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卷十九
目錄 | 郡齋讀書志 | |
◀上一卷 | 卷十九 別集類下 | 下一卷▶ |
別集類下
△《神宗皇帝御集》二百卷
右本朝神宗皇帝撰,章惇等纂。紹聖初,以元祐中所集止九百四十三道,命惇再加編次。至元符中,書成上之。比元祐所編,增多八千七百三十道,分《文辭》、《政事》、《邊機》三門。言者仍以元祐之臣託以邊機不宜泄露,掩沒先帝盛美,於是彳扁以賜群臣雲。
△《範魯公集》三十卷
右皇朝範質字文素,大名人。後唐長興中舉進士。時和凝典貢舉,覽質程文,器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即以其數處質,舉子謂之「傳衣缽」。晉天福中,為翰林學士。周廣順初拜相。太祖受禪,加兼侍中。乾德二年,始罷為太子太傅。卒,年五十四。將終,戒其子旻勿請謚,勿刻墓碑。質力學強記,好聚書。既登朝,猶手不釋卷。《國史》載其《示從子詩》、《家書自序》、《薦呂餘慶趙普表》三篇。
△《趙韓王集》三卷
右皇朝趙普字則平,薊州人,其父遷洛陽,占籍焉。乾德中,代範質為平章事,太平興國六年及端拱初,三入相。薨,封真定王,謚忠獻,卒年七十一。普初無學術,太宗勉之,晚年頗該博。
△《柳仲塗集》一卷
右皇朝柳開字仲塗,大名人。開寶六年進士。太平興國中,上書原備邊用,換崇儀使,知寧邊軍。徙全、桂二州,貶復州團練副使。居久之,復官。歷環、邠曹、邢、代忻、滄七州。咸平四年,終如京使。開幼奇警有膽氣,學必宗經。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字紹先。既而易今名字,自以為能開聖學之塵也。集乃門人張景所編。歐公嘗推本朝古文自仲塵始。
△《胡周父文集》十卷
右皇朝胡旦字周父,渤海人。太平興國三年進士第一人。知海州,上《河平頌》。先是,盧多遜、趙普罷,《頌》有「逆遜投荒,奸普屏外」之語,太宗怒,貶商州團練副使。上《平燕八議》,召復官,再遷知制誥。翟馬周上封事,斥時政,語連旦,謫防州團練副使。復召知制誥。草王繼恩制,詞溢美,流潯州。景德初,以目病致仕,終秘書監。為人雋辨強敏,少有大志,力學以贍博聞。雍熙、淳化間奏禦之文,為時推賞。晚節黷貨,多干擾州縣,持吏短長,時論薄之。
△《寇忠湣詩》三卷
右皇朝寇準字平叔。華州人。太平興國中登進士科。淳化五年,參知政事,定策立真宗為皇太子。景德元年,拜平章事。契丹入寇,決親征之策。凡三入相。真宗不豫,皇后預政,準白上,請太子監國,因令楊億草制,且進億以代丁謂。詰朝,準被酒漏言,累貶雷州司戶,徙衡州司馬,卒。仁宗時,贈中書令,謚忠湣,嘗封萊國公。初,篤學喜屬文,尤長詩什,多得警句。在相位,論議忠直,不顧身謀。仇邪媒孽,既以謫死,或又謗之云:「在相位時,與張齊賢相傾,朱能為天書降乾祐,淮知而不言。」曾子固明其不然,曰:「審如是,丁謂指須,固足以悅之。」司馬溫公《訓儉文》亦言其奢侈,子孫丐於海上。然以史考之,萊公蓋無子也。集有範雍敘,共二百四十首。「野水無人渡」及《江南春》二首,皆在獨「到海只十里」之詩已亡其全篇矣。
△《張師黯集》五十卷
右皇朝張洎字師黯,滁州人。仕李煜,知制誥、中書舍人。歸朝為史館修撰、翰林學士。淳化中,參知政事。至道二年,卒。洎風神灑落,文辭清麗,通釋氏學。然性險陂而諂附。集有吳淑序,其子安期所編。咸平五年上之。
△《王元之小畜集》三十卷
右皇朝王禹偁字元之,鉅野人。家微賤,九歲能為歌詩,畢士安見而異之。及長,善屬文。太平興國八年登進士第。端拱初,試文,擢左司諫、知制誥,判大理寺。辨徐鉉罪,忤上旨,貶商州團練副使。久之,復召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孝章皇后崩,梓宮遷主第,禹偁謂後嘗母儀天下,當用舊典。以謗訕,左遷知滁州。真宗即位,復召掌制誥,修《太宗實錄》,坐語涉輕誣,出知黃州,從蘄州,卒,年四十八。元之詞學敏贍,獨步一時,鋒銳氣厲,極談世事,臧否人物,以直道自任,故屢被擯斥。喜稱獎後進,當世名士,多出於門下。集自為序。
△《宋文安集》一百卷
右皇朝宋白字素臣,開封人。年十二,善屬文。建隆二年進士,調嘉州玉津令。從太宗平晉,獻《頌》,上嘉之,累擢翰林學士。祥符中卒,謚文安。白之文頗浮麗,而理致或不工。典貢舉,取王禹偁、田錫、胡旦,時稱得人。
△《晁文元道院別集》十五卷,《法藏碎金發》十卷,《耄智餘書》三卷,《昭德新編》三卷,《理樞》一卷右
五世祖文元公也。諱某,字明遠,澶州人。自父始徙家彭門。幼從王禹偁學,太平興國五年進士。至道末,擢右正言、直史館、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加承旨,眷禮優厚。天禧中,祈解近職,判西京留司御史臺。居六年,請老,以太子少保致仕,終少傅,年八十四。文元,謚也。《國史》云:公樂易淳固,守道甚篤,雖貴勢無所摧屈。嘗言歷官臨事,未嘗挾情害人以售進,保全護固,如免髪膚之傷。真宗數稱其長者。楊億謂其所作書命,得代言之體。李獻臣亦言公服膺墳典,耆年不倦。少遇異人,指導心要,不喜術數之說。疑文滯義,須質正而後已。文章典贍,書法端楷,時輩推重。自唐以來,世掌誥命者,唯楊於陵及見其子,而晁氏繼之。延譽後進,其門人如宋宣獻、晏元憲、李邯鄲,皆為世顯人。集皆有自序及李遵勖後序。自經兵亂,六世圖書,焚棄無孑遺。《法藏碎金》世傳最廣,先得之於趙郡蘇符,《昭德新編》則得之於丹淩李燾,《道院別集》則得之於知閬州王輔,《耄智餘書》則得之於眉山程敦厚,《理樞》則得之於《澠池集》中。
△《晁文元道院集要》三卷
