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齋集 (梁誠之)/卷一

凡例 訥齋集
卷一
作者:梁誠之
1791年
卷二

奏議

编辑

請罷行城兼備南方己巳五月二十八日。以集賢殿副校理上。

编辑

臣竊惟人爲天地之心。民爲邦國之本。盖民之心有所未安。則天地之氣爲之不和。而邦本亦隨以危矣。恭惟我國家自癸丑以來。西事始殷。沿江一帶。增置郡邑。議建行城。役東西兩界江原黃海之民而築之。轉南方三道之粟以濟之。實之以入居之戶。戍之以南界之兵。邊釁一開。而擧國騷然。寃怨之氣上蒸于天。水旱之災未必不由此而興也。臣請詳陳其略。臣聞築城之地。平安道六十餘息。咸吉道十五六息。咸吉之功。幸而過半。平安之事。則十未一二焉。一年三數月間。役至數千萬人。其所築不過一二息。以此推之。畢築之期。不可以數十年必也。今十年之間。數道之民。流離死亡者不可勝計。若至於數十年。則其爲害可忍言哉。且城雖成。苟不修築。則一雨輒圮。與不築無以異也。若以有限之民力。隨毀隨築於無窮。則臣恐吾民之患亦無窮矣。是則城無畢築之期。而畢築之日。卽皆圯毀之日也。若曰城雖圮毀。疆域之限可考。則是大不然。鴨綠江者。所謂天下三大水之一。而襟帶於國之後門。城雖高。孰與長江之險哉。况西北一隅。地連遼瀋。其待之之道。不可以他道之例而爲之也。今大臣奉承而不盡陳。小臣畏懼而未敢言。間有議之者。皆指爲常談而不之察。於一身自爲計得矣。如吾民何。如國步何。若此役不已。則兩界之民。曾不出十年。轉爲溝壑。散而之四方者十之九矣。此生民大弊。宗社大計。豈可以上意堅定而不之言。業已爲之而不可止乎。在今日而更張。則猶或未晚。若勉強爲之而至於後日。則民之困愈甚。而國家之事非矣。獻議者必曰。秦之長城。一時之害。萬世之利。臣愚以謂在後世。則果有益焉。在秦國則何如也。爲後世之利。而不顧宗社生民之憂。可乎。借曰。行城之築。高句麗及前朝皆已爲之。然水旱凶荒之灾。豈有如近日之甚而爲之哉。彼必曰。築斯城也。則敵人之去也。必有所窒碍。其退也有所碍。則其來也必不敢輕進。臣以爲行城者。所以備小盜也。非所以制大敵之具也。小敵之來。則一邊帥足以禦之。而賞罰以勸懲矣。不必行城爲也。至於大兵萬萬而來。或東或西。或屯或行。分道突入。則行城不足以阻之。口子豈能以當之哉。必雄藩臣鎭。良將勁卒。或持重以固守。或據險以邀擊。或淸野以待。或設伏以誘。或邀擊其歸路。或出師以禦之。多方以誤之。掎角以制之而已。何有於行城哉。爲今日之計。莫若亟罷行城之役。而撤沿江口子及新置小邑。其軍民糧仗。幷聚江界等三四要郡。而爲之關防。則彼長江之限於境上者如古。而江邊之民。亦在吾封域之中矣。邊將率精騎。時時馳獵於其間而警察之。則彼不敢以江邊小邑爲其資而侵犯。亦不敢窟宂於其中矣。於是東路。則以江界爲藩籬。以煕川大嶺爲咽喉。而以寧邊爲之重鎭。西路。則據義州鴨綠之險。守安州淸川之衝。而倚平壤爲一道之根本。則兵全力完。處置得宜。南界之軍。不必戍也。入居之事。不必賴也。仍遣使臣。布告德音。給復三四年。則吾民休息於生生之中。而永被聖明太平之治矣。且南方之事最有可議者焉。盖金海等處。降倭千百爲羣。來止海上。一此一彼。軍情虛實。地理要害。無不知之。若萬一有變。則彼必爲之鄕導而爲賊矣。其爲患豈淺淺哉。生民之害南北一也。願殿下謀及將相。諭之以大義。啗之以厚賜。願留者移之內地。其不願者慰還本土。永絶後日邊境之虞。而無使如今日之北方。則國家幸甚。斯民幸甚。

備邊十策定廟謨。選士卒。擇將帥。儲粮餉。備器械。繕城堡。定關防。壯根本。先自治。議行城。待倭人。○庚午正月十五日。以集賢殿副校理上。

编辑

一。定廟謨。盖天下之事莫先於定計。計不先定。萬事之所由敗也。今北方之事。或云方今太平。何有外患。或云達達遠在數千里之外。何與於我。臣竊觀元太祖之入中原也。滅國二十。以及西夏。夏亡侵金。金亡侵宋。方宋金未亡之時。親征西域。至于鐵門關。又征西南夷於海道數萬里之地。及世祖東征日本。喪數十萬之師而不已。其征高麗。則用兵幾七十年。窮兵黷武。盖習俗然也。况旣知中國子女玊帛之所在。已嘗力取而有之乎。八十年雖居沙漠之地。曷嘗一日忘中國哉。今先取三衛。而撤中國之藩籬。次脅海西諸種。而益其徒黨。於是分道南下。而關外大振。天子親征。反陷虜庭。胡騎乘勝。直擣于皇城之下。其兵力何如哉。以中國高皇帝撥亂之功。與今日甲兵之盛。一戰而敗。至於如此。况兵力不及於此者乎。彼豈不知東方有我國哉。曾不以爲意者。以方致力於中原耳。萬一朝而得遼東之地。則征東之兵夕出。雖未得志於遼東。亦將由他路。泄憤於我矣。臣以往事考之。敵人之侵疆也。初則守鴨綠之險。中則遏安州平壤之衝。終則立岊嶺之柵。以岊嶺爲關則無及矣。彼旣越長城之險。入皇城之側。何難於渡鴨江而至畿甸哉。况凡察滿住。搆釁有年。亦必欲假其威力。以逞其志也。邊釁一開。則生民之禍不可勝言。疆域之事雖不必在於朝夕。實自今日始也。議者必謂敵若侵陵。卑辭厚幣。可免一時之患。臣觀前朝事元之後。撒禮塔,車羅大,洪茶丘侵暴之兵。無歲無之。是不可以禮信相待者也。若我兵力不足。則達達豈愛我者哉。不得已從權修好。須一大勝而後可也。彼知我兵力可以相抗。然後未敢輕易興師。而封疆可守。前朝之於遼金是也。然則和與戰。皆不可不用其兵也。故臣敢以選將卒。儲粮餉。備器械。繕城堡。爲當今之急務。

