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菴集/年譜卷一

卷六 謙菴先生年譜
卷一
作者:柳雲龍
1803年
年譜卷二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十八年中宗大王三十四年己亥八月初六日巳時。先生生于安東府豐山縣河隈里第。先生之先世。爲豐山縣人。自六代祖典書公。始卜居于縣西河隈村。

十九年庚子先生二歲

二十年辛丑先生三歲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歲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五歲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六歲始受讀。自幼警悟。異於凡兒。

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七歲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八歲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九歲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十歲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十一歲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十二歲與弟文忠公。成龍隨大夫人往惟新縣。時先考議政公。爲惟新縣監。八月。隨大夫人還鄕。

三十年辛亥先生十三歲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四歲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五歲○通小學四書。以及經史。悉能貫穿大義。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六歲秋。聘夫人李氏。參奉容之女杏村喦之後始受學于退溪李先生之門。時退溪先生倡道東南。先生以議政公命。首先負笈。登門請業。所得於師門者。隨卽箚記。以爲觀省之地。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七歲春。覲議政公于京第。時議政公。以掌樂院正在京。文忠公已先往侍。聞先生至。出迎于城東釜浦。幷馬還京。定省之暇。輒聯牀共業。○是年冬。議政公出牧義州。大夫人居京第。感疾危劇。先生侍側。衣不解帶者累月。嘗夜徒步扣醫門求藥。門者以夜深拒。先生立門外號泣。醫卽起迎。自是戒門者雖夜必告。大夫人病獲痊可。祖考贊成公聞之曰。此孝子也。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八歲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九歲九月。自京省贊成公于杆城任所。○遊金剛山。有遊錄十月。還鄕。歸路竝海遊歷。有日錄。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二十歲三月。覲大夫人于京第。有水山,途中,金灘,旅店詩。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二十一歲五月。贊成公卒于京第。八月。隨議政公奉喪下鄕。十一月。葬于軍威松峴山。○以議政公命。請贊成公墓碣于退溪先生。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二歲正月。子袾生。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十三歲五月。子裿生。○題權彦晦春蘭鑑源亭一聯云。鑑無翳處能全瑩。源到窮時儘自長。十一月。謁退溪先生于陶山。留隴雲精舍。受讀史記○與金士純誠一,權章仲好文,從祖叔父巴山公仲淹。