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

目錄 讀史方輿紀要
◀上一卷 卷七十 四川五 遵義府 敘州府 下一卷▶

四川五

编辑

遵義府,東至貴州偏橋衛界四百八十里,南至貴州養龍坑長官司界九十里,西至瀘州合江縣界九百里,北至重慶府六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師九千七百里。

《禹貢》梁州之域,秦爲巴郡地,漢初爲夜郎侯國,武帝平西南夷,置牂牁郡,後漢因之。晉仍爲牂牁郡地,宋、齊因之。《齊志》曰南牂牁郡。隋開皇初置牂州,大業初曰牂牁郡。唐初沒於蠻,貞觀九年始置郎州,以本夜郎地而名。十一年廢。十三年復置,改曰播州,景龍四年以州爲都督府,先天二年罷。天寶初曰播川郡,乾元初復爲播州。大中末沒於南詔,咸通初收復。太原人楊端收復,遂世有其土。宋爲羈縻蠻地,大觀二年復建播州,南平蠻人楊文貴獻地,因置州。亦曰樂源郡。宣和三年州廢。端平三年復置,《宋志》:「宣和中州廢爲城,隸南平軍,端平中復以白錦堡爲播州。」堡見重慶府南川縣。《通考》:「先是置軍曰遵義,尋廢爲播川縣,隸南平軍,又改縣爲砦,隸珍州。」嘉熙三年置播州安撫司。元曰播州軍民安撫司。《元史》:「至元十三年楊漢英以播州降元,元仍授爲安撫司。二十八年漢英言:「所授安撫職任隸順元宣慰司,其所管地於四川行省爲近,乞改爲軍民宣撫司,直隸四川。」從之,因授漢英爲紹慶珍州南平等處沿邊宣慰司,行播州軍民宣撫司。於是播州亦兼宣慰、宣撫之稱。」明洪武四年歸附,亦曰播州宣撫司,六年升爲宣慰使,萬曆二十七年改爲遵義府。領州一、縣四。今因之。
府重山複嶺,陟澗深林,土地曠遠,延袤千里。戰國時楚威王使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即其地也。漢元鼎中欲平南越,唐蒙上書曰:「浮舡牂牁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說者謂牂牁去越道頗迂遠。今其地介川、湖、貴竹之間,西北則塹山爲關,東南則附江爲池,蒙茸鑱削,居然險奧,川、黔有事,此亦碁劫之所矣。萬曆中楊應龍作亂,竭三省之兵力然後克之,《平播考》:「萬曆中應龍叛,詔川撫李化龍督兵討之。化龍督川帥劉綎進綦江,吳廣進合江,麻孔英進南川,黔帥董元鎮進烏江,曹希彬進永寧,李應祥進平越,湖帥陳璘進湄潭,朱鶴齡進沙溪,八路並進,自正月至六月始克平。」豈非以地勢險遠,負嵎難犯歟?

遵義縣,附郭。漢牂牁郡故且蘭縣地,後漢因之。晉置萬壽縣,爲牂牁郡治,宋、齊仍舊。隋置牂牁縣,州郡皆治此。唐貞觀九年改置恭水縣,爲郎州治,州廢縣亦省。十三年復置恭水縣爲播州治,十四年改曰羅蒙縣,十六年又改遵義縣。《通典》:「州治播川縣,兼領遵義等縣。」今新、舊《唐書》皆無播川縣也。宋大觀中始建播川縣爲州治,宣和三年州縣俱廢,以播川城隸南平軍。尋置遵義砦,屬樂源縣。開禧三年升爲遵義軍,嘉定十一年復爲砦。端平二年復置州於白錦堡,不領縣,嘉熙中遷置穆家川。元因之,置播州軍民安撫司。前朝洪武九年置播州長官司於郭內,授土酋王慈子孫世守,黨於楊氏。萬曆二十七年播平,一城爲墟,旋於白田壩置今縣爲府治。編户□里。

且蘭廢縣,在府南。漢初南夷且蘭侯邑,武帝平南夷,置故苴蘭縣爲牂牁郡治。顏師古曰:「牂牁,繫舡杙也。」《華陽國志》:「楚頃襄王時遣莊嶠從沅水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舡於岸而步戰,既滅夜郎,以且蘭有椓舡牂牁處,乃改其名爲牂牁。」漢武又因以名郡。後漢亦爲故且蘭縣。晉曰且蘭,仍屬牂牁郡,宋、齊仍舊。隋改置牂牁縣。唐爲遵義縣地,今郡治即故且蘭地云。○遵義廢縣,在府東北百里。唐遵義縣地,宋大觀三年析播州地別置遵義軍及遵義縣,宣和三年俱廢,置遵義砦,改隸珍州。開禧三年復升爲軍,嘉定十一年仍降爲砦。元初廢入播州。
帶水廢縣,府西北四十里。隋牂牁縣地,唐貞觀九年析置牁盈縣,屬郎州,旋廢。十四年復置,改爲帶水縣,屬播州,咸通以後廢。宋大觀中亦置帶水縣,宣和三年廢爲帶水城,屬南平軍。《地記》:「府東南有鐔封廢縣,本漢牂牁郡屬縣也,後漢因之,晉廢。」《漢志・注》:「溫水出於此,東至廣鬱入鬱。」廣鬱,今廣西潯州府貴縣。
養馬城,府北五十里,楊氏據播時所築城也。萬曆中川帥劉綎討楊應龍,入婁山關,屯白石口,賊黨攻圍綎,綎擊敗之,追至養馬城,與南川、永寧諸路之師會,連破龍爪、海雲諸險囤,壓海龍囤而壘是也。
大樓山,府北百里。上有關曰太平關,亦曰樓山關,亦曰婁關。萬曆中討楊應龍,川師至重慶分道而進,俱刻期抵樓山關。劉綎自綦江進,戰九盤,入婁關。關爲賊前門,萬峰插天,中通一線,官軍從間道攀藤魚貫毀柵而入,進屯白石口。賊遣其黨抄後山奪關,四面合圍,綎奮擊破走之。九盤隘,在大樓北三十里。
龍巖山,府北四十里。岡巒盤曲,怪石嶄巖。其東曰定軍山,唐咸通中楊端擊南詔,駐軍於此,因名。又龍盤山,在龍巖山西,以首尾盤曲而名。志云:府北二里又有龍山,相傳爲郡之主山也。府東一里曰鳳山,形如鳳翥。又東一里曰湘山,以俯臨湘江而名。又有錦屏山,在府西南二里。茂林修竹,如錦屏然。○碧雲峰,在府治西。四峰並峙,中一峰迥出,青碧如雲,下有碧水。
楠木峒,府北二百四十里,其南爲山陽峒及簡臺峒,名曰三峒。由綦江東溪入播,三峒素稱奇險。萬曆中劉綎討楊應龍,由綦江而進,賊力保三峒以拒官軍,綎直前奮擊,賊不能支,遂克三峒,播於是不可守。
湘江,在府治東。亦曰穆家川。《四裔傳》:「宋遷遵義軍於穆家川。」是也。源出龍巖山,流經湘山南,東流與烏江合。又仁江,在府東南五十里,自永安驛山澗中流出,合於湘江而注烏江。又洪江,在府東四十里。源出大樓山,合仁江入烏江。
烏江,府東七十里。源出水西蠻界,繞府南與湘、洪、仁三江合,經貴州思南府入彭水縣界爲涪陵江。或謂之邘水,或謂之胡江。今詳貴州大川。
落閩水,府西南四十里。源出水煙里,東流入烏江。又樂安水,在府東七十里。源出筋竹平里山澗中,轉流入烏江。舟楫濟此無險,因名。○彜牢水,在府北。志云:彜牢水西自帶水縣來,東流經城北一里,又屈曲南流入廢胡刀縣界。其帶水源出舊縣西大山,東流經帶水縣城北,又東流至廢胡刀縣界注胡江水。胡江即烏江矣。胡刀,見下仁懷縣。
九節灘,在府東烏江中。萬曆中永寧奢崇明作亂,其子寅據遵義,官軍討之,戰於九節灘,復追敗之於南城外鑼鋼渡,遂復遵義是也。
烏江關,在府西南烏江旁。洪武中建。又東有河渡關,萬曆中楊應龍敗官軍於烏江,旋趨河渡,貴州震動。既而黔帥童元振復克烏江關,又克河渡關是也。又黑水關,在府西九十里,路出瀘州。○老君關,在府西南。萬曆中貴州帥童元振率水西兵討楊應龍,自烏江進攻,破老君關。應龍揣其必當深入,令部兵詭服水西衣甲混入營中,內外合發,官軍大衂。進至烏江斷浮橋,官軍溺死無算。關蓋在烏江北。
三度關,府東八十里。有上度、中度、下度三關。萬曆中貴州帥李應祥討楊應龍,自平越進兵攻四牌、乾溪、旋水、天邦、三百落等寨,盡克之。長驅直抵疆界河,屯袁家渡,得降賊爲鄉導,潛出小溪,直抵黃灘關。乘勝追至西平、張王壩及三渡關。關係楚兵出入咽喉,應祥悉拔之,由是湖帥陳璘自湄潭直抵上渡關以扼播州,而應龍之勢愈蹙。黃灘關,見貴州瓮安縣。○桑木關,在府東北二里。萬曆中川帥討楊應龍,別將麻孔英自南川進破桑木關是也。又太平關,在大樓山上。
落濛關,府西三十里。萬曆中水西安疆臣討楊應龍,由西路沙溪、馬站、石壁、花毛田而進,奪落濛關,至大水田焚桃溪莊,逼近播州,賊勢遂窘。○崖門關,府西北五十里。萬曆中川師討楊應龍,別將吳廣自合江進兵入崖門關,營水牛塘,進屯江水口是也。
海龍囤,府北三十里。四面斗絕,後有側徑,僅容一線,楊應龍倚爲天險,於囤前築九關以拒官軍。萬曆二十七年官軍克播州,進圍海龍囤。囤前陡絕,飛越難至,諸將以勁兵壁其間,而并力攻囤後。別將徐成奪據鳳凰嘴,賊奔土城。官軍毀城而入,賊進據月城,因縱火焚其土城、月城二樓,四面奮擊,遂克之。
沙溪囤,府南九十里,與貴州接界。楊應龍叛,遣其子朝棟守沙溪緝麻山,防永寧、貴州之師。既而安疆臣由西路入,拔沙溪囤是也。緝麻山在沙溪西南。○青蛇囤,在府東。萬曆中湖廣帥陳璘自湄潭進攻播州,破青蛇囤,即此。志曰:楊應龍反時增修各囤險隘,府西南有水烟、天旺諸屯,接貴州界者又有洪頭、高坪、新村諸屯,府北則有松坎、大阡、都壩諸屯,皆爲拒守處。
白石口隘,在府北。萬曆中劉綎自樓山關進營白石口、松埡地方,楊應龍自河渡突至,官軍大挫。次日復戰,賊敗走,追奔至冠子山。冠子山,或曰在府北十餘里。○巖頭寨,在府西南百里,入水西境內。萬曆末討水西賊魯欽,克巖頭寨,乘勝深入至織金堡,敗績。織金堡,今見水西。
官壩,在府東北。楊應龍叛,屯官壩,聲言窺蜀。酉陽宣撫司冉御龍進攻官壩,斬關直上,賊方攻婺川,聞敗遁還。婺川,見貴州思南府。○張王壩,在府東南百里。黔帥李應祥敗楊應龍之兵,屯張王壩。既而劉綎之兵自白石口入,應祥自張王壩入,吳廣自江水口入,陳璘自上度關入,安疆臣等自大水田入,共破播州是也。
湘川驛。府東二里湘江上。舊志云:自是而東南有仁水、湄潭、烏江、沙溪、昌田等驛,相去各六十里。又播川驛在府西六十里。自是而西北有永安、橦梓、松坎等驛,亦相去六十里。橦一作「桐」。