一。選士卒。盖士卒。國之爪牙也。前朝置四十二都府。養精兵十二萬。故能雄視鄰國。雖遼金迭入於中國。根據於門庭。而莫之犯。且唐太宗之伐高句麗。延壽,惠眞。率精兵十五萬以赴之。高麗太祖之平百濟。亦用精兵十一萬。至定宗時。聞契丹之謀。抄兵三十萬。號曰光軍。以至康兆之拒契丹以三十萬。姜邯贊之敗契丹以二十萬。尹瓘之平女眞以十七萬。辛丑之定紅賊以二十萬。今兵數除京中侍衛軍士外。外兵僅十餘萬。而船軍一分也。侍衛,鎭軍,守城一分也。煙戶,雜色一分也。船軍則不可他使。亦不可用雜色。則或官戶,或鄕吏,或賤隷。皆煙戶執事之人。但侍衛,鎭軍數萬騎。可調發爲兵者也。此則軍額雖存。而正兵無多。言之可謂寒心。此無他。戶口之法不明。而人多漏籍。又諸色雜役人。不隷軍目者多也。昔唐將之平百濟,高句麗。得戶各不下七十萬。而新羅之數不與焉。我大明高皇帝亦曰。汝國東西一千四五百里。南北一千二三百里。其間七十萬戶。戶各三丁。凡二百一十餘萬人。此聖人明見萬里之言也。我本朝據統三之業。得休養之久。而戶數不過數十萬。此豈非戶口之法不明。而兵數不古若者乎。然戶口之不明。在於立法之不嚴。守令之不盡心。且狃於治安而不素爲區處故也。臣聞下三道騎船,陣軍侍衛牌。雖名三四丁爲一兵。餘丁甚多。又書員,日守其數無限。至於沿海州郡。富強之戶。公私賤口及良人之逃役者不知幾千。是軍籍之所由减也。夫有邊耗。則中外騷然。稍無聲息。則曾不爲慮。是不可也。以爲無事而不爲。以爲民勞而不爲。亦不可也。若臨時爲之。則人心驚動。處置失宜。逃散者必多。且何時鍊而爲兵乎。所謂農畒之氓。市井之徒。亂我行陣。敗我大事。徒費粮餉而已。若只發舊額。則兵不多。並煙戶加抄。則兵不精。假如煙戶皆爲兵而從役。則何人趍南畒。何人爲轉輸。何人備器械。何人繕城堡而守之乎。是尤不可也。莫若以煙戶,雜色爲守城。而盡發良民爲兵也。其抄之之術。令京中漢城府四部。外方監司,守令。乃於大小各戶。巖立期限。更定什伍之制。戶口之法。五家爲小統。十家爲一統。每戶察戶口之有無。戶口察丁口之脫漏。如是而漏一丁者。勿論京外尊卑貴賤。三切鄰及監考,勸農,管領。並定入居。漏一家者。五家及上項人等。亦並入居。其匿公私賤口。逃役良民者。亦如之。又行號牌之法。令中外大小人年十五以上皆帶之。仍令外方監司,守令。京中司憲府,漢城府。考察僞造及私相假借者。以僞造印信律科罪。凡國人無戶口號牌者。公私賤口。於兩界殘亡官奴婢定屬。百姓及兩班。於兩界極邊充軍。仍許人陳告。以犯人田產充賞。先以此意。曉諭中外。果斷行之。則漏丁庶幾盡出而無隱矣。或云入居之法太重。不可行也。然臣以爲立法不可不嚴。逃匿人戶。當今之大弊也。入居之事。人情之所共惡者也。欲去大弊。莫若以所惡之事制之。旣知入居爲可惡。則亦不敢以匿國民矣。知而犯之。則所謂逋逃主也。罪之何恕哉。嚴立禁令。非馭世常經。所以欲人之不犯也。此法之行。其利有三。良民盡出則軍額足。公賤盡出則公室足。私賤盡出則士大夫足矣。於是外方則受田有蔭人及前銜品官東班六品,西班四品以上與文武科出身生員,進士,敎噵等戶。稱守城衛。鄕吏,驛子,津干牧子。稱守城軍。此外上自品官子弟年壯生徒。下至白丁良民。皆抄爲軍。擇強壯者爲之戶首。又煙戶雜色。旣稱守城戶矣。前日良人之爲守城軍者。額數不多。別無定役。並罷之。分屬騎船,鎭軍。書員,日守。亦皆差等定額。以此更加選擇。得侍衛牌三萬,鎭軍三萬,船軍六萬。其餘雜色軍。亦可得五六萬戶矣。京中則文武百官,受田,有蔭,成衆,愛馬,前銜各品生員,進士等戶。稱都城衛。各司吏典諸色匠人公私賤口等雜戶。稱都城軍。此外閑良子弟年壯生徒。皆抄爲兵。又革京侍衛牌。無受田牌。分屬甲士防牌。忠順衛之有武才者。移屬內禁別侍衛。以補充軍爲皁隷。皁隷爲防牌別軍。則銃筒衛代其事矣。皆罷屬防牌六十。又罷差備軍。又罷良人之役屬匠人者。又罷都府外。以防牌代廵綽之事。司饔,忠扈衛各司吏典。並减舊額。以此更加選擇。得內禁衛三百,別侍衛六千甲士九千,防牌九千,攝六十三千,銃筒衛三千。如是則外兵騎步各六萬。京軍騎步各一萬五千。騎步相半。京外得中。而合得精兵十五萬矣。京外兩班各戶外軍。士之無奴婢者。甲士則以四丁爲一戶。侍衛鎭軍,船軍。以三丁爲一戶。防牌六十,銃筒衛。以二丁爲一戶。其他煙戶。以三丁爲一戶。然則無一丁不付於軍籍。無一兵單丁而立戶。煙戶皆守城。而良民皆從軍矣。因改之以美號。內禁衛曰忠勇衛。別侍衛曰忠武衛。甲士曰武寧衛。侍衛牌曰武平衛。鎭軍曰鎭邊衛。船軍曰鎭海軍。防牌曰保勝軍。攝六十曰保捷軍。銃筒衛曰克敵軍。近仗曰控鶴軍。如是則軍號整齊。士氣益增矣。且兵非不足。在擇之無遺。亦非不可精也。在敎之有素。外方鎭軍。付鎭兵馬使。船軍則萬戶。侍衛牌則守令。各置射塲。更立約束。習射習陣。月季。節制處置。監司考其勤怠而黜陟之。京中軍士。本訓鍊觀主之。乞南部南大門外,東部東大門外,西部盤松亭中部水口門外。各築射塲。令甲士,別侍衛,內禁衛。番上。侍衛牌。除入番廵綽日外。皆令附近習射或習陳。考其能否。以行賞罰。至於步兵。亦令習杖習陳。而入直軍士及忠順,忠義衛。令鎭撫所依式習射。倘或邊境有變。除船軍六萬。以騎步九萬。於平安道義州,朔州,江界,熙川,寧邊,安州,平壤,咸吉道會寧,鍾城,穩城,慶源鏡城,磨天,磨雲嶺,甲山,咸興黃海道岊嶺棘城等處。隨宜分置。或戰或守。臨機决策。如此則士馬精強。戰守有備矣。臣聞兵法曰。兵不選鋒者北。盖前鋒不可不擇也。且如兩陳相交。勝負未决。及至危急之時。非先鋒銳卒以鐵騎蹂之則不可也。周之虎賁。宋之背嵬軍。金之花帽軍。西夏之鐵鷂子。是也。今內禁,別侍衛,甲士。卽其選也。乞更擇勇敢之士三百人。以充內禁衛。又當行兵之時。預選突騎數百人。以備先鋒。且金人。以鐵騎被重鎧。分左右翼。戰酣則用之。自起於海上。所向無前。皆以此取勝。號曰拐子馬。名曰長勝軍。其制度今不可悉考。意謂選壯士乘鐵騎。以陷陳也。乞司僕寺諸員。定九百人。平時。京外調習馬匹。仍以擊刺之法敎之。或用爲先鋒。或用爲遊奕。則不必費他兵。而其馳驅與常人不同。可以有功矣。