次退溪先生臨江寺韻。詩逸。臘日。遊孤山。與金士純及孤山主人琴聞遠蘭秀同遊。退溪先生有贈詩。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二十四歲九月。與文忠公謁退溪先生。留溪上書齋數月。受近思錄等書。先生稟曰。今欲受大學。請先受近思錄。退溪先生曰。最好。遂授太極圖說。臨敎從容曰。苟於此書得力。則何書不可讀乎。先生又稟曰。如啓蒙一書。亦可受讀否。答曰。不於切己處用功。而先推玄妙象數。終是躐等。讀書之要。先觀聖賢之言。又反身心體察去。有疑可質。有路可明。亦可以開導相益。又曰。令學者感發興起。得爲學之門者。節要爲妙。先生自是拳拳服膺。爲學節度。一以師說爲準的。日必進而請益。退而聯牀手箚。有師門問答日錄。按先生於經史子書。各有講錄私箚。皆逸不傳。獨大學詩傳所錄僅存。而亦皆殘缺不完。○一日。退溪先生命遊丹砂峽。出所騎馬與之。於是。與文忠公共騎一馬而去。探討幽勝。比還。夜已分矣。先生猶明燭獨坐。遽命之入。使誦其所得詩篇。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五歲二月。謁退溪先生于豐山。時退溪先生爲展墓省姊。將向龍醴。故先生往拜中路。覲議政公于京第。議政公。壬戌八月。以使事赴燕京。至是復命。先生與文忠公。爲迎侍發西行。退溪先生以書賀之。因曰。兩君志趣如此。惟在尊聞行知之益礪。看取遠大之業。七月。哭外王父松隱公。○八月。中鄕試。與文忠公聯榜。退溪先生答先生書曰。雁行聯占。深賀。僕與吳子强健。同處山棲。頗適意趣。承欲來顧。企幸。九月。謁退溪先生于陶山。與琴壎之應壎同留○時當深秋。霜菊盛開。先生與琴公。請退溪先生共賞。退溪先生有詩云。西麓黃花別樣開。兩君呼取賞心杯。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六歲三月。與南養仲致亨,義仲致利金益仲。上駱駝寺。講啓蒙。寺在一直縣○有註義。逸。四月。陪退溪先生。遊淸涼山。與同門十人及先生姪㝯,孫安道從。有次先生韻一絶。又有書懷上先生一絶云。聰明漸覺去年非。深愧元公聖可希。縱然自暴吾何忍。從此潛心抵死歸。仍與諸友。留山讀書。退溪先生與書曰。同在山中。不知遊方之外。出山回首。方覺在山者如仙。與趙月川士敬論學。退溪先生答先生書曰。知更與士敬商論。不知士敬復有何奇論異見耶。僕追思所講。尙有重重膜子。秋。與李宏仲德弘書論學。退溪先生答李宏仲書曰。柳應見昆弟書。其所云幽棲靜修。所得日富之說。非但君以爲愧。滉亦有愧於其言矣。冬。覲議政公于海州。退溪先生答先生書曰。大令公出按西海。可賀。事勢如此。公宜急往。何暇尋人。與巴山公,文忠公。讀書神光寺。寺在海州。共棲數月。○退溪先生與巴山公書曰。其人兄弟趨尙。甚可嘉尙。朋友之慶。上書退溪先生。稟朱子書節要修改事。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七歲春。與巴山公,文忠公。讀書文憲書院。院在海州夏。與文忠公寓漢江南公挺蕤亭子讀書。時館學請斬普雨。屢陳疏不允。遂空館散去。文忠公與李公軸。出是亭。先生與之同住肄業。還鄕。上書退溪先生。稟正心章訓義。退溪先生以一有之一。與上文四者之四相對。蓋四者之一。非一偏之一。趙月川不以爲然。先生上書稟之。答書曰。人人皆從其說。滉亦何敢揮斥。公亦須從衆。然古人有兩存或說之例。鄙說雖迂闊。猶可備或說而不可廢耶。又引朱子答黃子耕書。論大學或問正心章修改處及周舜弼問二條。有曰。以此揆之。士敬之說。似失本意。與文忠公會講于金愼仲富儀挹淸亭。時金公求新印心經。先生以得書不看等語諷之。退溪先生聞之曰。而得兄弟。有好意思。但功未深入。而尙氣易言。固爲有病。然愼仲若能受人盡言。則而得之言。寧不爲藥石耶。然得好書而不看。名讀書而無得。吾輩皆然。又不當獨怪愼仲也。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八歲正月。上書退溪先生。退溪先生答書曰書。中深以未得來此相從爲恨。滉方扶舁上途。千萬勿枉勞也。又曰。所論時事可慮。然與其憂人之失。當自我無失。公與而見亦當以韜晦爲上。又上書稟定州重刊朱子書節要修正及增註目錄事。時議政公牧定州。以海州活印節要。印訖旋毁。傳布不廣。復就本州板刻。退溪先生與議政公書曰。