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 (四庫全書本)/卷18

巻十七 長安志 巻十八 巻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長安志巻十八     宋 宋敏求 撰縣八
  蒲城  盩厔
  蒲城
  蒲城縣唐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本秦重泉縣史記秦簡公城重泉歴漢如之莽曰調泉後漢復舊至後魏省即今縣南五十里重泉故城是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分白水縣置南白水縣以在白水之南為名西魏廢帝三年改白水為蒲城縣以縣東有蒲城因名之本屬同州唐開元四年以縣之豐山建睿宗橋陵改為奉先縣仍𨽻京兆府十七年昇為赤天祐三年復屬同州皇朝開寳四年改曰蒲城天禧四年𨽻華州
  縣境東西九十里南北八十里
  十鄉管十里唐二十二鄉元和元年析神泉鄉𨽻富平縣奉豐陵十五年以櫟陽縣萬年鄉來属奉景陵又有宣化豐陽寧康三鄉餘不傳
  吕寧鄉管宜安里
  善化鄉管孝仁里
  崇徳鄉管懐化里
  龍樂鄉管豐山里
  翔鸞鄉管懐仁里
  普濟鄉管伍龍里
  懐仁鄉管聖母里
  蒲城鄉管温泉里
  原陽鄉管積善里
  賢相鄉管勲貴里
  縣城周八里一百八十步崇七尺壕深四尺
  蒲城鎮在縣城内
  荆姚鎮在縣西南三十里
  車渡鎮在縣東南五十里
  常樂鎮在縣東南四十里
  漢帝鎮在縣東南一十八里
  折衝府五
  相原府 孝徳府 温湯府 宣化府 懐仁府
  昌寧驛在縣城内
  通智驛在縣西北景陵下去縣二十里
  堯山驛在縣北光陵下去縣一十里
  孝城驛在縣東北泰陵下去縣三十里
  豐山驛在縣北橋陵下去縣三十里
  豐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一名蘇愚山
  金粟山在縣東北二十里
  白堂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山之前秦白起立寨之所因以為名
  不羣山在縣東北白堂山南舊圖經曰諸山纍纍峯巒相接唯此山孤迥因以為名俗謂之孤山
  金熾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堯山亦名浮山在縣北二十里舊圖經曰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没唯此山若浮因以為名
  重山在堯山前舊圖經曰以其與堯山有重疊之象故號重山
  銅斗山在縣西北四十里
  馬冢山在縣西北五十里
  木屐塠四在縣東偏南五十里沮水之岸舊説夏禹治水至此屐下棄泥積之成塠各周二里崇一百尺蟠龍神原在縣西三十里舊圖經曰唐明皇逰幸見原上雲霧中有黄龍之状於下得石状似蟠龍以其地為龍樂鄉今其石尚存
  良将谷一名白堂谷在縣東北三十里
  炭谷在縣西北二十里此谷出炭
  佛空谷在縣西北三十五里谷内有佛空院唐㑹昌五年置
  白馬谷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洛水谷在縣東五十里由白水縣來南流一百里入同州馮翊縣
  白鹵泄渠在縣南四十里白鹵鹽池連東入沮水闊五十尺深二丈盖鹵水汎漲流注故曰鹵渠
  温湯在縣東六十里源出沮水之岸西流二里入于沮水
  山陽堰在縣北一十里舊圖經曰為置陵寝修此堰漫浴池在縣西一十五里漫源村其水微小惟居民灌溉蔬圃
  蓮子池在縣西北三十里舊有蓮藕之利
  東鹵池在縣南二十里漢書宣帝微時常困於蓮勺鹵中如淳曰為人所困辱也蓮勺有鹽池縱廣十餘里其鄉人名曰鹵中服䖍曰鹵中或曰澤中孟康曰蓮勺縣西北也按漢蓮勺縣在此縣東南下邽縣界今謂此為鹵中未詳唐大徳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後勑禁斷鹽不復生
  西鹵池在縣西四十里
  重泉故城在縣南五十里
  蒲城在縣東三十里
  故同州城即漢祋祤城
  賈城在縣西南一十八里古之賈國左氏傳謂芮伯梁伯賈伯伐曲沃是
  晉城在縣東南五十里未詳所出
  魯王宫城在縣西南四十里大統記曰即魯哀王城也視其餘迹尚有宫城板築之象今在内政村
  晉穆侯寨在沮水東岸相去五里
  晉太子虚糧寨在縣東北六十五里沮水西岸史記晉世家曰晉穆侯四年娶齊女姜氏為夫人七年伐條生太子仇杜預曰條晉地漢地理志懐徳縣禹貢北條荆山在南按今朝邑縣西南有懐徳故城即古條近焉虚糧史傳無聞
  白起寨在縣東北三十里
  避難堡在縣東北八十里未詳
  同元觀在縣城内
  仙臺觀在縣西二十里橋陵南唐金仙玊真二公主入道置此觀
  鹵泊神祠在縣南二十五里鹽池峯
  馬跑将軍祠在縣西南四十里仇池村
  竹谷神路将軍神祠在縣西北一百里豐義村
  黄崖神祠在縣東南四十里常樂鎮諸坊村
