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融堂四書管見
◀上一卷 卷六 下一卷▶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進後進,猶言前輩晚輩也。此非文質彬彬之君子,乃後生晚輩之浮於文者,以君子自命而反謂前輩為野耳。前輩,指先王盛時人物也。)

夫子既從周之文矣,曷為而又從先進乎?從先進即所以從周也。曰從周樂其文之盛,曰從先進反其文之弊。

子曰:「從[去聲]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去聲]: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不及門,言此時皆不在門也。)

或謂夫子因材教人,於此可見。愚謂不然,一元之氣,渾浩流轉,萬物之形色於其間者,自各隨材而成就。四科之目,聖門初未嘗有如許分別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音悅]。」

有所疑難,則因有所發明。心通內融,言無不說,何疑難之有!曰非助我,深喜之辭也。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去聲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間,隙也。)

父母兄弟無一毫之間,人言何自而可間也。非誠孝所積,深信不疑,未易至是。不然浮言一入,天屬為仇矣。

南容三[去聲]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去聲]之。(詩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三復者,一日三復,斯言事見家語。)

斯言之玷,尚知其不可為,則出處進退,必不茍然者矣。此章與公冶長篇之言正相表裏。聖門之擇婿以此哉。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去聲]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夫子兩稱顏回之好學,而嘆其短命,以死使之得年,則所到豈易量哉。當時門弟子,非盡遊惰,必若斯人,而後謂之好學耳。哀公君也對之特詳。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顏路,淵之父,名無繇,少孔子六歲,亦受學焉。槨,外棺也。請,賣車以為之。鯉。孔子之子。字伯魚。時孔子已致仕,尚從大夫之列。)

易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茍義不可以不乘,安可舍之而徒行哉。槨之有無,車之用舍,定於鯉死之日矣。非於回而有吝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去聲]予!天喪予!」(噫,傷痛聲。)

斯道有傳,雖千載之下,猶夫子之未喪也。道在顏子,而顏子死矣,非天喪夫子乎?傷哉斯言,可謂痛切。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去聲]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音扶]人之為[去聲下同]慟而誰為!」(慟,哀甚也。夫人,謂顏淵。)

夫子之慟,不為他人發也,何獨私於顏子哉?從者怪其慟,而夫子特未以為慟,夫子殆非私也。

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音扶]二三子也。」

死葬以禮,謂之無違。宜厚而薄,宜薄而厚,皆非禮也。孰謂顏子之死而不以禮葬乎?二三子襲世俗之陋,重違師訓,而納友於非禮。夫子所以嘆悼而深責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於虔切下同]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名有人鬼之異,道無人鬼之異。身有生死之殊,道無生死之殊。人鬼死生實一非二。能事人則能事鬼矣。知所以生,則知所以死矣。

閔子侍側,訚訚[魚巾切]如也;子路,行行[胡浪切]如也;冉有、子貢,侃侃[若但切]如也。子樂[音洛,先儒謂此有曰字]。「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訚訚、侃侃,釋見前篇。行行,剛強貌。)

曰訚訚,曰行行,曰侃侃,皆其情性自然也。夫子所以樂之。由也,好勇逆知,其不免示戒深矣,而卒死孔悝之難,悲矣。

魯人為長[如字]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音扶]人不言,言必有中[去聲]。」(長府,藏名,所以藏貨財。為者,改作之也。仍,因也。貫,事也。)

從事府藏,聚斂之門也。問之以仍舊貫如之何,又難之以何必改作,閔子之意深矣。言必有中,如射中的。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家語謂:子路鼓瑟,有北鄙殺伐之聲。)

觀子路行行氣象,於和平之音必有不足,奚為於丘之門,非絕之也,抑而進之也。門人便不加敬,則不知子路甚矣。夫子之墻數仞,得其門者蓋寡。由也升堂,豈易得哉。復指其所到之次第言之,非特破門人之惑也。何謂堂,何謂室,何以升,何以入?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聖人之道,至於中而止,過與不及,皆非也。觀問交一章,二子氣象可見。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去聲]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周公,以叔父位冢宰。若季氏,諸侯之卿耳,而富過之。鳴鼓者,聲其罪也。)

