簋,皆宗廟盛黍稷器。)

君子不器而以瑚璉目之,雖可貴重,終未離於器也。賜也,勉乎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於虔切]用佞?禦[魚呂切]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雍姓冉字仲弓孔子弟子佞口才也禦當也給辦也憎惡也)

仁與佞,正相反。口給,屢憎,仁者不如是也。或稱仲弓之仁,而以不佞少之,即此便是他不知其仁處。兩言「焉用佞」宜細玩。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音悅]。(斯,猶言這個。)

斯字,是實做工夫處。夫子以為可仕,豈易得者猶自謂未能信,不是實做工夫,安有此語!有學官嘗舉以難諸生,友人見問,答曰:漆雕開。直是要做徹了。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去聲]我者其由與[平聲]?」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去聲]勇過我,無所取材。」(桴,筏也。所,猶處也。材,即所以為桴者。)

夫子豈真浮海者哉?深嘆道之不行耳!子路何喜之遽也?稱其好勇而謂取材之無處,所以抑之。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去聲]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音潮],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賦,兵也,古者以田賦出兵。千室,大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宰,邑長家臣之通號也。赤,姓公西,字子華,孔子弟子。)

三子者,謂之仁,不可謂之不仁,亦不可答以不知。備見聖人包含成就之意。雖然治賦、為宰與賓客言,不仁亦不可使也。當以意逆之。

子謂子貢曰:「女[音汝下同]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與,許也。)

真知一矣,將何所不通?謂之十者,姑舉成數而言。顏子地位己不易及,子貢自知弗如,卻是他所以進學處。故夫子與之。

宰予晝寢。子曰:「朽[許久切]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音汙]也,於予與[平聲]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去聲];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晝寢,先儒謂居內違禮。朽,腐也。雕,刻畫也。杇,鏝也。與,語辭。誅,責也。)

氣昏欲勝,安能有立篤誌?而力行者,氣象自然不同。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於虔切]得剛?(申棖,孔子弟子。欲,多嗜欲也。)

剛者,天德之至健,非血氣雲也。養而無害,自正自大,自直自方,故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若有一毫物欲之私,則餒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之言,系矩之道也。宜夫子喜而進之矣。乃曰:非爾所及。嗚呼!此以進之也。賜也一聞斯語,惕然,反求其病根之所在,則終身可行之旨,何必他日而再問乎!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威儀文辭之類。性,即人之所固有天道,即天之所以為天者,天人一理也。)

既曰言,如何不可聞。此是子貢所學大進處,非實見後如何道得出。平時言語之習,為之一洗矣。但將文章與性天道分裂,則猶未也。文章即性即天,初無可聞不可聞之殊。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不聞則已,聞必行之。非以所聞為切身實事者,不爾也。「唯恐」二字,深得子路力行之意。曰果,曰兼人,曰無宿諾,曰聞過則喜,其氣象可以概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去聲]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名圉,衛大夫,謚法「勤學好問」為文。)

敏,有自強不息之義。不恥者,樂善不倦之誠。敏而好學,則得所敏矣。好學而不恥下問,則得所學矣。然孔圉使太叔疾出妻而妻之,其行如是,豈真若聖門之所謂好學者乎?先聖不言其人,而但釋謚義,殆有深旨。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產,姓國氏,名僑,鄭大夫。)

事上以敬,則知為下之道。養民以惠而使以義,則知居上之道。然非行己以恭者,不能也。故又為四者之首稱。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名嬰,齊大夫。)

交際之道,莫善於敬,況久而不替乎。然非敬,則亦不能久也。可以久交,必非茍合者。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章悅切],何如其知也?」(臧文仲,魯大夫,臧孫氏,名辰。居,猶藏也。蔡,大龜也。節,柱頭鬥拱。藻,水草。棁,梁上短柱。刻山於節,畫藻於棁,以為藏龜之室也。)

龜以卜疑耳,何乃僭飾如此,有識者不爾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去聲絕句下同],焉[於虔切下同]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去聲],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令尹,官名,楚上卿執政者也。子文,姓鬥,名谷於莵。知,覺也。覺其本心而至於常,覺常明者仁。崔子,齊大夫,名杼。齊君,莊公,名光。陳文子,名須無,亦齊大夫也。違,去也。之一邦,往也。)

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據其事兩言而盡矣,復疑其為仁而問之,此是子張之病,猶未有覺,安得謂之仁乎?故曰:「未知,焉得仁?」句法與焉得儉、焉得剛正相似,直辭以破其疑,與答孟武伯不知其仁不同矣。

季文子三[去聲]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名行父,魯大夫。斯,語辭。)

事未有不思而得者,然須有學明得義後方可。不然就私意上起。思輾轉,只是私意。雖百思何益?宣公篡立,文子不能討,反為之使齊而納賂,殆類全不思者。所謂三思,果安在乎?「再可」之言,極宜細玩。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去聲下同],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寧武子,名俞,衛大夫。按春秋傳,在文公、成公之時。)

無道則愚,便是他知處。

子在陳曰:「歸與[平聲]!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音匪]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歸,欲歸魯也。狂者,進取。斐,文貌。裁者,翦裁之也。)