一。擇將帥。盖將帥。三軍之司命也。不可以徒取其勇。亦不可徒取其以文人而稍知武藝者也。前朝。多用儒將。如姜邯贊,金富軾,趙冲,金得培。是也。若以武臣爲將。則亦用文臣爲副。相與文武兼制。以成其功焉。至于衰季。一入樞密。卽拜元帥。以致倭寇之侵陵。誠可恨已。然擇將之術。必儲之有素。擇之至精。然後爲可。今武藝之錄。擇將之具也。乞更命議政府兵曹。使東班六品,西班四品以上及內禁,別侍衛,甲士,牌頭,外方監司,守令,水陸將帥,萬戶,千戶等。各擧可爲將帥者三數人。悉書姓名。更加商度。一二品。得大將十人。三四五六品。得偏裨一百人。參外及成衆,衛士草澤之中。得將來可用者三百人。勿以干請而薦之。勿以䂓避而棄之。有才者無一人不錄。無才者無一人見容。特成將帥錄。獻于御所,政府,兵曹。各藏一本。以備倉卒之用。且將帥。須用有名望可以讋服人心者爲之。若才堪爲將而屈於下僚者。稍優其職秩。以試其能。然爵命已極。則亦不可爲使矣。今武科講經。不限經數。優給分畫。故短於武事者多中焉。乞今後。只許四書中講一書。五經中講一經。或只講武經七書。何如。其養之之術。依趙宋武學故事。亦仍本朝習讀之制。年四十以下。內禁,別侍衛,甲士中。有器識解文字者。取自願入學訓鍊觀。除入番廵綽日外。武經習讀。其一應條格。略倣成均館例。學官則擇精於武經者爲長官。以訓誨之。

一。儲粮餉。古人云。雖有十萬之師。有一日之粮。方爲一日之師。用兵之道。足食爲先。兵興之際。農事失時。例多凶荒。而漕轉之費。亦且不貲。誠爲可慮。臣愚以爲足食之本。在於汰冗雜之官。停不急之務。不奪民力。而使得力農而已。或興水利。或行屯田。次也。又其次行鬻爵之令而已。盖鬻爵。擇工商賤隷外良人。咸興,平壤以北。入粟者拜西班軍職。從九品一百石。正九品二百石。以此爲例。從五品九百石。正五品一千石。元有爵者。每百石加一資。皆至五品而止。其入粟內地者。倍其數。如二百石。陞一資。皆不許給祿。隨後隨才用之。有門望者亦用爲顯官。此卽得穀之術。而非至於窘急。則不可爲也。