冉有門人高弟,所以佐季氏者,如此哉。聚斂二字,豈聖門所宜有。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況富於周公而又附益之耶。勢利汨於外,得失亂其中,波蕩從之,恬不知恥,殆不容於誅矣。鳴鼓而攻,何益於事,謂之可者,斥絕之辭。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婢亦切],由也喭[五旦切]。(柴,姓高,字子羔,孔子弟子。家語言其「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避難而行,不徑不竇。」蓋質實願愨之人也。魯,鈍也。辟,偏執也。喭,粗俗也。)

曾子一唯正,是以魯得之,往往此事多就聰明上走作,惟其魯所以其誌篤,其守固,而有一旦脫然之悟也。偏執粗俗工夫,如何得到這上。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去聲]。」(庶,庶幾也。惟覺故空。屢空者,其覺不一也。命,天命也。貨殖,貨財生殖也。億,意度也。)

空則心本洞然,萬里昭徹,無纖毫凝滯也。方屢空,所以庶幾至於聖,則空空矣。命,即此道也。逆此曰方命,復此曰即命,達此曰知命。有意理財,務植己私,安能受命乎?私意揣度,縱或屢中,非明睿所照也。空則自明睿。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踐跡,實履也。入於室者,入善人之室也。)

堂堂乎張,未必實履,徒問之何益?所謂善人者,念念無惡之人耳。然非實履,則亦不能自造其奧也。踐跡二字,正切子張之病,箴之。

子曰:「論篤是與[如字],君子者乎?色莊者乎?」(與,許也。色莊者,外貌莊嚴也。)

聞人言論篤實而遂許之,安知其為君子乎?為色之莊者乎?君子表裏如一,辭氣之出,固無不善。而言論之可喜者,恐未必皆君子耳。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本心本中,本無偏也。抑其過,勉其不及,則中。我自有,豈待外求。雖然聞斯行之,見義勇為之謂耳。若從季氏而所行如此,豈夫子之所謂聞哉。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音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後,謂相失在後。敢死者,奮身當難也。)

不幸遇難,回必為夫子死矣。子在,如之何而敢死乎?玩一敢字,則回之死不死,系夫子之在不在,義甚重,一死甚輕。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平聲]?」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平聲]?」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子然,季氏子弟。異,非常也。曾,乃也。)

以道事君者,合則留,不合則去,不然茍備位耳。故曰具臣。夫子發明大臣之義,所以深罪二子。季氏不道,隱然可見。子然因具臣之說,遂有從之之問。夫子直以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答之。不特切中斯人之隱微,具見二子於他事無不從。所以罪之者愈深矣。有識聞之,可以愧死。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音扶下同]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去聲夫]佞者。」

日用常行,無不是學,何必讀書而謂之學乎?子路之對,未為非也。子羔質美學未優,而遽仕且陷之季氏之門,則賊之甚矣。子路不悟,但飾詞以對,故夫子惡之。味一賊字,為之太息。

子路、曾皙[星歷切]、冉有、公西華侍坐[才臥切]。子曰:「以吾一日長[去聲]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去聲]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音機]饉[音僅];由也為之,比[必二切下同]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詩忍切]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去聲]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苦耕切]爾,舍[上聲]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士免切]。」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曰:「莫[去聲]春者,春服既成。冠[去聲]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魚依切],風乎舞雩[音於],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音扶]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誌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平聲]?」「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皙,曾參父,名點。毋吾以,言勿以我年長而難言。不曰德而曰長,謙辭也。何以,何用也。率爾,輕遽之貌。攝,管束也。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因,仍也。谷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知方,知所向方也。哂,微笑也。方六七十里,小國也。如,猶或也。五六十里,又小。足,富足也。俟君子,謙不敢自任也。宗廟之事,祭祀也。諸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端,玄端服。章甫,禮冠。相,贊君之禮者。曰願學,曰小,皆謙辭。皙方鼓瑟,故末問及之。希者,將對而音希也。鏗者,忽舍瑟起而其聲鏗然也。撰,具也。春服,單袷之衣。浴,盥濯也。沂,水名,在魯城南,地誌以為有溫泉。風,乘涼也。舞雩,祭天禱雨之處。詠,歌也。唯求唯赤而下,又皙問而夫子答之也。

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子路率爾而對,非為國之道也。是以哂之。求赤,辭雖謙退,要皆誌在有國耳。點也不然,觀其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翛然遠韻,迥出流俗之表,青陽遲遲少長,春衣浴沂,風雩詠歌而歸,非實見天地萬物,在吾變化鼓舞中,安得有此氣象。夫子之曲肱顏子之陋巷者也。夫如此而後可以優。為三子之事,區區三子者之誌趣,總不脫季氏之網而已。喟然與點,安得不為之喜也哉。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克,猶除也。已,我也。復,反也。禮,即天則之不可逾者。由己,自己之己。目,條目也。勿者,禁止辭。事斯者,從事於此也。)

