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錦溪集
卷五
作者:魯認
1823年
卷六

附錄

编辑

萬里封侯。已投班定遠筆。九重獻策。又乘宗太尉風。非小丈夫所爲。乃奇男子之事。庶見上雪申包之恥。重酬于胥之讎。南越王頭。必懸漢北闕下。西平公業。再出吾東方人。狼星恒拱斗魁。鯨波永淸鰈海。卽今陽鳥熇熇。飛鳶跕跕。樓船將軍下瀨無恙。豫州刺使擊楫如何。公在瓮津任時。以雪復之策。遺姜。姜以啓答之。

萬曆丁未孟秋上澣。前佐郞姜沆睡隱。謹啓。

魯君公識困而在下。無所知名。歲丁酉。被俘倭窟。脫身而浮于海。泊于浙江。作字道姓名。縣人聞于布政司。傳食詣京師。時徐斯文光嶽見登。倡明道學于浙于閩于廣之間。從而師者。咸萃于武夷朱晦菴書院。講習其業。徐見公識所爲文。哀其言而壯其志。遂廩養之。乃齒諸學者徒。公識與其徒論辨小學家禮。無不詳曉其義意。旣又說盡吾東方自檀君以來歷代事蹟,政敎,風俗甚博。學者歎曰。先生海東夫子。曁其東也。相與贐以言。序其事而張之。吁亦侈矣。噫。公識居其鄕則不合而詘。去其鄕則能合而伸。此豈非命也歟。今返其鄕土得一官。而顚頓狼狽又甚矣。乃觀於以俘見也。顧何如哉。余於是乎不能無感於不合而詘者。贈以辭而伸其意。辭曰。志固有隔千里而相會。得於天者同此心。惟如好惡之不背。乃可以發於情而莫之禁。是惟倡之而無和。君故貿貿乎半世。其奚爲一朝適異鄕。人亦不知其誰。聞一言而若驚。與討論皇王學者。信吾道之東矣。服雄辯之森森若鋒鋩。豈邇遐之有間。諒知遇之不常。惟抱關之非時。子又胡爲遑遑。余擊節而沈吟。撫世道而悲傷。苟非吾之所欲。軒冕不足爲榮光。繄太牢之前陳。非鶢鶋之攸享。

萬曆丙午仲春。禮曹參判趙希逸竹陰。辭。

壬辰之亂。魯公認被虜入日本。久不得返。遇中原逝江人林公震虩。因與相熟。其人愍公心事。壯公忠節。謀脫還百計。遂自日本。逃至福建省。魯公頗能文善筆。處處聞朝鮮士子從日本逃來。待之甚勤。引與遊觀諸處。逶迤入武夷山第五曲。有朱子書院。院中學徒數百餘。院長每日率諸生。講學行禮。學規甚嚴。晨起擊鼓。諸生分庭相揖。歌關雎三章。登堂聽講。日晩乃罷。夕又相揖。歌鹿鳴三章。日以爲業。令公同參講席幾數月。臨別。諸生各爲歌詩以贈之。且云。朝鮮以爲中原尙陸子。象山實不然。陸學間有尙者。如此處。專崇朱晦菴之學。須以所見歸語朝鮮云。其他廬山瀑布,金山寺,西湖,林逋所居。無不縱觀。過魯。拜周孔聖廟。入北京發還。亦可謂極天下之奇觀焉。