右皇朝王古編。其序云:「文元晁公,博觀內書,不徒力行,復勤於撰述,以開導後學。其書曰《道院別集》,曰《自擇增修百法》,曰《法藏碎金》,曰《隨因記述》,曰《耄智餘書》。余嘗彳扁閱之,以為名理之妙,雖白樂天不迨也。輒刪去重衤復,總集精粹,以便觀覽」云。古,元祐中侍從。
△《楊文公刀筆集》十卷
右皇朝楊億字大年,建州人。祖文逸嘗夢一羽人,自稱懷玉山人,覺而億生,白毛被體,其長盈尺,逾月始墮。雍熙初,以才名聞,年才十一。召至闕下,面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宰臣相等賀得神童。淳化中,奏《二京賦》,命試禁林,賜進士第。久之,直集賢院。修《永熙實錄》,獨成五十六卷。真宗即位,累擢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祥符中,母病楊翟,謁告,不待報,歸省。俄自以病丐解官,以太常少卿分司。病愈,起知汝州,復為學士。卒,年四十七。天性穎悟,自幼迄終,不離翰墨。為文敏速,對客談笑,揮毫無滯。博聞強記,於歷代典章制度,尤所該洽,時多取正。樂道人善,後進翕然宗之。然評品人物,黑白太明,奸邪疾惡之,故屢被讒毀。真宗愛其材,特保持之,僅免焉。景祐中,王晦叔上其為寇相請皇太子親政疏草,仁宗嘉嘆,特贈禮部尚書,謚曰文。《刀筆集》有陳詁序,凡三百六十三首。
△《張乖崖集》十卷
右皇朝張詠字復之,濮州人。太平興國中進士。累擢至樞密直學士、御史中丞、禮部尚書,卒年七十。少好擊劍,兼通術數,為文尚氣,不事彫飾,自號乖崖。公知益州,恩威並著,至今人畏愛之。錢易所撰墓誌、李畋所纂語錄附於後。
△《陳文惠愚丘集》二卷,《湖陽編》一卷
右皇朝陳堯佐字希元,閬州人。端拱初進士,累遷三司副使,修《永定實錄》,擢知制誥,歷韶、廬、壽、洛、並、同、雍、鄭八州。景祐四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旋以太子太師致仕。年八十二卒。號知餘子,謚文惠。堯佐屬辭尚古,不牽世用,喜為二韻詩,辭調清警可雋味。集皆自有序。
△《田表聖咸平集》五十卷
右皇朝田錫字表聖,其先京兆人,唐末徙於蜀。國初,與胡旦、何士宗齊名。
中興國三年進士第。歷相臺、桐廬、淮陽、海陵四郡守,知制誥,終於諫議大夫。
范仲淹、司馬光讀其書,皆稱其直諒,蘇軾亦以比賈誼雲。
△《李仲方集》二十卷
右皇朝李維,字仲方。雍熙二年進士。景德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為翰林學士承旨。年七十一。維以文學進,至老手不釋卷,能詩嗜酒,嘗謂人曰:
「人生詩酒足,則尚何營哉!」
△《民士編一》十九卷
右皇朝陳充撰。充,成都人。雍熙中,擢甲科,仕至刑部郎中。知祥符六年貢舉,卒年七十。詞學典贍,性曠達,善談謔,淡於榮利,自號中庸子。「民士」雲者,蓋其未仕已仕前後所著文也。嘗以唐牛僧孺《善惡無餘論》為害教,著書反之,《國史》稱焉。今集載其論兩篇。
△《孫漢公集》三十卷
右皇朝孫何字漢公,蔡州人。淳化三年應進士,殿省俱中第一。四遷起居舍人、知制誥。性卞急,嘗任京西東、兩浙轉運副使。頗事苛察。幼篤學嗜古,為文宗經義,與丁謂同為王元之所稱,時謂之「孫、丁」。集有丁謂序。
△《丁晉公集》四卷
右皇朝丁謂字公言,初字謂之,蘇州人。淳化三年進士。累遷知制誥,出知鄆州、亳州、昇州。天禧四年,拜平章事。俄以戶部罷。未幾復相,封晉國公。乾興中,坐擅改永定陵,貶崖州司戶,更赦徙道州。明道末,以秘書監召還,卒於光州。幼聰敏,書經目輒記不忘,善為古文章,尤工詩什。忄僉巧險訁皮世,世鮮其儔。大中祥符初,上欲封禪,未堅決,謂因言「大計有餘」,議遂定。當時所奏祥瑞事,皆謂及王欽若附會成之。性喜圖畫、博弈及音律。集皆詩也。吳人自陸宣公後,至謂始相本朝,熙寧以來,議者莫不指謂為奸邪之首,自王安石用事,則稱其賢智雲。王安石之大概亦從可知矣。
△《鮮于伯圭集》一卷
右皇朝鮮于瑰字伯圭,閬中人。文章為一時之冠。累舉不第,嘗作《揠愁詞》,時人稱之。李宗諤贈詩云:「漢殿無人薦揚子,滿朝空誦《揠愁詞》。」後與宗諤同年登科,名列第四。趙普判秦州,辟為觀察推官,卒。
△《劉中山刀筆》二卷,《淝川集》四卷右皇朝劉筠字子儀,大名人。咸平元年進士,三遷右正言、直史館,以司諫知制誥,出知鄧、陳兩州,召入翰林為學士。嘗草丁謂、李迪罷相制,既而又命草制,復留下謂,筠不奉詔,遂出知盧州。再召為學士,月餘以知潁州,一召入翰林,加承旨。未幾,進戶部、龍圖閣學士,再知盧州。為人不茍合,學問宏博,文章以理為主,辭尚糸致密,尤工篇詠,能侔揣狀,音調淒麗。自景德以來,與楊億以文章齊名,號為「楊、劉」,天下宗之。《刀筆集》並《淝川集》,有黃鑒序。
△《張晦之集》二十卷
右皇朝張景,字晦之。師事柳開,學為古文,名震一時。卒官至廷評,年四十九。集有文百九十三首。禹偁所編,並為之序。
△《種明逸集》六卷
右皇朝種放字明逸,長安人。隱終南之豹林谷。咸平中,遣使召赴闕,授左司諫,累遷諫議大夫、給事中。祥符八年,終工部侍郎。放通經史,七歲能屬文。不喜釋氏,常裂佛書以制帷帳。著《嗣禹說》。在朝有所啟奏,時無知者,楊億譏其循默,真宗乃出其《議》十三篇,以示輔臣。晚年頗縱酒,盛輿服。王嗣宗知京兆,嘗條上其不法,詔問狀。不娶,無子。集乃侄孫說所編,範巽為之序。卷首載真宗詔書及御製詩十首。
△《晏元憲臨川集》三十卷,《紫微集》一卷
右皇朝晏殊字同叔,臨川人。景德二年,張知白薦,得賜同進士出身,再試文,擢秘書正字,為昇王府記室,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寶元三年,拜平章事。四年,坐事,罷知潁川。歷陳、許、雍洛,以疾歸,侍經席,卒。性剛峻,幼孤篤學,為文溫純應用,尤長於詩,抒情寓物,辭多曠達。當世賢士,如範文正、歐陽文忠皆出其門;女適富鄭公、楊察,世稱其知人。集有兩本,一本自作序。