桐梓縣,府西北百八十里。漢夜郎縣地,屬牂牁郡,後漢因之。晉初仍屬牂牁郡,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置夜郎郡,治夜郎。宋、齊因之,隋并入牂牁縣。唐貞觀十六年開山峒復置夜郎縣,珍州治焉。天寶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復曰珍州。元和初州廢,縣屬溱州,唐末沒於夷。宋大觀二年復置夜郎縣,屬溱州,宣和三年廢。明初置桐梓驛於此,萬曆二十七年平楊應龍置今縣,屬遵義府。編户十里。

夜郎城,縣東二十里。志云:漢縣置於此,牂牁郡都尉治焉。其東北有且同亭,成帝河平中夜郎王興等叛,牂牁太守陳立出行縣,至興國且同亭,興從邑君數十人見立,立責興斬之,即此。又談掗城,在縣西南。漢縣,亦屬牂牁郡。始元初牂牁談掗、同並二十四邑皆反,即此。後漢亦曰談掗縣,諸志亦作「談指」。晉仍屬牂牁郡,永嘉以後屬夜郎郡,宋、齊因之,後廢。
櫃巖,縣東北百里。高百丈,廣半之。中有石穴,穴前巨石如櫃,因名。舊志:巖在播州北三百里。
廢平彜縣,在縣西北。漢置縣,屬牂牁郡,後漢因之。蜀漢建興初南中未定,使李恢爲庲降都督,治平彜。三年武侯南征,恢按道以向建寧。及南中既定,馬忠爲督,乃自平彜進治建寧。建寧,今雲南曲靖府。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三千餘里,時未有寧州,置此職以總攝之。」晉爲平彜縣,屬牂牁郡。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表請分立平彜郡,建興三年郡守雷炤叛降於成。咸安初桓溫以父嫌名改曰平蠻。宋、齊因之,梁末,郡廢。
廢鄨縣,在縣北。漢置縣,屬牂牁郡。志云:縣有不狼山,鄨水所出,東入沅。鄨音驚,縣以水名也。後漢因之,晉永嘉中改屬平彜郡。《華陽志》平彜縣有安樂水。又云:犍爲符縣治安樂,水會南通,平彜、鄨縣。符縣,今瀘州合江縣也。又符縣有溫水,南至鄨入黚,黚水亦南至鄨入江。又漢陽縣,漢水東至鄨入延黚水。即今黔江水,亦名延江水,即涪陵江上流也。劉宋時縣屬平蠻郡,齊因之,梁末廢。
齋郎水。在縣東。舊志云:在播州北百里,源出蒿芰里楚米坡,過縣北,經小溪里入瀘州合江縣界會於蜀江。宋時有苗齋郎者居水旁,因名。亦曰齋郎江。

