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近窩先生文集
卷八
作者:柳栻
1929年

附錄

编辑

墓表

编辑

近窩先生柳公。晩年精力。專在於釋義利補。而略加添刪。或節略之。或幷存之。名曰補釋通攷。鎬嘗讀是書而景慕焉。日。公之來孫承祖。手白下黃公磻老之狀。乞表幽堂而邀惠一言。顧此耋陋。固不堪此役。而公於吾曾王考爲近戚。兼以道契而尤密焉。義有所不敢辭。謹按狀而叙之曰。公諱栻。字敬甫。系出晉州。松京世。左右衛上將軍挺爲初祖。而名公鉅卿。緜緜世出。歷中郞將晉興君敦軾,樞密院府事洪林,軍簿揔郞榑,評理開城君玕,三重大匡晉川君之淀,牧使巽。至三司副使暉生入本朝。有諱砲性至孝。負土感烏。泣血如羔。事聞朝廷。擢爲慶山縣令。又於所居里。賜號嘉里。豎碑㫌表。後人因號嘉村先生。俎豆于比安白川院。咸昌淸巖院。生諱達尊。娶咸寧君饒之女孫。而愛咸昌山水之明麗。始移卜於咸昌之陶溪村。村後有臺巖。而有考槃之樂。故號臺巖。躋享淸院。生諱鐵山。亦以孝行薦官陰城縣監。世稱公家爲孝子門。縣監曾孫諱宗仁。行義伏鄕隣。不幸三十而夭。世稱小顔子。號翠微。士林尊慕不已。亦祔享淸院。曾祖諱萬齡。贈左承旨。祖諱祥履。考諱承源。妣南陽洪氏。學生道永之女。本生高祖諱震耉。曾祖諱百齡。祖諱祥發。通德郞。考諱必源。通德郞。妣瑞興金氏。文敬公宏弼之後以亨之女。以英廟乙亥十一月十二日生公。幼有至性。得新果甘毳。必念父母而不先入口。隣比長老。以陸郞懷橘擬之。五歲。知讀書。八九歲。受少微史略通大義。性勤讀書。不煩課督。十一歲。就養于所后家。而除非讀書之外。不離親側。唯諾必謹。敏聽指使。不違親意。嗜書如芻豢。口不絶吟。襟裾整齊。步履安詳。而頭角已嶄然。同閈有吾族曾大父損齋先生。年纔過兄事。而公事以師禮。多所就正。與先生再從弟誠齋公。日資麗澤。爲莫逆交。庚戌陞上庠。辛亥往拜立齋先生于對山樓。講心經。先生大加稱賞。自壬子癸丑。荐仍大喪。哀毁踰制。踰月啜粥。三年不脫絰帶。兩喪疑變。稟質于鄭先生。而允合情禮。永感之後。謝絶公車。專意學問。心近朱節通書啓蒙。恒在案上。昧爽而起。詣祠廟行拜謁禮。退而拂塵書冊。俯讀仰思。孜孜不已。不知簞瓢之堪憂。烏兔之迭催。公之好學。出於天得如此。友兄弟而情愛隆洽。處宗族而懽然相得。其敎子姪也。恩勝於義。而閨庭之內斬斬如也。其祭祀也。不務多品而務誠潔。旁親之忌。非甚病則必往參焉。公之婿李上舍武龍甞質疑於立齋先生。先生曰。君之岳丈律己淸嚴。見解超詣。輩流中尠見其儔。君自有師。何待他求也。丙子。鄭先生易簀。公奔赴治喪。治任而歸。蒐輯遺事。彙爲一通。以寓山樑之痛。于時商山一區爲儒老淵藪。而有如江皋柳公尋春梅隱趙公承洙制庵鄭公象履正齋黃公巖老修溪李公升培林立星羅。對峙齊盟。或盍簪於蓮寺。或庭揖於西塾。相與磨礲浸灌。聞益廣見益高。幾於成德。殆吾夫子所謂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者也。辛巳春寢疾。過歲沉呻。氣息緜綴而神明不耗。壬午二月二十一日。痰喘漸㞃。而遺戒子弟。屛出婦女。命正席而逝。得年六十八。是年閏三月日。奉窆于杜陵先兆負坤之原。有補釋通攷一冊。遺詩文略干卷藏于家。配咸陽朴氏。耻庵忠佐之後。士人夢吉之女。梱範甚備。後公九年歿。生二男一女。長榮世。出承本生祀。次榮國生員。女李武龍生員。榮世子晩秀。榮國子。鍵秀,敏秀,哲秀。曾玄以下不盡錄。嗚呼。公工夫縝密。硏究精深。四七分開之妙。天人王伯之辨。會衆說而折其衷。獨覩昭曠之原。如使置公於經幄論思之地。則啓發宸聦。勸導聖學。必有燁然風彩。聳動人想望。而世無䋁引。公亦不自爲時。固窮忍飢。老死於草茅。惜乎天之於公。畀之豐而酬之嗇也。歲舍己未扐月小晦。宜城南啓鎬撰。

墓碣銘

编辑

公諱栻字敬甫。近窩其自號也。柳氏出自晉州。高麗上將軍諱挺爲鼻祖。其後有晉興君敦軾。晉陽君洪林。晉川君之淀。中世有諱砲。以孝行擢拜縣令。號嘉村。及歿㫌閭。又賜嘉里號。立石顯刻之。士林俎豆于比安之白川。咸陽之淸巖院。是生諱達尊。生員。號臺巖。歷縣監。諱鐵山參奉。諱希任。有諱宗仁。號翠微軒。好學短命。世稱小顔子。與臺巖幷享于淸巖。歷判官諱蘩。學生諱元立。有諱蓍耉。贈司僕正。是爲公高祖也。曾祖諱萬齡。贈承政院左承旨。祖諱祥履。考諱承源。妣南陽洪氏。直提學汝剛之後。學生道永之女也。本生高祖諱震耉。曾祖諱百齡。祖諱祥發。通德郞。考諱必源。妣瑞興金氏。寒暄堂宏弼之後學生以亨之女。以英廟乙亥十二月十三日辛亥生公。幼有至性。得珍果。不先近其口。必以獻父母。聦穎絶人。五歲授曾氏史。不待提督。日勤誦讀。八九歲。已了四書。乃從同里先進學。才藝日長。十一歲。出后三從叔父。自此怡婉承順。進止有節度。益加課讀。不爲外物誘。於是乎文詞驟進。已有場屋聲。庚戌嵬中司馬。辛亥春。執贄于我高王考立齋先生之門。得聞爲學次第。遂乃擺脫科第。專用力於窮格操存之工。勉勉不已。家貧親老。尤惓惓於日用彝倫。苟可以筋力爲之者。雖卑賤之事。無不手執躬行。每夜讀書。多貯松明以代燭。所后家與生庭稍間。而日必問候。未嘗一日廢。壬子癸丑之間。荐遭大故。不脫絰帶。泣血三年。殯斂葬祭。誠信無憾。有疑禮變節。必稟于師門。式遵毋違。葢公從事師門。已得依歸之所。而同里又有損齋南先生。有疑則叩。有事則質。事之以師禮。且以損翁從弟誠齋南公爲道義之交。出入同門。多所資益。乙卯。作靜默二箴以自警。又取行遠自近之義。扁其楣曰近窩。平居未明而起。盥櫛衣冠。拜謁家廟。雖祈寒盛暑。非有疾病。未嘗闕。終日整襟危坐。取四書心近等書。反復玩味。嘗集我東先輩解釋四書文字。分章類付。名以四子類說。又聚論難太極通書心經近思錄啓蒙諸篇。亦各類附其中。又於心經釋疑刊補二書。略爲刪節。合爲一卷。名曰補釋通攷。其中若有信未及者。則特加按字。以附己意。壬戌。公與誠齋南公,江皋柳公,柳川趙公諸先生。講心經于靑龍寺。癸亥。又與一方諸生。設講會于西嶽書堂。因講小學。公之婿李上舍武龍將講說數條。稟質于立齋。立齋曰。君聘翁見解精深。踐履篤實。眞學問中人也。合爲後生矜式。君幸得賢師矣。其得師門之褒如此。平生尊畏先輩。至於同人發難之際。或有參差不合。則必硏精覃思。磨以歲月。不爲閒爭競。必久而自得。敎導後進。各因其才品高下而循循誘掖。使聽者易解。聞人之善。若己有之。或有言人之過。若掩耳而不聞。居家對人。絶不言朝政差除。官長得失。每當忌辰。勿論代之近遠。祭需必稱家有無。居齋懋積誠意。前期梳沐。飭家人婢僕澣濯取潔。永感後値生朝。誡子弟勿加饌。知舊晬筵亦不赴。聞同志訃。必食素。嘗曰。晦翁以夫子之拜受祭肉。謂敬人祖考同於己親。以此觀之。於人忌祭之日。不可食肉於其家。居家時或饋以餕餘。則必盥洗衣冠而後進焉。嘗過人墓下。與其子孫偕行。主人下馬則公亦爲之下馬。此皆公居家處鄕之細行疏節。而亦足爲後生效則者也。丙子。立齋先生棄後學。公痛餘韻之難追。悼吾黨之無依。撰次遺事。將與及門諸賢及先生季子谷口公。整理遺書。不幸谷口及誠齋公次第下世。公亦以壬午二月二十一日啓手足。享年六十八。先是辛巳春。公嬰寢疾。至冬而委席。猶能對人講說經旨。臨化前日。倩人扶起而坐。使子榮國開戶。見天光雲色。卞其玄白。因誦三足堂看白雲爲玄之句。以驗神精之不昏。遂屛去婦女。側卧如常。翛然而逝。了無怛化之意。寔君子之正終也。以是年閏三月二十一日。奉衣履于杜谷之南麓坤坐原。會者數百人。配咸陽朴氏。耻庵忠佐之後。士人夢吉之女。端莊靜淑。媲君子無違德。後公九年庚寅卒。葬在雅谷子坐原。生二男一女。長榮世。出爲本生兄后。次榮國生員。女李武龍生員。榮世生一男三女。男學遇。女金重燮。次某次某。榮國生三男。長淳遇。次某次某。葢公資質之美稟於天賦。學問之篤得之師友。高材逸步。初若唾手於名塗。眞見實踐。終能俯首於斯文。以四書心近爲入學之根基。以通書啓蒙爲窮理之樞紐。制外養中之工。毋忽於幽獨。精思疾書之業。不怠於斯須。飯蔬飮水。窮不能易其樂。焚松繼晷。困未嘗輟其工。篤信師說而奉之如圭璧。深究經義而嗜之如芻豢。卒能操心飭躬。不失爲篤行之君子。窮經味道。蔚然作師門之賢弟。此葢當時之定評。而後學之所共尊仰者也。東轍生且晩。藐然無所知識。而竊嘗聞之。我高王考立齋先生講道林泉。秉拂皋比。當世及門之士。彬彬多君子人。而惟隱嶺一區。奎運聚精。賢師而有損齋先生。益友而有誠齋潮泉。講磨麗澤。不外乎一里之近。進退揖讓。俱立於同門之列。其所以進德修業。豈可與關門獨學者比倫哉。况如公英發之才。超卓之識。內有輔仁之友。外有就正之師。固如在鎔之金。立麻之蓬。而又能篤下猛著。自推得六七分者耶。公之歿已百有八年。而墓道無顯刻。且將刊出遺集。而要欲並載附錄之狀碣。屬東轍以是役。固知不敢當。而公家之所以委寄不置。不佞之所以終不敢辭者。以其先故有在也。謹依白下先生黃公所撰狀行之文。而畧加櫽括爲之銘。銘曰。

