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志 (四庫全書本)/卷19
長安志 巻十九 |
欽定四庫全書
長安志巻十九 宋 宋敏求 撰縣九
奉天 好畤 華原 富平
奉天
奉天縣〈唐次赤東南至府一百六十里〉漢池陽縣地属左馮翊晉属扶風郡後魏為咸陽郡寧夷縣地隋改寧夷曰醴泉𨽻京兆郡唐光宅元年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豳州之永夀五縣之地置奉天縣属京兆郡以縣西北有唐髙宗乾陵所在因名曰奉天興元元年徳宗出幸升為次赤乾寧二年以縣置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𨽻之尋並復舊天祐中李茂正墨制以奉天縣復乾州領奉天一縣梁乾化中昇為威勝軍析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五縣以𨽻焉後唐同光二年罷軍名復為乾州属鳳翔府領奉天好畤二縣其武功醴泉二縣還京兆府盩厔入鳳翔天成三年領奉天一縣其好畤還京兆府皇朝乾興三年復析好畤與邠州之永夀二縣𨽻之熙寧三年廢州以奉天𨽻永興軍縣境〈東西四十里南北八十里〉
四鄉管四里〈唐一十九鄉元和元年析神泉鄉𨽻冨平奉豐陵有梁山岑陽二鄉餘不傳〉孝節鄉在縣東南管文川里
仙仁鄉在縣南管披桂里
乾陵鄉在縣西管金井里
節義鄉在縣北管恭和里
薛禄鎮
子城周五里四十步城上闊一丈下闊二丈二尺崇二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闊三丈漢乾祐中重修古羅城東北至子城西門外自北三面有城墻周一十一里崇二丈二尺上闊五尺下闊一丈二尺壕深一丈八尺闊三丈唐書曰建中元年五月築奉天城四年十月徳宗避難于奉天初術士桑道茂請城奉天為王者之居外象龜形内分六街徳宗素神道茂言遂命京兆尹嚴郢發衆數千與六軍士雜往城之時属盛夏而土功大起人莫知其故至朱泚之亂播遷都彼乃驗
驛在縣南三百步東至興平縣驛七十里北至永夀縣麻亭驛八十里
梁山即禹貢所謂壺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按此山當在左馮翊夏陽縣〉莫谷水在縣西五里自永夀縣麻亭嶺流經縣三十里西南入武功縣界
甘谷水在縣東北二十里自永夀縣温秀嶺流經縣四十里入醴泉縣界合涇水
漢好畤故城在縣東北七里岑陽鄉周二里五十步崇三丈
唐好畤故城在縣西北六里
靈源寺在縣東南三十里唐開元八年置
漢楊喜将軍廟在縣南二十里
唐桑道茂廟在縣西南三百一十步漢乾祐元年重修唐髙宗乾陵與武皇后合葬在縣西北五里梁山鄉丈八青仁埪子三村界周八十里有于闐國所進無字碑陪葬太子諸王五〈章懐太子賢 懿徳太子重潤澤王上金 許王素節 邠王守禮〉公主一〈義陽〉
僖宗靖陵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岑陽鄉雞子堆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與乾陵相接隔豹谷〉
商妲已墓在縣西五里莫谷西半崖坡内
好畤
好畤縣〈唐畿東南至府一百八十里〉本漢縣属右扶風舊縣在今縣東南四十三里奉天縣界好畤故城是畤者神明所依止也以雍州積髙神明之隩故立畤以郊上帝諸神也漢書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戰好畤〈孟康曰畤音止神靈之所止也〉莽曰好邑後漢省晉元康中復於舊縣
東南二里置好畤縣後魏𨽻扶風郡周建徳
三年省入莫西縣隋開皇十八年復改莫西
為好畤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二年析醴泉
縣復置好畤縣於莫谷東南𨽻雍州今奉天縣
西北六里隋太子荘陵城是三年𨽻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復属雍州二十一年與岐陽縣並廢依舊置上宜縣尋改上宜為好畤〈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置貞觀八年廢〉今縣治即舊香谷川也天授二年復𨽻稷州大足元年還雍州後唐同光中𨽻鳳翔府長興元年還京兆府皇朝乾興二年𨽻乾州
縣境〈東西四十里南北四十里〉
二鄉管二里〈唐三十鄉〉
武都鄉在縣東管教本里
美川鄉在縣西管繡川里
縣城周三里二百步崇一丈二尺闊一丈
大横關
梁山在縣境
峗山在縣東漢書顔師古注峗音丘毁反
明月山在縣西北一十六里與鳳翔扶風縣分界石門山在縣西一十五里美川鄉
武亭水在縣城東門外九十步自麟遊縣界來經縣四十里流入武功縣界
莫谷水在縣西二十五里來自永夀縣界經縣流入武功縣界