一。備器械。臣聞晁錯曰。器械不利。以其卒與敵也。夫中國之枝梧戎馬。惟器械之精是賴。故唐史記李光弼之能曰。光弼施令。旌旗精彩一變。韓世忠之器械精巧。宋史亦美之。我本國軍容。甚爲無光。器械亦未盡善。誠可慮也。臣聞倭人以猪皮爲甲。堅緻輕便。乞中外皆令倣而爲之。况猪皮爲易得之物乎。鐵甲則依中原例。以彩帛爲飾。紙甲則令染紅黃靑色。或用楚人衷甲之意。外着方色有文之衣。以至兜鍪。皆令有簷。而馬韂之飾。亦勿禁靑紅之色。于以眩耀敵人之目。于以壯我三軍之氣。又弩失者。歷代中國之長技也。所謂萬弩俱發者此也。而宋有九牛弩,床子弩等制。新羅之弩。亦至於一千步。唐帝徵之。終不盡技。自前朝之末。始無聞焉。乞詳考古制。問諸中國。以爲軍陣之用。且守城之具。在所當備。而攻城之具。亦所不廢。雖不出疆以行兵。萬一賊兵突入。盜據邊城。如前朝江東之賊。則將何以攻之乎。古史云。東人善守城。而凡守禦器械。一無所傳。如雲梯鵝車。徒載於前史。而目未嘗覩。非細故也。願詳考古制。問之中原。令中外城子。制造分置。

一。繕城堡。定關防。盖郡鎭者。國家之藩籬也。故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宋有要郡,次要郡之分。我東方。山川險阻。懸鎭相望。誠能講之於無事之時。而處置合宜。則敵雖欲舍之而深入。且慮其議其後也。若處置踈虞。則恐或爲敵人之資耳。今沿邊州郡。國家已分其緊慢。然專以邊地爲緊。故臣今並論內地。而濫進臆議焉。咸吉道會寧,是凡察舊居鍾城,穩城,慶源,並江邊鏡城,有龍城之阨利城,有磨雲嶺端川,有磨天嶺甲山,斗入西北隅咸興有咸關嶺又一道根本爲緊。吉州,連東良北北靑,亦甲山之衝洪原,有大門嶺定平,古關門永興,有龍興江德源,有鐵關安邊,有鐵嶺次之。平安道義州,據鴨綠江朔州,賊路平闊江界,是江邊巨鎭煕川,有狄踰嶺又江界賊路寧邊,一道重鎭安州,有淸川江古安北鎭平壤有大同江又一道根本爲緊。閭延,是賊衝博川,有大江成川亦要地次之。黃海道黃州,有棘城瑞興有岊嶺爲緊。谷山連咸吉道次之。江原道淮陽,據鐵嶺江陵嶺東大府次緊。慶尙道金海,昌原並對馬之衝爲緊。尙州,嶺南大牧安東,亦重地慶州,卽高麗東京晉州,南道巨邑善山有金鰲山城次之。全羅道全州,南道要衝南原,雲峯之衝羅州南方大牧次緊。忠淸道忠州,漕運之會公州,有錦江次緊。京畿京城爲緊。開城府,是前朝故都楊州,爲後輔廣州,有山城水原,是南道之衝原平,乃臨津之衝江華水路險卽前朝江都次之。右州鎭關防。有緊者。有次緊者。次緊者。姑待豐年。其要者。已築城子處。就加修葺。其未築處。各其傍近州郡煙戶軍丁。擇農隙盡力築之。是爲民也。不可緩也。至於南方要郡。欲一時並擧者。盖邊境有事。則根本之地。尤不可不固也。况非徒禦敵之術。亦聚民之所不可不致慮也。又江界棧道,岊嶺,棘城,龍城,磨天,磨雲,咸關,鐵嶺等地。皆築石堡。以爲防禦之所。又山城。依前朝古事。按圖籍察形勢。分遣臣僚。不必近邑之處。或於深遠之地。四五郡得一險隘。令附近州郡。隨宜築之。則庶幾緩急之可恃。而救民於危急之中矣。以至京外城門之守。津關之禁。亦當謹愼。不可忽也。

一。壯根本。盖京師。根本之地也。根本之地。有所未固。則四方之心。亦無所依繫。夫城郭堅固。然後民志有所定而可以死守。今京城後山巖石之間所築。未能如法。無甕城。無敵臺。倘有賊變。將何以守禦乎。若待有事而爲之。則民心必動。須及今爲之。庶幾不駭於見聞。而襟抱永固矣。至於民力有餘。則中興之城。天作之險也。徵京畿京城丁夫築之。則萬世之利也。臣愚又謂國家大敵。例從西北而來。今江倉在於江邊。是可慮也。乞築龍山倉城幷西江倉爲一。其上流漕運。乃於豆毛浦。作倉收儲。仍築城子以護之。則軍國之所天者。不在於空地。而亦不全在於一處矣。又從伐兒峴。至于漢江。徑築城子。則縱有敵變。不得至于城東。且於壯義之西山谷要害之地。亦築行城。以爲之防。則盜賊不敢遽入於後山矣。

一。先自治。盖古今天下國家之事。莫大於自治。自治已嚴。則雖有外侮。不能爲之患矣。自治之道無他。在不失民心而已。民心者。邦國之本也。近日築城之擧。未免勞民。民心之搖。非國家之福也。又待倭之術。亦平時之所當講究者也。

一。議行城。盖行城之築。國家重事也。臣聞築城之地。西自麟山。東至慶興。千有餘里。每年春秋。發數萬之丁。勞數月之役。其所築。一擧不過數十里。然則雖至數十年。固不能畢其功也。自古及今。安有數十年役勞苦之民而無弊者乎。况城堡雖築。一雨輒圮。若不修葺。與不築無以異也。今延袤數十里之地。將何兵以戍之乎。有城而不守。則何與於備禦乎。况西北面。疲於迎送。困於防戍。因之以饑饉。而每興是役。民多流離。閭閻殆空。倘邊境有虞。則土兵盡耗。將何以處之。已勞之民。尙未蘇息。今天下方始戰爭。更勞邊鄙之民。可乎。東北面。民力稍厚。城基亦减。猶云可也。然五鎭。地勢懸遠。而會寧,鍾城。有畜牧之利。穩城,慶源。稱沃饒之鄕。慶興。有魚塩之利。他日邊塵一起。則爲狄人必爭之地。若賊兵突入。或師老莫支。無城郭。則其得與失。猶前日也。城郭已固而遇此變。則豈不爲狄人之資乎。是尤可慮也。然五鎭取舍。不可輕議。但令都節制使置司鏡城。而以振龍城之衝。以圖萬全之計可也。且行城。所以備小賊之具也。若大賊分道突入。則何有於行城。亦何有於口子哉。不見大賊而先疲於小賊之備。可乎。今以行城爲重。而州鎭之城爲輕。假使行城易築也。行城可倚也。萬一賊兵越行城入。而內地無堅城。則三韓百萬之命。將如之何。臣所陳築城修城之地。倍於行城。然則臣非徒以役民築城爲非。而不知國家大計也。但以邑城爲急。行城爲緩。先其急後其緩。恐力不睱及於行城耳。伏望以築行城之力。移築州鎭之城。生民幸甚。國家幸甚。且以江邊兵少。而戍之以南道之兵。實之以入居之戶。若口子不罷。則南道之戍不已。戍之不已。則南道之民無寧日矣。乞罷江邊口子。去新設小邑。軍民兵仗。並聚江界等三四要郡。而仍以熙川爲重鎭。爲之遠斥候謹烽燧。如此則兵全力完。處置得宜。而爲萬世保國之長策矣。