真安州,府東北二百里。北至重慶府南川縣百五十里,東至貴州思南府三百七十里。

漢牂牁郡地,晉、宋以後因之,隋亦爲牂牁郡地。唐貞觀十六年置珍州,劉昫曰:「珍州治夜郎縣,本置於舊播川城,以縣界有隆珍山,故曰珍州。」元和初廢入溱州。宋大觀二年復置珍州。亦曰樂源郡。時涪州守龐恭孫誘屬夷內附置,時又置承州。元爲珍州思寧等處長官司,隸播州宣撫司。明玉珍竊據,諱珍,改爲真州。明洪武十七年改爲真州長官司,土官鄭瑚世有其地。萬曆二十七年改置真安州。編户□里。領縣二。今因之。
州介巴、黔之間,控蠻僰之要,山溪環亘,物產饒給,西南有事,州實當其衝。
廢珍州,州西南四十里。唐珍州治此,新、舊《唐書》州俱治夜郎縣,《通典》州治營德縣。考《唐志》不載營德縣,或以廢州即營德縣地也。《寰宇記》:「宋乾德四年珍州首領田遷請改州名,詔改高州,繼以嶺南有高州,改西高州,皆爲羈縻地。大觀中復置珍州,移於今治。」《四裔考》「明玉珍時其將江中立築舊州城以守,州將鄭昌孫據石城扼之,今南山寨是也。明兵至,昌孫執中立以獻,因得世有其地。其判官有駱姓者,即宋大觀中獻地立州者也。萬曆中廢司置州,始蒞以王官」云。
樂源廢縣,州西七十里。劉昫曰:「唐貞觀十六年開山峒置。」又有麗皐廢縣,在州西二十里,亦是時所置,俱屬珍州。元和初州廢,改屬溱州,後沒於蠻。宋大觀中復置樂源縣,屬珍州,元廢。
榮懿廢縣,在州東南。漢夜郎縣地。劉昫曰:「唐貞觀十六年置榮懿縣,爲溱州治。天寶初曰溱溪郡,乾元初復故。咸通以後沒於蠻。」宋初爲羈縻溱州,仍治榮懿縣。熙寧七年招納降附置榮懿寨,隸恭州,尋隸南平軍。大觀二年復置溱州,改榮懿寨爲溱溪縣。宣和二年州廢,又改溱溪縣爲寨,隸南平軍。元廢。志云:播州北二十五里有廢溱州。恐悞。○樂來廢縣,在州東。唐貞觀中置縣,屬溱州,咸亨初廢入榮懿縣。
羅蒙山,州南六十里。羅蒙,唐遵義縣舊名也。志云:此山之高,遠瞰羅蒙。又松山在州東南六十里曰東松山,其在州西南六十里者,曰西松山。山多松,因名。又有豹子山,在州西八里。山恒產豹。
芙蓉江,州南百里。自烏江分流,東經故思義寨,環流出州東北境,又北入彭水縣界注於涪陵江。○三江,在州南五十里,。一名明溪。源出州西境羊毛坡,東南流合於虎溪,州境諸溪悉流合焉,下流注於芙蓉江。
虎溪,州西南七十里。源出遵義北委家嶺,徑舊珍州城,下流入於三江。又思溪,在州西七十里。源出重慶府南川縣界,流入州境,東南流入於三江。州西南八十里又有虹轉山,貫珠溪出焉,東北流,盤旋屈曲亦注於三江。
南山寨。州西南七十里。亦謂之石城,即鄭昌孫屯據處也。又思義寨,在州東南九十里。志云:唐初爲思義縣,屬彜州,貞觀初屬務州,後廢。舊稱珍州五堡,曰麗皐,曰思義,皆因故縣置;曰白崖,曰安定,曰壽山,則擇險置戍處也。萬曆中官軍征播,皆屯駐於此。

綏陽縣,州東南二百五十里。劉昫曰「漢牂牁郡地,隋招慰徼外夷置綏陽縣,屬明陽郡」,蓋羈縻夷郡也。唐武德三年復置綏陽縣,屬義州,貞觀十一年改屬彜州,尋爲州治。天寶初曰義泉郡,乾元初復曰彜州。宋爲羈縻蠻地,大觀三年酋長獻其地,改置承州,仍治綏陽縣。宣和三年州廢,以縣屬珍州,咸淳末廢入珍州。明初因之,萬曆二十七年復置今縣。編户十里。

都上廢縣,縣西南二十五里。劉昫曰:「隋末置,唐武德初屬黔州,貞觀四年改置彜州於此,十一年州移治綏陽,縣仍屬焉。」唐末沒於蠻。宋大觀三年復置都上縣,屬承州,宣和三年廢。○義泉廢縣,在縣西南百里。《新唐書》:「隋置,本隸明陽郡。唐武德二年以信安、義泉、綏陽三縣置義州,五年改曰智州,十一年曰牢州,自信安徙治義泉。十六年州廢,縣屬彜州。」宋爲羈縻蠻地,大觀中復置義泉縣,宣和中廢。志云:信安廢縣在義泉縣南,唐武德初置,貞觀中廢入義泉。
寧彜廢縣,縣東二百里。本綏陽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寧彜縣,并置彜州治焉。六年州廢,縣屬務州。貞觀四年改務州爲思州,縣仍屬焉。開元二十五年改屬彜州。宋爲羈縻蠻地,大觀三年仍置寧彜縣,屬承州,宣和三年廢。《寰宇記》:「縣西北百里有舊明陽郡城,隋所置郡也,理明陽縣。唐武德四年明陽縣隸彜州,六年改隸務州,貞觀中省。」○高富廢縣,在縣東北百十里。唐武德四年置縣,屬彜州,六年改屬務州,貞觀十年屬黔州,十一年又改屬彜州,尋省。
洋川廢縣,縣西北百里。唐武德二年置縣,屬義州,貞觀十六年改屬彜州。宋初爲羈縻蠻地,大觀中復置洋川縣,屬承州,宣和三年省。又宜林廢縣,在縣南境。唐武德初置縣,尋屬牢州,貞觀十六年與州俱省。《通典》彜州所領五縣,宜林與焉。新、舊《唐書》有寧彜,無宜林也。○雞翁廢縣,在縣東南。唐武德四年置縣,屬彜州,六年廢。貞觀六年又置雞翁縣,永徽中省。
波利山,縣北二十里。又縣北十里有碧霄洞,懸石嶙峋,最爲奇勝。
涪江水。縣東十八里,即烏江別名也。流經貴州思南府界,北入涪州彭水縣境。○安微水,在縣南八里。一名孤微水。東流入於涪江。

仁懷縣,州南百里。唐芙蓉縣地,屬播州。宋大觀中爲瑯川縣地,尋廢爲瑯川城,屬南平軍,端平中復屬播州。元廢。明萬曆二十七年改置今縣。編户□里。

芙蓉廢縣,在縣南。唐貞觀五年置,尋隸牢州,二十年改隸播州,咸通中廢。又瑘川廢縣,在縣東南。亦貞觀中置,隸牢州,十六年改屬播州,開元二十六年省入芙蓉縣。宋大觀中更置播州,兼領琅川縣,即瑘川也。宣和三年降爲琅川城,隸南平軍,尋亦廢。
胡刀廢縣,志云:在縣西南五十里。唐貞觀九年置釋鷰縣,屬郎州。十一年州廢,縣亦省。十四年復置,改爲胡刀縣,以縣南一里有胡刀水東流合於烏江也。縣屬播州,開元二十六年廢。○舍月廢縣,志云:在縣東南九十里。唐貞觀九年置高山縣,屬郎州,旋廢。十三年復置,改曰舍月,以境內舍月山爲名。又胡江廢縣,在縣東南四十里。亦貞觀九年置,屬郎州,旋廢。十四年改置胡江縣,以界內胡江水爲名。又羅爲廢縣,在縣西南二百里。貞觀九年置邪施縣,屬郎州,旋廢。十四年改置羅爲縣,以縣南羅爲水爲名。縣俱屬播州,顯慶三年悉并入遵義縣。
舍月山,志云:在縣南。山高聳,唐以此名縣。又羅爲山,在廢羅爲縣西百里。羅爲水出焉,東流經羅爲縣南入胡江水,其下流注於烏江。
仁水。縣西南一里。或曰即之溪上源也,曲折流入瀘州合江縣界而注於大江。又芙蓉水在縣東南三里,東南流合於湘江。亦曰芙蓉江,唐以此名縣。

敘州府,東至瀘州三百五十里,南至故鎮雄軍民府五百五十里,西至馬湖府四百十五里,西北至嘉定州四百五十里,東北至重慶府千一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里,至京師九千二百五十里。

《禹貢》梁州之域,後爲蠻地。志云:春秋、戰國時皆爲僰侯國。漢建元六年開西南彜,置犍爲郡,治僰道縣。後漢因之。徙治武陽。晉亦曰犍爲郡,宋、齊仍舊。齊時仍治僰道。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復曰犍爲郡。唐武德初復曰戎州,貞觀四年置都督府於此。天寶初曰南溪郡,乾元初復爲戎州。劉昫曰:「州初督羈縻十七州,天寶初督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縣,並荒梗無户口,後又增督至九十二州。」宋初因之,亦曰南溪郡。《宋志》:「戎州領羈縻州三十。」政和四年改曰敘州。取「西戎即敘」之義。元升敘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尋罷,復爲敘州。十八年升爲路,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治焉。」明洪武六年改爲敘州府,領縣十。今因之。
府負山濱江,地勢險阻,蜀中有事,取道外水,此其必出之途也。且自府以南,蠻獠環錯,通接滇、黔,尤爲衝要。秦時破滇通五尺道。漢開蜀故徼,使唐蒙發蜀卒治道,自僰道抵牂牁。蜀漢時武侯南征,亦嘗取途於此。隋史萬歲入南中,路經石門。唐韋皐亦由此以通南詔。宋白曰:「戎州西南取曲、協州及南寧州安寧鹽井路,至南詔所居羊苴咩城二千三百里。唐貞元九年南詔異牟尋遣使一出戎州,一出黔州,一出安南,詣韋皐是也。」今西南不靖,我出我車,自敘而南,遠近蠻部皆將環伏而聽命矣。豈非藩屏重地歟?

