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九

目錄 道德真經取善集
◀上一卷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九 下一卷▶

道德真經取善集卷之九

宋饒陽居士李霖集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编辑

善建者不拔,

御註:建中以該上下故不拔。

節解曰:言行人君子,善以道德建立身心,無德可彰,無跡可顯,則深根固蒂,不為是非欲惡之所抽拔。若建者伐德求名,顯功希報,美善既彰,冥功不著,終為無常業障之所抽拔。故《淮南子》曰:善建者相貌。金剛,火能銷之。火熱,水能滅之。水流,土能塞之。木強,斧能伐之。唯是建於無建者,不可拔也。

善抱者不脫,

纂微曰:善以道抱元守一者,則精神完全,而不脫失也。

舒王曰:抱,一也。抱一而不離,則不脫矣。

子孫祭祀不輟。

御註:建中而不外乎道,抱一而不離於精。若是者,豈行一國與當年,蓋將及天下與來世,其傳也遠矣。

唐明皇曰: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後,愛其甘棠,況其子孫乎。而王者祖有功,宗有德。故周之興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雖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毀廟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輟止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

杜弼曰:明以近修遠立身,以道不技不脫,固蒂深根。以此修身,真德在己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

河上公曰:修道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信婦貞。其德如是,乃有餘也。

王弼曰: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御註:修之身,其德乃真。所謂道之真以治身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所謂其緒餘以治人也。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所謂土直以治天下國家也。其修彌遠,其德彌廣,在我者皆其真也。在彼者特其末爾。故餘而後長,豐而後普,於道為外。

纂微曰:此五者,近修諸身,而遠及天下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道沖曰:察身之損益邪正,則知眾人矣。察家之逆順盛衰,則知他之家矣。

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御註: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故以身觀身而身治,推此類也。天下有常,然以之觀天下,而天下治矣。

纂微曰:觀者,照察也。故以先、聖治身之\道,反觀吾身心。若吾身心能體於道,則其德乃真矣。以先聖治家之道反觀吾家人,若吾家人能睦其親,則其德有餘矣。以先聖治鄉之道反觀吾鄉黨,若吾鄉黨能信於友,則其德乃長。以先聖治國之道反觀吾國民,若吾國民能遂其生,則其德乃豐矣。以先聖治天下之道反觀吾天下之民,能無欲無知,則其德乃普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河上公曰:老子言吾何以知天下,修道者昌,背道者亡。以此五事,觀而知之。

王弼曰: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不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王元澤曰:聖人所守一道,更無異說,故其所以為所以知,皆由此道也。

此章首言善建抱終之以知天下者,蓋天下之本身也。善建抱者,所謂修之身也。推此以及天下,可謂知治之本矣。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编辑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御註:惟民生厚,因物有遷,含德之厚,不遷於物,則氣專而志一。孟子曰:大人不失其赤子之心。

唐明皇曰:至人含懷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

呂吉甫曰:人之初生,其德性至厚也。及其長也,耳目交於外,心識受於內,而益生日多,則其厚者薄矣。為道者損其所益生,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抱也。赤子性淳而未散,氣和而不暴。含德之人,性本至厚,不遷於薄,故比於赤子。含德之厚者,非特有赤子之容也,有赤子之心矣。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攖鳥不搏。

張君相曰:毒蟲、蜂蠆、蛇虺之類,以氣害人為螫。猛獸虎兕之類,以

足踐人為據。攫鳥鵰鶚之類,以爪傷人為搏。赤子無害物之心,故不為此等諸物所害。且毒蟲喻嗔,猛獸喻癡,攫鳥喻貪,赤子絕此三惡,故不為三毒所傷。含德之人,慈忍久就,內不生嗔,故言毒蟲不螫。喜捨既成,貪愛亦盡,故喻攫鳥不搏。常有明智,永絕癡惑,故言猛獸不據。

夫赤子特以受沖氣之和,無害物之心,故物莫能傷。況夫充純氣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孰能害之。莊子曰:人能虛己遊世,其孰能害之。