△《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別集》四卷
右皇朝范仲淹字希文,其先邠人。大中祥符八年進士。仕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正。為學明經術,跂慕古人事業,慨然有康濟之志,作文章尤以傳道為任。事母至孝。姑蘇之範,皆疏屬,置義莊以賙給之。天下想聞其風采,賢士大夫以不獲登門為恥。獨梅堯臣嘗著《碧雲𩤣》以議詆之雲。
△《李復古集》一百卷
右皇朝李迪字復古,濮州人。少從柳開學,為古文。開嘗謂其門人張景、高弁曰:「此公輔器也。」景祐初,應進士,擢居第一。累遷翰林學士,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致仕,謚文定。
△《孫文懿集》三十卷
右皇朝孫抃字夢得,眉山人。六世祖長孺喜藏書,貯以樓,蜀人號「書樓孫家」。天聖中進士甲科,累遷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後參知政事。謚文懿。
△《姚鉉文集》二十卷
右皇朝鉉字寶臣,盧州合淝人。中進士甲科。文辭敏麗。淳化中,直史館,應制賦《賞花釣魚詩》,特被嘉賞,翌日,命中使就第賜白金褒獎之。累遷兩浙轉運使。鉉雋爽尚氣,薛映知杭州,與之不協,中以危法,除其名。卒,年五十三。
△《夏文莊集》一百卷
右皇朝夏竦子喬,江州德安人。以父死事補官。舉賢良,除光祿丞。累擢知制誥。仁宗屢欲相之,為言者所攻而寢。初封英國公,後改封鄭,謚文莊,貴顯凡四十年。天資好學,自經史、百氏、陰陽、律歷之書,無所不通。善為文章,尤長偶儷之語,朝廷大典策,屢以屬之。為詩巧麗,皆「山勢蜂腰斷,溪流燕尾分」之類。其集夏伯孫編次,有宋次道序。
△《緹巾集》二十卷
右皇朝宋庠字公序,開封雍正人。天聖中,擢進士第一。入翰林為學士。皇祐元年,拜相。嘉祐中,復為樞密使,封莒國公,以司空致仕。初名郊,字伯庠,御史言其姓符國號,名應郊天,乃改今名。遺命子孫,不得以其文集流傳。
△《宋景文集》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宋祁子京。與其兄郊同舉進士,奏名第一,章獻以為弟不可先兄,乃擢庠第一,而以祁為第十。當是時,兄弟俱以辭賦妙天下,號「大小宋」。累遷知制誥,除翰林學士承旨。以文章擅名一時,終不至大用,眾頗惜之。張方平為之請,謚景文。通小學,故其文多奇字。蘇子瞻嘗謂其淵源皆有考,奇嶮或難句,世以為知言。集有《出麾小集》、《西川猥槁》之類,合而為一。
△《田公金巖集》兩卷
右皇朝田況,字元均。嘗登學究進士賢良科,終尚書左丞。嘗知成都,聽斷之明,以比張乖崖。
△《何聖從盧江文集》二十卷,《刀筆》五卷,《奏議》二十卷
右皇朝何郯字聖從,成都人。仁宗朝為御史、諫官,擢天章閣待制。熙寧中,以尚書右丞致仕。歷漢、梓、永興、河南四帥守。天資好學,殆廢寢食。為詩章簡重淳淡,有孟東野之風。其仕臺諫時,知無不言,頗有直聲。鮮于子駿嘗誌其墓。集有李邦直序。
△《富文忠劄子集》六卷,《奏議》十二卷
右皇朝富弼彥國,河南人。天聖八年中制科。至和二年,召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豐中卒,年八十,謚文忠。其為文章辨而不華,質而不俚。晁以道為之序,其略曰:人孰不仰公使虜之功?上乃拜樞密副使,而公力辭。至和之末,請立皇嗣之功,人或未聞。公於褒進司徒則一命而不避。公每聞人語及北事,便變色若不欲聞者。至青州救災之功,平居喜為人道之。石介嘗以夔、契方公矣,而嚴事王沂公。薦士後至將相者多矣,而最善劉㮣。數事皆世所罕知者。又曰:公於仁宗時言猶雨露也,英宗時言猶海潮也,神宗時言猶鳳嗚也。
△《徂徠集》二十卷
右皇朝石介字守道,競州奉符人。天聖八年登進士第,遷直集賢院。篤學有大志,嘗謂「時無不可為,不在其全,則行其言,雖獲禍,至死不悔。」其為文章,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時,無所忌諱。作《慶歷聖德詩》,分別邪正,專斥夏竦。其後守道死,竦因誣以北走契丹,請剖棺驗視雲。
△《滄浪集》十五卷
右皇朝蘇舜欽字子美,易簡之孫,杜祁公衍之壻也。景祐中進士,累遷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坐用故紙錢會客,除名。慷慨有大志,好古,工文章。及廢,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發其憤懣於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又善草書,酣醉落筆,爭為人所傳玩。集歐公為之序。
△《梅聖俞宛陵集》六十卷
右皇朝梅堯臣聖俞,宛陵人。少以蔭補吏,累舉進士,輒抑於有司。幼習為詩,出語已驚人。既長,學《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然最樂為詩。歐陽永叔與之友善,其意如韓愈之待郊、島雲。
△《尹師魯集》二十卷
右皇朝尹洙字師魯,河南人。天聖中進士,以薦為館閣校勘,累遷右司諫、知渭州兼鎮涇源路經略公事。爭城永洛事,為董士廉所訟,遣御史就鞫,不能得其罪,猶貶均州監酒。師魯內剛而外和,與人言必極辯其是非,如前世治亂沿革之變,靡不該博,人有疑不能通,為指畫講說,皆釋然自得。尤長於《春秋》。文章自唐末卑弱,本朝柳開始為古文,天聖初,與穆修大振起之。
△《歐陽文忠公集》八十卷,《諫垣集》八卷