宜賓縣,附郭。漢置僰道縣,爲犍爲郡治。後漢徙郡治武陽,縣仍屬焉。晉、宋因之,蕭齊復爲郡治。梁置戎州,亦治此。後周改爲外江縣,隋開皇初因之,大業初復改僰道縣,爲犍爲郡治。唐初戎州治南溪,貞觀中還治僰道。宋因之,熙寧四年省宜賓縣入僰道,政和四年改僰道爲宜賓縣,爲敘州治。今編户二十八里。

僰道城,《圖經》:「故城址有三:漢武帝時治中方鄉,在今府西南接慶符縣界,即元光五年發巴卒治道處;唐太宗時徙於蜀江之右三江口,即今治也;武宗會昌中大水,徙城於蜀江北岸,今謂之舊州城。」宋咸淳三年蒙古入蜀,安撫郭漢傑移郡城治登高山,尋以城降元。元至元十三年毀山城,復徙治三江口。今因之。《城邑考》:「郡城唐貞元中韋皐所建,會昌中爲江水盪囓,城廢。元時循復舊址築城,至正未城毀。明玉珍將楊琮立柵以守,前朝洪武中復因舊址增拓,砌以磚石。有門六,城周六里有奇。」
存馬廢縣,在府西南。漢縣,屬犍爲郡,後漢省。諸葛武侯南征,置存馬戍,晉曰存邑縣,改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廢。隋大業中置存馬縣於此,屬犍爲郡。唐武德二年省,三年復置,屬戎州。天寶初改爲義賓縣。宋初因之,太平興國初避諱,改曰宜賓,熙寧四年省爲宜賓鎮。志云:今府西北百六十里有存馬灘,疑近舊縣治。○宣化廢縣,在府西百八十里。唐義賓縣地。宋太平興國初改置宣化縣,屬戎州,熙寧四年省爲鎮,宣和初復升爲縣。元屬敘州路,元貞二年置萬户府,領軍屯田。明初省。今爲宣化驛。
朱提廢縣,在府西南。漢縣,屬犍爲郡。蘇林曰:「朱提讀曰銖時。」應劭曰:「朱提山在其西南也。」後漢初犍爲南部都尉治此,永初元年改爲犍爲屬國都尉,建安二十年又改爲朱提郡。晉、宋因之。齊曰南朱提郡,後沒於蠻。唐武德初復置朱提縣,屬戎州,尋屬南通州,貞觀四年廢入撫彜縣。○堂瑯廢縣,志云:在故朱提縣西南二百里。漢置,屬犍爲郡,後漢省。《南中志》:「朱提縣有堂狼山,多毒草,盛夏之月,飛鳥過之,不能得去。」縣蓋置於山下。蜀漢復立堂瑯縣,屬朱提郡。晉因之。大寧二年成李驤等攻寧州,刺史王遜遣將姚嶽拒之,敗驤於螳螂,追至瀘水而還,即堂瑯縣矣。宋仍曰堂瑯縣。齊屬南朱提郡,後廢。《水經注》:自堂瑯縣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曲八十餘里,或攀木而升,或牽索而上,緣陟者若將階天。又有牛叩頭、馬搏顙坂,其艱險如此。
開邊廢縣,府西南百六十里。漢僰道縣地,隋開皇六年置開邊縣,以開拓邊境爲名,屬戎州,大業初屬犍爲郡。唐仍屬戎州。《新唐書》:「戎州舊領石門縣,貞觀四年以石門、開邊、朱提三縣置南通州。五年析置鹽泉縣隸焉。八年改曰賢州。是年州廢,以石門、朱提、鹽泉三縣置撫彜縣及開邊縣,隸戎州。」又云:「自開邊縣西南行七十里至曲州,又四百八十里至石門鎮,又一千二百五十里至拓東城,即南詔置拓東節度處。」《寰宇記》:「開邊縣界諸山自嘉州來,每峰相接,高低隱伏,奔走三峽,石狀難名。」宋初縣廢,今爲開邊鄉地。拓東,今見雲南昆明縣。○奮戎城,在府南。《唐志》:「戎州有奮戎城,乾符二年置。」
廢協州,府西南四百九十二里。隋開皇中所置羈縻州也,大業初廢入開邊縣。唐武德初開南中復置。本在今雲南曲靖府界,東北去府八百餘里,治東安縣,兼領西安、湖津二縣。天寶末雲南殘破,因移置於此。又廢恭州,亦隋所置羈縻州也。大業中與協州俱廢,唐武德初開南中復置。東北去府九百餘里,治安上縣。七年改爲朱提縣,八年又改州爲曲州,兼領唐興縣。天寶末移治於開邊縣西南百二十七里。又廢悅州,在府南二百七十里。領甘泉等六縣,亦天寶中自南中移治此。《新唐書》:「諸蠻州自南寧州以下屬於戎州都督者凡九十有二,皆無城邑,椎髻皮服,惟來集於都督府則衣冠如華人焉。」宋時所屬羈縻諸州,自協州以下凡三十餘州而已。樂史曰:「羈縻州邑,雖有名額,皆散在山峒,不常厥居也。」南寧州與恭、協諸州,今俱見曲靖府。○廢殷州,在府境,唐開元中所移置州也。《唐志》:「咸亨三年昆明蠻十四姓內附,置殷、敦、總三州,尋廢。開元十五年分戎州復置,後又廢。貞元二年節度使韋皐復表置,隸戎州都督府,後改隸黔州。」胡氏曰:「爨蠻西有昆明蠻,亦曰昆彌蠻,以西洱河爲境,即葉榆河也,去長安九千里。後移於戎州境內。」殷州在戎州之西北,敦州在南,總州在西南,遠者不過五百里,近者三百里。
登高山,府治東二里大江東岸,險固可憑。宋咸淳中移郡治此,遺址猶存。又七星山,在府治東。七峰圓秀,狀若連珠。其相接者曰小梁山。《寰宇記》:「郡有大黎山、小黎山,四時常雨,霖淫不止,俗呼大漏天、小漏天,即此也。」○仙侶山,在府治西北。竹木聳翠,山腰有清泉一,石洞四。其北曰翠屏山,以山色常青也。又西北曰赤崖山,崖岸壁立,下瞰大江色若綺霞。治西五里又有天倉山,相傳前代屯兵處。其北有天倉灘,近大江。
朱提山,府西五十里。連綿高聳,上侵霄漢,舊嘗產銀,諸葛武侯所謂「漢嘉金、朱提銀」也。或曰故朱提縣以此名。○可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峻險難越,一名梯雲嶺。又彜牢山,在府西北百四十里,山高曠,夷人嘗會聚於此,土語樂爲牢也。
石城山,府西南百里。山高峻,環列如城,又有石夾立如門。志云:漢武使唐蒙鑿石以通南中,迄於建寧二千餘里。山道廣丈餘,深三四丈,塹鑿之迹猶存。隋史萬歲南征經此,賦詩云「石城門峻誰開闢」是也。唐貞元九年韋皐遣崔佐時由石門趨雲南、南詔復通石門者,即史萬歲南征路也。自天寶中鮮于仲通下兵南溪,道遂閉,至是蠻徑北谷,近吐蕃,皐治復之。又貞元十七年韋皐遣威戎軍使崔堯臣引兵出石門南路攻吐蕃,即此也。
朝陽崖,府西北二十里。一名赤崖。《水經注》:「僰道江中有崖阻險,不可穿鑿,李冰積薪燒之,故其處懸崖猶有赤白玄黃五色。」或曰公孫述以岑彭來伐,使侯丹將兵拒黃石,即此。既而彭自平曲分兵浮江下還江州,泝都江而上襲擊侯丹,大破之,因晨夜兼行二千餘里,徑拔武陽是也。平曲,見合州定遠縣。武陽,見眉州彭山縣。按涪州橫石灘在江州之東,而朝陽崖至武陽不及千里,或者總計彭自江州至武陽之道云。
大江,在城東。一名都江。自嘉定州犍爲縣流入境,經宣化故城,又東流繞府城北,而東南出合於馬湖江。志云:府城北兩岸有大石屹立,昔人置鐵絙橫絕其處,控扼蠻寇,名曰「鎖江」。《漢紀》:「河平三年犍爲山崩,壅江水逆流。」疑即此處。今爲濟渡處,亦曰鎖江津。又東流入南溪縣界。詳見大川岷江及《川瀆異同》。
馬湖江,在府城南。一名瀘水。一名金沙江。自馬湖府流入界,經城西南一里有蠻口津,蠻人津渡處也。又東合於大江。歐陽忞曰:「馬湖之上源即若水。」是也。詳見大川瀘水。
石門江,府西南百三十里。俗呼橫江,又名小江。自烏蒙蠻部流經府界,又北與馬湖江合,又東北會於蜀江,所謂三江口也。江中有灘,其水常若鐘鳴,名曰鐘灘。
黑水,在府東南十五里。自西南夷界流經南廣洞,又北入於江。一名南廣溪。《漢書・注》:「黑水出南廣汾關山,北至僰道入江。」或以爲即慶符縣之南廣水,悞。
馬鳴溪,府西十九里。俗名龍馬溪,源出慶符縣西,會馬湖江達於大江。昔土人鄭氏牧馬溪上,產龍駒,因名。又越溪,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自嘉定州榮縣流入界,有石梁橫截,溪水冒越而過,流入大江。又城北二里有蘇溪,又北八里有涪溪,以蘇軾、黃庭堅而名,下流皆入大江。
天池,府西二十里。一名滇池。又名波凌池。志云:池長五十里,闊七里,風起則波浪凌山,秦惠王破滇池始通五尺道,即此也。池畔有石如梁,橫亘南北,往來者由之。
摸索關,府南三百里,當蠻彜溪口。蠻有摩些種,洪武初禁私茶不得入蠻境,俗呼爲摩些關,語訛爲摸索也。又落捍關,在府南五百里;又有鬧造關,在府西南五百里;皆捍禦蠻獠之所。○石門鎮,在府西南。或云鎮置於石城山下。《新唐書》:「戎州有石門、龍騰、和戎、馬湖、移風、伊禄、義賓、可封、泥溪、開邊、平寇等十一鎮。」是也。
橫江鎮。府西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宣化鎮巡司,即宣化故縣也,宣化水馬驛并置於此。志云:府城南有姜維屯,羣峰環秀,一峰突立如筆,高千仞,其頂平正,相傳姜維曾屯兵於此。○汶川驛,在府治東北,水驛也。又牛口水驛,在府西北六十里。真溪水驛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又西北六十里即宣化水驛矣。嘉靖中改宣化驛爲來節馬驛。志云:府西北二百四十里爲月波水驛,自是而西北六十里至嘉定州犍爲縣之下壩驛,皆江行所經之道也。
南溪縣,府東南百二十里。東至瀘州江安縣百二十里。漢犍爲郡南廣縣地,後漢因之,晉屬朱提郡,尋置南廣郡治,宋、齊因之,梁改置六同郡治焉。隋開皇初郡廢,仁壽初改縣曰南溪,屬戎州。《新唐志》:「戎州本治南溪,貞觀中徙僰道,長慶中復治南溪。」宋南溪縣仍屬敘州,乾德中移治奮戎城,今府境廢城也。尋復舊。今縣城周三里有奇。編户十九里。
南廣城,在縣治南。漢縣也。《蜀志》:「後主延熙中立南廣郡,以常竺爲太守。」晉廢,以縣屬朱提郡。懷帝復分置南廣郡,治南廣縣。宋齊因之,後廢。梁改置南廣縣於此。《元和志》「後周於南廣廢縣置南武戍,隋改龍源戍」,蓋以控禦諸蠻也。又舊志:縣西南七十里有廢戎州,唐武德初戎州治南谿,蓋嘗置城於此。
龍騰山,縣東二里。下瞰大江。其北有石橫空,長四丈許,俗呼爲龍橋。○平蓋山,縣西十五里,其地有三山九隴,惟此山一峰特出,頂圓而平,故名。一名牛心山,又名瑪瑙山。
雲臺山,縣北八十里。聳秀干雲,俯視衆山,懸崖石壁,有石磴縈紆而上。○可盧山,在縣南五十里,山多筇竹。《蜀志補遺》云:「古宜賓縣也。本名可無山,訛爲可盧。」
大江,縣東三里。自宜賓縣流入境,徑縣北,又東入瀘州江安縣界。縣西三十里有石笋灘,江漲時險甚,窮冬水落,岸有石笋長數丈;又縣東三里有九龍灘,石磧凡九,皆狀如龍頭;又東七里有銅鼓灘,舊時灘濤極險,後忽有石磧障水高數丈,勢稍平;皆江流所經也。
青衣江,縣南十五里。志云:蜀中以青衣名江者凡三:一在漢嘉,即大渡河所經,《漢書》「公孫述僭據,青衣人不賓」,是也;一在青神,以蠶叢氏衣青而教民農事,人皆神之也;此則以古有青衣國與敘州鄰,慕義來賓而名。又北入於大江,亦謂之龍騰溪。
九盤谿,縣西北四十里,其水盤曲入於江。又縣西六十里有僰溪,相傳武侯南征,僰彜於此歸服。一名服溪。又名福溪。志云:治西北舊有覆溪,唐改爲福溪。即此溪矣。○魚符津,在縣西北五十里。亦曰魚鳧津。津南有鴛鴦圻,以唐人張真妻王氏自沉於江求夫屍而名。志皆以爲桓溫討李勢,勢將昝堅拒溫處,悞。
龍騰驛。治西二里,青衣江口水驛也;又李莊水驛,在縣西七十里,或曰南溪縣舊治於此;又西至宜賓縣之汶川驛六十里;皆江行所經。