骨弱筋柔而握固。

河上公曰:赤子筋骨柔弱而握固,以其意專心不移也。

赤子意專志一,心無所知,手無所用,故自然握拳牢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御註:德全者形全,故骨弱筋柔而握固。形全者神全,故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者,可以入神。莊子曰:聖人貴精。

林靈素曰:●,小兒陰也。作,動也。牝牡之合,即陰陽之運會。赤子未知會合之理而動作者,至精不散也。含德之人,雖了諸法,空寂寂不廢動,而能無心應物,動作合德合時,此明身業靜。

王元澤曰:非有慕好於外而●作,則是順其氣之自運,而不以心者也。若自營於外而心佚於內,則精喪而死矣。安能久乎。舉世之大患,莫大於此,而學者之至戒也。

終日號而隘不嗄,和之至。

御註:致一之謂精,精則德全而神不虧。沖氣以為和,和則氣全而嗌不嗄。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為智之源,和得於天五而為信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復命。而失其赤子之心者,精搖而不守,氣暴而不純,馳其形性,潛之萬物,豈不悲夫。

啼極無聲曰嗄。赤子從朝至暮,啼號聲不變易者,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使赤子心有所憂慍,則氣戾而不和,其能若是乎。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不竭,此亦抱沖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

舒王曰:和之為用則常而不變,故曰知和曰常。

人能知和氣柔弱,則制命在我,有常而不變。故致道之極,則至於復命。復命曰常。含德之厚,則至於知和。知和亦曰常。則道德雖有間,及其會於常,則一也。

知常曰明。

松靈仙曰:和是不二之中。夫道一相無相,不為生死所傾動,故名曰常。能知此常,則智慧日明也。

舒王曰:不明則不足以知常。

益生曰祥。

舒王曰:夫生不可益,而人常求益於生,則有凶祥。

孫登曰:生生之厚,動之妖祥。

一受其成形,而素分定,生理至足,無欠無餘,以直養之,則亦至矣。從而增焉,秖以為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是曰凶祥。

心使氣曰強。

御註:體合於心,心合於氣,則氣和不暴。蹶者趨者,是氣也。心實使之,玆強也。以與物敵,而非自勝之道。

舒王曰:氣者當專氣致柔,今反為心之所使,不能專守於內,則為暴矣。故曰:心使氣曰強。《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上章曰:守柔曰強。此祥者非作善之祥,乃災異之祥。此強者非守柔之強,乃強梁之強。

王元澤曰:有心以使氣,則氣復使心。心氣交使,則天和凋喪,損其真矣。人所受者,不可益損,故增生損氣,俱為失理。孟子有揠苗不芸之戒,老子有益生使氣之說。凡以全其淳氣而已。此強非自勝之強,強梁之強也。

嗟乎,流俗有為之徒,不能同其赤子之無心,縱無窮之欲,喪甚真之精,或補以藥石,或行以小術,求益真元,反成疾病。故老子有益生之戒也。不能似赤子之氣和,或用意以存想,或役心而行氣,欲氣盛而體充,反神勞而氣耗,故老子有使氣之說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蘇子由曰:益生使氣,不能聽其自然,日入於剛強,而老從之,則其非赤子之性矣。

物不可以壯,壯則老矣。夫道者,先天地而不為壯,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若不知道之真常,而益生使氣,為強梁之人,是物而已,豈道也哉。故曰早已。此章言赤子之無心,含德之厚者似之。赤子無心害物,而物莫之傷也。故精全而不散,氣和而不暴,知此乃真常也。不能知此,則益生使氣,而有壯老之異,失赤子之心矣。非含德之厚者也。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编辑

知者不言,

河上公曰:知者貴行,不貴言也。

成玄英曰:知道之人,達於妙理,理無言說,所以不言。

顧歡曰:明道則忘言,存言則失道,道可默契,不可口說,故莊云:道無問,問無應。

言者不知。

纂微曰:知道者以心而不以辯,貴行而不貴言。談道者以辯而不以心,喪道而不喪說。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道者不言,故孔聖欲無言,孟子豈好辯。正容以悟物者有之,目擊而道存者有之,四問而四不知,三問而三不答,是皆知道不可言也。且識音者口不能傳,斲輪者。不能言,彼進乎技者尚爾,況道深微妙,安可言乎。多言數窮,離道遠矣。