往在健陵。運際昌辰。有覺無適。聖世天民。陶軌厓嫡。家學是遵。諸子登門。衿珮紛繽。于時隱嶺。篤生哲人。以近扁窩。學修于身。師損友誠。美哉里仁。才高識明。天賦不貧。進學修業。性理之眞。論心會易。皇王之淳。瑤絃忽斷。此理孰臻。遺文炳朗。百世傳神。杜谷之原。有石磷磷。過公墓者。視此貞珉。歲己巳仲秋。後學晉陽鄭東轍撰。

行狀

编辑

公諱栻。字敬甫。號近窩。柳氏出晉州。高麗上將軍諱挺爲鼻祖。其後有晉興君敦軾。晉陽君洪林。晉川君之淀。中世有諱砲。以孝行擢爲縣令。號嘉村。及歿。旌閭復戶。又賜嘉里號。立石顯刻之。士林腏享于比安白川及咸昌淸巖院。生諱達尊。生員號臺巖。亦享淸巖。歷縣監諱鐵山。參奉諱希任。有諱宗仁。號翠微軒。好學短命。世稱小顔子。亦同院享。又歷判官諱蘩。學生諱元立。有諱蓍耉。贈司僕正。諱萬齡。贈承政院左承旨。諱祥履。諱承源。卽公高曾大父父也。妣南陽洪氏。直提學汝剛之後。學生道永之女。本生高祖諱震耉。曾祖諱百齡。祖諱祥發。通德郞。考諱必源。妣瑞興金氏。寒暄堂宏弼之後。學生以亨女。以英廟乙亥十二月十二日辛亥生公。幼有至性。得果瓜。必先寄父母口。端序早形。未嘗有子弟過。聦穎出凡。五歲授曾氏史。不待提勸。日勤誦讀。八九歲時。已了江鑑四書。時本生大人治伏生業。無暇課授。從里中先進學。遇疑晦。必質問焉。十一歲。出后於三從叔父。進止唯諾。已有節度。讀書之外。不起他念。敏用鈍工。有若嗜慾。自此文詞驟進。弱任冠。十日之業。已爲儕類首。然猶不自足。就當世之號羿彀的者而肄業焉。於是程文透妙。南士號爲李陽手。粤庚戌。嵬中司馬試。此雖功令細事。而其用心之勤且篤乃爾也。辛亥春。執贄于立齋鄭先生之門。公之志自此立矣。蓋外內輕重之分。從前非不熟講。而一自就正之後。一切擺却科第之念。專用心於彝倫日用窮格操存之功。家甚貧而親又老。苟可以筋力爲之者。雖卑賤之事。無不親執。而一邊披讀。一邊執勞。心手相應。不忘不助。又貯松明。夜以繼日。統計一歲。無往而非用心地頭用工時分。所後家與本生庭相距稍間。而定省未嘗一日闕。粤壬子癸丑。連遭大故。而殯殮葬祭。極其無憾。不脫絰帶。血泣終三年。遇疑文變節。必稟正於丈席。式禮罔愆。同里有南損齋先生。年紀差過兄事。而有疑則叩。有事則質。以師禮待之。又有輔仁之友。卽誠齋漢皜也。擇里之美。已自於就傅之日。而居然老大。重以孤露。無所營爲於世。只是吾儒家冷淡活計。爲自家終身事業。乙卯冬。作靜默二箴以自警。取行遠自近之義。扁其楣曰近。平居未明而起。盥洗衣冠。拜兩庭家廟。雖祈寒暑雨。非甚疾病則未嘗間。終日整襟危坐。取四書心近朱退書。字探句索。日有課程。與誠齋翁講究啓蒙。而象數幽賾。未易得其要領。因與之就質於先師。壬戌。與誠齋及江皋柳公尋春,梅隱趙公承洙。講心經于靑蓮寺。癸亥冬。率一方諸生。設講于西岳書堂講小學。鄕隣士友來參者。皆以爲屬此聲沉響寂之後。得聞所不聞者多。恨不爲從容旬月計。公之婿李上舍武龍。以講說一二稟白于先師。先師曰。君聘翁見解精深。踐履篤實。眞學問中人也。合爲後生矜式。君幸得賢師矣。嘗集我東先輩解釋四書文字。分章類附。名以四子類說。又聚論難太極通書心經近思錄啓蒙等諸篇之說。亦各類附。又於心經釋疑刊補二書中。畧爲刪節。合爲一卷。名之曰補釋通攷。其中或加按字。以附己意而辨難焉。平生尊畏先輩。篤信師說。至於同人發難之際。或有參差不合。則必硏精覃思。磨以歲月。不爲閒爭競。敎導後進。必因其人才品之高下而循循誘掖。使易解。聞人之善則亹亹不離口。或有言人過失者。則有若掩耳而不聞。對人絶口不言朝廷差除官長得失。每以居鄕三畏。申申說與於後生。喪餘之忌。無論昵與遠。腥爛之羞。必稱家有無。而前期梳沐。雖寒節不廢。飭家人婢使澣濯取潔。爲哀薦極其誠意。永感後値生朝則飭子弟勿爲加饌。聞同志實音則必食素。嘗言晦翁以夫子之拜受祭肉。謂之敬人祖考同於己親。以此觀之。於人忌祭之日。不可食肉於其家。居家時或饋以餕餘。則必盥洗衣冠而後進焉。嘗過人墓下。與其子孫偕行。而主人下馬則公亦爲之下。此雖公細行疏節。而皆可爲後生效則者也。丙子。立齋先生棄後學。公與誠齋。悼斯文之寥落。慨餘韻之難理。相與郁穆征邁。思不負先生誘奬之至意者已不淺尠。而其所以整理遺書。尊衛斯道。以幸吾斯世斯人。實有無窮之期。無幾何。誠翁又不幸。不但公之有斷絃輟斤之悲而已。其於商畧斯文事。何哉。辛巳春。公寢疾。逮冬而痼。已至委席。猶對意中人。講說經旨。壬午二月二十一日丑時。遽啓手足。前日朝。使人扶起而坐。命其子榮國開戶視之曰。牕外淸明之氣。甚佳甚佳。因誦三足堂看白雲爲玄之句曰。今見天光雲色。玄白分明。余精神倘不至甚昏否。及其考終之際。側卧如平日。屛去婦女。了無怛化之意。命治身後事。戒毋踰分。翛然而逝。壽六十八。噫。此君子之正終也。以是年閏三月日。奉衣舃于杜谷南麓坤坐原。會者數百人。有遺稿畧干卷藏于家。配咸陽朴氏。耻菴忠佐之后士人夢吉之女。端莊靜淑。媲君子無違德。後公九年庚寅卒。葬在雅谷子坐原。生二男一女。男長榮世。出后本生兄。次榮國生員。女李武龍生員。榮世生一男三女。男學遇。女金重煥。榮國生四男。長淳遇。餘幼。嗚呼。公吾伯兄懷窩公同庚友也。與不佞齒上下十年。重以相居稍左。未及從遊於少壯時。始獲晤言於愚山座席。縱未能深叩其所存。而其見於動容辭氣之間者。已驗其用工於三省三達之旨。而裒然是丈人行也。間與誠齋相對。以爲變化氣質。自古以爲難。而善變化者。無如敬甫。不佞乃私自以爲以今所見。似是由來好姿質。如何却被變化將去。及其過從之久。得以竊窺其始終經歷次第。則乃夫子之所思狷者也。雖不免爲中行之次。惟其有所不爲也。故於其有所爲處。必欲直窮到底。如不佞之好宏濶而樂弛置。兀然無所成者。尤知其狷者之可與有爲也。公於科業。猛着心緊着肚。期至於躍鱗雲衢。如摘頷下髭。而一事纔了。便幡然拋却。欲從事於博約之學。分寸躋攀。人一己百。制外養內之工。無忽於幽獨。精思疾書之業。不怠於斯須。服習師訓。刮磨隣德。及其中晩飽飫之後。則狷介化爲通融。矜持化爲純熟。儼然成儒者幅尺。葢其菲衣糗飯。固窮忍飢。爲一生安身之法。而至於養生送死。有恔無憾。自外人觀之。不啻其艱難辛苦。而自此而養備志體。自此而禮盡易戚。蓋其七十年用工節度。行治履歷。莫不從立志上推出來。則狷者之有所成就。不其信然。而誠翁之每道善變化者。亦可謂深之爲知公也。賢胤上舍君。以記行之狀來囑我。愧無以承當。而事契有自別者。不可以不文辭。謹就遺事一通而櫽栝焉。叙次如右。長水黃磻老撰。

