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錦溪集
卷四
作者:魯認
1823年
卷五

催歸原情疏

编辑

上神宗皇帝伏以臣名敎中一罪人也。旣未仗節死義於龍蛇之難。苟爲戴天圖命於豺虎之窟。今到中華。復見天日。自幸自訟。誠惶誠恐。且以臣區區所抱。敢此冒瀆。伏乞聖明哀矜而垂察焉。辛卯春。賊酋秀吉。敢以射天之計。肆出假道之說。遣使誘我。此果人臣所不忍言。所不忍聞者。小邦抗斥其使。奏聞天朝。越壬辰四月。賊魁行長等。率精兵二十餘萬艘。來陷沿海地。而五月。直擣京城。國王疋馬蒼黃。移次西郵。賊乃乘此空虛。夷我先王二墓。火我先王五廟。跳梁八路。屠戮萬姓。其爲國讎。決不戴天。臣之七十雙親。全家二十餘骨肉。俱在奔竄。必陷賊鋒。其爲私痛。亦已罔極。所遭如是。誠不可一日容息於覆載之間。尙爾苟活到此者。只欲報君父之至願也。況彼狼心不悛。虺毒益肆。則此非獨小邦之患。而實爲憂於聖明七八載東顧之餘矣。臣之日夜血泣。汲汲於思歸者。第以所探賊情。細陳本朝。亟修豫備雪復之策。而上以洗廟社之恥。繼收雙親白骨於雨雪草莽之中。而下以舒泉壤之憾。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以此所懷。日望鄕國。心肝墜裂。更伏乞聖明另察外臣狐邱之忱。特降天朝鴻澤之施。情溢辭蹙。言不知裁。無任祄懇激切屛營之至。

呈大司馬金學曾軍門

编辑

伏以認。徧邦末品。絶域俘踪。旣未早決於熊魚之界。忍爲苟活於豺虎之窟。如究其罪。罪不可名焉。然而廟社煙塵。國恥極矣。邱墟草莽。私痛切矣。第以應變雪復之志。蓄積于中。而強渡中華。尙稽東還。淚繼以血。哽塞難言。伏願都爺另加矜察焉。忝惟小邦雖僻在東隅。粤自箕聖。井制八政。愈久愈明。賢君良臣。無代無之。衣冠文物。燦然備具。禮樂聲敎。猗歟可徵。是以大邦之待。獨居諸侯之上。而濫得小華之稱者久矣。不然。頃日島夷之亂。聖天子何必徵兵天下。命將閫外。討平醜賊。至此其赫然乎。幸賴天威。今雖小安。固不可永謂之廓淸。惟彼狼心不悛。虺毒必肆。前頭之患。恐有甚於變生之初。認以沼吳之策。先叫天閽。繼陳本朝。而欲爲豫備應變。則歸心如矢。一日三秋。更伏乞都爺。以認憫迫之情。上達皇朝。特賜逥送之地。謹昧死以聞。

再呈大司馬門

编辑

伏以情旣訴矣。辭已竭矣。冒煩狂叫。罪添無狀。然認之無狀。不在於狂叫。而在於惷惷冥頑。少無人臣人子之誠。不足以感激都台監仁慈明聽之下。終不得早歸者也。陽氣發處。金石亦透。至誠所潡。天地卽感。認如有念君親忠孝之誠。都台監豈不能感應而矜察也。但轅門嚴肅。如隔天上。草芥俘賤。因何控訴。雖以都台監好察之明。勢所難燭。而未易回送者。理之常也。大抵認日夜哀泣者。恐未及歸於霜雪之前。尋見亡親白骨於草莽之間也。朝鮮地勢。山岳高峻。自十月雪高三尺。而正月始開。若雪下之後。則雖到故鄕。豈能覓父母被害之處乎。若未收拾。又使冤魂。慘慘於來冬雨雪之寒。則人于情理。寧欲萬死。哀念及此。不覺哽塞氣絶。萬祝僉相國。幸勿厭薄。更加垂憐。早議回送也。自三月留滯。歸心如矢。日夜倍熾。百病交侵。殘命垂盡。一死無惜。而抑恐不得聞君親之消息。更此縷縷。伏乞大君子惕然哀之也。

