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庵集/年谱卷一

卷六 谦庵先生年谱
卷一
作者:柳云龙
1803年
年谱卷二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十八年中宗大王三十四年己亥八月初六日巳时。先生生于安东府丰山县河隈里第。先生之先世。为丰山县人。自六代祖典书公。始卜居于县西河隈村。

十九年庚子先生二岁

二十年辛丑先生三岁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岁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五岁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六岁始受读。自幼警悟。异于凡儿。

二十四年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七岁

二十五年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八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九岁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十岁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十一岁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十二岁与弟文忠公。成龙随大夫人往惟新县。时先考议政公。为惟新县监。八月。随大夫人还乡。

三十年辛亥先生十三岁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四岁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五岁○通小学四书。以及经史。悉能贯穿大义。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六岁秋。聘夫人李氏。参奉容之女杏村喦之后始受学于退溪李先生之门。时退溪先生倡道东南。先生以议政公命。首先负笈。登门请业。所得于师门者。随即箚记。以为观省之地。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七岁春。觐议政公于京第。时议政公。以掌乐院正在京。文忠公已先往侍。闻先生至。出迎于城东釜浦。幷马还京。定省之暇。辄联床共业。○是年冬。议政公出牧义州。大夫人居京第。感疾危剧。先生侍侧。衣不解带者累月。尝夜徒步扣医门求药。门者以夜深拒。先生立门外号泣。医即起迎。自是戒门者虽夜必告。大夫人病获痊可。祖考赞成公闻之曰。此孝子也。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八岁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九岁九月。自京省赞成公于杆城任所。○游金刚山。有游录十月。还乡。归路并海游历。有日录。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二十岁三月。觐大夫人于京第。有水山,途中,金滩,旅店诗。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二十一岁五月。赞成公卒于京第。八月。随议政公奉丧下乡。十一月。葬于军威松岘山。○以议政公命。请赞成公墓碣于退溪先生。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二岁正月。子袾生。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十三岁五月。子裿生。○题权彦晦春兰鉴源亭一联云。鉴无翳处能全莹。源到穷时尽自长。十一月。谒退溪先生于陶山。留陇云精舍。受读史记○与金士纯诚一,权章仲好文,从祖叔父巴山公仲淹。次退溪先生临江寺韵。诗逸。腊日。游孤山。与金士纯及孤山主人琴闻远兰秀同游。退溪先生有赠诗。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二十四岁九月。与文忠公谒退溪先生。留溪上书斋数月。受近思录等书。先生禀曰。今欲受大学。请先受近思录。退溪先生曰。最好。遂授太极图说。临教从容曰。苟于此书得力。则何书不可读乎。先生又禀曰。如启蒙一书。亦可受读否。答曰。不于切己处用功。而先推玄妙象数。终是躐等。读书之要。先观圣贤之言。又反身心体察去。有疑可质。有路可明。亦可以开导相益。又曰。令学者感发兴起。得为学之门者。节要为妙。先生自是拳拳服膺。为学节度。一以师说为准的。日必进而请益。退而联床手箚。有师门问答日录。按先生于经史子书。各有讲录私箚。皆逸不传。独大学诗传所录仅存。而亦皆残缺不完。○一日。退溪先生命游丹砂峡。出所骑马与之。于是。与文忠公共骑一马而去。探讨幽胜。比还。夜已分矣。先生犹明烛独坐。遽命之入。使诵其所得诗篇。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五岁二月。谒退溪先生于丰山。时退溪先生为展墓省姊。将向龙醴。故先生往拜中路。觐议政公于京第。议政公。壬戌八月。以使事赴燕京。至是复命。先生与文忠公。为迎侍发西行。退溪先生以书贺之。因曰。两君志趣如此。惟在尊闻行知之益砺。看取远大之业。七月。哭外王父松隐公。○八月。中乡试。与文忠公联榜。退溪先生答先生书曰。