慶符縣,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高縣九十里。漢南廣縣地,唐南溪縣地,宋敘州徼外地也。政和三年置慶符縣,并置祥州治焉。宣和三年州廢,縣屬敘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編户六里。

漢陽廢縣,在縣西南。漢縣,屬犍爲郡,郡都尉治此,後漢永初元年改屬犍爲屬國。蜀漢屬朱提郡,晉、宋因之。齊屬南朱提郡,後廢。○撫彜廢縣,志云:在縣西。唐貞觀八年置縣,屬戎州,天寶初廢入義賓縣。
來附廢縣,縣西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置,屬祥州,宣和三年并入慶符縣。今爲來復鋪,訛附爲復也。○歸順廢縣,在縣北四十里。本存馬縣地,唐聖曆二年以生獠户析置歸順縣,屬戎州,宋省入僰道縣。又廢支江縣,在縣東南,唐羈縻定州屬縣也。宋亦爲羈縻定州地,元爲豕峨彜地,至元十三年置四十六囤蠻彜千户所領之。明初廢。
迎祥山,縣東二十里。宋置祥州,以此。又縣南十五里有興慶山,縣因以名也。志云:縣治南有石門山,下瞰石門江,即故石門道也。唐石門路有羈縻協、靖等十二州,領縣三十七,蓋控扼南蠻之要隘矣。○漢陽山,在縣北八十里。相傳諸葛武侯南征駐軍此山,或云故漢陽縣蓋治此山之側。又七星山,在縣北百二十里。七峰連秀,狀若七星。
石門江,在縣西南。自蠻界流經此,又北入宜賓縣境。縣北四十里有荔枝灘,即石門江所經也。○南廣水,在縣東南。舊志:源出呂郜蠻部,徑豕峨彜界,歷縣東北至南廣鎮,南去縣百三十里入於江。或以爲即黑水云。
靖邊堡。縣東五里。明宣德中建,有敘南衛官軍戍守。又石門寨,在縣南。《宋志》:「縣有柔遠、樂從、清平、石門、懷遠等五砦,靖康初廢柔遠、樂從二砦入懷遠。」元俱廢。