軒轅殿基在縣西南三里
臨平觀基在縣東南七十里
齊婁神廟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月山東嶺上宇文陵在縣東一十五里
吴妃陵在縣西北二十里明月山下
華原
華原縣〈唐畿西南去府一百六十里〉本漢祋祤縣之地〈師古曰祋音丁活反又音丁外反祤音詡説文云祋殳也從殳示聲或說城郭市里髙懸羊皮有不當入而欲入者輒下以驚牛馬曰祋故從殳示詩曰何戈與祋故龍圖閣直學士趙公師民常守耀州以為祋祤字從示悉祭神求福之意疑秦地尚武以釁兵得名非確見也〉景帝二年置属左馮翊宣帝神爵二年鳳皇集祋祤城今縣東北一里祋祤故城是其後廢後漢永元九年復魏文帝自今寧州彭原縣界富平故城徙北地郡於此其縣遂廢後魏初徙北地郡於今冝君縣界義亭故城於此置北雍州永熙二年自三原縣界永安故城徙北雍州於今華原縣西魏改為宜州又廢帝三年别立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属宜州六年改泥陽為華原縣大業三年省宜州縣属京兆郡以土門縣入焉義寧二年又於縣置宜君郡領華原冝君同官并置土門四縣唐武徳元年罷郡立宜州貞觀十七年省宜州及土門縣以華原同官二縣属雍州宜君属坊州垂拱元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以永安縣置宜州領永安同官富平美原四縣大足元年廢州改永安復為華原縣𨽻京兆府乾寧三年李茂貞據鳳翔僭行墨制以華原縣置耀州建義勝軍節度領華原一縣析同州美原縣為鼎州以為属郡梁正明元年改耀州為崇州義勝軍為静勝軍鼎州為裕州後唐同光元年復為耀州名順義軍析雍州之富平三原雲陽同州之同官姜原五縣属焉三年降為團練州周顯徳中降為刺史州皇宋開寳五年陞為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二年改感徳軍
縣境〈東西三十里南北一百三十里〉
四鄉管一百七十二村〈唐四十鄉〉
流惠鄉在縣西北一里管村二十七
石門鄉在縣西三十五里管村二十五
孝義鄉在縣西北二十里管村二十八
鳳逰鄉在縣北管村二十二
子城周二里二百八十四步上闊七尺下濶二丈崇二丈一尺
羅城周七里四十步上闊七尺下闊三丈崇二丈五尺夾城壕闊三丈八尺羊馬城上不通人行下闊二丈五尺崇二丈五尺外城壕深二丈五尺闊六十尺
寧谷鎮在縣西北八十里
泥陽驛在子城内西至富平縣驛五十里西北至寧谷鎮驛八十里
寧谷驛在縣西北八十里寧谷鎮西北至邠州二百里牛耳山在縣北六十里
風孔山在縣東五里
石門山在縣西北八十里
安君山在縣東五里
樹子山在縣北四十里
石皋山在縣北四十里
把樓山在縣北四十五里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水經注曰宜君水東南出土門山西
三石山在縣北六十八里
玉女山在縣西北六十里〈隋志有頻山圖經不載〉
清水谷在縣西三十五里石門鄉十道志一名谷晉太康地記扶風池陽縣有谷先生所居今按此地即池陽之境又司馬彪曰谷在嵩山虞喜志林在隴闗裴秀雍州記在池陽未知孰是其水自縣西北雲陽縣界來經縣八十里南流入三原縣界
漆水自縣東北同官縣界來經縣一十五里南流入富平縣界合沮水俗名石川水周太王去豳度漆踰梁山止岐下故詩曰自土沮漆又曰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尚書曰導渭自鳥䑕同穴東㑹于灃又東㑹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孔安國曰漆沮一名洛水出馮翊北正義曰雍州漆水出扶風漆縣西沮則不知所出山海經曰涇渭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東合漆沮水至漳津入于河又曰渝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至于渭水經注曰渭水東過華隂縣北洛水入焉闞駰以為漆沮之水沮水自縣西北邠州界來經縣九十五里南流合漆水於富平縣界亦名石川河
澗谷河水來自縣西北孝義鄉焦砦村南流七十里入三原縣界
濁谷河水自縣西北孝義鄉大海村來經縣四十五里南流入三原縣界
祋祤故城在縣東北一里
漢步夀宫在縣東北三里
姚萇殿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鳳逰鄉上有御池泉水基址尚存
唐永安宫長安二年置
孫思邈舊宅今為僧寺在縣東五里流惠鄉惠政坊磬玉山
祋祤廟在縣東二里惠政坊
漢武帝廟在縣南五里冬温坊
富平
