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瓶梅/13
第十二回 ◄ | 銀瓶梅 第十三回 |
► 第十四回 |
|
第十三回 睹時艱力辭解組 盡忠告勇退不羈
编辑 詩曰:
君臣義合本萬難,只為時艱要見機。
明哲保身當早念,免教禍到幡悔遲。
據此傳奇論及張九齡告駕致仕歸日。惟有鑒史上言:唐明皇於開元二十四年削奪張九齡相位,任用李林甫為相。當時未進李林甫為相時,明皇已有意相之,而九齡尚未退貶。明皇問:「相李林甫可乎?」九齡對曰:「宰相之任,有以關係國家之興替也。陛下須當慎擇其人之正者,若相李林甫,只恐日後為社稷之憂、為國家之患!」當日明皇亦暫准信九齡之忠言。後來,李林甫聞張九齡之語,一心懷恨,屢思計謀以除逐之。
但明皇自登基一連二十餘載,歲月已久,漸生奢侈之心,肆欲以怠朝政。
然九齡平素耿直,遇事敢言,少有過矣!不論大小事,必力諍苦諫,明皇日久厭其入耳之繁;林甫一意奉承以迎帝心,故時常讒訴九齡短處,故帝亦疏慢之,至罷其相位,貶逐至荊州府為長史卑職,後終於任所。今此傳載其告駕有大同小異之分,看官,不必涂求史實而議之。
當日,九齡上朝,拜呼三聲已畢,陳奏曰:「老臣蒙仰聖上天恩之重,粉軀碎骨,罔能報效,曷敢言退?奈已風燭之期,近日疾病多增,虛擔宰相重位,枉饌徒,只恐有誤國家大政。今特懇乞天恩,容臣解組歸鄉,一兩秋已將就墓,本另擇賢能執政。老臣無任治恩,伏惟准奏。」
明皇曰:「丞相古稀之年雖及,但軀體康健,怎可一朝言去?朕之大政,委托何人?不必辭位以則朕左右也。」
九齡曰:「陛下,不須命留老臣,惟臣近日委果疾病益殆,料不久於人世,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一言也善。老臣有一言上陳,仰乞至尊鑒聽,臣曷勝仰賴!一、祖宗田政不可改;二、進任正賢以匡國政;三、節國用以實庫。如受臣言,上下一心而致寧天下治矣。但臣入相二十年所近矣,不少尚有不週,乞陛下恩恕。但念臣隨駕多年,不敢他和,今告歸別主,原宥忘恩大罪,死後只以鬼魂而不忘國用。」且當時有李學士太白,是西川安慶府人,知九齡是個正直智良材,亦出奏請留之。九齡苦不允從,力辭解任。
帝見他堅持要去,只得曰:「丞相力要舍朕而去,亦難以勉強。朕念老功臣輔駕多年,勤勞朝政,今恩賜汝帶俸歸田,特加恩世祿黃金三千兩、白金三十萬兩,每月俸祿米千石,繼賜參茸,太醫一名隨著調養,賜題忠亮御牌坊,命一二品大員代朕餞別送行。」
九齡叩首謝恩曰:「老臣蒙天恩深眷,今生難答,來世犬馬追隨以報耳!再乞聖上念臣方才諫言,去讒遠色,以江山為重。又思先皇在晉陽起義兵,誅滅武韋奸黨、重整李氏江山,勞盡癉力,得安社稷,臣死暝目矣。」是日,君臣言到此,各各含淚。帝先領駕回宮去,張丞相辭聖君出。
是時,右相李林甫、大學士李白、吏部天官葛大古、禮部尚書賀知章、兵部尚書裴寬、戶部尚書鍾景期、刑部尚書王鉷、御史中丞楊慎矜、國舅楊國忠、楊銛,又有二品十餘人,不能一一盡述其名。又有武員是中興王馬英,長平侯王仁勇,遠興侯曹威,護國公秦剛,魯國公程福,越國公羅清,鄂國公尉遲景。當時,一班文武大臣百餘人,齊奉聖旨,敬陳美酒,又有送行賜儀餞行。