遺事

编辑

公以英廟乙亥十二月十二日辛亥。生于杜陵里第。公幼有至性。得果瓜。必先寄父母口。端序早形。未嘗有子弟過。聦穎出凡。

五歲授曾氏史。不待提勸。日勤誦讀。

八九歲時。已了江鑑四書。時本生大人治伏生業。無暇課授。從里中先進學。遇疑晦必質問焉。

十一歲。出后於三從叔父。進止唯諾。已有節度。讀書之外。不起他念。敏用鈍工。有若嗜欲。自此文詞驟就。弱冠任十日之業。已爲儕流首。然猶不自足。就當世之號羿彀的者而肄業焉。

庚戌中司馬。因不事擧業。專意學問。

辛亥春。執贄于立齋鄭先生。以爲依歸之所。先生每稱其志意之懇篤。見解之精明。

與損齋南先生比隣。看書有疑。處事有難。輒講質焉。

與誠翁襟期脗合。無日不相對。對輒開卷。或讀或講。有得相資。有疑相質。不知日之將暮。夜之已分。

公豐頤廣顙。氣像嚴重。望之儼然。而卽之也未嘗不寬和。

平居有恒處。行步必拱手齊心。雖在倉卒之際。未嘗有疾言遽色。

昧爽而起。盥洗衣冠。謁兩庭家廟。雖祈寒暑雨。非甚疾病則未嘗間。退則正襟危坐。終日看書。非應酬事物則未嘗廢。

乙卯冬。作靜默二箴以自警。

平生不喜華靡。衣服器用。務從儉素。

家貧親老。而便身之物。適口之味。竭力致供。未嘗有闕焉。

壬癸兩㐫。連遭大故。而喪祭之節。一遵典禮。情文備至。

所居與生庭稍間。而未嘗一日闕定省。大夫人以公年老多病每禁止。而終不廢。

永感後。每當晬日。倍切悲痛。命家人不復供盛饌。所進無異平日。至於知舊晬宴。不一往參焉。

公嘗言晦翁以夫子之拜受祭肉。謂之敬其祖考同於己親。以此觀之。於人忌祭之日。不當食肉於其家。家居或饋以餕餘。則必盥洗衣冠而後進焉。

公嘗過人之墓下。與其主人偕行。而主人下馬則公亦爲之下馬。

聞遠近知舊之訃。必食素。

世之多子孫享富貴而死者。人或稱之以榮喪。公責之曰。子孫之心。不以父母之享壽多福而少有間於哀痛罔極之懷。則謂之榮喪。决非有識者之言也。

飮啖之會。未嘗往參。或親友固請則有時暫就焉。

門庭未嘗有雜賓。若遇同志之人則講論經旨。夜以繼日。亹亹不倦。

平生不言先輩長短得失。而至於義理精微處。雖有先輩所言。於心若有不必然者則不爲苟同。必硏精覃思。反復究索。以求十分是當。

凡於論事若論理。不以老成之言而曲從。不以少輩之說而輕忽。惟求義理之所在。

公雖居草野之中。恒切憂國之誠。或聞守令貪汙。胥吏橫恣。輒爲之憂形于色。

平居。未嘗與人畦畛。而至於篤信自守處。則不隨俗俯仰。

每夜必端坐。莊誦庸學大學或問太極圖通書西銘等書。或有文義商量處。則必明燈開卷。反復參考。未嘗待朝。時公之年已六十餘矣。

非甚疾病則雖或有神疲氣倦之時。而未嘗廢巾櫛。

遇忌日則前期梳首洗足。澡潔衣服。以致其齊。

當寢。卧必側身。未嘗肆體。

嘗語門生子弟曰。人生世間。自有日用許多事務。都了事務而後欲學業。則平生豈有讀書之日也。論語餘力學文之訓。汝輩知之乎。則以學文之則字。當着眼看。

觀先輩文集中有治心行己上要語。則輒再三諷誦。以爲反身體驗之資。而呼門下諸生。提示而熟複焉。

聞人之嘉言善行。見人之好文字則輒詔敎子弟。以爲觀感興起之資。

誠翁嘗語人曰。吾與柳某從遊許多年。未嘗聞言人過失。又曰。若柳某。眞可謂變化氣質。

門下敎授之際。必反復明辨。一字一句。皆有下落。至於蒙學。亦必使之瞭然而後已焉。

壬戌秋。與誠齋南公,江皋柳公,柳川趙公。講心經于靑蓮寺。

癸亥冬。率隣近諸生。設講會於西岳書齋。先行相揖禮于庭中。因講小學。

李上舍武龍。嘗進謁立齋先生。先生問其所學。因言君之聘翁見解精深。踐履篤實。眞學問中人也。爲後生矜式。君幸得賢師矣。

子弟與諸益做擧業於山寺。公以書戒之曰。程夫子嘗言。科擧不患妨工。惟患奪志。居今之時。擧業不可不做。而惟以講習經傳。硏究義理爲務。則心志堅定。文詞精博。以此而應科擧。自無不得之理。又無奪志之患。豈非兩專之術耶。汝等勉之。

嘗集我東先儒解釋四書文字。分章類附。有若註疏樣。名曰四子類說。又聚論難太極通書西銘心經近思啓蒙小學等諸篇之說。亦各類附。且其中或有信未及者。則特加按字。以附己意而辨正焉。

公嘗以爲讀心經者。不可無釋義刊補。而二書互有詳畧。畧加去取。合爲一卷。名之曰補釋通攷。其中亦有信未及者。則特加愚按二字以卞之。

公於丁巳二月初七日夜夢。進拜于九思,大山兩先生座下。兩先生諄誨勸勉之。大山手書四言六句以授之曰努力云云。敬奉而退。仍覺宛然警欬在耳。筆畫在目。其第三句曰小子基德。第六句曰盍勖其才。其餘記不得焉。蓋公平日未承兩先生顔面。而景仰之心。恒切於中。故精誠之發於宵寐而感應者有如此。

立齋先生嘗以大山集付之公。以成節要。

丙子冬。撰立齋先生遺事。

公寢疾於辛巳之春。至冬症候沉重。而不廢看玩。且著誠齋公遺事。極其纖悉焉。

公患候沉綿。至於委卧而對意中人。輒講論經旨。傍或有讀書者。侍者揮斥之。公曰。讀書聲最好。聞來心神輒爽然。勿使止之也。

壬午二月二十一日丑時。公啓手足。前十六日朝。使人扶起而坐。命子榮國開戶視之曰。窓外淸明之氣。甚好甚好。因誦三足堂看白雲爲玄之句曰。今見天光雲色。玄白分明。余之精神。倘不昏耗而然耶。

