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 (四部叢刊本)/一卷

卷五 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 一卷
宋 闕名 撰 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

行在國子監准紹興四年三月十八日

勑節文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國子

監申勘㑹舊本韻略前後所載舉人通知考校

格式并

廟諱之𩔖縁自復行詩賦後來續有申請刪攺

(⿱艹石)止據舊本雕印竊慮別致抵捂欲乞從本監

參照見行條式攺正雕印施行伏𠋫指揮三月

十八日奉

聖旨並依國子監所申奉勑如右牒到奉行今

具貢舉見行條式指揮下項

 一元祐五年七月初十日酉時准都省送下

 當月九日

 勑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省送

 下太學愽士孫諤等狀伏覩

 朝廷近頒貢舉法經義之外添詩賦一場

 竊惟貢舉條制詩賦格式該載或有未盡

 者今舉人𥘉習聲律動多疑慮加以經傳

 音釋與禮部韻間有不同及自來傳襲又

 多訛謬雖主司考校亦無定論臨時率以

 私意去取如開封府國學試官衆多尚可

  僉議可否而逺方州郡所差試官不過一

  二人雖有程文優長用字偶渉疑似主司

  無以商較又倉卒無所檢據狃於畏謹或

  至闇行黜落往往收平凡而退優異深可

  憫惜故韻有一字一義而兩音者如廷字

  防字壽字之類不敢輒指一聲押用字有

  合用而私相傳爲當避者如分寸尺丈引

  之引杼柚其空之杼之類舉人不敢用有

  司不敢取又有韻合押而禮部韻或不收

  者如𫝊說說及皥字擴字之𩔖自合收

  用雖經傳所用字禮部韻多所不載今亦

  且取舉人常用者收附入韻謹採摭經傳

  及廣韻禮部韻校對得字及詩賦式各具

  解釋畫一如後看詳秋試在近諸路州郡

  亦合頒降本部今將孫諤等所申事理並

  於逐項内勘當訖伏候指揮七月九日三

  省同奉

  聖旨依禮部所申仍先次施行奉勑如右

  牒到奉行前批七月十日巳時付禮部

  施行

  一字同義而有兩音者

  攻一上平聲東字韻古紅切一上平聲冬字韻姑宗切皆曰治也擊也

  誾一上平聲諄字韻魚巾切一上平聲文字韻魚斤切皆曰和恱而諍也

  垠一上平聲諄字韻魚巾切一上平聲文字韻魚巾切皆曰岸也

  防一平聲陽字韻符方切一去聲漾字韻符訪切隄也據月令季春脩利隄

    防音房經解曰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以舊坊爲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