雁行联占。深贺。仆与吴子强健。同处山栖。颇适意趣。承欲来顾。企幸。九月。谒退溪先生于陶山。与琴埙之应埙同留○时当深秋。霜菊盛开。先生与琴公。请退溪先生共赏。退溪先生有诗云。西麓黄花别样开。两君呼取赏心杯。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六岁三月。与南养仲致亨,义仲致利金益仲。上骆驼寺。讲启蒙。寺在一直县○有注义。逸。四月。陪退溪先生。游清凉山。与同门十人及先生侄㝯,孙安道从。有次先生韵一绝。又有书怀上先生一绝云。聪明渐觉去年非。深愧元公圣可希。纵然自暴吾何忍。从此潜心抵死归。仍与诸友。留山读书。退溪先生与书曰。同在山中。不知游方之外。出山回首。方觉在山者如仙。与赵月川士敬论学。退溪先生答先生书曰。知更与士敬商论。不知士敬复有何奇论异见耶。仆追思所讲。尚有重重膜子。秋。与李宏仲德弘书论学。退溪先生答李宏仲书曰。柳应见昆弟书。其所云幽栖静修。所得日富之说。非但君以为愧。滉亦有愧于其言矣。冬。觐议政公于海州。退溪先生答先生书曰。大令公出按西海。可贺。事势如此。公宜急往。何暇寻人。与巴山公,文忠公。读书神光寺。寺在海州。共栖数月。○退溪先生与巴山公书曰。其人兄弟趋尚。甚可嘉尚。朋友之庆。上书退溪先生。禀朱子书节要修改事。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七岁春。与巴山公,文忠公。读书文宪书院。院在海州夏。与文忠公寓汉江南公挺蕤亭子读书。时馆学请斩普雨。屡陈疏不允。遂空馆散去。文忠公与李公轴。出是亭。先生与之同住肄业。还乡。上书退溪先生。禀正心章训义。退溪先生以一有之一。与上文四者之四相对。盖四者之一。非一偏之一。赵月川不以为然。先生上书禀之。答书曰。人人皆从其说。滉亦何敢挥斥。公亦须从众。然古人有两存或说之例。鄙说虽迂阔。犹可备或说而不可废耶。又引朱子答黄子耕书。论大学或问正心章修改处及周舜弼问二条。有曰。以此揆之。士敬之说。似失本意。与文忠公会讲于金慎仲富仪挹清亭。时金公求新印心经。先生以得书不看等语讽之。退溪先生闻之曰。而得兄弟。有好意思。但功未深入。而尚气易言。固为有病。然慎仲若能受人尽言。则而得之言。宁不为药石耶。然得好书而不看。名读书而无得。吾辈皆然。又不当独怪慎仲也。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八岁正月。上书退溪先生。退溪先生答书曰书。中深以未得来此相从为恨。滉方扶舁上途。千万勿枉劳也。又曰。所论时事可虑。然与其忧人之失。当自我无失。公与而见亦当以韬晦为上。又上书禀定州重刊朱子书节要修正及增注目录事。时议政公牧定州。以海州活印节要。印讫旋毁。传布不广。复就本州板刻。退溪先生与议政公书曰。纸头所添。未注入。欲别录。印付于逐篇之末。今见贤胤书。欲仍于纸头追刊。此说似当。又补注添文处。如陆子寿书中仪礼朔日条等处。亦如贤胤所云刮旧补新。细书改刊。恐亦无所不可。又答先生书曰。校正本所以寄君者。欲其依此修改。又曰。纸头注释。星海二本。多疏略。今所校本。比前差胜。又曰。目录今所草得才四分之三。若急于刊行。而遽以未定为定。恐有阙恨。有疾弥留。退溪先生书问。退溪先生闻先生有疾。谓李宏仲曰。柳而得之为人。不易得。而今闻得病非常。可用之人。何以每如是耶。及病间。贻书曰。顷者夜梦到安东黉舍。忽念及公。将伻问。未遣人而寤。翌日儿子来示公与渠简云。前患快复。且有湖山烟雨之兴之言。乃知所梦之有以也。又曰。前患良已。深喜。所患在病。身苟免此。丈夫有志者。何求不得。何业不成。十月。上书退溪先生。时文忠公登第。先生书禀曰。舍弟欲及其未有官守。随意行止。答书曰。其不欲速受羁绊。甚奇。第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九岁春。谦岩精舍成。在立岩上。山水绝胜。先生仍以谦庵自号。○退溪先生书额以赠之。寄一绝云。闻君构得新斋好。欲去同床恨末如。○先生以科文妨静业。书禀于退溪先生。答书曰。固知左右志尚非凡。向学拳拳之意。真不易得也。然昔童蜚卿欲勿事科举。朱子曰。此非他人所能预。在贤自处之如何耳。滉亦何能为君谋。况蜚卿未闻有亲。而君则有父兄在。切恐孔子所谓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者。亦不可不念也。闻君营舍立岩。心未尝不往来其间。恨病踪匏系。不得一寓目。又曰。斋舍占好地为贺。但无乃太近江水乎。逼水处。常有蒸湿气。不宜调息。不可不预虑也。又曰。闻君作主立岩。绝意外慕。静专颐养。向来愆度。想已消洗清茂矣。○权松岩好文。次先生江斋韵云。特地人间少有天。驾云精舍碧流边。见贤自是思齐矣。闻善谁能御沛然。裵汝友三益来访。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十岁春。谒退溪先生。退谓李宏仲曰。先生之意。固非小子所能窥测。然无一言及于时事。外人颇有见溺不援之疑。况今初政。似有可为之兆乎。子盍为我禀之。李公以是告之。退溪先生笑曰。我本孤陋。无寸善可取。为虚名所误。已不胜愧惧。矧反有言。以重虚误乎。介子推曰。言者。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焉用文之。是求显也。此言深有味。夏。上书退溪先生。禀出处。时退溪先生力辞赞成。朝廷知不可强。有于经席请降授知枢。于是以扶曳进谢之意上状。乞幷改正崇秩。旋以判中枢召。先生书禀曰。若去受则无可辞。坐受尤未安。答书曰。来示所云甚善。而今为降除一言所误。狼狈颠迷。不得不为扶曳之行。郁抑无聊。不可言也。秋。与文忠公留精舍旬日。送别。时文忠公奉命曝史于星州。往返省大夫人。先生相与联床剧谈。因谓曰。溪山可爱。松菊已长。世间浮名。岂足系恋。惓惓以乐行忧违之道勉之。