一。待倭人。盖去秋。對馬倭人。索粮不已。臣聞之。以爲自古皆知北方之可慮。而不知南賊之爲可畏。若萬一激怒而並興。則濱海數下里。農夫輟耕。士卒奔命。其爲糜費。豈特百倍於此而已哉。國家之待宗氏甚得其宜。乞仍舊例。稍優待之。雖有求索之事。亦當曲從。若以無名歲賜爲非。則第加其宗貞盛等爵命。仍以祿俸與之。則名正言順。而彼亦無不從矣。但沿海留浦之倭。必爲異時邊境之患。然今日北方有事。不可輕動。至於兵興。則盡抄爲軍。若效力。則國家之利。若不用命。則處置在吾掌握中矣。臣更反覆思之。築城之弊除。則北方之民安矣。待倭之道盡。則南方之民安矣。於此選士卒。備器械。儲粮餉。繕城堡。擇賢將而付之。明賞罰以馭之。內以壯根本之地。外以存事大之體。如是則內治之修。至矣盡矣。以我朝數千里山海之險。數十萬士卒之力。可以萬世奄有大東矣。何畏乎狄人之侵哉。

東西兩界一體備禦辛未正月初七日。以集賢殿校理上。

编辑

臣伏聞國家以邊鄙有警。選將徵兵。以備西北。然臣竊惟今日備禦之所。咸吉道爲緊。而平安道次之。平安道有鴨綠江,博川江,淸川江,大同江。又有岊嶺,棘城,臨津渡。自江界而入。則有狄踰嶺棧道幾數十里。若至冰釋而據險守禦。則敵不能長驅而深入矣。咸吉道有豆滿江。又有磨天,磨雲,大門,咸關,鐵嶺等險。然豆滿江。非鴨綠之比。磨天等嶺。雖云險阻。敵或乘其怠惰。並力突進。或出其不意。潛由他徑。則未能必其萬全也。且平安道安州,寧邊,平壤等處。城郭稍完。足可賴也。咸吉道則穩城,鍾城。正當賊衝。而只有木柵。鏡城舊營。城又低隘。自此以南。一無完城。若我兵不得遏之於江上。則賊騎直至磨天嶺矣。至磨天。則雖智者。難爲謀矣。由開原而南下。則平安道似爲近地。脅海西諸種而東下。則咸吉道實是直路。今以攻打後門女眞爲辭。而所謂女眞者。專在咸吉道後門。又前日蒙使之來。由忽剌溫地面而到咸吉道。忽剌溫。亦嘗由咸吉而來朝。矧自開原至于本國。但由東陸路。越七驛而至海洋。且雖聲言指西。或趍東北。亦未可測。况不知所向乎。况或分道而來侵乎。聲息雖從平安而來。咸吉道亦不可不慮也。今徒以平安道爲慮。而咸吉別無布置。恐爲失策。乞東西兩界。一體備禦。以平安道土兵。分守義州,朔州等處。黃海道兵。分守寧邊,安州等處。忠淸道兵。守平壤,棘城。又以咸吉道土兵。守洪原以北。江原道嶺東兵。守咸關嶺。嶺西兵。守鐵嶺。慶尙道兵。二分守本道。一分守京城。全羅道兵。一分守本道。二分守京城。京畿兵。進守岊嶺,遂安等處。但江原黃海之兵。及期發程。他道之兵。齊裝以待敵。若犯邊沿江小堡。不足論也。雖江界巨鎭。孤城援絶。徒爲敵人之資。乞江邊可撤之郡。悉徙內地。以狄踰嶺爲關防。令健卒數百。分登沿江諸山。候望馳報。如是則雖有外侮。庶無大悔。今北方聲息。必是剌答恐動之言。王武傳聞之說。未足盡信。然今日之事。雖或虛聲。數年之後。恐有邊事。况今日亦未可必乎。若以爲常事。而賊兵猝至。則悔無所及。固不可遑遽以待之。亦不可緩弛而圖之也。今當有虞。城郭未固。士卒未整。至爲蒼黃。萬一有變。害不可言。乞自今更加選將卒。修城堡。備器械。儲粮餉。其士卒精加團結。預爲鍊習。撫之以恩信。使之以賞罰。則我東方山川險阻。而主客之勢亦異。庶幾戰可以勝。守可以固矣。