  唐睿宗橋陵在縣西北二十里豐山圖經在蘇愚山宣化鄉積善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太子三惠荘太子陵在豐陵東南三里惠文太子陵在東三里惠宣太子陵在東六里並栢城内公主三金仙梁國邠國
  𤣥宗泰陵在縣東北三十里金粟山懐仁鄉散母村封内七十六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一髙力士
  憲宗景陵在縣東北一十三里金熾山豐陽鄉胡村封内四十里陪葬妃后三懿安郭太后孝明鄭太后王賢妃
  穆宗光陵在縣北二十里堯山西案嶺圖經在金熾山陵廟記在浮山寧康鄉普濟延興二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后二㳟僖王太后貞獻蕭太后
  讓皇帝惠陵在縣西北一十里陵廟記一十五里豐陽鄉胡村封内一十里陪葬諸王三鄭王筠嗣寧王琳同安王珣公主三蔡國代國霍國
  賈大夫冢在縣西南一十八里春秋左氏傳昭二十八年曰昔賈大夫惡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獲之其妻始笑而言杜預注曰賈國之大夫惡亦醜也今縣有賈城即古之賈國後漢王阜字代公為重泉令時大旱収奪强吏按察豪猾由是澍雨有鸞集縣屋為雅樂應聲而舞旬日方去其化感如此
  盩厔
  盩厔縣唐畿東北至府一百三十里漢舊縣也武帝置属右扶風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名之後漢省晉復縣𨽻扶風郡後魏太平真君七年併武功縣入焉後周天和二年徙縣今鄠縣西北三十五里析雍州之終南郡於此置桓州領周南郡建徳三年徙縣於今治置周南郡隋廢郡以縣𨽻京兆郡唐武徳二年廢桓州縣𨽻稷州又於漢盩厔故城置終南縣八年省貞觀元年廢稷州復𨽻雍州天授二年又𨽻稷州大足元年復𨽻雍州天寳元年改為冝夀縣至徳一載復為盩厔天復元年𨽻鳳翔府縣境東西七十一里南北一百六十里餘一百步
  一十七鄉管三百二十五社唐十七鄉
  望仙鄉在縣東四十里管社一十四
  書臺鄉在縣東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仙檀鄉在縣東二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五柞鄉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管社一十四
  長城鄉在縣東南七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果鄉在縣南五十里管社一十五
  神就鄉在縣西南三十里管社二十四
  睦教鄉在縣東北三十里管社一十七
  永泉鄉在縣東北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鳳泉鄉在縣東南一十五里管社一十八
  陽化鄉在縣北四里管社二十七
  豐邑鄉在縣西北三十里管社一十八
  仙逰鄉在縣南二十里管社二十六
   鄉在縣西北一十五里管社二十一
  遷善鄉在縣西南一十三里管社一十四
  長陽鄉在縣西二十里管社一十八
  司竹鄉在縣東南二十里管社二十七
  縣城周五里餘一百二十五步崇二丈二尺壕深一丈三尺
  司竹監在縣東南三十里穆天子傳曰天子西征至𤣥池奏廣樂三日是曰樂池乃植之竹史記曰渭川千畝竹漢書秦地有鄠杜竹林晉地道記司竹都尉治鄠縣其園周百里以供國用唐置監丞掌之隋義寧元年唐髙祖起兵其第三女平陽公主舉兵於司竹園號娘子軍
  葦園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二十頃
  驛在縣城内東至鄠縣驛七十里南至終南山櫻桃驛四十五里
  櫻桃驛至三交驛五十五里
  三交驛至林關驛四十五里
  林關驛至洋州真符縣大望驛七十五里
  駱谷關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唐武徳七年開駱谷道以通梁州在今關北九里貞觀四年徙於此古駱谷道漢魏舊道也南通蜀漢魏略曰少帝正始四年曹爽伐蜀諸軍入駱谷三百餘里不得前牛馬驢驘以轉運死略盡魏志曰少帝甘露三年蜀将姜維出駱谷圍長安即此谷道也其後廢塞唐武徳七年復開東北自鄠縣界西南經縣又西南入駱谷出駱谷入洋州興勢縣界終南山去縣三十里
  姜維嶺本名沉嶺在縣南五十里蜀後主延熙二十年大将軍姜維率衆出駱谷經沉嶺
  韋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倉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故縣谷在縣西二十五里
  底保谷在縣西南三十里
  强弩谷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西洛谷在縣南三十里