三年己巳先生三十一岁秋。中乡试退溪先生答先生书曰。公应举自多纷纷。滉屏迹藏山。不能相从。何足怪哉。今往了一段公事。差可任意行止。○先生雅不喜举子业。亦尝屡捷解额。辄不利会试。自是益厌场屋进取事。不复举。冬。觐议政公于清州任所。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二岁春。还乡。退溪先生答先生书曰。知回自西原。许欲枉顾。固所幸也。但乞致蒙召。惶窘失图。幸且停止。以待事定。十一月。谒退溪先生。留陇云精舍。受读诗传○未几。退溪先生有疾。不得请业。有赐和诗三绝。其一云。孔圣犹箴择里人。曾云文会辅成仁。老来更觉疏为学。惭愧空还又待春。○权松岩手记曰。七日辛未。与应见横经问难。夜与归精舍。各展所读剧论。壬申。与应见挟书逾岘。进立溪堂门。时疏雨满林。余曰。正游杨程门立雪。应见曰。恰好时景也。质问讫。复归精舍。应见曰。每到于斯。见先生之面。闻先生之言。如旧染之涤。如醉梦之醒。因相与卒业为期。甲戌。发清凉行。应见以诗赠别。余和之云云。觐清州。闻退溪先生病革。还侍溪堂。同侍门庭者。七十馀人。十二月丁酉。入见退溪先生。退溪先生加上衣。招诸生与诀曰。平日以谬见。与诸君讲论。亦不易事。既退。相与揲蓍。得谦卦。皆仰天失色。辛丑。退溪先生易箦。既殡。与同门诸友。相向恸哭而归。与南义仲权章仲。宿金惇叙富伦雪月堂。因与权公宿观物堂而归。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三岁三月。会葬退溪先生。有祭文。又记葬时事。○权修撰斗经云。老先生道德。此祭文最善形容。大是好文字。与李逢原安道书。论退溪先生状行事。书略曰。先生平日于人。无贤愚一以诚意咨询。可者取之。不可者不瑕。故人皆自乐。不惮效愚。此不耻下问。与人为善之盛意也。为门生子弟者。其可不以此为法乎。先生行状。如赵,郑所撰。幷皆参互。凡出入门下者。皆令各贡所见。则必有拾遗补漏之益。况于道理。正当如是。尤不可有所间隔。而不与之议也。黄勉斋之识文公深矣。犹经营数十年。然后行状始成。其间咨问博采。删定累积。从可知矣。岂有立谈之间。而遽为定论乎。幸望自今虚心平怀。每见门徒。辄出示相订。俾彼此之情。无有隐郁。幸甚。六月。哭从祖叔父龟村公。景深○时龟村公。为平安监司。以病递归。卒于长湍。十二月。哭巴山公。先生与权章仲书曰。抱才遇奇。命又不延。恸极。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四岁正月。子襑生。○二月。与李宏仲书。约会金溪斋舍。讲启蒙。书略曰。一失先师。虽有疑晦。无所控正。面墙之恸。死而后已。启蒙。因病故未及承诲。今欲究读。若海茫茫。无处下手。苟非朋友之助。终身未免望若之叹。日月如流。聪明渐减。深恐此生未得窥其门户。朋友之中。专尚学问。无如吾子。吾家斋舍。在中路。望间约会于此。收拾旧闻。以发新知。为一月计云云。○又与琴夹之应夹。会山寺。讲启蒙及朱子书。此条未详年月。姑附于此。四月。陪送议政公。至闻庆而还。时。议政公以兵曹参知赴召。与同门诸友会陶山。