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揚州下 通典
卷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荊州
古南越 

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 州郡十三

古荊州今置郡府三十三縣一百三十一

江陵荊七縣江陵枝江松滋當陽公安長林石首
夷陵峽五縣夷陵宜都遠安長陽巴山
巴東歸三縣秭歸巴東興山
竟陵復三縣監利沔陽竟陵
富水郢三縣長壽京山富水
安陸安六縣安陸吉陽應山應城雲夢孝昌
齊安黃三縣黃岡黃陂麻城
漢陽沔二縣漢陽
江夏鄂五縣江夏永興武昌蒲圻唐年
義陽申三縣義陽羅山鍾山
長沙潭六縣長沙衡山湘鄉益陽瀏陽醴陵
巴陵岳五縣巴陵沅江湘陰華容昌江
衡陽衡六縣衡陽湘潭耒陽攸常寧荼陵
零陵永三縣零陵湘源祁陽
江華道四縣營道延唐江華永明
桂陽郴八縣郴高亭藍山義昌資興義章南平臨武
連山連三縣桂陽陽山連山
邵陽邵二縣邵陽武岡
武陵朗二縣武陵龍陽
澧陽澧四縣澧陽慈利石門安鄉
黔中黔六縣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寧都濡
寧夷思四縣務川寧夷思印思王
盧溪辰五縣沅陵漵浦辰溪盧溪麻陽
盧陽錦五縣盧陽洛浦招喻常豐渭陽
靈溪溪二縣大鄉三亭
潭陽巫三縣龍標朗溪潭陽
清江施二縣清江建始
涪川費四縣涪川多田扶陽城樂
夜郎珍四縣營德夜郎麗皋樂源
播川播四縣播川遵義芙蓉
義泉夷五縣綏陽義泉都上洋川宜林
龍標業二縣峨山渭溪
溱溪溱二縣榮懿扶歡

古荊州

编辑

禹貢曰:「荊衡陽惟荊州,北據荊山南衡山之陽也。荊山在今襄陽郡南漳縣。衡山在今衡陽郡湘潭縣。江漢同歸於海,江漢二水歸入於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於此州界分為九道,甚得地勢之中。今潯陽郡西北。沱潛既道,雲土夢作乂。沱、潛,二水名。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雲夢,澤名也。在今安陸郡。言二水既從其道,則雲夢之土可為耕作畎畝之治。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荊州其一。周禮職方曰:「正南曰荊州,爾雅曰:「漢南曰荊州。」其山曰衡,藪曰雲夢,川曰江漢,浸曰潁湛。衡山在湘南。雲夢在華容。潁水出陽城乾山,宜屬荊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詳。其利丹銀齒革。民一男二女。畜及穀宜與揚州同。荊,強也,言其氣躁強;亦言荊,驚也。或取名於荊山焉。蓋蠻夷之國,槃瓠之種,昔高辛氏有畜犬,曰槃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孫滋蔓,號曰蠻夷,今長沙武陵蠻是也。詩人所謂蠻荊也。夏商以來,最為邊患。周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故詩曰「蠻方來威」,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讎」。春秋至戰國時,並為楚地。其在天文,翼、軫則楚之分野,漢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東、江陵、竟陵、富水、義陽之東境、安陸、齊安、漢陽、江夏、巴陵、長沙、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韓秦之交。漢之南陽之地,今宜陽之西境,宜屬韓。漢牂牁之地,今播川、義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屬秦。秦平天下,置郡,此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東、竟陵、富水、安陸、齊安、漢陽、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陽、黔中、寧夷、盧溪、盧陽、靈溪、潭陽等郡地皆是也。漢改秦黔中郡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長沙、今長沙、巴陵、衡陽、零陵、江華、桂陽、連山、邵陽等郡是。南陽之東境。今義陽、漢東等郡是。漢武置十三州,此為荊州。領郡國八。其五溪中地,歸漢以後,歷代開拓,今播川、涪川、夜郎、義泉、龍標、溱溪等郡地。後漢並因之。初理武陵郡漢壽縣,今武陵郡武陵縣地,後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漢末,曹公赤壁敗後,遂與吳蜀三分其地。北境屬魏,西境屬蜀,東境南境屬吳。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而荊州南北雙立。魏荊州理宛,今南陽郡。吳荊州理江陵,今郡也。晉亦置荊州。領郡十九。初理襄陽,平吳,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縣也。其後遷徙無常處。自王抗以後,復理江陵,不復移改。宋分置荊州、領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領郡四,理義陽,今郡。郢州、領郡六,理南郡。雍州、領郡十七,理襄陽,今郡地。刺史所理則在古荊河州境,其統領郡縣則古荊州之境。湘州。領郡十,理長沙,今郡。齊並因之。州境之內,含帶蠻蜑,音但。土地遼落,稱為殷曠。江左大鎮,莫過荊揚,故謂荊州為陝西也。以比周邵分陝之義。其後割裂不可詳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為山南東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東、武陵、澧陽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長沙、零陵、桂陽、江夏、江華、衡陽、巴陵、邵陽是也。黔中道,黔中、盧溪、盧陽、寧夷、清江、潭陽、龍標、義泉、靈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陸、義陽。及嶺南道。連山。