紙頭所添。未註入。欲別錄。印付于逐篇之末。今見賢胤書。欲仍於紙頭追刊。此說似當。又補註添文處。如陸子壽書中儀禮朔日條等處。亦如賢胤所云刮舊補新。細書改刊。恐亦無所不可。又答先生書曰。校正本所以寄君者。欲其依此修改。又曰。紙頭註釋。星海二本。多疏略。今所校本。比前差勝。又曰。目錄今所草得纔四分之三。若急於刊行。而遽以未定爲定。恐有闕恨。有疾彌留。退溪先生書問。退溪先生聞先生有疾。謂李宏仲曰。柳而得之爲人。不易得。而今聞得病非常。可用之人。何以每如是耶。及病間。貽書曰。頃者夜夢到安東黌舍。忽念及公。將伻問。未遣人而寤。翌日兒子來示公與渠簡云。前患快復。且有湖山煙雨之興之言。乃知所夢之有以也。又曰。前患良已。深喜。所患在病。身苟免此。丈夫有志者。何求不得。何業不成。十月。上書退溪先生。時文忠公登第。先生書稟曰。舍弟欲及其未有官守。隨意行止。答書曰。其不欲速受羈絆。甚奇。第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九歲春。謙巖精舍成。在立巖上。山水絶勝。先生仍以謙菴自號。○退溪先生書額以贈之。寄一絶云。聞君構得新齋好。欲去同牀恨末如。○先生以科文妨靜業。書稟于退溪先生。答書曰。固知左右志尙非凡。嚮學拳拳之意。眞不易得也。然昔童蜚卿欲勿事科擧。朱子曰。此非他人所能預。在賢自處之如何耳。滉亦何能爲君謀。況蜚卿未聞有親。而君則有父兄在。切恐孔子所謂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者。亦不可不念也。聞君營舍立巖。心未嘗不往來其間。恨病蹤匏繫。不得一寓目。又曰。齋舍占好地爲賀。但無乃太近江水乎。逼水處。常有蒸濕氣。不宜調息。不可不預慮也。又曰。聞君作主立巖。絶意外慕。靜專頤養。向來愆度。想已消洗淸茂矣。○權松巖好文。次先生江齋韻云。特地人間少有天。駕雲精舍碧流邊。見賢自是思齊矣。聞善誰能禦沛然。裵汝友三益來訪。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十歲春。謁退溪先生。退謂李宏仲曰。先生之意。固非小子所能窺測。然無一言及於時事。外人頗有見溺不援之疑。況今初政。似有可爲之兆乎。子盍爲我稟之。李公以是告之。退溪先生笑曰。我本孤陋。無寸善可取。爲虛名所誤。已不勝愧懼。矧反有言。以重虛誤乎。介子推曰。言者。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焉用文之。是求顯也。此言深有味。夏。上書退溪先生。稟出處。時退溪先生力辭贊成。朝廷知不可强。有於經席請降授知樞。於是以扶曳進謝之意上狀。乞幷改正崇秩。旋以判中樞召。先生書稟曰。若去受則無可辭。坐受尤未安。答書曰。來示所云甚善。而今爲降除一言所誤。狼狽顚迷。不得不爲扶曳之行。鬱抑無聊。不可言也。秋。與文忠公留精舍旬日。送別。時文忠公奉命曝史于星州。往返省大夫人。先生相與聯牀劇談。因謂曰。溪山可愛。松菊已長。世間浮名。豈足係戀。惓惓以樂行憂違之道勉之。

三年己巳先生三十一歲秋。中鄕試退溪先生答先生書曰。公應擧自多紛紛。滉屛迹藏山。不能相從。何足怪哉。今往了一段公事。差可任意行止。○先生雅不喜擧子業。亦嘗屢捷解額。輒不利會試。自是益厭場屋進取事。不復擧。冬。覲議政公于淸州任所。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二歲春。還鄕。退溪先生答先生書曰。知回自西原。許欲枉顧。固所幸也。但乞致蒙召。惶窘失圖。幸且停止。以待事定。十一月。謁退溪先生。留隴雲精舍。受讀詩傳○未幾。退溪先生有疾。不得請業。有賜和詩三絶。其一云。孔聖猶箴擇里人。曾云文會輔成仁。老來更覺疏爲學。慙愧空還又待春。○權松巖手記曰。七日辛未。與應見橫經問難。夜與歸精舍。各展所讀劇論。壬申。與應見挾書踰峴。進立溪堂門。時疏雨滿林。余曰。正游楊程門立雪。應見曰。恰好時景也。質問訖。復歸精舍。應見曰。每到于斯。見先生之面。聞先生之言。如舊染之滌。如醉夢之醒。因相與卒業爲期。甲戌。發淸涼行。應見以詩贈別。余和之云云。覲淸州。聞退溪先生病革。還侍溪堂。同侍門庭者。七十餘人。十二月丁酉。入見退溪先生。退溪先生加上衣。招諸生與訣曰。平日以謬見。與諸君講論。亦不易事。旣退。相與揲蓍。得謙卦。