右皇朝歐陽修字永叔,吉州人。累遷知制誥。夏竦以永叔黨於杜、韓、範、富,因以外甥張氏事汙之,下開封府治之,無狀,坐用張氏奩中物市田,出知滁州。召入修《唐書》,為翰林學士。未幾,參知政事。蔣之奇言其帷箔事,連其子婦吳氏,詔詰之奇,辭窮,坐貶。年六十,乞致仕。卒,謚文忠。博極群書,好學不倦,尤以獎進天下士為己任,延譽慰藉,極其力而後已。於經術,治其大指,不求異於諸儒。與尹洙皆為古學,遂為天下宗匠。蘇明允以其文辭令雍容似李翺,切近適當似陸贄,而其才亦似過此兩人。至其作《唐書》、《五代史》,不愧班固、劉向也。獨議濮邸事,議者不以為是。有蘇子瞻序。
△《劉公是集》七十五卷
右皇朝劉敞字原父,袁州人。慶歷中舉進士,廷試第一。累遷知制誥,出知永興。為人明白俊偉,自《六經》、百氏,下至傳記,無所不通。為文章尤敏贍,好摹仿古語句度。在西掖時嘗食頃草九制,各得其體。英宗嘗語及原父,韓魏公對以有文學,歐陽公曰:「其文章未佳,特博學可稱耳。」
△《孫明復睢陽小集》十卷
右皇朝孫復字明復,晉州人。居泰山,深於《春秋》。自石介以次,皆師事之。年四十未娶,李丞相迪以其弟之子妻之。慶歷中,范文正公、富鄭公言之於朝,除國子監直講。嘗對邇英閣說詩,上欲以為侍講,楊安國沮之而寢。
△《蔡君謨集》十七卷
右皇朝蔡襄字君謨,興化人。天聖中舉進士。在慶歷四諫官選中,權三司使。嘗知福、泉、杭三州。文章清遒粹美,工書,為本朝第一。
△《鄭毅夫鄖溪集》五十卷
右皇朝鄭獬字毅夫,安州人。少俊異,為詩賦有聲,廷試第一。累遷知制誥,入翰林為學士。王安石不悅之乘宰相在告,除獬知杭州。為文有豪氣,峭整無長語。與滕達道少相善,並嗜酒,落魄無檢操,人目之為「滕屠鄭沽」云。
△《曾子固元豐類稿》五十卷
右皇朝曾鞏字子固,南豐人。元豐中為中書舍人,卒。子固師事歐陽永叔,早以文章名天下。壯年,其文慓鷙奔放,雄渾瑰瑋。其自負要似劉向,藐視韓愈以下也。晚年,始在掖垣,屬新官制,方除目填委,占紙肆書,初若不經意,及屬草授吏,所以本法意、原職守、為之訓敕者,人人不同,贍裕雅重,自成一家。歐公門下士,多為世顯人,議者獨以子固為得其傳,猶學浮屠者所謂嫡嗣雲。
△《曾子開曲阜集》四十卷,《奏議》十二卷,《西掖集》二卷,《內制》
五十卷,《外制》三十卷
右皇朝曾肇字子開,子固之弟也。登進士第。元祐中,為中書舍人。元符末,再入西掖,遂為翰林學士。前後歷陳、潁、宋、泰、海、和、金、陵、真、定九郡帥守。坐兄子宣貶,亦以散官汀州安置。崇寧末,移臺州,居京口而終。封曲阜侯。
△《蘇明允嘉祐集》十五卷
右皇朝蘇洵字明允,眉山人。至和中,歐陽永叔得明允書二十二篇,大愛其文辭,以為賈誼、劉向不過也。以書獻,除校書郎。與姚子張同編《太常因革禮》百卷,書方成而卒。治平史臣謂永叔所獻明允之文甚美,然大抵兵謀權利機變之言也。
△《蘇子瞻東坡前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
十卷,《外制》三卷,《和陶集》四卷,《應詔集》十卷
右皇朝蘇軾字子瞻,洵之長子也。軾生十年,其母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比冠,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祐中,歐陽永叔考試禮部進士,梅聖俞與其事,得其《論刑賞》以示,永叔至驚喜,以為異人,欲以冠多士,疑曾子固所為,乃寘之第二等。後以書謝,永叔見之,語客曰:「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又以直言薦之,答策入上等。英宗在藩邸,聞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不可。知湖州,以表謝上,言事者摘其語以為謗,遣官逮赴御史臺。初,子瞻當王安石紛更法度之際,見其事不便於民,則賦詩以諷焉。言者從而擠陷,欲置之死。神宗薄其過,謫置黃州。溫公相哲宗,累擢中書舍人,除翰林學士承旨。紹聖中,坐草謫呂惠卿制,直書其罪,誣以訕謗,安置惠州,徙昌化。元符中,北還,卒於常州。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謫黃州,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平生遇事所為詩、騷、銘、記、書、檄,論撰率皆過人。晚喜陶淵明詩,和之幾彳扁。為人英辨奇偉,於書無所不通。所作文章才落筆,四海已皆傳誦,下至閭閻田里,外至夷狄,莫不知名。門下賓客,亦皆一世豪傑:其盛本朝所未有也。立朝知無不為,世稱其忠義,嘗自比范滂、孔融,議者不以為過。在黃州日,自號東坡居士,世因不呼其名,止目之為東坡雲。
△《蘇子由欒城集前集》五十卷,《後集》二十四卷,《第三集》十卷,《應詔集》二十卷
右皇朝蘇轍字子由,洵之次子也。年十九中進士第。二十二舉直言,因所問極言得失,策入,或欲黜之,仁宗不許,擢商州推官。以兄得罪從坐,謫筠州監酒。宣仁臨朝,相溫公,擢中書舍人,代子瞻為翰林學士。未幾,拜尚書左丞。紹聖初,責置雷州,後北遠。凡居雷、循七年,居許十六年,杜門理舊學,於是《詩》、《春秋傳》、《老子解》、《古史》書皆成,自謂得聖賢遺意。
△《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慶歷二年進士。累除知制誥。神宗在藩邸見其文,異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三年,拜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罷。明年,再入相。九年,罷。卒年六十六,謚文公。其壻蔡卞謂自先王澤竭,士習卑陋,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奮乎百世之下,追堯、舜三代,通乎晝夜陰陽所不能測而入於神,著《雜說》數十萬言,其言與孟軻相上下。晚以所學考字畫奇耦橫直,深造天地陰陽造化之理,著《字說》,包括萬象,與《易》相表裏。崇寧初,卞之兄京秉政,詔配祀文宣王廟。近時議者謂自紹聖以來,學術政事,敗壞殘酷,貽禍社稷,實出於安石雲。