仁即人之本心,心本虛明,無方無體,範圍天地,其大無外,只為有我。始昏始虧,放逸乎天則之外,而本心蝕矣。大凡意念雖各不同,未有不從我上起,有我則百邪交叢,無我則百念皆空,是故貴於克也。己克則心本無恙,天則不逾。所謂復禮也,非復禮之外又有仁也,復禮即所以為仁也。故曰克己復禮為仁。誠能一日克己復禮,霾霧披掃,清明洞然,而天下皆歸吾仁矣。非今日而始歸也,天下本在吾仁中。昔蔽而今悟也。雖然用工切實,則誠在我,豈他人所能致其力哉。下文視聽言動之目,即為人由己之事也。且如視時,是雖欲視,動於一念,隱然未露,知其非禮,隨即滅然,是之謂克。以至曰聽,曰言,曰動,未有不息念慮之微,而致其力者。非制之於口耳,制之於事為,而後謂之勿也。愚嘗作四箴,附於後。炯炯而昧,有不見焉。冥冥而居,交眩我前。於戲戒哉,弗此之求,而瞳子之尤哉。[視箴]萬籟寂然,聽本無聲。無聲之聽,不震而驚,寂然爾矣,耳乎晚矣。[聽箴]噤爾口,卷爾舌,不知嘿嘿之滕說。[言箴]騄駬交蹄,寰海長驅,爾處爾室,人誰爾知。[動箴]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出門使民,易於放失,如見大賓,承大祭,則顛沛造次,必於是矣。不欲勿施,無間於人已也。邦家無怨,無間於窮達也。非克己者,不能。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音刃]。」曰:「其言也讱,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司馬牛,名犁,向魋之弟,孔子弟子。讱,忍也,難也。)

難,即先難後獲之難。方孳孳焉,但見其不易,敢輕有言乎。為仁則必讱,非讱之為仁也。雖然告司馬牛者如此耳。一日克己,天下歸仁。初亦何難之有。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音扶]何憂何懼?」

易曰: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不疚者,此心澄然,無纖毫疵病之謂。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何所憂懼乎?司馬牛處同氣之變,故告之以此。君子自然不憂不懼,非不憂懼之為君子也。內省二字,是用力處。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曰命曰天,一定而不可易。死生富貴皆然也,況兄弟之有無乎。君子所可致力者,盡其在我而已。敬以直內而無失,恭以與人而有禮,則四海之內均氣同體,何往而非兄弟也。此語雖弘,未能無過,明立愛之義而後得之。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莊陰切],膚受之愬[蘇路切],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浸潤者,如水之漸漬。譖,毀人也。膚受者,近傍肌體而漸入之不遽,為深切之言也。愬,訴其陰私也。)

急遽者,人易疑。深切者,人必察。惟夫漸漬而入近傍而言,是以衷奸而不虞,柔行而不露,稍無定見,鮮不惑矣。夫子謂未足以盡之,而又嘆之曰遠。茍人言之來,的然見得分曉後,雖四方萬里如在幾上。不然則於近而蔽,安能遠也。故中庸亦曰:舜好問而好察邇。言明字下。申一遠字,極有味。雖然大公無我,而後可以語此。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上聲下同],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人之所信,如木有根。其根一撥,隨即僵仆。是故父子無信,則無以親。君臣無信,則無以義。夫婦無信,則無以別。長幼無信,則無以序。綱淪法斁,人道泯滅矣。何自而能立哉。夫子始論為政,謂斯民不得其養,不安其生,則非空言所可孚耳,非謂信在兵食之後也。兵食,即所以信也。子貢直就三者反復問難,究見根底。此聖門之所以善學歟。論食則兵為輕,論信則死為輕。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其郭切]猶犬羊之鞟。」(棘子成,衛大夫也。夫子,指棘子成。子成謂君子質而已矣,子貢嘆惜其說,謂君子之不然也。駟,四馬也。不及舌,謂其言已出於舌,四馬追不及也。鞟,皮去毛者。)