萬曆庚子仲春。豐山柳成龍西厓。記。

湖南魯生。袖一帖。遊京師。遍示士友間。蓋其先祖錦溪公。嘗陷於倭寇。從間道走中華。華士大夫作詩文以送先生粧成一帖者也。夫天之生民。豈有間於華夷之分。而朱夫子齒夷狄於人與禽獸間者。以風氣習敎移其性也。我國雖九夷之種。自殷太師東來。文物彬彬。爲小中華。而逮聖朝。名儒輩出。吾道東矣。至我宣廟朝。敎化之深。普洽洋溢。幾乎家諭人悅之。公生于是時。以學行薦剡。位不過六品。當國家板蕩之日。兵敗陷虜。能抗義不屈。脫身虎狼窟。竄跡雲海途。艱關萬死。偶到朱子故地。見禮讓俗。聞絃歌聲。犁然有契。樂留連若終身焉。其尊德樂道之意。實不愧賢風遺化。誰謂公一節也。況中國人聞公之言。知我俗一遵朱夫子禮敎。而觀其序文贊歎之意。蓋出於魯無君子。斯焉取斯之意。公之行。可謂有光於邦國。而眞不負聖世培養之敎。百代之下。聞公之風者。亦足以興起矣。嗚呼。觀此帖。亦可見皇明之於我國。不以荒服。待之海外。萬里肝膽。一家胡越。在龍蛇之亂。我東宗社生靈之命。僅如一髮。惟我神宗皇帝傾天下兵。竭天下財。拯之水火中。繼以乳哺恩。凡我東昆蟲草木。何莫非皇朝喣濡之澤哉。是以。當時中國人士見我人。有若平生之舊者。亦體上之意也。嗚呼。眞所謂前王不忘。而回瞻今日。中國竟是誰家之天下。噫嘻。城下之盟。皮幣之奉。蓋迫於勢耳。若孝廟之志事。此豈可忘。歲久聲湮。人心狃安。冠蓋橫騖。視之以歡樂。簪紳衍嬉。恃之以膏雨。如忍痛含冤迫不得已八字。今不獨不存諸心。又不復形諸言矣。茅齋秋生。數杯痛飮。起展此帖。不覺髮豎冠涕沾臆。因誦零丁洋詩。更讀看羊編。始知天彝物則。不以華夷有間。而劫火焦坑之日。猶有不燼之玉也。魯生其識之。公諱認。字公識。歸國。官至隋城都護。

崇禎紀元後三辛丑季秋上澣。東萊鄭存中。撰。

吾先祖月沙文忠公戊戌辨誣奏。文章之盛。聞于華夷。錦溪魯公認漂海到杭,浙。浙中人士。皆誦其文曰。此朝鮮李某之文。可以知家傳而戶習也。晩秀自學語時。聞其事。景慕魯公。若孔,李之世好。公之後孫守國。以公周還錄二冊,皇明遺韻一帖。踵門請識其後。晩秀竊念士生升平之世。安坐飮啄。未嘗見疆域金革之虞者。固幸耳。若其蟄居一隅井蛙而垤蟻。至老死。足不離階庭。名不出鄕黨。則於爲人乎何有。公於龍蛇之難。以藐然一書生。杖劍從權元帥。奮厲忠義。參贊籌畫。躬冒白刃。左右殲賊。何其勇也。全節於豺虎之叢。䏼身於鯨鯢之濤。一帆萬里。間關瑣尾。葆我衣冠。返我京國。何。其智也。歷覽泉,漳文明之鄕。訪同安之古縣。拜考亭之遺祠。與匡嶽宗師。鹿院諸儒。撮齊升堂。講大學,心經之書。楫讓討論。秩然若滄洲之丈席。鵝湖之講會。而篤行邃學。高譚雄藻。使中州諸君子。樂與唱酬。咸知東方禮義之邦。竟之名徹天門。至蒙萬曆皇祖忠如祥節如武之褒。我宣廟古社稷臣之敎。煌煌華衮。百世不朽。遭遇何其盛也。秉樹何其偉也。於是乎公之平生本末。眞可謂忠孝雙全之天下奇男子。其亦不虛生於世也夫。詩云。四國有王。郇伯勞之。歎今之不如昔也。以吾東萬折朝海之誠。復見皇胡遺韻於九州陸沈之日。其寶翫而表章。奚啻殷彝,周鼎之爲三代法物而已哉。晩秀旣感家世舊誼。且不勝風泉之思。謹揚扢如石云爾。

崇禎四丁丑陽月之望。輔國崇祿大夫,原任兼吏曹判書,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知經筵成均館事,奎章閣檢校提學,世子左賓客李晩秀。述。

往者倭難。執拘我民人以行。魯公認。亦爲俘居倭久。礭然不少撓。潛持舟。道中國而卒生還。夫去父母之邦。累臣犬羊。人情之所大恫也。死而已。不死則亦不得不屈也。能以義自率。不失其守。臨事而斷。冒萬死。涉重溟而自脫於危。公其勇士也哉。其生也非苟。其還也非倖也。故天子嘉之。中原士大夫敬之。於其歸。皆爲詩以致意。此可見其義勇之氣必有能動人者矣。且慨然以雪復爲志。歸而上沼吳之策。不竟用而死。使其策行者。其充遂文,范之功也歟。惜乎。其言不傳。無所見其志也。今其孫守國。槪其始末。幷明人送行詩。以爲帖。庶幾其蹟之不終泯也云。