    敗音房本又作防巳上並無獨音如周官稻人以防止水注云防旁隄也

    匠人防必因地𫝑善防者水淫之如此𩔖並無音

  廷一下平聲青字韻唐丁切朝中也一去聲徑字韻唐徑切朝位也

  探一下平聲覃字韻他含切一去聲勘字韻他紺切按繫辭曰聖人探𧷤索

    隱語曰見不善如探湯多方曰探天之威榖梁隱公元年曰巳探先君之

    邪志並音吐南切中庸注曰探端知緒音貪已上並有獨音如董仲舒云

    春秋深探其本太史公自序上㑹稽探禹穴如此之𩔖並無音

   被一上聲紙字韻部靡切一去聲寘字韻平義切皆曰及也亦寢衣

   視一上聲旨字韻善旨切從示一去聲至字韻時利切從示皆曰瞻也亦作眎眡

   取一上聲麌字韻此主切一上聲厚字韻此苟切皆曰獲也

   聚一上聲麌字韻慈𢈔切去聲遇字韻從遇切皆曰㑹也

   柢一上聲薺字韻典禮切一去聲霽字韻丁計切皆曰根柢也

   悌一上聲薺字韻待禮切一去聲霽字韻大計切皆曰愷悌也

   悔一上聲駭字韻呼罪切一去聲隊字韻呼内切皆曰恨也按易曰亢龍有

    悔復卦曰無祗悔詩曰其德靡悔書曰雖悔可追語曰行寡悔死而無悔

    如此𩔖並無音

   在一上聲海字韻盡亥切一去聲代字韻昨代切皆曰所也存也察也

   逮一上聲海字韻蕩亥切一去聲代字韻徒耐切皆曰及也

   藴一上聲吻字韻委粉切一去聲問字韻於問切皆曰積也

   緼一上聲吻字韻委粉切一去聲問字韻於問切曰枲也紼也

   愠一上聲吻字韻委粉切一去聲問字韻於問切皆曰心所愠積

   蹇一上聲阮字韻紀偃切一上聲獮字韻九輦切皆曰跛也

   衍一上聲獮字韻以淺切廣也一曰水溢也一去聲線字韻延面切水溢也

    一曰廣也

   讞一上聲獮字韻語蹇切一去聲線字韻魚戰切一入聲薛字韻魚列切皆

    曰議罪也

   巧一上聲巧字韻苦絞切一去聲效字韻口敎切技巧也按詩葛屨曰其民

    機巧趨利釋音如字餘苦孝切

   惰一上聲果字韻徒果切一去聲過字韻徒卧切皆曰不恭也

   假一上聲馬字韻舉下切假大也亦曰非眞一去聲禡字韻居訝切休假也

    又以物貸人也今據左傳序稱璧假許田音古雅切後不音者同如惟名

    與器不可以假人之𩔖即假借字並許於上聲去聲通押

   訂一上聲迥字韻待鼎切一去聲徑字韻丁定切皆曰平議也

   壽一上聲有字韻是酉切一去聲宥字韻承呪切壽考也

  后一上聲厚字韻很口切一去聲𠋫字韻胡遘切皆曰君也

   甚一上聲寢字韻食荏切一去聲沁字韻時鴆切皆曰過也

   賚一去聲泰字韻落蓋切一去聲代字韻洛代切皆曰賜也

     應如此𩔖者欲乞許隨本韻通押

     其經傳内有獨音者不從本音如

     主司所岀詩賦題韻脚内有如此

     兩音者欲乞隨題目告示指從一

     處令舉人押用

    本部今欲依孫諤等所乞

  一字義不同而經傳多誤用者

   猒下平聲鹽字韻於鹽切飽也去聲豔字韻於豔切足也

    豔字韻於豔切飫也

    三字係兩聲禮部韻訓解不同按左傳無厭將及我釋文於鹽反下同又

    曰貪惏無饜釋文本亦作厭於鹽反又曰屬厭而已注小人之腹飽猶厭

    足釋文於豔反注同詩厭厭夜飲音於鹽反又清廟注不見厭於人又云

    人無厭之又振鷺注皆愛敬之無厭之者皆音於豔反書洛誥萬年猒于

    乃德音於豔反徐於廉反又我惟無斁其康事注云我惟無厭其安天下

    事音於豔反孟子曰不奪不饜釋音一鹽切又於豔切左傳序曰饜而飫

    之音於豔反今禮部韻下平聲鹽字韻有猒字無厭字饜字去聲豔字韻

    有厭字饜字無猒字按諸經有猒厭饜三字用字與所音並相互即乞於

    鹽字韻添入厭饜二字豔字韻添入猒字各從正經本音或他經傳無明

    音者如荀子求善無猒漢書賈山傳求善無饜之𩔖並乞許作平聲側聲通使

   否上聲旨字韻音補靡切臧否也上聲有字韻俯九切不可也

    二字音義不同按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凶釋音鄙惡也馬鄭王粛音方

    有反同人卦六二同人于宗吝注過主則否釋音方有反備鄙反左傳隱

    公十一年師出臧否亦如之釋音鄙又方九反詩之抑曰未知臧否注云

    傷王不知善否釋音鄙注同臧善也否惡也今考易左傳臧否皆有兩音

    惟詩未知臧否獨音鄙今乞如全使經傳文末知臧否一句之𩔖即從獨

    音如散押臧否之𩔖乞許通押

   厲去聲祭字韻力制切嚴也去聲祭字韻力制切䃺也去聲祭字

    韻力制切勉也 三字音同義異並合分押如荀子云鈍金必待礱厲然

    後利梅福云厲丗摩鈍即厲與礪同義不得𩀱押

     已上八字欲乞各隨意義音釋使

     用及韻内互相附入

    本部看詳欲依孫諤等所乞於韻内

    互相附入

  一係經傳正文内字舉人所常用而見行

   禮部韻有不收者

  𨤲禮部韻之字韻𨤲字陵之切理也福也無祝𨤲受𨤲字按前漢文帝紀吾

    聞祠官祝𨤲如淳曰𨤲福也師古曰音僖本字作禧假借用耳又賈𧨏傳

    云上方受𨤲坐宣室應邵曰𨤲祭餘肉也漢儀注祭天地五畤皇帝不自

    行祠還致福𨤲音禧師古曰禧福也借𨤲字爲之耳今乞附入僖字下如

    押允𨤲百工王𨤲爾成之𨤲即許別更押受𨤲字

   徠禮部韻咍字韻來字音郎才切無此徠字今乞附入來字韻按前漢禮樂

    志云天馬徠從西極顔師古釋曰徠古來字如巳押來字即徠來義同不

    得𩀱押如徂徠山名義異者非

   哨按揚子云匪伏匪堯禮義哨哨釋音消又七𥬇切廣韻宵字韻亦音相邀

    切又七𥬇切今禮部韻平聲去聲並不收乞只從一音附入宵字韻押

   曍孟子曰王者之民曍曍如也釋音曍與昊同說文胡老切義與浩同古字

    通用乞附入皓字韻押

   委按學記或原也或委也釋音於僞切周官宰夫掌牢禮委積釋音上於僞

    切下子賜切此二字相連皆同此音今禮部韻只於上聲有於詭切去聲

    不收乞附入寘字韻押其餘各隨本岀釋音使用

   甈按周官牧人毀事用尨注云故書毀爲甈釋音丘例切揚子先知篇云剛

    則甈釋音五計切今禮部韻不收乞附入霽字韻押

   傚詩曰君子是則是傚易曰效法之謂坤孟子曰效死而民弗去合作兩字

    使乞附入效字韻押

   朴禮部韻覺字韻樸字匹角切按前漢文帝紀示敦朴爲天下先今韻無此

    朴字乞附入覺字韻押然二字義同乞不𩀱押

   說禮部韻薛字韻恱字音欲雪切無此說字據詩說以使民易民說無疆語

    不亦說乎書髙宗夢得說並音恱今乞收說字附入薛字韻不許連押如

    押傅說說之𩔖即許別押言說說

   擴按孟子曰知皆擴而充之釋文下音郭張大也字亦作曠音霍今考廣韻