皆仰天失色。辛丑。退溪先生易簀。旣殯。與同門諸友。相向慟哭而歸。與南義仲權章仲。宿金惇敍富倫雪月堂。因與權公宿觀物堂而歸。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三歲三月。會葬退溪先生。有祭文。又記葬時事。○權修撰斗經云。老先生道德。此祭文最善形容。大是好文字。與李逢原安道書。論退溪先生狀行事。書略曰。先生平日於人。無賢愚一以誠意咨詢。可者取之。不可者不瑕。故人皆自樂。不憚效愚。此不恥下問。與人爲善之盛意也。爲門生子弟者。其可不以此爲法乎。先生行狀。如趙,鄭所撰。幷皆參互。凡出入門下者。皆令各貢所見。則必有拾遺補漏之益。況於道理。正當如是。尤不可有所間隔。而不與之議也。黃勉齋之識文公深矣。猶經營數十年。然後行狀始成。其間咨問博採。刪定累積。從可知矣。豈有立談之間。而遽爲定論乎。幸望自今虛心平懷。每見門徒。輒出示相訂。俾彼此之情。無有隱鬱。幸甚。六月。哭從祖叔父龜村公。景深○時龜村公。爲平安監司。以病遞歸。卒于長湍。十二月。哭巴山公。先生與權章仲書曰。抱才遇奇。命又不延。慟極。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四歲正月。子襑生。○二月。與李宏仲書。約會金溪齋舍。講啓蒙。書略曰。一失先師。雖有疑晦。無所控正。面墻之慟。死而後已。啓蒙。因病故未及承誨。今欲究讀。若海茫茫。無處下手。苟非朋友之助。終身未免望若之歎。日月如流。聰明漸減。深恐此生未得窺其門戶。朋友之中。專尙學問。無如吾子。吾家齋舍。在中路。望間約會於此。收拾舊聞。以發新知。爲一月計云云。○又與琴夾之應夾。會山寺。講啓蒙及朱子書。此條未詳年月。姑附于此。四月。陪送議政公。至聞慶而還。時。議政公以兵曹參知赴召。與同門諸友會陶山。議建尙德祠。祀退溪先生。○蔭補典艦司別坐。趨朝。先生早休應擧。靜修林園。絶意進取。而以有親命。僶俛就職。○將行。權松巖贈詩云。君亦走紅塵。林下無可人。十二月。送別金惇敍于江郊。時。金公自京南歸。先生與金士純,金而精就礪。出江郊敍別。適値師門諱日前夕。各賦詩以贈。先生次云。先生明日諱。痛哭欲長休。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五歲七月辛卯。丁議政公憂于京第。先生少多疾患。及遭喪。哀毁逾制。幾至不救。八月甲子。奉櫬南下。十二月甲申。葬于天燈山金溪之原。居喪一依朱子家禮。與文忠公遞守墓側。朝夕哀省。祈寒暑雨不廢。○有天燈山記○文忠公金溪墓山守護立約文曰。吾兄嘗欲爲守護祭奠之規。與族人立約。庶幾遵守而不替。意甚惓惓。不幸未成而歿。今追述遺意。取其尤關於守護者數條。立議揭之楣間。以終兄終天永慕之痛。報本追遠之誠。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六歲答趙月川問練服節目。○七月。聞吳德溪子强訃。先生答月川書曰。年來賢人零落殆盡。吾道窮矣。豈非天運。答權章仲問朞制節目。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七歲九月。服闋。議政公在淸州時。印寄家禮及證解二帙。先生考校參酌。撰追遠雜儀。著圖定式。且於冊子紙頭。懸註箋解。又有世系錄及行年記等書。答權章仲南義仲書。論理學通錄校正事。答權公書略曰。此書旣不幸。未及絶筆於山頹以前。今欲廣布。尤當參考衆論。十分詳悉。然後爲之可也。至於曺月川,羅整菴等事蹟。先生旣手書付之卷後。但當依先生所錄。幷刻於篇末。而其下略敍先生未及修潤之意。竊恐得之。答南公書略曰。凡傳世寶典。必經多人參商訂正。然後鋟梓傳布。可免後議。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八歲春。赴會陶山書院。奉安退溪先生位版。○五月。授義禁府都事。趨肅。○六月。呈病還鄕。先生不樂仕宦。未月辭歸。○日錄略曰。六月一日。免新。十七日。下直于堂上。十九日。呈辭出城。與金惇敍,金肅夫宇顒合十一人。同宿于楮子島。二十日。到廣津別諸友。二十三日。留話奇丈明彦大升于陰竹。二十九日。抵家。與南義仲書論學。書略曰。凡世之所謂爲學者。言語非不美也。文章非不博也。然而卒同歸於滔滔之流者。不能立其大者。而先用力於虛僞無實之地故也。若能於方寸地收功。而有脚踏之實。則其他乃兵餘事也。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九歲與南義仲書。有曰。素不戒酒。近日尤甚。失已恒由於此。不勝悔懊。已告廟斷止。自今庶幾寡過。幸哀侍有所聞見。續賜鐫勅。昔朱張兩先生於制內。有書尺往來。恐亦有此道理。冬。拜禮賓寺別提。不赴。先生與南義仲書曰。去夏退來時。將欲閉門調養。而於治心上。亦不能無念。豈料復見差拜如是遽耶。又曰。若使頓絶人事。僻處岑寂之中。收拾心神。溫理舊業。庶或望其著脚。