子曰繪事後素,又曰文質彬彬,二者雖有先後本,末然不可以相無也。若使文亦如質,質亦如文,渾然無所區別,則虎豹之皮,既去其毛矣,何異於犬羊之皮乎?言文不可無,以針子成之失。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用,國之用度也。徹,通也。周制:一夫受田百畝,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計畝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謂之徹。二者,十取其二也。)

君子厚下安宅,非曰厲民以自養也。魯初稅畝,而此意無復存矣。時君但知責不足於民,而不知求足於己,又烏知足民乃所以足國哉?盍徹之言,雖落落於一時,實萬世經邦之大法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去聲]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末二句小雅我行其野之言,謂縱使不以富故,亦適為異耳。證愛欲其生,惡欲其死者之為異也。)

主忠信凡三,出示人立德之本,至深切矣。徙義,即改過。義不能徙,德安能崇?洪範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愛惡皆私意也。死生有命,豈他人私意所能為哉。此惑之大者,才主忠信,自無此事。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齊景公,名杵臼。魯昭公末年,孔子適齊。是時,景公失政,而大夫陳氏厚施於國。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景公又多內嬖,而不立太子。)

景公君臣父子,皆失其道,故孔子告之以是。政者,三綱九法之所系也。綱淪法斁,人道絕矣。豈直為吾粟而已哉。景公之言,亦是他所見如此。

子曰:「片言可以折[之舌切]獄者,其由也與[平聲]?」子路無宿諾。(片言,一言也。折,剖斷也。宿,隔一宿也。)

獄者兩詞,情偽亦難決矣。一言折之,非剛明者不能。無宿諾,果於踐言也。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聽訟者,能決是非於一時耳。使民無訟,則非道洽政治不能。是故聖人,不貴聽訟貴無訟。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無倦則不息,以忠則不欺,為政之本也。一言以蔽之,曰誠而已矣。夫子之告子張,大抵如此。居是心之所安處。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凡事不問善惡,必有人焉。成之而後成其事。且如初陷,惡習未甚彰著,亦自畏忌,不敢恣縱,淫朋比德,復從臾相挺,其惡乃濟,所謂成者如此。君子唯恐人之不為善,惡則救正之。小人唯恐人之不為惡,善則沮毀之。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同然之機,其應如響。孰敢二字,自有不容。不然者,敢不正矣,如政何哉?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所以甘心為盜而不知恥者,上之人實啟之耳。子茍不欲,雖賞不竊。竊豈本心也哉。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於虔切]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偃,仆也。)

君子小人雖不同,而良心善性未始有異。此以德感,彼以德應,其機疾捷如草從風。是故為人上者,不可不謹所欲也。所欲在善,皆從而善矣。奈何欲殺人而使之就道也哉?答康子問者三,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音扶下同]達也者,質直而好[去聲]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去聲]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慮以下人,致思詳審,非茍相取下也。居之不疑者,自以為是而安為之也。)

達者,其實孚也。聞者,其名聞也。內不失己,外不失人,自無往而不孚矣。色莊行偽,儼然自詭,茍譽於人,終何為哉?子張真所謂求聞者。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吐得切]、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平聲下同]?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修者,治而去之也。慝,惡念也。事者,必有事焉之事。)

急於計效者,誌必餒德,安能崇?厚於責人者,己必恕慝,安能修?忿而不能思難者,見必昏惑,安能辨?三者為學切問,故夫子善之。雖然未有惑不辨而能修慝,慝不修而能崇德者也。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去聲]。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去聲]也吾見[賢遍切]於夫子而問知[去聲],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息戀切]於眾,舉臯陶[音遙],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愛人知人,仁知之事也。觀向也問知之言,是樊遲獨於知人之說,而有未達耳。嗟夫!直枉不辨,天下固混混如也。舉錯一明,是非昭揭,則凡枉者,亦將脫然自失,為直之歸。知人之功孰大於此。樊遲猶有未喻,何哉?子夏富哉之嘆,所以深贊而明辨之也。選,所以舉錯,所以遠。雖然,仁知未始相離也,不仁者遠,所以愛人。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工毒切]而善道[去聲]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忠告者,有道相規。善道者,道之以善也。)

忠告善道,友之義也。須識不可則止之意方善。不然,非特無益於人,自辱多矣。或者告之未必忠,道之未必善,及其不可,則又尤人之不我聽也,何取於友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用力於仁者,本非他人能致其力也。無同誌之助,無規警夾持之功,倏焉違之而不自覺矣。是故,貴於有輔也。然而無文,亦不足以會友。會,有粲然相接之意。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