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融堂四書管見
◀上一卷 卷二 下一卷▶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音逸]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魯大夫,季孫氏也。佾,舞列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八人。)

不忍者,人心之大閑,禮義廉恥之守也。舞八佾於大夫之庭而忍矣,則凡力之所可為者,何所不為哉?夫子斯言,所以誅季氏不臣之心。

三家者以雍徹[直列切]。子曰:「『相[去聲]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雍,周頌篇名。徹,祭畢而收其俎也。相,助也。辟公,諸侯也。穆穆,和敬之容也。二語,雍詩之辭。)

歌雍而徹,三家但知僭魯耳,不知魯君,本非所宜有也。「相維辟公,天子穆穆」,此何等語,亦且習聞而安焉?夫子斷之以奚取,豈獨為三家者發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仁,人心也。禮者,履此而已。樂者,樂此而已。非徒玉帛鐘鼓之雲也。不仁則何以為禮樂?此為前二者發。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魯人。易,和易也。)

夫子大林放之問,而以寧儉答之。辭旨若有未盡焉者。蓋禮之本,以奢而亡,儉雖非中,質猶在也。不既,庶幾乎味。與其及寧字,深見傷時之意。然必求其所謂本者,則非仁不可。故曰:克己復禮為仁。豈林放學未進此,姑本世俗之弊以告之歟?喪,是禮中一事。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夫子感傷諸夏而羨夷狄之有君焉,可哀也已。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音汝]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旅,祭名。泰山,魯國之山。冉有,名求,孔子弟子,時為季氏宰。救,救止也。)

諸侯祭封內山川,禮也。林放能問禮之本,而求也不能救季氏之僭,有愧多矣。曾謂泰山之神,亦不如林放乎?所以深罪冉有也。在禮則僭,在神則瀆,將誰欺哉!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去聲],其爭也君子。」(揖遜而升者,大射之禮,耦進三揖而後升堂也。下而飲,謂射畢揖降,以俟眾耦皆降,勝者乃揖不勝者升,取觶立飲也。)

爭者,血氣之事。清明無我,自然無爭。射有勝有負,疑不免矣,而揖遜升降,乃如許是其爭也,所以為君子也。然則君子,果何所爭乎?

子夏問曰:「『巧笑倩[七練切]兮,美目盼[普莧切]兮,素以為絢[呼縣切]兮。』何謂也?」子曰:「繪[胡對切]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所問三句,先儒謂逸詩今衛碩人篇有上二句。倩,口輔之美也。盼,白黑分明也。絢,采色畫之飾也。繪事,繪畫之事也。後素,後於素也。)

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有質而後有文也。子夏一聞「繪事後素」之語而遽答之以「禮後」,可謂善觸類者矣。故曰:起予。起予者,強人意之。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杞,夏之後。宋,商之後。征,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

夫子能言二代之禮,復以文獻不足為憾。然則所能言者,豈直文物制度之謂哉。

子曰:「禘[大計切]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成王賜魯重祭。故禘於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灌地以降神也。)

灌以降神,祭之始皆然也。既灌而往,吾不欲觀,則禘無一之足觀也,明矣。「不欲觀」三字,有忠厚不忍之意。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之於天下,猶言達之天下也。示,視也。示諸斯,即指其掌而言,蓋謂甚易曉也。)

答禘之問,既曰不知,所謂之於天下與所以示諸斯者,又何以然也?明得此義,則上下有辨,大分昭昭而三綱五常正矣。故中庸又曰:明乎禘嘗之禮,治國其如指諸掌乎。謂不知者,不敢顯言國惡也。學者當就指掌處領會。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去聲]祭,如不祭。」(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

人且死,形質既無有矣。所謂鬼神者,何物哉?知所以為鬼神,則知人之所以為人,如在之旨,可以默喻。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王孫賈,衛大夫。媚,悅之也。室西南隅為奧,尊上之所居,喻君。竈者,老婦之祭,雖卑而飲食萃焉。賈自喻諷夫子,使媚已也。)

王孫賈但知事於用衛,而不知夫子所事者天。欲以區區媚竈諷之,可憐矣哉!無所禱之言,不特窒幸者之門,足以破萬世弄權之膽。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於六切]乎文哉!吾從周。」(監,視也。二代,夏商也。郁郁,文盛貌。)

春秋之未,諸夏無君。魯號秉周禮而且僭亂,不可言矣,何況其它。夫子所以感念先王之舊,發「從周」之嘆歟?