富順縣,府東北百八十里。西北至嘉定州威遠縣百三十里。漢犍爲郡之江陽縣地,後周析置富世縣,并置洛源郡治焉。隋開皇初廢郡,縣屬瀘州。唐初因之,貞觀二十二年改爲富義縣。宋乾德四年升爲富義監,太平興國元年諱義,改曰富順監。治平初置富順縣屬焉,熙寧初縣省。嘉熙元年蜀亂監廢,尋復置。元至元十三年置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升爲富順州,屬敘州路。明初降州爲縣。舊有城濱江,周三里有奇,今多傾圮。編户九十二里。

虎頭城,縣西南六十里虎頭山上。其山高六十餘丈,蹲踞江邊,狀若虎頭。宋咸淳元年徙富順監於山上,因山爲城,不假修築,足以禦寇。元復還今治。○來鳳廢縣,在縣東。唐武德初置,屬瀘州,九年并入富世縣。
凌雲山,縣治西。大江前橫,一峰突兀。其相接者曰馬腦山,西北諸山惟此最高。有二巖,曰中巖、北巖,皆奇勝。又西有養秀山,一峰聳秀。一名積草山。○勸農山,在縣治南,巖洞殊勝,前接聖燈山。山之西有石峰峭拔。又龍山,在縣治北一里。山勢蟠回,如臥龍然。
兜子山,縣西南三十五里。聳拔高峻,有巨石若兜輪之形,因名。又西南三十里有虎頭山,虎頭城在其上。
大江,縣南六十里。江中有海螺堆,山峙江中,形若海螺也。西南接宜賓縣界,東南接瀘州江安縣界。
金川,縣治東。一名中江,亦曰中水,即雒江也。自成都府內江縣來,徑重慶府榮昌縣西入縣界,自縣西繞而東至隆昌縣界,至瀘州入大江。志云:中水中流有石堆高出水面,分佈兩層,前三後七,世傳爲「三臺七曜石」。又云:雒水經金堂峽,故曰金川。亦謂之釜川,以其盤繞縣治形若釜然。○榮溪,在縣西二十里。發源成都府仁壽縣,過嘉定州榮縣合金川入於蜀江。又有鰲溪,在縣治東五里,亦合於金川。
西湖,在縣治西。方廣二頃,水潔魚美,菱芡蒲荷,充牣其中。又百支池,在縣西北四十里。灌溉田畝,支派不一,故名。
鹽井,在縣治南。劉昫曰:「縣界有富世鹽井,井深二百五十尺以達鹽泉,俗呼玉女泉。以其井出鹽最多,人獲厚利,故曰富世。」《郡國志》:「劍南鹽井,富順爲最大。舊日爲額八百餘斤,今日爲額千五百餘斤。宋置富井監,專掌鹽稅。」今有富義鹽課司在治南,新羅鹽課司及稅課局在縣西。
趙化鎮。縣東五十里。有巡司。志云:縣東九十里有柳溝公館,宋置。縣西八十里又有通郵馬驛,陸走成都之道也。○西疇,在縣西南。《紀勝》云:「由城南絕江而上,西行六七里,廣六十畝,萬松森列,嘉樹離立,爲李氏西疇。」

長寧縣,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北至瀘州二百六十三里。漢犍爲郡漢陽、江陽二縣地,隋爲瀘州瀘川縣地。唐置羈縻長寧州,宋亦爲羈縻州,熙寧八年內附,始置淯井監,屬瀘州。政和四年建爲長寧軍。元因之,改屬馬湖路。明初降爲縣,改今屬。城周五里有奇。編户十七里。

安寧廢縣,在縣東南。本蠻地,唐置婆員縣,屬長寧州。宋初蠻名婆娑寨,熙寧七年改置安彜寨,大觀四年廢。政和六年復置,嘉定四年升爲安寧縣,屬長寧軍。元廢。又廢武寧縣在縣東,蠻名小溪口。宋熙寧七年置砦,十年改曰武寧砦。元豐四年廢,五年復置。政和四年建長寧軍,以武寧爲倚郭。五年晏州叛彜卜漏攻長寧軍武寧縣,官軍却之。宣和二年廢縣爲堡,四年復爲砦。元廢。
新定廢縣,在縣西北。《唐志》:「久視元年置羈縻淯州,治新定縣,兼領淯川、固城、居牢等縣。」宋時亦爲羈縻淯州,後廢。
寶屏山,縣治北一里。環列如屏,縣之主山也。一名登雲山。又金龜山,在縣治南一里。四面平廣,中突一峰。一名松子山。又筆架山,在治西五里。壁立萬仞,三峰如削。又有牛心山,在縣治東,山形崒嵂,如牛心然。○龍翱山,在縣北四十里。山形蜿蜒如龍,一名龍峨山。
虞公峽,在縣治東。昔有石閉塞水道,不通舟楫,宋嘉定間虞抗孫來知軍事,開鑿大石,舟楫始通。《名勝志》:「峽在縣東十五里武寧溪上。」○燕崖,在縣治北三里。列石數百,巉巖高聳。又小離堆,在城北溪中。有怪石如離堆,因名。
淯溪,在縣東。志云:縣治東有東溪,發源縣東白崖山;縣治西有西溪,發源縣南二十里之越王山;合流而爲淯溪。又有泠溪,亦在縣治西。出筆架山,下流會於西溪而合東溪,三溪流合處亦名三江口,下流爲武寧溪,東北流入瀘州江安縣界注於大江。

清溪,縣東七十里。其地有涇灘,山頂出泉,懸流爲瀑布,高數丈,下有深潭,流爲清溪,又東合於淯溪。又硯石溪,出縣東牛心山北;梅嶺溪,出縣東梅嶺;與梅洞溪合,皆流匯於淯溪。○介湖,在縣西城下。今廢爲田。又享德池,在縣東五里松山下,源泉湧出瀦爲池。又嘉魚泉,出縣東一里馬鞍山下,與享德池水俱流合於東溪。

淯井,在縣治北。泉有二脈,一咸一淡,取以煎鹽。塞其一,則皆不流,又謂之雌雄井。宋置淯井監以收鹽利,祥符六年瀘戎蠻酋鬥望寇淯井監,奪鹽井。轉運使寇瑊合兩路兵至江安,誘溪、藍十一州長吏及八姓烏蠻首領進討,緣淯井溪與斗望鬬,凡十一戰大破之,賊多墜崖死。七年更城淯井監,濬三濠以環之。今城即其遺址。《會典》:「縣有鹽水壩巡司。」

梅洞堡,在縣東五十里,宋政和五年置梅峒砦,元廢,前朝因舊址設堡於此,并置梅洞巡司;又城西堡,在縣西三里;俱有瀘州衛官軍戍守。又縣治東有東溪公館。
寧遠砦。縣東七十里。宋置,本名三江砦。慶曆四年叛彜犯三江砦,尋復來攻,官軍擊走之。皇祐二年改曰寧遠砦,宣和二年降爲堡,四年復爲砦。又清平砦,在縣西北。政和二年置,屬祥州,州廢改隸長寧軍。又石笋堡,在縣南。宋政和五年置梅賴堡,後改今名。元時俱廢。志云:縣治東有烽火臺,在馬鞍山上。

高縣,府西南百五十里。西北至馬湖府二百里。本夜郎屬境,唐置羈縻高州,隸瀘州都督府。宋因之。熙寧八年內屬,隸於長寧軍。元亦置高州,屬敘州路。明改州爲縣。今城周二里。編户十七里。