聖門爐冶,全在一裁字。斐然成章,非所多也。知所以裁,即斂華就實,無非根柢工夫。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叔齊,名知,字公達。夷、齊,謚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怨是用希,非念怨,言自少怨也。)

怨生於念,念舊惡而不忘,即不免有所怨矣。觀兄弟遜國之事,則其人心地可知。故夫子又稱之。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或問扣馬諫後竟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下,則何如?曰義所不可,雖死不與易。此所以為夷齊也。若不顧大義,茍且浮沈,忍恥事,仇匿怨,為友而不知恥者,天下滔滔皆是也。如此而謂之不念,豈足以識聖賢心哉。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酰[呼西切]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微生姓,名高,魯人。酰,醋也。)

本心本直,微起意即失之流俗。類以回曲茍殉為周密,乞鄰甚小,礙直甚大。

子曰:「巧言、令色、足[將樹切]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足恭,便僻貌。)

友者,合誌同方之謂。中藏怨心,外為茍合,而謂之可乎?此小人之情狀,而流俗未必恥也。左丘明真所謂惡不仁者。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音合]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去聲]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衣,服之也。裘,皮服。敝,壞也。憾,恨也。伐,誇也。施者,委之於人也。安之,安我也。信懷義同。)

子路能不吝耳,顏子則有誌於忠恕者也。夫子天涵地毓,無一物不在吾仁中。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訟者,辨直之名也。)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鮮有過而不知者,不能訟故不改耳。發於本心,自悔自罪,痛自咎責,如抱冤屈以求伸者焉,方可謂之內自訟。念念不舍,過無由生,訟不由中,改必不力。夫子以為未見而發已矣之嘆,警動學者改過之機,至深至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去聲]學也。」(十室,小邑也。)

學以忠信為主,而十室之邑必有之,以見天下之美質可學,而至於聖者固多也。惟不知好,是以不若聖人耳。學者,豈可自棄?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音泰]簡乎?」子曰:「雍之言然。」(南面,君位,言可為諸侯也。子桑伯子,魯人。先儒疑即莊周所稱子桑戶也。可者,僅可之辭。簡,言不煩。)

居敬行簡,即是仲弓可使南面處。居,如曠安宅而弗居之居。所居者敬,則所行無非敬,自然不煩也。居簡則過矣。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去聲]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遷,延及也。貳,遲疑不決也。)

不遷怒,不貳過,真用力於仁者。聖門之好學如此哉。旁遇他事微有未平,即所謂遷萌於隱微,斬截不果即所謂貳。此二語工夫極精密,又曰不遷者此心,虛明澄然,不為怒所遷動也。

子華使[去聲]於齊,冉子為[去聲]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音父愈甫切]。」冉子與之粟五秉[音丙]。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去聲]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裏鄉黨乎!」(子華,公西赤,孔子弟子。冉子,冉有也。釜,六斗四升。庾,十六斗。秉,十六斛。急。窮迫也。周者,補不足。繼者,續有余。原思,名憲,孔子弟子,孔子為魯司宼時,以思為宰。粟,宰之祿也。九百,九百斛。辭,辭而不受也。毋,禁止之辭。五家為鄰,五鄰為裏,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

當受而辭,不當得而請,皆意也,非中也。聖人所以建皇極。

子謂仲弓:「曰犁[利之切]牛之子骍[息營切]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上聲]諸?」(犁,雜文。骍,赤色。周人尚赤色。牲用骍。角者,角周正,中犧牲也。山川,山川之神也。家語謂仲弓生於不肖之父。)

鯀殛死,禹嗣興,安得以其父而舍之?種類雖或非才,為人子者不當甘自棄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一時也。不違仁者,無纖毫意念蔽其本心也。其余者,顏子以次也。至者,至於不違也。)

本心虛明純然,無間者三月。三月之外,猶未免微違。此顏子所以幾於聖也。若聖人則純德孔明,無違不違之可言矣。日至,是至於不違者終日。月至,是至於不違者終月。皆覺後事。但工夫有如許次第淺深,所以諸子皆不及顏歟。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平聲下同]?」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從政,謂為大夫。果,決斷。達,通曉。藝,有才能。乎何有,優為之也。)

冉有、季路在政事之科,而曰果,曰藝,夫子又亟稱之。及相季氏,乃有大不然者。信道不篤而能不變於習俗者,寡矣。籲!可畏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音秘]宰。閔子騫曰:「善為[去聲]我辭焉,如有復[扶又切]我者,則吾必在汶[音問]上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閔子有定見矣。若由與求也,終何為哉?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由久切]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音扶]!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姓冉,名耕,孔子弟子。疾,淮南子以為癩。牖,南牖也。)

孟子曰:「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冉伯牛之賢而有斯疾乎此,可以言命矣。夫子所以重嘆惜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音嗣],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音洛]。賢哉,回也!」(簞,竹器。食,飯也。瓢,瓠也。)