议建尚德祠。祀退溪先生。○荫补典舰司别坐。趋朝。先生早休应举。静修林园。绝意进取。而以有亲命。僶俛就职。○将行。权松岩赠诗云。君亦走红尘。林下无可人。十二月。送别金惇叙于江郊。时。金公自京南归。先生与金士纯,金而精就砺。出江郊叙别。适值师门讳日前夕。各赋诗以赠。先生次云。先生明日讳。痛哭欲长休。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五岁七月辛卯。丁议政公忧于京第。先生少多疾患。及遭丧。哀毁逾制。几至不救。八月甲子。奉榇南下。十二月甲申。葬于天灯山金溪之原。居丧一依朱子家礼。与文忠公递守墓侧。朝夕哀省。祈寒暑雨不废。○有天灯山记○文忠公金溪墓山守护立约文曰。吾兄尝欲为守护祭奠之规。与族人立约。庶几遵守而不替。意甚惓惓。不幸未成而殁。今追述遗意。取其尤关于守护者数条。立议揭之楣间。以终兄终天永慕之痛。报本追远之诚。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六岁答赵月川问练服节目。○七月。闻吴德溪子强讣。先生答月川书曰。年来贤人零落殆尽。吾道穷矣。岂非天运。答权章仲问期制节目。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七岁九月。服阕。议政公在清州时。印寄家礼及证解二帙。先生考校参酌。撰追远杂仪。著图定式。且于册子纸头。悬注笺解。又有世系录及行年记等书。答权章仲南义仲书。论理学通录校正事。答权公书略曰。此书既不幸。未及绝笔于山颓以前。今欲广布。尤当参考众论。十分详悉。然后为之可也。至于曺月川,罗整庵等事迹。先生既手书付之卷后。但当依先生所录。幷刻于篇末。而其下略叙先生未及修润之意。窃恐得之。答南公书略曰。凡传世宝典。必经多人参商订正。然后锓梓传布。可免后议。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八岁春。赴会陶山书院。奉安退溪先生位版。○五月。授义禁府都事。趋肃。○六月。呈病还乡。先生不乐仕宦。未月辞归。○日录略曰。六月一日。免新。十七日。下直于堂上。十九日。呈辞出城。与金惇叙,金肃夫宇颙合十一人。同宿于楮子岛。二十日。到广津别诸友。二十三日。留话奇丈明彦大升于阴竹。二十九日。抵家。与南义仲书论学。书略曰。凡世之所谓为学者。言语非不美也。文章非不博也。然而卒同归于滔滔之流者。不能立其大者。而先用力于虚伪无实之地故也。若能于方寸地收功。而有脚踏之实。则其他乃兵馀事也。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九岁与南义仲书。有曰。素不戒酒。近日尤甚。失已恒由于此。不胜悔懊。已告庙断止。自今庶几寡过。幸哀侍有所闻见。续赐镌敕。昔朱张两先生于制内。有书尺往来。恐亦有此道理。冬。拜礼宾寺别提。不赴。先生与南义仲书曰。去夏退来时。将欲闭门调养。而于治心上。亦不能无念。岂料复见差拜如是遽耶。又曰。若使顿绝人事。僻处岑寂之中。收拾心神。温理旧业。庶或望其著脚。