塞其兌,閉其門。

御註:塗●守神,退藏於密。

纂微曰;此與第五十二章文同而旨異也。彼則約道清靜,以塞嗜欲愛悅之端。此則宗道無言,故興損聰棄明之說。夫道無形,故不可以目視,又不可以口傳。夫至人塞兌閉門,而善能收眂歛聽,鉗口結舌,故曰:塞其兌,閉其門也。

陸佃曰:兌者所以說物也。門者所以通物也。塞其所悅,閉其所通,然後可以挫其銳。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裴處恩曰:和其光,令光不耀。同其塵,令塵不染。

挫銳而內不出,解紛而外不入,和光而不耀,同塵而不染,真知者其處己如此。

是謂玄同。

蘇子由曰:道非言說,亦不離言說,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兌閉門,以杜其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治其內者,默言不言,而與道同矣。

玄升而入道,至於玄則小而與物辯,唯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默而不言,而與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御註:世之人愛惡相攻,而有親疏之態。情偽相感,而有利害之見。用捨相權,而有貴賤之分。反復更代,未始有極,奚足為天下貴。知道者忘言,忘言者泯好惡,忘情偽,離用捨,而玄同於一性之內,良貴至足,天下兼忘,故為天下貴。

呂吉甫曰:若然者萬物一府,死生同狀,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就利,不違害,故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榮通,不醜窮,故不可得而責,不可得而賤。夫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者,則貴在於物,而物皆賤之。不可得而親疏、利害、貴賤者,貴在於我,而物不能賤也。其為天下貴,不亦宜乎。

不可得而親疏者,若列禦寇居鄭圃,人無識者是也。不可得而利害者,若列子辭鄭子陽之粟是也。不可得而貴賤者,若曾子居衛是也。

此章貴忘言而體道,下文皆默而成之之道也,又孰得而親疏,利害,貴賤者哉。良貴在我,物莫能賤,故為天下貴。

以政治國章第五十七

编辑

以政治國,

體道之常之謂正。正止於一而不變,道之常也。治國之道,以常為貴。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

以奇用兵,

顧歡曰:奇者,變詐也。臨難制變,兵不厭詐,三略九奇,九攻百勝,此上將軍師靜難息寇武之功也。

劉仲平曰:雜而不純者,天下之常心也。流而不制者,天下之常情也。正之為道,異於是矣。故一而不雜者,正之體也。止而不流者,正之用也。一而不雜,則不純者之所宗也。止而不流,則流而不制者之所主也。是以治國者不可以他求,以正為守而已。若夫用兵則不然,操凶器,臨危事,有萬之眾,央勝負於頃刻之間,有可以制敵,則乘權適變宜,無不可為者。故其容與治國常異,故用奇而不以正也。以無事取天下。

御註:正者道之常,奇者道之變,無事者道之真。國以正治,兵以奇勝,道之真無容私焉。順物自然而天下治矣。

《雜說》曰:正可以治一國而已,奇可以用五兵而已。唯其無事者,然後可以取天下。故曰: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然而湯放武伐,亦可以無事乎。曰:然則湯武者,順乎天,應乎人,其放伐也,猶放伐一夫爾,未聞有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唐明皇曰:以此,下文知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纂微曰:忌諱,謂禁令也。人君不能無為,而以政教治國,禁網繁密,民慮其抵犯,無所措其手足,避諱不暇,弗敢云為,舉動失業,日至貧窮。

王元澤曰:事為之禁,則民擾而失業,故貧也。此亂之所始。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王弼曰:利器几所以利己之器。民強則國家弱。

王元澤曰:有利器則必有機心,機心生則下難知,故國家昏也。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御註:伎巧勝則人趨末,而異服奇器出以亂俗。

王弼曰: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纂微曰:伎巧,謂工伎巧妙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唐明皇曰:無為既失,法令益明,竊法為姦,盡成盜賊,則豈非多有乎。