六年戊寅。先生四十歲送子裿。請敎于權章仲。有書略曰。左右鞱祕光華。不爲一敎。則所謂道德及人之義安在哉。千萬勿執謙德。許以枉敎。會南義仲權定甫。論啓蒙傳疑。退溪先生嘗撰傳疑。先生前此多所商訂。至是將入梓。故相與會校。冬。聞李靑蓮後白訃。先生與南義仲書曰。爲國一念。夷險不移。如此等人。何處得來。

七年己卯先生四十一歲春。與南義仲書。論喪禮。○五月。除司圃署別坐。趨朝。先生答權章仲書曰。河上一丸泥。乃我樂土。而今反棄去。豈計之得耶。又曰。氣質之偏。欲改未能。安能勇力如呂伯恭。一劍快斷乎。自後幸隨聞賜誨。會李逢原于京邸。論退溪先生文集編次事。先生與南義仲書曰。文集編次事。近與逢原輩議及。尙未成定本。悶歎。七月。送李宏仲南還。時文忠公乞暇。與李公同還。有詩論學。先生次韻贈李公。又贈三絶送還。其一云。一敬能明一寸心。萬般邪穢漫林林。却從荊棘狂奔走。深負當年座上鍼。呈由歸覲。○與易東書院會中書。論退溪先生文集事。時同門諸友。會寫遺集。先生病未赴。謄送家藏手札與事曰。大賢片言隻句。無非妙道精義之發。望廣取博訪。俾無一遺。當與語錄等書同功。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二歲三月。哭南義仲。先生與南公。道義相許。不幸早卒。深惜之。屬權定甫敍次其行狀。夏。會校退溪先生文集于陶山書院。月餘罷歸復拜義禁府都事還朝。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三歲三月。作請安東復號疏。按邑誌。府東臨河縣。賊子申福。戕殺其母。降府爲縣。民情惋。不伸者有年。至是一境多士。請先生作疏。特蒙陞復。疏草至今藏在鄕廳及府司。陞拜義禁府經歷。○四月。呈由歸覲。○秋。還朝。有竹山道中詩遷豐儲倉直長。米鹽朱墨。多爲奸胥所眩弄。先生精察明審。吏不敢欺。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四歲陞拜內資寺主簿。朝廷揀庶官中廉謹奉公者陞秩。得數人。先生與其選。四月。會話權灝元文海于遠志精舍。精舍在北林。文忠公所構。秋。出爲眞寶縣監。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五歲四月。以親病辭歸。○賓淵精舍成。在北林傍。鑿小池種蓮。每䓿萏香發。竟日忘歸。五月。哭金挹淸愼仲。有輓詩七月。哭李義城。寯○有輓詩寄詩許美叔謫行。時許公論事。竄甲山。先生答琴聞遠書曰。今年朝野未靖。漆室之憂不堪。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六歲春。修先祖墓于登山巖。山在醴泉郡三月。往省外祖考妣墓。墓在義城縣大谷山。時文忠公以本道觀察使。爲立墓標。有外先祖墳墓識。八月。哭李逢原。有祭文九月。會陶山書院。校正退溪先生文集。與趙士敬,琴壎之,權定甫,金施普澤龍,金達遠垓,洪子敬汝栗。共檢遺稿。趙公用己巳春漢中諸公送別先師韻。贈別先生三絶。其一云。千古淵源欲泝流。寒江秋月尙玆留。當年心事君須記。讀盡遺文字字愁。除仁同縣監。始至。有豪右執鄕柄。武斷爲非者。自前守不敢少咈其意。先生繩之以法。莫不帖息。其爲治。先立科條。凡士田民戶。稅貢糶糴。皆畫紙爲式。務在均一。一境稱便。觀察使欲推其法於他邑。使先生任其事。幾就緖。會觀察使遞去。事遂寢。識者恨之。奉大夫人。往任所。大夫人素有虛羸疾。眩不能轎行。其往還。皆用舟。具妓樂前導。沿流而下。岸上觀者。以爲盛事云。重修客館。時客館災。重新之。數月功集。民不知勞。○趙大笑軒宗道答先生書曰。民田水官舍火。公之爲政。在於水火之間。何似陽山太守飮白酒揷黃花。逢人輒大笑。時趙公倅陽智。