及其考終之際。側卧如平日。精神不亂。了無怛化之意。

嗚呼。府君以明粹之資而加之以人十己百之工。以堅確之操而律之於規矩繩墨之中。探賾乎天人性命之原。踐履乎日用彝倫之間。以居敬窮理。爲操心之要法。以安貧守分。爲持身之活計。不喜芬華之物而以儉約爲務。不事雕篆之文而以寫實爲主。雖在燕居閒處之時。而未嘗有怠慢之容。雖當倉卒紛擾之際。而所以自守者愈堅。務自鞱晦。謙撝自牧。而少無夸矜之意。政所謂人不知而不慍者也。其事親也。就養無方而極其歡。其奉先也。稱家有無而致其誠。待人一於誠信。而絶無畦畛之意。處事極其周詳。而自無疎漏之弊。遇同志而亹亹乎講討。則其有資於相觀者多矣。見後生而惓惓乎斯學。則其有意於接引者深矣。眞實體驗之方。觀翫窮格之工。老而彌篤。俛焉惟日孶孶。不知年數之不足。其充養之有素。而神彩之符外者。自有學力之不可誣者矣。四子類說補釋通攷等書。實爲羽翼經傳。有功於後學也大矣。恨其篇秩浩穰。未得布於世也。嗚呼。知德之難。自古爲然。况如鴻遇之寡陋蔑識。何以知公之德而述公之行哉。畧記平日之所睹聞。就李上舍武龍氏之所撰遺事。更加刪潤。合爲一錄。而至於德媺造詣。論理精微處。不敢形容其萬一。奚足爲不朽之本也哉。三從孫鴻遇撰。

輓詞

编辑

姜世白

適翁門下展如人。經術沉潛抵七旬。茶飯尋常伊洛卷。襟期眞率葛懷民。頖水搴蓮兒踵武。菑田種秫世淸貧。封胡繞膝皆能學。書帶窓前不老春。

早年相識到衰年。同病江湖白髮隣。郭雪篝燈猶的歷。亭春花鳥共聯翩。秖今萬事成陳迹。何處靑山起新阡。無數飛螢流入戶。殘篇似惜此生緣。

鄭成魯

杜曲蕭然一畒宮。端良儒範翠微風。肥家不讓河東閥。種學相傳硯北功。考問吾堂開鍵早。切磨隣契斷金同。重泉忽隔平生面。惻愴浮名上舍翁。

趙承洙

承也妄嘗以古人先後病瘳說。自點檢身心。從初幼少時。蓋不無慕古向學之念。後來志日頹學日退。畢竟作六十無聞之物而止。正是先乍瘳而後大病者也。因念如公者。初來專精功令。幷心進取。早了得一事。然後决意回頭於古人文字。循環省覽。反復求索。其所以檢身治家。敎子繼業。皆暮年篤工之著。斯乃先微疾而後快瘳者。此吾誠翁所以推許。而承所以歎服不能已者也。彼末俗膠擾之見。隨世工訶之論。多見其不知量也。於公乎何傷焉。嗚呼。還往杜曲。四十餘年。半解一得。多從那邊。每對誠翁。公輒鼎坐。誠翁去後。獨與公對。公今又去。可耐虛座。甚矣吾病。臨穴計左。誰道生平契好殊他。雖然吾生而病。公沒而。生死存沒。只相隔於一間。復何必乎悲恨。嗚呼唏矣。

黃磻老

老石癯藤古氣全。幽花蘊玉隱蒼然。明時俊造齒庠早。晏歲工夫膝榻穿。大老陶甄歸槖鑰。悳隣消息聽瑤絃。近來嶺運戎戎暮。應對浦翁說海田。

李升培

聞道愚山早。賢朋子皜隣。時將答問意。退與講論親。義理漸冰釋。知行更日新。重泉如有識。師友拜應頻。

身能力學壽躋稀。未必虛過一世歸。餘慶從來多積累。二郞庠鉢繼前輝。

鄭必奎

薰陶立損兩門牆。仁里磋磨又浦陽。宓賤宜承君子贊。周卿熟講正誠方。芳名早歲登庠舍。雅望稀年重嶺鄕。不耐晨星寥落痛。公今胡復遽云亡。

東西數舍一般心。到老傾翹轉覺深。篋裏尙餘三幅札。摩挲陳跡欲沾襟。

鄭僑

芹宮少日騁文詞。鞭辟頂針早得師。實行元來惟悃愊。眞工做去任提撕。道齋講說同參會。武里淸遊共有詩。吾黨日孤傷痛切。依俙樑月夢中思。

鄭榮魯

世態皆淆紛。淸姿獨不羣。微軒餘美踵。春泮藝名存。淡泊貧猶樂。沉潛學益敦。須看庭下慶。瓊樹襲蓮芬。

七十稀於古。英魂造化乘。山樓聞大道。浦陽共賢朋。謹拙從繩墨。端恭持戒兢。商顔今寂寞。芝馥爲誰蒸。

李章瑀

可惜斯文運。邇來日替陵。浦陽何寂寞。谷口遽風燈。末路人誰籍。重泉子得朋。聊將一掬淚。灑向碧山藤。

璧水播名早。邱園講道新。有兒能父業。艱食任家貧。梔蠟羞時態。雍容得性眞。自憐生甚死。無復意中人。

金顯奎

林下窮經飭行人。世無和眼孰知珍。對山樓外立程雪。隱嶺村中接孟隣。被服彝常敦踐履。沉潛墳籍蘊經綸。如今慟哭斯文老。病伏窮山愴我神。

病中人事絶。存亡已閱期。題輓追後去。平日愧相知。

鄭象晉

皎皎杜陵老。儒雅是天姿。拙約安素履。瀏湸富淸辭。閱盡百家書。晷膏任孜孜。早拾靑紫意。搴蓮太液池。遇合固未易。退處西岡陲。負笈先子門。聊自見而知。水軒春風席。山樓霽月帷。美質磨玉石。眞工析毫絲。哀哀泣莪日。賢公淚同滋。滿箱收校役。阿季又輀。宇宙一長嘯。吾黨日陵遲。托契今幾歲。白首無相差。愛其謹潔極。努力庶護持。天理不少延。柰何而至斯。庭蘭襲餘馥。不墜靑氈遺。操經吐中曲。窀穸忽臨期。寂寞槐里路。春樹暮含悲。

鄭象履

家傳儒素振遺風。師友從遊學問功。璧水英名貽子婿。巷瓢眞樂慕豪雄。四書未了提要纂。二豎翻成抱拙躬。厚土難埋精爽炳。也應尊道不忘中。

年年哭送杜陵賢。吾黨蕭條典訓傳。眷寄玆生無計副。他時甚愧拜重泉。

申擎岳

珠藏玉韞古銀城。澤媚山輝得氣英。蓮籍高名傳亦世。枌園閒養樂平生。箱盈案積詞華富。縷析毫分道味精。後學從今無處所。源亭寒月向誰明。

姜龍欽

曲江春日采蓮歸。父子榮名一室輝。宅近樗翁蚤聞道。席間立老晩摳衣。簞瓢陋衖堅操履。旨義遺經更發揮。柳巷南山俱寂寞。杜陵寒月影依依。

權郁仁

同鄕老少誼。異姓兄弟親。講道愚山席。窮經杜洞隣。雅行起今世。淸姿見古人。幽明千古隔。題誄淚霑巾。

幷小叙

编辑

朴夏休

杜陵之南厓南公在。北厓柳公在。小子於二公門下。半世山仰之忱。出於秉彝好是矣。不幸嶠南運蹇。二公先後下世。後生安仰之痛極矣。謹以短律幷叙之。非敢闡公之萬一。而只是哭吾私耳。

蔚彼愚山下。杜陵南北隣。杜陵今寂寞。吾道問蒼旻。

空谷幽蘭馥。深潭積水澄。嗚呼桑海事。遺躅更誰憑。

外甥李武龍

嘉老高風幾白年。流傳門戶再鍾賢。早承博約山樓上。晩熟操存棐几前。外發英華由實德。貧無尤㤪驗眞天。光儀寂寞虛皋比。後學可堪涕泗漣。

表從姪南漢壽

昨夏哭浦淚。今春又哭公。師門洊否運。吾道一何窮。尙邑儒林寂。杜陵丈席空。末俗漸渝靡。後生孰發蒙。談經人擿埴。抱冊世盲聾。憶公踐履篤。窮格一生工。門庭自立齋。偲切有浦翁。彌老志尤勤。硏精德益崇。絲毛蘊奧理。分析積年功。早承垂眷誨。晩益激昏矇。一自樑摧後。依仰愈憧憧。那知一疾祟。奄作九原恫。散亂先師藳。誰能裒輯終。知從泉裏會。應與世間同。最余無限慟。殯斂未親躬。