牁己廢縣,在縣南,唐所置羈縻縣也。《新唐書》:「久視初置高州,領牁己、移甫、徙西三縣。」宋設長寧軍,附近十州族姓皆效順,高州其一也。《元志》云:「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遣官招諭諸蠻內附,十七年仍置高州。其蠻人皆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其故縣不可得而考矣。」舊志:唐高州故址在今縣南百二十里,元移州治懷遠砦,明初復移今治。景泰初始創築縣城,成化二年增修,邑始有定址云。
宋水廢縣,在縣西。《新唐書》:「羈縻宋州領縣四,柯龍、柯支、宋水、盧吾也,屬瀘州都督府。」宋因之。今縣有宋水州縣,蓋因以名。
閣梯山,縣南七里。峭壁如閣,有路盤旋如梯。又連珠山,在縣治北一里,以九山錯峙如連珠也。又馬鞍山,在縣治西一里。俗呼朝天山。又西一里有遠眺山,蠻人出沒登此,可以遠眺。志云:縣西五十里有滕山,山多霧雨。
清泠溪,在縣治東。出珙縣九砦,流入縣界,又東北經慶符、南溪縣境注於大江。溪多石,舟楫難行,昔人鑿去險阻,方可通筏。一名復寧溪。又宋水,在縣西五十里。水流屈曲,東合清泠溪。
安邊堡。在縣城北。志云:其地當興、拱、筠三縣之要道,永樂中置堡於此以爲控禦,敘南衛官軍戍守。又江口鎮,在縣南四十里,有巡司戍守。

筠連縣,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南至鎮雄軍民府三百二十里。本夜郎屬境,唐置羈縻筠、連二州,屬戎州都督府,宋因之。元并爲筠連州,屬永寧路。明初降州爲縣,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户四里。

騰川廢縣,在縣南。唐爲羈縻唐川縣,屬筠州,尋廢。元置騰川縣,屬筠連州,明初廢。又鹽水廢縣,在縣境。《唐志》:「筠州所領有鹽水、雲山等八縣,連州所領有當爲、都寧等六縣,後俱廢。」《名勝志》:「今縣南通芒部,西控烏蒙,四山皆竹,一色相連,縣名筠連,蓋以此也。」
亭臺山,縣南二十五里。山形壁立,狀如亭臺。又南五里爲黃牛山,山高聳,亦以形峙名。志云:縣東五里有蠻彜山。山多巖穴,蠻彜依阻其中,因名。
定川溪,在縣治西北。亂流自山而下,匯積成溪。其下流入石門江注於大江。又縣西南有孔雀溪,志云:舊有孔雀巡司,土舍主之,唐武后時開拓邊境置。
縣西堡。縣西二十五里。明初置,亦敘南衛官軍戍守。又三岔鎮,在縣東南,有巡司戍守。縣南又有三土巡司,正德中置。

珙縣,府南三百三十里。東南至貴州普市所二百二十里。本蠻地,唐儀鳳二年開山洞置鞏州,先天初降爲羈縻州,隸瀘州都督府。天寶初亦曰因忠郡,尋復故。宋因之,熙寧八年內附,政和中屬長寧軍。元亦爲羈縻蠻部,明玉珍時改爲珙州。明初降州爲縣。城周五里。編户九里。

哆樓廢縣,在縣西南。《唐志》鞏州所領有哆樓、都檀等五縣,後廢。
廢納州,在縣南。《唐志》:「儀鳳二年開山洞置納州,領羅圍、播羅等八縣。先天二年降爲羈縻州,屬瀘州都督府。天寶初亦曰都寧郡,尋復故。」宋因之。又廢薩州,在縣西。亦唐儀鳳二年招生獠置,領黃池、播陵二縣,尋降爲羈縻州,隸瀘州都督府。天寶初曰黃池郡,尋復故。宋初因之,熙寧八年內附,政和中隸長寧軍。後俱廢。薩或作「薛」,悞也。《名勝志》:「元上、下羅計長官司,即納州、薩州之地。」
芙蓉山,縣北三十里。有九十九峰,環錯聳秀,狀若芙蓉。又南有二峰突起,亦曰小芙蓉。○冠帽山,在縣北一里,峰巒巍峨,形若冠冕。又北二里曰麒麟山,蹲踞如角端然。志云:縣南三十里有落浦洞,甚深邃。
珙溪,在縣治南。多石不通舟楫,民以筒車引水灌田,利澤甚廣。又魚孔洞溪,在縣治西一里。水從洞口出,魚亦從中來,因名。下流合於珙溪。
上羅計堡,縣南六十里,景泰初置;又下羅計堡,在縣西五十里,洪武中置;俱有官兵戍守。志云:上、下羅計堡,即元上、下羅計長官司也。自古爲夜郎地,宋置長寧軍,鞏、薩等十州族姓俱效順,各授官羈服之,爲西蜀後户屏蔽。其後分姓析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元至元十三年蠻彜部宣撫昝順率蠻酋歸附,因置上、下羅計長官司分授之。二十二年上羅計部蠻多叛,尋擊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鎮。明初改置下羅計堡,調敘南衛兵戍守,以控扼蠻獠。景泰初羣蠻叛服不一,因復設上羅計堡,增置官兵戍守。正德十一年撫臣馬昊討都掌叛蠻,屯駐於此。○羅星渡堡,在縣南八十里。元至元中亦嘗設羅星長官司於此,後廢。洪武中設堡,并調敘南衛官軍戍守。又底東堡,在縣南三十里。亦洪武中置,有官軍戍守。
鹽水鎮。縣南百二十里。志云:明初置鹽水壩巡司於此。萬曆初改爲歇馬堡巡司。《會典》:「鹽水巡司在長寧縣。」又縣北有洞門巡司,明初置,萬曆初,移於建武所城內。○都寧驛,在縣南八十里。萬曆初增置。

興文縣,府東南三百四十里。東北至永寧宣撫司二百三十里。本蠻地,唐儀鳳二年招生獠置晏州,先天初降爲羈縻州,隸瀘州都督府。天寶初曰羅陽郡,尋復故。宋亦爲羈縻晏州,熙寧八年內附,政和四年隸長寧軍。元至元十七年設大壩都總管以授蠻酋,二十二年升爲戎州,隸馬湖路。明初降爲縣,萬曆四年改今名。城周不及二里。編户十二里。