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七歲春。修冶隱吉先生墓。刱吳山書院。吉先生墓。在縣西漆津之右。歲久蕪廢。先生慨然曰。此庸非守宰責耶。卽具牲醴。展省而修治之。又卜地於墓前吳奉山麓蘿月峯下。建院宇。前後方伯。皆致其力。大丘府使權公文海,善山府使柳公德粹,星州牧使柳公夢,鼎都事李公憙。亦皆資給相繼。議定先祖墳塋會奠儀規。先生以先祖墳塋。散在各處。年代久遠。子孫或不識墓門者有之。恐其日就蕪廢。議于宗人。每於八月二十日。以各墓附近子孫。分定祭員。各備壺酒。齊進奠掃訖。俱詣河隈。拜謁家廟。仍以餕餘。講花樹之會。歲出族中二人。爲有司以掌之。凡有吉凶。亦卽知會慶弔。乃作族中立議。以爲世守之規。其後改以十月上旬。定日會奠。至今遵行不廢。豎祖考妣墓表于松峴。議政公嘗伐石。而未遑刻豎。至是先生追成先志。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八歲四月。作松峴墓山記。○文忠公自南溪書堂來謁縣齋。堂在松峴先塋南○時文忠公解官居南溪。每旬日來謁先生。相與講論政事。侃侃忘疲。所言皆匡世遠圖。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八歲四月。立砥柱中流碑。改豎冶隱先生墓標。蘿月峯之東。有山斗起入江心。淸爽壯快。先生欲立石其上。以頌冶隱風節。得中原夷齊廟砥柱中流墨本於鄭寒岡仇。伐石前刻四大字。使文忠公記其陰。又以冶隱墓前舊標。直書冶隱姓諱。事乖遵尙。易豎小碣。刻曰高麗門下注書冶隱吉先生之墓。爲文以祭之。五月。赴會廬江書院。校正退溪先生集。○七月。哭權章仲。有輓詩呂聖遇大老來訪縣齋。先生簿領之暇。時往呂公所。游從甚密。有手植枏柳。後人猶相指點云。

十六年戊子先生五十歲三月。吳山書院落成。率境內諸生講學。取諸書院規及五禮儀。以立學規。爲院中永守之圖。撰吳山志。趙月川來訪縣齋。月川有詩贈先生云。末路相知能復幾。引壺長處見深情。

十七年己丑先生五十一歲七月。文忠公來謁縣齋。時文忠公以大司憲乞暇歸覲仁同冬。爲推官。時鄭汝立逆獄起。逮捕四出。有傍邑倅承望權臣風旨。誣人自欲爲功者。先生直其冤。事得解。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二歲特命仍任。觀察使及御史交上先生治行。賜表裏。命加一年。冬。入爲廣興倉主簿。先生在仁同七年乃去。民思不已。立石頌德。張文康公顯光撰碑銘。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三歲拜漢城府判官。○閏三月。錄光國原從功臣三等。時改正宗系錄功十一月。哭金明甫。農○有輓詩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四歲春。陞司僕寺僉正。○四月。倭變起。奉大夫人南下。大夫人自庚寅就養京第。至是大駕將西巡。文忠公在相位。泣白於上曰。臣當死生從羈絏。家有老母。願解兄職。使救母。上憐而許之。先生與文忠公。握手慟哭而別。負大夫人。率一家百口。東出國門。至豐壤。寓新門外。○五月。寓懸燈寺。寺在加平縣六月。入花嶽山。倭聲逼近故也移寓朝宗寺倭兵四出其傍。而賴山深不至其處。入彌智山。寓小雪寺。寺在楊根郡七月。入龍門山。○八月。自關東踰竹嶺至豐基。備經艱危。有僧敬雲。終始指路甚勤。寓浮石寺。寺在今順興府寓龍壽寺。寺在禮安縣○時倭自平昌踰駒峴。先生乘夜跋涉。得抵龍壽。移寓薪田村。村在安東府西鶴駕山下九月。還河隈。留數日復自禮安至奉化。移寓太白山下道心村。風餐露宿。晝伏夜行。間關避賊。闔門獲全。○文忠公撰先妣墓誌曰。壬辰。不肖扈駕而西。兄奉先妣東還。先妣時年八十一。奔竄山谷。或負或馬。備經艱危。人憂其不全。是時賊鋒充塞遠近。士大夫家避亂者。什不一保。獨先妣所至。賊出沒左右近一二里。終不來犯。子孫婢僕從者。無一罹禍。嗚呼。非天。其孰能使之。○第二妹柳氏。察訪金宗武妻也。金公隨巡邊使李鎰戰沒。柳氏避兵于金烏山絶頂巖穴中。饑病幾危。先生遣人穿賊中。昏夜潛行。以竹籠懸下。歸一直縣。竟不救。有子女。先生取養之。竟至成立。爲之經紀婚娶。俾不失時。○時張文康公亦同入山中。久與相從。及其分還。先生贈詩以致深眷。○當兵火之餘。親戚故舊。顚連道路者。皆以先生爲歸。