△《華陽集》一百卷
右皇朝王珪字禹玉,其先成都人,故號「華陽」,後居開封。少好學,日誦數千言。及長,博通群書。慶歷二年,廷試第二。嘉祐初,入翰林,至熙寧三年,始參大政,凡為學士者十五年。後拜相。薨,年六十七。謚文恭。
△《司馬文正公傳家集》八十卷
右皇朝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初,以父蔭入官,年二十,舉進士甲科。故相《廠龍》籍薦除館閣校理。神宗即位,擢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後除樞密副使,力辭而去。元祐初,拜門下侍郎,繼遷尚書左僕射,卒年六十八,謚文正。好學如饑之嗜食,於學無所不通,音樂律呂天文歷數,皆極其妙,晚節尤好《禮》。其文如金玉穀帛藥石也,必有適於用,無益之文,未嘗一語及之。集乃公自編次。公薨,子康又沒,晁以道得而藏之。中更禁錮,迨至渡江,幸不失墜,後以授謝克家,劉嶠得而刻版上之。今光州有集本。
△《張少愚白雲集》三十卷
右皇朝張俞字少愚。幼通悟,於書無不該貫。朝遷嘗以校書郎召,表乞授其父。隱於岷山之白雲溪,凡六被徵召,皆不起。為文有西漢風,嘗賦《洛陽懷古》,蘇子美見而嘆曰:「優遊感諷,意不可盡,吾不能也。」
△《晁氏新城集》十卷
右皇朝族祖新城府君也。公諱某,字君成。早登進士第,為杭州新城令,以沒。蘇子瞻嘗稱其詩清厚靜深,而每篇輒出新意奇語。
△《文與可丹淵集》四十卷
右皇朝文同與可,蜀人。進士高第。以文學名,操韻高潔,畫筆尤妙。仕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元豐初,出守吳興,至宛丘驛,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逝。
△《元氏集》三卷
右皇朝元絳字厚之,杭州人。鎖廳中進士第,為翰林學士、參知政事。立朝無特操。晚入翰林,諂事王安石及其子弟,時論鄙之。工文辭,為流輩所推許。卒,年七十六。謚章簡。
△《蒲左丞集》十卷
右皇朝蒲宗孟傳正,閬州新井人。皇祐五年進士。曾公亮薦除館職。神宗謂宰相曰:「宗孟有史才。」乃同修《國史》。入為翰林學士,除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六。為人酷暴奢侈。蘇子瞻嘗規之云:「一曰慈,二曰儉。」世以為中其膏肓之疾。
△《趙懿簡集》三十卷
右皇朝趙瞻大觀,盩厔人。少善為古文。慶歷五年,登進士第。治平中,為侍御史,論濮邸事及貶。元祐中,終於同知樞密院。謚懿簡。學《春秋》,著書十卷,其他文不皆奇也。
△《鮮于諫議集》三卷
右皇朝鮮于侁子駿,閬中人。景祐中登進士乙科。神宗初上書,上愛其文,以為不減王陶。元祐中,仕至諫議大夫。侁治經術有法,論者多出新意,晚年為詩與楚詞尤精,世以為有屈、宋風。族侄之武編次,有序。
△《楊元素集》四十卷
右皇朝楊繪字元素,漢州綿竹人。幼警敏,讀書一過輒誦,至老不忘。皇祐初,擢進士第二人。累擢翰林學士。沈存中為三司使,暴其所薦王永年事,因貶官。終於天章閣待制、知杭州。嘗居無為山,號無為子。為文立就。
△《李誠之集》三卷
右皇朝李師中字誠之。中進士科。仁宗朝,權廣南轉運使,終天章閣待制。唐子方貶春州,誠之嘗有詩送行,盛傳一時。
△《伊川集》二十卷
右皇朝程頤字正叔,珦之子也。少與其兄顥,從汝南周敦實為學。元祐初,司馬溫公薦於朝,自布衣擢崇政殿說書。未幾,罷。紹聖中,嘗謫涪陵專務。談經明道,深斥辭章之學,從其遊者,多知名於世。
△《張橫渠崇文集》十卷
右皇朝張載字厚之,京師人。後居鳳翔之橫渠鎮,學者稱曰橫渠先生。呂晦叔薦之於朝,命校書崇文。未幾,紹按獄浙東,既歸,卒。
△《余氏至言》十八篇
右皇朝余安行字仲勉,鄱陽人。少受知於彭汝礪。年八十餘者此書,自謂有得於《中庸》也。東南學者多。
△《孫賢良進卷》十卷
右皇朝孫洙字巨源,廣陵人。歐陽永叔舉洙賢良,上策論五十篇,極論時事。元豐中,直學士院,奉詔作《靈津廟碑》。上稱洙學術行誼,且大用之,暴得風緩而卒。或云上欲復大理獄,洙對合旨,由是驟進。
△《錢賢良進卷》十卷
右皇朝錢公輔字君倚,武進人。從胡瑗學。昭陵末,知制誥。
△《呂晉伯輞川集》五卷,《奏議》十卷
右皇朝呂大忠字晉伯,藍田人,汲公之兄。皇祐中進士,除檢討樞密院吏房文字,為河北轉運判官。累遷寶文閣直學士,三帥秦鳳。晉伯博極群書,為文尚理致,有益於用,章奏皆親為文。
△《呂汲公文錄》二十卷,《文錄掇遺》一卷
右皇朝呂大防微仲,京兆藍田人。皇祐初,中進士第。哲宗即位,召知制誥,翰林學士,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紹聖初,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未逾嶺,卒。大防既拜,相常分其俸之半以錄書,故所藏甚富。其在翰林,書命典麗,議者謂在元絳之上雲。
△《呂和叔誠德集》三十卷
右皇朝呂大鈞字和叔。嘉祐二年,中進士第。大防仲弟也。終於宣義郎、畦延路漕司屬官。師張厚之。贍學博文,無所不該,其文章非義理不發。