謝呈布政司徐匡岳見登。李見羅材門人。衙門

编辑

伏以認。強顏天日。雖保頑命。自顧多慙。生不如死。特蒙相國至恩。特賜以天下至重至寶之金與書。是實相國過優於泛愛之德。不擇貴賤賢愚而厚薄之故也。榮光倍增。恩澤非常。不勝感激。金囊而書閱。則皆是相國窮源洙泗。討論義理。發明乎前古未發明至精至密之蘊奧。孔夫子相傳止修之學。復明乎此。雖百朋之錫。豈足以當此一秩書哉。潛思所賜之至意。必是相國側念弊邦兵燹之餘。聖經賢傳。俱被灰燼。恐吾道之湮晦。因使認抱歸而究繹。得有誦法之樂。又布諸國中。俾覺後覺也。倘非相國以達德大道。宗匠斯文。任重致遠。而兼濟天下之誠。其何能至此哉。然則惠認於一時之德。輕而小。開來學於萬世之功。重而大。認不須屑屑以私意容謝也。第念認誠鄙夫。恐未酬相國所賜之盛意。無任愧悚。謹此以謝。

再呈徐布政

编辑

伏以認。以遼海一俘人。曾忝科進。職秩惟卑。六載矢石之場。未能掃醜。而仗節萬里鯨鯢之濤。僅得涉艱而保命。以君親一念。不忍浪死於異域。幸托愷悌君子林震虩。得到父母禮義之邦。而伏承相國篤愛之恩薦。入明道堂。猥與諸君子。多月參講。此誠大相國憐恤之眷。實不下於古聖人吐握之風。令人感泣。認之久滯院中。思念故國。卽人情之自然。而都爺其肯款議僉相國。得如是護送故國耶。鴻毛之命。萬死何惜。而一時澌滅。有同溝瀆之自經。故萬死隱忍。一息尙存。日夜揣摩者。歸謁吾君。生聚敎訓。大擧沼吳。上雪山陵廟社之恥。下洗全家殄滅之痛。夫然後生隕死結。更酬老爺罔極之恩。只此仰謝。

上監察御史吳志在。徐宗師門人。

编辑

伏以羈鶴辭籠。尋舊巢於仙境。幽鶯遷木。望新音於上林。在涸窮鱗。念常切於淸水。悌死老免。首必向於故邱。尙爾物然。矧伊人矣。伏惟憲臺松筠勁節。雪月精神。英飛鳳穴。澡五色而凝華。穎躍龍門。涵九重而毓潤。早折仙桂。浥廣漢之淸香。少佩承明。沐銀臺之雨露。加以工深道學。窺孔孟之門墻。志切經綸。撫伊周之規範。討雍容之正論。振紀綱於廟堂。獻慷慨之嘉猷。盡衷曲於宣室。名重民望。忠簡帝心。奉命江南。加額漢北。擁花驄之轡。慨有志於澄淸。正繡衣之襟。菀紆策於經濟。嚴霜秋降。叶隼擊而防小人。零露春濡飾羔裘而禮君子。仁必載勇。孰不稱鐵面之堂堂。智則斯明。誰不畏豸冠之岌岌。竊念認。偏邦賤品。亂代俘臣。智異懷蛟。無奇策之可取。才非夢鳥。乏小藝之足觀。五載矢石之場。猶擧義而忘死。三年豺虎之窟。未仗節而偸生。共戴一天。愧秀實之擊賊。幷立同壤。恥杲卿之罵胡。念二聖之中興。望蘇卿之歸漢。戀雙親之存歿。擬包胥之哭秦。苦守丹心。敢保頑命。幸渡東海。遂入中華。再瞻舜日之明。感淚自下。更覺堯天之大。微忱益堅。至於恤之以恩。敬禮義之厚俗。愛之以德。歎文獻之遺風。絃誦家家。摠有識王化之士。鼓舞處處。皆不知帝力之民。太平春風。羈愁自然霧豁。康衢煙月。旅恨庶可雲開。但一隔封疆。萬里山水。遲留數月。倏忽三春。望雲太行。狄公之思倍切。倚斗夔府。杜子之誠愈深。所冀顧眄賜顏。曲照微悃。轉送隻影。使拂孤鞭。歷望天朝。泣叫帝闕。生還故國。朝謁吾王。然則捐軀不辭。效誠魏草。碎首非苦。投報楊金。再觸嚴威。不堪惶悚。

謝徐宗師遣醫治疾

编辑

伏以命醫賜藥。俾治賤疾。連日服飮。諸況少蘇。銘感入骨。不知攸謝。凡人之病。或少失眠食之溫冷。或暫有思慮之沈憂。亦不免添越支離呻吟。況認以慘惻孤哀。萬里鯨波。三年虎口。百死一生。血泣催歸者乎。澌毀骨立。榮衛已削。百病交侵。理之常也。然少有着實涵養。透徹義理。自得於素行患難之地。而從容乎顚沛流離之際者。心疾之極。元氣之敗。其何以至此哉。認非不知此病之根。只緣性度率直。縱情任意。哀痛摧傷。少無節制。方寸之亂。愈久益深。積傷之懷。隨日沈綿。然則雖峻劑神方。莫如早鞭歸騎。以治方寸之病。伏祝相國仁恕焉。自蒙顧憐之後。瞻望皐化。景仰山斗。懷有所托。心神稍定。此豈非相國篤學愛士之德。蕩蕩然可軼於吐握之聖者乎。認之苦滯。反有從學之幸。欣欣然如有所得。榮感之極。言不知裁。敢此趨謝。以祈體諒。