    禮部韻並不收乞附入鐸字韻押

     已上十字欲乞附入逐韻

    本部欲依孫諤等所乞附入逐韻

  一自來傳襲以爲合當回避而實與

    廟諱不同音不當回避者

  壹戎衣禮記中庸曰武王纉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注

    衣讀如殷齊人言殷聲如衣壹戎殷者壹用兵伐殷也釋文依注衣作殷

    於巾反今按尚書武成云一戎衣天下大定注衣服也一著戎服而滅紂

    又康誥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據文考之即一戎衣武王之

    事也殪戎殷文王之事也中庸稱武王壹戎衣而有天下則字義字音乞

    從武成爲定衣音於希反所有中庸注云衣讀如殷及釋文音於陳反並

    無證據乞更不行用

   杼按條制 廟諱常恕切杼字神與切今禮部韻上聲語字韻杼字係與佇

    同音直吕切機杼也詩曰杼柚其空獨音直吕切即不合回避

     已上二字欲乞明降指揮更不

     回避

  一舊頒

    廟諱外無明文而私輒回避者

   畜慉按易大畜小畜及師卦畜衆釋文並敕六切又許六切准近條有兩

    音者從一音不合回避外今看詳禮部韻畜字訓飬也及詩不我能慉之

    慉孟子稱俯足以畜妻子畜君何尤並獨音許六切其字義雖不合回避

    然釋音與 廟諱吁玉切者相近

     已上二字未委合與不合回避欲

     乞明降指揮

    本部看詳壹戎衣并杼畜三字欲乞

    許隨所出處釋音用之

   庸按唐書食貨志有租庸調之法用人之力𡻕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爲

    日絹三尺謂之庸今學者多回避疑與藩邸名同義

     已上未委合與不合回避欲乞明

     降指揮

    本部看詳庸字即非舊名本字自不

    當回避今合申明行下

  一係 祖宗朝合格詩賦有下項格式及

    用字平側不同而近丗不敢用者

  准貢舉條賦𥘉入韻許用鄰韻引而有

    聲相近而非鄰韻者如王曽有物混成賦第四韻云

    小不隱乎纎芥大不充於寰海芥字在去聲海字在上聲係隔韻鄭獬嚴

    父莫大於配天賦第八韻云故王者藩飾圭幣以罄乎外躬耨粢盛以盡

    乎内即非鄰韻而皆聲相恊

   賦有用字平側不同如儲思者據揚雄甘泉賦

    云儲精垂思無音黃庠天子外屏賦第六韻入韻云游蠖濩以儲思儼清

    光而齊泰作平聲使又章楶恭黙思道賦第五韻隔句云不敢康寧第藏

    神而儲思克自抑畏將繼道以追蹤作側聲使

   詩以題中平聲字爲韻題中有兩字同

    韻而並押者如廖邁仲秋獻良裘詩云䇿禮分常職天時及

    仲秋獵將行大獮服預獻良裘旣押秋字又押裘字

     已上三項欲乞依舊許用

    本部看詳欲依孫諤等所乞於貢舉

   格式内添入

 一元祐五年七月十六日戌時准

 朝省送到禮部狀勘㑹考校舉人詩賦䇿

 論格式昨修入貢舉勑并附入韻略巳頒

 降訖本部看詳舉人程文内用字如有兩

 義或兩音並未有所用執守明文若或差

 誤者亦未有約束今欲乞如一字有兩義

 或兩音並各依所用音義内差誤者作一

 抹欲乞先次施行伏𠋫

  指揮前批七月十六日未時付禮部施行

  仍關合屬去處

  建炎二年五月四日

  勑中書省勘㑹已降指揮後舉科場講元

  祐詩賦經術兼收之制今來省試了畢便

  合施行今參酌擬定下項五月五日三省

  同奉

  聖旨依擬定

   元祐法習詩賦人更今兼試經義

    欲習詩賦人止試詩賦不兼經義第

    一場詩賦各一首第二場論一首第

    三場䇿三道

   元祐法不習詩賦人令治兩經

    欲習經義人依見行止習一經第一

    場本經義三道第二場論一首第三

    場䇿三道

   解額省額舊法考校依條以所治經十分爲率均取(⿱艹石)有餘不足聽

     通融相𥙷各不得過三分

    欲計數各取通定髙下除詩賦旣不

    分經自無有餘不足外將諸經聽通

    融相補不得過三分之數内逐經各

    留一分添取詩賦如無合格人聽闕

   殿試

    欲習詩賦習經義人並同試䇿

   試詩賦經義兩科

    欲注疏三經義許從便用取文理通

    者音義如不同許通用徐君平音義同餘並

    依格

 一建炎四年八月三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尚書謝

  克家等劄子契勘諸州軍不住申明試詩

  賦格式及出題書寫試卷式樣等本部今

  參定到下項一出題式周以宗強賦以周以同

  姓強固王室爲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等畫一𠋫指揮

  仍連元劄子八月三日奉

  聖旨並依令禮部鏤版頒降

  一出題式

    周以宗強賦

     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爲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出史記敘管蔡丗家曰周公主盟太任

    十子周以宗強嘉仲改過

     天德清明詩

      以題中平聲字爲韻限五言六韻成

    出毛詩清廟祀文王也注天德清明文

    王象焉

     堯舜性仁賦

      以其性好仁得于自然爲韻不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出孟子曰堯舜性之也五霸假之也注

    云性之者其性好仁自然也

     玉燭詩

      以和字爲韻限五言六韻成

   出爾雅釋天云四時調爲玉燭

      官韻八字一平一側相間即依次(⿱艹石)官韻八字平側不相間即不

      依次用雖官韻一平一側相間亦許主司臨時寫不依次用即舉人

      亦不依次用

   一舉人書寫試卷式

    奉

    試周以宗強賦

      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爲韻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云云