崇禎紀元後三丙寅嘉平。湖南按察使李肇源。書。

右錦溪魯公周還錄二冊。其俘拘漂泊。萬死一生。殆書傳所未有。猶能熟服經禮。潡昂忠義。全節於寇讎之域。著名於天子之庭。何其韙也。然其事行本末。屐園太史。記識甚詳。余不復贅。錄中奉載神宗皇帝褒忠賜還詔一道。余竊因是而有感於中。朝鮮處九州之外。介瀛海之隩。自中國視。至藐然也。我神皇深居高拱。治天下四十餘年。如天之默運於上。能美利萬物。而蒼生卒無以見其跡。及倭之入我疆也。悉其賦。蛇豕食數千里。此至于平壤。

天子聞之。大興師以救。謀臣猛將。相望於道。八年之間。至天下騷然。如薙草盡根後已。天下始見雷霆之奮發。而又莫知其倪也。其沈幾大慮。固非淺中之士所敢窺度。然由後之建虜。先移兵擊我。始敢專意犯順。竊據天下者觀之。我神皇所以眷眷於我朝。以及於如公之爲難民羈臣者。蓋亦有以也。夫錄舊有三冊。其一載公東還後事。公性疾惡見忤於仁弘。官竟不大振。且公皇城陛辭曰。有特詔賜馬事而佚不傳。今惟有二冊。全先祖贊成公。爲己卯賢良房公彌甥。而房公又魯氏之自出也。余故習公之後孫守國。得聞公逸事。幷牽連書之。補其闕文云爾。

崇禎四壬午榴夏上澣。崇政大夫行原任吏曹判書兼知經筵春秋館判義禁府同知成均館事,弘文館提學,世子左賓客李相璜。謹識。

以余觀夫魯錦溪始末。殆天下之一人耳。萬曆壬辰。倭奴犯寇。傾覆我邦家。公於是時。書生杖劍。折衝尊俎。郤縠之詩書也。累然俘囚。靡改素操鍾儀之南冠也。鯨濤冒險。志在雪復。陸秀夫之崖海也。流離瑣尾。講學於考亭之鄕。季札之觀樂也。葆我衣冠。拜手于天子之庭。蘇武之生還也。自日本而閩越。自閩越而江浙。自江浙而上都。以至東還。水陸萬里。歷覽無際。又似子長之壯遊也。以藐然身而集千古人之衆美。豈非所謂天下之一人耶。且夫忠文山而節北海。邀惠于大邦之君。如彼其盛。許以古社稷臣。亦粤有聖祖褒訓。宜其東還之日。論功上賞。待以不次。而竟扼於仁弘。胸中石畫。鬱鬱無所於施。此爲忠志之士所慨。此爲後世子孫所悲也。嗚呼悲夫。其後孫守國。懼先跡之就泯。恐文獻之無徵。爰輯其舊藏皇詔二道,聖敎二則曁閩中陳秋濤儀而下十有五人詩文眞跡。裝褫爲一冊。錦溪所自爲周還錄。竝櫝而背負。歷謁賢公卿立言之君子。乞詩若文以表章之者有年。其志吁亦勤矣。往者丁丑。守國以屐園太史之命。屬余一言。久未有復。越六年壬午。余乃進守國而言曰。卷首之天詔皇皇。王言穆穆。有足以不朽公於天下萬世。何待乎賢公卿立言之君子。子可歸休矣。

東陽申緯。書。

今天下爲虜二百年。衣冠文物。掃地盡矣。獨閩越之士。往往講明孔,朱之術。服習禮敎。蓋猶有古先賢之風云。況皇明盛際。崇儒重道。表章培植之餘哉。萬曆間。魯公認。沒于倭。潛浮海入閩中。與其學士大夫。周旋乎庠塾之間。辨難乎經禮之文。以明我國家治敎作成之美。使其敬而進之。不敢鄙夷之於其歸也。爲詩序以讚歎。推詡爲豪傑士。余於是帖。知魯公之賢。而又未嘗不慨然有西歸之悲也。遂書此以遺其孫守國。若其俘還始末。則天子嘉之曰。祥忠武節。宣廟奬之以殆古社稷臣。覽是書者。庶不待吾言之贅也。