江陵郡

编辑

東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陽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陽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陽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遠安縣界三百五里。東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戶二萬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萬七千五十四。

今之荊州,理於江陵縣。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通巫巴,東接雲夢,亦一都會也。秦置南郡。漢高帝改為臨江郡,景帝改為臨江國,後復故。後漢因之。其地居洛陽正南。章帝徙鉅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為南郡太守。後屬吳,麋芳以郡來降,關羽因此遂敗。常為重鎮。吳師來伐,當陽侯杜元凱向江陵,斬其督伍延。晉平吳,置南郡及荊州。領郡十九,理於此。東晉以為重鎮,桓沖屯上明,使劉波守江陵。宋齊並因之。宋領郡十二,齊領郡十。梁元帝都之,為西魏所陷,大將于謹平之。遷後梁居之,為藩國,又置江陵總管府。隋并梁,置江陵總管府如故,後改為荊州;煬帝初,復為南郡。大唐為荊州,或為江陵郡。領縣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縣,今縣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傳所云「沈尹戍奔命於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縊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紀南城,楚渚宮。漢津鄉故城在今縣東也。

枝江古之羅國。漢舊縣。楚文王自丹陽徙都,亦曰丹陽。其舊丹陽,在今巴東郡。

松滋東晉孝武時,荊州刺史桓沖以苻堅強盛,自襄陽退屯之,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峽,田土膏良,可以資業軍人。」遂為重鎮。今縣西有廢上明城,即沖所築。亦漢高城縣地。有巴山。其樂鄉城,即吳陸抗所築。孱,士連反。

當陽漢舊縣。又漢臨沮侯國故城,在今縣北。有綠林山,王莽末,賊所起。有漳沮二水,左傳曰楚莊王「師於漳澨」,即此也。沮,七餘反。澨音筮。

公安漢作唐縣故城在西,亦二漢孱陵縣地。後漢末,劉備為荊州牧,鎮油口,即此。馬頭故城在今縣西北,陸抗所屯,以禦羊祜。陳亦為重鎮,及隋軍來伐,遣將陳紀守之。

長林有章山及雲夢澤,郭璞曰:「雲夢澤,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為名。即漢華容縣。

夷陵郡

编辑

東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東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陽郡五百七十里。東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東郡界二百三十里。東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戶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萬二千六百六十八。

峽州今理夷陵縣。春秋、戰國時,並楚地。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漢並為南郡地。魏武平荊州,置臨江郡。後劉備改為宜都郡。吳改夷陵為西陵,常為重鎮。陸遜上疏曰:「夷陵要害,國之關限。若失之,非損一郡,則荊州可憂也。」晉、宋、齊並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後周改為峽州。陳嘗得之,為重鎮。隋開皇中,伐陳。陳人守荊門、狼尾灘,並宜都縣界;安蜀城,夷陵縣界也。大唐為峽州,或為夷陵郡,郡城即陸抗攻步闡,拒晉師之壘。以扼三峽之口,故為峽州,西通蜀江。領縣五:

夷陵漢舊縣也。吳之西陵。有黃牛山,高崖閒有石,色如人牽牛,人黑牛黃,故名之。湍險紆迴,行者歌曰:「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縣西有溫泉。

宜都漢夷道縣故城在今縣西。有荊門山,後漢岑彭破田戎於此。公孫述又遣將任滿拒吳漢,將作浮橋處,在今縣西北五十里。水經云:「江水束楚荊門、虎牙之閒。」荊門山在南,上合下開,若門。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閒,有白文,類牙,故以為名也。荊門、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灘。

遠安漢臨沮縣。

長陽漢佷山縣。孟康云:「佷音恆,出藥草恆山。」古直城在今縣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險絕,有林木池水。

巴山古捍關,楚肅王拒蜀處。今縣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為名。武落鍾山有石穴,即廩君擲劍處。又有夷水,即廩君乘土船所也。

巴東郡

编辑

東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雲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東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戶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萬一千五百三十四。

歸州今理秭歸縣。歷代土地與雲安郡同,唯秦時屬南郡,二漢為南郡。吳置建平郡,以為重鎮。其地險固。孫皓末,晉將王濬自蜀沿流伐吳。吳之守將吾彥表謂皓曰:「請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晉師終不敢過。」皓不從。即秭歸縣界。秭音姊。晉亦為建平郡,宋齊皆因之。隋屬巴東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州秭歸、巴東二縣置歸州,或云因歸國為名。後為巴東郡。古子國城在郡東二十里。領縣三:

秭歸漢舊縣也。屈原此縣人,既被流放,忽然暫歸,其姊亦來,因名其地為姊歸。空舲峽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繹,初都丹陽,今東南故城是也。後移枝江,亦曰丹陽。後又移都郢,在江陵。後又移都壽春,亦曰郢。吳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鎮在縣東南八十五里,吳置以備蜀,居三峽要衝,塞山蠻之路、寇掠之道。