    天德清明詩

     以題中平聲字爲韻限五言六韻成

   云云

    塗注乙共計若干字如無塗注乙即

    云塗注乙無

   舉人書寫試卷但於官題後更不寫出

   某書謂試卷第一行寫奉字第二行寫

   試周以宗強賦字第三行一行内用小

   字分寫以周以同姓強固王室爲韻依

   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第四行便

   冩所作賦冩賦畢次行便冩詩題更不

   加奉試字冩詩畢即結塗注乙其詩賦

   首尾更無對及謹對之𩔖省題詩假令

   玉燭詩臨時主司或定和字或定時字

   但平聲字皆可

  一舊條

  應舉人依義題程試内有辭學精贍援據

   稍逺者但不失題意依理考校

  應賦官韻有疑混聲者許上請

  應押韻及句末所用字如經子史釋文及

   注有兩音者許通用

  應試卷犯名諱謂於式應避者即筆誤而義非者不爲犯其餘

   字經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謂如尚書金作贖刑

   一作石欲切之𩔖即犯舊諱文雖連屬意不相

   屬者非謂用元元休息順宗實録之𩔖

  一契勘元祐間禮部申明辭賦舉人程文只

   用舊來注疏及音義考校今來科舉旣

   許通用新經舊注即音義亦合通用古

   今音義但係國子監刋行經書内所有

   音義並許通用

  一靖康元年七月十一日

   尚書省劄子江南西路轉運司狀伏覩

   少宰吳敏劄子乞復春秋一經今歳貢

   舉遂以取士奉

   聖旨依奏契勘崇寧貢舉令諸春秋義

   題聽於三傳解經處出縁經生文而不係解經旨處者

   已有令文該說分明縁今歳科場秋

   試在近欲望詳酌早降指揮申明行下

    以憑遵守施行伏𠋫指揮七月九日奉

   聖旨止於正經出題申明行下七月十

   一日三省同奉

  聖旨依已得指揮

 一紹興五年九月八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

  勑臣僚劄子奏臣竊見貢舉令諸春秋

  義題聽於三傳解經處出注云縁經生

   文而不係解經旨處者非詳考立法之

  意蓋以春秋正經載十二公二百四十

   二年之事解語簡約比之五經爲略立

   之學官歷時滋乆問目所在易於周徧

   比聽於三傳解經處出題巳載諸甲令

   惜乎中更姦臣之私意遂行廢罷學者

   不見聖人之經乆矣靖康之𥘉

   淵聖皇帝毅然復之用以取士然是𡻕

   即遇科舉

   朝廷深慮四方之士未能精熟因降指

   揮止於正經出題行之十年于兹學者

   誦習旣乆有司岀題旣衆往往州郡問

   目重複甚多晚生後進轉相傳寫每遇

   程文少不相犯此混亂實學之大弊也

   臣愚欲望

   陛下特降

   睿旨舉行貢舉之令聽後舉取士亦於

   三傳解經處相兼出題庶問目稍廣學

   者因得旁加考究可以深求聖人之經

   旨矣取

   進止三省同奉

   聖旨並令禮部討論申尚書省本部今

   討論欲依所請貢舉條令施行更合取

   自朝廷指揮申聞事九月八日奉

   聖旨並依

 一紹興重修貢舉令

 諸春秋義題聽於三傳解經處出縁經生文而不

   係解經旨處者非

 諸試卷犯不考者具事因送封彌所覆視

   同即以元試卷及具郷貫姓名送考試

   所先次黜落仍曉示

 諸考校試卷並分五等逐等分上中下

 諸舉人試卷犯㸃抹者五㸃當一抺五抹

   降爲下

  一紹興重修通用貢舉式

     試卷犯不考但一事不考餘皆不考

  犯名諱謂於式應避者即筆誤而義非者不爲犯

  文理紕繆全無文理即爲紕繆

  詩賦論不識題

  䇿義不應所問而別指事略應所問而全指別事同即已

     解問意而廣爲證說者非

  漏寫官題謂全漏官題者如止少字及有誤依脫字例

  䇿義寫問目或不寫道數及不依次謂先第二

     後第一之𩔖即字誤而文依次者非

  詩賦題全漏寫官韻

  論題全漏寫限五百字以上如止少字依脫字例

  詩賦不壓官韻如文意分明止是漏書字即依脫字例謂如賦官韻

    用華字壓云祥開日漏華字詩官韻用居字壓云山河壯帝漏居字之𩔖

  詩賦落韻如文意分明止是誤書字即依字誤例謂如賦祥開日華誤書

    作日革之𩔖

  詩賦重疊用韻如文意分明止是誤書字即依字誤例謂如賦官韻

    用東字壓云隂𩲸旣没大明在東吐象成字昭文有融誤書作昭文有東

    之𩔖詩官韻用靈字壓云善鼔雲和瑟甞聞帝子靈馮夷徒自舞楚客不

    堪聽誤書作楚客不堪靈之𩔖

  賦恊韻正韻重疊

  詩賦失平側

  小賦内不見題

  賦少二十字

  詩韻數少剰

  詩全用古人一聮

  詩兩韻以前不見題

  論少五十字

  卷内切注及書名

  試卷不寫奉試及對或謹對論曰或謹論

    及塗注乙(⿱艹石)干并無塗注乙字

     試卷犯㸃

  抹

   文理叢雜

   文意重疊

   誤用字

   脫三字

   文意不與題相𩔖

   詩賦重疊用事

   詩賦不對賦𥘉用韻及用鄰韻引而不對者非詩破題及詩賦末兩

    句亦不須對

   詩賦屬對偏枯

   小賦四句以前不見題

   賦壓官韻無來處

   賦全用古人一聮語以一句別對者非

   賦第一句末與第二句末用平聲不恊韻

   賦側韻第三句末用平聲今謂賦眼如第一句用側

    聲即第三句用平聲亦許

   賦𥘉入韻用隔句對第二句無韻用長句引

    而恊韻者非

    賦少十字

    論䇿經義連用本朝人文集十句

    詩全用古人一句

    詩疊用兩字兩字各一疊或一字兩疊皆是

    詩用隔句對

    論少二十字

   㸃

    錯用一字

    脫一字

    誤一字

    賦少五字

    論少十字

    詩疊用一字

       進士書卷草紙順連於卷前仍於卷首留白紙半張以備

       封彌餘試卷准此

   治經義人

    第一場

     奉

     試某經義三道謂如治易則云易義之𩔖

       第一道

對云云謹對

       第二道

對云云謹對

       第三道

對云云謹對

      論語孟子義各一道

       論語一道

對云云謹對

       孟子一道

對云云謹對

      塗注乙共計(⿱艹石)干字俱無則云無塗注乙詩賦

       并餘試卷並准此

    第二場

     奉

     試某論具所試題

       限五百字以上

論曰云云謹論

   第三場

     奉

     試䇿三道

        第一道

對云云謹對

        第二道

對云云謹對

        第三道

對云云謹對

   治詩賦人

     第一場

      奉

       試某賦具所試賦

     以某字爲韻依次或不依次用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云云

    某詩具所試題

     以某字或題中平聲字爲韻限五言六韻成

云云

   第二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第三場論䇿依治經義人

 一紹興重修 御試貢舉式

     不考

  䇿少一百字

  書卷不如式謂如全不寫奉 御試䇿一道或限一千字以上之𩔖

     書試卷

    奉

    御試䇿一道

     限一千字以上特奏名則云七百字武舉

     及宗室非袒免親取應則云五百字

臣對云云臣謹對

     塗注乙共計(⿱艹石)干字

 一淳熈重修文書式

  聖祖名

   𤣥胡㳙懸縣䮄玹  伭 盷

   泫訇胘眩誸蚿犳

   妶㹡獧

   㓪盧黨俍崀樃㝗朖悢誏䀶

   烺㫰瞞脼硠狼筤䆡

   閬浪埌

  廟諱

  太祖

   匡去王筐邼眶恇劻洭

    䒰軭迋軖

   𦙍羊晉酳靷引䏖鈏

     洕濥戭廴枃螾椼

   太宗

    古迥熲炯㯋耿

    昋鎣扃憬皛

   眞宗

    𢘆胡登峘姮佷

   仁宗

   禎陟盈楨貞偵𨜓媜徴

    湞寊揁

   英宗

   曙常恕署抒暏藷𧄔薯濖

    樹殊遇𣗳㒘裋豎尌侸

    㜐𦒶襡澍贖屬

   神宗

   頊呼玉旭朂朐珛㡔

   哲宗

   煦吁句昫朐䣱酗姁呴欨休

    咻蚼䨞

   徽宗

   佶極乞姞郅䞘狤鮚㔕㐹芞

    趌吉其吉

   欽宗

   桓胡官梡瓛捖完丸㿪寏

    院峘亦作亦作𡷗洹汍絙紈

    綄垸芄雚莞

    龿鸛莧𦎽羦豲獂𧱂

    脘𧮭鵍貆狟䴷

    皖垣䖾蒝

   髙宗

   構古𠋫遘媾覯購㗕㝤䃓煹

    傋冓篝韝姤詬逅

    骺呴鴝句軥怐佝雊

    鉤訽袧岣

    搆㜌鷇

    糓彀䪷冓

    糓

   孝宗

   時認㐨蜄鈏㰮鋠

   光宗

   悙都昆墩鐓䔻𡼖

    驐䃦弴㢯邨

   蜳𧑒錞犜橔撉

    内鶉錞二字並係殊倫切與淳字同音不合回避(⿱艹石)作都昆切即係

    與今 廟諱同音合各從經傳子史音義避用

  寧宗

   擴闊鑊廓郭𡻳霩鞹鞟彉

    彍𠠎

  舊諱

   光義匡乂德昌元休元侃受溢

   宗實仲鍼傭亶烜伯琮

   今上皇帝御名

    俞倫勻畇馴汮廵尚書廵守徐邈讀

   御舊名

    貴誠

行在國子監

 一准行在尚書禮部符准寳慶元年二月二

  十七日 都省批下太中大夫權尚書工

  部侍郎兼國子司業兼國史院編修官實

  録院檢討官兼侍講喬  劄子證對國

  子監累承

  朝廷指揮契勘

  御名嫌名合行回避等字除已節次具申

  外今再檢㑹到丁度集韻十八諄内廵字

  有二音作松倫切者無義訓禮部韻旬字

  下有此字釋云視行貌亦訓逡廵不與

  御名同音作俞倫切者訓行也引尚書廵

  守徐邈讀據尚書音釋似遵切不與

  御名同音徐養 切則與

  御名同音又禮部一僊韻續補廵字音㳂

  引禮隂陽長短終始相廵亦不與

  御名同音集韻十八諄内馴字有三音作

  船倫切者訓順也作松倫切者訓馬順也

  此二字不與

  御名同音作俞倫切者訓道也與

  御名同音𥨸觀禮部韻該載元祐五年

  部看詳太學愽士孫諤狀内一項詩杼柚

  其空音直吕切與

  廟諱常恕切不同音不合回避又禮部韻於

  光宗御名下明注鶉錞二字與淳字同音

  者即不回避(⿱艹石)作都昆切者即合回避今

  廵字當用此例(⿱艹石)作俞倫飬純二切者即

  合回避餘皆不避但尚書旣於廵守字下

  有徐邈一音則他經應連言廵守二字者

  雖無音切冝一等回避馴字(⿱艹石)作俞倫切

  訓道字者即合回避餘如周易坤卦馴致

  字似遵切訓從也之𩔖皆不回避

  皇帝舊名二字從貴從誠亦合如

  列聖舊名例連用二字即合回避(⿱艹石)單用

  即不合回避證得見今官銜内有與

  御名嫌名疑似去處及 科詔將下場屋

   士亦合早令通知欲乞

  鈞慈即賜頒下容添入禮部韻略遵守施

  行𠋫

  鈞旨後批喬侍郎劄子契勘到

  御名同音回避事近據禮部國子監申送

  批下吏部申准禮部𨵿

  御名同音字内廵字合與不合回避據

  奉郎行國子愽士李宗勉等擬申證得

  字正作松倫切本與

  御名不同音縁尚書廵守字徐邈作飬

  切所以丁度集韻入在

  御名同音之内恭覩

  先朝御名嫌名内有贖字正作石欲切者

  不曽回避載在

  令甲分明似此推之則廵字與

  御名同音者當避作松倫切者不在應避

  之數已於二月二十日批送禮部證㑹去

  外送禮部證㑹施行符監仰遵從

  都省批狀指揮證㑹施行

  濮安懿王諱讓

  秀安僖王諱偁

 一紹熈重修文書令

 諸犯

   聖祖名

   廟諱

   舊諱舊諱内貳字者連用爲犯(⿱艹石)文雖連而意不相屬者非

   御名改避餘字謂式所有者有佗音謂如角徴

    𩔖及經傳子史有兩音者許通用

    金作贖刑其贖字一作石欲切之𩔖正字皆避之(⿱艹石)