權迪

太學題名早。古家繼業新。人皆服淸素。我獨愛淳眞。夢斷朱門夜。心安陋巷春。盍簪成古蹟。追輓倍傷神。

戚下洪文鉉

前年哭浦老。今年又哭公。曾未幾何月。次第奄考終。空將不盡淚。今日更淹瞳。憶昔斯文盛。伊時有樗翁。鼎坐筵容丈。聯翩二老同。接溪餘波遠。控湖學海通。衣鉢傳楊南。銀筆述湘東。大冶開紅爐。義利辨鐵銅。年老志冞篤。家貧道不窮。耕耨得華實。心田日日豐。村無悖倫俗。隣絶使氣風。誰知君子德。變化似神功。何幸生不後。相從及余躬。爲穿管寧膝。要開初平聾。戚契兼爲師。談諧更發蒙。悠泛爲祟魔。竟歸自倥侗。杜陵今寂寞。使我極忡忡。源亭縫掖散。泉塾皋比空。一二嗟老成。六七泣冠童。朱室虛生白。程窓獨呈紅。慟哭復慟哭。揮淚雨濛濛。

申匡泰

嶠南數郡士。談理杜陵來。經術眞吾道。躳行爲世師。病資涵養力。天柰椓喪時。芳名薤歌迥。悵懷題此詩。

杜陵從此巷全空。餘淚浦陽又哭公。吾道如今無所倣。後人誰復識斯功。眞源直造對山下。獨處恒如立雪中。落月空樑儀永閟。士林相弔寢門東。

李相經

學衰文弊士多門。無適家中道所存。義理已從心上判。工夫還向靜中敦。居閒講誨心無倦。抱拙衡茅志不諼。怊悵同源亭下路。忍堪風雨鎖黃昏。

金鼎實

無適翁門早事師。天人理妙析毫釐。名高蓮籍麟兒繼。身卧林皋鶴夢遲。井渫九三人可食。瓢空七十樂無移。居然乘化雲鄕邈。依仰私心恨後時。

並小叙

编辑

李秉天

立齋鄭先生爲中原性理之學。南方賢士多出門下。彬彬有宋天下洛建地風焉。今江右士競張門戶。趨向殊貳。其天資醇雅。地步端詳。得北地二子稱。蓋誠齋南公與近窩柳公謂也。公少有奇袠才。攻時文擧進士。弗可謂小展。旣而曰天下事莫急切治躬。今鄭先生南國師表人也。士有不得於今者。有求於古者。吾之幸適來而幷世。遂擧而就正焉。其聞仁義之富。望威儀可取的。又鈔輯先輩經緯說論。備參伍考証地。公之用心。藏在此編而炳炳。使後小子以琬琰奉賞無旣矣。求之今儒。可謂不數人者也。淺之知公者。亦可以信吾言。言之無患故也。於虖。鄭先生沒幾年。二公之死次第。歲暮中原。恫纏斯文。余以淸華小士。素有服仰之衷。妄鳴誄詩。拜訣靈朝。悲夫。

蘭薰玉潔艶心明。燁燁儒林豈弟成。聲價南州名進士。門庭左海老先生。江山古氣上眉翠。風月晶光入戶淸。哭盡諸賢揮霍淚。化爲冥雨暮岡鳴。

戚下許侃

浦陽餘淚又於公。不覺題詞倍愴心。從此儒林堪寂寞。後生何處拜眞襟。

惟公於我渭陽親。多荷平生敎導諄。人事竟歸冥漠地。適來適去柰今辰。

幷小叙

编辑

南漢汲

歲壬午二月日。近窩先生柳公沒。遠近士莫不咨嗟歎惜焉。嗚呼。先生篤學好古之君子也。早登國庠。遂廢擧業。潛心經學。一意求道。出而師立翁。返而友誠齋。質疑問難。討論講究。銖累寸積。不知年紀之旣耄。又取先輩及近世儒賢發明四子之書。彙篇類集。如溪訓類篇。又手寫刊補等書。而添入諸說之可考者。以爲披閱取證之資。非疾病有事之時。輒對案看書。孜孜向上之工。老而不廢。非篤學好古。能如是乎。嗚呼。小子雖不奉灑掃之役。居在隣近。亦累被眷愛者也。一自樑頹之後。所以依仰。實倍平昔。曾未幾何。公又至此。後生安倣之痛。當復如何。玆敢忘其僭率。謹搆小律二篇。以寓悲感之懷。

斯文運已否。次第哭賢師。浦水潺湲日。山齋寥廓時。先生乘化去。小子呑聲悲。誨掖今無望。從何更質疑。

寂歷幽居地。圖書饒我思。飮瓢樂自得。種菊趣還滋。愚老春風坐。誠齋窓日移。今焉萬事已。揮淚拜輓詩。

三從孫綽遇

家門寥落獨靈光。晨夕疎籬杖几將。白首談經烟帳掩。靑氈理業石田荒。愚山笈負惟宗嫡。臺祖庠追又小郞。先考是懷同榻地。倚公泉道涕交滂。

祭文拾遺

编辑

外從侄生員宜寧南漢普

嗚呼。夫士之談經講義者。必須博攷羣言。參究要旨。使夫詳畧同異。暸然於心目之間。然後方可盡博約之功。而苟非篤志力學君子。則固不能也。公師事立齋先生。與浦翁爲友。屛去世俗之文。深潛性理之學。上自經傳。下至洛閩諸書。參以我東先輩之言。竆搜古今。不拘彼此。分門類編。手自抄寫。積以歲月之多而成卷帙。曉然易於攷證而盡博約焉。公於爲學。其志勤篤。而嘉惠後人亦多矣。及其學博而功深。知明而行修。嚴於繩律而未嘗設惰慢之容。審於節度而常恐有差失之擧。持身以敬謹。存心以溫仁。敦厚之風。行於鄰里。浦翁嘗謂余曰。吾與柳兄相處。未嘗聞言人之短。正是人難及處。此雖一德。而亦可以驗公之心矣。公與浦兄相會。吾未嘗不在焉。期與之周旋切磋。永以百年。而浦兄奄逝。吾黨失依倣矣。每相對輒嗚咽焉。昨冬進謁公。公已病矣。噓唏而歎曰。吾輩嘗次第而歸。然在世一日。有一日之事。盍與之勉勵。不負我亡友。是後死之責也。因出心經補釋通攷一冊屬於余曰。吾抄集此書。間附己意。思與浦翁對勘。而此事遂已。君可袖去詳覈。竢吾病間之日而究竟之。亦一事也。嗚呼。公一念孜孜。不以病衰而少懈焉。庶幾有復常之日。而自謂不復於浦兄者。當見之於公矣。柰何天不憗遺。竟使吾抱此公案。倀倀然靡所質。回思疇昔。茫然成陳迹而無復影響之尋逐。則是豈獨哭吾之私而已耶。嗚呼慟哉。

外從弟宜寧南必信

嗚呼。惟我薄命。一个寄字。片息在宙。如不享期。尙未云壽。矧公之齡。廑踰耳順有八。而宗戚咸嗟。鄕隣交泗者。以其雅望篤行超拔於等類。而如弟之尤爲慟悼者。非亶乎此。弟之自丱洎冠。居住一閈。出入相隨。源亭硏業。岳塾聯做。陪從文房。咿譔科路。辛甘累年者。實與他自別。則公之素所蘊抱。雖載於衆人之目。而不如我之所親炙也。嗚呼。公早而立揚。晩而踐履。其志也篤堅。其行也擇口而言。循矩而步。探討乎聖賢之書。檢律乎日用之常。來往於立齋之門廷。比接乎損翁之芳鄰。又與浦陽老友。爲三十年講磨之交。而有疑相質。有得相告。其高邁之見識。切偲之眞工。非弟之踈懶蔑如者之所可窺議。而嗟哉昨夏。浦老先逝。不意今春。公又繼陟。此亦非尋常。而泉下之團會。倘如在世之朝夕聯討者耶。嗚呼。比年以來。公悶我之老境無依。傾竭素懷。若待親從弟。見之則悵然。思望源源來訪。穩成團合之樂。道盡綢繆之意。弟之一心向仰之私。尤倍於平素。而常擬永保斯樂矣。奈之何一霎之間。公遽棄我。使我抱此不盡底懷也。于公之歾。士林失依。後生無歸。則其所以關係於公者。維其大矣。如弟者。又衰且病矣。瞻彼杜陵。一壑寥寂。顧此銀溪。古墟荒凉。人生到此。悲能幾時。不悲亦無竆期矣。悵悵然復何憑倚。嗚呼。公之兩允。遵承式穀之訓。而文藝聲名。庶有趾美之望。而季允又捷司馬。稺孫漸成模樣。此是公在世之所樂。而但伯允之千里戴星之行。慘矣慘矣。公其何忍於冥冥之中耶。嗚呼已矣。情溢辭短。不盡所懷。畧陳荒語。不昧者靈。庶賜歆格。