茍樂矣,雖死生之變不與易,簞瓢陋巷而為之遽改乎。要識所樂者何事,其不改者何以一日克己,之後三月不違之時,三嘆而三詠也。

冉求曰:「非不說[音悅]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音汝]畫。」(畫,畫斷也。)

知所以說則知所以用力,知所以用力則自強不息,日進無疆矣。安有力不足者?畫者,斬然自棄之名也。

子謂子夏曰:「女[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學者之稱。)

囿於物我,而未能行天下之大公者,皆小人。儒也,為儒而未免於小人,其禍可勝言哉。

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音汝]得人焉耳乎?」曰:「有淡[徒甘切]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武城,魯下邑。淡臺姓,滅明名,字子羽。徑,小路取捷者。公事,如飲射讀法之類。)

夫子得人之問,為宰之法也。子遊滅明之對,觀人之法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去聲]。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孟之反,名側,魯大夫。伐,誇也。奔,敗走也。軍後曰殿,戰敗以殿為功也。策,鞭也。事在哀公十一年。)

有功不伐,固厚之至。必若飾辭以自掩,不幾於偽乎?戰敗而還,為國羞辱,區區敢後,遂謂已功。有識者所不為也。故夫子美之。

子曰:「不有祝鮀[徒河切]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祝,宗廟之官。鮀,字子魚,衛大夫,有口才。朝,宋公子,有美色。)

巧言令色,皆能悅人。諂諛之徒,尤當世所喜。故雖有宋朝之美而無祝鮀之佞,亦難乎其免也。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何莫,猶雲孰不也。)

人之由斯道,如出之必由戶也。行不著,習不察,故終身由之而不知耳。然則所以不可須臾離者,果安在哉?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野,言樸野。史,掌文書者。彬彬,文質相稱之貌。)

質猶幹,文猶華也。從根至杪,無非造化自然,如何欠得,但有先後次第耳,故曰:「則以學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罔,不直也。)

本心本直本無邪。枉此人之所以生者,失其為直,生如無生。盜跖之徒,蠢蠢然茍活於天地間,真幸免耳。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去聲]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曩嘗謂人患不知耳,如渴得飲,如夜行逢燭,如何不好?好後自然融悅。滿天地皆春風和氣也,如何不樂?由今觀之,乃知聖訓切中學者之病。世間亦不可謂無知者,舊習一勝,隨即昏失。間或好矣,往往力量輕薄,工夫不繼。又未免於怠荒。此知及之為難,而仁守之尤不易也。知而不好,與不知同。好而不樂,與不好同。

子曰:「中人以上[上聲],可以語[去聲下同]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性無有不善也。若論資質,則大略自有三等。上知下愚,固不可移矣。中人以上之人,已不易得。中人以下,蒙蔽之深。去下愚,無幾而可與之語上也哉。使其可語,雖愚必明。

樊遲問知[去聲下同]。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去聲]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獲,得也。)

乖人道,瀆鬼神,知者不為也。仁者難在何處?往往才打不過便放下了。直是到險絕處能勇於一進,然後為得也才有。計獲之心,便不是。

子曰:「知[去聲下同]者樂[五教切下同]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知此者也。仁者,能守其所知而不失者也。)

動則運而不窮,故樂水。靜則寂然不動,故樂山。不滯於物,故樂。不夭其天,故壽。然仁者未嘗不動,未嘗不樂,特別而言之耳。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齊太公始封之國在禹貢青州之地,魯周公始封之國在兗州。)

齊壞於霸習,去王道愈遠,有聖人作,雖大弊極壞,便可丕變,必曰再變。而至於道者次第,二國之淺深而言耳。期月而可,三年有成,變之規模也。

子曰:「觚不觚[音孤],觚哉!觚哉!」(觚,飲器,受三升。)

觚而不觚,不足以為觚矣。為人而不盡其分,得謂之人乎?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從,謂入於井也。逝,往也。陷,溺也。罔,理之所無也。)

事之有無,或可欺,故可逝理之。是非不可罔,故不可陷。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

博學於文而約以禮,非篤誌勵行者,不能。雖未聞道,亦可以弗背矣。「亦可以」三字宜細玩。夫子之望學者,不止於是也。要端的直須透徹乃善。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音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方九切]者,天厭之!天厭之!」(南子,衛靈公之夫人,有淫行。孔子至衛,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矢,誓也。厭,棄絕也。)

子路但知其不可,而不知所謂無可無不可,無怪其不說也。子路所見者人,夫子所見者天。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上聲]久矣。」(中者,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至,極也。鮮,少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中庸之德。固其日用常事耳,民鮮能久而後以為至焉。嗚呼!豈真鮮也哉!

子貢曰:「如有博施[去聲]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音扶]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博,廣也。施,惠利也。病者,患其難也。譬,喻也。方,猶指歸也。)

立者,立之斯立之立。達者,先知先覺之名。已欲立而欲人之皆立。已欲達而欲人之皆達。此仁者之心也。偏私自狹,安能如是!學者誠切已而反求,庶不繆其所趨向矣。子貢用心高遠,以廣惠愛為仁。而夫子令取譬於近,可謂端的。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