    籍及傳録舊事者爲字不成

    御名易以佗字

  諸犯

    濮安懿王諱者攺避(⿱艹石)書籍及傳録

   舊事者皆爲字不成其在

    眞宗皇帝謚號内者不避應奏者以

    黃紙覆之

  諸文書不得指斥援引黃帝名經史舊文

    則不避如用從車從干冠以帝字或繼以后字合行回避自餘如

    軒冕軒輊轘轅車轅之𩔖即不合回避

  一紹興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尚書洪

  擬狀准紹興二年十一月四日尚書省劄

  子禮部太常寺申准紹興二年九月十六

  日勑中書門下省吏部尚書兼權翰林學

  士沈與求劄子奏臣伏見自漢以來

  御名皆有佗字代之用爲定制

  淵聖皇帝御名渉前代姓謚最多而臣下

  遷就回避有可槩見者如魯公則謂爲允

  公濟公則謂爲小白皆以名易其謚也周

  王則謂爲壯王漢帝則謂爲剛帝或謂齊

  魯二公爲安公佗皆倣此隨意更易無復

  質據至於姓則去木爲亘而有司行移有

  不可通曉者士人科舉程文枉被黜落往

  往有之矧今

  經筵進讀春秋而稱謚稱名具存褒貶之

  例循用私說於義未安臣愚伏望

  睿慈特詔禮官議以佗字代之使姓謚名

  物義例相通略如漢制庶幾四方臣子得

  以遵用不勝幸甚取

  進止九月十六日三省同奉

  聖旨令禮部太常寺同共議定申尚書省

  伏覩

  淵聖皇帝御名見於經傳義訓不一或以

  威武爲義或以回旋爲義又爲植立之象

  又爲亭郵表名又爲圭名又爲姓氏又爲

  木名又爲水名當各以其義𩔖求之今謹

  按詩曰淵聖御名武志也孔穎逹曰有威武之

  義又按詩曰淵聖淵聖御名御名武王鄭康成曰有

  威武之王又按詩曰聖祖淵聖御名撥毛公

  曰淵聖御名大也又按書曰勗哉夫子尚淵聖御名

  淵聖御名孔安國曰武貌又按爾雅曰淵聖淵御名聖

  烈烈威也凡此皆以威武爲義也若此

  之𩔖今欲定讀曰威又前代帝王公侯謚

  號在謚法辟土服逺曰淵聖御名能成武志曰

  淵聖御名克敵服逺曰淵聖御名壯以有立曰淵聖御名

  克咸成功曰淵聖御名凡此亦皆以威武爲義

  其前代謚號亦當讀曰威又按易曰盤

  利居貞孔穎逹曰盤淵聖御名不進之貌又

  按莊子曰鯢淵聖御名之審爲淵郭象曰未始

  失其靜黙凡此皆以回旋爲義也若此之

  𩔖今欲定讀曰旋又按禮記曰三家視

  楹孔穎達曰四植謂之淵聖御名又按周禮

  曰公執淵聖御名圭鄭康成曰雙植謂之淵聖御名

  又按說文曰淵聖御名亭郵表也又按集韻曰

  亭郵四角建大木貫以方版名曰淵聖御名

  凡此皆以植立爲義若此之𩔖今欲定讀

  曰植若姓氏今欲定去木姓亘從二從曰思縁切

  如書曰西傾因淵聖御名水名也玉篇曰淵聖御名

  木葉似柳淵聖御名木名也若此之𩔖皆欲定

  曰亘從二從曰思縁切又縁漢法邦之字曰國盈

  之字曰滿止是讀曰國曰滿其本字見於

  經傳者未嘗改易司馬遷漢人也作史記

  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又曰盈

  而不持則傾於邦字盈字亦不改易今來

  淵聖皇帝御名欲定讀如前件外其經傳

  本字即不當改易庶幾萬世之下有所考

  證申聞事劄送擬看定申尚書省擬看詳

  本部太常寺同共議定改避

  淵聖皇帝御名推求義𩔖別無未盡伏𠋫

 指揮十一月二十六日三省同奉

 聖旨依洪擬看詳到事理施行

 一紹興三十二年十月五日

 勑禮部狀據太常寺申本寺契勘今來人

 姓有犯

 御名及同音從小從眞字若從其便改易

 慮恐不一今欲改作塡字所有經史書

 籍文字内有犯

 御名及同音從小從眞字如係謹戒之意

 即定讀曰謹如係地名人姓山川國名即

 定讀曰塡其經傳本字依紹興二年

 一月二十六日指揮即不當改易欲乞𠋫

 指揮下日令都進奏院遍牒施行本部今

 欲依夲寺申到事理伏乞朝廷詳酌指揮

 施行伏𠋫指揮十月五日奉

 聖旨依禮部所申

 一契勘昨縁舉人於所試程文内引用頲字

 敬字有司以其字舊係

 廟諱致有疑惑准尚書禮部取到太常寺

 狀見今避諱合遵依文書式内該載

 名諱其祧廟即不合回避今來本監已於

 韻略内收入不合回避二字

  頲字係

     順祖祧廟於上聲迥字韻收入

   敬字係

     翼祖祧廟於去聲勁字韻收入

 一紹興五年十月三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録送到學士院諮

 報准尚書省劄子節文禮部勘當到左朝

 奉郎大理寺丞黄邦俊劄子開具到詩賦

  平側管見事今本院看詳今看詳到下項

  伏乞照㑹施行數内一詩每句第二字與

  第三第四字俱用平聲或俱用側聲則爲

  失平側(⿱艹石)第三字用平側以間之者非然

  疊用四句亦合當抹看詳詩第二字與第

  三第四字俱用平聲或俱用側聲則爲失

  平側若第三字用平側以間之者非然疊

  用四句亦合當抹欲依本官所乞施行仍

  只於詩賦失平側項内注入一詩四句外

  用題目一字合當抹連用兩字即合不考

  押官韻者非看詳詩四句外用題内一字

  祖宗舊制考校格内即不曽立爲雜犯如

  省元歐陽脩府學釋奠詩第六句罇罍奠

  兩楹係犯題目奠字解元林希下善齋肅

  詩第六句善問若撞鐘係犯題内善字之

  𩔖今相度如止犯一字自不爲雜犯欲犯

  兩字合作一㸃三字以上即作一抹難以

  便行不考十月三日奉

  聖旨依看詳到事理施行

  一紹興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

  省批送下白劄子爲乞今後取士元祐二

  年十一月十二日指揮皆習經義詩賦用

  詩賦爲第二場其試經義道數并經書數

  目並依見行條制狀後批送部勘當申尚

  書省尋下國子監勘㑹去後今據本監申

  到下項一勘㑹元祐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臺省集議已降指揮取士係分四場第一

  場本經義二道論語或孟子義一道第二

  場律賦律詩各一首第三場論一首第四

  場䇿三道契勘上件指揮當時係曽經臺

  省集議委得允當欲依所請外其所乞經

  義道數依見行條制縁見行第一場試經

  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今勘當合取

  自朝廷指揮一勘㑹欲乞遍行下諸路州

  軍等處自指揮下日遵依施行庶至將來

  科舉士人兼習經義詩賦已見成就本部

  今勘當合取自朝廷指揮申聞事十一月

  二十八日奉

  聖旨並依元祐二年指揮施行内經義道

  數遵依見行條制餘依國子監所申

  一紹興六年二月十七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尚書李

  光劄子勘㑹已降紹興五年十一月二十

  八日指揮今後科舉取士令皆習經義詩

  賦用詩賦爲第二場其試經義道數并經

  書數目並依見行條制試經義三道論語

  孟子義各一道雖已施行外縁將來紹興

  七年係是發解年分今相去月日不多切

  慮從來專習經義舊進士該免解之人恐

  未能遽改所有紹興七年發解并省試欲

  乞且依紹興四年發解并五年省試已行

  條例施行其已後科舉取士令遵依紹興

  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所降指揮𠋫指揮

  又送到白劄子元祐詳定諸路貢舉勑應

  不兼詩賦者以周禮左氏春秋禮記爲大

  經易詩書儀禮公羊榖梁春秋爲中經

  羊榖梁春秋共爲一中經於大經内各治一經治周禮者兼易

  或儀禮治左氏春秋者兼公羊榖梁春秋或書治禮記者兼書或詩仍兼治

  論語孟子即願治兩太經者聽諸進士試

 場不兼詩賦人第一場大經義三道論語

 義一道第二場中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

 第三場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第四場子史時

 務䇿二道勘㑹免解進士習業旣久恐難

 遽改二月十七日奉

 聖旨理年理舉該免文解進士特與依元

 祐不兼詩賦人條法施行如願依紹興五

 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指揮兼詩賦者聽

 一紹興六年八月八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勑

  禮部狀准尚書省劄子祕書省正字兼史

  館校勘喻樗劄子奏欲望凡應舉免舉之

  士悉用元祐條制不須立大經中經之名

  治某經者兼某經第一場試某經第二場

  試某經詩賦人所試經義並於第幾場引

  試凡治經之目䇿問之數考校之法皆使

  歸一使四方推行不至疑惑劄付禮部勘

  當申尚書省本部今勘當欲依禮部尚書

  李光劄子内事理將紹興七年發解并省

  試且依紹興四年發解并五年省試已行

  條例施行其已後科舉取士今遵依紹興

  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所降指揮施行更

  合取自朝廷指揮奉

  聖旨依喻樗所奏餘令禮部條具申尚書

  省尋下國子監勘㑹條其去後今據本監

  申遵依已降指揮以元祐并崇寧貢舉法

  及靖康後來至今續降指揮參考條具欲

  擬下項一欲擬進士治經下項應兼詩賦

  者於易詩書周禮春秋正經内治一經仍

  兼習論語孟子應不兼詩賦者於易詩書

  周禮春秋正經内專治一經於禮記儀禮

  左氏公羊榖梁春秋内兼治一經内公羊榖梁春

  秋共爲一經仍兼習論語孟子一欲擬進士引

  試場第經義䇿問等道數下項兼詩賦人

  第一場本經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

  第二場律賦一首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律詩一首

  限五言六韻成第三場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第四場

  子史時務䇿二道不兼詩賦人第一場本

  經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第二場兼

  經義三道第三場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第四

  場子史時務䇿三道一勘㑹考校進士依

  元祐法係通以四場工拙定去留髙下更

  不分經考校崇寧法以所治經十分爲率

  均取若有餘不足聽通融相補各不得過

  三分通以經義論䇿定去留髙下昨紹興

  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申明解額省額詩賦

  經義兩科各計就試終場人數爲率紐取