富平縣〈唐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本漢舊縣属北地郡漢書曰比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懐都尉治塞外渾懐障葬曰特武前漢縣治在今靈州回樂縣界後漢徙今寧州彭原縣界晉徙縣於今縣西南十一里懐徳城後魏自今華原縣北祋祤故城徙北地郡於華原縣東南通川故城西魏文帝大統五年自懐徳城徙於今治周閔帝二年於縣置中華郡武帝省郡以縣属馮翊隋開皇三年𨽻雍州唐天授二年𨽻冝州大足元年州廢還雍州開元中徙縣於義亭城盖古之鄉亭也貞元四年昇為赤後唐同光元年𨽻耀州
縣境〈東西六十五里南北五十六里〉
一十一鄉一十一里管二百七十九村〈唐四十四鄉元和元年以櫟陽縣大澤鄉奉先縣神泉鄉來属奉豐陵十五年析萬年鄉𨽻奉先縣奉景陵長慶四年析豐水鄉𨽻奉先縣奉先陵開成五年以三原縣仁少鄉來属奉章陵又有周文通開㑹善三鄉餘不傳〉
招福鄉積善里在縣東北管村二十八
義亭鄉龍門里在縣南管村三十二
薄臺鄉懐仁里在縣西南管村三十二
安豐鄉進善里在縣東南管村三十三
水閏鄉京陽原義里在縣西北管村二十八
大澤鄉龍西里在縣西南管村一十一
豐閏鄉保濟里在縣東南管村一十七
義林鄉神地里在縣西管村一十六
脾陽鄉龍逰里在縣南管村二十二
臨原鄉大秦里在縣東南管村二十九
平皋鄉昌仁里在縣北管村三十九
縣城周三里一十二步崇一丈五尺壕深八尺闊八尺棘店鎮在縣南二十里
縣驛在縣城内西北至三原縣驛五十里南至華州一百三十里
荆山在縣西南二十里今名握陵原尚書曰荆岐既旅又曰導汧及岐至於荆山孔安國曰荆在岐東非荆州之荆也方輿記曰昔黄帝鑄鼎於此山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懐徳之地今山下有荆渠
壇山在縣西北三十里
天乳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峯相對類乳形
髙陽峯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羊蹄原在縣東南三十里
中華原在縣南三十里
北虜原在縣西北一十里
八公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其塠兩畔各有一小谷象八字中心有塠象公字因以為名
萬户塠在縣西三十里
黄金塠在縣北二十里
北虜川在縣北五里
薄臺川在縣南五里
漆沮水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亦名石川水自華原縣界來入義亭脾陽豐閏三鄉通過
澤多泉在縣西一十三里永閏鄉温泉村東入薄臺川三十里東南入漆沮河溉民田
鹹泉在縣東南五里
白馬泉在縣東一十里
鹽池澤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二十里
鄭國渠在縣南二十里史記曰秦既有事山東欲兼并諸侯諸侯益懼韓惠王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如淳曰欲罷勞之息秦伐韓之計〉乃使水工鄭國〈韋昭曰鄭國能治水故曰水工〉間説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徐廣曰出馮翊懐徳縣〉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鄭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韓延數年之命為秦開萬世之利也王以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强卒併諸侯因命曰鄭國渠北白渠亦名太白渠在縣南二十里漢書武帝太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鄭氏曰白姓公爵時人多相謂為公師古曰此時無公爵也盖相呼尊者之稱耳〉復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師古曰谷口即今雲陽縣冶谷是〉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歌之曰田於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師古曰鄭國興於秦時故云前〉舉臿為雲決渠為雨〈師古曰臿鍫也所以開渠者也〉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如淳曰水渟淤可以當糞〉衣食京師億萬之口按白渠西自三原縣界來流經縣溉脾陽大澤豐閏三鄉民田四十里有斗門一十五所其水東入漆沮河唐