論君道癸酉正月初七日。以直集賢殿上。

编辑

臣竊惟殿下以幼冲之資。承艱大之業。祖宗之付托。不爲不重。臣民之倚望。不爲不深。而天命難諶。人心無常。一念不敬。則或以致萬事之差。一事不謹。則或以貽無窮之患。書所謂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正謂此也。臣聞人君處心之要有三。曰仁。曰明。曰剛。仁者。愛養斯民之謂也。明者。分別善惡之謂也。剛者。斥遠小人之謂也。治國之要亦有三。曰任人。曰從諫。曰賞罰。任人則萬事理。從諫則萬善聚。信賞必罰。則善勸惡懲。而皷舞一世矣。嗚呼。天生斯民而不能以自治。故付之於君。君撫斯民而不能以獨治。故任之以臣。今內而議政府揔百官。六曹掌庶務。當責其上以輔養聖德。下以勤恤民生。銓選必擇人。賦稅必有常。禮敎必修明。兵政必振擧。刑罰必平恕。營繕必愼節。凡百職事必謹必戒。外而監司統方面。守令典郡邑。生民疾苦。監司察之。守令貪虐。監司劾之。勸農以厚其生。興學以正其俗。賦役務要平均。决獄期於明允。興利除害。以存恤庶民爲職。節制處置。使控制一方。各鎭各浦。皆有信地。須使士卒精勇。器械堅利。城堡修繕。粮茭豐足。訓鍊必勤。堠邏必謹。以撫養軍卒。捍衛國家爲職。至於承政院。爲上之喉舌。臺諫。國之耳目。政院則出納惟允。悉掌機務。諫以補闕拾遺。臺以肅淸百司。朝廷得失。吏治善惡。莫不廉察。以斯爲職。殿下亦當勤正學。以澄出治之源。近正人。以資薰陶之益。委任大臣。廓開言路。日愼一日。謹終于始。相與上下同心。中外協力。以永保祖宗太平之治於無窮。而羣臣如有阿諛取媚。浮沈取容。貪饕掊克。背公營私者。則邦有常刑。必罰無赦。晁錯曰。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力而不盡。願殿下特留三思。國家幸甚。生民幸甚。

論君道十二事得民心。定制度。法前代。知大體。慮微。謹始。尙安靜。重剛明。儀從本俗。事大以禮。待臣僚有法。待文武如一。○乙亥七月初五日。以集賢殿直提學上。

编辑

恭惟我主上殿下以文武不世出之資。新登寶位。祗謁宗廟。此正勵精圖治。以新庶政之時也。臣不揆鄙拙。姑將管見。仰瀆聖聦。伏惟睿鑑垂察。

一。得民心。盖人君享國之長短。在於得民心之如何。自古帝王之興。以除害救民。創業於前。而繼體之主又能愛養斯民。澤洽人心。故雖衰世。思先王之德而不能離。臣以經史考之。周之文王始開王業。武王克成厥勳。而成王,康王相繼撫之。故人心固結。至于八百年而不忘。漢之高帝除秦項之虐。以有天下。而惠,文,景相與休息。政在養民。光武中興。明帝亦以愛民爲政。故其歷年至于四百年。唐之太宗佐高祖。平隨亂而身致太平。以至玄宗開元之治。亦有愛民之意。故歷年幾三百年。宋之太祖以上聖之資。削平五季之亂。四宗迭作。百年無事。高宗南渡。孝宗又愛民之主也。故三百年之間。雖顚沛閩廣。而民心如一日。至於宋之元嘉,隨之文帝,周之世宗,金之大定。可謂小康。而或創業無積累之漸。或繼世無守成之主。故俱不得歷年之永。豈可與周之仁厚,漢之寬仁,唐之仁義,宋之忠厚同日語哉。吾東前朝太祖統一三韓。功德在人。其後成,穆,顯,德,靖,文,宣,肅,睿,仁十世皆以養民爲務。故歷年垂五百年。恭惟我太祖康獻大王以神聖之資。拯民塗炭。太宗,世宗,文宗相繼而作。道洽政治。民安物阜。歷年之久。固未易量也。願殿下亦以上天立君愛民之心。前代得民永年之效。反覆思之。全以休養生聚。勤恤民隱爲事。則本朝之業。直與檀君,箕子,三國,前朝而並美矣。其愛民之道無他。不過輕徭,薄賦,省刑三者而已。

一。定制度。盖休養生息。固人君之先務。而立法定制。亦不可緩也。愛民則爲國之本。立法則馭世之道。固不可擧此而遺彼也。若法度未定。則一時典章。隨立隨改。後世子孫。固無所憑依矣。故周之成,康。制禮作樂。至漢之武帝。立漢家法度。唐則貞觀,開元。俱有制作。以維持一代之體。但宋之新法。制度太煩。亦以之基禍。然則法不可不立。亦不可草草爲之也。吾東方前朝之時。田紫之科。府衛之制。至精至詳。可謂盛矣。然猶後世。田制紊而爲私田。兼幷攘奪。山川爲標。兵制廢而爲私兵。蒙倭迭侵。無軍可禦。本朝太祖,世宗之時。有元典,續典。又有謄錄。皆良法也。然田制,儀注。未成一定之制。兵制,貢法。多爲權宜之法。豈非盛代之闕典歟。乞命大臣。更加商確。以定一代之制。以爲萬世子孫之則。幸甚。

一。法前代。盖唐虞三代之治。固萬世帝王之所宜鑑也。然漢,唐,宋,金亦皆無可法者乎。但世運有淳漓耳。若取法漢文。則養民之政至矣。漢高,光,唐太宗撥亂濟世之功。何其盛也。宋太祖䂓模氣象。光明正大。朱子以爲與堯舜合。金世宗大定之治。前史亦稱之。願殿下上法唐虞三代。兼取漢,唐,宋,金之政。幸甚。且東方之人。徒知有中國之盛。而不知考東國之事。甚爲不可。乞以前朝太祖之救民。成宗之定制。顯宗之守成。文宗之養民爲法。又以毅宗之喜詩酒。忠烈之好鷹犬。忠惠之嗜宴遊。恭愍之用辛旽爲戒。然求之於前代。不若求之於祖宗。願以太祖之勇智。太宗之英明。世宗之制禮作樂。文宗之崇文閱武爲法。則不必遠求於他。而爲治之道盡在於此矣。