舒王曰:法令者,禁天下之非。因其禁非,所以起偽。蓋法出姦生,令下詐起,故曰: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

河上公曰:謂下文也。

我無為,而民自化;

御註: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聖人天地而已,故民日遷善,而不知為之者。

堯、舜淵默乎法宮之中,垂拱而視,天民之阜,文武不識不知而順,帝則垂衣拱手而天下治,此帝王無為而民自化。莊子曰:無為而萬物化。

我無事,而民自富;

河上公曰:我無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富也。

《類解》曰:心既無為,迹又無事,四民樂業,百姓豐饒。此反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上無事則不興力役,豈奪農時,而民自富。此申上文彌貧之義。

我好靜,而民自正;

王元澤曰:好靜則復性。上復性則民亦復性,故自正。申上文盜賊之義。

羊祜曰:我動則民邪,我靜則民正。此反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我無欲,而民自樸。

唐明皇曰:無為則清靜,故人自化。無事則不擾,故人自富。好靜則得性,故人自正。無欲則全和,故人自樸。此無事取天下矣。樸者,性之全。我性全而無欲,民亦無欲,而自樸也。此申上文奇物之義。此章主無事以取天下也。自天下多忌諱至盜賊多有,此有事以取天下之過也。自我無為而民自化至我無欲而民自樸,此無事以取天下之證也。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编辑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河上公曰:其政教寬大悶悶昧昧,似若不明,故民淳淳富厚,相親睦也。

唐明皇曰:政教悶悶無為寬大,人則應之淳淳然而質朴矣。

呂吉甫曰:淳淳者,言其不●於薄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唐明皇曰:政教察察,有為苛急,人則應之,缺然而凋弊矣。

舒王曰:悶悶者,無所分別。唯其無所分別,則常使民無知無欲,故其民淳淳察察者,有所分別也。有所分別,則其民不能無知無欲,而常缺缺矣。

呂吉甫曰:缺缺者,言其不全於樸。

禍兮福所倚,

河上公曰:倚,因也。夫禍因福而生。人遭禍而能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禍去福來。

福兮禍所伏。

河上公曰:禍伏匿於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

唐明皇曰:倚,因也。伏,藏也。上言其政悶悶,俗則以為無政理之體,人反淳淳然而質朴。此則禍為福所因也。其政察察,而俗則以為有政理之術,人乃缺缺然而凋弊,此福為禍之所藏也。

禍福倚伏在吉凶之域者,將何處也。蓋禍至不懼,省躬自咎,以免於禍而已,將處乎禍與福之間也。若是則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莊子:寧於禍福。

孰知其極,

河上公曰:禍福更相生,誰能知其窮極。

孫登曰:孰,誰也。極,盡也一夫禍福相因,倚伏無定,禍因福至,福假禍來,孰知其盡也。

其無正邪。

王元澤曰:大運不留當時者,為是欲定其正,而不知正不可常,則可謂智乎。雖然以為無正者,是以無正為正者也,邪者疑辭,亦不定乎無正也。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御註:通天下一氣爾。今是而昨非,先迕而後合,神奇臭腐,相為終始,則奇正之相生,妖善之更化,乃一氣之自爾。天下之生久矣,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自私之俗,勝而不明乎。禍福之所倚伏,且復察察以治之民,安得而反其真乎。

陸佃曰:其無正邪,蓋有正者有正,正者所謂正,正者無正是也。夫唯無正,故能超乎吉凶之表,而無禍無福,以知其極也。若夫未能致於無正之地,而流於吉凶之域,則一禍一福,其運如輪,其循如環,終於迷而已矣。故曰: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御註:方者,介於辨物大方,無隅止而不流,無辨物之迹。

顧歡曰:方正其身,妖奇自隔,不以其方割,彼從我也。

廉而不劌,

廉者,矜於自潔。大康不嗛,清而容物,無刻制之行。

王弼曰:廉,清康也。劌,傷也。以清康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河上公曰:肆,申也。聖人雖直曲己從人,不自申也。