巴東漢巫縣地。有石門山,陸遜追劉備處。

興山初吳主孫休置,後廢。武德中,又分秭歸置。漢王嬙即此人。

竟陵郡

编辑

東至漢陽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東南到蜀江水中流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東北到安陸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戶七千六百九十,口三萬六千九百九十九。

復州今理沔陽縣。自春秋以來為楚地。秦屬南郡。二漢南郡、江夏二郡地。晉分置竟陵郡,宋齊因之。後周以其地置郢、復二州。隋煬帝初州廢,於舊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於舊復州置沔陽郡。大唐改為復州,或為竟陵郡。領縣三:

監利漢華容縣。乾溪水涌出。春秋時,楚章華臺在城內。陶朱公在華容縣西,碑見在。又有荊臺是也。

沔陽漢雲杜縣故城在縣西北。又有石城,在縣東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晉鎮南將軍杜元凱為荊州刺史,開陽口,達巴陵,徑千餘里,內避長江之險,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漢舊縣。又有漢邾縣故城,在今縣東。

富水郡

编辑

東至安陸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陽郡三百一十六里。東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陽郡界三百一十六里。東北到漢東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東京一千三百九里。戶一萬一千七百二,口五萬五百九十。

郢州今理長壽縣。歷代所屬與竟陵郡同。二漢屬江夏郡。晉、宋以來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屬安州。後周分置石城郡,後於石城置郢州。隋煬帝初州廢,置竟陵、安陸二郡。大唐併二郡為溫州,後為郢州,或為富水郡。領縣三:

長壽漢竟陵縣故城在今縣南。晉宋以來為長壽縣。

京山晉宋以來曰新陽。梁置新州。西魏置溫州。

富水後漢新巿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安陸郡

编辑

東至齊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義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漢陽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漢東郡一百五十五里。東北到弋陽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東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戶二萬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今理安陸縣。春秋子之國,或作「鄖」。、鄖、溳,皆音云。雲夢之澤在焉。後楚滅,封鬥辛為鄖公,即其地也。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晉初亦屬江夏郡,後分置安陸郡。宋、齊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總管府。後周置溳州及安陸郡。隋初廢,煬帝初復為安陸郡。大唐為安州,或為安陸郡。郡城臨溳水。領縣六:

安陸漢舊縣。有溳水,亦謂之溳口。有橫山,即古陪尾山也。雲夢澤在焉。

吉陽梁置汝南郡。

應山梁置應州及縣。北有石龍山。

應城宋置。古蒲騷城在此。騷音蕭。

雲夢漢江夏郡故城在今縣東南。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齊安郡

编辑

東至蘄春郡二百三十里。南至江夏郡二百八十五里。西至安陸郡三百十二里。北至弋陽郡三百五十里。東南到潯陽郡五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漢陽郡二百三十五里。西北到義陽郡五百六十里。東北到壽春郡五百八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五里,去東京一千四百七十里。戶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七,口八萬四千一百八十二。

黃州今理黃岡縣。春秋時邾國之地,今郡東南百二十里臨江與武昌相對。有邾城,史記曰:「黃帝之末孫有陸終者,產六子,第五別為曹姓,歷代不絕。至武王代紂之後,封其裔子挾於邾,為諸侯。」即此也。後為黃國之境,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為江夏郡。魏亦為重鎮。魏文帝黃初中,吳揚聲欲獵江北,荊河州刺史滿寵度必襲西陽,而為之備,孫權聞之而退。吳後得邾城。孫權赤烏中,使陸遜攻邾,常以三萬兵守之。晉為西陽國。宋為西陽郡。齊又分置齊安郡。北齊置衡州,領齊安一郡。陳廢衡州。後周又置衡州及黃州。隋初改衡州為黃州;煬帝初州廢,置永安郡。大唐為黃州,或為齊安郡。領縣三:

黃岡漢西陽縣地。齊曰南安。北齊置巴州。後周置弋州。

黃陂北齊置南司州,後周置黃州。武湖在縣東,宋謝晦為檀道濟所攻,敗走,被武湖戍主執,即此。

麻城

漢陽郡

编辑

東至江夏大江中流為界三里。南至竟陵郡八百里。西至竟陵郡五百里。北至齊安郡二百三十五里。東南到江夏郡七十里。西南到竟陵水路七百里。西北到安陸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江夏郡界七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二十九里。戶六千二百五十二,口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九。

沔州今理漢陽縣。春秋鄖國之地。戰國時屬楚。秦屬南郡。二漢屬江夏郡。魏初有之,為重鎮。曹公定荊州後,以文聘為江夏太守,守沔口,止石梵,吳軍來攻,不剋。後屬吳,亦為重鎮。孫權嘉禾中,陸遜屯江夏、沔口。晉宋以來,並屬江夏郡。後周置復州。隋煬帝初改為沔州,尋改為沔陽郡,則通有今竟陵郡之地。大唐武德中,討平朱粲,析為沔州,或為漢陽郡。領縣二:

漢陽漢安陸縣地。隋初置漢津縣,後改為漢陽。有漢水,一名沔水。又有沌水、灄水、魯山。沌音屯。灄音攝。

川漢安陸縣地。後魏為川郡,後廢郡為縣也。

江夏郡

编辑

東至潯陽郡六百里。南至巴陵郡七百里。西至漢陽郡渡江二里。北至齊安郡二百八十五里。東南到章郡一千九百三十八里。西南到漢陽界七里。西北到漢陽北界渡江四里。東北到蘄春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四十六里,去東京一千五百三十里。戶一萬九千四百一十七,口十一萬三千。

鄂州今理江夏縣。自春秋以來皆屬楚,有江漢二水。在州西合。秦屬南郡。漢高祖置江夏郡。應劭曰:「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後漢因之,荊州牧劉表將黃祖守在此。按吳志孫策表曰:「臣到沙羡縣祖屯處,破之。」吳分江夏,孫權初城江夏。更置武昌郡,孫權嘗都之,孫皓又徙都之,常為重鎮。孫權甘露初,城武昌,陸遜、諸葛恪、滕牧皆屯焉。及晉伐吳,使王戎襲武昌,胡奮襲江夏。歷代亦為兵衝,其地亦曰夏口,東晉孝武時,桓石仁屯守。亦曰魯口。以對魯山岸為名也。晉宋並為江夏、武昌二郡。宋兼置郢州。領郡六,理於此。齊因之,亦為重鎮。劉懷珍言於高帝曰:「夏口兵衝要地,宜得其人。」遂令柳崇鎮兵。其後梁武帝自襄陽起兵東下,攻圍二百餘日,方降。梁末,北齊得之,遣慕容儼守。陳霸先將侯瑱攻圍六月餘,不下。後二國和通,乃歸梁。瑱,他甸反。梁分置北新州,尋分北新置土、富、洄、泉、豪五州。隋平陳,改置鄂州;煬帝初州廢,置江夏郡。大唐武德中,平蕭銑,改為鄂州,或為江夏郡。領縣五:

江夏漢以來沙羡縣也。晉武改為沙陽,東晉僑置汝南郡,此為汝南縣。有黃鶴山。

永興漢鄂縣。

武昌故東鄂也。孫權改為武昌,遂建都於此。東晉時,謝尚、庾翼並屯守於此。有樊山,謝眺詩曰「樊山開廣宴」,即此。有崢嶸洲,晉將劉毅破桓玄處。

蒲圻漢沙羡縣地,後置沙州。後漢建安中,吳王孫權破曹公軍於赤壁,即今縣界。並具巴陵郡篇目。

唐年

義陽郡

编辑

東至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南至安陸郡二百五十七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五十七里。北至汝南郡二百六十八里。東南到弋陽郡二百四十七里。西南到漢東郡二百四十四里。西北到淮安郡二百一十六里。東北到弋陽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六里,去東京九百四十二里。戶二萬五千六百三十,口十三萬九千六百二十九。

申州今理義陽縣。春秋時申國之地,或曰申國在今南陽郡南陽縣。其後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為南陽、江夏二郡。魏分南陽置義陽郡。晉宋並因之,宋又置司州。領郡四,理於此。齊並因之。有三關之隘,今義陽縣界有故平靖關,其武陽、黃峴二關,在安陸郡應山縣界也。北接陳、汝,控帶許、洛。宋齊以來,常為邊鎮。梁曰北司州,後復置司州。梁天監二年,為魏將元英所陷。後魏改為郢州。後周改為申州。隋煬帝改為義州,尋為義陽郡。大唐為申州,或為義陽郡。領縣三:

義陽漢平氏縣。有溮水。溮音師。

羅山漢郢縣。

鍾山漢鄳縣地。齊置齊安郡。又有漢鍾武故城,在今縣西南。石城山在今縣東南,春秋之九塞,此即一也。晉於山上置義陽郡城。

長沙郡

编辑

東至章郡一千二百二里。南至衡陽郡四百五十里。西至盧溪郡一千一百二十五里。北至巴陵水路五百五十里。東南到宜春屈曲五百二十六里。西南到邵陽郡五百三十四里。西北到武陵郡四百里。東北到巴陵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一十九里,去東京二千四百里。戶三萬二千二百二十六,口十四萬六千六百。

潭州今理長沙縣。古三苗國之地。自春秋以來,為黔中地,楚國之南境。秦為長沙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漢為長沙國,初封番君吳芮為長沙王;都於此。及景帝,封子發又為長沙王。諸王朝宴,帝令迭舞,長沙王但張袖而已,帝怪問之,對曰:「臣國小地狹,不足以迴旋。」帝悅,增以桂陽、武陵二郡。後漢復為長沙郡。晉因之。宋長沙國兼置湘州,領郡十,理於此。齊因之,又為長沙郡。夫湘川之奧,人豐土闢,南通嶺嶠,唇齒荊雍,亦為重鎮。梁陳以來,皆因而不改。隋平陳,置潭州;取昭潭為名。煬帝初州廢,置長沙郡。大唐為潭州,或為長沙郡。領縣六:

長沙古青陽地。秦始皇時,荊王獻青陽以西,即此也。漢改為臨湘縣。有湘水。賈誼宅,井仍存。

衡山漢湘南縣,後置衡陽郡。

湘鄉漢湘南縣之湘鄉也。長沙王子昌封湘鄉侯。

益陽漢舊縣。在益水之陽。故城在今縣東。

瀏陽漢舊縣。瀏音劉。

醴陵後漢舊縣。有漉水,又名淥水,出縣東漉山。

巴陵郡

编辑

東至江夏郡七百里。南至長沙郡五百五十里。西至醴陽郡四百八里。北至竟陵郡五百五十里。東南到章郡一千八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武陵郡六百里。西北到江陵郡五百七十五里。東北到江夏郡七百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四十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一十六里。戶一萬一千六百七十六,口四萬七千三十二。

岳州今理巴陵縣。古蒼梧之野,蒼梧野不止於此郡界,側近之地皆是。亦三苗國之地,亦古麇子國;春秋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即此地也。凡今長沙、衡陽諸郡,皆古三苗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春秋、戰國時,並屬楚,亦古羅國之地,楚辭之言汨羅是也。羅縣北有汨水。汨音。秦屬長沙郡,二漢皆因之。吳因之,為重鎮。建安中,孫權使魯肅,孫皓時滕牧、萬彧皆屯於此。晉因之,東晉亦為重鎮。使陶侃鎮守此。宋分置巴陵郡。齊因之。梁置巴州,湘東王遣陸法和等據赤亭,擒侯景將任約於此。今郡西華容界有赤亭城是也。城近赤亭湖,因以為名。隋平陳,改為岳州。煬帝初,改為羅州,尋為巴陵郡。郡人董景珍等,以羅縣令蕭銑為主,起兵於此。大唐武德四年,平蕭銑,復為岳州,或為巴陵郡。領縣五:

巴陵漢下雋縣地。雋音詞兗反。古巴丘也。有君山、洞庭湖、巴丘湖、青草湖。檢地志云:「巴丘湖中有曹由洲,即曹公為孫權所敗燒舡處,在今縣南四十里。」又云:「今鄂州之蒲圻縣,有赤壁山,即曹公敗處。」按三國志云:「劉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琮降曹公,備遂南走。曹公恐備先據江陵,將精騎急追,及於當陽之長阪。備與數十騎走,斜趨漢津,濟沔,到夏口。曹公進軍江陵,得劉琮水軍舡步數十萬,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遂至赤壁。孫權遣周瑜水軍數萬,與備併力逆之。曹公泊江北岸。瑜部將黃蓋詐降,戰艦數千艘,因風放火。曹公大敗,從華容道步歸,退保南郡,備瑜等復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徑北歸。」而漢陽郡圖經云:「 赤壁城一名烏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川縣西八十里,跨南北。」此大誤也。曹公既從江陵水軍沿流,已至巴丘,則今巴陵郡赤壁只在巴陵郡之下,軍敗引還南郡,劉備、周瑜水軍追躡,並是大江之中,與川西殊為乖角。今據檢地志為是,當在巴陵、江夏二郡界。其漢陽郡圖經及俗說,悉皆訛謬,所以備錄國志,以為證據爾。

沅江漢益陽縣地。因以沅水為名。梁置重華縣,隋廢之。又有重華城,亦謂之虞舜古城。

湘陰本羅子國,秦為羅縣。梁置岳陽郡。隋置玉州。有玉笥山、湘水,又有地名黃陵,即舜二妃所葬之地。縣北有汨水,即屈原懷沙自沈之處,俗謂之羅江。又有屈原,今有石碑,文曰「楚放臣屈大夫之碑」,其餘字滅矣。漢羅縣故城在今縣東北。

華容漢孱陵縣也。隋置此縣。古華容在竟陵郡。

昌江

衡陽郡

编辑

東至廬陵郡九百里。南至零陵郡五百八十里。西至邵陽郡三百里。北至長沙郡四百五十里。東南到桂陽郡三百里。西南到零陵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長沙郡湘潭縣五百八十里。東北到廬陵郡九百里。去西京三千一百里,去東京二千七百六十八里。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口十九萬七千五百三十。

衡州今理衡陽縣。春秋以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桂陽郡地。後漢屬長沙、桂陽二郡地。吳以其地置衡陽、湘東二郡,晉因之。宋為衡陽國及湘東郡,齊以下皆因之。齊常改衡陽國為郡。隋平陳,省湘東、衡陽二郡,置衡州;煬帝初州廢,置衡山郡。大唐為衡州,或為衡陽郡。領縣六:

衡陽漢酃縣地。有酃水湖,釀酒醇美,所謂酃酒。晉武帝平吳,始薦酃酒於太廟,謂此。有蒸水。酃音靈。

湘潭有南岳衡山。漢陽山縣。

耒陽漢舊縣。有耒水。

常寧

荼陵漢舊縣。荼,弋奢反。

零陵郡

编辑

東至江華郡三百里。南至平樂郡六百三十九里。西至邵陽郡武岡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衡陽郡五百八十里。東南到江華郡三百里。西南到始安郡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邵陽郡三百一十里。東北到衡陽郡五百七十里。去西京三千二百七十四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五里。戶二萬九千一十三,口十七萬二千八百五十七。