△《呂與叔玉溪集》二十五卷,《玉溪別集》一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字與叔,汲公季弟也。登進士第。嘗歷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從程正叔、張厚之學。通《六經》,尤精於《禮》,解《中庸》、《大學》等篇行於世。嘗賦詩云:「學如元凱方成癖,辭類相如始近俳。獨倚聖門無一事,願同回也得心齋。」正叔可之。
△《範子功集》五十卷
右皇朝範百祿字子功,鎮之侄也。終於中書侍郎。
△《張浮休畫墁集》一百卷,《奏議》十卷
右皇朝張舜民蕓叟,邠州人。慶歷中,范仲淹帥邠,見其文,異之。用溫公薦為諫官,仕至吏部侍郎。後羈置房陵。政和中卒。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於詩。晚年為樂府百餘篇,自序稱「年逾耳順,方敢言詩,百世之後,必有知音者」云。自號浮休先生。唐張鷟稱浮休子蕓叟蓋襲之。
△《黃魯直豫章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
右皇朝黃庭堅魯直。幼警悟,讀書五行俱下,數過輒憶。蘇子瞻嘗見其詩於孫莘老家,嘆絕,以為世久無此作矣,因以詩往來。會子瞻以詩得罪,亦罰金。
元祐中,為校書郎。先是,秦少遊、晁無咎、張文潛皆以文學遊蘇氏之門,至是同入館,世號「四學士」。魯直之詩尤奇,世又謂之「蘇、黃」云。紹聖初,責置戎州,至徽宗即位,召還。嘗因嘲謔忤趙正夫,及正夫為相,諭部使者以風旨,摘所作《承天院塔記》中語,以為幸災謗國,遂除名,編隸宜州以死,崇寧四年也。
△《晁無咎雞肋編》七十卷
右皇朝族父吏部公也。公諱補,字無咎。幼豪邁,英爽不群。七歲能屬文,日誦千言。王安石名重天下,慎許可,一見大奇之。在杭州,作文曰《七述》,敘杭州之山川人物之盛麗。時蘇子瞻倅杭州,亦欲有所賦,見其所作,嘆曰:「吾可以閣筆矣。」子瞻以文章名一時,稱其博辨俊偉,於文無所不能,屈輩行與之交,由此聲名藉甚。舉進士,禮部別試第一,而考官謂其文辭近世未有,遂以進禦。神宗曰:「是深於經,可革浮薄。」元祐中,除校書郎。紹聖初,落職監信州酒,後知泗州,終於官,大觀四年也。張耒嘗言無咎「於文章蓋天性,讀書不過一再,終身不忘。自少為文,即能追考《左氏》、《戰國策》太史公、班固、揚雄、劉向、屈原、宋玉、韓愈、柳宗元之作,促駕而力鞭之,務與之齊而後已。其淩厲奇卓,出於天才,非醞釀而成者。自韓、柳而還,蓋不足道也。
△《張文潛柯山集》一百卷
右皇朝張耒文潛,譙郡人。仕至起居舍人。嘗為宣、潤、汝、穎、兗五州守,又嘗謫居黃州、復州,最後居陳以沒。元祐中,蘇氏兄弟以文倡天下,號長公、少公,其門人號「四學士」。文潛,少公客也。諸人多早沒,文潛獨後亡,故詩文傳於世者尤多。其於詩文兼長,雖同時鮮復其比,而晚年更喜白樂天,詩體多效之雲。
△《秦少遊淮海集》三十卷
右皇朝秦觀少遊,高郵人。登進士第。元祐初,除校勘黃本書籍。紹聖中,除名,編隸橫州,遇赦北歸,至藤州卒。蘇子瞻嘗謂李チ曰:「少遊之文,如美玉無瑕,又琢磨之功,殆未有出其右者。」王介甫謂其詩新清婉麗,鮑謝似之。少遊亦自言其文銖兩不差,但以華麗為愧耳。呂氏《童蒙訓》謂少遊《過嶺後詩》嚴重高古,自成一家,與舊作不同。
△《陳無己後山集》二十卷
右皇朝陳師道無己,彭城人。少以文謁曾南豐,南豐一見奇之,許其必以文著。元祐中,侍從合薦於朝,起為太學博士。紹聖初,以進非科舉而罷。建中靖國初,入秘書為正字,以卒。為文至多,少不中意,則焚之。
△《畢公叔西臺集》五十卷
右皇朝畢仲遊字公叔。早登進士第。元祐中,召天下文學之士三人,策試翰林院。蘇子瞻以公叔為第一,除集賢校理,又表自代云:「學貫經史,才通世務,文章精麗,論議有餘。自臺郎為憲漕,綽有能聲。」後入黨籍,終於西京留臺。集陳叔易為之序。
△《廖明略竹林集》三卷
右皇朝廖正一字明略。元祐中,召試館職。蘇子瞻在翰林,見其所對策,大奇之。俄除正字。時黃、秦、晁、張皆子瞻門下士,號「四學士」,子瞻待之厚,每來必命侍妾朝雲取「密雲龍」,家人以此知之。一日,又命取「密雲龍」,家人謂是「四學士」,窺之,乃明略來謝也。紹聖間,明略貶信州玉山監稅,郁郁不得志,喪明而沒。自號竹林居士。
△《邢敦夫呻吟集》一卷
右皇朝邢君實敦夫,和叔之子也。年十四,賦《明妃引》,蘇子瞻見而稱之,由是知名。未幾,和叔貶隨州,敦夫侍行,病羸嘔血。一日,有鈴下老卒驕慢,應對不遜,敦夫怒而擊之,無何,卒死。和叔怒,以敦夫屬吏,以故疾日侵而夭。
黃魯直為之挽云:「眼看白璧埋黃壤,何況人間父子情」,蓋隱之也。集後有子瞻,魯直、無咎諸公跋。
△《員逢原三蓮集》二十卷
右皇朝員逢原,關中人。仕至朝議大夫。
△《唐子西集》十卷
右皇朝唐庚字子西,眉山人。登進士第。早受知於張天覺,天覺為相,擢京畿提舉常平,且欲用為諫官。天覺去位後,言者謂子西嘗宣言,有一網打盡之語,貶惠州。大觀五年,會赦北歸。
△《陳瑩中了齋集》三十卷
右皇朝陳瓘字瑩中,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與弟卞之奸惡。章數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靖康中,贈諫議大夫。自號了翁。
△《陳司諫集》兩卷
右皇朝陳祐字純益,仙井監人。登進士第。建中靖國初,為臺諫,與龔夬、任伯雨、張公望協力彈擊紹聖奸臣。後蔡京用事,廢斥而沒。
△《崔德符婆娑集》三十卷
右皇朝崔鶠字德符。蚤中進士第。元符末,上書,入邪等。廢斥幾三十年。靖康初,召為右正言,居無何,感疾卒。其為文最長於詩,清婉敷腴,有唐人風。
△《劉巨濟前溪集》五卷
右皇朝劉涇字巨濟,蜀人。終於太學博士。為文頗奇怪。
△《李元應跨鼇集》五十卷
右皇朝李新字元應,仙井監人。早登進士第。劉涇嘗薦於蘇子瞻,命賦墨竹,口占一絕立就。坐元符末上書,奪官,謫置遂州,流落終身。跨鼇,仙井山名也。