一。知大體。盖欲知爲國之道。當知人君之職。代天所以理民也。用賢所以養民也。願殿下於廣廈細氊之上。常加聖慮。當今諸曹百官。何事爲急。八道之弊。何者尤甚。於是。平安道。議流移蘇復之策。定節制置司之地。咸吉道。慮六鎭偏重之害。思龍城置營之便。黃海。疾疫若何而可救。江原。講武塲何者可除。京畿之民。賦何以不煩。而役何以不重也。又下三道。審貢法之行。除代納之弊。忠淸以南。尤嚴漏戶之禁。慶尙道。愼待倭之道。全羅道。擇濟州之守。如是則外方之弊大者皆擧矣。於是。內而吏曹定官制。戶曹定田制定貢賦。禮曹定儀注。兵曹定兵制審陳法。刑曹定奴婢番上之法。工曹定輿地圖籍之事。以之謀議則委政府。出納則委政院。諫諍彈劾則委臺諫。論思則委講官。任事則委六曹。至於侵漁外吏則罪倉庫吏。其外方軍民。令監司守令大小水陸將帥爲之鍊養。則內外百官之職。亦無不盡矣。於是。思周家之得民。立漢家之制度。法前代之治。撮爲國之要。慮事未然。謹終于始。以安靜爲治。以剛明爲政。丕變國俗。以禮事大。接臣僚有法。待文武如一。則人君代天理民之道。斷斷無遺矣。

一。慮微。盖天下之事莫不自微而始。以至於大。故愚闇之人。忽之以亡。秦之亡以刑戮。前漢之亡以外戚。後漢之亡以宦官武將。魏之亡以宗室弱。晉之亡以羌胡處置失宜。梁之亡以崇佛以納侯景。隨之亡以宴遊。以伐高句麗。唐之亡以內寵楊貴妃始禍。而藩鎭宦官迭爲煽亂。後唐之亡以倡優。後晉之亡以契丹。後周之亡以主少。宋之亡以王安石。安石新法立。而數世之間。君子小人如仇讎矣。南宋之亡以與元夾攻金人爲失策也。遼之亡以鷹犬。金之亡以棄根本之地而南下也。元則夷主中國。政令無紀。天下大亂。無足道矣。吾東方新羅之亡以女主荒淫也。百濟之亡以驟勝驕敵也。高句麗之亡以恃強窮兵也。前朝則初以武臣搆怨而竊柄。中則嬖倖恃勢而害政。終則權姦用事而虐民。至於倭寇四侵。民不聊生。則國不可爲矣。恭惟我本朝祖功宗德。無讓前朝。而家法之正則遠過焉。但前朝兵制之盛。雖今日或未易擬也。伏望殿下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極。一言一動。不違於天。一政一令。務合乎理。圖難于易。爲大於細。則宗祧幸甚。生民幸甚。

一。謹始。盖人君卽位之初。百官之所瞻仰。萬民之所倚望。鄰國之所聽聞。而子孫萬世之基正在於此。而人主操駕馭之權。以奔走一世之人。故干進之人。或以邊功。或以土木。或以佛神。或以詞章。或聲色貨利。或鷹犬麴蘖。乘間投隙。雜然而進。人主不悟一事之中。則始之不謹。終不可言矣。且孟子云。爲政不難。不得罪於臣室。人主聽諫。則士大夫之心翕然矣。不然則反是矣。

一。尙安靜。盖持盈守成之君。在謹守成䂓而已。如有可救之弊。則漸改之。使如前䂓而已。故治民如烹鮮。能勿擾之。足矣。民心一擾。則邦本危矣。宋之新法是已。然則弊法固不可不更張。而人主所尙者。安靜而已。漢史云。載其淸淨。民乃寧謐。此之謂也。

一。重剛明。盖人君之德。莫大於仁。仁厚則與剛明似相反也。然非剛明則內謁盛行。中貴驕橫。小豎專恣。戚里恃恩。權臣竊柄。詞臣取寵。姦臣佞臣左右逢迎。而讒諛得志。則雖有仁厚之政。不得如其志矣。此人君之德所當剛明者也。

一。儀從本俗。盖臣聞西夏以不變國俗。維持數百年。元昊。英雄也。其言曰。錦衣玉食。非蕃性所便。金世宗亦每念上京風俗。終身不忘。遼有南北府。元有蒙漢官。而元人則以根本爲重。故雖失中原。沙漠以北如故也。吾東方。世居遼水之東。號爲萬里之國。三面阻海。一面負山。區域自分。風氣亦殊。檀君以來。設官置州。自爲聲敎。前朝太祖作信書敎國人。衣冠言語悉導本俗。若衣冠言語與中國不異。則民心無定。如齊適魯。前朝之於蒙古。不逞之徒相繼投化於國家。甚爲未便。乞衣冠則朝服外。不必盡從華制。言語則通使外。不必欲變舊俗。雖然。燈擲石。亦從古俗。無不可也

一。事大以禮。盖以小事大。禮之常也。自古皆然。我國家。實東方荒服之地也。邈處日出之濱。且有山谿之險。隋唐之盛。猶不得臣。遼用隣國之禮。金稱父母之邦。宋以賓禮。元通婚媾。然元則用兵數十年。卒以臣服。雖稱甥舅。東海之事。與昔日不同矣。我高皇帝卽位。欲加兵則天下初定。不之加則無以示威。拘行人以辱之。增歲幣以困之。後至戊辰。天威始霽。而藩國之封定。藩國之勢與畿內之勢異。事大之禮不可不盡。而又不可以數也。前朝則稱宗改元矣。在今日。小小節次。不心拘例。但盡其誠意而已。今後例恩。附表以謝。勿煩使命。以休平安之民。以存事大之體。幸甚。

一。待臣僚有法。盖人君貴無與敵也。然待下當以禮。敢諫者。不可曰干名也。勤幹者。不可曰爲祿也。雖有干名爲祿之人。國家當取其敢諫勤幹而已。至於死喪之際。施之以恩。刑獄之間。待之以禮。國家以如此忠厚之俗。待士而成風。則百世士大夫。亦皆以忠厚報其上矣。一。待文武如一。盖自古文武之間。猜嫌易起。文吏有勢而淸要。武班勤苦而無權。萬一人主偏信詞臣。而言語禮貌之間。待之或異。則前朝庚癸之事。誠可慮也。毅宗以後。至於忠烈。武臣執柄芟夷。朝廷幾盡。以文武交搆故也。今政府政院以至臺諫。皆以文武交差。其慮亦周矣。然兵曹鎭撫所使令。令史之待別侍衛甲士。甚爲苛薄。至於侍衛牌。則視之如奴隷焉。臣觀殿下之待文武。可謂如一。乞自今昇平百年。無忘今日。則宗社幸甚。臣民幸甚。臣竊惟司馬光以爲人君處心之要有三。曰仁,明,武。治國之要亦有三。曰任人,聽諫,賞罰以此爲䟽。獻于四朝。臣亦以此六事。反復參詳。於壬申冬。獻于上王。今其藁在政院。伏望殿下命寫一通。特賜睿覽。不勝幸甚。