六年戊寅。先生四十岁送子裿。请教于权章仲。有书略曰。左右鞱秘光华。不为一教。则所谓道德及人之义安在哉。千万勿执谦德。许以枉教。会南义仲权定甫。论启蒙传疑。退溪先生尝撰传疑。先生前此多所商订。至是将入梓。故相与会校。冬。闻李青莲后白讣。先生与南义仲书曰。为国一念。夷险不移。如此等人。何处得来。

七年己卯先生四十一岁春。与南义仲书。论丧礼。○五月。除司圃署别坐。趋朝。先生答权章仲书曰。河上一丸泥。乃我乐土。而今反弃去。岂计之得耶。又曰。气质之偏。欲改未能。安能勇力如吕伯恭。一剑快断乎。自后幸随闻赐诲。会李逢原于京邸。论退溪先生文集编次事。先生与南义仲书曰。文集编次事。近与逢原辈议及。尚未成定本。闷叹。七月。送李宏仲南还。时文忠公乞暇。与李公同还。有诗论学。先生次韵赠李公。又赠三绝送还。其一云。一敬能明一寸心。万般邪秽漫林林。却从荆棘狂奔走。深负当年座上鍼。呈由归觐。○与易东书院会中书。论退溪先生文集事。时同门诸友。会写遗集。先生病未赴。誊送家藏手札与事曰。大贤片言只句。无非妙道精义之发。望广取博访。俾无一遗。当与语录等书同功。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二岁三月。哭南义仲。先生与南公。道义相许。不幸早卒。深惜之。属权定甫叙次其行状。夏。会校退溪先生文集于陶山书院。月馀罢归复拜义禁府都事还朝。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三岁三月。作请安东复号疏。按邑志。府东临河县。贼子申福。戕杀其母。降府为县。民情惋。不伸者有年。至是一境多士。请先生作疏。特蒙陞复。疏草至今藏在乡厅及府司。陞拜义禁府经历。○四月。呈由归觐。○秋。还朝。有竹山道中诗迁丰储仓直长。米盐朱墨。多为奸胥所眩弄。先生精察明审。吏不敢欺。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四岁陞拜内资寺主簿。朝廷拣庶官中廉谨奉公者陞秩。得数人。先生与其选。四月。会话权灏元文海于远志精舍。精舍在北林。文忠公所构。秋。出为真宝县监。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五岁四月。以亲病辞归。○宾渊精舍成。在北林傍。凿小池种莲。每䓿萏香发。竟日忘归。五月。哭金挹清慎仲。有挽诗七月。哭李义城。寯○有挽诗寄诗许美叔谪行。时许公论事。窜甲山。先生答琴闻远书曰。今年朝野未靖。漆室之忧不堪。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六岁春。修先祖墓于登山岩。山在醴泉郡三月。往省外祖考妣墓。墓在义城县大谷山。时文忠公以本道观察使。为立墓标。有外先祖坟墓识。八月。哭李逢原。有祭文九月。会陶山书院。校正退溪先生文集。与赵士敬,琴埙之,权定甫,金施普泽龙,金达远垓,洪子敬汝栗。共检遗稿。赵公用己巳春汉中诸公送别先师韵。赠别先生三绝。其一云。千古渊源欲溯流。寒江秋月尚玆留。当年心事君须记。读尽遗文字字愁。除仁同县监。始至。有豪右执乡柄。武断为非者。自前守不敢少咈其意。先生绳之以法。莫不帖息。其为治。先立科条。凡士田民户。税贡粜籴。皆画纸为式。务在均一。一境称便。观察使欲推其法于他邑。使先生任其事。几就緖。会观察使递去。事遂寝。识者恨之。奉大夫人。往任所。大夫人素有虚羸疾。眩不能轿行。其往还。皆用舟。具妓乐前导。沿流而下。岸上观者。以为盛事云。重修客馆。时客馆灾。重新之。数月功集。民不知劳。○赵大笑轩宗道答先生书曰。民田水官舍火。公之为政。在于水火之间。何似阳山太守飮白酒插黄花。逢人辄大笑。时赵公倅阳智。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七岁春。修冶隐吉先生墓。刱吴山书院。吉先生墓。在县西漆津之右。岁久芜废。先生慨然曰。此庸非守宰责耶。即具牲醴。展省而修治之。又卜地于墓前吴奉山麓萝月峯下。建院宇。前后方伯。皆致其力。大丘府使权公文海,善山府使柳公德粹,星州牧使柳公梦,鼎都事李公憙。亦皆资给相继。议定先祖坟茔会奠仪规。先生以先祖坟茔。散在各处。年代久远。子孙或不识墓门者有之。恐其日就芜废。议于宗人。每于八月二十日。以各墓附近子孙。分定祭员。各备壶酒。齐进奠扫讫。俱诣河隈。拜谒家庙。仍以馂馀。讲花树之会。岁出族中二人。为有司以掌之。凡有吉凶。亦即知会庆吊。乃作族中立议。以为世守之规。其后改以十月上旬。定日会奠。至今遵行不废。竖祖考妣墓表于松岘。议政公尝伐石。而未遑刻竖。至是先生追成先志。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八岁四月。作松岘墓山记。○文忠公自南溪书堂来谒县斋。堂在松岘先茔南○时文忠公解官居南溪。每旬日来谒先生。相与讲论政事。侃侃忘疲。所言皆匡世远图。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八岁四月。立砥柱中流碑。改竖冶隐先生墓标。萝月峯之东。有山斗起入江心。清爽壮快。先生欲立石其上。以颂冶隐风节。得中原夷齐庙砥柱中流墨本于郑寒冈仇。伐石前刻四大字。使文忠公记其阴。又以冶隐墓前旧标。直书冶隐姓讳。事乖遵尚。易竖小碣。刻曰高丽门下注书冶隐吉先生之墓。为文以祭之。五月。赴会庐江书院。校正退溪先生集。○七月。哭权章仲。有挽诗吕圣遇大老来访县斋。先生簿领之暇。时往吕公所。游从甚密。有手植枏柳。后人犹相指点云。