先生絶甘分小。盡心喣濡。答金士純書。時金公以左監司換授右道。書報文忠公消息。先生答書曰。奉老冒死還歸。家舍盡付烈炎。賊勢且未止息。彷徨於禮安等地。而見消息。五月後全未得知。今承令示。悲喜交至。始得文忠公書。時文忠公在安州。上書先生曰。一行到奉化。可以救得饑餒。萬事全倚於兄。須百分全活。被巡察使檄。假守豐基郡。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五歲正月。致朝正禮于行在所。時寇賊衝斥。道路梗塞。車駕在龍灣數千里外。郡邑正朝進奉。吏無至者。獨豐基人詣行宮。朝正如常年。上感歎問汝守何人。命賜酒。給免役帖以送。三月。呈病辭歸。○夏。送別文忠公向下道。時文忠公以都體察使。承命下嶺南。始得便道。就省于山中。悲喜交極。掩抑不能言。先生相持慟哭。旣而聞賊將犯晉州。卽送文忠公南下。秋。眞除爲豐基郡守。按邑誌。先生再爲假守。至是眞除。謁白雲洞書院。院在郡北小白山下。今順興地。○築臺名濯纓。有留題詩。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六歲冬。命陞通政階。時兵亂未息。饑饉疾疫。民枕藉死。先生至誠賑救。多所全活。有獷賊羣聚山峽中。出入焚掠。隣邑惴恐。不敢下手。先生設爲方略。悉加勦捕。賊瓦解。嶺內外數郡得全。事聞。增秩。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七歲六月。作錦陽精舍完文跋。錦溪黃公俊良。構精舍於錦溪之上。未就而歿。守僧爲官役所侵。殆不能支。退溪先生爲完護記文。託郡宰永除役使。年代旣久。寢以泯沒。先生刻退溪記文于鄕射堂壁上。以爲一鄕永守故事。作跋文以識之。九月。特命移拜原州牧使。十一月。之任。先生旣去。郡人黃公應奎作歌以寓去思云。小白山下。眼斜口喎耳又聾。思吾柳君。逾時經歲何憧憧。非徒安我一老翁。大槪德澤召杜同。亂離中途起疲癃。民賴于今不困窮。歲暮窮山園果紅。思君不見吟西風。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八歲正月。以親病辭歸。州民立碑以頌之上疏陳軍國便宜。大要言。竹嶺當湖嶺之間。而有百二之險。實國之門戶。今嶺下數邑。皆地狹民殘。不能控扼要衝。宜復古順興府。而以豐基隷之。合丹陽,永春,堤川,淸風四邑。爲一大鎭。使之夾守。嶺路可固。末言朝廷事益剴切。上嘉之。屢稱柳某言可用。是時朝廷滋欲用先生。將處以經幄之任。爲不悅者所尼。先生亦以親故不復仕。遞授折衝將軍龍驤衛副護軍○二月。聞李宏仲訃。○閏八月日食。有記。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九歲秋。復奉大夫人寓奉化。時倭虜再猘答盧弘仲景任書。論禦敵形制。書略曰。惟務鎭定人心。使有樂生之意。而兼治兵農。如孔明之五丈原。充國之金城。可也。但統紀不一。恐無以施其長策。閑山舟師。不得應機遏截。必有所以然。而今聞爲人所構拿去。以元均代之。軍心想應潰裂。此尤不可說。機會一失。豈不可惜。盧公。先生女壻。時爲體府從事。與鄭子明士誠書。論義兵事。時鄕人共倡義旅。先生與鄭公措畫兵事。往復商度。極其詳悉。且有陣中條約。往陶山書院。謁尙德祠。從子袗從十二月。送別文忠公向醴泉。時文忠公以措置天兵糧餉事。承命南下。取道奉化。省大夫人。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六十歲春。奉大夫人還寓道心村。先生雖奉老流離之際。隨處不或放過。至於子弟。亦不以患難顚沛。弛其敎導之方。文忠公猶以門戶爲憂。上書先生曰。兒輩皆庸品。而懶惰如此。何不痛加鐫責。先生甥李師傳煥嘗曰。兩先生敎化於家庭者。惟規矩是蹈云。擬銀臺。不果拜。先生答金昌遠弘微書曰。承宣之望。何以及此棄物。況今挾彈者相環。令與厓公。久在齒舌中。尤不可添此波瀾也。文忠公上書先生曰。銀臺之擬。激成禍機。鄕曲亦非安身之地云云。金公。先生女壻。擬與趙月川書。時月川力攻文忠公。至以主和加之。先生作書辨之。略曰。舍弟之事。狼狽至此。夫復何言。其所抵捂者。只在於力小而任重。量淺而責大。憂時太深。而擔荷太多。枘不入而不止。讒百車而冒進。或僥倖於一石之塡海。而庶復致其盡瘁之力而已。豈若負國誤事。如言者之云云哉。癸巳甲午兵火之餘。