△《滿氏昌邑集》二十卷
右皇朝滿中行字思復。登進士第。元豐中,為太學官,虞蕃獄起,思復獨不糸圭吏議,詔褒之。
△《馮允南集》十卷
右皇朝馮山字允南,普州人。鄧綰為中丞,薦為臺官,允南力辭不就,士論稱之。
△《晁氏景迂集》十二卷
右從父詹事公也,諱某,字以道,文元公玄孫。少慕司馬溫公為人,自號景迂生。年未三十,蘇子瞻以著述科薦之。元符中,上書,居邪中等。博極群書,通《六經》,尤精於《易》,傳邵堯夫之學,著《太極傳》。搢紳高其節行。嘗守成州,時民訴歲旱,公以為十分,盡蠲其稅,轉運使大怒,督責甚峻,因丐老而歸。靖康初,以著作郎召,遷秘書監,免試,除中書舍人兼太子詹事,俄以論不合去國。建炎初,終於徽猷閣待制。
△《晁氏崇福集》三十五卷,《四六集》十五卷
右從父崇福公也。登進士第。又中宏詞第一。元符末,上書,居邪等,廢斥二十年,以朝請郎奉祠崇福宮而終,故以名集。天才英特,為文章立成,明潤密糸致,世以為宜在北門、西掖雲。
△《晁氏封丘集》二十卷
右世父封丘府君。諱某,字伯宇。鎖歷中進士第。黃魯直嘗薦之於蘇子瞻,云:「晁伯宇謹厚,守文元家法,從遊多長者,其文已能如此,年蓋未二十也。願子瞻一語教戒之。」子瞻答云:「晁伯宇詩騷,細看甚奇麗,信乎其家之多異材也。雖然,凡文至足之餘,溢為奇偉,今晁君文涉奇似太早,可作朋友切磋之語以告之,非謂其諱也,恐傷其邁往之氣耳。」後坎晞終身,卒官封丘丞。
△《呂吉甫集》二十卷
右皇朝呂惠卿字吉甫,閩人。王安石執政,擢參知政事。元祐初,謫知福州。
紹聖後,累領藩鎮。有《莊子解》。為文長於表奏。
△《張無盡集》二十二卷
右皇朝張商英字天覺。登第,調官峽路。章惇察訪巴蜀,風采傾動西南峽中。部使者憂之,日夕謀所以待之之禮曲盡,因求辨博之士,以備燕談。或以天覺姓名告,因檄召至夔州。惇既至,杯酒間,果以人材為問,部使者即言之,惇令召入。天覺不冠服峨巾,長揖徑就坐左。惇負氣敢大言,天覺輒吐言壓之。惇大喜,歸而薦於朝,由是召用。元祐中,為開封府推官,出使河東。紹聖初,擢御史。大觀四年,長星見,蔡京罷相,乃拜右僕射。盡反京之政,召用元祐遷客,天下翕然歸重,期年去位。靖康初,遂與司馬溫公、范文正公同日降制,加贈官爵。賜謚文忠。
△《臨溪隱居集》二十卷
右皇朝魏泰字道輔,襄陽人。曾布子宣妻之弟。幼爽邁,能屬文。嘗從徐禧。晚節卜隱漢上。人頗言其倚子宣之勢,為鄉里患苦雲。
△《王履道初突寮集》十卷,《內制》十八卷,《外制》八卷右皇朝王安中字履道真定人。政和中,有密蔫於上者,自監大名倉,累擢掌內外制,後拜太保,鎮燕山。建炎初,貶象州。為文環奇高妙,最長於制誥。李邴入翰林,嘗請於上,以方今詞林之式,上首尾聲舉安中之名。自號初寮。
△《陳參政簡齋集》二十卷
右皇朝陳與義字去非,汝州葉縣人。中進士第。宣和中,徽宗見其所賦《墨梅詩》,喜之,遂登冊府。建炎中,掌內外制,拜參知政事,以卒。晚年詩尤工。周葵得其家所藏五百餘篇,刊行之,號《簡齋集》。
△《胡承公集》十卷,《資古紹誌集》十卷右皇朝胡世將字承公。中進士科。早受知於晁無咎。建炎南渡,嘗直學士院,終於資政殿學士、川陜宣撫使。為文敏贍溫雅,掌書命,頗有能聲。喜聚金石刻,效歐公《集古錄》為《資古紹誌集》,序云:以成其先人之志,故以「紹誌」目其書。
△《邵氏集》二十卷
右皇朝邵溥字澤民。進士第。靖康初,為戶部侍郎。上踐祚,以例貶官。紹興中,復待制,宣撫川陜。師事崇福十二父詩文早有能聲。
△《汪彥章集》十卷
右皇朝汪藻字彥章。嘗為翰林學士。
△《藝圃折衷》六卷
右皇朝鄭厚,莆陽人。紹興中,舉進士第一,坐臺評廢於家。
△《李易安集》十二卷
右皇朝李氏格非之女。先嫁趙誠之,有才藻名其舅正夫相徽宗朝,李氏嘗獻詩曰:「炙手可熱心可寒。」然無檢操,後適張汝舟,不終晚節。流落江湖間,以卒。
△《洪覺範筠溪集》十卷
右皇朝僧惠洪覺範,姓喻氏,高安人。少孤,能緝文。張天覺聞其名,請住峽州天寧寺,以為今世融、肇也。未幾,坐累民之。及天覺當國,復度為僧,易名德洪。數延入府中。及天覺去位,制獄窮治其傳達言語於郭天信,竄海南島上。後北歸。建炎中卒。著書數萬言,如《林間錄》、《僧寶傳》、《冷齋夜話》之類,皆行於世。然多誇誕,人莫之信雲。
△《饒德操集》一卷
右皇朝饒節字德操,曾布之客也。性剛峻,晚與布論不合,因棄去,祝髪為浮屠,在襄漢間聲望甚重雲。
△《魏仲先草堂集》二卷,《鉅鹿東觀集》二卷
右皇朝魏野字仲先,陜州人。誌清逸,以吟詠自娛,忘懷榮利,隱於陜之東郊。手植竹木,繞以流泉,鑿土袤丈,曰樂天洞,前立草堂。為詩肖苦,句多警策,與寇準、王旦善,每往來酬唱。祀汾陰歲,召不起。卒,贈著作郎。集有薛田序。《鉅鹿東觀集》乃野之子閑集其父詩四百篇,以贈著作,故以「東觀」名集。
△《潘逍遙詩》三卷
右皇朝潘閬字逍遙,大名人。通《易》、《春秋》,尤以詩知名。太宗嘗召對,賜進經,將官使之,不就。王繼恩與之善。繼恩下獄,捕閬甚急,久之弗得。咸平初,來京師,尹收擊之。真宗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後卒於泗上。與王禹偁、孫何、柳開、魏野交好最密。集有祖無擇序,錢易、張逵皆碣其墓,附於集後。蘇子瞻少年時,過一山院,見壁上有句云:「夜涼知有雨,院靜若無曾。」而不知何人詩。今集有此聯,乃閬《夏日宿西禪院》詩也。小說中謂閬坐盧多遜黨,嘗追捕,非也。
△《林君復集》二卷
右皇朝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刻誌為學,結盧西湖之孤山。真宗聞其名,詔郡縣常存遇之。善行書,喜為詩,其語孤峭澄淡。臨終作一絕曰:「茂陵他日求遺槁,猶喜初無封禪書。」或刻石置之其墓中。賜謚曰和靖先生。集有梅聖俞序。
△《石曼卿集》一卷