順興安極濂

吁嗟乎公。胡至於斯歟。倐忽六十餘光陰。固非厭世之歲。而賦氣勁淸。必不爲造物兒所困。則曷不爲齎咨痛惜於其壽之不稱其德也耶。公之平生言行。凡我一道之人。孰不艶服。而竊以爲吾之知之也深。多見其不易及。葢其純實無雜。耻爲邊幅者。天性然也。居家焉務致其和。處族焉克思相睦。以至凡應接於人者。莫非信字上做工去。而絶口不言人之過失。則其踐履篤厚。眞末流之所罕見。而士林之所推宗者矣。所以神降之福。進而小成科業。退而優遊丘園。申之以有子而能繼。有孫而稱家。則其修之身而食報於後者。於此焉驗矣。吾之與公。有姻婭之誼。而凡幾度逢場。幾度聯枕。而其愛信之情。存之於中而藹然見於面。耻爲流俗之把手引袂。譁笑戲謔之態。則亦無愧夫以心相資而久敬之道也。不幸吾息先公而逝。自此雖不得源源相隨於一舍之地。而情思之相照於密處者。不以阻面而差殊。則其相愛果何如。而始於病時。不能診問。及其歿也。又不得執手與訣。公雖知我之頹惰不敏。而果無慨然於心者乎。今來一哭。萬事已矣。而顧此踽踽凉凉於世者。亦豈能久存。則無幾相見於地下矣。哭之不能盡其哀。遂再拜而退。嗚呼。公其知耶否耶。庶幾歆我之觴耶。嗚呼痛哉。

豐壤趙明沫

嗚呼。世之哭公者。或爲斯文而哭之者。或爲交道而哭之者。然小子之哭則非止一二。嗚呼。小子早失嚴訓。只奉偏慈。來寓此土。形單影隻。誰復有相恤者。惟公收而敎之。憐而愛之。以至日用云爲。無不諄諄指導。俾免顚沛之歸。則其情誼之篤。豈止尋常叔侄之誼也耶。嗚呼。小子晩有兒息。幸托於公。俾承鉗鎚之敎。庶幾有成就之望。而往在乙亥。奄見夭逝。公爲痛惜之深。言念及此。肝肚欲裂。幸次有二兒。年可受學。方欲擬公倚歸。小雪曩日餘憤。而公又奄然不少須。小子之無祿。胡至於此。况吾慈氏。白首臨年。弟兄相依之樂果何如。而今則已矣。將何辭以譬之。嗚呼悲夫。竊惟我公。性本端雅。志甚堅焉。早升國子。遂脫科臼。不畏嗤點。不避標榜。從事於聖賢爲己學。明師取友。至若天地鬼神。山川草木。性命理氣。無不竆究而得其所以然。嚴整自守。和敬待人。俛焉孜孜。不知年數之已暮。正所謂出門從師則不計生之先後而唯善是主。閉門積學則不顧世之毁譽而唯道是求者。唯公其庶幾乎近之矣。雖其天資過人。而自非好學之至則烏能如是乎。吾道以之而庶不墜。後學賴之以有依仰。今則已矣。小子之哭。又豈止於一己之私而已耶。情溢辭縮。不知所裁。靈如有知。庶賜歆格。

宜寧南植正

嗚呼。小子哭父之淚未乾而又哭我公。孤孑餘生。其將靡依靡托。則小子今日之痛。有不可言者。而私痛之外。抑又有至恨之弸中而不可及者。嗚呼。吾父生平。不與世俯仰。平日所以相知相與者盖幾希。世莫得以識吾父立心造學之一二。而惟公以同里同志。又同門從遊。加之以日夕連榻。講磨切磋者。積三十四十年之久。則環顧海內。知吾父者。無若我公也。爲吾父地者。亦無若我公也。是以吾父沒後。潛德闡發之責。遺文收整之望。不惟小子之有恃於我公。而公亦未嘗不以爲己任。雖其寢疾奄奄之中。而恒以此事爲念。期欲盡其誠力而無憾焉。則吾父雖亡。其將賴公之在而猶有所不亡者也。奈之何天不憗遺。奄然之間。公又不少須。今其記行諸條。僅成草本而未及修補。遺文雜錄。亂在箱篋而末由編櫛。吾父不朽之事。從此而無所藉手。則我公之沒而吾父眞亡矣。小子今日之哭。不徒哭我公之沒。而兼以哭吾父之亡焉。則此心寃苦。豈特小子失依之慟而已哉。嗚呼。公至於吾父。幾多年從遊。講討之樂。豈猶有所未盡者。不一歲而相繼零沒。有若相隨者然耶。想其泉臺歡洽。亦必如平日者。而顧小子。不孝頑甚。不能下從而得奉燕閒於二父之側。悠悠天地。此何人哉。惟與哀允勿替世好。而交修互勉。得免於乖戾之習。而思所以無忝。則猶爲少贖頑忍之罪。而性本悠謬。日復荒隕放廢。畢竟爲暴棄之歸。將無以藉手於歸拜之日也。倘或陰相於冥冥之中而誘其迷衷耶。嗚呼。小子知不足以知賢。文不足以狀德。則固不敢有所稱述以累德媺。而今至哀弸中。文不暇長。伏惟尊靈。亦必有以默察之也。嗚呼哀哉。

査下生安東金履龍

嗚呼。愚山一頹。南士氣索。發揮緖餘。誰承厥責。靑出於藍。推公侯芭。詞堪黼黻。經闢菑畬。斂跡賢關。回頭實地。律己繩尺。硏精理義。師友樗老。麗澤南齋。不孤有鄰。提挈依歸。造其季年。德望彌卲。積中彪外。背盎面粹。飫嚼眞腴。貧病何傷。七旬林下。坦履康莊。顧予小子。夤緣拜床。佩服諄誨。充然可忘。中因搬移。重以殤慘。曠不趍侍。奄承實音。匪怠仰德。實深媿負。維時妹兄。戴星千里。情事茫蒼。幽明之恫。追惟我公。存順沒寧。言足不朽。行宜乞銘。二孤克家。料必是圖。百世可待。蕪語奚加。惟是吾南。前輩日遠。不憖之悲。遠邇無間。強疾齎送。不腆綿漬。非假于文。而誠孔皎。

宜寧南履穆

嗚呼痛哉。往年哭吾浦陽先師。我公卽先師之執友也。居同里坐同床。日講討四子及濂洛羣書。每見其犂然而當。泯然而合。歡乎其相待也。然則不但同里同床。而其見理同。其言論同。其處遊又同。以至於出入起居與同也。小子竊自謂先師沒而我公在。則我公乃先師也。向之恃先師於百世而痛未究於萬一者。方將倚公以爲重。思以卒業於先師。而公亦以小子爲先師之而重念其爲故人稺子。又念其與公子好。不以爲無似。每眷然而收之。進必欲其久與相語。退必欲其速與相對。雖奄奄在床笫。而或許其質疑。或先自發難。要令小子不迷於前途。而小子昏庸。不自懲沒。又以所恃於先師者。恃之於我公。不汲汲以得一言爲謀。豈意不一年。公又與先師同歸。嗚呼痛哉。先師沒而公又沒。公之沒而先師沒矣。山樑一摧。廓然無憑。無以窺尋其彷彿。而此生悠悠。卒業無地。則小子今日之痛。當如何哉。嗚呼。方其慟也。索然無餘念。惟有秉彝一髮。思所以無累乎公與先師之心。而期與公之允稺華。先師之允稺固。屬此創艾。俛焉而處。修立心无恒。朝夕於變化。有時念之。茫不知爲何自而發。如此尙可望以平日耶。惟望公與先師。容有所不盡於恩眷。有默誘於冥冥。則庶乎其不負於初心。而非特不自負而已。亦庶幾不負乎我公與先師矣。何天之幸也。文有盡而意無竆。惟靈其鑑臨。

門人晉陽姜甲永

嗚呼痛哉。小子之出入仁里。樞衣軒屛者。今才四五年所矣。管窺蠡識。何敢議到於大君子媺德奧學之萬一。而竊覸公支柱於頹波之中。韜晦於林泉之下。左右圖書。芻豢理義。潛心乎天人性命之際。探頤乎二氣離合之妙。至於一字細一句之微。無不反覆而推究焉。座春風於愚老之席。自有單傳之竗訣。挹奧蘭於浦翁之室。亦有同人之雅契。花塢月夕。晴牕棐几。有誾列刊侍之樂。偲偲磋磨之益。年彌高而學益篤焉。則豈非惟日孜孜。不知年數之不足者耶。畢竟絅錦日章。蘊玉生輝。吾黨寓山斗之仰。後生有帲幪之述焉。每以倡進後學爲己任。不以小子之愚庸。而猶眷眷而引進之。諄諄而敎誨之。行事之未逮者。必也鞭繩而匡救之。文義之難解者。期於詳說而洞曉之。公至於小子。可謂恩義兼至矣。自謂依歸有所。庶其卒業。俾免暴棄之歸矣。奈天不吊。木稼告災。商岑寂寞。銀溪嗚咽。豈大運已否。斯文將喪而然耶。抑小子無祿。不復承法誨而然耶。嗚呼悲夫。昔我之來。公必欣然而款接之。箴警而勉勵之。今我之來。警咳寂寂。素帳垂垂。公胡至於斯而使小子抱安倣之慟也。情溢辭縮。有淚無從。洋洋者靈。庶鑑微衷。