饑饉荐臻。癘疫相仍。區區外循於天朝之諭賊退徼。以全國都。以息人民於數年之間。而不敢爲他議者。豈其心哉。惟在於勢屈力窮。而不能抗天朝之大議。寄生民於魚肉也。初豈有一毫求和自屈之理哉。是以。養兵屯田。築城備械。晝夜憂勞者。未嘗不在於此。而時議矛盾。嫫母見妬。摶沙不聚。終至不績者。亦豈其心之所欲哉。惟此一心。炳然如丹。不可誣也。書旣成。先生甥李正郞燦奉往烏川。有謂言之無益。故不果傳。十二月。與文忠公同處道心寓舍。先是。羣姦有交構之漸。文忠公以國事方殷。不敢遽避。先生遞月貽書。勸其速退。至是罷歸。先生與之同處。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六十一歲○有無題詩一絶云。空齋獨臥雨淋淋。牕外梅花太損心。不是天寒春意薄。却愁桃杏苦相侵。文忠公有和詩。四月。奉大夫人還河隈故居。從子袗陪行丁巳。設酌于松亭。亭在西林。先生所構。○時戈鋋甫定。板輿始還。爲設壽酌以慶之。九月甲寅。與文忠公乘舟遊玉淵。自謙菴東距僅一射。文忠公亭其上。名曰玉淵書堂。開小徑兩亭間。種桃巖谺。謂之桃花遷。日杖屨聯翩。往來嘯詠。時復駕艇沿泝。忘形魚鳥間。不知老之將至。十月丁丑。與文忠公獻壽于大夫人。大夫人春秋垂九袟先生亦年過六旬與文忠公率子壻奉觴鄕里歆歎以爲榮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六十二歲三月。奉大夫人往玉淵賞花。○五月。次金止叔新刊退溪先生文集韻。時金公爲陶山洞主。新刊文集。有詩。先生次成二絶云。三十餘年始有今。諸公可見用功深。憑君莫道無尋處。千聖相傳只此心。昭昭至理古猶今。豈逐賢愚有淺深。若使此中勤著力。應知先正繼開心。七月。遊西厓。在謙菴西數十武。與文忠公同遊。改名翔鳳臺。乙巳。聞懿仁王后喪。與文忠公出玉淵擧哀。庚戌。往謙菴。望哭成服。○八月甲申。往掃金溪先墓。以國恤。略設素餐。答金昌遠問國恤疑節。○訪魚樂亭。亭在花山東麓下。武人金世商所構。金有孝行。已歿。先生與文忠公歷賞。寄子袾書。有曰。奔走服役。乃臣子之常事。況此時乎。盡心供職。勿以爲勞。則疾病亦或不生。蓋心定故也。時子袾爲平陵丞。十二月。送別文忠公赴山陵。時先生重患痰逆氣急之證。强起出門。送于北亭松林下。相視黯然而別。文忠公在道疾驅。僅十七日而還。先生病已革。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三歲○先生病勢漸谻。一日風氣暄姸。謂文忠公曰。門外風日好矣。病軀難出。柰何。文忠公對曰。病豈久不差。差則與兄杖屨逍遙。無處不可。三月五曰癸卯丑時。終于寢。病革。謂家人曰。我不能晨昏已久。親意必甚憂疑。如有問。愼勿言病重。時大夫人在文忠公第。○先生侍大夫人五十年。無纖毫違忤。大夫人喜聞嘉言善行。先生每於待坐之際。歷陳古今忠臣孝子烈女之行。又令子姪隨其見聞。以告於前。務悅親意。大夫人亦聽之忘倦。或有微恙。則輒憂形於色。行不能正履。食不能甘味。藥必先嘗。食必在視。疾止然後小安。○閨門之內。整肅如嚴師。盧敬菴景任夫人語一家人曰。女子之於父母。或多恃愛而忘敬。此常情之所易馴至也。先君嚴整有法度。自然望而畏之。余平生侍側。不敢仰視顔色云。五月十五日壬子。葬于天燈山子坐之原。文忠公撰誌文。又求碣銘於李相國好閔。○有遺稾,吳山志,攝養篇,醫書抄等書藏于家。○權公寭手記曰。謙菴先生文集。文忠公嘗編集爲十二卷。置之盧菴河上寓所。盡漂失於乙巳水云。

三十三年乙巳四月。錄扈聖原從功臣三等。五月。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兼同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府副摠管。

毅宗皇帝崇禎十六年仁祖大王二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十三日癸酉。移窆于東麓造火谷亥坐之原。距舊麓十許步。以貞大人李氏祔。大提學李公植識碣陰。參奉鄭公侙書。

肅宗戊子十一月。奉安位版于愚谷書院。院在豐基郡南五十里殷豐縣

正宗丙午九月。奉安位版于花川書院。院在河隈北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