思晏廢縣,在縣境。《唐志》晏州領思峨、牁陰、新賓、思晏等縣七,後俱廢。或云今縣西南有晏峰,思晏縣舊置於山下。《元志》:戎州本西南蠻種,號大壩都掌,分族十有九。唐時恢拓蠻徼,設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晏州其一也。宋時亦嘗內附,元雖置戎州而叛服不常。州治在林箐間,所領俱村囤,無縣邑鄉鎮。○哆剛廢縣,在縣東南,亦唐所置羈縻七縣之一也。後爲多剛寨,爲都掌蠻屯據處,蓋以故縣名。
甘泉廢縣,在縣北。唐置羈縻悅州,領甘泉、臨川、悅水等六縣,屬戎州都督府。宋仍爲羈縻州,改隸瀘州都督,後廢。舊志:廢悅州在府南二百十七里。
凌霄城縣,東百二十里。宋置,屬長寧軍。明初屬戎縣,都掌蠻依爲巢穴。成化四年樞臣程信督兵討叛蠻,別將李礦破凌霄城。城三面峭壁,不可登。其南則深箐連亘數十里,賊縋藤架木而巢其上。礦循南崖而北,梯巖架壑以進。賊不意官軍躡其後,後山高,自高攻下,賊多墜崖死,遂破之。隆慶中蠻復據險叛,萬曆初,撫臣曾省吾復督兵進討。帥臣劉顯攻凌霄城,遣別將先下落豹諸砦,遂拔凌霄。時賊據九絲城爲巢穴。凌霄,九絲門户也,最高險,以落豹、惡戾坎兩砦爲羽翼,官軍破凌霄城,賊勢始蹙。事平,詔改凌霄曰拱極城。
九絲城,在縣東南。山箐峻深,至爲阻隘。自宋、元以來,常爲都掌蠻依阻之地。明隆慶中蠻叛,據爲巢穴,四出焚掠。萬曆初官兵進討,蠻固守雞冠嶺及九絲大城兩地,雄峻相望,幾四十里。其間隴坂盤折,崖壁對峙,中阻長谷、軍人谷,兩陣夾攻,無得脫者。又有內官、釣猴諸砦相形援。既而官兵攻九絲,一由黑帽山入其西,一由印壩山入其南,一由得穵、麥易口入其東北,一由穀爆洞入其北。九絲山形盤礴,上修廣可容萬竈,而西面峭仄壁立,真蠻中天險。其旁有鳳頭山,賊據守其頂,官軍襲奪之,爲營以逼賊,尋破九絲城。賊平,詔改九絲城爲平蠻城,仍置官兵戍守。志云:九絲城壁立萬仞,周圍三十餘里。上有九崗四水,極廣,可以播種,僅通一徑鳥道。又去城十五里有左榜山,今立頭、腰、尾三墩堡。
南壽山,縣南五里。山高大。宋時蠻酋卜漏據山爲寨,一豆一蠻,數有五斗,故名五斗彜。山其依阻處也。旁有砲架山,即趙遹征蠻遺址。○摩旗山,在縣東五里。山峻聳,形如展旗。
晏峰,縣西南五里。峰巒峭拔,唐以山名州。又丹霞箐,在縣南二十里。山多林木,霞彩照映,其色如丹。又惡戾坎,在縣東南五十里。山高道險,宿草荒塞,故名。萬曆初官軍擊敗蠻賊於此。
水車河,縣北十里。源出山都鄉,流經瀘州江安縣入大江。居人以竹爲輪,高二三丈,斜列以筒汲水而上,可溉田疇,號曰筒車。
李子關,在縣東南百餘里。成化四年攻都掌種大壩叛蠻,督臣程信駐永寧,命一軍由戎縣進,一軍由芒布進,一軍由普市水腦洞進,又以貴州帥毛榮爲左哨,由李子關進,別將宰用爲右哨,由渡舡鋪進,又分遣羅秉忠等由金鵝池進。毛榮進至李子關,伐木開路,疊石成橋。諸將又攻破其落崖、落魏及鐵爐、勇墦等寨。賊登高倚險,力拒我師。諸軍力攻,賊不能支,遁入深箐。我軍乘風縱火,焚其屋廬,蓄聚殆盡。各路軍復破其龍背、豹尾等百餘寨,前後共焚賊寨七百五十六處。賊黨平,於渡舡鋪置瀘州衛。金鵝池,見永寧宣撫司。
昔乖寨,在縣東,蠻寨也。相近有昧漏寨,又有大穴塘、天井洞諸寨,皆都掌叛蠻保聚處。宣德二年招撫昔乖等寨叛蠻,景泰初復叛,官兵進討破其箐前、昔乖等寨。成化三年大征,官軍分五路同時俱進,焚破諸蠻寨,又進破大穴塘及昔乖、昧漏、天井洞諸寨,蠻賊以次就平是也。
石頭大寨,在縣西南。亦都掌蠻寨也。正德十年蠻部葛魁種普法惡等作亂,詔撫臣馬昊等討之。昊遣兵分道東從珙縣,西從筠連,南自烏蒙、東川進討,攻取老虎、牡豬、巖底等寨。既而西路軍圍石頭大寨,恃險無備,爲賊所敗。官軍尋復破其落崖川山洞、貓兒崖、雞爪山等寨。又攻青山寨,不下。崖旁有碓丘坡,高峻略與寨比,乃營其上以逼賊,尋克其峰崖寨及磨底等砦,又擒賊渠於大井壩,賊黨悉平。
都都砦,在縣東南。亦蠻據險處。志云:砦爲九絲左壁,險比凌霄,而廣袤過之。萬曆初官兵克凌霄城,進攻都都砦。砦旁有藍澱坡及洪崖等險,又有阿兒等砦爲唇齒。官兵進奪其藍澱坡及阿兒砦,又會兵攻破其高砦、平砦、董木等壩,又仰攻洪崖,至絕巘,尋拔都都砦,進兵搜兩河、印壩諸處,斬獲甚衆。事平,詔以改都都砦曰都定砦,印壩山砦曰文印砦,仍置兵戍守。
落豹砦,在縣東。亦蠻砦也。萬曆初大帥劉顯討都掌蠻,襲破其落豹寨,取其惡戾坎,遂進克凌霄城。於是分兵攻落亥寨,一軍軍藍澱坡襲洪崖,一軍軍董木壩相犄角,盡收都都砦部落是也。
雞冠嶺砦,在縣南。亦都掌蠻依阻處也。其相近又有內官、釣猴諸寨。萬曆中官軍克九絲城,拔其旁砦十三,又克其雞冠砦,平旁砦十六。追至後山釣猴崖,崖嶮巇不可登,官兵造敵樓發鳥銃擊之,賊不能支,於是盡克其附崖十三砦。又進破其牡豬寨,追獲賊渠於貴州境上大盤山,都掌悉平。前後共下砦柵六十有奇,拓地四百里。詔改釣猴山砦曰降蠻,雞冠砦曰金雞,而內官砦曰武寧砦。其地廣衍,旁皆沃壤,遂均田授甿,即其列雉爲城,設官兵屯戍,詔名爲建武所是也。
輪縛大囤。在縣東南。宋政和四年晏州蠻卜漏反,破梅嶺砦。梓州轉運使趙遹倍道趨瀘州,時賊據輪縛大囤,其山崛起數百仞,林箐深密,壘石爲城,樹柵以守,軍不能進。遹用奇計以火猱攻囤,遂克之,闢地十餘里。志云:即今南壽山也。梅嶺砦,見瀘州江安縣。○兩河口鎮,在縣東北。有巡司,萬曆初增置。

隆昌縣,府東北二百六十里。東北至重慶府榮昌縣百十里,東南至瀘州百二十里。本榮昌縣之隆橋驛,介瀘州、富順之間,曠遠多盜。隆慶元年撫臣譚綸奏割瀘、富、榮犬牙地置縣,命名隆昌。編户二十里。

玉蟾山,縣南四十里。盤旋聳峙,如蟾蜍偃仰,南眺雒江,迴環如帶,爲登臨之勝。志云:山東南去瀘州八十里。○金鵝洞,在縣西里許。亦曰換鵝洞,在孤山峭壁間,有溪水東來,繞城西折,環山之趾,下爲縣崖,壁立千尺,飛流如練,稱爲奇勝。
雒江,在縣西南。亦曰金川。自富順縣流入界,又東南至瀘州北入於大江。縣境山溪諸流皆附雒江而注大江。
隆橋驛。在縣治東。明初置。志云:縣址故屬榮昌而爲隆橋驛之地,故以隆昌爲名。
附見
敘南衛。在府治東。洪武四年建守禦千户所,十年升爲衛,隸四川都司。
建武守禦千户,所府南四百二十里。東北至瀘州衛九十里,東至永寧宣撫太平長官司八十里,西至珙縣百五十里,南至鎮雄府安靜長官司八十里,北至長寧縣百五十里。古僰國地,唐、宋以來爲羈縻晏州地。宋政和間蠻卜籠謀叛,先據五斗壩,後據九絲天險,號九絲山都掌。元至元間歸附,爲水都四鄉,山都六鄉,隸於戎州。明初爲戎縣地,其水都則陽順陰逆,山都則猖獗日甚,先後凡十有二征,俱弗克。萬曆元年勦平山都,水都震懼,悉歸編户,拓地五百餘里,於是擇山都六鄉適中處建所城,設將領。所治即內官砦也。砦址坐西向東,前對印壩山,後坐雞冠嶺,左扼九絲城,右挹都都砦,實爲雄勝。前有大河,因爲城濠。城開四門,周七里有奇。環四山而連雲、貴,襟三水而接敘、瀘,屹然雄峙矣。萬曆二十三年松潘多事,將領多奔命於西北,而建武之守備弛。
得勝營。在所西北。《經略志》:「建武道路可以通行者,西則由歇馬漢村達黑帽尖山入得勝營,東則由長寧達蠻啞口至毛壩營,北則由得穵口達魚井坎至文印山。外有南廣水路一道,自慶符直達所城,中間有趲、木二灘,亦當開濬,徑通舟楫。陸路至敘州經慶符、高縣至珙縣,計程速則三日,緩則四五日。若自南廣間道從穴口、漢陽、薄刀嶺、羅洗場、龍灣鎮,日半可以徑透珙縣,因於羅洗場適中處設一公館。今慶符於薄刀嶺、漢陽壩二處添設遞鋪,則往來便矣。」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