門下生平山申匡宣

嗚呼痛哉。相古茂哲。邃學爲己。迎繩納矩。德成行修。降及末寰。粉塗是事。隳志獵譽。工言蜚英。人中豈弟。獲睹先生。休休身度。肫肫家風。秀眉豐髥。長德儀容。忠而不僿。和且能守。冰皭玉潔。專專雅輝。少學功令。薄成一名。心不置喜。事豈曰能。嶠南本色。一線儒素。風月生涯。圖書家計。薖軸銀山。短屋踈籬。紹古作程。律身課兒。內腴旣彪。外寧求。惟彼誠齋。同閈義交。蘭薰芝馨。昕夕相對。張皇妙訣。剖毫析縷。天挺立老。南服豪姿。講道愚山。大家規橅。志切慕德。禮修登門。道礭王覇。旨抉天人。出入翺翺。一心多年。運否邦國。楹夢遽驚。暮途擿埴。倀倀焉仰。治任以歸。共此南公。早晏傾囷。猶蚷恃蛩。天胡不淑。又損吾黨。恫培斯文。矇𥌒失相。寤言成疚。墓草不宿。曾未周歲。奄啓手足。此何氣運。而垂剝蝕。溪山寂寞。儒林凋零。箕裘世業。詩禮家庭。季允夙達。被選澤宮。絀伸有時。長公差池。及此無恙。供悅新闈。二人康寧。西赴京師。云胡微疾。沈淹猝時。走僕雖蹶。孝子難邀。煢煢叫號。戴星千里。慘情怛意。寫何言爲。藐爾小子。闒質癡資。深荷眷摯。幸獲叨侍。冞加拂拭。亟施爐錘。識譾才弱。蔑效萬一。咫聞寸見。濡耳染目。不失曲儒。大方之力。此心炳炳。祈切期頤。奈何一夕。乘箕翛翛。肝蝕膓摧。此慟難洩。風流永空。帲幪長撤。瓣此心香。祇訣窀穸。伏惟尊靈。庶監歆格。

門下生昌寧黃英漢

嗚呼痛哉。惟嶺以南。鄒魯其鄕。篤生眞儒。爲吾道光。歸來淑季。作者寖衰。聲海溺人。士趣日卑。猗歟先生。脫然高蹈。剛明之質。耿介之操。早謝場屋。樂成林泉。左右圖書。今古簡篇。有的其源。曰自愚山。敬義之門。誠正之關。謹守師訓。尙友古人。損爺浦翁。惟德有鄰。亹亹討論。懇懇磨琢。類編諸說。開我後學。年踰耳順。老而彌篤。澤之藏珠。山之蘊玉。多士儀慕。有來盈門。授以規矩。牖其昏愚。渺予小子。晩托門墻。才雖魯下。恩何敢忘。曾門明宣。程座朱庭。奉以周旋。祝以遐齡。那意一疾。遽至難醫。君子曰終。哲人其萎。倀倀迷道。抱經何之。光陰易邁。卽遠有期。單盃告誠。庶賜格思。

門下生全州李鎭國

嗚呼。惟我嶠南。古稱鄒魯。山河淑氣。鬱結磅礴。篤生賢人君子者往往有之。而恭惟我公。亦可謂其人矣。嗚呼。公早志經學。韜晦林泉。平日從遊之地。無非道義之人。而師而有立翁。友而有誠軒。尺紙往復。討論講磨者。不越乎太極陰陽之變。四七性情之分。而公之論。多得其精密。故每見稱於師友之間。葢公之所蘊蓄。非小子之所敢窺測。而窃觀夫日用語默之間。整齊嚴肅者。寔公之容貌也。安分守拙者。寔公之持身也。不論人之是非。寔公之愼言也。固竆忍飢。寔公之操心也。且夫平生不喜煩撓。獨處閒界。頤養精神。以至待人接物而盡其忠厚之心。以至奉祀處家而極其誠敬之道。則衰境恒如一日。則未知古君子較我公果何如耳。嗚呼。奧自丙子。小子始受學乎門下。小子質鈍才劣。未辨魚魯。而公視若親子。不置可棄之科。而其所以諄諄提命者。非徒文字句讀之間。其於動靜云爲。亦使之惕慮檢察。而推余小子誠淺才薄。自甘暴棄而不能踐萬其一。孤負平日眷誨者多矣。今雖悔歎。將復何及也。嗚呼。今焉已矣。奈何奈何。公之年齡雖高。德宇神觀。亦不至甚衰。有德必壽。天道之常。竊意期以歲月。分寸躋攀。漸磨頑愚之質。得免禽獸之歸者庶幾有日。而誰知一疾沉綿。遽作千古之訣。使此愚昧擿埴迷途。更無所歸托也。此小子之所以抱痛於無竆。而狂號失聲。尤不能自已者也。嗚呼。禮制有限。佳城已卜。此生此世。尋陪無因。言念及此。只增悽悵而傷心者矣。嗚呼。靈若有知。庶賜歆格。

咸陽朴春馨

嗚呼。今我哭公。興感在昔。昔公來賓。鳴鴈日旭。肆余髫齔。承已容接。有時光臨。間多請業。雖以愚魯。心常佩服。我儀圖公。公實挺特。性度端嚴。操履堅礭。早遊騷壇。衆皆推擘。往在閹茂。芹宮歐鹿。東床舊客。翩然幱幞。先人色笑。勉公華國。公有素志。倦于場屋。就正有道。潛心經學。手不釋卷。晩工彌篤。席珍聲價。谷蘭幽馥。根本深厚。培養精力。享有壽康。其報必食。是以季郞。繼以蓮籍。未艾餘休。從此可卜。仁壽理差。天奪斯速。追惟往事。摠埴胷臆。愔愔懷緖。尙爾如昨。孤露此生。俛仰愴惻。呑聲一朞。已晩匍匐。爲裁荒辭。告我衷曲。公如有知。庶賜鑑格。

英陽南天龜

嗚呼。昔余在童髮時。執業先公之門。先公以子姓畜之。先大夫人常梳我而飯我。由是從公遊若弟兄焉。顧余無狀。不能仰體先公之意。又不能與公始終從事。公則菀然有士友望。而余固沒沒而汚下。賢愚之分。有如此耶。邇來五十年間。世故各異。公在而不能源源。公病而不能就訣。余實孤負於公矣。念余衰病且死。不能致力於人事。而獨於公不可無一言。玆陳數行之文。若夫公經業也志行。已有鄕人士稱述矣。非余之敢言。而畧道其平昔之情以告之。公其知而歆格之耶。

婦侄咸陽朴昌休

嗚呼痛哉。日月之邁而世事亡羊兮。奄及乎我公之祥兮。猶是儀形之不敢忘兮。依然若乎在床兮。及趍拜于虛堂兮。噫警咳之深藏。仰視天兮茫茫焉。自不禁涕淚之盈眶兮。故宅之荒凉兮。孰不爲之興傷兮。顧玆鬢髮之蒼浪兮。亦不久九原之逢場兮。辭瀝出乎寸膓兮。聊以薦之一觴。物雖薄而誠意長兮。庶降鑑一瓣之心香。

外甥生員驪興李武龍

嗚呼痛哉。夫人情之可思可悲者。隨其歲月之久而磨以變盡者。固常也例也。則先生之棄後學。今歲遽一周矣。小子思慕之情。安仰之悲。似當漸變。亦可漸盡。而愈久而冞切。欲忘而難忘者何也。嗚呼。小子之居於門而承其敎者。近數十年矣。隨其事事物物。而提耳之誨。無異子父之間。逐其字字句句。而面命之敎。難比舅甥之間。則父師之恩義兼全。而不可以常例論之也。恩義旣重。銘佩從深。則蠢愚如我者。雖未能效其萬一。幸不爲頑然木石矣。豈以歲月之久。而其德之追慕。心之所悲。遽有所磨而變。變而盡耶。有時典攷。疑晦每多。而稽疑無路。時或世遊。失措類多。而規失無人。至於平居上言語動作。亦未免燥率之病。知舊間往來簡牘。多見其破碎之病者。都由於嚴師之失。則觸處觸事。孰不爲小子慕先生之羹墻乎。嗚呼。小子之思慕雖切。先生之儀形漸閟。後學之悲懷雖極。尊靈之知否難度。則言之無益而徒傷我懷而已。畧陳所懷以告焉。