子入大[音泰]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側留切]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大廟,魯周公廟。鄹,魯邑名也。孔子父叔梁紇嘗為其邑大夫。)

講之於平時,問之於臨事,敬而無失,所謂禮也。動容周旋,皆盛德之至。豈以一物不知為恥者哉。謂鄹人之子,必是初年入大廟之始。

子曰:「射不主皮,為[去聲]力不同科,古之道也。」(皮,革也。布侯而棲,革於其中以為的,所謂鵠也。科,等也)

射貴於中耳。古之道乃不主皮,其所主者何事?

子貢欲去[起呂切]告[古篤切]朔之餼[許氣切]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古者天子,常以季冬,頒來歲十二月之朔於諸侯,諸侯受而藏之祖廟。月朔,則以特羊告廟,請而行之。魯自文公始,不視朔而猶供羊。餼,生牲也。)

魯不視朔,慢上甚矣。猶幸餼羊,可仿佛也。子貢乃欲並去之。嗚呼!愛一羊也哉!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禮,即天則之不可逾者,無纖毫欠闕,方謂之盡到處,方是了臣子分職耳。故曰:明此以北面舜。之所以為臣,未至聖人,皆未可以言盡也。孟子自謂,齊人莫如我敬王,氣象便不同。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定公,魯君,名宋。)

君臣之間,非徒勢位。君以禮,臣以忠,各盡其分耳。此與孟子犬馬寇仇之義不同。先儒把禮與忠對說,恐於臣節有所未安。屈原遭讒放逐至死,而此心皎皎如秋霜夏日,安可一日忘哉。

子曰:「關雎[七余切],樂[音洛]而不淫,哀而不傷。」(關雎,周南首篇。淫者,樂之過。傷者,哀之過也。)

樂則易淫,哀則易傷。發乎情性之正,自然中節,所謂和也。所以不淫不傷者,誰實為之。慈湖先師謂此論關雎之音。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宰我,名子,孔子弟子。以松,以柏,以栗者,古者立社各樹其土之所宜木以為主也。戰栗,恐懼貌。)

社之置,關國體,系民命,其義重矣。宰我不能發揮,止以主木為對,而使民戰栗之說,又復不能正救其謬。夫子所以深責之。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於虔切]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去聲],有反坫[丁念切],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管仲,名夷吾,齊大夫,相桓公以霸者。器,即君子不器之器。三歸,臺名。攝,兼也。家臣不能具官,故兼攝之,不攝侈也。宮屏,謂之樹塞蔽也,所以蔽內外也。好,謂好會。坫,在兩楹之間,獻酬飲畢,則反爵於其上。皆諸侯之禮,管氏僭之。)

先儒論奢與犯禮,其器之小可知。愚謂管仲以其君霸,正是器之小處。奢與犯禮,特其中一事耳,未至於道,未離於器,況假之乎。或者之問,與公孫醜,猶不足為之,見略相似。

子語[去聲]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音縱]之,純如也,皎如也,繹如也,以成。」(語,告也。太師樂,官名。翕,合也。從,放也。純,諧和不雜也。皎,明也,八音歷歷無相奪也。繹,相續不絕也。成,樂之一終也。)

樂其可知,非夫子自謂也。將以樂語魯太師,言其旨亦易曉雲耳。曰始作,曰從,曰成,始終之備也。曰翕,曰純,曰皎,曰繹,音節之美也。所謂可知者如此。夫子自衛反魯之時乎?

儀封人請見[賢遍切]。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去聲]者見[賢遍切]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去聲]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儀,衛邑封人,掌封疆之官。君子,謂當時賢者。木鐸,金口木舌,施政教則振之。)

儀封人一見夫子,便知斯文未喪,天意有在,賢於晨門,荷蕢遠矣。木鐸一振,萬古遺音。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樂。武,武王樂。)

武未盡善,武王之心有不得已焉。夫子非不滿於武王也。韶居聖人之盛,武處聖人之變。夫子明聖人之心,嚴萬世之大法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不寬則猛,固無足觀。不敬不哀,皆文具耳。

裏仁第四

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於虔切]得知[去聲]?」

心不明於是非,則視仁人若冰炭矣。雖曰與之處,而對面千萬裏矣。安知所擇也?茍知所擇,定不背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音洛]。仁者安仁。知[去聲]者利仁。」(約,窮困也。利者,知之而喜進也。)