正憲大夫,議政府右參贊兼知經筵春秋館事,同知成均館事,延安李始源。書。

南原士人魯君再麟甫。有賢祖錦溪公。而爲人敦謹可尙。余有世誼。而相好久矣。今春。余適守潭陽則魯君見訪。道其祖錦溪公書院。在羅州家鄕。而未刊之文集。在院中。一爲取覽。則錦溪公遺事。可按而詳也。余於魯君固相好。而其祖之所以爲賢。則果未得其詳。樂聞而遂取來。蓋錦溪公。以前別提。倡義於萬曆壬辰之歲。而其被俘生還之際。始終大節。燦然於天朝本朝之間者。已不可誣耳。神宗皇帝有詔曰。爾忠如祥。爾節如武。苦渡鯨波。欲叫天閽。我宣祖大王下敎曰。別提魯認。自日本至中華。皎然本心。天監所燭。每欲復讎。抗陳奇策。古有社臣。

今爾近之。煥乎雲漢之昭回。炳然日月之爭光。儘乎文在玆矣。公何以得此也。宜其爵秩之隆赫。展陳其抱負。而竟爲仁弘輩所沮。官止於下大夫之列。無乃命乎。可恨也已。然千載之下。讀是詔是敎。則塵帖之上。寵光輝映。畫出伊公當日之心事矣。豈啻若區區軒冕之貴。而彼文集之有無。又何與於公哉。然而今去公之世二百有餘年矣。事蹟浸微。殆湮沒無傳。而逖矣天南。惟見雲水之白。則亦豈非仁人志士之所可感慨者乎。何幸有斯集有足徵者。而傳錄間頗漏失。謄本又多錯亂。不成編卷之體。則又奚足爲可徵之全書乎。且孱孫零替。不能以先集藏之家。而草草單本。只在彼俎豆荒寂之所。則此又魯君之所深歎而缺然者也。於是略正其序次。可以首書者。可以附錄者。推類而區別之。付之能書之吏。俾之精謄。又模出中華唱酬若干帖。竝粧冊而歸之。是可以酬我相好之意。而寓我起敬之思也歟。錦溪公諱認。字公識。再麟其六世孫也。余愛魯君敦謹。而又有是祖也。於其勤請。不能無言。忘拙而謹敍大槪。如右云爾。

崇禎三戊午季夏。安東金履銈。謹跋。

公諱認。字公識。初號錦里。又號錦溪。咸豐人弘治贈資憲大夫,禮曹判書諱希周五世孫。成均生員諱昇玄孫。進士諱自貞曾孫。王考諱行權。宣敎郞順陵參奉行機張縣監。考諱師曾。贈吏曹參議。妣淑夫人全州李氏。公生於嘉靖丙寅。天性剛果。氣宇倜儻。少學于羅參奉恒。先問程朱之學。羅公大奇之。又從金南塘光運遊焉。斯文日進。文章德業。爲世所推。中萬曆壬午進士。與同時名賢李月沙廷龜,趙竹陰希逸。柳西崖成龍,李漢陰德馨,南雪蓑以恭,林石村㥠,姜睡隱沆,羅錦巖德峻,丁孤舟運煕。相爲道義之交焉。二十。召入爲別座。當壬辰亂。與權光州慄。倡義討賊。屢致奇功。救南原陣。一朝事誤。俘入日本。抗節執禮。追皇明間諜使林公震虩。入閩中。與武夷書院諸生。講論大學止修之道。己亥秋。承天詔。而自吳楚歷周秦。由齊入魯。拜闕里孔聖廟。庚子春。達北京。乘天賜馬。還到本朝。細陳來歷根由及復讎之策。宣廟引見。極加稱賞。仍賜馹還家。父母幸免兇鋒。而以壽終矣。公作廬墓側。追服三年。壬寅秋。服闋。除氷庫別提。以將薦。登武科。除宣傳官。尋除所江節制使。乙巳。有群山之命。丙午。特除隨城都護。旋被仁弘所詆。爲甕津節度使。準瓜。有去思碑。天啓壬戌。公卒于家。享年五十七。淑夫人濟州梁氏。參奉琛之女也。葬于羅州離婁谷面雉足村案山艮坐之原。雙封。噫。公千古一人。學行俱備。忠孝兼全。考其平生。則百世之下。猶有凜凜之氣。後之君子。聞公之風。讀公之書。必有流涕而興起者矣。