丞相曰:「老夫以老疾無能,故不得已與列位同僚分手,今已叨領厚餞,敢勞諸位送程途?一揖相別可也。只願諸公一心輔駕,君臣共守興平。老朽回歸就木,列位且請回,老夫復趕馬登程。只留太白公、葛吏部、賀禮部是吾故交,與中興王馬英是門徒,多行數步以盡故交、師生之深情。」文武百官哪裡肯聽?又獻上贐儀,祈老丞相見納。九齡曰:「老夫又何恩德,敢當列公惠賜?且吾叨蒙聖恩,頒賜過隆,已為濫領了,是為賜命不敢辭耳!今諸位大人再賜許多厚禮,老夫斷難明領矣!」
百官皆言:「老丞相在朝,一擎天柱。日久在廷教誨,今日榮旋貴府,薄具涼儀褻瀆,聊申贐敬,伏祈鑒納;方表眾士恭敬微意之誠。」推辭多時,張丞相料想方辭不得,只得領情,復一一致意申謝。眾官齊送出城數里,丞相數次辭回,百官只得住步,曰:「老丞相前途保重,慎越風霜。某等回城,恕不遠送也。」一一拱別,分途各回府去。
單有太白、葛、賀、馬英四人多送十里之程。九齡曰:「四位且住,吾有心腹直言說知,以表今日相愛之情。吾原非多疾,實憂與一班奸黨作對,內又有貴妃、高力士,今吾年七十餘,亦應息退歸田。一來免禍,二則辭此繁政。即昨天責辱安祿山並前勸主殺之,兩番不准;並勸不可立貴妃,有紊瀆於人倫。聖上原是明敏,只好色之心難遏,至是不准從。貴妃豈不懷恨在心?今雖貶出祿山,免卻宮內醜聞,然祿山出鎮范陽,實虎歸山也。此人必定有變,叛亂不久了。老夫今日已脫離虎口,汝等在朝,實要小心。必釀禍亂者,李林甫。楊國忠逼反安祿山,祿山離不得貴妃,今聖上前明後暗,不久亂作。須各人見機保身,明哲脫厄,方免安祿山羅網。須謹記。」
四人齊言曰:「叨蒙老丞相指教金石良言,自當銘諸肺腑。且丞相智慮深,明去就,存身遠害,信為老誠達人。但我等在朝近帝,猶如身入虎狼巢穴中,不被噬者,出於萬眾之一耳。只憂不能逃遁以罹奸黨之禍也。」當時,丞相幾番催促四人回身,各得住步,慇懃相慰而別。話分兩途。
再說九齡退位,李林甫升中書首相,令楊國忠升右相平章,二奸爭進不提。單說張九齡一程回廣東,道經二龍山,有家丁稟上:「相爺,此路雖乃官場大道,但久聞二龍山有盜寇打截行人,不若從小路遠些去避之。」
九齡冷笑曰:「清平世界,些小賊徒,使爾若此畏縮!但可惱守土文武官,枉食朝廷俸祿,日久偷安,不來查察境土,其盜寇打劫害民,皆有可參革之罪。大小官員皆不以安民為重,一省中枉設數十官員,花費朝廷餉祿。今吾定要在他山前經過,教訓強盜一番。若然散伙,有能者投食軍糧,不願為盜者自為良民,落業做小經紀,且將匣中所叨聖上恩賜並百官厚情送的金銀,不下百萬,一並散賞之,令其為良善人,豈不依從乎?又安境土,免陷良民,化惡為善,吾之心也。」
眾家人、從兵領命,特往二龍山邊經過。有嘍囉見一標人馬從大路回山而來,一大旗上書著「奉旨榮旋」,又數十大旗大書「張」字,威威武武,護送兵千多,皆盔明甲亮。嘍囉兵不敢妄進打劫,只得上前動問:「過山來的是哪位官員?且說明,待報知寨主。」護軍曰:「朝中左班首相、太師太傅、中書張老大人奉旨榮旋,特經此山,急報知寨主來恭迎。」嘍囉聞言,領諾,飛奔上山報知。
有白雲龍對高、梁兩弟曰:「久聞朝廷張九齡老丞相是當今第一個賢正忠臣,唐天子賴以助復江山,今日想必因奸臣當道抑或因年紀高邁故,致仕歸田。我們何不下山迎接送行之?方表我們不是專於貪婪為盜者,是個義氣敬重賢良之人!」
高角未言。瓊玉曰:「不特表心,我們報仇、收除狗官,亦在此人之身。且下山自己綁縛,將冤屈訴明老丞相,他是唐天子師相,位尊爵隆,豈不准信?他一道本章奏明,蘇州一省狗官難逃冤屈妄殺良民之罪矣!」三人議定,出見張丞相如何,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