  今欲擬定解額省額依紹興四年六月二

  十八日申明將經義詩賦各計就試終場

  人數爲率細取指揮施行其考校格法欲

  以進士經義詩賦論䇿四場通定去留髙

  下内不兼詩賦專治經義進士旣五經終

  場人數不等自合以十分爲率均取若有

  有餘不足聽通融相補各不得過三分内

  一經人數雖少亦取一名如無合格者即

  聽闕之本部今欲依國子監條具到事理

  施行伏𠋫指揮又送到太常博士兼權國

  子監丞黄積厚劄子竊見所定將來科舉

  於習詩賦人兼治一經項内廢去禮記若

  元習禮記人改習詩賦則是創習詩賦而

  又須創習一經顯見不均欲乞添入禮記

  不兼詩賦人於易詩書周禮春秋正經内

  專治一經於禮記儀禮左氏公羊榖梁内

  兼治一經内公羊榖梁春秋共爲一經經之名旣不正

  仍將來色目稍多難以參考且左氏公羊

  榖梁皆本於春秋正經名曰三傳幾同注

  解乃立爲貳經此名不正也專治之經五

  兼治之經四每專治一經者有四色兼經

  如治易者或兼禮記或兼儀禮或兼左氏或兼公榖則有二十色試

  卷矣此色目多也今欲乞只存六經之正

  依喻樗所請更不立大經中經之名因士

  舊習即爲所專之經外更令兼習一經仍

  依倣元祐條制限定所兼之經庶幾色目

  不多如治易者必兼周禮治周禮者𨚫必

  兼易治禮記者兼詩治詩者𨚫兼禮記治

  春秋者兼書治書者𨚫兼春秋治春秋者仍聽於三

  傳解經處相兼出題縁經生文而不係解經旨處者非如此則止是

  有六色程文而已庶幾便於分場出題仍

  易於考校參定其引試道數元祐法與今

  來禮部具到不同自合遵依元祐法兼詩

  賦人第一場經義二道論語或孟子義一

  道不兼詩賦人第一場經義三道論語義

  一道第二場經義三道孟子義一道元祐作中

  經今合作兼經内不兼詩賦人以易詩書論語爲

  第一場以周禮禮記春秋孟子爲第二場

  如此即無抵捂可爲永法候

  指揮八月八日奉

  聖旨進士兼詩賦人治經并考校格法取

  人分數依禮部條具到事理施行餘依黄

  積厚所乞

 一准都省批送下本部狀據國子監申勘㑹

 已降紹興六年八月八日勑命指揮進士

 兼詩賦人治經并不兼詩賦人治經色目

 及引試場數并考校格法取人分數係爲

 永法本監今開析下項欲於所降勑前一

 就鏤版連粘行下庶使諸路奉行不致疑

 惑伏乞詳酌施行申部𠋫指揮所據國子

 監申到前項事理伏乞朝廷詳酌指揮施

 行申都省𠋫指揮後批八月二十二日送

 禮部依所申施行

    一兼詩賦人許於易詩書周禮禮記春

      秋正經内治一經仍兼習論語孟

      子内治春秋者仍聽於三傳解經處相兼出題縁經生文而不係

      解經旨處者非

      第一場

       經義二道論語或孟子義一道

     第二場

       律賦一首限三百六十字以上成

       律詩一首限五言六韻成

     第三場

      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

    第四場

      子史時務䇿二道

    一不兼詩賦人許治易周禮或治禮記

      詩或治春秋書各治兩經仍兼習

      論語孟子内治春秋者仍聽於三傳解經處相兼岀題縁

      經生文而不係解經旨處者非

    第一場

     易詩書經義三道論語義一道

    第二場

      周禮禮記春秋經義三道孟子義

      一道

    第三場

      論一首限五百字以上成

    第四場

      子史時務䇿二道

    一發解省試以經義詩賦各計就試終

      場人數爲率紐取其考校格法以

      進士經義詩賦論䇿四場通定去

      留髙下内不兼詩賦專治經義進

     士旣五經終場人數不等自合以

     十分爲率均取若有餘不足聽通

     融相補各不得過三分内一經人

     數雖少亦取一名如無合格者即

    聽闕之

 一紹興九年七月七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貟外郎

 兼充實録院檢討官劉昉劄子伏見紹興

 七年二月十一日

 聖旨將來發解并省試進士所試詩賦經

  義場分且依前舉已行條例收試紹興八

  年正月十五日

  聖旨後舉發解并省試進士所試詩賦經

  義場分並依紹興七年二月十一日已降

  指揮施行内初應舉并前舉於應舉不終

  場人並止聽習詩賦仍令禮部疾速遍牒

  施行今年六月二十日又准都省指揮令

  禮部備坐已降指揮再行遍牒逐路監司

  州軍照㑹施行昉竊詳朝廷分經義詩賦

   取士蓋各從其所長今若將初應舉人

 專習詩賦則數舉之後不復有以經義應

 舉者恐失朝廷兼用經術詞章取士之意

 欲望詳酌持降指揮於元降指揮内刪去

 内初應舉并前舉𥘉應舉不終場人並止

 聽習詩賦二十字仍遍牒施行庶使四方

 之士不至疑惑𠋫指揮七月七日奉

 聖旨依

 一紹興十二年正月十九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

 省批送下廣東轉運司申勘㑹到廣州郷

  貢進士李傑等論訴本州紹興十年科舉

  發解重別差官考校私弊等不當其本州

  勘問得李傑等供通並無實迹等後批送

  禮部看詳李傑等所論當與不當具狀申

  尚書省本部尋下國子監勘㑹去後據本

  監申看詳廣州進士李傑等論本州發解

  考校不當等事除指論梁靖李登等程文

  紕繆雜犯及陳告試官等私弊係妄行裝

  㸃外其陶弼亮賦第三韻云罔俟西鄰之

  禴無煩宣室之釐又用茂介純禧爲重疊

  用韻據廣州所委官張搏申釐字實有兩

  義其陶弼亮所押受釐字係引用賈誼傳

  受釐事應劭注釐祭餘肉也其押禧字經

  傳所用禧字皆是訓福又禮部韻所載不

  得雙押字如徠字與來義同即明言不得

  雙押釐字一項却不曽有不許雙押明文

  是致本人便行引用考官因而不敢黜落

  今看詳禮部韻所載賦有疑混聲者許行

  上請其陶弼亮旣用二韻設有所疑自合

  上請今來已行考取合格欲乞且與收試

  如將來過省赴殿試即乞降甲施行外仍

  乞今後詩賦如押受釐字即不得更押禧

  字本部今看詳欲依國子監所申事理施

  行更合取自朝廷指揮伏候指揮國子監

  供到狀契勘今後詩賦如押受釐字即不

  得更押禧字如押允釐百工王釐爾成之

  釐即合更押受釐字若已押祠官祝釐上

  方受釐即不得更押禧字申聞事正月十

  九日奉

  聖旨依禮部所申并國子監供到狀内事

 理施行

 一紹興十三年二月十二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

 省批送下左朝散大夫黄積厚劄子理㑹

 乞將連緜兩字收入禮部韻後批送禮部

 看詳申尚書省本部尋行下國子監勘㑹

 去後據本監申契勘黄積厚劄子論禮部

 韻多有闕謬謂如連緜上下兩字皆收者

 計一百一十七連只收一字者計一百八

 十五連欲乞上下二字皆收入韻本監今

  看詳禮部韻内先收上下兩字一百一十

  七連其間多是可以兩押或可倒押者且

  如兩字一義如曈朧喔咿漣洏哇咬之類

  其曈字喔字漣字哇字自可別押兩字一

  物如駏驉鴛鴦鶬鶊瑚璉之𩔖其駏字鴛

  字鶬字瑚字亦可別押如玲瓏二字古人

  或押瓏玲璠璵二字古人或押璵璠鵔鸃

  二字雖是一物内鵔字又別有義其餘𩔖

  多如此故韻略内兩字俱收今所乞添一

  百八十五字多是僻字難可兩押只有倥

  侗之倥字可以添入嶙峋之嶙又一音里

  忍切可押嶾嶙𨚫已曾收入十六軫字韻

  螳蜋之螳雖不收入按集韻螳通作螗今

  十一唐字韻已有螗字故不重出其韻内

  不注義訓如犨字皝字皆只注曰人名謂

  除人名之外舉業中少用此字又如鷕字

  之出於詩傊字之出於禮逐經内自有義

  訓不必於韻中解釋伏縁禮部韻專謂約

  束舉人程文只得押韻内字庶幾便於考

  校故名禮部韻略若廣引訓釋及添入不

  緊要字即與廣韻無異今看詳於空字韻

  内添入倥字及於螗字下注云通作螳其

  餘乞更不施行今看詳欲依國子監看詳

  到事理施行奉

  聖旨依禮部看詳到事理施行

   倥新制於上平聲空字韻下添入

   螳新制於下平聲螗字下添入通作螳

 一紹興十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國子司業髙

  閌劄子奏契勘臣比蒙 恩賜 對𫉬瞻

  穆穆清光不勝榮幸臣因面 奏大學者

  敎化之本而禮制文章皆本乎此子思中

  庸之言曰非 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

  文推此言也凡禮度文章皆當出於

  天子今 陛下復興太學固已自出

  睿斷所有飬士取士合行事件有司不敢

  專輒欲乞 許令本學條具並取自

  聖裁即蒙 睿旨許臣條具將 上而最

  所當先者經術是也臣竊惟古者設太學

  唯講經術而已先王之時大樂正以詩書

  禮樂造士至漢以來六經各自置博士各

  有弟子貟而後丗所建齋舎所差學諭所

  間疑難亦各分經其所謂詩賦論䇿者皆

  其經術之餘耳然則太學者乃講明經術

  之地今復興太學自宜以經術爲本而太

  學舊法每旬有課月一周之每月有試季

  一周之亦皆以經義爲主而兼習論䇿爲

  三場苟加一場則旬課季攷之法遂不可

  行爲士子者連日就試固已疲勞而有司

  互場通考之際亦將紛錯而不能精矣自

  元祐以來雖臣僚累奏請加詩賦通爲

  場而終不施行者蓋爲此也自罷詩賦之

  後朝廷恐專門之學未足以收實用乃別

  設詞學一科試以制詔表章之𩔖通謂之

  雜文臣今參合條具太學課試及科舉三

  場事件如後第一場元豐法紹聖元祐大觀同

  經義三道論語孟子義各一道今太學之

  法正以經義爲主欲望 聖斷許令依舊

  第二場元祐法賦一首詩一首今以經義

  爲第一場其第二場欲以詩賦第三場紹

  聖法論一首䇿一道今以詩賦第二場欲

  望 聖斷以子史論一首并時務䇿一道

  爲第三場如公試法臣契勘太學𥙷試依

  元豐法合試經義一場宣和法同今爲士人多

  習詩賦鮮通經義難以純用經義收補其

  舊習經義士人或不習詩賦人難以純試

  詩賦竊見 仁宗皇帝朝判國子監胡瑗

  所補監生只試論一首今來秋補欲權依

  此例且試論一場係是經義詩賦士人素

  所共習庶幾均一自紹興十四年春補並

  依元豐法欲望 聖慈特出 睿斷以幸

  學者自今日始永爲定式伏𠋫 勑旨又

  奏臣聞三代之王天下莫不以敎化爲先

  務故立太學以敎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而敎化行其理

  義之恱人心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者所謂君子能長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