  韓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黄谷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田谷在縣東三十里
  牛谷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赤谷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壇谷在縣東南三十七里
  洛谷在縣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
  玉女洞在縣南三十里洞門崇四尺闊三尺
  渭水在縣北五里自郿縣界來流入興平縣界
  芒水水經注曰出南山芒谷逕玉女房水側山際有石室世謂之玉女房又北逕縣之竹圃中分為二水漢孺子詔曰翟義作亂於東霍鴻負倚盩厔芒竹師古曰芒竹在盩厔南界芒水之曲而多竹林也即今司竹園是其地矣芒音亡一水東北為枝一水北流注渭
  韓水在縣北三十里出終南山蒲澗北流二十五里入渭
  沙河在縣東二里自終南山北流經縣界三十五里入渭
  曲河在縣西五里其水亂泉水合之北流入渭
  田谷河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終南山下北流入黒水河水經注有田溪水疑是此
  鹹泉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
  白龍泉在縣東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永安泉在縣西南五里
  没底泉在縣北一里北流三里入渭
  漆渠在縣南五里
  韋谷渠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自南山流下至青化店太平寰宇記湋水在縣東北五里疑是此
  靈軹渠在縣界漢武帝穿
  望仙澤在縣東南三十七里周一十里雍州記曰望仙澤在盩厔縣東南周地圖記曰望仙宫南澤中有石盤龍兩條鱗甲動有雲氣聲如鳴鐘水經注曰槐里東漏水又北歴葦圃西亦謂之仙澤元和郡縣圖志曰中有龍尾堆
  仙逰澤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周一十二里
  仙逰潭在縣南三十里闊二丈其水黒色相傳號五龍潭每嵗降中使投金龍隋志有温湯圖經不載
  讀書臺在縣東北二十七里舊圖經曰後漢馬融讀書所
  董龍社樹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圖經曰董龍盩厔人家貧村社衆人祭社逐出之龍遂以泥造飰祭之後穿地得黄金因大富遂名董龍樹
  終南故城郡國記曰即漢盩厔城也
  冝夀城在縣西一里隋有夀宫疑置此城
  五郡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周三里舊説有義兄弟五人共居此城不詳建立
  <span id="峒山寨在縣南九十五里">[[#峒山寨在縣南九十五里|峒山寨在縣南九十五里]]
  羅開山寨在縣南六十五里
  解保寨在縣東北三十里
  秦長楊宫在縣東南三十三里水經注曰漏水出南山赤谷東北流經長楊宫東
  漢五柞宫在縣東南三十八里
  隋冝夀宫在縣東南三十三里隋志又有文山鳳凰等宫
  仙逰宫在縣南三十五里舊圖經曰隋文皇帝避暑處上清太平宫在縣東三十里清平鎮本北帝宫建隆元年太平興國二年重脩改今名每三元聖節命使設醮嵗以為常
  興國觀在縣東三十二里本尹喜宅也周穆王為召幽逸之人置為道士觀相承至秦漢有道士居之晉惠帝時重置其地舊有尹先生樓因名樓觀唐武徳初改名宗聖觀事具樓觀本記及先生傳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龍行寺在縣西一里唐開元十二年
  寳相寺在縣東一里餘二百五十步唐元和中置為光耀寺太平興國三年
  崇明寺在縣西一百步唐元和十四年置為瑞光寺太平興國三年
  仙逰寺在縣東三十五里唐咸通七年
  隋文帝廟在縣東南五十里唐天寳三載建
  老子廟在縣界華陽子録記秦始皇好神仙於尹喜先生樓南立老子廟晉惠帝元康五年更修蒔朩萬株南北連亙七里給户三百供洒掃隋文帝開皇元年復修尹先生廟在老子廟北先生内傳曰先生姓尹名喜周康王時為大夫領散關長遇老君説道徳五千言付先生先生白日上昇於此
  老子墓在縣界水經注曰就水北經大陵西俗謂之老子墓按老子為周柱下史適西戎於此有冢事無可證然荘子曰老耼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有冢可也















  長安志卷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