永州今理零陵縣。春秋楚國之南境。秦屬長沙郡。漢武帝置零陵郡,後漢及晉皆因之。宋為零陵國。齊為零陵郡,梁、陳皆然。隋平陳,郡廢,置永州;煬帝初州廢,置零陵郡。大唐為永州,或為零陵郡。領縣三:

零陵漢泉陵縣故城在今縣北。

湘源漢洮陽縣故城在今縣西北。

祁陽漢泉陵縣地。吳置今縣。

江華郡

编辑

東至桂陽郡六百里。南至臨賀郡四百里。西至平樂郡四百里。北至零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桂陽郡六百里。西南到永山,險峻無路。西北到零陵郡三百里。東北到始安郡五百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三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里。戶二萬七千四百四十二,口一十六萬三千二百。

道州今理營道縣。舜封象有鼻國,即此也。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漢初屬長沙國,後屬零陵郡。後漢、魏及晉皆因之。宋齊為營陽郡。梁改營陽為永陽郡。隋平陳,郡廢,悉併其地置永州;煬帝初州廢,併屬零陵郡。大唐既平蕭銑,復割其地置營州。武德五年,改為南營州。貞觀八年,改為道州,或為江華郡。有都龐嶺,今謂之永明,有甿渚嶺,今謂之白芒,即五嶺之二也。領縣四:

營道漢舊縣。有營山,因以為名。

延唐漢泠道縣,屬零陵郡。有舂陵鄉,元帝徙於南陽郡蔡陽縣。國初置唐興縣。有九疑山,其山九谿皆相似,故名之,舜所葬。

江華

永明有永明嶺。

桂陽郡

编辑

東至廬陵郡一千二百五十里。南至始興郡五百里。西至江華郡六百里。北至衡陽郡三百里。東南到南康郡千一十里。西南到連山郡三百九十里。西北到衡陽郡三百里。東北到廬陵郡界五百一十里。去西京三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十七里。戶二萬七千九百九十,口十七萬四千一百三十。

郴州今理郴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於長沙,都郴,即此地也。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即長沙之南境。後漢、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盧陽二郡。隋平陳,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大唐為郴州,或為桂陽郡。有騎田嶺,今謂之臘嶺,即五嶺之一。領縣八:

郴漢舊縣。

高亭

藍山

義昌

資興

義章縣北臨章水。亦漢郴縣地。

南平

臨武有武溪。漢舊縣。

連山郡

编辑

東至桂陽郡南平縣二百一十里。南至南海郡九百里。西至臨賀郡二百六十九里。北至桂陽郡藍山縣二百五里。東南到始興郡五百一十里。西南到臨封郡六百三十里。西北到江華郡五百七十里。東北到桂陽郡三百九十二里。去西京三千八百五里,去東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戶一萬一千一百八十,口五萬六百二十九。

連州今理桂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長沙郡之南境。二漢屬桂陽郡。吳屬始興郡。晉因之。宋明帝置宋安郡,後省宋安屬廣興郡。宋改始興為廣興,今始興郡也。齊復屬始興郡。梁又分為陽山郡。隋平陳,郡廢,煬帝初置熙平郡。大唐改為連州,或為連山郡。領縣三:

桂陽漢舊縣。在桂水之陽,前有洭水。有乳穴三十七,桂嶺,貞女硤。有湟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討南越,出桂陽,下湟水,即此地。洭音匡。湟音皇。

陽山有乳穴十九。

連山

邵陽郡

编辑

東至衡陽郡三百里。南至零陵郡三百里。西至盧溪郡八百里。北至長沙郡二百四十里。東南到零陵郡三百十二里。西南到潭陽郡屈曲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北到盧溪郡八百里。東北到長沙郡五百三十四里。去西京二千八百八十三里,去東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戶一萬二千三百二十三,口八萬九千一百五十四。

邵州今理邵陽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秦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零陵郡地。後漢屬長沙、零陵二郡地。吳置邵陵郡,分零陵北部都尉置。晉因之。宋齊邵陵郡,梁陳亦然。隋平陳,廢邵陵郡,併入長沙郡。大唐復分置邵州,或為邵陽郡。領縣二:

邵陽漢昭陵縣。

武岡漢都梁縣之地。漢夫夷縣故城在東北。

武陵郡

编辑

東至巴陵郡六百里。南至長沙郡界一百一十里。西至盧溪郡四百六十五里。北至澧陽郡百八十里。東南到長沙郡四百里。西南到盧溪郡沅陵縣三百九十六里。西北到澧陽郡石門縣界一百里。東北到澧陽郡安鄉縣界一百二十八里。去西京二千五百二十一里,去東京一千八百五十八里。戶七千七百二十二,口三萬九千一十七。

朗州今理武陵縣。春秋、戰國時皆屬楚地。秦昭王置黔中郡。漢高更名武陵郡,後漢、魏至晉皆因之。晉趙廞問潘京云:「貴州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義陵郡,在辰陽縣界,與夷相接,數為所攻,光武時移東出,共議易號。傳曰止戈為武,詩稱高平曰陵。」武陵記桃花源,即此地也。宋齊亦曰武陵郡。梁置武州,後改曰沅州。隋平陳,改為朗州;煬帝初州廢,置武陵郡。大唐為朗州,或為武陵郡。領縣二:

武陵漢臨沅、漢壽二縣地。有沅水,至長沙,入洞庭湖。有純紀陂,今名白馬陂,隋開皇中有刺史喬難陀修,其利不減鄭白二渠。

龍陽吳時置。沅水入龍陽界,歷凡洲,洲長二十里,即李衡種甘所。

澧陽郡

编辑

東至巴陵郡二百里。南至武陵郡一百八十里。西至黔中郡二千里。北至江陵郡三百里。東南到武陵郡龍陽縣界四百五十五里。西南到盧溪郡一千三十八里。西北到夷陵郡七百五十九里。東北到江陵郡公安縣五百七十五里。去西京二千四里,去東京一千五百十八里。戶一萬六千一百九十,口八萬二千二百四十六。

澧州今理澧陽縣。春秋時楚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兼治荊州。領郡八,理於此。吳分置天門郡,晉、宋、齊皆因之。隋平陳,置松州,尋改為澧州;煬帝初為澧陽郡。大唐為澧州,或為澧陽郡。領縣四:

澧陽漢零陽縣地。有澧水。有崇山,即放驩兜之所。

慈利漢零陽縣地。

石門漢零陽縣地。吳時置天門郡。有漊水。

安鄉漢孱陵縣地,亦後漢漢壽縣地。南朝置義陽郡。

黔中郡

编辑

東至澧陽郡二千里。南至義泉郡六百里。西至涪陵郡三百六十里。北至南賓郡六百五十里。東南到寧夷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義泉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涪陵郡三百六十里。東北到清江郡五百五十里。去西京三千五百六十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七十七里。戶四萬一百八十五,口二十萬三千三百五十七。

黔州今理彭水縣。古蠻夷之國,春秋、戰國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關外易之,即此是也,通謂之五溪。五溪謂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也。古老相傳云,楚子滅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為一溪之長。一說云,五溪蠻皆槃瓠子孫,自為統長,非巴子也。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後漢因之,晉、宋、齊亦然。後周武帝時,蠻帥以其地歸附,遂置奉州,復改為黔州。隋初亦置黔州,煬帝初為黔安郡。大唐復為黔州,或為黔中郡。領縣六:

彭水漢酉陽縣。

黔江

洪杜

洋水

信寧

都濡

寧夷郡

编辑

東至靈溪郡三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里。西至義泉郡六百里。北至黔中郡二百八十七里。東南到盧溪郡一千六百里。西南到義泉郡五百四十里。西北到黔中郡三百里。東北到黔中郡黔江縣一百九十里。去西京三千九百五十里,去東京三千五百九十三里。戶一千五百二十八,口八千一百。

思州今理務川縣。歷代土地與黔中郡同。隋屬清江郡。大唐武德元年,以當牂牁之衝要,遂置務州。貞觀八年,改為思州,或為寧夷郡。領縣四:

務川漢酉陽縣地。

寧夷

思印思印,水名。

思王

盧溪郡

编辑

東至武陵郡四百六十五里。南至潭陽郡五百四十八里。西至盧陽郡六百七十里。北至靈溪郡三百六十八里。東南到邵陽郡八百里。西南到盧陽郡水路三百六十八里。西北到靈溪郡大鄉縣界一百九十里。東北到武陵郡界沅水路二百十九里。去西京三千五百二十八里,去東京三千二百九十里。戶四千一百五十,口二萬七千二百七十。

辰州今理沅陵縣。古蠻夷之地,春秋楚國之境。秦屬黔中郡。漢屬長沙、武陵二郡地。後漢發南郡人入武谿,擊諸蠻,不剋。後馬援至臨沅而擊破諸蠻,此其地也。後亦屬武陵郡。晉、宋、齊並為武陵郡地。隋分置辰州,煬帝初為沅陵郡。大唐為辰州,或為盧溪郡。領縣五:

沅陵漢下雋縣也。有壺頭山在東,武陵記云:「神仙多遊集焉,後漢馬援軍渡處。」雋音字兗反。

漵浦漢義陵縣。

辰溪漢曰辰陽縣。即五溪之一。

盧溪有武溪水。縣西有武山,武陵記云:「高可萬仞,上有石窟,中有一石如狗形,云是槃瓠。」漢沅陵縣地。

麻陽

盧陽郡

编辑

東至盧溪郡六百七十里。南至龍標郡渭溪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渭陽縣界百五十里。北至當郡招喻縣界五十里。東南到潭陽郡三百里。西南到渭陽水路一百五十里。西北到當郡常豐縣水路二百里。東北到盧溪郡麻陽縣界水路三百里。去西京三千五百里,去東京三千三百里。戶三千一百三十,口一萬四千六百九十。

錦州今理盧陽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錦州,或為盧陽郡。領縣五:

盧陽

洛浦

招喻

常豐

渭陽

靈溪郡

编辑

東至盧溪郡三百六十八里。南至盧陽郡五百六十里。西至寧夷郡三百里。北至澧陽郡二百五十里。東南到盧溪郡沅陵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到當郡三亭縣界二百里。西北到盧溪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澧陽郡慈利縣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八百九十三里,去東京二千六百九十六里。戶二千六十七,口一萬三千五百九十四。

溪州今理大鄉縣。歷代土地與辰州同。大唐為溪州,或為靈溪郡。領縣二:

大鄉漢沅陵、零陽二縣地。梁置今縣。

三亭漢零陽縣地。貞觀初置今縣。

潭陽郡

编辑

東至盧溪郡五百三十八里。南至邵陽郡一千一百四十四里。西至樂古郡二千一百一十七里。北至盧溪郡九百里。東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西南到泝沅口入朗八百里。西北到泝巫溪入盧溪郡九百里。東北到邵陽郡一千八百六十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五十八里,去東京三千八百三十三里。戶五千三百六十一,口二萬一千八百二十六。

巫州今理龍標縣。古蠻夷之境,楚國黔中之地。秦屬黔中郡。二漢屬武陵郡,在巫水之陽。隋屬沅陵郡。大唐為巫州。天授中,以巫山不在州界,遂改為沅州。開元十二年,復為巫州,或為潭陽郡。領縣三:

龍標漢無陽縣。

朗溪漢鐔城縣地。有沅溪水。

潭陽

清江郡

编辑

東至夷陵郡九百里。南至黔中郡七百里。西至南浦郡六百八十里。北至雲安郡五百里。東南到夷陵郡界三百里。西南到黔中郡界五百五十里。西北到雲安郡界三百五十里。東北到巴東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九里,去東京二千八百十里。戶三千八百十五,口二萬五千三百八十。

施州今理清江縣。春秋巴國之境。七國時,楚國巫郡之地。秦屬南郡,二漢因之。後周置亭州及業州。隋煬帝初,併置庸州,尋廢,置清江郡。大唐為施州,或為清江郡。領縣二:

清江漢巫縣地。今縣西有都亭,夷水所出,一名清江,廩君乘土船於此。

建始漢巫縣地。

涪川郡

编辑

東至安南獠界二百三十五里。南至寧夷郡思王縣界二十七里。西至當郡城樂縣界二百四十里。北至寧夷郡五百里。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三百里,去東京三千五百里。戶二千,口一萬一千。

費州今理涪川縣。古蠻夷之國,漢屬牂牁郡。山川險阻,為俚獠所居,多不賓附。至後周,始置為費州。因水為名。大唐初屬務州,貞觀初復置費州,或為涪川郡。領縣四:

涪川

多田

扶陽在扶水北。

城樂

夜郎郡

编辑

東無路。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五十里,去東京四千九百六十里。戶二千六百,口一萬二千。

珍州今理營德縣。古蠻夷之地。大唐貞觀七年,置珍州,或為夜郎郡。領縣四:

營德

夜郎

麗皋

樂源

播川郡

编辑

東至義泉郡三百里。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四千四百里,去東京四千九十里。戶四千七百,口二萬三千。

播州今理播川縣。古蠻夷之域,黔中郡地,夜郎國之東南隅也。漢屬牂牁,其後無聞。大唐置播州,或為播川郡。領縣四:

播川

遵義

芙蓉

義泉郡

编辑

東至寧夷郡六百里。南至涪川郡五百二十三里。西至播川郡三百里。北至黔中郡六百里。東南到寧夷郡五百八十里。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寧夷郡……去西京四千三百八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七十五里。戶千二百二十七,口六千三百五十二。

夷州今理綏陽縣。徼外蠻夷之地。漢屬牂牁郡。歷代恃險,不聞臣附。隋煬帝時,始屬明陽郡。大唐武德中,屬義州。貞觀中開南蠻地,置夷州,與費州同置。或為義泉郡。領縣五:

綏陽

義泉

都上

洋川

宜林

龍標郡

编辑

東至潭陽郡七百里。南至羈縻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至涪川郡五百里。北至盧陽郡二百八十里。東南到潭陽郡界五百九十里。西南到充州梓縣界四百里。西北到盧陽郡界一百八十里。東北到涪川郡多田縣界五百三十里。去西京四千一百九十七里,去東京三千九百里。戶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七千三百。

業州今理峨山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業州,或為龍標郡。領縣二:

峨山

渭溪

溱溪郡

编辑

東至……南至……西至……北至……東南到……西南到……西北到……東北到……去西京三千四百八十里,去東京四千二百里。戶二千一百,口九千二百。

溱州今理榮懿縣。古蠻夷之地。大唐置溱州,或為溱溪郡。領縣二:

榮懿

扶歡

風俗

编辑

荊楚風俗,略同揚州,雜以蠻左,率多勁悍。南朝鼎立,皆為重鎮。然兵強財富,地逼勢危,稱兵跋扈,無代不有。晉王敦、陶侃、桓溫、桓玄、宋謝晦、南郡王義宣、袁顗、沈攸之、桂陽王休範,齊陳顯達,梁武帝,陳王琳、華皎,皆自上流擁兵東下。是以上游之寄,必詳擇其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