催歸原情疏後

编辑

神宗皇帝詔曰。爾忠如祥。爾節如武。苦渡鯨波。欲叫天閽。其命貴得緊貴得緊。以下缺七月。軍門都爺護送北京。神宗皇帝遣還詔曰。魯認之命。貴得緊貴得緊。命下兵部。賜馬一疋。命差官史汝梅。護送所率奇孝淳等三名。渡鴨綠江。

東還本朝後

编辑

宣祖大王。親自引見堂上。下敎曰。別提魯認。自日本至中華而生還。得全素節。皎然本心。天監所燭。

左遷群山後

编辑

宣祖大王下敎曰。魯認持身淸勤。每欲復讎。抗陳奇策。古有社稷臣。今爾近之。陞資通政。除水原府使。

行狀

编辑

先生姓魯。諱認。字公識。號錦溪。鼻祖諱啓。有商扶風人。博習詩書禮樂。從箕聖渡遼。敷八條創井制。受封江華。連三世掌敎。後世諱忠國。與卞,盧,閔,洪,李,呂,董七人。入仕于唐。還仕新羅。有八學士傳。至侍中公諱穆。卽先生之十五世祖也。仕麗朝。封咸豐君。十四世祖諱夢弼。殿中內給事。十三世祖諱仁厚。文壯元。銀靑光祿大夫。登中朝制科禮部員外郞,賜紫金魚袋,判禮部尙書,左僕射。十二世祖諱寬道。修文殿大學士,門下侍郞,平章事。諡文安。十一世祖諱彰文。典客令,密直司使。十世祖諱汝姬。寶文閣直提學。贈同樞密院副使。九世祖諱愼。初諱哲。在麗末癸卯。以正尹。從我太祖。時爲麗判宗薄寺事收復京城。錄一等勳。以上護軍。與安遇慶等平紅賊。錄一等勳。

太祖朝。贈諡武烈。八世祖諱成顏。禮曹正郞行縣監。七世祖諱世麒。進士。六世祖諱儒。司宰監正。五世祖諱希周。大護軍。贈判書。高祖諱昇。生員。曾祖諱自貞。進士。祖諱行權。參奉行縣監。考諱師曾。

贈參議。妣淑夫人全州李氏。生公於嘉靖丙寅。氣宇倜儻。性行純孝。重厚有山岳之像。深沈有河海之量。凡於性理之學。格致之功。無不通解。少學于羅參奉恒。又從林石村㥠,金南塘光運遊焉。萬曆壬午。中進士。文章行義。爲世所推。乙酉。薦除別提。當壬辰難。從權光州慄。仗義討賊。屢戰收勳。丁酉。被俘入倭。抗節罵賊。七日不食。而凜凜有生氣。諸倭見而異之。終不敢加刃。以魚饌蔬食。朝夕供饋。先生以未知君親何如。不食魚饌。而只進蔬菜。己亥春。適遇天朝間諜使林震虩。決謀同舟。得到閩中。以徐宗師匡嶽薦。入兩賢祠書院。與諸生講論經學。唱酬詩韻。院中師友。莫不稱賞。皆曰。海東夫子。是年夏。上催歸原情疏。

神宗皇帝下祥忠武節之詔。命軍門都爺。護送本國。庚子春。乘天賜馬。到漢陽。

宣祖大王特賜召對。極加褒美。命馹還鄕。父母幸免兇鋒。壽終於戊戌正月矣。先生廬墓追服。服闋後。登勸武科。除宣傳。甲辰六月。從李統相慶濬。擊破餘倭於唐浦。有勝戰圖。丙午。除水原府使。丁未。除黃海水使。有去思碑。未幾。陷於仁弘所詆。左遷于群山。當光海朝。謝病而歸。逍遙自遣。

天啓壬戌五月四日。病卒于家。享年五十七。淑夫人濟州梁氏。參奉琛女。墓羅州离婁谷面雉足村案山艮坐之原。雙封。後孫啓運。封疏叫闥。春曹筵稟。館儒發通。

正廟己酉。建祠于羅州居平面東衙村杖屨之所。噫。先生之貞忠大節。炳乎日月。振於華夷者。此誠列聖朝休養之功。而亦豈非武烈古家之風耶。信乎于孫貽謨。于祖有光也已。先生文集。家君釐正。故余盥手起敬。略敍如右云爾。

屠維大荒落陽月上澣。延安李敎源。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