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祥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僧大賈競造碾磑止溉一萬許頃於是髙宗令分檢渠上碾磑皆毁撤之未㡬所毁皆復廣徳二年尚書工部侍郎李栖筠復陳其弊代宗亦命坼去私碾磑七十餘所嵗餘栖筠出守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厯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餘頃〈元和郡縣圖志曰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延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
堰武渠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義林鄉來自華原縣界流經縣溉民田八里
白馬渠在縣西北四十里義林鄉信義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長澤渠在縣西北三十里義林鄉西陽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髙望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義林鄉閭村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三里
文昌渠在縣西北一十七里永閏鄉自義林鄉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石泉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里
永濟渠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二里
陽渠在縣西南二十八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在縣西南二十里引漆沮河水溉民田二十里龍門堰在縣南二十里
石川堰在縣南二十里
常平堰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樂視臺在縣西南三十里
胡馬臺在縣西南一十二里
懐徳故城在縣西一十五里周三里漢書曰懐徳縣属左馮翊禹貢北條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洛水東南入渭雍州浸王莽曰徳驩
秦穆公城在縣南三十里南面西面崇一丈五尺東面北面無墻
直市城在縣西南一十五里事見漢宫室街陌下雨金堡在縣東南三十里周八百步東有雨金泊史記秦獻公十八年雨金櫟陽後因名堡按其地古櫟陽縣界也王侯堡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丁溪廟在縣南四十里
鹹泉廟在縣東南五里
漢武帝廟在縣南二十里
後周文帝廟去縣一十二里
秦王翦廟在縣東北三十里
後漢梁統廟在縣東北三十里
後魏孝武帝陵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西魏文帝陵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後周文帝成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陵廟記在縣東北一十三里〉龍泉山〈陵廟記曰屏風山〉周文鄉郭門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陪葬太子一〈節愍太子重俊〉公主五〈宜成 長寧 成安安定王同皎 永夀韋鐬〉代宗元陵在縣西北三十里檀山永閏鄉管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順宗豐陵在縣東北三十五里金甕山通關鄉修善義周公孫三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五里文宗章陵在縣西北二十里天乳山永閏鄉洪波封内四十五里下宫去陵三里陪葬〈楊賢妃〉懿宗簡陵在縣西北四十里紫金山㑹善永閏兩鄉范村封内四十里下宫去陵七里
王翦墓在縣東二十七里
唐李光弼墓在縣西四十里
長安志巻十九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