熟後自然不違,故安。知後自然不已,故利。利而行之者,用力於仁也。安而行之者,無用乎力,純乎天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去聲]人,能惡[去聲]人。」(唯,言獨也。)

無一點私意,斯之謂仁。是是非非皆天理也。

子曰:「茍誌於仁矣,無惡[如字]也。」

人之趨向,全在立誌。茍誌於仁,即念念在仁矣,自然無惡。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去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平聲]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七到切]次必於是,顛沛[音貝]必於是。」(終食者,一飯之頃也。造次,急遽也。顛沛,偃仆也。)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何謂素行?道是也。故無入而不自得,安得茍殉欲惡而為去處哉?仁,故謂之君子。去仁,則安所名乎?終食不違,以至顛沛造次必於是,皆不去之實也。畢竟仁在何處,如何是不違,如何是必於是,知乎此,則知所用力,而道不可須臾離矣。

子曰:「我未見好[去聲]仁者,惡[去聲]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蓋有者,不敢謂無用力於仁之人也。我未之見,所以深嘆其難得也。)

仁為己任,若甚重矣。然此事在我,非有險阻之難越也,非有荒遠之難到也,非有百鈞九鼎之難舉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安在有力不足者哉?好仁則自然用力,惡不仁則終能用力。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黨,即偏黨之黨。)

黨是人心偏私處,所以過也。仁者,大公無我,何偏私之有!知所以為過,即知所以為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到脫然無疑礙處,生亦可,死亦可。蠢蠢逐逐,醉生夢死,烏可與言哉!

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念外馳,便非誌道。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丁歷切]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毗誌切]。」(適,專主也。莫,不肯也。比,從也。)

明得義,後自然。無所適,莫不然,即膠矣。故曰:君子而時中。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有德有刑,則君子懷。有土有惠,則小人懷。懷者,中心不忘之謂也。君子隱遁,小人離散,誰實任其咎哉。刑罰不中,則無以懲惡,而君子病矣。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放者,放縱之放。)

利欲之心,如水滔滔。窒之猶恐其弗止,況放而行之乎!利之行,怨之歸也。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何有,言不難也。)

辭遜成風,自然順治。不然,則陵奪之習勝矣,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立與可知,指君子自治之實耳,非為外也。無位為患,則所謂立者必荒。患莫已知,則所以可知者必略。立者確乎不可拔之名,是所學實事,即所謂可知者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上聲]。」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參乎者,呼曾子名而語之也。貫,通也。唯者,默喻而深領之辭。門人者,曾子之門人也。)

這個不是事事物物上鬥合得來。會得後自然光明洞徹,無所不通,本一貫也,非貫之而後一也。夫子以一貫語曾子,直是指得清切。曾子以忠恕答門人,直是斷得清切。不清切,後一唯字如何撰得出!後學不悟本一之旨,直向事物上逐項尋討,安得曾子者而論忠恕哉?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喻者,深明其旨,深知其味者也。不幸誌趣一差到,喻後如何住得?桑弘羊之徒,算析秋毫,至死不悔,可憐也已。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悉井切]也。」

思齊則遷善,內省則改過。賢,不賢,皆吾師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誌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幾,微也。)

迎其未形,便當救止。既形,則過已顯,無及矣。微察其不然,便不敢拂。才拂,則意已傷,難再進矣。既能如此委曲,又須勞而不怨。所謂怨者,非必形之辭色也,心之隱微,稍有不足便不可。為人子者,所宜深體。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朝往暮未還,已重倚門之望。遠遊與不知方所,父母之心何如哉?又況事親之道,種種未便!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己見首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父母之年,安有不知?所貴於知者,欲其以喜懼為心也。不然則知猶不知耳,徒記得某甲某乙,濟甚事!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逮,及也。)

以躬行不逮為恥,敢易言乎!玩「不出」二字,隱然有為之關鍵者。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上聲]矣。」(約,不放逸也。)

約則有守,自然寡過。才放逸,便失了。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去聲]。」

實見實履,不在言語上。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易曰:敬義立而德不孤。不孤者,此德之盛也。有鄰者,同德之應也。德不孤,則必有鄰矣。

子遊曰:「事君數[色角切下同],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者,屑屑不憚煩之謂也。朝夕訥誨,方謂之忠。切切偲偲,方謂之益。則何者謂之數乎?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