十六年戊子先生五十岁三月。吴山书院落成。率境内诸生讲学。取诸书院规及五礼仪。以立学规。为院中永守之图。撰吴山志。赵月川来访县斋。月川有诗赠先生云。末路相知能复几。引壶长处见深情。

十七年己丑先生五十一岁七月。文忠公来谒县斋。时文忠公以大司宪乞暇归觐仁同冬。为推官。时郑汝立逆狱起。逮捕四出。有傍邑倅承望权臣风旨。诬人自欲为功者。先生直其冤。事得解。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二岁特命仍任。观察使及御史交上先生治行。赐表里。命加一年。冬。入为广兴仓主簿。先生在仁同七年乃去。民思不已。立石颂德。张文康公显光撰碑铭。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三岁拜汉城府判官。○闰三月。录光国原从功臣三等。时改正宗系录功十一月。哭金明甫。农○有挽诗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四岁春。升司仆寺佥正。○四月。倭变起。奉大夫人南下。大夫人自庚寅就养京第。至是大驾将西巡。文忠公在相位。泣白于上曰。臣当死生从羁绁。家有老母。愿解兄职。使救母。上怜而许之。先生与文忠公。握手恸哭而别。负大夫人。率一家百口。东出国门。至丰壤。寓新门外。○五月。寓悬灯寺。寺在加平县六月。入花岳山。倭声逼近故也移寓朝宗寺倭兵四出其傍。而赖山深不至其处。入弥智山。寓小雪寺。寺在杨根郡七月。入龙门山。○八月。自关东逾竹岭至丰基。备经艰危。有僧敬云。终始指路甚勤。寓浮石寺。寺在今顺兴府寓龙寿寺。寺在礼安县○时倭自平昌逾驹岘。先生乘夜跋涉。得抵龙寿。移寓薪田村。村在安东府西鹤驾山下九月。还河隈。留数日复自礼安至奉化。移寓太白山下道心村。风餐露宿。昼伏夜行。间关避贼。阖门获全。○文忠公撰先妣墓志曰。壬辰。不肖扈驾而西。兄奉先妣东还。先妣时年八十一。奔窜山谷。或负或马。备经艰危。人忧其不全。是时贼锋充塞远近。士大夫家避乱者。什不一保。独先妣所至。贼出没左右近一二里。终不来犯。子孙婢仆从者。无一罹祸。呜呼。非天。其孰能使之。○第二妹柳氏。察访金宗武妻也。金公随巡边使李镒战没。柳氏避兵于金乌山绝顶岩穴中。饥病几危。先生遣人穿贼中。昏夜潜行。以竹笼悬下。归一直县。竟不救。有子女。先生取养之。竟至成立。为之经纪婚娶。俾不失时。○时张文康公亦同入山中。久与相从。及其分还。先生赠诗以致深眷。○当兵火之馀。亲戚故旧。颠连道路者。皆以先生为归。先生绝甘分小。尽心喣濡。答金士纯书。时金公以左监司换授右道。书报文忠公消息。先生答书曰。奉老冒死还归。家舍尽付烈炎。贼势且未止息。彷徨于礼安等地。而见消息。五月后全未得知。今承令示。悲喜交至。始得文忠公书。时文忠公在安州。上书先生曰。一行到奉化。可以救得饥馁。万事全倚于兄。须百分全活。被巡察使檄。假守丰基郡。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五岁正月。致朝正礼于行在所。时寇贼冲斥。道路梗塞。车驾在龙湾数千里外。郡邑正朝进奉。吏无至者。独丰基人诣行宫。朝正如常年。上感叹问汝守何人。命赐酒。给免役帖以送。三月。呈病辞归。○夏。送别文忠公向下道。时文忠公以都体察使。承命下岭南。始得便道。就省于山中。悲喜交极。掩抑不能言。先生相持恸哭。既而闻贼将犯晋州。即送文忠公南下。秋。真除为丰基郡守。按邑志。先生再为假守。至是真除。谒白云洞书院。院在郡北小白山下。今顺兴地。○筑台名濯缨。有留题诗。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六岁冬。命陞通政阶。时兵乱未息。饥馑疾疫。民枕藉死。先生至诚赈救。多所全活。有犷贼群聚山峡中。出入焚掠。邻邑惴恐。不敢下手。先生设为方略。悉加剿捕。贼瓦解。岭内外数郡得全。事闻。增秩。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七岁六月。作锦阳精舍完文跋。锦溪黄公俊良。构精舍于锦溪之上。未就而殁。守僧为官役所侵。殆不能支。退溪先生为完护记文。托郡宰永除役使。年代既久。寝以泯没。先生刻退溪记文于乡射堂壁上。以为一乡永守故事。作跋文以识之。九月。特命移拜原州牧使。十一月。之任。先生既去。郡人黄公应奎作歌以寓去思云。小白山下。眼斜口㖞耳又聋。思吾柳君。逾时经岁何憧憧。非徒安我一老翁。大槪德泽召杜同。乱离中途起疲癃。民赖于今不困穷。岁暮穷山园果红。思君不见吟西风。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八岁正月。以亲病辞归。州民立碑以颂之上疏陈军国便宜。大要言。竹岭当湖岭之间。而有百二之险。实国之门户。今岭下数邑。皆地狭民残。不能控扼要冲。宜复古顺兴府。而以丰基隶之。合丹阳,永春,堤川,清风四邑。为一大镇。使之夹守。岭路可固。末言朝廷事益剀切。上嘉之。屡称柳某言可用。是时朝廷滋欲用先生。将处以经幄之任。为不悦者所尼。先生亦以亲故不复仕。递授折冲将军龙骧卫副护军○二月。闻李宏仲讣。○闰八月日食。有记。