  矣恭惟陛下以文王之小心爲 撥亂

  之志以武王之逹孝成 來逺之功偃

  甲息兵坐伸 子職自古中興之君未

  有如 陛下察於人倫 感動天地光于

  四海一至于此臣竊惟君臣父子者人之

  大倫敎化之本也學者學此而已 陛下

  旣躬行之又嘗 詔郡國皆置學官修黌

  舍迪彞敎于四方今復 詔興太學以風

  動之 規摹經畫盡出 聖意四方聞之

  固已欣躍鼓舞仰見 陛下親親以敎天

  下 作之君 作之師雖大舜善與人同

  何以加此然自鄉舉里選之法廢而士不

  考素行久矣比歳以來尤失 祖宗法意

  郡國雖有學而與選舉不相𨵿舉人鮮肯

  甘心學舎往往指爲宿食之地而教官之

  視舉人亦(⿱艹石)秦人視越人之肥瘠泛然不

  相統屬今 陛下復興太學以首善天下

  當如身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使天下

  車同𮜿書同文行同倫以副 陛下作成

  之意臣今參取 祖宗舊制通以當今之

  宜擬到補試取解事件如後一補太學生

  以諸路住本貫學滿一年三試中選不曽

  犯第三等以上罰游學者同或雖不住學而曽

  經發解委有士行之人敎授委保申州給

  公據赴國子監補試臣契勘今秋四方士

  人來就補試恐有已到行朝或見在路其

  間有不曽住本貫學之人難以阻回欲乞

  權將執到本貫公據人許補試一次一諸

  路舉人以住本貫學半年或雖不住學而

  兩預釋奠及齒于郷飲酒禮者縣學同仍籍記姓名

  本學次第委保敎授審實申州聽取應仍

  自紹興十四年爲始二月二十二日三省

  同奉

 聖旨並依奏

 一乾道八年八月八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准都

 省批送下四川宣撫使司申據左奉議郎

 成都府通判王敦詩劄子昨准宣撫使司

 劄子差充四川類省試院㸃檢試卷官㸃

 檢得舉人程文賦内有押歧字韻者檢照

 禮部韻略五支六脂七之韻内止收岐字

 係從山從支注云山名即無從止歧字縁

 從來相承以從山岐字爲文王治岐之岐

  以從止歧字爲歧路之歧據國子監刊行

  集韻内岐字下注云或從山因岐山以爲

  名一曰旁通道即係兩意許行通用又元

  祐間太學試博習不與師說賦第一人沈

  回小賦押懼惑多岐已曽經取放合格又

  准建炎二年五月四日

  勑節文但係國子監刋行經書内所有音

  義並許通用看詳上件指揮其集韻音義

  自合通用似無可疑却縁玉篇山字部内

  收岐字又於止字部内別收歧字并張孟

  押韻所引經語如導岍及岐及麥秀兩歧

  亦作兩字收入致得考官疑惑將押岐字

  韻賦不敢取放暗行黜落縁其間頗有文

  理優長之人一例被黜恐未副朝廷搜廣

  人才之意欲乞備申朝廷乞下國子監詳

  定若許通用即於岐字注山名之下添入

  一曰旁通道五字或文意偏旁各別即乞

  添收從止歧字庶使承學之士得以遵用

  後批送部看詳申尚書省尋行下國子監

  看詳去後今據本監申今看詳按說文𨙸

  岐文三重二𨙸即周文王所封岐因山

  以名古文集韻引說文𨙸岐注云岐

  一曰旁出道即是岐字爲岐路之岐在說

  文別無從止從支者凡文字當以說文爲

  本兼有集韻明文於岐字下注云一曰旁

  出道前來場屋相承以岐山字通作岐路

  之岐今欲乞依本司所申於禮部韻内添

  入岐字下注云一曰旁出道五字仍乞遍

  牒諸路州軍施行本部今看詳欲依國子

  監看詳到事理施行申聞事八月八日奉

  聖旨依禮部看詳到事理施行

   岐山名一曰旁出道列子大道以多岐亡羊之岐同通作歧新制於上平聲

    支字韻内添入

  准嘉泰四年八月十日 尚書省劄子禮

  部狀淮都省批下四川安撫制置司申據

  成都府路轉運司申據儒林郎成都府路

  提㸃刑獄司幹辦公事度正狀申照㑹昨

  准本司牒差充避親舉人正試院考試官

  後來考到戊字號詩賦壹卷與考試官

  共行參校見得上件程文比他卷頗爲優

  長遂取中第玖人去訖今來㸃檢得第肆

  韻以字韻内押源委字爲韻切詳肆紙韻

  内雖收委字却是委曲之委有此差誤乞

  參詳如實差誤乞將榜内第玖人張簡駮

  放申聞事後批送部同國子監看詳申尚

  書省尋行下國子監看詳去後據申本監

  尋請博士正録聚議看詳去後今據國子

  博士蘇十能等申照對委字禮部韻𥘉止

  收於上聲於詭切元祐中太學博士孫諤

  申明引學記或源或委也及周官牢禮委

  積並於僞切乞於去聲寘字韻附入朝廷

  可其所請已收於寘字韻内於僞切仍具

  指揮鏤板頒行載於禮部韻略之前遵行

  久矣今據成都府申今舉發解第玖人張

  簡賦於以字韻押源委字差誤失韻考宜

  度正自劾乞先駮放行下看詳本監尋拖

  照嘉泰元年廣西轉運司申本司牒試場

  出聖王德化自近始賦以德化宣流由近

  而始爲韻賦魁劉崇錫第二韻押始字頭

  句云治道多端固有後先人主一身當明

  源委揭榜之後詞訴紛然考官柳蓍強辨

  以爲不係引出處止是泛用及差官定奪

  敎官顧椲以爲此乃考官之見無所與决

  遂申省部亦蒙行下本監當時看詳乃謂

  禮部韻注止稱周官宰夫牢禮委積不曽

  引禮記源委字不爲失韻免行駮放去訖

  今來成都府所申與廣西向來事體一同

  十能等切照廣西考官之強辨與本監前

  此之指定實有未盡事理且賦押韻須有

  來處六經它處並無源委兩字連附惟學

  記有之則旣押源委相連合從𥼶文音義

  於去聲寘字内押若於上聲紙字韻押安

  得不謂之失韻禮部韻注雖不引禮記而

  元祐博士申請係先引禮記源委次引周

  禮委積朝廷頒行指揮載在韻略之前不

  爲不備有司及舉人自合詳悉照應今此

  一韻廣西成都已兩次謬誤若不辨正誠

  恐自此逓相承襲援例無已有誤後學實

  爲未便但廣西前舉已許作泛用免行駮

  放今若一予一奪則逺方士子必且懷疑

  不平兼拖照成都府申狀即不曽聲說

  題并張簡第四韻語句如何押源委字欲

  望行下本府將張簡眞卷子及謄録草卷

  照驗如係從出處押則便當徑行駮放如

  亦止是泛用則且與照廣西前舉已行事

  理施行仍乞明降指揮自今已後如連押

  源委字合從禮記𥼶文音義於去聲寘字

  韻内押如於上聲紙字韻内押即爲失韻

  合從不考條令并行下本監鏤板附韻略

  指揮件内併遍牒諸路州軍縣學令舉人

  通知庶幾異時場屋不至疑惑十能等今

  看詳上件事理伏乞本監備申施行申監