平安道便宜十八事江邊諸郡加資。兩界甲士告身。萬戶職銜。加設萬戶。虛空橋行成。慈城郡癘疾。江界土官。踰嶺烽火。江界軍儲。合排人試甲士。龜州陞牧。古雲山屬定州,安州城。合三登江東。增築平壤古城。迎護送騎載持館夫。土官加資。置鎭左右翼。○乙亥十一月初十日。以平安道敬差官上。

编辑

一。江邊諸郡。防禦甚緊。而城堡虛踈。士卒單弱。加以道路險阻。供頓匱乏。寢不安席。度日如年。比之在朝之臣。十分勤苦。幸今聖心洞照。特賜戍邊將吏酒果。恩至渥也。乞更加憐恤。依兩界敎導例。邊郡差任時。特加一資。其三年無事戍邊者。解官之日。必授淸要之職。

一。兩界甲士多年在外。雖蒙除職。以未納前受職告身。不署經。新受告身。以故官至參上者。或無一通告身。乞申明舊例。每當除授。兵曹移關監司。監司行移諸郡。卽考前受職階級。回報諫院署經。該司隨卽封下其道。一一分授。

一。爵秩職銜。臣子生死以爲榮者也。今邊郡萬戶之號。武臣或羞稱之。且地名沿革無常。後世不知何等官職。乞並改美號。稱某州某處萬戶。如此則雖死事邊地。至子孫以爲榮而無憾矣。

一。閭延,茂昌,虞芮等邑。列於江邊。今罷三邑。慈城一郡。獨當賊衝。萬一野人自茂昌竹田峴而至上奉浦。自豆加乙獻峴而至下奉浦。自閭延新路峴而至金昌洞。自虞芮新路洞而至昏夜洞。自小甫里而至虛空橋。則慈城之民。豈不殆哉。今於上下奉浦,金昌,昏夜洞。新設木柵。然皆權管赴防。戍禦諸事。未免踈闊。雖未能盡除萬戶。虛空橋,金昌洞,上奉浦等處。姑置萬戶。以固邊鄙。

一。慈城虛空橋口子東邊山崖。補設行城。如築堤然。平時則由城上行。以通虞芮。有事則固守行城。以塞賊路。今撤虞芮。則虛空橋正當賊衝。請隳行城數十步。如此則雖無當關者。賊自不能飛渡矣。

一。慈城郡。癘氣大熾。轉染不息。男則往往或免。女則百無一差。以故境內男多女少。有求婚隣邑者。拒而不應。實爲異事。請追良醫。多方救治。

一。江界兵馬使。舍本府而赴防滿浦。若賊騎分兵圍滿浦。而直趍邑城。則根本之地。無兵可禦。請依咸吉道諸鎭例。設土官數十。以南道及江邊人交差。如是則江界亦邊人仕宦之地。平時防禦有實。雖至有變。不敢搖動矣。

一。江界府介在山外。若大敵突入圍城。則孤城援絶。甚可慮也。府南狄踰嶺。實南指捷徑。而不置烽火。但自江邊至于義州。達于京城。慮恐未周。請增置煙臺。由狄踰嶺經煕川。與寧邊烽火相准。

一。江界軍儲不足。又本府之民持米穀。至南道買塩。農牛戰馬。太半疲斃。請每歲船載安州等處船軍所煑塩。輸寧邊府江邊。令江界民納米本府。至寧邊受塩而去。如此數年。則軍需自實。而牛馬不至疲耗矣。

一。寧邊以北。慈城以南。合排人民阜盛。有欲屬甲士者。官吏據舊例不試。合排人民。本非賤隷。生長邊鄙。氣力亦壯。其欲爲甲士者。許令充補。以附近閒民。代定其役。

一。龜城。四通五達之地。朴犀,金慶孫。據此死守。今復設邑。誠爲得策。然新徙之民。蕭條莫甚。今還置龜州。則定州。只是海邊一邑。請以定州路上之地。盡屬龜州。仍陞爲牧。

一。雲山郡。古雲山之地。越寧邊,嘉山,博川三邑之境。與定州接壤。此非犬牙相入之比。越境之事。甚無意焉。若曰雲山無此地。魚塩不可得。則熙川等數十州。皆居山谷。而無魚塩之產。豈可獨以雲山之故。紊其疆域哉。請以古雲山。還屬定州。

一。安州城。北據淸川江。乃高句麗大破隋兵之地。今城子低微。請改築之。

一。古江東。實爲賊路要衝。乞移三登治所于古江東。稱三江郡。

一。平壤城。在大同江西北。賊若四圍。則雖有援兵。不能應接。請於城之東北東南二隅。皆築城子。接于江邊。如此。賊不能至城東而扼大江之險矣。外城則外有江水巖石之險。內有泉井土地之饒。苟或爲賊所據。則腹背受敵。內城之守甚難。請須增築古城。

一。道內民弊之未盡革者。唯迎護送。騎載持。館夫三事而已。館夫之弊。一身至於數役。請曲加布置。

一。設兩界土官。所以柔遠人也。殿下卽位之後。百官衛士以至吏典。咸被推恩之澤。唯土官未蒙。請依朝官例。各加一資。

一。諸道設翼。欲其自都城而馭外藩。故例以西郡爲右翼。東郡爲左翼。獨兩界黃海道。以東郡爲右。西郡爲左。殊無自中制外之意。請依諸道例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