二十五年丁酉先生五十九岁秋。复奉大夫人寓奉化。时倭虏再猘答卢弘仲景任书。论御敌形制。书略曰。惟务镇定人心。使有乐生之意。而兼治兵农。如孔明之五丈原。充国之金城。可也。但统纪不一。恐无以施其长策。闲山舟师。不得应机遏截。必有所以然。而今闻为人所构拿去。以元均代之。军心想应溃裂。此尤不可说。机会一失。岂不可惜。卢公。先生女婿。时为体府从事。与郑子明士诚书。论义兵事。时乡人共倡义旅。先生与郑公措画兵事。往复商度。极其详悉。且有阵中条约。往陶山书院。谒尚德祠。从子袗从十二月。送别文忠公向醴泉。时文忠公以措置天兵粮饷事。承命南下。取道奉化。省大夫人。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六十岁春。奉大夫人还寓道心村。先生虽奉老流离之际。随处不或放过。至于子弟。亦不以患难颠沛。弛其教导之方。文忠公犹以门户为忧。上书先生曰。儿辈皆庸品。而懒惰如此。何不痛加镌责。先生甥李师传焕尝曰。两先生教化于家庭者。惟规矩是蹈云。拟银台。不果拜。先生答金昌远弘微书曰。承宣之望。何以及此弃物。况今挟弹者相环。令与厓公。久在齿舌中。尤不可添此波澜也。文忠公上书先生曰。银台之拟。激成祸机。乡曲亦非安身之地云云。金公。先生女婿。拟与赵月川书。时月川力攻文忠公。至以主和加之。先生作书辨之。略曰。舍弟之事。狼狈至此。夫复何言。其所抵捂者。只在于力小而任重。量浅而责大。忧时太深。而担荷太多。枘不入而不止。谗百车而冒进。或侥幸于一石之塡海。而庶复致其尽瘁之力而已。岂若负国误事。如言者之云云哉。癸巳甲午兵火之馀。饥馑荐臻。疠疫相仍。区区外循于天朝之谕贼退徼。以全国都。以息人民于数年之间。而不敢为他议者。岂其心哉。惟在于势屈力穷。而不能抗天朝之大议。寄生民于鱼肉也。初岂有一毫求和自屈之理哉。是以。养兵屯田。筑城备械。昼夜忧劳者。未尝不在于此。而时议矛盾。嫫母见妒。抟沙不聚。终至不绩者。亦岂其心之所欲哉。惟此一心。炳然如丹。不可诬也。书既成。先生甥李正郞灿奉往乌川。有谓言之无益。故不果传。十二月。与文忠公同处道心寓舍。先是。群奸有交构之渐。文忠公以国事方殷。不敢遽避。先生递月贻书。劝其速退。至是罢归。先生与之同处。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六十一岁○有无题诗一绝云。空斋独卧雨淋淋。窗外梅花太损心。不是天寒春意薄。却愁桃杏苦相侵。文忠公有和诗。四月。奉大夫人还河隈故居。从子袗陪行丁巳。设酌于松亭。亭在西林。先生所构。○时戈鋋甫定。板舆始还。为设寿酌以庆之。九月甲寅。与文忠公乘舟游玉渊。自谦庵东距仅一射。文忠公亭其上。名曰玉渊书堂。开小径两亭间。种桃岩谺。谓之桃花迁。日杖屦联翩。往来啸咏。时复驾艇沿溯。忘形鱼鸟间。不知老之将至。十月丁丑。与文忠公献寿于大夫人。