王弼曰: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拂於物,所謂大直若屈也。

王元澤曰:直而肆則有其直。大直於理,為直而常,委曲以從理。

《書》曰:直而溫,溫則不暴內。直而外,不暴以凌物。所謂不肆也。

《語》曰:質直而好義。

光而不耀。

御註:直而肆則凌物而態生,光而耀則揚行之患至。內直而外曲,用其光而復歸其明,其唯聖人乎。民之迷也,以方為是者,如子莫之執亂口中。以康為是者,如仲子之操。知伸而不知屈,知彰而不知微,以誇世末之弊俗,而失聖人之大全,豈足以正天下。聖人所以正天下者,何哉,如斯而已。

王元澤曰:光以爚物,謂之耀。和其光歸其明者,豈耀以爚物哉。

此章言禍福正奇善妖相生,而不可知民之迷。此固以久矣,柰何復以察察之政始之,則民安得全其樸乎。是以聖人雖方康直光以處己,然未嘗顯迹以示人,蓋取此悶悶,去彼察察,而寧於禍福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编辑

治人事天,莫若嗇。

御註:保其精神而不以外耗內者,嗇也。精神四達並流而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其名為同帝。人之所以為人,天之所以為天者也,唯音也。愛養精神,然後俯治人,仰事天。故曰:治人事天,莫若嗇。

夫唯嗇,是謂早復;

呂吉甫曰:夫唯嗇,其精神而不用,則早復也。苟唯不嗇而費之。至於神敝精勞,雖欲反其情性,亦無由入矣。其於復也,不亦晚乎。故曰:夫唯嗇,是謂早復。

王元澤曰:動極而靜,則其復晚矣。唯嗇者不侈於費,已其去本也,未嘗遠。故復靜為早。

早復謂之重積德;

呂吉甫曰;人之生也,固足於德矣。誠能音而早復之,則德日益以充。故曰:早復謂之重積德。

王元澤曰:德不外耗則積於內,而資納無窮,則其為積也。積之又積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御註:能勝之謂克。宰制萬物,役使羣動,而無所不勝者,惟德而已。

呂吉甫曰:重積德則德之至也。至德者,火不能熱,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賊,安往而不克哉。故曰: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御註:德至於無所不勝,則汎應而不窮,孰知其極也。

呂吉甫曰:夫有所不克,則其道有時而極也。無所不克,則孰知其極。故曰: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御註:體盡無窮,則其於用天下也,有餘裕矣,況有國乎。

呂吉甫曰: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莫知其極,則不物而能物物者也。雖有土者,而無累矣。故曰: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御註:道為萬物母。有道者,萬世無弊。

舒王曰:國者皆出於道也,故以道為母,如此則沒身不殆也。故曰: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王元澤曰:人以性為根,外乎此者,皆枝葉也。失性之人盛枝葉以傷根,根傷則精氣衰而蒂不固,此所以早斃也。夫唯嗇,則不以外傷其根,根深則蒂固,蒂固則形連乎命而遲脫矣。

陸佃曰:萬物莫足以測之之謂深。萬物莫足以傾之之謂固。

長生久視之道。

御註;道者,萬物之母。物,其子也。性者,形之根。而形,其柢也。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故以長久。根深則柢固,性復則形全,與天地為常,故能長生。與日月參光,故能久視。人與物化而我獨存,此之謂道。

呂吉甫曰:嗇之為道,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也。精神者生之根,嗇而藏之,則根深而生。長生者視之蒂,衛而保之,則蒂固其視久矣。

此章首言治人事天莫若嗇,終之以長生久視者。蓋長久之道,當嗇其精神。精神者,根也,形者,蒂也。根深則蒂固,蒂固而生長視久也。昔黃帝問長久之道,廣成告之以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內經》稱真人之道有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故能壽比天地,無有終時。論至人則曰:積精全神。論聖人則曰:精神不散。歷觀自古上聖未有不嗇精神而成真者也。乃若今時之人,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喪精失靈,形衰早斃,豈道也哉。故曰:道者,聖人行之,愚者背之。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