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瀾先生遺稿
卷一

觀瀾先生遺稿序

编辑

景泰乙亥。端宗遜于越。于時。成,朴諸公死之。是謂死六臣。而生而與死之者。同其烈。並稱爲生六臣。觀瀾元先生。是其一也。嗚呼。受遺詔輔少主。寵祿俱隆顯。則苟當不幸之會。死固職耳。若觀瀾則旣炳幾而遠引。超然乎禍福之外。顧其義。無事乎死。而參前倚衡。精義在焉。泯其迹而閟其心。暗合乎靖獻之義。不介乎溝瀆之諒。此與辦一死於翻然勃然之間者。較尤難而尤高。六臣之節。昭如日星。而觀瀾之志。深如淵海。六臣之死。嵬乎泰山之可仰。而觀瀾之生。隱若松柏之有心。生死隱顯之際。各自以其義而已矣獨恨夫當時諱其事。良史氏無從而詳。且其志隱忍韜晦。不欲揭示於人。並取其所著詩文焚之。只有斷爛數紙。脫漏於巾衍之餘。凜然爲霜。燁然爲虹。一種光氣。烈烈乎如見精爽。是豈亶以全鼎一臠論哉。淸冷之水。滔滔不還。落葉空瓢。尙帶傳書之迹。樹屋土室。宛留鞠草之墟。則先生之名與迹。與天壤而俱弊。豈待乎托文字而不朽也哉。先生。原人也。輿誌記其事。州人士至今能言之。余少小在鄕里。聞先生名若山斗然。且與吾先祖久庵先生。並腏于七峯院。尊慕尤有別焉。今因其後裔錫祚之托。而遂爲之說如此云。

癸酉季秋。嘉義大夫。行承政院都承旨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藝文館直提學,尙瑞院正西原韓致應。謹序。

遺稿重刊序

编辑

蓋人之生。莫不本於祖。爲後孫者。徒知其身之出於祖。而不知其祖之嘉言懿德。則不幾乎忘其本歟。忘其本則人道熄。而與凡物何異哉。若祖先有文學忠節之可傳於百世之下。則爲子孫者。思欲光之史冊。勒之金石。輝皝炳朗。燿人耳目。使人有起想興感之慕者。亦人之常情也。噫。奧我先祖觀瀾先生。當丙子艱危之會。炳幾於未然之前。能高蹈遠引。不讓於殺身成仁之士。之節之忠。可與殷之披髮。周之讓粟。並駕而無愧矣。其在列朝褒揚之典。士林俎豆之設。至矣盡矣。第恨夫當時先生著述。家藏文字。盡付于火。無傳於世。吾元之文獻。猶杞宋之無徵矣。雖有慕先之誠。於何所考而追遠乎。只有脫簡之詞錄數篇焉。不啻若全鼎之一臠。後之尊慕。當如何哉。去丙寅刊譜時。收拾若干文字。以付于後。並名爲遺稿。然脫漏者過半矣。甲子春。又設吾族之譜。過期而成。役訖。族君持常。與諸宗謀曰。貞簡公遺稿。簡而率略。易爲人所侮焉。或有關於先生文字。則抄入添付爲好。余聞之曰。不亦善乎。詩曰。惟桑與梓。必恭敬止。況爲先之文字。豈若桑梓之比哉。誠如君言。其亦述家風陳世德之道。庶有少補。而又使吾族之本於祖者。觀感而柯則焉。則幸莫甚矣。於是。博考公私文字。綴拾修錄。以補脫漏者。至於西山,龍溪,東鶴,彰節顚末。與夫後賢撰述之詩什。合爲一冊。登梓廣布。一以示先祖尙忠尙節之懿。一以寓後孫不明不仁之戒云。龍集之乙丑秋。後孫世寶。泣血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