大夫人春秋垂九帙先生亦年过六旬与文忠公率子婿奉觞乡里歆叹以为荣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六十二岁三月。奉大夫人往玉渊赏花。○五月。次金止叔新刊退溪先生文集韵。时金公为陶山洞主。新刊文集。有诗。先生次成二绝云。三十馀年始有今。诸公可见用功深。凭君莫道无寻处。千圣相传只此心。昭昭至理古犹今。岂逐贤愚有浅深。若使此中勤著力。应知先正继开心。七月。游西厓。在谦庵西数十武。与文忠公同游。改名翔凤台。乙巳。闻懿仁王后丧。与文忠公出玉渊举哀。庚戌。往谦庵。望哭成服。○八月甲申。往扫金溪先墓。以国恤。略设素餐。答金昌远问国恤疑节。○访鱼乐亭。亭在花山东麓下。武人金世商所构。金有孝行。已殁。先生与文忠公历赏。寄子袾书。有曰。奔走服役。乃臣子之常事。况此时乎。尽心供职。勿以为劳。则疾病亦或不生。盖心定故也。时子袾为平陵丞。十二月。送别文忠公赴山陵。时先生重患痰逆气急之证。强起出门。送于北亭松林下。相视黯然而别。文忠公在道疾驱。仅十七日而还。先生病已革。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六十三岁○先生病势渐谻。一日风气暄妍。谓文忠公曰。门外风日好矣。病躯难出。柰何。文忠公对曰。病岂久不差。差则与兄杖屦逍遥。无处不可。三月五曰癸卯丑时。终于寝。病革。谓家人曰。我不能晨昏已久。亲意必甚忧疑。如有问。慎勿言病重。时大夫人在文忠公第。○先生侍大夫人五十年。无纤毫违忤。大夫人喜闻嘉言善行。先生每于待坐之际。历陈古今忠臣孝子烈女之行。又令子侄随其见闻。以告于前。务悦亲意。大夫人亦听之忘倦。或有微恙。则辄忧形于色。行不能正履。食不能甘味。药必先尝。食必在视。疾止然后小安。○闺门之内。整肃如严师。卢敬庵景任夫人语一家人曰。女子之于父母。或多恃爱而忘敬。此常情之所易驯至也。先君严整有法度。自然望而畏之。余平生侍侧。不敢仰视颜色云。五月十五日壬子。葬于天灯山子坐之原。文忠公撰志文。又求碣铭于李相国好闵。○有遗稿,吴山志,摄养篇,医书抄等书藏于家。○权公寭手记曰。谦庵先生文集。文忠公尝编集为十二卷。置之卢庵河上寓所。尽漂失于乙巳水云。

三十三年乙巳四月。录扈圣原从功臣三等。五月。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摠府副摠管。

毅宗皇帝崇祯十六年仁祖大王二十一年癸未十二月十三日癸酉。移窆于东麓造火谷亥坐之原。距旧麓十许步。以贞大人李氏祔。大提学李公植识碣阴。参奉郑公侙书。

肃宗戊子十一月。奉安位版于愚谷书院。院在丰基郡南五十里殷丰县

正宗丙午九月。奉安位版于花川书院。院在河隈北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