婦從侄咸陽朴夏休

嗚呼。夏休嘗聞諸愚山丈席。曰柳上舍宗某。姿禀愷悌。學問精詣。盖公之從遊。薰襲有故。先生固知之審。小子於是。知平日之私自慕公以篤學君子者。益信然矣。竊覸公。其處己接物也。溫然有謙謹慈愛之意。其動容出辭也。藹然有樂易冲和之氣。存乎中而發於外者。自有不可掩者焉。此是姿稟之愷悌者。潛心鄒魯濂洛之書而竆究蘊奧。類聚我東先儒之說而卞析異同。同歸於古人之博學而詳說之。此是學問之精詣。而其餘細行䟽節。莫非愷悌姿精詣學中流出來。則昔者愚山之訓。果不我欺乎。嗚呼。昔我先王考。以兄之子妻公。而愛之無間。公之報答亦然。推而至于小子而眷愛之。小子深感焉。且願得門下陶鎔之力。小變愚魯之質。而公乃置之收敎之末。此箇緖餘提耳而面命之者屢矣。間以貽書勸勉。懇懇說到次第階級。使之瞭然心目。雖聾𥌒之人。亦得暫開聦明。有時奉讀。未嘗不惕然警懼。而合下孤陋頑懶不振。不敢副長者敎導之勤。誠夏休之罪也。何敢自文乎。猶特仁壽之理。永擬鞭策之效。天不憖遺。奪之斯速。不但小子之無祿已矣。其亦吾黨之運否有以也夫。嗚呼。葢公之平生。固膺受夫多福。早蜚英於芹宮。晩綦縞之偕樂。善家有此餘慶。又幱幞之趍庭。匪不食乎其報。尙餘休之未央。他日汾陽之墓下。又安知無簪頭之行。存而順兮沒而寧。在我公而無憾。嗟冥行之擿埴。余懷悲兮愔愔。誠不在乎物之厚薄。言實由乎衷曲。若使幽明無間。倘知夏休之來哭。

門下生安挺寓

惟公天姿任眞。氣度純實。容和志溫。質高行篤。居家孝友。遇人忠愨。諄諄德儀。士友攸服。言行相孚。道學爲業。愚門傳受。陶山緖的。仁里杜陵。貧不改樂。杖屨逍遙。閒趣自得。享年七十。惟意是適。令允兄弟。克繼前躅。餘慶漫漫。諸孫藹蔚。嗟余小子。所恃早失。孑孑踽踽。被公撫鞠。以之爲命。至于成立。踵前繼後。孰非公德。言念及此。只增于悒。祥期在明。日月胡迭。一盃奠哭。靈兮彷彿。

眞城李晩韻

恭惟尊靈。名門望士。仁鄕元老。密而規模。大哉負抱。優柔經傳。毫不遺奧。發養童蒙。遠邇咸資。少業十日。韜斂霜鍔。一捷遂止。匪展驥足。凡在名途。孰不如渴。公乃不屑。愚岑屹屹。自行束修。操戈飮河。及退省私。蕭然近窩。滿架觀翫。古書今文。盈庭花卉。菊馥梅芬。余時進拜。諄誨詳密。天據後生。臯比遽撤。矧與誠爺。隔歲同歸。蠢余迷劣。嗚呼安依。搔首彷徨。芍藥重倒。獨抱遺經。倀倀中道。長號一聲。宇寅茫茫。不昧者存。歆此單觴。

三從侄榮晉

嗚呼。自我哭公。歲已周矣。時去日遠。而思之輒心若痛。目若泗。口若噫而吁。不思而亦身若常有失焉。予豈有愧於太上之忘情耶。抑亦自然有不可忘者。愈久而愈存耶。嗚呼。姪之於公。行位則下。而居旣同閈。年又肩隨。粤自齠童。至老白首。無一日而非陪遊之時也。無一事而非承誨之語也。無斁之誼。依仰之私。豈但至親間敦睦之情而已哉。猗歟我公。脫去外慕。專意內修。早以拔類之才。加以遠大之工。竆經積學。則不知年數之已暮而惟精是求。飭躳謹行。則不慍人之不知而惟道是主。盖其立志之高。造學之奧。有非庸陋蔑識所可窺測也。嗚呼。公之一身。道之所在。而道旣喪矣。運已否矣。夫何沉嬰一崇。奄然而觀化耶。門內子弟。於何考德而問業。鄕隣後生。於何矜式而模範也。疑將誰予之質。過誰予之規也。此姪之所以思之而悲。不思而亦悲。愈久而愈悲者也。尤有所深歎而茹恨者。姪有三子。皆托於公。公不以其愚騃。而反復諄誨之。隨事提警之。於季豚。尤爲之眷愛而敎育焉。他日成就之有所可觀者。非但姪之所恃於公。公亦以是而自任焉。今焉已矣。烏頭力已盡矣。鞭繩無復加矣。便如嬰兒失乳而殆同𥌒者失相。則侄之所心常哽塞而口常嗚咽。不但愈久而愈悲而已。公其以平日之所眷愛者誘其衷。而默以佑於冥冥之中。則莫非我公之賜也。嗚呼。公之疾而沒也。吾父子所以盡情致力者。宜不在他人之後。而承公之訃於頖邸。旣未效刀圭之誠。又未聞啓手之誨。事之不可知者。有如是耶。幽冥之間。辜負大矣。撫念疇昔。我懷極焉。言不盡意。畧攄衷曲。公靈洋洋。庶賜臨格。

逸姓名

编辑

嗚呼。公之沒不惟關於門運之否。而大關於師門之滯運也。公之賦質謹愨。立志堅正。平居常謙退簡當。切實着工夫。終日斂膝正衣冠。披閱卷籤。少無懈忽之志。接人。每誘掖奬進爲先務。淸晨早起。着袍入拜於生養家家廟迄。因歸寢處。斂其枕褥。先授童蒙之來學者。未嘗以忙擾錯亂開喩。故後生之成就於公門者甚多。日與芳鄰諸益。講究經論。辨釋微奧。諸益皆推許而歸。尤精於格物之工。雖治生俚近之事。莫不省條理綜核。其於奉先之道。誠敬備至。稱其有無。至于老耄彌篤。宗黨之苦貧。尤致其眷恤之情。雖以少弟之孤露無似者。丁寧訓導。而自顧不肖。不有其訓。旣失怙恃。終鮮血允。方在靡室境。而惟以翁爲巋然之靈光矣。今焉已矣。更何依仰。翁之早了一事。不足爲公多。而賢允之不墜家聲。遵守造成之業者。實爲翁百世無強之餘慶。而實踐硏究之工。不必更開喙於其間。而立齋之遺芬往蹟。盖有本於公之平日矣。單盃瓣香。靈庶歆格。

逸姓名

编辑

嗚呼哀哉。公之於我。誼重百代而信孚兩心。每於逢場。輒難經旨。如天人之際。存省之幾。二五之眞。四七之微。析分絲毫。傾倒囷廩。游刃恢恢。竟夕娓娓。不棄蒙陋。欲同歸於正。倘非愛人之誠出尋常數等。能如是乎。公之賦性堅確。踐履篤厚。日用事爲。勉從朴實頭做去。供奉萱幃。白首萊舞。得古人養志之孝。推而至於友睦宗族。偲切朋儕。盖其忠厚勤愨之行。根乎性發於外。行乎家而及於鄕者也。早立雪於我先師立齊先生之門。薰陶涵養。造詣旣深。而又與損誠兩翁。同井共閈。進逐翺翔。不暫相離。利在斷金。香化蘭室。其所相長之益。不啻如麗澤之相資。輔車之相助而已。靑年場屋。爲親屈也。而才陞國子。卽脫塵臼。兩胤繼志。仲哥登庠。惟公漑食之報其在斯。○以下缺。

先生以聦明純實之姿。淸修勤儉之行。際正考鴻厖之運。中年上庠之後。專心爲己之學。其於四書箋註及通書心近啓蒙等篇。無不仰思俯讀。深究實得。凡有諸家疑義處則各加註解。發明本旨。名以四子類說。又於心經釋義刊補二書中。拔其要旨。合爲一篇。名之曰補釋通攷。平生精力。盡在聖賢書中喫緊爲人處活潑潑之地。蓋其禀得高養得深。故其見得明如是。先生之學。允矣矜式來後。而不幸中世多艱。如四子類說。散佚不傳。詩文若干篇。藏在巾笥。迄未公世。則其爲憾無竆旣也。迺者鳩聚各宗所之力及諸章甫之助。本孫承景,承祖輩。殫誠幹當。剞劂告成。以余參丁乙之役。要其有一言于後。然眼目不逮。難保無銀根之戒。是極悚忸。補釋通攷。實是輿衛於心經。則尤當汲汲乎公傳者也。今雖不能並刊。而有其誠則必有成就之道矣。盍相與勉之哉。三從玄孫彦馨謹識。

嗚呼。府君遺文收錄之日。以附錄祭文之全然闕漏。爲先父兄所慨恨者夙矣。今於本集印訖。粧册之餘。搜發祭文於族內家塵煤蠧嚙之間者。有此數十首。惕然擎閱。當日諸賢之所稱述我府君德行學術者。同然一辭。怳若親承音響於瓣香酹酌之中。執書感泣。慟慕彌切。絀於財用。末克補板而一之。秖用活印。庸附于編末也。七代孫炳喆敬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