崇禎紀元後三乙巳季秋。參判全州李亨達。謹撰。

五言律詩

编辑

全節仍天下。湮名竟海東。帝褒一言重。公議百年空。蠻徼凌雲藻。鯨濤照日衷。從來蘇屬國。忠義後諸功。

右蓬山鄭世翼

七言律詩

编辑

七年兵甲一身輕。萬死艱關跡似萍。海上看羊餘故節。遼東歸鶴共殘生。蠻天風雨迷孤島。帝里煙花閱百城。到日尺疏論洒恥。堂堂忠義尙留聲。

右錦城朴宗正

天意分明玉汝成。層溟絶徼死中生。已看豺虎驚高節。更遣魚龍識大名。左海咸推君子國。右文同是聖人氓。縱然未試沼吳策。歸路恩褒動帝京。

右全城李翊會

涉險蹈危慷慨多。幾年南北詠悲歌。孝符曾子蠻援劍。忠似蘇卿海不波。槎使殊恩銘骨髓。皇明盛德重山河。復讎未遂身先死。毅魄千秋痛若何。

後生前樂安郡守田光尹。謹稿。

公嘗作錦溪亭於墓下。每遇諱日。悲哀涕泣。素服而居。躬執炊物。不委婢僕曰。人子於終身喪。不敢不自盡。又以妻飮恨而殞。終不再娶。西崖柳相常歎曰。魯某才德。將大用之器云。嗚呼。公之大節。炳如日星。孝能感賊。脫老親於白刃。義不顧身。飽風霜於倭窟。遍遊歷覽。生還父母之邦。苟非烈丈夫。能至於此哉。惜其遭逢多艱。以文武俱備之才。竟止水閫之任。百世之下。孰不嗟惋也。公之經險著述最多。而遺失不收。獨有日記數編。觀此。可知操履之卓卓。惟俟立言之君子。以傳不朽之美。千萬幸甚。

通訓大夫,前縣監金時佑。記。

往在龍蛇。人事嗚呼。黑齒猖獗。蒼生魚肉。三精晦霿。誰知大明於中天。四維震盪。孰能勁草於疾風。二百年冠帶之俗。得免禽獸而左袵者。寔賴諸君子扶綱闡義之力。而錦溪魯公。卽其一也。其肇擧義旗。召募鄕隣。武穆之泹背。狼覃之陷堅也。脫身虜庭。扁舟越海。荀罌之謀褚。雲長之出關也。講學武夷。奧蘊畢陳。則敦書之郤縠。說詩之匡衡。固不足道。而直是摭鄒魯之正論。溯閩洛之眞派也。天子曰嘉。八宇衮褒。聖祖爰命。三錫寵綏。煥然遺芬。至今未沫。噫。士君子端居燕處。明目張膽。陳說義理。罔不暢快乎聽聞。而及夫蒼卒顚沛。其能踐言而成仁者幾希。李陵與衛律同罪。范質共王溥下拜。以至龍頭之華歆。鳳毛之郗鑑。終不免爲小人之歸者。蓋其見理不精。臨事欠商之致。由是而言。公之一節不渝。萬死彌堅者。足可驗平日學問之工。深造精詣。蔚爲我東之眞儒。而官止水閫之任。竟使後之人。莫詳其所蘊。是爲可恨。乃於郡齋岑寂之中。公之七世孫翼甫袖遺集。講舊好而徵跋于余。余嘗於先祖竹陰公遺稿中。見爲公著述者。每有高山景行之思矣。玆不敢以不文而辭。謹敍顚末如右云爾。

通訓大夫行淳昌郡守趙基復。謹跋。

被俘同苦錄

编辑

魯認羅州人。奇孝淳興陽驛卒白受繪梁山人。徐國伊務安鄕吏。朴汝楫咸陽人。鄭東之蜜陽正兵。姜士俊晉州人。風石伊京畿私奴。鄭昌世晉州人。河大仁晉州人。金興達淸風人。金興邁淸風人。全時習泰安人。姜濬靈光人。姜渙靈光人。姜沆靈光人。姜瀣靈光人。金禹鼎東萊人。徐景春務安人。姜天樞河東人。李曄全羅虞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