  本監今看詳欲從博士正録等看詳到事

  理施行伏乞省部詳酌備申

  朝廷指揮施行本部今看詳欲從國子監

  看詳到事理施行伏𠋫

  指揮八月九日奉

  聖旨依禮部看詳到事理施行

  准尚書禮部符准開禧元年六月十六日

  勑中書門下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據國

  子監發解進士費衮劄子竊見近者太學

  補試出夏弦詩係出禮記文王世子篇春

  誦夏弦大師詔之注弦謂以絲播詩又樂

  記云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又云昔者舜

  作五弦之樂以歌南風論語子之武城聞

  弦歌之聲周禮小師掌敎鼓鼗柷敔塤簫

  管弦歌注弦謂琴瑟也已上弦字偏傍從

  弓皆謂絲聲也群經之中如此之類甚多

  按景德重修廣韻先字韻内弦字注云弓

  弦五經文字曰其琴瑟亦用此字作絃者

  非又接續出一絃字注云俗見上注云此

  可謂明白矣只縁後來史傳及前輩詩集

  或用此絃字譌傳寖廣遂使禮部韻略岐

  而爲二於弦字下止注弓也二字略不攷

  訂群經出處又於絃字下注云八音之絲

  審如此則是從弓之弦字非絲聲也謹按

  景祐修定集韻於弦字下注云說文弓弦

  也又於絃字下注云八音之絲也通作弦

  今禮部韻略於絃字下即無通作弦三字

  深恐疑誤試人重疊押用然弦字又是國

  名春秋有弦子國又是人姓風俗通云弦

  子後左傳鄭有商人弦髙晉有弦超今來

  欲望申明朝廷將見行禮部韻略於從弓

  之弦字下添注云弓弦如用琴瑟絲聲即

  通作絃如用國名人姓即許雙押此絃字

  行下國子監改注此貳拾伍字庶幾文理

  分明不失經指實爲學者之幸申聞事本

  部尋行下國子監勘㑹去後今據本監申

  本監今同監學官聚議照得韻略壹字而

  義訓不一如弓絃字又通作絲傍絃又通

  國名人姓此𩔖甚多(⿱艹石)皆一一從下注釋

  不勝煩碎從來止是聽從舉人隨經史出

  處使用(⿱艹石)有疑混許其上請今來本人所

  陳雖係允當難以逐項添入今欲只於絃

  字注八音之絲下添注四字云經傳作弦

  今勘㑹上件事理伏乞省部備申朝廷指

  揮施行如蒙朝廷許從今來所申事理合

  𠋫指揮下日行下本監遵從添注施行申

  部本部今欲從國子監申到上件事理伏乞

  朝廷指揮施行伏𠋫

  指揮六月十六日奉

  聖旨依禮部所申

行在國子監

 一准尚書禮部符據國子監申書庫狀申契

  勘本庫所管韻略文書式内有

  祧廟廟諱未審合與不合除去欲乞

  降下以慿遵守施行尋行下太常寺契勘

  去後今據本寺申檢照紹熈五年十一月

  二十三日已降

  指揮節文

  哲文神武成孝皇帝神主祔廟畢所有

 僖祖皇帝忌及諱

  宣祖皇帝忌及諱依禮不諱不忌其

  全文指揮已於去年十一月内牒報國子

 監去訖今來所申

  祧廟廟諱自合照應昨來

  翼祖皇帝祧廟體例施行

 朓字係

  僖祖祧廟於上聲篠字韻收入

 弘殷係

  宣祖祧廟於平聲登欣字韻收入

  一嘉定十三年十月二十九日準

  尚書省劄子節文禮部太常寺狀準都省

  批下禮部太常寺申討論到宣教郎司農

  寺丞岳珂劄子節文臣恭惟

  孝宗皇帝潜躍基命之始威熛招紀之名

  所以 與天挈崇者尚未

  昭布于天下至乃舉其

  一而廢其

  一即其新而 其

  舊知

  一名之當避而不知

  二字之不可連故今

  舊諱之從伯從王從宗者形諸文書則聮

  翩而不疑仕於官府則習讀而弗怪甚而

  下俚閭閻之賤或得以命名而稱之

  尊避

  敬諱之典迄未得視

  祖

  宗以爲比甚非

  陛下

  揭䖍

  敎孝之本意也小貼子臣竊惟

  欽宗皇帝

  舊諱二字其一從㐭從旦其一從火從亘

  雖享國日淺未遑

  頒下而攷之

  哲宗

  孝宗舊比皆合回避後累批送禮部太常

  寺分明指定申

  尚書省今據禮部太常寺撿坐見行

  條令并討論典故所有

  欽宗皇帝舊諱一從從旦一從火從亘

  二字各合回避

  孝宗皇帝舊諱一從伯一從玉從宗(⿱艹石)

  字連用照

  條合回避今指定欲從本官所請刋入施

  行伏𠋫

  指揮十月五日奉

  聖旨依禮部太常寺討論到事理施行

 一准嘉定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尚書省劄子節文門下中書後省狀凖付

 下禮部申據文林郎充嘉興府府學教授

 呉杜申伏覩朝廷設詞賦一科以羅天下

 之士士習声律以應有司之選所證據用

 事惟一韻略今禮部韻略雖已經元祐五

 年太學孫愽士陳請校勘一次及後來間

 有增附而多踈略疑貳相傳無所折𠂻今

 幸以小官職城闕之學日課月試朝夕與

 士子接又得以啇榷訂正盡去其隱僻不

  該押韻而遴選其詞賦中引用者𦆵六十

  七字目以韻略續補謹具狀申伏望詳覧

  或有一字一義便於場屋引用可以釋主

  司舉子之疑乞賜備申朝廷詳酌行下增

  入禮部韻略尋連送國子監看詳去後據

  本監申尋送愽士正録衆官聚議看詳去

  後據宣教郎國子愽士鍾震等狀申今聚

  議呉杜所申韻略六十七字(⿱艹石)廣引訓釋

  及添入不緊要字即與廣韻無異今逐一

  子細參攷見得三條内有當增入者一當

    者二此三字時文多用之外六十四

  字(⿱艹石)一皆續補恐適所以爲舉子引用之

  疑有司考校之惑今開具續補字下項欲

  申禮部取指揮申監本監所據愽士正録

  衆官聚議看詳到事理備録在前欲從愽

  士正録衆官所申施行申部本部所據文

  林郎充嘉興府府學教授呉杜前項所申

  并國子監看詳到事理備録在前所合申

  取朝廷指揮施行伏𠋫指揮送門下中書

  後省看詳契勘嘉興府呉教授所申韻略

   續補國子監看詳三字皆是經傳常用今

   (⿱艹石)於韻略内修入其於舉子實爲有益申

   聞事十月二十三日奉

   聖旨依後省看詳到事理施行開具下項

    一當添入

     會按孟子會計當而已矣孫奭音義會古外切又周禮天官司會大計也陸德明釋文會古外反凡要會會

       計之字皆放此今禮部韻略不收乞附入十四泰韻

    一當亦作

     知按論語焉得知又知者利仁陸德明釋文知並音智經傳多借知字作智今乞 於五寘韻内智字下 注亦作知

     道按論語道千乗之國注道謂爲之政教陸德明釋文音導本或作導包云治也又道之以政釋文亦音導詳此道字