右皇朝石延年字曼卿南京宋城人。舉進士不中,為三班奉職,改太常寺太祝,遷秘閣校理。氣貌雄偉,喜論事,善書劄,從酒不羈,世多傳其仙去。其詩如《春陰》、《紅梅》,及「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鶯聲不逐春光老,花影常隨日腳流」之句,至今諷詠焉。
△《陳亞之集》一卷
右皇朝陳亞,字亞之。性滑稽,喜賦藥名詩,仕至司封郎中。藥名詩始於唐人張籍,有「江臯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下枝」之詩,人謂起於亞,實不然也。
△《蘇才翁集》一卷
右皇朝蘇舜元字才翁,子美兄也。工草隸,詩章豪麗。
△《杜師雄詩》一卷
右皇朝杜默字師雄,徂徠人。石介作《三豪篇》,所謂「歌之豪」者。蘇子瞻頗陋之。
△《鄭成之集》十卷
右皇朝鄭褒字成之,閩人。登進士第。慕韓愈為文。陳詁為編次其集,張景為之序。
△《將歸集》一卷
右未詳何人。有《題林逋隱居詩》,當是昭陵時人也。
△《徐仲車詩》一卷
右皇朝徐積字仲車,東莞人。
△《黃虞部詩》一卷
右皇朝黃觀。昭陵時,嘗將漕成都。
△《邵堯夫擊壤集》二十卷
右皇朝邵雍堯夫,隱居洛陽。熙寧中,與常秩同召,力辭不起。邃於《易》數。始為學,至二十年不施枕榻睡,其精思如此。歌詩蓋其餘事,亦頗切理,盛行於時。卒謚康節。集自為序。
△《韓持國詩》三卷
右皇朝韓維字持國,億之子也。元豐中,入翰林為學士,遷承旨。哲宗初載,拜門下侍郎。與其兄子華、玉汝俱位宰相。持國最能詩,世傳其「酴醿」絕句,他多稱是。
△《司馬才仲夏陽集》兩卷
右皇朝司馬槱字才仲,溫公之侄孫。元祐初,與王當輩同中賢良科,調官錢塘。喜賦宮體詩,故世傳其為鬼物所崇而卒。
△《司馬才叔逸堂集》十卷
右皇朝司馬棫字才叔,才仲之弟也。登進士第,亦嘗應賢良,以黨錮不召。
詩雖縱艷,比其兄稍莊雅。
△《岷山百境詩》二卷
右皇朝王き字道輔。少有能詩名。世謂其詩初若不經意,然遣詞屬意,清麗絕人。自號南陔居士。宣和中,以狂譎被譖,伏誅。
△《楊天隱詩》十卷
右皇朝楊恬字天隱,潼川人。
△《韓子蒼集》三卷
右皇朝韓駒子蒼,仙井人。政和初,請闕上書,特命以官,累擢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王甫嘗命子蒼詠其家《太乙真人圖》,詩盛傳一世。宣和間,獨以能詩稱雲。
△《許表民詩》十卷
右皇朝許彥國字表民,青社人。周邦彥稱其寬平優遊,中極物情,惜乎留落不偶,故世人知之或寡也。
△《呂居仁集》十卷
右皇朝呂本中字居仁,好問右丞之長子。靖康初,權尚書郎。紹興中,賜進士第,除右史,遷中書舍人,已而落職奉祠。少學黃山谷為詩,嘗作《江西宗派圖》,行於世。
△《晁氏具茨集》三卷
右先君子詩集也,呂本中以為江西宗派,曾慥亦稱公早受知陳無己,從兄以道嘗謂公宗族中最才華。喻汝礪序其詩云:「予嘗從叔用商近朝人物,嘉言善行,朝章國典,禮文損益,靡不貫洽。由叔用之學而達諸廊廟,溫厚足以代言,淵博足以顧問,則以詩鳴者,是豈叔用之志也哉?雖然,叔用既已油然棲誌於林間曠遠之中,遇事寫物,形於興屬,淵雅疏亮,未嘗為淒怨危憤之音。予於是有以見叔用於消長用舍之際,未嘗不安而樂之者也。嗟乎!所謂含章內奧而深於道者,非耶?秦漢以來,士有抱奇懷能,留落不遇,往往操心汗筆,有怨誹沈抑之思,氣候急刻,不能閑遠,古之詞人皆是也,所以往往無所建立於天下。唯深於道者,遺於世而不怨,發於詞而不怒,君子是以知其必能有為於世者也。嗟乎!吾於叔用,豈直以詩人命之哉!」
△《澗上丈人詩》二十卷
右皇朝陳恬字叔易,堯叟裔孫也。博學有高誌,不從選舉,躬耕於陽翟,與鮮于綽、崔鶠齊名,號「陽城三士」。又與晁以道同卜隱居於嵩山。大觀中,召赴闕,除校書郎。以道寄詩戲之,曰:「處士何人為作牙,暫攜猿鶴到京華,故山嚴壑應惆悵,六六峰前只一家。」未幾,致仕還山。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嶺。卒,年七十四。秩朝奉郎,直秘閣。澗上丈人者,其自號也。計句豪健,嘗作《古別離》,紀靖康之難,一時傳誦之。筆劄清勁,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寶雲。
△《藏寂軒》文槁
右皇朝董□字□□,襄陽人。
△《趙延持盈》要論
右皇朝趙延。宣和初,任合州石照縣丞日所上。
△《參寥集》十二卷
右皇朝僧道潛,自號參寥子。與蘇子瞻、秦少遊為詩友。其詩清麗,不類浮屠語,世稱其《東園》、《贈歌者》兩絕句,餘多類此。
△《希白詩》三卷
右皇朝僧希白撰。張逸序之,曰:「希白能詩,與宋白、梁周翰、張詠而下十數公相友善,其格律不減齊己」云。
△《呂獻可章奏》二十卷
右皇朝呂誨字獻可。熙寧中,為御史中丞,坐攻王安石,知鄧州。司馬溫公服其知人,訁誌其墓,且序其《章奏集》,云:「其草存者二百八十有九,歷觀古人,有能得其一二者二百八十有九已可載之史籍,在獻可,蓋不足道也。」
△《孫莘老奏議》十卷
右皇朝孫覺字宰老。元豐末,自秘書少監除右諫議大夫。元祐初,遷給事中,吏部侍郎。莘老素與王介甫善,後為諫官,論新法,遂絕。
△《範蜀公奏議》二卷
右皇朝範鎮字景仁,成都人。舉進士,為禮部第一。仁宗朝知諫院。後言王安石新法不便,乞致仕,歸潁昌。元祐初,詔召不赴。封蜀郡公。年八十一。謚忠文。
△《河間公奏議》十卷
右皇朝朱光庭元祐中為諫官時所論事也。
△《包孝肅奏議》十卷
右皇朝包拯字希仁,合淝人。天聖五年進士。為御史中丞,知開封府。為人剛嚴,聞者皆憚之。
△《李公擇廬山奏議》十七卷
右皇朝李常字公擇。早年讀書於廬山。熙寧中,為諫官,論青苗法而罷。元祐初,為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